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31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 International Cultural Metropolis Construction and 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Shanghai 楊劍龍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 博导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都市文 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諮詢特聘專家

Upload: others

Post on 11-Jul-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 International Cultural Metropolis Construction and 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Shanghai

楊劍龍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博导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諮詢特聘專家

Page 2: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Abstract:Shanghai international cultural metropolis as the “12th Five-Year Plan” the goal of build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 mentioned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Shanghai's cultural industry has shown a trend of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compared with New York, London, Hong Kong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city, there are still relatively large gap. Shanghai "Twelve Five"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created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this paper, to further promote cultural industries examin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ideas.

Page 3: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2011年1月21日,上海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准了《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綱要明確提出了“加快建設更具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充滿魅力的國際文化大都市”的目標,提出了各種思路和舉措,將進一步促進上海城市的文化建設。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上海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是在總體上上海始終將城市的定位置於經濟的視野,而缺乏文化的視閾:從“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經濟貿易中心之一”(1986年)、“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城市”(1991年),到“遠東地區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和國際化城市”(1992年)、“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和國際經濟中心城市”(1996年)。21世紀以來,將上海定位在“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城市之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2001年),“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2009年)。從總體上看,上海發展長期以來的定位基本上僅僅立足於經濟的發展,而往往忽略了文化的建設。

將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作為“十二五”規劃上海建設的目標,將文化建設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綱要從市民文明素質、文化原創能力、公共文化服務、文化創意產業、文化體制改革、打造旅遊城市、體育發展能力七個方面,系統地提出了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的要求與措施,清晰地勾勒出了上海這五年文化建設與發展方向。

Page 4: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Page 5: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一、發展與距離

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改革開放後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近些年上海的建設中,文化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自新世紀以來,上海的文化產業呈現出逐年遞增的態勢,從2004年至2011年上海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們就可以看到文化產業在上海經濟發展中的貢獻。

Page 6: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改革開放後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近些年上海的建設中,文化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自新世紀以來,上海的文化產業呈現出逐年遞增的態勢,從2004年至2011年上海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們就可以看到文化產業在上海經濟發展中的貢獻。

上海文化產業總產出與增加值等統計表

年度 總產出 (億元)

增加值 (億元)

比上年增長 占 市 生 產總 值 的 比重

市經濟增長貢獻率

2004 1563.87 445.73 15.3% 6% 7.9%

2005 2081.01 509.23 13% 5.6% 6.5%

2006 2349.51 581.38 12.9% 5.61% 6%

2007 2718.95 683.25 15.7% 5.61% 5.6%

2008 3304.8 780.11 14.1% 5.7% 6.5%

2009 3555.68 847.29 7.2% 5.63% 6.8%

2010 5499.03 1673.79 14.2% 9.75% 14%

2011 6429.18 1923.75 16.9% 10.02% 15.5%

Page 7: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如上的資料均根據上海統計局歷年公佈的資料,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自2004年以來,上海的文化產業呈逐年平穩遞增態勢,其年總產出遞增幅度在251億元至1944億元之間,占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在5.6%至10.02%之間,市經濟增長貢獻率在5.6%至15.5%之間,比上年增長除了2009年僅在7.2%以外,大多在12.9%至16.9%之間。

有人指出近些年來上海文化產業出現的結構性變化為:文化服務業比重持續提升;中小文化企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現;大眾型、商務型文化服務逐步成為上海文化服務業的主要特點;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文化服務貿易繼續保持順差,文化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在總結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特徵時,認為:文化與科技融合引領新興產業迅速崛起, 文化與創意融合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 文化與金融融合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文化與貿易融合加快文化產品“走出去”步伐, 文化市場開放助推產生一大批合格的市場主體。上海文化產業在逐年平穩遞增發展中,呈現出巨大的潛力與發展空間。

Page 8: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Page 9: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與某些國際大都市相比較,上海文化產業的發展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僅從2009年上海文化產業的現狀看,文化服務業實現增加值549.18億元,比上年增長13.4%,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64.8%;文化相關產業實現增加值298.10億元,增長3.3%,占35.2%。由於世界經濟危機的後續影響,2009年上海文化貿易進出口132.77億美元,同比下降14.9%。其中,進口43.63億美元,出口89.13億美元,實現貿易順差45.5億美元。2009年上海核心文化產品出口18.19億美元,同比下降9.37%,比貨物貿易少降4.43個百分點。其中,進口5.08億美元,出口13.10億美元,實現貿易順差8.02億美元。

在文化產業的建設與發展中,從事文化產業占就業人口的比率成為衡量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的重要資料,根據統計資料,2009年上海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為56.01萬人,就以2008 年上海共有從業人員946.07萬人看,上海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僅占從業人員的5.92%。根據有關資料,文化創意人才占總就業人口的比例倫敦為14%,紐約為12%,東京為15%,明顯都比上海高。

Page 10: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據都市未來研究中心2005年出版的《創意紐約》報告統計,美國創意部門人員大約8.3%生活在紐約。其中,全美國1/3的演員,大約27%的時尚設計師,12%的電影編導,10%的裝置設計師,9%的平面設計師,8%的建築設計師以及7%的美術家聚集在紐約。紐約有超過2000個藝術及文化非盈利機構,超過500個藝術館,大約2300個設計服務商業機構,超過1100個廣告相關的電影公司,近700個書籍、刊物出版機構,以及145個電影製作工作室。

創意產業成為倫敦的主要產業,每年的產值大約有210億英鎊,占倫敦年度經濟總增加值16%,是金融與商務服務業以外的第二大支柱產業。據倫敦發展署調查資料顯示,到2012年倫敦奧運會時,倫敦的創意產業產值會達到300億英鎊,將成為倫敦第一產業。創意產業還是倫敦第二大就業產業,2005年,在倫敦就集中了35.95萬創意產業就業人口(包括雇傭及自由職業者),以及55.4萬創意相關產業鏈的從業人員,約占總就業人口的12%。目前,大約每5個新增職位中,就有一個來自創意產業部門。

至2008年底,香港就擁有創意產業相關企業3.2萬家,從業人員超過17萬,每年創造產值超過600億港元,占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4%左右。香港在電影、電視、音樂、設計、建築、動漫、遊戲和數碼娛樂等創意產業領域具有一定的優勢

Page 11: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Page 12: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與紐約、倫敦、香港等國際都市相比較,上海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上還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這些差距不僅存在于文化體制、思想觀念上,更存在于文化格局、文化戰略上。這大約主要呈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代上海的繁盛也是由於諸多人才的集聚所營造成寬鬆和諧的文化氛圍。自新中國的戶口制度形成後,移民城市的性質變化了,導致了上海文化的逐漸衰落。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1992年以後,雖然我們加大了上海開放的力度,上海的文化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仍然未形成與國際大都市相吻合的寬鬆和諧的文化氛圍,與北京、深圳等地相比較,上海仍然缺乏更為開放寬容的文化發展空間,諸多電影、歌唱、美術、編劇、作曲等方面的文化人,常常或南下去深圳開拓,或北上去北京發展(被稱為“北漂”),許多人就在這些城市逐漸發展走上成功之路,卻很少有文化人到上海開拓發展的。

Page 13: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二)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缺乏足夠的創新意識。作為海納百川的開放性大都市,上海歷來以對於外國外地文化的引進中創新見長。20世紀30年代,高植在《在上海》一文中就認為:“上海是中國‘外國化’到最極度的地方。一切新興的東西,物質的,精神的,都由上海發動,然後推到全國去。雖然所謂新文化運動的五四運動發源於‘北京’,一九二六年國民革命軍發難於廣東,可是上海仍是中國工、商、經濟、文化、出版界的中心。從物質文化方面看,從非物質文化方面看,上海都是中國的頭腦。”海派鶩新京派篤舊也幾乎成為人們的共識。上海雖然在近些年的發展中,仍然呈現出一定的創新意識,但是在與紐約、倫敦、柏林等國際大都市相比較,上海文化產業的發展缺乏足夠的創新意識。在上海近些年的發展中,穩重有餘而創新不足,守規矩講規範雖然形成了上海的處世原則,但是墨守成規思想保守,形成了上海文化產業缺乏創新的面貌。

Page 14: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Page 15: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三)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缺乏世界眼光。在全球化背景中,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應該具有世界眼光,不僅應關注文化產品在本國所佔有的市場份額,更應該具有將文化產品佔領國際文化市場的眼光與策劃。這不僅需要在開掘與繼承民族文化遺產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更需要關注國際文化產業市場與動向,不斷瞄準國際文化市場的前沿,不斷以創新意識打造具有創新色彩的文化品牌產品,形成文化產品生產與銷售的良性系統,在不斷擴大國際影響中,將文化產品推向世界。

雖然,近些年來上海的文化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與紐約、倫敦等國際大都市比較,上海的文化產業發展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我們應該在分析研究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的基礎上,汲取世界國際大都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經驗,推進上海文化產業的迅速有序地發展。

Page 16: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二、轉型與發展 2009年4月,《國務院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

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中,強調了上海發展的國際金融、國際航運“兩個中心”目標,要求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目前,上海正處於新的經濟轉型,在制定上海“十二五”發展規劃的同時,進一步考慮上海更加長遠的發展前景。

在上海的發展中,中央直接規定了上海將推進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在上海今後的發展規劃中,必須將上海從製造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這成為上海經濟結構調整的核心。韓正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上海的經濟轉型,指出這種轉型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接國家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二是對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努力在關鍵領域取得新突破。”“三是大力推進開放性、市場化重組聯合,不斷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在強調上海經濟轉型中,韓正始終注重加大上海的科技含量,注重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Page 17: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在上海發展的歷史中,上海一貫以創新引領全國,以創新引起世界的矚目。在上海的經濟轉型過程中,創新應該成為其核心。周國平先生認為:“這一‘轉型’是發展思路、發展模式、發展動力和發展路徑的全面轉變,並指出,這一轉型必須依靠創新帶動。周國平稱,因此,上海‘十二五’規劃的主線應是‘以創新推動城市全面轉型’”。這指出了上海經濟轉型的關鍵所在。

上海的經濟轉型強調努力推進高新技術的產業化,這成為上海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方面,“十二五”期間強調發展“九大高新技術產業”(新能源、民用航空製造業、先進重大裝備、生物醫藥、電子資訊製造業、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新材料、軟體和資訊服務業),這成為上海今後經濟發展產業優化的主要動力,上海還拿出100億元支持這9個高新領域產業化。上海前市委書記俞正聲提出了積聚產業、堅持自主創新、堅持服務國家戰略的思想,這對於上海的經濟轉型提供了思路。

在上海“十二五”期間的經濟轉型過程中,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了重要的契機,在上海從製造經濟轉變為服務經濟的過程中,文化產業成為服務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上海高新技術的產業化過程中,文化產業成為高新技術有機組成部分。上海的經濟轉型的同時,其實也是文化轉型的過程,如何發展與繁榮上海文化,如何強化上海作為長三角城市文化發展的龍頭,如何拓展與加快上海文化產業的發展,上海的轉型為上海的文化產業提供了用武之地。

Page 18: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Page 19: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三、策略與思路

在上海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的語境中,如何進一步促進上海文化產業的發展,講究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策略,提出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路,是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細緻研究的。上海市市委宣傳部長楊振武在《深化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加快推動上海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一文中強調:“增強文化發展的責任感使命感,要切實提高對文化建設在全域工作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切實提高對加大文化產業投入必要性的認識,切實提高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文化生產力的認識,推動文化產業成為上海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他強調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上海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的重要意義。

Page 20: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一)將上海定位長三角服務經濟中心城市,以改革促進上海經濟轉型。 上海城市文化建設的總目標是:將上海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

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國際文化大都市,在加強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往中確立上海作為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在營造上海文化創新的氛圍中確立上海作為文化多元創新中心的地位,在加大上海商業文化發展中確立上海作為商業文化發展中心的地位,不僅使上海成為“長三角”經濟騰飛的龍頭,也使上海成為“長三角”文化發展與繁榮的中心;不僅使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也使上海真正成為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在“十二五”期間,在加快上海向服務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在加大上海服務經濟產業的科技含量中,努力提高服務經濟的文化水準文化含量,努力打造上海作為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形象。

上海從製造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成為今後一個時期上海轉型的根本。上海曾定位為 “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城市之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2001年)。近年來強調了上海發展的國際金融、國際航運“兩個中心”目標(2009年)。雖然,上海城市的定位始終與“經濟”、“貿易”、“金融”、“航運”等關鍵字有關,但是卻往往與“服務經濟”無涉。根據上海近些年的發展趨勢與上海的經濟轉型,上海城市發展的定位於可定在“長三角服務經濟中心城市”,並努力打造上海成為國際服務經濟大都市。

Page 21: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Page 22: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現代服務經濟涉及的範疇包括物流、金融、郵政、電信、運輸、旅遊、體育、商貿、餐飲、物業、資訊、文化等服務行業。根據2009年6月發佈的《2009長三角16城市服務經濟指數》,上海居首位,南京、杭州和無錫緊隨其後,而南通、揚州和泰州位列最後三位,16城市之間差距顯著,部分城市還沒有為“加快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做好充分準備。在強調上海發展服務經濟的同時,注重突出上海在金融、商貿、航運、旅遊、物流、文化等方面的建設與發展。

在將上海定位“長三角服務經濟中心城市”,可努力從如下幾方面著手。1、強調打造服務性的上海市政府。2、強調上海的服務經濟為“長三角”與全國服務。3、注重加強上海的服務經濟的國際水準與國際競爭力。4、強化上海的服務經濟走向世界。在強調上海成為長三角服務經濟中心城市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拓展文化產業具有國際性影響與聲譽的品牌產品,增加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與服務特性,真正拓展上海文化產業的國際與全國市場與影響。

Page 23: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二)營造競爭和諧的創新氛圍,以深化改革促進上海的創新意識。

在上海“十二五”經濟轉型過程中,在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過程中,創新已成為其關鍵的核心,只有努力創新,才能使上海的經濟真正轉型,只有努力創新,才能使上海真正延續與放大世博會的效應。上海前市委書記俞正聲一貫強調創新,他曾說:“上海發展的優勢在於創新,動力在於創新,希望還在於創新。”2009年6月,政府出臺了“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在進一步創新管理的基礎上,加快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體系建設的系統工程。根據《國家技術創新工程上海試點方案》,到2012年將培育500家創新型企業,建設和完善15個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創新型城區,建設企業技術創新人才隊伍,促進科技與金融緊密融合。在國家創新工程的影響下,促進上海真正形成競爭和諧的創新氛圍。

Page 24: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Page 25: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在全球化背景中,文化產業的競爭力與其創新性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上海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加強文化創新機制。在文化管理體制方面注重政府管理與市場調控的結合,強調文化產業發展的規範化與獎懲並行;在產業投資方面提倡政府投資和社會參與的結合,尤其注重民營企業、私營企業加入文化產業的建設與發展;在文化產業產品的生產中強調具有創新色彩產品的開發,強調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注重文化產品的引進與文化產品的輸出並行,注重對於市民文化消費層次提高的引導。

上海的創新首先應該是增強創新意識,創新不僅體現在技術創新、經濟創新,也應該體現在文化創新、藝術創新、教育創新等多方面。在加快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過程中,促進上海的創新意識的增強,加快上海競爭和諧的創新氛圍的形成。這大概需要注重如下幾方面:1、建構上海的創新體制。2、建設多樣化的創新基地。3、引進培養創新人才。4、投資重大創新專案。5、獎勵有影響的創新成果。在強調創新意識的基礎上,充分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拓展空間,尤其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Page 26: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三)建構高新技術人才引進機制,以發展促進上海人才集聚。

上海在經濟轉型中,注重推進高新技術的產業化,成為經濟轉型的重要方面。由於上海經濟的飛速發展,由於對於現代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需求,上海的高新技術人才遠遠落後上海的發展進度,在世博後,上海應該將引進上海的高新技術人才問題放到重要地位。上海在注重“九大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中,推出了《上海推進新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化行動方案(2009-2012)》,到2012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總產值達到11000億元,比2008年增加4500億元左右。

Page 27: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Page 28: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近年來國家技術創新工程上海試點工作正式啟動,“上海謀劃了到2020年的戰略目標: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完善,上海的知識競爭力名列亞洲前列並進入世界先進地區第二集團,成為亞太地區的研發中心之一。若干科技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準,湧現出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和產業,全社會研究開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5%以上,知識密集產業的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0%以上”。強調在“政府引導,市場推動;聚焦優勢,重點突破;形成合力,協同推進”的基本原則下,提出了以下六項主要任務:一是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二是構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三是建設和完善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四是建設企業技術創新人才隊伍;五是促進科技與金融緊密融合;六是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創新型城區。

Page 29: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引進新技術人才中,也應該建立文化產業人才的引進機制。1、建立上海文化產業人才研究與引進機制。2、建立文化產業人才領軍人才引進機制。3、建立以文化產業領軍人才短期駐滬機制。4、建構領軍人才集聚培養高地策略。5、建立文化產業領軍人才引進特殊待遇機制。

我們分析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與趨勢,注重文化產業領軍人才的引進,努力使上海形成文化產業人才資源高地,構成上海人才國際化的目標,逐漸形成全國乃至國際文化產業集散中心。

“十二五”期間,上海應該進一步加強文化創新機制,促進文化產業的競爭力,打造文化產業精品,開拓文化產業國際市場。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應為:影視產業、動漫產業、演藝產業、創意產業、廣告產業、出版產業、會展產業、網路產業等。

Page 30: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上海是一個具有活力的國際性大都市,上海是一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的都市,歷史的傳承與現實的發展決定了上海所具有的國際性影響。上海在其經濟發展與轉型的基礎上,在其文化建設的已有成就基礎上,應該進一步加強文化產業的建設與發展, 在加強城市文化的硬實力與軟實力的建設中,真正將上海建設成為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文化多元創新中心、商業文化發展中心,將上海真正建設成為國際文化大都市。

Page 31: 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與上海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夠寬鬆和諧。與紐約、 倫敦、柏林相似,上海也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30年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