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酿酒师的小说家06 书海撷英 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王红霞...

1
06 书海撷英 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王红霞 美术编辑:刘飞飞 电话:021-67812039 E-mail:[email protected] 《飞行酿酒师》是铁凝的新小说集, 收录了她近年创作的 12 部短篇作品。 即使已经非常熟悉这位小说家的创作, 这些小说还是让人惊喜。它让人想到, 好小说有如好葡萄酒,而好的写作者无 疑是优秀的“酿酒师”,他们取材于大地 上那些平凡的“果实”,通过神奇的酿造 技术,使之变成可以窖藏的“琼浆”。 《伊琳娜的礼帽》是这部小说集中 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被同行赞誉为深 具契诃夫风格。作为旁观者,“我”目 睹了一对俄罗斯男女在机舱的邂逅。 尽管“我”不能听懂他们的语言,但他 们的动作和表情却胜似千言万语。飞 机落地后,一切戛然而止。伊琳娜和 迎接她的丈夫拥抱,而目睹一切的儿 子萨沙呢,“他朝我仰起脸,并举起右 手,把他那根笋尖般细嫩的小小的食 指竖在双唇中间,就像在示意我千万 不要作声。” —在狭窄封闭的有限空 间里,小说将人的情感际遇写得风生 水起、意蕴深长,从而揭示了人性的丰 饶、以及现代人“异域”处境的斑驳复 杂。细微而丰盈、有趣而盎然、节制而 深刻,《伊琳娜的礼帽》举重若轻,它既 是具体的,又有象征性,被视为当代短 篇小说的重要收获。 和《伊琳娜的礼帽》相似,《飞行酿 酒师》中收录的其它 11 部短篇小说,故 事发生地也都并不宽阔,一个女性被邀 和当年的伙伴聚会,她突然想到了“风 度”那个词;内科诊室的女大夫突然反 常地要求病人给她量一量血压;生性吝 啬的父亲临终前嘱咐儿子偿还当年的 债务;做货车司机的丈夫路过妻子做保 姆的北京城,他们希望有一个夜晚可以 “相欢”;妻子艾理心脏病发作,而丈夫 当时不会海姆立克急救法,错过了最佳 的施救时间;别墅区里散步的女人心中 有“铅灰色感觉”涌起……这些故事大 部分都发生在家庭的餐桌上,发生在饭 馆、诊疗室、旅馆、机舱,尽管活动范围 有限,但读来却有宽广、辽阔之感。小 说家试图在短篇小说的有限空间里拓 展表达的无限可能。 《七天》尤其如此。小说由一名别 墅女主人的烦恼起笔,她不知如何对 待家中那位不断长高的小保姆布谷。 从家乡回来的布谷几天之内越来越 高,实在让人震惊,不仅仅如此,布谷 时刻有饥饿感,要吃光冰箱里所有的 东西,而与之相伴随的是她生理期的 反常……谁能猜到布谷突然长高的秘 密呢?布谷家乡旁边新建了加工厂, 从车间流出来的废水流进村外的河 里,那是全村人喝水的河。孩子喝了 河里的水,上课时坐不住,乱动。污水 使布谷和家人的生活发生改变。在工 厂做工的两个姐姐也越长越高,厂里 辞退了她们,婆家退了亲。 《七天》起笔奇崛,想象力卓异。它 既是现实的,又超越现实。普通的别墅 连接着我们无穷的远方和远方的村庄, 无数人的生活就这样与别墅生活相 连。女主人感受到了恐慌。“阿元眼前 刹那间出现了两个女人,如两棵移动的 大树,正穿越崇山峻岭,迈着长腿向北 京方向奔来。在两个女人身后,影影绰 绰的,又有一些面目模糊却高大无比的 村人,也正尾随着她们。”《七天》 使人 认识到,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不论贫 富,每个人都与时代命运息息相关。小 说结尾,布谷主动离开了雇主家。她没 有再去厨房大吃,而是把房间和卫生间 清洗干净,留下了一张字条,黎明之前 悄悄远走。《七天》从一个女性身体的反 常出发,写出了我们时代的巨变,写出 了巨变带给每个人的影响。 与小说集同名的《飞行酿酒师》写 的是饭局,又不只是饭局,还是人与人 的相遇。喜欢红酒的富人无名氏想与 著名酿酒师相识。但饭局并不愉快,酿 酒师无意讲解知识而只是希望游说无 名氏给他的葡萄庄园投资 500 万。无名 氏感到索然无味,酿酒师也因为没有游 说成功而恼怒。没有寻常的戏剧冲突, 他们之间甚至没有言语的冲撞。看起 来什么都没有发生,但一切都已发生。 这便是小说的魅力。沮丧的酿酒师在 地下车库里将奔驰车刮出一道触目划 痕后才感到平静。无名氏则意识到自 己住的 21 层太高了,而四合院里的酒窖 似乎又太深了。“不知深浅”的他很想给 当年口无遮拦的老同学打电话聊聊,但 电话里传来的却是:“您拨打的电话号 码不存在,请查证后再拨。” 作为小说家,铁凝有非凡的洞察 力,她看到许多沟壑横亘在人群之间, 沟通如此之难。原来匮乏可以让人如 此扭曲,原来富有可以让人如此失落。 她冷静而有力地讲述了无名氏与“酿酒 师”之间的巨大心理落差,进而刻画出 了我们当代人际关系的复杂与微妙。 事实上,她准确捕捉到了我们时代各个 阶层的共有气息,这种共有气息里既有 对心灵安宁的向往,也有面对经济快速 发展时的落寞、迷茫和惊慌。作为读 者,我们感受到她的同情,那是怀有热 爱和尊重的同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 同情。她贴着她的这些人物,她是和她 的人物“同甘共苦”的作家。他们有共 同的热爱,共同的渴望,共同的幸福,共 同的忧虑,共同的困扰。正是这些广泛 而深切的“共同”,使她画下这个时代的 人心中那丰饶、繁复的心灵图景。 要特别提到,铁凝是深具语言敏感 性的作家,她总是能激发汉语内部的能 量,给“旧词”以“新意”。在《风度》中, “风度”连接起三十多年前的风度以及 人们价值观的巨大变迁;《海姆立克急 救法》中,“海姆立克急救法”不只是一 种救生手段,还意味着一个男人如何反 省他与妻子的关系;《火锅子》中,“火锅 子”不只是“火锅”的称谓,还意味着执 子之手,与子偕老…… 序言中,铁凝令人印象深刻地提 到,“文学应当有力量惊醒生命的生 机,弹拨沉睡在我们胸中尚未响起的 琴弦;文学更应当有勇气凸显其照亮 生命,敲打心扉,呵护美善,勘探世界 的本分”。她尤其提到“奋力挤进生活 的深部”对于一位写作者的重要性,唯 有如此,作家“才有资格窥见那些丰饶 的景象”。同时,她借用一首诗谈到了 写作者对善的把握:“它的善良恰如其 分,不比善良少,也不比善良更多。”把 握善的分寸,是一种艺术理想,也是极 高的艺术法则。 什么是真正的优秀酿酒师呢?他/ 她像葡萄藤一样深扎在泥土里。他/要经年累月地和葡萄园在一起;要经受 风吹日晒、大自然风雨的侵蚀;要剪枝、 除草、观察不同葡萄的生长周期……要 耐烦、耐心、沉潜。同时,好的酿酒师一 定是严谨而注重精确的:如何把握果实 的成熟度,如何掌控压榨和配比都至为 关键,这直接决定酒的品质。 小说中,“飞行酿酒师”是浮躁而令 人失望的;现实中,这位作为“优秀酿酒 师”的小说家则带给我们真切的喜悦。 她的酒香如此丰富迷人,它有饱满的大 地气息、新鲜的水果香味、精细的酸度、 微微的辛辣感;细腻、柔滑、凛冽、复杂, 有那么一点点俏皮、一点点浓烈,以及 一种难以抵挡的穿透力,沁人心脾,回 味绵长。 摘自中国作家网 “学海无涯,人生短暂;天下好书, 垒若群山;书海撷英,读有所用;温故知 新,不虚此生。”张林琪以这 32 个字总结 了自己数十年来的读书体会。 张林琪,区文联会员,作品散见于 《新民晚报》《松江报》《松江审判》等报 刊杂志,编纂出版《新浜镇志》《松江审 判志》。去年,他的散文《鳅婶》《三月马 兰摇春风》被收录于 2016 年区文联出版 的《笔意灿烂的时光》。今年他的《春来 荠菜香》《当年蛙声今何在》等 10 篇散文 被收录于《当代松江文学丛书》。 从小种下文学“种子”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张林琪在 农村度过了六年的小学生涯。当时, 他的班主任黄老师在一节课上讲授鲁 迅先生的《药》,那娓娓道来的人血馒 头的凄惨和无奈,至今还铭刻在他的 脑海中。也是从那时起,文学的“种 子”植入了他的心。 1961 年, 13 岁的张林琪从新浜镇考 入松江二中。那时,他常利用课余时间 不断地借阅长篇小说,印象最深的,要 数高尔基的《母亲》和自传三部曲《童 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周立波的《暴 风骤雨》,曲波的《林海雪原》,罗广斌的 《红岩》,冯德英的《苦菜花》《迎春花》 等。可是全校师生 2000 多人,这类热门 书籍便成了学校图书馆的“抢手货”,有 时他连续去一两个月,还是找不到它们 的踪影。最后,他用同学家长的借书 卡,去县图书馆终于看到了这些书。 就在他读高三的时候,“文革”来 临,学校图书馆被封,松江县图书馆也 被迫停业。在他下乡期间,书影难觅, 一本约六七万字的手抄本小说《第二次 握手》在知青中争相传阅了一年多。当 时,张林琪非常喜欢冯德英笔下战争题 材的作品,渴望能够读到他的姊妹篇第 三部《山菊花》,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初 期,距离读《苦菜花》《迎春花》近 20 后,他才在松江图书馆惊喜地找到了 这本书,圆了当年想要读完冯德英红色 经典“三花”的梦想。 之后,他在松江图书馆先后借阅了 一大批新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如:刘心 武的《班主任》、高晓声的《陈奂生上 城》、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梁晓 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贾平凹 的《鸡窝洼人家》、王安忆的《小鲍庄》 等。如今,《中国最美的散文》《民国范 儿》《台湾漫记》,还有松江本地的《松 江老宅》《王勉文集》《平儿小窗》《写着 写着就写到了你》,以及《上海文学》 《云间文艺》等书籍、杂志,都是他最爱 翻看的枕边书。 费尽心思书写史志 张林琪退休前夕,松江第二轮地 方志编修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张林 琪所在单位的领导指定要他与人合作 编纂《新浜镇志》,于是他和同事们夜 以继日地全身心投入,花了四年时间 终于完成,自此新浜人有了自己的“史 书”。《新浜镇志》荣获区街镇志优秀成 果奖。 先是编制纲目,接着收集资料,那 段时间,张林琪将《松江县志》《松江县 续志》《松江风俗志》《明清松江府》《话 说上海松江卷》《枫泾镇志》等大量书籍 反反复复地仔细读了多遍,借鉴史志, 广采博览,通过多方搜集到有价值的资 500 余万字,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 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按照纲目归类 后开始撰写。其间,许多章节都出现资 料不全的问题,于是又要再花功夫四处 搜寻可靠的材料。“有一次,我在松江图 书馆里找到了一本很旧的线装书《松江 府志》,看到里面写着:‘隆庆寺,在凌溇 村,明隆庆中建’,激动得几乎手舞足 蹈。要知道,新浜镇已被毁坏的 35 座宗 教寺庙中,无法考证建造年代的就是这 一座啊!”想起当时的场景,张林琪仍然 兴奋不已。 “新浜有花篮马灯舞、提花篮、打佃 发、农民书、吹打、小青班、滩簧、号子等 民间艺术形式,其中新浜田山歌是农民 在耘耥稻时,为解除沉闷和疲乏而唱的 山歌,也称咕山歌、耘稻山歌。”如今谈 及新浜的民间艺术,张林琪如数家珍。 编完《新浜镇志》,张林琪又与人合 作编纂了《松江审判志》。着手编写时, 他从松江历史文学研究会处了解到,明 松江府华亭县曾出过一名进士张肯堂, 官拜右佥都御使。他住在松江时,朱 舜水曾出其门下。然而,张林琪在松 江档案馆、图书馆等多处都没有找到 关于他的历史资料,只好联系他曾出 任知县的北直隶大名府浚县(今河南 省鹤壁市浚县),通过浚县县志办才找 到了重要素材。为了查找关于松江审 判方面历史人物的资料,他还曾三赴 南京,到过江苏省档案馆,最终在 2000 年版《松江审判志》的基础上,又加上了 吴美玉、于乐唐、沈一良、陆恂如、苏曰 清、韩佃运、陈炎培、纪洪印、尹兴献、徐 恒兴、施云生等历史人物。 结缘松江报华亭风 2015 年,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张 林琪坐在单位办公室窗前,一缕阳光透 过高大浓密的香樟树叶照在他身上,推 窗远眺,数日前曾去老家寻觅青蛙的憾 事不禁袭上心头,并有了写作的冲动。 个把小时,千字散文《当年蛙声今何在》 一气呵成。他按照松江报上提供的电 子邮箱,首次尝试向华亭风投稿。 两周后,《当年蛙声今何在》在华亭 风见报了。当时正值三夏农忙,于是他 趁着工作空隙,又写了一篇有关插秧的 小文,字里行间低吟浅唱,夹叙夹议,半 个月后又见报了。“文章见报,是件高兴 事儿,可是我却忐忑不安。晚上,我翻 阅了好多期保存完好的松江报,只见华 亭风上刊登的都是资深报人和著名作 家如丁锡满、李伦新、贾安坤、陈忠实、 刘心武、贾平凹、张抗抗、陈鹏举等人的 美文佳作,以及本地作家的精彩文章, 还有一大批我熟悉和不熟悉的作者的 散文诗歌,令华亭风满目生辉。我的下 里巴人小文挤在阳春白雪的版面上,不 免有些惶惶然。” 一日,张林琪因公事拜访时任松 江报社总编的吴纪盛。吴纪盛重重地 拍了一下他的肩膀,爽朗地说道:“老 兄,最近在华亭风上连续读到了你的 文学作品,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非常 好。你长期工作在农村,有创作底气, 希望你多多为松江报投稿。”张林琪顿 时不好意思起来:“吴总,我的那些草 根文字只是有感而发罢了,哪里算得 上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题材广泛, 家长里短的唠叨,山水风景的观赏,亲 情友谊的倾诉,人文历史的交流,皆可 入文。你的文章虽然草根,但充满着 时代的清香味,华亭风需要。”一番交 谈,犹如春风拂面,雨润心田,顷刻拉 近了他与华亭风的距离。 茶余饭后,他反复阅读华亭风,精 心品味名家文,不知不觉农村生活的 点点滴滴像一幅幅画卷展现在脑海 中,有了强烈的写作冲动。“这大概就 是创作灵感吧。”张林琪说,自那以 后,《荷花恋》《竹园情》《棉花赞》等一 篇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千字文油 然而生。 如今,张林琪已陆续在《新民晚 报》《松江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了约 50 篇散文,他期待着近两年内出一本个 人散文集。 作为酿酒师的小说家 —读铁凝最新短篇小说集《飞行酿酒师》 ○张莉 天下好书 读有所用 —访区文联会员张林琪 □记者 王颖斐 文 付希华 摄 本书作者泰勒 · · 沙哈尔是哈佛大学最 受欢迎的幸福课讲师,其幸福课视频在各大 公开课的网站上点击率长期踞首位。当本课 程引入中国时,它在网易上的公开课也获得 了最高点击率。作为最受欢迎的哈佛幸福课 程图书版,这本风靡全球的畅销书《幸福的方 法》能够帮助每一个人开启智慧,通过运用简 单易行的方法,达到幸福的彼岸。本书以充 满智慧的语言风格,将幸福的秘密如沐春风 般地带入到读者心灵深处,引领读者树立正 确的幸福观,实现个人幸福、家庭幸福,乃至 国民幸福。 《幸福的方法》 当你试图放弃一个你知道是正确的事情 的时候,希望你能看看这本书。这是一个理想 主义者的奋斗史。作者罗永浩是一个爱折腾 的、人格闪亮的胖子。他曾经是一名英语老 师,由于教学风格幽默诙谐、具有高度理想主 义气质的感染力,讲课内容以“老罗语录”的形 式风靡大江南北,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现象。 2006年起至今,他先后创办牛博网、老罗英语 培训、锤子科技等公司。2010年起,他每年举 办一场以“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为题 的演讲,广受社会好评。 石黑一雄,日裔英国小说家,获 2017 年诺 贝尔文学奖。《被掩埋的巨人》是一场有关记忆 与负疚的深刻审视,探讨了我们该如何回忆过 去的创伤。这同样也是一篇让人如临其境、不 忍释卷的好故事。它是一部关乎良知的《权力 的游戏》,一本美丽得让人心碎的好书,讲述的 是记忆的责任与忘却的冲动。 《被掩埋的巨人》 这是杨绛在96岁高龄时创作的一部充 满哲思与意趣的散文集。她通过对命运、人 生、生与死、灵与肉等根本问题的思考,指出 人生的价值在于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 炼自己,完善自身。她以深刻独到的体验, 秉笔直书的勇气和生动饱满的笔触,为那些 在现实生活中因信仰缺失而茫然无助的人们 指点迷津。 《走到人生边上》 《生命不息 折腾不止》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May-2020

2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06 书海撷英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王红霞 美术编辑:刘飞飞 电话:021-67812039 E-mail:[email protected]

《飞行酿酒师》是铁凝的新小说集,

收录了她近年创作的 12 部短篇作品。

即使已经非常熟悉这位小说家的创作,

这些小说还是让人惊喜。它让人想到,

好小说有如好葡萄酒,而好的写作者无

疑是优秀的“酿酒师”,他们取材于大地

上那些平凡的“果实”,通过神奇的酿造

技术,使之变成可以窖藏的“琼浆”。

《伊琳娜的礼帽》是这部小说集中

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被同行赞誉为深

具契诃夫风格。作为旁观者,“我”目

睹了一对俄罗斯男女在机舱的邂逅。

尽管“我”不能听懂他们的语言,但他

们的动作和表情却胜似千言万语。飞

机落地后,一切戛然而止。伊琳娜和

迎接她的丈夫拥抱,而目睹一切的儿

子萨沙呢,“他朝我仰起脸,并举起右

手,把他那根笋尖般细嫩的小小的食

指竖在双唇中间,就像在示意我千万

不要作声。”——在狭窄封闭的有限空

间里,小说将人的情感际遇写得风生

水起、意蕴深长,从而揭示了人性的丰

饶、以及现代人“异域”处境的斑驳复

杂。细微而丰盈、有趣而盎然、节制而

深刻,《伊琳娜的礼帽》举重若轻,它既

是具体的,又有象征性,被视为当代短

篇小说的重要收获。

和《伊琳娜的礼帽》相似,《飞行酿

酒师》中收录的其它 11部短篇小说,故

事发生地也都并不宽阔,一个女性被邀

和当年的伙伴聚会,她突然想到了“风

度”那个词;内科诊室的女大夫突然反

常地要求病人给她量一量血压;生性吝

啬的父亲临终前嘱咐儿子偿还当年的

债务;做货车司机的丈夫路过妻子做保

姆的北京城,他们希望有一个夜晚可以

“相欢”;妻子艾理心脏病发作,而丈夫

当时不会海姆立克急救法,错过了最佳

的施救时间;别墅区里散步的女人心中

有“铅灰色感觉”涌起……这些故事大

部分都发生在家庭的餐桌上,发生在饭

馆、诊疗室、旅馆、机舱,尽管活动范围

有限,但读来却有宽广、辽阔之感。小

说家试图在短篇小说的有限空间里拓

展表达的无限可能。

《七天》尤其如此。小说由一名别

墅女主人的烦恼起笔,她不知如何对

待家中那位不断长高的小保姆布谷。

从家乡回来的布谷几天之内越来越

高,实在让人震惊,不仅仅如此,布谷

时刻有饥饿感,要吃光冰箱里所有的

东西,而与之相伴随的是她生理期的

反常……谁能猜到布谷突然长高的秘

密呢?布谷家乡旁边新建了加工厂,

从车间流出来的废水流进村外的河

里,那是全村人喝水的河。孩子喝了

河里的水,上课时坐不住,乱动。污水

使布谷和家人的生活发生改变。在工

厂做工的两个姐姐也越长越高,厂里

辞退了她们,婆家退了亲。

《七天》起笔奇崛,想象力卓异。它

既是现实的,又超越现实。普通的别墅

连接着我们无穷的远方和远方的村庄,

无数人的生活就这样与别墅生活相

连。女主人感受到了恐慌。“阿元眼前

刹那间出现了两个女人,如两棵移动的

大树,正穿越崇山峻岭,迈着长腿向北

京方向奔来。在两个女人身后,影影绰

绰的,又有一些面目模糊却高大无比的

村人,也正尾随着她们。”《七天》 使人

认识到,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不论贫

富,每个人都与时代命运息息相关。小

说结尾,布谷主动离开了雇主家。她没

有再去厨房大吃,而是把房间和卫生间

清洗干净,留下了一张字条,黎明之前

悄悄远走。《七天》从一个女性身体的反

常出发,写出了我们时代的巨变,写出

了巨变带给每个人的影响。

与小说集同名的《飞行酿酒师》写

的是饭局,又不只是饭局,还是人与人

的相遇。喜欢红酒的富人无名氏想与

著名酿酒师相识。但饭局并不愉快,酿

酒师无意讲解知识而只是希望游说无

名氏给他的葡萄庄园投资500万。无名

氏感到索然无味,酿酒师也因为没有游

说成功而恼怒。没有寻常的戏剧冲突,

他们之间甚至没有言语的冲撞。看起

来什么都没有发生,但一切都已发生。

这便是小说的魅力。沮丧的酿酒师在

地下车库里将奔驰车刮出一道触目划

痕后才感到平静。无名氏则意识到自

己住的21层太高了,而四合院里的酒窖

似乎又太深了。“不知深浅”的他很想给

当年口无遮拦的老同学打电话聊聊,但

电话里传来的却是:“您拨打的电话号

码不存在,请查证后再拨。”

作为小说家,铁凝有非凡的洞察

力,她看到许多沟壑横亘在人群之间,

沟通如此之难。原来匮乏可以让人如

此扭曲,原来富有可以让人如此失落。

她冷静而有力地讲述了无名氏与“酿酒

师”之间的巨大心理落差,进而刻画出

了我们当代人际关系的复杂与微妙。

事实上,她准确捕捉到了我们时代各个

阶层的共有气息,这种共有气息里既有

对心灵安宁的向往,也有面对经济快速

发展时的落寞、迷茫和惊慌。作为读

者,我们感受到她的同情,那是怀有热

爱和尊重的同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

同情。她贴着她的这些人物,她是和她

的人物“同甘共苦”的作家。他们有共

同的热爱,共同的渴望,共同的幸福,共

同的忧虑,共同的困扰。正是这些广泛

而深切的“共同”,使她画下这个时代的

人心中那丰饶、繁复的心灵图景。

要特别提到,铁凝是深具语言敏感

性的作家,她总是能激发汉语内部的能

量,给“旧词”以“新意”。在《风度》中,

“风度”连接起三十多年前的风度以及

人们价值观的巨大变迁;《海姆立克急

救法》中,“海姆立克急救法”不只是一

种救生手段,还意味着一个男人如何反

省他与妻子的关系;《火锅子》中,“火锅

子”不只是“火锅”的称谓,还意味着执

子之手,与子偕老……

序言中,铁凝令人印象深刻地提

到,“文学应当有力量惊醒生命的生

机,弹拨沉睡在我们胸中尚未响起的

琴弦;文学更应当有勇气凸显其照亮

生命,敲打心扉,呵护美善,勘探世界

的本分”。她尤其提到“奋力挤进生活

的深部”对于一位写作者的重要性,唯

有如此,作家“才有资格窥见那些丰饶

的景象”。同时,她借用一首诗谈到了

写作者对善的把握:“它的善良恰如其

分,不比善良少,也不比善良更多。”把

握善的分寸,是一种艺术理想,也是极

高的艺术法则。

什么是真正的优秀酿酒师呢?他/她像葡萄藤一样深扎在泥土里。他/她要经年累月地和葡萄园在一起;要经受

风吹日晒、大自然风雨的侵蚀;要剪枝、

除草、观察不同葡萄的生长周期……要

耐烦、耐心、沉潜。同时,好的酿酒师一

定是严谨而注重精确的:如何把握果实

的成熟度,如何掌控压榨和配比都至为

关键,这直接决定酒的品质。

小说中,“飞行酿酒师”是浮躁而令

人失望的;现实中,这位作为“优秀酿酒

师”的小说家则带给我们真切的喜悦。

她的酒香如此丰富迷人,它有饱满的大

地气息、新鲜的水果香味、精细的酸度、

微微的辛辣感;细腻、柔滑、凛冽、复杂,

有那么一点点俏皮、一点点浓烈,以及

一种难以抵挡的穿透力,沁人心脾,回

味绵长。 摘自中国作家网

“学海无涯,人生短暂;天下好书,

垒若群山;书海撷英,读有所用;温故知

新,不虚此生。”张林琪以这32个字总结

了自己数十年来的读书体会。

张林琪,区文联会员,作品散见于

《新民晚报》《松江报》《松江审判》等报

刊杂志,编纂出版《新浜镇志》《松江审

判志》。去年,他的散文《鳅婶》《三月马

兰摇春风》被收录于2016年区文联出版

的《笔意灿烂的时光》。今年他的《春来

荠菜香》《当年蛙声今何在》等10篇散文

被收录于《当代松江文学丛书》。

从小种下文学“种子”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张林琪在

农村度过了六年的小学生涯。当时,

他的班主任黄老师在一节课上讲授鲁

迅先生的《药》,那娓娓道来的人血馒

头的凄惨和无奈,至今还铭刻在他的

脑海中。也是从那时起,文学的“种

子”植入了他的心。

1961年,13岁的张林琪从新浜镇考

入松江二中。那时,他常利用课余时间

不断地借阅长篇小说,印象最深的,要

数高尔基的《母亲》和自传三部曲《童

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周立波的《暴

风骤雨》,曲波的《林海雪原》,罗广斌的

《红岩》,冯德英的《苦菜花》《迎春花》

等。可是全校师生2000多人,这类热门

书籍便成了学校图书馆的“抢手货”,有

时他连续去一两个月,还是找不到它们

的踪影。最后,他用同学家长的借书

卡,去县图书馆终于看到了这些书。

就在他读高三的时候,“文革”来

临,学校图书馆被封,松江县图书馆也

被迫停业。在他下乡期间,书影难觅,

一本约六七万字的手抄本小说《第二次

握手》在知青中争相传阅了一年多。当

时,张林琪非常喜欢冯德英笔下战争题

材的作品,渴望能够读到他的姊妹篇第

三部《山菊花》,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初

期,距离读《苦菜花》《迎春花》近 20 年

后,他才在松江图书馆惊喜地找到了

这本书,圆了当年想要读完冯德英红色

经典“三花”的梦想。

之后,他在松江图书馆先后借阅了

一大批新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如:刘心

武的《班主任》、高晓声的《陈奂生上

城》、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梁晓

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贾平凹

的《鸡窝洼人家》、王安忆的《小鲍庄》

等。如今,《中国最美的散文》《民国范

儿》《台湾漫记》,还有松江本地的《松

江老宅》《王勉文集》《平儿小窗》《写着

写着就写到了你》,以及《上海文学》

《云间文艺》等书籍、杂志,都是他最爱

翻看的枕边书。

费尽心思书写史志张林琪退休前夕,松江第二轮地

方志编修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张林

琪所在单位的领导指定要他与人合作

编纂《新浜镇志》,于是他和同事们夜

以继日地全身心投入,花了四年时间

终于完成,自此新浜人有了自己的“史

书”。《新浜镇志》荣获区街镇志优秀成

果奖。

先是编制纲目,接着收集资料,那

段时间,张林琪将《松江县志》《松江县

续志》《松江风俗志》《明清松江府》《话

说上海松江卷》《枫泾镇志》等大量书籍

反反复复地仔细读了多遍,借鉴史志,

广采博览,通过多方搜集到有价值的资

料 500 余万字,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

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按照纲目归类

后开始撰写。其间,许多章节都出现资

料不全的问题,于是又要再花功夫四处

搜寻可靠的材料。“有一次,我在松江图

书馆里找到了一本很旧的线装书《松江

府志》,看到里面写着:‘隆庆寺,在凌溇

村,明隆庆中建’,激动得几乎手舞足

蹈。要知道,新浜镇已被毁坏的35座宗

教寺庙中,无法考证建造年代的就是这

一座啊!”想起当时的场景,张林琪仍然

兴奋不已。

“新浜有花篮马灯舞、提花篮、打佃

发、农民书、吹打、小青班、滩簧、号子等

民间艺术形式,其中新浜田山歌是农民

在耘耥稻时,为解除沉闷和疲乏而唱的

山歌,也称咕山歌、耘稻山歌。”如今谈

及新浜的民间艺术,张林琪如数家珍。

编完《新浜镇志》,张林琪又与人合

作编纂了《松江审判志》。着手编写时,

他从松江历史文学研究会处了解到,明

松江府华亭县曾出过一名进士张肯堂,

官拜右佥都御使。他住在松江时,朱

舜水曾出其门下。然而,张林琪在松

江档案馆、图书馆等多处都没有找到

关于他的历史资料,只好联系他曾出

任知县的北直隶大名府浚县(今河南

省鹤壁市浚县),通过浚县县志办才找

到了重要素材。为了查找关于松江审

判方面历史人物的资料,他还曾三赴

南京,到过江苏省档案馆,最终在 2000年版《松江审判志》的基础上,又加上了

吴美玉、于乐唐、沈一良、陆恂如、苏曰

清、韩佃运、陈炎培、纪洪印、尹兴献、徐

恒兴、施云生等历史人物。

结缘松江报华亭风2015 年,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张

林琪坐在单位办公室窗前,一缕阳光透

过高大浓密的香樟树叶照在他身上,推

窗远眺,数日前曾去老家寻觅青蛙的憾

事不禁袭上心头,并有了写作的冲动。

个把小时,千字散文《当年蛙声今何在》

一气呵成。他按照松江报上提供的电

子邮箱,首次尝试向华亭风投稿。

两周后,《当年蛙声今何在》在华亭

风见报了。当时正值三夏农忙,于是他

趁着工作空隙,又写了一篇有关插秧的

小文,字里行间低吟浅唱,夹叙夹议,半

个月后又见报了。“文章见报,是件高兴

事儿,可是我却忐忑不安。晚上,我翻

阅了好多期保存完好的松江报,只见华

亭风上刊登的都是资深报人和著名作

家如丁锡满、李伦新、贾安坤、陈忠实、

刘心武、贾平凹、张抗抗、陈鹏举等人的

美文佳作,以及本地作家的精彩文章,

还有一大批我熟悉和不熟悉的作者的

散文诗歌,令华亭风满目生辉。我的下

里巴人小文挤在阳春白雪的版面上,不

免有些惶惶然。”

一日,张林琪因公事拜访时任松

江报社总编的吴纪盛。吴纪盛重重地

拍了一下他的肩膀,爽朗地说道:“老

兄,最近在华亭风上连续读到了你的

文学作品,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非常

好。你长期工作在农村,有创作底气,

希望你多多为松江报投稿。”张林琪顿

时不好意思起来:“吴总,我的那些草

根文字只是有感而发罢了,哪里算得

上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题材广泛,

家长里短的唠叨,山水风景的观赏,亲

情友谊的倾诉,人文历史的交流,皆可

入文。你的文章虽然草根,但充满着

时代的清香味,华亭风需要。”一番交

谈,犹如春风拂面,雨润心田,顷刻拉

近了他与华亭风的距离。

茶余饭后,他反复阅读华亭风,精

心品味名家文,不知不觉农村生活的

点点滴滴像一幅幅画卷展现在脑海

中,有了强烈的写作冲动。“这大概就

是创作灵感吧。”张林琪说,自那以

后,《荷花恋》《竹园情》《棉花赞》等一

篇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千字文油

然而生。

如今,张林琪已陆续在《新民晚

报》《松江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了约 50篇散文,他期待着近两年内出一本个

人散文集。

作为酿酒师的小说家——读铁凝最新短篇小说集《飞行酿酒师》

○张莉

天下好书 读有所用——访区文联会员张林琪

□记者 王颖斐 文 付希华 摄

本书作者泰勒·本·沙哈尔是哈佛大学最

受欢迎的幸福课讲师,其幸福课视频在各大

公开课的网站上点击率长期踞首位。当本课

程引入中国时,它在网易上的公开课也获得

了最高点击率。作为最受欢迎的哈佛幸福课

程图书版,这本风靡全球的畅销书《幸福的方

法》能够帮助每一个人开启智慧,通过运用简

单易行的方法,达到幸福的彼岸。本书以充

满智慧的语言风格,将幸福的秘密如沐春风

般地带入到读者心灵深处,引领读者树立正

确的幸福观,实现个人幸福、家庭幸福,乃至

国民幸福。

《幸福的方法》

当你试图放弃一个你知道是正确的事情

的时候,希望你能看看这本书。这是一个理想

主义者的奋斗史。作者罗永浩是一个爱折腾

的、人格闪亮的胖子。他曾经是一名英语老

师,由于教学风格幽默诙谐、具有高度理想主

义气质的感染力,讲课内容以“老罗语录”的形

式风靡大江南北,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现象。

2006年起至今,他先后创办牛博网、老罗英语

培训、锤子科技等公司。2010年起,他每年举

办一场以“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为题

的演讲,广受社会好评。

石黑一雄,日裔英国小说家,获2017年诺

贝尔文学奖。《被掩埋的巨人》是一场有关记忆

与负疚的深刻审视,探讨了我们该如何回忆过

去的创伤。这同样也是一篇让人如临其境、不

忍释卷的好故事。它是一部关乎良知的《权力

的游戏》,一本美丽得让人心碎的好书,讲述的

是记忆的责任与忘却的冲动。

《被掩埋的巨人》

这是杨绛在96岁高龄时创作的一部充

满哲思与意趣的散文集。她通过对命运、人

生、生与死、灵与肉等根本问题的思考,指出

人生的价值在于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

炼自己,完善自身。她以深刻独到的体验,

秉笔直书的勇气和生动饱满的笔触,为那些

在现实生活中因信仰缺失而茫然无助的人们

指点迷津。

《走到人生边上》

《生命不息 折腾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