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54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

Upload: ethan-boyer

Post on 30-Dec-2015

2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八章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党和国家在恢复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时的主要措施。 2、取得的成就。 3、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必要性。 4、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方针、原则。 5、加速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文化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第一节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 第三节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 第一节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本节主讲问题:.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八章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和要求 ::

1 、党和国家在恢复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时的主要措施。2 、取得的成就。3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必要性。4 、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方针、原则。5 、加速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文化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第二节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

      第三节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

第一节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一节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本节主讲问题 :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经济状况

⑴ 极度贫苦的历史起点 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等民族的主 要生产工具是自制的弓箭和扎枪。

以农业生产的独龙、布郎等民族 的主要生产工具以木制、竹制为主。

和汉族邻近的少数民族,铁制工 具少,多从汉族地区输入。

云南金平拉祜族苦聪人

⑵ 生产关系发展不平衡

少数民族生产关系和社会发展的不 平衡,展现了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 在原始社会阶段有 60——70万; 在奴隶社会阶段有 100万彝族; 在农奴制阶段有 400万藏、傣族; 在封建社会阶段有 3000万回、满族。

经济状况

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生活困苦以新疆为例: 1949 年,全疆工农业总产值仅有

41761 万元(按 1952 年不变价格计算),其中,农业总产值 33743 万元,工业总产值为 8018 万元,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19.2% 。全疆只有 38 个邮政局, 50% 以上

的县城没有邮电机构。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几乎没有现代工业。 1949 年,全疆仅有工业企业 363 个,其中 347 个是私营手工业作坊和个体手工业,只有 16 家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的工厂,工人 900 多人,工业总产值 9800 万元。工业产品仅有煤、盐、皮革、红砖、面粉、食油、硫酸等 10 多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工业品和日用品,主要靠内地供应和从国外进口。

解放前,新疆的卫生事业十分落后,各族人民生活贫困,是我国严重缺医少药的地区之一。当时全疆的医疗卫生机构仅有 54 所, 从业人员 534 人,其中医师只有 18 人,平均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 0.08人; 有病床 696 张,平均每千人占有病床0.15 张。有两台 X 线机和 4 台显微镜;卫生防疫及妇幼保健工作一片空白,婴儿死亡率达420‰ ~ 600‰ ,孕妇死亡率为 150/10 万人,人均期望寿命只有 30 岁。 在 20 多万平方公里的阿勒泰草原上,只有 3 所极为简陋的卫生院。世世代代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牧民,几乎没有见到过医生。

“ 新中国的民族工作主要有两大历史任务:一是通过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引导翻身解放的各民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二是通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在党的领导下,第一项任务早已胜利完成,第二项任务也已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1999年9月29日)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1

2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相继竣工

民族地区已初步建立起门类基本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初步形成了粮食生产为主导,以发展特色农业、牧业、林业为保障的现代综合农业体系;

初步形成了以铁路为骨架,公路为支撑,以航空、水运、管道运输协调发展的现代交通运输网;

民族地区的通讯设施、水利建设、对外贸易、旅游业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

4

5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忧虑 :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民族差异很大。由于多种原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东西部发展的差距,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民族地区与较发达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沿海发展战略,争取以最短时间积累经济腾飞所需要的财力,这种“效率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导致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地区发展差距不但没有缩 小 , 反 而 呈 现 出 逐 年 扩 大 的 趋 势 。 

“2004 年,民族自治地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全国平均数的67.4% ,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数的 71.4% 。”

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05 年 5月 28 日。

差距突出表现: 贫困状况仍很严重,到 2003 年底,还有 1304 万少数民族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占全国贫困人口的 45% ,尤其是 22 个人口较少民族中,还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 民族地区的经济总量还比较低,除内蒙古自治区排在全国中游外,其他民族省区均排在全国后 8位。战略差距; 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牧民增收渠道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 经济效益差,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自我发展能力弱。

1

2

3

4

1

2

3

4

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意义:

是加快国家现代化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

是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必由之路。

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增强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

是维护祖国统一,巩固国防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

本节主讲问题:

坚持国家帮助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加快民族地区经 济发展

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

1

2

3

“ 必须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包括一切联系群众的领袖人物在内。争取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解放和发展”。 1945 年 4 月,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

“ 人民政 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 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 1949 年 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 53 条

“ 上级人民政 府应帮助各民族自治区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1952 年 8 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第 33 条

“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1982 年通过的宪法总纲第 4 条

一、坚持国家帮助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

建国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帮助,主要采取以下 4种形式: 财政照顾,税收减免 贸易扶持 扶贫攻坚,对口支援 促进开放,加强开发。

主要体现在给少数民族地区管理财政以更大的自主权。中央财政从建国起一直对少数民族地区财政给予补助,除给予固定补助外,还设立了多项专项补助。 80 年代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国家财政体制改变了沿用多年的统一计划管理模式,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但对民族地区仍采取“适当照顾”的政策。除对内蒙古、广西、新疆、西藏、宁夏5 个自治区和青海、云南、 贵州 3 个民族省实行定额补助每年递增 10%的制度外( 1980 年— 1988 年),还设立了“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 1980 年至今)、“边境事业补助费”( 1977 年至今)、“边境建设专项补助投资”( 1977 年— 1988 年)等专项补助资金。

财政照顾,税收减免

1997年 6 “ ”月国家出台 九五 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政策规定:

( 1 “ ”) 九五 期间,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的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实行月息低 2. 4厘的优惠政策,利差由人民银行补贴,再由中央财政相应扣减人民银行上缴收入。( 2 “ ”) 九五 期间每年由人民银行安排 l亿贴息贷款,用于民族贸易网点建设和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利息补贴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承担一半。

贸易扶持

1986 年首次确定的 331 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中,民族自治地方有 141 ,占总数的 42.6%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除享受一般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外,国家还采取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开发。如 1990 年设立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温饱基金”、 1992 年设立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 1994 年国家开始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在确定的 592 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中,民族自治地方有 257 个,占总数的 43.4% 。从2001 年开始实施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再次把民族地区确定为重点扶持对象,在新确定的 592 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中,民族自治地方(不含西藏)增加为 267 个,占重点县总数的 45.1% 。扶贫的重点也从解决温饱转移到教育扶贫和生态扶贫,以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

扶贫攻坚,对口支援

自 80 年代以来,国家对民族地区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促进民族地区对外开放。为加快对外贸易发展,对内蒙古、广西、新疆、西藏、宁夏 5 个自治区和青海、云南、 贵州 3 个民族省外汇留成比例作了特殊照顾,西藏外汇留成 100%,其它 4 区 3 省外汇留成 50%,而全国平均外汇留成 25%。对有困难的民族地区,对外贸易酌情给予额度外汇补助。 1992年先后开放了内蒙古满州里、二连浩特市,新疆伊宁、塔城、博东市,云南 瑞丽、畹町、河口市和广西凭祥市、东兴镇等少数民族边境城市和 241 个一类开放口岸,设立了 14 个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其中绝大多数在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首府实行沿海开放政策。

促进开放,加强开发

国家帮扶与自力更生相结合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在国家大力帮扶的基础上从本地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局面;要把自力更生和国家帮助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挖掘内部潜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把各项优惠政策和各方面的扶持帮助转化为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不能一味的“等、靠、要”。目前,国家也已转向开发式扶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也应变“增加输血总量”为“增强造血功能”。

为此,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加快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要坚持按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办事,有效配置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进一步把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切实搞好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搞好综合治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1999年 6月,江泽民总书记审时度势,号召要把加快开发西部地区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 (2000 年 12 月 )

《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 (2001 年 8月 )

《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 (2002 年 4 月 )

《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 2002 年 3 月)

《 "十五 "西部开发总体规划》 (2002 年 7月 )

西部开发战略与民族地区发展

包括西北四省区:宁夏、甘肃、青海、新疆。 西南四省区:云南、贵州、四川、西藏。 陕西、内蒙古。 重庆、广西。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15)。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政策

有 48个少数民族居住在西部,人口 约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 86% 。全国 8个民族省区均在西部;全国 155 个民族自治地方中, 5 个自治区、 27个自治州、 83 个自治县( 旗 )分布在西部,约占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 96.7%,占西部地区总面积的 85%

左右。西部少数民族人口 超过 8000 万,约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 80% 。 地域概念:西部地区包括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青海、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新疆 12个省 ( 区、市 ) 。

加快水利、交通、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公路国道主干线、江河上水利枢纽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江河上游水污染治理和中心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等重点工程。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建设一批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基地。

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国民素质。六是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强文化、卫生、体育等建设。

《 "十五 "西部开发总体规划》

{“十五”西部开发的主要任务 }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1、地表植被破坏。2、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3、水资源破坏严重。4、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首先,在民族地区实行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统筹规划土地资源,并且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资源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其次,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以提高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

基础设施

旅游资源

中国资源大调动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政

策三、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

新的追赶战略 发 展

城乡关系

生产特征

目 标

富民为本,促进人类发展人力资源开发,

“软件”投资

劳动密集型,利用比较优势,发展本土化经济

投资重点

多样化、专业化、特色化

传统民族手工业、医药业、文化产业、轻

工业

旅游、金融

开放型经济,注重建立开放的统一市场 缩小差距

保护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产业

发展

农业发展环境发展

工业发展

服务行业

2000 年在 9 个边疆省、自治区确定了 9 个全国兴边富民行动试点县 (旗、市、市辖区 ) , 2001 年扩大到 17 个。几年来,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面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2 年底,全国投入兴边富民行动的各类资金超过 150亿元,兴建了各类兴边富民项目 2 万多个。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边境建设大会战两年多,集中资金 21.6亿元,完成建设项目 1.7927 万个,从根本上改善了边境地区军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西藏自治区投资 1亿多元,安排项目近 400 个,切实解决了群众吃水、行路、就医、上学等方面的困难。但也要看到,各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开展兴边富民行动重视不够、资金不 能足额到位、配套措施不完善等问题,切实完成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的任务仍相当艰巨。各级政府应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向纵深发展。

原则:“试点先行、总结经验、逐步推进”

第三节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 

本节主要讲授问题:

1 一、  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文化道德素质

大力发展科技事业,提高民族地区的竞争力

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民族文化事业发展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体育事业,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

2

3

4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民族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专业人才。依照法律的规定,决定本地方的教育规划,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学制、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用语和招生办法。在少数民族牧区和经济困难、居住分散的少数民族山区,设立以寄宿为主和助学金为主的公 办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保障就读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它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根据不同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 域自治法》

一、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文化道德素质

1 、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育改革进程缓慢 ; 2 、教育基础薄弱,普及义务教育和发展其他各类教育相对迟缓 ; 3 、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 4 、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难以改善,学生上学困难问题较为突出,教师待遇需要进一步改善。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 1 )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办学活力 。( 2 )加快“两基”步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 3 )进一步增强对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 。( 4 )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 。( 5 )进一步加强对民族教育的支援工作。( 6)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7)大力推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 《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

第一,坚持“优先重点”发展方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 质量。 第二,坚持“两主一公”办学模式,在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办学效益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内蒙古教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首先,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其次,制定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 ;第三,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第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第五,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

二、大力发展科技事业,提高民族地区的竞争力

三、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民族文化事业发展。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它对于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民族性格、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意识的形成,情操的陶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各少数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满足各民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加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 1982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第一百一十九条

“ 收集、整理、翻译和出版民族书籍,保护民族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2001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对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则:

一是要在各民族“文化自觉”的过程中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加强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促进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是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继承、发展、创新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要关于吸收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和一切文明成果,既不搞民族虚无主义,也不搞全盘西化。

三是要研究和制定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民族地区利用独特的自然和人文 优势,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社会发展。四是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培育民族地区文化市场。

四、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体育事业,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事业,不仅赋予少数民族地区自主地决定本地方的医疗卫生事业的权利,还制定了发展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支适合民族地区需求的医疗卫生队伍,传统的少数民族医药得到进一步开发和保护,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基本形成,防病治病工作卓有成效,少数民族人民的身体 素质显著提高。

2003 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农村有乡卫生院 7234 个、床位 5.5 万张。医疗事业的发展,使少数民族人口的 预期寿命显著提高,其中有 13 个少数民族高于全国 71.40岁的平均水平,有 7个少数民族高于汉族 73.34岁的水平。

医辽卫生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独到的医药和医术,有的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如蒙医、藏医、苗医、壮医、维吾尔医等。这些少数民族的医药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医药理论和技术,为中华民族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采取各种措施,积极调查、整理、抢救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继承和发展广大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

民族医药

到 2005 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 3774 个。其中,医院 476 个,农村牧区卫生院 1330 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46 个,妇幼卫生机构 116个。全区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病床 6.94万张,比上年增加 0.3 万张。全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26万人。农村牧区卫生事业不断加强,拥有农村牧区村级卫生室 1.24万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 1.70万人。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到2005 年底,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区农村牧区人口的 50% 以上,参加率达到82.3%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2 个百分点。

内蒙医辽卫生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源于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特点鲜明,不仅具有高度的技巧,而且常常伴有歌舞、音乐,如赛马、射箭、马上游戏“叼羊”、摔跤、荡秋千、跳板、赛龙舟、登山等等。中国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都建立了体育工作机构,积极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活动,提高少数民族的健康水平。现已 挖掘、搜集、整理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290多个。 1953 年,在天津举办了全国首次民族传统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即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了引导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塑造少数民族群众健康的体魄,充分挖掘和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促进民族团结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1982 年后,中国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到 2003年时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全国已有 2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四年举办一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2000到 2005 年间,全区运动健儿在国内 重 大 赛 事 中 共 获 得 奖 牌 3356枚。 2005 年全区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竞赛中获奖牌 96.5枚。其中,国外获奖牌 6 枚,国内获奖牌 90.5 枚;破亚洲记录 1项,破全国记录 1项,破自治区记录 18项。

内蒙古自治区的体育事业

1 、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意义何在? 2 、解放后,党和国家是怎样恢复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 3 、建国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措施? 5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措施? 6 、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现状及措施? 7 、如何保护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