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 huasun zupu fanti (traditional script)

16
張化孫 據譜牒資料記載,張氏系出黃帝第五子少昊之子揮,黃帝賜姓張。張化孫是張氏得姓始祖揮公的第一百四十代孫,是 張氏入閩始祖張端的五世孫。張端是唐韶州別駕張君政的 22 代孫,唐代名相張九齡的第 18 代孫。張化孫(1175- 1267),諱衍,字傳萬,宋歲貢生,賜進士出身,官任汀州知府,精通勘輿之學,以誥贈中憲大夫終老,原住寧化縣 石壁村,於南宋嘉泰二年(1202 年)遷居上杭北鄉深坑尾西洋村(今白砂鎮茜洋村),建宅於官店前上吉街。元配陳 氏(1174-1262),謚慈大娘;德配闕氏(1184-1271),謚惠二娘,俱贈恭人。張化孫家族起源於上杭,卻跨出上杭, 跨出福建,而且跨出中國,形成了一個跨越海內外的龐大的家族網。據上杭縣太拔鄉清道光八年(1828 )修的《張氏 族譜》載,張化孫生 18 個兒子,108 個孫子。18 子中當代即從茜洋村外遷的有 16 人。遷往地除本縣外,有清流、漳州、 福州,還有廣東梅縣、大埔、潮州,第十六子倬雲遠遷安徽徽州。如今,張化孫裔孫嗣孫播遷海內外,已發展到 1000 多萬人,其中台灣就有 120 萬人。一個龐大達千萬之眾,形成一個龐大的家族網。 張化孫 3/17 張化孫 家規 張化孫家規 張化孫 鄞江始祖張化孫 9dc3cf58264ec6d5810a18e3 張化孫 詞條:張化孫 據譜牒資料記載,張氏系出黃帝第五子少昊之子揮,黃帝賜姓張。張化孫是張氏得姓始祖揮公的第一百四十代孫,是 張氏入閩始祖張端的五世孫。張端是唐韶州別駕張君政的 22 代孫,唐代名相張九齡的第 18 代孫。張化孫(1175- 1267),諱衍,字傳萬,宋歲貢生,賜進士出身,官任汀州知府,精通勘輿之學,以誥贈中憲大夫終老,原住寧化縣 石壁村,於南宋嘉泰二年(1202 年)遷居上杭北鄉深坑尾西洋村(今白砂鎮茜洋村),建宅於官店前上吉街。元配陳 氏(1174-1262),謚慈大娘;德配闕氏(1184-1271),謚惠二娘,俱贈恭人。張化孫家族起源於上杭,卻跨出上杭, 跨出福建,而且跨出中國,形成了一個跨越海內外的龐大的家族網。據上杭縣太拔鄉清道光八年(1828 )修的《張氏 族譜》載,張化孫生 18 個兒子,108 個孫子。18 子中當代即從茜洋村外遷的有 16 人。遷往地除本縣外,有清流、漳州、 福州,還有廣東梅縣、大埔、潮州,第十六子倬雲遠遷安徽徽州。如今,張化孫裔孫嗣孫播遷海內外,已發展到 1000 多萬人,其中台灣就有 120 萬人。一個龐大達千萬之眾,形成一個龐大的家族網。 本詞條內容尚未完善,歡迎各位編輯詞條,貢獻自己的專業知識! 1 一、鄞江始祖張化孫

Upload: david-fotis-cheung

Post on 20-Jan-2016

4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Lineage of the Song Dynasty Cheung Ancestor Zhang Hua-Sun from Shanghang, Fujian

TRANSCRIPT

Page 1: Zhang Huasun Zupu Fanti (Traditional script)

張化孫據譜牒資料記載,張氏系出黃帝第五子少昊之子揮,黃帝賜姓張。張化孫是張氏得姓始祖揮公的第一百四十代孫,是

張氏入閩始祖張端的五世孫。張端是唐韶州別駕張君政的 22 代孫,唐代名相張九齡的第 18 代孫。張化孫(1175-1267),諱衍,字傳萬,宋歲貢生,賜進士出身,官任汀州知府,精通勘輿之學,以誥贈中憲大夫終老,原住寧化縣

石壁村,於南宋嘉泰二年(1202 年)遷居上杭北鄉深坑尾西洋村(今白砂鎮茜洋村),建宅於官店前上吉街。元配陳

氏(1174-1262),謚慈大娘;德配闕氏(1184-1271),謚惠二娘,俱贈恭人。張化孫家族起源於上杭,卻跨出上杭,

跨出福建,而且跨出中國,形成了一個跨越海內外的龐大的家族網。據上杭縣太拔鄉清道光八年(1828 年)修的《張氏

族譜》載,張化孫生 18 個兒子,108 個孫子。18 子中當代即從茜洋村外遷的有 16 人。遷往地除本縣外,有清流、漳州、

福州,還有廣東梅縣、大埔、潮州,第十六子倬雲遠遷安徽徽州。如今,張化孫裔孫嗣孫播遷海內外,已發展到 1000多萬人,其中台灣就有 120 萬人。一個龐大達千萬之眾,形成一個龐大的家族網。

張化孫3/17

張化孫 家規

張化孫家規

張化孫

鄞江始祖張化孫 9dc3cf58264ec6d5810a18e3

張化孫

詞條:張化孫

據譜牒資料記載,張氏系出黃帝第五子少昊之子揮,黃帝賜姓張。張化孫是張氏得姓始祖揮公的第一百四十代孫,是

張氏入閩始祖張端的五世孫。張端是唐韶州別駕張君政的 22 代孫,唐代名相張九齡的第 18 代孫。張化孫(1175-1267),諱衍,字傳萬,宋歲貢生,賜進士出身,官任汀州知府,精通勘輿之學,以誥贈中憲大夫終老,原住寧化縣

石壁村,於南宋嘉泰二年(1202 年)遷居上杭北鄉深坑尾西洋村(今白砂鎮茜洋村),建宅於官店前上吉街。元配陳

氏(1174-1262),謚慈大娘;德配闕氏(1184-1271),謚惠二娘,俱贈恭人。張化孫家族起源於上杭,卻跨出上杭,

跨出福建,而且跨出中國,形成了一個跨越海內外的龐大的家族網。據上杭縣太拔鄉清道光八年(1828 年)修的《張氏

族譜》載,張化孫生 18 個兒子,108 個孫子。18 子中當代即從茜洋村外遷的有 16 人。遷往地除本縣外,有清流、漳州、

福州,還有廣東梅縣、大埔、潮州,第十六子倬雲遠遷安徽徽州。如今,張化孫裔孫嗣孫播遷海內外,已發展到 1000多萬人,其中台灣就有 120 萬人。一個龐大達千萬之眾,形成一個龐大的家族網。

本詞條內容尚未完善,歡迎各位編輯詞條,貢獻自己的專業知識!

1 一、鄞江始祖張化孫

Page 2: Zhang Huasun Zupu Fanti (Traditional script)

2 二、纂修宗譜,報本不忘

3 三、家訓家規助家族興旺發達

4 四、張化孫裔遍天下

5 “客家張化孫現象”

張化孫

Huà Sūn 化孫 Zhāng 張 (1175 - 1267)

鄞江始祖張化孫_在線視頻觀看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pKe7tbZuUo/

張 化 孫 家 規

篤忠敬言。  急公守法。  完糧息訟。  

營生業言。  士農工商。  各執其業。  

慎喪祭言。  慎終追遠。  宜盡誠敬。  

慎婚姻言。  娶媳嫁女。  咸宜配擇。  

嚴內外言。  治內治外。  不可易位。  

敦孝悌言。  事事親敬。  敦親睦族。  

篤教學言。  養不廢教。  作養人才。  

厚風俗言。  吉凶慶恤。  孤寡有體。  

敦和睦言。  捍忠御災。  協力同心。  

嚴雜禁言。  奸盜賭博。  佔欺謀吞。

張化孫 – 一、鄞江始祖張化孫

據譜牒資料記載,張氏系出黃帝第五子少昊之子揮,黃帝賜姓張。張化孫是張氏得姓始祖揮公的第一百四十代孫,是

張氏入閩始祖張端的五世孫。張端是唐韶州別駕張君政的 22 代孫,唐代名相張九齡的第 18 代孫。原居陝西省寶雞市

眉縣鎮,於北宋重和年間(1118-1119)入閩,居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都葛藤凹(今南田村)。張端字臣楷,妣朱氏,生

孟祥、仲祥。仲祥字邦欽,妣史氏,生悅國、賓國、仕國。賓國贈太守,妣朱氏,生揚德。揚德宋河北太守,妣巫氏,

住寧化縣磜頭鄉,生化龍、化孫、化鳳。

張化孫(1175-1267),諱衍,字傳萬,宋歲貢生,賜進士出身,官任汀州知府,精通勘輿之學,以誥贈中憲大夫終老,

原住寧化縣石壁村,於南宋嘉泰二年(1202 年)遷居上杭北鄉深坑尾西洋村(今白砂鎮茜洋村),建宅於官店前上吉

街。元配陳氏(1174-1262),謚慈大娘;德配闕氏(1184-1271),謚惠二娘,俱贈恭人。生 18 子,有 108 孫,嗣孫

播遷海內外,已發展到 1000 多萬人,其中台灣就有 120 萬人。

張化孫墓,在上杭縣白砂鎮茜洋村李屋背頭大坪崗上,碑石上書:“誥贈中憲大夫清河張氏大始祖諱衍字化孫號傳萬

之墓”,右下方刻有“十八房重修”。據載,墓地曾先后進行過 5次維修:明萬歷 43 年(1615)、清康熙 11 年

(1672)、清乾隆 17 年(1752)、清道光 18 年(1838)和最近一次 1995 年開始全面整修。陳、闕恭人墓距張化孫墓

地一公裡左右的官地村水尾神仙坑,清雍正三年(1725)更修,嘉慶十年(1805)按原山向分金更葬,1995 年開始,

與張化孫墓同時全面整修。 1996 年,上杭縣政府將張化孫墓和陳、闕恭人墓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據不完全統計,

從 1995 年至今,已有 43 萬多裔孫前往祭祖拜謁,敬稱張化孫為鄞江始祖(汀江舊稱鄞江)。因其上祖張祎(得姓始

祖張揮的 103 世孫),西晉時曾為散騎常侍,隨元帝南遷至江左(江蘇南京一帶)任職,其裔孫又從江左繼續南遷,

張化孫系其嫡傳,其后亦稱張化孫為“鄞江始祖閩粵江左流傳”。張化孫祖居地上杭縣,成立有“張化孫文化研究總

會”,廣東省的汕頭、汕尾、揭西、惠東、蕉嶺、梅州、大埔、紫金、龍川、河源、新豐、從化、翁源、曲江、英德、

豐順、五華、平遠、興寧、海豐、陸豐、饒平、深圳、潮州、東莞、肇慶,廣西省的桂港、玉林、來賓、賀州,湖南

省的平江、瀏陽,江西省的興國、上猶、會昌、萍鄉、萬載、瑞金、於都、崇義、南昌、遂川、贛縣、安遠、修水、

銅鼓、尋烏、永豐、泰和,浙江省的雲和、龍游,福建省的上杭、永定、武平、連城、長汀、龍岩、漳平、漳州、詔

安、平和、南靖等 100 多個市縣都建有張化孫研究分會或聯系點,台灣省的屏東、基隆、台中、桃園、台南、高雄、

豐源、雲林以及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加拿大等地宗親也有前往祭祖或書信往來。

Page 3: Zhang Huasun Zupu Fanti (Traditional script)

張化孫不是入閩一世祖,為何成為播遷四海張氏裔孫的共同始祖?“張化孫現象”成為近年來張氏族人和客家研究的

一個熱門課題。普遍認為,張化孫現象,不但具有客家族群尊祖敬宗、開拓進取、勤勞勇敢、吃苦耐勞、尊師重教等

品質,而且,揚棄了山區客家人較為保守封閉、輕視工商、不善於經營的弱點,提高了族群的整體素質,促進了開拓

創業敢於進取和冒險的大無畏精神。筆者認為,張化孫家族重視篡修宗譜,教育子孫報本不忘以及尊重祖德祖訓,嚴

格的家訓家規也是助推家族興旺發達的二條極其重要原因。

張化孫 – 二、纂修宗譜,報本不忘

民族英雄文天祥與張化孫是“忘年交”、“莫逆交”。文天祥 20 歲考中狀元,入主朝政,官至右丞相,時張化孫已 81歲高齡,官至中憲大夫。合作共事 12 年,共同的理想和抱護把他們緊緊聯系在一起,他對張化孫的高風亮節、愛國情

操推崇備至。當張化孫 93 歲終老時,萬分悲痛,為張化孫題寫“像贊”以寄托哀思:“公之風採,氣宇軒昂。公之品

行,正直端庄。詩書博覽,忠孝名揚。作牧汀州,合郡群黎沾德澤;開基杭邑,一門父子沐恩光。纂修宗譜,報本不

忘。鐘靈毓秀,桂馥蘭芳。綿綿世澤,長發其祥。”可見文天祥對張化孫是高度評價和十分推崇的,其中就有一條:

篡修宗譜,報本不忘。

在上杭張化孫祠裡,有一副奇特的嵌字長聯:“賜姓自軒轅,大儒一人、銘垂兩篇、輔漢三杰、功高四相、將封五虎、

博物六史、貂蟬七葉,悉是清河族派;揚名昭世德,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戎十策、書忍百字、金鑒千秋、青錢萬

選、道隆億尊,依然文獻宗支。”此聯把張姓上祖中赫赫有名的人物,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等數詞,巧

妙地串聯在一起。從黃帝賜姓張揮開始,有張仲、張載、張良、張說、張飛、張華、張安世、張果老、張九成、張方

平、張公藝、張九齡、張鷟、張道隆等各類人物,既有公侯、將相,亦有名士、神仙等,一字講一個故事,一位或幾

位張氏上祖名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業績,既培養宗族的自豪感,又以此典范激勵后人,使上祖成為后人

崇拜效法的偶像。

上杭太拔鄉人張君紹是張化孫的八世嗣孫。明朝永樂癸未年(1403)會聚長汀、寧化、上杭三縣宗伯叔合議聯修《張

氏宗譜》,經 3 年完成,編天地人字號,長汀、寧化、上杭各執一部。譜內載有張君紹篡寫的《修譜序》,對這次聯

修宗譜的緣由、先世源流有簡要記述,宗譜還詳細記述了張氏家族西漢早期的移居、“漢季世變”的南遷、由南北返

中原、東晉南北朝又南遷、唐末遷粵東、又由粵北遷中原、再由北南遷下贛入閩、寧化、上杭的經過。此譜至今仍完

整的存留在張君紹的祖籍地上杭太拔鄉祖祠“敦睦堂”裡,是至今保存最久遠的一部張氏宗譜。

據宗譜記載,賜姓祖張揮為前代世祖,衍傳到張良的父親張平共 79 代;漢留侯張良被張氏后人尊為漢始祖,又稱為后

代世祖,衍傳到張化孫的父親張揚德共 60 代。從漢張良為一世起的昭穆世法 60 字是:“仁讓敦古道,雍和受以庄,

金玉曰君子,岡陵裕爾康。經緯才能超,利貞位育安,椿萱同茂盛,蘭桂奕芬芳。榮華徵九如,仕宦有書香,左右清

昭穆,勛臣邦國揚”。

張化孫從寧化遷上杭開居后別立一世,其家族也有一首五言八句字輩詩(俗稱“內八句”):“化雲騰上昊,承先紹

啟宗。仲興山詒遠,永廷應萬崇。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龍。”這是張化孫從自己開始,

往下 40 代親定的字輩安排。張化孫去世 700 多年來,湖南瀏陽、江西於都、上杭太拔的裔孫,恪守這個字輩安排。太

拔裔孫如今已發展到 33 代,“開”字輩已有 20 多人。

纂修宗譜是一種中華傳統文化現象,它具有一種巨大的凝聚力和承上啟下的傳承作用。張化孫及其家族重視這項工作,

這也是其家族得以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張化孫的父親張揚德曾任河北太守,生 3 個兒子:長化龍,宋解元;次

化孫,宋貢生,賜進士,宋孝宗時的中憲大夫(正四品官);三是化鳳,宋武舉,譜載遷福州。張化孫三兄弟,出自

官宦之家,其仕途也是十分成功的,他們不可能沒有后代,問題在於化龍、化鳳沒有一代一代通過族譜把世系情況詳

細記錄下來。而張化孫重視纂修族譜,裔孫連續不斷地把家族的情況詳細記載下來。現在,不少張姓人家,因為缺乏

資料,千方百計從張化孫世系中去連線,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問題。

張化孫 – 三、家訓家規助家族興旺發達

張化孫家族是一個富有生氣的長壽之家。張化孫 93壽,陳恭人 89壽,闕恭人 88壽。四子祥雲 72 壽,十八子定雲 92壽 ……。張化孫 18 個兒子,108 個孫子,平均每人 6 個兒子。這個家族之所以健壯長壽,子孫滿堂,除了自然地理環

境外,張化孫對祖道祖德“百忍”“孝友”鴻規,極為尊重,身體力行,所以,他德重鄉鄰,福壽全歸。他把張氏源

流、遷徙、家風、家訓和要求效法的上祖典型,概括在一首遺訓詩(俗稱“外八句”,亦稱“族詩”)中:“清河系

出源流長,卜吉移居閩上杭。百忍家聲思祖德,千秋金鑒慕宗坊。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后詩書繼漢唐。二九苗裔能稟

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詩中所選的典型,既有個人(張公藝、張九齡、張仲),亦有群體(漢、唐兩朝張姓人物)。

Page 4: Zhang Huasun Zupu Fanti (Traditional script)

從宗族倫理角度上看,這三個人是很有代表性的,八句家訓為后代樹立了三位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榜樣:齊家應學

習張公藝“百忍家聲思祖德”,治國應學習張九齡“千秋金鑒慕宗坊”,平天下應學習張仲“承先孝友垂千古”。現

在很多張姓人家,還以“百忍”、“金鑒”、“孝友”作為堂號,作為聯語。漢、唐兩朝,既是我國最為強盛的封建

王朝,也是張姓人物文治武功最為顯赫的朝代,可見張化孫教育后代的良苦用心和嚴格要求。據說,張化孫要求子孫

把“內八句”和“外八句”作為族詩熟背,代代相傳至今。按字輩詩規定的順序取名,長幼有序,使同宗同祖的人產

生一種特別的親近感和親和力,不斷增強家族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從小孩開始就通過聽長輩講故事、說家訓,生

動形象的接受上祖業績教育,培養宗族的自豪感,激發開拓創新、光宗耀祖、敢為人先的不斷上進精神。背誦“內八

句”和“外八句”,還有一個特殊的作用,就是“認梓叔”,日后在異地他鄉如果迂到困難需要梓叔幫忙時,族詩可

以作為“族內介紹信”,若背對了,宗親馬上以輩份稱呼,熱情接待,盡其可能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張化孫還制訂了

10 條家規:“篤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糧息訟;營生業,言士農工商,各執其業;慎喪祭,言慎終追遠,宜盡誠敬;

慎婚姻,言娶媳嫁女,咸宜配擇;嚴內外,言治內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親敬,敦親睦族;篤教學,言養

不廢教,作養人才;厚風俗,言吉凶慶恤,孤寡有體;敦和睦,言捍忠御災,協力同心;嚴雜禁,言奸盜賭博,佔欺

謀吞。”張化孫家族,還把《百忍歌》(附)作為家訓流傳,在每家廳堂正中懸挂油漆鎏金的《百忍流芳》牌匾,作

為和親睦族之道。《百忍歌》通俗易懂,談古說今,雖非盡善盡美,但在處理睦鄰、人際關系、家庭問題上,起了一

定的調節作用

張化孫不同於一般的士大夫階級。他把自己的人生信仰,對子孫的要求,希望子孫效法的上祖典范人物,通過宗譜、

家規、遺訓和編排字輩等體現出來,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宗族文化內容。他一方面恪守孔孟之道,保持中原古風,

另方面,又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打破“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思想束縛,鼓勵兒孫外遷,不斷擴大生存空間。同時,在

族內有一套比較完整系統、科學有效的教育內容和方式方法,使家族網不斷發展壯大,英才豪杰和新人不斷涌現。這

也是其廣布海內外的千萬裔孫為什麼尊他為大始祖的緣由了。正如張化孫墓的墓聯所寫的:派衍清河源流遠,支分閩

粵慶澤長。橫披:積厚流芳(這是張化孫墓地早期使用的對聯、橫披)。墓地現用的對聯,系按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修墓后使用的對聯:派盛清河綿世澤,支蕃閩粵振家聲。橫披:克昌厥后。

張化孫 – 四、張化孫裔遍天下

據資料顯示,台灣客家人佔總人口 30%。在台灣的十大姓氏(陳、林、黃、張、李、王、吳、蔡、劉、楊)中,張姓

列第四位,其中絕大多數自稱是上杭張化孫的后裔。

2000 年 3月 19日,5省 18 縣張氏宗親在上杭縣隆重舉行鄞江始祖張化孫誕辰 825周年懇親會,此后各地先后陸續給

張化孫文化研究上杭總會寄來族譜及有關資料,各地也先后成立宗親會、理事會、研究會、聯誼會,並結集出版了畫

冊《張化孫裔遍天下》。台灣成立有“張化孫宗親聯誼會台灣總會”、台北、桃園、新竹、基隆、苗栗、台中、嘉義、

台南、高雄、花蓮等 13 個市(縣)都成立有張氏宗親會。

據譜牒資料,張化孫各房裔孫都有播遷台灣的:尤其以四房祥雲和十七房彼雲公的后裔最多。祥雲公騰輝系下裔孫在

台中開基,昭上、晶上二脈最旺,小一郎公-文通公為文通派,還有志達公派、千九郎公派等。十七房彼雲后裔文德公

子孫,在台中、東勢、石裡、竹田為石扇派,在桃園等地為神崗社派。

張化孫 18 個兒子(按次序排列)十八房聯詩:“吉慶禎祥集,從龍福自綿。景星卿帝闕,倬彼定名雲。”嗣孫流向情

況:

一房吉雲,6 個兒子。遷田梓頭住。后嗣分遷廣西郁林、賓陽、來賓、平南各縣,廣東揭西河婆,江西興國縣、上猶

縣。潮州、泉州、漳州也有散居。遷台灣新竹中為騰光派祖。

[長] 一房吉雲(1196-1280),字瑞世、號一郎,生於南宋慶元丙辰歲,二月初七日寅時,卒於元庚辰歲,二月初七日酉

時。*王五孃,曾六孃。生有五子:騰風、騰盛、騰蛟、騰光、騰蘭。其裔孫分佈永定洪山、田梓、樟州、泉州、潮州、

嘉應州等地。

二房慶雲,7 個兒子。遷泮境住(一譜載遷福州甲田梓半逕)。后嗣多散遷福州、延平,也有遷江西各地的。部分裔

孫遷台灣,稱龍山輿派,尊致達公為入台始祖。

二房慶雲(1196—1281),字瑞興、號二郎,*林氏,後裔遷福州、江西。生七子:騰侶、騰佐、騰祐、騰位、騰伸、騰

伯、騰伍。

三房禎雲,9 個兒子。遷福州進源塘。后嗣散遷福州、德化、惠安、泉州晉江、江西興國等地。

三房禎雲(1203—1286),字瑞亮,號三郎,生於南宋嘉泰癸亥歲三月廿二日辰時,卒於元朝至元丙戍歲七月十六日巳時。

*林五孃,生有九子:騰佶、騰信、騰修、騰俏、騰侃、騰例、騰恍、騰候、騰俊、騰俙。其裔孫分佈晉江、德化、惠

Page 5: Zhang Huasun Zupu Fanti (Traditional script)

安、福州連壙、江西等地。

四房祥雲,7 個兒子。未遷,留上杭。后嗣分遷上杭、永定、連城、武平、龍岩各處,漳州南靖、平和,廣東程鄉

(梅州)、興寧、五華、蕉嶺、大埔、豐順、饒平、揭陽、(含今揭西)、陸豐、海豐、惠東、紫金、潮陽、汕頭、

從化、東莞、南雄、龍川等地,江西興國、於都、寧都、會昌、尋鄔、石城、南康、上猶、崇義、吉安、贛縣、瑞金、

永豐、修水、銅鼓、萍鄉等縣市,湖南瀏陽、湘潭,四川也有散居。此房騰輝系下昭上、晶上二房散遷最廣,小一郎

(光裕、漢杰)裔孫在台灣開基,文通公遷台中,為文通公派;還有志達公派、千九郎公派等。

四房祥雲(1209—1281),字瑞庭,號四郎又號十六郎生於南宋嘉定已巳年二月十二日已時,卒於元朝至元辛巳歲五月

初八日辰時。*藍氏四孃,賴氏五孃。生有七子:騰先、騰福、騰韆、騰林、騰壽、騰輝、騰萬。其裔孫分遷散居在福

建上杭、永定、長汀、武平、龍岩、連城、梓州、(梅州各縣(區、市) 大埔、興寧、五華、豐順),饒平、潮州、汕尾、

汕頭、河源、紫金、龍川、江西於都、寧都、萍鄉、吉安修水、贛縣、銅鼓、上猶、湖南瀏陽等地。(騰玉:號小八郎,

遷蕉嶺神崗、廣福、梅縣石扇、程江等地;)四房祥雲(1209—1281),字瑞庭,

化孫四子-四房祥雲(1209.2.12巳—1281.5.8辰)。墓在福建永定縣仙師鄉蘭崗馬坑,亥山兼壬,醉翁伴椅。配藍四娘

(1216.11.8辰—1287.4.22亥),墓在仙師鄉上深塘西洋,醜山兼艮,寒虎咬尾。賴五娘(1209.1.21酉—1276.10.3卯),

墓在仙師鄉三壩牛背脊崗。生子:騰先(字定元,號念一郎)、騰福(字殿元,號念二郎)、騰千(字叔元,號念三

郎)、騰林(字沐元,號念四郎)、騰壽(字載 元,號念五郎)、騰輝(字仲元,號念六郎)↓、騰萬(字兆元,號

念七郎)。(嗣孫分遷福建上杭、永定長汀、開平、龍岩、連城、漳州、廣東梅縣、大埔、興甯、 五華、饒平、豐順、

潮州、汕尾、汕頭、陸豐、紫金、河源、東莞、增城、博羅、惠陽、和平、龍川、惠東、廣州、江西於都、甯都、興

國、贛州、南康、萍鄉、吉 安、修水、鋼固、上猶、崇義、湖南、瀏陽、廣西、四川等地) 集雲公 字瑞彩,號五郎,

[騰先, 騰福, 騰千, 騰林, 騰壽, 騰輝,騰萬]

閩上杭鄞江始祖張化孫/傅萬/天衍 → 祥雲/字瑞庭/號四郎 → 騰輝/字仲元/號念六郎 → 惟義/昭上/興業 → 昊

漸/治悠 → 敏承/良輔 → 先俸 → 君紹 → 啟源 松秆/文峯/南京 → 明輔(明晡)/念五一郎 → 鴻秀/希文 → 益宗

/崙 →福漢,福聰,福興,福宣,福海,福銘,福旺,福家,福貞→ 瓊→佩→廷賓→付厚→勝→大禹→淳→思光

→煥一→君成→儘褔→日光→品洪→養淮→ 張港群 → 張奮強 → 張舒明 (張火迪)

五房集雲,3 個兒子。遷樟樹潭立業。后嗣有散居福建延平、江西興國等地的。

五房集雲,字瑞綵(1210 一 1282), 號五郎,生於南宋嘉定庚午歲三月初五日巳時,卒於元朝至元壬午歲十一月十九日

寅時。*邱七孃,生有三子:騰仕、騰仁、騰任。其裔孫分遷到福建、江西、廣東樟樹潭等。

六房從雲,2 個兒子。遷廣東程鄉(梅州)黃竹頭立業。后嗣散居於梅縣、興寧、五華、饒平等地。

六房從雲(1211—1285),字瑞明,號六郎,生於南宋嘉定四年辛未歲九月廿二日子時,卒於元朝至元乙酉歲二月初十午

時。*楊八孃,生有二子:騰陞、騰陛。其裔孫分遷在上杭騰運裡、黃竹頭、廣東興寧、五華、潮汕等地。

七房龍雲,4 個兒子。遷程鄉(梅州)勝運裡看坑(有譜載香坑腦)居住。后嗣散居嘉應州屬各地和潮汕一帶。

七房龍雲(1213 一 1287),字瑞華,號七郎,生於南宋嘉定六年癸酉歲三月十九日寅時,卒於元朝至元丁亥歲五月廿四

日酉時。*鬍氏十孃,鐘氏七孃,生有四子:騰純、騰絃、騰紳、騰紱。其裔孫散居在嘉應州各地、潮汕一帶。

八房福雲,6 個兒子。遷廣東鎮平(蕉嶺)立業。嗣孫分遷梅縣下市攀桂坊、江西興國縣各鄉。萬三公在台灣開基,

稱萬三公派,為“清源堂”本派。乾隆年間,十二世尚發公(長房)自廣東鎮平縣徐溪渡台灣屏東開基,建有化孫公

祠,在屏東內埔鄉、新北勢竹田鄉,建有萬三公祠。

八房福雲(1213—1293),字瑞靄,號八郎。生於南宋嘉定六年癸酉歲十一月五日寅時,卒於元朝至元癸巳歲九月初七子

時。*劉六孃,生有六子:騰義、騰羲、騰群、騰羨、騰羔、騰美。其裔孫分遷嘉應州下市攀桂坊、鎮平(蕉嶺)、江西

於都、貢江等地。

九房自雲,7 個兒子。遷潮州大埔縣立業。嗣孫分遷潮州、大埔、豐順,江西興國、於都、永豐等地,上杭、武平也

有散居。裔孫有遷台灣鳳山、台南、彰化,稱板橋 派,另一支遷台灣的為揭陽派。

Page 6: Zhang Huasun Zupu Fanti (Traditional script)

九房自雲(1215—1295),字瑞山,號九郎,生於南宋嘉定八年乙亥歲八月廿三日亥時,卒於元朝元貞乙未歲,十一月初

五日申時。*孫九孃,生有七子:騰貞、騰貤、騰貫、騰賃、騰貴、騰則、騰赍。其裔孫遷大埔三河壩等地。

十房綿雲,4 個兒子。遷廣東程鄉(梅州)鬆口堡立業。嗣孫散居梅縣、大埔各地。

十房綿雲(1217 一 1283),字瑞文(有譜瑞元),號十郎,生於南宋嘉定十年丁醜歲正月初十日午時,卒於元朝至元二十

年,癸巳歲八月十三日子時。*陳十孃,生有四子:騰越、騰起、騰超、騰赴。其裔孫分遷廣東梅縣鬆口、大埔等地。

十一房景雲,5 個兒子。遷橫山下居住。嗣孫分遷嘉應州、潮州、大埔、豐順、饒平、海豐、陸豐橫山下,江西興國

縣各鄉。

十一房景雲(1219 一 1300),字瑞堯,號十一郎,生於南宋嘉定十二年己卯歲十二月十四日辰時,卒於元朝大德四年庚

子歲四月十六日醜時。*謝三孃,生有五子:騰椿、騰桂、騰楠、騰鬆、騰槐。其裔孫分遷在嘉應州、大埔、豐順、饒

平、海豐、陸豐;以及福建上杭古田鎮竹下村、洋稠村、石筍村;連城縣硃地村亦有此裔居住。

十二房星雲,6 個兒子。遷清流居住(有譜載遷泉州清源流立業)。嗣孫分遷福州、興化、泉州各地,清流、永安、

沙縣也有散居。

十二房星雲(1220—1295),字瑞霞,號十二郎,生於南宋嘉定十三年庚辰歲四月十六日申時,卒於元朝元貞乙未歲八月

初五日寅時。*程六孃。生有六子:騰東、騰杰、騰杞、騰柏、騰析、騰栻。其裔孫分遷福建清流、永安、沙縣等地。

十三房卿雲,10 個兒子。遷福州居住。嗣孫分遷福州、建州、泉州,廣州,浙江雲和縣以及上杭縣通賢、珊瑚等鄉。

十三房卿雲(1222 一 1305),字瑞唐,號十三郎,生於南宋嘉定十五年壬午歲九月廿九日醜時,卒於元朝大德九年乙已

歲十一月初三辰時。* 蘇十孃,袁八孃,生有十一子:騰旺、騰旭、騰昇、騰智、騰昺、騰昭、騰時、騰明、騰晶、

騰暄、騰竹,此房裔孫居住上杭纔谿、珊湖。其裔孫分佈浙江雲和。

十四房帝雲,4 個兒子。遷潮州居住。嗣孫分遷江西尋鄔、會昌為多,福建永定湖雷、武平中山、長汀也有散居。有

裔孫遷台灣台北木柵開基,稱木柵派。

十四房帝雲(1223—1300),字瑞漢,號十四郎,生於南宋嘉定十六年癸未歲十月初九日卯時,卒於元朝大德三年庚子歲

三月初十午時。*易氏五孃,生有四子:騰望、騰明、騰郎、騰淳。其裔孫分遷散居廣東潮州、廣州以及福建永定、武

平縣中山鎮城中村等地。

十五房闕雲,6 個兒子。遷漳州立業。嗣孫散遷福建漳州、廣東潮州各地,江西興國、於都各鄉也有散居。

十五房闕雲(1226 一 1317),字瑞髮,號十五郎,生於南宋寶慶二年丙戍歲正月廿九日亥時,卒於元朝廷祐四年丁己歲

四月初四日申時。*硃三孃,生有七子:騰官、騰宗、騰宋、騰安、騰讌、騰寓、騰宏。其裔孫分遷散居住在福建漳州

各地。廣東潮州各地、江西興國、於都等地。

十六房倬雲,5 個兒子。遷徽州府居住。嗣孫散居江西尋鄔、上猶,汀州、泉州等處。派下達京公,原居大埔,裔孫

在台中縣豐原市開基;張達公,原住廣東曲江,康熙 60 年在台灣開基,住嘉義縣。

十六房倬雲(1226—1319),字瑞凌,號十六郎(又號家承),生於南宋寶慶二年丙戊歲八月十二日己時,卒於元朝廷祐己

未歲六月十四曰午時。*錢滿孃,生有五子:騰孟、騰季、騰學、騰琮、騰祖。其裔散居福建汀州水南、江西等地。

十七房彼雲,9 個兒子。遷廣東鎮平(蕉嶺)神崗下立基。嗣孫分遷蕉嶺廣福、梅縣石扇、平遠、大埔縣各地,江西

會昌縣較集中,興國、瑞金縣也有散居,福建漳埔、龍岩永福、武平中山、永定、連城也有散居。文德公子孫遷台灣

台中、東勢、石裡、竹田為石扇派,另一支遷桃園等地,稱神崗社派。文德公裔泰勝,現居台中,1994 年以后,3次專程到祖墓祭祖敬拜,有一次還舉家 5口同來,並捐資修建通往墓地的“文德橋”、“敬祖傳萬路”,返回台灣時,

還特地在化孫公墓地帶回一包黃土紀念。

十七房彼雲(1228—1311),字瑞崇,號十七郎(又號家管),生於南宋紹定戊子歲二月初二日子時,卒於元朝至大德四年

辛亥歲九月初一日辰時。*許八孃,生有九子:騰璜:遷漳浦縣;騰和:遷寧化;騰瑤:遷龍岩永福;騰禹:遷樟州竹

園;騰瑛:遷連城南糰水西,有裔又遷大埔茶陽漳谿、西河黃堂村;騰科:遷武平僊人崇僊水壙;騰益:遷上杭小吳

地,有裔又遷永定培豐、新壙、龍岩曹谿、東有、武平東留等地;騰玉:號小八郎,遷蕉嶺神崗、廣福、梅縣石扇、

程江等地;騰珠:遷江西瑞金。[騰璜, 騰和, 騰禹, 騰瑛, 騰科, 騰益, 新壙, 騰玉, 騰珠]

Page 7: Zhang Huasun Zupu Fanti (Traditional script)

十八房定雲,8 個兒子。遷永定縣金砂居住。嗣孫分遷鎮平縣新鋪、泉州晉江、惠安、南安各縣,江西興國、會昌、

於都、吉安等縣也有散居。

十八房定雲(1230—1322),字瑞東,號十八郎 93壽,生於南宋紹定二年庚寅歲三月廿七日巳時,卒於元朝至治二年壬

戍歲十二月初八日戌時。*歐陽氏,生有八子:騰芳、騰芬、騰菽、騰英、騰茂、騰范、騰茗、騰莪,其裔孫散居於福

建、廣東、江西、湖南等地。

化孫公后裔從外遷地再遷台灣的就更多了,比如:大埔縣清遠都古源高甲高陂赤山下遷到台中的張承祖、張五合公,

為赤山樹德堂派;大埔縣清遠都古源甲桃花村遷台東關山的為八十郎公派友文公支系、遷往台中新社的為尚錯公支系;

大埔縣清遠都古野村嶺坡下遷往雲林虎尾的為古野紹忍堂;大埔縣清遠都白寨甲南山村溪南萬石堂遷往台東的為南山

萬石堂派;漳州南靖縣永豐裡回溪總柳舍鄉遷往台北中和的為莫文公派;南靖縣河坑世英堂祖祠遷往台中六洽七合十

三房為志達公派……。

從張化孫家族的發展中我們不難看到,族譜在理清世系,用家訓家規教育子孫后代,促進家族興旺發達中的顯著作用。

張化孫 - “客家張化孫現象”

“客家張化孫現象”實質是客家宗族社會的典型表現

張化孫家族起源於上杭,卻跨出上杭,跨出福建,而且跨出中國,形成了一個跨越海內外的龐大的家族網。據上杭縣

太拔鄉清道光八年(1828 年)修的《張氏族譜》載,張化孫生 18 個兒子,108 個孫子。18 子中當代即從茜洋村外遷的有

16 人。遷往地除本縣外,有清流、漳州、福州,還有廣東梅縣、大埔、潮州,第十六子倬雲遠遷安徽徽州。另據考証,

當時留在父母身邊未外遷的第四子祥雲、第十七子彼雲,其第二代也開始外遷。祥雲的裔孫,現已分布在廣東梅縣、

大埔、潮州、汕頭、廣州,江西於都、興國、吉安、上猶,湖南瀏陽,浙江雲和,以及台灣屏東等 30 多個縣、市。彼

雲 9 個兒子,除第七子遷本縣小吳地外,其他遷往本省的漳浦、寧化、漳平永福、漳州竹園、連城、武平和廣東蕉嶺,

江西瑞金等地。如果說,張化孫上祖的遷移,是被迫的,那麼張化孫后裔的遷移,是自願的,是出於發展的需要。如

今,張化孫裔孫的足跡已遍及閩南三角州、珠江三角州、潮仙平原、香港、台灣和東南亞等地,達千萬之眾,形成一

個龐大的家族網。

這個家族網,把古人、今人連在一起,把傳統和現代連在一起,對家族成員進行著特殊形式的教育。如他們把自己上

祖中赫赫有名的人物突顯出來,或寫入詩中,或嵌入聯中,並作為一遺訓,向后代灌輸。這裡著重介紹一副奇特的嵌

字長聯,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等數詞,嵌在一副對聯中,一字說一個故事,一位或幾位張氏上祖名人,

聯文為:

賜姓自軒轅,大儒一人、銘垂兩篇、輔漢三杰、功高四相、將封五虎、博物六史、貂蟬七葉,悉是清河族派;

揚名昭世德,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戎十策、書忍百字、金鑒千秋、青錢萬選、道隆億尊,依然文獻宗支。

對聯中,從黃帝賜姓張揮開始,把張仲、張載、張良、張說、張飛、張華、張安世、張果老、張九成、張方平、張公

藝、張九齡、張皆、張道陵等連珠排列在一起。一副對聯,羅列了公侯、將相、名士、神仙各類人物,記述他們修身、

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業績,以此激勵后人。通過這樣培養宗族的自豪感,使上祖成為后人崇拜的偶像,效法的典范,

把上祖的成就化為后人的進取精神,使古人、今人連在一起。張化孫是比較開明的,而且具有強烈的發展意識。作為

士大夫階級,他一方面恪守孔孟之道,保持中原古風;另方面,又根據社會的發展,家族的發展,吸收新的思想。為

促進家族的發展,他敢於打破“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思想束縛,鼓勵兒孫外遷,以擴大生存空間。又如,他一方面

崇文尚武,另方面又重視工商,不囿於“耕讀為本”,而採取士農工商並重之策,並訂在“家規”之中。在“十條家

規”的第二條明確寫上:“營生業,言士農工商各執其業諸事”。改變了客家先民中比較普遍存在的輕商賈,不善經

營的思想。這不但大大開拓了張化孫裔孫生存發展空間,而且改變了他們的營生理念。這種傳統和現代的結合,可以

說是一個思想上的突破和進步。

上述兩點,是形成這一“現象”相互促進的兩個支點。在封建社會那個“多子多福”的倫理觀念指導下,通過外遷,

促進人口發展,促使這一家族網的迅速形成。人口發展了,要生存下來,要繼續發展,這就要求創造繼續發展的條件,

掌握繼續發展的本領,這就要求提高人口的質量。張化孫採取的辦法是鼓勵后人以上祖為榜樣,自強自立,開拓創業,

Page 8: Zhang Huasun Zupu Fanti (Traditional script)

提倡讀書,崇文尚武,走“讀書做官”的道路;同時又士農工商並重,開拓生存空間。這樣不但人口發展得快,發展

得多,而且發展得好,軍政商學各界,代有賢能,人才輩出。

“客家張化孫現象”從張化孫開始是什麼原因

這個問題,初看起來,似乎不通,“張化孫現象”從張化孫開始理所當然,何來問題?我們提出這個問題的意思是,為

什麼在張化孫及其以后,會出現這種蓬勃發展,長盛不衰,並呈多姿多彩“現象”。這裡我們從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張化孫是客家早期人士中的杰出代表。民族英雄文天祥,曾為張化孫題寫“像贊”,雲:“公之豐採,氣宇軒昂;公

之品行,正直端庄。詩書博覽,忠孝名揚,作牧汀州,合郡群黎。德澤開基杭邑,一門父子沐恩光。纂修宗譜,報本

不忘;鐘靈毓秀,桂馥蘭芳;綿綿世澤,長發其祥。”從“像贊”可以看出,文天祥對張化孫是頗為推崇的。

1、當時上杭的社會環境,對“張化孫現象”的形成也有一定作用。

上杭地處汀江中游的黃金水段,於唐大歷四年(769)設場,宋淳化五年(994)升場為縣。南宋乾道四年(1168)縣治經(禾丸

梓堡、鱉沙、語口市、鐘寮場)四遷而至郭坊,即今上杭城關地區。由於上杭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地理環境良好,加

上中原移民帶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了農業、手工業、開礦業、航運業和商業的

全面發展。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文化的繁榮和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據縣志載,宋紹興二十年(1159)開始建學舍,置學

田。縣治遷至郭坊后,在中心地段建筑縣署,縣署左右側建主簿廳和縣尉廳,西側建鹽倉庫,民房、水井、街道、商

店、寺廟,按區劃建設,井然有序。嘉泰二年(1202),知縣事黃葵創修第一部《上杭縣志》。張化孫遷居上杭時,上杭

置縣已有 210余年,縣治遷至郭坊也已將近 40 年。由於中原移民,“衣冠南渡”,給上杭文化事業的發展創造的很好

的條件。《汀州府志》稱:“上杭衣冠文物,頗類大邦,禮樂詩書,實多濟美”。清《福建通志》也說:“上杭比屋

裕如,士勤學業,彬彬文物,有類大邦”。新郡志雲:“上杭文物類於大邦,科名甲於諸邑,家家建迫遠之廟,戶戶

置時祭之資。”張化孫和他的家族,給上杭帶來了中原文化傳統,而他自己也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潛心研究社會歷史

和家族文化,總結社會的、家族的歷史經驗教訓,成為這一時期南遷客家人中的杰出代表。

2、張化孫對“張化孫現象”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奠基作用。

張化孫把自己對社會歷史和家族文化的研究成果,通過一系列辦法付諸實施,茲略舉如下:

①纂修宗譜。宗譜,也叫族譜、家乘,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種普遍的文化事象,它具有一種巨大的凝聚力和承上啟

下的傳承作用。正如文天祥對張化孫的“像贊”所說:“纂修宗譜,報本不忘”。這對維系張化孫家族的存在和發展,

起著重要作用。

②制訂家規。他制訂了“篤忠敬,營生業,篤教學,慎喪祭,慎婚姻,嚴內外,敦孝悌,厚風俗,敦和睦,嚴雜禁”

等十條家規。

③立下遺訓。他的“遺訓”,是一首詩,也稱“遺言”、“遺詩”、“族詩”,其裔孫通稱為“外八句”。全詩為:

清河系出源流長,卜吉移居閩上杭。百忍家風思祖德,千秋金鑒慕宗祊。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后詩書繼漢唐。二九苗裔能稟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一首詩短短 56 個字,把源流、遷徙、家風、家訓和要求裔孫效法的上祖典型都概括在裡面。所選的典型,包括個人

(張藝公、張九齡、張仲)和群體(漢、唐兩朝張姓人物)兩個方面。從對社會的貢獻來看,所提的三個典型人物,不一定

都是歷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但從宗族倫理來說,這三人有是很有代表性的。很多張姓人家,還以“百忍”、“金鑒’、

“孝友”為堂號、為聯浯。選擇漢、唐也很有講究,漢朝、唐朝,既是我國封建王朝最為強盛的朝代,也是張姓人物

文治武功最為顯赫的朝代。這裡,人們不能不佩報張化孫的智慧和良苦用心。

編排字輩。他效法上祖張良,為裔孫編了字輩詩。張良,字子房,號仁壽,為張揮的 80 代裔孫。他從自己開始,編

了"60 代”的字輩詩,從“仁讓敦古道”到“勛臣邦國揚"12句 60 字,到張化孫父親張揚德正好 60 代。張化孫也從自

己開始,編了"40 代”,8句 40 字的字輩詩,被其裔孫通稱為“內八句”,全詩為:

Page 9: Zhang Huasun Zupu Fanti (Traditional script)

化雲騰上昊,承先紹啟宗。仲興山詒遠,永廷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隆。

張化孫把自己的人生信仰,對子孫要求,希望子孫效法的上祖典范人物,通過宗譜、“家規”、“遺訓”和編排字輩

等體現出來,形成了一整套的宗族文化。從形式到內容,嚴格認真地對子孫的思想道德行為進行規范,要求裔孫身體

力行。這就為“張化孫現象’的形成、發展奠定了基礎。

3、張化孫對子孫開拓、進取起了導向的作用。

張化孫經常教育子孫要有開拓、進取和敢於冒險的精神。18 個兒子,先后外遷了 16 個,留下第四、第十六子(也許分別是陳氏、闕氏夫人所生),為了把這種敢於開拓、敢於冒險的精神傳下去,他通過家規、家教、編排字輩來促其實現。

我們從調查中了解到,在老一輩的張化孫裔孫中,男孩稍懂事時,大人必教他背誦“外八句”和“內八句”,即遺訓

詩和字輩詩,講解祖祠對聯上人物的故事,講解家規的要求。在小孩未成年、還未踏上人生旅途的時候,他頭腦中最

重要的人——父親或祖父,給予的教育,印象是最為深刻的。特別是通過“講故事,說家訓”,形象生動的上祖業績,

喚起了兒童的自豪感,潛移默化地給小孩以深刻的影響。祖先給予的榮耀,培養出一種“出人頭地”、“敢為人先”

的心態,從而產生鞭策自己開拓創業的力量。這首先給予兒童思想上的武裝,是一種精神力量。此外,按字輩詩規定

順序取名,長幼有序,同宗共祖的人,能產生一種親近感和親和力,對家族來說這是一種凝聚力。700 多年來,有好些

地方,如江西的於都、興國、遂川,湖南的瀏陽,上杭的太拔、水西渡等地還是按“字輩詩”規定的順序取名。太拔

已傳到“開”字輩,為張化孫的 33 代孫,已有 20 多人。背誦“外八句”、“內八句”,還有一個特殊作用,就是

“認梓叔”的需要。日后在異地他鄉,碰到困難要請梓叔幫忙時,他們見面交談的第一句話,是考“外八句”和“內

八句”。若回答得對,馬上按輩份稱呼,熱情接待,根據所提要求,或幫助尋找活計,或資助錢糧,盡其可能地滿足

對方要求。人口的發展,必須不斷擴大生存空間,不斷向外遷移。“有困難,找梓叔”。先期外遷的張化孫裔孫,對

后來者的關照、資助,這就為后遷者壯了膽,推動了張化孫裔孫的不斷外遷和迅速發展。

“張氏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和意義   

“張化孫現象”實際上是“張氏宗族文化現象”,它表現出了客家人的開拓、進取和敢冒風險精神,也可以說是客家精

神在一個客家民系群體發展中的體現。如前面所列舉的,張化孫家族也和其他客家族群一樣,具有愛國愛鄉、尊祖敬

宗、尊師重教、自強不息、開拓進取、勤勞勇敢、團結奮斗等品質,加上張姓具有的“軍武之姓”的特質和張化孫本

人宗族文化理念,再加上很多裔孫向沿海地區和海外播遷,接受了濱海文化、海洋文化的熏陶,使客家人理念的積極

方面得到進一步發揮,而對某些消極保守方面則予以摒棄,形成了頗有特色的“張氏文化現象”。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在經濟全球化浪潮滾滾向前、世界進入知識經濟、網絡經濟的今天,“張氏文化”還有沒

有作用,還有沒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筆者以為,回答是肯定的。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家族文化包括張氏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應當批判地繼

承。摒棄其糟粕,繼承和發揚其精華。諸如:

1、開拓創業,敢冒風險。張化孫家族和其他客家人一樣,在輾轉南遷中,披荊斬棘,歷經磨難,來到閩西山區,把蠻

荒之地開發成新的家園。爾后,又繼續向外遷移,創建新的家園。艱苦卓絕的斗爭,培養了張化孫家族的開拓創業和

冒險精神。今天,我們仍然要靠這種大無畏精神,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乘風破浪,搏擊中流,“敢為天下先”,

做時代的弄潮兒。

2、重視教育,培養人才。張化孫家族發揚客家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而且從小孩做起培養下一代的發奮向上精神。誠

然,今天的教育宗旨、教育內容應當與歷史不同,不能—味再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應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培養具有強烈的現代意識、創新精神和豐富的知識技能手新型人才,以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3、團結互助,同舟共濟。張化孫通過提倡“孝友”、“百忍”和家規、家訓等,在家族裡營造良好的團結、互助氛圍。

現在來看,這是較為狹隘的,但這種團結互助、同舟共濟的精神,現代社會仍然很需要。推而廣之,今天人們在發展

經濟文化,在向自然界的斗爭中提倡的“團隊精神”,“群體意識”就十分需要具有這種團結互助,同舟共濟的精神

品德。

Page 10: Zhang Huasun Zupu Fanti (Traditional script)

4、居安思危,安而思進。張氏家族和所有客家人一樣,長時間的遷徙過程,是不斷面對危機和克服危機的過程。在和

惡劣的周邊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斗爭中,培養了危機意識。張化孫遷出寧化,是看到繼續在那裡可能產生

的危機;定居上杭之后,雖然當時上杭的環境還比較好,但他看到了潛在的危機,認為子孫仍需繼續創建新的發展基

地,通過發展進一步擴大生存空間。今天,在復雜多變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要打好經濟仗,要搶得優勢,贏得成功,

也需要有銳敏的危機意識與應付危機的勇氣和智慧。這樣,才能使自己發揮優勢,轉化劣勢,揚長避短,趨利避害,

使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5、繼承中華文化傳統,維護“中華價值觀”。如前所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光大,

維護“中華價值觀”。隨著經濟全球化,西方文化、“西方價值觀”隨之而來。對於西方文明中先進的東西,我們以

客家人的“包容性”,吸納融合,而對於西方文化中消極因素和不合中國國情的方面,必須予以抵制,堅定地維護

“中華價值觀”,並發揚光大。這是我們國家、我們民族(包括客家),要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所必需的。

內容參考來自

鄞江始祖張化孫

Huà Sūn 化孫 Zhāng 張 (1175 - 126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94db90100hic6.html

http://www.mxrb.cn/hxlt/2010-06/02/content_717433.htm

張化孫

張化孫 家規

張化孫 家規

張化孫 家規

Page 11: Zhang Huasun Zupu Fanti (Traditional script)

鄞江[始祖]張化孫,傅萬,天衍

1175-1267A.D.1 世,122 世: 張化孫,傅萬,天衍

妣: 陳,闕。宋朝: 中完。大夫

鄞江張氏出自清河郡。

鄞江張氏上祖派衍概況

作詩: (張化孫遺訓(外八句):)張化孫遺詩(遺訓)通稱外八句,要求子子孫孫不僅熟讀熟記,而且要身體力行。外八句如下:

清河繫出源流長,卜處移居閩上杭。

百忍家聲思祖道,韆鞦金鑒慕宗祊。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後詩書繼漢唐。

二九苗裔能稟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又定後世排名: (張化孫所作字輩詩(內八句):)張化孫給後代留下的輩份詩(內十六句)如下:

化雲騰上昊,承先紹啟宗。

仲興山貽遠,永廷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

文運開世兆,科年定顯隆。

傳家惟詩禮, 倫秀良與忠

積善思光泰, 慶余自福隆

德澤宜習學, 作常大求逢

本立祥禎髮, 燕翼謀廣豐

張化孫兒子為雲字輩,18 子從長房到第十八房;將其名字連起來便是一首詩,即 18房聯詩:

吉慶領祥集,從龍福自綿;景星卿帝闕,倬彼定名雲。

田寧化縣石壁遷上杭縣北鄉,生 18 子

鄞江[始祖] 張化孫號傳萬,字天衍,楊德三子(1175.2.12 子—1267.5.29申)為張九齡(678-740)第十六世孫,張壯後

裔。兄弟有化龍(解元)、化孫、化風(武舉人)。化孫公妣陳氏(1174.12.1辰—1271.3.18醜)、闕氏(1184.11.10寅—1271.3.13稈午)生十八子:吉雲、慶雲、禎雲、祥雲↓、集雲、從雲、龍雲、福雲、自雲、綿雲、景雲、星雲、

卿雲、帝雲、闕雲、倬雲、彼雲、定雲。 [ 四房祥雲(1209-1281),字瑞庭,號四郎又號十六郎生於南宋嘉定已巳年二月十二日已時,卒於元朝至元辛巳歲五月

初八日辰時。*藍氏四孃,賴氏五孃。生有七子:騰先↓、騰福、騰韆、騰林、騰壽、張騰輝、騰萬。其裔孫分遷散居

在福建上杭、永定、長汀、武平、龍巖、連城、梓州、(梅州各縣(區、市) 大埔、興寧、五華、豐順),饒平、潮州、汕

尾、汕頭、河源、紫金、龍川、江西於都、寧都、萍鄉、吉安修水、贛縣、銅鼓、上猶、湖南瀏陽等地。]

化孫公子孫世繫

化孫,字天衍,號傳萬,揚德公次子。公生於南宋淳熙乙未,終於鹹淳丁卯(1175— 1267)93壽。公初居寧化縣石壁裡,

Page 12: Zhang Huasun Zupu Fanti (Traditional script)

既而遷上杭縣官店前上吉街。為汀洲大守,浩贈中憲大夫。*陳、闕恭人。有十八子,一百零八孫。裔孫分佈在閩、粵、

贛、湘、浙、桂、港、澳、台灣、印尼、馬來西亞、泰國乃至世界各地,裔孫人數一千余萬之眾。其子孫如下:[生十

八子:吉雲、慶雲、禎雲、祥雲↓、集雲、從雲、龍雲、福雲、自雲、綿雲、景雲、星雲、卿雲、帝雲、闕雲、倬雲、

彼雲、定雲。]

[長] 一房吉雲(1196-1280),字瑞世、號一郎,生於南宋慶元丙辰歲,二月初七日寅時,卒於元庚辰歲,二月初七日

酉時。*王五孃,曾六孃。生有五子:騰風、騰盛、騰蛟、騰光、騰蘭。其裔孫分佈永定洪山、田梓、樟州、泉州、潮

州、嘉應州等地。

二房慶雲(1196—1281),字瑞興、號二郎,*林氏,後裔遷福州、江西。生七子:騰侶、騰佐、騰祐、騰位、騰伸、

騰伯、騰伍。

三房禎雲(1203—1286),字瑞亮,號三郎,生於南宋嘉泰癸亥歲三月廿二日辰時,卒於元朝至元丙戍歲七月十六日

巳時。*林五孃,生有九子:騰佶、騰信、騰修、騰俏、騰侃、騰例、騰恍、騰候、騰俊、騰俙。其裔孫分佈晉江、德

化、惠安、福州連壙、江西等地。

四房祥雲(1209—1281),字瑞庭,號四郎又號十六郎生於南宋嘉定已巳年二月十二日已時,卒於元朝至元辛巳歲五

月初八日辰時。*藍氏四孃,賴氏五孃。生有七子:騰先、騰福、騰韆、騰林、騰壽、騰輝↓、騰萬。其裔孫分遷散居

在福建上杭、永定、長汀、武平、龍岩、連城、梓州、(梅州各縣(區、市) 大埔、興寧、五華、豐順),饒平、潮州、汕

尾、汕頭、河源、紫金、龍川、江西於都、寧都、萍鄉、吉安修水、贛縣、銅鼓、上猶、湖南瀏陽等地。(騰玉:號小

八郎,遷蕉嶺神崗、廣福、梅縣石扇、程江等地;)

五房集雲,字瑞綵(1210 一 1282), 號五郎,生於南宋嘉定庚午歲三月初五日巳時,卒於元朝至元壬午歲十一月十九

日寅時。*邱七孃,生有三子:騰仕、騰仁、騰任。其裔孫分遷到福建、江西、廣東樟樹潭等。

六房從雲(1211—1285),字瑞明,號六郎,生於南宋嘉定四年辛未歲九月廿二日子時,卒於元朝至元乙酉歲二月初

十午時。*楊八孃,生有二子:騰陞、騰陛。其裔孫分遷在上杭騰運裡、黃竹頭、廣東興寧、五華、潮汕等地。

七房龍雲(1213 一 1287),字瑞華,號七郎,生於南宋嘉定六年癸酉歲三月十九日寅時,卒於元朝至元丁亥歲五月廿

四日酉時。*鬍氏十孃,鐘氏七孃,生有四子:騰純、騰絃、騰紳、騰紱。其裔孫散居在嘉應州各地、潮汕一帶。

八房福雲(1213—1293),字瑞靄,號八郎。生於南宋嘉定六年癸酉歲十一月五日寅時,卒於元朝至元癸巳歲九月初

七子時。*劉六孃,生有六子:騰義、騰羲、騰群、騰羨、騰羔、騰美。其裔孫分遷嘉應州下市攀桂坊、鎮平(蕉嶺)、江西於都、貢江等地。

九房自雲(1215—1295),字瑞山,號九郎,生於南宋嘉定八年乙亥歲八月廿三日亥時,卒於元朝元貞乙未歲,十一

月初五日申時。*孫九孃,生有七子:騰貞、騰貤、騰貫、騰賃、騰貴、騰則、騰赍。其裔孫遷大埔三河壩等地。

十房綿雲(1217 一 1283),字瑞文(有譜瑞元),號十郎,生於南宋嘉定十年丁醜歲正月初十日午時,卒於元朝至元二

十年,癸巳歲八月十三日子時。*陳十孃,生有四子:騰越、騰起、騰超、騰赴。其裔孫分遷廣東梅縣鬆口、大埔等地。

十一房景雲(1219 一 1300),字瑞堯,號十一郎,生於南宋嘉定十二年己卯歲十二月十四日辰時,卒於元朝大德四年

庚子歲四月十六日醜時。*謝三孃,生有五子:騰椿、騰桂、騰楠、騰鬆、騰槐。其裔孫分遷在嘉應州、大埔、豐順、

饒平、海豐、陸豐;以及福建上杭古田鎮竹下村、洋稠村、石筍村;連城縣硃地村亦有此裔居住。

十二房星雲(1220—1295),字瑞霞,號十二郎,生於南宋嘉定十三年庚辰歲四月十六日申時,卒於元朝元貞乙未歲

八月初五日寅時。*程六孃。生有六子:騰東、騰杰、騰杞、騰柏、騰析、騰栻。其裔孫分遷福建清流、永安、沙縣等

地。

十三房卿雲(1222 一 1305),字瑞唐,號十三郎,生於南宋嘉定十五年壬午歲九月廿九日醜時,卒於元朝大德九年乙

已歲十一月初三辰時。* 蘇十孃,袁八孃,生有十一子:騰旺、騰旭、騰昇、騰智、騰昺、騰昭、騰時、騰明、騰晶、

騰暄、騰竹,此房裔孫居住上杭纔谿、珊湖。其裔孫分佈浙江雲和。

Page 13: Zhang Huasun Zupu Fanti (Traditional script)

十四房帝雲(1223—1300),字瑞漢,號十四郎,生於南宋嘉定十六年癸未歲十月初九日卯時,卒於元朝大德三年庚

子歲三月初十午時。*易氏五孃,生有四子:騰望、騰明、騰郎、騰淳。其裔孫分遷散居廣東潮州、廣州以及福建永定、

武平縣中山鎮城中村等地。

十五房闕雲(1226 一 1317),字瑞髮,號十五郎,生於南宋寶慶二年丙戍歲正月廿九日亥時,卒於元朝廷祐四年丁己

歲四月初四日申時。*硃三孃,生有七子:騰官、騰宗、騰宋、騰安、騰讌、騰寓、騰宏。其裔孫分遷散居住在福建漳

州各地。廣東潮州各地、江西興國、於都等地。

十六房倬雲(1226—1319),字瑞凌,號十六郎(又號家承),生於南宋寶慶二年丙戊歲八月十二日己時,卒於元朝廷

祐己未歲六月十四曰午時。*錢滿孃,生有五子:騰孟、騰季、騰學、騰琮、騰祖。其裔散居福建汀州水南、江西等地。

十七房彼雲(1228—1311),字瑞崇,號十七郎(又號家管),生於南宋紹定戊子歲二月初二日子時,卒於元朝至大德

四年辛亥歲九月初一日辰時。*許八孃,生有九子:騰璜:遷漳浦縣;騰和:遷寧化;騰瑤:遷龍岩永福;騰禹:遷樟

州竹園;騰瑛:遷連城南糰水西,有裔又遷大埔茶陽漳谿、西河黃堂村;騰科:遷武平僊人崇僊水壙;騰益:遷上杭

小吳地,有裔又遷永定培豐、新壙、龍岩曹谿、東有、武平東留等地;騰玉:號小八郎,遷蕉嶺神崗、廣福、梅縣石

扇、程江等地;騰珠:遷江西瑞金。[騰璜, 騰和, 騰禹, 騰瑛, 騰科, 騰益, 新壙, 騰玉, 騰珠]

十八房定雲(1230—1322),字瑞東,號十八郎 93壽,生於南宋紹定二年庚寅歲三月廿七日巳時,卒於元朝至治二年

壬戍歲十二月初八日戌時。*歐陽氏,生有八子:騰芳、騰芬、騰菽、騰英、騰茂、騰范、騰茗、騰莪,其裔孫散居於

福建、廣東、江西、湖南等地。

四房祥雲(1209—1281),字瑞庭,

化孫四子-四房祥雲(1209.2.12巳—1281.5.8辰)。墓在福建永定縣仙師鄉蘭崗馬坑,亥山兼壬,醉翁伴椅。配藍四娘

(1216.11.8辰—1287.4.22亥),墓在仙師鄉上深塘西洋,醜山兼艮,寒虎咬尾。賴五娘(1209.1.21酉—1276.10.3卯),

墓在仙師鄉三壩牛背脊崗。生子:騰先(字定元,號念一郎)、騰福(字殿元,號念二郎)、騰千(字叔元,號念三

郎)、騰林(字沐元,號念四郎)、騰壽(字載 元,號念五郎)、騰輝(字仲元,號念六郎)↓、騰萬(字兆元,號

念七郎)。(嗣孫分遷福建上杭、永定長汀、開平、龍岩、連城、漳州、廣東梅縣、大埔、興甯、 五華、饒平、豐順、

潮州、汕尾、汕頭、陸豐、紫金、河源、東莞、增城、博羅、惠陽、和平、龍川、惠東、廣州、江西於都、甯都、興

國、贛州、南康、萍鄉、吉 安、修水、鋼固、上猶、崇義、湖南、瀏陽、廣西、四川等地) 集雲公 字瑞彩,號五郎,

[騰先, 騰福, 騰千, 騰林, 騰壽, 騰輝↓, 騰萬]

鄞江張氏

120 世:四十一世張化孫公/傅萬,天衍子:張化孫生十八子:吉雲、慶雲、禎雲、祥雲、集雲、從雲、龍雲、福雲、自

雲、綿雲、景雲、星雲、卿雲、帝雲、闕雲、倬雲、彼雲、定雲。

(化孫 號傳萬,字天衍,楊德次子,宋歲貢生,賜進士,南宋孝宗 淳熙年間中憲大夫,生於南宋淳熙二年 乙未歲二

月二十日子時(公元 1175 年 3月 6日),薨於鹹淳三年丁卯歲五月二十九日申時(公元 1267 年 6月 22日),享壽九

十三歲。原居住福州長汀府寧化石壁村,於南宋嘉泰 4 年(公元 1204 年)遷居上杭北鄉深坑尾茜洋村(今白沙鎮茜洋

村)。建宅於官店前上吉街。公墓座落在福建省上杭縣白沙鎮將軍橋茜洋村,李家屋背大坪崗。墓地呈喝“金盤載

珠”,又稱“倒插金釵”自然造型,申山寅嚮兼坤,丙申丙寅分金。墓地歷經先後進行過 5次維修,明朝萬歷四十三

年乙卯歲八月十一日(公元 1615 年 9月 3日)吉旦,照原山嚮更葬;清朝康熙十一年壬子歲十二月初五日(公元 1673年 1月 22日)吉旦,照原冊嚮更修;至清朝乾隆 17 年壬申歲七月十四日(公元 1752 年 8月 22日)吉旦,照原山嚮重

修;清朝道光 18 年戊戍歲鞦月(公元 1838 年)吉旦,照原山嚮重修石板墳;中國共產黨乙亥歲(公元 1995 年)再次

進行全面整修。墓前左右兩旁豎著十八根石柱,柱頂鵰有石獅,象征十八房宗支繁榮昌盛。

化孫公原妣陳氏恭人,生於是南宋淳熙元年甲午歲十二月初一日辰時(公元 1174 年 12月 26日),歿於景定三年壬戍

歲三月十八日醜時(公元 1262 年 4月 8日),謚慈大娘,享年 89 歲。德配闕氏恭人,生於南宋淳熙十一年甲辰歲十一

月初十日寅時(公元 1184 年 12月 14日),歿於鹹淳七年辛未歲三月十三日午時(公元 1271 年 4月 23日),謚惠二

孃,俱贈恭人,享年 88 歲。陳闕兩恭人合葬於化孫公墓地之茜洋村進去二華裡之官地村觀音坑水尾神仙坑,丙山兼巳

“雄雞展翼”形,又名“飛鳳展翅”形。清朝雍正三年乙巳歲五月初五日戊時(公元 1725 年 6月 15日)更修。嘉慶十

年乙醜歲五月廿六日寅時(公元 1805 年 6月 23日)照原山嚮分金更葬。何氏大婆,生於乙醜年(公元 1205 年)逝於

寧化,葬於寧化石壁寨葛藤凹雄雞舞羽形。共生十八子:吉雲、慶雲、禎雲、祥雲、集雲、從雲、龍雲、福雲、自雲、

綿雲、景雲、星雲、卿雲、帝雲、闕雲、倬雲、彼雲、定雲。

Page 14: Zhang Huasun Zupu Fanti (Traditional script)

張化孫繫張揮 140 世孫,他自幼勤奮好學,聰明過人,考取進士,誥授中憲大夫,後受朝廷委派“作牧汀州”任汀州

知府。宋寧宗嘉泰 4 年間(公元 1204 年),時逢戰亂,他“卜吉移居閩上杭”由寧化石壁遷至上杭北鄉深坑尾官店前上

吉街開基(今上杭白沙茜洋村)。上杭地處汀江中游“黃金水段”,汀江別稱鄞江,張化孫被其千萬裔孫尊稱為“鄞江始

祖”。

張化孫為官公正廉明,為百姓興利除弊,關心群眾疾苦,政績卓著,晚年居家,仍樂善好施,修橋筑路,賑濟災民,

深受百姓擁戴。他還精通《週易》、《勘輿》,擅長歧黃之朮,常為群眾免費治病,人稱“活菩薩”。民族英雄文天

祥與張化孫交往密切,他對張化孫的為官、為人頗為讚賞,還為張化孫題寫“像贊”雲:“公之豐採,氣宇軒昂;公

之品行,正直端莊。詩書博覽,忠孝名揚。作牧汀州,合郡群黎霑德澤;開基杭邑,一門父子沐恩光。纂修宗譜,報

本不忘。鐘靈毓秀,桂馥蘭芳;綿綿世澤,長髮其祥”。張化孫僊逝後,葬於上杭縣白砂鎮茜洋村李屋背頭大坪崗上,

墓地呈“金盤載珠”形。墓聯:“派盛清河綿世澤,支蕃閩粵振家聲”;橫披:“剋昌厥後”。聯文反映了張化孫一

脈“中原南遷,鄞江開基”的創業軌跡,體現了張化孫後裔“繁衍生息,不斷進取”的開拓精神。墓前豎 18根石鵰華

表,象征 18房裔嗣侍立墓前,蔚為壯觀,凡到此參觀拜謁者,都嘖嘖稱讚:確繫風水寶地。

張化孫十分重視對後代的培養與教育,把對子孫後代的諄諄教誨寫成詩訓。告誡子孫以上祖為典范,做有用之人,光

宗耀祖,留芳百世。張化孫遺詩(遺訓)通稱外八句,要求子子孫孫不僅熟讀熟記,而且要身體力行。外八句如下:

清河繫出源流長,卜吉移居閩上杭。

百忍家聲思祖道,韆鞦金鑒慕宗祊。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後詩書繼漢唐。

二九苗裔能稟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張化孫給後代留下的輩份詩 (內八句) 如下:

化雲騰上昊,承先紹啟宗。

仲興山貽遠,永廷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

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隆。

上述外八句和內八句,張化孫後裔均將其當作座右銘,世代相傳。成為檢驗張化孫後裔是正宗的或冒牌的“試金石”。

相傳張化孫後裔外出,“尋根認同”時,都會互相考問“外八句” 和“內八句”,加以檢驗。回答正確,就“梓叔”

相稱,熱情接待。回答不上,被認為是冒牌貨,會被婉轉地吃上“閉門羹”。

張化孫後裔播遷概況:

張化孫兒子為雲字輩,18 子從長房到第十八房,將其名字連起來便是一首詩,即 18房聯詩:

吉慶禎祥集,從龍福自綿,

景星卿帝闕,倬彼定名雲。)121 世:四十二世 17 四子張祥雲/字瑞庭/十六郎:張騰先(字定元,號念一郎),張騰福(字殿元,號念二郎),張騰韆(字叔元,號念三郎),張騰林(字沐元,號念四郎),張騰壽(字載元,號念五郎)、[張騰輝(字仲元,號念六郎)],張騰萬

(字兆元,號念七郎),(騰玉:號小八郎,遷蕉嶺神崗,廣福,梅縣石扇,程江等地;)(祥雲公 化孫四子 字瑞庭,號四郎,又號十六郎,生於南宋嘉定己巳歲二月十二日巳時(公元 1209 年 3月 19日),

卒於元朝至元辛巳歲五月初八日辰時(公元 1281 年 5月 26日)。未遷居留上杭。墓在福建永定縣僊師鄉下蘭崗馬坑,

亥山兼壬,醉翁伴椅形。配藍四孃,生於南宋宋嘉定九年丙子歲十二月初一日辰時(公元 1217 年 1月 9日),卒於元朝

至元 24 年丁亥歲四月廿二日亥時(1287 年 6月 24日)。藍四孃墓在福建永定縣僊師鄉上深塘西洋畬醜山兼艮,寒虎

咬尾形。妣賴氏五孃,生於於嘉定二年己巳歲正月廿十日酉時(1209 年 2月 25日),卒於南宋景炎二年丙子歲十月初

三卯時(公元 1276 年 11月 10日)。賴五孃墓在福建永定縣僊師鄉三壩牛背脊崗。共生七子:長騰先(字孟元,號念

一郎)、次騰福(字殿元,號念二郎)、三騰韆(字體元,號念三郎)、四騰林(字沐元,號念四郎)、五騰壽(字

載元,號念五郎)、六騰輝(字仲元,號念六郎)、七騰萬(字兆元,號念七郎),生於淳祐庚戌歲八月廿十日亥時,

妣石氏滿孃,會氏七孃,生七子。嗣孫分遷移福建上杭、永定、長汀、武平、龍岩、連城、漳州、廣東梅縣、大埔、

興寧、五華、饒平、豐順、潮州、汕尾、汕頭、陸豐、紫金、河源、東莞、增城、博羅、惠陽、和平、龍川、惠東、

廣州、江西於都、寧都、興國、贛州、南康、萍鄉、吉安、修水、鋼固、上猶、崇義、湖南、瀏陽、廣西、四川等地。

集雲公 化孫五子 字瑞綵,號五郎,生於南宋嘉定庚午歲三月初五日巳時(公元 1210 年 3月 31日),卒於元朝至元壬

午歲十一月十九日寅時(公元 1282 年 12月 20日)。妣邱氏七孃,生於南宋嘉定壬申年正月十六日酉時(公元 1212 年 2月 20日),卒於元朝至元甲申歲四月初七日卯時(1284 年 4月 23日)。生三子:長騰仕(字學元)、次騰仁(字德元)、

Page 15: Zhang Huasun Zupu Fanti (Traditional script)

三騰任(字堯元)。嗣孫遷居福建南平赤門鄉仁巖大城等到地、江西興國縣埠頭鄉樟梓林村等各地。)122 世;四十三世張騰輝公/仲元/廿六郎 妣:藍,樊,拔貢,生十子: 張惟仁(明上),張惟義(昭上),張惟禮(曦上),張惟信(映上),張惟全(晶上),張惟忠(旺上),張惟孝,張惟廉,張惟節,張希上,張金上,張曜上。(張希上:張惟仁(明上)、張惟

義(昭上)、張惟禮(曦上):張惟信(映上)、張惟全(晶上)、惟忠(旺上)、惟孝、惟廉、惟節。 )(騰輝公 字仲元,號念六郎,祥雲六子,誥授中憲大夫歲進士,任漸江溫州府正堂乙醜科,屬教諭,生於南宋淳祐二

年壬寅歲二月初六未時(公元 1242 年 3月 8日),卒於元朝至順二年辛未歲九月初九日卯時(公元 1331 年 10月 10日)、享年 89 歲,葬於永定金沙鄉高峰寨午山子嚮,海螺形又曰照天蠟燭形,明成化十九年癸卯歲安葬金罐,乾隆十

年乙醜歲五月初六日卯時更葬,傳聞騰輝公原葬深塘失落瑩墳。

妣廖氏十二孃,生於南宋淳祐二年壬寅歲(公元 1242 年 月 日),卒於元朝延祐五年戊午歲五月廿五日丙時(公元

1318 年 6月 24日)享年 77 歲。葬在上杭楮樹坪上壩上穴、明成化十九年癸卯歲更葬上下穴,上一穴壬山丙嚮,葬後

牛生龍頭馬身,故稱龍馬祖地,又稱僊童趕狗形。

妣賴氏十八孃,生於南宋淳祐六年丙午歲八月初八日子時(公元 1246 年 9月 19日),卒於元朝泰定元年甲子歲十二月

廿八日申時(公元 1325 年 1月 13日),享年 79 歲。葬在上杭楮樹坪上壩下穴亥山己嚮,康熙二年癸卯歲十二月廿十

日辰時(公元 1664 年 1月 17日),上下穴同時更葬,康熙五十九年庚子歲七月初九辰時(公元 1720 年 8月 12日),

上下二穴重新更葬,墓墳於 1991 年三月被盜,挖眾裔憤走呈告,公元 1993 年正月十五日重新修復。

妣杜氏四孃,生死年份失考(享年 81 歲)與賴氏十八孃共葬在上杭楮樹坪上壩下穴。

三母共生六子:長明上(字惟仁)、次昭上(字惟義)、三晞上(字惟禮)、四曜上(字惟智)、五映上(惟信)、

六晶上(字惟全)。)123 世;四十四世張惟義/昭上/興業/百二郎 公子:張昊民:張昊清:張昊國:張昊長:張昊漸:張韆四、張昊民

(昭上公 字惟義,號百二郎 騰輝次子,生於南宋鹹淳六年庚午歲正月初二寅時(公元 1270 年 1月 24日),卒於元朝

至正十五年乙未歲十月十五日酉時(公元 1355 年 11月 19日),享年八十六歲。妣氏藍老孺人,生於南宋鹹淳五年巳

己歲十一月初八日子時(公元 1269 年 12月 2日),卒於元朝至正十七年丁酉歲七月廿十日午時(公元 1357 年 8月 6日)享年 89 歲,繼妣郭氏孺人。生卒年份失考。與紹上公墓合葬狗門屈(狗尾坑)坐北向南。共生五子,藍氏所生二

子:昊漸、昊長,郭氏所生三子:昊民、昊清、昊國。遷居勝運裡。)124 世;四十五世張昊漸/治悠/千一郎公子:張敏承:張斐承、張文承、張譽承、張煥承

(昊漸公 字治悠,號韆一郎,昭上長子,生於元朝至元二十五年戊子歲五月初十日醜時(公元 1288 年 6月 10日),卒

於元朝至正廿七年丁未歲七月初七申時(公元 1367 年 8月 2日),享年八十歲。原葬於深塘辛山乙嚮,此地失落,後

招魂安葬於金砂高峰寨頭丙山壬嚮,雄牛脫梔形,於乾隆十年乙醜歲,有百二、百三、百四、百五、百六房裔孫合修

公墓。遷居定塔。妣氏鐘四孃、妣賴氏十孃(有譜記載陳氏孺人)。共生五子:斐承、文承、譽承、煥承、敏承。

妣鐘氏四孃,生於元朝至元廿四年丁亥歲十二月十八日寅時(公元 1288 年 1月 22日),卒於元朝至正廿三年癸卯歲三

月廿五日子時(公元 1363 年 4月 9日),享年 76 歲。葬於廟前南坑裡巳山亥嚮,於明朝崇禎十六年癸未歲八月(公元

1643 年),百四、百五、百六三大房共同重修。妣賴氏十孃(有譜記載陳氏孺人)原葬於金砂玉石場員頂上,此地失

落。【共生五子:長子斐承,良潮,號萬一郎,住將軍橋鄞坑,生五子:先瑯、先琳、先玕、先珠、先球。次子文承,

良捷,號萬二郎,遷居武平府,裔孫遷居漳州南靖縣嘉應州李坑堡寧坑,妣黃氏,生六子::先常、先久、先和、先

科、先慎、先成;譽承,良佐,號萬三郎,遷廣東程鄉鬆源洞,遷建寧後,妣硃氏,生四子:先元、先亨、先利、先

貞;煥承字良弼,號萬四郎,遷廣東桃源埔,遷連城縣,妣呂氏,生五子:先本、先桂、先棟、先柱、先樑;敏承,

字良輔,諱肱,謚五八郎(居永定金砂鄉)遷汀州府西門立圖。良仲;良義】。)

Page 16: Zhang Huasun Zupu Fanti (Traditional script)

Quick and easy reference:九齡→丞(拯)→憲→敦慶→景重→理→相→焴→登秀→廷杰→涉→宏澗→載→景昌→端→仲祥→賓國→楊德

鄞江[始祖]張化孫 18子 108孫(按次序排列)1、 吉雲—— 生有五子: 騰風、騰盛、騰蛟、騰光、騰蘭。

2、 慶雲—— 生有七子: 騰侶、騰佐、騰祐、騰位、騰伸、騰伯、騰伍。

3、 禎雲—— 生有九子: 騰佶、騰信、騰修、騰俏、騰侃、騰例、騰恍、騰候、騰俊、騰俙。

*4、祥雲/字瑞庭/號四郎—生有七子: 騰先、騰福、騰韆、騰林、騰壽、騰輝↓、騰萬。

5、 集雲—— 生有三子: 騰仕、騰仁、騰任。

6、 從雲—— 生有二子: 騰陞、騰陛。

7、 龍雲—— 生有四子: 騰純、騰絃、騰紳、騰紱。

8、 福雲—— 生有六子: 騰義、騰羲、騰群、騰羨、騰羔、騰美。

9、 自雲—— 生有七子: 騰貞、騰貤、騰貫、騰賃、騰貴、騰則、騰赍。

10、綿雲—— 生有四子: 騰越、騰起、騰超、騰赴。

11、景雲—— 生有五子: 騰椿、騰桂、騰楠、騰鬆、騰槐。

12、星雲—— 生有六子: 騰東、騰杰、騰杞、騰柏、騰析、騰栻。

13、卿雲—— 生有十一子:騰旺、騰旭、騰昇、騰智、騰昺、騰昭、騰時、騰明、騰晶、騰暄、騰竹,

14、帝雲—— 生有四子: 騰望、騰明、騰郎、騰淳。

15、闕雲—— 生有七子: 騰官、騰宗、騰宋、騰安、騰讌、騰寓、騰宏。

16、倬雲—— 生有五子: 騰孟、騰季、騰學、騰琮、騰祖。

*17、彼雲—— 生有九子: 騰璜, 騰和, 騰禹, 騰瑛, 騰科, 騰益, 新壙, 騰玉, 騰珠

18、定雲—— 生有八子: 騰芳、騰芬、騰菽、騰英、騰茂、騰范、騰茗、騰莪,

閩上杭鄞江始祖張化孫/傅萬/天衍 → 祥雲/字瑞庭/號四郎 → 騰輝/字仲元/號念六郎 → 惟義/昭上/興

業 → 昊漸/治悠 → 敏承/良輔 → 先俸 → 君紹 → 啟源 松秆/文峯/南京 → 明輔(明晡)/念五一郎 →

鴻秀/希文 → 益宗/崙 →福漢,福聰,福興,福宣,福海,福銘,福旺,福家,福貞→ 瓊→佩→廷賓→付厚→

勝→大禹→淳→思光→煥一→君成→儘褔→日光→品洪→養淮→ 張港群 → 張奮強 → 張舒明 (張火迪)

當十八子成家時期,時值元兵渡江南侵,宗室瀕危,

紛紛擇地安居。化孫公遺訓(七律詩,稱外八句): 清河系出源流長,蔔吉移居閩上杭,

百忍家聲思祖道,千秋金鑑慕宗枋,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後詩書繼漢唐,

二九苗裔能凜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鄞江張氏出自清河郡。鄞江張氏上祖派衍概況

化孫公字輩五言詩(內八句)①

化雲騰上昊,承先紹啓宗,

仲興山贻遠,永廷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

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隆。

傳家惟詩禮,掄秀良與忠,

善積恩光大,慶余福自通。

德澤宜習學,作求泰常逢,

本立祥長發,燕翼謀廣豐。

張化孫兒子為雲字輩,18子從長房到第十八房;將其名字連起來便是一首詩,即 18房聯詩:

吉慶領祥集,從龍福自綿;

景星卿帝闕,倬彼定名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