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科課程規畫 前言:課程及評估(中四至中六)修訂 和學 … · 3 13...

14
1 1 中國歷史科課程規畫 和學與教策略分享 尹紹賢 201412 1. 校本經驗,可各取所需 2.學習動機是可以調動(中游學生) (趙志成、黃顯華〈普及教育下的學習動機:理論與教學方法探 索〉,1997 想學生學習的「心火 教師如何凸顯學科的特點/趣味 學生愛上中史 基本信念 3 分享大綱 前言:課程及評估(中四至中六)修訂 (一)校本課程規劃及課堂教學 (二)促進學習的評估 (三)高中選科的考慮 4 分享大綱 前言:課程及評估(中四至中六)修訂 (二)校本課程規劃及課堂教學 (三)促進學習的評估 (四)高中選科的考慮 5 主要修訂: 課程內容維持不變,但學生在選 修部分只要選修一個單元 評估方面,2016年的香港中學文 憑考試各題比重一致(各佔 16%),分數統一為每題25前言:中國歷史課程及評估(中四 至中六)之修訂 6 「(III歷史研習的態度與方法 本課程建議學生採用探究模式研習歷史,通過啟疑、 鑽研、檢視及反思的學習歷程,積極而主動地建構知識同時,學生須本著求真的史學精神探究歷史問題,學會 利用一系列研習歷史的方法,包括蒐集、理解及運用不 同種類的史料等。例如,除能運用傳統的史學方法蒐集 及整理史料外,學生還應能利用不同的資訊科技,搜尋 及解讀在互聯網上及經過電子化處理的各種史料, 如文 字檔案、歷史照片、影片、錄音、地圖等,以增強對史 料的認識與運用。學生對互聯網上發放的資訊,要以判的精神,辨識其真確性可信程度。學生亦應懂得使 用歸納、比較、分析等方法,汲取史學界新近研究的成 果,整理及辨識不同的史學觀點,詮釋史事的意義,最 後更能成功建構個人對史事的識見。」 建議學習模式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中國歷史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頁35

Upload: others

Post on 30-Aug-2019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中國歷史科課程規畫 前言:課程及評估(中四至中六)修訂 和學 … · 3 13 (一)校本課程規劃(1) : 我們的情況是怎樣? 週次 日期 探究主題

1

1

中國歷史科課程規畫和學與教策略分享

尹紹賢

2014年1月

2

1. 校本經驗,可各取所需

2.「學習動機是可以調動」 (中游學生) (趙志成、黃顯華〈普及教育下的學習動機:理論與教學方法探索〉,1997 )

想學生學習的「心火」

教師如何凸顯學科的特點/趣味

學生愛上中史

基本信念

3

分享大綱

前言:課程及評估(中四至中六)修訂

(一)校本課程規劃及課堂教學

(二)促進學習的評估

(三)高中選科的考慮

4

分享大綱

前言:課程及評估(中四至中六)修訂

(二)校本課程規劃及課堂教學

(三)促進學習的評估

(四)高中選科的考慮

5

主要修訂:

課程內容維持不變,但學生在選修部分只要選修一個單元。

評估方面,2016年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各題比重一致(各佔16%),分數統一為每題25分。

前言:中國歷史課程及評估(中四至中六)之修訂

6

「(III) 歷史研習的態度與方法

本課程建議學生採用探究模式研習歷史,通過啟疑、鑽研、檢視及反思的學習歷程,積極而主動地建構知識。同時,學生須本著求真的史學精神探究歷史問題,學會利用一系列研習歷史的方法,包括蒐集、理解及運用不同種類的史料等。例如,除能運用傳統的史學方法蒐集及整理史料外,學生還應能利用不同的資訊科技,搜尋及解讀在互聯網上及經過電子化處理的各種史料, 如文字檔案、歷史照片、影片、錄音、地圖等,以增強對史料的認識與運用。學生對互聯網上發放的資訊,要以批判的精神,辨識其真確性及可信程度。學生亦應懂得使用歸納、比較、分析等方法,汲取史學界新近研究的成果,整理及辨識不同的史學觀點,詮釋史事的意義,最後更能成功建構個人對史事的識見。」

建議學習模式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中國歷史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頁35

Page 2: 中國歷史科課程規畫 前言:課程及評估(中四至中六)修訂 和學 … · 3 13 (一)校本課程規劃(1) : 我們的情況是怎樣? 週次 日期 探究主題

2

7 http://www.hkeaa.edu.hk/tc/HKDSE/assessment/subject_information/category_a_su

bjects/chi_hist/PowerPoint_CHIST_1013.html 8

釋放空間:必修部分不變,而選修部分可集中教一個單元。

鼓勵探究:鼓勵學生選取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從而建構對史事的看法。

強調史學方法:包括蒐集、理解、運用不同種類的史料、辨識其真確性及可信程度。懂得整理及辨識不同的史學觀點,詮釋史事的意義,從而建構個人見解。

小結

9

分享大綱

前言:課程及評估(中四至中六)修訂

(一)校本課程規劃及課堂教學

(二)促進學習的評估

(三)高中選科的考慮

10

學校實行6天循環周制,每循環週共5節中史課,每節40分鐘。

課堂分佈:2次連堂+1次單堂。

重塑課題設計與學習重點,以配合學生學習的需要:以主題為主,輔以時序,讓學生較易掌握有關概念的延續與轉變,以提升學與教的效能。【附件一】及【附件二】 )

(一)校本課程規劃(1): 我們的情況是怎樣?

11

(一)校本課程規劃(1) : 我們的情況是怎樣?

週次 日期 探究主題 課題/重點 歷史研習方法 課時 1 5/9 - 12/9

課程簡介與課業安排

2

2 13/9 – 21/9 列強的入侵及改革與革

概論(框架) 1. 鴉片戰爭、英法聯軍

之役 2. 洋務運動、中日甲午

戰爭及列強劃分勢力範圍

3. 維新運動及八國聯軍之役

4. 辛亥革命

理解及分析資料內容(據資料+相關史實) 完成教材套研習1

1

3 24/9 – 8/10 17

4 9/10 – 16/10

5 17/10– 29/10

6 1/11 – 8/11

7 9/11 – 19/11

①先教乙部,從學生較熟悉的內容開始,讓學生及早適應。

②重塑課題設計與學習重點:以主題為主,輔以時序,讓學生較易掌握有關概念的延續與轉變。

中四上學期 【附件一】

12

(一)校本課程規劃(1) : 我們的情況是怎樣?

週次 日期 探究主題 課題/重點 歷史研習方法 課時 10 2/1 -9/1 國共分合、抗

日戰爭及國共和談與內戰

概論(框架:內+外)

1. 國共第一次合作

2. 國共關係破裂

3. 國共第二次合作

判別可信程度

10

11 10/1 – 17/1 完成教材套之可信度方法練習、研習2、研習10及研習11 12 18/1 – 28/1

13 29/1 – 5/2

14 6/2 – 8/2

農曆年假

【附件一】

Page 3: 中國歷史科課程規畫 前言:課程及評估(中四至中六)修訂 和學 … · 3 13 (一)校本課程規劃(1) : 我們的情況是怎樣? 週次 日期 探究主題

3

13

(一)校本課程規劃(1) : 我們的情況是怎樣?

週次 日期 探究主題 課題/重點 歷史研習方法 課時

14 20/2 - 22/2 4. 抗日戰爭及抗戰期間的國共關係

8

15 25/2 – 5/3 統測及檢討

5. 國共和談與內戰

6

2

16 6/3 -13/3

17 14/3 – 21/3

【附件一】

14

高中的成敗決定於初中

熟識初中至高中的學習重點

初中與高中同工的連繫與協作

(一)校本課程規劃(2) : 不同學習階段的規劃

15

初中每級均有專科同工任教,有助確保初中跟高中銜接。(建議:初中每級至少一位專科同工)

集體備課,交流心得及成功經驗,亦讓兼教同工明白課程精神。

規劃初中學與教資源(如工作紙)及評估模式,以落實課程精神 /學與教資源共享。

科主任/專責同工額外委身

A班 B班 C班 D班 E班

中一 專科同工A --

中二 專科同工B 專科同工C --

中三 專科同工A 兼教同工D

中四 專科同工A

中五 專科同工B

中六 科主任

(一)校本課程規劃(2) 初中與高中同工的連繫與協作 :

團隊建立

16

初中學生怎樣想?

17

初中學生怎樣想?

18

初中學生怎樣想?

Page 4: 中國歷史科課程規畫 前言:課程及評估(中四至中六)修訂 和學 … · 3 13 (一)校本課程規劃(1) : 我們的情況是怎樣? 週次 日期 探究主題

4

19

探究式學習的需要

探究式學習

學生

期望

學科

本質

社會

期望

考評

需要

20

「探究式學習是誘發學生自行思想去『探索』問題及發現答案的一種教學策略或設計。」

見林德成(2004):〈探究教學法〉,輯於霍秉坤(主編)、余慧明、陳健生、李偉成、陳錦榮及林德成編《教學方法與設計》(修訂版),頁105-114,香港,商務印書館。

(一)校本課程規劃(2): 確立學習模式

21

啟疑 鑽研 檢視 反思

提出 問題

蒐集資料

分析組織

解答問題

建立看法

圖書館

博物館

歷史檔案館

互聯網

實地 考察

訪問

史籍 報刊 影片 錄音

日記/傳記 歌謠/口號

圖片 地圖

漫畫/海報 數據

個別資料的鑑別與分析

找出異同

老師提出

學生自行發現

比較信度

建構結論

證據印證

評估者

如何解決困難

如何改善不足

進一步研究方向

自我反思

同儕互評

老師回饋

分析關係

反思重點

綜合多則資料分析

鑑別真偽

判別信度

分析內容

詮釋含義

探究式學習歷程

陳淑雯女士 史料教學淺談

22

探究式學習

議題

資料

文献

文物

思考

調整

校內評估

以評促教

學習經歷

學與教策略

知識、技能、態度、創意

評估

23

課題 重要概念/基礎知識

中一

華夏政治的肇始

- 氏族,共主,華夏民族 - 禪讓 - 皇朝

周代封建與列國相爭 - 封建 - 分期(西周,東周,春秋,戰

國) - 霸政,爭雄 - 變法(成、敗)

秦代大一統帝國的建立與驟亡 - 大一統(措施、秩序) - 功過(評價)

西漢國力的統整張弛 - 治國理念(法一道-儒) - 統整張弛

(一)校本課程規劃(2) : 確定初中的學習重點

【附件三】

24

課題 重要概念/基礎知識

中一

東漢的戚宦政治 - 戚宦政治

魏晉南北朝的分裂 - 鼎立,對峙 - 胡漢(漢化、融和) - 門第

隋代統一南北與速亡 - 短祚,民本

唐代的盛世及其後的藩鎮與宦官亂政

- 盛世(開皇、貞觀、開元) - 中衰(安史、藩鎮及宦官等)

五代的武人專政 - 武人專政

(一)校本課程規劃(2) : 確定初中的學習重點

Page 5: 中國歷史科課程規畫 前言:課程及評估(中四至中六)修訂 和學 … · 3 13 (一)校本課程規劃(1) : 我們的情況是怎樣? 週次 日期 探究主題

5

25

課題 重要概念/基礎知識

中二

道、咸時期的內憂外患

- 內憂 (太平天國) - 外患 (鴉片,英法,甲午,八

國及天朝,商業戰爭,殖民侵略,不平等條約,割讓,租界,瓜分)

- 圖強(洋務,維新,立憲)

同、光年間救國運動的起落

(一)校本課程規劃(2) : 確定初中的學習重點

26

中三:多角度討論

中二:正反論證

中一:引例論證己見

(一)校本課程規劃(2) : 確定初中的學習重點

27

(一)校本課程規劃(3) : 學與教資源的設計及課堂教學

學生清楚知道學習目標及對焦進行預習。

反思及自評

讓學生在預習時先鞏固前備知識,製造投入課堂的條件。

【附件四】

28

(一)校本課程規劃(3) : 學與教資源的設計及課堂教學

創設學習情境,並配合探究式學習,讓學生從不同類型的史料(如文字、年表及漫畫等)建構知識。 同一則資料,多層次提問,由認知到評鑑。 照顧學習多樣性:鼓勵學生按其學習模式去學習 。

【附件四】

29

高中的例子

(一)校本課程規劃(3) : 高中

30

(一)校本課程規劃(3) : 高中

週次 日期 探究主題 課題/重點 歷史研習方法 課時 1 5/9 - 12/9

課程簡介與課業安排

2

2 13/9 – 21/9 列強的入侵及改革與革

概論(框架) 1. 鴉片戰爭、英法聯軍

之役 2. 洋務運動、中日甲午

戰爭及列強劃分勢力範圍

3. 維新運動及八國聯軍之役

4. 辛亥革命

理解及分析資料內容(據資料+相關史實) 完成教材套研習1

1

3 24/9 – 8/10 17

4 9/10 – 16/10

5 17/10– 29/10

6 1/11 – 8/11

7 9/11 – 19/11

中四上學期

③運用教材套進行史料教學,循序培訓及鞏固,逐漸內化探究方法。

【附件一】

Page 6: 中國歷史科課程規畫 前言:課程及評估(中四至中六)修訂 和學 … · 3 13 (一)校本課程規劃(1) : 我們的情況是怎樣? 週次 日期 探究主題

6

31

(一)校本課程規劃(3) : 高中

週次 日期 探究主題 課題/重點 歷史研習方法 課時 10 2/1 -9/1 國共分合、抗

日戰爭及國共和談與內戰

概論(框架:內+外)

1. 國共第一次合作

2. 國共關係破裂

3. 國共第二次合作

判別可信程度

10

11 10/1 – 17/1 完成教材套之可信度方法練習、研習2、研習10及研習11 12 18/1 – 28/1

13 29/1 – 5/2

14 6/2 – 8/2

農曆年假

【附件一】

32

2004中四至中五

課程專題式學習

圓心圖

(一)校本課程規劃(3) : 高中

33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中國歷史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頁17

34

DSE2013卷一

35

(一)校本課程規劃(3) : 高中

用鷹架(Scaffolding)

36

(一)校本課程規劃(3) : 高中

國民黨

中共

軍閥

1924年聯俄容共

運用鷹架

Page 7: 中國歷史科課程規畫 前言:課程及評估(中四至中六)修訂 和學 … · 3 13 (一)校本課程規劃(1) : 我們的情況是怎樣? 週次 日期 探究主題

7

37

照顧學習多樣性

(一)校本課程規劃(4) : 學與教資源的設計及初中的課堂教學

喜歡透過語言激盪與思想交流而建構知識(verbal learner)

喜歡閱讀而獨自學習(text

learner)

喜歡運用視覺、圖像而發現新知(visual learner)

經驗分享: 一班學生有不同的知識基礎或關注傾向,學習活動宜有足夠的變化,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即是較多樣的學習活動可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命中率」,作為發展良性互動的基礎。

鼓勵學生按自己的強項和學習模式去學習,如:

38

(一)校本課程規劃(4) : 學與教資源的設計及初中的課堂教學

「孩子的注意力長度不超過他們的歲數。」

「一節課內量呈現不同的課堂形式,有助延續學生的注意力。」

39

用短片探究歷史舉隅

40

用短片探究歷史

促進學生對史事之理解。

重現歷史片段,拉近學生和史事間的距離。

41

用短片探究歷史

史料研習素材:探討如可信度/分析電影中對有關歷史事件的記述有否誇張失實。

42

用短片探究歷史

用作切入點/疑入

Page 8: 中國歷史科課程規畫 前言:課程及評估(中四至中六)修訂 和學 … · 3 13 (一)校本課程規劃(1) : 我們的情況是怎樣? 週次 日期 探究主題

8

43

用短片探究歷史

年份 每年銷售量(箱) 每年銷售額(白銀/兩)

1821至1828

9,000 3,600,000

1828至1835

18,000 7,200,000

1835至1838

39,000 15,600,000

資料六: 下表展示1840年以前英國對華鴉片貿易的發展情況。

參考郭廷以著:《近代中國史綱》(第3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2年),上冊,頁49。轉引自 《高中中國歷史(中四至中六)課程支援教材(必修部分) 》 44

課題總結:探究秦速亡的原因

運用視覺、圖像而發現新知

用概念圖促進理解/鞏固所學

一位中一學生設計

45

印證「甲午戰爭後,由於美國的介入,中國才不致被列強瓜分。」的觀點。

學生設計概念圖以提升分析能力

一位中四學生的設計

校本評核其中一份文字課業:繪畫概念圖/地圖、整理資料表或以文字整理課業活動(如劇本、評論題)等,均屬文字形式。

46

概念圖評估量表

【附件五】

47

「你認同蔣介石於1932-1936年的『先安內後攘外』方針嗎?試提出兩個理據,並引用史實作支持。」①寫於筆記簿內

②二人討論(1-2分鐘)

③全班討論

④寫作評論題

透過語言激盪與思想交流而建構知識

小型

在安全的情況下才會說

48

⑤公審歷史人物

透過語言激盪與思想交流而建構知識

大型

Page 9: 中國歷史科課程規畫 前言:課程及評估(中四至中六)修訂 和學 … · 3 13 (一)校本課程規劃(1) : 我們的情況是怎樣? 週次 日期 探究主題

9

49

短片:

中一級

公審秦始皇(短片)

罪名:秦始皇令秦十五年而亡。

50

從戲劇中學習

51

52

齊來當考古學家

53

與重大歷史事件有關的紀念活動

南京大屠殺

54

實地探究

Page 10: 中國歷史科課程規畫 前言:課程及評估(中四至中六)修訂 和學 … · 3 13 (一)校本課程規劃(1) : 我們的情況是怎樣? 週次 日期 探究主題

10

55

(一)校本課程規劃(5) : 為學生搭建展現成功的平台

56

拔尖(校外資源舉隅)

http://gifted.edb.gov.hk/webcourse/#News

教育局資優教育組

57

拔尖(校外資源舉隅)

http://ge.hkage.org.hk/b5/student-programme/completed

人文學科

58

拔尖(校外資源舉隅)

批判思維基礎工作坊

2012「未來館長」培訓

59

拔尖(校外資源舉隅)

http://www.lcsd.gov.hk/CE/Museum/Monument/yfoh/b5/index.php

60

拔尖(校外資源舉隅)

文物小記者

Page 11: 中國歷史科課程規畫 前言:課程及評估(中四至中六)修訂 和學 … · 3 13 (一)校本課程規劃(1) : 我們的情況是怎樣? 週次 日期 探究主題

11

61

拔尖(校外資源舉隅)

培訓

證書

實地學習

62

其他:

香港教育學院,如實地學習探究計劃

跟歷史人物近距離接觸,如孫中山孫女、訪問抗日老兵、、南京大屠殺見證者的後人……

營造校園學習中史的氣氛,如:外借

博物館展板、中史學會周……

拔尖(校外資源舉隅)

63

分享大綱

前言:課程及評估(中四至中六)修訂

(一)校本課程規劃及課堂教學

(二)促進學習的評估

(三)高中選科的考慮

64

(二)以評估促進學習策略舉隅

65

(二)以評估促進學習策略舉隅

①指出學生的強項

②指出學生可改善之處

③提供改進的方法

66

(二)以評估促進學習策略舉隅(1)

事前向學生展示評分準則

採用水平評分,配合探究式學習。

【附件四】頁4:中一級

Page 12: 中國歷史科課程規畫 前言:課程及評估(中四至中六)修訂 和學 … · 3 13 (一)校本課程規劃(1) : 我們的情況是怎樣? 週次 日期 探究主題

12

67

(二)以評估促進學習策略舉隅(2)

校內評估:中三 【附件六】

同一主題,多層次考問,由記憶到評鑑。

配合探究式學習,多用史料擬題(形式多元化)。

68

校內評估(評卷參考) 【附件六】

69

【附件六】

70

教師除透過學生整體測考答卷表現,分析學生表現及調整學與教的策略外,亦會安排每位學生於發放答卷後,填寫反思檢討表,以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讓學生自行檢討得失,並思考改進表現的策略。

(二)以評估促進學習策略舉隅(3)

71

(二)以評估促進學習策略舉隅(3) 設計雙向細目表:學生較難整理自己已習得什麼能力,故就全卷各題型分類,並顯示評估的能力,讓學生「看」到自己學習所得。

各題型的得分

全卷在該能力方面的表現

【附件七】

72

【附件七】

(二)以評估促進學習策略舉隅(3) 情意方面的反思

學生基於上表的分析,清楚知道自己的強弱項

學生基於上述數據,思考改善的策略,也讓教師調整學與教策略

Page 13: 中國歷史科課程規畫 前言:課程及評估(中四至中六)修訂 和學 … · 3 13 (一)校本課程規劃(1) : 我們的情況是怎樣? 週次 日期 探究主題

13

73

(三)以評估促進學習策略舉隅(3)

針對性的改善方案

該生在分析/評論能力較弱

74

(二)以評估促進學習策略舉隅(3)

該生理解能力較弱

針對性的改善方案

75

(二)以評估促進學習策略舉隅(4) 高中--論述題改正

②指出不足之處及 ③提供改善方案

①指出表現良好之處 ,讓其他學生看到預期水平。

運用考評局量表,讓學生訂立改進的目標。

【附件八】

76

分享大綱

前言:課程及評估(中四至中六)修訂

(一)校本課程規劃及課堂教學

(二)促進學習的評估

(三)高中選科的考慮

77

1. 學生的親身體會 :優化初中校本課程

2. 中三選科:有用學習動機是有效學習的重要因素

3. 師兄師姐分享/

口碑

(三)、高中選科的考慮

78

(三) 、高中選科的考慮

Page 14: 中國歷史科課程規畫 前言:課程及評估(中四至中六)修訂 和學 … · 3 13 (一)校本課程規劃(1) : 我們的情況是怎樣? 週次 日期 探究主題

14

79

(三) 、高中選科的考慮

80

(三) 、高中選科的考慮

81

(三) 、高中選科的考慮

82

科目 應考人數 5** 5*或以

上 5或以上 4或以上 3或以上 2或以上 1或以上 U

中史 8099 1.10% 4.50% 11.20% 33.50% 65.70% 87.70% 96.40% 3.60%

歷史 6846 1.10% 4.40% 11.00% 38.80% 71.90% 92.00% 98.80% 1.20%

經濟 20,925 1.40% 5.40% 13.40% 36.90% 61.70% 82.50% 94.30% 5.70%

地理 13,629 0.80% 3.20% 8.10% 30.40% 61.60% 83.40% 94.70% 5.30%

倫理與宗教 870 0.60% 2.90% 7.70% 33.20% 69.80% 90.20% 97.90% 2.10%

旅旅與款待 3,920 0.20% 0.80% 1.90% 11.70% 34.10% 67.60% 90.50% 9.50%

企業、會計與財務

16,494 1.30% 4.80% 12.00% 36.40% 65.50% 87.20% 95.00% 5%

2012年香港中學文憑試考生部分科目成績表現

參考自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2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考試報告》

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領域的6個科目中排第3

基於事實,釋除疑慮!

83

科目 應考人數 5** 5*或以

上 5或以上 4或以上 3或以上 2或以上 1或以上 U

中史 8099 1.10% 4.50% 11.20% 33.50% 65.70% 87.70% 96.40% 3.60%

歷史 6846 1.10% 4.40% 11.00% 38.80% 71.90% 92.00% 98.80% 1.20%

經濟 20,925 1.40% 5.40% 13.40% 36.90% 61.70% 82.50% 94.30% 5.70%

地理 13,629 0.80% 3.20% 8.10% 30.40% 61.60% 83.40% 94.70% 5.30%

倫理與宗教 870 0.60% 2.90% 7.70% 33.20% 69.80% 90.20% 97.90% 2.10%

旅旅與款待 3,920 0.20% 0.80% 1.90% 11.70% 34.10% 67.60% 90.50% 9.50%

企業、會計與財務

16,494 1.30% 4.80% 12.00% 36.40% 65.50% 87.20% 95.00% 5%

2012年香港中學文憑試考生部分科目成績表現

參考自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2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考試報告》

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領域的6個科目中排第2

重塑原貌,活化教學,

尊重差異,樂於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