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神木中学那些年 生态与生活 -...

1
责编/李苗苗 编辑/安娜 美编/贺晓瑜 校检/郭婷婷 2018 年 10 月 29 日 星期一 6 文化览胜 WENHUALANSHENG 人生不在于收获了什么,而在于经历了什么。有些经历让 人魂牵梦绕,难以忘怀。我在神木中学的那些年在我的职业生涯 中算是浓墨重彩的一笔。那时的我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辛勤耕 耘,“倾尽丹心育桃李,奉献韶华铸师魂”,走过一段播种希望、激情 燃烧的岁月。 但求耕耘,不问收获。 一九八一年前后,国家正处于人才短缺时期,大专院校毕业生由国家 包分配。这一年,我毕业,面临着人生最重要的选择。因为学的中文,又是 师范,到教育界当老师是专业对口的分配。我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好几位 老师推荐我留校任教,我的留校愿望也比较强烈,但不知什么原因未能如 愿。省劳动局给学校分了几个去延安姚家坡劳改农场当干警的指标,权衡 利弊还是放弃了。于是,我回到了老家任教。 对于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来说,分配在农村还是城里,由自己选择了。 留校未果,心里很沮丧,再要分配到乡下,就太失败了,我的心里渐渐 有了压力。我突然想起了当时在任的神木二中侯永林校长,我上大学前 在跌水崖电站工作时,他是毗邻的神木“五七”大学校长,我们有过交 集。我直接去二中找到了他,他痛快地答应了我说:“你肯定能当一个好 教师,那年‘五七’大学请你讲过一次课,讲得很好,二中欢迎你来教书,回 去等通知吧!” 八月二十五开学了,我如期站在了二中的讲台上,心情激动也很复杂, 我非常感激侯永林校长,也敬佩他乐于助人,言必行、行必果的为人品格。 我对教师并不陌生,我父亲一九五七年神木中学初中毕业考上绥德师范学 校,一九五九年毕业后从事过多年教师工作,我的一个姑姑、两个姑夫都是 教师出身,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热爱这个职业。 侯校长对我很偏爱,把二中招的第一届两个高中班的语文课和一个班 的班主任交给了我。我很振奋,决心要做一名好教师,将来要成为一个教育 家。我的热情很高,备课精雕细琢,讲课渐入佳境,深受学生欢迎,除了课本 内容,还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古典诗词和其他课外内容,三十几年过去了,有 些学生还能朗诵一些古诗词,如陆游的《钗头凤》。好多学生都喜欢上了文 学,也影响了他们的人生。 一九八二年前后,全国正热学辽宁盘锦中学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法,我从 录像带上听过他的报告,看过他的示范课,十分佩服,在教学中学习了他不 少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以至于八二年后半年我突发奇想,设想调到城关完小 任教,招收 90 名小学一年级学生,分两个班,由我当班主任兼带语文课,一 直带到高中毕业,潜下心来搞12年教学实验,然后一直跟踪这些学生考上 大学、走向社会的调查,总结出一套理论和方法,实现自己教育家的梦。结 果被亲友们否定了,一直是心中的一个缺憾。调入行政部门,我也曾心动 过,但最后未成行。我暗下决心,要在教育这片沃土上苦心耕耘。 一九八三年初,二中的高中班并入神中,我们几个高中带课教师由神中 挑了几人跟随学生一并到了神中,这是一个意外的机会。神中是省属重点 中学,高级中学,位置分量都很重要。更意外的是我初到神中就得到了重 用,分配了高二两个理科尖子班的语文课。这个课高一是马伟荣老师带 的,高二前半学期是武绍文老师带的,高二后半学期交给了我。与高手接 棒,我的动力十足,做了充分的准备,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全部所学和十 二分精力及智慧教好这门课,一年半后高考语文一定要夺取好成绩。第 一节课我的开场白是这样讲的,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 故,一乐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焉,而王天下不与存焉!”能得天下的英才而培育是第三件快乐的事,而当 了天下的王统御天下不在这三乐之内。学校把这届理科全部尖子学生的 语文课交给了我,深感有得英才而育之的感觉,其乐无穷。这也是我当时 心态的真实写照。 这一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都说刘老师有学问、板书好。三十几 年过去了,有些学生现在还能对当时的上课情景讲得绘声绘色。 后来的观摩听课、专题评课,我也完成得很好,为我在神中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一九八三年底,因为户县高考成绩全省名列前茅,学校决定派人赴户县 考察学习两周。考察队伍没有我,学校规定高三各班不放假,除了留守的教 师照常上课,其余时间自学。这两个星期我每天按课表照常上课,三四班的 老师大多数都出去了,学生自学时间太长太乏味,我就和大家商量好,每天 补点语文课。此前我让学生每人买了一套《古文观止》,上课期间穿插讲一些该书的内容。 这两周就专讲这套书,诸如《过秦论》《冯谖客孟尝君》《腾王阁序》等篇章的内容好多学生现 在还记忆犹新,多数人都珍藏了这套书,学生共同认为这套书的讲解学习对他们提高语文成绩、 优化做人做事的思维方法起了很好的作用。 后来得知考察没让我和一些同志去的原因是我们的第一学历是专科毕业,不少老师因此有 怨言,我还真佩服自己,没考究原因、没抱怨、没闹情绪,而且心安理得、昏天黑地地给学生补课, 自己还特别心情舒畅,真有一种但求耕耘、不问收获的执着。 调在神木中学任教,最幸运的就是遇上了李向成校长。李校长在神木教育界可谓德高望重, 桃李芬芳,学识渊博,为人谦和,教育理论功底深厚,经常为教师们讲授苏霍姆林等教育思想,也 经常找我私聊。他的思想和品德深深感染了我,也为我的成长注入了不可或缺的养分。 一九八四年初开学,神木教育界发生了一件颇具轰动效应的大事,杨国炜老师从神中的一名 普通教师一跃提升为神木二中校长,一时间街谈巷议,传为美谈。其实这件事并不是偶然的,一 九八一年以来机构改革的大潮促进了领导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进程,此乃天时;一九八 四年县委书记梁世普、县长温亮德两位主要领导都是大学毕业,四十来岁的年轻干部,他们主政 肯定有利于年轻干部的提拔使用和成长,此乃地利;杨国炜因年轻有为、正直干练由教育局长冯 志诚校长力荐,此乃人和。那年还有一件大事,就是杨利生老师被授予了全国优秀班主任称号, 杨老师多次被邀请去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作报告,着实让人羡慕。 一九八四年机构改革、干部新老更替基本完成,这一年县委、县政府各部门、各乡镇、各企事 业单位后备干部选拔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神木中学当然也在此列。一时间神中校长的后备人选 成了热门话题。因为时任神中党支部书记的张振华年事已 高,时任校长的徐存厚老师也是50多岁了,选配校长接班 人已显得十分迫切。经过一段热议,众人的目光大多集中在 我身上了。多数人对我的评价是沉稳、大气,头 脑清楚,言辞有度;教学工作非常投入,授课水平 高,学生评价好;八四级理科快班三四班高考成 绩突出,清华、西安交大、哈工大、大连理工等名 牌大学应有尽有,而且语文成绩比较突出,满分 120分,百分以上学生比比皆是。这为我八四年 顺利成为校长的后备干部乃至八五年六月接任 校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得八四年高考结束后,在学生报志愿时, 我极力坚持让薛永林报考清华大学,因为这个学 生门门功课都好,包括语文。但此前清华、北大 大家想都不敢想,只是报了其他大学,分数公布 后才发现他的考分迈进了清华、北大的录取线。 幸好几分波折后,薛永林被清华大学录取了,成 为神中有史以来第一个考到清华的学生。还让 人们振奋的是文科班中牛文文被中国人民大学 录取了,这也是史无前例的。 我不能够确切自己什么时候对于 “生态”有了一种情感上的认知,但是我 有清晰的回忆。生态与生活,其实是我 们须臾不可分离的一种状态。新时代生 态文明建设这一基本国策,对于我们每 一个人而言,都是密不可分的生活组成 部分。 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为响应毛主 席和党的号召,我在老家新庄村回乡插 队劳动。村子几位长辈近乎目不识丁, 但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令我佩服,这些 长辈一年四季在黄土高坡上和丘陵沟壑 里,与天斗、与地斗,无论多么辛苦,从来 看不到他们有愁眉苦脸的表现。他们虽 年逾花甲,但干劲十足,打坝修梯田的体 力活劳动强度很大,男女老少征山治水、 战天斗地的精神总是豪情万丈。几年时 间里,这个村子大概所有的支毛沟口都 打上坝堤了,主沟的土坝把一年四季的 长流水蓄住了。可是,沟道里潺潺不断 小溪流水的风景不见了,许多河岸边的 各种树木被挖掉了或者被水库淹没了。 朝夕相见几十年树龄的大树,几乎 是一夜之际就不见了,十分令人沮丧。 更让我郁闷的是,在主沟道后沟有一个 叫做阳湾的沟道底,有五六棵老柳树,每 到夏末秋初的雨季,在硕大无比的老柳 树根部,可以毫不费力地采到一小篮子 细嫩的蘑菇。母亲用少许的麻油炒出来 香喷喷的地道蘑菇菜,那种扑鼻香味沁 人肺腑。老柳树荡然无存,采蘑菇的生 活一去不复返了。大坝水库就在我家的 坡脚下面,出窑洞门口不足百步,整个水 库便尽收眼底。晚上,我一个人常常独 坐在 畔上发愣,这就是征山治水的成 果吗? 陕北乡村十年九旱,还出门就爬山, 汗水和旱情交融熬煎。面对恶劣的自然 生态气候,农民朋友们毫不气馁,祖祖辈 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生活在期盼之中,无休止的肢体劳作伴 随着焦虑、苦熬和梦想。一方水土养一 方人,自然生态环境的天壤之别,会影响 到你的生活质量,也可能会影响到你一 生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每年盛夏之际,是陕北的汛期,短短 的三个月时间降雨量会占到全年降雨量 的70%以上。1978年的7月份,一场大 暴雨给我们这个村子带来了毁灭性的打 击。全村男女老少两年多来辛辛苦苦修 筑的大坝,在不到一小时的强降雨过程 中瞬间垮塌,轰然倒塌的坝体让水库里 数十万条鱼儿破堤而出,被冲出去几公 里。洪水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瞬间冲毁 了台地上绿油油的大片庄稼后才渐渐地 平静下来,遍地活蹦乱跳的鱼儿在农民 的田地上拼命挣扎着,居住在下游的人 们成群结队,提着各式各样的容器去“捡 鱼”。这一年,我在清华大学水利系农田 水利专业上学,常常想着如何治理我们 十分脆弱的黄土高原。得到溃坝这个令 人悲伤的消息后,我的第一感觉,当年父 老乡亲们吃苦耐劳、治理山河的良好愿 望如此美好,但是这些愿望违背了自然 规律,是不是大自然对人类在惩罚呢? 上世纪 80 年代初从学校毕业以后, 我被分配到陕西省黄土高原治理研究 所,到位于米脂县城东一个叫做泉家沟 的村子蹲点下乡。这个村子是十分典型 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居住着130余 户517位农民,山峁上生长着各种陕北 小杂粮。因为工作性质和承担的任务, 我把这个村子所有的坡坡坬坬都跑遍 了。心里总想着如何能够找到一条既有 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路子呢? 这个村是当年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的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科学实验区,我在这 里一蹲就是八年时间,负责着全村的水 土流失治理规划和径流量观测。每次径 流观测期间,我会不由得想起我们新庄 村那年大坝溃塌这件事。在这八年里, 我们数十位老中青科技工作者先后竭尽 身心地辛勤工作,在资金、科技、人力的 综合支撑下,全村的粮食总产量提高了 1/3,总收入提高了 1/3,植被增加了 1/ 3,土壤侵蚀量降低了 2/3。不过,泉家 沟的农民兄弟们出生率也增加了1/3, 农业经济学家一算账,农民人均收入和 8 年前基本持平。这就是当时这个村子 的生活与生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屈原的名言对于我的影响十分深 刻。当然,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用“寻 找”理想这个词,应该比较更恰当一些。 在这个典型的黄土高原试点村里,所有 的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都尽心竭力 艰难地探索 着黄土高原 治理的途径。因为 在这个地球上,黄土高 原是全世界水土流失最严 重的区域,而陕北黄土丘 陵区又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 的核心区,因此,黄土丘陵区是我们生活 在这个星球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人必须在面对现实的前提下,去努 力、去奋斗、去生活。因为,生活就是为 了生存,每一个人的目的都是为了生活 质量更好一些。但是,人类贪婪的本性 会自觉不自觉地去掠夺和破坏大自然, 当人类破坏了生态平衡,也就破坏了人 类自身生存的生活环境,到头来得到的 只能是大自然毫不客气的报复。上世纪 80年代,在我们强调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时,大多数农民兄弟却强调怎么才能多 产出粮食。后来的实践证明:“精种高 产,退耕还林,发展畜牧,综合治理,保持 水土”,当时一大批专家研究总结的这个 黄土高原治理“二十字”方针,比新世纪 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退耕还林,封山 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 政策,整整早了 15 年。 关于生活与生态的诠释,大名鼎鼎 的百度说:生活指为生存而发展,经济的 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 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生活也 是体现人类这种生命的所有日常活动和 经历的总和。我的导师朱象三先生说: 生活,是相对于生产而言的人类活动总 称;50 后同事鲁教授说:生态指生物在 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60后 学师常远教授说:生态,就是宇宙间一切 有生命的生物生存状态;70后留学生刘 黎明博士说:生态指人类和生物的生活 状态,就是体悟生活的乐趣;我的 80 后 网友忽忽@拉说:生活,本是生下来,精 彩地活下去,奈何我们都在怀疑社会的 真实与虚伪,这个世界便充满了猜忌; 90 后的几位大学生几乎异口同声毫不 犹豫地说:生活就是体现自我的真实价 值,人生才有意义。我想说:生活应该是 每一个人从生到死的一种修炼,生态就 是人类生活和生存的根本基础。 本报通讯员单振国 罗喜林报道 木作家荒野(笔名)用时十余年,精心创作 的记述性小说《呼啸的哭爷河》,近日由陕 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呼 啸 的 哭 爷 河》全 景 式、史 诗 般 展 示 了三十年来,在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历 程中麟城的社会变迁和小说主人公跌宕起 伏的命运。小说通过典型人物杨四虎、赵 兴、王丽霞、李爱莲等多位城乡青年,在以 麟城为中心的社会变迁中,演绎出的人生 故事,清晰地记录了发生在麟城三十年来 的社会发展变革。作者荒野一直生活和工 作在神木,是家乡神木几十年来发展巨变 的亲历者、参与者和奉献者。《呼啸的哭爷 河》约22万字,是作者创作和出版的第一 部文学作品。 人的一生,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 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广大青年人既 是追梦者也是筑梦人、圆梦者,中国梦 需要我们几代人共同努力实现。以奋 斗之我成就青春之我,奋斗的青春最美 丽,立志让当下的拼搏青春成为未来最 美好灿烂的回忆。 时刻做好每一个现在,方能从容应 对充满挑战的未来。生活中,每天努力 一点点,日积月累,总会有量变累积为 质变的一天。《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石 悦,童年时期就将《上下五千年》读了十 二遍,中学时又通读了《二十四史》和 《资治通鉴》,最后对明史的人物产生兴 趣,开始研究《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 《国榷》《纲目三编》等书籍。大学毕业 后在作为海关公务员时,利用下班的几 个小时,每天在新浪博客发表两千字的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 好看》长篇连载,终于完成了《明朝那些 事儿》这本通俗明朝历史札记。 万事开头难,有敢于面对挑战的心 才能在追梦路上恪守本心,勇往直前。 信心是一个人成功路上的好开端,从充 满自信的那刻起,上帝就在伸出无形的 手帮助他。村上春树在 29 岁时看了一 场棒球比赛,突然就有了写小说的想 法,“我可以写一本小说”的信心让他每 天晚上挥笔不止,写罢就投给“群像新 人奖”评审委员会,终于他的第一部长 篇小说《且听风吟》获第 23 届“群像新 人奖”。在此之后,他又创作了《挪威的 森林》《海边的卡夫卡》等诸多优秀的文 学作品。以强大的信心为底,筑起人生 梦的百年基业,大步向前,才是人生奋 斗的真本色。 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 且只有经过摔跤,才能学会走路。人生 之不如意十之八九,需要我们有强大的 内心、开朗的性格、广博的格局,把每次 的挫折当作对自己的一次磨炼,方能从 容应对诸多艰难险阻。纵观中国共产 党的发展历程,从最初只有十几个人, 经过了重重困难,最终成长壮大。作为 一名党员,更要把先贤艰苦奋斗、开拓 创新的精神发扬光大,不忘初心,带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砥砺 前行。 青春短暂,年华易老。当代青年人 生逢其时,也重担在肩,更应满怀激情 理想,用奋斗和奉献的汗水来浇灌未来 的希望之花。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 水三千里。青年人当以广阔的眼界和 认真踏实的态度来完成这个时代所赋 予的责任和使命。新时代的青年,意气 风发,奋斗之我成就青春之我,鲜衣怒 马,不负韶华。 神木作家荒野长篇小说《呼啸的哭爷河》出版 奋斗之我 青春之我 刘锦东 生态与生活 张振中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Feb-2020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责编/李苗苗 编辑/安娜 美编/贺晓瑜 校检/郭婷婷 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6 文 化 览 胜WENHUALANSHENG

绥德大理河(布面油画)

崔旭伦

人生不在于收获了什么,而在于经历了什么。有些经历让人魂牵梦绕,难以忘怀。我在神木中学的那些年在我的职业生涯

中算是浓墨重彩的一笔。那时的我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辛勤耕耘,“倾尽丹心育桃李,奉献韶华铸师魂”,走过一段播种希望、激情

燃烧的岁月。但求耕耘,不问收获。

一九八一年前后,国家正处于人才短缺时期,大专院校毕业生由国家包分配。这一年,我毕业,面临着人生最重要的选择。因为学的中文,又是师范,到教育界当老师是专业对口的分配。我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好几位老师推荐我留校任教,我的留校愿望也比较强烈,但不知什么原因未能如愿。省劳动局给学校分了几个去延安姚家坡劳改农场当干警的指标,权衡利弊还是放弃了。于是,我回到了老家任教。

对于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来说,分配在农村还是城里,由自己选择了。留校未果,心里很沮丧,再要分配到乡下,就太失败了,我的心里渐渐

有了压力。我突然想起了当时在任的神木二中侯永林校长,我上大学前在跌水崖电站工作时,他是毗邻的神木“五∙七”大学校长,我们有过交集。我直接去二中找到了他,他痛快地答应了我说:“你肯定能当一个好教师,那年‘五∙七’大学请你讲过一次课,讲得很好,二中欢迎你来教书,回去等通知吧!”

八月二十五开学了,我如期站在了二中的讲台上,心情激动也很复杂,我非常感激侯永林校长,也敬佩他乐于助人,言必行、行必果的为人品格。我对教师并不陌生,我父亲一九五七年神木中学初中毕业考上绥德师范学校,一九五九年毕业后从事过多年教师工作,我的一个姑姑、两个姑夫都是教师出身,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热爱这个职业。

侯校长对我很偏爱,把二中招的第一届两个高中班的语文课和一个班的班主任交给了我。我很振奋,决心要做一名好教师,将来要成为一个教育家。我的热情很高,备课精雕细琢,讲课渐入佳境,深受学生欢迎,除了课本内容,还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古典诗词和其他课外内容,三十几年过去了,有些学生还能朗诵一些古诗词,如陆游的《钗头凤》。好多学生都喜欢上了文学,也影响了他们的人生。

一九八二年前后,全国正热学辽宁盘锦中学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法,我从录像带上听过他的报告,看过他的示范课,十分佩服,在教学中学习了他不少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以至于八二年后半年我突发奇想,设想调到城关完小任教,招收90名小学一年级学生,分两个班,由我当班主任兼带语文课,一直带到高中毕业,潜下心来搞12年教学实验,然后一直跟踪这些学生考上大学、走向社会的调查,总结出一套理论和方法,实现自己教育家的梦。结果被亲友们否定了,一直是心中的一个缺憾。调入行政部门,我也曾心动过,但最后未成行。我暗下决心,要在教育这片沃土上苦心耕耘。

一九八三年初,二中的高中班并入神中,我们几个高中带课教师由神中挑了几人跟随学生一并到了神中,这是一个意外的机会。神中是省属重点中学,高级中学,位置分量都很重要。更意外的是我初到神中就得到了重用,分配了高二两个理科尖子班的语文课。这个课高一是马伟荣老师带的,高二前半学期是武绍文老师带的,高二后半学期交给了我。与高手接棒,我的动力十足,做了充分的准备,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全部所学和十二分精力及智慧教好这门课,一年半后高考语文一定要夺取好成绩。第一节课我的开场白是这样讲的,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焉,而王天下不与存焉!”能得天下的英才而培育是第三件快乐的事,而当了天下的王统御天下不在这三乐之内。学校把这届理科全部尖子学生的语文课交给了我,深感有得英才而育之的感觉,其乐无穷。这也是我当时心态的真实写照。

这一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都说刘老师有学问、板书好。三十几年过去了,有些学生现在还能对当时的上课情景讲得绘声绘色。

后来的观摩听课、专题评课,我也完成得很好,为我在神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九八三年底,因为户县高考成绩全省名列前茅,学校决定派人赴户县考察学习两周。考察队伍没有我,学校规定高三各班不放假,除了留守的教师照常上课,其余时间自学。这两个星期我每天按课表照常上课,三四班的老师大多数都出去了,学生自学时间太长太乏味,我就和大家商量好,每天

补点语文课。此前我让学生每人买了一套《古文观止》,上课期间穿插讲一些该书的内容。这两周就专讲这套书,诸如《过秦论》《冯谖客孟尝君》《腾王阁序》等篇章的内容好多学生现

在还记忆犹新,多数人都珍藏了这套书,学生共同认为这套书的讲解学习对他们提高语文成绩、优化做人做事的思维方法起了很好的作用。

后来得知考察没让我和一些同志去的原因是我们的第一学历是专科毕业,不少老师因此有怨言,我还真佩服自己,没考究原因、没抱怨、没闹情绪,而且心安理得、昏天黑地地给学生补课,自己还特别心情舒畅,真有一种但求耕耘、不问收获的执着。

调在神木中学任教,最幸运的就是遇上了李向成校长。李校长在神木教育界可谓德高望重,桃李芬芳,学识渊博,为人谦和,教育理论功底深厚,经常为教师们讲授苏霍姆林等教育思想,也经常找我私聊。他的思想和品德深深感染了我,也为我的成长注入了不可或缺的养分。

一九八四年初开学,神木教育界发生了一件颇具轰动效应的大事,杨国炜老师从神中的一名普通教师一跃提升为神木二中校长,一时间街谈巷议,传为美谈。其实这件事并不是偶然的,一九八一年以来机构改革的大潮促进了领导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进程,此乃天时;一九八四年县委书记梁世普、县长温亮德两位主要领导都是大学毕业,四十来岁的年轻干部,他们主政肯定有利于年轻干部的提拔使用和成长,此乃地利;杨国炜因年轻有为、正直干练由教育局长冯志诚校长力荐,此乃人和。那年还有一件大事,就是杨利生老师被授予了全国优秀班主任称号,杨老师多次被邀请去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作报告,着实让人羡慕。

一九八四年机构改革、干部新老更替基本完成,这一年县委、县政府各部门、各乡镇、各企事业单位后备干部选拔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神木中学当然也在此列。一时间神中校长的后备人选成了热门话题。因为时任神中党支部书记的张振华年事已高,时任校长的徐存厚老师也是50多岁了,选配校长接班人已显得十分迫切。经过一段热议,众人的目光大多集中在

我身上了。多数人对我的评价是沉稳、大气,头脑清楚,言辞有度;教学工作非常投入,授课水平高,学生评价好;八四级理科快班三四班高考成绩突出,清华、西安交大、哈工大、大连理工等名牌大学应有尽有,而且语文成绩比较突出,满分120分,百分以上学生比比皆是。这为我八四年顺利成为校长的后备干部乃至八五年六月接任校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得八四年高考结束后,在学生报志愿时,我极力坚持让薛永林报考清华大学,因为这个学生门门功课都好,包括语文。但此前清华、北大大家想都不敢想,只是报了其他大学,分数公布后才发现他的考分迈进了清华、北大的录取线。幸好几分波折后,薛永林被清华大学录取了,成为神中有史以来第一个考到清华的学生。还让人们振奋的是文科班中牛文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了,这也是史无前例的。

我不能够确切自己什么时候对于“生态”有了一种情感上的认知,但是我有清晰的回忆。生态与生活,其实是我们须臾不可分离的一种状态。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基本国策,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密不可分的生活组成部分。

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为响应毛主席和党的号召,我在老家新庄村回乡插队劳动。村子几位长辈近乎目不识丁,但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令我佩服,这些长辈一年四季在黄土高坡上和丘陵沟壑里,与天斗、与地斗,无论多么辛苦,从来看不到他们有愁眉苦脸的表现。他们虽年逾花甲,但干劲十足,打坝修梯田的体力活劳动强度很大,男女老少征山治水、战天斗地的精神总是豪情万丈。几年时间里,这个村子大概所有的支毛沟口都打上坝堤了,主沟的土坝把一年四季的长流水蓄住了。可是,沟道里潺潺不断小溪流水的风景不见了,许多河岸边的各种树木被挖掉了或者被水库淹没了。

朝夕相见几十年树龄的大树,几乎是一夜之际就不见了,十分令人沮丧。更让我郁闷的是,在主沟道后沟有一个叫做阳湾的沟道底,有五六棵老柳树,每到夏末秋初的雨季,在硕大无比的老柳树根部,可以毫不费力地采到一小篮子细嫩的蘑菇。母亲用少许的麻油炒出来香喷喷的地道蘑菇菜,那种扑鼻香味沁人肺腑。老柳树荡然无存,采蘑菇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大坝水库就在我家的坡脚下面,出窑洞门口不足百步,整个水库便尽收眼底。晚上,我一个人常常独坐在 畔上发愣,这就是征山治水的成果吗?

陕北乡村十年九旱,还出门就爬山,汗水和旱情交融熬煎。面对恶劣的自然生态气候,农民朋友们毫不气馁,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生活在期盼之中,无休止的肢体劳作伴随着焦虑、苦熬和梦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生态环境的天壤之别,会影响到你的生活质量,也可能会影响到你一生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每年盛夏之际,是陕北的汛期,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降雨量会占到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1978年的7月份,一场大

暴雨给我们这个村子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全村男女老少两年多来辛辛苦苦修筑的大坝,在不到一小时的强降雨过程中瞬间垮塌,轰然倒塌的坝体让水库里数十万条鱼儿破堤而出,被冲出去几公里。洪水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瞬间冲毁了台地上绿油油的大片庄稼后才渐渐地平静下来,遍地活蹦乱跳的鱼儿在农民的田地上拼命挣扎着,居住在下游的人们成群结队,提着各式各样的容器去“捡鱼”。这一年,我在清华大学水利系农田水利专业上学,常常想着如何治理我们十分脆弱的黄土高原。得到溃坝这个令人悲伤的消息后,我的第一感觉,当年父老乡亲们吃苦耐劳、治理山河的良好愿望如此美好,但是这些愿望违背了自然规律,是不是大自然对人类在惩罚呢?

上世纪80年代初从学校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陕西省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到位于米脂县城东一个叫做泉家沟的村子蹲点下乡。这个村子是十分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居住着130余户517位农民,山峁上生长着各种陕北小杂粮。因为工作性质和承担的任务,我把这个村子所有的坡坡坬坬都跑遍了。心里总想着如何能够找到一条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路子呢?

这个村是当年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的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科学实验区,我在这里一蹲就是八年时间,负责着全村的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和径流量观测。每次径流观测期间,我会不由得想起我们新庄村那年大坝溃塌这件事。在这八年里,我们数十位老中青科技工作者先后竭尽身心地辛勤工作,在资金、科技、人力的综合支撑下,全村的粮食总产量提高了1/3,总收入提高了1/3,植被增加了1/3,土壤侵蚀量降低了2/3。不过,泉家沟的农民兄弟们出生率也增加了1/3,农业经济学家一算账,农民人均收入和8年前基本持平。这就是当时这个村子的生活与生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名言对于我的影响十分深刻。当然,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用“寻找”理想这个词,应该比较更恰当一些。在这个典型的黄土高原试点村里,所有的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都尽心竭力

艰难地探索着黄土高原治理的途径。因为在这个地球上,黄土高原是全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而陕北黄土丘陵区又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核心区,因此,黄土丘陵区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人必须在面对现实的前提下,去努力、去奋斗、去生活。因为,生活就是为了生存,每一个人的目的都是为了生活质量更好一些。但是,人类贪婪的本性会自觉不自觉地去掠夺和破坏大自然,当人类破坏了生态平衡,也就破坏了人类自身生存的生活环境,到头来得到的只能是大自然毫不客气的报复。上世纪80年代,在我们强调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时,大多数农民兄弟却强调怎么才能多产出粮食。后来的实践证明:“精种高产,退耕还林,发展畜牧,综合治理,保持水土”,当时一大批专家研究总结的这个黄土高原治理“二十字”方针,比新世纪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政策,整整早了15年。

关于生活与生态的诠释,大名鼎鼎的百度说:生活指为生存而发展,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生活也是体现人类这种生命的所有日常活动和经历的总和。我的导师朱象三先生说:生活,是相对于生产而言的人类活动总称;50后同事鲁教授说: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60后学师常远教授说:生态,就是宇宙间一切有生命的生物生存状态;70后留学生刘黎明博士说:生态指人类和生物的生活状态,就是体悟生活的乐趣;我的80后网友忽忽@拉说:生活,本是生下来,精彩地活下去,奈何我们都在怀疑社会的真实与虚伪,这个世界便充满了猜忌;90后的几位大学生几乎异口同声毫不犹豫地说:生活就是体现自我的真实价值,人生才有意义。我想说:生活应该是每一个人从生到死的一种修炼,生态就是人类生活和生存的根本基础。

本报通讯员单振国 罗喜林报道 神木作家荒野(笔名)用时十余年,精心创作的记述性小说《呼啸的哭爷河》,近日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呼啸的哭爷河》全景式、史诗般展示了三十年来,在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历程中麟城的社会变迁和小说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小说通过典型人物杨四虎、赵

兴、王丽霞、李爱莲等多位城乡青年,在以麟城为中心的社会变迁中,演绎出的人生故事,清晰地记录了发生在麟城三十年来的社会发展变革。作者荒野一直生活和工作在神木,是家乡神木几十年来发展巨变的亲历者、参与者和奉献者。《呼啸的哭爷河》约 22 万字,是作者创作和出版的第一部文学作品。

人的一生,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广大青年人既是追梦者也是筑梦人、圆梦者,中国梦需要我们几代人共同努力实现。以奋斗之我成就青春之我,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立志让当下的拼搏青春成为未来最美好灿烂的回忆。

时刻做好每一个现在,方能从容应对充满挑战的未来。生活中,每天努力一点点,日积月累,总会有量变累积为质变的一天。《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石悦,童年时期就将《上下五千年》读了十二遍,中学时又通读了《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最后对明史的人物产生兴趣,开始研究《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国榷》《纲目三编》等书籍。大学毕业后在作为海关公务员时,利用下班的几个小时,每天在新浪博客发表两千字的《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

好看》长篇连载,终于完成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通俗明朝历史札记。

万事开头难,有敢于面对挑战的心才能在追梦路上恪守本心,勇往直前。信心是一个人成功路上的好开端,从充满自信的那刻起,上帝就在伸出无形的手帮助他。村上春树在29岁时看了一场棒球比赛,突然就有了写小说的想法,“我可以写一本小说”的信心让他每天晚上挥笔不止,写罢就投给“群像新人奖”评审委员会,终于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且听风吟》获第23届“群像新人奖”。在此之后,他又创作了《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等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强大的信心为底,筑起人生梦的百年基业,大步向前,才是人生奋斗的真本色。

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才能学会走路。人生

之不如意十之八九,需要我们有强大的内心、开朗的性格、广博的格局,把每次的挫折当作对自己的一次磨炼,方能从容应对诸多艰难险阻。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从最初只有十几个人,经过了重重困难,最终成长壮大。作为一名党员,更要把先贤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发扬光大,不忘初心,带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砥砺前行。

青春短暂,年华易老。当代青年人生逢其时,也重担在肩,更应满怀激情理想,用奋斗和奉献的汗水来浇灌未来的希望之花。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青年人当以广阔的眼界和认真踏实的态度来完成这个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新时代的青年,意气风发,奋斗之我成就青春之我,鲜衣怒马,不负韶华。

我在神木中学那些年

(上)

□刘子安

神木作家荒野长篇小说《呼啸的哭爷河》出版

奋斗之我 青春之我刘锦东

生态与生活张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