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公共卫生体系重塑 杨浦跑出...

1
”, 8 2003 2011 2011 ”, 20 ”, )、50 10 2025 10 3 10 ”。 2025 5 5 ”, 3 8 68 2025 25 - - 5 96 1070 9 63 ”。 …… —— N95 2 40 9 。” 。“ ?” 。” :“ ”“ ”…… ,“ 1 24 3 31 269 6498 17 3000 ”。 —— wwwhb.cn 2020 6 9 5 / 286 5 1201 02989860038 755 200041 whb@whb.cn :(02122899999 :(02152920001:(02162470350 :(02162894223 30 1001067181551 B7 02585430821 182 057187221696 28 23 2 02785619496 ”, …… ”, …… ”。 2 77 —— 2 610 ”。 “ 。” ,“ 10 ”。 。” 67 。” ”。 610 ”。 24 …… 9 35 555 ”, 10 !” 2016 550 5.5 ”。 —— 45 9 ”, 6 200 1600 ”。 28 + + 2017 ”。 , 2019 16 1 23.4 2020 + 10 ”。 ( ) · · 12 30 5 ”。 ”, × ”“ 62761232 ”“ :“ 。” ”, 2019 11 62 2300 :“ 200 。”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Oct-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区域公共卫生体系重塑 杨浦跑出 第一棒dzb.whb.cn/imgPath/2020-06-09/50609.pdf2020/06/09  · 已完成核酸检测能力提升, 杨浦区每日检 测能力已由96人次一下子提升至1070

■本报记者 史博臻

【人物小传】

王晓溪,快递员队伍里的“新兵”,去年8

月起就职于顺丰速运有限公司上海区通州分部,负责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及医护家属楼的快件收派工作。

他也是一名老兵。2003年至2011年曾在某军区服役,201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区域公共卫生体系重塑,杨浦跑出“第一棒”

进一步升级区域发热“防线”,实现发热监测网络的精准覆盖

本报讯 (记者李晨琰 首席记者

唐闻佳) 助力超大城市构建强大的公

共卫生体系,落实上海“公共卫生建设

20 条”,杨浦区首推“硬核”举措。 昨天

召开的杨浦区公共卫生建设大会上,

《杨浦区贯彻本市〈关于完善重大疫情

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

理体系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方案》正式

发布 ,涉及三个方面 (体系 )、50 项任

务清单、10 项重点项目清单。

杨浦区提出,计划到 2025 年形成

统一高效、响应迅速、科学精准、联防联

控、多元参与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加快打造与国际大都市功能定位相匹配

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要做到尽早触发城市防控体系,更

早发现,就必须让监测预警“神经末梢”

更灵敏。 根据杨浦区全新的公共卫生建

设方案, 杨浦区域内将以新发突发传染

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为重点,

完善区域发热、 肠道监测哨点布局与设

置,建立各类危险因素、突发事件等信息

监测系统。

目前,杨浦区内 10 家社区卫生服务

中心均已完成发热哨点诊室建设。 在此

基础上, 杨浦区将进一步优化 3 家区属

发热门诊和 10 家发热哨点诊室的流程、

空间和设施设备配置,完成“智能感知系

统”配套安装,实现房屋、设备、标识、队

伍、服务“五统一”。

杨浦区卫健委主任高贺通表示,到

2025年, 杨浦区要建成 5 家规划达标的

区属公立医院发热门诊和 5 家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进一步升级区域发热

“防线”,实现发热监测网络的精准覆盖。

杨浦区还将依托居民电子健康档

案, 形成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与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 汇总分

析、及时预警制度,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早期筛查和预警能力的前瞻性、 精准

性。依托“一网统管”平台,杨浦区还将打

造“平战结合”的区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

信息平台,实现区域防控精细化、智慧化

管理和调度。

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对区域的救

治能力与水平是一次大考。 为进一步提

升区域传染病救治能力, 杨浦区中心医

院传染病分院(松花江路3号)改造工程

已在推进中,预计到8月将建设成为独立

设置68张床位的传染病救治机构, 该院

安图分部病房楼将改造为“平战结合”的

应急腾空收治点。杨浦区还将设立区级独

立的传染病医院,到2025年,上海市第一

康复医院控江院区(控江路25号)将被改建

为永久性、 标准化的定点传染病收治机构,

以增强区域传染病应急救治和储备能力。

按照杨浦区的规划部署, 未来区域内

将形成 “区级定点传染病医院-区域医疗

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的区域应急医

疗救治架构, 同时推进区中医院空间拓展

项目, 发挥中西医结合在公共卫生事件应

急医疗救治、预防保健康复的作用。

预警有策,救治有方,还需科技赋能。

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利器, 可能

对疫情防控带来根本性改变。

今年5月,杨浦区中心医院和市东医院

已完成核酸检测能力提升, 杨浦区每日检

测能力已由96人次一下子提升至1070

人次。 杨浦区计划本月底前完成杨浦

区中心医院、市东医院实验室核酸检测

能力建设,今年9月底前,完成杨浦区

控江医院实验室核酸检测能力建设。

目标落实落细,人才建设必不可少。

杨浦将进一步核定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相关人员编制问题,巩固强化与高校、

科研院所的合作, 建立与医科类高校

的供需对接机制, 拓展公共卫生人才

培养渠道, 并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应

急体系薪酬保障机制、队伍激励机制。

据悉, 本市其他区亦在酝酿推进

公共卫生体系升级重塑的具体举措。

“别人的生活是暂停键,我们是快进键”

快递小哥王晓溪:为一线医疗团队送上急需物资,也把包裹送入寻常百姓家

如果不是因为疫情, 快递小哥王晓溪

可能很难闯入媒体视野, 他的职业生涯还

不足一年。

当疫情来临时,囿于交通限制、个人安

全等原因,上海的快递小哥群体出现了巨大

的人员缺口。留守在沪的王晓溪与同事们要

承担起非同以往的责任和强度,也怀揣着从

未有过的复杂心情。王晓溪 63天不停不休,

为一线医疗团队送上急需的抗疫物资,也把

一个个被翘首期盼的包裹及时送入寻常百

姓家。 快递小哥的运送路线,某种程度上也

成了维持这座城市日常运转的“动脉”。

一个人担负本该由两三名快递员跑的

区域, 日均派件量达到平时的三四倍……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今年春节对坚守在

一线岗位的王晓溪来说,不止是一个“忙”

字可以概括。

在通州分部,王晓溪的装束很显眼,别

的快递员通常只戴一个普通医用口罩,唯

独他全副武装———穿白色防护服、戴护目镜和 N95 口罩,随身

携带高浓度的酒精湿巾和消毒液。这一改变,始于上海交通大学

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设立定点发热门诊。自今年 2 月份开始,每天

都有大批捐赠物资及医疗采购物资涌入医院。

王晓溪今年40岁左右,上有老、下有小,儿子才9岁,病毒对他而

言,自然有不可承受之重。但他没有退缩,一趟趟往医院送货。他说:

“送快递就是我的工作,不管哪里都得送,定点医院也一样。 ”

他最怕接到催件的电话,因为医院还有很多其他病人,他们

的物品也很急需,不能怠慢。 记得有一次,市一医院呼吸科一位病

人托朋友从外地购买的药品在运输途中,病人家属一早给王晓溪

打电话,希望这个快件到达站点后第一时间给其送过去。 他立即

帮忙查询了最新运输状态,并根据快件的重要程度向公司申请加

急中转,当快件在当天下午到达站点后,王晓溪飞一般冲向医院。

王晓溪还时刻惦记着医护家属小区里的老人, 他们的儿女

很多去了前线。 “老人们买东西方便吗? 网购的米、油,方不方便

提上楼?老人出来拿快递,有没有人帮忙看孩子?”王晓溪获得了

物业的准许,在做好全身防护的前提下,把快递送到家门口。

“别人的生活是暂停键,我们是快进键。”在疫情最严重的那

段日子,他骑上摩托车,疾驰在上海空旷的马路上,临街的店铺

一间间从身边闪过,极少有开着的。 他感知着人情冷暖,也见证

着特殊时期网购消费的意义所在:“平时送的是包裹, 现在送的

是救命的药”“我多跑一单,就减少疫情扩散的一分风险”……作

为一个为城市输送营养的小哥, 王晓溪为自己能够帮助很多人

而感到荣幸。

危机之下,有些人必须上场,“战”在一线的快递物流从业人

员是此次应急物资筹集、协调、运输、分发的核心之一。不光是快

递员,还有仓管、中转场操作员、司机、飞行员、调度人员等,都面

对同样的高峰压力。

从 1 月 24 日至 3 月 31 日, 顺丰航空执行驰援武汉航班

269 架次,累计运输防疫物资 6498 吨,抵达天河机场航班总架

次全国第一。 顺丰全网累计运输超过 17 万吨物资至湖北,陆运

开行近 3000 车次。

如今,王晓溪的搭档、同事早已返岗,一如既往地坚守着“一

亩三分地”。日益热闹的上海街头,依然有他们奔波的身影。王晓

溪现在所想的仍是———每一单快件都要使命必达。

www.whb.cn

2020 年 6 月 9 日 星期二 要闻 5责任编辑/王鹏

本报陕西记者站 西安市曲江池南路 286号 5栋 1201室电话(029)89860038

本报地址: 上海市威海路 755号 邮编: 200041 电子信箱:whb@whb.cn

电话总机: (021)22899999 传真: (021)52920001(白天)

发行专线电话: (021)62470350

广告专线电话: (021)62894223

定价每月 30 元 零售 1.00 元

上海报业集团印务中心

本报北京办事处 北京市崇文门东大街 6号 8门 7层 电话(010)67181551

本报江苏办事处 南京市龙蟠路盛世华庭 B7幢 电话(025)85430821

本报浙江记者站 杭州市庆春路 182号 7楼 电话(0571)87221696

本报湖北记者站 武汉市长江日报路28 号23 楼 E2室 电话(027)85619496

入夏热“练”,全民动起来跑起来跳起来社区健身场地、体育公园、健身步道……人们在不经意中发现,身边的健身打卡地正日臻丰富

热 “练”, 正成为越来越多人打开夏

天的一种方式。

设施齐全的社区健身场地、 运动体验

与生态自然相结合的体育公园 、 “小而

美” 的健身步道……走出家门, 人们在不

经意中发现, 身边的健身打卡地正日臻丰

富。 抛开空调、 迈开双腿、 在挥洒汗水中

尽享惬意与畅快, 活力满满的夏天, 每一

天都能成为 “全民健身日”。

动起来走出家门就有健身点

昨天下午 2 点半,77 岁的彭老伯准时

出门———步行 2 分钟,到小区里去健身。去

年底,他所在的虹口区曲阳路 610 弄,新添

了一处“好家庭”室外智能健身点。

和传统的健身点不同,在这里,每一位

前来健身的居民都会先扫描器材上的二维

码,在输入年龄、体重等基本信息后,就能获

得一份专属的“运动处方”。 “这里有拉伸、上

肢训练等各种运动项目,可以锻炼身体不同

部位。 ”彭老伯熟练地按下阻力调节键,踩起

了健身车,“等屏幕显示运动满 10 分钟,我

就换一样器械,每天都要锻炼三个项目”。

“天好的时候人不要太多噢, 有很多

是附近小区的居民。” 在健身车旁, 67 岁

的张明明正准备根据语音提示进行体质测

试。 “这个不仅能测身高、 体重, 还能告

知是否超重等信息, 蛮实用的。” 张明明

告诉记者, 白天来智能健身点锻炼的以中

老年人居多, 到了晚上, 许多下了班的白

领也会赶来健身, “场地里的智能竞赛车

最受年轻人的欢迎”。

虹口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去年, 这一室外智能健身场所已率先在和

平公园、 曲阳路 610 弄落成。 今后, 还将

继续打造个性化、 多元化、 共享化的室外

全民健身智能场地, “让科技助力体育,

把更多智能健身房搬到居民家门口”。

不止是家门口有健身点, 社区里的体

育健身场所也越来越多。 隆昌路上的杨浦

区市民体育中心 24 小时不打烊,敞亮的场

馆里,动感单车、跑步机等健身设施一应俱

全,此外还开辟了青少年体适能训练区。而

殷行街道的老年人健身康复馆更是人气满

满。 放松肌肉的震动器械、胸背训练器、腿

部力量器……这里的每一样器械都是为老

年人度身打造,深受社区老人的欢迎。据统

计, 目前, 徐汇全区有社区百姓健身房 9

个, 健身步道 35 条, 社区益智健身苑点

555 处,由此营造科学健康的健身环境。 而

为了让市民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家附近的健

身点,普陀区还专门开发了“全民健身通”

微信小程序。点开小程序,不仅社区里的健

身场所“一网打尽”,一旦发生器材故障损

坏等情况,也可以通过小程序一键上报。

跑起来享受挥洒汗水的惬意与畅快

上个月, 有着近 10 年跑龄的跑步爱

好者 “蜡烛” 重新恢复了夜跑的习惯, 他

选择的地点是家门口的杨浦滨江。 “工业

风的滨江跑道特别酷!” 他的步伐也见证

了杨浦滨江的转型之路 : 从 2016 年 550

米长的杨浦滨江示范段惊艳亮相, 到如今

杨浦滨江 5.5 公里岸线跑步道 、 漫步道 、

骑行道三道全部贯通开放, 曾经的 “工业

锈带” 上还建起了篮球场、 滑板场地等各

类运动场地 , 工业遗存也被注入全新内

涵, 成为 “一步一景” 的 “生活秀带”。

健身场地多元化, 为人们 “跑起来”

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随着黄浦江两岸

45 公里岸线的公共空间全线贯通 , 开放

式的滨江公共空间集健身、 休闲等功能于

一体, 更是成为体验城市之美的最佳方式。

在另一处 “跑步圣地” 徐汇滨江, 已贯通的

沿江跑步道总长约 9 公里, 和漫步道、 骑行

道 “各司其职”, 伴随着一路绿树植被蜿蜒,

富有设计感的景观步行桥、 亲水平台等建筑

和周围的各类建筑交织, 构成 “透气” 的江

景跑道。

除了看得见风景 , 跑道的专业性和一

系列人性化设施及服务也提升了运动健身

的温度 。 以杨浦滨江为例 , 跑步道采用透

水沥青材质 , 不惧硬底鞋 、 滑板等压力考

验 , 一杯水倒下去能立刻吸收 , 这意味着

即使在暴雨之下跑道也不会积水 。 杨浦滨

江现有 6 个党群服务站, 可以提供储物、 医

疗急救等服务, 平均间隔 200 米左右就有饮

水点和厕所。

老少皆宜、 “小而美” 的健身步道也正

成为上海一条条城市风景线。

闵行区的锦博园健身步道集生态健身步

道和社区公园两大功能于一体, 这里还拥有

两座梦幻的紫藤长廊, 是居民漫步、 赏景、

健身、 游览的休闲运动场所。 长宁区的天原

河滨公园市民健身步道全长 1600 米, 横跨

三个街镇, 舒适宜人的绿意美景中, 宽敞的

步道、 休憩点、 益智健身点错落有致, 让市

民健身、 休憩两不误。

去年, 虹口区北外滩市民滨江绿道入选

第一届 “魔都最美健身步道”。 这条慢行交

通体系集 “漫步、 慢跑、 骑行、 主题观光”

于一体, 市民可在此跑步、 健走的同时, 一

览浦江两岸美景。 目前, 虹口区共有 28 条

健身步道及绿道, 成为市民日常休闲、 健身

的好去处。

跳起来“互联网+体育”既共享又智能

你去体育场锻炼, 只需拿出手机扫一扫

开启小程序, 就可以在线预约共享篮球场。

到了运动场, 在门口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场

地、 租用篮球, 运动结束同样扫码付费。

既共享又智能, 这是当下市民对于城市

中共享运动场馆和设施的新需求。

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静安区 , 结合

“互联网+体育” 于 2017 年在全区市民篮球

场推广 “共享市民球场 ” 管理服务新模

式 , 在交通公园试点建成全市首个 “共享

市民球场 ”。 共享球场一方面增设了智能

化管理设备 。 市民只需扫描二维码进行实

名制验证后就可入场 ,场地管理员可通过后

台远程实时了解场内情况 , 并及时进行提

示和管理 。 依托微信小程序 , 管理方则可

实时了解场内健身实况 , 市民也可以就近

就便预约。

“共享市民球场” 进一步打破了时间、

空间等方面的限制, 优化了器材、 设施、 人

员、 场地等资源的配置, 提升了市民球场的

服务能级和使用效率。 2019 年 , 静安区共

有各类共享运动场 16 座、 1 处共享健身房,

共接待健身市民 23.4 万人次 。 2020 年 ,

“共享公共运动场” 建设已列入市政府年度

体育实事项目, 并在全市推广建设。

而徐汇区康健社区市民健身中心, 则引

入了 “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 老年人、 残

障人士专属运动空间, 打造 “互联网+” 智

慧健身房、 全息沉浸式多媒体运动教室等多

个特色锻炼场所。 具体包括: 通过打造老年

人主动参与健康的一站式 “体医融合” 服务

平台, 为打造 10 分钟社区健康生活圈提供

有益 “样本”。 而借助全息手段的全方位记

录, 后台可以通过大量数据分析, 及时向锻

炼者反馈训练结果和变化, 让健身锻炼变得

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激发了青少年的

锻炼兴趣 。 此外 , 市民健身中心的乐活空

间 , 还能为老年人提供健康问询 、 体质检

测、 运动锻炼等多种服务。 体质检测数据自

动上传云端, 通过微信公众号向会员提供查

阅报告, 定制个性化运动锻炼方案, 并跟踪

老年人锻炼情况, 让老年人的锻炼变得更为

科学有效。

上图: 正在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派

送快递的王晓溪。 本报记者 邢千里摄

■本报记者 邵 珍 顾一琼 周 渊单颖文 张晓鸣

各美其美!美术馆“上海方阵”气象初现(上接第一版 )从这些形形色色的公教活动

中, 人们看到, 美术馆的 “围墙” 正在被打

破, 越来越广泛地渗入生活, 担起社会美育

的责任。

上海的“社区美术馆”实践在此次评选中

很是亮眼。 获评优秀公共教育项目的刘海粟

美术馆 “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

就是一种, 让高大上的美术馆铺展至充满烟

火气的社区弄堂,探索两者结合的新模式。以

“粟上海社区美术馆·愚园”为例,对外开放一

年间共开展“行走的城市视角”等 12 期展览,

弄堂漫游、文创沙龙、记忆手工坊、复活节彩

蛋、调皮的色彩、周末音乐课堂、围棋公益课

堂、咖啡品鉴会、音乐快闪等 30 余场活动,累

计辐射社会公众 5 万人次。 粟上海社区美术

馆本月底数量将达四家, 未来还将在上海各

个区乃至长三角的社区中“生根发芽”。

入选优秀公共教育提名项目的上海多伦

现代美术馆“当艺术介入社区”,同样带有“社

区美术馆”概念,围绕该馆举办的“步履不停”

展览,以“行走多伦路×多伦讲坛 :从生命之

花到太阳底下 ”“快递一个展览给你 : 对话

‘62761232 快递展’艺术家”“天斧人工:城市

航拍与即兴钢琴演奏会”等一系列活动,引发

公众对“身边的”社区、空间、生活、人、关系、

情感的思考。 阮竣告诉记者:“传统美术馆如

果只聚焦自身,能够形成的社会效应有限,而

如何让社会美育的作用形成更大范围溢出效

应, 社区美术馆是一个很好且较为成功的实

践,值得业内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索。 ”在他

看来,社区美术馆所起到的作用是潜移默化、

具有生长性的,将以微小的介入,让人们形成

对于艺术的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评选中,作为获奖

榜单上极为少有的民营美术馆, 上海民生现

代美术馆占据了两个获奖席位。 这也是该美

术馆连续第六年在这个评选中获奖。 其获得

优秀公共教育项目的 “诗歌来到美术馆”,至

今步入第八个年头, 早已在观众的簇拥中形

成品牌效应。 2019 年 11 月,当“诗歌来到美

术馆”第 62 期活动迎来叙利亚著名诗人阿多

尼斯, 现场吸引了来自全国的 2300 多名观

众,诗人新诗集《桂花》的现场签售更是盛况

空前,观众排队超过一小时。甘智漪向记者坦

言:“最开始开放的预约名额只有 200 个,看

到预约被瞬间秒光,又一次次增加名额,最终

取消人数限制, 把活动从原定的报告厅挪到

面积最大的展厅。 还记得当时我们连夜添置

活动需要的座椅, 把全上海几个宜家都跑了

个遍,就为买到尽可能多的同款。”她感叹道,

这么多年来,无论展览还是公教活动,可以说

是观众的热情与认可, 支撑着她和她的团队

必须拿出优质、专业的内容予以回馈,也由此

形成观众与美术馆之间的良性互动。

制图: 陈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