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合作 成就梦想 -...

1
2018 8 20 日 星期一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本 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 动力,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政府部门、科研院 所与相关企业积极行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外 交部、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推进“一带一 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科技人文交流、 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四项 行动顺利推进。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中国科 学院着力建设平台、项目、人才相结合的“一带一 路”科技创新合作体系,先后实施了“发展中国家科 教合作拓展工程”、“一带一路”科技合作行动计划 等,5年累计投入合作经费超过15亿元,为“一带一 路”建设参与国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科研管理 人 才 超 过 2500 人 ,培 养 硕 士 、博 士 留 学 生 超 过 1500 名,资助“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00余项。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相关企业通过“引进来” “走出去” 等方式,开展科技合作、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等活动,大 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正在亚欧非大陆的广袤土地 上开花结果、连点成线。 合作汇聚智慧源泉,交流推动技术进步。展望未来, 创新必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更强大的动力,为参与 国人民提供更多福祉。 —编 创新合作 成就梦想 前不久,随着两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以 “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组团”遨游太空 的北斗三号系统组网卫星达到了 10 颗,离 年底前建成 18 颗北斗三号卫星组成的基本 系统目标越来越近,这也意味着中国北斗系 统朝着 2018 年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参与 国、 2020 年服务全球的目标又迈进了扎实的 一步。 今年 4 月,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个 海外中心 —中阿北斗中心在位于突尼斯 的阿拉伯信息通信技术组织总部落成运行, 这一中心将成为中国全面展示北斗建设应 用成果,推动北斗在阿拉伯及非洲国家应用 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6 月,在进入雨季的老挝,中国政府援助 老挝的示范建设项目—老挝国家水资源信 息数据中心实时监控湄公河水位,并利用北 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对灾害进行预警,防范 气象灾害风险; 7 13 日,《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 2018 年至 2020 年行动执行计划》发布。其中, 中阿北斗合作是科技合作的重要内容…… 从巴基斯坦的交通运输到老挝的精细农 业、港口管理,从缅甸的土地规划到文莱的城 市建设,北斗系统已大显身手,惠及当地百 姓。目前,北斗系统和美国 GPS 系统、俄罗 斯格洛纳斯系统以及欧盟伽利略系统一起, 共同被联合国确认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四大 核心供应商。随着北斗系统发展与应用推广 的深入,北斗系统将为东盟与阿盟国家提供 更多基础和应用服务。 北斗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始终 秉持和践行“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的发 展理念,以稳定、可靠、精准的导航服务,惠 及“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未来北斗还将 更精准、更优质、更可靠,成为名副其实的 “世界的北斗”。 北斗导航服务稳定可靠精准 本报记者 余建斌 安哥拉共和国位于非洲西南部,风景秀 丽、资源丰富,有“非洲的巴西”之称。安哥拉 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在人 口管理方面却相对滞后,给本国的经济发展 和社会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挑战:缺少人口资 源的预期和评估,难以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 规划;不了解贫困人口的分布情况,难以掌握 救助物资应该在何处发放…… 2017 6 月,中国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技术与应用服务商百分点为安哥拉政府搭建 了一套可视化国家中心数据分析和决策系 统。过去,安哥拉大部分人口信息都记录在 纸上,查阅、管理都很困难。有了这套系统, 国家级的人口库大数据平台能准确地动态记 录当地人口出生、教育、婚姻、社保等全生命 周期的数据以及指纹、人脸等生物信息数据, 成为当地智慧政务的基础。 大数据为社会民生资源的科学匹配带 来了一把智能“钥匙”。在疾病防控方面,分 析现阶段人口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情况,就能 对医护人员的专业和数量、医院的等级等进 行在线动态模拟;在教育方面,预测未来小 学、中学等各教育阶段的适龄人数,就能按 地域合理规划学校的位置和规模……前不 久,安哥拉政府的工作人员还到中国进行了 培训,大多数人都已熟练掌握了系统应用的 各项技能。 现代化、数据化、智能化的决策系统成为 安哥拉数据治国的首创,它不仅让政府的决 策有据可依,也让当地百姓的生活智慧便 捷。数据和推演背后,汇集了世界前沿的数 据科学和模型技术,更汇聚了科技交流、文明 互鉴的强劲力量。“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 来,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等正让“一带一 路”建设参与国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更多 的中国数据、中国模型、中国系统等也正扬帆 出海,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大数据”发挥大作用 本报记者 谷业凯 张正茂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 授,工作之余,他总是牵挂着数千公里外 的中国—哈萨克斯坦农业科技园。今年 5 月,张正茂和几位专家前往哈萨克斯 坦,当他实地看到我国的小麦品种经受 住了当地三十年一遇的低温冻害,一颗 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2016 11 月,为积极响应“一带一 路”倡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起成立了 14 个国家 76 所涉农大学、研究机构和 企业组成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 新联盟”,并先后与哈萨克斯坦 3 所高校 签订了科技人才长期合作协议。 哈萨克斯坦现有耕地面积 3 亿多亩, 小麦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85%。这里 的小麦无污染、品质优,但同时也存在生 产动力不足、管理粗放、产量低等问题。 为此,张正茂他们与哈萨克斯坦赛福林 农业技术大学的什维钦克、加他耶夫小 麦育种团队联合组建了中哈春小麦育种 协作攻关团队。通过引进中国小麦品种 的高产抗病基因,并采用常规育种与现 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改造和提升 了哈萨克斯坦小麦的产量和抗病性,目 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走出去的不 仅有高铁、核电,还有农业科技。西北农 林科技大学与哈萨克斯坦的农业科技合 作,正是发挥了我国在小麦育种领域的 独特优势,同时挖掘了哈萨克斯坦小麦 生产的潜力,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也 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丰富了“一 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的内容。 小麦育种合作取得成果 本报记者 蒋建科 “没想到希腊人民对中国古代科技 这么感兴趣。”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说。 2017 9 21 日,中国科技馆“中国古代 科技展”首次赴希腊雅典展出,受到了广 泛关注。 这次展览是“2017 中国希腊文化交 流与文化产业合作年”框架内重要活动, 也是中国科协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积 极探索。中国科技馆为本次展览精选了 90 件展品,涵盖了天文计时、航海导航、 造纸与印刷、纺织机械、古代机械及传统 手工艺等 6 个部分。 一个多月之后,希腊的精美展品也 漂洋过海来到中国。 2017 11 3 日, “古希腊科技与艺术展”在中国科技馆 开幕,带来了希腊赫拉克莱冬博物馆的 精美展品,包括建筑与公共建设工程、 时间与空间的测量、机械工程等 9 主题。 这是中国科技馆首次采取“展览互 换”的形式引进国外优秀展览。“这次尝 试在科技馆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为 双方人民增进了解提供交流平台。”殷皓 说。今年 6 月,中国流动科普资源也首 次走出国门,在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 巡回展出。 合作基于了解,了解源于交流。民 间往来是彼此之间持续交流、增进理解 的坚实力量。中国科技馆与希腊的科技 馆“展览互换”,意义不仅是博物馆方面 的互动,更蕴含着文化上的互鉴融通,相 信它会助推中希两国在现代科技应用上 的合作共享。 共享科普资源 本报记者 喻思南 东南亚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 的热点地区之一,但近年来受威胁状况十 分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科学院 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与缅甸自然 资源和环境保护部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此之前,缅甸没有一部科学完整的 动植物名录,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带来了较大障碍。2014 11 月,受缅甸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部邀请, 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首次在缅北无人区开展了为期 1 个月的中 缅大规模联合野外生物多样性考察。此 后又相继开展了多次科考,记录和采集的 物种从近千种增加到近万种。 “我 们 不 仅 记 录 到 彩 云 兜 兰、白 腹 鹭、马来熊、羚牛等珍稀濒危物种,发现 的新物种也达 330 多种,在国际重要期 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近 150 篇,还编写了 动植物新类群及相关研究成果专刊两 部。”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 究中心主任陈进说。这些成果为缅甸 北部的一座国家公园和一处国家野生 动物自然保护区联合申请世界自然遗 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当地生物多样 性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受到了缅甸自 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部的高度赞赏。 帮助“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在生物 多样性保护方面摸清家底,有助于这些 国家建立相应的科学研究体系和研究能 力,从而尽快查清区域性的生物多样性 格局和生物资源储量及动态。这既为后 续的保护工作提供依据,也为当地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共护生物多样性 本报记者 吴月辉 《阿曼日报》报道指出, “一带一路”可以提升世界 科技发展水平,绘制前进蓝图,构建新的高铁线路、数 据网络。 “一带一路”建设意义非凡。 哈萨克斯坦科学院院长穆拉特 · 茹林诺夫说, “一 带一路”倡议非常有远见,各国科学家要在生态环境等 多个领域展开更深入的合作。 英 国 皇 家 学 会 会 长 、2009 年 诺 贝 尔 化 学 奖 得 主 文 · 拉马克里希南接受采访时说, “一带一路”建设参与 国在能源、生物、农业等诸多领域都有科研需求,各国 的科研合作也将为应对挑战提供帮助。 俄罗斯科学院原副院长弗拉基米尔 · 伊万诺夫说, 俄方高度评价俄中双边科研合作,希望两国科学家共同 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贡献力量,并将双方科研合 作推向更高水平。 本报记者 刘诗瑶整理 海外声音 点睛 点睛 点睛 点睛 点睛 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模型。 人民视觉 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参加2017年中缅联合科考。 先义杰中国—乌克兰科技创新展上展出的高端技术装备。 新华社记者 陈俊锋缅甸学生体验中国流动科技馆展品。 中国科技馆供图 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助力建设数字丝绸之路。 人民视觉 本版责任编辑: 谷业凯 版式设计: 20 20

Upload: others

Post on 20-Feb-2020

2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2018年 8月 20日 星期一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本

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

动力,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 5 年来,政府部门、科研院

所 与 相 关 企 业 积 极 行 动 。 科 技 部 、发 展 改 革 委 、外

交 部 、商 务 部 会 同 有 关 部 门 编 制 了《推 进“ 一 带 一

路 ”建 设 科 技 创 新 合 作 专 项 规 划》,科 技 人 文 交 流 、

共 建 联 合 实 验 室 、科 技 园 区 合 作 、技 术 转 移 等 四 项

行动顺利推进。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中国科

学 院 着 力 建 设 平 台 、项 目 、人 才 相 结 合 的“ 一 带 一

路”科技创新合作体系,先后实施了“发展中国家科

教 合 作 拓 展 工 程 ”、“ 一 带 一 路 ”科 技 合 作 行 动 计 划

等,5 年累计投入合作经费超过 15 亿元,为“一带一

路”建设参与国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科研管理

人 才 超 过 2500 人 ,培 养 硕 士 、博 士 留 学 生 超 过 1500

名 ,资 助“ 一 带 一 路 ”国 际 科 技 合 作 项 目 100 余 项 。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相关企业通过“引进来”“走出去”

等方式,开展科技合作、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等活动,大

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正在亚欧非大陆的广袤土地

上开花结果、连点成线。

合作汇聚智慧源泉,交流推动技术进步。展望未来,

创新必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更强大的动力,为参与

国人民提供更多福祉。 ——编 者

创新合作 成就梦想

前不久,随着两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以

“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组团”遨游太空

的北斗三号系统组网卫星达到了 10 颗,离

年底前建成 18 颗北斗三号卫星组成的基本

系统目标越来越近,这也意味着中国北斗系

统朝着 2018 年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参与

国、2020 年服务全球的目标又迈进了扎实的

一步。

今年 4 月,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个

海外中心——中阿北斗中心在位于突尼斯

的阿拉伯信息通信技术组织总部落成运行,

这一中心将成为中国全面展示北斗建设应

用成果,推动北斗在阿拉伯及非洲国家应用

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6 月,在进入雨季的老挝,中国政府援助

老挝的示范建设项目——老挝国家水资源信

息数据中心实时监控湄公河水位,并利用北

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对灾害进行预警,防范

气象灾害风险;

7 月 13 日,《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

2018 年至 2020 年行动执行计划》发布。其中,

中阿北斗合作是科技合作的重要内容……

从巴基斯坦的交通运输到老挝的精细农

业、港口管理,从缅甸的土地规划到文莱的城

市建设,北斗系统已大显身手,惠及当地百

姓。目前,北斗系统和美国 GPS 系统、俄罗

斯格洛纳斯系统以及欧盟伽利略系统一起,

共同被联合国确认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四大

核心供应商。随着北斗系统发展与应用推广

的深入,北斗系统将为东盟与阿盟国家提供

更多基础和应用服务。

北斗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始终

秉持和践行“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的发

展理念,以稳定、可靠、精准的导航服务,惠

及“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未来北斗还将

更 精 准 、更 优 质 、更 可 靠 ,成 为 名 副 其 实 的

“世界的北斗”。

北斗导航服务稳定可靠精准本报记者 余建斌

安哥拉共和国位于非洲西南部,风景秀

丽、资源丰富,有“非洲的巴西”之称。安哥拉

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在人

口管理方面却相对滞后,给本国的经济发展

和社会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挑战:缺少人口资

源的预期和评估,难以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

规划;不了解贫困人口的分布情况,难以掌握

救助物资应该在何处发放……

2017 年 6 月,中国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技术与应用服务商百分点为安哥拉政府搭建

了一套可视化国家中心数据分析和决策系

统。过去,安哥拉大部分人口信息都记录在

纸上,查阅、管理都很困难。有了这套系统,

国家级的人口库大数据平台能准确地动态记

录当地人口出生、教育、婚姻、社保等全生命

周期的数据以及指纹、人脸等生物信息数据,

成为当地智慧政务的基础。

大数据为社会民生资源的科学匹配带

来了一把智能“钥匙”。在疾病防控方面,分

析现阶段人口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情况,就能

对医护人员的专业和数量、医院的等级等进

行在线动态模拟;在教育方面,预测未来小

学、中学等各教育阶段的适龄人数,就能按

地域合理规划学校的位置和规模……前不

久,安哥拉政府的工作人员还到中国进行了

培训,大多数人都已熟练掌握了系统应用的

各项技能。

现代化、数据化、智能化的决策系统成为

安哥拉数据治国的首创,它不仅让政府的决

策 有 据 可 依 ,也 让 当 地 百 姓 的 生 活 智 慧 便

捷。数据和推演背后,汇集了世界前沿的数

据科学和模型技术,更汇聚了科技交流、文明

互鉴的强劲力量。“一带一路”倡议提出 5 年

来,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等正让“一带一

路”建设参与国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更多

的中国数据、中国模型、中国系统等也正扬帆

出海,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大数据”发挥大作用本报记者 谷业凯

张正茂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

授,工作之余,他总是牵挂着数千公里外

的中国—哈萨克斯坦农业科技园。今年

5 月,张正茂和几位专家前往哈萨克斯

坦,当他实地看到我国的小麦品种经受

住了当地三十年一遇的低温冻害,一颗

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2016 年 11 月,为积极响应“一带一

路”倡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起成立了

由 14 个国家 76 所涉农大学、研究机构和

企业组成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

新联盟”,并先后与哈萨克斯坦 3 所高校

签订了科技人才长期合作协议。

哈萨克斯坦现有耕地面积 3 亿多亩,

小麦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85%。这里

的小麦无污染、品质优,但同时也存在生

产动力不足、管理粗放、产量低等问题。

为此,张正茂他们与哈萨克斯坦赛福林

农业技术大学的什维钦克、加他耶夫小

麦育种团队联合组建了中哈春小麦育种

协作攻关团队。通过引进中国小麦品种

的高产抗病基因,并采用常规育种与现

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改造和提升

了哈萨克斯坦小麦的产量和抗病性,目

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走出去的不

仅有高铁、核电,还有农业科技。西北农

林科技大学与哈萨克斯坦的农业科技合

作,正是发挥了我国在小麦育种领域的

独特优势,同时挖掘了哈萨克斯坦小麦

生产的潜力,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也

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丰富了“一

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的内容。

小麦育种合作取得成果本报记者 蒋建科

“没想到希腊人民对中国古代科技

这么感兴趣。”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说。

2017 年 9 月 21 日,中国科技馆“中国古代

科技展”首次赴希腊雅典展出,受到了广

泛关注。

这次展览是“2017 中国希腊文化交

流与文化产业合作年”框架内重要活动,

也是中国科协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积

极探索。中国科技馆为本次展览精选了

90 件展品,涵盖了天文计时、航海导航、

造纸与印刷、纺织机械、古代机械及传统

手工艺等 6个部分。

一个多月之后,希腊的精美展品也

漂洋过海来到中国。2017 年 11 月 3 日,

“古希腊科技与艺术展”在中国科技馆

开幕,带来了希腊赫拉克莱冬博物馆的

精美展品,包括建筑与公共建设工程、

时 间 与 空 间 的 测 量 、机 械 工 程 等 9 个

主题。

这是中国科技馆首次采取“展览互

换”的形式引进国外优秀展览。“这次尝

试在科技馆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为

双方人民增进了解提供交流平台。”殷皓

说。今年 6 月,中国流动科普资源也首

次走出国门,在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

巡回展出。

合作基于了解,了解源于交流。民

间往来是彼此之间持续交流、增进理解

的坚实力量。中国科技馆与希腊的科技

馆“展览互换”,意义不仅是博物馆方面

的互动,更蕴含着文化上的互鉴融通,相

信它会助推中希两国在现代科技应用上

的合作共享。

共享科普资源本报记者 喻思南

东南亚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

的热点地区之一,但近年来受威胁状况十

分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科学院

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与缅甸自然

资源和环境保护部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此之前,缅甸没有一部科学完整的

动植物名录,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带来了较大障碍。2014年 11月,受缅甸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部邀请,

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首次在缅北无人区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中

缅大规模联合野外生物多样性考察。此

后又相继开展了多次科考,记录和采集的

物种从近千种增加到近万种。

“我们不仅记录到彩云兜兰、白腹

鹭、马来熊、羚牛等珍稀濒危物种,发现

的新物种也达 330 多种,在国际重要期

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近 150 篇,还编写了

动植物新类群及相关研究成果专刊两

部。”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

究中心主任陈进说。这些成果为缅甸

北部的一座国家公园和一处国家野生

动物自然保护区联合申请世界自然遗

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当地生物多样

性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受到了缅甸自

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部的高度赞赏。

帮助“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在生物

多样性保护方面摸清家底,有助于这些

国家建立相应的科学研究体系和研究能

力,从而尽快查清区域性的生物多样性

格局和生物资源储量及动态。这既为后

续的保护工作提供依据,也为当地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共护生物多样性本报记者 吴月辉

《阿曼日报》报道指出,“一带一路”可以提升世界

科技发展水平,绘制前进蓝图,构建新的高铁线路、数

据网络。“一带一路”建设意义非凡。

哈萨克斯坦科学院院长穆拉特·茹林诺夫说,“一

带一路”倡议非常有远见,各国科学家要在生态环境等

多个领域展开更深入的合作。

英国皇家学会会长、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文

卡·拉马克里希南接受采访时说,“一带一路”建设参与

国在能源、生物、农业等诸多领域都有科研需求,各国

的科研合作也将为应对挑战提供帮助。

俄罗斯科学院原副院长弗拉基米尔·伊万诺夫说,

俄方高度评价俄中双边科研合作,希望两国科学家共同

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贡献力量,并将双方科研合

作推向更高水平。

本报记者 刘诗瑶整理

海外声音

点 睛点 睛 点 睛

点 睛

点 睛

图①: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模型。 人民视觉

图②: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参加 2017 年中缅联合科考。

先义杰摄

图③:中国—乌克兰科技创新展上展出的高端技术装备。

新华社记者 陈俊锋摄

图④:缅甸学生体验中国流动科技馆展品。 中国科技馆供图

图⑤: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助力建设数字丝绸之路。 人民视觉

本版责任编辑:谷业凯

版式设计:郭 祥

④④

⑤⑤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