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明珠 - epaper.ntrb.com.cnepaper.ntrb.com.cn/new/jhwb/page/2/2019-11/15/a15/20191115a15… ·...

1
岁月 流金 “鱼米之乡”这个称呼,是人们对海安里下 河水乡的美称。但在改革开放前,许多人都称 这里为“水荡子”(海安人习惯称“水汤子”),这 个称呼一叫就是几十、上百年。顾名思义, “水 荡子”这个地方河汊港湾多,没有什么“旱路”可 走,出行要靠船。事实也是如此。以前,海安 里下河地区基本无工业,一遇到发大水的年 头,这里的农业减产甚至无收,人民生活水平 偏低,文化生活单调,追根问底,人们发现“水 荡子”无路可走,制约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解放后,政府不重视这里的情况吗?重 视,十分重视!但由于当年的地方财力有限, 要想让“水荡子”的群众走出困境,可谓是想 尽了办法。但无钱难办事,无力改变“水荡 子”的状态。 当年,海安有公路,是分等级的。204 国 道和328国道是由国家管辖的,建设和养护 资金,是国家下拨的;353、430、226 等 4 条省 道,是由省里下拨经费的;而县域里的农村 路,是由县乡共同管辖的,穷得叮当响的海安 财政,根本无力来办农村公路这件事,一拖就 是几十年。 1961 年,我曾参加送戏下乡活动,在“水 乡”的巡回演出中,我发现这里的桥特别多, 刚过了一座桥,转了一个弯又是一座。乡与 乡之间要过十来顶桥,有的桥上面就铺了几 块木板,让人望桥生畏。无路可走苦了那些 当年在“海中”上高中的学子,他们每月回家 背粮到校“投伙”,艰辛得很。 正是这次演出,我知道了“水荡子”的位 置和乡名。当年,这些乡名有海北乡、隆政 乡、仇湖乡、墩头乡、双溪乡、烈士乡、章郭乡、 邓庄乡、沙岗乡、南莫乡、白甸乡、瓦甸乡等。 乡与乡之间无大路,村与村之间无小路,巡回 演出几十天,一辆汽车都未见到过。20万 “水乡人”盼啊,盼望有一条能通汽车的大路, 改变“水荡子”的面貌。 改革的春风吹到了“水乡”。上个世纪八 十年代中期,在“要想富,先修路”的号召下, 各个乡镇开始修路,发动群众,有钱出钱有力 出力,共同修筑致富路。八十年代末期,我们汽 运公司准备开邓庄农公中巴车,如果从双楼乡 穿插过去,可以省去好几公里的路程。邓庄乡 政府发出号召,每家农户出一箩筐碎砖铺“路脚 子”(路基),乡亲们纷纷响应,这件事给我留下 了很深的印象。 “水荡子”的农村公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 从有到优的过程。从泥土路到砂石路,从砂石路 到沥青路、水泥路,这个过程少说也有 20 多年。 一条好路的形成,还要有桥的配合,海安各级政 府修建农桥1627座,为民办了实事。路好、桥 好,让“水乡人”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跨入新时代后,“水乡人”越来越感受到农 村公路的重要。撤乡并镇以后,里下河各个乡 镇都有了工业,交通运输再也不是城乡发展的 瓶颈。农业大发展,机械化不断提升,农民再也 不用担心大型农机开不到田头。出行方便了, “大公交”开到各个乡镇,“的士”开到家门口,进 城再也不是难事。在家门口看戏,已是经常的 事儿,幸福感油然而生。 农村公路修好了,路的养护和管理成了社 会共同关心的大问题。在南通市公路管理处的 指导下,海安农村公路的建设,闯出了一条管理 新路,解决了“农村公路修了谁管”的大难题。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有了创新和突破,海安县 被江苏省评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海安里下河七八百公里农村公路的巨变, 只是南通市1.7万公里“农村公路”的一个缩 影。笔者曾多次到“水荡子”去过,当看到水乡 处处是好路、好桥、好风景时,发出由衷的敬佩: 南通公路人了不起,我们应为水乡农路喝彩。 “水荡子”修建的幸福路,必将造福一代又一代 的父老乡亲们。 15 夜明珠 2019 年 11 月 15 日 星期五 心窗 片羽 编辑:吴莹组版:邵敏校对:李婧 《天风阁画存》品读 郑板桥当了四年多的范县知县后,奉调 前往潍县,这是板桥最后几年的宦海生涯。 初任潍县的板桥遇上麻烦,乾隆十一年山东 大饥,灾荒闹了四年左右,危害无法估量。据 史载,板桥采取果断措施,稳民心救百姓, “活 者无算”。当地人民戴德感恩,竟“建生祠以 祀”。板桥指挥救灾,不忘抗灾动情的瞬间,写 下杰出现实主义诗篇《逃荒行》《还家行》,发出 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呼号。画家笔下的板桥 若有所思,略显运去心枯,老态颓颜。大灾中令 人触目惊心的严酷现实,让他预感到大厦将倾 的危机。作品所表现的多愁凄楚,正是对历史 的正确把握。 劳动观念的培育 张家泰 一方土地,永远烙痕 蔡小卫 “水荡子”有了幸福路 苏学勤 一枝一叶总关情 100cm×60cm 2002 年 画/沈启鹏 文/郑文光 七月,栟茶。 栟茶素有“一缪、二徐、三蔡、四于 ……”的称呼,近八百年了,可以见得我家 蔡氏先祖来栟茶创业排序第三。 我家蔡氏宗祠在苏北地区是首屈一指 的。曾经坐落在东石桥的东南方向(现南 园路),巍峨耸立。 尽管我不是专程来讲述宗祠和家谱 的,我只是说一下我与栟茶的渊源,但还 是忍不住要摘录一段宗祠记载,以供阅 友知晓。 宗祠占地约 60 亩,建房 40 余间,祠内 有小公园,称诒园,有楼阁亭台、建影虹桥 一座,小溪曲折,画廊雅致,遍栽四季花木, 祠内建蔡氏小学一所,蔡氏子孙免费入学, 建有教学楼一座,有花厅长廊,有学生活动 的操场…… 祠内设有小祖祠和大祖祠。小祖祠是 用于族人们从出生、成人、结婚到离世举行 各种相应仪式的,这些仪式记录了他们生 命中的每一个重要阶段,赋予了他们所需 要的感情色彩,不可或缺。她最好地标识 着人生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所经历的 世俗礼仪。 族人们在大祖祠追思先祖丰功伟绩, 宣传继承本族优良文化传统,企求子孙发 达、厚德泽福、光宗耀祖、凝聚宗族。 我的家谱首页赫然呈现:一世,希古, 先世汀州人,元顺帝至正时,避乱徙泰州城 东之栟茶场,遂占籍为本场蔡氏开基祖事 详列传。 译成白话文就是说一世祖叫蔡希古, 字子安,福建汀州人,在元顺帝至正年间, 逃避战乱迁徙到泰州城东的栟茶场,就上 报户口,入籍定居,是本场蔡氏开创宗族的 先祖。 1942 年 ~1945 年 间 ,蔡 氏 宗 祠 因 抗 日 战争毁灭了原真性,我想可能由于“物质形 态荡然无存”而未被认定为保护对象,无法 重建。 当我徜徉在古老而幽长的老街,偶有几 扇斑驳黑漆的大门,狮子头门把,虎头门环无 一不记录着四季的变换,诉说着生命悲喜。 当我置身于这片满载着族人情感的土 地,抬眼望去,房檐深沉地簇拥着,热水器安 静地排列着,空调外机均匀地呼吸着…… 适逢暑假,孩子们你追我溜,我藏你找 的,热闹极了。老奶奶目微闭,眼镜滑到鼻 尖,脖微垂,敛气养神,那位正在哺乳的夫 人让我倍感亲切,上前问过竟是同宗妹子, 难怪啊! 妹子召集了二爷爷、小叔叔、堂兄弟等 同宗中人陪着我悠悠地走,慢慢地看,他们 深情地讲述读名校的、当干部的、创业成功 的,他们都姓蔡,都与我有关,我细细地听, 狠狠地记! 当记忆成为一种相聚的方式时,这些兴 旺的人丁,高大上的族人们无论身在何处,他 们也应该能够感知的吧? 我可以不谦虚地总结一下了:自古至今, 蔡氏家族祖辈世代以保国保民为德,以孝为 先,数百年祖祖孙孙深得世人尊重和敬仰,亦 为振兴栟茶作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环境已无踪可寻,但依然不影响 我的地方依恋和归属感的指向:脚下这方 土地就是我与栟茶保持长久稳定联系的全 部理由。 对我个人而言,对将来而言,要是在社会 的历史记载中,有一个圈有一个点是属于我 的,那么当有人提起它时也一定会提起我,他 会说:蔡小卫,如东人,差点儿就是八零后,她 是栟茶蔡氏宗祠的后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社会舆论到学 校教育,都注重学生劳动观念的培育。 劳动最光荣,人类生存、发展进步,甚 至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劳动的理念,对“遍身 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不劳而获剥削者的憎 恨,在心里根深蒂固。 学校从小学开始,每周课程表都固定 安排的劳动课。学校公共地方划分成若干 个班级的卫生责任区,写上班级名称、班主 任名字。 班级室内卫生更是自己动手打扫,清 洁卫生值班表在黑板边上和课程表一起张 贴。班级、年级甚至学校定期检查卫生,通 报检查结果,开展流动红旗等卫生竞赛,经 常不断。到了三年级以上,劳动强度逐步 加大,结合学工、学农,城镇学校从组织低 年级学生开始,到农村的拾麦子、拾棉花, 高年级的同学则是割麦子、割稻子等较为 繁重的劳动。 农村学校还要根据季节,放麦收、秋收 假期,学生任务就是回家干农活。 各家的条件都不是很好,家务劳动不 可能外包的情况下,只有是全部责任到人 的。每天的扫地、抹桌子、劈柴、烧火做 饭、刷锅洗碗等轻快点的家务由年龄小一 点的干,到了年龄大一点就可以干买粮 食、买煤(在没有煤球机之前,各家各户需 自己动手加工成煤块、煤球)等体力活重 一些的家务了。 我们家人口多,父母收入低,7 口人分 两处生活,我们兄弟俩除了帮家里干正常 的家务事以外,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千方 百计挣钱,为家里减轻负担。 先是割青草到马车站去卖,三、四厘 钱一斤,一早上能挣一两毛钱就很高兴 了。后是养兔子,自己割草,一年四季根 据不同季节割不同的草,也学会了给兔子 防病治病的一些技能,每当去农副产品公 司卖兔子的时候既不舍得但又能为家里 挣钱而高兴。 砸石子也是挣钱的一种好方法,除了 到山上用平板车托运碎石料需要强劳力 外,砸石子算是轻快活了,尤其是砸一公分 大小的小石子。 到了初中时,就可以到建筑工地、采石 场打零工了,尽管每天挣不到一块钱,但与 小时候零打碎敲的低收入相比,算是高收入 了。一个暑假下来,也能挣个三四十元钱,除 去开学的学费以外,还能做一件新衣服,心里 真是美滋滋的。 与计时工资相比,计件工资收入要高,但 为了早一点完工,多挣钱,起早带晚,人很辛 苦。记得有一次卸砖头,需要从小木船上卸 下一万块砖头,到岸边20多米地方码放好, 两天内完成可挣到15 元。我和哥哥又找了 一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兴奋无比接下了活。 哥哥和同学是用柳条筐抬,我则用手搬,从船 舱里出来走下上下跳动的跳板,爬上小坡,码 好砖头,还不能倒下,才算是完成一趟任务。 可干了一个多小时,就累得不得了。 正是暑期高温,中午又累又渴,吃饭时喝 了点菜汤就不想吃了。父母看了心疼我们, 劝我们不要干了吧。没有金刚钻,不要揽瓷 器活。 哥哥看我动摇的样子说:“要不你别去 了,我们继续干,不能中途打退堂鼓。”我顿时 也来了精神,说: “你们去,我也得坚持。” 下午,我们加强了武装,改变了办法。 我戴上旧手套,他们为了减轻重量,不用柳 条筐,改为用粗铅丝先把砖头扣好,再用扁 担抬。一直干到天黑。第二天早早就被哥 哥叫醒,拖着疲惫的身体又干了起来,终于 在第二天天黑前完成了任务。第三天,当我 们拿到 15 块钱时,犒劳自己,买了冰棒,吃 了凉粉,看了一场电影,那种感觉是多么幸 福和骄傲。 有了学校老师的教育,劳动课安排的各 种劳动和家庭劳动锻炼实践,培养我逐步形 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加深了我对工人、农民等 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的理解和感情,懂得 必须时刻尊重、敬畏劳动和劳动者。从而也 培养我勤劳节俭、团结合作等良好品德,也促 进我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终身受益。 今天受应试教育等因素影响,很多家庭 为了不耽误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参加劳动。 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孩子轻视劳动,漠视劳 动者。 社会上很多青年人不愿从事体力劳动, 从事建筑、农活等都是五十开外的人,而坐办 公室的工作招聘,往往吸引几千个人去争一 个岗位。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现象,应该值 得我们思考和警觉。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Sep-2020

1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夜明珠 - epaper.ntrb.com.cnepaper.ntrb.com.cn/new/jhwb/page/2/2019-11/15/A15/20191115A15… · 跨入新时代后,“水乡人”越来越感受到农 村公路的重要。撤乡并镇以后,里下河各个乡

岁月流金

“鱼米之乡”这个称呼,是人们对海安里下河水乡的美称。但在改革开放前,许多人都称这里为“水荡子”(海安人习惯称“水汤子”),这个称呼一叫就是几十、上百年。顾名思义,“水荡子”这个地方河汊港湾多,没有什么“旱路”可走,出行要靠船。事实也是如此。以前,海安里下河地区基本无工业,一遇到发大水的年头,这里的农业减产甚至无收,人民生活水平偏低,文化生活单调,追根问底,人们发现“水荡子”无路可走,制约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解放后,政府不重视这里的情况吗?重视,十分重视!但由于当年的地方财力有限,要想让“水荡子”的群众走出困境,可谓是想尽了办法。但无钱难办事,无力改变“水荡子”的状态。

当年,海安有公路,是分等级的。204国道和328国道是由国家管辖的,建设和养护资金,是国家下拨的;353、430、226等4条省道,是由省里下拨经费的;而县域里的农村路,是由县乡共同管辖的,穷得叮当响的海安财政,根本无力来办农村公路这件事,一拖就是几十年。

1961年,我曾参加送戏下乡活动,在“水乡”的巡回演出中,我发现这里的桥特别多,刚过了一座桥,转了一个弯又是一座。乡与乡之间要过十来顶桥,有的桥上面就铺了几块木板,让人望桥生畏。无路可走苦了那些当年在“海中”上高中的学子,他们每月回家背粮到校“投伙”,艰辛得很。

正是这次演出,我知道了“水荡子”的位置和乡名。当年,这些乡名有海北乡、隆政乡、仇湖乡、墩头乡、双溪乡、烈士乡、章郭乡、邓庄乡、沙岗乡、南莫乡、白甸乡、瓦甸乡等。乡与乡之间无大路,村与村之间无小路,巡回演出几十天,一辆汽车都未见到过。20万

“水乡人”盼啊,盼望有一条能通汽车的大路,改变“水荡子”的面貌。

改革的春风吹到了“水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要想富,先修路”的号召下,各个乡镇开始修路,发动群众,有钱出钱有力

出力,共同修筑致富路。八十年代末期,我们汽运公司准备开邓庄农公中巴车,如果从双楼乡穿插过去,可以省去好几公里的路程。邓庄乡政府发出号召,每家农户出一箩筐碎砖铺“路脚子”(路基),乡亲们纷纷响应,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水荡子”的农村公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从泥土路到砂石路,从砂石路到沥青路、水泥路,这个过程少说也有20多年。一条好路的形成,还要有桥的配合,海安各级政府修建农桥1627座,为民办了实事。路好、桥好,让“水乡人”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跨入新时代后,“水乡人”越来越感受到农村公路的重要。撤乡并镇以后,里下河各个乡镇都有了工业,交通运输再也不是城乡发展的瓶颈。农业大发展,机械化不断提升,农民再也不用担心大型农机开不到田头。出行方便了,

“大公交”开到各个乡镇,“的士”开到家门口,进城再也不是难事。在家门口看戏,已是经常的事儿,幸福感油然而生。

农村公路修好了,路的养护和管理成了社会共同关心的大问题。在南通市公路管理处的指导下,海安农村公路的建设,闯出了一条管理新路,解决了“农村公路修了谁管”的大难题。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有了创新和突破,海安县被江苏省评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海安里下河七八百公里农村公路的巨变,只是南通市1.7万公里“农村公路”的一个缩影。笔者曾多次到“水荡子”去过,当看到水乡处处是好路、好桥、好风景时,发出由衷的敬佩:南通公路人了不起,我们应为水乡农路喝彩。

“水荡子”修建的幸福路,必将造福一代又一代的父老乡亲们。

15 夜明珠 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心窗片羽

编辑:吴莹 组版:邵敏 校对:李婧

《天风阁画存》品读

郑板桥当了四年多的范县知县后,奉调前往潍县,这是板桥最后几年的宦海生涯。初任潍县的板桥遇上麻烦,乾隆十一年山东大饥,灾荒闹了四年左右,危害无法估量。据史载,板桥采取果断措施,稳民心救百姓,“活

者无算”。当地人民戴德感恩,竟“建生祠以祀”。板桥指挥救灾,不忘抗灾动情的瞬间,写下杰出现实主义诗篇《逃荒行》《还家行》,发出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呼号。画家笔下的板桥若有所思,略显运去心枯,老态颓颜。大灾中令人触目惊心的严酷现实,让他预感到大厦将倾的危机。作品所表现的多愁凄楚,正是对历史的正确把握。

劳动观念的培育□张家泰

一方土地,永远烙痕□蔡小卫

“水荡子”有了幸福路□苏学勤

一枝一叶总关情 100cm×60cm 2002年 画/沈启鹏 文/郑文光

七月,栟茶。栟茶素有“一缪、二徐、三蔡、四于

……”的称呼,近八百年了,可以见得我家蔡氏先祖来栟茶创业排序第三。

我家蔡氏宗祠在苏北地区是首屈一指的。曾经坐落在东石桥的东南方向(现南园路),巍峨耸立。

尽管我不是专程来讲述宗祠和家谱的,我只是说一下我与栟茶的渊源,但还是忍不住要摘录一段宗祠记载,以供阅友知晓。

宗祠占地约60亩,建房40余间,祠内有小公园,称诒园,有楼阁亭台、建影虹桥一座,小溪曲折,画廊雅致,遍栽四季花木,祠内建蔡氏小学一所,蔡氏子孙免费入学,建有教学楼一座,有花厅长廊,有学生活动的操场……

祠内设有小祖祠和大祖祠。小祖祠是用于族人们从出生、成人、结婚到离世举行各种相应仪式的,这些仪式记录了他们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阶段,赋予了他们所需要的感情色彩,不可或缺。她最好地标识着人生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所经历的世俗礼仪。

族人们在大祖祠追思先祖丰功伟绩,宣传继承本族优良文化传统,企求子孙发达、厚德泽福、光宗耀祖、凝聚宗族。

我的家谱首页赫然呈现:一世,希古,先世汀州人,元顺帝至正时,避乱徙泰州城东之栟茶场,遂占籍为本场蔡氏开基祖事详列传。

译成白话文就是说一世祖叫蔡希古,字子安,福建汀州人,在元顺帝至正年间,逃避战乱迁徙到泰州城东的栟茶场,就上报户口,入籍定居,是本场蔡氏开创宗族的先祖。

1942 年~1945 年间,蔡氏宗祠因抗日战争毁灭了原真性,我想可能由于“物质形态荡然无存”而未被认定为保护对象,无法重建。

当我徜徉在古老而幽长的老街,偶有几扇斑驳黑漆的大门,狮子头门把,虎头门环无一不记录着四季的变换,诉说着生命悲喜。

当我置身于这片满载着族人情感的土地,抬眼望去,房檐深沉地簇拥着,热水器安静地排列着,空调外机均匀地呼吸着……

适逢暑假,孩子们你追我溜,我藏你找的,热闹极了。老奶奶目微闭,眼镜滑到鼻尖,脖微垂,敛气养神,那位正在哺乳的夫人让我倍感亲切,上前问过竟是同宗妹子,难怪啊!

妹子召集了二爷爷、小叔叔、堂兄弟等同宗中人陪着我悠悠地走,慢慢地看,他们深情地讲述读名校的、当干部的、创业成功的,他们都姓蔡,都与我有关,我细细地听,狠狠地记!

当记忆成为一种相聚的方式时,这些兴旺的人丁,高大上的族人们无论身在何处,他们也应该能够感知的吧?

我可以不谦虚地总结一下了:自古至今,蔡氏家族祖辈世代以保国保民为德,以孝为先,数百年祖祖孙孙深得世人尊重和敬仰,亦为振兴栟茶作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环境已无踪可寻,但依然不影响我的地方依恋和归属感的指向:脚下这方土地就是我与栟茶保持长久稳定联系的全部理由。

对我个人而言,对将来而言,要是在社会的历史记载中,有一个圈有一个点是属于我的,那么当有人提起它时也一定会提起我,他会说:蔡小卫,如东人,差点儿就是八零后,她是栟茶蔡氏宗祠的后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社会舆论到学校教育,都注重学生劳动观念的培育。

劳动最光荣,人类生存、发展进步,甚至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劳动的理念,对“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不劳而获剥削者的憎恨,在心里根深蒂固。

学校从小学开始,每周课程表都固定安排的劳动课。学校公共地方划分成若干个班级的卫生责任区,写上班级名称、班主任名字。

班级室内卫生更是自己动手打扫,清洁卫生值班表在黑板边上和课程表一起张贴。班级、年级甚至学校定期检查卫生,通报检查结果,开展流动红旗等卫生竞赛,经常不断。到了三年级以上,劳动强度逐步加大,结合学工、学农,城镇学校从组织低年级学生开始,到农村的拾麦子、拾棉花,高年级的同学则是割麦子、割稻子等较为繁重的劳动。

农村学校还要根据季节,放麦收、秋收假期,学生任务就是回家干农活。

各家的条件都不是很好,家务劳动不可能外包的情况下,只有是全部责任到人的。每天的扫地、抹桌子、劈柴、烧火做饭、刷锅洗碗等轻快点的家务由年龄小一点的干,到了年龄大一点就可以干买粮食、买煤(在没有煤球机之前,各家各户需自己动手加工成煤块、煤球)等体力活重一些的家务了。

我们家人口多,父母收入低,7口人分两处生活,我们兄弟俩除了帮家里干正常的家务事以外,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千方百计挣钱,为家里减轻负担。

先是割青草到马车站去卖,三、四厘钱一斤,一早上能挣一两毛钱就很高兴了。后是养兔子,自己割草,一年四季根据不同季节割不同的草,也学会了给兔子防病治病的一些技能,每当去农副产品公司卖兔子的时候既不舍得但又能为家里挣钱而高兴。

砸石子也是挣钱的一种好方法,除了到山上用平板车托运碎石料需要强劳力外,砸石子算是轻快活了,尤其是砸一公分大小的小石子。

到了初中时,就可以到建筑工地、采石场打零工了,尽管每天挣不到一块钱,但与

小时候零打碎敲的低收入相比,算是高收入了。一个暑假下来,也能挣个三四十元钱,除去开学的学费以外,还能做一件新衣服,心里真是美滋滋的。

与计时工资相比,计件工资收入要高,但为了早一点完工,多挣钱,起早带晚,人很辛苦。记得有一次卸砖头,需要从小木船上卸下一万块砖头,到岸边20多米地方码放好,两天内完成可挣到15元。我和哥哥又找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兴奋无比接下了活。哥哥和同学是用柳条筐抬,我则用手搬,从船舱里出来走下上下跳动的跳板,爬上小坡,码好砖头,还不能倒下,才算是完成一趟任务。可干了一个多小时,就累得不得了。

正是暑期高温,中午又累又渴,吃饭时喝了点菜汤就不想吃了。父母看了心疼我们,劝我们不要干了吧。没有金刚钻,不要揽瓷器活。

哥哥看我动摇的样子说:“要不你别去了,我们继续干,不能中途打退堂鼓。”我顿时也来了精神,说:“你们去,我也得坚持。”

下午,我们加强了武装,改变了办法。我戴上旧手套,他们为了减轻重量,不用柳条筐,改为用粗铅丝先把砖头扣好,再用扁担抬。一直干到天黑。第二天早早就被哥哥叫醒,拖着疲惫的身体又干了起来,终于在第二天天黑前完成了任务。第三天,当我们拿到15块钱时,犒劳自己,买了冰棒,吃了凉粉,看了一场电影,那种感觉是多么幸福和骄傲。

有了学校老师的教育,劳动课安排的各种劳动和家庭劳动锻炼实践,培养我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加深了我对工人、农民等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的理解和感情,懂得必须时刻尊重、敬畏劳动和劳动者。从而也培养我勤劳节俭、团结合作等良好品德,也促进我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终身受益。

今天受应试教育等因素影响,很多家庭为了不耽误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参加劳动。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孩子轻视劳动,漠视劳动者。

社会上很多青年人不愿从事体力劳动,从事建筑、农活等都是五十开外的人,而坐办公室的工作招聘,往往吸引几千个人去争一个岗位。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现象,应该值得我们思考和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