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旧时光的回眸里 发掘生命的内蕴 沉 醉 江...

1
责任编辑 : 余玲 电话 :85222316 版式设计 : 印刷: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印务有限公司 8 2016 年 4 月 14 日 星期四 用电信 4G,免费送宽带,免费看电视,免费无线上网。 天翼宽带100M,天翼4G100M,家庭无线上网100M。 作者:薛德华 出版:中国文联出版社 编辑推荐 本书围绕发绣遗产和艺术的守护延 续,叙说了一串小故事。小说的主人公, 范家大院公子哥范亦仙是一个很有象征 意义的人物,民国八年,他出生在丹桂巷 范家大院,从小生长在脂粉堆里,搽口 红,涂姻脂,练丹青,学刺绣,弹琵琶,唱 旦角,在发绣和昆曲中颠倒岁月。他的 畸型姿态,在殖民地的屠刀枪炮下蜷曲, 在古城的文化蕴涵上漂浮,妖媚而不失 风雅,变异却又见精致。当年,海亭城范 家产业气势宏大,宅院廊屋回复,这使他 拥有的财富和宝藏,成为众矢之的,陡然 生出许多恩怨情仇。许多人觊觑着范家 收藏的发绣珍宝,二太太周汝琴与日伪 联络官浦和私通,引来日本人,四小姐范 锦婷佯称带着发绣,自焚而亡。保安团 副朱正雄不时调戏着范亦仙,寡居多年 的永祥泰绸布店大小姐秦珊梅,时时勾 引着范亦仙,可范亦仙却对华家班主华 燕翔有着一段畸恋,只是偶尔去仿来巷 小红门唱昆曲,绣裸像,排遣愁绪。这样 的状况,一直到民国三十六年,一把大火, 焚烧了范家大院,这座宏篇巨制的古老门 庭和许多恩怨情仇,在张扬的火焰中湮 灭,范家那些发绣珍品,从此不知所终。 小说中的对话,使用蕴涵吴语成分的泰东 方言表现,异地融和的语言文化,为这部 文字,增添了里下河独特的乡情韵味。 作者简介 薛德华:笔名老雪,国家一级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过去的月 亮》《箫影流韵》《画游》等多部散文集和 《狐雕》《绣禅》等长篇小说。历任文化 局副局长、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作 协主席等职,为中国文物学会理事、中国 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作家书画 院特聘画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组稿:王建生) 《绣 禅》 电视剧《十五年等待候鸟》原 著小说,张若昀、孙怡领衔主演 著名青春文学畅销经典(完美典 藏版) 作者:盈风 出版: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编辑推荐 一段痛彻肺腑的暗恋,一场 刻骨铭心的追守十五年等待越 冬候鸟,哪怕这一趟迁徙之旅 没有归途。十五年守候寂寞花 开,只为换来不再花自漂零水 自流,触动千万读者心弦的爱 情故事,诉说人生最难揭露的 情感现实。晋江著名作家盈风 携青春文学经典卷土重来,独 家新增三篇外,满足读者饕餮 之胃。以爱之名,向逝去的青 春致敬。 内容推荐 1990 年世界杯,他和她打了 一个忘了下赌注的赌,他赌德 国,她赌阿根廷。她输了,而他 和她都没想到,这个赌约她欠了 他十五年,比她的半生还要长。 她的掌心有一道疤,切断了事业 线、生命线、爱情线。这是他留 给她的伤痕,永不磨灭。她对他 说,等我们白发苍苍,认不出彼 此的模样时,可以凭这个伤疤找 到我。十五年过去了,裴尚轩终 于爱上了黎璃,但是,她对他的 爱已不能继续。原来爱情不是 候鸟,它没有归期。 《十 五 年 等 待 候 鸟》 作品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田 园山水诗人陶渊明笔下的山间生 活,是何等惬意?笔者身为农村人, 今天却感觉大山的清新与美丽离自 己越来越远,乃至于常常忘却了山 间生活的美好,而在城里生活,又并 没有让自己感觉“高大上”。一边是 对本来拥有的山间生活的忽略,另 一边又体悟不到城市生活的优雅, 真尴尬啊。 令笔者想不到的是,在台湾,有 这么一群人,他们的职业,就是替大 山服务—平日里栽花种树,看书练 功,有游客或者其他团队来了,就用 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超级口才,将大 山里一切可爱的东西介绍给客人, 在愉悦客人的同时,自己也享受真 正的山间生活。他们,就是农场解 说员。 作者李园恩就是这些人中的一 个。这位而立之年的女子,在台湾 云林乡下长大,如今在南投山区进 行文学创作与解说教育工作。“种 树,看花,听鸟鸣;爬山,写字,做解 说。”作者是这样介绍自己的。不要 以为她只是一个没有文化只能在大 山里呆着的农人,实际上,她是花莲 东华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 教育与生态旅游组在读硕士生。 该书非常具体地展现了农场解 说员的生活与工作,让读者感受到 山间生活的浓浓诗意。在台大山地 试验农场(梅峰)担任解说员,作者 给读者展现了很多工作细节,如大 清早,她们就会带着客人在苍翠掩 映下的林荫小道里赏鸟,聆听动听 的鸟声、感受漫步的悠闲、呼吸纯净 的空气。而那些我们连名字也不知 道的鸟儿,在作者的心中却犹如老 朋友一般:褐灰雀在柳杉枝头跳舞, 红头穗直嚷着“救急”,冠羽凤鹛永 远有商量不完的事儿……农场解说 员的工作,除了艰辛,却更有欢笑与 享受。大山的春夏秋冬,每个季节 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而解说员又 能够在这些精彩的一草一木、一晴 一雨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动、自然的 神奇、人性的美好。 也许,人们想象中的解说员,会 像老师一样,任教越久,职业懈怠感 越强。但是,李园恩却让读者看到, 很多解说员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 样。作者说,解说的过程像是在读 书,只是,所读的书,叫做“人” 因为她们面对的,除了大山的美好, 还有来自四面八方、各色职业、性格 迥异的客人(学员)。面对一批批的 客人,解说员却总是在重复着介绍 固定的景点,本来的确无趣,可事实 上,每一批客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每 一次解说都有新的感悟,所有这些, 让解说员既有困顿疲惫,又有挑战 成长。而成长,怎能说不是他们山 间生活里的诗呢?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的文字和 摄影图片也氤氲着浓浓的诗意。文 字非常质朴,但却融入了作者浓浓 的情感,读来感觉与山间的美景相 得益彰;图片非常丰富:有花有果, 有山有人,尽展大山美景,又见人的 纯真自然,真正赏心悦目。近段时 间有一句话流传很广:生活不只是 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笔者以为, 阅读这样一本文质兼美的好书,与 享受山间生活一样,也有着浓浓的 诗意,能感受到未来满满的幸福滋 味! 享受山间的诗与远方 — 读《过 一 日 山 间 生 活》有 感 廖立湖 2016 新年伊始,江苏文艺出版社 推出了青年作家王峰集多年力作的 散文随笔集《旧时光里的小团圆》。 出品方对这样一部十七万字的作品 推向市场很动了一番脑筋:特邀屡 获世界最美图书奖的装帧艺术家朱 赢椿设计封面,名家叶兆言作序,更 有苏童、池莉、鲁敏等一批实力派作 家联袂推荐。新书已于春节前后在 国内各大网站和书店陆续上架,听 说销售行情不错。 关于书名,作者在开场白里便给 出了饶具意味的阐释:“那些路过的 人,经过的事,它们都是过往,都是 经历,也是生命中积累的财富。时 光可以不再,人事可以渐渐变老,但 生命的意义原来却可以在回望中重 新定义。在旧日的时光里,我们与 他们,与另一个自己重新相遇,是谓 小团圆。”在没拿到这本书之前,我 对王峰这样年轻的作家竟然也有了 “旧时光”颇有些不解。等到把全书 逐篇读完,我不仅明白了他的意思, 还觉得他把“旧时光”这个词翻出了 新意—所有过去的不再复归的东 西,都已经成了历史。每个年龄段 其实都是一座翻过了就无法回头的 山峰。王峰独特的家庭背景、性格 特质和人生经历构成了他较同龄人 更为丰富也更为曲折和深刻的对于 生命的领悟。一个珍爱生命的人总 是在走走停停里若有所思,他一次 次回去,回到过往的场景与人事里, 展示那时的风土人情,叹息和忧伤, 他在这种充满深情的怀旧里其实表 现出一种更为自觉的警策与自省, 还有就是对生活底蕴更接近初始形 态的最真实的发掘。在书的篇首, 作者引用一个他称之为大作家讲的 话,说大半的人在20岁或30岁上就 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成自 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 模仿自己,一天天地重复自己,而且 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 腔走板。这样的感触出自一个也才 三十多岁的作家的脑海,你真的无 法不为之惊叹并生出一份敬意。他 用这样的思想告诉你,他将会以怎 样的文本来呈现进行生命意义的叩 问和探寻。 有评论家把当下的散文写作粗 分为三种类型,一曰回忆型,写童年 往事、个人成长或家族兴衰;二曰摹 写型,由亲历或目睹引发思考,见出 一定的思想、意趣和精神品位;三曰 先知型,写纯粹的心灵反应、精神波 动,以及对生命的神性延伸和对世 界的反观。而王峰的作品似乎跨越 了通常意义上的简单分类,他娓娓 道来的忆旧里时有细腻且具动态的 描摹,而在虚实相间的叙事中又不 时见有富于灵性的精神飞鸿突然而 至。读他的作品你是需要具备一点 时空载入感的,他常常会把历史、现 实和对世界的反观揉杂在一道,端 出一个特别味道的东西来让你品 尝。举个例子吧, 《寄到小镇来的一 本书》写作者当年在小镇中学读初 二,“春天的时候”“空气里全是软软 的花香”“每到周日下午,我都会乖 乖地趴到书桌前”,摊开的课本是为 了对付在屋外劳作的母亲,而一颗 向往未知的少年心却正游走在收音 机里的那个频率,“一个字一个字地 消化和想像着”声音里铺展的世 界。这档叫作“12 种颜色的彩虹”的 节目主持人是上海作家陈丹燕,后 来便与这个少年有了命中的交集。 他给她写了信,她则寄了一本自己 的书给他。多年以后,长大了的少 年按照那牛皮纸信封上的地址,找 到了这位知名女作家。王峰写这段 亲历,并无多少情绪的渲染,不到两 千字的篇幅里一直都是波澜不惊的 调子,但作品的可供玩味在于他将 时空不断地予以置换,叙述的平静 里分明裹挟着厚重而透着感伤的历 史烟尘。“多年后,我漫步上海外滩, 寻到门牌上的指示,那老洋楼正在 做翻修,在一片飞扬的沙尘中,我愣 愣地站了有一会儿。时光再次回到 1993 年的那个黄昏”,文章不仅交待 了寄书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而且写 了与该书作者的几次因缘际会;甚 至还看似很随意地穿插了他与当时 一个小自己两岁的女笔友以及后来 求学中结识的“也曾在每个周日下 午守着那个节目”的浙江女同学的 交往与交流。与生命中一些偶遇之 人的心灵互通而又擦肩而过,这里 面有怅然若失也有思之若甘,更有 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探寻与领悟。而 此篇的结语给读者的可能已不仅仅 是一种内心的震动了—“对于很多 重要的人,我们尽量选择回避,不是 没有道理的。不是我们背叛,不是 我们虚妄,只是因为我们都要赶路, 从这个场景赶至下一个生命场景。 人生相识一场,不如彼此惦念,彼此 相忘。” 还有一篇《练习曲》,也是读了让 人心里发紧的,觉着有较深的内核 埋在其中。写的是一幅很普通的生 活场景:夏日的黄昏,作者同一个 “身后各有过往和故事”的哥儿们约 在一间小酒馆小酌。一天的忙碌人 已疲惫,“脸是昏晦的”“更多时候彼 此沉默着”,此刻一个跑堂的少年出 现了,“十八九岁的好年纪”“他的年 轻和勤快”令他们为讨生活而变得 “隐忍和麻木”的神经突然兴奋起 来,于是感慨之余,想到了他们自己 在这个年纪上的一些往事。而后画 面又很快切换到台湾一部叫《练习 曲》的电影里,让影片中也是十八九 岁的主人公说话,“有些事你现在不 做,就永远不会有机会做了。”跨越 时空的各不相同的十八九岁的身 影,互为交织在一个夏夜“杯酒微 醺”的背景上,“莫明其妙的惆怅”, “欲说还休欲言又止”的心理具象, 使作品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浓郁 的生活底色。最后一节,初读颇觉 突兀 —“你回到家,靠坐在地板 上,把孩子抱过来,紧紧地,动作幅 度很大地,非常夸张地,把自己的头 埋在那尚有乳香的小身体里。那个 小生命在咯吱咯吱笑着。”而复读则 发觉此乃神来之笔。它出人意料, 颇似一盏灯,把先前闪烁在文中的 一些忽明忽暗的意象统统照亮。 还想说一说王峰在丰富散文文 体的建设上所做的具有探索意义的 贡献。书中有一篇《全家福》,那是 在他25岁读大学时发表的作品,生 动记述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祖辈。 文中的爷爷奶奶皆写得动感十足, 人物在俯仰之间凸现丰满的血肉; 故事的架构大开大合,风云雷电里 辉映着时代的折光。我曾私下向作 者聊过此作,他坦陈这里面有他祖 辈鲜活的影子,但不乏注入了一些 虚构的成分。有读者将其视为小说 似乎也未尝不可。这其实扯到了散 文定义上的一个话题,即作为一种 自由度最为宽泛的文体,散文可不 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体裁优秀的元素 和手段?当我们强调散文的非虚构 性时,或许我们真正看中的是那种 更具肌理质感和精神光照度的佳 构,它是从生活的大浪淘沙里炼出 的真金,有体温,有呼吸的起伏感, 甚至有叩击灵魂的金属音响,它应 当离人心最近。我以为王峰正在向 这样的境界努力,他不抱残守缺,不 循规蹈矩,他记事后所处的时代正 是我们国家变革最为剧烈的时代, 市场经济的全面放开和互联网技术 的高歌猛进,所带来的国人行为方 式和文化心理的大幅度变异,是作 为一个青年作家必须应对且当共融 共生、有所作为的历史的要求。 不只是与《全家福》有异曲同工 之妙的《继远与凝慧》《我们村的那 些光棍》等篇札,甚至如放在书的最 后作为压卷之作的《@王遇她爹》,那 种颇具意识流特征的生活场景的捕 捉与定格,看得出作者都在试图赋 予作品以散文表现的无限可能,这 情景好似猛虎嗅蔷薇,不动声色里 正进行着一场关于文体的革命。成 功与否似乎都不重要,对于年仅38 岁的王峰来说,前面还有“大把大把 的将来”(引自其《小镇理发店》)。 在对旧时光的回眸里 发掘生命的内蕴 —王峰《旧时光里的小团圆》读札 王慧骐 心中好书 地址 地址望海西路 望海西路 6 6 热线 热线85289123 85289123 新华书店 新华书店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书城 东台新华书店竭诚为广大师 生服务,提供优质正版图书。 东台书城服务热线: 0515-85289123 阅读视界 江南,是许多人的心结,怎么也化不了,解不 开,我也是其一。在网上选书时,一看到这书名《此 去江南,易老》,手便无法移挪了,直到下单后,一颗 心才算落了地。及至看完这本书,对江南的那份浓 情似乎又增长了几分,愈发沉醉。 这是一本游记类的文学作品,主要记录了几十 日的生活过程。作者范壮,笔名小北,喜欢天马行 空的生活。曾在北京混迹多年,西藏一行后,才知 道原来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往最美、最艰险的地方 去,沿着山巅旅行,用眼、用耳、用心去了解和捕捉 路上的一人一景。 江南行的第一站是锦溪,而其后的所有活动也 是以锦溪为落脚地的。犹如惊鸿一瞥,作者这样描 写了初遇:“作为一个北方人,初到古镇,瞬间就被 这里的景色吸引了,乌篷船、朱栏、粉墙、素瓦、飞 檐、沿河的雨篷、临水廊、阁楼、跨河廊……临水起 伏、错落有致。一入眼,便能生出一股柔情,让人难 以招架。越往里走,水乡之地的细腻之处就越发明 显,幽深的小巷,满是青苔的瓦片,斑驳久远的古 桥,窗棂上的木雕,处处都由小处着手,繁而不乱, 总让人有一种小巷幽深、含而不露的感觉,最能看 出江南人不显山不露水的性格。我到底是信了,江 南,是水做的。” 其后,从认识伍小兵开始,陆续认识了楚清、祥 子、路兵、芳芳等,古镇的生活由此拉开了帷幕。几 十天内,酒香茶浓,江南的小吃,江南的温软,将作 者的身心熨得妥帖,最多的时间是游玩享乐在锦溪 的那块尚未被完全商业化的安静的怀抱中。锦溪 的原名是什么?这里有一段典故。陈妃原是宋孝 宗的爱妃,在孝宗还是太子时跟着来镇江打仗,胜 利后因贪嘴多吃了性寒的螃蟹,积寒病故,孝宗伤 心,请风水师找了这么一个地方安葬,即书中数次 提及的陈妃墓,位于五保湖中,宋孝宗曾赐名锦溪 为陈墓,并在墓前建了莲池祥院。 期间,作者还抽出时间去游玩了千灯古镇、周 庄古镇和镇江的西津古渡。关于周庄,作者的笔下 是这样写的:“周庄的长街曲巷要比锦溪有看头,总 是觉得走也走不到尽头,一座古朴的石拱桥旁边还 有别处一座古朴的石拱桥。桥并不长,河道很窄, 那些古老的房屋、骑河楼、挑楼、临水廊、屏风墙、阁 楼……让人目不暇接。正如别人说的,它的美,美 在气质,柔而不弱,艳而不妖,亲而不魅惑,绝色而 不盛气凌人。但这种感觉只有安静的时候才能体 会得到。” 游走在江南古镇的如烟往事中,每一天都令作 者思绪飘飘,“江南就是这样,可能那一道风蚀残破 的旧门槛,一扇残缺了的却依稀可见木雕的窗,一 道不经意的沐过沧桑雨露的青瓦飞檐,一堵风尘满 面依然挺立的白色封火墙……都能带出一段尘封 的往事。” 其实,江南就是这样一方神秘的土地,“杏花烟 雨江南”,寥寥六字,道尽了江南的神奇。南朝的丘 迟,一篇《与陈伯之书》中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能漾起你心中层层的涟漪,连 做梦都是最令人向往的地方。看着这本《此去江 南,易老》,犹如跟随作者的脚步,徜徉于青石长巷、 杏花春雨中,沉醉在江南的梦里,不愿醒来…… 沉醉江南 —读《此去江南,易老》有感 张华 新书推荐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Oct-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在对旧时光的回眸里 发掘生命的内蕴 沉 醉 江 南epaper.file.routeryun.com/dtrb/other/570e8bda0f3fb.pdf · 在古城的文化蕴涵上漂浮,妖媚而不失 风雅,变异却又见精致。当年,海亭城范

■责任编辑 :余玲 电话 :85222316 ■版式设计 :征 路印刷: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印务有限公司

8 版 2016年 4月 14日 星期四用电信4G,免费送宽带,免费看电视,免费无线上网。

天翼宽带100M,天翼4G100M,家庭无线上网100M。读 书

作者:薛德华出版:中国文联出版社

编辑推荐本书围绕发绣遗产和艺术的守护延

续,叙说了一串小故事。小说的主人公,范家大院公子哥范亦仙是一个很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民国八年,他出生在丹桂巷范家大院,从小生长在脂粉堆里,搽口红,涂姻脂,练丹青,学刺绣,弹琵琶,唱旦角,在发绣和昆曲中颠倒岁月。他的畸型姿态,在殖民地的屠刀枪炮下蜷曲,在古城的文化蕴涵上漂浮,妖媚而不失风雅,变异却又见精致。当年,海亭城范家产业气势宏大,宅院廊屋回复,这使他拥有的财富和宝藏,成为众矢之的,陡然生出许多恩怨情仇。许多人觊觑着范家收藏的发绣珍宝,二太太周汝琴与日伪联络官浦和私通,引来日本人,四小姐范锦婷佯称带着发绣,自焚而亡。保安团副朱正雄不时调戏着范亦仙,寡居多年的永祥泰绸布店大小姐秦珊梅,时时勾

引着范亦仙,可范亦仙却对华家班主华燕翔有着一段畸恋,只是偶尔去仿来巷小红门唱昆曲,绣裸像,排遣愁绪。这样的状况,一直到民国三十六年,一把大火,焚烧了范家大院,这座宏篇巨制的古老门庭和许多恩怨情仇,在张扬的火焰中湮灭,范家那些发绣珍品,从此不知所终。小说中的对话,使用蕴涵吴语成分的泰东方言表现,异地融和的语言文化,为这部文字,增添了里下河独特的乡情韵味。

作者简介薛德华:笔名老雪,国家一级作家,

中 国 作 家 协 会 会 员 ,著 有《过 去 的 月亮》《箫影流韵》《画游》等多部散文集和

《狐雕》《绣禅》等长篇小说。历任文化局副局长、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作协主席等职,为中国文物学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作家书画院特聘画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组稿:王建生)

《绣 禅》

电视剧《十五年等待候鸟》原著小说,张若昀、孙怡领衔主演著名青春文学畅销经典(完美典藏版)

作者:盈风出版: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编辑推荐一段痛彻肺腑的暗恋,一场

刻骨铭心的追守十五年等待越冬 候 鸟 ,哪 怕 这 一 趟 迁 徙 之 旅没有归途。十五年守候寂寞花开 ,只 为 换 来 不 再 花 自 漂 零 水自 流 ,触 动 千 万 读 者 心 弦 的 爱情 故 事 ,诉 说 人 生 最 难 揭 露 的情感现实。晋江著名作家盈风携 青 春 文 学 经 典 卷 土 重 来 ,独家 新 增 三 篇 外 ,满 足 读 者 饕 餮之 胃 。 以 爱 之 名 ,向 逝 去 的 青春致敬。

内容推荐1990 年世界杯,他和她打了

一 个 忘 了 下 赌 注 的 赌 ,他 赌 德国,她赌阿根廷。她输了,而他和她都没想到,这个赌约她欠了他十五年,比她的半生还要长。她的掌心有一道疤,切断了事业线、生命线、爱情线。这是他留给她的伤痕,永不磨灭。她对他说,等我们白发苍苍,认不出彼此的模样时,可以凭这个伤疤找到我。十五年过去了,裴尚轩终于爱上了黎璃,但是,她对他的爱已不能继续。原来爱情不是候鸟,它没有归期。

《十五年等待候鸟》

作品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田园山水诗人陶渊明笔下的山间生活,是何等惬意?笔者身为农村人,今天却感觉大山的清新与美丽离自己越来越远,乃至于常常忘却了山间生活的美好,而在城里生活,又并没有让自己感觉“高大上”。一边是对本来拥有的山间生活的忽略,另一边又体悟不到城市生活的优雅,真尴尬啊。

令笔者想不到的是,在台湾,有

这么一群人,他们的职业,就是替大山服务——平日里栽花种树,看书练功,有游客或者其他团队来了,就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超级口才,将大山里一切可爱的东西介绍给客人,在愉悦客人的同时,自己也享受真正的山间生活。他们,就是农场解说员。

作者李园恩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这位而立之年的女子,在台湾云林乡下长大,如今在南投山区进行文学创作与解说教育工作。“种树,看花,听鸟鸣;爬山,写字,做解说。”作者是这样介绍自己的。不要以为她只是一个没有文化只能在大山里呆着的农人,实际上,她是花莲东华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教育与生态旅游组在读硕士生。

该书非常具体地展现了农场解说员的生活与工作,让读者感受到山间生活的浓浓诗意。在台大山地试验农场(梅峰)担任解说员,作者

给读者展现了很多工作细节,如大清早,她们就会带着客人在苍翠掩映下的林荫小道里赏鸟,聆听动听的鸟声、感受漫步的悠闲、呼吸纯净的空气。而那些我们连名字也不知道的鸟儿,在作者的心中却犹如老朋友一般:褐灰雀在柳杉枝头跳舞,红头穗直嚷着“救急”,冠羽凤鹛永远有商量不完的事儿……农场解说员的工作,除了艰辛,却更有欢笑与享受。大山的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而解说员又能够在这些精彩的一草一木、一晴一雨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动、自然的神奇、人性的美好。

也许,人们想象中的解说员,会像老师一样,任教越久,职业懈怠感越强。但是,李园恩却让读者看到,很多解说员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作者说,解说的过程像是在读书,只是,所读的书,叫做“人”——因为她们面对的,除了大山的美好,

还有来自四面八方、各色职业、性格迥异的客人(学员)。面对一批批的客人,解说员却总是在重复着介绍固定的景点,本来的确无趣,可事实上,每一批客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一次解说都有新的感悟,所有这些,让解说员既有困顿疲惫,又有挑战成长。而成长,怎能说不是他们山间生活里的诗呢?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的文字和摄影图片也氤氲着浓浓的诗意。文字非常质朴,但却融入了作者浓浓的情感,读来感觉与山间的美景相得益彰;图片非常丰富:有花有果,有山有人,尽展大山美景,又见人的纯真自然,真正赏心悦目。近段时间有一句话流传很广: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笔者以为,阅读这样一本文质兼美的好书,与享受山间生活一样,也有着浓浓的诗意,能感受到未来满满的幸福滋味!

享 受 山 间 的 诗 与 远 方——读《过一日山间生活》有感

廖立湖

2016 新年伊始,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了青年作家王峰集多年力作的散文随笔集《旧时光里的小团圆》。出品方对这样一部十七万字的作品推向市场很动了一番脑筋:特邀屡获世界最美图书奖的装帧艺术家朱赢椿设计封面,名家叶兆言作序,更有苏童、池莉、鲁敏等一批实力派作家联袂推荐。新书已于春节前后在国内各大网站和书店陆续上架,听说销售行情不错。

关于书名,作者在开场白里便给出了饶具意味的阐释:“那些路过的人,经过的事,它们都是过往,都是经历,也是生命中积累的财富。时光可以不再,人事可以渐渐变老,但生命的意义原来却可以在回望中重新定义。在旧日的时光里,我们与他们,与另一个自己重新相遇,是谓小团圆。”在没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王峰这样年轻的作家竟然也有了

“旧时光”颇有些不解。等到把全书逐篇读完,我不仅明白了他的意思,还觉得他把“旧时光”这个词翻出了新意——所有过去的不再复归的东西,都已经成了历史。每个年龄段其实都是一座翻过了就无法回头的山峰。王峰独特的家庭背景、性格特质和人生经历构成了他较同龄人更为丰富也更为曲折和深刻的对于生命的领悟。一个珍爱生命的人总是在走走停停里若有所思,他一次次回去,回到过往的场景与人事里,展示那时的风土人情,叹息和忧伤,他在这种充满深情的怀旧里其实表现出一种更为自觉的警策与自省,还有就是对生活底蕴更接近初始形

态的最真实的发掘。在书的篇首,作者引用一个他称之为大作家讲的话,说大半的人在 20 岁或 30 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成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一天天地重复自己,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这样的感触出自一个也才三十多岁的作家的脑海,你真的无法不为之惊叹并生出一份敬意。他用这样的思想告诉你,他将会以怎样的文本来呈现进行生命意义的叩问和探寻。

有评论家把当下的散文写作粗分为三种类型,一曰回忆型,写童年往事、个人成长或家族兴衰;二曰摹写型,由亲历或目睹引发思考,见出一定的思想、意趣和精神品位;三曰先知型,写纯粹的心灵反应、精神波动,以及对生命的神性延伸和对世界的反观。而王峰的作品似乎跨越了通常意义上的简单分类,他娓娓道来的忆旧里时有细腻且具动态的描摹,而在虚实相间的叙事中又不时见有富于灵性的精神飞鸿突然而至。读他的作品你是需要具备一点时空载入感的,他常常会把历史、现实和对世界的反观揉杂在一道,端出一个特别味道的东西来让你品尝。举个例子吧,《寄到小镇来的一本书》写作者当年在小镇中学读初二,“春天的时候”“空气里全是软软的花香”“每到周日下午,我都会乖乖地趴到书桌前”,摊开的课本是为了对付在屋外劳作的母亲,而一颗向往未知的少年心却正游走在收音机里的那个频率,“一个字一个字地消 化 和 想 像 着 ”声 音 里 铺 展 的 世界。这档叫作“12 种颜色的彩虹”的节目主持人是上海作家陈丹燕,后来便与这个少年有了命中的交集。他给她写了信,她则寄了一本自己的书给他。多年以后,长大了的少年按照那牛皮纸信封上的地址,找到了这位知名女作家。王峰写这段亲历,并无多少情绪的渲染,不到两千字的篇幅里一直都是波澜不惊的调子,但作品的可供玩味在于他将时空不断地予以置换,叙述的平静

里分明裹挟着厚重而透着感伤的历史烟尘。“多年后,我漫步上海外滩,寻到门牌上的指示,那老洋楼正在做翻修,在一片飞扬的沙尘中,我愣愣地站了有一会儿。时光再次回到1993 年的那个黄昏”,文章不仅交待了寄书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而且写了与该书作者的几次因缘际会;甚至还看似很随意地穿插了他与当时一个小自己两岁的女笔友以及后来求学中结识的“也曾在每个周日下午守着那个节目”的浙江女同学的交往与交流。与生命中一些偶遇之人的心灵互通而又擦肩而过,这里面有怅然若失也有思之若甘,更有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探寻与领悟。而此篇的结语给读者的可能已不仅仅是一种内心的震动了——“对于很多重要的人,我们尽量选择回避,不是没有道理的。不是我们背叛,不是我们虚妄,只是因为我们都要赶路,从这个场景赶至下一个生命场景。人生相识一场,不如彼此惦念,彼此相忘。”

还有一篇《练习曲》,也是读了让人心里发紧的,觉着有较深的内核埋在其中。写的是一幅很普通的生活场景:夏日的黄昏,作者同一个

“身后各有过往和故事”的哥儿们约在一间小酒馆小酌。一天的忙碌人已疲惫,“脸是昏晦的”“更多时候彼此沉默着”,此刻一个跑堂的少年出现了,“十八九岁的好年纪”“他的年轻和勤快”令他们为讨生活而变得

“隐忍和麻木”的神经突然兴奋起来,于是感慨之余,想到了他们自己在这个年纪上的一些往事。而后画面又很快切换到台湾一部叫《练习曲》的电影里,让影片中也是十八九岁的主人公说话,“有些事你现在不做,就永远不会有机会做了。”跨越时空的各不相同的十八九岁的身影,互为交织在一个夏夜“杯酒微醺”的背景上,“莫明其妙的惆怅”,

“欲说还休欲言又止”的心理具象,使作品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浓郁的生活底色。最后一节,初读颇觉突 兀——“ 你 回 到 家 ,靠 坐 在 地 板上,把孩子抱过来,紧紧地,动作幅

度很大地,非常夸张地,把自己的头埋在那尚有乳香的小身体里。那个小生命在咯吱咯吱笑着。”而复读则发觉此乃神来之笔。它出人意料,颇似一盏灯,把先前闪烁在文中的一些忽明忽暗的意象统统照亮。

还想说一说王峰在丰富散文文体的建设上所做的具有探索意义的贡献。书中有一篇《全家福》,那是在他 25 岁读大学时发表的作品,生动记述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祖辈。文中的爷爷奶奶皆写得动感十足,人物在俯仰之间凸现丰满的血肉;故事的架构大开大合,风云雷电里辉映着时代的折光。我曾私下向作者聊过此作,他坦陈这里面有他祖辈鲜活的影子,但不乏注入了一些虚构的成分。有读者将其视为小说似乎也未尝不可。这其实扯到了散文定义上的一个话题,即作为一种自由度最为宽泛的文体,散文可不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体裁优秀的元素和手段?当我们强调散文的非虚构性时,或许我们真正看中的是那种更具肌理质感和精神光照度的佳构,它是从生活的大浪淘沙里炼出的真金,有体温,有呼吸的起伏感,甚至有叩击灵魂的金属音响,它应当离人心最近。我以为王峰正在向这样的境界努力,他不抱残守缺,不循规蹈矩,他记事后所处的时代正是我们国家变革最为剧烈的时代,市场经济的全面放开和互联网技术的高歌猛进,所带来的国人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的大幅度变异,是作为一个青年作家必须应对且当共融共生、有所作为的历史的要求。

不只是与《全家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继远与凝慧》《我们村的那些光棍》等篇札,甚至如放在书的最后作为压卷之作的《@王遇她爹》,那种颇具意识流特征的生活场景的捕捉与定格,看得出作者都在试图赋予作品以散文表现的无限可能,这情景好似猛虎嗅蔷薇,不动声色里正进行着一场关于文体的革命。成功与否似乎都不重要,对于年仅 38岁的王峰来说,前面还有“大把大把的将来”(引自其《小镇理发店》)。

在对旧时光的回眸里发掘生命的内蕴

——王峰《旧时光里的小团圆》读札王慧骐

心中好书

地址地址::望海西路望海西路66号号热线热线::8528912385289123

新华书店新华书店

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

东台新华书店竭诚为广大师生服务,提供优质正版图书。

东 台 书 城 服 务 热 线 :0515-85289123

阅读视界

江南,是许多人的心结,怎么也化不了,解不开,我也是其一。在网上选书时,一看到这书名《此去江南,易老》,手便无法移挪了,直到下单后,一颗心才算落了地。及至看完这本书,对江南的那份浓情似乎又增长了几分,愈发沉醉。

这是一本游记类的文学作品,主要记录了几十日的生活过程。作者范壮,笔名小北,喜欢天马行空的生活。曾在北京混迹多年,西藏一行后,才知道原来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往最美、最艰险的地方去,沿着山巅旅行,用眼、用耳、用心去了解和捕捉路上的一人一景。

江南行的第一站是锦溪,而其后的所有活动也是以锦溪为落脚地的。犹如惊鸿一瞥,作者这样描写了初遇:“作为一个北方人,初到古镇,瞬间就被这里的景色吸引了,乌篷船、朱栏、粉墙、素瓦、飞檐、沿河的雨篷、临水廊、阁楼、跨河廊……临水起伏、错落有致。一入眼,便能生出一股柔情,让人难以招架。越往里走,水乡之地的细腻之处就越发明显,幽深的小巷,满是青苔的瓦片,斑驳久远的古桥,窗棂上的木雕,处处都由小处着手,繁而不乱,总让人有一种小巷幽深、含而不露的感觉,最能看出江南人不显山不露水的性格。我到底是信了,江南,是水做的。”

其后,从认识伍小兵开始,陆续认识了楚清、祥子、路兵、芳芳等,古镇的生活由此拉开了帷幕。几十天内,酒香茶浓,江南的小吃,江南的温软,将作者的身心熨得妥帖,最多的时间是游玩享乐在锦溪的那块尚未被完全商业化的安静的怀抱中。锦溪的原名是什么?这里有一段典故。陈妃原是宋孝宗的爱妃,在孝宗还是太子时跟着来镇江打仗,胜利后因贪嘴多吃了性寒的螃蟹,积寒病故,孝宗伤心,请风水师找了这么一个地方安葬,即书中数次提及的陈妃墓,位于五保湖中,宋孝宗曾赐名锦溪为陈墓,并在墓前建了莲池祥院。

期间,作者还抽出时间去游玩了千灯古镇、周庄古镇和镇江的西津古渡。关于周庄,作者的笔下是这样写的:“周庄的长街曲巷要比锦溪有看头,总是觉得走也走不到尽头,一座古朴的石拱桥旁边还有别处一座古朴的石拱桥。桥并不长,河道很窄,那些古老的房屋、骑河楼、挑楼、临水廊、屏风墙、阁楼……让人目不暇接。正如别人说的,它的美,美在气质,柔而不弱,艳而不妖,亲而不魅惑,绝色而不盛气凌人。但这种感觉只有安静的时候才能体会得到。”

游走在江南古镇的如烟往事中,每一天都令作者思绪飘飘,“江南就是这样,可能那一道风蚀残破的旧门槛,一扇残缺了的却依稀可见木雕的窗,一道不经意的沐过沧桑雨露的青瓦飞檐,一堵风尘满面依然挺立的白色封火墙……都能带出一段尘封的往事。”

其实,江南就是这样一方神秘的土地,“杏花烟雨江南”,寥寥六字,道尽了江南的神奇。南朝的丘迟,一篇《与陈伯之书》中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能漾起你心中层层的涟漪,连做梦都是最令人向往的地方。看着这本《此去江南,易老》,犹如跟随作者的脚步,徜徉于青石长巷、杏花春雨中,沉醉在江南的梦里,不愿醒来……

沉 醉 江 南——读《此去江南,易老》有感

张华

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