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术仁心播大爱 汗水浇灌友谊花 -...

1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Jul-2020

3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妙术仁心播大爱 汗水浇灌友谊花 - newpaper.dahe.cnnewpaper.dahe.cn/hnrb/images/2017-01/19/08/HNRB... · 泌尿外科张二伟医师利用自己从国内带来的 输尿管扩张器材开展利维·姆瓦纳瓦萨医院首

不忘初心 忠诚事业显精神

履行医者大爱 全心服务华侨华人

务实创新 医疗队工作亮点纷呈

是党员 就要树立一面标杆

●● ●● ●●

08│专版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

妙术仁心播大爱 汗水浇灌友谊花——我省第18批援赞医疗队享誉赞比亚

□本报记者 闫良生

“这是一支非常了不起的医疗队,他们把自己的技术和爱心毫不保留地奉献给了赞比亚。”赞比亚利维·姆瓦纳瓦萨医院院长卡钦巴对正在他们医院工作的中国医生团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中国医疗队的到来,解除了在赞华侨华人的健康之忧,他们的高超技术和服务同胞的热情,让我们时时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和关爱!”赞比亚华侨华人总会会长张键先生在与到访的河南省卫计委副主任黄玮交谈时一语道出了在赞华侨华人的心声。

中国第18批援助赞比亚医疗队承担着中国政府的嘱托,肩负着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重任,于2016年4月29日抵达赞比亚,开启了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外征程。

在出发前的欢送会上,河南省卫计委主任李广胜对医疗队给予了殷切的厚望,希望全体队员克服困难,充分发挥专业知识优势和技术优势,致力援外医疗事业,为河南人民争光,为中赞友谊添彩。郑州大学副校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阚全程提供60余万元医用物资装备医疗队,做好大后勤,全力保障医疗队在赞比亚期间顺利地开展工作。河南省卫计委副主任王良启时刻关心着医疗队的工作动态,对医疗队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给予关注和鼓励。祖国的期待、领导的支持、亲人的关爱,为医疗队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不尽的源泉。

这是一支实力雄厚的团队,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组队,郑大一附院副院长苟建军教授担任队长,共28名队员,其中博士、硕士15名,高级职称17名,全部来自郑州大学的附属医院和省会郑州市的部分医院,具有很高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很强的英语交流能力。

在赞比亚工作半年来,全体队员不忘使命,牢记嘱托,用精湛的技术和博大爱心,传业授道、除病解痛,服务于赞比亚的医疗卫生事业;用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克服困难,努力工作,展现出中国医生的良好形象和风貌。

赞比亚是非洲的一个内陆国家,经济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生活物资匮乏,医疗卫生状况还处在我国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水平,严重缺医少药,艾滋病、疟疾等传染病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中国医生在这个地方行医,不仅要耐受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孤单和寂寞,更要承受医生手术、接诊病人可能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这里需要职业精神,也需要奉献精神,把精神落实到行动上。

医疗队支委会是团队的主心骨,他们把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

神作为全队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订了医疗队《党建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四个一”举措,即每月召开一次党员会议、每月学习一次党章、每月找一名队员谈心、每月写一篇心得体会,正态度、硬作风、鼓干劲、传温暖,培养队伍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和奉献意识,增强队员的集体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赞比亚大学教学医院(UTH)医疗点的点长李甲振是郑大一附院的骨科党支部书记、教授,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积极参与受援医院的疑难病例会诊和学生带教工作,只要科室遇到复杂手术,当地医生都会邀请

他上台指导,他从不推脱。赞比亚医院的产科是最忙的一个学科,

在恩多拉中央医院工作的杨蕾几乎把医院当成了家。白天,医院每有难产孕妇便要喊她上台主刀手术;夜晚,医院一有急诊就要呼她前去支援抢救。作为一名党员,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援外医疗工作中去。她的家中有年迈的父母,还有天天要送幼儿园的小丫头,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她毅然决然来到非洲赞比亚。当问她为啥来这里吃这种苦时,她的回答很直接:“国家需要我来这里。”

信念牢,不忘初心领头跑;正气足,何惧艰难和困苦。党员就是一面标杆,带领

全体医疗队员团结一心,聚神凝力,以饱满的热情、创新的精神、无私的情怀,兢兢业业地奋斗在异国他乡,为赞比亚的医疗卫生事业和赞比亚人民的健康福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国驻赞比亚使馆杨优明大使对医疗队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亲自批示:“对医疗队的优异表现提出表扬,希望再接再厉,发挥技术经验优势,为赞比亚人民提供一流的医疗服务,进一步提升中国医疗队名声,为中赞友谊立新功。医疗队总有不少感人事迹,建议找时间请他们来讲讲在赞经历,作为党建活动的一项内容。”

在医疗援助工作中,中国医疗队充分发挥国内大型医院的优势,调动专家队伍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真心帮助,无私援助,展优良作风,树中国形象。

组建远程医疗中心,助力受援医院业务能力提升。2016年7月22日,前来赞比亚考察援外医疗工作的河南省卫计委副主任黄玮和卢萨卡省卫生厅官员共同为设在利维·姆瓦纳瓦萨医院的“中赞远程医疗会诊中心”揭牌,这标志着赞比亚第一个国际远程会诊系统正式开通,实现了与发达国家疑难危重病例会诊、手术演示、学术互动、人员培训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中赞远程会诊系统是连线中国知名医院——郑大一附院的医疗服务专线,设备价值40余万元,由郑大一附院捐赠建立。这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国内大型医院优势医疗资源提升赞比亚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的有益尝试。

目前,会诊中心每月例行二次疑难病例会诊,通过会诊不但解决了病人的诊断和治疗问题,也使赞比亚同道获得了不少知识和经验。

捐赠赞方医疗物资,塑造中国良好形象。去年9月23日下午,中国第18批援赞医疗队在利维·姆瓦纳瓦萨医院举行了医疗物资捐赠仪式,使馆经商处参赞、卢萨卡省卫生厅官员以及中国医疗队队员、受捐赠医院领导出席了捐赠活动。之后,医疗队又分别向恩多拉中央医院、利文斯顿中央医院捐赠了部分医疗物资。据统计,医疗队累积向赞方医院捐赠医疗物资共计266项,近50万元人民币。

在赞比亚大学教学医院(UTH)神经外科工作的周辉教授,来自郑大一附院,看到

科室应用的手术装备非常简陋,自费购买了2万余元的手术器械捐赠给医院使用。在利维·姆瓦纳瓦萨医院泌尿外科工作的张二伟,一心想把中国捐赠的前列腺汽化电切设备利用起来,但缺少一个关键的部件引流瓶,他便想法与国内生产厂家联系,自己掏钱购买了一个让华侨从国内带回。

中国医疗队的无限大爱就表现在这一点一滴中,每位队员都在用自己的暖流为国旗添彩,感动着赞比亚的官方和民间。

授人以渔,帮助受援医院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医疗队员在各医疗点除完成日常医疗工作外,医疗队员结合受援医院的实际情况,致力在临床工作中开展一些新技术、新业务,填补了医院的空白。

神经外科周辉教授,以其在郑大一附院积累的娴熟的显微技术经验,结合该院新购置的神经外科手术显微镜,主动帮助培训赞比亚医生显微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并主刀成功实施了UTH首例经鼻蝶入路垂体巨腺瘤切除术,填补赞比亚医疗领域的该项空白,开创了赞比亚神经外科精准治疗的先河。赞比亚各主流媒体和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给予了报道。

在非洲,要想开展一些医疗工作是很难的,简陋的设备、落后的技术、奇缺的人才,制约着当地医疗水平的提高,但医疗队员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努力帮助受援医院开展工作。泌尿外科张二伟医师利用自己从国内带来的输尿管扩张器材开展利维·姆瓦纳瓦萨医院首例“导丝引导下微创耻骨上膀胱造瘘术”和“侧卧位前列腺穿刺术”。耳鼻咽喉科高长辉医师开展的“支撑喉镜手术”和“鼻内镜鼻窦手术”等,在利维·姆瓦纳瓦萨医院都属首例。

医术精湛,危重病人救治建奇功。中国医疗队在赞比亚名气很大。赞比亚原某部部长邀请医疗队专家到家里为她诊治;电影明星慕名找中国医生做手术;赞比亚最著名的UTH医院时常派中国医生到其他医院去会诊手术,因为中国医生的技术能够代表他们医疗的地位和水平;赞比亚的医学影像诊断医生奇缺,中国派来的诊断医生在这里便成了香饽饽;麻醉科最具风险的新生儿手术中国医生上,困难气道插管在中国医生的熟练操作下立马搞定;全赞比亚的疑难心脏彩超会诊基本都要到利维·姆瓦纳瓦萨医院找中国医生张洋做最后的确诊。

工作在UTH医院的郑大一附院队员李新锋自从上班后就一直被安排在麻醉风险最高的婴幼儿手术室工作,到目前已实施麻醉600余例,最多一天麻醉20多例,无一例失败。麻醉科主任提起他时总是骄傲地说:

“中国医生很棒!”赞比亚的医生基本都是全科医生,样样

通但样样都不精;赞比亚的交通事故和安全事故特别多,往往都是重伤和复合伤。在利维·姆瓦纳瓦萨医院外科工作的医疗队员普外科程国凌、骨科王玉州、泌尿外科张二伟、耳鼻喉科高长辉可以说是这里的黄金组合,查房、手术都会看到他们合作的身影,在一次次抢救中发挥了巨大的优势,使一例例危在旦夕的生命转危为安。有位患肠伤寒穿孔的病人,经历了当地医生三次修补手术,但还是再次出现了腹膜炎的症状,骨瘦如柴,生命垂危。关键时候中国医生大显身手,一套支持营养治疗方案,选择时机及时手术,最终挽救了病人的生命。在赞比亚医院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当地医生感觉有困难

的手术,都要请中国医生来会诊,去补救。2016年9月21日,利维·姆瓦纳瓦萨医

院内科病房收治一例室速并心源性休克中年女性患者,全身湿冷,意识模糊,需立即行电复律治疗。赞方医师在此之前从未应用过该项技术,拒绝操作;另外医院唯一一台除颤仪也没有配备必需的电极片。王正斌副教授亲自操作,土法上马,他要来盐水和纱布,用刀片把盐水浸湿的纱布切成小块,放在患者皮肤和监护电极之间,用胶布固定,两个电极板分别置于心底部和心尖部同时放电,病人很快症状消失,转危为安。这是中国医生不畏困难,适应赞比亚落后医疗条件,尽心尽力成功救治病人的感人范例。中央电视台国际中文频道等媒体给予了报道。

传授新知识,新生代登上赞比亚讲堂。第18批中国医疗队创新开展了“师带徒”模式,让医疗队队员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在赞比亚落地生根,造福赞比亚的广大患者。在中国医疗队里活跃着一群充满朝气的80后新生代才子,他们不但技术精,知识面广,还有很强的英语交流能力。医疗队队委会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让他们登上讲台为受援医院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当地的医务人员。

泌尿科张二伟讲授的“腹腔镜技术在外科领域的应用”,激发了外科同道的浓厚兴趣;医学影像科高强讲授的“核磁共振技术和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拓宽了当地医师的视野;王晓孟的“心电图阅读和复杂心电图的判断”,丰富了医师们的基本临床知识;耳鼻咽喉科高长辉讲授的“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处理和气管切开术”让大家受益匪浅。优雅的台风,愉快的互动,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内容,这一道道知识盛宴让赞比亚医院的领导赞不绝口。

医疗队抵赞后,队委会把融入华侨华人、服务华侨华人作为医疗援外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了驻地服务和上门服务机制,队长电话24小时对华侨华人开放,随时协调安排华侨华人的诊疗和保健需求,在驻地利用郑大一附院捐赠的40余万元的医疗装备筹建了医务室,免费为华侨华人开展心电图、超声、血糖等检查。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开展巡回医疗和健康讲座,半年时间已为赞比亚中资企业体检员工500余人。河南国际徐总

说:“员工在国外工作最担心的是健康出问题,你们主动上门服务真让我们感动!”

中国医疗队是赞比亚华侨华人总会成立的紧急医疗救助队中的一支有生力量,每当华侨华人发生疾病和意外事故时,都有中国医疗队队员参与救治的身影。

2016年5月4日,初到赞比亚,时差尚未调整,便连夜参与到两位华人车祸的救治当中,由医疗队队长苟建军带队,骨科李甲振、王玉州教授,脑外科周辉教授为伤者会诊、制

订了合理的急救方案,成功挽回了伤者的生命,直到凌晨3点钟病人平稳才返回驻地。

2016年5月14日,吉林农业大学援赞农业科技示范中心专家突发脑溢血,医疗队周辉教授参加抢救治疗组,全心全力为华侨华人服务。

2016年6月3日凌晨2点半钟,在赞中兴公司员工心脏病突发,王正斌教授无任何怨言乘车赶往所住医院进行会诊救治,使病人转危为安……

他们还借助新媒体,利用业余时间,打造

赞比亚中文健康科普公众号——“中国第18批援赞医疗队健康大讲堂”,每周一讲,通过通俗的语言、趣味的编排、科学的道理,为华侨华人传播健康保健知识,深受华侨华人喜爱。

“中国医疗队是赞比亚华侨华人的保护神,有你们在,我们在这里创业心里踏实。”赞比亚华侨华人总会会长张键先生先后两次发来《团结一致奉献爱心,齐心协力传正能量》《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感谢信。

医疗队员身着皮围裙、眼戴护目镜、脚穿防针刺拖鞋,挥汗手术台的画面,深夜乘车往返医院抢救垂危生命的一幕一幕,经常出现在赞比亚媒体和国内媒体上,每个医疗队员都在用爱在付出,每个医疗队员都在用责任在担当。

医疗队里有四位队员患了疟疾,但他们从

不惧怕,病情稍有好转就又走向了工作岗位。麻醉专业队员蔡琴大姐得了面神经麻

痹,她天天戴着口罩去上班,虽然她笑不出来,但她展现出一个援外队员的美好心灵。

在门诊,下班时间,中国医生仍在继续为病人看病,黑人病人懂得,这是中国医生的“一切为了病人”。

在医学影像科,中国医生加班加点处理了积压近半年的报告单,现在的结果是当天结果当天拿,黑人病人懂得,这是中国医生的“急病人所急”。

在病房,中国医生值班、查房、带教,一样都不拉下;一丝不苟的普外科医师金俊硕身后时常跟随着一班铁杆粉丝的黑人医生和学生,

拜师学艺在无影灯下;普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耳鼻咽喉科、麻醉科等,急诊On-call经常一忙就是一个通宵,但他们从无怨言。黑人医生明白,这就是中国医生的“Work hard”。

中国第18批援赞医疗队在非洲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怀揣满腔热情,挥洒辛勤汗水,用真诚和爱心浇灌中非人民的友谊之花。

河南省卫计委主任李广胜(右一)向中国第18批援赞医疗队授队旗 河南省卫计委副主任黄玮(右二)和赞方卫生部官员一起为中赞远程医疗会诊中心揭牌

郑州大学副校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阚全程、党委书记张水军率领导班子为援外医疗队员送行

中国医疗队耳鼻喉科队员高长辉在受援医院开展首例支撑喉镜手术

中国医疗队泌尿外科张二伟为赞比亚医生做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