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南朝的佛學 -...

8
補充教材 96 . 12 . 16 40 390 佛學概論 自劉裕廢晉帝而立宋,號永初(西元420年),至陳亡於隋(589年), 中國南方先後歷經宋(420年至478年)、齊(479年至501年)、梁(502年至 556年)、陳(557年至589年)4個朝代,史稱南朝。此一時期的佛學,名為 南朝佛學。南朝佛學乃東晉佛學的延續,各代帝王及士人大都崇信佛教,佛 教在梁武帝時幾乎成為國教。由於人文和地理等因素的差異,形成了南朝佛 學崇尚辨析、特重義理的風格。 一、劉宋時期的佛學 永初元年(420 年),宋武帝劉裕在內殿設齋宴請沙門道照(《佛祖統 紀》卷36 ),表示對佛法的尊崇。宋文帝劉義隆親自問法於竺道生(?至 434年)與求那跋摩,並且下問尚書令何尚之有關因果報應的道理,更禮遇慧 嚴(363年至443年),聽其講說佛法,後來文帝也成為佛教的信仰者。慧嚴 譯有《涅槃經》,著有《無生滅論》、《老子略注》等。 元嘉治世(424年至453年)承襲魏晉正始玄風,注重玄談義理,佛教學 界也盛行玄談性的老莊化佛學。南朝的名門貴族亦活躍在這種氛圍之下,例 如:晉宋之際,著名詩人謝靈運(385年至433年)篤信佛教,曾和慧嚴、慧 觀參與潤飾《大般涅槃經》譯文。他擁護竺道生的頓悟說,撰有《與諸道人 辨宗論》,並為《金剛般若經》作注,大力弘揚佛法。 南朝帝王採行保護佛教政策,因此許多西域、印度僧人紛紛來到中國宣 揚佛法。其中佛陀什、畺良耶舍、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羅、僧伽跋摩在宋相 當活躍。 佛陀什亦譯佛馱什、覺壽,迦濕彌羅(今克什米爾一帶)人。幼年隨彌 沙塞部僧伽研習律部,並精通禪學。劉宋景平元年(423年)7月抵達揚州, 至翌年4月,譯出了由法顯(339?年至420?年)從天竺攜回的《彌沙塞律》 (《五分律》)30卷。並於42412月譯出戒本與羯磨(一般特指僧團中依據 戒律處理事務的各種活動)文。 第六章 有關南朝的佛學 / 劉貴傑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Jun-2020

1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有關南朝的佛學 - enews.open2u.com.twenews.open2u.com.tw/~noupd/book_up/4970/(390)040-47.pdf · 390 佛學概論 師一派,並進而發展成唐代的禪宗。《相續解脫經》的譯出,則顯示了印度

補充教材

空 大 學 訊 96 . 12 . 16

40390 佛學概論

自劉裕廢晉帝而立宋,號永初(西元420年),至陳亡於隋(589年),

中國南方先後歷經宋(420年至478年)、齊(479年至501年)、梁(502年至

556年)、陳(557年至589年)4個朝代,史稱南朝。此一時期的佛學,名為

南朝佛學。南朝佛學乃東晉佛學的延續,各代帝王及士人大都崇信佛教,佛

教在梁武帝時幾乎成為國教。由於人文和地理等因素的差異,形成了南朝佛

學崇尚辨析、特重義理的風格。

一、劉宋時期的佛學

永初元年(420年),宋武帝劉裕在內殿設齋宴請沙門道照(《佛祖統

紀》卷36),表示對佛法的尊崇。宋文帝劉義隆親自問法於竺道生(?至

434年)與求那跋摩,並且下問尚書令何尚之有關因果報應的道理,更禮遇慧

嚴(363年至443年),聽其講說佛法,後來文帝也成為佛教的信仰者。慧嚴

譯有《涅槃經》,著有《無生滅論》、《老子略注》等。

元嘉治世(424年至453年)承襲魏晉正始玄風,注重玄談義理,佛教學

界也盛行玄談性的老莊化佛學。南朝的名門貴族亦活躍在這種氛圍之下,例

如:晉宋之際,著名詩人謝靈運(385年至433年)篤信佛教,曾和慧嚴、慧

觀參與潤飾《大般涅槃經》譯文。他擁護竺道生的頓悟說,撰有《與諸道人

辨宗論》,並為《金剛般若經》作注,大力弘揚佛法。

南朝帝王採行保護佛教政策,因此許多西域、印度僧人紛紛來到中國宣

揚佛法。其中佛陀什、畺良耶舍、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羅、僧伽跋摩在宋相

當活躍。

佛陀什亦譯佛馱什、覺壽,迦濕彌羅(今克什米爾一帶)人。幼年隨彌

沙塞部僧伽研習律部,並精通禪學。劉宋景平元年(423年)7月抵達揚州,

至翌年4月,譯出了由法顯(339?年至420?年)從天竺攜回的《彌沙塞律》

(《五分律》)30卷。並於424年12月譯出戒本與羯磨(一般特指僧團中依據

戒律處理事務的各種活動)文。

第六章

有關南朝的佛學/ 劉貴傑

Page 2: 有關南朝的佛學 - enews.open2u.com.twenews.open2u.com.tw/~noupd/book_up/4970/(390)040-47.pdf · 390 佛學概論 師一派,並進而發展成唐代的禪宗。《相續解脫經》的譯出,則顯示了印度

41

畺良耶舍(約歿於442年後)意譯時稱,西域僧人。秉性剛直,嗜欲寡

少,精通阿毗曇與律學,尤擅禪觀。元嘉元年(424年)至建康(今南京),

住道林精舍,深受文帝敬重。元嘉19年(442年)西遊岷蜀(甘肅省南部及四

川省),弘傳禪法,所到之處皆「禪學成群」(《高僧傳》卷3《畺良耶舍

傳》)。漢僧寶誌曾師事畺良耶舍,並隨其習禪。另應沙門僧含的邀請,譯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觀無量壽經》。後者宣說由修習三福、十六種

觀想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法門,為淨土宗三經之一,流傳頗廣,對於唐代

形成的淨土宗有很大的影響。

求那跋摩(377年至43?年),意譯功德鎧,罽賓(今克什米爾)王室

後裔,精通經律。元嘉元年經由師子國(錫蘭)、闍婆國(爪哇)來到廣

州;元嘉8年(431年)至建康,居祇洹寺,開講《法華經》與《華嚴經.十

地品》。譯有《菩薩善戒經》、《四分羯磨》、《優婆塞五戒略論》和《優

婆塞二十二戒》等律藏,以及《雜阿毗曇心論》的後3卷。他是繼曇無讖(

385年至433年)之後將大乘律傳入中國的法匠。元嘉11年(434年)求那跋摩

在南林寺設立戒壇,為僧尼授戒,據說這是中國最早的戒壇(詳見《佛祖統

紀》卷36)。

求那跋陀羅(394年至468年),意譯功德賢,中天竺人,屬婆羅門種

姓。幼習五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諸學,因讀《雜阿毗

曇心論》而信佛。出家之後,兼習小乘與大乘教義,尤精大乘佛學,時人尊

稱他為摩訶衍(大乘和尚)。元嘉12年(435年)經錫蘭至廣州,宋文帝派人

迎至建康,歷住祇洹、東安等寺,並至丹陽郡等地弘法,頗得顏延之(384年

至456年)、何尚之等人敬仰。彭城王劉義康和南譙王劉義宣禮敬為師。求那

跋陀羅得到義學僧伽的相助,由寶雲和法勇口誦,慧觀筆受,先後譯出《雜

阿含經》、《勝鬘經》、《楞伽經》、《相續解脫經》、《無量壽經》等。

據《出三藏記集》載,總共譯經13部,73卷。《勝鬘經》和《楞伽經》的譯

出,對中國「如來藏」思想的發展影響甚大。所譯《勝鬘經》,宣揚如來藏

教義,極受後世崇信涅槃佛性之說的佛教學者所重視,講解注疏代不乏人。

慧觀為《勝鬘經》作序,道生弟子道猷最先為之作注,法瑗、僧馥、慧通等

亦為之作注,對「如來藏緣起」理論的形成與推廣頗有貢獻。《勝鬘經》的

譯出,對以後中國各大宗派教義的成立,影響甚鉅。所譯《楞伽經》後來為

菩提達摩(?至536年)、慧可(487年至593年)禪師所重視,從而形成楞伽

Page 3: 有關南朝的佛學 - enews.open2u.com.twenews.open2u.com.tw/~noupd/book_up/4970/(390)040-47.pdf · 390 佛學概論 師一派,並進而發展成唐代的禪宗。《相續解脫經》的譯出,則顯示了印度

補充教材

空 大 學 訊 96 . 12 . 16

42390 佛學概論

師一派,並進而發展成唐代的禪宗。《相續解脫經》的譯出,則顯示了印度

大乘佛學瑜伽行派的經典開始傳入中國。

此外,還有僧伽跋摩(意譯眾鎧),天竺僧人,精通律藏。元嘉10年

(433年)至建康,應請與師子國比丘尼鐵薩羅共為比丘尼授戒。並且譯出

了《雜阿毗曇心論》、《摩得勒伽經》。曇摩蜜多(365年至442年),罽賓

僧人,博貫群經,特擅禪法,人稱「連眉禪師」。晉末至敦煌,元嘉元年至

蜀,於荊州長沙寺造立禪閣。宋文帝甚敬重之,請住建康祇洹寺,譯出《禪

法要》、《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虛空藏觀經》等。曇摩蜜多常以禪法教

人,遠近皆稱其為大禪師。會稽太守孟顗敬事曇摩蜜多,於鐘山建寺禪窟居

之,學禪之眾雲集。曇無竭亦稱法勇,宋永初年間(420年至422年)至罽賓

習梵文,又西行至犍陀羅國習禪,譯出《觀世音授記經》。又有僧人慧琳,

師事道淵,通曉佛典與老莊,曾注《孝經》及《莊子.逍遙遊》,深得宋文

帝賞識,故得參與政事,號稱「黑衣宰相」。慧琳作《白黑論》,批評般若

學說「本無」之論,抨擊佛法為虛構之事;認為佛教藉天堂地獄之說誘引和

威嚇民眾;主張廢除鬼神之論,倡導修利遷善之事。此說受到何承天(370年

至447年)的支持,而為佛徒所排擯,由於文帝庇護,得免逐出僧團。宗炳(

375年至443年),河南南陽人,隱逸不仕,虔信佛教,曾與盧山慧遠(334年

至416年)研討佛學義理,與何承天辯論有佛無佛,駁斥慧琳的《黑白論》。

撰有《明佛論》等著作弘揚佛法,受宋文帝推崇。晉宋之際的著名詩人顏

延之,與謝靈運齊名,篤信佛教,著《釋達性論》批駁慧琳、何承天,維護

佛教。智稱本姓裴,劉宋時曾為武將,其後在蜀出家,專精律部,尤善《十

誦》。「法師之於《十誦》也,始於吳興,迄於建業,四十有餘講,撰《義

記》八篇,約言示制,學者傳述,以為妙絕古今。」(《廣弘明集》卷23)

二、蕭齊時期的佛學

齊高帝蕭道成、武帝蕭頤均善待佛教。高帝於建元元年(479年)在莊嚴

寺聆聽僧達講說《維摩經》;永明元年(438年)武帝於華林園設八關齋戒(

佛教為在家的男女信徒制定的8條戒條,並非經常受持,而是臨時奉行,多者

幾天、幾周,最少者一晝夜),即是明證。武帝的長子文惠太子、次子竟陵

王蕭子良(460年至499年)尤以敬奉佛教聞名。

蕭子良,字雲英,自號「淨住子」,歷任會稽太守、司徒等。喜好與

儒、佛之士往還,曾邀范縝(約450年至510年)、沈約(441年至513年)等

Page 4: 有關南朝的佛學 - enews.open2u.com.twenews.open2u.com.tw/~noupd/book_up/4970/(390)040-47.pdf · 390 佛學概論 師一派,並進而發展成唐代的禪宗。《相續解脫經》的譯出,則顯示了印度

43

在邸舍辯論神滅論。永明7年(489年)集僧於府邸,「講語佛法,造經唄新

聲,道俗之盛,江左未有也。」(《南齊書》卷40)其後又與佛教徒組織龍

華、華嚴、道林等齋會,進行誦經、捨身、放生、施藥、齋僧等法事,成為

佛教文化活動的中心人物。撰有《淨住子淨行法門》、《維摩義略》、《注

遺教經》等佛學著述。受其崇仰的僧人計有玄暢(416年至518年)、保誌(

418年至514年)、僧柔(431年至494年)、法度(437年至500年)、僧祐(

445年至518年)等。玄暢洞曉經律,深入禪定,屢現神異,且能預言吉凶。

後赴成都大石寺,畫金剛密迹等十六神像,於岷山郡北廣陽縣齊後山建齊興

寺,授徒傳法。保誌亦作寶誌,師事僧儉,勤習禪觀,「時或賦詩,言如

讖記。」(《高僧傳》卷10)齊武帝因恐其惑眾,故收駐建康。梁武帝與王

侯士庶視為神僧,後世俗稱「誌公」。僧柔通曉大小乘諸經,尤精《成實

論》,受召入京,住定林寺。往生之後,沙門僧祐為之立墓碑,文學家劉勰

撰碑文。法度為吉林農安人,少年剃度,雲遊中原叢林,後在攝山為隱士明

僧紹(?至483年)講解《無量壽經》,僧紹受其感化,乃捨宅為寺供其居止

說法。僧祐經於律藏,「竟陵王每請講律,聽眾常七八百人。」又「造立經

藏,搜校卷軸。」(《高僧傳》卷11),開佛寺搜藏佛教文獻之先河。編著

有《出三藏記集》、《釋迦譜》、《弘明集》等。

蕭齊時代,異邦僧侶來華弘法,不乏其人,較著名者計有:僧伽跋陀

羅、曇摩迦陀耶社、達摩摩提、求那毘地。僧伽跋陀羅,意譯眾賢,西域僧

人。南齊永明年間(483年至493年)至廣州竹林寺,與僧猗合譯《善見律毘

婆沙》18卷(齊永明7年譯畢)。曇摩迦陀耶舍譯出《無量義經》。達摩摩提

意譯法意,永明年間於瓦官寺,與法獻共譯《觀世音懺悔除罪咒經》和《妙

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由於〈提婆達多品〉的譯出,才使《法華經》得

以成為一部完整的經典,《無量義經》為佛陀在宣說《法華經》之前,先講

一切諸法本來性相空寂的「無量義」法門,被視為《法華經》的「前經」。

劉宋曇摩蜜多所譯《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簡稱《觀普賢經》),主要宣講

觀普賢菩薩懺悔六根業障的法門,被視為《法華經》的「後經」。

求那毘地(?至502年),中印度人,少年出家研習佛典,後入西域弘

法,兼習外典、陰陽術數。齊建元初年(479年)赴建康,居毘耶離寺,譯出

《百喻經》、《十二因緣經》及《須達長者經》等。

Page 5: 有關南朝的佛學 - enews.open2u.com.twenews.open2u.com.tw/~noupd/book_up/4970/(390)040-47.pdf · 390 佛學概論 師一派,並進而發展成唐代的禪宗。《相續解脫經》的譯出,則顯示了印度

補充教材

空 大 學 訊 96 . 12 . 16

44390 佛學概論

三、蕭梁時期的佛學

梁武帝蕭衍(464年至549年),字叔達,是南朝梁代的開國皇帝,在位

長達48年(502年至549年),期間內政清明,文教鼎盛,為南朝文化最為興

盛的時代,南朝佛教至梁而集其大成,並攀至頂峯。

武帝早年信奉道教,即位後的第3年,即天監3年(504年)4月8日則皈

依佛教,並下詔捨事道法。天監10年(511年)武帝親自公布《斷酒肉文》,

主張素食,反對食肉,最後還說:「不如法者,當依王法治問。」從此,中

國的漢族僧侶皆為素食。天監16年(517年)發布廢除牲祭的敕令,而以蔬果

作為宗廟的供品。天監18年(519年)「夏四月丁巳(八日),帝於無礙殿受

佛戒。」(《續高僧傳》卷6《釋慧約傳》)恭請鐘山草堂寺慧約(452年至

535年)受菩薩戒。而「皇儲以下,爰至王姬,道俗士庶,咸希度脫;弟子

著錄者,凡四萬八千人。」(同上)可見受戒人數之多。由於武帝受持菩薩

戒,守戒頗為嚴謹,所以「其臣下奏表上書亦稱衍為皇帝菩薩」(《魏書》

卷98《蕭衍傳》)。

梁武帝皈依佛教後,尤為敬重名僧,還立了「家僧」之位,並賦予高

僧「家僧」之名,使其享受優厚的待遇。例如,智藏(458年至522年)、僧

旻(467年至527年)、法雲(467年至529年)、法寵、僧遷、慧超、明徹,

以及扶南(今柬埔寨)沙門僧伽婆羅皆有「家僧」之名。其中法雲、智藏、

僧旻被稱為梁代三大法師。武帝建寺甚多,譬如大愛敬寺、大智度寺、光宅

寺、法王寺,而以大通元年(527年)竣工的同泰寺最為有名,「皆窮工極

巧,殫竭財力。」(《魏書‧蕭衍傳》)武帝喜造佛像,寺外所造石刻佛

像,以剡溪(今浙江省嵊縣曹娥江上游)的彌勒佛像最負盛名,「坐軀高五

丈,立形十丈」(《高僧傳》卷13《釋僧護傳》)這是當時南方最大的石刻

造像。武帝還分別在大通元年(527年)3月、中大通元年(529年)9月、中

大同元年(546年)3月、太清元年(547年)3月,捨身佛寺,充當奴僕,均

由群臣出資贖回。

梁武帝時常講經說法,並且注解佛經、闡述經義,「制《涅槃》、《大

品》、《淨名》、《三慧》諸經義記數百卷。」(《南史‧梁武帝紀》)武

帝有關佛學的著作,除《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義記》和《大梁皇帝敕答臣下

神滅論》外,還有譯經序和相關佛教的詔、頌、文、賦、詩等。他還下令當

時的名僧撰寫經注與經錄:命寶亮撰《涅槃義疏》,並親為之作序;命僧朗

Page 6: 有關南朝的佛學 - enews.open2u.com.twenews.open2u.com.tw/~noupd/book_up/4970/(390)040-47.pdf · 390 佛學概論 師一派,並進而發展成唐代的禪宗。《相續解脫經》的譯出,則顯示了印度

45

注《大般涅槃經》;命僧旻編纂《眾經要抄》;命智藏集眾經義理,稱為《

義林》;命寶唱纂集佛教傳入以來道俗人士有關佛理的著述,名為《續法輪

論》,以及撰述《經律異相》、《法集》、《飯聖僧法》;命僧紹編《華林

佛殿經目》,因不滿意,又命寶唱重編。

梁武帝的佛學思想,主要有:三教同源說與神明成佛論。他把所謂儒、

釋、道三教的教主孔子、釋迦牟尼、老子稱為「三聖」(《弘明集》卷10《

敕答臣下神滅論》),三者互相烘托,交互輝映。梁武帝雖為佛徒,但仍

以儒術治國。他說:「朕思闡治綱,每敦儒術。」(《梁書‧武帝紀》)

並設置五經博士,以為治國之用。梁武帝也重視道術,崇敬著名道士陶弘

景(456年至536年),甚至「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南

史‧陶弘景傳》)武帝不但以為三教同源,而且在治國時還三教並用。

梁武帝所謂的「神」是指人的心神或神識,他認為:「心有神靈不失之

性,如是心神已在身內,即異木石等非情物,由此能成大覺之果。」(元曉

《涅槃宗要》,《大正藏》卷38)這是說人與木石不同,具有心神或神識,

而心神或神識就是成佛的原因和依據。他宣稱:「神明以不斷為精,精神必

歸妙果;妙果體極常住。」(《立神明成佛義》,《弘明集》卷9)「神明不

斷」即「神不滅」,這裡的「神明」是指內在的神識,「妙果」即佛果,「

體極」即佛性。「體極常住」是說佛性恆常遍在。其實,人人皆有佛性,只

是被無明、欲惡所遮蔽,所以必須「離欲惡而自修,故無障於精神。⋯⋯即

除客塵,返還自性。」(梁武帝《淨業賦》,《廣弘明集》卷29)只有破除

無明、捨離惡欲、清除客塵,才能彰顯佛性,成就佛果。

梁代除了法雲、智藏、僧旻三大法師外,還有許多著名高僧。如寶唱、

慧皎(497年至554年)、僧伽婆羅、曼陀羅、真諦(499年至569年)等。寶

唱撰有《名僧傳》、《比丘尼傳》。慧皎編有《高僧傳》,為中國佛教史上

第一部系統的僧傳,也是中國初期佛教史最可靠的資料。僧伽婆羅為扶南國

沙門,是求那跋陀羅的弟子,精於毘曇和律,從天監5年至天監17年(506年

至518年)間,譯出《阿育王經》、《孔雀王咒經》和《解脫道論》等10部經

論。曼陀羅為扶南國僧人,應武帝之請與僧伽婆羅共同譯出《寶雲經》、《

法界體性無分別經》、《文殊般若經》。

真諦音譯「波羅末陀」,意譯「親依」,西天竺優禪尼國人,後至扶

南。應梁武帝邀請,於中大同元年(546年)到達南海(今廣東廣州),兩年

後至建康。後因侯景之變,輾轉遊歷江南各地,沿途從事譯經活動,於承聖

Page 7: 有關南朝的佛學 - enews.open2u.com.twenews.open2u.com.tw/~noupd/book_up/4970/(390)040-47.pdf · 390 佛學概論 師一派,並進而發展成唐代的禪宗。《相續解脫經》的譯出,則顯示了印度

補充教材

空 大 學 訊 96 . 12 . 16

46390 佛學概論

元年(552年)譯出《金光明經》,最後重返廣州專事譯述。從梁武帝末(約

當548年)至陳太建元年(569年),共譯出經論記傳64部,278卷。其中主要

有《十七地論》、《攝大乘論》、《攝大乘論釋》、《中邊分別論》等印度

大乘佛學瑜伽行派的論著。與玄奘(?至664年)的「新譯」相應,所傳唯識

之學,被稱為「舊譯」。所譯《攝大乘論》影響甚大,是南朝攝論學派的主

要理論依據。此外,真諦還譯出《俱舍論偈》、《俱舍論》等唯識系統的著

作,以及《大乘起信論》、《如實論》等如來藏系統的論典。而所譯《俱舍

論》,也造就一批「俱舍師」,成為玄奘門下弘揚《俱舍論》的先聲。真諦

所譯經論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可謂大矣。

四、陳代的佛學

陳霸先(503年至559年)原為梁朝相國,起初被封為陳王,後來廢梁自

立為帝,於西元557年建國,國號為陳。陳武帝在永定元年(557年)10月即

位後第5天(庚辰日),便「詔出佛牙於杜姥宅,集四部設無遮大會,高祖親

出闕前禮拜。」(《陳書》卷2《高祖紀》)次年5月,陳武帝4次捨身大莊嚴

寺事佛,後由群臣上表請還,這些活動一方面表現了帝王對佛教的尊崇,一

方面又可作為佛教籌集資財的手段。永定3年(559年),陳武帝召請名僧寶

瓊在重雲殿講說《大品般若經》。武帝本人對佛教義理也用力甚勤,尤其精

通《大品般若經》和《中論》、《百論》、《十二門論》。

陳文帝陳蒨(559年至566年在位)任命寶瓊為京邑大僧統,並於天嘉

4年(563年)4月在太極殿設立無遮大會,捨身事佛,且撰寫《無礙會捨身懺

文》。此外,又召集僧眾進行《法華》、《金光明》、《大通方廣》、《虛

空藏》等懺,並別制《願辭》,自稱菩薩戒弟子。

宣帝(568年至582年在位)也設置無遮齋會,捨身佛寺,並召請高僧宣

講佛經。同時下令初受戒的沙門一概習律5年。

後主陳叔寶於太建14年(582年)正月13日即位,30日便「設無礙大會

於太極殿前。」到了9月,又「設無礙大會於太極殿,捨身及乘輿御服。」(

《陳書》卷6《後主紀》)陳朝行將滅亡時,因異象履現,陳後主還「自賣

於佛寺為奴以禳之,於郭內大皇佛寺起七層塔。」(《南史》卷10《陳後主

紀》)可見其信佛之誠。

陳代著名譯經僧人有月婆首那、僧眾须菩提。月婆首那(亦稱高空)

為中天竺優禪尼國人,最初遊化於東魏,其後住錫於江南,先後譯出《僧伽

Page 8: 有關南朝的佛學 - enews.open2u.com.twenews.open2u.com.tw/~noupd/book_up/4970/(390)040-47.pdf · 390 佛學概論 師一派,並進而發展成唐代的禪宗。《相續解脫經》的譯出,則顯示了印度

47

吒經》、《大迦葉經》、《頻婆娑羅王問佛供養經》、《大乘頂王經》。

陳天嘉6年(565年)在江州(四川江陽縣)興業寺譯出《勝天王般若波羅蜜

經》。僧眾須菩提(善吉)在揚都城至敬寺為陳主譯出《大乘寶雲經》,此

經與梁代曼陀羅所譯幾近相同。

五、攝山《三論》學的衍盛

攝山在江蘇南京市北面,又名棲霞山。《三論》即《中論》、《百

論》、《十二門論》。劉宋末年,北方沙門法度(437年至500年)南來建

康。當時隱士明僧紹隱居攝山,以師友之禮奉侍法度,並受其感化,施捨所

居為棲霞精舍,供其說法。南朝沙門僧朗資性好學,於齊時入攝山從法度受

學,其師逝世之後,便繼位主持該寺。據說「為性廣學,思力該普,凡厥

經律,皆能講說。《華嚴》、《三論》,最所命家。」(《高僧傳‧釋法度

傳》)僧朗以擅長《三論》出名,故梁武帝在天監11年(512年)派遣僧懷、

智寂、僧詮等10人前赴攝山隨僧朗習《三論》之學。自從僧朗在攝山弘傳《

三論》,攝山便成為《三論》學的據點,後來稱為「攝山三論」,僧朗則被

尊為「攝山大師」。弟子僧詮嗣後,承襲其師繼續弘傳《三論》之學。

南朝梁代沙門僧詮與僧懷等從攝山大師僧朗研習《三論》,唯獨僧詮得

其法要,「玄旨所明,惟存中觀。」(《續高僧傳‧釋法朗傳》)「中觀」

是《三論》學的核心,由此可知,僧詮精於《三論》。隋代吉藏(549年至

623年)認為僧詮以《中論》為般若性空學的中心。後人將僧詮的學說視為《

三論》的「新說」。

僧詮有法朗、慧布、智辯、慧勇等四弟子,世稱「詮門四哲」,時稱

「四友」或「四公」。他們「各擅威容,俱稟神略。勇居禪眾,辯住長幹,

朗在興皇,布仍攝嶺。」(《續高僧傳‧法朗傳》)慧布常喜坐禪,言談

寡少,曾會見慧可(487年至593年)禪師,受到啟發,才敢縱心講說,深

受陳代諸王的禮敬。陳後主與尚書令江總也多次入寺拜謁。法朗(507年至

581年),19歲出家,曾隨寶誌禪師習禪,後從僧詮研究《三論》及《大品

般若經》,專弘中觀學說。陳武帝永定2年(558年)奉敕入京講說《大品般

若》、《華嚴》等經,以及《三論》、《大智度論》,為三論宗重要開拓

者。法朗弟子頗多,著名者有羅雲、智炬、吉藏。

攝山《三論》學起於梁代,盛於陳朝,至隋唐發展到頂峰,吉藏便創立

了「三論宗」。

(作者為本科目學科委兼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