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约 中国民俗蕴涵的情感与智慧 周刊 ·...

1
2017年7月28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张欢 电话:(010)59598071 邮箱:[email protected] 5 WEEKLY 由人化文 以文化人 5 -8 文化动态 文化视点 安徽南谯 推出动漫短片《漫说党规党纪》 文化之约 近日,在波兰古城克拉科夫召开的联合国 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会议上,中 国申遗喜获丰收,青海可可西里入选世界自然 遗产、福建厦门鼓浪屿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至 此,中国的世界遗产项目已达52个,包括世界 文化遗产32处,世界自然遗产12处,世界文化 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4处。 自1987年12月周口店北京人猿遗址等被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至今,经过30年不懈努力, 中国成为与意大利并列的世界第一遗产大国, 实属不易。 中国成为世界遗产大国,佐证了中华民族 的历史悠久、文化古老、景色秀丽、江山壮美。 如刚刚申遗成功的可可西里是我国面积最大, 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遗产地, 保护区内有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等 野生动物 230多种。联合国遗产委员会专家把 可可西里称为“21世纪初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 保存较好的自然保护区”。 正因为“世界遗产”是大自然或祖先留下 的杰作,所以我们不应只是享用,更有责任将 这些“世界遗产”尽可能真实、完整地留给子孙 后代。 近些年来,我国保护世界遗产工作及成绩 可圈可点,但也存在不足甚至对遗产的损害, 主要表现为少数遗产地把世遗当“提款机”,过 度开发旅游。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世 界遗产只能加以保护,不应该当作旅游产品开 发利用。这诚然是最佳的保护方案,但纯粹地 把遗产保护在襁褓中,与外界完全隔离似乎不 太现实。那么在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能否找 到一条可行与和谐之路?专家建议,用可持续 旅游破解保护难题,即对世界遗产实行划区域 管理,设专供维护需要的管理区,不对游人开 放;设供游览的旅游区,同时对游客流量进行 科学评估与限制,确保遗产地合理负载,而不 能把遗产当作“摇钱树”,过度和盲目开发。 但目前可持续旅游理念尚未完全深入人 心,少数遗产地还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重开 发、轻管理”的问题。很明显,如果单纯用经济 学眼光看待申遗,把遗产当作“金饭碗”,那么 再好的遗产也是前途渺茫。 过度开发遗产地旅游还会带来另一个问 题,即遗产地城市化。有的地方为发展旅游, 在世遗景点大兴土木,盖楼堂馆所,破坏了遗 产的原貌风格及自然景观,这方面中外皆有教 训 。 2001 年 ,世 界 自 然 遗 产 张 家 界 武 陵 源 景 区 天子山,因建了几十万平方米的旅店和购物商 店,形成“山中小城”“天上的街市”,受到世界 遗产委员会“黄牌”警告,张家界不得不斥资 3 亿元进行整改,拆除违建。再如,德国著名旅 游城市德累斯顿,保存着大量完好的巴洛克式 古 建 筑 ,2004 年 被 列 入 世 界 自 然 与 文 化 双 遗 产,可当地政府不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警 告,执意在风光秀丽的易北河上建造一座635 米长的四车道大桥,虽然方便了交通,但破坏 了河谷整体景观,最终被世界遗产委员会“摘 牌”。这些教训深刻,值得警醒。 “申遗”切忌只“申”不“保” □尹卫国 微文化 我们中国人 我还记得那天下班时遇上堵 车,路灯在寒风中摇曳,大家在班 车上闲聊,旁边一位战友给我讲 起一件发生在他们家乡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他大伯。故事 发生那年,他大伯还是个只知胡 闹的孩子。他大伯说,那天事情 发生得突然,孩子们正在满村追 逐玩耍,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日 本鬼子,一下子把村子包围了。 有好几个正在开会的区委干部来 不及走脱,都被困在村里、混在乡 亲里面。这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 村子,全村近五千人中,有一千多 个孩子。日本人选中了突破口。 他们拿出很多糖,一个孩子一个 孩子地给,吃吧吃吧,米西米西, 随便指指哪一个不是这村子的 人。一千多个孩子,没有一个接 糖。把攥紧的手掰开,将糖硬塞 进去,手像推火炭一样把糖推出 来,又重新紧紧攥上。日本人的 糖,掉在满是灰土的地上。 这位战友问他大伯:当时你 们那么大胆?真的一点也不害 怕?他大伯回答说,谁也不是铜 浇铁打的,咋不怕。可那糖不能 接,一接,就成汉奸了。 他和他当年那些小伙伴,从 来没有谁认为他们做了多么了不 起的事,更没有谁觉得自己也是 英雄。他们凭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的道德,凭庄稼人做人的直觉,在 大灾难面前坚守着那个棒子面窝 头一样粗糙无华的意识:“一接, 就成汉奸了。”这种道德的感召和 良心的威慑是如此强大,以致狂 吠的狼狗和上膛的三八大盖都无 可奈何。 或许这就是一代又一代遗传 下来说不清道不明的基因了,一 种不须言传的民族心灵约定。按 照过去话说,即所谓的“种”。一 千多个孩子,个个有种。一个民 族有了这种千万年延续不息流淌 不已的血脉,又怎么能够堕落,怎 么能够被黑暗吞没。 六十多年时间过去了,河北 邯郸西部山区的那个村庄里,当 年的孩子长成和长辈一样苍老的 庄稼人。看看电影看看电视,比 比那些在奥运为国家夺金、在太 空为国家争气的各路健儿,庄稼 人也许觉得心里惭愧。他们一辈 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不曾为国家 拿 过 一 次 冠 军、争 得 一 次 脸 面。 他们不知道,这块土地上多少像 他们一样默默无闻的生命,在大 山一样铸造着中华民族的脊梁和 灵魂。 真英雄,是那些从来不知道 自己是英雄的人。 —节选自金一南《心胜》 中国民俗蕴涵的情感与智慧 中国民俗蕴涵的情感与智慧 □陈勤建 中国民俗,是我国或一地族群或民众群体日常生活中反复进行的传承性的 生活文化。现实中,它展现为一种程式化的和一种风行的生活样式、生活惯 制,表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生存方式、生产技艺、人际交往、行为范 式等。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当下的、鲜活的、流动的……在日常生活 层面表现为不经意的生活方式与习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 近日,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纪委推出的微 视频《漫说党规党纪》,一改往日的严肃风格和 刻板说教,以“动漫”的形式,让广大党员干 部和普通网民,在短短3分钟内了解“党纪党 规”。 据悉,该动漫短片共10集,每集3分钟, 目前已推出两集。该系列短片按照违反“六项 纪律”、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及发生在群众身 边的“四风”腐败问题进行分类,从内涵定 义、基本案情到执纪者说等方面,以动漫形式 对每起案例进行剖析解读。力求人物形象生动 活泼,案例情景贴近生活,使党员干部乐于观 看并从中汲取教训,增强拒腐防变自觉性。 (项 右 霞) 民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和应用,人 们习以为常,在不经意间实践,却并未意识到它 的智慧与光辉。 如人类维系生命最基本的民俗生存方式: 食。为何自古以来中国江南民众以稻米为主食, 而不以牛羊肉或麦粟类为主食? 中国江南民众食用稻谷的民俗,似乎是平常 事,然而,这一饮食民俗的发生发展,充满了中 华先民稻作族群的生存智慧。 江南稻谷的食用和生产,追根溯源,是当地 先民在特定的地域生态环境中,为谋取自身生存发 展,对鸟类生态之模仿。先民仿效鸟类觅食当地野 生稻的生物习性,吃鸟食、使鸟田。并在鸟田稻 作的稻米生产方式中逐步形成对鸟类的依赖、崇 敬和神化,把引领他们食用稻谷的鸟类视为送谷 神、送子神,以致自己的生活也发生鸟化:拜鸟 灵、穿鸟衣、住鸟居、说鸟语、佩鸟饰、制鸟 器、用鸟历。其间又与日崇拜发生粘连,衍生出 种种鸟、日神话崇信的习俗活动,以及凤鸟信 仰、神仙思想,如神仙道家葛洪羽化成仙的传说。 外国朋友在中国工作、生活中,经常会碰到 一些不得其解的问题。例如中国人对“圆”有种 特殊的情感,如圆月,千百年来不知引发了多少 文人墨客的诗意。传统的中国节日中,大多数节 日食品,元宵汤圆、清明青团、中秋月饼、春节 松糕都是圆形的。传统的中国婚礼,江南古越地 女方陪嫁的家具器皿,俗称“圆木”,结婚生子的 礼仪都要送染色的鸡蛋,等等。为什么呢?因为 我们认为这是表达团圆情感的一种民俗。可是, 不同习惯和思维的外国朋友恐怕就不能完全认 同。有一年除夕,一批法国研究生在我家过年, 我便教他们做圆子。过了十几分钟,我回到他们 做圆子的房间,惊讶地发现,十多名学生没有一 个把圆子做成圆形,而是做成了正方体、长方 体、三角体,甚至还有做成一匹马和凯旋门的。 他们没有圆形即团圆的中国情感,更认为圆形的 东西,一碰就滚动,不稳定,达不到团圆的效 果,倒是正方体、长方体、三角体显得更为稳 定。于是,我就给他们讲解了江南稻作对鸟的 崇拜的形成发展,到鸟灵送谷、送子—卵生神 —现实中崇圆观念的衍化和流行。中国人吃 饭时的工具 —筷子,也是模仿鸟类觅食谷类的 方式。中华先民就是通过观察与其生活在一起的 鸟类,萌发了食用稻谷的智慧和一些独特的精 神思想火焰。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无穷的智慧,主 要集中在与自身生存发展相关的民生民俗上。传 统农耕文明中农林牧副渔生产技法,衣食住行中 的各种生活技术,维系乡镇村落秩序和人际关系 的民俗制度和乡规民约,工商文明中的手工技 艺、行规及交易习惯,等等。其间所展示的中华 民族特有的思考和行事方式,深深印证着中华智 慧的力量。 今天,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成为世界非物质文 化遗产,其中的染色制作技艺民俗功不可没。民 国 《雪宦绣谱》 记载,当年,我们的染色有95种 不同的蓝色,140种不同深浅的黄色,88种不同 色光的红色,73种不同艳度的紫色,78种不同色 相的黄褐色及棕褐色,181种绿色以及 5种黑色和 一种白色。如此多的颜色,皆由天然染料染色而 成,除部分采用直接染色外,大部分是利用媒 染、复染、套染、拼染等艺术手法染成的间色。 其色彩的源头,基本都是由当地的植物性本草天 然色素提炼而成。 自然界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各种植物,包 括果实的天然本色,都是传统染色色素的原材 料。其中蕴涵的知识智慧,绝对是原创性、唯一 性、标志性的,也是具有世界性的。只是,现在 能完全把握上述色彩的工匠人已不多。 中华民俗体现的智慧是长期积累,并经千锤 百炼的,在岁月的流逝中显示了其持久而旺盛的 生命力。虽然在其历史的长河中,不免泥沙俱 下,鱼龙混杂,但是,只要我们持以科学的态 度,认真梳理,去粗存精,金子终会发亮的。如 有关自然界及宇宙知识和实践的智慧:我国传统 居住民俗。 去西安参观过秦始皇兵马俑的朋友,不知是 否注意到,秦陵的大门是向东开的,而后世帝皇 宫殿和陵寝的大门基本都面南的。为什么显赫的 秦始皇陵寝要面东?又比如,我们现在买房子, 一般理想的要求,仍希望要朝南,这又是为什 么?现在我们知道是因为阳光好。看似很简单的 理由,却不知道我们的古人花了多少时间最终选 择“朝南”。 考古发现,四千年前,位于我国中东部的古 “东夷”地区,房屋门的朝向是东,朝着太阳,源 于太阳崇拜。那么后来为什么改成朝南了呢?地 处北半球中纬度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 季节性风雨对面向东方的民居生活侵扰太大,而 实际光照又不足。生活的实际,启迪人们将自己 居住的门窗转向南方。然而,久远的东向制民居 和信仰民俗,还遗留在民众的心田,形成了另一 种乡愁 —祖先从东部迁徙到西部的秦人,丧葬 陵墓追梦先人,保留了东向制。与此同时,东向 制的民俗心意,也遗留在我们今天大部分国人的言 行中:房主称房东,而不称房南、房西、房北;同 样,主人,称东家;请客吃饭,称做东或作东。 其实传统居住民俗的核心,就是人们选择 自己居住地的方法,要考虑到风的流向,水的走 向,在两者交汇中寻找一个适合人居住的物理 空间。 中华先民在谋取自身的生存发展中,在先天 的生态环境里,特定的农耕生产、生活民俗活动 中,观天察地,顺应农时,不断实践,产生了许 多与自然界和宇宙和谐相处而又利己的知识智 慧。去年,进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 二十四节气,被世界气象界称赞为中国的“第五 大发明”,也是杰出的典范。 我国悠久的历史,在节气中又孕育了许多具 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民俗节日,其间也充满着 中华的生存智慧。端午节及其端午习俗就是其中 的一个。端午习俗,它是我国远古时期“春俗” 衍化发展的文化结晶。其根源,在于我们先民在 特定时段的生存境遇里,在宇宙与人作为共同命 运体的独特意识与感悟下,触景生情,深切体 验,而采取的一种利用自然物的正能量,对抗自 然力的负能量的自我保健行为。 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北京、上海、香港电 视台联合在上海电视台举行中华文化知识竞赛, 我代表嘉宾队抢答“端午节由来”的题目。在介 绍其多种来源后,总结道:这是我们中华先民在 与自然环境长期共存斗争中,自我健身保护的智 慧结晶,是我国最早卫生节的雏形。为什么这么 说呢?春夏之交的农历五月,多阴霾不正之气, 蚁蝇孳生,百虫出动,是流感、腮腺炎、猩红热 等流行传染病的易发季节,古人就称其为恶月、 毒月。五月初五更是九毒之首。为了驱邪祛毒, 古人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知识经验来防病 强身。古书多有记载。《荆楚岁时记》 曰:“是日 (端午节) 竞采杂药。”《夏小正》 曰:“次日蓄药 以除毒气。”端午节便成了人们打扫卫生和驱瘟压 邪之日。为此,家家户户有挂艾叶、菖蒲、食粽 子、饮雄黄酒、赶鸭子等习俗。 过端午的这些习俗行为,看上去是我们的一 种生活信仰,实际上蕴涵着长期积累的新的生存 经验和智慧。现代科学研究,艾叶、菖蒲,具有 抗虫害、病菌的药理作用。又如粽子。在古代, 甚至在今天的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它是一 种春季农事活动中保健又方便携带的干粮。粽叶 有清热解毒的功能。在没有冷冻保温设备的古 代,做好的粽子一般放在通风的地方,一二个月 都不会坏,农忙时日下地劳动带两个粽子,另加 一壶水就走了,比做饭容易。这是我们生活经验 和智慧的展现。史籍上,“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 人周处 《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为何 要吃这些食物呢?因为防疫保健。“角黍”,即粽 子,有保鲜的保健性。 端午节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季节性自然保健 卫生节。在历史长河中,它不仅包含着全民健 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意 义,逐步还被赋予了不畏自然和社会险阻的新 意。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等诸多文化内涵,日益 成为中华民族弘扬爱国主义和传统民俗文化的盛 大节日。此外,从深层文化角度来看,端午节还 蕴含着我们的先辈对天、地、人 —身体和心灵 融和的感悟、调和、调适的精神文脉。它是我们 先民所创建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一朵奇葩, 今天,依然是多元文化时代国家现代化建设重要 的精神力量。 结语 对于中华民族民众日常生活的民俗,我们需 关注的是蕴藏在这些生活民俗背后的深厚的文化 内涵,知识与智慧,及其中展现的中华民族固有 的情感和思想。我们从中华民族普通家庭流行的 “祭祖”等“家”的民俗中,发现国人固有的小 家、大家、国家,家国一体的睿智;从生老病死 的人生礼仪中看国人的“生生不息”生命理念; 从传统的菜肴制作民俗中,看到国人“不同而 和”,“和而不同”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方式。流溢 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意 念。这些不仅仅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民俗积淀的精 髓,也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世界的和平 与发展,不同地区之间人民的求同存异、和平共 处,这也正是中华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永恒期 望。中华民族的民俗,博大精深,这个智慧宝 库,我们应该好好发扬光大。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 究中心主任) 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纪委在“广西楹联 第一村”大芦村建成廉文化家风家训教育基 地,通过陈列家规家训、先贤传略、民俗风情 等内容,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家规家训背后的 历史传承、感人故事。 据悉,大芦村保存有305副古楹联,内容 以以廉修身、以俭持家等家风家训为主,特别 突出“廉”这个特点。如楹联“积善之家必有 余庆,资富能训惟以永年”,寓意是在廉洁家风 训导之下,家族必定能够长盛不衰。目前,该 县分批组织党员干部到基地开展廉政教育,共 有60多批次4000多人接受教育。 (劳 大 煜) 广西灵山 打造廉文化家风家训教育基地 今年以来,广东省南雄市纪委等单位在全 市党员干部中开展以“立崇廉家规、树清廉家 风、传廉洁家训”为主题的“好家规、好家 风、好家训”活动,旨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以好家风促党风政风。 该活动内容涵盖“好家规、好家风、好家训” 故事征集、“经典家规家训”朗诵、“书经典家 训、传优秀家风”书画交流等。目前活动征集 到绘画作品31件,书法作品78件。 (吴道连) 广东南雄 举办“好家规好家风好家训”活动

Upload: others

Post on 07-Sep-2019

1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文化之约 中国民俗蕴涵的情感与智慧 周刊 · 中国成为世界遗产大国,佐证了中华民族 的历史悠久、文化古老、景色秀丽、江山壮美。

2017年7月28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张欢 电话:(010)59598071 邮箱:[email protected] 5

周刊

WEEKLY

由人化文

以文化人

5版-8版

文化动态文化视点

安徽南谯推出动漫短片《漫说党规党纪》

文化之约

近日,在波兰古城克拉科夫召开的联合国

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 41 届会议上,中

国申遗喜获丰收,青海可可西里入选世界自然

遗产、福建厦门鼓浪屿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至

此,中国的世界遗产项目已达 52 个,包括世界

文化遗产 32 处,世界自然遗产 12 处,世界文化

和自然遗产 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4处。

自 1987 年 12 月周口店北京人猿遗址等被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至今,经过 30 年不懈努力,

中国成为与意大利并列的世界第一遗产大国,

实属不易。

中国成为世界遗产大国,佐证了中华民族

的历史悠久、文化古老、景色秀丽、江山壮美。

如刚刚申遗成功的可可西里是我国面积最大,

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遗产地,

保护区内有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等

野生动物 230 多种。联合国遗产委员会专家把

可可西里称为“21 世纪初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

保存较好的自然保护区”。

正因为“世界遗产”是大自然或祖先留下

的杰作,所以我们不应只是享用,更有责任将

这些“世界遗产”尽可能真实、完整地留给子孙

后代。

近些年来,我国保护世界遗产工作及成绩

可圈可点,但也存在不足甚至对遗产的损害,

主要表现为少数遗产地把世遗当“提款机”,过

度开发旅游。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世

界遗产只能加以保护,不应该当作旅游产品开

发利用。这诚然是最佳的保护方案,但纯粹地

把遗产保护在襁褓中,与外界完全隔离似乎不

太现实。那么在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能否找

到一条可行与和谐之路?专家建议,用可持续

旅游破解保护难题,即对世界遗产实行划区域

管理,设专供维护需要的管理区,不对游人开

放;设供游览的旅游区,同时对游客流量进行

科学评估与限制,确保遗产地合理负载,而不

能把遗产当作“摇钱树”,过度和盲目开发。

但目前可持续旅游理念尚未完全深入人

心,少数遗产地还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重开

发、轻管理”的问题。很明显,如果单纯用经济

学眼光看待申遗,把遗产当作“金饭碗”,那么

再好的遗产也是前途渺茫。

过度开发遗产地旅游还会带来另一个问

题,即遗产地城市化。有的地方为发展旅游,

在世遗景点大兴土木,盖楼堂馆所,破坏了遗

产的原貌风格及自然景观,这方面中外皆有教

训。2001 年,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武陵源景区

天子山,因建了几十万平方米的旅店和购物商

店,形成“山中小城”“天上的街市”,受到世界

遗产委员会“黄牌”警告,张家界不得不斥资 3

亿元进行整改,拆除违建。再如,德国著名旅

游城市德累斯顿,保存着大量完好的巴洛克式

古建筑,2004 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

产,可当地政府不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警

告,执意在风光秀丽的易北河上建造一座 635

米长的四车道大桥,虽然方便了交通,但破坏

了河谷整体景观,最终被世界遗产委员会“摘

牌”。这些教训深刻,值得警醒。

“申遗”切忌只“申”不“保”□尹卫国

微文化

我们中国人我还记得那天下班时遇上堵

车,路灯在寒风中摇曳,大家在班车上闲聊,旁边一位战友给我讲起一件发生在他们家乡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他大伯。故事发生那年,他大伯还是个只知胡闹的孩子。他大伯说,那天事情发生得突然,孩子们正在满村追逐玩耍,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日本鬼子,一下子把村子包围了。有好几个正在开会的区委干部来不及走脱,都被困在村里、混在乡亲里面。这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村子,全村近五千人中,有一千多个孩子。日本人选中了突破口。他们拿出很多糖,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地给,吃吧吃吧,米西米西,随便指指哪一个不是这村子的人。一千多个孩子,没有一个接糖。把攥紧的手掰开,将糖硬塞进去,手像推火炭一样把糖推出来,又重新紧紧攥上。日本人的糖,掉在满是灰土的地上。

这位战友问他大伯:当时你们那么大胆?真的一点也不害怕?他大伯回答说,谁也不是铜浇铁打的,咋不怕。可那糖不能接,一接,就成汉奸了。

他和他当年那些小伙伴,从来没有谁认为他们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更没有谁觉得自己也是英雄。他们凭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道德,凭庄稼人做人的直觉,在大灾难面前坚守着那个棒子面窝头一样粗糙无华的意识:“一接,就成汉奸了。”这种道德的感召和良心的威慑是如此强大,以致狂吠的狼狗和上膛的三八大盖都无可奈何。

或许这就是一代又一代遗传下来说不清道不明的基因了,一种不须言传的民族心灵约定。按照过去话说,即所谓的“种”。一千多个孩子,个个有种。一个民族有了这种千万年延续不息流淌不已的血脉,又怎么能够堕落,怎么能够被黑暗吞没。

六十多年时间过去了,河北邯郸西部山区的那个村庄里,当年的孩子长成和长辈一样苍老的庄稼人。看看电影看看电视,比比那些在奥运为国家夺金、在太空为国家争气的各路健儿,庄稼人也许觉得心里惭愧。他们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不曾为国家拿过一次冠军、争得一次脸面。他们不知道,这块土地上多少像他们一样默默无闻的生命,在大山一样铸造着中华民族的脊梁和灵魂。

真英雄,是那些从来不知道自己是英雄的人。

——节选自金一南《心胜》

中国民俗蕴涵的情感与智慧中国民俗蕴涵的情感与智慧□陈勤建

中国民俗,是我国或一地族群或民众群体日常生活中反复进行的传承性的

生活文化。现实中,它展现为一种程式化的和一种风行的生活样式、生活惯

制,表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生存方式、生产技艺、人际交往、行为范

式等。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当下的、鲜活的、流动的……在日常生活

层面表现为不经意的生活方式与习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

近日,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纪委推出的微

视频 《漫说党规党纪》,一改往日的严肃风格和

刻板说教,以“动漫”的形式,让广大党员干

部和普通网民,在短短 3分钟内了解“党纪党

规”。

据悉,该动漫短片共 10 集,每集 3 分钟,

目前已推出两集。该系列短片按照违反“六项

纪律”、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及发生在群众身

边的“四风”腐败问题进行分类,从内涵定

义、基本案情到执纪者说等方面,以动漫形式

对每起案例进行剖析解读。力求人物形象生动

活泼,案例情景贴近生活,使党员干部乐于观

看并从中汲取教训,增强拒腐防变自觉性。

(项右霞)

民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和应用,人

们习以为常,在不经意间实践,却并未意识到它

的智慧与光辉。

如人类维系生命最基本的民俗生存方式:

食。为何自古以来中国江南民众以稻米为主食,

而不以牛羊肉或麦粟类为主食?

中国江南民众食用稻谷的民俗,似乎是平常

事,然而,这一饮食民俗的发生发展,充满了中

华先民稻作族群的生存智慧。

江南稻谷的食用和生产,追根溯源,是当地

先民在特定的地域生态环境中,为谋取自身生存发

展,对鸟类生态之模仿。先民仿效鸟类觅食当地野

生稻的生物习性,吃鸟食、使鸟田。并在鸟田稻

作的稻米生产方式中逐步形成对鸟类的依赖、崇

敬和神化,把引领他们食用稻谷的鸟类视为送谷

神、送子神,以致自己的生活也发生鸟化:拜鸟

灵、穿鸟衣、住鸟居、说鸟语、佩鸟饰、制鸟

器、用鸟历。其间又与日崇拜发生粘连,衍生出

种种鸟、日神话崇信的习俗活动,以及凤鸟信

仰、神仙思想,如神仙道家葛洪羽化成仙的传说。

外国朋友在中国工作、生活中,经常会碰到

一些不得其解的问题。例如中国人对“圆”有种

特殊的情感,如圆月,千百年来不知引发了多少

文人墨客的诗意。传统的中国节日中,大多数节

日食品,元宵汤圆、清明青团、中秋月饼、春节

松糕都是圆形的。传统的中国婚礼,江南古越地

女方陪嫁的家具器皿,俗称“圆木”,结婚生子的

礼仪都要送染色的鸡蛋,等等。为什么呢?因为

我们认为这是表达团圆情感的一种民俗。可是,

不同习惯和思维的外国朋友恐怕就不能完全认

同。有一年除夕,一批法国研究生在我家过年,

我便教他们做圆子。过了十几分钟,我回到他们

做圆子的房间,惊讶地发现,十多名学生没有一

个把圆子做成圆形,而是做成了正方体、长方

体、三角体,甚至还有做成一匹马和凯旋门的。

他们没有圆形即团圆的中国情感,更认为圆形的

东西,一碰就滚动,不稳定,达不到团圆的效

果,倒是正方体、长方体、三角体显得更为稳

定。于是,我就给他们讲解了江南稻作对鸟的

崇拜的形成发展,到鸟灵送谷、送子——卵生神

话——现实中崇圆观念的衍化和流行。中国人吃

饭时的工具——筷子,也是模仿鸟类觅食谷类的

方式。中华先民就是通过观察与其生活在一起的

鸟类,萌发了食用稻谷的智慧和一些独特的精

神思想火焰。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无穷的智慧,主

要集中在与自身生存发展相关的民生民俗上。传

统农耕文明中农林牧副渔生产技法,衣食住行中

的各种生活技术,维系乡镇村落秩序和人际关系

的民俗制度和乡规民约,工商文明中的手工技

艺、行规及交易习惯,等等。其间所展示的中华

民族特有的思考和行事方式,深深印证着中华智

慧的力量。

今天,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成为世界非物质文

化遗产,其中的染色制作技艺民俗功不可没。民

国 《雪宦绣谱》 记载,当年,我们的染色有95种

不同的蓝色,140种不同深浅的黄色,88种不同

色光的红色,73种不同艳度的紫色,78种不同色

相的黄褐色及棕褐色,181种绿色以及5种黑色和

一种白色。如此多的颜色,皆由天然染料染色而

成,除部分采用直接染色外,大部分是利用媒

染、复染、套染、拼染等艺术手法染成的间色。

其色彩的源头,基本都是由当地的植物性本草天

然色素提炼而成。

自然界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各种植物,包

括果实的天然本色,都是传统染色色素的原材

料。其中蕴涵的知识智慧,绝对是原创性、唯一

性、标志性的,也是具有世界性的。只是,现在

能完全把握上述色彩的工匠人已不多。

中华民俗体现的智慧是长期积累,并经千锤

百炼的,在岁月的流逝中显示了其持久而旺盛的

生命力。虽然在其历史的长河中,不免泥沙俱

下,鱼龙混杂,但是,只要我们持以科学的态

度,认真梳理,去粗存精,金子终会发亮的。如

有关自然界及宇宙知识和实践的智慧:我国传统

居住民俗。

去西安参观过秦始皇兵马俑的朋友,不知是

否注意到,秦陵的大门是向东开的,而后世帝皇

宫殿和陵寝的大门基本都面南的。为什么显赫的

秦始皇陵寝要面东?又比如,我们现在买房子,

一般理想的要求,仍希望要朝南,这又是为什

么?现在我们知道是因为阳光好。看似很简单的

理由,却不知道我们的古人花了多少时间最终选

择“朝南”。

考古发现,四千年前,位于我国中东部的古

“东夷”地区,房屋门的朝向是东,朝着太阳,源

于太阳崇拜。那么后来为什么改成朝南了呢?地

处北半球中纬度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

季节性风雨对面向东方的民居生活侵扰太大,而

实际光照又不足。生活的实际,启迪人们将自己

居住的门窗转向南方。然而,久远的东向制民居

和信仰民俗,还遗留在民众的心田,形成了另一

种乡愁——祖先从东部迁徙到西部的秦人,丧葬

陵墓追梦先人,保留了东向制。与此同时,东向

制的民俗心意,也遗留在我们今天大部分国人的言

行中:房主称房东,而不称房南、房西、房北;同

样,主人,称东家;请客吃饭,称做东或作东。

其实传统居住民俗的核心,就是人们选择

自己居住地的方法,要考虑到风的流向,水的走

向,在两者交汇中寻找一个适合人居住的物理

空间。

中华先民在谋取自身的生存发展中,在先天

的生态环境里,特定的农耕生产、生活民俗活动

中,观天察地,顺应农时,不断实践,产生了许

多与自然界和宇宙和谐相处而又利己的知识智

慧。去年,进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

二十四节气,被世界气象界称赞为中国的“第五

大发明”,也是杰出的典范。

我国悠久的历史,在节气中又孕育了许多具

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民俗节日,其间也充满着

中华的生存智慧。端午节及其端午习俗就是其中

的一个。端午习俗,它是我国远古时期“春俗”

衍化发展的文化结晶。其根源,在于我们先民在

特定时段的生存境遇里,在宇宙与人作为共同命

运体的独特意识与感悟下,触景生情,深切体

验,而采取的一种利用自然物的正能量,对抗自

然力的负能量的自我保健行为。

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北京、上海、香港电

视台联合在上海电视台举行中华文化知识竞赛,

我代表嘉宾队抢答“端午节由来”的题目。在介

绍其多种来源后,总结道:这是我们中华先民在

与自然环境长期共存斗争中,自我健身保护的智

慧结晶,是我国最早卫生节的雏形。为什么这么

说呢?春夏之交的农历五月,多阴霾不正之气,

蚁蝇孳生,百虫出动,是流感、腮腺炎、猩红热

等流行传染病的易发季节,古人就称其为恶月、

毒月。五月初五更是九毒之首。为了驱邪祛毒,

古人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知识经验来防病

强身。古书多有记载。《荆楚岁时记》 曰:“是日

(端午节) 竞采杂药。”《夏小正》 曰:“次日蓄药

以除毒气。”端午节便成了人们打扫卫生和驱瘟压

邪之日。为此,家家户户有挂艾叶、菖蒲、食粽

子、饮雄黄酒、赶鸭子等习俗。

过端午的这些习俗行为,看上去是我们的一

种生活信仰,实际上蕴涵着长期积累的新的生存

经验和智慧。现代科学研究,艾叶、菖蒲,具有

抗虫害、病菌的药理作用。又如粽子。在古代,

甚至在今天的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它是一

种春季农事活动中保健又方便携带的干粮。粽叶

有清热解毒的功能。在没有冷冻保温设备的古

代,做好的粽子一般放在通风的地方,一二个月

都不会坏,农忙时日下地劳动带两个粽子,另加

一壶水就走了,比做饭容易。这是我们生活经验

和智慧的展现。史籍上,“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

人周处 《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为何

要吃这些食物呢?因为防疫保健。“角黍”,即粽

子,有保鲜的保健性。

端午节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季节性自然保健

卫生节。在历史长河中,它不仅包含着全民健

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意

义,逐步还被赋予了不畏自然和社会险阻的新

意。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等诸多文化内涵,日益

成为中华民族弘扬爱国主义和传统民俗文化的盛

大节日。此外,从深层文化角度来看,端午节还

蕴含着我们的先辈对天、地、人——身体和心灵

融和的感悟、调和、调适的精神文脉。它是我们

先民所创建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一朵奇葩,

今天,依然是多元文化时代国家现代化建设重要

的精神力量。

结语

对于中华民族民众日常生活的民俗,我们需

关注的是蕴藏在这些生活民俗背后的深厚的文化

内涵,知识与智慧,及其中展现的中华民族固有

的情感和思想。我们从中华民族普通家庭流行的

“祭祖”等“家”的民俗中,发现国人固有的小

家、大家、国家,家国一体的睿智;从生老病死

的人生礼仪中看国人的“生生不息”生命理念;

从传统的菜肴制作民俗中,看到国人“不同而

和”,“和而不同”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方式。流溢

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意

念。这些不仅仅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民俗积淀的精

髓,也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世界的和平

与发展,不同地区之间人民的求同存异、和平共

处,这也正是中华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永恒期

望。中华民族的民俗,博大精深,这个智慧宝

库,我们应该好好发扬光大。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

究中心主任)

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纪委在“广西楹联

第一村”大芦村建成廉文化家风家训教育基

地,通过陈列家规家训、先贤传略、民俗风情

等内容,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家规家训背后的

历史传承、感人故事。

据悉,大芦村保存有 305副古楹联,内容

以以廉修身、以俭持家等家风家训为主,特别

突出“廉”这个特点。如楹联“积善之家必有

余庆,资富能训惟以永年”,寓意是在廉洁家风

训导之下,家族必定能够长盛不衰。目前,该

县分批组织党员干部到基地开展廉政教育,共

有60多批次4000多人接受教育。 (劳大煜)

广西灵山打造廉文化家风家训教育基地

今年以来,广东省南雄市纪委等单位在全

市党员干部中开展以“立崇廉家规、树清廉家

风、传廉洁家训”为主题的“好家规、好家

风、好家训”活动,旨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以好家风促党风政风。

该活动内容涵盖“好家规、好家风、好家训”

故事征集、“经典家规家训”朗诵、“书经典家

训、传优秀家风”书画交流等。目前活动征集

到绘画作品31件,书法作品78件。

(吴道连)

广东南雄举办“好家规好家风好家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