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rt

59

Upload: jimmy-hsu

Post on 25-Mar-2016

21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DESCRIPTION

huiyo house

TRANSCRIPT

2 3

原廣司是誰?

讓世界看見台灣建築新視野

「踏進原廣司位於東京澀谷的工作

室,有那麼一瞬間,你感覺自己走

進了一個建築師花了四分之一世紀

長的時間研究的古村落裡。」一

個宣稱自己是六○年代革命世代之

子的人,卻蓋出了巨大的紀念建築

物,而成功後,從來沒有改變過原

廣司作一個地球的游牧者…(節錄

於20 JAPANESE ARCHITECTS Roland

Hagenberg著 王增榮譯 田園出版社)

4 5

未來建築登陸台灣

「建築是什麼,而建築不該是什麼?」

建築大師原廣司(Hiroshi Hara),以熱

愛的數學觀念重新看待都市與空間,以

「Φ」符號涵構矩陣,探索空間的純粹

本質,提出生活的更多可能。

JR京都車站如巨大山谷,頂棚的玻璃帷

幕線條交錯,天空罩下一片蔚藍,沿著

交錯的橋樑,人們在空中浮遊,使整個

車站「活動」了起來……原廣司說:

「聲音、光線、空氣如果是一種向量

空間的話,那究竟這世界會有多少次

元?」鏡頭轉回台灣,2010年原廣司在

台的第一號作品「惠友遠見」落成,一

棟前瞻辦公大樓以內在的街道、人與人

交流的空橋、包圍的中央廣場,傳達空

間的奧義;2011年,惠友建設執行長 黃

才丕再次用熱情打動原廣司,首次於新

竹站高鐵特區,公開具有前瞻的住宅提

案—「惠友原 見築」。

「都市地球學」原廣司 H

iroshi Hara

日本建築大師原廣司

6 7

京都JR車站(京都)

游牧者的建築師

Hiroshi Hara

原廣司被譽為日本國際建築當代宗師。60年代,原廣司被認為是日本三名最有潛力的

年輕建築師,其中Iso和Kuro在大型的公共建築中樹立了他們的風格,而原廣司則致力

於探尋居住建築上新的表現。獲殊榮無數的國際大獎,也屢次受邀國際媒體深入報

導,並視探尋聚落為建築創作能量來源,書寫建築著作「世界聚落的啟示100」、「居

住集合論Ⅰ- Ⅱ」、「YET HIROSHI HARA」等。近年來參與國內的建築教育奉獻外,並

活躍於國際建築界。

主要作品

田崎美術館(長崎)梅田藍天大樓(大阪)、京都JR車站(京都)、札幌巨蛋(北海

道)、下北克雪圓頂(青森)

我 仍 然 保 有 6 0 年 代 的 情 懷

8 9

左 梅田藍天大樓(大阪)

右 札幌巨蛋(北海道)

10 11

人生就是找解答。建築的存在,就是一種答案。

Q1 老師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建築的?做建築的過程中最開心的是什麼?

原 我開始接觸建築,是從進入大學之後才開始的,在那之前從未想過要當建築師。

進大學後我才知道有建築這個領域,也知道了這門課,因為它跟藝術和技術皆有

關聯,而我對兩者都有興趣,所以才開始學習建築的。

做建築的過程中最開心的時刻,會是什麼瞬間呢?那就是……委託者開出條件

後,我開始對建築進行發想......,那應該是最開心的時刻吧。

Q2 老師大多是在如何的環境下思考最容易有靈感呢?是香菸?(因原廣司時常菸不

離手)是呼吸的空氣?靈感經常只在一瞬間。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

原 大多都是我一個人獨處的時候,特別在夜深人靜,像是半夜兩、三點的時候。那

個瞬間對我來講似乎很好,呵呵……就是覺得那樣很好。

Q3 你認為建築是城市所有問題的最佳註解嗎?為什麼?

原 所謂建築,並不會只有一個正確答案。例如在某個地方看到一個建築,它的存在

就是一種答案,但是到了另一條街,可能會是另一種答案。城市其實反映了生

活,就像這樣,在眾多不同街道上,發掘更多可能性,去想這麼做的話會不會更

好,這個時候就會發現,為什麼要那樣蓋,其實是很難解釋出來的,因為它賦涵

了很多答案與選擇,什麼都有可能,但是卻有一種最好的選擇,最終就是會那樣

蓋。如果要問我為什麼要那樣蓋,是很難解釋的,但是…在複數的答案中我常會

想,選擇這樣的答案應該沒問題吧?!這應該是一個可以透過邏輯說明的答案吧?!這

是我常做的選擇方式。

EVERYTHING HAS EVERYTHING 一沙一世界 即使是微小的個體也能折射出整個原見築世界

12 13

每一個永恒,以剎那為舞台,上演。

Q4 西方文化對美的定義以「幾何」、「邏輯」法則為主,且與完美同義,在你的作

品裡,你對「美的定義」為何?

原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基本上,我覺得美,應該是可以用邏輯來說明一切的基

本概念。不過西洋與東洋的美,從基本概念上就有差異,我想…西洋建築中會有

所謂eternity,也就是永遠性、不變性等永恆不變的特性;而東洋的美,是時時刻

刻的變化,在變化中發現它的美,這是我對東方美的看法。

特別是東、西方對「時間」這個概念,在看法上有很大的差異。例如西洋對時間

的看法,是找尋它的未來性與永久性。對我來說時間是一個極度短暫的東西,也

就是某一瞬間,以我身為建築家的理想性去形容的話,就是每一個片刻的畫面都

是獨一無二,而那些瞬間是永恒、是建築物的表情,最特別的是,每一天都是不

同的,會有不同的美呈現在世人面前。

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建築給人的印象通常是空間或物質的結合,當然實際上

的確也是如此,不過我認為建築是在尋找那瞬間片刻可以發生的事情,每個不同

時刻所發生的細微變化與現象,這就是建築的表情。

所謂建築會跟著改變這一點,我就想像每天會有早上、中午、黃昏、夜晚周而復

始的變化,或者是從春天轉變成夏天,或秋天再轉變成冬天。這些自然的現象,

在整體的循環狀態上雖然相似,但絕對不會再度出現一模一樣的瞬間。而我希望

將我的建築融合這些自然變化的元素,讓建築物的表情隨著自然的變化而有所不

同。

14 15

建築與自然輝映登場,上帝綻放微笑。

Q5 可否舉一個你記憶中最能詮釋「美」的經

典畫面?

原 說到近代的西洋或是近代的歐洲建築史,

我們活在每一天或一年裡,有四季變化是

眾所皆知的。近代建築史的論調是在思考

如何創造出不變的東西,這樣的論調就

是Homogeneous Space,也就是「均質空

間」,以這樣的理念為建築創作,可以說

是西洋近代建築的基礎。

而我們是在尋找與此種論調不同的東西。

雖然不能說我的想法是新的想法,不過我

認為尋找建築那一瞬間的美,是一個很重

要的課題。這樣的想法,可能是被大家遺

忘許久的事吧。

我是在山裡面成長的小孩,兒時回憶中,

印象最深刻的是看夕陽這件事。夕陽緩緩

下山的時候……特別是冬天下雪的那短暫

片刻的山景,真的是短短幾分鐘而已,大

概5分鐘左右吧,但是你會看到山因為夕

陽的變化,出現非常多端的表情,你能看

到它從閃亮的金黃色漸漸變成澄紅色,然

後再變成了紫色,最後消失在地平線,真

的只是在短短3分鐘至5分鐘之間,山野有

了非常美麗的表情,也可以說是它最美麗

的瞬間。建築的美也是一樣吧,應能與自

然之間的變化互相輝映與呈現。

談到該如何實現此種「輝映」,我常用的

是「反射」的手法,像是玻璃或金屬板等

這些具有反射效果的材質。當然除了反射

之外,也會有穿透、吸收的機能,如果著

眼於反射這件事情的話,比方說太陽在被

雲層遮住之後又突然出現的那一瞬間,對

於那些突然間出現的變化,透過金屬板或

玻璃的反射,可以真實的被呈現。

16 17

如果我們不去在意那瞬間的話,它或許就

只是一個時間的變遷過程;在這裡我們如

果透過玻璃或金屬板呈現出那一瞬間的陰

影、光線與反射,可以非常敏銳的被呈

現,將這些自然變化加強呈現的同時,便

可將微小的變化放大呈現。

又或者在一個帷幕牆建築規劃案中,我會

將那些小小的變化,放大融入設計,如

此,那些變化就得以呈現,也就會更容易

被看到。

當然我不只是在強調建築材料的問題,在

自然的變化中,我們人類是最具代表性的

一個元素,也就是我們自己本身也是自然

界的元素之一,如果將人類放在一個建築

物構成的畫面裡,人類在建築的故事裡登

場、離開…等,建築就像是一個舞台,人

類美美的登場,然後有各式各樣的活動。

所謂的建築應該是可以提供人類以最美的

狀態登上那舞台,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18 19

例如我在進行京都車站或某些案子的時候,相信有的人覺得「為何不做以前傳統

的建築呢?」等意見,但是我不會那樣做,因為我覺得畢竟還是要以現代語言

去傳達想法,具體來說現在所使用的材料、工法、技術都已不同,因此如果要問

「那沒變的是什麼呢?」我得回答,沒變的是「原理」。

什麼叫做「原理」呢?解釋會因人而異,但對我而言,「部落」就是「原理」的

最佳解釋。

一再累積錯誤做法,人類為自己找來問題。

Q7 (延續上題):而你仍堅信,如果都市地區的發展在今天出現問題,多少是違反

古代集落結構?

原 我的確是那麼想的。我覺得最大的問題點在於,人類將環境與自然切割得太開,

然後一昧追求均質空間。所謂均質的空間,就是有著相同溫度、相同亮度,相同

噪音等級等條件,以往的建築都是以這樣的理念去建造。

無論是辦公室或住宅,總是在一個有著暖氣或冷氣的空間裡,雖然不能說那樣不

對,但是那種將人類的生活環境與自然做一次的切割,然後再創造出新的第二個

自然的環境,那就是近代建築的基本理念,這樣的做法的累積,也就是造成我們

目前面臨到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

THE SUN'S MOVEMENT

太陽移動

原見築是自然的象徵

太陽讓光像語言一樣無休止地變化

有了詩性空間

古代聚落結構,現代建築思維創新起點。

Q6 你曾參訪世界各地50餘國家聚落生活,是否這些研究對你的設計有影響?

原 說到建築,一般來說,大家都會想要創新,例如想要創造一個新的局面等,創新

在某種意義上也像是實驗,要如何在實現自己的想法時不失敗,不會被說這只是

個實驗,我會思考像這樣的問題。

在創作時,我們會以過去的經驗去思考:「這麼做應該沒問題吧?」一邊想一邊

去創造新的局。,如果要在沒問題的經驗裡,尋找最安定的答案的話,那便是

「部落」。所謂的「部落」是經過長年歲月,人與人之間生活的記錄者,那麼

「部落」是否從以前到現在都沒有歷經變化呢?

當然,它有完全沒有變化的部分,但也有變化相當大的地方,現在存留的「部

落」,在嘗試新的變化中生存至今,那種將人類的經驗的痕跡保存下來的「部

落」生活的意義,對我們在追求實驗性的創新時,提供了某一方面的驗證,這怎

麼說呢……「部落」的生活是經過長年累月所累積出非常優美而安定的生活型

態,它的經驗可以讓你去驗證「這樣做應該沒有問題吧?」的安定感。

像那樣洗鍊過的環境,用英文來表示的話叫做「Well Tempered」,當然我們是不

會做一個完全像部落一樣的建築環境。就好比我們現在用的語言,也並不是500年

前用的語言。同樣的,如果我們把「部落」的元素直接一模一樣的放入建築,會

變成我們似乎在用以前的語言說話,當然我們並不會這麼做。

20 21

WATER 水動 水誘導著原見築 家和公共場域的建築秩序

過去的「部落」並非是這樣的概念,或許也因為以前並沒有那樣的技術,因此他

們所建造的環境、所有創造的事物都是非常親近自然的。但部分現代的摩登建

築,先將自己與自然之間做了一次切割,在這裡便產生了一個很大的矛盾,這樣

的人工化的環境,也造成了現在的能源與地球的危機,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認為

應該再重新反思「部落」的模式與型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也因為如此,大

約在40年前,我才會開始進行村落的調查研究。

還有一個常被大家討論的環境問題,也就是地域概念,那跟約在1970年發生的動

亂有關,是一場接近革命性質的文化動亂,那是在我學生時期發生的事,當時大

家對西洋近代理念有重新審視的想法,當時的看法,對現在的我應該也產生了很

大影響。

針對地球環境危機的省思,以及永續經營概念的興起,大約在1990年代開始轉變

成普世的想法,當然中間經過了很多過程,不過關於地球環境危機的議題,早

在1970年時,就已經在許多地方發表過了;卻在經過了二十年之後,才真正讓世

界了解,到了現在,無論是誰都變得非常關心環境。「不過,這樣真的不要緊

嗎?」的疑慮,其實在1970年的文化動亂,已經給當時世界各地所有的學生們帶

來很大的影響,當時我是大學生,實際上當時的學生革命很激烈,像是與警察衝

突變成全球性的新聞等等。不光是日本,其他地方也同樣在發生,那就是當時對

環境發出的最初的警告,也成為我開始對部落調查的動機之一。

22 23

從70年代開始,

我就一直以雲為創作靈感,

當然在建築工法上也要創造出新的方法來支撐新的建築概念,

我想這也是建築有趣的地方吧!

24 25

非常複雜的變化現象,但是那樣複雜的現象要如何以幾何學來表達,到現在大家

還在思考,這些問題都是有相關性的,如果要具體說明,以直覺來說,就像剛剛

講的霧或雲或海市蜃樓等,或者是現代人使用的網路世界,雖然沒有幾個人能說

出結構,而其複雜的結構是如何變化的大家也不知道,但大家仍然使用得相當順

手,這就如同我講的雲結構是一樣的意思。

以建築來說,我雖然學過數學,但是不曉得如何以數理來說明,而是以直覺來思

考這些問題,然後把這些現象以直覺的方式表現出來,我認為這也是建築或藝術

很有趣的地方。

「Inversion」反轉,是指在某個小空間裡填入大東西或大空間的技法。舉一個簡

單的例子,例如一個住宅或者是辦公室,雖然是室內空間,但是,室內可以成為

室外,而室外反而成為室內,這種呈現方式,實際上是可以做到的。

那麼要如何實現呢?例如一個小住宅,一般來說外面會比裡面亮,我們希望住宅

空間明亮時,為了讓它反轉,使用將室內塗白讓光反射的技巧,這樣室內就會變

得比外面明亮。

這個例子現在只有說到光的運用,但是其它有更多可以運用的元素,如果將周遭

所有事物反轉,將周遭的世界與建築之間的關係反轉,這就是這個理論的基本概

念。

小宇宙的世界,反轉為大宇宙的原型。

Q8 從你過去到現在所進行的作品,不難發現你的層次與量體,誕生了自主性的建築

語言, 可以稱為「自創性符號式建築」?

原 透過電腦,很快的將圖層做重疊的配置等等方式,很久以前我就開始使用了,例

如最近流行的雲端概念,其實已經眾所皆知,但是在當你在網路上尋找雲的狀態

與結構時,找遍網路也無法找到一個具體的答案。

在自然的現象裡,與建築相連結的,以雲或是霧或是海市蜃樓等為例(海市蜃樓

就是在北極或者沙漠的天空瞬間形成的影像),像那樣的現象,並未有具體的形

象,但是在那一瞬間,它卻產生了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對我而言,那樣的自然

現象是非常重要的。

從70年代開始,我就一直以雲為創作靈感,當然在建築工法上也要創造出新的方

法來支撐新的建築概念,我想這也是建築有趣的地方吧!

有時我也以數學來思考問題。舉例來說好了,例如候鳥群會往南飛,其實魚群也

一樣,候鳥群在某一時刻會以某種隊形飛翔,但是會在瞬間突然變化隊形,究竟

鳥兒是如何變化出隊形的?有人曾經在1970年時問過我。大家發覺這是一個非常

複雜的自然現象,並發現這是一個與數理相關的現象。

這個問題後來特別是在這個世紀,不對…是上個世紀的後半,大概1950年以後,

世界各地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也就是混沌理論(Chaos),以非線性系統來說明那

REVERSAL 反轉 反轉,有時會產生 戲劇性的空間效果

26 27

「Embedding」嵌入式,這種方法的實現,概念上就像是數學的反轉理論,有很

多很好的例子,例如19世紀末著名的數學家彭家爾(Poincare, Jules Henri),他是

把一個很小的圓的裡面空間,將所有事物以「點」的動作成功創造出反轉世界的

人,那種將大空間填滿的做法,就是所謂的反轉。

再簡單說明一下,將世界塞入小空間的想法,是從很久以前就有的理論。例如一

位英國推理作家-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寫過一個角色叫「白羅

(Hercule Poirot)」,而另一位偵探角色是瑪波太太(Miss Jane Marple),這位老

太太雖然從未離開過村落一步,但是卻能解開世界上所有殺人事件的謎題。

瑪波太太說過一個哲理,在世界上會發生的事件,也會在小小的村莊中發生,只

要著眼於小地方好好觀察,當她知道哪邊發生殺人事件時,總是能夠聯想以前曾

經在村莊中發生過的事情,凡事一定會有因之後才會有果。

像這樣在小小的世界中,埋藏著大世界所有的事情,這就是我說的Inversion-反

轉。這樣的觀點,以及剛才的問題,曾有很多人問過我,如果要用一句話簡單表

達,就是「一切事物裡包含了一切」。這種想法從很久以前在西洋或日本或東洋

甚至亞洲就已存在,剩下的就是將「反轉」以具體的手法表現的問題而已。

28 29

Q10 當代世界建築人,曾欣賞誰?給予你的影響最深遠是什麼?(不一定是建築本

身,或是一句話或是一個熱情工作態度)

原 我想應該是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吧,他是我們目前面臨的問題的關鍵

者,將均質空間的概念實現於建築裡,那是從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就開始的一種建

築理念,為了實現這個來自歐洲的均質空間的想法,人類花了四百年實現了Mies

這樣的建築概念。

Mies提出的可以說是歷史性的空間概念,也就是CONCEPT OF SPACE,我認為他留

下了讓後人去思考如何突破目前這些問題的空間,近代建築家受影響最大的,應

該就是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的「均質空間」概念吧!

Q11 第一次來台灣的印象?

原 很久以前在日本,提到日本文化時有兩種論點,有人說文化可能是從北方來的,

也很有可能從南方來的,分成了兩個方向。

例如有一位民族學者柳田國男就是主張南方派,也就是說日本的文化來自南方,

當然有可能是兩者的融合,但是我覺得來自南方的可能性很大;換句話說,雖然

台灣與日本在言語上或是國境上有所區別,不過從文化、氣候、人格、民族性等

都有關連與延續性而言,讓我不會覺得有什麼特別不同,現在也是這麼覺得。

曾設計月球建築,懂得地球的美好。

Q9 在探索「地球外的建築」過程中,對您的創作有何啟發?

原 所謂地球外的建築,那是大約在90年代,日本也曾經歷過夢想建造月球基地,積

極從事宇宙發展的時代,然而現在似乎都全部停擺了。

當時我接受該企業委託時,對方的要求是要設計出月球表面基地的設計圖,而我

是跟一些宇宙工學的專家一起討論類似月球表面的基地,或者如離地面400公里的

上空有人工衛星飛行的感覺等等,將這些想法視為基礎,轉變成建築設計。

當時大家都一邊研究尋找到的答案雖然都很單純,卻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因為在

地球以外的地方生活是很困難的,只是提出一個報告當然是做得到的,但是要做

到真正能「生活」幾乎是不太可能,因為光是要得到氫氧或氧氣,就是幾乎是一

件不可能的事。也是因為這樣的嘗試與研究後,才發覺真的要好好珍惜地球,大

家都得到這樣的結論。

開始覺得要珍惜地球這件事,與現在大家討論的環境問題、與地球永續經營的問

題是相連的,越了解宇宙的問題就越知道離開地球的困難,我想大家也都已知道

這些問題,現在已經不能理所當然地抱持著「總是有地方可以住吧!」這樣的看

法。

30 31

AIR 空氣

世界上有各種的空氣

這是人能親身感受的

原見築

換了空氣,創造了空氣

人就是自然的縮影。

Q12 你如何解讀建築在社會的脈絡裡應扮演的角色?建築是改變地景文化的啟示行

為,企圖想移植什麼文化?

原 我想今天談的主題也是如此,建築其實與很多事都息息相關,不光只是接受委託

或是單純的把案子做好,問題是建築本身是會對文化產生多方面影響的,我想這

是重點。

舉例來說,在建構一台電腦系統時,會有電腦內部結構設計者(architect),也就

是將系統建構與組合的人,我們稱他為architect;我覺得在那層意義上,建築也是

一樣,建築也是需要透過如結構系統或其他元素的組合使系統成立,這就是所謂

的建築(architecture)。因此他們所比喻的「architecture」指的就是建築意義上的

本質。

因此建築其實是與各種文化有所關連,但是當我們完成某一作品時,當然就必須

以建築的觀點來解釋它,建築的存在是一個社會的結構之一,也是屬於社會的建

築,因此我覺得建築師在工作時,也會面臨許多層面的問題,所以他必須是個全

方位指揮家,不光只是負責設計出來或是把建築物完成而已,以這層意義上,建

築家與前面所提到的「architecture」非常相似,將所有可能性與可能面臨的問題

都列出來。因此在思考設計時,會考慮到各種本質,或是文化上的本質等,反映

於建築上會是怎麼樣的組合、什麼樣的建築,這就是我的思考模式。

32 33

34 35

Q13 惠友原見築,認為建築量體與家、空間,

如何落實「生活」的經驗?

原 我長期以來,一直在思考這樣的問題。一

般的住宅,如果極端一點地說,建築裡會

有日照不明的地方,或是比較難規劃的地

方,如果可以跟好的地方,組合起來運用

就好了。

所謂的集合住宅並不是一個閉鎖性的空

間,量體的A點到B點其實是互通的,空間

也會變廣,更極端一點的說,例如一樓是

辦公室,C點是離家比較遠的空間,但是D

點是大家的共同空間,似乎整個建築物可

以全部都是自己的房子,你願意和別人說

這一棟「就是我家」,我想要做的就是種

住宅。

具體來說,我時時刻刻都在思考建築本身的本質與意義,在執行時對自己的決

策,對於那些思考出來的答案,總是抱持半信半疑的看法;不過在實際做了之

後,偶然會突然想到――啊~自己原來在三、四十年想過的問題原來是指這個,

思考過程中常常會回想一些很久以前的問題點。

因此,建築本來就是具象的表達,但並不是每一次都一定可以表達得很好。那些

關於我平常在思考的中、小規模的問題,平常我也時時在思考這些問題的答案,

對我而言沒有什麼短期的問題,而是需要長期思考的,需要花費數十年的問題,

就如今天,我仍舊是在思考整個建築課題。

我常常在思考那些問題,我覺得人類本身就是大自然的記錄者,自然是時時刻刻

都在變化的,例如現在的學術談到宇宙是正在無限膨脹的,這種無限膨脹也算是

一種變化,我覺得人類就是這些將不斷變化的過程紀錄下來的記錄者。

我們周遭有許多角色,像是動物或雲,每種東西都是創造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是

這個舞台的演出者,由自然界創造出的任何元素,像是我們人類還有動物、水,

還有海、山也都是自然所創造,大家也都是存在於自然界,也各自擔任了記錄的

角色。而其中的人類,特別在變化多端的時間河流中,留下了許多記錄。不單只

是科學家、藝術家或是建築師在記錄而已,而是所有人類一起留下記錄,每個個

體…就像是自然,我覺得人就是一個自然的縮影。

以自己在自然界所擔任的角色,在自然界留下記錄,像是有新的發現、新的發

明、工作上的事,或是很自然地吃飯也是,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人在有意無意

做的事情,其實都算記錄。在自然界的紀錄,要細說起來其實很複雜。

雖然很複雜,不過在所有記錄的事情中,剛剛提到的architecture也漸漸變得規則

化,跟著世界的架構規則走簡單來說是已被簡化了,今天早上起床後吃過早餐

等,不光只是記錄每個人都很忙碌,而是人類從早到晚的活動記錄,就像是被簡

化般的規律,很單純的,我覺得這樣的事情非常重要,也因為有了那些規律化、

簡單化,人類才能像現在這樣活著吧!

同樣的,數學家使用了數學留下自己的研究記錄,音樂家則是用自己的創作,而

建築就是位在這些各領域的事物之中負責紀錄世界各地的變化與記錄。像我去調

查過的那些眾多村落,他們就是非常厲害的紀錄者,能將複雜的自然現象導入,

然後加上人為傳統等想法後,以純粹的方式表現,像這樣的事情與記錄,留下了

那些村落建築的創造者,也是我非常佩服的紀錄者,我也一直想當那樣的記錄

者。

36 37

SIGN 符號 建築的居所 是由許多符號的集合與符號的排列而組成的 原見築,有了自己的新衣裝

38 39

惠友建築團隊 執行長黃才丕

赤子心的建築人

Peter Huang

唯一不能放手的事 擇善固執的熱情

回想2006年6月初夏

將近10個月設計的委託過程裡,我們不停在日本、台灣往返進行設計規劃檢討,來回

航班超過20班次、飛行超越50,000海哩,深知一位被稱為「大師」的斐聲國際建築家,

建築新意甚多與熱情堅持創作,能殷請原廣司親自規劃設計---「惠友遠見」---原廣司

第一號商辦作品,對台灣新竹高鐵場域來說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與世界平起平坐的

「台灣驕傲」。

如今,第二次再度邀請原廣司

台灣第一號住宅作品「惠友原見築」,更是無上的被祝福。或許人生的許多時刻,只

要堅持理念,時時刻刻帶來夢想與希望。是的,我們正期待著一個理想性的過程中執

行,創造一個連續性,被視為生活藝術家一種建築美學,一點也不馬虎,「惠友原見

築」屹立在我們和世界之間。」

透 過 他 的 眼 , 勇 敢 探 尋 世 界

40 41

Q2 惠友遠見 到 惠友原見築,如何看台灣當代大師建築的移植精神面的價值觀?

黃 這段時間以來,我看到了一位大師的風範。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大師,但

是他的行為一點兒都不像一位高高在上的大師,他是如此親切、如此用心、如此

執著於設計的人。

舉個例子,我每次搭飛機到他的事務所,大概都是下午四點鐘左右,就一直開會

到超過八點,在漫長的四、五個小時當中,他從沒有離開過我的視線去打個電話

或處理別的事,非常用心地在圖面、模型、草圖之間解說討論,讓團隊們非常感

動。

他和許多建築師的行事風格完全不一樣,這位大師自從接受我的邀請做設計以

來,每一次見到我都是全心全意的投入。而且他愛建築,愛到如癡,晚上都忙到

半夜,三更半夜來現場看工地,他從地下二樓走到上面十八樓,每一個地方指點

你這要怎麼修正、怎麼修改,這樣的精神於一般的建築師身上很難看到。

對於工作的投入,以他今日大師的地位,其實可以請助理接手就好,然而他卻從

來不假手他人,從頭到尾的每一個設計細節,都記在腦海裡面,我只要問什麼問

題,他馬上說:「喔,這個我解決了。」在日本的建築業,尤其非常重視通風、

採光、消防,但在台灣卻被認為是枝微細節,常常會把它疏忽掉了。他從頭到尾

很細膩的把它規劃出來,而對於他的每一個要求,每一個細膩之處,我們都盡力

達成 ,希望能精彩呈現出作品的細緻之處。

惠友遠見緊接著是與原廣司合作的住宅案「原見築」,這些與大師共事的點點滴

滴與感動,我很想分享給所有台灣的建築人跟學弟學妹們,要學習這種完全投入

的敬業精神與工作態度。

惠友建築地球學,國際視野擁抱新竹

Q1 身為建築專業人的你,回想「惠友遠見」初始基地,如何勾勒建築與環境的想

像?

黃 「惠友遠見」的基地,對我來說是一個機會,因為它就在新竹高鐵站的門口,地

位無可取代。基地是這麼樣的特別,我們希望讓它塑造起來,就是一個唯一的地

標的感覺。這個地標有多重要?新竹高鐵站門口出來一眼就能看到,像是無須門

牌的建築物,彰顯新竹為台灣的科技重鎮。

原廣司是我在念大學的時候,就非常景仰和崇拜的大師,每一家建築類雜誌都刊

登過他的京都車站、大阪天空之城,或者札幌巨蛋等設計案。而且他對整個人類

的聚群生活有非常深入的研究…我秉持著誠懇的態度,進行了一場惠友與原廣司

的建築盛會。

我向大師原廣司說明,台灣歷經四百年來的發展,也有和日本新幹線一樣的高

鐵,新竹就像美國的矽谷一樣,也是遠自日本新幹線的合作案,而惠友所擁有的

這塊基地,就在新竹高鐵站的前面。原廣司立刻表示,他聽過也知道。「這塊

一千多坪的基地,我想邀請你來,在台灣做你的第一幢建築。」讓我非常非常地

感動是他竟然二話不說地表示:「好!我們下禮拜去看基地。」

42 43

44 45

自從建築系畢業以後,因為惠友遠見這塊基地,能夠有幸第一次與建築大師原廣

司合作。如果要談「品牌」,我真的很想把設計提升到國際化的高度。剛好建

案是在新竹地區,新竹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因其客家文化非常濃郁,同時也

接納了台灣高科技的人才,而這些高知識份子多是從美國、德國、歐洲留學回來

的,他們把最先進的科技的領域帶來這個地方。一個最現代化的科技,加上最傳

統、最濃郁的客家文化,可預期地將交織與撞擊出多少的創意及變化。

在這裡邀請國際大師,他懂得把簇群文化引進來,而我懂得把建築造出來,在無

形中我獲得了非常深的感受。看到這些客戶搬進來,滿心的歡喜,讓我很喜悅。

舉例來說,前些日子,有一位科技業的工程師,他是從美國回來的,小孩子都只

會講英文,就讀實驗中學。他到處找適合住家的地方,結果找到我們公司的房

子,他看了非常滿意,他覺得我們的房子能讓他既感受到新竹的客家文化,又能

與國際接軌,因為建築的空間跟國際沒有距離、沒有時間差,而惠友的誠意使他

感動…使我感受到做建築是一種使命感,對人的生活影響非常重要,而不光只是

一筆交易而已。

預售屋的問號,成屋時變成歡喜的驚嘆號

Q3 當客戶買了惠友的房子,請闡述最深刻的故事。

黃 剛開始跟原廣司配合的時候,他說「請一定要給我充分的時間,把設計規劃

好」。台灣的建築常常就是趕著三個月、兩個月就把它設計出來,後面才來邊修

改、打牆等非常麻煩。惠友遠見在大師的堅持和我們全力的配合下,從頭到尾一

氣呵成,呈現出最精緻的成果,客戶也強烈的感受到,他們買預售屋的時候,從

來沒有想過台灣的任何建築物,成屋會超越預售階段的規劃,超越如此多。

甚至有客戶向我們公司的業務人員說:「很想見見惠友執行長」做出來的整體細

膩度,讓人感動,「成屋的結果完全超出原先的想像,很少遇到成屋的品質與水

準超越預售屋階段的。」我從事建築以來,一直覺得把事情做好,這樣的過程是

一件快樂的事。

Q4 公司的理念與作為(惠友品牌的建立),影響公司員工體系的深遠意涵?

黃 「品牌」這個帽子太重了,因為我們公司所有的同仁,都只是想把每一件案子做

好。當然我會去塑造每一塊基地的特性,一直以來,我覺得一棟建築物的誕生與

成長過程很像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我們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建築也一樣,

它未來會在這個地球上站立可能更超過百年,所以一棟建築物要讓它誕生,我們

要仔細的好好思考,它會是以怎麼樣的風貌呈現,因為將會有很多人在裡面活

動,一棟建築物是因為人在其中活動才有價值。因此我們就會想到如何讓人在裡

面使用,要有多舒服,要有很棒的感受。

46 47

好的房子很多,對的房子卻很少

Q5 從惠友遠見到惠友原見築 的建築內涵,比過往意念的增進想法?

黃 惠友遠見已經落成,我感到非常雀躍,因為我做了一件非常不得了的事情,也就

是完成了原廣司在台灣的第一件作品,也讓新竹登上國際舞台,擁有第一幢完全

由國際大師操刀的建築。惠友遠見請原廣司來,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原老師因為

我們以高水準完成了惠友遠見所有的細部,當我再度提出邀請,請原老師再來設

計第一棟在台灣的住宅案,他點頭表示首肯。

在整個設計規劃當中,他又像前一個案子一樣,非常細膩、用心的設計出一幢會

讓大家非常驚訝、驚艷的建築物。原老師在做這個設計的時候,跟我說:「我做

了一件全台灣公寓大廈前所未有的設計,不曉得這樣做你喜不喜歡。」它不是傳

統的三房兩廳、四房兩廳的高樓大廈,而是一種簇群住宅,他設想這些科技人員

下班以後,拖著非常疲憊的身軀回到家裡,不會只是進來就坐在客廳看電視,或

者同時又要應付來自臥室與餐廳的互動…原廣司認為,一間對的房子,一進來,

要能夠讓人放下身心整個的壓力,能夠在家裡面完全放鬆。當這幢建築物完成以

後,所有的建築同業們,應該都會驚艷於原來建築也可以這麼形塑。

人回到家裡,疲憊的身軀就能全部放鬆,就像放下一個沈重背包的感覺,把它交

給家裡的某一個人――家裡是誰?就是原見築。人更想要回來家裡,把整個心靈

都放鬆,住在這裡面的人,會感謝有這樣一個生活的容器。

48 49

Q6 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原見築嗎?

黃 如果只用一句話來形容的話,原見築是能讓你完全放鬆的住家,真的可以擁有的

一個住家。

原見築很多部份都非常特別,從一進門,老師說要讓你整個放輕鬆,設計有一個

放輕鬆的陽台,陽台裡有一棵可以長到六米的大樹,雖然讓你就只是看到那棵

樹,一眼的瞬間,就能收藏一個靜謐的陽台。

BREATHING 呼吸 呼應自然的呼吸 計畫 人與空間 與 家 的原見築

50 51

Q8 惠友原見築,如何形塑新思維「創」於這個作品上?

黃 最大的壓力,來自我們人性常有的慣性,人類常受限於過去的經驗,不敢去勇於

創新、勇於改變,我找來這位備受讚譽的國際大師,整個案子從頭到尾都是國際

大師設計的,因時間限制與環境,全台灣的建設公司幾乎無法這樣做。

由於是第一次的創新,這個壓力是讓你會很擔心,而且由於語言限制,溝通上也

不那麼容易,距離遠,且日本的施工要求的細部是嚴謹的,說實在的,在細部要

求這麼嚴謹的狀況下,成本一定非常高,但以周邊的行情相較,我又不可能把成

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在這種壓力之下,我如何吸收國際的設計經驗,把細部做

出來,然後又要賣給客戶合理的價格,是很大的挑戰。

如果沒有勇於創新的魄力,全然接受國際大師的經驗,就沒有今天惠友建設能夠

呈現出惠友遠見特色的成果。

前些日子,《新建築》、《TA建築雜誌》才來採訪,《新建築》是一家國際雜

誌,這些都在在表現出,我們能夠把一個建築的特殊性表現出來,表現出跟別的

建築物的不同,才能得到國際上專業雜誌的欣賞。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感受,你如果創新、如果有創意,如果不要受限於過去的成

見、以及過去的成功習慣,一定可以帶來很多新的樣貌,讓客戶可以感受到。當

然最重要的是,客戶也要跟著一起成長,因為一個好的建築物、好的設計、好的

施工團隊,當然會有不一樣的成本的考量,重點是,客戶買到這樣的放鬆的一個

住宅,買到一個國際大師第一棟在台灣的住宅,是值得珍藏的,值得好好去告訴

所有台灣的建築業者,像原廣司這位國際大師,第一棟在台灣這樣具備反制式化

的思考建築,值得品味珍藏,也期許所有和我一樣為台灣建築努力的業者,一起

突破創新住宅格局,為住戶設想到未來的生活態度。

落實國際經驗,台灣建築走上世界舞台

Q7 從惠友遠見到惠友原見築,台灣的建築踏

出了什麼樣的一步?

黃 從惠友遠見到原見築,我們公司全體同仁

學到了國際設計的完整過程,以及國際化

的視野。也承蒙原廣司大師的厚愛,他覺

得我們團隊經過惠友遠見以後,認定我們

公司團隊可以做到其要求的水準。不是表

面上地請一位國際大師來做建築、門廳、

景觀,就當作是國際大師設計的作品,而

是背後過程的參與價值的影響力。我也相

信未來我們將接續國際的設計理念,再結

合台灣的工班、材料等,實際應用把它做

出來,做個真正符合我們台灣人生活機制

的簇群住宅,這會是我們公司未來要走的

一個主要方向。

感覺到能夠做出讓客戶都滿意的房子,是

我們努力的方向,讓他覺得這個住家,也

可以讓親朋好友來感覺到非常貼近生活,

這是能讓我們全體同仁最欣慰的事。

52 53

惠友華爾道夫實景

代表作品

上 惠友品德

中、下 興大奇美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3

惠友遠見

62

64 65

66 67

CLOUDS 雲

沒有兩片雲是完全相同

有時家的組成會被比喻雲

浮遊的思想

空中的家

原見築

回到該屬於社區的

原型生活

68 69

張景堯

1960年出生於台南,1987年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

學建築碩士學位,1992年與1995年分別成為美國及

台灣執業建築師資格。在美曾獲紐約東哈林區住宅

學生競圖優選,AIA巴爾的摩分會新人獎,美國都

市設計學會都市設計榮譽獎等。

2000年開始在台灣執業,目前擔任現為張景堯建築

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成功大學建築系兼任助理教

授、逢甲大學室內與景觀設計系兼任助理教授、

台中技聯組(U-Tech)專案建築師、建築改革社理

事、築生文化協會監事。作品白鷺灣獲2011年園治

獎、平均律獲2008年第三屆台灣住宅建築佳作獎。

JYCArchitect

70 71

Q1 原廣司是國際建築大師,可以分享合作的過程?

張 我是因為這個案子而有機會接觸原廣司。我在國外待了十幾年,見過許多不同的

建築師,原廣司是屬於平易近人的一位長者。雖然我與他談話的機會不多,但可

以理解到即使在他這個年紀,其實還是有一個夢想,在引領著他前進,而且只有

慢慢去體會,才能夠感受得到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夢想。

在還沒跟他接觸前,他是日本知名的前輩建築師,我對他的理解其實都是從書報

雜誌或專業建築書刊上得到的,他對建築的一些論述,不只是住宅,對於公共建

築、對於建築哲學上面,他都有一些看法。但是實際上跟他接觸以後,他又是蠻

生活化的一個人,而且他跟我可以用英文交談,這個也蠻不容易的,尤其是在日

本他們那一輩的狀況,我們可以不需要透過翻譯,可以更直接的去了解他對於建

築的一些理念。

當然我接觸的時間有限,但是他展現了強而有力的親和力,還有對於建築的熱

誠,我想這個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我想台灣建築師在他這樣的一個年紀,絕大部

份都退休了,但是我們可以在他的事務所看到,他對於任何一個細節的討論,他

都是不放過的,而且從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充滿活力,然後很急著要把一個問

題解決的這種態度。

2011年5月30日(假)下午,國際建築大師原廣司,在新竹原見築接待中心,與台灣媒

體第一次面對面。建築師張景堯,以流利的英文與原廣司對談,稱職地擔任穿針引線

的角色。在建築專業方面,張景堯更與原廣司合作無間,形塑了讓本土建築師眼睛為

之一亮的住宅案-原見築。

原廣司的原見築,以水池代替庭園圍牆,一是借景社區前風味河道,二是打破藩籬,

讓人與人之間有更多機會交流;同樣的設計,出現在張景堯獲得2008年建築住宅獎的

平均律,目的同樣在提升社區意識。一日一台兩位建築師,卻有著共同的人性關懷,

加乘,在原見築。

7372

Q3 就都市裡的建築而言,原廣司如何設計兩者的對話機制?

張 都市的集合住宅一定要提供一種彈性。原廣司在這個案子裡面使用的手法,是用

一個純粹的量體,來對應都市本身的複雜。

這個房子乍看下好像很簡單,但重點是這麼多人住在一起,在簡簡單單中,你可

以發現很多豐富的角落,或者不論是自己的空間或是公共空間,都有這樣的一個

特性,就是你必須要去發現它。

當你從都市的角度來看,它可能是一個簡單的量體,但是你接近它的時候,很多

東西才會慢慢呈現。我想這是他設計的手法,所以他在日本的一些房子乍看之

下量體也都很大,但是這些大的量體、大的框架也好,或者我們說比較大的一個

gesture(姿勢),它其實是跟都市在對話。當你接近它的時候,它又會展露出一

些較親切的角落出來。

我們在合作時發現他對於較簡單的東西是蠻堅持的,但是對於比較豐富的角落,

他會保留一些彈性。

減法與對話,原廣司讓台灣看見不一樣的建築

Q2 任何設計,都由原型出發。原見築的設計原型為何?

張 原見築的定義還是以都市的集合住宅為主軸,基地前面有著風味十足

的河道景觀。這條河道不僅使得原見築成為新竹難得擁有河景的住宅

案,同時也成為重要的中庭借景對象。

在規劃設計的過程當中,我們其實追求的是一個都市生活的某種原

型,這個原型在原廣司的詮釋中,是回到某種純粹的構造體的狀態。

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在這個案子裡面處理的是一個單純的幾何立方體的

概念。

他其實是用減法做為處理手法,先有一個單純的型,然後慢慢把覺得

需要空下來的地方,把它挖空,哪邊需要打開,就有一個比較大的開

口,用這個方式來對應環境。 對於結構與設備的結合, 它本身是一個

嚴謹的幾何邏輯,環環相扣,相當精準。

74 75

每蓋一幢房子,就是對土地的一個百年承諾

Q4 此次合作,您認為原廣司所給予的衝撞及啟發?

張 這是我個人的理解,原見築的「原」,我把它當

成一個原型,是一個集合住宅,一個很多人住在

一起的原型,英文叫prototype。延伸到生活環境

可以歸納出三個關鍵字,希望在做設計的時候都

能兼顧。

第一個是「土地」,建築物一定要和土地互動,

所以我們在做配置計畫的時候,必須要非常謹

慎,因為這麼大的建築量體一放上去,幾乎很難

再去改變它,是一個能夠持續相當久的物體。我

們每蓋一棟房子,就是對土地有一個承諾,而不

是造成破壞。

第二個是有關「生活」的部份,在空間架構中一

定要提供某些彈性,讓住進去的人跟他的空間,

能夠慢慢有一些互動、一些成長,在原見築中會

看到好像有很多空的地方,像是中庭、前庭、後

院等等,其實就是在留設一些彈性,讓住戶慢慢

可以跟他們自己的家園有一些互動。基本上我們

不會去設定太複雜的景觀或擺設,這是我們在設

計上對於生活的一些意見。

第三個就是「原型」,我們基本上是要能夠把這

些理念用結構體去呈現出來,那就是要找出一個

既經濟,又能夠符合生活條件的一個構造方式。

其實原老師跟我有一個同樣的喜好,就是我們都

喜歡到古村落或是聚落,也就是傳統民居去做一

些考察。先民們在規劃村落的當下,都是在找一

個原型,所以你可以發現每個村落的構造、建築

形式都非常類似,他們找到一個最經濟、最恰

當、能夠包覆生活的一個空間。原老師看得比我

廣,全世界的村落他大概都有涉足到,我除了自

己以前在國外的生活經驗去探訪之外,回台灣以

後,每年都會去採訪中國大陸的一些古村落,偶

爾也會去日本、越南…一些鄰近的亞洲國家。

76 77

幾何符號截取都市切片,建築日日展演生活趣味

Q7 請以簡述的話語,來形容與原廣司的合作心得?

張 其實跟我的理念還蠻接近的,就是我們都在追求簡單但不單調,我們也在追求豐

富但不要複雜,這個是我們一貫的想法,所以我們追求的東西,有蠻大的相似

性。

Q8 談談原廣司是否有慣用的建築語彙?

張 當然每個建築師都有他所熟悉的語彙,他應該是屬於日本建築及現代建築中屬於

理性主義的階段,所以他會去追求一些蠻簡單的幾何造型:圓形也好,三角形也

好,或是半圓,或是這些造型的組合,他在下手的時候,幾何對他來講是蠻重要

的,最後可以展現成蠻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個是指比較大的範圍來講,但是它也

可以展現在非常小的地方,而且他在運用時可大可小,即使在非常小的地方,像

進門口,也許一個門的把手也好、遮檐也好,都可以看到他慣用的語彙,這也產

生了欣賞原見築的一種趣味。

他的建築某種程度都有一種大器存在,當你接近他的時候,可以一點一滴慢慢發

現,不管他的顏色的運用,或者是一些幾何、點線面、正方體、三角、圓形……

這種符號比較常看到。你也會看到他對於像屋凸這種我們建築的突出物,就有很

多小的正方形的方塊整個排列在一起,從這些地方都可以發現他一些慣用的符號

跟語彙。

戶戶約6米大樹院落,垂直住宅擁自然最奢華

Q5 原見築的中庭,有別於一般實際功能性的公設如游泳池,反而以開放空間的手法

加以詮釋,似乎重新翻轉了公設的意涵?

張 原見築的公共設施,在開放空間中,我們安排的是一個樹林的概念,它是以矩陣

形式種出來的一群大樹,這個概念是讓人回家的時候能夠穿過樹林,在自然元素

中又有一個人的次序,刻意把它設計成一個非常規矩的排列方式。穿過這個樹林

進入中庭,在中庭有一個平靜的水池,用水跟建築物來做一些對話,因為在不同

的節氣、晨昏,水都會呈現不同的面貌,利用這個簡單的佈局,讓大家產生不一

樣的感受。這是我的理解。

Q6 在垂直的集合住宅設計大陽台、種大樹,想聽您陳述原廣司的用意為何?

張 我猜想原廣司非常在意在古村落裡面,除了大家共同生活的這些街道廣場以外,

每個房子裡面都有自己小的中庭,都有一棵樹或者是一個小的院落。所以在原見

築這樣垂直的集合住宅裡,即使你在十幾層樓,他都會創造出一個小小的院落。

這個是原見築對於怎麼樣把一個大家集合起來的環境,在垂直的向度上,如何呈

現每戶各自擁有一個小小院落的夢想,這是一個蠻特別的設計,就是說每一個戶

外出去都有一個兩層高的空間,在某種程度上它又是包被性蠻強烈的,我們本來

都以為照台灣傳統的觀念,有一個這麼大的陽台,應該對外是開放的,但原見築

對外又用隔柵把它圍起來,保有生活的隱私,我想他的希望是說,每一戶將來都

有一個自己可以經營的花園。

78 79

在台灣這個環境,還需要一點時間來說服消費者,雖然到客廳的動線稍微拉長一

點,但這種公寓的型態在紐約相當多,我們稱為Gallery,它沒有一個很好的中文

去翻譯,勉強翻譯成畫廊也不太恰當。Gallery是讓你可以把居家的照片、你的一

些東西陳列在牆上,也等於說它是家裡的一個精神或是一個生活的走道,我們在

跟原廣司的溝通當中配合他的平面精神、也參照了台灣的現況做了一些調整,現

在這個狀態我想也符合他的生活理念,但是某種程度也契合台灣對於平面使用的

一個慣性。

Q9 如果只能問原廣司一個問題,你想問他什麼?

張 這個問題也很好,其實我一直想問他一個問題:對於建築人,一個作品完成以

後,如果原見築只能拍一張相片,你要拍哪一張?其實每個案子我都會不斷這樣

問自己,因為每一個案子都是獨一無二,我們講的moment,就是它的靈魂所在,

當你只能取其中一張相片時,就可以看到一個建築師設計建築最精髓的所在。這

當然是一個有趣但是困難的事情,我有機會我會問他。但因為我還沒有問他,所

以我也不曉得他的答案是什麼,我想答案不會是一般的外觀造型,一定會是從中

庭裡面其中一部往外看,看到這個大的框架把這個都市框起來的感覺,我個人是

這樣認為的。

紐約Gallery藝適風 解放傳統重形式平面格局

Q10 除了以建築量體來呈現原見築的特色,在平面格局方面,如何做到一個創見的配

置?

張 其實在平面圖上,他有一種平常心,只是台灣長期被太過商品化的房地產所左

右,對於生活本質不知不覺已經麻木了,打開門到底要看到什麼,我們已經不去

想它了。原見築的客廳,其實稱之為客廳是不太恰當的,它是living room,是一

個起居的空間,因為我們現在的住宅很少用來招待客人,尤其集合住宅下面都有

會客室,所以他把客廳放在view最好的地方,那因為我們房子的架構,view最好

的地方不會在開門的地方,而是在比較裡面的角落,是基於生活的平常心去設計

的,但是蠻顛覆現在房地產的平面格局。

一進去,你會通過一些空間才會到達所謂的客廳,我很贊成這一點,當然這還要

跟客戶做一些溝通,因為通常在我們回家的序列上,你不會開門就馬上坐在客廳

裡面,你先會回到你的房間、或到廚房……先把東西、衣服放好以後,都打點好

了、甚至都洗過澡了,然後你才會去客廳坐下來,那是一個relax的地方。從生活

跟空間的序列來說,這樣的安排是有道理的,當然也不可諱言,會面臨到市場上

的一些挑戰。

80 81

其他還有很多,像是關於圍牆、綠色的很高的綠籬怎麼去種植栽……他有太多太

多這些想法,但碰到程序問題,很多很好的想法,就會有實行的困難。就像如果

不是施工圍籬,而是一個長期的圍牆,就不能夠在這個時候蓋,因為施工有施工

的規範,必須用雜項執照去申請,各種審查都相當繁複,所以我們必須做一些取

捨,不過也相當富有挑戰性。

Q13 您是否認為愈簡單的東西,如何愈能展現建築的品質?

張 我認為愈簡單的東西反而更不好蓋。一個看似簡單的東西,在施工、構造上必須

要特別精準,否則它的純粹性就會跑掉。

有企圖心的建設公司會在這個部份投入更多的心力,因為複雜的東西用一些手法

遮遮掩掩,很容易把瑕疵遮掉,但是當你回到一個純粹的造型,每一個地方、每

一條線,都不能馬虎。

敬業是最好的工法,純粹是最好的檢驗

Q11 幾次開會過程裡,最佩服原廣司的哪一點?

張 當然是他的工作態度。

我們相處開會每次半天或一兩天,很少看到他有疲倦的感覺,一直非常有活力。

他對於我們跟他談論的事情,也很專注傾聽,雖然有時候必須透過翻譯,但是他

不會因為站在某個高點,對別人的意見大概就只是參考一下,他對我們講出來的

每一個意見都很仔細的去聽,能夠的話,也會很快在平面草圖上做出他的回應,

如果不行的話,等我們回來台灣以後,沒多久就會接到他E-mail過來,快速解決問

題。

Q12 和國外建築師合作的經驗?有哪些需要協調溝通的地方?

張 對我而言,這是一個比較有趣的經驗。我回台灣以後,比較少與國外的建築師搭

配,如果要搭配,就必須要找到一個平衡點,因為在法律上我們是這個案子的負

責人,必須要通過台灣的各種法規審查;另一方面,作為一位原創者,原創者的

精神,我們不能在這個過程中把它模糊掉,否則就喪失合作的意義。

其實原廣司有很多想法,在我們現階段的審查上面都有一些困難,舉個例子:原

來的公共藝術,他的做法是沿著整個建築物一樣長的一個框架,但是在縣政府的

認定上,他們不認為這個是公共藝術,類似這樣的衝突點,我們就必須要在取捨

之間跟他溝通,然後最後再得到一些共識,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

82 83

當想像力遇上法規,彈性空間留遺珠之憾

Q14 在原廣司的原始概念中,為每戶設計了一個小房間(彈性空間),後因法規問題

而作罷。請談談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原始概念?

張 這構想其實蠻好的,其實他一直有這個企圖心,把本來在平面就可以達到事情,

希望能夠移到垂直空間去解決。一般在農莊都會有在外面的一個小房子,美國叫

out house,這個小房子有可能是儲藏間或是木工間,它會在整個成長空間裡,產

生一些不同的空間記憶,對小孩子來講,他可以躲到那邊去讓父母找不到,或是

到那邊可以耗到一陣子,或是長大一點在那邊做木工也好,或是收集一些喜歡的

東西。

原來的想法每一戶在上面都有一個這樣的小空間,出發點是蠻好的,但我們的地

震法規不允許,因為在門牌上面會有問題,不可能一戶登記的門牌可以跳兩邊,

等於每一個人要買兩戶。另外還有持分的問題,如果說每一個小房間都有一個門

牌的話,就產生了很多法規上面的問題。而且依照法規,每一戶停車的數量也會

不夠,主要是它沒辦法登記成同一戶。而原廣司也預測到這樣的結果,因為他在

日本也是碰到同樣法規的問題,就是同一戶,但是它是拆開的,而無法登記,這

是比較遺憾的一點,否則這個想法確實會帶來生活上更多不一樣的空間經驗。

我們在設計之初就認為住宅一定要有一些彈性,這個空間就是彈性的展現。幾乎

每一個住家都會抱怨說少了一個房間,有人想要用這個房間來收藏一些東西,有

人希望擁有一個音響室、或是個人的私密空間……但是現在的住宅格局通常是沒

有這個空間的,都是太制式化的幾房幾廳,所以你一住進去其實也被制式化了,

不知不覺就被空間制約成:你是住四房的人家,你是住兩房的小家庭……所以這

一點其實也是在提供一點不一樣的彈性,是有一個實質的居住的意涵的,只是礙

於目前的法規很難實行。

84 85

平均律—中軸線上的“天空之門"

平均律—人行道景觀

代表作品

86 87

沿街景觀水池(張景堯攝)

白鷺灣二期

1. D棟外觀(簡仁一攝)

2. 北側10米路外觀

3. A棟西北向外觀(簡仁一攝)1 2 3

88 89

河濱公園夜景北入口夜景

無所為

90 91

92 93

原廣司為台灣設計的第一個住宅案,平面設計由空間設計師陸希傑操刀。雙方首次跨

海合作,對於陸希傑的詮釋,原廣司滿意激賞。台灣是一座懸於世界之海的島嶼,原

廣司+陸希傑,聯手釋放了這座島上對於居所空間樣貌的想像,演繹出兼具個人純然

自由與親密社區意識的居家平面,讓人們在這個層層疊疊的世界中,既能匿蹤,又能

分享,為台灣住宅史記上嶄新的一筆。

陸希傑如何聚念,如何傳神,使得「原 見築」遵循原廣司大師詮釋建築聚落的意涵,

空間設計不再是視覺的佔據,在人與環境互動中,找到空間存在的意義,賦予家,原

型的質樸歸屬感。適度的留白設計與私家陽台精神樹的指引,成為重要的設計一環,

提供了視覺的放鬆,空間氛圍的曲線與傢俬配置,有意思呼應生活容器,形隨機能利

用天地曲線,營造出空間的層次感,藉由不經意的設計,引出空間的內部豐實的質

感,簡單的背後,是深思熟慮的決定,也突破以往空間使用的劃分,值得細細品味其

情境之氛圍。

94 95

陸希傑

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系,1993年取得英國AA建築

聯盟碩士學位,在英國期間曾於Raoul Bunschoten

事務所擔任設計師,回國後成立CJ STUDIO,從事

建築及室內設計、家具設計、產品設計等相關研究

開發。

代表作品:天母玖住章別墅案、國聯飯店、竇騰

璜及張李玉菁wum概念店及服裝店、Aesop 誠品信

義店微風店、敦南國美蔡宅作品等,獲殊榮無數

頗受國際重視,並入選為美國INTERIOR DESIGN雜誌

七十五週年特集中之五位具潛力設計師之一。2008

年應邀參展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2003年成

立個人品牌— shichieh lu —系列傢俱及生活產品陸

續推出。

SHICHIEH LU

96 97

Q2 若用一個「關鍵字」來形容,你會怎麼形容與原廣司的合作關係?

陸 原廣司為「原 見築」的每一戶創造了可以種植約6米高大樹的中庭,讓故事從中

庭得以慢慢展開,存在著一種時間的暗示性,因此我認為「展開」這個字眼可以

充分表達此次的合作精神。這個中庭是永恒的,暗示著一種時間的體會,每一個

生活空間,如客廳、餐廳、臥室、廚房…等,可分解為生活時間安排的序列;與

其說這是一種重新排列的手法,不如說它是一個展開(unfolding)的過程,一個

折疊之後再展開的過程:圍繞著中庭,展開每天感受的精彩。

以中庭約6米高的尺度,讓大樹得以進住大樓生活,成為居家元素的一份子,從此

陽台有了雲朵得以悠遊的天空、有了雨水得以佇足的樹葉,人也有了可以圍坐樹

下共享時光的庭院,或者獨自冥思打坐的一方天地。此外,大樹更是一個家的精

神與實質地標,從此訪客毋須牢記主人家門牌,認得大樹姿態即可與主人相遇。

近年來,我在建築教學及實物作品上圍繞三個主題:灌注、音樂結構、紙,以探

索「展開」的可能性。建築及設計並不是單純的藝術創造,而是一個看世界的入

口,一個無止盡的探險設計,找出隱藏在真實世界下新的幾何秩序。

Q1 台灣建築界之前幾乎都是由書本認識原廣司,實際接觸合作後,你有什麼樣的心

得呢?

陸 雖然原廣司近75歲的年紀對47歲的我而言,足足可以當我的父親,但他戴的帽

子、穿的衣服樣式卻跟我們差不多,充滿年輕有活力的感覺,謙和與堅定的專業

表現,令人油然而生一股尊敬感。

一個折疊之後再展開的過程

98 99

Q3 原見築的平面圖突破了傳統的設計手法,釋放了現代人渴望的住宅自由。做為負

責執行原廣司概念的空間設計者,您認為該基於何種思考?

陸 原廣司創造的,是一個台灣住宅領域從未有過的自由空間,讓回家成為一種信

仰、一種儀式。

第一個被釋放的自由,是破除傳統配置的動線。一進家門,就是客廳旁的開放小

門廳與餐廳,與台灣的居住習慣不一樣。深入探討他為什麼如此安排空間層次的

關係。在歐洲和日本,一進家門先經過廚房、房間,然後才是客廳,這是他們的

生活習慣,在那兒反而才是正常的。此外,平面格局的安排,特別讓出中庭旁邊

的空間,變成閱覽空間,我等於是在那裡創造了一個小廣場的概念。

一個角落就是世界的一部份,突破了我們對於格局的習以為常的觀念,也打破了

隔間對生活趣味的種種限制。隔間,是一種以面切割面的手法,在「原 見築」,

我試圖用一條若有似無的連續性動線,讓規模與尺度對話,自然與科技共舞,空

間擁有穿越時間的能力,詮釋原廣司超越世代、跨越國際的建築宗師眼光。

第二個被釋放的自由,是原廣司的住家空間設計概念,等於在垂直的大樓裡,創

造了難得的兩進式的合院。在國外,買菜回來一定是先拿去廚房,這個習慣應

該也與早期聚落的習慣有關,而且在國外,一開始室內是沒有隔間的,所謂的客

廳、餐廳,都是慢慢才發展出的概念;在台灣,傳統四合院的房間概念也是以通

舖為主,沿著走廊一間、一間的排列,這就有點兒「合院」的味道了。

小廣場優雅現身,釋放傳統格局思維

100 101

Q4 原廣司的建築,在台灣開啟了什麼樣嶄新的價值觀?對台灣的建築,請你談談產

生了什麼樣的意義與影響?

陸 我很開心原廣司帶來一個新的模式,原廣司突破了媚俗。我們的住宅模式常被房

地產市場控制,似乎房地產有隻看不見的手,有其遊戲規則在裡面,讓我們的生

活有時沒有辦法前進,也會被風水框住,走向更多的不得已的現實規範。而房子

住得舒服,或許因人適切也是所謂的好風水。

「原 見築」帶來的這種不同的模式,是我所期待的,而且漸漸地產生了影響力。

第一,他的自由動線,讓人覺得生活可以不一定要侷限在傳統的三房兩廳,每一

個人住的格局大同小異,形同穿制服,他證明了這種價值觀是可以被改變的。

第二,他以二進式合院塑造社區的認同感。人們走進社區就是中庭,有助居民之

間凝聚社區意識,有機會去瞭解別人;進到家裡,每戶有一個小中庭,戶與戶之

間看到彼此的小中庭,這種居住意識會更親密,關係會更好,集體意識愈來愈強

大,對社會的影響力也跟著愈來愈強大。

媚俗黯然退場,個性空間找到自己的主人

由社區入口進來遇見的中庭,是第一個大合院,

自己家裡的中庭,等於是第二個小合院,這就是

他的初衷;放大來看,住宅是社區中庭的一部

份,所以原廣司也在住宅裡巧妙地置入了一個和

社區中庭功能相似的小合院,每個家都有自己的

主題中庭。了解了這個關係,就能夠理解為什麼

客廳並不一定要設計在房子的前半部。

第三個被釋放的自由,是突破了有限的樓高,創

造了LOFT的挑高感,以及獨棟住宅的獨立感。

幾近無隔間的方式,讓人可以輕而易舉看到空間

裡的每一個物件,而除了中庭,牆高都沒有頂到

天花板,有一種大家生活在一個大屋頂底下的感

覺,像是住在空中的獨棟住宅裡, 而不是住在大

樓裡那種一層、一層的侷限感。

102 103

104 105

Q5 或許對大多數的創作人來說,旅行或許是一個出

口,而你創意靈感是來自於…

陸 每一次的創作,都與建築師有一同的靈感來源。這

一次,跟著「原 見築」的主題去發展,慢慢成形。

「原 見築」的主題使用了許多空間退縮以及降低天

花板的手法,讓空間產生一種有回響的感覺。

Q6 聽說你對音樂有很深的喜愛,你覺得「原 見築」會

是像哪一種音樂類型的感受?

陸 或許我認為「原 見築」是一首奏鳴曲。奏鳴曲是一

種小品,有起承轉合,透過主題與發展,產生一些

變化,又回到原點,這種形式很迷人。事實上住在

那裡,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局部的主題,可以看到

主題的發展,看到變化,依著主題產生許多虛空間

的變化,因為物件主題也會產生變化,奏鳴曲就是

這樣精緻的小品,不是交響樂那種大規模的尺度,

每個地方都有自由度在流轉,空間與空間互相暗

示,以特定置入的手法,讓空間的個性自己去找主

人。

106 107

Q7 最後想請教你,現代人開始談「昇華生活質量」,你認為「原 見築」為台灣樹立

了什麼樣的「本質」美學標準呢?

陸 其實美學與創意靈感的最佳來源,還是出自「生活」。一個國家人民的素質,來

自美學基礎,而這分為美學的態度,與生活的態度。關鍵點是要涉獵不同的文

化,而且要能敏感地察覺透過反差呈現出的質感,轉化應用在空間和視覺上。

視覺美學是很重要的一環,要感受空間一定要透過視覺,所以視覺美學有時是很

微妙的,它是一種混合了符號與美的直觀感受。符號,是歷史的、是文化的,而

美,是來自直覺、是來自各種生活體驗的反映,一個好的設計,就是要能反映出

這些特質,因為設計代表了一種宣導、一種宣示,具有影響力。

以原廣司此次的設計,我很喜歡大中庭與小中庭的關係,而且以漸層的方式組合

成白色線條,讓人能由簡單裡感受出變化性的層次感,非常豐富;另外,大門的

設計帶有鮮明的日本味,日本有一種清貧思想美學,不崇尚表面的數量多與複雜

度,這就是原廣司為台灣樹立的視覺美學。

原廣司這次也以許多小地方的變化,搭配中庭約6米高的樹,呈現了不同的極簡

風格,或可稱之為「有機幾何」、「有機極簡」的概念。

它是一種有機生活,是一種美學的模式,不是完全簡約,也不一定講求完全方方

正正,反而如蛋,蛋是顏色與表面最單純、形狀最沒有稜角的一種獨特美學。它

是屬於一種辯證關係,場域和物體,有各自的形狀,有各自的質感,卻又能相互

輝映。比方說,以特殊水泥地板為主,搭配些許可呼吸的木地板,空間呈現溫潤

帶著點兒前衛的清爽質感,將空間中的物件鮮明地襯托出來。

平衡,也是主題。平衡是一個很重要的美學重點,用我們長期設計經驗的積累,

創造出好的生活、舒服的生活模式。

比方材料的運用,以水泥或幾種不同的材料相互搭配,突破單一材料的限制,材

料之間就必須取得平衡,呈現品味不浮誇的內斂質感,同時又具有強烈的獨特

性,搭配起來就是「舒服」二字。水泥地板基本上就是一種簡潔的精神,也就是

現代、當代的精神,展現一種自信。在新竹來說,則是彰顯一種有現代感的看

法。

有機極簡美學模式,固著與流動的辯證

108 109

竇騰璜及張李玉菁wum概念店及服裝店

代表作品

110 111

財團法人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

112 113

敦南國美蔡宅

114 115

好的建築,總是有特別的味道。

名作家、攝影與電影工作者Roland Hagenbergh曾一次訪問原廣司。他說,一個宣稱自己是60年代革命世代之子,卻蓋出了巨大的紀念建築物,如京都JR車站與北海道札幌巨蛋,而成功,從來沒有改變過原廣司做一個地球游牧者,相反地,這只讓他更加堅信,如果都市

地區的發展出了問題,多少是因為在某方面違反了古代村落結構的真知灼見⋯「我或許可

以解說聚落,但真正發言的,是聚落本身」原廣司如是說。

在閱讀原廣司的過程裡,他的眼,啟蒙了建築影像的視窗⋯在「原見築」立面試圖讓建築

重複的符號,在接受光線的同時,就能把各種天空映像聚集在一起,像是進行拼貼充滿變

化的,而內部的一棵樹卻是生活的精神象徵性;始初的構想,讓11%公設比,成為每戶各自擁有Flying Box的屋頂空間,擁有與自家的居所,距離不會太遠的獨享自己的空間,將「私我」與「公我」的生活居所的各種面向,作了細緻的反覆的實證⋯願意這樣稱他,日

本建築的游牧哲人也是建築數學家。

灰紫色的氤氳中,一座祭台悠然升起,火在空中浮游,它是什麼?時間的凝固?空間的凝

塊?一個跨越心靈的剎那的永恆⋯我們問原廣司「你覺得 你是誰?」「我 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他很堅定地回答這個話題。一個動人的建築師,每一次遠遠地想著,這位被國際

稱為的大師,浮現的不是他的演說解構的建築神情,也不是他親自為工作群做了好吃的蕃

茄法式麵包,而是他不離手地抽著煙,在草圖上的繁複動作,一直又一直畫圖的側影,近

75歲瀰漫著白煙的白髮⋯因為他才有持續的氣氛,熱情活力、建築獨具、寬大厚度、研究精神⋯走訪世界50餘國家的聚落。

家,是一名生命存在意義的追求者,只要當你對一個領域更深入的時候,當你能參透到裡

面時,你才能對另一個領域更了解,才會發現,彼此互動、呼應的關係。「大多都是我一

個人獨處的時候,在夜深人靜像半夜兩三點的時候,那個瞬間對我來講似乎很好」⋯2010年7月3、4、5日與馬慶鐘導演、馬凱攝影師、惠雯及方薇雅,進行一場「建築生活與原廣司」的對話。一直是最閱讀的記憶,最誠懇的一頁。

當我們記錄他的同時,他不斷地說,他也在紀錄著我們...

暉晴 記實2011.10.08 于工作室的午后

第一次認識原廣司在2000年京都火車站

第一次遇見原廣司在2010年涉谷工作室

「你覺得 你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