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文化脉动 r “文化 旅游”:在包容中走向繁荣...

1
文教周刊 文教周刊 2018 6 21 日 星期四 19 19 ■文化脉动 R 从雷锋入伍到牺牲的 953 天时间里,季 增共为他拍摄了 260 多张照片,毫无疑问,是 为雷锋拍照最多的摄影师。然而,他自己却 从未同雷锋有过哪怕一张合影。 “上个世纪 60 年代,照片成本是很高 的。我在部队当摄影员,是给公家干活,哪 能用公家的钱给自己拍照!”季增这样解 释道。 为了弥补这个遗憾,雷锋牺牲后,季增找 照相馆合成了一张雷锋与自己的合影,一直 搁在家中书橱的显要位置。 在这张黑白照片中,两人还是入伍不久 的样子,咧嘴笑着,季增的右手搭在雷锋右 肩上。 1960 1 8 日,辽宁营口火车站广场, 季增所在部队在这里举行欢迎新战友入伍大 会。一个身材不高但充满青春活力的新战 士,操着浓重的南方口音在台上发言。 “我只有一个心愿,就是一定要很好地学 习毛主席著作,练好杀敌本领,为保卫伟大的 社会主义祖国当个像样的兵,决心做毛主席 的好战士。”寒风凛冽,几次把他的讲稿吹乱, 他干脆脱开讲稿,向大家表达决心。 这份对祖国、对部队的热爱和激情,深深 地感动了季增。季增挤上前去,按动快门,拍 下了这名新兵脸上的激昂。这是季增在雷锋 入伍后为他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雷锋意外牺牲后,季增于 1964 年复员 到《承德群众报》(现《承德日报》)任摄影记 者。这些年来,他先后多次搬家,许多东西 都丢失了,唯有雷锋的照片完好无损地保 存着。 “是雷锋精神鼓舞了我的一生,改变了我 的一生。学雷锋、讲雷锋、宣传雷锋是我纪念 战友的一种方式。”他先后为部队、工厂、学 校、农村作雷锋事迹报告 2000 多场,听众累 计达 20 万人次。走到哪里,就把雷锋精神带 到哪里。 就在今年 3 月, 83 岁高龄的季增还和 老伴儿去南京做了一次雷锋事迹宣讲,由 他 口 述 的《雷 锋 照 片 的 故 事》一 书 也 同 时 出版。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企 图利用雷锋某些照片大做文章,意图达到否 定雷锋、否定英雄、否定党的领导的险恶目 的。”季增痛切地表示,对历史虚无主义,要 坚决批驳,“我之所以出版这本书,就是要用 铁一般的事实,揭露一些抹黑英雄的人的丑 恶嘴脸。” “我有责任站出来,用我亲手拍的照片, 用我亲历的事实,捍卫我的老战友雷锋,捍卫 伟大的雷锋精神。”老人平和的目光中透着 坚毅。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 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 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在季增收藏的一本《雷 锋日记》中,这句话被他用红笔勾画出来,诉 说着两位战友的共同心声。 “是雷锋精神鼓舞了我的一生” —《雷 锋 照 片 的 故 事》作 者 季 增 一 席 谈 本报记者 史一棋 振兴端午文化 【事件】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形式多样的端午节 俗在各地上演:吃粽子、插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戴五 色线。统计显示,在中国 56 个民族中,半数左右拥有 民族特色的端午节,如彝族都阳节,在四川凉山彝族 自治州雷波县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流行。 【点 评】 很多少数民族有着自己代代相传的端 午节,这表明传统节日习俗传承是时间与地域的 交融,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生活往来,为端午节 本源性传统带来多样性的包容、发展。端午节习 俗传承过程中现代性和传统性兼具,包含了中国 人对文化、对生活的选择,包含了中国人的文化自 信。在信息化时代,我们更应持续传承和振兴优 秀传统文化。对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可以运用新 的呈现方式让人们了解体验,让端午节成为记得 住的乡愁,力争在继承端午节传统的基础上,实现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端午节所蕴含的文 化自信力。 尊重教育规律 【事 件】 如今很多家长不再让孩子上幼儿园大 班,而是把他们送去上一些培训机构办的学前 班。在学前班里,学前儿童被要求学习小学课程。 【点 评】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理解能力有限, 即使在学前班里被灌输小学的学科知识,大多只 是死记硬背,不仅学习效果不好,还会被剥夺本应 享受到的快乐成长时光。另一方面,虽然教育行 政部门三令五申、严查幼儿园的“小学化”,但各类 培训机构却纷纷开办学前班,它们以违背幼儿成 长规律的“小学化”为卖点,动辄收费几千甚至上 万元,也给家长们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无论 是对孩子还是对家长,拔苗助长式的过度教育都 是弊大于利的。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 情固然可以理解,但教育必须要遵循客观规律。 (田 正 赓) ■微议 R ■速写 R 随着“互联网 + ”时 代的到来,网络对大学 生的生活方式、身心发 展、价值观养成等诸多 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已发展成为开展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新战线、新路径。如何 紧跟时代步伐,构建全 方位、立体化的网络思 政教育格局,切实发挥 网络育人功效成为教 育领域的一个时代 课题。 对高校来说,为完 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 任务,进一步强化思想 引领,就要主动“触 网”,对网络思政的定 位、内容和平台进行更 多的探索和实践。 提升媒介素养, 转变惯性思维,培育 高水平思政教师队 伍,高校网络思政育 人新坐标是做好网络 思政工作的基本前 提。新媒体时代让大 学生拥有了更加便 捷、开阔的交流平 台。高校必须培育和 建立有媒介素养和网 络思维的高水平思政 教师队伍,转变传统 思政教育模式,更加 注重互动式引导,用 有创意、有思想的优 质课程和活动吸引学 生,用多维化网络服 务和互动潜移默化地 感染学生,精确定位 网络育人角色,将网 络思政教育从“郊区” 变成“开发区”。 融合校园文化、建 设品牌栏目,开辟新媒 体主流舆论场,擦亮网 络思政教育基本色是 做好网络思政工作的 必然要求。新媒体时 代,最宝贵的无疑是受 众的注意力,能否吸引 学生的关注和参与是 网络思政工作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校园 文化一直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无论是丰富 多彩的文体活动,还是百家争鸣的学术讲座,都 已成为高校引领学生思想的有力载体。将校园 文化融入网络思政教育,通过同嘉宾线上互动、 网络知识问答等手段,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亲切 感,更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率,同时可通过网络平 台建设学生感兴趣、与学生切身相关的品牌栏 目,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升级网络载体,注重数据分析,完善校园教 育配套机能,打造网络思政教育助推器是做好网 络思政工作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一些新兴 第二课堂信息系统的面世和走红,各高校也愈加 重视根据学校特色和需求建设网络思政平台。 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让网络思政教育有了真正的 实体依托,不仅帮助高校梳理了思政教育框架体 系,满足了学生在学习、交流、实践、就业等方面 的需求,更是为全面记录学生在校数据、建立电 子档案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高校通过大数据分 析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发展需求,有 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引导提供了可能,切实扩大 了网络思政的覆盖面,让网络思政更接地气。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这是做好网 络思政工作的根本方法,也是新媒体环境下开展 网络思政工作的必然要求。只有注重现实关切, 勇于推动思政工作深度“触网”,才会在新时代切 实发挥思政工作的育人功效,引领学生和时代共 振,与梦想同行。 ■金台论道 R 6 19 日,全球第八家“十月作家居住地”落户丽 江古城。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十月文学院院长曲仲 说,“十月作家居住地”是北京出版集团在“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拓展出版合作的重要平台,是十月文 学院的创作项目延展地,也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 要基地。“十月作家居住地”融作家创作交流、版权交 易、品牌传播于一体,此前已有布拉格、爱丁堡、加德满 都、北京、拉萨、李庄、武夷山等 7 家“十月作家居住 地”,签约作家包括余华、苏童、韩少功等国内知名作 家。据了解,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鸿将成为“十 月作家居住地 · 丽江古城”的首位入驻作家,她将与当 地文学爱好者进行广泛的文学交流活动。 丽江市委副书记何玉兰表示,“十月作家居住地” 落户丽江古城,对于丽江引进优质文学资源,丰富和提 升丽江古城的文化形象,推广丽江古城和中国文学都 具有重要意义。丽江将努力营造良好适宜的生活和写 作环境,积极支持“十月作家居住地”平台建设,希望更 多的十月签约作家来丽江创作,传递更多古城故事、丽 江声音,为增进民族团结与文化交融以及地方发展发 挥重要作用。 “十月作家居住地”落户丽江 本报记者 按照中共中央近日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 机构改革方案》,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进行职责 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 门,不再保留文化部、国家旅游局。文化和旅游 的融合,随之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如何用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诠释旅 游,又如何用旅游更好地传播特色文化、提升文 化软实力,值得探索。 文化遗产类景区 成为热点 尧都平阳陶寺考古成果展、台北尧都文化 旅游节推介会、全球华人祭拜尧帝大典、尧文化 高峰论坛、《尧颂》演出……6 9 日至 15 日,首 届尧都文化旅游节在山西临汾市尧都区举行。 尧都区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地处汾渭平原汾河 谷地核心地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中心,遗存 有尧庙、尧陵、尧居等丰富的尧文化旅游资源。 临汾市委常委、尧都区委书记陈纲说,通过举办 尧都文化旅游节,深入挖掘尧文化蕴含的思想 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实现时代要求与历 史传承的有机结合和继承创新,让尧文化展现 出魅力和风采,让更多的人领略尧文化丰富的 历史内涵。 近年来,依托文物、建筑群、遗址等文化遗 产,通过节庆、研讨、演出、展览、交流合作等形式, 各地纷纷借助文化遗产地,打造文化名片。北京 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地方经济发展到一 定程度就会存在一定的文化焦虑,挖掘当地的文 化渊源、文化古迹成为内在动力和需求。 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也带来新的发展契 机。随着我国旅游休闲经济的发展,文化遗产 的优势日渐凸显,文化遗产地拥有丰厚的文化 资源,成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良好载体。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童明康说,文化 遗产和旅游是一种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共同繁 荣的关系。文化遗产需要旅游实现和发挥其价 值,而旅游需要文化遗产作为它的资源。相关 数据显示, 2017 年文化遗产类景区总体预订情 况呈火热态势,同比 2016 年增长高达 1.3 倍。 游客出行高峰期集中于下半年, 8 月与 10 月客 流量达到顶峰,分别占全年旅客流量的 15.52% 16.30%2018 15 月,赴世界文化遗产类 景区出游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 17% ,文化遗产 类景区已经成为新的热点。 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成为焦点 作为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 世界遗产,更是成为旅游的热门。目前,我国拥 有世界遗产 52 处。相关数据显示,黄山、峨眉 山、故宫、长城、都江堰、南岳衡山、明孝陵、秦始 皇陵兵马俑、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鼓浪屿成为国 内最受欢迎的十大世界遗产景区。 然而,在文化遗产类景区火爆背后,安全、管 理等问题也被一再提及。有专家指出,在文化遗 产地的保护中,火灾对文物本体造成的损害尤为 严重。尤其到节假日期间,客流、人流的增大为 安全事故埋下了隐患。国家文物局披露, 2017 年,全国发生文物火灾事故共 17 起,其中,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6 起,电气引起的 3 起,用火管理 不善引起的 1 起。究其原因,一些文物单位疏于 管理,文物消防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电气火灾 隐患十分突出,整改工作不到位、不彻底;一些单 位依然存在售卖和燃烧超标准香烛的行为;一些 地方消防设备设施配置不规范,日常巡查演练不 到位。文化遗产地的安全问题,需要引起各方的 重视。 另一方面,在利用文化遗产地的过程中,也 出现了开发过度、无序管理等问题。近年来,凤 凰古城、丽江古城就相继被曝过度开发,影响了 游客的体验,也影响了当地的文化品牌。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张朝枝说,文化遗产 保护与旅游的矛盾碰撞主要表现在几个层面,一 是旅游性碰撞,即游客的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造 成的影响,如乱刻乱画、乱扔垃圾、超载等;二是管 理性碰撞,主要是指由于管理手段与方法不当造 成的遗产保护问题,如清洁、清洗、维护方法不当; 三是开发性问题,主要是指对遗产及其周边环境 的开发建设造成的毁灭性破坏;四是观念碰撞, 主要是指利用方式与遗产保护的价值观差异导 致的文化遗产利用矛盾。“这几个问题在旅游发 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中遗产 价值认识的矛盾碰撞贯穿始终。” 如何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之间达成平 衡,需要凝聚政府、社会、民众等各方智慧。中 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认为,保护和利 用并不是一对矛盾,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 系。“如果处理好了,既可以促进文化遗产的保 护,又可以发挥文化遗产应有的社会、文化、经 济、情感等价值,也可以让文化遗产更好地传递 给子孙后代。” 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标准 成为重点 近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 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 2019 年世界文化 遗产申报项目。在良渚古城考古发现的基础 上,借势文化遗产地保护,良渚遗址培育发展 以文化创意、规划设计为主体的零污染产业, 良渚遗址周边现已建成 3 个特色园区,除了旅 游小镇良渚文化村,还有展示良渚文化的良渚 博物院,聚集文创产品和工业设计的梦栖小 镇。昔日的采石场、化肥厂所在地,如今已成 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浙江文物考古研 究所所长刘斌说,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实践证 明,遗址保护必须得到政府支持、法律保障和 资金保证。 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突破以往 “机票+酒店+门票”的简单旅游概念,文化遗产地 增加了很多休闲娱乐产品。全国各地也纷纷加 快资本运作,完善相关产业链条。山西加快推动 文旅产业发展,千岁国际实业集团将文旅实体项 目通过合理架构进行填充,实现整体主板上市。 河南发布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洛阳旅发 集团加快上市。中国旅游协会名誉副会长王军 认为,近年来,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产业格局日趋 完善,市场规模品质同步提升,而文化旅游公司 的上市,将加快引领文旅融合。 与此同时,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被一再强调。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说,文化遗产保 护语境下的文化旅游活动,必须强调对遗产的保 护。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应当有效管理旅游活 动的规模。在研究和评估遗产地空间承载力的 同时,应积极推动遗产地社会和文化承载力的研 究和评估。文化旅游活动本身是对遗产价值的 传播,改善和不断提高旅游体验的品质,是促进 遗产地价值传播的积极方式。旅游应当尊重遗 产地社区的权利,鼓励平等的文化交流,加强遗 产地社区的文化自信和自豪。”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和利 益相关方的关系值得思考。作为中国世界遗产 中的活态文化遗产,云南哈尼梯田特别注重保 护利益相关方,将如何改善百姓生活贯穿全过 程,对 82 个传统村落实施保护,政府与专业机 构密切合作,鼓励村民用传统材料修缮蘑菇房, 同时对内部进行适当改造,满足村民改善居住 条件的要求;对于部分不协调民居,通过编制规 划纳入未来逐步整改的范畴,或者进行外立面 适度改造,尽可能保留建筑功能。 从中国长城、北京故宫等被列入世界遗产 算起,中国的申遗之路已经走过 30 多年。在世 界遗产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保护文化遗产的 观念也不断深入。 张朝枝指出,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还可以 从以下 3 方面去努力:一是建立包容的遗产价 值观,即要尊重专家的遗产价值判断,也要充分 理解各利益相关者对遗产价值的诉求,特别是 要尊重遗产真正的主人即社区居民的遗产价值 理解与诉求;二是要建立遗产保护标准的共识, 要充分认识到遗产保护国际准则的动态性与多 元化,不必过分教条化遵照国际准则,要立足中 国国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遗产保护 标准的规则;三是要增强遗产利益相关者的文 化认同,增强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增强文化 自信。 用魅力文化诠释旅游,以特色旅游传播文化 “文化+ 旅游”:在包容中走向繁荣 本报记者 日前,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景区为游客新增了一台内容丰富多彩的昭君文化大戏—《昭君出 塞》情景剧,包括迎亲仪式、编钟歌舞、兴山围鼓、地花鼓等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 本报记者 史家民每次作报告时,季增都会随身携带自己为雷锋拍摄的各种照片。 本报记者 史一棋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Dec-2019

2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文教周刊文教周刊2018年 6月 21日 星期四 1919

■文化脉动R

从雷锋入伍到牺牲的 953 天时间里,季

增共为他拍摄了 260 多张照片,毫无疑问,是

为雷锋拍照最多的摄影师。然而,他自己却

从未同雷锋有过哪怕一张合影。

“ 上 个 世 纪 60 年 代 ,照 片 成 本 是 很 高

的。我在部队当摄影员,是给公家干活,哪

能 用 公 家 的 钱 给 自 己 拍 照 !”季 增 这 样 解

释道。

为了弥补这个遗憾,雷锋牺牲后,季增找

照相馆合成了一张雷锋与自己的合影,一直

搁在家中书橱的显要位置。

在这张黑白照片中,两人还是入伍不久

的样子,咧嘴笑着,季增的右手搭在雷锋右

肩上。

1960 年 1 月 8 日,辽宁营口火车站广场,

季增所在部队在这里举行欢迎新战友入伍大

会。一个身材不高但充满青春活力的新战

士,操着浓重的南方口音在台上发言。

“我只有一个心愿,就是一定要很好地学

习毛主席著作,练好杀敌本领,为保卫伟大的

社会主义祖国当个像样的兵,决心做毛主席

的好战士。”寒风凛冽,几次把他的讲稿吹乱,

他干脆脱开讲稿,向大家表达决心。

这份对祖国、对部队的热爱和激情,深深

地感动了季增。季增挤上前去,按动快门,拍

下了这名新兵脸上的激昂。这是季增在雷锋

入伍后为他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雷 锋 意 外 牺 牲 后 ,季 增 于 1964 年 复 员

到《承德群众报》(现《承德日报》)任摄影记

者。这些年来,他先后多次搬家,许多东西

都 丢 失 了 ,唯 有 雷 锋 的 照 片 完 好 无 损 地 保

存着。

“是雷锋精神鼓舞了我的一生,改变了我

的一生。学雷锋、讲雷锋、宣传雷锋是我纪念

战友的一种方式。”他先后为部队、工厂、学

校、农村作雷锋事迹报告 2000 多场,听众累

计达 20 万人次。走到哪里,就把雷锋精神带

到哪里。

就 在 今 年 3 月 ,83 岁 高 龄 的 季 增 还 和

老 伴 儿 去 南 京 做 了 一 次 雷 锋 事 迹 宣 讲 ,由

他 口 述 的《雷 锋 照 片 的 故 事》一 书 也 同 时

出版。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企

图利用雷锋某些照片大做文章,意图达到否

定雷锋、否定英雄、否定党的领导的险恶目

的。”季增痛切地表示,对历史虚无主义,要

坚决批驳,“我之所以出版这本书,就是要用

铁一般的事实,揭露一些抹黑英雄的人的丑

恶嘴脸。”

“我有责任站出来,用我亲手拍的照片,

用我亲历的事实,捍卫我的老战友雷锋,捍卫

伟大的雷锋精神。”老人平和的目光中透着

坚毅。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

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

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在季增收藏的一本《雷

锋日记》中,这句话被他用红笔勾画出来,诉

说着两位战友的共同心声。

“是雷锋精神鼓舞了我的一生”——《雷锋照片的故事》作者季增一席谈

本报记者 史一棋

振兴端午文化

【事件】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形式多样的端午节

俗在各地上演:吃粽子、插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戴五

色线。统计显示,在中国 56个民族中,半数左右拥有

民族特色的端午节,如彝族都阳节,在四川凉山彝族

自治州雷波县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流行。

【点评】很多少数民族有着自己代代相传的端

午节,这表明传统节日习俗传承是时间与地域的

交融,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生活往来,为端午节

本源性传统带来多样性的包容、发展。端午节习

俗传承过程中现代性和传统性兼具,包含了中国

人对文化、对生活的选择,包含了中国人的文化自

信。在信息化时代,我们更应持续传承和振兴优

秀传统文化。对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可以运用新

的呈现方式让人们了解体验,让端午节成为记得

住的乡愁,力争在继承端午节传统的基础上,实现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端午节所蕴含的文

化自信力。

尊重教育规律

【事件】如今很多家长不再让孩子上幼儿园大

班,而是把他们送去上一些培训机构办的学前

班。在学前班里,学前儿童被要求学习小学课程。

【点评】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理解能力有限,

即使在学前班里被灌输小学的学科知识,大多只

是死记硬背,不仅学习效果不好,还会被剥夺本应

享受到的快乐成长时光。另一方面,虽然教育行

政部门三令五申、严查幼儿园的“小学化”,但各类

培训机构却纷纷开办学前班,它们以违背幼儿成

长规律的“小学化”为卖点,动辄收费几千甚至上

万元,也给家长们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无论

是对孩子还是对家长,拔苗助长式的过度教育都

是弊大于利的。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

情固然可以理解,但教育必须要遵循客观规律。

(田正赓)

■微议R■速写R

随着“互联网+”时

代的到来,网络对大学

生的生活方式、身心发

展、价值观养成等诸多

方 面 产 生 了 深 远 的 影

响,已发展成为开展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新战线、新路径。如何

紧跟时代步伐,构建全

方位、立体化的网络思

政教育格局,切实发挥

网 络 育 人 功 效 成 为 教

育 领 域 的 一 个 时 代

课题。

对 高 校 来 说 ,为 完

成 好 立 德 树 人 的 根 本

任务,进一步强化思想

引 领 ,就 要 主 动“ 触

网 ”,对 网 络 思 政 的 定

位、内容和平台进行更

多的探索和实践。

提 升 媒 介 素 养 ,

转 变 惯 性 思 维 ,培 育

高 水 平 思 政 教 师 队

伍 ,高 校 网 络 思 政 育

人 新 坐 标 是 做 好 网 络

思 政 工 作 的 基 本 前

提 。 新 媒 体 时 代 让 大

学 生 拥 有 了 更 加 便

捷 、开 阔 的 交 流 平

台 。 高 校 必 须 培 育 和

建 立 有 媒 介 素 养 和 网

络 思 维 的 高 水 平 思 政

教 师 队 伍 ,转 变 传 统

思 政 教 育 模 式 ,更 加

注 重 互 动 式 引 导 ,用

有 创 意 、有 思 想 的 优

质 课 程 和 活 动 吸 引 学

生 ,用 多 维 化 网 络 服

务 和 互 动 潜 移 默 化 地

感 染 学 生 ,精 确 定 位

网 络 育 人 角 色 ,将 网

络 思 政 教 育 从“ 郊 区 ”

变 成“ 开 发 区 ”。

融合校园文化、建

设品牌栏目,开辟新媒

体主流舆论场,擦亮网

络 思 政 教 育 基 本 色 是

做 好 网 络 思 政 工 作 的

必 然 要 求 。 新 媒 体 时

代,最宝贵的无疑是受

众的注意力,能否吸引

学 生 的 关 注 和 参 与 是

网络思政工作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校园

文化一直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无论是丰富

多彩的文体活动,还是百家争鸣的学术讲座,都

已成为高校引领学生思想的有力载体。将校园

文化融入网络思政教育,通过同嘉宾线上互动、

网络知识问答等手段,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亲切

感,更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率,同时可通过网络平

台建设学生感兴趣、与学生切身相关的品牌栏

目,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升级网络载体,注重数据分析,完善校园教

育配套机能,打造网络思政教育助推器是做好网

络思政工作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一些新兴

第二课堂信息系统的面世和走红,各高校也愈加

重视根据学校特色和需求建设网络思政平台。

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让网络思政教育有了真正的

实体依托,不仅帮助高校梳理了思政教育框架体

系,满足了学生在学习、交流、实践、就业等方面

的需求,更是为全面记录学生在校数据、建立电

子档案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高校通过大数据分

析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发展需求,有

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引导提供了可能,切实扩大

了网络思政的覆盖面,让网络思政更接地气。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这是做好网

络思政工作的根本方法,也是新媒体环境下开展

网络思政工作的必然要求。只有注重现实关切,

勇于推动思政工作深度“触网”,才会在新时代切

实发挥思政工作的育人功效,引领学生和时代共

振,与梦想同行。

勇于推动思政工作深度﹃触网﹄

李洪满

■金台论道R

6 月 19 日,全球第八家“十月作家居住地”落户丽

江古城。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十月文学院院长曲仲

说,“十月作家居住地”是北京出版集团在“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拓展出版合作的重要平台,是十月文

学院的创作项目延展地,也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

要基地。“十月作家居住地”融作家创作交流、版权交

易、品牌传播于一体,此前已有布拉格、爱丁堡、加德满

都、北京、拉萨、李庄、武夷山等 7 家“十月作家居住

地”,签约作家包括余华、苏童、韩少功等国内知名作

家。据了解,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鸿将成为“十

月作家居住地·丽江古城”的首位入驻作家,她将与当

地文学爱好者进行广泛的文学交流活动。

丽江市委副书记何玉兰表示,“十月作家居住地”

落户丽江古城,对于丽江引进优质文学资源,丰富和提

升丽江古城的文化形象,推广丽江古城和中国文学都

具有重要意义。丽江将努力营造良好适宜的生活和写

作环境,积极支持“十月作家居住地”平台建设,希望更

多的十月签约作家来丽江创作,传递更多古城故事、丽

江声音,为增进民族团结与文化交融以及地方发展发

挥重要作用。

“十月作家居住地”落户丽江本报记者 张 贺

按照中共中央近日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

机构改革方案》,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进行职责

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

门,不再保留文化部、国家旅游局。文化和旅游

的融合,随之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如何用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诠释旅

游,又如何用旅游更好地传播特色文化、提升文

化软实力,值得探索。

文化遗产类景区成为热点

尧都平阳陶寺考古成果展、台北尧都文化

旅游节推介会、全球华人祭拜尧帝大典、尧文化

高峰论坛、《尧颂》演出……6 月 9 日至 15 日,首

届尧都文化旅游节在山西临汾市尧都区举行。

尧都区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地处汾渭平原汾河

谷地核心地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中心,遗存

有尧庙、尧陵、尧居等丰富的尧文化旅游资源。

临汾市委常委、尧都区委书记陈纲说,通过举办

尧都文化旅游节,深入挖掘尧文化蕴含的思想

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实现时代要求与历

史传承的有机结合和继承创新,让尧文化展现

出魅力和风采,让更多的人领略尧文化丰富的

历史内涵。

近年来,依托文物、建筑群、遗址等文化遗

产,通过节庆、研讨、演出、展览、交流合作等形式,

各地纷纷借助文化遗产地,打造文化名片。北京

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地方经济发展到一

定程度就会存在一定的文化焦虑,挖掘当地的文

化渊源、文化古迹成为内在动力和需求。

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也带来新的发展契

机。随着我国旅游休闲经济的发展,文化遗产

的优势日渐凸显,文化遗产地拥有丰厚的文化

资源,成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良好载体。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童明康说,文化

遗产和旅游是一种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共同繁

荣的关系。文化遗产需要旅游实现和发挥其价

值,而旅游需要文化遗产作为它的资源。相关

数据显示,2017 年文化遗产类景区总体预订情

况呈火热态势,同比 2016 年增长高达 1.3 倍。

游客出行高峰期集中于下半年,8 月与 10 月客

流量达到顶峰,分别占全年旅客流量的 15.52%和 16.30%。2018 年 1—5 月,赴世界文化遗产类

景区出游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 17%,文化遗产

类景区已经成为新的热点。

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成为焦点

作为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

世界遗产,更是成为旅游的热门。目前,我国拥

有世界遗产 52 处。相关数据显示,黄山、峨眉

山、故宫、长城、都江堰、南岳衡山、明孝陵、秦始

皇陵兵马俑、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鼓浪屿成为国

内最受欢迎的十大世界遗产景区。

然而,在文化遗产类景区火爆背后,安全、管

理等问题也被一再提及。有专家指出,在文化遗

产地的保护中,火灾对文物本体造成的损害尤为

严重。尤其到节假日期间,客流、人流的增大为

安全事故埋下了隐患。国家文物局披露,2017年,全国发生文物火灾事故共 17起,其中,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6起,电气引起的 3起,用火管理

不善引起的 1 起。究其原因,一些文物单位疏于

管理,文物消防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电气火灾

隐患十分突出,整改工作不到位、不彻底;一些单

位依然存在售卖和燃烧超标准香烛的行为;一些

地方消防设备设施配置不规范,日常巡查演练不

到位。文化遗产地的安全问题,需要引起各方的

重视。

另一方面,在利用文化遗产地的过程中,也

出现了开发过度、无序管理等问题。近年来,凤

凰古城、丽江古城就相继被曝过度开发,影响了

游客的体验,也影响了当地的文化品牌。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张朝枝说,文化遗产

保护与旅游的矛盾碰撞主要表现在几个层面,一

是旅游性碰撞,即游客的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造

成的影响,如乱刻乱画、乱扔垃圾、超载等;二是管

理性碰撞,主要是指由于管理手段与方法不当造

成的遗产保护问题,如清洁、清洗、维护方法不当;

三是开发性问题,主要是指对遗产及其周边环境

的开发建设造成的毁灭性破坏;四是观念碰撞,

主要是指利用方式与遗产保护的价值观差异导

致的文化遗产利用矛盾。“这几个问题在旅游发

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中遗产

价值认识的矛盾碰撞贯穿始终。”

如何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之间达成平

衡,需要凝聚政府、社会、民众等各方智慧。中

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认为,保护和利

用 并 不 是 一 对 矛 盾 ,而 是 一 种 相 辅 相 成 的 关

系。“如果处理好了,既可以促进文化遗产的保

护,又可以发挥文化遗产应有的社会、文化、经

济、情感等价值,也可以让文化遗产更好地传递

给子孙后代。”

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标准成为重点

近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

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 2019 年世界文化

遗产申报项目。在良渚古城考古发现的基础

上,借势文化遗产地保护,良渚遗址培育发展

以文化创意、规划设计为主体的零污染产业,

良渚遗址周边现已建成 3 个特色园区,除了旅

游小镇良渚文化村,还有展示良渚文化的良渚

博 物 院 ,聚 集 文 创 产 品 和 工 业 设 计 的 梦 栖 小

镇。昔日的采石场、化肥厂所在地,如今已成

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浙江文物考古研

究所所长刘斌说,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实践证

明,遗址保护必须得到政府支持、法律保障和

资金保证。

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突破以往

“机票+酒店+门票”的简单旅游概念,文化遗产地

增加了很多休闲娱乐产品。全国各地也纷纷加

快资本运作,完善相关产业链条。山西加快推动

文旅产业发展,千岁国际实业集团将文旅实体项

目通过合理架构进行填充,实现整体主板上市。

河南发布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洛阳旅发

集团加快上市。中国旅游协会名誉副会长王军

认为,近年来,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产业格局日趋

完善,市场规模品质同步提升,而文化旅游公司

的上市,将加快引领文旅融合。

与此同时,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被一再强调。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说,文化遗产保

护语境下的文化旅游活动,必须强调对遗产的保

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应当有效管理旅游活

动的规模。在研究和评估遗产地空间承载力的

同时,应积极推动遗产地社会和文化承载力的研

究和评估。文化旅游活动本身是对遗产价值的

传播,改善和不断提高旅游体验的品质,是促进

遗产地价值传播的积极方式。旅游应当尊重遗

产地社区的权利,鼓励平等的文化交流,加强遗

产地社区的文化自信和自豪。”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和利

益相关方的关系值得思考。作为中国世界遗产

中的活态文化遗产,云南哈尼梯田特别注重保

护利益相关方,将如何改善百姓生活贯穿全过

程,对 82 个传统村落实施保护,政府与专业机

构密切合作,鼓励村民用传统材料修缮蘑菇房,

同时对内部进行适当改造,满足村民改善居住

条件的要求;对于部分不协调民居,通过编制规

划纳入未来逐步整改的范畴,或者进行外立面

适度改造,尽可能保留建筑功能。

从中国长城、北京故宫等被列入世界遗产

算起,中国的申遗之路已经走过 30 多年。在世

界遗产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保护文化遗产的

观念也不断深入。

张朝枝指出,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还可以

从以下 3 方面去努力:一是建立包容的遗产价

值观,即要尊重专家的遗产价值判断,也要充分

理解各利益相关者对遗产价值的诉求,特别是

要尊重遗产真正的主人即社区居民的遗产价值

理解与诉求;二是要建立遗产保护标准的共识,

要充分认识到遗产保护国际准则的动态性与多

元化,不必过分教条化遵照国际准则,要立足中

国国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遗产保护

标准的规则;三是要增强遗产利益相关者的文

化 认 同 ,增 强 遗 产 保 护 的 责 任 感 ,增 强 文 化

自信。

用魅力文化诠释旅游,以特色旅游传播文化

“文化+旅游”:在包容中走向繁荣本报记者 王 珏

日前,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景区为游客新增了一台内容丰富多彩的昭君文化大戏——《昭君出

塞》情景剧,包括迎亲仪式、编钟歌舞、兴山围鼓、地花鼓等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

本报记者 史家民摄

每次作报告时,季增都会随身携带自己为雷锋拍摄的各种照片。 本报记者 史一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