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49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吉吉吉吉 吉吉吉吉吉 吉吉吉吉 吉吉吉吉吉 吉吉吉吉吉吉吉吉 吉吉吉吉吉吉吉吉

Upload: bela

Post on 14-Jan-2016

15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吉林大学 基础医学院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第一节 病毒感染及病毒性疾病. 病毒感染 :病毒侵入体内并在靶器官细胞中增殖,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为病毒感染 (viral infection) 。 病毒性疾病 :感染后常因病毒种类、宿主状态不同而发生轻重不一的具有临床表现的疾病,称为病毒性疾病 (viral disease) 。 有时虽发生病毒感染,但并不形成损伤或疾病。. 一、病毒侵入机体的途径. 下述两种途径所引发的感染,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吉林大学 基础医学院吉林大学 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Page 2: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病毒感染及病毒性疾病第一节 病毒感染及病毒性疾病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病毒侵入体内并在靶器官细胞中增:病毒侵入体内并在靶器官细胞中增殖,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为病毒感染殖,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为病毒感染(viral infection)(viral infection) 。。

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感染后常因病毒种类、宿主状态:感染后常因病毒种类、宿主状态不同而发生轻重不一的具有临床表现的疾病,不同而发生轻重不一的具有临床表现的疾病,称为病毒性疾病称为病毒性疾病 (viral disease)(viral disease) 。。

有时虽发生病毒感染,但并不形成损伤或疾病。有时虽发生病毒感染,但并不形成损伤或疾病。

Page 3: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一、病毒侵入机体的途径一、病毒侵入机体的途径

Page 4: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下述两种途径所引发的感染,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下述两种途径所引发的感染,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一是非胃肠道途径感染一是非胃肠道途径感染 (par—enteral infection),(par—enteral infection), 包括包括

经过注射、输血、器官移植等处置,病毒经过注射、输血、器官移植等处置,病毒经血感染经血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等;如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等;

二是亲代和子代间的垂直传播二是亲代和子代间的垂直传播 (vertcal infection)(vertcal infection) ,即,即存在于母体的病毒,经过胎盘或产道进入胎儿或新生存在于母体的病毒,经过胎盘或产道进入胎儿或新生儿体内形成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垂直儿体内形成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垂直感染,常导致先天性病毒感染综合征、先天性畸形、感染,常导致先天性病毒感染综合征、先天性畸形、流产、死胎或早产等。垂直传播不同于水平传播。流产、死胎或早产等。垂直传播不同于水平传播。水水平传播平传播是指在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包括人与人,也是指在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包括人与人,也包括经由媒介动物参与的传播。包括经由媒介动物参与的传播。

Page 5: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二、病毒在机体内的播散二、病毒在机体内的播散

侵人机体的病毒,按一定方式呈不同程度侵人机体的病毒,按一定方式呈不同程度的播散。的播散。

局部播散局部播散 :: 病毒只在入侵部位感染细胞局病毒只在入侵部位感染细胞局部播散。部播散。

血行播散血行播散:病毒可在入侵局部增殖进入血:病毒可在入侵局部增殖进入血液经血流或神经系统向全身或远离入侵部液经血流或神经系统向全身或远离入侵部位的器官播散。位的器官播散。

第一次病毒血症第一次病毒血症、、第二次病毒血症第二次病毒血症。。 神经播散:神经播散: HSVHSV 、、 VZVVZV 、狂犬病病毒。、狂犬病病毒。

Page 6: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三、致病性及毒力三、致病性及毒力

致病性:致病性:某一病毒感染某种特定的宿主某一病毒感染某种特定的宿主(( 人或动物人或动物 )) 并引起疾病时,表明此病毒并引起疾病时,表明此病毒对该宿主有致病性。对该宿主有致病性。

毒力:毒力: 反映病毒引起产生症状和病理变反映病毒引起产生症状和病理变化的强弱。病毒毒力强弱取决宿主和病化的强弱。病毒毒力强弱取决宿主和病毒两方面的因素。毒两方面的因素。

Page 7: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四、病毒感染的类型四、病毒感染的类型

机体感染病毒后机体感染病毒后 1.1. 按有无临床症状,可分为按有无临床症状,可分为隐性感染和显性隐性感染和显性

感染。感染。 2.2. 依病毒感染后在机体内滞留的时间长短,依病毒感染后在机体内滞留的时间长短,

分为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 3.3. 持续性感染根据发展和预后又分为持续性感染根据发展和预后又分为慢性感慢性感

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和急性感染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和急性感染的迟发并发症。的迟发并发症。

Page 8: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一)(一)隐性病毒感染与显性病毒感染隐性病毒感染与显性病毒感染

1.1. 隐性病毒感染隐性病毒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对组织和细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对组织和细

胞的损伤不明显。胞的损伤不明显。 相关因素:病毒毒力弱、机体防御能力强、病毒种类、相关因素:病毒毒力弱、机体防御能力强、病毒种类、

病毒的性质。病毒的性质。 病毒仍可在体内增殖并向外界病毒仍可在体内增殖并向外界播散病毒播散病毒,可成为重要的,可成为重要的

传染源。传染源。隐性感染者虽不出现临床症状,但隐性感染者虽不出现临床症状,但仍可获得免仍可获得免疫力而终止感染疫力而终止感染。。

病毒携带者病毒携带者::有部分隐性感染者一直不产生对此种病毒有部分隐性感染者一直不产生对此种病毒的免疫力叫病毒携带者的免疫力叫病毒携带者,,无症状,但病毒可在体内增殖无症状,但病毒可在体内增殖并向外界排泄播散,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并向外界排泄播散,也是重要的传染源。

Page 9: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有的病毒如天花病毒、麻疹病毒等进入机体,有的病毒如天花病毒、麻疹病毒等进入机体,到达靶细胞后大量增殖,使细胞和组织损伤,到达靶细胞后大量增殖,使细胞和组织损伤,机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这样的感染称为显机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这样的感染称为显性病毒感染或临床感染;按症状出现早晚、持性病毒感染或临床感染;按症状出现早晚、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状态等续时间的长短以及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状态等显性感染又分为急性病毒感染和持续性病毒感显性感染又分为急性病毒感染和持续性病毒感染两种。染两种。

2. 显性病毒感染

Page 10: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二)急性(二)急性 (( 病原消灭型病原消灭型 ))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

病毒侵入机体后,在细胞内增殖,经数日以至数周的潜伏期病毒侵入机体后,在细胞内增殖,经数日以至数周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后突然发病。

在潜伏期内:在潜伏期内: 11 、病毒增殖到一定水平,由靶细胞的损伤和、病毒增殖到一定水平,由靶细胞的损伤和死亡而 导 致 组 织 器 官 的 损 伤 和功能障碍, 出 现 临 床 症死亡而 导 致 组 织 器 官 的 损 伤 和功能障碍, 出 现 临 床 症状。状。 22 、宿主动员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因素清除病毒。、宿主动员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因素清除病毒。

宿主一般能在症状出现一段时间内,把病毒清除掉而进入恢宿主一般能在症状出现一段时间内,把病毒清除掉而进入恢复期。复期。

特点:特点:为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病后常获得为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病后常获得特异性免疫。因此,特异性抗体可作为受过感染的证据。特异性免疫。因此,特异性抗体可作为受过感染的证据。

Page 11: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三)持续性病毒感染(三)持续性病毒感染 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存在数月数年数十年。可出现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存在数月数年数十年。可出现

症状,可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症状,可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源。

持续性病毒感染有病毒和机体两方面的因素:持续性病毒感染有病毒和机体两方面的因素: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无力完全清除病毒;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无力完全清除病毒; 病毒存在于受保护的部位或病毒发生突变病毒存在于受保护的部位或病毒发生突变 ,, 可以 逃可以 逃避宿主免疫作用;避宿主免疫作用;

某些病毒的抗原性弱,难以产生免疫应答;某些病毒的抗原性弱,难以产生免疫应答; 有些病毒在感染过程中产生有些病毒在感染过程中产生 DIPDIP ,干扰病毒的增殖,,干扰病毒的增殖,

因而改变病毒的感染过程,形成持续性感染;因而改变病毒的感染过程,形成持续性感染; 病毒基因整合在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长期与宿主病毒基因整合在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长期与宿主

细胞共存。细胞共存。

Page 12: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持续性感染有下述四种类型:持续性感染有下述四种类型:

11 .潜伏性病毒感染.潜伏性病毒感染 ( latent viral infection) ( latent viral infection)

22 .慢性病毒感染(.慢性病毒感染( chronic viral infectionchronic viral infection ) ) 33 .慢发病毒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slow virus infection)(slow virus infection) 或称迟或称迟

发病毒感染发病毒感染 (delayed viral infection) (delayed viral infection)

44 .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delayed delayed complication after acute viral infectioncomplication after acute viral infection ) )

Page 13: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1.1. 潜伏性病毒感染潜伏性病毒感染

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但并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急性发作,病毒仅在临床出现间歇性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在急性发作,病毒仅在临床出现间歇性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在非发作期,用一般常规法不能分离出病毒。非发作期,用一般常规法不能分离出病毒。

例如,例如,单纯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ⅠⅠ型型(( HSV-1HSV-1 )感染)感染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ZVVZV )感染)感染 初次感染主要在儿童引起水痘。病愈后,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初次感染主要在儿童引起水痘。病愈后,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

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细胞内。当局部神经受冷、热、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细胞内。当局部神经受冷、热、压迫或压迫或 XX 线照射以及患肿瘤等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潜伏的线照射以及患肿瘤等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潜伏的病毒则活化、增殖,沿神经干扩散到达皮肤发生带状疱疹。随病毒则活化、增殖,沿神经干扩散到达皮肤发生带状疱疹。随着机体免疫功能的完善,带状疱疹可治愈,病毒又潜伏回原处,着机体免疫功能的完善,带状疱疹可治愈,病毒又潜伏回原处,所以带状疱疹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所以带状疱疹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

Page 14: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Page 15: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Page 16: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2.2. 慢性病毒感染慢性病毒感染

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并未完全清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并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十年。患者可出体外,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十年。患者可表现轻微或无临床症状。如乙型肝炎病毒表现轻微或无临床症状。如乙型肝炎病毒(( HBVHBV )、巨细胞病毒()、巨细胞病毒( CMVCMV )及)及 EBEB病毒(病毒( EBVEBV )等常形成慢性感染。 )等常形成慢性感染。

Page 17: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3.3. 慢发病毒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很长可达数月、数年甚至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很长可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此时机体无症状,也分离不出数十年之久。此时机体无症状,也分离不出病毒。一旦发病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最终病毒。一旦发病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最终常为致死性感染。常为致死性感染。

如:如: AIDSAIDS 、羊瘙痒病(、羊瘙痒病( scrapiescrapie )、人克雅)、人克雅病(病( CJDCJD ) 、库鲁病() 、库鲁病( KuruKuru )等。库鲁病)等。库鲁病是朊病毒感染机体后,经过长达数十年的潜是朊病毒感染机体后,经过长达数十年的潜伏期后,引起的一种进行性小脑退行性疾病。伏期后,引起的一种进行性小脑退行性疾病。

Page 18: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Page 19: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4.4. 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急性感染后急性感染后 11 年或数年,发生致死性的年或数年,发生致死性的病毒病,如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病毒病,如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SSPSSPEE )。该病是在儿童期感染麻疹病毒后,)。该病是在儿童期感染麻疹病毒后,有些到青春期才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些到青春期才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用电镜在脑组织中可查到类似麻疹病毒样用电镜在脑组织中可查到类似麻疹病毒样颗粒。有人认为这是麻疹病毒的缺陷病毒。颗粒。有人认为这是麻疹病毒的缺陷病毒。

Page 20: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五、病毒的致肿瘤作用五、病毒的致肿瘤作用DNADNA 病毒病毒:: (( 11 )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HBVHBV )与原发性肝癌有)与原发性肝癌有

关;关; (( 22 )) EBEB 病毒(病毒( EBVEBV )与鼻咽癌、非洲儿童)与鼻咽癌、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有关;恶性淋巴瘤有关;

(( 33 )人乳头瘤病毒()人乳头瘤病毒( HPVHPV )与子宫颈癌有关。)与子宫颈癌有关。RNARNA 病毒病毒:: 只有逆转录病毒科与癌症有关。只有逆转录病毒科与癌症有关。 人类人类 TT 细胞白血病病毒细胞白血病病毒 (HTLV-I(HTLV-I 型型 )) 。。

Page 21: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能否感染机体引起疾病取决于病毒能否感染机体引起疾病取决于病毒的致病病毒的致病

性性和和宿主免疫力宿主免疫力两个方面。其致病的基础是病两个方面。其致病的基础是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导致宿主细胞结构和功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导致宿主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并扩延到多数细胞,便可形成组织器能改变,并扩延到多数细胞,便可形成组织器官的损伤及功能障碍。由于各种病毒侵犯的靶官的损伤及功能障碍。由于各种病毒侵犯的靶器官不同,常表现出具有一定特征的临床症状。器官不同,常表现出具有一定特征的临床症状。在病毒和机体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机体的免在病毒和机体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应答有时也可对机体造成某些免疫病理性损疫应答有时也可对机体造成某些免疫病理性损伤,介导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伤,介导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应从细胞因此,应从细胞和机体两个水平上来探讨病毒的致病机制。和机体两个水平上来探讨病毒的致病机制。

Page 22: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一、病毒感染引起宿主细胞的变化一、病毒感染引起宿主细胞的变化 病毒对细胞的致病作用包括来自病毒的直接损伤病毒对细胞的致病作用包括来自病毒的直接损伤

和机体免疫病理应答两个方面。敏感的宿主细胞被和机体免疫病理应答两个方面。敏感的宿主细胞被病毒感染后,两者相互作用下可表现为:病毒感染后,两者相互作用下可表现为:

杀细胞性感染杀细胞性感染 稳定状态感染稳定状态感染 细胞凋亡细胞凋亡 包涵体的形成包涵体的形成 细胞增殖和转化细胞增殖和转化 病毒基因的整合病毒基因的整合

Page 23: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一)杀细胞性感染(一)杀细胞性感染

病毒在宿主易感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破坏与死亡,病毒在宿主易感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破坏与死亡,这种感染称杀细胞性感染。这种感染称杀细胞性感染。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变性、死亡裂解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变性、死亡裂解的作用称病毒的的作用称病毒的细胞病变效应(细胞病变效应( CPECPE ))。机制:。机制:

病毒的早期蛋白影响宿主细胞病毒的早期蛋白影响宿主细胞 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 引起细胞内溶酶体膜破裂引起细胞内溶酶体膜破裂 细胞膜受体破坏引起细胞免疫病理损伤细胞膜受体破坏引起细胞免疫病理损伤 对细胞器造成损伤对细胞器造成损伤

Page 24: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病毒培养时出现的 CPE

Page 25: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Page 26: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 二二 )) 稳定状态感染稳定状态感染

一些不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多为有包膜一些不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多为有包膜病 毒 ) 所 引 起 的 感 染 称稳定 状 态 感 染病 毒 ) 所 引 起 的 感 染 称稳定 状 态 感 染(steadystate infection)(steadystate infection) 。病毒在感染宿主。病毒在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对细胞代谢、溶酶体膜影响细胞的过程中,对细胞代谢、溶酶体膜影响不很大。成熟的病毒多以出芽方式释放出来,不很大。成熟的病毒多以出芽方式释放出来,其过程缓慢、病变轻微,细胞暂时还不会出其过程缓慢、病变轻微,细胞暂时还不会出现裂解和死亡,但可发生宿主细胞膜受体被现裂解和死亡,但可发生宿主细胞膜受体被破坏、细胞膜成分发生变化,出现破坏、细胞膜成分发生变化,出现细胞融合细胞融合及及细胞表面产生新的抗原细胞表面产生新的抗原等。等。

Page 27: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1.1. 细胞融合:细胞融合:感染与未感染的细胞融合,感染与未感染的细胞融合,可以使病毒从感染的细胞直接进入相邻可以使病毒从感染的细胞直接进入相邻的正常细胞,有利于病毒在细胞间的扩的正常细胞,有利于病毒在细胞间的扩散。 散。

2.2. 细胞膜出现新抗原:细胞膜出现新抗原: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病毒在细胞内增殖过程中,将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插入过程中,将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插入细胞膜表面,导致细胞膜表面抗原的改细胞膜表面,导致细胞膜表面抗原的改变。 有利于进行病毒感染的诊断。变。 有利于进行病毒感染的诊断。

Page 28: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三)细胞凋亡(三)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细胞凋亡( cell apoptosiscell apoptosis )是由细)是由细胞基因自身指令发生的一种生物学过程。胞基因自身指令发生的一种生物学过程。实验研究证实有些病毒(腺病毒、人免实验研究证实有些病毒(腺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等)增殖可直接诱导细胞凋疫缺陷病毒等)增殖可直接诱导细胞凋亡,也可通过病毒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亡,也可通过病毒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间接作用下诱发细胞凋亡。间接作用下诱发细胞凋亡。

Page 29: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四)包涵体的形成(四)包涵体的形成 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

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为包涵体(包涵体( inclusion body or ibclusioninclusion body or ibclusion )。因病毒)。因病毒种类不同,包涵体有位于胞浆内的种类不同,包涵体有位于胞浆内的 (( 痘病毒痘病毒 )) ,也有在,也有在细胞核内的细胞核内的 (( 疱疹病毒疱疹病毒 )) ;或者两者都有;或者两者都有 (( 麻疹病毒麻疹病毒 )) ;;有嗜酸性的或嗜碱性的。包涵体的本质:有嗜酸性的或嗜碱性的。包涵体的本质:①①有些病毒的有些病毒的包涵体就是病毒颗粒的聚集体;包涵体就是病毒颗粒的聚集体;②②有些是病毒增殖留下有些是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迹;的痕迹;③③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反应物。故可作为诊断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反应物。故可作为诊断依据和鉴定病毒的参考。如从可疑为狂犬病的脑组织切依据和鉴定病毒的参考。如从可疑为狂犬病的脑组织切片或涂片中发现细胞内有嗜酸性包涵体,即片或涂片中发现细胞内有嗜酸性包涵体,即内基小体内基小体(Negri body)(Negri body) ,可诊断为狂犬病。,可诊断为狂犬病。

Page 30: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Page 31: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Page 32: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五)细胞转化增生和病毒基因组的整合(五)细胞转化增生和病毒基因组的整合

某些某些 DNADNA 病毒的全部或部分核酸,或病毒的全部或部分核酸,或RNARNA 病毒基因组经逆转录后产生的病毒基因组经逆转录后产生的 DNADNA ,,结合至细胞染色体中,称为整合。整合作结合至细胞染色体中,称为整合。整合作用 可 使 细 胞遗传 性 状 发 生改变 , 即转化用 可 使 细 胞遗传 性 状 发 生改变 , 即转化(( transformationtransformation )。转化的细胞生长、分)。转化的细胞生长、分裂失控,细胞可发生恶性变。 裂失控,细胞可发生恶性变。

Page 33: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二、病毒感染引起的机体变化二、病毒感染引起的机体变化 (( 一一 )) 组织器官的损伤及组织器官的亲嗜性组织器官的损伤及组织器官的亲嗜性 病毒对细胞的杀伤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病毒对细胞的杀伤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必然导致组织和器官的损伤和功能障碍。病毒必然导致组织和器官的损伤和功能障碍。病毒对人体组织的致病作用是有选择性的。例如,对人体组织的致病作用是有选择性的。例如,流感病毒和鼻病毒对呼吸道粘膜有亲嗜性;天流感病毒和鼻病毒对呼吸道粘膜有亲嗜性;天花病毒和疱疹病毒对皮肤粘膜细胞有亲嗜性;花病毒和疱疹病毒对皮肤粘膜细胞有亲嗜性;而脑炎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则对神经组织具而脑炎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则对神经组织具有亲嗜性。有亲嗜性。

Page 34: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二(二 )) 免疫病理损伤免疫病理损伤

11..体液免疫病理作用体液免疫病理作用 许多病毒如狂犬病病毒、许多病毒如狂犬病病毒、 HSVHSV、、流流感病毒等有包膜病毒侵入细胞后,能诱发细胞表面出现感病毒等有包膜病毒侵入细胞后,能诱发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这种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在补体参与下新抗原。这种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在补体参与下引起细胞的破坏。引起细胞的破坏。

22 .细胞免疫病理作用.细胞免疫病理作用 细胞免疫在某些病毒感染的恢复上细胞免疫在某些病毒感染的恢复上起着重要作用。但特异性细胞毒性起着重要作用。但特异性细胞毒性 TT 细胞细胞 ((CTL)CTL) 可以同可以同时损伤受病毒感染而出现膜新抗原的靶细胞。病毒蛋白时损伤受病毒感染而出现膜新抗原的靶细胞。病毒蛋白亦可因与宿主细胞的某些蛋白间存在共同抗原性而导致亦可因与宿主细胞的某些蛋白间存在共同抗原性而导致自身免疫应答。自身免疫应答。

由于某些病毒可引起免疫病理性损伤,因此,一般在临由于某些病毒可引起免疫病理性损伤,因此,一般在临床上不宜应用免疫功能增强剂治疗这类疾病。床上不宜应用免疫功能增强剂治疗这类疾病。

综上,病毒感染早期所致细胞损伤主要是病毒引起综上,病毒感染早期所致细胞损伤主要是病毒引起,, 感 感染后期由免疫复合物、补体活化、染后期由免疫复合物、补体活化、 ADCCADCC 作用、作用、 CD4CD4++TT细胞介导的复杂反应引起机体局部组织器官的严重损伤细胞介导的复杂反应引起机体局部组织器官的严重损伤和炎症。和炎症。

Page 35: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 三三 )) 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1 ..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 许多病毒感染可引起暂时性许多病毒感染可引起暂时性免疫抑制。如麻疹病毒、风疹病毒、免疫抑制。如麻疹病毒、风疹病毒、 CMVCMV 等感染,急等感染,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对特异性抗原和促有性期和恢复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对特异性抗原和促有丝分裂原丝分裂原 ((PHAPHA 、、 ConAConA ))的反应减弱。同时,对结核的反应减弱。同时,对结核菌素皮肤试验也出现转阴的情况。菌素皮肤试验也出现转阴的情况。

22.病毒感染对免疫活性细胞的杀伤.病毒感染对免疫活性细胞的杀伤 已发现引起已发现引起 AIDSAIDS 的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HIV ))对辅助性对辅助性 TT 细胞细胞 ((CD4CD4 ++ )) 具具有强亲和性和杀伤性。因而在感染者出现有强亲和性和杀伤性。因而在感染者出现 CD4CD4 ++细胞细胞减少,减少, CD8CD8++ 细胞数相对增多,两种细胞比值倒置的现细胞数相对增多,两种细胞比值倒置的现象。象。

33.病毒感染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隐蔽在细胞内的一些隐蔽在细胞内的一些抗原暴露或释放出来;病毒抗原也可能与机体细胞结合,抗原暴露或释放出来;病毒抗原也可能与机体细胞结合,改变细胞表面结构成为“非已物质”,这些细胞可成为改变细胞表面结构成为“非已物质”,这些细胞可成为靶细胞而受到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作用,从而发生自靶细胞而受到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作用,从而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身免疫性疾病。

Page 36: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一、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一、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一一 ))先天不感受性先天不感受性 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有无病毒受体。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有无病毒受体。 (( 二二 )) 屏障作用屏障作用 解剖学屏障解剖学屏障 如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如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生物化学屏障生物化学屏障 这主要是存在于正常人或动物血清和体液中的非特异抑制物,这主要是存在于正常人或动物血清和体液中的非特异抑制物,

如补体系统中的某些成分能增强对病毒的中和作用。如补体系统中的某些成分能增强对病毒的中和作用。 血脑屏障血脑屏障 能阻挡病毒经血流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以保护绝大多数脊能阻挡病毒经血流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以保护绝大多数脊

髓灰质炎患者不发生麻痹。髓灰质炎患者不发生麻痹。 胎盘屏障胎盘屏障

Page 37: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 ((Mф)Mф) 对阻止病毒感染和促使病毒感染的对阻止病毒感染和促使病毒感染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初生小鼠由于缺乏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初生小鼠由于缺乏 MφMφ ,,对对HSVHSV 容易产生全身感染。给初生小鼠输入成年鼠容易产生全身感染。给初生小鼠输入成年鼠的的 MφMφ ,,可增强对可增强对 HSVHSV 感染的抵抗力。因此,含感染的抵抗力。因此,含有大量有大量 MфMф 的器官,如肝、脾、骨髓以及淋巴组的器官,如肝、脾、骨髓以及淋巴组织,在阻止病毒在体内扩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织,在阻止病毒在体内扩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虽也能吞噬病毒,但不能将其杀灭,虽也能吞噬病毒,但不能将其杀灭,病毒在其中还能增殖,反而将病毒带到全身,引病毒在其中还能增殖,反而将病毒带到全身,引起扩散。起扩散。

自然杀伤自然杀伤 ((NK)NK) 细胞细胞能杀伤许多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能杀伤许多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三)细胞作用

Page 38: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 四四 )) 干扰素及其作用干扰素及其作用

干扰素(干扰素( interferoninterferon ,, IFNIFN ))干扰素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由病毒或其他 IFNIFN诱生剂诱使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它作用于诱生剂诱使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它作用于机体细胞可表现出机体细胞可表现出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的生物活性。

11 .. IFNIFN 的性质与种类的性质与种类 干扰素分子量小,干扰素分子量小, 4℃4℃ 可保存较可保存较长时间,长时间, -20℃-20℃可长期保存活性,可长期保存活性, 56℃56℃可灭活。也可被可灭活。也可被蛋白酶破坏。其抗病毒作用无特异性,但蛋白酶破坏。其抗病毒作用无特异性,但 IFNIFN 具有种属具有种属特异性。由人类细胞产生的特异性。由人类细胞产生的 IFNIFN ,,按其抗原性分成按其抗原性分成 33 类,类,即白细胞即白细胞 IFN(IFNIFN(IFNαα))、、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 IFN(IFNIFN(IFNββ)) 和和 TT淋巴细淋巴细胞胞 IFN(IFNIFN(IFNγγ)) 。。 IFNIFNαα和和 IFNIFNββ又称为又称为 II型型 IFNIFN ,, IFNIFNγγ又称又称为为 IIII型或免疫型或免疫 IFNIFN,,是一种细胞因子是一种细胞因子 。 。 IFNIFN与抗体或免与抗体或免疫球蛋白疫球蛋白 ((Ig)Ig)不同,不同,干扰素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无特异性。的抗病毒作用无特异性。

Page 39: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22 .. IFNIFN 诱生的机理诱生的机理

病毒和病毒和 PolyIPolyI :: CC 以及细菌的内毒素均具有诱生以及细菌的内毒素均具有诱生 II型型IFNIFN 的作用。其中,的作用。其中, RNARNA 病毒的诱生作用比病毒的诱生作用比 DNADNA 病病毒强。毒强。 IIII 型型 IFNIFN 诱生物是促有丝分裂素诱生物是促有丝分裂素 PHAPHA 、、 ConAConA和各种抗原。和各种抗原。 IFNIFN 的诱生受基因控制。人和动物细胞的诱生受基因控制。人和动物细胞的的 II 型型 IFNIFN 基因定位于第基因定位于第 99 对染色体上,对染色体上, IIII 型型 IFNIFN 基基因位于第因位于第 1212 对染色体上。在正常情况下,存在于细胞对染色体上。在正常情况下,存在于细胞核内的核内的 IFNIFN 结构基因处于抑制状态,不产生结构基因处于抑制状态,不产生 IFNIFN 。。这这种抑制状态是由基因系统中的调节基因通过产生种抑制状态是由基因系统中的调节基因通过产生 IFNIFN结构基因抑制蛋白结构基因抑制蛋白来实现的。它抑制了操纵基因的作来实现的。它抑制了操纵基因的作用,因而结构基因就处于抑制状态。当用,因而结构基因就处于抑制状态。当 IFNIFN 诱生剂进诱生剂进入细胞后,即与抑制蛋白相结合而使其失去抑制作用,入细胞后,即与抑制蛋白相结合而使其失去抑制作用,因而操纵基因和结构基因的功能就被活化,指导因而操纵基因和结构基因的功能就被活化,指导 IFNIFN的合成。的合成。

Page 40: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33.. IFNIFN 的作用机理的作用机理

在细胞内合成的在细胞内合成的 IFNIFN 不能直接作用于病毒,而不能直接作用于病毒,而是作用于邻近细胞的是作用于邻近细胞的 IFNIFN 特异的受体系统,使特异的受体系统,使位于人体细胞的第位于人体细胞的第 2121 号染色体上长臂远端的抗号染色体上长臂远端的抗病毒蛋白病毒蛋白 ((AVP)AVP) 基因解除抑制,转录并翻译出基因解除抑制,转录并翻译出AVPAVP 。。合成过程中的细节虽尚不清楚,但已知合成过程中的细节虽尚不清楚,但已知这些蛋白质包括蛋白激酶这些蛋白质包括蛋白激酶 ((RPK)RPK) ,, 2’2’ -- 5’ A5’ A合成酶和磷酸二脂酶,分别从降解合成酶和磷酸二脂酶,分别从降解 mRNAmRNA 、、抑抑制病毒蛋白质的翻译等方面发挥抗病毒作用。 制病毒蛋白质的翻译等方面发挥抗病毒作用。

Page 41: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44 .. IFNIFN 的生产和应用的生产和应用

人的人的 IFNIFN 是人体细胞在是人体细胞在 IFNIFN 诱生物作用下分泌的自我诱生物作用下分泌的自我稳定因素。实验证明,输入外源性稳定因素。实验证明,输入外源性 IFNIFN 可以阻止病毒可以阻止病毒感染发生。也可应用于一些病毒皮肤粘膜感染的治疗:感染发生。也可应用于一些病毒皮肤粘膜感染的治疗:如疱疹性角膜炎、腺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角结膜炎,用如疱疹性角膜炎、腺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角结膜炎,用IFNIFN 点眼治疗;对流感病毒等所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应点眼治疗;对流感病毒等所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应用用 IFNIFN 滴鼻及喷雾法治疗,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滴鼻及喷雾法治疗,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体外诱生在体外诱生 IFNIFN 需要大量的人血细胞或扁桃体等淋巴需要大量的人血细胞或扁桃体等淋巴组织,来源有限,效价也难达到临床应用水平。应用基组织,来源有限,效价也难达到临床应用水平。应用基因工程方法,把人因工程方法,把人 IFNIFN 基因重组到质粒中,随着大量基因重组到质粒中,随着大量培养工程生产菌,可获得预期的人培养工程生产菌,可获得预期的人 IFNIFN 基因工程产品。基因工程产品。我国基因工程生产的我国基因工程生产的 IFNIFN 现已在正临床应用。现已在正临床应用。

Page 42: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二、特异性抗病毒免疫二、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一)体液免疫的抗病毒作用(一)体液免疫的抗病毒作用 受病毒感染后,机体即可产生特异性抗体,按其受病毒感染后,机体即可产生特异性抗体,按其

作 用 可 分 为 中 和 性 抗 体作 用 可 分 为 中 和 性 抗 体 ((neutralizing neutralizing antibodiesantibodies ,, NTAb)NTAb) 、、补体结合抗体补体结合抗体(( complement complement fixation antibodies, CFAbfixation antibodies, CFAb )) 及 血 凝 抑 制 抗 体及 血 凝 抑 制 抗 体(( hea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antibodies, HIAbhea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antibodies, HIAb ))等。这些抗体主要是等。这些抗体主要是 IgGIgG 、、 IgMIgM 和和 IgAIgA 。。 NTAbNTAb能消除病毒的感染性,是唯一具有保护作用的抗能消除病毒的感染性,是唯一具有保护作用的抗体。体。 CFAbCFAb 、、 HIAbHIAb 一般没有保护作用,可用于血一般没有保护作用,可用于血清学诊断。清学诊断。

Page 43: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11.. NTAbNTAb 的作用机理的作用机理

NTAbNTAb 是针对病毒表面抗原的抗体。它与病毒是针对病毒表面抗原的抗体。它与病毒表面的抗原决定簇结合,使病毒失去吸附和穿入表面的抗原决定簇结合,使病毒失去吸附和穿入的能力,但不能直接灭活病毒。更不能对已进入的能力,但不能直接灭活病毒。更不能对已进入细胞内的病毒发挥作用。细胞内的病毒发挥作用。有时,有时, NTAbNTAb 反倒可以反倒可以促进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及增强病毒的复制,此即促进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及增强病毒的复制,此即抗体依赖病毒增强作用,如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抗体依赖病毒增强作用,如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NTAbNTAb 的抗病毒作用,主要是预防感染的发生及的抗病毒作用,主要是预防感染的发生及蔓延。蔓延。

Page 44: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22 .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免疫球蛋白.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免疫球蛋白 ((Ig)Ig)

IgGIgG 约占约占 IgIg 的的 3535 %,是主要的%,是主要的 NTAbNTAb ,,又是又是唯一可通过胎盘的唯一可通过胎盘的 IgIg 。。一般生后一般生后 66 个月以内个月以内的婴儿,因体内保留有健康母亲通过胎盘传给的婴儿,因体内保留有健康母亲通过胎盘传给的各种的各种 IgGIgG ,,这一期间很少患病毒性传染病。这一期间很少患病毒性传染病。

IgMIgM 分子量大,是多聚体分子量大,是多聚体 IgIg ,,出现于病毒感染出现于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种后的早期,有中和作用但不如或疫苗接种后的早期,有中和作用但不如 IgGIgG强。因其出现于机体感染早期,并且消失较快,强。因其出现于机体感染早期,并且消失较快,故检出特异性故检出特异性 IgMIgM ,,可做为在近期已发生感染可做为在近期已发生感染的标志,可做为胎内病毒感染的证据。的标志,可做为胎内病毒感染的证据。

IgAIgA 呼吸道 和消化 道粘膜产 生 的 分泌型呼吸道 和消化 道粘膜产 生 的 分泌型IgA(sIgA)IgA(sIgA) ,,可在局部发挥抗病毒作用。可在局部发挥抗病毒作用。

Page 45: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33 .抗体对靶细胞的作用.抗体对靶细胞的作用

(( 11 )对靶细胞的伤害)对靶细胞的伤害 抗体除可中和游离状态的病毒抗体除可中和游离状态的病毒外,对于表面有病毒编码抗原的靶细胞也具有促进外,对于表面有病毒编码抗原的靶细胞也具有促进被溶解被溶解 (( 有补体参加有补体参加 )) 和促进被吞噬和促进被吞噬 (( 调理调理 )) 的作用。的作用。

(( 22)) ADCCADCC 机制机制 NKNK 细胞也可依赖抗体协助而发挥细胞也可依赖抗体协助而发挥杀伤靶细胞的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杀伤靶细胞的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胞毒性作用 ((ADCC)ADCC) 。。这一免疫机制只需少量特异这一免疫机制只需少量特异性抗体。性抗体。

Page 46: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二)细胞免疫的抗病毒作用(二)细胞免疫的抗病毒作用

细胞免疫在抗病毒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从各细胞免疫在抗病毒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从各种先天性免疫异常患者对病毒感染的抵抗力的种先天性免疫异常患者对病毒感染的抵抗力的差异加以证明。已观察到差异加以证明。已观察到细胞免疫功能正常而细胞免疫功能正常而免疫球蛋白缺陷的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个体免疫球蛋白缺陷的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个体,,在感染病毒时,常可与正常小儿表现相同的经在感染病毒时,常可与正常小儿表现相同的经过而治愈。过而治愈。与此相反,免疫球蛋白产生正常、与此相反,免疫球蛋白产生正常、细胞免疫缺陷的个体细胞免疫缺陷的个体 ,, 感染病毒时,常出现严感染病毒时,常出现严重的后果,甚至连接种痘苗亦可发生疾病。在重的后果,甚至连接种痘苗亦可发生疾病。在实验中也证实,摘除胸腺的小鼠或无胸腺的裸实验中也证实,摘除胸腺的小鼠或无胸腺的裸鼠,对病毒感染的抵抗力明显减弱。鼠,对病毒感染的抵抗力明显减弱。

Page 47: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三)抗病毒免疫应答的形成和持续时间(三)抗病毒免疫应答的形成和持续时间

病毒感染发生后,病毒感染发生后,干扰素干扰素随病毒在细胞内复制而形成,随病毒在细胞内复制而形成,成为机体抗病毒的早期因素,但成为机体抗病毒的早期因素,但维持时间较短。特异性抗维持时间较短。特异性抗体一般在感染体一般在感染 11ww 后上升后上升。其中。其中 IgMIgM 较早,消失较快。随较早,消失较快。随后产生的后产生的 IgGIgG ,,可长期维持高效价,对防止再感染具有重可长期维持高效价,对防止再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要的作用。

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的长短在各种病毒之间差异很大。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的长短在各种病毒之间差异很大。 能引起能引起持久免疫持久免疫的病毒有:水痘、天花、乙型脑炎、腮腺的病毒有:水痘、天花、乙型脑炎、腮腺

炎、麻疹、脊髓灰质炎病毒等。炎、麻疹、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仅引起仅引起短暂免疫短暂免疫的病毒有:流感病毒、 鼻病毒等。流感病的病毒有:流感病毒、 鼻病毒等。流感病

毒感染不产生牢固免疫的另一原因是易发生变异,而鼻病毒感染不产生牢固免疫的另一原因是易发生变异,而鼻病毒则因血清型别多毒则因血清型别多 (( 已有已有 100100 多个血清型多个血清型 )) ,通过感染所,通过感染所建立起的免疫,对其他型病毒无免疫作用。建立起的免疫,对其他型病毒无免疫作用。

Page 48: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四)免疫病理作用(四)免疫病理作用 病毒诱生的免疫应答除引起免疫保护作用外,还可引起病毒诱生的免疫应答除引起免疫保护作用外,还可引起

一定的免疫病理作用。如一定的免疫病理作用。如 CTLCTL 在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在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同时,也造成了细胞损伤。抗病毒的抗体如因亲和力低或同时,也造成了细胞损伤。抗病毒的抗体如因亲和力低或与抗原的比例不当,可在体内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积与抗原的比例不当,可在体内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积而引起Ⅲ型超敏反应。宿主细胞膜的抗原性改变,使“隐而引起Ⅲ型超敏反应。宿主细胞膜的抗原性改变,使“隐蔽抗原表位”的暴露,可诱发自身免疫病。例如慢性肝炎蔽抗原表位”的暴露,可诱发自身免疫病。例如慢性肝炎患者中有部分患者存在针对肝细胞蛋白的自身抗原或细胞患者中有部分患者存在针对肝细胞蛋白的自身抗原或细胞免疫,在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感染后期可发生脑炎。由免疫,在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感染后期可发生脑炎。由于脑组织中不能分离出病毒,说明发生脑炎的机制并非由于脑组织中不能分离出病毒,说明发生脑炎的机制并非由病毒复制所造成的损伤,而可能因病毒改变了脑组织抗原病毒复制所造成的损伤,而可能因病毒改变了脑组织抗原或因存在交叉抗原诱生了免疫应答,而造成脑组织损伤。或因存在交叉抗原诱生了免疫应答,而造成脑组织损伤。

Page 49: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