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zushidong scenic spots in wulei ...€¦ ·...

4
THEORIES & TECHNOLOGIES 理论+科技 Construction 广西城镇建设 58 1 五磊山风景区概况 五磊山风景区位于慈溪市东南 部,是鸣鹤—上林湖省级风景名胜区主 要景区之一,境内资源丰富,区域整体 地势呈丘陵状,青山连绵、危峰参差、 溪谷幽深、垒石争奇,与山麓平湖相 映衬,风景秀丽。五磊山早在宋代就 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因有“分明身到 桃源境”之诗句,故称“小桃源”。 连绵起伏的五磊山由内五峰、外 五峰组成,古有“五峰磊磊相比,如 聚米所致”之喻。从高处鸟瞰,五磊 山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莲瓣呈放, 中间藏有一座千年古刹五磊讲寺。该 寺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距今已有 1700余年历史,为浙东第一古刹,附 近有真照池、濯锦溪、十里梅花径、 祖师洞、石亭望海等众多景点。 2 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景区发展的根 俞秋苗 _ yu Qiumiao O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Zushidong Scenic Spots in Wulei Mountain Scenic Area [摘 要] 在紧扣景区地脉文化基础上,遵循风景区规划设计规范,从文化、景观美学的角度 规划设计与文化意境相吻合的景点,达到完善、提升五磊山风景区的目的,促进风景名胜事 业的发展。 [关键词] 风景区;景点;规划设计 [文章编号] 1672-7045(2012)06-0058-04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B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o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Zushidong scenic spots in Wulei Mountain Scenic Area by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landscape aesthetics. Keywords:scenic area; scenic spots; planning and design 五磊山风景区祖师洞景群景点规划设计构想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Jul-2020

1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O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Zushidong Scenic Spots in Wulei ...€¦ · 的来历。在可行的前提下,将祖师的塔林搬迁至亭 中,供游人参拜。 3.2 桃源境休闲区

THEORIES & TECHNOLOGIES理论+科技

Construction广西城镇建设 58

1 五磊山风景区概况

五 磊 山 风景区位于慈溪市东南

部,是鸣鹤—上林湖省级风景名胜区主

要景区之一,境内资源丰富,区域整体

地势呈丘陵状,青山连绵、危峰参差、

溪谷幽深、垒石争奇,与山麓平湖相

映衬,风景秀丽。五磊山早在宋代就

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因有“分明身到

桃源境”之诗句,故称“小桃源”。

连绵起伏的五磊山由内五峰、外

五峰组成,古有“五峰磊磊相比,如

聚米所致”之喻。从高处鸟瞰,五磊

山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莲瓣呈放,

中间藏有一座千年古刹五磊讲寺。该

寺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距今已有

1700余年历史,为浙东第一古刹,附

近有真照池、濯锦溪、十里梅花径、

祖师洞、石亭望海等众多景点。

2 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景区发展的根

□ 俞秋苗 _ yu Qiumiao

O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Zushidong Scenic Spots in Wulei Mountain Scenic Area

[摘 要] 在紧扣景区地脉文化基础上,遵循风景区规划设计规范,从文化、景观美学的角度

规划设计与文化意境相吻合的景点,达到完善、提升五磊山风景区的目的,促进风景名胜事

业的发展。

[关键词] 风景区;景点;规划设计

[文章编号] 1672-7045(2012)06-0058-04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B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o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Zushidong scenic spots in Wulei Mountain Scenic Area by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landscape aesthetics.

Keywords:scenic area; scenic spots; planning and design

五磊山风景区祖师洞景群景点规划设计构想

Page 2: O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Zushidong Scenic Spots in Wulei ...€¦ · 的来历。在可行的前提下,将祖师的塔林搬迁至亭 中,供游人参拜。 3.2 桃源境休闲区

园林绿化

59 Cities and towns ConstruCtion in GuanGxi2012.6

本,最大限度地保留景区原有自然、人文遗产,保

持原有特色、风貌,从而使景区可持续发展。

2.2 生态原则

景区开发中将生态观念放在重要地位,通过合

理的规划保护了景区内的各种动植物资源及其相关生

存环境,维护了原有的生态小环境、气象小环境。

2.3 特色原则

风景旅游开发首要问题是特色原则,只有存

在于常规当中的特色才能符合最大可能的消费与认

同。在规划设计中注重景区特色,环境设计上突出

五磊山原有的江南山林风貌,文化上着重表现其佛

教文化的传承。

2.4 以人为本原则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满足游人的相关旅

游需要为宗旨,合理安排景区游览过程中所需要的

吃、行、游、乐等要素,配备接待服务设施,以方

便游人的游览、观光、休闲、朝拜等活动。

2.5 历史文化原则

从实际出发,对景区中原有的深厚历史文化积

淀予以特别保护,融入景点规划设计中。强调了景

区的佛教文化特色,精心设计景点,将厚重的历史

文化信息传递给游客,使之在游览自然景观、历史

文化遗存、历史建筑的同时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

3 祖师洞景群景点规划设计

五磊寺是祖师洞景群设计的文化渊源。根据五

磊寺的传说故事,规划设计有两条游览主线,利用小

品、地面铺装、植物、景观建筑等元素,分别从佛教

朝圣、旅游休闲两个方面体现五磊寺所蕴含的深厚文

化内涵,两源归一,归于古寺。西线以祖师洞为文化

渊源,突出佛教文化,点出那罗延的祖师地位。东线

以景区素有的“小桃源”之称为主题,同时融入吴

国太对五磊寺建成的重要意义,再现桃源境之景。

整个景群建造结合自然山水,以生态环境为前提,

景点的设置满足人们对五磊寺追根溯源的愿望。

3.1 祖师洞游览区

祖师洞游览区入口临近五磊寺大门口,以寺

前庭院为景群的起点,“金刚罗汉”、“石柱溢

彩”、“九重云天”、“石烛献祖”作为祖师洞的

前期铺垫,了解祖师洞文化,酝酿朝拜的气氛。祖

师古洞为景群的高潮,“神象护祖”与祖师塔亭则

为结尾。各个景点有机组合,营造祖师洞游览区的

独特氛围。

“寺前庭院”——遵照五磊山的传统布局和

佛教文化内涵,完善寺院布置格局。在不破坏五磊

寺的总体形象特征的前提下,注重保护其作为浙东

第一古刹的“古”特征,此为五磊山风景区的文脉

所在。注重寺前氛围的营造,因地制宜,采取中轴

线对称的布局形式,将寺庙内的七如来塔移至山体

前的铺地上,将铺地抬高,使人感受到其崇高的地

位,增加游客对寺院气氛的感受,以小见大,讲究

意境的创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与山、水、

石、树木等统一并融为一体,塑造深山古寺庄严肃

穆的气氛。

“象眼灵泉”——从登山道前行,道路两旁翠

竹欲滴,竹林中有一泉眼,即为“象眼泉”。泉水

甘洌,久旱不涸,相传有明目之功效。规划时沿地

势铺一条碎石小径,蜿蜒穿行于竹林中,直至“象

眼泉”。对“象眼泉”进行清理,在泉眼前则竖一

块粗石碑,上刻“象眼泉”。泉旁设草亭,提供以

“象眼泉”泡制的茶水,或各种在眼科方面中药治

疗保健的饮品,吸引游人。

“石亭望海”——从“象眼泉”返回至西线主

干道路上,拾阶而上,至“望海亭”。登亭眺望,

脚下群山浮云,山北平原沃野,远处茫茫大海,尽

收视野,有“十洲自出重檐下”之感。整理亭子周

边植物,扩大休憩平台,设置座凳等物,以供游人

路途中的休息。

“金刚罗汉”——在沿山路较平坦处,建一

小平台,设“金刚罗汉”景点。该景点是为表明五

磊寺的开山祖师那罗延的身份与名字的含义而建造

的。“那罗延” 系梵语,为金刚坚牢之意。当年祖

师那罗延跋山涉水,选中了五磊山上的这块风水宝

地,在五磊山结庐传经,燃起篝火,招徕信徒。然

圣火虽炽,应者几无;高山相隔,知音难觅。但祖

师之佛心如其名,坚定不移,终吸引吴国太为其建一

Page 3: O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Zushidong Scenic Spots in Wulei ...€¦ · 的来历。在可行的前提下,将祖师的塔林搬迁至亭 中,供游人参拜。 3.2 桃源境休闲区

THEORIES & TECHNOLOGIES理论+科技

Construction广西城镇建设 60

寺,即为五磊寺前身。其后那罗延尊者更是心如磐

石,坚定不移,修成正果,成为罗汉。石壁用佛雕

的形式将那罗延的含义雕刻于其上,以供人们在休

息欣赏这组小品的同时,明白其丰富的佛教内涵。

“石柱溢彩”——在半山腰较为平坦的山体,

依山势,设一平台,将印度佛教文化的特色运用到

这个空间,寓意五磊寺的首创者那罗延尊者的来

源。道路两侧设佛经柱,将五磊寺特有的的佛学理

念表现出来,以示五磊山创始之初及其后的丰富的

佛教文化。将上山的台阶造成较陡的天梯形式,以

突出祖师的崇高地位。平台边的隐蔽之处设环保公

厕,以显人性化服务。景点的布置上,配以反映

宗教文化与五磊山文化的摩崖石刻、塔林、碑文等

物,尽量体现五磊山的文化渊源。

“九重云天”——利用地势的高差,用较为

陡峭的天梯形式,将人们引往景点的高潮——祖师

洞。陡峭的天梯,是表明那罗延祖师修行成罗汉的

艰辛之道。游人拾阶而上,亦能感受到祖师的不凡

经历,同时也要感叹生活中的成功是来之不易的。

台阶之中总共设有九个小平台,包括起点平台和祖

师洞前的平台,有佛教理念中的“九重天”之意。

祖师洞耸立山上,召唤人们登道而上,似在暗示只

有努力方可达到成功的目的。

“石烛献祖”——古印度在祭拜佛祖时都是采

用蜡烛。在九重云天这个景点的九个台阶中,选一

处临近祖师古洞的平台,在平台两侧各设一个石制

蜡烛。上山祭拜游人看到该石烛时,如同在心中点

燃一对蜡烛,满怀神圣与崇敬之心,来朝拜五磊寺

的祖师那罗延。

“祖师古洞”——该处是景点系列中的兴奋

点,点出那罗延作为五磊寺祖师的崇高地位。原有

的祖师洞为一处较小的洞穴,洞口向西,面向五磊

寺,由天然青石自然形成。洞口高度约为2m,上宽

下窄,周边植物生长杂乱,空地狭小,岩石杂乱。对

原来的祖师洞基本上保持原样,只加以清理。对周边

的植物进行清除,将那罗延尊者的石雕像迁至洞中,

供人们参拜。置身洞前,一种对先祖的仰慕之情油然

而生。立于平台之上,似乎依稀能感受到当年祖师

那罗延叠石作墙,在洞内面壁参禅的神圣时刻。祖

师洞平台周边种植松、柏、竹等具有佛教文化意味

的植物,使周边松柏密布,整齐碧绿,环境幽雅。

“神象护祖”——在离祖师洞不远处,可见

一块巨石伏卧草丛之中,似大象伏卧林中休憩。传

说中那罗延祖师在洞中修行时,一只老虎因饥饿欲

吃他,一头守山神象赶到,用长鼻将老虎卷住,保

护祖师。那罗延祖师就地给老虎讲法,使其领受佛

法,得道成佛。而那巨石犹如那神象,依然坚守阵

地,保护祖师,以防外来之物伤害祖师。

“祖师塔亭”——从祖师洞上行,来到山顶之

处,建祖师亭。亭子可建成印度式样,以符合祖师

的来历。在可行的前提下,将祖师的塔林搬迁至亭

中,供游人参拜。

3.2 桃源境休闲区

五磊山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桃源境休闲

区将这两大景观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独具

特色的五磊山核心景点之一。

“祈福居”——在祖师洞下行,在地势较为缓

和的山体上建有一组小别院,名为“祈福居”。相

传吴国太诚心向佛,在为那罗延所建的五磊寺建成

之时,曾来此烧香拜佛,为子孙后代祈福。“祈福

居”是为纪念吴国太与五磊寺的不解之缘而建。内

可设书画、碑文、诗歌等进行纪念,同时可设置一

些休闲空间供游人停留、休憩。

“竹影轩”——古人云“久居樊笼里,复得

返自然”,这反映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愿望和迫切

的心情。在山体较为平坦之处,设几座小巧而精致

的小型竹屋,利用当地的竹子建筑材料,形成与竹

林相协调的小体量建筑,错落有致地布置于竹林之

中,供对佛教有特殊喜好的游人入内坐禅、打坐,

普通游人休憩、品茗。

“流霞池”——位于寺院东面山坡处,生态环

境佳,水质良好。池边竹林丛生,池水碧波荡漾,

甚为清幽。池旁可设小型停留空间,建流水亭,供

游客停驻于此休憩。

“浣花溪”——流霞池水在水源头处注入水

潭,而后沿着山势蜿蜒于密林之中,水复冒出成

Page 4: O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Zushidong Scenic Spots in Wulei ...€¦ · 的来历。在可行的前提下,将祖师的塔林搬迁至亭 中,供游人参拜。 3.2 桃源境休闲区

园林绿化

61 Cities and towns ConstruCtion in GuanGxi2012.6

溪。沿浣花溪前行,景色极其优美。

“桃源境”——五磊山风景区素有“小桃源”

之称,该景点由此独特的自然景观元素延伸而来。景

内遍植桃树,力图营造美似“桃花源”的田园景致。

“菊花圃”——在桃源境景群中,村舍错落有

致,屋旁种植菊花,形成菊圃,以纪念陶渊明的爱

菊情怀。

“桑竹林”——在桃源境的入口处,用桑树、

竹林成片种植,形成“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源

意境。

4 结语

风景区景群景点的规划设计应遵循该区域的

地脉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既要做好文化的继

承,又要有所创新;既要考虑文化文脉传统性,又

要与时代发展相吻合,最大限度地凸显特色,挖掘

景群景点的亮点,增强风景区的吸引力,取得经济

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使五磊山风景

区成为一处融山地休闲观光、佛教朝圣、健足运动

于一体的游览胜地。

[参考文献]

[1]GB 50298—199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S].

[2]姚弘.风景区规划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山西建筑,

2007,33(30):74-75.

[3]席岳婷,魏峰群,马耀峰.旅游风景区景名规划及设计[J].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23(3):81-85.

[4]唐代剑.旅游规划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作者简介]

俞秋苗,本科,高级经济师,现任职于浙江省慈溪市鸣鹤风

景区开发建设办公室。

[收稿日期] 201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