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64
ISSUE 丙申年二月 2016 Mar + + 57 www. arts-news.net 藝術推廣 新聞頻道 生活是一場隱蔽 一張紙劇場《請你安靜點,好嗎?》 超越時代與地域的人性 鄧樹榮全新改編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 《馬克白》 音樂劇是音樂劇訪 Julian Woolford 談音樂劇 用肢體語言述說同一屋簷下的家族故事 結他傳奇 Larry Carlton 多變的形體戲劇,不變的是依然能打動人訪趙淼導演 自主時代 第四十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 編輯之選 我們距離拉丁美洲的孤獨有多遙遠?

Upload: prism-creation-ltd

Post on 26-Jul-2016

23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7 download

DESCRIPTION

主版目錄: 03 編者的話 Editorial 演前預報 Preview 04 生活是一場隱蔽 一張紙劇場《請你安靜點,好嗎?》 06 超越時代與地域的人性——鄧樹榮全新改編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馬克白》 專題故事 Feature 08 音樂劇是音樂劇——訪 Julian Woolford 談音樂劇 12 用肢體語言述說同一屋簷下的家族故事 藝人談 Interview 14 結他傳奇 Larry Carlton 18 多變的形體戲劇,不變的是依然能打動人——訪趙淼導演 現在上映 Now Showing 22 自主時代——第四十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 編輯之選 26 藝@書籍/電影碟/音樂 Arts @ books/dvds/cds

TRANSCRIPT

Page 1: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ISSUE

丙申年二月2016Mar 文 化 + 藝 術 + 報 道

ISSUE 57/丙申年二月

Mar 2016

57

www.arts-news.net藝術推廣新聞頻道

生活是一場隱蔽 一張紙劇場《請你安靜點,好嗎?》超越時代與地域的人性——鄧樹榮全新改編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

《馬克白》

音樂劇是音樂劇——訪 Julian Woolford 談音樂劇用肢體語言述說同一屋簷下的家族故事結他傳奇 Larry Carlton多變的形體戲劇,不變的是依然能打動人——訪趙淼導演

自主時代——第四十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 編輯之選

我們距離拉丁美洲的孤獨有多遙遠?

Page 2: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Page 3: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03 編者的話

04 演前預報Preview

生活是一場隱蔽一張紙劇場《請你安靜點,好嗎?》

超越時代與地域的人性——鄧樹榮全新改編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馬克白》

08 專題故事Feature

音樂劇是音樂劇——訪JulianWoolford 談音樂劇

用肢體語言述說同一屋簷下的家族故事

14 藝人談Interview

結他傳奇 LarryCarlton

多變的形體戲劇,不變的是依然能打動人——訪趙淼導演

22 現在上映NowShowing

自主時代——第四十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編輯之選

26 藝@書籍 /電影碟 /音樂Arts@books/dvds/cds

28 藝術人隨筆Artist'sColumns

【仁云亦云】寒

【雕文嵐女】展覽避風站

【創作雜記】出走

32 藝民公社People'sCommune

試評〈順風送水〉──一首升降機內的狂想曲

我們距離拉丁美洲的孤獨有多遙遠?

36 節目精選Highlights

目錄Contents △志「視藝版」 請從另一邊翻閱 #57

Mar 2016

04

18

34

14

Page 4: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designzens.com

publishingplatformfordesignersandarchitects

Page 5: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觀賞當代藝術作品,無論劇場或音樂或視覺藝術品,總是一場有趣的經歷。因

為這些作品每每衝擊著你的慣性思維,讓你重新去思考甚麼是藝術,以及她的

意義和價值。你不能純用理性和知識去解讀,因為她本身遠超過一些理論和定

義,而細心的觀察,用心的感受,得到的可能更多。

在小編眼中,藝術是很實在的東西,因為這都是從創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出發,

都是創作者的心血結晶;只是人們看藝術之玄妙,很多時是因為她可被解讀的

角度和層面非常多元,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詮釋是常見的事。甚至,有時我們

口中的「藝術」,在某些文化或時代根本不成立,比如在遠古時期,你不會形

容原始儀式或雕刻瓷器是一種藝術,他們只是生活中常見之事物;中世紀歐洲

基督徒只想利用繪畫來讚美神,從沒想過他們的作品會成為曠世經典……

總言之,藝術包含的事物太廣,而觀賞藝術的角度亦非常之多:美學,藝術家

的背景及時代背景、藝術理論、藝術史;或哲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

等……當今天的創作正結合新媒體,醞釀一種新藝術,或當代藝術家會利用廢

棄物、血或排泄物做作品的時候,觀眾去欣賞藝術,甚至想看到作品的底蘊,

確不是易事。若你仍停留在她美不美,有沒有令人產生美的感受啊來看,你看

當代藝術品的時候,大扺只覺得她在開玩笑罷。觀賞當代藝術作品,小編從來

認為這對個人解讀事物的能力是一種考驗來的,而經歷這一種考驗,有時當看

出甚麼頭緒來了,又會生出莫名的喜悅和振奮。

適逢三月是香港的「藝術季」——當一眾藝術愛好者即將經歷一場又一場藝術

大爆炸時,各位諸君同好不妨細細思量可從甚麼角度去思考和感受藝術,並投

稿來和我們分享一下吧。

小編

出版人 林達生 George Lam [email protected]

高級編輯 吳嘉慧 Michelle [email protected]

助理編輯 陳燕娟 Jessica [email protected]

何阿嵐 Philip [email protected]

潘德恩 Ikey [email protected]

設計及插圖師 鍾凱飛 Chung Hoi [email protected]

編務、廣告聯絡 高慧明 Olivia [email protected]

廣告代理葉飈 Billy Yip(中國內地)(86) 130 0517 5393

名譽顧問 謝宏中 Philip Tse

刊號ISSN 2221-8041

版權屬仨思有限公司所有 。歡迎轉載引用 ,敬請註明出處 。

印刷 基亞印刷有限公司 Gear Printing Ltd

發行 青揚書報社有限公司 Great Expect Development Ltd

出版 、編輯及廣告 稜創意有限公司 Prism Creation Ltd 香港灣仔港灣道 2 號 香港藝術中心 7 樓 701B 室  電話:(+852) 2111 1192  傳真:(+852) 2975 3146  電郵:[email protected]

03 Editorial編者的話

Page 6: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沉澱物 「我覺得卡佛是一個帶有人文精神的作家,他關懷平凡人的景況,這一點很吸引我。當我們傾向創造一個簡單、美好的世界,他就會用上另一種眼光,讓筆下的人物經歷一趟旅程,在一些意外後發現了生活中的底蘊,一些更根本性的事。他的作品裡都表現出生活裡的混亂,挫折以至失落,其實,這不正是我們生活上的主調嗎?不過這又不是我們日常所強調的,人生就是在亂混、壓抑、暗流之中。」導演陳煒雄愛卡佛的小說,更著意要將他的作品帶到劇場裡。卡佛出身寒微,長年從事勞動工作,卻懷抱著對寫作的堅持,更從低層生活熬練出寫作的養份,令他貼近藍領階層生活,文學也不再只是知識份子的玩意,更為多年來受後現代主義所困的美國文學帶來新局面。他的頭號追隨者,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直言,翻譯卡佛的

他接過椅子,坐在我前方,挺直腰,時而拿起茶杯,

等待著眼前這位剛認識的記者的提問。每一個動作,在言

詞之間也滲透著他的思考。當我和陳煒雄交換著閱讀美國

小說家瑞蒙 ‧ 卡佛(Raymond Carver)的作品時,就像在

參加一場秘密會社,交換只有少數人才知道的秘密。這是

熟知卡佛的讀者,也同樣會流露出來的,難以遮蓋的喜悅,

一種獲勝一般的興奮。看卡佛的書,你要全神灌注留意每

一個細節,因為在他銳利的眼神下,一字一句都隱藏著平

凡人背後不為人知的思絮,讀者如欲了解必須要以同等的

眼光注視。生命並非一襲華美的袍,但在卡佛筆下的爬滿

了蚤子的場景裡,每一個平凡人都有著同等份量的珍貴,

甚至,卡佛要與讀者一起經歷他們生命中最重要,但當時

人從未察覺的時刻……

劇場

■ 文:何阿嵐

■ 圖:一張紙劇場

生活是一場隱蔽一張紙劇場《請你安靜點,好嗎?》

05 04 Preview演前預報

Page 7: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一張紙劇場《請你安靜點,好嗎?》日期: 1-2/4/2016 (20:00) 2-3/4/2016 (15:00)地點: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票價: $180 (不設劃位)

每篇作品是無法估量的寶貴學習。「這確實是一個學習過程,他找到一個切入點,將生活底下很少處理的東西拿出來,這些雜物堆積起來,會慢慢變得更多;每一個人物都是這樣累積和塑造出來,雖然寫了十多年劇本,還是很想了解這一部份。他做得實在很出色。」

沉默 ‧ 微小 ‧暗啞陳煒雄選取了卡佛其中三篇作品:《一件很小、很美的事》、《你是醫生嗎?》、《保鮮》來改篇,「這原是一個很任性的決定,但後來發現三篇也有其共通性,人物都處於一種絕望和憂鬱的狀況,經歷了一段生活過程後,帶出很強烈的希望。」其中《你是醫生嗎?》是兩名陌生人很短暫、真摯的接觸,讀者並沒有從中得悉這段關係的結果,但留在他們身上所發生的事,觸及到人性的需要。「這些人物活在苦難之中,卡佛最後為他們所帶來的希望,雖然不是主觀意願所要,但予人積極之感,因為改變是不知不覺發生了。」但卡佛的情節可有可無,人物表現著很微小的反應,如何在劇場表現出這份希望?「他的做法很接近戲劇,只會讓你看到一些關鍵,也有足夠線索推測。」那就好像重現每個人的房間那樣,將生活中的混亂鋪墊出來?「對,因

為這種亂不是隱晦,而是生活本質,所以參考對像就不只是小說,演員首先要在那裡生活,觀眾也要主動起來,只要觀察舞台上發生的事,就會看到舞台上最清晰的狀況。」陳煒雄直言這是對演員相當大的挑戰,「因為戲劇演員向來被訓練要填滿每一秒鐘,而我們的做法,卻要令他們更有耐性,像兩個人物試圖交流,不知怎樣交流,想同對方講一些事,但最後無講到,這不只用對白講出來。我們就是要處理裡面的事。」

「我們每一個人都很古怪」劇場於是成了觀察生活的望遠鏡,只從演員一些小動作、身體方向,便能理解他的感受;劇場更是一個放大鏡,感受到人在日常生活裡的震動。陳煒雄強調這種處理手法就是不當他們是故事和人物,而是你我身邊都會出現的人,「卡佛的人物很有活力,很有機,讓你不帶歧視觀察,定調他們,其實每一個人都很古怪,很有趣。古怪的意思,是每個人背後經歷過許多人與事影響了他的現況。我們能從他的習慣了解他,我想保持著這份古怪的感覺。」 以劇場手法表述這些主題,又能忠於原著精神,也是陳煒雄最希望達到的。

05

Page 8: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鄧 樹 榮 第 一 次 導 演 的 莎 劇 是 2006 年 公 演的《哈姆雷特》。他說當時創作的過程又是艱難又是挑戰,而在生活經驗累積將近十年、中間又導演過《泰特斯》及其進化版《泰特斯 2.0》後,處理《馬克白》時,是否更得心應手呢?鄧樹榮說莎翁的劇本都是經典名作,讀每一部都需要大量心力去理解,加上每次閱讀都可能有不同的見解和領悟,不能因為有了之前的經驗就掉

以輕心。他說這次改編《馬克白》加入了穿越時空的概念,增加創作自由度,過程相當好玩。不過他坦言每次演出完莎翁的作品後,都需要長時間休息,好讓自己恢復元氣。觀眾如希望再次欣賞鄧導演的莎士比亞劇目,看來要耐心等候了。

廣東話版《馬克白》《馬克白》去年8月在倫敦首度公演,鄧

樹 榮 特 意 加 入 中 國元 素 及 穿 越 時 空 的情 節, 創 作 全 新 的《 馬 克 白 》。 他 說當 時 只 有 兩 個 劇 目是 以 華 語 演 出, 而《 馬 克 白 》 是 唯 一的 廣 東 話 作 品。 雖然 大 部 分 的 觀 眾 都是 不 諳 廣 東 話 的 外國 人, 但 是 仍 然 無阻 他 們 欣 賞 此 劇。鄧 樹 榮 認 為, 很 多國 外 人 士 對《 馬 克白 》 的 故 事 情 節 已經 相 當 熟 悉, 故 此

今年香港藝術節其中一個重點劇目,要數由倫敦莎士比

亞環球劇場及香港藝術節聯合委約製作的《馬克白》。這是

鄧樹榮第三套導演的莎翁作品。故事講述一對現代夫婦做夢

回到遠古時代的中國,變成殘酷的馬克白伉儷,誤信三個巫

師的預言,為篡奪皇位而大開殺戒。

劇場

■ 文:雲子

■ 圖:香港藝術節 2016

■ 攝:Richard Ecclestone

超越時代與地域的人性——鄧樹榮全新改編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馬克白》

鄧樹榮戲劇工作室《馬克白》

日期:16-20/3/2016(20:00)

19-20/3/2016(15:00)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票價:HK$160 - 300

07 06 Preview演前預報

Page 9: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語 言 並 未 造 成 太 大 屏 障, 而 他 處 理 劇 本時,更著重如何透過形體演出,好讓觀眾理解故事的進展。鄧樹榮指,籌備《馬克白》其中一項挑戰,就是如何將本來是對話的內容,轉化成肢體演出,因為在台詞的翻譯及理解上,都需要花上很大功夫。而廣東話對白的處理亦非易事,既要保留原作的神髓,又要觀眾容易理解,但聽上去又不能突兀。

連 演 員 排 練 的 時 候, 亦 需 要 克 服 不 少 問題。形體劇場是鄧樹榮的拿手戲,他說,演莎士比亞的劇目本身已有一定難度,演員排練時最困難的地方,是不習慣慢動作演出。比如說慢慢走路這動作,便一點都不簡單,如何掌握好走路的每一個細節、速度和步幅,都甚考功夫。繼《泰斯特》系列後再合作,鄧樹榮說幾乎沒有怎麼考慮, 便 邀 請 吳 偉 碩( 梵 谷 ) 參 與 演 出。「馬克白是亦正亦邪的人物,一方面他極有野心,可他亦曾經有不忍的一面;香港劇場界有能力駕馭這角色的演員,寥寥可數。」

一套劇目要做到賞心悅目,除了好劇本和好演員外,其他參與部分亦相當重要。鄧

說《馬克白》其中一個挑戰就是服裝。這套《馬克白》主要以中國古代為背景,但實際上是現代一對夫婦的夢境,服裝設計上如運用得恰當,自能令觀眾更易理解故事發展。這次藝術節的演出跟倫敦相比,最大不同之處是使用燈光。倫敦莎士比亞環球劇場的舞台,本身是戶外舞台,加上是 日 間 演 出, 幾 乎 不 需 要 運 用 到 燈 光 技巧。把舞台搬到香港後,室內演出環境就必須用到燈。「幾乎是重新製作過,處理手法上有頗大的轉變。」雖然如此,但鄧樹榮認為利用燈光深化夢境與現實、是非與黑白、邪惡與善良的對比,也是有趣的地方。

每個劇場作品,多少會反映時代,《馬克白》亦不例外。《馬克白》的故事由蘇格蘭 搬 到 中 國 古 代, 鄧 樹 榮 認 為 人 性 的 特質,是超越時空及地域的,在古代可能是沙 場, 現 代 則 可 能 是 辦 公 室 或 者 政 治 場上。「我不想限制觀眾的思考空間,因為劇中沒有特別暗示或指明某一些事件,每個人的見解都存在差異,最重要的是觀眾自己怎樣理解及演繹,而不是由我去告訴他們如何如何。」

國際級導演、知名戲劇教育家、資深

演員、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前院

長,被譽為「簡約劇場煉金術士」及

「香港最具才華的劇場導演之一」。

一九八六至九二年留學法國,於巴

黎 Ecole de la Belle de Mai 接受演員

訓練,並在新索邦大學獲戲劇碩士學

位,回港前曾於巴黎金手劇團任助理

導演及演員。現為「鄧樹榮戲劇工作

室」藝術總監,為香港首個一年制形

體戲劇訓練課程作課程總設計及導

師。

曾獲主要獎項包括二零零三年香港

舞 台 劇 獎 最 佳 男 主 角 獎( 悲 / 正

劇)及三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導演

獎。二零零七年,鄧氏成為首位獲

法國文化部「藝術及文學軍官勳章

(L’Officier de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的香港劇場藝術家,

零八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成就獎

(戲劇)、一二年獲中國《南方都市

報》「深港生活大獎」之「年度藝文

人物獎」、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社區服務奬狀、一三年獲香港舞蹈年

獎最值得表揚劇作指導獎及香港藝術

發展局「2012 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

最佳藝術家獎」(戲劇),同年十月

獲香港嶺南大學榮譽院士。二零一五

年獲委任為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轄下諮

詢會成員,同時為現任香港舞蹈團及

香港藝術發展局的榮譽藝術顧問、康

樂及文化事務署藝術節主席。

鄧氏曾導演超過五十項戲劇、舞蹈及

歌劇,其代表作包括《菲爾德》、《哈

姆雷特》、《帝女花》、《例外與常

規》、《泰特斯》、《泰特斯 2.0》、

《亞瑟王》、《魔方變奏》、《打轉

教室》、《舞.雷雨》、《你為甚麼

不是 Steve Jobs?》、《馬克白》、澳

門藝術節《菲爾德 2.0 ──慾望與謊

言》及香港藝術節《大同》。其作品

曾於全球多個城市巡演,包括北京、

上海、廣州、深圳、台北、新加坡、

澳門、塔什干、倫敦、愛丁堡、紐約、

三藩市、匹兹堡、溫哥華、悉尼、柏

林、諾伊斯、挪威費德列斯達、波蘭

貝托姆及弗羅茨瓦夫等。

鄧樹榮 小檔案

07

Page 10: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Interview @ Theater藝人談 @ 戲劇

■ 文:Seth Chan

■ 圖:由受訪者及音樂劇作提供

音樂劇在香港的發展可謂有點尷尬——一方面對它感興趣的人為數不少,

原創和改編作品均大受歡迎,然而,要全面和有系統地認識音樂劇的渠

道卻不多,舉例來說比如是香港演藝學院仍未有正式的專上課程培育相

關人才,西九管理局等政府組織邀請訪港的外國大師中也從未見到有音

樂劇的份兒。於是提升香港音樂劇水平的責任,自然落到民間藝團身上。

上月獨立藝團「音樂劇作」便邀請到英國吉爾福德演藝學院(Guildford

School of Acting)音樂劇碩士課程主管 Julian Woolford 開辦公開講座,

到底他對音樂劇有甚麼看法?

音樂劇是音樂劇——訪 Julian Woolford 談音樂劇

Feature專題故事 09 08 Feature專題故事

Page 11: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09

Page 12: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為甚麼音樂劇如此受歡迎?說音樂劇是當代最受歡迎的表演藝術形式絕不過

份,你看撐起絕大部份倫敦西區及百老匯的製作均是音

樂劇便可得知。能自負盈虧的舞台演出一向少之又少,

惟獨音樂劇是少數可以帶來盈利的表演形式。為甚麼音

樂劇能得天獨厚? Julian 認為音樂劇最能發揮劇場的本

質:「當你看到一個精彩的音樂劇時,實在令人相當興

奮!當故事和音樂互相配合時,會產生出很強的感染力

和澎湃的情感。欣賞音樂劇有如看藝人走鋼線,音樂劇

演員需展現純熟的技巧去完成高難度動作。我認為音樂

劇的藝術成就常常被低估,事實上音樂劇是最具歷史的

劇場形式。音樂劇展現出劇場應有的面貌,很多戲劇都

未能像音樂劇般豐富。」可是有不少人會認為音樂劇很

「商業化」,那麼 Julian 認為音樂劇是一種藝術形式

還是娛樂?他說:「當然是一種藝術形式!音樂劇跟很

多美國藝術形式有類似情況,是一種很容易被商業化的

藝術,並且由商業帶動。而事實是音樂劇可以用多種方

法和角度去推展一個故事。我身為創作人也希望作品受

歡迎和多人欣賞,因此音樂劇的所謂『商業成份』也很

吸引我,畢竟有二千多人坐在劇院中欣賞自己的作品是

令人很有滿足感的!」

香港要成為文化藝術的中心,又怎可以缺少音樂

劇?同樣來自英國吉爾福德演藝學院的另一位嘉賓,歌

唱部主管 Steven Luke Walker 則在歌唱工作坊中不斷提

醒參加者,倫敦西區的標準就是一星期八場演出,一年

合約,期間每場必需保持水準。假如他朝香港真的能製

作出長壽音樂劇節目,但我們又有沒有足夠具備此等訓

練的演員擔綱演出呢?這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

音樂劇的敘事結構Julian 在講座中主要講解了音樂劇的敘事結

構,並強調成功的演出必需建基於良好的故事及

戲劇基礎之上。他把主要角色歸納為四種主要類

型, 分 別 為 Hero ( 主

角 )、Mentor ( 導師 )、

Shadow ( 影 子 ) 和

Shapeshifter ( 改 造 者 )。

主 角 的 經 歷 可 分 為 十 二

個階段,而十二個階段就等

同於三幕劇的結構,即開始

(Beginning)、中段 (Middle) 和結

束 (End)。而最重要的,是音樂劇的

歌曲可以根據此發展階段來編排,達

到推動劇情等戲劇功用。不過 Julian 強調,

這是用作分析音樂劇的故事結構,是參考之用,

而不是一條將故事填充上去,就可以寫出成功音樂劇的

方程式。

看著 Julian 的分析,不難發現香港音樂劇跟西方還

有一般距離。如果香港希望建立自己的音樂劇,應如何

做起? Julian 說:「倫敦西區和百老匯都不是一夜建成,

而是花了很長時間,香港希望有此成就也需要耐心。有

趣的是,上世紀 80 年代大量西方音樂劇輸出到全世界,

11 10 Feature專題故事

Page 13: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曾經有一些學者意見認為該等音樂劇抹煞了當地創

作,令本土創作和創意難以發展。過去我也認同這

說法,但現在卻有另一體會。理由是近年的澳洲、

南韓和南非等地,當年『進口』

了大量這些音樂劇,然

而這些音樂劇成為了

表演者和創作人的訓

練機會。今天這些地

方,已經萌生了更多

精彩的原創音樂劇。

香港也應該多向高

水平的音樂劇學習,

再用自身的經驗去過

濾和思考,選擇合適自

己的元素。還有

不要因為一

兩次的失

敗 而 放

棄, 要

從失敗中學習。」Julian 口中所提及的歷史,是指

1980 年代,《貓》、《孤星淚》、《西貢小姐》及

《歌聲魅影》等英國音樂劇大量輸出到全世界,當

中包括由英、美公司製作的全球巡迴演出及個別地

方購入製作版權的演出等,此現象在之前從未發生

過。至於在香港原創音樂劇中會否發現這些音樂劇

的影子,就留待讀者自行判斷了。

對年輕音樂劇創作人的建議來到講座的提問時段,眼見在座有多位嶄露頭

角的音樂劇創作人,沒理由不向他們索取一點建議,

Julian 回應說:「上演你的作品!要坐到觀眾席中

間去看自己的作品,不要做伴奏,也不要導演自己

的作品,好好身處觀眾之間體驗一下他們的反應。

一開始的時候不要寫大製作,這樣只會浪費金錢,

待有經驗後再加長吧。我在金匠學院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任教時給學生的功課是創作一

個十五分鐘的音樂劇,學生只可以用少於四個演員

和一個鋼琴。他們也可以用課室中的物資,和容易

找到的戲服,而重點是我們會將作品公演!雖然用

不上三幕劇的故事結構,但仍然要交代一個完整故

事,有限的資源令學生更集中鍛鍊用音樂說故事的

技巧。還有就是 要多寫,不斷

去 寫 來 鍛 鍊

自己!」

Julian 畢 業 於 University of

Kent 和 Bristol Old Vic Theatre

School,現為英國吉爾福德

演 藝 學 院(Guildford School

of Acting) 音 樂 劇 碩 士 課

程 主 管。 曾 出 任 Sevenoaks

Playhouse 藝 術 總 監; 卡

地 夫 國 際 音 樂 劇 節 Global

Search for New Musicals 藝術

總 監; 以 及 Queen's Theatre

Hornchurch 助理總監。

Julian 的導演作品及劇本曾

於倫敦西區、地區劇場及英

國以外的地方上演,並為

How Musicals Work 作者。

劇本及音樂劇劇本作品包

括:The Railway Children、

Lionel Ba r t ' s Twang!!、

The Bakewell Bake-Off、

BlueBirds、The Wind In The

Willows 及 The Snow Queen

等。Julian 並為英國專門培

育新音樂劇的組織 Mercury

Musical Developments 的專

業夥伴作家。

Julian Woolford 小檔案

音樂劇作於 2009 年誕生,

除「音樂劇是音樂劇 - 講座

及工作坊 2016」外,亦曾

製作音樂劇《囍帖街》及《邊

緣戀曲》。音樂劇作堅持深

入探索西方音樂劇本質,努

力把音樂劇的多種面貌介紹

給香港觀眾。同時以本土文

化及社會特質為依歸,在新

創作中逐步探究和實踐屬於

香港的音樂劇藝術。網址:

www.musicaltrio.hk

音樂劇作 小檔案

Steven Luke Walker 在工作坊中指導參加者

11

Page 14: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用肢體語言述說同一屋簷下的家族故事

Interview @ Theater藝人談 @ 戲劇

■ 文:YungSinTing

■ 圖:王閔亘攝(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及台灣動見体劇團提供)

踏入猴年不久,每年過時過節的喜慶氣氛你仍歷歷在目嗎?你記得的是與

家人聚首一堂的溫暖,抑或是一種困獸鬥避無可避的尷尬?來自台灣的動

見体劇團將於四月來港參與第十屆華文戲劇節,導演符宏征借用了過年時

的矛盾心情和親戚之間的衝突創作了《離家不遠》。劇目引人反思自身一

些不為人道的家庭關係,觀眾或會從此找到一絲絲共鳴。在入場重演一次

新年背後的黑暗之前,讓我們先了解動見体劇團的創作理念及其作品—《離

家不遠》舞台設計背後的故事。

注重肢體語言,尋求動作背後的意義動見体劇團成立於 2006 年,創作劇本時主要

以肢體動作為主,並喜愛創造實驗,務求突破傳

統思維。劇團創辦人兼藝術總監符宏征導演覺得,

華人社會裡都有種喜劇當道的感覺,他希望去做

別人不太做的題材,例如同性戀、家庭關係裡的

黑暗面等等,「讓觀眾感受到動見体是一個更能

忍受,更有膽識和耐性去處理黑暗面的劇團。」

他亦指出劇團有時也會做一些通俗的題材,但就

會很堅持要用不通俗的手法處理,令到劇目不落

俗套。「而遇著只有小眾能接受的題材,就要慢

慢講,要用通俗的手法處理」。符導坦言「形體

劇場」只是個標籤,他也不清楚這樣貼在動見体

身上是否恰當,而其實《離家不遠》也有不少對

白,只不過他們同時很注重肢體語言。對比只追

求唯美的舞蹈,「形體劇場」更講求每個動作背

後的意義,雖然《離家不遠》也不限於肢體語言,

亦會加插對白,但符導更要求自己不陷入語言表

達的慣性,而注視、凝聚那些潛藏在語言之間沈

默的狀態,以及那些沒有被說出來的肢體狀態。

動見体喜愛開發不同形式的傳達方法,創造另類

的觀賞方式,這樣不甘平凡、時常創新的劇作會

較難確保有固定的入場人數,觀眾多寡難預料,

但他們不怕辛苦,不怕失敗,亦正因為不限於言

語,用不同的形式更容易跳出台灣到其他地方演

出,甚至到國際舞台交流。

台灣動見体劇團《離家不遠》

13 12 Feature專題故事

Page 15: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簡潔舞台突現演員的肢體動作 《離家不遠》的舞台出自於第十八屆國家文藝

獎得主舞台設計師王孟超的手筆。舞台有簡潔的燈

光和擺設,「因為演員需要用肢體動作配合對白,

需要的空間比較多,所以舞台看起來就很空曠。」。

符導提到一般電視劇多依靠誇張的配樂、源源不絕

的對白吸引收視,大部份人會習慣聽到有聲音的時

候就會抬頭看看,沒聲音的時候就是俗語所謂的

「廁所位」。「形體劇場」則提醒了觀眾在劇場甚

至日常生活裡除了聲音、語言之外,不應忽略了肢

體、感官、溫度甚或沉默都是蛛絲馬跡助人了解別

人的渠道。正如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教授精神分析課

時也有提到,比起對方所說的,你更加需要留意對

方沒有宣之於口的。

重演將以沙代水《離家不遠》在重演時選上用沙地,但本來在

2011 年大學首演時是用水。說到這裡,導演不禁站

起來,張開雙手比劃當時三大缸水的大小,有演員一

個一個輪流跳進去,又爬出來,又掉下去,像輪迴

二十分鐘作結尾。「因為當時學校無負擔,給劇場製

作的預算很寬鬆,但自己的劇團營運資金有限,所以

就換成較便宜的沙了。」截至訪談時,因為香港的沙

顏色比台灣的較淺,質感幼膩,效果不一樣,主辦單

位仍在積極尋找適合的沙。縱然水換成了沙,但助理

把沙倒到台上後,導演在堆砌合心意的形貌時,下意

識地砌了個港灣在一角,像個海峽有碼頭讓船靠岸。

即使換了別的媒介,但似乎隱若把意景留存了。就好

比劇場由台北移師到香港演出,兩地的沙的深淺粗幼

不一,但大家對《離家不遠》又會抱有類同的感受嗎?

符宏征導演續說在臺大時的結尾只讓演員不斷

在水缸進出,沒完沒了,但今次換成了沙,就為故

事配上個完整的結局。貫徹動見体一直勇於改革創

新的精神,他說華文戲劇節之後把《離家不遠》搬

回台北又可能會不一樣,可能會沒有沙地,又或是

演變成其他表達方式,也就是說在香港上演的版本

將會是限量版,仍然有沙地作佈景的《離家不遠》

就只此四場。

又到了過年團圓聚餐的日

子,四散各地的家人紛紛回

到老家相聚,今年的氣氛卻

和過往不太相同。隨著家中

長輩遽然辭世,隱藏在桌面

下的心結與秘密再度躁動了

起來:背負喪親之痛而逐漸

崩解的子女、互相扶持卻又

暗中羨嫉的手足、急欲逃離

家中陰霾的下一代、欲言又

止的金錢糾葛……這些在現

實生活與黃金檔連續劇中一

再上演的家族內鬥情節,對

觀眾來說應不陌生,然而這

個故事,卻是在一片荒寂而

乾涸的沙地中展開。在杯觥

交錯之間、迷濛與現實之

隙,一張餐桌的距離,卻讓

最熟悉的家人們看來如此遙

遠、如此陌生……

故事簡介:

動見体劇團由藝術總監及導

演符宏征成立於 2006 年,

以「動作、觀照、實驗」作

為身體性劇場美學的創作基

地,以實踐總體劇場為其藝

術視野。透過創作的分享,

交換、擴大並轉化觀演者之

間共同的凝視。作品以詩意

的舞台語言風格探索並揭示

當代人的精神情境,創作題

材涵蓋文學、神話、歷史、

社會等範疇,並與各類當代

藝術家進行跨領域實驗創

作。創團迄今,動見体已推

出二十餘部劇場作品並數次

獲邀國際交流展演,展現亮

眼的創作活力與藝術成績。

動見体劇團 小檔案

動見体劇團《離家不遠》日期:8-9/4/2016 (8:00pm)

9-10/4/2016 (2:30pm)

地點:西灣河文娛中心劇院

票價:$280, 220, 140

普通話演出,附中英文字幕

演前講座日期:5/4/2016 (3:00pm)

地點:誠品銅鑼灣店 9/F Forum

講者:符宏征 x 王孟超

普通話主講

歡迎公眾參加,費用全免。

13

Page 16: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 文:張 時

■ 圖:部分由 Elaine Liu

(Support Live Music Co.

Ltd) 提供

音樂界巨人 Nathan East 於去年 12 月來港演出,Michael Thompson 出發前不幸

受傷。為支持老朋友,著名格林美音樂大師 Larry Carlton 決定隨團重臨香江,擔

當結他手一職。

Larry Carlton 初中時因為聽到 The Gerald Wilson Big Band 的專輯《Moment of

Truth》(Joe Pass 負責結他演奏)而發現了爵士樂之美,後來更受到傳奇爵士

結他手 Wes Montgornery、Barney Kessel、Blues 大師 B.B. King 以及著名爵士色

士風樂手 John Coltrane 影響。從職業錄音樂手(Session Player)到獨立演出,

Larry Carlton 四十多年來經常與不同樂手合作,演繹橫跨美式爵士、Blues、搖滾

以及流行音樂風格,初學結他的個個都拿他的結他 Licks(主旋律上部分簡短樂

句,通常包括某些彈奏技巧)作參考,在 YouTube 上亦能找到不少教學影片。

已是四項格林美獎得主的 Larry Carlton,直至現在,還是經常遊走各地,尋找新

鮮,旨在擴闊音樂視野,豐富創作。去年 11 月,Larry Carlton 第一次到中國演出,

事因歌手孫楠對他欣賞已久,更專程透過友人發了一段音樂小樣給他,邀他一起

完成創作。Larry Carlton 對此十分感激,創作之餘,亦答應飛到上海為孫楠的演

唱環節助陣。「雖然我之前對孫楠的音樂並不熟悉,但仍然深感榮幸。能在一個

新的地方認識新的音樂朋友,誰能料到甚麼事即將發生呢?而且那是很美的流行

歌曲呢。」Larry Carlton 說道。

結他傳奇 LarryCarlton

15 14 Interview藝人談

Page 17: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假若世上真有時光機器,你還會選擇成為結

他手嗎?

𠃊: 我沒有想過做任何結他演奏以外的工作呢!

我的意思是,很幸運地,小時候的我就能遇

上和學習結他,不然我也想像不到我還能幹

甚麼了!(笑)所以啊,我是完全別無異心

的。

△:那從興趣上說,你會試一下鑽研結他以外的

樂器嗎?像是 Michael Jordan 從籃球場上退

役之後,轉戰高爾夫球賽場那樣。

𠃊: 應該不會了,而且到現在我也不打算停止演

奏結他。而即使我真的不彈了,你知道啊,

到了這年紀,想要開始研習另一種樂器也似

乎太遲了!哈哈!

15

Page 18: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開始的時候是到一些小型的音樂學校去?

𠃊: 噢,我是從跟隨一位南加州本地的私人結他

老師開始的,一段日子之後又換了另一位老

師。我跟隨了第二位老師學習好多年呢。

△:這次來港表演,來得有點倉卒,那你和低音

結他手 Nathan East 有事先作點甚麼準備嗎?

𠃊: 對 啊, 那 像 是 最 後 一 分 鐘 才 發 生 的 事 情!

因 為 Michael Thompson 受 傷 了 不 能 同 行,

Nathan 就 立 刻 發 電 郵 給 我。 我 當 然 就 答 應

了, 因 為 我 和 Nathan 是 十 分 要 好 的 朋 友。

看! 好 到 願 意 從 紐 約 飛 來 啊!( 笑 ) 他 把

歌 單 和 MP3 傳 了 過 來, 當 中 包 括 一 些 我 們

在 Fourplay 時創作的音樂,和某些我自己比

較 有 名 的 歌 曲, 如《Smiles and Smiles to

Go》。因為大家都很專業,又是很高質素的

樂手,歌曲也不陌生,所以需要的排練時間

不會太多。

△:今次你帶來了哪一支自家的特製結他呢?

𠃊: 今 次 我 沒 帶 來 我 的 1969 Gibson ES-335,

因為指板(fretboard)上的某些 Inlay 部份破

損了,要掉出來,所以今次我會用那支 1968

年型號的 ES-335。

△:但你之前有試過嗎?

𠃊: 有啊!以前我就用鍵琴作了很多歌,小時候

亦試過彈低音結他和打鼓。能夠接觸和學習

不同樂器,說起來,那其實是一個非常不錯

的體驗。

△:那些體驗是在接觸結他之前還是之後呢?

𠃊: 之後。結他是我第一種接觸的樂器。我第一

次彈結他之時大概六歲,是一把放在祖母房

子裡的古典木結他,也不知道那時我為甚麼

在那裡,總之當時就這樣彈了起來。我母親

也能彈一些和弦。從此之後,我就用那木把

結他開始上課學習。

17 16 Interview藝人談

Page 19: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可否說說你和你的結他英雄或偶像的合作經

驗?

𠃊: ( 靜 想 了 一 會 ) 我 年 輕 時 曾 經 跟 偶 像 Joe

Pass 上過結他課,如果說是表演……那不得

不 說 說 我 第 一 次 和 樂 團 The Crusaders 的 合

作。那時我才 21 歲,能夠和從小追隨的偶像

一起演出、錄音,你知道的,那是莫大的榮

幸!是件大事啊!

△:那些經驗對你以後的音樂發展有甚麼重要啓

發或影響嗎?

𠃊: 噢,那些當然都是難忘、令人興奮的經驗,

是我音樂履歷上的亮點。但說道是生命的轉

捩點呢?又說不上,因為那時我已經走在自

己 的 路 上, 而 且 對 爵 士 音 樂 滿 腔 熱 情 呢!

(笑)

△:在你多年的表演生涯中,有發生過甚麼瘋狂

又難忘的經典場面嗎?

𠃊: 我記得,在很多很多年前,在一個表演的中

段,我向台下觀眾呼喊道:「在座有結他手

嗎?有誰想上來玩一段看看?」然後我看見了

好幾隻手舉了起來,於是便隨意挑了一位上

台:「來!上來吧!」我把自己的結他遞給他,

又問他:「你想玩點甚麼呢?」他說:「藍調

(Blues)。」好吧,之後他便開始彈起藍調了,

那應該是一段 Shuffle,Key B……⋯

△:然後呢?

𠃊: 然後他就沒有再停下來了!他不停彈、不停

彈、不停彈……足足彈了兩到三分鐘都沒有

停下來的意思,樂團也不知如何是好。你要

知道啊,我是把結他都交給了他,呆呆站在

舞台旁邊看著等著的,哈哈!

△:那他應該會感到尷尬或氣氛怪異了吧!還是

說他喝醉了呢?

𠃊: 他好像完全沒有尷尬的感覺啊!我們也不知

道他是喝醉了,還是甚麼的。只是台上一眾

樂手,台下上千觀眾,我們只得強行停下來

了。

△:下?怎樣停啊?

𠃊: 就這樣停下來不彈啊!哈哈,沒辦法!當你

選擇問的時候,你就永遠無法預測甚麼即將

發生。

△:但那亦是你所求的啊。

𠃊: 全對!反而你叫我回憶樂手間的趣事,一時

之間卻想不起半件。(笑)

△:你有沒有留意或認得任何爵士界新秀呢?任

何地方的都可以。

𠃊: 啊,很抱歉我沒有。即使在美國,我也不知

道該如何得知他們的情況,因為現在我都不

上酒吧了。所以,我也不認得甚麼新一代了。

△:你說你有好多好多年都不上酒吧了。那麼工

作以外,你會做些甚麼呢?

𠃊: 我經常周遊世界,一年間聽了好多好多音樂。

現在的我,一有閒暇就只想靜坐家中,陪陪

家人和孫子,因為我實在與他們相見得太少

了!另外,我家後就是一片湖泊,我也經常

去釣魚的喲!

後 記: 訪 問 當 日,Larry

Carlton 顯得精神煥發,整

整兩、三個小時的訪談、錄

影、照相、簽名都完全不露

疲態,對問題全部耐心回

答,還打趣問大家要不要來

個 Selfie 呢。Larry Carlton

本人,就與他的結他演奏一

樣,老練中蘊藏著一種溫熱

和細膩。

17

Page 20: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2002 年,趙淼在北京第一次看到形體戲劇《三個黑故事》的演出,劇中豐富的

表現和充滿想像力的創意令他難忘,亦令他發現原來有這樣一種戲劇可以無聲地

打動觀眾。從那時開始,他便決定要做形體戲劇。多年來,趙淼與三拓旗劇團的

同仁接連創作了多部形體戲劇作品,近年亦頻繁前往英國、法國演出,他直言這

三四年,是劇團反思和拓展的幾年,也越發覺得形體戲劇難以定義。

趙淼表示其實形體戲劇在不同人眼中就像是不同顏色的花一樣,但不變的是它依

然能夠打動我們,比如香港的鄧樹榮先生的作品大氣而多元,黃俊達的《孤兒

2.0》則剛勁有力道,以往覺得形體戲劇要有固定規則和特色,而現在覺得它應

該是包容而不同的。

多變的形體戲劇,不變的是依然能打動人 ——訪趙淼導演

■ 訪問/整理:小 亂

■ 圖:三拓旗劇團

a

19 18 Interview藝人談

Page 21: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b

△:三拓旗劇團的演員平日是如何進行形體訓練的呢?

趙:日常中演員非常注意身體的訓練。訓練的內容有現代舞、

瑜伽、戲曲,有時候還會練習武術站樁和太極雲手。

2013 年我們還學習詠春拳(那年我還來香港,想要找

到在油尖區的詠春拳館,最終以迷路告終)。我們有固

定的的訓練內容,也會因不同劇目加入新的訓練元素,

比如 2015 年,我們要帶三部劇去法國演出,出於對力

量和耐力的考慮,我們還加入了音樂劇歌舞的訓練,非

常有意思。我們還會參加劇本朗讀的演出,平常舞台上

很少說話的演員,要更多地讀劇本理解台詞,這其實都

是很好的訓練。身體的語彙需要獲得「行動性」才會獲

得更大的力量。這些似乎和戲劇都沒有甚麽聯繫,但是

它讓演員的身體儲藏了很多記憶和能量。

△:可否說說在創作中,您是採用哪種形體排演方法?

趙: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沒有系統的方法,所以就融合了各

式藝術的訓練方法。有斯坦尼的、方法派的,也有現代

舞訓練的一些即興練習,總之在那個時候我們不怕犯錯,

嘗試中覺得不合適的就會淘汰或者調整方法。而現在,

我們了解了賈克樂寇(Jacques Lecoq)的戲劇方法,會

用在訓練中,但也會融入更多其他門類的方法。當然,

一直不變的就是即興的命題練習,在這種練習之上豐富

和生發更多的可能。

19

Page 22: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創作時是如何與演員溝通的?

趙:和演員溝通是異常重要的,通常一次嶄新的

排練開始之前,我們有三個階段和演員進行

溝通。第一個是遊戲環節,各種戲劇類的即

興遊戲,通常有很多演員會在這個階段退出

或被勸退;第二個環節是命題訓練,通常針

對表演的短板進行試探性的練習,以探求表

演的極限;第三個環節就是身體素質訓練,

這個是體力和表現力的練習。通過這三個環

節才會進入到排練,但是在每一個環節之後

大家都會圍坐一起進行討論和總結,而我和

演員的溝通就是在每一次小的討論之中建立

的,其實是建立信任。

△:相比於其他戲劇訓練方法,形體戲劇訓練有

何特別之處?

趙:形體戲劇的訓練方法因為兼容並包又極富挑

戰,所以它給表演帶來的啟發是無限的。我

們可以縱覽舞台上樣式各異的形體劇目,大

家從不同的角度和理念出發,運用的訓練方

法一定各不相同。而且我們在很大程度有一

個共識,就是形體戲劇的訓練要比創作佔的

時間精力多,大家都盡可能將我們的思維和

身體準備好,一旦創作命題降臨,所有人都

是積極的創作者。我們可以從點到線到面,

也可以從某些概念出發進行創作,也可以先

有故事再有人物,總之,形體戲劇的訓練方

法是和創作緊密聯繫的,很大程度上訓練決

定了作品的樣式和力量。

△:您曾說過希望去尋找當代中國自己的身體的

語言,可否說說您對「當代中國的身體語言」

的理解?

趙:我們借助很多傳統的中國演劇或者藝術,可

以梳理出中國人的演劇的身體運動規律,從

戲曲、影戲木偶、民族民間舞蹈、武術、從

古壁畫、宗教儀式等,我們會發現區別於西

方演劇、區別於其他東方演劇的樣式,中國

的人的身體運動規則是「螺旋向上」的,這

是我們獨特的身體語言特點,但這還不全面,

仍需要更多的前輩和同仁去尋找。但毫無疑

問,表意美才是尋找中國的身體語言之方向。

至於「當代性」,就在於中國形體戲劇與當

下發生的關係是否緊密,在緊密的聯繫之中

a 2014 年三拓旗劇團在英國愛丁堡藝穗節街頭表演。

b 《失歌》劇照。

c 2013 年三拓旗劇團參與亞維儂藝術節大遊行。

d 《九種時刻》劇照。

e 《水生》劇照。

f 《失歌》劇照。

c

21 20 Interview藝人談

Page 23: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才能找獨特的時代身體烙印。中國的演劇其

實是在不斷的西化中覺醒和反思的,我們可

以借助向西方學習的途徑,使他們成為我們

的鏡子,使我們更加關注自身傳統文化的發

展與變革,而中國形體戲劇正是在尋找當代

中國身體語言的道路上去發展的。

△:「面具」經常出現在您的作品當中, 為甚麼

呢?

趙:面具文化在中國是博大精深的,卻被當下的

劇場所忽略。我們運用面具其實也是一次盲

打誤撞結的緣,便有了《水生》、《署雷公》

和《失歌》這三部面具戲。面具是一個非常

有意思的道具,本身就帶有保護和偽裝的含

義,放在舞台上它所帶來的力量更是巨大的,

既能產生驚訝又能帶來豐富的內涵,它所展

現 的 通 常 是「 躲 在 平 凡 面 孔 之 後 的 內 心 掙

扎」,當然面具的魅力遠不只這些。

從形體戲劇來說,面具不僅僅是戴在頭上的

符號,我們要研究它和表演的關係,因為面

具可以改變演員的身體運動方式,比如西方

面具戲是面具牽動身體,而東方面具戲則是

身體帶動面具,比如戲曲中亮相,最精彩的

面部表演或者臉譜通常都是在鑼鼓點最後的

重音上亮給觀眾。我們要去研究這些面具表

演的差異,比如《水生》、《署雷公》和《失

歌》三部戲的面具設計和佩戴就完全不同,

所引發的身體語彙也就不同。《水生》是借

助貴州地戲佩戴在額頭的面具樣式,《署雷

公》學習的是湖南的茅古斯戴在頭頂的稻草

面具,《失歌》則是借鑒了華北和西北社火

中的套頭面具,所以三部面具戲的表演是並

不相同的。

面具戲對於三拓旗劇團來說是當下進行形體

戲劇革新探索的「三駕馬車」之一,另外的

還有傀儡戲和京戲,當然這也要仰仗舞美設

計曹璐對於面具的研發。戴上面具可以讓身

體成為一張有表情的臉,所以面具既是我們

要表現的又是日常中用來訓練的道具。

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研究

生。1996 年創立三拓旗劇

團。主要戲劇作品有《戰爭

與人》、《伊庫斯》、《6:3》

(I,II,III)、《達人未愛

狂想曲》、《壹光年》、《東

遊記》、《九種時刻》、《署

雷公》、《水生》、《失歌》

等。

趙淼 小檔案

d e

f

21

Page 24: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Feature專題故事

自主時代——第四十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編輯之選

■ 文:何阿嵐

■ 圖:香港國際電影節

■ 日期:21/3-4/4/2016

■ 詳情:www.hkiff.org.hk

新世代指標 假若要定義近年電影的形式走向,不拘泥於敘事常理、強調電影形式上的

實驗性和嘗試結合不同藝術形式理念的泰國導演阿彼察邦韋拉斯花古便是其中表

表者。他集錄像裝置藝術與電影導演於一身,其新作《浮華塚》(Cemetery of

Splendor)同樣散發著一股神秘色彩。是次作品講述女主角負責照顧患上嗜睡症的

士兵,透過靈媒幫助進入士兵的夢境。濃厚的神話色彩故事,卻注入電影通俗元

素,使全片有著紀錄片一般的紀實氛圍,同時瀰漫著怪誕超現實的幻象氣氛。葡

萄牙作者導演美基哥姆斯同樣借用了神話元素,《一千零一夜》(Arabian Nights)

香港國際電影節踏入第四十個年頭。作為全港最大型電影節,這四十年來,也提供了很多主流電影以外

的另類選擇。在電影節期間,觀眾為了趕及下一場放映,在尖沙咀、旺角、灣仔街頭跑來跑去的情況又

將再次發生。當然,要在兩三個星期內「硬哽」三四十部電影可能是不少影痴的等閒事,如同往年,電

影節新舊電影多達二百多部,可說是花多眼亂,你又選好了心水沒有?篇幅有限,未能將電影節每一部

電影作介紹,請諒。要在云云眾多的影片名單,選取其中十多部,或許過於主觀,但是,只希望從中選

取的作品,都有其獨特個性,亦希望大家不要錯過好電影……

23 22 Now Showing現在上映

Page 25: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三部曲是其極具野心之作,以同名經典文學作為故

事架構,故事套故事。哥姆斯過往的電影結合了劇

情與紀錄片元素,不失玩味,天馬行空,過癮好玩,

連導演自己也會在戲中參演一角。這次的三部曲以

不同調子描述經濟危機下葡萄牙的眾生相。西班牙

的荷西路易斯紀倫上一部作品《尋她千百度》 (In

The City of Sylvia),全片只圍繞主角在城內尋伊人,

少量對白,配以大量女性面孔近鏡,概念性極強之

餘又不失感性,今回新作《繆思構成研究學院》(The

Academy of the Muses) 同樣以充滿生活感的節奏,

引發一場關於生活、愛情與文學的討論。拉夫狄亞

茲無疑是近年最具創造力的獨立導演,每一年都能

交出極為優秀的作品,其長鏡頭及超長篇幅有時難

免嚇怕部份觀眾,然而其亮麗的黑白影像卻是當今

少數能被稱為詩意的電影,《革命英雄安眠曲》(A

Lullaby to the Sorrowful Mystery) 便是長達 8 小時史

詩式作品,講述菲律賓獨立建國前,革命之父邦尼

法素被殖民者殺害後,其妻子與革命軍同伴往後的

命運。狄亞茲每一部電影都凝視著菲律賓低下階層:

政治、國族身份,以至歷史。進入數碼年代,電影

設備除了更為便利,亦為這媒介帶來全新面貌,在

看似散慢、無故事性、自由奔放的拍攝方法下,卻

激發出電影的多重可能性,以上幾位導演皆象徵著

當代電影的重要風貌。

a

b

c

a《一千零一夜》 (Arabian Nights)

b《革命英雄安眠曲》

c《繆思構成研究學院》

23

Page 26: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大師級 電影節怎能錯過「朝聖」?由默片拍到數碼年

代的葡萄牙導演曼勞迪奧利菲拉,在他離世以後,

留下了一部攝於 1983 年 ( 當年他已 76 歲 ) 的紀

錄片《探訪 ‧ 回憶與告白》(visit or Memories and

Confessions)。遺言死後才能出土,可說是他最私密

的電影作品,老人家大氣晚成,創作生涯早至 1931

年,但直至 80 年代初,才每一年都有新作推出。

他每一部電影裡的風格和活力,不比任何一位當代

年輕導演差,而這部作品或可令我們了解到他電影

裡深藏的秘密。蘇古諾夫將新作 《羅浮宮法國瘋》

(Francofonia) 設定於二戰時期納粹佔領下的法國,蘇

古諾夫熱衷於權力和歷史關係,「權力四部曲」固

然是對獨裁者的反思,但同樣熱愛藝術、曾拍攝多

部有關音樂、作家紀錄片的他,其新作也在談論藝

術、政治與文化之間的糾纏,亦即回應著他另一部

名作《俄國方舟》。柏德烈西奧古茲曼心愛祖國,

多部紀錄片也反映著智利在獨裁期間的境況,《深

海光年》(The Pearl Button) 同樣探究智利歷史,從

早年白人殖民者清洗原住民,一次揭開皮諾切特獨

裁下、屠殺反對派的真相,奧古茲曼高明之處在於

一方面要觀眾深思這些血腥歷史,又以大海作為比

喻,以一種平靜的口吻了解生命真意,令其紀錄片

除了富政治性之外,也有著不一樣感染力。政治性,

亦是流亡法國、原籍格魯格亞的奧達伊奧塞里安尼

最著緊的命題,但他始終師承著積大地的幽默感,

《冬之歌》(Winter Song) 在看似不著邊際,見證斷

頭台以至現代社會的荒謬情境,印證了他是一個如

此暴烈又如此溫柔,深明唯有以「開玩笑才能痛擊

極權」這一道理的藝術家。

d

f

e

d《羅浮宮法國瘋》

e《冬之歌》

f《探訪 . 回憶與告白》

25 24 Now Showing現在上映

Page 27: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自主起革命 電影節今年的專題節目「8 毫米厘狂熱,日本獨

立崩世代」,回望 80 年代一系列獨立出生的日本導

演,如後來進入主流工業的導演,甚至是海外獲獎

無數的導演,是如何起步。還未踏入數碼年代,拍

攝 35mm 菲林成本太高,年輕導演們只好向 8mm 這

種低格式菲林著手,然而成本低廉並不代表水準低

下,而是態度決定一切,這裡展出的更是他們各人

的首作。當塚本晉還未發展出「鐵男」前,早已在《電

柱小僧的冒險》裡現身;諏訪敦彥在首作嘗試虛實交

替敘事,以及即興演出;矢口史靖作品裡那種活躍

可人的青春氣色,原來早已在《雨女》中兩位女孩

身上散發出來;還有香港觀眾最熟悉的園子溫,在

進入主流前,拍攝過一系列語不驚人死不休的 Trash

Film,《我是園子溫﹗》是開宗名義對自我的無病伸

吟,而《男之花道》是爆發青春能量的狂想作。

近年,中國商業電影或教人失望,但地下電影

還能夠保持著發光發熱,近半年來多部中國電影在

國際電影節上得到回響,被當局封殺,由趙亮執導

的《悲兮魔獸》,是導演紀錄內蒙古煤礦業,一系

列工人勞動,反映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矛盾,

煤炭開採和消耗怎樣令人和環境付出了沉重的代

價。影片以多個空鏡組成,優美的大自然景色,與

工業化污染源形成強烈對比。年青導演畢贛,在 26

歲拍成《路邊野餐》,放膽實驗的態度,以及戲中

長達40分鐘的長鏡頭,穿越現實與夢境,技驚四座,

更重要是對邊緣人亦有濃厚的情感關懷。放諸今天

的香港連「自主」也變成敏感詞時,反觀中國獨立

電影人以非主流方式及自主態度與主流電影對抗,

如果沒有以上的電影,我們也難以在電影世界裡探

求中國真實的一面。

g

h

g《悲兮魔獸》

h《路邊野餐》

25

Page 28: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身為職業小說家》作者:村上春樹 譯者:賴明珠

出版: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一個人,四十年,十三部長篇小說。他為誰而寫? 如

何寫?為甚麼繼續寫? 寫小說的心到底要多強? 這

是村上春樹第一次真正面對全世界讀者,深入思考、

詳盡敘述自己所寫小說的現場,和背後文學涵養。

全書十二章變化豐富的結構,滿載自傳性故事,伴

隨趣味幽默,坦誠揭開秘密——村上的讀者是誰,

男女各半,還是美女居多呢?收到過多少讀者來信?

芥川獎、諾貝爾獎等,時常圍繞作家身邊的「文學

獎」,村上怎麼想?為甚麼,以甚麼形式,從甚麼

時候開始離開日本,經過甚麼樣的惡戰苦鬥之後,

朝世界出走?一度視為「可逃場所不足」的學校,

如今如何看待求學?對於經歷過 311 福島核災的日

本,看出甚麼樣的問題?當初為甚麼選擇小說家這

樣不可思議的職業,此後,近四十年漫長歲月,如

何能以不衰退的創造力直到現在繼續寫下去?上述

的一切問題,關於「作家?村上春樹」的種種,誠

實而強壯的思考軌跡,盡在於此。村上說:「寫小

說時最重要的寶藏,就是具體細節的豐富收藏。」

不要失去健全的野心。

27 26

影碟

書 《在生命最深處遇見哲學》作者:史考特.薩繆森 Scott Samuelson 譯者:黃煜文 出版社:商周出版

這書緣於一門社區大學的哲學課——一位在哲學中獲得救贖的老師,及來自各行

各業的學生,所遇到的各式苦樂人生,都是一場又一場的哲學旅程。於是,因為

研讀柏拉圖的作品,撲克臉的工廠工人拾回面對生活試煉的力量;透過豪爾沃斯

的觀點,充滿熱忱的護士思索出工作的意義;在康德的道德哲學中,失去兒子的

母親找到內心悲傷的出口;接觸了伊比鳩魯主義與斯多噶主義,罹患罕見疾病的

女子重燃對生命的熱情。

我們經常以為只有哲學博士才有辦法打開一本哲學作品來看,把哲學問題統統丟

給哲學家,就像我們把科學丟給科學家一樣,然而在這本書裡,作者把哲學從教

授專家手中拿回來,擺在人性中心的位置,那是我們最深刻的人生探索,是任何

人都可以過的生活。全書從他與學生們在課堂上的互動為背景,描述他們如何努

力奮鬥,克服日常生活的障礙,並從中探究歷史上重要哲學家的觀點與經典哲學

作品如何呼應現實。當難以應付的考驗接踵而來,我們才發現,原以為只存在學

術殿堂的思想,早已為一切提供了解釋。

《The Noise of Time》作者:Julian Barnes 出版社:JONATHAN CAPE

這書向前蘇聯時期俄國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奇致敬;述說著一個關於妥協、懦弱與

勇氣,以及藝術與權力的大師的故事。

1937 年,年僅三十歲的蕭士塔高維奇,成天擔心著他的生計與性命。他晚上總

是站在公寓電梯旁抽菸,預期自己會被抓走,被送往「大宅」(Big House)。一旦

進入大宅,幾乎沒有人回得來。當時的史達林,突然開始密切關注他的作品,才

剛譴責他的最新歌劇。確信自己絕對會被流放至西伯利亞(或更有可能的是,直

接被當場槍斃),他想著自己的困境、過去的經歷、他的父母、生命中的女人和

妻子,還有他的女兒,性命全部都掌握在他懸而未決的命運上。即使因為運氣,

他並沒有成為大整肅的受害者,在未來的日子裡,卻不斷遭受暴政統治的蹂躪:

在紐約的文化研討會中,被要求代表蘇聯的價值、被強迫入黨,也時常被迫在滿

足掌權者與保持音樂創作的完整性之間作權衡。

Julian Barnes 帶領讀者走過蕭士塔高維奇的事業軌跡,同時記錄了蘇聯時代動盪

的發展。他以精練的語言與流暢的筆觸,生動地刻畫這位不屈不撓的創作者,以

及他對於藝術意義的精闢反思。

藝@書籍 / 電影碟 / 音樂Arts @ books/dvds/cds

海街女孩日記住在鎌倉的香田三姊妹, 大姊幸 ( 綾瀨遙 飾 )、二姊

佳乃 ( 長澤正美 飾 ) 與千佳 ( 夏帆 飾 ),一天突然收到

父親逝世的消息,但因自幼父母離異,對父親早已印

象模糊,佳乃與千佳根本沒有任何難過情緒,只有大

姊無法原諒被父親遺棄,仍心懷恨意。在父親葬禮上,

三姊妹首次碰見同父異母的妹妹淺野鈴 ( 廣瀨鈴 飾 ),

當她們發現鈴的親生媽媽早已去世,而繼母亦未有善

待她,三姊妹決定邀請鈴跟她們往鎌倉祖屋同住。鈴

一口答應,跟三個素未謀面的姊姊展開新生活。古都

鎌倉四季轉折間,四姊妹笑過痛過愛過,學習重新接

納自己和對方。是枝裕和導演繼《誰調換了我的父親》

後,又一入圍康城影展作品。

導演:是枝裕和演員:綾瀨遙、長澤正美、夏帆、廣瀨鈴

愛的幻象精神病院醫生離奇失蹤,他的病人 Michael 可能

知道線索。主管 Dr. Greene 奉命向 Michael 問話,

竟不自覺走進了深不見底的圈套。你跟他談失蹤

案,他跟你說大笨象。你想尋真相,他帶你遊花

園。究竟 Michael 是真瘋還是假癲?一場互相制

衡的心理遊戲在此展開,隨著主導權在醫生和病

人之間游移,彼此不為人知的過去一層層被剖

開…康城寵兒薩維杜蘭今次放下導演筒,飾演高

智型精神病患,與《星空奇遇記》系列老牌演員

布魯士格連活大鬥演技!

導演:查理斯畢納美演員:薩維杜蘭、布魯士格連活、凱莉安摩絲、嘉芙蓮堅娜

Page 29: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27

Pittsburgh/William Fitzsimmons一向對「治癒系」唱作人情有獨鍾,也不時在 Bandcamp、Soundcloud 的 acoustic 版面或 tag 搜尋試聽來自世界各地

的作品。偶然下找到了美國唱作人 William Fitzsimmons,多材多藝,除了主要樂器結他外,也玩得一手非常熟練

的 banjo、melodica、ukulele、mandolin 等。這或多或少與他的成長背景有關 – 由於父母都是盲人的關係,音樂成

了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而他當上全職音樂人前,專業乃是輔導及治精神病患者,因此一臉大鬍子的他,筆下

的作品很細膩、嗓音與唱腔有點沙啞但非常溫柔,很有 storyteller 的感覺,打個比喻的話像是更有男人味的 Kings of

Convenience。

他的第七張作品《Pittsburgh》EP,乃是紀念已經離世的祖母,唱片中的七首歌曲,都是回到 Pittsburgh 處理祖母的身

後事的三天期間寫下的,其後在家中自行錄製與混音。首曲 <I Had to Carry Her (Virginia's Song)> 中的 Virginia 就是他

祖母的名字,簡單的木結他旋律呢喃著長大後沒有對祖母多加照顧的悔疚。而除了一貫的 acoustic folk 風格,他也在

EP 中作了一些新嘗試,加入了少量 electronica 元素,例如《Better》的 synth beat 及《‘Matter》較為強勁的鼓擊節奏,

令唱片不至於過度沉溺於傷感自省之中。說實話,《Pittsburgh》不是什麼驚為天人的傑作,但有心、有靈魂的作品,

總會聽得人動容。/ Rachel

Night Thoughts/ Suede/ Warner Music UK 對上一張專輯《Bloodsports》已經是三年前的事了。當年 Suede 華麗回歸,帶來了 Love and Violence,11 年間練就的

成熟睿智也於明暗之間漸漸浮現。到 2016 年 1 月,樂隊發行了第七張專輯《Night Thoughts》,此回他們選擇直面當

下——Brett 終於認老了,卻更顯大膽、深邃。

誠如專輯同名電影導演 Roger Sargent 所說,「這是一張貫穿了生,死,愛,痛苦和絕望的專輯」。用〈When u are

young〉作開首,〈The Fur & The Feathers〉(“And I know that there's a meaning Beyond the flesh”)作結,《Night

Thoughts》原是中年心事濃如酒的滋味。

音樂創作的過程也有別以往的模式,由 Richard 和 Neil 主導音樂的部分,並加入了大型弦樂團的參與。聽著聽著,心

中就有種黏答答的感覺——有些不調和的東西在攪動著,但仔細找找,它又不在耳朵裡。〈Like Kids〉像《Bloodsport》

中的〈It Starts And Ends With You〉或〈Hit Me〉,爽快、流暢,根本就是 Britpop 的經典旋律;〈Outsiders〉也令人

想起〈Trash〉、〈Beautiful Ones〉 等同樣是關於邊緣群體的歌曲。

如果說《Night Thoughts》中有《Dog Man Star》的影子,那所指的大概是其幽暗、冷淡、扭曲的氣質,然而那其實只

是 Suede 的一貫特質。《Dog Man Star》裡 Bernard Butler 那鋒芒蓋頂的結他獨奏,在 Richard Oakes 的時代裡已難以復

見(Oakes 比較擅長彈奏 Riff 吧)。

《Night Thoughts》的確是有意的跳脫開來,另創模式。從前,Suede 從 David Bowie 那 70 年代的模樣上伸展開來,變

成新一代的音樂回響。寶兒歸天,光景消逝,褪去華麗誘人的皮囊後,Suede 繼續創新,真的變成了其音樂精神之繼承。

只是 Brett 的演繹還是那麼的妖媚,那麼的勾魂,叫人失神於嗓音之間,又不自覺的重回到往昔的光景去。那些年嚐盡

了 Suede 的美麗與哀愁,腦海中有無法拭去的精神殘留。老實說,我已經沒法怎麼「客觀」的評價 Suede 了。/ 張時

Sound & Color/Alabama Shakes/2015/TO Records, MapleMusic Recordings and Rough Trade Records當今年 Grammy 2016 頒獎禮眾人的眼光都聚焦在 The Weekend、Ed Sheeran 時及其他傳統大團與音樂人外,今屆更吸

引小弟目光的,自然是橫掃最佳另類專輯、最佳搖滾團體、最佳搖滾歌曲〈Don't Wanna Fight〉及非古典類最佳錄音

四項大獎的搖滾樂團 Alabama Shakes。假若你有興趣聽他們的現場演出,你自然被女主音 Brittany Howard 迫力唱功吸

引著,而且不少著名樂評網站都一致好評。一隊連 Adele 也讚不絕口,神級結他手 Jack White 都想簽下發行唱片,甚

至連美國總統奧巴馬都要親身到現場支持的樂團,看來 Alabama Shakes 你不能不認識,而且《Sound & Color》更是必

入手專輯之選。/ 文化九公

專輯好歌推介:Don't wanna fight、Future people、Over my head

CD

Page 30: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仁云亦云

王天仁生於香港,2000 年畢業

於中文大學藝術系,擅

將撿來的廢木卡板創作

卡通動物造型的木雕,

超過十年藝術教育工作

經驗,游走於不同類型

跨界合作,熱愛知識、

信念、創意和實踐。

二月,是農曆新年的月份,一元復始、萬象更

生,喜氣洋洋是二月本來該有的氣氛,沒錯,是本

來而已,因今年我城的二月,早令人打從心底裏感

到寒意,原因大家心中有數;寒,並非來自天氣,

而是自從踏入 2016 年,銅鑼灣書店幾位店員和老

闆的相繼「被消失」,截至小弟今天執筆之時,政

府連一個正式的交代或說法都未有。所謂「言論自

由」、「出版自由」正式被粗暴地打上句號,加上

政府對「網絡廿三條」立法的志在必得,從來我們

以為是正常不過的「自由」二字,甚至連母語廣東

話都即將成為只能追憶的東西時,試問,生於斯長

於斯的你和我,怎能不心寒?

未曾擁有已失去

據說哲學家海德格曾經講過,「存在」被置於

遺忘的狀態,就像我們平日穿鞋而忘了鞋的存在,

直至鞋內放了小石子,我們才會重新感知鞋的存在。

同理,當我們一直呼吸著自由的空氣時,慢慢的,

我們已遺忘了它的存在,甚至忘記到連珍惜與否也

寒談不上。誰料到「五十年不變」由信誓旦旦到信口

雌黃的轉變是快得如此讓人措手不及,抬頭望睜開

眼才赫見週遭熟悉的景物早已面目全非,終於,我

們才醒覺到失去的已經是太多了。是的,是在我們

還沒有切切實實地把握著擁有的感覺時,已經失去,

而且同時間失去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因為我們

發現連身邊的人也變得陌生,明明是一起成長的伙

伴、以往尊敬的長輩,頃刻間不再明辨是非、不再

追求公義、不再願意爭取,相反,跪下、聽話、唔

好搞搞震成為社會的主旋律,也似乎是唯一的未來。

試問,生於斯長於斯的你和我,怎能不心寒?

寧在寒冷中凍死還是努力嘗試生火?

在四周已是冷得令人牙關打震的環境中,可以

做的不外乎以下三種情況:一、反正都快要冷死了,

不如停下來接受命運的安排,在沉睡中慢慢冷死好

了。二、自己呃自己,不斷自我催眠,告訴自己其

實都唔係咁凍啫!然後集結有同樣想法的人,一起

告訴他人其實不是很冷,別要恐慌。三、在還沒冷

死前盡最後一口氣去找些甚麼東西生火取暖,或者

集合一眾不想就此凍死的人一起找方法取暖。三種

情況之中,頭兩者的下場很大機會都是凍死而已,

唯有第三種方法才有一線生機,權衡之下,不是該

選擇放手一搏麼?承如上文哲學家海德格說的鞋

子和石頭,沒有冷鋒來襲的話,我們可能早在營營

役役中,忘了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忘了對未來我城

的憧憬、忘了對是非黑白的堅持,時窮節乃現,面

對正處寒冬的香港,只有盡力生火才有機會絕處逢

生!

29 28 藝術人隨筆Artist's Columns

Page 31: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雕文嵐女

雖為圈中人,在香港看展

覽也真不多,主要是捧相熟藝

術家或策展人的場子,也有為

支持學生而去的。埋怨心情不

振,時間太少,場地太遠,展

覽太多太雜,總有太多藉口。

個人執著,重視作品和社會時

事的緊扣度。但是有些展覽太

渲染時事,反而更讓我在套著

緊箍咒的社會氣氛下透不過氣來。

最近看的兩個展覽,阿三和黃進曦的個展,都

不是因為以上原因而去的。而是從展覽推介的文字

中,讓我嗅到久違的氣味:通過藝術的語言透露出

個人的社會觀。例如阿三的自述是:「人活在土地上,

我卻對地方養不出太多情感關連。然而,繪畫需要

牆壁,作品需要空間,我不得不與地方打交道。……

繪畫何以敘述,我一直思索。文字構成敘述,敘述

卻不一定需要文字;敘述帶出故事,然故事不一定

是敘述的內容。……我尚在嘗試,尚在尋覓。」而

黃進曦的自述則是:「近半年來基於自己種種的壓

力,不期然就喜歡望海,亦會畫海。望著那條海平

線,不論上山下海,都平平穩穩,心情便隨之放鬆

下來……以最新創作的畫作,和大家分享一個自然

的過客前的一條又一條海平線。」兩者對香港的情

感,對藝術的平常心都讓我有貼心的感覺,我相信

前者貼墻,後者貼地所聽到的微震聲,很可能與平

心靜氣的呼吸聲很接近。

兩人的作品都展得很老實,掛在牆上。沒有太

多花俏的理論來迷惑觀眾,但是阿三的題作則隱約

帶出了近年的熱話: 社會爭拗、身份重定、城市拆

遷、同志舊議題等等,並將之重新在文學文火中翻

展覽避風站熱,的確讓我「食完番尋味」,

看了又看。而像王進曦這種中文

大學藝術系的畢業生,學院訓練

後卻跑去戶外寫生的人,近年來

更是罕有,使我不得不爬上那不

短的石梯在開幕的時候去會一會

這位新派老實人。吸引我眼球的

當然還有,那似是魚眼效果而又

真實的海陸相接的曲線,與海天

連接的水平線對比起來,我的心情倒不太平靜。何

時「城門水塘」能上展覽大廳,但又那麼地讓我心

安?心頭高,心房窄,能擁抱得到的地方的確不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展場的良心。走進香港藝

術中心十四樓歌德學院畫廊時,我已將因其他樓層

裝修而困著的悶氣一掃而空。嶄新的兩道白牆,一

個孔也沒有,功歸場地保養員 George 的補牆手藝,

保持白牆歷久常新。以前中間用來隔開廁所的移動

牆不見了,偶然打開新裝磨砂廁所玻璃門,內裡結

構一目了然,這本來不應出現在展覽旁的風景卻一

點也不生厭。大塊的黑白格子地板、不銹鋼乾手機

極具德國簡約設計風,和對面牆帶點銀灰的黑色方

塊作品《我城》意外地合襯。長梯形的廊道除了將

作品的呈現推深了一個層次,亦推著觀眾走進另一

小走廊,探索展覽的燈箱以及錄影部份。兩種氣氛

形成日夜之分,恰如其份的射燈投灑在作品上,我

只能說:這的確是品味和金錢的結合。阿三的作品

以素妝為主,淡墨、淺色加上幾層透明膠板的重疊,

如果少了燈光的配合,觀眾很難聚焦欣賞作品,是

故亦衷心希望更多的畫廊能在場地上花點功夫。

在紛亂的社會紛爭中,好展覽的確是一個避世

靜思的淨土,且讓我暫避一下吧。

林嵐中大畢業,師承張義。

從事女紅,木工,創作,

教育。喜歡人類,更愛

萬物。喜歡合作,享受

獨處。不愛分是非,只

愛思考,漫遊於理性和

情性之間。

阿三作品在香港歌德學院畫廊的一角。

29

Page 32: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創作雜記

伍卓賢音樂創作人,喜歡旅遊,

愛好新鮮事物,曾於日

本及荷蘭留學。

每位創作人都有自己的創作習慣和獲取靈感的

方法。有的會遊走世界不同地方、接觸不同文化的

人、感受不同的事物;有的會透過電影、書本、音

樂等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來啟發自己。我有寫作的

朋友很愛聽古典音樂來刺激思考,也有很愛四處遊

歷的音樂人朋友,以景喚情。其實大家都希望可以

在身體或思想上離開熟悉的感覺,從而獲得新的意

念。我雖然每天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自己的工作室裡

埋頭苦幹創作,但其實在工作室裡頭最主要的工作

還是整理如紙碎般散亂的意念。而這許許多多的意

念都不是在工作室內生長出來的,因為每天都待在

同一個地方會悶,悶的土壤生長不出好東西。所以

我最重要的創作空間就是一個人逛街的時間,無論

在地鐵中,大街小巷裡,見到不同的面孔和景物,

都可以引發奇想。茶餐廳有時會是好地方,因為茶

餐廳裡沒有音樂,反而是好事。cafe 雖好,但香港

的 cafe 空間少,人太多,而且有時很嘈吵,能舒

服的坐幾小時的不多。所以如果需要很安靜很專心

的創作,而時間又許可的話,我會選擇離港幾天靜

心思考。

日本是很理想的地方,因為文藝氣息強,東

西又好吃,又有很多很寫意的地方,就算不跑到近

郊近乎仙境的區域,在市中心找間 cafe 坐兩三個

小時也很愜意。我為一舖清唱所寫的清唱劇場《石

堅》就是在東京吉祥寺的一間 cafe 的戶外空間完

成創作大綱的,沒有音樂干擾很好。另外台北也是

出走

很不錯的選擇,花費比日本便宜,而且舒適的 cafe

很多,適合創作。我自己便很喜歡一間在大安區,

細小而安靜的 cafe,我的雙笙協奏曲《在這城崩壞

之前》和今年年中將會首演的新作都是在那裡起稿

的。cafe 名字不透露了,去過的朋友們看照片會認

得出吧!

31 30 藝術人隨筆Artist's Columns

Page 33: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31

Page 34: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歡迎各位讀者向《△志》投稿、發表藝術創作、報道或評論:

電郵 : [email protected]電話 : +852 2111 1192傳真 : +852 2975 3146地址 : 香港灣仔港灣道 2 號 香港藝術中心 7 樓 701B 室

試評〈順風送水〉── 一首升降機內的狂想曲人物:社運少年、老詩人、廣場大媽 ( 下文分別簡稱為少、老、媽 )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升降機

時間:《順風送水》首演完結後十分鐘

( 剛看完《順風送水》,乘搭升降機離開,機件故障,三人被困 )

■ 文:黎曜銘

■ 攝:Wing Hei

此文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

(香港分會)協助統籌,該

會由專業藝評人組成,網址:

www.iatc.com.hk

觀賞場次:香港話劇團「新戲匠」系列《順風.送水》2016 年 1月 24 日 3:00pm

上環文娛中心香港話劇團黑盒

劇場

媽:救命呀,這裡很熱呀,快來救我們呀!

老:心靜自然涼……

少:這位大媽,別擔心,管理處有管理員,他很快

就會來。況且,升降機長期停在這層,旁人見到也一定

知道有問題。

媽:你太安心了吧,你剛才不是看過《順風送水》

嗎?順風佬和送水佬不就是一整晚被困在工廠大廈的升

降機內嗎?

少:妳就別擔心嘛,這劇的情節根本就太不真實

吧!如果有人被困在升降機一晚,管理員大概要立即失

業吧!送水佬竟然無原無故死去,警察竟然親眼讓那個

OL 拿走順風佬的貨物,移動現場證物,一切一切也不太

合理。

老:( 突然 ) 你們有看過人變成蝴蝶嗎?喝過假死

藥嗎?

媽:大叔,你說什麼?是不是熱得有點暈?

老:那麼,為什麼從來沒有人說過《梁祝》與《羅

密歐與茱麗葉》太不真實和太不合理?

少:但至少也要在情理之內吧!

媽:( 見到有火藥味,轉移話題 ) 哈哈……說起剛

剛那齣戲,我覺得都幾「搞笑」。你們還記得那一幕嗎?

順風佬和送水佬合力想拉開升降機門,但一失平衡,便

親了一下,真的把我笑翻了!還有還有…… 他們聽見門

外有腳步聲,送水佬便扮可憐,一邊扮母親叫,一邊扮

嬰兒哭,希望吸引別人來救,哈哈……

少:對,這齣戲喜劇感十足,我覺得與它的人物設

定不無關係。一個是粗獷強壯、滿口粗言、滿身紋身的

順風佬,一個是膽小瘦弱、無知天真、彷似宅男的送水

佬,兩個充滿漫畫感的人物放在升降機這個狹窄的空間

內,不看便知道一定會發生很多有趣的事件。這令我想

起一套多年前的一套港產片《破壞之王》,故事是關於

兩個在現實生活中的失敗者。吳孟達飾演向現實低頭的

鬼仔達,周星馳則飾演對愛情充滿憧憬、相信奇蹟的何

金銀,他們在因緣際會之下,在武術比賽中得勝,最終

33 32 People's Commune藝民公社

Page 35: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抱得美人歸,成功衝破現實的困境。當然,這個故事與《順風送

水》的結局卻有天壤之別。

老:這便是荒誕喜劇與娛樂性喜劇的分別。但解釋之前,必

先要分清什麼是「搞笑」?什麼是「可笑」?「搞笑」大多是一

些由情色、粗言穢語或者是消費角色的不幸所造成的喜劇感,而

「可笑」則是透過角色的滑稽來反映社會或生命中的困境與荒謬,

笑中有苦。例如差利卓別靈的《城市之光》中,飾演工廠工人的

差利,在運輸線上負責扭螺絲,但下班後也繼續保持扭螺絲的扭

曲動作,要一段時間後才能回復。短短一個滑稽的動作,已充分

控訴現代社會將人類物化的問題。

少:說到底,你覺得《順風送水》好還是不好?

老:沒有好與不好,我只是覺得《順風送水》還是多了點「搞

笑」,少了點「可笑」。笑料對於劇作家來說可以說是一種誘惑。

它可以吸引觀眾,又可以把嚴肅主題隱藏於當中,讓觀眾易於接

受。但這卻是兩刃刀。正如糖果可以使苦藥易於入口,但過多的

糖果卻會影響健康。

少:我不認同你這種說法!我覺得《順風送水》以嘻笑怒罵

的形式去反映香港的現實,實在是寫得出色。地鐵水貨事件、無

良僱主、淘點騙案、骨灰龕問題、書局五人被嫖妓等……一件又

一件荒謬絕倫的香港時事,都被寫進劇本之內。作者將這些事件

一一諷刺,一一控訴,為我們這班小市民吐盡烏氣!

媽:哎呀,年青人,這次我也不幫你了。你們就是什麼事情

也政治化,新聞政治化、娛樂又政治化,現在連舞台劇都政治化,

這不是太沉重,太膩了嗎?

少: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誰都避不了,何況這不正是香港

的實況嗎?我覺得,升降機就是一個大隱喻,這根本就是一個活

生生的香港!一開始,順風佬和送水佬合力撕破包着升降機的保

鮮紙,破繭而出,這正代表着香港人的掙扎。可惜在掙扎的過程

中,遇盡荒謬的事,幻想一一破滅,兩人反觀到自己生存的可悲。

最後,順風佬看到送水佬的屍體被保鮮紙緊緊包裹着,對現實徹

底失望,於是再一次用保鮮紙包裹着升降機,作繭自縛。這絕望

的動作正正暗示出香港無法逃出困境的悲慘命運。

老:也許,你說得對,但是,你又有否反思過,反映社會現

實的作品是否一定是好作品?與其只是反映社會現實,我們何不

把作品的高度提升至反映生命的現實?以梁特首、以被嫖妓作話

題,現在的觀眾可能很有共鳴。但是當十年後,二十年後呢?那

時的人又會否對這些事件有感受?相反,一齣反映生命現實的作

品,對任何時代的觀眾來說都有同感,因為它不單是寫一時一地

的事件,而是寫人類千百年來的共通性,寫人類共同遇上的困境。

這就是所謂劇作的生命力!貝克特的《等待果陀》、沙特的《無

路可出》可以不斷重演,正正是這個原因。

少:……

老:你不是很喜歡反駁嗎?為什麼不出聲?

少:因為筆者要我們快閉嘴,字數已經無多了。

老:你是說,我們現在也被操控着?

媽:對,無時無刻──角色本就應該被作者操控。

少:那麼,香港呢?

老:也被操控着。

媽:人類呢?

少:同樣如此。是命運,或可稱為神。

老:也許正如《順風送水》所說,只有神才可以把自己定性,

人類永遠逃不過被定性的困局。

媽:他人的目光就是地獄。

少:或者,我終於明白送水佬為什麼會死。

老:原因是什麼?

媽:和我們一樣,社運少年、老詩人、廣場大媽……就是沒

有自己的名字。

少:筆者覺得我們的想法太消極,勒令要我們大聲朗誦出以

下那一首詩,並且要充滿冀望地唸──

老: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媽: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少:但什麼是光明?

老:光明就是希望。

媽:但什麼是希望?

少:希望就是一個繼續生存下去的理由。

〈全劇完〉

33

Page 36: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歡迎各位讀者向《△志》投稿、發表藝術創作、報道或評論:

電郵 : [email protected]電話 : +852 2111 1192傳真 : +852 2975 3146地址 : 香港灣仔港灣道 2 號 香港藝術中心 7 樓 701B 室

我們距離拉丁美洲的孤獨有多遙遠?

音樂消失,燈光亮起,舞台左側,跌跌撞撞走出一位老婦人,十多名演

員並排坐在椅子上,等著老婦挨個摸過他們的膝蓋,放在膝蓋上的手,

或是肩膀。老婦走得慢,有人去攙一把,搭把手,讓她從自己身前通過,

上身維持不動;其他人仍舊留在椅子上,面無表情。

城市當代舞蹈團的《孤寂》,是一部以馬奎斯《百年孤寂》為題材創編

的新作。老婦一出場,我便猜到她是烏蘇拉,小說原作中布恩迪亞家族

的女族長,也是書中戲份最重的女人,內戰結束時已有八十多歲,之後

又活了三十年,直到一百二三十歲才謝世,而此時故事距離結尾還早。

如此漫長的一本書,九十分鐘一場的當代舞能改編出怎樣的新意?

■ 文:雲也退

■ 圖:城市當代舞蹈團

■ 攝:Ringo Chan

觀賞場次:2015年12月11及12日 8:00pm

葵青劇院演藝廳

編按:因篇幅所限,本文經過刪輯,原文請參照:http://dajia.qq.com/original/category/yunyetui20160103.html

35 34 People's Commune藝民公社

Page 37: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椅子被收到一角,一位位成員出場,自由

組合,或坐或立,圍繞著老族長夫婦擺出一個

個全家福的造型。人們聚起來,散去;又聚起來,

又散去,兩位族長坐在中間巍然不動,人人都

面無表情。後來敘事進入下一章節,在暗處,

觀眾仍能看到兩個人,一個面朝裡,一個面朝

觀眾,坐在相鄰的兩把椅子上。

隱伏在這些表演和設計之中的,是「孤寂」

的主題,我能夠體味到編舞所要傳達的靜止和

冷清感。但是,這種無動於衷的氣氛,如果不

是用於表現布恩迪亞家族的「孤寂」,而換到

表現現代都市之人情冷漠,應該更為合適。

《百年孤寂》的孤獨,不是那麼簡單的。

它是一種對於代際輪迴、時間停滯的心理感受:

布恩迪亞家族和馬貢多,地處拉美的赤道國家,

是一個規模很小的農業經濟體,卻竭力想攀爬

上歐美高速的工業列車。他們積極破棄自身的

經濟基礎,卻不知,他們的奮鬥是工業殖民者

盤剝落後國家的手段,他們被軍閥和政府所擺

佈,每一次莽撞的冒險突進,都會迎來一場更

嚴重的蕭條。烏蘇拉看著小輩成長起來,走上和

他們父輩同樣的道路,感嘆道:「時間沒走……

時間在繞圈……」

這種意義上孤獨,舞蹈能把握多少呢?為

了在有限的條件下,讓觀眾一眼能夠識別,編

舞必須犧牲小說。小說裡的吉卜賽智者麥魁迪,

事先寫好了一部馬貢多史,他帶來的磁鐵、冰

塊、照相機都迷住了布恩迪亞。在舞蹈中,這

位神秘的智者以一身黑服出場,唸著謎一樣的

台詞,在漫長的靜場過後,腳步橐橐地走進了

舞台的主背景─—一艘傾斜的大船上半透光的

船艙裡。這位智者也負責收場,舞蹈在他的踽

踽獨行中,在羊皮紙卷隨風而散中結束。但是

燈光亮起,掌聲過去,我並沒看到甚麼觀眾沉

浸在回味之中。

為了推送「孤寂」的主題,編舞將兩幕之

間的間隔拉得很長,但幕數太多,割斷了人的

思路並讓人疲憊。孤身一人的麥魁迪沒能串聯

起整台舞(他的台詞總是很長,而舞蹈的部分

太蒼白,陪托不住);孤身一人的烏蘇拉也沒

能做到,她很快就消失了,這大概是《孤寂》

錯失的機會。

烏蘇拉是馬貢多人各種折騰的見證者。她

丈夫的各種幻想和魔怔─—用磁鐵探測地下的

近況,用相機拍攝上帝的模樣,把手像擱在《聖

經》上那樣擱在冰塊上,激動地說:「這是我

們時代的偉大發明」─—都被她所洞察;在她

活著的時候,次子已經當上了上校,發動起義,

去攻打自己的家鄉,母親知道,兒子是為了滿

足某種「罪惡的虛榮心」,可不是出於甚麼遠

大的抱負。她在雙目罹患白內障、臥床多年的

情況下,仍然堅持挽救開始衰敗的馬貢多,用

小農經濟的隱忍刻苦,來對抗不停入侵的工業

和資本邪魔。一個家族從人丁興旺到只剩下最

後一個「豬尾巴男孩」,被狂風捲走,這個過

程,是可以用連續多幕的舞蹈來表現的。但是

在許多把空椅子之中,並沒有一條連貫的線索,

也沒有一個作為見證人的烏蘇拉在。九十分鐘

被割裂成十部分,之間的關聯辨不清,不得不

用一些刻意的靜場來烘托「孤寂」的主題。十

幾把木椅被堆疊成一座小山,這是在喻示書裡

那些死去的人、消失的人嗎?在光線更為暗淡

的另一幕裡,舞台後側中間放了一把椅子,有

演員走出,在椅子上坐一下就從另一邊下台,

有時是兩個演員,同時從兩邊向中間走來,這

表示時間在流逝,「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嗎?

《百年孤寂》裡只有一個有限的迴圈的時

間,相似的人物,帶著和他們祖上一樣的姓名

出現在故事裡,重複著祖上曾經經歷過的一個

個時刻:衝動、殺戮、饑餓、消隱、死亡。年

年歲歲,馬貢多花樣繁多的表像底下是死水一

潭,三月過不完,日曆上的星期一永遠翻不過

頁——就連時間都不再前進了。相應的,新人

從來沒有從舊人身上學到甚麼教訓,只是繼承

了前人的性情和手段。

「雨下了四年,十一個月,兩天」,小說

裡的一個有名的橋段,氣候也被止步的時間給

拖在了原地,但搬到舞台上,我看到的是空中

掉下來一團團沙子,一個演員跑上去,打開了

傘,接著是另一個。之後,一群演員拿著傘上

台,齊聲吆喝著,跳了老半天的雨中舞,把地

板跺得砰砰響。這本該是一個很惆悵、潮濕、

荒誕的場景……

是不是我該拋開小說,來評價這台演出

呢?

不幸的是,我拋不開。有點文化的人都有

個習慣,他們總是相信,發生在先的事對後發

生的事擁有某種權威。比如說,根據小說改編

的電影,肯定無法超越原著。但如果沒有小說,

我怎樣構建對《孤寂》的合理期待?如果不知

道歷史,我又怎樣判斷自己的位置?我比馬貢

多人幸運的地方在於,我至少是有意識地在自

求多福,我知道,我能辨認出,隨著歷史在某

些方面的頓步不前而來的孤獨。

35

Page 38: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天邊外劇場《漁港夢百年》第二部曲「噩夢連場」《漁港夢百年》第二部曲,繼續以

半人半魚的神話人物盧亭為主軸,

講述香港 1941 到 1997 的故事,

中間經歷日本侵略、戰後改革、67

暴動、前途談判、六四事件、中英

政改鬥爭、九七移交等等,從軍隊

入城開始,以軍隊入城結束。 歷

史的千頭萬緒,在魚的眼睛裡,一

切都顯得很簡單,但不知不覺,魚

頭卻已經慢慢換上了人頭。在這滾

滾洪流中,盧亭何曾意識到要主宰

自己的命運?如何意識到?為何沒

有?他到底錯過了甚麼?

日期:4-13/3/2016 (20:00)地點:牛棚藝術村 12 號單位藝術

公社

風車草劇團《葳潔與碧連》香港女性劇場,潔力是否特強?

「你洗得哂啲衫,洗唔洗得哂自己

嘅污積?」故事描繪兩個互不相識

的女人, 一老一嫩——葳潔認真、

雅淑; 碧連傲慢、粗俗。藉由洗

衣機的攪動,除了將污衣洗淨,還

攪拌起南轅北轍的她和她內心深處

的秘密!

劇場工作室《夜鷹姊魅》——第十屆華文戲劇節《夜鷹姊魅》在 2012 年首演並大

獲好評。首演奪第二十二屆香港

舞台劇獎最佳劇本 ( 余翰廷 )、最

佳男配角 ( 王耀祖 ) 及十大最受歡

迎製作的獎項,亦獲最佳導演提

名 ( 余翰廷 )。 人會埋藏秘密 ,

秘密卻埋葬人性。隱藏著的故事,

本不應被揭露。但在我們的心靈暗

角裡,卻又期待著它被推出水面。

一個平凡不過的家庭,一個每天在

對話但從不溝通的家庭,本以為可

以讓時間默默流逝,生命終結時,

一切推倒從來。但每晚窗外夜鷹的

叫聲,不斷叫喚他們血脈裡被遏制

著的細胞。 夜鷹慢慢從頭頂飛過,

慢得讓人以為牠在記錄著甚麼。

日期:8-10/4/2016(20:00) 9-10/4/2016(15:00)地點:沙田大會堂

香港話劇團《一頁飛鴻》——第十屆華文戲劇節

彼得.布祿克與北方布夫劇場的《戰場》北方布夫劇場@ 44th 香港藝術節《摩訶婆羅達》取材自浩繁的印度

史詩和神話傳說,是布祿克耗時十

年嘔心瀝血之作。全劇長九小時,

1985 年首演後在世界各地巡演,

被譽為「世紀劇場」。今屆香港藝

術節上演的《戰場》,靈感源自《摩

訶婆羅達》,由鮐背之年的布祿克

與老拍檔攜手執導並撰寫劇本,也

是他對自己三十年前舊作的回望與

再發掘。史詩中的皇族鬥爭離現今

的人禍戕害有多遠?西方劇場將如

何借鑑東方神話反思戰爭的意義?

不如親身走進戰場,細味古往今來

深植人性中的罪愆與夢魘。

日期:16-19/3/2016(20:15) 19-20/3/2016(15:00)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優人神鼓與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愛人》@ 44th 香港藝術節三屆格林美獎得主柏林廣播電台合

唱團,與憑禪意鼓聲敲起國際名

堂的優人神鼓,將分別以仿如天籟

的人聲及擊鼓聲,在著名德國作曲

家佑斯特的音符裏,在充滿襌意的

舞台上,演繹情意深遠的中國詩詞

經典及美國現代詩人康明斯 (E. E.

Cummings) 的詩作,展開東西、古

今共融的超時空情愛對話,表現人

世間的普世大愛。

音樂總監佑斯特與導演、優人神鼓

藝術總監劉若瑀以太極精神,將音

樂、戲劇和舞蹈各表演元素串連起

來,化成情人間的親密互動,聲樂

與鼓樂完美融合。近百人在舞台上

以鑼聲、鼓聲、歌聲與萬物感通,

表現愛情的中西面貌。

日期:5-6/3/2016(20:15)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哥本哈根協奏團《水之樂章》@ 44th 香港藝術節著名古鍵琴家兼古樂專家摩頓臣自

1999 年起擔任哥本哈根協奏團的

藝術總監,自此把這個匯聚各地精

英的組合塑造成歐洲頂級古樂團。

2007 年,摩頓臣繼嘉狄拿爵士及

日期:17-20/3/2016(20:00) 19-20/3/2016(15:00)地點: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 一 頁 飛 鴻 》 是 香 港 話 劇 團 繼

備 受 歡 迎 的《 南 海 十 三 郎 》 及

《一九四一》後,另一糅合話劇與

粵劇的跨界別舞台作品。粵劇編劇

家葉飛鴻,離世前曾以一頁家書告

知已移民美國多年的兒子 Eric,透

露尚有一個未曾面世的劇本,藏於

「凝箱」處。Eric 回港辦理後事,

得知某新派粵劇團願意把此劇作,

以巨資搬上舞台,以作承傳。在

Eric 搜尋劇本之際,得知其父親生

平往事,並發現其父與掛靴男花旦

常映輝的一段不尋常關係。一個遺

世劇本,是劇作家的雪泥鴻爪,也

是一份放不開的感情,更是兩個世

代戲曲藝術的爭持。

日期:8-13/4/2016(19:45) 9/4/2016(14:45)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節目精選Highlights36

Page 39: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德布西弦樂四重奏《巴赫至爵士》@ 44th 香港藝術節德布西弦樂四重奏由四位來自法國

裡昂音樂學院、志同道合的弦樂手

組成,廿多年來合作無間,每年穿

梭世界各地演出逾 120 場,除了追

求演繹至臻完美的傳統室樂精品,

更勇於挑戰跨界音樂的新鮮創意,

包括與雜技團及其他藝術家合作。

四位音樂家對爵士音樂尤其鍾愛,

他們將聯同兩位重量級嘉賓—多才

多藝的鋼琴家兼作曲家柯拉德.

尼芬和曾與傳奇爵士小號手 Chet

Baker 合作無間的低音大提琴手雷

森福,於這音樂會中演奏一系列改

編自巴赫、拉威爾、德布西,以及

柯拉德.尼芬的自家作品。這個全

新的六人組將為香港樂迷呈獻一道

加入爵士樂元素的 Fusion 菜。

日期:15/3/2016(20:00)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青春路上》音樂會被形容為「青春、熱血又佻皮的音

樂」的小紅帽,樂隊最初由鼓手謙、

結他手 Moore 及低音結他手家齊運

作,直到 2012 夏天,主音 Ashley

加入並組成現時的小紅帽。憑著

「青春又熱血且佻皮」的音樂,小

紅帽贏得過大大小小的比賽,更踏

安提.漢普頓:《另一個人》(香港篇)自動劇場英國藝術家安提.漢普頓因「自動

劇場」而為人所熟識。在沒有綵排

的情況下,觀眾聆聽預先錄製的指

示,進行演出。其最新作品《另一

個人》把「自動劇場」提昇至另一

個層次:不單按照指示來行動,更

觸發真實的交流。 《另一個人》

設有多個部份。觀眾將於「非劇

場」的空間,經歷一次集誠意、自

白與幽默感的體驗、與都市裡陌生

人接觸,並展開交流。《另一個人》

的體驗從一個四十五分鐘的聲音導

航開始, 並於首部份的一、兩天

後延續,甚至未來的某一天繼續發

生。《另一個人》獲得阿姆斯特丹

國際紀錄片節 2015「最佳體驗 –

非虛構」獎。

日期:13/3, 27/3/2016 (14:00, 16:00)

地點:西九龍文化區

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 44th 香港藝術節節目一 10/3/2016 (20:15)

12/3/2016 (15:00)

《碎片》 編舞:林波 作為一位出色的現代舞者,林波

的編舞生涯在離開全職舞者的崗

位後更上層樓。新作探討如果人

的記憶裏有碎片,這些碎片經過

散落、撞擊、割傷和重組,將會

引發什麼問題或事件。

《Thea》 編舞:黃銘熙 曾經是英國不同舞蹈團專業舞者

的黃銘熙,帶來充滿戲劇元素的

《Thea》。一位年輕女孩在世界

末日之際被選中成為少數的倖存

者,只能悲傷地目睹大部分人類

死亡,卻無力作出改變……

節目二 11/3, 13/3/2016 (20:15)

《wŏmen》 編舞:蔡穎 首次踏足舞蹈平台的蔡穎,從女

性角度出發,以兩位女舞者表現

身體和意識的對話,探討及表達

社會現狀下不同性別、角色、身

份的處境與感受。

《地圖》 編舞: 黃翠絲、毛維 從去年《舞鬥》編演的十分鐘,

「升呢」到今屆二十分鐘的舞作,

黃翠絲將與毛維探討自由與限制

的迷思:我們追求思想或空間上

的自由,卻往往作繭自縛,還記

得原來的自己嗎?

《Piedaterre》 編舞:楊浩 作為第三次入選舞蹈平台的師

兄,楊浩在短短數年間又跨了一

大步,獲獎學金參與耶魯大學的

駐校計劃。以西方現代詩入舞,

第一身演繹中國人如何在東西方

文化的夾縫中自處。

節目三 12/3/2016 (20:15) 13/3/2016 (15:00)

《舞鬥》 編舞:藍嘉穎、陳曉玲、梁儉豐、 徐奕婕、黃美玉、丘展誠 如果你是本地舞壇新浪潮的支持

者,對今年參與《舞鬥》的舞壇

新人王應該不會陌生。台上短短

十分鐘,要脫穎而出,隨時考著

大師。《舞鬥》進入第二年,今

年為編舞提供創作意見的是本地

著名編舞梅卓燕及楊春江,以他

們豐富的教學與舞台經驗拋磚引

玉。三段獨舞三段雙人舞,既鬥

編也鬥演,不重輸贏重過程,初

生之犢值得鼓掌!

日期:10-13/3/2016(20:15) 12-13/3/2016(15:00)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院

馬友友等著名音樂家後,獲頒享負

盛名的桑尼音樂獎,以表揚他在古

樂界的成就。

適 逢 哥 本 哈 根 協 奏 團 明 年 成 立

二十五周年,摩頓臣將首次率領

這支一流隊伍訪港,並以與別不

同的曲目與樂迷會面。韓德爾寫

於 1717 年、為英國國王喬治一世

在泰晤士河舉行慶典而創作的《水

上音樂組曲》,將與德國作曲家泰

利曼於 1723 年為漢堡海軍創作的

《水上音樂:漢堡的潮起與潮落》

互相輝映。

日期:17/3/2016(20:15)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足到台灣野台開唱的舞台。2015

年,樂隊推出首張專輯《聽著呼吸

擴張狀態》,走到廣東八個地方,

分享呼吸加速的時刻。 童話故事

中的小紅帽,不假思索、天真得過

份。同樣地,小紅帽就是以純真、

簡單直接的心態創作音樂。

日期:19/3/2016(19:30)地點:Hidden Agenda

37

Page 40: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23 xhibition Focus展覽焦點E

工餘

《ParaSite

藝術空間隆重呈獻三月大

展《工餘》(Afterw

ork

),旨在探討

香港及鄰近地區內有關階級、種族、

勞工及移民的議題。是次展覽乃「香

港外籍傭工社群計劃」(2015

年7

21

日至2016

年7月21

日)的延伸

項目,透過一系列的活動,包括與不

同團體合作舉辦的公共項目,以及邀

請藝術家來港進行研究,藉以深入連

結香港的外籍傭工社群。是次展覽選

取獨立自主的角度,呈現香港、菲律

賓、印尼等地區的多元社會的色彩,

細看不同文化緊密交融,或有時共同

存在卻又無凌兩可。

展期:119/3-29/5/2016

地點:ParaSite

Art Central

中心藝術博覽會

香港極具活力的當代藝術展會Art

Central

公佈節目陣容,包括大型裝置

藝術、互動講座、表演藝術及導賞團。

3

項全新節目將觸目登場,包括「4A

桌會談」、「EXPERIM

ENTA

藝術映畫」

及與G.H

. Mum

m Cham

pagne

合作的

「MU

MM

新媒體藝術」,而3

月21

的開幕「首夜」亦同樣是焦點之一。

二屆Art Central

將於2016

年3

月23

26

日舉行,屆時展會將於3

月21

日下

午5

時至9

時舉行「首夜」,「首夜」

會場設於香港優美的城市輪廓下,以曼妙

夜色為佈景,讓收藏家及藝術愛好者率

先一睹展會內容。Art Central

首次於夜

間開放予公眾參觀,是一同慶祝展會開

幕的難得機會。

逾100

家來自20

個國

家的精選藝廊將參與本屆Art Central

其中超過7成藝廊來自亞洲。會場設有

三個主要展區,包括「藝壇萬像」、「新

晉菁英」及「裝置匯萃」。

▪23-26/3/2016

地點:中環新海濱

「前後」展覽@油街實現

「前後」展覽現於油街實現舉行,展期至3

28

日。觀眾可透過親身參與,為藝術作品賦予新

生命,一同思考自身、歷史、環境和社會價值的

衝擊。

是次展覽的參展藝術家包括董永康、楊嘉

輝、創作團隊L

十和宋冬。董永康的作品《切身》

透過空間設置和動態裝置,改變觀眾視覺主導下

常態的觀看經驗,觀眾可以穿梭在特定設計的空

間裏,探索各種感官,藉此塑造自身對身體的經

驗以及自主意識。

即日至28/3/2016

地點:油街實現

Page 41: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22

M+

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

M+

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是由 M

+

策劃的中

國當代藝術品展覽,集中展示了 M

+

希克藏品

的代表作

品。M

+

希克藏品是瑞士收藏家烏利.希克博士(Dr U

li Sigg

)中國當代藝術藏品的精華

所在,也是目前規模最

大、展示中國當代藝術歷程最全面的系列藏品。展覽以

研究為基礎,首次

採取編年時序的策展手法,精要闡述

過去四十年以來當代藝術在中國的萌芽發展。本次展覽

將展

出逾八十件藝術作品,涵蓋了油畫、水墨、雕塑、

攝影、錄影和裝置等不同媒介,風格多樣,充

份反映社

會時代的變遷:從文革後期自發組織的藝術群體如「無

名畫會」及「星星畫會」等的邊

緣個性、九十年代西方

消費主義衝擊下「玩世現實主義」及「政治波普」藝術

家的激進實驗,直

到奧運時代藝術家對中國與西方、傳

統與現代等二元關係及社會介入等理念的反思,這些作

品堪

稱是中國當代藝術史的經典之作及理解現今中國蓬

勃的藝壇之範本。

展期:23/2-5/4/2016

地點:ArtisTree

Geng Jianyi 耿 建 翌 , 第二狀態 , 1987, 油彩布本 , 一組四張 , 170 x 130 厘米 ( 每張 ), 圖片由藝術家及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巴塞爾藝術展是全球舉足輕重的藝術展,於巴塞爾、邁阿

密海灘以及香港舉辦的展覽展出現代及當代藝術品。2016

年的香港展會將會展出來自35

個不同國家及地區的 239

家頂級藝廊。此次展會中亞洲及亞太地區的藝廊佔有一半

席位,使得巴塞爾藝術展擔任了為地區藝術家提供國際藝

術展示台的重要角色。

今年的光映現場(Film

)繼續由李振華策展,將會包括劇

情片及紀錄片。而備受歡迎展出大型雕塑及極具規模的裝

置藝術的藝聚空間(Encounters

),將由Alexie Glass-

Kantor

策展,展出16

件大型裝置作品。蜚聲國際的日本

藝術家宮島達男將於環球貿易廣場(ICC

)外牆上展出其

最新的大型公共光映裝置作品。

展期:24-26/3/2016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左起:2015 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 展會圖片 | © 巴塞爾藝術展;方力鈞,《無題》,1995 年,布面油畫,(250 X 180 厘米),香港 M+ 希克藏品(捐贈);Tracey Emin,《Waiting For Morning》, 2015 年 , 繡花印花布 , 82 5/16 X 99 7/16 英寸 (209 x 252.5 厘米),90 9/16 X 107 1/2 X 39/16 英 寸(230 X 273 X 9 厘 米 )( 連 框 ),© TRACEY EMIN. A LL RIGHTS RESERVED, DACS 2015. PHOTO © BEN WESTOBY。圖片由立木畫廊與白立方提供。

Page 42: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21 rt Book藝術之書A

我在中大藝術系開始學習工筆人物畫,一直想投入多些時間去發展新風格,但在學時有太多課堂要應付,

畢業時雖然交出創作的一些人物畫去展覽,但自覺技巧及內容皆甚幼嫩,往後要花時間從基礎的技巧再

作鍛煉。開始上班謀生後,晚間在自己的小小工作室,無論如何也會花兩三小時,靜心練習繪畫。

中學時代學習人物素描,總有模特兒可參照,大學時代更有人體素描及油畫課,依歐洲的傳統學院畫法學習。中

國人物畫以臨摹古畫作為學畫入門,參照歷代畫家描繪人物的造型及技藝,融會貫通成為自己風格。我喜歡欣賞

古代畫風,也樂意學習古人的用筆技巧及線條姿態,可是古裝人物的服飾造型,跟現代時裝狀態上有很大差距,

不可能直接參考。雖然現代已有無數畫家及插畫師繪畫時裝人物,但他們的畫法及線條原理多來自西方傳統,我

也不會直接參照,否則也毋須學習工筆技巧,不如直接從西畫及插畫入手。

我綜合以往學畫的一些方法,西洋人物畫的基礎是從人體解剖開始,中國畫則不太注重寫實而重神似。我就憑記

憶加上想像,嘗試去繪畫人體的不同角度及各種動作,以毛筆的筆觸及造型的和諧感覺為標準,反覆練習,直至

滿意為止。有了繪畫身體的經驗,便可按男女分別配上不同髮型及服飾,這可以在雜誌內找尋圖片作參考,把立

體及複雜的形狀簡化為線描構成。下一步我可以設計一些特別服飾,配合相應的題材而出現,漸漸發展出我的創

作風格。

本文轉載自石家豪繪著、三聯書店出版的《賣畫維生》的〈賣畫維生〉及〈工筆男女〉。一連四篇,下期再為讀者帶來〈試身室友〉及〈塵世素描〉

Page 43: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20

在藝術圈裡,我碰過好些外國人,尤其是西人,他們說話作風多數比較直接,即使素未謀面,如果喜歡我

的畫作,往往會當面予以稱讚,又如果他們希望擁有我的作品,便會開口問道:「你會出售你的畫作

嗎?」甚至更直接詢問:「你這幅畫賣多少錢?」

但我的華人親戚朋友們,有些更是藝術界行家,他們喜歡我的畫作時,會要求我贈送一幅畫給他們,或者為他們

畫一幅肖像,最後會補一句:「將來你死後,這幅畫一定很值錢,哈哈!」他們多從傳媒聽說名畫在拍賣會被競

投至天價,但同時大家又覺得向藝術家問價錢是一種侮辱。因為在華人傳統中,藝術家只有到走投無路,才逼於

無奈出售心血作品。「賣畫維生」這四字詞,往往出現在小說、傳奇,以及戲曲裡的窮書生身上。如上京考科舉

途中盤川用盡,臨急要擺地攤出售字畫,籌集旅費;又或者他屢試不第,家財散盡,被迫成為職業畫家,以賣畫

維生。

二零零二年十月,我首次在商業畫廊辦的個展結束時,所有展覽的畫作都賣出了。老闆亨利當然感到興奮,開業

一年便創下奇蹟;我爸媽一直擔憂我的生計,聽到我賣出作品也就心安下來;我又有一筆資金可以籌備下次的創

作計劃,也不能說不快樂。可是處身於藝術圈中,同輩的藝術工作者多是參與非商業展覽;比我年長的許多資深

藝術家們,出售作品的經驗並不太順利。我開始要面對這種跟周遭群體不協調的狀況,我好奇地問:究竟古往今

來的藝術家如何生存?

我在中大藝術系開始學習工筆人物畫,一直想投入多些時間去發展新風格,但在學時有太多課堂要應付,

畢業時雖然交出創作的一些人物畫去展覽,但自覺技巧及內容皆甚幼嫩,往後要花時間從基礎的技巧再

作鍛煉。開始上班謀生後,晚間在自己的小小工作室,無論如何也會花兩三小時,靜心練習繪畫。

中學時代學習人物素描,總有模特兒可參照,大學時代更有人體素描及油畫課,依歐洲的傳統學院畫法學習。中

國人物畫以臨摹古畫作為學畫入門,參照歷代畫家描繪人物的造型及技藝,融會貫通成為自己風格。我喜歡欣賞

古代畫風,也樂意學習古人的用筆技巧及線條姿態,可是古裝人物的服飾造型,跟現代時裝狀態上有很大差距,

不可能直接參考。雖然現代已有無數畫家及插畫師繪畫時裝人物,但他們的畫法及線條原理多來自西方傳統,我

也不會直接參照,否則也毋須學習工筆技巧,不如直接從西畫及插畫入手。

我綜合以往學畫的一些方法,西洋人物畫的基礎是從人體解剖開始,中國畫則不太注重寫實而重神似。我就憑記

憶加上想像,嘗試去繪畫人體的不同角度及各種動作,以毛筆的筆觸及造型的和諧感覺為標準,反覆練習,直至

滿意為止。有了繪畫身體的經驗,便可按男女分別配上不同髮型及服飾,這可以在雜誌內找尋圖片作參考,把立

體及複雜的形狀簡化為線描構成。下一步我可以設計一些特別服飾,配合相應的題材而出現,漸漸發展出我的創

作風格。

石家豪小檔案石家豪,香港畫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從事當代工筆人物畫創作,曾於香港及海外各地展出,作品為香港藝術館、

香港文化博物館及 M+ 視覺文化博物館等收藏。二 OO 八年於火炭設立工作室,作品開始涵蓋更多本地題材。近年來參與文

字創作,自資出版圖文誌。

文、圖:石家豪

Page 44: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19 xhibition展覽全紀錄E

「無牆唱談」邀請市民與

藝術品互動

「無牆唱談」展覽於去年11

28

日揭幕,作為藝術館閉館後

在藝術廣場擺放的第一個展覽,

「無牆唱談」展示的兩件藝術裝

置——

《為伊唱》和《第三號議

程》——

的出發點不約而同地是

為了促進人與人的溝通。前者為

在港的少數族裔提供發聲機會,

增添彼此了解;後者則希望抱有

不同思想的人都能融洽地交流意

見。一般在美術館的展品只能觀

賞,不能觸碰,而今次展覽的兩

件大型裝置藝術則歡迎參觀者與

其互動。《為伊唱》更主動邀請

參觀者直接參與,大家要向著大

喇叭高聲呼叫,它才會回應,啟

動KTV

系統,請你一起與不同族裔

的香港居民唱出愛的讚歌。《第

三號議程》的黑白椅子圍圈緊

扣,有大有小,歡迎大家圍著一

同玩樂遊戲,一同談天說地。

令市民與藝術家互動的加

料節目

要令偏向內斂的香港人投入藝術

家的構思,由第三者帶動現場氣

氛是關鍵之一,「無牆唱談」展

覽加料節目「藝術生活日誌」就

玉成其事。其中兩次的加料節目

已分別於去年於12

月12

日和今年

2

月20

日舉行,節目非常豐富,當

中令筆者最為深刻的有兩個,分

別是「彩色格仔地平線」和「煲

電話」。

「彩色格仔地平線」在這個場合

就如熱身運動,由藝術家楊秀卓

帶領,邀請參加者運用創意,動

手用顏色膠布貼在即將被改建的

藝術館外牆拼貼圖案,參加者猶

如在一塊大畫布上合作創作。雖

然沒有柏林圍牆的牆壁那般歷史

悠久,見證生死,不過作為繁華

鬧市尖沙咀的地標,藝術館這座

建築物讓人懷念的價值倒也不

少。在場所見,有不少家長與子

女一起興奮地在磚牆上貼呀貼,

年青人互相比拼自創的圖案,陣

陣的歡笑吵鬧聲更吸引了遊客及

過路人走來探頭張望,亦動手貼

一下留念。這個活動正好反映了

藝術是一件自由並可與眾同樂的

生活事。

「煲電話」是一個充滿驚喜的活

動,分三次進行,與三個不同的

藝術家「煲電話」,鼓勵大家打

電話去利用聽覺接觸藝術。第

一次的主題是「香港紀念碑遊

蹤」,由程展緯擔任接線生。參

加者首先要致電大會設定的電話

號碼,程展緯會每天為你挑選一

個不同的紀念碑,用聲音帶領致

電人到指定地點,分享個人的故

事或見解。而第二次的主題是

「打電話,學畫畫」,由C&

G

術單位於2

月20

日至3

月4

日期間

當接線生,用聲音引導大家畫

畫,歡迎提出任何有關繪畫的問

題!如果大家錯過以上兩次的煲

電話活動,就要把握在3

月的最後

機會,參與由黃宇軒主持的「人

地」,收集及發放大家的小故

事。

這個「煲電話」的活動,全

由參加者作主導權,沒有時間或

地點限制,充分體現無牆展廳的

特色。活動更加插了讓觀者留言

發表的空間,有疑問亦可在電話

裡提出,多了個溝通的渠道,讓

藝術與大眾可以更親近。

藝術是直接的感官享受,不需要

高深的專業術語,可以自由地選

擇自己喜愛的方式參與其中。香

港藝術館「變新」期間,會繼續

舉辦各類不同展覽和活動。如果

你對藝術有興趣,不妨留意「無

牆唱談」展覽及加料節目「藝術

生活日誌」。是次展覽現正於尖

沙咀梳士巴利花園藝術廣場展出

至5

月29

日,而最後一次的「藝術

生活日誌」將會於3

月12

日舉行,

不容錯過!

a 鄭波《為伊唱》

b 劉小康《第三號議程》

c 「藝術生活日誌」

d 何兆基帶同他的收藏與參加者交流

e 林東鵬和石家豪於第二回「藝術生活日誌」與馮美華大談成為專業藝術家之路

f 「彩色格仔地平線」

「 無牆唱談 」 展覽詳情:http://hk.art.museum「 藝術生活日誌」活動詳情:http://www.mad.asia/posts/846

c

f

d e

Page 45: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香港藝術館戶外展覽之

「無牆唱談」

文:YungSinTing

圖: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18

尖沙咀海旁的香港

藝術館正進行為

期三年的擴建工程。在

這段閉館期間,香港藝

術館仍繼續於館外對出

的梳士巴利花園藝術廣

場舉辦不同的展覽及藝

術活動。現正舉行的展

覽以「無牆唱談」為題,

寓意藝術廣場這個無牆

展廳能繼續為觀眾介紹

和推廣香港藝術。今次

展覽以兩件大型裝置

藝術為主,包括鄭波的

《為伊唱》和劉小康的

《第三號議程》。同時

藝術館亦邀請了創不同

協作(下稱創不同)為

節目夥伴,製作一系列

加料節目「藝術生活日

誌」,以生活化的藝術

活動,邀請參加者與藝

術家零距離接觸,一起

探索藝術家們創作的起

點與歷程。

a

b

Page 46: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言,這些被棄置的鞋子實在不值

一提、令人嗤之以鼻、失去都不

可惜。但在葉眼中,它們都是值

得被欣賞的藝術品,是具有歷史

與價值的東西,能放在這個展覽

空間之中。

至於我們一直所欣賞的藝術品,

若以同樣的思維思考,也許會得

出一個結論︰一些在展場內價值

連城的藝術品,若出現於某個街

角,也都可能會被人視為垃圾或

廢物。藝術品的價值並非絕對,

而是隨場所與觀眾的眼光遊移不

定,只在乎物件有否遇到將之移

到展覽場所的「伯樂」。那個

「伯樂」做的,就是用珍視的眼

光去看待物件,不將之視為垃

圾,或像葉偉立一樣,將之視為

「有價值的垃圾」。

這也就是展覽裡的一種訊息

吧——

說到底,在這個消費主義

掛帥的社會,每天生產9,000

垃圾的香港,東西生產得快、人

們丟棄得快,都是在於對物之不

珍惜。有人說,物件爛了,不丟

棄有甚麼辦法?但這展覽感動之

處,在於葉用工匠的技術,可將

人們覺得的「腐朽」化為神奇,

像是收集了公廁門及抽屜砌成的

櫃︰爛了,總有方法修補,只消

你花心思、技術,將之翻新、改

造,它們還是可以美麗。

所謂萬物自有生命,只消喚醒它

們的靈魂。這世界欠的不是美麗

之物,而是珍重物件的人。也許

所謂的藝術,重點原不在物件之

上,而是一種修補、改造的能

力,還有懂得欣賞的眼睛。

g

d e

f

a 《球》,2010-2012。

b 《海邊塑料片》,2010-2011。

c 《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 員工置物櫃》,2012。

d 展覽利用白盒子的擺設,叫人反思藝術品與垃圾之間的界線。

e 《企業理念與公司產品》,2010。

f 《古董級蛋糕》,2011。

g 《辦公室、不求人》( 前 )、《精神喊話》( 後 )。

「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選輯:2010迄今葉偉立個展」日期︰ 即日起至 5/3/2016地點︰ 漢雅軒 ( 香港中環畢打街 12 號畢打行 401 室 )

17 xhibition展覽全紀錄E

Page 47: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16

這大概也是藝術家想要我們思考

的問題吧。將垃圾變成藝術品,

這其實不算非常新鮮;如本地亦

有藝術家,偏愛以廢木作為創作

的材料。但葉偉立創作團隊特別

之處,在於強調其「垃圾」的本

質,赤裸裸地告訴所有人知道︰

這些都是垃圾!而這種強調,可

是有違一般展覽的邏輯、觀眾的

期望。

觀眾在踏入展覽前,大抵會抱有

期望︰展品都為貴重之物,展覽

呈現的是我們需要「欣賞」的事

物。而偏偏今次葉偉立卻反其道

而行,不是垃圾不展出,垃圾是

被欣賞的。這個舉動衝擊的是觀

眾的習慣與思維,尤其是這些被

放在畫廊的白盒子中的垃圾,當

用玻璃箱將之盛載,排列得整整

齊齊,或者化身為能使用的櫃或

櫈子,原來它看起來就像藝術

品、古董了。如若我們用欣賞藝

術品的眼光看待,你還是會找得

到它美麗的地方。

踱過這個展覽,細心觀察這些看

得出老舊的物件,心中突然多了

一份茫然︰究竟藝術品、古董的

本質是甚麼?其內涵突然變得很

虛妄,一直以來我們究竟在欣賞

甚麼?與其說葉能將垃圾昇華成

藝術品,不如索性打破垃圾/

藝術

品的分野。物件乃垃圾、藝術品

與否,大抵是由我們主觀、所出

現的場所決定的。對丟鞋的人而 a

cb

Page 48: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古董級鞋子系列》,2010-2012。 ( 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

15 xhibition展覽全紀錄E

Page 49: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14

垃圾之伯樂

——葉偉立「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

文/圖︰蔥油餅

甫踏進漢雅軒,映入眼

簾的是展覽名稱︰

「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

再看看展品,這些是垃圾

嗎?我不肯定。也許是那些

擺設方式太熟悉,活脫脫是

當代藝術展覽的白盒子呈

現方式,配以專業的燈光

與caption

;所以若非展覽

名稱暴露出它的身世,我不

敢肯定那些展品原來皆為垃

圾。用「原來」這個詞彙,

乃因它們已經不再垃圾了,

現已變成藝術品。不過,它

是在哪一刻從垃圾變成「古

董級垃圾」,能搬進藝術畫

廊內展示,中間的過程並不

清楚︰藝術、古董、垃圾三

者間,該怎麼劃分?頃然發

覺,那界線其實甚模糊。

Page 50: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a 躲在圓環後的害羞小人。

b 由「小心學童」變成私奔的少男少女。

c (左)「不准進入」標誌上,抱着白橫條的水手;(右)把橫條揹在身上的小人。

d Clet 位於佛羅倫斯的工作室,佈滿交通標誌。

e 貼在街頭的藝術家自畫像。

f 另一個「不准進入」的變奏,小人與怪物。

道?

來自法國的Clet

,現時定

居在佛羅倫斯。我無心插

柳下到訪Clet

的工作室,

才發現他的創作並不只限

於意大利,巴黎、柏林、

倫敦、巴塞隆拿甚至紐約

等城市也有他留下的痕跡。

他的拍檔、本身也是藝術家

的MamiUrakaw

a

解釋說,

就像所有街頭藝術一樣,

Clet

的作品並沒有得到許

可。想來也不需要,畢竟藝

術家創作的原點,就是質疑

這些標誌所代表的規則與

權力。硬梆梆指揮我們出入

的交通標誌,遠不如放肆搞

怪的街頭小劇場來得叫人

會心微笑。反過來問,除了

遁規道矩以外,我們生活還

有甚麼選擇呢?

當然,走出框框注定面對挑

戰。起初經過他加工的標誌

也會被政府清走,也試過收

到大額罰款,但隨著人們愈

來愈喜歡他的作品,當局也

隻眼開隻眼閉,讓這些可愛

的標誌留在街上點綴市容。

Clet

的作品,漸漸成為佛

羅倫斯的特色之一。後來,

其他城市也會特意邀請他

去創作,吸引遊客——

當然

這些作品是合法的了。破壞

與建設,原來只是一線之

隔。

對藝術寬容,這是歐洲其中

一個可愛之處。那放諸其

他地方又如何?翻查資料,

2015

年頭,Clet

和Mima

曾因為對大阪及京都的路

牌進行加工,觸犯了日本交

通條例而惹上麻煩,遭到的

批評也比在歐洲更為嚴厲。

為甚麼會有這樣的分別?

當然,你可以說各處鄉村各

處例,也可以說街頭藝術本

來就是遊走在合法與非法

間的灰色地帶。不過,甚麼

可以做,甚麼不可以做,到

底是由誰決定的呢?而街

道,本來又是屬於誰的?也

許這正是街頭藝術拋給我

們的問題。

那香港的情況又怎樣呢?

原來Clet

去年年尾曾經在

香港舉行展覽(H

ideandSeek-A

boveS

econd

Gallery

),除了以香港區

旗標誌進行加工創作以外,

並在街頭巷尾悄悄留下一些

痕跡。據其Facebook

專頁

所示,其中一件作品就在中

環嘉咸街,亦有其他作品散

佈在港島各處,大家不妨去

尋寶一番!只是,以愛好整

頓市容聞名的香港,究竟容

不容得下這些「幽默感」,

也是一個大問題呢。

de

f

13 Art Journey 藝術之旅

Page 51: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12

道?

來自法國的Clet

,現時定

居在佛羅倫斯。我無心插

柳下到訪Clet

的工作室,

才發現他的創作並不只限

於意大利,巴黎、柏林、

倫敦、巴塞隆拿甚至紐約

等城市也有他留下的痕跡。

他的拍檔、本身也是藝術家

的MamiUrakaw

a解釋說,

就像所有街頭藝術一樣,

Clet

的作品並沒有得到許

可。想來也不需要,畢竟藝

術家創作的原點,就是質疑

這些標誌所代表的規則與

權力。硬梆梆指揮我們出入

的交通標誌,遠不如放肆搞

怪的街頭小劇場來得叫人

會心微笑。反過來問,除了

遁規道矩以外,我們生活還

有甚麼選擇呢?

當然,走出框框注定面對挑

戰。起初經過他加工的標誌

也會被政府清走,也試過收

到大額罰款,但隨著人們愈

來愈喜歡他的作品,當局也

隻眼開隻眼閉,讓這些可愛

的標誌留在街上點綴市容。

Clet

的作品,漸漸成為佛

羅倫斯的特色之一。後來,

其他城市也會特意邀請他

去創作,吸引遊客——

當然

這些作品是合法的了。破壞

與建設,原來只是一線之

隔。

對藝術寬容,這是歐洲其中

一個可愛之處。那放諸其

他地方又如何?翻查資料,

2015

年頭,Clet

和Mima

曾因為對大阪及京都的路

牌進行加工,觸犯了日本交

通條例而惹上麻煩,遭到的

批評也比在歐洲更為嚴厲。

為甚麼會有這樣的分別?

當然,你可以說各處鄉村各

處例,也可以說街頭藝術本

來就是遊走在合法與非法

間的灰色地帶。不過,甚麼

可以做,甚麼不可以做,到

底是由誰決定的呢?而街

道,本來又是屬於誰的?也

許這正是街頭藝術拋給我

們的問題。

那香港的情況又怎樣呢?

原來Clet

去年年尾曾經在

香港舉行展覽(H

ideandSeek-A

boveS

econd

Gallery

),除了以香港區

旗標誌進行加工創作以外,

並在街頭巷尾悄悄留下一些

痕跡。據其Facebook

專頁

所示,其中一件作品就在中

環嘉咸街,亦有其他作品散

佈在港島各處,大家不妨去

尋寶一番!只是,以愛好整

頓市容聞名的香港,究竟容

不容得下這些「幽默感」,

也是一個大問題呢。

d

Page 52: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隨處可見的搞怪路牌

走在佛羅倫斯街頭,隨處可

見Clet

的作品。有「小心

學童」化身成的私奔少男少

女,亦有躲在禁止紅圈標誌

邊邊的害羞小人……街頭

就像是藝術家的全天候展

覽廳,而路牌就是他的畫

布。雖然這些標誌經過貼紙

加工,卻無礙本來的功能。

它們一邊發揮著指揮交通

的作用,一邊戲謔過着營營

役役、循規道矩生活的人

們。

偶爾經過一個十字路口,你

會看見一個小人在「不准駛

入」標誌裡,正扛着中間的

白色橫條,好像要抬走它似

的。旁邊是另一個一模一樣

的交通標誌,但這次

則是

一個水手正肉緊地抱著白

橫條,還親吻它哩。在另一

條小巷裡,你又會發現在同

一個標誌上,一個小人正在

跟一隻不知名生物握手。他

的作品,就像街上突然出現

的連環圖,充滿故事與幽默

感,為這座文藝復興古城添

上一點小趣味。

有趣的是,佛羅倫斯市政府

看來無意更換這些搞怪路

牌,更似要把它們當作特色

標誌留下來。要是把這些作

品放在視規則如金科玉律

的香港,究竟市民以至政府

會如何看待這些作品?會

一笑置之?還是視之為破

壞日常的惡作劇,恨不得除

之而後快?

c

11 Art Journey 藝術之旅

Page 53: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10

誰說路牌不能拿來玩?

文、攝:阿角

法國街頭藝術家C

let

試想

像,

頭,

看,竟發現十年如一日

的「不准駛入」路牌竟

然多了個小人,他還要

把那個代表禁止通行的

橫線搬走!此時你會想

到甚麼?第一秒可能是

「好過癮呀!」、「這

是真的路牌嗎?」,然

後或許會懷疑「這是合

法的嗎?」合法不合法

之間的灰色地帶,永遠

叫人疑惑。或許這正是

Cle

t

Ab

rah

am

要問的問題:

如果沒有傷害人,為甚

麼我們不能破壞一點規

距?在路牌加點顏色、

加點幽默,倒比悶蛋的

標誌有趣多了。反叛,

性。

ab

Page 54: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09 eatureF 專題故事

禁地流淚。像KY

說的,其實我也

不是第一次看她流眼淚,好幾次

看到訪問時談及這些家鄉的問題

她都會哽咽。沒有一絲做作。KY

開玩笑說,就像他們創作的歌詞

「為土地淚流,為生活淚流」一

樣,貼切地表達了Becky的心聲。

藝術成為鄉村生活的部分

村落的巴士站,沒有统一的等候

椅,但是有很多形狀不一的椅子。

我總是在想,這些椅子從哪裡來

的。等候的老人和小孩都依賴著這

空城計劃emptyscape小檔案https://www.facebook.com/emptyscape2011 年成立的藝術團體,願景是通過藝術實踐及跨

領域協作,研究與介入城市裡的邊緣空間,重啟這些

空間的諸多可能性,並開拓這方面的公共論述。除了

2013 年第一屆空城藝術節(坪輋.村校.展演),

亦曾策劃吉場展演講座系列 (2012) 、崖上的 Party

(2012) 、消失的教室無電插音樂會 (2013) 、埋岸的

Party (2013) 、原地.踏步:新界東北藝術展 ( 裝置

部份 )(2014) 、祺森的 Party(2014) 等。

些椅子,這些鄉村獨有的椅子。

然後,藝術家林兆榮又給這個巴

士站添加了幾個有趣的位置。

我還特別留意活動中的細節,例

如作品標識caption

。有別於一

般在白立方展出的作品旁是一個

平面的白色小卡片,藝術節中的

作品標識大多用大根竹子交叉架

起來,上面栓著一塊淺黃色的麻

布印著作品和藝術家的名稱。路

上也掛著一根根竹子作為帶路標

識,這些物品取材於地,又返還

於民。

在藝術節中,藝術家融入了村民

的生活,村民又成為了創作的藝

術家;藝術品提煉了環境的元素

來創作,大自然也成為了藝術品

的一部分。這些,都在漸漸模糊

藝術家和藝術品的概念,打破藝

術和生活的邊界。

印象深刻的是,策劃空城藝術節

的黃宇軒(Sampson

)說,很多

記者在採訪中都喜歡問他,是不

是特別喜歡廢墟。他說甚麼才叫

廢墟呢?不只指廢置的,更是指

那些與當地居民喪失聯繫,與本

地歷史隔絕的空間。在坪輋,他

們和村民積累了深厚的情感,和

他們共同生活和創作,坪輋乃新

界東北不是廢墟,也希望我們身

邊並無廢墟。

坪輋藝術節,

把藝術還給鄉郊與村民。

空間亦是。

自由亦是。

a 藝術節中的作品標識大多用大根竹子交叉架起來,取材於地。

b 羅文樂及梁梓豪的《香圳瞭望台》訴說著將被遺忘的邊境禁區歷史。承坪輋之地利,建一瞭望台,希望能

凝望著這城邊的變遷之時,亦能保留這段歷史。

c KK ( 又名:小朋 ) 是坪輋村民 ,他的作品《不是垃圾》由看似垃圾的卡板造的。

d 「空城計劃」成員史嘉茵策劃這張唱片,讓不同的音樂人跟居住在坪輋、 古洞與馬屎埔鄉村的朋友對談和

交流,合組成這張名為《香村》的唱片。唱片仍在發

售,可向「空城計劃」查詢。

e 余榮基的《飄鈴》將椰子殼浮在平原河上的裝置,讓我們看到活的河流。

f 林兆榮的《巴士站長椅》的兩張椅是用自坪輋的竹造成的,將加入巴士站長椅系列。

g 村民張貴財 ( 財哥 ) 及孻 B 在這個對他們富有歷史和回憶,且口乾涸已久的井上創作了作品《井,無題》。 eg

f

d

Page 55: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08

漫步在鄉村裡的藝術

與其說來坪輋參與「空城藝術

節」,不如說來看看村民的生

活,那些與城市截然不同的生

活。和2013

年第一屆空城藝術

節「坪輋.村校.

展演」相比,這

次藝術節的生活氣息更加濃了。

我們走出廢置的村校,走進廣闊

的村落空間,在大自然的鄉郊慢

悠悠地散步,看村裡士多門口可

愛的小狗,感受村民的淳樸和熱

情,重新思考這片土地和城市的

發展。

最好的環境藝術,大概是與周圍

的環境渾然天成的,不激烈,不

突兀。走在村落間,如果不是拿

著藝術節的地圖,很容易錯過身

邊的藝術品,這種不是「為了藝

術而藝術」的感覺我個人倒是挺

中意的。藝術節過後,村民會像

愛惜自己家的東西一樣共同去愛

護藝術品。就像日本越後妻有大

地藝術祭那樣。而整個藝術節,

村民一起協力和參與,共同享受

因為藝術而變得分外有趣和可愛

的空間,更多熱情開放樂於和外

界交流,多麼令人欣喜。

坐在由藝術家搭建的《舞台在

野》中,被大自然擁抱的感覺真

好。作品由蔡杰宏、黎永鋒、鄭

穎臻、吳宛容和阮穎彤創作,一

個既為戶外舞台又作為展品的作

品,利用簡單輕盈的竹支和麻繩

等天然物料搭建而成。呼山喚

影,在風吹田間、野草搖曳、夕

陽映照、蕉林樹影下,田野間的

一草一木都成了《舞台在野》的

設計元素,以輕描的手法將荒蕪

的休耕農地活化成另類的現場舞

台體驗。坐在田野的長凳上,聽

著村民和音樂人共同創作的歌

曲,吃著香甜的玉米,喝著村民

釀的梅酒,著實寫意,這種寫意

是打從心底裡的動人舒暢。

坐在田野中,我和藝術家村民KK

聊了起來。我說我上一屆也有

來,他竟然脫口而出「那我考考

你我上次做了甚麼作品?」腦海

中他那件作品一閃而過,是一件

用蕾絲網編織的人物模型,隱喻

著在鄉村中隱約消失的村民。回

答後他滿意地點頭。我接著問,

今年你有甚麼作品呀?他說,你

去學校找張凳子坐坐。

藝術裡,

是那些淚流的心聲

遠方沒有高聳入雲的高樓大廈,

只有密密麻麻的樹叢和慢慢落下

把天空染紅的太陽。可是後面,

可以輕易看到深圳最高的兩棟大

廈和一個分外刺眼的信號塔。是

的,這裡是中港的邊界,一條越

來越模糊的邊界。這條邊界的農

田、水源、村民的屋子都不斷地

受到威脅。在觀看演出中,表演

者不斷地用音樂來告訴我們這件

事和他們面臨的處境。

而演唱完畢馬屎埔村民B

ecky

台和大家打招呼時,她又情不自

a

c b

Page 56: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07 「我喜歡住村,因為很自由,很多空間可以,生

活,種植,養動物」。坐在田野裡,聽新界坪

輋村民陳淑鳳與音樂人崔展鴻合作的《自由或消失》,

歌詞樸素,亦動人。

第 2 屆空城計劃藝術節 「坪輋 . 村校 . 之外」於二月連續兩個週未在坪輋舉行。

eatureF 專題故事

Page 57: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06

把藝術還給鄉郊與村民

文:穎君Cici

圖:空城計劃

Page 58: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05 eatureF

市小森林」、「大角咀轉角花園」

和「磅巷上的休息點」,都是「移

街家居」為「街具」起的名字,

街名再加上對生活場景的聯想,

令街景變得更富趣味和人性化。

而這些「製造」場景的人,都是

在那裡生活和工作的街坊,不同

風格的佈置滲透出不同的生活智

慧和生活習慣,同時亦是三五知

己的聚腳點、路人小休一會的地

點,有一種社區的凝聚力。「移

街家居」於是透過圖片的創建者

的視點,把街邊日常的可愛一面

展現出來。

「誰說這個是作品?我們

也沒有打算談甚麼藝術不

藝術。」

計劃由三位藝術圈的朋友發起,

而人人都可發掘不同的街景,或

創作特色街景,如此說來這是不

是公共藝術作品呢?剛才是阿樂

的答案,讓我再挪用他的一篇宣

言去作回應:

如果說對現在的藝術有甚麼社會

任務,那麼它應該可解釋這個社

會現實(以一個觀看者的角度)。

我們竭盡所能地讓觀看者擺脫他

冷漠的依賴性,它只會要他被動

地接受,不只是強加在他身上的

藝術,更包括整個生活體系……

我們要讓觀看者產生興趣,減少

他的壓抑,讓他放鬆。

我們要他參與。

我們要他處於一個他自己就可以

引發和改變的情境𥚃。

我們要他意識到自己的參與。

我們要他主動希望和其他觀看者

互動。

我們要觀看者培養出知覺和行動

的力量。

一個意識到其行動力、並且厭倦

那麼多的虐待和故弄玄虛的觀看

者,將有能力成就他自己的「藝

術革命」。(

註2

專題故事

g h

i

g 新蒲崗一家居雜貨店門外的流動貨物車,盡顯街頭妙思

h 種嘢系列,基隆街街市小森林

i 在磅巷長長的樓梯頂有兩張椅子,聽說是街坊放在這裡讓人休息用的

Page 59: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04

「公共藝術聽起來很深奧,

不好意思,我不太了解。」

阿樂於2015

年初跟兩位同樣來自

藝術圈的朋友Joe

和LamSo

起了「移街家居(IKAI

)」計劃

(註1

),事緣大家也會留意和記

錄街上有趣的事物。「移街家居」

原本是一個探討廢棄物的藝術項

目,認為垃圾其實只是錯置的資

源,「但這只是計劃開初的議題,

IKAI

更關注公共空間及其資源的

有效運用,專門搜尋流落街頭巷

尾的家具,並觀察各區居民如何

主動營造出有趣的生活場景。設

立平台是為了鼓勵大眾透過互聯

網,上載照片並標示地點,一起

發掘和分享街道上的大小發現。

希望參與的人由自己的生活圈出

發,藉著觀察及踏步身處的社區,

提高對公共空間的敏感度,甚至

主動激發出另類的運用想像。一

起發掘和監察公共空間,共享善

心和創意。」阿樂說。

計劃中三人沒有特定的角色定位,

而平台上不同的人都可發表。「就

是一個像資料庫的平台,可按分

類搜尋分佈全港街頭巷尾的街具。

任何人也可登記成為finder

、上

載照片和標示地點。登入後可以

管理自己所上載的發現,或替別

人的發現評分。如嫌麻煩,也可

直接發送給我們,由我們上載和

分類。」上傳照片會被分為八類

街具,有掛、睇、坐、存、遮、

放、種和

「嘩?」系列(無法分

類,但創意無限)。「基隆街街

c

d

ef

c 街具分類

d 西貢宜春街小巴站

e 掛嘢系列,唔曬唔知海風好

f 種嘢系列,大角咀轉角花園

註 1: 獲 WYNG Foundation 贊助項目

註 2: 節錄自 Graciela Carnevale,

interview with the author, Rosario, 8

December 2009,克萊兒·畢莎譜

《人造地獄:參與式藝術與觀看者

政治學》(台灣:典藏,2015)

頁 152-153。「移街家居(IKAI)」 網頁:http://ikai.org/beta/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ikai.org/

Page 60: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文:Yung

圖:由「移街家居」提供

相約街邊看風景

﹁公共﹂這兩個字,看字

面的意思不算難懂,

只要將之往任何事物前面一

套,都可以籠統地理解為所有

階層的人都能平等享有或使用

該事物。但事實上,當我們實

際使用,往往會發現公共二字

有著諸般的限制——

我們在公

共空間會被限制可做甚麼、不

可做甚麼,例如不准吸煙、不

准追逐、不准放置雜物、不准

拍攝等等…以上提及的都屬方

便管理秩序的規限。而在香港

的城市場景中,便充斥着這種

同質性的紀律化。

03 eature專題故事F ——

「移街家居」計劃

對於我們本應能平等參於

的空間,我們不能控制的

事還多著——

例如一些地

標、公共雕塑的設置,不

論美醜,我們只能當個受

眾。有些放在屋邨中的雕

塑,更是貼近大廈牆身,

或站於垃圾筒旁邊,似是

在填補空隙,而沒有考慮

觀看作品所需的空間(圖

b

)。常聽到有人問:公共

藝術如果是用來點綴空間

的話,那有沒有考慮到公

眾是否覺得美、享受到它

的美所帶來的愉悅呢?如

果是醜得讓人反感的話,

又算不算是擾民呢?當

然,各花入各眼,每人對

美都有不同的理解,而一

件藝術品設立在一個公共

空間,少不免帶有對該空

間或地方的闡釋,賦予一

種由上而下的定義。其實,

但只有常常使用該空間的

「用家」,才更清楚了解

那個「公共空間」最需要

甚麼「雕塑」或「風景」,

而這種地道的風格品味,

跟由上而下的安排,往往

有天淵之別,亦更無常多

變,透露出不少只屬於該

區的生態面貌。

a 移街家居網頁

b 李展輝的魚米之鄉立於屋村死角

a

b

Page 61: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承接海報、書刊印刷

查詢(852) 21111 1192

[email protected]

相約街邊看風景

Page 62: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57Mar 2016目錄Contents

10............................

................................

........誰說路牌不能

拿來玩?法國街頭

藝術家 CletArtJou

rney藝術之旅

14....................

............... 垃圾

之伯樂——葉偉立

「古董級垃圾

研發公司」Ex

hibition展覽全

記錄

18.............

..................

..................

..................

..................

.............香港

藝術館戶外展

覽之「無牆唱

談」Exhib

ition展覽

全記錄

20.............................〈賣畫維生〉〈工筆男女〉

ArtBook藝術之書

06...........................................

.....把藝術還給鄉郊與村民

Feature專題故事03.............................................. 相約

街邊看風景——「移街家居」計劃 Feature專題故事

isual視 藝 版Art

從 這 邊 讀 起

22.....................................................................................................................Exhibition展覽焦點

Page 63: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香港 - 港島區 - 10 Chancery Lane GalleryAgnès b.'s Librairie GalerieAmelia JohnsonAsia Art ArchiveBackstage Live RestaurantCais GalleryCD Warehouse ( 太古城中心 )CD Warehouse ( 時代廣場 )ColorLiving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Culture ClubGallery 27 Gallery ECGallery Ora-OraHKBU SCE (Causeway Bay Centre)HKID gallery (The Peak)Karin WeberKeng Seng Book StoreLes Artistes CaféMadhouse ContemporaryMusic Land International Music CentreOMY ARTParasite 藝術空間Plum BlossomPopaArtThe Fringe ClubThe Photocrafters 黑點Think caféTWGHs i-d artVenus CoffeeYan GalleryYo Bago上環文娛中心伯樂音樂學院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城邦書店 天地圖書 ( 灣仔 )季豐軒油街實現 ( 北角 )富德樓 ( 藝鵠 )尚書房方圓 SR GALLERY書得起樹仁大學 ( 學生會 )相惜鐵娘子雲峰畫苑青年廣場音樂事務處(總辦事處、香港區音樂中心)

順泰祥瓷莊香港傳藝中心 ( 天后總校 )香港大學 ( 學生會、藝術系 )香港大會堂香港故事館香港演藝學院學生會香港藝術中心香港藝術學校 ( 筲箕灣校舍 )香港藝術學校 ( 藝術中心校舍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黑麥 ( 銅鑼灣、天后 )

- 九龍區 - 1908 書社1a Space22NA&P Book Store ( 浸會大學 )Art Vacation 自助畫室BespokeC&G 藝術單位Café GoldenCCDC 舞蹈中心CD Warehouse ( 創紀之城 )CD Warehouse ( 朗豪坊 )CD Warehouse ( 荷里活廣場 )CD Warehouse ( 黃埔花園 )Commercial Press ( 美麗華、德福 )GOOD LABHidden agendaHKBU SCE (DLB、SCE Tower)HKID gallery (apm)HKID gallery (K11)HKID gallery (MegaBoxz)HKID gallery (The ONE)HKID Gallery @Amoy PlazaHulu CultureK11-Art MallKubrick ( 油麻地 )Kubrick ( 觀塘 Apm)Livecoal LimitedLoft StageMetrobooks (Elements)Metrobooks (Langham Place)Metrobooks (Mikiki)Pause Rewind & Fast ForwardT2 Café and WorkshopThe Grand Cinema (Element)UniartVideotage友生昌向日葵文化良品 ( 香港文化中心 )夢藝坊尚書房

序言書室文博軒東方寶藏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活化廳熊熊兒童音樂教育 ( 時運中心 )牛棚藝術村牛池灣文娛中心田園書屋茶藝樂園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電影文化中心音樂事務處(旺角區音樂中心、觀塘區音樂中心)音樂農莊教室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香港兆基創意書院香港城市大學邵逸夫創意媒體大樓香港文化中心香港浸會大學 ( 學生會、視覺藝術學院、大學會堂 )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宿舍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中心香港藝術學校 (JCCAC)香港藝術館高山劇場黃埔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

- 新界區及離島 - CD Warehouse (POPCORN)CD Warehouse ( 新城市廣場 )CD Warehouse ( 綠楊坊 )CD Warehouse ( 青衣城 )HKID @ TsuenWan PlazaY-Space元朗劇院向日葵文化良品 ( 香港文化博物館 )尚書房屯門大會堂嶺南大學 ( 視覺研究系 )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 沙田青少年綜合發展中心恒生管理學院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沙田大會堂珠海學院荃灣大會堂葵青劇院音樂事務處(沙田區音樂中心、荃灣區音樂中心)香港中文大學 ( 建築系、通識教育部、藝術系)香港教育學院

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理工大學 ( 設計系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香港科技大學 ( 藝術中心 )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行政主任辦公室

香港 借閱點CAFE HABITU (Elements)CAFE HABITU (The ONE)CAFE HABITU ( 中信大廈 )CAFE HABITU ( 又一城 )CAFE HABITU ( 告士打道 )CAFE HABITU ( 和記大廈 )CAFE HABITU ( 太古城中心 )CAFE HABITU ( 太古廣場三期 )CAFE HABITU ( 理工大學 )CAFE HABITU ( 蘭桂坊 )CAFÉ HABITU(HYSAN)Deli and WineYWCA 天水圍綜合社會服務處CPCE Libraries ( 油麻地 )上水公共圖書館中央圖書館九龍圖書館保安道公共圖書館元朗公共圖書館北葵涌公共圖書館北角公共圖書館南葵涌公共圖書館土瓜灣公共圖書館大埔公共圖書館大會堂圖書館大興公共圖書館天比高天水圍公共圖書館天瑞青年空間將軍澳公共圖書館康城青年空間新蒲崗公共圖書館杏花村青年空間東涌公共圖書館柴灣公共圖書館油麻地公共圖書館牛池灣公共圖書館牛頭角公共圖書館獅子會大埔青年空間瑞和街公共圖書館石塘咀公共圖書館粉嶺公共圖書館花園街公共圖書館荃景青年空間荃灣青年空間荔枝角公共圖書館

蒲窩青少年中心西貢公共圖書館賽馬會乙明青年空間賽馬會坪石青年空間賽馬會天悅青年空間賽馬會天耀青年空間賽馬會將軍澳青年空間賽馬會建生青年空間賽馬會橫頭磡青年空間賽馬會祥華青年空間賽馬會筲箕灣青年空間賽馬會紅磡青年空間賽馬會茵怡青年空間賽馬會葵芳青年空間賽馬會農圃道青年空間長洲公共圖書館隆亨青年空間青衣公共圖書館香港仔公共圖書館馬鞍山公共圖書館駱克道公共圖書館鰂魚涌公共圖書黃寬洋青年空間

澳門 學術專業圖書中心 ( 澳門 ) 有限公司旅遊學院澳門仁慈堂婆仔屋文化及創意產業空間澳門博物館澳門牛房倉庫澳門藝術博物館黑沙環公園黃營均兒童圖書館黑沙環公園黃營均圖書館

澳門 借閱點IM LOFT SHOP下環圖書館何賢公園圖書館氹仔黃營均圖書館

深圳深圳何香凝 OCT 當代美術館華.美術館深圳市創福美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白鴿巢公園黃營均圖書館紀念孫中山公園黃營均圖書館

廣州 皇瑪拍賣有限公司陳家祠五行科技創意園暢想號美術天地集美齋

《△志》免費派發及借閱地點

Page 64: 三角志 - 第57期 | Mar 2016

垃圾之伯樂——葉偉

立「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

ISSUE 57/丙申年二月

Mar 2016

文 化 + 藝 術 + 報 道#572016Mar

www.arts-news.net藝術推廣新聞頻道

把藝術還給

鄉郊與村民

香港藝術館戶外展覽之「無牆唱

談」

誰說路牌不能拿來

玩?法國街

頭藝術家C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