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10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Master Thesis 指導教授:林建福博士 Advisor: Dr. Lin, Ghien-Fu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Michael Slote’ s Concept of Empath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oral Education 研究生:林英杰 撰 Lin, Yin-Chieh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七月 July, 2017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Feb-2022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Master Thesis

指導教授林建福博士

Advisor Dr Lin Ghien-Fu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Michael Slotersquos Concept of Empath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oral Education

研究生林英杰 撰

Lin Yin-Chieh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七月

July 2017

i

謝誌

能完成這篇論文要感謝很多人所給予的幫助雖然我只能以簡短的話語致上

我的謝意但事實上我內心那個受到他人幫助的感動實在難以言喻無法窮盡

感謝我的父母在我最焦慮不安的時候給予我鼓勵也給我足夠的空間開展自己的

思想他們默默的支持我的腳步使我能夠一步步的踏穩而無後顧之憂

在研究所的路程中我感謝林建福老師對於我的教導老師的課程是我對於

情感與道德的啟蒙也開啟了我對於道德教育的研究老師認真地教導以與研究

熱誠使我對於道德教育的領域更充滿了興趣在指導論文時老師的幽默與深入

淺出的講解更使我在哲學的探究中更深刻的了解問題對於我的不時的打擾與初

生之犢的無禮總是「同理」與包容並時常關懷與鼓勵我的課業與生活老師的

仔細使我更謹慎的審視自己的問題與文字對於老師我只有無限的感激感謝黃

藿老師精闢的分析使我更明確的知道自己論文的缺失陳伊琳老師的溫厚的關

心使我感受到溫暖對於論文口試時的意見也使我獲益良多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很感謝王昱法與我漫談的晚餐時間他的新奇點子與意

見總使我驚奇也給予我許多論文上的靈感殷麗雅常常傾聽我的內心憂慮與哀

愁也時常與我討論這使我更有信心書寫自己的觀點在我迷茫與困惑之時

感謝黎偉與柯喬元的許多關心與建議也感謝教會的弟兄姊妹在痛苦與挫折中

他們的鼓勵也使我更有動力還有太多太多的朋友的幫助他們的付出使我的生

命與學業充滿溫度對於他們的感激之情無以言表

生命是一條峰迴路轉的路我很幸運的走上學術的殿堂敲門進入神聖的院

牆學習到思考的美好並遇到生命中充滿驚奇的人事物這會是我生命中不可

遺忘的一塊拼圖它讓我生命更加完整與豐富

ii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通過概念分析及詮釋學方法對於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概念及

其道德教育的蘊義進行分析主要研究的目的如下(一)釐清 empathy 之字源

字根及其概念(二)理解與分析 Slote 以同理心所開展之道德情感理論(三)

介紹 Slote 的同理心概念所遇到的批判與 Slote 的回應(四)探究 Slote 的道德

情感主義之同理心描述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本論文的研究結果如下(一)Slote 強調道德判斷需建立在同理心機制的贊

同與反對始能幫助對於道德判斷上對與錯的認識(二)Slote 主張同理心與行

為動機的必然聯繫並能給予我們在道德義務與道德原則上的支持(三)在道

德教育的方法上Slote 贊同 Hoffman 的主張強調教師需要注意同理心的特性

以「誘導訓練」作為教育的方法(四)在師生關係上Slote 強調適當的同理心

機制與尊重自主的相關強調尊重學生自主的情感基礎

關鍵字麥可middot斯洛特道德情感主義同理心道德教育

iii

Abstract

The present thesis is intended to present a scrutiny of Michael Slotersquos

concept of empathy offered in the field of moral sentimentalism and

specifically focuses on the implications with regard to moral education

The argumentation consists of four parts

(1)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mpathy from

contemporary definition to its historical context

(2) an examination of Slotersquos concept of empathy in his moral

sentimentalism

(3) critiques of Slotersquos moral sentimentalism and his reply and

(4) implications for moral education

In Slotersquos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alism moral approval and

disapproval are based upon the mechanism of empathy and the way they

enter into moral judgments This approach helps broaden the

understanding of moral right wrong Empathy as Slote argues plays a

greater part in motivating moral agent than reason does and moral

sentimentalism is therefore more an explanatory theory than rational

deontology Slote agrees with the teaching method of ldquoinductionrdquo

proposed by Hoffman another leading figure of empathy and moral

education Compiling Slotersquos concept of empathy with the ideas of

respect and autonomy in his later reply to critiques the thesis presents a

teacher-student relation based on empathy where studentrsquos autonomy is

respected by teacher

Keywords Michael Slote moral sentimentalism empathy moral

education

iv

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14

第二章 同理心的內涵 17

第一節 empathy與 sympathy之概念比較 18

第二節 M Slote所論同理心之哲學與心理學脈絡 28

第三章 M Slote道德情感主義探究 39

第一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後設層次 40

第二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規範層次 49

第三節 對於 Slote的批判與回應 65

第四章 以同理心為基礎的道德教育 75

第一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方法之啟示 76

第二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中自主與尊重的啟示 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86

參考文獻 89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總共分為三節第一節將說明本研究為何以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

(empathy)概念以及其對道德教育的蘊義作為研究主題並且同時介紹本研究

之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二節將說明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第三節將說明本研究

的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一同理心的重要-一個新聞事件的提醒

105 年 12 月 24 日發生一件新聞新竹光復中學舉辦以歷史人物變裝為主題

的校慶活動有一班男女學生複製納粹德國武裝親衛隊制服舉著納粹德國旗幟

軍徽遊行以紙箱自製一輛德軍虎式戰車模型模仿親衛隊受校對於這樣的事

件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上午發出聲明「前總統馬英九去年才剛參加

國際大屠殺紀念日但才過了 1 年新竹光復中學就出現這樣的活動」該對此

事表達強烈失望與譴責(洪哲政2016)我國外交部也呼籲國人應具有同理心

正視象徵蔑視人權與壓迫所代表的納粹標誌(林人芳2016)

這件事情的發生引起了很大的討論有論者開始重視歷史教育的問題認為

如果我們的歷史教育只教授認知性的知識是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納粹象徵什麼

樣的意義學生只是為了考試而吸收歷史事實或歷史知識沒有感受該歷史事件

當中猶太人的苦難這種對歷史事件的無感是教育上重大的缺失(葉丙成2016)

也有人將重點放在「同理心」上尤其是「培養同理心」這個道德教育的議題上

朱為民以自身在德國參觀集中營時德國學生厭煩的反應來說明缺乏同理心的

培養使得學生並未深刻認識到事件所帶來的意義對受迫者痛苦的理解以及對這

樣歷史事件的警惕(朱為民2017)

2

研究者同樣也有在歷史教育上很大的震撼對於 228 事件白色恐怖時期

研究者在學校的學習中並沒有特別理解它的重要性只記得事件年代歷史的起

因以及所發生的歷史影響因為這些是考試中必定會出的題目參觀 228 公園以

及邀請歷史專家所講解的歷史也只是歷史課本的註腳甚至覺得一再提起同樣的

事件著實令人煩悶直到實際看到了紀錄片以及受害者的親口敘述時才感受到那

種落差才驚覺這是一起攸關許多台灣人生命的大事件白色恐怖時期甚至是與

祖父母有關的時代思想到祖父母的提心吊膽研究者才發現我們並沒有真正

感同身受而只是把它記下來不站在那些受害者的角度感受不能理解他們在

228 事件所受到的傷痛也不能理解這個歷史事件對台灣整體有多大的影響

研究者認為這中間的落差是因為我們沒有同理歷史人物的感受以至於我

們輕看了那些重大的事件在《同理心的力量》一書中作者 Arthur P Ciaramicoki

和 Katherine Ketcham 便認為同理心讓我們可以更敏銳地察覺他人的思想與感

覺 (陳豐偉張家銘200522)同理心也能使人超越自我的限制而以別人

的心境看事情(簡茂發單文經1995111)若我們缺乏這樣的視角就會出

現這樣的落差譬如在這起新聞事件中若我們沒有對這段歷史受害者的同理心

我們很容易就做出了看似無害但實際上是傷害他人的行為更進一步說若我

們沒有對他人的同理心的話我們也有可能在看似無害的行為中傷害對方前一

陣子台灣也曾發生雇主逼迫印尼移工吃豬肉的新聞(何瑞玲2010陳品安

2010)對於穆斯林來說吃豬肉的沉重罪惡感就像是吃素的出家人吃葷一樣嚴

重有些雇主雖然知道這些事實但卻仍以「入境隨俗」來要求那些移工吃豬肉

無視他人因為違反信仰而產生的難受與痛苦或許也是同理心不足所產生的負面

案例

前面所提到同理心這種「以他人觀點看待世界」的特性受到不少心理學家

以實證的研究加以證明其中C Daniel Batson 認為能夠做出「為他人提供福

利(welfare)」的利他行為(Altruistic behavior)是由同理心驅使而為(Batson

3

2011 Eisenberg amp Mussen 1989)他著名的「同理利他假設」1企圖以實證

科學的方式證明同理心是利他行為的動機擁有同理心會讓人更想要幫助他人

它能幫助打破人與人之間的藩籬Martin L Hoffman的研究《同理心與道德發展

關愛和公正的內涵》(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Caring

and Justice)(楊韶剛萬明2002Hoffman 2000)一書在實證研究上說明同

理心與道德發展的關係通過對於同理心的陶冶將有助於孩童的親社會傾向與

道德發展在台灣的行動研究中也有學者致力於以故事繪本的課程來培養孩

童的同理心讓孩童能夠養成「體諒他人」的品德(何享憫2010蔡佩容2014)

這些都凸顯出同理心在道德教育領域中的重要性

故研究者認為同理心在使人感受他人的苦樂在實踐道德上有它重要的位

置本研究以同理心為探究的主題期盼通過探究同理心而能對道德教育有所啟

示包含如何培養學生的同理心使他們能夠更敏銳的覺知他人的情感並產生助人

行為這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二同理心與倫理學的探究-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特點

在倫理學領域的主流思潮中理性的功能被高度的重視從 Plato 開始到

Immanuel Kant他們強調理性在道德領域中的地位Plato 說有德的人乃是靈魂

中的慾望聽從理性的指揮Aristotle 在他的論著中說道人之所以為人乃是因為

他是理性的動物真正的道德行為乃是有實踐智慧者會從事的事情實踐智慧是

一種理智的德行(林火旺2009197) Kant 在其著作《道德形上學底基礎》

認為人應當尊重身為理性的存有者(rational beings) 的他人所擁有的基本尊嚴

(dignity)應該始終把自己和他人當作目的自身而絕不是僅把他人當作工具

(林建福2009b119Kant 198756Slote 2010a108)人是自我立法者法

1 Batson(2011 11)假定同理的關懷(empathic concern)或同理心創造利他的動機同理心除

了會引出以他人為重心的情緒(other-oriented emotion)通過同理心也能夠覺察到他人福利的需

要進而能夠做出有利於他人的行動也因此在 Batson 的看法中我們每日生活所體驗到的同

理心有兩個必要條件(1)覺察他人的需要以及(2)珍視他人的福利(2011 33 )

4

是自我以理性存有者的身分頒給自己的通過這種自我立法人控制自我的情感

自我好惡傾向等影響行動的事物從而以克制情緒的激動支配熱情以達到自主

(autonomy)(Kant 1987 56-57)

Kant 在《論教育》中提到教育要使學生知曉了解行動的原則及其與義

務觀念的關係(賈馥茗陳寶山黃漢昌游振鵬 amp 吳美瑤201397)Kant

的道德理論對日後的道德研究者也起了很大的影響著名的道德認知發展論學者

Lawrence Kohlberg 深受 Kant 理論的影響重視道德的認知發展並通過實證的

心理學研究確立道德發展的三階六段論(蘇永明1996157-158)

Kohlberg 的理論影響甚廣他的理論主導道德發展這個研究主題約三十年

期間也有許多豐碩的成果但他主要將焦點關注在理性的探究上(Haste 199649)

這使得情感與情緒沒有在他的論述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Gilbert Ryle(197252)曾以百貨公司做為比喻說明將理性作為道德生活

的全部是件荒謬的事情沒有人會把百貨公司的其中一個部門當作百貨公司的全

部因為百貨公司是由許多的部門所構成的集合體同樣的如果我們只把理智作

為道德生活的全部也是件荒謬的事情我們也同時應該關注情感或感受對我們道

德生活的影響

在近代的倫理學發展中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價值慢慢地被學者重視Slote

並不是第一位強調情感在道德生活中重要地位的思想家但他的研究卻在諸多道

德理論當中有獨特的見解使研究者有探究其道德情感主義( moral

sentimentalism)之動機以下試舉幾點以作為本論文研究動機之說明

(一) 追尋 18 世紀英國感理論2

2 根據劍橋哲學辭典(林正弘2002795-796)道德感覺理論(moral sense theory)指流行於 18

世紀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的一種道德理論其代表人物為 Shaftesbury ⅢFrancis Hucheson

David HumeAdam Smith他們主要認為道德情感 (Moral sentiment)是道德判斷和道德動機

的來源其理論主要根源於反對道德上的理性主義道德理性主義者主張我們通過理性來了解道

德道德如同數學一般是能夠通過理性來理解而情感主義學者反對這樣的觀點

5

自 G E M Anscombe 著名的文章《現代道德哲學》(Modern Moral Philosophy)

開始許多德行倫理學家開始批判自 17 世紀啟蒙運動以來的義務論(deontology)

與效益論(utiltarianism)以學者 Michael Stocker 為例他曾在其文中說了一個

故事(1976462)來做為批判現代哲學體系(尤其是循著 Kant 的義務論以及 John

Mill 的效益論等理論發展)推崇「義務」和「規則」會產生的詭譎現象 史密

斯專程從遠方來探訪重病在床的你你謝謝他的熱心和善意但他卻告訴你他

這麼做僅是為了他在道德上的義務你以為他這麼說只是一個謙虛的回應但隨

著你們之間的談話越頻繁你越來越發現他說的是真的他真的不是為了朋友

的緣故來探訪你而只是為了道德上的義務來探訪你Stocker 透過這個例子說

明他的立場這種強調理性規則義務的道德理論會使我們失去美好生活使我

們為了愛或友情的動機與行為的理由分裂開來Stocker 的例子與當代德行復甦

運動的學者一樣是為了召喚我們去重視德行(virtues)在道德生活中的優位

而非責任(duty)與義務(obligation)(黃藿2000525)

在這段德行復甦期間的學者 AnscombeAlasdair MacIntyreRosalind

Hursthouse 皆以追尋 Aristotle 的理論為主Slote 則是以追尋並修正 18 世紀英國

情感主義的路徑尤其以 Hume 的同情理論為其主要的理論開展與強調 Aristotle

理論的論者不同Slote 認為 Aristotle 的路徑強調了以「幸福」做為人的至高追

求使得行動者是以幸福為目的而行善(Slote 200110)這樣的論點將難逃目

的論的色彩Slote 本人想要建立的是更純粹(pure)基於行動者(agent-based)

的德行倫理學形式這樣的倫理學形式特別強調自身的品格傾向動機等內在

素質(inner traits)(沈睦庭2013)因此 Slote 開始轉向對 Hume 理論的探究

根據他們的主張一個人通過回憶(或觀察)他人的某些特質所感覺到的快樂或痛苦分

別表示這一特質的善或惡我們之所以能夠感覺到這些特質的原因在於我們擁有道德知覺

(perceptions)正如同我們看見紅色的蘋果聽見尖銳的噪音一般只是對於道德的所產生的

知覺並非像外在感官一般我們感覺到的道德觀念是一種內在感覺人們通過觀察形成觀念通

過對這些觀念的反省我們從而得到了道德觀念在中文的翻譯上moral sense 被翻為「道德感

覺」「道德感」本研究主要以「道德感」為翻譯

6

對於 Hume 來說他認為道德是情感而非理性的事物在 Hume 的論證裡

理性只能進行「抽象關係的證明」(數學)和「經驗事物間的因果關係推論」

(Hume1978413-414)不僅無法給予我們實踐道德的動力(inert)也沒辦法

判斷道德的善惡他以故意殺人的例子來說明他的想法(Hume1978468-469)

「我們是否能從一個故意殺人的例子中找到一個事實(fact)叫作「惡行」(vice)」

Hume 認為當我們考察一個故意殺人的事件時我們只能找到行動者的激情

動機意願和想法這樣的事實這些事實不能告訴我們這個行為到底是不是惡行

只有在回到我們的內心因著愉悅所產生的「贊同」(approval)與不安所產生的

「反對」(disapproval)才能告訴我們是非善惡這些是理性無法作為道德基礎

的原因正是如此同情心在 Hume 的倫理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為人之所以

會做出有利於社會整體或對個人的品格或行為表示贊成或反對皆來源於此

因為有同情心我們可以覺察到他人心理的狀態當他人痛苦時我們可以感同

身受

因此對 Hume 來說培養同情心是道德教育的基礎然而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

的同情心對親近者有直接聯繫關係的人會有強烈的反應對歷史較近的事件

較有感對較親近與自己相同的人較能同情(Hume 1978318)這種對親近

者立即的(immediate)同情有偏私的性質是我們要避免的以免使得失去公

正因此 Hume 認為經過反省(reflection)的同情才能使人不帶偏見的關懷公

共議題(Hume1978 437-438 amp 604)

Slote 認為(200713)Hume 以同情心為主的情感理論除了缺乏了現代對同

理心心理學的實證研究也受到其他學者的攻擊(2010a32)例如 Smith 就認

為如果情感上的愉悅或痛苦是我們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那麼非生命的事物

將同樣進入道德討論的範疇中(Smith1793264)比方說颶風摧毀了許多無辜

人民的家庭與產業我們心中對颶風產生的破壞有著痛苦和不安通過前面的說

法我們可以說颶風不道德嗎 有鑑於此在 Slote 的研究中他除了通過現代

7

心理學的實證補足 Hume 理論當中需要實證研究的主張也修補 Hume 使用同情

心建立道德理論所遇到的困難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特殊之處在於他企圖通過改良 Hume 倫理學並借鑒

Saul A Kripke 的固定指涉(reference-fixing)3(2010a57)使他的道德情感主

義能得到一個形上學的先驗(a priori)基礎對於相關的論證研究者將在第三

章的第二節中會細部的處理

(二) 對於關懷倫理學的補充

在近代的倫理學領域探究中對於他者的感同身受進而幫助他者在關懷倫

理學以關懷為立論的理論中得到重現受到學界很大的迴響與討論也引發許多

學者對關懷倫理學理路的研究Carol Gilligan 首先在她的著作《不同的聲音》

(1982)(In a Different Voice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rsquos Development)裡

提出了她的觀點她認為男性和女性在道德發展上有所不同Kohlberg 在道德發

展上著重以普遍原則來做形式邏輯的推論可謂是「正義-權利導向的倫理學」

這反映了男性的認知而女性則不然女性在認知道德上注重情境的通盤考量

希望以關懷和無傷他人為優先(簡成熙2000187)

通過 Gilligan 以女性道德經驗為基礎所建構的道德倫理學Nel Noddings 延

續了她的論點並在她的著作中大力的批判過去的理性主義倫理學家他們希望

像處理數學一般期望能夠找到倫理學的抽象形式或原則並以這樣的原則進行

辯證以探討道德他不認同這樣的倫理學探究方法倫理學不是一種抽象的原則

3 Kripke 的語意固定指涉理論是一種處理語言哲學領域中解釋專有名詞與指涉之關係的問題其

著作《命名與必然性》(Naming and Necessity)特別針對此一問題進行處理粗略地來說Kripke

反對 F L G FregeB A W Russell 等人將專有名詞視為描述詞的理論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

專有名詞指得是一個嚴格指稱詞專有名詞不能被認為是與描述詞相同的意義(王文方2011

63-65)在第三章的第一節中本研究會更深入的介紹 Kripke 的理論

8

探討而是一種透過對關係的關懷(care)而開始引 Noddings4自己的話來說

(198424)

關懷意味著走出自己的個人框架(personal frame)而進入別人的框架當

我們關懷時我們參考別人的思考角度他的客觀需要以及他對我們的期望

我們的注意力全神貫注在被關懷者的身上而不是我們自己

這樣的關懷顯示對他人的同感一個能夠關懷的道德實踐者不是假想自己站在

他人的立場以理性來分析他所可能產生的反應行為情緒而是要從實際的

情境中盡可能地以他人的角度來體會他人的感受並做出回應Noddings 認為

這種現象包含兩個方面其一叫做「全神貫注」(engrossment)這是一種專注於

接受他人將他人納入自己與他人一起看和一起感覺的現象(198430)

Noddings 認為這種專注使得專注的主體雖然看和聽到事情卻像是從他人那裏

將他的聽和看借給專注主體其二通過動機轉換(motivational displacement)-

關懷者將自己的動機能量開始流向被關懷者的需求(Noddings 2002)使得他能

夠對被關懷者做出行動Noddings(198431)以母子的例子為例她認為一個

母親對於孩子就有著這種天然的關懷一個母親不會嘗試「穿小孩的尿布」後來

考慮小孩子到底發生什麼事情當小孩子開始哭的時候母親意識到孩童的不舒

服而以感覺的交流來進一步觀察孩童嘗試身體接觸孩童嘗試和孩童說說話

Noddings 以這種自然的關懷來向我們說明人類的關懷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

4 Noddings 曾在她的論著中提到(1984 30)她不認為自己在這裡所談到的「全神貫注」與「動

機轉換」是指「同理心」原因是因為同理心一詞具有投射(projective)的意義也就是假想自

己在他人的情境下會有的反應並將這樣的情感投射在他人身上但在 Slote 的看法中投射意

義的同理心只是同理心的一種這種同理心之所以令人質疑是因為他過於強調以理性的方式設身

處地去為對方設想在這種方法裡人似乎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要同理他人的感受Slote 認為在

Hoffman 的研究中關聯式同理心(associative empathy)的研究顯示同理心的自發性- 對於他人

的情感我們會無意識不由自主的同理他人這樣的觀點便有別於 AristotleKantMill 等強

調理性在道德地位的立論者(陳真2013103)並且 Slote 同樣認為同理心具有接受性

(Receptivity) 一個人的情緒能夠注入到另一個人身上或者一個人的情緒能夠以一種類似感

染的方式從一個人的擴展至另一個人(王楷201130)Slote 曾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 Noddings

也同意同理心在這個意義上的重要性 (Slote 2010a 16 17)

9

如果我們仍然想要以理智追求抽象的道德原則來作為我們的指導的話呢

Noddings 告訴我們原則雖然使我們能夠對道德給出指導但若涉及原則間的

衝突它就無法準確無誤地指導我們在那樣的衝突下我們不應輕易的把這樣

複雜的具體事件化約成某條簡單恆定不變的原則例如不應去竊取他人的財

物這樣一項原則碰上了飢餓的人或朋友的生存我們不應該簡單地躲在某個原

則後(不可偷竊生存權)而是在認真的考慮他者的需求後給予真實的回應

(Noddings19841656)

關懷倫理學同樣的在回應所謂道德判斷上的「對」與「錯」給予了不同於

道德理性主義的解釋一方面Noddings 並不贊同情緒論(emotivist)學者 Alfred

Jules Ayer 那樣將道德判斷認為只是一種表達情緒的方式因為當我們在做出道

德判斷的時候不僅是一種「好耶」的情緒表達我們不是只有對所有東西都

只表達一種主觀的感受我們會對特定的道德內容表達一種承諾比方說傷害他

人若一個人能夠感受到傷害他人本身會帶來他人的痛苦他便會知道這是錯誤

的行為在 Ayer 的分析裡面我們只是在表示一種情緒意義而這是 Noddings

不贊同的看法(Noddings 198492)

另一方面她也拒絕以理性主義的方式論證道德判斷中的對與錯首先當我

們以原則來判斷「偷竊是錯的」似乎就沒有考量到其他實際的因素對於一個

關懷倫理學者來說偷竊幾乎是錯的但在還未知道他偷竊的原因之前她不會

輕易的下道德判斷再者以道德判斷以及道德陳述來論證道德行為將會使人

遠離具體的事實原因是我們正在企圖使用語言和理性來討論道德行為而

Noddings 認為這會使我們疏於感覺去追求一個簡單而抽象的道德善(Noddings

1987 9395)

但拒絕為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的論證卻無法幫助我們了解道德情感與道德

判斷之間的關係一方面依照 Noddings 的觀點我們需要考慮個別的實際狀況

10

根據我們關懷的能力來做出判斷但另一方面我們日常生活中認為的道德判斷

應當具有一些特性舉例而言縱使我們認為「殺人是錯的」一句話不是通過

理性的規定大家就突然地能夠遵守了根據關懷倫理學的想法一個規則需要

有情感作為其推動的動機但如果我們把判斷至於每一個個別的關懷經驗的話

我們又要經驗多少次關懷經驗才能「確立」「把握」住道德行為的對與錯呢我

們能否在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之間找到一個橋樑來描述它們之間的關係呢

總的來說Slote 同意 Noddings 的論點並認為 Noddings 重申了情感在道德

中的地位且情感作為一種必要條件是我們在實際的道德生活中不可缺乏的尤

其像是「全神貫注」這樣感同身受的情緒性機制但 Slote 認為關懷同理心本

身就能夠回應我們所遇到的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之間所產生的鴻溝呢為要能回

應這一點Slote 認為除了要能使用同理心的概念以外也要處理後設倫理學

(meta-ethic) 對道德語意的分析(Slote 2010a4)Slote 認為通過對同理

心的分析與英國道德感理論的論述能夠解決關懷倫理學在這方面所受到的限制

通過 Slote 的考察正義倫理中的重要概念是能夠在他所建構的情感主義下得到

解釋

三國內對於 Slote 道德教育相關的文獻甚少

Slote 對於道德理論探究有其特殊性但國內對其理論的探究甚少在「中

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中僅有一篇屬於哲學領域的文章5在「全國博碩

士論文網」中也僅有一篇論述其哲學的文章6對岸研究 Slote 的著述雖然較多

但多數哲學領域的探究為主僅有一篇論及教育的文章7由上述可知Slote 的

思想未受到應有的注目較多的討論也集中在哲學領域的探究在教育領域中

5 郭世平(2010)同感與道德話語哲學與文化41(3)153-168

6 沈睦庭(2013)德行倫理學觀點下的儒家倫理研究 以 Michael Slote 與孟子為主國立政治

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7 黄彦华(2013)斯洛特的道德情感論及其當代的德育意義哲學百家12128-130

11

Slote 的思想仍待開發與擴展這也是本研究以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理論對道德

教育為啟示的研究動機之一

貳研究目的

Slote 在他的著作中所建立的倫理學系統雖然是對前人的修正與補強但他

的論點仍然具有獨創性和特殊性本文試圖以哲學家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及其

對道德教育的啟示為研究主題特別是他對於同理心的見解主要的目的如下

一釐清同理心之字源與字根及其概念

在處理 Slote 的理論前本研究首要處理同理心之字源與字根及其概念以

去除同理心在論述中的可能的歧異性尤其 Slote 在研究中大量引用 Hume 的論

證因此有必要針對當代的同理心以及過去英國道德感理論的同情心概念進行概

念意義上的分析另外由於 Slote 在其論證中亦使用心理學對於同理心的實證研

究因此本文也將其與同理心在實證研究上的定義納入概念分析的理解中

二理解與分析 Slote以同理心所開展之道德情感理論

完整理解 Slote 如何通過 empathy 做為道德基礎發展出道德情感主義的理

論在這裡前部分研究者將完整呈現 Slote 在道德語言上的澄清以及在道德規

範意義上如何以情感主義的方式回應道德理性主義者同時也回應關懷倫理無法

處理的道德規範問題

三介紹 Slote道德情主義所遇到的批判與 Slote的回應

統整 Slote 立論所遇到的批判與理論困難Slote 曾撰文回應對於評論其理論

的文章分別是 NoddingsDrsquoarmsWatsonBaier 等學者本研究將介紹他們

對 Slote 論點的批判以及 Slote 對於這些論點的回答

四探究 Slote的道德情感主義同理心論述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12

在完善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後將處理其對於道德教育的啟示最後本文

將從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同理心的論述與道德教育之觀點尋求對於道德教育的啟

參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 釐清同理心之字源字根及其概念

二 Slote 如何以同理心的作為情感主義道德理論的基礎

三 Slote 所受到的理論困難與批判為何

四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理論同理心論述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及問題旨在探討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的同理心論

述並以他在理論上的討論作為探討道德教育的參考本研究採用「概念分析法」

以及「詮釋學方法」兩種方法以下分別論述本論文的兩種研究方法及其適用的

範圍

壹概念分析法

教育哲學家Richard S Peters以及 Paul Hirst為首的教育哲學家們以一種名為

概念分析的方法來做為理論的研究開創了所謂倫敦路線(London Line)的哲

學研究進路哲學家 Peters 和 Hirst 所言之概念分析是從大眾語言中探詢使用

概念的「必要條件」也就是一詞語概念的核心使用法大眾語言作為一種會隨

時空不斷改變其使用方法的概念在人文科學中難以窮盡所有的使用意義但語

言概念本身有它在使用中的核心用法並把無關或者邊陲的用法去除掉以達到

理論推論的目的這也是哲學家 Socrates 在與他人討論哲學時最常詢問的兩個問

13

題 「你是什麼意思」(What do you mean)以及「你如何知道的 」(How do

you know)孔子也曾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說得正是在探究前必須以嚴謹

的方法將語言的意義定義明確(林逢祺20103-4)

本研究以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基礎同理心為探究的重心Slote 作為以探究

並修正英國道德感理論傳統的哲學家其同理心之概念以及理論取經於此因此

本研究首先以概念分析法探求英國道德感理論對同理心概念的使用並釐清同理

心與其相近字詞同情心的不同

本研究主要在第二章第一節「同理心之字源及其字根」釐清同理心的定義

另外 Slote 也極為重視當代心理學的研究作為對傳統的補充因此本研究也將

會把心理學家 Hoffman 的同理心概念以及實驗研究一併納入討論以對其同理心

的概念內涵有更深入的探究

貳詮釋學方法

詮釋學方法希臘文 Hermeneutike其詞根主要來自於希臘神話中的信使神

Hermes作為傳達神諭的使者他有兩個必要的工作一個主要的工作是理解

諸神所要傳達的信息第二個工作是將信息傳達給凡人因為人和神的語言不同

Hermes 在傳達信息時必須要翻譯信息使人能夠理解信使神的工作正回應了

詮釋學這個方法的最基本的意義- 通過理解和解釋把一種意義關係從一個陌生

的世界轉換到我們自己所熟悉的世界(洪漢鼎20142)

本文採取溫和(moderate)詮釋學的觀點研究者認為沒有方法可以保證我

們有絕對客觀的詮釋因為每個人作為讀者都受到自我在歷史中所獨有的成見

(prejudices)這種成見並非是因為個人有其獨特的時間空間經驗而是成見

具體化在語言當中(李奉如2014 50)正如楊深坑(1988138-139)的那

句深刻的見解「理解者因而必須有一種影響史的覺識自覺到自己本身就是整個

歷史事件的一環而做為過去與現在的連結」

14

研究者作為 Martin Heidegger 意義下的「在世存有」在本研究中作為 Slote

理論的詮釋者也以自我的道德生活及生命經驗為理解的根據作為詮釋 Slote

在道德教育上給予的啟示詮釋學的研究方法除了主要處理第四章的第一節「同

理心對道德教育方法之啟示」與第二節「同理心對道德教育中尊重的啟示」外

對於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本身的理解也是這個研究方法一環研究者正視自己

所擁有的成見(prejudice)並盡所能有開展新的理解以期能更完善的詮釋 Slote

在理論上如何影響道德教育的應用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壹研究範圍

Slote 對於同理心概念的見解及其如何在道德理論中開展的主要論述在於

《道德情感主義》(Moral sentimentalism)一書中因此本文主要的探討範疇也

在本書《關懷倫理學與同理心》(The Ethics of Care and Empathy)一書主要在回

應道德的規範意義亦作為本研究在開展道德理論的補述

Slote 另有撰寫文章回應批判其理論的幾位哲學家以澄清其理論的一些概念

與想法〈回應 NoddingsDarwallWren 及 Fullinwider〉以及〈回應 Justin dArms

及 Lori Watson〉本研究亦將相關哲學家的批判論文與回應納入範圍介紹

Slote 關於道德教育的著述論文有〈關懷同理心和道德教育〉(Caring

Empathy and Moral Education)以及〈情感主義的道德教育〉(Sentimentalist Moral

Education)以及在 2012 年的專書《教育與人性的價值》(Education and Human

Values)第三章這些著述主要論及道德理性主義在教育的觀點上會遭遇的問題

以及如何用心理學的實證研究及同理心概念來補足缺乏同理心的教育

貳研究限制

一語言能力限制

15

雖然英文是研究者的第一外語但是研究者並未精通另外通過語言的翻譯

在理解上與原先意義有所出入的可能性仍舊存在因此在本研究中是一個限制

二研究處理範圍有限

Slote 在理論的研究上有一次重大的轉變在開始時他主要是以 Aristotle 的

德行論作為其理論開展的取向但在之後的理論發展受到情感主義的影響早期

的著作《源自動機的道德》(Morals from Motives)《從道德到德行》(From Moraliy

to Virtue)等觀點的轉變也是值得探究的另外 Slote 在最近的研究觸角也擴展到

德行知識論的探究上著述如《同理心的不同面向》(The Many Faces of Empathy)

《情感主義的認識論》(Sentimentalist Epistemology)礙於研究時間及能力的限

制本研究僅閱讀有關道德情感主義及教育相關的著述

16

17

第二章 同理心的內涵

同理心的概念抽象且複雜其定義並不如想像中的明確且用法多有分歧

Lauren Wispeacute(198717)就認為考察同理心概念的歷史是很困難的因為心理學

對同理心的研究進展快速約十年就更新一次而產生新的概念或是老的概念進

行了新的解釋而有了新的用法概述來說同理心源於 19 世紀末德國美學中的

德文 Einfuumlhlung在 20 世紀初被實證心理學翻譯為 empathy1930 年代被人格

心理學家廣泛的使用1950 年代以 Carl Ransom Rogers 理論為主的心理學派借用

此概念實行精神治療獲得很大的迴響1960 年代甚至條件反射理論也曾短期

使用過同理心的概念而 1970 年代則主要被社會發展心理學家用來解釋利社會

或利他行為

不僅在心理學上其發展多變在哲學領域中同理心用來解決不同主體間的

交往與理解關係也就是所謂的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在《同理心情

感與互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劉斐玟朱瑞玲20145)這本書的

導論中提到了同理心是自身與他者的遭逢在遭逢的同時既認識他者也觀照

自身而一旦自身(主體)與他者(客體)的關係由單向傳遞訊息的狀態進入

到你來我往的互動過程時便進入「互為主體」的狀態這個認識的方式與傳統

哲學主客關係的認識模式大相逕庭在這個問題上現象學之父 E G A Hussel

和他的學生 Edith Stein 兩人給予了深刻的討論

同理心不僅在各個領域中皆有討論若將焦點固定在道德領域裡同理心本

身也與其它相似的概念混雜若常接觸道德哲學的研究者會發現以十八世紀英

國道德感理論著名的哲學家如Hume以及Smith來說他們在探討倫理學理論時

使用的詞是同情心(sympathy)這些哲學家所使用的同情心是否跟 Slote 提到的

同理心在概念上是相同的呢這是本章所要討論的重點

18

本章分為兩節第一節同理心與同情心概念的比較主要針對同理心一詞之

字源並通過與相關的詞彙同情心的對照以顯示同理心概念的核心用法

研究者也將處理現代心理學研究的同理心與英國道德感理論哲學家所使用的同

情心是否在意義上有一致性的問題第二節討論同理心在倫理學中的脈絡這裡

囿於研究者的能力不能窮盡所有以同理心為核心的道德理論僅以 Slote 著墨

最深的十八世紀英國道德感理論為主要的探討同時由於 Slote 深受道德心理學

家Batson 與 Hoffman 的影響也會把這兩位心理學家對於同理心的探究一併放

入討論中

第一節 empathy與 sympathy之概念比較

此部分旨在討論同理心及其相關的詞語概念首先以本研究所關注之同理心

之字源著手接續討論同情心的字源並嘗試區分這兩者之間意義上的不同

壹empathy 之字源

同理心源於德語 Einfuumlhlung 一詞是 1858 年德國哲學家 Rudolf Lotz 將 ein

和 fuumlhlung作為希臘文 empatheia 的翻譯Theodor Lipps 以 Einfuumlhlung 建立其美

學系統英美精神分析家 Titchener 於 1909 年認為以 sympathy 一辭不能完整的

傳遞 Einfuumlhlung 之意因此以 empathy 一辭英譯之(Jahoda 2005161)在希臘

文中Empathia 為 em 和 pathos 所構成em 一詞改自 en表示進入 (in)的意

思Pathos 意思為感覺(feeling)因此 empathy 有進入他者而加以理解之意8

貳sympathy字源

sympathy源於後期拉丁語的 Sympathia意思是「共感」(community of feeling)

希臘字源 Sypatheia 衍伸自 sympathes代表感同身受(having fellow feeling)受

8 線上語源字典(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15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empathy

19

到相同感覺影響(affected by like feeling)可拆解為 sym 與 pathossym 代表一

起(together)而 pathos 為感覺(feeling)9

參empathy與 sympathy的差別

empathy10和 sympathy 是兩個容易混淆的詞語雖然兩個詞有不同的發展背

景在口語上這兩個詞似乎難以區分在理論上的討論中它們都包含覺知他

人的情感或者是辨認(identification)他人的情感當我們說對你的難過表示同

情或我同理你的難過時這兩個現象的共通點是覺知他人的感受也就是發現或

感受到他人難過的現象第二這兩者除了表示我們辨認了他人的情感它們似

乎都表示我們對於他人的情感作出行動來回應當我同情某人的難過或者是我同

理某人的難過時我們似乎都會做出某些行動來回應這種難過或者安慰某人

或者聆聽某人的訴說他的情感

這樣說來是否兩個詞根本上並無不同呢 根據一些學者的分析以及 Slote 在

理論的解釋上兩個詞在使用上還是些許的差異以下將細微的區別呈現如下

先以 Slote 所區分的同理心與同情心的說法為主並輔以其他學者的說法作為補

一是否涵蓋感同身受

Slote 認為(2010a15)在口語上可以引用美國總統 Bill Clinton 的話來區別

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區別同理心是「感受到他人的痛苦」(feeling someonersquos pain)

同情心則是「感受到某人在痛苦」(feeling for someone who is in pain)在這同理

與同情這兩個概念中我們都同樣感受到痛苦但差異在哪裡呢差別在於我們

是否能夠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在同情概念之中我們只會感受到或者辨識出一個

9 線上語源字典(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15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sympathy 10

Empathy 在中文裡有許多尚未統一的翻譯例如「移情」「神入」「同理心」「共感」「換

位思考」等等本研究採用常見的「同理心」這個翻譯

20

人在痛苦的處境之中我們並不會感覺到自己也像是在痛苦之中但當我們說我

們同理他人時通常代表我們也像是受到同樣的痛苦一般

這兩者的差別也具體的表現在同理後所產生的行動上我們或許可以以《禮

記檀弓下》的一篇故事來描述這種差異春秋時代齊國發生大饑荒有個名為

黔敖的人他在路邊放置一些食物來幫助那些飢餓的難民這時有個以衣袖遮臉

的人他跌跌撞撞的走了過來黔敖拿著食物和水便對他喊「喂過來吃東西」

那個人瞪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接受無禮的施捨才會餓到這種程度的」

在這個故事中黔敖能夠辨識飢荒中的他人所擁有的痛苦也因此他準備了

食物和水來幫助他人但如果他真正的感受到人在飢餓與尊嚴上的窘境他便不

會選擇叫喚別人來接受他的幫助如果他能同理他人的感受而行動他除了會準

備這些食物外他也會試著去攙扶他人或將食物與水遞給需要的人

同樣的Slote 也以羞辱為例(200713)來說明這兩者所有的差異一個人

如果同情被羞辱的人會感受到心中有種不好的感覺(感到被這樣對待很糟糕)

但不會覺得自己真的被羞辱但如果在同理的概念之中我們會感受到自己也像

被他人羞辱一般

在這樣的定義下同情心與同理心有兩個主要的差異在於能否真實的覺察

他人的感受如果同情只是在觀察後所擁有的不好感受而不像同理心一樣有「人

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感受時則我們很好奇有同情心的人是否真的能夠回應

對方的「需要」來幫助對方如果我們只是知道對方飢餓受苦而缺乏去感受一

個人的「飢餓感」與「尊嚴感」碰撞所產生的痛苦我們或許就會像黔敖一樣

作出自以為幫助他人的行動但事實上是在羞辱別人讓別人痛苦的行動

Slote 在〈盤中的泥巴為什麼同情心和利他主義需要同理心〉也同樣懷疑

同情心是否真的是一種「關懷他人」的動機(201519)同情心並不使人感受與

接收他人情感而主要著重在辨識並回應他人的情感上某些心理疾病患者所具

21

有的心理機制正是同情心機制例如因為心理疾病的虐待狂他們或許具有同情

心能夠辨識他人情感或者感受到某種不好感受的機制但他們卻不見得

能夠同時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也因此他們對於他人情感的回應行動常常超出我們

常人的想像例如感受到某人因虐待而有不好的感受反而繼續虐待他人

進一步的說明Slote 認為當我們在說「我同理你的痛苦」時那種感覺

就像是他人的痛苦入侵我們一般Slote 引用 Hume 的說法認為這種情感的連

結就像是感染(contagion)一般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Hume1978318)

當我看到任何人呈現在聲韻和姿態的情感效應時我的心靈會立刻從這些結

果轉移到其原因而且形成此一情感(affection)的鮮活概念並立即轉

換成感情本身同樣的當我觀察到任何一個情感的原因時我的心靈會轉

移到其結果而且也會被激起同樣的情感

也因此 Slote 認為Hume 意義下的同情心其實與現在意義上的同理心是具

有相同意義的(Slote2010a14)但是現在意義下的同情心與 Hume 意義底下的

同情心已不相同現在意義的同情心並不涵蓋這種感同身受的感覺

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差別在 Slote「是否有感同身受」這個特性被區隔開來

雖然兩者同樣能夠察覺他人的情感但同情者在覺察的層面上可以完全沒有他人

的感受而對他人的情感做出回應同理心則必須含有對他人情感的感受

二適用的情感範圍

當我們提到同情心與同理心時我們可以清楚的分出這兩者在情感的適用

範圍上是不同的同情心特別指得是覺知到他人的痛苦或困境且有舒緩他人痛

苦的衝動(Wispeacute1986314)Wispeacute 的看法與中文的使用很相近在中文裡使用

同情一詞通常也比較適用在負面的情感上當我們說我們同情某人的感受時

某人或許會認為「我不需要你的同情」或者是「你根本沒有同情心」在這個

22

情境裡面我們會假想某人是正處於負面的情感狀態如果某人正處於快樂的情

感中則某人在這裡所說的話似乎沒有辦法理解同樣在 Nancy Eisenberg 以及

Paul H Mussen 的文章中(1989130)同情心也被認為是對於他人悲痛(sorrow)

狀態的情感回應或是對他人的關心(concern)

但當我們在使用同理心時就不限於悲傷或負面情感的感同深受一般來說

「對某人的情感產生同理心」指得是對他人內在狀態的了解這裡的內在狀態包

涵思考與感受這種感受同時涵蓋了正面情感或負面情感的感受在 Batson 的

定義裡empathy 也包含為他人的好運而同理他的快樂也包含對他人痛苦難

受而伸出援手的情感像是同情(sympathy)為他人擔憂等(201111)同樣的

Hume 在論述同情心的時候所覺知的情緒同時包含了痛苦以及快樂的情感(林

建福2009a9)在這個意義上現代心理學意義的同理心與 Hume 的同情心

在適用的範圍上是相同的雖然 Slote 並沒有針對同情與同理在語言上的適用範

圍做區分但這個論點並未與 Slote 的說法有所矛盾因此做為同理心與同情心

區別的一種補充

三感受他人感受的方式

這裡所指乃是如何(How)感受他人的情感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異有好幾

種不同的解釋有些區分與 Slote 的看法不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反也因此是最

難區分的一塊各家說法不一致研究者盡可能嘗試以自己所讀之脈絡整理如下

希望盡量符合邏輯的一致性

Wispeacute(1986318)認為同情心是藉由想像的覺知或替代的體驗被同情的人

並參與感受因此主體與客體融合為一但同理心卻保有主體的意識他延伸自

己進入被同理者並把所感應到的感受以投射(Projective)的方式給被同理者

這裡或許會遇到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保有自我的主體意識呢借用 Max

Scheler 在《情感現象學》中提到的情緒認同(emotional identification)或許可以

23

幫助我們釐清相關的概念Scheler(195418-19)提到病人或者群眾或許不會認

為自己的感受屬於催眠師或領導者但因為雙方自我的合而為一使得病人或者群

眾漸漸喪失自我這種時候我們並不會認為病人或群眾是一個獨立的感受主

Stephen Darwall 認為同理心有三種形式第一種也是最原始的形式是情感感

染(emotional contagion)它通過模仿(mimicry)的方式例如面部的模仿從

而直接捕捉他人情緒和感受(Darwall 1998264-265)第二種形式如同 Wispeacute 所

言以投射的方式延伸自己進入同理對象的立場(standpoint)我們模擬(simulate)

自己在對方的情境從而想像對方會有什麼樣的感受這個敘述也與 Wispeacute

(1986318)認為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區分在於「我是某人」與「如果我是某人的」

非常相應同理心與同情心還有一個極大的不同就是這種投射式的同理心只會

針對被同理者此時此刻的情境做模擬而同情心能夠洞見未來而產生適切的情感

回應( Darwall1998269 )第三種也是最後一種同理心則是原初同情

(proto-sympathic)形式的同理心通過想像他人情境而去同理他會如何感受

這種形式的同理心已經非常接近同情但仍然與同情心不同的是因為同理者仍意

識到自己以 Wispeacute 的話說就是仍保有自我主體的意識但這個形式的同理心將

焦點放在他人身上而不是投射自己的情感給被同理者

Hoffman 在他的著作裡面雖然沒有區分所謂的同理心和同情心但在他的書

中也提到同理憂傷(empathic distress)和同情憂傷(sympathyic distress)的區

別Hoffman 認為人有三種原始自發且不自主的同理心形式(模擬條件反射

以及直接聯想)約莫一歲的孩童正在形成自我感時他們無法區分他人的意識

與自我的意識也因此他們因為不自主的同理心形式的影響使他們同理了他人

而感到憂傷但由於無法與自我區別所以他將他人的憂傷當作自己的憂傷(楊

韶剛萬明200279Hoffman200069)

24

但隨著孩童的成長漸漸的他除了能夠分辨自己的意識與客體也能分辨自

己的憂傷與他人的憂傷但他們並不會因為那是他人的痛苦而離開大多數的兒

童並不會轉身離開反而繼續同理他人而幫助他人(楊韶剛萬明2002101

Hoffman200087-88)Hoffman 認為這是因為他們慢慢從同理憂傷部分轉換成同

情憂傷的緣故即從對於減輕他人憂傷是為了解除自己因為同理而得的憂傷

部分的轉變為將焦點關注在他人的憂傷上而隨著他們的認知能力與語言能力的

提升他們也會發展出角色取替(role taking)形式的同理心模式(楊韶剛萬

明200279Hoffman 200069)尤其是以他人為焦點的角色取替形式這種

形式的角色取替將焦點直接指向他人並想像他的感受

同樣的對 Hoffman 來說真正具備高級同理心的人需要有遠見也就是不

是對於此時此刻的被同理者做出相應的反應而是作出在這個景況中更恰當的反

應(楊韶剛萬明2002104)Hoffman 雖然在理論上做出了區分但在現實

中他也發現同理憂傷與同情憂傷在成人時期也有可能交替出現也就是成人有

可能具有同理同情的雙重特性(楊韶剛萬明2002103Hoffman 200089)

從上述對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分析上來看Slote 認為同情心是一種能夠獨立

於感同身受而對他人的情感產生反應在〈盤中的泥巴為什麼同情心和利他主

義需要同理心〉他特別提到(201513)同情心並不使人感受與接收他人情感

而主要著重在回應他人的情感但同情心又是如何通過什麼樣的作用來認識到別

人的情感而做出回應Slote 並沒有細部的說明

若針對同理心的部分來看Slote 曾在他的文章中表示(王楷201130

Slote 200714)他認為同理心本身並不意味著化成他人並且具有同理心的人

對他人的同理還涵蓋一種對他人(願望熱情情感)的認同也就是說Slote

認同同理心本身並不會使同理者失去其意識而成為他人反而能夠尊重對方並認

可對方的情感(Slote 2010a110-111)

25

儘管同理心本身會以不完善的姿態出現兒童身上在前面 Hoffman 的文獻中

我們知道孩童一開始所具有的同理能力和成人所擁有的是不同的但同時隨著孩

童的成長與認識後孩童的開展與認識會使得孩童的同理能力愈發完善Slote

同意 Hoffman 的這個想法同時也說明了同理心對於他人情感的關切或關懷不

是一個純粹的情感傾向它仍然預設了某種程度的認知能力(Slote 201514)

但卻不總是屬於那種由理性深思熟慮而做出的選擇Slote 認為確實同理心中有

所謂的投射型(projective)同理心但這種同理心太過於強調認知以及理性層面

對於情感的覺知彷彿我們刻意的去知覺他人的情感或狀態這不是 Slote 所欲

關切的

他關注的是一種稱為關聯式同理心(associative empathy)這種同理心使我

們自發不由自主的去感受到他人所受到的苦樂他稱之為同理心的接受性

(Receptivity)(王楷譯201130)

當他們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或失望的時候這種同理心的發生也就常常由不得

他們來選擇當 Hume 說一個人的情緒能夠注入到另一個人身上或者一個

人的情緒能夠以一種類似感染的方式從一個人擴展至另一個人的時候他所

談論的正是這種更強的接受性或者自發的同理心類型

為了說明這一點Slote 舉了一個例子來闡釋他的想法(201514)當一個父

親感受到他女兒的一種對郵票收藏的熱愛一個父親如果有這種感受他至少要

對於諸如「郵票」「收集」「有關她女兒」有一些基本的認識否則就無法產生

類似的情感但促成他同理的不是這些認知上的東西其主要是來自於女兒的那

種熱情激起父親的情感而父親並未有意識的去控制自己「做出同理的動作」

同理心使這種熱情的情感滲透(osmosis)進我們之中使我們感覺到一種熱情

但這種熱情不是一個含糊的情感我們能夠辨認出這種情感的意向性對象

(intentional object)以前面的例子來看就是收集郵票也就是說關聯式同理

26

心能覺知到某種態度動機或者感受的意向性對象(Slote 201515)舉例而言

我的朋友喜愛打網球而我認識他也知道他打網球的習慣也知曉打網球這項

運動每一次他談到網球興奮不已的熱情與衝動我總是能在情感上捕捉到他的

熱情並產生同理也因此對於 Slote 而言同理心這種不由自主的情感機制是

一種非理性特徵的情感反應也因此 Slote 的情感主義和 AristotleKantMill

等強調理性在道德地位的立論者有所區隔他特別強調感受的作用(陳真

2013103)

在這裡可以發現 Slote的觀點與Wispeacute和Darwall對於同理心的觀點並不符應

Hoffman 的敘述在 Slote 的理論中雖佔有一定的位置但是在同理心與同情心的

區分上不盡相同在 Hoffman 的想法裡同情心和同理心同樣具有感同身受的特

質它們之間最主要的差別在於是將焦點關注於他人身上或是自己身上的區別

若將焦點關注在他人身上的是同情心而關注在自己身上的則是同理心但在

Slote 的觀點裡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別在「是否感同身受」這點上已有不同

Slote 雖然在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區分上與 Hoffman 不同但在同理心具有接受性

的觀點上仍是與 Hoffman 擁有相同的觀點

在這裡我們主要區分了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別但主要還是以 Slote 對於同

理心的特性做出區分對 Slote 來說同理心最大的特徵在於它具有感同身受的

特性這點與同情心這一種重視回應行動而非情感感受的特性有著決定性的差別

在適用的情感範圍上同理心並不像同情心特別指覺知到他人的痛苦或困境

我們不僅對痛苦或悲傷的人有同理的反應我們對於熱情快樂等等也同樣會產

生同理的現象

毫無疑問的同理心與同情心感受他人情感的方式非常難以區分不同的哲

學家心理學家因其理論的觀點與差異而有所不同在這裡Slote 的觀點比較

接近 Hoffman但又不完全類似其論點主要側重於描述擁有同理心感受他人方

27

式的特性Slote 認為同理心不是一種會使同理者失去主體的情感機制感受者

仍然能夠意識到自己而不會完全的在情感上成為「別人」也因此同理心機制

能夠認可並尊重對方的情感與願望Slote 雖然同意同理心需要具有某些特定的

認知能力但他不認為同理心是一種刻意用認知的方式去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

同理心是一種不由自主的感受能力這種強烈捕捉周遭態度或情感的傾向Slote

稱其為同理心的接受性通過這種接受性他人的感受滲透進我們當中Slote

稱其為「關聯式同理心」

28

第二節 M Slote所論同理心之哲學與心理學脈絡

同理心如前一節所論述是近代心理學對於德文「Einfuumlhlung」的翻譯前

面我們已經區分了同理心與其鄰近概念同情心的區分在這一節中要進一步通

過對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的理論背景出發對同理心做進一步的理解與闡釋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上主要受到三種理論的影響最主要且深刻的影響是

來自於Hume在同情心理論上的論述第二個理論根源是來自於哲學家Hutcheson

於道德感理論上的論證此外由於 Slote 引用 Batson 的觀點( Slote

2010a16200713-14)認為利他性是道德行為的本質而同理心在利他行為上佔

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擁有同理心能夠推動我們展現同理關懷除了引用 Batson

在同理-利他假設的心理學實證研究外Slote 也很看重 Hoffman 在心理實證研究

上的成果並認為 Hoffman 的研究成果給予他道德教育的靈感( Slot

2010a212010b 33-362010c139)因此本節在此也會將 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

理論一併討論

壹Hutcheson的道德感理論

在 Hutcheson 的倫理學中除了道德行為的推動是由情感所引起的我們如

何判斷道德善惡的根源也來自於我們的情感但這如何可能呢 Hutcheson認為

這是因為我們有「道德感」的緣故(Hutcheson 199558)這種道德感是由造物

主所賜藉由引導我們的行為使我們享有高尚的喜樂這種喜樂使我們即使行

為只為他人的好而沒有促進到自身的益處也同樣享受到快樂(張雪珠2003

107)

Hutcheson 的「道德感」有別於眼耳鼻舌等外在感官能夠使人知覺到對象

(某種行為或者是情感)並引起快樂或痛苦的感覺若感受到快樂則觀察者

會認定這個行為是善反之若我們感受到痛苦不安則觀察者認定其為惡當人

29

們感受到這種快樂與痛苦後人的心靈自然會激起渴望(desire)善並譴責惡的

意志活動而實際上若我們能趨善避惡則我們就會因我們的行為而感到喜樂

若我們沒有就會感到悲傷(Hutcheson 19954-5)這也是促成道德行為道德評

價的起源

要理解道德感之先或許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 Hutcheson 所謂的感官(sense)

為何對Hutcheson而言所謂的感官是一種接受不同知覺的能力(李家蓮2015

39)借助感官我們能夠接受對象本身的痛苦和快樂也能夠接受來自觀念的快

樂或痛苦這也就是說快樂和痛苦的對象可以是一個觀念如果以對象而產生

知覺者我們稱之為簡單知覺例如眼能看到紅色耳能聽到音樂我們僅需要

通過單一種感官我們就能產生簡單的知覺而以觀念為對象產生知覺的稱為內在

感官內在感官必須借助其他的感官知覺為前提比方說美感必須通過對所見藝

術品或所聽音樂提供的感官作為前提才能產生因此 Hutcheson 認為人的感官有

五種外在感官內在感官公共感道德感以及榮譽感

對於 Hutcheson 來說能夠吃到味道是因為我們的舌頭官能沒有產生問題

從而能感覺到味覺同樣的人若沒有了「道德感」人也無法區分道德的善與

惡道德感能夠幫助我們知覺(perceive)德行與惡德進而去贊成或譴責某行為

也因此擁有道德感的人能夠區分「受贊同的道德行為」與「受喜好的行為」例

如我們贊同敵人的德行但討厭他的作為這之中的差別便在於道德感的贊同

與否一個受喜好的行為不一定能得到道德感的贊同同樣的道理一個受贊同

的行為不一定受喜愛

Hutcheson 反對自利或自愛的道德原則在這裡他反對的是 Thomas Hobbes

的理論Hobbes 認為人所建立的社會與秩序是為了自我保存的衝動而成的人

是出於自利或自愛而推動其行為建立社會與規範(Hutcheson 199540-41)

30

Hutcheson 認為自利不會讓我們對他人有利的行為表示贊同正如同我們會因為

敵人的德行感到贊同即便他所做的事情對我們沒有好處

什麼樣的行動會引起我們道德感的贊同呢 Hutcheson 認為出於仁愛

(benevolence)動機的行動不管時空距離我們都會贊同出於高尚動機的行動

這是由於道德感使我們對於這種動機所給予的評價(Hutcheson 199544-45)相

反來說那些出於背叛殘忍等惡劣動機的行為會使得我們厭惡即便那些行為

並不影響我們的利益

Hutcheson 指出仁愛的行為能引發我們的贊同也有程度之別我們的道德

感對於平靜與穩定的情感比起激動的情感更加贊同對於越能普遍的行為原則

越是我們愛的對象因此最高的道德原則與最完美的德行是造就最大多數人的幸

福而最壞的則是最大多數的不幸也因此整體的幸福大於一個人的幸福公共

福利的經營比個人的利益更受到贊同這個道德原理也就是公共福利的追求優

先於個人並不是像 Hobbes 所主張的是自愛的產物也不是出自理性的判斷

而是純粹的來自於「道德感」(Hutcheson 199540-41)

Slote 認為Hutcheson 對於道德感一詞的解釋難以照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

概念上也較為含糊因為 Hutcheson 事實上並沒有解釋道德知識是如何發生的

但道德感的概念作為一種完整解釋道德認識的機制在情感主義中也發揮了很大

的影響(Slote 2010a29)Hutcheson 的理論給予 Slote 一個重要的概念Hutcheson

認為一個行為的善惡來自於道德感的贊同與反對這種贊同與反對直接來自於道

德行動者仁慈動機的多寡而非來自於其行為結果的效益也非理性所推導出的

原理原則Slote 肯定 Hutcheson 這一方面的努力並認為我們仍能通過對當代同

理心概念的理解重新審視 Hutcheson 道德感理論從而使道德情感主義的理論更

加堅實

貳Hume的同情心理論

31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深受 Hume 理論的影響他曾在他的著作中特別強調

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使用 Hume 式的研究方法而且他也在他的著作中也

期望通過對於現代研究的成果重新建構 Hume 的道德理論(2010a68)

Hume 的同情心理論反對道德理性主義抬高理性的推理與認知認為應當從

情感出發來論述道德為了要能夠說明情感在道德理論中應佔有的重要位置

Hume 以三條路徑來否定理性在道德上的影響

第一條路徑是 Hume 認為理性不具備動力推動行動理性能夠透過概念間的

抽象關係證明真理數學或者代數的定理正顯示了理性的這個功能理性也能夠

在經驗基礎上確立事物間的因果關係科學實驗的證明便是根據這個功能但這

兩種功能都不能影響我們的行為但只能指引(directed)我們的行為而不能

推動我們的行為(林火旺2009205Hume 1978413-414)數學推理(算術)

雖然可以應用在我們生活的諸多面向上但數學推理本身卻不能影響我們的行為

因為推理本身是服務於某個已存的目的Hume 認為理性所服務的正是我們的

情感(sentiment)由於人有慾望偏好受到這些情感的推動人才產生了行

舉例而言我們進入早餐店發現價目表上蘿蔔糕 35 元而蛋餅只要 30

元以數學計算的結果來看30 元是較便宜的但如果我今天想吃蘿蔔糕推

動我做決定的就不是計算的結果而是我想要吃蘿蔔糕的情感則數學推理所計

算出來的便宜就沒有特別的用處如果我缺錢花用則我或許會選擇吃蛋餅因

為數學計算的結果可以幫助我省下 5 塊錢又或者我不想要零錢寧願選擇 35

元的蘿蔔糕把錢包裡剩下的零錢盡量付出去不管選擇如何Hume 想要論證

的是(Hume 1978458)沒有情感作為推動我們的動機單就理性本身是毫無

動力的它能夠做的是給出如何滿足情感的手段既然理性本身不能引起行動

32

它自然也不能阻止我們行動或者與任何的情感爭論誰有優先權因為能夠和情

感產生衝突的也只有相反的情感而非理性

第二條路徑是理性不僅沒有推動人去行為的動力對於合理與不合理的判斷

同樣不適用於道德(Hume 1878458)由於理性具有判斷事物真假的能力而

一個概念的真或假取決於是否和概念的真實關係或是真實存在的一致舉例來說

「台北在台南的北邊」這句話呈現一個事實如果台北確實在台南的北邊則這

句話是真的因為這句話所呈現的事實與和真實情況一致反之如果台北並沒

有在台南北邊則這一句話為假因為他所呈現的事實與真實情況不一致但對

Hume 來說(Hume 1978415)情感本身就是原始的存在(original existences)

不是任何存在或命題的對應因此不會有真假之分舉例而言我們說照片中的

某甲是某乙這個宣稱是錯的因為事實上他不是某乙他與真實的存在不一致

但某甲對某乙生氣和黃金風鈴木開花了一樣它本身就是它自己的存在不是

某種東西的呈現與替代因此沒有真假的問題因為它本身就是完整的

或許有人會質疑說一個情感還是有合理或不合理的時候當某甲因為某乙

偷東西的事情發脾氣我們會說某甲生氣是不合理的因為某乙根本就沒有偷過

東西但這個說法還是有所疑慮因為當我們說一個情感是合理或不合理我們

所指的是情感所伴隨的判斷所以我們確實在判斷上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但情

感本身卻沒有這個分別(Hume 1978416)舉例而言某人覺得房間中有蜘蛛

使他感到恐懼但事實上並沒有蜘蛛我們會說他的害怕不合理但事實上不

合理的是他對於「這個房間有蜘蛛」的判斷而這個判斷也確實有真假之分但

「恐懼」本身並無涉合理與不合理

Hume反對理性對道德影響的第三條路徑是假如思想和理解本身就可以確立

是非的界線那麼我們也會認為善或惡存在事物的關係之中(Hume 1978463)

但 Hume 認為如果我們認為在關係中可以發現德行或惡行則會得到荒謬的結果

33

因為關係同樣適用在非理性與非生命的東西這使得無生命的東西也成為道德對

錯或善惡評價的對象這顯然違反了我們對於道德的理解動物會亂倫但我們

並不會認為動物這樣做和道德有什麼關係但人若是亂倫則會是道德上錯的行為

如果有人認為人是因為理性才得以與動物不相同Hume 認為這樣的說法是犯了

循環論證原因在於理性在發現邪惡之先邪惡便已經存在(Hume 1978465)

除了不存在於關係中Hum 認為道德也不是從事實構成的他以故意殺人為例

讓我們仔細的思考是否能從這個事件中找到惡行除了激情動機意願和想法

外我們找不到其他的事實只有當我們回到內心反省而產生一種反對的情感

我們才有辦法說某事物是惡(Hume 1978468-469)

從這三個路徑Hume 強調道德不是理性發現的事實而是我們從我們的

情感而來我們會對德行有愉快的感覺而對惡行有種不快感這種道德贊同與

反對促使我們能夠對於道德進行判斷(Hume 1978574)但即便如此Hume 仍

然必須要回答我們為何會對做出有利於群體及個人的行為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情

感呢 Hume 認為這是由於我們擁有同情心的緣故由於我們有同情心的關係

我們可以覺察到他人心理狀態基於同情心當我們看到他人病痛受折磨時我

們會感同身受即便沒有處於那樣的狀態我們只要想到這樣的情境我們就會

產生身歷其境的情感同情心是一種扮演他人角色承受其經驗的能力不論在

虛擬的小說電影中或真實的歷史人物故事我們都能夠產生同情(Hume

1978575-576)

在 Hume 的看法裡同情心是一種想像力(imagination)的運作它從一個

原初印象引導到一個有關他人經驗的概念再從這個概念轉換成一個痛苦或快樂

的印象同情心同時也是一種不假思索不自主產生的情感機制它不是一種刻

意運用想像力將自己放到他人處境的結果(Hume 1978585)但同情心卻有

著偏私的特性我們容易對於陌生人與熟人有所不同容易對有著與我們有相同

34

境遇的人展現同情但這種偏私可以通過反省的同情來糾正我們的這種偏私這

使得我們得以不偏頗的關懷公共議題(Hume 1978604)

即便 Slote 認同 Hume 的許多主張但他仍認為 Hume 的哲學中有待解決的

問題(2010a32)當 Hume 在考察心靈(mind)時他發現任何具有有用(useful)

以及令人愉悅(agreeable)的品質我們都會贊同並稱其為良善(Hume 1978591)

但這種對於品質特性的考察將遭到一些批判Slote 引用 Smith 的觀點認為如

果道德贊同可以建立在有用或愉悅的特性(trait)上會使得我們將沒有生命的

東西拉入道德議題之中但這種主張顯然是荒謬的(Smith 1793264)我們並

不會因為颶風對我們的農作物以及家園所造成的傷害認定颶風是邪惡

參Batson的同理利他假設

在近代的許多心理學研究中心理學家針對同理心所做的實證研究能夠提供

我們更認識同理心概念的特性這些特性有助於我們更能理解同理心與道德活動

的關聯性也因此 Slote 利用 Batson 的心理學實證來說明同理心確實在利他和

互助活動中佔有重要的角色

在 Batson 的研究中他提出了「同理心利他假說」他假定我們的利他

傾向或者對他人的關懷取決於我們同理心發展與激發的程度某人是否在一個

人處於憂傷或需要幫助的時採取利他行為中的關鍵來自於同理心Batson 通

過 Elaine 的實驗(1981301)談到如果某人擁有同理心且他發現他人的憂傷

這時他會想方設法幫助那個憂傷的他人而不是想逃離這個憂傷的事件來解除自

己因為同理而得的憂傷在這一點上心理學家 Hoffman 也有類似的研究指出

大多數的兒童在面對處於患難的他人時並不會轉身離開反而繼續同理他人並

幫助他人(楊韶剛萬明2002101Hoffman200087-88)

Slote 的理論借助 Batson 的「同理利他假設」進一步說明同理心作為

利他行動的重要因素是道德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2010a16)同理心具有意

35

向性具有以他人為導向(other-oriented)的特性(Batson 201112)這使得擁

有同理心的人會表現以他人為導向的關愛這也使得我們能夠做出利他行為或形

成道德義務的基礎Slote 認為 Batson 的貢獻在於他使得真正的同理關懷他人

也就是為他人的利益考量而不考慮了自己的目的或好處是可能的(Slote

2010a16)

肆Hoffman的同理心發展理論

Slote 的同理心概念受 Hoffman 的道德心理學理論影響很深特別是在論述

同理心如何發展以及同理心如何影響我們的關懷能力的補充上甚至在教育領

域中Slote 也肯定 Hoffman 以同理心發展的道德教育方法(Slote 2010b2010c)

因此有必要對於 Hoffman 的理論概要的介紹

Hoffman 在《同理與道德發展-關懷和正義的內涵》的著作中將其研究的焦

點放在人為何關懷他人及人如何關懷他人上他認為同理心是人去關懷他人的起

點是社會生活可能的黏合劑(Hoffman 20003)他在書中提到心理學家主要

以兩種方式來定義同理心第一種認為同理心是對他人內在狀態的認知覺察這

種內在狀態指得是他的思想感受知覺與意圖第二種認為同理心是對他人產

生同理的情感反應對 Hoffman 來說他將同理心界定為對他人所處情境的一種

情感反應也就是當同理者所產生的感受與另一個人的情境更加一致而不是跟

同理者自己的情境一致時我們就認定某人產生了同理心(Hoffman 201030)

但這種同理心又是如何而來呢 根據 Hoffman 的研究兒童在年幼時會因為

聽到他人的哭泣聲而開始哭泣在心理學的研究Hoffman(200064)引用了

Simner 的心理學實驗說明孩子的哭聲並不是因為別人哭聲很大所造成的在

他的研究中他嘗試以人工的方式產生同樣大的哭聲而嬰兒並不會因此哭泣

通過 Hoffman 與 Sagi 在 1976 年的研究他們認為在這種並不是一種毫無情感成

分的簡單聲音模仿而是含有焦慮的情感反應但這種悲傷仍然是通過一種模擬

36

或一種傳染的方式而來的情感Hoffman(200065)認為這是由於孩童在一開始

時將他人的情感與自我聯繫起來從而認為他人與自我的情感無法區分是一個

完整的實體所以對於他人的哭泣他會自動的產生憂傷

大約一歲的時候嬰兒可以漸漸察覺到自我的意識並可以將自我與他人辨

認為兩個不同的實體但由於缺乏穩定的自我感當嬰兒在感受到他人的憂傷時

雖然他覺察了他人的情感但他認為那是他自己的憂傷所以做出了自我憂傷才

會具有的反應也因此 Hoffman 認為(200069)這是一種自我中心(egocentric)

的同理但這種同理心與前一個階段的同理心已有所不同因為這種憂傷是來自

於他人的情感只是這一階段的嬰兒沒有辦法有效的區別而做出反應

大約在二到三歲時孩童開始能夠區分自我與他人的內在狀態意識到他人

有不同的思想情感與需要(Hoffman 200071)孩童在這個時候可以精確地理

解他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感受與需求並能夠有效的幫助他人在這個時期的同理

心已經具有成熟同理心的所有基本成分(Hoffman 200072)隨著年齡的增長

對於語言的認識以及對他人經驗的認識也逐步增加我們也就越能理解他人情感

的複雜性也越能同理對方的感受

在 Hoffman 的心裡實證研究中(200082)提到人們在同理對方的痛苦時

能夠從原本對在場他人的痛苦產生悲傷進而發展到能夠在想像中對他人長期或

不愉快的生活(久病情緒剝奪經濟拮据)條件做出反應即便受傷的他人不

在現場他還是能夠同理那個受傷的人Hoffman 舉了個例子來說明一個成熟

同理的人在同理對方時是如何不僅感受他當下的感受而且感受到他人長期或不

愉快的生活條件或處境一個喪失母親的小孩他還太小不能理解發生了什麼事

情只是快樂的玩著玩具對於一個觀察到這個處境的我我感受到他未來將面對

的處境與困難這促使我想要去幫助他(Hoffman 200081-82)

37

除了對於同理心發展的研究外Hoffman 也特別致力於研究如何使兒童的同

理心機制在道德教育中發揮作用通過以同理心為基礎的誘導式訓練(induction)

使孩童能夠自己產生產生聯想同理進而制止自己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Slote

也認為這種聯想同理的理論適合於道德教育的方法也使得他在其理論中特別引

用與改良有關教育方法的介紹將於第四章教育方法的介紹

伍小節

綜上所論Slote 的同理心概念主要受到哲學家 Hume 以及心理學家 Batson

Hoffman 的影響在三位學者的主張中Hume 說明利他行動之所以可能是來自

於同理心的作用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心理實驗則補充了 Hume 的觀點並強

調同理心是我們能產生關懷以及利他行動的重要因素

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也會看到這些理論分別影響 Slote 在後設倫理學以及

規範倫理學上的主張Hutcheson 強調情感的地位並認為道德判斷的主要來在

道德感所產生的贊同與反對Hume 承繼 Hutcheson 的理念通過論證將理性與

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清楚作出區分進一步將同理心的作用放進道德判斷的

討論中並認為我們對德行的快樂與痛苦是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這兩位哲學

家影響 Slote 在後設倫理學中的主張尤其在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主張上

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心理學實證研究則強調同理心與關懷行動的高度關

聯Slote 以此為基礎除了強調同理心能夠促成我們的道德行動也論證道德

生活中的道德義務與同理心機制的對應關係以此做為規範倫理學的主張

38

39

第三章 M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探究

通過前面章節的描述我們知道同理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情感機制它能讓

我們不由自主地感受他人的處境並讓我們產生利他的行為但同理心在道德理

論中具有什麼樣獨特的重要性呢在前面的幾個例子論者多關注在同理心如何

推動我們去幫助他人對於 Slote 而言同理心不僅是一種推動我們幫助他人的

情感機制同時也能回應後設層次(meta-ethics)的倫理問題

在 Slote 的想法中同理心之所以可以在後設層次上作為道德的基礎是因

為同理心使我們能夠對於他人的傾向動機態度上產生「道德贊同」與「道德

反對」(Moral approave and moral disaroval)這種道德贊同或道德反對是道德判

斷(moral judgement)的依據也就是當我們使用同理心感受到贊同與反對時

這種贊同與反對的情感也進入(enter into)我們道德判斷的結構之中使我們能

夠捕捉到什麼是道德上對錯的事情

同理心除了在後設層次上可以解釋同理心如何使我們擁有道德贊同與道德

判斷以外同理心本身也能夠提供我們行為的指引也就是規範層次(normative

ethics)的基礎對 Slote 來說同理心本身所具有的特質能夠回應我們在道德

生活中對於不同對象有不同的同理關懷也引起我們不同程度的義務與責任感

比如說與陌生人相比對於親人及朋友的困難我們會更加關注並覺得更應

該要幫助他

Slote 雖然對道德理性主義具有批判的態度但他不否認理性在道德生活中

具有其地位只是 Slote 認為情感因素才是深深影響我們驅動我們行動的關鍵

因素因此 Slote 認為他的主張反而可以替道德義務論者所倡議的道德原則找

到一個更好的解釋

40

以下總共分三節來介紹第一節我們先從後設層次開始談起探討同理心如

何與我們的道德判斷有關並在第二節討論同理心如何成為我們道德生活的指引

規範層次上的探討最後將介紹 Slote 的主張所遇到的批判觀點在這裡

會以主題的方式概述專家學者對於 Slote 的批判以及 Slote 關於這些問題的回

第一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後設層次

Slote 對於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的觀點主要是源於 Hume 的倫理學主張根

據 Hume 的觀點當有人說「我欣賞某人的正直誠實」或者「我厭惡某人的卑鄙

無恥」其所表達的是說話者對於某人行為態度的認同或反對的主觀看法這種

認識並不是來自於理性給予我們的判斷而是回到我們情感做出的贊同與反對

(Hume 1878486-489 Slote 2010a30)

Slote 承接了 Hume 的傳統並改良他的看法提出四個重要的論點第一

同理心是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在這裡 Slote 為方便解說區分了「一階同理

心」(first order empathy)及「二階同理心」(second order empathy)並認為我們

道德贊同或反對的依據來自於二階同理心第二道德贊同與反對在道德判斷之

先且道德贊同與反對進入(enter into)我們的道德判斷與理解之中他稱其為

道德判斷的「同理-理解假說」(empathy-understanding hypothesis)(Slote 2010a52)

第三通過同理心的反應所形成的觀念可以固定我們道德語詞所指涉的對象在

這裡 Slote 引入語言哲學家 Kripke 對於「語意固定指涉理論」(reference-fixing

theory) Slote 將其理論改造為半 Kripke 固定指涉取徑( semi Kripke

reference-fixing approach)來回應道德情感主義會遇到的先驗問題(Slote 2010a

71)

壹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

41

Hume 以及 Hutcheson 都把自己的道德贊同與反對建立在情感的苦樂上這

一點遭到 Slote 的反對他認為有比起痛苦快樂更適合捕捉道德贊同的情感(Slote

2010a33)他考察了我們日常生活發現當我們在看到某位行動者因同理心而

做出的道德關懷時當我們看到某甲具有發展完善的同理心對別人總是展現他

的體貼與將心比心有一天某甲在路上遇到了迷路的外國人他同理對方的感受

並主動的上前幫助帶他們前往想要去的地方一旁的行人看到這樣的情景會自

然而然的感受到一種溫暖(warmth)的感覺這種溫暖的情感使我們打從心裡認

同他的行為但這一種感覺是從何而來呢

深入探究Slote 認為這是因為當我們同理了行動者的同理關懷後產生了一

種情感在這裡我們能夠將行動者的「同理關懷」本身視為一個情感狀態(客體)

進而對行動者的同理心行為產生同理(empathy with empathy)這種反映的感受

(reflective feeling)正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這樣的觀點也並非新潮在 Hume

的文章中也曾描述到同理心的這種特質(Hume 1978604)

當友誼在極為顯著的例子中出現我的內心就會捕捉到同樣 的情感並且

因為呈現在我面前的那些溫暖情緒而感受到溫暖

Slote 認為這就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也就是當我們同理他人的同理關懷

時內心所產生的溫暖感受道德反對同樣也是通過同理心捕捉到我們看到一個

人在行為表現上缺乏同理心我們就會感受到一種寒冷(chill)的感受而這種

感受是我們道德反對的來源(Slote 2010a35-36)譬如有某乙對於前來問路

的外國人不但沒有指引反而大聲叫囂辱罵外國人要他們滾出台灣這樣的行

為不僅使外國人感到心寒這樣的舉動也讓聽到或看到的行人感到心寒這種寒

冷的感覺使我們反對這樣的行為

這種打從心底認同與反對的情感也反應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語言的使用以

上面的例子來說我們會說某乙冷酷無情(cold-heartedness or cool)來表達某乙

42

對於外國人的態度和行為(Slote 2010a37)同時我們也會用溫情溫暖或體貼

(tenderness)來形容某甲對於外國人的態度

為了使我們能夠更清楚的理解Slote 將同理心區分為「一階同理心」

(first order empathy)以及「二階同理心」(second order empathy)並進

一步說明道德贊同是根據我們對於「關懷他人的同理心」而來一階的同理心是

關懷別人處境所產生的同理感受二階同理心則是觀察者對於行動者的同理關懷

所引起的同理感受這種感受激起我們認同或反對行動者從前面的例子中我們

可以知道甲對於迷路外國人的關懷是一階同理心而外國人或路過的行人所感

受到的溫暖感受則是二階同理心從上述的說明我們不難發現二階同理心的特

點是它的第三人稱( third-personal )相較於一階同理心通過第一人稱

(first-personal)所產生的同理關懷它更像是法官使我們能夠對於行動者的

選擇以及行為做出道德贊同與反對(Slote 2010a36)

這樣說來一階同理心和二階同理心是兩種不同的同理心嗎Slote 強調

一階同理心和二階同理心在意識或者是主觀感受上並沒有辦法區別開來同樣都

是內在的心理狀態且都被體驗為一種溫暖與冷酷的感受它們之間的區別只是

因為不同的因果來源(causal source)二階同理心的因果來源涵蓋了一階同理心

以前面的例子來看某甲在他幫助該外國人的同時也能夠擁有二階同理心只是

一階同理心在那之前先產生(Slote 2010a39)

Slote 進一步認為(2010a36)缺乏同理心的人不僅無法在行為上關懷他人

也無法真誠的表達出道德贊同或道德反對他們或許能夠以語言來表達道德認同

與反對但卻不能理解它本身的意義前面的例子中某乙缺乏同理心的狀態不

僅不能讓他對別人展現出關懷也使他無法對他人的行為產生道德認同或道德反

對從而使他缺乏對於其他人的冷酷之心做出道德反對或贊同但這樣說來似乎

有些弔詭為什麼缺乏同理心的人會喪失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的能力呢

43

Slote 認為(Slote 2010a40)道德贊同與反對之所以是相反的並不只是因

為它們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情感反應(溫暖與寒冷)也涉及到它們之間一致與不

一致的關係一個能在道德上贊同與反對的某甲也具有發育成熟的同理心能力

他能夠通過同理心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與溫情當某甲贊同某人的行為時意

味著「他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與「他實際上感受到他人的溫暖」是一致的

反之某甲反對某乙對於外國人的行動意味著某乙冷酷無情的行動動機與「他

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是不一致的這種一致與不一致的關係不是 Hume 或

是 Hutcheson 所言是一般情感上愉悅或痛苦或者說同時對無生命的事物也具有

同樣的解釋能力原因是我們不能從無生命的事物中感受到如同行動者所展現的

溫暖或寒冷因此我們不能對無生命的事物進行道德贊同與反對也是合理的

貳道德判斷

如此一來Slote 便將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直接建立在同理心之上而且他

認為我們的道德贊同與反對先於道德判斷某人體貼熱心的行為使我們有溫暖

的同理心感受這讓我們對於某行為有了正面的態度(positive attitude)並激勵

我們去做這樣的行動反之某人的麻木不仁使我們心寒我們便對此行為有負

面的態度並拒絕這樣做這樣的說法無須預設道德判斷原因是道德上所謂對

或好的判斷就是我們「贊同且正面的」情感或態度相對來說那些道德上錯

的行為也就是我們「反對與負面」的情感或態度因此 Slote 認為道德判斷反

而是基於我們的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Slote 2010a46-47)

但是我們如果只是將道德判斷建立在道德態度上還不算是完全回答道德判

斷所具有的一種語言特性道德判斷是對於某種意義的道德斷言(predicates)

(Slote 2010a48)以 Hume 在前面所提的例子來說如果我們無法在「殺人事件」

中找到惡行而必須回到我的內心發現一個不贊同的情感我們才能對這個事件

作出道德判斷因此道德判斷指涉的是我們內心的某種情感也就是說我們判斷

44

所指涉的不是外在事件而是我們內在的感受但這種情感是什麼呢對於理想

觀察者理論來說「X 是對的」意思是「一位公正仁慈頭腦冷靜的理想觀察

者都會對X產生一種贊同的感受」對情緒論者(emotivist)來說「X 是對的」

意思是「X 萬歲」這些論者將原始的情感現象道德判斷之間的指涉關係以

此來解釋我們道德判斷時的語意因此 Slote 雖然確立了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來

自於我們同理心所產生的溫暖與寒冷感受但他仍然必須在更清楚的說明「X

是對的」與「道德贊同與反對」之間的關係

在前面我們雖然提到 Slote 主張道德贊同先於道德判斷但他不同意情緒論

者認為道德不具有實在性(factuality)即「所謂的道德判斷即是一種情緒的表達

(expression of emotions)不具有真假值」也就是說「殘忍是錯的行為」這個命

題只是表示我討厭殘忍行為的表達而已(Slote 2010a71)Slote 認為一個道德判

斷應該具有事實陳述的特性也就是如同道德理性主義者所假定的一個道德宣

言應該是具有真或客觀的(objective)的特性(Slote 2010a50)為了要回應這個

道德所具有的實在特性他提出了「同理-理解假說」(empathy-understanding

hypothesis)

根據Slote的「同理-理解假說」同理心不僅是道德行為和道德贊同的源頭

他也會隨著道德贊同進入我們的判斷與理解但這是什麼意思呢 Slote 認為

諸如對錯善惡等道德語言是通過我們同理行動者所產生的贊同與反對被

固定下來(Slote 2010a52-53)也就是說當我們稱一行為態度是「對的」而

且我們擁有同理行動者所產生的溫暖情感則我們就把這個道德語言的指稱固定

下來就心理狀態而言說一個人理解一個道德語詞(善或者惡)指的是一個

人通過同理心從而得到引起道德贊同的情感(溫暖或者寒冷)如果一個人沒

有通過同理心所引起的道德贊同以固定道德語言的指涉則他不算真正理解道德

但如果這麼說來何以同理心機制對於我們的道德認識這麼重要呢為了更進一

步的說明這個論點他引介了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來處理這個問題

45

參半 Kripke式固定指涉方法

Slote 認為他的道德理論可以通過對於固定指涉理論的改良使得道德語

詞獲得一個先驗的基礎但這究竟是什麼意思這時我們不得不稍微談談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theory of rigid designator)在他的《命名與必然性》

(Naming and Necessity)中Kripke 試圖反對 F L G FregeB A W Russell 等

人將專有名詞視為描述詞的理論他不僅提出了「日常語言中的專有名詞是嚴格

指稱詞」11這個觀點也同時發展出一個新的描述理論在他的描述理論中我

們是通過「固定指涉」(reference-fixing)命名者與觀察者共同知覺到了「某 N」

命名者通過稱呼其為 ldquoNrdquo 使觀察者聽到這個稱呼後獲得使用 ldquoNrdquo去指涉

「某 N」的能力這使得名詞 ldquoNrdquo與「某 N」之間的指涉關係被奠定(ground)

下來(王文方201768Kripke 198096)

Kripke 以顏色的語言作為例子來說明固定指涉要能認識到「紅色」並正

確的使用「紅色」這一客觀語詞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紅色的經驗」(the experience

of red)幫助我們固定紅色一詞的指涉所以以下這個判斷是先驗的真理「客觀

的紅色就是引起造成我們紅色視覺經驗的東西」這樣說來下面的這個判斷

也很合理如果某人是色盲則他無法充分理解什麼是紅色因為他沒有「紅色

的視覺經驗」去固定紅色一詞(Kripke 1980130 Slote 2010a57-58)

同樣的道理Slote 認為在道德上對或錯的性質可以通過 Kripke 的理論來

類比「某 N」帶入我們同理心的溫暖或冷酷的感受而 ldquoNrdquo帶入道德判斷中

的對與錯則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語句以下的這個判斷是先驗的真理「道

德上對的行為就是引起造成我們擁有溫暖感受經驗的東西」下面這個判斷

11

Kripke 認為日常語言中的專有名詞指涉的是嚴格指稱詞比方說 「2017 年的台灣總統是

蔡英文」為例按照專有名詞是描述詞的想法則 2017 年的台灣總統所指涉的是蔡英文而且

在所有可能世界中(也就是不管蔡英文是否存在於該世界)「2017 年台灣總統」這項描述都一

定會指向蔡英文但事實上很有可能當年當選的總統是宋楚瑜也有可能是朱立倫也就是說

「2017 年台灣總統」這個描述詞並不必然指涉的是「蔡英文」也因此「蔡英文」是一個嚴格指

稱詞(Kripke 1980 56)

46

也同樣的合理當一個人無法同理感受到溫暖或寒冷時他沒有辦法充分理解什

麼是道德上善或道德上惡的事情因為他沒有「同理心所產生的溫暖寒冷經驗」

幫助他固定道德語詞(Slote 2010a59)

通過這個方式我們雖然確立了同理心在道德判斷中的運作但如果我們接

受前面的主張則我們會發現「仁慈的行為是道德善的行為」以及「殘忍的行

為是道德上錯的行為」這些道德判斷如果完全按照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來理

解表示我們需要通過主觀經驗-同理心作用而有的溫暖寒冷感受-我們才能

確定道德判斷的真假但這種以經驗做為道德判斷真假的看法有一個嚴重的問題

(Slote 2010a49)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可能一生都沒有碰過忠實的朋友但我

們仍然可以認為每一段友誼都應當要有純粹的忠誠(Kant 198735)我們不需要

經歷到一件殘忍的事情才能確立殘忍是不是道德上錯誤的行為因為我們不需

要通過歸納的經驗來確立「殘忍行為是錯誤的」這樣看來道德判斷在我們

的道德生活中似乎具有一種先於經驗(a priori)的特性

為了彌補這個可能的缺陷Slote 給出了三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Slote 2010a

60-62)

首先我們需要解釋先於經驗的判斷究竟代表什麼意思所謂的先驗指的是

相關的概念已經隱含在命題之中舉例而言「黃花是黃色的花」這句話是一個

先驗的判斷在這一個語句之中的「黃花」雖然是一個需要經驗才能確立的對象

(我要知道一個物體既是花而且是黃色的)但除了這個經驗外我們不需要再有

其他的經驗也就是說Slote 認為先驗這個詞是相對於已經把握到的概念說

這個判斷是先驗的指的是我們在經驗上已經擁有關於黃花的概念所以在這個

語句之中我們就不需要再訴諸經驗了對於一個完全掌握同理心能力並且能夠

通過同理心感受到同理關懷者所展現出來的溫暖對於「仁慈行為是道德上對

47

的」這一判斷他只要經驗到仁慈行為是能夠促成感受溫暖的感受他就不需要

再額外訴諸關於溫暖的感覺經驗來進一步確認這個語句是真還是假

其二Slote 改造了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提出一「半 Kripke 式固定指涉

方法」與純粹的 Kripke 理論不同Slote 的方法「加厚」(thicken)固定指涉的基

礎(Slote 2010a60)Slote 認為會有前面關於先驗的問題主要是因為 Kripke 的

理論是單純的以主觀感受來固定語言的指涉以前面的例子來說紅色的指涉之

所以被固定下來是因為這個顏色造成我們的視覺感官同樣如果我們把溫暖與

冷酷等單純的情感經驗作為指涉「對」與「錯」時就會出現「一個主觀經驗

各自表述」的問題而這個主張正是 Slote 在前面所否定的所以 Slote 認為

我們之所以能夠固定道德判斷的指涉不是因為我們單純地感覺到「溫暖」與「寒

冷」這兩個主觀經驗而是「通過同理心機制產生溫暖寒冷的感受」的同理心

機制經驗「直接對他人感受」以及「反映(reflect)行動者同理關懷的感受」

這兩種經驗同時涵蓋在我們的同理心的作用中而我們通過同理感受的一致與不

一致來進行道德判斷

但同理心不是一種由後天學習才會有的能力嗎Slote 堅稱同理心早已經

是我們天生具有的能力這種先天的能力使我們對於他人的痛苦具有先天的反應

我們會不自主地對於他人的痛苦產生同理關懷因此我們對於將掉於水井的小朋

友便觸目心驚前去幫助我們的一階同理心先天的直覺與立即性使我們有能力

對自己應該作些什麼有了基礎的認識這也提供我們或多或少擁有同理感受「溫

暖」與「寒冷」的能力對於不立刻拯救困在礦井的礦工而想著要把錢省下來

以便幫助未來礦工不受到危險的行為我們會感到一陣心寒12這也說明了具

有先天的同理心多少已經提供我們具備對於道德贊同與反對的能力(Slote

12

在本章第二節研究者會介紹同理心所具有的四種同理心的立即性(immediacy)以說明我們

先天的同理心本身如何回應我們道德的直覺以及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48

2010a62 200722)也因此某種被理解為因果機制的同理心事實上已經是一種

先驗的能力並能夠幫助我們固定對於道德判斷的指涉

如此Slote 就確立了我們的道德語言與我們的指涉之間存在著一種必然的

關係即「一個道德判斷上為好或善的行為若且唯若(if and only if)它們展

現溫暖或反映行動者的溫暖」以及「一個先驗且在道德上指涉為善或好意義的語

詞與一個行動者通過同理心機制感受到的溫暖經驗有關」(Slote 2010a63)

肆小節

通過前面的論證Slote 便回應了道德「感受-道德贊同反對-道德判斷

宣稱」這一鏈結中同理心的作用同理心不僅是作為一種感受通過同理心機

制我們感受到某個對象的溫暖與寒冷從這種感受中我們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態度

而這種溫暖與寒冷所產生的態度能夠幫助我們固定住道德判斷的指涉構成我們

做出「幫助他人的行為是對的」和「虐待他人是錯的」的道德判斷同時 Slote

肯定我們道德判斷是取決於我們同理心機制所產生的感受如果一個人不具備同

理的能力以產生相關情感則他無法真正理解道德上的對與錯

49

第二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規範層次

在規範倫理學上與道德理性主義者的出發點不同以 Kant 為例他相信道

德的基礎在理性的法則正如同 Kant 自己曾說過的法則是以理性存有者的身

分頒布給自己的也是我們互相肯定對方的理性本性時規範我們行為的法則

(Kant 19875556)Slote 則承襲 Hume 的論點(Slote 2010a74)認為單純的

原則與判斷並不足以創造我們行動的道德動機也就是一個行為的好壞判斷本身

並不能成為我們行動的內在動機(inherently motivating)通過對同理心的實證研

究考察Slote 認為(200714-15)同理心能夠幫助我們去關懷他人作出利他行

動的主要因素是推動我們作出關懷行動的重要推力

我們的同理心除了能幫助我們真正認識道德判斷的意義和提供我們行為的

動機外也與我們的道德義務有一致性的關係因此我們通過同理心就能清楚認

識到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以 Slote 自己的話來說「同理心和對他人的同理關懷實

際上就能給我們提供一種看上去合理的道德評價標準」(Slote 2010a21)也因

此道德情感主義的道德規範可以這樣宣稱一個行為是道德的或為道德義務所

要求的若且唯若一個行為反應或顯示了行動者或對他人的成熟同理關懷(王

楷譯201121)

本節將從三個部分論證 Slote 的這個觀點首先我們需要針對同理心所具有

的特性著手Slote 認為同理心具有三種立即性使得我們對不同的時間

(temporal)感知(perceptual)以及因果(causal)有不同程度的義務感且這

三種立即性也顯示出我們同理心所具有的性質在這一部分我們也將處理動

機與道德行為之間的關聯性第二Slote 認為同理心所產生的關懷行動(以下

簡稱同理關懷)比起義務論者更能反映我們的道德義務他分別以「幫助他人

(helping others)」「傷害或殺人(harming and killing)」「承諾與誠實(promise

and trufulness)」的義務作探討本節亦將這些義務給予道德情感主義的解釋

50

第三Slote 認為不僅僅是這幾項原則可以得到同理心的解釋尊重(respect)

以及自主(autonomy)這兩個被認為是 Kant 理論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也能夠

在他的道德情感主義裡面得到解答在這一個環節我們也會說明 Slote 的解釋

壹同理心的立即性

Batson 的實驗研究也證實了具有同理心的人不管其逃離條件困難的程度

多容易都願意留下來幫助在處境中遇害的人(Batson et al 1981)但我們在面

對不同的處境或不同的個體時我們卻不一定都產生相同程度的同理心見孺子

將入於井會激起我們很強烈的同理心並馬上趕去救人但和針對在非洲挨餓的孩

童所激起的同理心相比其強烈程度就顯得不如前者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我

們會對近距離(不管是時間上的還是空間上的)的威脅或痛苦產生較多的同理

另外我們更容易同理和我們親密相處或有較多共通點的人在這裡 Slote 分析

了四種同理心所具有的立即性並說明那些引起我們強烈同理心的人會使我們有

更多的義務感去幫助他

一時間的立即性

Slote 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為什麼我們對於現存的困境比起未來的危機來

得更能激起同理心也更合乎我們的義務感如果我們知道一群礦工被困於地下

的礦井之中我們的同理心會讓我們想要立刻幫助他們能夠把他們從礦井之中

救出來而不是把拯救他們的經費省下來後安裝用於礦井的安全裝置來救助未

來可能會產生的危機礦工(Slote 2010a22)同樣的例子發生在 1987 年 10 月的

德克薩斯州一位年僅 18 個月的小女孩 Jessica McClure 不慎掉入她阿姨家後院

的一口井在事件發生後德克薩斯州在地的消防隊和警隊接到電話後立刻進行

救援行動經過 58 小時的搶救終於將小女孩從井裡救出來(Kennedy 1987)

同樣的我們並不會棄小女孩於井中不顧而將投注在救援活動上人力與時間花

在預防這件事情上

51

這種看法與我們普遍對於道德的想法是相同的我們有首要的義務去拯救被

困在礦井的礦工或是困在井底的小女孩而不是選擇把拯救他們所需要的資源節

省起來投資在未來的安全裝置上如果有人選擇這麼做也會令我們對於這種罔

顧人命的人感到「心寒」

二感知的立即性

Peter Singer 曾在他的著述中特別舉了一個例子說明我們對於遠在他鄉的

人同樣有救助的義務可是當一個小孩在我們面前快要掉到水井時我們都會直

接採取行動幫助那個小孩但同樣是救助小孩我們卻不會捐錢給樂施會(Oxfam)

幫助那些三餐不繼的孩童對 Singer 而言距離與道德義務之間是沒有關係的

不捐錢給樂施會幫助那些即將餓死的孩童和任由一個小孩掉到井裡是一樣的

因為我們在這兩件事情上有相同的義務然而 Slote 認為(王楷譯201132Slote

2010a22)這是因為我們對於直接感知(perceptive)到的事物有更強烈的同理心這

種主張跟我們的道德直覺也十分的相近同樣的 Hoffman 也曾以一個大學生的例

子來說明我們對於直接感知到的事物有強烈的義務(Hoffman 200048)

我剛剛下了公車就看到一個人滑倒頭直接撞到台階上我感到震驚一個

念頭閃過我的腦中我也滑倒在人行道上並且摔破我的頭骨我不知道我

還能怎麼辦我想也沒想就衝去前面幫忙他這多少會讓他好受一些我記

得人們喊著去打 119我一定是花了兩個多小時才確信一切都好

對於那些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痛苦與悲傷使我們的同理心產生較強烈的反應

也使我們更偏向去關懷或幫助那些眼前正在經歷傷痛的人

三因果的立即性

對於那些由我們直接造成的傷害比起我們在旁邊所看到的傷害行為所產生

的同理心更強烈對於任由他人受到傷害我們心理傾向認為直接造成他人傷害

52

是道德上更為錯誤的事情而對於主動傷害他人的行為會在情感上的退縮

(flinch)並且厭惡主動去做這些行為(Slote 2007442010a23)按照前面所

言我們會對他人的悲痛與哀傷產生同理心的關懷如果我們感受到自己是造成

他人悲傷與哀傷的原因則我們會因為對他人的傷害產生同理而有心寒的感受

進而在情感上退縮這種退縮正反映我們對於主動傷害他人比起任由事件發生

更應當受到譴責

四關係的立即性

按照 Slote 的看法(Slote 200727-28)他認為家人的關係與朋友或伴侶的

關係是不同的即使我們與朋友伴侶的關係再怎麼親密與家人的感覺仍然是

不同原因在於我們認為自己與家庭有相同的根(roots)這種相同的根源引起

我們的團結的感受舉例而言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不同於其他的關係父母與

孩童之間有天生的血緣關係並通過日常生活的交流來往共同分享某種價值觀

家族史等家庭的緊密聯繫塑造了個人的身分認同感(sense of identity)這種身

分認同感讓我們更容易辨認出自己的家人我們也更容易對於家庭的成員有更強

烈的責任感但我們的人際關係並不是只有家庭我們也會有親近的好友與工作

夥伴甚至也有共同嗜好的社群我們通過分享彼此的方式與他們熟識進而對

他們有親近之感也因為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密切關聯我們在關係上也就有親疏

遠近之別這也使得我們對那些與我們關係良好的人所產生的同理心不同於陌生

這四種立即性所產生不同強度的同理心正解釋了我們不同的道德直覺以及

道德義務Slote 認為這些同理心所擁有的反應其實就能夠解釋我們道德的判斷

與原則以此我們就能做出道德行動

53

但我們這種自然或先天的情感和感受真的就能夠直接的指引我們做出道德

行為嗎我們以同理心這樣的自然動機作為我們行為道德的來源是否總是能夠

引導我們去做對的行為或避免做出錯的行為呢

這裡顯然有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層面同理心是否有那麼穩定與可靠

總是引領我們去做應該要做的事情呢心理學的實證研究顯示(Figley

2002143)擁有同理心的人會有疲乏(fatigue)的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悲憫疲

勞(compassion fatigue)這個現象在護理人員裡面經常發現舉例來說一個

久病在床的母親兒子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照顧母親長久下來使他沒

辦法對她的母親產生強烈的同理關懷甚至對母親當下的痛苦產生不耐煩或是麻

木這樣看來同理心似乎並不夠穩固不能夠總是指引我們的道德行為面對

這樣的情況我們或許應該主張規則和原理來指引兒子做出對的事「你不應

該對你母親的痛苦這麼不耐煩」「兒子有責任照顧自己的母親」我們會這麼勸誡

兒子因為應該做的事情跟現在的感受疲乏沒有關係

第二個層面有些行為即便行動者是具有同理關懷動機的人我們仍然會

認為這是不對或者錯誤的行動舉例而言一個倒車的人粗心大意沒有遵守交通

規則在倒車的時候並沒有看後視鏡或者注意後方撞到了三歲小孩導致死亡

即便他沒有意圖要撞死一個小孩即便他是一個具有同理心的人這種應注意而

未注意的行動我們一般來說都會認為是錯的但這件事情的錯誤與有沒有同理心

似乎沒有關係一個人若是足夠重視「倒車應該注意後方」的原則則他就不會

犯下這樣的錯誤這樣看來粗心大意的錯誤跟沒有同理心所犯下的錯誤並不相

同因此即便有同理心也仍然會做出錯誤的行動

Slote 分別針對這兩個問題提出了解答針對悲憫疲勞的問題Slote 分成兩

方面來回應這個問題

54

第一Slote 認為這樣的情形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性是兒子從來沒有這

樣的經驗第二種可能性是兒子曾經有過悲憫疲勞的經驗在第一種情形中第

一次經驗到疲乏的兒子可以有「初犯免責」的機會它可以暫時讓自己脫離這種

情境進而能夠使自己不再疲乏例如休假看電影尋求專業諮商的幫助等

等因為對於一個初次經驗到的人來說他並沒有預料到自己會產生悲憫疲勞

也因此這不能算是道德上的錯誤(Slote 2010a100)但如果是第二種可能一

個曾經經歷過悲憫疲勞的人如果沒有進一步去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而是讓自

己繼續無感麻木對於他人痛苦毫無反應甚至表現得冷酷無情時我們可以說

他在道德上是錯的(Slote 2010a101)

第二對於同理心的批判認為規則或義務比起同理心更能夠說服兒子去

幫助他久病的母親Slote 認為(2010a86)這樣的道德勸說之所以能夠說服兒

子照顧母親的必要條件還是在於同理心原因在於這個例子中兒子悲憫疲乏不

會只因為道德原則或命令而被說服從而使他對母親的態度有所改變兒子可能

因為他人的道德命令繼續侍奉年老的母親但仍舊做著毫無同理關懷的行為這

對 Slote 而言仍然不是一個有道德的表現Slote 認為他人的勸說與判斷之所以

可以成功說服我們去作出有道德的行為並不是因為原則本身的緣故而在於我

們能夠使用同理心的能力

Charles Stevenson 曾提到道德語詞具有「磁性」(magnetism)他認為當一個

人認為 X 是好的那個人會照著這個事實(ipso facto)而更傾向去做利於 X 的事情

(Steavenson 193716)此外當一個人說 X 是好的時那個人能引發別人對於

X 贊同或不贊同的態度並能夠影響對方對於 X 的態度刺激他人的情感

(Steavenson 193719-20)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說「殺人是錯的」而「幫

助陷入困難的人是對的」不僅表達我對事物的贊同與反對當我們在建議

(suggest)別人應該幫助困難者或不應該殺人時通常也在激起別人對於「殺人與

助人」所具有的情感從而對這些行為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態度Slote 贊同上述

55

Stevenson 對於道德判斷具有磁性的假定但他進一步認為(Slote 2010a90)

這樣的情感吸引主要是來自於同理心的作用由於同理心所具有的接受性使我

們在聆聽對方的道德判斷或道德理由時會不由自主地接收他人在表達道德命令

及原則的態度或情感而通過二階同理心的作用感受到心寒這使得他人的道德

勸說得以有效的阻止我們去做錯的事情而去做對的事情通過上面的敘述Slote

認為道德命令者或者道德勸說者首先會展現出一種感受或態度而被我們的同理

心所捕捉接著引出我們二階同理心的寒冷與溫暖使得聽從道德命令者實行道

德命令也因此道德原則與命令的作用還是次要的同理心的作用仍然在主要

的地位因為道德原則之所以能夠有效的勸戒他人單單只靠原則和命令是不足

以推動我們的行為還仍仰賴同理心機制接收他人的情感與態度

對於粗心大意的行為一般來說會認為與同理心毫無關係但 Slote 卻認為

(2010a103)過失致死這件事情實際上是缺乏了對他人充分同理關懷所產生

的結果一個孩童相較於成人而言其對於周遭環境的注意力明顯較成人來得差

對於一個具有同理心且關心他人的人來說他會在孩童會出沒的地方謹慎開車

避免造成傷害也因此粗心大意不只是一種對於傷害原則不夠重視的問題而且

還有對於他人是否具有同理關懷的問題就 Slote 而言這樣的行為仍然是錯的

除了粗心駕駛以外Slote 也舉了粗心在大熱天將孩子留在車上而導致小孩悶死

的家長(Slote 2010a104)這個看似也與同理心無關而端看他人對於規則是

否重視的行為在 Slote 看來也是未有同理心的行為對於一個關愛自己孩子

的家長不會圖一時的方便而將小孩在大熱天時留在車子上如果他能夠同理

孩子在高溫又密閉的車子中所產生的痛苦感他就不應該將自己的孩子留在密閉

的車內而產生如此可怕的事情

Slote 認為上述的四種立即性能夠回應我們情感層面上為什麼道德義務在

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區別原因在於同理心所具有的立即性但這些立即性又如何

56

回應我們的道德原則呢以下我們根據同理心的三個直接性來回應道德義務論

的看法

貳同理心與義務論

Slote 雖然批判道德理性主義者尤其是 Kant 的道德哲學理論但這不代表

他完全否認 Kant 的道德義務論也不認為他所提倡的道德情感主義在立場上與

Kant 的主張水火不容Slote 認為他的道德理論本身可以回應義務論倫理學的種

種義務並給予其更好的解釋或者理論上的輔助為此他分別針對義務論中對

於「幫助他人」「傷害或殺人」「承諾與誠實」的義務這些義務在 Slote 的論證

中不必然是一種通過理性考量而產生的原則或規則而是一種源自情感而生的義

一助人的義務

從同理心所具有的時間立即性感知立即性以及關係的立即性來看我們通

過直接的感知時間的相近以及關係的親密程度所引起的強烈同理心激起我們

強烈的情感使我們去幫助他人

如果我們幫助他人的來源是同理心而同理心的特性(立即性以及親疏遠近

的關係)會使得我們對不同的人或群體有不同程度的同理心作用但那些不屬於

立即感知的不是家庭關係不是朋友伴侶關係的人群難道我們不應該去幫

助他們嗎我們的同理心只能對這些群體產生作用不代表它是一種有限制的情

感機制嗎Slote(200729)在此援引 Hoffman 的心理學研究認為我們的同理

心能夠通過誘發的方式來拓展我們同理的對象而使我們同理他人的能力擴而廣

之在本研究第四章中關於同理心的發展與培養會有更進一步的說明與解釋

但如果同理心機制是一種擴而廣之的能力而 Slote 又認為同理心的反應體

現我們的義務是否會面臨到以下的困難如果對於陌生人的同理心是一種有

57

待發展與教育的能力而多數人的同理心尚未發展完成他們是否可以主張由

於我們的同理心還尚未成熟根據同理心的強烈程度影響我們的義務程度所以

我們目前沒有義務對一個陌生人展現我應該有的幫助

Slote 認為(200732)這個問題涉及了「應該蘊含能夠」的原則(以下簡稱

OIT 原則)這個原則主張應該與我們的能力是相關的如果一個行動是我們的

義務則這個行動是我們能夠完成的相反的如果我們不能夠完成則我們沒

有這個義務去行動

Slote 認為這項原則事實上有兩種意義讓我們再回到前面 Singer 的例子

之中Singer 雖然主張每個人都有義務拯救陌生人但這項義務並不是每個人都

能達到的原因在於這項義務本身需要能力的培養要能夠幫助他人在 Singer

的例子中我們至少要有一份工作這包含我們需要有能夠賺錢的能力這項能

力就不是小孩子就能夠擁有的需要仰賴後天的能力培養才有辦法達成在消防

員或礦坑的例子當中要拯救落在水井裡的小孩或者困在礦坑裡的礦工也需要專

業訓練但 Slote 認為即便擁有這些能力我們也不見得會幫助他人這也是 Slote

一再強調為什麼我們需要關注我們的道德動機同理心的重要性Slote 稱上

述為廣義的 OIT 原則在這個意義下考量的是合理狀態中道德原則與人們能力

的一致與之相對的是狹義的 OIT 原則在這個意義下的 OIT 原則只要求道德

行動者有避免做壞事的能力對 Slote 而言在這個意義下我們的義務就是不

能缺乏對於他人的同理關懷換句話說我們應該避免的是完全缺乏對於他人的

同理關懷

我們假設有一位小明對於他人的痛苦有較少的同理關懷(也就是低度發展

的同理心)他或許沒有辦法像一些擁有成熟同理心的人為了痛苦的他人奉獻自

己解除他人的痛苦以 Singer 的例子來說或許有人會將自己大部分的薪水捐

獻出來但小明仍然應該對於痛苦的他人展現自己的同理關懷當他與痛苦的他

58

者相遇時他應該要展現他對痛苦他者的同理關懷在這個意義下對於任何人

不應缺乏展現他的同理心(即便是最低程度的同理心)是我們道德上的義務

二不傷害或殺人的義務

延續因果的立即性Slote 認為我們對於直接造成他人的傷害所產生的同理

反應要比任由傷害或死亡的事情發生來得強烈直接的傷害對方或甚至殺死對方

會使我們在情感上產生退縮這在同理心的作用下是極為明顯的一種是因為自

己主動行為所造成的後果而另一種則是我們被動所產生的結果我們的同理心

對於那些主動的傷害或促成他人痛苦的行動感受到畏縮Slote 認為(200744)

這解釋義務論的想法為什麼「殺人」比起「袖手旁觀」來得更糟

Slote 認為(200742-43)他的主張將比起義務論更具有彈性例如在殺一個

無辜人以拯救五個人的道德困境中13其中一種反對的理由是我們不應將無辜的

人只當作一種讓更多人活下去的手段但如果情況不是殺一救五而是殺一救千

或者殺一救萬呢如果這是唯一能夠拯救更多生命的方法呢當我們考量這些

時我們是否仍不願意殺一個無辜的人而拯救更多的生命呢Slote 認為(200744)

我們確實會在「殺害他人」以及「放任更多生命死亡」之間搖擺不定就像天秤

的兩端但強烈的同理心作用會讓我們有更強烈的義務去選擇使我們去作出決

(三)承諾與誠實的義務

13

Slote 在這裡主要引用的是 Philippa Foot 批判效益主義的著名思想實驗(1967 8)

你待在一輛失控的列車上而你發現眼前有兩條鐵軌一條鐵軌上有五個正在軌道上工作的

工人而另一條鐵軌上只有一名工人他們都專注地在工作並未注意到失控的列車電車即將駛

向那五個工人的鐵軌而你眼前有著能夠控制電車轉轍軌道的拉桿如果不操控拉桿則五個工

人將會被失控的列車輾斃若即時的轉轍軌道則只有一個工人會死亡這時候我們會如何抉擇

Foot 在這篇文章中想要談的是雙重效應原則(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這個原則主張

當我們在選擇行動時我們會同時創造一個好結果與一個壞結果這時候我們應該要去區別如

果我們將壞的結果當作手段(mean)來追求好的結果這是道德上不許可的行動但如果不好

的結果只是追求好結果時無法避免所產生的效果時這樣的行動就可以是道德上許可的(1967 5)

由於雙重效果原則並不是本論文探究之主題有興趣者可以參考 Foot 的〈The Problem of Abortion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Double Effect〉

59

Slote 認為(200746)當我們做出承諾也就是答應某個人達成某件事情的

時候其實是讓別人期望能夠通過你達成的事件而得到某種結果如果我們違背

自己所許下的承諾會使得他人的期望落空造成他人的損失這主要是來自於

同理心的作用舉例而言當甲希望獲得乙的幫助而承諾「如果你能夠幫助我

日後一定會報答你的恩情」但實際上甲沒有兌現承諾時這是很典型的錯誤行

為假如乙確實相信甲會遵守承諾而付出很大的努力來幫助甲則違背承諾將使

得乙的努力徒勞無益我們的同理心因為因果的立即性感受到這種失落與痛苦

我們將會對這種違背承諾造成他人傷害的行為較為退縮

Slote(200747)接著進一步分析了「遵守承諾」並認為它包含時間上的兩

個階段(temporal stages)在一開始承諾人會影響或引導(induce)他人相信

他的承諾以前面的例子甲會影響乙相信他的話並真的獲得了乙的幫助再

來受到幫助的甲按照約定去履行他所答應的事情在日後報答乙的恩情這兩

個階段中的行為會影響我們同理心的因果立即性從而對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判

斷如果甲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兌現承諾的意圖或認為自己絕對不可能做到只

是為了得到他人的幫助而說謊做出假承諾這種以謊話傷害他人信任的行為是我

們在同理心的作用下退避去做的事情(直接的傷害他人)也因此我們不該撒謊作

假承諾

如果甲在一開始並沒有撒謊欺騙乙但他並沒有兌現承諾呢考量到同理心

的因果立即性沒有兌現承諾並不像說謊所促成的直接傷害類比到「直接傷害

他人」以及「任由他人受到傷害」我們是否認為不主動回報引起的傷害是一種

「放任他人的傷害(被動)」呢

Slote 舉了個例子來說明他的想法(200748)假設我給 X 施打毒劑並告訴

他之後會提供他解藥而想像 Y 也同樣被另一個人施打毒劑如果我沒有為 X

提供解藥而 X 死亡則我等於是殺了 X但如果我沒有為 Y 施打解藥並不代

60

表我殺了 Y因為我並沒有為他施打毒藥並承諾要提供解藥也因此 X 中毒死

亡是我的錯誤但如果我因為疏忽而沒有提供 X 解藥呢雖然在某些狀況下沒

有提供解藥確實是失職在某些情況下或許並非疏失不過Slote認為(200749)

在這個情形下一個人會更敏感於(sensitive)自己的疏失將導致的傷害通過這

個例子可以說明我們不太可能完全因為忽略而沒有提供 X 解藥因此 Slote 認

為一個人不應該忽略自己的承諾因為他應該要敏感於別人因為自己沒有履行

的承諾而失落也因此一個有同理心的人將更反對自己打破承諾

同樣的正如同遵守承諾並不像義務論者所設想的絕對義務應該嚴格的遵

守承諾以前面的處境為例一個有同理心的人或許會比起他人更反對做出打破

承諾進而傷害他人的行為但在實際的情形下他卻不一定「僵硬的」遵守原則

而是我們對於整個情境的狀態進行同理作用考量下做出的決定如果在特定的情

境下打破承諾能夠阻止壞事的發生那麼打破承諾就是我們應該做的行為也是

道德上對的事情(Slote 200752)

在前面的例子中我們提到「說謊做假承諾」現在我們來單獨談談「說謊」

因為說謊的錯誤不見得完全等同於做假承諾的錯誤那是因為我們可以在重要的

事情上說謊而對象可能是對說謊主題完全無興趣或關係的人所以說謊這個顯

而易見的錯誤究竟如何以同理心來解釋呢Slote 認為那是因為說謊會影響到

將來他人的利益試想如果有人因為聽信了我說的謊話而把這個謊話當作真相

告訴別人這會使得相信這個謊話的人受到傷害或許有人會覺得撒謊跟打破

承諾相比沒有那麼嚴重因為打破承諾會跟他人的利益息息相關但撒謊和打破

承諾有個基本的相似之處也就是引導別人相信而使他人受損

如果某人想要爬玉山我答應會幫助他一起爬但最後我沒有兌現我的承諾

我將會使他失落因為我引導他相信我的話而進一步做出行動而未履行承諾可

能使得他錯過一個爬玉山的重要機會但如果在這個例子中我並沒有承諾要跟他

61

一起爬山而是欺騙他有某個人也要去爬玉山並說服他你可以跟他一起去在

這個例子中說謊與打破承諾是一樣糟糕的因為我同樣引導他人相信某件事情

而去做出決定而最後要承受那個沒有達成的傷害也因此雖然說謊跟打破承諾

間雖有一點不同但依照 Slote 來看(200753)我們應該要遵守承諾和我們應

該說實話是基於相同的理由

參同理心與尊重自主

Slote 認為他的道德情感主義除了可以回應義務論式的主張應具有什麼樣

的道德情感或態度他仍然能夠回應在 Kant 哲學裡最核心的兩個概念即是「尊

重」與「自主」概念在前面我們已經稍微談過 Kant 對於尊重與自主的看法

人的自主應當被尊重是來自於遵從理性所制定的普遍法則(Peters 2015209)

自主的根源亦是來自於有理性者超脫一切可能經驗制定可普遍的法則

做為反對理性主義主張的觀點關懷倫理學強調關懷與關係的重要性也因

此在尊重與自主的看法上與強調道德理性主義者相左自主一詞不僅僅是個人有

理性能力獨立做出自由選擇原因是個人是置身於社會(socially situated)或脈

絡化(contextualized)的這說明了個人不是孤島的存在而是在層層的社會關

係(家庭社會文化種族等)因素中建構出來(Mackenzie amp Stoljar 20004)也

因此人所做出的決定與抉擇是從關係中建構出來的自主必須通過人際之間的互

動與社會規範及價值產生關連才具有意義(林雅萍201646)Slote 一方面同

意關懷倫理學在「關係自主」(relational autonomy)的某些主張但卻認為他的

主張與關懷倫理學還是有些差異以下分別分析 Slote 對於「尊重」與「自主」

的主張

一同理心與尊重

關懷倫理學在論述上主要著重的是討論他人的福祉(welfare)以 Darwall

的觀點來看關懷者(the one caring)所遵守的規範就是對於他人福祉的關心

62

(Darwall 20027)而這個看法與尊重的概念有所不同原因在於關懷倫理學注

重的是對方的福祉Slote(200755)引述了 Ronald Dworkin 的說法來說明正義與

關懷倫理學彼此在考量的基礎點有何不同在 Dworkin 的想法中正義的狀態是

公平對待以及尊重每一個公民

同樣的Richard Peters 以 Kant 的觀點作出論證所謂尊重他人要從「人」

的概念開始談起Peters 認為只有當我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具有自我選擇與價值

的主體時對整個社會才是重要的只有當每個個體開始宣稱他們個體的權利

謹慎的深思熟慮並為他們自己做出抉擇時他們才算是真正的成為一個「人」

即具有自我選擇的主體而與他人的連結主要是來自於個體自願的相互分享他們

彼此的評價與選擇而不是來自制度與風俗的束縛(Peters 2015211-212)也因

此對 Peters 來說重要的是我們尊重身為有自我價值與能自我抉擇的每一個個體

而每一個行動者都應該擁有這樣能夠同等發展自己的機會

關懷倫理學的考量與理性主義的不同在於關懷倫理學對於他人福祉的考量

是建立在「關懷」這個情感的動機上而理性主義者的尊重卻不同於任何類似的

情緒這一點從 Kant 在《道德形上學》的論述便可以知道對 Kant 來說人若

通過好惡或慾望去追求就會有自我欺騙或將惡隱藏在合理化愛好的可能(林建

福2009125)也因此對於「尊重他人為一目的而非僅僅是工具」作為一項可

普遍的法則尋求的是一個公正無誤的審判者而 Kant 認為這個審判者便是理

性Slote(2010a109)因此說「尊重」的概念難以在關懷倫理學上論證但 Slote

認為他能夠以同理心的概念解釋「尊重」概念的意涵

在考慮到尊重與關懷他人的衝突時一個常見的議題是家長式領導

(paternalism)也就是那些以「為了他們好」之名做出與他人心願相違的行

為即便一個人可能完全出於關心出於為他人的福利著想但對於那些願望受

63

到阻礙的人來說他們或許會用尊重一詞來反對別人對他們的阻礙拒絕別人干

涉他們的選擇主張那些出於關心的人缺乏對人的尊重(Slote 200756)

從這個例子來看家長或老師出於好意的為學生決定他的未來應該讀什麼學

校未來應該從事什麼工作的干涉或許是為了孩子未來考量的緣故但事實上

卻壓迫到了孩子的選擇在這個例子裏面自主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夠做為自己做

決定或行動的能力缺乏尊重表示不讓別人行使他的自主能力然而 Slote

(200758)進一步指出當一個孩子身體不舒服卻又害怕看醫生時我們會不

顧孩子的願望帶著孩子去看醫生或牙醫在這個例子裏面我們一樣是考量到

孩童未來的福祉(健康)我們卻不認為我們是不尊重孩童這個差別在哪裡呢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提到同理心的特性便是保有自己的主體意識在這

裡我們需要談到的是若有人過度投入(overinvolve)的同理他人時他將無法區

分自我與他人的需要與慾望因而將自己的需要與願望當成別人的需要與願望

Slote 認為有一些親子關係便凸顯了這種情形(Slote2007572010a110-111)一

些所謂「替代成功症狀」(substitute success syndrome)的家長關心他們孩子的福

祉但事實上卻是將自己的需求和慾望投射在孩子的身上這樣的家長事實上缺

乏與他的孩子情感上的連結在這個例子我們或許會說這些家長並沒有尊重他

的孩子因為他並沒有考慮到小孩的想望或恐懼同時在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

在這個意義底下的「沒有展現尊重」其實與「沒有展現同理心」是相同的這裡

可以粗略地說「一個人沒有展現尊重若且惟若一個人沒有展現適當的同理

關懷」

因此對 Slote 來說(2004301)無視孩子的希望不代表不尊重孩童真正的

重點在於是否展現了同理的關懷這也就是說一個父母或老師沒有展現關懷(對

孩童冷淡)算不上對孩童的尊重因為他們並未展現出對他人所應具有的同理關

64

懷相反來說若他們過度的投入而失去自我全神將自己的痛苦和快樂完全的

置於他人中則他也不算是尊重他人因為他並沒有展現適度的同理關懷

二同理心與自主

女性主義者 Eva Kittay 認為依靠關係是人類的生命境況因此依靠關係是

生命的常態而非例外相較之下道德與政治理念中預設了每個孩子是即將獨立

的成人人人是獨立自存的基本假設反而並非生命的常態(吳秀瑾2005159)

這種強調置身於人際關係的互動中的主體依靠關係的相互依賴而做出決定的

「關係自主」

Slote在澄清自主概念前強調他所談論的自主至少是其中一種「關係自主」

(Slote 200759)那麼 Slote 的自主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要再次回到前面顯

現過度投射之父母的例子前面的例子顯示一個過度投射的父母因為對自己的

孩子缺乏同理心所以他並沒有展現尊重孩童更進一步的說這些家長除了沒

有同理他人的情感也沒有同理那些孩子具有自己的志向和願望如此便會剝奪

他們能夠為自己做出選擇的能力如果是以這個角度來看這個例子上的話尊重

他人的自主就不僅僅是考量到他人的福祉表示同理心本身同時涵蓋對他人自我

決定的不干涉Slote 因此認為(2004302)若我們不具有同理的能力我們也

將不能鼓勵及培養出有自主性的孩童這當然不是說只有過度投射的家長會忽略

他人的自主思考和志向擁有虔敬宗教信仰的家長對於孩童的質疑或對於性別刻

板印象的態度例如一個女孩想要成為醫生但旁邊的人卻告訴他「你還是成

為護士吧」這些情況一樣會使得人失去自主的思考和志向

但是Slote 所談的自主難道不會與關係自主有所衝突嗎 Slote 認為強調

自主主體的獨立本身並沒有否定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Slote 認為(2010a116)

Carol Gilligan 在她的著作中提到在父權社會中女性對自己的錯誤認識使女性

在社會中懷疑與否定自己的「聲音」這也使得他們將自我與自己的所思所欲分

65

離從而發展出 Gilligan 的女性道德發展三階段Slote 進一步論稱如果道德發

展階段是通過對於女性的不尊重(同理)而出現需要關注的應該是如何以同理心

作為批判父權的(patriarchal)態度與行為使得女性不會被迫以道德發展三階段作

為決定他們發展的傾向

回過頭來Slote 認為自主預設的便是為自我思考與決定(Slote 2010a117)

但這樣的主張是否代表 Slote就不重視情感與關係呢Slote認為受到他人意見的

影響和被迫接受行動之間是有差別的前者具有自我主體的自主但後者卻沒

Annette Baier 曾論述 Descartes 的意識時提到自我意識需要通過文化特

殊的語言而在獲取這些條件的期間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依靠他人也因此

Baier 認為人需要通過與他人長時間的相處以達到人格的本質部分通過他人而

成長(Baier198584)這也就是為什麼人不可能拋棄文化脈絡與關係因為

假設一個完全獨立而不受他人影響的自我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通過與他人的長

期相處而成長才能一步步成為擁有自主的人(Slote 2010a118)在這裡我們

可以發現自主是一項發展中的能力也是一個有待發展且可欲的能力

第三節 對於 Slote的批判與回應

Slote 所出版的《道德情感主義》以及《關懷倫理學與同理心》理論雖具有

新意也受到很多哲學家的挑戰Justin Drsquo ArmsLori WatsonKarsten R Sturber

等學者對 Slote 的文章批判為主將這些學者的批判統整出幾個主要觀點並以

Slote 對以上學者之回覆文章作為解答

壹同理心概念的解釋

諸多學者對於 Slote 的同理心表示質疑認為 Slote 在同理心的定義上並不

明確我們前面提過Slote 對於同理心的區別是以「感受到某人的痛苦」以及

66

「感受到某人在痛苦」的區別而同理心同時也涵蓋了不由自主的感受也就是

當某人深受痛苦折磨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喚起某些感受通過上述同理心的作

用下我們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一個人可能會看到一個正受到痛苦的人而希望對方

能夠從痛苦中脫離但他可能完全沒有感受到他的痛苦這也就是 Slote 所謂的

同理心的「接受性」同理心的接受性在我們的道德生活中是很必須的而按照

Slote 的看法我們對於道德判斷的保證也應來自於這種接受性

但不只一位學者認為 Slote 在這裡並沒有定義的明確學者 Drsquo Arms 就質疑

(2011137)同理心機制在於產生彙整(convergence)使得同理者能夠與被同理

者擁有相同的感受但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必須了解什麼是「相同的感受 (same

feeling)」我們才能理解同理心是怎麼運作

Drsquo Arms 因此分析了幾種可能性來說明同理心的機制並且對每一種可能性

提出他的質疑我們假設現在有一個人正處於飢餓的痛苦狀態這個時候如果我

們對他的狀態產生同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或許並不會贊同同理心帶給

我們的是身體狀態(飢餓所產生的生理反應)的相同感受除非我們現在真的在

肚子餓否則我們不會因為同理心而真的感受到自己的肚子正在飢餓但如果同

理心是以一種相同的方式(the same way to feel)讓我們感受到他人感受的機制

嗎這顯然也並不合理因為如果是這樣同理機制在這裡就等同於我們器官(胃)

的作用

假設所謂的同理心並不是指跟他人的生理狀況相同而是指一種心理狀態呢

這個說法似乎可行當我說我同理你飢餓的痛苦不是指我現在也感到很飢餓所

以痛苦而是我感受到你心理的一種痛苦感受不過Drsquo Arms 認為心理狀態的

說法仍然有一些令人懷疑之處考慮以下的例子瑪莉的丈夫約翰去世了她非

常的難過而我們對她產生了同理而難過在這裡如果我們說同理心是指我們跟

瑪莉一樣難過這指的是什麼意思呢首先如果我們擁有相同的心理感受那

67

麼我們所感受到的對象是否是一致的呢在這個例子當中瑪莉的悲傷對象自然

是她的丈夫約翰之死以 Slote 的看法同情這名女子的悲傷意思是我們觀察到

這名女子的難過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們要和女子有相同的心理狀

態我們所感傷的對象是否是一致的呢如果一個人從來不曾有過配偶也沒有

喪失過配偶我們有可能擁有相同的心理狀態嗎而即便我們也曾有過喪偶之痛

我們所感受到的相同感受有可能與瑪莉相同嗎對瑪莉來說約翰並不是只是約

翰她對約翰的感受是個別且獨特的這樣的感受能夠與我們對自己另一半的感

受相同嗎

Stephen Darwall 在考察 Slote 對於同理心的使用認為(2010155)Slote 的

同理心並不像 Hume是因為 Slote 的同理心當中涵蓋了覺知(awareness)他人

的動機與感受Slote 雖然認為自己和 Hume 一樣使用了傳染一詞來說明同理心

是如何捕捉他人的情感但在情感傳染這種用法中我們通過同理心所得到的感

受可能完全沒有對象而只是純然的情緒比方說在面對悲傷的情境時我們會

感到悲傷但我們卻不必然知道眼前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前面我們也提到Slote

認為同理心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認知這也說明 Slote 的同理心不完全只是一種通

過傳染而得的情感他認為同理在我們的生命成長與經驗的過程中會更加深化

但如果同理心不是 Darwall 所定義那他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學者 Noddings 則質疑同理心是否真的有接受性(20109)她認為同理心主

要還是通過我們的觀察與聆聽進而辨識出(identify)他人的情感我們經歷過這

樣的歷程後感受到了什麼而這種感受與他人所展現出來的情感正好相近我們

稱這種經驗為同理心也因此感受是在我們關注他人之後的結果Noddings 進

一步說這種經驗並非總是一路到底原因是因為當我們通過這個過程時有可

能會喚起諸如噁心懷疑警覺的情感這會阻礙我們去感受他人比方說對

於那些犯下暴行的人我們就很難產生同理除了質疑同理心的接受性Noddings

亦認為 (201010)同理心有可能會有另一個稱作「同理迴圈」(empathic circle)

68

問題而且特別容易發生在那些我們所熟悉的人身上因為我們對熟識的人有既

定的想法以至於我們在關注他的言詞時容易以我們熟悉的觀點來理解他最後

我們對他人產生了同理但我們也有可能從頭到尾都感受錯誤

貳同理心的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

Slote 認為我們在道德上的贊同與反對主要來自於我們的「二階同理心」是

觀察者對於行動者同理關懷的同理如果我們同理到對方的同理關懷則我們會

有一種溫暖的感覺這是我們道德贊同的基礎如果我們同理到對方冷血的行為

我們會有一種心寒的感覺這是我們道德反對的基礎而這種道德贊同與反對會

進入我們的道德判斷之中

但同理他人的同理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真的能夠從道德上正當與不正當的

行動中感受到這樣的情感嗎 Drsquo Arms(2011137)就認為當我們不贊同他人的

某種道德上失當的行為時在情感上會感到火冒三丈其情感反應是熱的比較

偏向憤怒的情感而不是如同 Slote 所言感受到一種心寒的感覺在進一步說

我們所觀察到的道德失當的行為其行動者的情感狀態或許是熱烈而不是冷酷

以一對傳統的父母對他們未婚女兒戀情所展現的苛刻態度為例父母可能對女兒

的行動感到心寒但是女兒在與男友談戀愛所表現的行動卻是火熱的如此旁觀

的父母是如何在女兒的戀情中感受到心寒呢同樣的 Baier(20106)也提到相

似的例子她認為道德上失當的行為其行動者所展現的情感狀態往往不是心寒

而是溫暖的情感一個殺人犯或者強姦犯在殺人或強姦時充滿了快樂或者熱情如

火觀察者感受到行動者對於受害者的熱情情感不見得就是道德上正當的行為

進一步說Lori Watson(2011143)認為二階同理心並不能穩當的成為我們

道德判斷的基礎假設有一個受到虐待卻沒有離開丈夫的妻子她認為自己的丈

夫並不是有意要傷害她她的丈夫還是很愛他只是因為她的丈夫在參與越南戰

爭之後患有「創傷後壓力症」(PTSD)無法控制自己的行動在這個例子中

69

一方面妻子對她丈夫展現出了同理關懷根據二階同理心我們感受到一種溫暖

的感受這是我們道德上贊同的行為但另一方面女人真的應該要按照同理心

所帶領她做出的行為繼續留下來陪伴她的丈夫而受到傷害嗎Watson 認為

(2011144)她的行動雖然受到我們的贊同但是她並沒有照顧好她自己沒

有適當的自我尊重也可能欠缺一些勇氣去做對的決定所以我們雖然會贊同行

動者因為同理心所展現的行動但我們在考量她的處境後還是會認為她作出了

錯誤的行動在進一步的分析中(2011145)Watson 認為在 Slote 的理論中同

理心是一種他人導向的情感機制不存在自我同理(self-empathy)的情感機制

缺乏對於自我的適當關心這種對於自我的關懷似乎是 Slote 的理論無法捕

捉到的觀點

Stueber 則認為(2011332)同理行動者的同理心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情感現象

因為一個觀察者不僅要感受到一個行動者在遭遇痛苦他者時所具有的感受(感人

所感)同時他也會感受到行動者對他人所表現的關懷行動這種心理機制主要

是一種能夠覺知行動者對他人同理關懷並因此而感受到溫暖反之則感受到寒

冷Stuber 雖然不質疑這種機制的存在但她認為像這種反映的溫暖感受仍然需

要足夠的經驗證據去支持同時她認為若感受寒冷是一種我們通過二階同理

心無法感受到行動者的同理心通常我們的感受是中立或無差別的(2011333)

也因此 Slote 可能必須更仔細的說明為什麼我們感受不到行動者同理心的情感

狀態是寒冷

參固定指涉理論

Slote 道德的固定指涉理論可以這樣理解(2010a61)我們可以說這樣一個

命題是先驗的也就是道德上為善(正當)的就是一個經由同理心作用引起的溫

暖感受的事物這種溫暖感受指向的對象是行動者(agent)的同理心在這裡

70

Slote 所謂的先驗是什麼意思呢Drsquo Arms(2010139)認為所謂的先驗指得應

該是基於道德概念或術語的理解就能知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分析命題

Drsquo Arms 認為 Slote 的後設倫理學實際上是一種概念分析理論根據前面的

理解他所提供的是一種道德概念的傾向分析但這種傾向分析Drsquo Arms 稱

其為「傾向主義的反應依賴理論」(a dispositionalist response-dependence theory)

在非道德語言的使用上會將特性實現的相關傾向當作有待經驗確認的問題

以顏色這種非道德的概念為例雖然紅色是任何能夠引起紅色視覺感官的東西

但要真正的理解紅色仍必須依賴我們視覺所產生的經驗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

得到指涉紅色的能力我們仍然需要擁有對紅色特性的經驗同樣的如果道德上

的贊同與反對在這套理論當中也會被當作一種開放的經驗問題也就是我們

需要經歷到道德上同理心產生的溫暖與寒冷我們才有辦法指涉道德上對或錯的

行為

總體來說Drsquo Arms 認為 Slote 情感主義理論的成敗關鍵還是在於是否有大

量的心理學的實證研究能夠說明贊同與反對是源自於行動者在行動時所展現出

的冷酷或溫情的特性如果道德贊同與反對有其他的理解可能比方說道德反對

其實是一種憤怒而非冷酷的情感則冷酷的特性引出我們同理上的反對就不是一

個先驗的答案

肆Slote的回應

針對上面學者的批判Slote 也一一寫文回應以下根據上面的探討主題加

以分類並依每一個主題介紹 Slote 的回應

一同理心概念的解釋

Slote 認為(2011149)「相同」(sameness)這個概念並不是最主要的區別

最主要的還是涉及對於另一個人的接納(receptive)在感受他人的痛苦時我們

71

吸收了他人的觀點與態度這也包含了接受他人的狀態與處境而這與同情心是

不一樣的同情主要的是涉及一個人對於另一個人所做出的回應

關於 Noddings 所提出的質疑Slote(2010d188)認為他的同理心並不是她

所定義的同理心按照 Noddings 的定義如果同理心是一種通過觀察來辨識之

後所擁有的一種情緒則虐待狂或者精神疾病患者都有能力去理解他人的感受

並做出有效傷害受害者的行為但 Slote 懷疑虐待狂與精神病患者能夠真正接納

對方的痛苦按照前面所說如果一個人具有同理心的話它所涵蓋的應該是具

有某種接納他人在所處的情境之下產生的總體情感例如受害者的痛苦或在被人

囚禁下的無助等等如果虐待狂只是知道受害者目前的心理狀態並不算是具有

同理心

二道德贊同與反對

通過 Stueber 的評論或許可以回應 Drsquoarms 和 Baier 的想法Drsquoarms 和 Baier

認為的二階同理心是一種觀察者同理心且這種同理心與行動者具有「相同」的

情感狀態但所謂的二階同理心同理他人的同理這個機制不是擁有與行動

者對行動承受者的相同情感而是一種感受到行動者是否展現出同理關懷的感受

所以興奮無比的殺人犯對他人施暴所展現出來的雖然是熱烈的情感但由於我們

沒有感受到殺人犯對他人的同理以及同理關懷也因此我們不會有暖心的感覺

針對Stueber認為我們若無法通過二階同理心「找出」(pick up)他人的同理關懷

大多時候我們的情感狀態都是中立或無差別Slote 認為(2011345)那是因為

Stueber 錯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無關同理心的行動也涵蓋到心寒的感受上我們可

能會漫不經心地沒有注意到他人的情感但道德失當的行為不只是是一種缺乏關

注他人的態度而已而是通過同理機制而感受到行動者的心寒感受

針對 Drsquoarms 所述我們在道德不當的行為中比較常感受到憤怒而非冷酷

Slote(2011150)認為我們確實有可能會對道德上失當的事情感到憤怒比方說

72

受到威脅或者傷害的人我們會為他們所受到的對待感到憤怒但 Slote 認為這

是因為情感會被另一個情感所驅逐的緣故正如同 Spinoza 在《倫理學》一書中

曾告訴過我們(1927185)「一個情感只能通過一個和它相反且強過它的情緒才

能被克制或移除」但 Slote 仍然認為憤怒這樣的情感難以回應我們對於某些行

為的道德反對對於 Slote 來說道德贊同與反對是完全對立的態度也因此只

有溫暖與冷酷的情感才能解釋這樣的對立性

針對 Watson 所做的批判Watson 認為即使我們對妻子的行動感到暖心但

妻子依舊在行動上是錯的因為她沒有學會關懷她自己Slote(2011153)認為

我們並不會認為妻子留在丈夫身邊是一件道德上錯的行為或許作為妻子的朋友

或家人我們會覺得她犧牲太多了遠遠超過一個妻子應該做的但我們不會責

難她留下來照顧丈夫的行為是錯誤的針對自我同理Slote 認為我們的同理心

中具有「人我不對稱」(self-other asymmetry)的特性同樣是不小心的傷害我

們會覺得不小心傷害到他人是錯的但如果不小心傷害到自己卻不是根據這個

特性Slote 認為同理他人要比同理自我要來得更容易理解(Slote 2010a46-47)

三固定指涉理論

針對 Drsquoarms 的批判Slote 認為 Drsquoarms 誤解了他的理論對於 Slote 而言

(2011152)道德主張不僅是先驗的也同時是客觀上真實或有效的也就是行

動者的態度或者動機按照本研究第三章第一節中對於先驗的討論或許已經回

答了 Drsquoarms 在開放經驗問題上的疑問先驗一詞對 Slote 而言是相對於把握住的

概念只要我們經驗到一次事物的特性之後我們就不會進一步去確認其真假

就如同眼睛只要經驗到紅色所具有的視覺感官特性他就必然把握住紅色在視覺

感官上的特性並獲得指涉紅色的能力而不會進一步詢問「引起紅色感官特性的

是否就是紅色」這個問題

73

Slote(2011153)在回應之中也進一步說明他的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並

沒有要提供任何道德概念意義上的分析正如同「紅色」「水」等自然類術語在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之中也並未提供任何科學意義上的定義或分析但

Kripke 卻告訴了我們「水」和「紅色」的概念在我們語詞的指涉上所具有的重要

關係使得我們能明白為什麼「紅色是某種波長的顏色」這樣的命題何以可能

既是經驗也是必然的命題也因此 Slote 在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中嘗試要做到

的也是類似的主張他沒有打算提供「道德錯誤」(morally wrong)這類道德術

語的意義分析但卻提供我們為何錯誤的道德行為這個主張需要同理心作用的感

受而這種感受又何以是我們先天所具有的能力並能夠指涉到道德上的對錯

但是 Drsquoarms 的批判在下面的涵義之下仍然具有很強的效果也就是感受對

象的什麼特性會引起人紅色的視覺感受這個問題通常是開放性經驗的問題「紅

色是能夠引起我們紅色的視覺感受」雖然是先驗的但有什麼特性會引起我們具

有紅色的感受卻常被認為是經驗的問題比方說科學家仍然會研究紅色的如是波

長(特性)會使我們具有紅色的視覺經驗類比到 Slote 的理論「道德贊同與道德

反對是行動者同理心所展現出來的特性並通過我們的同理心所能感受到的溫暖

與寒冷感受」雖然是先驗但具有什麼樣的特性能夠引起我們同理心具有溫暖與

寒冷的感受卻是個開放性問題但按照 Slote 的觀點這個問題似乎無需要經驗

研究就可以先於經驗的知道其答案

74

75

第四章 以同理心為基礎的道德教育

基於 Slote 對於同理心的論證我們知道缺乏同理心機制會使我們無法真

正的理解道德因為同理心能夠幫我們確立道德判斷的對錯同時同理心也能推

動我們去關懷他人對於需要受苦的他者提供幫助並與我們的義務產生相對應

的關係也因此 Slote 稱同理心為道德宇宙的紐帶(Slote 2010a13-14)

但如果同理心是我們本有的一種情感機制我們又何須要道德教育來培養我

們 的 小 孩 呢 我 們 年 幼 的 時 候 就 具 有 同 理 心 這 樣 的 體 驗 ( Slote

2007132010a17)在聽到其他小嬰兒的哭泣聲時小嬰兒自然就會感受到他人

的悲傷如果天性就能告訴我們如何行為才是對的我們又何必培養呢Slote

認為雖然年幼的孩童就有同理心但同理心的能力有程度之別一個孩童與成人

的同理心是不同的只有當他對於世界的探索與學習對於他人的生活與情緒的

體驗更進一步理解他才有辦法擁有成熟的同理心(Slote 2010a17)

孟子曾在《公孫醜上》曾提到「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

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他認為我們天生就有這種「不忍人之心」當我們看到一個快掉到井中的小孩子

時我們馬上就會觸動我們的「惻隱之心」這種情感不是來自於我們想要跟孩

子的父母交好也不是想要博得別人的稱讚更不是因為討厭小孩子的哭聲孟

子進一步說人如果有這樣的天性應該要「擴而充之矣」想辦法充實它才

能安定天下而如果不充實自己的天性就連父母也無法侍奉

Slote 同樣也肯定我們具有這種天生的能力但同理心本身仍然需要培養自

己的同理心以使自己能夠發展出成熟的同理心因此在道德教育領域中一個

教師該如何幫助孩童發展其同理心以及如何使用同理心來與孩童建立關係將是

我們即將碰到的問題Slote 對於這兩個問題分別給出了不同的論述本章藉由

這兩項者的探討嘗試以道德情感主義的觀點來討論道德教育的方向

76

第一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方法之啟示

本節主要闡釋 Slote 在道德教育中教學方法的探討其重點有三第一個重

點為 Slote 對於 Kohlberg 在道德教育上的觀點進行反省Slote 認為雖然 Kohlberg

曾提及道德教育中的情感角色但由於他重視認知的發展而沒有重視行為與認

知間的動機情感的作用(Slote 2010c130)第二個重點為 Slote 論述 Hoffman

在孩童的同理心發展以及如何發展孩童同理心的教育方法並接受 Hoffman 對於

孩童管教的立場他認為與其使用外部控制與懲罰的方式使孩童服從規則不如

以發展內部同理心為主的「誘導訓練」方法作為教育道德的方針(Slote

2010c138)第三Slote 對於同理心發展的觀點也有他自己的見解是從他對於

同理心的哲學觀點作為一種衍伸因此放入最後作為討論

壹對於 Kohlberg道德教育觀點的反省

Slote 認為(2010c128)對於同理心的關注不代表我們應該將理性或認知活

動排除在外因為更完善的同理心也確實需要理性和認知的發展根據 Hoffman

的研究(200091)我們對於弱勢群體的認識以及對於他們處境的了解會增加我

們同理心的作用而進一步展現我們的同理關懷但如果是這樣Slote 的觀點

又與著重道德認知發展的哲學家有何不同呢在此我們以著名的道德認知發展

論學者 Kohlberg 道德教育理論為例加以說明

受到 Kant 的理論影響Kohlberg 在道德發展理論的建構關注在認知能力的

發展上他以道德原則為行為所依循的穩定原則這些原則就像 Kant 所提出的

道德律(moral law)具有客觀性與普遍性通過發展的方法與各種不同道德原

則的層次高低Kohlberg 並將道德發展分為三階六段(蘇永明1996158)

Slote 認為Kohlberg 的道德發展理論主要考慮的是道德認知在道德原則推

理的發展他將道德發展分為三階六段道德發展的最終階段普遍倫理取向

77

(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是個人能經由邏輯思考抽象且普遍化(general)

的原則來判斷行動的對錯兒童要發展出具備能夠思維抽象以及普遍化道德原則

的能力(Noddings amp Slote 2002350 Slote 2010c129)

對於 Slote 來說(2010c129)Kohlberg 的理論更多的關注在於認知發展

而比較缺乏對於道德動機的發展與道德動機起源的解釋Kohlberg(Kohlberg amp

Hersh 197756)雖然提及到同理心可以超越道德規範的認識是一種推動他人

道德行動的可靠動機但對於同理心如何在道德發展及道德教育中發揮作用

Slote 認為 Kohlberg 著墨的不多

貳Hoffman的「誘導式訓練」

Slote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很大程度的借鑒了Hoffman在同理心心理學研究

因此這裡我們有必要先討論 Hoffman 如何善用同理心的特性來培養孩童之道

Hoffman 認為同理心所展現的道德動機與行動需要父母與師長的教導他

用一種稱為「誘導訓練」(discipline induction)或是「誘導法」的方法來培養孩

童的同理心這種方法主要與「訴諸權力」(power-asserting)的方法相對Hoffman

(2000144147)發現在親子關係中以權力結構來訓練孩子很有用是因為在親

子關係中父母在孩童生活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他們可以控制物質上的供給

他們也可以懲罰孩童這種方法利用力量或脅迫的方式來要求孩童遵守道德規

Hoffman(2000151)提出了一種通過孩童具有的同理心能力來引導孩童注

意到自己的行為造成他人的傷害對 Hoffman 而言誘導法要能夠傳遞對孩童行為

的不贊同並且讓孩童知道這種行為是錯的引導必須要達到兩個條件第一個

條件是讓孩子注意到受害者因為他的行為而感到受傷要將這個受傷在孩子面前

凸顯出來激起孩童的同理心第二誘導主要是針對孩童的行為所引起的憂傷

78

或痛苦這種感受給予孩童感受到自己錯誤的傷害他人從而對自己的行為產生

強烈的罪咎感(guilt)

Hoffman 認為(2000157-158)經過多次使用誘導式方法訓練孩童的同理心

孩童會自動連結不好的情感(罪咎感)與傷害行為並通過多次類似事件的連結慢

慢在兒童心中形成「劇本」(Scripts)劇本使孩童紀錄關於經歷與事件情感的連

結而每一次有新的經驗進入劇本也會將相關的細節整合起來此外人們不

只是通過經驗而同理感受到內疚才建成「劇本」Hoffman 認為我們可以通過想

像和思考來預想「劇本」與「劇本」有關的罪咎就連結在一起並可能阻止人

們擁有傷害行為的動機(Hoffman 2000162-163)

同時Hoffman 認為誘導式方法在教育方法上能夠幫助孩童或成人發展同

理心去關懷弱勢群體父母或是師長可以向學生展示文學影視作品來使他們進

入未知群體的情境之中並通過討論與對話的方式激起學生的想像並使他們能

夠對那些處境進行想像

參Slote對於道德教育方法之觀點

Hoffman 的誘導法雖然提供了 Slote 很多在道德教育的靈感但 Slote 認為通

過他在後設倫理學當中的假設道德判斷與同理心之間的關係也會影響學生的道

德判斷這對於學生在道德規範的學習上有重要的影響而這可以更深化的說明

一些 Hoffman 的理論以下針對此來討論

Slote 認為同理心會讓他人的情感或態度如同滲透一般進入我們之中正如

同前面幾個章節所介紹的Slote 與 Hume 同樣認為同理心所接收的情感就像是

傳染病一般由不得我們選擇會不由自主地使我們感受別人的情感(Slote

201515)當孩童的父母在誘導孩童激發他的同理心時也會對那個受害者展現

出一種同理的情感或態度而這種態度或情感通過同理心的滲透作用同樣會讓孩

童捕捉到父母的關懷動機或情感所以一般來說在父母刻意的誘導孩童關懷他

79

人福祉與感受的同時孩童也會因為同理心的滲透感受到父母對於他人的同理

關懷也就是說如果誘導式訓練成功的話孩童也會同時敏感於他人的感受或

福祉不只如此通過其他文學以及影視作品的閱聽也會同樣的讓孩童「感染」

到虛擬角色的態度或情感(Slote 2010c135)

在我們前面的章節中也提到 Slote 認為二階同理心對於同理關懷所產生溫

暖與寒冷的感受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也是我們道德判斷的基礎通過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我們必須通過這種感受才有辦法固定道德語言的使用否

則就如同色盲雖然能夠使用紅色一詞卻從不真正認識紅色一般

Slote 以這個論點來說明同理心除了前面所提到不由自主的滲透反應外它

通過感受到溫暖與寒冷會影響孩童確定道德命令與道德規則的使用也就是當某

人做出一個道德宣稱時他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與情感就會被他人的同理心感受

從而有贊同與反對的反應也因此小孩子也同樣會利用同理心來感受他人在談論

道德時的態度

即便誘導式訓練可以完全不使用任何清楚的道德命令來誘導孩童關懷他人

但如果直接使用道德斷言說他們做錯了則他們會將當時成人的情感與態度作為

固定其道德語言的根據這種由同理所產生的感覺印象(impression)根據 Slote

的說法(Slote 2010c137)即使對於道德語言完全不理解的孩童也能通過同理

心獲得這種印象以經過同理心所產生的感受為基礎孩童會學習更進一步的精

確思考道德詞語也因此對於 Slote 而言對於孩童如何學習道德規範與命令

道德教育者在道德規範和命令時所展現的態度與情感也是道德教育中重要的因

第二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中自主與尊重的啟示

80

前面我們提到了「尊重」與「自主」Slote 認為我們雖然活在關係之中但

我們也要慢慢的發展出自我的選擇與決定Slote 在他的論述裡認為尊重是適當

的同理他人他以具有成功替代症的家長來說明為什麼在這個情況之下家長沒有

尊重孩童雖然 Slote 看似回應了這個問題但仍然有幾個處於模糊地帶的問題

尚未回應對於這些問題的回應將有助於我們對於教育中尊重自主的理解

壹關懷與尊重

在前面我們論述 Slote 對於尊重他人自主的看法主要來源於同理心「一

個尊重他人自主的行為若且唯若這樣的行為是對他人適度展現同理心的行為」

以此 Slote 認為過度投射症的父母並不尊重他的小孩一個冷漠的父母也不算是

尊重他的小孩因為他們都欠缺了適度的同理心

對一個教師而言適度的展現同理心代表著什麼呢在行動上的表現是對於

他人的選擇不加以干涉還是對於對方福祉的關心而欲求對方的利益呢誠然

學生在關係中生活很多時候要做出自己的選擇但如果關係與自我產生了衝突

又應當如何抉擇呢舉例而言在學生選擇大學院校以及未來發展時常常遇到

來自關係的衝突不管是父母的願望還是師長的期待這種時候應該是尊重學

生的自主呢還是因為爸媽認定的選擇較有價值而選擇接受呢這樣的衝突是

否可以用 Slote 的同理心來理解呢如果不干涉而放任孩童自己做選擇師長真

的算是關心小孩嗎我們或許可以先從對於 Slote 的批判說起

Darwall 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2010156)Slote 的同理心與關懷其實並不相

同關懷考量的是他人的善與利益而同理心則是一種辨識他人狀態並尊重他人

的自主選擇不去干涉他人的價值與好惡Darwall 用一個例子來描寫這兩種有

何不同假設你有一個二十幾歲的女兒正打算做一件你覺得不好的事情抽菸

她知道她會有健康上的問題但她現在就是很想抽菸在你全面的考慮下你覺

得抽菸對她來說不好你會關懷自己的女兒希望她停止吸菸因為你考慮到她將

81

來的福祉而你真的覺得不要吸菸對她來說比較好但如果你認為這是她的人生

她應該要過她想過的人生不應該去干涉而要選擇尊重她的自主也就是應該讓

她自己的選擇引領她的人生自己作主或許你會認為給自己的女兒自主是很重

要的即便你可以關懷她的福祉並給她適時的幫助如此Darwall 認為 Slote

所說的同理心是尊重對方的價值與好惡不加以干涉如果是這樣的話Slote

的同理心又是如何產生關懷呢在什麼意義下他算是一種關懷呢

Slote(2010d191)認為對於他人的關懷與尊重是可以互相包容在同理心這

個概念之中我們可以在不干涉對方選擇和決定的情況下為了他福祉的緣故

嘗試去說服或影響他人改變他的想法雖然如此但在現實的情境中確實有時很

複雜難解舉例來說一些機車駕駛很不喜歡戴安全帽即使他們知道那很危險

而在這個國家中每個州對於戴安全帽的規定並不一致所以不意外的會有些人

同意或不同意戴安全帽這樣的規定假設一個兒子不打算騎摩托車戴安全帽他

的母親不贊同他這樣的做法因此他拆掉了他的引擎除非他肯戴安全帽這位

媽媽做錯了嗎她是否不夠尊重他兒子的自主

Slote 認為(2010a120)在典型的自由主義立場中母親的確是做錯了因

為她不應該干涉她兒子做的決定這樣不是一個尊重自主的行為但是如果那個

強迫兒子騎機車要戴安全帽的母親清楚了解她兒子對她干涉的感受滿滿的

失落與憤怒但是她或許仍然覺得應該要強迫兒子戴安全帽或許我們會希望或

假想兒子有一天會感謝他的母親但我們也可以想像到她的兒子堅持自己的立場

母親不能也無法假設他會改變他的想法但是她可能還是堅持自己的立場

Noddings 針對這個問題曾經這樣回答(Slote 2010d191)她認為做為一個母親

還是會繼續地與自己的兒子討論期望有一天她能夠成功說服兒子自己戴上安全

帽但她不會強制的讓兒子戴安全帽以免破壞她與兒子之間的關係

82

不論如何Slote 認為他的尊重並不像 Darwall 說的因為他認為自主不是要

求我們與他人孤立把自己當作與他人不相干的個體Kennifer Nedelsky(198912)

認為當人們自問「人如何能自主」答案絕對不是孤立而是人與人間的關

係(relationship)與家人朋友師長與愛人的關係通過這些關係提供自主

發展的必要支持與引導這樣看來關連並不站在自主的對立面而是構成自主

的先決條件這也是為什麼 Slote 認為人不可能脫離文化與社會的原因

回到尊重與關懷的探討Slote 認為尊重與關懷之間確實存在著一些在實踐

中難以區分開來的因素但通過回應 Darwall 的質疑他說明自己仍然主張應該

關愛他人為他人的福祉著想只是我們不應該過度投射自己的情感從而剝奪

他人的選擇與決定在學生選擇大學院校以及未來發展時尊重學生的自主不代

表不關懷學生的未來福祉但絕對不是以「為了你好」的名義剝奪他人選擇的機

貳尊重他人自主即同理他人的情感

尊重學生是極為重要的概念但尊重一詞並不是冷冰冰的概念根據我們前

面的討論對於他人自主的尊重是來自於我們的同理心是同理心的包容性讓我

們不由自主地去為他人著想為他人的痛苦表示我們的關懷這種由同理心所發

展出的關懷會讓我們同理學生的處境做出行動而不會讓我們不會過度得投入自

我的情感將自己的喜好與偏愛加到別人的身上

Van Manen 曾提到師生關係之間具有一種教育意象也就是教師同時要具有

尊重兒童的現況和可能的蛻變這種教育意象所關心的是兒童成長在內的兒童本

身的好而不是其他外在的目的(例如科學目的商業利益)(19911931)一些

看中比賽的勝利勝過學生身體健康發展的教練將自己的事業發展超過孩童發展

的父母等等皆不算是這種理想教育意象的展現

83

Van Manen 的看法和 Slote 的看法有些類似在過度投射父母的例子裡我

們可以看到對於自我慾望強加於孩童未來發展的可能並不具有教育的意象他

沒有同理孩童所具有的可能性而只是在考慮未來所能圖的好處

同時 Slote 認為的自主是通過成長而日漸成熟也因此這種自主這也就是前

面提到的如同 Baier 所說自我在成為自己以前仍然需要倚靠社會依賴關係

這表示自我的自主性是鑲嵌在社會脈絡之中但不代表我們將自我意識完全的否

定消融於關係中而是在關係中人們漸漸的成長並能夠發展出自我的自主

性這也是 Slote 所認為同理的關懷應該是能夠兼顧關係與自主使得人們能

夠在關係中建立起自我的自主性(Slote 2004294)

84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總結前述針對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教育以及其在同理心概念上之探

究提出討論及其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第一節 結論

壹Slote強調道德判斷需建立在同理心機制的贊同與反對始能幫助對於道德

判斷上對與錯的認識

根據本研究第三章第一節的討論中Slote 主張道德並非是通過道德理性所

認識的對象並認為不僅關懷他人的利他行為的根源是同理心對於他人道德行

為的贊同與反對是來源於同理心機制的溫暖寒冷感受這種對於溫暖與寒冷的

情感能確立道德判斷中「對」與「錯」的指涉是道德認識的必要條件有鑑於

此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同理心這樣的情感機制不僅是我們在道德實踐上有效

的推力亦作為道德判斷中的對與錯認知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貳Slote主張同理心與行為動機的必然聯繫並且能提供我們在道德義務與道

德原則上的支持

Hume 以及 Hutcheson 都同意道德義務與原則本身並不具有引起行為者行

動的自然動力就此而論Slote 強調同理心不僅在實證心理學的研究中能激起

他人道德行為的動機並且同理心的運作與我們道德的義務具有一致性的關係

誠如林建福(20064)所論教育應當把感受的培育視為重要的道德關懷之一

根據這樣的論點研究者認為同理心的培養有助於人們產生幫助他人解除痛苦與

關懷行動的道德動機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略的情感機制

參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Slote贊同 Hoffman的主張強調教師需要注意同理

心的特性以「誘導式訓練」作為教育的方法

86

Slote 肯定 Hoffman 的實證研究並認為「誘導式訓練」這種道德教育方法

能夠善用同理心的運作並使學生更深刻的認識道德同時 Slote 也認為同理心所

具有的不由自主特性將使學生不由自主地以同理心感受教育者在道德判斷時所

產生的態度就此而論教育工作者須注重同理心的特性並善用「誘導式規訓」

教育方法

肆在師生關係上Slote強調適當的同理心機制與尊重自主的相關強調尊重

學生自主的情感基礎

Slote 強調尊重自主的觀點在於尊重對方的選擇與意見同理關懷雖然同樣

注重道德實踐者在脈絡關係中做出選擇的基本假設因而對於關係中的選擇有

干涉的可能但在成熟的同理心機制運作上一個尊重他人的行為者並不會過度

的將自我情感消融於被同理的對象而成為他人以此論之尊重他人的自主與同

理他人的情感具有同樣的意涵

第二節 建議

壹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主要針對 Slote 的兩本著作《道德情感主義》以及《關懷倫理及同理

心》兩本書作為主要文本由於研究者的能力限制尚未能補全其所有關於同理

心的相關論述也未能針對其發展之德行知識論做深入的探討也因此後續研

究可針對《教育與人性的價值》第四章「情感主義的理性教育」並輔以《從啟

蒙到接受性-重新思考我們的價值》一書以探究同理心在德行知識論的相關論

述以完善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的內涵

貳有關同理心以及教育的實證資料研究

Slote 雖然常使用心理學素材作為其論證的重點但其理論的假設與研究取

徑仍然是以在哲學探討為主根據前面章節對於 Slote 的探究可以發現二階同

87

理心的感受及其運作機制仍然需要更多實證心理學的研究來佐證另外本研究

也主要偏重於哲學理論的探究對於教育實務現場的狀況或許無法直接做出回應

因此有關教育的實徵研究以及實務面向的討論也可以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88

8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方(2011)語言哲學台北市三民

王楷(譯)(2011)Michael Slote著情感主義德行倫理學 一種當代的進路道

德與文明2011(2)28-35

朱為民(20171月)從高中生扮演納粹黨談同理心的培養康健雜誌取自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2024

李家蓮(2015)論斯洛特對哈奇森rdquo道德感官rdquo的rdquo復興rdquo湖北大學學報42(6)

38-43

何享憫(2010)應用繪本實施國民小學「同理心」品格教育教學之研究新竹

縣教育研究集刊1071-108

何瑞玲(20105月)首例逼印勞吃豬肉雇主被起訴自由時報取自http

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394455

李奉儒(2014)教育哲學研究之詮釋學方法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

育哲學方法論(pp45-75)台北市 學富

沈睦庭(2013)德行倫理學觀點下的儒家倫理研究 以Michael Slote與孟子為

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台北市

林人芳(201612月 )校慶扮希特勒惹以德抗議 外交部籲國人應有同理心

今日新聞取自httpwwwnownewscomn201612262258270

林火旺(2009)基本倫理學台北市三民

林逢祺(2010)教育規準論(二版)台北市五南

林建福(2006)德行情緒與道德教育台北市學富

林建福(2009a) 同情道德與道德教育的哲學探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4)

1-26

90

林建福(2009b)德行取向的道德教育- 從亞里斯多德康德與彌爾的德行思想

到當代品格教育台北市學富

林正弘(2002)道德感覺的理論載於Robert Audi主編 劍橋哲學辭典795-796

台北市貓頭鷹出版

林雅萍(2016)對自主的再思考 關係取向應用倫理評論6137-57

吳秀瑾(2005)依靠與平等 論 Kittay 愛的勞動女學學誌 婦女與性別研究

19157-183

洪哲政(201612月)中學生全班動員變裝納粹 以色列強烈失望與譴責聯

合報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12189330

洪漢鼎(2014)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品安(20105月)印尼家務工被逼吃豬肉勞團勞雇不對等 難維文化尊

重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2104

陳真(2013)論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義哲學研究1102-110

陳豐偉張家銘(譯)(2005)Arthur P Ciaramicoki amp Katherine Ketcham著同

理心的力量(The Power of Empathy)台北市麥田出版

黄彦华(2013)斯洛特的道德情感論及其當代的德育意義哲學百家12

128-130

黃藿(2000)德行倫理學的復興與當代道德教育哲學與文化 27(6)

522-531

郭世平(2010)同感與道德話語哲學與文化41(3)153-168

張雪珠(2003)哈澈遜的道德感倫理學與康德早期的倫理學輔仁大學哲學論

集36103-132

葉丙成(201612月)葉丙成納粹事件的反思無感比無知更可怕天下雜

誌 獨 立 評 論 天 下 取 自 http

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15article5159

91

賈馥茗陳寶山黃漢昌游振鵬吳美瑤(譯)(2013)Immanuel Kant著

康德論教育台北市五南

楊深坑(1988)理論詮釋與實踐-教育學方法論論文集(甲輯)台北師大

書苑

楊韶剛萬明(譯)(2002)Martin L Hoffman著移情與道德發展 關愛和公

正的內涵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蔡佩容(2014)國小二年級生命教育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幼兒教育研究6

30-52

劉斐玟朱瑞玲(2014)導論載於劉斐玟朱瑞玲主編 同理心情感與互

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頁1-18)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

簡成熙(2000)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的辯論女性倫理學的積極意義教育資

料集刊25118-211

簡茂發單文經(1995)從心理學的觀點論現代倫理道德教育之道收於財團

法人弘揚社會道德文教基金會主編現代倫理道德的理論與實踐111-131

台北財團法人弘揚社會道德文教基金會

蘇永明(1996)郭爾堡的道德認知發展論評析教育研究所集刊37155-170

92

貳外文部分

Baier A (1985) Postures of the Mind Essays on Mind and Morals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aier A (2010) Is Empathy All We Need Abstracta 6(2) 28-41

Batson C D (2011) Altruism in Human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tson C D Duncan B D Buckley T amp Birch K (1981) Is Empathic Emotion

a Source of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0(2) 290-302

Blum L A (1988) Gilligan and Kohlberg Implications for Moral

Theory Ethics 98(3) 472-491

Darwall S (1998) Empathy Sympathy Care Philosophical Studies 89(2) 261-282

Darwall S (2002) Welfare and Rational Care Oxford U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arwall S (2010) Sentiment Care and Respect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53-162

Drsquoarms J (2011) Empathy Approaval and Disapproval in Moral Sentimentalism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1) 134-140

Eisenberg N amp Mussen P H (1989)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gley C R (2002) Compassion Fatigue Psychotherapistsrsquo Chronic Lack of Self

Care Psychotherapy in Practice 58(11) 1433-1441

Foot P (1967) The Problem of Abortion and Doctrine of the Double Effect Oxford

Review 5 5-15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93

Haste H (1996) Communitarianism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Morality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5(1) 47-56

Hoffman M L(2000)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me D (1978)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L A Selby-Bigge Ed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39)

Hutcheson F (1995) A System of Moral Philosophy 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

Jahoda G (2005) Theodor Lipps and the Shift from ldquoSympathyrdquo to ldquoEmpathyrdquo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41(2) 151-163

Kant I (1987) Fund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 (T K Abbott

trans)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85)

Kennedy J M (1987 October ) Jessica Makes It to Safety--After 58 12 Hours Los

Angeles Times from

httparticleslatimescom1987-10-17newsmn-3702_1_jessica-mcclure

Kohlberg L amp Hersh R H (1977) Moral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the theory

Theory into practice 16(2) 53-59

Kripke S A (1980) Naming and Necessity Campridge MA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Mackenzie C amp Stoljar N (2000) Relational Autonomy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Automony Agency and the Social Self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delsky J (1989) Reconceiving Autonomy Sources Thoughts and Possibilities

Yale JL amp Feminism 1(5) 7-36

Noddings N(1984) Caring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94

Noddings N amp Slote M(2002) Changing notions of the moral and of moral

education In Nigel Blake Paul Smeyers Richard Smith and Paul Standish(eds)

The blackwell guide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pp 341-354)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Noddings N (2010) Complexity in Caring and Empathy Abstracta 6(2) 6-12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01) Retrieved December 25 2015 from

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empathy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01) Retrieved December 25 2015 from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sympathy

Peters R S (2015) Ethics and Education (Routledge Revivals) New York NY

Routledge

Ryle G (1972) Can Virtue be Taught in R F Dearden P H Hirst and R S Peters

(eds)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ason LondonUK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434-447

Scheler M (1954) The nature of sympathy (P Heath Trans) London UK RKP

Slote M (2001) Morals from Motive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lote M (2004) Autonomy and Empathy Soci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Foundation

21293-309

Slote M (2007) The Ethics of Care and Empathy New York NY Routledge

Slote M (2010a) Moral Sentimentalism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lote M (2010b) Caring Empathy and Moral Education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

101093oxfordhb97801953128810030013

Slote M (2010c) Sentimentalist Mo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25-143

95

Slote M (2010d) Reply to Noddings Darwall Wren and Fullinwider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87

Slote M (2011) Reply to Justin DArms and Lori Watson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 148-155

Slote M (2015) Saucers of Muds Why Sympathy and Altruism Require Empathy

Ethica amp Politica 17 12-26

Smith A (1793)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

Spinoza B D (1927) Ethic(WH White tran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year 1677)

Stueber R S (2011) Moral Approval and The Dimensions of Empathy Comments

on Michael Slotersquos Moral Sentimentalism Analytic Philosophy 52(4) 328-336

Stevenson C L (1937) The Emotive Meaning of Ethical Terms Mind 46(181)

14-31

Stocker M (1976) The Schizophrenia of Modern Ethical Theorie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73(14) 453-466

Van Manan (1991) The Tact of Teaching The Meaning of Pedagogical

thoughtfulnes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Watson L (2011) Comments on Michael Slotersquos Moral Sentimentalism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 142-147

Wispeacute L (1986)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ympathy and Empathy To call forth a

concept a word is meed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2)

314-321

Wispeacute L (1987)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Empathy In N Eisenberg amp J

Strayer(Eds) Empathy and Its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7-37

Page 2: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i

謝誌

能完成這篇論文要感謝很多人所給予的幫助雖然我只能以簡短的話語致上

我的謝意但事實上我內心那個受到他人幫助的感動實在難以言喻無法窮盡

感謝我的父母在我最焦慮不安的時候給予我鼓勵也給我足夠的空間開展自己的

思想他們默默的支持我的腳步使我能夠一步步的踏穩而無後顧之憂

在研究所的路程中我感謝林建福老師對於我的教導老師的課程是我對於

情感與道德的啟蒙也開啟了我對於道德教育的研究老師認真地教導以與研究

熱誠使我對於道德教育的領域更充滿了興趣在指導論文時老師的幽默與深入

淺出的講解更使我在哲學的探究中更深刻的了解問題對於我的不時的打擾與初

生之犢的無禮總是「同理」與包容並時常關懷與鼓勵我的課業與生活老師的

仔細使我更謹慎的審視自己的問題與文字對於老師我只有無限的感激感謝黃

藿老師精闢的分析使我更明確的知道自己論文的缺失陳伊琳老師的溫厚的關

心使我感受到溫暖對於論文口試時的意見也使我獲益良多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很感謝王昱法與我漫談的晚餐時間他的新奇點子與意

見總使我驚奇也給予我許多論文上的靈感殷麗雅常常傾聽我的內心憂慮與哀

愁也時常與我討論這使我更有信心書寫自己的觀點在我迷茫與困惑之時

感謝黎偉與柯喬元的許多關心與建議也感謝教會的弟兄姊妹在痛苦與挫折中

他們的鼓勵也使我更有動力還有太多太多的朋友的幫助他們的付出使我的生

命與學業充滿溫度對於他們的感激之情無以言表

生命是一條峰迴路轉的路我很幸運的走上學術的殿堂敲門進入神聖的院

牆學習到思考的美好並遇到生命中充滿驚奇的人事物這會是我生命中不可

遺忘的一塊拼圖它讓我生命更加完整與豐富

ii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通過概念分析及詮釋學方法對於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概念及

其道德教育的蘊義進行分析主要研究的目的如下(一)釐清 empathy 之字源

字根及其概念(二)理解與分析 Slote 以同理心所開展之道德情感理論(三)

介紹 Slote 的同理心概念所遇到的批判與 Slote 的回應(四)探究 Slote 的道德

情感主義之同理心描述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本論文的研究結果如下(一)Slote 強調道德判斷需建立在同理心機制的贊

同與反對始能幫助對於道德判斷上對與錯的認識(二)Slote 主張同理心與行

為動機的必然聯繫並能給予我們在道德義務與道德原則上的支持(三)在道

德教育的方法上Slote 贊同 Hoffman 的主張強調教師需要注意同理心的特性

以「誘導訓練」作為教育的方法(四)在師生關係上Slote 強調適當的同理心

機制與尊重自主的相關強調尊重學生自主的情感基礎

關鍵字麥可middot斯洛特道德情感主義同理心道德教育

iii

Abstract

The present thesis is intended to present a scrutiny of Michael Slotersquos

concept of empathy offered in the field of moral sentimentalism and

specifically focuses on the implications with regard to moral education

The argumentation consists of four parts

(1)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mpathy from

contemporary definition to its historical context

(2) an examination of Slotersquos concept of empathy in his moral

sentimentalism

(3) critiques of Slotersquos moral sentimentalism and his reply and

(4) implications for moral education

In Slotersquos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alism moral approval and

disapproval are based upon the mechanism of empathy and the way they

enter into moral judgments This approach helps broaden the

understanding of moral right wrong Empathy as Slote argues plays a

greater part in motivating moral agent than reason does and moral

sentimentalism is therefore more an explanatory theory than rational

deontology Slote agrees with the teaching method of ldquoinductionrdquo

proposed by Hoffman another leading figure of empathy and moral

education Compiling Slotersquos concept of empathy with the ideas of

respect and autonomy in his later reply to critiques the thesis presents a

teacher-student relation based on empathy where studentrsquos autonomy is

respected by teacher

Keywords Michael Slote moral sentimentalism empathy moral

education

iv

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14

第二章 同理心的內涵 17

第一節 empathy與 sympathy之概念比較 18

第二節 M Slote所論同理心之哲學與心理學脈絡 28

第三章 M Slote道德情感主義探究 39

第一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後設層次 40

第二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規範層次 49

第三節 對於 Slote的批判與回應 65

第四章 以同理心為基礎的道德教育 75

第一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方法之啟示 76

第二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中自主與尊重的啟示 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86

參考文獻 89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總共分為三節第一節將說明本研究為何以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

(empathy)概念以及其對道德教育的蘊義作為研究主題並且同時介紹本研究

之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二節將說明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第三節將說明本研究

的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一同理心的重要-一個新聞事件的提醒

105 年 12 月 24 日發生一件新聞新竹光復中學舉辦以歷史人物變裝為主題

的校慶活動有一班男女學生複製納粹德國武裝親衛隊制服舉著納粹德國旗幟

軍徽遊行以紙箱自製一輛德軍虎式戰車模型模仿親衛隊受校對於這樣的事

件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上午發出聲明「前總統馬英九去年才剛參加

國際大屠殺紀念日但才過了 1 年新竹光復中學就出現這樣的活動」該對此

事表達強烈失望與譴責(洪哲政2016)我國外交部也呼籲國人應具有同理心

正視象徵蔑視人權與壓迫所代表的納粹標誌(林人芳2016)

這件事情的發生引起了很大的討論有論者開始重視歷史教育的問題認為

如果我們的歷史教育只教授認知性的知識是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納粹象徵什麼

樣的意義學生只是為了考試而吸收歷史事實或歷史知識沒有感受該歷史事件

當中猶太人的苦難這種對歷史事件的無感是教育上重大的缺失(葉丙成2016)

也有人將重點放在「同理心」上尤其是「培養同理心」這個道德教育的議題上

朱為民以自身在德國參觀集中營時德國學生厭煩的反應來說明缺乏同理心的

培養使得學生並未深刻認識到事件所帶來的意義對受迫者痛苦的理解以及對這

樣歷史事件的警惕(朱為民2017)

2

研究者同樣也有在歷史教育上很大的震撼對於 228 事件白色恐怖時期

研究者在學校的學習中並沒有特別理解它的重要性只記得事件年代歷史的起

因以及所發生的歷史影響因為這些是考試中必定會出的題目參觀 228 公園以

及邀請歷史專家所講解的歷史也只是歷史課本的註腳甚至覺得一再提起同樣的

事件著實令人煩悶直到實際看到了紀錄片以及受害者的親口敘述時才感受到那

種落差才驚覺這是一起攸關許多台灣人生命的大事件白色恐怖時期甚至是與

祖父母有關的時代思想到祖父母的提心吊膽研究者才發現我們並沒有真正

感同身受而只是把它記下來不站在那些受害者的角度感受不能理解他們在

228 事件所受到的傷痛也不能理解這個歷史事件對台灣整體有多大的影響

研究者認為這中間的落差是因為我們沒有同理歷史人物的感受以至於我

們輕看了那些重大的事件在《同理心的力量》一書中作者 Arthur P Ciaramicoki

和 Katherine Ketcham 便認為同理心讓我們可以更敏銳地察覺他人的思想與感

覺 (陳豐偉張家銘200522)同理心也能使人超越自我的限制而以別人

的心境看事情(簡茂發單文經1995111)若我們缺乏這樣的視角就會出

現這樣的落差譬如在這起新聞事件中若我們沒有對這段歷史受害者的同理心

我們很容易就做出了看似無害但實際上是傷害他人的行為更進一步說若我

們沒有對他人的同理心的話我們也有可能在看似無害的行為中傷害對方前一

陣子台灣也曾發生雇主逼迫印尼移工吃豬肉的新聞(何瑞玲2010陳品安

2010)對於穆斯林來說吃豬肉的沉重罪惡感就像是吃素的出家人吃葷一樣嚴

重有些雇主雖然知道這些事實但卻仍以「入境隨俗」來要求那些移工吃豬肉

無視他人因為違反信仰而產生的難受與痛苦或許也是同理心不足所產生的負面

案例

前面所提到同理心這種「以他人觀點看待世界」的特性受到不少心理學家

以實證的研究加以證明其中C Daniel Batson 認為能夠做出「為他人提供福

利(welfare)」的利他行為(Altruistic behavior)是由同理心驅使而為(Batson

3

2011 Eisenberg amp Mussen 1989)他著名的「同理利他假設」1企圖以實證

科學的方式證明同理心是利他行為的動機擁有同理心會讓人更想要幫助他人

它能幫助打破人與人之間的藩籬Martin L Hoffman的研究《同理心與道德發展

關愛和公正的內涵》(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Caring

and Justice)(楊韶剛萬明2002Hoffman 2000)一書在實證研究上說明同

理心與道德發展的關係通過對於同理心的陶冶將有助於孩童的親社會傾向與

道德發展在台灣的行動研究中也有學者致力於以故事繪本的課程來培養孩

童的同理心讓孩童能夠養成「體諒他人」的品德(何享憫2010蔡佩容2014)

這些都凸顯出同理心在道德教育領域中的重要性

故研究者認為同理心在使人感受他人的苦樂在實踐道德上有它重要的位

置本研究以同理心為探究的主題期盼通過探究同理心而能對道德教育有所啟

示包含如何培養學生的同理心使他們能夠更敏銳的覺知他人的情感並產生助人

行為這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二同理心與倫理學的探究-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特點

在倫理學領域的主流思潮中理性的功能被高度的重視從 Plato 開始到

Immanuel Kant他們強調理性在道德領域中的地位Plato 說有德的人乃是靈魂

中的慾望聽從理性的指揮Aristotle 在他的論著中說道人之所以為人乃是因為

他是理性的動物真正的道德行為乃是有實踐智慧者會從事的事情實踐智慧是

一種理智的德行(林火旺2009197) Kant 在其著作《道德形上學底基礎》

認為人應當尊重身為理性的存有者(rational beings) 的他人所擁有的基本尊嚴

(dignity)應該始終把自己和他人當作目的自身而絕不是僅把他人當作工具

(林建福2009b119Kant 198756Slote 2010a108)人是自我立法者法

1 Batson(2011 11)假定同理的關懷(empathic concern)或同理心創造利他的動機同理心除

了會引出以他人為重心的情緒(other-oriented emotion)通過同理心也能夠覺察到他人福利的需

要進而能夠做出有利於他人的行動也因此在 Batson 的看法中我們每日生活所體驗到的同

理心有兩個必要條件(1)覺察他人的需要以及(2)珍視他人的福利(2011 33 )

4

是自我以理性存有者的身分頒給自己的通過這種自我立法人控制自我的情感

自我好惡傾向等影響行動的事物從而以克制情緒的激動支配熱情以達到自主

(autonomy)(Kant 1987 56-57)

Kant 在《論教育》中提到教育要使學生知曉了解行動的原則及其與義

務觀念的關係(賈馥茗陳寶山黃漢昌游振鵬 amp 吳美瑤201397)Kant

的道德理論對日後的道德研究者也起了很大的影響著名的道德認知發展論學者

Lawrence Kohlberg 深受 Kant 理論的影響重視道德的認知發展並通過實證的

心理學研究確立道德發展的三階六段論(蘇永明1996157-158)

Kohlberg 的理論影響甚廣他的理論主導道德發展這個研究主題約三十年

期間也有許多豐碩的成果但他主要將焦點關注在理性的探究上(Haste 199649)

這使得情感與情緒沒有在他的論述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Gilbert Ryle(197252)曾以百貨公司做為比喻說明將理性作為道德生活

的全部是件荒謬的事情沒有人會把百貨公司的其中一個部門當作百貨公司的全

部因為百貨公司是由許多的部門所構成的集合體同樣的如果我們只把理智作

為道德生活的全部也是件荒謬的事情我們也同時應該關注情感或感受對我們道

德生活的影響

在近代的倫理學發展中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價值慢慢地被學者重視Slote

並不是第一位強調情感在道德生活中重要地位的思想家但他的研究卻在諸多道

德理論當中有獨特的見解使研究者有探究其道德情感主義( moral

sentimentalism)之動機以下試舉幾點以作為本論文研究動機之說明

(一) 追尋 18 世紀英國感理論2

2 根據劍橋哲學辭典(林正弘2002795-796)道德感覺理論(moral sense theory)指流行於 18

世紀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的一種道德理論其代表人物為 Shaftesbury ⅢFrancis Hucheson

David HumeAdam Smith他們主要認為道德情感 (Moral sentiment)是道德判斷和道德動機

的來源其理論主要根源於反對道德上的理性主義道德理性主義者主張我們通過理性來了解道

德道德如同數學一般是能夠通過理性來理解而情感主義學者反對這樣的觀點

5

自 G E M Anscombe 著名的文章《現代道德哲學》(Modern Moral Philosophy)

開始許多德行倫理學家開始批判自 17 世紀啟蒙運動以來的義務論(deontology)

與效益論(utiltarianism)以學者 Michael Stocker 為例他曾在其文中說了一個

故事(1976462)來做為批判現代哲學體系(尤其是循著 Kant 的義務論以及 John

Mill 的效益論等理論發展)推崇「義務」和「規則」會產生的詭譎現象 史密

斯專程從遠方來探訪重病在床的你你謝謝他的熱心和善意但他卻告訴你他

這麼做僅是為了他在道德上的義務你以為他這麼說只是一個謙虛的回應但隨

著你們之間的談話越頻繁你越來越發現他說的是真的他真的不是為了朋友

的緣故來探訪你而只是為了道德上的義務來探訪你Stocker 透過這個例子說

明他的立場這種強調理性規則義務的道德理論會使我們失去美好生活使我

們為了愛或友情的動機與行為的理由分裂開來Stocker 的例子與當代德行復甦

運動的學者一樣是為了召喚我們去重視德行(virtues)在道德生活中的優位

而非責任(duty)與義務(obligation)(黃藿2000525)

在這段德行復甦期間的學者 AnscombeAlasdair MacIntyreRosalind

Hursthouse 皆以追尋 Aristotle 的理論為主Slote 則是以追尋並修正 18 世紀英國

情感主義的路徑尤其以 Hume 的同情理論為其主要的理論開展與強調 Aristotle

理論的論者不同Slote 認為 Aristotle 的路徑強調了以「幸福」做為人的至高追

求使得行動者是以幸福為目的而行善(Slote 200110)這樣的論點將難逃目

的論的色彩Slote 本人想要建立的是更純粹(pure)基於行動者(agent-based)

的德行倫理學形式這樣的倫理學形式特別強調自身的品格傾向動機等內在

素質(inner traits)(沈睦庭2013)因此 Slote 開始轉向對 Hume 理論的探究

根據他們的主張一個人通過回憶(或觀察)他人的某些特質所感覺到的快樂或痛苦分

別表示這一特質的善或惡我們之所以能夠感覺到這些特質的原因在於我們擁有道德知覺

(perceptions)正如同我們看見紅色的蘋果聽見尖銳的噪音一般只是對於道德的所產生的

知覺並非像外在感官一般我們感覺到的道德觀念是一種內在感覺人們通過觀察形成觀念通

過對這些觀念的反省我們從而得到了道德觀念在中文的翻譯上moral sense 被翻為「道德感

覺」「道德感」本研究主要以「道德感」為翻譯

6

對於 Hume 來說他認為道德是情感而非理性的事物在 Hume 的論證裡

理性只能進行「抽象關係的證明」(數學)和「經驗事物間的因果關係推論」

(Hume1978413-414)不僅無法給予我們實踐道德的動力(inert)也沒辦法

判斷道德的善惡他以故意殺人的例子來說明他的想法(Hume1978468-469)

「我們是否能從一個故意殺人的例子中找到一個事實(fact)叫作「惡行」(vice)」

Hume 認為當我們考察一個故意殺人的事件時我們只能找到行動者的激情

動機意願和想法這樣的事實這些事實不能告訴我們這個行為到底是不是惡行

只有在回到我們的內心因著愉悅所產生的「贊同」(approval)與不安所產生的

「反對」(disapproval)才能告訴我們是非善惡這些是理性無法作為道德基礎

的原因正是如此同情心在 Hume 的倫理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為人之所以

會做出有利於社會整體或對個人的品格或行為表示贊成或反對皆來源於此

因為有同情心我們可以覺察到他人心理的狀態當他人痛苦時我們可以感同

身受

因此對 Hume 來說培養同情心是道德教育的基礎然而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

的同情心對親近者有直接聯繫關係的人會有強烈的反應對歷史較近的事件

較有感對較親近與自己相同的人較能同情(Hume 1978318)這種對親近

者立即的(immediate)同情有偏私的性質是我們要避免的以免使得失去公

正因此 Hume 認為經過反省(reflection)的同情才能使人不帶偏見的關懷公

共議題(Hume1978 437-438 amp 604)

Slote 認為(200713)Hume 以同情心為主的情感理論除了缺乏了現代對同

理心心理學的實證研究也受到其他學者的攻擊(2010a32)例如 Smith 就認

為如果情感上的愉悅或痛苦是我們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那麼非生命的事物

將同樣進入道德討論的範疇中(Smith1793264)比方說颶風摧毀了許多無辜

人民的家庭與產業我們心中對颶風產生的破壞有著痛苦和不安通過前面的說

法我們可以說颶風不道德嗎 有鑑於此在 Slote 的研究中他除了通過現代

7

心理學的實證補足 Hume 理論當中需要實證研究的主張也修補 Hume 使用同情

心建立道德理論所遇到的困難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特殊之處在於他企圖通過改良 Hume 倫理學並借鑒

Saul A Kripke 的固定指涉(reference-fixing)3(2010a57)使他的道德情感主

義能得到一個形上學的先驗(a priori)基礎對於相關的論證研究者將在第三

章的第二節中會細部的處理

(二) 對於關懷倫理學的補充

在近代的倫理學領域探究中對於他者的感同身受進而幫助他者在關懷倫

理學以關懷為立論的理論中得到重現受到學界很大的迴響與討論也引發許多

學者對關懷倫理學理路的研究Carol Gilligan 首先在她的著作《不同的聲音》

(1982)(In a Different Voice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rsquos Development)裡

提出了她的觀點她認為男性和女性在道德發展上有所不同Kohlberg 在道德發

展上著重以普遍原則來做形式邏輯的推論可謂是「正義-權利導向的倫理學」

這反映了男性的認知而女性則不然女性在認知道德上注重情境的通盤考量

希望以關懷和無傷他人為優先(簡成熙2000187)

通過 Gilligan 以女性道德經驗為基礎所建構的道德倫理學Nel Noddings 延

續了她的論點並在她的著作中大力的批判過去的理性主義倫理學家他們希望

像處理數學一般期望能夠找到倫理學的抽象形式或原則並以這樣的原則進行

辯證以探討道德他不認同這樣的倫理學探究方法倫理學不是一種抽象的原則

3 Kripke 的語意固定指涉理論是一種處理語言哲學領域中解釋專有名詞與指涉之關係的問題其

著作《命名與必然性》(Naming and Necessity)特別針對此一問題進行處理粗略地來說Kripke

反對 F L G FregeB A W Russell 等人將專有名詞視為描述詞的理論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

專有名詞指得是一個嚴格指稱詞專有名詞不能被認為是與描述詞相同的意義(王文方2011

63-65)在第三章的第一節中本研究會更深入的介紹 Kripke 的理論

8

探討而是一種透過對關係的關懷(care)而開始引 Noddings4自己的話來說

(198424)

關懷意味著走出自己的個人框架(personal frame)而進入別人的框架當

我們關懷時我們參考別人的思考角度他的客觀需要以及他對我們的期望

我們的注意力全神貫注在被關懷者的身上而不是我們自己

這樣的關懷顯示對他人的同感一個能夠關懷的道德實踐者不是假想自己站在

他人的立場以理性來分析他所可能產生的反應行為情緒而是要從實際的

情境中盡可能地以他人的角度來體會他人的感受並做出回應Noddings 認為

這種現象包含兩個方面其一叫做「全神貫注」(engrossment)這是一種專注於

接受他人將他人納入自己與他人一起看和一起感覺的現象(198430)

Noddings 認為這種專注使得專注的主體雖然看和聽到事情卻像是從他人那裏

將他的聽和看借給專注主體其二通過動機轉換(motivational displacement)-

關懷者將自己的動機能量開始流向被關懷者的需求(Noddings 2002)使得他能

夠對被關懷者做出行動Noddings(198431)以母子的例子為例她認為一個

母親對於孩子就有著這種天然的關懷一個母親不會嘗試「穿小孩的尿布」後來

考慮小孩子到底發生什麼事情當小孩子開始哭的時候母親意識到孩童的不舒

服而以感覺的交流來進一步觀察孩童嘗試身體接觸孩童嘗試和孩童說說話

Noddings 以這種自然的關懷來向我們說明人類的關懷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

4 Noddings 曾在她的論著中提到(1984 30)她不認為自己在這裡所談到的「全神貫注」與「動

機轉換」是指「同理心」原因是因為同理心一詞具有投射(projective)的意義也就是假想自

己在他人的情境下會有的反應並將這樣的情感投射在他人身上但在 Slote 的看法中投射意

義的同理心只是同理心的一種這種同理心之所以令人質疑是因為他過於強調以理性的方式設身

處地去為對方設想在這種方法裡人似乎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要同理他人的感受Slote 認為在

Hoffman 的研究中關聯式同理心(associative empathy)的研究顯示同理心的自發性- 對於他人

的情感我們會無意識不由自主的同理他人這樣的觀點便有別於 AristotleKantMill 等強

調理性在道德地位的立論者(陳真2013103)並且 Slote 同樣認為同理心具有接受性

(Receptivity) 一個人的情緒能夠注入到另一個人身上或者一個人的情緒能夠以一種類似感

染的方式從一個人的擴展至另一個人(王楷201130)Slote 曾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 Noddings

也同意同理心在這個意義上的重要性 (Slote 2010a 16 17)

9

如果我們仍然想要以理智追求抽象的道德原則來作為我們的指導的話呢

Noddings 告訴我們原則雖然使我們能夠對道德給出指導但若涉及原則間的

衝突它就無法準確無誤地指導我們在那樣的衝突下我們不應輕易的把這樣

複雜的具體事件化約成某條簡單恆定不變的原則例如不應去竊取他人的財

物這樣一項原則碰上了飢餓的人或朋友的生存我們不應該簡單地躲在某個原

則後(不可偷竊生存權)而是在認真的考慮他者的需求後給予真實的回應

(Noddings19841656)

關懷倫理學同樣的在回應所謂道德判斷上的「對」與「錯」給予了不同於

道德理性主義的解釋一方面Noddings 並不贊同情緒論(emotivist)學者 Alfred

Jules Ayer 那樣將道德判斷認為只是一種表達情緒的方式因為當我們在做出道

德判斷的時候不僅是一種「好耶」的情緒表達我們不是只有對所有東西都

只表達一種主觀的感受我們會對特定的道德內容表達一種承諾比方說傷害他

人若一個人能夠感受到傷害他人本身會帶來他人的痛苦他便會知道這是錯誤

的行為在 Ayer 的分析裡面我們只是在表示一種情緒意義而這是 Noddings

不贊同的看法(Noddings 198492)

另一方面她也拒絕以理性主義的方式論證道德判斷中的對與錯首先當我

們以原則來判斷「偷竊是錯的」似乎就沒有考量到其他實際的因素對於一個

關懷倫理學者來說偷竊幾乎是錯的但在還未知道他偷竊的原因之前她不會

輕易的下道德判斷再者以道德判斷以及道德陳述來論證道德行為將會使人

遠離具體的事實原因是我們正在企圖使用語言和理性來討論道德行為而

Noddings 認為這會使我們疏於感覺去追求一個簡單而抽象的道德善(Noddings

1987 9395)

但拒絕為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的論證卻無法幫助我們了解道德情感與道德

判斷之間的關係一方面依照 Noddings 的觀點我們需要考慮個別的實際狀況

10

根據我們關懷的能力來做出判斷但另一方面我們日常生活中認為的道德判斷

應當具有一些特性舉例而言縱使我們認為「殺人是錯的」一句話不是通過

理性的規定大家就突然地能夠遵守了根據關懷倫理學的想法一個規則需要

有情感作為其推動的動機但如果我們把判斷至於每一個個別的關懷經驗的話

我們又要經驗多少次關懷經驗才能「確立」「把握」住道德行為的對與錯呢我

們能否在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之間找到一個橋樑來描述它們之間的關係呢

總的來說Slote 同意 Noddings 的論點並認為 Noddings 重申了情感在道德

中的地位且情感作為一種必要條件是我們在實際的道德生活中不可缺乏的尤

其像是「全神貫注」這樣感同身受的情緒性機制但 Slote 認為關懷同理心本

身就能夠回應我們所遇到的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之間所產生的鴻溝呢為要能回

應這一點Slote 認為除了要能使用同理心的概念以外也要處理後設倫理學

(meta-ethic) 對道德語意的分析(Slote 2010a4)Slote 認為通過對同理

心的分析與英國道德感理論的論述能夠解決關懷倫理學在這方面所受到的限制

通過 Slote 的考察正義倫理中的重要概念是能夠在他所建構的情感主義下得到

解釋

三國內對於 Slote 道德教育相關的文獻甚少

Slote 對於道德理論探究有其特殊性但國內對其理論的探究甚少在「中

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中僅有一篇屬於哲學領域的文章5在「全國博碩

士論文網」中也僅有一篇論述其哲學的文章6對岸研究 Slote 的著述雖然較多

但多數哲學領域的探究為主僅有一篇論及教育的文章7由上述可知Slote 的

思想未受到應有的注目較多的討論也集中在哲學領域的探究在教育領域中

5 郭世平(2010)同感與道德話語哲學與文化41(3)153-168

6 沈睦庭(2013)德行倫理學觀點下的儒家倫理研究 以 Michael Slote 與孟子為主國立政治

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7 黄彦华(2013)斯洛特的道德情感論及其當代的德育意義哲學百家12128-130

11

Slote 的思想仍待開發與擴展這也是本研究以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理論對道德

教育為啟示的研究動機之一

貳研究目的

Slote 在他的著作中所建立的倫理學系統雖然是對前人的修正與補強但他

的論點仍然具有獨創性和特殊性本文試圖以哲學家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及其

對道德教育的啟示為研究主題特別是他對於同理心的見解主要的目的如下

一釐清同理心之字源與字根及其概念

在處理 Slote 的理論前本研究首要處理同理心之字源與字根及其概念以

去除同理心在論述中的可能的歧異性尤其 Slote 在研究中大量引用 Hume 的論

證因此有必要針對當代的同理心以及過去英國道德感理論的同情心概念進行概

念意義上的分析另外由於 Slote 在其論證中亦使用心理學對於同理心的實證研

究因此本文也將其與同理心在實證研究上的定義納入概念分析的理解中

二理解與分析 Slote以同理心所開展之道德情感理論

完整理解 Slote 如何通過 empathy 做為道德基礎發展出道德情感主義的理

論在這裡前部分研究者將完整呈現 Slote 在道德語言上的澄清以及在道德規

範意義上如何以情感主義的方式回應道德理性主義者同時也回應關懷倫理無法

處理的道德規範問題

三介紹 Slote道德情主義所遇到的批判與 Slote的回應

統整 Slote 立論所遇到的批判與理論困難Slote 曾撰文回應對於評論其理論

的文章分別是 NoddingsDrsquoarmsWatsonBaier 等學者本研究將介紹他們

對 Slote 論點的批判以及 Slote 對於這些論點的回答

四探究 Slote的道德情感主義同理心論述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12

在完善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後將處理其對於道德教育的啟示最後本文

將從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同理心的論述與道德教育之觀點尋求對於道德教育的啟

參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 釐清同理心之字源字根及其概念

二 Slote 如何以同理心的作為情感主義道德理論的基礎

三 Slote 所受到的理論困難與批判為何

四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理論同理心論述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及問題旨在探討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的同理心論

述並以他在理論上的討論作為探討道德教育的參考本研究採用「概念分析法」

以及「詮釋學方法」兩種方法以下分別論述本論文的兩種研究方法及其適用的

範圍

壹概念分析法

教育哲學家Richard S Peters以及 Paul Hirst為首的教育哲學家們以一種名為

概念分析的方法來做為理論的研究開創了所謂倫敦路線(London Line)的哲

學研究進路哲學家 Peters 和 Hirst 所言之概念分析是從大眾語言中探詢使用

概念的「必要條件」也就是一詞語概念的核心使用法大眾語言作為一種會隨

時空不斷改變其使用方法的概念在人文科學中難以窮盡所有的使用意義但語

言概念本身有它在使用中的核心用法並把無關或者邊陲的用法去除掉以達到

理論推論的目的這也是哲學家 Socrates 在與他人討論哲學時最常詢問的兩個問

13

題 「你是什麼意思」(What do you mean)以及「你如何知道的 」(How do

you know)孔子也曾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說得正是在探究前必須以嚴謹

的方法將語言的意義定義明確(林逢祺20103-4)

本研究以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基礎同理心為探究的重心Slote 作為以探究

並修正英國道德感理論傳統的哲學家其同理心之概念以及理論取經於此因此

本研究首先以概念分析法探求英國道德感理論對同理心概念的使用並釐清同理

心與其相近字詞同情心的不同

本研究主要在第二章第一節「同理心之字源及其字根」釐清同理心的定義

另外 Slote 也極為重視當代心理學的研究作為對傳統的補充因此本研究也將

會把心理學家 Hoffman 的同理心概念以及實驗研究一併納入討論以對其同理心

的概念內涵有更深入的探究

貳詮釋學方法

詮釋學方法希臘文 Hermeneutike其詞根主要來自於希臘神話中的信使神

Hermes作為傳達神諭的使者他有兩個必要的工作一個主要的工作是理解

諸神所要傳達的信息第二個工作是將信息傳達給凡人因為人和神的語言不同

Hermes 在傳達信息時必須要翻譯信息使人能夠理解信使神的工作正回應了

詮釋學這個方法的最基本的意義- 通過理解和解釋把一種意義關係從一個陌生

的世界轉換到我們自己所熟悉的世界(洪漢鼎20142)

本文採取溫和(moderate)詮釋學的觀點研究者認為沒有方法可以保證我

們有絕對客觀的詮釋因為每個人作為讀者都受到自我在歷史中所獨有的成見

(prejudices)這種成見並非是因為個人有其獨特的時間空間經驗而是成見

具體化在語言當中(李奉如2014 50)正如楊深坑(1988138-139)的那

句深刻的見解「理解者因而必須有一種影響史的覺識自覺到自己本身就是整個

歷史事件的一環而做為過去與現在的連結」

14

研究者作為 Martin Heidegger 意義下的「在世存有」在本研究中作為 Slote

理論的詮釋者也以自我的道德生活及生命經驗為理解的根據作為詮釋 Slote

在道德教育上給予的啟示詮釋學的研究方法除了主要處理第四章的第一節「同

理心對道德教育方法之啟示」與第二節「同理心對道德教育中尊重的啟示」外

對於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本身的理解也是這個研究方法一環研究者正視自己

所擁有的成見(prejudice)並盡所能有開展新的理解以期能更完善的詮釋 Slote

在理論上如何影響道德教育的應用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壹研究範圍

Slote 對於同理心概念的見解及其如何在道德理論中開展的主要論述在於

《道德情感主義》(Moral sentimentalism)一書中因此本文主要的探討範疇也

在本書《關懷倫理學與同理心》(The Ethics of Care and Empathy)一書主要在回

應道德的規範意義亦作為本研究在開展道德理論的補述

Slote 另有撰寫文章回應批判其理論的幾位哲學家以澄清其理論的一些概念

與想法〈回應 NoddingsDarwallWren 及 Fullinwider〉以及〈回應 Justin dArms

及 Lori Watson〉本研究亦將相關哲學家的批判論文與回應納入範圍介紹

Slote 關於道德教育的著述論文有〈關懷同理心和道德教育〉(Caring

Empathy and Moral Education)以及〈情感主義的道德教育〉(Sentimentalist Moral

Education)以及在 2012 年的專書《教育與人性的價值》(Education and Human

Values)第三章這些著述主要論及道德理性主義在教育的觀點上會遭遇的問題

以及如何用心理學的實證研究及同理心概念來補足缺乏同理心的教育

貳研究限制

一語言能力限制

15

雖然英文是研究者的第一外語但是研究者並未精通另外通過語言的翻譯

在理解上與原先意義有所出入的可能性仍舊存在因此在本研究中是一個限制

二研究處理範圍有限

Slote 在理論的研究上有一次重大的轉變在開始時他主要是以 Aristotle 的

德行論作為其理論開展的取向但在之後的理論發展受到情感主義的影響早期

的著作《源自動機的道德》(Morals from Motives)《從道德到德行》(From Moraliy

to Virtue)等觀點的轉變也是值得探究的另外 Slote 在最近的研究觸角也擴展到

德行知識論的探究上著述如《同理心的不同面向》(The Many Faces of Empathy)

《情感主義的認識論》(Sentimentalist Epistemology)礙於研究時間及能力的限

制本研究僅閱讀有關道德情感主義及教育相關的著述

16

17

第二章 同理心的內涵

同理心的概念抽象且複雜其定義並不如想像中的明確且用法多有分歧

Lauren Wispeacute(198717)就認為考察同理心概念的歷史是很困難的因為心理學

對同理心的研究進展快速約十年就更新一次而產生新的概念或是老的概念進

行了新的解釋而有了新的用法概述來說同理心源於 19 世紀末德國美學中的

德文 Einfuumlhlung在 20 世紀初被實證心理學翻譯為 empathy1930 年代被人格

心理學家廣泛的使用1950 年代以 Carl Ransom Rogers 理論為主的心理學派借用

此概念實行精神治療獲得很大的迴響1960 年代甚至條件反射理論也曾短期

使用過同理心的概念而 1970 年代則主要被社會發展心理學家用來解釋利社會

或利他行為

不僅在心理學上其發展多變在哲學領域中同理心用來解決不同主體間的

交往與理解關係也就是所謂的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在《同理心情

感與互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劉斐玟朱瑞玲20145)這本書的

導論中提到了同理心是自身與他者的遭逢在遭逢的同時既認識他者也觀照

自身而一旦自身(主體)與他者(客體)的關係由單向傳遞訊息的狀態進入

到你來我往的互動過程時便進入「互為主體」的狀態這個認識的方式與傳統

哲學主客關係的認識模式大相逕庭在這個問題上現象學之父 E G A Hussel

和他的學生 Edith Stein 兩人給予了深刻的討論

同理心不僅在各個領域中皆有討論若將焦點固定在道德領域裡同理心本

身也與其它相似的概念混雜若常接觸道德哲學的研究者會發現以十八世紀英

國道德感理論著名的哲學家如Hume以及Smith來說他們在探討倫理學理論時

使用的詞是同情心(sympathy)這些哲學家所使用的同情心是否跟 Slote 提到的

同理心在概念上是相同的呢這是本章所要討論的重點

18

本章分為兩節第一節同理心與同情心概念的比較主要針對同理心一詞之

字源並通過與相關的詞彙同情心的對照以顯示同理心概念的核心用法

研究者也將處理現代心理學研究的同理心與英國道德感理論哲學家所使用的同

情心是否在意義上有一致性的問題第二節討論同理心在倫理學中的脈絡這裡

囿於研究者的能力不能窮盡所有以同理心為核心的道德理論僅以 Slote 著墨

最深的十八世紀英國道德感理論為主要的探討同時由於 Slote 深受道德心理學

家Batson 與 Hoffman 的影響也會把這兩位心理學家對於同理心的探究一併放

入討論中

第一節 empathy與 sympathy之概念比較

此部分旨在討論同理心及其相關的詞語概念首先以本研究所關注之同理心

之字源著手接續討論同情心的字源並嘗試區分這兩者之間意義上的不同

壹empathy 之字源

同理心源於德語 Einfuumlhlung 一詞是 1858 年德國哲學家 Rudolf Lotz 將 ein

和 fuumlhlung作為希臘文 empatheia 的翻譯Theodor Lipps 以 Einfuumlhlung 建立其美

學系統英美精神分析家 Titchener 於 1909 年認為以 sympathy 一辭不能完整的

傳遞 Einfuumlhlung 之意因此以 empathy 一辭英譯之(Jahoda 2005161)在希臘

文中Empathia 為 em 和 pathos 所構成em 一詞改自 en表示進入 (in)的意

思Pathos 意思為感覺(feeling)因此 empathy 有進入他者而加以理解之意8

貳sympathy字源

sympathy源於後期拉丁語的 Sympathia意思是「共感」(community of feeling)

希臘字源 Sypatheia 衍伸自 sympathes代表感同身受(having fellow feeling)受

8 線上語源字典(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15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empathy

19

到相同感覺影響(affected by like feeling)可拆解為 sym 與 pathossym 代表一

起(together)而 pathos 為感覺(feeling)9

參empathy與 sympathy的差別

empathy10和 sympathy 是兩個容易混淆的詞語雖然兩個詞有不同的發展背

景在口語上這兩個詞似乎難以區分在理論上的討論中它們都包含覺知他

人的情感或者是辨認(identification)他人的情感當我們說對你的難過表示同

情或我同理你的難過時這兩個現象的共通點是覺知他人的感受也就是發現或

感受到他人難過的現象第二這兩者除了表示我們辨認了他人的情感它們似

乎都表示我們對於他人的情感作出行動來回應當我同情某人的難過或者是我同

理某人的難過時我們似乎都會做出某些行動來回應這種難過或者安慰某人

或者聆聽某人的訴說他的情感

這樣說來是否兩個詞根本上並無不同呢 根據一些學者的分析以及 Slote 在

理論的解釋上兩個詞在使用上還是些許的差異以下將細微的區別呈現如下

先以 Slote 所區分的同理心與同情心的說法為主並輔以其他學者的說法作為補

一是否涵蓋感同身受

Slote 認為(2010a15)在口語上可以引用美國總統 Bill Clinton 的話來區別

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區別同理心是「感受到他人的痛苦」(feeling someonersquos pain)

同情心則是「感受到某人在痛苦」(feeling for someone who is in pain)在這同理

與同情這兩個概念中我們都同樣感受到痛苦但差異在哪裡呢差別在於我們

是否能夠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在同情概念之中我們只會感受到或者辨識出一個

9 線上語源字典(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15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sympathy 10

Empathy 在中文裡有許多尚未統一的翻譯例如「移情」「神入」「同理心」「共感」「換

位思考」等等本研究採用常見的「同理心」這個翻譯

20

人在痛苦的處境之中我們並不會感覺到自己也像是在痛苦之中但當我們說我

們同理他人時通常代表我們也像是受到同樣的痛苦一般

這兩者的差別也具體的表現在同理後所產生的行動上我們或許可以以《禮

記檀弓下》的一篇故事來描述這種差異春秋時代齊國發生大饑荒有個名為

黔敖的人他在路邊放置一些食物來幫助那些飢餓的難民這時有個以衣袖遮臉

的人他跌跌撞撞的走了過來黔敖拿著食物和水便對他喊「喂過來吃東西」

那個人瞪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接受無禮的施捨才會餓到這種程度的」

在這個故事中黔敖能夠辨識飢荒中的他人所擁有的痛苦也因此他準備了

食物和水來幫助他人但如果他真正的感受到人在飢餓與尊嚴上的窘境他便不

會選擇叫喚別人來接受他的幫助如果他能同理他人的感受而行動他除了會準

備這些食物外他也會試著去攙扶他人或將食物與水遞給需要的人

同樣的Slote 也以羞辱為例(200713)來說明這兩者所有的差異一個人

如果同情被羞辱的人會感受到心中有種不好的感覺(感到被這樣對待很糟糕)

但不會覺得自己真的被羞辱但如果在同理的概念之中我們會感受到自己也像

被他人羞辱一般

在這樣的定義下同情心與同理心有兩個主要的差異在於能否真實的覺察

他人的感受如果同情只是在觀察後所擁有的不好感受而不像同理心一樣有「人

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感受時則我們很好奇有同情心的人是否真的能夠回應

對方的「需要」來幫助對方如果我們只是知道對方飢餓受苦而缺乏去感受一

個人的「飢餓感」與「尊嚴感」碰撞所產生的痛苦我們或許就會像黔敖一樣

作出自以為幫助他人的行動但事實上是在羞辱別人讓別人痛苦的行動

Slote 在〈盤中的泥巴為什麼同情心和利他主義需要同理心〉也同樣懷疑

同情心是否真的是一種「關懷他人」的動機(201519)同情心並不使人感受與

接收他人情感而主要著重在辨識並回應他人的情感上某些心理疾病患者所具

21

有的心理機制正是同情心機制例如因為心理疾病的虐待狂他們或許具有同情

心能夠辨識他人情感或者感受到某種不好感受的機制但他們卻不見得

能夠同時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也因此他們對於他人情感的回應行動常常超出我們

常人的想像例如感受到某人因虐待而有不好的感受反而繼續虐待他人

進一步的說明Slote 認為當我們在說「我同理你的痛苦」時那種感覺

就像是他人的痛苦入侵我們一般Slote 引用 Hume 的說法認為這種情感的連

結就像是感染(contagion)一般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Hume1978318)

當我看到任何人呈現在聲韻和姿態的情感效應時我的心靈會立刻從這些結

果轉移到其原因而且形成此一情感(affection)的鮮活概念並立即轉

換成感情本身同樣的當我觀察到任何一個情感的原因時我的心靈會轉

移到其結果而且也會被激起同樣的情感

也因此 Slote 認為Hume 意義下的同情心其實與現在意義上的同理心是具

有相同意義的(Slote2010a14)但是現在意義下的同情心與 Hume 意義底下的

同情心已不相同現在意義的同情心並不涵蓋這種感同身受的感覺

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差別在 Slote「是否有感同身受」這個特性被區隔開來

雖然兩者同樣能夠察覺他人的情感但同情者在覺察的層面上可以完全沒有他人

的感受而對他人的情感做出回應同理心則必須含有對他人情感的感受

二適用的情感範圍

當我們提到同情心與同理心時我們可以清楚的分出這兩者在情感的適用

範圍上是不同的同情心特別指得是覺知到他人的痛苦或困境且有舒緩他人痛

苦的衝動(Wispeacute1986314)Wispeacute 的看法與中文的使用很相近在中文裡使用

同情一詞通常也比較適用在負面的情感上當我們說我們同情某人的感受時

某人或許會認為「我不需要你的同情」或者是「你根本沒有同情心」在這個

22

情境裡面我們會假想某人是正處於負面的情感狀態如果某人正處於快樂的情

感中則某人在這裡所說的話似乎沒有辦法理解同樣在 Nancy Eisenberg 以及

Paul H Mussen 的文章中(1989130)同情心也被認為是對於他人悲痛(sorrow)

狀態的情感回應或是對他人的關心(concern)

但當我們在使用同理心時就不限於悲傷或負面情感的感同深受一般來說

「對某人的情感產生同理心」指得是對他人內在狀態的了解這裡的內在狀態包

涵思考與感受這種感受同時涵蓋了正面情感或負面情感的感受在 Batson 的

定義裡empathy 也包含為他人的好運而同理他的快樂也包含對他人痛苦難

受而伸出援手的情感像是同情(sympathy)為他人擔憂等(201111)同樣的

Hume 在論述同情心的時候所覺知的情緒同時包含了痛苦以及快樂的情感(林

建福2009a9)在這個意義上現代心理學意義的同理心與 Hume 的同情心

在適用的範圍上是相同的雖然 Slote 並沒有針對同情與同理在語言上的適用範

圍做區分但這個論點並未與 Slote 的說法有所矛盾因此做為同理心與同情心

區別的一種補充

三感受他人感受的方式

這裡所指乃是如何(How)感受他人的情感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異有好幾

種不同的解釋有些區分與 Slote 的看法不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反也因此是最

難區分的一塊各家說法不一致研究者盡可能嘗試以自己所讀之脈絡整理如下

希望盡量符合邏輯的一致性

Wispeacute(1986318)認為同情心是藉由想像的覺知或替代的體驗被同情的人

並參與感受因此主體與客體融合為一但同理心卻保有主體的意識他延伸自

己進入被同理者並把所感應到的感受以投射(Projective)的方式給被同理者

這裡或許會遇到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保有自我的主體意識呢借用 Max

Scheler 在《情感現象學》中提到的情緒認同(emotional identification)或許可以

23

幫助我們釐清相關的概念Scheler(195418-19)提到病人或者群眾或許不會認

為自己的感受屬於催眠師或領導者但因為雙方自我的合而為一使得病人或者群

眾漸漸喪失自我這種時候我們並不會認為病人或群眾是一個獨立的感受主

Stephen Darwall 認為同理心有三種形式第一種也是最原始的形式是情感感

染(emotional contagion)它通過模仿(mimicry)的方式例如面部的模仿從

而直接捕捉他人情緒和感受(Darwall 1998264-265)第二種形式如同 Wispeacute 所

言以投射的方式延伸自己進入同理對象的立場(standpoint)我們模擬(simulate)

自己在對方的情境從而想像對方會有什麼樣的感受這個敘述也與 Wispeacute

(1986318)認為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區分在於「我是某人」與「如果我是某人的」

非常相應同理心與同情心還有一個極大的不同就是這種投射式的同理心只會

針對被同理者此時此刻的情境做模擬而同情心能夠洞見未來而產生適切的情感

回應( Darwall1998269 )第三種也是最後一種同理心則是原初同情

(proto-sympathic)形式的同理心通過想像他人情境而去同理他會如何感受

這種形式的同理心已經非常接近同情但仍然與同情心不同的是因為同理者仍意

識到自己以 Wispeacute 的話說就是仍保有自我主體的意識但這個形式的同理心將

焦點放在他人身上而不是投射自己的情感給被同理者

Hoffman 在他的著作裡面雖然沒有區分所謂的同理心和同情心但在他的書

中也提到同理憂傷(empathic distress)和同情憂傷(sympathyic distress)的區

別Hoffman 認為人有三種原始自發且不自主的同理心形式(模擬條件反射

以及直接聯想)約莫一歲的孩童正在形成自我感時他們無法區分他人的意識

與自我的意識也因此他們因為不自主的同理心形式的影響使他們同理了他人

而感到憂傷但由於無法與自我區別所以他將他人的憂傷當作自己的憂傷(楊

韶剛萬明200279Hoffman200069)

24

但隨著孩童的成長漸漸的他除了能夠分辨自己的意識與客體也能分辨自

己的憂傷與他人的憂傷但他們並不會因為那是他人的痛苦而離開大多數的兒

童並不會轉身離開反而繼續同理他人而幫助他人(楊韶剛萬明2002101

Hoffman200087-88)Hoffman 認為這是因為他們慢慢從同理憂傷部分轉換成同

情憂傷的緣故即從對於減輕他人憂傷是為了解除自己因為同理而得的憂傷

部分的轉變為將焦點關注在他人的憂傷上而隨著他們的認知能力與語言能力的

提升他們也會發展出角色取替(role taking)形式的同理心模式(楊韶剛萬

明200279Hoffman 200069)尤其是以他人為焦點的角色取替形式這種

形式的角色取替將焦點直接指向他人並想像他的感受

同樣的對 Hoffman 來說真正具備高級同理心的人需要有遠見也就是不

是對於此時此刻的被同理者做出相應的反應而是作出在這個景況中更恰當的反

應(楊韶剛萬明2002104)Hoffman 雖然在理論上做出了區分但在現實

中他也發現同理憂傷與同情憂傷在成人時期也有可能交替出現也就是成人有

可能具有同理同情的雙重特性(楊韶剛萬明2002103Hoffman 200089)

從上述對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分析上來看Slote 認為同情心是一種能夠獨立

於感同身受而對他人的情感產生反應在〈盤中的泥巴為什麼同情心和利他主

義需要同理心〉他特別提到(201513)同情心並不使人感受與接收他人情感

而主要著重在回應他人的情感但同情心又是如何通過什麼樣的作用來認識到別

人的情感而做出回應Slote 並沒有細部的說明

若針對同理心的部分來看Slote 曾在他的文章中表示(王楷201130

Slote 200714)他認為同理心本身並不意味著化成他人並且具有同理心的人

對他人的同理還涵蓋一種對他人(願望熱情情感)的認同也就是說Slote

認同同理心本身並不會使同理者失去其意識而成為他人反而能夠尊重對方並認

可對方的情感(Slote 2010a110-111)

25

儘管同理心本身會以不完善的姿態出現兒童身上在前面 Hoffman 的文獻中

我們知道孩童一開始所具有的同理能力和成人所擁有的是不同的但同時隨著孩

童的成長與認識後孩童的開展與認識會使得孩童的同理能力愈發完善Slote

同意 Hoffman 的這個想法同時也說明了同理心對於他人情感的關切或關懷不

是一個純粹的情感傾向它仍然預設了某種程度的認知能力(Slote 201514)

但卻不總是屬於那種由理性深思熟慮而做出的選擇Slote 認為確實同理心中有

所謂的投射型(projective)同理心但這種同理心太過於強調認知以及理性層面

對於情感的覺知彷彿我們刻意的去知覺他人的情感或狀態這不是 Slote 所欲

關切的

他關注的是一種稱為關聯式同理心(associative empathy)這種同理心使我

們自發不由自主的去感受到他人所受到的苦樂他稱之為同理心的接受性

(Receptivity)(王楷譯201130)

當他們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或失望的時候這種同理心的發生也就常常由不得

他們來選擇當 Hume 說一個人的情緒能夠注入到另一個人身上或者一個

人的情緒能夠以一種類似感染的方式從一個人擴展至另一個人的時候他所

談論的正是這種更強的接受性或者自發的同理心類型

為了說明這一點Slote 舉了一個例子來闡釋他的想法(201514)當一個父

親感受到他女兒的一種對郵票收藏的熱愛一個父親如果有這種感受他至少要

對於諸如「郵票」「收集」「有關她女兒」有一些基本的認識否則就無法產生

類似的情感但促成他同理的不是這些認知上的東西其主要是來自於女兒的那

種熱情激起父親的情感而父親並未有意識的去控制自己「做出同理的動作」

同理心使這種熱情的情感滲透(osmosis)進我們之中使我們感覺到一種熱情

但這種熱情不是一個含糊的情感我們能夠辨認出這種情感的意向性對象

(intentional object)以前面的例子來看就是收集郵票也就是說關聯式同理

26

心能覺知到某種態度動機或者感受的意向性對象(Slote 201515)舉例而言

我的朋友喜愛打網球而我認識他也知道他打網球的習慣也知曉打網球這項

運動每一次他談到網球興奮不已的熱情與衝動我總是能在情感上捕捉到他的

熱情並產生同理也因此對於 Slote 而言同理心這種不由自主的情感機制是

一種非理性特徵的情感反應也因此 Slote 的情感主義和 AristotleKantMill

等強調理性在道德地位的立論者有所區隔他特別強調感受的作用(陳真

2013103)

在這裡可以發現 Slote的觀點與Wispeacute和Darwall對於同理心的觀點並不符應

Hoffman 的敘述在 Slote 的理論中雖佔有一定的位置但是在同理心與同情心的

區分上不盡相同在 Hoffman 的想法裡同情心和同理心同樣具有感同身受的特

質它們之間最主要的差別在於是將焦點關注於他人身上或是自己身上的區別

若將焦點關注在他人身上的是同情心而關注在自己身上的則是同理心但在

Slote 的觀點裡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別在「是否感同身受」這點上已有不同

Slote 雖然在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區分上與 Hoffman 不同但在同理心具有接受性

的觀點上仍是與 Hoffman 擁有相同的觀點

在這裡我們主要區分了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別但主要還是以 Slote 對於同

理心的特性做出區分對 Slote 來說同理心最大的特徵在於它具有感同身受的

特性這點與同情心這一種重視回應行動而非情感感受的特性有著決定性的差別

在適用的情感範圍上同理心並不像同情心特別指覺知到他人的痛苦或困境

我們不僅對痛苦或悲傷的人有同理的反應我們對於熱情快樂等等也同樣會產

生同理的現象

毫無疑問的同理心與同情心感受他人情感的方式非常難以區分不同的哲

學家心理學家因其理論的觀點與差異而有所不同在這裡Slote 的觀點比較

接近 Hoffman但又不完全類似其論點主要側重於描述擁有同理心感受他人方

27

式的特性Slote 認為同理心不是一種會使同理者失去主體的情感機制感受者

仍然能夠意識到自己而不會完全的在情感上成為「別人」也因此同理心機制

能夠認可並尊重對方的情感與願望Slote 雖然同意同理心需要具有某些特定的

認知能力但他不認為同理心是一種刻意用認知的方式去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

同理心是一種不由自主的感受能力這種強烈捕捉周遭態度或情感的傾向Slote

稱其為同理心的接受性通過這種接受性他人的感受滲透進我們當中Slote

稱其為「關聯式同理心」

28

第二節 M Slote所論同理心之哲學與心理學脈絡

同理心如前一節所論述是近代心理學對於德文「Einfuumlhlung」的翻譯前

面我們已經區分了同理心與其鄰近概念同情心的區分在這一節中要進一步通

過對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的理論背景出發對同理心做進一步的理解與闡釋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上主要受到三種理論的影響最主要且深刻的影響是

來自於Hume在同情心理論上的論述第二個理論根源是來自於哲學家Hutcheson

於道德感理論上的論證此外由於 Slote 引用 Batson 的觀點( Slote

2010a16200713-14)認為利他性是道德行為的本質而同理心在利他行為上佔

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擁有同理心能夠推動我們展現同理關懷除了引用 Batson

在同理-利他假設的心理學實證研究外Slote 也很看重 Hoffman 在心理實證研究

上的成果並認為 Hoffman 的研究成果給予他道德教育的靈感( Slot

2010a212010b 33-362010c139)因此本節在此也會將 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

理論一併討論

壹Hutcheson的道德感理論

在 Hutcheson 的倫理學中除了道德行為的推動是由情感所引起的我們如

何判斷道德善惡的根源也來自於我們的情感但這如何可能呢 Hutcheson認為

這是因為我們有「道德感」的緣故(Hutcheson 199558)這種道德感是由造物

主所賜藉由引導我們的行為使我們享有高尚的喜樂這種喜樂使我們即使行

為只為他人的好而沒有促進到自身的益處也同樣享受到快樂(張雪珠2003

107)

Hutcheson 的「道德感」有別於眼耳鼻舌等外在感官能夠使人知覺到對象

(某種行為或者是情感)並引起快樂或痛苦的感覺若感受到快樂則觀察者

會認定這個行為是善反之若我們感受到痛苦不安則觀察者認定其為惡當人

29

們感受到這種快樂與痛苦後人的心靈自然會激起渴望(desire)善並譴責惡的

意志活動而實際上若我們能趨善避惡則我們就會因我們的行為而感到喜樂

若我們沒有就會感到悲傷(Hutcheson 19954-5)這也是促成道德行為道德評

價的起源

要理解道德感之先或許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 Hutcheson 所謂的感官(sense)

為何對Hutcheson而言所謂的感官是一種接受不同知覺的能力(李家蓮2015

39)借助感官我們能夠接受對象本身的痛苦和快樂也能夠接受來自觀念的快

樂或痛苦這也就是說快樂和痛苦的對象可以是一個觀念如果以對象而產生

知覺者我們稱之為簡單知覺例如眼能看到紅色耳能聽到音樂我們僅需要

通過單一種感官我們就能產生簡單的知覺而以觀念為對象產生知覺的稱為內在

感官內在感官必須借助其他的感官知覺為前提比方說美感必須通過對所見藝

術品或所聽音樂提供的感官作為前提才能產生因此 Hutcheson 認為人的感官有

五種外在感官內在感官公共感道德感以及榮譽感

對於 Hutcheson 來說能夠吃到味道是因為我們的舌頭官能沒有產生問題

從而能感覺到味覺同樣的人若沒有了「道德感」人也無法區分道德的善與

惡道德感能夠幫助我們知覺(perceive)德行與惡德進而去贊成或譴責某行為

也因此擁有道德感的人能夠區分「受贊同的道德行為」與「受喜好的行為」例

如我們贊同敵人的德行但討厭他的作為這之中的差別便在於道德感的贊同

與否一個受喜好的行為不一定能得到道德感的贊同同樣的道理一個受贊同

的行為不一定受喜愛

Hutcheson 反對自利或自愛的道德原則在這裡他反對的是 Thomas Hobbes

的理論Hobbes 認為人所建立的社會與秩序是為了自我保存的衝動而成的人

是出於自利或自愛而推動其行為建立社會與規範(Hutcheson 199540-41)

30

Hutcheson 認為自利不會讓我們對他人有利的行為表示贊同正如同我們會因為

敵人的德行感到贊同即便他所做的事情對我們沒有好處

什麼樣的行動會引起我們道德感的贊同呢 Hutcheson 認為出於仁愛

(benevolence)動機的行動不管時空距離我們都會贊同出於高尚動機的行動

這是由於道德感使我們對於這種動機所給予的評價(Hutcheson 199544-45)相

反來說那些出於背叛殘忍等惡劣動機的行為會使得我們厭惡即便那些行為

並不影響我們的利益

Hutcheson 指出仁愛的行為能引發我們的贊同也有程度之別我們的道德

感對於平靜與穩定的情感比起激動的情感更加贊同對於越能普遍的行為原則

越是我們愛的對象因此最高的道德原則與最完美的德行是造就最大多數人的幸

福而最壞的則是最大多數的不幸也因此整體的幸福大於一個人的幸福公共

福利的經營比個人的利益更受到贊同這個道德原理也就是公共福利的追求優

先於個人並不是像 Hobbes 所主張的是自愛的產物也不是出自理性的判斷

而是純粹的來自於「道德感」(Hutcheson 199540-41)

Slote 認為Hutcheson 對於道德感一詞的解釋難以照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

概念上也較為含糊因為 Hutcheson 事實上並沒有解釋道德知識是如何發生的

但道德感的概念作為一種完整解釋道德認識的機制在情感主義中也發揮了很大

的影響(Slote 2010a29)Hutcheson 的理論給予 Slote 一個重要的概念Hutcheson

認為一個行為的善惡來自於道德感的贊同與反對這種贊同與反對直接來自於道

德行動者仁慈動機的多寡而非來自於其行為結果的效益也非理性所推導出的

原理原則Slote 肯定 Hutcheson 這一方面的努力並認為我們仍能通過對當代同

理心概念的理解重新審視 Hutcheson 道德感理論從而使道德情感主義的理論更

加堅實

貳Hume的同情心理論

31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深受 Hume 理論的影響他曾在他的著作中特別強調

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使用 Hume 式的研究方法而且他也在他的著作中也

期望通過對於現代研究的成果重新建構 Hume 的道德理論(2010a68)

Hume 的同情心理論反對道德理性主義抬高理性的推理與認知認為應當從

情感出發來論述道德為了要能夠說明情感在道德理論中應佔有的重要位置

Hume 以三條路徑來否定理性在道德上的影響

第一條路徑是 Hume 認為理性不具備動力推動行動理性能夠透過概念間的

抽象關係證明真理數學或者代數的定理正顯示了理性的這個功能理性也能夠

在經驗基礎上確立事物間的因果關係科學實驗的證明便是根據這個功能但這

兩種功能都不能影響我們的行為但只能指引(directed)我們的行為而不能

推動我們的行為(林火旺2009205Hume 1978413-414)數學推理(算術)

雖然可以應用在我們生活的諸多面向上但數學推理本身卻不能影響我們的行為

因為推理本身是服務於某個已存的目的Hume 認為理性所服務的正是我們的

情感(sentiment)由於人有慾望偏好受到這些情感的推動人才產生了行

舉例而言我們進入早餐店發現價目表上蘿蔔糕 35 元而蛋餅只要 30

元以數學計算的結果來看30 元是較便宜的但如果我今天想吃蘿蔔糕推

動我做決定的就不是計算的結果而是我想要吃蘿蔔糕的情感則數學推理所計

算出來的便宜就沒有特別的用處如果我缺錢花用則我或許會選擇吃蛋餅因

為數學計算的結果可以幫助我省下 5 塊錢又或者我不想要零錢寧願選擇 35

元的蘿蔔糕把錢包裡剩下的零錢盡量付出去不管選擇如何Hume 想要論證

的是(Hume 1978458)沒有情感作為推動我們的動機單就理性本身是毫無

動力的它能夠做的是給出如何滿足情感的手段既然理性本身不能引起行動

32

它自然也不能阻止我們行動或者與任何的情感爭論誰有優先權因為能夠和情

感產生衝突的也只有相反的情感而非理性

第二條路徑是理性不僅沒有推動人去行為的動力對於合理與不合理的判斷

同樣不適用於道德(Hume 1878458)由於理性具有判斷事物真假的能力而

一個概念的真或假取決於是否和概念的真實關係或是真實存在的一致舉例來說

「台北在台南的北邊」這句話呈現一個事實如果台北確實在台南的北邊則這

句話是真的因為這句話所呈現的事實與和真實情況一致反之如果台北並沒

有在台南北邊則這一句話為假因為他所呈現的事實與真實情況不一致但對

Hume 來說(Hume 1978415)情感本身就是原始的存在(original existences)

不是任何存在或命題的對應因此不會有真假之分舉例而言我們說照片中的

某甲是某乙這個宣稱是錯的因為事實上他不是某乙他與真實的存在不一致

但某甲對某乙生氣和黃金風鈴木開花了一樣它本身就是它自己的存在不是

某種東西的呈現與替代因此沒有真假的問題因為它本身就是完整的

或許有人會質疑說一個情感還是有合理或不合理的時候當某甲因為某乙

偷東西的事情發脾氣我們會說某甲生氣是不合理的因為某乙根本就沒有偷過

東西但這個說法還是有所疑慮因為當我們說一個情感是合理或不合理我們

所指的是情感所伴隨的判斷所以我們確實在判斷上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但情

感本身卻沒有這個分別(Hume 1978416)舉例而言某人覺得房間中有蜘蛛

使他感到恐懼但事實上並沒有蜘蛛我們會說他的害怕不合理但事實上不

合理的是他對於「這個房間有蜘蛛」的判斷而這個判斷也確實有真假之分但

「恐懼」本身並無涉合理與不合理

Hume反對理性對道德影響的第三條路徑是假如思想和理解本身就可以確立

是非的界線那麼我們也會認為善或惡存在事物的關係之中(Hume 1978463)

但 Hume 認為如果我們認為在關係中可以發現德行或惡行則會得到荒謬的結果

33

因為關係同樣適用在非理性與非生命的東西這使得無生命的東西也成為道德對

錯或善惡評價的對象這顯然違反了我們對於道德的理解動物會亂倫但我們

並不會認為動物這樣做和道德有什麼關係但人若是亂倫則會是道德上錯的行為

如果有人認為人是因為理性才得以與動物不相同Hume 認為這樣的說法是犯了

循環論證原因在於理性在發現邪惡之先邪惡便已經存在(Hume 1978465)

除了不存在於關係中Hum 認為道德也不是從事實構成的他以故意殺人為例

讓我們仔細的思考是否能從這個事件中找到惡行除了激情動機意願和想法

外我們找不到其他的事實只有當我們回到內心反省而產生一種反對的情感

我們才有辦法說某事物是惡(Hume 1978468-469)

從這三個路徑Hume 強調道德不是理性發現的事實而是我們從我們的

情感而來我們會對德行有愉快的感覺而對惡行有種不快感這種道德贊同與

反對促使我們能夠對於道德進行判斷(Hume 1978574)但即便如此Hume 仍

然必須要回答我們為何會對做出有利於群體及個人的行為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情

感呢 Hume 認為這是由於我們擁有同情心的緣故由於我們有同情心的關係

我們可以覺察到他人心理狀態基於同情心當我們看到他人病痛受折磨時我

們會感同身受即便沒有處於那樣的狀態我們只要想到這樣的情境我們就會

產生身歷其境的情感同情心是一種扮演他人角色承受其經驗的能力不論在

虛擬的小說電影中或真實的歷史人物故事我們都能夠產生同情(Hume

1978575-576)

在 Hume 的看法裡同情心是一種想像力(imagination)的運作它從一個

原初印象引導到一個有關他人經驗的概念再從這個概念轉換成一個痛苦或快樂

的印象同情心同時也是一種不假思索不自主產生的情感機制它不是一種刻

意運用想像力將自己放到他人處境的結果(Hume 1978585)但同情心卻有

著偏私的特性我們容易對於陌生人與熟人有所不同容易對有著與我們有相同

34

境遇的人展現同情但這種偏私可以通過反省的同情來糾正我們的這種偏私這

使得我們得以不偏頗的關懷公共議題(Hume 1978604)

即便 Slote 認同 Hume 的許多主張但他仍認為 Hume 的哲學中有待解決的

問題(2010a32)當 Hume 在考察心靈(mind)時他發現任何具有有用(useful)

以及令人愉悅(agreeable)的品質我們都會贊同並稱其為良善(Hume 1978591)

但這種對於品質特性的考察將遭到一些批判Slote 引用 Smith 的觀點認為如

果道德贊同可以建立在有用或愉悅的特性(trait)上會使得我們將沒有生命的

東西拉入道德議題之中但這種主張顯然是荒謬的(Smith 1793264)我們並

不會因為颶風對我們的農作物以及家園所造成的傷害認定颶風是邪惡

參Batson的同理利他假設

在近代的許多心理學研究中心理學家針對同理心所做的實證研究能夠提供

我們更認識同理心概念的特性這些特性有助於我們更能理解同理心與道德活動

的關聯性也因此 Slote 利用 Batson 的心理學實證來說明同理心確實在利他和

互助活動中佔有重要的角色

在 Batson 的研究中他提出了「同理心利他假說」他假定我們的利他

傾向或者對他人的關懷取決於我們同理心發展與激發的程度某人是否在一個

人處於憂傷或需要幫助的時採取利他行為中的關鍵來自於同理心Batson 通

過 Elaine 的實驗(1981301)談到如果某人擁有同理心且他發現他人的憂傷

這時他會想方設法幫助那個憂傷的他人而不是想逃離這個憂傷的事件來解除自

己因為同理而得的憂傷在這一點上心理學家 Hoffman 也有類似的研究指出

大多數的兒童在面對處於患難的他人時並不會轉身離開反而繼續同理他人並

幫助他人(楊韶剛萬明2002101Hoffman200087-88)

Slote 的理論借助 Batson 的「同理利他假設」進一步說明同理心作為

利他行動的重要因素是道德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2010a16)同理心具有意

35

向性具有以他人為導向(other-oriented)的特性(Batson 201112)這使得擁

有同理心的人會表現以他人為導向的關愛這也使得我們能夠做出利他行為或形

成道德義務的基礎Slote 認為 Batson 的貢獻在於他使得真正的同理關懷他人

也就是為他人的利益考量而不考慮了自己的目的或好處是可能的(Slote

2010a16)

肆Hoffman的同理心發展理論

Slote 的同理心概念受 Hoffman 的道德心理學理論影響很深特別是在論述

同理心如何發展以及同理心如何影響我們的關懷能力的補充上甚至在教育領

域中Slote 也肯定 Hoffman 以同理心發展的道德教育方法(Slote 2010b2010c)

因此有必要對於 Hoffman 的理論概要的介紹

Hoffman 在《同理與道德發展-關懷和正義的內涵》的著作中將其研究的焦

點放在人為何關懷他人及人如何關懷他人上他認為同理心是人去關懷他人的起

點是社會生活可能的黏合劑(Hoffman 20003)他在書中提到心理學家主要

以兩種方式來定義同理心第一種認為同理心是對他人內在狀態的認知覺察這

種內在狀態指得是他的思想感受知覺與意圖第二種認為同理心是對他人產

生同理的情感反應對 Hoffman 來說他將同理心界定為對他人所處情境的一種

情感反應也就是當同理者所產生的感受與另一個人的情境更加一致而不是跟

同理者自己的情境一致時我們就認定某人產生了同理心(Hoffman 201030)

但這種同理心又是如何而來呢 根據 Hoffman 的研究兒童在年幼時會因為

聽到他人的哭泣聲而開始哭泣在心理學的研究Hoffman(200064)引用了

Simner 的心理學實驗說明孩子的哭聲並不是因為別人哭聲很大所造成的在

他的研究中他嘗試以人工的方式產生同樣大的哭聲而嬰兒並不會因此哭泣

通過 Hoffman 與 Sagi 在 1976 年的研究他們認為在這種並不是一種毫無情感成

分的簡單聲音模仿而是含有焦慮的情感反應但這種悲傷仍然是通過一種模擬

36

或一種傳染的方式而來的情感Hoffman(200065)認為這是由於孩童在一開始

時將他人的情感與自我聯繫起來從而認為他人與自我的情感無法區分是一個

完整的實體所以對於他人的哭泣他會自動的產生憂傷

大約一歲的時候嬰兒可以漸漸察覺到自我的意識並可以將自我與他人辨

認為兩個不同的實體但由於缺乏穩定的自我感當嬰兒在感受到他人的憂傷時

雖然他覺察了他人的情感但他認為那是他自己的憂傷所以做出了自我憂傷才

會具有的反應也因此 Hoffman 認為(200069)這是一種自我中心(egocentric)

的同理但這種同理心與前一個階段的同理心已有所不同因為這種憂傷是來自

於他人的情感只是這一階段的嬰兒沒有辦法有效的區別而做出反應

大約在二到三歲時孩童開始能夠區分自我與他人的內在狀態意識到他人

有不同的思想情感與需要(Hoffman 200071)孩童在這個時候可以精確地理

解他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感受與需求並能夠有效的幫助他人在這個時期的同理

心已經具有成熟同理心的所有基本成分(Hoffman 200072)隨著年齡的增長

對於語言的認識以及對他人經驗的認識也逐步增加我們也就越能理解他人情感

的複雜性也越能同理對方的感受

在 Hoffman 的心裡實證研究中(200082)提到人們在同理對方的痛苦時

能夠從原本對在場他人的痛苦產生悲傷進而發展到能夠在想像中對他人長期或

不愉快的生活(久病情緒剝奪經濟拮据)條件做出反應即便受傷的他人不

在現場他還是能夠同理那個受傷的人Hoffman 舉了個例子來說明一個成熟

同理的人在同理對方時是如何不僅感受他當下的感受而且感受到他人長期或不

愉快的生活條件或處境一個喪失母親的小孩他還太小不能理解發生了什麼事

情只是快樂的玩著玩具對於一個觀察到這個處境的我我感受到他未來將面對

的處境與困難這促使我想要去幫助他(Hoffman 200081-82)

37

除了對於同理心發展的研究外Hoffman 也特別致力於研究如何使兒童的同

理心機制在道德教育中發揮作用通過以同理心為基礎的誘導式訓練(induction)

使孩童能夠自己產生產生聯想同理進而制止自己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Slote

也認為這種聯想同理的理論適合於道德教育的方法也使得他在其理論中特別引

用與改良有關教育方法的介紹將於第四章教育方法的介紹

伍小節

綜上所論Slote 的同理心概念主要受到哲學家 Hume 以及心理學家 Batson

Hoffman 的影響在三位學者的主張中Hume 說明利他行動之所以可能是來自

於同理心的作用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心理實驗則補充了 Hume 的觀點並強

調同理心是我們能產生關懷以及利他行動的重要因素

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也會看到這些理論分別影響 Slote 在後設倫理學以及

規範倫理學上的主張Hutcheson 強調情感的地位並認為道德判斷的主要來在

道德感所產生的贊同與反對Hume 承繼 Hutcheson 的理念通過論證將理性與

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清楚作出區分進一步將同理心的作用放進道德判斷的

討論中並認為我們對德行的快樂與痛苦是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這兩位哲學

家影響 Slote 在後設倫理學中的主張尤其在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主張上

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心理學實證研究則強調同理心與關懷行動的高度關

聯Slote 以此為基礎除了強調同理心能夠促成我們的道德行動也論證道德

生活中的道德義務與同理心機制的對應關係以此做為規範倫理學的主張

38

39

第三章 M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探究

通過前面章節的描述我們知道同理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情感機制它能讓

我們不由自主地感受他人的處境並讓我們產生利他的行為但同理心在道德理

論中具有什麼樣獨特的重要性呢在前面的幾個例子論者多關注在同理心如何

推動我們去幫助他人對於 Slote 而言同理心不僅是一種推動我們幫助他人的

情感機制同時也能回應後設層次(meta-ethics)的倫理問題

在 Slote 的想法中同理心之所以可以在後設層次上作為道德的基礎是因

為同理心使我們能夠對於他人的傾向動機態度上產生「道德贊同」與「道德

反對」(Moral approave and moral disaroval)這種道德贊同或道德反對是道德判

斷(moral judgement)的依據也就是當我們使用同理心感受到贊同與反對時

這種贊同與反對的情感也進入(enter into)我們道德判斷的結構之中使我們能

夠捕捉到什麼是道德上對錯的事情

同理心除了在後設層次上可以解釋同理心如何使我們擁有道德贊同與道德

判斷以外同理心本身也能夠提供我們行為的指引也就是規範層次(normative

ethics)的基礎對 Slote 來說同理心本身所具有的特質能夠回應我們在道德

生活中對於不同對象有不同的同理關懷也引起我們不同程度的義務與責任感

比如說與陌生人相比對於親人及朋友的困難我們會更加關注並覺得更應

該要幫助他

Slote 雖然對道德理性主義具有批判的態度但他不否認理性在道德生活中

具有其地位只是 Slote 認為情感因素才是深深影響我們驅動我們行動的關鍵

因素因此 Slote 認為他的主張反而可以替道德義務論者所倡議的道德原則找

到一個更好的解釋

40

以下總共分三節來介紹第一節我們先從後設層次開始談起探討同理心如

何與我們的道德判斷有關並在第二節討論同理心如何成為我們道德生活的指引

規範層次上的探討最後將介紹 Slote 的主張所遇到的批判觀點在這裡

會以主題的方式概述專家學者對於 Slote 的批判以及 Slote 關於這些問題的回

第一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後設層次

Slote 對於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的觀點主要是源於 Hume 的倫理學主張根

據 Hume 的觀點當有人說「我欣賞某人的正直誠實」或者「我厭惡某人的卑鄙

無恥」其所表達的是說話者對於某人行為態度的認同或反對的主觀看法這種

認識並不是來自於理性給予我們的判斷而是回到我們情感做出的贊同與反對

(Hume 1878486-489 Slote 2010a30)

Slote 承接了 Hume 的傳統並改良他的看法提出四個重要的論點第一

同理心是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在這裡 Slote 為方便解說區分了「一階同理

心」(first order empathy)及「二階同理心」(second order empathy)並認為我們

道德贊同或反對的依據來自於二階同理心第二道德贊同與反對在道德判斷之

先且道德贊同與反對進入(enter into)我們的道德判斷與理解之中他稱其為

道德判斷的「同理-理解假說」(empathy-understanding hypothesis)(Slote 2010a52)

第三通過同理心的反應所形成的觀念可以固定我們道德語詞所指涉的對象在

這裡 Slote 引入語言哲學家 Kripke 對於「語意固定指涉理論」(reference-fixing

theory) Slote 將其理論改造為半 Kripke 固定指涉取徑( semi Kripke

reference-fixing approach)來回應道德情感主義會遇到的先驗問題(Slote 2010a

71)

壹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

41

Hume 以及 Hutcheson 都把自己的道德贊同與反對建立在情感的苦樂上這

一點遭到 Slote 的反對他認為有比起痛苦快樂更適合捕捉道德贊同的情感(Slote

2010a33)他考察了我們日常生活發現當我們在看到某位行動者因同理心而

做出的道德關懷時當我們看到某甲具有發展完善的同理心對別人總是展現他

的體貼與將心比心有一天某甲在路上遇到了迷路的外國人他同理對方的感受

並主動的上前幫助帶他們前往想要去的地方一旁的行人看到這樣的情景會自

然而然的感受到一種溫暖(warmth)的感覺這種溫暖的情感使我們打從心裡認

同他的行為但這一種感覺是從何而來呢

深入探究Slote 認為這是因為當我們同理了行動者的同理關懷後產生了一

種情感在這裡我們能夠將行動者的「同理關懷」本身視為一個情感狀態(客體)

進而對行動者的同理心行為產生同理(empathy with empathy)這種反映的感受

(reflective feeling)正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這樣的觀點也並非新潮在 Hume

的文章中也曾描述到同理心的這種特質(Hume 1978604)

當友誼在極為顯著的例子中出現我的內心就會捕捉到同樣 的情感並且

因為呈現在我面前的那些溫暖情緒而感受到溫暖

Slote 認為這就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也就是當我們同理他人的同理關懷

時內心所產生的溫暖感受道德反對同樣也是通過同理心捕捉到我們看到一個

人在行為表現上缺乏同理心我們就會感受到一種寒冷(chill)的感受而這種

感受是我們道德反對的來源(Slote 2010a35-36)譬如有某乙對於前來問路

的外國人不但沒有指引反而大聲叫囂辱罵外國人要他們滾出台灣這樣的行

為不僅使外國人感到心寒這樣的舉動也讓聽到或看到的行人感到心寒這種寒

冷的感覺使我們反對這樣的行為

這種打從心底認同與反對的情感也反應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語言的使用以

上面的例子來說我們會說某乙冷酷無情(cold-heartedness or cool)來表達某乙

42

對於外國人的態度和行為(Slote 2010a37)同時我們也會用溫情溫暖或體貼

(tenderness)來形容某甲對於外國人的態度

為了使我們能夠更清楚的理解Slote 將同理心區分為「一階同理心」

(first order empathy)以及「二階同理心」(second order empathy)並進

一步說明道德贊同是根據我們對於「關懷他人的同理心」而來一階的同理心是

關懷別人處境所產生的同理感受二階同理心則是觀察者對於行動者的同理關懷

所引起的同理感受這種感受激起我們認同或反對行動者從前面的例子中我們

可以知道甲對於迷路外國人的關懷是一階同理心而外國人或路過的行人所感

受到的溫暖感受則是二階同理心從上述的說明我們不難發現二階同理心的特

點是它的第三人稱( third-personal )相較於一階同理心通過第一人稱

(first-personal)所產生的同理關懷它更像是法官使我們能夠對於行動者的

選擇以及行為做出道德贊同與反對(Slote 2010a36)

這樣說來一階同理心和二階同理心是兩種不同的同理心嗎Slote 強調

一階同理心和二階同理心在意識或者是主觀感受上並沒有辦法區別開來同樣都

是內在的心理狀態且都被體驗為一種溫暖與冷酷的感受它們之間的區別只是

因為不同的因果來源(causal source)二階同理心的因果來源涵蓋了一階同理心

以前面的例子來看某甲在他幫助該外國人的同時也能夠擁有二階同理心只是

一階同理心在那之前先產生(Slote 2010a39)

Slote 進一步認為(2010a36)缺乏同理心的人不僅無法在行為上關懷他人

也無法真誠的表達出道德贊同或道德反對他們或許能夠以語言來表達道德認同

與反對但卻不能理解它本身的意義前面的例子中某乙缺乏同理心的狀態不

僅不能讓他對別人展現出關懷也使他無法對他人的行為產生道德認同或道德反

對從而使他缺乏對於其他人的冷酷之心做出道德反對或贊同但這樣說來似乎

有些弔詭為什麼缺乏同理心的人會喪失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的能力呢

43

Slote 認為(Slote 2010a40)道德贊同與反對之所以是相反的並不只是因

為它們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情感反應(溫暖與寒冷)也涉及到它們之間一致與不

一致的關係一個能在道德上贊同與反對的某甲也具有發育成熟的同理心能力

他能夠通過同理心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與溫情當某甲贊同某人的行為時意

味著「他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與「他實際上感受到他人的溫暖」是一致的

反之某甲反對某乙對於外國人的行動意味著某乙冷酷無情的行動動機與「他

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是不一致的這種一致與不一致的關係不是 Hume 或

是 Hutcheson 所言是一般情感上愉悅或痛苦或者說同時對無生命的事物也具有

同樣的解釋能力原因是我們不能從無生命的事物中感受到如同行動者所展現的

溫暖或寒冷因此我們不能對無生命的事物進行道德贊同與反對也是合理的

貳道德判斷

如此一來Slote 便將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直接建立在同理心之上而且他

認為我們的道德贊同與反對先於道德判斷某人體貼熱心的行為使我們有溫暖

的同理心感受這讓我們對於某行為有了正面的態度(positive attitude)並激勵

我們去做這樣的行動反之某人的麻木不仁使我們心寒我們便對此行為有負

面的態度並拒絕這樣做這樣的說法無須預設道德判斷原因是道德上所謂對

或好的判斷就是我們「贊同且正面的」情感或態度相對來說那些道德上錯

的行為也就是我們「反對與負面」的情感或態度因此 Slote 認為道德判斷反

而是基於我們的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Slote 2010a46-47)

但是我們如果只是將道德判斷建立在道德態度上還不算是完全回答道德判

斷所具有的一種語言特性道德判斷是對於某種意義的道德斷言(predicates)

(Slote 2010a48)以 Hume 在前面所提的例子來說如果我們無法在「殺人事件」

中找到惡行而必須回到我的內心發現一個不贊同的情感我們才能對這個事件

作出道德判斷因此道德判斷指涉的是我們內心的某種情感也就是說我們判斷

44

所指涉的不是外在事件而是我們內在的感受但這種情感是什麼呢對於理想

觀察者理論來說「X 是對的」意思是「一位公正仁慈頭腦冷靜的理想觀察

者都會對X產生一種贊同的感受」對情緒論者(emotivist)來說「X 是對的」

意思是「X 萬歲」這些論者將原始的情感現象道德判斷之間的指涉關係以

此來解釋我們道德判斷時的語意因此 Slote 雖然確立了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來

自於我們同理心所產生的溫暖與寒冷感受但他仍然必須在更清楚的說明「X

是對的」與「道德贊同與反對」之間的關係

在前面我們雖然提到 Slote 主張道德贊同先於道德判斷但他不同意情緒論

者認為道德不具有實在性(factuality)即「所謂的道德判斷即是一種情緒的表達

(expression of emotions)不具有真假值」也就是說「殘忍是錯的行為」這個命

題只是表示我討厭殘忍行為的表達而已(Slote 2010a71)Slote 認為一個道德判

斷應該具有事實陳述的特性也就是如同道德理性主義者所假定的一個道德宣

言應該是具有真或客觀的(objective)的特性(Slote 2010a50)為了要回應這個

道德所具有的實在特性他提出了「同理-理解假說」(empathy-understanding

hypothesis)

根據Slote的「同理-理解假說」同理心不僅是道德行為和道德贊同的源頭

他也會隨著道德贊同進入我們的判斷與理解但這是什麼意思呢 Slote 認為

諸如對錯善惡等道德語言是通過我們同理行動者所產生的贊同與反對被

固定下來(Slote 2010a52-53)也就是說當我們稱一行為態度是「對的」而

且我們擁有同理行動者所產生的溫暖情感則我們就把這個道德語言的指稱固定

下來就心理狀態而言說一個人理解一個道德語詞(善或者惡)指的是一個

人通過同理心從而得到引起道德贊同的情感(溫暖或者寒冷)如果一個人沒

有通過同理心所引起的道德贊同以固定道德語言的指涉則他不算真正理解道德

但如果這麼說來何以同理心機制對於我們的道德認識這麼重要呢為了更進一

步的說明這個論點他引介了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來處理這個問題

45

參半 Kripke式固定指涉方法

Slote 認為他的道德理論可以通過對於固定指涉理論的改良使得道德語

詞獲得一個先驗的基礎但這究竟是什麼意思這時我們不得不稍微談談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theory of rigid designator)在他的《命名與必然性》

(Naming and Necessity)中Kripke 試圖反對 F L G FregeB A W Russell 等

人將專有名詞視為描述詞的理論他不僅提出了「日常語言中的專有名詞是嚴格

指稱詞」11這個觀點也同時發展出一個新的描述理論在他的描述理論中我

們是通過「固定指涉」(reference-fixing)命名者與觀察者共同知覺到了「某 N」

命名者通過稱呼其為 ldquoNrdquo 使觀察者聽到這個稱呼後獲得使用 ldquoNrdquo去指涉

「某 N」的能力這使得名詞 ldquoNrdquo與「某 N」之間的指涉關係被奠定(ground)

下來(王文方201768Kripke 198096)

Kripke 以顏色的語言作為例子來說明固定指涉要能認識到「紅色」並正

確的使用「紅色」這一客觀語詞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紅色的經驗」(the experience

of red)幫助我們固定紅色一詞的指涉所以以下這個判斷是先驗的真理「客觀

的紅色就是引起造成我們紅色視覺經驗的東西」這樣說來下面的這個判斷

也很合理如果某人是色盲則他無法充分理解什麼是紅色因為他沒有「紅色

的視覺經驗」去固定紅色一詞(Kripke 1980130 Slote 2010a57-58)

同樣的道理Slote 認為在道德上對或錯的性質可以通過 Kripke 的理論來

類比「某 N」帶入我們同理心的溫暖或冷酷的感受而 ldquoNrdquo帶入道德判斷中

的對與錯則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語句以下的這個判斷是先驗的真理「道

德上對的行為就是引起造成我們擁有溫暖感受經驗的東西」下面這個判斷

11

Kripke 認為日常語言中的專有名詞指涉的是嚴格指稱詞比方說 「2017 年的台灣總統是

蔡英文」為例按照專有名詞是描述詞的想法則 2017 年的台灣總統所指涉的是蔡英文而且

在所有可能世界中(也就是不管蔡英文是否存在於該世界)「2017 年台灣總統」這項描述都一

定會指向蔡英文但事實上很有可能當年當選的總統是宋楚瑜也有可能是朱立倫也就是說

「2017 年台灣總統」這個描述詞並不必然指涉的是「蔡英文」也因此「蔡英文」是一個嚴格指

稱詞(Kripke 1980 56)

46

也同樣的合理當一個人無法同理感受到溫暖或寒冷時他沒有辦法充分理解什

麼是道德上善或道德上惡的事情因為他沒有「同理心所產生的溫暖寒冷經驗」

幫助他固定道德語詞(Slote 2010a59)

通過這個方式我們雖然確立了同理心在道德判斷中的運作但如果我們接

受前面的主張則我們會發現「仁慈的行為是道德善的行為」以及「殘忍的行

為是道德上錯的行為」這些道德判斷如果完全按照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來理

解表示我們需要通過主觀經驗-同理心作用而有的溫暖寒冷感受-我們才能

確定道德判斷的真假但這種以經驗做為道德判斷真假的看法有一個嚴重的問題

(Slote 2010a49)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可能一生都沒有碰過忠實的朋友但我

們仍然可以認為每一段友誼都應當要有純粹的忠誠(Kant 198735)我們不需要

經歷到一件殘忍的事情才能確立殘忍是不是道德上錯誤的行為因為我們不需

要通過歸納的經驗來確立「殘忍行為是錯誤的」這樣看來道德判斷在我們

的道德生活中似乎具有一種先於經驗(a priori)的特性

為了彌補這個可能的缺陷Slote 給出了三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Slote 2010a

60-62)

首先我們需要解釋先於經驗的判斷究竟代表什麼意思所謂的先驗指的是

相關的概念已經隱含在命題之中舉例而言「黃花是黃色的花」這句話是一個

先驗的判斷在這一個語句之中的「黃花」雖然是一個需要經驗才能確立的對象

(我要知道一個物體既是花而且是黃色的)但除了這個經驗外我們不需要再有

其他的經驗也就是說Slote 認為先驗這個詞是相對於已經把握到的概念說

這個判斷是先驗的指的是我們在經驗上已經擁有關於黃花的概念所以在這個

語句之中我們就不需要再訴諸經驗了對於一個完全掌握同理心能力並且能夠

通過同理心感受到同理關懷者所展現出來的溫暖對於「仁慈行為是道德上對

47

的」這一判斷他只要經驗到仁慈行為是能夠促成感受溫暖的感受他就不需要

再額外訴諸關於溫暖的感覺經驗來進一步確認這個語句是真還是假

其二Slote 改造了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提出一「半 Kripke 式固定指涉

方法」與純粹的 Kripke 理論不同Slote 的方法「加厚」(thicken)固定指涉的基

礎(Slote 2010a60)Slote 認為會有前面關於先驗的問題主要是因為 Kripke 的

理論是單純的以主觀感受來固定語言的指涉以前面的例子來說紅色的指涉之

所以被固定下來是因為這個顏色造成我們的視覺感官同樣如果我們把溫暖與

冷酷等單純的情感經驗作為指涉「對」與「錯」時就會出現「一個主觀經驗

各自表述」的問題而這個主張正是 Slote 在前面所否定的所以 Slote 認為

我們之所以能夠固定道德判斷的指涉不是因為我們單純地感覺到「溫暖」與「寒

冷」這兩個主觀經驗而是「通過同理心機制產生溫暖寒冷的感受」的同理心

機制經驗「直接對他人感受」以及「反映(reflect)行動者同理關懷的感受」

這兩種經驗同時涵蓋在我們的同理心的作用中而我們通過同理感受的一致與不

一致來進行道德判斷

但同理心不是一種由後天學習才會有的能力嗎Slote 堅稱同理心早已經

是我們天生具有的能力這種先天的能力使我們對於他人的痛苦具有先天的反應

我們會不自主地對於他人的痛苦產生同理關懷因此我們對於將掉於水井的小朋

友便觸目心驚前去幫助我們的一階同理心先天的直覺與立即性使我們有能力

對自己應該作些什麼有了基礎的認識這也提供我們或多或少擁有同理感受「溫

暖」與「寒冷」的能力對於不立刻拯救困在礦井的礦工而想著要把錢省下來

以便幫助未來礦工不受到危險的行為我們會感到一陣心寒12這也說明了具

有先天的同理心多少已經提供我們具備對於道德贊同與反對的能力(Slote

12

在本章第二節研究者會介紹同理心所具有的四種同理心的立即性(immediacy)以說明我們

先天的同理心本身如何回應我們道德的直覺以及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48

2010a62 200722)也因此某種被理解為因果機制的同理心事實上已經是一種

先驗的能力並能夠幫助我們固定對於道德判斷的指涉

如此Slote 就確立了我們的道德語言與我們的指涉之間存在著一種必然的

關係即「一個道德判斷上為好或善的行為若且唯若(if and only if)它們展

現溫暖或反映行動者的溫暖」以及「一個先驗且在道德上指涉為善或好意義的語

詞與一個行動者通過同理心機制感受到的溫暖經驗有關」(Slote 2010a63)

肆小節

通過前面的論證Slote 便回應了道德「感受-道德贊同反對-道德判斷

宣稱」這一鏈結中同理心的作用同理心不僅是作為一種感受通過同理心機

制我們感受到某個對象的溫暖與寒冷從這種感受中我們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態度

而這種溫暖與寒冷所產生的態度能夠幫助我們固定住道德判斷的指涉構成我們

做出「幫助他人的行為是對的」和「虐待他人是錯的」的道德判斷同時 Slote

肯定我們道德判斷是取決於我們同理心機制所產生的感受如果一個人不具備同

理的能力以產生相關情感則他無法真正理解道德上的對與錯

49

第二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規範層次

在規範倫理學上與道德理性主義者的出發點不同以 Kant 為例他相信道

德的基礎在理性的法則正如同 Kant 自己曾說過的法則是以理性存有者的身

分頒布給自己的也是我們互相肯定對方的理性本性時規範我們行為的法則

(Kant 19875556)Slote 則承襲 Hume 的論點(Slote 2010a74)認為單純的

原則與判斷並不足以創造我們行動的道德動機也就是一個行為的好壞判斷本身

並不能成為我們行動的內在動機(inherently motivating)通過對同理心的實證研

究考察Slote 認為(200714-15)同理心能夠幫助我們去關懷他人作出利他行

動的主要因素是推動我們作出關懷行動的重要推力

我們的同理心除了能幫助我們真正認識道德判斷的意義和提供我們行為的

動機外也與我們的道德義務有一致性的關係因此我們通過同理心就能清楚認

識到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以 Slote 自己的話來說「同理心和對他人的同理關懷實

際上就能給我們提供一種看上去合理的道德評價標準」(Slote 2010a21)也因

此道德情感主義的道德規範可以這樣宣稱一個行為是道德的或為道德義務所

要求的若且唯若一個行為反應或顯示了行動者或對他人的成熟同理關懷(王

楷譯201121)

本節將從三個部分論證 Slote 的這個觀點首先我們需要針對同理心所具有

的特性著手Slote 認為同理心具有三種立即性使得我們對不同的時間

(temporal)感知(perceptual)以及因果(causal)有不同程度的義務感且這

三種立即性也顯示出我們同理心所具有的性質在這一部分我們也將處理動

機與道德行為之間的關聯性第二Slote 認為同理心所產生的關懷行動(以下

簡稱同理關懷)比起義務論者更能反映我們的道德義務他分別以「幫助他人

(helping others)」「傷害或殺人(harming and killing)」「承諾與誠實(promise

and trufulness)」的義務作探討本節亦將這些義務給予道德情感主義的解釋

50

第三Slote 認為不僅僅是這幾項原則可以得到同理心的解釋尊重(respect)

以及自主(autonomy)這兩個被認為是 Kant 理論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也能夠

在他的道德情感主義裡面得到解答在這一個環節我們也會說明 Slote 的解釋

壹同理心的立即性

Batson 的實驗研究也證實了具有同理心的人不管其逃離條件困難的程度

多容易都願意留下來幫助在處境中遇害的人(Batson et al 1981)但我們在面

對不同的處境或不同的個體時我們卻不一定都產生相同程度的同理心見孺子

將入於井會激起我們很強烈的同理心並馬上趕去救人但和針對在非洲挨餓的孩

童所激起的同理心相比其強烈程度就顯得不如前者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我

們會對近距離(不管是時間上的還是空間上的)的威脅或痛苦產生較多的同理

另外我們更容易同理和我們親密相處或有較多共通點的人在這裡 Slote 分析

了四種同理心所具有的立即性並說明那些引起我們強烈同理心的人會使我們有

更多的義務感去幫助他

一時間的立即性

Slote 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為什麼我們對於現存的困境比起未來的危機來

得更能激起同理心也更合乎我們的義務感如果我們知道一群礦工被困於地下

的礦井之中我們的同理心會讓我們想要立刻幫助他們能夠把他們從礦井之中

救出來而不是把拯救他們的經費省下來後安裝用於礦井的安全裝置來救助未

來可能會產生的危機礦工(Slote 2010a22)同樣的例子發生在 1987 年 10 月的

德克薩斯州一位年僅 18 個月的小女孩 Jessica McClure 不慎掉入她阿姨家後院

的一口井在事件發生後德克薩斯州在地的消防隊和警隊接到電話後立刻進行

救援行動經過 58 小時的搶救終於將小女孩從井裡救出來(Kennedy 1987)

同樣的我們並不會棄小女孩於井中不顧而將投注在救援活動上人力與時間花

在預防這件事情上

51

這種看法與我們普遍對於道德的想法是相同的我們有首要的義務去拯救被

困在礦井的礦工或是困在井底的小女孩而不是選擇把拯救他們所需要的資源節

省起來投資在未來的安全裝置上如果有人選擇這麼做也會令我們對於這種罔

顧人命的人感到「心寒」

二感知的立即性

Peter Singer 曾在他的著述中特別舉了一個例子說明我們對於遠在他鄉的

人同樣有救助的義務可是當一個小孩在我們面前快要掉到水井時我們都會直

接採取行動幫助那個小孩但同樣是救助小孩我們卻不會捐錢給樂施會(Oxfam)

幫助那些三餐不繼的孩童對 Singer 而言距離與道德義務之間是沒有關係的

不捐錢給樂施會幫助那些即將餓死的孩童和任由一個小孩掉到井裡是一樣的

因為我們在這兩件事情上有相同的義務然而 Slote 認為(王楷譯201132Slote

2010a22)這是因為我們對於直接感知(perceptive)到的事物有更強烈的同理心這

種主張跟我們的道德直覺也十分的相近同樣的 Hoffman 也曾以一個大學生的例

子來說明我們對於直接感知到的事物有強烈的義務(Hoffman 200048)

我剛剛下了公車就看到一個人滑倒頭直接撞到台階上我感到震驚一個

念頭閃過我的腦中我也滑倒在人行道上並且摔破我的頭骨我不知道我

還能怎麼辦我想也沒想就衝去前面幫忙他這多少會讓他好受一些我記

得人們喊著去打 119我一定是花了兩個多小時才確信一切都好

對於那些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痛苦與悲傷使我們的同理心產生較強烈的反應

也使我們更偏向去關懷或幫助那些眼前正在經歷傷痛的人

三因果的立即性

對於那些由我們直接造成的傷害比起我們在旁邊所看到的傷害行為所產生

的同理心更強烈對於任由他人受到傷害我們心理傾向認為直接造成他人傷害

52

是道德上更為錯誤的事情而對於主動傷害他人的行為會在情感上的退縮

(flinch)並且厭惡主動去做這些行為(Slote 2007442010a23)按照前面所

言我們會對他人的悲痛與哀傷產生同理心的關懷如果我們感受到自己是造成

他人悲傷與哀傷的原因則我們會因為對他人的傷害產生同理而有心寒的感受

進而在情感上退縮這種退縮正反映我們對於主動傷害他人比起任由事件發生

更應當受到譴責

四關係的立即性

按照 Slote 的看法(Slote 200727-28)他認為家人的關係與朋友或伴侶的

關係是不同的即使我們與朋友伴侶的關係再怎麼親密與家人的感覺仍然是

不同原因在於我們認為自己與家庭有相同的根(roots)這種相同的根源引起

我們的團結的感受舉例而言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不同於其他的關係父母與

孩童之間有天生的血緣關係並通過日常生活的交流來往共同分享某種價值觀

家族史等家庭的緊密聯繫塑造了個人的身分認同感(sense of identity)這種身

分認同感讓我們更容易辨認出自己的家人我們也更容易對於家庭的成員有更強

烈的責任感但我們的人際關係並不是只有家庭我們也會有親近的好友與工作

夥伴甚至也有共同嗜好的社群我們通過分享彼此的方式與他們熟識進而對

他們有親近之感也因為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密切關聯我們在關係上也就有親疏

遠近之別這也使得我們對那些與我們關係良好的人所產生的同理心不同於陌生

這四種立即性所產生不同強度的同理心正解釋了我們不同的道德直覺以及

道德義務Slote 認為這些同理心所擁有的反應其實就能夠解釋我們道德的判斷

與原則以此我們就能做出道德行動

53

但我們這種自然或先天的情感和感受真的就能夠直接的指引我們做出道德

行為嗎我們以同理心這樣的自然動機作為我們行為道德的來源是否總是能夠

引導我們去做對的行為或避免做出錯的行為呢

這裡顯然有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層面同理心是否有那麼穩定與可靠

總是引領我們去做應該要做的事情呢心理學的實證研究顯示(Figley

2002143)擁有同理心的人會有疲乏(fatigue)的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悲憫疲

勞(compassion fatigue)這個現象在護理人員裡面經常發現舉例來說一個

久病在床的母親兒子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照顧母親長久下來使他沒

辦法對她的母親產生強烈的同理關懷甚至對母親當下的痛苦產生不耐煩或是麻

木這樣看來同理心似乎並不夠穩固不能夠總是指引我們的道德行為面對

這樣的情況我們或許應該主張規則和原理來指引兒子做出對的事「你不應

該對你母親的痛苦這麼不耐煩」「兒子有責任照顧自己的母親」我們會這麼勸誡

兒子因為應該做的事情跟現在的感受疲乏沒有關係

第二個層面有些行為即便行動者是具有同理關懷動機的人我們仍然會

認為這是不對或者錯誤的行動舉例而言一個倒車的人粗心大意沒有遵守交通

規則在倒車的時候並沒有看後視鏡或者注意後方撞到了三歲小孩導致死亡

即便他沒有意圖要撞死一個小孩即便他是一個具有同理心的人這種應注意而

未注意的行動我們一般來說都會認為是錯的但這件事情的錯誤與有沒有同理心

似乎沒有關係一個人若是足夠重視「倒車應該注意後方」的原則則他就不會

犯下這樣的錯誤這樣看來粗心大意的錯誤跟沒有同理心所犯下的錯誤並不相

同因此即便有同理心也仍然會做出錯誤的行動

Slote 分別針對這兩個問題提出了解答針對悲憫疲勞的問題Slote 分成兩

方面來回應這個問題

54

第一Slote 認為這樣的情形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性是兒子從來沒有這

樣的經驗第二種可能性是兒子曾經有過悲憫疲勞的經驗在第一種情形中第

一次經驗到疲乏的兒子可以有「初犯免責」的機會它可以暫時讓自己脫離這種

情境進而能夠使自己不再疲乏例如休假看電影尋求專業諮商的幫助等

等因為對於一個初次經驗到的人來說他並沒有預料到自己會產生悲憫疲勞

也因此這不能算是道德上的錯誤(Slote 2010a100)但如果是第二種可能一

個曾經經歷過悲憫疲勞的人如果沒有進一步去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而是讓自

己繼續無感麻木對於他人痛苦毫無反應甚至表現得冷酷無情時我們可以說

他在道德上是錯的(Slote 2010a101)

第二對於同理心的批判認為規則或義務比起同理心更能夠說服兒子去

幫助他久病的母親Slote 認為(2010a86)這樣的道德勸說之所以能夠說服兒

子照顧母親的必要條件還是在於同理心原因在於這個例子中兒子悲憫疲乏不

會只因為道德原則或命令而被說服從而使他對母親的態度有所改變兒子可能

因為他人的道德命令繼續侍奉年老的母親但仍舊做著毫無同理關懷的行為這

對 Slote 而言仍然不是一個有道德的表現Slote 認為他人的勸說與判斷之所以

可以成功說服我們去作出有道德的行為並不是因為原則本身的緣故而在於我

們能夠使用同理心的能力

Charles Stevenson 曾提到道德語詞具有「磁性」(magnetism)他認為當一個

人認為 X 是好的那個人會照著這個事實(ipso facto)而更傾向去做利於 X 的事情

(Steavenson 193716)此外當一個人說 X 是好的時那個人能引發別人對於

X 贊同或不贊同的態度並能夠影響對方對於 X 的態度刺激他人的情感

(Steavenson 193719-20)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說「殺人是錯的」而「幫

助陷入困難的人是對的」不僅表達我對事物的贊同與反對當我們在建議

(suggest)別人應該幫助困難者或不應該殺人時通常也在激起別人對於「殺人與

助人」所具有的情感從而對這些行為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態度Slote 贊同上述

55

Stevenson 對於道德判斷具有磁性的假定但他進一步認為(Slote 2010a90)

這樣的情感吸引主要是來自於同理心的作用由於同理心所具有的接受性使我

們在聆聽對方的道德判斷或道德理由時會不由自主地接收他人在表達道德命令

及原則的態度或情感而通過二階同理心的作用感受到心寒這使得他人的道德

勸說得以有效的阻止我們去做錯的事情而去做對的事情通過上面的敘述Slote

認為道德命令者或者道德勸說者首先會展現出一種感受或態度而被我們的同理

心所捕捉接著引出我們二階同理心的寒冷與溫暖使得聽從道德命令者實行道

德命令也因此道德原則與命令的作用還是次要的同理心的作用仍然在主要

的地位因為道德原則之所以能夠有效的勸戒他人單單只靠原則和命令是不足

以推動我們的行為還仍仰賴同理心機制接收他人的情感與態度

對於粗心大意的行為一般來說會認為與同理心毫無關係但 Slote 卻認為

(2010a103)過失致死這件事情實際上是缺乏了對他人充分同理關懷所產生

的結果一個孩童相較於成人而言其對於周遭環境的注意力明顯較成人來得差

對於一個具有同理心且關心他人的人來說他會在孩童會出沒的地方謹慎開車

避免造成傷害也因此粗心大意不只是一種對於傷害原則不夠重視的問題而且

還有對於他人是否具有同理關懷的問題就 Slote 而言這樣的行為仍然是錯的

除了粗心駕駛以外Slote 也舉了粗心在大熱天將孩子留在車上而導致小孩悶死

的家長(Slote 2010a104)這個看似也與同理心無關而端看他人對於規則是

否重視的行為在 Slote 看來也是未有同理心的行為對於一個關愛自己孩子

的家長不會圖一時的方便而將小孩在大熱天時留在車子上如果他能夠同理

孩子在高溫又密閉的車子中所產生的痛苦感他就不應該將自己的孩子留在密閉

的車內而產生如此可怕的事情

Slote 認為上述的四種立即性能夠回應我們情感層面上為什麼道德義務在

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區別原因在於同理心所具有的立即性但這些立即性又如何

56

回應我們的道德原則呢以下我們根據同理心的三個直接性來回應道德義務論

的看法

貳同理心與義務論

Slote 雖然批判道德理性主義者尤其是 Kant 的道德哲學理論但這不代表

他完全否認 Kant 的道德義務論也不認為他所提倡的道德情感主義在立場上與

Kant 的主張水火不容Slote 認為他的道德理論本身可以回應義務論倫理學的種

種義務並給予其更好的解釋或者理論上的輔助為此他分別針對義務論中對

於「幫助他人」「傷害或殺人」「承諾與誠實」的義務這些義務在 Slote 的論證

中不必然是一種通過理性考量而產生的原則或規則而是一種源自情感而生的義

一助人的義務

從同理心所具有的時間立即性感知立即性以及關係的立即性來看我們通

過直接的感知時間的相近以及關係的親密程度所引起的強烈同理心激起我們

強烈的情感使我們去幫助他人

如果我們幫助他人的來源是同理心而同理心的特性(立即性以及親疏遠近

的關係)會使得我們對不同的人或群體有不同程度的同理心作用但那些不屬於

立即感知的不是家庭關係不是朋友伴侶關係的人群難道我們不應該去幫

助他們嗎我們的同理心只能對這些群體產生作用不代表它是一種有限制的情

感機制嗎Slote(200729)在此援引 Hoffman 的心理學研究認為我們的同理

心能夠通過誘發的方式來拓展我們同理的對象而使我們同理他人的能力擴而廣

之在本研究第四章中關於同理心的發展與培養會有更進一步的說明與解釋

但如果同理心機制是一種擴而廣之的能力而 Slote 又認為同理心的反應體

現我們的義務是否會面臨到以下的困難如果對於陌生人的同理心是一種有

57

待發展與教育的能力而多數人的同理心尚未發展完成他們是否可以主張由

於我們的同理心還尚未成熟根據同理心的強烈程度影響我們的義務程度所以

我們目前沒有義務對一個陌生人展現我應該有的幫助

Slote 認為(200732)這個問題涉及了「應該蘊含能夠」的原則(以下簡稱

OIT 原則)這個原則主張應該與我們的能力是相關的如果一個行動是我們的

義務則這個行動是我們能夠完成的相反的如果我們不能夠完成則我們沒

有這個義務去行動

Slote 認為這項原則事實上有兩種意義讓我們再回到前面 Singer 的例子

之中Singer 雖然主張每個人都有義務拯救陌生人但這項義務並不是每個人都

能達到的原因在於這項義務本身需要能力的培養要能夠幫助他人在 Singer

的例子中我們至少要有一份工作這包含我們需要有能夠賺錢的能力這項能

力就不是小孩子就能夠擁有的需要仰賴後天的能力培養才有辦法達成在消防

員或礦坑的例子當中要拯救落在水井裡的小孩或者困在礦坑裡的礦工也需要專

業訓練但 Slote 認為即便擁有這些能力我們也不見得會幫助他人這也是 Slote

一再強調為什麼我們需要關注我們的道德動機同理心的重要性Slote 稱上

述為廣義的 OIT 原則在這個意義下考量的是合理狀態中道德原則與人們能力

的一致與之相對的是狹義的 OIT 原則在這個意義下的 OIT 原則只要求道德

行動者有避免做壞事的能力對 Slote 而言在這個意義下我們的義務就是不

能缺乏對於他人的同理關懷換句話說我們應該避免的是完全缺乏對於他人的

同理關懷

我們假設有一位小明對於他人的痛苦有較少的同理關懷(也就是低度發展

的同理心)他或許沒有辦法像一些擁有成熟同理心的人為了痛苦的他人奉獻自

己解除他人的痛苦以 Singer 的例子來說或許有人會將自己大部分的薪水捐

獻出來但小明仍然應該對於痛苦的他人展現自己的同理關懷當他與痛苦的他

58

者相遇時他應該要展現他對痛苦他者的同理關懷在這個意義下對於任何人

不應缺乏展現他的同理心(即便是最低程度的同理心)是我們道德上的義務

二不傷害或殺人的義務

延續因果的立即性Slote 認為我們對於直接造成他人的傷害所產生的同理

反應要比任由傷害或死亡的事情發生來得強烈直接的傷害對方或甚至殺死對方

會使我們在情感上產生退縮這在同理心的作用下是極為明顯的一種是因為自

己主動行為所造成的後果而另一種則是我們被動所產生的結果我們的同理心

對於那些主動的傷害或促成他人痛苦的行動感受到畏縮Slote 認為(200744)

這解釋義務論的想法為什麼「殺人」比起「袖手旁觀」來得更糟

Slote 認為(200742-43)他的主張將比起義務論更具有彈性例如在殺一個

無辜人以拯救五個人的道德困境中13其中一種反對的理由是我們不應將無辜的

人只當作一種讓更多人活下去的手段但如果情況不是殺一救五而是殺一救千

或者殺一救萬呢如果這是唯一能夠拯救更多生命的方法呢當我們考量這些

時我們是否仍不願意殺一個無辜的人而拯救更多的生命呢Slote 認為(200744)

我們確實會在「殺害他人」以及「放任更多生命死亡」之間搖擺不定就像天秤

的兩端但強烈的同理心作用會讓我們有更強烈的義務去選擇使我們去作出決

(三)承諾與誠實的義務

13

Slote 在這裡主要引用的是 Philippa Foot 批判效益主義的著名思想實驗(1967 8)

你待在一輛失控的列車上而你發現眼前有兩條鐵軌一條鐵軌上有五個正在軌道上工作的

工人而另一條鐵軌上只有一名工人他們都專注地在工作並未注意到失控的列車電車即將駛

向那五個工人的鐵軌而你眼前有著能夠控制電車轉轍軌道的拉桿如果不操控拉桿則五個工

人將會被失控的列車輾斃若即時的轉轍軌道則只有一個工人會死亡這時候我們會如何抉擇

Foot 在這篇文章中想要談的是雙重效應原則(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這個原則主張

當我們在選擇行動時我們會同時創造一個好結果與一個壞結果這時候我們應該要去區別如

果我們將壞的結果當作手段(mean)來追求好的結果這是道德上不許可的行動但如果不好

的結果只是追求好結果時無法避免所產生的效果時這樣的行動就可以是道德上許可的(1967 5)

由於雙重效果原則並不是本論文探究之主題有興趣者可以參考 Foot 的〈The Problem of Abortion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Double Effect〉

59

Slote 認為(200746)當我們做出承諾也就是答應某個人達成某件事情的

時候其實是讓別人期望能夠通過你達成的事件而得到某種結果如果我們違背

自己所許下的承諾會使得他人的期望落空造成他人的損失這主要是來自於

同理心的作用舉例而言當甲希望獲得乙的幫助而承諾「如果你能夠幫助我

日後一定會報答你的恩情」但實際上甲沒有兌現承諾時這是很典型的錯誤行

為假如乙確實相信甲會遵守承諾而付出很大的努力來幫助甲則違背承諾將使

得乙的努力徒勞無益我們的同理心因為因果的立即性感受到這種失落與痛苦

我們將會對這種違背承諾造成他人傷害的行為較為退縮

Slote(200747)接著進一步分析了「遵守承諾」並認為它包含時間上的兩

個階段(temporal stages)在一開始承諾人會影響或引導(induce)他人相信

他的承諾以前面的例子甲會影響乙相信他的話並真的獲得了乙的幫助再

來受到幫助的甲按照約定去履行他所答應的事情在日後報答乙的恩情這兩

個階段中的行為會影響我們同理心的因果立即性從而對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判

斷如果甲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兌現承諾的意圖或認為自己絕對不可能做到只

是為了得到他人的幫助而說謊做出假承諾這種以謊話傷害他人信任的行為是我

們在同理心的作用下退避去做的事情(直接的傷害他人)也因此我們不該撒謊作

假承諾

如果甲在一開始並沒有撒謊欺騙乙但他並沒有兌現承諾呢考量到同理心

的因果立即性沒有兌現承諾並不像說謊所促成的直接傷害類比到「直接傷害

他人」以及「任由他人受到傷害」我們是否認為不主動回報引起的傷害是一種

「放任他人的傷害(被動)」呢

Slote 舉了個例子來說明他的想法(200748)假設我給 X 施打毒劑並告訴

他之後會提供他解藥而想像 Y 也同樣被另一個人施打毒劑如果我沒有為 X

提供解藥而 X 死亡則我等於是殺了 X但如果我沒有為 Y 施打解藥並不代

60

表我殺了 Y因為我並沒有為他施打毒藥並承諾要提供解藥也因此 X 中毒死

亡是我的錯誤但如果我因為疏忽而沒有提供 X 解藥呢雖然在某些狀況下沒

有提供解藥確實是失職在某些情況下或許並非疏失不過Slote認為(200749)

在這個情形下一個人會更敏感於(sensitive)自己的疏失將導致的傷害通過這

個例子可以說明我們不太可能完全因為忽略而沒有提供 X 解藥因此 Slote 認

為一個人不應該忽略自己的承諾因為他應該要敏感於別人因為自己沒有履行

的承諾而失落也因此一個有同理心的人將更反對自己打破承諾

同樣的正如同遵守承諾並不像義務論者所設想的絕對義務應該嚴格的遵

守承諾以前面的處境為例一個有同理心的人或許會比起他人更反對做出打破

承諾進而傷害他人的行為但在實際的情形下他卻不一定「僵硬的」遵守原則

而是我們對於整個情境的狀態進行同理作用考量下做出的決定如果在特定的情

境下打破承諾能夠阻止壞事的發生那麼打破承諾就是我們應該做的行為也是

道德上對的事情(Slote 200752)

在前面的例子中我們提到「說謊做假承諾」現在我們來單獨談談「說謊」

因為說謊的錯誤不見得完全等同於做假承諾的錯誤那是因為我們可以在重要的

事情上說謊而對象可能是對說謊主題完全無興趣或關係的人所以說謊這個顯

而易見的錯誤究竟如何以同理心來解釋呢Slote 認為那是因為說謊會影響到

將來他人的利益試想如果有人因為聽信了我說的謊話而把這個謊話當作真相

告訴別人這會使得相信這個謊話的人受到傷害或許有人會覺得撒謊跟打破

承諾相比沒有那麼嚴重因為打破承諾會跟他人的利益息息相關但撒謊和打破

承諾有個基本的相似之處也就是引導別人相信而使他人受損

如果某人想要爬玉山我答應會幫助他一起爬但最後我沒有兌現我的承諾

我將會使他失落因為我引導他相信我的話而進一步做出行動而未履行承諾可

能使得他錯過一個爬玉山的重要機會但如果在這個例子中我並沒有承諾要跟他

61

一起爬山而是欺騙他有某個人也要去爬玉山並說服他你可以跟他一起去在

這個例子中說謊與打破承諾是一樣糟糕的因為我同樣引導他人相信某件事情

而去做出決定而最後要承受那個沒有達成的傷害也因此雖然說謊跟打破承諾

間雖有一點不同但依照 Slote 來看(200753)我們應該要遵守承諾和我們應

該說實話是基於相同的理由

參同理心與尊重自主

Slote 認為他的道德情感主義除了可以回應義務論式的主張應具有什麼樣

的道德情感或態度他仍然能夠回應在 Kant 哲學裡最核心的兩個概念即是「尊

重」與「自主」概念在前面我們已經稍微談過 Kant 對於尊重與自主的看法

人的自主應當被尊重是來自於遵從理性所制定的普遍法則(Peters 2015209)

自主的根源亦是來自於有理性者超脫一切可能經驗制定可普遍的法則

做為反對理性主義主張的觀點關懷倫理學強調關懷與關係的重要性也因

此在尊重與自主的看法上與強調道德理性主義者相左自主一詞不僅僅是個人有

理性能力獨立做出自由選擇原因是個人是置身於社會(socially situated)或脈

絡化(contextualized)的這說明了個人不是孤島的存在而是在層層的社會關

係(家庭社會文化種族等)因素中建構出來(Mackenzie amp Stoljar 20004)也

因此人所做出的決定與抉擇是從關係中建構出來的自主必須通過人際之間的互

動與社會規範及價值產生關連才具有意義(林雅萍201646)Slote 一方面同

意關懷倫理學在「關係自主」(relational autonomy)的某些主張但卻認為他的

主張與關懷倫理學還是有些差異以下分別分析 Slote 對於「尊重」與「自主」

的主張

一同理心與尊重

關懷倫理學在論述上主要著重的是討論他人的福祉(welfare)以 Darwall

的觀點來看關懷者(the one caring)所遵守的規範就是對於他人福祉的關心

62

(Darwall 20027)而這個看法與尊重的概念有所不同原因在於關懷倫理學注

重的是對方的福祉Slote(200755)引述了 Ronald Dworkin 的說法來說明正義與

關懷倫理學彼此在考量的基礎點有何不同在 Dworkin 的想法中正義的狀態是

公平對待以及尊重每一個公民

同樣的Richard Peters 以 Kant 的觀點作出論證所謂尊重他人要從「人」

的概念開始談起Peters 認為只有當我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具有自我選擇與價值

的主體時對整個社會才是重要的只有當每個個體開始宣稱他們個體的權利

謹慎的深思熟慮並為他們自己做出抉擇時他們才算是真正的成為一個「人」

即具有自我選擇的主體而與他人的連結主要是來自於個體自願的相互分享他們

彼此的評價與選擇而不是來自制度與風俗的束縛(Peters 2015211-212)也因

此對 Peters 來說重要的是我們尊重身為有自我價值與能自我抉擇的每一個個體

而每一個行動者都應該擁有這樣能夠同等發展自己的機會

關懷倫理學的考量與理性主義的不同在於關懷倫理學對於他人福祉的考量

是建立在「關懷」這個情感的動機上而理性主義者的尊重卻不同於任何類似的

情緒這一點從 Kant 在《道德形上學》的論述便可以知道對 Kant 來說人若

通過好惡或慾望去追求就會有自我欺騙或將惡隱藏在合理化愛好的可能(林建

福2009125)也因此對於「尊重他人為一目的而非僅僅是工具」作為一項可

普遍的法則尋求的是一個公正無誤的審判者而 Kant 認為這個審判者便是理

性Slote(2010a109)因此說「尊重」的概念難以在關懷倫理學上論證但 Slote

認為他能夠以同理心的概念解釋「尊重」概念的意涵

在考慮到尊重與關懷他人的衝突時一個常見的議題是家長式領導

(paternalism)也就是那些以「為了他們好」之名做出與他人心願相違的行

為即便一個人可能完全出於關心出於為他人的福利著想但對於那些願望受

63

到阻礙的人來說他們或許會用尊重一詞來反對別人對他們的阻礙拒絕別人干

涉他們的選擇主張那些出於關心的人缺乏對人的尊重(Slote 200756)

從這個例子來看家長或老師出於好意的為學生決定他的未來應該讀什麼學

校未來應該從事什麼工作的干涉或許是為了孩子未來考量的緣故但事實上

卻壓迫到了孩子的選擇在這個例子裏面自主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夠做為自己做

決定或行動的能力缺乏尊重表示不讓別人行使他的自主能力然而 Slote

(200758)進一步指出當一個孩子身體不舒服卻又害怕看醫生時我們會不

顧孩子的願望帶著孩子去看醫生或牙醫在這個例子裏面我們一樣是考量到

孩童未來的福祉(健康)我們卻不認為我們是不尊重孩童這個差別在哪裡呢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提到同理心的特性便是保有自己的主體意識在這

裡我們需要談到的是若有人過度投入(overinvolve)的同理他人時他將無法區

分自我與他人的需要與慾望因而將自己的需要與願望當成別人的需要與願望

Slote 認為有一些親子關係便凸顯了這種情形(Slote2007572010a110-111)一

些所謂「替代成功症狀」(substitute success syndrome)的家長關心他們孩子的福

祉但事實上卻是將自己的需求和慾望投射在孩子的身上這樣的家長事實上缺

乏與他的孩子情感上的連結在這個例子我們或許會說這些家長並沒有尊重他

的孩子因為他並沒有考慮到小孩的想望或恐懼同時在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

在這個意義底下的「沒有展現尊重」其實與「沒有展現同理心」是相同的這裡

可以粗略地說「一個人沒有展現尊重若且惟若一個人沒有展現適當的同理

關懷」

因此對 Slote 來說(2004301)無視孩子的希望不代表不尊重孩童真正的

重點在於是否展現了同理的關懷這也就是說一個父母或老師沒有展現關懷(對

孩童冷淡)算不上對孩童的尊重因為他們並未展現出對他人所應具有的同理關

64

懷相反來說若他們過度的投入而失去自我全神將自己的痛苦和快樂完全的

置於他人中則他也不算是尊重他人因為他並沒有展現適度的同理關懷

二同理心與自主

女性主義者 Eva Kittay 認為依靠關係是人類的生命境況因此依靠關係是

生命的常態而非例外相較之下道德與政治理念中預設了每個孩子是即將獨立

的成人人人是獨立自存的基本假設反而並非生命的常態(吳秀瑾2005159)

這種強調置身於人際關係的互動中的主體依靠關係的相互依賴而做出決定的

「關係自主」

Slote在澄清自主概念前強調他所談論的自主至少是其中一種「關係自主」

(Slote 200759)那麼 Slote 的自主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要再次回到前面顯

現過度投射之父母的例子前面的例子顯示一個過度投射的父母因為對自己的

孩子缺乏同理心所以他並沒有展現尊重孩童更進一步的說這些家長除了沒

有同理他人的情感也沒有同理那些孩子具有自己的志向和願望如此便會剝奪

他們能夠為自己做出選擇的能力如果是以這個角度來看這個例子上的話尊重

他人的自主就不僅僅是考量到他人的福祉表示同理心本身同時涵蓋對他人自我

決定的不干涉Slote 因此認為(2004302)若我們不具有同理的能力我們也

將不能鼓勵及培養出有自主性的孩童這當然不是說只有過度投射的家長會忽略

他人的自主思考和志向擁有虔敬宗教信仰的家長對於孩童的質疑或對於性別刻

板印象的態度例如一個女孩想要成為醫生但旁邊的人卻告訴他「你還是成

為護士吧」這些情況一樣會使得人失去自主的思考和志向

但是Slote 所談的自主難道不會與關係自主有所衝突嗎 Slote 認為強調

自主主體的獨立本身並沒有否定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Slote 認為(2010a116)

Carol Gilligan 在她的著作中提到在父權社會中女性對自己的錯誤認識使女性

在社會中懷疑與否定自己的「聲音」這也使得他們將自我與自己的所思所欲分

65

離從而發展出 Gilligan 的女性道德發展三階段Slote 進一步論稱如果道德發

展階段是通過對於女性的不尊重(同理)而出現需要關注的應該是如何以同理心

作為批判父權的(patriarchal)態度與行為使得女性不會被迫以道德發展三階段作

為決定他們發展的傾向

回過頭來Slote 認為自主預設的便是為自我思考與決定(Slote 2010a117)

但這樣的主張是否代表 Slote就不重視情感與關係呢Slote認為受到他人意見的

影響和被迫接受行動之間是有差別的前者具有自我主體的自主但後者卻沒

Annette Baier 曾論述 Descartes 的意識時提到自我意識需要通過文化特

殊的語言而在獲取這些條件的期間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依靠他人也因此

Baier 認為人需要通過與他人長時間的相處以達到人格的本質部分通過他人而

成長(Baier198584)這也就是為什麼人不可能拋棄文化脈絡與關係因為

假設一個完全獨立而不受他人影響的自我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通過與他人的長

期相處而成長才能一步步成為擁有自主的人(Slote 2010a118)在這裡我們

可以發現自主是一項發展中的能力也是一個有待發展且可欲的能力

第三節 對於 Slote的批判與回應

Slote 所出版的《道德情感主義》以及《關懷倫理學與同理心》理論雖具有

新意也受到很多哲學家的挑戰Justin Drsquo ArmsLori WatsonKarsten R Sturber

等學者對 Slote 的文章批判為主將這些學者的批判統整出幾個主要觀點並以

Slote 對以上學者之回覆文章作為解答

壹同理心概念的解釋

諸多學者對於 Slote 的同理心表示質疑認為 Slote 在同理心的定義上並不

明確我們前面提過Slote 對於同理心的區別是以「感受到某人的痛苦」以及

66

「感受到某人在痛苦」的區別而同理心同時也涵蓋了不由自主的感受也就是

當某人深受痛苦折磨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喚起某些感受通過上述同理心的作

用下我們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一個人可能會看到一個正受到痛苦的人而希望對方

能夠從痛苦中脫離但他可能完全沒有感受到他的痛苦這也就是 Slote 所謂的

同理心的「接受性」同理心的接受性在我們的道德生活中是很必須的而按照

Slote 的看法我們對於道德判斷的保證也應來自於這種接受性

但不只一位學者認為 Slote 在這裡並沒有定義的明確學者 Drsquo Arms 就質疑

(2011137)同理心機制在於產生彙整(convergence)使得同理者能夠與被同理

者擁有相同的感受但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必須了解什麼是「相同的感受 (same

feeling)」我們才能理解同理心是怎麼運作

Drsquo Arms 因此分析了幾種可能性來說明同理心的機制並且對每一種可能性

提出他的質疑我們假設現在有一個人正處於飢餓的痛苦狀態這個時候如果我

們對他的狀態產生同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或許並不會贊同同理心帶給

我們的是身體狀態(飢餓所產生的生理反應)的相同感受除非我們現在真的在

肚子餓否則我們不會因為同理心而真的感受到自己的肚子正在飢餓但如果同

理心是以一種相同的方式(the same way to feel)讓我們感受到他人感受的機制

嗎這顯然也並不合理因為如果是這樣同理機制在這裡就等同於我們器官(胃)

的作用

假設所謂的同理心並不是指跟他人的生理狀況相同而是指一種心理狀態呢

這個說法似乎可行當我說我同理你飢餓的痛苦不是指我現在也感到很飢餓所

以痛苦而是我感受到你心理的一種痛苦感受不過Drsquo Arms 認為心理狀態的

說法仍然有一些令人懷疑之處考慮以下的例子瑪莉的丈夫約翰去世了她非

常的難過而我們對她產生了同理而難過在這裡如果我們說同理心是指我們跟

瑪莉一樣難過這指的是什麼意思呢首先如果我們擁有相同的心理感受那

67

麼我們所感受到的對象是否是一致的呢在這個例子當中瑪莉的悲傷對象自然

是她的丈夫約翰之死以 Slote 的看法同情這名女子的悲傷意思是我們觀察到

這名女子的難過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們要和女子有相同的心理狀

態我們所感傷的對象是否是一致的呢如果一個人從來不曾有過配偶也沒有

喪失過配偶我們有可能擁有相同的心理狀態嗎而即便我們也曾有過喪偶之痛

我們所感受到的相同感受有可能與瑪莉相同嗎對瑪莉來說約翰並不是只是約

翰她對約翰的感受是個別且獨特的這樣的感受能夠與我們對自己另一半的感

受相同嗎

Stephen Darwall 在考察 Slote 對於同理心的使用認為(2010155)Slote 的

同理心並不像 Hume是因為 Slote 的同理心當中涵蓋了覺知(awareness)他人

的動機與感受Slote 雖然認為自己和 Hume 一樣使用了傳染一詞來說明同理心

是如何捕捉他人的情感但在情感傳染這種用法中我們通過同理心所得到的感

受可能完全沒有對象而只是純然的情緒比方說在面對悲傷的情境時我們會

感到悲傷但我們卻不必然知道眼前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前面我們也提到Slote

認為同理心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認知這也說明 Slote 的同理心不完全只是一種通

過傳染而得的情感他認為同理在我們的生命成長與經驗的過程中會更加深化

但如果同理心不是 Darwall 所定義那他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學者 Noddings 則質疑同理心是否真的有接受性(20109)她認為同理心主

要還是通過我們的觀察與聆聽進而辨識出(identify)他人的情感我們經歷過這

樣的歷程後感受到了什麼而這種感受與他人所展現出來的情感正好相近我們

稱這種經驗為同理心也因此感受是在我們關注他人之後的結果Noddings 進

一步說這種經驗並非總是一路到底原因是因為當我們通過這個過程時有可

能會喚起諸如噁心懷疑警覺的情感這會阻礙我們去感受他人比方說對

於那些犯下暴行的人我們就很難產生同理除了質疑同理心的接受性Noddings

亦認為 (201010)同理心有可能會有另一個稱作「同理迴圈」(empathic circle)

68

問題而且特別容易發生在那些我們所熟悉的人身上因為我們對熟識的人有既

定的想法以至於我們在關注他的言詞時容易以我們熟悉的觀點來理解他最後

我們對他人產生了同理但我們也有可能從頭到尾都感受錯誤

貳同理心的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

Slote 認為我們在道德上的贊同與反對主要來自於我們的「二階同理心」是

觀察者對於行動者同理關懷的同理如果我們同理到對方的同理關懷則我們會

有一種溫暖的感覺這是我們道德贊同的基礎如果我們同理到對方冷血的行為

我們會有一種心寒的感覺這是我們道德反對的基礎而這種道德贊同與反對會

進入我們的道德判斷之中

但同理他人的同理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真的能夠從道德上正當與不正當的

行動中感受到這樣的情感嗎 Drsquo Arms(2011137)就認為當我們不贊同他人的

某種道德上失當的行為時在情感上會感到火冒三丈其情感反應是熱的比較

偏向憤怒的情感而不是如同 Slote 所言感受到一種心寒的感覺在進一步說

我們所觀察到的道德失當的行為其行動者的情感狀態或許是熱烈而不是冷酷

以一對傳統的父母對他們未婚女兒戀情所展現的苛刻態度為例父母可能對女兒

的行動感到心寒但是女兒在與男友談戀愛所表現的行動卻是火熱的如此旁觀

的父母是如何在女兒的戀情中感受到心寒呢同樣的 Baier(20106)也提到相

似的例子她認為道德上失當的行為其行動者所展現的情感狀態往往不是心寒

而是溫暖的情感一個殺人犯或者強姦犯在殺人或強姦時充滿了快樂或者熱情如

火觀察者感受到行動者對於受害者的熱情情感不見得就是道德上正當的行為

進一步說Lori Watson(2011143)認為二階同理心並不能穩當的成為我們

道德判斷的基礎假設有一個受到虐待卻沒有離開丈夫的妻子她認為自己的丈

夫並不是有意要傷害她她的丈夫還是很愛他只是因為她的丈夫在參與越南戰

爭之後患有「創傷後壓力症」(PTSD)無法控制自己的行動在這個例子中

69

一方面妻子對她丈夫展現出了同理關懷根據二階同理心我們感受到一種溫暖

的感受這是我們道德上贊同的行為但另一方面女人真的應該要按照同理心

所帶領她做出的行為繼續留下來陪伴她的丈夫而受到傷害嗎Watson 認為

(2011144)她的行動雖然受到我們的贊同但是她並沒有照顧好她自己沒

有適當的自我尊重也可能欠缺一些勇氣去做對的決定所以我們雖然會贊同行

動者因為同理心所展現的行動但我們在考量她的處境後還是會認為她作出了

錯誤的行動在進一步的分析中(2011145)Watson 認為在 Slote 的理論中同

理心是一種他人導向的情感機制不存在自我同理(self-empathy)的情感機制

缺乏對於自我的適當關心這種對於自我的關懷似乎是 Slote 的理論無法捕

捉到的觀點

Stueber 則認為(2011332)同理行動者的同理心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情感現象

因為一個觀察者不僅要感受到一個行動者在遭遇痛苦他者時所具有的感受(感人

所感)同時他也會感受到行動者對他人所表現的關懷行動這種心理機制主要

是一種能夠覺知行動者對他人同理關懷並因此而感受到溫暖反之則感受到寒

冷Stuber 雖然不質疑這種機制的存在但她認為像這種反映的溫暖感受仍然需

要足夠的經驗證據去支持同時她認為若感受寒冷是一種我們通過二階同理

心無法感受到行動者的同理心通常我們的感受是中立或無差別的(2011333)

也因此 Slote 可能必須更仔細的說明為什麼我們感受不到行動者同理心的情感

狀態是寒冷

參固定指涉理論

Slote 道德的固定指涉理論可以這樣理解(2010a61)我們可以說這樣一個

命題是先驗的也就是道德上為善(正當)的就是一個經由同理心作用引起的溫

暖感受的事物這種溫暖感受指向的對象是行動者(agent)的同理心在這裡

70

Slote 所謂的先驗是什麼意思呢Drsquo Arms(2010139)認為所謂的先驗指得應

該是基於道德概念或術語的理解就能知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分析命題

Drsquo Arms 認為 Slote 的後設倫理學實際上是一種概念分析理論根據前面的

理解他所提供的是一種道德概念的傾向分析但這種傾向分析Drsquo Arms 稱

其為「傾向主義的反應依賴理論」(a dispositionalist response-dependence theory)

在非道德語言的使用上會將特性實現的相關傾向當作有待經驗確認的問題

以顏色這種非道德的概念為例雖然紅色是任何能夠引起紅色視覺感官的東西

但要真正的理解紅色仍必須依賴我們視覺所產生的經驗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

得到指涉紅色的能力我們仍然需要擁有對紅色特性的經驗同樣的如果道德上

的贊同與反對在這套理論當中也會被當作一種開放的經驗問題也就是我們

需要經歷到道德上同理心產生的溫暖與寒冷我們才有辦法指涉道德上對或錯的

行為

總體來說Drsquo Arms 認為 Slote 情感主義理論的成敗關鍵還是在於是否有大

量的心理學的實證研究能夠說明贊同與反對是源自於行動者在行動時所展現出

的冷酷或溫情的特性如果道德贊同與反對有其他的理解可能比方說道德反對

其實是一種憤怒而非冷酷的情感則冷酷的特性引出我們同理上的反對就不是一

個先驗的答案

肆Slote的回應

針對上面學者的批判Slote 也一一寫文回應以下根據上面的探討主題加

以分類並依每一個主題介紹 Slote 的回應

一同理心概念的解釋

Slote 認為(2011149)「相同」(sameness)這個概念並不是最主要的區別

最主要的還是涉及對於另一個人的接納(receptive)在感受他人的痛苦時我們

71

吸收了他人的觀點與態度這也包含了接受他人的狀態與處境而這與同情心是

不一樣的同情主要的是涉及一個人對於另一個人所做出的回應

關於 Noddings 所提出的質疑Slote(2010d188)認為他的同理心並不是她

所定義的同理心按照 Noddings 的定義如果同理心是一種通過觀察來辨識之

後所擁有的一種情緒則虐待狂或者精神疾病患者都有能力去理解他人的感受

並做出有效傷害受害者的行為但 Slote 懷疑虐待狂與精神病患者能夠真正接納

對方的痛苦按照前面所說如果一個人具有同理心的話它所涵蓋的應該是具

有某種接納他人在所處的情境之下產生的總體情感例如受害者的痛苦或在被人

囚禁下的無助等等如果虐待狂只是知道受害者目前的心理狀態並不算是具有

同理心

二道德贊同與反對

通過 Stueber 的評論或許可以回應 Drsquoarms 和 Baier 的想法Drsquoarms 和 Baier

認為的二階同理心是一種觀察者同理心且這種同理心與行動者具有「相同」的

情感狀態但所謂的二階同理心同理他人的同理這個機制不是擁有與行動

者對行動承受者的相同情感而是一種感受到行動者是否展現出同理關懷的感受

所以興奮無比的殺人犯對他人施暴所展現出來的雖然是熱烈的情感但由於我們

沒有感受到殺人犯對他人的同理以及同理關懷也因此我們不會有暖心的感覺

針對Stueber認為我們若無法通過二階同理心「找出」(pick up)他人的同理關懷

大多時候我們的情感狀態都是中立或無差別Slote 認為(2011345)那是因為

Stueber 錯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無關同理心的行動也涵蓋到心寒的感受上我們可

能會漫不經心地沒有注意到他人的情感但道德失當的行為不只是是一種缺乏關

注他人的態度而已而是通過同理機制而感受到行動者的心寒感受

針對 Drsquoarms 所述我們在道德不當的行為中比較常感受到憤怒而非冷酷

Slote(2011150)認為我們確實有可能會對道德上失當的事情感到憤怒比方說

72

受到威脅或者傷害的人我們會為他們所受到的對待感到憤怒但 Slote 認為這

是因為情感會被另一個情感所驅逐的緣故正如同 Spinoza 在《倫理學》一書中

曾告訴過我們(1927185)「一個情感只能通過一個和它相反且強過它的情緒才

能被克制或移除」但 Slote 仍然認為憤怒這樣的情感難以回應我們對於某些行

為的道德反對對於 Slote 來說道德贊同與反對是完全對立的態度也因此只

有溫暖與冷酷的情感才能解釋這樣的對立性

針對 Watson 所做的批判Watson 認為即使我們對妻子的行動感到暖心但

妻子依舊在行動上是錯的因為她沒有學會關懷她自己Slote(2011153)認為

我們並不會認為妻子留在丈夫身邊是一件道德上錯的行為或許作為妻子的朋友

或家人我們會覺得她犧牲太多了遠遠超過一個妻子應該做的但我們不會責

難她留下來照顧丈夫的行為是錯誤的針對自我同理Slote 認為我們的同理心

中具有「人我不對稱」(self-other asymmetry)的特性同樣是不小心的傷害我

們會覺得不小心傷害到他人是錯的但如果不小心傷害到自己卻不是根據這個

特性Slote 認為同理他人要比同理自我要來得更容易理解(Slote 2010a46-47)

三固定指涉理論

針對 Drsquoarms 的批判Slote 認為 Drsquoarms 誤解了他的理論對於 Slote 而言

(2011152)道德主張不僅是先驗的也同時是客觀上真實或有效的也就是行

動者的態度或者動機按照本研究第三章第一節中對於先驗的討論或許已經回

答了 Drsquoarms 在開放經驗問題上的疑問先驗一詞對 Slote 而言是相對於把握住的

概念只要我們經驗到一次事物的特性之後我們就不會進一步去確認其真假

就如同眼睛只要經驗到紅色所具有的視覺感官特性他就必然把握住紅色在視覺

感官上的特性並獲得指涉紅色的能力而不會進一步詢問「引起紅色感官特性的

是否就是紅色」這個問題

73

Slote(2011153)在回應之中也進一步說明他的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並

沒有要提供任何道德概念意義上的分析正如同「紅色」「水」等自然類術語在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之中也並未提供任何科學意義上的定義或分析但

Kripke 卻告訴了我們「水」和「紅色」的概念在我們語詞的指涉上所具有的重要

關係使得我們能明白為什麼「紅色是某種波長的顏色」這樣的命題何以可能

既是經驗也是必然的命題也因此 Slote 在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中嘗試要做到

的也是類似的主張他沒有打算提供「道德錯誤」(morally wrong)這類道德術

語的意義分析但卻提供我們為何錯誤的道德行為這個主張需要同理心作用的感

受而這種感受又何以是我們先天所具有的能力並能夠指涉到道德上的對錯

但是 Drsquoarms 的批判在下面的涵義之下仍然具有很強的效果也就是感受對

象的什麼特性會引起人紅色的視覺感受這個問題通常是開放性經驗的問題「紅

色是能夠引起我們紅色的視覺感受」雖然是先驗的但有什麼特性會引起我們具

有紅色的感受卻常被認為是經驗的問題比方說科學家仍然會研究紅色的如是波

長(特性)會使我們具有紅色的視覺經驗類比到 Slote 的理論「道德贊同與道德

反對是行動者同理心所展現出來的特性並通過我們的同理心所能感受到的溫暖

與寒冷感受」雖然是先驗但具有什麼樣的特性能夠引起我們同理心具有溫暖與

寒冷的感受卻是個開放性問題但按照 Slote 的觀點這個問題似乎無需要經驗

研究就可以先於經驗的知道其答案

74

75

第四章 以同理心為基礎的道德教育

基於 Slote 對於同理心的論證我們知道缺乏同理心機制會使我們無法真

正的理解道德因為同理心能夠幫我們確立道德判斷的對錯同時同理心也能推

動我們去關懷他人對於需要受苦的他者提供幫助並與我們的義務產生相對應

的關係也因此 Slote 稱同理心為道德宇宙的紐帶(Slote 2010a13-14)

但如果同理心是我們本有的一種情感機制我們又何須要道德教育來培養我

們 的 小 孩 呢 我 們 年 幼 的 時 候 就 具 有 同 理 心 這 樣 的 體 驗 ( Slote

2007132010a17)在聽到其他小嬰兒的哭泣聲時小嬰兒自然就會感受到他人

的悲傷如果天性就能告訴我們如何行為才是對的我們又何必培養呢Slote

認為雖然年幼的孩童就有同理心但同理心的能力有程度之別一個孩童與成人

的同理心是不同的只有當他對於世界的探索與學習對於他人的生活與情緒的

體驗更進一步理解他才有辦法擁有成熟的同理心(Slote 2010a17)

孟子曾在《公孫醜上》曾提到「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

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他認為我們天生就有這種「不忍人之心」當我們看到一個快掉到井中的小孩子

時我們馬上就會觸動我們的「惻隱之心」這種情感不是來自於我們想要跟孩

子的父母交好也不是想要博得別人的稱讚更不是因為討厭小孩子的哭聲孟

子進一步說人如果有這樣的天性應該要「擴而充之矣」想辦法充實它才

能安定天下而如果不充實自己的天性就連父母也無法侍奉

Slote 同樣也肯定我們具有這種天生的能力但同理心本身仍然需要培養自

己的同理心以使自己能夠發展出成熟的同理心因此在道德教育領域中一個

教師該如何幫助孩童發展其同理心以及如何使用同理心來與孩童建立關係將是

我們即將碰到的問題Slote 對於這兩個問題分別給出了不同的論述本章藉由

這兩項者的探討嘗試以道德情感主義的觀點來討論道德教育的方向

76

第一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方法之啟示

本節主要闡釋 Slote 在道德教育中教學方法的探討其重點有三第一個重

點為 Slote 對於 Kohlberg 在道德教育上的觀點進行反省Slote 認為雖然 Kohlberg

曾提及道德教育中的情感角色但由於他重視認知的發展而沒有重視行為與認

知間的動機情感的作用(Slote 2010c130)第二個重點為 Slote 論述 Hoffman

在孩童的同理心發展以及如何發展孩童同理心的教育方法並接受 Hoffman 對於

孩童管教的立場他認為與其使用外部控制與懲罰的方式使孩童服從規則不如

以發展內部同理心為主的「誘導訓練」方法作為教育道德的方針(Slote

2010c138)第三Slote 對於同理心發展的觀點也有他自己的見解是從他對於

同理心的哲學觀點作為一種衍伸因此放入最後作為討論

壹對於 Kohlberg道德教育觀點的反省

Slote 認為(2010c128)對於同理心的關注不代表我們應該將理性或認知活

動排除在外因為更完善的同理心也確實需要理性和認知的發展根據 Hoffman

的研究(200091)我們對於弱勢群體的認識以及對於他們處境的了解會增加我

們同理心的作用而進一步展現我們的同理關懷但如果是這樣Slote 的觀點

又與著重道德認知發展的哲學家有何不同呢在此我們以著名的道德認知發展

論學者 Kohlberg 道德教育理論為例加以說明

受到 Kant 的理論影響Kohlberg 在道德發展理論的建構關注在認知能力的

發展上他以道德原則為行為所依循的穩定原則這些原則就像 Kant 所提出的

道德律(moral law)具有客觀性與普遍性通過發展的方法與各種不同道德原

則的層次高低Kohlberg 並將道德發展分為三階六段(蘇永明1996158)

Slote 認為Kohlberg 的道德發展理論主要考慮的是道德認知在道德原則推

理的發展他將道德發展分為三階六段道德發展的最終階段普遍倫理取向

77

(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是個人能經由邏輯思考抽象且普遍化(general)

的原則來判斷行動的對錯兒童要發展出具備能夠思維抽象以及普遍化道德原則

的能力(Noddings amp Slote 2002350 Slote 2010c129)

對於 Slote 來說(2010c129)Kohlberg 的理論更多的關注在於認知發展

而比較缺乏對於道德動機的發展與道德動機起源的解釋Kohlberg(Kohlberg amp

Hersh 197756)雖然提及到同理心可以超越道德規範的認識是一種推動他人

道德行動的可靠動機但對於同理心如何在道德發展及道德教育中發揮作用

Slote 認為 Kohlberg 著墨的不多

貳Hoffman的「誘導式訓練」

Slote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很大程度的借鑒了Hoffman在同理心心理學研究

因此這裡我們有必要先討論 Hoffman 如何善用同理心的特性來培養孩童之道

Hoffman 認為同理心所展現的道德動機與行動需要父母與師長的教導他

用一種稱為「誘導訓練」(discipline induction)或是「誘導法」的方法來培養孩

童的同理心這種方法主要與「訴諸權力」(power-asserting)的方法相對Hoffman

(2000144147)發現在親子關係中以權力結構來訓練孩子很有用是因為在親

子關係中父母在孩童生活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他們可以控制物質上的供給

他們也可以懲罰孩童這種方法利用力量或脅迫的方式來要求孩童遵守道德規

Hoffman(2000151)提出了一種通過孩童具有的同理心能力來引導孩童注

意到自己的行為造成他人的傷害對 Hoffman 而言誘導法要能夠傳遞對孩童行為

的不贊同並且讓孩童知道這種行為是錯的引導必須要達到兩個條件第一個

條件是讓孩子注意到受害者因為他的行為而感到受傷要將這個受傷在孩子面前

凸顯出來激起孩童的同理心第二誘導主要是針對孩童的行為所引起的憂傷

78

或痛苦這種感受給予孩童感受到自己錯誤的傷害他人從而對自己的行為產生

強烈的罪咎感(guilt)

Hoffman 認為(2000157-158)經過多次使用誘導式方法訓練孩童的同理心

孩童會自動連結不好的情感(罪咎感)與傷害行為並通過多次類似事件的連結慢

慢在兒童心中形成「劇本」(Scripts)劇本使孩童紀錄關於經歷與事件情感的連

結而每一次有新的經驗進入劇本也會將相關的細節整合起來此外人們不

只是通過經驗而同理感受到內疚才建成「劇本」Hoffman 認為我們可以通過想

像和思考來預想「劇本」與「劇本」有關的罪咎就連結在一起並可能阻止人

們擁有傷害行為的動機(Hoffman 2000162-163)

同時Hoffman 認為誘導式方法在教育方法上能夠幫助孩童或成人發展同

理心去關懷弱勢群體父母或是師長可以向學生展示文學影視作品來使他們進

入未知群體的情境之中並通過討論與對話的方式激起學生的想像並使他們能

夠對那些處境進行想像

參Slote對於道德教育方法之觀點

Hoffman 的誘導法雖然提供了 Slote 很多在道德教育的靈感但 Slote 認為通

過他在後設倫理學當中的假設道德判斷與同理心之間的關係也會影響學生的道

德判斷這對於學生在道德規範的學習上有重要的影響而這可以更深化的說明

一些 Hoffman 的理論以下針對此來討論

Slote 認為同理心會讓他人的情感或態度如同滲透一般進入我們之中正如

同前面幾個章節所介紹的Slote 與 Hume 同樣認為同理心所接收的情感就像是

傳染病一般由不得我們選擇會不由自主地使我們感受別人的情感(Slote

201515)當孩童的父母在誘導孩童激發他的同理心時也會對那個受害者展現

出一種同理的情感或態度而這種態度或情感通過同理心的滲透作用同樣會讓孩

童捕捉到父母的關懷動機或情感所以一般來說在父母刻意的誘導孩童關懷他

79

人福祉與感受的同時孩童也會因為同理心的滲透感受到父母對於他人的同理

關懷也就是說如果誘導式訓練成功的話孩童也會同時敏感於他人的感受或

福祉不只如此通過其他文學以及影視作品的閱聽也會同樣的讓孩童「感染」

到虛擬角色的態度或情感(Slote 2010c135)

在我們前面的章節中也提到 Slote 認為二階同理心對於同理關懷所產生溫

暖與寒冷的感受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也是我們道德判斷的基礎通過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我們必須通過這種感受才有辦法固定道德語言的使用否

則就如同色盲雖然能夠使用紅色一詞卻從不真正認識紅色一般

Slote 以這個論點來說明同理心除了前面所提到不由自主的滲透反應外它

通過感受到溫暖與寒冷會影響孩童確定道德命令與道德規則的使用也就是當某

人做出一個道德宣稱時他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與情感就會被他人的同理心感受

從而有贊同與反對的反應也因此小孩子也同樣會利用同理心來感受他人在談論

道德時的態度

即便誘導式訓練可以完全不使用任何清楚的道德命令來誘導孩童關懷他人

但如果直接使用道德斷言說他們做錯了則他們會將當時成人的情感與態度作為

固定其道德語言的根據這種由同理所產生的感覺印象(impression)根據 Slote

的說法(Slote 2010c137)即使對於道德語言完全不理解的孩童也能通過同理

心獲得這種印象以經過同理心所產生的感受為基礎孩童會學習更進一步的精

確思考道德詞語也因此對於 Slote 而言對於孩童如何學習道德規範與命令

道德教育者在道德規範和命令時所展現的態度與情感也是道德教育中重要的因

第二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中自主與尊重的啟示

80

前面我們提到了「尊重」與「自主」Slote 認為我們雖然活在關係之中但

我們也要慢慢的發展出自我的選擇與決定Slote 在他的論述裡認為尊重是適當

的同理他人他以具有成功替代症的家長來說明為什麼在這個情況之下家長沒有

尊重孩童雖然 Slote 看似回應了這個問題但仍然有幾個處於模糊地帶的問題

尚未回應對於這些問題的回應將有助於我們對於教育中尊重自主的理解

壹關懷與尊重

在前面我們論述 Slote 對於尊重他人自主的看法主要來源於同理心「一

個尊重他人自主的行為若且唯若這樣的行為是對他人適度展現同理心的行為」

以此 Slote 認為過度投射症的父母並不尊重他的小孩一個冷漠的父母也不算是

尊重他的小孩因為他們都欠缺了適度的同理心

對一個教師而言適度的展現同理心代表著什麼呢在行動上的表現是對於

他人的選擇不加以干涉還是對於對方福祉的關心而欲求對方的利益呢誠然

學生在關係中生活很多時候要做出自己的選擇但如果關係與自我產生了衝突

又應當如何抉擇呢舉例而言在學生選擇大學院校以及未來發展時常常遇到

來自關係的衝突不管是父母的願望還是師長的期待這種時候應該是尊重學

生的自主呢還是因為爸媽認定的選擇較有價值而選擇接受呢這樣的衝突是

否可以用 Slote 的同理心來理解呢如果不干涉而放任孩童自己做選擇師長真

的算是關心小孩嗎我們或許可以先從對於 Slote 的批判說起

Darwall 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2010156)Slote 的同理心與關懷其實並不相

同關懷考量的是他人的善與利益而同理心則是一種辨識他人狀態並尊重他人

的自主選擇不去干涉他人的價值與好惡Darwall 用一個例子來描寫這兩種有

何不同假設你有一個二十幾歲的女兒正打算做一件你覺得不好的事情抽菸

她知道她會有健康上的問題但她現在就是很想抽菸在你全面的考慮下你覺

得抽菸對她來說不好你會關懷自己的女兒希望她停止吸菸因為你考慮到她將

81

來的福祉而你真的覺得不要吸菸對她來說比較好但如果你認為這是她的人生

她應該要過她想過的人生不應該去干涉而要選擇尊重她的自主也就是應該讓

她自己的選擇引領她的人生自己作主或許你會認為給自己的女兒自主是很重

要的即便你可以關懷她的福祉並給她適時的幫助如此Darwall 認為 Slote

所說的同理心是尊重對方的價值與好惡不加以干涉如果是這樣的話Slote

的同理心又是如何產生關懷呢在什麼意義下他算是一種關懷呢

Slote(2010d191)認為對於他人的關懷與尊重是可以互相包容在同理心這

個概念之中我們可以在不干涉對方選擇和決定的情況下為了他福祉的緣故

嘗試去說服或影響他人改變他的想法雖然如此但在現實的情境中確實有時很

複雜難解舉例來說一些機車駕駛很不喜歡戴安全帽即使他們知道那很危險

而在這個國家中每個州對於戴安全帽的規定並不一致所以不意外的會有些人

同意或不同意戴安全帽這樣的規定假設一個兒子不打算騎摩托車戴安全帽他

的母親不贊同他這樣的做法因此他拆掉了他的引擎除非他肯戴安全帽這位

媽媽做錯了嗎她是否不夠尊重他兒子的自主

Slote 認為(2010a120)在典型的自由主義立場中母親的確是做錯了因

為她不應該干涉她兒子做的決定這樣不是一個尊重自主的行為但是如果那個

強迫兒子騎機車要戴安全帽的母親清楚了解她兒子對她干涉的感受滿滿的

失落與憤怒但是她或許仍然覺得應該要強迫兒子戴安全帽或許我們會希望或

假想兒子有一天會感謝他的母親但我們也可以想像到她的兒子堅持自己的立場

母親不能也無法假設他會改變他的想法但是她可能還是堅持自己的立場

Noddings 針對這個問題曾經這樣回答(Slote 2010d191)她認為做為一個母親

還是會繼續地與自己的兒子討論期望有一天她能夠成功說服兒子自己戴上安全

帽但她不會強制的讓兒子戴安全帽以免破壞她與兒子之間的關係

82

不論如何Slote 認為他的尊重並不像 Darwall 說的因為他認為自主不是要

求我們與他人孤立把自己當作與他人不相干的個體Kennifer Nedelsky(198912)

認為當人們自問「人如何能自主」答案絕對不是孤立而是人與人間的關

係(relationship)與家人朋友師長與愛人的關係通過這些關係提供自主

發展的必要支持與引導這樣看來關連並不站在自主的對立面而是構成自主

的先決條件這也是為什麼 Slote 認為人不可能脫離文化與社會的原因

回到尊重與關懷的探討Slote 認為尊重與關懷之間確實存在著一些在實踐

中難以區分開來的因素但通過回應 Darwall 的質疑他說明自己仍然主張應該

關愛他人為他人的福祉著想只是我們不應該過度投射自己的情感從而剝奪

他人的選擇與決定在學生選擇大學院校以及未來發展時尊重學生的自主不代

表不關懷學生的未來福祉但絕對不是以「為了你好」的名義剝奪他人選擇的機

貳尊重他人自主即同理他人的情感

尊重學生是極為重要的概念但尊重一詞並不是冷冰冰的概念根據我們前

面的討論對於他人自主的尊重是來自於我們的同理心是同理心的包容性讓我

們不由自主地去為他人著想為他人的痛苦表示我們的關懷這種由同理心所發

展出的關懷會讓我們同理學生的處境做出行動而不會讓我們不會過度得投入自

我的情感將自己的喜好與偏愛加到別人的身上

Van Manen 曾提到師生關係之間具有一種教育意象也就是教師同時要具有

尊重兒童的現況和可能的蛻變這種教育意象所關心的是兒童成長在內的兒童本

身的好而不是其他外在的目的(例如科學目的商業利益)(19911931)一些

看中比賽的勝利勝過學生身體健康發展的教練將自己的事業發展超過孩童發展

的父母等等皆不算是這種理想教育意象的展現

83

Van Manen 的看法和 Slote 的看法有些類似在過度投射父母的例子裡我

們可以看到對於自我慾望強加於孩童未來發展的可能並不具有教育的意象他

沒有同理孩童所具有的可能性而只是在考慮未來所能圖的好處

同時 Slote 認為的自主是通過成長而日漸成熟也因此這種自主這也就是前

面提到的如同 Baier 所說自我在成為自己以前仍然需要倚靠社會依賴關係

這表示自我的自主性是鑲嵌在社會脈絡之中但不代表我們將自我意識完全的否

定消融於關係中而是在關係中人們漸漸的成長並能夠發展出自我的自主

性這也是 Slote 所認為同理的關懷應該是能夠兼顧關係與自主使得人們能

夠在關係中建立起自我的自主性(Slote 2004294)

84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總結前述針對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教育以及其在同理心概念上之探

究提出討論及其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第一節 結論

壹Slote強調道德判斷需建立在同理心機制的贊同與反對始能幫助對於道德

判斷上對與錯的認識

根據本研究第三章第一節的討論中Slote 主張道德並非是通過道德理性所

認識的對象並認為不僅關懷他人的利他行為的根源是同理心對於他人道德行

為的贊同與反對是來源於同理心機制的溫暖寒冷感受這種對於溫暖與寒冷的

情感能確立道德判斷中「對」與「錯」的指涉是道德認識的必要條件有鑑於

此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同理心這樣的情感機制不僅是我們在道德實踐上有效

的推力亦作為道德判斷中的對與錯認知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貳Slote主張同理心與行為動機的必然聯繫並且能提供我們在道德義務與道

德原則上的支持

Hume 以及 Hutcheson 都同意道德義務與原則本身並不具有引起行為者行

動的自然動力就此而論Slote 強調同理心不僅在實證心理學的研究中能激起

他人道德行為的動機並且同理心的運作與我們道德的義務具有一致性的關係

誠如林建福(20064)所論教育應當把感受的培育視為重要的道德關懷之一

根據這樣的論點研究者認為同理心的培養有助於人們產生幫助他人解除痛苦與

關懷行動的道德動機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略的情感機制

參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Slote贊同 Hoffman的主張強調教師需要注意同理

心的特性以「誘導式訓練」作為教育的方法

86

Slote 肯定 Hoffman 的實證研究並認為「誘導式訓練」這種道德教育方法

能夠善用同理心的運作並使學生更深刻的認識道德同時 Slote 也認為同理心所

具有的不由自主特性將使學生不由自主地以同理心感受教育者在道德判斷時所

產生的態度就此而論教育工作者須注重同理心的特性並善用「誘導式規訓」

教育方法

肆在師生關係上Slote強調適當的同理心機制與尊重自主的相關強調尊重

學生自主的情感基礎

Slote 強調尊重自主的觀點在於尊重對方的選擇與意見同理關懷雖然同樣

注重道德實踐者在脈絡關係中做出選擇的基本假設因而對於關係中的選擇有

干涉的可能但在成熟的同理心機制運作上一個尊重他人的行為者並不會過度

的將自我情感消融於被同理的對象而成為他人以此論之尊重他人的自主與同

理他人的情感具有同樣的意涵

第二節 建議

壹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主要針對 Slote 的兩本著作《道德情感主義》以及《關懷倫理及同理

心》兩本書作為主要文本由於研究者的能力限制尚未能補全其所有關於同理

心的相關論述也未能針對其發展之德行知識論做深入的探討也因此後續研

究可針對《教育與人性的價值》第四章「情感主義的理性教育」並輔以《從啟

蒙到接受性-重新思考我們的價值》一書以探究同理心在德行知識論的相關論

述以完善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的內涵

貳有關同理心以及教育的實證資料研究

Slote 雖然常使用心理學素材作為其論證的重點但其理論的假設與研究取

徑仍然是以在哲學探討為主根據前面章節對於 Slote 的探究可以發現二階同

87

理心的感受及其運作機制仍然需要更多實證心理學的研究來佐證另外本研究

也主要偏重於哲學理論的探究對於教育實務現場的狀況或許無法直接做出回應

因此有關教育的實徵研究以及實務面向的討論也可以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88

8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方(2011)語言哲學台北市三民

王楷(譯)(2011)Michael Slote著情感主義德行倫理學 一種當代的進路道

德與文明2011(2)28-35

朱為民(20171月)從高中生扮演納粹黨談同理心的培養康健雜誌取自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2024

李家蓮(2015)論斯洛特對哈奇森rdquo道德感官rdquo的rdquo復興rdquo湖北大學學報42(6)

38-43

何享憫(2010)應用繪本實施國民小學「同理心」品格教育教學之研究新竹

縣教育研究集刊1071-108

何瑞玲(20105月)首例逼印勞吃豬肉雇主被起訴自由時報取自http

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394455

李奉儒(2014)教育哲學研究之詮釋學方法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

育哲學方法論(pp45-75)台北市 學富

沈睦庭(2013)德行倫理學觀點下的儒家倫理研究 以Michael Slote與孟子為

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台北市

林人芳(201612月 )校慶扮希特勒惹以德抗議 外交部籲國人應有同理心

今日新聞取自httpwwwnownewscomn201612262258270

林火旺(2009)基本倫理學台北市三民

林逢祺(2010)教育規準論(二版)台北市五南

林建福(2006)德行情緒與道德教育台北市學富

林建福(2009a) 同情道德與道德教育的哲學探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4)

1-26

90

林建福(2009b)德行取向的道德教育- 從亞里斯多德康德與彌爾的德行思想

到當代品格教育台北市學富

林正弘(2002)道德感覺的理論載於Robert Audi主編 劍橋哲學辭典795-796

台北市貓頭鷹出版

林雅萍(2016)對自主的再思考 關係取向應用倫理評論6137-57

吳秀瑾(2005)依靠與平等 論 Kittay 愛的勞動女學學誌 婦女與性別研究

19157-183

洪哲政(201612月)中學生全班動員變裝納粹 以色列強烈失望與譴責聯

合報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12189330

洪漢鼎(2014)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品安(20105月)印尼家務工被逼吃豬肉勞團勞雇不對等 難維文化尊

重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2104

陳真(2013)論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義哲學研究1102-110

陳豐偉張家銘(譯)(2005)Arthur P Ciaramicoki amp Katherine Ketcham著同

理心的力量(The Power of Empathy)台北市麥田出版

黄彦华(2013)斯洛特的道德情感論及其當代的德育意義哲學百家12

128-130

黃藿(2000)德行倫理學的復興與當代道德教育哲學與文化 27(6)

522-531

郭世平(2010)同感與道德話語哲學與文化41(3)153-168

張雪珠(2003)哈澈遜的道德感倫理學與康德早期的倫理學輔仁大學哲學論

集36103-132

葉丙成(201612月)葉丙成納粹事件的反思無感比無知更可怕天下雜

誌 獨 立 評 論 天 下 取 自 http

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15article5159

91

賈馥茗陳寶山黃漢昌游振鵬吳美瑤(譯)(2013)Immanuel Kant著

康德論教育台北市五南

楊深坑(1988)理論詮釋與實踐-教育學方法論論文集(甲輯)台北師大

書苑

楊韶剛萬明(譯)(2002)Martin L Hoffman著移情與道德發展 關愛和公

正的內涵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蔡佩容(2014)國小二年級生命教育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幼兒教育研究6

30-52

劉斐玟朱瑞玲(2014)導論載於劉斐玟朱瑞玲主編 同理心情感與互

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頁1-18)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

簡成熙(2000)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的辯論女性倫理學的積極意義教育資

料集刊25118-211

簡茂發單文經(1995)從心理學的觀點論現代倫理道德教育之道收於財團

法人弘揚社會道德文教基金會主編現代倫理道德的理論與實踐111-131

台北財團法人弘揚社會道德文教基金會

蘇永明(1996)郭爾堡的道德認知發展論評析教育研究所集刊37155-170

92

貳外文部分

Baier A (1985) Postures of the Mind Essays on Mind and Morals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aier A (2010) Is Empathy All We Need Abstracta 6(2) 28-41

Batson C D (2011) Altruism in Human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tson C D Duncan B D Buckley T amp Birch K (1981) Is Empathic Emotion

a Source of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0(2) 290-302

Blum L A (1988) Gilligan and Kohlberg Implications for Moral

Theory Ethics 98(3) 472-491

Darwall S (1998) Empathy Sympathy Care Philosophical Studies 89(2) 261-282

Darwall S (2002) Welfare and Rational Care Oxford U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arwall S (2010) Sentiment Care and Respect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53-162

Drsquoarms J (2011) Empathy Approaval and Disapproval in Moral Sentimentalism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1) 134-140

Eisenberg N amp Mussen P H (1989)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gley C R (2002) Compassion Fatigue Psychotherapistsrsquo Chronic Lack of Self

Care Psychotherapy in Practice 58(11) 1433-1441

Foot P (1967) The Problem of Abortion and Doctrine of the Double Effect Oxford

Review 5 5-15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93

Haste H (1996) Communitarianism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Morality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5(1) 47-56

Hoffman M L(2000)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me D (1978)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L A Selby-Bigge Ed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39)

Hutcheson F (1995) A System of Moral Philosophy 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

Jahoda G (2005) Theodor Lipps and the Shift from ldquoSympathyrdquo to ldquoEmpathyrdquo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41(2) 151-163

Kant I (1987) Fund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 (T K Abbott

trans)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85)

Kennedy J M (1987 October ) Jessica Makes It to Safety--After 58 12 Hours Los

Angeles Times from

httparticleslatimescom1987-10-17newsmn-3702_1_jessica-mcclure

Kohlberg L amp Hersh R H (1977) Moral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the theory

Theory into practice 16(2) 53-59

Kripke S A (1980) Naming and Necessity Campridge MA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Mackenzie C amp Stoljar N (2000) Relational Autonomy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Automony Agency and the Social Self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delsky J (1989) Reconceiving Autonomy Sources Thoughts and Possibilities

Yale JL amp Feminism 1(5) 7-36

Noddings N(1984) Caring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94

Noddings N amp Slote M(2002) Changing notions of the moral and of moral

education In Nigel Blake Paul Smeyers Richard Smith and Paul Standish(eds)

The blackwell guide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pp 341-354)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Noddings N (2010) Complexity in Caring and Empathy Abstracta 6(2) 6-12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01) Retrieved December 25 2015 from

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empathy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01) Retrieved December 25 2015 from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sympathy

Peters R S (2015) Ethics and Education (Routledge Revivals) New York NY

Routledge

Ryle G (1972) Can Virtue be Taught in R F Dearden P H Hirst and R S Peters

(eds)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ason LondonUK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434-447

Scheler M (1954) The nature of sympathy (P Heath Trans) London UK RKP

Slote M (2001) Morals from Motive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lote M (2004) Autonomy and Empathy Soci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Foundation

21293-309

Slote M (2007) The Ethics of Care and Empathy New York NY Routledge

Slote M (2010a) Moral Sentimentalism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lote M (2010b) Caring Empathy and Moral Education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

101093oxfordhb97801953128810030013

Slote M (2010c) Sentimentalist Mo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25-143

95

Slote M (2010d) Reply to Noddings Darwall Wren and Fullinwider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87

Slote M (2011) Reply to Justin DArms and Lori Watson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 148-155

Slote M (2015) Saucers of Muds Why Sympathy and Altruism Require Empathy

Ethica amp Politica 17 12-26

Smith A (1793)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

Spinoza B D (1927) Ethic(WH White tran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year 1677)

Stueber R S (2011) Moral Approval and The Dimensions of Empathy Comments

on Michael Slotersquos Moral Sentimentalism Analytic Philosophy 52(4) 328-336

Stevenson C L (1937) The Emotive Meaning of Ethical Terms Mind 46(181)

14-31

Stocker M (1976) The Schizophrenia of Modern Ethical Theorie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73(14) 453-466

Van Manan (1991) The Tact of Teaching The Meaning of Pedagogical

thoughtfulnes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Watson L (2011) Comments on Michael Slotersquos Moral Sentimentalism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 142-147

Wispeacute L (1986)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ympathy and Empathy To call forth a

concept a word is meed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2)

314-321

Wispeacute L (1987)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Empathy In N Eisenberg amp J

Strayer(Eds) Empathy and Its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7-37

Page 3: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ii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通過概念分析及詮釋學方法對於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概念及

其道德教育的蘊義進行分析主要研究的目的如下(一)釐清 empathy 之字源

字根及其概念(二)理解與分析 Slote 以同理心所開展之道德情感理論(三)

介紹 Slote 的同理心概念所遇到的批判與 Slote 的回應(四)探究 Slote 的道德

情感主義之同理心描述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本論文的研究結果如下(一)Slote 強調道德判斷需建立在同理心機制的贊

同與反對始能幫助對於道德判斷上對與錯的認識(二)Slote 主張同理心與行

為動機的必然聯繫並能給予我們在道德義務與道德原則上的支持(三)在道

德教育的方法上Slote 贊同 Hoffman 的主張強調教師需要注意同理心的特性

以「誘導訓練」作為教育的方法(四)在師生關係上Slote 強調適當的同理心

機制與尊重自主的相關強調尊重學生自主的情感基礎

關鍵字麥可middot斯洛特道德情感主義同理心道德教育

iii

Abstract

The present thesis is intended to present a scrutiny of Michael Slotersquos

concept of empathy offered in the field of moral sentimentalism and

specifically focuses on the implications with regard to moral education

The argumentation consists of four parts

(1)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mpathy from

contemporary definition to its historical context

(2) an examination of Slotersquos concept of empathy in his moral

sentimentalism

(3) critiques of Slotersquos moral sentimentalism and his reply and

(4) implications for moral education

In Slotersquos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alism moral approval and

disapproval are based upon the mechanism of empathy and the way they

enter into moral judgments This approach helps broaden the

understanding of moral right wrong Empathy as Slote argues plays a

greater part in motivating moral agent than reason does and moral

sentimentalism is therefore more an explanatory theory than rational

deontology Slote agrees with the teaching method of ldquoinductionrdquo

proposed by Hoffman another leading figure of empathy and moral

education Compiling Slotersquos concept of empathy with the ideas of

respect and autonomy in his later reply to critiques the thesis presents a

teacher-student relation based on empathy where studentrsquos autonomy is

respected by teacher

Keywords Michael Slote moral sentimentalism empathy moral

education

iv

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14

第二章 同理心的內涵 17

第一節 empathy與 sympathy之概念比較 18

第二節 M Slote所論同理心之哲學與心理學脈絡 28

第三章 M Slote道德情感主義探究 39

第一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後設層次 40

第二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規範層次 49

第三節 對於 Slote的批判與回應 65

第四章 以同理心為基礎的道德教育 75

第一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方法之啟示 76

第二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中自主與尊重的啟示 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86

參考文獻 89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總共分為三節第一節將說明本研究為何以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

(empathy)概念以及其對道德教育的蘊義作為研究主題並且同時介紹本研究

之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二節將說明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第三節將說明本研究

的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一同理心的重要-一個新聞事件的提醒

105 年 12 月 24 日發生一件新聞新竹光復中學舉辦以歷史人物變裝為主題

的校慶活動有一班男女學生複製納粹德國武裝親衛隊制服舉著納粹德國旗幟

軍徽遊行以紙箱自製一輛德軍虎式戰車模型模仿親衛隊受校對於這樣的事

件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上午發出聲明「前總統馬英九去年才剛參加

國際大屠殺紀念日但才過了 1 年新竹光復中學就出現這樣的活動」該對此

事表達強烈失望與譴責(洪哲政2016)我國外交部也呼籲國人應具有同理心

正視象徵蔑視人權與壓迫所代表的納粹標誌(林人芳2016)

這件事情的發生引起了很大的討論有論者開始重視歷史教育的問題認為

如果我們的歷史教育只教授認知性的知識是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納粹象徵什麼

樣的意義學生只是為了考試而吸收歷史事實或歷史知識沒有感受該歷史事件

當中猶太人的苦難這種對歷史事件的無感是教育上重大的缺失(葉丙成2016)

也有人將重點放在「同理心」上尤其是「培養同理心」這個道德教育的議題上

朱為民以自身在德國參觀集中營時德國學生厭煩的反應來說明缺乏同理心的

培養使得學生並未深刻認識到事件所帶來的意義對受迫者痛苦的理解以及對這

樣歷史事件的警惕(朱為民2017)

2

研究者同樣也有在歷史教育上很大的震撼對於 228 事件白色恐怖時期

研究者在學校的學習中並沒有特別理解它的重要性只記得事件年代歷史的起

因以及所發生的歷史影響因為這些是考試中必定會出的題目參觀 228 公園以

及邀請歷史專家所講解的歷史也只是歷史課本的註腳甚至覺得一再提起同樣的

事件著實令人煩悶直到實際看到了紀錄片以及受害者的親口敘述時才感受到那

種落差才驚覺這是一起攸關許多台灣人生命的大事件白色恐怖時期甚至是與

祖父母有關的時代思想到祖父母的提心吊膽研究者才發現我們並沒有真正

感同身受而只是把它記下來不站在那些受害者的角度感受不能理解他們在

228 事件所受到的傷痛也不能理解這個歷史事件對台灣整體有多大的影響

研究者認為這中間的落差是因為我們沒有同理歷史人物的感受以至於我

們輕看了那些重大的事件在《同理心的力量》一書中作者 Arthur P Ciaramicoki

和 Katherine Ketcham 便認為同理心讓我們可以更敏銳地察覺他人的思想與感

覺 (陳豐偉張家銘200522)同理心也能使人超越自我的限制而以別人

的心境看事情(簡茂發單文經1995111)若我們缺乏這樣的視角就會出

現這樣的落差譬如在這起新聞事件中若我們沒有對這段歷史受害者的同理心

我們很容易就做出了看似無害但實際上是傷害他人的行為更進一步說若我

們沒有對他人的同理心的話我們也有可能在看似無害的行為中傷害對方前一

陣子台灣也曾發生雇主逼迫印尼移工吃豬肉的新聞(何瑞玲2010陳品安

2010)對於穆斯林來說吃豬肉的沉重罪惡感就像是吃素的出家人吃葷一樣嚴

重有些雇主雖然知道這些事實但卻仍以「入境隨俗」來要求那些移工吃豬肉

無視他人因為違反信仰而產生的難受與痛苦或許也是同理心不足所產生的負面

案例

前面所提到同理心這種「以他人觀點看待世界」的特性受到不少心理學家

以實證的研究加以證明其中C Daniel Batson 認為能夠做出「為他人提供福

利(welfare)」的利他行為(Altruistic behavior)是由同理心驅使而為(Batson

3

2011 Eisenberg amp Mussen 1989)他著名的「同理利他假設」1企圖以實證

科學的方式證明同理心是利他行為的動機擁有同理心會讓人更想要幫助他人

它能幫助打破人與人之間的藩籬Martin L Hoffman的研究《同理心與道德發展

關愛和公正的內涵》(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Caring

and Justice)(楊韶剛萬明2002Hoffman 2000)一書在實證研究上說明同

理心與道德發展的關係通過對於同理心的陶冶將有助於孩童的親社會傾向與

道德發展在台灣的行動研究中也有學者致力於以故事繪本的課程來培養孩

童的同理心讓孩童能夠養成「體諒他人」的品德(何享憫2010蔡佩容2014)

這些都凸顯出同理心在道德教育領域中的重要性

故研究者認為同理心在使人感受他人的苦樂在實踐道德上有它重要的位

置本研究以同理心為探究的主題期盼通過探究同理心而能對道德教育有所啟

示包含如何培養學生的同理心使他們能夠更敏銳的覺知他人的情感並產生助人

行為這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二同理心與倫理學的探究-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特點

在倫理學領域的主流思潮中理性的功能被高度的重視從 Plato 開始到

Immanuel Kant他們強調理性在道德領域中的地位Plato 說有德的人乃是靈魂

中的慾望聽從理性的指揮Aristotle 在他的論著中說道人之所以為人乃是因為

他是理性的動物真正的道德行為乃是有實踐智慧者會從事的事情實踐智慧是

一種理智的德行(林火旺2009197) Kant 在其著作《道德形上學底基礎》

認為人應當尊重身為理性的存有者(rational beings) 的他人所擁有的基本尊嚴

(dignity)應該始終把自己和他人當作目的自身而絕不是僅把他人當作工具

(林建福2009b119Kant 198756Slote 2010a108)人是自我立法者法

1 Batson(2011 11)假定同理的關懷(empathic concern)或同理心創造利他的動機同理心除

了會引出以他人為重心的情緒(other-oriented emotion)通過同理心也能夠覺察到他人福利的需

要進而能夠做出有利於他人的行動也因此在 Batson 的看法中我們每日生活所體驗到的同

理心有兩個必要條件(1)覺察他人的需要以及(2)珍視他人的福利(2011 33 )

4

是自我以理性存有者的身分頒給自己的通過這種自我立法人控制自我的情感

自我好惡傾向等影響行動的事物從而以克制情緒的激動支配熱情以達到自主

(autonomy)(Kant 1987 56-57)

Kant 在《論教育》中提到教育要使學生知曉了解行動的原則及其與義

務觀念的關係(賈馥茗陳寶山黃漢昌游振鵬 amp 吳美瑤201397)Kant

的道德理論對日後的道德研究者也起了很大的影響著名的道德認知發展論學者

Lawrence Kohlberg 深受 Kant 理論的影響重視道德的認知發展並通過實證的

心理學研究確立道德發展的三階六段論(蘇永明1996157-158)

Kohlberg 的理論影響甚廣他的理論主導道德發展這個研究主題約三十年

期間也有許多豐碩的成果但他主要將焦點關注在理性的探究上(Haste 199649)

這使得情感與情緒沒有在他的論述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Gilbert Ryle(197252)曾以百貨公司做為比喻說明將理性作為道德生活

的全部是件荒謬的事情沒有人會把百貨公司的其中一個部門當作百貨公司的全

部因為百貨公司是由許多的部門所構成的集合體同樣的如果我們只把理智作

為道德生活的全部也是件荒謬的事情我們也同時應該關注情感或感受對我們道

德生活的影響

在近代的倫理學發展中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價值慢慢地被學者重視Slote

並不是第一位強調情感在道德生活中重要地位的思想家但他的研究卻在諸多道

德理論當中有獨特的見解使研究者有探究其道德情感主義( moral

sentimentalism)之動機以下試舉幾點以作為本論文研究動機之說明

(一) 追尋 18 世紀英國感理論2

2 根據劍橋哲學辭典(林正弘2002795-796)道德感覺理論(moral sense theory)指流行於 18

世紀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的一種道德理論其代表人物為 Shaftesbury ⅢFrancis Hucheson

David HumeAdam Smith他們主要認為道德情感 (Moral sentiment)是道德判斷和道德動機

的來源其理論主要根源於反對道德上的理性主義道德理性主義者主張我們通過理性來了解道

德道德如同數學一般是能夠通過理性來理解而情感主義學者反對這樣的觀點

5

自 G E M Anscombe 著名的文章《現代道德哲學》(Modern Moral Philosophy)

開始許多德行倫理學家開始批判自 17 世紀啟蒙運動以來的義務論(deontology)

與效益論(utiltarianism)以學者 Michael Stocker 為例他曾在其文中說了一個

故事(1976462)來做為批判現代哲學體系(尤其是循著 Kant 的義務論以及 John

Mill 的效益論等理論發展)推崇「義務」和「規則」會產生的詭譎現象 史密

斯專程從遠方來探訪重病在床的你你謝謝他的熱心和善意但他卻告訴你他

這麼做僅是為了他在道德上的義務你以為他這麼說只是一個謙虛的回應但隨

著你們之間的談話越頻繁你越來越發現他說的是真的他真的不是為了朋友

的緣故來探訪你而只是為了道德上的義務來探訪你Stocker 透過這個例子說

明他的立場這種強調理性規則義務的道德理論會使我們失去美好生活使我

們為了愛或友情的動機與行為的理由分裂開來Stocker 的例子與當代德行復甦

運動的學者一樣是為了召喚我們去重視德行(virtues)在道德生活中的優位

而非責任(duty)與義務(obligation)(黃藿2000525)

在這段德行復甦期間的學者 AnscombeAlasdair MacIntyreRosalind

Hursthouse 皆以追尋 Aristotle 的理論為主Slote 則是以追尋並修正 18 世紀英國

情感主義的路徑尤其以 Hume 的同情理論為其主要的理論開展與強調 Aristotle

理論的論者不同Slote 認為 Aristotle 的路徑強調了以「幸福」做為人的至高追

求使得行動者是以幸福為目的而行善(Slote 200110)這樣的論點將難逃目

的論的色彩Slote 本人想要建立的是更純粹(pure)基於行動者(agent-based)

的德行倫理學形式這樣的倫理學形式特別強調自身的品格傾向動機等內在

素質(inner traits)(沈睦庭2013)因此 Slote 開始轉向對 Hume 理論的探究

根據他們的主張一個人通過回憶(或觀察)他人的某些特質所感覺到的快樂或痛苦分

別表示這一特質的善或惡我們之所以能夠感覺到這些特質的原因在於我們擁有道德知覺

(perceptions)正如同我們看見紅色的蘋果聽見尖銳的噪音一般只是對於道德的所產生的

知覺並非像外在感官一般我們感覺到的道德觀念是一種內在感覺人們通過觀察形成觀念通

過對這些觀念的反省我們從而得到了道德觀念在中文的翻譯上moral sense 被翻為「道德感

覺」「道德感」本研究主要以「道德感」為翻譯

6

對於 Hume 來說他認為道德是情感而非理性的事物在 Hume 的論證裡

理性只能進行「抽象關係的證明」(數學)和「經驗事物間的因果關係推論」

(Hume1978413-414)不僅無法給予我們實踐道德的動力(inert)也沒辦法

判斷道德的善惡他以故意殺人的例子來說明他的想法(Hume1978468-469)

「我們是否能從一個故意殺人的例子中找到一個事實(fact)叫作「惡行」(vice)」

Hume 認為當我們考察一個故意殺人的事件時我們只能找到行動者的激情

動機意願和想法這樣的事實這些事實不能告訴我們這個行為到底是不是惡行

只有在回到我們的內心因著愉悅所產生的「贊同」(approval)與不安所產生的

「反對」(disapproval)才能告訴我們是非善惡這些是理性無法作為道德基礎

的原因正是如此同情心在 Hume 的倫理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為人之所以

會做出有利於社會整體或對個人的品格或行為表示贊成或反對皆來源於此

因為有同情心我們可以覺察到他人心理的狀態當他人痛苦時我們可以感同

身受

因此對 Hume 來說培養同情心是道德教育的基礎然而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

的同情心對親近者有直接聯繫關係的人會有強烈的反應對歷史較近的事件

較有感對較親近與自己相同的人較能同情(Hume 1978318)這種對親近

者立即的(immediate)同情有偏私的性質是我們要避免的以免使得失去公

正因此 Hume 認為經過反省(reflection)的同情才能使人不帶偏見的關懷公

共議題(Hume1978 437-438 amp 604)

Slote 認為(200713)Hume 以同情心為主的情感理論除了缺乏了現代對同

理心心理學的實證研究也受到其他學者的攻擊(2010a32)例如 Smith 就認

為如果情感上的愉悅或痛苦是我們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那麼非生命的事物

將同樣進入道德討論的範疇中(Smith1793264)比方說颶風摧毀了許多無辜

人民的家庭與產業我們心中對颶風產生的破壞有著痛苦和不安通過前面的說

法我們可以說颶風不道德嗎 有鑑於此在 Slote 的研究中他除了通過現代

7

心理學的實證補足 Hume 理論當中需要實證研究的主張也修補 Hume 使用同情

心建立道德理論所遇到的困難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特殊之處在於他企圖通過改良 Hume 倫理學並借鑒

Saul A Kripke 的固定指涉(reference-fixing)3(2010a57)使他的道德情感主

義能得到一個形上學的先驗(a priori)基礎對於相關的論證研究者將在第三

章的第二節中會細部的處理

(二) 對於關懷倫理學的補充

在近代的倫理學領域探究中對於他者的感同身受進而幫助他者在關懷倫

理學以關懷為立論的理論中得到重現受到學界很大的迴響與討論也引發許多

學者對關懷倫理學理路的研究Carol Gilligan 首先在她的著作《不同的聲音》

(1982)(In a Different Voice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rsquos Development)裡

提出了她的觀點她認為男性和女性在道德發展上有所不同Kohlberg 在道德發

展上著重以普遍原則來做形式邏輯的推論可謂是「正義-權利導向的倫理學」

這反映了男性的認知而女性則不然女性在認知道德上注重情境的通盤考量

希望以關懷和無傷他人為優先(簡成熙2000187)

通過 Gilligan 以女性道德經驗為基礎所建構的道德倫理學Nel Noddings 延

續了她的論點並在她的著作中大力的批判過去的理性主義倫理學家他們希望

像處理數學一般期望能夠找到倫理學的抽象形式或原則並以這樣的原則進行

辯證以探討道德他不認同這樣的倫理學探究方法倫理學不是一種抽象的原則

3 Kripke 的語意固定指涉理論是一種處理語言哲學領域中解釋專有名詞與指涉之關係的問題其

著作《命名與必然性》(Naming and Necessity)特別針對此一問題進行處理粗略地來說Kripke

反對 F L G FregeB A W Russell 等人將專有名詞視為描述詞的理論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

專有名詞指得是一個嚴格指稱詞專有名詞不能被認為是與描述詞相同的意義(王文方2011

63-65)在第三章的第一節中本研究會更深入的介紹 Kripke 的理論

8

探討而是一種透過對關係的關懷(care)而開始引 Noddings4自己的話來說

(198424)

關懷意味著走出自己的個人框架(personal frame)而進入別人的框架當

我們關懷時我們參考別人的思考角度他的客觀需要以及他對我們的期望

我們的注意力全神貫注在被關懷者的身上而不是我們自己

這樣的關懷顯示對他人的同感一個能夠關懷的道德實踐者不是假想自己站在

他人的立場以理性來分析他所可能產生的反應行為情緒而是要從實際的

情境中盡可能地以他人的角度來體會他人的感受並做出回應Noddings 認為

這種現象包含兩個方面其一叫做「全神貫注」(engrossment)這是一種專注於

接受他人將他人納入自己與他人一起看和一起感覺的現象(198430)

Noddings 認為這種專注使得專注的主體雖然看和聽到事情卻像是從他人那裏

將他的聽和看借給專注主體其二通過動機轉換(motivational displacement)-

關懷者將自己的動機能量開始流向被關懷者的需求(Noddings 2002)使得他能

夠對被關懷者做出行動Noddings(198431)以母子的例子為例她認為一個

母親對於孩子就有著這種天然的關懷一個母親不會嘗試「穿小孩的尿布」後來

考慮小孩子到底發生什麼事情當小孩子開始哭的時候母親意識到孩童的不舒

服而以感覺的交流來進一步觀察孩童嘗試身體接觸孩童嘗試和孩童說說話

Noddings 以這種自然的關懷來向我們說明人類的關懷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

4 Noddings 曾在她的論著中提到(1984 30)她不認為自己在這裡所談到的「全神貫注」與「動

機轉換」是指「同理心」原因是因為同理心一詞具有投射(projective)的意義也就是假想自

己在他人的情境下會有的反應並將這樣的情感投射在他人身上但在 Slote 的看法中投射意

義的同理心只是同理心的一種這種同理心之所以令人質疑是因為他過於強調以理性的方式設身

處地去為對方設想在這種方法裡人似乎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要同理他人的感受Slote 認為在

Hoffman 的研究中關聯式同理心(associative empathy)的研究顯示同理心的自發性- 對於他人

的情感我們會無意識不由自主的同理他人這樣的觀點便有別於 AristotleKantMill 等強

調理性在道德地位的立論者(陳真2013103)並且 Slote 同樣認為同理心具有接受性

(Receptivity) 一個人的情緒能夠注入到另一個人身上或者一個人的情緒能夠以一種類似感

染的方式從一個人的擴展至另一個人(王楷201130)Slote 曾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 Noddings

也同意同理心在這個意義上的重要性 (Slote 2010a 16 17)

9

如果我們仍然想要以理智追求抽象的道德原則來作為我們的指導的話呢

Noddings 告訴我們原則雖然使我們能夠對道德給出指導但若涉及原則間的

衝突它就無法準確無誤地指導我們在那樣的衝突下我們不應輕易的把這樣

複雜的具體事件化約成某條簡單恆定不變的原則例如不應去竊取他人的財

物這樣一項原則碰上了飢餓的人或朋友的生存我們不應該簡單地躲在某個原

則後(不可偷竊生存權)而是在認真的考慮他者的需求後給予真實的回應

(Noddings19841656)

關懷倫理學同樣的在回應所謂道德判斷上的「對」與「錯」給予了不同於

道德理性主義的解釋一方面Noddings 並不贊同情緒論(emotivist)學者 Alfred

Jules Ayer 那樣將道德判斷認為只是一種表達情緒的方式因為當我們在做出道

德判斷的時候不僅是一種「好耶」的情緒表達我們不是只有對所有東西都

只表達一種主觀的感受我們會對特定的道德內容表達一種承諾比方說傷害他

人若一個人能夠感受到傷害他人本身會帶來他人的痛苦他便會知道這是錯誤

的行為在 Ayer 的分析裡面我們只是在表示一種情緒意義而這是 Noddings

不贊同的看法(Noddings 198492)

另一方面她也拒絕以理性主義的方式論證道德判斷中的對與錯首先當我

們以原則來判斷「偷竊是錯的」似乎就沒有考量到其他實際的因素對於一個

關懷倫理學者來說偷竊幾乎是錯的但在還未知道他偷竊的原因之前她不會

輕易的下道德判斷再者以道德判斷以及道德陳述來論證道德行為將會使人

遠離具體的事實原因是我們正在企圖使用語言和理性來討論道德行為而

Noddings 認為這會使我們疏於感覺去追求一個簡單而抽象的道德善(Noddings

1987 9395)

但拒絕為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的論證卻無法幫助我們了解道德情感與道德

判斷之間的關係一方面依照 Noddings 的觀點我們需要考慮個別的實際狀況

10

根據我們關懷的能力來做出判斷但另一方面我們日常生活中認為的道德判斷

應當具有一些特性舉例而言縱使我們認為「殺人是錯的」一句話不是通過

理性的規定大家就突然地能夠遵守了根據關懷倫理學的想法一個規則需要

有情感作為其推動的動機但如果我們把判斷至於每一個個別的關懷經驗的話

我們又要經驗多少次關懷經驗才能「確立」「把握」住道德行為的對與錯呢我

們能否在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之間找到一個橋樑來描述它們之間的關係呢

總的來說Slote 同意 Noddings 的論點並認為 Noddings 重申了情感在道德

中的地位且情感作為一種必要條件是我們在實際的道德生活中不可缺乏的尤

其像是「全神貫注」這樣感同身受的情緒性機制但 Slote 認為關懷同理心本

身就能夠回應我們所遇到的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之間所產生的鴻溝呢為要能回

應這一點Slote 認為除了要能使用同理心的概念以外也要處理後設倫理學

(meta-ethic) 對道德語意的分析(Slote 2010a4)Slote 認為通過對同理

心的分析與英國道德感理論的論述能夠解決關懷倫理學在這方面所受到的限制

通過 Slote 的考察正義倫理中的重要概念是能夠在他所建構的情感主義下得到

解釋

三國內對於 Slote 道德教育相關的文獻甚少

Slote 對於道德理論探究有其特殊性但國內對其理論的探究甚少在「中

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中僅有一篇屬於哲學領域的文章5在「全國博碩

士論文網」中也僅有一篇論述其哲學的文章6對岸研究 Slote 的著述雖然較多

但多數哲學領域的探究為主僅有一篇論及教育的文章7由上述可知Slote 的

思想未受到應有的注目較多的討論也集中在哲學領域的探究在教育領域中

5 郭世平(2010)同感與道德話語哲學與文化41(3)153-168

6 沈睦庭(2013)德行倫理學觀點下的儒家倫理研究 以 Michael Slote 與孟子為主國立政治

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7 黄彦华(2013)斯洛特的道德情感論及其當代的德育意義哲學百家12128-130

11

Slote 的思想仍待開發與擴展這也是本研究以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理論對道德

教育為啟示的研究動機之一

貳研究目的

Slote 在他的著作中所建立的倫理學系統雖然是對前人的修正與補強但他

的論點仍然具有獨創性和特殊性本文試圖以哲學家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及其

對道德教育的啟示為研究主題特別是他對於同理心的見解主要的目的如下

一釐清同理心之字源與字根及其概念

在處理 Slote 的理論前本研究首要處理同理心之字源與字根及其概念以

去除同理心在論述中的可能的歧異性尤其 Slote 在研究中大量引用 Hume 的論

證因此有必要針對當代的同理心以及過去英國道德感理論的同情心概念進行概

念意義上的分析另外由於 Slote 在其論證中亦使用心理學對於同理心的實證研

究因此本文也將其與同理心在實證研究上的定義納入概念分析的理解中

二理解與分析 Slote以同理心所開展之道德情感理論

完整理解 Slote 如何通過 empathy 做為道德基礎發展出道德情感主義的理

論在這裡前部分研究者將完整呈現 Slote 在道德語言上的澄清以及在道德規

範意義上如何以情感主義的方式回應道德理性主義者同時也回應關懷倫理無法

處理的道德規範問題

三介紹 Slote道德情主義所遇到的批判與 Slote的回應

統整 Slote 立論所遇到的批判與理論困難Slote 曾撰文回應對於評論其理論

的文章分別是 NoddingsDrsquoarmsWatsonBaier 等學者本研究將介紹他們

對 Slote 論點的批判以及 Slote 對於這些論點的回答

四探究 Slote的道德情感主義同理心論述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12

在完善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後將處理其對於道德教育的啟示最後本文

將從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同理心的論述與道德教育之觀點尋求對於道德教育的啟

參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 釐清同理心之字源字根及其概念

二 Slote 如何以同理心的作為情感主義道德理論的基礎

三 Slote 所受到的理論困難與批判為何

四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理論同理心論述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及問題旨在探討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的同理心論

述並以他在理論上的討論作為探討道德教育的參考本研究採用「概念分析法」

以及「詮釋學方法」兩種方法以下分別論述本論文的兩種研究方法及其適用的

範圍

壹概念分析法

教育哲學家Richard S Peters以及 Paul Hirst為首的教育哲學家們以一種名為

概念分析的方法來做為理論的研究開創了所謂倫敦路線(London Line)的哲

學研究進路哲學家 Peters 和 Hirst 所言之概念分析是從大眾語言中探詢使用

概念的「必要條件」也就是一詞語概念的核心使用法大眾語言作為一種會隨

時空不斷改變其使用方法的概念在人文科學中難以窮盡所有的使用意義但語

言概念本身有它在使用中的核心用法並把無關或者邊陲的用法去除掉以達到

理論推論的目的這也是哲學家 Socrates 在與他人討論哲學時最常詢問的兩個問

13

題 「你是什麼意思」(What do you mean)以及「你如何知道的 」(How do

you know)孔子也曾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說得正是在探究前必須以嚴謹

的方法將語言的意義定義明確(林逢祺20103-4)

本研究以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基礎同理心為探究的重心Slote 作為以探究

並修正英國道德感理論傳統的哲學家其同理心之概念以及理論取經於此因此

本研究首先以概念分析法探求英國道德感理論對同理心概念的使用並釐清同理

心與其相近字詞同情心的不同

本研究主要在第二章第一節「同理心之字源及其字根」釐清同理心的定義

另外 Slote 也極為重視當代心理學的研究作為對傳統的補充因此本研究也將

會把心理學家 Hoffman 的同理心概念以及實驗研究一併納入討論以對其同理心

的概念內涵有更深入的探究

貳詮釋學方法

詮釋學方法希臘文 Hermeneutike其詞根主要來自於希臘神話中的信使神

Hermes作為傳達神諭的使者他有兩個必要的工作一個主要的工作是理解

諸神所要傳達的信息第二個工作是將信息傳達給凡人因為人和神的語言不同

Hermes 在傳達信息時必須要翻譯信息使人能夠理解信使神的工作正回應了

詮釋學這個方法的最基本的意義- 通過理解和解釋把一種意義關係從一個陌生

的世界轉換到我們自己所熟悉的世界(洪漢鼎20142)

本文採取溫和(moderate)詮釋學的觀點研究者認為沒有方法可以保證我

們有絕對客觀的詮釋因為每個人作為讀者都受到自我在歷史中所獨有的成見

(prejudices)這種成見並非是因為個人有其獨特的時間空間經驗而是成見

具體化在語言當中(李奉如2014 50)正如楊深坑(1988138-139)的那

句深刻的見解「理解者因而必須有一種影響史的覺識自覺到自己本身就是整個

歷史事件的一環而做為過去與現在的連結」

14

研究者作為 Martin Heidegger 意義下的「在世存有」在本研究中作為 Slote

理論的詮釋者也以自我的道德生活及生命經驗為理解的根據作為詮釋 Slote

在道德教育上給予的啟示詮釋學的研究方法除了主要處理第四章的第一節「同

理心對道德教育方法之啟示」與第二節「同理心對道德教育中尊重的啟示」外

對於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本身的理解也是這個研究方法一環研究者正視自己

所擁有的成見(prejudice)並盡所能有開展新的理解以期能更完善的詮釋 Slote

在理論上如何影響道德教育的應用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壹研究範圍

Slote 對於同理心概念的見解及其如何在道德理論中開展的主要論述在於

《道德情感主義》(Moral sentimentalism)一書中因此本文主要的探討範疇也

在本書《關懷倫理學與同理心》(The Ethics of Care and Empathy)一書主要在回

應道德的規範意義亦作為本研究在開展道德理論的補述

Slote 另有撰寫文章回應批判其理論的幾位哲學家以澄清其理論的一些概念

與想法〈回應 NoddingsDarwallWren 及 Fullinwider〉以及〈回應 Justin dArms

及 Lori Watson〉本研究亦將相關哲學家的批判論文與回應納入範圍介紹

Slote 關於道德教育的著述論文有〈關懷同理心和道德教育〉(Caring

Empathy and Moral Education)以及〈情感主義的道德教育〉(Sentimentalist Moral

Education)以及在 2012 年的專書《教育與人性的價值》(Education and Human

Values)第三章這些著述主要論及道德理性主義在教育的觀點上會遭遇的問題

以及如何用心理學的實證研究及同理心概念來補足缺乏同理心的教育

貳研究限制

一語言能力限制

15

雖然英文是研究者的第一外語但是研究者並未精通另外通過語言的翻譯

在理解上與原先意義有所出入的可能性仍舊存在因此在本研究中是一個限制

二研究處理範圍有限

Slote 在理論的研究上有一次重大的轉變在開始時他主要是以 Aristotle 的

德行論作為其理論開展的取向但在之後的理論發展受到情感主義的影響早期

的著作《源自動機的道德》(Morals from Motives)《從道德到德行》(From Moraliy

to Virtue)等觀點的轉變也是值得探究的另外 Slote 在最近的研究觸角也擴展到

德行知識論的探究上著述如《同理心的不同面向》(The Many Faces of Empathy)

《情感主義的認識論》(Sentimentalist Epistemology)礙於研究時間及能力的限

制本研究僅閱讀有關道德情感主義及教育相關的著述

16

17

第二章 同理心的內涵

同理心的概念抽象且複雜其定義並不如想像中的明確且用法多有分歧

Lauren Wispeacute(198717)就認為考察同理心概念的歷史是很困難的因為心理學

對同理心的研究進展快速約十年就更新一次而產生新的概念或是老的概念進

行了新的解釋而有了新的用法概述來說同理心源於 19 世紀末德國美學中的

德文 Einfuumlhlung在 20 世紀初被實證心理學翻譯為 empathy1930 年代被人格

心理學家廣泛的使用1950 年代以 Carl Ransom Rogers 理論為主的心理學派借用

此概念實行精神治療獲得很大的迴響1960 年代甚至條件反射理論也曾短期

使用過同理心的概念而 1970 年代則主要被社會發展心理學家用來解釋利社會

或利他行為

不僅在心理學上其發展多變在哲學領域中同理心用來解決不同主體間的

交往與理解關係也就是所謂的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在《同理心情

感與互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劉斐玟朱瑞玲20145)這本書的

導論中提到了同理心是自身與他者的遭逢在遭逢的同時既認識他者也觀照

自身而一旦自身(主體)與他者(客體)的關係由單向傳遞訊息的狀態進入

到你來我往的互動過程時便進入「互為主體」的狀態這個認識的方式與傳統

哲學主客關係的認識模式大相逕庭在這個問題上現象學之父 E G A Hussel

和他的學生 Edith Stein 兩人給予了深刻的討論

同理心不僅在各個領域中皆有討論若將焦點固定在道德領域裡同理心本

身也與其它相似的概念混雜若常接觸道德哲學的研究者會發現以十八世紀英

國道德感理論著名的哲學家如Hume以及Smith來說他們在探討倫理學理論時

使用的詞是同情心(sympathy)這些哲學家所使用的同情心是否跟 Slote 提到的

同理心在概念上是相同的呢這是本章所要討論的重點

18

本章分為兩節第一節同理心與同情心概念的比較主要針對同理心一詞之

字源並通過與相關的詞彙同情心的對照以顯示同理心概念的核心用法

研究者也將處理現代心理學研究的同理心與英國道德感理論哲學家所使用的同

情心是否在意義上有一致性的問題第二節討論同理心在倫理學中的脈絡這裡

囿於研究者的能力不能窮盡所有以同理心為核心的道德理論僅以 Slote 著墨

最深的十八世紀英國道德感理論為主要的探討同時由於 Slote 深受道德心理學

家Batson 與 Hoffman 的影響也會把這兩位心理學家對於同理心的探究一併放

入討論中

第一節 empathy與 sympathy之概念比較

此部分旨在討論同理心及其相關的詞語概念首先以本研究所關注之同理心

之字源著手接續討論同情心的字源並嘗試區分這兩者之間意義上的不同

壹empathy 之字源

同理心源於德語 Einfuumlhlung 一詞是 1858 年德國哲學家 Rudolf Lotz 將 ein

和 fuumlhlung作為希臘文 empatheia 的翻譯Theodor Lipps 以 Einfuumlhlung 建立其美

學系統英美精神分析家 Titchener 於 1909 年認為以 sympathy 一辭不能完整的

傳遞 Einfuumlhlung 之意因此以 empathy 一辭英譯之(Jahoda 2005161)在希臘

文中Empathia 為 em 和 pathos 所構成em 一詞改自 en表示進入 (in)的意

思Pathos 意思為感覺(feeling)因此 empathy 有進入他者而加以理解之意8

貳sympathy字源

sympathy源於後期拉丁語的 Sympathia意思是「共感」(community of feeling)

希臘字源 Sypatheia 衍伸自 sympathes代表感同身受(having fellow feeling)受

8 線上語源字典(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15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empathy

19

到相同感覺影響(affected by like feeling)可拆解為 sym 與 pathossym 代表一

起(together)而 pathos 為感覺(feeling)9

參empathy與 sympathy的差別

empathy10和 sympathy 是兩個容易混淆的詞語雖然兩個詞有不同的發展背

景在口語上這兩個詞似乎難以區分在理論上的討論中它們都包含覺知他

人的情感或者是辨認(identification)他人的情感當我們說對你的難過表示同

情或我同理你的難過時這兩個現象的共通點是覺知他人的感受也就是發現或

感受到他人難過的現象第二這兩者除了表示我們辨認了他人的情感它們似

乎都表示我們對於他人的情感作出行動來回應當我同情某人的難過或者是我同

理某人的難過時我們似乎都會做出某些行動來回應這種難過或者安慰某人

或者聆聽某人的訴說他的情感

這樣說來是否兩個詞根本上並無不同呢 根據一些學者的分析以及 Slote 在

理論的解釋上兩個詞在使用上還是些許的差異以下將細微的區別呈現如下

先以 Slote 所區分的同理心與同情心的說法為主並輔以其他學者的說法作為補

一是否涵蓋感同身受

Slote 認為(2010a15)在口語上可以引用美國總統 Bill Clinton 的話來區別

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區別同理心是「感受到他人的痛苦」(feeling someonersquos pain)

同情心則是「感受到某人在痛苦」(feeling for someone who is in pain)在這同理

與同情這兩個概念中我們都同樣感受到痛苦但差異在哪裡呢差別在於我們

是否能夠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在同情概念之中我們只會感受到或者辨識出一個

9 線上語源字典(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15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sympathy 10

Empathy 在中文裡有許多尚未統一的翻譯例如「移情」「神入」「同理心」「共感」「換

位思考」等等本研究採用常見的「同理心」這個翻譯

20

人在痛苦的處境之中我們並不會感覺到自己也像是在痛苦之中但當我們說我

們同理他人時通常代表我們也像是受到同樣的痛苦一般

這兩者的差別也具體的表現在同理後所產生的行動上我們或許可以以《禮

記檀弓下》的一篇故事來描述這種差異春秋時代齊國發生大饑荒有個名為

黔敖的人他在路邊放置一些食物來幫助那些飢餓的難民這時有個以衣袖遮臉

的人他跌跌撞撞的走了過來黔敖拿著食物和水便對他喊「喂過來吃東西」

那個人瞪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接受無禮的施捨才會餓到這種程度的」

在這個故事中黔敖能夠辨識飢荒中的他人所擁有的痛苦也因此他準備了

食物和水來幫助他人但如果他真正的感受到人在飢餓與尊嚴上的窘境他便不

會選擇叫喚別人來接受他的幫助如果他能同理他人的感受而行動他除了會準

備這些食物外他也會試著去攙扶他人或將食物與水遞給需要的人

同樣的Slote 也以羞辱為例(200713)來說明這兩者所有的差異一個人

如果同情被羞辱的人會感受到心中有種不好的感覺(感到被這樣對待很糟糕)

但不會覺得自己真的被羞辱但如果在同理的概念之中我們會感受到自己也像

被他人羞辱一般

在這樣的定義下同情心與同理心有兩個主要的差異在於能否真實的覺察

他人的感受如果同情只是在觀察後所擁有的不好感受而不像同理心一樣有「人

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感受時則我們很好奇有同情心的人是否真的能夠回應

對方的「需要」來幫助對方如果我們只是知道對方飢餓受苦而缺乏去感受一

個人的「飢餓感」與「尊嚴感」碰撞所產生的痛苦我們或許就會像黔敖一樣

作出自以為幫助他人的行動但事實上是在羞辱別人讓別人痛苦的行動

Slote 在〈盤中的泥巴為什麼同情心和利他主義需要同理心〉也同樣懷疑

同情心是否真的是一種「關懷他人」的動機(201519)同情心並不使人感受與

接收他人情感而主要著重在辨識並回應他人的情感上某些心理疾病患者所具

21

有的心理機制正是同情心機制例如因為心理疾病的虐待狂他們或許具有同情

心能夠辨識他人情感或者感受到某種不好感受的機制但他們卻不見得

能夠同時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也因此他們對於他人情感的回應行動常常超出我們

常人的想像例如感受到某人因虐待而有不好的感受反而繼續虐待他人

進一步的說明Slote 認為當我們在說「我同理你的痛苦」時那種感覺

就像是他人的痛苦入侵我們一般Slote 引用 Hume 的說法認為這種情感的連

結就像是感染(contagion)一般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Hume1978318)

當我看到任何人呈現在聲韻和姿態的情感效應時我的心靈會立刻從這些結

果轉移到其原因而且形成此一情感(affection)的鮮活概念並立即轉

換成感情本身同樣的當我觀察到任何一個情感的原因時我的心靈會轉

移到其結果而且也會被激起同樣的情感

也因此 Slote 認為Hume 意義下的同情心其實與現在意義上的同理心是具

有相同意義的(Slote2010a14)但是現在意義下的同情心與 Hume 意義底下的

同情心已不相同現在意義的同情心並不涵蓋這種感同身受的感覺

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差別在 Slote「是否有感同身受」這個特性被區隔開來

雖然兩者同樣能夠察覺他人的情感但同情者在覺察的層面上可以完全沒有他人

的感受而對他人的情感做出回應同理心則必須含有對他人情感的感受

二適用的情感範圍

當我們提到同情心與同理心時我們可以清楚的分出這兩者在情感的適用

範圍上是不同的同情心特別指得是覺知到他人的痛苦或困境且有舒緩他人痛

苦的衝動(Wispeacute1986314)Wispeacute 的看法與中文的使用很相近在中文裡使用

同情一詞通常也比較適用在負面的情感上當我們說我們同情某人的感受時

某人或許會認為「我不需要你的同情」或者是「你根本沒有同情心」在這個

22

情境裡面我們會假想某人是正處於負面的情感狀態如果某人正處於快樂的情

感中則某人在這裡所說的話似乎沒有辦法理解同樣在 Nancy Eisenberg 以及

Paul H Mussen 的文章中(1989130)同情心也被認為是對於他人悲痛(sorrow)

狀態的情感回應或是對他人的關心(concern)

但當我們在使用同理心時就不限於悲傷或負面情感的感同深受一般來說

「對某人的情感產生同理心」指得是對他人內在狀態的了解這裡的內在狀態包

涵思考與感受這種感受同時涵蓋了正面情感或負面情感的感受在 Batson 的

定義裡empathy 也包含為他人的好運而同理他的快樂也包含對他人痛苦難

受而伸出援手的情感像是同情(sympathy)為他人擔憂等(201111)同樣的

Hume 在論述同情心的時候所覺知的情緒同時包含了痛苦以及快樂的情感(林

建福2009a9)在這個意義上現代心理學意義的同理心與 Hume 的同情心

在適用的範圍上是相同的雖然 Slote 並沒有針對同情與同理在語言上的適用範

圍做區分但這個論點並未與 Slote 的說法有所矛盾因此做為同理心與同情心

區別的一種補充

三感受他人感受的方式

這裡所指乃是如何(How)感受他人的情感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異有好幾

種不同的解釋有些區分與 Slote 的看法不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反也因此是最

難區分的一塊各家說法不一致研究者盡可能嘗試以自己所讀之脈絡整理如下

希望盡量符合邏輯的一致性

Wispeacute(1986318)認為同情心是藉由想像的覺知或替代的體驗被同情的人

並參與感受因此主體與客體融合為一但同理心卻保有主體的意識他延伸自

己進入被同理者並把所感應到的感受以投射(Projective)的方式給被同理者

這裡或許會遇到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保有自我的主體意識呢借用 Max

Scheler 在《情感現象學》中提到的情緒認同(emotional identification)或許可以

23

幫助我們釐清相關的概念Scheler(195418-19)提到病人或者群眾或許不會認

為自己的感受屬於催眠師或領導者但因為雙方自我的合而為一使得病人或者群

眾漸漸喪失自我這種時候我們並不會認為病人或群眾是一個獨立的感受主

Stephen Darwall 認為同理心有三種形式第一種也是最原始的形式是情感感

染(emotional contagion)它通過模仿(mimicry)的方式例如面部的模仿從

而直接捕捉他人情緒和感受(Darwall 1998264-265)第二種形式如同 Wispeacute 所

言以投射的方式延伸自己進入同理對象的立場(standpoint)我們模擬(simulate)

自己在對方的情境從而想像對方會有什麼樣的感受這個敘述也與 Wispeacute

(1986318)認為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區分在於「我是某人」與「如果我是某人的」

非常相應同理心與同情心還有一個極大的不同就是這種投射式的同理心只會

針對被同理者此時此刻的情境做模擬而同情心能夠洞見未來而產生適切的情感

回應( Darwall1998269 )第三種也是最後一種同理心則是原初同情

(proto-sympathic)形式的同理心通過想像他人情境而去同理他會如何感受

這種形式的同理心已經非常接近同情但仍然與同情心不同的是因為同理者仍意

識到自己以 Wispeacute 的話說就是仍保有自我主體的意識但這個形式的同理心將

焦點放在他人身上而不是投射自己的情感給被同理者

Hoffman 在他的著作裡面雖然沒有區分所謂的同理心和同情心但在他的書

中也提到同理憂傷(empathic distress)和同情憂傷(sympathyic distress)的區

別Hoffman 認為人有三種原始自發且不自主的同理心形式(模擬條件反射

以及直接聯想)約莫一歲的孩童正在形成自我感時他們無法區分他人的意識

與自我的意識也因此他們因為不自主的同理心形式的影響使他們同理了他人

而感到憂傷但由於無法與自我區別所以他將他人的憂傷當作自己的憂傷(楊

韶剛萬明200279Hoffman200069)

24

但隨著孩童的成長漸漸的他除了能夠分辨自己的意識與客體也能分辨自

己的憂傷與他人的憂傷但他們並不會因為那是他人的痛苦而離開大多數的兒

童並不會轉身離開反而繼續同理他人而幫助他人(楊韶剛萬明2002101

Hoffman200087-88)Hoffman 認為這是因為他們慢慢從同理憂傷部分轉換成同

情憂傷的緣故即從對於減輕他人憂傷是為了解除自己因為同理而得的憂傷

部分的轉變為將焦點關注在他人的憂傷上而隨著他們的認知能力與語言能力的

提升他們也會發展出角色取替(role taking)形式的同理心模式(楊韶剛萬

明200279Hoffman 200069)尤其是以他人為焦點的角色取替形式這種

形式的角色取替將焦點直接指向他人並想像他的感受

同樣的對 Hoffman 來說真正具備高級同理心的人需要有遠見也就是不

是對於此時此刻的被同理者做出相應的反應而是作出在這個景況中更恰當的反

應(楊韶剛萬明2002104)Hoffman 雖然在理論上做出了區分但在現實

中他也發現同理憂傷與同情憂傷在成人時期也有可能交替出現也就是成人有

可能具有同理同情的雙重特性(楊韶剛萬明2002103Hoffman 200089)

從上述對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分析上來看Slote 認為同情心是一種能夠獨立

於感同身受而對他人的情感產生反應在〈盤中的泥巴為什麼同情心和利他主

義需要同理心〉他特別提到(201513)同情心並不使人感受與接收他人情感

而主要著重在回應他人的情感但同情心又是如何通過什麼樣的作用來認識到別

人的情感而做出回應Slote 並沒有細部的說明

若針對同理心的部分來看Slote 曾在他的文章中表示(王楷201130

Slote 200714)他認為同理心本身並不意味著化成他人並且具有同理心的人

對他人的同理還涵蓋一種對他人(願望熱情情感)的認同也就是說Slote

認同同理心本身並不會使同理者失去其意識而成為他人反而能夠尊重對方並認

可對方的情感(Slote 2010a110-111)

25

儘管同理心本身會以不完善的姿態出現兒童身上在前面 Hoffman 的文獻中

我們知道孩童一開始所具有的同理能力和成人所擁有的是不同的但同時隨著孩

童的成長與認識後孩童的開展與認識會使得孩童的同理能力愈發完善Slote

同意 Hoffman 的這個想法同時也說明了同理心對於他人情感的關切或關懷不

是一個純粹的情感傾向它仍然預設了某種程度的認知能力(Slote 201514)

但卻不總是屬於那種由理性深思熟慮而做出的選擇Slote 認為確實同理心中有

所謂的投射型(projective)同理心但這種同理心太過於強調認知以及理性層面

對於情感的覺知彷彿我們刻意的去知覺他人的情感或狀態這不是 Slote 所欲

關切的

他關注的是一種稱為關聯式同理心(associative empathy)這種同理心使我

們自發不由自主的去感受到他人所受到的苦樂他稱之為同理心的接受性

(Receptivity)(王楷譯201130)

當他們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或失望的時候這種同理心的發生也就常常由不得

他們來選擇當 Hume 說一個人的情緒能夠注入到另一個人身上或者一個

人的情緒能夠以一種類似感染的方式從一個人擴展至另一個人的時候他所

談論的正是這種更強的接受性或者自發的同理心類型

為了說明這一點Slote 舉了一個例子來闡釋他的想法(201514)當一個父

親感受到他女兒的一種對郵票收藏的熱愛一個父親如果有這種感受他至少要

對於諸如「郵票」「收集」「有關她女兒」有一些基本的認識否則就無法產生

類似的情感但促成他同理的不是這些認知上的東西其主要是來自於女兒的那

種熱情激起父親的情感而父親並未有意識的去控制自己「做出同理的動作」

同理心使這種熱情的情感滲透(osmosis)進我們之中使我們感覺到一種熱情

但這種熱情不是一個含糊的情感我們能夠辨認出這種情感的意向性對象

(intentional object)以前面的例子來看就是收集郵票也就是說關聯式同理

26

心能覺知到某種態度動機或者感受的意向性對象(Slote 201515)舉例而言

我的朋友喜愛打網球而我認識他也知道他打網球的習慣也知曉打網球這項

運動每一次他談到網球興奮不已的熱情與衝動我總是能在情感上捕捉到他的

熱情並產生同理也因此對於 Slote 而言同理心這種不由自主的情感機制是

一種非理性特徵的情感反應也因此 Slote 的情感主義和 AristotleKantMill

等強調理性在道德地位的立論者有所區隔他特別強調感受的作用(陳真

2013103)

在這裡可以發現 Slote的觀點與Wispeacute和Darwall對於同理心的觀點並不符應

Hoffman 的敘述在 Slote 的理論中雖佔有一定的位置但是在同理心與同情心的

區分上不盡相同在 Hoffman 的想法裡同情心和同理心同樣具有感同身受的特

質它們之間最主要的差別在於是將焦點關注於他人身上或是自己身上的區別

若將焦點關注在他人身上的是同情心而關注在自己身上的則是同理心但在

Slote 的觀點裡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別在「是否感同身受」這點上已有不同

Slote 雖然在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區分上與 Hoffman 不同但在同理心具有接受性

的觀點上仍是與 Hoffman 擁有相同的觀點

在這裡我們主要區分了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別但主要還是以 Slote 對於同

理心的特性做出區分對 Slote 來說同理心最大的特徵在於它具有感同身受的

特性這點與同情心這一種重視回應行動而非情感感受的特性有著決定性的差別

在適用的情感範圍上同理心並不像同情心特別指覺知到他人的痛苦或困境

我們不僅對痛苦或悲傷的人有同理的反應我們對於熱情快樂等等也同樣會產

生同理的現象

毫無疑問的同理心與同情心感受他人情感的方式非常難以區分不同的哲

學家心理學家因其理論的觀點與差異而有所不同在這裡Slote 的觀點比較

接近 Hoffman但又不完全類似其論點主要側重於描述擁有同理心感受他人方

27

式的特性Slote 認為同理心不是一種會使同理者失去主體的情感機制感受者

仍然能夠意識到自己而不會完全的在情感上成為「別人」也因此同理心機制

能夠認可並尊重對方的情感與願望Slote 雖然同意同理心需要具有某些特定的

認知能力但他不認為同理心是一種刻意用認知的方式去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

同理心是一種不由自主的感受能力這種強烈捕捉周遭態度或情感的傾向Slote

稱其為同理心的接受性通過這種接受性他人的感受滲透進我們當中Slote

稱其為「關聯式同理心」

28

第二節 M Slote所論同理心之哲學與心理學脈絡

同理心如前一節所論述是近代心理學對於德文「Einfuumlhlung」的翻譯前

面我們已經區分了同理心與其鄰近概念同情心的區分在這一節中要進一步通

過對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的理論背景出發對同理心做進一步的理解與闡釋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上主要受到三種理論的影響最主要且深刻的影響是

來自於Hume在同情心理論上的論述第二個理論根源是來自於哲學家Hutcheson

於道德感理論上的論證此外由於 Slote 引用 Batson 的觀點( Slote

2010a16200713-14)認為利他性是道德行為的本質而同理心在利他行為上佔

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擁有同理心能夠推動我們展現同理關懷除了引用 Batson

在同理-利他假設的心理學實證研究外Slote 也很看重 Hoffman 在心理實證研究

上的成果並認為 Hoffman 的研究成果給予他道德教育的靈感( Slot

2010a212010b 33-362010c139)因此本節在此也會將 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

理論一併討論

壹Hutcheson的道德感理論

在 Hutcheson 的倫理學中除了道德行為的推動是由情感所引起的我們如

何判斷道德善惡的根源也來自於我們的情感但這如何可能呢 Hutcheson認為

這是因為我們有「道德感」的緣故(Hutcheson 199558)這種道德感是由造物

主所賜藉由引導我們的行為使我們享有高尚的喜樂這種喜樂使我們即使行

為只為他人的好而沒有促進到自身的益處也同樣享受到快樂(張雪珠2003

107)

Hutcheson 的「道德感」有別於眼耳鼻舌等外在感官能夠使人知覺到對象

(某種行為或者是情感)並引起快樂或痛苦的感覺若感受到快樂則觀察者

會認定這個行為是善反之若我們感受到痛苦不安則觀察者認定其為惡當人

29

們感受到這種快樂與痛苦後人的心靈自然會激起渴望(desire)善並譴責惡的

意志活動而實際上若我們能趨善避惡則我們就會因我們的行為而感到喜樂

若我們沒有就會感到悲傷(Hutcheson 19954-5)這也是促成道德行為道德評

價的起源

要理解道德感之先或許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 Hutcheson 所謂的感官(sense)

為何對Hutcheson而言所謂的感官是一種接受不同知覺的能力(李家蓮2015

39)借助感官我們能夠接受對象本身的痛苦和快樂也能夠接受來自觀念的快

樂或痛苦這也就是說快樂和痛苦的對象可以是一個觀念如果以對象而產生

知覺者我們稱之為簡單知覺例如眼能看到紅色耳能聽到音樂我們僅需要

通過單一種感官我們就能產生簡單的知覺而以觀念為對象產生知覺的稱為內在

感官內在感官必須借助其他的感官知覺為前提比方說美感必須通過對所見藝

術品或所聽音樂提供的感官作為前提才能產生因此 Hutcheson 認為人的感官有

五種外在感官內在感官公共感道德感以及榮譽感

對於 Hutcheson 來說能夠吃到味道是因為我們的舌頭官能沒有產生問題

從而能感覺到味覺同樣的人若沒有了「道德感」人也無法區分道德的善與

惡道德感能夠幫助我們知覺(perceive)德行與惡德進而去贊成或譴責某行為

也因此擁有道德感的人能夠區分「受贊同的道德行為」與「受喜好的行為」例

如我們贊同敵人的德行但討厭他的作為這之中的差別便在於道德感的贊同

與否一個受喜好的行為不一定能得到道德感的贊同同樣的道理一個受贊同

的行為不一定受喜愛

Hutcheson 反對自利或自愛的道德原則在這裡他反對的是 Thomas Hobbes

的理論Hobbes 認為人所建立的社會與秩序是為了自我保存的衝動而成的人

是出於自利或自愛而推動其行為建立社會與規範(Hutcheson 199540-41)

30

Hutcheson 認為自利不會讓我們對他人有利的行為表示贊同正如同我們會因為

敵人的德行感到贊同即便他所做的事情對我們沒有好處

什麼樣的行動會引起我們道德感的贊同呢 Hutcheson 認為出於仁愛

(benevolence)動機的行動不管時空距離我們都會贊同出於高尚動機的行動

這是由於道德感使我們對於這種動機所給予的評價(Hutcheson 199544-45)相

反來說那些出於背叛殘忍等惡劣動機的行為會使得我們厭惡即便那些行為

並不影響我們的利益

Hutcheson 指出仁愛的行為能引發我們的贊同也有程度之別我們的道德

感對於平靜與穩定的情感比起激動的情感更加贊同對於越能普遍的行為原則

越是我們愛的對象因此最高的道德原則與最完美的德行是造就最大多數人的幸

福而最壞的則是最大多數的不幸也因此整體的幸福大於一個人的幸福公共

福利的經營比個人的利益更受到贊同這個道德原理也就是公共福利的追求優

先於個人並不是像 Hobbes 所主張的是自愛的產物也不是出自理性的判斷

而是純粹的來自於「道德感」(Hutcheson 199540-41)

Slote 認為Hutcheson 對於道德感一詞的解釋難以照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

概念上也較為含糊因為 Hutcheson 事實上並沒有解釋道德知識是如何發生的

但道德感的概念作為一種完整解釋道德認識的機制在情感主義中也發揮了很大

的影響(Slote 2010a29)Hutcheson 的理論給予 Slote 一個重要的概念Hutcheson

認為一個行為的善惡來自於道德感的贊同與反對這種贊同與反對直接來自於道

德行動者仁慈動機的多寡而非來自於其行為結果的效益也非理性所推導出的

原理原則Slote 肯定 Hutcheson 這一方面的努力並認為我們仍能通過對當代同

理心概念的理解重新審視 Hutcheson 道德感理論從而使道德情感主義的理論更

加堅實

貳Hume的同情心理論

31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深受 Hume 理論的影響他曾在他的著作中特別強調

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使用 Hume 式的研究方法而且他也在他的著作中也

期望通過對於現代研究的成果重新建構 Hume 的道德理論(2010a68)

Hume 的同情心理論反對道德理性主義抬高理性的推理與認知認為應當從

情感出發來論述道德為了要能夠說明情感在道德理論中應佔有的重要位置

Hume 以三條路徑來否定理性在道德上的影響

第一條路徑是 Hume 認為理性不具備動力推動行動理性能夠透過概念間的

抽象關係證明真理數學或者代數的定理正顯示了理性的這個功能理性也能夠

在經驗基礎上確立事物間的因果關係科學實驗的證明便是根據這個功能但這

兩種功能都不能影響我們的行為但只能指引(directed)我們的行為而不能

推動我們的行為(林火旺2009205Hume 1978413-414)數學推理(算術)

雖然可以應用在我們生活的諸多面向上但數學推理本身卻不能影響我們的行為

因為推理本身是服務於某個已存的目的Hume 認為理性所服務的正是我們的

情感(sentiment)由於人有慾望偏好受到這些情感的推動人才產生了行

舉例而言我們進入早餐店發現價目表上蘿蔔糕 35 元而蛋餅只要 30

元以數學計算的結果來看30 元是較便宜的但如果我今天想吃蘿蔔糕推

動我做決定的就不是計算的結果而是我想要吃蘿蔔糕的情感則數學推理所計

算出來的便宜就沒有特別的用處如果我缺錢花用則我或許會選擇吃蛋餅因

為數學計算的結果可以幫助我省下 5 塊錢又或者我不想要零錢寧願選擇 35

元的蘿蔔糕把錢包裡剩下的零錢盡量付出去不管選擇如何Hume 想要論證

的是(Hume 1978458)沒有情感作為推動我們的動機單就理性本身是毫無

動力的它能夠做的是給出如何滿足情感的手段既然理性本身不能引起行動

32

它自然也不能阻止我們行動或者與任何的情感爭論誰有優先權因為能夠和情

感產生衝突的也只有相反的情感而非理性

第二條路徑是理性不僅沒有推動人去行為的動力對於合理與不合理的判斷

同樣不適用於道德(Hume 1878458)由於理性具有判斷事物真假的能力而

一個概念的真或假取決於是否和概念的真實關係或是真實存在的一致舉例來說

「台北在台南的北邊」這句話呈現一個事實如果台北確實在台南的北邊則這

句話是真的因為這句話所呈現的事實與和真實情況一致反之如果台北並沒

有在台南北邊則這一句話為假因為他所呈現的事實與真實情況不一致但對

Hume 來說(Hume 1978415)情感本身就是原始的存在(original existences)

不是任何存在或命題的對應因此不會有真假之分舉例而言我們說照片中的

某甲是某乙這個宣稱是錯的因為事實上他不是某乙他與真實的存在不一致

但某甲對某乙生氣和黃金風鈴木開花了一樣它本身就是它自己的存在不是

某種東西的呈現與替代因此沒有真假的問題因為它本身就是完整的

或許有人會質疑說一個情感還是有合理或不合理的時候當某甲因為某乙

偷東西的事情發脾氣我們會說某甲生氣是不合理的因為某乙根本就沒有偷過

東西但這個說法還是有所疑慮因為當我們說一個情感是合理或不合理我們

所指的是情感所伴隨的判斷所以我們確實在判斷上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但情

感本身卻沒有這個分別(Hume 1978416)舉例而言某人覺得房間中有蜘蛛

使他感到恐懼但事實上並沒有蜘蛛我們會說他的害怕不合理但事實上不

合理的是他對於「這個房間有蜘蛛」的判斷而這個判斷也確實有真假之分但

「恐懼」本身並無涉合理與不合理

Hume反對理性對道德影響的第三條路徑是假如思想和理解本身就可以確立

是非的界線那麼我們也會認為善或惡存在事物的關係之中(Hume 1978463)

但 Hume 認為如果我們認為在關係中可以發現德行或惡行則會得到荒謬的結果

33

因為關係同樣適用在非理性與非生命的東西這使得無生命的東西也成為道德對

錯或善惡評價的對象這顯然違反了我們對於道德的理解動物會亂倫但我們

並不會認為動物這樣做和道德有什麼關係但人若是亂倫則會是道德上錯的行為

如果有人認為人是因為理性才得以與動物不相同Hume 認為這樣的說法是犯了

循環論證原因在於理性在發現邪惡之先邪惡便已經存在(Hume 1978465)

除了不存在於關係中Hum 認為道德也不是從事實構成的他以故意殺人為例

讓我們仔細的思考是否能從這個事件中找到惡行除了激情動機意願和想法

外我們找不到其他的事實只有當我們回到內心反省而產生一種反對的情感

我們才有辦法說某事物是惡(Hume 1978468-469)

從這三個路徑Hume 強調道德不是理性發現的事實而是我們從我們的

情感而來我們會對德行有愉快的感覺而對惡行有種不快感這種道德贊同與

反對促使我們能夠對於道德進行判斷(Hume 1978574)但即便如此Hume 仍

然必須要回答我們為何會對做出有利於群體及個人的行為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情

感呢 Hume 認為這是由於我們擁有同情心的緣故由於我們有同情心的關係

我們可以覺察到他人心理狀態基於同情心當我們看到他人病痛受折磨時我

們會感同身受即便沒有處於那樣的狀態我們只要想到這樣的情境我們就會

產生身歷其境的情感同情心是一種扮演他人角色承受其經驗的能力不論在

虛擬的小說電影中或真實的歷史人物故事我們都能夠產生同情(Hume

1978575-576)

在 Hume 的看法裡同情心是一種想像力(imagination)的運作它從一個

原初印象引導到一個有關他人經驗的概念再從這個概念轉換成一個痛苦或快樂

的印象同情心同時也是一種不假思索不自主產生的情感機制它不是一種刻

意運用想像力將自己放到他人處境的結果(Hume 1978585)但同情心卻有

著偏私的特性我們容易對於陌生人與熟人有所不同容易對有著與我們有相同

34

境遇的人展現同情但這種偏私可以通過反省的同情來糾正我們的這種偏私這

使得我們得以不偏頗的關懷公共議題(Hume 1978604)

即便 Slote 認同 Hume 的許多主張但他仍認為 Hume 的哲學中有待解決的

問題(2010a32)當 Hume 在考察心靈(mind)時他發現任何具有有用(useful)

以及令人愉悅(agreeable)的品質我們都會贊同並稱其為良善(Hume 1978591)

但這種對於品質特性的考察將遭到一些批判Slote 引用 Smith 的觀點認為如

果道德贊同可以建立在有用或愉悅的特性(trait)上會使得我們將沒有生命的

東西拉入道德議題之中但這種主張顯然是荒謬的(Smith 1793264)我們並

不會因為颶風對我們的農作物以及家園所造成的傷害認定颶風是邪惡

參Batson的同理利他假設

在近代的許多心理學研究中心理學家針對同理心所做的實證研究能夠提供

我們更認識同理心概念的特性這些特性有助於我們更能理解同理心與道德活動

的關聯性也因此 Slote 利用 Batson 的心理學實證來說明同理心確實在利他和

互助活動中佔有重要的角色

在 Batson 的研究中他提出了「同理心利他假說」他假定我們的利他

傾向或者對他人的關懷取決於我們同理心發展與激發的程度某人是否在一個

人處於憂傷或需要幫助的時採取利他行為中的關鍵來自於同理心Batson 通

過 Elaine 的實驗(1981301)談到如果某人擁有同理心且他發現他人的憂傷

這時他會想方設法幫助那個憂傷的他人而不是想逃離這個憂傷的事件來解除自

己因為同理而得的憂傷在這一點上心理學家 Hoffman 也有類似的研究指出

大多數的兒童在面對處於患難的他人時並不會轉身離開反而繼續同理他人並

幫助他人(楊韶剛萬明2002101Hoffman200087-88)

Slote 的理論借助 Batson 的「同理利他假設」進一步說明同理心作為

利他行動的重要因素是道德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2010a16)同理心具有意

35

向性具有以他人為導向(other-oriented)的特性(Batson 201112)這使得擁

有同理心的人會表現以他人為導向的關愛這也使得我們能夠做出利他行為或形

成道德義務的基礎Slote 認為 Batson 的貢獻在於他使得真正的同理關懷他人

也就是為他人的利益考量而不考慮了自己的目的或好處是可能的(Slote

2010a16)

肆Hoffman的同理心發展理論

Slote 的同理心概念受 Hoffman 的道德心理學理論影響很深特別是在論述

同理心如何發展以及同理心如何影響我們的關懷能力的補充上甚至在教育領

域中Slote 也肯定 Hoffman 以同理心發展的道德教育方法(Slote 2010b2010c)

因此有必要對於 Hoffman 的理論概要的介紹

Hoffman 在《同理與道德發展-關懷和正義的內涵》的著作中將其研究的焦

點放在人為何關懷他人及人如何關懷他人上他認為同理心是人去關懷他人的起

點是社會生活可能的黏合劑(Hoffman 20003)他在書中提到心理學家主要

以兩種方式來定義同理心第一種認為同理心是對他人內在狀態的認知覺察這

種內在狀態指得是他的思想感受知覺與意圖第二種認為同理心是對他人產

生同理的情感反應對 Hoffman 來說他將同理心界定為對他人所處情境的一種

情感反應也就是當同理者所產生的感受與另一個人的情境更加一致而不是跟

同理者自己的情境一致時我們就認定某人產生了同理心(Hoffman 201030)

但這種同理心又是如何而來呢 根據 Hoffman 的研究兒童在年幼時會因為

聽到他人的哭泣聲而開始哭泣在心理學的研究Hoffman(200064)引用了

Simner 的心理學實驗說明孩子的哭聲並不是因為別人哭聲很大所造成的在

他的研究中他嘗試以人工的方式產生同樣大的哭聲而嬰兒並不會因此哭泣

通過 Hoffman 與 Sagi 在 1976 年的研究他們認為在這種並不是一種毫無情感成

分的簡單聲音模仿而是含有焦慮的情感反應但這種悲傷仍然是通過一種模擬

36

或一種傳染的方式而來的情感Hoffman(200065)認為這是由於孩童在一開始

時將他人的情感與自我聯繫起來從而認為他人與自我的情感無法區分是一個

完整的實體所以對於他人的哭泣他會自動的產生憂傷

大約一歲的時候嬰兒可以漸漸察覺到自我的意識並可以將自我與他人辨

認為兩個不同的實體但由於缺乏穩定的自我感當嬰兒在感受到他人的憂傷時

雖然他覺察了他人的情感但他認為那是他自己的憂傷所以做出了自我憂傷才

會具有的反應也因此 Hoffman 認為(200069)這是一種自我中心(egocentric)

的同理但這種同理心與前一個階段的同理心已有所不同因為這種憂傷是來自

於他人的情感只是這一階段的嬰兒沒有辦法有效的區別而做出反應

大約在二到三歲時孩童開始能夠區分自我與他人的內在狀態意識到他人

有不同的思想情感與需要(Hoffman 200071)孩童在這個時候可以精確地理

解他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感受與需求並能夠有效的幫助他人在這個時期的同理

心已經具有成熟同理心的所有基本成分(Hoffman 200072)隨著年齡的增長

對於語言的認識以及對他人經驗的認識也逐步增加我們也就越能理解他人情感

的複雜性也越能同理對方的感受

在 Hoffman 的心裡實證研究中(200082)提到人們在同理對方的痛苦時

能夠從原本對在場他人的痛苦產生悲傷進而發展到能夠在想像中對他人長期或

不愉快的生活(久病情緒剝奪經濟拮据)條件做出反應即便受傷的他人不

在現場他還是能夠同理那個受傷的人Hoffman 舉了個例子來說明一個成熟

同理的人在同理對方時是如何不僅感受他當下的感受而且感受到他人長期或不

愉快的生活條件或處境一個喪失母親的小孩他還太小不能理解發生了什麼事

情只是快樂的玩著玩具對於一個觀察到這個處境的我我感受到他未來將面對

的處境與困難這促使我想要去幫助他(Hoffman 200081-82)

37

除了對於同理心發展的研究外Hoffman 也特別致力於研究如何使兒童的同

理心機制在道德教育中發揮作用通過以同理心為基礎的誘導式訓練(induction)

使孩童能夠自己產生產生聯想同理進而制止自己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Slote

也認為這種聯想同理的理論適合於道德教育的方法也使得他在其理論中特別引

用與改良有關教育方法的介紹將於第四章教育方法的介紹

伍小節

綜上所論Slote 的同理心概念主要受到哲學家 Hume 以及心理學家 Batson

Hoffman 的影響在三位學者的主張中Hume 說明利他行動之所以可能是來自

於同理心的作用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心理實驗則補充了 Hume 的觀點並強

調同理心是我們能產生關懷以及利他行動的重要因素

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也會看到這些理論分別影響 Slote 在後設倫理學以及

規範倫理學上的主張Hutcheson 強調情感的地位並認為道德判斷的主要來在

道德感所產生的贊同與反對Hume 承繼 Hutcheson 的理念通過論證將理性與

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清楚作出區分進一步將同理心的作用放進道德判斷的

討論中並認為我們對德行的快樂與痛苦是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這兩位哲學

家影響 Slote 在後設倫理學中的主張尤其在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主張上

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心理學實證研究則強調同理心與關懷行動的高度關

聯Slote 以此為基礎除了強調同理心能夠促成我們的道德行動也論證道德

生活中的道德義務與同理心機制的對應關係以此做為規範倫理學的主張

38

39

第三章 M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探究

通過前面章節的描述我們知道同理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情感機制它能讓

我們不由自主地感受他人的處境並讓我們產生利他的行為但同理心在道德理

論中具有什麼樣獨特的重要性呢在前面的幾個例子論者多關注在同理心如何

推動我們去幫助他人對於 Slote 而言同理心不僅是一種推動我們幫助他人的

情感機制同時也能回應後設層次(meta-ethics)的倫理問題

在 Slote 的想法中同理心之所以可以在後設層次上作為道德的基礎是因

為同理心使我們能夠對於他人的傾向動機態度上產生「道德贊同」與「道德

反對」(Moral approave and moral disaroval)這種道德贊同或道德反對是道德判

斷(moral judgement)的依據也就是當我們使用同理心感受到贊同與反對時

這種贊同與反對的情感也進入(enter into)我們道德判斷的結構之中使我們能

夠捕捉到什麼是道德上對錯的事情

同理心除了在後設層次上可以解釋同理心如何使我們擁有道德贊同與道德

判斷以外同理心本身也能夠提供我們行為的指引也就是規範層次(normative

ethics)的基礎對 Slote 來說同理心本身所具有的特質能夠回應我們在道德

生活中對於不同對象有不同的同理關懷也引起我們不同程度的義務與責任感

比如說與陌生人相比對於親人及朋友的困難我們會更加關注並覺得更應

該要幫助他

Slote 雖然對道德理性主義具有批判的態度但他不否認理性在道德生活中

具有其地位只是 Slote 認為情感因素才是深深影響我們驅動我們行動的關鍵

因素因此 Slote 認為他的主張反而可以替道德義務論者所倡議的道德原則找

到一個更好的解釋

40

以下總共分三節來介紹第一節我們先從後設層次開始談起探討同理心如

何與我們的道德判斷有關並在第二節討論同理心如何成為我們道德生活的指引

規範層次上的探討最後將介紹 Slote 的主張所遇到的批判觀點在這裡

會以主題的方式概述專家學者對於 Slote 的批判以及 Slote 關於這些問題的回

第一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後設層次

Slote 對於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的觀點主要是源於 Hume 的倫理學主張根

據 Hume 的觀點當有人說「我欣賞某人的正直誠實」或者「我厭惡某人的卑鄙

無恥」其所表達的是說話者對於某人行為態度的認同或反對的主觀看法這種

認識並不是來自於理性給予我們的判斷而是回到我們情感做出的贊同與反對

(Hume 1878486-489 Slote 2010a30)

Slote 承接了 Hume 的傳統並改良他的看法提出四個重要的論點第一

同理心是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在這裡 Slote 為方便解說區分了「一階同理

心」(first order empathy)及「二階同理心」(second order empathy)並認為我們

道德贊同或反對的依據來自於二階同理心第二道德贊同與反對在道德判斷之

先且道德贊同與反對進入(enter into)我們的道德判斷與理解之中他稱其為

道德判斷的「同理-理解假說」(empathy-understanding hypothesis)(Slote 2010a52)

第三通過同理心的反應所形成的觀念可以固定我們道德語詞所指涉的對象在

這裡 Slote 引入語言哲學家 Kripke 對於「語意固定指涉理論」(reference-fixing

theory) Slote 將其理論改造為半 Kripke 固定指涉取徑( semi Kripke

reference-fixing approach)來回應道德情感主義會遇到的先驗問題(Slote 2010a

71)

壹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

41

Hume 以及 Hutcheson 都把自己的道德贊同與反對建立在情感的苦樂上這

一點遭到 Slote 的反對他認為有比起痛苦快樂更適合捕捉道德贊同的情感(Slote

2010a33)他考察了我們日常生活發現當我們在看到某位行動者因同理心而

做出的道德關懷時當我們看到某甲具有發展完善的同理心對別人總是展現他

的體貼與將心比心有一天某甲在路上遇到了迷路的外國人他同理對方的感受

並主動的上前幫助帶他們前往想要去的地方一旁的行人看到這樣的情景會自

然而然的感受到一種溫暖(warmth)的感覺這種溫暖的情感使我們打從心裡認

同他的行為但這一種感覺是從何而來呢

深入探究Slote 認為這是因為當我們同理了行動者的同理關懷後產生了一

種情感在這裡我們能夠將行動者的「同理關懷」本身視為一個情感狀態(客體)

進而對行動者的同理心行為產生同理(empathy with empathy)這種反映的感受

(reflective feeling)正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這樣的觀點也並非新潮在 Hume

的文章中也曾描述到同理心的這種特質(Hume 1978604)

當友誼在極為顯著的例子中出現我的內心就會捕捉到同樣 的情感並且

因為呈現在我面前的那些溫暖情緒而感受到溫暖

Slote 認為這就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也就是當我們同理他人的同理關懷

時內心所產生的溫暖感受道德反對同樣也是通過同理心捕捉到我們看到一個

人在行為表現上缺乏同理心我們就會感受到一種寒冷(chill)的感受而這種

感受是我們道德反對的來源(Slote 2010a35-36)譬如有某乙對於前來問路

的外國人不但沒有指引反而大聲叫囂辱罵外國人要他們滾出台灣這樣的行

為不僅使外國人感到心寒這樣的舉動也讓聽到或看到的行人感到心寒這種寒

冷的感覺使我們反對這樣的行為

這種打從心底認同與反對的情感也反應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語言的使用以

上面的例子來說我們會說某乙冷酷無情(cold-heartedness or cool)來表達某乙

42

對於外國人的態度和行為(Slote 2010a37)同時我們也會用溫情溫暖或體貼

(tenderness)來形容某甲對於外國人的態度

為了使我們能夠更清楚的理解Slote 將同理心區分為「一階同理心」

(first order empathy)以及「二階同理心」(second order empathy)並進

一步說明道德贊同是根據我們對於「關懷他人的同理心」而來一階的同理心是

關懷別人處境所產生的同理感受二階同理心則是觀察者對於行動者的同理關懷

所引起的同理感受這種感受激起我們認同或反對行動者從前面的例子中我們

可以知道甲對於迷路外國人的關懷是一階同理心而外國人或路過的行人所感

受到的溫暖感受則是二階同理心從上述的說明我們不難發現二階同理心的特

點是它的第三人稱( third-personal )相較於一階同理心通過第一人稱

(first-personal)所產生的同理關懷它更像是法官使我們能夠對於行動者的

選擇以及行為做出道德贊同與反對(Slote 2010a36)

這樣說來一階同理心和二階同理心是兩種不同的同理心嗎Slote 強調

一階同理心和二階同理心在意識或者是主觀感受上並沒有辦法區別開來同樣都

是內在的心理狀態且都被體驗為一種溫暖與冷酷的感受它們之間的區別只是

因為不同的因果來源(causal source)二階同理心的因果來源涵蓋了一階同理心

以前面的例子來看某甲在他幫助該外國人的同時也能夠擁有二階同理心只是

一階同理心在那之前先產生(Slote 2010a39)

Slote 進一步認為(2010a36)缺乏同理心的人不僅無法在行為上關懷他人

也無法真誠的表達出道德贊同或道德反對他們或許能夠以語言來表達道德認同

與反對但卻不能理解它本身的意義前面的例子中某乙缺乏同理心的狀態不

僅不能讓他對別人展現出關懷也使他無法對他人的行為產生道德認同或道德反

對從而使他缺乏對於其他人的冷酷之心做出道德反對或贊同但這樣說來似乎

有些弔詭為什麼缺乏同理心的人會喪失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的能力呢

43

Slote 認為(Slote 2010a40)道德贊同與反對之所以是相反的並不只是因

為它們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情感反應(溫暖與寒冷)也涉及到它們之間一致與不

一致的關係一個能在道德上贊同與反對的某甲也具有發育成熟的同理心能力

他能夠通過同理心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與溫情當某甲贊同某人的行為時意

味著「他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與「他實際上感受到他人的溫暖」是一致的

反之某甲反對某乙對於外國人的行動意味著某乙冷酷無情的行動動機與「他

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是不一致的這種一致與不一致的關係不是 Hume 或

是 Hutcheson 所言是一般情感上愉悅或痛苦或者說同時對無生命的事物也具有

同樣的解釋能力原因是我們不能從無生命的事物中感受到如同行動者所展現的

溫暖或寒冷因此我們不能對無生命的事物進行道德贊同與反對也是合理的

貳道德判斷

如此一來Slote 便將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直接建立在同理心之上而且他

認為我們的道德贊同與反對先於道德判斷某人體貼熱心的行為使我們有溫暖

的同理心感受這讓我們對於某行為有了正面的態度(positive attitude)並激勵

我們去做這樣的行動反之某人的麻木不仁使我們心寒我們便對此行為有負

面的態度並拒絕這樣做這樣的說法無須預設道德判斷原因是道德上所謂對

或好的判斷就是我們「贊同且正面的」情感或態度相對來說那些道德上錯

的行為也就是我們「反對與負面」的情感或態度因此 Slote 認為道德判斷反

而是基於我們的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Slote 2010a46-47)

但是我們如果只是將道德判斷建立在道德態度上還不算是完全回答道德判

斷所具有的一種語言特性道德判斷是對於某種意義的道德斷言(predicates)

(Slote 2010a48)以 Hume 在前面所提的例子來說如果我們無法在「殺人事件」

中找到惡行而必須回到我的內心發現一個不贊同的情感我們才能對這個事件

作出道德判斷因此道德判斷指涉的是我們內心的某種情感也就是說我們判斷

44

所指涉的不是外在事件而是我們內在的感受但這種情感是什麼呢對於理想

觀察者理論來說「X 是對的」意思是「一位公正仁慈頭腦冷靜的理想觀察

者都會對X產生一種贊同的感受」對情緒論者(emotivist)來說「X 是對的」

意思是「X 萬歲」這些論者將原始的情感現象道德判斷之間的指涉關係以

此來解釋我們道德判斷時的語意因此 Slote 雖然確立了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來

自於我們同理心所產生的溫暖與寒冷感受但他仍然必須在更清楚的說明「X

是對的」與「道德贊同與反對」之間的關係

在前面我們雖然提到 Slote 主張道德贊同先於道德判斷但他不同意情緒論

者認為道德不具有實在性(factuality)即「所謂的道德判斷即是一種情緒的表達

(expression of emotions)不具有真假值」也就是說「殘忍是錯的行為」這個命

題只是表示我討厭殘忍行為的表達而已(Slote 2010a71)Slote 認為一個道德判

斷應該具有事實陳述的特性也就是如同道德理性主義者所假定的一個道德宣

言應該是具有真或客觀的(objective)的特性(Slote 2010a50)為了要回應這個

道德所具有的實在特性他提出了「同理-理解假說」(empathy-understanding

hypothesis)

根據Slote的「同理-理解假說」同理心不僅是道德行為和道德贊同的源頭

他也會隨著道德贊同進入我們的判斷與理解但這是什麼意思呢 Slote 認為

諸如對錯善惡等道德語言是通過我們同理行動者所產生的贊同與反對被

固定下來(Slote 2010a52-53)也就是說當我們稱一行為態度是「對的」而

且我們擁有同理行動者所產生的溫暖情感則我們就把這個道德語言的指稱固定

下來就心理狀態而言說一個人理解一個道德語詞(善或者惡)指的是一個

人通過同理心從而得到引起道德贊同的情感(溫暖或者寒冷)如果一個人沒

有通過同理心所引起的道德贊同以固定道德語言的指涉則他不算真正理解道德

但如果這麼說來何以同理心機制對於我們的道德認識這麼重要呢為了更進一

步的說明這個論點他引介了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來處理這個問題

45

參半 Kripke式固定指涉方法

Slote 認為他的道德理論可以通過對於固定指涉理論的改良使得道德語

詞獲得一個先驗的基礎但這究竟是什麼意思這時我們不得不稍微談談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theory of rigid designator)在他的《命名與必然性》

(Naming and Necessity)中Kripke 試圖反對 F L G FregeB A W Russell 等

人將專有名詞視為描述詞的理論他不僅提出了「日常語言中的專有名詞是嚴格

指稱詞」11這個觀點也同時發展出一個新的描述理論在他的描述理論中我

們是通過「固定指涉」(reference-fixing)命名者與觀察者共同知覺到了「某 N」

命名者通過稱呼其為 ldquoNrdquo 使觀察者聽到這個稱呼後獲得使用 ldquoNrdquo去指涉

「某 N」的能力這使得名詞 ldquoNrdquo與「某 N」之間的指涉關係被奠定(ground)

下來(王文方201768Kripke 198096)

Kripke 以顏色的語言作為例子來說明固定指涉要能認識到「紅色」並正

確的使用「紅色」這一客觀語詞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紅色的經驗」(the experience

of red)幫助我們固定紅色一詞的指涉所以以下這個判斷是先驗的真理「客觀

的紅色就是引起造成我們紅色視覺經驗的東西」這樣說來下面的這個判斷

也很合理如果某人是色盲則他無法充分理解什麼是紅色因為他沒有「紅色

的視覺經驗」去固定紅色一詞(Kripke 1980130 Slote 2010a57-58)

同樣的道理Slote 認為在道德上對或錯的性質可以通過 Kripke 的理論來

類比「某 N」帶入我們同理心的溫暖或冷酷的感受而 ldquoNrdquo帶入道德判斷中

的對與錯則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語句以下的這個判斷是先驗的真理「道

德上對的行為就是引起造成我們擁有溫暖感受經驗的東西」下面這個判斷

11

Kripke 認為日常語言中的專有名詞指涉的是嚴格指稱詞比方說 「2017 年的台灣總統是

蔡英文」為例按照專有名詞是描述詞的想法則 2017 年的台灣總統所指涉的是蔡英文而且

在所有可能世界中(也就是不管蔡英文是否存在於該世界)「2017 年台灣總統」這項描述都一

定會指向蔡英文但事實上很有可能當年當選的總統是宋楚瑜也有可能是朱立倫也就是說

「2017 年台灣總統」這個描述詞並不必然指涉的是「蔡英文」也因此「蔡英文」是一個嚴格指

稱詞(Kripke 1980 56)

46

也同樣的合理當一個人無法同理感受到溫暖或寒冷時他沒有辦法充分理解什

麼是道德上善或道德上惡的事情因為他沒有「同理心所產生的溫暖寒冷經驗」

幫助他固定道德語詞(Slote 2010a59)

通過這個方式我們雖然確立了同理心在道德判斷中的運作但如果我們接

受前面的主張則我們會發現「仁慈的行為是道德善的行為」以及「殘忍的行

為是道德上錯的行為」這些道德判斷如果完全按照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來理

解表示我們需要通過主觀經驗-同理心作用而有的溫暖寒冷感受-我們才能

確定道德判斷的真假但這種以經驗做為道德判斷真假的看法有一個嚴重的問題

(Slote 2010a49)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可能一生都沒有碰過忠實的朋友但我

們仍然可以認為每一段友誼都應當要有純粹的忠誠(Kant 198735)我們不需要

經歷到一件殘忍的事情才能確立殘忍是不是道德上錯誤的行為因為我們不需

要通過歸納的經驗來確立「殘忍行為是錯誤的」這樣看來道德判斷在我們

的道德生活中似乎具有一種先於經驗(a priori)的特性

為了彌補這個可能的缺陷Slote 給出了三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Slote 2010a

60-62)

首先我們需要解釋先於經驗的判斷究竟代表什麼意思所謂的先驗指的是

相關的概念已經隱含在命題之中舉例而言「黃花是黃色的花」這句話是一個

先驗的判斷在這一個語句之中的「黃花」雖然是一個需要經驗才能確立的對象

(我要知道一個物體既是花而且是黃色的)但除了這個經驗外我們不需要再有

其他的經驗也就是說Slote 認為先驗這個詞是相對於已經把握到的概念說

這個判斷是先驗的指的是我們在經驗上已經擁有關於黃花的概念所以在這個

語句之中我們就不需要再訴諸經驗了對於一個完全掌握同理心能力並且能夠

通過同理心感受到同理關懷者所展現出來的溫暖對於「仁慈行為是道德上對

47

的」這一判斷他只要經驗到仁慈行為是能夠促成感受溫暖的感受他就不需要

再額外訴諸關於溫暖的感覺經驗來進一步確認這個語句是真還是假

其二Slote 改造了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提出一「半 Kripke 式固定指涉

方法」與純粹的 Kripke 理論不同Slote 的方法「加厚」(thicken)固定指涉的基

礎(Slote 2010a60)Slote 認為會有前面關於先驗的問題主要是因為 Kripke 的

理論是單純的以主觀感受來固定語言的指涉以前面的例子來說紅色的指涉之

所以被固定下來是因為這個顏色造成我們的視覺感官同樣如果我們把溫暖與

冷酷等單純的情感經驗作為指涉「對」與「錯」時就會出現「一個主觀經驗

各自表述」的問題而這個主張正是 Slote 在前面所否定的所以 Slote 認為

我們之所以能夠固定道德判斷的指涉不是因為我們單純地感覺到「溫暖」與「寒

冷」這兩個主觀經驗而是「通過同理心機制產生溫暖寒冷的感受」的同理心

機制經驗「直接對他人感受」以及「反映(reflect)行動者同理關懷的感受」

這兩種經驗同時涵蓋在我們的同理心的作用中而我們通過同理感受的一致與不

一致來進行道德判斷

但同理心不是一種由後天學習才會有的能力嗎Slote 堅稱同理心早已經

是我們天生具有的能力這種先天的能力使我們對於他人的痛苦具有先天的反應

我們會不自主地對於他人的痛苦產生同理關懷因此我們對於將掉於水井的小朋

友便觸目心驚前去幫助我們的一階同理心先天的直覺與立即性使我們有能力

對自己應該作些什麼有了基礎的認識這也提供我們或多或少擁有同理感受「溫

暖」與「寒冷」的能力對於不立刻拯救困在礦井的礦工而想著要把錢省下來

以便幫助未來礦工不受到危險的行為我們會感到一陣心寒12這也說明了具

有先天的同理心多少已經提供我們具備對於道德贊同與反對的能力(Slote

12

在本章第二節研究者會介紹同理心所具有的四種同理心的立即性(immediacy)以說明我們

先天的同理心本身如何回應我們道德的直覺以及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48

2010a62 200722)也因此某種被理解為因果機制的同理心事實上已經是一種

先驗的能力並能夠幫助我們固定對於道德判斷的指涉

如此Slote 就確立了我們的道德語言與我們的指涉之間存在著一種必然的

關係即「一個道德判斷上為好或善的行為若且唯若(if and only if)它們展

現溫暖或反映行動者的溫暖」以及「一個先驗且在道德上指涉為善或好意義的語

詞與一個行動者通過同理心機制感受到的溫暖經驗有關」(Slote 2010a63)

肆小節

通過前面的論證Slote 便回應了道德「感受-道德贊同反對-道德判斷

宣稱」這一鏈結中同理心的作用同理心不僅是作為一種感受通過同理心機

制我們感受到某個對象的溫暖與寒冷從這種感受中我們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態度

而這種溫暖與寒冷所產生的態度能夠幫助我們固定住道德判斷的指涉構成我們

做出「幫助他人的行為是對的」和「虐待他人是錯的」的道德判斷同時 Slote

肯定我們道德判斷是取決於我們同理心機制所產生的感受如果一個人不具備同

理的能力以產生相關情感則他無法真正理解道德上的對與錯

49

第二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規範層次

在規範倫理學上與道德理性主義者的出發點不同以 Kant 為例他相信道

德的基礎在理性的法則正如同 Kant 自己曾說過的法則是以理性存有者的身

分頒布給自己的也是我們互相肯定對方的理性本性時規範我們行為的法則

(Kant 19875556)Slote 則承襲 Hume 的論點(Slote 2010a74)認為單純的

原則與判斷並不足以創造我們行動的道德動機也就是一個行為的好壞判斷本身

並不能成為我們行動的內在動機(inherently motivating)通過對同理心的實證研

究考察Slote 認為(200714-15)同理心能夠幫助我們去關懷他人作出利他行

動的主要因素是推動我們作出關懷行動的重要推力

我們的同理心除了能幫助我們真正認識道德判斷的意義和提供我們行為的

動機外也與我們的道德義務有一致性的關係因此我們通過同理心就能清楚認

識到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以 Slote 自己的話來說「同理心和對他人的同理關懷實

際上就能給我們提供一種看上去合理的道德評價標準」(Slote 2010a21)也因

此道德情感主義的道德規範可以這樣宣稱一個行為是道德的或為道德義務所

要求的若且唯若一個行為反應或顯示了行動者或對他人的成熟同理關懷(王

楷譯201121)

本節將從三個部分論證 Slote 的這個觀點首先我們需要針對同理心所具有

的特性著手Slote 認為同理心具有三種立即性使得我們對不同的時間

(temporal)感知(perceptual)以及因果(causal)有不同程度的義務感且這

三種立即性也顯示出我們同理心所具有的性質在這一部分我們也將處理動

機與道德行為之間的關聯性第二Slote 認為同理心所產生的關懷行動(以下

簡稱同理關懷)比起義務論者更能反映我們的道德義務他分別以「幫助他人

(helping others)」「傷害或殺人(harming and killing)」「承諾與誠實(promise

and trufulness)」的義務作探討本節亦將這些義務給予道德情感主義的解釋

50

第三Slote 認為不僅僅是這幾項原則可以得到同理心的解釋尊重(respect)

以及自主(autonomy)這兩個被認為是 Kant 理論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也能夠

在他的道德情感主義裡面得到解答在這一個環節我們也會說明 Slote 的解釋

壹同理心的立即性

Batson 的實驗研究也證實了具有同理心的人不管其逃離條件困難的程度

多容易都願意留下來幫助在處境中遇害的人(Batson et al 1981)但我們在面

對不同的處境或不同的個體時我們卻不一定都產生相同程度的同理心見孺子

將入於井會激起我們很強烈的同理心並馬上趕去救人但和針對在非洲挨餓的孩

童所激起的同理心相比其強烈程度就顯得不如前者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我

們會對近距離(不管是時間上的還是空間上的)的威脅或痛苦產生較多的同理

另外我們更容易同理和我們親密相處或有較多共通點的人在這裡 Slote 分析

了四種同理心所具有的立即性並說明那些引起我們強烈同理心的人會使我們有

更多的義務感去幫助他

一時間的立即性

Slote 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為什麼我們對於現存的困境比起未來的危機來

得更能激起同理心也更合乎我們的義務感如果我們知道一群礦工被困於地下

的礦井之中我們的同理心會讓我們想要立刻幫助他們能夠把他們從礦井之中

救出來而不是把拯救他們的經費省下來後安裝用於礦井的安全裝置來救助未

來可能會產生的危機礦工(Slote 2010a22)同樣的例子發生在 1987 年 10 月的

德克薩斯州一位年僅 18 個月的小女孩 Jessica McClure 不慎掉入她阿姨家後院

的一口井在事件發生後德克薩斯州在地的消防隊和警隊接到電話後立刻進行

救援行動經過 58 小時的搶救終於將小女孩從井裡救出來(Kennedy 1987)

同樣的我們並不會棄小女孩於井中不顧而將投注在救援活動上人力與時間花

在預防這件事情上

51

這種看法與我們普遍對於道德的想法是相同的我們有首要的義務去拯救被

困在礦井的礦工或是困在井底的小女孩而不是選擇把拯救他們所需要的資源節

省起來投資在未來的安全裝置上如果有人選擇這麼做也會令我們對於這種罔

顧人命的人感到「心寒」

二感知的立即性

Peter Singer 曾在他的著述中特別舉了一個例子說明我們對於遠在他鄉的

人同樣有救助的義務可是當一個小孩在我們面前快要掉到水井時我們都會直

接採取行動幫助那個小孩但同樣是救助小孩我們卻不會捐錢給樂施會(Oxfam)

幫助那些三餐不繼的孩童對 Singer 而言距離與道德義務之間是沒有關係的

不捐錢給樂施會幫助那些即將餓死的孩童和任由一個小孩掉到井裡是一樣的

因為我們在這兩件事情上有相同的義務然而 Slote 認為(王楷譯201132Slote

2010a22)這是因為我們對於直接感知(perceptive)到的事物有更強烈的同理心這

種主張跟我們的道德直覺也十分的相近同樣的 Hoffman 也曾以一個大學生的例

子來說明我們對於直接感知到的事物有強烈的義務(Hoffman 200048)

我剛剛下了公車就看到一個人滑倒頭直接撞到台階上我感到震驚一個

念頭閃過我的腦中我也滑倒在人行道上並且摔破我的頭骨我不知道我

還能怎麼辦我想也沒想就衝去前面幫忙他這多少會讓他好受一些我記

得人們喊著去打 119我一定是花了兩個多小時才確信一切都好

對於那些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痛苦與悲傷使我們的同理心產生較強烈的反應

也使我們更偏向去關懷或幫助那些眼前正在經歷傷痛的人

三因果的立即性

對於那些由我們直接造成的傷害比起我們在旁邊所看到的傷害行為所產生

的同理心更強烈對於任由他人受到傷害我們心理傾向認為直接造成他人傷害

52

是道德上更為錯誤的事情而對於主動傷害他人的行為會在情感上的退縮

(flinch)並且厭惡主動去做這些行為(Slote 2007442010a23)按照前面所

言我們會對他人的悲痛與哀傷產生同理心的關懷如果我們感受到自己是造成

他人悲傷與哀傷的原因則我們會因為對他人的傷害產生同理而有心寒的感受

進而在情感上退縮這種退縮正反映我們對於主動傷害他人比起任由事件發生

更應當受到譴責

四關係的立即性

按照 Slote 的看法(Slote 200727-28)他認為家人的關係與朋友或伴侶的

關係是不同的即使我們與朋友伴侶的關係再怎麼親密與家人的感覺仍然是

不同原因在於我們認為自己與家庭有相同的根(roots)這種相同的根源引起

我們的團結的感受舉例而言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不同於其他的關係父母與

孩童之間有天生的血緣關係並通過日常生活的交流來往共同分享某種價值觀

家族史等家庭的緊密聯繫塑造了個人的身分認同感(sense of identity)這種身

分認同感讓我們更容易辨認出自己的家人我們也更容易對於家庭的成員有更強

烈的責任感但我們的人際關係並不是只有家庭我們也會有親近的好友與工作

夥伴甚至也有共同嗜好的社群我們通過分享彼此的方式與他們熟識進而對

他們有親近之感也因為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密切關聯我們在關係上也就有親疏

遠近之別這也使得我們對那些與我們關係良好的人所產生的同理心不同於陌生

這四種立即性所產生不同強度的同理心正解釋了我們不同的道德直覺以及

道德義務Slote 認為這些同理心所擁有的反應其實就能夠解釋我們道德的判斷

與原則以此我們就能做出道德行動

53

但我們這種自然或先天的情感和感受真的就能夠直接的指引我們做出道德

行為嗎我們以同理心這樣的自然動機作為我們行為道德的來源是否總是能夠

引導我們去做對的行為或避免做出錯的行為呢

這裡顯然有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層面同理心是否有那麼穩定與可靠

總是引領我們去做應該要做的事情呢心理學的實證研究顯示(Figley

2002143)擁有同理心的人會有疲乏(fatigue)的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悲憫疲

勞(compassion fatigue)這個現象在護理人員裡面經常發現舉例來說一個

久病在床的母親兒子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照顧母親長久下來使他沒

辦法對她的母親產生強烈的同理關懷甚至對母親當下的痛苦產生不耐煩或是麻

木這樣看來同理心似乎並不夠穩固不能夠總是指引我們的道德行為面對

這樣的情況我們或許應該主張規則和原理來指引兒子做出對的事「你不應

該對你母親的痛苦這麼不耐煩」「兒子有責任照顧自己的母親」我們會這麼勸誡

兒子因為應該做的事情跟現在的感受疲乏沒有關係

第二個層面有些行為即便行動者是具有同理關懷動機的人我們仍然會

認為這是不對或者錯誤的行動舉例而言一個倒車的人粗心大意沒有遵守交通

規則在倒車的時候並沒有看後視鏡或者注意後方撞到了三歲小孩導致死亡

即便他沒有意圖要撞死一個小孩即便他是一個具有同理心的人這種應注意而

未注意的行動我們一般來說都會認為是錯的但這件事情的錯誤與有沒有同理心

似乎沒有關係一個人若是足夠重視「倒車應該注意後方」的原則則他就不會

犯下這樣的錯誤這樣看來粗心大意的錯誤跟沒有同理心所犯下的錯誤並不相

同因此即便有同理心也仍然會做出錯誤的行動

Slote 分別針對這兩個問題提出了解答針對悲憫疲勞的問題Slote 分成兩

方面來回應這個問題

54

第一Slote 認為這樣的情形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性是兒子從來沒有這

樣的經驗第二種可能性是兒子曾經有過悲憫疲勞的經驗在第一種情形中第

一次經驗到疲乏的兒子可以有「初犯免責」的機會它可以暫時讓自己脫離這種

情境進而能夠使自己不再疲乏例如休假看電影尋求專業諮商的幫助等

等因為對於一個初次經驗到的人來說他並沒有預料到自己會產生悲憫疲勞

也因此這不能算是道德上的錯誤(Slote 2010a100)但如果是第二種可能一

個曾經經歷過悲憫疲勞的人如果沒有進一步去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而是讓自

己繼續無感麻木對於他人痛苦毫無反應甚至表現得冷酷無情時我們可以說

他在道德上是錯的(Slote 2010a101)

第二對於同理心的批判認為規則或義務比起同理心更能夠說服兒子去

幫助他久病的母親Slote 認為(2010a86)這樣的道德勸說之所以能夠說服兒

子照顧母親的必要條件還是在於同理心原因在於這個例子中兒子悲憫疲乏不

會只因為道德原則或命令而被說服從而使他對母親的態度有所改變兒子可能

因為他人的道德命令繼續侍奉年老的母親但仍舊做著毫無同理關懷的行為這

對 Slote 而言仍然不是一個有道德的表現Slote 認為他人的勸說與判斷之所以

可以成功說服我們去作出有道德的行為並不是因為原則本身的緣故而在於我

們能夠使用同理心的能力

Charles Stevenson 曾提到道德語詞具有「磁性」(magnetism)他認為當一個

人認為 X 是好的那個人會照著這個事實(ipso facto)而更傾向去做利於 X 的事情

(Steavenson 193716)此外當一個人說 X 是好的時那個人能引發別人對於

X 贊同或不贊同的態度並能夠影響對方對於 X 的態度刺激他人的情感

(Steavenson 193719-20)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說「殺人是錯的」而「幫

助陷入困難的人是對的」不僅表達我對事物的贊同與反對當我們在建議

(suggest)別人應該幫助困難者或不應該殺人時通常也在激起別人對於「殺人與

助人」所具有的情感從而對這些行為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態度Slote 贊同上述

55

Stevenson 對於道德判斷具有磁性的假定但他進一步認為(Slote 2010a90)

這樣的情感吸引主要是來自於同理心的作用由於同理心所具有的接受性使我

們在聆聽對方的道德判斷或道德理由時會不由自主地接收他人在表達道德命令

及原則的態度或情感而通過二階同理心的作用感受到心寒這使得他人的道德

勸說得以有效的阻止我們去做錯的事情而去做對的事情通過上面的敘述Slote

認為道德命令者或者道德勸說者首先會展現出一種感受或態度而被我們的同理

心所捕捉接著引出我們二階同理心的寒冷與溫暖使得聽從道德命令者實行道

德命令也因此道德原則與命令的作用還是次要的同理心的作用仍然在主要

的地位因為道德原則之所以能夠有效的勸戒他人單單只靠原則和命令是不足

以推動我們的行為還仍仰賴同理心機制接收他人的情感與態度

對於粗心大意的行為一般來說會認為與同理心毫無關係但 Slote 卻認為

(2010a103)過失致死這件事情實際上是缺乏了對他人充分同理關懷所產生

的結果一個孩童相較於成人而言其對於周遭環境的注意力明顯較成人來得差

對於一個具有同理心且關心他人的人來說他會在孩童會出沒的地方謹慎開車

避免造成傷害也因此粗心大意不只是一種對於傷害原則不夠重視的問題而且

還有對於他人是否具有同理關懷的問題就 Slote 而言這樣的行為仍然是錯的

除了粗心駕駛以外Slote 也舉了粗心在大熱天將孩子留在車上而導致小孩悶死

的家長(Slote 2010a104)這個看似也與同理心無關而端看他人對於規則是

否重視的行為在 Slote 看來也是未有同理心的行為對於一個關愛自己孩子

的家長不會圖一時的方便而將小孩在大熱天時留在車子上如果他能夠同理

孩子在高溫又密閉的車子中所產生的痛苦感他就不應該將自己的孩子留在密閉

的車內而產生如此可怕的事情

Slote 認為上述的四種立即性能夠回應我們情感層面上為什麼道德義務在

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區別原因在於同理心所具有的立即性但這些立即性又如何

56

回應我們的道德原則呢以下我們根據同理心的三個直接性來回應道德義務論

的看法

貳同理心與義務論

Slote 雖然批判道德理性主義者尤其是 Kant 的道德哲學理論但這不代表

他完全否認 Kant 的道德義務論也不認為他所提倡的道德情感主義在立場上與

Kant 的主張水火不容Slote 認為他的道德理論本身可以回應義務論倫理學的種

種義務並給予其更好的解釋或者理論上的輔助為此他分別針對義務論中對

於「幫助他人」「傷害或殺人」「承諾與誠實」的義務這些義務在 Slote 的論證

中不必然是一種通過理性考量而產生的原則或規則而是一種源自情感而生的義

一助人的義務

從同理心所具有的時間立即性感知立即性以及關係的立即性來看我們通

過直接的感知時間的相近以及關係的親密程度所引起的強烈同理心激起我們

強烈的情感使我們去幫助他人

如果我們幫助他人的來源是同理心而同理心的特性(立即性以及親疏遠近

的關係)會使得我們對不同的人或群體有不同程度的同理心作用但那些不屬於

立即感知的不是家庭關係不是朋友伴侶關係的人群難道我們不應該去幫

助他們嗎我們的同理心只能對這些群體產生作用不代表它是一種有限制的情

感機制嗎Slote(200729)在此援引 Hoffman 的心理學研究認為我們的同理

心能夠通過誘發的方式來拓展我們同理的對象而使我們同理他人的能力擴而廣

之在本研究第四章中關於同理心的發展與培養會有更進一步的說明與解釋

但如果同理心機制是一種擴而廣之的能力而 Slote 又認為同理心的反應體

現我們的義務是否會面臨到以下的困難如果對於陌生人的同理心是一種有

57

待發展與教育的能力而多數人的同理心尚未發展完成他們是否可以主張由

於我們的同理心還尚未成熟根據同理心的強烈程度影響我們的義務程度所以

我們目前沒有義務對一個陌生人展現我應該有的幫助

Slote 認為(200732)這個問題涉及了「應該蘊含能夠」的原則(以下簡稱

OIT 原則)這個原則主張應該與我們的能力是相關的如果一個行動是我們的

義務則這個行動是我們能夠完成的相反的如果我們不能夠完成則我們沒

有這個義務去行動

Slote 認為這項原則事實上有兩種意義讓我們再回到前面 Singer 的例子

之中Singer 雖然主張每個人都有義務拯救陌生人但這項義務並不是每個人都

能達到的原因在於這項義務本身需要能力的培養要能夠幫助他人在 Singer

的例子中我們至少要有一份工作這包含我們需要有能夠賺錢的能力這項能

力就不是小孩子就能夠擁有的需要仰賴後天的能力培養才有辦法達成在消防

員或礦坑的例子當中要拯救落在水井裡的小孩或者困在礦坑裡的礦工也需要專

業訓練但 Slote 認為即便擁有這些能力我們也不見得會幫助他人這也是 Slote

一再強調為什麼我們需要關注我們的道德動機同理心的重要性Slote 稱上

述為廣義的 OIT 原則在這個意義下考量的是合理狀態中道德原則與人們能力

的一致與之相對的是狹義的 OIT 原則在這個意義下的 OIT 原則只要求道德

行動者有避免做壞事的能力對 Slote 而言在這個意義下我們的義務就是不

能缺乏對於他人的同理關懷換句話說我們應該避免的是完全缺乏對於他人的

同理關懷

我們假設有一位小明對於他人的痛苦有較少的同理關懷(也就是低度發展

的同理心)他或許沒有辦法像一些擁有成熟同理心的人為了痛苦的他人奉獻自

己解除他人的痛苦以 Singer 的例子來說或許有人會將自己大部分的薪水捐

獻出來但小明仍然應該對於痛苦的他人展現自己的同理關懷當他與痛苦的他

58

者相遇時他應該要展現他對痛苦他者的同理關懷在這個意義下對於任何人

不應缺乏展現他的同理心(即便是最低程度的同理心)是我們道德上的義務

二不傷害或殺人的義務

延續因果的立即性Slote 認為我們對於直接造成他人的傷害所產生的同理

反應要比任由傷害或死亡的事情發生來得強烈直接的傷害對方或甚至殺死對方

會使我們在情感上產生退縮這在同理心的作用下是極為明顯的一種是因為自

己主動行為所造成的後果而另一種則是我們被動所產生的結果我們的同理心

對於那些主動的傷害或促成他人痛苦的行動感受到畏縮Slote 認為(200744)

這解釋義務論的想法為什麼「殺人」比起「袖手旁觀」來得更糟

Slote 認為(200742-43)他的主張將比起義務論更具有彈性例如在殺一個

無辜人以拯救五個人的道德困境中13其中一種反對的理由是我們不應將無辜的

人只當作一種讓更多人活下去的手段但如果情況不是殺一救五而是殺一救千

或者殺一救萬呢如果這是唯一能夠拯救更多生命的方法呢當我們考量這些

時我們是否仍不願意殺一個無辜的人而拯救更多的生命呢Slote 認為(200744)

我們確實會在「殺害他人」以及「放任更多生命死亡」之間搖擺不定就像天秤

的兩端但強烈的同理心作用會讓我們有更強烈的義務去選擇使我們去作出決

(三)承諾與誠實的義務

13

Slote 在這裡主要引用的是 Philippa Foot 批判效益主義的著名思想實驗(1967 8)

你待在一輛失控的列車上而你發現眼前有兩條鐵軌一條鐵軌上有五個正在軌道上工作的

工人而另一條鐵軌上只有一名工人他們都專注地在工作並未注意到失控的列車電車即將駛

向那五個工人的鐵軌而你眼前有著能夠控制電車轉轍軌道的拉桿如果不操控拉桿則五個工

人將會被失控的列車輾斃若即時的轉轍軌道則只有一個工人會死亡這時候我們會如何抉擇

Foot 在這篇文章中想要談的是雙重效應原則(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這個原則主張

當我們在選擇行動時我們會同時創造一個好結果與一個壞結果這時候我們應該要去區別如

果我們將壞的結果當作手段(mean)來追求好的結果這是道德上不許可的行動但如果不好

的結果只是追求好結果時無法避免所產生的效果時這樣的行動就可以是道德上許可的(1967 5)

由於雙重效果原則並不是本論文探究之主題有興趣者可以參考 Foot 的〈The Problem of Abortion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Double Effect〉

59

Slote 認為(200746)當我們做出承諾也就是答應某個人達成某件事情的

時候其實是讓別人期望能夠通過你達成的事件而得到某種結果如果我們違背

自己所許下的承諾會使得他人的期望落空造成他人的損失這主要是來自於

同理心的作用舉例而言當甲希望獲得乙的幫助而承諾「如果你能夠幫助我

日後一定會報答你的恩情」但實際上甲沒有兌現承諾時這是很典型的錯誤行

為假如乙確實相信甲會遵守承諾而付出很大的努力來幫助甲則違背承諾將使

得乙的努力徒勞無益我們的同理心因為因果的立即性感受到這種失落與痛苦

我們將會對這種違背承諾造成他人傷害的行為較為退縮

Slote(200747)接著進一步分析了「遵守承諾」並認為它包含時間上的兩

個階段(temporal stages)在一開始承諾人會影響或引導(induce)他人相信

他的承諾以前面的例子甲會影響乙相信他的話並真的獲得了乙的幫助再

來受到幫助的甲按照約定去履行他所答應的事情在日後報答乙的恩情這兩

個階段中的行為會影響我們同理心的因果立即性從而對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判

斷如果甲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兌現承諾的意圖或認為自己絕對不可能做到只

是為了得到他人的幫助而說謊做出假承諾這種以謊話傷害他人信任的行為是我

們在同理心的作用下退避去做的事情(直接的傷害他人)也因此我們不該撒謊作

假承諾

如果甲在一開始並沒有撒謊欺騙乙但他並沒有兌現承諾呢考量到同理心

的因果立即性沒有兌現承諾並不像說謊所促成的直接傷害類比到「直接傷害

他人」以及「任由他人受到傷害」我們是否認為不主動回報引起的傷害是一種

「放任他人的傷害(被動)」呢

Slote 舉了個例子來說明他的想法(200748)假設我給 X 施打毒劑並告訴

他之後會提供他解藥而想像 Y 也同樣被另一個人施打毒劑如果我沒有為 X

提供解藥而 X 死亡則我等於是殺了 X但如果我沒有為 Y 施打解藥並不代

60

表我殺了 Y因為我並沒有為他施打毒藥並承諾要提供解藥也因此 X 中毒死

亡是我的錯誤但如果我因為疏忽而沒有提供 X 解藥呢雖然在某些狀況下沒

有提供解藥確實是失職在某些情況下或許並非疏失不過Slote認為(200749)

在這個情形下一個人會更敏感於(sensitive)自己的疏失將導致的傷害通過這

個例子可以說明我們不太可能完全因為忽略而沒有提供 X 解藥因此 Slote 認

為一個人不應該忽略自己的承諾因為他應該要敏感於別人因為自己沒有履行

的承諾而失落也因此一個有同理心的人將更反對自己打破承諾

同樣的正如同遵守承諾並不像義務論者所設想的絕對義務應該嚴格的遵

守承諾以前面的處境為例一個有同理心的人或許會比起他人更反對做出打破

承諾進而傷害他人的行為但在實際的情形下他卻不一定「僵硬的」遵守原則

而是我們對於整個情境的狀態進行同理作用考量下做出的決定如果在特定的情

境下打破承諾能夠阻止壞事的發生那麼打破承諾就是我們應該做的行為也是

道德上對的事情(Slote 200752)

在前面的例子中我們提到「說謊做假承諾」現在我們來單獨談談「說謊」

因為說謊的錯誤不見得完全等同於做假承諾的錯誤那是因為我們可以在重要的

事情上說謊而對象可能是對說謊主題完全無興趣或關係的人所以說謊這個顯

而易見的錯誤究竟如何以同理心來解釋呢Slote 認為那是因為說謊會影響到

將來他人的利益試想如果有人因為聽信了我說的謊話而把這個謊話當作真相

告訴別人這會使得相信這個謊話的人受到傷害或許有人會覺得撒謊跟打破

承諾相比沒有那麼嚴重因為打破承諾會跟他人的利益息息相關但撒謊和打破

承諾有個基本的相似之處也就是引導別人相信而使他人受損

如果某人想要爬玉山我答應會幫助他一起爬但最後我沒有兌現我的承諾

我將會使他失落因為我引導他相信我的話而進一步做出行動而未履行承諾可

能使得他錯過一個爬玉山的重要機會但如果在這個例子中我並沒有承諾要跟他

61

一起爬山而是欺騙他有某個人也要去爬玉山並說服他你可以跟他一起去在

這個例子中說謊與打破承諾是一樣糟糕的因為我同樣引導他人相信某件事情

而去做出決定而最後要承受那個沒有達成的傷害也因此雖然說謊跟打破承諾

間雖有一點不同但依照 Slote 來看(200753)我們應該要遵守承諾和我們應

該說實話是基於相同的理由

參同理心與尊重自主

Slote 認為他的道德情感主義除了可以回應義務論式的主張應具有什麼樣

的道德情感或態度他仍然能夠回應在 Kant 哲學裡最核心的兩個概念即是「尊

重」與「自主」概念在前面我們已經稍微談過 Kant 對於尊重與自主的看法

人的自主應當被尊重是來自於遵從理性所制定的普遍法則(Peters 2015209)

自主的根源亦是來自於有理性者超脫一切可能經驗制定可普遍的法則

做為反對理性主義主張的觀點關懷倫理學強調關懷與關係的重要性也因

此在尊重與自主的看法上與強調道德理性主義者相左自主一詞不僅僅是個人有

理性能力獨立做出自由選擇原因是個人是置身於社會(socially situated)或脈

絡化(contextualized)的這說明了個人不是孤島的存在而是在層層的社會關

係(家庭社會文化種族等)因素中建構出來(Mackenzie amp Stoljar 20004)也

因此人所做出的決定與抉擇是從關係中建構出來的自主必須通過人際之間的互

動與社會規範及價值產生關連才具有意義(林雅萍201646)Slote 一方面同

意關懷倫理學在「關係自主」(relational autonomy)的某些主張但卻認為他的

主張與關懷倫理學還是有些差異以下分別分析 Slote 對於「尊重」與「自主」

的主張

一同理心與尊重

關懷倫理學在論述上主要著重的是討論他人的福祉(welfare)以 Darwall

的觀點來看關懷者(the one caring)所遵守的規範就是對於他人福祉的關心

62

(Darwall 20027)而這個看法與尊重的概念有所不同原因在於關懷倫理學注

重的是對方的福祉Slote(200755)引述了 Ronald Dworkin 的說法來說明正義與

關懷倫理學彼此在考量的基礎點有何不同在 Dworkin 的想法中正義的狀態是

公平對待以及尊重每一個公民

同樣的Richard Peters 以 Kant 的觀點作出論證所謂尊重他人要從「人」

的概念開始談起Peters 認為只有當我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具有自我選擇與價值

的主體時對整個社會才是重要的只有當每個個體開始宣稱他們個體的權利

謹慎的深思熟慮並為他們自己做出抉擇時他們才算是真正的成為一個「人」

即具有自我選擇的主體而與他人的連結主要是來自於個體自願的相互分享他們

彼此的評價與選擇而不是來自制度與風俗的束縛(Peters 2015211-212)也因

此對 Peters 來說重要的是我們尊重身為有自我價值與能自我抉擇的每一個個體

而每一個行動者都應該擁有這樣能夠同等發展自己的機會

關懷倫理學的考量與理性主義的不同在於關懷倫理學對於他人福祉的考量

是建立在「關懷」這個情感的動機上而理性主義者的尊重卻不同於任何類似的

情緒這一點從 Kant 在《道德形上學》的論述便可以知道對 Kant 來說人若

通過好惡或慾望去追求就會有自我欺騙或將惡隱藏在合理化愛好的可能(林建

福2009125)也因此對於「尊重他人為一目的而非僅僅是工具」作為一項可

普遍的法則尋求的是一個公正無誤的審判者而 Kant 認為這個審判者便是理

性Slote(2010a109)因此說「尊重」的概念難以在關懷倫理學上論證但 Slote

認為他能夠以同理心的概念解釋「尊重」概念的意涵

在考慮到尊重與關懷他人的衝突時一個常見的議題是家長式領導

(paternalism)也就是那些以「為了他們好」之名做出與他人心願相違的行

為即便一個人可能完全出於關心出於為他人的福利著想但對於那些願望受

63

到阻礙的人來說他們或許會用尊重一詞來反對別人對他們的阻礙拒絕別人干

涉他們的選擇主張那些出於關心的人缺乏對人的尊重(Slote 200756)

從這個例子來看家長或老師出於好意的為學生決定他的未來應該讀什麼學

校未來應該從事什麼工作的干涉或許是為了孩子未來考量的緣故但事實上

卻壓迫到了孩子的選擇在這個例子裏面自主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夠做為自己做

決定或行動的能力缺乏尊重表示不讓別人行使他的自主能力然而 Slote

(200758)進一步指出當一個孩子身體不舒服卻又害怕看醫生時我們會不

顧孩子的願望帶著孩子去看醫生或牙醫在這個例子裏面我們一樣是考量到

孩童未來的福祉(健康)我們卻不認為我們是不尊重孩童這個差別在哪裡呢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提到同理心的特性便是保有自己的主體意識在這

裡我們需要談到的是若有人過度投入(overinvolve)的同理他人時他將無法區

分自我與他人的需要與慾望因而將自己的需要與願望當成別人的需要與願望

Slote 認為有一些親子關係便凸顯了這種情形(Slote2007572010a110-111)一

些所謂「替代成功症狀」(substitute success syndrome)的家長關心他們孩子的福

祉但事實上卻是將自己的需求和慾望投射在孩子的身上這樣的家長事實上缺

乏與他的孩子情感上的連結在這個例子我們或許會說這些家長並沒有尊重他

的孩子因為他並沒有考慮到小孩的想望或恐懼同時在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

在這個意義底下的「沒有展現尊重」其實與「沒有展現同理心」是相同的這裡

可以粗略地說「一個人沒有展現尊重若且惟若一個人沒有展現適當的同理

關懷」

因此對 Slote 來說(2004301)無視孩子的希望不代表不尊重孩童真正的

重點在於是否展現了同理的關懷這也就是說一個父母或老師沒有展現關懷(對

孩童冷淡)算不上對孩童的尊重因為他們並未展現出對他人所應具有的同理關

64

懷相反來說若他們過度的投入而失去自我全神將自己的痛苦和快樂完全的

置於他人中則他也不算是尊重他人因為他並沒有展現適度的同理關懷

二同理心與自主

女性主義者 Eva Kittay 認為依靠關係是人類的生命境況因此依靠關係是

生命的常態而非例外相較之下道德與政治理念中預設了每個孩子是即將獨立

的成人人人是獨立自存的基本假設反而並非生命的常態(吳秀瑾2005159)

這種強調置身於人際關係的互動中的主體依靠關係的相互依賴而做出決定的

「關係自主」

Slote在澄清自主概念前強調他所談論的自主至少是其中一種「關係自主」

(Slote 200759)那麼 Slote 的自主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要再次回到前面顯

現過度投射之父母的例子前面的例子顯示一個過度投射的父母因為對自己的

孩子缺乏同理心所以他並沒有展現尊重孩童更進一步的說這些家長除了沒

有同理他人的情感也沒有同理那些孩子具有自己的志向和願望如此便會剝奪

他們能夠為自己做出選擇的能力如果是以這個角度來看這個例子上的話尊重

他人的自主就不僅僅是考量到他人的福祉表示同理心本身同時涵蓋對他人自我

決定的不干涉Slote 因此認為(2004302)若我們不具有同理的能力我們也

將不能鼓勵及培養出有自主性的孩童這當然不是說只有過度投射的家長會忽略

他人的自主思考和志向擁有虔敬宗教信仰的家長對於孩童的質疑或對於性別刻

板印象的態度例如一個女孩想要成為醫生但旁邊的人卻告訴他「你還是成

為護士吧」這些情況一樣會使得人失去自主的思考和志向

但是Slote 所談的自主難道不會與關係自主有所衝突嗎 Slote 認為強調

自主主體的獨立本身並沒有否定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Slote 認為(2010a116)

Carol Gilligan 在她的著作中提到在父權社會中女性對自己的錯誤認識使女性

在社會中懷疑與否定自己的「聲音」這也使得他們將自我與自己的所思所欲分

65

離從而發展出 Gilligan 的女性道德發展三階段Slote 進一步論稱如果道德發

展階段是通過對於女性的不尊重(同理)而出現需要關注的應該是如何以同理心

作為批判父權的(patriarchal)態度與行為使得女性不會被迫以道德發展三階段作

為決定他們發展的傾向

回過頭來Slote 認為自主預設的便是為自我思考與決定(Slote 2010a117)

但這樣的主張是否代表 Slote就不重視情感與關係呢Slote認為受到他人意見的

影響和被迫接受行動之間是有差別的前者具有自我主體的自主但後者卻沒

Annette Baier 曾論述 Descartes 的意識時提到自我意識需要通過文化特

殊的語言而在獲取這些條件的期間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依靠他人也因此

Baier 認為人需要通過與他人長時間的相處以達到人格的本質部分通過他人而

成長(Baier198584)這也就是為什麼人不可能拋棄文化脈絡與關係因為

假設一個完全獨立而不受他人影響的自我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通過與他人的長

期相處而成長才能一步步成為擁有自主的人(Slote 2010a118)在這裡我們

可以發現自主是一項發展中的能力也是一個有待發展且可欲的能力

第三節 對於 Slote的批判與回應

Slote 所出版的《道德情感主義》以及《關懷倫理學與同理心》理論雖具有

新意也受到很多哲學家的挑戰Justin Drsquo ArmsLori WatsonKarsten R Sturber

等學者對 Slote 的文章批判為主將這些學者的批判統整出幾個主要觀點並以

Slote 對以上學者之回覆文章作為解答

壹同理心概念的解釋

諸多學者對於 Slote 的同理心表示質疑認為 Slote 在同理心的定義上並不

明確我們前面提過Slote 對於同理心的區別是以「感受到某人的痛苦」以及

66

「感受到某人在痛苦」的區別而同理心同時也涵蓋了不由自主的感受也就是

當某人深受痛苦折磨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喚起某些感受通過上述同理心的作

用下我們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一個人可能會看到一個正受到痛苦的人而希望對方

能夠從痛苦中脫離但他可能完全沒有感受到他的痛苦這也就是 Slote 所謂的

同理心的「接受性」同理心的接受性在我們的道德生活中是很必須的而按照

Slote 的看法我們對於道德判斷的保證也應來自於這種接受性

但不只一位學者認為 Slote 在這裡並沒有定義的明確學者 Drsquo Arms 就質疑

(2011137)同理心機制在於產生彙整(convergence)使得同理者能夠與被同理

者擁有相同的感受但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必須了解什麼是「相同的感受 (same

feeling)」我們才能理解同理心是怎麼運作

Drsquo Arms 因此分析了幾種可能性來說明同理心的機制並且對每一種可能性

提出他的質疑我們假設現在有一個人正處於飢餓的痛苦狀態這個時候如果我

們對他的狀態產生同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或許並不會贊同同理心帶給

我們的是身體狀態(飢餓所產生的生理反應)的相同感受除非我們現在真的在

肚子餓否則我們不會因為同理心而真的感受到自己的肚子正在飢餓但如果同

理心是以一種相同的方式(the same way to feel)讓我們感受到他人感受的機制

嗎這顯然也並不合理因為如果是這樣同理機制在這裡就等同於我們器官(胃)

的作用

假設所謂的同理心並不是指跟他人的生理狀況相同而是指一種心理狀態呢

這個說法似乎可行當我說我同理你飢餓的痛苦不是指我現在也感到很飢餓所

以痛苦而是我感受到你心理的一種痛苦感受不過Drsquo Arms 認為心理狀態的

說法仍然有一些令人懷疑之處考慮以下的例子瑪莉的丈夫約翰去世了她非

常的難過而我們對她產生了同理而難過在這裡如果我們說同理心是指我們跟

瑪莉一樣難過這指的是什麼意思呢首先如果我們擁有相同的心理感受那

67

麼我們所感受到的對象是否是一致的呢在這個例子當中瑪莉的悲傷對象自然

是她的丈夫約翰之死以 Slote 的看法同情這名女子的悲傷意思是我們觀察到

這名女子的難過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們要和女子有相同的心理狀

態我們所感傷的對象是否是一致的呢如果一個人從來不曾有過配偶也沒有

喪失過配偶我們有可能擁有相同的心理狀態嗎而即便我們也曾有過喪偶之痛

我們所感受到的相同感受有可能與瑪莉相同嗎對瑪莉來說約翰並不是只是約

翰她對約翰的感受是個別且獨特的這樣的感受能夠與我們對自己另一半的感

受相同嗎

Stephen Darwall 在考察 Slote 對於同理心的使用認為(2010155)Slote 的

同理心並不像 Hume是因為 Slote 的同理心當中涵蓋了覺知(awareness)他人

的動機與感受Slote 雖然認為自己和 Hume 一樣使用了傳染一詞來說明同理心

是如何捕捉他人的情感但在情感傳染這種用法中我們通過同理心所得到的感

受可能完全沒有對象而只是純然的情緒比方說在面對悲傷的情境時我們會

感到悲傷但我們卻不必然知道眼前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前面我們也提到Slote

認為同理心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認知這也說明 Slote 的同理心不完全只是一種通

過傳染而得的情感他認為同理在我們的生命成長與經驗的過程中會更加深化

但如果同理心不是 Darwall 所定義那他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學者 Noddings 則質疑同理心是否真的有接受性(20109)她認為同理心主

要還是通過我們的觀察與聆聽進而辨識出(identify)他人的情感我們經歷過這

樣的歷程後感受到了什麼而這種感受與他人所展現出來的情感正好相近我們

稱這種經驗為同理心也因此感受是在我們關注他人之後的結果Noddings 進

一步說這種經驗並非總是一路到底原因是因為當我們通過這個過程時有可

能會喚起諸如噁心懷疑警覺的情感這會阻礙我們去感受他人比方說對

於那些犯下暴行的人我們就很難產生同理除了質疑同理心的接受性Noddings

亦認為 (201010)同理心有可能會有另一個稱作「同理迴圈」(empathic circle)

68

問題而且特別容易發生在那些我們所熟悉的人身上因為我們對熟識的人有既

定的想法以至於我們在關注他的言詞時容易以我們熟悉的觀點來理解他最後

我們對他人產生了同理但我們也有可能從頭到尾都感受錯誤

貳同理心的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

Slote 認為我們在道德上的贊同與反對主要來自於我們的「二階同理心」是

觀察者對於行動者同理關懷的同理如果我們同理到對方的同理關懷則我們會

有一種溫暖的感覺這是我們道德贊同的基礎如果我們同理到對方冷血的行為

我們會有一種心寒的感覺這是我們道德反對的基礎而這種道德贊同與反對會

進入我們的道德判斷之中

但同理他人的同理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真的能夠從道德上正當與不正當的

行動中感受到這樣的情感嗎 Drsquo Arms(2011137)就認為當我們不贊同他人的

某種道德上失當的行為時在情感上會感到火冒三丈其情感反應是熱的比較

偏向憤怒的情感而不是如同 Slote 所言感受到一種心寒的感覺在進一步說

我們所觀察到的道德失當的行為其行動者的情感狀態或許是熱烈而不是冷酷

以一對傳統的父母對他們未婚女兒戀情所展現的苛刻態度為例父母可能對女兒

的行動感到心寒但是女兒在與男友談戀愛所表現的行動卻是火熱的如此旁觀

的父母是如何在女兒的戀情中感受到心寒呢同樣的 Baier(20106)也提到相

似的例子她認為道德上失當的行為其行動者所展現的情感狀態往往不是心寒

而是溫暖的情感一個殺人犯或者強姦犯在殺人或強姦時充滿了快樂或者熱情如

火觀察者感受到行動者對於受害者的熱情情感不見得就是道德上正當的行為

進一步說Lori Watson(2011143)認為二階同理心並不能穩當的成為我們

道德判斷的基礎假設有一個受到虐待卻沒有離開丈夫的妻子她認為自己的丈

夫並不是有意要傷害她她的丈夫還是很愛他只是因為她的丈夫在參與越南戰

爭之後患有「創傷後壓力症」(PTSD)無法控制自己的行動在這個例子中

69

一方面妻子對她丈夫展現出了同理關懷根據二階同理心我們感受到一種溫暖

的感受這是我們道德上贊同的行為但另一方面女人真的應該要按照同理心

所帶領她做出的行為繼續留下來陪伴她的丈夫而受到傷害嗎Watson 認為

(2011144)她的行動雖然受到我們的贊同但是她並沒有照顧好她自己沒

有適當的自我尊重也可能欠缺一些勇氣去做對的決定所以我們雖然會贊同行

動者因為同理心所展現的行動但我們在考量她的處境後還是會認為她作出了

錯誤的行動在進一步的分析中(2011145)Watson 認為在 Slote 的理論中同

理心是一種他人導向的情感機制不存在自我同理(self-empathy)的情感機制

缺乏對於自我的適當關心這種對於自我的關懷似乎是 Slote 的理論無法捕

捉到的觀點

Stueber 則認為(2011332)同理行動者的同理心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情感現象

因為一個觀察者不僅要感受到一個行動者在遭遇痛苦他者時所具有的感受(感人

所感)同時他也會感受到行動者對他人所表現的關懷行動這種心理機制主要

是一種能夠覺知行動者對他人同理關懷並因此而感受到溫暖反之則感受到寒

冷Stuber 雖然不質疑這種機制的存在但她認為像這種反映的溫暖感受仍然需

要足夠的經驗證據去支持同時她認為若感受寒冷是一種我們通過二階同理

心無法感受到行動者的同理心通常我們的感受是中立或無差別的(2011333)

也因此 Slote 可能必須更仔細的說明為什麼我們感受不到行動者同理心的情感

狀態是寒冷

參固定指涉理論

Slote 道德的固定指涉理論可以這樣理解(2010a61)我們可以說這樣一個

命題是先驗的也就是道德上為善(正當)的就是一個經由同理心作用引起的溫

暖感受的事物這種溫暖感受指向的對象是行動者(agent)的同理心在這裡

70

Slote 所謂的先驗是什麼意思呢Drsquo Arms(2010139)認為所謂的先驗指得應

該是基於道德概念或術語的理解就能知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分析命題

Drsquo Arms 認為 Slote 的後設倫理學實際上是一種概念分析理論根據前面的

理解他所提供的是一種道德概念的傾向分析但這種傾向分析Drsquo Arms 稱

其為「傾向主義的反應依賴理論」(a dispositionalist response-dependence theory)

在非道德語言的使用上會將特性實現的相關傾向當作有待經驗確認的問題

以顏色這種非道德的概念為例雖然紅色是任何能夠引起紅色視覺感官的東西

但要真正的理解紅色仍必須依賴我們視覺所產生的經驗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

得到指涉紅色的能力我們仍然需要擁有對紅色特性的經驗同樣的如果道德上

的贊同與反對在這套理論當中也會被當作一種開放的經驗問題也就是我們

需要經歷到道德上同理心產生的溫暖與寒冷我們才有辦法指涉道德上對或錯的

行為

總體來說Drsquo Arms 認為 Slote 情感主義理論的成敗關鍵還是在於是否有大

量的心理學的實證研究能夠說明贊同與反對是源自於行動者在行動時所展現出

的冷酷或溫情的特性如果道德贊同與反對有其他的理解可能比方說道德反對

其實是一種憤怒而非冷酷的情感則冷酷的特性引出我們同理上的反對就不是一

個先驗的答案

肆Slote的回應

針對上面學者的批判Slote 也一一寫文回應以下根據上面的探討主題加

以分類並依每一個主題介紹 Slote 的回應

一同理心概念的解釋

Slote 認為(2011149)「相同」(sameness)這個概念並不是最主要的區別

最主要的還是涉及對於另一個人的接納(receptive)在感受他人的痛苦時我們

71

吸收了他人的觀點與態度這也包含了接受他人的狀態與處境而這與同情心是

不一樣的同情主要的是涉及一個人對於另一個人所做出的回應

關於 Noddings 所提出的質疑Slote(2010d188)認為他的同理心並不是她

所定義的同理心按照 Noddings 的定義如果同理心是一種通過觀察來辨識之

後所擁有的一種情緒則虐待狂或者精神疾病患者都有能力去理解他人的感受

並做出有效傷害受害者的行為但 Slote 懷疑虐待狂與精神病患者能夠真正接納

對方的痛苦按照前面所說如果一個人具有同理心的話它所涵蓋的應該是具

有某種接納他人在所處的情境之下產生的總體情感例如受害者的痛苦或在被人

囚禁下的無助等等如果虐待狂只是知道受害者目前的心理狀態並不算是具有

同理心

二道德贊同與反對

通過 Stueber 的評論或許可以回應 Drsquoarms 和 Baier 的想法Drsquoarms 和 Baier

認為的二階同理心是一種觀察者同理心且這種同理心與行動者具有「相同」的

情感狀態但所謂的二階同理心同理他人的同理這個機制不是擁有與行動

者對行動承受者的相同情感而是一種感受到行動者是否展現出同理關懷的感受

所以興奮無比的殺人犯對他人施暴所展現出來的雖然是熱烈的情感但由於我們

沒有感受到殺人犯對他人的同理以及同理關懷也因此我們不會有暖心的感覺

針對Stueber認為我們若無法通過二階同理心「找出」(pick up)他人的同理關懷

大多時候我們的情感狀態都是中立或無差別Slote 認為(2011345)那是因為

Stueber 錯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無關同理心的行動也涵蓋到心寒的感受上我們可

能會漫不經心地沒有注意到他人的情感但道德失當的行為不只是是一種缺乏關

注他人的態度而已而是通過同理機制而感受到行動者的心寒感受

針對 Drsquoarms 所述我們在道德不當的行為中比較常感受到憤怒而非冷酷

Slote(2011150)認為我們確實有可能會對道德上失當的事情感到憤怒比方說

72

受到威脅或者傷害的人我們會為他們所受到的對待感到憤怒但 Slote 認為這

是因為情感會被另一個情感所驅逐的緣故正如同 Spinoza 在《倫理學》一書中

曾告訴過我們(1927185)「一個情感只能通過一個和它相反且強過它的情緒才

能被克制或移除」但 Slote 仍然認為憤怒這樣的情感難以回應我們對於某些行

為的道德反對對於 Slote 來說道德贊同與反對是完全對立的態度也因此只

有溫暖與冷酷的情感才能解釋這樣的對立性

針對 Watson 所做的批判Watson 認為即使我們對妻子的行動感到暖心但

妻子依舊在行動上是錯的因為她沒有學會關懷她自己Slote(2011153)認為

我們並不會認為妻子留在丈夫身邊是一件道德上錯的行為或許作為妻子的朋友

或家人我們會覺得她犧牲太多了遠遠超過一個妻子應該做的但我們不會責

難她留下來照顧丈夫的行為是錯誤的針對自我同理Slote 認為我們的同理心

中具有「人我不對稱」(self-other asymmetry)的特性同樣是不小心的傷害我

們會覺得不小心傷害到他人是錯的但如果不小心傷害到自己卻不是根據這個

特性Slote 認為同理他人要比同理自我要來得更容易理解(Slote 2010a46-47)

三固定指涉理論

針對 Drsquoarms 的批判Slote 認為 Drsquoarms 誤解了他的理論對於 Slote 而言

(2011152)道德主張不僅是先驗的也同時是客觀上真實或有效的也就是行

動者的態度或者動機按照本研究第三章第一節中對於先驗的討論或許已經回

答了 Drsquoarms 在開放經驗問題上的疑問先驗一詞對 Slote 而言是相對於把握住的

概念只要我們經驗到一次事物的特性之後我們就不會進一步去確認其真假

就如同眼睛只要經驗到紅色所具有的視覺感官特性他就必然把握住紅色在視覺

感官上的特性並獲得指涉紅色的能力而不會進一步詢問「引起紅色感官特性的

是否就是紅色」這個問題

73

Slote(2011153)在回應之中也進一步說明他的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並

沒有要提供任何道德概念意義上的分析正如同「紅色」「水」等自然類術語在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之中也並未提供任何科學意義上的定義或分析但

Kripke 卻告訴了我們「水」和「紅色」的概念在我們語詞的指涉上所具有的重要

關係使得我們能明白為什麼「紅色是某種波長的顏色」這樣的命題何以可能

既是經驗也是必然的命題也因此 Slote 在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中嘗試要做到

的也是類似的主張他沒有打算提供「道德錯誤」(morally wrong)這類道德術

語的意義分析但卻提供我們為何錯誤的道德行為這個主張需要同理心作用的感

受而這種感受又何以是我們先天所具有的能力並能夠指涉到道德上的對錯

但是 Drsquoarms 的批判在下面的涵義之下仍然具有很強的效果也就是感受對

象的什麼特性會引起人紅色的視覺感受這個問題通常是開放性經驗的問題「紅

色是能夠引起我們紅色的視覺感受」雖然是先驗的但有什麼特性會引起我們具

有紅色的感受卻常被認為是經驗的問題比方說科學家仍然會研究紅色的如是波

長(特性)會使我們具有紅色的視覺經驗類比到 Slote 的理論「道德贊同與道德

反對是行動者同理心所展現出來的特性並通過我們的同理心所能感受到的溫暖

與寒冷感受」雖然是先驗但具有什麼樣的特性能夠引起我們同理心具有溫暖與

寒冷的感受卻是個開放性問題但按照 Slote 的觀點這個問題似乎無需要經驗

研究就可以先於經驗的知道其答案

74

75

第四章 以同理心為基礎的道德教育

基於 Slote 對於同理心的論證我們知道缺乏同理心機制會使我們無法真

正的理解道德因為同理心能夠幫我們確立道德判斷的對錯同時同理心也能推

動我們去關懷他人對於需要受苦的他者提供幫助並與我們的義務產生相對應

的關係也因此 Slote 稱同理心為道德宇宙的紐帶(Slote 2010a13-14)

但如果同理心是我們本有的一種情感機制我們又何須要道德教育來培養我

們 的 小 孩 呢 我 們 年 幼 的 時 候 就 具 有 同 理 心 這 樣 的 體 驗 ( Slote

2007132010a17)在聽到其他小嬰兒的哭泣聲時小嬰兒自然就會感受到他人

的悲傷如果天性就能告訴我們如何行為才是對的我們又何必培養呢Slote

認為雖然年幼的孩童就有同理心但同理心的能力有程度之別一個孩童與成人

的同理心是不同的只有當他對於世界的探索與學習對於他人的生活與情緒的

體驗更進一步理解他才有辦法擁有成熟的同理心(Slote 2010a17)

孟子曾在《公孫醜上》曾提到「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

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他認為我們天生就有這種「不忍人之心」當我們看到一個快掉到井中的小孩子

時我們馬上就會觸動我們的「惻隱之心」這種情感不是來自於我們想要跟孩

子的父母交好也不是想要博得別人的稱讚更不是因為討厭小孩子的哭聲孟

子進一步說人如果有這樣的天性應該要「擴而充之矣」想辦法充實它才

能安定天下而如果不充實自己的天性就連父母也無法侍奉

Slote 同樣也肯定我們具有這種天生的能力但同理心本身仍然需要培養自

己的同理心以使自己能夠發展出成熟的同理心因此在道德教育領域中一個

教師該如何幫助孩童發展其同理心以及如何使用同理心來與孩童建立關係將是

我們即將碰到的問題Slote 對於這兩個問題分別給出了不同的論述本章藉由

這兩項者的探討嘗試以道德情感主義的觀點來討論道德教育的方向

76

第一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方法之啟示

本節主要闡釋 Slote 在道德教育中教學方法的探討其重點有三第一個重

點為 Slote 對於 Kohlberg 在道德教育上的觀點進行反省Slote 認為雖然 Kohlberg

曾提及道德教育中的情感角色但由於他重視認知的發展而沒有重視行為與認

知間的動機情感的作用(Slote 2010c130)第二個重點為 Slote 論述 Hoffman

在孩童的同理心發展以及如何發展孩童同理心的教育方法並接受 Hoffman 對於

孩童管教的立場他認為與其使用外部控制與懲罰的方式使孩童服從規則不如

以發展內部同理心為主的「誘導訓練」方法作為教育道德的方針(Slote

2010c138)第三Slote 對於同理心發展的觀點也有他自己的見解是從他對於

同理心的哲學觀點作為一種衍伸因此放入最後作為討論

壹對於 Kohlberg道德教育觀點的反省

Slote 認為(2010c128)對於同理心的關注不代表我們應該將理性或認知活

動排除在外因為更完善的同理心也確實需要理性和認知的發展根據 Hoffman

的研究(200091)我們對於弱勢群體的認識以及對於他們處境的了解會增加我

們同理心的作用而進一步展現我們的同理關懷但如果是這樣Slote 的觀點

又與著重道德認知發展的哲學家有何不同呢在此我們以著名的道德認知發展

論學者 Kohlberg 道德教育理論為例加以說明

受到 Kant 的理論影響Kohlberg 在道德發展理論的建構關注在認知能力的

發展上他以道德原則為行為所依循的穩定原則這些原則就像 Kant 所提出的

道德律(moral law)具有客觀性與普遍性通過發展的方法與各種不同道德原

則的層次高低Kohlberg 並將道德發展分為三階六段(蘇永明1996158)

Slote 認為Kohlberg 的道德發展理論主要考慮的是道德認知在道德原則推

理的發展他將道德發展分為三階六段道德發展的最終階段普遍倫理取向

77

(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是個人能經由邏輯思考抽象且普遍化(general)

的原則來判斷行動的對錯兒童要發展出具備能夠思維抽象以及普遍化道德原則

的能力(Noddings amp Slote 2002350 Slote 2010c129)

對於 Slote 來說(2010c129)Kohlberg 的理論更多的關注在於認知發展

而比較缺乏對於道德動機的發展與道德動機起源的解釋Kohlberg(Kohlberg amp

Hersh 197756)雖然提及到同理心可以超越道德規範的認識是一種推動他人

道德行動的可靠動機但對於同理心如何在道德發展及道德教育中發揮作用

Slote 認為 Kohlberg 著墨的不多

貳Hoffman的「誘導式訓練」

Slote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很大程度的借鑒了Hoffman在同理心心理學研究

因此這裡我們有必要先討論 Hoffman 如何善用同理心的特性來培養孩童之道

Hoffman 認為同理心所展現的道德動機與行動需要父母與師長的教導他

用一種稱為「誘導訓練」(discipline induction)或是「誘導法」的方法來培養孩

童的同理心這種方法主要與「訴諸權力」(power-asserting)的方法相對Hoffman

(2000144147)發現在親子關係中以權力結構來訓練孩子很有用是因為在親

子關係中父母在孩童生活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他們可以控制物質上的供給

他們也可以懲罰孩童這種方法利用力量或脅迫的方式來要求孩童遵守道德規

Hoffman(2000151)提出了一種通過孩童具有的同理心能力來引導孩童注

意到自己的行為造成他人的傷害對 Hoffman 而言誘導法要能夠傳遞對孩童行為

的不贊同並且讓孩童知道這種行為是錯的引導必須要達到兩個條件第一個

條件是讓孩子注意到受害者因為他的行為而感到受傷要將這個受傷在孩子面前

凸顯出來激起孩童的同理心第二誘導主要是針對孩童的行為所引起的憂傷

78

或痛苦這種感受給予孩童感受到自己錯誤的傷害他人從而對自己的行為產生

強烈的罪咎感(guilt)

Hoffman 認為(2000157-158)經過多次使用誘導式方法訓練孩童的同理心

孩童會自動連結不好的情感(罪咎感)與傷害行為並通過多次類似事件的連結慢

慢在兒童心中形成「劇本」(Scripts)劇本使孩童紀錄關於經歷與事件情感的連

結而每一次有新的經驗進入劇本也會將相關的細節整合起來此外人們不

只是通過經驗而同理感受到內疚才建成「劇本」Hoffman 認為我們可以通過想

像和思考來預想「劇本」與「劇本」有關的罪咎就連結在一起並可能阻止人

們擁有傷害行為的動機(Hoffman 2000162-163)

同時Hoffman 認為誘導式方法在教育方法上能夠幫助孩童或成人發展同

理心去關懷弱勢群體父母或是師長可以向學生展示文學影視作品來使他們進

入未知群體的情境之中並通過討論與對話的方式激起學生的想像並使他們能

夠對那些處境進行想像

參Slote對於道德教育方法之觀點

Hoffman 的誘導法雖然提供了 Slote 很多在道德教育的靈感但 Slote 認為通

過他在後設倫理學當中的假設道德判斷與同理心之間的關係也會影響學生的道

德判斷這對於學生在道德規範的學習上有重要的影響而這可以更深化的說明

一些 Hoffman 的理論以下針對此來討論

Slote 認為同理心會讓他人的情感或態度如同滲透一般進入我們之中正如

同前面幾個章節所介紹的Slote 與 Hume 同樣認為同理心所接收的情感就像是

傳染病一般由不得我們選擇會不由自主地使我們感受別人的情感(Slote

201515)當孩童的父母在誘導孩童激發他的同理心時也會對那個受害者展現

出一種同理的情感或態度而這種態度或情感通過同理心的滲透作用同樣會讓孩

童捕捉到父母的關懷動機或情感所以一般來說在父母刻意的誘導孩童關懷他

79

人福祉與感受的同時孩童也會因為同理心的滲透感受到父母對於他人的同理

關懷也就是說如果誘導式訓練成功的話孩童也會同時敏感於他人的感受或

福祉不只如此通過其他文學以及影視作品的閱聽也會同樣的讓孩童「感染」

到虛擬角色的態度或情感(Slote 2010c135)

在我們前面的章節中也提到 Slote 認為二階同理心對於同理關懷所產生溫

暖與寒冷的感受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也是我們道德判斷的基礎通過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我們必須通過這種感受才有辦法固定道德語言的使用否

則就如同色盲雖然能夠使用紅色一詞卻從不真正認識紅色一般

Slote 以這個論點來說明同理心除了前面所提到不由自主的滲透反應外它

通過感受到溫暖與寒冷會影響孩童確定道德命令與道德規則的使用也就是當某

人做出一個道德宣稱時他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與情感就會被他人的同理心感受

從而有贊同與反對的反應也因此小孩子也同樣會利用同理心來感受他人在談論

道德時的態度

即便誘導式訓練可以完全不使用任何清楚的道德命令來誘導孩童關懷他人

但如果直接使用道德斷言說他們做錯了則他們會將當時成人的情感與態度作為

固定其道德語言的根據這種由同理所產生的感覺印象(impression)根據 Slote

的說法(Slote 2010c137)即使對於道德語言完全不理解的孩童也能通過同理

心獲得這種印象以經過同理心所產生的感受為基礎孩童會學習更進一步的精

確思考道德詞語也因此對於 Slote 而言對於孩童如何學習道德規範與命令

道德教育者在道德規範和命令時所展現的態度與情感也是道德教育中重要的因

第二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中自主與尊重的啟示

80

前面我們提到了「尊重」與「自主」Slote 認為我們雖然活在關係之中但

我們也要慢慢的發展出自我的選擇與決定Slote 在他的論述裡認為尊重是適當

的同理他人他以具有成功替代症的家長來說明為什麼在這個情況之下家長沒有

尊重孩童雖然 Slote 看似回應了這個問題但仍然有幾個處於模糊地帶的問題

尚未回應對於這些問題的回應將有助於我們對於教育中尊重自主的理解

壹關懷與尊重

在前面我們論述 Slote 對於尊重他人自主的看法主要來源於同理心「一

個尊重他人自主的行為若且唯若這樣的行為是對他人適度展現同理心的行為」

以此 Slote 認為過度投射症的父母並不尊重他的小孩一個冷漠的父母也不算是

尊重他的小孩因為他們都欠缺了適度的同理心

對一個教師而言適度的展現同理心代表著什麼呢在行動上的表現是對於

他人的選擇不加以干涉還是對於對方福祉的關心而欲求對方的利益呢誠然

學生在關係中生活很多時候要做出自己的選擇但如果關係與自我產生了衝突

又應當如何抉擇呢舉例而言在學生選擇大學院校以及未來發展時常常遇到

來自關係的衝突不管是父母的願望還是師長的期待這種時候應該是尊重學

生的自主呢還是因為爸媽認定的選擇較有價值而選擇接受呢這樣的衝突是

否可以用 Slote 的同理心來理解呢如果不干涉而放任孩童自己做選擇師長真

的算是關心小孩嗎我們或許可以先從對於 Slote 的批判說起

Darwall 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2010156)Slote 的同理心與關懷其實並不相

同關懷考量的是他人的善與利益而同理心則是一種辨識他人狀態並尊重他人

的自主選擇不去干涉他人的價值與好惡Darwall 用一個例子來描寫這兩種有

何不同假設你有一個二十幾歲的女兒正打算做一件你覺得不好的事情抽菸

她知道她會有健康上的問題但她現在就是很想抽菸在你全面的考慮下你覺

得抽菸對她來說不好你會關懷自己的女兒希望她停止吸菸因為你考慮到她將

81

來的福祉而你真的覺得不要吸菸對她來說比較好但如果你認為這是她的人生

她應該要過她想過的人生不應該去干涉而要選擇尊重她的自主也就是應該讓

她自己的選擇引領她的人生自己作主或許你會認為給自己的女兒自主是很重

要的即便你可以關懷她的福祉並給她適時的幫助如此Darwall 認為 Slote

所說的同理心是尊重對方的價值與好惡不加以干涉如果是這樣的話Slote

的同理心又是如何產生關懷呢在什麼意義下他算是一種關懷呢

Slote(2010d191)認為對於他人的關懷與尊重是可以互相包容在同理心這

個概念之中我們可以在不干涉對方選擇和決定的情況下為了他福祉的緣故

嘗試去說服或影響他人改變他的想法雖然如此但在現實的情境中確實有時很

複雜難解舉例來說一些機車駕駛很不喜歡戴安全帽即使他們知道那很危險

而在這個國家中每個州對於戴安全帽的規定並不一致所以不意外的會有些人

同意或不同意戴安全帽這樣的規定假設一個兒子不打算騎摩托車戴安全帽他

的母親不贊同他這樣的做法因此他拆掉了他的引擎除非他肯戴安全帽這位

媽媽做錯了嗎她是否不夠尊重他兒子的自主

Slote 認為(2010a120)在典型的自由主義立場中母親的確是做錯了因

為她不應該干涉她兒子做的決定這樣不是一個尊重自主的行為但是如果那個

強迫兒子騎機車要戴安全帽的母親清楚了解她兒子對她干涉的感受滿滿的

失落與憤怒但是她或許仍然覺得應該要強迫兒子戴安全帽或許我們會希望或

假想兒子有一天會感謝他的母親但我們也可以想像到她的兒子堅持自己的立場

母親不能也無法假設他會改變他的想法但是她可能還是堅持自己的立場

Noddings 針對這個問題曾經這樣回答(Slote 2010d191)她認為做為一個母親

還是會繼續地與自己的兒子討論期望有一天她能夠成功說服兒子自己戴上安全

帽但她不會強制的讓兒子戴安全帽以免破壞她與兒子之間的關係

82

不論如何Slote 認為他的尊重並不像 Darwall 說的因為他認為自主不是要

求我們與他人孤立把自己當作與他人不相干的個體Kennifer Nedelsky(198912)

認為當人們自問「人如何能自主」答案絕對不是孤立而是人與人間的關

係(relationship)與家人朋友師長與愛人的關係通過這些關係提供自主

發展的必要支持與引導這樣看來關連並不站在自主的對立面而是構成自主

的先決條件這也是為什麼 Slote 認為人不可能脫離文化與社會的原因

回到尊重與關懷的探討Slote 認為尊重與關懷之間確實存在著一些在實踐

中難以區分開來的因素但通過回應 Darwall 的質疑他說明自己仍然主張應該

關愛他人為他人的福祉著想只是我們不應該過度投射自己的情感從而剝奪

他人的選擇與決定在學生選擇大學院校以及未來發展時尊重學生的自主不代

表不關懷學生的未來福祉但絕對不是以「為了你好」的名義剝奪他人選擇的機

貳尊重他人自主即同理他人的情感

尊重學生是極為重要的概念但尊重一詞並不是冷冰冰的概念根據我們前

面的討論對於他人自主的尊重是來自於我們的同理心是同理心的包容性讓我

們不由自主地去為他人著想為他人的痛苦表示我們的關懷這種由同理心所發

展出的關懷會讓我們同理學生的處境做出行動而不會讓我們不會過度得投入自

我的情感將自己的喜好與偏愛加到別人的身上

Van Manen 曾提到師生關係之間具有一種教育意象也就是教師同時要具有

尊重兒童的現況和可能的蛻變這種教育意象所關心的是兒童成長在內的兒童本

身的好而不是其他外在的目的(例如科學目的商業利益)(19911931)一些

看中比賽的勝利勝過學生身體健康發展的教練將自己的事業發展超過孩童發展

的父母等等皆不算是這種理想教育意象的展現

83

Van Manen 的看法和 Slote 的看法有些類似在過度投射父母的例子裡我

們可以看到對於自我慾望強加於孩童未來發展的可能並不具有教育的意象他

沒有同理孩童所具有的可能性而只是在考慮未來所能圖的好處

同時 Slote 認為的自主是通過成長而日漸成熟也因此這種自主這也就是前

面提到的如同 Baier 所說自我在成為自己以前仍然需要倚靠社會依賴關係

這表示自我的自主性是鑲嵌在社會脈絡之中但不代表我們將自我意識完全的否

定消融於關係中而是在關係中人們漸漸的成長並能夠發展出自我的自主

性這也是 Slote 所認為同理的關懷應該是能夠兼顧關係與自主使得人們能

夠在關係中建立起自我的自主性(Slote 2004294)

84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總結前述針對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教育以及其在同理心概念上之探

究提出討論及其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第一節 結論

壹Slote強調道德判斷需建立在同理心機制的贊同與反對始能幫助對於道德

判斷上對與錯的認識

根據本研究第三章第一節的討論中Slote 主張道德並非是通過道德理性所

認識的對象並認為不僅關懷他人的利他行為的根源是同理心對於他人道德行

為的贊同與反對是來源於同理心機制的溫暖寒冷感受這種對於溫暖與寒冷的

情感能確立道德判斷中「對」與「錯」的指涉是道德認識的必要條件有鑑於

此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同理心這樣的情感機制不僅是我們在道德實踐上有效

的推力亦作為道德判斷中的對與錯認知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貳Slote主張同理心與行為動機的必然聯繫並且能提供我們在道德義務與道

德原則上的支持

Hume 以及 Hutcheson 都同意道德義務與原則本身並不具有引起行為者行

動的自然動力就此而論Slote 強調同理心不僅在實證心理學的研究中能激起

他人道德行為的動機並且同理心的運作與我們道德的義務具有一致性的關係

誠如林建福(20064)所論教育應當把感受的培育視為重要的道德關懷之一

根據這樣的論點研究者認為同理心的培養有助於人們產生幫助他人解除痛苦與

關懷行動的道德動機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略的情感機制

參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Slote贊同 Hoffman的主張強調教師需要注意同理

心的特性以「誘導式訓練」作為教育的方法

86

Slote 肯定 Hoffman 的實證研究並認為「誘導式訓練」這種道德教育方法

能夠善用同理心的運作並使學生更深刻的認識道德同時 Slote 也認為同理心所

具有的不由自主特性將使學生不由自主地以同理心感受教育者在道德判斷時所

產生的態度就此而論教育工作者須注重同理心的特性並善用「誘導式規訓」

教育方法

肆在師生關係上Slote強調適當的同理心機制與尊重自主的相關強調尊重

學生自主的情感基礎

Slote 強調尊重自主的觀點在於尊重對方的選擇與意見同理關懷雖然同樣

注重道德實踐者在脈絡關係中做出選擇的基本假設因而對於關係中的選擇有

干涉的可能但在成熟的同理心機制運作上一個尊重他人的行為者並不會過度

的將自我情感消融於被同理的對象而成為他人以此論之尊重他人的自主與同

理他人的情感具有同樣的意涵

第二節 建議

壹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主要針對 Slote 的兩本著作《道德情感主義》以及《關懷倫理及同理

心》兩本書作為主要文本由於研究者的能力限制尚未能補全其所有關於同理

心的相關論述也未能針對其發展之德行知識論做深入的探討也因此後續研

究可針對《教育與人性的價值》第四章「情感主義的理性教育」並輔以《從啟

蒙到接受性-重新思考我們的價值》一書以探究同理心在德行知識論的相關論

述以完善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的內涵

貳有關同理心以及教育的實證資料研究

Slote 雖然常使用心理學素材作為其論證的重點但其理論的假設與研究取

徑仍然是以在哲學探討為主根據前面章節對於 Slote 的探究可以發現二階同

87

理心的感受及其運作機制仍然需要更多實證心理學的研究來佐證另外本研究

也主要偏重於哲學理論的探究對於教育實務現場的狀況或許無法直接做出回應

因此有關教育的實徵研究以及實務面向的討論也可以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88

8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方(2011)語言哲學台北市三民

王楷(譯)(2011)Michael Slote著情感主義德行倫理學 一種當代的進路道

德與文明2011(2)28-35

朱為民(20171月)從高中生扮演納粹黨談同理心的培養康健雜誌取自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2024

李家蓮(2015)論斯洛特對哈奇森rdquo道德感官rdquo的rdquo復興rdquo湖北大學學報42(6)

38-43

何享憫(2010)應用繪本實施國民小學「同理心」品格教育教學之研究新竹

縣教育研究集刊1071-108

何瑞玲(20105月)首例逼印勞吃豬肉雇主被起訴自由時報取自http

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394455

李奉儒(2014)教育哲學研究之詮釋學方法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

育哲學方法論(pp45-75)台北市 學富

沈睦庭(2013)德行倫理學觀點下的儒家倫理研究 以Michael Slote與孟子為

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台北市

林人芳(201612月 )校慶扮希特勒惹以德抗議 外交部籲國人應有同理心

今日新聞取自httpwwwnownewscomn201612262258270

林火旺(2009)基本倫理學台北市三民

林逢祺(2010)教育規準論(二版)台北市五南

林建福(2006)德行情緒與道德教育台北市學富

林建福(2009a) 同情道德與道德教育的哲學探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4)

1-26

90

林建福(2009b)德行取向的道德教育- 從亞里斯多德康德與彌爾的德行思想

到當代品格教育台北市學富

林正弘(2002)道德感覺的理論載於Robert Audi主編 劍橋哲學辭典795-796

台北市貓頭鷹出版

林雅萍(2016)對自主的再思考 關係取向應用倫理評論6137-57

吳秀瑾(2005)依靠與平等 論 Kittay 愛的勞動女學學誌 婦女與性別研究

19157-183

洪哲政(201612月)中學生全班動員變裝納粹 以色列強烈失望與譴責聯

合報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12189330

洪漢鼎(2014)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品安(20105月)印尼家務工被逼吃豬肉勞團勞雇不對等 難維文化尊

重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2104

陳真(2013)論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義哲學研究1102-110

陳豐偉張家銘(譯)(2005)Arthur P Ciaramicoki amp Katherine Ketcham著同

理心的力量(The Power of Empathy)台北市麥田出版

黄彦华(2013)斯洛特的道德情感論及其當代的德育意義哲學百家12

128-130

黃藿(2000)德行倫理學的復興與當代道德教育哲學與文化 27(6)

522-531

郭世平(2010)同感與道德話語哲學與文化41(3)153-168

張雪珠(2003)哈澈遜的道德感倫理學與康德早期的倫理學輔仁大學哲學論

集36103-132

葉丙成(201612月)葉丙成納粹事件的反思無感比無知更可怕天下雜

誌 獨 立 評 論 天 下 取 自 http

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15article5159

91

賈馥茗陳寶山黃漢昌游振鵬吳美瑤(譯)(2013)Immanuel Kant著

康德論教育台北市五南

楊深坑(1988)理論詮釋與實踐-教育學方法論論文集(甲輯)台北師大

書苑

楊韶剛萬明(譯)(2002)Martin L Hoffman著移情與道德發展 關愛和公

正的內涵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蔡佩容(2014)國小二年級生命教育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幼兒教育研究6

30-52

劉斐玟朱瑞玲(2014)導論載於劉斐玟朱瑞玲主編 同理心情感與互

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頁1-18)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

簡成熙(2000)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的辯論女性倫理學的積極意義教育資

料集刊25118-211

簡茂發單文經(1995)從心理學的觀點論現代倫理道德教育之道收於財團

法人弘揚社會道德文教基金會主編現代倫理道德的理論與實踐111-131

台北財團法人弘揚社會道德文教基金會

蘇永明(1996)郭爾堡的道德認知發展論評析教育研究所集刊37155-170

92

貳外文部分

Baier A (1985) Postures of the Mind Essays on Mind and Morals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aier A (2010) Is Empathy All We Need Abstracta 6(2) 28-41

Batson C D (2011) Altruism in Human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tson C D Duncan B D Buckley T amp Birch K (1981) Is Empathic Emotion

a Source of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0(2) 290-302

Blum L A (1988) Gilligan and Kohlberg Implications for Moral

Theory Ethics 98(3) 472-491

Darwall S (1998) Empathy Sympathy Care Philosophical Studies 89(2) 261-282

Darwall S (2002) Welfare and Rational Care Oxford U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arwall S (2010) Sentiment Care and Respect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53-162

Drsquoarms J (2011) Empathy Approaval and Disapproval in Moral Sentimentalism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1) 134-140

Eisenberg N amp Mussen P H (1989)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gley C R (2002) Compassion Fatigue Psychotherapistsrsquo Chronic Lack of Self

Care Psychotherapy in Practice 58(11) 1433-1441

Foot P (1967) The Problem of Abortion and Doctrine of the Double Effect Oxford

Review 5 5-15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93

Haste H (1996) Communitarianism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Morality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5(1) 47-56

Hoffman M L(2000)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me D (1978)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L A Selby-Bigge Ed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39)

Hutcheson F (1995) A System of Moral Philosophy 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

Jahoda G (2005) Theodor Lipps and the Shift from ldquoSympathyrdquo to ldquoEmpathyrdquo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41(2) 151-163

Kant I (1987) Fund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 (T K Abbott

trans)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85)

Kennedy J M (1987 October ) Jessica Makes It to Safety--After 58 12 Hours Los

Angeles Times from

httparticleslatimescom1987-10-17newsmn-3702_1_jessica-mcclure

Kohlberg L amp Hersh R H (1977) Moral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the theory

Theory into practice 16(2) 53-59

Kripke S A (1980) Naming and Necessity Campridge MA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Mackenzie C amp Stoljar N (2000) Relational Autonomy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Automony Agency and the Social Self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delsky J (1989) Reconceiving Autonomy Sources Thoughts and Possibilities

Yale JL amp Feminism 1(5) 7-36

Noddings N(1984) Caring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94

Noddings N amp Slote M(2002) Changing notions of the moral and of moral

education In Nigel Blake Paul Smeyers Richard Smith and Paul Standish(eds)

The blackwell guide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pp 341-354)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Noddings N (2010) Complexity in Caring and Empathy Abstracta 6(2) 6-12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01) Retrieved December 25 2015 from

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empathy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01) Retrieved December 25 2015 from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sympathy

Peters R S (2015) Ethics and Education (Routledge Revivals) New York NY

Routledge

Ryle G (1972) Can Virtue be Taught in R F Dearden P H Hirst and R S Peters

(eds)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ason LondonUK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434-447

Scheler M (1954) The nature of sympathy (P Heath Trans) London UK RKP

Slote M (2001) Morals from Motive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lote M (2004) Autonomy and Empathy Soci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Foundation

21293-309

Slote M (2007) The Ethics of Care and Empathy New York NY Routledge

Slote M (2010a) Moral Sentimentalism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lote M (2010b) Caring Empathy and Moral Education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

101093oxfordhb97801953128810030013

Slote M (2010c) Sentimentalist Mo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25-143

95

Slote M (2010d) Reply to Noddings Darwall Wren and Fullinwider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87

Slote M (2011) Reply to Justin DArms and Lori Watson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 148-155

Slote M (2015) Saucers of Muds Why Sympathy and Altruism Require Empathy

Ethica amp Politica 17 12-26

Smith A (1793)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

Spinoza B D (1927) Ethic(WH White tran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year 1677)

Stueber R S (2011) Moral Approval and The Dimensions of Empathy Comments

on Michael Slotersquos Moral Sentimentalism Analytic Philosophy 52(4) 328-336

Stevenson C L (1937) The Emotive Meaning of Ethical Terms Mind 46(181)

14-31

Stocker M (1976) The Schizophrenia of Modern Ethical Theorie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73(14) 453-466

Van Manan (1991) The Tact of Teaching The Meaning of Pedagogical

thoughtfulnes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Watson L (2011) Comments on Michael Slotersquos Moral Sentimentalism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 142-147

Wispeacute L (1986)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ympathy and Empathy To call forth a

concept a word is meed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2)

314-321

Wispeacute L (1987)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Empathy In N Eisenberg amp J

Strayer(Eds) Empathy and Its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7-37

Page 4: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iii

Abstract

The present thesis is intended to present a scrutiny of Michael Slotersquos

concept of empathy offered in the field of moral sentimentalism and

specifically focuses on the implications with regard to moral education

The argumentation consists of four parts

(1)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mpathy from

contemporary definition to its historical context

(2) an examination of Slotersquos concept of empathy in his moral

sentimentalism

(3) critiques of Slotersquos moral sentimentalism and his reply and

(4) implications for moral education

In Slotersquos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alism moral approval and

disapproval are based upon the mechanism of empathy and the way they

enter into moral judgments This approach helps broaden the

understanding of moral right wrong Empathy as Slote argues plays a

greater part in motivating moral agent than reason does and moral

sentimentalism is therefore more an explanatory theory than rational

deontology Slote agrees with the teaching method of ldquoinductionrdquo

proposed by Hoffman another leading figure of empathy and moral

education Compiling Slotersquos concept of empathy with the ideas of

respect and autonomy in his later reply to critiques the thesis presents a

teacher-student relation based on empathy where studentrsquos autonomy is

respected by teacher

Keywords Michael Slote moral sentimentalism empathy moral

education

iv

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14

第二章 同理心的內涵 17

第一節 empathy與 sympathy之概念比較 18

第二節 M Slote所論同理心之哲學與心理學脈絡 28

第三章 M Slote道德情感主義探究 39

第一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後設層次 40

第二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規範層次 49

第三節 對於 Slote的批判與回應 65

第四章 以同理心為基礎的道德教育 75

第一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方法之啟示 76

第二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中自主與尊重的啟示 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86

參考文獻 89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總共分為三節第一節將說明本研究為何以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

(empathy)概念以及其對道德教育的蘊義作為研究主題並且同時介紹本研究

之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二節將說明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第三節將說明本研究

的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一同理心的重要-一個新聞事件的提醒

105 年 12 月 24 日發生一件新聞新竹光復中學舉辦以歷史人物變裝為主題

的校慶活動有一班男女學生複製納粹德國武裝親衛隊制服舉著納粹德國旗幟

軍徽遊行以紙箱自製一輛德軍虎式戰車模型模仿親衛隊受校對於這樣的事

件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上午發出聲明「前總統馬英九去年才剛參加

國際大屠殺紀念日但才過了 1 年新竹光復中學就出現這樣的活動」該對此

事表達強烈失望與譴責(洪哲政2016)我國外交部也呼籲國人應具有同理心

正視象徵蔑視人權與壓迫所代表的納粹標誌(林人芳2016)

這件事情的發生引起了很大的討論有論者開始重視歷史教育的問題認為

如果我們的歷史教育只教授認知性的知識是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納粹象徵什麼

樣的意義學生只是為了考試而吸收歷史事實或歷史知識沒有感受該歷史事件

當中猶太人的苦難這種對歷史事件的無感是教育上重大的缺失(葉丙成2016)

也有人將重點放在「同理心」上尤其是「培養同理心」這個道德教育的議題上

朱為民以自身在德國參觀集中營時德國學生厭煩的反應來說明缺乏同理心的

培養使得學生並未深刻認識到事件所帶來的意義對受迫者痛苦的理解以及對這

樣歷史事件的警惕(朱為民2017)

2

研究者同樣也有在歷史教育上很大的震撼對於 228 事件白色恐怖時期

研究者在學校的學習中並沒有特別理解它的重要性只記得事件年代歷史的起

因以及所發生的歷史影響因為這些是考試中必定會出的題目參觀 228 公園以

及邀請歷史專家所講解的歷史也只是歷史課本的註腳甚至覺得一再提起同樣的

事件著實令人煩悶直到實際看到了紀錄片以及受害者的親口敘述時才感受到那

種落差才驚覺這是一起攸關許多台灣人生命的大事件白色恐怖時期甚至是與

祖父母有關的時代思想到祖父母的提心吊膽研究者才發現我們並沒有真正

感同身受而只是把它記下來不站在那些受害者的角度感受不能理解他們在

228 事件所受到的傷痛也不能理解這個歷史事件對台灣整體有多大的影響

研究者認為這中間的落差是因為我們沒有同理歷史人物的感受以至於我

們輕看了那些重大的事件在《同理心的力量》一書中作者 Arthur P Ciaramicoki

和 Katherine Ketcham 便認為同理心讓我們可以更敏銳地察覺他人的思想與感

覺 (陳豐偉張家銘200522)同理心也能使人超越自我的限制而以別人

的心境看事情(簡茂發單文經1995111)若我們缺乏這樣的視角就會出

現這樣的落差譬如在這起新聞事件中若我們沒有對這段歷史受害者的同理心

我們很容易就做出了看似無害但實際上是傷害他人的行為更進一步說若我

們沒有對他人的同理心的話我們也有可能在看似無害的行為中傷害對方前一

陣子台灣也曾發生雇主逼迫印尼移工吃豬肉的新聞(何瑞玲2010陳品安

2010)對於穆斯林來說吃豬肉的沉重罪惡感就像是吃素的出家人吃葷一樣嚴

重有些雇主雖然知道這些事實但卻仍以「入境隨俗」來要求那些移工吃豬肉

無視他人因為違反信仰而產生的難受與痛苦或許也是同理心不足所產生的負面

案例

前面所提到同理心這種「以他人觀點看待世界」的特性受到不少心理學家

以實證的研究加以證明其中C Daniel Batson 認為能夠做出「為他人提供福

利(welfare)」的利他行為(Altruistic behavior)是由同理心驅使而為(Batson

3

2011 Eisenberg amp Mussen 1989)他著名的「同理利他假設」1企圖以實證

科學的方式證明同理心是利他行為的動機擁有同理心會讓人更想要幫助他人

它能幫助打破人與人之間的藩籬Martin L Hoffman的研究《同理心與道德發展

關愛和公正的內涵》(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Caring

and Justice)(楊韶剛萬明2002Hoffman 2000)一書在實證研究上說明同

理心與道德發展的關係通過對於同理心的陶冶將有助於孩童的親社會傾向與

道德發展在台灣的行動研究中也有學者致力於以故事繪本的課程來培養孩

童的同理心讓孩童能夠養成「體諒他人」的品德(何享憫2010蔡佩容2014)

這些都凸顯出同理心在道德教育領域中的重要性

故研究者認為同理心在使人感受他人的苦樂在實踐道德上有它重要的位

置本研究以同理心為探究的主題期盼通過探究同理心而能對道德教育有所啟

示包含如何培養學生的同理心使他們能夠更敏銳的覺知他人的情感並產生助人

行為這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二同理心與倫理學的探究-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特點

在倫理學領域的主流思潮中理性的功能被高度的重視從 Plato 開始到

Immanuel Kant他們強調理性在道德領域中的地位Plato 說有德的人乃是靈魂

中的慾望聽從理性的指揮Aristotle 在他的論著中說道人之所以為人乃是因為

他是理性的動物真正的道德行為乃是有實踐智慧者會從事的事情實踐智慧是

一種理智的德行(林火旺2009197) Kant 在其著作《道德形上學底基礎》

認為人應當尊重身為理性的存有者(rational beings) 的他人所擁有的基本尊嚴

(dignity)應該始終把自己和他人當作目的自身而絕不是僅把他人當作工具

(林建福2009b119Kant 198756Slote 2010a108)人是自我立法者法

1 Batson(2011 11)假定同理的關懷(empathic concern)或同理心創造利他的動機同理心除

了會引出以他人為重心的情緒(other-oriented emotion)通過同理心也能夠覺察到他人福利的需

要進而能夠做出有利於他人的行動也因此在 Batson 的看法中我們每日生活所體驗到的同

理心有兩個必要條件(1)覺察他人的需要以及(2)珍視他人的福利(2011 33 )

4

是自我以理性存有者的身分頒給自己的通過這種自我立法人控制自我的情感

自我好惡傾向等影響行動的事物從而以克制情緒的激動支配熱情以達到自主

(autonomy)(Kant 1987 56-57)

Kant 在《論教育》中提到教育要使學生知曉了解行動的原則及其與義

務觀念的關係(賈馥茗陳寶山黃漢昌游振鵬 amp 吳美瑤201397)Kant

的道德理論對日後的道德研究者也起了很大的影響著名的道德認知發展論學者

Lawrence Kohlberg 深受 Kant 理論的影響重視道德的認知發展並通過實證的

心理學研究確立道德發展的三階六段論(蘇永明1996157-158)

Kohlberg 的理論影響甚廣他的理論主導道德發展這個研究主題約三十年

期間也有許多豐碩的成果但他主要將焦點關注在理性的探究上(Haste 199649)

這使得情感與情緒沒有在他的論述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Gilbert Ryle(197252)曾以百貨公司做為比喻說明將理性作為道德生活

的全部是件荒謬的事情沒有人會把百貨公司的其中一個部門當作百貨公司的全

部因為百貨公司是由許多的部門所構成的集合體同樣的如果我們只把理智作

為道德生活的全部也是件荒謬的事情我們也同時應該關注情感或感受對我們道

德生活的影響

在近代的倫理學發展中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價值慢慢地被學者重視Slote

並不是第一位強調情感在道德生活中重要地位的思想家但他的研究卻在諸多道

德理論當中有獨特的見解使研究者有探究其道德情感主義( moral

sentimentalism)之動機以下試舉幾點以作為本論文研究動機之說明

(一) 追尋 18 世紀英國感理論2

2 根據劍橋哲學辭典(林正弘2002795-796)道德感覺理論(moral sense theory)指流行於 18

世紀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的一種道德理論其代表人物為 Shaftesbury ⅢFrancis Hucheson

David HumeAdam Smith他們主要認為道德情感 (Moral sentiment)是道德判斷和道德動機

的來源其理論主要根源於反對道德上的理性主義道德理性主義者主張我們通過理性來了解道

德道德如同數學一般是能夠通過理性來理解而情感主義學者反對這樣的觀點

5

自 G E M Anscombe 著名的文章《現代道德哲學》(Modern Moral Philosophy)

開始許多德行倫理學家開始批判自 17 世紀啟蒙運動以來的義務論(deontology)

與效益論(utiltarianism)以學者 Michael Stocker 為例他曾在其文中說了一個

故事(1976462)來做為批判現代哲學體系(尤其是循著 Kant 的義務論以及 John

Mill 的效益論等理論發展)推崇「義務」和「規則」會產生的詭譎現象 史密

斯專程從遠方來探訪重病在床的你你謝謝他的熱心和善意但他卻告訴你他

這麼做僅是為了他在道德上的義務你以為他這麼說只是一個謙虛的回應但隨

著你們之間的談話越頻繁你越來越發現他說的是真的他真的不是為了朋友

的緣故來探訪你而只是為了道德上的義務來探訪你Stocker 透過這個例子說

明他的立場這種強調理性規則義務的道德理論會使我們失去美好生活使我

們為了愛或友情的動機與行為的理由分裂開來Stocker 的例子與當代德行復甦

運動的學者一樣是為了召喚我們去重視德行(virtues)在道德生活中的優位

而非責任(duty)與義務(obligation)(黃藿2000525)

在這段德行復甦期間的學者 AnscombeAlasdair MacIntyreRosalind

Hursthouse 皆以追尋 Aristotle 的理論為主Slote 則是以追尋並修正 18 世紀英國

情感主義的路徑尤其以 Hume 的同情理論為其主要的理論開展與強調 Aristotle

理論的論者不同Slote 認為 Aristotle 的路徑強調了以「幸福」做為人的至高追

求使得行動者是以幸福為目的而行善(Slote 200110)這樣的論點將難逃目

的論的色彩Slote 本人想要建立的是更純粹(pure)基於行動者(agent-based)

的德行倫理學形式這樣的倫理學形式特別強調自身的品格傾向動機等內在

素質(inner traits)(沈睦庭2013)因此 Slote 開始轉向對 Hume 理論的探究

根據他們的主張一個人通過回憶(或觀察)他人的某些特質所感覺到的快樂或痛苦分

別表示這一特質的善或惡我們之所以能夠感覺到這些特質的原因在於我們擁有道德知覺

(perceptions)正如同我們看見紅色的蘋果聽見尖銳的噪音一般只是對於道德的所產生的

知覺並非像外在感官一般我們感覺到的道德觀念是一種內在感覺人們通過觀察形成觀念通

過對這些觀念的反省我們從而得到了道德觀念在中文的翻譯上moral sense 被翻為「道德感

覺」「道德感」本研究主要以「道德感」為翻譯

6

對於 Hume 來說他認為道德是情感而非理性的事物在 Hume 的論證裡

理性只能進行「抽象關係的證明」(數學)和「經驗事物間的因果關係推論」

(Hume1978413-414)不僅無法給予我們實踐道德的動力(inert)也沒辦法

判斷道德的善惡他以故意殺人的例子來說明他的想法(Hume1978468-469)

「我們是否能從一個故意殺人的例子中找到一個事實(fact)叫作「惡行」(vice)」

Hume 認為當我們考察一個故意殺人的事件時我們只能找到行動者的激情

動機意願和想法這樣的事實這些事實不能告訴我們這個行為到底是不是惡行

只有在回到我們的內心因著愉悅所產生的「贊同」(approval)與不安所產生的

「反對」(disapproval)才能告訴我們是非善惡這些是理性無法作為道德基礎

的原因正是如此同情心在 Hume 的倫理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為人之所以

會做出有利於社會整體或對個人的品格或行為表示贊成或反對皆來源於此

因為有同情心我們可以覺察到他人心理的狀態當他人痛苦時我們可以感同

身受

因此對 Hume 來說培養同情心是道德教育的基礎然而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

的同情心對親近者有直接聯繫關係的人會有強烈的反應對歷史較近的事件

較有感對較親近與自己相同的人較能同情(Hume 1978318)這種對親近

者立即的(immediate)同情有偏私的性質是我們要避免的以免使得失去公

正因此 Hume 認為經過反省(reflection)的同情才能使人不帶偏見的關懷公

共議題(Hume1978 437-438 amp 604)

Slote 認為(200713)Hume 以同情心為主的情感理論除了缺乏了現代對同

理心心理學的實證研究也受到其他學者的攻擊(2010a32)例如 Smith 就認

為如果情感上的愉悅或痛苦是我們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那麼非生命的事物

將同樣進入道德討論的範疇中(Smith1793264)比方說颶風摧毀了許多無辜

人民的家庭與產業我們心中對颶風產生的破壞有著痛苦和不安通過前面的說

法我們可以說颶風不道德嗎 有鑑於此在 Slote 的研究中他除了通過現代

7

心理學的實證補足 Hume 理論當中需要實證研究的主張也修補 Hume 使用同情

心建立道德理論所遇到的困難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特殊之處在於他企圖通過改良 Hume 倫理學並借鑒

Saul A Kripke 的固定指涉(reference-fixing)3(2010a57)使他的道德情感主

義能得到一個形上學的先驗(a priori)基礎對於相關的論證研究者將在第三

章的第二節中會細部的處理

(二) 對於關懷倫理學的補充

在近代的倫理學領域探究中對於他者的感同身受進而幫助他者在關懷倫

理學以關懷為立論的理論中得到重現受到學界很大的迴響與討論也引發許多

學者對關懷倫理學理路的研究Carol Gilligan 首先在她的著作《不同的聲音》

(1982)(In a Different Voice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rsquos Development)裡

提出了她的觀點她認為男性和女性在道德發展上有所不同Kohlberg 在道德發

展上著重以普遍原則來做形式邏輯的推論可謂是「正義-權利導向的倫理學」

這反映了男性的認知而女性則不然女性在認知道德上注重情境的通盤考量

希望以關懷和無傷他人為優先(簡成熙2000187)

通過 Gilligan 以女性道德經驗為基礎所建構的道德倫理學Nel Noddings 延

續了她的論點並在她的著作中大力的批判過去的理性主義倫理學家他們希望

像處理數學一般期望能夠找到倫理學的抽象形式或原則並以這樣的原則進行

辯證以探討道德他不認同這樣的倫理學探究方法倫理學不是一種抽象的原則

3 Kripke 的語意固定指涉理論是一種處理語言哲學領域中解釋專有名詞與指涉之關係的問題其

著作《命名與必然性》(Naming and Necessity)特別針對此一問題進行處理粗略地來說Kripke

反對 F L G FregeB A W Russell 等人將專有名詞視為描述詞的理論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

專有名詞指得是一個嚴格指稱詞專有名詞不能被認為是與描述詞相同的意義(王文方2011

63-65)在第三章的第一節中本研究會更深入的介紹 Kripke 的理論

8

探討而是一種透過對關係的關懷(care)而開始引 Noddings4自己的話來說

(198424)

關懷意味著走出自己的個人框架(personal frame)而進入別人的框架當

我們關懷時我們參考別人的思考角度他的客觀需要以及他對我們的期望

我們的注意力全神貫注在被關懷者的身上而不是我們自己

這樣的關懷顯示對他人的同感一個能夠關懷的道德實踐者不是假想自己站在

他人的立場以理性來分析他所可能產生的反應行為情緒而是要從實際的

情境中盡可能地以他人的角度來體會他人的感受並做出回應Noddings 認為

這種現象包含兩個方面其一叫做「全神貫注」(engrossment)這是一種專注於

接受他人將他人納入自己與他人一起看和一起感覺的現象(198430)

Noddings 認為這種專注使得專注的主體雖然看和聽到事情卻像是從他人那裏

將他的聽和看借給專注主體其二通過動機轉換(motivational displacement)-

關懷者將自己的動機能量開始流向被關懷者的需求(Noddings 2002)使得他能

夠對被關懷者做出行動Noddings(198431)以母子的例子為例她認為一個

母親對於孩子就有著這種天然的關懷一個母親不會嘗試「穿小孩的尿布」後來

考慮小孩子到底發生什麼事情當小孩子開始哭的時候母親意識到孩童的不舒

服而以感覺的交流來進一步觀察孩童嘗試身體接觸孩童嘗試和孩童說說話

Noddings 以這種自然的關懷來向我們說明人類的關懷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

4 Noddings 曾在她的論著中提到(1984 30)她不認為自己在這裡所談到的「全神貫注」與「動

機轉換」是指「同理心」原因是因為同理心一詞具有投射(projective)的意義也就是假想自

己在他人的情境下會有的反應並將這樣的情感投射在他人身上但在 Slote 的看法中投射意

義的同理心只是同理心的一種這種同理心之所以令人質疑是因為他過於強調以理性的方式設身

處地去為對方設想在這種方法裡人似乎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要同理他人的感受Slote 認為在

Hoffman 的研究中關聯式同理心(associative empathy)的研究顯示同理心的自發性- 對於他人

的情感我們會無意識不由自主的同理他人這樣的觀點便有別於 AristotleKantMill 等強

調理性在道德地位的立論者(陳真2013103)並且 Slote 同樣認為同理心具有接受性

(Receptivity) 一個人的情緒能夠注入到另一個人身上或者一個人的情緒能夠以一種類似感

染的方式從一個人的擴展至另一個人(王楷201130)Slote 曾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 Noddings

也同意同理心在這個意義上的重要性 (Slote 2010a 16 17)

9

如果我們仍然想要以理智追求抽象的道德原則來作為我們的指導的話呢

Noddings 告訴我們原則雖然使我們能夠對道德給出指導但若涉及原則間的

衝突它就無法準確無誤地指導我們在那樣的衝突下我們不應輕易的把這樣

複雜的具體事件化約成某條簡單恆定不變的原則例如不應去竊取他人的財

物這樣一項原則碰上了飢餓的人或朋友的生存我們不應該簡單地躲在某個原

則後(不可偷竊生存權)而是在認真的考慮他者的需求後給予真實的回應

(Noddings19841656)

關懷倫理學同樣的在回應所謂道德判斷上的「對」與「錯」給予了不同於

道德理性主義的解釋一方面Noddings 並不贊同情緒論(emotivist)學者 Alfred

Jules Ayer 那樣將道德判斷認為只是一種表達情緒的方式因為當我們在做出道

德判斷的時候不僅是一種「好耶」的情緒表達我們不是只有對所有東西都

只表達一種主觀的感受我們會對特定的道德內容表達一種承諾比方說傷害他

人若一個人能夠感受到傷害他人本身會帶來他人的痛苦他便會知道這是錯誤

的行為在 Ayer 的分析裡面我們只是在表示一種情緒意義而這是 Noddings

不贊同的看法(Noddings 198492)

另一方面她也拒絕以理性主義的方式論證道德判斷中的對與錯首先當我

們以原則來判斷「偷竊是錯的」似乎就沒有考量到其他實際的因素對於一個

關懷倫理學者來說偷竊幾乎是錯的但在還未知道他偷竊的原因之前她不會

輕易的下道德判斷再者以道德判斷以及道德陳述來論證道德行為將會使人

遠離具體的事實原因是我們正在企圖使用語言和理性來討論道德行為而

Noddings 認為這會使我們疏於感覺去追求一個簡單而抽象的道德善(Noddings

1987 9395)

但拒絕為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的論證卻無法幫助我們了解道德情感與道德

判斷之間的關係一方面依照 Noddings 的觀點我們需要考慮個別的實際狀況

10

根據我們關懷的能力來做出判斷但另一方面我們日常生活中認為的道德判斷

應當具有一些特性舉例而言縱使我們認為「殺人是錯的」一句話不是通過

理性的規定大家就突然地能夠遵守了根據關懷倫理學的想法一個規則需要

有情感作為其推動的動機但如果我們把判斷至於每一個個別的關懷經驗的話

我們又要經驗多少次關懷經驗才能「確立」「把握」住道德行為的對與錯呢我

們能否在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之間找到一個橋樑來描述它們之間的關係呢

總的來說Slote 同意 Noddings 的論點並認為 Noddings 重申了情感在道德

中的地位且情感作為一種必要條件是我們在實際的道德生活中不可缺乏的尤

其像是「全神貫注」這樣感同身受的情緒性機制但 Slote 認為關懷同理心本

身就能夠回應我們所遇到的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之間所產生的鴻溝呢為要能回

應這一點Slote 認為除了要能使用同理心的概念以外也要處理後設倫理學

(meta-ethic) 對道德語意的分析(Slote 2010a4)Slote 認為通過對同理

心的分析與英國道德感理論的論述能夠解決關懷倫理學在這方面所受到的限制

通過 Slote 的考察正義倫理中的重要概念是能夠在他所建構的情感主義下得到

解釋

三國內對於 Slote 道德教育相關的文獻甚少

Slote 對於道德理論探究有其特殊性但國內對其理論的探究甚少在「中

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中僅有一篇屬於哲學領域的文章5在「全國博碩

士論文網」中也僅有一篇論述其哲學的文章6對岸研究 Slote 的著述雖然較多

但多數哲學領域的探究為主僅有一篇論及教育的文章7由上述可知Slote 的

思想未受到應有的注目較多的討論也集中在哲學領域的探究在教育領域中

5 郭世平(2010)同感與道德話語哲學與文化41(3)153-168

6 沈睦庭(2013)德行倫理學觀點下的儒家倫理研究 以 Michael Slote 與孟子為主國立政治

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7 黄彦华(2013)斯洛特的道德情感論及其當代的德育意義哲學百家12128-130

11

Slote 的思想仍待開發與擴展這也是本研究以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理論對道德

教育為啟示的研究動機之一

貳研究目的

Slote 在他的著作中所建立的倫理學系統雖然是對前人的修正與補強但他

的論點仍然具有獨創性和特殊性本文試圖以哲學家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及其

對道德教育的啟示為研究主題特別是他對於同理心的見解主要的目的如下

一釐清同理心之字源與字根及其概念

在處理 Slote 的理論前本研究首要處理同理心之字源與字根及其概念以

去除同理心在論述中的可能的歧異性尤其 Slote 在研究中大量引用 Hume 的論

證因此有必要針對當代的同理心以及過去英國道德感理論的同情心概念進行概

念意義上的分析另外由於 Slote 在其論證中亦使用心理學對於同理心的實證研

究因此本文也將其與同理心在實證研究上的定義納入概念分析的理解中

二理解與分析 Slote以同理心所開展之道德情感理論

完整理解 Slote 如何通過 empathy 做為道德基礎發展出道德情感主義的理

論在這裡前部分研究者將完整呈現 Slote 在道德語言上的澄清以及在道德規

範意義上如何以情感主義的方式回應道德理性主義者同時也回應關懷倫理無法

處理的道德規範問題

三介紹 Slote道德情主義所遇到的批判與 Slote的回應

統整 Slote 立論所遇到的批判與理論困難Slote 曾撰文回應對於評論其理論

的文章分別是 NoddingsDrsquoarmsWatsonBaier 等學者本研究將介紹他們

對 Slote 論點的批判以及 Slote 對於這些論點的回答

四探究 Slote的道德情感主義同理心論述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12

在完善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後將處理其對於道德教育的啟示最後本文

將從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同理心的論述與道德教育之觀點尋求對於道德教育的啟

參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 釐清同理心之字源字根及其概念

二 Slote 如何以同理心的作為情感主義道德理論的基礎

三 Slote 所受到的理論困難與批判為何

四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理論同理心論述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及問題旨在探討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的同理心論

述並以他在理論上的討論作為探討道德教育的參考本研究採用「概念分析法」

以及「詮釋學方法」兩種方法以下分別論述本論文的兩種研究方法及其適用的

範圍

壹概念分析法

教育哲學家Richard S Peters以及 Paul Hirst為首的教育哲學家們以一種名為

概念分析的方法來做為理論的研究開創了所謂倫敦路線(London Line)的哲

學研究進路哲學家 Peters 和 Hirst 所言之概念分析是從大眾語言中探詢使用

概念的「必要條件」也就是一詞語概念的核心使用法大眾語言作為一種會隨

時空不斷改變其使用方法的概念在人文科學中難以窮盡所有的使用意義但語

言概念本身有它在使用中的核心用法並把無關或者邊陲的用法去除掉以達到

理論推論的目的這也是哲學家 Socrates 在與他人討論哲學時最常詢問的兩個問

13

題 「你是什麼意思」(What do you mean)以及「你如何知道的 」(How do

you know)孔子也曾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說得正是在探究前必須以嚴謹

的方法將語言的意義定義明確(林逢祺20103-4)

本研究以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基礎同理心為探究的重心Slote 作為以探究

並修正英國道德感理論傳統的哲學家其同理心之概念以及理論取經於此因此

本研究首先以概念分析法探求英國道德感理論對同理心概念的使用並釐清同理

心與其相近字詞同情心的不同

本研究主要在第二章第一節「同理心之字源及其字根」釐清同理心的定義

另外 Slote 也極為重視當代心理學的研究作為對傳統的補充因此本研究也將

會把心理學家 Hoffman 的同理心概念以及實驗研究一併納入討論以對其同理心

的概念內涵有更深入的探究

貳詮釋學方法

詮釋學方法希臘文 Hermeneutike其詞根主要來自於希臘神話中的信使神

Hermes作為傳達神諭的使者他有兩個必要的工作一個主要的工作是理解

諸神所要傳達的信息第二個工作是將信息傳達給凡人因為人和神的語言不同

Hermes 在傳達信息時必須要翻譯信息使人能夠理解信使神的工作正回應了

詮釋學這個方法的最基本的意義- 通過理解和解釋把一種意義關係從一個陌生

的世界轉換到我們自己所熟悉的世界(洪漢鼎20142)

本文採取溫和(moderate)詮釋學的觀點研究者認為沒有方法可以保證我

們有絕對客觀的詮釋因為每個人作為讀者都受到自我在歷史中所獨有的成見

(prejudices)這種成見並非是因為個人有其獨特的時間空間經驗而是成見

具體化在語言當中(李奉如2014 50)正如楊深坑(1988138-139)的那

句深刻的見解「理解者因而必須有一種影響史的覺識自覺到自己本身就是整個

歷史事件的一環而做為過去與現在的連結」

14

研究者作為 Martin Heidegger 意義下的「在世存有」在本研究中作為 Slote

理論的詮釋者也以自我的道德生活及生命經驗為理解的根據作為詮釋 Slote

在道德教育上給予的啟示詮釋學的研究方法除了主要處理第四章的第一節「同

理心對道德教育方法之啟示」與第二節「同理心對道德教育中尊重的啟示」外

對於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本身的理解也是這個研究方法一環研究者正視自己

所擁有的成見(prejudice)並盡所能有開展新的理解以期能更完善的詮釋 Slote

在理論上如何影響道德教育的應用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壹研究範圍

Slote 對於同理心概念的見解及其如何在道德理論中開展的主要論述在於

《道德情感主義》(Moral sentimentalism)一書中因此本文主要的探討範疇也

在本書《關懷倫理學與同理心》(The Ethics of Care and Empathy)一書主要在回

應道德的規範意義亦作為本研究在開展道德理論的補述

Slote 另有撰寫文章回應批判其理論的幾位哲學家以澄清其理論的一些概念

與想法〈回應 NoddingsDarwallWren 及 Fullinwider〉以及〈回應 Justin dArms

及 Lori Watson〉本研究亦將相關哲學家的批判論文與回應納入範圍介紹

Slote 關於道德教育的著述論文有〈關懷同理心和道德教育〉(Caring

Empathy and Moral Education)以及〈情感主義的道德教育〉(Sentimentalist Moral

Education)以及在 2012 年的專書《教育與人性的價值》(Education and Human

Values)第三章這些著述主要論及道德理性主義在教育的觀點上會遭遇的問題

以及如何用心理學的實證研究及同理心概念來補足缺乏同理心的教育

貳研究限制

一語言能力限制

15

雖然英文是研究者的第一外語但是研究者並未精通另外通過語言的翻譯

在理解上與原先意義有所出入的可能性仍舊存在因此在本研究中是一個限制

二研究處理範圍有限

Slote 在理論的研究上有一次重大的轉變在開始時他主要是以 Aristotle 的

德行論作為其理論開展的取向但在之後的理論發展受到情感主義的影響早期

的著作《源自動機的道德》(Morals from Motives)《從道德到德行》(From Moraliy

to Virtue)等觀點的轉變也是值得探究的另外 Slote 在最近的研究觸角也擴展到

德行知識論的探究上著述如《同理心的不同面向》(The Many Faces of Empathy)

《情感主義的認識論》(Sentimentalist Epistemology)礙於研究時間及能力的限

制本研究僅閱讀有關道德情感主義及教育相關的著述

16

17

第二章 同理心的內涵

同理心的概念抽象且複雜其定義並不如想像中的明確且用法多有分歧

Lauren Wispeacute(198717)就認為考察同理心概念的歷史是很困難的因為心理學

對同理心的研究進展快速約十年就更新一次而產生新的概念或是老的概念進

行了新的解釋而有了新的用法概述來說同理心源於 19 世紀末德國美學中的

德文 Einfuumlhlung在 20 世紀初被實證心理學翻譯為 empathy1930 年代被人格

心理學家廣泛的使用1950 年代以 Carl Ransom Rogers 理論為主的心理學派借用

此概念實行精神治療獲得很大的迴響1960 年代甚至條件反射理論也曾短期

使用過同理心的概念而 1970 年代則主要被社會發展心理學家用來解釋利社會

或利他行為

不僅在心理學上其發展多變在哲學領域中同理心用來解決不同主體間的

交往與理解關係也就是所謂的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在《同理心情

感與互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劉斐玟朱瑞玲20145)這本書的

導論中提到了同理心是自身與他者的遭逢在遭逢的同時既認識他者也觀照

自身而一旦自身(主體)與他者(客體)的關係由單向傳遞訊息的狀態進入

到你來我往的互動過程時便進入「互為主體」的狀態這個認識的方式與傳統

哲學主客關係的認識模式大相逕庭在這個問題上現象學之父 E G A Hussel

和他的學生 Edith Stein 兩人給予了深刻的討論

同理心不僅在各個領域中皆有討論若將焦點固定在道德領域裡同理心本

身也與其它相似的概念混雜若常接觸道德哲學的研究者會發現以十八世紀英

國道德感理論著名的哲學家如Hume以及Smith來說他們在探討倫理學理論時

使用的詞是同情心(sympathy)這些哲學家所使用的同情心是否跟 Slote 提到的

同理心在概念上是相同的呢這是本章所要討論的重點

18

本章分為兩節第一節同理心與同情心概念的比較主要針對同理心一詞之

字源並通過與相關的詞彙同情心的對照以顯示同理心概念的核心用法

研究者也將處理現代心理學研究的同理心與英國道德感理論哲學家所使用的同

情心是否在意義上有一致性的問題第二節討論同理心在倫理學中的脈絡這裡

囿於研究者的能力不能窮盡所有以同理心為核心的道德理論僅以 Slote 著墨

最深的十八世紀英國道德感理論為主要的探討同時由於 Slote 深受道德心理學

家Batson 與 Hoffman 的影響也會把這兩位心理學家對於同理心的探究一併放

入討論中

第一節 empathy與 sympathy之概念比較

此部分旨在討論同理心及其相關的詞語概念首先以本研究所關注之同理心

之字源著手接續討論同情心的字源並嘗試區分這兩者之間意義上的不同

壹empathy 之字源

同理心源於德語 Einfuumlhlung 一詞是 1858 年德國哲學家 Rudolf Lotz 將 ein

和 fuumlhlung作為希臘文 empatheia 的翻譯Theodor Lipps 以 Einfuumlhlung 建立其美

學系統英美精神分析家 Titchener 於 1909 年認為以 sympathy 一辭不能完整的

傳遞 Einfuumlhlung 之意因此以 empathy 一辭英譯之(Jahoda 2005161)在希臘

文中Empathia 為 em 和 pathos 所構成em 一詞改自 en表示進入 (in)的意

思Pathos 意思為感覺(feeling)因此 empathy 有進入他者而加以理解之意8

貳sympathy字源

sympathy源於後期拉丁語的 Sympathia意思是「共感」(community of feeling)

希臘字源 Sypatheia 衍伸自 sympathes代表感同身受(having fellow feeling)受

8 線上語源字典(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15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empathy

19

到相同感覺影響(affected by like feeling)可拆解為 sym 與 pathossym 代表一

起(together)而 pathos 為感覺(feeling)9

參empathy與 sympathy的差別

empathy10和 sympathy 是兩個容易混淆的詞語雖然兩個詞有不同的發展背

景在口語上這兩個詞似乎難以區分在理論上的討論中它們都包含覺知他

人的情感或者是辨認(identification)他人的情感當我們說對你的難過表示同

情或我同理你的難過時這兩個現象的共通點是覺知他人的感受也就是發現或

感受到他人難過的現象第二這兩者除了表示我們辨認了他人的情感它們似

乎都表示我們對於他人的情感作出行動來回應當我同情某人的難過或者是我同

理某人的難過時我們似乎都會做出某些行動來回應這種難過或者安慰某人

或者聆聽某人的訴說他的情感

這樣說來是否兩個詞根本上並無不同呢 根據一些學者的分析以及 Slote 在

理論的解釋上兩個詞在使用上還是些許的差異以下將細微的區別呈現如下

先以 Slote 所區分的同理心與同情心的說法為主並輔以其他學者的說法作為補

一是否涵蓋感同身受

Slote 認為(2010a15)在口語上可以引用美國總統 Bill Clinton 的話來區別

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區別同理心是「感受到他人的痛苦」(feeling someonersquos pain)

同情心則是「感受到某人在痛苦」(feeling for someone who is in pain)在這同理

與同情這兩個概念中我們都同樣感受到痛苦但差異在哪裡呢差別在於我們

是否能夠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在同情概念之中我們只會感受到或者辨識出一個

9 線上語源字典(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15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sympathy 10

Empathy 在中文裡有許多尚未統一的翻譯例如「移情」「神入」「同理心」「共感」「換

位思考」等等本研究採用常見的「同理心」這個翻譯

20

人在痛苦的處境之中我們並不會感覺到自己也像是在痛苦之中但當我們說我

們同理他人時通常代表我們也像是受到同樣的痛苦一般

這兩者的差別也具體的表現在同理後所產生的行動上我們或許可以以《禮

記檀弓下》的一篇故事來描述這種差異春秋時代齊國發生大饑荒有個名為

黔敖的人他在路邊放置一些食物來幫助那些飢餓的難民這時有個以衣袖遮臉

的人他跌跌撞撞的走了過來黔敖拿著食物和水便對他喊「喂過來吃東西」

那個人瞪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接受無禮的施捨才會餓到這種程度的」

在這個故事中黔敖能夠辨識飢荒中的他人所擁有的痛苦也因此他準備了

食物和水來幫助他人但如果他真正的感受到人在飢餓與尊嚴上的窘境他便不

會選擇叫喚別人來接受他的幫助如果他能同理他人的感受而行動他除了會準

備這些食物外他也會試著去攙扶他人或將食物與水遞給需要的人

同樣的Slote 也以羞辱為例(200713)來說明這兩者所有的差異一個人

如果同情被羞辱的人會感受到心中有種不好的感覺(感到被這樣對待很糟糕)

但不會覺得自己真的被羞辱但如果在同理的概念之中我們會感受到自己也像

被他人羞辱一般

在這樣的定義下同情心與同理心有兩個主要的差異在於能否真實的覺察

他人的感受如果同情只是在觀察後所擁有的不好感受而不像同理心一樣有「人

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感受時則我們很好奇有同情心的人是否真的能夠回應

對方的「需要」來幫助對方如果我們只是知道對方飢餓受苦而缺乏去感受一

個人的「飢餓感」與「尊嚴感」碰撞所產生的痛苦我們或許就會像黔敖一樣

作出自以為幫助他人的行動但事實上是在羞辱別人讓別人痛苦的行動

Slote 在〈盤中的泥巴為什麼同情心和利他主義需要同理心〉也同樣懷疑

同情心是否真的是一種「關懷他人」的動機(201519)同情心並不使人感受與

接收他人情感而主要著重在辨識並回應他人的情感上某些心理疾病患者所具

21

有的心理機制正是同情心機制例如因為心理疾病的虐待狂他們或許具有同情

心能夠辨識他人情感或者感受到某種不好感受的機制但他們卻不見得

能夠同時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也因此他們對於他人情感的回應行動常常超出我們

常人的想像例如感受到某人因虐待而有不好的感受反而繼續虐待他人

進一步的說明Slote 認為當我們在說「我同理你的痛苦」時那種感覺

就像是他人的痛苦入侵我們一般Slote 引用 Hume 的說法認為這種情感的連

結就像是感染(contagion)一般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Hume1978318)

當我看到任何人呈現在聲韻和姿態的情感效應時我的心靈會立刻從這些結

果轉移到其原因而且形成此一情感(affection)的鮮活概念並立即轉

換成感情本身同樣的當我觀察到任何一個情感的原因時我的心靈會轉

移到其結果而且也會被激起同樣的情感

也因此 Slote 認為Hume 意義下的同情心其實與現在意義上的同理心是具

有相同意義的(Slote2010a14)但是現在意義下的同情心與 Hume 意義底下的

同情心已不相同現在意義的同情心並不涵蓋這種感同身受的感覺

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差別在 Slote「是否有感同身受」這個特性被區隔開來

雖然兩者同樣能夠察覺他人的情感但同情者在覺察的層面上可以完全沒有他人

的感受而對他人的情感做出回應同理心則必須含有對他人情感的感受

二適用的情感範圍

當我們提到同情心與同理心時我們可以清楚的分出這兩者在情感的適用

範圍上是不同的同情心特別指得是覺知到他人的痛苦或困境且有舒緩他人痛

苦的衝動(Wispeacute1986314)Wispeacute 的看法與中文的使用很相近在中文裡使用

同情一詞通常也比較適用在負面的情感上當我們說我們同情某人的感受時

某人或許會認為「我不需要你的同情」或者是「你根本沒有同情心」在這個

22

情境裡面我們會假想某人是正處於負面的情感狀態如果某人正處於快樂的情

感中則某人在這裡所說的話似乎沒有辦法理解同樣在 Nancy Eisenberg 以及

Paul H Mussen 的文章中(1989130)同情心也被認為是對於他人悲痛(sorrow)

狀態的情感回應或是對他人的關心(concern)

但當我們在使用同理心時就不限於悲傷或負面情感的感同深受一般來說

「對某人的情感產生同理心」指得是對他人內在狀態的了解這裡的內在狀態包

涵思考與感受這種感受同時涵蓋了正面情感或負面情感的感受在 Batson 的

定義裡empathy 也包含為他人的好運而同理他的快樂也包含對他人痛苦難

受而伸出援手的情感像是同情(sympathy)為他人擔憂等(201111)同樣的

Hume 在論述同情心的時候所覺知的情緒同時包含了痛苦以及快樂的情感(林

建福2009a9)在這個意義上現代心理學意義的同理心與 Hume 的同情心

在適用的範圍上是相同的雖然 Slote 並沒有針對同情與同理在語言上的適用範

圍做區分但這個論點並未與 Slote 的說法有所矛盾因此做為同理心與同情心

區別的一種補充

三感受他人感受的方式

這裡所指乃是如何(How)感受他人的情感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異有好幾

種不同的解釋有些區分與 Slote 的看法不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反也因此是最

難區分的一塊各家說法不一致研究者盡可能嘗試以自己所讀之脈絡整理如下

希望盡量符合邏輯的一致性

Wispeacute(1986318)認為同情心是藉由想像的覺知或替代的體驗被同情的人

並參與感受因此主體與客體融合為一但同理心卻保有主體的意識他延伸自

己進入被同理者並把所感應到的感受以投射(Projective)的方式給被同理者

這裡或許會遇到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保有自我的主體意識呢借用 Max

Scheler 在《情感現象學》中提到的情緒認同(emotional identification)或許可以

23

幫助我們釐清相關的概念Scheler(195418-19)提到病人或者群眾或許不會認

為自己的感受屬於催眠師或領導者但因為雙方自我的合而為一使得病人或者群

眾漸漸喪失自我這種時候我們並不會認為病人或群眾是一個獨立的感受主

Stephen Darwall 認為同理心有三種形式第一種也是最原始的形式是情感感

染(emotional contagion)它通過模仿(mimicry)的方式例如面部的模仿從

而直接捕捉他人情緒和感受(Darwall 1998264-265)第二種形式如同 Wispeacute 所

言以投射的方式延伸自己進入同理對象的立場(standpoint)我們模擬(simulate)

自己在對方的情境從而想像對方會有什麼樣的感受這個敘述也與 Wispeacute

(1986318)認為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區分在於「我是某人」與「如果我是某人的」

非常相應同理心與同情心還有一個極大的不同就是這種投射式的同理心只會

針對被同理者此時此刻的情境做模擬而同情心能夠洞見未來而產生適切的情感

回應( Darwall1998269 )第三種也是最後一種同理心則是原初同情

(proto-sympathic)形式的同理心通過想像他人情境而去同理他會如何感受

這種形式的同理心已經非常接近同情但仍然與同情心不同的是因為同理者仍意

識到自己以 Wispeacute 的話說就是仍保有自我主體的意識但這個形式的同理心將

焦點放在他人身上而不是投射自己的情感給被同理者

Hoffman 在他的著作裡面雖然沒有區分所謂的同理心和同情心但在他的書

中也提到同理憂傷(empathic distress)和同情憂傷(sympathyic distress)的區

別Hoffman 認為人有三種原始自發且不自主的同理心形式(模擬條件反射

以及直接聯想)約莫一歲的孩童正在形成自我感時他們無法區分他人的意識

與自我的意識也因此他們因為不自主的同理心形式的影響使他們同理了他人

而感到憂傷但由於無法與自我區別所以他將他人的憂傷當作自己的憂傷(楊

韶剛萬明200279Hoffman200069)

24

但隨著孩童的成長漸漸的他除了能夠分辨自己的意識與客體也能分辨自

己的憂傷與他人的憂傷但他們並不會因為那是他人的痛苦而離開大多數的兒

童並不會轉身離開反而繼續同理他人而幫助他人(楊韶剛萬明2002101

Hoffman200087-88)Hoffman 認為這是因為他們慢慢從同理憂傷部分轉換成同

情憂傷的緣故即從對於減輕他人憂傷是為了解除自己因為同理而得的憂傷

部分的轉變為將焦點關注在他人的憂傷上而隨著他們的認知能力與語言能力的

提升他們也會發展出角色取替(role taking)形式的同理心模式(楊韶剛萬

明200279Hoffman 200069)尤其是以他人為焦點的角色取替形式這種

形式的角色取替將焦點直接指向他人並想像他的感受

同樣的對 Hoffman 來說真正具備高級同理心的人需要有遠見也就是不

是對於此時此刻的被同理者做出相應的反應而是作出在這個景況中更恰當的反

應(楊韶剛萬明2002104)Hoffman 雖然在理論上做出了區分但在現實

中他也發現同理憂傷與同情憂傷在成人時期也有可能交替出現也就是成人有

可能具有同理同情的雙重特性(楊韶剛萬明2002103Hoffman 200089)

從上述對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分析上來看Slote 認為同情心是一種能夠獨立

於感同身受而對他人的情感產生反應在〈盤中的泥巴為什麼同情心和利他主

義需要同理心〉他特別提到(201513)同情心並不使人感受與接收他人情感

而主要著重在回應他人的情感但同情心又是如何通過什麼樣的作用來認識到別

人的情感而做出回應Slote 並沒有細部的說明

若針對同理心的部分來看Slote 曾在他的文章中表示(王楷201130

Slote 200714)他認為同理心本身並不意味著化成他人並且具有同理心的人

對他人的同理還涵蓋一種對他人(願望熱情情感)的認同也就是說Slote

認同同理心本身並不會使同理者失去其意識而成為他人反而能夠尊重對方並認

可對方的情感(Slote 2010a110-111)

25

儘管同理心本身會以不完善的姿態出現兒童身上在前面 Hoffman 的文獻中

我們知道孩童一開始所具有的同理能力和成人所擁有的是不同的但同時隨著孩

童的成長與認識後孩童的開展與認識會使得孩童的同理能力愈發完善Slote

同意 Hoffman 的這個想法同時也說明了同理心對於他人情感的關切或關懷不

是一個純粹的情感傾向它仍然預設了某種程度的認知能力(Slote 201514)

但卻不總是屬於那種由理性深思熟慮而做出的選擇Slote 認為確實同理心中有

所謂的投射型(projective)同理心但這種同理心太過於強調認知以及理性層面

對於情感的覺知彷彿我們刻意的去知覺他人的情感或狀態這不是 Slote 所欲

關切的

他關注的是一種稱為關聯式同理心(associative empathy)這種同理心使我

們自發不由自主的去感受到他人所受到的苦樂他稱之為同理心的接受性

(Receptivity)(王楷譯201130)

當他們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或失望的時候這種同理心的發生也就常常由不得

他們來選擇當 Hume 說一個人的情緒能夠注入到另一個人身上或者一個

人的情緒能夠以一種類似感染的方式從一個人擴展至另一個人的時候他所

談論的正是這種更強的接受性或者自發的同理心類型

為了說明這一點Slote 舉了一個例子來闡釋他的想法(201514)當一個父

親感受到他女兒的一種對郵票收藏的熱愛一個父親如果有這種感受他至少要

對於諸如「郵票」「收集」「有關她女兒」有一些基本的認識否則就無法產生

類似的情感但促成他同理的不是這些認知上的東西其主要是來自於女兒的那

種熱情激起父親的情感而父親並未有意識的去控制自己「做出同理的動作」

同理心使這種熱情的情感滲透(osmosis)進我們之中使我們感覺到一種熱情

但這種熱情不是一個含糊的情感我們能夠辨認出這種情感的意向性對象

(intentional object)以前面的例子來看就是收集郵票也就是說關聯式同理

26

心能覺知到某種態度動機或者感受的意向性對象(Slote 201515)舉例而言

我的朋友喜愛打網球而我認識他也知道他打網球的習慣也知曉打網球這項

運動每一次他談到網球興奮不已的熱情與衝動我總是能在情感上捕捉到他的

熱情並產生同理也因此對於 Slote 而言同理心這種不由自主的情感機制是

一種非理性特徵的情感反應也因此 Slote 的情感主義和 AristotleKantMill

等強調理性在道德地位的立論者有所區隔他特別強調感受的作用(陳真

2013103)

在這裡可以發現 Slote的觀點與Wispeacute和Darwall對於同理心的觀點並不符應

Hoffman 的敘述在 Slote 的理論中雖佔有一定的位置但是在同理心與同情心的

區分上不盡相同在 Hoffman 的想法裡同情心和同理心同樣具有感同身受的特

質它們之間最主要的差別在於是將焦點關注於他人身上或是自己身上的區別

若將焦點關注在他人身上的是同情心而關注在自己身上的則是同理心但在

Slote 的觀點裡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別在「是否感同身受」這點上已有不同

Slote 雖然在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區分上與 Hoffman 不同但在同理心具有接受性

的觀點上仍是與 Hoffman 擁有相同的觀點

在這裡我們主要區分了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別但主要還是以 Slote 對於同

理心的特性做出區分對 Slote 來說同理心最大的特徵在於它具有感同身受的

特性這點與同情心這一種重視回應行動而非情感感受的特性有著決定性的差別

在適用的情感範圍上同理心並不像同情心特別指覺知到他人的痛苦或困境

我們不僅對痛苦或悲傷的人有同理的反應我們對於熱情快樂等等也同樣會產

生同理的現象

毫無疑問的同理心與同情心感受他人情感的方式非常難以區分不同的哲

學家心理學家因其理論的觀點與差異而有所不同在這裡Slote 的觀點比較

接近 Hoffman但又不完全類似其論點主要側重於描述擁有同理心感受他人方

27

式的特性Slote 認為同理心不是一種會使同理者失去主體的情感機制感受者

仍然能夠意識到自己而不會完全的在情感上成為「別人」也因此同理心機制

能夠認可並尊重對方的情感與願望Slote 雖然同意同理心需要具有某些特定的

認知能力但他不認為同理心是一種刻意用認知的方式去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

同理心是一種不由自主的感受能力這種強烈捕捉周遭態度或情感的傾向Slote

稱其為同理心的接受性通過這種接受性他人的感受滲透進我們當中Slote

稱其為「關聯式同理心」

28

第二節 M Slote所論同理心之哲學與心理學脈絡

同理心如前一節所論述是近代心理學對於德文「Einfuumlhlung」的翻譯前

面我們已經區分了同理心與其鄰近概念同情心的區分在這一節中要進一步通

過對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的理論背景出發對同理心做進一步的理解與闡釋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上主要受到三種理論的影響最主要且深刻的影響是

來自於Hume在同情心理論上的論述第二個理論根源是來自於哲學家Hutcheson

於道德感理論上的論證此外由於 Slote 引用 Batson 的觀點( Slote

2010a16200713-14)認為利他性是道德行為的本質而同理心在利他行為上佔

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擁有同理心能夠推動我們展現同理關懷除了引用 Batson

在同理-利他假設的心理學實證研究外Slote 也很看重 Hoffman 在心理實證研究

上的成果並認為 Hoffman 的研究成果給予他道德教育的靈感( Slot

2010a212010b 33-362010c139)因此本節在此也會將 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

理論一併討論

壹Hutcheson的道德感理論

在 Hutcheson 的倫理學中除了道德行為的推動是由情感所引起的我們如

何判斷道德善惡的根源也來自於我們的情感但這如何可能呢 Hutcheson認為

這是因為我們有「道德感」的緣故(Hutcheson 199558)這種道德感是由造物

主所賜藉由引導我們的行為使我們享有高尚的喜樂這種喜樂使我們即使行

為只為他人的好而沒有促進到自身的益處也同樣享受到快樂(張雪珠2003

107)

Hutcheson 的「道德感」有別於眼耳鼻舌等外在感官能夠使人知覺到對象

(某種行為或者是情感)並引起快樂或痛苦的感覺若感受到快樂則觀察者

會認定這個行為是善反之若我們感受到痛苦不安則觀察者認定其為惡當人

29

們感受到這種快樂與痛苦後人的心靈自然會激起渴望(desire)善並譴責惡的

意志活動而實際上若我們能趨善避惡則我們就會因我們的行為而感到喜樂

若我們沒有就會感到悲傷(Hutcheson 19954-5)這也是促成道德行為道德評

價的起源

要理解道德感之先或許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 Hutcheson 所謂的感官(sense)

為何對Hutcheson而言所謂的感官是一種接受不同知覺的能力(李家蓮2015

39)借助感官我們能夠接受對象本身的痛苦和快樂也能夠接受來自觀念的快

樂或痛苦這也就是說快樂和痛苦的對象可以是一個觀念如果以對象而產生

知覺者我們稱之為簡單知覺例如眼能看到紅色耳能聽到音樂我們僅需要

通過單一種感官我們就能產生簡單的知覺而以觀念為對象產生知覺的稱為內在

感官內在感官必須借助其他的感官知覺為前提比方說美感必須通過對所見藝

術品或所聽音樂提供的感官作為前提才能產生因此 Hutcheson 認為人的感官有

五種外在感官內在感官公共感道德感以及榮譽感

對於 Hutcheson 來說能夠吃到味道是因為我們的舌頭官能沒有產生問題

從而能感覺到味覺同樣的人若沒有了「道德感」人也無法區分道德的善與

惡道德感能夠幫助我們知覺(perceive)德行與惡德進而去贊成或譴責某行為

也因此擁有道德感的人能夠區分「受贊同的道德行為」與「受喜好的行為」例

如我們贊同敵人的德行但討厭他的作為這之中的差別便在於道德感的贊同

與否一個受喜好的行為不一定能得到道德感的贊同同樣的道理一個受贊同

的行為不一定受喜愛

Hutcheson 反對自利或自愛的道德原則在這裡他反對的是 Thomas Hobbes

的理論Hobbes 認為人所建立的社會與秩序是為了自我保存的衝動而成的人

是出於自利或自愛而推動其行為建立社會與規範(Hutcheson 199540-41)

30

Hutcheson 認為自利不會讓我們對他人有利的行為表示贊同正如同我們會因為

敵人的德行感到贊同即便他所做的事情對我們沒有好處

什麼樣的行動會引起我們道德感的贊同呢 Hutcheson 認為出於仁愛

(benevolence)動機的行動不管時空距離我們都會贊同出於高尚動機的行動

這是由於道德感使我們對於這種動機所給予的評價(Hutcheson 199544-45)相

反來說那些出於背叛殘忍等惡劣動機的行為會使得我們厭惡即便那些行為

並不影響我們的利益

Hutcheson 指出仁愛的行為能引發我們的贊同也有程度之別我們的道德

感對於平靜與穩定的情感比起激動的情感更加贊同對於越能普遍的行為原則

越是我們愛的對象因此最高的道德原則與最完美的德行是造就最大多數人的幸

福而最壞的則是最大多數的不幸也因此整體的幸福大於一個人的幸福公共

福利的經營比個人的利益更受到贊同這個道德原理也就是公共福利的追求優

先於個人並不是像 Hobbes 所主張的是自愛的產物也不是出自理性的判斷

而是純粹的來自於「道德感」(Hutcheson 199540-41)

Slote 認為Hutcheson 對於道德感一詞的解釋難以照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

概念上也較為含糊因為 Hutcheson 事實上並沒有解釋道德知識是如何發生的

但道德感的概念作為一種完整解釋道德認識的機制在情感主義中也發揮了很大

的影響(Slote 2010a29)Hutcheson 的理論給予 Slote 一個重要的概念Hutcheson

認為一個行為的善惡來自於道德感的贊同與反對這種贊同與反對直接來自於道

德行動者仁慈動機的多寡而非來自於其行為結果的效益也非理性所推導出的

原理原則Slote 肯定 Hutcheson 這一方面的努力並認為我們仍能通過對當代同

理心概念的理解重新審視 Hutcheson 道德感理論從而使道德情感主義的理論更

加堅實

貳Hume的同情心理論

31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深受 Hume 理論的影響他曾在他的著作中特別強調

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使用 Hume 式的研究方法而且他也在他的著作中也

期望通過對於現代研究的成果重新建構 Hume 的道德理論(2010a68)

Hume 的同情心理論反對道德理性主義抬高理性的推理與認知認為應當從

情感出發來論述道德為了要能夠說明情感在道德理論中應佔有的重要位置

Hume 以三條路徑來否定理性在道德上的影響

第一條路徑是 Hume 認為理性不具備動力推動行動理性能夠透過概念間的

抽象關係證明真理數學或者代數的定理正顯示了理性的這個功能理性也能夠

在經驗基礎上確立事物間的因果關係科學實驗的證明便是根據這個功能但這

兩種功能都不能影響我們的行為但只能指引(directed)我們的行為而不能

推動我們的行為(林火旺2009205Hume 1978413-414)數學推理(算術)

雖然可以應用在我們生活的諸多面向上但數學推理本身卻不能影響我們的行為

因為推理本身是服務於某個已存的目的Hume 認為理性所服務的正是我們的

情感(sentiment)由於人有慾望偏好受到這些情感的推動人才產生了行

舉例而言我們進入早餐店發現價目表上蘿蔔糕 35 元而蛋餅只要 30

元以數學計算的結果來看30 元是較便宜的但如果我今天想吃蘿蔔糕推

動我做決定的就不是計算的結果而是我想要吃蘿蔔糕的情感則數學推理所計

算出來的便宜就沒有特別的用處如果我缺錢花用則我或許會選擇吃蛋餅因

為數學計算的結果可以幫助我省下 5 塊錢又或者我不想要零錢寧願選擇 35

元的蘿蔔糕把錢包裡剩下的零錢盡量付出去不管選擇如何Hume 想要論證

的是(Hume 1978458)沒有情感作為推動我們的動機單就理性本身是毫無

動力的它能夠做的是給出如何滿足情感的手段既然理性本身不能引起行動

32

它自然也不能阻止我們行動或者與任何的情感爭論誰有優先權因為能夠和情

感產生衝突的也只有相反的情感而非理性

第二條路徑是理性不僅沒有推動人去行為的動力對於合理與不合理的判斷

同樣不適用於道德(Hume 1878458)由於理性具有判斷事物真假的能力而

一個概念的真或假取決於是否和概念的真實關係或是真實存在的一致舉例來說

「台北在台南的北邊」這句話呈現一個事實如果台北確實在台南的北邊則這

句話是真的因為這句話所呈現的事實與和真實情況一致反之如果台北並沒

有在台南北邊則這一句話為假因為他所呈現的事實與真實情況不一致但對

Hume 來說(Hume 1978415)情感本身就是原始的存在(original existences)

不是任何存在或命題的對應因此不會有真假之分舉例而言我們說照片中的

某甲是某乙這個宣稱是錯的因為事實上他不是某乙他與真實的存在不一致

但某甲對某乙生氣和黃金風鈴木開花了一樣它本身就是它自己的存在不是

某種東西的呈現與替代因此沒有真假的問題因為它本身就是完整的

或許有人會質疑說一個情感還是有合理或不合理的時候當某甲因為某乙

偷東西的事情發脾氣我們會說某甲生氣是不合理的因為某乙根本就沒有偷過

東西但這個說法還是有所疑慮因為當我們說一個情感是合理或不合理我們

所指的是情感所伴隨的判斷所以我們確實在判斷上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但情

感本身卻沒有這個分別(Hume 1978416)舉例而言某人覺得房間中有蜘蛛

使他感到恐懼但事實上並沒有蜘蛛我們會說他的害怕不合理但事實上不

合理的是他對於「這個房間有蜘蛛」的判斷而這個判斷也確實有真假之分但

「恐懼」本身並無涉合理與不合理

Hume反對理性對道德影響的第三條路徑是假如思想和理解本身就可以確立

是非的界線那麼我們也會認為善或惡存在事物的關係之中(Hume 1978463)

但 Hume 認為如果我們認為在關係中可以發現德行或惡行則會得到荒謬的結果

33

因為關係同樣適用在非理性與非生命的東西這使得無生命的東西也成為道德對

錯或善惡評價的對象這顯然違反了我們對於道德的理解動物會亂倫但我們

並不會認為動物這樣做和道德有什麼關係但人若是亂倫則會是道德上錯的行為

如果有人認為人是因為理性才得以與動物不相同Hume 認為這樣的說法是犯了

循環論證原因在於理性在發現邪惡之先邪惡便已經存在(Hume 1978465)

除了不存在於關係中Hum 認為道德也不是從事實構成的他以故意殺人為例

讓我們仔細的思考是否能從這個事件中找到惡行除了激情動機意願和想法

外我們找不到其他的事實只有當我們回到內心反省而產生一種反對的情感

我們才有辦法說某事物是惡(Hume 1978468-469)

從這三個路徑Hume 強調道德不是理性發現的事實而是我們從我們的

情感而來我們會對德行有愉快的感覺而對惡行有種不快感這種道德贊同與

反對促使我們能夠對於道德進行判斷(Hume 1978574)但即便如此Hume 仍

然必須要回答我們為何會對做出有利於群體及個人的行為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情

感呢 Hume 認為這是由於我們擁有同情心的緣故由於我們有同情心的關係

我們可以覺察到他人心理狀態基於同情心當我們看到他人病痛受折磨時我

們會感同身受即便沒有處於那樣的狀態我們只要想到這樣的情境我們就會

產生身歷其境的情感同情心是一種扮演他人角色承受其經驗的能力不論在

虛擬的小說電影中或真實的歷史人物故事我們都能夠產生同情(Hume

1978575-576)

在 Hume 的看法裡同情心是一種想像力(imagination)的運作它從一個

原初印象引導到一個有關他人經驗的概念再從這個概念轉換成一個痛苦或快樂

的印象同情心同時也是一種不假思索不自主產生的情感機制它不是一種刻

意運用想像力將自己放到他人處境的結果(Hume 1978585)但同情心卻有

著偏私的特性我們容易對於陌生人與熟人有所不同容易對有著與我們有相同

34

境遇的人展現同情但這種偏私可以通過反省的同情來糾正我們的這種偏私這

使得我們得以不偏頗的關懷公共議題(Hume 1978604)

即便 Slote 認同 Hume 的許多主張但他仍認為 Hume 的哲學中有待解決的

問題(2010a32)當 Hume 在考察心靈(mind)時他發現任何具有有用(useful)

以及令人愉悅(agreeable)的品質我們都會贊同並稱其為良善(Hume 1978591)

但這種對於品質特性的考察將遭到一些批判Slote 引用 Smith 的觀點認為如

果道德贊同可以建立在有用或愉悅的特性(trait)上會使得我們將沒有生命的

東西拉入道德議題之中但這種主張顯然是荒謬的(Smith 1793264)我們並

不會因為颶風對我們的農作物以及家園所造成的傷害認定颶風是邪惡

參Batson的同理利他假設

在近代的許多心理學研究中心理學家針對同理心所做的實證研究能夠提供

我們更認識同理心概念的特性這些特性有助於我們更能理解同理心與道德活動

的關聯性也因此 Slote 利用 Batson 的心理學實證來說明同理心確實在利他和

互助活動中佔有重要的角色

在 Batson 的研究中他提出了「同理心利他假說」他假定我們的利他

傾向或者對他人的關懷取決於我們同理心發展與激發的程度某人是否在一個

人處於憂傷或需要幫助的時採取利他行為中的關鍵來自於同理心Batson 通

過 Elaine 的實驗(1981301)談到如果某人擁有同理心且他發現他人的憂傷

這時他會想方設法幫助那個憂傷的他人而不是想逃離這個憂傷的事件來解除自

己因為同理而得的憂傷在這一點上心理學家 Hoffman 也有類似的研究指出

大多數的兒童在面對處於患難的他人時並不會轉身離開反而繼續同理他人並

幫助他人(楊韶剛萬明2002101Hoffman200087-88)

Slote 的理論借助 Batson 的「同理利他假設」進一步說明同理心作為

利他行動的重要因素是道德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2010a16)同理心具有意

35

向性具有以他人為導向(other-oriented)的特性(Batson 201112)這使得擁

有同理心的人會表現以他人為導向的關愛這也使得我們能夠做出利他行為或形

成道德義務的基礎Slote 認為 Batson 的貢獻在於他使得真正的同理關懷他人

也就是為他人的利益考量而不考慮了自己的目的或好處是可能的(Slote

2010a16)

肆Hoffman的同理心發展理論

Slote 的同理心概念受 Hoffman 的道德心理學理論影響很深特別是在論述

同理心如何發展以及同理心如何影響我們的關懷能力的補充上甚至在教育領

域中Slote 也肯定 Hoffman 以同理心發展的道德教育方法(Slote 2010b2010c)

因此有必要對於 Hoffman 的理論概要的介紹

Hoffman 在《同理與道德發展-關懷和正義的內涵》的著作中將其研究的焦

點放在人為何關懷他人及人如何關懷他人上他認為同理心是人去關懷他人的起

點是社會生活可能的黏合劑(Hoffman 20003)他在書中提到心理學家主要

以兩種方式來定義同理心第一種認為同理心是對他人內在狀態的認知覺察這

種內在狀態指得是他的思想感受知覺與意圖第二種認為同理心是對他人產

生同理的情感反應對 Hoffman 來說他將同理心界定為對他人所處情境的一種

情感反應也就是當同理者所產生的感受與另一個人的情境更加一致而不是跟

同理者自己的情境一致時我們就認定某人產生了同理心(Hoffman 201030)

但這種同理心又是如何而來呢 根據 Hoffman 的研究兒童在年幼時會因為

聽到他人的哭泣聲而開始哭泣在心理學的研究Hoffman(200064)引用了

Simner 的心理學實驗說明孩子的哭聲並不是因為別人哭聲很大所造成的在

他的研究中他嘗試以人工的方式產生同樣大的哭聲而嬰兒並不會因此哭泣

通過 Hoffman 與 Sagi 在 1976 年的研究他們認為在這種並不是一種毫無情感成

分的簡單聲音模仿而是含有焦慮的情感反應但這種悲傷仍然是通過一種模擬

36

或一種傳染的方式而來的情感Hoffman(200065)認為這是由於孩童在一開始

時將他人的情感與自我聯繫起來從而認為他人與自我的情感無法區分是一個

完整的實體所以對於他人的哭泣他會自動的產生憂傷

大約一歲的時候嬰兒可以漸漸察覺到自我的意識並可以將自我與他人辨

認為兩個不同的實體但由於缺乏穩定的自我感當嬰兒在感受到他人的憂傷時

雖然他覺察了他人的情感但他認為那是他自己的憂傷所以做出了自我憂傷才

會具有的反應也因此 Hoffman 認為(200069)這是一種自我中心(egocentric)

的同理但這種同理心與前一個階段的同理心已有所不同因為這種憂傷是來自

於他人的情感只是這一階段的嬰兒沒有辦法有效的區別而做出反應

大約在二到三歲時孩童開始能夠區分自我與他人的內在狀態意識到他人

有不同的思想情感與需要(Hoffman 200071)孩童在這個時候可以精確地理

解他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感受與需求並能夠有效的幫助他人在這個時期的同理

心已經具有成熟同理心的所有基本成分(Hoffman 200072)隨著年齡的增長

對於語言的認識以及對他人經驗的認識也逐步增加我們也就越能理解他人情感

的複雜性也越能同理對方的感受

在 Hoffman 的心裡實證研究中(200082)提到人們在同理對方的痛苦時

能夠從原本對在場他人的痛苦產生悲傷進而發展到能夠在想像中對他人長期或

不愉快的生活(久病情緒剝奪經濟拮据)條件做出反應即便受傷的他人不

在現場他還是能夠同理那個受傷的人Hoffman 舉了個例子來說明一個成熟

同理的人在同理對方時是如何不僅感受他當下的感受而且感受到他人長期或不

愉快的生活條件或處境一個喪失母親的小孩他還太小不能理解發生了什麼事

情只是快樂的玩著玩具對於一個觀察到這個處境的我我感受到他未來將面對

的處境與困難這促使我想要去幫助他(Hoffman 200081-82)

37

除了對於同理心發展的研究外Hoffman 也特別致力於研究如何使兒童的同

理心機制在道德教育中發揮作用通過以同理心為基礎的誘導式訓練(induction)

使孩童能夠自己產生產生聯想同理進而制止自己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Slote

也認為這種聯想同理的理論適合於道德教育的方法也使得他在其理論中特別引

用與改良有關教育方法的介紹將於第四章教育方法的介紹

伍小節

綜上所論Slote 的同理心概念主要受到哲學家 Hume 以及心理學家 Batson

Hoffman 的影響在三位學者的主張中Hume 說明利他行動之所以可能是來自

於同理心的作用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心理實驗則補充了 Hume 的觀點並強

調同理心是我們能產生關懷以及利他行動的重要因素

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也會看到這些理論分別影響 Slote 在後設倫理學以及

規範倫理學上的主張Hutcheson 強調情感的地位並認為道德判斷的主要來在

道德感所產生的贊同與反對Hume 承繼 Hutcheson 的理念通過論證將理性與

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清楚作出區分進一步將同理心的作用放進道德判斷的

討論中並認為我們對德行的快樂與痛苦是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這兩位哲學

家影響 Slote 在後設倫理學中的主張尤其在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主張上

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心理學實證研究則強調同理心與關懷行動的高度關

聯Slote 以此為基礎除了強調同理心能夠促成我們的道德行動也論證道德

生活中的道德義務與同理心機制的對應關係以此做為規範倫理學的主張

38

39

第三章 M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探究

通過前面章節的描述我們知道同理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情感機制它能讓

我們不由自主地感受他人的處境並讓我們產生利他的行為但同理心在道德理

論中具有什麼樣獨特的重要性呢在前面的幾個例子論者多關注在同理心如何

推動我們去幫助他人對於 Slote 而言同理心不僅是一種推動我們幫助他人的

情感機制同時也能回應後設層次(meta-ethics)的倫理問題

在 Slote 的想法中同理心之所以可以在後設層次上作為道德的基礎是因

為同理心使我們能夠對於他人的傾向動機態度上產生「道德贊同」與「道德

反對」(Moral approave and moral disaroval)這種道德贊同或道德反對是道德判

斷(moral judgement)的依據也就是當我們使用同理心感受到贊同與反對時

這種贊同與反對的情感也進入(enter into)我們道德判斷的結構之中使我們能

夠捕捉到什麼是道德上對錯的事情

同理心除了在後設層次上可以解釋同理心如何使我們擁有道德贊同與道德

判斷以外同理心本身也能夠提供我們行為的指引也就是規範層次(normative

ethics)的基礎對 Slote 來說同理心本身所具有的特質能夠回應我們在道德

生活中對於不同對象有不同的同理關懷也引起我們不同程度的義務與責任感

比如說與陌生人相比對於親人及朋友的困難我們會更加關注並覺得更應

該要幫助他

Slote 雖然對道德理性主義具有批判的態度但他不否認理性在道德生活中

具有其地位只是 Slote 認為情感因素才是深深影響我們驅動我們行動的關鍵

因素因此 Slote 認為他的主張反而可以替道德義務論者所倡議的道德原則找

到一個更好的解釋

40

以下總共分三節來介紹第一節我們先從後設層次開始談起探討同理心如

何與我們的道德判斷有關並在第二節討論同理心如何成為我們道德生活的指引

規範層次上的探討最後將介紹 Slote 的主張所遇到的批判觀點在這裡

會以主題的方式概述專家學者對於 Slote 的批判以及 Slote 關於這些問題的回

第一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後設層次

Slote 對於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的觀點主要是源於 Hume 的倫理學主張根

據 Hume 的觀點當有人說「我欣賞某人的正直誠實」或者「我厭惡某人的卑鄙

無恥」其所表達的是說話者對於某人行為態度的認同或反對的主觀看法這種

認識並不是來自於理性給予我們的判斷而是回到我們情感做出的贊同與反對

(Hume 1878486-489 Slote 2010a30)

Slote 承接了 Hume 的傳統並改良他的看法提出四個重要的論點第一

同理心是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在這裡 Slote 為方便解說區分了「一階同理

心」(first order empathy)及「二階同理心」(second order empathy)並認為我們

道德贊同或反對的依據來自於二階同理心第二道德贊同與反對在道德判斷之

先且道德贊同與反對進入(enter into)我們的道德判斷與理解之中他稱其為

道德判斷的「同理-理解假說」(empathy-understanding hypothesis)(Slote 2010a52)

第三通過同理心的反應所形成的觀念可以固定我們道德語詞所指涉的對象在

這裡 Slote 引入語言哲學家 Kripke 對於「語意固定指涉理論」(reference-fixing

theory) Slote 將其理論改造為半 Kripke 固定指涉取徑( semi Kripke

reference-fixing approach)來回應道德情感主義會遇到的先驗問題(Slote 2010a

71)

壹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

41

Hume 以及 Hutcheson 都把自己的道德贊同與反對建立在情感的苦樂上這

一點遭到 Slote 的反對他認為有比起痛苦快樂更適合捕捉道德贊同的情感(Slote

2010a33)他考察了我們日常生活發現當我們在看到某位行動者因同理心而

做出的道德關懷時當我們看到某甲具有發展完善的同理心對別人總是展現他

的體貼與將心比心有一天某甲在路上遇到了迷路的外國人他同理對方的感受

並主動的上前幫助帶他們前往想要去的地方一旁的行人看到這樣的情景會自

然而然的感受到一種溫暖(warmth)的感覺這種溫暖的情感使我們打從心裡認

同他的行為但這一種感覺是從何而來呢

深入探究Slote 認為這是因為當我們同理了行動者的同理關懷後產生了一

種情感在這裡我們能夠將行動者的「同理關懷」本身視為一個情感狀態(客體)

進而對行動者的同理心行為產生同理(empathy with empathy)這種反映的感受

(reflective feeling)正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這樣的觀點也並非新潮在 Hume

的文章中也曾描述到同理心的這種特質(Hume 1978604)

當友誼在極為顯著的例子中出現我的內心就會捕捉到同樣 的情感並且

因為呈現在我面前的那些溫暖情緒而感受到溫暖

Slote 認為這就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也就是當我們同理他人的同理關懷

時內心所產生的溫暖感受道德反對同樣也是通過同理心捕捉到我們看到一個

人在行為表現上缺乏同理心我們就會感受到一種寒冷(chill)的感受而這種

感受是我們道德反對的來源(Slote 2010a35-36)譬如有某乙對於前來問路

的外國人不但沒有指引反而大聲叫囂辱罵外國人要他們滾出台灣這樣的行

為不僅使外國人感到心寒這樣的舉動也讓聽到或看到的行人感到心寒這種寒

冷的感覺使我們反對這樣的行為

這種打從心底認同與反對的情感也反應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語言的使用以

上面的例子來說我們會說某乙冷酷無情(cold-heartedness or cool)來表達某乙

42

對於外國人的態度和行為(Slote 2010a37)同時我們也會用溫情溫暖或體貼

(tenderness)來形容某甲對於外國人的態度

為了使我們能夠更清楚的理解Slote 將同理心區分為「一階同理心」

(first order empathy)以及「二階同理心」(second order empathy)並進

一步說明道德贊同是根據我們對於「關懷他人的同理心」而來一階的同理心是

關懷別人處境所產生的同理感受二階同理心則是觀察者對於行動者的同理關懷

所引起的同理感受這種感受激起我們認同或反對行動者從前面的例子中我們

可以知道甲對於迷路外國人的關懷是一階同理心而外國人或路過的行人所感

受到的溫暖感受則是二階同理心從上述的說明我們不難發現二階同理心的特

點是它的第三人稱( third-personal )相較於一階同理心通過第一人稱

(first-personal)所產生的同理關懷它更像是法官使我們能夠對於行動者的

選擇以及行為做出道德贊同與反對(Slote 2010a36)

這樣說來一階同理心和二階同理心是兩種不同的同理心嗎Slote 強調

一階同理心和二階同理心在意識或者是主觀感受上並沒有辦法區別開來同樣都

是內在的心理狀態且都被體驗為一種溫暖與冷酷的感受它們之間的區別只是

因為不同的因果來源(causal source)二階同理心的因果來源涵蓋了一階同理心

以前面的例子來看某甲在他幫助該外國人的同時也能夠擁有二階同理心只是

一階同理心在那之前先產生(Slote 2010a39)

Slote 進一步認為(2010a36)缺乏同理心的人不僅無法在行為上關懷他人

也無法真誠的表達出道德贊同或道德反對他們或許能夠以語言來表達道德認同

與反對但卻不能理解它本身的意義前面的例子中某乙缺乏同理心的狀態不

僅不能讓他對別人展現出關懷也使他無法對他人的行為產生道德認同或道德反

對從而使他缺乏對於其他人的冷酷之心做出道德反對或贊同但這樣說來似乎

有些弔詭為什麼缺乏同理心的人會喪失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的能力呢

43

Slote 認為(Slote 2010a40)道德贊同與反對之所以是相反的並不只是因

為它們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情感反應(溫暖與寒冷)也涉及到它們之間一致與不

一致的關係一個能在道德上贊同與反對的某甲也具有發育成熟的同理心能力

他能夠通過同理心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與溫情當某甲贊同某人的行為時意

味著「他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與「他實際上感受到他人的溫暖」是一致的

反之某甲反對某乙對於外國人的行動意味著某乙冷酷無情的行動動機與「他

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是不一致的這種一致與不一致的關係不是 Hume 或

是 Hutcheson 所言是一般情感上愉悅或痛苦或者說同時對無生命的事物也具有

同樣的解釋能力原因是我們不能從無生命的事物中感受到如同行動者所展現的

溫暖或寒冷因此我們不能對無生命的事物進行道德贊同與反對也是合理的

貳道德判斷

如此一來Slote 便將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直接建立在同理心之上而且他

認為我們的道德贊同與反對先於道德判斷某人體貼熱心的行為使我們有溫暖

的同理心感受這讓我們對於某行為有了正面的態度(positive attitude)並激勵

我們去做這樣的行動反之某人的麻木不仁使我們心寒我們便對此行為有負

面的態度並拒絕這樣做這樣的說法無須預設道德判斷原因是道德上所謂對

或好的判斷就是我們「贊同且正面的」情感或態度相對來說那些道德上錯

的行為也就是我們「反對與負面」的情感或態度因此 Slote 認為道德判斷反

而是基於我們的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Slote 2010a46-47)

但是我們如果只是將道德判斷建立在道德態度上還不算是完全回答道德判

斷所具有的一種語言特性道德判斷是對於某種意義的道德斷言(predicates)

(Slote 2010a48)以 Hume 在前面所提的例子來說如果我們無法在「殺人事件」

中找到惡行而必須回到我的內心發現一個不贊同的情感我們才能對這個事件

作出道德判斷因此道德判斷指涉的是我們內心的某種情感也就是說我們判斷

44

所指涉的不是外在事件而是我們內在的感受但這種情感是什麼呢對於理想

觀察者理論來說「X 是對的」意思是「一位公正仁慈頭腦冷靜的理想觀察

者都會對X產生一種贊同的感受」對情緒論者(emotivist)來說「X 是對的」

意思是「X 萬歲」這些論者將原始的情感現象道德判斷之間的指涉關係以

此來解釋我們道德判斷時的語意因此 Slote 雖然確立了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來

自於我們同理心所產生的溫暖與寒冷感受但他仍然必須在更清楚的說明「X

是對的」與「道德贊同與反對」之間的關係

在前面我們雖然提到 Slote 主張道德贊同先於道德判斷但他不同意情緒論

者認為道德不具有實在性(factuality)即「所謂的道德判斷即是一種情緒的表達

(expression of emotions)不具有真假值」也就是說「殘忍是錯的行為」這個命

題只是表示我討厭殘忍行為的表達而已(Slote 2010a71)Slote 認為一個道德判

斷應該具有事實陳述的特性也就是如同道德理性主義者所假定的一個道德宣

言應該是具有真或客觀的(objective)的特性(Slote 2010a50)為了要回應這個

道德所具有的實在特性他提出了「同理-理解假說」(empathy-understanding

hypothesis)

根據Slote的「同理-理解假說」同理心不僅是道德行為和道德贊同的源頭

他也會隨著道德贊同進入我們的判斷與理解但這是什麼意思呢 Slote 認為

諸如對錯善惡等道德語言是通過我們同理行動者所產生的贊同與反對被

固定下來(Slote 2010a52-53)也就是說當我們稱一行為態度是「對的」而

且我們擁有同理行動者所產生的溫暖情感則我們就把這個道德語言的指稱固定

下來就心理狀態而言說一個人理解一個道德語詞(善或者惡)指的是一個

人通過同理心從而得到引起道德贊同的情感(溫暖或者寒冷)如果一個人沒

有通過同理心所引起的道德贊同以固定道德語言的指涉則他不算真正理解道德

但如果這麼說來何以同理心機制對於我們的道德認識這麼重要呢為了更進一

步的說明這個論點他引介了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來處理這個問題

45

參半 Kripke式固定指涉方法

Slote 認為他的道德理論可以通過對於固定指涉理論的改良使得道德語

詞獲得一個先驗的基礎但這究竟是什麼意思這時我們不得不稍微談談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theory of rigid designator)在他的《命名與必然性》

(Naming and Necessity)中Kripke 試圖反對 F L G FregeB A W Russell 等

人將專有名詞視為描述詞的理論他不僅提出了「日常語言中的專有名詞是嚴格

指稱詞」11這個觀點也同時發展出一個新的描述理論在他的描述理論中我

們是通過「固定指涉」(reference-fixing)命名者與觀察者共同知覺到了「某 N」

命名者通過稱呼其為 ldquoNrdquo 使觀察者聽到這個稱呼後獲得使用 ldquoNrdquo去指涉

「某 N」的能力這使得名詞 ldquoNrdquo與「某 N」之間的指涉關係被奠定(ground)

下來(王文方201768Kripke 198096)

Kripke 以顏色的語言作為例子來說明固定指涉要能認識到「紅色」並正

確的使用「紅色」這一客觀語詞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紅色的經驗」(the experience

of red)幫助我們固定紅色一詞的指涉所以以下這個判斷是先驗的真理「客觀

的紅色就是引起造成我們紅色視覺經驗的東西」這樣說來下面的這個判斷

也很合理如果某人是色盲則他無法充分理解什麼是紅色因為他沒有「紅色

的視覺經驗」去固定紅色一詞(Kripke 1980130 Slote 2010a57-58)

同樣的道理Slote 認為在道德上對或錯的性質可以通過 Kripke 的理論來

類比「某 N」帶入我們同理心的溫暖或冷酷的感受而 ldquoNrdquo帶入道德判斷中

的對與錯則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語句以下的這個判斷是先驗的真理「道

德上對的行為就是引起造成我們擁有溫暖感受經驗的東西」下面這個判斷

11

Kripke 認為日常語言中的專有名詞指涉的是嚴格指稱詞比方說 「2017 年的台灣總統是

蔡英文」為例按照專有名詞是描述詞的想法則 2017 年的台灣總統所指涉的是蔡英文而且

在所有可能世界中(也就是不管蔡英文是否存在於該世界)「2017 年台灣總統」這項描述都一

定會指向蔡英文但事實上很有可能當年當選的總統是宋楚瑜也有可能是朱立倫也就是說

「2017 年台灣總統」這個描述詞並不必然指涉的是「蔡英文」也因此「蔡英文」是一個嚴格指

稱詞(Kripke 1980 56)

46

也同樣的合理當一個人無法同理感受到溫暖或寒冷時他沒有辦法充分理解什

麼是道德上善或道德上惡的事情因為他沒有「同理心所產生的溫暖寒冷經驗」

幫助他固定道德語詞(Slote 2010a59)

通過這個方式我們雖然確立了同理心在道德判斷中的運作但如果我們接

受前面的主張則我們會發現「仁慈的行為是道德善的行為」以及「殘忍的行

為是道德上錯的行為」這些道德判斷如果完全按照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來理

解表示我們需要通過主觀經驗-同理心作用而有的溫暖寒冷感受-我們才能

確定道德判斷的真假但這種以經驗做為道德判斷真假的看法有一個嚴重的問題

(Slote 2010a49)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可能一生都沒有碰過忠實的朋友但我

們仍然可以認為每一段友誼都應當要有純粹的忠誠(Kant 198735)我們不需要

經歷到一件殘忍的事情才能確立殘忍是不是道德上錯誤的行為因為我們不需

要通過歸納的經驗來確立「殘忍行為是錯誤的」這樣看來道德判斷在我們

的道德生活中似乎具有一種先於經驗(a priori)的特性

為了彌補這個可能的缺陷Slote 給出了三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Slote 2010a

60-62)

首先我們需要解釋先於經驗的判斷究竟代表什麼意思所謂的先驗指的是

相關的概念已經隱含在命題之中舉例而言「黃花是黃色的花」這句話是一個

先驗的判斷在這一個語句之中的「黃花」雖然是一個需要經驗才能確立的對象

(我要知道一個物體既是花而且是黃色的)但除了這個經驗外我們不需要再有

其他的經驗也就是說Slote 認為先驗這個詞是相對於已經把握到的概念說

這個判斷是先驗的指的是我們在經驗上已經擁有關於黃花的概念所以在這個

語句之中我們就不需要再訴諸經驗了對於一個完全掌握同理心能力並且能夠

通過同理心感受到同理關懷者所展現出來的溫暖對於「仁慈行為是道德上對

47

的」這一判斷他只要經驗到仁慈行為是能夠促成感受溫暖的感受他就不需要

再額外訴諸關於溫暖的感覺經驗來進一步確認這個語句是真還是假

其二Slote 改造了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提出一「半 Kripke 式固定指涉

方法」與純粹的 Kripke 理論不同Slote 的方法「加厚」(thicken)固定指涉的基

礎(Slote 2010a60)Slote 認為會有前面關於先驗的問題主要是因為 Kripke 的

理論是單純的以主觀感受來固定語言的指涉以前面的例子來說紅色的指涉之

所以被固定下來是因為這個顏色造成我們的視覺感官同樣如果我們把溫暖與

冷酷等單純的情感經驗作為指涉「對」與「錯」時就會出現「一個主觀經驗

各自表述」的問題而這個主張正是 Slote 在前面所否定的所以 Slote 認為

我們之所以能夠固定道德判斷的指涉不是因為我們單純地感覺到「溫暖」與「寒

冷」這兩個主觀經驗而是「通過同理心機制產生溫暖寒冷的感受」的同理心

機制經驗「直接對他人感受」以及「反映(reflect)行動者同理關懷的感受」

這兩種經驗同時涵蓋在我們的同理心的作用中而我們通過同理感受的一致與不

一致來進行道德判斷

但同理心不是一種由後天學習才會有的能力嗎Slote 堅稱同理心早已經

是我們天生具有的能力這種先天的能力使我們對於他人的痛苦具有先天的反應

我們會不自主地對於他人的痛苦產生同理關懷因此我們對於將掉於水井的小朋

友便觸目心驚前去幫助我們的一階同理心先天的直覺與立即性使我們有能力

對自己應該作些什麼有了基礎的認識這也提供我們或多或少擁有同理感受「溫

暖」與「寒冷」的能力對於不立刻拯救困在礦井的礦工而想著要把錢省下來

以便幫助未來礦工不受到危險的行為我們會感到一陣心寒12這也說明了具

有先天的同理心多少已經提供我們具備對於道德贊同與反對的能力(Slote

12

在本章第二節研究者會介紹同理心所具有的四種同理心的立即性(immediacy)以說明我們

先天的同理心本身如何回應我們道德的直覺以及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48

2010a62 200722)也因此某種被理解為因果機制的同理心事實上已經是一種

先驗的能力並能夠幫助我們固定對於道德判斷的指涉

如此Slote 就確立了我們的道德語言與我們的指涉之間存在著一種必然的

關係即「一個道德判斷上為好或善的行為若且唯若(if and only if)它們展

現溫暖或反映行動者的溫暖」以及「一個先驗且在道德上指涉為善或好意義的語

詞與一個行動者通過同理心機制感受到的溫暖經驗有關」(Slote 2010a63)

肆小節

通過前面的論證Slote 便回應了道德「感受-道德贊同反對-道德判斷

宣稱」這一鏈結中同理心的作用同理心不僅是作為一種感受通過同理心機

制我們感受到某個對象的溫暖與寒冷從這種感受中我們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態度

而這種溫暖與寒冷所產生的態度能夠幫助我們固定住道德判斷的指涉構成我們

做出「幫助他人的行為是對的」和「虐待他人是錯的」的道德判斷同時 Slote

肯定我們道德判斷是取決於我們同理心機制所產生的感受如果一個人不具備同

理的能力以產生相關情感則他無法真正理解道德上的對與錯

49

第二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規範層次

在規範倫理學上與道德理性主義者的出發點不同以 Kant 為例他相信道

德的基礎在理性的法則正如同 Kant 自己曾說過的法則是以理性存有者的身

分頒布給自己的也是我們互相肯定對方的理性本性時規範我們行為的法則

(Kant 19875556)Slote 則承襲 Hume 的論點(Slote 2010a74)認為單純的

原則與判斷並不足以創造我們行動的道德動機也就是一個行為的好壞判斷本身

並不能成為我們行動的內在動機(inherently motivating)通過對同理心的實證研

究考察Slote 認為(200714-15)同理心能夠幫助我們去關懷他人作出利他行

動的主要因素是推動我們作出關懷行動的重要推力

我們的同理心除了能幫助我們真正認識道德判斷的意義和提供我們行為的

動機外也與我們的道德義務有一致性的關係因此我們通過同理心就能清楚認

識到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以 Slote 自己的話來說「同理心和對他人的同理關懷實

際上就能給我們提供一種看上去合理的道德評價標準」(Slote 2010a21)也因

此道德情感主義的道德規範可以這樣宣稱一個行為是道德的或為道德義務所

要求的若且唯若一個行為反應或顯示了行動者或對他人的成熟同理關懷(王

楷譯201121)

本節將從三個部分論證 Slote 的這個觀點首先我們需要針對同理心所具有

的特性著手Slote 認為同理心具有三種立即性使得我們對不同的時間

(temporal)感知(perceptual)以及因果(causal)有不同程度的義務感且這

三種立即性也顯示出我們同理心所具有的性質在這一部分我們也將處理動

機與道德行為之間的關聯性第二Slote 認為同理心所產生的關懷行動(以下

簡稱同理關懷)比起義務論者更能反映我們的道德義務他分別以「幫助他人

(helping others)」「傷害或殺人(harming and killing)」「承諾與誠實(promise

and trufulness)」的義務作探討本節亦將這些義務給予道德情感主義的解釋

50

第三Slote 認為不僅僅是這幾項原則可以得到同理心的解釋尊重(respect)

以及自主(autonomy)這兩個被認為是 Kant 理論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也能夠

在他的道德情感主義裡面得到解答在這一個環節我們也會說明 Slote 的解釋

壹同理心的立即性

Batson 的實驗研究也證實了具有同理心的人不管其逃離條件困難的程度

多容易都願意留下來幫助在處境中遇害的人(Batson et al 1981)但我們在面

對不同的處境或不同的個體時我們卻不一定都產生相同程度的同理心見孺子

將入於井會激起我們很強烈的同理心並馬上趕去救人但和針對在非洲挨餓的孩

童所激起的同理心相比其強烈程度就顯得不如前者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我

們會對近距離(不管是時間上的還是空間上的)的威脅或痛苦產生較多的同理

另外我們更容易同理和我們親密相處或有較多共通點的人在這裡 Slote 分析

了四種同理心所具有的立即性並說明那些引起我們強烈同理心的人會使我們有

更多的義務感去幫助他

一時間的立即性

Slote 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為什麼我們對於現存的困境比起未來的危機來

得更能激起同理心也更合乎我們的義務感如果我們知道一群礦工被困於地下

的礦井之中我們的同理心會讓我們想要立刻幫助他們能夠把他們從礦井之中

救出來而不是把拯救他們的經費省下來後安裝用於礦井的安全裝置來救助未

來可能會產生的危機礦工(Slote 2010a22)同樣的例子發生在 1987 年 10 月的

德克薩斯州一位年僅 18 個月的小女孩 Jessica McClure 不慎掉入她阿姨家後院

的一口井在事件發生後德克薩斯州在地的消防隊和警隊接到電話後立刻進行

救援行動經過 58 小時的搶救終於將小女孩從井裡救出來(Kennedy 1987)

同樣的我們並不會棄小女孩於井中不顧而將投注在救援活動上人力與時間花

在預防這件事情上

51

這種看法與我們普遍對於道德的想法是相同的我們有首要的義務去拯救被

困在礦井的礦工或是困在井底的小女孩而不是選擇把拯救他們所需要的資源節

省起來投資在未來的安全裝置上如果有人選擇這麼做也會令我們對於這種罔

顧人命的人感到「心寒」

二感知的立即性

Peter Singer 曾在他的著述中特別舉了一個例子說明我們對於遠在他鄉的

人同樣有救助的義務可是當一個小孩在我們面前快要掉到水井時我們都會直

接採取行動幫助那個小孩但同樣是救助小孩我們卻不會捐錢給樂施會(Oxfam)

幫助那些三餐不繼的孩童對 Singer 而言距離與道德義務之間是沒有關係的

不捐錢給樂施會幫助那些即將餓死的孩童和任由一個小孩掉到井裡是一樣的

因為我們在這兩件事情上有相同的義務然而 Slote 認為(王楷譯201132Slote

2010a22)這是因為我們對於直接感知(perceptive)到的事物有更強烈的同理心這

種主張跟我們的道德直覺也十分的相近同樣的 Hoffman 也曾以一個大學生的例

子來說明我們對於直接感知到的事物有強烈的義務(Hoffman 200048)

我剛剛下了公車就看到一個人滑倒頭直接撞到台階上我感到震驚一個

念頭閃過我的腦中我也滑倒在人行道上並且摔破我的頭骨我不知道我

還能怎麼辦我想也沒想就衝去前面幫忙他這多少會讓他好受一些我記

得人們喊著去打 119我一定是花了兩個多小時才確信一切都好

對於那些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痛苦與悲傷使我們的同理心產生較強烈的反應

也使我們更偏向去關懷或幫助那些眼前正在經歷傷痛的人

三因果的立即性

對於那些由我們直接造成的傷害比起我們在旁邊所看到的傷害行為所產生

的同理心更強烈對於任由他人受到傷害我們心理傾向認為直接造成他人傷害

52

是道德上更為錯誤的事情而對於主動傷害他人的行為會在情感上的退縮

(flinch)並且厭惡主動去做這些行為(Slote 2007442010a23)按照前面所

言我們會對他人的悲痛與哀傷產生同理心的關懷如果我們感受到自己是造成

他人悲傷與哀傷的原因則我們會因為對他人的傷害產生同理而有心寒的感受

進而在情感上退縮這種退縮正反映我們對於主動傷害他人比起任由事件發生

更應當受到譴責

四關係的立即性

按照 Slote 的看法(Slote 200727-28)他認為家人的關係與朋友或伴侶的

關係是不同的即使我們與朋友伴侶的關係再怎麼親密與家人的感覺仍然是

不同原因在於我們認為自己與家庭有相同的根(roots)這種相同的根源引起

我們的團結的感受舉例而言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不同於其他的關係父母與

孩童之間有天生的血緣關係並通過日常生活的交流來往共同分享某種價值觀

家族史等家庭的緊密聯繫塑造了個人的身分認同感(sense of identity)這種身

分認同感讓我們更容易辨認出自己的家人我們也更容易對於家庭的成員有更強

烈的責任感但我們的人際關係並不是只有家庭我們也會有親近的好友與工作

夥伴甚至也有共同嗜好的社群我們通過分享彼此的方式與他們熟識進而對

他們有親近之感也因為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密切關聯我們在關係上也就有親疏

遠近之別這也使得我們對那些與我們關係良好的人所產生的同理心不同於陌生

這四種立即性所產生不同強度的同理心正解釋了我們不同的道德直覺以及

道德義務Slote 認為這些同理心所擁有的反應其實就能夠解釋我們道德的判斷

與原則以此我們就能做出道德行動

53

但我們這種自然或先天的情感和感受真的就能夠直接的指引我們做出道德

行為嗎我們以同理心這樣的自然動機作為我們行為道德的來源是否總是能夠

引導我們去做對的行為或避免做出錯的行為呢

這裡顯然有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層面同理心是否有那麼穩定與可靠

總是引領我們去做應該要做的事情呢心理學的實證研究顯示(Figley

2002143)擁有同理心的人會有疲乏(fatigue)的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悲憫疲

勞(compassion fatigue)這個現象在護理人員裡面經常發現舉例來說一個

久病在床的母親兒子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照顧母親長久下來使他沒

辦法對她的母親產生強烈的同理關懷甚至對母親當下的痛苦產生不耐煩或是麻

木這樣看來同理心似乎並不夠穩固不能夠總是指引我們的道德行為面對

這樣的情況我們或許應該主張規則和原理來指引兒子做出對的事「你不應

該對你母親的痛苦這麼不耐煩」「兒子有責任照顧自己的母親」我們會這麼勸誡

兒子因為應該做的事情跟現在的感受疲乏沒有關係

第二個層面有些行為即便行動者是具有同理關懷動機的人我們仍然會

認為這是不對或者錯誤的行動舉例而言一個倒車的人粗心大意沒有遵守交通

規則在倒車的時候並沒有看後視鏡或者注意後方撞到了三歲小孩導致死亡

即便他沒有意圖要撞死一個小孩即便他是一個具有同理心的人這種應注意而

未注意的行動我們一般來說都會認為是錯的但這件事情的錯誤與有沒有同理心

似乎沒有關係一個人若是足夠重視「倒車應該注意後方」的原則則他就不會

犯下這樣的錯誤這樣看來粗心大意的錯誤跟沒有同理心所犯下的錯誤並不相

同因此即便有同理心也仍然會做出錯誤的行動

Slote 分別針對這兩個問題提出了解答針對悲憫疲勞的問題Slote 分成兩

方面來回應這個問題

54

第一Slote 認為這樣的情形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性是兒子從來沒有這

樣的經驗第二種可能性是兒子曾經有過悲憫疲勞的經驗在第一種情形中第

一次經驗到疲乏的兒子可以有「初犯免責」的機會它可以暫時讓自己脫離這種

情境進而能夠使自己不再疲乏例如休假看電影尋求專業諮商的幫助等

等因為對於一個初次經驗到的人來說他並沒有預料到自己會產生悲憫疲勞

也因此這不能算是道德上的錯誤(Slote 2010a100)但如果是第二種可能一

個曾經經歷過悲憫疲勞的人如果沒有進一步去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而是讓自

己繼續無感麻木對於他人痛苦毫無反應甚至表現得冷酷無情時我們可以說

他在道德上是錯的(Slote 2010a101)

第二對於同理心的批判認為規則或義務比起同理心更能夠說服兒子去

幫助他久病的母親Slote 認為(2010a86)這樣的道德勸說之所以能夠說服兒

子照顧母親的必要條件還是在於同理心原因在於這個例子中兒子悲憫疲乏不

會只因為道德原則或命令而被說服從而使他對母親的態度有所改變兒子可能

因為他人的道德命令繼續侍奉年老的母親但仍舊做著毫無同理關懷的行為這

對 Slote 而言仍然不是一個有道德的表現Slote 認為他人的勸說與判斷之所以

可以成功說服我們去作出有道德的行為並不是因為原則本身的緣故而在於我

們能夠使用同理心的能力

Charles Stevenson 曾提到道德語詞具有「磁性」(magnetism)他認為當一個

人認為 X 是好的那個人會照著這個事實(ipso facto)而更傾向去做利於 X 的事情

(Steavenson 193716)此外當一個人說 X 是好的時那個人能引發別人對於

X 贊同或不贊同的態度並能夠影響對方對於 X 的態度刺激他人的情感

(Steavenson 193719-20)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說「殺人是錯的」而「幫

助陷入困難的人是對的」不僅表達我對事物的贊同與反對當我們在建議

(suggest)別人應該幫助困難者或不應該殺人時通常也在激起別人對於「殺人與

助人」所具有的情感從而對這些行為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態度Slote 贊同上述

55

Stevenson 對於道德判斷具有磁性的假定但他進一步認為(Slote 2010a90)

這樣的情感吸引主要是來自於同理心的作用由於同理心所具有的接受性使我

們在聆聽對方的道德判斷或道德理由時會不由自主地接收他人在表達道德命令

及原則的態度或情感而通過二階同理心的作用感受到心寒這使得他人的道德

勸說得以有效的阻止我們去做錯的事情而去做對的事情通過上面的敘述Slote

認為道德命令者或者道德勸說者首先會展現出一種感受或態度而被我們的同理

心所捕捉接著引出我們二階同理心的寒冷與溫暖使得聽從道德命令者實行道

德命令也因此道德原則與命令的作用還是次要的同理心的作用仍然在主要

的地位因為道德原則之所以能夠有效的勸戒他人單單只靠原則和命令是不足

以推動我們的行為還仍仰賴同理心機制接收他人的情感與態度

對於粗心大意的行為一般來說會認為與同理心毫無關係但 Slote 卻認為

(2010a103)過失致死這件事情實際上是缺乏了對他人充分同理關懷所產生

的結果一個孩童相較於成人而言其對於周遭環境的注意力明顯較成人來得差

對於一個具有同理心且關心他人的人來說他會在孩童會出沒的地方謹慎開車

避免造成傷害也因此粗心大意不只是一種對於傷害原則不夠重視的問題而且

還有對於他人是否具有同理關懷的問題就 Slote 而言這樣的行為仍然是錯的

除了粗心駕駛以外Slote 也舉了粗心在大熱天將孩子留在車上而導致小孩悶死

的家長(Slote 2010a104)這個看似也與同理心無關而端看他人對於規則是

否重視的行為在 Slote 看來也是未有同理心的行為對於一個關愛自己孩子

的家長不會圖一時的方便而將小孩在大熱天時留在車子上如果他能夠同理

孩子在高溫又密閉的車子中所產生的痛苦感他就不應該將自己的孩子留在密閉

的車內而產生如此可怕的事情

Slote 認為上述的四種立即性能夠回應我們情感層面上為什麼道德義務在

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區別原因在於同理心所具有的立即性但這些立即性又如何

56

回應我們的道德原則呢以下我們根據同理心的三個直接性來回應道德義務論

的看法

貳同理心與義務論

Slote 雖然批判道德理性主義者尤其是 Kant 的道德哲學理論但這不代表

他完全否認 Kant 的道德義務論也不認為他所提倡的道德情感主義在立場上與

Kant 的主張水火不容Slote 認為他的道德理論本身可以回應義務論倫理學的種

種義務並給予其更好的解釋或者理論上的輔助為此他分別針對義務論中對

於「幫助他人」「傷害或殺人」「承諾與誠實」的義務這些義務在 Slote 的論證

中不必然是一種通過理性考量而產生的原則或規則而是一種源自情感而生的義

一助人的義務

從同理心所具有的時間立即性感知立即性以及關係的立即性來看我們通

過直接的感知時間的相近以及關係的親密程度所引起的強烈同理心激起我們

強烈的情感使我們去幫助他人

如果我們幫助他人的來源是同理心而同理心的特性(立即性以及親疏遠近

的關係)會使得我們對不同的人或群體有不同程度的同理心作用但那些不屬於

立即感知的不是家庭關係不是朋友伴侶關係的人群難道我們不應該去幫

助他們嗎我們的同理心只能對這些群體產生作用不代表它是一種有限制的情

感機制嗎Slote(200729)在此援引 Hoffman 的心理學研究認為我們的同理

心能夠通過誘發的方式來拓展我們同理的對象而使我們同理他人的能力擴而廣

之在本研究第四章中關於同理心的發展與培養會有更進一步的說明與解釋

但如果同理心機制是一種擴而廣之的能力而 Slote 又認為同理心的反應體

現我們的義務是否會面臨到以下的困難如果對於陌生人的同理心是一種有

57

待發展與教育的能力而多數人的同理心尚未發展完成他們是否可以主張由

於我們的同理心還尚未成熟根據同理心的強烈程度影響我們的義務程度所以

我們目前沒有義務對一個陌生人展現我應該有的幫助

Slote 認為(200732)這個問題涉及了「應該蘊含能夠」的原則(以下簡稱

OIT 原則)這個原則主張應該與我們的能力是相關的如果一個行動是我們的

義務則這個行動是我們能夠完成的相反的如果我們不能夠完成則我們沒

有這個義務去行動

Slote 認為這項原則事實上有兩種意義讓我們再回到前面 Singer 的例子

之中Singer 雖然主張每個人都有義務拯救陌生人但這項義務並不是每個人都

能達到的原因在於這項義務本身需要能力的培養要能夠幫助他人在 Singer

的例子中我們至少要有一份工作這包含我們需要有能夠賺錢的能力這項能

力就不是小孩子就能夠擁有的需要仰賴後天的能力培養才有辦法達成在消防

員或礦坑的例子當中要拯救落在水井裡的小孩或者困在礦坑裡的礦工也需要專

業訓練但 Slote 認為即便擁有這些能力我們也不見得會幫助他人這也是 Slote

一再強調為什麼我們需要關注我們的道德動機同理心的重要性Slote 稱上

述為廣義的 OIT 原則在這個意義下考量的是合理狀態中道德原則與人們能力

的一致與之相對的是狹義的 OIT 原則在這個意義下的 OIT 原則只要求道德

行動者有避免做壞事的能力對 Slote 而言在這個意義下我們的義務就是不

能缺乏對於他人的同理關懷換句話說我們應該避免的是完全缺乏對於他人的

同理關懷

我們假設有一位小明對於他人的痛苦有較少的同理關懷(也就是低度發展

的同理心)他或許沒有辦法像一些擁有成熟同理心的人為了痛苦的他人奉獻自

己解除他人的痛苦以 Singer 的例子來說或許有人會將自己大部分的薪水捐

獻出來但小明仍然應該對於痛苦的他人展現自己的同理關懷當他與痛苦的他

58

者相遇時他應該要展現他對痛苦他者的同理關懷在這個意義下對於任何人

不應缺乏展現他的同理心(即便是最低程度的同理心)是我們道德上的義務

二不傷害或殺人的義務

延續因果的立即性Slote 認為我們對於直接造成他人的傷害所產生的同理

反應要比任由傷害或死亡的事情發生來得強烈直接的傷害對方或甚至殺死對方

會使我們在情感上產生退縮這在同理心的作用下是極為明顯的一種是因為自

己主動行為所造成的後果而另一種則是我們被動所產生的結果我們的同理心

對於那些主動的傷害或促成他人痛苦的行動感受到畏縮Slote 認為(200744)

這解釋義務論的想法為什麼「殺人」比起「袖手旁觀」來得更糟

Slote 認為(200742-43)他的主張將比起義務論更具有彈性例如在殺一個

無辜人以拯救五個人的道德困境中13其中一種反對的理由是我們不應將無辜的

人只當作一種讓更多人活下去的手段但如果情況不是殺一救五而是殺一救千

或者殺一救萬呢如果這是唯一能夠拯救更多生命的方法呢當我們考量這些

時我們是否仍不願意殺一個無辜的人而拯救更多的生命呢Slote 認為(200744)

我們確實會在「殺害他人」以及「放任更多生命死亡」之間搖擺不定就像天秤

的兩端但強烈的同理心作用會讓我們有更強烈的義務去選擇使我們去作出決

(三)承諾與誠實的義務

13

Slote 在這裡主要引用的是 Philippa Foot 批判效益主義的著名思想實驗(1967 8)

你待在一輛失控的列車上而你發現眼前有兩條鐵軌一條鐵軌上有五個正在軌道上工作的

工人而另一條鐵軌上只有一名工人他們都專注地在工作並未注意到失控的列車電車即將駛

向那五個工人的鐵軌而你眼前有著能夠控制電車轉轍軌道的拉桿如果不操控拉桿則五個工

人將會被失控的列車輾斃若即時的轉轍軌道則只有一個工人會死亡這時候我們會如何抉擇

Foot 在這篇文章中想要談的是雙重效應原則(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這個原則主張

當我們在選擇行動時我們會同時創造一個好結果與一個壞結果這時候我們應該要去區別如

果我們將壞的結果當作手段(mean)來追求好的結果這是道德上不許可的行動但如果不好

的結果只是追求好結果時無法避免所產生的效果時這樣的行動就可以是道德上許可的(1967 5)

由於雙重效果原則並不是本論文探究之主題有興趣者可以參考 Foot 的〈The Problem of Abortion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Double Effect〉

59

Slote 認為(200746)當我們做出承諾也就是答應某個人達成某件事情的

時候其實是讓別人期望能夠通過你達成的事件而得到某種結果如果我們違背

自己所許下的承諾會使得他人的期望落空造成他人的損失這主要是來自於

同理心的作用舉例而言當甲希望獲得乙的幫助而承諾「如果你能夠幫助我

日後一定會報答你的恩情」但實際上甲沒有兌現承諾時這是很典型的錯誤行

為假如乙確實相信甲會遵守承諾而付出很大的努力來幫助甲則違背承諾將使

得乙的努力徒勞無益我們的同理心因為因果的立即性感受到這種失落與痛苦

我們將會對這種違背承諾造成他人傷害的行為較為退縮

Slote(200747)接著進一步分析了「遵守承諾」並認為它包含時間上的兩

個階段(temporal stages)在一開始承諾人會影響或引導(induce)他人相信

他的承諾以前面的例子甲會影響乙相信他的話並真的獲得了乙的幫助再

來受到幫助的甲按照約定去履行他所答應的事情在日後報答乙的恩情這兩

個階段中的行為會影響我們同理心的因果立即性從而對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判

斷如果甲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兌現承諾的意圖或認為自己絕對不可能做到只

是為了得到他人的幫助而說謊做出假承諾這種以謊話傷害他人信任的行為是我

們在同理心的作用下退避去做的事情(直接的傷害他人)也因此我們不該撒謊作

假承諾

如果甲在一開始並沒有撒謊欺騙乙但他並沒有兌現承諾呢考量到同理心

的因果立即性沒有兌現承諾並不像說謊所促成的直接傷害類比到「直接傷害

他人」以及「任由他人受到傷害」我們是否認為不主動回報引起的傷害是一種

「放任他人的傷害(被動)」呢

Slote 舉了個例子來說明他的想法(200748)假設我給 X 施打毒劑並告訴

他之後會提供他解藥而想像 Y 也同樣被另一個人施打毒劑如果我沒有為 X

提供解藥而 X 死亡則我等於是殺了 X但如果我沒有為 Y 施打解藥並不代

60

表我殺了 Y因為我並沒有為他施打毒藥並承諾要提供解藥也因此 X 中毒死

亡是我的錯誤但如果我因為疏忽而沒有提供 X 解藥呢雖然在某些狀況下沒

有提供解藥確實是失職在某些情況下或許並非疏失不過Slote認為(200749)

在這個情形下一個人會更敏感於(sensitive)自己的疏失將導致的傷害通過這

個例子可以說明我們不太可能完全因為忽略而沒有提供 X 解藥因此 Slote 認

為一個人不應該忽略自己的承諾因為他應該要敏感於別人因為自己沒有履行

的承諾而失落也因此一個有同理心的人將更反對自己打破承諾

同樣的正如同遵守承諾並不像義務論者所設想的絕對義務應該嚴格的遵

守承諾以前面的處境為例一個有同理心的人或許會比起他人更反對做出打破

承諾進而傷害他人的行為但在實際的情形下他卻不一定「僵硬的」遵守原則

而是我們對於整個情境的狀態進行同理作用考量下做出的決定如果在特定的情

境下打破承諾能夠阻止壞事的發生那麼打破承諾就是我們應該做的行為也是

道德上對的事情(Slote 200752)

在前面的例子中我們提到「說謊做假承諾」現在我們來單獨談談「說謊」

因為說謊的錯誤不見得完全等同於做假承諾的錯誤那是因為我們可以在重要的

事情上說謊而對象可能是對說謊主題完全無興趣或關係的人所以說謊這個顯

而易見的錯誤究竟如何以同理心來解釋呢Slote 認為那是因為說謊會影響到

將來他人的利益試想如果有人因為聽信了我說的謊話而把這個謊話當作真相

告訴別人這會使得相信這個謊話的人受到傷害或許有人會覺得撒謊跟打破

承諾相比沒有那麼嚴重因為打破承諾會跟他人的利益息息相關但撒謊和打破

承諾有個基本的相似之處也就是引導別人相信而使他人受損

如果某人想要爬玉山我答應會幫助他一起爬但最後我沒有兌現我的承諾

我將會使他失落因為我引導他相信我的話而進一步做出行動而未履行承諾可

能使得他錯過一個爬玉山的重要機會但如果在這個例子中我並沒有承諾要跟他

61

一起爬山而是欺騙他有某個人也要去爬玉山並說服他你可以跟他一起去在

這個例子中說謊與打破承諾是一樣糟糕的因為我同樣引導他人相信某件事情

而去做出決定而最後要承受那個沒有達成的傷害也因此雖然說謊跟打破承諾

間雖有一點不同但依照 Slote 來看(200753)我們應該要遵守承諾和我們應

該說實話是基於相同的理由

參同理心與尊重自主

Slote 認為他的道德情感主義除了可以回應義務論式的主張應具有什麼樣

的道德情感或態度他仍然能夠回應在 Kant 哲學裡最核心的兩個概念即是「尊

重」與「自主」概念在前面我們已經稍微談過 Kant 對於尊重與自主的看法

人的自主應當被尊重是來自於遵從理性所制定的普遍法則(Peters 2015209)

自主的根源亦是來自於有理性者超脫一切可能經驗制定可普遍的法則

做為反對理性主義主張的觀點關懷倫理學強調關懷與關係的重要性也因

此在尊重與自主的看法上與強調道德理性主義者相左自主一詞不僅僅是個人有

理性能力獨立做出自由選擇原因是個人是置身於社會(socially situated)或脈

絡化(contextualized)的這說明了個人不是孤島的存在而是在層層的社會關

係(家庭社會文化種族等)因素中建構出來(Mackenzie amp Stoljar 20004)也

因此人所做出的決定與抉擇是從關係中建構出來的自主必須通過人際之間的互

動與社會規範及價值產生關連才具有意義(林雅萍201646)Slote 一方面同

意關懷倫理學在「關係自主」(relational autonomy)的某些主張但卻認為他的

主張與關懷倫理學還是有些差異以下分別分析 Slote 對於「尊重」與「自主」

的主張

一同理心與尊重

關懷倫理學在論述上主要著重的是討論他人的福祉(welfare)以 Darwall

的觀點來看關懷者(the one caring)所遵守的規範就是對於他人福祉的關心

62

(Darwall 20027)而這個看法與尊重的概念有所不同原因在於關懷倫理學注

重的是對方的福祉Slote(200755)引述了 Ronald Dworkin 的說法來說明正義與

關懷倫理學彼此在考量的基礎點有何不同在 Dworkin 的想法中正義的狀態是

公平對待以及尊重每一個公民

同樣的Richard Peters 以 Kant 的觀點作出論證所謂尊重他人要從「人」

的概念開始談起Peters 認為只有當我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具有自我選擇與價值

的主體時對整個社會才是重要的只有當每個個體開始宣稱他們個體的權利

謹慎的深思熟慮並為他們自己做出抉擇時他們才算是真正的成為一個「人」

即具有自我選擇的主體而與他人的連結主要是來自於個體自願的相互分享他們

彼此的評價與選擇而不是來自制度與風俗的束縛(Peters 2015211-212)也因

此對 Peters 來說重要的是我們尊重身為有自我價值與能自我抉擇的每一個個體

而每一個行動者都應該擁有這樣能夠同等發展自己的機會

關懷倫理學的考量與理性主義的不同在於關懷倫理學對於他人福祉的考量

是建立在「關懷」這個情感的動機上而理性主義者的尊重卻不同於任何類似的

情緒這一點從 Kant 在《道德形上學》的論述便可以知道對 Kant 來說人若

通過好惡或慾望去追求就會有自我欺騙或將惡隱藏在合理化愛好的可能(林建

福2009125)也因此對於「尊重他人為一目的而非僅僅是工具」作為一項可

普遍的法則尋求的是一個公正無誤的審判者而 Kant 認為這個審判者便是理

性Slote(2010a109)因此說「尊重」的概念難以在關懷倫理學上論證但 Slote

認為他能夠以同理心的概念解釋「尊重」概念的意涵

在考慮到尊重與關懷他人的衝突時一個常見的議題是家長式領導

(paternalism)也就是那些以「為了他們好」之名做出與他人心願相違的行

為即便一個人可能完全出於關心出於為他人的福利著想但對於那些願望受

63

到阻礙的人來說他們或許會用尊重一詞來反對別人對他們的阻礙拒絕別人干

涉他們的選擇主張那些出於關心的人缺乏對人的尊重(Slote 200756)

從這個例子來看家長或老師出於好意的為學生決定他的未來應該讀什麼學

校未來應該從事什麼工作的干涉或許是為了孩子未來考量的緣故但事實上

卻壓迫到了孩子的選擇在這個例子裏面自主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夠做為自己做

決定或行動的能力缺乏尊重表示不讓別人行使他的自主能力然而 Slote

(200758)進一步指出當一個孩子身體不舒服卻又害怕看醫生時我們會不

顧孩子的願望帶著孩子去看醫生或牙醫在這個例子裏面我們一樣是考量到

孩童未來的福祉(健康)我們卻不認為我們是不尊重孩童這個差別在哪裡呢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提到同理心的特性便是保有自己的主體意識在這

裡我們需要談到的是若有人過度投入(overinvolve)的同理他人時他將無法區

分自我與他人的需要與慾望因而將自己的需要與願望當成別人的需要與願望

Slote 認為有一些親子關係便凸顯了這種情形(Slote2007572010a110-111)一

些所謂「替代成功症狀」(substitute success syndrome)的家長關心他們孩子的福

祉但事實上卻是將自己的需求和慾望投射在孩子的身上這樣的家長事實上缺

乏與他的孩子情感上的連結在這個例子我們或許會說這些家長並沒有尊重他

的孩子因為他並沒有考慮到小孩的想望或恐懼同時在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

在這個意義底下的「沒有展現尊重」其實與「沒有展現同理心」是相同的這裡

可以粗略地說「一個人沒有展現尊重若且惟若一個人沒有展現適當的同理

關懷」

因此對 Slote 來說(2004301)無視孩子的希望不代表不尊重孩童真正的

重點在於是否展現了同理的關懷這也就是說一個父母或老師沒有展現關懷(對

孩童冷淡)算不上對孩童的尊重因為他們並未展現出對他人所應具有的同理關

64

懷相反來說若他們過度的投入而失去自我全神將自己的痛苦和快樂完全的

置於他人中則他也不算是尊重他人因為他並沒有展現適度的同理關懷

二同理心與自主

女性主義者 Eva Kittay 認為依靠關係是人類的生命境況因此依靠關係是

生命的常態而非例外相較之下道德與政治理念中預設了每個孩子是即將獨立

的成人人人是獨立自存的基本假設反而並非生命的常態(吳秀瑾2005159)

這種強調置身於人際關係的互動中的主體依靠關係的相互依賴而做出決定的

「關係自主」

Slote在澄清自主概念前強調他所談論的自主至少是其中一種「關係自主」

(Slote 200759)那麼 Slote 的自主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要再次回到前面顯

現過度投射之父母的例子前面的例子顯示一個過度投射的父母因為對自己的

孩子缺乏同理心所以他並沒有展現尊重孩童更進一步的說這些家長除了沒

有同理他人的情感也沒有同理那些孩子具有自己的志向和願望如此便會剝奪

他們能夠為自己做出選擇的能力如果是以這個角度來看這個例子上的話尊重

他人的自主就不僅僅是考量到他人的福祉表示同理心本身同時涵蓋對他人自我

決定的不干涉Slote 因此認為(2004302)若我們不具有同理的能力我們也

將不能鼓勵及培養出有自主性的孩童這當然不是說只有過度投射的家長會忽略

他人的自主思考和志向擁有虔敬宗教信仰的家長對於孩童的質疑或對於性別刻

板印象的態度例如一個女孩想要成為醫生但旁邊的人卻告訴他「你還是成

為護士吧」這些情況一樣會使得人失去自主的思考和志向

但是Slote 所談的自主難道不會與關係自主有所衝突嗎 Slote 認為強調

自主主體的獨立本身並沒有否定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Slote 認為(2010a116)

Carol Gilligan 在她的著作中提到在父權社會中女性對自己的錯誤認識使女性

在社會中懷疑與否定自己的「聲音」這也使得他們將自我與自己的所思所欲分

65

離從而發展出 Gilligan 的女性道德發展三階段Slote 進一步論稱如果道德發

展階段是通過對於女性的不尊重(同理)而出現需要關注的應該是如何以同理心

作為批判父權的(patriarchal)態度與行為使得女性不會被迫以道德發展三階段作

為決定他們發展的傾向

回過頭來Slote 認為自主預設的便是為自我思考與決定(Slote 2010a117)

但這樣的主張是否代表 Slote就不重視情感與關係呢Slote認為受到他人意見的

影響和被迫接受行動之間是有差別的前者具有自我主體的自主但後者卻沒

Annette Baier 曾論述 Descartes 的意識時提到自我意識需要通過文化特

殊的語言而在獲取這些條件的期間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依靠他人也因此

Baier 認為人需要通過與他人長時間的相處以達到人格的本質部分通過他人而

成長(Baier198584)這也就是為什麼人不可能拋棄文化脈絡與關係因為

假設一個完全獨立而不受他人影響的自我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通過與他人的長

期相處而成長才能一步步成為擁有自主的人(Slote 2010a118)在這裡我們

可以發現自主是一項發展中的能力也是一個有待發展且可欲的能力

第三節 對於 Slote的批判與回應

Slote 所出版的《道德情感主義》以及《關懷倫理學與同理心》理論雖具有

新意也受到很多哲學家的挑戰Justin Drsquo ArmsLori WatsonKarsten R Sturber

等學者對 Slote 的文章批判為主將這些學者的批判統整出幾個主要觀點並以

Slote 對以上學者之回覆文章作為解答

壹同理心概念的解釋

諸多學者對於 Slote 的同理心表示質疑認為 Slote 在同理心的定義上並不

明確我們前面提過Slote 對於同理心的區別是以「感受到某人的痛苦」以及

66

「感受到某人在痛苦」的區別而同理心同時也涵蓋了不由自主的感受也就是

當某人深受痛苦折磨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喚起某些感受通過上述同理心的作

用下我們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一個人可能會看到一個正受到痛苦的人而希望對方

能夠從痛苦中脫離但他可能完全沒有感受到他的痛苦這也就是 Slote 所謂的

同理心的「接受性」同理心的接受性在我們的道德生活中是很必須的而按照

Slote 的看法我們對於道德判斷的保證也應來自於這種接受性

但不只一位學者認為 Slote 在這裡並沒有定義的明確學者 Drsquo Arms 就質疑

(2011137)同理心機制在於產生彙整(convergence)使得同理者能夠與被同理

者擁有相同的感受但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必須了解什麼是「相同的感受 (same

feeling)」我們才能理解同理心是怎麼運作

Drsquo Arms 因此分析了幾種可能性來說明同理心的機制並且對每一種可能性

提出他的質疑我們假設現在有一個人正處於飢餓的痛苦狀態這個時候如果我

們對他的狀態產生同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或許並不會贊同同理心帶給

我們的是身體狀態(飢餓所產生的生理反應)的相同感受除非我們現在真的在

肚子餓否則我們不會因為同理心而真的感受到自己的肚子正在飢餓但如果同

理心是以一種相同的方式(the same way to feel)讓我們感受到他人感受的機制

嗎這顯然也並不合理因為如果是這樣同理機制在這裡就等同於我們器官(胃)

的作用

假設所謂的同理心並不是指跟他人的生理狀況相同而是指一種心理狀態呢

這個說法似乎可行當我說我同理你飢餓的痛苦不是指我現在也感到很飢餓所

以痛苦而是我感受到你心理的一種痛苦感受不過Drsquo Arms 認為心理狀態的

說法仍然有一些令人懷疑之處考慮以下的例子瑪莉的丈夫約翰去世了她非

常的難過而我們對她產生了同理而難過在這裡如果我們說同理心是指我們跟

瑪莉一樣難過這指的是什麼意思呢首先如果我們擁有相同的心理感受那

67

麼我們所感受到的對象是否是一致的呢在這個例子當中瑪莉的悲傷對象自然

是她的丈夫約翰之死以 Slote 的看法同情這名女子的悲傷意思是我們觀察到

這名女子的難過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們要和女子有相同的心理狀

態我們所感傷的對象是否是一致的呢如果一個人從來不曾有過配偶也沒有

喪失過配偶我們有可能擁有相同的心理狀態嗎而即便我們也曾有過喪偶之痛

我們所感受到的相同感受有可能與瑪莉相同嗎對瑪莉來說約翰並不是只是約

翰她對約翰的感受是個別且獨特的這樣的感受能夠與我們對自己另一半的感

受相同嗎

Stephen Darwall 在考察 Slote 對於同理心的使用認為(2010155)Slote 的

同理心並不像 Hume是因為 Slote 的同理心當中涵蓋了覺知(awareness)他人

的動機與感受Slote 雖然認為自己和 Hume 一樣使用了傳染一詞來說明同理心

是如何捕捉他人的情感但在情感傳染這種用法中我們通過同理心所得到的感

受可能完全沒有對象而只是純然的情緒比方說在面對悲傷的情境時我們會

感到悲傷但我們卻不必然知道眼前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前面我們也提到Slote

認為同理心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認知這也說明 Slote 的同理心不完全只是一種通

過傳染而得的情感他認為同理在我們的生命成長與經驗的過程中會更加深化

但如果同理心不是 Darwall 所定義那他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學者 Noddings 則質疑同理心是否真的有接受性(20109)她認為同理心主

要還是通過我們的觀察與聆聽進而辨識出(identify)他人的情感我們經歷過這

樣的歷程後感受到了什麼而這種感受與他人所展現出來的情感正好相近我們

稱這種經驗為同理心也因此感受是在我們關注他人之後的結果Noddings 進

一步說這種經驗並非總是一路到底原因是因為當我們通過這個過程時有可

能會喚起諸如噁心懷疑警覺的情感這會阻礙我們去感受他人比方說對

於那些犯下暴行的人我們就很難產生同理除了質疑同理心的接受性Noddings

亦認為 (201010)同理心有可能會有另一個稱作「同理迴圈」(empathic circle)

68

問題而且特別容易發生在那些我們所熟悉的人身上因為我們對熟識的人有既

定的想法以至於我們在關注他的言詞時容易以我們熟悉的觀點來理解他最後

我們對他人產生了同理但我們也有可能從頭到尾都感受錯誤

貳同理心的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

Slote 認為我們在道德上的贊同與反對主要來自於我們的「二階同理心」是

觀察者對於行動者同理關懷的同理如果我們同理到對方的同理關懷則我們會

有一種溫暖的感覺這是我們道德贊同的基礎如果我們同理到對方冷血的行為

我們會有一種心寒的感覺這是我們道德反對的基礎而這種道德贊同與反對會

進入我們的道德判斷之中

但同理他人的同理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真的能夠從道德上正當與不正當的

行動中感受到這樣的情感嗎 Drsquo Arms(2011137)就認為當我們不贊同他人的

某種道德上失當的行為時在情感上會感到火冒三丈其情感反應是熱的比較

偏向憤怒的情感而不是如同 Slote 所言感受到一種心寒的感覺在進一步說

我們所觀察到的道德失當的行為其行動者的情感狀態或許是熱烈而不是冷酷

以一對傳統的父母對他們未婚女兒戀情所展現的苛刻態度為例父母可能對女兒

的行動感到心寒但是女兒在與男友談戀愛所表現的行動卻是火熱的如此旁觀

的父母是如何在女兒的戀情中感受到心寒呢同樣的 Baier(20106)也提到相

似的例子她認為道德上失當的行為其行動者所展現的情感狀態往往不是心寒

而是溫暖的情感一個殺人犯或者強姦犯在殺人或強姦時充滿了快樂或者熱情如

火觀察者感受到行動者對於受害者的熱情情感不見得就是道德上正當的行為

進一步說Lori Watson(2011143)認為二階同理心並不能穩當的成為我們

道德判斷的基礎假設有一個受到虐待卻沒有離開丈夫的妻子她認為自己的丈

夫並不是有意要傷害她她的丈夫還是很愛他只是因為她的丈夫在參與越南戰

爭之後患有「創傷後壓力症」(PTSD)無法控制自己的行動在這個例子中

69

一方面妻子對她丈夫展現出了同理關懷根據二階同理心我們感受到一種溫暖

的感受這是我們道德上贊同的行為但另一方面女人真的應該要按照同理心

所帶領她做出的行為繼續留下來陪伴她的丈夫而受到傷害嗎Watson 認為

(2011144)她的行動雖然受到我們的贊同但是她並沒有照顧好她自己沒

有適當的自我尊重也可能欠缺一些勇氣去做對的決定所以我們雖然會贊同行

動者因為同理心所展現的行動但我們在考量她的處境後還是會認為她作出了

錯誤的行動在進一步的分析中(2011145)Watson 認為在 Slote 的理論中同

理心是一種他人導向的情感機制不存在自我同理(self-empathy)的情感機制

缺乏對於自我的適當關心這種對於自我的關懷似乎是 Slote 的理論無法捕

捉到的觀點

Stueber 則認為(2011332)同理行動者的同理心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情感現象

因為一個觀察者不僅要感受到一個行動者在遭遇痛苦他者時所具有的感受(感人

所感)同時他也會感受到行動者對他人所表現的關懷行動這種心理機制主要

是一種能夠覺知行動者對他人同理關懷並因此而感受到溫暖反之則感受到寒

冷Stuber 雖然不質疑這種機制的存在但她認為像這種反映的溫暖感受仍然需

要足夠的經驗證據去支持同時她認為若感受寒冷是一種我們通過二階同理

心無法感受到行動者的同理心通常我們的感受是中立或無差別的(2011333)

也因此 Slote 可能必須更仔細的說明為什麼我們感受不到行動者同理心的情感

狀態是寒冷

參固定指涉理論

Slote 道德的固定指涉理論可以這樣理解(2010a61)我們可以說這樣一個

命題是先驗的也就是道德上為善(正當)的就是一個經由同理心作用引起的溫

暖感受的事物這種溫暖感受指向的對象是行動者(agent)的同理心在這裡

70

Slote 所謂的先驗是什麼意思呢Drsquo Arms(2010139)認為所謂的先驗指得應

該是基於道德概念或術語的理解就能知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分析命題

Drsquo Arms 認為 Slote 的後設倫理學實際上是一種概念分析理論根據前面的

理解他所提供的是一種道德概念的傾向分析但這種傾向分析Drsquo Arms 稱

其為「傾向主義的反應依賴理論」(a dispositionalist response-dependence theory)

在非道德語言的使用上會將特性實現的相關傾向當作有待經驗確認的問題

以顏色這種非道德的概念為例雖然紅色是任何能夠引起紅色視覺感官的東西

但要真正的理解紅色仍必須依賴我們視覺所產生的經驗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

得到指涉紅色的能力我們仍然需要擁有對紅色特性的經驗同樣的如果道德上

的贊同與反對在這套理論當中也會被當作一種開放的經驗問題也就是我們

需要經歷到道德上同理心產生的溫暖與寒冷我們才有辦法指涉道德上對或錯的

行為

總體來說Drsquo Arms 認為 Slote 情感主義理論的成敗關鍵還是在於是否有大

量的心理學的實證研究能夠說明贊同與反對是源自於行動者在行動時所展現出

的冷酷或溫情的特性如果道德贊同與反對有其他的理解可能比方說道德反對

其實是一種憤怒而非冷酷的情感則冷酷的特性引出我們同理上的反對就不是一

個先驗的答案

肆Slote的回應

針對上面學者的批判Slote 也一一寫文回應以下根據上面的探討主題加

以分類並依每一個主題介紹 Slote 的回應

一同理心概念的解釋

Slote 認為(2011149)「相同」(sameness)這個概念並不是最主要的區別

最主要的還是涉及對於另一個人的接納(receptive)在感受他人的痛苦時我們

71

吸收了他人的觀點與態度這也包含了接受他人的狀態與處境而這與同情心是

不一樣的同情主要的是涉及一個人對於另一個人所做出的回應

關於 Noddings 所提出的質疑Slote(2010d188)認為他的同理心並不是她

所定義的同理心按照 Noddings 的定義如果同理心是一種通過觀察來辨識之

後所擁有的一種情緒則虐待狂或者精神疾病患者都有能力去理解他人的感受

並做出有效傷害受害者的行為但 Slote 懷疑虐待狂與精神病患者能夠真正接納

對方的痛苦按照前面所說如果一個人具有同理心的話它所涵蓋的應該是具

有某種接納他人在所處的情境之下產生的總體情感例如受害者的痛苦或在被人

囚禁下的無助等等如果虐待狂只是知道受害者目前的心理狀態並不算是具有

同理心

二道德贊同與反對

通過 Stueber 的評論或許可以回應 Drsquoarms 和 Baier 的想法Drsquoarms 和 Baier

認為的二階同理心是一種觀察者同理心且這種同理心與行動者具有「相同」的

情感狀態但所謂的二階同理心同理他人的同理這個機制不是擁有與行動

者對行動承受者的相同情感而是一種感受到行動者是否展現出同理關懷的感受

所以興奮無比的殺人犯對他人施暴所展現出來的雖然是熱烈的情感但由於我們

沒有感受到殺人犯對他人的同理以及同理關懷也因此我們不會有暖心的感覺

針對Stueber認為我們若無法通過二階同理心「找出」(pick up)他人的同理關懷

大多時候我們的情感狀態都是中立或無差別Slote 認為(2011345)那是因為

Stueber 錯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無關同理心的行動也涵蓋到心寒的感受上我們可

能會漫不經心地沒有注意到他人的情感但道德失當的行為不只是是一種缺乏關

注他人的態度而已而是通過同理機制而感受到行動者的心寒感受

針對 Drsquoarms 所述我們在道德不當的行為中比較常感受到憤怒而非冷酷

Slote(2011150)認為我們確實有可能會對道德上失當的事情感到憤怒比方說

72

受到威脅或者傷害的人我們會為他們所受到的對待感到憤怒但 Slote 認為這

是因為情感會被另一個情感所驅逐的緣故正如同 Spinoza 在《倫理學》一書中

曾告訴過我們(1927185)「一個情感只能通過一個和它相反且強過它的情緒才

能被克制或移除」但 Slote 仍然認為憤怒這樣的情感難以回應我們對於某些行

為的道德反對對於 Slote 來說道德贊同與反對是完全對立的態度也因此只

有溫暖與冷酷的情感才能解釋這樣的對立性

針對 Watson 所做的批判Watson 認為即使我們對妻子的行動感到暖心但

妻子依舊在行動上是錯的因為她沒有學會關懷她自己Slote(2011153)認為

我們並不會認為妻子留在丈夫身邊是一件道德上錯的行為或許作為妻子的朋友

或家人我們會覺得她犧牲太多了遠遠超過一個妻子應該做的但我們不會責

難她留下來照顧丈夫的行為是錯誤的針對自我同理Slote 認為我們的同理心

中具有「人我不對稱」(self-other asymmetry)的特性同樣是不小心的傷害我

們會覺得不小心傷害到他人是錯的但如果不小心傷害到自己卻不是根據這個

特性Slote 認為同理他人要比同理自我要來得更容易理解(Slote 2010a46-47)

三固定指涉理論

針對 Drsquoarms 的批判Slote 認為 Drsquoarms 誤解了他的理論對於 Slote 而言

(2011152)道德主張不僅是先驗的也同時是客觀上真實或有效的也就是行

動者的態度或者動機按照本研究第三章第一節中對於先驗的討論或許已經回

答了 Drsquoarms 在開放經驗問題上的疑問先驗一詞對 Slote 而言是相對於把握住的

概念只要我們經驗到一次事物的特性之後我們就不會進一步去確認其真假

就如同眼睛只要經驗到紅色所具有的視覺感官特性他就必然把握住紅色在視覺

感官上的特性並獲得指涉紅色的能力而不會進一步詢問「引起紅色感官特性的

是否就是紅色」這個問題

73

Slote(2011153)在回應之中也進一步說明他的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並

沒有要提供任何道德概念意義上的分析正如同「紅色」「水」等自然類術語在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之中也並未提供任何科學意義上的定義或分析但

Kripke 卻告訴了我們「水」和「紅色」的概念在我們語詞的指涉上所具有的重要

關係使得我們能明白為什麼「紅色是某種波長的顏色」這樣的命題何以可能

既是經驗也是必然的命題也因此 Slote 在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中嘗試要做到

的也是類似的主張他沒有打算提供「道德錯誤」(morally wrong)這類道德術

語的意義分析但卻提供我們為何錯誤的道德行為這個主張需要同理心作用的感

受而這種感受又何以是我們先天所具有的能力並能夠指涉到道德上的對錯

但是 Drsquoarms 的批判在下面的涵義之下仍然具有很強的效果也就是感受對

象的什麼特性會引起人紅色的視覺感受這個問題通常是開放性經驗的問題「紅

色是能夠引起我們紅色的視覺感受」雖然是先驗的但有什麼特性會引起我們具

有紅色的感受卻常被認為是經驗的問題比方說科學家仍然會研究紅色的如是波

長(特性)會使我們具有紅色的視覺經驗類比到 Slote 的理論「道德贊同與道德

反對是行動者同理心所展現出來的特性並通過我們的同理心所能感受到的溫暖

與寒冷感受」雖然是先驗但具有什麼樣的特性能夠引起我們同理心具有溫暖與

寒冷的感受卻是個開放性問題但按照 Slote 的觀點這個問題似乎無需要經驗

研究就可以先於經驗的知道其答案

74

75

第四章 以同理心為基礎的道德教育

基於 Slote 對於同理心的論證我們知道缺乏同理心機制會使我們無法真

正的理解道德因為同理心能夠幫我們確立道德判斷的對錯同時同理心也能推

動我們去關懷他人對於需要受苦的他者提供幫助並與我們的義務產生相對應

的關係也因此 Slote 稱同理心為道德宇宙的紐帶(Slote 2010a13-14)

但如果同理心是我們本有的一種情感機制我們又何須要道德教育來培養我

們 的 小 孩 呢 我 們 年 幼 的 時 候 就 具 有 同 理 心 這 樣 的 體 驗 ( Slote

2007132010a17)在聽到其他小嬰兒的哭泣聲時小嬰兒自然就會感受到他人

的悲傷如果天性就能告訴我們如何行為才是對的我們又何必培養呢Slote

認為雖然年幼的孩童就有同理心但同理心的能力有程度之別一個孩童與成人

的同理心是不同的只有當他對於世界的探索與學習對於他人的生活與情緒的

體驗更進一步理解他才有辦法擁有成熟的同理心(Slote 2010a17)

孟子曾在《公孫醜上》曾提到「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

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他認為我們天生就有這種「不忍人之心」當我們看到一個快掉到井中的小孩子

時我們馬上就會觸動我們的「惻隱之心」這種情感不是來自於我們想要跟孩

子的父母交好也不是想要博得別人的稱讚更不是因為討厭小孩子的哭聲孟

子進一步說人如果有這樣的天性應該要「擴而充之矣」想辦法充實它才

能安定天下而如果不充實自己的天性就連父母也無法侍奉

Slote 同樣也肯定我們具有這種天生的能力但同理心本身仍然需要培養自

己的同理心以使自己能夠發展出成熟的同理心因此在道德教育領域中一個

教師該如何幫助孩童發展其同理心以及如何使用同理心來與孩童建立關係將是

我們即將碰到的問題Slote 對於這兩個問題分別給出了不同的論述本章藉由

這兩項者的探討嘗試以道德情感主義的觀點來討論道德教育的方向

76

第一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方法之啟示

本節主要闡釋 Slote 在道德教育中教學方法的探討其重點有三第一個重

點為 Slote 對於 Kohlberg 在道德教育上的觀點進行反省Slote 認為雖然 Kohlberg

曾提及道德教育中的情感角色但由於他重視認知的發展而沒有重視行為與認

知間的動機情感的作用(Slote 2010c130)第二個重點為 Slote 論述 Hoffman

在孩童的同理心發展以及如何發展孩童同理心的教育方法並接受 Hoffman 對於

孩童管教的立場他認為與其使用外部控制與懲罰的方式使孩童服從規則不如

以發展內部同理心為主的「誘導訓練」方法作為教育道德的方針(Slote

2010c138)第三Slote 對於同理心發展的觀點也有他自己的見解是從他對於

同理心的哲學觀點作為一種衍伸因此放入最後作為討論

壹對於 Kohlberg道德教育觀點的反省

Slote 認為(2010c128)對於同理心的關注不代表我們應該將理性或認知活

動排除在外因為更完善的同理心也確實需要理性和認知的發展根據 Hoffman

的研究(200091)我們對於弱勢群體的認識以及對於他們處境的了解會增加我

們同理心的作用而進一步展現我們的同理關懷但如果是這樣Slote 的觀點

又與著重道德認知發展的哲學家有何不同呢在此我們以著名的道德認知發展

論學者 Kohlberg 道德教育理論為例加以說明

受到 Kant 的理論影響Kohlberg 在道德發展理論的建構關注在認知能力的

發展上他以道德原則為行為所依循的穩定原則這些原則就像 Kant 所提出的

道德律(moral law)具有客觀性與普遍性通過發展的方法與各種不同道德原

則的層次高低Kohlberg 並將道德發展分為三階六段(蘇永明1996158)

Slote 認為Kohlberg 的道德發展理論主要考慮的是道德認知在道德原則推

理的發展他將道德發展分為三階六段道德發展的最終階段普遍倫理取向

77

(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是個人能經由邏輯思考抽象且普遍化(general)

的原則來判斷行動的對錯兒童要發展出具備能夠思維抽象以及普遍化道德原則

的能力(Noddings amp Slote 2002350 Slote 2010c129)

對於 Slote 來說(2010c129)Kohlberg 的理論更多的關注在於認知發展

而比較缺乏對於道德動機的發展與道德動機起源的解釋Kohlberg(Kohlberg amp

Hersh 197756)雖然提及到同理心可以超越道德規範的認識是一種推動他人

道德行動的可靠動機但對於同理心如何在道德發展及道德教育中發揮作用

Slote 認為 Kohlberg 著墨的不多

貳Hoffman的「誘導式訓練」

Slote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很大程度的借鑒了Hoffman在同理心心理學研究

因此這裡我們有必要先討論 Hoffman 如何善用同理心的特性來培養孩童之道

Hoffman 認為同理心所展現的道德動機與行動需要父母與師長的教導他

用一種稱為「誘導訓練」(discipline induction)或是「誘導法」的方法來培養孩

童的同理心這種方法主要與「訴諸權力」(power-asserting)的方法相對Hoffman

(2000144147)發現在親子關係中以權力結構來訓練孩子很有用是因為在親

子關係中父母在孩童生活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他們可以控制物質上的供給

他們也可以懲罰孩童這種方法利用力量或脅迫的方式來要求孩童遵守道德規

Hoffman(2000151)提出了一種通過孩童具有的同理心能力來引導孩童注

意到自己的行為造成他人的傷害對 Hoffman 而言誘導法要能夠傳遞對孩童行為

的不贊同並且讓孩童知道這種行為是錯的引導必須要達到兩個條件第一個

條件是讓孩子注意到受害者因為他的行為而感到受傷要將這個受傷在孩子面前

凸顯出來激起孩童的同理心第二誘導主要是針對孩童的行為所引起的憂傷

78

或痛苦這種感受給予孩童感受到自己錯誤的傷害他人從而對自己的行為產生

強烈的罪咎感(guilt)

Hoffman 認為(2000157-158)經過多次使用誘導式方法訓練孩童的同理心

孩童會自動連結不好的情感(罪咎感)與傷害行為並通過多次類似事件的連結慢

慢在兒童心中形成「劇本」(Scripts)劇本使孩童紀錄關於經歷與事件情感的連

結而每一次有新的經驗進入劇本也會將相關的細節整合起來此外人們不

只是通過經驗而同理感受到內疚才建成「劇本」Hoffman 認為我們可以通過想

像和思考來預想「劇本」與「劇本」有關的罪咎就連結在一起並可能阻止人

們擁有傷害行為的動機(Hoffman 2000162-163)

同時Hoffman 認為誘導式方法在教育方法上能夠幫助孩童或成人發展同

理心去關懷弱勢群體父母或是師長可以向學生展示文學影視作品來使他們進

入未知群體的情境之中並通過討論與對話的方式激起學生的想像並使他們能

夠對那些處境進行想像

參Slote對於道德教育方法之觀點

Hoffman 的誘導法雖然提供了 Slote 很多在道德教育的靈感但 Slote 認為通

過他在後設倫理學當中的假設道德判斷與同理心之間的關係也會影響學生的道

德判斷這對於學生在道德規範的學習上有重要的影響而這可以更深化的說明

一些 Hoffman 的理論以下針對此來討論

Slote 認為同理心會讓他人的情感或態度如同滲透一般進入我們之中正如

同前面幾個章節所介紹的Slote 與 Hume 同樣認為同理心所接收的情感就像是

傳染病一般由不得我們選擇會不由自主地使我們感受別人的情感(Slote

201515)當孩童的父母在誘導孩童激發他的同理心時也會對那個受害者展現

出一種同理的情感或態度而這種態度或情感通過同理心的滲透作用同樣會讓孩

童捕捉到父母的關懷動機或情感所以一般來說在父母刻意的誘導孩童關懷他

79

人福祉與感受的同時孩童也會因為同理心的滲透感受到父母對於他人的同理

關懷也就是說如果誘導式訓練成功的話孩童也會同時敏感於他人的感受或

福祉不只如此通過其他文學以及影視作品的閱聽也會同樣的讓孩童「感染」

到虛擬角色的態度或情感(Slote 2010c135)

在我們前面的章節中也提到 Slote 認為二階同理心對於同理關懷所產生溫

暖與寒冷的感受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也是我們道德判斷的基礎通過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我們必須通過這種感受才有辦法固定道德語言的使用否

則就如同色盲雖然能夠使用紅色一詞卻從不真正認識紅色一般

Slote 以這個論點來說明同理心除了前面所提到不由自主的滲透反應外它

通過感受到溫暖與寒冷會影響孩童確定道德命令與道德規則的使用也就是當某

人做出一個道德宣稱時他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與情感就會被他人的同理心感受

從而有贊同與反對的反應也因此小孩子也同樣會利用同理心來感受他人在談論

道德時的態度

即便誘導式訓練可以完全不使用任何清楚的道德命令來誘導孩童關懷他人

但如果直接使用道德斷言說他們做錯了則他們會將當時成人的情感與態度作為

固定其道德語言的根據這種由同理所產生的感覺印象(impression)根據 Slote

的說法(Slote 2010c137)即使對於道德語言完全不理解的孩童也能通過同理

心獲得這種印象以經過同理心所產生的感受為基礎孩童會學習更進一步的精

確思考道德詞語也因此對於 Slote 而言對於孩童如何學習道德規範與命令

道德教育者在道德規範和命令時所展現的態度與情感也是道德教育中重要的因

第二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中自主與尊重的啟示

80

前面我們提到了「尊重」與「自主」Slote 認為我們雖然活在關係之中但

我們也要慢慢的發展出自我的選擇與決定Slote 在他的論述裡認為尊重是適當

的同理他人他以具有成功替代症的家長來說明為什麼在這個情況之下家長沒有

尊重孩童雖然 Slote 看似回應了這個問題但仍然有幾個處於模糊地帶的問題

尚未回應對於這些問題的回應將有助於我們對於教育中尊重自主的理解

壹關懷與尊重

在前面我們論述 Slote 對於尊重他人自主的看法主要來源於同理心「一

個尊重他人自主的行為若且唯若這樣的行為是對他人適度展現同理心的行為」

以此 Slote 認為過度投射症的父母並不尊重他的小孩一個冷漠的父母也不算是

尊重他的小孩因為他們都欠缺了適度的同理心

對一個教師而言適度的展現同理心代表著什麼呢在行動上的表現是對於

他人的選擇不加以干涉還是對於對方福祉的關心而欲求對方的利益呢誠然

學生在關係中生活很多時候要做出自己的選擇但如果關係與自我產生了衝突

又應當如何抉擇呢舉例而言在學生選擇大學院校以及未來發展時常常遇到

來自關係的衝突不管是父母的願望還是師長的期待這種時候應該是尊重學

生的自主呢還是因為爸媽認定的選擇較有價值而選擇接受呢這樣的衝突是

否可以用 Slote 的同理心來理解呢如果不干涉而放任孩童自己做選擇師長真

的算是關心小孩嗎我們或許可以先從對於 Slote 的批判說起

Darwall 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2010156)Slote 的同理心與關懷其實並不相

同關懷考量的是他人的善與利益而同理心則是一種辨識他人狀態並尊重他人

的自主選擇不去干涉他人的價值與好惡Darwall 用一個例子來描寫這兩種有

何不同假設你有一個二十幾歲的女兒正打算做一件你覺得不好的事情抽菸

她知道她會有健康上的問題但她現在就是很想抽菸在你全面的考慮下你覺

得抽菸對她來說不好你會關懷自己的女兒希望她停止吸菸因為你考慮到她將

81

來的福祉而你真的覺得不要吸菸對她來說比較好但如果你認為這是她的人生

她應該要過她想過的人生不應該去干涉而要選擇尊重她的自主也就是應該讓

她自己的選擇引領她的人生自己作主或許你會認為給自己的女兒自主是很重

要的即便你可以關懷她的福祉並給她適時的幫助如此Darwall 認為 Slote

所說的同理心是尊重對方的價值與好惡不加以干涉如果是這樣的話Slote

的同理心又是如何產生關懷呢在什麼意義下他算是一種關懷呢

Slote(2010d191)認為對於他人的關懷與尊重是可以互相包容在同理心這

個概念之中我們可以在不干涉對方選擇和決定的情況下為了他福祉的緣故

嘗試去說服或影響他人改變他的想法雖然如此但在現實的情境中確實有時很

複雜難解舉例來說一些機車駕駛很不喜歡戴安全帽即使他們知道那很危險

而在這個國家中每個州對於戴安全帽的規定並不一致所以不意外的會有些人

同意或不同意戴安全帽這樣的規定假設一個兒子不打算騎摩托車戴安全帽他

的母親不贊同他這樣的做法因此他拆掉了他的引擎除非他肯戴安全帽這位

媽媽做錯了嗎她是否不夠尊重他兒子的自主

Slote 認為(2010a120)在典型的自由主義立場中母親的確是做錯了因

為她不應該干涉她兒子做的決定這樣不是一個尊重自主的行為但是如果那個

強迫兒子騎機車要戴安全帽的母親清楚了解她兒子對她干涉的感受滿滿的

失落與憤怒但是她或許仍然覺得應該要強迫兒子戴安全帽或許我們會希望或

假想兒子有一天會感謝他的母親但我們也可以想像到她的兒子堅持自己的立場

母親不能也無法假設他會改變他的想法但是她可能還是堅持自己的立場

Noddings 針對這個問題曾經這樣回答(Slote 2010d191)她認為做為一個母親

還是會繼續地與自己的兒子討論期望有一天她能夠成功說服兒子自己戴上安全

帽但她不會強制的讓兒子戴安全帽以免破壞她與兒子之間的關係

82

不論如何Slote 認為他的尊重並不像 Darwall 說的因為他認為自主不是要

求我們與他人孤立把自己當作與他人不相干的個體Kennifer Nedelsky(198912)

認為當人們自問「人如何能自主」答案絕對不是孤立而是人與人間的關

係(relationship)與家人朋友師長與愛人的關係通過這些關係提供自主

發展的必要支持與引導這樣看來關連並不站在自主的對立面而是構成自主

的先決條件這也是為什麼 Slote 認為人不可能脫離文化與社會的原因

回到尊重與關懷的探討Slote 認為尊重與關懷之間確實存在著一些在實踐

中難以區分開來的因素但通過回應 Darwall 的質疑他說明自己仍然主張應該

關愛他人為他人的福祉著想只是我們不應該過度投射自己的情感從而剝奪

他人的選擇與決定在學生選擇大學院校以及未來發展時尊重學生的自主不代

表不關懷學生的未來福祉但絕對不是以「為了你好」的名義剝奪他人選擇的機

貳尊重他人自主即同理他人的情感

尊重學生是極為重要的概念但尊重一詞並不是冷冰冰的概念根據我們前

面的討論對於他人自主的尊重是來自於我們的同理心是同理心的包容性讓我

們不由自主地去為他人著想為他人的痛苦表示我們的關懷這種由同理心所發

展出的關懷會讓我們同理學生的處境做出行動而不會讓我們不會過度得投入自

我的情感將自己的喜好與偏愛加到別人的身上

Van Manen 曾提到師生關係之間具有一種教育意象也就是教師同時要具有

尊重兒童的現況和可能的蛻變這種教育意象所關心的是兒童成長在內的兒童本

身的好而不是其他外在的目的(例如科學目的商業利益)(19911931)一些

看中比賽的勝利勝過學生身體健康發展的教練將自己的事業發展超過孩童發展

的父母等等皆不算是這種理想教育意象的展現

83

Van Manen 的看法和 Slote 的看法有些類似在過度投射父母的例子裡我

們可以看到對於自我慾望強加於孩童未來發展的可能並不具有教育的意象他

沒有同理孩童所具有的可能性而只是在考慮未來所能圖的好處

同時 Slote 認為的自主是通過成長而日漸成熟也因此這種自主這也就是前

面提到的如同 Baier 所說自我在成為自己以前仍然需要倚靠社會依賴關係

這表示自我的自主性是鑲嵌在社會脈絡之中但不代表我們將自我意識完全的否

定消融於關係中而是在關係中人們漸漸的成長並能夠發展出自我的自主

性這也是 Slote 所認為同理的關懷應該是能夠兼顧關係與自主使得人們能

夠在關係中建立起自我的自主性(Slote 2004294)

84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總結前述針對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教育以及其在同理心概念上之探

究提出討論及其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第一節 結論

壹Slote強調道德判斷需建立在同理心機制的贊同與反對始能幫助對於道德

判斷上對與錯的認識

根據本研究第三章第一節的討論中Slote 主張道德並非是通過道德理性所

認識的對象並認為不僅關懷他人的利他行為的根源是同理心對於他人道德行

為的贊同與反對是來源於同理心機制的溫暖寒冷感受這種對於溫暖與寒冷的

情感能確立道德判斷中「對」與「錯」的指涉是道德認識的必要條件有鑑於

此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同理心這樣的情感機制不僅是我們在道德實踐上有效

的推力亦作為道德判斷中的對與錯認知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貳Slote主張同理心與行為動機的必然聯繫並且能提供我們在道德義務與道

德原則上的支持

Hume 以及 Hutcheson 都同意道德義務與原則本身並不具有引起行為者行

動的自然動力就此而論Slote 強調同理心不僅在實證心理學的研究中能激起

他人道德行為的動機並且同理心的運作與我們道德的義務具有一致性的關係

誠如林建福(20064)所論教育應當把感受的培育視為重要的道德關懷之一

根據這樣的論點研究者認為同理心的培養有助於人們產生幫助他人解除痛苦與

關懷行動的道德動機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略的情感機制

參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Slote贊同 Hoffman的主張強調教師需要注意同理

心的特性以「誘導式訓練」作為教育的方法

86

Slote 肯定 Hoffman 的實證研究並認為「誘導式訓練」這種道德教育方法

能夠善用同理心的運作並使學生更深刻的認識道德同時 Slote 也認為同理心所

具有的不由自主特性將使學生不由自主地以同理心感受教育者在道德判斷時所

產生的態度就此而論教育工作者須注重同理心的特性並善用「誘導式規訓」

教育方法

肆在師生關係上Slote強調適當的同理心機制與尊重自主的相關強調尊重

學生自主的情感基礎

Slote 強調尊重自主的觀點在於尊重對方的選擇與意見同理關懷雖然同樣

注重道德實踐者在脈絡關係中做出選擇的基本假設因而對於關係中的選擇有

干涉的可能但在成熟的同理心機制運作上一個尊重他人的行為者並不會過度

的將自我情感消融於被同理的對象而成為他人以此論之尊重他人的自主與同

理他人的情感具有同樣的意涵

第二節 建議

壹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主要針對 Slote 的兩本著作《道德情感主義》以及《關懷倫理及同理

心》兩本書作為主要文本由於研究者的能力限制尚未能補全其所有關於同理

心的相關論述也未能針對其發展之德行知識論做深入的探討也因此後續研

究可針對《教育與人性的價值》第四章「情感主義的理性教育」並輔以《從啟

蒙到接受性-重新思考我們的價值》一書以探究同理心在德行知識論的相關論

述以完善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的內涵

貳有關同理心以及教育的實證資料研究

Slote 雖然常使用心理學素材作為其論證的重點但其理論的假設與研究取

徑仍然是以在哲學探討為主根據前面章節對於 Slote 的探究可以發現二階同

87

理心的感受及其運作機制仍然需要更多實證心理學的研究來佐證另外本研究

也主要偏重於哲學理論的探究對於教育實務現場的狀況或許無法直接做出回應

因此有關教育的實徵研究以及實務面向的討論也可以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88

8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方(2011)語言哲學台北市三民

王楷(譯)(2011)Michael Slote著情感主義德行倫理學 一種當代的進路道

德與文明2011(2)28-35

朱為民(20171月)從高中生扮演納粹黨談同理心的培養康健雜誌取自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2024

李家蓮(2015)論斯洛特對哈奇森rdquo道德感官rdquo的rdquo復興rdquo湖北大學學報42(6)

38-43

何享憫(2010)應用繪本實施國民小學「同理心」品格教育教學之研究新竹

縣教育研究集刊1071-108

何瑞玲(20105月)首例逼印勞吃豬肉雇主被起訴自由時報取自http

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394455

李奉儒(2014)教育哲學研究之詮釋學方法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

育哲學方法論(pp45-75)台北市 學富

沈睦庭(2013)德行倫理學觀點下的儒家倫理研究 以Michael Slote與孟子為

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台北市

林人芳(201612月 )校慶扮希特勒惹以德抗議 外交部籲國人應有同理心

今日新聞取自httpwwwnownewscomn201612262258270

林火旺(2009)基本倫理學台北市三民

林逢祺(2010)教育規準論(二版)台北市五南

林建福(2006)德行情緒與道德教育台北市學富

林建福(2009a) 同情道德與道德教育的哲學探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4)

1-26

90

林建福(2009b)德行取向的道德教育- 從亞里斯多德康德與彌爾的德行思想

到當代品格教育台北市學富

林正弘(2002)道德感覺的理論載於Robert Audi主編 劍橋哲學辭典795-796

台北市貓頭鷹出版

林雅萍(2016)對自主的再思考 關係取向應用倫理評論6137-57

吳秀瑾(2005)依靠與平等 論 Kittay 愛的勞動女學學誌 婦女與性別研究

19157-183

洪哲政(201612月)中學生全班動員變裝納粹 以色列強烈失望與譴責聯

合報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12189330

洪漢鼎(2014)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品安(20105月)印尼家務工被逼吃豬肉勞團勞雇不對等 難維文化尊

重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2104

陳真(2013)論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義哲學研究1102-110

陳豐偉張家銘(譯)(2005)Arthur P Ciaramicoki amp Katherine Ketcham著同

理心的力量(The Power of Empathy)台北市麥田出版

黄彦华(2013)斯洛特的道德情感論及其當代的德育意義哲學百家12

128-130

黃藿(2000)德行倫理學的復興與當代道德教育哲學與文化 27(6)

522-531

郭世平(2010)同感與道德話語哲學與文化41(3)153-168

張雪珠(2003)哈澈遜的道德感倫理學與康德早期的倫理學輔仁大學哲學論

集36103-132

葉丙成(201612月)葉丙成納粹事件的反思無感比無知更可怕天下雜

誌 獨 立 評 論 天 下 取 自 http

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15article5159

91

賈馥茗陳寶山黃漢昌游振鵬吳美瑤(譯)(2013)Immanuel Kant著

康德論教育台北市五南

楊深坑(1988)理論詮釋與實踐-教育學方法論論文集(甲輯)台北師大

書苑

楊韶剛萬明(譯)(2002)Martin L Hoffman著移情與道德發展 關愛和公

正的內涵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蔡佩容(2014)國小二年級生命教育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幼兒教育研究6

30-52

劉斐玟朱瑞玲(2014)導論載於劉斐玟朱瑞玲主編 同理心情感與互

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頁1-18)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

簡成熙(2000)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的辯論女性倫理學的積極意義教育資

料集刊25118-211

簡茂發單文經(1995)從心理學的觀點論現代倫理道德教育之道收於財團

法人弘揚社會道德文教基金會主編現代倫理道德的理論與實踐111-131

台北財團法人弘揚社會道德文教基金會

蘇永明(1996)郭爾堡的道德認知發展論評析教育研究所集刊37155-170

92

貳外文部分

Baier A (1985) Postures of the Mind Essays on Mind and Morals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aier A (2010) Is Empathy All We Need Abstracta 6(2) 28-41

Batson C D (2011) Altruism in Human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tson C D Duncan B D Buckley T amp Birch K (1981) Is Empathic Emotion

a Source of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0(2) 290-302

Blum L A (1988) Gilligan and Kohlberg Implications for Moral

Theory Ethics 98(3) 472-491

Darwall S (1998) Empathy Sympathy Care Philosophical Studies 89(2) 261-282

Darwall S (2002) Welfare and Rational Care Oxford U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arwall S (2010) Sentiment Care and Respect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53-162

Drsquoarms J (2011) Empathy Approaval and Disapproval in Moral Sentimentalism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1) 134-140

Eisenberg N amp Mussen P H (1989)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gley C R (2002) Compassion Fatigue Psychotherapistsrsquo Chronic Lack of Self

Care Psychotherapy in Practice 58(11) 1433-1441

Foot P (1967) The Problem of Abortion and Doctrine of the Double Effect Oxford

Review 5 5-15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93

Haste H (1996) Communitarianism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Morality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5(1) 47-56

Hoffman M L(2000)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me D (1978)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L A Selby-Bigge Ed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39)

Hutcheson F (1995) A System of Moral Philosophy 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

Jahoda G (2005) Theodor Lipps and the Shift from ldquoSympathyrdquo to ldquoEmpathyrdquo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41(2) 151-163

Kant I (1987) Fund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 (T K Abbott

trans)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85)

Kennedy J M (1987 October ) Jessica Makes It to Safety--After 58 12 Hours Los

Angeles Times from

httparticleslatimescom1987-10-17newsmn-3702_1_jessica-mcclure

Kohlberg L amp Hersh R H (1977) Moral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the theory

Theory into practice 16(2) 53-59

Kripke S A (1980) Naming and Necessity Campridge MA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Mackenzie C amp Stoljar N (2000) Relational Autonomy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Automony Agency and the Social Self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delsky J (1989) Reconceiving Autonomy Sources Thoughts and Possibilities

Yale JL amp Feminism 1(5) 7-36

Noddings N(1984) Caring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94

Noddings N amp Slote M(2002) Changing notions of the moral and of moral

education In Nigel Blake Paul Smeyers Richard Smith and Paul Standish(eds)

The blackwell guide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pp 341-354)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Noddings N (2010) Complexity in Caring and Empathy Abstracta 6(2) 6-12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01) Retrieved December 25 2015 from

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empathy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01) Retrieved December 25 2015 from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sympathy

Peters R S (2015) Ethics and Education (Routledge Revivals) New York NY

Routledge

Ryle G (1972) Can Virtue be Taught in R F Dearden P H Hirst and R S Peters

(eds)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ason LondonUK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434-447

Scheler M (1954) The nature of sympathy (P Heath Trans) London UK RKP

Slote M (2001) Morals from Motive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lote M (2004) Autonomy and Empathy Soci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Foundation

21293-309

Slote M (2007) The Ethics of Care and Empathy New York NY Routledge

Slote M (2010a) Moral Sentimentalism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lote M (2010b) Caring Empathy and Moral Education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

101093oxfordhb97801953128810030013

Slote M (2010c) Sentimentalist Mo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25-143

95

Slote M (2010d) Reply to Noddings Darwall Wren and Fullinwider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87

Slote M (2011) Reply to Justin DArms and Lori Watson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 148-155

Slote M (2015) Saucers of Muds Why Sympathy and Altruism Require Empathy

Ethica amp Politica 17 12-26

Smith A (1793)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

Spinoza B D (1927) Ethic(WH White tran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year 1677)

Stueber R S (2011) Moral Approval and The Dimensions of Empathy Comments

on Michael Slotersquos Moral Sentimentalism Analytic Philosophy 52(4) 328-336

Stevenson C L (1937) The Emotive Meaning of Ethical Terms Mind 46(181)

14-31

Stocker M (1976) The Schizophrenia of Modern Ethical Theorie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73(14) 453-466

Van Manan (1991) The Tact of Teaching The Meaning of Pedagogical

thoughtfulnes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Watson L (2011) Comments on Michael Slotersquos Moral Sentimentalism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 142-147

Wispeacute L (1986)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ympathy and Empathy To call forth a

concept a word is meed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2)

314-321

Wispeacute L (1987)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Empathy In N Eisenberg amp J

Strayer(Eds) Empathy and Its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7-37

Page 5: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iv

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14

第二章 同理心的內涵 17

第一節 empathy與 sympathy之概念比較 18

第二節 M Slote所論同理心之哲學與心理學脈絡 28

第三章 M Slote道德情感主義探究 39

第一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後設層次 40

第二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規範層次 49

第三節 對於 Slote的批判與回應 65

第四章 以同理心為基礎的道德教育 75

第一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方法之啟示 76

第二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中自主與尊重的啟示 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86

參考文獻 89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總共分為三節第一節將說明本研究為何以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

(empathy)概念以及其對道德教育的蘊義作為研究主題並且同時介紹本研究

之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二節將說明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第三節將說明本研究

的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一同理心的重要-一個新聞事件的提醒

105 年 12 月 24 日發生一件新聞新竹光復中學舉辦以歷史人物變裝為主題

的校慶活動有一班男女學生複製納粹德國武裝親衛隊制服舉著納粹德國旗幟

軍徽遊行以紙箱自製一輛德軍虎式戰車模型模仿親衛隊受校對於這樣的事

件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上午發出聲明「前總統馬英九去年才剛參加

國際大屠殺紀念日但才過了 1 年新竹光復中學就出現這樣的活動」該對此

事表達強烈失望與譴責(洪哲政2016)我國外交部也呼籲國人應具有同理心

正視象徵蔑視人權與壓迫所代表的納粹標誌(林人芳2016)

這件事情的發生引起了很大的討論有論者開始重視歷史教育的問題認為

如果我們的歷史教育只教授認知性的知識是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納粹象徵什麼

樣的意義學生只是為了考試而吸收歷史事實或歷史知識沒有感受該歷史事件

當中猶太人的苦難這種對歷史事件的無感是教育上重大的缺失(葉丙成2016)

也有人將重點放在「同理心」上尤其是「培養同理心」這個道德教育的議題上

朱為民以自身在德國參觀集中營時德國學生厭煩的反應來說明缺乏同理心的

培養使得學生並未深刻認識到事件所帶來的意義對受迫者痛苦的理解以及對這

樣歷史事件的警惕(朱為民2017)

2

研究者同樣也有在歷史教育上很大的震撼對於 228 事件白色恐怖時期

研究者在學校的學習中並沒有特別理解它的重要性只記得事件年代歷史的起

因以及所發生的歷史影響因為這些是考試中必定會出的題目參觀 228 公園以

及邀請歷史專家所講解的歷史也只是歷史課本的註腳甚至覺得一再提起同樣的

事件著實令人煩悶直到實際看到了紀錄片以及受害者的親口敘述時才感受到那

種落差才驚覺這是一起攸關許多台灣人生命的大事件白色恐怖時期甚至是與

祖父母有關的時代思想到祖父母的提心吊膽研究者才發現我們並沒有真正

感同身受而只是把它記下來不站在那些受害者的角度感受不能理解他們在

228 事件所受到的傷痛也不能理解這個歷史事件對台灣整體有多大的影響

研究者認為這中間的落差是因為我們沒有同理歷史人物的感受以至於我

們輕看了那些重大的事件在《同理心的力量》一書中作者 Arthur P Ciaramicoki

和 Katherine Ketcham 便認為同理心讓我們可以更敏銳地察覺他人的思想與感

覺 (陳豐偉張家銘200522)同理心也能使人超越自我的限制而以別人

的心境看事情(簡茂發單文經1995111)若我們缺乏這樣的視角就會出

現這樣的落差譬如在這起新聞事件中若我們沒有對這段歷史受害者的同理心

我們很容易就做出了看似無害但實際上是傷害他人的行為更進一步說若我

們沒有對他人的同理心的話我們也有可能在看似無害的行為中傷害對方前一

陣子台灣也曾發生雇主逼迫印尼移工吃豬肉的新聞(何瑞玲2010陳品安

2010)對於穆斯林來說吃豬肉的沉重罪惡感就像是吃素的出家人吃葷一樣嚴

重有些雇主雖然知道這些事實但卻仍以「入境隨俗」來要求那些移工吃豬肉

無視他人因為違反信仰而產生的難受與痛苦或許也是同理心不足所產生的負面

案例

前面所提到同理心這種「以他人觀點看待世界」的特性受到不少心理學家

以實證的研究加以證明其中C Daniel Batson 認為能夠做出「為他人提供福

利(welfare)」的利他行為(Altruistic behavior)是由同理心驅使而為(Batson

3

2011 Eisenberg amp Mussen 1989)他著名的「同理利他假設」1企圖以實證

科學的方式證明同理心是利他行為的動機擁有同理心會讓人更想要幫助他人

它能幫助打破人與人之間的藩籬Martin L Hoffman的研究《同理心與道德發展

關愛和公正的內涵》(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Caring

and Justice)(楊韶剛萬明2002Hoffman 2000)一書在實證研究上說明同

理心與道德發展的關係通過對於同理心的陶冶將有助於孩童的親社會傾向與

道德發展在台灣的行動研究中也有學者致力於以故事繪本的課程來培養孩

童的同理心讓孩童能夠養成「體諒他人」的品德(何享憫2010蔡佩容2014)

這些都凸顯出同理心在道德教育領域中的重要性

故研究者認為同理心在使人感受他人的苦樂在實踐道德上有它重要的位

置本研究以同理心為探究的主題期盼通過探究同理心而能對道德教育有所啟

示包含如何培養學生的同理心使他們能夠更敏銳的覺知他人的情感並產生助人

行為這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二同理心與倫理學的探究-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特點

在倫理學領域的主流思潮中理性的功能被高度的重視從 Plato 開始到

Immanuel Kant他們強調理性在道德領域中的地位Plato 說有德的人乃是靈魂

中的慾望聽從理性的指揮Aristotle 在他的論著中說道人之所以為人乃是因為

他是理性的動物真正的道德行為乃是有實踐智慧者會從事的事情實踐智慧是

一種理智的德行(林火旺2009197) Kant 在其著作《道德形上學底基礎》

認為人應當尊重身為理性的存有者(rational beings) 的他人所擁有的基本尊嚴

(dignity)應該始終把自己和他人當作目的自身而絕不是僅把他人當作工具

(林建福2009b119Kant 198756Slote 2010a108)人是自我立法者法

1 Batson(2011 11)假定同理的關懷(empathic concern)或同理心創造利他的動機同理心除

了會引出以他人為重心的情緒(other-oriented emotion)通過同理心也能夠覺察到他人福利的需

要進而能夠做出有利於他人的行動也因此在 Batson 的看法中我們每日生活所體驗到的同

理心有兩個必要條件(1)覺察他人的需要以及(2)珍視他人的福利(2011 33 )

4

是自我以理性存有者的身分頒給自己的通過這種自我立法人控制自我的情感

自我好惡傾向等影響行動的事物從而以克制情緒的激動支配熱情以達到自主

(autonomy)(Kant 1987 56-57)

Kant 在《論教育》中提到教育要使學生知曉了解行動的原則及其與義

務觀念的關係(賈馥茗陳寶山黃漢昌游振鵬 amp 吳美瑤201397)Kant

的道德理論對日後的道德研究者也起了很大的影響著名的道德認知發展論學者

Lawrence Kohlberg 深受 Kant 理論的影響重視道德的認知發展並通過實證的

心理學研究確立道德發展的三階六段論(蘇永明1996157-158)

Kohlberg 的理論影響甚廣他的理論主導道德發展這個研究主題約三十年

期間也有許多豐碩的成果但他主要將焦點關注在理性的探究上(Haste 199649)

這使得情感與情緒沒有在他的論述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Gilbert Ryle(197252)曾以百貨公司做為比喻說明將理性作為道德生活

的全部是件荒謬的事情沒有人會把百貨公司的其中一個部門當作百貨公司的全

部因為百貨公司是由許多的部門所構成的集合體同樣的如果我們只把理智作

為道德生活的全部也是件荒謬的事情我們也同時應該關注情感或感受對我們道

德生活的影響

在近代的倫理學發展中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價值慢慢地被學者重視Slote

並不是第一位強調情感在道德生活中重要地位的思想家但他的研究卻在諸多道

德理論當中有獨特的見解使研究者有探究其道德情感主義( moral

sentimentalism)之動機以下試舉幾點以作為本論文研究動機之說明

(一) 追尋 18 世紀英國感理論2

2 根據劍橋哲學辭典(林正弘2002795-796)道德感覺理論(moral sense theory)指流行於 18

世紀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的一種道德理論其代表人物為 Shaftesbury ⅢFrancis Hucheson

David HumeAdam Smith他們主要認為道德情感 (Moral sentiment)是道德判斷和道德動機

的來源其理論主要根源於反對道德上的理性主義道德理性主義者主張我們通過理性來了解道

德道德如同數學一般是能夠通過理性來理解而情感主義學者反對這樣的觀點

5

自 G E M Anscombe 著名的文章《現代道德哲學》(Modern Moral Philosophy)

開始許多德行倫理學家開始批判自 17 世紀啟蒙運動以來的義務論(deontology)

與效益論(utiltarianism)以學者 Michael Stocker 為例他曾在其文中說了一個

故事(1976462)來做為批判現代哲學體系(尤其是循著 Kant 的義務論以及 John

Mill 的效益論等理論發展)推崇「義務」和「規則」會產生的詭譎現象 史密

斯專程從遠方來探訪重病在床的你你謝謝他的熱心和善意但他卻告訴你他

這麼做僅是為了他在道德上的義務你以為他這麼說只是一個謙虛的回應但隨

著你們之間的談話越頻繁你越來越發現他說的是真的他真的不是為了朋友

的緣故來探訪你而只是為了道德上的義務來探訪你Stocker 透過這個例子說

明他的立場這種強調理性規則義務的道德理論會使我們失去美好生活使我

們為了愛或友情的動機與行為的理由分裂開來Stocker 的例子與當代德行復甦

運動的學者一樣是為了召喚我們去重視德行(virtues)在道德生活中的優位

而非責任(duty)與義務(obligation)(黃藿2000525)

在這段德行復甦期間的學者 AnscombeAlasdair MacIntyreRosalind

Hursthouse 皆以追尋 Aristotle 的理論為主Slote 則是以追尋並修正 18 世紀英國

情感主義的路徑尤其以 Hume 的同情理論為其主要的理論開展與強調 Aristotle

理論的論者不同Slote 認為 Aristotle 的路徑強調了以「幸福」做為人的至高追

求使得行動者是以幸福為目的而行善(Slote 200110)這樣的論點將難逃目

的論的色彩Slote 本人想要建立的是更純粹(pure)基於行動者(agent-based)

的德行倫理學形式這樣的倫理學形式特別強調自身的品格傾向動機等內在

素質(inner traits)(沈睦庭2013)因此 Slote 開始轉向對 Hume 理論的探究

根據他們的主張一個人通過回憶(或觀察)他人的某些特質所感覺到的快樂或痛苦分

別表示這一特質的善或惡我們之所以能夠感覺到這些特質的原因在於我們擁有道德知覺

(perceptions)正如同我們看見紅色的蘋果聽見尖銳的噪音一般只是對於道德的所產生的

知覺並非像外在感官一般我們感覺到的道德觀念是一種內在感覺人們通過觀察形成觀念通

過對這些觀念的反省我們從而得到了道德觀念在中文的翻譯上moral sense 被翻為「道德感

覺」「道德感」本研究主要以「道德感」為翻譯

6

對於 Hume 來說他認為道德是情感而非理性的事物在 Hume 的論證裡

理性只能進行「抽象關係的證明」(數學)和「經驗事物間的因果關係推論」

(Hume1978413-414)不僅無法給予我們實踐道德的動力(inert)也沒辦法

判斷道德的善惡他以故意殺人的例子來說明他的想法(Hume1978468-469)

「我們是否能從一個故意殺人的例子中找到一個事實(fact)叫作「惡行」(vice)」

Hume 認為當我們考察一個故意殺人的事件時我們只能找到行動者的激情

動機意願和想法這樣的事實這些事實不能告訴我們這個行為到底是不是惡行

只有在回到我們的內心因著愉悅所產生的「贊同」(approval)與不安所產生的

「反對」(disapproval)才能告訴我們是非善惡這些是理性無法作為道德基礎

的原因正是如此同情心在 Hume 的倫理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為人之所以

會做出有利於社會整體或對個人的品格或行為表示贊成或反對皆來源於此

因為有同情心我們可以覺察到他人心理的狀態當他人痛苦時我們可以感同

身受

因此對 Hume 來說培養同情心是道德教育的基礎然而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

的同情心對親近者有直接聯繫關係的人會有強烈的反應對歷史較近的事件

較有感對較親近與自己相同的人較能同情(Hume 1978318)這種對親近

者立即的(immediate)同情有偏私的性質是我們要避免的以免使得失去公

正因此 Hume 認為經過反省(reflection)的同情才能使人不帶偏見的關懷公

共議題(Hume1978 437-438 amp 604)

Slote 認為(200713)Hume 以同情心為主的情感理論除了缺乏了現代對同

理心心理學的實證研究也受到其他學者的攻擊(2010a32)例如 Smith 就認

為如果情感上的愉悅或痛苦是我們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那麼非生命的事物

將同樣進入道德討論的範疇中(Smith1793264)比方說颶風摧毀了許多無辜

人民的家庭與產業我們心中對颶風產生的破壞有著痛苦和不安通過前面的說

法我們可以說颶風不道德嗎 有鑑於此在 Slote 的研究中他除了通過現代

7

心理學的實證補足 Hume 理論當中需要實證研究的主張也修補 Hume 使用同情

心建立道德理論所遇到的困難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特殊之處在於他企圖通過改良 Hume 倫理學並借鑒

Saul A Kripke 的固定指涉(reference-fixing)3(2010a57)使他的道德情感主

義能得到一個形上學的先驗(a priori)基礎對於相關的論證研究者將在第三

章的第二節中會細部的處理

(二) 對於關懷倫理學的補充

在近代的倫理學領域探究中對於他者的感同身受進而幫助他者在關懷倫

理學以關懷為立論的理論中得到重現受到學界很大的迴響與討論也引發許多

學者對關懷倫理學理路的研究Carol Gilligan 首先在她的著作《不同的聲音》

(1982)(In a Different Voice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rsquos Development)裡

提出了她的觀點她認為男性和女性在道德發展上有所不同Kohlberg 在道德發

展上著重以普遍原則來做形式邏輯的推論可謂是「正義-權利導向的倫理學」

這反映了男性的認知而女性則不然女性在認知道德上注重情境的通盤考量

希望以關懷和無傷他人為優先(簡成熙2000187)

通過 Gilligan 以女性道德經驗為基礎所建構的道德倫理學Nel Noddings 延

續了她的論點並在她的著作中大力的批判過去的理性主義倫理學家他們希望

像處理數學一般期望能夠找到倫理學的抽象形式或原則並以這樣的原則進行

辯證以探討道德他不認同這樣的倫理學探究方法倫理學不是一種抽象的原則

3 Kripke 的語意固定指涉理論是一種處理語言哲學領域中解釋專有名詞與指涉之關係的問題其

著作《命名與必然性》(Naming and Necessity)特別針對此一問題進行處理粗略地來說Kripke

反對 F L G FregeB A W Russell 等人將專有名詞視為描述詞的理論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

專有名詞指得是一個嚴格指稱詞專有名詞不能被認為是與描述詞相同的意義(王文方2011

63-65)在第三章的第一節中本研究會更深入的介紹 Kripke 的理論

8

探討而是一種透過對關係的關懷(care)而開始引 Noddings4自己的話來說

(198424)

關懷意味著走出自己的個人框架(personal frame)而進入別人的框架當

我們關懷時我們參考別人的思考角度他的客觀需要以及他對我們的期望

我們的注意力全神貫注在被關懷者的身上而不是我們自己

這樣的關懷顯示對他人的同感一個能夠關懷的道德實踐者不是假想自己站在

他人的立場以理性來分析他所可能產生的反應行為情緒而是要從實際的

情境中盡可能地以他人的角度來體會他人的感受並做出回應Noddings 認為

這種現象包含兩個方面其一叫做「全神貫注」(engrossment)這是一種專注於

接受他人將他人納入自己與他人一起看和一起感覺的現象(198430)

Noddings 認為這種專注使得專注的主體雖然看和聽到事情卻像是從他人那裏

將他的聽和看借給專注主體其二通過動機轉換(motivational displacement)-

關懷者將自己的動機能量開始流向被關懷者的需求(Noddings 2002)使得他能

夠對被關懷者做出行動Noddings(198431)以母子的例子為例她認為一個

母親對於孩子就有著這種天然的關懷一個母親不會嘗試「穿小孩的尿布」後來

考慮小孩子到底發生什麼事情當小孩子開始哭的時候母親意識到孩童的不舒

服而以感覺的交流來進一步觀察孩童嘗試身體接觸孩童嘗試和孩童說說話

Noddings 以這種自然的關懷來向我們說明人類的關懷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

4 Noddings 曾在她的論著中提到(1984 30)她不認為自己在這裡所談到的「全神貫注」與「動

機轉換」是指「同理心」原因是因為同理心一詞具有投射(projective)的意義也就是假想自

己在他人的情境下會有的反應並將這樣的情感投射在他人身上但在 Slote 的看法中投射意

義的同理心只是同理心的一種這種同理心之所以令人質疑是因為他過於強調以理性的方式設身

處地去為對方設想在這種方法裡人似乎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要同理他人的感受Slote 認為在

Hoffman 的研究中關聯式同理心(associative empathy)的研究顯示同理心的自發性- 對於他人

的情感我們會無意識不由自主的同理他人這樣的觀點便有別於 AristotleKantMill 等強

調理性在道德地位的立論者(陳真2013103)並且 Slote 同樣認為同理心具有接受性

(Receptivity) 一個人的情緒能夠注入到另一個人身上或者一個人的情緒能夠以一種類似感

染的方式從一個人的擴展至另一個人(王楷201130)Slote 曾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 Noddings

也同意同理心在這個意義上的重要性 (Slote 2010a 16 17)

9

如果我們仍然想要以理智追求抽象的道德原則來作為我們的指導的話呢

Noddings 告訴我們原則雖然使我們能夠對道德給出指導但若涉及原則間的

衝突它就無法準確無誤地指導我們在那樣的衝突下我們不應輕易的把這樣

複雜的具體事件化約成某條簡單恆定不變的原則例如不應去竊取他人的財

物這樣一項原則碰上了飢餓的人或朋友的生存我們不應該簡單地躲在某個原

則後(不可偷竊生存權)而是在認真的考慮他者的需求後給予真實的回應

(Noddings19841656)

關懷倫理學同樣的在回應所謂道德判斷上的「對」與「錯」給予了不同於

道德理性主義的解釋一方面Noddings 並不贊同情緒論(emotivist)學者 Alfred

Jules Ayer 那樣將道德判斷認為只是一種表達情緒的方式因為當我們在做出道

德判斷的時候不僅是一種「好耶」的情緒表達我們不是只有對所有東西都

只表達一種主觀的感受我們會對特定的道德內容表達一種承諾比方說傷害他

人若一個人能夠感受到傷害他人本身會帶來他人的痛苦他便會知道這是錯誤

的行為在 Ayer 的分析裡面我們只是在表示一種情緒意義而這是 Noddings

不贊同的看法(Noddings 198492)

另一方面她也拒絕以理性主義的方式論證道德判斷中的對與錯首先當我

們以原則來判斷「偷竊是錯的」似乎就沒有考量到其他實際的因素對於一個

關懷倫理學者來說偷竊幾乎是錯的但在還未知道他偷竊的原因之前她不會

輕易的下道德判斷再者以道德判斷以及道德陳述來論證道德行為將會使人

遠離具體的事實原因是我們正在企圖使用語言和理性來討論道德行為而

Noddings 認為這會使我們疏於感覺去追求一個簡單而抽象的道德善(Noddings

1987 9395)

但拒絕為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的論證卻無法幫助我們了解道德情感與道德

判斷之間的關係一方面依照 Noddings 的觀點我們需要考慮個別的實際狀況

10

根據我們關懷的能力來做出判斷但另一方面我們日常生活中認為的道德判斷

應當具有一些特性舉例而言縱使我們認為「殺人是錯的」一句話不是通過

理性的規定大家就突然地能夠遵守了根據關懷倫理學的想法一個規則需要

有情感作為其推動的動機但如果我們把判斷至於每一個個別的關懷經驗的話

我們又要經驗多少次關懷經驗才能「確立」「把握」住道德行為的對與錯呢我

們能否在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之間找到一個橋樑來描述它們之間的關係呢

總的來說Slote 同意 Noddings 的論點並認為 Noddings 重申了情感在道德

中的地位且情感作為一種必要條件是我們在實際的道德生活中不可缺乏的尤

其像是「全神貫注」這樣感同身受的情緒性機制但 Slote 認為關懷同理心本

身就能夠回應我們所遇到的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之間所產生的鴻溝呢為要能回

應這一點Slote 認為除了要能使用同理心的概念以外也要處理後設倫理學

(meta-ethic) 對道德語意的分析(Slote 2010a4)Slote 認為通過對同理

心的分析與英國道德感理論的論述能夠解決關懷倫理學在這方面所受到的限制

通過 Slote 的考察正義倫理中的重要概念是能夠在他所建構的情感主義下得到

解釋

三國內對於 Slote 道德教育相關的文獻甚少

Slote 對於道德理論探究有其特殊性但國內對其理論的探究甚少在「中

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中僅有一篇屬於哲學領域的文章5在「全國博碩

士論文網」中也僅有一篇論述其哲學的文章6對岸研究 Slote 的著述雖然較多

但多數哲學領域的探究為主僅有一篇論及教育的文章7由上述可知Slote 的

思想未受到應有的注目較多的討論也集中在哲學領域的探究在教育領域中

5 郭世平(2010)同感與道德話語哲學與文化41(3)153-168

6 沈睦庭(2013)德行倫理學觀點下的儒家倫理研究 以 Michael Slote 與孟子為主國立政治

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7 黄彦华(2013)斯洛特的道德情感論及其當代的德育意義哲學百家12128-130

11

Slote 的思想仍待開發與擴展這也是本研究以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理論對道德

教育為啟示的研究動機之一

貳研究目的

Slote 在他的著作中所建立的倫理學系統雖然是對前人的修正與補強但他

的論點仍然具有獨創性和特殊性本文試圖以哲學家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及其

對道德教育的啟示為研究主題特別是他對於同理心的見解主要的目的如下

一釐清同理心之字源與字根及其概念

在處理 Slote 的理論前本研究首要處理同理心之字源與字根及其概念以

去除同理心在論述中的可能的歧異性尤其 Slote 在研究中大量引用 Hume 的論

證因此有必要針對當代的同理心以及過去英國道德感理論的同情心概念進行概

念意義上的分析另外由於 Slote 在其論證中亦使用心理學對於同理心的實證研

究因此本文也將其與同理心在實證研究上的定義納入概念分析的理解中

二理解與分析 Slote以同理心所開展之道德情感理論

完整理解 Slote 如何通過 empathy 做為道德基礎發展出道德情感主義的理

論在這裡前部分研究者將完整呈現 Slote 在道德語言上的澄清以及在道德規

範意義上如何以情感主義的方式回應道德理性主義者同時也回應關懷倫理無法

處理的道德規範問題

三介紹 Slote道德情主義所遇到的批判與 Slote的回應

統整 Slote 立論所遇到的批判與理論困難Slote 曾撰文回應對於評論其理論

的文章分別是 NoddingsDrsquoarmsWatsonBaier 等學者本研究將介紹他們

對 Slote 論點的批判以及 Slote 對於這些論點的回答

四探究 Slote的道德情感主義同理心論述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12

在完善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後將處理其對於道德教育的啟示最後本文

將從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同理心的論述與道德教育之觀點尋求對於道德教育的啟

參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 釐清同理心之字源字根及其概念

二 Slote 如何以同理心的作為情感主義道德理論的基礎

三 Slote 所受到的理論困難與批判為何

四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理論同理心論述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及問題旨在探討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的同理心論

述並以他在理論上的討論作為探討道德教育的參考本研究採用「概念分析法」

以及「詮釋學方法」兩種方法以下分別論述本論文的兩種研究方法及其適用的

範圍

壹概念分析法

教育哲學家Richard S Peters以及 Paul Hirst為首的教育哲學家們以一種名為

概念分析的方法來做為理論的研究開創了所謂倫敦路線(London Line)的哲

學研究進路哲學家 Peters 和 Hirst 所言之概念分析是從大眾語言中探詢使用

概念的「必要條件」也就是一詞語概念的核心使用法大眾語言作為一種會隨

時空不斷改變其使用方法的概念在人文科學中難以窮盡所有的使用意義但語

言概念本身有它在使用中的核心用法並把無關或者邊陲的用法去除掉以達到

理論推論的目的這也是哲學家 Socrates 在與他人討論哲學時最常詢問的兩個問

13

題 「你是什麼意思」(What do you mean)以及「你如何知道的 」(How do

you know)孔子也曾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說得正是在探究前必須以嚴謹

的方法將語言的意義定義明確(林逢祺20103-4)

本研究以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基礎同理心為探究的重心Slote 作為以探究

並修正英國道德感理論傳統的哲學家其同理心之概念以及理論取經於此因此

本研究首先以概念分析法探求英國道德感理論對同理心概念的使用並釐清同理

心與其相近字詞同情心的不同

本研究主要在第二章第一節「同理心之字源及其字根」釐清同理心的定義

另外 Slote 也極為重視當代心理學的研究作為對傳統的補充因此本研究也將

會把心理學家 Hoffman 的同理心概念以及實驗研究一併納入討論以對其同理心

的概念內涵有更深入的探究

貳詮釋學方法

詮釋學方法希臘文 Hermeneutike其詞根主要來自於希臘神話中的信使神

Hermes作為傳達神諭的使者他有兩個必要的工作一個主要的工作是理解

諸神所要傳達的信息第二個工作是將信息傳達給凡人因為人和神的語言不同

Hermes 在傳達信息時必須要翻譯信息使人能夠理解信使神的工作正回應了

詮釋學這個方法的最基本的意義- 通過理解和解釋把一種意義關係從一個陌生

的世界轉換到我們自己所熟悉的世界(洪漢鼎20142)

本文採取溫和(moderate)詮釋學的觀點研究者認為沒有方法可以保證我

們有絕對客觀的詮釋因為每個人作為讀者都受到自我在歷史中所獨有的成見

(prejudices)這種成見並非是因為個人有其獨特的時間空間經驗而是成見

具體化在語言當中(李奉如2014 50)正如楊深坑(1988138-139)的那

句深刻的見解「理解者因而必須有一種影響史的覺識自覺到自己本身就是整個

歷史事件的一環而做為過去與現在的連結」

14

研究者作為 Martin Heidegger 意義下的「在世存有」在本研究中作為 Slote

理論的詮釋者也以自我的道德生活及生命經驗為理解的根據作為詮釋 Slote

在道德教育上給予的啟示詮釋學的研究方法除了主要處理第四章的第一節「同

理心對道德教育方法之啟示」與第二節「同理心對道德教育中尊重的啟示」外

對於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本身的理解也是這個研究方法一環研究者正視自己

所擁有的成見(prejudice)並盡所能有開展新的理解以期能更完善的詮釋 Slote

在理論上如何影響道德教育的應用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壹研究範圍

Slote 對於同理心概念的見解及其如何在道德理論中開展的主要論述在於

《道德情感主義》(Moral sentimentalism)一書中因此本文主要的探討範疇也

在本書《關懷倫理學與同理心》(The Ethics of Care and Empathy)一書主要在回

應道德的規範意義亦作為本研究在開展道德理論的補述

Slote 另有撰寫文章回應批判其理論的幾位哲學家以澄清其理論的一些概念

與想法〈回應 NoddingsDarwallWren 及 Fullinwider〉以及〈回應 Justin dArms

及 Lori Watson〉本研究亦將相關哲學家的批判論文與回應納入範圍介紹

Slote 關於道德教育的著述論文有〈關懷同理心和道德教育〉(Caring

Empathy and Moral Education)以及〈情感主義的道德教育〉(Sentimentalist Moral

Education)以及在 2012 年的專書《教育與人性的價值》(Education and Human

Values)第三章這些著述主要論及道德理性主義在教育的觀點上會遭遇的問題

以及如何用心理學的實證研究及同理心概念來補足缺乏同理心的教育

貳研究限制

一語言能力限制

15

雖然英文是研究者的第一外語但是研究者並未精通另外通過語言的翻譯

在理解上與原先意義有所出入的可能性仍舊存在因此在本研究中是一個限制

二研究處理範圍有限

Slote 在理論的研究上有一次重大的轉變在開始時他主要是以 Aristotle 的

德行論作為其理論開展的取向但在之後的理論發展受到情感主義的影響早期

的著作《源自動機的道德》(Morals from Motives)《從道德到德行》(From Moraliy

to Virtue)等觀點的轉變也是值得探究的另外 Slote 在最近的研究觸角也擴展到

德行知識論的探究上著述如《同理心的不同面向》(The Many Faces of Empathy)

《情感主義的認識論》(Sentimentalist Epistemology)礙於研究時間及能力的限

制本研究僅閱讀有關道德情感主義及教育相關的著述

16

17

第二章 同理心的內涵

同理心的概念抽象且複雜其定義並不如想像中的明確且用法多有分歧

Lauren Wispeacute(198717)就認為考察同理心概念的歷史是很困難的因為心理學

對同理心的研究進展快速約十年就更新一次而產生新的概念或是老的概念進

行了新的解釋而有了新的用法概述來說同理心源於 19 世紀末德國美學中的

德文 Einfuumlhlung在 20 世紀初被實證心理學翻譯為 empathy1930 年代被人格

心理學家廣泛的使用1950 年代以 Carl Ransom Rogers 理論為主的心理學派借用

此概念實行精神治療獲得很大的迴響1960 年代甚至條件反射理論也曾短期

使用過同理心的概念而 1970 年代則主要被社會發展心理學家用來解釋利社會

或利他行為

不僅在心理學上其發展多變在哲學領域中同理心用來解決不同主體間的

交往與理解關係也就是所謂的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在《同理心情

感與互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劉斐玟朱瑞玲20145)這本書的

導論中提到了同理心是自身與他者的遭逢在遭逢的同時既認識他者也觀照

自身而一旦自身(主體)與他者(客體)的關係由單向傳遞訊息的狀態進入

到你來我往的互動過程時便進入「互為主體」的狀態這個認識的方式與傳統

哲學主客關係的認識模式大相逕庭在這個問題上現象學之父 E G A Hussel

和他的學生 Edith Stein 兩人給予了深刻的討論

同理心不僅在各個領域中皆有討論若將焦點固定在道德領域裡同理心本

身也與其它相似的概念混雜若常接觸道德哲學的研究者會發現以十八世紀英

國道德感理論著名的哲學家如Hume以及Smith來說他們在探討倫理學理論時

使用的詞是同情心(sympathy)這些哲學家所使用的同情心是否跟 Slote 提到的

同理心在概念上是相同的呢這是本章所要討論的重點

18

本章分為兩節第一節同理心與同情心概念的比較主要針對同理心一詞之

字源並通過與相關的詞彙同情心的對照以顯示同理心概念的核心用法

研究者也將處理現代心理學研究的同理心與英國道德感理論哲學家所使用的同

情心是否在意義上有一致性的問題第二節討論同理心在倫理學中的脈絡這裡

囿於研究者的能力不能窮盡所有以同理心為核心的道德理論僅以 Slote 著墨

最深的十八世紀英國道德感理論為主要的探討同時由於 Slote 深受道德心理學

家Batson 與 Hoffman 的影響也會把這兩位心理學家對於同理心的探究一併放

入討論中

第一節 empathy與 sympathy之概念比較

此部分旨在討論同理心及其相關的詞語概念首先以本研究所關注之同理心

之字源著手接續討論同情心的字源並嘗試區分這兩者之間意義上的不同

壹empathy 之字源

同理心源於德語 Einfuumlhlung 一詞是 1858 年德國哲學家 Rudolf Lotz 將 ein

和 fuumlhlung作為希臘文 empatheia 的翻譯Theodor Lipps 以 Einfuumlhlung 建立其美

學系統英美精神分析家 Titchener 於 1909 年認為以 sympathy 一辭不能完整的

傳遞 Einfuumlhlung 之意因此以 empathy 一辭英譯之(Jahoda 2005161)在希臘

文中Empathia 為 em 和 pathos 所構成em 一詞改自 en表示進入 (in)的意

思Pathos 意思為感覺(feeling)因此 empathy 有進入他者而加以理解之意8

貳sympathy字源

sympathy源於後期拉丁語的 Sympathia意思是「共感」(community of feeling)

希臘字源 Sypatheia 衍伸自 sympathes代表感同身受(having fellow feeling)受

8 線上語源字典(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15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empathy

19

到相同感覺影響(affected by like feeling)可拆解為 sym 與 pathossym 代表一

起(together)而 pathos 為感覺(feeling)9

參empathy與 sympathy的差別

empathy10和 sympathy 是兩個容易混淆的詞語雖然兩個詞有不同的發展背

景在口語上這兩個詞似乎難以區分在理論上的討論中它們都包含覺知他

人的情感或者是辨認(identification)他人的情感當我們說對你的難過表示同

情或我同理你的難過時這兩個現象的共通點是覺知他人的感受也就是發現或

感受到他人難過的現象第二這兩者除了表示我們辨認了他人的情感它們似

乎都表示我們對於他人的情感作出行動來回應當我同情某人的難過或者是我同

理某人的難過時我們似乎都會做出某些行動來回應這種難過或者安慰某人

或者聆聽某人的訴說他的情感

這樣說來是否兩個詞根本上並無不同呢 根據一些學者的分析以及 Slote 在

理論的解釋上兩個詞在使用上還是些許的差異以下將細微的區別呈現如下

先以 Slote 所區分的同理心與同情心的說法為主並輔以其他學者的說法作為補

一是否涵蓋感同身受

Slote 認為(2010a15)在口語上可以引用美國總統 Bill Clinton 的話來區別

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區別同理心是「感受到他人的痛苦」(feeling someonersquos pain)

同情心則是「感受到某人在痛苦」(feeling for someone who is in pain)在這同理

與同情這兩個概念中我們都同樣感受到痛苦但差異在哪裡呢差別在於我們

是否能夠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在同情概念之中我們只會感受到或者辨識出一個

9 線上語源字典(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15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sympathy 10

Empathy 在中文裡有許多尚未統一的翻譯例如「移情」「神入」「同理心」「共感」「換

位思考」等等本研究採用常見的「同理心」這個翻譯

20

人在痛苦的處境之中我們並不會感覺到自己也像是在痛苦之中但當我們說我

們同理他人時通常代表我們也像是受到同樣的痛苦一般

這兩者的差別也具體的表現在同理後所產生的行動上我們或許可以以《禮

記檀弓下》的一篇故事來描述這種差異春秋時代齊國發生大饑荒有個名為

黔敖的人他在路邊放置一些食物來幫助那些飢餓的難民這時有個以衣袖遮臉

的人他跌跌撞撞的走了過來黔敖拿著食物和水便對他喊「喂過來吃東西」

那個人瞪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接受無禮的施捨才會餓到這種程度的」

在這個故事中黔敖能夠辨識飢荒中的他人所擁有的痛苦也因此他準備了

食物和水來幫助他人但如果他真正的感受到人在飢餓與尊嚴上的窘境他便不

會選擇叫喚別人來接受他的幫助如果他能同理他人的感受而行動他除了會準

備這些食物外他也會試著去攙扶他人或將食物與水遞給需要的人

同樣的Slote 也以羞辱為例(200713)來說明這兩者所有的差異一個人

如果同情被羞辱的人會感受到心中有種不好的感覺(感到被這樣對待很糟糕)

但不會覺得自己真的被羞辱但如果在同理的概念之中我們會感受到自己也像

被他人羞辱一般

在這樣的定義下同情心與同理心有兩個主要的差異在於能否真實的覺察

他人的感受如果同情只是在觀察後所擁有的不好感受而不像同理心一樣有「人

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感受時則我們很好奇有同情心的人是否真的能夠回應

對方的「需要」來幫助對方如果我們只是知道對方飢餓受苦而缺乏去感受一

個人的「飢餓感」與「尊嚴感」碰撞所產生的痛苦我們或許就會像黔敖一樣

作出自以為幫助他人的行動但事實上是在羞辱別人讓別人痛苦的行動

Slote 在〈盤中的泥巴為什麼同情心和利他主義需要同理心〉也同樣懷疑

同情心是否真的是一種「關懷他人」的動機(201519)同情心並不使人感受與

接收他人情感而主要著重在辨識並回應他人的情感上某些心理疾病患者所具

21

有的心理機制正是同情心機制例如因為心理疾病的虐待狂他們或許具有同情

心能夠辨識他人情感或者感受到某種不好感受的機制但他們卻不見得

能夠同時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也因此他們對於他人情感的回應行動常常超出我們

常人的想像例如感受到某人因虐待而有不好的感受反而繼續虐待他人

進一步的說明Slote 認為當我們在說「我同理你的痛苦」時那種感覺

就像是他人的痛苦入侵我們一般Slote 引用 Hume 的說法認為這種情感的連

結就像是感染(contagion)一般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Hume1978318)

當我看到任何人呈現在聲韻和姿態的情感效應時我的心靈會立刻從這些結

果轉移到其原因而且形成此一情感(affection)的鮮活概念並立即轉

換成感情本身同樣的當我觀察到任何一個情感的原因時我的心靈會轉

移到其結果而且也會被激起同樣的情感

也因此 Slote 認為Hume 意義下的同情心其實與現在意義上的同理心是具

有相同意義的(Slote2010a14)但是現在意義下的同情心與 Hume 意義底下的

同情心已不相同現在意義的同情心並不涵蓋這種感同身受的感覺

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差別在 Slote「是否有感同身受」這個特性被區隔開來

雖然兩者同樣能夠察覺他人的情感但同情者在覺察的層面上可以完全沒有他人

的感受而對他人的情感做出回應同理心則必須含有對他人情感的感受

二適用的情感範圍

當我們提到同情心與同理心時我們可以清楚的分出這兩者在情感的適用

範圍上是不同的同情心特別指得是覺知到他人的痛苦或困境且有舒緩他人痛

苦的衝動(Wispeacute1986314)Wispeacute 的看法與中文的使用很相近在中文裡使用

同情一詞通常也比較適用在負面的情感上當我們說我們同情某人的感受時

某人或許會認為「我不需要你的同情」或者是「你根本沒有同情心」在這個

22

情境裡面我們會假想某人是正處於負面的情感狀態如果某人正處於快樂的情

感中則某人在這裡所說的話似乎沒有辦法理解同樣在 Nancy Eisenberg 以及

Paul H Mussen 的文章中(1989130)同情心也被認為是對於他人悲痛(sorrow)

狀態的情感回應或是對他人的關心(concern)

但當我們在使用同理心時就不限於悲傷或負面情感的感同深受一般來說

「對某人的情感產生同理心」指得是對他人內在狀態的了解這裡的內在狀態包

涵思考與感受這種感受同時涵蓋了正面情感或負面情感的感受在 Batson 的

定義裡empathy 也包含為他人的好運而同理他的快樂也包含對他人痛苦難

受而伸出援手的情感像是同情(sympathy)為他人擔憂等(201111)同樣的

Hume 在論述同情心的時候所覺知的情緒同時包含了痛苦以及快樂的情感(林

建福2009a9)在這個意義上現代心理學意義的同理心與 Hume 的同情心

在適用的範圍上是相同的雖然 Slote 並沒有針對同情與同理在語言上的適用範

圍做區分但這個論點並未與 Slote 的說法有所矛盾因此做為同理心與同情心

區別的一種補充

三感受他人感受的方式

這裡所指乃是如何(How)感受他人的情感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異有好幾

種不同的解釋有些區分與 Slote 的看法不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反也因此是最

難區分的一塊各家說法不一致研究者盡可能嘗試以自己所讀之脈絡整理如下

希望盡量符合邏輯的一致性

Wispeacute(1986318)認為同情心是藉由想像的覺知或替代的體驗被同情的人

並參與感受因此主體與客體融合為一但同理心卻保有主體的意識他延伸自

己進入被同理者並把所感應到的感受以投射(Projective)的方式給被同理者

這裡或許會遇到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保有自我的主體意識呢借用 Max

Scheler 在《情感現象學》中提到的情緒認同(emotional identification)或許可以

23

幫助我們釐清相關的概念Scheler(195418-19)提到病人或者群眾或許不會認

為自己的感受屬於催眠師或領導者但因為雙方自我的合而為一使得病人或者群

眾漸漸喪失自我這種時候我們並不會認為病人或群眾是一個獨立的感受主

Stephen Darwall 認為同理心有三種形式第一種也是最原始的形式是情感感

染(emotional contagion)它通過模仿(mimicry)的方式例如面部的模仿從

而直接捕捉他人情緒和感受(Darwall 1998264-265)第二種形式如同 Wispeacute 所

言以投射的方式延伸自己進入同理對象的立場(standpoint)我們模擬(simulate)

自己在對方的情境從而想像對方會有什麼樣的感受這個敘述也與 Wispeacute

(1986318)認為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區分在於「我是某人」與「如果我是某人的」

非常相應同理心與同情心還有一個極大的不同就是這種投射式的同理心只會

針對被同理者此時此刻的情境做模擬而同情心能夠洞見未來而產生適切的情感

回應( Darwall1998269 )第三種也是最後一種同理心則是原初同情

(proto-sympathic)形式的同理心通過想像他人情境而去同理他會如何感受

這種形式的同理心已經非常接近同情但仍然與同情心不同的是因為同理者仍意

識到自己以 Wispeacute 的話說就是仍保有自我主體的意識但這個形式的同理心將

焦點放在他人身上而不是投射自己的情感給被同理者

Hoffman 在他的著作裡面雖然沒有區分所謂的同理心和同情心但在他的書

中也提到同理憂傷(empathic distress)和同情憂傷(sympathyic distress)的區

別Hoffman 認為人有三種原始自發且不自主的同理心形式(模擬條件反射

以及直接聯想)約莫一歲的孩童正在形成自我感時他們無法區分他人的意識

與自我的意識也因此他們因為不自主的同理心形式的影響使他們同理了他人

而感到憂傷但由於無法與自我區別所以他將他人的憂傷當作自己的憂傷(楊

韶剛萬明200279Hoffman200069)

24

但隨著孩童的成長漸漸的他除了能夠分辨自己的意識與客體也能分辨自

己的憂傷與他人的憂傷但他們並不會因為那是他人的痛苦而離開大多數的兒

童並不會轉身離開反而繼續同理他人而幫助他人(楊韶剛萬明2002101

Hoffman200087-88)Hoffman 認為這是因為他們慢慢從同理憂傷部分轉換成同

情憂傷的緣故即從對於減輕他人憂傷是為了解除自己因為同理而得的憂傷

部分的轉變為將焦點關注在他人的憂傷上而隨著他們的認知能力與語言能力的

提升他們也會發展出角色取替(role taking)形式的同理心模式(楊韶剛萬

明200279Hoffman 200069)尤其是以他人為焦點的角色取替形式這種

形式的角色取替將焦點直接指向他人並想像他的感受

同樣的對 Hoffman 來說真正具備高級同理心的人需要有遠見也就是不

是對於此時此刻的被同理者做出相應的反應而是作出在這個景況中更恰當的反

應(楊韶剛萬明2002104)Hoffman 雖然在理論上做出了區分但在現實

中他也發現同理憂傷與同情憂傷在成人時期也有可能交替出現也就是成人有

可能具有同理同情的雙重特性(楊韶剛萬明2002103Hoffman 200089)

從上述對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分析上來看Slote 認為同情心是一種能夠獨立

於感同身受而對他人的情感產生反應在〈盤中的泥巴為什麼同情心和利他主

義需要同理心〉他特別提到(201513)同情心並不使人感受與接收他人情感

而主要著重在回應他人的情感但同情心又是如何通過什麼樣的作用來認識到別

人的情感而做出回應Slote 並沒有細部的說明

若針對同理心的部分來看Slote 曾在他的文章中表示(王楷201130

Slote 200714)他認為同理心本身並不意味著化成他人並且具有同理心的人

對他人的同理還涵蓋一種對他人(願望熱情情感)的認同也就是說Slote

認同同理心本身並不會使同理者失去其意識而成為他人反而能夠尊重對方並認

可對方的情感(Slote 2010a110-111)

25

儘管同理心本身會以不完善的姿態出現兒童身上在前面 Hoffman 的文獻中

我們知道孩童一開始所具有的同理能力和成人所擁有的是不同的但同時隨著孩

童的成長與認識後孩童的開展與認識會使得孩童的同理能力愈發完善Slote

同意 Hoffman 的這個想法同時也說明了同理心對於他人情感的關切或關懷不

是一個純粹的情感傾向它仍然預設了某種程度的認知能力(Slote 201514)

但卻不總是屬於那種由理性深思熟慮而做出的選擇Slote 認為確實同理心中有

所謂的投射型(projective)同理心但這種同理心太過於強調認知以及理性層面

對於情感的覺知彷彿我們刻意的去知覺他人的情感或狀態這不是 Slote 所欲

關切的

他關注的是一種稱為關聯式同理心(associative empathy)這種同理心使我

們自發不由自主的去感受到他人所受到的苦樂他稱之為同理心的接受性

(Receptivity)(王楷譯201130)

當他們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或失望的時候這種同理心的發生也就常常由不得

他們來選擇當 Hume 說一個人的情緒能夠注入到另一個人身上或者一個

人的情緒能夠以一種類似感染的方式從一個人擴展至另一個人的時候他所

談論的正是這種更強的接受性或者自發的同理心類型

為了說明這一點Slote 舉了一個例子來闡釋他的想法(201514)當一個父

親感受到他女兒的一種對郵票收藏的熱愛一個父親如果有這種感受他至少要

對於諸如「郵票」「收集」「有關她女兒」有一些基本的認識否則就無法產生

類似的情感但促成他同理的不是這些認知上的東西其主要是來自於女兒的那

種熱情激起父親的情感而父親並未有意識的去控制自己「做出同理的動作」

同理心使這種熱情的情感滲透(osmosis)進我們之中使我們感覺到一種熱情

但這種熱情不是一個含糊的情感我們能夠辨認出這種情感的意向性對象

(intentional object)以前面的例子來看就是收集郵票也就是說關聯式同理

26

心能覺知到某種態度動機或者感受的意向性對象(Slote 201515)舉例而言

我的朋友喜愛打網球而我認識他也知道他打網球的習慣也知曉打網球這項

運動每一次他談到網球興奮不已的熱情與衝動我總是能在情感上捕捉到他的

熱情並產生同理也因此對於 Slote 而言同理心這種不由自主的情感機制是

一種非理性特徵的情感反應也因此 Slote 的情感主義和 AristotleKantMill

等強調理性在道德地位的立論者有所區隔他特別強調感受的作用(陳真

2013103)

在這裡可以發現 Slote的觀點與Wispeacute和Darwall對於同理心的觀點並不符應

Hoffman 的敘述在 Slote 的理論中雖佔有一定的位置但是在同理心與同情心的

區分上不盡相同在 Hoffman 的想法裡同情心和同理心同樣具有感同身受的特

質它們之間最主要的差別在於是將焦點關注於他人身上或是自己身上的區別

若將焦點關注在他人身上的是同情心而關注在自己身上的則是同理心但在

Slote 的觀點裡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別在「是否感同身受」這點上已有不同

Slote 雖然在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區分上與 Hoffman 不同但在同理心具有接受性

的觀點上仍是與 Hoffman 擁有相同的觀點

在這裡我們主要區分了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別但主要還是以 Slote 對於同

理心的特性做出區分對 Slote 來說同理心最大的特徵在於它具有感同身受的

特性這點與同情心這一種重視回應行動而非情感感受的特性有著決定性的差別

在適用的情感範圍上同理心並不像同情心特別指覺知到他人的痛苦或困境

我們不僅對痛苦或悲傷的人有同理的反應我們對於熱情快樂等等也同樣會產

生同理的現象

毫無疑問的同理心與同情心感受他人情感的方式非常難以區分不同的哲

學家心理學家因其理論的觀點與差異而有所不同在這裡Slote 的觀點比較

接近 Hoffman但又不完全類似其論點主要側重於描述擁有同理心感受他人方

27

式的特性Slote 認為同理心不是一種會使同理者失去主體的情感機制感受者

仍然能夠意識到自己而不會完全的在情感上成為「別人」也因此同理心機制

能夠認可並尊重對方的情感與願望Slote 雖然同意同理心需要具有某些特定的

認知能力但他不認為同理心是一種刻意用認知的方式去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

同理心是一種不由自主的感受能力這種強烈捕捉周遭態度或情感的傾向Slote

稱其為同理心的接受性通過這種接受性他人的感受滲透進我們當中Slote

稱其為「關聯式同理心」

28

第二節 M Slote所論同理心之哲學與心理學脈絡

同理心如前一節所論述是近代心理學對於德文「Einfuumlhlung」的翻譯前

面我們已經區分了同理心與其鄰近概念同情心的區分在這一節中要進一步通

過對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的理論背景出發對同理心做進一步的理解與闡釋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上主要受到三種理論的影響最主要且深刻的影響是

來自於Hume在同情心理論上的論述第二個理論根源是來自於哲學家Hutcheson

於道德感理論上的論證此外由於 Slote 引用 Batson 的觀點( Slote

2010a16200713-14)認為利他性是道德行為的本質而同理心在利他行為上佔

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擁有同理心能夠推動我們展現同理關懷除了引用 Batson

在同理-利他假設的心理學實證研究外Slote 也很看重 Hoffman 在心理實證研究

上的成果並認為 Hoffman 的研究成果給予他道德教育的靈感( Slot

2010a212010b 33-362010c139)因此本節在此也會將 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

理論一併討論

壹Hutcheson的道德感理論

在 Hutcheson 的倫理學中除了道德行為的推動是由情感所引起的我們如

何判斷道德善惡的根源也來自於我們的情感但這如何可能呢 Hutcheson認為

這是因為我們有「道德感」的緣故(Hutcheson 199558)這種道德感是由造物

主所賜藉由引導我們的行為使我們享有高尚的喜樂這種喜樂使我們即使行

為只為他人的好而沒有促進到自身的益處也同樣享受到快樂(張雪珠2003

107)

Hutcheson 的「道德感」有別於眼耳鼻舌等外在感官能夠使人知覺到對象

(某種行為或者是情感)並引起快樂或痛苦的感覺若感受到快樂則觀察者

會認定這個行為是善反之若我們感受到痛苦不安則觀察者認定其為惡當人

29

們感受到這種快樂與痛苦後人的心靈自然會激起渴望(desire)善並譴責惡的

意志活動而實際上若我們能趨善避惡則我們就會因我們的行為而感到喜樂

若我們沒有就會感到悲傷(Hutcheson 19954-5)這也是促成道德行為道德評

價的起源

要理解道德感之先或許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 Hutcheson 所謂的感官(sense)

為何對Hutcheson而言所謂的感官是一種接受不同知覺的能力(李家蓮2015

39)借助感官我們能夠接受對象本身的痛苦和快樂也能夠接受來自觀念的快

樂或痛苦這也就是說快樂和痛苦的對象可以是一個觀念如果以對象而產生

知覺者我們稱之為簡單知覺例如眼能看到紅色耳能聽到音樂我們僅需要

通過單一種感官我們就能產生簡單的知覺而以觀念為對象產生知覺的稱為內在

感官內在感官必須借助其他的感官知覺為前提比方說美感必須通過對所見藝

術品或所聽音樂提供的感官作為前提才能產生因此 Hutcheson 認為人的感官有

五種外在感官內在感官公共感道德感以及榮譽感

對於 Hutcheson 來說能夠吃到味道是因為我們的舌頭官能沒有產生問題

從而能感覺到味覺同樣的人若沒有了「道德感」人也無法區分道德的善與

惡道德感能夠幫助我們知覺(perceive)德行與惡德進而去贊成或譴責某行為

也因此擁有道德感的人能夠區分「受贊同的道德行為」與「受喜好的行為」例

如我們贊同敵人的德行但討厭他的作為這之中的差別便在於道德感的贊同

與否一個受喜好的行為不一定能得到道德感的贊同同樣的道理一個受贊同

的行為不一定受喜愛

Hutcheson 反對自利或自愛的道德原則在這裡他反對的是 Thomas Hobbes

的理論Hobbes 認為人所建立的社會與秩序是為了自我保存的衝動而成的人

是出於自利或自愛而推動其行為建立社會與規範(Hutcheson 199540-41)

30

Hutcheson 認為自利不會讓我們對他人有利的行為表示贊同正如同我們會因為

敵人的德行感到贊同即便他所做的事情對我們沒有好處

什麼樣的行動會引起我們道德感的贊同呢 Hutcheson 認為出於仁愛

(benevolence)動機的行動不管時空距離我們都會贊同出於高尚動機的行動

這是由於道德感使我們對於這種動機所給予的評價(Hutcheson 199544-45)相

反來說那些出於背叛殘忍等惡劣動機的行為會使得我們厭惡即便那些行為

並不影響我們的利益

Hutcheson 指出仁愛的行為能引發我們的贊同也有程度之別我們的道德

感對於平靜與穩定的情感比起激動的情感更加贊同對於越能普遍的行為原則

越是我們愛的對象因此最高的道德原則與最完美的德行是造就最大多數人的幸

福而最壞的則是最大多數的不幸也因此整體的幸福大於一個人的幸福公共

福利的經營比個人的利益更受到贊同這個道德原理也就是公共福利的追求優

先於個人並不是像 Hobbes 所主張的是自愛的產物也不是出自理性的判斷

而是純粹的來自於「道德感」(Hutcheson 199540-41)

Slote 認為Hutcheson 對於道德感一詞的解釋難以照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

概念上也較為含糊因為 Hutcheson 事實上並沒有解釋道德知識是如何發生的

但道德感的概念作為一種完整解釋道德認識的機制在情感主義中也發揮了很大

的影響(Slote 2010a29)Hutcheson 的理論給予 Slote 一個重要的概念Hutcheson

認為一個行為的善惡來自於道德感的贊同與反對這種贊同與反對直接來自於道

德行動者仁慈動機的多寡而非來自於其行為結果的效益也非理性所推導出的

原理原則Slote 肯定 Hutcheson 這一方面的努力並認為我們仍能通過對當代同

理心概念的理解重新審視 Hutcheson 道德感理論從而使道德情感主義的理論更

加堅實

貳Hume的同情心理論

31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深受 Hume 理論的影響他曾在他的著作中特別強調

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使用 Hume 式的研究方法而且他也在他的著作中也

期望通過對於現代研究的成果重新建構 Hume 的道德理論(2010a68)

Hume 的同情心理論反對道德理性主義抬高理性的推理與認知認為應當從

情感出發來論述道德為了要能夠說明情感在道德理論中應佔有的重要位置

Hume 以三條路徑來否定理性在道德上的影響

第一條路徑是 Hume 認為理性不具備動力推動行動理性能夠透過概念間的

抽象關係證明真理數學或者代數的定理正顯示了理性的這個功能理性也能夠

在經驗基礎上確立事物間的因果關係科學實驗的證明便是根據這個功能但這

兩種功能都不能影響我們的行為但只能指引(directed)我們的行為而不能

推動我們的行為(林火旺2009205Hume 1978413-414)數學推理(算術)

雖然可以應用在我們生活的諸多面向上但數學推理本身卻不能影響我們的行為

因為推理本身是服務於某個已存的目的Hume 認為理性所服務的正是我們的

情感(sentiment)由於人有慾望偏好受到這些情感的推動人才產生了行

舉例而言我們進入早餐店發現價目表上蘿蔔糕 35 元而蛋餅只要 30

元以數學計算的結果來看30 元是較便宜的但如果我今天想吃蘿蔔糕推

動我做決定的就不是計算的結果而是我想要吃蘿蔔糕的情感則數學推理所計

算出來的便宜就沒有特別的用處如果我缺錢花用則我或許會選擇吃蛋餅因

為數學計算的結果可以幫助我省下 5 塊錢又或者我不想要零錢寧願選擇 35

元的蘿蔔糕把錢包裡剩下的零錢盡量付出去不管選擇如何Hume 想要論證

的是(Hume 1978458)沒有情感作為推動我們的動機單就理性本身是毫無

動力的它能夠做的是給出如何滿足情感的手段既然理性本身不能引起行動

32

它自然也不能阻止我們行動或者與任何的情感爭論誰有優先權因為能夠和情

感產生衝突的也只有相反的情感而非理性

第二條路徑是理性不僅沒有推動人去行為的動力對於合理與不合理的判斷

同樣不適用於道德(Hume 1878458)由於理性具有判斷事物真假的能力而

一個概念的真或假取決於是否和概念的真實關係或是真實存在的一致舉例來說

「台北在台南的北邊」這句話呈現一個事實如果台北確實在台南的北邊則這

句話是真的因為這句話所呈現的事實與和真實情況一致反之如果台北並沒

有在台南北邊則這一句話為假因為他所呈現的事實與真實情況不一致但對

Hume 來說(Hume 1978415)情感本身就是原始的存在(original existences)

不是任何存在或命題的對應因此不會有真假之分舉例而言我們說照片中的

某甲是某乙這個宣稱是錯的因為事實上他不是某乙他與真實的存在不一致

但某甲對某乙生氣和黃金風鈴木開花了一樣它本身就是它自己的存在不是

某種東西的呈現與替代因此沒有真假的問題因為它本身就是完整的

或許有人會質疑說一個情感還是有合理或不合理的時候當某甲因為某乙

偷東西的事情發脾氣我們會說某甲生氣是不合理的因為某乙根本就沒有偷過

東西但這個說法還是有所疑慮因為當我們說一個情感是合理或不合理我們

所指的是情感所伴隨的判斷所以我們確實在判斷上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但情

感本身卻沒有這個分別(Hume 1978416)舉例而言某人覺得房間中有蜘蛛

使他感到恐懼但事實上並沒有蜘蛛我們會說他的害怕不合理但事實上不

合理的是他對於「這個房間有蜘蛛」的判斷而這個判斷也確實有真假之分但

「恐懼」本身並無涉合理與不合理

Hume反對理性對道德影響的第三條路徑是假如思想和理解本身就可以確立

是非的界線那麼我們也會認為善或惡存在事物的關係之中(Hume 1978463)

但 Hume 認為如果我們認為在關係中可以發現德行或惡行則會得到荒謬的結果

33

因為關係同樣適用在非理性與非生命的東西這使得無生命的東西也成為道德對

錯或善惡評價的對象這顯然違反了我們對於道德的理解動物會亂倫但我們

並不會認為動物這樣做和道德有什麼關係但人若是亂倫則會是道德上錯的行為

如果有人認為人是因為理性才得以與動物不相同Hume 認為這樣的說法是犯了

循環論證原因在於理性在發現邪惡之先邪惡便已經存在(Hume 1978465)

除了不存在於關係中Hum 認為道德也不是從事實構成的他以故意殺人為例

讓我們仔細的思考是否能從這個事件中找到惡行除了激情動機意願和想法

外我們找不到其他的事實只有當我們回到內心反省而產生一種反對的情感

我們才有辦法說某事物是惡(Hume 1978468-469)

從這三個路徑Hume 強調道德不是理性發現的事實而是我們從我們的

情感而來我們會對德行有愉快的感覺而對惡行有種不快感這種道德贊同與

反對促使我們能夠對於道德進行判斷(Hume 1978574)但即便如此Hume 仍

然必須要回答我們為何會對做出有利於群體及個人的行為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情

感呢 Hume 認為這是由於我們擁有同情心的緣故由於我們有同情心的關係

我們可以覺察到他人心理狀態基於同情心當我們看到他人病痛受折磨時我

們會感同身受即便沒有處於那樣的狀態我們只要想到這樣的情境我們就會

產生身歷其境的情感同情心是一種扮演他人角色承受其經驗的能力不論在

虛擬的小說電影中或真實的歷史人物故事我們都能夠產生同情(Hume

1978575-576)

在 Hume 的看法裡同情心是一種想像力(imagination)的運作它從一個

原初印象引導到一個有關他人經驗的概念再從這個概念轉換成一個痛苦或快樂

的印象同情心同時也是一種不假思索不自主產生的情感機制它不是一種刻

意運用想像力將自己放到他人處境的結果(Hume 1978585)但同情心卻有

著偏私的特性我們容易對於陌生人與熟人有所不同容易對有著與我們有相同

34

境遇的人展現同情但這種偏私可以通過反省的同情來糾正我們的這種偏私這

使得我們得以不偏頗的關懷公共議題(Hume 1978604)

即便 Slote 認同 Hume 的許多主張但他仍認為 Hume 的哲學中有待解決的

問題(2010a32)當 Hume 在考察心靈(mind)時他發現任何具有有用(useful)

以及令人愉悅(agreeable)的品質我們都會贊同並稱其為良善(Hume 1978591)

但這種對於品質特性的考察將遭到一些批判Slote 引用 Smith 的觀點認為如

果道德贊同可以建立在有用或愉悅的特性(trait)上會使得我們將沒有生命的

東西拉入道德議題之中但這種主張顯然是荒謬的(Smith 1793264)我們並

不會因為颶風對我們的農作物以及家園所造成的傷害認定颶風是邪惡

參Batson的同理利他假設

在近代的許多心理學研究中心理學家針對同理心所做的實證研究能夠提供

我們更認識同理心概念的特性這些特性有助於我們更能理解同理心與道德活動

的關聯性也因此 Slote 利用 Batson 的心理學實證來說明同理心確實在利他和

互助活動中佔有重要的角色

在 Batson 的研究中他提出了「同理心利他假說」他假定我們的利他

傾向或者對他人的關懷取決於我們同理心發展與激發的程度某人是否在一個

人處於憂傷或需要幫助的時採取利他行為中的關鍵來自於同理心Batson 通

過 Elaine 的實驗(1981301)談到如果某人擁有同理心且他發現他人的憂傷

這時他會想方設法幫助那個憂傷的他人而不是想逃離這個憂傷的事件來解除自

己因為同理而得的憂傷在這一點上心理學家 Hoffman 也有類似的研究指出

大多數的兒童在面對處於患難的他人時並不會轉身離開反而繼續同理他人並

幫助他人(楊韶剛萬明2002101Hoffman200087-88)

Slote 的理論借助 Batson 的「同理利他假設」進一步說明同理心作為

利他行動的重要因素是道德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2010a16)同理心具有意

35

向性具有以他人為導向(other-oriented)的特性(Batson 201112)這使得擁

有同理心的人會表現以他人為導向的關愛這也使得我們能夠做出利他行為或形

成道德義務的基礎Slote 認為 Batson 的貢獻在於他使得真正的同理關懷他人

也就是為他人的利益考量而不考慮了自己的目的或好處是可能的(Slote

2010a16)

肆Hoffman的同理心發展理論

Slote 的同理心概念受 Hoffman 的道德心理學理論影響很深特別是在論述

同理心如何發展以及同理心如何影響我們的關懷能力的補充上甚至在教育領

域中Slote 也肯定 Hoffman 以同理心發展的道德教育方法(Slote 2010b2010c)

因此有必要對於 Hoffman 的理論概要的介紹

Hoffman 在《同理與道德發展-關懷和正義的內涵》的著作中將其研究的焦

點放在人為何關懷他人及人如何關懷他人上他認為同理心是人去關懷他人的起

點是社會生活可能的黏合劑(Hoffman 20003)他在書中提到心理學家主要

以兩種方式來定義同理心第一種認為同理心是對他人內在狀態的認知覺察這

種內在狀態指得是他的思想感受知覺與意圖第二種認為同理心是對他人產

生同理的情感反應對 Hoffman 來說他將同理心界定為對他人所處情境的一種

情感反應也就是當同理者所產生的感受與另一個人的情境更加一致而不是跟

同理者自己的情境一致時我們就認定某人產生了同理心(Hoffman 201030)

但這種同理心又是如何而來呢 根據 Hoffman 的研究兒童在年幼時會因為

聽到他人的哭泣聲而開始哭泣在心理學的研究Hoffman(200064)引用了

Simner 的心理學實驗說明孩子的哭聲並不是因為別人哭聲很大所造成的在

他的研究中他嘗試以人工的方式產生同樣大的哭聲而嬰兒並不會因此哭泣

通過 Hoffman 與 Sagi 在 1976 年的研究他們認為在這種並不是一種毫無情感成

分的簡單聲音模仿而是含有焦慮的情感反應但這種悲傷仍然是通過一種模擬

36

或一種傳染的方式而來的情感Hoffman(200065)認為這是由於孩童在一開始

時將他人的情感與自我聯繫起來從而認為他人與自我的情感無法區分是一個

完整的實體所以對於他人的哭泣他會自動的產生憂傷

大約一歲的時候嬰兒可以漸漸察覺到自我的意識並可以將自我與他人辨

認為兩個不同的實體但由於缺乏穩定的自我感當嬰兒在感受到他人的憂傷時

雖然他覺察了他人的情感但他認為那是他自己的憂傷所以做出了自我憂傷才

會具有的反應也因此 Hoffman 認為(200069)這是一種自我中心(egocentric)

的同理但這種同理心與前一個階段的同理心已有所不同因為這種憂傷是來自

於他人的情感只是這一階段的嬰兒沒有辦法有效的區別而做出反應

大約在二到三歲時孩童開始能夠區分自我與他人的內在狀態意識到他人

有不同的思想情感與需要(Hoffman 200071)孩童在這個時候可以精確地理

解他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感受與需求並能夠有效的幫助他人在這個時期的同理

心已經具有成熟同理心的所有基本成分(Hoffman 200072)隨著年齡的增長

對於語言的認識以及對他人經驗的認識也逐步增加我們也就越能理解他人情感

的複雜性也越能同理對方的感受

在 Hoffman 的心裡實證研究中(200082)提到人們在同理對方的痛苦時

能夠從原本對在場他人的痛苦產生悲傷進而發展到能夠在想像中對他人長期或

不愉快的生活(久病情緒剝奪經濟拮据)條件做出反應即便受傷的他人不

在現場他還是能夠同理那個受傷的人Hoffman 舉了個例子來說明一個成熟

同理的人在同理對方時是如何不僅感受他當下的感受而且感受到他人長期或不

愉快的生活條件或處境一個喪失母親的小孩他還太小不能理解發生了什麼事

情只是快樂的玩著玩具對於一個觀察到這個處境的我我感受到他未來將面對

的處境與困難這促使我想要去幫助他(Hoffman 200081-82)

37

除了對於同理心發展的研究外Hoffman 也特別致力於研究如何使兒童的同

理心機制在道德教育中發揮作用通過以同理心為基礎的誘導式訓練(induction)

使孩童能夠自己產生產生聯想同理進而制止自己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Slote

也認為這種聯想同理的理論適合於道德教育的方法也使得他在其理論中特別引

用與改良有關教育方法的介紹將於第四章教育方法的介紹

伍小節

綜上所論Slote 的同理心概念主要受到哲學家 Hume 以及心理學家 Batson

Hoffman 的影響在三位學者的主張中Hume 說明利他行動之所以可能是來自

於同理心的作用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心理實驗則補充了 Hume 的觀點並強

調同理心是我們能產生關懷以及利他行動的重要因素

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也會看到這些理論分別影響 Slote 在後設倫理學以及

規範倫理學上的主張Hutcheson 強調情感的地位並認為道德判斷的主要來在

道德感所產生的贊同與反對Hume 承繼 Hutcheson 的理念通過論證將理性與

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清楚作出區分進一步將同理心的作用放進道德判斷的

討論中並認為我們對德行的快樂與痛苦是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這兩位哲學

家影響 Slote 在後設倫理學中的主張尤其在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主張上

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心理學實證研究則強調同理心與關懷行動的高度關

聯Slote 以此為基礎除了強調同理心能夠促成我們的道德行動也論證道德

生活中的道德義務與同理心機制的對應關係以此做為規範倫理學的主張

38

39

第三章 M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探究

通過前面章節的描述我們知道同理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情感機制它能讓

我們不由自主地感受他人的處境並讓我們產生利他的行為但同理心在道德理

論中具有什麼樣獨特的重要性呢在前面的幾個例子論者多關注在同理心如何

推動我們去幫助他人對於 Slote 而言同理心不僅是一種推動我們幫助他人的

情感機制同時也能回應後設層次(meta-ethics)的倫理問題

在 Slote 的想法中同理心之所以可以在後設層次上作為道德的基礎是因

為同理心使我們能夠對於他人的傾向動機態度上產生「道德贊同」與「道德

反對」(Moral approave and moral disaroval)這種道德贊同或道德反對是道德判

斷(moral judgement)的依據也就是當我們使用同理心感受到贊同與反對時

這種贊同與反對的情感也進入(enter into)我們道德判斷的結構之中使我們能

夠捕捉到什麼是道德上對錯的事情

同理心除了在後設層次上可以解釋同理心如何使我們擁有道德贊同與道德

判斷以外同理心本身也能夠提供我們行為的指引也就是規範層次(normative

ethics)的基礎對 Slote 來說同理心本身所具有的特質能夠回應我們在道德

生活中對於不同對象有不同的同理關懷也引起我們不同程度的義務與責任感

比如說與陌生人相比對於親人及朋友的困難我們會更加關注並覺得更應

該要幫助他

Slote 雖然對道德理性主義具有批判的態度但他不否認理性在道德生活中

具有其地位只是 Slote 認為情感因素才是深深影響我們驅動我們行動的關鍵

因素因此 Slote 認為他的主張反而可以替道德義務論者所倡議的道德原則找

到一個更好的解釋

40

以下總共分三節來介紹第一節我們先從後設層次開始談起探討同理心如

何與我們的道德判斷有關並在第二節討論同理心如何成為我們道德生活的指引

規範層次上的探討最後將介紹 Slote 的主張所遇到的批判觀點在這裡

會以主題的方式概述專家學者對於 Slote 的批判以及 Slote 關於這些問題的回

第一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後設層次

Slote 對於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的觀點主要是源於 Hume 的倫理學主張根

據 Hume 的觀點當有人說「我欣賞某人的正直誠實」或者「我厭惡某人的卑鄙

無恥」其所表達的是說話者對於某人行為態度的認同或反對的主觀看法這種

認識並不是來自於理性給予我們的判斷而是回到我們情感做出的贊同與反對

(Hume 1878486-489 Slote 2010a30)

Slote 承接了 Hume 的傳統並改良他的看法提出四個重要的論點第一

同理心是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在這裡 Slote 為方便解說區分了「一階同理

心」(first order empathy)及「二階同理心」(second order empathy)並認為我們

道德贊同或反對的依據來自於二階同理心第二道德贊同與反對在道德判斷之

先且道德贊同與反對進入(enter into)我們的道德判斷與理解之中他稱其為

道德判斷的「同理-理解假說」(empathy-understanding hypothesis)(Slote 2010a52)

第三通過同理心的反應所形成的觀念可以固定我們道德語詞所指涉的對象在

這裡 Slote 引入語言哲學家 Kripke 對於「語意固定指涉理論」(reference-fixing

theory) Slote 將其理論改造為半 Kripke 固定指涉取徑( semi Kripke

reference-fixing approach)來回應道德情感主義會遇到的先驗問題(Slote 2010a

71)

壹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

41

Hume 以及 Hutcheson 都把自己的道德贊同與反對建立在情感的苦樂上這

一點遭到 Slote 的反對他認為有比起痛苦快樂更適合捕捉道德贊同的情感(Slote

2010a33)他考察了我們日常生活發現當我們在看到某位行動者因同理心而

做出的道德關懷時當我們看到某甲具有發展完善的同理心對別人總是展現他

的體貼與將心比心有一天某甲在路上遇到了迷路的外國人他同理對方的感受

並主動的上前幫助帶他們前往想要去的地方一旁的行人看到這樣的情景會自

然而然的感受到一種溫暖(warmth)的感覺這種溫暖的情感使我們打從心裡認

同他的行為但這一種感覺是從何而來呢

深入探究Slote 認為這是因為當我們同理了行動者的同理關懷後產生了一

種情感在這裡我們能夠將行動者的「同理關懷」本身視為一個情感狀態(客體)

進而對行動者的同理心行為產生同理(empathy with empathy)這種反映的感受

(reflective feeling)正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這樣的觀點也並非新潮在 Hume

的文章中也曾描述到同理心的這種特質(Hume 1978604)

當友誼在極為顯著的例子中出現我的內心就會捕捉到同樣 的情感並且

因為呈現在我面前的那些溫暖情緒而感受到溫暖

Slote 認為這就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也就是當我們同理他人的同理關懷

時內心所產生的溫暖感受道德反對同樣也是通過同理心捕捉到我們看到一個

人在行為表現上缺乏同理心我們就會感受到一種寒冷(chill)的感受而這種

感受是我們道德反對的來源(Slote 2010a35-36)譬如有某乙對於前來問路

的外國人不但沒有指引反而大聲叫囂辱罵外國人要他們滾出台灣這樣的行

為不僅使外國人感到心寒這樣的舉動也讓聽到或看到的行人感到心寒這種寒

冷的感覺使我們反對這樣的行為

這種打從心底認同與反對的情感也反應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語言的使用以

上面的例子來說我們會說某乙冷酷無情(cold-heartedness or cool)來表達某乙

42

對於外國人的態度和行為(Slote 2010a37)同時我們也會用溫情溫暖或體貼

(tenderness)來形容某甲對於外國人的態度

為了使我們能夠更清楚的理解Slote 將同理心區分為「一階同理心」

(first order empathy)以及「二階同理心」(second order empathy)並進

一步說明道德贊同是根據我們對於「關懷他人的同理心」而來一階的同理心是

關懷別人處境所產生的同理感受二階同理心則是觀察者對於行動者的同理關懷

所引起的同理感受這種感受激起我們認同或反對行動者從前面的例子中我們

可以知道甲對於迷路外國人的關懷是一階同理心而外國人或路過的行人所感

受到的溫暖感受則是二階同理心從上述的說明我們不難發現二階同理心的特

點是它的第三人稱( third-personal )相較於一階同理心通過第一人稱

(first-personal)所產生的同理關懷它更像是法官使我們能夠對於行動者的

選擇以及行為做出道德贊同與反對(Slote 2010a36)

這樣說來一階同理心和二階同理心是兩種不同的同理心嗎Slote 強調

一階同理心和二階同理心在意識或者是主觀感受上並沒有辦法區別開來同樣都

是內在的心理狀態且都被體驗為一種溫暖與冷酷的感受它們之間的區別只是

因為不同的因果來源(causal source)二階同理心的因果來源涵蓋了一階同理心

以前面的例子來看某甲在他幫助該外國人的同時也能夠擁有二階同理心只是

一階同理心在那之前先產生(Slote 2010a39)

Slote 進一步認為(2010a36)缺乏同理心的人不僅無法在行為上關懷他人

也無法真誠的表達出道德贊同或道德反對他們或許能夠以語言來表達道德認同

與反對但卻不能理解它本身的意義前面的例子中某乙缺乏同理心的狀態不

僅不能讓他對別人展現出關懷也使他無法對他人的行為產生道德認同或道德反

對從而使他缺乏對於其他人的冷酷之心做出道德反對或贊同但這樣說來似乎

有些弔詭為什麼缺乏同理心的人會喪失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的能力呢

43

Slote 認為(Slote 2010a40)道德贊同與反對之所以是相反的並不只是因

為它們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情感反應(溫暖與寒冷)也涉及到它們之間一致與不

一致的關係一個能在道德上贊同與反對的某甲也具有發育成熟的同理心能力

他能夠通過同理心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與溫情當某甲贊同某人的行為時意

味著「他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與「他實際上感受到他人的溫暖」是一致的

反之某甲反對某乙對於外國人的行動意味著某乙冷酷無情的行動動機與「他

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是不一致的這種一致與不一致的關係不是 Hume 或

是 Hutcheson 所言是一般情感上愉悅或痛苦或者說同時對無生命的事物也具有

同樣的解釋能力原因是我們不能從無生命的事物中感受到如同行動者所展現的

溫暖或寒冷因此我們不能對無生命的事物進行道德贊同與反對也是合理的

貳道德判斷

如此一來Slote 便將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直接建立在同理心之上而且他

認為我們的道德贊同與反對先於道德判斷某人體貼熱心的行為使我們有溫暖

的同理心感受這讓我們對於某行為有了正面的態度(positive attitude)並激勵

我們去做這樣的行動反之某人的麻木不仁使我們心寒我們便對此行為有負

面的態度並拒絕這樣做這樣的說法無須預設道德判斷原因是道德上所謂對

或好的判斷就是我們「贊同且正面的」情感或態度相對來說那些道德上錯

的行為也就是我們「反對與負面」的情感或態度因此 Slote 認為道德判斷反

而是基於我們的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Slote 2010a46-47)

但是我們如果只是將道德判斷建立在道德態度上還不算是完全回答道德判

斷所具有的一種語言特性道德判斷是對於某種意義的道德斷言(predicates)

(Slote 2010a48)以 Hume 在前面所提的例子來說如果我們無法在「殺人事件」

中找到惡行而必須回到我的內心發現一個不贊同的情感我們才能對這個事件

作出道德判斷因此道德判斷指涉的是我們內心的某種情感也就是說我們判斷

44

所指涉的不是外在事件而是我們內在的感受但這種情感是什麼呢對於理想

觀察者理論來說「X 是對的」意思是「一位公正仁慈頭腦冷靜的理想觀察

者都會對X產生一種贊同的感受」對情緒論者(emotivist)來說「X 是對的」

意思是「X 萬歲」這些論者將原始的情感現象道德判斷之間的指涉關係以

此來解釋我們道德判斷時的語意因此 Slote 雖然確立了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來

自於我們同理心所產生的溫暖與寒冷感受但他仍然必須在更清楚的說明「X

是對的」與「道德贊同與反對」之間的關係

在前面我們雖然提到 Slote 主張道德贊同先於道德判斷但他不同意情緒論

者認為道德不具有實在性(factuality)即「所謂的道德判斷即是一種情緒的表達

(expression of emotions)不具有真假值」也就是說「殘忍是錯的行為」這個命

題只是表示我討厭殘忍行為的表達而已(Slote 2010a71)Slote 認為一個道德判

斷應該具有事實陳述的特性也就是如同道德理性主義者所假定的一個道德宣

言應該是具有真或客觀的(objective)的特性(Slote 2010a50)為了要回應這個

道德所具有的實在特性他提出了「同理-理解假說」(empathy-understanding

hypothesis)

根據Slote的「同理-理解假說」同理心不僅是道德行為和道德贊同的源頭

他也會隨著道德贊同進入我們的判斷與理解但這是什麼意思呢 Slote 認為

諸如對錯善惡等道德語言是通過我們同理行動者所產生的贊同與反對被

固定下來(Slote 2010a52-53)也就是說當我們稱一行為態度是「對的」而

且我們擁有同理行動者所產生的溫暖情感則我們就把這個道德語言的指稱固定

下來就心理狀態而言說一個人理解一個道德語詞(善或者惡)指的是一個

人通過同理心從而得到引起道德贊同的情感(溫暖或者寒冷)如果一個人沒

有通過同理心所引起的道德贊同以固定道德語言的指涉則他不算真正理解道德

但如果這麼說來何以同理心機制對於我們的道德認識這麼重要呢為了更進一

步的說明這個論點他引介了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來處理這個問題

45

參半 Kripke式固定指涉方法

Slote 認為他的道德理論可以通過對於固定指涉理論的改良使得道德語

詞獲得一個先驗的基礎但這究竟是什麼意思這時我們不得不稍微談談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theory of rigid designator)在他的《命名與必然性》

(Naming and Necessity)中Kripke 試圖反對 F L G FregeB A W Russell 等

人將專有名詞視為描述詞的理論他不僅提出了「日常語言中的專有名詞是嚴格

指稱詞」11這個觀點也同時發展出一個新的描述理論在他的描述理論中我

們是通過「固定指涉」(reference-fixing)命名者與觀察者共同知覺到了「某 N」

命名者通過稱呼其為 ldquoNrdquo 使觀察者聽到這個稱呼後獲得使用 ldquoNrdquo去指涉

「某 N」的能力這使得名詞 ldquoNrdquo與「某 N」之間的指涉關係被奠定(ground)

下來(王文方201768Kripke 198096)

Kripke 以顏色的語言作為例子來說明固定指涉要能認識到「紅色」並正

確的使用「紅色」這一客觀語詞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紅色的經驗」(the experience

of red)幫助我們固定紅色一詞的指涉所以以下這個判斷是先驗的真理「客觀

的紅色就是引起造成我們紅色視覺經驗的東西」這樣說來下面的這個判斷

也很合理如果某人是色盲則他無法充分理解什麼是紅色因為他沒有「紅色

的視覺經驗」去固定紅色一詞(Kripke 1980130 Slote 2010a57-58)

同樣的道理Slote 認為在道德上對或錯的性質可以通過 Kripke 的理論來

類比「某 N」帶入我們同理心的溫暖或冷酷的感受而 ldquoNrdquo帶入道德判斷中

的對與錯則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語句以下的這個判斷是先驗的真理「道

德上對的行為就是引起造成我們擁有溫暖感受經驗的東西」下面這個判斷

11

Kripke 認為日常語言中的專有名詞指涉的是嚴格指稱詞比方說 「2017 年的台灣總統是

蔡英文」為例按照專有名詞是描述詞的想法則 2017 年的台灣總統所指涉的是蔡英文而且

在所有可能世界中(也就是不管蔡英文是否存在於該世界)「2017 年台灣總統」這項描述都一

定會指向蔡英文但事實上很有可能當年當選的總統是宋楚瑜也有可能是朱立倫也就是說

「2017 年台灣總統」這個描述詞並不必然指涉的是「蔡英文」也因此「蔡英文」是一個嚴格指

稱詞(Kripke 1980 56)

46

也同樣的合理當一個人無法同理感受到溫暖或寒冷時他沒有辦法充分理解什

麼是道德上善或道德上惡的事情因為他沒有「同理心所產生的溫暖寒冷經驗」

幫助他固定道德語詞(Slote 2010a59)

通過這個方式我們雖然確立了同理心在道德判斷中的運作但如果我們接

受前面的主張則我們會發現「仁慈的行為是道德善的行為」以及「殘忍的行

為是道德上錯的行為」這些道德判斷如果完全按照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來理

解表示我們需要通過主觀經驗-同理心作用而有的溫暖寒冷感受-我們才能

確定道德判斷的真假但這種以經驗做為道德判斷真假的看法有一個嚴重的問題

(Slote 2010a49)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可能一生都沒有碰過忠實的朋友但我

們仍然可以認為每一段友誼都應當要有純粹的忠誠(Kant 198735)我們不需要

經歷到一件殘忍的事情才能確立殘忍是不是道德上錯誤的行為因為我們不需

要通過歸納的經驗來確立「殘忍行為是錯誤的」這樣看來道德判斷在我們

的道德生活中似乎具有一種先於經驗(a priori)的特性

為了彌補這個可能的缺陷Slote 給出了三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Slote 2010a

60-62)

首先我們需要解釋先於經驗的判斷究竟代表什麼意思所謂的先驗指的是

相關的概念已經隱含在命題之中舉例而言「黃花是黃色的花」這句話是一個

先驗的判斷在這一個語句之中的「黃花」雖然是一個需要經驗才能確立的對象

(我要知道一個物體既是花而且是黃色的)但除了這個經驗外我們不需要再有

其他的經驗也就是說Slote 認為先驗這個詞是相對於已經把握到的概念說

這個判斷是先驗的指的是我們在經驗上已經擁有關於黃花的概念所以在這個

語句之中我們就不需要再訴諸經驗了對於一個完全掌握同理心能力並且能夠

通過同理心感受到同理關懷者所展現出來的溫暖對於「仁慈行為是道德上對

47

的」這一判斷他只要經驗到仁慈行為是能夠促成感受溫暖的感受他就不需要

再額外訴諸關於溫暖的感覺經驗來進一步確認這個語句是真還是假

其二Slote 改造了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提出一「半 Kripke 式固定指涉

方法」與純粹的 Kripke 理論不同Slote 的方法「加厚」(thicken)固定指涉的基

礎(Slote 2010a60)Slote 認為會有前面關於先驗的問題主要是因為 Kripke 的

理論是單純的以主觀感受來固定語言的指涉以前面的例子來說紅色的指涉之

所以被固定下來是因為這個顏色造成我們的視覺感官同樣如果我們把溫暖與

冷酷等單純的情感經驗作為指涉「對」與「錯」時就會出現「一個主觀經驗

各自表述」的問題而這個主張正是 Slote 在前面所否定的所以 Slote 認為

我們之所以能夠固定道德判斷的指涉不是因為我們單純地感覺到「溫暖」與「寒

冷」這兩個主觀經驗而是「通過同理心機制產生溫暖寒冷的感受」的同理心

機制經驗「直接對他人感受」以及「反映(reflect)行動者同理關懷的感受」

這兩種經驗同時涵蓋在我們的同理心的作用中而我們通過同理感受的一致與不

一致來進行道德判斷

但同理心不是一種由後天學習才會有的能力嗎Slote 堅稱同理心早已經

是我們天生具有的能力這種先天的能力使我們對於他人的痛苦具有先天的反應

我們會不自主地對於他人的痛苦產生同理關懷因此我們對於將掉於水井的小朋

友便觸目心驚前去幫助我們的一階同理心先天的直覺與立即性使我們有能力

對自己應該作些什麼有了基礎的認識這也提供我們或多或少擁有同理感受「溫

暖」與「寒冷」的能力對於不立刻拯救困在礦井的礦工而想著要把錢省下來

以便幫助未來礦工不受到危險的行為我們會感到一陣心寒12這也說明了具

有先天的同理心多少已經提供我們具備對於道德贊同與反對的能力(Slote

12

在本章第二節研究者會介紹同理心所具有的四種同理心的立即性(immediacy)以說明我們

先天的同理心本身如何回應我們道德的直覺以及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48

2010a62 200722)也因此某種被理解為因果機制的同理心事實上已經是一種

先驗的能力並能夠幫助我們固定對於道德判斷的指涉

如此Slote 就確立了我們的道德語言與我們的指涉之間存在著一種必然的

關係即「一個道德判斷上為好或善的行為若且唯若(if and only if)它們展

現溫暖或反映行動者的溫暖」以及「一個先驗且在道德上指涉為善或好意義的語

詞與一個行動者通過同理心機制感受到的溫暖經驗有關」(Slote 2010a63)

肆小節

通過前面的論證Slote 便回應了道德「感受-道德贊同反對-道德判斷

宣稱」這一鏈結中同理心的作用同理心不僅是作為一種感受通過同理心機

制我們感受到某個對象的溫暖與寒冷從這種感受中我們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態度

而這種溫暖與寒冷所產生的態度能夠幫助我們固定住道德判斷的指涉構成我們

做出「幫助他人的行為是對的」和「虐待他人是錯的」的道德判斷同時 Slote

肯定我們道德判斷是取決於我們同理心機制所產生的感受如果一個人不具備同

理的能力以產生相關情感則他無法真正理解道德上的對與錯

49

第二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規範層次

在規範倫理學上與道德理性主義者的出發點不同以 Kant 為例他相信道

德的基礎在理性的法則正如同 Kant 自己曾說過的法則是以理性存有者的身

分頒布給自己的也是我們互相肯定對方的理性本性時規範我們行為的法則

(Kant 19875556)Slote 則承襲 Hume 的論點(Slote 2010a74)認為單純的

原則與判斷並不足以創造我們行動的道德動機也就是一個行為的好壞判斷本身

並不能成為我們行動的內在動機(inherently motivating)通過對同理心的實證研

究考察Slote 認為(200714-15)同理心能夠幫助我們去關懷他人作出利他行

動的主要因素是推動我們作出關懷行動的重要推力

我們的同理心除了能幫助我們真正認識道德判斷的意義和提供我們行為的

動機外也與我們的道德義務有一致性的關係因此我們通過同理心就能清楚認

識到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以 Slote 自己的話來說「同理心和對他人的同理關懷實

際上就能給我們提供一種看上去合理的道德評價標準」(Slote 2010a21)也因

此道德情感主義的道德規範可以這樣宣稱一個行為是道德的或為道德義務所

要求的若且唯若一個行為反應或顯示了行動者或對他人的成熟同理關懷(王

楷譯201121)

本節將從三個部分論證 Slote 的這個觀點首先我們需要針對同理心所具有

的特性著手Slote 認為同理心具有三種立即性使得我們對不同的時間

(temporal)感知(perceptual)以及因果(causal)有不同程度的義務感且這

三種立即性也顯示出我們同理心所具有的性質在這一部分我們也將處理動

機與道德行為之間的關聯性第二Slote 認為同理心所產生的關懷行動(以下

簡稱同理關懷)比起義務論者更能反映我們的道德義務他分別以「幫助他人

(helping others)」「傷害或殺人(harming and killing)」「承諾與誠實(promise

and trufulness)」的義務作探討本節亦將這些義務給予道德情感主義的解釋

50

第三Slote 認為不僅僅是這幾項原則可以得到同理心的解釋尊重(respect)

以及自主(autonomy)這兩個被認為是 Kant 理論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也能夠

在他的道德情感主義裡面得到解答在這一個環節我們也會說明 Slote 的解釋

壹同理心的立即性

Batson 的實驗研究也證實了具有同理心的人不管其逃離條件困難的程度

多容易都願意留下來幫助在處境中遇害的人(Batson et al 1981)但我們在面

對不同的處境或不同的個體時我們卻不一定都產生相同程度的同理心見孺子

將入於井會激起我們很強烈的同理心並馬上趕去救人但和針對在非洲挨餓的孩

童所激起的同理心相比其強烈程度就顯得不如前者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我

們會對近距離(不管是時間上的還是空間上的)的威脅或痛苦產生較多的同理

另外我們更容易同理和我們親密相處或有較多共通點的人在這裡 Slote 分析

了四種同理心所具有的立即性並說明那些引起我們強烈同理心的人會使我們有

更多的義務感去幫助他

一時間的立即性

Slote 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為什麼我們對於現存的困境比起未來的危機來

得更能激起同理心也更合乎我們的義務感如果我們知道一群礦工被困於地下

的礦井之中我們的同理心會讓我們想要立刻幫助他們能夠把他們從礦井之中

救出來而不是把拯救他們的經費省下來後安裝用於礦井的安全裝置來救助未

來可能會產生的危機礦工(Slote 2010a22)同樣的例子發生在 1987 年 10 月的

德克薩斯州一位年僅 18 個月的小女孩 Jessica McClure 不慎掉入她阿姨家後院

的一口井在事件發生後德克薩斯州在地的消防隊和警隊接到電話後立刻進行

救援行動經過 58 小時的搶救終於將小女孩從井裡救出來(Kennedy 1987)

同樣的我們並不會棄小女孩於井中不顧而將投注在救援活動上人力與時間花

在預防這件事情上

51

這種看法與我們普遍對於道德的想法是相同的我們有首要的義務去拯救被

困在礦井的礦工或是困在井底的小女孩而不是選擇把拯救他們所需要的資源節

省起來投資在未來的安全裝置上如果有人選擇這麼做也會令我們對於這種罔

顧人命的人感到「心寒」

二感知的立即性

Peter Singer 曾在他的著述中特別舉了一個例子說明我們對於遠在他鄉的

人同樣有救助的義務可是當一個小孩在我們面前快要掉到水井時我們都會直

接採取行動幫助那個小孩但同樣是救助小孩我們卻不會捐錢給樂施會(Oxfam)

幫助那些三餐不繼的孩童對 Singer 而言距離與道德義務之間是沒有關係的

不捐錢給樂施會幫助那些即將餓死的孩童和任由一個小孩掉到井裡是一樣的

因為我們在這兩件事情上有相同的義務然而 Slote 認為(王楷譯201132Slote

2010a22)這是因為我們對於直接感知(perceptive)到的事物有更強烈的同理心這

種主張跟我們的道德直覺也十分的相近同樣的 Hoffman 也曾以一個大學生的例

子來說明我們對於直接感知到的事物有強烈的義務(Hoffman 200048)

我剛剛下了公車就看到一個人滑倒頭直接撞到台階上我感到震驚一個

念頭閃過我的腦中我也滑倒在人行道上並且摔破我的頭骨我不知道我

還能怎麼辦我想也沒想就衝去前面幫忙他這多少會讓他好受一些我記

得人們喊著去打 119我一定是花了兩個多小時才確信一切都好

對於那些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痛苦與悲傷使我們的同理心產生較強烈的反應

也使我們更偏向去關懷或幫助那些眼前正在經歷傷痛的人

三因果的立即性

對於那些由我們直接造成的傷害比起我們在旁邊所看到的傷害行為所產生

的同理心更強烈對於任由他人受到傷害我們心理傾向認為直接造成他人傷害

52

是道德上更為錯誤的事情而對於主動傷害他人的行為會在情感上的退縮

(flinch)並且厭惡主動去做這些行為(Slote 2007442010a23)按照前面所

言我們會對他人的悲痛與哀傷產生同理心的關懷如果我們感受到自己是造成

他人悲傷與哀傷的原因則我們會因為對他人的傷害產生同理而有心寒的感受

進而在情感上退縮這種退縮正反映我們對於主動傷害他人比起任由事件發生

更應當受到譴責

四關係的立即性

按照 Slote 的看法(Slote 200727-28)他認為家人的關係與朋友或伴侶的

關係是不同的即使我們與朋友伴侶的關係再怎麼親密與家人的感覺仍然是

不同原因在於我們認為自己與家庭有相同的根(roots)這種相同的根源引起

我們的團結的感受舉例而言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不同於其他的關係父母與

孩童之間有天生的血緣關係並通過日常生活的交流來往共同分享某種價值觀

家族史等家庭的緊密聯繫塑造了個人的身分認同感(sense of identity)這種身

分認同感讓我們更容易辨認出自己的家人我們也更容易對於家庭的成員有更強

烈的責任感但我們的人際關係並不是只有家庭我們也會有親近的好友與工作

夥伴甚至也有共同嗜好的社群我們通過分享彼此的方式與他們熟識進而對

他們有親近之感也因為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密切關聯我們在關係上也就有親疏

遠近之別這也使得我們對那些與我們關係良好的人所產生的同理心不同於陌生

這四種立即性所產生不同強度的同理心正解釋了我們不同的道德直覺以及

道德義務Slote 認為這些同理心所擁有的反應其實就能夠解釋我們道德的判斷

與原則以此我們就能做出道德行動

53

但我們這種自然或先天的情感和感受真的就能夠直接的指引我們做出道德

行為嗎我們以同理心這樣的自然動機作為我們行為道德的來源是否總是能夠

引導我們去做對的行為或避免做出錯的行為呢

這裡顯然有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層面同理心是否有那麼穩定與可靠

總是引領我們去做應該要做的事情呢心理學的實證研究顯示(Figley

2002143)擁有同理心的人會有疲乏(fatigue)的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悲憫疲

勞(compassion fatigue)這個現象在護理人員裡面經常發現舉例來說一個

久病在床的母親兒子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照顧母親長久下來使他沒

辦法對她的母親產生強烈的同理關懷甚至對母親當下的痛苦產生不耐煩或是麻

木這樣看來同理心似乎並不夠穩固不能夠總是指引我們的道德行為面對

這樣的情況我們或許應該主張規則和原理來指引兒子做出對的事「你不應

該對你母親的痛苦這麼不耐煩」「兒子有責任照顧自己的母親」我們會這麼勸誡

兒子因為應該做的事情跟現在的感受疲乏沒有關係

第二個層面有些行為即便行動者是具有同理關懷動機的人我們仍然會

認為這是不對或者錯誤的行動舉例而言一個倒車的人粗心大意沒有遵守交通

規則在倒車的時候並沒有看後視鏡或者注意後方撞到了三歲小孩導致死亡

即便他沒有意圖要撞死一個小孩即便他是一個具有同理心的人這種應注意而

未注意的行動我們一般來說都會認為是錯的但這件事情的錯誤與有沒有同理心

似乎沒有關係一個人若是足夠重視「倒車應該注意後方」的原則則他就不會

犯下這樣的錯誤這樣看來粗心大意的錯誤跟沒有同理心所犯下的錯誤並不相

同因此即便有同理心也仍然會做出錯誤的行動

Slote 分別針對這兩個問題提出了解答針對悲憫疲勞的問題Slote 分成兩

方面來回應這個問題

54

第一Slote 認為這樣的情形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性是兒子從來沒有這

樣的經驗第二種可能性是兒子曾經有過悲憫疲勞的經驗在第一種情形中第

一次經驗到疲乏的兒子可以有「初犯免責」的機會它可以暫時讓自己脫離這種

情境進而能夠使自己不再疲乏例如休假看電影尋求專業諮商的幫助等

等因為對於一個初次經驗到的人來說他並沒有預料到自己會產生悲憫疲勞

也因此這不能算是道德上的錯誤(Slote 2010a100)但如果是第二種可能一

個曾經經歷過悲憫疲勞的人如果沒有進一步去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而是讓自

己繼續無感麻木對於他人痛苦毫無反應甚至表現得冷酷無情時我們可以說

他在道德上是錯的(Slote 2010a101)

第二對於同理心的批判認為規則或義務比起同理心更能夠說服兒子去

幫助他久病的母親Slote 認為(2010a86)這樣的道德勸說之所以能夠說服兒

子照顧母親的必要條件還是在於同理心原因在於這個例子中兒子悲憫疲乏不

會只因為道德原則或命令而被說服從而使他對母親的態度有所改變兒子可能

因為他人的道德命令繼續侍奉年老的母親但仍舊做著毫無同理關懷的行為這

對 Slote 而言仍然不是一個有道德的表現Slote 認為他人的勸說與判斷之所以

可以成功說服我們去作出有道德的行為並不是因為原則本身的緣故而在於我

們能夠使用同理心的能力

Charles Stevenson 曾提到道德語詞具有「磁性」(magnetism)他認為當一個

人認為 X 是好的那個人會照著這個事實(ipso facto)而更傾向去做利於 X 的事情

(Steavenson 193716)此外當一個人說 X 是好的時那個人能引發別人對於

X 贊同或不贊同的態度並能夠影響對方對於 X 的態度刺激他人的情感

(Steavenson 193719-20)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說「殺人是錯的」而「幫

助陷入困難的人是對的」不僅表達我對事物的贊同與反對當我們在建議

(suggest)別人應該幫助困難者或不應該殺人時通常也在激起別人對於「殺人與

助人」所具有的情感從而對這些行為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態度Slote 贊同上述

55

Stevenson 對於道德判斷具有磁性的假定但他進一步認為(Slote 2010a90)

這樣的情感吸引主要是來自於同理心的作用由於同理心所具有的接受性使我

們在聆聽對方的道德判斷或道德理由時會不由自主地接收他人在表達道德命令

及原則的態度或情感而通過二階同理心的作用感受到心寒這使得他人的道德

勸說得以有效的阻止我們去做錯的事情而去做對的事情通過上面的敘述Slote

認為道德命令者或者道德勸說者首先會展現出一種感受或態度而被我們的同理

心所捕捉接著引出我們二階同理心的寒冷與溫暖使得聽從道德命令者實行道

德命令也因此道德原則與命令的作用還是次要的同理心的作用仍然在主要

的地位因為道德原則之所以能夠有效的勸戒他人單單只靠原則和命令是不足

以推動我們的行為還仍仰賴同理心機制接收他人的情感與態度

對於粗心大意的行為一般來說會認為與同理心毫無關係但 Slote 卻認為

(2010a103)過失致死這件事情實際上是缺乏了對他人充分同理關懷所產生

的結果一個孩童相較於成人而言其對於周遭環境的注意力明顯較成人來得差

對於一個具有同理心且關心他人的人來說他會在孩童會出沒的地方謹慎開車

避免造成傷害也因此粗心大意不只是一種對於傷害原則不夠重視的問題而且

還有對於他人是否具有同理關懷的問題就 Slote 而言這樣的行為仍然是錯的

除了粗心駕駛以外Slote 也舉了粗心在大熱天將孩子留在車上而導致小孩悶死

的家長(Slote 2010a104)這個看似也與同理心無關而端看他人對於規則是

否重視的行為在 Slote 看來也是未有同理心的行為對於一個關愛自己孩子

的家長不會圖一時的方便而將小孩在大熱天時留在車子上如果他能夠同理

孩子在高溫又密閉的車子中所產生的痛苦感他就不應該將自己的孩子留在密閉

的車內而產生如此可怕的事情

Slote 認為上述的四種立即性能夠回應我們情感層面上為什麼道德義務在

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區別原因在於同理心所具有的立即性但這些立即性又如何

56

回應我們的道德原則呢以下我們根據同理心的三個直接性來回應道德義務論

的看法

貳同理心與義務論

Slote 雖然批判道德理性主義者尤其是 Kant 的道德哲學理論但這不代表

他完全否認 Kant 的道德義務論也不認為他所提倡的道德情感主義在立場上與

Kant 的主張水火不容Slote 認為他的道德理論本身可以回應義務論倫理學的種

種義務並給予其更好的解釋或者理論上的輔助為此他分別針對義務論中對

於「幫助他人」「傷害或殺人」「承諾與誠實」的義務這些義務在 Slote 的論證

中不必然是一種通過理性考量而產生的原則或規則而是一種源自情感而生的義

一助人的義務

從同理心所具有的時間立即性感知立即性以及關係的立即性來看我們通

過直接的感知時間的相近以及關係的親密程度所引起的強烈同理心激起我們

強烈的情感使我們去幫助他人

如果我們幫助他人的來源是同理心而同理心的特性(立即性以及親疏遠近

的關係)會使得我們對不同的人或群體有不同程度的同理心作用但那些不屬於

立即感知的不是家庭關係不是朋友伴侶關係的人群難道我們不應該去幫

助他們嗎我們的同理心只能對這些群體產生作用不代表它是一種有限制的情

感機制嗎Slote(200729)在此援引 Hoffman 的心理學研究認為我們的同理

心能夠通過誘發的方式來拓展我們同理的對象而使我們同理他人的能力擴而廣

之在本研究第四章中關於同理心的發展與培養會有更進一步的說明與解釋

但如果同理心機制是一種擴而廣之的能力而 Slote 又認為同理心的反應體

現我們的義務是否會面臨到以下的困難如果對於陌生人的同理心是一種有

57

待發展與教育的能力而多數人的同理心尚未發展完成他們是否可以主張由

於我們的同理心還尚未成熟根據同理心的強烈程度影響我們的義務程度所以

我們目前沒有義務對一個陌生人展現我應該有的幫助

Slote 認為(200732)這個問題涉及了「應該蘊含能夠」的原則(以下簡稱

OIT 原則)這個原則主張應該與我們的能力是相關的如果一個行動是我們的

義務則這個行動是我們能夠完成的相反的如果我們不能夠完成則我們沒

有這個義務去行動

Slote 認為這項原則事實上有兩種意義讓我們再回到前面 Singer 的例子

之中Singer 雖然主張每個人都有義務拯救陌生人但這項義務並不是每個人都

能達到的原因在於這項義務本身需要能力的培養要能夠幫助他人在 Singer

的例子中我們至少要有一份工作這包含我們需要有能夠賺錢的能力這項能

力就不是小孩子就能夠擁有的需要仰賴後天的能力培養才有辦法達成在消防

員或礦坑的例子當中要拯救落在水井裡的小孩或者困在礦坑裡的礦工也需要專

業訓練但 Slote 認為即便擁有這些能力我們也不見得會幫助他人這也是 Slote

一再強調為什麼我們需要關注我們的道德動機同理心的重要性Slote 稱上

述為廣義的 OIT 原則在這個意義下考量的是合理狀態中道德原則與人們能力

的一致與之相對的是狹義的 OIT 原則在這個意義下的 OIT 原則只要求道德

行動者有避免做壞事的能力對 Slote 而言在這個意義下我們的義務就是不

能缺乏對於他人的同理關懷換句話說我們應該避免的是完全缺乏對於他人的

同理關懷

我們假設有一位小明對於他人的痛苦有較少的同理關懷(也就是低度發展

的同理心)他或許沒有辦法像一些擁有成熟同理心的人為了痛苦的他人奉獻自

己解除他人的痛苦以 Singer 的例子來說或許有人會將自己大部分的薪水捐

獻出來但小明仍然應該對於痛苦的他人展現自己的同理關懷當他與痛苦的他

58

者相遇時他應該要展現他對痛苦他者的同理關懷在這個意義下對於任何人

不應缺乏展現他的同理心(即便是最低程度的同理心)是我們道德上的義務

二不傷害或殺人的義務

延續因果的立即性Slote 認為我們對於直接造成他人的傷害所產生的同理

反應要比任由傷害或死亡的事情發生來得強烈直接的傷害對方或甚至殺死對方

會使我們在情感上產生退縮這在同理心的作用下是極為明顯的一種是因為自

己主動行為所造成的後果而另一種則是我們被動所產生的結果我們的同理心

對於那些主動的傷害或促成他人痛苦的行動感受到畏縮Slote 認為(200744)

這解釋義務論的想法為什麼「殺人」比起「袖手旁觀」來得更糟

Slote 認為(200742-43)他的主張將比起義務論更具有彈性例如在殺一個

無辜人以拯救五個人的道德困境中13其中一種反對的理由是我們不應將無辜的

人只當作一種讓更多人活下去的手段但如果情況不是殺一救五而是殺一救千

或者殺一救萬呢如果這是唯一能夠拯救更多生命的方法呢當我們考量這些

時我們是否仍不願意殺一個無辜的人而拯救更多的生命呢Slote 認為(200744)

我們確實會在「殺害他人」以及「放任更多生命死亡」之間搖擺不定就像天秤

的兩端但強烈的同理心作用會讓我們有更強烈的義務去選擇使我們去作出決

(三)承諾與誠實的義務

13

Slote 在這裡主要引用的是 Philippa Foot 批判效益主義的著名思想實驗(1967 8)

你待在一輛失控的列車上而你發現眼前有兩條鐵軌一條鐵軌上有五個正在軌道上工作的

工人而另一條鐵軌上只有一名工人他們都專注地在工作並未注意到失控的列車電車即將駛

向那五個工人的鐵軌而你眼前有著能夠控制電車轉轍軌道的拉桿如果不操控拉桿則五個工

人將會被失控的列車輾斃若即時的轉轍軌道則只有一個工人會死亡這時候我們會如何抉擇

Foot 在這篇文章中想要談的是雙重效應原則(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這個原則主張

當我們在選擇行動時我們會同時創造一個好結果與一個壞結果這時候我們應該要去區別如

果我們將壞的結果當作手段(mean)來追求好的結果這是道德上不許可的行動但如果不好

的結果只是追求好結果時無法避免所產生的效果時這樣的行動就可以是道德上許可的(1967 5)

由於雙重效果原則並不是本論文探究之主題有興趣者可以參考 Foot 的〈The Problem of Abortion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Double Effect〉

59

Slote 認為(200746)當我們做出承諾也就是答應某個人達成某件事情的

時候其實是讓別人期望能夠通過你達成的事件而得到某種結果如果我們違背

自己所許下的承諾會使得他人的期望落空造成他人的損失這主要是來自於

同理心的作用舉例而言當甲希望獲得乙的幫助而承諾「如果你能夠幫助我

日後一定會報答你的恩情」但實際上甲沒有兌現承諾時這是很典型的錯誤行

為假如乙確實相信甲會遵守承諾而付出很大的努力來幫助甲則違背承諾將使

得乙的努力徒勞無益我們的同理心因為因果的立即性感受到這種失落與痛苦

我們將會對這種違背承諾造成他人傷害的行為較為退縮

Slote(200747)接著進一步分析了「遵守承諾」並認為它包含時間上的兩

個階段(temporal stages)在一開始承諾人會影響或引導(induce)他人相信

他的承諾以前面的例子甲會影響乙相信他的話並真的獲得了乙的幫助再

來受到幫助的甲按照約定去履行他所答應的事情在日後報答乙的恩情這兩

個階段中的行為會影響我們同理心的因果立即性從而對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判

斷如果甲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兌現承諾的意圖或認為自己絕對不可能做到只

是為了得到他人的幫助而說謊做出假承諾這種以謊話傷害他人信任的行為是我

們在同理心的作用下退避去做的事情(直接的傷害他人)也因此我們不該撒謊作

假承諾

如果甲在一開始並沒有撒謊欺騙乙但他並沒有兌現承諾呢考量到同理心

的因果立即性沒有兌現承諾並不像說謊所促成的直接傷害類比到「直接傷害

他人」以及「任由他人受到傷害」我們是否認為不主動回報引起的傷害是一種

「放任他人的傷害(被動)」呢

Slote 舉了個例子來說明他的想法(200748)假設我給 X 施打毒劑並告訴

他之後會提供他解藥而想像 Y 也同樣被另一個人施打毒劑如果我沒有為 X

提供解藥而 X 死亡則我等於是殺了 X但如果我沒有為 Y 施打解藥並不代

60

表我殺了 Y因為我並沒有為他施打毒藥並承諾要提供解藥也因此 X 中毒死

亡是我的錯誤但如果我因為疏忽而沒有提供 X 解藥呢雖然在某些狀況下沒

有提供解藥確實是失職在某些情況下或許並非疏失不過Slote認為(200749)

在這個情形下一個人會更敏感於(sensitive)自己的疏失將導致的傷害通過這

個例子可以說明我們不太可能完全因為忽略而沒有提供 X 解藥因此 Slote 認

為一個人不應該忽略自己的承諾因為他應該要敏感於別人因為自己沒有履行

的承諾而失落也因此一個有同理心的人將更反對自己打破承諾

同樣的正如同遵守承諾並不像義務論者所設想的絕對義務應該嚴格的遵

守承諾以前面的處境為例一個有同理心的人或許會比起他人更反對做出打破

承諾進而傷害他人的行為但在實際的情形下他卻不一定「僵硬的」遵守原則

而是我們對於整個情境的狀態進行同理作用考量下做出的決定如果在特定的情

境下打破承諾能夠阻止壞事的發生那麼打破承諾就是我們應該做的行為也是

道德上對的事情(Slote 200752)

在前面的例子中我們提到「說謊做假承諾」現在我們來單獨談談「說謊」

因為說謊的錯誤不見得完全等同於做假承諾的錯誤那是因為我們可以在重要的

事情上說謊而對象可能是對說謊主題完全無興趣或關係的人所以說謊這個顯

而易見的錯誤究竟如何以同理心來解釋呢Slote 認為那是因為說謊會影響到

將來他人的利益試想如果有人因為聽信了我說的謊話而把這個謊話當作真相

告訴別人這會使得相信這個謊話的人受到傷害或許有人會覺得撒謊跟打破

承諾相比沒有那麼嚴重因為打破承諾會跟他人的利益息息相關但撒謊和打破

承諾有個基本的相似之處也就是引導別人相信而使他人受損

如果某人想要爬玉山我答應會幫助他一起爬但最後我沒有兌現我的承諾

我將會使他失落因為我引導他相信我的話而進一步做出行動而未履行承諾可

能使得他錯過一個爬玉山的重要機會但如果在這個例子中我並沒有承諾要跟他

61

一起爬山而是欺騙他有某個人也要去爬玉山並說服他你可以跟他一起去在

這個例子中說謊與打破承諾是一樣糟糕的因為我同樣引導他人相信某件事情

而去做出決定而最後要承受那個沒有達成的傷害也因此雖然說謊跟打破承諾

間雖有一點不同但依照 Slote 來看(200753)我們應該要遵守承諾和我們應

該說實話是基於相同的理由

參同理心與尊重自主

Slote 認為他的道德情感主義除了可以回應義務論式的主張應具有什麼樣

的道德情感或態度他仍然能夠回應在 Kant 哲學裡最核心的兩個概念即是「尊

重」與「自主」概念在前面我們已經稍微談過 Kant 對於尊重與自主的看法

人的自主應當被尊重是來自於遵從理性所制定的普遍法則(Peters 2015209)

自主的根源亦是來自於有理性者超脫一切可能經驗制定可普遍的法則

做為反對理性主義主張的觀點關懷倫理學強調關懷與關係的重要性也因

此在尊重與自主的看法上與強調道德理性主義者相左自主一詞不僅僅是個人有

理性能力獨立做出自由選擇原因是個人是置身於社會(socially situated)或脈

絡化(contextualized)的這說明了個人不是孤島的存在而是在層層的社會關

係(家庭社會文化種族等)因素中建構出來(Mackenzie amp Stoljar 20004)也

因此人所做出的決定與抉擇是從關係中建構出來的自主必須通過人際之間的互

動與社會規範及價值產生關連才具有意義(林雅萍201646)Slote 一方面同

意關懷倫理學在「關係自主」(relational autonomy)的某些主張但卻認為他的

主張與關懷倫理學還是有些差異以下分別分析 Slote 對於「尊重」與「自主」

的主張

一同理心與尊重

關懷倫理學在論述上主要著重的是討論他人的福祉(welfare)以 Darwall

的觀點來看關懷者(the one caring)所遵守的規範就是對於他人福祉的關心

62

(Darwall 20027)而這個看法與尊重的概念有所不同原因在於關懷倫理學注

重的是對方的福祉Slote(200755)引述了 Ronald Dworkin 的說法來說明正義與

關懷倫理學彼此在考量的基礎點有何不同在 Dworkin 的想法中正義的狀態是

公平對待以及尊重每一個公民

同樣的Richard Peters 以 Kant 的觀點作出論證所謂尊重他人要從「人」

的概念開始談起Peters 認為只有當我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具有自我選擇與價值

的主體時對整個社會才是重要的只有當每個個體開始宣稱他們個體的權利

謹慎的深思熟慮並為他們自己做出抉擇時他們才算是真正的成為一個「人」

即具有自我選擇的主體而與他人的連結主要是來自於個體自願的相互分享他們

彼此的評價與選擇而不是來自制度與風俗的束縛(Peters 2015211-212)也因

此對 Peters 來說重要的是我們尊重身為有自我價值與能自我抉擇的每一個個體

而每一個行動者都應該擁有這樣能夠同等發展自己的機會

關懷倫理學的考量與理性主義的不同在於關懷倫理學對於他人福祉的考量

是建立在「關懷」這個情感的動機上而理性主義者的尊重卻不同於任何類似的

情緒這一點從 Kant 在《道德形上學》的論述便可以知道對 Kant 來說人若

通過好惡或慾望去追求就會有自我欺騙或將惡隱藏在合理化愛好的可能(林建

福2009125)也因此對於「尊重他人為一目的而非僅僅是工具」作為一項可

普遍的法則尋求的是一個公正無誤的審判者而 Kant 認為這個審判者便是理

性Slote(2010a109)因此說「尊重」的概念難以在關懷倫理學上論證但 Slote

認為他能夠以同理心的概念解釋「尊重」概念的意涵

在考慮到尊重與關懷他人的衝突時一個常見的議題是家長式領導

(paternalism)也就是那些以「為了他們好」之名做出與他人心願相違的行

為即便一個人可能完全出於關心出於為他人的福利著想但對於那些願望受

63

到阻礙的人來說他們或許會用尊重一詞來反對別人對他們的阻礙拒絕別人干

涉他們的選擇主張那些出於關心的人缺乏對人的尊重(Slote 200756)

從這個例子來看家長或老師出於好意的為學生決定他的未來應該讀什麼學

校未來應該從事什麼工作的干涉或許是為了孩子未來考量的緣故但事實上

卻壓迫到了孩子的選擇在這個例子裏面自主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夠做為自己做

決定或行動的能力缺乏尊重表示不讓別人行使他的自主能力然而 Slote

(200758)進一步指出當一個孩子身體不舒服卻又害怕看醫生時我們會不

顧孩子的願望帶著孩子去看醫生或牙醫在這個例子裏面我們一樣是考量到

孩童未來的福祉(健康)我們卻不認為我們是不尊重孩童這個差別在哪裡呢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提到同理心的特性便是保有自己的主體意識在這

裡我們需要談到的是若有人過度投入(overinvolve)的同理他人時他將無法區

分自我與他人的需要與慾望因而將自己的需要與願望當成別人的需要與願望

Slote 認為有一些親子關係便凸顯了這種情形(Slote2007572010a110-111)一

些所謂「替代成功症狀」(substitute success syndrome)的家長關心他們孩子的福

祉但事實上卻是將自己的需求和慾望投射在孩子的身上這樣的家長事實上缺

乏與他的孩子情感上的連結在這個例子我們或許會說這些家長並沒有尊重他

的孩子因為他並沒有考慮到小孩的想望或恐懼同時在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

在這個意義底下的「沒有展現尊重」其實與「沒有展現同理心」是相同的這裡

可以粗略地說「一個人沒有展現尊重若且惟若一個人沒有展現適當的同理

關懷」

因此對 Slote 來說(2004301)無視孩子的希望不代表不尊重孩童真正的

重點在於是否展現了同理的關懷這也就是說一個父母或老師沒有展現關懷(對

孩童冷淡)算不上對孩童的尊重因為他們並未展現出對他人所應具有的同理關

64

懷相反來說若他們過度的投入而失去自我全神將自己的痛苦和快樂完全的

置於他人中則他也不算是尊重他人因為他並沒有展現適度的同理關懷

二同理心與自主

女性主義者 Eva Kittay 認為依靠關係是人類的生命境況因此依靠關係是

生命的常態而非例外相較之下道德與政治理念中預設了每個孩子是即將獨立

的成人人人是獨立自存的基本假設反而並非生命的常態(吳秀瑾2005159)

這種強調置身於人際關係的互動中的主體依靠關係的相互依賴而做出決定的

「關係自主」

Slote在澄清自主概念前強調他所談論的自主至少是其中一種「關係自主」

(Slote 200759)那麼 Slote 的自主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要再次回到前面顯

現過度投射之父母的例子前面的例子顯示一個過度投射的父母因為對自己的

孩子缺乏同理心所以他並沒有展現尊重孩童更進一步的說這些家長除了沒

有同理他人的情感也沒有同理那些孩子具有自己的志向和願望如此便會剝奪

他們能夠為自己做出選擇的能力如果是以這個角度來看這個例子上的話尊重

他人的自主就不僅僅是考量到他人的福祉表示同理心本身同時涵蓋對他人自我

決定的不干涉Slote 因此認為(2004302)若我們不具有同理的能力我們也

將不能鼓勵及培養出有自主性的孩童這當然不是說只有過度投射的家長會忽略

他人的自主思考和志向擁有虔敬宗教信仰的家長對於孩童的質疑或對於性別刻

板印象的態度例如一個女孩想要成為醫生但旁邊的人卻告訴他「你還是成

為護士吧」這些情況一樣會使得人失去自主的思考和志向

但是Slote 所談的自主難道不會與關係自主有所衝突嗎 Slote 認為強調

自主主體的獨立本身並沒有否定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Slote 認為(2010a116)

Carol Gilligan 在她的著作中提到在父權社會中女性對自己的錯誤認識使女性

在社會中懷疑與否定自己的「聲音」這也使得他們將自我與自己的所思所欲分

65

離從而發展出 Gilligan 的女性道德發展三階段Slote 進一步論稱如果道德發

展階段是通過對於女性的不尊重(同理)而出現需要關注的應該是如何以同理心

作為批判父權的(patriarchal)態度與行為使得女性不會被迫以道德發展三階段作

為決定他們發展的傾向

回過頭來Slote 認為自主預設的便是為自我思考與決定(Slote 2010a117)

但這樣的主張是否代表 Slote就不重視情感與關係呢Slote認為受到他人意見的

影響和被迫接受行動之間是有差別的前者具有自我主體的自主但後者卻沒

Annette Baier 曾論述 Descartes 的意識時提到自我意識需要通過文化特

殊的語言而在獲取這些條件的期間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依靠他人也因此

Baier 認為人需要通過與他人長時間的相處以達到人格的本質部分通過他人而

成長(Baier198584)這也就是為什麼人不可能拋棄文化脈絡與關係因為

假設一個完全獨立而不受他人影響的自我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通過與他人的長

期相處而成長才能一步步成為擁有自主的人(Slote 2010a118)在這裡我們

可以發現自主是一項發展中的能力也是一個有待發展且可欲的能力

第三節 對於 Slote的批判與回應

Slote 所出版的《道德情感主義》以及《關懷倫理學與同理心》理論雖具有

新意也受到很多哲學家的挑戰Justin Drsquo ArmsLori WatsonKarsten R Sturber

等學者對 Slote 的文章批判為主將這些學者的批判統整出幾個主要觀點並以

Slote 對以上學者之回覆文章作為解答

壹同理心概念的解釋

諸多學者對於 Slote 的同理心表示質疑認為 Slote 在同理心的定義上並不

明確我們前面提過Slote 對於同理心的區別是以「感受到某人的痛苦」以及

66

「感受到某人在痛苦」的區別而同理心同時也涵蓋了不由自主的感受也就是

當某人深受痛苦折磨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喚起某些感受通過上述同理心的作

用下我們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一個人可能會看到一個正受到痛苦的人而希望對方

能夠從痛苦中脫離但他可能完全沒有感受到他的痛苦這也就是 Slote 所謂的

同理心的「接受性」同理心的接受性在我們的道德生活中是很必須的而按照

Slote 的看法我們對於道德判斷的保證也應來自於這種接受性

但不只一位學者認為 Slote 在這裡並沒有定義的明確學者 Drsquo Arms 就質疑

(2011137)同理心機制在於產生彙整(convergence)使得同理者能夠與被同理

者擁有相同的感受但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必須了解什麼是「相同的感受 (same

feeling)」我們才能理解同理心是怎麼運作

Drsquo Arms 因此分析了幾種可能性來說明同理心的機制並且對每一種可能性

提出他的質疑我們假設現在有一個人正處於飢餓的痛苦狀態這個時候如果我

們對他的狀態產生同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或許並不會贊同同理心帶給

我們的是身體狀態(飢餓所產生的生理反應)的相同感受除非我們現在真的在

肚子餓否則我們不會因為同理心而真的感受到自己的肚子正在飢餓但如果同

理心是以一種相同的方式(the same way to feel)讓我們感受到他人感受的機制

嗎這顯然也並不合理因為如果是這樣同理機制在這裡就等同於我們器官(胃)

的作用

假設所謂的同理心並不是指跟他人的生理狀況相同而是指一種心理狀態呢

這個說法似乎可行當我說我同理你飢餓的痛苦不是指我現在也感到很飢餓所

以痛苦而是我感受到你心理的一種痛苦感受不過Drsquo Arms 認為心理狀態的

說法仍然有一些令人懷疑之處考慮以下的例子瑪莉的丈夫約翰去世了她非

常的難過而我們對她產生了同理而難過在這裡如果我們說同理心是指我們跟

瑪莉一樣難過這指的是什麼意思呢首先如果我們擁有相同的心理感受那

67

麼我們所感受到的對象是否是一致的呢在這個例子當中瑪莉的悲傷對象自然

是她的丈夫約翰之死以 Slote 的看法同情這名女子的悲傷意思是我們觀察到

這名女子的難過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們要和女子有相同的心理狀

態我們所感傷的對象是否是一致的呢如果一個人從來不曾有過配偶也沒有

喪失過配偶我們有可能擁有相同的心理狀態嗎而即便我們也曾有過喪偶之痛

我們所感受到的相同感受有可能與瑪莉相同嗎對瑪莉來說約翰並不是只是約

翰她對約翰的感受是個別且獨特的這樣的感受能夠與我們對自己另一半的感

受相同嗎

Stephen Darwall 在考察 Slote 對於同理心的使用認為(2010155)Slote 的

同理心並不像 Hume是因為 Slote 的同理心當中涵蓋了覺知(awareness)他人

的動機與感受Slote 雖然認為自己和 Hume 一樣使用了傳染一詞來說明同理心

是如何捕捉他人的情感但在情感傳染這種用法中我們通過同理心所得到的感

受可能完全沒有對象而只是純然的情緒比方說在面對悲傷的情境時我們會

感到悲傷但我們卻不必然知道眼前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前面我們也提到Slote

認為同理心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認知這也說明 Slote 的同理心不完全只是一種通

過傳染而得的情感他認為同理在我們的生命成長與經驗的過程中會更加深化

但如果同理心不是 Darwall 所定義那他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學者 Noddings 則質疑同理心是否真的有接受性(20109)她認為同理心主

要還是通過我們的觀察與聆聽進而辨識出(identify)他人的情感我們經歷過這

樣的歷程後感受到了什麼而這種感受與他人所展現出來的情感正好相近我們

稱這種經驗為同理心也因此感受是在我們關注他人之後的結果Noddings 進

一步說這種經驗並非總是一路到底原因是因為當我們通過這個過程時有可

能會喚起諸如噁心懷疑警覺的情感這會阻礙我們去感受他人比方說對

於那些犯下暴行的人我們就很難產生同理除了質疑同理心的接受性Noddings

亦認為 (201010)同理心有可能會有另一個稱作「同理迴圈」(empathic circle)

68

問題而且特別容易發生在那些我們所熟悉的人身上因為我們對熟識的人有既

定的想法以至於我們在關注他的言詞時容易以我們熟悉的觀點來理解他最後

我們對他人產生了同理但我們也有可能從頭到尾都感受錯誤

貳同理心的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

Slote 認為我們在道德上的贊同與反對主要來自於我們的「二階同理心」是

觀察者對於行動者同理關懷的同理如果我們同理到對方的同理關懷則我們會

有一種溫暖的感覺這是我們道德贊同的基礎如果我們同理到對方冷血的行為

我們會有一種心寒的感覺這是我們道德反對的基礎而這種道德贊同與反對會

進入我們的道德判斷之中

但同理他人的同理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真的能夠從道德上正當與不正當的

行動中感受到這樣的情感嗎 Drsquo Arms(2011137)就認為當我們不贊同他人的

某種道德上失當的行為時在情感上會感到火冒三丈其情感反應是熱的比較

偏向憤怒的情感而不是如同 Slote 所言感受到一種心寒的感覺在進一步說

我們所觀察到的道德失當的行為其行動者的情感狀態或許是熱烈而不是冷酷

以一對傳統的父母對他們未婚女兒戀情所展現的苛刻態度為例父母可能對女兒

的行動感到心寒但是女兒在與男友談戀愛所表現的行動卻是火熱的如此旁觀

的父母是如何在女兒的戀情中感受到心寒呢同樣的 Baier(20106)也提到相

似的例子她認為道德上失當的行為其行動者所展現的情感狀態往往不是心寒

而是溫暖的情感一個殺人犯或者強姦犯在殺人或強姦時充滿了快樂或者熱情如

火觀察者感受到行動者對於受害者的熱情情感不見得就是道德上正當的行為

進一步說Lori Watson(2011143)認為二階同理心並不能穩當的成為我們

道德判斷的基礎假設有一個受到虐待卻沒有離開丈夫的妻子她認為自己的丈

夫並不是有意要傷害她她的丈夫還是很愛他只是因為她的丈夫在參與越南戰

爭之後患有「創傷後壓力症」(PTSD)無法控制自己的行動在這個例子中

69

一方面妻子對她丈夫展現出了同理關懷根據二階同理心我們感受到一種溫暖

的感受這是我們道德上贊同的行為但另一方面女人真的應該要按照同理心

所帶領她做出的行為繼續留下來陪伴她的丈夫而受到傷害嗎Watson 認為

(2011144)她的行動雖然受到我們的贊同但是她並沒有照顧好她自己沒

有適當的自我尊重也可能欠缺一些勇氣去做對的決定所以我們雖然會贊同行

動者因為同理心所展現的行動但我們在考量她的處境後還是會認為她作出了

錯誤的行動在進一步的分析中(2011145)Watson 認為在 Slote 的理論中同

理心是一種他人導向的情感機制不存在自我同理(self-empathy)的情感機制

缺乏對於自我的適當關心這種對於自我的關懷似乎是 Slote 的理論無法捕

捉到的觀點

Stueber 則認為(2011332)同理行動者的同理心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情感現象

因為一個觀察者不僅要感受到一個行動者在遭遇痛苦他者時所具有的感受(感人

所感)同時他也會感受到行動者對他人所表現的關懷行動這種心理機制主要

是一種能夠覺知行動者對他人同理關懷並因此而感受到溫暖反之則感受到寒

冷Stuber 雖然不質疑這種機制的存在但她認為像這種反映的溫暖感受仍然需

要足夠的經驗證據去支持同時她認為若感受寒冷是一種我們通過二階同理

心無法感受到行動者的同理心通常我們的感受是中立或無差別的(2011333)

也因此 Slote 可能必須更仔細的說明為什麼我們感受不到行動者同理心的情感

狀態是寒冷

參固定指涉理論

Slote 道德的固定指涉理論可以這樣理解(2010a61)我們可以說這樣一個

命題是先驗的也就是道德上為善(正當)的就是一個經由同理心作用引起的溫

暖感受的事物這種溫暖感受指向的對象是行動者(agent)的同理心在這裡

70

Slote 所謂的先驗是什麼意思呢Drsquo Arms(2010139)認為所謂的先驗指得應

該是基於道德概念或術語的理解就能知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分析命題

Drsquo Arms 認為 Slote 的後設倫理學實際上是一種概念分析理論根據前面的

理解他所提供的是一種道德概念的傾向分析但這種傾向分析Drsquo Arms 稱

其為「傾向主義的反應依賴理論」(a dispositionalist response-dependence theory)

在非道德語言的使用上會將特性實現的相關傾向當作有待經驗確認的問題

以顏色這種非道德的概念為例雖然紅色是任何能夠引起紅色視覺感官的東西

但要真正的理解紅色仍必須依賴我們視覺所產生的經驗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

得到指涉紅色的能力我們仍然需要擁有對紅色特性的經驗同樣的如果道德上

的贊同與反對在這套理論當中也會被當作一種開放的經驗問題也就是我們

需要經歷到道德上同理心產生的溫暖與寒冷我們才有辦法指涉道德上對或錯的

行為

總體來說Drsquo Arms 認為 Slote 情感主義理論的成敗關鍵還是在於是否有大

量的心理學的實證研究能夠說明贊同與反對是源自於行動者在行動時所展現出

的冷酷或溫情的特性如果道德贊同與反對有其他的理解可能比方說道德反對

其實是一種憤怒而非冷酷的情感則冷酷的特性引出我們同理上的反對就不是一

個先驗的答案

肆Slote的回應

針對上面學者的批判Slote 也一一寫文回應以下根據上面的探討主題加

以分類並依每一個主題介紹 Slote 的回應

一同理心概念的解釋

Slote 認為(2011149)「相同」(sameness)這個概念並不是最主要的區別

最主要的還是涉及對於另一個人的接納(receptive)在感受他人的痛苦時我們

71

吸收了他人的觀點與態度這也包含了接受他人的狀態與處境而這與同情心是

不一樣的同情主要的是涉及一個人對於另一個人所做出的回應

關於 Noddings 所提出的質疑Slote(2010d188)認為他的同理心並不是她

所定義的同理心按照 Noddings 的定義如果同理心是一種通過觀察來辨識之

後所擁有的一種情緒則虐待狂或者精神疾病患者都有能力去理解他人的感受

並做出有效傷害受害者的行為但 Slote 懷疑虐待狂與精神病患者能夠真正接納

對方的痛苦按照前面所說如果一個人具有同理心的話它所涵蓋的應該是具

有某種接納他人在所處的情境之下產生的總體情感例如受害者的痛苦或在被人

囚禁下的無助等等如果虐待狂只是知道受害者目前的心理狀態並不算是具有

同理心

二道德贊同與反對

通過 Stueber 的評論或許可以回應 Drsquoarms 和 Baier 的想法Drsquoarms 和 Baier

認為的二階同理心是一種觀察者同理心且這種同理心與行動者具有「相同」的

情感狀態但所謂的二階同理心同理他人的同理這個機制不是擁有與行動

者對行動承受者的相同情感而是一種感受到行動者是否展現出同理關懷的感受

所以興奮無比的殺人犯對他人施暴所展現出來的雖然是熱烈的情感但由於我們

沒有感受到殺人犯對他人的同理以及同理關懷也因此我們不會有暖心的感覺

針對Stueber認為我們若無法通過二階同理心「找出」(pick up)他人的同理關懷

大多時候我們的情感狀態都是中立或無差別Slote 認為(2011345)那是因為

Stueber 錯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無關同理心的行動也涵蓋到心寒的感受上我們可

能會漫不經心地沒有注意到他人的情感但道德失當的行為不只是是一種缺乏關

注他人的態度而已而是通過同理機制而感受到行動者的心寒感受

針對 Drsquoarms 所述我們在道德不當的行為中比較常感受到憤怒而非冷酷

Slote(2011150)認為我們確實有可能會對道德上失當的事情感到憤怒比方說

72

受到威脅或者傷害的人我們會為他們所受到的對待感到憤怒但 Slote 認為這

是因為情感會被另一個情感所驅逐的緣故正如同 Spinoza 在《倫理學》一書中

曾告訴過我們(1927185)「一個情感只能通過一個和它相反且強過它的情緒才

能被克制或移除」但 Slote 仍然認為憤怒這樣的情感難以回應我們對於某些行

為的道德反對對於 Slote 來說道德贊同與反對是完全對立的態度也因此只

有溫暖與冷酷的情感才能解釋這樣的對立性

針對 Watson 所做的批判Watson 認為即使我們對妻子的行動感到暖心但

妻子依舊在行動上是錯的因為她沒有學會關懷她自己Slote(2011153)認為

我們並不會認為妻子留在丈夫身邊是一件道德上錯的行為或許作為妻子的朋友

或家人我們會覺得她犧牲太多了遠遠超過一個妻子應該做的但我們不會責

難她留下來照顧丈夫的行為是錯誤的針對自我同理Slote 認為我們的同理心

中具有「人我不對稱」(self-other asymmetry)的特性同樣是不小心的傷害我

們會覺得不小心傷害到他人是錯的但如果不小心傷害到自己卻不是根據這個

特性Slote 認為同理他人要比同理自我要來得更容易理解(Slote 2010a46-47)

三固定指涉理論

針對 Drsquoarms 的批判Slote 認為 Drsquoarms 誤解了他的理論對於 Slote 而言

(2011152)道德主張不僅是先驗的也同時是客觀上真實或有效的也就是行

動者的態度或者動機按照本研究第三章第一節中對於先驗的討論或許已經回

答了 Drsquoarms 在開放經驗問題上的疑問先驗一詞對 Slote 而言是相對於把握住的

概念只要我們經驗到一次事物的特性之後我們就不會進一步去確認其真假

就如同眼睛只要經驗到紅色所具有的視覺感官特性他就必然把握住紅色在視覺

感官上的特性並獲得指涉紅色的能力而不會進一步詢問「引起紅色感官特性的

是否就是紅色」這個問題

73

Slote(2011153)在回應之中也進一步說明他的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並

沒有要提供任何道德概念意義上的分析正如同「紅色」「水」等自然類術語在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之中也並未提供任何科學意義上的定義或分析但

Kripke 卻告訴了我們「水」和「紅色」的概念在我們語詞的指涉上所具有的重要

關係使得我們能明白為什麼「紅色是某種波長的顏色」這樣的命題何以可能

既是經驗也是必然的命題也因此 Slote 在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中嘗試要做到

的也是類似的主張他沒有打算提供「道德錯誤」(morally wrong)這類道德術

語的意義分析但卻提供我們為何錯誤的道德行為這個主張需要同理心作用的感

受而這種感受又何以是我們先天所具有的能力並能夠指涉到道德上的對錯

但是 Drsquoarms 的批判在下面的涵義之下仍然具有很強的效果也就是感受對

象的什麼特性會引起人紅色的視覺感受這個問題通常是開放性經驗的問題「紅

色是能夠引起我們紅色的視覺感受」雖然是先驗的但有什麼特性會引起我們具

有紅色的感受卻常被認為是經驗的問題比方說科學家仍然會研究紅色的如是波

長(特性)會使我們具有紅色的視覺經驗類比到 Slote 的理論「道德贊同與道德

反對是行動者同理心所展現出來的特性並通過我們的同理心所能感受到的溫暖

與寒冷感受」雖然是先驗但具有什麼樣的特性能夠引起我們同理心具有溫暖與

寒冷的感受卻是個開放性問題但按照 Slote 的觀點這個問題似乎無需要經驗

研究就可以先於經驗的知道其答案

74

75

第四章 以同理心為基礎的道德教育

基於 Slote 對於同理心的論證我們知道缺乏同理心機制會使我們無法真

正的理解道德因為同理心能夠幫我們確立道德判斷的對錯同時同理心也能推

動我們去關懷他人對於需要受苦的他者提供幫助並與我們的義務產生相對應

的關係也因此 Slote 稱同理心為道德宇宙的紐帶(Slote 2010a13-14)

但如果同理心是我們本有的一種情感機制我們又何須要道德教育來培養我

們 的 小 孩 呢 我 們 年 幼 的 時 候 就 具 有 同 理 心 這 樣 的 體 驗 ( Slote

2007132010a17)在聽到其他小嬰兒的哭泣聲時小嬰兒自然就會感受到他人

的悲傷如果天性就能告訴我們如何行為才是對的我們又何必培養呢Slote

認為雖然年幼的孩童就有同理心但同理心的能力有程度之別一個孩童與成人

的同理心是不同的只有當他對於世界的探索與學習對於他人的生活與情緒的

體驗更進一步理解他才有辦法擁有成熟的同理心(Slote 2010a17)

孟子曾在《公孫醜上》曾提到「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

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他認為我們天生就有這種「不忍人之心」當我們看到一個快掉到井中的小孩子

時我們馬上就會觸動我們的「惻隱之心」這種情感不是來自於我們想要跟孩

子的父母交好也不是想要博得別人的稱讚更不是因為討厭小孩子的哭聲孟

子進一步說人如果有這樣的天性應該要「擴而充之矣」想辦法充實它才

能安定天下而如果不充實自己的天性就連父母也無法侍奉

Slote 同樣也肯定我們具有這種天生的能力但同理心本身仍然需要培養自

己的同理心以使自己能夠發展出成熟的同理心因此在道德教育領域中一個

教師該如何幫助孩童發展其同理心以及如何使用同理心來與孩童建立關係將是

我們即將碰到的問題Slote 對於這兩個問題分別給出了不同的論述本章藉由

這兩項者的探討嘗試以道德情感主義的觀點來討論道德教育的方向

76

第一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方法之啟示

本節主要闡釋 Slote 在道德教育中教學方法的探討其重點有三第一個重

點為 Slote 對於 Kohlberg 在道德教育上的觀點進行反省Slote 認為雖然 Kohlberg

曾提及道德教育中的情感角色但由於他重視認知的發展而沒有重視行為與認

知間的動機情感的作用(Slote 2010c130)第二個重點為 Slote 論述 Hoffman

在孩童的同理心發展以及如何發展孩童同理心的教育方法並接受 Hoffman 對於

孩童管教的立場他認為與其使用外部控制與懲罰的方式使孩童服從規則不如

以發展內部同理心為主的「誘導訓練」方法作為教育道德的方針(Slote

2010c138)第三Slote 對於同理心發展的觀點也有他自己的見解是從他對於

同理心的哲學觀點作為一種衍伸因此放入最後作為討論

壹對於 Kohlberg道德教育觀點的反省

Slote 認為(2010c128)對於同理心的關注不代表我們應該將理性或認知活

動排除在外因為更完善的同理心也確實需要理性和認知的發展根據 Hoffman

的研究(200091)我們對於弱勢群體的認識以及對於他們處境的了解會增加我

們同理心的作用而進一步展現我們的同理關懷但如果是這樣Slote 的觀點

又與著重道德認知發展的哲學家有何不同呢在此我們以著名的道德認知發展

論學者 Kohlberg 道德教育理論為例加以說明

受到 Kant 的理論影響Kohlberg 在道德發展理論的建構關注在認知能力的

發展上他以道德原則為行為所依循的穩定原則這些原則就像 Kant 所提出的

道德律(moral law)具有客觀性與普遍性通過發展的方法與各種不同道德原

則的層次高低Kohlberg 並將道德發展分為三階六段(蘇永明1996158)

Slote 認為Kohlberg 的道德發展理論主要考慮的是道德認知在道德原則推

理的發展他將道德發展分為三階六段道德發展的最終階段普遍倫理取向

77

(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是個人能經由邏輯思考抽象且普遍化(general)

的原則來判斷行動的對錯兒童要發展出具備能夠思維抽象以及普遍化道德原則

的能力(Noddings amp Slote 2002350 Slote 2010c129)

對於 Slote 來說(2010c129)Kohlberg 的理論更多的關注在於認知發展

而比較缺乏對於道德動機的發展與道德動機起源的解釋Kohlberg(Kohlberg amp

Hersh 197756)雖然提及到同理心可以超越道德規範的認識是一種推動他人

道德行動的可靠動機但對於同理心如何在道德發展及道德教育中發揮作用

Slote 認為 Kohlberg 著墨的不多

貳Hoffman的「誘導式訓練」

Slote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很大程度的借鑒了Hoffman在同理心心理學研究

因此這裡我們有必要先討論 Hoffman 如何善用同理心的特性來培養孩童之道

Hoffman 認為同理心所展現的道德動機與行動需要父母與師長的教導他

用一種稱為「誘導訓練」(discipline induction)或是「誘導法」的方法來培養孩

童的同理心這種方法主要與「訴諸權力」(power-asserting)的方法相對Hoffman

(2000144147)發現在親子關係中以權力結構來訓練孩子很有用是因為在親

子關係中父母在孩童生活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他們可以控制物質上的供給

他們也可以懲罰孩童這種方法利用力量或脅迫的方式來要求孩童遵守道德規

Hoffman(2000151)提出了一種通過孩童具有的同理心能力來引導孩童注

意到自己的行為造成他人的傷害對 Hoffman 而言誘導法要能夠傳遞對孩童行為

的不贊同並且讓孩童知道這種行為是錯的引導必須要達到兩個條件第一個

條件是讓孩子注意到受害者因為他的行為而感到受傷要將這個受傷在孩子面前

凸顯出來激起孩童的同理心第二誘導主要是針對孩童的行為所引起的憂傷

78

或痛苦這種感受給予孩童感受到自己錯誤的傷害他人從而對自己的行為產生

強烈的罪咎感(guilt)

Hoffman 認為(2000157-158)經過多次使用誘導式方法訓練孩童的同理心

孩童會自動連結不好的情感(罪咎感)與傷害行為並通過多次類似事件的連結慢

慢在兒童心中形成「劇本」(Scripts)劇本使孩童紀錄關於經歷與事件情感的連

結而每一次有新的經驗進入劇本也會將相關的細節整合起來此外人們不

只是通過經驗而同理感受到內疚才建成「劇本」Hoffman 認為我們可以通過想

像和思考來預想「劇本」與「劇本」有關的罪咎就連結在一起並可能阻止人

們擁有傷害行為的動機(Hoffman 2000162-163)

同時Hoffman 認為誘導式方法在教育方法上能夠幫助孩童或成人發展同

理心去關懷弱勢群體父母或是師長可以向學生展示文學影視作品來使他們進

入未知群體的情境之中並通過討論與對話的方式激起學生的想像並使他們能

夠對那些處境進行想像

參Slote對於道德教育方法之觀點

Hoffman 的誘導法雖然提供了 Slote 很多在道德教育的靈感但 Slote 認為通

過他在後設倫理學當中的假設道德判斷與同理心之間的關係也會影響學生的道

德判斷這對於學生在道德規範的學習上有重要的影響而這可以更深化的說明

一些 Hoffman 的理論以下針對此來討論

Slote 認為同理心會讓他人的情感或態度如同滲透一般進入我們之中正如

同前面幾個章節所介紹的Slote 與 Hume 同樣認為同理心所接收的情感就像是

傳染病一般由不得我們選擇會不由自主地使我們感受別人的情感(Slote

201515)當孩童的父母在誘導孩童激發他的同理心時也會對那個受害者展現

出一種同理的情感或態度而這種態度或情感通過同理心的滲透作用同樣會讓孩

童捕捉到父母的關懷動機或情感所以一般來說在父母刻意的誘導孩童關懷他

79

人福祉與感受的同時孩童也會因為同理心的滲透感受到父母對於他人的同理

關懷也就是說如果誘導式訓練成功的話孩童也會同時敏感於他人的感受或

福祉不只如此通過其他文學以及影視作品的閱聽也會同樣的讓孩童「感染」

到虛擬角色的態度或情感(Slote 2010c135)

在我們前面的章節中也提到 Slote 認為二階同理心對於同理關懷所產生溫

暖與寒冷的感受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也是我們道德判斷的基礎通過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我們必須通過這種感受才有辦法固定道德語言的使用否

則就如同色盲雖然能夠使用紅色一詞卻從不真正認識紅色一般

Slote 以這個論點來說明同理心除了前面所提到不由自主的滲透反應外它

通過感受到溫暖與寒冷會影響孩童確定道德命令與道德規則的使用也就是當某

人做出一個道德宣稱時他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與情感就會被他人的同理心感受

從而有贊同與反對的反應也因此小孩子也同樣會利用同理心來感受他人在談論

道德時的態度

即便誘導式訓練可以完全不使用任何清楚的道德命令來誘導孩童關懷他人

但如果直接使用道德斷言說他們做錯了則他們會將當時成人的情感與態度作為

固定其道德語言的根據這種由同理所產生的感覺印象(impression)根據 Slote

的說法(Slote 2010c137)即使對於道德語言完全不理解的孩童也能通過同理

心獲得這種印象以經過同理心所產生的感受為基礎孩童會學習更進一步的精

確思考道德詞語也因此對於 Slote 而言對於孩童如何學習道德規範與命令

道德教育者在道德規範和命令時所展現的態度與情感也是道德教育中重要的因

第二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中自主與尊重的啟示

80

前面我們提到了「尊重」與「自主」Slote 認為我們雖然活在關係之中但

我們也要慢慢的發展出自我的選擇與決定Slote 在他的論述裡認為尊重是適當

的同理他人他以具有成功替代症的家長來說明為什麼在這個情況之下家長沒有

尊重孩童雖然 Slote 看似回應了這個問題但仍然有幾個處於模糊地帶的問題

尚未回應對於這些問題的回應將有助於我們對於教育中尊重自主的理解

壹關懷與尊重

在前面我們論述 Slote 對於尊重他人自主的看法主要來源於同理心「一

個尊重他人自主的行為若且唯若這樣的行為是對他人適度展現同理心的行為」

以此 Slote 認為過度投射症的父母並不尊重他的小孩一個冷漠的父母也不算是

尊重他的小孩因為他們都欠缺了適度的同理心

對一個教師而言適度的展現同理心代表著什麼呢在行動上的表現是對於

他人的選擇不加以干涉還是對於對方福祉的關心而欲求對方的利益呢誠然

學生在關係中生活很多時候要做出自己的選擇但如果關係與自我產生了衝突

又應當如何抉擇呢舉例而言在學生選擇大學院校以及未來發展時常常遇到

來自關係的衝突不管是父母的願望還是師長的期待這種時候應該是尊重學

生的自主呢還是因為爸媽認定的選擇較有價值而選擇接受呢這樣的衝突是

否可以用 Slote 的同理心來理解呢如果不干涉而放任孩童自己做選擇師長真

的算是關心小孩嗎我們或許可以先從對於 Slote 的批判說起

Darwall 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2010156)Slote 的同理心與關懷其實並不相

同關懷考量的是他人的善與利益而同理心則是一種辨識他人狀態並尊重他人

的自主選擇不去干涉他人的價值與好惡Darwall 用一個例子來描寫這兩種有

何不同假設你有一個二十幾歲的女兒正打算做一件你覺得不好的事情抽菸

她知道她會有健康上的問題但她現在就是很想抽菸在你全面的考慮下你覺

得抽菸對她來說不好你會關懷自己的女兒希望她停止吸菸因為你考慮到她將

81

來的福祉而你真的覺得不要吸菸對她來說比較好但如果你認為這是她的人生

她應該要過她想過的人生不應該去干涉而要選擇尊重她的自主也就是應該讓

她自己的選擇引領她的人生自己作主或許你會認為給自己的女兒自主是很重

要的即便你可以關懷她的福祉並給她適時的幫助如此Darwall 認為 Slote

所說的同理心是尊重對方的價值與好惡不加以干涉如果是這樣的話Slote

的同理心又是如何產生關懷呢在什麼意義下他算是一種關懷呢

Slote(2010d191)認為對於他人的關懷與尊重是可以互相包容在同理心這

個概念之中我們可以在不干涉對方選擇和決定的情況下為了他福祉的緣故

嘗試去說服或影響他人改變他的想法雖然如此但在現實的情境中確實有時很

複雜難解舉例來說一些機車駕駛很不喜歡戴安全帽即使他們知道那很危險

而在這個國家中每個州對於戴安全帽的規定並不一致所以不意外的會有些人

同意或不同意戴安全帽這樣的規定假設一個兒子不打算騎摩托車戴安全帽他

的母親不贊同他這樣的做法因此他拆掉了他的引擎除非他肯戴安全帽這位

媽媽做錯了嗎她是否不夠尊重他兒子的自主

Slote 認為(2010a120)在典型的自由主義立場中母親的確是做錯了因

為她不應該干涉她兒子做的決定這樣不是一個尊重自主的行為但是如果那個

強迫兒子騎機車要戴安全帽的母親清楚了解她兒子對她干涉的感受滿滿的

失落與憤怒但是她或許仍然覺得應該要強迫兒子戴安全帽或許我們會希望或

假想兒子有一天會感謝他的母親但我們也可以想像到她的兒子堅持自己的立場

母親不能也無法假設他會改變他的想法但是她可能還是堅持自己的立場

Noddings 針對這個問題曾經這樣回答(Slote 2010d191)她認為做為一個母親

還是會繼續地與自己的兒子討論期望有一天她能夠成功說服兒子自己戴上安全

帽但她不會強制的讓兒子戴安全帽以免破壞她與兒子之間的關係

82

不論如何Slote 認為他的尊重並不像 Darwall 說的因為他認為自主不是要

求我們與他人孤立把自己當作與他人不相干的個體Kennifer Nedelsky(198912)

認為當人們自問「人如何能自主」答案絕對不是孤立而是人與人間的關

係(relationship)與家人朋友師長與愛人的關係通過這些關係提供自主

發展的必要支持與引導這樣看來關連並不站在自主的對立面而是構成自主

的先決條件這也是為什麼 Slote 認為人不可能脫離文化與社會的原因

回到尊重與關懷的探討Slote 認為尊重與關懷之間確實存在著一些在實踐

中難以區分開來的因素但通過回應 Darwall 的質疑他說明自己仍然主張應該

關愛他人為他人的福祉著想只是我們不應該過度投射自己的情感從而剝奪

他人的選擇與決定在學生選擇大學院校以及未來發展時尊重學生的自主不代

表不關懷學生的未來福祉但絕對不是以「為了你好」的名義剝奪他人選擇的機

貳尊重他人自主即同理他人的情感

尊重學生是極為重要的概念但尊重一詞並不是冷冰冰的概念根據我們前

面的討論對於他人自主的尊重是來自於我們的同理心是同理心的包容性讓我

們不由自主地去為他人著想為他人的痛苦表示我們的關懷這種由同理心所發

展出的關懷會讓我們同理學生的處境做出行動而不會讓我們不會過度得投入自

我的情感將自己的喜好與偏愛加到別人的身上

Van Manen 曾提到師生關係之間具有一種教育意象也就是教師同時要具有

尊重兒童的現況和可能的蛻變這種教育意象所關心的是兒童成長在內的兒童本

身的好而不是其他外在的目的(例如科學目的商業利益)(19911931)一些

看中比賽的勝利勝過學生身體健康發展的教練將自己的事業發展超過孩童發展

的父母等等皆不算是這種理想教育意象的展現

83

Van Manen 的看法和 Slote 的看法有些類似在過度投射父母的例子裡我

們可以看到對於自我慾望強加於孩童未來發展的可能並不具有教育的意象他

沒有同理孩童所具有的可能性而只是在考慮未來所能圖的好處

同時 Slote 認為的自主是通過成長而日漸成熟也因此這種自主這也就是前

面提到的如同 Baier 所說自我在成為自己以前仍然需要倚靠社會依賴關係

這表示自我的自主性是鑲嵌在社會脈絡之中但不代表我們將自我意識完全的否

定消融於關係中而是在關係中人們漸漸的成長並能夠發展出自我的自主

性這也是 Slote 所認為同理的關懷應該是能夠兼顧關係與自主使得人們能

夠在關係中建立起自我的自主性(Slote 2004294)

84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總結前述針對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教育以及其在同理心概念上之探

究提出討論及其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第一節 結論

壹Slote強調道德判斷需建立在同理心機制的贊同與反對始能幫助對於道德

判斷上對與錯的認識

根據本研究第三章第一節的討論中Slote 主張道德並非是通過道德理性所

認識的對象並認為不僅關懷他人的利他行為的根源是同理心對於他人道德行

為的贊同與反對是來源於同理心機制的溫暖寒冷感受這種對於溫暖與寒冷的

情感能確立道德判斷中「對」與「錯」的指涉是道德認識的必要條件有鑑於

此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同理心這樣的情感機制不僅是我們在道德實踐上有效

的推力亦作為道德判斷中的對與錯認知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貳Slote主張同理心與行為動機的必然聯繫並且能提供我們在道德義務與道

德原則上的支持

Hume 以及 Hutcheson 都同意道德義務與原則本身並不具有引起行為者行

動的自然動力就此而論Slote 強調同理心不僅在實證心理學的研究中能激起

他人道德行為的動機並且同理心的運作與我們道德的義務具有一致性的關係

誠如林建福(20064)所論教育應當把感受的培育視為重要的道德關懷之一

根據這樣的論點研究者認為同理心的培養有助於人們產生幫助他人解除痛苦與

關懷行動的道德動機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略的情感機制

參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Slote贊同 Hoffman的主張強調教師需要注意同理

心的特性以「誘導式訓練」作為教育的方法

86

Slote 肯定 Hoffman 的實證研究並認為「誘導式訓練」這種道德教育方法

能夠善用同理心的運作並使學生更深刻的認識道德同時 Slote 也認為同理心所

具有的不由自主特性將使學生不由自主地以同理心感受教育者在道德判斷時所

產生的態度就此而論教育工作者須注重同理心的特性並善用「誘導式規訓」

教育方法

肆在師生關係上Slote強調適當的同理心機制與尊重自主的相關強調尊重

學生自主的情感基礎

Slote 強調尊重自主的觀點在於尊重對方的選擇與意見同理關懷雖然同樣

注重道德實踐者在脈絡關係中做出選擇的基本假設因而對於關係中的選擇有

干涉的可能但在成熟的同理心機制運作上一個尊重他人的行為者並不會過度

的將自我情感消融於被同理的對象而成為他人以此論之尊重他人的自主與同

理他人的情感具有同樣的意涵

第二節 建議

壹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主要針對 Slote 的兩本著作《道德情感主義》以及《關懷倫理及同理

心》兩本書作為主要文本由於研究者的能力限制尚未能補全其所有關於同理

心的相關論述也未能針對其發展之德行知識論做深入的探討也因此後續研

究可針對《教育與人性的價值》第四章「情感主義的理性教育」並輔以《從啟

蒙到接受性-重新思考我們的價值》一書以探究同理心在德行知識論的相關論

述以完善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的內涵

貳有關同理心以及教育的實證資料研究

Slote 雖然常使用心理學素材作為其論證的重點但其理論的假設與研究取

徑仍然是以在哲學探討為主根據前面章節對於 Slote 的探究可以發現二階同

87

理心的感受及其運作機制仍然需要更多實證心理學的研究來佐證另外本研究

也主要偏重於哲學理論的探究對於教育實務現場的狀況或許無法直接做出回應

因此有關教育的實徵研究以及實務面向的討論也可以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88

8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方(2011)語言哲學台北市三民

王楷(譯)(2011)Michael Slote著情感主義德行倫理學 一種當代的進路道

德與文明2011(2)28-35

朱為民(20171月)從高中生扮演納粹黨談同理心的培養康健雜誌取自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2024

李家蓮(2015)論斯洛特對哈奇森rdquo道德感官rdquo的rdquo復興rdquo湖北大學學報42(6)

38-43

何享憫(2010)應用繪本實施國民小學「同理心」品格教育教學之研究新竹

縣教育研究集刊1071-108

何瑞玲(20105月)首例逼印勞吃豬肉雇主被起訴自由時報取自http

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394455

李奉儒(2014)教育哲學研究之詮釋學方法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

育哲學方法論(pp45-75)台北市 學富

沈睦庭(2013)德行倫理學觀點下的儒家倫理研究 以Michael Slote與孟子為

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台北市

林人芳(201612月 )校慶扮希特勒惹以德抗議 外交部籲國人應有同理心

今日新聞取自httpwwwnownewscomn201612262258270

林火旺(2009)基本倫理學台北市三民

林逢祺(2010)教育規準論(二版)台北市五南

林建福(2006)德行情緒與道德教育台北市學富

林建福(2009a) 同情道德與道德教育的哲學探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4)

1-26

90

林建福(2009b)德行取向的道德教育- 從亞里斯多德康德與彌爾的德行思想

到當代品格教育台北市學富

林正弘(2002)道德感覺的理論載於Robert Audi主編 劍橋哲學辭典795-796

台北市貓頭鷹出版

林雅萍(2016)對自主的再思考 關係取向應用倫理評論6137-57

吳秀瑾(2005)依靠與平等 論 Kittay 愛的勞動女學學誌 婦女與性別研究

19157-183

洪哲政(201612月)中學生全班動員變裝納粹 以色列強烈失望與譴責聯

合報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12189330

洪漢鼎(2014)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品安(20105月)印尼家務工被逼吃豬肉勞團勞雇不對等 難維文化尊

重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2104

陳真(2013)論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義哲學研究1102-110

陳豐偉張家銘(譯)(2005)Arthur P Ciaramicoki amp Katherine Ketcham著同

理心的力量(The Power of Empathy)台北市麥田出版

黄彦华(2013)斯洛特的道德情感論及其當代的德育意義哲學百家12

128-130

黃藿(2000)德行倫理學的復興與當代道德教育哲學與文化 27(6)

522-531

郭世平(2010)同感與道德話語哲學與文化41(3)153-168

張雪珠(2003)哈澈遜的道德感倫理學與康德早期的倫理學輔仁大學哲學論

集36103-132

葉丙成(201612月)葉丙成納粹事件的反思無感比無知更可怕天下雜

誌 獨 立 評 論 天 下 取 自 http

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15article5159

91

賈馥茗陳寶山黃漢昌游振鵬吳美瑤(譯)(2013)Immanuel Kant著

康德論教育台北市五南

楊深坑(1988)理論詮釋與實踐-教育學方法論論文集(甲輯)台北師大

書苑

楊韶剛萬明(譯)(2002)Martin L Hoffman著移情與道德發展 關愛和公

正的內涵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蔡佩容(2014)國小二年級生命教育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幼兒教育研究6

30-52

劉斐玟朱瑞玲(2014)導論載於劉斐玟朱瑞玲主編 同理心情感與互

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頁1-18)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

簡成熙(2000)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的辯論女性倫理學的積極意義教育資

料集刊25118-211

簡茂發單文經(1995)從心理學的觀點論現代倫理道德教育之道收於財團

法人弘揚社會道德文教基金會主編現代倫理道德的理論與實踐111-131

台北財團法人弘揚社會道德文教基金會

蘇永明(1996)郭爾堡的道德認知發展論評析教育研究所集刊37155-170

92

貳外文部分

Baier A (1985) Postures of the Mind Essays on Mind and Morals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aier A (2010) Is Empathy All We Need Abstracta 6(2) 28-41

Batson C D (2011) Altruism in Human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tson C D Duncan B D Buckley T amp Birch K (1981) Is Empathic Emotion

a Source of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0(2) 290-302

Blum L A (1988) Gilligan and Kohlberg Implications for Moral

Theory Ethics 98(3) 472-491

Darwall S (1998) Empathy Sympathy Care Philosophical Studies 89(2) 261-282

Darwall S (2002) Welfare and Rational Care Oxford U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arwall S (2010) Sentiment Care and Respect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53-162

Drsquoarms J (2011) Empathy Approaval and Disapproval in Moral Sentimentalism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1) 134-140

Eisenberg N amp Mussen P H (1989)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gley C R (2002) Compassion Fatigue Psychotherapistsrsquo Chronic Lack of Self

Care Psychotherapy in Practice 58(11) 1433-1441

Foot P (1967) The Problem of Abortion and Doctrine of the Double Effect Oxford

Review 5 5-15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93

Haste H (1996) Communitarianism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Morality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5(1) 47-56

Hoffman M L(2000)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me D (1978)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L A Selby-Bigge Ed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39)

Hutcheson F (1995) A System of Moral Philosophy 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

Jahoda G (2005) Theodor Lipps and the Shift from ldquoSympathyrdquo to ldquoEmpathyrdquo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41(2) 151-163

Kant I (1987) Fund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 (T K Abbott

trans)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85)

Kennedy J M (1987 October ) Jessica Makes It to Safety--After 58 12 Hours Los

Angeles Times from

httparticleslatimescom1987-10-17newsmn-3702_1_jessica-mcclure

Kohlberg L amp Hersh R H (1977) Moral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the theory

Theory into practice 16(2) 53-59

Kripke S A (1980) Naming and Necessity Campridge MA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Mackenzie C amp Stoljar N (2000) Relational Autonomy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Automony Agency and the Social Self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delsky J (1989) Reconceiving Autonomy Sources Thoughts and Possibilities

Yale JL amp Feminism 1(5) 7-36

Noddings N(1984) Caring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94

Noddings N amp Slote M(2002) Changing notions of the moral and of moral

education In Nigel Blake Paul Smeyers Richard Smith and Paul Standish(eds)

The blackwell guide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pp 341-354)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Noddings N (2010) Complexity in Caring and Empathy Abstracta 6(2) 6-12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01) Retrieved December 25 2015 from

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empathy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01) Retrieved December 25 2015 from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sympathy

Peters R S (2015) Ethics and Education (Routledge Revivals) New York NY

Routledge

Ryle G (1972) Can Virtue be Taught in R F Dearden P H Hirst and R S Peters

(eds)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ason LondonUK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434-447

Scheler M (1954) The nature of sympathy (P Heath Trans) London UK RKP

Slote M (2001) Morals from Motive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lote M (2004) Autonomy and Empathy Soci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Foundation

21293-309

Slote M (2007) The Ethics of Care and Empathy New York NY Routledge

Slote M (2010a) Moral Sentimentalism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lote M (2010b) Caring Empathy and Moral Education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

101093oxfordhb97801953128810030013

Slote M (2010c) Sentimentalist Mo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25-143

95

Slote M (2010d) Reply to Noddings Darwall Wren and Fullinwider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87

Slote M (2011) Reply to Justin DArms and Lori Watson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 148-155

Slote M (2015) Saucers of Muds Why Sympathy and Altruism Require Empathy

Ethica amp Politica 17 12-26

Smith A (1793)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

Spinoza B D (1927) Ethic(WH White tran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year 1677)

Stueber R S (2011) Moral Approval and The Dimensions of Empathy Comments

on Michael Slotersquos Moral Sentimentalism Analytic Philosophy 52(4) 328-336

Stevenson C L (1937) The Emotive Meaning of Ethical Terms Mind 46(181)

14-31

Stocker M (1976) The Schizophrenia of Modern Ethical Theorie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73(14) 453-466

Van Manan (1991) The Tact of Teaching The Meaning of Pedagogical

thoughtfulnes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Watson L (2011) Comments on Michael Slotersquos Moral Sentimentalism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 142-147

Wispeacute L (1986)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ympathy and Empathy To call forth a

concept a word is meed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2)

314-321

Wispeacute L (1987)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Empathy In N Eisenberg amp J

Strayer(Eds) Empathy and Its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7-37

Page 6: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總共分為三節第一節將說明本研究為何以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

(empathy)概念以及其對道德教育的蘊義作為研究主題並且同時介紹本研究

之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二節將說明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第三節將說明本研究

的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一同理心的重要-一個新聞事件的提醒

105 年 12 月 24 日發生一件新聞新竹光復中學舉辦以歷史人物變裝為主題

的校慶活動有一班男女學生複製納粹德國武裝親衛隊制服舉著納粹德國旗幟

軍徽遊行以紙箱自製一輛德軍虎式戰車模型模仿親衛隊受校對於這樣的事

件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上午發出聲明「前總統馬英九去年才剛參加

國際大屠殺紀念日但才過了 1 年新竹光復中學就出現這樣的活動」該對此

事表達強烈失望與譴責(洪哲政2016)我國外交部也呼籲國人應具有同理心

正視象徵蔑視人權與壓迫所代表的納粹標誌(林人芳2016)

這件事情的發生引起了很大的討論有論者開始重視歷史教育的問題認為

如果我們的歷史教育只教授認知性的知識是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納粹象徵什麼

樣的意義學生只是為了考試而吸收歷史事實或歷史知識沒有感受該歷史事件

當中猶太人的苦難這種對歷史事件的無感是教育上重大的缺失(葉丙成2016)

也有人將重點放在「同理心」上尤其是「培養同理心」這個道德教育的議題上

朱為民以自身在德國參觀集中營時德國學生厭煩的反應來說明缺乏同理心的

培養使得學生並未深刻認識到事件所帶來的意義對受迫者痛苦的理解以及對這

樣歷史事件的警惕(朱為民2017)

2

研究者同樣也有在歷史教育上很大的震撼對於 228 事件白色恐怖時期

研究者在學校的學習中並沒有特別理解它的重要性只記得事件年代歷史的起

因以及所發生的歷史影響因為這些是考試中必定會出的題目參觀 228 公園以

及邀請歷史專家所講解的歷史也只是歷史課本的註腳甚至覺得一再提起同樣的

事件著實令人煩悶直到實際看到了紀錄片以及受害者的親口敘述時才感受到那

種落差才驚覺這是一起攸關許多台灣人生命的大事件白色恐怖時期甚至是與

祖父母有關的時代思想到祖父母的提心吊膽研究者才發現我們並沒有真正

感同身受而只是把它記下來不站在那些受害者的角度感受不能理解他們在

228 事件所受到的傷痛也不能理解這個歷史事件對台灣整體有多大的影響

研究者認為這中間的落差是因為我們沒有同理歷史人物的感受以至於我

們輕看了那些重大的事件在《同理心的力量》一書中作者 Arthur P Ciaramicoki

和 Katherine Ketcham 便認為同理心讓我們可以更敏銳地察覺他人的思想與感

覺 (陳豐偉張家銘200522)同理心也能使人超越自我的限制而以別人

的心境看事情(簡茂發單文經1995111)若我們缺乏這樣的視角就會出

現這樣的落差譬如在這起新聞事件中若我們沒有對這段歷史受害者的同理心

我們很容易就做出了看似無害但實際上是傷害他人的行為更進一步說若我

們沒有對他人的同理心的話我們也有可能在看似無害的行為中傷害對方前一

陣子台灣也曾發生雇主逼迫印尼移工吃豬肉的新聞(何瑞玲2010陳品安

2010)對於穆斯林來說吃豬肉的沉重罪惡感就像是吃素的出家人吃葷一樣嚴

重有些雇主雖然知道這些事實但卻仍以「入境隨俗」來要求那些移工吃豬肉

無視他人因為違反信仰而產生的難受與痛苦或許也是同理心不足所產生的負面

案例

前面所提到同理心這種「以他人觀點看待世界」的特性受到不少心理學家

以實證的研究加以證明其中C Daniel Batson 認為能夠做出「為他人提供福

利(welfare)」的利他行為(Altruistic behavior)是由同理心驅使而為(Batson

3

2011 Eisenberg amp Mussen 1989)他著名的「同理利他假設」1企圖以實證

科學的方式證明同理心是利他行為的動機擁有同理心會讓人更想要幫助他人

它能幫助打破人與人之間的藩籬Martin L Hoffman的研究《同理心與道德發展

關愛和公正的內涵》(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Caring

and Justice)(楊韶剛萬明2002Hoffman 2000)一書在實證研究上說明同

理心與道德發展的關係通過對於同理心的陶冶將有助於孩童的親社會傾向與

道德發展在台灣的行動研究中也有學者致力於以故事繪本的課程來培養孩

童的同理心讓孩童能夠養成「體諒他人」的品德(何享憫2010蔡佩容2014)

這些都凸顯出同理心在道德教育領域中的重要性

故研究者認為同理心在使人感受他人的苦樂在實踐道德上有它重要的位

置本研究以同理心為探究的主題期盼通過探究同理心而能對道德教育有所啟

示包含如何培養學生的同理心使他們能夠更敏銳的覺知他人的情感並產生助人

行為這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二同理心與倫理學的探究-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特點

在倫理學領域的主流思潮中理性的功能被高度的重視從 Plato 開始到

Immanuel Kant他們強調理性在道德領域中的地位Plato 說有德的人乃是靈魂

中的慾望聽從理性的指揮Aristotle 在他的論著中說道人之所以為人乃是因為

他是理性的動物真正的道德行為乃是有實踐智慧者會從事的事情實踐智慧是

一種理智的德行(林火旺2009197) Kant 在其著作《道德形上學底基礎》

認為人應當尊重身為理性的存有者(rational beings) 的他人所擁有的基本尊嚴

(dignity)應該始終把自己和他人當作目的自身而絕不是僅把他人當作工具

(林建福2009b119Kant 198756Slote 2010a108)人是自我立法者法

1 Batson(2011 11)假定同理的關懷(empathic concern)或同理心創造利他的動機同理心除

了會引出以他人為重心的情緒(other-oriented emotion)通過同理心也能夠覺察到他人福利的需

要進而能夠做出有利於他人的行動也因此在 Batson 的看法中我們每日生活所體驗到的同

理心有兩個必要條件(1)覺察他人的需要以及(2)珍視他人的福利(2011 33 )

4

是自我以理性存有者的身分頒給自己的通過這種自我立法人控制自我的情感

自我好惡傾向等影響行動的事物從而以克制情緒的激動支配熱情以達到自主

(autonomy)(Kant 1987 56-57)

Kant 在《論教育》中提到教育要使學生知曉了解行動的原則及其與義

務觀念的關係(賈馥茗陳寶山黃漢昌游振鵬 amp 吳美瑤201397)Kant

的道德理論對日後的道德研究者也起了很大的影響著名的道德認知發展論學者

Lawrence Kohlberg 深受 Kant 理論的影響重視道德的認知發展並通過實證的

心理學研究確立道德發展的三階六段論(蘇永明1996157-158)

Kohlberg 的理論影響甚廣他的理論主導道德發展這個研究主題約三十年

期間也有許多豐碩的成果但他主要將焦點關注在理性的探究上(Haste 199649)

這使得情感與情緒沒有在他的論述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Gilbert Ryle(197252)曾以百貨公司做為比喻說明將理性作為道德生活

的全部是件荒謬的事情沒有人會把百貨公司的其中一個部門當作百貨公司的全

部因為百貨公司是由許多的部門所構成的集合體同樣的如果我們只把理智作

為道德生活的全部也是件荒謬的事情我們也同時應該關注情感或感受對我們道

德生活的影響

在近代的倫理學發展中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價值慢慢地被學者重視Slote

並不是第一位強調情感在道德生活中重要地位的思想家但他的研究卻在諸多道

德理論當中有獨特的見解使研究者有探究其道德情感主義( moral

sentimentalism)之動機以下試舉幾點以作為本論文研究動機之說明

(一) 追尋 18 世紀英國感理論2

2 根據劍橋哲學辭典(林正弘2002795-796)道德感覺理論(moral sense theory)指流行於 18

世紀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的一種道德理論其代表人物為 Shaftesbury ⅢFrancis Hucheson

David HumeAdam Smith他們主要認為道德情感 (Moral sentiment)是道德判斷和道德動機

的來源其理論主要根源於反對道德上的理性主義道德理性主義者主張我們通過理性來了解道

德道德如同數學一般是能夠通過理性來理解而情感主義學者反對這樣的觀點

5

自 G E M Anscombe 著名的文章《現代道德哲學》(Modern Moral Philosophy)

開始許多德行倫理學家開始批判自 17 世紀啟蒙運動以來的義務論(deontology)

與效益論(utiltarianism)以學者 Michael Stocker 為例他曾在其文中說了一個

故事(1976462)來做為批判現代哲學體系(尤其是循著 Kant 的義務論以及 John

Mill 的效益論等理論發展)推崇「義務」和「規則」會產生的詭譎現象 史密

斯專程從遠方來探訪重病在床的你你謝謝他的熱心和善意但他卻告訴你他

這麼做僅是為了他在道德上的義務你以為他這麼說只是一個謙虛的回應但隨

著你們之間的談話越頻繁你越來越發現他說的是真的他真的不是為了朋友

的緣故來探訪你而只是為了道德上的義務來探訪你Stocker 透過這個例子說

明他的立場這種強調理性規則義務的道德理論會使我們失去美好生活使我

們為了愛或友情的動機與行為的理由分裂開來Stocker 的例子與當代德行復甦

運動的學者一樣是為了召喚我們去重視德行(virtues)在道德生活中的優位

而非責任(duty)與義務(obligation)(黃藿2000525)

在這段德行復甦期間的學者 AnscombeAlasdair MacIntyreRosalind

Hursthouse 皆以追尋 Aristotle 的理論為主Slote 則是以追尋並修正 18 世紀英國

情感主義的路徑尤其以 Hume 的同情理論為其主要的理論開展與強調 Aristotle

理論的論者不同Slote 認為 Aristotle 的路徑強調了以「幸福」做為人的至高追

求使得行動者是以幸福為目的而行善(Slote 200110)這樣的論點將難逃目

的論的色彩Slote 本人想要建立的是更純粹(pure)基於行動者(agent-based)

的德行倫理學形式這樣的倫理學形式特別強調自身的品格傾向動機等內在

素質(inner traits)(沈睦庭2013)因此 Slote 開始轉向對 Hume 理論的探究

根據他們的主張一個人通過回憶(或觀察)他人的某些特質所感覺到的快樂或痛苦分

別表示這一特質的善或惡我們之所以能夠感覺到這些特質的原因在於我們擁有道德知覺

(perceptions)正如同我們看見紅色的蘋果聽見尖銳的噪音一般只是對於道德的所產生的

知覺並非像外在感官一般我們感覺到的道德觀念是一種內在感覺人們通過觀察形成觀念通

過對這些觀念的反省我們從而得到了道德觀念在中文的翻譯上moral sense 被翻為「道德感

覺」「道德感」本研究主要以「道德感」為翻譯

6

對於 Hume 來說他認為道德是情感而非理性的事物在 Hume 的論證裡

理性只能進行「抽象關係的證明」(數學)和「經驗事物間的因果關係推論」

(Hume1978413-414)不僅無法給予我們實踐道德的動力(inert)也沒辦法

判斷道德的善惡他以故意殺人的例子來說明他的想法(Hume1978468-469)

「我們是否能從一個故意殺人的例子中找到一個事實(fact)叫作「惡行」(vice)」

Hume 認為當我們考察一個故意殺人的事件時我們只能找到行動者的激情

動機意願和想法這樣的事實這些事實不能告訴我們這個行為到底是不是惡行

只有在回到我們的內心因著愉悅所產生的「贊同」(approval)與不安所產生的

「反對」(disapproval)才能告訴我們是非善惡這些是理性無法作為道德基礎

的原因正是如此同情心在 Hume 的倫理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為人之所以

會做出有利於社會整體或對個人的品格或行為表示贊成或反對皆來源於此

因為有同情心我們可以覺察到他人心理的狀態當他人痛苦時我們可以感同

身受

因此對 Hume 來說培養同情心是道德教育的基礎然而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

的同情心對親近者有直接聯繫關係的人會有強烈的反應對歷史較近的事件

較有感對較親近與自己相同的人較能同情(Hume 1978318)這種對親近

者立即的(immediate)同情有偏私的性質是我們要避免的以免使得失去公

正因此 Hume 認為經過反省(reflection)的同情才能使人不帶偏見的關懷公

共議題(Hume1978 437-438 amp 604)

Slote 認為(200713)Hume 以同情心為主的情感理論除了缺乏了現代對同

理心心理學的實證研究也受到其他學者的攻擊(2010a32)例如 Smith 就認

為如果情感上的愉悅或痛苦是我們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那麼非生命的事物

將同樣進入道德討論的範疇中(Smith1793264)比方說颶風摧毀了許多無辜

人民的家庭與產業我們心中對颶風產生的破壞有著痛苦和不安通過前面的說

法我們可以說颶風不道德嗎 有鑑於此在 Slote 的研究中他除了通過現代

7

心理學的實證補足 Hume 理論當中需要實證研究的主張也修補 Hume 使用同情

心建立道德理論所遇到的困難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特殊之處在於他企圖通過改良 Hume 倫理學並借鑒

Saul A Kripke 的固定指涉(reference-fixing)3(2010a57)使他的道德情感主

義能得到一個形上學的先驗(a priori)基礎對於相關的論證研究者將在第三

章的第二節中會細部的處理

(二) 對於關懷倫理學的補充

在近代的倫理學領域探究中對於他者的感同身受進而幫助他者在關懷倫

理學以關懷為立論的理論中得到重現受到學界很大的迴響與討論也引發許多

學者對關懷倫理學理路的研究Carol Gilligan 首先在她的著作《不同的聲音》

(1982)(In a Different Voice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rsquos Development)裡

提出了她的觀點她認為男性和女性在道德發展上有所不同Kohlberg 在道德發

展上著重以普遍原則來做形式邏輯的推論可謂是「正義-權利導向的倫理學」

這反映了男性的認知而女性則不然女性在認知道德上注重情境的通盤考量

希望以關懷和無傷他人為優先(簡成熙2000187)

通過 Gilligan 以女性道德經驗為基礎所建構的道德倫理學Nel Noddings 延

續了她的論點並在她的著作中大力的批判過去的理性主義倫理學家他們希望

像處理數學一般期望能夠找到倫理學的抽象形式或原則並以這樣的原則進行

辯證以探討道德他不認同這樣的倫理學探究方法倫理學不是一種抽象的原則

3 Kripke 的語意固定指涉理論是一種處理語言哲學領域中解釋專有名詞與指涉之關係的問題其

著作《命名與必然性》(Naming and Necessity)特別針對此一問題進行處理粗略地來說Kripke

反對 F L G FregeB A W Russell 等人將專有名詞視為描述詞的理論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

專有名詞指得是一個嚴格指稱詞專有名詞不能被認為是與描述詞相同的意義(王文方2011

63-65)在第三章的第一節中本研究會更深入的介紹 Kripke 的理論

8

探討而是一種透過對關係的關懷(care)而開始引 Noddings4自己的話來說

(198424)

關懷意味著走出自己的個人框架(personal frame)而進入別人的框架當

我們關懷時我們參考別人的思考角度他的客觀需要以及他對我們的期望

我們的注意力全神貫注在被關懷者的身上而不是我們自己

這樣的關懷顯示對他人的同感一個能夠關懷的道德實踐者不是假想自己站在

他人的立場以理性來分析他所可能產生的反應行為情緒而是要從實際的

情境中盡可能地以他人的角度來體會他人的感受並做出回應Noddings 認為

這種現象包含兩個方面其一叫做「全神貫注」(engrossment)這是一種專注於

接受他人將他人納入自己與他人一起看和一起感覺的現象(198430)

Noddings 認為這種專注使得專注的主體雖然看和聽到事情卻像是從他人那裏

將他的聽和看借給專注主體其二通過動機轉換(motivational displacement)-

關懷者將自己的動機能量開始流向被關懷者的需求(Noddings 2002)使得他能

夠對被關懷者做出行動Noddings(198431)以母子的例子為例她認為一個

母親對於孩子就有著這種天然的關懷一個母親不會嘗試「穿小孩的尿布」後來

考慮小孩子到底發生什麼事情當小孩子開始哭的時候母親意識到孩童的不舒

服而以感覺的交流來進一步觀察孩童嘗試身體接觸孩童嘗試和孩童說說話

Noddings 以這種自然的關懷來向我們說明人類的關懷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

4 Noddings 曾在她的論著中提到(1984 30)她不認為自己在這裡所談到的「全神貫注」與「動

機轉換」是指「同理心」原因是因為同理心一詞具有投射(projective)的意義也就是假想自

己在他人的情境下會有的反應並將這樣的情感投射在他人身上但在 Slote 的看法中投射意

義的同理心只是同理心的一種這種同理心之所以令人質疑是因為他過於強調以理性的方式設身

處地去為對方設想在這種方法裡人似乎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要同理他人的感受Slote 認為在

Hoffman 的研究中關聯式同理心(associative empathy)的研究顯示同理心的自發性- 對於他人

的情感我們會無意識不由自主的同理他人這樣的觀點便有別於 AristotleKantMill 等強

調理性在道德地位的立論者(陳真2013103)並且 Slote 同樣認為同理心具有接受性

(Receptivity) 一個人的情緒能夠注入到另一個人身上或者一個人的情緒能夠以一種類似感

染的方式從一個人的擴展至另一個人(王楷201130)Slote 曾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 Noddings

也同意同理心在這個意義上的重要性 (Slote 2010a 16 17)

9

如果我們仍然想要以理智追求抽象的道德原則來作為我們的指導的話呢

Noddings 告訴我們原則雖然使我們能夠對道德給出指導但若涉及原則間的

衝突它就無法準確無誤地指導我們在那樣的衝突下我們不應輕易的把這樣

複雜的具體事件化約成某條簡單恆定不變的原則例如不應去竊取他人的財

物這樣一項原則碰上了飢餓的人或朋友的生存我們不應該簡單地躲在某個原

則後(不可偷竊生存權)而是在認真的考慮他者的需求後給予真實的回應

(Noddings19841656)

關懷倫理學同樣的在回應所謂道德判斷上的「對」與「錯」給予了不同於

道德理性主義的解釋一方面Noddings 並不贊同情緒論(emotivist)學者 Alfred

Jules Ayer 那樣將道德判斷認為只是一種表達情緒的方式因為當我們在做出道

德判斷的時候不僅是一種「好耶」的情緒表達我們不是只有對所有東西都

只表達一種主觀的感受我們會對特定的道德內容表達一種承諾比方說傷害他

人若一個人能夠感受到傷害他人本身會帶來他人的痛苦他便會知道這是錯誤

的行為在 Ayer 的分析裡面我們只是在表示一種情緒意義而這是 Noddings

不贊同的看法(Noddings 198492)

另一方面她也拒絕以理性主義的方式論證道德判斷中的對與錯首先當我

們以原則來判斷「偷竊是錯的」似乎就沒有考量到其他實際的因素對於一個

關懷倫理學者來說偷竊幾乎是錯的但在還未知道他偷竊的原因之前她不會

輕易的下道德判斷再者以道德判斷以及道德陳述來論證道德行為將會使人

遠離具體的事實原因是我們正在企圖使用語言和理性來討論道德行為而

Noddings 認為這會使我們疏於感覺去追求一個簡單而抽象的道德善(Noddings

1987 9395)

但拒絕為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的論證卻無法幫助我們了解道德情感與道德

判斷之間的關係一方面依照 Noddings 的觀點我們需要考慮個別的實際狀況

10

根據我們關懷的能力來做出判斷但另一方面我們日常生活中認為的道德判斷

應當具有一些特性舉例而言縱使我們認為「殺人是錯的」一句話不是通過

理性的規定大家就突然地能夠遵守了根據關懷倫理學的想法一個規則需要

有情感作為其推動的動機但如果我們把判斷至於每一個個別的關懷經驗的話

我們又要經驗多少次關懷經驗才能「確立」「把握」住道德行為的對與錯呢我

們能否在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之間找到一個橋樑來描述它們之間的關係呢

總的來說Slote 同意 Noddings 的論點並認為 Noddings 重申了情感在道德

中的地位且情感作為一種必要條件是我們在實際的道德生活中不可缺乏的尤

其像是「全神貫注」這樣感同身受的情緒性機制但 Slote 認為關懷同理心本

身就能夠回應我們所遇到的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之間所產生的鴻溝呢為要能回

應這一點Slote 認為除了要能使用同理心的概念以外也要處理後設倫理學

(meta-ethic) 對道德語意的分析(Slote 2010a4)Slote 認為通過對同理

心的分析與英國道德感理論的論述能夠解決關懷倫理學在這方面所受到的限制

通過 Slote 的考察正義倫理中的重要概念是能夠在他所建構的情感主義下得到

解釋

三國內對於 Slote 道德教育相關的文獻甚少

Slote 對於道德理論探究有其特殊性但國內對其理論的探究甚少在「中

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中僅有一篇屬於哲學領域的文章5在「全國博碩

士論文網」中也僅有一篇論述其哲學的文章6對岸研究 Slote 的著述雖然較多

但多數哲學領域的探究為主僅有一篇論及教育的文章7由上述可知Slote 的

思想未受到應有的注目較多的討論也集中在哲學領域的探究在教育領域中

5 郭世平(2010)同感與道德話語哲學與文化41(3)153-168

6 沈睦庭(2013)德行倫理學觀點下的儒家倫理研究 以 Michael Slote 與孟子為主國立政治

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7 黄彦华(2013)斯洛特的道德情感論及其當代的德育意義哲學百家12128-130

11

Slote 的思想仍待開發與擴展這也是本研究以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理論對道德

教育為啟示的研究動機之一

貳研究目的

Slote 在他的著作中所建立的倫理學系統雖然是對前人的修正與補強但他

的論點仍然具有獨創性和特殊性本文試圖以哲學家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及其

對道德教育的啟示為研究主題特別是他對於同理心的見解主要的目的如下

一釐清同理心之字源與字根及其概念

在處理 Slote 的理論前本研究首要處理同理心之字源與字根及其概念以

去除同理心在論述中的可能的歧異性尤其 Slote 在研究中大量引用 Hume 的論

證因此有必要針對當代的同理心以及過去英國道德感理論的同情心概念進行概

念意義上的分析另外由於 Slote 在其論證中亦使用心理學對於同理心的實證研

究因此本文也將其與同理心在實證研究上的定義納入概念分析的理解中

二理解與分析 Slote以同理心所開展之道德情感理論

完整理解 Slote 如何通過 empathy 做為道德基礎發展出道德情感主義的理

論在這裡前部分研究者將完整呈現 Slote 在道德語言上的澄清以及在道德規

範意義上如何以情感主義的方式回應道德理性主義者同時也回應關懷倫理無法

處理的道德規範問題

三介紹 Slote道德情主義所遇到的批判與 Slote的回應

統整 Slote 立論所遇到的批判與理論困難Slote 曾撰文回應對於評論其理論

的文章分別是 NoddingsDrsquoarmsWatsonBaier 等學者本研究將介紹他們

對 Slote 論點的批判以及 Slote 對於這些論點的回答

四探究 Slote的道德情感主義同理心論述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12

在完善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後將處理其對於道德教育的啟示最後本文

將從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同理心的論述與道德教育之觀點尋求對於道德教育的啟

參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 釐清同理心之字源字根及其概念

二 Slote 如何以同理心的作為情感主義道德理論的基礎

三 Slote 所受到的理論困難與批判為何

四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理論同理心論述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及問題旨在探討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的同理心論

述並以他在理論上的討論作為探討道德教育的參考本研究採用「概念分析法」

以及「詮釋學方法」兩種方法以下分別論述本論文的兩種研究方法及其適用的

範圍

壹概念分析法

教育哲學家Richard S Peters以及 Paul Hirst為首的教育哲學家們以一種名為

概念分析的方法來做為理論的研究開創了所謂倫敦路線(London Line)的哲

學研究進路哲學家 Peters 和 Hirst 所言之概念分析是從大眾語言中探詢使用

概念的「必要條件」也就是一詞語概念的核心使用法大眾語言作為一種會隨

時空不斷改變其使用方法的概念在人文科學中難以窮盡所有的使用意義但語

言概念本身有它在使用中的核心用法並把無關或者邊陲的用法去除掉以達到

理論推論的目的這也是哲學家 Socrates 在與他人討論哲學時最常詢問的兩個問

13

題 「你是什麼意思」(What do you mean)以及「你如何知道的 」(How do

you know)孔子也曾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說得正是在探究前必須以嚴謹

的方法將語言的意義定義明確(林逢祺20103-4)

本研究以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基礎同理心為探究的重心Slote 作為以探究

並修正英國道德感理論傳統的哲學家其同理心之概念以及理論取經於此因此

本研究首先以概念分析法探求英國道德感理論對同理心概念的使用並釐清同理

心與其相近字詞同情心的不同

本研究主要在第二章第一節「同理心之字源及其字根」釐清同理心的定義

另外 Slote 也極為重視當代心理學的研究作為對傳統的補充因此本研究也將

會把心理學家 Hoffman 的同理心概念以及實驗研究一併納入討論以對其同理心

的概念內涵有更深入的探究

貳詮釋學方法

詮釋學方法希臘文 Hermeneutike其詞根主要來自於希臘神話中的信使神

Hermes作為傳達神諭的使者他有兩個必要的工作一個主要的工作是理解

諸神所要傳達的信息第二個工作是將信息傳達給凡人因為人和神的語言不同

Hermes 在傳達信息時必須要翻譯信息使人能夠理解信使神的工作正回應了

詮釋學這個方法的最基本的意義- 通過理解和解釋把一種意義關係從一個陌生

的世界轉換到我們自己所熟悉的世界(洪漢鼎20142)

本文採取溫和(moderate)詮釋學的觀點研究者認為沒有方法可以保證我

們有絕對客觀的詮釋因為每個人作為讀者都受到自我在歷史中所獨有的成見

(prejudices)這種成見並非是因為個人有其獨特的時間空間經驗而是成見

具體化在語言當中(李奉如2014 50)正如楊深坑(1988138-139)的那

句深刻的見解「理解者因而必須有一種影響史的覺識自覺到自己本身就是整個

歷史事件的一環而做為過去與現在的連結」

14

研究者作為 Martin Heidegger 意義下的「在世存有」在本研究中作為 Slote

理論的詮釋者也以自我的道德生活及生命經驗為理解的根據作為詮釋 Slote

在道德教育上給予的啟示詮釋學的研究方法除了主要處理第四章的第一節「同

理心對道德教育方法之啟示」與第二節「同理心對道德教育中尊重的啟示」外

對於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本身的理解也是這個研究方法一環研究者正視自己

所擁有的成見(prejudice)並盡所能有開展新的理解以期能更完善的詮釋 Slote

在理論上如何影響道德教育的應用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壹研究範圍

Slote 對於同理心概念的見解及其如何在道德理論中開展的主要論述在於

《道德情感主義》(Moral sentimentalism)一書中因此本文主要的探討範疇也

在本書《關懷倫理學與同理心》(The Ethics of Care and Empathy)一書主要在回

應道德的規範意義亦作為本研究在開展道德理論的補述

Slote 另有撰寫文章回應批判其理論的幾位哲學家以澄清其理論的一些概念

與想法〈回應 NoddingsDarwallWren 及 Fullinwider〉以及〈回應 Justin dArms

及 Lori Watson〉本研究亦將相關哲學家的批判論文與回應納入範圍介紹

Slote 關於道德教育的著述論文有〈關懷同理心和道德教育〉(Caring

Empathy and Moral Education)以及〈情感主義的道德教育〉(Sentimentalist Moral

Education)以及在 2012 年的專書《教育與人性的價值》(Education and Human

Values)第三章這些著述主要論及道德理性主義在教育的觀點上會遭遇的問題

以及如何用心理學的實證研究及同理心概念來補足缺乏同理心的教育

貳研究限制

一語言能力限制

15

雖然英文是研究者的第一外語但是研究者並未精通另外通過語言的翻譯

在理解上與原先意義有所出入的可能性仍舊存在因此在本研究中是一個限制

二研究處理範圍有限

Slote 在理論的研究上有一次重大的轉變在開始時他主要是以 Aristotle 的

德行論作為其理論開展的取向但在之後的理論發展受到情感主義的影響早期

的著作《源自動機的道德》(Morals from Motives)《從道德到德行》(From Moraliy

to Virtue)等觀點的轉變也是值得探究的另外 Slote 在最近的研究觸角也擴展到

德行知識論的探究上著述如《同理心的不同面向》(The Many Faces of Empathy)

《情感主義的認識論》(Sentimentalist Epistemology)礙於研究時間及能力的限

制本研究僅閱讀有關道德情感主義及教育相關的著述

16

17

第二章 同理心的內涵

同理心的概念抽象且複雜其定義並不如想像中的明確且用法多有分歧

Lauren Wispeacute(198717)就認為考察同理心概念的歷史是很困難的因為心理學

對同理心的研究進展快速約十年就更新一次而產生新的概念或是老的概念進

行了新的解釋而有了新的用法概述來說同理心源於 19 世紀末德國美學中的

德文 Einfuumlhlung在 20 世紀初被實證心理學翻譯為 empathy1930 年代被人格

心理學家廣泛的使用1950 年代以 Carl Ransom Rogers 理論為主的心理學派借用

此概念實行精神治療獲得很大的迴響1960 年代甚至條件反射理論也曾短期

使用過同理心的概念而 1970 年代則主要被社會發展心理學家用來解釋利社會

或利他行為

不僅在心理學上其發展多變在哲學領域中同理心用來解決不同主體間的

交往與理解關係也就是所謂的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在《同理心情

感與互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劉斐玟朱瑞玲20145)這本書的

導論中提到了同理心是自身與他者的遭逢在遭逢的同時既認識他者也觀照

自身而一旦自身(主體)與他者(客體)的關係由單向傳遞訊息的狀態進入

到你來我往的互動過程時便進入「互為主體」的狀態這個認識的方式與傳統

哲學主客關係的認識模式大相逕庭在這個問題上現象學之父 E G A Hussel

和他的學生 Edith Stein 兩人給予了深刻的討論

同理心不僅在各個領域中皆有討論若將焦點固定在道德領域裡同理心本

身也與其它相似的概念混雜若常接觸道德哲學的研究者會發現以十八世紀英

國道德感理論著名的哲學家如Hume以及Smith來說他們在探討倫理學理論時

使用的詞是同情心(sympathy)這些哲學家所使用的同情心是否跟 Slote 提到的

同理心在概念上是相同的呢這是本章所要討論的重點

18

本章分為兩節第一節同理心與同情心概念的比較主要針對同理心一詞之

字源並通過與相關的詞彙同情心的對照以顯示同理心概念的核心用法

研究者也將處理現代心理學研究的同理心與英國道德感理論哲學家所使用的同

情心是否在意義上有一致性的問題第二節討論同理心在倫理學中的脈絡這裡

囿於研究者的能力不能窮盡所有以同理心為核心的道德理論僅以 Slote 著墨

最深的十八世紀英國道德感理論為主要的探討同時由於 Slote 深受道德心理學

家Batson 與 Hoffman 的影響也會把這兩位心理學家對於同理心的探究一併放

入討論中

第一節 empathy與 sympathy之概念比較

此部分旨在討論同理心及其相關的詞語概念首先以本研究所關注之同理心

之字源著手接續討論同情心的字源並嘗試區分這兩者之間意義上的不同

壹empathy 之字源

同理心源於德語 Einfuumlhlung 一詞是 1858 年德國哲學家 Rudolf Lotz 將 ein

和 fuumlhlung作為希臘文 empatheia 的翻譯Theodor Lipps 以 Einfuumlhlung 建立其美

學系統英美精神分析家 Titchener 於 1909 年認為以 sympathy 一辭不能完整的

傳遞 Einfuumlhlung 之意因此以 empathy 一辭英譯之(Jahoda 2005161)在希臘

文中Empathia 為 em 和 pathos 所構成em 一詞改自 en表示進入 (in)的意

思Pathos 意思為感覺(feeling)因此 empathy 有進入他者而加以理解之意8

貳sympathy字源

sympathy源於後期拉丁語的 Sympathia意思是「共感」(community of feeling)

希臘字源 Sypatheia 衍伸自 sympathes代表感同身受(having fellow feeling)受

8 線上語源字典(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15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empathy

19

到相同感覺影響(affected by like feeling)可拆解為 sym 與 pathossym 代表一

起(together)而 pathos 為感覺(feeling)9

參empathy與 sympathy的差別

empathy10和 sympathy 是兩個容易混淆的詞語雖然兩個詞有不同的發展背

景在口語上這兩個詞似乎難以區分在理論上的討論中它們都包含覺知他

人的情感或者是辨認(identification)他人的情感當我們說對你的難過表示同

情或我同理你的難過時這兩個現象的共通點是覺知他人的感受也就是發現或

感受到他人難過的現象第二這兩者除了表示我們辨認了他人的情感它們似

乎都表示我們對於他人的情感作出行動來回應當我同情某人的難過或者是我同

理某人的難過時我們似乎都會做出某些行動來回應這種難過或者安慰某人

或者聆聽某人的訴說他的情感

這樣說來是否兩個詞根本上並無不同呢 根據一些學者的分析以及 Slote 在

理論的解釋上兩個詞在使用上還是些許的差異以下將細微的區別呈現如下

先以 Slote 所區分的同理心與同情心的說法為主並輔以其他學者的說法作為補

一是否涵蓋感同身受

Slote 認為(2010a15)在口語上可以引用美國總統 Bill Clinton 的話來區別

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區別同理心是「感受到他人的痛苦」(feeling someonersquos pain)

同情心則是「感受到某人在痛苦」(feeling for someone who is in pain)在這同理

與同情這兩個概念中我們都同樣感受到痛苦但差異在哪裡呢差別在於我們

是否能夠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在同情概念之中我們只會感受到或者辨識出一個

9 線上語源字典(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15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sympathy 10

Empathy 在中文裡有許多尚未統一的翻譯例如「移情」「神入」「同理心」「共感」「換

位思考」等等本研究採用常見的「同理心」這個翻譯

20

人在痛苦的處境之中我們並不會感覺到自己也像是在痛苦之中但當我們說我

們同理他人時通常代表我們也像是受到同樣的痛苦一般

這兩者的差別也具體的表現在同理後所產生的行動上我們或許可以以《禮

記檀弓下》的一篇故事來描述這種差異春秋時代齊國發生大饑荒有個名為

黔敖的人他在路邊放置一些食物來幫助那些飢餓的難民這時有個以衣袖遮臉

的人他跌跌撞撞的走了過來黔敖拿著食物和水便對他喊「喂過來吃東西」

那個人瞪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接受無禮的施捨才會餓到這種程度的」

在這個故事中黔敖能夠辨識飢荒中的他人所擁有的痛苦也因此他準備了

食物和水來幫助他人但如果他真正的感受到人在飢餓與尊嚴上的窘境他便不

會選擇叫喚別人來接受他的幫助如果他能同理他人的感受而行動他除了會準

備這些食物外他也會試著去攙扶他人或將食物與水遞給需要的人

同樣的Slote 也以羞辱為例(200713)來說明這兩者所有的差異一個人

如果同情被羞辱的人會感受到心中有種不好的感覺(感到被這樣對待很糟糕)

但不會覺得自己真的被羞辱但如果在同理的概念之中我們會感受到自己也像

被他人羞辱一般

在這樣的定義下同情心與同理心有兩個主要的差異在於能否真實的覺察

他人的感受如果同情只是在觀察後所擁有的不好感受而不像同理心一樣有「人

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感受時則我們很好奇有同情心的人是否真的能夠回應

對方的「需要」來幫助對方如果我們只是知道對方飢餓受苦而缺乏去感受一

個人的「飢餓感」與「尊嚴感」碰撞所產生的痛苦我們或許就會像黔敖一樣

作出自以為幫助他人的行動但事實上是在羞辱別人讓別人痛苦的行動

Slote 在〈盤中的泥巴為什麼同情心和利他主義需要同理心〉也同樣懷疑

同情心是否真的是一種「關懷他人」的動機(201519)同情心並不使人感受與

接收他人情感而主要著重在辨識並回應他人的情感上某些心理疾病患者所具

21

有的心理機制正是同情心機制例如因為心理疾病的虐待狂他們或許具有同情

心能夠辨識他人情感或者感受到某種不好感受的機制但他們卻不見得

能夠同時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也因此他們對於他人情感的回應行動常常超出我們

常人的想像例如感受到某人因虐待而有不好的感受反而繼續虐待他人

進一步的說明Slote 認為當我們在說「我同理你的痛苦」時那種感覺

就像是他人的痛苦入侵我們一般Slote 引用 Hume 的說法認為這種情感的連

結就像是感染(contagion)一般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Hume1978318)

當我看到任何人呈現在聲韻和姿態的情感效應時我的心靈會立刻從這些結

果轉移到其原因而且形成此一情感(affection)的鮮活概念並立即轉

換成感情本身同樣的當我觀察到任何一個情感的原因時我的心靈會轉

移到其結果而且也會被激起同樣的情感

也因此 Slote 認為Hume 意義下的同情心其實與現在意義上的同理心是具

有相同意義的(Slote2010a14)但是現在意義下的同情心與 Hume 意義底下的

同情心已不相同現在意義的同情心並不涵蓋這種感同身受的感覺

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差別在 Slote「是否有感同身受」這個特性被區隔開來

雖然兩者同樣能夠察覺他人的情感但同情者在覺察的層面上可以完全沒有他人

的感受而對他人的情感做出回應同理心則必須含有對他人情感的感受

二適用的情感範圍

當我們提到同情心與同理心時我們可以清楚的分出這兩者在情感的適用

範圍上是不同的同情心特別指得是覺知到他人的痛苦或困境且有舒緩他人痛

苦的衝動(Wispeacute1986314)Wispeacute 的看法與中文的使用很相近在中文裡使用

同情一詞通常也比較適用在負面的情感上當我們說我們同情某人的感受時

某人或許會認為「我不需要你的同情」或者是「你根本沒有同情心」在這個

22

情境裡面我們會假想某人是正處於負面的情感狀態如果某人正處於快樂的情

感中則某人在這裡所說的話似乎沒有辦法理解同樣在 Nancy Eisenberg 以及

Paul H Mussen 的文章中(1989130)同情心也被認為是對於他人悲痛(sorrow)

狀態的情感回應或是對他人的關心(concern)

但當我們在使用同理心時就不限於悲傷或負面情感的感同深受一般來說

「對某人的情感產生同理心」指得是對他人內在狀態的了解這裡的內在狀態包

涵思考與感受這種感受同時涵蓋了正面情感或負面情感的感受在 Batson 的

定義裡empathy 也包含為他人的好運而同理他的快樂也包含對他人痛苦難

受而伸出援手的情感像是同情(sympathy)為他人擔憂等(201111)同樣的

Hume 在論述同情心的時候所覺知的情緒同時包含了痛苦以及快樂的情感(林

建福2009a9)在這個意義上現代心理學意義的同理心與 Hume 的同情心

在適用的範圍上是相同的雖然 Slote 並沒有針對同情與同理在語言上的適用範

圍做區分但這個論點並未與 Slote 的說法有所矛盾因此做為同理心與同情心

區別的一種補充

三感受他人感受的方式

這裡所指乃是如何(How)感受他人的情感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異有好幾

種不同的解釋有些區分與 Slote 的看法不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反也因此是最

難區分的一塊各家說法不一致研究者盡可能嘗試以自己所讀之脈絡整理如下

希望盡量符合邏輯的一致性

Wispeacute(1986318)認為同情心是藉由想像的覺知或替代的體驗被同情的人

並參與感受因此主體與客體融合為一但同理心卻保有主體的意識他延伸自

己進入被同理者並把所感應到的感受以投射(Projective)的方式給被同理者

這裡或許會遇到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保有自我的主體意識呢借用 Max

Scheler 在《情感現象學》中提到的情緒認同(emotional identification)或許可以

23

幫助我們釐清相關的概念Scheler(195418-19)提到病人或者群眾或許不會認

為自己的感受屬於催眠師或領導者但因為雙方自我的合而為一使得病人或者群

眾漸漸喪失自我這種時候我們並不會認為病人或群眾是一個獨立的感受主

Stephen Darwall 認為同理心有三種形式第一種也是最原始的形式是情感感

染(emotional contagion)它通過模仿(mimicry)的方式例如面部的模仿從

而直接捕捉他人情緒和感受(Darwall 1998264-265)第二種形式如同 Wispeacute 所

言以投射的方式延伸自己進入同理對象的立場(standpoint)我們模擬(simulate)

自己在對方的情境從而想像對方會有什麼樣的感受這個敘述也與 Wispeacute

(1986318)認為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區分在於「我是某人」與「如果我是某人的」

非常相應同理心與同情心還有一個極大的不同就是這種投射式的同理心只會

針對被同理者此時此刻的情境做模擬而同情心能夠洞見未來而產生適切的情感

回應( Darwall1998269 )第三種也是最後一種同理心則是原初同情

(proto-sympathic)形式的同理心通過想像他人情境而去同理他會如何感受

這種形式的同理心已經非常接近同情但仍然與同情心不同的是因為同理者仍意

識到自己以 Wispeacute 的話說就是仍保有自我主體的意識但這個形式的同理心將

焦點放在他人身上而不是投射自己的情感給被同理者

Hoffman 在他的著作裡面雖然沒有區分所謂的同理心和同情心但在他的書

中也提到同理憂傷(empathic distress)和同情憂傷(sympathyic distress)的區

別Hoffman 認為人有三種原始自發且不自主的同理心形式(模擬條件反射

以及直接聯想)約莫一歲的孩童正在形成自我感時他們無法區分他人的意識

與自我的意識也因此他們因為不自主的同理心形式的影響使他們同理了他人

而感到憂傷但由於無法與自我區別所以他將他人的憂傷當作自己的憂傷(楊

韶剛萬明200279Hoffman200069)

24

但隨著孩童的成長漸漸的他除了能夠分辨自己的意識與客體也能分辨自

己的憂傷與他人的憂傷但他們並不會因為那是他人的痛苦而離開大多數的兒

童並不會轉身離開反而繼續同理他人而幫助他人(楊韶剛萬明2002101

Hoffman200087-88)Hoffman 認為這是因為他們慢慢從同理憂傷部分轉換成同

情憂傷的緣故即從對於減輕他人憂傷是為了解除自己因為同理而得的憂傷

部分的轉變為將焦點關注在他人的憂傷上而隨著他們的認知能力與語言能力的

提升他們也會發展出角色取替(role taking)形式的同理心模式(楊韶剛萬

明200279Hoffman 200069)尤其是以他人為焦點的角色取替形式這種

形式的角色取替將焦點直接指向他人並想像他的感受

同樣的對 Hoffman 來說真正具備高級同理心的人需要有遠見也就是不

是對於此時此刻的被同理者做出相應的反應而是作出在這個景況中更恰當的反

應(楊韶剛萬明2002104)Hoffman 雖然在理論上做出了區分但在現實

中他也發現同理憂傷與同情憂傷在成人時期也有可能交替出現也就是成人有

可能具有同理同情的雙重特性(楊韶剛萬明2002103Hoffman 200089)

從上述對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分析上來看Slote 認為同情心是一種能夠獨立

於感同身受而對他人的情感產生反應在〈盤中的泥巴為什麼同情心和利他主

義需要同理心〉他特別提到(201513)同情心並不使人感受與接收他人情感

而主要著重在回應他人的情感但同情心又是如何通過什麼樣的作用來認識到別

人的情感而做出回應Slote 並沒有細部的說明

若針對同理心的部分來看Slote 曾在他的文章中表示(王楷201130

Slote 200714)他認為同理心本身並不意味著化成他人並且具有同理心的人

對他人的同理還涵蓋一種對他人(願望熱情情感)的認同也就是說Slote

認同同理心本身並不會使同理者失去其意識而成為他人反而能夠尊重對方並認

可對方的情感(Slote 2010a110-111)

25

儘管同理心本身會以不完善的姿態出現兒童身上在前面 Hoffman 的文獻中

我們知道孩童一開始所具有的同理能力和成人所擁有的是不同的但同時隨著孩

童的成長與認識後孩童的開展與認識會使得孩童的同理能力愈發完善Slote

同意 Hoffman 的這個想法同時也說明了同理心對於他人情感的關切或關懷不

是一個純粹的情感傾向它仍然預設了某種程度的認知能力(Slote 201514)

但卻不總是屬於那種由理性深思熟慮而做出的選擇Slote 認為確實同理心中有

所謂的投射型(projective)同理心但這種同理心太過於強調認知以及理性層面

對於情感的覺知彷彿我們刻意的去知覺他人的情感或狀態這不是 Slote 所欲

關切的

他關注的是一種稱為關聯式同理心(associative empathy)這種同理心使我

們自發不由自主的去感受到他人所受到的苦樂他稱之為同理心的接受性

(Receptivity)(王楷譯201130)

當他們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或失望的時候這種同理心的發生也就常常由不得

他們來選擇當 Hume 說一個人的情緒能夠注入到另一個人身上或者一個

人的情緒能夠以一種類似感染的方式從一個人擴展至另一個人的時候他所

談論的正是這種更強的接受性或者自發的同理心類型

為了說明這一點Slote 舉了一個例子來闡釋他的想法(201514)當一個父

親感受到他女兒的一種對郵票收藏的熱愛一個父親如果有這種感受他至少要

對於諸如「郵票」「收集」「有關她女兒」有一些基本的認識否則就無法產生

類似的情感但促成他同理的不是這些認知上的東西其主要是來自於女兒的那

種熱情激起父親的情感而父親並未有意識的去控制自己「做出同理的動作」

同理心使這種熱情的情感滲透(osmosis)進我們之中使我們感覺到一種熱情

但這種熱情不是一個含糊的情感我們能夠辨認出這種情感的意向性對象

(intentional object)以前面的例子來看就是收集郵票也就是說關聯式同理

26

心能覺知到某種態度動機或者感受的意向性對象(Slote 201515)舉例而言

我的朋友喜愛打網球而我認識他也知道他打網球的習慣也知曉打網球這項

運動每一次他談到網球興奮不已的熱情與衝動我總是能在情感上捕捉到他的

熱情並產生同理也因此對於 Slote 而言同理心這種不由自主的情感機制是

一種非理性特徵的情感反應也因此 Slote 的情感主義和 AristotleKantMill

等強調理性在道德地位的立論者有所區隔他特別強調感受的作用(陳真

2013103)

在這裡可以發現 Slote的觀點與Wispeacute和Darwall對於同理心的觀點並不符應

Hoffman 的敘述在 Slote 的理論中雖佔有一定的位置但是在同理心與同情心的

區分上不盡相同在 Hoffman 的想法裡同情心和同理心同樣具有感同身受的特

質它們之間最主要的差別在於是將焦點關注於他人身上或是自己身上的區別

若將焦點關注在他人身上的是同情心而關注在自己身上的則是同理心但在

Slote 的觀點裡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別在「是否感同身受」這點上已有不同

Slote 雖然在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區分上與 Hoffman 不同但在同理心具有接受性

的觀點上仍是與 Hoffman 擁有相同的觀點

在這裡我們主要區分了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別但主要還是以 Slote 對於同

理心的特性做出區分對 Slote 來說同理心最大的特徵在於它具有感同身受的

特性這點與同情心這一種重視回應行動而非情感感受的特性有著決定性的差別

在適用的情感範圍上同理心並不像同情心特別指覺知到他人的痛苦或困境

我們不僅對痛苦或悲傷的人有同理的反應我們對於熱情快樂等等也同樣會產

生同理的現象

毫無疑問的同理心與同情心感受他人情感的方式非常難以區分不同的哲

學家心理學家因其理論的觀點與差異而有所不同在這裡Slote 的觀點比較

接近 Hoffman但又不完全類似其論點主要側重於描述擁有同理心感受他人方

27

式的特性Slote 認為同理心不是一種會使同理者失去主體的情感機制感受者

仍然能夠意識到自己而不會完全的在情感上成為「別人」也因此同理心機制

能夠認可並尊重對方的情感與願望Slote 雖然同意同理心需要具有某些特定的

認知能力但他不認為同理心是一種刻意用認知的方式去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

同理心是一種不由自主的感受能力這種強烈捕捉周遭態度或情感的傾向Slote

稱其為同理心的接受性通過這種接受性他人的感受滲透進我們當中Slote

稱其為「關聯式同理心」

28

第二節 M Slote所論同理心之哲學與心理學脈絡

同理心如前一節所論述是近代心理學對於德文「Einfuumlhlung」的翻譯前

面我們已經區分了同理心與其鄰近概念同情心的區分在這一節中要進一步通

過對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的理論背景出發對同理心做進一步的理解與闡釋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上主要受到三種理論的影響最主要且深刻的影響是

來自於Hume在同情心理論上的論述第二個理論根源是來自於哲學家Hutcheson

於道德感理論上的論證此外由於 Slote 引用 Batson 的觀點( Slote

2010a16200713-14)認為利他性是道德行為的本質而同理心在利他行為上佔

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擁有同理心能夠推動我們展現同理關懷除了引用 Batson

在同理-利他假設的心理學實證研究外Slote 也很看重 Hoffman 在心理實證研究

上的成果並認為 Hoffman 的研究成果給予他道德教育的靈感( Slot

2010a212010b 33-362010c139)因此本節在此也會將 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

理論一併討論

壹Hutcheson的道德感理論

在 Hutcheson 的倫理學中除了道德行為的推動是由情感所引起的我們如

何判斷道德善惡的根源也來自於我們的情感但這如何可能呢 Hutcheson認為

這是因為我們有「道德感」的緣故(Hutcheson 199558)這種道德感是由造物

主所賜藉由引導我們的行為使我們享有高尚的喜樂這種喜樂使我們即使行

為只為他人的好而沒有促進到自身的益處也同樣享受到快樂(張雪珠2003

107)

Hutcheson 的「道德感」有別於眼耳鼻舌等外在感官能夠使人知覺到對象

(某種行為或者是情感)並引起快樂或痛苦的感覺若感受到快樂則觀察者

會認定這個行為是善反之若我們感受到痛苦不安則觀察者認定其為惡當人

29

們感受到這種快樂與痛苦後人的心靈自然會激起渴望(desire)善並譴責惡的

意志活動而實際上若我們能趨善避惡則我們就會因我們的行為而感到喜樂

若我們沒有就會感到悲傷(Hutcheson 19954-5)這也是促成道德行為道德評

價的起源

要理解道德感之先或許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 Hutcheson 所謂的感官(sense)

為何對Hutcheson而言所謂的感官是一種接受不同知覺的能力(李家蓮2015

39)借助感官我們能夠接受對象本身的痛苦和快樂也能夠接受來自觀念的快

樂或痛苦這也就是說快樂和痛苦的對象可以是一個觀念如果以對象而產生

知覺者我們稱之為簡單知覺例如眼能看到紅色耳能聽到音樂我們僅需要

通過單一種感官我們就能產生簡單的知覺而以觀念為對象產生知覺的稱為內在

感官內在感官必須借助其他的感官知覺為前提比方說美感必須通過對所見藝

術品或所聽音樂提供的感官作為前提才能產生因此 Hutcheson 認為人的感官有

五種外在感官內在感官公共感道德感以及榮譽感

對於 Hutcheson 來說能夠吃到味道是因為我們的舌頭官能沒有產生問題

從而能感覺到味覺同樣的人若沒有了「道德感」人也無法區分道德的善與

惡道德感能夠幫助我們知覺(perceive)德行與惡德進而去贊成或譴責某行為

也因此擁有道德感的人能夠區分「受贊同的道德行為」與「受喜好的行為」例

如我們贊同敵人的德行但討厭他的作為這之中的差別便在於道德感的贊同

與否一個受喜好的行為不一定能得到道德感的贊同同樣的道理一個受贊同

的行為不一定受喜愛

Hutcheson 反對自利或自愛的道德原則在這裡他反對的是 Thomas Hobbes

的理論Hobbes 認為人所建立的社會與秩序是為了自我保存的衝動而成的人

是出於自利或自愛而推動其行為建立社會與規範(Hutcheson 199540-41)

30

Hutcheson 認為自利不會讓我們對他人有利的行為表示贊同正如同我們會因為

敵人的德行感到贊同即便他所做的事情對我們沒有好處

什麼樣的行動會引起我們道德感的贊同呢 Hutcheson 認為出於仁愛

(benevolence)動機的行動不管時空距離我們都會贊同出於高尚動機的行動

這是由於道德感使我們對於這種動機所給予的評價(Hutcheson 199544-45)相

反來說那些出於背叛殘忍等惡劣動機的行為會使得我們厭惡即便那些行為

並不影響我們的利益

Hutcheson 指出仁愛的行為能引發我們的贊同也有程度之別我們的道德

感對於平靜與穩定的情感比起激動的情感更加贊同對於越能普遍的行為原則

越是我們愛的對象因此最高的道德原則與最完美的德行是造就最大多數人的幸

福而最壞的則是最大多數的不幸也因此整體的幸福大於一個人的幸福公共

福利的經營比個人的利益更受到贊同這個道德原理也就是公共福利的追求優

先於個人並不是像 Hobbes 所主張的是自愛的產物也不是出自理性的判斷

而是純粹的來自於「道德感」(Hutcheson 199540-41)

Slote 認為Hutcheson 對於道德感一詞的解釋難以照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

概念上也較為含糊因為 Hutcheson 事實上並沒有解釋道德知識是如何發生的

但道德感的概念作為一種完整解釋道德認識的機制在情感主義中也發揮了很大

的影響(Slote 2010a29)Hutcheson 的理論給予 Slote 一個重要的概念Hutcheson

認為一個行為的善惡來自於道德感的贊同與反對這種贊同與反對直接來自於道

德行動者仁慈動機的多寡而非來自於其行為結果的效益也非理性所推導出的

原理原則Slote 肯定 Hutcheson 這一方面的努力並認為我們仍能通過對當代同

理心概念的理解重新審視 Hutcheson 道德感理論從而使道德情感主義的理論更

加堅實

貳Hume的同情心理論

31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深受 Hume 理論的影響他曾在他的著作中特別強調

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使用 Hume 式的研究方法而且他也在他的著作中也

期望通過對於現代研究的成果重新建構 Hume 的道德理論(2010a68)

Hume 的同情心理論反對道德理性主義抬高理性的推理與認知認為應當從

情感出發來論述道德為了要能夠說明情感在道德理論中應佔有的重要位置

Hume 以三條路徑來否定理性在道德上的影響

第一條路徑是 Hume 認為理性不具備動力推動行動理性能夠透過概念間的

抽象關係證明真理數學或者代數的定理正顯示了理性的這個功能理性也能夠

在經驗基礎上確立事物間的因果關係科學實驗的證明便是根據這個功能但這

兩種功能都不能影響我們的行為但只能指引(directed)我們的行為而不能

推動我們的行為(林火旺2009205Hume 1978413-414)數學推理(算術)

雖然可以應用在我們生活的諸多面向上但數學推理本身卻不能影響我們的行為

因為推理本身是服務於某個已存的目的Hume 認為理性所服務的正是我們的

情感(sentiment)由於人有慾望偏好受到這些情感的推動人才產生了行

舉例而言我們進入早餐店發現價目表上蘿蔔糕 35 元而蛋餅只要 30

元以數學計算的結果來看30 元是較便宜的但如果我今天想吃蘿蔔糕推

動我做決定的就不是計算的結果而是我想要吃蘿蔔糕的情感則數學推理所計

算出來的便宜就沒有特別的用處如果我缺錢花用則我或許會選擇吃蛋餅因

為數學計算的結果可以幫助我省下 5 塊錢又或者我不想要零錢寧願選擇 35

元的蘿蔔糕把錢包裡剩下的零錢盡量付出去不管選擇如何Hume 想要論證

的是(Hume 1978458)沒有情感作為推動我們的動機單就理性本身是毫無

動力的它能夠做的是給出如何滿足情感的手段既然理性本身不能引起行動

32

它自然也不能阻止我們行動或者與任何的情感爭論誰有優先權因為能夠和情

感產生衝突的也只有相反的情感而非理性

第二條路徑是理性不僅沒有推動人去行為的動力對於合理與不合理的判斷

同樣不適用於道德(Hume 1878458)由於理性具有判斷事物真假的能力而

一個概念的真或假取決於是否和概念的真實關係或是真實存在的一致舉例來說

「台北在台南的北邊」這句話呈現一個事實如果台北確實在台南的北邊則這

句話是真的因為這句話所呈現的事實與和真實情況一致反之如果台北並沒

有在台南北邊則這一句話為假因為他所呈現的事實與真實情況不一致但對

Hume 來說(Hume 1978415)情感本身就是原始的存在(original existences)

不是任何存在或命題的對應因此不會有真假之分舉例而言我們說照片中的

某甲是某乙這個宣稱是錯的因為事實上他不是某乙他與真實的存在不一致

但某甲對某乙生氣和黃金風鈴木開花了一樣它本身就是它自己的存在不是

某種東西的呈現與替代因此沒有真假的問題因為它本身就是完整的

或許有人會質疑說一個情感還是有合理或不合理的時候當某甲因為某乙

偷東西的事情發脾氣我們會說某甲生氣是不合理的因為某乙根本就沒有偷過

東西但這個說法還是有所疑慮因為當我們說一個情感是合理或不合理我們

所指的是情感所伴隨的判斷所以我們確實在判斷上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但情

感本身卻沒有這個分別(Hume 1978416)舉例而言某人覺得房間中有蜘蛛

使他感到恐懼但事實上並沒有蜘蛛我們會說他的害怕不合理但事實上不

合理的是他對於「這個房間有蜘蛛」的判斷而這個判斷也確實有真假之分但

「恐懼」本身並無涉合理與不合理

Hume反對理性對道德影響的第三條路徑是假如思想和理解本身就可以確立

是非的界線那麼我們也會認為善或惡存在事物的關係之中(Hume 1978463)

但 Hume 認為如果我們認為在關係中可以發現德行或惡行則會得到荒謬的結果

33

因為關係同樣適用在非理性與非生命的東西這使得無生命的東西也成為道德對

錯或善惡評價的對象這顯然違反了我們對於道德的理解動物會亂倫但我們

並不會認為動物這樣做和道德有什麼關係但人若是亂倫則會是道德上錯的行為

如果有人認為人是因為理性才得以與動物不相同Hume 認為這樣的說法是犯了

循環論證原因在於理性在發現邪惡之先邪惡便已經存在(Hume 1978465)

除了不存在於關係中Hum 認為道德也不是從事實構成的他以故意殺人為例

讓我們仔細的思考是否能從這個事件中找到惡行除了激情動機意願和想法

外我們找不到其他的事實只有當我們回到內心反省而產生一種反對的情感

我們才有辦法說某事物是惡(Hume 1978468-469)

從這三個路徑Hume 強調道德不是理性發現的事實而是我們從我們的

情感而來我們會對德行有愉快的感覺而對惡行有種不快感這種道德贊同與

反對促使我們能夠對於道德進行判斷(Hume 1978574)但即便如此Hume 仍

然必須要回答我們為何會對做出有利於群體及個人的行為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情

感呢 Hume 認為這是由於我們擁有同情心的緣故由於我們有同情心的關係

我們可以覺察到他人心理狀態基於同情心當我們看到他人病痛受折磨時我

們會感同身受即便沒有處於那樣的狀態我們只要想到這樣的情境我們就會

產生身歷其境的情感同情心是一種扮演他人角色承受其經驗的能力不論在

虛擬的小說電影中或真實的歷史人物故事我們都能夠產生同情(Hume

1978575-576)

在 Hume 的看法裡同情心是一種想像力(imagination)的運作它從一個

原初印象引導到一個有關他人經驗的概念再從這個概念轉換成一個痛苦或快樂

的印象同情心同時也是一種不假思索不自主產生的情感機制它不是一種刻

意運用想像力將自己放到他人處境的結果(Hume 1978585)但同情心卻有

著偏私的特性我們容易對於陌生人與熟人有所不同容易對有著與我們有相同

34

境遇的人展現同情但這種偏私可以通過反省的同情來糾正我們的這種偏私這

使得我們得以不偏頗的關懷公共議題(Hume 1978604)

即便 Slote 認同 Hume 的許多主張但他仍認為 Hume 的哲學中有待解決的

問題(2010a32)當 Hume 在考察心靈(mind)時他發現任何具有有用(useful)

以及令人愉悅(agreeable)的品質我們都會贊同並稱其為良善(Hume 1978591)

但這種對於品質特性的考察將遭到一些批判Slote 引用 Smith 的觀點認為如

果道德贊同可以建立在有用或愉悅的特性(trait)上會使得我們將沒有生命的

東西拉入道德議題之中但這種主張顯然是荒謬的(Smith 1793264)我們並

不會因為颶風對我們的農作物以及家園所造成的傷害認定颶風是邪惡

參Batson的同理利他假設

在近代的許多心理學研究中心理學家針對同理心所做的實證研究能夠提供

我們更認識同理心概念的特性這些特性有助於我們更能理解同理心與道德活動

的關聯性也因此 Slote 利用 Batson 的心理學實證來說明同理心確實在利他和

互助活動中佔有重要的角色

在 Batson 的研究中他提出了「同理心利他假說」他假定我們的利他

傾向或者對他人的關懷取決於我們同理心發展與激發的程度某人是否在一個

人處於憂傷或需要幫助的時採取利他行為中的關鍵來自於同理心Batson 通

過 Elaine 的實驗(1981301)談到如果某人擁有同理心且他發現他人的憂傷

這時他會想方設法幫助那個憂傷的他人而不是想逃離這個憂傷的事件來解除自

己因為同理而得的憂傷在這一點上心理學家 Hoffman 也有類似的研究指出

大多數的兒童在面對處於患難的他人時並不會轉身離開反而繼續同理他人並

幫助他人(楊韶剛萬明2002101Hoffman200087-88)

Slote 的理論借助 Batson 的「同理利他假設」進一步說明同理心作為

利他行動的重要因素是道德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2010a16)同理心具有意

35

向性具有以他人為導向(other-oriented)的特性(Batson 201112)這使得擁

有同理心的人會表現以他人為導向的關愛這也使得我們能夠做出利他行為或形

成道德義務的基礎Slote 認為 Batson 的貢獻在於他使得真正的同理關懷他人

也就是為他人的利益考量而不考慮了自己的目的或好處是可能的(Slote

2010a16)

肆Hoffman的同理心發展理論

Slote 的同理心概念受 Hoffman 的道德心理學理論影響很深特別是在論述

同理心如何發展以及同理心如何影響我們的關懷能力的補充上甚至在教育領

域中Slote 也肯定 Hoffman 以同理心發展的道德教育方法(Slote 2010b2010c)

因此有必要對於 Hoffman 的理論概要的介紹

Hoffman 在《同理與道德發展-關懷和正義的內涵》的著作中將其研究的焦

點放在人為何關懷他人及人如何關懷他人上他認為同理心是人去關懷他人的起

點是社會生活可能的黏合劑(Hoffman 20003)他在書中提到心理學家主要

以兩種方式來定義同理心第一種認為同理心是對他人內在狀態的認知覺察這

種內在狀態指得是他的思想感受知覺與意圖第二種認為同理心是對他人產

生同理的情感反應對 Hoffman 來說他將同理心界定為對他人所處情境的一種

情感反應也就是當同理者所產生的感受與另一個人的情境更加一致而不是跟

同理者自己的情境一致時我們就認定某人產生了同理心(Hoffman 201030)

但這種同理心又是如何而來呢 根據 Hoffman 的研究兒童在年幼時會因為

聽到他人的哭泣聲而開始哭泣在心理學的研究Hoffman(200064)引用了

Simner 的心理學實驗說明孩子的哭聲並不是因為別人哭聲很大所造成的在

他的研究中他嘗試以人工的方式產生同樣大的哭聲而嬰兒並不會因此哭泣

通過 Hoffman 與 Sagi 在 1976 年的研究他們認為在這種並不是一種毫無情感成

分的簡單聲音模仿而是含有焦慮的情感反應但這種悲傷仍然是通過一種模擬

36

或一種傳染的方式而來的情感Hoffman(200065)認為這是由於孩童在一開始

時將他人的情感與自我聯繫起來從而認為他人與自我的情感無法區分是一個

完整的實體所以對於他人的哭泣他會自動的產生憂傷

大約一歲的時候嬰兒可以漸漸察覺到自我的意識並可以將自我與他人辨

認為兩個不同的實體但由於缺乏穩定的自我感當嬰兒在感受到他人的憂傷時

雖然他覺察了他人的情感但他認為那是他自己的憂傷所以做出了自我憂傷才

會具有的反應也因此 Hoffman 認為(200069)這是一種自我中心(egocentric)

的同理但這種同理心與前一個階段的同理心已有所不同因為這種憂傷是來自

於他人的情感只是這一階段的嬰兒沒有辦法有效的區別而做出反應

大約在二到三歲時孩童開始能夠區分自我與他人的內在狀態意識到他人

有不同的思想情感與需要(Hoffman 200071)孩童在這個時候可以精確地理

解他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感受與需求並能夠有效的幫助他人在這個時期的同理

心已經具有成熟同理心的所有基本成分(Hoffman 200072)隨著年齡的增長

對於語言的認識以及對他人經驗的認識也逐步增加我們也就越能理解他人情感

的複雜性也越能同理對方的感受

在 Hoffman 的心裡實證研究中(200082)提到人們在同理對方的痛苦時

能夠從原本對在場他人的痛苦產生悲傷進而發展到能夠在想像中對他人長期或

不愉快的生活(久病情緒剝奪經濟拮据)條件做出反應即便受傷的他人不

在現場他還是能夠同理那個受傷的人Hoffman 舉了個例子來說明一個成熟

同理的人在同理對方時是如何不僅感受他當下的感受而且感受到他人長期或不

愉快的生活條件或處境一個喪失母親的小孩他還太小不能理解發生了什麼事

情只是快樂的玩著玩具對於一個觀察到這個處境的我我感受到他未來將面對

的處境與困難這促使我想要去幫助他(Hoffman 200081-82)

37

除了對於同理心發展的研究外Hoffman 也特別致力於研究如何使兒童的同

理心機制在道德教育中發揮作用通過以同理心為基礎的誘導式訓練(induction)

使孩童能夠自己產生產生聯想同理進而制止自己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Slote

也認為這種聯想同理的理論適合於道德教育的方法也使得他在其理論中特別引

用與改良有關教育方法的介紹將於第四章教育方法的介紹

伍小節

綜上所論Slote 的同理心概念主要受到哲學家 Hume 以及心理學家 Batson

Hoffman 的影響在三位學者的主張中Hume 說明利他行動之所以可能是來自

於同理心的作用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心理實驗則補充了 Hume 的觀點並強

調同理心是我們能產生關懷以及利他行動的重要因素

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也會看到這些理論分別影響 Slote 在後設倫理學以及

規範倫理學上的主張Hutcheson 強調情感的地位並認為道德判斷的主要來在

道德感所產生的贊同與反對Hume 承繼 Hutcheson 的理念通過論證將理性與

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清楚作出區分進一步將同理心的作用放進道德判斷的

討論中並認為我們對德行的快樂與痛苦是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這兩位哲學

家影響 Slote 在後設倫理學中的主張尤其在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主張上

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心理學實證研究則強調同理心與關懷行動的高度關

聯Slote 以此為基礎除了強調同理心能夠促成我們的道德行動也論證道德

生活中的道德義務與同理心機制的對應關係以此做為規範倫理學的主張

38

39

第三章 M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探究

通過前面章節的描述我們知道同理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情感機制它能讓

我們不由自主地感受他人的處境並讓我們產生利他的行為但同理心在道德理

論中具有什麼樣獨特的重要性呢在前面的幾個例子論者多關注在同理心如何

推動我們去幫助他人對於 Slote 而言同理心不僅是一種推動我們幫助他人的

情感機制同時也能回應後設層次(meta-ethics)的倫理問題

在 Slote 的想法中同理心之所以可以在後設層次上作為道德的基礎是因

為同理心使我們能夠對於他人的傾向動機態度上產生「道德贊同」與「道德

反對」(Moral approave and moral disaroval)這種道德贊同或道德反對是道德判

斷(moral judgement)的依據也就是當我們使用同理心感受到贊同與反對時

這種贊同與反對的情感也進入(enter into)我們道德判斷的結構之中使我們能

夠捕捉到什麼是道德上對錯的事情

同理心除了在後設層次上可以解釋同理心如何使我們擁有道德贊同與道德

判斷以外同理心本身也能夠提供我們行為的指引也就是規範層次(normative

ethics)的基礎對 Slote 來說同理心本身所具有的特質能夠回應我們在道德

生活中對於不同對象有不同的同理關懷也引起我們不同程度的義務與責任感

比如說與陌生人相比對於親人及朋友的困難我們會更加關注並覺得更應

該要幫助他

Slote 雖然對道德理性主義具有批判的態度但他不否認理性在道德生活中

具有其地位只是 Slote 認為情感因素才是深深影響我們驅動我們行動的關鍵

因素因此 Slote 認為他的主張反而可以替道德義務論者所倡議的道德原則找

到一個更好的解釋

40

以下總共分三節來介紹第一節我們先從後設層次開始談起探討同理心如

何與我們的道德判斷有關並在第二節討論同理心如何成為我們道德生活的指引

規範層次上的探討最後將介紹 Slote 的主張所遇到的批判觀點在這裡

會以主題的方式概述專家學者對於 Slote 的批判以及 Slote 關於這些問題的回

第一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後設層次

Slote 對於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的觀點主要是源於 Hume 的倫理學主張根

據 Hume 的觀點當有人說「我欣賞某人的正直誠實」或者「我厭惡某人的卑鄙

無恥」其所表達的是說話者對於某人行為態度的認同或反對的主觀看法這種

認識並不是來自於理性給予我們的判斷而是回到我們情感做出的贊同與反對

(Hume 1878486-489 Slote 2010a30)

Slote 承接了 Hume 的傳統並改良他的看法提出四個重要的論點第一

同理心是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在這裡 Slote 為方便解說區分了「一階同理

心」(first order empathy)及「二階同理心」(second order empathy)並認為我們

道德贊同或反對的依據來自於二階同理心第二道德贊同與反對在道德判斷之

先且道德贊同與反對進入(enter into)我們的道德判斷與理解之中他稱其為

道德判斷的「同理-理解假說」(empathy-understanding hypothesis)(Slote 2010a52)

第三通過同理心的反應所形成的觀念可以固定我們道德語詞所指涉的對象在

這裡 Slote 引入語言哲學家 Kripke 對於「語意固定指涉理論」(reference-fixing

theory) Slote 將其理論改造為半 Kripke 固定指涉取徑( semi Kripke

reference-fixing approach)來回應道德情感主義會遇到的先驗問題(Slote 2010a

71)

壹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

41

Hume 以及 Hutcheson 都把自己的道德贊同與反對建立在情感的苦樂上這

一點遭到 Slote 的反對他認為有比起痛苦快樂更適合捕捉道德贊同的情感(Slote

2010a33)他考察了我們日常生活發現當我們在看到某位行動者因同理心而

做出的道德關懷時當我們看到某甲具有發展完善的同理心對別人總是展現他

的體貼與將心比心有一天某甲在路上遇到了迷路的外國人他同理對方的感受

並主動的上前幫助帶他們前往想要去的地方一旁的行人看到這樣的情景會自

然而然的感受到一種溫暖(warmth)的感覺這種溫暖的情感使我們打從心裡認

同他的行為但這一種感覺是從何而來呢

深入探究Slote 認為這是因為當我們同理了行動者的同理關懷後產生了一

種情感在這裡我們能夠將行動者的「同理關懷」本身視為一個情感狀態(客體)

進而對行動者的同理心行為產生同理(empathy with empathy)這種反映的感受

(reflective feeling)正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這樣的觀點也並非新潮在 Hume

的文章中也曾描述到同理心的這種特質(Hume 1978604)

當友誼在極為顯著的例子中出現我的內心就會捕捉到同樣 的情感並且

因為呈現在我面前的那些溫暖情緒而感受到溫暖

Slote 認為這就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也就是當我們同理他人的同理關懷

時內心所產生的溫暖感受道德反對同樣也是通過同理心捕捉到我們看到一個

人在行為表現上缺乏同理心我們就會感受到一種寒冷(chill)的感受而這種

感受是我們道德反對的來源(Slote 2010a35-36)譬如有某乙對於前來問路

的外國人不但沒有指引反而大聲叫囂辱罵外國人要他們滾出台灣這樣的行

為不僅使外國人感到心寒這樣的舉動也讓聽到或看到的行人感到心寒這種寒

冷的感覺使我們反對這樣的行為

這種打從心底認同與反對的情感也反應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語言的使用以

上面的例子來說我們會說某乙冷酷無情(cold-heartedness or cool)來表達某乙

42

對於外國人的態度和行為(Slote 2010a37)同時我們也會用溫情溫暖或體貼

(tenderness)來形容某甲對於外國人的態度

為了使我們能夠更清楚的理解Slote 將同理心區分為「一階同理心」

(first order empathy)以及「二階同理心」(second order empathy)並進

一步說明道德贊同是根據我們對於「關懷他人的同理心」而來一階的同理心是

關懷別人處境所產生的同理感受二階同理心則是觀察者對於行動者的同理關懷

所引起的同理感受這種感受激起我們認同或反對行動者從前面的例子中我們

可以知道甲對於迷路外國人的關懷是一階同理心而外國人或路過的行人所感

受到的溫暖感受則是二階同理心從上述的說明我們不難發現二階同理心的特

點是它的第三人稱( third-personal )相較於一階同理心通過第一人稱

(first-personal)所產生的同理關懷它更像是法官使我們能夠對於行動者的

選擇以及行為做出道德贊同與反對(Slote 2010a36)

這樣說來一階同理心和二階同理心是兩種不同的同理心嗎Slote 強調

一階同理心和二階同理心在意識或者是主觀感受上並沒有辦法區別開來同樣都

是內在的心理狀態且都被體驗為一種溫暖與冷酷的感受它們之間的區別只是

因為不同的因果來源(causal source)二階同理心的因果來源涵蓋了一階同理心

以前面的例子來看某甲在他幫助該外國人的同時也能夠擁有二階同理心只是

一階同理心在那之前先產生(Slote 2010a39)

Slote 進一步認為(2010a36)缺乏同理心的人不僅無法在行為上關懷他人

也無法真誠的表達出道德贊同或道德反對他們或許能夠以語言來表達道德認同

與反對但卻不能理解它本身的意義前面的例子中某乙缺乏同理心的狀態不

僅不能讓他對別人展現出關懷也使他無法對他人的行為產生道德認同或道德反

對從而使他缺乏對於其他人的冷酷之心做出道德反對或贊同但這樣說來似乎

有些弔詭為什麼缺乏同理心的人會喪失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的能力呢

43

Slote 認為(Slote 2010a40)道德贊同與反對之所以是相反的並不只是因

為它們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情感反應(溫暖與寒冷)也涉及到它們之間一致與不

一致的關係一個能在道德上贊同與反對的某甲也具有發育成熟的同理心能力

他能夠通過同理心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與溫情當某甲贊同某人的行為時意

味著「他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與「他實際上感受到他人的溫暖」是一致的

反之某甲反對某乙對於外國人的行動意味著某乙冷酷無情的行動動機與「他

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是不一致的這種一致與不一致的關係不是 Hume 或

是 Hutcheson 所言是一般情感上愉悅或痛苦或者說同時對無生命的事物也具有

同樣的解釋能力原因是我們不能從無生命的事物中感受到如同行動者所展現的

溫暖或寒冷因此我們不能對無生命的事物進行道德贊同與反對也是合理的

貳道德判斷

如此一來Slote 便將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直接建立在同理心之上而且他

認為我們的道德贊同與反對先於道德判斷某人體貼熱心的行為使我們有溫暖

的同理心感受這讓我們對於某行為有了正面的態度(positive attitude)並激勵

我們去做這樣的行動反之某人的麻木不仁使我們心寒我們便對此行為有負

面的態度並拒絕這樣做這樣的說法無須預設道德判斷原因是道德上所謂對

或好的判斷就是我們「贊同且正面的」情感或態度相對來說那些道德上錯

的行為也就是我們「反對與負面」的情感或態度因此 Slote 認為道德判斷反

而是基於我們的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Slote 2010a46-47)

但是我們如果只是將道德判斷建立在道德態度上還不算是完全回答道德判

斷所具有的一種語言特性道德判斷是對於某種意義的道德斷言(predicates)

(Slote 2010a48)以 Hume 在前面所提的例子來說如果我們無法在「殺人事件」

中找到惡行而必須回到我的內心發現一個不贊同的情感我們才能對這個事件

作出道德判斷因此道德判斷指涉的是我們內心的某種情感也就是說我們判斷

44

所指涉的不是外在事件而是我們內在的感受但這種情感是什麼呢對於理想

觀察者理論來說「X 是對的」意思是「一位公正仁慈頭腦冷靜的理想觀察

者都會對X產生一種贊同的感受」對情緒論者(emotivist)來說「X 是對的」

意思是「X 萬歲」這些論者將原始的情感現象道德判斷之間的指涉關係以

此來解釋我們道德判斷時的語意因此 Slote 雖然確立了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來

自於我們同理心所產生的溫暖與寒冷感受但他仍然必須在更清楚的說明「X

是對的」與「道德贊同與反對」之間的關係

在前面我們雖然提到 Slote 主張道德贊同先於道德判斷但他不同意情緒論

者認為道德不具有實在性(factuality)即「所謂的道德判斷即是一種情緒的表達

(expression of emotions)不具有真假值」也就是說「殘忍是錯的行為」這個命

題只是表示我討厭殘忍行為的表達而已(Slote 2010a71)Slote 認為一個道德判

斷應該具有事實陳述的特性也就是如同道德理性主義者所假定的一個道德宣

言應該是具有真或客觀的(objective)的特性(Slote 2010a50)為了要回應這個

道德所具有的實在特性他提出了「同理-理解假說」(empathy-understanding

hypothesis)

根據Slote的「同理-理解假說」同理心不僅是道德行為和道德贊同的源頭

他也會隨著道德贊同進入我們的判斷與理解但這是什麼意思呢 Slote 認為

諸如對錯善惡等道德語言是通過我們同理行動者所產生的贊同與反對被

固定下來(Slote 2010a52-53)也就是說當我們稱一行為態度是「對的」而

且我們擁有同理行動者所產生的溫暖情感則我們就把這個道德語言的指稱固定

下來就心理狀態而言說一個人理解一個道德語詞(善或者惡)指的是一個

人通過同理心從而得到引起道德贊同的情感(溫暖或者寒冷)如果一個人沒

有通過同理心所引起的道德贊同以固定道德語言的指涉則他不算真正理解道德

但如果這麼說來何以同理心機制對於我們的道德認識這麼重要呢為了更進一

步的說明這個論點他引介了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來處理這個問題

45

參半 Kripke式固定指涉方法

Slote 認為他的道德理論可以通過對於固定指涉理論的改良使得道德語

詞獲得一個先驗的基礎但這究竟是什麼意思這時我們不得不稍微談談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theory of rigid designator)在他的《命名與必然性》

(Naming and Necessity)中Kripke 試圖反對 F L G FregeB A W Russell 等

人將專有名詞視為描述詞的理論他不僅提出了「日常語言中的專有名詞是嚴格

指稱詞」11這個觀點也同時發展出一個新的描述理論在他的描述理論中我

們是通過「固定指涉」(reference-fixing)命名者與觀察者共同知覺到了「某 N」

命名者通過稱呼其為 ldquoNrdquo 使觀察者聽到這個稱呼後獲得使用 ldquoNrdquo去指涉

「某 N」的能力這使得名詞 ldquoNrdquo與「某 N」之間的指涉關係被奠定(ground)

下來(王文方201768Kripke 198096)

Kripke 以顏色的語言作為例子來說明固定指涉要能認識到「紅色」並正

確的使用「紅色」這一客觀語詞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紅色的經驗」(the experience

of red)幫助我們固定紅色一詞的指涉所以以下這個判斷是先驗的真理「客觀

的紅色就是引起造成我們紅色視覺經驗的東西」這樣說來下面的這個判斷

也很合理如果某人是色盲則他無法充分理解什麼是紅色因為他沒有「紅色

的視覺經驗」去固定紅色一詞(Kripke 1980130 Slote 2010a57-58)

同樣的道理Slote 認為在道德上對或錯的性質可以通過 Kripke 的理論來

類比「某 N」帶入我們同理心的溫暖或冷酷的感受而 ldquoNrdquo帶入道德判斷中

的對與錯則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語句以下的這個判斷是先驗的真理「道

德上對的行為就是引起造成我們擁有溫暖感受經驗的東西」下面這個判斷

11

Kripke 認為日常語言中的專有名詞指涉的是嚴格指稱詞比方說 「2017 年的台灣總統是

蔡英文」為例按照專有名詞是描述詞的想法則 2017 年的台灣總統所指涉的是蔡英文而且

在所有可能世界中(也就是不管蔡英文是否存在於該世界)「2017 年台灣總統」這項描述都一

定會指向蔡英文但事實上很有可能當年當選的總統是宋楚瑜也有可能是朱立倫也就是說

「2017 年台灣總統」這個描述詞並不必然指涉的是「蔡英文」也因此「蔡英文」是一個嚴格指

稱詞(Kripke 1980 56)

46

也同樣的合理當一個人無法同理感受到溫暖或寒冷時他沒有辦法充分理解什

麼是道德上善或道德上惡的事情因為他沒有「同理心所產生的溫暖寒冷經驗」

幫助他固定道德語詞(Slote 2010a59)

通過這個方式我們雖然確立了同理心在道德判斷中的運作但如果我們接

受前面的主張則我們會發現「仁慈的行為是道德善的行為」以及「殘忍的行

為是道德上錯的行為」這些道德判斷如果完全按照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來理

解表示我們需要通過主觀經驗-同理心作用而有的溫暖寒冷感受-我們才能

確定道德判斷的真假但這種以經驗做為道德判斷真假的看法有一個嚴重的問題

(Slote 2010a49)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可能一生都沒有碰過忠實的朋友但我

們仍然可以認為每一段友誼都應當要有純粹的忠誠(Kant 198735)我們不需要

經歷到一件殘忍的事情才能確立殘忍是不是道德上錯誤的行為因為我們不需

要通過歸納的經驗來確立「殘忍行為是錯誤的」這樣看來道德判斷在我們

的道德生活中似乎具有一種先於經驗(a priori)的特性

為了彌補這個可能的缺陷Slote 給出了三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Slote 2010a

60-62)

首先我們需要解釋先於經驗的判斷究竟代表什麼意思所謂的先驗指的是

相關的概念已經隱含在命題之中舉例而言「黃花是黃色的花」這句話是一個

先驗的判斷在這一個語句之中的「黃花」雖然是一個需要經驗才能確立的對象

(我要知道一個物體既是花而且是黃色的)但除了這個經驗外我們不需要再有

其他的經驗也就是說Slote 認為先驗這個詞是相對於已經把握到的概念說

這個判斷是先驗的指的是我們在經驗上已經擁有關於黃花的概念所以在這個

語句之中我們就不需要再訴諸經驗了對於一個完全掌握同理心能力並且能夠

通過同理心感受到同理關懷者所展現出來的溫暖對於「仁慈行為是道德上對

47

的」這一判斷他只要經驗到仁慈行為是能夠促成感受溫暖的感受他就不需要

再額外訴諸關於溫暖的感覺經驗來進一步確認這個語句是真還是假

其二Slote 改造了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提出一「半 Kripke 式固定指涉

方法」與純粹的 Kripke 理論不同Slote 的方法「加厚」(thicken)固定指涉的基

礎(Slote 2010a60)Slote 認為會有前面關於先驗的問題主要是因為 Kripke 的

理論是單純的以主觀感受來固定語言的指涉以前面的例子來說紅色的指涉之

所以被固定下來是因為這個顏色造成我們的視覺感官同樣如果我們把溫暖與

冷酷等單純的情感經驗作為指涉「對」與「錯」時就會出現「一個主觀經驗

各自表述」的問題而這個主張正是 Slote 在前面所否定的所以 Slote 認為

我們之所以能夠固定道德判斷的指涉不是因為我們單純地感覺到「溫暖」與「寒

冷」這兩個主觀經驗而是「通過同理心機制產生溫暖寒冷的感受」的同理心

機制經驗「直接對他人感受」以及「反映(reflect)行動者同理關懷的感受」

這兩種經驗同時涵蓋在我們的同理心的作用中而我們通過同理感受的一致與不

一致來進行道德判斷

但同理心不是一種由後天學習才會有的能力嗎Slote 堅稱同理心早已經

是我們天生具有的能力這種先天的能力使我們對於他人的痛苦具有先天的反應

我們會不自主地對於他人的痛苦產生同理關懷因此我們對於將掉於水井的小朋

友便觸目心驚前去幫助我們的一階同理心先天的直覺與立即性使我們有能力

對自己應該作些什麼有了基礎的認識這也提供我們或多或少擁有同理感受「溫

暖」與「寒冷」的能力對於不立刻拯救困在礦井的礦工而想著要把錢省下來

以便幫助未來礦工不受到危險的行為我們會感到一陣心寒12這也說明了具

有先天的同理心多少已經提供我們具備對於道德贊同與反對的能力(Slote

12

在本章第二節研究者會介紹同理心所具有的四種同理心的立即性(immediacy)以說明我們

先天的同理心本身如何回應我們道德的直覺以及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48

2010a62 200722)也因此某種被理解為因果機制的同理心事實上已經是一種

先驗的能力並能夠幫助我們固定對於道德判斷的指涉

如此Slote 就確立了我們的道德語言與我們的指涉之間存在著一種必然的

關係即「一個道德判斷上為好或善的行為若且唯若(if and only if)它們展

現溫暖或反映行動者的溫暖」以及「一個先驗且在道德上指涉為善或好意義的語

詞與一個行動者通過同理心機制感受到的溫暖經驗有關」(Slote 2010a63)

肆小節

通過前面的論證Slote 便回應了道德「感受-道德贊同反對-道德判斷

宣稱」這一鏈結中同理心的作用同理心不僅是作為一種感受通過同理心機

制我們感受到某個對象的溫暖與寒冷從這種感受中我們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態度

而這種溫暖與寒冷所產生的態度能夠幫助我們固定住道德判斷的指涉構成我們

做出「幫助他人的行為是對的」和「虐待他人是錯的」的道德判斷同時 Slote

肯定我們道德判斷是取決於我們同理心機制所產生的感受如果一個人不具備同

理的能力以產生相關情感則他無法真正理解道德上的對與錯

49

第二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規範層次

在規範倫理學上與道德理性主義者的出發點不同以 Kant 為例他相信道

德的基礎在理性的法則正如同 Kant 自己曾說過的法則是以理性存有者的身

分頒布給自己的也是我們互相肯定對方的理性本性時規範我們行為的法則

(Kant 19875556)Slote 則承襲 Hume 的論點(Slote 2010a74)認為單純的

原則與判斷並不足以創造我們行動的道德動機也就是一個行為的好壞判斷本身

並不能成為我們行動的內在動機(inherently motivating)通過對同理心的實證研

究考察Slote 認為(200714-15)同理心能夠幫助我們去關懷他人作出利他行

動的主要因素是推動我們作出關懷行動的重要推力

我們的同理心除了能幫助我們真正認識道德判斷的意義和提供我們行為的

動機外也與我們的道德義務有一致性的關係因此我們通過同理心就能清楚認

識到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以 Slote 自己的話來說「同理心和對他人的同理關懷實

際上就能給我們提供一種看上去合理的道德評價標準」(Slote 2010a21)也因

此道德情感主義的道德規範可以這樣宣稱一個行為是道德的或為道德義務所

要求的若且唯若一個行為反應或顯示了行動者或對他人的成熟同理關懷(王

楷譯201121)

本節將從三個部分論證 Slote 的這個觀點首先我們需要針對同理心所具有

的特性著手Slote 認為同理心具有三種立即性使得我們對不同的時間

(temporal)感知(perceptual)以及因果(causal)有不同程度的義務感且這

三種立即性也顯示出我們同理心所具有的性質在這一部分我們也將處理動

機與道德行為之間的關聯性第二Slote 認為同理心所產生的關懷行動(以下

簡稱同理關懷)比起義務論者更能反映我們的道德義務他分別以「幫助他人

(helping others)」「傷害或殺人(harming and killing)」「承諾與誠實(promise

and trufulness)」的義務作探討本節亦將這些義務給予道德情感主義的解釋

50

第三Slote 認為不僅僅是這幾項原則可以得到同理心的解釋尊重(respect)

以及自主(autonomy)這兩個被認為是 Kant 理論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也能夠

在他的道德情感主義裡面得到解答在這一個環節我們也會說明 Slote 的解釋

壹同理心的立即性

Batson 的實驗研究也證實了具有同理心的人不管其逃離條件困難的程度

多容易都願意留下來幫助在處境中遇害的人(Batson et al 1981)但我們在面

對不同的處境或不同的個體時我們卻不一定都產生相同程度的同理心見孺子

將入於井會激起我們很強烈的同理心並馬上趕去救人但和針對在非洲挨餓的孩

童所激起的同理心相比其強烈程度就顯得不如前者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我

們會對近距離(不管是時間上的還是空間上的)的威脅或痛苦產生較多的同理

另外我們更容易同理和我們親密相處或有較多共通點的人在這裡 Slote 分析

了四種同理心所具有的立即性並說明那些引起我們強烈同理心的人會使我們有

更多的義務感去幫助他

一時間的立即性

Slote 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為什麼我們對於現存的困境比起未來的危機來

得更能激起同理心也更合乎我們的義務感如果我們知道一群礦工被困於地下

的礦井之中我們的同理心會讓我們想要立刻幫助他們能夠把他們從礦井之中

救出來而不是把拯救他們的經費省下來後安裝用於礦井的安全裝置來救助未

來可能會產生的危機礦工(Slote 2010a22)同樣的例子發生在 1987 年 10 月的

德克薩斯州一位年僅 18 個月的小女孩 Jessica McClure 不慎掉入她阿姨家後院

的一口井在事件發生後德克薩斯州在地的消防隊和警隊接到電話後立刻進行

救援行動經過 58 小時的搶救終於將小女孩從井裡救出來(Kennedy 1987)

同樣的我們並不會棄小女孩於井中不顧而將投注在救援活動上人力與時間花

在預防這件事情上

51

這種看法與我們普遍對於道德的想法是相同的我們有首要的義務去拯救被

困在礦井的礦工或是困在井底的小女孩而不是選擇把拯救他們所需要的資源節

省起來投資在未來的安全裝置上如果有人選擇這麼做也會令我們對於這種罔

顧人命的人感到「心寒」

二感知的立即性

Peter Singer 曾在他的著述中特別舉了一個例子說明我們對於遠在他鄉的

人同樣有救助的義務可是當一個小孩在我們面前快要掉到水井時我們都會直

接採取行動幫助那個小孩但同樣是救助小孩我們卻不會捐錢給樂施會(Oxfam)

幫助那些三餐不繼的孩童對 Singer 而言距離與道德義務之間是沒有關係的

不捐錢給樂施會幫助那些即將餓死的孩童和任由一個小孩掉到井裡是一樣的

因為我們在這兩件事情上有相同的義務然而 Slote 認為(王楷譯201132Slote

2010a22)這是因為我們對於直接感知(perceptive)到的事物有更強烈的同理心這

種主張跟我們的道德直覺也十分的相近同樣的 Hoffman 也曾以一個大學生的例

子來說明我們對於直接感知到的事物有強烈的義務(Hoffman 200048)

我剛剛下了公車就看到一個人滑倒頭直接撞到台階上我感到震驚一個

念頭閃過我的腦中我也滑倒在人行道上並且摔破我的頭骨我不知道我

還能怎麼辦我想也沒想就衝去前面幫忙他這多少會讓他好受一些我記

得人們喊著去打 119我一定是花了兩個多小時才確信一切都好

對於那些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痛苦與悲傷使我們的同理心產生較強烈的反應

也使我們更偏向去關懷或幫助那些眼前正在經歷傷痛的人

三因果的立即性

對於那些由我們直接造成的傷害比起我們在旁邊所看到的傷害行為所產生

的同理心更強烈對於任由他人受到傷害我們心理傾向認為直接造成他人傷害

52

是道德上更為錯誤的事情而對於主動傷害他人的行為會在情感上的退縮

(flinch)並且厭惡主動去做這些行為(Slote 2007442010a23)按照前面所

言我們會對他人的悲痛與哀傷產生同理心的關懷如果我們感受到自己是造成

他人悲傷與哀傷的原因則我們會因為對他人的傷害產生同理而有心寒的感受

進而在情感上退縮這種退縮正反映我們對於主動傷害他人比起任由事件發生

更應當受到譴責

四關係的立即性

按照 Slote 的看法(Slote 200727-28)他認為家人的關係與朋友或伴侶的

關係是不同的即使我們與朋友伴侶的關係再怎麼親密與家人的感覺仍然是

不同原因在於我們認為自己與家庭有相同的根(roots)這種相同的根源引起

我們的團結的感受舉例而言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不同於其他的關係父母與

孩童之間有天生的血緣關係並通過日常生活的交流來往共同分享某種價值觀

家族史等家庭的緊密聯繫塑造了個人的身分認同感(sense of identity)這種身

分認同感讓我們更容易辨認出自己的家人我們也更容易對於家庭的成員有更強

烈的責任感但我們的人際關係並不是只有家庭我們也會有親近的好友與工作

夥伴甚至也有共同嗜好的社群我們通過分享彼此的方式與他們熟識進而對

他們有親近之感也因為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密切關聯我們在關係上也就有親疏

遠近之別這也使得我們對那些與我們關係良好的人所產生的同理心不同於陌生

這四種立即性所產生不同強度的同理心正解釋了我們不同的道德直覺以及

道德義務Slote 認為這些同理心所擁有的反應其實就能夠解釋我們道德的判斷

與原則以此我們就能做出道德行動

53

但我們這種自然或先天的情感和感受真的就能夠直接的指引我們做出道德

行為嗎我們以同理心這樣的自然動機作為我們行為道德的來源是否總是能夠

引導我們去做對的行為或避免做出錯的行為呢

這裡顯然有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層面同理心是否有那麼穩定與可靠

總是引領我們去做應該要做的事情呢心理學的實證研究顯示(Figley

2002143)擁有同理心的人會有疲乏(fatigue)的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悲憫疲

勞(compassion fatigue)這個現象在護理人員裡面經常發現舉例來說一個

久病在床的母親兒子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照顧母親長久下來使他沒

辦法對她的母親產生強烈的同理關懷甚至對母親當下的痛苦產生不耐煩或是麻

木這樣看來同理心似乎並不夠穩固不能夠總是指引我們的道德行為面對

這樣的情況我們或許應該主張規則和原理來指引兒子做出對的事「你不應

該對你母親的痛苦這麼不耐煩」「兒子有責任照顧自己的母親」我們會這麼勸誡

兒子因為應該做的事情跟現在的感受疲乏沒有關係

第二個層面有些行為即便行動者是具有同理關懷動機的人我們仍然會

認為這是不對或者錯誤的行動舉例而言一個倒車的人粗心大意沒有遵守交通

規則在倒車的時候並沒有看後視鏡或者注意後方撞到了三歲小孩導致死亡

即便他沒有意圖要撞死一個小孩即便他是一個具有同理心的人這種應注意而

未注意的行動我們一般來說都會認為是錯的但這件事情的錯誤與有沒有同理心

似乎沒有關係一個人若是足夠重視「倒車應該注意後方」的原則則他就不會

犯下這樣的錯誤這樣看來粗心大意的錯誤跟沒有同理心所犯下的錯誤並不相

同因此即便有同理心也仍然會做出錯誤的行動

Slote 分別針對這兩個問題提出了解答針對悲憫疲勞的問題Slote 分成兩

方面來回應這個問題

54

第一Slote 認為這樣的情形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性是兒子從來沒有這

樣的經驗第二種可能性是兒子曾經有過悲憫疲勞的經驗在第一種情形中第

一次經驗到疲乏的兒子可以有「初犯免責」的機會它可以暫時讓自己脫離這種

情境進而能夠使自己不再疲乏例如休假看電影尋求專業諮商的幫助等

等因為對於一個初次經驗到的人來說他並沒有預料到自己會產生悲憫疲勞

也因此這不能算是道德上的錯誤(Slote 2010a100)但如果是第二種可能一

個曾經經歷過悲憫疲勞的人如果沒有進一步去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而是讓自

己繼續無感麻木對於他人痛苦毫無反應甚至表現得冷酷無情時我們可以說

他在道德上是錯的(Slote 2010a101)

第二對於同理心的批判認為規則或義務比起同理心更能夠說服兒子去

幫助他久病的母親Slote 認為(2010a86)這樣的道德勸說之所以能夠說服兒

子照顧母親的必要條件還是在於同理心原因在於這個例子中兒子悲憫疲乏不

會只因為道德原則或命令而被說服從而使他對母親的態度有所改變兒子可能

因為他人的道德命令繼續侍奉年老的母親但仍舊做著毫無同理關懷的行為這

對 Slote 而言仍然不是一個有道德的表現Slote 認為他人的勸說與判斷之所以

可以成功說服我們去作出有道德的行為並不是因為原則本身的緣故而在於我

們能夠使用同理心的能力

Charles Stevenson 曾提到道德語詞具有「磁性」(magnetism)他認為當一個

人認為 X 是好的那個人會照著這個事實(ipso facto)而更傾向去做利於 X 的事情

(Steavenson 193716)此外當一個人說 X 是好的時那個人能引發別人對於

X 贊同或不贊同的態度並能夠影響對方對於 X 的態度刺激他人的情感

(Steavenson 193719-20)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說「殺人是錯的」而「幫

助陷入困難的人是對的」不僅表達我對事物的贊同與反對當我們在建議

(suggest)別人應該幫助困難者或不應該殺人時通常也在激起別人對於「殺人與

助人」所具有的情感從而對這些行為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態度Slote 贊同上述

55

Stevenson 對於道德判斷具有磁性的假定但他進一步認為(Slote 2010a90)

這樣的情感吸引主要是來自於同理心的作用由於同理心所具有的接受性使我

們在聆聽對方的道德判斷或道德理由時會不由自主地接收他人在表達道德命令

及原則的態度或情感而通過二階同理心的作用感受到心寒這使得他人的道德

勸說得以有效的阻止我們去做錯的事情而去做對的事情通過上面的敘述Slote

認為道德命令者或者道德勸說者首先會展現出一種感受或態度而被我們的同理

心所捕捉接著引出我們二階同理心的寒冷與溫暖使得聽從道德命令者實行道

德命令也因此道德原則與命令的作用還是次要的同理心的作用仍然在主要

的地位因為道德原則之所以能夠有效的勸戒他人單單只靠原則和命令是不足

以推動我們的行為還仍仰賴同理心機制接收他人的情感與態度

對於粗心大意的行為一般來說會認為與同理心毫無關係但 Slote 卻認為

(2010a103)過失致死這件事情實際上是缺乏了對他人充分同理關懷所產生

的結果一個孩童相較於成人而言其對於周遭環境的注意力明顯較成人來得差

對於一個具有同理心且關心他人的人來說他會在孩童會出沒的地方謹慎開車

避免造成傷害也因此粗心大意不只是一種對於傷害原則不夠重視的問題而且

還有對於他人是否具有同理關懷的問題就 Slote 而言這樣的行為仍然是錯的

除了粗心駕駛以外Slote 也舉了粗心在大熱天將孩子留在車上而導致小孩悶死

的家長(Slote 2010a104)這個看似也與同理心無關而端看他人對於規則是

否重視的行為在 Slote 看來也是未有同理心的行為對於一個關愛自己孩子

的家長不會圖一時的方便而將小孩在大熱天時留在車子上如果他能夠同理

孩子在高溫又密閉的車子中所產生的痛苦感他就不應該將自己的孩子留在密閉

的車內而產生如此可怕的事情

Slote 認為上述的四種立即性能夠回應我們情感層面上為什麼道德義務在

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區別原因在於同理心所具有的立即性但這些立即性又如何

56

回應我們的道德原則呢以下我們根據同理心的三個直接性來回應道德義務論

的看法

貳同理心與義務論

Slote 雖然批判道德理性主義者尤其是 Kant 的道德哲學理論但這不代表

他完全否認 Kant 的道德義務論也不認為他所提倡的道德情感主義在立場上與

Kant 的主張水火不容Slote 認為他的道德理論本身可以回應義務論倫理學的種

種義務並給予其更好的解釋或者理論上的輔助為此他分別針對義務論中對

於「幫助他人」「傷害或殺人」「承諾與誠實」的義務這些義務在 Slote 的論證

中不必然是一種通過理性考量而產生的原則或規則而是一種源自情感而生的義

一助人的義務

從同理心所具有的時間立即性感知立即性以及關係的立即性來看我們通

過直接的感知時間的相近以及關係的親密程度所引起的強烈同理心激起我們

強烈的情感使我們去幫助他人

如果我們幫助他人的來源是同理心而同理心的特性(立即性以及親疏遠近

的關係)會使得我們對不同的人或群體有不同程度的同理心作用但那些不屬於

立即感知的不是家庭關係不是朋友伴侶關係的人群難道我們不應該去幫

助他們嗎我們的同理心只能對這些群體產生作用不代表它是一種有限制的情

感機制嗎Slote(200729)在此援引 Hoffman 的心理學研究認為我們的同理

心能夠通過誘發的方式來拓展我們同理的對象而使我們同理他人的能力擴而廣

之在本研究第四章中關於同理心的發展與培養會有更進一步的說明與解釋

但如果同理心機制是一種擴而廣之的能力而 Slote 又認為同理心的反應體

現我們的義務是否會面臨到以下的困難如果對於陌生人的同理心是一種有

57

待發展與教育的能力而多數人的同理心尚未發展完成他們是否可以主張由

於我們的同理心還尚未成熟根據同理心的強烈程度影響我們的義務程度所以

我們目前沒有義務對一個陌生人展現我應該有的幫助

Slote 認為(200732)這個問題涉及了「應該蘊含能夠」的原則(以下簡稱

OIT 原則)這個原則主張應該與我們的能力是相關的如果一個行動是我們的

義務則這個行動是我們能夠完成的相反的如果我們不能夠完成則我們沒

有這個義務去行動

Slote 認為這項原則事實上有兩種意義讓我們再回到前面 Singer 的例子

之中Singer 雖然主張每個人都有義務拯救陌生人但這項義務並不是每個人都

能達到的原因在於這項義務本身需要能力的培養要能夠幫助他人在 Singer

的例子中我們至少要有一份工作這包含我們需要有能夠賺錢的能力這項能

力就不是小孩子就能夠擁有的需要仰賴後天的能力培養才有辦法達成在消防

員或礦坑的例子當中要拯救落在水井裡的小孩或者困在礦坑裡的礦工也需要專

業訓練但 Slote 認為即便擁有這些能力我們也不見得會幫助他人這也是 Slote

一再強調為什麼我們需要關注我們的道德動機同理心的重要性Slote 稱上

述為廣義的 OIT 原則在這個意義下考量的是合理狀態中道德原則與人們能力

的一致與之相對的是狹義的 OIT 原則在這個意義下的 OIT 原則只要求道德

行動者有避免做壞事的能力對 Slote 而言在這個意義下我們的義務就是不

能缺乏對於他人的同理關懷換句話說我們應該避免的是完全缺乏對於他人的

同理關懷

我們假設有一位小明對於他人的痛苦有較少的同理關懷(也就是低度發展

的同理心)他或許沒有辦法像一些擁有成熟同理心的人為了痛苦的他人奉獻自

己解除他人的痛苦以 Singer 的例子來說或許有人會將自己大部分的薪水捐

獻出來但小明仍然應該對於痛苦的他人展現自己的同理關懷當他與痛苦的他

58

者相遇時他應該要展現他對痛苦他者的同理關懷在這個意義下對於任何人

不應缺乏展現他的同理心(即便是最低程度的同理心)是我們道德上的義務

二不傷害或殺人的義務

延續因果的立即性Slote 認為我們對於直接造成他人的傷害所產生的同理

反應要比任由傷害或死亡的事情發生來得強烈直接的傷害對方或甚至殺死對方

會使我們在情感上產生退縮這在同理心的作用下是極為明顯的一種是因為自

己主動行為所造成的後果而另一種則是我們被動所產生的結果我們的同理心

對於那些主動的傷害或促成他人痛苦的行動感受到畏縮Slote 認為(200744)

這解釋義務論的想法為什麼「殺人」比起「袖手旁觀」來得更糟

Slote 認為(200742-43)他的主張將比起義務論更具有彈性例如在殺一個

無辜人以拯救五個人的道德困境中13其中一種反對的理由是我們不應將無辜的

人只當作一種讓更多人活下去的手段但如果情況不是殺一救五而是殺一救千

或者殺一救萬呢如果這是唯一能夠拯救更多生命的方法呢當我們考量這些

時我們是否仍不願意殺一個無辜的人而拯救更多的生命呢Slote 認為(200744)

我們確實會在「殺害他人」以及「放任更多生命死亡」之間搖擺不定就像天秤

的兩端但強烈的同理心作用會讓我們有更強烈的義務去選擇使我們去作出決

(三)承諾與誠實的義務

13

Slote 在這裡主要引用的是 Philippa Foot 批判效益主義的著名思想實驗(1967 8)

你待在一輛失控的列車上而你發現眼前有兩條鐵軌一條鐵軌上有五個正在軌道上工作的

工人而另一條鐵軌上只有一名工人他們都專注地在工作並未注意到失控的列車電車即將駛

向那五個工人的鐵軌而你眼前有著能夠控制電車轉轍軌道的拉桿如果不操控拉桿則五個工

人將會被失控的列車輾斃若即時的轉轍軌道則只有一個工人會死亡這時候我們會如何抉擇

Foot 在這篇文章中想要談的是雙重效應原則(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這個原則主張

當我們在選擇行動時我們會同時創造一個好結果與一個壞結果這時候我們應該要去區別如

果我們將壞的結果當作手段(mean)來追求好的結果這是道德上不許可的行動但如果不好

的結果只是追求好結果時無法避免所產生的效果時這樣的行動就可以是道德上許可的(1967 5)

由於雙重效果原則並不是本論文探究之主題有興趣者可以參考 Foot 的〈The Problem of Abortion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Double Effect〉

59

Slote 認為(200746)當我們做出承諾也就是答應某個人達成某件事情的

時候其實是讓別人期望能夠通過你達成的事件而得到某種結果如果我們違背

自己所許下的承諾會使得他人的期望落空造成他人的損失這主要是來自於

同理心的作用舉例而言當甲希望獲得乙的幫助而承諾「如果你能夠幫助我

日後一定會報答你的恩情」但實際上甲沒有兌現承諾時這是很典型的錯誤行

為假如乙確實相信甲會遵守承諾而付出很大的努力來幫助甲則違背承諾將使

得乙的努力徒勞無益我們的同理心因為因果的立即性感受到這種失落與痛苦

我們將會對這種違背承諾造成他人傷害的行為較為退縮

Slote(200747)接著進一步分析了「遵守承諾」並認為它包含時間上的兩

個階段(temporal stages)在一開始承諾人會影響或引導(induce)他人相信

他的承諾以前面的例子甲會影響乙相信他的話並真的獲得了乙的幫助再

來受到幫助的甲按照約定去履行他所答應的事情在日後報答乙的恩情這兩

個階段中的行為會影響我們同理心的因果立即性從而對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判

斷如果甲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兌現承諾的意圖或認為自己絕對不可能做到只

是為了得到他人的幫助而說謊做出假承諾這種以謊話傷害他人信任的行為是我

們在同理心的作用下退避去做的事情(直接的傷害他人)也因此我們不該撒謊作

假承諾

如果甲在一開始並沒有撒謊欺騙乙但他並沒有兌現承諾呢考量到同理心

的因果立即性沒有兌現承諾並不像說謊所促成的直接傷害類比到「直接傷害

他人」以及「任由他人受到傷害」我們是否認為不主動回報引起的傷害是一種

「放任他人的傷害(被動)」呢

Slote 舉了個例子來說明他的想法(200748)假設我給 X 施打毒劑並告訴

他之後會提供他解藥而想像 Y 也同樣被另一個人施打毒劑如果我沒有為 X

提供解藥而 X 死亡則我等於是殺了 X但如果我沒有為 Y 施打解藥並不代

60

表我殺了 Y因為我並沒有為他施打毒藥並承諾要提供解藥也因此 X 中毒死

亡是我的錯誤但如果我因為疏忽而沒有提供 X 解藥呢雖然在某些狀況下沒

有提供解藥確實是失職在某些情況下或許並非疏失不過Slote認為(200749)

在這個情形下一個人會更敏感於(sensitive)自己的疏失將導致的傷害通過這

個例子可以說明我們不太可能完全因為忽略而沒有提供 X 解藥因此 Slote 認

為一個人不應該忽略自己的承諾因為他應該要敏感於別人因為自己沒有履行

的承諾而失落也因此一個有同理心的人將更反對自己打破承諾

同樣的正如同遵守承諾並不像義務論者所設想的絕對義務應該嚴格的遵

守承諾以前面的處境為例一個有同理心的人或許會比起他人更反對做出打破

承諾進而傷害他人的行為但在實際的情形下他卻不一定「僵硬的」遵守原則

而是我們對於整個情境的狀態進行同理作用考量下做出的決定如果在特定的情

境下打破承諾能夠阻止壞事的發生那麼打破承諾就是我們應該做的行為也是

道德上對的事情(Slote 200752)

在前面的例子中我們提到「說謊做假承諾」現在我們來單獨談談「說謊」

因為說謊的錯誤不見得完全等同於做假承諾的錯誤那是因為我們可以在重要的

事情上說謊而對象可能是對說謊主題完全無興趣或關係的人所以說謊這個顯

而易見的錯誤究竟如何以同理心來解釋呢Slote 認為那是因為說謊會影響到

將來他人的利益試想如果有人因為聽信了我說的謊話而把這個謊話當作真相

告訴別人這會使得相信這個謊話的人受到傷害或許有人會覺得撒謊跟打破

承諾相比沒有那麼嚴重因為打破承諾會跟他人的利益息息相關但撒謊和打破

承諾有個基本的相似之處也就是引導別人相信而使他人受損

如果某人想要爬玉山我答應會幫助他一起爬但最後我沒有兌現我的承諾

我將會使他失落因為我引導他相信我的話而進一步做出行動而未履行承諾可

能使得他錯過一個爬玉山的重要機會但如果在這個例子中我並沒有承諾要跟他

61

一起爬山而是欺騙他有某個人也要去爬玉山並說服他你可以跟他一起去在

這個例子中說謊與打破承諾是一樣糟糕的因為我同樣引導他人相信某件事情

而去做出決定而最後要承受那個沒有達成的傷害也因此雖然說謊跟打破承諾

間雖有一點不同但依照 Slote 來看(200753)我們應該要遵守承諾和我們應

該說實話是基於相同的理由

參同理心與尊重自主

Slote 認為他的道德情感主義除了可以回應義務論式的主張應具有什麼樣

的道德情感或態度他仍然能夠回應在 Kant 哲學裡最核心的兩個概念即是「尊

重」與「自主」概念在前面我們已經稍微談過 Kant 對於尊重與自主的看法

人的自主應當被尊重是來自於遵從理性所制定的普遍法則(Peters 2015209)

自主的根源亦是來自於有理性者超脫一切可能經驗制定可普遍的法則

做為反對理性主義主張的觀點關懷倫理學強調關懷與關係的重要性也因

此在尊重與自主的看法上與強調道德理性主義者相左自主一詞不僅僅是個人有

理性能力獨立做出自由選擇原因是個人是置身於社會(socially situated)或脈

絡化(contextualized)的這說明了個人不是孤島的存在而是在層層的社會關

係(家庭社會文化種族等)因素中建構出來(Mackenzie amp Stoljar 20004)也

因此人所做出的決定與抉擇是從關係中建構出來的自主必須通過人際之間的互

動與社會規範及價值產生關連才具有意義(林雅萍201646)Slote 一方面同

意關懷倫理學在「關係自主」(relational autonomy)的某些主張但卻認為他的

主張與關懷倫理學還是有些差異以下分別分析 Slote 對於「尊重」與「自主」

的主張

一同理心與尊重

關懷倫理學在論述上主要著重的是討論他人的福祉(welfare)以 Darwall

的觀點來看關懷者(the one caring)所遵守的規範就是對於他人福祉的關心

62

(Darwall 20027)而這個看法與尊重的概念有所不同原因在於關懷倫理學注

重的是對方的福祉Slote(200755)引述了 Ronald Dworkin 的說法來說明正義與

關懷倫理學彼此在考量的基礎點有何不同在 Dworkin 的想法中正義的狀態是

公平對待以及尊重每一個公民

同樣的Richard Peters 以 Kant 的觀點作出論證所謂尊重他人要從「人」

的概念開始談起Peters 認為只有當我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具有自我選擇與價值

的主體時對整個社會才是重要的只有當每個個體開始宣稱他們個體的權利

謹慎的深思熟慮並為他們自己做出抉擇時他們才算是真正的成為一個「人」

即具有自我選擇的主體而與他人的連結主要是來自於個體自願的相互分享他們

彼此的評價與選擇而不是來自制度與風俗的束縛(Peters 2015211-212)也因

此對 Peters 來說重要的是我們尊重身為有自我價值與能自我抉擇的每一個個體

而每一個行動者都應該擁有這樣能夠同等發展自己的機會

關懷倫理學的考量與理性主義的不同在於關懷倫理學對於他人福祉的考量

是建立在「關懷」這個情感的動機上而理性主義者的尊重卻不同於任何類似的

情緒這一點從 Kant 在《道德形上學》的論述便可以知道對 Kant 來說人若

通過好惡或慾望去追求就會有自我欺騙或將惡隱藏在合理化愛好的可能(林建

福2009125)也因此對於「尊重他人為一目的而非僅僅是工具」作為一項可

普遍的法則尋求的是一個公正無誤的審判者而 Kant 認為這個審判者便是理

性Slote(2010a109)因此說「尊重」的概念難以在關懷倫理學上論證但 Slote

認為他能夠以同理心的概念解釋「尊重」概念的意涵

在考慮到尊重與關懷他人的衝突時一個常見的議題是家長式領導

(paternalism)也就是那些以「為了他們好」之名做出與他人心願相違的行

為即便一個人可能完全出於關心出於為他人的福利著想但對於那些願望受

63

到阻礙的人來說他們或許會用尊重一詞來反對別人對他們的阻礙拒絕別人干

涉他們的選擇主張那些出於關心的人缺乏對人的尊重(Slote 200756)

從這個例子來看家長或老師出於好意的為學生決定他的未來應該讀什麼學

校未來應該從事什麼工作的干涉或許是為了孩子未來考量的緣故但事實上

卻壓迫到了孩子的選擇在這個例子裏面自主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夠做為自己做

決定或行動的能力缺乏尊重表示不讓別人行使他的自主能力然而 Slote

(200758)進一步指出當一個孩子身體不舒服卻又害怕看醫生時我們會不

顧孩子的願望帶著孩子去看醫生或牙醫在這個例子裏面我們一樣是考量到

孩童未來的福祉(健康)我們卻不認為我們是不尊重孩童這個差別在哪裡呢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提到同理心的特性便是保有自己的主體意識在這

裡我們需要談到的是若有人過度投入(overinvolve)的同理他人時他將無法區

分自我與他人的需要與慾望因而將自己的需要與願望當成別人的需要與願望

Slote 認為有一些親子關係便凸顯了這種情形(Slote2007572010a110-111)一

些所謂「替代成功症狀」(substitute success syndrome)的家長關心他們孩子的福

祉但事實上卻是將自己的需求和慾望投射在孩子的身上這樣的家長事實上缺

乏與他的孩子情感上的連結在這個例子我們或許會說這些家長並沒有尊重他

的孩子因為他並沒有考慮到小孩的想望或恐懼同時在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

在這個意義底下的「沒有展現尊重」其實與「沒有展現同理心」是相同的這裡

可以粗略地說「一個人沒有展現尊重若且惟若一個人沒有展現適當的同理

關懷」

因此對 Slote 來說(2004301)無視孩子的希望不代表不尊重孩童真正的

重點在於是否展現了同理的關懷這也就是說一個父母或老師沒有展現關懷(對

孩童冷淡)算不上對孩童的尊重因為他們並未展現出對他人所應具有的同理關

64

懷相反來說若他們過度的投入而失去自我全神將自己的痛苦和快樂完全的

置於他人中則他也不算是尊重他人因為他並沒有展現適度的同理關懷

二同理心與自主

女性主義者 Eva Kittay 認為依靠關係是人類的生命境況因此依靠關係是

生命的常態而非例外相較之下道德與政治理念中預設了每個孩子是即將獨立

的成人人人是獨立自存的基本假設反而並非生命的常態(吳秀瑾2005159)

這種強調置身於人際關係的互動中的主體依靠關係的相互依賴而做出決定的

「關係自主」

Slote在澄清自主概念前強調他所談論的自主至少是其中一種「關係自主」

(Slote 200759)那麼 Slote 的自主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要再次回到前面顯

現過度投射之父母的例子前面的例子顯示一個過度投射的父母因為對自己的

孩子缺乏同理心所以他並沒有展現尊重孩童更進一步的說這些家長除了沒

有同理他人的情感也沒有同理那些孩子具有自己的志向和願望如此便會剝奪

他們能夠為自己做出選擇的能力如果是以這個角度來看這個例子上的話尊重

他人的自主就不僅僅是考量到他人的福祉表示同理心本身同時涵蓋對他人自我

決定的不干涉Slote 因此認為(2004302)若我們不具有同理的能力我們也

將不能鼓勵及培養出有自主性的孩童這當然不是說只有過度投射的家長會忽略

他人的自主思考和志向擁有虔敬宗教信仰的家長對於孩童的質疑或對於性別刻

板印象的態度例如一個女孩想要成為醫生但旁邊的人卻告訴他「你還是成

為護士吧」這些情況一樣會使得人失去自主的思考和志向

但是Slote 所談的自主難道不會與關係自主有所衝突嗎 Slote 認為強調

自主主體的獨立本身並沒有否定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Slote 認為(2010a116)

Carol Gilligan 在她的著作中提到在父權社會中女性對自己的錯誤認識使女性

在社會中懷疑與否定自己的「聲音」這也使得他們將自我與自己的所思所欲分

65

離從而發展出 Gilligan 的女性道德發展三階段Slote 進一步論稱如果道德發

展階段是通過對於女性的不尊重(同理)而出現需要關注的應該是如何以同理心

作為批判父權的(patriarchal)態度與行為使得女性不會被迫以道德發展三階段作

為決定他們發展的傾向

回過頭來Slote 認為自主預設的便是為自我思考與決定(Slote 2010a117)

但這樣的主張是否代表 Slote就不重視情感與關係呢Slote認為受到他人意見的

影響和被迫接受行動之間是有差別的前者具有自我主體的自主但後者卻沒

Annette Baier 曾論述 Descartes 的意識時提到自我意識需要通過文化特

殊的語言而在獲取這些條件的期間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依靠他人也因此

Baier 認為人需要通過與他人長時間的相處以達到人格的本質部分通過他人而

成長(Baier198584)這也就是為什麼人不可能拋棄文化脈絡與關係因為

假設一個完全獨立而不受他人影響的自我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通過與他人的長

期相處而成長才能一步步成為擁有自主的人(Slote 2010a118)在這裡我們

可以發現自主是一項發展中的能力也是一個有待發展且可欲的能力

第三節 對於 Slote的批判與回應

Slote 所出版的《道德情感主義》以及《關懷倫理學與同理心》理論雖具有

新意也受到很多哲學家的挑戰Justin Drsquo ArmsLori WatsonKarsten R Sturber

等學者對 Slote 的文章批判為主將這些學者的批判統整出幾個主要觀點並以

Slote 對以上學者之回覆文章作為解答

壹同理心概念的解釋

諸多學者對於 Slote 的同理心表示質疑認為 Slote 在同理心的定義上並不

明確我們前面提過Slote 對於同理心的區別是以「感受到某人的痛苦」以及

66

「感受到某人在痛苦」的區別而同理心同時也涵蓋了不由自主的感受也就是

當某人深受痛苦折磨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喚起某些感受通過上述同理心的作

用下我們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一個人可能會看到一個正受到痛苦的人而希望對方

能夠從痛苦中脫離但他可能完全沒有感受到他的痛苦這也就是 Slote 所謂的

同理心的「接受性」同理心的接受性在我們的道德生活中是很必須的而按照

Slote 的看法我們對於道德判斷的保證也應來自於這種接受性

但不只一位學者認為 Slote 在這裡並沒有定義的明確學者 Drsquo Arms 就質疑

(2011137)同理心機制在於產生彙整(convergence)使得同理者能夠與被同理

者擁有相同的感受但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必須了解什麼是「相同的感受 (same

feeling)」我們才能理解同理心是怎麼運作

Drsquo Arms 因此分析了幾種可能性來說明同理心的機制並且對每一種可能性

提出他的質疑我們假設現在有一個人正處於飢餓的痛苦狀態這個時候如果我

們對他的狀態產生同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或許並不會贊同同理心帶給

我們的是身體狀態(飢餓所產生的生理反應)的相同感受除非我們現在真的在

肚子餓否則我們不會因為同理心而真的感受到自己的肚子正在飢餓但如果同

理心是以一種相同的方式(the same way to feel)讓我們感受到他人感受的機制

嗎這顯然也並不合理因為如果是這樣同理機制在這裡就等同於我們器官(胃)

的作用

假設所謂的同理心並不是指跟他人的生理狀況相同而是指一種心理狀態呢

這個說法似乎可行當我說我同理你飢餓的痛苦不是指我現在也感到很飢餓所

以痛苦而是我感受到你心理的一種痛苦感受不過Drsquo Arms 認為心理狀態的

說法仍然有一些令人懷疑之處考慮以下的例子瑪莉的丈夫約翰去世了她非

常的難過而我們對她產生了同理而難過在這裡如果我們說同理心是指我們跟

瑪莉一樣難過這指的是什麼意思呢首先如果我們擁有相同的心理感受那

67

麼我們所感受到的對象是否是一致的呢在這個例子當中瑪莉的悲傷對象自然

是她的丈夫約翰之死以 Slote 的看法同情這名女子的悲傷意思是我們觀察到

這名女子的難過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們要和女子有相同的心理狀

態我們所感傷的對象是否是一致的呢如果一個人從來不曾有過配偶也沒有

喪失過配偶我們有可能擁有相同的心理狀態嗎而即便我們也曾有過喪偶之痛

我們所感受到的相同感受有可能與瑪莉相同嗎對瑪莉來說約翰並不是只是約

翰她對約翰的感受是個別且獨特的這樣的感受能夠與我們對自己另一半的感

受相同嗎

Stephen Darwall 在考察 Slote 對於同理心的使用認為(2010155)Slote 的

同理心並不像 Hume是因為 Slote 的同理心當中涵蓋了覺知(awareness)他人

的動機與感受Slote 雖然認為自己和 Hume 一樣使用了傳染一詞來說明同理心

是如何捕捉他人的情感但在情感傳染這種用法中我們通過同理心所得到的感

受可能完全沒有對象而只是純然的情緒比方說在面對悲傷的情境時我們會

感到悲傷但我們卻不必然知道眼前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前面我們也提到Slote

認為同理心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認知這也說明 Slote 的同理心不完全只是一種通

過傳染而得的情感他認為同理在我們的生命成長與經驗的過程中會更加深化

但如果同理心不是 Darwall 所定義那他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學者 Noddings 則質疑同理心是否真的有接受性(20109)她認為同理心主

要還是通過我們的觀察與聆聽進而辨識出(identify)他人的情感我們經歷過這

樣的歷程後感受到了什麼而這種感受與他人所展現出來的情感正好相近我們

稱這種經驗為同理心也因此感受是在我們關注他人之後的結果Noddings 進

一步說這種經驗並非總是一路到底原因是因為當我們通過這個過程時有可

能會喚起諸如噁心懷疑警覺的情感這會阻礙我們去感受他人比方說對

於那些犯下暴行的人我們就很難產生同理除了質疑同理心的接受性Noddings

亦認為 (201010)同理心有可能會有另一個稱作「同理迴圈」(empathic circle)

68

問題而且特別容易發生在那些我們所熟悉的人身上因為我們對熟識的人有既

定的想法以至於我們在關注他的言詞時容易以我們熟悉的觀點來理解他最後

我們對他人產生了同理但我們也有可能從頭到尾都感受錯誤

貳同理心的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

Slote 認為我們在道德上的贊同與反對主要來自於我們的「二階同理心」是

觀察者對於行動者同理關懷的同理如果我們同理到對方的同理關懷則我們會

有一種溫暖的感覺這是我們道德贊同的基礎如果我們同理到對方冷血的行為

我們會有一種心寒的感覺這是我們道德反對的基礎而這種道德贊同與反對會

進入我們的道德判斷之中

但同理他人的同理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真的能夠從道德上正當與不正當的

行動中感受到這樣的情感嗎 Drsquo Arms(2011137)就認為當我們不贊同他人的

某種道德上失當的行為時在情感上會感到火冒三丈其情感反應是熱的比較

偏向憤怒的情感而不是如同 Slote 所言感受到一種心寒的感覺在進一步說

我們所觀察到的道德失當的行為其行動者的情感狀態或許是熱烈而不是冷酷

以一對傳統的父母對他們未婚女兒戀情所展現的苛刻態度為例父母可能對女兒

的行動感到心寒但是女兒在與男友談戀愛所表現的行動卻是火熱的如此旁觀

的父母是如何在女兒的戀情中感受到心寒呢同樣的 Baier(20106)也提到相

似的例子她認為道德上失當的行為其行動者所展現的情感狀態往往不是心寒

而是溫暖的情感一個殺人犯或者強姦犯在殺人或強姦時充滿了快樂或者熱情如

火觀察者感受到行動者對於受害者的熱情情感不見得就是道德上正當的行為

進一步說Lori Watson(2011143)認為二階同理心並不能穩當的成為我們

道德判斷的基礎假設有一個受到虐待卻沒有離開丈夫的妻子她認為自己的丈

夫並不是有意要傷害她她的丈夫還是很愛他只是因為她的丈夫在參與越南戰

爭之後患有「創傷後壓力症」(PTSD)無法控制自己的行動在這個例子中

69

一方面妻子對她丈夫展現出了同理關懷根據二階同理心我們感受到一種溫暖

的感受這是我們道德上贊同的行為但另一方面女人真的應該要按照同理心

所帶領她做出的行為繼續留下來陪伴她的丈夫而受到傷害嗎Watson 認為

(2011144)她的行動雖然受到我們的贊同但是她並沒有照顧好她自己沒

有適當的自我尊重也可能欠缺一些勇氣去做對的決定所以我們雖然會贊同行

動者因為同理心所展現的行動但我們在考量她的處境後還是會認為她作出了

錯誤的行動在進一步的分析中(2011145)Watson 認為在 Slote 的理論中同

理心是一種他人導向的情感機制不存在自我同理(self-empathy)的情感機制

缺乏對於自我的適當關心這種對於自我的關懷似乎是 Slote 的理論無法捕

捉到的觀點

Stueber 則認為(2011332)同理行動者的同理心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情感現象

因為一個觀察者不僅要感受到一個行動者在遭遇痛苦他者時所具有的感受(感人

所感)同時他也會感受到行動者對他人所表現的關懷行動這種心理機制主要

是一種能夠覺知行動者對他人同理關懷並因此而感受到溫暖反之則感受到寒

冷Stuber 雖然不質疑這種機制的存在但她認為像這種反映的溫暖感受仍然需

要足夠的經驗證據去支持同時她認為若感受寒冷是一種我們通過二階同理

心無法感受到行動者的同理心通常我們的感受是中立或無差別的(2011333)

也因此 Slote 可能必須更仔細的說明為什麼我們感受不到行動者同理心的情感

狀態是寒冷

參固定指涉理論

Slote 道德的固定指涉理論可以這樣理解(2010a61)我們可以說這樣一個

命題是先驗的也就是道德上為善(正當)的就是一個經由同理心作用引起的溫

暖感受的事物這種溫暖感受指向的對象是行動者(agent)的同理心在這裡

70

Slote 所謂的先驗是什麼意思呢Drsquo Arms(2010139)認為所謂的先驗指得應

該是基於道德概念或術語的理解就能知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分析命題

Drsquo Arms 認為 Slote 的後設倫理學實際上是一種概念分析理論根據前面的

理解他所提供的是一種道德概念的傾向分析但這種傾向分析Drsquo Arms 稱

其為「傾向主義的反應依賴理論」(a dispositionalist response-dependence theory)

在非道德語言的使用上會將特性實現的相關傾向當作有待經驗確認的問題

以顏色這種非道德的概念為例雖然紅色是任何能夠引起紅色視覺感官的東西

但要真正的理解紅色仍必須依賴我們視覺所產生的經驗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

得到指涉紅色的能力我們仍然需要擁有對紅色特性的經驗同樣的如果道德上

的贊同與反對在這套理論當中也會被當作一種開放的經驗問題也就是我們

需要經歷到道德上同理心產生的溫暖與寒冷我們才有辦法指涉道德上對或錯的

行為

總體來說Drsquo Arms 認為 Slote 情感主義理論的成敗關鍵還是在於是否有大

量的心理學的實證研究能夠說明贊同與反對是源自於行動者在行動時所展現出

的冷酷或溫情的特性如果道德贊同與反對有其他的理解可能比方說道德反對

其實是一種憤怒而非冷酷的情感則冷酷的特性引出我們同理上的反對就不是一

個先驗的答案

肆Slote的回應

針對上面學者的批判Slote 也一一寫文回應以下根據上面的探討主題加

以分類並依每一個主題介紹 Slote 的回應

一同理心概念的解釋

Slote 認為(2011149)「相同」(sameness)這個概念並不是最主要的區別

最主要的還是涉及對於另一個人的接納(receptive)在感受他人的痛苦時我們

71

吸收了他人的觀點與態度這也包含了接受他人的狀態與處境而這與同情心是

不一樣的同情主要的是涉及一個人對於另一個人所做出的回應

關於 Noddings 所提出的質疑Slote(2010d188)認為他的同理心並不是她

所定義的同理心按照 Noddings 的定義如果同理心是一種通過觀察來辨識之

後所擁有的一種情緒則虐待狂或者精神疾病患者都有能力去理解他人的感受

並做出有效傷害受害者的行為但 Slote 懷疑虐待狂與精神病患者能夠真正接納

對方的痛苦按照前面所說如果一個人具有同理心的話它所涵蓋的應該是具

有某種接納他人在所處的情境之下產生的總體情感例如受害者的痛苦或在被人

囚禁下的無助等等如果虐待狂只是知道受害者目前的心理狀態並不算是具有

同理心

二道德贊同與反對

通過 Stueber 的評論或許可以回應 Drsquoarms 和 Baier 的想法Drsquoarms 和 Baier

認為的二階同理心是一種觀察者同理心且這種同理心與行動者具有「相同」的

情感狀態但所謂的二階同理心同理他人的同理這個機制不是擁有與行動

者對行動承受者的相同情感而是一種感受到行動者是否展現出同理關懷的感受

所以興奮無比的殺人犯對他人施暴所展現出來的雖然是熱烈的情感但由於我們

沒有感受到殺人犯對他人的同理以及同理關懷也因此我們不會有暖心的感覺

針對Stueber認為我們若無法通過二階同理心「找出」(pick up)他人的同理關懷

大多時候我們的情感狀態都是中立或無差別Slote 認為(2011345)那是因為

Stueber 錯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無關同理心的行動也涵蓋到心寒的感受上我們可

能會漫不經心地沒有注意到他人的情感但道德失當的行為不只是是一種缺乏關

注他人的態度而已而是通過同理機制而感受到行動者的心寒感受

針對 Drsquoarms 所述我們在道德不當的行為中比較常感受到憤怒而非冷酷

Slote(2011150)認為我們確實有可能會對道德上失當的事情感到憤怒比方說

72

受到威脅或者傷害的人我們會為他們所受到的對待感到憤怒但 Slote 認為這

是因為情感會被另一個情感所驅逐的緣故正如同 Spinoza 在《倫理學》一書中

曾告訴過我們(1927185)「一個情感只能通過一個和它相反且強過它的情緒才

能被克制或移除」但 Slote 仍然認為憤怒這樣的情感難以回應我們對於某些行

為的道德反對對於 Slote 來說道德贊同與反對是完全對立的態度也因此只

有溫暖與冷酷的情感才能解釋這樣的對立性

針對 Watson 所做的批判Watson 認為即使我們對妻子的行動感到暖心但

妻子依舊在行動上是錯的因為她沒有學會關懷她自己Slote(2011153)認為

我們並不會認為妻子留在丈夫身邊是一件道德上錯的行為或許作為妻子的朋友

或家人我們會覺得她犧牲太多了遠遠超過一個妻子應該做的但我們不會責

難她留下來照顧丈夫的行為是錯誤的針對自我同理Slote 認為我們的同理心

中具有「人我不對稱」(self-other asymmetry)的特性同樣是不小心的傷害我

們會覺得不小心傷害到他人是錯的但如果不小心傷害到自己卻不是根據這個

特性Slote 認為同理他人要比同理自我要來得更容易理解(Slote 2010a46-47)

三固定指涉理論

針對 Drsquoarms 的批判Slote 認為 Drsquoarms 誤解了他的理論對於 Slote 而言

(2011152)道德主張不僅是先驗的也同時是客觀上真實或有效的也就是行

動者的態度或者動機按照本研究第三章第一節中對於先驗的討論或許已經回

答了 Drsquoarms 在開放經驗問題上的疑問先驗一詞對 Slote 而言是相對於把握住的

概念只要我們經驗到一次事物的特性之後我們就不會進一步去確認其真假

就如同眼睛只要經驗到紅色所具有的視覺感官特性他就必然把握住紅色在視覺

感官上的特性並獲得指涉紅色的能力而不會進一步詢問「引起紅色感官特性的

是否就是紅色」這個問題

73

Slote(2011153)在回應之中也進一步說明他的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並

沒有要提供任何道德概念意義上的分析正如同「紅色」「水」等自然類術語在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之中也並未提供任何科學意義上的定義或分析但

Kripke 卻告訴了我們「水」和「紅色」的概念在我們語詞的指涉上所具有的重要

關係使得我們能明白為什麼「紅色是某種波長的顏色」這樣的命題何以可能

既是經驗也是必然的命題也因此 Slote 在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中嘗試要做到

的也是類似的主張他沒有打算提供「道德錯誤」(morally wrong)這類道德術

語的意義分析但卻提供我們為何錯誤的道德行為這個主張需要同理心作用的感

受而這種感受又何以是我們先天所具有的能力並能夠指涉到道德上的對錯

但是 Drsquoarms 的批判在下面的涵義之下仍然具有很強的效果也就是感受對

象的什麼特性會引起人紅色的視覺感受這個問題通常是開放性經驗的問題「紅

色是能夠引起我們紅色的視覺感受」雖然是先驗的但有什麼特性會引起我們具

有紅色的感受卻常被認為是經驗的問題比方說科學家仍然會研究紅色的如是波

長(特性)會使我們具有紅色的視覺經驗類比到 Slote 的理論「道德贊同與道德

反對是行動者同理心所展現出來的特性並通過我們的同理心所能感受到的溫暖

與寒冷感受」雖然是先驗但具有什麼樣的特性能夠引起我們同理心具有溫暖與

寒冷的感受卻是個開放性問題但按照 Slote 的觀點這個問題似乎無需要經驗

研究就可以先於經驗的知道其答案

74

75

第四章 以同理心為基礎的道德教育

基於 Slote 對於同理心的論證我們知道缺乏同理心機制會使我們無法真

正的理解道德因為同理心能夠幫我們確立道德判斷的對錯同時同理心也能推

動我們去關懷他人對於需要受苦的他者提供幫助並與我們的義務產生相對應

的關係也因此 Slote 稱同理心為道德宇宙的紐帶(Slote 2010a13-14)

但如果同理心是我們本有的一種情感機制我們又何須要道德教育來培養我

們 的 小 孩 呢 我 們 年 幼 的 時 候 就 具 有 同 理 心 這 樣 的 體 驗 ( Slote

2007132010a17)在聽到其他小嬰兒的哭泣聲時小嬰兒自然就會感受到他人

的悲傷如果天性就能告訴我們如何行為才是對的我們又何必培養呢Slote

認為雖然年幼的孩童就有同理心但同理心的能力有程度之別一個孩童與成人

的同理心是不同的只有當他對於世界的探索與學習對於他人的生活與情緒的

體驗更進一步理解他才有辦法擁有成熟的同理心(Slote 2010a17)

孟子曾在《公孫醜上》曾提到「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

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他認為我們天生就有這種「不忍人之心」當我們看到一個快掉到井中的小孩子

時我們馬上就會觸動我們的「惻隱之心」這種情感不是來自於我們想要跟孩

子的父母交好也不是想要博得別人的稱讚更不是因為討厭小孩子的哭聲孟

子進一步說人如果有這樣的天性應該要「擴而充之矣」想辦法充實它才

能安定天下而如果不充實自己的天性就連父母也無法侍奉

Slote 同樣也肯定我們具有這種天生的能力但同理心本身仍然需要培養自

己的同理心以使自己能夠發展出成熟的同理心因此在道德教育領域中一個

教師該如何幫助孩童發展其同理心以及如何使用同理心來與孩童建立關係將是

我們即將碰到的問題Slote 對於這兩個問題分別給出了不同的論述本章藉由

這兩項者的探討嘗試以道德情感主義的觀點來討論道德教育的方向

76

第一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方法之啟示

本節主要闡釋 Slote 在道德教育中教學方法的探討其重點有三第一個重

點為 Slote 對於 Kohlberg 在道德教育上的觀點進行反省Slote 認為雖然 Kohlberg

曾提及道德教育中的情感角色但由於他重視認知的發展而沒有重視行為與認

知間的動機情感的作用(Slote 2010c130)第二個重點為 Slote 論述 Hoffman

在孩童的同理心發展以及如何發展孩童同理心的教育方法並接受 Hoffman 對於

孩童管教的立場他認為與其使用外部控制與懲罰的方式使孩童服從規則不如

以發展內部同理心為主的「誘導訓練」方法作為教育道德的方針(Slote

2010c138)第三Slote 對於同理心發展的觀點也有他自己的見解是從他對於

同理心的哲學觀點作為一種衍伸因此放入最後作為討論

壹對於 Kohlberg道德教育觀點的反省

Slote 認為(2010c128)對於同理心的關注不代表我們應該將理性或認知活

動排除在外因為更完善的同理心也確實需要理性和認知的發展根據 Hoffman

的研究(200091)我們對於弱勢群體的認識以及對於他們處境的了解會增加我

們同理心的作用而進一步展現我們的同理關懷但如果是這樣Slote 的觀點

又與著重道德認知發展的哲學家有何不同呢在此我們以著名的道德認知發展

論學者 Kohlberg 道德教育理論為例加以說明

受到 Kant 的理論影響Kohlberg 在道德發展理論的建構關注在認知能力的

發展上他以道德原則為行為所依循的穩定原則這些原則就像 Kant 所提出的

道德律(moral law)具有客觀性與普遍性通過發展的方法與各種不同道德原

則的層次高低Kohlberg 並將道德發展分為三階六段(蘇永明1996158)

Slote 認為Kohlberg 的道德發展理論主要考慮的是道德認知在道德原則推

理的發展他將道德發展分為三階六段道德發展的最終階段普遍倫理取向

77

(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是個人能經由邏輯思考抽象且普遍化(general)

的原則來判斷行動的對錯兒童要發展出具備能夠思維抽象以及普遍化道德原則

的能力(Noddings amp Slote 2002350 Slote 2010c129)

對於 Slote 來說(2010c129)Kohlberg 的理論更多的關注在於認知發展

而比較缺乏對於道德動機的發展與道德動機起源的解釋Kohlberg(Kohlberg amp

Hersh 197756)雖然提及到同理心可以超越道德規範的認識是一種推動他人

道德行動的可靠動機但對於同理心如何在道德發展及道德教育中發揮作用

Slote 認為 Kohlberg 著墨的不多

貳Hoffman的「誘導式訓練」

Slote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很大程度的借鑒了Hoffman在同理心心理學研究

因此這裡我們有必要先討論 Hoffman 如何善用同理心的特性來培養孩童之道

Hoffman 認為同理心所展現的道德動機與行動需要父母與師長的教導他

用一種稱為「誘導訓練」(discipline induction)或是「誘導法」的方法來培養孩

童的同理心這種方法主要與「訴諸權力」(power-asserting)的方法相對Hoffman

(2000144147)發現在親子關係中以權力結構來訓練孩子很有用是因為在親

子關係中父母在孩童生活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他們可以控制物質上的供給

他們也可以懲罰孩童這種方法利用力量或脅迫的方式來要求孩童遵守道德規

Hoffman(2000151)提出了一種通過孩童具有的同理心能力來引導孩童注

意到自己的行為造成他人的傷害對 Hoffman 而言誘導法要能夠傳遞對孩童行為

的不贊同並且讓孩童知道這種行為是錯的引導必須要達到兩個條件第一個

條件是讓孩子注意到受害者因為他的行為而感到受傷要將這個受傷在孩子面前

凸顯出來激起孩童的同理心第二誘導主要是針對孩童的行為所引起的憂傷

78

或痛苦這種感受給予孩童感受到自己錯誤的傷害他人從而對自己的行為產生

強烈的罪咎感(guilt)

Hoffman 認為(2000157-158)經過多次使用誘導式方法訓練孩童的同理心

孩童會自動連結不好的情感(罪咎感)與傷害行為並通過多次類似事件的連結慢

慢在兒童心中形成「劇本」(Scripts)劇本使孩童紀錄關於經歷與事件情感的連

結而每一次有新的經驗進入劇本也會將相關的細節整合起來此外人們不

只是通過經驗而同理感受到內疚才建成「劇本」Hoffman 認為我們可以通過想

像和思考來預想「劇本」與「劇本」有關的罪咎就連結在一起並可能阻止人

們擁有傷害行為的動機(Hoffman 2000162-163)

同時Hoffman 認為誘導式方法在教育方法上能夠幫助孩童或成人發展同

理心去關懷弱勢群體父母或是師長可以向學生展示文學影視作品來使他們進

入未知群體的情境之中並通過討論與對話的方式激起學生的想像並使他們能

夠對那些處境進行想像

參Slote對於道德教育方法之觀點

Hoffman 的誘導法雖然提供了 Slote 很多在道德教育的靈感但 Slote 認為通

過他在後設倫理學當中的假設道德判斷與同理心之間的關係也會影響學生的道

德判斷這對於學生在道德規範的學習上有重要的影響而這可以更深化的說明

一些 Hoffman 的理論以下針對此來討論

Slote 認為同理心會讓他人的情感或態度如同滲透一般進入我們之中正如

同前面幾個章節所介紹的Slote 與 Hume 同樣認為同理心所接收的情感就像是

傳染病一般由不得我們選擇會不由自主地使我們感受別人的情感(Slote

201515)當孩童的父母在誘導孩童激發他的同理心時也會對那個受害者展現

出一種同理的情感或態度而這種態度或情感通過同理心的滲透作用同樣會讓孩

童捕捉到父母的關懷動機或情感所以一般來說在父母刻意的誘導孩童關懷他

79

人福祉與感受的同時孩童也會因為同理心的滲透感受到父母對於他人的同理

關懷也就是說如果誘導式訓練成功的話孩童也會同時敏感於他人的感受或

福祉不只如此通過其他文學以及影視作品的閱聽也會同樣的讓孩童「感染」

到虛擬角色的態度或情感(Slote 2010c135)

在我們前面的章節中也提到 Slote 認為二階同理心對於同理關懷所產生溫

暖與寒冷的感受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也是我們道德判斷的基礎通過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我們必須通過這種感受才有辦法固定道德語言的使用否

則就如同色盲雖然能夠使用紅色一詞卻從不真正認識紅色一般

Slote 以這個論點來說明同理心除了前面所提到不由自主的滲透反應外它

通過感受到溫暖與寒冷會影響孩童確定道德命令與道德規則的使用也就是當某

人做出一個道德宣稱時他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與情感就會被他人的同理心感受

從而有贊同與反對的反應也因此小孩子也同樣會利用同理心來感受他人在談論

道德時的態度

即便誘導式訓練可以完全不使用任何清楚的道德命令來誘導孩童關懷他人

但如果直接使用道德斷言說他們做錯了則他們會將當時成人的情感與態度作為

固定其道德語言的根據這種由同理所產生的感覺印象(impression)根據 Slote

的說法(Slote 2010c137)即使對於道德語言完全不理解的孩童也能通過同理

心獲得這種印象以經過同理心所產生的感受為基礎孩童會學習更進一步的精

確思考道德詞語也因此對於 Slote 而言對於孩童如何學習道德規範與命令

道德教育者在道德規範和命令時所展現的態度與情感也是道德教育中重要的因

第二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中自主與尊重的啟示

80

前面我們提到了「尊重」與「自主」Slote 認為我們雖然活在關係之中但

我們也要慢慢的發展出自我的選擇與決定Slote 在他的論述裡認為尊重是適當

的同理他人他以具有成功替代症的家長來說明為什麼在這個情況之下家長沒有

尊重孩童雖然 Slote 看似回應了這個問題但仍然有幾個處於模糊地帶的問題

尚未回應對於這些問題的回應將有助於我們對於教育中尊重自主的理解

壹關懷與尊重

在前面我們論述 Slote 對於尊重他人自主的看法主要來源於同理心「一

個尊重他人自主的行為若且唯若這樣的行為是對他人適度展現同理心的行為」

以此 Slote 認為過度投射症的父母並不尊重他的小孩一個冷漠的父母也不算是

尊重他的小孩因為他們都欠缺了適度的同理心

對一個教師而言適度的展現同理心代表著什麼呢在行動上的表現是對於

他人的選擇不加以干涉還是對於對方福祉的關心而欲求對方的利益呢誠然

學生在關係中生活很多時候要做出自己的選擇但如果關係與自我產生了衝突

又應當如何抉擇呢舉例而言在學生選擇大學院校以及未來發展時常常遇到

來自關係的衝突不管是父母的願望還是師長的期待這種時候應該是尊重學

生的自主呢還是因為爸媽認定的選擇較有價值而選擇接受呢這樣的衝突是

否可以用 Slote 的同理心來理解呢如果不干涉而放任孩童自己做選擇師長真

的算是關心小孩嗎我們或許可以先從對於 Slote 的批判說起

Darwall 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2010156)Slote 的同理心與關懷其實並不相

同關懷考量的是他人的善與利益而同理心則是一種辨識他人狀態並尊重他人

的自主選擇不去干涉他人的價值與好惡Darwall 用一個例子來描寫這兩種有

何不同假設你有一個二十幾歲的女兒正打算做一件你覺得不好的事情抽菸

她知道她會有健康上的問題但她現在就是很想抽菸在你全面的考慮下你覺

得抽菸對她來說不好你會關懷自己的女兒希望她停止吸菸因為你考慮到她將

81

來的福祉而你真的覺得不要吸菸對她來說比較好但如果你認為這是她的人生

她應該要過她想過的人生不應該去干涉而要選擇尊重她的自主也就是應該讓

她自己的選擇引領她的人生自己作主或許你會認為給自己的女兒自主是很重

要的即便你可以關懷她的福祉並給她適時的幫助如此Darwall 認為 Slote

所說的同理心是尊重對方的價值與好惡不加以干涉如果是這樣的話Slote

的同理心又是如何產生關懷呢在什麼意義下他算是一種關懷呢

Slote(2010d191)認為對於他人的關懷與尊重是可以互相包容在同理心這

個概念之中我們可以在不干涉對方選擇和決定的情況下為了他福祉的緣故

嘗試去說服或影響他人改變他的想法雖然如此但在現實的情境中確實有時很

複雜難解舉例來說一些機車駕駛很不喜歡戴安全帽即使他們知道那很危險

而在這個國家中每個州對於戴安全帽的規定並不一致所以不意外的會有些人

同意或不同意戴安全帽這樣的規定假設一個兒子不打算騎摩托車戴安全帽他

的母親不贊同他這樣的做法因此他拆掉了他的引擎除非他肯戴安全帽這位

媽媽做錯了嗎她是否不夠尊重他兒子的自主

Slote 認為(2010a120)在典型的自由主義立場中母親的確是做錯了因

為她不應該干涉她兒子做的決定這樣不是一個尊重自主的行為但是如果那個

強迫兒子騎機車要戴安全帽的母親清楚了解她兒子對她干涉的感受滿滿的

失落與憤怒但是她或許仍然覺得應該要強迫兒子戴安全帽或許我們會希望或

假想兒子有一天會感謝他的母親但我們也可以想像到她的兒子堅持自己的立場

母親不能也無法假設他會改變他的想法但是她可能還是堅持自己的立場

Noddings 針對這個問題曾經這樣回答(Slote 2010d191)她認為做為一個母親

還是會繼續地與自己的兒子討論期望有一天她能夠成功說服兒子自己戴上安全

帽但她不會強制的讓兒子戴安全帽以免破壞她與兒子之間的關係

82

不論如何Slote 認為他的尊重並不像 Darwall 說的因為他認為自主不是要

求我們與他人孤立把自己當作與他人不相干的個體Kennifer Nedelsky(198912)

認為當人們自問「人如何能自主」答案絕對不是孤立而是人與人間的關

係(relationship)與家人朋友師長與愛人的關係通過這些關係提供自主

發展的必要支持與引導這樣看來關連並不站在自主的對立面而是構成自主

的先決條件這也是為什麼 Slote 認為人不可能脫離文化與社會的原因

回到尊重與關懷的探討Slote 認為尊重與關懷之間確實存在著一些在實踐

中難以區分開來的因素但通過回應 Darwall 的質疑他說明自己仍然主張應該

關愛他人為他人的福祉著想只是我們不應該過度投射自己的情感從而剝奪

他人的選擇與決定在學生選擇大學院校以及未來發展時尊重學生的自主不代

表不關懷學生的未來福祉但絕對不是以「為了你好」的名義剝奪他人選擇的機

貳尊重他人自主即同理他人的情感

尊重學生是極為重要的概念但尊重一詞並不是冷冰冰的概念根據我們前

面的討論對於他人自主的尊重是來自於我們的同理心是同理心的包容性讓我

們不由自主地去為他人著想為他人的痛苦表示我們的關懷這種由同理心所發

展出的關懷會讓我們同理學生的處境做出行動而不會讓我們不會過度得投入自

我的情感將自己的喜好與偏愛加到別人的身上

Van Manen 曾提到師生關係之間具有一種教育意象也就是教師同時要具有

尊重兒童的現況和可能的蛻變這種教育意象所關心的是兒童成長在內的兒童本

身的好而不是其他外在的目的(例如科學目的商業利益)(19911931)一些

看中比賽的勝利勝過學生身體健康發展的教練將自己的事業發展超過孩童發展

的父母等等皆不算是這種理想教育意象的展現

83

Van Manen 的看法和 Slote 的看法有些類似在過度投射父母的例子裡我

們可以看到對於自我慾望強加於孩童未來發展的可能並不具有教育的意象他

沒有同理孩童所具有的可能性而只是在考慮未來所能圖的好處

同時 Slote 認為的自主是通過成長而日漸成熟也因此這種自主這也就是前

面提到的如同 Baier 所說自我在成為自己以前仍然需要倚靠社會依賴關係

這表示自我的自主性是鑲嵌在社會脈絡之中但不代表我們將自我意識完全的否

定消融於關係中而是在關係中人們漸漸的成長並能夠發展出自我的自主

性這也是 Slote 所認為同理的關懷應該是能夠兼顧關係與自主使得人們能

夠在關係中建立起自我的自主性(Slote 2004294)

84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總結前述針對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教育以及其在同理心概念上之探

究提出討論及其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第一節 結論

壹Slote強調道德判斷需建立在同理心機制的贊同與反對始能幫助對於道德

判斷上對與錯的認識

根據本研究第三章第一節的討論中Slote 主張道德並非是通過道德理性所

認識的對象並認為不僅關懷他人的利他行為的根源是同理心對於他人道德行

為的贊同與反對是來源於同理心機制的溫暖寒冷感受這種對於溫暖與寒冷的

情感能確立道德判斷中「對」與「錯」的指涉是道德認識的必要條件有鑑於

此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同理心這樣的情感機制不僅是我們在道德實踐上有效

的推力亦作為道德判斷中的對與錯認知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貳Slote主張同理心與行為動機的必然聯繫並且能提供我們在道德義務與道

德原則上的支持

Hume 以及 Hutcheson 都同意道德義務與原則本身並不具有引起行為者行

動的自然動力就此而論Slote 強調同理心不僅在實證心理學的研究中能激起

他人道德行為的動機並且同理心的運作與我們道德的義務具有一致性的關係

誠如林建福(20064)所論教育應當把感受的培育視為重要的道德關懷之一

根據這樣的論點研究者認為同理心的培養有助於人們產生幫助他人解除痛苦與

關懷行動的道德動機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略的情感機制

參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Slote贊同 Hoffman的主張強調教師需要注意同理

心的特性以「誘導式訓練」作為教育的方法

86

Slote 肯定 Hoffman 的實證研究並認為「誘導式訓練」這種道德教育方法

能夠善用同理心的運作並使學生更深刻的認識道德同時 Slote 也認為同理心所

具有的不由自主特性將使學生不由自主地以同理心感受教育者在道德判斷時所

產生的態度就此而論教育工作者須注重同理心的特性並善用「誘導式規訓」

教育方法

肆在師生關係上Slote強調適當的同理心機制與尊重自主的相關強調尊重

學生自主的情感基礎

Slote 強調尊重自主的觀點在於尊重對方的選擇與意見同理關懷雖然同樣

注重道德實踐者在脈絡關係中做出選擇的基本假設因而對於關係中的選擇有

干涉的可能但在成熟的同理心機制運作上一個尊重他人的行為者並不會過度

的將自我情感消融於被同理的對象而成為他人以此論之尊重他人的自主與同

理他人的情感具有同樣的意涵

第二節 建議

壹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主要針對 Slote 的兩本著作《道德情感主義》以及《關懷倫理及同理

心》兩本書作為主要文本由於研究者的能力限制尚未能補全其所有關於同理

心的相關論述也未能針對其發展之德行知識論做深入的探討也因此後續研

究可針對《教育與人性的價值》第四章「情感主義的理性教育」並輔以《從啟

蒙到接受性-重新思考我們的價值》一書以探究同理心在德行知識論的相關論

述以完善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的內涵

貳有關同理心以及教育的實證資料研究

Slote 雖然常使用心理學素材作為其論證的重點但其理論的假設與研究取

徑仍然是以在哲學探討為主根據前面章節對於 Slote 的探究可以發現二階同

87

理心的感受及其運作機制仍然需要更多實證心理學的研究來佐證另外本研究

也主要偏重於哲學理論的探究對於教育實務現場的狀況或許無法直接做出回應

因此有關教育的實徵研究以及實務面向的討論也可以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88

8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方(2011)語言哲學台北市三民

王楷(譯)(2011)Michael Slote著情感主義德行倫理學 一種當代的進路道

德與文明2011(2)28-35

朱為民(20171月)從高中生扮演納粹黨談同理心的培養康健雜誌取自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2024

李家蓮(2015)論斯洛特對哈奇森rdquo道德感官rdquo的rdquo復興rdquo湖北大學學報42(6)

38-43

何享憫(2010)應用繪本實施國民小學「同理心」品格教育教學之研究新竹

縣教育研究集刊1071-108

何瑞玲(20105月)首例逼印勞吃豬肉雇主被起訴自由時報取自http

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394455

李奉儒(2014)教育哲學研究之詮釋學方法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

育哲學方法論(pp45-75)台北市 學富

沈睦庭(2013)德行倫理學觀點下的儒家倫理研究 以Michael Slote與孟子為

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台北市

林人芳(201612月 )校慶扮希特勒惹以德抗議 外交部籲國人應有同理心

今日新聞取自httpwwwnownewscomn201612262258270

林火旺(2009)基本倫理學台北市三民

林逢祺(2010)教育規準論(二版)台北市五南

林建福(2006)德行情緒與道德教育台北市學富

林建福(2009a) 同情道德與道德教育的哲學探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4)

1-26

90

林建福(2009b)德行取向的道德教育- 從亞里斯多德康德與彌爾的德行思想

到當代品格教育台北市學富

林正弘(2002)道德感覺的理論載於Robert Audi主編 劍橋哲學辭典795-796

台北市貓頭鷹出版

林雅萍(2016)對自主的再思考 關係取向應用倫理評論6137-57

吳秀瑾(2005)依靠與平等 論 Kittay 愛的勞動女學學誌 婦女與性別研究

19157-183

洪哲政(201612月)中學生全班動員變裝納粹 以色列強烈失望與譴責聯

合報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12189330

洪漢鼎(2014)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品安(20105月)印尼家務工被逼吃豬肉勞團勞雇不對等 難維文化尊

重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2104

陳真(2013)論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義哲學研究1102-110

陳豐偉張家銘(譯)(2005)Arthur P Ciaramicoki amp Katherine Ketcham著同

理心的力量(The Power of Empathy)台北市麥田出版

黄彦华(2013)斯洛特的道德情感論及其當代的德育意義哲學百家12

128-130

黃藿(2000)德行倫理學的復興與當代道德教育哲學與文化 27(6)

522-531

郭世平(2010)同感與道德話語哲學與文化41(3)153-168

張雪珠(2003)哈澈遜的道德感倫理學與康德早期的倫理學輔仁大學哲學論

集36103-132

葉丙成(201612月)葉丙成納粹事件的反思無感比無知更可怕天下雜

誌 獨 立 評 論 天 下 取 自 http

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15article5159

91

賈馥茗陳寶山黃漢昌游振鵬吳美瑤(譯)(2013)Immanuel Kant著

康德論教育台北市五南

楊深坑(1988)理論詮釋與實踐-教育學方法論論文集(甲輯)台北師大

書苑

楊韶剛萬明(譯)(2002)Martin L Hoffman著移情與道德發展 關愛和公

正的內涵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蔡佩容(2014)國小二年級生命教育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幼兒教育研究6

30-52

劉斐玟朱瑞玲(2014)導論載於劉斐玟朱瑞玲主編 同理心情感與互

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頁1-18)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

簡成熙(2000)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的辯論女性倫理學的積極意義教育資

料集刊25118-211

簡茂發單文經(1995)從心理學的觀點論現代倫理道德教育之道收於財團

法人弘揚社會道德文教基金會主編現代倫理道德的理論與實踐111-131

台北財團法人弘揚社會道德文教基金會

蘇永明(1996)郭爾堡的道德認知發展論評析教育研究所集刊37155-170

92

貳外文部分

Baier A (1985) Postures of the Mind Essays on Mind and Morals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aier A (2010) Is Empathy All We Need Abstracta 6(2) 28-41

Batson C D (2011) Altruism in Human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tson C D Duncan B D Buckley T amp Birch K (1981) Is Empathic Emotion

a Source of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0(2) 290-302

Blum L A (1988) Gilligan and Kohlberg Implications for Moral

Theory Ethics 98(3) 472-491

Darwall S (1998) Empathy Sympathy Care Philosophical Studies 89(2) 261-282

Darwall S (2002) Welfare and Rational Care Oxford U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arwall S (2010) Sentiment Care and Respect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53-162

Drsquoarms J (2011) Empathy Approaval and Disapproval in Moral Sentimentalism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1) 134-140

Eisenberg N amp Mussen P H (1989)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gley C R (2002) Compassion Fatigue Psychotherapistsrsquo Chronic Lack of Self

Care Psychotherapy in Practice 58(11) 1433-1441

Foot P (1967) The Problem of Abortion and Doctrine of the Double Effect Oxford

Review 5 5-15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93

Haste H (1996) Communitarianism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Morality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5(1) 47-56

Hoffman M L(2000)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me D (1978)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L A Selby-Bigge Ed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39)

Hutcheson F (1995) A System of Moral Philosophy 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

Jahoda G (2005) Theodor Lipps and the Shift from ldquoSympathyrdquo to ldquoEmpathyrdquo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41(2) 151-163

Kant I (1987) Fund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 (T K Abbott

trans)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85)

Kennedy J M (1987 October ) Jessica Makes It to Safety--After 58 12 Hours Los

Angeles Times from

httparticleslatimescom1987-10-17newsmn-3702_1_jessica-mcclure

Kohlberg L amp Hersh R H (1977) Moral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the theory

Theory into practice 16(2) 53-59

Kripke S A (1980) Naming and Necessity Campridge MA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Mackenzie C amp Stoljar N (2000) Relational Autonomy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Automony Agency and the Social Self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delsky J (1989) Reconceiving Autonomy Sources Thoughts and Possibilities

Yale JL amp Feminism 1(5) 7-36

Noddings N(1984) Caring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94

Noddings N amp Slote M(2002) Changing notions of the moral and of moral

education In Nigel Blake Paul Smeyers Richard Smith and Paul Standish(eds)

The blackwell guide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pp 341-354)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Noddings N (2010) Complexity in Caring and Empathy Abstracta 6(2) 6-12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01) Retrieved December 25 2015 from

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empathy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01) Retrieved December 25 2015 from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sympathy

Peters R S (2015) Ethics and Education (Routledge Revivals) New York NY

Routledge

Ryle G (1972) Can Virtue be Taught in R F Dearden P H Hirst and R S Peters

(eds)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ason LondonUK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434-447

Scheler M (1954) The nature of sympathy (P Heath Trans) London UK RKP

Slote M (2001) Morals from Motive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lote M (2004) Autonomy and Empathy Soci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Foundation

21293-309

Slote M (2007) The Ethics of Care and Empathy New York NY Routledge

Slote M (2010a) Moral Sentimentalism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lote M (2010b) Caring Empathy and Moral Education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

101093oxfordhb97801953128810030013

Slote M (2010c) Sentimentalist Mo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25-143

95

Slote M (2010d) Reply to Noddings Darwall Wren and Fullinwider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87

Slote M (2011) Reply to Justin DArms and Lori Watson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 148-155

Slote M (2015) Saucers of Muds Why Sympathy and Altruism Require Empathy

Ethica amp Politica 17 12-26

Smith A (1793)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

Spinoza B D (1927) Ethic(WH White tran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year 1677)

Stueber R S (2011) Moral Approval and The Dimensions of Empathy Comments

on Michael Slotersquos Moral Sentimentalism Analytic Philosophy 52(4) 328-336

Stevenson C L (1937) The Emotive Meaning of Ethical Terms Mind 46(181)

14-31

Stocker M (1976) The Schizophrenia of Modern Ethical Theorie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73(14) 453-466

Van Manan (1991) The Tact of Teaching The Meaning of Pedagogical

thoughtfulnes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Watson L (2011) Comments on Michael Slotersquos Moral Sentimentalism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 142-147

Wispeacute L (1986)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ympathy and Empathy To call forth a

concept a word is meed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2)

314-321

Wispeacute L (1987)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Empathy In N Eisenberg amp J

Strayer(Eds) Empathy and Its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7-37

Page 7: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2

研究者同樣也有在歷史教育上很大的震撼對於 228 事件白色恐怖時期

研究者在學校的學習中並沒有特別理解它的重要性只記得事件年代歷史的起

因以及所發生的歷史影響因為這些是考試中必定會出的題目參觀 228 公園以

及邀請歷史專家所講解的歷史也只是歷史課本的註腳甚至覺得一再提起同樣的

事件著實令人煩悶直到實際看到了紀錄片以及受害者的親口敘述時才感受到那

種落差才驚覺這是一起攸關許多台灣人生命的大事件白色恐怖時期甚至是與

祖父母有關的時代思想到祖父母的提心吊膽研究者才發現我們並沒有真正

感同身受而只是把它記下來不站在那些受害者的角度感受不能理解他們在

228 事件所受到的傷痛也不能理解這個歷史事件對台灣整體有多大的影響

研究者認為這中間的落差是因為我們沒有同理歷史人物的感受以至於我

們輕看了那些重大的事件在《同理心的力量》一書中作者 Arthur P Ciaramicoki

和 Katherine Ketcham 便認為同理心讓我們可以更敏銳地察覺他人的思想與感

覺 (陳豐偉張家銘200522)同理心也能使人超越自我的限制而以別人

的心境看事情(簡茂發單文經1995111)若我們缺乏這樣的視角就會出

現這樣的落差譬如在這起新聞事件中若我們沒有對這段歷史受害者的同理心

我們很容易就做出了看似無害但實際上是傷害他人的行為更進一步說若我

們沒有對他人的同理心的話我們也有可能在看似無害的行為中傷害對方前一

陣子台灣也曾發生雇主逼迫印尼移工吃豬肉的新聞(何瑞玲2010陳品安

2010)對於穆斯林來說吃豬肉的沉重罪惡感就像是吃素的出家人吃葷一樣嚴

重有些雇主雖然知道這些事實但卻仍以「入境隨俗」來要求那些移工吃豬肉

無視他人因為違反信仰而產生的難受與痛苦或許也是同理心不足所產生的負面

案例

前面所提到同理心這種「以他人觀點看待世界」的特性受到不少心理學家

以實證的研究加以證明其中C Daniel Batson 認為能夠做出「為他人提供福

利(welfare)」的利他行為(Altruistic behavior)是由同理心驅使而為(Batson

3

2011 Eisenberg amp Mussen 1989)他著名的「同理利他假設」1企圖以實證

科學的方式證明同理心是利他行為的動機擁有同理心會讓人更想要幫助他人

它能幫助打破人與人之間的藩籬Martin L Hoffman的研究《同理心與道德發展

關愛和公正的內涵》(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Caring

and Justice)(楊韶剛萬明2002Hoffman 2000)一書在實證研究上說明同

理心與道德發展的關係通過對於同理心的陶冶將有助於孩童的親社會傾向與

道德發展在台灣的行動研究中也有學者致力於以故事繪本的課程來培養孩

童的同理心讓孩童能夠養成「體諒他人」的品德(何享憫2010蔡佩容2014)

這些都凸顯出同理心在道德教育領域中的重要性

故研究者認為同理心在使人感受他人的苦樂在實踐道德上有它重要的位

置本研究以同理心為探究的主題期盼通過探究同理心而能對道德教育有所啟

示包含如何培養學生的同理心使他們能夠更敏銳的覺知他人的情感並產生助人

行為這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二同理心與倫理學的探究-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特點

在倫理學領域的主流思潮中理性的功能被高度的重視從 Plato 開始到

Immanuel Kant他們強調理性在道德領域中的地位Plato 說有德的人乃是靈魂

中的慾望聽從理性的指揮Aristotle 在他的論著中說道人之所以為人乃是因為

他是理性的動物真正的道德行為乃是有實踐智慧者會從事的事情實踐智慧是

一種理智的德行(林火旺2009197) Kant 在其著作《道德形上學底基礎》

認為人應當尊重身為理性的存有者(rational beings) 的他人所擁有的基本尊嚴

(dignity)應該始終把自己和他人當作目的自身而絕不是僅把他人當作工具

(林建福2009b119Kant 198756Slote 2010a108)人是自我立法者法

1 Batson(2011 11)假定同理的關懷(empathic concern)或同理心創造利他的動機同理心除

了會引出以他人為重心的情緒(other-oriented emotion)通過同理心也能夠覺察到他人福利的需

要進而能夠做出有利於他人的行動也因此在 Batson 的看法中我們每日生活所體驗到的同

理心有兩個必要條件(1)覺察他人的需要以及(2)珍視他人的福利(2011 33 )

4

是自我以理性存有者的身分頒給自己的通過這種自我立法人控制自我的情感

自我好惡傾向等影響行動的事物從而以克制情緒的激動支配熱情以達到自主

(autonomy)(Kant 1987 56-57)

Kant 在《論教育》中提到教育要使學生知曉了解行動的原則及其與義

務觀念的關係(賈馥茗陳寶山黃漢昌游振鵬 amp 吳美瑤201397)Kant

的道德理論對日後的道德研究者也起了很大的影響著名的道德認知發展論學者

Lawrence Kohlberg 深受 Kant 理論的影響重視道德的認知發展並通過實證的

心理學研究確立道德發展的三階六段論(蘇永明1996157-158)

Kohlberg 的理論影響甚廣他的理論主導道德發展這個研究主題約三十年

期間也有許多豐碩的成果但他主要將焦點關注在理性的探究上(Haste 199649)

這使得情感與情緒沒有在他的論述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Gilbert Ryle(197252)曾以百貨公司做為比喻說明將理性作為道德生活

的全部是件荒謬的事情沒有人會把百貨公司的其中一個部門當作百貨公司的全

部因為百貨公司是由許多的部門所構成的集合體同樣的如果我們只把理智作

為道德生活的全部也是件荒謬的事情我們也同時應該關注情感或感受對我們道

德生活的影響

在近代的倫理學發展中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價值慢慢地被學者重視Slote

並不是第一位強調情感在道德生活中重要地位的思想家但他的研究卻在諸多道

德理論當中有獨特的見解使研究者有探究其道德情感主義( moral

sentimentalism)之動機以下試舉幾點以作為本論文研究動機之說明

(一) 追尋 18 世紀英國感理論2

2 根據劍橋哲學辭典(林正弘2002795-796)道德感覺理論(moral sense theory)指流行於 18

世紀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的一種道德理論其代表人物為 Shaftesbury ⅢFrancis Hucheson

David HumeAdam Smith他們主要認為道德情感 (Moral sentiment)是道德判斷和道德動機

的來源其理論主要根源於反對道德上的理性主義道德理性主義者主張我們通過理性來了解道

德道德如同數學一般是能夠通過理性來理解而情感主義學者反對這樣的觀點

5

自 G E M Anscombe 著名的文章《現代道德哲學》(Modern Moral Philosophy)

開始許多德行倫理學家開始批判自 17 世紀啟蒙運動以來的義務論(deontology)

與效益論(utiltarianism)以學者 Michael Stocker 為例他曾在其文中說了一個

故事(1976462)來做為批判現代哲學體系(尤其是循著 Kant 的義務論以及 John

Mill 的效益論等理論發展)推崇「義務」和「規則」會產生的詭譎現象 史密

斯專程從遠方來探訪重病在床的你你謝謝他的熱心和善意但他卻告訴你他

這麼做僅是為了他在道德上的義務你以為他這麼說只是一個謙虛的回應但隨

著你們之間的談話越頻繁你越來越發現他說的是真的他真的不是為了朋友

的緣故來探訪你而只是為了道德上的義務來探訪你Stocker 透過這個例子說

明他的立場這種強調理性規則義務的道德理論會使我們失去美好生活使我

們為了愛或友情的動機與行為的理由分裂開來Stocker 的例子與當代德行復甦

運動的學者一樣是為了召喚我們去重視德行(virtues)在道德生活中的優位

而非責任(duty)與義務(obligation)(黃藿2000525)

在這段德行復甦期間的學者 AnscombeAlasdair MacIntyreRosalind

Hursthouse 皆以追尋 Aristotle 的理論為主Slote 則是以追尋並修正 18 世紀英國

情感主義的路徑尤其以 Hume 的同情理論為其主要的理論開展與強調 Aristotle

理論的論者不同Slote 認為 Aristotle 的路徑強調了以「幸福」做為人的至高追

求使得行動者是以幸福為目的而行善(Slote 200110)這樣的論點將難逃目

的論的色彩Slote 本人想要建立的是更純粹(pure)基於行動者(agent-based)

的德行倫理學形式這樣的倫理學形式特別強調自身的品格傾向動機等內在

素質(inner traits)(沈睦庭2013)因此 Slote 開始轉向對 Hume 理論的探究

根據他們的主張一個人通過回憶(或觀察)他人的某些特質所感覺到的快樂或痛苦分

別表示這一特質的善或惡我們之所以能夠感覺到這些特質的原因在於我們擁有道德知覺

(perceptions)正如同我們看見紅色的蘋果聽見尖銳的噪音一般只是對於道德的所產生的

知覺並非像外在感官一般我們感覺到的道德觀念是一種內在感覺人們通過觀察形成觀念通

過對這些觀念的反省我們從而得到了道德觀念在中文的翻譯上moral sense 被翻為「道德感

覺」「道德感」本研究主要以「道德感」為翻譯

6

對於 Hume 來說他認為道德是情感而非理性的事物在 Hume 的論證裡

理性只能進行「抽象關係的證明」(數學)和「經驗事物間的因果關係推論」

(Hume1978413-414)不僅無法給予我們實踐道德的動力(inert)也沒辦法

判斷道德的善惡他以故意殺人的例子來說明他的想法(Hume1978468-469)

「我們是否能從一個故意殺人的例子中找到一個事實(fact)叫作「惡行」(vice)」

Hume 認為當我們考察一個故意殺人的事件時我們只能找到行動者的激情

動機意願和想法這樣的事實這些事實不能告訴我們這個行為到底是不是惡行

只有在回到我們的內心因著愉悅所產生的「贊同」(approval)與不安所產生的

「反對」(disapproval)才能告訴我們是非善惡這些是理性無法作為道德基礎

的原因正是如此同情心在 Hume 的倫理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為人之所以

會做出有利於社會整體或對個人的品格或行為表示贊成或反對皆來源於此

因為有同情心我們可以覺察到他人心理的狀態當他人痛苦時我們可以感同

身受

因此對 Hume 來說培養同情心是道德教育的基礎然而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

的同情心對親近者有直接聯繫關係的人會有強烈的反應對歷史較近的事件

較有感對較親近與自己相同的人較能同情(Hume 1978318)這種對親近

者立即的(immediate)同情有偏私的性質是我們要避免的以免使得失去公

正因此 Hume 認為經過反省(reflection)的同情才能使人不帶偏見的關懷公

共議題(Hume1978 437-438 amp 604)

Slote 認為(200713)Hume 以同情心為主的情感理論除了缺乏了現代對同

理心心理學的實證研究也受到其他學者的攻擊(2010a32)例如 Smith 就認

為如果情感上的愉悅或痛苦是我們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那麼非生命的事物

將同樣進入道德討論的範疇中(Smith1793264)比方說颶風摧毀了許多無辜

人民的家庭與產業我們心中對颶風產生的破壞有著痛苦和不安通過前面的說

法我們可以說颶風不道德嗎 有鑑於此在 Slote 的研究中他除了通過現代

7

心理學的實證補足 Hume 理論當中需要實證研究的主張也修補 Hume 使用同情

心建立道德理論所遇到的困難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特殊之處在於他企圖通過改良 Hume 倫理學並借鑒

Saul A Kripke 的固定指涉(reference-fixing)3(2010a57)使他的道德情感主

義能得到一個形上學的先驗(a priori)基礎對於相關的論證研究者將在第三

章的第二節中會細部的處理

(二) 對於關懷倫理學的補充

在近代的倫理學領域探究中對於他者的感同身受進而幫助他者在關懷倫

理學以關懷為立論的理論中得到重現受到學界很大的迴響與討論也引發許多

學者對關懷倫理學理路的研究Carol Gilligan 首先在她的著作《不同的聲音》

(1982)(In a Different Voice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rsquos Development)裡

提出了她的觀點她認為男性和女性在道德發展上有所不同Kohlberg 在道德發

展上著重以普遍原則來做形式邏輯的推論可謂是「正義-權利導向的倫理學」

這反映了男性的認知而女性則不然女性在認知道德上注重情境的通盤考量

希望以關懷和無傷他人為優先(簡成熙2000187)

通過 Gilligan 以女性道德經驗為基礎所建構的道德倫理學Nel Noddings 延

續了她的論點並在她的著作中大力的批判過去的理性主義倫理學家他們希望

像處理數學一般期望能夠找到倫理學的抽象形式或原則並以這樣的原則進行

辯證以探討道德他不認同這樣的倫理學探究方法倫理學不是一種抽象的原則

3 Kripke 的語意固定指涉理論是一種處理語言哲學領域中解釋專有名詞與指涉之關係的問題其

著作《命名與必然性》(Naming and Necessity)特別針對此一問題進行處理粗略地來說Kripke

反對 F L G FregeB A W Russell 等人將專有名詞視為描述詞的理論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

專有名詞指得是一個嚴格指稱詞專有名詞不能被認為是與描述詞相同的意義(王文方2011

63-65)在第三章的第一節中本研究會更深入的介紹 Kripke 的理論

8

探討而是一種透過對關係的關懷(care)而開始引 Noddings4自己的話來說

(198424)

關懷意味著走出自己的個人框架(personal frame)而進入別人的框架當

我們關懷時我們參考別人的思考角度他的客觀需要以及他對我們的期望

我們的注意力全神貫注在被關懷者的身上而不是我們自己

這樣的關懷顯示對他人的同感一個能夠關懷的道德實踐者不是假想自己站在

他人的立場以理性來分析他所可能產生的反應行為情緒而是要從實際的

情境中盡可能地以他人的角度來體會他人的感受並做出回應Noddings 認為

這種現象包含兩個方面其一叫做「全神貫注」(engrossment)這是一種專注於

接受他人將他人納入自己與他人一起看和一起感覺的現象(198430)

Noddings 認為這種專注使得專注的主體雖然看和聽到事情卻像是從他人那裏

將他的聽和看借給專注主體其二通過動機轉換(motivational displacement)-

關懷者將自己的動機能量開始流向被關懷者的需求(Noddings 2002)使得他能

夠對被關懷者做出行動Noddings(198431)以母子的例子為例她認為一個

母親對於孩子就有著這種天然的關懷一個母親不會嘗試「穿小孩的尿布」後來

考慮小孩子到底發生什麼事情當小孩子開始哭的時候母親意識到孩童的不舒

服而以感覺的交流來進一步觀察孩童嘗試身體接觸孩童嘗試和孩童說說話

Noddings 以這種自然的關懷來向我們說明人類的關懷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

4 Noddings 曾在她的論著中提到(1984 30)她不認為自己在這裡所談到的「全神貫注」與「動

機轉換」是指「同理心」原因是因為同理心一詞具有投射(projective)的意義也就是假想自

己在他人的情境下會有的反應並將這樣的情感投射在他人身上但在 Slote 的看法中投射意

義的同理心只是同理心的一種這種同理心之所以令人質疑是因為他過於強調以理性的方式設身

處地去為對方設想在這種方法裡人似乎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要同理他人的感受Slote 認為在

Hoffman 的研究中關聯式同理心(associative empathy)的研究顯示同理心的自發性- 對於他人

的情感我們會無意識不由自主的同理他人這樣的觀點便有別於 AristotleKantMill 等強

調理性在道德地位的立論者(陳真2013103)並且 Slote 同樣認為同理心具有接受性

(Receptivity) 一個人的情緒能夠注入到另一個人身上或者一個人的情緒能夠以一種類似感

染的方式從一個人的擴展至另一個人(王楷201130)Slote 曾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 Noddings

也同意同理心在這個意義上的重要性 (Slote 2010a 16 17)

9

如果我們仍然想要以理智追求抽象的道德原則來作為我們的指導的話呢

Noddings 告訴我們原則雖然使我們能夠對道德給出指導但若涉及原則間的

衝突它就無法準確無誤地指導我們在那樣的衝突下我們不應輕易的把這樣

複雜的具體事件化約成某條簡單恆定不變的原則例如不應去竊取他人的財

物這樣一項原則碰上了飢餓的人或朋友的生存我們不應該簡單地躲在某個原

則後(不可偷竊生存權)而是在認真的考慮他者的需求後給予真實的回應

(Noddings19841656)

關懷倫理學同樣的在回應所謂道德判斷上的「對」與「錯」給予了不同於

道德理性主義的解釋一方面Noddings 並不贊同情緒論(emotivist)學者 Alfred

Jules Ayer 那樣將道德判斷認為只是一種表達情緒的方式因為當我們在做出道

德判斷的時候不僅是一種「好耶」的情緒表達我們不是只有對所有東西都

只表達一種主觀的感受我們會對特定的道德內容表達一種承諾比方說傷害他

人若一個人能夠感受到傷害他人本身會帶來他人的痛苦他便會知道這是錯誤

的行為在 Ayer 的分析裡面我們只是在表示一種情緒意義而這是 Noddings

不贊同的看法(Noddings 198492)

另一方面她也拒絕以理性主義的方式論證道德判斷中的對與錯首先當我

們以原則來判斷「偷竊是錯的」似乎就沒有考量到其他實際的因素對於一個

關懷倫理學者來說偷竊幾乎是錯的但在還未知道他偷竊的原因之前她不會

輕易的下道德判斷再者以道德判斷以及道德陳述來論證道德行為將會使人

遠離具體的事實原因是我們正在企圖使用語言和理性來討論道德行為而

Noddings 認為這會使我們疏於感覺去追求一個簡單而抽象的道德善(Noddings

1987 9395)

但拒絕為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的論證卻無法幫助我們了解道德情感與道德

判斷之間的關係一方面依照 Noddings 的觀點我們需要考慮個別的實際狀況

10

根據我們關懷的能力來做出判斷但另一方面我們日常生活中認為的道德判斷

應當具有一些特性舉例而言縱使我們認為「殺人是錯的」一句話不是通過

理性的規定大家就突然地能夠遵守了根據關懷倫理學的想法一個規則需要

有情感作為其推動的動機但如果我們把判斷至於每一個個別的關懷經驗的話

我們又要經驗多少次關懷經驗才能「確立」「把握」住道德行為的對與錯呢我

們能否在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之間找到一個橋樑來描述它們之間的關係呢

總的來說Slote 同意 Noddings 的論點並認為 Noddings 重申了情感在道德

中的地位且情感作為一種必要條件是我們在實際的道德生活中不可缺乏的尤

其像是「全神貫注」這樣感同身受的情緒性機制但 Slote 認為關懷同理心本

身就能夠回應我們所遇到的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之間所產生的鴻溝呢為要能回

應這一點Slote 認為除了要能使用同理心的概念以外也要處理後設倫理學

(meta-ethic) 對道德語意的分析(Slote 2010a4)Slote 認為通過對同理

心的分析與英國道德感理論的論述能夠解決關懷倫理學在這方面所受到的限制

通過 Slote 的考察正義倫理中的重要概念是能夠在他所建構的情感主義下得到

解釋

三國內對於 Slote 道德教育相關的文獻甚少

Slote 對於道德理論探究有其特殊性但國內對其理論的探究甚少在「中

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中僅有一篇屬於哲學領域的文章5在「全國博碩

士論文網」中也僅有一篇論述其哲學的文章6對岸研究 Slote 的著述雖然較多

但多數哲學領域的探究為主僅有一篇論及教育的文章7由上述可知Slote 的

思想未受到應有的注目較多的討論也集中在哲學領域的探究在教育領域中

5 郭世平(2010)同感與道德話語哲學與文化41(3)153-168

6 沈睦庭(2013)德行倫理學觀點下的儒家倫理研究 以 Michael Slote 與孟子為主國立政治

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7 黄彦华(2013)斯洛特的道德情感論及其當代的德育意義哲學百家12128-130

11

Slote 的思想仍待開發與擴展這也是本研究以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理論對道德

教育為啟示的研究動機之一

貳研究目的

Slote 在他的著作中所建立的倫理學系統雖然是對前人的修正與補強但他

的論點仍然具有獨創性和特殊性本文試圖以哲學家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及其

對道德教育的啟示為研究主題特別是他對於同理心的見解主要的目的如下

一釐清同理心之字源與字根及其概念

在處理 Slote 的理論前本研究首要處理同理心之字源與字根及其概念以

去除同理心在論述中的可能的歧異性尤其 Slote 在研究中大量引用 Hume 的論

證因此有必要針對當代的同理心以及過去英國道德感理論的同情心概念進行概

念意義上的分析另外由於 Slote 在其論證中亦使用心理學對於同理心的實證研

究因此本文也將其與同理心在實證研究上的定義納入概念分析的理解中

二理解與分析 Slote以同理心所開展之道德情感理論

完整理解 Slote 如何通過 empathy 做為道德基礎發展出道德情感主義的理

論在這裡前部分研究者將完整呈現 Slote 在道德語言上的澄清以及在道德規

範意義上如何以情感主義的方式回應道德理性主義者同時也回應關懷倫理無法

處理的道德規範問題

三介紹 Slote道德情主義所遇到的批判與 Slote的回應

統整 Slote 立論所遇到的批判與理論困難Slote 曾撰文回應對於評論其理論

的文章分別是 NoddingsDrsquoarmsWatsonBaier 等學者本研究將介紹他們

對 Slote 論點的批判以及 Slote 對於這些論點的回答

四探究 Slote的道德情感主義同理心論述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12

在完善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後將處理其對於道德教育的啟示最後本文

將從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同理心的論述與道德教育之觀點尋求對於道德教育的啟

參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 釐清同理心之字源字根及其概念

二 Slote 如何以同理心的作為情感主義道德理論的基礎

三 Slote 所受到的理論困難與批判為何

四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理論同理心論述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及問題旨在探討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的同理心論

述並以他在理論上的討論作為探討道德教育的參考本研究採用「概念分析法」

以及「詮釋學方法」兩種方法以下分別論述本論文的兩種研究方法及其適用的

範圍

壹概念分析法

教育哲學家Richard S Peters以及 Paul Hirst為首的教育哲學家們以一種名為

概念分析的方法來做為理論的研究開創了所謂倫敦路線(London Line)的哲

學研究進路哲學家 Peters 和 Hirst 所言之概念分析是從大眾語言中探詢使用

概念的「必要條件」也就是一詞語概念的核心使用法大眾語言作為一種會隨

時空不斷改變其使用方法的概念在人文科學中難以窮盡所有的使用意義但語

言概念本身有它在使用中的核心用法並把無關或者邊陲的用法去除掉以達到

理論推論的目的這也是哲學家 Socrates 在與他人討論哲學時最常詢問的兩個問

13

題 「你是什麼意思」(What do you mean)以及「你如何知道的 」(How do

you know)孔子也曾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說得正是在探究前必須以嚴謹

的方法將語言的意義定義明確(林逢祺20103-4)

本研究以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基礎同理心為探究的重心Slote 作為以探究

並修正英國道德感理論傳統的哲學家其同理心之概念以及理論取經於此因此

本研究首先以概念分析法探求英國道德感理論對同理心概念的使用並釐清同理

心與其相近字詞同情心的不同

本研究主要在第二章第一節「同理心之字源及其字根」釐清同理心的定義

另外 Slote 也極為重視當代心理學的研究作為對傳統的補充因此本研究也將

會把心理學家 Hoffman 的同理心概念以及實驗研究一併納入討論以對其同理心

的概念內涵有更深入的探究

貳詮釋學方法

詮釋學方法希臘文 Hermeneutike其詞根主要來自於希臘神話中的信使神

Hermes作為傳達神諭的使者他有兩個必要的工作一個主要的工作是理解

諸神所要傳達的信息第二個工作是將信息傳達給凡人因為人和神的語言不同

Hermes 在傳達信息時必須要翻譯信息使人能夠理解信使神的工作正回應了

詮釋學這個方法的最基本的意義- 通過理解和解釋把一種意義關係從一個陌生

的世界轉換到我們自己所熟悉的世界(洪漢鼎20142)

本文採取溫和(moderate)詮釋學的觀點研究者認為沒有方法可以保證我

們有絕對客觀的詮釋因為每個人作為讀者都受到自我在歷史中所獨有的成見

(prejudices)這種成見並非是因為個人有其獨特的時間空間經驗而是成見

具體化在語言當中(李奉如2014 50)正如楊深坑(1988138-139)的那

句深刻的見解「理解者因而必須有一種影響史的覺識自覺到自己本身就是整個

歷史事件的一環而做為過去與現在的連結」

14

研究者作為 Martin Heidegger 意義下的「在世存有」在本研究中作為 Slote

理論的詮釋者也以自我的道德生活及生命經驗為理解的根據作為詮釋 Slote

在道德教育上給予的啟示詮釋學的研究方法除了主要處理第四章的第一節「同

理心對道德教育方法之啟示」與第二節「同理心對道德教育中尊重的啟示」外

對於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本身的理解也是這個研究方法一環研究者正視自己

所擁有的成見(prejudice)並盡所能有開展新的理解以期能更完善的詮釋 Slote

在理論上如何影響道德教育的應用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壹研究範圍

Slote 對於同理心概念的見解及其如何在道德理論中開展的主要論述在於

《道德情感主義》(Moral sentimentalism)一書中因此本文主要的探討範疇也

在本書《關懷倫理學與同理心》(The Ethics of Care and Empathy)一書主要在回

應道德的規範意義亦作為本研究在開展道德理論的補述

Slote 另有撰寫文章回應批判其理論的幾位哲學家以澄清其理論的一些概念

與想法〈回應 NoddingsDarwallWren 及 Fullinwider〉以及〈回應 Justin dArms

及 Lori Watson〉本研究亦將相關哲學家的批判論文與回應納入範圍介紹

Slote 關於道德教育的著述論文有〈關懷同理心和道德教育〉(Caring

Empathy and Moral Education)以及〈情感主義的道德教育〉(Sentimentalist Moral

Education)以及在 2012 年的專書《教育與人性的價值》(Education and Human

Values)第三章這些著述主要論及道德理性主義在教育的觀點上會遭遇的問題

以及如何用心理學的實證研究及同理心概念來補足缺乏同理心的教育

貳研究限制

一語言能力限制

15

雖然英文是研究者的第一外語但是研究者並未精通另外通過語言的翻譯

在理解上與原先意義有所出入的可能性仍舊存在因此在本研究中是一個限制

二研究處理範圍有限

Slote 在理論的研究上有一次重大的轉變在開始時他主要是以 Aristotle 的

德行論作為其理論開展的取向但在之後的理論發展受到情感主義的影響早期

的著作《源自動機的道德》(Morals from Motives)《從道德到德行》(From Moraliy

to Virtue)等觀點的轉變也是值得探究的另外 Slote 在最近的研究觸角也擴展到

德行知識論的探究上著述如《同理心的不同面向》(The Many Faces of Empathy)

《情感主義的認識論》(Sentimentalist Epistemology)礙於研究時間及能力的限

制本研究僅閱讀有關道德情感主義及教育相關的著述

16

17

第二章 同理心的內涵

同理心的概念抽象且複雜其定義並不如想像中的明確且用法多有分歧

Lauren Wispeacute(198717)就認為考察同理心概念的歷史是很困難的因為心理學

對同理心的研究進展快速約十年就更新一次而產生新的概念或是老的概念進

行了新的解釋而有了新的用法概述來說同理心源於 19 世紀末德國美學中的

德文 Einfuumlhlung在 20 世紀初被實證心理學翻譯為 empathy1930 年代被人格

心理學家廣泛的使用1950 年代以 Carl Ransom Rogers 理論為主的心理學派借用

此概念實行精神治療獲得很大的迴響1960 年代甚至條件反射理論也曾短期

使用過同理心的概念而 1970 年代則主要被社會發展心理學家用來解釋利社會

或利他行為

不僅在心理學上其發展多變在哲學領域中同理心用來解決不同主體間的

交往與理解關係也就是所謂的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在《同理心情

感與互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劉斐玟朱瑞玲20145)這本書的

導論中提到了同理心是自身與他者的遭逢在遭逢的同時既認識他者也觀照

自身而一旦自身(主體)與他者(客體)的關係由單向傳遞訊息的狀態進入

到你來我往的互動過程時便進入「互為主體」的狀態這個認識的方式與傳統

哲學主客關係的認識模式大相逕庭在這個問題上現象學之父 E G A Hussel

和他的學生 Edith Stein 兩人給予了深刻的討論

同理心不僅在各個領域中皆有討論若將焦點固定在道德領域裡同理心本

身也與其它相似的概念混雜若常接觸道德哲學的研究者會發現以十八世紀英

國道德感理論著名的哲學家如Hume以及Smith來說他們在探討倫理學理論時

使用的詞是同情心(sympathy)這些哲學家所使用的同情心是否跟 Slote 提到的

同理心在概念上是相同的呢這是本章所要討論的重點

18

本章分為兩節第一節同理心與同情心概念的比較主要針對同理心一詞之

字源並通過與相關的詞彙同情心的對照以顯示同理心概念的核心用法

研究者也將處理現代心理學研究的同理心與英國道德感理論哲學家所使用的同

情心是否在意義上有一致性的問題第二節討論同理心在倫理學中的脈絡這裡

囿於研究者的能力不能窮盡所有以同理心為核心的道德理論僅以 Slote 著墨

最深的十八世紀英國道德感理論為主要的探討同時由於 Slote 深受道德心理學

家Batson 與 Hoffman 的影響也會把這兩位心理學家對於同理心的探究一併放

入討論中

第一節 empathy與 sympathy之概念比較

此部分旨在討論同理心及其相關的詞語概念首先以本研究所關注之同理心

之字源著手接續討論同情心的字源並嘗試區分這兩者之間意義上的不同

壹empathy 之字源

同理心源於德語 Einfuumlhlung 一詞是 1858 年德國哲學家 Rudolf Lotz 將 ein

和 fuumlhlung作為希臘文 empatheia 的翻譯Theodor Lipps 以 Einfuumlhlung 建立其美

學系統英美精神分析家 Titchener 於 1909 年認為以 sympathy 一辭不能完整的

傳遞 Einfuumlhlung 之意因此以 empathy 一辭英譯之(Jahoda 2005161)在希臘

文中Empathia 為 em 和 pathos 所構成em 一詞改自 en表示進入 (in)的意

思Pathos 意思為感覺(feeling)因此 empathy 有進入他者而加以理解之意8

貳sympathy字源

sympathy源於後期拉丁語的 Sympathia意思是「共感」(community of feeling)

希臘字源 Sypatheia 衍伸自 sympathes代表感同身受(having fellow feeling)受

8 線上語源字典(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15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empathy

19

到相同感覺影響(affected by like feeling)可拆解為 sym 與 pathossym 代表一

起(together)而 pathos 為感覺(feeling)9

參empathy與 sympathy的差別

empathy10和 sympathy 是兩個容易混淆的詞語雖然兩個詞有不同的發展背

景在口語上這兩個詞似乎難以區分在理論上的討論中它們都包含覺知他

人的情感或者是辨認(identification)他人的情感當我們說對你的難過表示同

情或我同理你的難過時這兩個現象的共通點是覺知他人的感受也就是發現或

感受到他人難過的現象第二這兩者除了表示我們辨認了他人的情感它們似

乎都表示我們對於他人的情感作出行動來回應當我同情某人的難過或者是我同

理某人的難過時我們似乎都會做出某些行動來回應這種難過或者安慰某人

或者聆聽某人的訴說他的情感

這樣說來是否兩個詞根本上並無不同呢 根據一些學者的分析以及 Slote 在

理論的解釋上兩個詞在使用上還是些許的差異以下將細微的區別呈現如下

先以 Slote 所區分的同理心與同情心的說法為主並輔以其他學者的說法作為補

一是否涵蓋感同身受

Slote 認為(2010a15)在口語上可以引用美國總統 Bill Clinton 的話來區別

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區別同理心是「感受到他人的痛苦」(feeling someonersquos pain)

同情心則是「感受到某人在痛苦」(feeling for someone who is in pain)在這同理

與同情這兩個概念中我們都同樣感受到痛苦但差異在哪裡呢差別在於我們

是否能夠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在同情概念之中我們只會感受到或者辨識出一個

9 線上語源字典(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15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sympathy 10

Empathy 在中文裡有許多尚未統一的翻譯例如「移情」「神入」「同理心」「共感」「換

位思考」等等本研究採用常見的「同理心」這個翻譯

20

人在痛苦的處境之中我們並不會感覺到自己也像是在痛苦之中但當我們說我

們同理他人時通常代表我們也像是受到同樣的痛苦一般

這兩者的差別也具體的表現在同理後所產生的行動上我們或許可以以《禮

記檀弓下》的一篇故事來描述這種差異春秋時代齊國發生大饑荒有個名為

黔敖的人他在路邊放置一些食物來幫助那些飢餓的難民這時有個以衣袖遮臉

的人他跌跌撞撞的走了過來黔敖拿著食物和水便對他喊「喂過來吃東西」

那個人瞪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接受無禮的施捨才會餓到這種程度的」

在這個故事中黔敖能夠辨識飢荒中的他人所擁有的痛苦也因此他準備了

食物和水來幫助他人但如果他真正的感受到人在飢餓與尊嚴上的窘境他便不

會選擇叫喚別人來接受他的幫助如果他能同理他人的感受而行動他除了會準

備這些食物外他也會試著去攙扶他人或將食物與水遞給需要的人

同樣的Slote 也以羞辱為例(200713)來說明這兩者所有的差異一個人

如果同情被羞辱的人會感受到心中有種不好的感覺(感到被這樣對待很糟糕)

但不會覺得自己真的被羞辱但如果在同理的概念之中我們會感受到自己也像

被他人羞辱一般

在這樣的定義下同情心與同理心有兩個主要的差異在於能否真實的覺察

他人的感受如果同情只是在觀察後所擁有的不好感受而不像同理心一樣有「人

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感受時則我們很好奇有同情心的人是否真的能夠回應

對方的「需要」來幫助對方如果我們只是知道對方飢餓受苦而缺乏去感受一

個人的「飢餓感」與「尊嚴感」碰撞所產生的痛苦我們或許就會像黔敖一樣

作出自以為幫助他人的行動但事實上是在羞辱別人讓別人痛苦的行動

Slote 在〈盤中的泥巴為什麼同情心和利他主義需要同理心〉也同樣懷疑

同情心是否真的是一種「關懷他人」的動機(201519)同情心並不使人感受與

接收他人情感而主要著重在辨識並回應他人的情感上某些心理疾病患者所具

21

有的心理機制正是同情心機制例如因為心理疾病的虐待狂他們或許具有同情

心能夠辨識他人情感或者感受到某種不好感受的機制但他們卻不見得

能夠同時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也因此他們對於他人情感的回應行動常常超出我們

常人的想像例如感受到某人因虐待而有不好的感受反而繼續虐待他人

進一步的說明Slote 認為當我們在說「我同理你的痛苦」時那種感覺

就像是他人的痛苦入侵我們一般Slote 引用 Hume 的說法認為這種情感的連

結就像是感染(contagion)一般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Hume1978318)

當我看到任何人呈現在聲韻和姿態的情感效應時我的心靈會立刻從這些結

果轉移到其原因而且形成此一情感(affection)的鮮活概念並立即轉

換成感情本身同樣的當我觀察到任何一個情感的原因時我的心靈會轉

移到其結果而且也會被激起同樣的情感

也因此 Slote 認為Hume 意義下的同情心其實與現在意義上的同理心是具

有相同意義的(Slote2010a14)但是現在意義下的同情心與 Hume 意義底下的

同情心已不相同現在意義的同情心並不涵蓋這種感同身受的感覺

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差別在 Slote「是否有感同身受」這個特性被區隔開來

雖然兩者同樣能夠察覺他人的情感但同情者在覺察的層面上可以完全沒有他人

的感受而對他人的情感做出回應同理心則必須含有對他人情感的感受

二適用的情感範圍

當我們提到同情心與同理心時我們可以清楚的分出這兩者在情感的適用

範圍上是不同的同情心特別指得是覺知到他人的痛苦或困境且有舒緩他人痛

苦的衝動(Wispeacute1986314)Wispeacute 的看法與中文的使用很相近在中文裡使用

同情一詞通常也比較適用在負面的情感上當我們說我們同情某人的感受時

某人或許會認為「我不需要你的同情」或者是「你根本沒有同情心」在這個

22

情境裡面我們會假想某人是正處於負面的情感狀態如果某人正處於快樂的情

感中則某人在這裡所說的話似乎沒有辦法理解同樣在 Nancy Eisenberg 以及

Paul H Mussen 的文章中(1989130)同情心也被認為是對於他人悲痛(sorrow)

狀態的情感回應或是對他人的關心(concern)

但當我們在使用同理心時就不限於悲傷或負面情感的感同深受一般來說

「對某人的情感產生同理心」指得是對他人內在狀態的了解這裡的內在狀態包

涵思考與感受這種感受同時涵蓋了正面情感或負面情感的感受在 Batson 的

定義裡empathy 也包含為他人的好運而同理他的快樂也包含對他人痛苦難

受而伸出援手的情感像是同情(sympathy)為他人擔憂等(201111)同樣的

Hume 在論述同情心的時候所覺知的情緒同時包含了痛苦以及快樂的情感(林

建福2009a9)在這個意義上現代心理學意義的同理心與 Hume 的同情心

在適用的範圍上是相同的雖然 Slote 並沒有針對同情與同理在語言上的適用範

圍做區分但這個論點並未與 Slote 的說法有所矛盾因此做為同理心與同情心

區別的一種補充

三感受他人感受的方式

這裡所指乃是如何(How)感受他人的情感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異有好幾

種不同的解釋有些區分與 Slote 的看法不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反也因此是最

難區分的一塊各家說法不一致研究者盡可能嘗試以自己所讀之脈絡整理如下

希望盡量符合邏輯的一致性

Wispeacute(1986318)認為同情心是藉由想像的覺知或替代的體驗被同情的人

並參與感受因此主體與客體融合為一但同理心卻保有主體的意識他延伸自

己進入被同理者並把所感應到的感受以投射(Projective)的方式給被同理者

這裡或許會遇到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保有自我的主體意識呢借用 Max

Scheler 在《情感現象學》中提到的情緒認同(emotional identification)或許可以

23

幫助我們釐清相關的概念Scheler(195418-19)提到病人或者群眾或許不會認

為自己的感受屬於催眠師或領導者但因為雙方自我的合而為一使得病人或者群

眾漸漸喪失自我這種時候我們並不會認為病人或群眾是一個獨立的感受主

Stephen Darwall 認為同理心有三種形式第一種也是最原始的形式是情感感

染(emotional contagion)它通過模仿(mimicry)的方式例如面部的模仿從

而直接捕捉他人情緒和感受(Darwall 1998264-265)第二種形式如同 Wispeacute 所

言以投射的方式延伸自己進入同理對象的立場(standpoint)我們模擬(simulate)

自己在對方的情境從而想像對方會有什麼樣的感受這個敘述也與 Wispeacute

(1986318)認為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區分在於「我是某人」與「如果我是某人的」

非常相應同理心與同情心還有一個極大的不同就是這種投射式的同理心只會

針對被同理者此時此刻的情境做模擬而同情心能夠洞見未來而產生適切的情感

回應( Darwall1998269 )第三種也是最後一種同理心則是原初同情

(proto-sympathic)形式的同理心通過想像他人情境而去同理他會如何感受

這種形式的同理心已經非常接近同情但仍然與同情心不同的是因為同理者仍意

識到自己以 Wispeacute 的話說就是仍保有自我主體的意識但這個形式的同理心將

焦點放在他人身上而不是投射自己的情感給被同理者

Hoffman 在他的著作裡面雖然沒有區分所謂的同理心和同情心但在他的書

中也提到同理憂傷(empathic distress)和同情憂傷(sympathyic distress)的區

別Hoffman 認為人有三種原始自發且不自主的同理心形式(模擬條件反射

以及直接聯想)約莫一歲的孩童正在形成自我感時他們無法區分他人的意識

與自我的意識也因此他們因為不自主的同理心形式的影響使他們同理了他人

而感到憂傷但由於無法與自我區別所以他將他人的憂傷當作自己的憂傷(楊

韶剛萬明200279Hoffman200069)

24

但隨著孩童的成長漸漸的他除了能夠分辨自己的意識與客體也能分辨自

己的憂傷與他人的憂傷但他們並不會因為那是他人的痛苦而離開大多數的兒

童並不會轉身離開反而繼續同理他人而幫助他人(楊韶剛萬明2002101

Hoffman200087-88)Hoffman 認為這是因為他們慢慢從同理憂傷部分轉換成同

情憂傷的緣故即從對於減輕他人憂傷是為了解除自己因為同理而得的憂傷

部分的轉變為將焦點關注在他人的憂傷上而隨著他們的認知能力與語言能力的

提升他們也會發展出角色取替(role taking)形式的同理心模式(楊韶剛萬

明200279Hoffman 200069)尤其是以他人為焦點的角色取替形式這種

形式的角色取替將焦點直接指向他人並想像他的感受

同樣的對 Hoffman 來說真正具備高級同理心的人需要有遠見也就是不

是對於此時此刻的被同理者做出相應的反應而是作出在這個景況中更恰當的反

應(楊韶剛萬明2002104)Hoffman 雖然在理論上做出了區分但在現實

中他也發現同理憂傷與同情憂傷在成人時期也有可能交替出現也就是成人有

可能具有同理同情的雙重特性(楊韶剛萬明2002103Hoffman 200089)

從上述對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分析上來看Slote 認為同情心是一種能夠獨立

於感同身受而對他人的情感產生反應在〈盤中的泥巴為什麼同情心和利他主

義需要同理心〉他特別提到(201513)同情心並不使人感受與接收他人情感

而主要著重在回應他人的情感但同情心又是如何通過什麼樣的作用來認識到別

人的情感而做出回應Slote 並沒有細部的說明

若針對同理心的部分來看Slote 曾在他的文章中表示(王楷201130

Slote 200714)他認為同理心本身並不意味著化成他人並且具有同理心的人

對他人的同理還涵蓋一種對他人(願望熱情情感)的認同也就是說Slote

認同同理心本身並不會使同理者失去其意識而成為他人反而能夠尊重對方並認

可對方的情感(Slote 2010a110-111)

25

儘管同理心本身會以不完善的姿態出現兒童身上在前面 Hoffman 的文獻中

我們知道孩童一開始所具有的同理能力和成人所擁有的是不同的但同時隨著孩

童的成長與認識後孩童的開展與認識會使得孩童的同理能力愈發完善Slote

同意 Hoffman 的這個想法同時也說明了同理心對於他人情感的關切或關懷不

是一個純粹的情感傾向它仍然預設了某種程度的認知能力(Slote 201514)

但卻不總是屬於那種由理性深思熟慮而做出的選擇Slote 認為確實同理心中有

所謂的投射型(projective)同理心但這種同理心太過於強調認知以及理性層面

對於情感的覺知彷彿我們刻意的去知覺他人的情感或狀態這不是 Slote 所欲

關切的

他關注的是一種稱為關聯式同理心(associative empathy)這種同理心使我

們自發不由自主的去感受到他人所受到的苦樂他稱之為同理心的接受性

(Receptivity)(王楷譯201130)

當他們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或失望的時候這種同理心的發生也就常常由不得

他們來選擇當 Hume 說一個人的情緒能夠注入到另一個人身上或者一個

人的情緒能夠以一種類似感染的方式從一個人擴展至另一個人的時候他所

談論的正是這種更強的接受性或者自發的同理心類型

為了說明這一點Slote 舉了一個例子來闡釋他的想法(201514)當一個父

親感受到他女兒的一種對郵票收藏的熱愛一個父親如果有這種感受他至少要

對於諸如「郵票」「收集」「有關她女兒」有一些基本的認識否則就無法產生

類似的情感但促成他同理的不是這些認知上的東西其主要是來自於女兒的那

種熱情激起父親的情感而父親並未有意識的去控制自己「做出同理的動作」

同理心使這種熱情的情感滲透(osmosis)進我們之中使我們感覺到一種熱情

但這種熱情不是一個含糊的情感我們能夠辨認出這種情感的意向性對象

(intentional object)以前面的例子來看就是收集郵票也就是說關聯式同理

26

心能覺知到某種態度動機或者感受的意向性對象(Slote 201515)舉例而言

我的朋友喜愛打網球而我認識他也知道他打網球的習慣也知曉打網球這項

運動每一次他談到網球興奮不已的熱情與衝動我總是能在情感上捕捉到他的

熱情並產生同理也因此對於 Slote 而言同理心這種不由自主的情感機制是

一種非理性特徵的情感反應也因此 Slote 的情感主義和 AristotleKantMill

等強調理性在道德地位的立論者有所區隔他特別強調感受的作用(陳真

2013103)

在這裡可以發現 Slote的觀點與Wispeacute和Darwall對於同理心的觀點並不符應

Hoffman 的敘述在 Slote 的理論中雖佔有一定的位置但是在同理心與同情心的

區分上不盡相同在 Hoffman 的想法裡同情心和同理心同樣具有感同身受的特

質它們之間最主要的差別在於是將焦點關注於他人身上或是自己身上的區別

若將焦點關注在他人身上的是同情心而關注在自己身上的則是同理心但在

Slote 的觀點裡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別在「是否感同身受」這點上已有不同

Slote 雖然在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區分上與 Hoffman 不同但在同理心具有接受性

的觀點上仍是與 Hoffman 擁有相同的觀點

在這裡我們主要區分了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別但主要還是以 Slote 對於同

理心的特性做出區分對 Slote 來說同理心最大的特徵在於它具有感同身受的

特性這點與同情心這一種重視回應行動而非情感感受的特性有著決定性的差別

在適用的情感範圍上同理心並不像同情心特別指覺知到他人的痛苦或困境

我們不僅對痛苦或悲傷的人有同理的反應我們對於熱情快樂等等也同樣會產

生同理的現象

毫無疑問的同理心與同情心感受他人情感的方式非常難以區分不同的哲

學家心理學家因其理論的觀點與差異而有所不同在這裡Slote 的觀點比較

接近 Hoffman但又不完全類似其論點主要側重於描述擁有同理心感受他人方

27

式的特性Slote 認為同理心不是一種會使同理者失去主體的情感機制感受者

仍然能夠意識到自己而不會完全的在情感上成為「別人」也因此同理心機制

能夠認可並尊重對方的情感與願望Slote 雖然同意同理心需要具有某些特定的

認知能力但他不認為同理心是一種刻意用認知的方式去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

同理心是一種不由自主的感受能力這種強烈捕捉周遭態度或情感的傾向Slote

稱其為同理心的接受性通過這種接受性他人的感受滲透進我們當中Slote

稱其為「關聯式同理心」

28

第二節 M Slote所論同理心之哲學與心理學脈絡

同理心如前一節所論述是近代心理學對於德文「Einfuumlhlung」的翻譯前

面我們已經區分了同理心與其鄰近概念同情心的區分在這一節中要進一步通

過對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的理論背景出發對同理心做進一步的理解與闡釋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上主要受到三種理論的影響最主要且深刻的影響是

來自於Hume在同情心理論上的論述第二個理論根源是來自於哲學家Hutcheson

於道德感理論上的論證此外由於 Slote 引用 Batson 的觀點( Slote

2010a16200713-14)認為利他性是道德行為的本質而同理心在利他行為上佔

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擁有同理心能夠推動我們展現同理關懷除了引用 Batson

在同理-利他假設的心理學實證研究外Slote 也很看重 Hoffman 在心理實證研究

上的成果並認為 Hoffman 的研究成果給予他道德教育的靈感( Slot

2010a212010b 33-362010c139)因此本節在此也會將 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

理論一併討論

壹Hutcheson的道德感理論

在 Hutcheson 的倫理學中除了道德行為的推動是由情感所引起的我們如

何判斷道德善惡的根源也來自於我們的情感但這如何可能呢 Hutcheson認為

這是因為我們有「道德感」的緣故(Hutcheson 199558)這種道德感是由造物

主所賜藉由引導我們的行為使我們享有高尚的喜樂這種喜樂使我們即使行

為只為他人的好而沒有促進到自身的益處也同樣享受到快樂(張雪珠2003

107)

Hutcheson 的「道德感」有別於眼耳鼻舌等外在感官能夠使人知覺到對象

(某種行為或者是情感)並引起快樂或痛苦的感覺若感受到快樂則觀察者

會認定這個行為是善反之若我們感受到痛苦不安則觀察者認定其為惡當人

29

們感受到這種快樂與痛苦後人的心靈自然會激起渴望(desire)善並譴責惡的

意志活動而實際上若我們能趨善避惡則我們就會因我們的行為而感到喜樂

若我們沒有就會感到悲傷(Hutcheson 19954-5)這也是促成道德行為道德評

價的起源

要理解道德感之先或許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 Hutcheson 所謂的感官(sense)

為何對Hutcheson而言所謂的感官是一種接受不同知覺的能力(李家蓮2015

39)借助感官我們能夠接受對象本身的痛苦和快樂也能夠接受來自觀念的快

樂或痛苦這也就是說快樂和痛苦的對象可以是一個觀念如果以對象而產生

知覺者我們稱之為簡單知覺例如眼能看到紅色耳能聽到音樂我們僅需要

通過單一種感官我們就能產生簡單的知覺而以觀念為對象產生知覺的稱為內在

感官內在感官必須借助其他的感官知覺為前提比方說美感必須通過對所見藝

術品或所聽音樂提供的感官作為前提才能產生因此 Hutcheson 認為人的感官有

五種外在感官內在感官公共感道德感以及榮譽感

對於 Hutcheson 來說能夠吃到味道是因為我們的舌頭官能沒有產生問題

從而能感覺到味覺同樣的人若沒有了「道德感」人也無法區分道德的善與

惡道德感能夠幫助我們知覺(perceive)德行與惡德進而去贊成或譴責某行為

也因此擁有道德感的人能夠區分「受贊同的道德行為」與「受喜好的行為」例

如我們贊同敵人的德行但討厭他的作為這之中的差別便在於道德感的贊同

與否一個受喜好的行為不一定能得到道德感的贊同同樣的道理一個受贊同

的行為不一定受喜愛

Hutcheson 反對自利或自愛的道德原則在這裡他反對的是 Thomas Hobbes

的理論Hobbes 認為人所建立的社會與秩序是為了自我保存的衝動而成的人

是出於自利或自愛而推動其行為建立社會與規範(Hutcheson 199540-41)

30

Hutcheson 認為自利不會讓我們對他人有利的行為表示贊同正如同我們會因為

敵人的德行感到贊同即便他所做的事情對我們沒有好處

什麼樣的行動會引起我們道德感的贊同呢 Hutcheson 認為出於仁愛

(benevolence)動機的行動不管時空距離我們都會贊同出於高尚動機的行動

這是由於道德感使我們對於這種動機所給予的評價(Hutcheson 199544-45)相

反來說那些出於背叛殘忍等惡劣動機的行為會使得我們厭惡即便那些行為

並不影響我們的利益

Hutcheson 指出仁愛的行為能引發我們的贊同也有程度之別我們的道德

感對於平靜與穩定的情感比起激動的情感更加贊同對於越能普遍的行為原則

越是我們愛的對象因此最高的道德原則與最完美的德行是造就最大多數人的幸

福而最壞的則是最大多數的不幸也因此整體的幸福大於一個人的幸福公共

福利的經營比個人的利益更受到贊同這個道德原理也就是公共福利的追求優

先於個人並不是像 Hobbes 所主張的是自愛的產物也不是出自理性的判斷

而是純粹的來自於「道德感」(Hutcheson 199540-41)

Slote 認為Hutcheson 對於道德感一詞的解釋難以照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

概念上也較為含糊因為 Hutcheson 事實上並沒有解釋道德知識是如何發生的

但道德感的概念作為一種完整解釋道德認識的機制在情感主義中也發揮了很大

的影響(Slote 2010a29)Hutcheson 的理論給予 Slote 一個重要的概念Hutcheson

認為一個行為的善惡來自於道德感的贊同與反對這種贊同與反對直接來自於道

德行動者仁慈動機的多寡而非來自於其行為結果的效益也非理性所推導出的

原理原則Slote 肯定 Hutcheson 這一方面的努力並認為我們仍能通過對當代同

理心概念的理解重新審視 Hutcheson 道德感理論從而使道德情感主義的理論更

加堅實

貳Hume的同情心理論

31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深受 Hume 理論的影響他曾在他的著作中特別強調

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使用 Hume 式的研究方法而且他也在他的著作中也

期望通過對於現代研究的成果重新建構 Hume 的道德理論(2010a68)

Hume 的同情心理論反對道德理性主義抬高理性的推理與認知認為應當從

情感出發來論述道德為了要能夠說明情感在道德理論中應佔有的重要位置

Hume 以三條路徑來否定理性在道德上的影響

第一條路徑是 Hume 認為理性不具備動力推動行動理性能夠透過概念間的

抽象關係證明真理數學或者代數的定理正顯示了理性的這個功能理性也能夠

在經驗基礎上確立事物間的因果關係科學實驗的證明便是根據這個功能但這

兩種功能都不能影響我們的行為但只能指引(directed)我們的行為而不能

推動我們的行為(林火旺2009205Hume 1978413-414)數學推理(算術)

雖然可以應用在我們生活的諸多面向上但數學推理本身卻不能影響我們的行為

因為推理本身是服務於某個已存的目的Hume 認為理性所服務的正是我們的

情感(sentiment)由於人有慾望偏好受到這些情感的推動人才產生了行

舉例而言我們進入早餐店發現價目表上蘿蔔糕 35 元而蛋餅只要 30

元以數學計算的結果來看30 元是較便宜的但如果我今天想吃蘿蔔糕推

動我做決定的就不是計算的結果而是我想要吃蘿蔔糕的情感則數學推理所計

算出來的便宜就沒有特別的用處如果我缺錢花用則我或許會選擇吃蛋餅因

為數學計算的結果可以幫助我省下 5 塊錢又或者我不想要零錢寧願選擇 35

元的蘿蔔糕把錢包裡剩下的零錢盡量付出去不管選擇如何Hume 想要論證

的是(Hume 1978458)沒有情感作為推動我們的動機單就理性本身是毫無

動力的它能夠做的是給出如何滿足情感的手段既然理性本身不能引起行動

32

它自然也不能阻止我們行動或者與任何的情感爭論誰有優先權因為能夠和情

感產生衝突的也只有相反的情感而非理性

第二條路徑是理性不僅沒有推動人去行為的動力對於合理與不合理的判斷

同樣不適用於道德(Hume 1878458)由於理性具有判斷事物真假的能力而

一個概念的真或假取決於是否和概念的真實關係或是真實存在的一致舉例來說

「台北在台南的北邊」這句話呈現一個事實如果台北確實在台南的北邊則這

句話是真的因為這句話所呈現的事實與和真實情況一致反之如果台北並沒

有在台南北邊則這一句話為假因為他所呈現的事實與真實情況不一致但對

Hume 來說(Hume 1978415)情感本身就是原始的存在(original existences)

不是任何存在或命題的對應因此不會有真假之分舉例而言我們說照片中的

某甲是某乙這個宣稱是錯的因為事實上他不是某乙他與真實的存在不一致

但某甲對某乙生氣和黃金風鈴木開花了一樣它本身就是它自己的存在不是

某種東西的呈現與替代因此沒有真假的問題因為它本身就是完整的

或許有人會質疑說一個情感還是有合理或不合理的時候當某甲因為某乙

偷東西的事情發脾氣我們會說某甲生氣是不合理的因為某乙根本就沒有偷過

東西但這個說法還是有所疑慮因為當我們說一個情感是合理或不合理我們

所指的是情感所伴隨的判斷所以我們確實在判斷上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但情

感本身卻沒有這個分別(Hume 1978416)舉例而言某人覺得房間中有蜘蛛

使他感到恐懼但事實上並沒有蜘蛛我們會說他的害怕不合理但事實上不

合理的是他對於「這個房間有蜘蛛」的判斷而這個判斷也確實有真假之分但

「恐懼」本身並無涉合理與不合理

Hume反對理性對道德影響的第三條路徑是假如思想和理解本身就可以確立

是非的界線那麼我們也會認為善或惡存在事物的關係之中(Hume 1978463)

但 Hume 認為如果我們認為在關係中可以發現德行或惡行則會得到荒謬的結果

33

因為關係同樣適用在非理性與非生命的東西這使得無生命的東西也成為道德對

錯或善惡評價的對象這顯然違反了我們對於道德的理解動物會亂倫但我們

並不會認為動物這樣做和道德有什麼關係但人若是亂倫則會是道德上錯的行為

如果有人認為人是因為理性才得以與動物不相同Hume 認為這樣的說法是犯了

循環論證原因在於理性在發現邪惡之先邪惡便已經存在(Hume 1978465)

除了不存在於關係中Hum 認為道德也不是從事實構成的他以故意殺人為例

讓我們仔細的思考是否能從這個事件中找到惡行除了激情動機意願和想法

外我們找不到其他的事實只有當我們回到內心反省而產生一種反對的情感

我們才有辦法說某事物是惡(Hume 1978468-469)

從這三個路徑Hume 強調道德不是理性發現的事實而是我們從我們的

情感而來我們會對德行有愉快的感覺而對惡行有種不快感這種道德贊同與

反對促使我們能夠對於道德進行判斷(Hume 1978574)但即便如此Hume 仍

然必須要回答我們為何會對做出有利於群體及個人的行為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情

感呢 Hume 認為這是由於我們擁有同情心的緣故由於我們有同情心的關係

我們可以覺察到他人心理狀態基於同情心當我們看到他人病痛受折磨時我

們會感同身受即便沒有處於那樣的狀態我們只要想到這樣的情境我們就會

產生身歷其境的情感同情心是一種扮演他人角色承受其經驗的能力不論在

虛擬的小說電影中或真實的歷史人物故事我們都能夠產生同情(Hume

1978575-576)

在 Hume 的看法裡同情心是一種想像力(imagination)的運作它從一個

原初印象引導到一個有關他人經驗的概念再從這個概念轉換成一個痛苦或快樂

的印象同情心同時也是一種不假思索不自主產生的情感機制它不是一種刻

意運用想像力將自己放到他人處境的結果(Hume 1978585)但同情心卻有

著偏私的特性我們容易對於陌生人與熟人有所不同容易對有著與我們有相同

34

境遇的人展現同情但這種偏私可以通過反省的同情來糾正我們的這種偏私這

使得我們得以不偏頗的關懷公共議題(Hume 1978604)

即便 Slote 認同 Hume 的許多主張但他仍認為 Hume 的哲學中有待解決的

問題(2010a32)當 Hume 在考察心靈(mind)時他發現任何具有有用(useful)

以及令人愉悅(agreeable)的品質我們都會贊同並稱其為良善(Hume 1978591)

但這種對於品質特性的考察將遭到一些批判Slote 引用 Smith 的觀點認為如

果道德贊同可以建立在有用或愉悅的特性(trait)上會使得我們將沒有生命的

東西拉入道德議題之中但這種主張顯然是荒謬的(Smith 1793264)我們並

不會因為颶風對我們的農作物以及家園所造成的傷害認定颶風是邪惡

參Batson的同理利他假設

在近代的許多心理學研究中心理學家針對同理心所做的實證研究能夠提供

我們更認識同理心概念的特性這些特性有助於我們更能理解同理心與道德活動

的關聯性也因此 Slote 利用 Batson 的心理學實證來說明同理心確實在利他和

互助活動中佔有重要的角色

在 Batson 的研究中他提出了「同理心利他假說」他假定我們的利他

傾向或者對他人的關懷取決於我們同理心發展與激發的程度某人是否在一個

人處於憂傷或需要幫助的時採取利他行為中的關鍵來自於同理心Batson 通

過 Elaine 的實驗(1981301)談到如果某人擁有同理心且他發現他人的憂傷

這時他會想方設法幫助那個憂傷的他人而不是想逃離這個憂傷的事件來解除自

己因為同理而得的憂傷在這一點上心理學家 Hoffman 也有類似的研究指出

大多數的兒童在面對處於患難的他人時並不會轉身離開反而繼續同理他人並

幫助他人(楊韶剛萬明2002101Hoffman200087-88)

Slote 的理論借助 Batson 的「同理利他假設」進一步說明同理心作為

利他行動的重要因素是道德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2010a16)同理心具有意

35

向性具有以他人為導向(other-oriented)的特性(Batson 201112)這使得擁

有同理心的人會表現以他人為導向的關愛這也使得我們能夠做出利他行為或形

成道德義務的基礎Slote 認為 Batson 的貢獻在於他使得真正的同理關懷他人

也就是為他人的利益考量而不考慮了自己的目的或好處是可能的(Slote

2010a16)

肆Hoffman的同理心發展理論

Slote 的同理心概念受 Hoffman 的道德心理學理論影響很深特別是在論述

同理心如何發展以及同理心如何影響我們的關懷能力的補充上甚至在教育領

域中Slote 也肯定 Hoffman 以同理心發展的道德教育方法(Slote 2010b2010c)

因此有必要對於 Hoffman 的理論概要的介紹

Hoffman 在《同理與道德發展-關懷和正義的內涵》的著作中將其研究的焦

點放在人為何關懷他人及人如何關懷他人上他認為同理心是人去關懷他人的起

點是社會生活可能的黏合劑(Hoffman 20003)他在書中提到心理學家主要

以兩種方式來定義同理心第一種認為同理心是對他人內在狀態的認知覺察這

種內在狀態指得是他的思想感受知覺與意圖第二種認為同理心是對他人產

生同理的情感反應對 Hoffman 來說他將同理心界定為對他人所處情境的一種

情感反應也就是當同理者所產生的感受與另一個人的情境更加一致而不是跟

同理者自己的情境一致時我們就認定某人產生了同理心(Hoffman 201030)

但這種同理心又是如何而來呢 根據 Hoffman 的研究兒童在年幼時會因為

聽到他人的哭泣聲而開始哭泣在心理學的研究Hoffman(200064)引用了

Simner 的心理學實驗說明孩子的哭聲並不是因為別人哭聲很大所造成的在

他的研究中他嘗試以人工的方式產生同樣大的哭聲而嬰兒並不會因此哭泣

通過 Hoffman 與 Sagi 在 1976 年的研究他們認為在這種並不是一種毫無情感成

分的簡單聲音模仿而是含有焦慮的情感反應但這種悲傷仍然是通過一種模擬

36

或一種傳染的方式而來的情感Hoffman(200065)認為這是由於孩童在一開始

時將他人的情感與自我聯繫起來從而認為他人與自我的情感無法區分是一個

完整的實體所以對於他人的哭泣他會自動的產生憂傷

大約一歲的時候嬰兒可以漸漸察覺到自我的意識並可以將自我與他人辨

認為兩個不同的實體但由於缺乏穩定的自我感當嬰兒在感受到他人的憂傷時

雖然他覺察了他人的情感但他認為那是他自己的憂傷所以做出了自我憂傷才

會具有的反應也因此 Hoffman 認為(200069)這是一種自我中心(egocentric)

的同理但這種同理心與前一個階段的同理心已有所不同因為這種憂傷是來自

於他人的情感只是這一階段的嬰兒沒有辦法有效的區別而做出反應

大約在二到三歲時孩童開始能夠區分自我與他人的內在狀態意識到他人

有不同的思想情感與需要(Hoffman 200071)孩童在這個時候可以精確地理

解他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感受與需求並能夠有效的幫助他人在這個時期的同理

心已經具有成熟同理心的所有基本成分(Hoffman 200072)隨著年齡的增長

對於語言的認識以及對他人經驗的認識也逐步增加我們也就越能理解他人情感

的複雜性也越能同理對方的感受

在 Hoffman 的心裡實證研究中(200082)提到人們在同理對方的痛苦時

能夠從原本對在場他人的痛苦產生悲傷進而發展到能夠在想像中對他人長期或

不愉快的生活(久病情緒剝奪經濟拮据)條件做出反應即便受傷的他人不

在現場他還是能夠同理那個受傷的人Hoffman 舉了個例子來說明一個成熟

同理的人在同理對方時是如何不僅感受他當下的感受而且感受到他人長期或不

愉快的生活條件或處境一個喪失母親的小孩他還太小不能理解發生了什麼事

情只是快樂的玩著玩具對於一個觀察到這個處境的我我感受到他未來將面對

的處境與困難這促使我想要去幫助他(Hoffman 200081-82)

37

除了對於同理心發展的研究外Hoffman 也特別致力於研究如何使兒童的同

理心機制在道德教育中發揮作用通過以同理心為基礎的誘導式訓練(induction)

使孩童能夠自己產生產生聯想同理進而制止自己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Slote

也認為這種聯想同理的理論適合於道德教育的方法也使得他在其理論中特別引

用與改良有關教育方法的介紹將於第四章教育方法的介紹

伍小節

綜上所論Slote 的同理心概念主要受到哲學家 Hume 以及心理學家 Batson

Hoffman 的影響在三位學者的主張中Hume 說明利他行動之所以可能是來自

於同理心的作用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心理實驗則補充了 Hume 的觀點並強

調同理心是我們能產生關懷以及利他行動的重要因素

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也會看到這些理論分別影響 Slote 在後設倫理學以及

規範倫理學上的主張Hutcheson 強調情感的地位並認為道德判斷的主要來在

道德感所產生的贊同與反對Hume 承繼 Hutcheson 的理念通過論證將理性與

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清楚作出區分進一步將同理心的作用放進道德判斷的

討論中並認為我們對德行的快樂與痛苦是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這兩位哲學

家影響 Slote 在後設倫理學中的主張尤其在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主張上

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心理學實證研究則強調同理心與關懷行動的高度關

聯Slote 以此為基礎除了強調同理心能夠促成我們的道德行動也論證道德

生活中的道德義務與同理心機制的對應關係以此做為規範倫理學的主張

38

39

第三章 M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探究

通過前面章節的描述我們知道同理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情感機制它能讓

我們不由自主地感受他人的處境並讓我們產生利他的行為但同理心在道德理

論中具有什麼樣獨特的重要性呢在前面的幾個例子論者多關注在同理心如何

推動我們去幫助他人對於 Slote 而言同理心不僅是一種推動我們幫助他人的

情感機制同時也能回應後設層次(meta-ethics)的倫理問題

在 Slote 的想法中同理心之所以可以在後設層次上作為道德的基礎是因

為同理心使我們能夠對於他人的傾向動機態度上產生「道德贊同」與「道德

反對」(Moral approave and moral disaroval)這種道德贊同或道德反對是道德判

斷(moral judgement)的依據也就是當我們使用同理心感受到贊同與反對時

這種贊同與反對的情感也進入(enter into)我們道德判斷的結構之中使我們能

夠捕捉到什麼是道德上對錯的事情

同理心除了在後設層次上可以解釋同理心如何使我們擁有道德贊同與道德

判斷以外同理心本身也能夠提供我們行為的指引也就是規範層次(normative

ethics)的基礎對 Slote 來說同理心本身所具有的特質能夠回應我們在道德

生活中對於不同對象有不同的同理關懷也引起我們不同程度的義務與責任感

比如說與陌生人相比對於親人及朋友的困難我們會更加關注並覺得更應

該要幫助他

Slote 雖然對道德理性主義具有批判的態度但他不否認理性在道德生活中

具有其地位只是 Slote 認為情感因素才是深深影響我們驅動我們行動的關鍵

因素因此 Slote 認為他的主張反而可以替道德義務論者所倡議的道德原則找

到一個更好的解釋

40

以下總共分三節來介紹第一節我們先從後設層次開始談起探討同理心如

何與我們的道德判斷有關並在第二節討論同理心如何成為我們道德生活的指引

規範層次上的探討最後將介紹 Slote 的主張所遇到的批判觀點在這裡

會以主題的方式概述專家學者對於 Slote 的批判以及 Slote 關於這些問題的回

第一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後設層次

Slote 對於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的觀點主要是源於 Hume 的倫理學主張根

據 Hume 的觀點當有人說「我欣賞某人的正直誠實」或者「我厭惡某人的卑鄙

無恥」其所表達的是說話者對於某人行為態度的認同或反對的主觀看法這種

認識並不是來自於理性給予我們的判斷而是回到我們情感做出的贊同與反對

(Hume 1878486-489 Slote 2010a30)

Slote 承接了 Hume 的傳統並改良他的看法提出四個重要的論點第一

同理心是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在這裡 Slote 為方便解說區分了「一階同理

心」(first order empathy)及「二階同理心」(second order empathy)並認為我們

道德贊同或反對的依據來自於二階同理心第二道德贊同與反對在道德判斷之

先且道德贊同與反對進入(enter into)我們的道德判斷與理解之中他稱其為

道德判斷的「同理-理解假說」(empathy-understanding hypothesis)(Slote 2010a52)

第三通過同理心的反應所形成的觀念可以固定我們道德語詞所指涉的對象在

這裡 Slote 引入語言哲學家 Kripke 對於「語意固定指涉理論」(reference-fixing

theory) Slote 將其理論改造為半 Kripke 固定指涉取徑( semi Kripke

reference-fixing approach)來回應道德情感主義會遇到的先驗問題(Slote 2010a

71)

壹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

41

Hume 以及 Hutcheson 都把自己的道德贊同與反對建立在情感的苦樂上這

一點遭到 Slote 的反對他認為有比起痛苦快樂更適合捕捉道德贊同的情感(Slote

2010a33)他考察了我們日常生活發現當我們在看到某位行動者因同理心而

做出的道德關懷時當我們看到某甲具有發展完善的同理心對別人總是展現他

的體貼與將心比心有一天某甲在路上遇到了迷路的外國人他同理對方的感受

並主動的上前幫助帶他們前往想要去的地方一旁的行人看到這樣的情景會自

然而然的感受到一種溫暖(warmth)的感覺這種溫暖的情感使我們打從心裡認

同他的行為但這一種感覺是從何而來呢

深入探究Slote 認為這是因為當我們同理了行動者的同理關懷後產生了一

種情感在這裡我們能夠將行動者的「同理關懷」本身視為一個情感狀態(客體)

進而對行動者的同理心行為產生同理(empathy with empathy)這種反映的感受

(reflective feeling)正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這樣的觀點也並非新潮在 Hume

的文章中也曾描述到同理心的這種特質(Hume 1978604)

當友誼在極為顯著的例子中出現我的內心就會捕捉到同樣 的情感並且

因為呈現在我面前的那些溫暖情緒而感受到溫暖

Slote 認為這就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也就是當我們同理他人的同理關懷

時內心所產生的溫暖感受道德反對同樣也是通過同理心捕捉到我們看到一個

人在行為表現上缺乏同理心我們就會感受到一種寒冷(chill)的感受而這種

感受是我們道德反對的來源(Slote 2010a35-36)譬如有某乙對於前來問路

的外國人不但沒有指引反而大聲叫囂辱罵外國人要他們滾出台灣這樣的行

為不僅使外國人感到心寒這樣的舉動也讓聽到或看到的行人感到心寒這種寒

冷的感覺使我們反對這樣的行為

這種打從心底認同與反對的情感也反應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語言的使用以

上面的例子來說我們會說某乙冷酷無情(cold-heartedness or cool)來表達某乙

42

對於外國人的態度和行為(Slote 2010a37)同時我們也會用溫情溫暖或體貼

(tenderness)來形容某甲對於外國人的態度

為了使我們能夠更清楚的理解Slote 將同理心區分為「一階同理心」

(first order empathy)以及「二階同理心」(second order empathy)並進

一步說明道德贊同是根據我們對於「關懷他人的同理心」而來一階的同理心是

關懷別人處境所產生的同理感受二階同理心則是觀察者對於行動者的同理關懷

所引起的同理感受這種感受激起我們認同或反對行動者從前面的例子中我們

可以知道甲對於迷路外國人的關懷是一階同理心而外國人或路過的行人所感

受到的溫暖感受則是二階同理心從上述的說明我們不難發現二階同理心的特

點是它的第三人稱( third-personal )相較於一階同理心通過第一人稱

(first-personal)所產生的同理關懷它更像是法官使我們能夠對於行動者的

選擇以及行為做出道德贊同與反對(Slote 2010a36)

這樣說來一階同理心和二階同理心是兩種不同的同理心嗎Slote 強調

一階同理心和二階同理心在意識或者是主觀感受上並沒有辦法區別開來同樣都

是內在的心理狀態且都被體驗為一種溫暖與冷酷的感受它們之間的區別只是

因為不同的因果來源(causal source)二階同理心的因果來源涵蓋了一階同理心

以前面的例子來看某甲在他幫助該外國人的同時也能夠擁有二階同理心只是

一階同理心在那之前先產生(Slote 2010a39)

Slote 進一步認為(2010a36)缺乏同理心的人不僅無法在行為上關懷他人

也無法真誠的表達出道德贊同或道德反對他們或許能夠以語言來表達道德認同

與反對但卻不能理解它本身的意義前面的例子中某乙缺乏同理心的狀態不

僅不能讓他對別人展現出關懷也使他無法對他人的行為產生道德認同或道德反

對從而使他缺乏對於其他人的冷酷之心做出道德反對或贊同但這樣說來似乎

有些弔詭為什麼缺乏同理心的人會喪失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的能力呢

43

Slote 認為(Slote 2010a40)道德贊同與反對之所以是相反的並不只是因

為它們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情感反應(溫暖與寒冷)也涉及到它們之間一致與不

一致的關係一個能在道德上贊同與反對的某甲也具有發育成熟的同理心能力

他能夠通過同理心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與溫情當某甲贊同某人的行為時意

味著「他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與「他實際上感受到他人的溫暖」是一致的

反之某甲反對某乙對於外國人的行動意味著某乙冷酷無情的行動動機與「他

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是不一致的這種一致與不一致的關係不是 Hume 或

是 Hutcheson 所言是一般情感上愉悅或痛苦或者說同時對無生命的事物也具有

同樣的解釋能力原因是我們不能從無生命的事物中感受到如同行動者所展現的

溫暖或寒冷因此我們不能對無生命的事物進行道德贊同與反對也是合理的

貳道德判斷

如此一來Slote 便將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直接建立在同理心之上而且他

認為我們的道德贊同與反對先於道德判斷某人體貼熱心的行為使我們有溫暖

的同理心感受這讓我們對於某行為有了正面的態度(positive attitude)並激勵

我們去做這樣的行動反之某人的麻木不仁使我們心寒我們便對此行為有負

面的態度並拒絕這樣做這樣的說法無須預設道德判斷原因是道德上所謂對

或好的判斷就是我們「贊同且正面的」情感或態度相對來說那些道德上錯

的行為也就是我們「反對與負面」的情感或態度因此 Slote 認為道德判斷反

而是基於我們的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Slote 2010a46-47)

但是我們如果只是將道德判斷建立在道德態度上還不算是完全回答道德判

斷所具有的一種語言特性道德判斷是對於某種意義的道德斷言(predicates)

(Slote 2010a48)以 Hume 在前面所提的例子來說如果我們無法在「殺人事件」

中找到惡行而必須回到我的內心發現一個不贊同的情感我們才能對這個事件

作出道德判斷因此道德判斷指涉的是我們內心的某種情感也就是說我們判斷

44

所指涉的不是外在事件而是我們內在的感受但這種情感是什麼呢對於理想

觀察者理論來說「X 是對的」意思是「一位公正仁慈頭腦冷靜的理想觀察

者都會對X產生一種贊同的感受」對情緒論者(emotivist)來說「X 是對的」

意思是「X 萬歲」這些論者將原始的情感現象道德判斷之間的指涉關係以

此來解釋我們道德判斷時的語意因此 Slote 雖然確立了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來

自於我們同理心所產生的溫暖與寒冷感受但他仍然必須在更清楚的說明「X

是對的」與「道德贊同與反對」之間的關係

在前面我們雖然提到 Slote 主張道德贊同先於道德判斷但他不同意情緒論

者認為道德不具有實在性(factuality)即「所謂的道德判斷即是一種情緒的表達

(expression of emotions)不具有真假值」也就是說「殘忍是錯的行為」這個命

題只是表示我討厭殘忍行為的表達而已(Slote 2010a71)Slote 認為一個道德判

斷應該具有事實陳述的特性也就是如同道德理性主義者所假定的一個道德宣

言應該是具有真或客觀的(objective)的特性(Slote 2010a50)為了要回應這個

道德所具有的實在特性他提出了「同理-理解假說」(empathy-understanding

hypothesis)

根據Slote的「同理-理解假說」同理心不僅是道德行為和道德贊同的源頭

他也會隨著道德贊同進入我們的判斷與理解但這是什麼意思呢 Slote 認為

諸如對錯善惡等道德語言是通過我們同理行動者所產生的贊同與反對被

固定下來(Slote 2010a52-53)也就是說當我們稱一行為態度是「對的」而

且我們擁有同理行動者所產生的溫暖情感則我們就把這個道德語言的指稱固定

下來就心理狀態而言說一個人理解一個道德語詞(善或者惡)指的是一個

人通過同理心從而得到引起道德贊同的情感(溫暖或者寒冷)如果一個人沒

有通過同理心所引起的道德贊同以固定道德語言的指涉則他不算真正理解道德

但如果這麼說來何以同理心機制對於我們的道德認識這麼重要呢為了更進一

步的說明這個論點他引介了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來處理這個問題

45

參半 Kripke式固定指涉方法

Slote 認為他的道德理論可以通過對於固定指涉理論的改良使得道德語

詞獲得一個先驗的基礎但這究竟是什麼意思這時我們不得不稍微談談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theory of rigid designator)在他的《命名與必然性》

(Naming and Necessity)中Kripke 試圖反對 F L G FregeB A W Russell 等

人將專有名詞視為描述詞的理論他不僅提出了「日常語言中的專有名詞是嚴格

指稱詞」11這個觀點也同時發展出一個新的描述理論在他的描述理論中我

們是通過「固定指涉」(reference-fixing)命名者與觀察者共同知覺到了「某 N」

命名者通過稱呼其為 ldquoNrdquo 使觀察者聽到這個稱呼後獲得使用 ldquoNrdquo去指涉

「某 N」的能力這使得名詞 ldquoNrdquo與「某 N」之間的指涉關係被奠定(ground)

下來(王文方201768Kripke 198096)

Kripke 以顏色的語言作為例子來說明固定指涉要能認識到「紅色」並正

確的使用「紅色」這一客觀語詞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紅色的經驗」(the experience

of red)幫助我們固定紅色一詞的指涉所以以下這個判斷是先驗的真理「客觀

的紅色就是引起造成我們紅色視覺經驗的東西」這樣說來下面的這個判斷

也很合理如果某人是色盲則他無法充分理解什麼是紅色因為他沒有「紅色

的視覺經驗」去固定紅色一詞(Kripke 1980130 Slote 2010a57-58)

同樣的道理Slote 認為在道德上對或錯的性質可以通過 Kripke 的理論來

類比「某 N」帶入我們同理心的溫暖或冷酷的感受而 ldquoNrdquo帶入道德判斷中

的對與錯則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語句以下的這個判斷是先驗的真理「道

德上對的行為就是引起造成我們擁有溫暖感受經驗的東西」下面這個判斷

11

Kripke 認為日常語言中的專有名詞指涉的是嚴格指稱詞比方說 「2017 年的台灣總統是

蔡英文」為例按照專有名詞是描述詞的想法則 2017 年的台灣總統所指涉的是蔡英文而且

在所有可能世界中(也就是不管蔡英文是否存在於該世界)「2017 年台灣總統」這項描述都一

定會指向蔡英文但事實上很有可能當年當選的總統是宋楚瑜也有可能是朱立倫也就是說

「2017 年台灣總統」這個描述詞並不必然指涉的是「蔡英文」也因此「蔡英文」是一個嚴格指

稱詞(Kripke 1980 56)

46

也同樣的合理當一個人無法同理感受到溫暖或寒冷時他沒有辦法充分理解什

麼是道德上善或道德上惡的事情因為他沒有「同理心所產生的溫暖寒冷經驗」

幫助他固定道德語詞(Slote 2010a59)

通過這個方式我們雖然確立了同理心在道德判斷中的運作但如果我們接

受前面的主張則我們會發現「仁慈的行為是道德善的行為」以及「殘忍的行

為是道德上錯的行為」這些道德判斷如果完全按照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來理

解表示我們需要通過主觀經驗-同理心作用而有的溫暖寒冷感受-我們才能

確定道德判斷的真假但這種以經驗做為道德判斷真假的看法有一個嚴重的問題

(Slote 2010a49)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可能一生都沒有碰過忠實的朋友但我

們仍然可以認為每一段友誼都應當要有純粹的忠誠(Kant 198735)我們不需要

經歷到一件殘忍的事情才能確立殘忍是不是道德上錯誤的行為因為我們不需

要通過歸納的經驗來確立「殘忍行為是錯誤的」這樣看來道德判斷在我們

的道德生活中似乎具有一種先於經驗(a priori)的特性

為了彌補這個可能的缺陷Slote 給出了三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Slote 2010a

60-62)

首先我們需要解釋先於經驗的判斷究竟代表什麼意思所謂的先驗指的是

相關的概念已經隱含在命題之中舉例而言「黃花是黃色的花」這句話是一個

先驗的判斷在這一個語句之中的「黃花」雖然是一個需要經驗才能確立的對象

(我要知道一個物體既是花而且是黃色的)但除了這個經驗外我們不需要再有

其他的經驗也就是說Slote 認為先驗這個詞是相對於已經把握到的概念說

這個判斷是先驗的指的是我們在經驗上已經擁有關於黃花的概念所以在這個

語句之中我們就不需要再訴諸經驗了對於一個完全掌握同理心能力並且能夠

通過同理心感受到同理關懷者所展現出來的溫暖對於「仁慈行為是道德上對

47

的」這一判斷他只要經驗到仁慈行為是能夠促成感受溫暖的感受他就不需要

再額外訴諸關於溫暖的感覺經驗來進一步確認這個語句是真還是假

其二Slote 改造了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提出一「半 Kripke 式固定指涉

方法」與純粹的 Kripke 理論不同Slote 的方法「加厚」(thicken)固定指涉的基

礎(Slote 2010a60)Slote 認為會有前面關於先驗的問題主要是因為 Kripke 的

理論是單純的以主觀感受來固定語言的指涉以前面的例子來說紅色的指涉之

所以被固定下來是因為這個顏色造成我們的視覺感官同樣如果我們把溫暖與

冷酷等單純的情感經驗作為指涉「對」與「錯」時就會出現「一個主觀經驗

各自表述」的問題而這個主張正是 Slote 在前面所否定的所以 Slote 認為

我們之所以能夠固定道德判斷的指涉不是因為我們單純地感覺到「溫暖」與「寒

冷」這兩個主觀經驗而是「通過同理心機制產生溫暖寒冷的感受」的同理心

機制經驗「直接對他人感受」以及「反映(reflect)行動者同理關懷的感受」

這兩種經驗同時涵蓋在我們的同理心的作用中而我們通過同理感受的一致與不

一致來進行道德判斷

但同理心不是一種由後天學習才會有的能力嗎Slote 堅稱同理心早已經

是我們天生具有的能力這種先天的能力使我們對於他人的痛苦具有先天的反應

我們會不自主地對於他人的痛苦產生同理關懷因此我們對於將掉於水井的小朋

友便觸目心驚前去幫助我們的一階同理心先天的直覺與立即性使我們有能力

對自己應該作些什麼有了基礎的認識這也提供我們或多或少擁有同理感受「溫

暖」與「寒冷」的能力對於不立刻拯救困在礦井的礦工而想著要把錢省下來

以便幫助未來礦工不受到危險的行為我們會感到一陣心寒12這也說明了具

有先天的同理心多少已經提供我們具備對於道德贊同與反對的能力(Slote

12

在本章第二節研究者會介紹同理心所具有的四種同理心的立即性(immediacy)以說明我們

先天的同理心本身如何回應我們道德的直覺以及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48

2010a62 200722)也因此某種被理解為因果機制的同理心事實上已經是一種

先驗的能力並能夠幫助我們固定對於道德判斷的指涉

如此Slote 就確立了我們的道德語言與我們的指涉之間存在著一種必然的

關係即「一個道德判斷上為好或善的行為若且唯若(if and only if)它們展

現溫暖或反映行動者的溫暖」以及「一個先驗且在道德上指涉為善或好意義的語

詞與一個行動者通過同理心機制感受到的溫暖經驗有關」(Slote 2010a63)

肆小節

通過前面的論證Slote 便回應了道德「感受-道德贊同反對-道德判斷

宣稱」這一鏈結中同理心的作用同理心不僅是作為一種感受通過同理心機

制我們感受到某個對象的溫暖與寒冷從這種感受中我們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態度

而這種溫暖與寒冷所產生的態度能夠幫助我們固定住道德判斷的指涉構成我們

做出「幫助他人的行為是對的」和「虐待他人是錯的」的道德判斷同時 Slote

肯定我們道德判斷是取決於我們同理心機制所產生的感受如果一個人不具備同

理的能力以產生相關情感則他無法真正理解道德上的對與錯

49

第二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規範層次

在規範倫理學上與道德理性主義者的出發點不同以 Kant 為例他相信道

德的基礎在理性的法則正如同 Kant 自己曾說過的法則是以理性存有者的身

分頒布給自己的也是我們互相肯定對方的理性本性時規範我們行為的法則

(Kant 19875556)Slote 則承襲 Hume 的論點(Slote 2010a74)認為單純的

原則與判斷並不足以創造我們行動的道德動機也就是一個行為的好壞判斷本身

並不能成為我們行動的內在動機(inherently motivating)通過對同理心的實證研

究考察Slote 認為(200714-15)同理心能夠幫助我們去關懷他人作出利他行

動的主要因素是推動我們作出關懷行動的重要推力

我們的同理心除了能幫助我們真正認識道德判斷的意義和提供我們行為的

動機外也與我們的道德義務有一致性的關係因此我們通過同理心就能清楚認

識到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以 Slote 自己的話來說「同理心和對他人的同理關懷實

際上就能給我們提供一種看上去合理的道德評價標準」(Slote 2010a21)也因

此道德情感主義的道德規範可以這樣宣稱一個行為是道德的或為道德義務所

要求的若且唯若一個行為反應或顯示了行動者或對他人的成熟同理關懷(王

楷譯201121)

本節將從三個部分論證 Slote 的這個觀點首先我們需要針對同理心所具有

的特性著手Slote 認為同理心具有三種立即性使得我們對不同的時間

(temporal)感知(perceptual)以及因果(causal)有不同程度的義務感且這

三種立即性也顯示出我們同理心所具有的性質在這一部分我們也將處理動

機與道德行為之間的關聯性第二Slote 認為同理心所產生的關懷行動(以下

簡稱同理關懷)比起義務論者更能反映我們的道德義務他分別以「幫助他人

(helping others)」「傷害或殺人(harming and killing)」「承諾與誠實(promise

and trufulness)」的義務作探討本節亦將這些義務給予道德情感主義的解釋

50

第三Slote 認為不僅僅是這幾項原則可以得到同理心的解釋尊重(respect)

以及自主(autonomy)這兩個被認為是 Kant 理論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也能夠

在他的道德情感主義裡面得到解答在這一個環節我們也會說明 Slote 的解釋

壹同理心的立即性

Batson 的實驗研究也證實了具有同理心的人不管其逃離條件困難的程度

多容易都願意留下來幫助在處境中遇害的人(Batson et al 1981)但我們在面

對不同的處境或不同的個體時我們卻不一定都產生相同程度的同理心見孺子

將入於井會激起我們很強烈的同理心並馬上趕去救人但和針對在非洲挨餓的孩

童所激起的同理心相比其強烈程度就顯得不如前者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我

們會對近距離(不管是時間上的還是空間上的)的威脅或痛苦產生較多的同理

另外我們更容易同理和我們親密相處或有較多共通點的人在這裡 Slote 分析

了四種同理心所具有的立即性並說明那些引起我們強烈同理心的人會使我們有

更多的義務感去幫助他

一時間的立即性

Slote 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為什麼我們對於現存的困境比起未來的危機來

得更能激起同理心也更合乎我們的義務感如果我們知道一群礦工被困於地下

的礦井之中我們的同理心會讓我們想要立刻幫助他們能夠把他們從礦井之中

救出來而不是把拯救他們的經費省下來後安裝用於礦井的安全裝置來救助未

來可能會產生的危機礦工(Slote 2010a22)同樣的例子發生在 1987 年 10 月的

德克薩斯州一位年僅 18 個月的小女孩 Jessica McClure 不慎掉入她阿姨家後院

的一口井在事件發生後德克薩斯州在地的消防隊和警隊接到電話後立刻進行

救援行動經過 58 小時的搶救終於將小女孩從井裡救出來(Kennedy 1987)

同樣的我們並不會棄小女孩於井中不顧而將投注在救援活動上人力與時間花

在預防這件事情上

51

這種看法與我們普遍對於道德的想法是相同的我們有首要的義務去拯救被

困在礦井的礦工或是困在井底的小女孩而不是選擇把拯救他們所需要的資源節

省起來投資在未來的安全裝置上如果有人選擇這麼做也會令我們對於這種罔

顧人命的人感到「心寒」

二感知的立即性

Peter Singer 曾在他的著述中特別舉了一個例子說明我們對於遠在他鄉的

人同樣有救助的義務可是當一個小孩在我們面前快要掉到水井時我們都會直

接採取行動幫助那個小孩但同樣是救助小孩我們卻不會捐錢給樂施會(Oxfam)

幫助那些三餐不繼的孩童對 Singer 而言距離與道德義務之間是沒有關係的

不捐錢給樂施會幫助那些即將餓死的孩童和任由一個小孩掉到井裡是一樣的

因為我們在這兩件事情上有相同的義務然而 Slote 認為(王楷譯201132Slote

2010a22)這是因為我們對於直接感知(perceptive)到的事物有更強烈的同理心這

種主張跟我們的道德直覺也十分的相近同樣的 Hoffman 也曾以一個大學生的例

子來說明我們對於直接感知到的事物有強烈的義務(Hoffman 200048)

我剛剛下了公車就看到一個人滑倒頭直接撞到台階上我感到震驚一個

念頭閃過我的腦中我也滑倒在人行道上並且摔破我的頭骨我不知道我

還能怎麼辦我想也沒想就衝去前面幫忙他這多少會讓他好受一些我記

得人們喊著去打 119我一定是花了兩個多小時才確信一切都好

對於那些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痛苦與悲傷使我們的同理心產生較強烈的反應

也使我們更偏向去關懷或幫助那些眼前正在經歷傷痛的人

三因果的立即性

對於那些由我們直接造成的傷害比起我們在旁邊所看到的傷害行為所產生

的同理心更強烈對於任由他人受到傷害我們心理傾向認為直接造成他人傷害

52

是道德上更為錯誤的事情而對於主動傷害他人的行為會在情感上的退縮

(flinch)並且厭惡主動去做這些行為(Slote 2007442010a23)按照前面所

言我們會對他人的悲痛與哀傷產生同理心的關懷如果我們感受到自己是造成

他人悲傷與哀傷的原因則我們會因為對他人的傷害產生同理而有心寒的感受

進而在情感上退縮這種退縮正反映我們對於主動傷害他人比起任由事件發生

更應當受到譴責

四關係的立即性

按照 Slote 的看法(Slote 200727-28)他認為家人的關係與朋友或伴侶的

關係是不同的即使我們與朋友伴侶的關係再怎麼親密與家人的感覺仍然是

不同原因在於我們認為自己與家庭有相同的根(roots)這種相同的根源引起

我們的團結的感受舉例而言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不同於其他的關係父母與

孩童之間有天生的血緣關係並通過日常生活的交流來往共同分享某種價值觀

家族史等家庭的緊密聯繫塑造了個人的身分認同感(sense of identity)這種身

分認同感讓我們更容易辨認出自己的家人我們也更容易對於家庭的成員有更強

烈的責任感但我們的人際關係並不是只有家庭我們也會有親近的好友與工作

夥伴甚至也有共同嗜好的社群我們通過分享彼此的方式與他們熟識進而對

他們有親近之感也因為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密切關聯我們在關係上也就有親疏

遠近之別這也使得我們對那些與我們關係良好的人所產生的同理心不同於陌生

這四種立即性所產生不同強度的同理心正解釋了我們不同的道德直覺以及

道德義務Slote 認為這些同理心所擁有的反應其實就能夠解釋我們道德的判斷

與原則以此我們就能做出道德行動

53

但我們這種自然或先天的情感和感受真的就能夠直接的指引我們做出道德

行為嗎我們以同理心這樣的自然動機作為我們行為道德的來源是否總是能夠

引導我們去做對的行為或避免做出錯的行為呢

這裡顯然有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層面同理心是否有那麼穩定與可靠

總是引領我們去做應該要做的事情呢心理學的實證研究顯示(Figley

2002143)擁有同理心的人會有疲乏(fatigue)的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悲憫疲

勞(compassion fatigue)這個現象在護理人員裡面經常發現舉例來說一個

久病在床的母親兒子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照顧母親長久下來使他沒

辦法對她的母親產生強烈的同理關懷甚至對母親當下的痛苦產生不耐煩或是麻

木這樣看來同理心似乎並不夠穩固不能夠總是指引我們的道德行為面對

這樣的情況我們或許應該主張規則和原理來指引兒子做出對的事「你不應

該對你母親的痛苦這麼不耐煩」「兒子有責任照顧自己的母親」我們會這麼勸誡

兒子因為應該做的事情跟現在的感受疲乏沒有關係

第二個層面有些行為即便行動者是具有同理關懷動機的人我們仍然會

認為這是不對或者錯誤的行動舉例而言一個倒車的人粗心大意沒有遵守交通

規則在倒車的時候並沒有看後視鏡或者注意後方撞到了三歲小孩導致死亡

即便他沒有意圖要撞死一個小孩即便他是一個具有同理心的人這種應注意而

未注意的行動我們一般來說都會認為是錯的但這件事情的錯誤與有沒有同理心

似乎沒有關係一個人若是足夠重視「倒車應該注意後方」的原則則他就不會

犯下這樣的錯誤這樣看來粗心大意的錯誤跟沒有同理心所犯下的錯誤並不相

同因此即便有同理心也仍然會做出錯誤的行動

Slote 分別針對這兩個問題提出了解答針對悲憫疲勞的問題Slote 分成兩

方面來回應這個問題

54

第一Slote 認為這樣的情形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性是兒子從來沒有這

樣的經驗第二種可能性是兒子曾經有過悲憫疲勞的經驗在第一種情形中第

一次經驗到疲乏的兒子可以有「初犯免責」的機會它可以暫時讓自己脫離這種

情境進而能夠使自己不再疲乏例如休假看電影尋求專業諮商的幫助等

等因為對於一個初次經驗到的人來說他並沒有預料到自己會產生悲憫疲勞

也因此這不能算是道德上的錯誤(Slote 2010a100)但如果是第二種可能一

個曾經經歷過悲憫疲勞的人如果沒有進一步去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而是讓自

己繼續無感麻木對於他人痛苦毫無反應甚至表現得冷酷無情時我們可以說

他在道德上是錯的(Slote 2010a101)

第二對於同理心的批判認為規則或義務比起同理心更能夠說服兒子去

幫助他久病的母親Slote 認為(2010a86)這樣的道德勸說之所以能夠說服兒

子照顧母親的必要條件還是在於同理心原因在於這個例子中兒子悲憫疲乏不

會只因為道德原則或命令而被說服從而使他對母親的態度有所改變兒子可能

因為他人的道德命令繼續侍奉年老的母親但仍舊做著毫無同理關懷的行為這

對 Slote 而言仍然不是一個有道德的表現Slote 認為他人的勸說與判斷之所以

可以成功說服我們去作出有道德的行為並不是因為原則本身的緣故而在於我

們能夠使用同理心的能力

Charles Stevenson 曾提到道德語詞具有「磁性」(magnetism)他認為當一個

人認為 X 是好的那個人會照著這個事實(ipso facto)而更傾向去做利於 X 的事情

(Steavenson 193716)此外當一個人說 X 是好的時那個人能引發別人對於

X 贊同或不贊同的態度並能夠影響對方對於 X 的態度刺激他人的情感

(Steavenson 193719-20)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說「殺人是錯的」而「幫

助陷入困難的人是對的」不僅表達我對事物的贊同與反對當我們在建議

(suggest)別人應該幫助困難者或不應該殺人時通常也在激起別人對於「殺人與

助人」所具有的情感從而對這些行為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態度Slote 贊同上述

55

Stevenson 對於道德判斷具有磁性的假定但他進一步認為(Slote 2010a90)

這樣的情感吸引主要是來自於同理心的作用由於同理心所具有的接受性使我

們在聆聽對方的道德判斷或道德理由時會不由自主地接收他人在表達道德命令

及原則的態度或情感而通過二階同理心的作用感受到心寒這使得他人的道德

勸說得以有效的阻止我們去做錯的事情而去做對的事情通過上面的敘述Slote

認為道德命令者或者道德勸說者首先會展現出一種感受或態度而被我們的同理

心所捕捉接著引出我們二階同理心的寒冷與溫暖使得聽從道德命令者實行道

德命令也因此道德原則與命令的作用還是次要的同理心的作用仍然在主要

的地位因為道德原則之所以能夠有效的勸戒他人單單只靠原則和命令是不足

以推動我們的行為還仍仰賴同理心機制接收他人的情感與態度

對於粗心大意的行為一般來說會認為與同理心毫無關係但 Slote 卻認為

(2010a103)過失致死這件事情實際上是缺乏了對他人充分同理關懷所產生

的結果一個孩童相較於成人而言其對於周遭環境的注意力明顯較成人來得差

對於一個具有同理心且關心他人的人來說他會在孩童會出沒的地方謹慎開車

避免造成傷害也因此粗心大意不只是一種對於傷害原則不夠重視的問題而且

還有對於他人是否具有同理關懷的問題就 Slote 而言這樣的行為仍然是錯的

除了粗心駕駛以外Slote 也舉了粗心在大熱天將孩子留在車上而導致小孩悶死

的家長(Slote 2010a104)這個看似也與同理心無關而端看他人對於規則是

否重視的行為在 Slote 看來也是未有同理心的行為對於一個關愛自己孩子

的家長不會圖一時的方便而將小孩在大熱天時留在車子上如果他能夠同理

孩子在高溫又密閉的車子中所產生的痛苦感他就不應該將自己的孩子留在密閉

的車內而產生如此可怕的事情

Slote 認為上述的四種立即性能夠回應我們情感層面上為什麼道德義務在

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區別原因在於同理心所具有的立即性但這些立即性又如何

56

回應我們的道德原則呢以下我們根據同理心的三個直接性來回應道德義務論

的看法

貳同理心與義務論

Slote 雖然批判道德理性主義者尤其是 Kant 的道德哲學理論但這不代表

他完全否認 Kant 的道德義務論也不認為他所提倡的道德情感主義在立場上與

Kant 的主張水火不容Slote 認為他的道德理論本身可以回應義務論倫理學的種

種義務並給予其更好的解釋或者理論上的輔助為此他分別針對義務論中對

於「幫助他人」「傷害或殺人」「承諾與誠實」的義務這些義務在 Slote 的論證

中不必然是一種通過理性考量而產生的原則或規則而是一種源自情感而生的義

一助人的義務

從同理心所具有的時間立即性感知立即性以及關係的立即性來看我們通

過直接的感知時間的相近以及關係的親密程度所引起的強烈同理心激起我們

強烈的情感使我們去幫助他人

如果我們幫助他人的來源是同理心而同理心的特性(立即性以及親疏遠近

的關係)會使得我們對不同的人或群體有不同程度的同理心作用但那些不屬於

立即感知的不是家庭關係不是朋友伴侶關係的人群難道我們不應該去幫

助他們嗎我們的同理心只能對這些群體產生作用不代表它是一種有限制的情

感機制嗎Slote(200729)在此援引 Hoffman 的心理學研究認為我們的同理

心能夠通過誘發的方式來拓展我們同理的對象而使我們同理他人的能力擴而廣

之在本研究第四章中關於同理心的發展與培養會有更進一步的說明與解釋

但如果同理心機制是一種擴而廣之的能力而 Slote 又認為同理心的反應體

現我們的義務是否會面臨到以下的困難如果對於陌生人的同理心是一種有

57

待發展與教育的能力而多數人的同理心尚未發展完成他們是否可以主張由

於我們的同理心還尚未成熟根據同理心的強烈程度影響我們的義務程度所以

我們目前沒有義務對一個陌生人展現我應該有的幫助

Slote 認為(200732)這個問題涉及了「應該蘊含能夠」的原則(以下簡稱

OIT 原則)這個原則主張應該與我們的能力是相關的如果一個行動是我們的

義務則這個行動是我們能夠完成的相反的如果我們不能夠完成則我們沒

有這個義務去行動

Slote 認為這項原則事實上有兩種意義讓我們再回到前面 Singer 的例子

之中Singer 雖然主張每個人都有義務拯救陌生人但這項義務並不是每個人都

能達到的原因在於這項義務本身需要能力的培養要能夠幫助他人在 Singer

的例子中我們至少要有一份工作這包含我們需要有能夠賺錢的能力這項能

力就不是小孩子就能夠擁有的需要仰賴後天的能力培養才有辦法達成在消防

員或礦坑的例子當中要拯救落在水井裡的小孩或者困在礦坑裡的礦工也需要專

業訓練但 Slote 認為即便擁有這些能力我們也不見得會幫助他人這也是 Slote

一再強調為什麼我們需要關注我們的道德動機同理心的重要性Slote 稱上

述為廣義的 OIT 原則在這個意義下考量的是合理狀態中道德原則與人們能力

的一致與之相對的是狹義的 OIT 原則在這個意義下的 OIT 原則只要求道德

行動者有避免做壞事的能力對 Slote 而言在這個意義下我們的義務就是不

能缺乏對於他人的同理關懷換句話說我們應該避免的是完全缺乏對於他人的

同理關懷

我們假設有一位小明對於他人的痛苦有較少的同理關懷(也就是低度發展

的同理心)他或許沒有辦法像一些擁有成熟同理心的人為了痛苦的他人奉獻自

己解除他人的痛苦以 Singer 的例子來說或許有人會將自己大部分的薪水捐

獻出來但小明仍然應該對於痛苦的他人展現自己的同理關懷當他與痛苦的他

58

者相遇時他應該要展現他對痛苦他者的同理關懷在這個意義下對於任何人

不應缺乏展現他的同理心(即便是最低程度的同理心)是我們道德上的義務

二不傷害或殺人的義務

延續因果的立即性Slote 認為我們對於直接造成他人的傷害所產生的同理

反應要比任由傷害或死亡的事情發生來得強烈直接的傷害對方或甚至殺死對方

會使我們在情感上產生退縮這在同理心的作用下是極為明顯的一種是因為自

己主動行為所造成的後果而另一種則是我們被動所產生的結果我們的同理心

對於那些主動的傷害或促成他人痛苦的行動感受到畏縮Slote 認為(200744)

這解釋義務論的想法為什麼「殺人」比起「袖手旁觀」來得更糟

Slote 認為(200742-43)他的主張將比起義務論更具有彈性例如在殺一個

無辜人以拯救五個人的道德困境中13其中一種反對的理由是我們不應將無辜的

人只當作一種讓更多人活下去的手段但如果情況不是殺一救五而是殺一救千

或者殺一救萬呢如果這是唯一能夠拯救更多生命的方法呢當我們考量這些

時我們是否仍不願意殺一個無辜的人而拯救更多的生命呢Slote 認為(200744)

我們確實會在「殺害他人」以及「放任更多生命死亡」之間搖擺不定就像天秤

的兩端但強烈的同理心作用會讓我們有更強烈的義務去選擇使我們去作出決

(三)承諾與誠實的義務

13

Slote 在這裡主要引用的是 Philippa Foot 批判效益主義的著名思想實驗(1967 8)

你待在一輛失控的列車上而你發現眼前有兩條鐵軌一條鐵軌上有五個正在軌道上工作的

工人而另一條鐵軌上只有一名工人他們都專注地在工作並未注意到失控的列車電車即將駛

向那五個工人的鐵軌而你眼前有著能夠控制電車轉轍軌道的拉桿如果不操控拉桿則五個工

人將會被失控的列車輾斃若即時的轉轍軌道則只有一個工人會死亡這時候我們會如何抉擇

Foot 在這篇文章中想要談的是雙重效應原則(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這個原則主張

當我們在選擇行動時我們會同時創造一個好結果與一個壞結果這時候我們應該要去區別如

果我們將壞的結果當作手段(mean)來追求好的結果這是道德上不許可的行動但如果不好

的結果只是追求好結果時無法避免所產生的效果時這樣的行動就可以是道德上許可的(1967 5)

由於雙重效果原則並不是本論文探究之主題有興趣者可以參考 Foot 的〈The Problem of Abortion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Double Effect〉

59

Slote 認為(200746)當我們做出承諾也就是答應某個人達成某件事情的

時候其實是讓別人期望能夠通過你達成的事件而得到某種結果如果我們違背

自己所許下的承諾會使得他人的期望落空造成他人的損失這主要是來自於

同理心的作用舉例而言當甲希望獲得乙的幫助而承諾「如果你能夠幫助我

日後一定會報答你的恩情」但實際上甲沒有兌現承諾時這是很典型的錯誤行

為假如乙確實相信甲會遵守承諾而付出很大的努力來幫助甲則違背承諾將使

得乙的努力徒勞無益我們的同理心因為因果的立即性感受到這種失落與痛苦

我們將會對這種違背承諾造成他人傷害的行為較為退縮

Slote(200747)接著進一步分析了「遵守承諾」並認為它包含時間上的兩

個階段(temporal stages)在一開始承諾人會影響或引導(induce)他人相信

他的承諾以前面的例子甲會影響乙相信他的話並真的獲得了乙的幫助再

來受到幫助的甲按照約定去履行他所答應的事情在日後報答乙的恩情這兩

個階段中的行為會影響我們同理心的因果立即性從而對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判

斷如果甲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兌現承諾的意圖或認為自己絕對不可能做到只

是為了得到他人的幫助而說謊做出假承諾這種以謊話傷害他人信任的行為是我

們在同理心的作用下退避去做的事情(直接的傷害他人)也因此我們不該撒謊作

假承諾

如果甲在一開始並沒有撒謊欺騙乙但他並沒有兌現承諾呢考量到同理心

的因果立即性沒有兌現承諾並不像說謊所促成的直接傷害類比到「直接傷害

他人」以及「任由他人受到傷害」我們是否認為不主動回報引起的傷害是一種

「放任他人的傷害(被動)」呢

Slote 舉了個例子來說明他的想法(200748)假設我給 X 施打毒劑並告訴

他之後會提供他解藥而想像 Y 也同樣被另一個人施打毒劑如果我沒有為 X

提供解藥而 X 死亡則我等於是殺了 X但如果我沒有為 Y 施打解藥並不代

60

表我殺了 Y因為我並沒有為他施打毒藥並承諾要提供解藥也因此 X 中毒死

亡是我的錯誤但如果我因為疏忽而沒有提供 X 解藥呢雖然在某些狀況下沒

有提供解藥確實是失職在某些情況下或許並非疏失不過Slote認為(200749)

在這個情形下一個人會更敏感於(sensitive)自己的疏失將導致的傷害通過這

個例子可以說明我們不太可能完全因為忽略而沒有提供 X 解藥因此 Slote 認

為一個人不應該忽略自己的承諾因為他應該要敏感於別人因為自己沒有履行

的承諾而失落也因此一個有同理心的人將更反對自己打破承諾

同樣的正如同遵守承諾並不像義務論者所設想的絕對義務應該嚴格的遵

守承諾以前面的處境為例一個有同理心的人或許會比起他人更反對做出打破

承諾進而傷害他人的行為但在實際的情形下他卻不一定「僵硬的」遵守原則

而是我們對於整個情境的狀態進行同理作用考量下做出的決定如果在特定的情

境下打破承諾能夠阻止壞事的發生那麼打破承諾就是我們應該做的行為也是

道德上對的事情(Slote 200752)

在前面的例子中我們提到「說謊做假承諾」現在我們來單獨談談「說謊」

因為說謊的錯誤不見得完全等同於做假承諾的錯誤那是因為我們可以在重要的

事情上說謊而對象可能是對說謊主題完全無興趣或關係的人所以說謊這個顯

而易見的錯誤究竟如何以同理心來解釋呢Slote 認為那是因為說謊會影響到

將來他人的利益試想如果有人因為聽信了我說的謊話而把這個謊話當作真相

告訴別人這會使得相信這個謊話的人受到傷害或許有人會覺得撒謊跟打破

承諾相比沒有那麼嚴重因為打破承諾會跟他人的利益息息相關但撒謊和打破

承諾有個基本的相似之處也就是引導別人相信而使他人受損

如果某人想要爬玉山我答應會幫助他一起爬但最後我沒有兌現我的承諾

我將會使他失落因為我引導他相信我的話而進一步做出行動而未履行承諾可

能使得他錯過一個爬玉山的重要機會但如果在這個例子中我並沒有承諾要跟他

61

一起爬山而是欺騙他有某個人也要去爬玉山並說服他你可以跟他一起去在

這個例子中說謊與打破承諾是一樣糟糕的因為我同樣引導他人相信某件事情

而去做出決定而最後要承受那個沒有達成的傷害也因此雖然說謊跟打破承諾

間雖有一點不同但依照 Slote 來看(200753)我們應該要遵守承諾和我們應

該說實話是基於相同的理由

參同理心與尊重自主

Slote 認為他的道德情感主義除了可以回應義務論式的主張應具有什麼樣

的道德情感或態度他仍然能夠回應在 Kant 哲學裡最核心的兩個概念即是「尊

重」與「自主」概念在前面我們已經稍微談過 Kant 對於尊重與自主的看法

人的自主應當被尊重是來自於遵從理性所制定的普遍法則(Peters 2015209)

自主的根源亦是來自於有理性者超脫一切可能經驗制定可普遍的法則

做為反對理性主義主張的觀點關懷倫理學強調關懷與關係的重要性也因

此在尊重與自主的看法上與強調道德理性主義者相左自主一詞不僅僅是個人有

理性能力獨立做出自由選擇原因是個人是置身於社會(socially situated)或脈

絡化(contextualized)的這說明了個人不是孤島的存在而是在層層的社會關

係(家庭社會文化種族等)因素中建構出來(Mackenzie amp Stoljar 20004)也

因此人所做出的決定與抉擇是從關係中建構出來的自主必須通過人際之間的互

動與社會規範及價值產生關連才具有意義(林雅萍201646)Slote 一方面同

意關懷倫理學在「關係自主」(relational autonomy)的某些主張但卻認為他的

主張與關懷倫理學還是有些差異以下分別分析 Slote 對於「尊重」與「自主」

的主張

一同理心與尊重

關懷倫理學在論述上主要著重的是討論他人的福祉(welfare)以 Darwall

的觀點來看關懷者(the one caring)所遵守的規範就是對於他人福祉的關心

62

(Darwall 20027)而這個看法與尊重的概念有所不同原因在於關懷倫理學注

重的是對方的福祉Slote(200755)引述了 Ronald Dworkin 的說法來說明正義與

關懷倫理學彼此在考量的基礎點有何不同在 Dworkin 的想法中正義的狀態是

公平對待以及尊重每一個公民

同樣的Richard Peters 以 Kant 的觀點作出論證所謂尊重他人要從「人」

的概念開始談起Peters 認為只有當我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具有自我選擇與價值

的主體時對整個社會才是重要的只有當每個個體開始宣稱他們個體的權利

謹慎的深思熟慮並為他們自己做出抉擇時他們才算是真正的成為一個「人」

即具有自我選擇的主體而與他人的連結主要是來自於個體自願的相互分享他們

彼此的評價與選擇而不是來自制度與風俗的束縛(Peters 2015211-212)也因

此對 Peters 來說重要的是我們尊重身為有自我價值與能自我抉擇的每一個個體

而每一個行動者都應該擁有這樣能夠同等發展自己的機會

關懷倫理學的考量與理性主義的不同在於關懷倫理學對於他人福祉的考量

是建立在「關懷」這個情感的動機上而理性主義者的尊重卻不同於任何類似的

情緒這一點從 Kant 在《道德形上學》的論述便可以知道對 Kant 來說人若

通過好惡或慾望去追求就會有自我欺騙或將惡隱藏在合理化愛好的可能(林建

福2009125)也因此對於「尊重他人為一目的而非僅僅是工具」作為一項可

普遍的法則尋求的是一個公正無誤的審判者而 Kant 認為這個審判者便是理

性Slote(2010a109)因此說「尊重」的概念難以在關懷倫理學上論證但 Slote

認為他能夠以同理心的概念解釋「尊重」概念的意涵

在考慮到尊重與關懷他人的衝突時一個常見的議題是家長式領導

(paternalism)也就是那些以「為了他們好」之名做出與他人心願相違的行

為即便一個人可能完全出於關心出於為他人的福利著想但對於那些願望受

63

到阻礙的人來說他們或許會用尊重一詞來反對別人對他們的阻礙拒絕別人干

涉他們的選擇主張那些出於關心的人缺乏對人的尊重(Slote 200756)

從這個例子來看家長或老師出於好意的為學生決定他的未來應該讀什麼學

校未來應該從事什麼工作的干涉或許是為了孩子未來考量的緣故但事實上

卻壓迫到了孩子的選擇在這個例子裏面自主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夠做為自己做

決定或行動的能力缺乏尊重表示不讓別人行使他的自主能力然而 Slote

(200758)進一步指出當一個孩子身體不舒服卻又害怕看醫生時我們會不

顧孩子的願望帶著孩子去看醫生或牙醫在這個例子裏面我們一樣是考量到

孩童未來的福祉(健康)我們卻不認為我們是不尊重孩童這個差別在哪裡呢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提到同理心的特性便是保有自己的主體意識在這

裡我們需要談到的是若有人過度投入(overinvolve)的同理他人時他將無法區

分自我與他人的需要與慾望因而將自己的需要與願望當成別人的需要與願望

Slote 認為有一些親子關係便凸顯了這種情形(Slote2007572010a110-111)一

些所謂「替代成功症狀」(substitute success syndrome)的家長關心他們孩子的福

祉但事實上卻是將自己的需求和慾望投射在孩子的身上這樣的家長事實上缺

乏與他的孩子情感上的連結在這個例子我們或許會說這些家長並沒有尊重他

的孩子因為他並沒有考慮到小孩的想望或恐懼同時在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

在這個意義底下的「沒有展現尊重」其實與「沒有展現同理心」是相同的這裡

可以粗略地說「一個人沒有展現尊重若且惟若一個人沒有展現適當的同理

關懷」

因此對 Slote 來說(2004301)無視孩子的希望不代表不尊重孩童真正的

重點在於是否展現了同理的關懷這也就是說一個父母或老師沒有展現關懷(對

孩童冷淡)算不上對孩童的尊重因為他們並未展現出對他人所應具有的同理關

64

懷相反來說若他們過度的投入而失去自我全神將自己的痛苦和快樂完全的

置於他人中則他也不算是尊重他人因為他並沒有展現適度的同理關懷

二同理心與自主

女性主義者 Eva Kittay 認為依靠關係是人類的生命境況因此依靠關係是

生命的常態而非例外相較之下道德與政治理念中預設了每個孩子是即將獨立

的成人人人是獨立自存的基本假設反而並非生命的常態(吳秀瑾2005159)

這種強調置身於人際關係的互動中的主體依靠關係的相互依賴而做出決定的

「關係自主」

Slote在澄清自主概念前強調他所談論的自主至少是其中一種「關係自主」

(Slote 200759)那麼 Slote 的自主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要再次回到前面顯

現過度投射之父母的例子前面的例子顯示一個過度投射的父母因為對自己的

孩子缺乏同理心所以他並沒有展現尊重孩童更進一步的說這些家長除了沒

有同理他人的情感也沒有同理那些孩子具有自己的志向和願望如此便會剝奪

他們能夠為自己做出選擇的能力如果是以這個角度來看這個例子上的話尊重

他人的自主就不僅僅是考量到他人的福祉表示同理心本身同時涵蓋對他人自我

決定的不干涉Slote 因此認為(2004302)若我們不具有同理的能力我們也

將不能鼓勵及培養出有自主性的孩童這當然不是說只有過度投射的家長會忽略

他人的自主思考和志向擁有虔敬宗教信仰的家長對於孩童的質疑或對於性別刻

板印象的態度例如一個女孩想要成為醫生但旁邊的人卻告訴他「你還是成

為護士吧」這些情況一樣會使得人失去自主的思考和志向

但是Slote 所談的自主難道不會與關係自主有所衝突嗎 Slote 認為強調

自主主體的獨立本身並沒有否定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Slote 認為(2010a116)

Carol Gilligan 在她的著作中提到在父權社會中女性對自己的錯誤認識使女性

在社會中懷疑與否定自己的「聲音」這也使得他們將自我與自己的所思所欲分

65

離從而發展出 Gilligan 的女性道德發展三階段Slote 進一步論稱如果道德發

展階段是通過對於女性的不尊重(同理)而出現需要關注的應該是如何以同理心

作為批判父權的(patriarchal)態度與行為使得女性不會被迫以道德發展三階段作

為決定他們發展的傾向

回過頭來Slote 認為自主預設的便是為自我思考與決定(Slote 2010a117)

但這樣的主張是否代表 Slote就不重視情感與關係呢Slote認為受到他人意見的

影響和被迫接受行動之間是有差別的前者具有自我主體的自主但後者卻沒

Annette Baier 曾論述 Descartes 的意識時提到自我意識需要通過文化特

殊的語言而在獲取這些條件的期間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依靠他人也因此

Baier 認為人需要通過與他人長時間的相處以達到人格的本質部分通過他人而

成長(Baier198584)這也就是為什麼人不可能拋棄文化脈絡與關係因為

假設一個完全獨立而不受他人影響的自我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通過與他人的長

期相處而成長才能一步步成為擁有自主的人(Slote 2010a118)在這裡我們

可以發現自主是一項發展中的能力也是一個有待發展且可欲的能力

第三節 對於 Slote的批判與回應

Slote 所出版的《道德情感主義》以及《關懷倫理學與同理心》理論雖具有

新意也受到很多哲學家的挑戰Justin Drsquo ArmsLori WatsonKarsten R Sturber

等學者對 Slote 的文章批判為主將這些學者的批判統整出幾個主要觀點並以

Slote 對以上學者之回覆文章作為解答

壹同理心概念的解釋

諸多學者對於 Slote 的同理心表示質疑認為 Slote 在同理心的定義上並不

明確我們前面提過Slote 對於同理心的區別是以「感受到某人的痛苦」以及

66

「感受到某人在痛苦」的區別而同理心同時也涵蓋了不由自主的感受也就是

當某人深受痛苦折磨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喚起某些感受通過上述同理心的作

用下我們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一個人可能會看到一個正受到痛苦的人而希望對方

能夠從痛苦中脫離但他可能完全沒有感受到他的痛苦這也就是 Slote 所謂的

同理心的「接受性」同理心的接受性在我們的道德生活中是很必須的而按照

Slote 的看法我們對於道德判斷的保證也應來自於這種接受性

但不只一位學者認為 Slote 在這裡並沒有定義的明確學者 Drsquo Arms 就質疑

(2011137)同理心機制在於產生彙整(convergence)使得同理者能夠與被同理

者擁有相同的感受但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必須了解什麼是「相同的感受 (same

feeling)」我們才能理解同理心是怎麼運作

Drsquo Arms 因此分析了幾種可能性來說明同理心的機制並且對每一種可能性

提出他的質疑我們假設現在有一個人正處於飢餓的痛苦狀態這個時候如果我

們對他的狀態產生同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或許並不會贊同同理心帶給

我們的是身體狀態(飢餓所產生的生理反應)的相同感受除非我們現在真的在

肚子餓否則我們不會因為同理心而真的感受到自己的肚子正在飢餓但如果同

理心是以一種相同的方式(the same way to feel)讓我們感受到他人感受的機制

嗎這顯然也並不合理因為如果是這樣同理機制在這裡就等同於我們器官(胃)

的作用

假設所謂的同理心並不是指跟他人的生理狀況相同而是指一種心理狀態呢

這個說法似乎可行當我說我同理你飢餓的痛苦不是指我現在也感到很飢餓所

以痛苦而是我感受到你心理的一種痛苦感受不過Drsquo Arms 認為心理狀態的

說法仍然有一些令人懷疑之處考慮以下的例子瑪莉的丈夫約翰去世了她非

常的難過而我們對她產生了同理而難過在這裡如果我們說同理心是指我們跟

瑪莉一樣難過這指的是什麼意思呢首先如果我們擁有相同的心理感受那

67

麼我們所感受到的對象是否是一致的呢在這個例子當中瑪莉的悲傷對象自然

是她的丈夫約翰之死以 Slote 的看法同情這名女子的悲傷意思是我們觀察到

這名女子的難過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們要和女子有相同的心理狀

態我們所感傷的對象是否是一致的呢如果一個人從來不曾有過配偶也沒有

喪失過配偶我們有可能擁有相同的心理狀態嗎而即便我們也曾有過喪偶之痛

我們所感受到的相同感受有可能與瑪莉相同嗎對瑪莉來說約翰並不是只是約

翰她對約翰的感受是個別且獨特的這樣的感受能夠與我們對自己另一半的感

受相同嗎

Stephen Darwall 在考察 Slote 對於同理心的使用認為(2010155)Slote 的

同理心並不像 Hume是因為 Slote 的同理心當中涵蓋了覺知(awareness)他人

的動機與感受Slote 雖然認為自己和 Hume 一樣使用了傳染一詞來說明同理心

是如何捕捉他人的情感但在情感傳染這種用法中我們通過同理心所得到的感

受可能完全沒有對象而只是純然的情緒比方說在面對悲傷的情境時我們會

感到悲傷但我們卻不必然知道眼前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前面我們也提到Slote

認為同理心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認知這也說明 Slote 的同理心不完全只是一種通

過傳染而得的情感他認為同理在我們的生命成長與經驗的過程中會更加深化

但如果同理心不是 Darwall 所定義那他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學者 Noddings 則質疑同理心是否真的有接受性(20109)她認為同理心主

要還是通過我們的觀察與聆聽進而辨識出(identify)他人的情感我們經歷過這

樣的歷程後感受到了什麼而這種感受與他人所展現出來的情感正好相近我們

稱這種經驗為同理心也因此感受是在我們關注他人之後的結果Noddings 進

一步說這種經驗並非總是一路到底原因是因為當我們通過這個過程時有可

能會喚起諸如噁心懷疑警覺的情感這會阻礙我們去感受他人比方說對

於那些犯下暴行的人我們就很難產生同理除了質疑同理心的接受性Noddings

亦認為 (201010)同理心有可能會有另一個稱作「同理迴圈」(empathic circle)

68

問題而且特別容易發生在那些我們所熟悉的人身上因為我們對熟識的人有既

定的想法以至於我們在關注他的言詞時容易以我們熟悉的觀點來理解他最後

我們對他人產生了同理但我們也有可能從頭到尾都感受錯誤

貳同理心的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

Slote 認為我們在道德上的贊同與反對主要來自於我們的「二階同理心」是

觀察者對於行動者同理關懷的同理如果我們同理到對方的同理關懷則我們會

有一種溫暖的感覺這是我們道德贊同的基礎如果我們同理到對方冷血的行為

我們會有一種心寒的感覺這是我們道德反對的基礎而這種道德贊同與反對會

進入我們的道德判斷之中

但同理他人的同理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真的能夠從道德上正當與不正當的

行動中感受到這樣的情感嗎 Drsquo Arms(2011137)就認為當我們不贊同他人的

某種道德上失當的行為時在情感上會感到火冒三丈其情感反應是熱的比較

偏向憤怒的情感而不是如同 Slote 所言感受到一種心寒的感覺在進一步說

我們所觀察到的道德失當的行為其行動者的情感狀態或許是熱烈而不是冷酷

以一對傳統的父母對他們未婚女兒戀情所展現的苛刻態度為例父母可能對女兒

的行動感到心寒但是女兒在與男友談戀愛所表現的行動卻是火熱的如此旁觀

的父母是如何在女兒的戀情中感受到心寒呢同樣的 Baier(20106)也提到相

似的例子她認為道德上失當的行為其行動者所展現的情感狀態往往不是心寒

而是溫暖的情感一個殺人犯或者強姦犯在殺人或強姦時充滿了快樂或者熱情如

火觀察者感受到行動者對於受害者的熱情情感不見得就是道德上正當的行為

進一步說Lori Watson(2011143)認為二階同理心並不能穩當的成為我們

道德判斷的基礎假設有一個受到虐待卻沒有離開丈夫的妻子她認為自己的丈

夫並不是有意要傷害她她的丈夫還是很愛他只是因為她的丈夫在參與越南戰

爭之後患有「創傷後壓力症」(PTSD)無法控制自己的行動在這個例子中

69

一方面妻子對她丈夫展現出了同理關懷根據二階同理心我們感受到一種溫暖

的感受這是我們道德上贊同的行為但另一方面女人真的應該要按照同理心

所帶領她做出的行為繼續留下來陪伴她的丈夫而受到傷害嗎Watson 認為

(2011144)她的行動雖然受到我們的贊同但是她並沒有照顧好她自己沒

有適當的自我尊重也可能欠缺一些勇氣去做對的決定所以我們雖然會贊同行

動者因為同理心所展現的行動但我們在考量她的處境後還是會認為她作出了

錯誤的行動在進一步的分析中(2011145)Watson 認為在 Slote 的理論中同

理心是一種他人導向的情感機制不存在自我同理(self-empathy)的情感機制

缺乏對於自我的適當關心這種對於自我的關懷似乎是 Slote 的理論無法捕

捉到的觀點

Stueber 則認為(2011332)同理行動者的同理心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情感現象

因為一個觀察者不僅要感受到一個行動者在遭遇痛苦他者時所具有的感受(感人

所感)同時他也會感受到行動者對他人所表現的關懷行動這種心理機制主要

是一種能夠覺知行動者對他人同理關懷並因此而感受到溫暖反之則感受到寒

冷Stuber 雖然不質疑這種機制的存在但她認為像這種反映的溫暖感受仍然需

要足夠的經驗證據去支持同時她認為若感受寒冷是一種我們通過二階同理

心無法感受到行動者的同理心通常我們的感受是中立或無差別的(2011333)

也因此 Slote 可能必須更仔細的說明為什麼我們感受不到行動者同理心的情感

狀態是寒冷

參固定指涉理論

Slote 道德的固定指涉理論可以這樣理解(2010a61)我們可以說這樣一個

命題是先驗的也就是道德上為善(正當)的就是一個經由同理心作用引起的溫

暖感受的事物這種溫暖感受指向的對象是行動者(agent)的同理心在這裡

70

Slote 所謂的先驗是什麼意思呢Drsquo Arms(2010139)認為所謂的先驗指得應

該是基於道德概念或術語的理解就能知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分析命題

Drsquo Arms 認為 Slote 的後設倫理學實際上是一種概念分析理論根據前面的

理解他所提供的是一種道德概念的傾向分析但這種傾向分析Drsquo Arms 稱

其為「傾向主義的反應依賴理論」(a dispositionalist response-dependence theory)

在非道德語言的使用上會將特性實現的相關傾向當作有待經驗確認的問題

以顏色這種非道德的概念為例雖然紅色是任何能夠引起紅色視覺感官的東西

但要真正的理解紅色仍必須依賴我們視覺所產生的經驗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

得到指涉紅色的能力我們仍然需要擁有對紅色特性的經驗同樣的如果道德上

的贊同與反對在這套理論當中也會被當作一種開放的經驗問題也就是我們

需要經歷到道德上同理心產生的溫暖與寒冷我們才有辦法指涉道德上對或錯的

行為

總體來說Drsquo Arms 認為 Slote 情感主義理論的成敗關鍵還是在於是否有大

量的心理學的實證研究能夠說明贊同與反對是源自於行動者在行動時所展現出

的冷酷或溫情的特性如果道德贊同與反對有其他的理解可能比方說道德反對

其實是一種憤怒而非冷酷的情感則冷酷的特性引出我們同理上的反對就不是一

個先驗的答案

肆Slote的回應

針對上面學者的批判Slote 也一一寫文回應以下根據上面的探討主題加

以分類並依每一個主題介紹 Slote 的回應

一同理心概念的解釋

Slote 認為(2011149)「相同」(sameness)這個概念並不是最主要的區別

最主要的還是涉及對於另一個人的接納(receptive)在感受他人的痛苦時我們

71

吸收了他人的觀點與態度這也包含了接受他人的狀態與處境而這與同情心是

不一樣的同情主要的是涉及一個人對於另一個人所做出的回應

關於 Noddings 所提出的質疑Slote(2010d188)認為他的同理心並不是她

所定義的同理心按照 Noddings 的定義如果同理心是一種通過觀察來辨識之

後所擁有的一種情緒則虐待狂或者精神疾病患者都有能力去理解他人的感受

並做出有效傷害受害者的行為但 Slote 懷疑虐待狂與精神病患者能夠真正接納

對方的痛苦按照前面所說如果一個人具有同理心的話它所涵蓋的應該是具

有某種接納他人在所處的情境之下產生的總體情感例如受害者的痛苦或在被人

囚禁下的無助等等如果虐待狂只是知道受害者目前的心理狀態並不算是具有

同理心

二道德贊同與反對

通過 Stueber 的評論或許可以回應 Drsquoarms 和 Baier 的想法Drsquoarms 和 Baier

認為的二階同理心是一種觀察者同理心且這種同理心與行動者具有「相同」的

情感狀態但所謂的二階同理心同理他人的同理這個機制不是擁有與行動

者對行動承受者的相同情感而是一種感受到行動者是否展現出同理關懷的感受

所以興奮無比的殺人犯對他人施暴所展現出來的雖然是熱烈的情感但由於我們

沒有感受到殺人犯對他人的同理以及同理關懷也因此我們不會有暖心的感覺

針對Stueber認為我們若無法通過二階同理心「找出」(pick up)他人的同理關懷

大多時候我們的情感狀態都是中立或無差別Slote 認為(2011345)那是因為

Stueber 錯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無關同理心的行動也涵蓋到心寒的感受上我們可

能會漫不經心地沒有注意到他人的情感但道德失當的行為不只是是一種缺乏關

注他人的態度而已而是通過同理機制而感受到行動者的心寒感受

針對 Drsquoarms 所述我們在道德不當的行為中比較常感受到憤怒而非冷酷

Slote(2011150)認為我們確實有可能會對道德上失當的事情感到憤怒比方說

72

受到威脅或者傷害的人我們會為他們所受到的對待感到憤怒但 Slote 認為這

是因為情感會被另一個情感所驅逐的緣故正如同 Spinoza 在《倫理學》一書中

曾告訴過我們(1927185)「一個情感只能通過一個和它相反且強過它的情緒才

能被克制或移除」但 Slote 仍然認為憤怒這樣的情感難以回應我們對於某些行

為的道德反對對於 Slote 來說道德贊同與反對是完全對立的態度也因此只

有溫暖與冷酷的情感才能解釋這樣的對立性

針對 Watson 所做的批判Watson 認為即使我們對妻子的行動感到暖心但

妻子依舊在行動上是錯的因為她沒有學會關懷她自己Slote(2011153)認為

我們並不會認為妻子留在丈夫身邊是一件道德上錯的行為或許作為妻子的朋友

或家人我們會覺得她犧牲太多了遠遠超過一個妻子應該做的但我們不會責

難她留下來照顧丈夫的行為是錯誤的針對自我同理Slote 認為我們的同理心

中具有「人我不對稱」(self-other asymmetry)的特性同樣是不小心的傷害我

們會覺得不小心傷害到他人是錯的但如果不小心傷害到自己卻不是根據這個

特性Slote 認為同理他人要比同理自我要來得更容易理解(Slote 2010a46-47)

三固定指涉理論

針對 Drsquoarms 的批判Slote 認為 Drsquoarms 誤解了他的理論對於 Slote 而言

(2011152)道德主張不僅是先驗的也同時是客觀上真實或有效的也就是行

動者的態度或者動機按照本研究第三章第一節中對於先驗的討論或許已經回

答了 Drsquoarms 在開放經驗問題上的疑問先驗一詞對 Slote 而言是相對於把握住的

概念只要我們經驗到一次事物的特性之後我們就不會進一步去確認其真假

就如同眼睛只要經驗到紅色所具有的視覺感官特性他就必然把握住紅色在視覺

感官上的特性並獲得指涉紅色的能力而不會進一步詢問「引起紅色感官特性的

是否就是紅色」這個問題

73

Slote(2011153)在回應之中也進一步說明他的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並

沒有要提供任何道德概念意義上的分析正如同「紅色」「水」等自然類術語在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之中也並未提供任何科學意義上的定義或分析但

Kripke 卻告訴了我們「水」和「紅色」的概念在我們語詞的指涉上所具有的重要

關係使得我們能明白為什麼「紅色是某種波長的顏色」這樣的命題何以可能

既是經驗也是必然的命題也因此 Slote 在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中嘗試要做到

的也是類似的主張他沒有打算提供「道德錯誤」(morally wrong)這類道德術

語的意義分析但卻提供我們為何錯誤的道德行為這個主張需要同理心作用的感

受而這種感受又何以是我們先天所具有的能力並能夠指涉到道德上的對錯

但是 Drsquoarms 的批判在下面的涵義之下仍然具有很強的效果也就是感受對

象的什麼特性會引起人紅色的視覺感受這個問題通常是開放性經驗的問題「紅

色是能夠引起我們紅色的視覺感受」雖然是先驗的但有什麼特性會引起我們具

有紅色的感受卻常被認為是經驗的問題比方說科學家仍然會研究紅色的如是波

長(特性)會使我們具有紅色的視覺經驗類比到 Slote 的理論「道德贊同與道德

反對是行動者同理心所展現出來的特性並通過我們的同理心所能感受到的溫暖

與寒冷感受」雖然是先驗但具有什麼樣的特性能夠引起我們同理心具有溫暖與

寒冷的感受卻是個開放性問題但按照 Slote 的觀點這個問題似乎無需要經驗

研究就可以先於經驗的知道其答案

74

75

第四章 以同理心為基礎的道德教育

基於 Slote 對於同理心的論證我們知道缺乏同理心機制會使我們無法真

正的理解道德因為同理心能夠幫我們確立道德判斷的對錯同時同理心也能推

動我們去關懷他人對於需要受苦的他者提供幫助並與我們的義務產生相對應

的關係也因此 Slote 稱同理心為道德宇宙的紐帶(Slote 2010a13-14)

但如果同理心是我們本有的一種情感機制我們又何須要道德教育來培養我

們 的 小 孩 呢 我 們 年 幼 的 時 候 就 具 有 同 理 心 這 樣 的 體 驗 ( Slote

2007132010a17)在聽到其他小嬰兒的哭泣聲時小嬰兒自然就會感受到他人

的悲傷如果天性就能告訴我們如何行為才是對的我們又何必培養呢Slote

認為雖然年幼的孩童就有同理心但同理心的能力有程度之別一個孩童與成人

的同理心是不同的只有當他對於世界的探索與學習對於他人的生活與情緒的

體驗更進一步理解他才有辦法擁有成熟的同理心(Slote 2010a17)

孟子曾在《公孫醜上》曾提到「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

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他認為我們天生就有這種「不忍人之心」當我們看到一個快掉到井中的小孩子

時我們馬上就會觸動我們的「惻隱之心」這種情感不是來自於我們想要跟孩

子的父母交好也不是想要博得別人的稱讚更不是因為討厭小孩子的哭聲孟

子進一步說人如果有這樣的天性應該要「擴而充之矣」想辦法充實它才

能安定天下而如果不充實自己的天性就連父母也無法侍奉

Slote 同樣也肯定我們具有這種天生的能力但同理心本身仍然需要培養自

己的同理心以使自己能夠發展出成熟的同理心因此在道德教育領域中一個

教師該如何幫助孩童發展其同理心以及如何使用同理心來與孩童建立關係將是

我們即將碰到的問題Slote 對於這兩個問題分別給出了不同的論述本章藉由

這兩項者的探討嘗試以道德情感主義的觀點來討論道德教育的方向

76

第一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方法之啟示

本節主要闡釋 Slote 在道德教育中教學方法的探討其重點有三第一個重

點為 Slote 對於 Kohlberg 在道德教育上的觀點進行反省Slote 認為雖然 Kohlberg

曾提及道德教育中的情感角色但由於他重視認知的發展而沒有重視行為與認

知間的動機情感的作用(Slote 2010c130)第二個重點為 Slote 論述 Hoffman

在孩童的同理心發展以及如何發展孩童同理心的教育方法並接受 Hoffman 對於

孩童管教的立場他認為與其使用外部控制與懲罰的方式使孩童服從規則不如

以發展內部同理心為主的「誘導訓練」方法作為教育道德的方針(Slote

2010c138)第三Slote 對於同理心發展的觀點也有他自己的見解是從他對於

同理心的哲學觀點作為一種衍伸因此放入最後作為討論

壹對於 Kohlberg道德教育觀點的反省

Slote 認為(2010c128)對於同理心的關注不代表我們應該將理性或認知活

動排除在外因為更完善的同理心也確實需要理性和認知的發展根據 Hoffman

的研究(200091)我們對於弱勢群體的認識以及對於他們處境的了解會增加我

們同理心的作用而進一步展現我們的同理關懷但如果是這樣Slote 的觀點

又與著重道德認知發展的哲學家有何不同呢在此我們以著名的道德認知發展

論學者 Kohlberg 道德教育理論為例加以說明

受到 Kant 的理論影響Kohlberg 在道德發展理論的建構關注在認知能力的

發展上他以道德原則為行為所依循的穩定原則這些原則就像 Kant 所提出的

道德律(moral law)具有客觀性與普遍性通過發展的方法與各種不同道德原

則的層次高低Kohlberg 並將道德發展分為三階六段(蘇永明1996158)

Slote 認為Kohlberg 的道德發展理論主要考慮的是道德認知在道德原則推

理的發展他將道德發展分為三階六段道德發展的最終階段普遍倫理取向

77

(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是個人能經由邏輯思考抽象且普遍化(general)

的原則來判斷行動的對錯兒童要發展出具備能夠思維抽象以及普遍化道德原則

的能力(Noddings amp Slote 2002350 Slote 2010c129)

對於 Slote 來說(2010c129)Kohlberg 的理論更多的關注在於認知發展

而比較缺乏對於道德動機的發展與道德動機起源的解釋Kohlberg(Kohlberg amp

Hersh 197756)雖然提及到同理心可以超越道德規範的認識是一種推動他人

道德行動的可靠動機但對於同理心如何在道德發展及道德教育中發揮作用

Slote 認為 Kohlberg 著墨的不多

貳Hoffman的「誘導式訓練」

Slote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很大程度的借鑒了Hoffman在同理心心理學研究

因此這裡我們有必要先討論 Hoffman 如何善用同理心的特性來培養孩童之道

Hoffman 認為同理心所展現的道德動機與行動需要父母與師長的教導他

用一種稱為「誘導訓練」(discipline induction)或是「誘導法」的方法來培養孩

童的同理心這種方法主要與「訴諸權力」(power-asserting)的方法相對Hoffman

(2000144147)發現在親子關係中以權力結構來訓練孩子很有用是因為在親

子關係中父母在孩童生活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他們可以控制物質上的供給

他們也可以懲罰孩童這種方法利用力量或脅迫的方式來要求孩童遵守道德規

Hoffman(2000151)提出了一種通過孩童具有的同理心能力來引導孩童注

意到自己的行為造成他人的傷害對 Hoffman 而言誘導法要能夠傳遞對孩童行為

的不贊同並且讓孩童知道這種行為是錯的引導必須要達到兩個條件第一個

條件是讓孩子注意到受害者因為他的行為而感到受傷要將這個受傷在孩子面前

凸顯出來激起孩童的同理心第二誘導主要是針對孩童的行為所引起的憂傷

78

或痛苦這種感受給予孩童感受到自己錯誤的傷害他人從而對自己的行為產生

強烈的罪咎感(guilt)

Hoffman 認為(2000157-158)經過多次使用誘導式方法訓練孩童的同理心

孩童會自動連結不好的情感(罪咎感)與傷害行為並通過多次類似事件的連結慢

慢在兒童心中形成「劇本」(Scripts)劇本使孩童紀錄關於經歷與事件情感的連

結而每一次有新的經驗進入劇本也會將相關的細節整合起來此外人們不

只是通過經驗而同理感受到內疚才建成「劇本」Hoffman 認為我們可以通過想

像和思考來預想「劇本」與「劇本」有關的罪咎就連結在一起並可能阻止人

們擁有傷害行為的動機(Hoffman 2000162-163)

同時Hoffman 認為誘導式方法在教育方法上能夠幫助孩童或成人發展同

理心去關懷弱勢群體父母或是師長可以向學生展示文學影視作品來使他們進

入未知群體的情境之中並通過討論與對話的方式激起學生的想像並使他們能

夠對那些處境進行想像

參Slote對於道德教育方法之觀點

Hoffman 的誘導法雖然提供了 Slote 很多在道德教育的靈感但 Slote 認為通

過他在後設倫理學當中的假設道德判斷與同理心之間的關係也會影響學生的道

德判斷這對於學生在道德規範的學習上有重要的影響而這可以更深化的說明

一些 Hoffman 的理論以下針對此來討論

Slote 認為同理心會讓他人的情感或態度如同滲透一般進入我們之中正如

同前面幾個章節所介紹的Slote 與 Hume 同樣認為同理心所接收的情感就像是

傳染病一般由不得我們選擇會不由自主地使我們感受別人的情感(Slote

201515)當孩童的父母在誘導孩童激發他的同理心時也會對那個受害者展現

出一種同理的情感或態度而這種態度或情感通過同理心的滲透作用同樣會讓孩

童捕捉到父母的關懷動機或情感所以一般來說在父母刻意的誘導孩童關懷他

79

人福祉與感受的同時孩童也會因為同理心的滲透感受到父母對於他人的同理

關懷也就是說如果誘導式訓練成功的話孩童也會同時敏感於他人的感受或

福祉不只如此通過其他文學以及影視作品的閱聽也會同樣的讓孩童「感染」

到虛擬角色的態度或情感(Slote 2010c135)

在我們前面的章節中也提到 Slote 認為二階同理心對於同理關懷所產生溫

暖與寒冷的感受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也是我們道德判斷的基礎通過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我們必須通過這種感受才有辦法固定道德語言的使用否

則就如同色盲雖然能夠使用紅色一詞卻從不真正認識紅色一般

Slote 以這個論點來說明同理心除了前面所提到不由自主的滲透反應外它

通過感受到溫暖與寒冷會影響孩童確定道德命令與道德規則的使用也就是當某

人做出一個道德宣稱時他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與情感就會被他人的同理心感受

從而有贊同與反對的反應也因此小孩子也同樣會利用同理心來感受他人在談論

道德時的態度

即便誘導式訓練可以完全不使用任何清楚的道德命令來誘導孩童關懷他人

但如果直接使用道德斷言說他們做錯了則他們會將當時成人的情感與態度作為

固定其道德語言的根據這種由同理所產生的感覺印象(impression)根據 Slote

的說法(Slote 2010c137)即使對於道德語言完全不理解的孩童也能通過同理

心獲得這種印象以經過同理心所產生的感受為基礎孩童會學習更進一步的精

確思考道德詞語也因此對於 Slote 而言對於孩童如何學習道德規範與命令

道德教育者在道德規範和命令時所展現的態度與情感也是道德教育中重要的因

第二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中自主與尊重的啟示

80

前面我們提到了「尊重」與「自主」Slote 認為我們雖然活在關係之中但

我們也要慢慢的發展出自我的選擇與決定Slote 在他的論述裡認為尊重是適當

的同理他人他以具有成功替代症的家長來說明為什麼在這個情況之下家長沒有

尊重孩童雖然 Slote 看似回應了這個問題但仍然有幾個處於模糊地帶的問題

尚未回應對於這些問題的回應將有助於我們對於教育中尊重自主的理解

壹關懷與尊重

在前面我們論述 Slote 對於尊重他人自主的看法主要來源於同理心「一

個尊重他人自主的行為若且唯若這樣的行為是對他人適度展現同理心的行為」

以此 Slote 認為過度投射症的父母並不尊重他的小孩一個冷漠的父母也不算是

尊重他的小孩因為他們都欠缺了適度的同理心

對一個教師而言適度的展現同理心代表著什麼呢在行動上的表現是對於

他人的選擇不加以干涉還是對於對方福祉的關心而欲求對方的利益呢誠然

學生在關係中生活很多時候要做出自己的選擇但如果關係與自我產生了衝突

又應當如何抉擇呢舉例而言在學生選擇大學院校以及未來發展時常常遇到

來自關係的衝突不管是父母的願望還是師長的期待這種時候應該是尊重學

生的自主呢還是因為爸媽認定的選擇較有價值而選擇接受呢這樣的衝突是

否可以用 Slote 的同理心來理解呢如果不干涉而放任孩童自己做選擇師長真

的算是關心小孩嗎我們或許可以先從對於 Slote 的批判說起

Darwall 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2010156)Slote 的同理心與關懷其實並不相

同關懷考量的是他人的善與利益而同理心則是一種辨識他人狀態並尊重他人

的自主選擇不去干涉他人的價值與好惡Darwall 用一個例子來描寫這兩種有

何不同假設你有一個二十幾歲的女兒正打算做一件你覺得不好的事情抽菸

她知道她會有健康上的問題但她現在就是很想抽菸在你全面的考慮下你覺

得抽菸對她來說不好你會關懷自己的女兒希望她停止吸菸因為你考慮到她將

81

來的福祉而你真的覺得不要吸菸對她來說比較好但如果你認為這是她的人生

她應該要過她想過的人生不應該去干涉而要選擇尊重她的自主也就是應該讓

她自己的選擇引領她的人生自己作主或許你會認為給自己的女兒自主是很重

要的即便你可以關懷她的福祉並給她適時的幫助如此Darwall 認為 Slote

所說的同理心是尊重對方的價值與好惡不加以干涉如果是這樣的話Slote

的同理心又是如何產生關懷呢在什麼意義下他算是一種關懷呢

Slote(2010d191)認為對於他人的關懷與尊重是可以互相包容在同理心這

個概念之中我們可以在不干涉對方選擇和決定的情況下為了他福祉的緣故

嘗試去說服或影響他人改變他的想法雖然如此但在現實的情境中確實有時很

複雜難解舉例來說一些機車駕駛很不喜歡戴安全帽即使他們知道那很危險

而在這個國家中每個州對於戴安全帽的規定並不一致所以不意外的會有些人

同意或不同意戴安全帽這樣的規定假設一個兒子不打算騎摩托車戴安全帽他

的母親不贊同他這樣的做法因此他拆掉了他的引擎除非他肯戴安全帽這位

媽媽做錯了嗎她是否不夠尊重他兒子的自主

Slote 認為(2010a120)在典型的自由主義立場中母親的確是做錯了因

為她不應該干涉她兒子做的決定這樣不是一個尊重自主的行為但是如果那個

強迫兒子騎機車要戴安全帽的母親清楚了解她兒子對她干涉的感受滿滿的

失落與憤怒但是她或許仍然覺得應該要強迫兒子戴安全帽或許我們會希望或

假想兒子有一天會感謝他的母親但我們也可以想像到她的兒子堅持自己的立場

母親不能也無法假設他會改變他的想法但是她可能還是堅持自己的立場

Noddings 針對這個問題曾經這樣回答(Slote 2010d191)她認為做為一個母親

還是會繼續地與自己的兒子討論期望有一天她能夠成功說服兒子自己戴上安全

帽但她不會強制的讓兒子戴安全帽以免破壞她與兒子之間的關係

82

不論如何Slote 認為他的尊重並不像 Darwall 說的因為他認為自主不是要

求我們與他人孤立把自己當作與他人不相干的個體Kennifer Nedelsky(198912)

認為當人們自問「人如何能自主」答案絕對不是孤立而是人與人間的關

係(relationship)與家人朋友師長與愛人的關係通過這些關係提供自主

發展的必要支持與引導這樣看來關連並不站在自主的對立面而是構成自主

的先決條件這也是為什麼 Slote 認為人不可能脫離文化與社會的原因

回到尊重與關懷的探討Slote 認為尊重與關懷之間確實存在著一些在實踐

中難以區分開來的因素但通過回應 Darwall 的質疑他說明自己仍然主張應該

關愛他人為他人的福祉著想只是我們不應該過度投射自己的情感從而剝奪

他人的選擇與決定在學生選擇大學院校以及未來發展時尊重學生的自主不代

表不關懷學生的未來福祉但絕對不是以「為了你好」的名義剝奪他人選擇的機

貳尊重他人自主即同理他人的情感

尊重學生是極為重要的概念但尊重一詞並不是冷冰冰的概念根據我們前

面的討論對於他人自主的尊重是來自於我們的同理心是同理心的包容性讓我

們不由自主地去為他人著想為他人的痛苦表示我們的關懷這種由同理心所發

展出的關懷會讓我們同理學生的處境做出行動而不會讓我們不會過度得投入自

我的情感將自己的喜好與偏愛加到別人的身上

Van Manen 曾提到師生關係之間具有一種教育意象也就是教師同時要具有

尊重兒童的現況和可能的蛻變這種教育意象所關心的是兒童成長在內的兒童本

身的好而不是其他外在的目的(例如科學目的商業利益)(19911931)一些

看中比賽的勝利勝過學生身體健康發展的教練將自己的事業發展超過孩童發展

的父母等等皆不算是這種理想教育意象的展現

83

Van Manen 的看法和 Slote 的看法有些類似在過度投射父母的例子裡我

們可以看到對於自我慾望強加於孩童未來發展的可能並不具有教育的意象他

沒有同理孩童所具有的可能性而只是在考慮未來所能圖的好處

同時 Slote 認為的自主是通過成長而日漸成熟也因此這種自主這也就是前

面提到的如同 Baier 所說自我在成為自己以前仍然需要倚靠社會依賴關係

這表示自我的自主性是鑲嵌在社會脈絡之中但不代表我們將自我意識完全的否

定消融於關係中而是在關係中人們漸漸的成長並能夠發展出自我的自主

性這也是 Slote 所認為同理的關懷應該是能夠兼顧關係與自主使得人們能

夠在關係中建立起自我的自主性(Slote 2004294)

84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總結前述針對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教育以及其在同理心概念上之探

究提出討論及其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第一節 結論

壹Slote強調道德判斷需建立在同理心機制的贊同與反對始能幫助對於道德

判斷上對與錯的認識

根據本研究第三章第一節的討論中Slote 主張道德並非是通過道德理性所

認識的對象並認為不僅關懷他人的利他行為的根源是同理心對於他人道德行

為的贊同與反對是來源於同理心機制的溫暖寒冷感受這種對於溫暖與寒冷的

情感能確立道德判斷中「對」與「錯」的指涉是道德認識的必要條件有鑑於

此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同理心這樣的情感機制不僅是我們在道德實踐上有效

的推力亦作為道德判斷中的對與錯認知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貳Slote主張同理心與行為動機的必然聯繫並且能提供我們在道德義務與道

德原則上的支持

Hume 以及 Hutcheson 都同意道德義務與原則本身並不具有引起行為者行

動的自然動力就此而論Slote 強調同理心不僅在實證心理學的研究中能激起

他人道德行為的動機並且同理心的運作與我們道德的義務具有一致性的關係

誠如林建福(20064)所論教育應當把感受的培育視為重要的道德關懷之一

根據這樣的論點研究者認為同理心的培養有助於人們產生幫助他人解除痛苦與

關懷行動的道德動機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略的情感機制

參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Slote贊同 Hoffman的主張強調教師需要注意同理

心的特性以「誘導式訓練」作為教育的方法

86

Slote 肯定 Hoffman 的實證研究並認為「誘導式訓練」這種道德教育方法

能夠善用同理心的運作並使學生更深刻的認識道德同時 Slote 也認為同理心所

具有的不由自主特性將使學生不由自主地以同理心感受教育者在道德判斷時所

產生的態度就此而論教育工作者須注重同理心的特性並善用「誘導式規訓」

教育方法

肆在師生關係上Slote強調適當的同理心機制與尊重自主的相關強調尊重

學生自主的情感基礎

Slote 強調尊重自主的觀點在於尊重對方的選擇與意見同理關懷雖然同樣

注重道德實踐者在脈絡關係中做出選擇的基本假設因而對於關係中的選擇有

干涉的可能但在成熟的同理心機制運作上一個尊重他人的行為者並不會過度

的將自我情感消融於被同理的對象而成為他人以此論之尊重他人的自主與同

理他人的情感具有同樣的意涵

第二節 建議

壹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主要針對 Slote 的兩本著作《道德情感主義》以及《關懷倫理及同理

心》兩本書作為主要文本由於研究者的能力限制尚未能補全其所有關於同理

心的相關論述也未能針對其發展之德行知識論做深入的探討也因此後續研

究可針對《教育與人性的價值》第四章「情感主義的理性教育」並輔以《從啟

蒙到接受性-重新思考我們的價值》一書以探究同理心在德行知識論的相關論

述以完善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的內涵

貳有關同理心以及教育的實證資料研究

Slote 雖然常使用心理學素材作為其論證的重點但其理論的假設與研究取

徑仍然是以在哲學探討為主根據前面章節對於 Slote 的探究可以發現二階同

87

理心的感受及其運作機制仍然需要更多實證心理學的研究來佐證另外本研究

也主要偏重於哲學理論的探究對於教育實務現場的狀況或許無法直接做出回應

因此有關教育的實徵研究以及實務面向的討論也可以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88

8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方(2011)語言哲學台北市三民

王楷(譯)(2011)Michael Slote著情感主義德行倫理學 一種當代的進路道

德與文明2011(2)28-35

朱為民(20171月)從高中生扮演納粹黨談同理心的培養康健雜誌取自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2024

李家蓮(2015)論斯洛特對哈奇森rdquo道德感官rdquo的rdquo復興rdquo湖北大學學報42(6)

38-43

何享憫(2010)應用繪本實施國民小學「同理心」品格教育教學之研究新竹

縣教育研究集刊1071-108

何瑞玲(20105月)首例逼印勞吃豬肉雇主被起訴自由時報取自http

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394455

李奉儒(2014)教育哲學研究之詮釋學方法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

育哲學方法論(pp45-75)台北市 學富

沈睦庭(2013)德行倫理學觀點下的儒家倫理研究 以Michael Slote與孟子為

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台北市

林人芳(201612月 )校慶扮希特勒惹以德抗議 外交部籲國人應有同理心

今日新聞取自httpwwwnownewscomn201612262258270

林火旺(2009)基本倫理學台北市三民

林逢祺(2010)教育規準論(二版)台北市五南

林建福(2006)德行情緒與道德教育台北市學富

林建福(2009a) 同情道德與道德教育的哲學探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4)

1-26

90

林建福(2009b)德行取向的道德教育- 從亞里斯多德康德與彌爾的德行思想

到當代品格教育台北市學富

林正弘(2002)道德感覺的理論載於Robert Audi主編 劍橋哲學辭典795-796

台北市貓頭鷹出版

林雅萍(2016)對自主的再思考 關係取向應用倫理評論6137-57

吳秀瑾(2005)依靠與平等 論 Kittay 愛的勞動女學學誌 婦女與性別研究

19157-183

洪哲政(201612月)中學生全班動員變裝納粹 以色列強烈失望與譴責聯

合報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12189330

洪漢鼎(2014)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品安(20105月)印尼家務工被逼吃豬肉勞團勞雇不對等 難維文化尊

重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2104

陳真(2013)論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義哲學研究1102-110

陳豐偉張家銘(譯)(2005)Arthur P Ciaramicoki amp Katherine Ketcham著同

理心的力量(The Power of Empathy)台北市麥田出版

黄彦华(2013)斯洛特的道德情感論及其當代的德育意義哲學百家12

128-130

黃藿(2000)德行倫理學的復興與當代道德教育哲學與文化 27(6)

522-531

郭世平(2010)同感與道德話語哲學與文化41(3)153-168

張雪珠(2003)哈澈遜的道德感倫理學與康德早期的倫理學輔仁大學哲學論

集36103-132

葉丙成(201612月)葉丙成納粹事件的反思無感比無知更可怕天下雜

誌 獨 立 評 論 天 下 取 自 http

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15article5159

91

賈馥茗陳寶山黃漢昌游振鵬吳美瑤(譯)(2013)Immanuel Kant著

康德論教育台北市五南

楊深坑(1988)理論詮釋與實踐-教育學方法論論文集(甲輯)台北師大

書苑

楊韶剛萬明(譯)(2002)Martin L Hoffman著移情與道德發展 關愛和公

正的內涵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蔡佩容(2014)國小二年級生命教育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幼兒教育研究6

30-52

劉斐玟朱瑞玲(2014)導論載於劉斐玟朱瑞玲主編 同理心情感與互

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頁1-18)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

簡成熙(2000)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的辯論女性倫理學的積極意義教育資

料集刊25118-211

簡茂發單文經(1995)從心理學的觀點論現代倫理道德教育之道收於財團

法人弘揚社會道德文教基金會主編現代倫理道德的理論與實踐111-131

台北財團法人弘揚社會道德文教基金會

蘇永明(1996)郭爾堡的道德認知發展論評析教育研究所集刊37155-170

92

貳外文部分

Baier A (1985) Postures of the Mind Essays on Mind and Morals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aier A (2010) Is Empathy All We Need Abstracta 6(2) 28-41

Batson C D (2011) Altruism in Human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tson C D Duncan B D Buckley T amp Birch K (1981) Is Empathic Emotion

a Source of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0(2) 290-302

Blum L A (1988) Gilligan and Kohlberg Implications for Moral

Theory Ethics 98(3) 472-491

Darwall S (1998) Empathy Sympathy Care Philosophical Studies 89(2) 261-282

Darwall S (2002) Welfare and Rational Care Oxford U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arwall S (2010) Sentiment Care and Respect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53-162

Drsquoarms J (2011) Empathy Approaval and Disapproval in Moral Sentimentalism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1) 134-140

Eisenberg N amp Mussen P H (1989)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gley C R (2002) Compassion Fatigue Psychotherapistsrsquo Chronic Lack of Self

Care Psychotherapy in Practice 58(11) 1433-1441

Foot P (1967) The Problem of Abortion and Doctrine of the Double Effect Oxford

Review 5 5-15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93

Haste H (1996) Communitarianism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Morality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5(1) 47-56

Hoffman M L(2000)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me D (1978)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L A Selby-Bigge Ed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39)

Hutcheson F (1995) A System of Moral Philosophy 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

Jahoda G (2005) Theodor Lipps and the Shift from ldquoSympathyrdquo to ldquoEmpathyrdquo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41(2) 151-163

Kant I (1987) Fund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 (T K Abbott

trans)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85)

Kennedy J M (1987 October ) Jessica Makes It to Safety--After 58 12 Hours Los

Angeles Times from

httparticleslatimescom1987-10-17newsmn-3702_1_jessica-mcclure

Kohlberg L amp Hersh R H (1977) Moral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the theory

Theory into practice 16(2) 53-59

Kripke S A (1980) Naming and Necessity Campridge MA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Mackenzie C amp Stoljar N (2000) Relational Autonomy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Automony Agency and the Social Self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delsky J (1989) Reconceiving Autonomy Sources Thoughts and Possibilities

Yale JL amp Feminism 1(5) 7-36

Noddings N(1984) Caring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94

Noddings N amp Slote M(2002) Changing notions of the moral and of moral

education In Nigel Blake Paul Smeyers Richard Smith and Paul Standish(eds)

The blackwell guide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pp 341-354)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Noddings N (2010) Complexity in Caring and Empathy Abstracta 6(2) 6-12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01) Retrieved December 25 2015 from

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empathy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01) Retrieved December 25 2015 from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sympathy

Peters R S (2015) Ethics and Education (Routledge Revivals) New York NY

Routledge

Ryle G (1972) Can Virtue be Taught in R F Dearden P H Hirst and R S Peters

(eds)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ason LondonUK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434-447

Scheler M (1954) The nature of sympathy (P Heath Trans) London UK RKP

Slote M (2001) Morals from Motive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lote M (2004) Autonomy and Empathy Soci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Foundation

21293-309

Slote M (2007) The Ethics of Care and Empathy New York NY Routledge

Slote M (2010a) Moral Sentimentalism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lote M (2010b) Caring Empathy and Moral Education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

101093oxfordhb97801953128810030013

Slote M (2010c) Sentimentalist Mo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25-143

95

Slote M (2010d) Reply to Noddings Darwall Wren and Fullinwider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87

Slote M (2011) Reply to Justin DArms and Lori Watson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 148-155

Slote M (2015) Saucers of Muds Why Sympathy and Altruism Require Empathy

Ethica amp Politica 17 12-26

Smith A (1793)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

Spinoza B D (1927) Ethic(WH White tran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year 1677)

Stueber R S (2011) Moral Approval and The Dimensions of Empathy Comments

on Michael Slotersquos Moral Sentimentalism Analytic Philosophy 52(4) 328-336

Stevenson C L (1937) The Emotive Meaning of Ethical Terms Mind 46(181)

14-31

Stocker M (1976) The Schizophrenia of Modern Ethical Theorie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73(14) 453-466

Van Manan (1991) The Tact of Teaching The Meaning of Pedagogical

thoughtfulnes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Watson L (2011) Comments on Michael Slotersquos Moral Sentimentalism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 142-147

Wispeacute L (1986)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ympathy and Empathy To call forth a

concept a word is meed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2)

314-321

Wispeacute L (1987)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Empathy In N Eisenberg amp J

Strayer(Eds) Empathy and Its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7-37

Page 8: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3

2011 Eisenberg amp Mussen 1989)他著名的「同理利他假設」1企圖以實證

科學的方式證明同理心是利他行為的動機擁有同理心會讓人更想要幫助他人

它能幫助打破人與人之間的藩籬Martin L Hoffman的研究《同理心與道德發展

關愛和公正的內涵》(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Caring

and Justice)(楊韶剛萬明2002Hoffman 2000)一書在實證研究上說明同

理心與道德發展的關係通過對於同理心的陶冶將有助於孩童的親社會傾向與

道德發展在台灣的行動研究中也有學者致力於以故事繪本的課程來培養孩

童的同理心讓孩童能夠養成「體諒他人」的品德(何享憫2010蔡佩容2014)

這些都凸顯出同理心在道德教育領域中的重要性

故研究者認為同理心在使人感受他人的苦樂在實踐道德上有它重要的位

置本研究以同理心為探究的主題期盼通過探究同理心而能對道德教育有所啟

示包含如何培養學生的同理心使他們能夠更敏銳的覺知他人的情感並產生助人

行為這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二同理心與倫理學的探究-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特點

在倫理學領域的主流思潮中理性的功能被高度的重視從 Plato 開始到

Immanuel Kant他們強調理性在道德領域中的地位Plato 說有德的人乃是靈魂

中的慾望聽從理性的指揮Aristotle 在他的論著中說道人之所以為人乃是因為

他是理性的動物真正的道德行為乃是有實踐智慧者會從事的事情實踐智慧是

一種理智的德行(林火旺2009197) Kant 在其著作《道德形上學底基礎》

認為人應當尊重身為理性的存有者(rational beings) 的他人所擁有的基本尊嚴

(dignity)應該始終把自己和他人當作目的自身而絕不是僅把他人當作工具

(林建福2009b119Kant 198756Slote 2010a108)人是自我立法者法

1 Batson(2011 11)假定同理的關懷(empathic concern)或同理心創造利他的動機同理心除

了會引出以他人為重心的情緒(other-oriented emotion)通過同理心也能夠覺察到他人福利的需

要進而能夠做出有利於他人的行動也因此在 Batson 的看法中我們每日生活所體驗到的同

理心有兩個必要條件(1)覺察他人的需要以及(2)珍視他人的福利(2011 33 )

4

是自我以理性存有者的身分頒給自己的通過這種自我立法人控制自我的情感

自我好惡傾向等影響行動的事物從而以克制情緒的激動支配熱情以達到自主

(autonomy)(Kant 1987 56-57)

Kant 在《論教育》中提到教育要使學生知曉了解行動的原則及其與義

務觀念的關係(賈馥茗陳寶山黃漢昌游振鵬 amp 吳美瑤201397)Kant

的道德理論對日後的道德研究者也起了很大的影響著名的道德認知發展論學者

Lawrence Kohlberg 深受 Kant 理論的影響重視道德的認知發展並通過實證的

心理學研究確立道德發展的三階六段論(蘇永明1996157-158)

Kohlberg 的理論影響甚廣他的理論主導道德發展這個研究主題約三十年

期間也有許多豐碩的成果但他主要將焦點關注在理性的探究上(Haste 199649)

這使得情感與情緒沒有在他的論述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Gilbert Ryle(197252)曾以百貨公司做為比喻說明將理性作為道德生活

的全部是件荒謬的事情沒有人會把百貨公司的其中一個部門當作百貨公司的全

部因為百貨公司是由許多的部門所構成的集合體同樣的如果我們只把理智作

為道德生活的全部也是件荒謬的事情我們也同時應該關注情感或感受對我們道

德生活的影響

在近代的倫理學發展中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價值慢慢地被學者重視Slote

並不是第一位強調情感在道德生活中重要地位的思想家但他的研究卻在諸多道

德理論當中有獨特的見解使研究者有探究其道德情感主義( moral

sentimentalism)之動機以下試舉幾點以作為本論文研究動機之說明

(一) 追尋 18 世紀英國感理論2

2 根據劍橋哲學辭典(林正弘2002795-796)道德感覺理論(moral sense theory)指流行於 18

世紀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的一種道德理論其代表人物為 Shaftesbury ⅢFrancis Hucheson

David HumeAdam Smith他們主要認為道德情感 (Moral sentiment)是道德判斷和道德動機

的來源其理論主要根源於反對道德上的理性主義道德理性主義者主張我們通過理性來了解道

德道德如同數學一般是能夠通過理性來理解而情感主義學者反對這樣的觀點

5

自 G E M Anscombe 著名的文章《現代道德哲學》(Modern Moral Philosophy)

開始許多德行倫理學家開始批判自 17 世紀啟蒙運動以來的義務論(deontology)

與效益論(utiltarianism)以學者 Michael Stocker 為例他曾在其文中說了一個

故事(1976462)來做為批判現代哲學體系(尤其是循著 Kant 的義務論以及 John

Mill 的效益論等理論發展)推崇「義務」和「規則」會產生的詭譎現象 史密

斯專程從遠方來探訪重病在床的你你謝謝他的熱心和善意但他卻告訴你他

這麼做僅是為了他在道德上的義務你以為他這麼說只是一個謙虛的回應但隨

著你們之間的談話越頻繁你越來越發現他說的是真的他真的不是為了朋友

的緣故來探訪你而只是為了道德上的義務來探訪你Stocker 透過這個例子說

明他的立場這種強調理性規則義務的道德理論會使我們失去美好生活使我

們為了愛或友情的動機與行為的理由分裂開來Stocker 的例子與當代德行復甦

運動的學者一樣是為了召喚我們去重視德行(virtues)在道德生活中的優位

而非責任(duty)與義務(obligation)(黃藿2000525)

在這段德行復甦期間的學者 AnscombeAlasdair MacIntyreRosalind

Hursthouse 皆以追尋 Aristotle 的理論為主Slote 則是以追尋並修正 18 世紀英國

情感主義的路徑尤其以 Hume 的同情理論為其主要的理論開展與強調 Aristotle

理論的論者不同Slote 認為 Aristotle 的路徑強調了以「幸福」做為人的至高追

求使得行動者是以幸福為目的而行善(Slote 200110)這樣的論點將難逃目

的論的色彩Slote 本人想要建立的是更純粹(pure)基於行動者(agent-based)

的德行倫理學形式這樣的倫理學形式特別強調自身的品格傾向動機等內在

素質(inner traits)(沈睦庭2013)因此 Slote 開始轉向對 Hume 理論的探究

根據他們的主張一個人通過回憶(或觀察)他人的某些特質所感覺到的快樂或痛苦分

別表示這一特質的善或惡我們之所以能夠感覺到這些特質的原因在於我們擁有道德知覺

(perceptions)正如同我們看見紅色的蘋果聽見尖銳的噪音一般只是對於道德的所產生的

知覺並非像外在感官一般我們感覺到的道德觀念是一種內在感覺人們通過觀察形成觀念通

過對這些觀念的反省我們從而得到了道德觀念在中文的翻譯上moral sense 被翻為「道德感

覺」「道德感」本研究主要以「道德感」為翻譯

6

對於 Hume 來說他認為道德是情感而非理性的事物在 Hume 的論證裡

理性只能進行「抽象關係的證明」(數學)和「經驗事物間的因果關係推論」

(Hume1978413-414)不僅無法給予我們實踐道德的動力(inert)也沒辦法

判斷道德的善惡他以故意殺人的例子來說明他的想法(Hume1978468-469)

「我們是否能從一個故意殺人的例子中找到一個事實(fact)叫作「惡行」(vice)」

Hume 認為當我們考察一個故意殺人的事件時我們只能找到行動者的激情

動機意願和想法這樣的事實這些事實不能告訴我們這個行為到底是不是惡行

只有在回到我們的內心因著愉悅所產生的「贊同」(approval)與不安所產生的

「反對」(disapproval)才能告訴我們是非善惡這些是理性無法作為道德基礎

的原因正是如此同情心在 Hume 的倫理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為人之所以

會做出有利於社會整體或對個人的品格或行為表示贊成或反對皆來源於此

因為有同情心我們可以覺察到他人心理的狀態當他人痛苦時我們可以感同

身受

因此對 Hume 來說培養同情心是道德教育的基礎然而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

的同情心對親近者有直接聯繫關係的人會有強烈的反應對歷史較近的事件

較有感對較親近與自己相同的人較能同情(Hume 1978318)這種對親近

者立即的(immediate)同情有偏私的性質是我們要避免的以免使得失去公

正因此 Hume 認為經過反省(reflection)的同情才能使人不帶偏見的關懷公

共議題(Hume1978 437-438 amp 604)

Slote 認為(200713)Hume 以同情心為主的情感理論除了缺乏了現代對同

理心心理學的實證研究也受到其他學者的攻擊(2010a32)例如 Smith 就認

為如果情感上的愉悅或痛苦是我們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那麼非生命的事物

將同樣進入道德討論的範疇中(Smith1793264)比方說颶風摧毀了許多無辜

人民的家庭與產業我們心中對颶風產生的破壞有著痛苦和不安通過前面的說

法我們可以說颶風不道德嗎 有鑑於此在 Slote 的研究中他除了通過現代

7

心理學的實證補足 Hume 理論當中需要實證研究的主張也修補 Hume 使用同情

心建立道德理論所遇到的困難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特殊之處在於他企圖通過改良 Hume 倫理學並借鑒

Saul A Kripke 的固定指涉(reference-fixing)3(2010a57)使他的道德情感主

義能得到一個形上學的先驗(a priori)基礎對於相關的論證研究者將在第三

章的第二節中會細部的處理

(二) 對於關懷倫理學的補充

在近代的倫理學領域探究中對於他者的感同身受進而幫助他者在關懷倫

理學以關懷為立論的理論中得到重現受到學界很大的迴響與討論也引發許多

學者對關懷倫理學理路的研究Carol Gilligan 首先在她的著作《不同的聲音》

(1982)(In a Different Voice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rsquos Development)裡

提出了她的觀點她認為男性和女性在道德發展上有所不同Kohlberg 在道德發

展上著重以普遍原則來做形式邏輯的推論可謂是「正義-權利導向的倫理學」

這反映了男性的認知而女性則不然女性在認知道德上注重情境的通盤考量

希望以關懷和無傷他人為優先(簡成熙2000187)

通過 Gilligan 以女性道德經驗為基礎所建構的道德倫理學Nel Noddings 延

續了她的論點並在她的著作中大力的批判過去的理性主義倫理學家他們希望

像處理數學一般期望能夠找到倫理學的抽象形式或原則並以這樣的原則進行

辯證以探討道德他不認同這樣的倫理學探究方法倫理學不是一種抽象的原則

3 Kripke 的語意固定指涉理論是一種處理語言哲學領域中解釋專有名詞與指涉之關係的問題其

著作《命名與必然性》(Naming and Necessity)特別針對此一問題進行處理粗略地來說Kripke

反對 F L G FregeB A W Russell 等人將專有名詞視為描述詞的理論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

專有名詞指得是一個嚴格指稱詞專有名詞不能被認為是與描述詞相同的意義(王文方2011

63-65)在第三章的第一節中本研究會更深入的介紹 Kripke 的理論

8

探討而是一種透過對關係的關懷(care)而開始引 Noddings4自己的話來說

(198424)

關懷意味著走出自己的個人框架(personal frame)而進入別人的框架當

我們關懷時我們參考別人的思考角度他的客觀需要以及他對我們的期望

我們的注意力全神貫注在被關懷者的身上而不是我們自己

這樣的關懷顯示對他人的同感一個能夠關懷的道德實踐者不是假想自己站在

他人的立場以理性來分析他所可能產生的反應行為情緒而是要從實際的

情境中盡可能地以他人的角度來體會他人的感受並做出回應Noddings 認為

這種現象包含兩個方面其一叫做「全神貫注」(engrossment)這是一種專注於

接受他人將他人納入自己與他人一起看和一起感覺的現象(198430)

Noddings 認為這種專注使得專注的主體雖然看和聽到事情卻像是從他人那裏

將他的聽和看借給專注主體其二通過動機轉換(motivational displacement)-

關懷者將自己的動機能量開始流向被關懷者的需求(Noddings 2002)使得他能

夠對被關懷者做出行動Noddings(198431)以母子的例子為例她認為一個

母親對於孩子就有著這種天然的關懷一個母親不會嘗試「穿小孩的尿布」後來

考慮小孩子到底發生什麼事情當小孩子開始哭的時候母親意識到孩童的不舒

服而以感覺的交流來進一步觀察孩童嘗試身體接觸孩童嘗試和孩童說說話

Noddings 以這種自然的關懷來向我們說明人類的關懷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

4 Noddings 曾在她的論著中提到(1984 30)她不認為自己在這裡所談到的「全神貫注」與「動

機轉換」是指「同理心」原因是因為同理心一詞具有投射(projective)的意義也就是假想自

己在他人的情境下會有的反應並將這樣的情感投射在他人身上但在 Slote 的看法中投射意

義的同理心只是同理心的一種這種同理心之所以令人質疑是因為他過於強調以理性的方式設身

處地去為對方設想在這種方法裡人似乎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要同理他人的感受Slote 認為在

Hoffman 的研究中關聯式同理心(associative empathy)的研究顯示同理心的自發性- 對於他人

的情感我們會無意識不由自主的同理他人這樣的觀點便有別於 AristotleKantMill 等強

調理性在道德地位的立論者(陳真2013103)並且 Slote 同樣認為同理心具有接受性

(Receptivity) 一個人的情緒能夠注入到另一個人身上或者一個人的情緒能夠以一種類似感

染的方式從一個人的擴展至另一個人(王楷201130)Slote 曾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 Noddings

也同意同理心在這個意義上的重要性 (Slote 2010a 16 17)

9

如果我們仍然想要以理智追求抽象的道德原則來作為我們的指導的話呢

Noddings 告訴我們原則雖然使我們能夠對道德給出指導但若涉及原則間的

衝突它就無法準確無誤地指導我們在那樣的衝突下我們不應輕易的把這樣

複雜的具體事件化約成某條簡單恆定不變的原則例如不應去竊取他人的財

物這樣一項原則碰上了飢餓的人或朋友的生存我們不應該簡單地躲在某個原

則後(不可偷竊生存權)而是在認真的考慮他者的需求後給予真實的回應

(Noddings19841656)

關懷倫理學同樣的在回應所謂道德判斷上的「對」與「錯」給予了不同於

道德理性主義的解釋一方面Noddings 並不贊同情緒論(emotivist)學者 Alfred

Jules Ayer 那樣將道德判斷認為只是一種表達情緒的方式因為當我們在做出道

德判斷的時候不僅是一種「好耶」的情緒表達我們不是只有對所有東西都

只表達一種主觀的感受我們會對特定的道德內容表達一種承諾比方說傷害他

人若一個人能夠感受到傷害他人本身會帶來他人的痛苦他便會知道這是錯誤

的行為在 Ayer 的分析裡面我們只是在表示一種情緒意義而這是 Noddings

不贊同的看法(Noddings 198492)

另一方面她也拒絕以理性主義的方式論證道德判斷中的對與錯首先當我

們以原則來判斷「偷竊是錯的」似乎就沒有考量到其他實際的因素對於一個

關懷倫理學者來說偷竊幾乎是錯的但在還未知道他偷竊的原因之前她不會

輕易的下道德判斷再者以道德判斷以及道德陳述來論證道德行為將會使人

遠離具體的事實原因是我們正在企圖使用語言和理性來討論道德行為而

Noddings 認為這會使我們疏於感覺去追求一個簡單而抽象的道德善(Noddings

1987 9395)

但拒絕為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的論證卻無法幫助我們了解道德情感與道德

判斷之間的關係一方面依照 Noddings 的觀點我們需要考慮個別的實際狀況

10

根據我們關懷的能力來做出判斷但另一方面我們日常生活中認為的道德判斷

應當具有一些特性舉例而言縱使我們認為「殺人是錯的」一句話不是通過

理性的規定大家就突然地能夠遵守了根據關懷倫理學的想法一個規則需要

有情感作為其推動的動機但如果我們把判斷至於每一個個別的關懷經驗的話

我們又要經驗多少次關懷經驗才能「確立」「把握」住道德行為的對與錯呢我

們能否在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之間找到一個橋樑來描述它們之間的關係呢

總的來說Slote 同意 Noddings 的論點並認為 Noddings 重申了情感在道德

中的地位且情感作為一種必要條件是我們在實際的道德生活中不可缺乏的尤

其像是「全神貫注」這樣感同身受的情緒性機制但 Slote 認為關懷同理心本

身就能夠回應我們所遇到的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之間所產生的鴻溝呢為要能回

應這一點Slote 認為除了要能使用同理心的概念以外也要處理後設倫理學

(meta-ethic) 對道德語意的分析(Slote 2010a4)Slote 認為通過對同理

心的分析與英國道德感理論的論述能夠解決關懷倫理學在這方面所受到的限制

通過 Slote 的考察正義倫理中的重要概念是能夠在他所建構的情感主義下得到

解釋

三國內對於 Slote 道德教育相關的文獻甚少

Slote 對於道德理論探究有其特殊性但國內對其理論的探究甚少在「中

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中僅有一篇屬於哲學領域的文章5在「全國博碩

士論文網」中也僅有一篇論述其哲學的文章6對岸研究 Slote 的著述雖然較多

但多數哲學領域的探究為主僅有一篇論及教育的文章7由上述可知Slote 的

思想未受到應有的注目較多的討論也集中在哲學領域的探究在教育領域中

5 郭世平(2010)同感與道德話語哲學與文化41(3)153-168

6 沈睦庭(2013)德行倫理學觀點下的儒家倫理研究 以 Michael Slote 與孟子為主國立政治

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7 黄彦华(2013)斯洛特的道德情感論及其當代的德育意義哲學百家12128-130

11

Slote 的思想仍待開發與擴展這也是本研究以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理論對道德

教育為啟示的研究動機之一

貳研究目的

Slote 在他的著作中所建立的倫理學系統雖然是對前人的修正與補強但他

的論點仍然具有獨創性和特殊性本文試圖以哲學家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及其

對道德教育的啟示為研究主題特別是他對於同理心的見解主要的目的如下

一釐清同理心之字源與字根及其概念

在處理 Slote 的理論前本研究首要處理同理心之字源與字根及其概念以

去除同理心在論述中的可能的歧異性尤其 Slote 在研究中大量引用 Hume 的論

證因此有必要針對當代的同理心以及過去英國道德感理論的同情心概念進行概

念意義上的分析另外由於 Slote 在其論證中亦使用心理學對於同理心的實證研

究因此本文也將其與同理心在實證研究上的定義納入概念分析的理解中

二理解與分析 Slote以同理心所開展之道德情感理論

完整理解 Slote 如何通過 empathy 做為道德基礎發展出道德情感主義的理

論在這裡前部分研究者將完整呈現 Slote 在道德語言上的澄清以及在道德規

範意義上如何以情感主義的方式回應道德理性主義者同時也回應關懷倫理無法

處理的道德規範問題

三介紹 Slote道德情主義所遇到的批判與 Slote的回應

統整 Slote 立論所遇到的批判與理論困難Slote 曾撰文回應對於評論其理論

的文章分別是 NoddingsDrsquoarmsWatsonBaier 等學者本研究將介紹他們

對 Slote 論點的批判以及 Slote 對於這些論點的回答

四探究 Slote的道德情感主義同理心論述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12

在完善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後將處理其對於道德教育的啟示最後本文

將從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同理心的論述與道德教育之觀點尋求對於道德教育的啟

參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 釐清同理心之字源字根及其概念

二 Slote 如何以同理心的作為情感主義道德理論的基礎

三 Slote 所受到的理論困難與批判為何

四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理論同理心論述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及問題旨在探討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的同理心論

述並以他在理論上的討論作為探討道德教育的參考本研究採用「概念分析法」

以及「詮釋學方法」兩種方法以下分別論述本論文的兩種研究方法及其適用的

範圍

壹概念分析法

教育哲學家Richard S Peters以及 Paul Hirst為首的教育哲學家們以一種名為

概念分析的方法來做為理論的研究開創了所謂倫敦路線(London Line)的哲

學研究進路哲學家 Peters 和 Hirst 所言之概念分析是從大眾語言中探詢使用

概念的「必要條件」也就是一詞語概念的核心使用法大眾語言作為一種會隨

時空不斷改變其使用方法的概念在人文科學中難以窮盡所有的使用意義但語

言概念本身有它在使用中的核心用法並把無關或者邊陲的用法去除掉以達到

理論推論的目的這也是哲學家 Socrates 在與他人討論哲學時最常詢問的兩個問

13

題 「你是什麼意思」(What do you mean)以及「你如何知道的 」(How do

you know)孔子也曾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說得正是在探究前必須以嚴謹

的方法將語言的意義定義明確(林逢祺20103-4)

本研究以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基礎同理心為探究的重心Slote 作為以探究

並修正英國道德感理論傳統的哲學家其同理心之概念以及理論取經於此因此

本研究首先以概念分析法探求英國道德感理論對同理心概念的使用並釐清同理

心與其相近字詞同情心的不同

本研究主要在第二章第一節「同理心之字源及其字根」釐清同理心的定義

另外 Slote 也極為重視當代心理學的研究作為對傳統的補充因此本研究也將

會把心理學家 Hoffman 的同理心概念以及實驗研究一併納入討論以對其同理心

的概念內涵有更深入的探究

貳詮釋學方法

詮釋學方法希臘文 Hermeneutike其詞根主要來自於希臘神話中的信使神

Hermes作為傳達神諭的使者他有兩個必要的工作一個主要的工作是理解

諸神所要傳達的信息第二個工作是將信息傳達給凡人因為人和神的語言不同

Hermes 在傳達信息時必須要翻譯信息使人能夠理解信使神的工作正回應了

詮釋學這個方法的最基本的意義- 通過理解和解釋把一種意義關係從一個陌生

的世界轉換到我們自己所熟悉的世界(洪漢鼎20142)

本文採取溫和(moderate)詮釋學的觀點研究者認為沒有方法可以保證我

們有絕對客觀的詮釋因為每個人作為讀者都受到自我在歷史中所獨有的成見

(prejudices)這種成見並非是因為個人有其獨特的時間空間經驗而是成見

具體化在語言當中(李奉如2014 50)正如楊深坑(1988138-139)的那

句深刻的見解「理解者因而必須有一種影響史的覺識自覺到自己本身就是整個

歷史事件的一環而做為過去與現在的連結」

14

研究者作為 Martin Heidegger 意義下的「在世存有」在本研究中作為 Slote

理論的詮釋者也以自我的道德生活及生命經驗為理解的根據作為詮釋 Slote

在道德教育上給予的啟示詮釋學的研究方法除了主要處理第四章的第一節「同

理心對道德教育方法之啟示」與第二節「同理心對道德教育中尊重的啟示」外

對於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本身的理解也是這個研究方法一環研究者正視自己

所擁有的成見(prejudice)並盡所能有開展新的理解以期能更完善的詮釋 Slote

在理論上如何影響道德教育的應用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壹研究範圍

Slote 對於同理心概念的見解及其如何在道德理論中開展的主要論述在於

《道德情感主義》(Moral sentimentalism)一書中因此本文主要的探討範疇也

在本書《關懷倫理學與同理心》(The Ethics of Care and Empathy)一書主要在回

應道德的規範意義亦作為本研究在開展道德理論的補述

Slote 另有撰寫文章回應批判其理論的幾位哲學家以澄清其理論的一些概念

與想法〈回應 NoddingsDarwallWren 及 Fullinwider〉以及〈回應 Justin dArms

及 Lori Watson〉本研究亦將相關哲學家的批判論文與回應納入範圍介紹

Slote 關於道德教育的著述論文有〈關懷同理心和道德教育〉(Caring

Empathy and Moral Education)以及〈情感主義的道德教育〉(Sentimentalist Moral

Education)以及在 2012 年的專書《教育與人性的價值》(Education and Human

Values)第三章這些著述主要論及道德理性主義在教育的觀點上會遭遇的問題

以及如何用心理學的實證研究及同理心概念來補足缺乏同理心的教育

貳研究限制

一語言能力限制

15

雖然英文是研究者的第一外語但是研究者並未精通另外通過語言的翻譯

在理解上與原先意義有所出入的可能性仍舊存在因此在本研究中是一個限制

二研究處理範圍有限

Slote 在理論的研究上有一次重大的轉變在開始時他主要是以 Aristotle 的

德行論作為其理論開展的取向但在之後的理論發展受到情感主義的影響早期

的著作《源自動機的道德》(Morals from Motives)《從道德到德行》(From Moraliy

to Virtue)等觀點的轉變也是值得探究的另外 Slote 在最近的研究觸角也擴展到

德行知識論的探究上著述如《同理心的不同面向》(The Many Faces of Empathy)

《情感主義的認識論》(Sentimentalist Epistemology)礙於研究時間及能力的限

制本研究僅閱讀有關道德情感主義及教育相關的著述

16

17

第二章 同理心的內涵

同理心的概念抽象且複雜其定義並不如想像中的明確且用法多有分歧

Lauren Wispeacute(198717)就認為考察同理心概念的歷史是很困難的因為心理學

對同理心的研究進展快速約十年就更新一次而產生新的概念或是老的概念進

行了新的解釋而有了新的用法概述來說同理心源於 19 世紀末德國美學中的

德文 Einfuumlhlung在 20 世紀初被實證心理學翻譯為 empathy1930 年代被人格

心理學家廣泛的使用1950 年代以 Carl Ransom Rogers 理論為主的心理學派借用

此概念實行精神治療獲得很大的迴響1960 年代甚至條件反射理論也曾短期

使用過同理心的概念而 1970 年代則主要被社會發展心理學家用來解釋利社會

或利他行為

不僅在心理學上其發展多變在哲學領域中同理心用來解決不同主體間的

交往與理解關係也就是所謂的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在《同理心情

感與互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劉斐玟朱瑞玲20145)這本書的

導論中提到了同理心是自身與他者的遭逢在遭逢的同時既認識他者也觀照

自身而一旦自身(主體)與他者(客體)的關係由單向傳遞訊息的狀態進入

到你來我往的互動過程時便進入「互為主體」的狀態這個認識的方式與傳統

哲學主客關係的認識模式大相逕庭在這個問題上現象學之父 E G A Hussel

和他的學生 Edith Stein 兩人給予了深刻的討論

同理心不僅在各個領域中皆有討論若將焦點固定在道德領域裡同理心本

身也與其它相似的概念混雜若常接觸道德哲學的研究者會發現以十八世紀英

國道德感理論著名的哲學家如Hume以及Smith來說他們在探討倫理學理論時

使用的詞是同情心(sympathy)這些哲學家所使用的同情心是否跟 Slote 提到的

同理心在概念上是相同的呢這是本章所要討論的重點

18

本章分為兩節第一節同理心與同情心概念的比較主要針對同理心一詞之

字源並通過與相關的詞彙同情心的對照以顯示同理心概念的核心用法

研究者也將處理現代心理學研究的同理心與英國道德感理論哲學家所使用的同

情心是否在意義上有一致性的問題第二節討論同理心在倫理學中的脈絡這裡

囿於研究者的能力不能窮盡所有以同理心為核心的道德理論僅以 Slote 著墨

最深的十八世紀英國道德感理論為主要的探討同時由於 Slote 深受道德心理學

家Batson 與 Hoffman 的影響也會把這兩位心理學家對於同理心的探究一併放

入討論中

第一節 empathy與 sympathy之概念比較

此部分旨在討論同理心及其相關的詞語概念首先以本研究所關注之同理心

之字源著手接續討論同情心的字源並嘗試區分這兩者之間意義上的不同

壹empathy 之字源

同理心源於德語 Einfuumlhlung 一詞是 1858 年德國哲學家 Rudolf Lotz 將 ein

和 fuumlhlung作為希臘文 empatheia 的翻譯Theodor Lipps 以 Einfuumlhlung 建立其美

學系統英美精神分析家 Titchener 於 1909 年認為以 sympathy 一辭不能完整的

傳遞 Einfuumlhlung 之意因此以 empathy 一辭英譯之(Jahoda 2005161)在希臘

文中Empathia 為 em 和 pathos 所構成em 一詞改自 en表示進入 (in)的意

思Pathos 意思為感覺(feeling)因此 empathy 有進入他者而加以理解之意8

貳sympathy字源

sympathy源於後期拉丁語的 Sympathia意思是「共感」(community of feeling)

希臘字源 Sypatheia 衍伸自 sympathes代表感同身受(having fellow feeling)受

8 線上語源字典(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15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empathy

19

到相同感覺影響(affected by like feeling)可拆解為 sym 與 pathossym 代表一

起(together)而 pathos 為感覺(feeling)9

參empathy與 sympathy的差別

empathy10和 sympathy 是兩個容易混淆的詞語雖然兩個詞有不同的發展背

景在口語上這兩個詞似乎難以區分在理論上的討論中它們都包含覺知他

人的情感或者是辨認(identification)他人的情感當我們說對你的難過表示同

情或我同理你的難過時這兩個現象的共通點是覺知他人的感受也就是發現或

感受到他人難過的現象第二這兩者除了表示我們辨認了他人的情感它們似

乎都表示我們對於他人的情感作出行動來回應當我同情某人的難過或者是我同

理某人的難過時我們似乎都會做出某些行動來回應這種難過或者安慰某人

或者聆聽某人的訴說他的情感

這樣說來是否兩個詞根本上並無不同呢 根據一些學者的分析以及 Slote 在

理論的解釋上兩個詞在使用上還是些許的差異以下將細微的區別呈現如下

先以 Slote 所區分的同理心與同情心的說法為主並輔以其他學者的說法作為補

一是否涵蓋感同身受

Slote 認為(2010a15)在口語上可以引用美國總統 Bill Clinton 的話來區別

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區別同理心是「感受到他人的痛苦」(feeling someonersquos pain)

同情心則是「感受到某人在痛苦」(feeling for someone who is in pain)在這同理

與同情這兩個概念中我們都同樣感受到痛苦但差異在哪裡呢差別在於我們

是否能夠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在同情概念之中我們只會感受到或者辨識出一個

9 線上語源字典(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15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sympathy 10

Empathy 在中文裡有許多尚未統一的翻譯例如「移情」「神入」「同理心」「共感」「換

位思考」等等本研究採用常見的「同理心」這個翻譯

20

人在痛苦的處境之中我們並不會感覺到自己也像是在痛苦之中但當我們說我

們同理他人時通常代表我們也像是受到同樣的痛苦一般

這兩者的差別也具體的表現在同理後所產生的行動上我們或許可以以《禮

記檀弓下》的一篇故事來描述這種差異春秋時代齊國發生大饑荒有個名為

黔敖的人他在路邊放置一些食物來幫助那些飢餓的難民這時有個以衣袖遮臉

的人他跌跌撞撞的走了過來黔敖拿著食物和水便對他喊「喂過來吃東西」

那個人瞪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接受無禮的施捨才會餓到這種程度的」

在這個故事中黔敖能夠辨識飢荒中的他人所擁有的痛苦也因此他準備了

食物和水來幫助他人但如果他真正的感受到人在飢餓與尊嚴上的窘境他便不

會選擇叫喚別人來接受他的幫助如果他能同理他人的感受而行動他除了會準

備這些食物外他也會試著去攙扶他人或將食物與水遞給需要的人

同樣的Slote 也以羞辱為例(200713)來說明這兩者所有的差異一個人

如果同情被羞辱的人會感受到心中有種不好的感覺(感到被這樣對待很糟糕)

但不會覺得自己真的被羞辱但如果在同理的概念之中我們會感受到自己也像

被他人羞辱一般

在這樣的定義下同情心與同理心有兩個主要的差異在於能否真實的覺察

他人的感受如果同情只是在觀察後所擁有的不好感受而不像同理心一樣有「人

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感受時則我們很好奇有同情心的人是否真的能夠回應

對方的「需要」來幫助對方如果我們只是知道對方飢餓受苦而缺乏去感受一

個人的「飢餓感」與「尊嚴感」碰撞所產生的痛苦我們或許就會像黔敖一樣

作出自以為幫助他人的行動但事實上是在羞辱別人讓別人痛苦的行動

Slote 在〈盤中的泥巴為什麼同情心和利他主義需要同理心〉也同樣懷疑

同情心是否真的是一種「關懷他人」的動機(201519)同情心並不使人感受與

接收他人情感而主要著重在辨識並回應他人的情感上某些心理疾病患者所具

21

有的心理機制正是同情心機制例如因為心理疾病的虐待狂他們或許具有同情

心能夠辨識他人情感或者感受到某種不好感受的機制但他們卻不見得

能夠同時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也因此他們對於他人情感的回應行動常常超出我們

常人的想像例如感受到某人因虐待而有不好的感受反而繼續虐待他人

進一步的說明Slote 認為當我們在說「我同理你的痛苦」時那種感覺

就像是他人的痛苦入侵我們一般Slote 引用 Hume 的說法認為這種情感的連

結就像是感染(contagion)一般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Hume1978318)

當我看到任何人呈現在聲韻和姿態的情感效應時我的心靈會立刻從這些結

果轉移到其原因而且形成此一情感(affection)的鮮活概念並立即轉

換成感情本身同樣的當我觀察到任何一個情感的原因時我的心靈會轉

移到其結果而且也會被激起同樣的情感

也因此 Slote 認為Hume 意義下的同情心其實與現在意義上的同理心是具

有相同意義的(Slote2010a14)但是現在意義下的同情心與 Hume 意義底下的

同情心已不相同現在意義的同情心並不涵蓋這種感同身受的感覺

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差別在 Slote「是否有感同身受」這個特性被區隔開來

雖然兩者同樣能夠察覺他人的情感但同情者在覺察的層面上可以完全沒有他人

的感受而對他人的情感做出回應同理心則必須含有對他人情感的感受

二適用的情感範圍

當我們提到同情心與同理心時我們可以清楚的分出這兩者在情感的適用

範圍上是不同的同情心特別指得是覺知到他人的痛苦或困境且有舒緩他人痛

苦的衝動(Wispeacute1986314)Wispeacute 的看法與中文的使用很相近在中文裡使用

同情一詞通常也比較適用在負面的情感上當我們說我們同情某人的感受時

某人或許會認為「我不需要你的同情」或者是「你根本沒有同情心」在這個

22

情境裡面我們會假想某人是正處於負面的情感狀態如果某人正處於快樂的情

感中則某人在這裡所說的話似乎沒有辦法理解同樣在 Nancy Eisenberg 以及

Paul H Mussen 的文章中(1989130)同情心也被認為是對於他人悲痛(sorrow)

狀態的情感回應或是對他人的關心(concern)

但當我們在使用同理心時就不限於悲傷或負面情感的感同深受一般來說

「對某人的情感產生同理心」指得是對他人內在狀態的了解這裡的內在狀態包

涵思考與感受這種感受同時涵蓋了正面情感或負面情感的感受在 Batson 的

定義裡empathy 也包含為他人的好運而同理他的快樂也包含對他人痛苦難

受而伸出援手的情感像是同情(sympathy)為他人擔憂等(201111)同樣的

Hume 在論述同情心的時候所覺知的情緒同時包含了痛苦以及快樂的情感(林

建福2009a9)在這個意義上現代心理學意義的同理心與 Hume 的同情心

在適用的範圍上是相同的雖然 Slote 並沒有針對同情與同理在語言上的適用範

圍做區分但這個論點並未與 Slote 的說法有所矛盾因此做為同理心與同情心

區別的一種補充

三感受他人感受的方式

這裡所指乃是如何(How)感受他人的情感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異有好幾

種不同的解釋有些區分與 Slote 的看法不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反也因此是最

難區分的一塊各家說法不一致研究者盡可能嘗試以自己所讀之脈絡整理如下

希望盡量符合邏輯的一致性

Wispeacute(1986318)認為同情心是藉由想像的覺知或替代的體驗被同情的人

並參與感受因此主體與客體融合為一但同理心卻保有主體的意識他延伸自

己進入被同理者並把所感應到的感受以投射(Projective)的方式給被同理者

這裡或許會遇到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保有自我的主體意識呢借用 Max

Scheler 在《情感現象學》中提到的情緒認同(emotional identification)或許可以

23

幫助我們釐清相關的概念Scheler(195418-19)提到病人或者群眾或許不會認

為自己的感受屬於催眠師或領導者但因為雙方自我的合而為一使得病人或者群

眾漸漸喪失自我這種時候我們並不會認為病人或群眾是一個獨立的感受主

Stephen Darwall 認為同理心有三種形式第一種也是最原始的形式是情感感

染(emotional contagion)它通過模仿(mimicry)的方式例如面部的模仿從

而直接捕捉他人情緒和感受(Darwall 1998264-265)第二種形式如同 Wispeacute 所

言以投射的方式延伸自己進入同理對象的立場(standpoint)我們模擬(simulate)

自己在對方的情境從而想像對方會有什麼樣的感受這個敘述也與 Wispeacute

(1986318)認為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區分在於「我是某人」與「如果我是某人的」

非常相應同理心與同情心還有一個極大的不同就是這種投射式的同理心只會

針對被同理者此時此刻的情境做模擬而同情心能夠洞見未來而產生適切的情感

回應( Darwall1998269 )第三種也是最後一種同理心則是原初同情

(proto-sympathic)形式的同理心通過想像他人情境而去同理他會如何感受

這種形式的同理心已經非常接近同情但仍然與同情心不同的是因為同理者仍意

識到自己以 Wispeacute 的話說就是仍保有自我主體的意識但這個形式的同理心將

焦點放在他人身上而不是投射自己的情感給被同理者

Hoffman 在他的著作裡面雖然沒有區分所謂的同理心和同情心但在他的書

中也提到同理憂傷(empathic distress)和同情憂傷(sympathyic distress)的區

別Hoffman 認為人有三種原始自發且不自主的同理心形式(模擬條件反射

以及直接聯想)約莫一歲的孩童正在形成自我感時他們無法區分他人的意識

與自我的意識也因此他們因為不自主的同理心形式的影響使他們同理了他人

而感到憂傷但由於無法與自我區別所以他將他人的憂傷當作自己的憂傷(楊

韶剛萬明200279Hoffman200069)

24

但隨著孩童的成長漸漸的他除了能夠分辨自己的意識與客體也能分辨自

己的憂傷與他人的憂傷但他們並不會因為那是他人的痛苦而離開大多數的兒

童並不會轉身離開反而繼續同理他人而幫助他人(楊韶剛萬明2002101

Hoffman200087-88)Hoffman 認為這是因為他們慢慢從同理憂傷部分轉換成同

情憂傷的緣故即從對於減輕他人憂傷是為了解除自己因為同理而得的憂傷

部分的轉變為將焦點關注在他人的憂傷上而隨著他們的認知能力與語言能力的

提升他們也會發展出角色取替(role taking)形式的同理心模式(楊韶剛萬

明200279Hoffman 200069)尤其是以他人為焦點的角色取替形式這種

形式的角色取替將焦點直接指向他人並想像他的感受

同樣的對 Hoffman 來說真正具備高級同理心的人需要有遠見也就是不

是對於此時此刻的被同理者做出相應的反應而是作出在這個景況中更恰當的反

應(楊韶剛萬明2002104)Hoffman 雖然在理論上做出了區分但在現實

中他也發現同理憂傷與同情憂傷在成人時期也有可能交替出現也就是成人有

可能具有同理同情的雙重特性(楊韶剛萬明2002103Hoffman 200089)

從上述對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分析上來看Slote 認為同情心是一種能夠獨立

於感同身受而對他人的情感產生反應在〈盤中的泥巴為什麼同情心和利他主

義需要同理心〉他特別提到(201513)同情心並不使人感受與接收他人情感

而主要著重在回應他人的情感但同情心又是如何通過什麼樣的作用來認識到別

人的情感而做出回應Slote 並沒有細部的說明

若針對同理心的部分來看Slote 曾在他的文章中表示(王楷201130

Slote 200714)他認為同理心本身並不意味著化成他人並且具有同理心的人

對他人的同理還涵蓋一種對他人(願望熱情情感)的認同也就是說Slote

認同同理心本身並不會使同理者失去其意識而成為他人反而能夠尊重對方並認

可對方的情感(Slote 2010a110-111)

25

儘管同理心本身會以不完善的姿態出現兒童身上在前面 Hoffman 的文獻中

我們知道孩童一開始所具有的同理能力和成人所擁有的是不同的但同時隨著孩

童的成長與認識後孩童的開展與認識會使得孩童的同理能力愈發完善Slote

同意 Hoffman 的這個想法同時也說明了同理心對於他人情感的關切或關懷不

是一個純粹的情感傾向它仍然預設了某種程度的認知能力(Slote 201514)

但卻不總是屬於那種由理性深思熟慮而做出的選擇Slote 認為確實同理心中有

所謂的投射型(projective)同理心但這種同理心太過於強調認知以及理性層面

對於情感的覺知彷彿我們刻意的去知覺他人的情感或狀態這不是 Slote 所欲

關切的

他關注的是一種稱為關聯式同理心(associative empathy)這種同理心使我

們自發不由自主的去感受到他人所受到的苦樂他稱之為同理心的接受性

(Receptivity)(王楷譯201130)

當他們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或失望的時候這種同理心的發生也就常常由不得

他們來選擇當 Hume 說一個人的情緒能夠注入到另一個人身上或者一個

人的情緒能夠以一種類似感染的方式從一個人擴展至另一個人的時候他所

談論的正是這種更強的接受性或者自發的同理心類型

為了說明這一點Slote 舉了一個例子來闡釋他的想法(201514)當一個父

親感受到他女兒的一種對郵票收藏的熱愛一個父親如果有這種感受他至少要

對於諸如「郵票」「收集」「有關她女兒」有一些基本的認識否則就無法產生

類似的情感但促成他同理的不是這些認知上的東西其主要是來自於女兒的那

種熱情激起父親的情感而父親並未有意識的去控制自己「做出同理的動作」

同理心使這種熱情的情感滲透(osmosis)進我們之中使我們感覺到一種熱情

但這種熱情不是一個含糊的情感我們能夠辨認出這種情感的意向性對象

(intentional object)以前面的例子來看就是收集郵票也就是說關聯式同理

26

心能覺知到某種態度動機或者感受的意向性對象(Slote 201515)舉例而言

我的朋友喜愛打網球而我認識他也知道他打網球的習慣也知曉打網球這項

運動每一次他談到網球興奮不已的熱情與衝動我總是能在情感上捕捉到他的

熱情並產生同理也因此對於 Slote 而言同理心這種不由自主的情感機制是

一種非理性特徵的情感反應也因此 Slote 的情感主義和 AristotleKantMill

等強調理性在道德地位的立論者有所區隔他特別強調感受的作用(陳真

2013103)

在這裡可以發現 Slote的觀點與Wispeacute和Darwall對於同理心的觀點並不符應

Hoffman 的敘述在 Slote 的理論中雖佔有一定的位置但是在同理心與同情心的

區分上不盡相同在 Hoffman 的想法裡同情心和同理心同樣具有感同身受的特

質它們之間最主要的差別在於是將焦點關注於他人身上或是自己身上的區別

若將焦點關注在他人身上的是同情心而關注在自己身上的則是同理心但在

Slote 的觀點裡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別在「是否感同身受」這點上已有不同

Slote 雖然在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區分上與 Hoffman 不同但在同理心具有接受性

的觀點上仍是與 Hoffman 擁有相同的觀點

在這裡我們主要區分了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別但主要還是以 Slote 對於同

理心的特性做出區分對 Slote 來說同理心最大的特徵在於它具有感同身受的

特性這點與同情心這一種重視回應行動而非情感感受的特性有著決定性的差別

在適用的情感範圍上同理心並不像同情心特別指覺知到他人的痛苦或困境

我們不僅對痛苦或悲傷的人有同理的反應我們對於熱情快樂等等也同樣會產

生同理的現象

毫無疑問的同理心與同情心感受他人情感的方式非常難以區分不同的哲

學家心理學家因其理論的觀點與差異而有所不同在這裡Slote 的觀點比較

接近 Hoffman但又不完全類似其論點主要側重於描述擁有同理心感受他人方

27

式的特性Slote 認為同理心不是一種會使同理者失去主體的情感機制感受者

仍然能夠意識到自己而不會完全的在情感上成為「別人」也因此同理心機制

能夠認可並尊重對方的情感與願望Slote 雖然同意同理心需要具有某些特定的

認知能力但他不認為同理心是一種刻意用認知的方式去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

同理心是一種不由自主的感受能力這種強烈捕捉周遭態度或情感的傾向Slote

稱其為同理心的接受性通過這種接受性他人的感受滲透進我們當中Slote

稱其為「關聯式同理心」

28

第二節 M Slote所論同理心之哲學與心理學脈絡

同理心如前一節所論述是近代心理學對於德文「Einfuumlhlung」的翻譯前

面我們已經區分了同理心與其鄰近概念同情心的區分在這一節中要進一步通

過對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的理論背景出發對同理心做進一步的理解與闡釋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上主要受到三種理論的影響最主要且深刻的影響是

來自於Hume在同情心理論上的論述第二個理論根源是來自於哲學家Hutcheson

於道德感理論上的論證此外由於 Slote 引用 Batson 的觀點( Slote

2010a16200713-14)認為利他性是道德行為的本質而同理心在利他行為上佔

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擁有同理心能夠推動我們展現同理關懷除了引用 Batson

在同理-利他假設的心理學實證研究外Slote 也很看重 Hoffman 在心理實證研究

上的成果並認為 Hoffman 的研究成果給予他道德教育的靈感( Slot

2010a212010b 33-362010c139)因此本節在此也會將 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

理論一併討論

壹Hutcheson的道德感理論

在 Hutcheson 的倫理學中除了道德行為的推動是由情感所引起的我們如

何判斷道德善惡的根源也來自於我們的情感但這如何可能呢 Hutcheson認為

這是因為我們有「道德感」的緣故(Hutcheson 199558)這種道德感是由造物

主所賜藉由引導我們的行為使我們享有高尚的喜樂這種喜樂使我們即使行

為只為他人的好而沒有促進到自身的益處也同樣享受到快樂(張雪珠2003

107)

Hutcheson 的「道德感」有別於眼耳鼻舌等外在感官能夠使人知覺到對象

(某種行為或者是情感)並引起快樂或痛苦的感覺若感受到快樂則觀察者

會認定這個行為是善反之若我們感受到痛苦不安則觀察者認定其為惡當人

29

們感受到這種快樂與痛苦後人的心靈自然會激起渴望(desire)善並譴責惡的

意志活動而實際上若我們能趨善避惡則我們就會因我們的行為而感到喜樂

若我們沒有就會感到悲傷(Hutcheson 19954-5)這也是促成道德行為道德評

價的起源

要理解道德感之先或許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 Hutcheson 所謂的感官(sense)

為何對Hutcheson而言所謂的感官是一種接受不同知覺的能力(李家蓮2015

39)借助感官我們能夠接受對象本身的痛苦和快樂也能夠接受來自觀念的快

樂或痛苦這也就是說快樂和痛苦的對象可以是一個觀念如果以對象而產生

知覺者我們稱之為簡單知覺例如眼能看到紅色耳能聽到音樂我們僅需要

通過單一種感官我們就能產生簡單的知覺而以觀念為對象產生知覺的稱為內在

感官內在感官必須借助其他的感官知覺為前提比方說美感必須通過對所見藝

術品或所聽音樂提供的感官作為前提才能產生因此 Hutcheson 認為人的感官有

五種外在感官內在感官公共感道德感以及榮譽感

對於 Hutcheson 來說能夠吃到味道是因為我們的舌頭官能沒有產生問題

從而能感覺到味覺同樣的人若沒有了「道德感」人也無法區分道德的善與

惡道德感能夠幫助我們知覺(perceive)德行與惡德進而去贊成或譴責某行為

也因此擁有道德感的人能夠區分「受贊同的道德行為」與「受喜好的行為」例

如我們贊同敵人的德行但討厭他的作為這之中的差別便在於道德感的贊同

與否一個受喜好的行為不一定能得到道德感的贊同同樣的道理一個受贊同

的行為不一定受喜愛

Hutcheson 反對自利或自愛的道德原則在這裡他反對的是 Thomas Hobbes

的理論Hobbes 認為人所建立的社會與秩序是為了自我保存的衝動而成的人

是出於自利或自愛而推動其行為建立社會與規範(Hutcheson 199540-41)

30

Hutcheson 認為自利不會讓我們對他人有利的行為表示贊同正如同我們會因為

敵人的德行感到贊同即便他所做的事情對我們沒有好處

什麼樣的行動會引起我們道德感的贊同呢 Hutcheson 認為出於仁愛

(benevolence)動機的行動不管時空距離我們都會贊同出於高尚動機的行動

這是由於道德感使我們對於這種動機所給予的評價(Hutcheson 199544-45)相

反來說那些出於背叛殘忍等惡劣動機的行為會使得我們厭惡即便那些行為

並不影響我們的利益

Hutcheson 指出仁愛的行為能引發我們的贊同也有程度之別我們的道德

感對於平靜與穩定的情感比起激動的情感更加贊同對於越能普遍的行為原則

越是我們愛的對象因此最高的道德原則與最完美的德行是造就最大多數人的幸

福而最壞的則是最大多數的不幸也因此整體的幸福大於一個人的幸福公共

福利的經營比個人的利益更受到贊同這個道德原理也就是公共福利的追求優

先於個人並不是像 Hobbes 所主張的是自愛的產物也不是出自理性的判斷

而是純粹的來自於「道德感」(Hutcheson 199540-41)

Slote 認為Hutcheson 對於道德感一詞的解釋難以照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

概念上也較為含糊因為 Hutcheson 事實上並沒有解釋道德知識是如何發生的

但道德感的概念作為一種完整解釋道德認識的機制在情感主義中也發揮了很大

的影響(Slote 2010a29)Hutcheson 的理論給予 Slote 一個重要的概念Hutcheson

認為一個行為的善惡來自於道德感的贊同與反對這種贊同與反對直接來自於道

德行動者仁慈動機的多寡而非來自於其行為結果的效益也非理性所推導出的

原理原則Slote 肯定 Hutcheson 這一方面的努力並認為我們仍能通過對當代同

理心概念的理解重新審視 Hutcheson 道德感理論從而使道德情感主義的理論更

加堅實

貳Hume的同情心理論

31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深受 Hume 理論的影響他曾在他的著作中特別強調

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使用 Hume 式的研究方法而且他也在他的著作中也

期望通過對於現代研究的成果重新建構 Hume 的道德理論(2010a68)

Hume 的同情心理論反對道德理性主義抬高理性的推理與認知認為應當從

情感出發來論述道德為了要能夠說明情感在道德理論中應佔有的重要位置

Hume 以三條路徑來否定理性在道德上的影響

第一條路徑是 Hume 認為理性不具備動力推動行動理性能夠透過概念間的

抽象關係證明真理數學或者代數的定理正顯示了理性的這個功能理性也能夠

在經驗基礎上確立事物間的因果關係科學實驗的證明便是根據這個功能但這

兩種功能都不能影響我們的行為但只能指引(directed)我們的行為而不能

推動我們的行為(林火旺2009205Hume 1978413-414)數學推理(算術)

雖然可以應用在我們生活的諸多面向上但數學推理本身卻不能影響我們的行為

因為推理本身是服務於某個已存的目的Hume 認為理性所服務的正是我們的

情感(sentiment)由於人有慾望偏好受到這些情感的推動人才產生了行

舉例而言我們進入早餐店發現價目表上蘿蔔糕 35 元而蛋餅只要 30

元以數學計算的結果來看30 元是較便宜的但如果我今天想吃蘿蔔糕推

動我做決定的就不是計算的結果而是我想要吃蘿蔔糕的情感則數學推理所計

算出來的便宜就沒有特別的用處如果我缺錢花用則我或許會選擇吃蛋餅因

為數學計算的結果可以幫助我省下 5 塊錢又或者我不想要零錢寧願選擇 35

元的蘿蔔糕把錢包裡剩下的零錢盡量付出去不管選擇如何Hume 想要論證

的是(Hume 1978458)沒有情感作為推動我們的動機單就理性本身是毫無

動力的它能夠做的是給出如何滿足情感的手段既然理性本身不能引起行動

32

它自然也不能阻止我們行動或者與任何的情感爭論誰有優先權因為能夠和情

感產生衝突的也只有相反的情感而非理性

第二條路徑是理性不僅沒有推動人去行為的動力對於合理與不合理的判斷

同樣不適用於道德(Hume 1878458)由於理性具有判斷事物真假的能力而

一個概念的真或假取決於是否和概念的真實關係或是真實存在的一致舉例來說

「台北在台南的北邊」這句話呈現一個事實如果台北確實在台南的北邊則這

句話是真的因為這句話所呈現的事實與和真實情況一致反之如果台北並沒

有在台南北邊則這一句話為假因為他所呈現的事實與真實情況不一致但對

Hume 來說(Hume 1978415)情感本身就是原始的存在(original existences)

不是任何存在或命題的對應因此不會有真假之分舉例而言我們說照片中的

某甲是某乙這個宣稱是錯的因為事實上他不是某乙他與真實的存在不一致

但某甲對某乙生氣和黃金風鈴木開花了一樣它本身就是它自己的存在不是

某種東西的呈現與替代因此沒有真假的問題因為它本身就是完整的

或許有人會質疑說一個情感還是有合理或不合理的時候當某甲因為某乙

偷東西的事情發脾氣我們會說某甲生氣是不合理的因為某乙根本就沒有偷過

東西但這個說法還是有所疑慮因為當我們說一個情感是合理或不合理我們

所指的是情感所伴隨的判斷所以我們確實在判斷上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但情

感本身卻沒有這個分別(Hume 1978416)舉例而言某人覺得房間中有蜘蛛

使他感到恐懼但事實上並沒有蜘蛛我們會說他的害怕不合理但事實上不

合理的是他對於「這個房間有蜘蛛」的判斷而這個判斷也確實有真假之分但

「恐懼」本身並無涉合理與不合理

Hume反對理性對道德影響的第三條路徑是假如思想和理解本身就可以確立

是非的界線那麼我們也會認為善或惡存在事物的關係之中(Hume 1978463)

但 Hume 認為如果我們認為在關係中可以發現德行或惡行則會得到荒謬的結果

33

因為關係同樣適用在非理性與非生命的東西這使得無生命的東西也成為道德對

錯或善惡評價的對象這顯然違反了我們對於道德的理解動物會亂倫但我們

並不會認為動物這樣做和道德有什麼關係但人若是亂倫則會是道德上錯的行為

如果有人認為人是因為理性才得以與動物不相同Hume 認為這樣的說法是犯了

循環論證原因在於理性在發現邪惡之先邪惡便已經存在(Hume 1978465)

除了不存在於關係中Hum 認為道德也不是從事實構成的他以故意殺人為例

讓我們仔細的思考是否能從這個事件中找到惡行除了激情動機意願和想法

外我們找不到其他的事實只有當我們回到內心反省而產生一種反對的情感

我們才有辦法說某事物是惡(Hume 1978468-469)

從這三個路徑Hume 強調道德不是理性發現的事實而是我們從我們的

情感而來我們會對德行有愉快的感覺而對惡行有種不快感這種道德贊同與

反對促使我們能夠對於道德進行判斷(Hume 1978574)但即便如此Hume 仍

然必須要回答我們為何會對做出有利於群體及個人的行為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情

感呢 Hume 認為這是由於我們擁有同情心的緣故由於我們有同情心的關係

我們可以覺察到他人心理狀態基於同情心當我們看到他人病痛受折磨時我

們會感同身受即便沒有處於那樣的狀態我們只要想到這樣的情境我們就會

產生身歷其境的情感同情心是一種扮演他人角色承受其經驗的能力不論在

虛擬的小說電影中或真實的歷史人物故事我們都能夠產生同情(Hume

1978575-576)

在 Hume 的看法裡同情心是一種想像力(imagination)的運作它從一個

原初印象引導到一個有關他人經驗的概念再從這個概念轉換成一個痛苦或快樂

的印象同情心同時也是一種不假思索不自主產生的情感機制它不是一種刻

意運用想像力將自己放到他人處境的結果(Hume 1978585)但同情心卻有

著偏私的特性我們容易對於陌生人與熟人有所不同容易對有著與我們有相同

34

境遇的人展現同情但這種偏私可以通過反省的同情來糾正我們的這種偏私這

使得我們得以不偏頗的關懷公共議題(Hume 1978604)

即便 Slote 認同 Hume 的許多主張但他仍認為 Hume 的哲學中有待解決的

問題(2010a32)當 Hume 在考察心靈(mind)時他發現任何具有有用(useful)

以及令人愉悅(agreeable)的品質我們都會贊同並稱其為良善(Hume 1978591)

但這種對於品質特性的考察將遭到一些批判Slote 引用 Smith 的觀點認為如

果道德贊同可以建立在有用或愉悅的特性(trait)上會使得我們將沒有生命的

東西拉入道德議題之中但這種主張顯然是荒謬的(Smith 1793264)我們並

不會因為颶風對我們的農作物以及家園所造成的傷害認定颶風是邪惡

參Batson的同理利他假設

在近代的許多心理學研究中心理學家針對同理心所做的實證研究能夠提供

我們更認識同理心概念的特性這些特性有助於我們更能理解同理心與道德活動

的關聯性也因此 Slote 利用 Batson 的心理學實證來說明同理心確實在利他和

互助活動中佔有重要的角色

在 Batson 的研究中他提出了「同理心利他假說」他假定我們的利他

傾向或者對他人的關懷取決於我們同理心發展與激發的程度某人是否在一個

人處於憂傷或需要幫助的時採取利他行為中的關鍵來自於同理心Batson 通

過 Elaine 的實驗(1981301)談到如果某人擁有同理心且他發現他人的憂傷

這時他會想方設法幫助那個憂傷的他人而不是想逃離這個憂傷的事件來解除自

己因為同理而得的憂傷在這一點上心理學家 Hoffman 也有類似的研究指出

大多數的兒童在面對處於患難的他人時並不會轉身離開反而繼續同理他人並

幫助他人(楊韶剛萬明2002101Hoffman200087-88)

Slote 的理論借助 Batson 的「同理利他假設」進一步說明同理心作為

利他行動的重要因素是道德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2010a16)同理心具有意

35

向性具有以他人為導向(other-oriented)的特性(Batson 201112)這使得擁

有同理心的人會表現以他人為導向的關愛這也使得我們能夠做出利他行為或形

成道德義務的基礎Slote 認為 Batson 的貢獻在於他使得真正的同理關懷他人

也就是為他人的利益考量而不考慮了自己的目的或好處是可能的(Slote

2010a16)

肆Hoffman的同理心發展理論

Slote 的同理心概念受 Hoffman 的道德心理學理論影響很深特別是在論述

同理心如何發展以及同理心如何影響我們的關懷能力的補充上甚至在教育領

域中Slote 也肯定 Hoffman 以同理心發展的道德教育方法(Slote 2010b2010c)

因此有必要對於 Hoffman 的理論概要的介紹

Hoffman 在《同理與道德發展-關懷和正義的內涵》的著作中將其研究的焦

點放在人為何關懷他人及人如何關懷他人上他認為同理心是人去關懷他人的起

點是社會生活可能的黏合劑(Hoffman 20003)他在書中提到心理學家主要

以兩種方式來定義同理心第一種認為同理心是對他人內在狀態的認知覺察這

種內在狀態指得是他的思想感受知覺與意圖第二種認為同理心是對他人產

生同理的情感反應對 Hoffman 來說他將同理心界定為對他人所處情境的一種

情感反應也就是當同理者所產生的感受與另一個人的情境更加一致而不是跟

同理者自己的情境一致時我們就認定某人產生了同理心(Hoffman 201030)

但這種同理心又是如何而來呢 根據 Hoffman 的研究兒童在年幼時會因為

聽到他人的哭泣聲而開始哭泣在心理學的研究Hoffman(200064)引用了

Simner 的心理學實驗說明孩子的哭聲並不是因為別人哭聲很大所造成的在

他的研究中他嘗試以人工的方式產生同樣大的哭聲而嬰兒並不會因此哭泣

通過 Hoffman 與 Sagi 在 1976 年的研究他們認為在這種並不是一種毫無情感成

分的簡單聲音模仿而是含有焦慮的情感反應但這種悲傷仍然是通過一種模擬

36

或一種傳染的方式而來的情感Hoffman(200065)認為這是由於孩童在一開始

時將他人的情感與自我聯繫起來從而認為他人與自我的情感無法區分是一個

完整的實體所以對於他人的哭泣他會自動的產生憂傷

大約一歲的時候嬰兒可以漸漸察覺到自我的意識並可以將自我與他人辨

認為兩個不同的實體但由於缺乏穩定的自我感當嬰兒在感受到他人的憂傷時

雖然他覺察了他人的情感但他認為那是他自己的憂傷所以做出了自我憂傷才

會具有的反應也因此 Hoffman 認為(200069)這是一種自我中心(egocentric)

的同理但這種同理心與前一個階段的同理心已有所不同因為這種憂傷是來自

於他人的情感只是這一階段的嬰兒沒有辦法有效的區別而做出反應

大約在二到三歲時孩童開始能夠區分自我與他人的內在狀態意識到他人

有不同的思想情感與需要(Hoffman 200071)孩童在這個時候可以精確地理

解他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感受與需求並能夠有效的幫助他人在這個時期的同理

心已經具有成熟同理心的所有基本成分(Hoffman 200072)隨著年齡的增長

對於語言的認識以及對他人經驗的認識也逐步增加我們也就越能理解他人情感

的複雜性也越能同理對方的感受

在 Hoffman 的心裡實證研究中(200082)提到人們在同理對方的痛苦時

能夠從原本對在場他人的痛苦產生悲傷進而發展到能夠在想像中對他人長期或

不愉快的生活(久病情緒剝奪經濟拮据)條件做出反應即便受傷的他人不

在現場他還是能夠同理那個受傷的人Hoffman 舉了個例子來說明一個成熟

同理的人在同理對方時是如何不僅感受他當下的感受而且感受到他人長期或不

愉快的生活條件或處境一個喪失母親的小孩他還太小不能理解發生了什麼事

情只是快樂的玩著玩具對於一個觀察到這個處境的我我感受到他未來將面對

的處境與困難這促使我想要去幫助他(Hoffman 200081-82)

37

除了對於同理心發展的研究外Hoffman 也特別致力於研究如何使兒童的同

理心機制在道德教育中發揮作用通過以同理心為基礎的誘導式訓練(induction)

使孩童能夠自己產生產生聯想同理進而制止自己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Slote

也認為這種聯想同理的理論適合於道德教育的方法也使得他在其理論中特別引

用與改良有關教育方法的介紹將於第四章教育方法的介紹

伍小節

綜上所論Slote 的同理心概念主要受到哲學家 Hume 以及心理學家 Batson

Hoffman 的影響在三位學者的主張中Hume 說明利他行動之所以可能是來自

於同理心的作用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心理實驗則補充了 Hume 的觀點並強

調同理心是我們能產生關懷以及利他行動的重要因素

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也會看到這些理論分別影響 Slote 在後設倫理學以及

規範倫理學上的主張Hutcheson 強調情感的地位並認為道德判斷的主要來在

道德感所產生的贊同與反對Hume 承繼 Hutcheson 的理念通過論證將理性與

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清楚作出區分進一步將同理心的作用放進道德判斷的

討論中並認為我們對德行的快樂與痛苦是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這兩位哲學

家影響 Slote 在後設倫理學中的主張尤其在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主張上

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心理學實證研究則強調同理心與關懷行動的高度關

聯Slote 以此為基礎除了強調同理心能夠促成我們的道德行動也論證道德

生活中的道德義務與同理心機制的對應關係以此做為規範倫理學的主張

38

39

第三章 M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探究

通過前面章節的描述我們知道同理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情感機制它能讓

我們不由自主地感受他人的處境並讓我們產生利他的行為但同理心在道德理

論中具有什麼樣獨特的重要性呢在前面的幾個例子論者多關注在同理心如何

推動我們去幫助他人對於 Slote 而言同理心不僅是一種推動我們幫助他人的

情感機制同時也能回應後設層次(meta-ethics)的倫理問題

在 Slote 的想法中同理心之所以可以在後設層次上作為道德的基礎是因

為同理心使我們能夠對於他人的傾向動機態度上產生「道德贊同」與「道德

反對」(Moral approave and moral disaroval)這種道德贊同或道德反對是道德判

斷(moral judgement)的依據也就是當我們使用同理心感受到贊同與反對時

這種贊同與反對的情感也進入(enter into)我們道德判斷的結構之中使我們能

夠捕捉到什麼是道德上對錯的事情

同理心除了在後設層次上可以解釋同理心如何使我們擁有道德贊同與道德

判斷以外同理心本身也能夠提供我們行為的指引也就是規範層次(normative

ethics)的基礎對 Slote 來說同理心本身所具有的特質能夠回應我們在道德

生活中對於不同對象有不同的同理關懷也引起我們不同程度的義務與責任感

比如說與陌生人相比對於親人及朋友的困難我們會更加關注並覺得更應

該要幫助他

Slote 雖然對道德理性主義具有批判的態度但他不否認理性在道德生活中

具有其地位只是 Slote 認為情感因素才是深深影響我們驅動我們行動的關鍵

因素因此 Slote 認為他的主張反而可以替道德義務論者所倡議的道德原則找

到一個更好的解釋

40

以下總共分三節來介紹第一節我們先從後設層次開始談起探討同理心如

何與我們的道德判斷有關並在第二節討論同理心如何成為我們道德生活的指引

規範層次上的探討最後將介紹 Slote 的主張所遇到的批判觀點在這裡

會以主題的方式概述專家學者對於 Slote 的批判以及 Slote 關於這些問題的回

第一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後設層次

Slote 對於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的觀點主要是源於 Hume 的倫理學主張根

據 Hume 的觀點當有人說「我欣賞某人的正直誠實」或者「我厭惡某人的卑鄙

無恥」其所表達的是說話者對於某人行為態度的認同或反對的主觀看法這種

認識並不是來自於理性給予我們的判斷而是回到我們情感做出的贊同與反對

(Hume 1878486-489 Slote 2010a30)

Slote 承接了 Hume 的傳統並改良他的看法提出四個重要的論點第一

同理心是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在這裡 Slote 為方便解說區分了「一階同理

心」(first order empathy)及「二階同理心」(second order empathy)並認為我們

道德贊同或反對的依據來自於二階同理心第二道德贊同與反對在道德判斷之

先且道德贊同與反對進入(enter into)我們的道德判斷與理解之中他稱其為

道德判斷的「同理-理解假說」(empathy-understanding hypothesis)(Slote 2010a52)

第三通過同理心的反應所形成的觀念可以固定我們道德語詞所指涉的對象在

這裡 Slote 引入語言哲學家 Kripke 對於「語意固定指涉理論」(reference-fixing

theory) Slote 將其理論改造為半 Kripke 固定指涉取徑( semi Kripke

reference-fixing approach)來回應道德情感主義會遇到的先驗問題(Slote 2010a

71)

壹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

41

Hume 以及 Hutcheson 都把自己的道德贊同與反對建立在情感的苦樂上這

一點遭到 Slote 的反對他認為有比起痛苦快樂更適合捕捉道德贊同的情感(Slote

2010a33)他考察了我們日常生活發現當我們在看到某位行動者因同理心而

做出的道德關懷時當我們看到某甲具有發展完善的同理心對別人總是展現他

的體貼與將心比心有一天某甲在路上遇到了迷路的外國人他同理對方的感受

並主動的上前幫助帶他們前往想要去的地方一旁的行人看到這樣的情景會自

然而然的感受到一種溫暖(warmth)的感覺這種溫暖的情感使我們打從心裡認

同他的行為但這一種感覺是從何而來呢

深入探究Slote 認為這是因為當我們同理了行動者的同理關懷後產生了一

種情感在這裡我們能夠將行動者的「同理關懷」本身視為一個情感狀態(客體)

進而對行動者的同理心行為產生同理(empathy with empathy)這種反映的感受

(reflective feeling)正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這樣的觀點也並非新潮在 Hume

的文章中也曾描述到同理心的這種特質(Hume 1978604)

當友誼在極為顯著的例子中出現我的內心就會捕捉到同樣 的情感並且

因為呈現在我面前的那些溫暖情緒而感受到溫暖

Slote 認為這就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也就是當我們同理他人的同理關懷

時內心所產生的溫暖感受道德反對同樣也是通過同理心捕捉到我們看到一個

人在行為表現上缺乏同理心我們就會感受到一種寒冷(chill)的感受而這種

感受是我們道德反對的來源(Slote 2010a35-36)譬如有某乙對於前來問路

的外國人不但沒有指引反而大聲叫囂辱罵外國人要他們滾出台灣這樣的行

為不僅使外國人感到心寒這樣的舉動也讓聽到或看到的行人感到心寒這種寒

冷的感覺使我們反對這樣的行為

這種打從心底認同與反對的情感也反應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語言的使用以

上面的例子來說我們會說某乙冷酷無情(cold-heartedness or cool)來表達某乙

42

對於外國人的態度和行為(Slote 2010a37)同時我們也會用溫情溫暖或體貼

(tenderness)來形容某甲對於外國人的態度

為了使我們能夠更清楚的理解Slote 將同理心區分為「一階同理心」

(first order empathy)以及「二階同理心」(second order empathy)並進

一步說明道德贊同是根據我們對於「關懷他人的同理心」而來一階的同理心是

關懷別人處境所產生的同理感受二階同理心則是觀察者對於行動者的同理關懷

所引起的同理感受這種感受激起我們認同或反對行動者從前面的例子中我們

可以知道甲對於迷路外國人的關懷是一階同理心而外國人或路過的行人所感

受到的溫暖感受則是二階同理心從上述的說明我們不難發現二階同理心的特

點是它的第三人稱( third-personal )相較於一階同理心通過第一人稱

(first-personal)所產生的同理關懷它更像是法官使我們能夠對於行動者的

選擇以及行為做出道德贊同與反對(Slote 2010a36)

這樣說來一階同理心和二階同理心是兩種不同的同理心嗎Slote 強調

一階同理心和二階同理心在意識或者是主觀感受上並沒有辦法區別開來同樣都

是內在的心理狀態且都被體驗為一種溫暖與冷酷的感受它們之間的區別只是

因為不同的因果來源(causal source)二階同理心的因果來源涵蓋了一階同理心

以前面的例子來看某甲在他幫助該外國人的同時也能夠擁有二階同理心只是

一階同理心在那之前先產生(Slote 2010a39)

Slote 進一步認為(2010a36)缺乏同理心的人不僅無法在行為上關懷他人

也無法真誠的表達出道德贊同或道德反對他們或許能夠以語言來表達道德認同

與反對但卻不能理解它本身的意義前面的例子中某乙缺乏同理心的狀態不

僅不能讓他對別人展現出關懷也使他無法對他人的行為產生道德認同或道德反

對從而使他缺乏對於其他人的冷酷之心做出道德反對或贊同但這樣說來似乎

有些弔詭為什麼缺乏同理心的人會喪失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的能力呢

43

Slote 認為(Slote 2010a40)道德贊同與反對之所以是相反的並不只是因

為它們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情感反應(溫暖與寒冷)也涉及到它們之間一致與不

一致的關係一個能在道德上贊同與反對的某甲也具有發育成熟的同理心能力

他能夠通過同理心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與溫情當某甲贊同某人的行為時意

味著「他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與「他實際上感受到他人的溫暖」是一致的

反之某甲反對某乙對於外國人的行動意味著某乙冷酷無情的行動動機與「他

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是不一致的這種一致與不一致的關係不是 Hume 或

是 Hutcheson 所言是一般情感上愉悅或痛苦或者說同時對無生命的事物也具有

同樣的解釋能力原因是我們不能從無生命的事物中感受到如同行動者所展現的

溫暖或寒冷因此我們不能對無生命的事物進行道德贊同與反對也是合理的

貳道德判斷

如此一來Slote 便將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直接建立在同理心之上而且他

認為我們的道德贊同與反對先於道德判斷某人體貼熱心的行為使我們有溫暖

的同理心感受這讓我們對於某行為有了正面的態度(positive attitude)並激勵

我們去做這樣的行動反之某人的麻木不仁使我們心寒我們便對此行為有負

面的態度並拒絕這樣做這樣的說法無須預設道德判斷原因是道德上所謂對

或好的判斷就是我們「贊同且正面的」情感或態度相對來說那些道德上錯

的行為也就是我們「反對與負面」的情感或態度因此 Slote 認為道德判斷反

而是基於我們的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Slote 2010a46-47)

但是我們如果只是將道德判斷建立在道德態度上還不算是完全回答道德判

斷所具有的一種語言特性道德判斷是對於某種意義的道德斷言(predicates)

(Slote 2010a48)以 Hume 在前面所提的例子來說如果我們無法在「殺人事件」

中找到惡行而必須回到我的內心發現一個不贊同的情感我們才能對這個事件

作出道德判斷因此道德判斷指涉的是我們內心的某種情感也就是說我們判斷

44

所指涉的不是外在事件而是我們內在的感受但這種情感是什麼呢對於理想

觀察者理論來說「X 是對的」意思是「一位公正仁慈頭腦冷靜的理想觀察

者都會對X產生一種贊同的感受」對情緒論者(emotivist)來說「X 是對的」

意思是「X 萬歲」這些論者將原始的情感現象道德判斷之間的指涉關係以

此來解釋我們道德判斷時的語意因此 Slote 雖然確立了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來

自於我們同理心所產生的溫暖與寒冷感受但他仍然必須在更清楚的說明「X

是對的」與「道德贊同與反對」之間的關係

在前面我們雖然提到 Slote 主張道德贊同先於道德判斷但他不同意情緒論

者認為道德不具有實在性(factuality)即「所謂的道德判斷即是一種情緒的表達

(expression of emotions)不具有真假值」也就是說「殘忍是錯的行為」這個命

題只是表示我討厭殘忍行為的表達而已(Slote 2010a71)Slote 認為一個道德判

斷應該具有事實陳述的特性也就是如同道德理性主義者所假定的一個道德宣

言應該是具有真或客觀的(objective)的特性(Slote 2010a50)為了要回應這個

道德所具有的實在特性他提出了「同理-理解假說」(empathy-understanding

hypothesis)

根據Slote的「同理-理解假說」同理心不僅是道德行為和道德贊同的源頭

他也會隨著道德贊同進入我們的判斷與理解但這是什麼意思呢 Slote 認為

諸如對錯善惡等道德語言是通過我們同理行動者所產生的贊同與反對被

固定下來(Slote 2010a52-53)也就是說當我們稱一行為態度是「對的」而

且我們擁有同理行動者所產生的溫暖情感則我們就把這個道德語言的指稱固定

下來就心理狀態而言說一個人理解一個道德語詞(善或者惡)指的是一個

人通過同理心從而得到引起道德贊同的情感(溫暖或者寒冷)如果一個人沒

有通過同理心所引起的道德贊同以固定道德語言的指涉則他不算真正理解道德

但如果這麼說來何以同理心機制對於我們的道德認識這麼重要呢為了更進一

步的說明這個論點他引介了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來處理這個問題

45

參半 Kripke式固定指涉方法

Slote 認為他的道德理論可以通過對於固定指涉理論的改良使得道德語

詞獲得一個先驗的基礎但這究竟是什麼意思這時我們不得不稍微談談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theory of rigid designator)在他的《命名與必然性》

(Naming and Necessity)中Kripke 試圖反對 F L G FregeB A W Russell 等

人將專有名詞視為描述詞的理論他不僅提出了「日常語言中的專有名詞是嚴格

指稱詞」11這個觀點也同時發展出一個新的描述理論在他的描述理論中我

們是通過「固定指涉」(reference-fixing)命名者與觀察者共同知覺到了「某 N」

命名者通過稱呼其為 ldquoNrdquo 使觀察者聽到這個稱呼後獲得使用 ldquoNrdquo去指涉

「某 N」的能力這使得名詞 ldquoNrdquo與「某 N」之間的指涉關係被奠定(ground)

下來(王文方201768Kripke 198096)

Kripke 以顏色的語言作為例子來說明固定指涉要能認識到「紅色」並正

確的使用「紅色」這一客觀語詞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紅色的經驗」(the experience

of red)幫助我們固定紅色一詞的指涉所以以下這個判斷是先驗的真理「客觀

的紅色就是引起造成我們紅色視覺經驗的東西」這樣說來下面的這個判斷

也很合理如果某人是色盲則他無法充分理解什麼是紅色因為他沒有「紅色

的視覺經驗」去固定紅色一詞(Kripke 1980130 Slote 2010a57-58)

同樣的道理Slote 認為在道德上對或錯的性質可以通過 Kripke 的理論來

類比「某 N」帶入我們同理心的溫暖或冷酷的感受而 ldquoNrdquo帶入道德判斷中

的對與錯則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語句以下的這個判斷是先驗的真理「道

德上對的行為就是引起造成我們擁有溫暖感受經驗的東西」下面這個判斷

11

Kripke 認為日常語言中的專有名詞指涉的是嚴格指稱詞比方說 「2017 年的台灣總統是

蔡英文」為例按照專有名詞是描述詞的想法則 2017 年的台灣總統所指涉的是蔡英文而且

在所有可能世界中(也就是不管蔡英文是否存在於該世界)「2017 年台灣總統」這項描述都一

定會指向蔡英文但事實上很有可能當年當選的總統是宋楚瑜也有可能是朱立倫也就是說

「2017 年台灣總統」這個描述詞並不必然指涉的是「蔡英文」也因此「蔡英文」是一個嚴格指

稱詞(Kripke 1980 56)

46

也同樣的合理當一個人無法同理感受到溫暖或寒冷時他沒有辦法充分理解什

麼是道德上善或道德上惡的事情因為他沒有「同理心所產生的溫暖寒冷經驗」

幫助他固定道德語詞(Slote 2010a59)

通過這個方式我們雖然確立了同理心在道德判斷中的運作但如果我們接

受前面的主張則我們會發現「仁慈的行為是道德善的行為」以及「殘忍的行

為是道德上錯的行為」這些道德判斷如果完全按照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來理

解表示我們需要通過主觀經驗-同理心作用而有的溫暖寒冷感受-我們才能

確定道德判斷的真假但這種以經驗做為道德判斷真假的看法有一個嚴重的問題

(Slote 2010a49)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可能一生都沒有碰過忠實的朋友但我

們仍然可以認為每一段友誼都應當要有純粹的忠誠(Kant 198735)我們不需要

經歷到一件殘忍的事情才能確立殘忍是不是道德上錯誤的行為因為我們不需

要通過歸納的經驗來確立「殘忍行為是錯誤的」這樣看來道德判斷在我們

的道德生活中似乎具有一種先於經驗(a priori)的特性

為了彌補這個可能的缺陷Slote 給出了三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Slote 2010a

60-62)

首先我們需要解釋先於經驗的判斷究竟代表什麼意思所謂的先驗指的是

相關的概念已經隱含在命題之中舉例而言「黃花是黃色的花」這句話是一個

先驗的判斷在這一個語句之中的「黃花」雖然是一個需要經驗才能確立的對象

(我要知道一個物體既是花而且是黃色的)但除了這個經驗外我們不需要再有

其他的經驗也就是說Slote 認為先驗這個詞是相對於已經把握到的概念說

這個判斷是先驗的指的是我們在經驗上已經擁有關於黃花的概念所以在這個

語句之中我們就不需要再訴諸經驗了對於一個完全掌握同理心能力並且能夠

通過同理心感受到同理關懷者所展現出來的溫暖對於「仁慈行為是道德上對

47

的」這一判斷他只要經驗到仁慈行為是能夠促成感受溫暖的感受他就不需要

再額外訴諸關於溫暖的感覺經驗來進一步確認這個語句是真還是假

其二Slote 改造了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提出一「半 Kripke 式固定指涉

方法」與純粹的 Kripke 理論不同Slote 的方法「加厚」(thicken)固定指涉的基

礎(Slote 2010a60)Slote 認為會有前面關於先驗的問題主要是因為 Kripke 的

理論是單純的以主觀感受來固定語言的指涉以前面的例子來說紅色的指涉之

所以被固定下來是因為這個顏色造成我們的視覺感官同樣如果我們把溫暖與

冷酷等單純的情感經驗作為指涉「對」與「錯」時就會出現「一個主觀經驗

各自表述」的問題而這個主張正是 Slote 在前面所否定的所以 Slote 認為

我們之所以能夠固定道德判斷的指涉不是因為我們單純地感覺到「溫暖」與「寒

冷」這兩個主觀經驗而是「通過同理心機制產生溫暖寒冷的感受」的同理心

機制經驗「直接對他人感受」以及「反映(reflect)行動者同理關懷的感受」

這兩種經驗同時涵蓋在我們的同理心的作用中而我們通過同理感受的一致與不

一致來進行道德判斷

但同理心不是一種由後天學習才會有的能力嗎Slote 堅稱同理心早已經

是我們天生具有的能力這種先天的能力使我們對於他人的痛苦具有先天的反應

我們會不自主地對於他人的痛苦產生同理關懷因此我們對於將掉於水井的小朋

友便觸目心驚前去幫助我們的一階同理心先天的直覺與立即性使我們有能力

對自己應該作些什麼有了基礎的認識這也提供我們或多或少擁有同理感受「溫

暖」與「寒冷」的能力對於不立刻拯救困在礦井的礦工而想著要把錢省下來

以便幫助未來礦工不受到危險的行為我們會感到一陣心寒12這也說明了具

有先天的同理心多少已經提供我們具備對於道德贊同與反對的能力(Slote

12

在本章第二節研究者會介紹同理心所具有的四種同理心的立即性(immediacy)以說明我們

先天的同理心本身如何回應我們道德的直覺以及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48

2010a62 200722)也因此某種被理解為因果機制的同理心事實上已經是一種

先驗的能力並能夠幫助我們固定對於道德判斷的指涉

如此Slote 就確立了我們的道德語言與我們的指涉之間存在著一種必然的

關係即「一個道德判斷上為好或善的行為若且唯若(if and only if)它們展

現溫暖或反映行動者的溫暖」以及「一個先驗且在道德上指涉為善或好意義的語

詞與一個行動者通過同理心機制感受到的溫暖經驗有關」(Slote 2010a63)

肆小節

通過前面的論證Slote 便回應了道德「感受-道德贊同反對-道德判斷

宣稱」這一鏈結中同理心的作用同理心不僅是作為一種感受通過同理心機

制我們感受到某個對象的溫暖與寒冷從這種感受中我們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態度

而這種溫暖與寒冷所產生的態度能夠幫助我們固定住道德判斷的指涉構成我們

做出「幫助他人的行為是對的」和「虐待他人是錯的」的道德判斷同時 Slote

肯定我們道德判斷是取決於我們同理心機制所產生的感受如果一個人不具備同

理的能力以產生相關情感則他無法真正理解道德上的對與錯

49

第二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規範層次

在規範倫理學上與道德理性主義者的出發點不同以 Kant 為例他相信道

德的基礎在理性的法則正如同 Kant 自己曾說過的法則是以理性存有者的身

分頒布給自己的也是我們互相肯定對方的理性本性時規範我們行為的法則

(Kant 19875556)Slote 則承襲 Hume 的論點(Slote 2010a74)認為單純的

原則與判斷並不足以創造我們行動的道德動機也就是一個行為的好壞判斷本身

並不能成為我們行動的內在動機(inherently motivating)通過對同理心的實證研

究考察Slote 認為(200714-15)同理心能夠幫助我們去關懷他人作出利他行

動的主要因素是推動我們作出關懷行動的重要推力

我們的同理心除了能幫助我們真正認識道德判斷的意義和提供我們行為的

動機外也與我們的道德義務有一致性的關係因此我們通過同理心就能清楚認

識到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以 Slote 自己的話來說「同理心和對他人的同理關懷實

際上就能給我們提供一種看上去合理的道德評價標準」(Slote 2010a21)也因

此道德情感主義的道德規範可以這樣宣稱一個行為是道德的或為道德義務所

要求的若且唯若一個行為反應或顯示了行動者或對他人的成熟同理關懷(王

楷譯201121)

本節將從三個部分論證 Slote 的這個觀點首先我們需要針對同理心所具有

的特性著手Slote 認為同理心具有三種立即性使得我們對不同的時間

(temporal)感知(perceptual)以及因果(causal)有不同程度的義務感且這

三種立即性也顯示出我們同理心所具有的性質在這一部分我們也將處理動

機與道德行為之間的關聯性第二Slote 認為同理心所產生的關懷行動(以下

簡稱同理關懷)比起義務論者更能反映我們的道德義務他分別以「幫助他人

(helping others)」「傷害或殺人(harming and killing)」「承諾與誠實(promise

and trufulness)」的義務作探討本節亦將這些義務給予道德情感主義的解釋

50

第三Slote 認為不僅僅是這幾項原則可以得到同理心的解釋尊重(respect)

以及自主(autonomy)這兩個被認為是 Kant 理論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也能夠

在他的道德情感主義裡面得到解答在這一個環節我們也會說明 Slote 的解釋

壹同理心的立即性

Batson 的實驗研究也證實了具有同理心的人不管其逃離條件困難的程度

多容易都願意留下來幫助在處境中遇害的人(Batson et al 1981)但我們在面

對不同的處境或不同的個體時我們卻不一定都產生相同程度的同理心見孺子

將入於井會激起我們很強烈的同理心並馬上趕去救人但和針對在非洲挨餓的孩

童所激起的同理心相比其強烈程度就顯得不如前者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我

們會對近距離(不管是時間上的還是空間上的)的威脅或痛苦產生較多的同理

另外我們更容易同理和我們親密相處或有較多共通點的人在這裡 Slote 分析

了四種同理心所具有的立即性並說明那些引起我們強烈同理心的人會使我們有

更多的義務感去幫助他

一時間的立即性

Slote 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為什麼我們對於現存的困境比起未來的危機來

得更能激起同理心也更合乎我們的義務感如果我們知道一群礦工被困於地下

的礦井之中我們的同理心會讓我們想要立刻幫助他們能夠把他們從礦井之中

救出來而不是把拯救他們的經費省下來後安裝用於礦井的安全裝置來救助未

來可能會產生的危機礦工(Slote 2010a22)同樣的例子發生在 1987 年 10 月的

德克薩斯州一位年僅 18 個月的小女孩 Jessica McClure 不慎掉入她阿姨家後院

的一口井在事件發生後德克薩斯州在地的消防隊和警隊接到電話後立刻進行

救援行動經過 58 小時的搶救終於將小女孩從井裡救出來(Kennedy 1987)

同樣的我們並不會棄小女孩於井中不顧而將投注在救援活動上人力與時間花

在預防這件事情上

51

這種看法與我們普遍對於道德的想法是相同的我們有首要的義務去拯救被

困在礦井的礦工或是困在井底的小女孩而不是選擇把拯救他們所需要的資源節

省起來投資在未來的安全裝置上如果有人選擇這麼做也會令我們對於這種罔

顧人命的人感到「心寒」

二感知的立即性

Peter Singer 曾在他的著述中特別舉了一個例子說明我們對於遠在他鄉的

人同樣有救助的義務可是當一個小孩在我們面前快要掉到水井時我們都會直

接採取行動幫助那個小孩但同樣是救助小孩我們卻不會捐錢給樂施會(Oxfam)

幫助那些三餐不繼的孩童對 Singer 而言距離與道德義務之間是沒有關係的

不捐錢給樂施會幫助那些即將餓死的孩童和任由一個小孩掉到井裡是一樣的

因為我們在這兩件事情上有相同的義務然而 Slote 認為(王楷譯201132Slote

2010a22)這是因為我們對於直接感知(perceptive)到的事物有更強烈的同理心這

種主張跟我們的道德直覺也十分的相近同樣的 Hoffman 也曾以一個大學生的例

子來說明我們對於直接感知到的事物有強烈的義務(Hoffman 200048)

我剛剛下了公車就看到一個人滑倒頭直接撞到台階上我感到震驚一個

念頭閃過我的腦中我也滑倒在人行道上並且摔破我的頭骨我不知道我

還能怎麼辦我想也沒想就衝去前面幫忙他這多少會讓他好受一些我記

得人們喊著去打 119我一定是花了兩個多小時才確信一切都好

對於那些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痛苦與悲傷使我們的同理心產生較強烈的反應

也使我們更偏向去關懷或幫助那些眼前正在經歷傷痛的人

三因果的立即性

對於那些由我們直接造成的傷害比起我們在旁邊所看到的傷害行為所產生

的同理心更強烈對於任由他人受到傷害我們心理傾向認為直接造成他人傷害

52

是道德上更為錯誤的事情而對於主動傷害他人的行為會在情感上的退縮

(flinch)並且厭惡主動去做這些行為(Slote 2007442010a23)按照前面所

言我們會對他人的悲痛與哀傷產生同理心的關懷如果我們感受到自己是造成

他人悲傷與哀傷的原因則我們會因為對他人的傷害產生同理而有心寒的感受

進而在情感上退縮這種退縮正反映我們對於主動傷害他人比起任由事件發生

更應當受到譴責

四關係的立即性

按照 Slote 的看法(Slote 200727-28)他認為家人的關係與朋友或伴侶的

關係是不同的即使我們與朋友伴侶的關係再怎麼親密與家人的感覺仍然是

不同原因在於我們認為自己與家庭有相同的根(roots)這種相同的根源引起

我們的團結的感受舉例而言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不同於其他的關係父母與

孩童之間有天生的血緣關係並通過日常生活的交流來往共同分享某種價值觀

家族史等家庭的緊密聯繫塑造了個人的身分認同感(sense of identity)這種身

分認同感讓我們更容易辨認出自己的家人我們也更容易對於家庭的成員有更強

烈的責任感但我們的人際關係並不是只有家庭我們也會有親近的好友與工作

夥伴甚至也有共同嗜好的社群我們通過分享彼此的方式與他們熟識進而對

他們有親近之感也因為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密切關聯我們在關係上也就有親疏

遠近之別這也使得我們對那些與我們關係良好的人所產生的同理心不同於陌生

這四種立即性所產生不同強度的同理心正解釋了我們不同的道德直覺以及

道德義務Slote 認為這些同理心所擁有的反應其實就能夠解釋我們道德的判斷

與原則以此我們就能做出道德行動

53

但我們這種自然或先天的情感和感受真的就能夠直接的指引我們做出道德

行為嗎我們以同理心這樣的自然動機作為我們行為道德的來源是否總是能夠

引導我們去做對的行為或避免做出錯的行為呢

這裡顯然有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層面同理心是否有那麼穩定與可靠

總是引領我們去做應該要做的事情呢心理學的實證研究顯示(Figley

2002143)擁有同理心的人會有疲乏(fatigue)的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悲憫疲

勞(compassion fatigue)這個現象在護理人員裡面經常發現舉例來說一個

久病在床的母親兒子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照顧母親長久下來使他沒

辦法對她的母親產生強烈的同理關懷甚至對母親當下的痛苦產生不耐煩或是麻

木這樣看來同理心似乎並不夠穩固不能夠總是指引我們的道德行為面對

這樣的情況我們或許應該主張規則和原理來指引兒子做出對的事「你不應

該對你母親的痛苦這麼不耐煩」「兒子有責任照顧自己的母親」我們會這麼勸誡

兒子因為應該做的事情跟現在的感受疲乏沒有關係

第二個層面有些行為即便行動者是具有同理關懷動機的人我們仍然會

認為這是不對或者錯誤的行動舉例而言一個倒車的人粗心大意沒有遵守交通

規則在倒車的時候並沒有看後視鏡或者注意後方撞到了三歲小孩導致死亡

即便他沒有意圖要撞死一個小孩即便他是一個具有同理心的人這種應注意而

未注意的行動我們一般來說都會認為是錯的但這件事情的錯誤與有沒有同理心

似乎沒有關係一個人若是足夠重視「倒車應該注意後方」的原則則他就不會

犯下這樣的錯誤這樣看來粗心大意的錯誤跟沒有同理心所犯下的錯誤並不相

同因此即便有同理心也仍然會做出錯誤的行動

Slote 分別針對這兩個問題提出了解答針對悲憫疲勞的問題Slote 分成兩

方面來回應這個問題

54

第一Slote 認為這樣的情形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性是兒子從來沒有這

樣的經驗第二種可能性是兒子曾經有過悲憫疲勞的經驗在第一種情形中第

一次經驗到疲乏的兒子可以有「初犯免責」的機會它可以暫時讓自己脫離這種

情境進而能夠使自己不再疲乏例如休假看電影尋求專業諮商的幫助等

等因為對於一個初次經驗到的人來說他並沒有預料到自己會產生悲憫疲勞

也因此這不能算是道德上的錯誤(Slote 2010a100)但如果是第二種可能一

個曾經經歷過悲憫疲勞的人如果沒有進一步去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而是讓自

己繼續無感麻木對於他人痛苦毫無反應甚至表現得冷酷無情時我們可以說

他在道德上是錯的(Slote 2010a101)

第二對於同理心的批判認為規則或義務比起同理心更能夠說服兒子去

幫助他久病的母親Slote 認為(2010a86)這樣的道德勸說之所以能夠說服兒

子照顧母親的必要條件還是在於同理心原因在於這個例子中兒子悲憫疲乏不

會只因為道德原則或命令而被說服從而使他對母親的態度有所改變兒子可能

因為他人的道德命令繼續侍奉年老的母親但仍舊做著毫無同理關懷的行為這

對 Slote 而言仍然不是一個有道德的表現Slote 認為他人的勸說與判斷之所以

可以成功說服我們去作出有道德的行為並不是因為原則本身的緣故而在於我

們能夠使用同理心的能力

Charles Stevenson 曾提到道德語詞具有「磁性」(magnetism)他認為當一個

人認為 X 是好的那個人會照著這個事實(ipso facto)而更傾向去做利於 X 的事情

(Steavenson 193716)此外當一個人說 X 是好的時那個人能引發別人對於

X 贊同或不贊同的態度並能夠影響對方對於 X 的態度刺激他人的情感

(Steavenson 193719-20)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說「殺人是錯的」而「幫

助陷入困難的人是對的」不僅表達我對事物的贊同與反對當我們在建議

(suggest)別人應該幫助困難者或不應該殺人時通常也在激起別人對於「殺人與

助人」所具有的情感從而對這些行為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態度Slote 贊同上述

55

Stevenson 對於道德判斷具有磁性的假定但他進一步認為(Slote 2010a90)

這樣的情感吸引主要是來自於同理心的作用由於同理心所具有的接受性使我

們在聆聽對方的道德判斷或道德理由時會不由自主地接收他人在表達道德命令

及原則的態度或情感而通過二階同理心的作用感受到心寒這使得他人的道德

勸說得以有效的阻止我們去做錯的事情而去做對的事情通過上面的敘述Slote

認為道德命令者或者道德勸說者首先會展現出一種感受或態度而被我們的同理

心所捕捉接著引出我們二階同理心的寒冷與溫暖使得聽從道德命令者實行道

德命令也因此道德原則與命令的作用還是次要的同理心的作用仍然在主要

的地位因為道德原則之所以能夠有效的勸戒他人單單只靠原則和命令是不足

以推動我們的行為還仍仰賴同理心機制接收他人的情感與態度

對於粗心大意的行為一般來說會認為與同理心毫無關係但 Slote 卻認為

(2010a103)過失致死這件事情實際上是缺乏了對他人充分同理關懷所產生

的結果一個孩童相較於成人而言其對於周遭環境的注意力明顯較成人來得差

對於一個具有同理心且關心他人的人來說他會在孩童會出沒的地方謹慎開車

避免造成傷害也因此粗心大意不只是一種對於傷害原則不夠重視的問題而且

還有對於他人是否具有同理關懷的問題就 Slote 而言這樣的行為仍然是錯的

除了粗心駕駛以外Slote 也舉了粗心在大熱天將孩子留在車上而導致小孩悶死

的家長(Slote 2010a104)這個看似也與同理心無關而端看他人對於規則是

否重視的行為在 Slote 看來也是未有同理心的行為對於一個關愛自己孩子

的家長不會圖一時的方便而將小孩在大熱天時留在車子上如果他能夠同理

孩子在高溫又密閉的車子中所產生的痛苦感他就不應該將自己的孩子留在密閉

的車內而產生如此可怕的事情

Slote 認為上述的四種立即性能夠回應我們情感層面上為什麼道德義務在

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區別原因在於同理心所具有的立即性但這些立即性又如何

56

回應我們的道德原則呢以下我們根據同理心的三個直接性來回應道德義務論

的看法

貳同理心與義務論

Slote 雖然批判道德理性主義者尤其是 Kant 的道德哲學理論但這不代表

他完全否認 Kant 的道德義務論也不認為他所提倡的道德情感主義在立場上與

Kant 的主張水火不容Slote 認為他的道德理論本身可以回應義務論倫理學的種

種義務並給予其更好的解釋或者理論上的輔助為此他分別針對義務論中對

於「幫助他人」「傷害或殺人」「承諾與誠實」的義務這些義務在 Slote 的論證

中不必然是一種通過理性考量而產生的原則或規則而是一種源自情感而生的義

一助人的義務

從同理心所具有的時間立即性感知立即性以及關係的立即性來看我們通

過直接的感知時間的相近以及關係的親密程度所引起的強烈同理心激起我們

強烈的情感使我們去幫助他人

如果我們幫助他人的來源是同理心而同理心的特性(立即性以及親疏遠近

的關係)會使得我們對不同的人或群體有不同程度的同理心作用但那些不屬於

立即感知的不是家庭關係不是朋友伴侶關係的人群難道我們不應該去幫

助他們嗎我們的同理心只能對這些群體產生作用不代表它是一種有限制的情

感機制嗎Slote(200729)在此援引 Hoffman 的心理學研究認為我們的同理

心能夠通過誘發的方式來拓展我們同理的對象而使我們同理他人的能力擴而廣

之在本研究第四章中關於同理心的發展與培養會有更進一步的說明與解釋

但如果同理心機制是一種擴而廣之的能力而 Slote 又認為同理心的反應體

現我們的義務是否會面臨到以下的困難如果對於陌生人的同理心是一種有

57

待發展與教育的能力而多數人的同理心尚未發展完成他們是否可以主張由

於我們的同理心還尚未成熟根據同理心的強烈程度影響我們的義務程度所以

我們目前沒有義務對一個陌生人展現我應該有的幫助

Slote 認為(200732)這個問題涉及了「應該蘊含能夠」的原則(以下簡稱

OIT 原則)這個原則主張應該與我們的能力是相關的如果一個行動是我們的

義務則這個行動是我們能夠完成的相反的如果我們不能夠完成則我們沒

有這個義務去行動

Slote 認為這項原則事實上有兩種意義讓我們再回到前面 Singer 的例子

之中Singer 雖然主張每個人都有義務拯救陌生人但這項義務並不是每個人都

能達到的原因在於這項義務本身需要能力的培養要能夠幫助他人在 Singer

的例子中我們至少要有一份工作這包含我們需要有能夠賺錢的能力這項能

力就不是小孩子就能夠擁有的需要仰賴後天的能力培養才有辦法達成在消防

員或礦坑的例子當中要拯救落在水井裡的小孩或者困在礦坑裡的礦工也需要專

業訓練但 Slote 認為即便擁有這些能力我們也不見得會幫助他人這也是 Slote

一再強調為什麼我們需要關注我們的道德動機同理心的重要性Slote 稱上

述為廣義的 OIT 原則在這個意義下考量的是合理狀態中道德原則與人們能力

的一致與之相對的是狹義的 OIT 原則在這個意義下的 OIT 原則只要求道德

行動者有避免做壞事的能力對 Slote 而言在這個意義下我們的義務就是不

能缺乏對於他人的同理關懷換句話說我們應該避免的是完全缺乏對於他人的

同理關懷

我們假設有一位小明對於他人的痛苦有較少的同理關懷(也就是低度發展

的同理心)他或許沒有辦法像一些擁有成熟同理心的人為了痛苦的他人奉獻自

己解除他人的痛苦以 Singer 的例子來說或許有人會將自己大部分的薪水捐

獻出來但小明仍然應該對於痛苦的他人展現自己的同理關懷當他與痛苦的他

58

者相遇時他應該要展現他對痛苦他者的同理關懷在這個意義下對於任何人

不應缺乏展現他的同理心(即便是最低程度的同理心)是我們道德上的義務

二不傷害或殺人的義務

延續因果的立即性Slote 認為我們對於直接造成他人的傷害所產生的同理

反應要比任由傷害或死亡的事情發生來得強烈直接的傷害對方或甚至殺死對方

會使我們在情感上產生退縮這在同理心的作用下是極為明顯的一種是因為自

己主動行為所造成的後果而另一種則是我們被動所產生的結果我們的同理心

對於那些主動的傷害或促成他人痛苦的行動感受到畏縮Slote 認為(200744)

這解釋義務論的想法為什麼「殺人」比起「袖手旁觀」來得更糟

Slote 認為(200742-43)他的主張將比起義務論更具有彈性例如在殺一個

無辜人以拯救五個人的道德困境中13其中一種反對的理由是我們不應將無辜的

人只當作一種讓更多人活下去的手段但如果情況不是殺一救五而是殺一救千

或者殺一救萬呢如果這是唯一能夠拯救更多生命的方法呢當我們考量這些

時我們是否仍不願意殺一個無辜的人而拯救更多的生命呢Slote 認為(200744)

我們確實會在「殺害他人」以及「放任更多生命死亡」之間搖擺不定就像天秤

的兩端但強烈的同理心作用會讓我們有更強烈的義務去選擇使我們去作出決

(三)承諾與誠實的義務

13

Slote 在這裡主要引用的是 Philippa Foot 批判效益主義的著名思想實驗(1967 8)

你待在一輛失控的列車上而你發現眼前有兩條鐵軌一條鐵軌上有五個正在軌道上工作的

工人而另一條鐵軌上只有一名工人他們都專注地在工作並未注意到失控的列車電車即將駛

向那五個工人的鐵軌而你眼前有著能夠控制電車轉轍軌道的拉桿如果不操控拉桿則五個工

人將會被失控的列車輾斃若即時的轉轍軌道則只有一個工人會死亡這時候我們會如何抉擇

Foot 在這篇文章中想要談的是雙重效應原則(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這個原則主張

當我們在選擇行動時我們會同時創造一個好結果與一個壞結果這時候我們應該要去區別如

果我們將壞的結果當作手段(mean)來追求好的結果這是道德上不許可的行動但如果不好

的結果只是追求好結果時無法避免所產生的效果時這樣的行動就可以是道德上許可的(1967 5)

由於雙重效果原則並不是本論文探究之主題有興趣者可以參考 Foot 的〈The Problem of Abortion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Double Effect〉

59

Slote 認為(200746)當我們做出承諾也就是答應某個人達成某件事情的

時候其實是讓別人期望能夠通過你達成的事件而得到某種結果如果我們違背

自己所許下的承諾會使得他人的期望落空造成他人的損失這主要是來自於

同理心的作用舉例而言當甲希望獲得乙的幫助而承諾「如果你能夠幫助我

日後一定會報答你的恩情」但實際上甲沒有兌現承諾時這是很典型的錯誤行

為假如乙確實相信甲會遵守承諾而付出很大的努力來幫助甲則違背承諾將使

得乙的努力徒勞無益我們的同理心因為因果的立即性感受到這種失落與痛苦

我們將會對這種違背承諾造成他人傷害的行為較為退縮

Slote(200747)接著進一步分析了「遵守承諾」並認為它包含時間上的兩

個階段(temporal stages)在一開始承諾人會影響或引導(induce)他人相信

他的承諾以前面的例子甲會影響乙相信他的話並真的獲得了乙的幫助再

來受到幫助的甲按照約定去履行他所答應的事情在日後報答乙的恩情這兩

個階段中的行為會影響我們同理心的因果立即性從而對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判

斷如果甲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兌現承諾的意圖或認為自己絕對不可能做到只

是為了得到他人的幫助而說謊做出假承諾這種以謊話傷害他人信任的行為是我

們在同理心的作用下退避去做的事情(直接的傷害他人)也因此我們不該撒謊作

假承諾

如果甲在一開始並沒有撒謊欺騙乙但他並沒有兌現承諾呢考量到同理心

的因果立即性沒有兌現承諾並不像說謊所促成的直接傷害類比到「直接傷害

他人」以及「任由他人受到傷害」我們是否認為不主動回報引起的傷害是一種

「放任他人的傷害(被動)」呢

Slote 舉了個例子來說明他的想法(200748)假設我給 X 施打毒劑並告訴

他之後會提供他解藥而想像 Y 也同樣被另一個人施打毒劑如果我沒有為 X

提供解藥而 X 死亡則我等於是殺了 X但如果我沒有為 Y 施打解藥並不代

60

表我殺了 Y因為我並沒有為他施打毒藥並承諾要提供解藥也因此 X 中毒死

亡是我的錯誤但如果我因為疏忽而沒有提供 X 解藥呢雖然在某些狀況下沒

有提供解藥確實是失職在某些情況下或許並非疏失不過Slote認為(200749)

在這個情形下一個人會更敏感於(sensitive)自己的疏失將導致的傷害通過這

個例子可以說明我們不太可能完全因為忽略而沒有提供 X 解藥因此 Slote 認

為一個人不應該忽略自己的承諾因為他應該要敏感於別人因為自己沒有履行

的承諾而失落也因此一個有同理心的人將更反對自己打破承諾

同樣的正如同遵守承諾並不像義務論者所設想的絕對義務應該嚴格的遵

守承諾以前面的處境為例一個有同理心的人或許會比起他人更反對做出打破

承諾進而傷害他人的行為但在實際的情形下他卻不一定「僵硬的」遵守原則

而是我們對於整個情境的狀態進行同理作用考量下做出的決定如果在特定的情

境下打破承諾能夠阻止壞事的發生那麼打破承諾就是我們應該做的行為也是

道德上對的事情(Slote 200752)

在前面的例子中我們提到「說謊做假承諾」現在我們來單獨談談「說謊」

因為說謊的錯誤不見得完全等同於做假承諾的錯誤那是因為我們可以在重要的

事情上說謊而對象可能是對說謊主題完全無興趣或關係的人所以說謊這個顯

而易見的錯誤究竟如何以同理心來解釋呢Slote 認為那是因為說謊會影響到

將來他人的利益試想如果有人因為聽信了我說的謊話而把這個謊話當作真相

告訴別人這會使得相信這個謊話的人受到傷害或許有人會覺得撒謊跟打破

承諾相比沒有那麼嚴重因為打破承諾會跟他人的利益息息相關但撒謊和打破

承諾有個基本的相似之處也就是引導別人相信而使他人受損

如果某人想要爬玉山我答應會幫助他一起爬但最後我沒有兌現我的承諾

我將會使他失落因為我引導他相信我的話而進一步做出行動而未履行承諾可

能使得他錯過一個爬玉山的重要機會但如果在這個例子中我並沒有承諾要跟他

61

一起爬山而是欺騙他有某個人也要去爬玉山並說服他你可以跟他一起去在

這個例子中說謊與打破承諾是一樣糟糕的因為我同樣引導他人相信某件事情

而去做出決定而最後要承受那個沒有達成的傷害也因此雖然說謊跟打破承諾

間雖有一點不同但依照 Slote 來看(200753)我們應該要遵守承諾和我們應

該說實話是基於相同的理由

參同理心與尊重自主

Slote 認為他的道德情感主義除了可以回應義務論式的主張應具有什麼樣

的道德情感或態度他仍然能夠回應在 Kant 哲學裡最核心的兩個概念即是「尊

重」與「自主」概念在前面我們已經稍微談過 Kant 對於尊重與自主的看法

人的自主應當被尊重是來自於遵從理性所制定的普遍法則(Peters 2015209)

自主的根源亦是來自於有理性者超脫一切可能經驗制定可普遍的法則

做為反對理性主義主張的觀點關懷倫理學強調關懷與關係的重要性也因

此在尊重與自主的看法上與強調道德理性主義者相左自主一詞不僅僅是個人有

理性能力獨立做出自由選擇原因是個人是置身於社會(socially situated)或脈

絡化(contextualized)的這說明了個人不是孤島的存在而是在層層的社會關

係(家庭社會文化種族等)因素中建構出來(Mackenzie amp Stoljar 20004)也

因此人所做出的決定與抉擇是從關係中建構出來的自主必須通過人際之間的互

動與社會規範及價值產生關連才具有意義(林雅萍201646)Slote 一方面同

意關懷倫理學在「關係自主」(relational autonomy)的某些主張但卻認為他的

主張與關懷倫理學還是有些差異以下分別分析 Slote 對於「尊重」與「自主」

的主張

一同理心與尊重

關懷倫理學在論述上主要著重的是討論他人的福祉(welfare)以 Darwall

的觀點來看關懷者(the one caring)所遵守的規範就是對於他人福祉的關心

62

(Darwall 20027)而這個看法與尊重的概念有所不同原因在於關懷倫理學注

重的是對方的福祉Slote(200755)引述了 Ronald Dworkin 的說法來說明正義與

關懷倫理學彼此在考量的基礎點有何不同在 Dworkin 的想法中正義的狀態是

公平對待以及尊重每一個公民

同樣的Richard Peters 以 Kant 的觀點作出論證所謂尊重他人要從「人」

的概念開始談起Peters 認為只有當我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具有自我選擇與價值

的主體時對整個社會才是重要的只有當每個個體開始宣稱他們個體的權利

謹慎的深思熟慮並為他們自己做出抉擇時他們才算是真正的成為一個「人」

即具有自我選擇的主體而與他人的連結主要是來自於個體自願的相互分享他們

彼此的評價與選擇而不是來自制度與風俗的束縛(Peters 2015211-212)也因

此對 Peters 來說重要的是我們尊重身為有自我價值與能自我抉擇的每一個個體

而每一個行動者都應該擁有這樣能夠同等發展自己的機會

關懷倫理學的考量與理性主義的不同在於關懷倫理學對於他人福祉的考量

是建立在「關懷」這個情感的動機上而理性主義者的尊重卻不同於任何類似的

情緒這一點從 Kant 在《道德形上學》的論述便可以知道對 Kant 來說人若

通過好惡或慾望去追求就會有自我欺騙或將惡隱藏在合理化愛好的可能(林建

福2009125)也因此對於「尊重他人為一目的而非僅僅是工具」作為一項可

普遍的法則尋求的是一個公正無誤的審判者而 Kant 認為這個審判者便是理

性Slote(2010a109)因此說「尊重」的概念難以在關懷倫理學上論證但 Slote

認為他能夠以同理心的概念解釋「尊重」概念的意涵

在考慮到尊重與關懷他人的衝突時一個常見的議題是家長式領導

(paternalism)也就是那些以「為了他們好」之名做出與他人心願相違的行

為即便一個人可能完全出於關心出於為他人的福利著想但對於那些願望受

63

到阻礙的人來說他們或許會用尊重一詞來反對別人對他們的阻礙拒絕別人干

涉他們的選擇主張那些出於關心的人缺乏對人的尊重(Slote 200756)

從這個例子來看家長或老師出於好意的為學生決定他的未來應該讀什麼學

校未來應該從事什麼工作的干涉或許是為了孩子未來考量的緣故但事實上

卻壓迫到了孩子的選擇在這個例子裏面自主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夠做為自己做

決定或行動的能力缺乏尊重表示不讓別人行使他的自主能力然而 Slote

(200758)進一步指出當一個孩子身體不舒服卻又害怕看醫生時我們會不

顧孩子的願望帶著孩子去看醫生或牙醫在這個例子裏面我們一樣是考量到

孩童未來的福祉(健康)我們卻不認為我們是不尊重孩童這個差別在哪裡呢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提到同理心的特性便是保有自己的主體意識在這

裡我們需要談到的是若有人過度投入(overinvolve)的同理他人時他將無法區

分自我與他人的需要與慾望因而將自己的需要與願望當成別人的需要與願望

Slote 認為有一些親子關係便凸顯了這種情形(Slote2007572010a110-111)一

些所謂「替代成功症狀」(substitute success syndrome)的家長關心他們孩子的福

祉但事實上卻是將自己的需求和慾望投射在孩子的身上這樣的家長事實上缺

乏與他的孩子情感上的連結在這個例子我們或許會說這些家長並沒有尊重他

的孩子因為他並沒有考慮到小孩的想望或恐懼同時在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

在這個意義底下的「沒有展現尊重」其實與「沒有展現同理心」是相同的這裡

可以粗略地說「一個人沒有展現尊重若且惟若一個人沒有展現適當的同理

關懷」

因此對 Slote 來說(2004301)無視孩子的希望不代表不尊重孩童真正的

重點在於是否展現了同理的關懷這也就是說一個父母或老師沒有展現關懷(對

孩童冷淡)算不上對孩童的尊重因為他們並未展現出對他人所應具有的同理關

64

懷相反來說若他們過度的投入而失去自我全神將自己的痛苦和快樂完全的

置於他人中則他也不算是尊重他人因為他並沒有展現適度的同理關懷

二同理心與自主

女性主義者 Eva Kittay 認為依靠關係是人類的生命境況因此依靠關係是

生命的常態而非例外相較之下道德與政治理念中預設了每個孩子是即將獨立

的成人人人是獨立自存的基本假設反而並非生命的常態(吳秀瑾2005159)

這種強調置身於人際關係的互動中的主體依靠關係的相互依賴而做出決定的

「關係自主」

Slote在澄清自主概念前強調他所談論的自主至少是其中一種「關係自主」

(Slote 200759)那麼 Slote 的自主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要再次回到前面顯

現過度投射之父母的例子前面的例子顯示一個過度投射的父母因為對自己的

孩子缺乏同理心所以他並沒有展現尊重孩童更進一步的說這些家長除了沒

有同理他人的情感也沒有同理那些孩子具有自己的志向和願望如此便會剝奪

他們能夠為自己做出選擇的能力如果是以這個角度來看這個例子上的話尊重

他人的自主就不僅僅是考量到他人的福祉表示同理心本身同時涵蓋對他人自我

決定的不干涉Slote 因此認為(2004302)若我們不具有同理的能力我們也

將不能鼓勵及培養出有自主性的孩童這當然不是說只有過度投射的家長會忽略

他人的自主思考和志向擁有虔敬宗教信仰的家長對於孩童的質疑或對於性別刻

板印象的態度例如一個女孩想要成為醫生但旁邊的人卻告訴他「你還是成

為護士吧」這些情況一樣會使得人失去自主的思考和志向

但是Slote 所談的自主難道不會與關係自主有所衝突嗎 Slote 認為強調

自主主體的獨立本身並沒有否定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Slote 認為(2010a116)

Carol Gilligan 在她的著作中提到在父權社會中女性對自己的錯誤認識使女性

在社會中懷疑與否定自己的「聲音」這也使得他們將自我與自己的所思所欲分

65

離從而發展出 Gilligan 的女性道德發展三階段Slote 進一步論稱如果道德發

展階段是通過對於女性的不尊重(同理)而出現需要關注的應該是如何以同理心

作為批判父權的(patriarchal)態度與行為使得女性不會被迫以道德發展三階段作

為決定他們發展的傾向

回過頭來Slote 認為自主預設的便是為自我思考與決定(Slote 2010a117)

但這樣的主張是否代表 Slote就不重視情感與關係呢Slote認為受到他人意見的

影響和被迫接受行動之間是有差別的前者具有自我主體的自主但後者卻沒

Annette Baier 曾論述 Descartes 的意識時提到自我意識需要通過文化特

殊的語言而在獲取這些條件的期間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依靠他人也因此

Baier 認為人需要通過與他人長時間的相處以達到人格的本質部分通過他人而

成長(Baier198584)這也就是為什麼人不可能拋棄文化脈絡與關係因為

假設一個完全獨立而不受他人影響的自我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通過與他人的長

期相處而成長才能一步步成為擁有自主的人(Slote 2010a118)在這裡我們

可以發現自主是一項發展中的能力也是一個有待發展且可欲的能力

第三節 對於 Slote的批判與回應

Slote 所出版的《道德情感主義》以及《關懷倫理學與同理心》理論雖具有

新意也受到很多哲學家的挑戰Justin Drsquo ArmsLori WatsonKarsten R Sturber

等學者對 Slote 的文章批判為主將這些學者的批判統整出幾個主要觀點並以

Slote 對以上學者之回覆文章作為解答

壹同理心概念的解釋

諸多學者對於 Slote 的同理心表示質疑認為 Slote 在同理心的定義上並不

明確我們前面提過Slote 對於同理心的區別是以「感受到某人的痛苦」以及

66

「感受到某人在痛苦」的區別而同理心同時也涵蓋了不由自主的感受也就是

當某人深受痛苦折磨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喚起某些感受通過上述同理心的作

用下我們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一個人可能會看到一個正受到痛苦的人而希望對方

能夠從痛苦中脫離但他可能完全沒有感受到他的痛苦這也就是 Slote 所謂的

同理心的「接受性」同理心的接受性在我們的道德生活中是很必須的而按照

Slote 的看法我們對於道德判斷的保證也應來自於這種接受性

但不只一位學者認為 Slote 在這裡並沒有定義的明確學者 Drsquo Arms 就質疑

(2011137)同理心機制在於產生彙整(convergence)使得同理者能夠與被同理

者擁有相同的感受但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必須了解什麼是「相同的感受 (same

feeling)」我們才能理解同理心是怎麼運作

Drsquo Arms 因此分析了幾種可能性來說明同理心的機制並且對每一種可能性

提出他的質疑我們假設現在有一個人正處於飢餓的痛苦狀態這個時候如果我

們對他的狀態產生同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或許並不會贊同同理心帶給

我們的是身體狀態(飢餓所產生的生理反應)的相同感受除非我們現在真的在

肚子餓否則我們不會因為同理心而真的感受到自己的肚子正在飢餓但如果同

理心是以一種相同的方式(the same way to feel)讓我們感受到他人感受的機制

嗎這顯然也並不合理因為如果是這樣同理機制在這裡就等同於我們器官(胃)

的作用

假設所謂的同理心並不是指跟他人的生理狀況相同而是指一種心理狀態呢

這個說法似乎可行當我說我同理你飢餓的痛苦不是指我現在也感到很飢餓所

以痛苦而是我感受到你心理的一種痛苦感受不過Drsquo Arms 認為心理狀態的

說法仍然有一些令人懷疑之處考慮以下的例子瑪莉的丈夫約翰去世了她非

常的難過而我們對她產生了同理而難過在這裡如果我們說同理心是指我們跟

瑪莉一樣難過這指的是什麼意思呢首先如果我們擁有相同的心理感受那

67

麼我們所感受到的對象是否是一致的呢在這個例子當中瑪莉的悲傷對象自然

是她的丈夫約翰之死以 Slote 的看法同情這名女子的悲傷意思是我們觀察到

這名女子的難過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們要和女子有相同的心理狀

態我們所感傷的對象是否是一致的呢如果一個人從來不曾有過配偶也沒有

喪失過配偶我們有可能擁有相同的心理狀態嗎而即便我們也曾有過喪偶之痛

我們所感受到的相同感受有可能與瑪莉相同嗎對瑪莉來說約翰並不是只是約

翰她對約翰的感受是個別且獨特的這樣的感受能夠與我們對自己另一半的感

受相同嗎

Stephen Darwall 在考察 Slote 對於同理心的使用認為(2010155)Slote 的

同理心並不像 Hume是因為 Slote 的同理心當中涵蓋了覺知(awareness)他人

的動機與感受Slote 雖然認為自己和 Hume 一樣使用了傳染一詞來說明同理心

是如何捕捉他人的情感但在情感傳染這種用法中我們通過同理心所得到的感

受可能完全沒有對象而只是純然的情緒比方說在面對悲傷的情境時我們會

感到悲傷但我們卻不必然知道眼前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前面我們也提到Slote

認為同理心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認知這也說明 Slote 的同理心不完全只是一種通

過傳染而得的情感他認為同理在我們的生命成長與經驗的過程中會更加深化

但如果同理心不是 Darwall 所定義那他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學者 Noddings 則質疑同理心是否真的有接受性(20109)她認為同理心主

要還是通過我們的觀察與聆聽進而辨識出(identify)他人的情感我們經歷過這

樣的歷程後感受到了什麼而這種感受與他人所展現出來的情感正好相近我們

稱這種經驗為同理心也因此感受是在我們關注他人之後的結果Noddings 進

一步說這種經驗並非總是一路到底原因是因為當我們通過這個過程時有可

能會喚起諸如噁心懷疑警覺的情感這會阻礙我們去感受他人比方說對

於那些犯下暴行的人我們就很難產生同理除了質疑同理心的接受性Noddings

亦認為 (201010)同理心有可能會有另一個稱作「同理迴圈」(empathic circle)

68

問題而且特別容易發生在那些我們所熟悉的人身上因為我們對熟識的人有既

定的想法以至於我們在關注他的言詞時容易以我們熟悉的觀點來理解他最後

我們對他人產生了同理但我們也有可能從頭到尾都感受錯誤

貳同理心的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

Slote 認為我們在道德上的贊同與反對主要來自於我們的「二階同理心」是

觀察者對於行動者同理關懷的同理如果我們同理到對方的同理關懷則我們會

有一種溫暖的感覺這是我們道德贊同的基礎如果我們同理到對方冷血的行為

我們會有一種心寒的感覺這是我們道德反對的基礎而這種道德贊同與反對會

進入我們的道德判斷之中

但同理他人的同理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真的能夠從道德上正當與不正當的

行動中感受到這樣的情感嗎 Drsquo Arms(2011137)就認為當我們不贊同他人的

某種道德上失當的行為時在情感上會感到火冒三丈其情感反應是熱的比較

偏向憤怒的情感而不是如同 Slote 所言感受到一種心寒的感覺在進一步說

我們所觀察到的道德失當的行為其行動者的情感狀態或許是熱烈而不是冷酷

以一對傳統的父母對他們未婚女兒戀情所展現的苛刻態度為例父母可能對女兒

的行動感到心寒但是女兒在與男友談戀愛所表現的行動卻是火熱的如此旁觀

的父母是如何在女兒的戀情中感受到心寒呢同樣的 Baier(20106)也提到相

似的例子她認為道德上失當的行為其行動者所展現的情感狀態往往不是心寒

而是溫暖的情感一個殺人犯或者強姦犯在殺人或強姦時充滿了快樂或者熱情如

火觀察者感受到行動者對於受害者的熱情情感不見得就是道德上正當的行為

進一步說Lori Watson(2011143)認為二階同理心並不能穩當的成為我們

道德判斷的基礎假設有一個受到虐待卻沒有離開丈夫的妻子她認為自己的丈

夫並不是有意要傷害她她的丈夫還是很愛他只是因為她的丈夫在參與越南戰

爭之後患有「創傷後壓力症」(PTSD)無法控制自己的行動在這個例子中

69

一方面妻子對她丈夫展現出了同理關懷根據二階同理心我們感受到一種溫暖

的感受這是我們道德上贊同的行為但另一方面女人真的應該要按照同理心

所帶領她做出的行為繼續留下來陪伴她的丈夫而受到傷害嗎Watson 認為

(2011144)她的行動雖然受到我們的贊同但是她並沒有照顧好她自己沒

有適當的自我尊重也可能欠缺一些勇氣去做對的決定所以我們雖然會贊同行

動者因為同理心所展現的行動但我們在考量她的處境後還是會認為她作出了

錯誤的行動在進一步的分析中(2011145)Watson 認為在 Slote 的理論中同

理心是一種他人導向的情感機制不存在自我同理(self-empathy)的情感機制

缺乏對於自我的適當關心這種對於自我的關懷似乎是 Slote 的理論無法捕

捉到的觀點

Stueber 則認為(2011332)同理行動者的同理心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情感現象

因為一個觀察者不僅要感受到一個行動者在遭遇痛苦他者時所具有的感受(感人

所感)同時他也會感受到行動者對他人所表現的關懷行動這種心理機制主要

是一種能夠覺知行動者對他人同理關懷並因此而感受到溫暖反之則感受到寒

冷Stuber 雖然不質疑這種機制的存在但她認為像這種反映的溫暖感受仍然需

要足夠的經驗證據去支持同時她認為若感受寒冷是一種我們通過二階同理

心無法感受到行動者的同理心通常我們的感受是中立或無差別的(2011333)

也因此 Slote 可能必須更仔細的說明為什麼我們感受不到行動者同理心的情感

狀態是寒冷

參固定指涉理論

Slote 道德的固定指涉理論可以這樣理解(2010a61)我們可以說這樣一個

命題是先驗的也就是道德上為善(正當)的就是一個經由同理心作用引起的溫

暖感受的事物這種溫暖感受指向的對象是行動者(agent)的同理心在這裡

70

Slote 所謂的先驗是什麼意思呢Drsquo Arms(2010139)認為所謂的先驗指得應

該是基於道德概念或術語的理解就能知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分析命題

Drsquo Arms 認為 Slote 的後設倫理學實際上是一種概念分析理論根據前面的

理解他所提供的是一種道德概念的傾向分析但這種傾向分析Drsquo Arms 稱

其為「傾向主義的反應依賴理論」(a dispositionalist response-dependence theory)

在非道德語言的使用上會將特性實現的相關傾向當作有待經驗確認的問題

以顏色這種非道德的概念為例雖然紅色是任何能夠引起紅色視覺感官的東西

但要真正的理解紅色仍必須依賴我們視覺所產生的經驗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

得到指涉紅色的能力我們仍然需要擁有對紅色特性的經驗同樣的如果道德上

的贊同與反對在這套理論當中也會被當作一種開放的經驗問題也就是我們

需要經歷到道德上同理心產生的溫暖與寒冷我們才有辦法指涉道德上對或錯的

行為

總體來說Drsquo Arms 認為 Slote 情感主義理論的成敗關鍵還是在於是否有大

量的心理學的實證研究能夠說明贊同與反對是源自於行動者在行動時所展現出

的冷酷或溫情的特性如果道德贊同與反對有其他的理解可能比方說道德反對

其實是一種憤怒而非冷酷的情感則冷酷的特性引出我們同理上的反對就不是一

個先驗的答案

肆Slote的回應

針對上面學者的批判Slote 也一一寫文回應以下根據上面的探討主題加

以分類並依每一個主題介紹 Slote 的回應

一同理心概念的解釋

Slote 認為(2011149)「相同」(sameness)這個概念並不是最主要的區別

最主要的還是涉及對於另一個人的接納(receptive)在感受他人的痛苦時我們

71

吸收了他人的觀點與態度這也包含了接受他人的狀態與處境而這與同情心是

不一樣的同情主要的是涉及一個人對於另一個人所做出的回應

關於 Noddings 所提出的質疑Slote(2010d188)認為他的同理心並不是她

所定義的同理心按照 Noddings 的定義如果同理心是一種通過觀察來辨識之

後所擁有的一種情緒則虐待狂或者精神疾病患者都有能力去理解他人的感受

並做出有效傷害受害者的行為但 Slote 懷疑虐待狂與精神病患者能夠真正接納

對方的痛苦按照前面所說如果一個人具有同理心的話它所涵蓋的應該是具

有某種接納他人在所處的情境之下產生的總體情感例如受害者的痛苦或在被人

囚禁下的無助等等如果虐待狂只是知道受害者目前的心理狀態並不算是具有

同理心

二道德贊同與反對

通過 Stueber 的評論或許可以回應 Drsquoarms 和 Baier 的想法Drsquoarms 和 Baier

認為的二階同理心是一種觀察者同理心且這種同理心與行動者具有「相同」的

情感狀態但所謂的二階同理心同理他人的同理這個機制不是擁有與行動

者對行動承受者的相同情感而是一種感受到行動者是否展現出同理關懷的感受

所以興奮無比的殺人犯對他人施暴所展現出來的雖然是熱烈的情感但由於我們

沒有感受到殺人犯對他人的同理以及同理關懷也因此我們不會有暖心的感覺

針對Stueber認為我們若無法通過二階同理心「找出」(pick up)他人的同理關懷

大多時候我們的情感狀態都是中立或無差別Slote 認為(2011345)那是因為

Stueber 錯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無關同理心的行動也涵蓋到心寒的感受上我們可

能會漫不經心地沒有注意到他人的情感但道德失當的行為不只是是一種缺乏關

注他人的態度而已而是通過同理機制而感受到行動者的心寒感受

針對 Drsquoarms 所述我們在道德不當的行為中比較常感受到憤怒而非冷酷

Slote(2011150)認為我們確實有可能會對道德上失當的事情感到憤怒比方說

72

受到威脅或者傷害的人我們會為他們所受到的對待感到憤怒但 Slote 認為這

是因為情感會被另一個情感所驅逐的緣故正如同 Spinoza 在《倫理學》一書中

曾告訴過我們(1927185)「一個情感只能通過一個和它相反且強過它的情緒才

能被克制或移除」但 Slote 仍然認為憤怒這樣的情感難以回應我們對於某些行

為的道德反對對於 Slote 來說道德贊同與反對是完全對立的態度也因此只

有溫暖與冷酷的情感才能解釋這樣的對立性

針對 Watson 所做的批判Watson 認為即使我們對妻子的行動感到暖心但

妻子依舊在行動上是錯的因為她沒有學會關懷她自己Slote(2011153)認為

我們並不會認為妻子留在丈夫身邊是一件道德上錯的行為或許作為妻子的朋友

或家人我們會覺得她犧牲太多了遠遠超過一個妻子應該做的但我們不會責

難她留下來照顧丈夫的行為是錯誤的針對自我同理Slote 認為我們的同理心

中具有「人我不對稱」(self-other asymmetry)的特性同樣是不小心的傷害我

們會覺得不小心傷害到他人是錯的但如果不小心傷害到自己卻不是根據這個

特性Slote 認為同理他人要比同理自我要來得更容易理解(Slote 2010a46-47)

三固定指涉理論

針對 Drsquoarms 的批判Slote 認為 Drsquoarms 誤解了他的理論對於 Slote 而言

(2011152)道德主張不僅是先驗的也同時是客觀上真實或有效的也就是行

動者的態度或者動機按照本研究第三章第一節中對於先驗的討論或許已經回

答了 Drsquoarms 在開放經驗問題上的疑問先驗一詞對 Slote 而言是相對於把握住的

概念只要我們經驗到一次事物的特性之後我們就不會進一步去確認其真假

就如同眼睛只要經驗到紅色所具有的視覺感官特性他就必然把握住紅色在視覺

感官上的特性並獲得指涉紅色的能力而不會進一步詢問「引起紅色感官特性的

是否就是紅色」這個問題

73

Slote(2011153)在回應之中也進一步說明他的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並

沒有要提供任何道德概念意義上的分析正如同「紅色」「水」等自然類術語在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之中也並未提供任何科學意義上的定義或分析但

Kripke 卻告訴了我們「水」和「紅色」的概念在我們語詞的指涉上所具有的重要

關係使得我們能明白為什麼「紅色是某種波長的顏色」這樣的命題何以可能

既是經驗也是必然的命題也因此 Slote 在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中嘗試要做到

的也是類似的主張他沒有打算提供「道德錯誤」(morally wrong)這類道德術

語的意義分析但卻提供我們為何錯誤的道德行為這個主張需要同理心作用的感

受而這種感受又何以是我們先天所具有的能力並能夠指涉到道德上的對錯

但是 Drsquoarms 的批判在下面的涵義之下仍然具有很強的效果也就是感受對

象的什麼特性會引起人紅色的視覺感受這個問題通常是開放性經驗的問題「紅

色是能夠引起我們紅色的視覺感受」雖然是先驗的但有什麼特性會引起我們具

有紅色的感受卻常被認為是經驗的問題比方說科學家仍然會研究紅色的如是波

長(特性)會使我們具有紅色的視覺經驗類比到 Slote 的理論「道德贊同與道德

反對是行動者同理心所展現出來的特性並通過我們的同理心所能感受到的溫暖

與寒冷感受」雖然是先驗但具有什麼樣的特性能夠引起我們同理心具有溫暖與

寒冷的感受卻是個開放性問題但按照 Slote 的觀點這個問題似乎無需要經驗

研究就可以先於經驗的知道其答案

74

75

第四章 以同理心為基礎的道德教育

基於 Slote 對於同理心的論證我們知道缺乏同理心機制會使我們無法真

正的理解道德因為同理心能夠幫我們確立道德判斷的對錯同時同理心也能推

動我們去關懷他人對於需要受苦的他者提供幫助並與我們的義務產生相對應

的關係也因此 Slote 稱同理心為道德宇宙的紐帶(Slote 2010a13-14)

但如果同理心是我們本有的一種情感機制我們又何須要道德教育來培養我

們 的 小 孩 呢 我 們 年 幼 的 時 候 就 具 有 同 理 心 這 樣 的 體 驗 ( Slote

2007132010a17)在聽到其他小嬰兒的哭泣聲時小嬰兒自然就會感受到他人

的悲傷如果天性就能告訴我們如何行為才是對的我們又何必培養呢Slote

認為雖然年幼的孩童就有同理心但同理心的能力有程度之別一個孩童與成人

的同理心是不同的只有當他對於世界的探索與學習對於他人的生活與情緒的

體驗更進一步理解他才有辦法擁有成熟的同理心(Slote 2010a17)

孟子曾在《公孫醜上》曾提到「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

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他認為我們天生就有這種「不忍人之心」當我們看到一個快掉到井中的小孩子

時我們馬上就會觸動我們的「惻隱之心」這種情感不是來自於我們想要跟孩

子的父母交好也不是想要博得別人的稱讚更不是因為討厭小孩子的哭聲孟

子進一步說人如果有這樣的天性應該要「擴而充之矣」想辦法充實它才

能安定天下而如果不充實自己的天性就連父母也無法侍奉

Slote 同樣也肯定我們具有這種天生的能力但同理心本身仍然需要培養自

己的同理心以使自己能夠發展出成熟的同理心因此在道德教育領域中一個

教師該如何幫助孩童發展其同理心以及如何使用同理心來與孩童建立關係將是

我們即將碰到的問題Slote 對於這兩個問題分別給出了不同的論述本章藉由

這兩項者的探討嘗試以道德情感主義的觀點來討論道德教育的方向

76

第一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方法之啟示

本節主要闡釋 Slote 在道德教育中教學方法的探討其重點有三第一個重

點為 Slote 對於 Kohlberg 在道德教育上的觀點進行反省Slote 認為雖然 Kohlberg

曾提及道德教育中的情感角色但由於他重視認知的發展而沒有重視行為與認

知間的動機情感的作用(Slote 2010c130)第二個重點為 Slote 論述 Hoffman

在孩童的同理心發展以及如何發展孩童同理心的教育方法並接受 Hoffman 對於

孩童管教的立場他認為與其使用外部控制與懲罰的方式使孩童服從規則不如

以發展內部同理心為主的「誘導訓練」方法作為教育道德的方針(Slote

2010c138)第三Slote 對於同理心發展的觀點也有他自己的見解是從他對於

同理心的哲學觀點作為一種衍伸因此放入最後作為討論

壹對於 Kohlberg道德教育觀點的反省

Slote 認為(2010c128)對於同理心的關注不代表我們應該將理性或認知活

動排除在外因為更完善的同理心也確實需要理性和認知的發展根據 Hoffman

的研究(200091)我們對於弱勢群體的認識以及對於他們處境的了解會增加我

們同理心的作用而進一步展現我們的同理關懷但如果是這樣Slote 的觀點

又與著重道德認知發展的哲學家有何不同呢在此我們以著名的道德認知發展

論學者 Kohlberg 道德教育理論為例加以說明

受到 Kant 的理論影響Kohlberg 在道德發展理論的建構關注在認知能力的

發展上他以道德原則為行為所依循的穩定原則這些原則就像 Kant 所提出的

道德律(moral law)具有客觀性與普遍性通過發展的方法與各種不同道德原

則的層次高低Kohlberg 並將道德發展分為三階六段(蘇永明1996158)

Slote 認為Kohlberg 的道德發展理論主要考慮的是道德認知在道德原則推

理的發展他將道德發展分為三階六段道德發展的最終階段普遍倫理取向

77

(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是個人能經由邏輯思考抽象且普遍化(general)

的原則來判斷行動的對錯兒童要發展出具備能夠思維抽象以及普遍化道德原則

的能力(Noddings amp Slote 2002350 Slote 2010c129)

對於 Slote 來說(2010c129)Kohlberg 的理論更多的關注在於認知發展

而比較缺乏對於道德動機的發展與道德動機起源的解釋Kohlberg(Kohlberg amp

Hersh 197756)雖然提及到同理心可以超越道德規範的認識是一種推動他人

道德行動的可靠動機但對於同理心如何在道德發展及道德教育中發揮作用

Slote 認為 Kohlberg 著墨的不多

貳Hoffman的「誘導式訓練」

Slote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很大程度的借鑒了Hoffman在同理心心理學研究

因此這裡我們有必要先討論 Hoffman 如何善用同理心的特性來培養孩童之道

Hoffman 認為同理心所展現的道德動機與行動需要父母與師長的教導他

用一種稱為「誘導訓練」(discipline induction)或是「誘導法」的方法來培養孩

童的同理心這種方法主要與「訴諸權力」(power-asserting)的方法相對Hoffman

(2000144147)發現在親子關係中以權力結構來訓練孩子很有用是因為在親

子關係中父母在孩童生活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他們可以控制物質上的供給

他們也可以懲罰孩童這種方法利用力量或脅迫的方式來要求孩童遵守道德規

Hoffman(2000151)提出了一種通過孩童具有的同理心能力來引導孩童注

意到自己的行為造成他人的傷害對 Hoffman 而言誘導法要能夠傳遞對孩童行為

的不贊同並且讓孩童知道這種行為是錯的引導必須要達到兩個條件第一個

條件是讓孩子注意到受害者因為他的行為而感到受傷要將這個受傷在孩子面前

凸顯出來激起孩童的同理心第二誘導主要是針對孩童的行為所引起的憂傷

78

或痛苦這種感受給予孩童感受到自己錯誤的傷害他人從而對自己的行為產生

強烈的罪咎感(guilt)

Hoffman 認為(2000157-158)經過多次使用誘導式方法訓練孩童的同理心

孩童會自動連結不好的情感(罪咎感)與傷害行為並通過多次類似事件的連結慢

慢在兒童心中形成「劇本」(Scripts)劇本使孩童紀錄關於經歷與事件情感的連

結而每一次有新的經驗進入劇本也會將相關的細節整合起來此外人們不

只是通過經驗而同理感受到內疚才建成「劇本」Hoffman 認為我們可以通過想

像和思考來預想「劇本」與「劇本」有關的罪咎就連結在一起並可能阻止人

們擁有傷害行為的動機(Hoffman 2000162-163)

同時Hoffman 認為誘導式方法在教育方法上能夠幫助孩童或成人發展同

理心去關懷弱勢群體父母或是師長可以向學生展示文學影視作品來使他們進

入未知群體的情境之中並通過討論與對話的方式激起學生的想像並使他們能

夠對那些處境進行想像

參Slote對於道德教育方法之觀點

Hoffman 的誘導法雖然提供了 Slote 很多在道德教育的靈感但 Slote 認為通

過他在後設倫理學當中的假設道德判斷與同理心之間的關係也會影響學生的道

德判斷這對於學生在道德規範的學習上有重要的影響而這可以更深化的說明

一些 Hoffman 的理論以下針對此來討論

Slote 認為同理心會讓他人的情感或態度如同滲透一般進入我們之中正如

同前面幾個章節所介紹的Slote 與 Hume 同樣認為同理心所接收的情感就像是

傳染病一般由不得我們選擇會不由自主地使我們感受別人的情感(Slote

201515)當孩童的父母在誘導孩童激發他的同理心時也會對那個受害者展現

出一種同理的情感或態度而這種態度或情感通過同理心的滲透作用同樣會讓孩

童捕捉到父母的關懷動機或情感所以一般來說在父母刻意的誘導孩童關懷他

79

人福祉與感受的同時孩童也會因為同理心的滲透感受到父母對於他人的同理

關懷也就是說如果誘導式訓練成功的話孩童也會同時敏感於他人的感受或

福祉不只如此通過其他文學以及影視作品的閱聽也會同樣的讓孩童「感染」

到虛擬角色的態度或情感(Slote 2010c135)

在我們前面的章節中也提到 Slote 認為二階同理心對於同理關懷所產生溫

暖與寒冷的感受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也是我們道德判斷的基礎通過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我們必須通過這種感受才有辦法固定道德語言的使用否

則就如同色盲雖然能夠使用紅色一詞卻從不真正認識紅色一般

Slote 以這個論點來說明同理心除了前面所提到不由自主的滲透反應外它

通過感受到溫暖與寒冷會影響孩童確定道德命令與道德規則的使用也就是當某

人做出一個道德宣稱時他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與情感就會被他人的同理心感受

從而有贊同與反對的反應也因此小孩子也同樣會利用同理心來感受他人在談論

道德時的態度

即便誘導式訓練可以完全不使用任何清楚的道德命令來誘導孩童關懷他人

但如果直接使用道德斷言說他們做錯了則他們會將當時成人的情感與態度作為

固定其道德語言的根據這種由同理所產生的感覺印象(impression)根據 Slote

的說法(Slote 2010c137)即使對於道德語言完全不理解的孩童也能通過同理

心獲得這種印象以經過同理心所產生的感受為基礎孩童會學習更進一步的精

確思考道德詞語也因此對於 Slote 而言對於孩童如何學習道德規範與命令

道德教育者在道德規範和命令時所展現的態度與情感也是道德教育中重要的因

第二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中自主與尊重的啟示

80

前面我們提到了「尊重」與「自主」Slote 認為我們雖然活在關係之中但

我們也要慢慢的發展出自我的選擇與決定Slote 在他的論述裡認為尊重是適當

的同理他人他以具有成功替代症的家長來說明為什麼在這個情況之下家長沒有

尊重孩童雖然 Slote 看似回應了這個問題但仍然有幾個處於模糊地帶的問題

尚未回應對於這些問題的回應將有助於我們對於教育中尊重自主的理解

壹關懷與尊重

在前面我們論述 Slote 對於尊重他人自主的看法主要來源於同理心「一

個尊重他人自主的行為若且唯若這樣的行為是對他人適度展現同理心的行為」

以此 Slote 認為過度投射症的父母並不尊重他的小孩一個冷漠的父母也不算是

尊重他的小孩因為他們都欠缺了適度的同理心

對一個教師而言適度的展現同理心代表著什麼呢在行動上的表現是對於

他人的選擇不加以干涉還是對於對方福祉的關心而欲求對方的利益呢誠然

學生在關係中生活很多時候要做出自己的選擇但如果關係與自我產生了衝突

又應當如何抉擇呢舉例而言在學生選擇大學院校以及未來發展時常常遇到

來自關係的衝突不管是父母的願望還是師長的期待這種時候應該是尊重學

生的自主呢還是因為爸媽認定的選擇較有價值而選擇接受呢這樣的衝突是

否可以用 Slote 的同理心來理解呢如果不干涉而放任孩童自己做選擇師長真

的算是關心小孩嗎我們或許可以先從對於 Slote 的批判說起

Darwall 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2010156)Slote 的同理心與關懷其實並不相

同關懷考量的是他人的善與利益而同理心則是一種辨識他人狀態並尊重他人

的自主選擇不去干涉他人的價值與好惡Darwall 用一個例子來描寫這兩種有

何不同假設你有一個二十幾歲的女兒正打算做一件你覺得不好的事情抽菸

她知道她會有健康上的問題但她現在就是很想抽菸在你全面的考慮下你覺

得抽菸對她來說不好你會關懷自己的女兒希望她停止吸菸因為你考慮到她將

81

來的福祉而你真的覺得不要吸菸對她來說比較好但如果你認為這是她的人生

她應該要過她想過的人生不應該去干涉而要選擇尊重她的自主也就是應該讓

她自己的選擇引領她的人生自己作主或許你會認為給自己的女兒自主是很重

要的即便你可以關懷她的福祉並給她適時的幫助如此Darwall 認為 Slote

所說的同理心是尊重對方的價值與好惡不加以干涉如果是這樣的話Slote

的同理心又是如何產生關懷呢在什麼意義下他算是一種關懷呢

Slote(2010d191)認為對於他人的關懷與尊重是可以互相包容在同理心這

個概念之中我們可以在不干涉對方選擇和決定的情況下為了他福祉的緣故

嘗試去說服或影響他人改變他的想法雖然如此但在現實的情境中確實有時很

複雜難解舉例來說一些機車駕駛很不喜歡戴安全帽即使他們知道那很危險

而在這個國家中每個州對於戴安全帽的規定並不一致所以不意外的會有些人

同意或不同意戴安全帽這樣的規定假設一個兒子不打算騎摩托車戴安全帽他

的母親不贊同他這樣的做法因此他拆掉了他的引擎除非他肯戴安全帽這位

媽媽做錯了嗎她是否不夠尊重他兒子的自主

Slote 認為(2010a120)在典型的自由主義立場中母親的確是做錯了因

為她不應該干涉她兒子做的決定這樣不是一個尊重自主的行為但是如果那個

強迫兒子騎機車要戴安全帽的母親清楚了解她兒子對她干涉的感受滿滿的

失落與憤怒但是她或許仍然覺得應該要強迫兒子戴安全帽或許我們會希望或

假想兒子有一天會感謝他的母親但我們也可以想像到她的兒子堅持自己的立場

母親不能也無法假設他會改變他的想法但是她可能還是堅持自己的立場

Noddings 針對這個問題曾經這樣回答(Slote 2010d191)她認為做為一個母親

還是會繼續地與自己的兒子討論期望有一天她能夠成功說服兒子自己戴上安全

帽但她不會強制的讓兒子戴安全帽以免破壞她與兒子之間的關係

82

不論如何Slote 認為他的尊重並不像 Darwall 說的因為他認為自主不是要

求我們與他人孤立把自己當作與他人不相干的個體Kennifer Nedelsky(198912)

認為當人們自問「人如何能自主」答案絕對不是孤立而是人與人間的關

係(relationship)與家人朋友師長與愛人的關係通過這些關係提供自主

發展的必要支持與引導這樣看來關連並不站在自主的對立面而是構成自主

的先決條件這也是為什麼 Slote 認為人不可能脫離文化與社會的原因

回到尊重與關懷的探討Slote 認為尊重與關懷之間確實存在著一些在實踐

中難以區分開來的因素但通過回應 Darwall 的質疑他說明自己仍然主張應該

關愛他人為他人的福祉著想只是我們不應該過度投射自己的情感從而剝奪

他人的選擇與決定在學生選擇大學院校以及未來發展時尊重學生的自主不代

表不關懷學生的未來福祉但絕對不是以「為了你好」的名義剝奪他人選擇的機

貳尊重他人自主即同理他人的情感

尊重學生是極為重要的概念但尊重一詞並不是冷冰冰的概念根據我們前

面的討論對於他人自主的尊重是來自於我們的同理心是同理心的包容性讓我

們不由自主地去為他人著想為他人的痛苦表示我們的關懷這種由同理心所發

展出的關懷會讓我們同理學生的處境做出行動而不會讓我們不會過度得投入自

我的情感將自己的喜好與偏愛加到別人的身上

Van Manen 曾提到師生關係之間具有一種教育意象也就是教師同時要具有

尊重兒童的現況和可能的蛻變這種教育意象所關心的是兒童成長在內的兒童本

身的好而不是其他外在的目的(例如科學目的商業利益)(19911931)一些

看中比賽的勝利勝過學生身體健康發展的教練將自己的事業發展超過孩童發展

的父母等等皆不算是這種理想教育意象的展現

83

Van Manen 的看法和 Slote 的看法有些類似在過度投射父母的例子裡我

們可以看到對於自我慾望強加於孩童未來發展的可能並不具有教育的意象他

沒有同理孩童所具有的可能性而只是在考慮未來所能圖的好處

同時 Slote 認為的自主是通過成長而日漸成熟也因此這種自主這也就是前

面提到的如同 Baier 所說自我在成為自己以前仍然需要倚靠社會依賴關係

這表示自我的自主性是鑲嵌在社會脈絡之中但不代表我們將自我意識完全的否

定消融於關係中而是在關係中人們漸漸的成長並能夠發展出自我的自主

性這也是 Slote 所認為同理的關懷應該是能夠兼顧關係與自主使得人們能

夠在關係中建立起自我的自主性(Slote 2004294)

84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總結前述針對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教育以及其在同理心概念上之探

究提出討論及其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第一節 結論

壹Slote強調道德判斷需建立在同理心機制的贊同與反對始能幫助對於道德

判斷上對與錯的認識

根據本研究第三章第一節的討論中Slote 主張道德並非是通過道德理性所

認識的對象並認為不僅關懷他人的利他行為的根源是同理心對於他人道德行

為的贊同與反對是來源於同理心機制的溫暖寒冷感受這種對於溫暖與寒冷的

情感能確立道德判斷中「對」與「錯」的指涉是道德認識的必要條件有鑑於

此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同理心這樣的情感機制不僅是我們在道德實踐上有效

的推力亦作為道德判斷中的對與錯認知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貳Slote主張同理心與行為動機的必然聯繫並且能提供我們在道德義務與道

德原則上的支持

Hume 以及 Hutcheson 都同意道德義務與原則本身並不具有引起行為者行

動的自然動力就此而論Slote 強調同理心不僅在實證心理學的研究中能激起

他人道德行為的動機並且同理心的運作與我們道德的義務具有一致性的關係

誠如林建福(20064)所論教育應當把感受的培育視為重要的道德關懷之一

根據這樣的論點研究者認為同理心的培養有助於人們產生幫助他人解除痛苦與

關懷行動的道德動機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略的情感機制

參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Slote贊同 Hoffman的主張強調教師需要注意同理

心的特性以「誘導式訓練」作為教育的方法

86

Slote 肯定 Hoffman 的實證研究並認為「誘導式訓練」這種道德教育方法

能夠善用同理心的運作並使學生更深刻的認識道德同時 Slote 也認為同理心所

具有的不由自主特性將使學生不由自主地以同理心感受教育者在道德判斷時所

產生的態度就此而論教育工作者須注重同理心的特性並善用「誘導式規訓」

教育方法

肆在師生關係上Slote強調適當的同理心機制與尊重自主的相關強調尊重

學生自主的情感基礎

Slote 強調尊重自主的觀點在於尊重對方的選擇與意見同理關懷雖然同樣

注重道德實踐者在脈絡關係中做出選擇的基本假設因而對於關係中的選擇有

干涉的可能但在成熟的同理心機制運作上一個尊重他人的行為者並不會過度

的將自我情感消融於被同理的對象而成為他人以此論之尊重他人的自主與同

理他人的情感具有同樣的意涵

第二節 建議

壹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主要針對 Slote 的兩本著作《道德情感主義》以及《關懷倫理及同理

心》兩本書作為主要文本由於研究者的能力限制尚未能補全其所有關於同理

心的相關論述也未能針對其發展之德行知識論做深入的探討也因此後續研

究可針對《教育與人性的價值》第四章「情感主義的理性教育」並輔以《從啟

蒙到接受性-重新思考我們的價值》一書以探究同理心在德行知識論的相關論

述以完善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的內涵

貳有關同理心以及教育的實證資料研究

Slote 雖然常使用心理學素材作為其論證的重點但其理論的假設與研究取

徑仍然是以在哲學探討為主根據前面章節對於 Slote 的探究可以發現二階同

87

理心的感受及其運作機制仍然需要更多實證心理學的研究來佐證另外本研究

也主要偏重於哲學理論的探究對於教育實務現場的狀況或許無法直接做出回應

因此有關教育的實徵研究以及實務面向的討論也可以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88

8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方(2011)語言哲學台北市三民

王楷(譯)(2011)Michael Slote著情感主義德行倫理學 一種當代的進路道

德與文明2011(2)28-35

朱為民(20171月)從高中生扮演納粹黨談同理心的培養康健雜誌取自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2024

李家蓮(2015)論斯洛特對哈奇森rdquo道德感官rdquo的rdquo復興rdquo湖北大學學報42(6)

38-43

何享憫(2010)應用繪本實施國民小學「同理心」品格教育教學之研究新竹

縣教育研究集刊1071-108

何瑞玲(20105月)首例逼印勞吃豬肉雇主被起訴自由時報取自http

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394455

李奉儒(2014)教育哲學研究之詮釋學方法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

育哲學方法論(pp45-75)台北市 學富

沈睦庭(2013)德行倫理學觀點下的儒家倫理研究 以Michael Slote與孟子為

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台北市

林人芳(201612月 )校慶扮希特勒惹以德抗議 外交部籲國人應有同理心

今日新聞取自httpwwwnownewscomn201612262258270

林火旺(2009)基本倫理學台北市三民

林逢祺(2010)教育規準論(二版)台北市五南

林建福(2006)德行情緒與道德教育台北市學富

林建福(2009a) 同情道德與道德教育的哲學探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4)

1-26

90

林建福(2009b)德行取向的道德教育- 從亞里斯多德康德與彌爾的德行思想

到當代品格教育台北市學富

林正弘(2002)道德感覺的理論載於Robert Audi主編 劍橋哲學辭典795-796

台北市貓頭鷹出版

林雅萍(2016)對自主的再思考 關係取向應用倫理評論6137-57

吳秀瑾(2005)依靠與平等 論 Kittay 愛的勞動女學學誌 婦女與性別研究

19157-183

洪哲政(201612月)中學生全班動員變裝納粹 以色列強烈失望與譴責聯

合報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12189330

洪漢鼎(2014)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品安(20105月)印尼家務工被逼吃豬肉勞團勞雇不對等 難維文化尊

重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2104

陳真(2013)論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義哲學研究1102-110

陳豐偉張家銘(譯)(2005)Arthur P Ciaramicoki amp Katherine Ketcham著同

理心的力量(The Power of Empathy)台北市麥田出版

黄彦华(2013)斯洛特的道德情感論及其當代的德育意義哲學百家12

128-130

黃藿(2000)德行倫理學的復興與當代道德教育哲學與文化 27(6)

522-531

郭世平(2010)同感與道德話語哲學與文化41(3)153-168

張雪珠(2003)哈澈遜的道德感倫理學與康德早期的倫理學輔仁大學哲學論

集36103-132

葉丙成(201612月)葉丙成納粹事件的反思無感比無知更可怕天下雜

誌 獨 立 評 論 天 下 取 自 http

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15article5159

91

賈馥茗陳寶山黃漢昌游振鵬吳美瑤(譯)(2013)Immanuel Kant著

康德論教育台北市五南

楊深坑(1988)理論詮釋與實踐-教育學方法論論文集(甲輯)台北師大

書苑

楊韶剛萬明(譯)(2002)Martin L Hoffman著移情與道德發展 關愛和公

正的內涵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蔡佩容(2014)國小二年級生命教育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幼兒教育研究6

30-52

劉斐玟朱瑞玲(2014)導論載於劉斐玟朱瑞玲主編 同理心情感與互

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頁1-18)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

簡成熙(2000)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的辯論女性倫理學的積極意義教育資

料集刊25118-211

簡茂發單文經(1995)從心理學的觀點論現代倫理道德教育之道收於財團

法人弘揚社會道德文教基金會主編現代倫理道德的理論與實踐111-131

台北財團法人弘揚社會道德文教基金會

蘇永明(1996)郭爾堡的道德認知發展論評析教育研究所集刊37155-170

92

貳外文部分

Baier A (1985) Postures of the Mind Essays on Mind and Morals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aier A (2010) Is Empathy All We Need Abstracta 6(2) 28-41

Batson C D (2011) Altruism in Human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tson C D Duncan B D Buckley T amp Birch K (1981) Is Empathic Emotion

a Source of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0(2) 290-302

Blum L A (1988) Gilligan and Kohlberg Implications for Moral

Theory Ethics 98(3) 472-491

Darwall S (1998) Empathy Sympathy Care Philosophical Studies 89(2) 261-282

Darwall S (2002) Welfare and Rational Care Oxford U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arwall S (2010) Sentiment Care and Respect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53-162

Drsquoarms J (2011) Empathy Approaval and Disapproval in Moral Sentimentalism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1) 134-140

Eisenberg N amp Mussen P H (1989)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gley C R (2002) Compassion Fatigue Psychotherapistsrsquo Chronic Lack of Self

Care Psychotherapy in Practice 58(11) 1433-1441

Foot P (1967) The Problem of Abortion and Doctrine of the Double Effect Oxford

Review 5 5-15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93

Haste H (1996) Communitarianism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Morality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5(1) 47-56

Hoffman M L(2000)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me D (1978)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L A Selby-Bigge Ed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39)

Hutcheson F (1995) A System of Moral Philosophy 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

Jahoda G (2005) Theodor Lipps and the Shift from ldquoSympathyrdquo to ldquoEmpathyrdquo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41(2) 151-163

Kant I (1987) Fund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 (T K Abbott

trans)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85)

Kennedy J M (1987 October ) Jessica Makes It to Safety--After 58 12 Hours Los

Angeles Times from

httparticleslatimescom1987-10-17newsmn-3702_1_jessica-mcclure

Kohlberg L amp Hersh R H (1977) Moral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the theory

Theory into practice 16(2) 53-59

Kripke S A (1980) Naming and Necessity Campridge MA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Mackenzie C amp Stoljar N (2000) Relational Autonomy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Automony Agency and the Social Self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delsky J (1989) Reconceiving Autonomy Sources Thoughts and Possibilities

Yale JL amp Feminism 1(5) 7-36

Noddings N(1984) Caring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94

Noddings N amp Slote M(2002) Changing notions of the moral and of moral

education In Nigel Blake Paul Smeyers Richard Smith and Paul Standish(eds)

The blackwell guide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pp 341-354)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Noddings N (2010) Complexity in Caring and Empathy Abstracta 6(2) 6-12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01) Retrieved December 25 2015 from

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empathy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01) Retrieved December 25 2015 from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sympathy

Peters R S (2015) Ethics and Education (Routledge Revivals) New York NY

Routledge

Ryle G (1972) Can Virtue be Taught in R F Dearden P H Hirst and R S Peters

(eds)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ason LondonUK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434-447

Scheler M (1954) The nature of sympathy (P Heath Trans) London UK RKP

Slote M (2001) Morals from Motive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lote M (2004) Autonomy and Empathy Soci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Foundation

21293-309

Slote M (2007) The Ethics of Care and Empathy New York NY Routledge

Slote M (2010a) Moral Sentimentalism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lote M (2010b) Caring Empathy and Moral Education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

101093oxfordhb97801953128810030013

Slote M (2010c) Sentimentalist Mo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25-143

95

Slote M (2010d) Reply to Noddings Darwall Wren and Fullinwider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87

Slote M (2011) Reply to Justin DArms and Lori Watson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 148-155

Slote M (2015) Saucers of Muds Why Sympathy and Altruism Require Empathy

Ethica amp Politica 17 12-26

Smith A (1793)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

Spinoza B D (1927) Ethic(WH White tran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year 1677)

Stueber R S (2011) Moral Approval and The Dimensions of Empathy Comments

on Michael Slotersquos Moral Sentimentalism Analytic Philosophy 52(4) 328-336

Stevenson C L (1937) The Emotive Meaning of Ethical Terms Mind 46(181)

14-31

Stocker M (1976) The Schizophrenia of Modern Ethical Theorie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73(14) 453-466

Van Manan (1991) The Tact of Teaching The Meaning of Pedagogical

thoughtfulnes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Watson L (2011) Comments on Michael Slotersquos Moral Sentimentalism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 142-147

Wispeacute L (1986)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ympathy and Empathy To call forth a

concept a word is meed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2)

314-321

Wispeacute L (1987)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Empathy In N Eisenberg amp J

Strayer(Eds) Empathy and Its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7-37

Page 9: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4

是自我以理性存有者的身分頒給自己的通過這種自我立法人控制自我的情感

自我好惡傾向等影響行動的事物從而以克制情緒的激動支配熱情以達到自主

(autonomy)(Kant 1987 56-57)

Kant 在《論教育》中提到教育要使學生知曉了解行動的原則及其與義

務觀念的關係(賈馥茗陳寶山黃漢昌游振鵬 amp 吳美瑤201397)Kant

的道德理論對日後的道德研究者也起了很大的影響著名的道德認知發展論學者

Lawrence Kohlberg 深受 Kant 理論的影響重視道德的認知發展並通過實證的

心理學研究確立道德發展的三階六段論(蘇永明1996157-158)

Kohlberg 的理論影響甚廣他的理論主導道德發展這個研究主題約三十年

期間也有許多豐碩的成果但他主要將焦點關注在理性的探究上(Haste 199649)

這使得情感與情緒沒有在他的論述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Gilbert Ryle(197252)曾以百貨公司做為比喻說明將理性作為道德生活

的全部是件荒謬的事情沒有人會把百貨公司的其中一個部門當作百貨公司的全

部因為百貨公司是由許多的部門所構成的集合體同樣的如果我們只把理智作

為道德生活的全部也是件荒謬的事情我們也同時應該關注情感或感受對我們道

德生活的影響

在近代的倫理學發展中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價值慢慢地被學者重視Slote

並不是第一位強調情感在道德生活中重要地位的思想家但他的研究卻在諸多道

德理論當中有獨特的見解使研究者有探究其道德情感主義( moral

sentimentalism)之動機以下試舉幾點以作為本論文研究動機之說明

(一) 追尋 18 世紀英國感理論2

2 根據劍橋哲學辭典(林正弘2002795-796)道德感覺理論(moral sense theory)指流行於 18

世紀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的一種道德理論其代表人物為 Shaftesbury ⅢFrancis Hucheson

David HumeAdam Smith他們主要認為道德情感 (Moral sentiment)是道德判斷和道德動機

的來源其理論主要根源於反對道德上的理性主義道德理性主義者主張我們通過理性來了解道

德道德如同數學一般是能夠通過理性來理解而情感主義學者反對這樣的觀點

5

自 G E M Anscombe 著名的文章《現代道德哲學》(Modern Moral Philosophy)

開始許多德行倫理學家開始批判自 17 世紀啟蒙運動以來的義務論(deontology)

與效益論(utiltarianism)以學者 Michael Stocker 為例他曾在其文中說了一個

故事(1976462)來做為批判現代哲學體系(尤其是循著 Kant 的義務論以及 John

Mill 的效益論等理論發展)推崇「義務」和「規則」會產生的詭譎現象 史密

斯專程從遠方來探訪重病在床的你你謝謝他的熱心和善意但他卻告訴你他

這麼做僅是為了他在道德上的義務你以為他這麼說只是一個謙虛的回應但隨

著你們之間的談話越頻繁你越來越發現他說的是真的他真的不是為了朋友

的緣故來探訪你而只是為了道德上的義務來探訪你Stocker 透過這個例子說

明他的立場這種強調理性規則義務的道德理論會使我們失去美好生活使我

們為了愛或友情的動機與行為的理由分裂開來Stocker 的例子與當代德行復甦

運動的學者一樣是為了召喚我們去重視德行(virtues)在道德生活中的優位

而非責任(duty)與義務(obligation)(黃藿2000525)

在這段德行復甦期間的學者 AnscombeAlasdair MacIntyreRosalind

Hursthouse 皆以追尋 Aristotle 的理論為主Slote 則是以追尋並修正 18 世紀英國

情感主義的路徑尤其以 Hume 的同情理論為其主要的理論開展與強調 Aristotle

理論的論者不同Slote 認為 Aristotle 的路徑強調了以「幸福」做為人的至高追

求使得行動者是以幸福為目的而行善(Slote 200110)這樣的論點將難逃目

的論的色彩Slote 本人想要建立的是更純粹(pure)基於行動者(agent-based)

的德行倫理學形式這樣的倫理學形式特別強調自身的品格傾向動機等內在

素質(inner traits)(沈睦庭2013)因此 Slote 開始轉向對 Hume 理論的探究

根據他們的主張一個人通過回憶(或觀察)他人的某些特質所感覺到的快樂或痛苦分

別表示這一特質的善或惡我們之所以能夠感覺到這些特質的原因在於我們擁有道德知覺

(perceptions)正如同我們看見紅色的蘋果聽見尖銳的噪音一般只是對於道德的所產生的

知覺並非像外在感官一般我們感覺到的道德觀念是一種內在感覺人們通過觀察形成觀念通

過對這些觀念的反省我們從而得到了道德觀念在中文的翻譯上moral sense 被翻為「道德感

覺」「道德感」本研究主要以「道德感」為翻譯

6

對於 Hume 來說他認為道德是情感而非理性的事物在 Hume 的論證裡

理性只能進行「抽象關係的證明」(數學)和「經驗事物間的因果關係推論」

(Hume1978413-414)不僅無法給予我們實踐道德的動力(inert)也沒辦法

判斷道德的善惡他以故意殺人的例子來說明他的想法(Hume1978468-469)

「我們是否能從一個故意殺人的例子中找到一個事實(fact)叫作「惡行」(vice)」

Hume 認為當我們考察一個故意殺人的事件時我們只能找到行動者的激情

動機意願和想法這樣的事實這些事實不能告訴我們這個行為到底是不是惡行

只有在回到我們的內心因著愉悅所產生的「贊同」(approval)與不安所產生的

「反對」(disapproval)才能告訴我們是非善惡這些是理性無法作為道德基礎

的原因正是如此同情心在 Hume 的倫理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為人之所以

會做出有利於社會整體或對個人的品格或行為表示贊成或反對皆來源於此

因為有同情心我們可以覺察到他人心理的狀態當他人痛苦時我們可以感同

身受

因此對 Hume 來說培養同情心是道德教育的基礎然而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

的同情心對親近者有直接聯繫關係的人會有強烈的反應對歷史較近的事件

較有感對較親近與自己相同的人較能同情(Hume 1978318)這種對親近

者立即的(immediate)同情有偏私的性質是我們要避免的以免使得失去公

正因此 Hume 認為經過反省(reflection)的同情才能使人不帶偏見的關懷公

共議題(Hume1978 437-438 amp 604)

Slote 認為(200713)Hume 以同情心為主的情感理論除了缺乏了現代對同

理心心理學的實證研究也受到其他學者的攻擊(2010a32)例如 Smith 就認

為如果情感上的愉悅或痛苦是我們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那麼非生命的事物

將同樣進入道德討論的範疇中(Smith1793264)比方說颶風摧毀了許多無辜

人民的家庭與產業我們心中對颶風產生的破壞有著痛苦和不安通過前面的說

法我們可以說颶風不道德嗎 有鑑於此在 Slote 的研究中他除了通過現代

7

心理學的實證補足 Hume 理論當中需要實證研究的主張也修補 Hume 使用同情

心建立道德理論所遇到的困難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特殊之處在於他企圖通過改良 Hume 倫理學並借鑒

Saul A Kripke 的固定指涉(reference-fixing)3(2010a57)使他的道德情感主

義能得到一個形上學的先驗(a priori)基礎對於相關的論證研究者將在第三

章的第二節中會細部的處理

(二) 對於關懷倫理學的補充

在近代的倫理學領域探究中對於他者的感同身受進而幫助他者在關懷倫

理學以關懷為立論的理論中得到重現受到學界很大的迴響與討論也引發許多

學者對關懷倫理學理路的研究Carol Gilligan 首先在她的著作《不同的聲音》

(1982)(In a Different Voice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rsquos Development)裡

提出了她的觀點她認為男性和女性在道德發展上有所不同Kohlberg 在道德發

展上著重以普遍原則來做形式邏輯的推論可謂是「正義-權利導向的倫理學」

這反映了男性的認知而女性則不然女性在認知道德上注重情境的通盤考量

希望以關懷和無傷他人為優先(簡成熙2000187)

通過 Gilligan 以女性道德經驗為基礎所建構的道德倫理學Nel Noddings 延

續了她的論點並在她的著作中大力的批判過去的理性主義倫理學家他們希望

像處理數學一般期望能夠找到倫理學的抽象形式或原則並以這樣的原則進行

辯證以探討道德他不認同這樣的倫理學探究方法倫理學不是一種抽象的原則

3 Kripke 的語意固定指涉理論是一種處理語言哲學領域中解釋專有名詞與指涉之關係的問題其

著作《命名與必然性》(Naming and Necessity)特別針對此一問題進行處理粗略地來說Kripke

反對 F L G FregeB A W Russell 等人將專有名詞視為描述詞的理論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

專有名詞指得是一個嚴格指稱詞專有名詞不能被認為是與描述詞相同的意義(王文方2011

63-65)在第三章的第一節中本研究會更深入的介紹 Kripke 的理論

8

探討而是一種透過對關係的關懷(care)而開始引 Noddings4自己的話來說

(198424)

關懷意味著走出自己的個人框架(personal frame)而進入別人的框架當

我們關懷時我們參考別人的思考角度他的客觀需要以及他對我們的期望

我們的注意力全神貫注在被關懷者的身上而不是我們自己

這樣的關懷顯示對他人的同感一個能夠關懷的道德實踐者不是假想自己站在

他人的立場以理性來分析他所可能產生的反應行為情緒而是要從實際的

情境中盡可能地以他人的角度來體會他人的感受並做出回應Noddings 認為

這種現象包含兩個方面其一叫做「全神貫注」(engrossment)這是一種專注於

接受他人將他人納入自己與他人一起看和一起感覺的現象(198430)

Noddings 認為這種專注使得專注的主體雖然看和聽到事情卻像是從他人那裏

將他的聽和看借給專注主體其二通過動機轉換(motivational displacement)-

關懷者將自己的動機能量開始流向被關懷者的需求(Noddings 2002)使得他能

夠對被關懷者做出行動Noddings(198431)以母子的例子為例她認為一個

母親對於孩子就有著這種天然的關懷一個母親不會嘗試「穿小孩的尿布」後來

考慮小孩子到底發生什麼事情當小孩子開始哭的時候母親意識到孩童的不舒

服而以感覺的交流來進一步觀察孩童嘗試身體接觸孩童嘗試和孩童說說話

Noddings 以這種自然的關懷來向我們說明人類的關懷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

4 Noddings 曾在她的論著中提到(1984 30)她不認為自己在這裡所談到的「全神貫注」與「動

機轉換」是指「同理心」原因是因為同理心一詞具有投射(projective)的意義也就是假想自

己在他人的情境下會有的反應並將這樣的情感投射在他人身上但在 Slote 的看法中投射意

義的同理心只是同理心的一種這種同理心之所以令人質疑是因為他過於強調以理性的方式設身

處地去為對方設想在這種方法裡人似乎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要同理他人的感受Slote 認為在

Hoffman 的研究中關聯式同理心(associative empathy)的研究顯示同理心的自發性- 對於他人

的情感我們會無意識不由自主的同理他人這樣的觀點便有別於 AristotleKantMill 等強

調理性在道德地位的立論者(陳真2013103)並且 Slote 同樣認為同理心具有接受性

(Receptivity) 一個人的情緒能夠注入到另一個人身上或者一個人的情緒能夠以一種類似感

染的方式從一個人的擴展至另一個人(王楷201130)Slote 曾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 Noddings

也同意同理心在這個意義上的重要性 (Slote 2010a 16 17)

9

如果我們仍然想要以理智追求抽象的道德原則來作為我們的指導的話呢

Noddings 告訴我們原則雖然使我們能夠對道德給出指導但若涉及原則間的

衝突它就無法準確無誤地指導我們在那樣的衝突下我們不應輕易的把這樣

複雜的具體事件化約成某條簡單恆定不變的原則例如不應去竊取他人的財

物這樣一項原則碰上了飢餓的人或朋友的生存我們不應該簡單地躲在某個原

則後(不可偷竊生存權)而是在認真的考慮他者的需求後給予真實的回應

(Noddings19841656)

關懷倫理學同樣的在回應所謂道德判斷上的「對」與「錯」給予了不同於

道德理性主義的解釋一方面Noddings 並不贊同情緒論(emotivist)學者 Alfred

Jules Ayer 那樣將道德判斷認為只是一種表達情緒的方式因為當我們在做出道

德判斷的時候不僅是一種「好耶」的情緒表達我們不是只有對所有東西都

只表達一種主觀的感受我們會對特定的道德內容表達一種承諾比方說傷害他

人若一個人能夠感受到傷害他人本身會帶來他人的痛苦他便會知道這是錯誤

的行為在 Ayer 的分析裡面我們只是在表示一種情緒意義而這是 Noddings

不贊同的看法(Noddings 198492)

另一方面她也拒絕以理性主義的方式論證道德判斷中的對與錯首先當我

們以原則來判斷「偷竊是錯的」似乎就沒有考量到其他實際的因素對於一個

關懷倫理學者來說偷竊幾乎是錯的但在還未知道他偷竊的原因之前她不會

輕易的下道德判斷再者以道德判斷以及道德陳述來論證道德行為將會使人

遠離具體的事實原因是我們正在企圖使用語言和理性來討論道德行為而

Noddings 認為這會使我們疏於感覺去追求一個簡單而抽象的道德善(Noddings

1987 9395)

但拒絕為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的論證卻無法幫助我們了解道德情感與道德

判斷之間的關係一方面依照 Noddings 的觀點我們需要考慮個別的實際狀況

10

根據我們關懷的能力來做出判斷但另一方面我們日常生活中認為的道德判斷

應當具有一些特性舉例而言縱使我們認為「殺人是錯的」一句話不是通過

理性的規定大家就突然地能夠遵守了根據關懷倫理學的想法一個規則需要

有情感作為其推動的動機但如果我們把判斷至於每一個個別的關懷經驗的話

我們又要經驗多少次關懷經驗才能「確立」「把握」住道德行為的對與錯呢我

們能否在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之間找到一個橋樑來描述它們之間的關係呢

總的來說Slote 同意 Noddings 的論點並認為 Noddings 重申了情感在道德

中的地位且情感作為一種必要條件是我們在實際的道德生活中不可缺乏的尤

其像是「全神貫注」這樣感同身受的情緒性機制但 Slote 認為關懷同理心本

身就能夠回應我們所遇到的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之間所產生的鴻溝呢為要能回

應這一點Slote 認為除了要能使用同理心的概念以外也要處理後設倫理學

(meta-ethic) 對道德語意的分析(Slote 2010a4)Slote 認為通過對同理

心的分析與英國道德感理論的論述能夠解決關懷倫理學在這方面所受到的限制

通過 Slote 的考察正義倫理中的重要概念是能夠在他所建構的情感主義下得到

解釋

三國內對於 Slote 道德教育相關的文獻甚少

Slote 對於道德理論探究有其特殊性但國內對其理論的探究甚少在「中

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中僅有一篇屬於哲學領域的文章5在「全國博碩

士論文網」中也僅有一篇論述其哲學的文章6對岸研究 Slote 的著述雖然較多

但多數哲學領域的探究為主僅有一篇論及教育的文章7由上述可知Slote 的

思想未受到應有的注目較多的討論也集中在哲學領域的探究在教育領域中

5 郭世平(2010)同感與道德話語哲學與文化41(3)153-168

6 沈睦庭(2013)德行倫理學觀點下的儒家倫理研究 以 Michael Slote 與孟子為主國立政治

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7 黄彦华(2013)斯洛特的道德情感論及其當代的德育意義哲學百家12128-130

11

Slote 的思想仍待開發與擴展這也是本研究以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理論對道德

教育為啟示的研究動機之一

貳研究目的

Slote 在他的著作中所建立的倫理學系統雖然是對前人的修正與補強但他

的論點仍然具有獨創性和特殊性本文試圖以哲學家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及其

對道德教育的啟示為研究主題特別是他對於同理心的見解主要的目的如下

一釐清同理心之字源與字根及其概念

在處理 Slote 的理論前本研究首要處理同理心之字源與字根及其概念以

去除同理心在論述中的可能的歧異性尤其 Slote 在研究中大量引用 Hume 的論

證因此有必要針對當代的同理心以及過去英國道德感理論的同情心概念進行概

念意義上的分析另外由於 Slote 在其論證中亦使用心理學對於同理心的實證研

究因此本文也將其與同理心在實證研究上的定義納入概念分析的理解中

二理解與分析 Slote以同理心所開展之道德情感理論

完整理解 Slote 如何通過 empathy 做為道德基礎發展出道德情感主義的理

論在這裡前部分研究者將完整呈現 Slote 在道德語言上的澄清以及在道德規

範意義上如何以情感主義的方式回應道德理性主義者同時也回應關懷倫理無法

處理的道德規範問題

三介紹 Slote道德情主義所遇到的批判與 Slote的回應

統整 Slote 立論所遇到的批判與理論困難Slote 曾撰文回應對於評論其理論

的文章分別是 NoddingsDrsquoarmsWatsonBaier 等學者本研究將介紹他們

對 Slote 論點的批判以及 Slote 對於這些論點的回答

四探究 Slote的道德情感主義同理心論述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12

在完善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後將處理其對於道德教育的啟示最後本文

將從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同理心的論述與道德教育之觀點尋求對於道德教育的啟

參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 釐清同理心之字源字根及其概念

二 Slote 如何以同理心的作為情感主義道德理論的基礎

三 Slote 所受到的理論困難與批判為何

四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理論同理心論述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及問題旨在探討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的同理心論

述並以他在理論上的討論作為探討道德教育的參考本研究採用「概念分析法」

以及「詮釋學方法」兩種方法以下分別論述本論文的兩種研究方法及其適用的

範圍

壹概念分析法

教育哲學家Richard S Peters以及 Paul Hirst為首的教育哲學家們以一種名為

概念分析的方法來做為理論的研究開創了所謂倫敦路線(London Line)的哲

學研究進路哲學家 Peters 和 Hirst 所言之概念分析是從大眾語言中探詢使用

概念的「必要條件」也就是一詞語概念的核心使用法大眾語言作為一種會隨

時空不斷改變其使用方法的概念在人文科學中難以窮盡所有的使用意義但語

言概念本身有它在使用中的核心用法並把無關或者邊陲的用法去除掉以達到

理論推論的目的這也是哲學家 Socrates 在與他人討論哲學時最常詢問的兩個問

13

題 「你是什麼意思」(What do you mean)以及「你如何知道的 」(How do

you know)孔子也曾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說得正是在探究前必須以嚴謹

的方法將語言的意義定義明確(林逢祺20103-4)

本研究以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基礎同理心為探究的重心Slote 作為以探究

並修正英國道德感理論傳統的哲學家其同理心之概念以及理論取經於此因此

本研究首先以概念分析法探求英國道德感理論對同理心概念的使用並釐清同理

心與其相近字詞同情心的不同

本研究主要在第二章第一節「同理心之字源及其字根」釐清同理心的定義

另外 Slote 也極為重視當代心理學的研究作為對傳統的補充因此本研究也將

會把心理學家 Hoffman 的同理心概念以及實驗研究一併納入討論以對其同理心

的概念內涵有更深入的探究

貳詮釋學方法

詮釋學方法希臘文 Hermeneutike其詞根主要來自於希臘神話中的信使神

Hermes作為傳達神諭的使者他有兩個必要的工作一個主要的工作是理解

諸神所要傳達的信息第二個工作是將信息傳達給凡人因為人和神的語言不同

Hermes 在傳達信息時必須要翻譯信息使人能夠理解信使神的工作正回應了

詮釋學這個方法的最基本的意義- 通過理解和解釋把一種意義關係從一個陌生

的世界轉換到我們自己所熟悉的世界(洪漢鼎20142)

本文採取溫和(moderate)詮釋學的觀點研究者認為沒有方法可以保證我

們有絕對客觀的詮釋因為每個人作為讀者都受到自我在歷史中所獨有的成見

(prejudices)這種成見並非是因為個人有其獨特的時間空間經驗而是成見

具體化在語言當中(李奉如2014 50)正如楊深坑(1988138-139)的那

句深刻的見解「理解者因而必須有一種影響史的覺識自覺到自己本身就是整個

歷史事件的一環而做為過去與現在的連結」

14

研究者作為 Martin Heidegger 意義下的「在世存有」在本研究中作為 Slote

理論的詮釋者也以自我的道德生活及生命經驗為理解的根據作為詮釋 Slote

在道德教育上給予的啟示詮釋學的研究方法除了主要處理第四章的第一節「同

理心對道德教育方法之啟示」與第二節「同理心對道德教育中尊重的啟示」外

對於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本身的理解也是這個研究方法一環研究者正視自己

所擁有的成見(prejudice)並盡所能有開展新的理解以期能更完善的詮釋 Slote

在理論上如何影響道德教育的應用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壹研究範圍

Slote 對於同理心概念的見解及其如何在道德理論中開展的主要論述在於

《道德情感主義》(Moral sentimentalism)一書中因此本文主要的探討範疇也

在本書《關懷倫理學與同理心》(The Ethics of Care and Empathy)一書主要在回

應道德的規範意義亦作為本研究在開展道德理論的補述

Slote 另有撰寫文章回應批判其理論的幾位哲學家以澄清其理論的一些概念

與想法〈回應 NoddingsDarwallWren 及 Fullinwider〉以及〈回應 Justin dArms

及 Lori Watson〉本研究亦將相關哲學家的批判論文與回應納入範圍介紹

Slote 關於道德教育的著述論文有〈關懷同理心和道德教育〉(Caring

Empathy and Moral Education)以及〈情感主義的道德教育〉(Sentimentalist Moral

Education)以及在 2012 年的專書《教育與人性的價值》(Education and Human

Values)第三章這些著述主要論及道德理性主義在教育的觀點上會遭遇的問題

以及如何用心理學的實證研究及同理心概念來補足缺乏同理心的教育

貳研究限制

一語言能力限制

15

雖然英文是研究者的第一外語但是研究者並未精通另外通過語言的翻譯

在理解上與原先意義有所出入的可能性仍舊存在因此在本研究中是一個限制

二研究處理範圍有限

Slote 在理論的研究上有一次重大的轉變在開始時他主要是以 Aristotle 的

德行論作為其理論開展的取向但在之後的理論發展受到情感主義的影響早期

的著作《源自動機的道德》(Morals from Motives)《從道德到德行》(From Moraliy

to Virtue)等觀點的轉變也是值得探究的另外 Slote 在最近的研究觸角也擴展到

德行知識論的探究上著述如《同理心的不同面向》(The Many Faces of Empathy)

《情感主義的認識論》(Sentimentalist Epistemology)礙於研究時間及能力的限

制本研究僅閱讀有關道德情感主義及教育相關的著述

16

17

第二章 同理心的內涵

同理心的概念抽象且複雜其定義並不如想像中的明確且用法多有分歧

Lauren Wispeacute(198717)就認為考察同理心概念的歷史是很困難的因為心理學

對同理心的研究進展快速約十年就更新一次而產生新的概念或是老的概念進

行了新的解釋而有了新的用法概述來說同理心源於 19 世紀末德國美學中的

德文 Einfuumlhlung在 20 世紀初被實證心理學翻譯為 empathy1930 年代被人格

心理學家廣泛的使用1950 年代以 Carl Ransom Rogers 理論為主的心理學派借用

此概念實行精神治療獲得很大的迴響1960 年代甚至條件反射理論也曾短期

使用過同理心的概念而 1970 年代則主要被社會發展心理學家用來解釋利社會

或利他行為

不僅在心理學上其發展多變在哲學領域中同理心用來解決不同主體間的

交往與理解關係也就是所謂的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在《同理心情

感與互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劉斐玟朱瑞玲20145)這本書的

導論中提到了同理心是自身與他者的遭逢在遭逢的同時既認識他者也觀照

自身而一旦自身(主體)與他者(客體)的關係由單向傳遞訊息的狀態進入

到你來我往的互動過程時便進入「互為主體」的狀態這個認識的方式與傳統

哲學主客關係的認識模式大相逕庭在這個問題上現象學之父 E G A Hussel

和他的學生 Edith Stein 兩人給予了深刻的討論

同理心不僅在各個領域中皆有討論若將焦點固定在道德領域裡同理心本

身也與其它相似的概念混雜若常接觸道德哲學的研究者會發現以十八世紀英

國道德感理論著名的哲學家如Hume以及Smith來說他們在探討倫理學理論時

使用的詞是同情心(sympathy)這些哲學家所使用的同情心是否跟 Slote 提到的

同理心在概念上是相同的呢這是本章所要討論的重點

18

本章分為兩節第一節同理心與同情心概念的比較主要針對同理心一詞之

字源並通過與相關的詞彙同情心的對照以顯示同理心概念的核心用法

研究者也將處理現代心理學研究的同理心與英國道德感理論哲學家所使用的同

情心是否在意義上有一致性的問題第二節討論同理心在倫理學中的脈絡這裡

囿於研究者的能力不能窮盡所有以同理心為核心的道德理論僅以 Slote 著墨

最深的十八世紀英國道德感理論為主要的探討同時由於 Slote 深受道德心理學

家Batson 與 Hoffman 的影響也會把這兩位心理學家對於同理心的探究一併放

入討論中

第一節 empathy與 sympathy之概念比較

此部分旨在討論同理心及其相關的詞語概念首先以本研究所關注之同理心

之字源著手接續討論同情心的字源並嘗試區分這兩者之間意義上的不同

壹empathy 之字源

同理心源於德語 Einfuumlhlung 一詞是 1858 年德國哲學家 Rudolf Lotz 將 ein

和 fuumlhlung作為希臘文 empatheia 的翻譯Theodor Lipps 以 Einfuumlhlung 建立其美

學系統英美精神分析家 Titchener 於 1909 年認為以 sympathy 一辭不能完整的

傳遞 Einfuumlhlung 之意因此以 empathy 一辭英譯之(Jahoda 2005161)在希臘

文中Empathia 為 em 和 pathos 所構成em 一詞改自 en表示進入 (in)的意

思Pathos 意思為感覺(feeling)因此 empathy 有進入他者而加以理解之意8

貳sympathy字源

sympathy源於後期拉丁語的 Sympathia意思是「共感」(community of feeling)

希臘字源 Sypatheia 衍伸自 sympathes代表感同身受(having fellow feeling)受

8 線上語源字典(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15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empathy

19

到相同感覺影響(affected by like feeling)可拆解為 sym 與 pathossym 代表一

起(together)而 pathos 為感覺(feeling)9

參empathy與 sympathy的差別

empathy10和 sympathy 是兩個容易混淆的詞語雖然兩個詞有不同的發展背

景在口語上這兩個詞似乎難以區分在理論上的討論中它們都包含覺知他

人的情感或者是辨認(identification)他人的情感當我們說對你的難過表示同

情或我同理你的難過時這兩個現象的共通點是覺知他人的感受也就是發現或

感受到他人難過的現象第二這兩者除了表示我們辨認了他人的情感它們似

乎都表示我們對於他人的情感作出行動來回應當我同情某人的難過或者是我同

理某人的難過時我們似乎都會做出某些行動來回應這種難過或者安慰某人

或者聆聽某人的訴說他的情感

這樣說來是否兩個詞根本上並無不同呢 根據一些學者的分析以及 Slote 在

理論的解釋上兩個詞在使用上還是些許的差異以下將細微的區別呈現如下

先以 Slote 所區分的同理心與同情心的說法為主並輔以其他學者的說法作為補

一是否涵蓋感同身受

Slote 認為(2010a15)在口語上可以引用美國總統 Bill Clinton 的話來區別

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區別同理心是「感受到他人的痛苦」(feeling someonersquos pain)

同情心則是「感受到某人在痛苦」(feeling for someone who is in pain)在這同理

與同情這兩個概念中我們都同樣感受到痛苦但差異在哪裡呢差別在於我們

是否能夠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在同情概念之中我們只會感受到或者辨識出一個

9 線上語源字典(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15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sympathy 10

Empathy 在中文裡有許多尚未統一的翻譯例如「移情」「神入」「同理心」「共感」「換

位思考」等等本研究採用常見的「同理心」這個翻譯

20

人在痛苦的處境之中我們並不會感覺到自己也像是在痛苦之中但當我們說我

們同理他人時通常代表我們也像是受到同樣的痛苦一般

這兩者的差別也具體的表現在同理後所產生的行動上我們或許可以以《禮

記檀弓下》的一篇故事來描述這種差異春秋時代齊國發生大饑荒有個名為

黔敖的人他在路邊放置一些食物來幫助那些飢餓的難民這時有個以衣袖遮臉

的人他跌跌撞撞的走了過來黔敖拿著食物和水便對他喊「喂過來吃東西」

那個人瞪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接受無禮的施捨才會餓到這種程度的」

在這個故事中黔敖能夠辨識飢荒中的他人所擁有的痛苦也因此他準備了

食物和水來幫助他人但如果他真正的感受到人在飢餓與尊嚴上的窘境他便不

會選擇叫喚別人來接受他的幫助如果他能同理他人的感受而行動他除了會準

備這些食物外他也會試著去攙扶他人或將食物與水遞給需要的人

同樣的Slote 也以羞辱為例(200713)來說明這兩者所有的差異一個人

如果同情被羞辱的人會感受到心中有種不好的感覺(感到被這樣對待很糟糕)

但不會覺得自己真的被羞辱但如果在同理的概念之中我們會感受到自己也像

被他人羞辱一般

在這樣的定義下同情心與同理心有兩個主要的差異在於能否真實的覺察

他人的感受如果同情只是在觀察後所擁有的不好感受而不像同理心一樣有「人

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感受時則我們很好奇有同情心的人是否真的能夠回應

對方的「需要」來幫助對方如果我們只是知道對方飢餓受苦而缺乏去感受一

個人的「飢餓感」與「尊嚴感」碰撞所產生的痛苦我們或許就會像黔敖一樣

作出自以為幫助他人的行動但事實上是在羞辱別人讓別人痛苦的行動

Slote 在〈盤中的泥巴為什麼同情心和利他主義需要同理心〉也同樣懷疑

同情心是否真的是一種「關懷他人」的動機(201519)同情心並不使人感受與

接收他人情感而主要著重在辨識並回應他人的情感上某些心理疾病患者所具

21

有的心理機制正是同情心機制例如因為心理疾病的虐待狂他們或許具有同情

心能夠辨識他人情感或者感受到某種不好感受的機制但他們卻不見得

能夠同時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也因此他們對於他人情感的回應行動常常超出我們

常人的想像例如感受到某人因虐待而有不好的感受反而繼續虐待他人

進一步的說明Slote 認為當我們在說「我同理你的痛苦」時那種感覺

就像是他人的痛苦入侵我們一般Slote 引用 Hume 的說法認為這種情感的連

結就像是感染(contagion)一般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Hume1978318)

當我看到任何人呈現在聲韻和姿態的情感效應時我的心靈會立刻從這些結

果轉移到其原因而且形成此一情感(affection)的鮮活概念並立即轉

換成感情本身同樣的當我觀察到任何一個情感的原因時我的心靈會轉

移到其結果而且也會被激起同樣的情感

也因此 Slote 認為Hume 意義下的同情心其實與現在意義上的同理心是具

有相同意義的(Slote2010a14)但是現在意義下的同情心與 Hume 意義底下的

同情心已不相同現在意義的同情心並不涵蓋這種感同身受的感覺

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差別在 Slote「是否有感同身受」這個特性被區隔開來

雖然兩者同樣能夠察覺他人的情感但同情者在覺察的層面上可以完全沒有他人

的感受而對他人的情感做出回應同理心則必須含有對他人情感的感受

二適用的情感範圍

當我們提到同情心與同理心時我們可以清楚的分出這兩者在情感的適用

範圍上是不同的同情心特別指得是覺知到他人的痛苦或困境且有舒緩他人痛

苦的衝動(Wispeacute1986314)Wispeacute 的看法與中文的使用很相近在中文裡使用

同情一詞通常也比較適用在負面的情感上當我們說我們同情某人的感受時

某人或許會認為「我不需要你的同情」或者是「你根本沒有同情心」在這個

22

情境裡面我們會假想某人是正處於負面的情感狀態如果某人正處於快樂的情

感中則某人在這裡所說的話似乎沒有辦法理解同樣在 Nancy Eisenberg 以及

Paul H Mussen 的文章中(1989130)同情心也被認為是對於他人悲痛(sorrow)

狀態的情感回應或是對他人的關心(concern)

但當我們在使用同理心時就不限於悲傷或負面情感的感同深受一般來說

「對某人的情感產生同理心」指得是對他人內在狀態的了解這裡的內在狀態包

涵思考與感受這種感受同時涵蓋了正面情感或負面情感的感受在 Batson 的

定義裡empathy 也包含為他人的好運而同理他的快樂也包含對他人痛苦難

受而伸出援手的情感像是同情(sympathy)為他人擔憂等(201111)同樣的

Hume 在論述同情心的時候所覺知的情緒同時包含了痛苦以及快樂的情感(林

建福2009a9)在這個意義上現代心理學意義的同理心與 Hume 的同情心

在適用的範圍上是相同的雖然 Slote 並沒有針對同情與同理在語言上的適用範

圍做區分但這個論點並未與 Slote 的說法有所矛盾因此做為同理心與同情心

區別的一種補充

三感受他人感受的方式

這裡所指乃是如何(How)感受他人的情感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異有好幾

種不同的解釋有些區分與 Slote 的看法不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反也因此是最

難區分的一塊各家說法不一致研究者盡可能嘗試以自己所讀之脈絡整理如下

希望盡量符合邏輯的一致性

Wispeacute(1986318)認為同情心是藉由想像的覺知或替代的體驗被同情的人

並參與感受因此主體與客體融合為一但同理心卻保有主體的意識他延伸自

己進入被同理者並把所感應到的感受以投射(Projective)的方式給被同理者

這裡或許會遇到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保有自我的主體意識呢借用 Max

Scheler 在《情感現象學》中提到的情緒認同(emotional identification)或許可以

23

幫助我們釐清相關的概念Scheler(195418-19)提到病人或者群眾或許不會認

為自己的感受屬於催眠師或領導者但因為雙方自我的合而為一使得病人或者群

眾漸漸喪失自我這種時候我們並不會認為病人或群眾是一個獨立的感受主

Stephen Darwall 認為同理心有三種形式第一種也是最原始的形式是情感感

染(emotional contagion)它通過模仿(mimicry)的方式例如面部的模仿從

而直接捕捉他人情緒和感受(Darwall 1998264-265)第二種形式如同 Wispeacute 所

言以投射的方式延伸自己進入同理對象的立場(standpoint)我們模擬(simulate)

自己在對方的情境從而想像對方會有什麼樣的感受這個敘述也與 Wispeacute

(1986318)認為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區分在於「我是某人」與「如果我是某人的」

非常相應同理心與同情心還有一個極大的不同就是這種投射式的同理心只會

針對被同理者此時此刻的情境做模擬而同情心能夠洞見未來而產生適切的情感

回應( Darwall1998269 )第三種也是最後一種同理心則是原初同情

(proto-sympathic)形式的同理心通過想像他人情境而去同理他會如何感受

這種形式的同理心已經非常接近同情但仍然與同情心不同的是因為同理者仍意

識到自己以 Wispeacute 的話說就是仍保有自我主體的意識但這個形式的同理心將

焦點放在他人身上而不是投射自己的情感給被同理者

Hoffman 在他的著作裡面雖然沒有區分所謂的同理心和同情心但在他的書

中也提到同理憂傷(empathic distress)和同情憂傷(sympathyic distress)的區

別Hoffman 認為人有三種原始自發且不自主的同理心形式(模擬條件反射

以及直接聯想)約莫一歲的孩童正在形成自我感時他們無法區分他人的意識

與自我的意識也因此他們因為不自主的同理心形式的影響使他們同理了他人

而感到憂傷但由於無法與自我區別所以他將他人的憂傷當作自己的憂傷(楊

韶剛萬明200279Hoffman200069)

24

但隨著孩童的成長漸漸的他除了能夠分辨自己的意識與客體也能分辨自

己的憂傷與他人的憂傷但他們並不會因為那是他人的痛苦而離開大多數的兒

童並不會轉身離開反而繼續同理他人而幫助他人(楊韶剛萬明2002101

Hoffman200087-88)Hoffman 認為這是因為他們慢慢從同理憂傷部分轉換成同

情憂傷的緣故即從對於減輕他人憂傷是為了解除自己因為同理而得的憂傷

部分的轉變為將焦點關注在他人的憂傷上而隨著他們的認知能力與語言能力的

提升他們也會發展出角色取替(role taking)形式的同理心模式(楊韶剛萬

明200279Hoffman 200069)尤其是以他人為焦點的角色取替形式這種

形式的角色取替將焦點直接指向他人並想像他的感受

同樣的對 Hoffman 來說真正具備高級同理心的人需要有遠見也就是不

是對於此時此刻的被同理者做出相應的反應而是作出在這個景況中更恰當的反

應(楊韶剛萬明2002104)Hoffman 雖然在理論上做出了區分但在現實

中他也發現同理憂傷與同情憂傷在成人時期也有可能交替出現也就是成人有

可能具有同理同情的雙重特性(楊韶剛萬明2002103Hoffman 200089)

從上述對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分析上來看Slote 認為同情心是一種能夠獨立

於感同身受而對他人的情感產生反應在〈盤中的泥巴為什麼同情心和利他主

義需要同理心〉他特別提到(201513)同情心並不使人感受與接收他人情感

而主要著重在回應他人的情感但同情心又是如何通過什麼樣的作用來認識到別

人的情感而做出回應Slote 並沒有細部的說明

若針對同理心的部分來看Slote 曾在他的文章中表示(王楷201130

Slote 200714)他認為同理心本身並不意味著化成他人並且具有同理心的人

對他人的同理還涵蓋一種對他人(願望熱情情感)的認同也就是說Slote

認同同理心本身並不會使同理者失去其意識而成為他人反而能夠尊重對方並認

可對方的情感(Slote 2010a110-111)

25

儘管同理心本身會以不完善的姿態出現兒童身上在前面 Hoffman 的文獻中

我們知道孩童一開始所具有的同理能力和成人所擁有的是不同的但同時隨著孩

童的成長與認識後孩童的開展與認識會使得孩童的同理能力愈發完善Slote

同意 Hoffman 的這個想法同時也說明了同理心對於他人情感的關切或關懷不

是一個純粹的情感傾向它仍然預設了某種程度的認知能力(Slote 201514)

但卻不總是屬於那種由理性深思熟慮而做出的選擇Slote 認為確實同理心中有

所謂的投射型(projective)同理心但這種同理心太過於強調認知以及理性層面

對於情感的覺知彷彿我們刻意的去知覺他人的情感或狀態這不是 Slote 所欲

關切的

他關注的是一種稱為關聯式同理心(associative empathy)這種同理心使我

們自發不由自主的去感受到他人所受到的苦樂他稱之為同理心的接受性

(Receptivity)(王楷譯201130)

當他們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或失望的時候這種同理心的發生也就常常由不得

他們來選擇當 Hume 說一個人的情緒能夠注入到另一個人身上或者一個

人的情緒能夠以一種類似感染的方式從一個人擴展至另一個人的時候他所

談論的正是這種更強的接受性或者自發的同理心類型

為了說明這一點Slote 舉了一個例子來闡釋他的想法(201514)當一個父

親感受到他女兒的一種對郵票收藏的熱愛一個父親如果有這種感受他至少要

對於諸如「郵票」「收集」「有關她女兒」有一些基本的認識否則就無法產生

類似的情感但促成他同理的不是這些認知上的東西其主要是來自於女兒的那

種熱情激起父親的情感而父親並未有意識的去控制自己「做出同理的動作」

同理心使這種熱情的情感滲透(osmosis)進我們之中使我們感覺到一種熱情

但這種熱情不是一個含糊的情感我們能夠辨認出這種情感的意向性對象

(intentional object)以前面的例子來看就是收集郵票也就是說關聯式同理

26

心能覺知到某種態度動機或者感受的意向性對象(Slote 201515)舉例而言

我的朋友喜愛打網球而我認識他也知道他打網球的習慣也知曉打網球這項

運動每一次他談到網球興奮不已的熱情與衝動我總是能在情感上捕捉到他的

熱情並產生同理也因此對於 Slote 而言同理心這種不由自主的情感機制是

一種非理性特徵的情感反應也因此 Slote 的情感主義和 AristotleKantMill

等強調理性在道德地位的立論者有所區隔他特別強調感受的作用(陳真

2013103)

在這裡可以發現 Slote的觀點與Wispeacute和Darwall對於同理心的觀點並不符應

Hoffman 的敘述在 Slote 的理論中雖佔有一定的位置但是在同理心與同情心的

區分上不盡相同在 Hoffman 的想法裡同情心和同理心同樣具有感同身受的特

質它們之間最主要的差別在於是將焦點關注於他人身上或是自己身上的區別

若將焦點關注在他人身上的是同情心而關注在自己身上的則是同理心但在

Slote 的觀點裡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別在「是否感同身受」這點上已有不同

Slote 雖然在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區分上與 Hoffman 不同但在同理心具有接受性

的觀點上仍是與 Hoffman 擁有相同的觀點

在這裡我們主要區分了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別但主要還是以 Slote 對於同

理心的特性做出區分對 Slote 來說同理心最大的特徵在於它具有感同身受的

特性這點與同情心這一種重視回應行動而非情感感受的特性有著決定性的差別

在適用的情感範圍上同理心並不像同情心特別指覺知到他人的痛苦或困境

我們不僅對痛苦或悲傷的人有同理的反應我們對於熱情快樂等等也同樣會產

生同理的現象

毫無疑問的同理心與同情心感受他人情感的方式非常難以區分不同的哲

學家心理學家因其理論的觀點與差異而有所不同在這裡Slote 的觀點比較

接近 Hoffman但又不完全類似其論點主要側重於描述擁有同理心感受他人方

27

式的特性Slote 認為同理心不是一種會使同理者失去主體的情感機制感受者

仍然能夠意識到自己而不會完全的在情感上成為「別人」也因此同理心機制

能夠認可並尊重對方的情感與願望Slote 雖然同意同理心需要具有某些特定的

認知能力但他不認為同理心是一種刻意用認知的方式去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

同理心是一種不由自主的感受能力這種強烈捕捉周遭態度或情感的傾向Slote

稱其為同理心的接受性通過這種接受性他人的感受滲透進我們當中Slote

稱其為「關聯式同理心」

28

第二節 M Slote所論同理心之哲學與心理學脈絡

同理心如前一節所論述是近代心理學對於德文「Einfuumlhlung」的翻譯前

面我們已經區分了同理心與其鄰近概念同情心的區分在這一節中要進一步通

過對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的理論背景出發對同理心做進一步的理解與闡釋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上主要受到三種理論的影響最主要且深刻的影響是

來自於Hume在同情心理論上的論述第二個理論根源是來自於哲學家Hutcheson

於道德感理論上的論證此外由於 Slote 引用 Batson 的觀點( Slote

2010a16200713-14)認為利他性是道德行為的本質而同理心在利他行為上佔

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擁有同理心能夠推動我們展現同理關懷除了引用 Batson

在同理-利他假設的心理學實證研究外Slote 也很看重 Hoffman 在心理實證研究

上的成果並認為 Hoffman 的研究成果給予他道德教育的靈感( Slot

2010a212010b 33-362010c139)因此本節在此也會將 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

理論一併討論

壹Hutcheson的道德感理論

在 Hutcheson 的倫理學中除了道德行為的推動是由情感所引起的我們如

何判斷道德善惡的根源也來自於我們的情感但這如何可能呢 Hutcheson認為

這是因為我們有「道德感」的緣故(Hutcheson 199558)這種道德感是由造物

主所賜藉由引導我們的行為使我們享有高尚的喜樂這種喜樂使我們即使行

為只為他人的好而沒有促進到自身的益處也同樣享受到快樂(張雪珠2003

107)

Hutcheson 的「道德感」有別於眼耳鼻舌等外在感官能夠使人知覺到對象

(某種行為或者是情感)並引起快樂或痛苦的感覺若感受到快樂則觀察者

會認定這個行為是善反之若我們感受到痛苦不安則觀察者認定其為惡當人

29

們感受到這種快樂與痛苦後人的心靈自然會激起渴望(desire)善並譴責惡的

意志活動而實際上若我們能趨善避惡則我們就會因我們的行為而感到喜樂

若我們沒有就會感到悲傷(Hutcheson 19954-5)這也是促成道德行為道德評

價的起源

要理解道德感之先或許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 Hutcheson 所謂的感官(sense)

為何對Hutcheson而言所謂的感官是一種接受不同知覺的能力(李家蓮2015

39)借助感官我們能夠接受對象本身的痛苦和快樂也能夠接受來自觀念的快

樂或痛苦這也就是說快樂和痛苦的對象可以是一個觀念如果以對象而產生

知覺者我們稱之為簡單知覺例如眼能看到紅色耳能聽到音樂我們僅需要

通過單一種感官我們就能產生簡單的知覺而以觀念為對象產生知覺的稱為內在

感官內在感官必須借助其他的感官知覺為前提比方說美感必須通過對所見藝

術品或所聽音樂提供的感官作為前提才能產生因此 Hutcheson 認為人的感官有

五種外在感官內在感官公共感道德感以及榮譽感

對於 Hutcheson 來說能夠吃到味道是因為我們的舌頭官能沒有產生問題

從而能感覺到味覺同樣的人若沒有了「道德感」人也無法區分道德的善與

惡道德感能夠幫助我們知覺(perceive)德行與惡德進而去贊成或譴責某行為

也因此擁有道德感的人能夠區分「受贊同的道德行為」與「受喜好的行為」例

如我們贊同敵人的德行但討厭他的作為這之中的差別便在於道德感的贊同

與否一個受喜好的行為不一定能得到道德感的贊同同樣的道理一個受贊同

的行為不一定受喜愛

Hutcheson 反對自利或自愛的道德原則在這裡他反對的是 Thomas Hobbes

的理論Hobbes 認為人所建立的社會與秩序是為了自我保存的衝動而成的人

是出於自利或自愛而推動其行為建立社會與規範(Hutcheson 199540-41)

30

Hutcheson 認為自利不會讓我們對他人有利的行為表示贊同正如同我們會因為

敵人的德行感到贊同即便他所做的事情對我們沒有好處

什麼樣的行動會引起我們道德感的贊同呢 Hutcheson 認為出於仁愛

(benevolence)動機的行動不管時空距離我們都會贊同出於高尚動機的行動

這是由於道德感使我們對於這種動機所給予的評價(Hutcheson 199544-45)相

反來說那些出於背叛殘忍等惡劣動機的行為會使得我們厭惡即便那些行為

並不影響我們的利益

Hutcheson 指出仁愛的行為能引發我們的贊同也有程度之別我們的道德

感對於平靜與穩定的情感比起激動的情感更加贊同對於越能普遍的行為原則

越是我們愛的對象因此最高的道德原則與最完美的德行是造就最大多數人的幸

福而最壞的則是最大多數的不幸也因此整體的幸福大於一個人的幸福公共

福利的經營比個人的利益更受到贊同這個道德原理也就是公共福利的追求優

先於個人並不是像 Hobbes 所主張的是自愛的產物也不是出自理性的判斷

而是純粹的來自於「道德感」(Hutcheson 199540-41)

Slote 認為Hutcheson 對於道德感一詞的解釋難以照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

概念上也較為含糊因為 Hutcheson 事實上並沒有解釋道德知識是如何發生的

但道德感的概念作為一種完整解釋道德認識的機制在情感主義中也發揮了很大

的影響(Slote 2010a29)Hutcheson 的理論給予 Slote 一個重要的概念Hutcheson

認為一個行為的善惡來自於道德感的贊同與反對這種贊同與反對直接來自於道

德行動者仁慈動機的多寡而非來自於其行為結果的效益也非理性所推導出的

原理原則Slote 肯定 Hutcheson 這一方面的努力並認為我們仍能通過對當代同

理心概念的理解重新審視 Hutcheson 道德感理論從而使道德情感主義的理論更

加堅實

貳Hume的同情心理論

31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深受 Hume 理論的影響他曾在他的著作中特別強調

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使用 Hume 式的研究方法而且他也在他的著作中也

期望通過對於現代研究的成果重新建構 Hume 的道德理論(2010a68)

Hume 的同情心理論反對道德理性主義抬高理性的推理與認知認為應當從

情感出發來論述道德為了要能夠說明情感在道德理論中應佔有的重要位置

Hume 以三條路徑來否定理性在道德上的影響

第一條路徑是 Hume 認為理性不具備動力推動行動理性能夠透過概念間的

抽象關係證明真理數學或者代數的定理正顯示了理性的這個功能理性也能夠

在經驗基礎上確立事物間的因果關係科學實驗的證明便是根據這個功能但這

兩種功能都不能影響我們的行為但只能指引(directed)我們的行為而不能

推動我們的行為(林火旺2009205Hume 1978413-414)數學推理(算術)

雖然可以應用在我們生活的諸多面向上但數學推理本身卻不能影響我們的行為

因為推理本身是服務於某個已存的目的Hume 認為理性所服務的正是我們的

情感(sentiment)由於人有慾望偏好受到這些情感的推動人才產生了行

舉例而言我們進入早餐店發現價目表上蘿蔔糕 35 元而蛋餅只要 30

元以數學計算的結果來看30 元是較便宜的但如果我今天想吃蘿蔔糕推

動我做決定的就不是計算的結果而是我想要吃蘿蔔糕的情感則數學推理所計

算出來的便宜就沒有特別的用處如果我缺錢花用則我或許會選擇吃蛋餅因

為數學計算的結果可以幫助我省下 5 塊錢又或者我不想要零錢寧願選擇 35

元的蘿蔔糕把錢包裡剩下的零錢盡量付出去不管選擇如何Hume 想要論證

的是(Hume 1978458)沒有情感作為推動我們的動機單就理性本身是毫無

動力的它能夠做的是給出如何滿足情感的手段既然理性本身不能引起行動

32

它自然也不能阻止我們行動或者與任何的情感爭論誰有優先權因為能夠和情

感產生衝突的也只有相反的情感而非理性

第二條路徑是理性不僅沒有推動人去行為的動力對於合理與不合理的判斷

同樣不適用於道德(Hume 1878458)由於理性具有判斷事物真假的能力而

一個概念的真或假取決於是否和概念的真實關係或是真實存在的一致舉例來說

「台北在台南的北邊」這句話呈現一個事實如果台北確實在台南的北邊則這

句話是真的因為這句話所呈現的事實與和真實情況一致反之如果台北並沒

有在台南北邊則這一句話為假因為他所呈現的事實與真實情況不一致但對

Hume 來說(Hume 1978415)情感本身就是原始的存在(original existences)

不是任何存在或命題的對應因此不會有真假之分舉例而言我們說照片中的

某甲是某乙這個宣稱是錯的因為事實上他不是某乙他與真實的存在不一致

但某甲對某乙生氣和黃金風鈴木開花了一樣它本身就是它自己的存在不是

某種東西的呈現與替代因此沒有真假的問題因為它本身就是完整的

或許有人會質疑說一個情感還是有合理或不合理的時候當某甲因為某乙

偷東西的事情發脾氣我們會說某甲生氣是不合理的因為某乙根本就沒有偷過

東西但這個說法還是有所疑慮因為當我們說一個情感是合理或不合理我們

所指的是情感所伴隨的判斷所以我們確實在判斷上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但情

感本身卻沒有這個分別(Hume 1978416)舉例而言某人覺得房間中有蜘蛛

使他感到恐懼但事實上並沒有蜘蛛我們會說他的害怕不合理但事實上不

合理的是他對於「這個房間有蜘蛛」的判斷而這個判斷也確實有真假之分但

「恐懼」本身並無涉合理與不合理

Hume反對理性對道德影響的第三條路徑是假如思想和理解本身就可以確立

是非的界線那麼我們也會認為善或惡存在事物的關係之中(Hume 1978463)

但 Hume 認為如果我們認為在關係中可以發現德行或惡行則會得到荒謬的結果

33

因為關係同樣適用在非理性與非生命的東西這使得無生命的東西也成為道德對

錯或善惡評價的對象這顯然違反了我們對於道德的理解動物會亂倫但我們

並不會認為動物這樣做和道德有什麼關係但人若是亂倫則會是道德上錯的行為

如果有人認為人是因為理性才得以與動物不相同Hume 認為這樣的說法是犯了

循環論證原因在於理性在發現邪惡之先邪惡便已經存在(Hume 1978465)

除了不存在於關係中Hum 認為道德也不是從事實構成的他以故意殺人為例

讓我們仔細的思考是否能從這個事件中找到惡行除了激情動機意願和想法

外我們找不到其他的事實只有當我們回到內心反省而產生一種反對的情感

我們才有辦法說某事物是惡(Hume 1978468-469)

從這三個路徑Hume 強調道德不是理性發現的事實而是我們從我們的

情感而來我們會對德行有愉快的感覺而對惡行有種不快感這種道德贊同與

反對促使我們能夠對於道德進行判斷(Hume 1978574)但即便如此Hume 仍

然必須要回答我們為何會對做出有利於群體及個人的行為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情

感呢 Hume 認為這是由於我們擁有同情心的緣故由於我們有同情心的關係

我們可以覺察到他人心理狀態基於同情心當我們看到他人病痛受折磨時我

們會感同身受即便沒有處於那樣的狀態我們只要想到這樣的情境我們就會

產生身歷其境的情感同情心是一種扮演他人角色承受其經驗的能力不論在

虛擬的小說電影中或真實的歷史人物故事我們都能夠產生同情(Hume

1978575-576)

在 Hume 的看法裡同情心是一種想像力(imagination)的運作它從一個

原初印象引導到一個有關他人經驗的概念再從這個概念轉換成一個痛苦或快樂

的印象同情心同時也是一種不假思索不自主產生的情感機制它不是一種刻

意運用想像力將自己放到他人處境的結果(Hume 1978585)但同情心卻有

著偏私的特性我們容易對於陌生人與熟人有所不同容易對有著與我們有相同

34

境遇的人展現同情但這種偏私可以通過反省的同情來糾正我們的這種偏私這

使得我們得以不偏頗的關懷公共議題(Hume 1978604)

即便 Slote 認同 Hume 的許多主張但他仍認為 Hume 的哲學中有待解決的

問題(2010a32)當 Hume 在考察心靈(mind)時他發現任何具有有用(useful)

以及令人愉悅(agreeable)的品質我們都會贊同並稱其為良善(Hume 1978591)

但這種對於品質特性的考察將遭到一些批判Slote 引用 Smith 的觀點認為如

果道德贊同可以建立在有用或愉悅的特性(trait)上會使得我們將沒有生命的

東西拉入道德議題之中但這種主張顯然是荒謬的(Smith 1793264)我們並

不會因為颶風對我們的農作物以及家園所造成的傷害認定颶風是邪惡

參Batson的同理利他假設

在近代的許多心理學研究中心理學家針對同理心所做的實證研究能夠提供

我們更認識同理心概念的特性這些特性有助於我們更能理解同理心與道德活動

的關聯性也因此 Slote 利用 Batson 的心理學實證來說明同理心確實在利他和

互助活動中佔有重要的角色

在 Batson 的研究中他提出了「同理心利他假說」他假定我們的利他

傾向或者對他人的關懷取決於我們同理心發展與激發的程度某人是否在一個

人處於憂傷或需要幫助的時採取利他行為中的關鍵來自於同理心Batson 通

過 Elaine 的實驗(1981301)談到如果某人擁有同理心且他發現他人的憂傷

這時他會想方設法幫助那個憂傷的他人而不是想逃離這個憂傷的事件來解除自

己因為同理而得的憂傷在這一點上心理學家 Hoffman 也有類似的研究指出

大多數的兒童在面對處於患難的他人時並不會轉身離開反而繼續同理他人並

幫助他人(楊韶剛萬明2002101Hoffman200087-88)

Slote 的理論借助 Batson 的「同理利他假設」進一步說明同理心作為

利他行動的重要因素是道德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2010a16)同理心具有意

35

向性具有以他人為導向(other-oriented)的特性(Batson 201112)這使得擁

有同理心的人會表現以他人為導向的關愛這也使得我們能夠做出利他行為或形

成道德義務的基礎Slote 認為 Batson 的貢獻在於他使得真正的同理關懷他人

也就是為他人的利益考量而不考慮了自己的目的或好處是可能的(Slote

2010a16)

肆Hoffman的同理心發展理論

Slote 的同理心概念受 Hoffman 的道德心理學理論影響很深特別是在論述

同理心如何發展以及同理心如何影響我們的關懷能力的補充上甚至在教育領

域中Slote 也肯定 Hoffman 以同理心發展的道德教育方法(Slote 2010b2010c)

因此有必要對於 Hoffman 的理論概要的介紹

Hoffman 在《同理與道德發展-關懷和正義的內涵》的著作中將其研究的焦

點放在人為何關懷他人及人如何關懷他人上他認為同理心是人去關懷他人的起

點是社會生活可能的黏合劑(Hoffman 20003)他在書中提到心理學家主要

以兩種方式來定義同理心第一種認為同理心是對他人內在狀態的認知覺察這

種內在狀態指得是他的思想感受知覺與意圖第二種認為同理心是對他人產

生同理的情感反應對 Hoffman 來說他將同理心界定為對他人所處情境的一種

情感反應也就是當同理者所產生的感受與另一個人的情境更加一致而不是跟

同理者自己的情境一致時我們就認定某人產生了同理心(Hoffman 201030)

但這種同理心又是如何而來呢 根據 Hoffman 的研究兒童在年幼時會因為

聽到他人的哭泣聲而開始哭泣在心理學的研究Hoffman(200064)引用了

Simner 的心理學實驗說明孩子的哭聲並不是因為別人哭聲很大所造成的在

他的研究中他嘗試以人工的方式產生同樣大的哭聲而嬰兒並不會因此哭泣

通過 Hoffman 與 Sagi 在 1976 年的研究他們認為在這種並不是一種毫無情感成

分的簡單聲音模仿而是含有焦慮的情感反應但這種悲傷仍然是通過一種模擬

36

或一種傳染的方式而來的情感Hoffman(200065)認為這是由於孩童在一開始

時將他人的情感與自我聯繫起來從而認為他人與自我的情感無法區分是一個

完整的實體所以對於他人的哭泣他會自動的產生憂傷

大約一歲的時候嬰兒可以漸漸察覺到自我的意識並可以將自我與他人辨

認為兩個不同的實體但由於缺乏穩定的自我感當嬰兒在感受到他人的憂傷時

雖然他覺察了他人的情感但他認為那是他自己的憂傷所以做出了自我憂傷才

會具有的反應也因此 Hoffman 認為(200069)這是一種自我中心(egocentric)

的同理但這種同理心與前一個階段的同理心已有所不同因為這種憂傷是來自

於他人的情感只是這一階段的嬰兒沒有辦法有效的區別而做出反應

大約在二到三歲時孩童開始能夠區分自我與他人的內在狀態意識到他人

有不同的思想情感與需要(Hoffman 200071)孩童在這個時候可以精確地理

解他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感受與需求並能夠有效的幫助他人在這個時期的同理

心已經具有成熟同理心的所有基本成分(Hoffman 200072)隨著年齡的增長

對於語言的認識以及對他人經驗的認識也逐步增加我們也就越能理解他人情感

的複雜性也越能同理對方的感受

在 Hoffman 的心裡實證研究中(200082)提到人們在同理對方的痛苦時

能夠從原本對在場他人的痛苦產生悲傷進而發展到能夠在想像中對他人長期或

不愉快的生活(久病情緒剝奪經濟拮据)條件做出反應即便受傷的他人不

在現場他還是能夠同理那個受傷的人Hoffman 舉了個例子來說明一個成熟

同理的人在同理對方時是如何不僅感受他當下的感受而且感受到他人長期或不

愉快的生活條件或處境一個喪失母親的小孩他還太小不能理解發生了什麼事

情只是快樂的玩著玩具對於一個觀察到這個處境的我我感受到他未來將面對

的處境與困難這促使我想要去幫助他(Hoffman 200081-82)

37

除了對於同理心發展的研究外Hoffman 也特別致力於研究如何使兒童的同

理心機制在道德教育中發揮作用通過以同理心為基礎的誘導式訓練(induction)

使孩童能夠自己產生產生聯想同理進而制止自己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Slote

也認為這種聯想同理的理論適合於道德教育的方法也使得他在其理論中特別引

用與改良有關教育方法的介紹將於第四章教育方法的介紹

伍小節

綜上所論Slote 的同理心概念主要受到哲學家 Hume 以及心理學家 Batson

Hoffman 的影響在三位學者的主張中Hume 說明利他行動之所以可能是來自

於同理心的作用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心理實驗則補充了 Hume 的觀點並強

調同理心是我們能產生關懷以及利他行動的重要因素

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也會看到這些理論分別影響 Slote 在後設倫理學以及

規範倫理學上的主張Hutcheson 強調情感的地位並認為道德判斷的主要來在

道德感所產生的贊同與反對Hume 承繼 Hutcheson 的理念通過論證將理性與

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清楚作出區分進一步將同理心的作用放進道德判斷的

討論中並認為我們對德行的快樂與痛苦是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這兩位哲學

家影響 Slote 在後設倫理學中的主張尤其在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主張上

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心理學實證研究則強調同理心與關懷行動的高度關

聯Slote 以此為基礎除了強調同理心能夠促成我們的道德行動也論證道德

生活中的道德義務與同理心機制的對應關係以此做為規範倫理學的主張

38

39

第三章 M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探究

通過前面章節的描述我們知道同理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情感機制它能讓

我們不由自主地感受他人的處境並讓我們產生利他的行為但同理心在道德理

論中具有什麼樣獨特的重要性呢在前面的幾個例子論者多關注在同理心如何

推動我們去幫助他人對於 Slote 而言同理心不僅是一種推動我們幫助他人的

情感機制同時也能回應後設層次(meta-ethics)的倫理問題

在 Slote 的想法中同理心之所以可以在後設層次上作為道德的基礎是因

為同理心使我們能夠對於他人的傾向動機態度上產生「道德贊同」與「道德

反對」(Moral approave and moral disaroval)這種道德贊同或道德反對是道德判

斷(moral judgement)的依據也就是當我們使用同理心感受到贊同與反對時

這種贊同與反對的情感也進入(enter into)我們道德判斷的結構之中使我們能

夠捕捉到什麼是道德上對錯的事情

同理心除了在後設層次上可以解釋同理心如何使我們擁有道德贊同與道德

判斷以外同理心本身也能夠提供我們行為的指引也就是規範層次(normative

ethics)的基礎對 Slote 來說同理心本身所具有的特質能夠回應我們在道德

生活中對於不同對象有不同的同理關懷也引起我們不同程度的義務與責任感

比如說與陌生人相比對於親人及朋友的困難我們會更加關注並覺得更應

該要幫助他

Slote 雖然對道德理性主義具有批判的態度但他不否認理性在道德生活中

具有其地位只是 Slote 認為情感因素才是深深影響我們驅動我們行動的關鍵

因素因此 Slote 認為他的主張反而可以替道德義務論者所倡議的道德原則找

到一個更好的解釋

40

以下總共分三節來介紹第一節我們先從後設層次開始談起探討同理心如

何與我們的道德判斷有關並在第二節討論同理心如何成為我們道德生活的指引

規範層次上的探討最後將介紹 Slote 的主張所遇到的批判觀點在這裡

會以主題的方式概述專家學者對於 Slote 的批判以及 Slote 關於這些問題的回

第一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後設層次

Slote 對於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的觀點主要是源於 Hume 的倫理學主張根

據 Hume 的觀點當有人說「我欣賞某人的正直誠實」或者「我厭惡某人的卑鄙

無恥」其所表達的是說話者對於某人行為態度的認同或反對的主觀看法這種

認識並不是來自於理性給予我們的判斷而是回到我們情感做出的贊同與反對

(Hume 1878486-489 Slote 2010a30)

Slote 承接了 Hume 的傳統並改良他的看法提出四個重要的論點第一

同理心是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在這裡 Slote 為方便解說區分了「一階同理

心」(first order empathy)及「二階同理心」(second order empathy)並認為我們

道德贊同或反對的依據來自於二階同理心第二道德贊同與反對在道德判斷之

先且道德贊同與反對進入(enter into)我們的道德判斷與理解之中他稱其為

道德判斷的「同理-理解假說」(empathy-understanding hypothesis)(Slote 2010a52)

第三通過同理心的反應所形成的觀念可以固定我們道德語詞所指涉的對象在

這裡 Slote 引入語言哲學家 Kripke 對於「語意固定指涉理論」(reference-fixing

theory) Slote 將其理論改造為半 Kripke 固定指涉取徑( semi Kripke

reference-fixing approach)來回應道德情感主義會遇到的先驗問題(Slote 2010a

71)

壹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

41

Hume 以及 Hutcheson 都把自己的道德贊同與反對建立在情感的苦樂上這

一點遭到 Slote 的反對他認為有比起痛苦快樂更適合捕捉道德贊同的情感(Slote

2010a33)他考察了我們日常生活發現當我們在看到某位行動者因同理心而

做出的道德關懷時當我們看到某甲具有發展完善的同理心對別人總是展現他

的體貼與將心比心有一天某甲在路上遇到了迷路的外國人他同理對方的感受

並主動的上前幫助帶他們前往想要去的地方一旁的行人看到這樣的情景會自

然而然的感受到一種溫暖(warmth)的感覺這種溫暖的情感使我們打從心裡認

同他的行為但這一種感覺是從何而來呢

深入探究Slote 認為這是因為當我們同理了行動者的同理關懷後產生了一

種情感在這裡我們能夠將行動者的「同理關懷」本身視為一個情感狀態(客體)

進而對行動者的同理心行為產生同理(empathy with empathy)這種反映的感受

(reflective feeling)正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這樣的觀點也並非新潮在 Hume

的文章中也曾描述到同理心的這種特質(Hume 1978604)

當友誼在極為顯著的例子中出現我的內心就會捕捉到同樣 的情感並且

因為呈現在我面前的那些溫暖情緒而感受到溫暖

Slote 認為這就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也就是當我們同理他人的同理關懷

時內心所產生的溫暖感受道德反對同樣也是通過同理心捕捉到我們看到一個

人在行為表現上缺乏同理心我們就會感受到一種寒冷(chill)的感受而這種

感受是我們道德反對的來源(Slote 2010a35-36)譬如有某乙對於前來問路

的外國人不但沒有指引反而大聲叫囂辱罵外國人要他們滾出台灣這樣的行

為不僅使外國人感到心寒這樣的舉動也讓聽到或看到的行人感到心寒這種寒

冷的感覺使我們反對這樣的行為

這種打從心底認同與反對的情感也反應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語言的使用以

上面的例子來說我們會說某乙冷酷無情(cold-heartedness or cool)來表達某乙

42

對於外國人的態度和行為(Slote 2010a37)同時我們也會用溫情溫暖或體貼

(tenderness)來形容某甲對於外國人的態度

為了使我們能夠更清楚的理解Slote 將同理心區分為「一階同理心」

(first order empathy)以及「二階同理心」(second order empathy)並進

一步說明道德贊同是根據我們對於「關懷他人的同理心」而來一階的同理心是

關懷別人處境所產生的同理感受二階同理心則是觀察者對於行動者的同理關懷

所引起的同理感受這種感受激起我們認同或反對行動者從前面的例子中我們

可以知道甲對於迷路外國人的關懷是一階同理心而外國人或路過的行人所感

受到的溫暖感受則是二階同理心從上述的說明我們不難發現二階同理心的特

點是它的第三人稱( third-personal )相較於一階同理心通過第一人稱

(first-personal)所產生的同理關懷它更像是法官使我們能夠對於行動者的

選擇以及行為做出道德贊同與反對(Slote 2010a36)

這樣說來一階同理心和二階同理心是兩種不同的同理心嗎Slote 強調

一階同理心和二階同理心在意識或者是主觀感受上並沒有辦法區別開來同樣都

是內在的心理狀態且都被體驗為一種溫暖與冷酷的感受它們之間的區別只是

因為不同的因果來源(causal source)二階同理心的因果來源涵蓋了一階同理心

以前面的例子來看某甲在他幫助該外國人的同時也能夠擁有二階同理心只是

一階同理心在那之前先產生(Slote 2010a39)

Slote 進一步認為(2010a36)缺乏同理心的人不僅無法在行為上關懷他人

也無法真誠的表達出道德贊同或道德反對他們或許能夠以語言來表達道德認同

與反對但卻不能理解它本身的意義前面的例子中某乙缺乏同理心的狀態不

僅不能讓他對別人展現出關懷也使他無法對他人的行為產生道德認同或道德反

對從而使他缺乏對於其他人的冷酷之心做出道德反對或贊同但這樣說來似乎

有些弔詭為什麼缺乏同理心的人會喪失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的能力呢

43

Slote 認為(Slote 2010a40)道德贊同與反對之所以是相反的並不只是因

為它們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情感反應(溫暖與寒冷)也涉及到它們之間一致與不

一致的關係一個能在道德上贊同與反對的某甲也具有發育成熟的同理心能力

他能夠通過同理心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與溫情當某甲贊同某人的行為時意

味著「他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與「他實際上感受到他人的溫暖」是一致的

反之某甲反對某乙對於外國人的行動意味著某乙冷酷無情的行動動機與「他

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是不一致的這種一致與不一致的關係不是 Hume 或

是 Hutcheson 所言是一般情感上愉悅或痛苦或者說同時對無生命的事物也具有

同樣的解釋能力原因是我們不能從無生命的事物中感受到如同行動者所展現的

溫暖或寒冷因此我們不能對無生命的事物進行道德贊同與反對也是合理的

貳道德判斷

如此一來Slote 便將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直接建立在同理心之上而且他

認為我們的道德贊同與反對先於道德判斷某人體貼熱心的行為使我們有溫暖

的同理心感受這讓我們對於某行為有了正面的態度(positive attitude)並激勵

我們去做這樣的行動反之某人的麻木不仁使我們心寒我們便對此行為有負

面的態度並拒絕這樣做這樣的說法無須預設道德判斷原因是道德上所謂對

或好的判斷就是我們「贊同且正面的」情感或態度相對來說那些道德上錯

的行為也就是我們「反對與負面」的情感或態度因此 Slote 認為道德判斷反

而是基於我們的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Slote 2010a46-47)

但是我們如果只是將道德判斷建立在道德態度上還不算是完全回答道德判

斷所具有的一種語言特性道德判斷是對於某種意義的道德斷言(predicates)

(Slote 2010a48)以 Hume 在前面所提的例子來說如果我們無法在「殺人事件」

中找到惡行而必須回到我的內心發現一個不贊同的情感我們才能對這個事件

作出道德判斷因此道德判斷指涉的是我們內心的某種情感也就是說我們判斷

44

所指涉的不是外在事件而是我們內在的感受但這種情感是什麼呢對於理想

觀察者理論來說「X 是對的」意思是「一位公正仁慈頭腦冷靜的理想觀察

者都會對X產生一種贊同的感受」對情緒論者(emotivist)來說「X 是對的」

意思是「X 萬歲」這些論者將原始的情感現象道德判斷之間的指涉關係以

此來解釋我們道德判斷時的語意因此 Slote 雖然確立了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來

自於我們同理心所產生的溫暖與寒冷感受但他仍然必須在更清楚的說明「X

是對的」與「道德贊同與反對」之間的關係

在前面我們雖然提到 Slote 主張道德贊同先於道德判斷但他不同意情緒論

者認為道德不具有實在性(factuality)即「所謂的道德判斷即是一種情緒的表達

(expression of emotions)不具有真假值」也就是說「殘忍是錯的行為」這個命

題只是表示我討厭殘忍行為的表達而已(Slote 2010a71)Slote 認為一個道德判

斷應該具有事實陳述的特性也就是如同道德理性主義者所假定的一個道德宣

言應該是具有真或客觀的(objective)的特性(Slote 2010a50)為了要回應這個

道德所具有的實在特性他提出了「同理-理解假說」(empathy-understanding

hypothesis)

根據Slote的「同理-理解假說」同理心不僅是道德行為和道德贊同的源頭

他也會隨著道德贊同進入我們的判斷與理解但這是什麼意思呢 Slote 認為

諸如對錯善惡等道德語言是通過我們同理行動者所產生的贊同與反對被

固定下來(Slote 2010a52-53)也就是說當我們稱一行為態度是「對的」而

且我們擁有同理行動者所產生的溫暖情感則我們就把這個道德語言的指稱固定

下來就心理狀態而言說一個人理解一個道德語詞(善或者惡)指的是一個

人通過同理心從而得到引起道德贊同的情感(溫暖或者寒冷)如果一個人沒

有通過同理心所引起的道德贊同以固定道德語言的指涉則他不算真正理解道德

但如果這麼說來何以同理心機制對於我們的道德認識這麼重要呢為了更進一

步的說明這個論點他引介了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來處理這個問題

45

參半 Kripke式固定指涉方法

Slote 認為他的道德理論可以通過對於固定指涉理論的改良使得道德語

詞獲得一個先驗的基礎但這究竟是什麼意思這時我們不得不稍微談談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theory of rigid designator)在他的《命名與必然性》

(Naming and Necessity)中Kripke 試圖反對 F L G FregeB A W Russell 等

人將專有名詞視為描述詞的理論他不僅提出了「日常語言中的專有名詞是嚴格

指稱詞」11這個觀點也同時發展出一個新的描述理論在他的描述理論中我

們是通過「固定指涉」(reference-fixing)命名者與觀察者共同知覺到了「某 N」

命名者通過稱呼其為 ldquoNrdquo 使觀察者聽到這個稱呼後獲得使用 ldquoNrdquo去指涉

「某 N」的能力這使得名詞 ldquoNrdquo與「某 N」之間的指涉關係被奠定(ground)

下來(王文方201768Kripke 198096)

Kripke 以顏色的語言作為例子來說明固定指涉要能認識到「紅色」並正

確的使用「紅色」這一客觀語詞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紅色的經驗」(the experience

of red)幫助我們固定紅色一詞的指涉所以以下這個判斷是先驗的真理「客觀

的紅色就是引起造成我們紅色視覺經驗的東西」這樣說來下面的這個判斷

也很合理如果某人是色盲則他無法充分理解什麼是紅色因為他沒有「紅色

的視覺經驗」去固定紅色一詞(Kripke 1980130 Slote 2010a57-58)

同樣的道理Slote 認為在道德上對或錯的性質可以通過 Kripke 的理論來

類比「某 N」帶入我們同理心的溫暖或冷酷的感受而 ldquoNrdquo帶入道德判斷中

的對與錯則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語句以下的這個判斷是先驗的真理「道

德上對的行為就是引起造成我們擁有溫暖感受經驗的東西」下面這個判斷

11

Kripke 認為日常語言中的專有名詞指涉的是嚴格指稱詞比方說 「2017 年的台灣總統是

蔡英文」為例按照專有名詞是描述詞的想法則 2017 年的台灣總統所指涉的是蔡英文而且

在所有可能世界中(也就是不管蔡英文是否存在於該世界)「2017 年台灣總統」這項描述都一

定會指向蔡英文但事實上很有可能當年當選的總統是宋楚瑜也有可能是朱立倫也就是說

「2017 年台灣總統」這個描述詞並不必然指涉的是「蔡英文」也因此「蔡英文」是一個嚴格指

稱詞(Kripke 1980 56)

46

也同樣的合理當一個人無法同理感受到溫暖或寒冷時他沒有辦法充分理解什

麼是道德上善或道德上惡的事情因為他沒有「同理心所產生的溫暖寒冷經驗」

幫助他固定道德語詞(Slote 2010a59)

通過這個方式我們雖然確立了同理心在道德判斷中的運作但如果我們接

受前面的主張則我們會發現「仁慈的行為是道德善的行為」以及「殘忍的行

為是道德上錯的行為」這些道德判斷如果完全按照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來理

解表示我們需要通過主觀經驗-同理心作用而有的溫暖寒冷感受-我們才能

確定道德判斷的真假但這種以經驗做為道德判斷真假的看法有一個嚴重的問題

(Slote 2010a49)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可能一生都沒有碰過忠實的朋友但我

們仍然可以認為每一段友誼都應當要有純粹的忠誠(Kant 198735)我們不需要

經歷到一件殘忍的事情才能確立殘忍是不是道德上錯誤的行為因為我們不需

要通過歸納的經驗來確立「殘忍行為是錯誤的」這樣看來道德判斷在我們

的道德生活中似乎具有一種先於經驗(a priori)的特性

為了彌補這個可能的缺陷Slote 給出了三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Slote 2010a

60-62)

首先我們需要解釋先於經驗的判斷究竟代表什麼意思所謂的先驗指的是

相關的概念已經隱含在命題之中舉例而言「黃花是黃色的花」這句話是一個

先驗的判斷在這一個語句之中的「黃花」雖然是一個需要經驗才能確立的對象

(我要知道一個物體既是花而且是黃色的)但除了這個經驗外我們不需要再有

其他的經驗也就是說Slote 認為先驗這個詞是相對於已經把握到的概念說

這個判斷是先驗的指的是我們在經驗上已經擁有關於黃花的概念所以在這個

語句之中我們就不需要再訴諸經驗了對於一個完全掌握同理心能力並且能夠

通過同理心感受到同理關懷者所展現出來的溫暖對於「仁慈行為是道德上對

47

的」這一判斷他只要經驗到仁慈行為是能夠促成感受溫暖的感受他就不需要

再額外訴諸關於溫暖的感覺經驗來進一步確認這個語句是真還是假

其二Slote 改造了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提出一「半 Kripke 式固定指涉

方法」與純粹的 Kripke 理論不同Slote 的方法「加厚」(thicken)固定指涉的基

礎(Slote 2010a60)Slote 認為會有前面關於先驗的問題主要是因為 Kripke 的

理論是單純的以主觀感受來固定語言的指涉以前面的例子來說紅色的指涉之

所以被固定下來是因為這個顏色造成我們的視覺感官同樣如果我們把溫暖與

冷酷等單純的情感經驗作為指涉「對」與「錯」時就會出現「一個主觀經驗

各自表述」的問題而這個主張正是 Slote 在前面所否定的所以 Slote 認為

我們之所以能夠固定道德判斷的指涉不是因為我們單純地感覺到「溫暖」與「寒

冷」這兩個主觀經驗而是「通過同理心機制產生溫暖寒冷的感受」的同理心

機制經驗「直接對他人感受」以及「反映(reflect)行動者同理關懷的感受」

這兩種經驗同時涵蓋在我們的同理心的作用中而我們通過同理感受的一致與不

一致來進行道德判斷

但同理心不是一種由後天學習才會有的能力嗎Slote 堅稱同理心早已經

是我們天生具有的能力這種先天的能力使我們對於他人的痛苦具有先天的反應

我們會不自主地對於他人的痛苦產生同理關懷因此我們對於將掉於水井的小朋

友便觸目心驚前去幫助我們的一階同理心先天的直覺與立即性使我們有能力

對自己應該作些什麼有了基礎的認識這也提供我們或多或少擁有同理感受「溫

暖」與「寒冷」的能力對於不立刻拯救困在礦井的礦工而想著要把錢省下來

以便幫助未來礦工不受到危險的行為我們會感到一陣心寒12這也說明了具

有先天的同理心多少已經提供我們具備對於道德贊同與反對的能力(Slote

12

在本章第二節研究者會介紹同理心所具有的四種同理心的立即性(immediacy)以說明我們

先天的同理心本身如何回應我們道德的直覺以及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48

2010a62 200722)也因此某種被理解為因果機制的同理心事實上已經是一種

先驗的能力並能夠幫助我們固定對於道德判斷的指涉

如此Slote 就確立了我們的道德語言與我們的指涉之間存在著一種必然的

關係即「一個道德判斷上為好或善的行為若且唯若(if and only if)它們展

現溫暖或反映行動者的溫暖」以及「一個先驗且在道德上指涉為善或好意義的語

詞與一個行動者通過同理心機制感受到的溫暖經驗有關」(Slote 2010a63)

肆小節

通過前面的論證Slote 便回應了道德「感受-道德贊同反對-道德判斷

宣稱」這一鏈結中同理心的作用同理心不僅是作為一種感受通過同理心機

制我們感受到某個對象的溫暖與寒冷從這種感受中我們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態度

而這種溫暖與寒冷所產生的態度能夠幫助我們固定住道德判斷的指涉構成我們

做出「幫助他人的行為是對的」和「虐待他人是錯的」的道德判斷同時 Slote

肯定我們道德判斷是取決於我們同理心機制所產生的感受如果一個人不具備同

理的能力以產生相關情感則他無法真正理解道德上的對與錯

49

第二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規範層次

在規範倫理學上與道德理性主義者的出發點不同以 Kant 為例他相信道

德的基礎在理性的法則正如同 Kant 自己曾說過的法則是以理性存有者的身

分頒布給自己的也是我們互相肯定對方的理性本性時規範我們行為的法則

(Kant 19875556)Slote 則承襲 Hume 的論點(Slote 2010a74)認為單純的

原則與判斷並不足以創造我們行動的道德動機也就是一個行為的好壞判斷本身

並不能成為我們行動的內在動機(inherently motivating)通過對同理心的實證研

究考察Slote 認為(200714-15)同理心能夠幫助我們去關懷他人作出利他行

動的主要因素是推動我們作出關懷行動的重要推力

我們的同理心除了能幫助我們真正認識道德判斷的意義和提供我們行為的

動機外也與我們的道德義務有一致性的關係因此我們通過同理心就能清楚認

識到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以 Slote 自己的話來說「同理心和對他人的同理關懷實

際上就能給我們提供一種看上去合理的道德評價標準」(Slote 2010a21)也因

此道德情感主義的道德規範可以這樣宣稱一個行為是道德的或為道德義務所

要求的若且唯若一個行為反應或顯示了行動者或對他人的成熟同理關懷(王

楷譯201121)

本節將從三個部分論證 Slote 的這個觀點首先我們需要針對同理心所具有

的特性著手Slote 認為同理心具有三種立即性使得我們對不同的時間

(temporal)感知(perceptual)以及因果(causal)有不同程度的義務感且這

三種立即性也顯示出我們同理心所具有的性質在這一部分我們也將處理動

機與道德行為之間的關聯性第二Slote 認為同理心所產生的關懷行動(以下

簡稱同理關懷)比起義務論者更能反映我們的道德義務他分別以「幫助他人

(helping others)」「傷害或殺人(harming and killing)」「承諾與誠實(promise

and trufulness)」的義務作探討本節亦將這些義務給予道德情感主義的解釋

50

第三Slote 認為不僅僅是這幾項原則可以得到同理心的解釋尊重(respect)

以及自主(autonomy)這兩個被認為是 Kant 理論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也能夠

在他的道德情感主義裡面得到解答在這一個環節我們也會說明 Slote 的解釋

壹同理心的立即性

Batson 的實驗研究也證實了具有同理心的人不管其逃離條件困難的程度

多容易都願意留下來幫助在處境中遇害的人(Batson et al 1981)但我們在面

對不同的處境或不同的個體時我們卻不一定都產生相同程度的同理心見孺子

將入於井會激起我們很強烈的同理心並馬上趕去救人但和針對在非洲挨餓的孩

童所激起的同理心相比其強烈程度就顯得不如前者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我

們會對近距離(不管是時間上的還是空間上的)的威脅或痛苦產生較多的同理

另外我們更容易同理和我們親密相處或有較多共通點的人在這裡 Slote 分析

了四種同理心所具有的立即性並說明那些引起我們強烈同理心的人會使我們有

更多的義務感去幫助他

一時間的立即性

Slote 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為什麼我們對於現存的困境比起未來的危機來

得更能激起同理心也更合乎我們的義務感如果我們知道一群礦工被困於地下

的礦井之中我們的同理心會讓我們想要立刻幫助他們能夠把他們從礦井之中

救出來而不是把拯救他們的經費省下來後安裝用於礦井的安全裝置來救助未

來可能會產生的危機礦工(Slote 2010a22)同樣的例子發生在 1987 年 10 月的

德克薩斯州一位年僅 18 個月的小女孩 Jessica McClure 不慎掉入她阿姨家後院

的一口井在事件發生後德克薩斯州在地的消防隊和警隊接到電話後立刻進行

救援行動經過 58 小時的搶救終於將小女孩從井裡救出來(Kennedy 1987)

同樣的我們並不會棄小女孩於井中不顧而將投注在救援活動上人力與時間花

在預防這件事情上

51

這種看法與我們普遍對於道德的想法是相同的我們有首要的義務去拯救被

困在礦井的礦工或是困在井底的小女孩而不是選擇把拯救他們所需要的資源節

省起來投資在未來的安全裝置上如果有人選擇這麼做也會令我們對於這種罔

顧人命的人感到「心寒」

二感知的立即性

Peter Singer 曾在他的著述中特別舉了一個例子說明我們對於遠在他鄉的

人同樣有救助的義務可是當一個小孩在我們面前快要掉到水井時我們都會直

接採取行動幫助那個小孩但同樣是救助小孩我們卻不會捐錢給樂施會(Oxfam)

幫助那些三餐不繼的孩童對 Singer 而言距離與道德義務之間是沒有關係的

不捐錢給樂施會幫助那些即將餓死的孩童和任由一個小孩掉到井裡是一樣的

因為我們在這兩件事情上有相同的義務然而 Slote 認為(王楷譯201132Slote

2010a22)這是因為我們對於直接感知(perceptive)到的事物有更強烈的同理心這

種主張跟我們的道德直覺也十分的相近同樣的 Hoffman 也曾以一個大學生的例

子來說明我們對於直接感知到的事物有強烈的義務(Hoffman 200048)

我剛剛下了公車就看到一個人滑倒頭直接撞到台階上我感到震驚一個

念頭閃過我的腦中我也滑倒在人行道上並且摔破我的頭骨我不知道我

還能怎麼辦我想也沒想就衝去前面幫忙他這多少會讓他好受一些我記

得人們喊著去打 119我一定是花了兩個多小時才確信一切都好

對於那些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痛苦與悲傷使我們的同理心產生較強烈的反應

也使我們更偏向去關懷或幫助那些眼前正在經歷傷痛的人

三因果的立即性

對於那些由我們直接造成的傷害比起我們在旁邊所看到的傷害行為所產生

的同理心更強烈對於任由他人受到傷害我們心理傾向認為直接造成他人傷害

52

是道德上更為錯誤的事情而對於主動傷害他人的行為會在情感上的退縮

(flinch)並且厭惡主動去做這些行為(Slote 2007442010a23)按照前面所

言我們會對他人的悲痛與哀傷產生同理心的關懷如果我們感受到自己是造成

他人悲傷與哀傷的原因則我們會因為對他人的傷害產生同理而有心寒的感受

進而在情感上退縮這種退縮正反映我們對於主動傷害他人比起任由事件發生

更應當受到譴責

四關係的立即性

按照 Slote 的看法(Slote 200727-28)他認為家人的關係與朋友或伴侶的

關係是不同的即使我們與朋友伴侶的關係再怎麼親密與家人的感覺仍然是

不同原因在於我們認為自己與家庭有相同的根(roots)這種相同的根源引起

我們的團結的感受舉例而言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不同於其他的關係父母與

孩童之間有天生的血緣關係並通過日常生活的交流來往共同分享某種價值觀

家族史等家庭的緊密聯繫塑造了個人的身分認同感(sense of identity)這種身

分認同感讓我們更容易辨認出自己的家人我們也更容易對於家庭的成員有更強

烈的責任感但我們的人際關係並不是只有家庭我們也會有親近的好友與工作

夥伴甚至也有共同嗜好的社群我們通過分享彼此的方式與他們熟識進而對

他們有親近之感也因為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密切關聯我們在關係上也就有親疏

遠近之別這也使得我們對那些與我們關係良好的人所產生的同理心不同於陌生

這四種立即性所產生不同強度的同理心正解釋了我們不同的道德直覺以及

道德義務Slote 認為這些同理心所擁有的反應其實就能夠解釋我們道德的判斷

與原則以此我們就能做出道德行動

53

但我們這種自然或先天的情感和感受真的就能夠直接的指引我們做出道德

行為嗎我們以同理心這樣的自然動機作為我們行為道德的來源是否總是能夠

引導我們去做對的行為或避免做出錯的行為呢

這裡顯然有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層面同理心是否有那麼穩定與可靠

總是引領我們去做應該要做的事情呢心理學的實證研究顯示(Figley

2002143)擁有同理心的人會有疲乏(fatigue)的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悲憫疲

勞(compassion fatigue)這個現象在護理人員裡面經常發現舉例來說一個

久病在床的母親兒子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照顧母親長久下來使他沒

辦法對她的母親產生強烈的同理關懷甚至對母親當下的痛苦產生不耐煩或是麻

木這樣看來同理心似乎並不夠穩固不能夠總是指引我們的道德行為面對

這樣的情況我們或許應該主張規則和原理來指引兒子做出對的事「你不應

該對你母親的痛苦這麼不耐煩」「兒子有責任照顧自己的母親」我們會這麼勸誡

兒子因為應該做的事情跟現在的感受疲乏沒有關係

第二個層面有些行為即便行動者是具有同理關懷動機的人我們仍然會

認為這是不對或者錯誤的行動舉例而言一個倒車的人粗心大意沒有遵守交通

規則在倒車的時候並沒有看後視鏡或者注意後方撞到了三歲小孩導致死亡

即便他沒有意圖要撞死一個小孩即便他是一個具有同理心的人這種應注意而

未注意的行動我們一般來說都會認為是錯的但這件事情的錯誤與有沒有同理心

似乎沒有關係一個人若是足夠重視「倒車應該注意後方」的原則則他就不會

犯下這樣的錯誤這樣看來粗心大意的錯誤跟沒有同理心所犯下的錯誤並不相

同因此即便有同理心也仍然會做出錯誤的行動

Slote 分別針對這兩個問題提出了解答針對悲憫疲勞的問題Slote 分成兩

方面來回應這個問題

54

第一Slote 認為這樣的情形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性是兒子從來沒有這

樣的經驗第二種可能性是兒子曾經有過悲憫疲勞的經驗在第一種情形中第

一次經驗到疲乏的兒子可以有「初犯免責」的機會它可以暫時讓自己脫離這種

情境進而能夠使自己不再疲乏例如休假看電影尋求專業諮商的幫助等

等因為對於一個初次經驗到的人來說他並沒有預料到自己會產生悲憫疲勞

也因此這不能算是道德上的錯誤(Slote 2010a100)但如果是第二種可能一

個曾經經歷過悲憫疲勞的人如果沒有進一步去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而是讓自

己繼續無感麻木對於他人痛苦毫無反應甚至表現得冷酷無情時我們可以說

他在道德上是錯的(Slote 2010a101)

第二對於同理心的批判認為規則或義務比起同理心更能夠說服兒子去

幫助他久病的母親Slote 認為(2010a86)這樣的道德勸說之所以能夠說服兒

子照顧母親的必要條件還是在於同理心原因在於這個例子中兒子悲憫疲乏不

會只因為道德原則或命令而被說服從而使他對母親的態度有所改變兒子可能

因為他人的道德命令繼續侍奉年老的母親但仍舊做著毫無同理關懷的行為這

對 Slote 而言仍然不是一個有道德的表現Slote 認為他人的勸說與判斷之所以

可以成功說服我們去作出有道德的行為並不是因為原則本身的緣故而在於我

們能夠使用同理心的能力

Charles Stevenson 曾提到道德語詞具有「磁性」(magnetism)他認為當一個

人認為 X 是好的那個人會照著這個事實(ipso facto)而更傾向去做利於 X 的事情

(Steavenson 193716)此外當一個人說 X 是好的時那個人能引發別人對於

X 贊同或不贊同的態度並能夠影響對方對於 X 的態度刺激他人的情感

(Steavenson 193719-20)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說「殺人是錯的」而「幫

助陷入困難的人是對的」不僅表達我對事物的贊同與反對當我們在建議

(suggest)別人應該幫助困難者或不應該殺人時通常也在激起別人對於「殺人與

助人」所具有的情感從而對這些行為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態度Slote 贊同上述

55

Stevenson 對於道德判斷具有磁性的假定但他進一步認為(Slote 2010a90)

這樣的情感吸引主要是來自於同理心的作用由於同理心所具有的接受性使我

們在聆聽對方的道德判斷或道德理由時會不由自主地接收他人在表達道德命令

及原則的態度或情感而通過二階同理心的作用感受到心寒這使得他人的道德

勸說得以有效的阻止我們去做錯的事情而去做對的事情通過上面的敘述Slote

認為道德命令者或者道德勸說者首先會展現出一種感受或態度而被我們的同理

心所捕捉接著引出我們二階同理心的寒冷與溫暖使得聽從道德命令者實行道

德命令也因此道德原則與命令的作用還是次要的同理心的作用仍然在主要

的地位因為道德原則之所以能夠有效的勸戒他人單單只靠原則和命令是不足

以推動我們的行為還仍仰賴同理心機制接收他人的情感與態度

對於粗心大意的行為一般來說會認為與同理心毫無關係但 Slote 卻認為

(2010a103)過失致死這件事情實際上是缺乏了對他人充分同理關懷所產生

的結果一個孩童相較於成人而言其對於周遭環境的注意力明顯較成人來得差

對於一個具有同理心且關心他人的人來說他會在孩童會出沒的地方謹慎開車

避免造成傷害也因此粗心大意不只是一種對於傷害原則不夠重視的問題而且

還有對於他人是否具有同理關懷的問題就 Slote 而言這樣的行為仍然是錯的

除了粗心駕駛以外Slote 也舉了粗心在大熱天將孩子留在車上而導致小孩悶死

的家長(Slote 2010a104)這個看似也與同理心無關而端看他人對於規則是

否重視的行為在 Slote 看來也是未有同理心的行為對於一個關愛自己孩子

的家長不會圖一時的方便而將小孩在大熱天時留在車子上如果他能夠同理

孩子在高溫又密閉的車子中所產生的痛苦感他就不應該將自己的孩子留在密閉

的車內而產生如此可怕的事情

Slote 認為上述的四種立即性能夠回應我們情感層面上為什麼道德義務在

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區別原因在於同理心所具有的立即性但這些立即性又如何

56

回應我們的道德原則呢以下我們根據同理心的三個直接性來回應道德義務論

的看法

貳同理心與義務論

Slote 雖然批判道德理性主義者尤其是 Kant 的道德哲學理論但這不代表

他完全否認 Kant 的道德義務論也不認為他所提倡的道德情感主義在立場上與

Kant 的主張水火不容Slote 認為他的道德理論本身可以回應義務論倫理學的種

種義務並給予其更好的解釋或者理論上的輔助為此他分別針對義務論中對

於「幫助他人」「傷害或殺人」「承諾與誠實」的義務這些義務在 Slote 的論證

中不必然是一種通過理性考量而產生的原則或規則而是一種源自情感而生的義

一助人的義務

從同理心所具有的時間立即性感知立即性以及關係的立即性來看我們通

過直接的感知時間的相近以及關係的親密程度所引起的強烈同理心激起我們

強烈的情感使我們去幫助他人

如果我們幫助他人的來源是同理心而同理心的特性(立即性以及親疏遠近

的關係)會使得我們對不同的人或群體有不同程度的同理心作用但那些不屬於

立即感知的不是家庭關係不是朋友伴侶關係的人群難道我們不應該去幫

助他們嗎我們的同理心只能對這些群體產生作用不代表它是一種有限制的情

感機制嗎Slote(200729)在此援引 Hoffman 的心理學研究認為我們的同理

心能夠通過誘發的方式來拓展我們同理的對象而使我們同理他人的能力擴而廣

之在本研究第四章中關於同理心的發展與培養會有更進一步的說明與解釋

但如果同理心機制是一種擴而廣之的能力而 Slote 又認為同理心的反應體

現我們的義務是否會面臨到以下的困難如果對於陌生人的同理心是一種有

57

待發展與教育的能力而多數人的同理心尚未發展完成他們是否可以主張由

於我們的同理心還尚未成熟根據同理心的強烈程度影響我們的義務程度所以

我們目前沒有義務對一個陌生人展現我應該有的幫助

Slote 認為(200732)這個問題涉及了「應該蘊含能夠」的原則(以下簡稱

OIT 原則)這個原則主張應該與我們的能力是相關的如果一個行動是我們的

義務則這個行動是我們能夠完成的相反的如果我們不能夠完成則我們沒

有這個義務去行動

Slote 認為這項原則事實上有兩種意義讓我們再回到前面 Singer 的例子

之中Singer 雖然主張每個人都有義務拯救陌生人但這項義務並不是每個人都

能達到的原因在於這項義務本身需要能力的培養要能夠幫助他人在 Singer

的例子中我們至少要有一份工作這包含我們需要有能夠賺錢的能力這項能

力就不是小孩子就能夠擁有的需要仰賴後天的能力培養才有辦法達成在消防

員或礦坑的例子當中要拯救落在水井裡的小孩或者困在礦坑裡的礦工也需要專

業訓練但 Slote 認為即便擁有這些能力我們也不見得會幫助他人這也是 Slote

一再強調為什麼我們需要關注我們的道德動機同理心的重要性Slote 稱上

述為廣義的 OIT 原則在這個意義下考量的是合理狀態中道德原則與人們能力

的一致與之相對的是狹義的 OIT 原則在這個意義下的 OIT 原則只要求道德

行動者有避免做壞事的能力對 Slote 而言在這個意義下我們的義務就是不

能缺乏對於他人的同理關懷換句話說我們應該避免的是完全缺乏對於他人的

同理關懷

我們假設有一位小明對於他人的痛苦有較少的同理關懷(也就是低度發展

的同理心)他或許沒有辦法像一些擁有成熟同理心的人為了痛苦的他人奉獻自

己解除他人的痛苦以 Singer 的例子來說或許有人會將自己大部分的薪水捐

獻出來但小明仍然應該對於痛苦的他人展現自己的同理關懷當他與痛苦的他

58

者相遇時他應該要展現他對痛苦他者的同理關懷在這個意義下對於任何人

不應缺乏展現他的同理心(即便是最低程度的同理心)是我們道德上的義務

二不傷害或殺人的義務

延續因果的立即性Slote 認為我們對於直接造成他人的傷害所產生的同理

反應要比任由傷害或死亡的事情發生來得強烈直接的傷害對方或甚至殺死對方

會使我們在情感上產生退縮這在同理心的作用下是極為明顯的一種是因為自

己主動行為所造成的後果而另一種則是我們被動所產生的結果我們的同理心

對於那些主動的傷害或促成他人痛苦的行動感受到畏縮Slote 認為(200744)

這解釋義務論的想法為什麼「殺人」比起「袖手旁觀」來得更糟

Slote 認為(200742-43)他的主張將比起義務論更具有彈性例如在殺一個

無辜人以拯救五個人的道德困境中13其中一種反對的理由是我們不應將無辜的

人只當作一種讓更多人活下去的手段但如果情況不是殺一救五而是殺一救千

或者殺一救萬呢如果這是唯一能夠拯救更多生命的方法呢當我們考量這些

時我們是否仍不願意殺一個無辜的人而拯救更多的生命呢Slote 認為(200744)

我們確實會在「殺害他人」以及「放任更多生命死亡」之間搖擺不定就像天秤

的兩端但強烈的同理心作用會讓我們有更強烈的義務去選擇使我們去作出決

(三)承諾與誠實的義務

13

Slote 在這裡主要引用的是 Philippa Foot 批判效益主義的著名思想實驗(1967 8)

你待在一輛失控的列車上而你發現眼前有兩條鐵軌一條鐵軌上有五個正在軌道上工作的

工人而另一條鐵軌上只有一名工人他們都專注地在工作並未注意到失控的列車電車即將駛

向那五個工人的鐵軌而你眼前有著能夠控制電車轉轍軌道的拉桿如果不操控拉桿則五個工

人將會被失控的列車輾斃若即時的轉轍軌道則只有一個工人會死亡這時候我們會如何抉擇

Foot 在這篇文章中想要談的是雙重效應原則(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這個原則主張

當我們在選擇行動時我們會同時創造一個好結果與一個壞結果這時候我們應該要去區別如

果我們將壞的結果當作手段(mean)來追求好的結果這是道德上不許可的行動但如果不好

的結果只是追求好結果時無法避免所產生的效果時這樣的行動就可以是道德上許可的(1967 5)

由於雙重效果原則並不是本論文探究之主題有興趣者可以參考 Foot 的〈The Problem of Abortion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Double Effect〉

59

Slote 認為(200746)當我們做出承諾也就是答應某個人達成某件事情的

時候其實是讓別人期望能夠通過你達成的事件而得到某種結果如果我們違背

自己所許下的承諾會使得他人的期望落空造成他人的損失這主要是來自於

同理心的作用舉例而言當甲希望獲得乙的幫助而承諾「如果你能夠幫助我

日後一定會報答你的恩情」但實際上甲沒有兌現承諾時這是很典型的錯誤行

為假如乙確實相信甲會遵守承諾而付出很大的努力來幫助甲則違背承諾將使

得乙的努力徒勞無益我們的同理心因為因果的立即性感受到這種失落與痛苦

我們將會對這種違背承諾造成他人傷害的行為較為退縮

Slote(200747)接著進一步分析了「遵守承諾」並認為它包含時間上的兩

個階段(temporal stages)在一開始承諾人會影響或引導(induce)他人相信

他的承諾以前面的例子甲會影響乙相信他的話並真的獲得了乙的幫助再

來受到幫助的甲按照約定去履行他所答應的事情在日後報答乙的恩情這兩

個階段中的行為會影響我們同理心的因果立即性從而對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判

斷如果甲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兌現承諾的意圖或認為自己絕對不可能做到只

是為了得到他人的幫助而說謊做出假承諾這種以謊話傷害他人信任的行為是我

們在同理心的作用下退避去做的事情(直接的傷害他人)也因此我們不該撒謊作

假承諾

如果甲在一開始並沒有撒謊欺騙乙但他並沒有兌現承諾呢考量到同理心

的因果立即性沒有兌現承諾並不像說謊所促成的直接傷害類比到「直接傷害

他人」以及「任由他人受到傷害」我們是否認為不主動回報引起的傷害是一種

「放任他人的傷害(被動)」呢

Slote 舉了個例子來說明他的想法(200748)假設我給 X 施打毒劑並告訴

他之後會提供他解藥而想像 Y 也同樣被另一個人施打毒劑如果我沒有為 X

提供解藥而 X 死亡則我等於是殺了 X但如果我沒有為 Y 施打解藥並不代

60

表我殺了 Y因為我並沒有為他施打毒藥並承諾要提供解藥也因此 X 中毒死

亡是我的錯誤但如果我因為疏忽而沒有提供 X 解藥呢雖然在某些狀況下沒

有提供解藥確實是失職在某些情況下或許並非疏失不過Slote認為(200749)

在這個情形下一個人會更敏感於(sensitive)自己的疏失將導致的傷害通過這

個例子可以說明我們不太可能完全因為忽略而沒有提供 X 解藥因此 Slote 認

為一個人不應該忽略自己的承諾因為他應該要敏感於別人因為自己沒有履行

的承諾而失落也因此一個有同理心的人將更反對自己打破承諾

同樣的正如同遵守承諾並不像義務論者所設想的絕對義務應該嚴格的遵

守承諾以前面的處境為例一個有同理心的人或許會比起他人更反對做出打破

承諾進而傷害他人的行為但在實際的情形下他卻不一定「僵硬的」遵守原則

而是我們對於整個情境的狀態進行同理作用考量下做出的決定如果在特定的情

境下打破承諾能夠阻止壞事的發生那麼打破承諾就是我們應該做的行為也是

道德上對的事情(Slote 200752)

在前面的例子中我們提到「說謊做假承諾」現在我們來單獨談談「說謊」

因為說謊的錯誤不見得完全等同於做假承諾的錯誤那是因為我們可以在重要的

事情上說謊而對象可能是對說謊主題完全無興趣或關係的人所以說謊這個顯

而易見的錯誤究竟如何以同理心來解釋呢Slote 認為那是因為說謊會影響到

將來他人的利益試想如果有人因為聽信了我說的謊話而把這個謊話當作真相

告訴別人這會使得相信這個謊話的人受到傷害或許有人會覺得撒謊跟打破

承諾相比沒有那麼嚴重因為打破承諾會跟他人的利益息息相關但撒謊和打破

承諾有個基本的相似之處也就是引導別人相信而使他人受損

如果某人想要爬玉山我答應會幫助他一起爬但最後我沒有兌現我的承諾

我將會使他失落因為我引導他相信我的話而進一步做出行動而未履行承諾可

能使得他錯過一個爬玉山的重要機會但如果在這個例子中我並沒有承諾要跟他

61

一起爬山而是欺騙他有某個人也要去爬玉山並說服他你可以跟他一起去在

這個例子中說謊與打破承諾是一樣糟糕的因為我同樣引導他人相信某件事情

而去做出決定而最後要承受那個沒有達成的傷害也因此雖然說謊跟打破承諾

間雖有一點不同但依照 Slote 來看(200753)我們應該要遵守承諾和我們應

該說實話是基於相同的理由

參同理心與尊重自主

Slote 認為他的道德情感主義除了可以回應義務論式的主張應具有什麼樣

的道德情感或態度他仍然能夠回應在 Kant 哲學裡最核心的兩個概念即是「尊

重」與「自主」概念在前面我們已經稍微談過 Kant 對於尊重與自主的看法

人的自主應當被尊重是來自於遵從理性所制定的普遍法則(Peters 2015209)

自主的根源亦是來自於有理性者超脫一切可能經驗制定可普遍的法則

做為反對理性主義主張的觀點關懷倫理學強調關懷與關係的重要性也因

此在尊重與自主的看法上與強調道德理性主義者相左自主一詞不僅僅是個人有

理性能力獨立做出自由選擇原因是個人是置身於社會(socially situated)或脈

絡化(contextualized)的這說明了個人不是孤島的存在而是在層層的社會關

係(家庭社會文化種族等)因素中建構出來(Mackenzie amp Stoljar 20004)也

因此人所做出的決定與抉擇是從關係中建構出來的自主必須通過人際之間的互

動與社會規範及價值產生關連才具有意義(林雅萍201646)Slote 一方面同

意關懷倫理學在「關係自主」(relational autonomy)的某些主張但卻認為他的

主張與關懷倫理學還是有些差異以下分別分析 Slote 對於「尊重」與「自主」

的主張

一同理心與尊重

關懷倫理學在論述上主要著重的是討論他人的福祉(welfare)以 Darwall

的觀點來看關懷者(the one caring)所遵守的規範就是對於他人福祉的關心

62

(Darwall 20027)而這個看法與尊重的概念有所不同原因在於關懷倫理學注

重的是對方的福祉Slote(200755)引述了 Ronald Dworkin 的說法來說明正義與

關懷倫理學彼此在考量的基礎點有何不同在 Dworkin 的想法中正義的狀態是

公平對待以及尊重每一個公民

同樣的Richard Peters 以 Kant 的觀點作出論證所謂尊重他人要從「人」

的概念開始談起Peters 認為只有當我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具有自我選擇與價值

的主體時對整個社會才是重要的只有當每個個體開始宣稱他們個體的權利

謹慎的深思熟慮並為他們自己做出抉擇時他們才算是真正的成為一個「人」

即具有自我選擇的主體而與他人的連結主要是來自於個體自願的相互分享他們

彼此的評價與選擇而不是來自制度與風俗的束縛(Peters 2015211-212)也因

此對 Peters 來說重要的是我們尊重身為有自我價值與能自我抉擇的每一個個體

而每一個行動者都應該擁有這樣能夠同等發展自己的機會

關懷倫理學的考量與理性主義的不同在於關懷倫理學對於他人福祉的考量

是建立在「關懷」這個情感的動機上而理性主義者的尊重卻不同於任何類似的

情緒這一點從 Kant 在《道德形上學》的論述便可以知道對 Kant 來說人若

通過好惡或慾望去追求就會有自我欺騙或將惡隱藏在合理化愛好的可能(林建

福2009125)也因此對於「尊重他人為一目的而非僅僅是工具」作為一項可

普遍的法則尋求的是一個公正無誤的審判者而 Kant 認為這個審判者便是理

性Slote(2010a109)因此說「尊重」的概念難以在關懷倫理學上論證但 Slote

認為他能夠以同理心的概念解釋「尊重」概念的意涵

在考慮到尊重與關懷他人的衝突時一個常見的議題是家長式領導

(paternalism)也就是那些以「為了他們好」之名做出與他人心願相違的行

為即便一個人可能完全出於關心出於為他人的福利著想但對於那些願望受

63

到阻礙的人來說他們或許會用尊重一詞來反對別人對他們的阻礙拒絕別人干

涉他們的選擇主張那些出於關心的人缺乏對人的尊重(Slote 200756)

從這個例子來看家長或老師出於好意的為學生決定他的未來應該讀什麼學

校未來應該從事什麼工作的干涉或許是為了孩子未來考量的緣故但事實上

卻壓迫到了孩子的選擇在這個例子裏面自主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夠做為自己做

決定或行動的能力缺乏尊重表示不讓別人行使他的自主能力然而 Slote

(200758)進一步指出當一個孩子身體不舒服卻又害怕看醫生時我們會不

顧孩子的願望帶著孩子去看醫生或牙醫在這個例子裏面我們一樣是考量到

孩童未來的福祉(健康)我們卻不認為我們是不尊重孩童這個差別在哪裡呢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提到同理心的特性便是保有自己的主體意識在這

裡我們需要談到的是若有人過度投入(overinvolve)的同理他人時他將無法區

分自我與他人的需要與慾望因而將自己的需要與願望當成別人的需要與願望

Slote 認為有一些親子關係便凸顯了這種情形(Slote2007572010a110-111)一

些所謂「替代成功症狀」(substitute success syndrome)的家長關心他們孩子的福

祉但事實上卻是將自己的需求和慾望投射在孩子的身上這樣的家長事實上缺

乏與他的孩子情感上的連結在這個例子我們或許會說這些家長並沒有尊重他

的孩子因為他並沒有考慮到小孩的想望或恐懼同時在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

在這個意義底下的「沒有展現尊重」其實與「沒有展現同理心」是相同的這裡

可以粗略地說「一個人沒有展現尊重若且惟若一個人沒有展現適當的同理

關懷」

因此對 Slote 來說(2004301)無視孩子的希望不代表不尊重孩童真正的

重點在於是否展現了同理的關懷這也就是說一個父母或老師沒有展現關懷(對

孩童冷淡)算不上對孩童的尊重因為他們並未展現出對他人所應具有的同理關

64

懷相反來說若他們過度的投入而失去自我全神將自己的痛苦和快樂完全的

置於他人中則他也不算是尊重他人因為他並沒有展現適度的同理關懷

二同理心與自主

女性主義者 Eva Kittay 認為依靠關係是人類的生命境況因此依靠關係是

生命的常態而非例外相較之下道德與政治理念中預設了每個孩子是即將獨立

的成人人人是獨立自存的基本假設反而並非生命的常態(吳秀瑾2005159)

這種強調置身於人際關係的互動中的主體依靠關係的相互依賴而做出決定的

「關係自主」

Slote在澄清自主概念前強調他所談論的自主至少是其中一種「關係自主」

(Slote 200759)那麼 Slote 的自主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要再次回到前面顯

現過度投射之父母的例子前面的例子顯示一個過度投射的父母因為對自己的

孩子缺乏同理心所以他並沒有展現尊重孩童更進一步的說這些家長除了沒

有同理他人的情感也沒有同理那些孩子具有自己的志向和願望如此便會剝奪

他們能夠為自己做出選擇的能力如果是以這個角度來看這個例子上的話尊重

他人的自主就不僅僅是考量到他人的福祉表示同理心本身同時涵蓋對他人自我

決定的不干涉Slote 因此認為(2004302)若我們不具有同理的能力我們也

將不能鼓勵及培養出有自主性的孩童這當然不是說只有過度投射的家長會忽略

他人的自主思考和志向擁有虔敬宗教信仰的家長對於孩童的質疑或對於性別刻

板印象的態度例如一個女孩想要成為醫生但旁邊的人卻告訴他「你還是成

為護士吧」這些情況一樣會使得人失去自主的思考和志向

但是Slote 所談的自主難道不會與關係自主有所衝突嗎 Slote 認為強調

自主主體的獨立本身並沒有否定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Slote 認為(2010a116)

Carol Gilligan 在她的著作中提到在父權社會中女性對自己的錯誤認識使女性

在社會中懷疑與否定自己的「聲音」這也使得他們將自我與自己的所思所欲分

65

離從而發展出 Gilligan 的女性道德發展三階段Slote 進一步論稱如果道德發

展階段是通過對於女性的不尊重(同理)而出現需要關注的應該是如何以同理心

作為批判父權的(patriarchal)態度與行為使得女性不會被迫以道德發展三階段作

為決定他們發展的傾向

回過頭來Slote 認為自主預設的便是為自我思考與決定(Slote 2010a117)

但這樣的主張是否代表 Slote就不重視情感與關係呢Slote認為受到他人意見的

影響和被迫接受行動之間是有差別的前者具有自我主體的自主但後者卻沒

Annette Baier 曾論述 Descartes 的意識時提到自我意識需要通過文化特

殊的語言而在獲取這些條件的期間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依靠他人也因此

Baier 認為人需要通過與他人長時間的相處以達到人格的本質部分通過他人而

成長(Baier198584)這也就是為什麼人不可能拋棄文化脈絡與關係因為

假設一個完全獨立而不受他人影響的自我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通過與他人的長

期相處而成長才能一步步成為擁有自主的人(Slote 2010a118)在這裡我們

可以發現自主是一項發展中的能力也是一個有待發展且可欲的能力

第三節 對於 Slote的批判與回應

Slote 所出版的《道德情感主義》以及《關懷倫理學與同理心》理論雖具有

新意也受到很多哲學家的挑戰Justin Drsquo ArmsLori WatsonKarsten R Sturber

等學者對 Slote 的文章批判為主將這些學者的批判統整出幾個主要觀點並以

Slote 對以上學者之回覆文章作為解答

壹同理心概念的解釋

諸多學者對於 Slote 的同理心表示質疑認為 Slote 在同理心的定義上並不

明確我們前面提過Slote 對於同理心的區別是以「感受到某人的痛苦」以及

66

「感受到某人在痛苦」的區別而同理心同時也涵蓋了不由自主的感受也就是

當某人深受痛苦折磨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喚起某些感受通過上述同理心的作

用下我們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一個人可能會看到一個正受到痛苦的人而希望對方

能夠從痛苦中脫離但他可能完全沒有感受到他的痛苦這也就是 Slote 所謂的

同理心的「接受性」同理心的接受性在我們的道德生活中是很必須的而按照

Slote 的看法我們對於道德判斷的保證也應來自於這種接受性

但不只一位學者認為 Slote 在這裡並沒有定義的明確學者 Drsquo Arms 就質疑

(2011137)同理心機制在於產生彙整(convergence)使得同理者能夠與被同理

者擁有相同的感受但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必須了解什麼是「相同的感受 (same

feeling)」我們才能理解同理心是怎麼運作

Drsquo Arms 因此分析了幾種可能性來說明同理心的機制並且對每一種可能性

提出他的質疑我們假設現在有一個人正處於飢餓的痛苦狀態這個時候如果我

們對他的狀態產生同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或許並不會贊同同理心帶給

我們的是身體狀態(飢餓所產生的生理反應)的相同感受除非我們現在真的在

肚子餓否則我們不會因為同理心而真的感受到自己的肚子正在飢餓但如果同

理心是以一種相同的方式(the same way to feel)讓我們感受到他人感受的機制

嗎這顯然也並不合理因為如果是這樣同理機制在這裡就等同於我們器官(胃)

的作用

假設所謂的同理心並不是指跟他人的生理狀況相同而是指一種心理狀態呢

這個說法似乎可行當我說我同理你飢餓的痛苦不是指我現在也感到很飢餓所

以痛苦而是我感受到你心理的一種痛苦感受不過Drsquo Arms 認為心理狀態的

說法仍然有一些令人懷疑之處考慮以下的例子瑪莉的丈夫約翰去世了她非

常的難過而我們對她產生了同理而難過在這裡如果我們說同理心是指我們跟

瑪莉一樣難過這指的是什麼意思呢首先如果我們擁有相同的心理感受那

67

麼我們所感受到的對象是否是一致的呢在這個例子當中瑪莉的悲傷對象自然

是她的丈夫約翰之死以 Slote 的看法同情這名女子的悲傷意思是我們觀察到

這名女子的難過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們要和女子有相同的心理狀

態我們所感傷的對象是否是一致的呢如果一個人從來不曾有過配偶也沒有

喪失過配偶我們有可能擁有相同的心理狀態嗎而即便我們也曾有過喪偶之痛

我們所感受到的相同感受有可能與瑪莉相同嗎對瑪莉來說約翰並不是只是約

翰她對約翰的感受是個別且獨特的這樣的感受能夠與我們對自己另一半的感

受相同嗎

Stephen Darwall 在考察 Slote 對於同理心的使用認為(2010155)Slote 的

同理心並不像 Hume是因為 Slote 的同理心當中涵蓋了覺知(awareness)他人

的動機與感受Slote 雖然認為自己和 Hume 一樣使用了傳染一詞來說明同理心

是如何捕捉他人的情感但在情感傳染這種用法中我們通過同理心所得到的感

受可能完全沒有對象而只是純然的情緒比方說在面對悲傷的情境時我們會

感到悲傷但我們卻不必然知道眼前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前面我們也提到Slote

認為同理心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認知這也說明 Slote 的同理心不完全只是一種通

過傳染而得的情感他認為同理在我們的生命成長與經驗的過程中會更加深化

但如果同理心不是 Darwall 所定義那他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學者 Noddings 則質疑同理心是否真的有接受性(20109)她認為同理心主

要還是通過我們的觀察與聆聽進而辨識出(identify)他人的情感我們經歷過這

樣的歷程後感受到了什麼而這種感受與他人所展現出來的情感正好相近我們

稱這種經驗為同理心也因此感受是在我們關注他人之後的結果Noddings 進

一步說這種經驗並非總是一路到底原因是因為當我們通過這個過程時有可

能會喚起諸如噁心懷疑警覺的情感這會阻礙我們去感受他人比方說對

於那些犯下暴行的人我們就很難產生同理除了質疑同理心的接受性Noddings

亦認為 (201010)同理心有可能會有另一個稱作「同理迴圈」(empathic circle)

68

問題而且特別容易發生在那些我們所熟悉的人身上因為我們對熟識的人有既

定的想法以至於我們在關注他的言詞時容易以我們熟悉的觀點來理解他最後

我們對他人產生了同理但我們也有可能從頭到尾都感受錯誤

貳同理心的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

Slote 認為我們在道德上的贊同與反對主要來自於我們的「二階同理心」是

觀察者對於行動者同理關懷的同理如果我們同理到對方的同理關懷則我們會

有一種溫暖的感覺這是我們道德贊同的基礎如果我們同理到對方冷血的行為

我們會有一種心寒的感覺這是我們道德反對的基礎而這種道德贊同與反對會

進入我們的道德判斷之中

但同理他人的同理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真的能夠從道德上正當與不正當的

行動中感受到這樣的情感嗎 Drsquo Arms(2011137)就認為當我們不贊同他人的

某種道德上失當的行為時在情感上會感到火冒三丈其情感反應是熱的比較

偏向憤怒的情感而不是如同 Slote 所言感受到一種心寒的感覺在進一步說

我們所觀察到的道德失當的行為其行動者的情感狀態或許是熱烈而不是冷酷

以一對傳統的父母對他們未婚女兒戀情所展現的苛刻態度為例父母可能對女兒

的行動感到心寒但是女兒在與男友談戀愛所表現的行動卻是火熱的如此旁觀

的父母是如何在女兒的戀情中感受到心寒呢同樣的 Baier(20106)也提到相

似的例子她認為道德上失當的行為其行動者所展現的情感狀態往往不是心寒

而是溫暖的情感一個殺人犯或者強姦犯在殺人或強姦時充滿了快樂或者熱情如

火觀察者感受到行動者對於受害者的熱情情感不見得就是道德上正當的行為

進一步說Lori Watson(2011143)認為二階同理心並不能穩當的成為我們

道德判斷的基礎假設有一個受到虐待卻沒有離開丈夫的妻子她認為自己的丈

夫並不是有意要傷害她她的丈夫還是很愛他只是因為她的丈夫在參與越南戰

爭之後患有「創傷後壓力症」(PTSD)無法控制自己的行動在這個例子中

69

一方面妻子對她丈夫展現出了同理關懷根據二階同理心我們感受到一種溫暖

的感受這是我們道德上贊同的行為但另一方面女人真的應該要按照同理心

所帶領她做出的行為繼續留下來陪伴她的丈夫而受到傷害嗎Watson 認為

(2011144)她的行動雖然受到我們的贊同但是她並沒有照顧好她自己沒

有適當的自我尊重也可能欠缺一些勇氣去做對的決定所以我們雖然會贊同行

動者因為同理心所展現的行動但我們在考量她的處境後還是會認為她作出了

錯誤的行動在進一步的分析中(2011145)Watson 認為在 Slote 的理論中同

理心是一種他人導向的情感機制不存在自我同理(self-empathy)的情感機制

缺乏對於自我的適當關心這種對於自我的關懷似乎是 Slote 的理論無法捕

捉到的觀點

Stueber 則認為(2011332)同理行動者的同理心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情感現象

因為一個觀察者不僅要感受到一個行動者在遭遇痛苦他者時所具有的感受(感人

所感)同時他也會感受到行動者對他人所表現的關懷行動這種心理機制主要

是一種能夠覺知行動者對他人同理關懷並因此而感受到溫暖反之則感受到寒

冷Stuber 雖然不質疑這種機制的存在但她認為像這種反映的溫暖感受仍然需

要足夠的經驗證據去支持同時她認為若感受寒冷是一種我們通過二階同理

心無法感受到行動者的同理心通常我們的感受是中立或無差別的(2011333)

也因此 Slote 可能必須更仔細的說明為什麼我們感受不到行動者同理心的情感

狀態是寒冷

參固定指涉理論

Slote 道德的固定指涉理論可以這樣理解(2010a61)我們可以說這樣一個

命題是先驗的也就是道德上為善(正當)的就是一個經由同理心作用引起的溫

暖感受的事物這種溫暖感受指向的對象是行動者(agent)的同理心在這裡

70

Slote 所謂的先驗是什麼意思呢Drsquo Arms(2010139)認為所謂的先驗指得應

該是基於道德概念或術語的理解就能知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分析命題

Drsquo Arms 認為 Slote 的後設倫理學實際上是一種概念分析理論根據前面的

理解他所提供的是一種道德概念的傾向分析但這種傾向分析Drsquo Arms 稱

其為「傾向主義的反應依賴理論」(a dispositionalist response-dependence theory)

在非道德語言的使用上會將特性實現的相關傾向當作有待經驗確認的問題

以顏色這種非道德的概念為例雖然紅色是任何能夠引起紅色視覺感官的東西

但要真正的理解紅色仍必須依賴我們視覺所產生的經驗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

得到指涉紅色的能力我們仍然需要擁有對紅色特性的經驗同樣的如果道德上

的贊同與反對在這套理論當中也會被當作一種開放的經驗問題也就是我們

需要經歷到道德上同理心產生的溫暖與寒冷我們才有辦法指涉道德上對或錯的

行為

總體來說Drsquo Arms 認為 Slote 情感主義理論的成敗關鍵還是在於是否有大

量的心理學的實證研究能夠說明贊同與反對是源自於行動者在行動時所展現出

的冷酷或溫情的特性如果道德贊同與反對有其他的理解可能比方說道德反對

其實是一種憤怒而非冷酷的情感則冷酷的特性引出我們同理上的反對就不是一

個先驗的答案

肆Slote的回應

針對上面學者的批判Slote 也一一寫文回應以下根據上面的探討主題加

以分類並依每一個主題介紹 Slote 的回應

一同理心概念的解釋

Slote 認為(2011149)「相同」(sameness)這個概念並不是最主要的區別

最主要的還是涉及對於另一個人的接納(receptive)在感受他人的痛苦時我們

71

吸收了他人的觀點與態度這也包含了接受他人的狀態與處境而這與同情心是

不一樣的同情主要的是涉及一個人對於另一個人所做出的回應

關於 Noddings 所提出的質疑Slote(2010d188)認為他的同理心並不是她

所定義的同理心按照 Noddings 的定義如果同理心是一種通過觀察來辨識之

後所擁有的一種情緒則虐待狂或者精神疾病患者都有能力去理解他人的感受

並做出有效傷害受害者的行為但 Slote 懷疑虐待狂與精神病患者能夠真正接納

對方的痛苦按照前面所說如果一個人具有同理心的話它所涵蓋的應該是具

有某種接納他人在所處的情境之下產生的總體情感例如受害者的痛苦或在被人

囚禁下的無助等等如果虐待狂只是知道受害者目前的心理狀態並不算是具有

同理心

二道德贊同與反對

通過 Stueber 的評論或許可以回應 Drsquoarms 和 Baier 的想法Drsquoarms 和 Baier

認為的二階同理心是一種觀察者同理心且這種同理心與行動者具有「相同」的

情感狀態但所謂的二階同理心同理他人的同理這個機制不是擁有與行動

者對行動承受者的相同情感而是一種感受到行動者是否展現出同理關懷的感受

所以興奮無比的殺人犯對他人施暴所展現出來的雖然是熱烈的情感但由於我們

沒有感受到殺人犯對他人的同理以及同理關懷也因此我們不會有暖心的感覺

針對Stueber認為我們若無法通過二階同理心「找出」(pick up)他人的同理關懷

大多時候我們的情感狀態都是中立或無差別Slote 認為(2011345)那是因為

Stueber 錯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無關同理心的行動也涵蓋到心寒的感受上我們可

能會漫不經心地沒有注意到他人的情感但道德失當的行為不只是是一種缺乏關

注他人的態度而已而是通過同理機制而感受到行動者的心寒感受

針對 Drsquoarms 所述我們在道德不當的行為中比較常感受到憤怒而非冷酷

Slote(2011150)認為我們確實有可能會對道德上失當的事情感到憤怒比方說

72

受到威脅或者傷害的人我們會為他們所受到的對待感到憤怒但 Slote 認為這

是因為情感會被另一個情感所驅逐的緣故正如同 Spinoza 在《倫理學》一書中

曾告訴過我們(1927185)「一個情感只能通過一個和它相反且強過它的情緒才

能被克制或移除」但 Slote 仍然認為憤怒這樣的情感難以回應我們對於某些行

為的道德反對對於 Slote 來說道德贊同與反對是完全對立的態度也因此只

有溫暖與冷酷的情感才能解釋這樣的對立性

針對 Watson 所做的批判Watson 認為即使我們對妻子的行動感到暖心但

妻子依舊在行動上是錯的因為她沒有學會關懷她自己Slote(2011153)認為

我們並不會認為妻子留在丈夫身邊是一件道德上錯的行為或許作為妻子的朋友

或家人我們會覺得她犧牲太多了遠遠超過一個妻子應該做的但我們不會責

難她留下來照顧丈夫的行為是錯誤的針對自我同理Slote 認為我們的同理心

中具有「人我不對稱」(self-other asymmetry)的特性同樣是不小心的傷害我

們會覺得不小心傷害到他人是錯的但如果不小心傷害到自己卻不是根據這個

特性Slote 認為同理他人要比同理自我要來得更容易理解(Slote 2010a46-47)

三固定指涉理論

針對 Drsquoarms 的批判Slote 認為 Drsquoarms 誤解了他的理論對於 Slote 而言

(2011152)道德主張不僅是先驗的也同時是客觀上真實或有效的也就是行

動者的態度或者動機按照本研究第三章第一節中對於先驗的討論或許已經回

答了 Drsquoarms 在開放經驗問題上的疑問先驗一詞對 Slote 而言是相對於把握住的

概念只要我們經驗到一次事物的特性之後我們就不會進一步去確認其真假

就如同眼睛只要經驗到紅色所具有的視覺感官特性他就必然把握住紅色在視覺

感官上的特性並獲得指涉紅色的能力而不會進一步詢問「引起紅色感官特性的

是否就是紅色」這個問題

73

Slote(2011153)在回應之中也進一步說明他的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並

沒有要提供任何道德概念意義上的分析正如同「紅色」「水」等自然類術語在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之中也並未提供任何科學意義上的定義或分析但

Kripke 卻告訴了我們「水」和「紅色」的概念在我們語詞的指涉上所具有的重要

關係使得我們能明白為什麼「紅色是某種波長的顏色」這樣的命題何以可能

既是經驗也是必然的命題也因此 Slote 在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中嘗試要做到

的也是類似的主張他沒有打算提供「道德錯誤」(morally wrong)這類道德術

語的意義分析但卻提供我們為何錯誤的道德行為這個主張需要同理心作用的感

受而這種感受又何以是我們先天所具有的能力並能夠指涉到道德上的對錯

但是 Drsquoarms 的批判在下面的涵義之下仍然具有很強的效果也就是感受對

象的什麼特性會引起人紅色的視覺感受這個問題通常是開放性經驗的問題「紅

色是能夠引起我們紅色的視覺感受」雖然是先驗的但有什麼特性會引起我們具

有紅色的感受卻常被認為是經驗的問題比方說科學家仍然會研究紅色的如是波

長(特性)會使我們具有紅色的視覺經驗類比到 Slote 的理論「道德贊同與道德

反對是行動者同理心所展現出來的特性並通過我們的同理心所能感受到的溫暖

與寒冷感受」雖然是先驗但具有什麼樣的特性能夠引起我們同理心具有溫暖與

寒冷的感受卻是個開放性問題但按照 Slote 的觀點這個問題似乎無需要經驗

研究就可以先於經驗的知道其答案

74

75

第四章 以同理心為基礎的道德教育

基於 Slote 對於同理心的論證我們知道缺乏同理心機制會使我們無法真

正的理解道德因為同理心能夠幫我們確立道德判斷的對錯同時同理心也能推

動我們去關懷他人對於需要受苦的他者提供幫助並與我們的義務產生相對應

的關係也因此 Slote 稱同理心為道德宇宙的紐帶(Slote 2010a13-14)

但如果同理心是我們本有的一種情感機制我們又何須要道德教育來培養我

們 的 小 孩 呢 我 們 年 幼 的 時 候 就 具 有 同 理 心 這 樣 的 體 驗 ( Slote

2007132010a17)在聽到其他小嬰兒的哭泣聲時小嬰兒自然就會感受到他人

的悲傷如果天性就能告訴我們如何行為才是對的我們又何必培養呢Slote

認為雖然年幼的孩童就有同理心但同理心的能力有程度之別一個孩童與成人

的同理心是不同的只有當他對於世界的探索與學習對於他人的生活與情緒的

體驗更進一步理解他才有辦法擁有成熟的同理心(Slote 2010a17)

孟子曾在《公孫醜上》曾提到「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

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他認為我們天生就有這種「不忍人之心」當我們看到一個快掉到井中的小孩子

時我們馬上就會觸動我們的「惻隱之心」這種情感不是來自於我們想要跟孩

子的父母交好也不是想要博得別人的稱讚更不是因為討厭小孩子的哭聲孟

子進一步說人如果有這樣的天性應該要「擴而充之矣」想辦法充實它才

能安定天下而如果不充實自己的天性就連父母也無法侍奉

Slote 同樣也肯定我們具有這種天生的能力但同理心本身仍然需要培養自

己的同理心以使自己能夠發展出成熟的同理心因此在道德教育領域中一個

教師該如何幫助孩童發展其同理心以及如何使用同理心來與孩童建立關係將是

我們即將碰到的問題Slote 對於這兩個問題分別給出了不同的論述本章藉由

這兩項者的探討嘗試以道德情感主義的觀點來討論道德教育的方向

76

第一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方法之啟示

本節主要闡釋 Slote 在道德教育中教學方法的探討其重點有三第一個重

點為 Slote 對於 Kohlberg 在道德教育上的觀點進行反省Slote 認為雖然 Kohlberg

曾提及道德教育中的情感角色但由於他重視認知的發展而沒有重視行為與認

知間的動機情感的作用(Slote 2010c130)第二個重點為 Slote 論述 Hoffman

在孩童的同理心發展以及如何發展孩童同理心的教育方法並接受 Hoffman 對於

孩童管教的立場他認為與其使用外部控制與懲罰的方式使孩童服從規則不如

以發展內部同理心為主的「誘導訓練」方法作為教育道德的方針(Slote

2010c138)第三Slote 對於同理心發展的觀點也有他自己的見解是從他對於

同理心的哲學觀點作為一種衍伸因此放入最後作為討論

壹對於 Kohlberg道德教育觀點的反省

Slote 認為(2010c128)對於同理心的關注不代表我們應該將理性或認知活

動排除在外因為更完善的同理心也確實需要理性和認知的發展根據 Hoffman

的研究(200091)我們對於弱勢群體的認識以及對於他們處境的了解會增加我

們同理心的作用而進一步展現我們的同理關懷但如果是這樣Slote 的觀點

又與著重道德認知發展的哲學家有何不同呢在此我們以著名的道德認知發展

論學者 Kohlberg 道德教育理論為例加以說明

受到 Kant 的理論影響Kohlberg 在道德發展理論的建構關注在認知能力的

發展上他以道德原則為行為所依循的穩定原則這些原則就像 Kant 所提出的

道德律(moral law)具有客觀性與普遍性通過發展的方法與各種不同道德原

則的層次高低Kohlberg 並將道德發展分為三階六段(蘇永明1996158)

Slote 認為Kohlberg 的道德發展理論主要考慮的是道德認知在道德原則推

理的發展他將道德發展分為三階六段道德發展的最終階段普遍倫理取向

77

(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是個人能經由邏輯思考抽象且普遍化(general)

的原則來判斷行動的對錯兒童要發展出具備能夠思維抽象以及普遍化道德原則

的能力(Noddings amp Slote 2002350 Slote 2010c129)

對於 Slote 來說(2010c129)Kohlberg 的理論更多的關注在於認知發展

而比較缺乏對於道德動機的發展與道德動機起源的解釋Kohlberg(Kohlberg amp

Hersh 197756)雖然提及到同理心可以超越道德規範的認識是一種推動他人

道德行動的可靠動機但對於同理心如何在道德發展及道德教育中發揮作用

Slote 認為 Kohlberg 著墨的不多

貳Hoffman的「誘導式訓練」

Slote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很大程度的借鑒了Hoffman在同理心心理學研究

因此這裡我們有必要先討論 Hoffman 如何善用同理心的特性來培養孩童之道

Hoffman 認為同理心所展現的道德動機與行動需要父母與師長的教導他

用一種稱為「誘導訓練」(discipline induction)或是「誘導法」的方法來培養孩

童的同理心這種方法主要與「訴諸權力」(power-asserting)的方法相對Hoffman

(2000144147)發現在親子關係中以權力結構來訓練孩子很有用是因為在親

子關係中父母在孩童生活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他們可以控制物質上的供給

他們也可以懲罰孩童這種方法利用力量或脅迫的方式來要求孩童遵守道德規

Hoffman(2000151)提出了一種通過孩童具有的同理心能力來引導孩童注

意到自己的行為造成他人的傷害對 Hoffman 而言誘導法要能夠傳遞對孩童行為

的不贊同並且讓孩童知道這種行為是錯的引導必須要達到兩個條件第一個

條件是讓孩子注意到受害者因為他的行為而感到受傷要將這個受傷在孩子面前

凸顯出來激起孩童的同理心第二誘導主要是針對孩童的行為所引起的憂傷

78

或痛苦這種感受給予孩童感受到自己錯誤的傷害他人從而對自己的行為產生

強烈的罪咎感(guilt)

Hoffman 認為(2000157-158)經過多次使用誘導式方法訓練孩童的同理心

孩童會自動連結不好的情感(罪咎感)與傷害行為並通過多次類似事件的連結慢

慢在兒童心中形成「劇本」(Scripts)劇本使孩童紀錄關於經歷與事件情感的連

結而每一次有新的經驗進入劇本也會將相關的細節整合起來此外人們不

只是通過經驗而同理感受到內疚才建成「劇本」Hoffman 認為我們可以通過想

像和思考來預想「劇本」與「劇本」有關的罪咎就連結在一起並可能阻止人

們擁有傷害行為的動機(Hoffman 2000162-163)

同時Hoffman 認為誘導式方法在教育方法上能夠幫助孩童或成人發展同

理心去關懷弱勢群體父母或是師長可以向學生展示文學影視作品來使他們進

入未知群體的情境之中並通過討論與對話的方式激起學生的想像並使他們能

夠對那些處境進行想像

參Slote對於道德教育方法之觀點

Hoffman 的誘導法雖然提供了 Slote 很多在道德教育的靈感但 Slote 認為通

過他在後設倫理學當中的假設道德判斷與同理心之間的關係也會影響學生的道

德判斷這對於學生在道德規範的學習上有重要的影響而這可以更深化的說明

一些 Hoffman 的理論以下針對此來討論

Slote 認為同理心會讓他人的情感或態度如同滲透一般進入我們之中正如

同前面幾個章節所介紹的Slote 與 Hume 同樣認為同理心所接收的情感就像是

傳染病一般由不得我們選擇會不由自主地使我們感受別人的情感(Slote

201515)當孩童的父母在誘導孩童激發他的同理心時也會對那個受害者展現

出一種同理的情感或態度而這種態度或情感通過同理心的滲透作用同樣會讓孩

童捕捉到父母的關懷動機或情感所以一般來說在父母刻意的誘導孩童關懷他

79

人福祉與感受的同時孩童也會因為同理心的滲透感受到父母對於他人的同理

關懷也就是說如果誘導式訓練成功的話孩童也會同時敏感於他人的感受或

福祉不只如此通過其他文學以及影視作品的閱聽也會同樣的讓孩童「感染」

到虛擬角色的態度或情感(Slote 2010c135)

在我們前面的章節中也提到 Slote 認為二階同理心對於同理關懷所產生溫

暖與寒冷的感受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也是我們道德判斷的基礎通過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我們必須通過這種感受才有辦法固定道德語言的使用否

則就如同色盲雖然能夠使用紅色一詞卻從不真正認識紅色一般

Slote 以這個論點來說明同理心除了前面所提到不由自主的滲透反應外它

通過感受到溫暖與寒冷會影響孩童確定道德命令與道德規則的使用也就是當某

人做出一個道德宣稱時他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與情感就會被他人的同理心感受

從而有贊同與反對的反應也因此小孩子也同樣會利用同理心來感受他人在談論

道德時的態度

即便誘導式訓練可以完全不使用任何清楚的道德命令來誘導孩童關懷他人

但如果直接使用道德斷言說他們做錯了則他們會將當時成人的情感與態度作為

固定其道德語言的根據這種由同理所產生的感覺印象(impression)根據 Slote

的說法(Slote 2010c137)即使對於道德語言完全不理解的孩童也能通過同理

心獲得這種印象以經過同理心所產生的感受為基礎孩童會學習更進一步的精

確思考道德詞語也因此對於 Slote 而言對於孩童如何學習道德規範與命令

道德教育者在道德規範和命令時所展現的態度與情感也是道德教育中重要的因

第二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中自主與尊重的啟示

80

前面我們提到了「尊重」與「自主」Slote 認為我們雖然活在關係之中但

我們也要慢慢的發展出自我的選擇與決定Slote 在他的論述裡認為尊重是適當

的同理他人他以具有成功替代症的家長來說明為什麼在這個情況之下家長沒有

尊重孩童雖然 Slote 看似回應了這個問題但仍然有幾個處於模糊地帶的問題

尚未回應對於這些問題的回應將有助於我們對於教育中尊重自主的理解

壹關懷與尊重

在前面我們論述 Slote 對於尊重他人自主的看法主要來源於同理心「一

個尊重他人自主的行為若且唯若這樣的行為是對他人適度展現同理心的行為」

以此 Slote 認為過度投射症的父母並不尊重他的小孩一個冷漠的父母也不算是

尊重他的小孩因為他們都欠缺了適度的同理心

對一個教師而言適度的展現同理心代表著什麼呢在行動上的表現是對於

他人的選擇不加以干涉還是對於對方福祉的關心而欲求對方的利益呢誠然

學生在關係中生活很多時候要做出自己的選擇但如果關係與自我產生了衝突

又應當如何抉擇呢舉例而言在學生選擇大學院校以及未來發展時常常遇到

來自關係的衝突不管是父母的願望還是師長的期待這種時候應該是尊重學

生的自主呢還是因為爸媽認定的選擇較有價值而選擇接受呢這樣的衝突是

否可以用 Slote 的同理心來理解呢如果不干涉而放任孩童自己做選擇師長真

的算是關心小孩嗎我們或許可以先從對於 Slote 的批判說起

Darwall 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2010156)Slote 的同理心與關懷其實並不相

同關懷考量的是他人的善與利益而同理心則是一種辨識他人狀態並尊重他人

的自主選擇不去干涉他人的價值與好惡Darwall 用一個例子來描寫這兩種有

何不同假設你有一個二十幾歲的女兒正打算做一件你覺得不好的事情抽菸

她知道她會有健康上的問題但她現在就是很想抽菸在你全面的考慮下你覺

得抽菸對她來說不好你會關懷自己的女兒希望她停止吸菸因為你考慮到她將

81

來的福祉而你真的覺得不要吸菸對她來說比較好但如果你認為這是她的人生

她應該要過她想過的人生不應該去干涉而要選擇尊重她的自主也就是應該讓

她自己的選擇引領她的人生自己作主或許你會認為給自己的女兒自主是很重

要的即便你可以關懷她的福祉並給她適時的幫助如此Darwall 認為 Slote

所說的同理心是尊重對方的價值與好惡不加以干涉如果是這樣的話Slote

的同理心又是如何產生關懷呢在什麼意義下他算是一種關懷呢

Slote(2010d191)認為對於他人的關懷與尊重是可以互相包容在同理心這

個概念之中我們可以在不干涉對方選擇和決定的情況下為了他福祉的緣故

嘗試去說服或影響他人改變他的想法雖然如此但在現實的情境中確實有時很

複雜難解舉例來說一些機車駕駛很不喜歡戴安全帽即使他們知道那很危險

而在這個國家中每個州對於戴安全帽的規定並不一致所以不意外的會有些人

同意或不同意戴安全帽這樣的規定假設一個兒子不打算騎摩托車戴安全帽他

的母親不贊同他這樣的做法因此他拆掉了他的引擎除非他肯戴安全帽這位

媽媽做錯了嗎她是否不夠尊重他兒子的自主

Slote 認為(2010a120)在典型的自由主義立場中母親的確是做錯了因

為她不應該干涉她兒子做的決定這樣不是一個尊重自主的行為但是如果那個

強迫兒子騎機車要戴安全帽的母親清楚了解她兒子對她干涉的感受滿滿的

失落與憤怒但是她或許仍然覺得應該要強迫兒子戴安全帽或許我們會希望或

假想兒子有一天會感謝他的母親但我們也可以想像到她的兒子堅持自己的立場

母親不能也無法假設他會改變他的想法但是她可能還是堅持自己的立場

Noddings 針對這個問題曾經這樣回答(Slote 2010d191)她認為做為一個母親

還是會繼續地與自己的兒子討論期望有一天她能夠成功說服兒子自己戴上安全

帽但她不會強制的讓兒子戴安全帽以免破壞她與兒子之間的關係

82

不論如何Slote 認為他的尊重並不像 Darwall 說的因為他認為自主不是要

求我們與他人孤立把自己當作與他人不相干的個體Kennifer Nedelsky(198912)

認為當人們自問「人如何能自主」答案絕對不是孤立而是人與人間的關

係(relationship)與家人朋友師長與愛人的關係通過這些關係提供自主

發展的必要支持與引導這樣看來關連並不站在自主的對立面而是構成自主

的先決條件這也是為什麼 Slote 認為人不可能脫離文化與社會的原因

回到尊重與關懷的探討Slote 認為尊重與關懷之間確實存在著一些在實踐

中難以區分開來的因素但通過回應 Darwall 的質疑他說明自己仍然主張應該

關愛他人為他人的福祉著想只是我們不應該過度投射自己的情感從而剝奪

他人的選擇與決定在學生選擇大學院校以及未來發展時尊重學生的自主不代

表不關懷學生的未來福祉但絕對不是以「為了你好」的名義剝奪他人選擇的機

貳尊重他人自主即同理他人的情感

尊重學生是極為重要的概念但尊重一詞並不是冷冰冰的概念根據我們前

面的討論對於他人自主的尊重是來自於我們的同理心是同理心的包容性讓我

們不由自主地去為他人著想為他人的痛苦表示我們的關懷這種由同理心所發

展出的關懷會讓我們同理學生的處境做出行動而不會讓我們不會過度得投入自

我的情感將自己的喜好與偏愛加到別人的身上

Van Manen 曾提到師生關係之間具有一種教育意象也就是教師同時要具有

尊重兒童的現況和可能的蛻變這種教育意象所關心的是兒童成長在內的兒童本

身的好而不是其他外在的目的(例如科學目的商業利益)(19911931)一些

看中比賽的勝利勝過學生身體健康發展的教練將自己的事業發展超過孩童發展

的父母等等皆不算是這種理想教育意象的展現

83

Van Manen 的看法和 Slote 的看法有些類似在過度投射父母的例子裡我

們可以看到對於自我慾望強加於孩童未來發展的可能並不具有教育的意象他

沒有同理孩童所具有的可能性而只是在考慮未來所能圖的好處

同時 Slote 認為的自主是通過成長而日漸成熟也因此這種自主這也就是前

面提到的如同 Baier 所說自我在成為自己以前仍然需要倚靠社會依賴關係

這表示自我的自主性是鑲嵌在社會脈絡之中但不代表我們將自我意識完全的否

定消融於關係中而是在關係中人們漸漸的成長並能夠發展出自我的自主

性這也是 Slote 所認為同理的關懷應該是能夠兼顧關係與自主使得人們能

夠在關係中建立起自我的自主性(Slote 2004294)

84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總結前述針對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教育以及其在同理心概念上之探

究提出討論及其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第一節 結論

壹Slote強調道德判斷需建立在同理心機制的贊同與反對始能幫助對於道德

判斷上對與錯的認識

根據本研究第三章第一節的討論中Slote 主張道德並非是通過道德理性所

認識的對象並認為不僅關懷他人的利他行為的根源是同理心對於他人道德行

為的贊同與反對是來源於同理心機制的溫暖寒冷感受這種對於溫暖與寒冷的

情感能確立道德判斷中「對」與「錯」的指涉是道德認識的必要條件有鑑於

此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同理心這樣的情感機制不僅是我們在道德實踐上有效

的推力亦作為道德判斷中的對與錯認知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貳Slote主張同理心與行為動機的必然聯繫並且能提供我們在道德義務與道

德原則上的支持

Hume 以及 Hutcheson 都同意道德義務與原則本身並不具有引起行為者行

動的自然動力就此而論Slote 強調同理心不僅在實證心理學的研究中能激起

他人道德行為的動機並且同理心的運作與我們道德的義務具有一致性的關係

誠如林建福(20064)所論教育應當把感受的培育視為重要的道德關懷之一

根據這樣的論點研究者認為同理心的培養有助於人們產生幫助他人解除痛苦與

關懷行動的道德動機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略的情感機制

參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Slote贊同 Hoffman的主張強調教師需要注意同理

心的特性以「誘導式訓練」作為教育的方法

86

Slote 肯定 Hoffman 的實證研究並認為「誘導式訓練」這種道德教育方法

能夠善用同理心的運作並使學生更深刻的認識道德同時 Slote 也認為同理心所

具有的不由自主特性將使學生不由自主地以同理心感受教育者在道德判斷時所

產生的態度就此而論教育工作者須注重同理心的特性並善用「誘導式規訓」

教育方法

肆在師生關係上Slote強調適當的同理心機制與尊重自主的相關強調尊重

學生自主的情感基礎

Slote 強調尊重自主的觀點在於尊重對方的選擇與意見同理關懷雖然同樣

注重道德實踐者在脈絡關係中做出選擇的基本假設因而對於關係中的選擇有

干涉的可能但在成熟的同理心機制運作上一個尊重他人的行為者並不會過度

的將自我情感消融於被同理的對象而成為他人以此論之尊重他人的自主與同

理他人的情感具有同樣的意涵

第二節 建議

壹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主要針對 Slote 的兩本著作《道德情感主義》以及《關懷倫理及同理

心》兩本書作為主要文本由於研究者的能力限制尚未能補全其所有關於同理

心的相關論述也未能針對其發展之德行知識論做深入的探討也因此後續研

究可針對《教育與人性的價值》第四章「情感主義的理性教育」並輔以《從啟

蒙到接受性-重新思考我們的價值》一書以探究同理心在德行知識論的相關論

述以完善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的內涵

貳有關同理心以及教育的實證資料研究

Slote 雖然常使用心理學素材作為其論證的重點但其理論的假設與研究取

徑仍然是以在哲學探討為主根據前面章節對於 Slote 的探究可以發現二階同

87

理心的感受及其運作機制仍然需要更多實證心理學的研究來佐證另外本研究

也主要偏重於哲學理論的探究對於教育實務現場的狀況或許無法直接做出回應

因此有關教育的實徵研究以及實務面向的討論也可以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88

8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方(2011)語言哲學台北市三民

王楷(譯)(2011)Michael Slote著情感主義德行倫理學 一種當代的進路道

德與文明2011(2)28-35

朱為民(20171月)從高中生扮演納粹黨談同理心的培養康健雜誌取自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2024

李家蓮(2015)論斯洛特對哈奇森rdquo道德感官rdquo的rdquo復興rdquo湖北大學學報42(6)

38-43

何享憫(2010)應用繪本實施國民小學「同理心」品格教育教學之研究新竹

縣教育研究集刊1071-108

何瑞玲(20105月)首例逼印勞吃豬肉雇主被起訴自由時報取自http

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394455

李奉儒(2014)教育哲學研究之詮釋學方法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

育哲學方法論(pp45-75)台北市 學富

沈睦庭(2013)德行倫理學觀點下的儒家倫理研究 以Michael Slote與孟子為

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台北市

林人芳(201612月 )校慶扮希特勒惹以德抗議 外交部籲國人應有同理心

今日新聞取自httpwwwnownewscomn201612262258270

林火旺(2009)基本倫理學台北市三民

林逢祺(2010)教育規準論(二版)台北市五南

林建福(2006)德行情緒與道德教育台北市學富

林建福(2009a) 同情道德與道德教育的哲學探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4)

1-26

90

林建福(2009b)德行取向的道德教育- 從亞里斯多德康德與彌爾的德行思想

到當代品格教育台北市學富

林正弘(2002)道德感覺的理論載於Robert Audi主編 劍橋哲學辭典795-796

台北市貓頭鷹出版

林雅萍(2016)對自主的再思考 關係取向應用倫理評論6137-57

吳秀瑾(2005)依靠與平等 論 Kittay 愛的勞動女學學誌 婦女與性別研究

19157-183

洪哲政(201612月)中學生全班動員變裝納粹 以色列強烈失望與譴責聯

合報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12189330

洪漢鼎(2014)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品安(20105月)印尼家務工被逼吃豬肉勞團勞雇不對等 難維文化尊

重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2104

陳真(2013)論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義哲學研究1102-110

陳豐偉張家銘(譯)(2005)Arthur P Ciaramicoki amp Katherine Ketcham著同

理心的力量(The Power of Empathy)台北市麥田出版

黄彦华(2013)斯洛特的道德情感論及其當代的德育意義哲學百家12

128-130

黃藿(2000)德行倫理學的復興與當代道德教育哲學與文化 27(6)

522-531

郭世平(2010)同感與道德話語哲學與文化41(3)153-168

張雪珠(2003)哈澈遜的道德感倫理學與康德早期的倫理學輔仁大學哲學論

集36103-132

葉丙成(201612月)葉丙成納粹事件的反思無感比無知更可怕天下雜

誌 獨 立 評 論 天 下 取 自 http

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15article5159

91

賈馥茗陳寶山黃漢昌游振鵬吳美瑤(譯)(2013)Immanuel Kant著

康德論教育台北市五南

楊深坑(1988)理論詮釋與實踐-教育學方法論論文集(甲輯)台北師大

書苑

楊韶剛萬明(譯)(2002)Martin L Hoffman著移情與道德發展 關愛和公

正的內涵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蔡佩容(2014)國小二年級生命教育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幼兒教育研究6

30-52

劉斐玟朱瑞玲(2014)導論載於劉斐玟朱瑞玲主編 同理心情感與互

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頁1-18)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

簡成熙(2000)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的辯論女性倫理學的積極意義教育資

料集刊25118-211

簡茂發單文經(1995)從心理學的觀點論現代倫理道德教育之道收於財團

法人弘揚社會道德文教基金會主編現代倫理道德的理論與實踐111-131

台北財團法人弘揚社會道德文教基金會

蘇永明(1996)郭爾堡的道德認知發展論評析教育研究所集刊37155-170

92

貳外文部分

Baier A (1985) Postures of the Mind Essays on Mind and Morals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aier A (2010) Is Empathy All We Need Abstracta 6(2) 28-41

Batson C D (2011) Altruism in Human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tson C D Duncan B D Buckley T amp Birch K (1981) Is Empathic Emotion

a Source of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0(2) 290-302

Blum L A (1988) Gilligan and Kohlberg Implications for Moral

Theory Ethics 98(3) 472-491

Darwall S (1998) Empathy Sympathy Care Philosophical Studies 89(2) 261-282

Darwall S (2002) Welfare and Rational Care Oxford U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arwall S (2010) Sentiment Care and Respect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53-162

Drsquoarms J (2011) Empathy Approaval and Disapproval in Moral Sentimentalism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1) 134-140

Eisenberg N amp Mussen P H (1989)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gley C R (2002) Compassion Fatigue Psychotherapistsrsquo Chronic Lack of Self

Care Psychotherapy in Practice 58(11) 1433-1441

Foot P (1967) The Problem of Abortion and Doctrine of the Double Effect Oxford

Review 5 5-15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93

Haste H (1996) Communitarianism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Morality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5(1) 47-56

Hoffman M L(2000)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me D (1978)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L A Selby-Bigge Ed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39)

Hutcheson F (1995) A System of Moral Philosophy 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

Jahoda G (2005) Theodor Lipps and the Shift from ldquoSympathyrdquo to ldquoEmpathyrdquo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41(2) 151-163

Kant I (1987) Fund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 (T K Abbott

trans)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85)

Kennedy J M (1987 October ) Jessica Makes It to Safety--After 58 12 Hours Los

Angeles Times from

httparticleslatimescom1987-10-17newsmn-3702_1_jessica-mcclure

Kohlberg L amp Hersh R H (1977) Moral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the theory

Theory into practice 16(2) 53-59

Kripke S A (1980) Naming and Necessity Campridge MA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Mackenzie C amp Stoljar N (2000) Relational Autonomy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Automony Agency and the Social Self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delsky J (1989) Reconceiving Autonomy Sources Thoughts and Possibilities

Yale JL amp Feminism 1(5) 7-36

Noddings N(1984) Caring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94

Noddings N amp Slote M(2002) Changing notions of the moral and of moral

education In Nigel Blake Paul Smeyers Richard Smith and Paul Standish(eds)

The blackwell guide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pp 341-354)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Noddings N (2010) Complexity in Caring and Empathy Abstracta 6(2) 6-12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01) Retrieved December 25 2015 from

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empathy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01) Retrieved December 25 2015 from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sympathy

Peters R S (2015) Ethics and Education (Routledge Revivals) New York NY

Routledge

Ryle G (1972) Can Virtue be Taught in R F Dearden P H Hirst and R S Peters

(eds)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ason LondonUK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434-447

Scheler M (1954) The nature of sympathy (P Heath Trans) London UK RKP

Slote M (2001) Morals from Motive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lote M (2004) Autonomy and Empathy Soci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Foundation

21293-309

Slote M (2007) The Ethics of Care and Empathy New York NY Routledge

Slote M (2010a) Moral Sentimentalism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lote M (2010b) Caring Empathy and Moral Education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

101093oxfordhb97801953128810030013

Slote M (2010c) Sentimentalist Mo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25-143

95

Slote M (2010d) Reply to Noddings Darwall Wren and Fullinwider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87

Slote M (2011) Reply to Justin DArms and Lori Watson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 148-155

Slote M (2015) Saucers of Muds Why Sympathy and Altruism Require Empathy

Ethica amp Politica 17 12-26

Smith A (1793)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

Spinoza B D (1927) Ethic(WH White tran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year 1677)

Stueber R S (2011) Moral Approval and The Dimensions of Empathy Comments

on Michael Slotersquos Moral Sentimentalism Analytic Philosophy 52(4) 328-336

Stevenson C L (1937) The Emotive Meaning of Ethical Terms Mind 46(181)

14-31

Stocker M (1976) The Schizophrenia of Modern Ethical Theorie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73(14) 453-466

Van Manan (1991) The Tact of Teaching The Meaning of Pedagogical

thoughtfulnes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Watson L (2011) Comments on Michael Slotersquos Moral Sentimentalism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 142-147

Wispeacute L (1986)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ympathy and Empathy To call forth a

concept a word is meed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2)

314-321

Wispeacute L (1987)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Empathy In N Eisenberg amp J

Strayer(Eds) Empathy and Its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7-37

Page 10: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5

自 G E M Anscombe 著名的文章《現代道德哲學》(Modern Moral Philosophy)

開始許多德行倫理學家開始批判自 17 世紀啟蒙運動以來的義務論(deontology)

與效益論(utiltarianism)以學者 Michael Stocker 為例他曾在其文中說了一個

故事(1976462)來做為批判現代哲學體系(尤其是循著 Kant 的義務論以及 John

Mill 的效益論等理論發展)推崇「義務」和「規則」會產生的詭譎現象 史密

斯專程從遠方來探訪重病在床的你你謝謝他的熱心和善意但他卻告訴你他

這麼做僅是為了他在道德上的義務你以為他這麼說只是一個謙虛的回應但隨

著你們之間的談話越頻繁你越來越發現他說的是真的他真的不是為了朋友

的緣故來探訪你而只是為了道德上的義務來探訪你Stocker 透過這個例子說

明他的立場這種強調理性規則義務的道德理論會使我們失去美好生活使我

們為了愛或友情的動機與行為的理由分裂開來Stocker 的例子與當代德行復甦

運動的學者一樣是為了召喚我們去重視德行(virtues)在道德生活中的優位

而非責任(duty)與義務(obligation)(黃藿2000525)

在這段德行復甦期間的學者 AnscombeAlasdair MacIntyreRosalind

Hursthouse 皆以追尋 Aristotle 的理論為主Slote 則是以追尋並修正 18 世紀英國

情感主義的路徑尤其以 Hume 的同情理論為其主要的理論開展與強調 Aristotle

理論的論者不同Slote 認為 Aristotle 的路徑強調了以「幸福」做為人的至高追

求使得行動者是以幸福為目的而行善(Slote 200110)這樣的論點將難逃目

的論的色彩Slote 本人想要建立的是更純粹(pure)基於行動者(agent-based)

的德行倫理學形式這樣的倫理學形式特別強調自身的品格傾向動機等內在

素質(inner traits)(沈睦庭2013)因此 Slote 開始轉向對 Hume 理論的探究

根據他們的主張一個人通過回憶(或觀察)他人的某些特質所感覺到的快樂或痛苦分

別表示這一特質的善或惡我們之所以能夠感覺到這些特質的原因在於我們擁有道德知覺

(perceptions)正如同我們看見紅色的蘋果聽見尖銳的噪音一般只是對於道德的所產生的

知覺並非像外在感官一般我們感覺到的道德觀念是一種內在感覺人們通過觀察形成觀念通

過對這些觀念的反省我們從而得到了道德觀念在中文的翻譯上moral sense 被翻為「道德感

覺」「道德感」本研究主要以「道德感」為翻譯

6

對於 Hume 來說他認為道德是情感而非理性的事物在 Hume 的論證裡

理性只能進行「抽象關係的證明」(數學)和「經驗事物間的因果關係推論」

(Hume1978413-414)不僅無法給予我們實踐道德的動力(inert)也沒辦法

判斷道德的善惡他以故意殺人的例子來說明他的想法(Hume1978468-469)

「我們是否能從一個故意殺人的例子中找到一個事實(fact)叫作「惡行」(vice)」

Hume 認為當我們考察一個故意殺人的事件時我們只能找到行動者的激情

動機意願和想法這樣的事實這些事實不能告訴我們這個行為到底是不是惡行

只有在回到我們的內心因著愉悅所產生的「贊同」(approval)與不安所產生的

「反對」(disapproval)才能告訴我們是非善惡這些是理性無法作為道德基礎

的原因正是如此同情心在 Hume 的倫理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為人之所以

會做出有利於社會整體或對個人的品格或行為表示贊成或反對皆來源於此

因為有同情心我們可以覺察到他人心理的狀態當他人痛苦時我們可以感同

身受

因此對 Hume 來說培養同情心是道德教育的基礎然而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

的同情心對親近者有直接聯繫關係的人會有強烈的反應對歷史較近的事件

較有感對較親近與自己相同的人較能同情(Hume 1978318)這種對親近

者立即的(immediate)同情有偏私的性質是我們要避免的以免使得失去公

正因此 Hume 認為經過反省(reflection)的同情才能使人不帶偏見的關懷公

共議題(Hume1978 437-438 amp 604)

Slote 認為(200713)Hume 以同情心為主的情感理論除了缺乏了現代對同

理心心理學的實證研究也受到其他學者的攻擊(2010a32)例如 Smith 就認

為如果情感上的愉悅或痛苦是我們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那麼非生命的事物

將同樣進入道德討論的範疇中(Smith1793264)比方說颶風摧毀了許多無辜

人民的家庭與產業我們心中對颶風產生的破壞有著痛苦和不安通過前面的說

法我們可以說颶風不道德嗎 有鑑於此在 Slote 的研究中他除了通過現代

7

心理學的實證補足 Hume 理論當中需要實證研究的主張也修補 Hume 使用同情

心建立道德理論所遇到的困難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特殊之處在於他企圖通過改良 Hume 倫理學並借鑒

Saul A Kripke 的固定指涉(reference-fixing)3(2010a57)使他的道德情感主

義能得到一個形上學的先驗(a priori)基礎對於相關的論證研究者將在第三

章的第二節中會細部的處理

(二) 對於關懷倫理學的補充

在近代的倫理學領域探究中對於他者的感同身受進而幫助他者在關懷倫

理學以關懷為立論的理論中得到重現受到學界很大的迴響與討論也引發許多

學者對關懷倫理學理路的研究Carol Gilligan 首先在她的著作《不同的聲音》

(1982)(In a Different Voice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rsquos Development)裡

提出了她的觀點她認為男性和女性在道德發展上有所不同Kohlberg 在道德發

展上著重以普遍原則來做形式邏輯的推論可謂是「正義-權利導向的倫理學」

這反映了男性的認知而女性則不然女性在認知道德上注重情境的通盤考量

希望以關懷和無傷他人為優先(簡成熙2000187)

通過 Gilligan 以女性道德經驗為基礎所建構的道德倫理學Nel Noddings 延

續了她的論點並在她的著作中大力的批判過去的理性主義倫理學家他們希望

像處理數學一般期望能夠找到倫理學的抽象形式或原則並以這樣的原則進行

辯證以探討道德他不認同這樣的倫理學探究方法倫理學不是一種抽象的原則

3 Kripke 的語意固定指涉理論是一種處理語言哲學領域中解釋專有名詞與指涉之關係的問題其

著作《命名與必然性》(Naming and Necessity)特別針對此一問題進行處理粗略地來說Kripke

反對 F L G FregeB A W Russell 等人將專有名詞視為描述詞的理論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

專有名詞指得是一個嚴格指稱詞專有名詞不能被認為是與描述詞相同的意義(王文方2011

63-65)在第三章的第一節中本研究會更深入的介紹 Kripke 的理論

8

探討而是一種透過對關係的關懷(care)而開始引 Noddings4自己的話來說

(198424)

關懷意味著走出自己的個人框架(personal frame)而進入別人的框架當

我們關懷時我們參考別人的思考角度他的客觀需要以及他對我們的期望

我們的注意力全神貫注在被關懷者的身上而不是我們自己

這樣的關懷顯示對他人的同感一個能夠關懷的道德實踐者不是假想自己站在

他人的立場以理性來分析他所可能產生的反應行為情緒而是要從實際的

情境中盡可能地以他人的角度來體會他人的感受並做出回應Noddings 認為

這種現象包含兩個方面其一叫做「全神貫注」(engrossment)這是一種專注於

接受他人將他人納入自己與他人一起看和一起感覺的現象(198430)

Noddings 認為這種專注使得專注的主體雖然看和聽到事情卻像是從他人那裏

將他的聽和看借給專注主體其二通過動機轉換(motivational displacement)-

關懷者將自己的動機能量開始流向被關懷者的需求(Noddings 2002)使得他能

夠對被關懷者做出行動Noddings(198431)以母子的例子為例她認為一個

母親對於孩子就有著這種天然的關懷一個母親不會嘗試「穿小孩的尿布」後來

考慮小孩子到底發生什麼事情當小孩子開始哭的時候母親意識到孩童的不舒

服而以感覺的交流來進一步觀察孩童嘗試身體接觸孩童嘗試和孩童說說話

Noddings 以這種自然的關懷來向我們說明人類的關懷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

4 Noddings 曾在她的論著中提到(1984 30)她不認為自己在這裡所談到的「全神貫注」與「動

機轉換」是指「同理心」原因是因為同理心一詞具有投射(projective)的意義也就是假想自

己在他人的情境下會有的反應並將這樣的情感投射在他人身上但在 Slote 的看法中投射意

義的同理心只是同理心的一種這種同理心之所以令人質疑是因為他過於強調以理性的方式設身

處地去為對方設想在這種方法裡人似乎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要同理他人的感受Slote 認為在

Hoffman 的研究中關聯式同理心(associative empathy)的研究顯示同理心的自發性- 對於他人

的情感我們會無意識不由自主的同理他人這樣的觀點便有別於 AristotleKantMill 等強

調理性在道德地位的立論者(陳真2013103)並且 Slote 同樣認為同理心具有接受性

(Receptivity) 一個人的情緒能夠注入到另一個人身上或者一個人的情緒能夠以一種類似感

染的方式從一個人的擴展至另一個人(王楷201130)Slote 曾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 Noddings

也同意同理心在這個意義上的重要性 (Slote 2010a 16 17)

9

如果我們仍然想要以理智追求抽象的道德原則來作為我們的指導的話呢

Noddings 告訴我們原則雖然使我們能夠對道德給出指導但若涉及原則間的

衝突它就無法準確無誤地指導我們在那樣的衝突下我們不應輕易的把這樣

複雜的具體事件化約成某條簡單恆定不變的原則例如不應去竊取他人的財

物這樣一項原則碰上了飢餓的人或朋友的生存我們不應該簡單地躲在某個原

則後(不可偷竊生存權)而是在認真的考慮他者的需求後給予真實的回應

(Noddings19841656)

關懷倫理學同樣的在回應所謂道德判斷上的「對」與「錯」給予了不同於

道德理性主義的解釋一方面Noddings 並不贊同情緒論(emotivist)學者 Alfred

Jules Ayer 那樣將道德判斷認為只是一種表達情緒的方式因為當我們在做出道

德判斷的時候不僅是一種「好耶」的情緒表達我們不是只有對所有東西都

只表達一種主觀的感受我們會對特定的道德內容表達一種承諾比方說傷害他

人若一個人能夠感受到傷害他人本身會帶來他人的痛苦他便會知道這是錯誤

的行為在 Ayer 的分析裡面我們只是在表示一種情緒意義而這是 Noddings

不贊同的看法(Noddings 198492)

另一方面她也拒絕以理性主義的方式論證道德判斷中的對與錯首先當我

們以原則來判斷「偷竊是錯的」似乎就沒有考量到其他實際的因素對於一個

關懷倫理學者來說偷竊幾乎是錯的但在還未知道他偷竊的原因之前她不會

輕易的下道德判斷再者以道德判斷以及道德陳述來論證道德行為將會使人

遠離具體的事實原因是我們正在企圖使用語言和理性來討論道德行為而

Noddings 認為這會使我們疏於感覺去追求一個簡單而抽象的道德善(Noddings

1987 9395)

但拒絕為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的論證卻無法幫助我們了解道德情感與道德

判斷之間的關係一方面依照 Noddings 的觀點我們需要考慮個別的實際狀況

10

根據我們關懷的能力來做出判斷但另一方面我們日常生活中認為的道德判斷

應當具有一些特性舉例而言縱使我們認為「殺人是錯的」一句話不是通過

理性的規定大家就突然地能夠遵守了根據關懷倫理學的想法一個規則需要

有情感作為其推動的動機但如果我們把判斷至於每一個個別的關懷經驗的話

我們又要經驗多少次關懷經驗才能「確立」「把握」住道德行為的對與錯呢我

們能否在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之間找到一個橋樑來描述它們之間的關係呢

總的來說Slote 同意 Noddings 的論點並認為 Noddings 重申了情感在道德

中的地位且情感作為一種必要條件是我們在實際的道德生活中不可缺乏的尤

其像是「全神貫注」這樣感同身受的情緒性機制但 Slote 認為關懷同理心本

身就能夠回應我們所遇到的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之間所產生的鴻溝呢為要能回

應這一點Slote 認為除了要能使用同理心的概念以外也要處理後設倫理學

(meta-ethic) 對道德語意的分析(Slote 2010a4)Slote 認為通過對同理

心的分析與英國道德感理論的論述能夠解決關懷倫理學在這方面所受到的限制

通過 Slote 的考察正義倫理中的重要概念是能夠在他所建構的情感主義下得到

解釋

三國內對於 Slote 道德教育相關的文獻甚少

Slote 對於道德理論探究有其特殊性但國內對其理論的探究甚少在「中

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中僅有一篇屬於哲學領域的文章5在「全國博碩

士論文網」中也僅有一篇論述其哲學的文章6對岸研究 Slote 的著述雖然較多

但多數哲學領域的探究為主僅有一篇論及教育的文章7由上述可知Slote 的

思想未受到應有的注目較多的討論也集中在哲學領域的探究在教育領域中

5 郭世平(2010)同感與道德話語哲學與文化41(3)153-168

6 沈睦庭(2013)德行倫理學觀點下的儒家倫理研究 以 Michael Slote 與孟子為主國立政治

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7 黄彦华(2013)斯洛特的道德情感論及其當代的德育意義哲學百家12128-130

11

Slote 的思想仍待開發與擴展這也是本研究以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理論對道德

教育為啟示的研究動機之一

貳研究目的

Slote 在他的著作中所建立的倫理學系統雖然是對前人的修正與補強但他

的論點仍然具有獨創性和特殊性本文試圖以哲學家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及其

對道德教育的啟示為研究主題特別是他對於同理心的見解主要的目的如下

一釐清同理心之字源與字根及其概念

在處理 Slote 的理論前本研究首要處理同理心之字源與字根及其概念以

去除同理心在論述中的可能的歧異性尤其 Slote 在研究中大量引用 Hume 的論

證因此有必要針對當代的同理心以及過去英國道德感理論的同情心概念進行概

念意義上的分析另外由於 Slote 在其論證中亦使用心理學對於同理心的實證研

究因此本文也將其與同理心在實證研究上的定義納入概念分析的理解中

二理解與分析 Slote以同理心所開展之道德情感理論

完整理解 Slote 如何通過 empathy 做為道德基礎發展出道德情感主義的理

論在這裡前部分研究者將完整呈現 Slote 在道德語言上的澄清以及在道德規

範意義上如何以情感主義的方式回應道德理性主義者同時也回應關懷倫理無法

處理的道德規範問題

三介紹 Slote道德情主義所遇到的批判與 Slote的回應

統整 Slote 立論所遇到的批判與理論困難Slote 曾撰文回應對於評論其理論

的文章分別是 NoddingsDrsquoarmsWatsonBaier 等學者本研究將介紹他們

對 Slote 論點的批判以及 Slote 對於這些論點的回答

四探究 Slote的道德情感主義同理心論述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12

在完善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後將處理其對於道德教育的啟示最後本文

將從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同理心的論述與道德教育之觀點尋求對於道德教育的啟

參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 釐清同理心之字源字根及其概念

二 Slote 如何以同理心的作為情感主義道德理論的基礎

三 Slote 所受到的理論困難與批判為何

四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理論同理心論述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及問題旨在探討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的同理心論

述並以他在理論上的討論作為探討道德教育的參考本研究採用「概念分析法」

以及「詮釋學方法」兩種方法以下分別論述本論文的兩種研究方法及其適用的

範圍

壹概念分析法

教育哲學家Richard S Peters以及 Paul Hirst為首的教育哲學家們以一種名為

概念分析的方法來做為理論的研究開創了所謂倫敦路線(London Line)的哲

學研究進路哲學家 Peters 和 Hirst 所言之概念分析是從大眾語言中探詢使用

概念的「必要條件」也就是一詞語概念的核心使用法大眾語言作為一種會隨

時空不斷改變其使用方法的概念在人文科學中難以窮盡所有的使用意義但語

言概念本身有它在使用中的核心用法並把無關或者邊陲的用法去除掉以達到

理論推論的目的這也是哲學家 Socrates 在與他人討論哲學時最常詢問的兩個問

13

題 「你是什麼意思」(What do you mean)以及「你如何知道的 」(How do

you know)孔子也曾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說得正是在探究前必須以嚴謹

的方法將語言的意義定義明確(林逢祺20103-4)

本研究以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基礎同理心為探究的重心Slote 作為以探究

並修正英國道德感理論傳統的哲學家其同理心之概念以及理論取經於此因此

本研究首先以概念分析法探求英國道德感理論對同理心概念的使用並釐清同理

心與其相近字詞同情心的不同

本研究主要在第二章第一節「同理心之字源及其字根」釐清同理心的定義

另外 Slote 也極為重視當代心理學的研究作為對傳統的補充因此本研究也將

會把心理學家 Hoffman 的同理心概念以及實驗研究一併納入討論以對其同理心

的概念內涵有更深入的探究

貳詮釋學方法

詮釋學方法希臘文 Hermeneutike其詞根主要來自於希臘神話中的信使神

Hermes作為傳達神諭的使者他有兩個必要的工作一個主要的工作是理解

諸神所要傳達的信息第二個工作是將信息傳達給凡人因為人和神的語言不同

Hermes 在傳達信息時必須要翻譯信息使人能夠理解信使神的工作正回應了

詮釋學這個方法的最基本的意義- 通過理解和解釋把一種意義關係從一個陌生

的世界轉換到我們自己所熟悉的世界(洪漢鼎20142)

本文採取溫和(moderate)詮釋學的觀點研究者認為沒有方法可以保證我

們有絕對客觀的詮釋因為每個人作為讀者都受到自我在歷史中所獨有的成見

(prejudices)這種成見並非是因為個人有其獨特的時間空間經驗而是成見

具體化在語言當中(李奉如2014 50)正如楊深坑(1988138-139)的那

句深刻的見解「理解者因而必須有一種影響史的覺識自覺到自己本身就是整個

歷史事件的一環而做為過去與現在的連結」

14

研究者作為 Martin Heidegger 意義下的「在世存有」在本研究中作為 Slote

理論的詮釋者也以自我的道德生活及生命經驗為理解的根據作為詮釋 Slote

在道德教育上給予的啟示詮釋學的研究方法除了主要處理第四章的第一節「同

理心對道德教育方法之啟示」與第二節「同理心對道德教育中尊重的啟示」外

對於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本身的理解也是這個研究方法一環研究者正視自己

所擁有的成見(prejudice)並盡所能有開展新的理解以期能更完善的詮釋 Slote

在理論上如何影響道德教育的應用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壹研究範圍

Slote 對於同理心概念的見解及其如何在道德理論中開展的主要論述在於

《道德情感主義》(Moral sentimentalism)一書中因此本文主要的探討範疇也

在本書《關懷倫理學與同理心》(The Ethics of Care and Empathy)一書主要在回

應道德的規範意義亦作為本研究在開展道德理論的補述

Slote 另有撰寫文章回應批判其理論的幾位哲學家以澄清其理論的一些概念

與想法〈回應 NoddingsDarwallWren 及 Fullinwider〉以及〈回應 Justin dArms

及 Lori Watson〉本研究亦將相關哲學家的批判論文與回應納入範圍介紹

Slote 關於道德教育的著述論文有〈關懷同理心和道德教育〉(Caring

Empathy and Moral Education)以及〈情感主義的道德教育〉(Sentimentalist Moral

Education)以及在 2012 年的專書《教育與人性的價值》(Education and Human

Values)第三章這些著述主要論及道德理性主義在教育的觀點上會遭遇的問題

以及如何用心理學的實證研究及同理心概念來補足缺乏同理心的教育

貳研究限制

一語言能力限制

15

雖然英文是研究者的第一外語但是研究者並未精通另外通過語言的翻譯

在理解上與原先意義有所出入的可能性仍舊存在因此在本研究中是一個限制

二研究處理範圍有限

Slote 在理論的研究上有一次重大的轉變在開始時他主要是以 Aristotle 的

德行論作為其理論開展的取向但在之後的理論發展受到情感主義的影響早期

的著作《源自動機的道德》(Morals from Motives)《從道德到德行》(From Moraliy

to Virtue)等觀點的轉變也是值得探究的另外 Slote 在最近的研究觸角也擴展到

德行知識論的探究上著述如《同理心的不同面向》(The Many Faces of Empathy)

《情感主義的認識論》(Sentimentalist Epistemology)礙於研究時間及能力的限

制本研究僅閱讀有關道德情感主義及教育相關的著述

16

17

第二章 同理心的內涵

同理心的概念抽象且複雜其定義並不如想像中的明確且用法多有分歧

Lauren Wispeacute(198717)就認為考察同理心概念的歷史是很困難的因為心理學

對同理心的研究進展快速約十年就更新一次而產生新的概念或是老的概念進

行了新的解釋而有了新的用法概述來說同理心源於 19 世紀末德國美學中的

德文 Einfuumlhlung在 20 世紀初被實證心理學翻譯為 empathy1930 年代被人格

心理學家廣泛的使用1950 年代以 Carl Ransom Rogers 理論為主的心理學派借用

此概念實行精神治療獲得很大的迴響1960 年代甚至條件反射理論也曾短期

使用過同理心的概念而 1970 年代則主要被社會發展心理學家用來解釋利社會

或利他行為

不僅在心理學上其發展多變在哲學領域中同理心用來解決不同主體間的

交往與理解關係也就是所謂的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在《同理心情

感與互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劉斐玟朱瑞玲20145)這本書的

導論中提到了同理心是自身與他者的遭逢在遭逢的同時既認識他者也觀照

自身而一旦自身(主體)與他者(客體)的關係由單向傳遞訊息的狀態進入

到你來我往的互動過程時便進入「互為主體」的狀態這個認識的方式與傳統

哲學主客關係的認識模式大相逕庭在這個問題上現象學之父 E G A Hussel

和他的學生 Edith Stein 兩人給予了深刻的討論

同理心不僅在各個領域中皆有討論若將焦點固定在道德領域裡同理心本

身也與其它相似的概念混雜若常接觸道德哲學的研究者會發現以十八世紀英

國道德感理論著名的哲學家如Hume以及Smith來說他們在探討倫理學理論時

使用的詞是同情心(sympathy)這些哲學家所使用的同情心是否跟 Slote 提到的

同理心在概念上是相同的呢這是本章所要討論的重點

18

本章分為兩節第一節同理心與同情心概念的比較主要針對同理心一詞之

字源並通過與相關的詞彙同情心的對照以顯示同理心概念的核心用法

研究者也將處理現代心理學研究的同理心與英國道德感理論哲學家所使用的同

情心是否在意義上有一致性的問題第二節討論同理心在倫理學中的脈絡這裡

囿於研究者的能力不能窮盡所有以同理心為核心的道德理論僅以 Slote 著墨

最深的十八世紀英國道德感理論為主要的探討同時由於 Slote 深受道德心理學

家Batson 與 Hoffman 的影響也會把這兩位心理學家對於同理心的探究一併放

入討論中

第一節 empathy與 sympathy之概念比較

此部分旨在討論同理心及其相關的詞語概念首先以本研究所關注之同理心

之字源著手接續討論同情心的字源並嘗試區分這兩者之間意義上的不同

壹empathy 之字源

同理心源於德語 Einfuumlhlung 一詞是 1858 年德國哲學家 Rudolf Lotz 將 ein

和 fuumlhlung作為希臘文 empatheia 的翻譯Theodor Lipps 以 Einfuumlhlung 建立其美

學系統英美精神分析家 Titchener 於 1909 年認為以 sympathy 一辭不能完整的

傳遞 Einfuumlhlung 之意因此以 empathy 一辭英譯之(Jahoda 2005161)在希臘

文中Empathia 為 em 和 pathos 所構成em 一詞改自 en表示進入 (in)的意

思Pathos 意思為感覺(feeling)因此 empathy 有進入他者而加以理解之意8

貳sympathy字源

sympathy源於後期拉丁語的 Sympathia意思是「共感」(community of feeling)

希臘字源 Sypatheia 衍伸自 sympathes代表感同身受(having fellow feeling)受

8 線上語源字典(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15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empathy

19

到相同感覺影響(affected by like feeling)可拆解為 sym 與 pathossym 代表一

起(together)而 pathos 為感覺(feeling)9

參empathy與 sympathy的差別

empathy10和 sympathy 是兩個容易混淆的詞語雖然兩個詞有不同的發展背

景在口語上這兩個詞似乎難以區分在理論上的討論中它們都包含覺知他

人的情感或者是辨認(identification)他人的情感當我們說對你的難過表示同

情或我同理你的難過時這兩個現象的共通點是覺知他人的感受也就是發現或

感受到他人難過的現象第二這兩者除了表示我們辨認了他人的情感它們似

乎都表示我們對於他人的情感作出行動來回應當我同情某人的難過或者是我同

理某人的難過時我們似乎都會做出某些行動來回應這種難過或者安慰某人

或者聆聽某人的訴說他的情感

這樣說來是否兩個詞根本上並無不同呢 根據一些學者的分析以及 Slote 在

理論的解釋上兩個詞在使用上還是些許的差異以下將細微的區別呈現如下

先以 Slote 所區分的同理心與同情心的說法為主並輔以其他學者的說法作為補

一是否涵蓋感同身受

Slote 認為(2010a15)在口語上可以引用美國總統 Bill Clinton 的話來區別

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區別同理心是「感受到他人的痛苦」(feeling someonersquos pain)

同情心則是「感受到某人在痛苦」(feeling for someone who is in pain)在這同理

與同情這兩個概念中我們都同樣感受到痛苦但差異在哪裡呢差別在於我們

是否能夠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在同情概念之中我們只會感受到或者辨識出一個

9 線上語源字典(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15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sympathy 10

Empathy 在中文裡有許多尚未統一的翻譯例如「移情」「神入」「同理心」「共感」「換

位思考」等等本研究採用常見的「同理心」這個翻譯

20

人在痛苦的處境之中我們並不會感覺到自己也像是在痛苦之中但當我們說我

們同理他人時通常代表我們也像是受到同樣的痛苦一般

這兩者的差別也具體的表現在同理後所產生的行動上我們或許可以以《禮

記檀弓下》的一篇故事來描述這種差異春秋時代齊國發生大饑荒有個名為

黔敖的人他在路邊放置一些食物來幫助那些飢餓的難民這時有個以衣袖遮臉

的人他跌跌撞撞的走了過來黔敖拿著食物和水便對他喊「喂過來吃東西」

那個人瞪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接受無禮的施捨才會餓到這種程度的」

在這個故事中黔敖能夠辨識飢荒中的他人所擁有的痛苦也因此他準備了

食物和水來幫助他人但如果他真正的感受到人在飢餓與尊嚴上的窘境他便不

會選擇叫喚別人來接受他的幫助如果他能同理他人的感受而行動他除了會準

備這些食物外他也會試著去攙扶他人或將食物與水遞給需要的人

同樣的Slote 也以羞辱為例(200713)來說明這兩者所有的差異一個人

如果同情被羞辱的人會感受到心中有種不好的感覺(感到被這樣對待很糟糕)

但不會覺得自己真的被羞辱但如果在同理的概念之中我們會感受到自己也像

被他人羞辱一般

在這樣的定義下同情心與同理心有兩個主要的差異在於能否真實的覺察

他人的感受如果同情只是在觀察後所擁有的不好感受而不像同理心一樣有「人

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感受時則我們很好奇有同情心的人是否真的能夠回應

對方的「需要」來幫助對方如果我們只是知道對方飢餓受苦而缺乏去感受一

個人的「飢餓感」與「尊嚴感」碰撞所產生的痛苦我們或許就會像黔敖一樣

作出自以為幫助他人的行動但事實上是在羞辱別人讓別人痛苦的行動

Slote 在〈盤中的泥巴為什麼同情心和利他主義需要同理心〉也同樣懷疑

同情心是否真的是一種「關懷他人」的動機(201519)同情心並不使人感受與

接收他人情感而主要著重在辨識並回應他人的情感上某些心理疾病患者所具

21

有的心理機制正是同情心機制例如因為心理疾病的虐待狂他們或許具有同情

心能夠辨識他人情感或者感受到某種不好感受的機制但他們卻不見得

能夠同時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也因此他們對於他人情感的回應行動常常超出我們

常人的想像例如感受到某人因虐待而有不好的感受反而繼續虐待他人

進一步的說明Slote 認為當我們在說「我同理你的痛苦」時那種感覺

就像是他人的痛苦入侵我們一般Slote 引用 Hume 的說法認為這種情感的連

結就像是感染(contagion)一般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Hume1978318)

當我看到任何人呈現在聲韻和姿態的情感效應時我的心靈會立刻從這些結

果轉移到其原因而且形成此一情感(affection)的鮮活概念並立即轉

換成感情本身同樣的當我觀察到任何一個情感的原因時我的心靈會轉

移到其結果而且也會被激起同樣的情感

也因此 Slote 認為Hume 意義下的同情心其實與現在意義上的同理心是具

有相同意義的(Slote2010a14)但是現在意義下的同情心與 Hume 意義底下的

同情心已不相同現在意義的同情心並不涵蓋這種感同身受的感覺

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差別在 Slote「是否有感同身受」這個特性被區隔開來

雖然兩者同樣能夠察覺他人的情感但同情者在覺察的層面上可以完全沒有他人

的感受而對他人的情感做出回應同理心則必須含有對他人情感的感受

二適用的情感範圍

當我們提到同情心與同理心時我們可以清楚的分出這兩者在情感的適用

範圍上是不同的同情心特別指得是覺知到他人的痛苦或困境且有舒緩他人痛

苦的衝動(Wispeacute1986314)Wispeacute 的看法與中文的使用很相近在中文裡使用

同情一詞通常也比較適用在負面的情感上當我們說我們同情某人的感受時

某人或許會認為「我不需要你的同情」或者是「你根本沒有同情心」在這個

22

情境裡面我們會假想某人是正處於負面的情感狀態如果某人正處於快樂的情

感中則某人在這裡所說的話似乎沒有辦法理解同樣在 Nancy Eisenberg 以及

Paul H Mussen 的文章中(1989130)同情心也被認為是對於他人悲痛(sorrow)

狀態的情感回應或是對他人的關心(concern)

但當我們在使用同理心時就不限於悲傷或負面情感的感同深受一般來說

「對某人的情感產生同理心」指得是對他人內在狀態的了解這裡的內在狀態包

涵思考與感受這種感受同時涵蓋了正面情感或負面情感的感受在 Batson 的

定義裡empathy 也包含為他人的好運而同理他的快樂也包含對他人痛苦難

受而伸出援手的情感像是同情(sympathy)為他人擔憂等(201111)同樣的

Hume 在論述同情心的時候所覺知的情緒同時包含了痛苦以及快樂的情感(林

建福2009a9)在這個意義上現代心理學意義的同理心與 Hume 的同情心

在適用的範圍上是相同的雖然 Slote 並沒有針對同情與同理在語言上的適用範

圍做區分但這個論點並未與 Slote 的說法有所矛盾因此做為同理心與同情心

區別的一種補充

三感受他人感受的方式

這裡所指乃是如何(How)感受他人的情感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異有好幾

種不同的解釋有些區分與 Slote 的看法不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反也因此是最

難區分的一塊各家說法不一致研究者盡可能嘗試以自己所讀之脈絡整理如下

希望盡量符合邏輯的一致性

Wispeacute(1986318)認為同情心是藉由想像的覺知或替代的體驗被同情的人

並參與感受因此主體與客體融合為一但同理心卻保有主體的意識他延伸自

己進入被同理者並把所感應到的感受以投射(Projective)的方式給被同理者

這裡或許會遇到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保有自我的主體意識呢借用 Max

Scheler 在《情感現象學》中提到的情緒認同(emotional identification)或許可以

23

幫助我們釐清相關的概念Scheler(195418-19)提到病人或者群眾或許不會認

為自己的感受屬於催眠師或領導者但因為雙方自我的合而為一使得病人或者群

眾漸漸喪失自我這種時候我們並不會認為病人或群眾是一個獨立的感受主

Stephen Darwall 認為同理心有三種形式第一種也是最原始的形式是情感感

染(emotional contagion)它通過模仿(mimicry)的方式例如面部的模仿從

而直接捕捉他人情緒和感受(Darwall 1998264-265)第二種形式如同 Wispeacute 所

言以投射的方式延伸自己進入同理對象的立場(standpoint)我們模擬(simulate)

自己在對方的情境從而想像對方會有什麼樣的感受這個敘述也與 Wispeacute

(1986318)認為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區分在於「我是某人」與「如果我是某人的」

非常相應同理心與同情心還有一個極大的不同就是這種投射式的同理心只會

針對被同理者此時此刻的情境做模擬而同情心能夠洞見未來而產生適切的情感

回應( Darwall1998269 )第三種也是最後一種同理心則是原初同情

(proto-sympathic)形式的同理心通過想像他人情境而去同理他會如何感受

這種形式的同理心已經非常接近同情但仍然與同情心不同的是因為同理者仍意

識到自己以 Wispeacute 的話說就是仍保有自我主體的意識但這個形式的同理心將

焦點放在他人身上而不是投射自己的情感給被同理者

Hoffman 在他的著作裡面雖然沒有區分所謂的同理心和同情心但在他的書

中也提到同理憂傷(empathic distress)和同情憂傷(sympathyic distress)的區

別Hoffman 認為人有三種原始自發且不自主的同理心形式(模擬條件反射

以及直接聯想)約莫一歲的孩童正在形成自我感時他們無法區分他人的意識

與自我的意識也因此他們因為不自主的同理心形式的影響使他們同理了他人

而感到憂傷但由於無法與自我區別所以他將他人的憂傷當作自己的憂傷(楊

韶剛萬明200279Hoffman200069)

24

但隨著孩童的成長漸漸的他除了能夠分辨自己的意識與客體也能分辨自

己的憂傷與他人的憂傷但他們並不會因為那是他人的痛苦而離開大多數的兒

童並不會轉身離開反而繼續同理他人而幫助他人(楊韶剛萬明2002101

Hoffman200087-88)Hoffman 認為這是因為他們慢慢從同理憂傷部分轉換成同

情憂傷的緣故即從對於減輕他人憂傷是為了解除自己因為同理而得的憂傷

部分的轉變為將焦點關注在他人的憂傷上而隨著他們的認知能力與語言能力的

提升他們也會發展出角色取替(role taking)形式的同理心模式(楊韶剛萬

明200279Hoffman 200069)尤其是以他人為焦點的角色取替形式這種

形式的角色取替將焦點直接指向他人並想像他的感受

同樣的對 Hoffman 來說真正具備高級同理心的人需要有遠見也就是不

是對於此時此刻的被同理者做出相應的反應而是作出在這個景況中更恰當的反

應(楊韶剛萬明2002104)Hoffman 雖然在理論上做出了區分但在現實

中他也發現同理憂傷與同情憂傷在成人時期也有可能交替出現也就是成人有

可能具有同理同情的雙重特性(楊韶剛萬明2002103Hoffman 200089)

從上述對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分析上來看Slote 認為同情心是一種能夠獨立

於感同身受而對他人的情感產生反應在〈盤中的泥巴為什麼同情心和利他主

義需要同理心〉他特別提到(201513)同情心並不使人感受與接收他人情感

而主要著重在回應他人的情感但同情心又是如何通過什麼樣的作用來認識到別

人的情感而做出回應Slote 並沒有細部的說明

若針對同理心的部分來看Slote 曾在他的文章中表示(王楷201130

Slote 200714)他認為同理心本身並不意味著化成他人並且具有同理心的人

對他人的同理還涵蓋一種對他人(願望熱情情感)的認同也就是說Slote

認同同理心本身並不會使同理者失去其意識而成為他人反而能夠尊重對方並認

可對方的情感(Slote 2010a110-111)

25

儘管同理心本身會以不完善的姿態出現兒童身上在前面 Hoffman 的文獻中

我們知道孩童一開始所具有的同理能力和成人所擁有的是不同的但同時隨著孩

童的成長與認識後孩童的開展與認識會使得孩童的同理能力愈發完善Slote

同意 Hoffman 的這個想法同時也說明了同理心對於他人情感的關切或關懷不

是一個純粹的情感傾向它仍然預設了某種程度的認知能力(Slote 201514)

但卻不總是屬於那種由理性深思熟慮而做出的選擇Slote 認為確實同理心中有

所謂的投射型(projective)同理心但這種同理心太過於強調認知以及理性層面

對於情感的覺知彷彿我們刻意的去知覺他人的情感或狀態這不是 Slote 所欲

關切的

他關注的是一種稱為關聯式同理心(associative empathy)這種同理心使我

們自發不由自主的去感受到他人所受到的苦樂他稱之為同理心的接受性

(Receptivity)(王楷譯201130)

當他們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或失望的時候這種同理心的發生也就常常由不得

他們來選擇當 Hume 說一個人的情緒能夠注入到另一個人身上或者一個

人的情緒能夠以一種類似感染的方式從一個人擴展至另一個人的時候他所

談論的正是這種更強的接受性或者自發的同理心類型

為了說明這一點Slote 舉了一個例子來闡釋他的想法(201514)當一個父

親感受到他女兒的一種對郵票收藏的熱愛一個父親如果有這種感受他至少要

對於諸如「郵票」「收集」「有關她女兒」有一些基本的認識否則就無法產生

類似的情感但促成他同理的不是這些認知上的東西其主要是來自於女兒的那

種熱情激起父親的情感而父親並未有意識的去控制自己「做出同理的動作」

同理心使這種熱情的情感滲透(osmosis)進我們之中使我們感覺到一種熱情

但這種熱情不是一個含糊的情感我們能夠辨認出這種情感的意向性對象

(intentional object)以前面的例子來看就是收集郵票也就是說關聯式同理

26

心能覺知到某種態度動機或者感受的意向性對象(Slote 201515)舉例而言

我的朋友喜愛打網球而我認識他也知道他打網球的習慣也知曉打網球這項

運動每一次他談到網球興奮不已的熱情與衝動我總是能在情感上捕捉到他的

熱情並產生同理也因此對於 Slote 而言同理心這種不由自主的情感機制是

一種非理性特徵的情感反應也因此 Slote 的情感主義和 AristotleKantMill

等強調理性在道德地位的立論者有所區隔他特別強調感受的作用(陳真

2013103)

在這裡可以發現 Slote的觀點與Wispeacute和Darwall對於同理心的觀點並不符應

Hoffman 的敘述在 Slote 的理論中雖佔有一定的位置但是在同理心與同情心的

區分上不盡相同在 Hoffman 的想法裡同情心和同理心同樣具有感同身受的特

質它們之間最主要的差別在於是將焦點關注於他人身上或是自己身上的區別

若將焦點關注在他人身上的是同情心而關注在自己身上的則是同理心但在

Slote 的觀點裡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別在「是否感同身受」這點上已有不同

Slote 雖然在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區分上與 Hoffman 不同但在同理心具有接受性

的觀點上仍是與 Hoffman 擁有相同的觀點

在這裡我們主要區分了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別但主要還是以 Slote 對於同

理心的特性做出區分對 Slote 來說同理心最大的特徵在於它具有感同身受的

特性這點與同情心這一種重視回應行動而非情感感受的特性有著決定性的差別

在適用的情感範圍上同理心並不像同情心特別指覺知到他人的痛苦或困境

我們不僅對痛苦或悲傷的人有同理的反應我們對於熱情快樂等等也同樣會產

生同理的現象

毫無疑問的同理心與同情心感受他人情感的方式非常難以區分不同的哲

學家心理學家因其理論的觀點與差異而有所不同在這裡Slote 的觀點比較

接近 Hoffman但又不完全類似其論點主要側重於描述擁有同理心感受他人方

27

式的特性Slote 認為同理心不是一種會使同理者失去主體的情感機制感受者

仍然能夠意識到自己而不會完全的在情感上成為「別人」也因此同理心機制

能夠認可並尊重對方的情感與願望Slote 雖然同意同理心需要具有某些特定的

認知能力但他不認為同理心是一種刻意用認知的方式去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

同理心是一種不由自主的感受能力這種強烈捕捉周遭態度或情感的傾向Slote

稱其為同理心的接受性通過這種接受性他人的感受滲透進我們當中Slote

稱其為「關聯式同理心」

28

第二節 M Slote所論同理心之哲學與心理學脈絡

同理心如前一節所論述是近代心理學對於德文「Einfuumlhlung」的翻譯前

面我們已經區分了同理心與其鄰近概念同情心的區分在這一節中要進一步通

過對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的理論背景出發對同理心做進一步的理解與闡釋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上主要受到三種理論的影響最主要且深刻的影響是

來自於Hume在同情心理論上的論述第二個理論根源是來自於哲學家Hutcheson

於道德感理論上的論證此外由於 Slote 引用 Batson 的觀點( Slote

2010a16200713-14)認為利他性是道德行為的本質而同理心在利他行為上佔

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擁有同理心能夠推動我們展現同理關懷除了引用 Batson

在同理-利他假設的心理學實證研究外Slote 也很看重 Hoffman 在心理實證研究

上的成果並認為 Hoffman 的研究成果給予他道德教育的靈感( Slot

2010a212010b 33-362010c139)因此本節在此也會將 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

理論一併討論

壹Hutcheson的道德感理論

在 Hutcheson 的倫理學中除了道德行為的推動是由情感所引起的我們如

何判斷道德善惡的根源也來自於我們的情感但這如何可能呢 Hutcheson認為

這是因為我們有「道德感」的緣故(Hutcheson 199558)這種道德感是由造物

主所賜藉由引導我們的行為使我們享有高尚的喜樂這種喜樂使我們即使行

為只為他人的好而沒有促進到自身的益處也同樣享受到快樂(張雪珠2003

107)

Hutcheson 的「道德感」有別於眼耳鼻舌等外在感官能夠使人知覺到對象

(某種行為或者是情感)並引起快樂或痛苦的感覺若感受到快樂則觀察者

會認定這個行為是善反之若我們感受到痛苦不安則觀察者認定其為惡當人

29

們感受到這種快樂與痛苦後人的心靈自然會激起渴望(desire)善並譴責惡的

意志活動而實際上若我們能趨善避惡則我們就會因我們的行為而感到喜樂

若我們沒有就會感到悲傷(Hutcheson 19954-5)這也是促成道德行為道德評

價的起源

要理解道德感之先或許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 Hutcheson 所謂的感官(sense)

為何對Hutcheson而言所謂的感官是一種接受不同知覺的能力(李家蓮2015

39)借助感官我們能夠接受對象本身的痛苦和快樂也能夠接受來自觀念的快

樂或痛苦這也就是說快樂和痛苦的對象可以是一個觀念如果以對象而產生

知覺者我們稱之為簡單知覺例如眼能看到紅色耳能聽到音樂我們僅需要

通過單一種感官我們就能產生簡單的知覺而以觀念為對象產生知覺的稱為內在

感官內在感官必須借助其他的感官知覺為前提比方說美感必須通過對所見藝

術品或所聽音樂提供的感官作為前提才能產生因此 Hutcheson 認為人的感官有

五種外在感官內在感官公共感道德感以及榮譽感

對於 Hutcheson 來說能夠吃到味道是因為我們的舌頭官能沒有產生問題

從而能感覺到味覺同樣的人若沒有了「道德感」人也無法區分道德的善與

惡道德感能夠幫助我們知覺(perceive)德行與惡德進而去贊成或譴責某行為

也因此擁有道德感的人能夠區分「受贊同的道德行為」與「受喜好的行為」例

如我們贊同敵人的德行但討厭他的作為這之中的差別便在於道德感的贊同

與否一個受喜好的行為不一定能得到道德感的贊同同樣的道理一個受贊同

的行為不一定受喜愛

Hutcheson 反對自利或自愛的道德原則在這裡他反對的是 Thomas Hobbes

的理論Hobbes 認為人所建立的社會與秩序是為了自我保存的衝動而成的人

是出於自利或自愛而推動其行為建立社會與規範(Hutcheson 199540-41)

30

Hutcheson 認為自利不會讓我們對他人有利的行為表示贊同正如同我們會因為

敵人的德行感到贊同即便他所做的事情對我們沒有好處

什麼樣的行動會引起我們道德感的贊同呢 Hutcheson 認為出於仁愛

(benevolence)動機的行動不管時空距離我們都會贊同出於高尚動機的行動

這是由於道德感使我們對於這種動機所給予的評價(Hutcheson 199544-45)相

反來說那些出於背叛殘忍等惡劣動機的行為會使得我們厭惡即便那些行為

並不影響我們的利益

Hutcheson 指出仁愛的行為能引發我們的贊同也有程度之別我們的道德

感對於平靜與穩定的情感比起激動的情感更加贊同對於越能普遍的行為原則

越是我們愛的對象因此最高的道德原則與最完美的德行是造就最大多數人的幸

福而最壞的則是最大多數的不幸也因此整體的幸福大於一個人的幸福公共

福利的經營比個人的利益更受到贊同這個道德原理也就是公共福利的追求優

先於個人並不是像 Hobbes 所主張的是自愛的產物也不是出自理性的判斷

而是純粹的來自於「道德感」(Hutcheson 199540-41)

Slote 認為Hutcheson 對於道德感一詞的解釋難以照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

概念上也較為含糊因為 Hutcheson 事實上並沒有解釋道德知識是如何發生的

但道德感的概念作為一種完整解釋道德認識的機制在情感主義中也發揮了很大

的影響(Slote 2010a29)Hutcheson 的理論給予 Slote 一個重要的概念Hutcheson

認為一個行為的善惡來自於道德感的贊同與反對這種贊同與反對直接來自於道

德行動者仁慈動機的多寡而非來自於其行為結果的效益也非理性所推導出的

原理原則Slote 肯定 Hutcheson 這一方面的努力並認為我們仍能通過對當代同

理心概念的理解重新審視 Hutcheson 道德感理論從而使道德情感主義的理論更

加堅實

貳Hume的同情心理論

31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深受 Hume 理論的影響他曾在他的著作中特別強調

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使用 Hume 式的研究方法而且他也在他的著作中也

期望通過對於現代研究的成果重新建構 Hume 的道德理論(2010a68)

Hume 的同情心理論反對道德理性主義抬高理性的推理與認知認為應當從

情感出發來論述道德為了要能夠說明情感在道德理論中應佔有的重要位置

Hume 以三條路徑來否定理性在道德上的影響

第一條路徑是 Hume 認為理性不具備動力推動行動理性能夠透過概念間的

抽象關係證明真理數學或者代數的定理正顯示了理性的這個功能理性也能夠

在經驗基礎上確立事物間的因果關係科學實驗的證明便是根據這個功能但這

兩種功能都不能影響我們的行為但只能指引(directed)我們的行為而不能

推動我們的行為(林火旺2009205Hume 1978413-414)數學推理(算術)

雖然可以應用在我們生活的諸多面向上但數學推理本身卻不能影響我們的行為

因為推理本身是服務於某個已存的目的Hume 認為理性所服務的正是我們的

情感(sentiment)由於人有慾望偏好受到這些情感的推動人才產生了行

舉例而言我們進入早餐店發現價目表上蘿蔔糕 35 元而蛋餅只要 30

元以數學計算的結果來看30 元是較便宜的但如果我今天想吃蘿蔔糕推

動我做決定的就不是計算的結果而是我想要吃蘿蔔糕的情感則數學推理所計

算出來的便宜就沒有特別的用處如果我缺錢花用則我或許會選擇吃蛋餅因

為數學計算的結果可以幫助我省下 5 塊錢又或者我不想要零錢寧願選擇 35

元的蘿蔔糕把錢包裡剩下的零錢盡量付出去不管選擇如何Hume 想要論證

的是(Hume 1978458)沒有情感作為推動我們的動機單就理性本身是毫無

動力的它能夠做的是給出如何滿足情感的手段既然理性本身不能引起行動

32

它自然也不能阻止我們行動或者與任何的情感爭論誰有優先權因為能夠和情

感產生衝突的也只有相反的情感而非理性

第二條路徑是理性不僅沒有推動人去行為的動力對於合理與不合理的判斷

同樣不適用於道德(Hume 1878458)由於理性具有判斷事物真假的能力而

一個概念的真或假取決於是否和概念的真實關係或是真實存在的一致舉例來說

「台北在台南的北邊」這句話呈現一個事實如果台北確實在台南的北邊則這

句話是真的因為這句話所呈現的事實與和真實情況一致反之如果台北並沒

有在台南北邊則這一句話為假因為他所呈現的事實與真實情況不一致但對

Hume 來說(Hume 1978415)情感本身就是原始的存在(original existences)

不是任何存在或命題的對應因此不會有真假之分舉例而言我們說照片中的

某甲是某乙這個宣稱是錯的因為事實上他不是某乙他與真實的存在不一致

但某甲對某乙生氣和黃金風鈴木開花了一樣它本身就是它自己的存在不是

某種東西的呈現與替代因此沒有真假的問題因為它本身就是完整的

或許有人會質疑說一個情感還是有合理或不合理的時候當某甲因為某乙

偷東西的事情發脾氣我們會說某甲生氣是不合理的因為某乙根本就沒有偷過

東西但這個說法還是有所疑慮因為當我們說一個情感是合理或不合理我們

所指的是情感所伴隨的判斷所以我們確實在判斷上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但情

感本身卻沒有這個分別(Hume 1978416)舉例而言某人覺得房間中有蜘蛛

使他感到恐懼但事實上並沒有蜘蛛我們會說他的害怕不合理但事實上不

合理的是他對於「這個房間有蜘蛛」的判斷而這個判斷也確實有真假之分但

「恐懼」本身並無涉合理與不合理

Hume反對理性對道德影響的第三條路徑是假如思想和理解本身就可以確立

是非的界線那麼我們也會認為善或惡存在事物的關係之中(Hume 1978463)

但 Hume 認為如果我們認為在關係中可以發現德行或惡行則會得到荒謬的結果

33

因為關係同樣適用在非理性與非生命的東西這使得無生命的東西也成為道德對

錯或善惡評價的對象這顯然違反了我們對於道德的理解動物會亂倫但我們

並不會認為動物這樣做和道德有什麼關係但人若是亂倫則會是道德上錯的行為

如果有人認為人是因為理性才得以與動物不相同Hume 認為這樣的說法是犯了

循環論證原因在於理性在發現邪惡之先邪惡便已經存在(Hume 1978465)

除了不存在於關係中Hum 認為道德也不是從事實構成的他以故意殺人為例

讓我們仔細的思考是否能從這個事件中找到惡行除了激情動機意願和想法

外我們找不到其他的事實只有當我們回到內心反省而產生一種反對的情感

我們才有辦法說某事物是惡(Hume 1978468-469)

從這三個路徑Hume 強調道德不是理性發現的事實而是我們從我們的

情感而來我們會對德行有愉快的感覺而對惡行有種不快感這種道德贊同與

反對促使我們能夠對於道德進行判斷(Hume 1978574)但即便如此Hume 仍

然必須要回答我們為何會對做出有利於群體及個人的行為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情

感呢 Hume 認為這是由於我們擁有同情心的緣故由於我們有同情心的關係

我們可以覺察到他人心理狀態基於同情心當我們看到他人病痛受折磨時我

們會感同身受即便沒有處於那樣的狀態我們只要想到這樣的情境我們就會

產生身歷其境的情感同情心是一種扮演他人角色承受其經驗的能力不論在

虛擬的小說電影中或真實的歷史人物故事我們都能夠產生同情(Hume

1978575-576)

在 Hume 的看法裡同情心是一種想像力(imagination)的運作它從一個

原初印象引導到一個有關他人經驗的概念再從這個概念轉換成一個痛苦或快樂

的印象同情心同時也是一種不假思索不自主產生的情感機制它不是一種刻

意運用想像力將自己放到他人處境的結果(Hume 1978585)但同情心卻有

著偏私的特性我們容易對於陌生人與熟人有所不同容易對有著與我們有相同

34

境遇的人展現同情但這種偏私可以通過反省的同情來糾正我們的這種偏私這

使得我們得以不偏頗的關懷公共議題(Hume 1978604)

即便 Slote 認同 Hume 的許多主張但他仍認為 Hume 的哲學中有待解決的

問題(2010a32)當 Hume 在考察心靈(mind)時他發現任何具有有用(useful)

以及令人愉悅(agreeable)的品質我們都會贊同並稱其為良善(Hume 1978591)

但這種對於品質特性的考察將遭到一些批判Slote 引用 Smith 的觀點認為如

果道德贊同可以建立在有用或愉悅的特性(trait)上會使得我們將沒有生命的

東西拉入道德議題之中但這種主張顯然是荒謬的(Smith 1793264)我們並

不會因為颶風對我們的農作物以及家園所造成的傷害認定颶風是邪惡

參Batson的同理利他假設

在近代的許多心理學研究中心理學家針對同理心所做的實證研究能夠提供

我們更認識同理心概念的特性這些特性有助於我們更能理解同理心與道德活動

的關聯性也因此 Slote 利用 Batson 的心理學實證來說明同理心確實在利他和

互助活動中佔有重要的角色

在 Batson 的研究中他提出了「同理心利他假說」他假定我們的利他

傾向或者對他人的關懷取決於我們同理心發展與激發的程度某人是否在一個

人處於憂傷或需要幫助的時採取利他行為中的關鍵來自於同理心Batson 通

過 Elaine 的實驗(1981301)談到如果某人擁有同理心且他發現他人的憂傷

這時他會想方設法幫助那個憂傷的他人而不是想逃離這個憂傷的事件來解除自

己因為同理而得的憂傷在這一點上心理學家 Hoffman 也有類似的研究指出

大多數的兒童在面對處於患難的他人時並不會轉身離開反而繼續同理他人並

幫助他人(楊韶剛萬明2002101Hoffman200087-88)

Slote 的理論借助 Batson 的「同理利他假設」進一步說明同理心作為

利他行動的重要因素是道德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2010a16)同理心具有意

35

向性具有以他人為導向(other-oriented)的特性(Batson 201112)這使得擁

有同理心的人會表現以他人為導向的關愛這也使得我們能夠做出利他行為或形

成道德義務的基礎Slote 認為 Batson 的貢獻在於他使得真正的同理關懷他人

也就是為他人的利益考量而不考慮了自己的目的或好處是可能的(Slote

2010a16)

肆Hoffman的同理心發展理論

Slote 的同理心概念受 Hoffman 的道德心理學理論影響很深特別是在論述

同理心如何發展以及同理心如何影響我們的關懷能力的補充上甚至在教育領

域中Slote 也肯定 Hoffman 以同理心發展的道德教育方法(Slote 2010b2010c)

因此有必要對於 Hoffman 的理論概要的介紹

Hoffman 在《同理與道德發展-關懷和正義的內涵》的著作中將其研究的焦

點放在人為何關懷他人及人如何關懷他人上他認為同理心是人去關懷他人的起

點是社會生活可能的黏合劑(Hoffman 20003)他在書中提到心理學家主要

以兩種方式來定義同理心第一種認為同理心是對他人內在狀態的認知覺察這

種內在狀態指得是他的思想感受知覺與意圖第二種認為同理心是對他人產

生同理的情感反應對 Hoffman 來說他將同理心界定為對他人所處情境的一種

情感反應也就是當同理者所產生的感受與另一個人的情境更加一致而不是跟

同理者自己的情境一致時我們就認定某人產生了同理心(Hoffman 201030)

但這種同理心又是如何而來呢 根據 Hoffman 的研究兒童在年幼時會因為

聽到他人的哭泣聲而開始哭泣在心理學的研究Hoffman(200064)引用了

Simner 的心理學實驗說明孩子的哭聲並不是因為別人哭聲很大所造成的在

他的研究中他嘗試以人工的方式產生同樣大的哭聲而嬰兒並不會因此哭泣

通過 Hoffman 與 Sagi 在 1976 年的研究他們認為在這種並不是一種毫無情感成

分的簡單聲音模仿而是含有焦慮的情感反應但這種悲傷仍然是通過一種模擬

36

或一種傳染的方式而來的情感Hoffman(200065)認為這是由於孩童在一開始

時將他人的情感與自我聯繫起來從而認為他人與自我的情感無法區分是一個

完整的實體所以對於他人的哭泣他會自動的產生憂傷

大約一歲的時候嬰兒可以漸漸察覺到自我的意識並可以將自我與他人辨

認為兩個不同的實體但由於缺乏穩定的自我感當嬰兒在感受到他人的憂傷時

雖然他覺察了他人的情感但他認為那是他自己的憂傷所以做出了自我憂傷才

會具有的反應也因此 Hoffman 認為(200069)這是一種自我中心(egocentric)

的同理但這種同理心與前一個階段的同理心已有所不同因為這種憂傷是來自

於他人的情感只是這一階段的嬰兒沒有辦法有效的區別而做出反應

大約在二到三歲時孩童開始能夠區分自我與他人的內在狀態意識到他人

有不同的思想情感與需要(Hoffman 200071)孩童在這個時候可以精確地理

解他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感受與需求並能夠有效的幫助他人在這個時期的同理

心已經具有成熟同理心的所有基本成分(Hoffman 200072)隨著年齡的增長

對於語言的認識以及對他人經驗的認識也逐步增加我們也就越能理解他人情感

的複雜性也越能同理對方的感受

在 Hoffman 的心裡實證研究中(200082)提到人們在同理對方的痛苦時

能夠從原本對在場他人的痛苦產生悲傷進而發展到能夠在想像中對他人長期或

不愉快的生活(久病情緒剝奪經濟拮据)條件做出反應即便受傷的他人不

在現場他還是能夠同理那個受傷的人Hoffman 舉了個例子來說明一個成熟

同理的人在同理對方時是如何不僅感受他當下的感受而且感受到他人長期或不

愉快的生活條件或處境一個喪失母親的小孩他還太小不能理解發生了什麼事

情只是快樂的玩著玩具對於一個觀察到這個處境的我我感受到他未來將面對

的處境與困難這促使我想要去幫助他(Hoffman 200081-82)

37

除了對於同理心發展的研究外Hoffman 也特別致力於研究如何使兒童的同

理心機制在道德教育中發揮作用通過以同理心為基礎的誘導式訓練(induction)

使孩童能夠自己產生產生聯想同理進而制止自己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Slote

也認為這種聯想同理的理論適合於道德教育的方法也使得他在其理論中特別引

用與改良有關教育方法的介紹將於第四章教育方法的介紹

伍小節

綜上所論Slote 的同理心概念主要受到哲學家 Hume 以及心理學家 Batson

Hoffman 的影響在三位學者的主張中Hume 說明利他行動之所以可能是來自

於同理心的作用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心理實驗則補充了 Hume 的觀點並強

調同理心是我們能產生關懷以及利他行動的重要因素

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也會看到這些理論分別影響 Slote 在後設倫理學以及

規範倫理學上的主張Hutcheson 強調情感的地位並認為道德判斷的主要來在

道德感所產生的贊同與反對Hume 承繼 Hutcheson 的理念通過論證將理性與

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清楚作出區分進一步將同理心的作用放進道德判斷的

討論中並認為我們對德行的快樂與痛苦是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這兩位哲學

家影響 Slote 在後設倫理學中的主張尤其在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主張上

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心理學實證研究則強調同理心與關懷行動的高度關

聯Slote 以此為基礎除了強調同理心能夠促成我們的道德行動也論證道德

生活中的道德義務與同理心機制的對應關係以此做為規範倫理學的主張

38

39

第三章 M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探究

通過前面章節的描述我們知道同理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情感機制它能讓

我們不由自主地感受他人的處境並讓我們產生利他的行為但同理心在道德理

論中具有什麼樣獨特的重要性呢在前面的幾個例子論者多關注在同理心如何

推動我們去幫助他人對於 Slote 而言同理心不僅是一種推動我們幫助他人的

情感機制同時也能回應後設層次(meta-ethics)的倫理問題

在 Slote 的想法中同理心之所以可以在後設層次上作為道德的基礎是因

為同理心使我們能夠對於他人的傾向動機態度上產生「道德贊同」與「道德

反對」(Moral approave and moral disaroval)這種道德贊同或道德反對是道德判

斷(moral judgement)的依據也就是當我們使用同理心感受到贊同與反對時

這種贊同與反對的情感也進入(enter into)我們道德判斷的結構之中使我們能

夠捕捉到什麼是道德上對錯的事情

同理心除了在後設層次上可以解釋同理心如何使我們擁有道德贊同與道德

判斷以外同理心本身也能夠提供我們行為的指引也就是規範層次(normative

ethics)的基礎對 Slote 來說同理心本身所具有的特質能夠回應我們在道德

生活中對於不同對象有不同的同理關懷也引起我們不同程度的義務與責任感

比如說與陌生人相比對於親人及朋友的困難我們會更加關注並覺得更應

該要幫助他

Slote 雖然對道德理性主義具有批判的態度但他不否認理性在道德生活中

具有其地位只是 Slote 認為情感因素才是深深影響我們驅動我們行動的關鍵

因素因此 Slote 認為他的主張反而可以替道德義務論者所倡議的道德原則找

到一個更好的解釋

40

以下總共分三節來介紹第一節我們先從後設層次開始談起探討同理心如

何與我們的道德判斷有關並在第二節討論同理心如何成為我們道德生活的指引

規範層次上的探討最後將介紹 Slote 的主張所遇到的批判觀點在這裡

會以主題的方式概述專家學者對於 Slote 的批判以及 Slote 關於這些問題的回

第一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後設層次

Slote 對於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的觀點主要是源於 Hume 的倫理學主張根

據 Hume 的觀點當有人說「我欣賞某人的正直誠實」或者「我厭惡某人的卑鄙

無恥」其所表達的是說話者對於某人行為態度的認同或反對的主觀看法這種

認識並不是來自於理性給予我們的判斷而是回到我們情感做出的贊同與反對

(Hume 1878486-489 Slote 2010a30)

Slote 承接了 Hume 的傳統並改良他的看法提出四個重要的論點第一

同理心是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在這裡 Slote 為方便解說區分了「一階同理

心」(first order empathy)及「二階同理心」(second order empathy)並認為我們

道德贊同或反對的依據來自於二階同理心第二道德贊同與反對在道德判斷之

先且道德贊同與反對進入(enter into)我們的道德判斷與理解之中他稱其為

道德判斷的「同理-理解假說」(empathy-understanding hypothesis)(Slote 2010a52)

第三通過同理心的反應所形成的觀念可以固定我們道德語詞所指涉的對象在

這裡 Slote 引入語言哲學家 Kripke 對於「語意固定指涉理論」(reference-fixing

theory) Slote 將其理論改造為半 Kripke 固定指涉取徑( semi Kripke

reference-fixing approach)來回應道德情感主義會遇到的先驗問題(Slote 2010a

71)

壹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

41

Hume 以及 Hutcheson 都把自己的道德贊同與反對建立在情感的苦樂上這

一點遭到 Slote 的反對他認為有比起痛苦快樂更適合捕捉道德贊同的情感(Slote

2010a33)他考察了我們日常生活發現當我們在看到某位行動者因同理心而

做出的道德關懷時當我們看到某甲具有發展完善的同理心對別人總是展現他

的體貼與將心比心有一天某甲在路上遇到了迷路的外國人他同理對方的感受

並主動的上前幫助帶他們前往想要去的地方一旁的行人看到這樣的情景會自

然而然的感受到一種溫暖(warmth)的感覺這種溫暖的情感使我們打從心裡認

同他的行為但這一種感覺是從何而來呢

深入探究Slote 認為這是因為當我們同理了行動者的同理關懷後產生了一

種情感在這裡我們能夠將行動者的「同理關懷」本身視為一個情感狀態(客體)

進而對行動者的同理心行為產生同理(empathy with empathy)這種反映的感受

(reflective feeling)正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這樣的觀點也並非新潮在 Hume

的文章中也曾描述到同理心的這種特質(Hume 1978604)

當友誼在極為顯著的例子中出現我的內心就會捕捉到同樣 的情感並且

因為呈現在我面前的那些溫暖情緒而感受到溫暖

Slote 認為這就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也就是當我們同理他人的同理關懷

時內心所產生的溫暖感受道德反對同樣也是通過同理心捕捉到我們看到一個

人在行為表現上缺乏同理心我們就會感受到一種寒冷(chill)的感受而這種

感受是我們道德反對的來源(Slote 2010a35-36)譬如有某乙對於前來問路

的外國人不但沒有指引反而大聲叫囂辱罵外國人要他們滾出台灣這樣的行

為不僅使外國人感到心寒這樣的舉動也讓聽到或看到的行人感到心寒這種寒

冷的感覺使我們反對這樣的行為

這種打從心底認同與反對的情感也反應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語言的使用以

上面的例子來說我們會說某乙冷酷無情(cold-heartedness or cool)來表達某乙

42

對於外國人的態度和行為(Slote 2010a37)同時我們也會用溫情溫暖或體貼

(tenderness)來形容某甲對於外國人的態度

為了使我們能夠更清楚的理解Slote 將同理心區分為「一階同理心」

(first order empathy)以及「二階同理心」(second order empathy)並進

一步說明道德贊同是根據我們對於「關懷他人的同理心」而來一階的同理心是

關懷別人處境所產生的同理感受二階同理心則是觀察者對於行動者的同理關懷

所引起的同理感受這種感受激起我們認同或反對行動者從前面的例子中我們

可以知道甲對於迷路外國人的關懷是一階同理心而外國人或路過的行人所感

受到的溫暖感受則是二階同理心從上述的說明我們不難發現二階同理心的特

點是它的第三人稱( third-personal )相較於一階同理心通過第一人稱

(first-personal)所產生的同理關懷它更像是法官使我們能夠對於行動者的

選擇以及行為做出道德贊同與反對(Slote 2010a36)

這樣說來一階同理心和二階同理心是兩種不同的同理心嗎Slote 強調

一階同理心和二階同理心在意識或者是主觀感受上並沒有辦法區別開來同樣都

是內在的心理狀態且都被體驗為一種溫暖與冷酷的感受它們之間的區別只是

因為不同的因果來源(causal source)二階同理心的因果來源涵蓋了一階同理心

以前面的例子來看某甲在他幫助該外國人的同時也能夠擁有二階同理心只是

一階同理心在那之前先產生(Slote 2010a39)

Slote 進一步認為(2010a36)缺乏同理心的人不僅無法在行為上關懷他人

也無法真誠的表達出道德贊同或道德反對他們或許能夠以語言來表達道德認同

與反對但卻不能理解它本身的意義前面的例子中某乙缺乏同理心的狀態不

僅不能讓他對別人展現出關懷也使他無法對他人的行為產生道德認同或道德反

對從而使他缺乏對於其他人的冷酷之心做出道德反對或贊同但這樣說來似乎

有些弔詭為什麼缺乏同理心的人會喪失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的能力呢

43

Slote 認為(Slote 2010a40)道德贊同與反對之所以是相反的並不只是因

為它們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情感反應(溫暖與寒冷)也涉及到它們之間一致與不

一致的關係一個能在道德上贊同與反對的某甲也具有發育成熟的同理心能力

他能夠通過同理心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與溫情當某甲贊同某人的行為時意

味著「他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與「他實際上感受到他人的溫暖」是一致的

反之某甲反對某乙對於外國人的行動意味著某乙冷酷無情的行動動機與「他

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是不一致的這種一致與不一致的關係不是 Hume 或

是 Hutcheson 所言是一般情感上愉悅或痛苦或者說同時對無生命的事物也具有

同樣的解釋能力原因是我們不能從無生命的事物中感受到如同行動者所展現的

溫暖或寒冷因此我們不能對無生命的事物進行道德贊同與反對也是合理的

貳道德判斷

如此一來Slote 便將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直接建立在同理心之上而且他

認為我們的道德贊同與反對先於道德判斷某人體貼熱心的行為使我們有溫暖

的同理心感受這讓我們對於某行為有了正面的態度(positive attitude)並激勵

我們去做這樣的行動反之某人的麻木不仁使我們心寒我們便對此行為有負

面的態度並拒絕這樣做這樣的說法無須預設道德判斷原因是道德上所謂對

或好的判斷就是我們「贊同且正面的」情感或態度相對來說那些道德上錯

的行為也就是我們「反對與負面」的情感或態度因此 Slote 認為道德判斷反

而是基於我們的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Slote 2010a46-47)

但是我們如果只是將道德判斷建立在道德態度上還不算是完全回答道德判

斷所具有的一種語言特性道德判斷是對於某種意義的道德斷言(predicates)

(Slote 2010a48)以 Hume 在前面所提的例子來說如果我們無法在「殺人事件」

中找到惡行而必須回到我的內心發現一個不贊同的情感我們才能對這個事件

作出道德判斷因此道德判斷指涉的是我們內心的某種情感也就是說我們判斷

44

所指涉的不是外在事件而是我們內在的感受但這種情感是什麼呢對於理想

觀察者理論來說「X 是對的」意思是「一位公正仁慈頭腦冷靜的理想觀察

者都會對X產生一種贊同的感受」對情緒論者(emotivist)來說「X 是對的」

意思是「X 萬歲」這些論者將原始的情感現象道德判斷之間的指涉關係以

此來解釋我們道德判斷時的語意因此 Slote 雖然確立了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來

自於我們同理心所產生的溫暖與寒冷感受但他仍然必須在更清楚的說明「X

是對的」與「道德贊同與反對」之間的關係

在前面我們雖然提到 Slote 主張道德贊同先於道德判斷但他不同意情緒論

者認為道德不具有實在性(factuality)即「所謂的道德判斷即是一種情緒的表達

(expression of emotions)不具有真假值」也就是說「殘忍是錯的行為」這個命

題只是表示我討厭殘忍行為的表達而已(Slote 2010a71)Slote 認為一個道德判

斷應該具有事實陳述的特性也就是如同道德理性主義者所假定的一個道德宣

言應該是具有真或客觀的(objective)的特性(Slote 2010a50)為了要回應這個

道德所具有的實在特性他提出了「同理-理解假說」(empathy-understanding

hypothesis)

根據Slote的「同理-理解假說」同理心不僅是道德行為和道德贊同的源頭

他也會隨著道德贊同進入我們的判斷與理解但這是什麼意思呢 Slote 認為

諸如對錯善惡等道德語言是通過我們同理行動者所產生的贊同與反對被

固定下來(Slote 2010a52-53)也就是說當我們稱一行為態度是「對的」而

且我們擁有同理行動者所產生的溫暖情感則我們就把這個道德語言的指稱固定

下來就心理狀態而言說一個人理解一個道德語詞(善或者惡)指的是一個

人通過同理心從而得到引起道德贊同的情感(溫暖或者寒冷)如果一個人沒

有通過同理心所引起的道德贊同以固定道德語言的指涉則他不算真正理解道德

但如果這麼說來何以同理心機制對於我們的道德認識這麼重要呢為了更進一

步的說明這個論點他引介了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來處理這個問題

45

參半 Kripke式固定指涉方法

Slote 認為他的道德理論可以通過對於固定指涉理論的改良使得道德語

詞獲得一個先驗的基礎但這究竟是什麼意思這時我們不得不稍微談談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theory of rigid designator)在他的《命名與必然性》

(Naming and Necessity)中Kripke 試圖反對 F L G FregeB A W Russell 等

人將專有名詞視為描述詞的理論他不僅提出了「日常語言中的專有名詞是嚴格

指稱詞」11這個觀點也同時發展出一個新的描述理論在他的描述理論中我

們是通過「固定指涉」(reference-fixing)命名者與觀察者共同知覺到了「某 N」

命名者通過稱呼其為 ldquoNrdquo 使觀察者聽到這個稱呼後獲得使用 ldquoNrdquo去指涉

「某 N」的能力這使得名詞 ldquoNrdquo與「某 N」之間的指涉關係被奠定(ground)

下來(王文方201768Kripke 198096)

Kripke 以顏色的語言作為例子來說明固定指涉要能認識到「紅色」並正

確的使用「紅色」這一客觀語詞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紅色的經驗」(the experience

of red)幫助我們固定紅色一詞的指涉所以以下這個判斷是先驗的真理「客觀

的紅色就是引起造成我們紅色視覺經驗的東西」這樣說來下面的這個判斷

也很合理如果某人是色盲則他無法充分理解什麼是紅色因為他沒有「紅色

的視覺經驗」去固定紅色一詞(Kripke 1980130 Slote 2010a57-58)

同樣的道理Slote 認為在道德上對或錯的性質可以通過 Kripke 的理論來

類比「某 N」帶入我們同理心的溫暖或冷酷的感受而 ldquoNrdquo帶入道德判斷中

的對與錯則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語句以下的這個判斷是先驗的真理「道

德上對的行為就是引起造成我們擁有溫暖感受經驗的東西」下面這個判斷

11

Kripke 認為日常語言中的專有名詞指涉的是嚴格指稱詞比方說 「2017 年的台灣總統是

蔡英文」為例按照專有名詞是描述詞的想法則 2017 年的台灣總統所指涉的是蔡英文而且

在所有可能世界中(也就是不管蔡英文是否存在於該世界)「2017 年台灣總統」這項描述都一

定會指向蔡英文但事實上很有可能當年當選的總統是宋楚瑜也有可能是朱立倫也就是說

「2017 年台灣總統」這個描述詞並不必然指涉的是「蔡英文」也因此「蔡英文」是一個嚴格指

稱詞(Kripke 1980 56)

46

也同樣的合理當一個人無法同理感受到溫暖或寒冷時他沒有辦法充分理解什

麼是道德上善或道德上惡的事情因為他沒有「同理心所產生的溫暖寒冷經驗」

幫助他固定道德語詞(Slote 2010a59)

通過這個方式我們雖然確立了同理心在道德判斷中的運作但如果我們接

受前面的主張則我們會發現「仁慈的行為是道德善的行為」以及「殘忍的行

為是道德上錯的行為」這些道德判斷如果完全按照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來理

解表示我們需要通過主觀經驗-同理心作用而有的溫暖寒冷感受-我們才能

確定道德判斷的真假但這種以經驗做為道德判斷真假的看法有一個嚴重的問題

(Slote 2010a49)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可能一生都沒有碰過忠實的朋友但我

們仍然可以認為每一段友誼都應當要有純粹的忠誠(Kant 198735)我們不需要

經歷到一件殘忍的事情才能確立殘忍是不是道德上錯誤的行為因為我們不需

要通過歸納的經驗來確立「殘忍行為是錯誤的」這樣看來道德判斷在我們

的道德生活中似乎具有一種先於經驗(a priori)的特性

為了彌補這個可能的缺陷Slote 給出了三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Slote 2010a

60-62)

首先我們需要解釋先於經驗的判斷究竟代表什麼意思所謂的先驗指的是

相關的概念已經隱含在命題之中舉例而言「黃花是黃色的花」這句話是一個

先驗的判斷在這一個語句之中的「黃花」雖然是一個需要經驗才能確立的對象

(我要知道一個物體既是花而且是黃色的)但除了這個經驗外我們不需要再有

其他的經驗也就是說Slote 認為先驗這個詞是相對於已經把握到的概念說

這個判斷是先驗的指的是我們在經驗上已經擁有關於黃花的概念所以在這個

語句之中我們就不需要再訴諸經驗了對於一個完全掌握同理心能力並且能夠

通過同理心感受到同理關懷者所展現出來的溫暖對於「仁慈行為是道德上對

47

的」這一判斷他只要經驗到仁慈行為是能夠促成感受溫暖的感受他就不需要

再額外訴諸關於溫暖的感覺經驗來進一步確認這個語句是真還是假

其二Slote 改造了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提出一「半 Kripke 式固定指涉

方法」與純粹的 Kripke 理論不同Slote 的方法「加厚」(thicken)固定指涉的基

礎(Slote 2010a60)Slote 認為會有前面關於先驗的問題主要是因為 Kripke 的

理論是單純的以主觀感受來固定語言的指涉以前面的例子來說紅色的指涉之

所以被固定下來是因為這個顏色造成我們的視覺感官同樣如果我們把溫暖與

冷酷等單純的情感經驗作為指涉「對」與「錯」時就會出現「一個主觀經驗

各自表述」的問題而這個主張正是 Slote 在前面所否定的所以 Slote 認為

我們之所以能夠固定道德判斷的指涉不是因為我們單純地感覺到「溫暖」與「寒

冷」這兩個主觀經驗而是「通過同理心機制產生溫暖寒冷的感受」的同理心

機制經驗「直接對他人感受」以及「反映(reflect)行動者同理關懷的感受」

這兩種經驗同時涵蓋在我們的同理心的作用中而我們通過同理感受的一致與不

一致來進行道德判斷

但同理心不是一種由後天學習才會有的能力嗎Slote 堅稱同理心早已經

是我們天生具有的能力這種先天的能力使我們對於他人的痛苦具有先天的反應

我們會不自主地對於他人的痛苦產生同理關懷因此我們對於將掉於水井的小朋

友便觸目心驚前去幫助我們的一階同理心先天的直覺與立即性使我們有能力

對自己應該作些什麼有了基礎的認識這也提供我們或多或少擁有同理感受「溫

暖」與「寒冷」的能力對於不立刻拯救困在礦井的礦工而想著要把錢省下來

以便幫助未來礦工不受到危險的行為我們會感到一陣心寒12這也說明了具

有先天的同理心多少已經提供我們具備對於道德贊同與反對的能力(Slote

12

在本章第二節研究者會介紹同理心所具有的四種同理心的立即性(immediacy)以說明我們

先天的同理心本身如何回應我們道德的直覺以及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48

2010a62 200722)也因此某種被理解為因果機制的同理心事實上已經是一種

先驗的能力並能夠幫助我們固定對於道德判斷的指涉

如此Slote 就確立了我們的道德語言與我們的指涉之間存在著一種必然的

關係即「一個道德判斷上為好或善的行為若且唯若(if and only if)它們展

現溫暖或反映行動者的溫暖」以及「一個先驗且在道德上指涉為善或好意義的語

詞與一個行動者通過同理心機制感受到的溫暖經驗有關」(Slote 2010a63)

肆小節

通過前面的論證Slote 便回應了道德「感受-道德贊同反對-道德判斷

宣稱」這一鏈結中同理心的作用同理心不僅是作為一種感受通過同理心機

制我們感受到某個對象的溫暖與寒冷從這種感受中我們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態度

而這種溫暖與寒冷所產生的態度能夠幫助我們固定住道德判斷的指涉構成我們

做出「幫助他人的行為是對的」和「虐待他人是錯的」的道德判斷同時 Slote

肯定我們道德判斷是取決於我們同理心機制所產生的感受如果一個人不具備同

理的能力以產生相關情感則他無法真正理解道德上的對與錯

49

第二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規範層次

在規範倫理學上與道德理性主義者的出發點不同以 Kant 為例他相信道

德的基礎在理性的法則正如同 Kant 自己曾說過的法則是以理性存有者的身

分頒布給自己的也是我們互相肯定對方的理性本性時規範我們行為的法則

(Kant 19875556)Slote 則承襲 Hume 的論點(Slote 2010a74)認為單純的

原則與判斷並不足以創造我們行動的道德動機也就是一個行為的好壞判斷本身

並不能成為我們行動的內在動機(inherently motivating)通過對同理心的實證研

究考察Slote 認為(200714-15)同理心能夠幫助我們去關懷他人作出利他行

動的主要因素是推動我們作出關懷行動的重要推力

我們的同理心除了能幫助我們真正認識道德判斷的意義和提供我們行為的

動機外也與我們的道德義務有一致性的關係因此我們通過同理心就能清楚認

識到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以 Slote 自己的話來說「同理心和對他人的同理關懷實

際上就能給我們提供一種看上去合理的道德評價標準」(Slote 2010a21)也因

此道德情感主義的道德規範可以這樣宣稱一個行為是道德的或為道德義務所

要求的若且唯若一個行為反應或顯示了行動者或對他人的成熟同理關懷(王

楷譯201121)

本節將從三個部分論證 Slote 的這個觀點首先我們需要針對同理心所具有

的特性著手Slote 認為同理心具有三種立即性使得我們對不同的時間

(temporal)感知(perceptual)以及因果(causal)有不同程度的義務感且這

三種立即性也顯示出我們同理心所具有的性質在這一部分我們也將處理動

機與道德行為之間的關聯性第二Slote 認為同理心所產生的關懷行動(以下

簡稱同理關懷)比起義務論者更能反映我們的道德義務他分別以「幫助他人

(helping others)」「傷害或殺人(harming and killing)」「承諾與誠實(promise

and trufulness)」的義務作探討本節亦將這些義務給予道德情感主義的解釋

50

第三Slote 認為不僅僅是這幾項原則可以得到同理心的解釋尊重(respect)

以及自主(autonomy)這兩個被認為是 Kant 理論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也能夠

在他的道德情感主義裡面得到解答在這一個環節我們也會說明 Slote 的解釋

壹同理心的立即性

Batson 的實驗研究也證實了具有同理心的人不管其逃離條件困難的程度

多容易都願意留下來幫助在處境中遇害的人(Batson et al 1981)但我們在面

對不同的處境或不同的個體時我們卻不一定都產生相同程度的同理心見孺子

將入於井會激起我們很強烈的同理心並馬上趕去救人但和針對在非洲挨餓的孩

童所激起的同理心相比其強烈程度就顯得不如前者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我

們會對近距離(不管是時間上的還是空間上的)的威脅或痛苦產生較多的同理

另外我們更容易同理和我們親密相處或有較多共通點的人在這裡 Slote 分析

了四種同理心所具有的立即性並說明那些引起我們強烈同理心的人會使我們有

更多的義務感去幫助他

一時間的立即性

Slote 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為什麼我們對於現存的困境比起未來的危機來

得更能激起同理心也更合乎我們的義務感如果我們知道一群礦工被困於地下

的礦井之中我們的同理心會讓我們想要立刻幫助他們能夠把他們從礦井之中

救出來而不是把拯救他們的經費省下來後安裝用於礦井的安全裝置來救助未

來可能會產生的危機礦工(Slote 2010a22)同樣的例子發生在 1987 年 10 月的

德克薩斯州一位年僅 18 個月的小女孩 Jessica McClure 不慎掉入她阿姨家後院

的一口井在事件發生後德克薩斯州在地的消防隊和警隊接到電話後立刻進行

救援行動經過 58 小時的搶救終於將小女孩從井裡救出來(Kennedy 1987)

同樣的我們並不會棄小女孩於井中不顧而將投注在救援活動上人力與時間花

在預防這件事情上

51

這種看法與我們普遍對於道德的想法是相同的我們有首要的義務去拯救被

困在礦井的礦工或是困在井底的小女孩而不是選擇把拯救他們所需要的資源節

省起來投資在未來的安全裝置上如果有人選擇這麼做也會令我們對於這種罔

顧人命的人感到「心寒」

二感知的立即性

Peter Singer 曾在他的著述中特別舉了一個例子說明我們對於遠在他鄉的

人同樣有救助的義務可是當一個小孩在我們面前快要掉到水井時我們都會直

接採取行動幫助那個小孩但同樣是救助小孩我們卻不會捐錢給樂施會(Oxfam)

幫助那些三餐不繼的孩童對 Singer 而言距離與道德義務之間是沒有關係的

不捐錢給樂施會幫助那些即將餓死的孩童和任由一個小孩掉到井裡是一樣的

因為我們在這兩件事情上有相同的義務然而 Slote 認為(王楷譯201132Slote

2010a22)這是因為我們對於直接感知(perceptive)到的事物有更強烈的同理心這

種主張跟我們的道德直覺也十分的相近同樣的 Hoffman 也曾以一個大學生的例

子來說明我們對於直接感知到的事物有強烈的義務(Hoffman 200048)

我剛剛下了公車就看到一個人滑倒頭直接撞到台階上我感到震驚一個

念頭閃過我的腦中我也滑倒在人行道上並且摔破我的頭骨我不知道我

還能怎麼辦我想也沒想就衝去前面幫忙他這多少會讓他好受一些我記

得人們喊著去打 119我一定是花了兩個多小時才確信一切都好

對於那些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痛苦與悲傷使我們的同理心產生較強烈的反應

也使我們更偏向去關懷或幫助那些眼前正在經歷傷痛的人

三因果的立即性

對於那些由我們直接造成的傷害比起我們在旁邊所看到的傷害行為所產生

的同理心更強烈對於任由他人受到傷害我們心理傾向認為直接造成他人傷害

52

是道德上更為錯誤的事情而對於主動傷害他人的行為會在情感上的退縮

(flinch)並且厭惡主動去做這些行為(Slote 2007442010a23)按照前面所

言我們會對他人的悲痛與哀傷產生同理心的關懷如果我們感受到自己是造成

他人悲傷與哀傷的原因則我們會因為對他人的傷害產生同理而有心寒的感受

進而在情感上退縮這種退縮正反映我們對於主動傷害他人比起任由事件發生

更應當受到譴責

四關係的立即性

按照 Slote 的看法(Slote 200727-28)他認為家人的關係與朋友或伴侶的

關係是不同的即使我們與朋友伴侶的關係再怎麼親密與家人的感覺仍然是

不同原因在於我們認為自己與家庭有相同的根(roots)這種相同的根源引起

我們的團結的感受舉例而言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不同於其他的關係父母與

孩童之間有天生的血緣關係並通過日常生活的交流來往共同分享某種價值觀

家族史等家庭的緊密聯繫塑造了個人的身分認同感(sense of identity)這種身

分認同感讓我們更容易辨認出自己的家人我們也更容易對於家庭的成員有更強

烈的責任感但我們的人際關係並不是只有家庭我們也會有親近的好友與工作

夥伴甚至也有共同嗜好的社群我們通過分享彼此的方式與他們熟識進而對

他們有親近之感也因為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密切關聯我們在關係上也就有親疏

遠近之別這也使得我們對那些與我們關係良好的人所產生的同理心不同於陌生

這四種立即性所產生不同強度的同理心正解釋了我們不同的道德直覺以及

道德義務Slote 認為這些同理心所擁有的反應其實就能夠解釋我們道德的判斷

與原則以此我們就能做出道德行動

53

但我們這種自然或先天的情感和感受真的就能夠直接的指引我們做出道德

行為嗎我們以同理心這樣的自然動機作為我們行為道德的來源是否總是能夠

引導我們去做對的行為或避免做出錯的行為呢

這裡顯然有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層面同理心是否有那麼穩定與可靠

總是引領我們去做應該要做的事情呢心理學的實證研究顯示(Figley

2002143)擁有同理心的人會有疲乏(fatigue)的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悲憫疲

勞(compassion fatigue)這個現象在護理人員裡面經常發現舉例來說一個

久病在床的母親兒子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照顧母親長久下來使他沒

辦法對她的母親產生強烈的同理關懷甚至對母親當下的痛苦產生不耐煩或是麻

木這樣看來同理心似乎並不夠穩固不能夠總是指引我們的道德行為面對

這樣的情況我們或許應該主張規則和原理來指引兒子做出對的事「你不應

該對你母親的痛苦這麼不耐煩」「兒子有責任照顧自己的母親」我們會這麼勸誡

兒子因為應該做的事情跟現在的感受疲乏沒有關係

第二個層面有些行為即便行動者是具有同理關懷動機的人我們仍然會

認為這是不對或者錯誤的行動舉例而言一個倒車的人粗心大意沒有遵守交通

規則在倒車的時候並沒有看後視鏡或者注意後方撞到了三歲小孩導致死亡

即便他沒有意圖要撞死一個小孩即便他是一個具有同理心的人這種應注意而

未注意的行動我們一般來說都會認為是錯的但這件事情的錯誤與有沒有同理心

似乎沒有關係一個人若是足夠重視「倒車應該注意後方」的原則則他就不會

犯下這樣的錯誤這樣看來粗心大意的錯誤跟沒有同理心所犯下的錯誤並不相

同因此即便有同理心也仍然會做出錯誤的行動

Slote 分別針對這兩個問題提出了解答針對悲憫疲勞的問題Slote 分成兩

方面來回應這個問題

54

第一Slote 認為這樣的情形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性是兒子從來沒有這

樣的經驗第二種可能性是兒子曾經有過悲憫疲勞的經驗在第一種情形中第

一次經驗到疲乏的兒子可以有「初犯免責」的機會它可以暫時讓自己脫離這種

情境進而能夠使自己不再疲乏例如休假看電影尋求專業諮商的幫助等

等因為對於一個初次經驗到的人來說他並沒有預料到自己會產生悲憫疲勞

也因此這不能算是道德上的錯誤(Slote 2010a100)但如果是第二種可能一

個曾經經歷過悲憫疲勞的人如果沒有進一步去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而是讓自

己繼續無感麻木對於他人痛苦毫無反應甚至表現得冷酷無情時我們可以說

他在道德上是錯的(Slote 2010a101)

第二對於同理心的批判認為規則或義務比起同理心更能夠說服兒子去

幫助他久病的母親Slote 認為(2010a86)這樣的道德勸說之所以能夠說服兒

子照顧母親的必要條件還是在於同理心原因在於這個例子中兒子悲憫疲乏不

會只因為道德原則或命令而被說服從而使他對母親的態度有所改變兒子可能

因為他人的道德命令繼續侍奉年老的母親但仍舊做著毫無同理關懷的行為這

對 Slote 而言仍然不是一個有道德的表現Slote 認為他人的勸說與判斷之所以

可以成功說服我們去作出有道德的行為並不是因為原則本身的緣故而在於我

們能夠使用同理心的能力

Charles Stevenson 曾提到道德語詞具有「磁性」(magnetism)他認為當一個

人認為 X 是好的那個人會照著這個事實(ipso facto)而更傾向去做利於 X 的事情

(Steavenson 193716)此外當一個人說 X 是好的時那個人能引發別人對於

X 贊同或不贊同的態度並能夠影響對方對於 X 的態度刺激他人的情感

(Steavenson 193719-20)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說「殺人是錯的」而「幫

助陷入困難的人是對的」不僅表達我對事物的贊同與反對當我們在建議

(suggest)別人應該幫助困難者或不應該殺人時通常也在激起別人對於「殺人與

助人」所具有的情感從而對這些行為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態度Slote 贊同上述

55

Stevenson 對於道德判斷具有磁性的假定但他進一步認為(Slote 2010a90)

這樣的情感吸引主要是來自於同理心的作用由於同理心所具有的接受性使我

們在聆聽對方的道德判斷或道德理由時會不由自主地接收他人在表達道德命令

及原則的態度或情感而通過二階同理心的作用感受到心寒這使得他人的道德

勸說得以有效的阻止我們去做錯的事情而去做對的事情通過上面的敘述Slote

認為道德命令者或者道德勸說者首先會展現出一種感受或態度而被我們的同理

心所捕捉接著引出我們二階同理心的寒冷與溫暖使得聽從道德命令者實行道

德命令也因此道德原則與命令的作用還是次要的同理心的作用仍然在主要

的地位因為道德原則之所以能夠有效的勸戒他人單單只靠原則和命令是不足

以推動我們的行為還仍仰賴同理心機制接收他人的情感與態度

對於粗心大意的行為一般來說會認為與同理心毫無關係但 Slote 卻認為

(2010a103)過失致死這件事情實際上是缺乏了對他人充分同理關懷所產生

的結果一個孩童相較於成人而言其對於周遭環境的注意力明顯較成人來得差

對於一個具有同理心且關心他人的人來說他會在孩童會出沒的地方謹慎開車

避免造成傷害也因此粗心大意不只是一種對於傷害原則不夠重視的問題而且

還有對於他人是否具有同理關懷的問題就 Slote 而言這樣的行為仍然是錯的

除了粗心駕駛以外Slote 也舉了粗心在大熱天將孩子留在車上而導致小孩悶死

的家長(Slote 2010a104)這個看似也與同理心無關而端看他人對於規則是

否重視的行為在 Slote 看來也是未有同理心的行為對於一個關愛自己孩子

的家長不會圖一時的方便而將小孩在大熱天時留在車子上如果他能夠同理

孩子在高溫又密閉的車子中所產生的痛苦感他就不應該將自己的孩子留在密閉

的車內而產生如此可怕的事情

Slote 認為上述的四種立即性能夠回應我們情感層面上為什麼道德義務在

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區別原因在於同理心所具有的立即性但這些立即性又如何

56

回應我們的道德原則呢以下我們根據同理心的三個直接性來回應道德義務論

的看法

貳同理心與義務論

Slote 雖然批判道德理性主義者尤其是 Kant 的道德哲學理論但這不代表

他完全否認 Kant 的道德義務論也不認為他所提倡的道德情感主義在立場上與

Kant 的主張水火不容Slote 認為他的道德理論本身可以回應義務論倫理學的種

種義務並給予其更好的解釋或者理論上的輔助為此他分別針對義務論中對

於「幫助他人」「傷害或殺人」「承諾與誠實」的義務這些義務在 Slote 的論證

中不必然是一種通過理性考量而產生的原則或規則而是一種源自情感而生的義

一助人的義務

從同理心所具有的時間立即性感知立即性以及關係的立即性來看我們通

過直接的感知時間的相近以及關係的親密程度所引起的強烈同理心激起我們

強烈的情感使我們去幫助他人

如果我們幫助他人的來源是同理心而同理心的特性(立即性以及親疏遠近

的關係)會使得我們對不同的人或群體有不同程度的同理心作用但那些不屬於

立即感知的不是家庭關係不是朋友伴侶關係的人群難道我們不應該去幫

助他們嗎我們的同理心只能對這些群體產生作用不代表它是一種有限制的情

感機制嗎Slote(200729)在此援引 Hoffman 的心理學研究認為我們的同理

心能夠通過誘發的方式來拓展我們同理的對象而使我們同理他人的能力擴而廣

之在本研究第四章中關於同理心的發展與培養會有更進一步的說明與解釋

但如果同理心機制是一種擴而廣之的能力而 Slote 又認為同理心的反應體

現我們的義務是否會面臨到以下的困難如果對於陌生人的同理心是一種有

57

待發展與教育的能力而多數人的同理心尚未發展完成他們是否可以主張由

於我們的同理心還尚未成熟根據同理心的強烈程度影響我們的義務程度所以

我們目前沒有義務對一個陌生人展現我應該有的幫助

Slote 認為(200732)這個問題涉及了「應該蘊含能夠」的原則(以下簡稱

OIT 原則)這個原則主張應該與我們的能力是相關的如果一個行動是我們的

義務則這個行動是我們能夠完成的相反的如果我們不能夠完成則我們沒

有這個義務去行動

Slote 認為這項原則事實上有兩種意義讓我們再回到前面 Singer 的例子

之中Singer 雖然主張每個人都有義務拯救陌生人但這項義務並不是每個人都

能達到的原因在於這項義務本身需要能力的培養要能夠幫助他人在 Singer

的例子中我們至少要有一份工作這包含我們需要有能夠賺錢的能力這項能

力就不是小孩子就能夠擁有的需要仰賴後天的能力培養才有辦法達成在消防

員或礦坑的例子當中要拯救落在水井裡的小孩或者困在礦坑裡的礦工也需要專

業訓練但 Slote 認為即便擁有這些能力我們也不見得會幫助他人這也是 Slote

一再強調為什麼我們需要關注我們的道德動機同理心的重要性Slote 稱上

述為廣義的 OIT 原則在這個意義下考量的是合理狀態中道德原則與人們能力

的一致與之相對的是狹義的 OIT 原則在這個意義下的 OIT 原則只要求道德

行動者有避免做壞事的能力對 Slote 而言在這個意義下我們的義務就是不

能缺乏對於他人的同理關懷換句話說我們應該避免的是完全缺乏對於他人的

同理關懷

我們假設有一位小明對於他人的痛苦有較少的同理關懷(也就是低度發展

的同理心)他或許沒有辦法像一些擁有成熟同理心的人為了痛苦的他人奉獻自

己解除他人的痛苦以 Singer 的例子來說或許有人會將自己大部分的薪水捐

獻出來但小明仍然應該對於痛苦的他人展現自己的同理關懷當他與痛苦的他

58

者相遇時他應該要展現他對痛苦他者的同理關懷在這個意義下對於任何人

不應缺乏展現他的同理心(即便是最低程度的同理心)是我們道德上的義務

二不傷害或殺人的義務

延續因果的立即性Slote 認為我們對於直接造成他人的傷害所產生的同理

反應要比任由傷害或死亡的事情發生來得強烈直接的傷害對方或甚至殺死對方

會使我們在情感上產生退縮這在同理心的作用下是極為明顯的一種是因為自

己主動行為所造成的後果而另一種則是我們被動所產生的結果我們的同理心

對於那些主動的傷害或促成他人痛苦的行動感受到畏縮Slote 認為(200744)

這解釋義務論的想法為什麼「殺人」比起「袖手旁觀」來得更糟

Slote 認為(200742-43)他的主張將比起義務論更具有彈性例如在殺一個

無辜人以拯救五個人的道德困境中13其中一種反對的理由是我們不應將無辜的

人只當作一種讓更多人活下去的手段但如果情況不是殺一救五而是殺一救千

或者殺一救萬呢如果這是唯一能夠拯救更多生命的方法呢當我們考量這些

時我們是否仍不願意殺一個無辜的人而拯救更多的生命呢Slote 認為(200744)

我們確實會在「殺害他人」以及「放任更多生命死亡」之間搖擺不定就像天秤

的兩端但強烈的同理心作用會讓我們有更強烈的義務去選擇使我們去作出決

(三)承諾與誠實的義務

13

Slote 在這裡主要引用的是 Philippa Foot 批判效益主義的著名思想實驗(1967 8)

你待在一輛失控的列車上而你發現眼前有兩條鐵軌一條鐵軌上有五個正在軌道上工作的

工人而另一條鐵軌上只有一名工人他們都專注地在工作並未注意到失控的列車電車即將駛

向那五個工人的鐵軌而你眼前有著能夠控制電車轉轍軌道的拉桿如果不操控拉桿則五個工

人將會被失控的列車輾斃若即時的轉轍軌道則只有一個工人會死亡這時候我們會如何抉擇

Foot 在這篇文章中想要談的是雙重效應原則(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這個原則主張

當我們在選擇行動時我們會同時創造一個好結果與一個壞結果這時候我們應該要去區別如

果我們將壞的結果當作手段(mean)來追求好的結果這是道德上不許可的行動但如果不好

的結果只是追求好結果時無法避免所產生的效果時這樣的行動就可以是道德上許可的(1967 5)

由於雙重效果原則並不是本論文探究之主題有興趣者可以參考 Foot 的〈The Problem of Abortion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Double Effect〉

59

Slote 認為(200746)當我們做出承諾也就是答應某個人達成某件事情的

時候其實是讓別人期望能夠通過你達成的事件而得到某種結果如果我們違背

自己所許下的承諾會使得他人的期望落空造成他人的損失這主要是來自於

同理心的作用舉例而言當甲希望獲得乙的幫助而承諾「如果你能夠幫助我

日後一定會報答你的恩情」但實際上甲沒有兌現承諾時這是很典型的錯誤行

為假如乙確實相信甲會遵守承諾而付出很大的努力來幫助甲則違背承諾將使

得乙的努力徒勞無益我們的同理心因為因果的立即性感受到這種失落與痛苦

我們將會對這種違背承諾造成他人傷害的行為較為退縮

Slote(200747)接著進一步分析了「遵守承諾」並認為它包含時間上的兩

個階段(temporal stages)在一開始承諾人會影響或引導(induce)他人相信

他的承諾以前面的例子甲會影響乙相信他的話並真的獲得了乙的幫助再

來受到幫助的甲按照約定去履行他所答應的事情在日後報答乙的恩情這兩

個階段中的行為會影響我們同理心的因果立即性從而對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判

斷如果甲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兌現承諾的意圖或認為自己絕對不可能做到只

是為了得到他人的幫助而說謊做出假承諾這種以謊話傷害他人信任的行為是我

們在同理心的作用下退避去做的事情(直接的傷害他人)也因此我們不該撒謊作

假承諾

如果甲在一開始並沒有撒謊欺騙乙但他並沒有兌現承諾呢考量到同理心

的因果立即性沒有兌現承諾並不像說謊所促成的直接傷害類比到「直接傷害

他人」以及「任由他人受到傷害」我們是否認為不主動回報引起的傷害是一種

「放任他人的傷害(被動)」呢

Slote 舉了個例子來說明他的想法(200748)假設我給 X 施打毒劑並告訴

他之後會提供他解藥而想像 Y 也同樣被另一個人施打毒劑如果我沒有為 X

提供解藥而 X 死亡則我等於是殺了 X但如果我沒有為 Y 施打解藥並不代

60

表我殺了 Y因為我並沒有為他施打毒藥並承諾要提供解藥也因此 X 中毒死

亡是我的錯誤但如果我因為疏忽而沒有提供 X 解藥呢雖然在某些狀況下沒

有提供解藥確實是失職在某些情況下或許並非疏失不過Slote認為(200749)

在這個情形下一個人會更敏感於(sensitive)自己的疏失將導致的傷害通過這

個例子可以說明我們不太可能完全因為忽略而沒有提供 X 解藥因此 Slote 認

為一個人不應該忽略自己的承諾因為他應該要敏感於別人因為自己沒有履行

的承諾而失落也因此一個有同理心的人將更反對自己打破承諾

同樣的正如同遵守承諾並不像義務論者所設想的絕對義務應該嚴格的遵

守承諾以前面的處境為例一個有同理心的人或許會比起他人更反對做出打破

承諾進而傷害他人的行為但在實際的情形下他卻不一定「僵硬的」遵守原則

而是我們對於整個情境的狀態進行同理作用考量下做出的決定如果在特定的情

境下打破承諾能夠阻止壞事的發生那麼打破承諾就是我們應該做的行為也是

道德上對的事情(Slote 200752)

在前面的例子中我們提到「說謊做假承諾」現在我們來單獨談談「說謊」

因為說謊的錯誤不見得完全等同於做假承諾的錯誤那是因為我們可以在重要的

事情上說謊而對象可能是對說謊主題完全無興趣或關係的人所以說謊這個顯

而易見的錯誤究竟如何以同理心來解釋呢Slote 認為那是因為說謊會影響到

將來他人的利益試想如果有人因為聽信了我說的謊話而把這個謊話當作真相

告訴別人這會使得相信這個謊話的人受到傷害或許有人會覺得撒謊跟打破

承諾相比沒有那麼嚴重因為打破承諾會跟他人的利益息息相關但撒謊和打破

承諾有個基本的相似之處也就是引導別人相信而使他人受損

如果某人想要爬玉山我答應會幫助他一起爬但最後我沒有兌現我的承諾

我將會使他失落因為我引導他相信我的話而進一步做出行動而未履行承諾可

能使得他錯過一個爬玉山的重要機會但如果在這個例子中我並沒有承諾要跟他

61

一起爬山而是欺騙他有某個人也要去爬玉山並說服他你可以跟他一起去在

這個例子中說謊與打破承諾是一樣糟糕的因為我同樣引導他人相信某件事情

而去做出決定而最後要承受那個沒有達成的傷害也因此雖然說謊跟打破承諾

間雖有一點不同但依照 Slote 來看(200753)我們應該要遵守承諾和我們應

該說實話是基於相同的理由

參同理心與尊重自主

Slote 認為他的道德情感主義除了可以回應義務論式的主張應具有什麼樣

的道德情感或態度他仍然能夠回應在 Kant 哲學裡最核心的兩個概念即是「尊

重」與「自主」概念在前面我們已經稍微談過 Kant 對於尊重與自主的看法

人的自主應當被尊重是來自於遵從理性所制定的普遍法則(Peters 2015209)

自主的根源亦是來自於有理性者超脫一切可能經驗制定可普遍的法則

做為反對理性主義主張的觀點關懷倫理學強調關懷與關係的重要性也因

此在尊重與自主的看法上與強調道德理性主義者相左自主一詞不僅僅是個人有

理性能力獨立做出自由選擇原因是個人是置身於社會(socially situated)或脈

絡化(contextualized)的這說明了個人不是孤島的存在而是在層層的社會關

係(家庭社會文化種族等)因素中建構出來(Mackenzie amp Stoljar 20004)也

因此人所做出的決定與抉擇是從關係中建構出來的自主必須通過人際之間的互

動與社會規範及價值產生關連才具有意義(林雅萍201646)Slote 一方面同

意關懷倫理學在「關係自主」(relational autonomy)的某些主張但卻認為他的

主張與關懷倫理學還是有些差異以下分別分析 Slote 對於「尊重」與「自主」

的主張

一同理心與尊重

關懷倫理學在論述上主要著重的是討論他人的福祉(welfare)以 Darwall

的觀點來看關懷者(the one caring)所遵守的規範就是對於他人福祉的關心

62

(Darwall 20027)而這個看法與尊重的概念有所不同原因在於關懷倫理學注

重的是對方的福祉Slote(200755)引述了 Ronald Dworkin 的說法來說明正義與

關懷倫理學彼此在考量的基礎點有何不同在 Dworkin 的想法中正義的狀態是

公平對待以及尊重每一個公民

同樣的Richard Peters 以 Kant 的觀點作出論證所謂尊重他人要從「人」

的概念開始談起Peters 認為只有當我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具有自我選擇與價值

的主體時對整個社會才是重要的只有當每個個體開始宣稱他們個體的權利

謹慎的深思熟慮並為他們自己做出抉擇時他們才算是真正的成為一個「人」

即具有自我選擇的主體而與他人的連結主要是來自於個體自願的相互分享他們

彼此的評價與選擇而不是來自制度與風俗的束縛(Peters 2015211-212)也因

此對 Peters 來說重要的是我們尊重身為有自我價值與能自我抉擇的每一個個體

而每一個行動者都應該擁有這樣能夠同等發展自己的機會

關懷倫理學的考量與理性主義的不同在於關懷倫理學對於他人福祉的考量

是建立在「關懷」這個情感的動機上而理性主義者的尊重卻不同於任何類似的

情緒這一點從 Kant 在《道德形上學》的論述便可以知道對 Kant 來說人若

通過好惡或慾望去追求就會有自我欺騙或將惡隱藏在合理化愛好的可能(林建

福2009125)也因此對於「尊重他人為一目的而非僅僅是工具」作為一項可

普遍的法則尋求的是一個公正無誤的審判者而 Kant 認為這個審判者便是理

性Slote(2010a109)因此說「尊重」的概念難以在關懷倫理學上論證但 Slote

認為他能夠以同理心的概念解釋「尊重」概念的意涵

在考慮到尊重與關懷他人的衝突時一個常見的議題是家長式領導

(paternalism)也就是那些以「為了他們好」之名做出與他人心願相違的行

為即便一個人可能完全出於關心出於為他人的福利著想但對於那些願望受

63

到阻礙的人來說他們或許會用尊重一詞來反對別人對他們的阻礙拒絕別人干

涉他們的選擇主張那些出於關心的人缺乏對人的尊重(Slote 200756)

從這個例子來看家長或老師出於好意的為學生決定他的未來應該讀什麼學

校未來應該從事什麼工作的干涉或許是為了孩子未來考量的緣故但事實上

卻壓迫到了孩子的選擇在這個例子裏面自主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夠做為自己做

決定或行動的能力缺乏尊重表示不讓別人行使他的自主能力然而 Slote

(200758)進一步指出當一個孩子身體不舒服卻又害怕看醫生時我們會不

顧孩子的願望帶著孩子去看醫生或牙醫在這個例子裏面我們一樣是考量到

孩童未來的福祉(健康)我們卻不認為我們是不尊重孩童這個差別在哪裡呢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提到同理心的特性便是保有自己的主體意識在這

裡我們需要談到的是若有人過度投入(overinvolve)的同理他人時他將無法區

分自我與他人的需要與慾望因而將自己的需要與願望當成別人的需要與願望

Slote 認為有一些親子關係便凸顯了這種情形(Slote2007572010a110-111)一

些所謂「替代成功症狀」(substitute success syndrome)的家長關心他們孩子的福

祉但事實上卻是將自己的需求和慾望投射在孩子的身上這樣的家長事實上缺

乏與他的孩子情感上的連結在這個例子我們或許會說這些家長並沒有尊重他

的孩子因為他並沒有考慮到小孩的想望或恐懼同時在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

在這個意義底下的「沒有展現尊重」其實與「沒有展現同理心」是相同的這裡

可以粗略地說「一個人沒有展現尊重若且惟若一個人沒有展現適當的同理

關懷」

因此對 Slote 來說(2004301)無視孩子的希望不代表不尊重孩童真正的

重點在於是否展現了同理的關懷這也就是說一個父母或老師沒有展現關懷(對

孩童冷淡)算不上對孩童的尊重因為他們並未展現出對他人所應具有的同理關

64

懷相反來說若他們過度的投入而失去自我全神將自己的痛苦和快樂完全的

置於他人中則他也不算是尊重他人因為他並沒有展現適度的同理關懷

二同理心與自主

女性主義者 Eva Kittay 認為依靠關係是人類的生命境況因此依靠關係是

生命的常態而非例外相較之下道德與政治理念中預設了每個孩子是即將獨立

的成人人人是獨立自存的基本假設反而並非生命的常態(吳秀瑾2005159)

這種強調置身於人際關係的互動中的主體依靠關係的相互依賴而做出決定的

「關係自主」

Slote在澄清自主概念前強調他所談論的自主至少是其中一種「關係自主」

(Slote 200759)那麼 Slote 的自主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要再次回到前面顯

現過度投射之父母的例子前面的例子顯示一個過度投射的父母因為對自己的

孩子缺乏同理心所以他並沒有展現尊重孩童更進一步的說這些家長除了沒

有同理他人的情感也沒有同理那些孩子具有自己的志向和願望如此便會剝奪

他們能夠為自己做出選擇的能力如果是以這個角度來看這個例子上的話尊重

他人的自主就不僅僅是考量到他人的福祉表示同理心本身同時涵蓋對他人自我

決定的不干涉Slote 因此認為(2004302)若我們不具有同理的能力我們也

將不能鼓勵及培養出有自主性的孩童這當然不是說只有過度投射的家長會忽略

他人的自主思考和志向擁有虔敬宗教信仰的家長對於孩童的質疑或對於性別刻

板印象的態度例如一個女孩想要成為醫生但旁邊的人卻告訴他「你還是成

為護士吧」這些情況一樣會使得人失去自主的思考和志向

但是Slote 所談的自主難道不會與關係自主有所衝突嗎 Slote 認為強調

自主主體的獨立本身並沒有否定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Slote 認為(2010a116)

Carol Gilligan 在她的著作中提到在父權社會中女性對自己的錯誤認識使女性

在社會中懷疑與否定自己的「聲音」這也使得他們將自我與自己的所思所欲分

65

離從而發展出 Gilligan 的女性道德發展三階段Slote 進一步論稱如果道德發

展階段是通過對於女性的不尊重(同理)而出現需要關注的應該是如何以同理心

作為批判父權的(patriarchal)態度與行為使得女性不會被迫以道德發展三階段作

為決定他們發展的傾向

回過頭來Slote 認為自主預設的便是為自我思考與決定(Slote 2010a117)

但這樣的主張是否代表 Slote就不重視情感與關係呢Slote認為受到他人意見的

影響和被迫接受行動之間是有差別的前者具有自我主體的自主但後者卻沒

Annette Baier 曾論述 Descartes 的意識時提到自我意識需要通過文化特

殊的語言而在獲取這些條件的期間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依靠他人也因此

Baier 認為人需要通過與他人長時間的相處以達到人格的本質部分通過他人而

成長(Baier198584)這也就是為什麼人不可能拋棄文化脈絡與關係因為

假設一個完全獨立而不受他人影響的自我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通過與他人的長

期相處而成長才能一步步成為擁有自主的人(Slote 2010a118)在這裡我們

可以發現自主是一項發展中的能力也是一個有待發展且可欲的能力

第三節 對於 Slote的批判與回應

Slote 所出版的《道德情感主義》以及《關懷倫理學與同理心》理論雖具有

新意也受到很多哲學家的挑戰Justin Drsquo ArmsLori WatsonKarsten R Sturber

等學者對 Slote 的文章批判為主將這些學者的批判統整出幾個主要觀點並以

Slote 對以上學者之回覆文章作為解答

壹同理心概念的解釋

諸多學者對於 Slote 的同理心表示質疑認為 Slote 在同理心的定義上並不

明確我們前面提過Slote 對於同理心的區別是以「感受到某人的痛苦」以及

66

「感受到某人在痛苦」的區別而同理心同時也涵蓋了不由自主的感受也就是

當某人深受痛苦折磨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喚起某些感受通過上述同理心的作

用下我們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一個人可能會看到一個正受到痛苦的人而希望對方

能夠從痛苦中脫離但他可能完全沒有感受到他的痛苦這也就是 Slote 所謂的

同理心的「接受性」同理心的接受性在我們的道德生活中是很必須的而按照

Slote 的看法我們對於道德判斷的保證也應來自於這種接受性

但不只一位學者認為 Slote 在這裡並沒有定義的明確學者 Drsquo Arms 就質疑

(2011137)同理心機制在於產生彙整(convergence)使得同理者能夠與被同理

者擁有相同的感受但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必須了解什麼是「相同的感受 (same

feeling)」我們才能理解同理心是怎麼運作

Drsquo Arms 因此分析了幾種可能性來說明同理心的機制並且對每一種可能性

提出他的質疑我們假設現在有一個人正處於飢餓的痛苦狀態這個時候如果我

們對他的狀態產生同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或許並不會贊同同理心帶給

我們的是身體狀態(飢餓所產生的生理反應)的相同感受除非我們現在真的在

肚子餓否則我們不會因為同理心而真的感受到自己的肚子正在飢餓但如果同

理心是以一種相同的方式(the same way to feel)讓我們感受到他人感受的機制

嗎這顯然也並不合理因為如果是這樣同理機制在這裡就等同於我們器官(胃)

的作用

假設所謂的同理心並不是指跟他人的生理狀況相同而是指一種心理狀態呢

這個說法似乎可行當我說我同理你飢餓的痛苦不是指我現在也感到很飢餓所

以痛苦而是我感受到你心理的一種痛苦感受不過Drsquo Arms 認為心理狀態的

說法仍然有一些令人懷疑之處考慮以下的例子瑪莉的丈夫約翰去世了她非

常的難過而我們對她產生了同理而難過在這裡如果我們說同理心是指我們跟

瑪莉一樣難過這指的是什麼意思呢首先如果我們擁有相同的心理感受那

67

麼我們所感受到的對象是否是一致的呢在這個例子當中瑪莉的悲傷對象自然

是她的丈夫約翰之死以 Slote 的看法同情這名女子的悲傷意思是我們觀察到

這名女子的難過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們要和女子有相同的心理狀

態我們所感傷的對象是否是一致的呢如果一個人從來不曾有過配偶也沒有

喪失過配偶我們有可能擁有相同的心理狀態嗎而即便我們也曾有過喪偶之痛

我們所感受到的相同感受有可能與瑪莉相同嗎對瑪莉來說約翰並不是只是約

翰她對約翰的感受是個別且獨特的這樣的感受能夠與我們對自己另一半的感

受相同嗎

Stephen Darwall 在考察 Slote 對於同理心的使用認為(2010155)Slote 的

同理心並不像 Hume是因為 Slote 的同理心當中涵蓋了覺知(awareness)他人

的動機與感受Slote 雖然認為自己和 Hume 一樣使用了傳染一詞來說明同理心

是如何捕捉他人的情感但在情感傳染這種用法中我們通過同理心所得到的感

受可能完全沒有對象而只是純然的情緒比方說在面對悲傷的情境時我們會

感到悲傷但我們卻不必然知道眼前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前面我們也提到Slote

認為同理心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認知這也說明 Slote 的同理心不完全只是一種通

過傳染而得的情感他認為同理在我們的生命成長與經驗的過程中會更加深化

但如果同理心不是 Darwall 所定義那他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學者 Noddings 則質疑同理心是否真的有接受性(20109)她認為同理心主

要還是通過我們的觀察與聆聽進而辨識出(identify)他人的情感我們經歷過這

樣的歷程後感受到了什麼而這種感受與他人所展現出來的情感正好相近我們

稱這種經驗為同理心也因此感受是在我們關注他人之後的結果Noddings 進

一步說這種經驗並非總是一路到底原因是因為當我們通過這個過程時有可

能會喚起諸如噁心懷疑警覺的情感這會阻礙我們去感受他人比方說對

於那些犯下暴行的人我們就很難產生同理除了質疑同理心的接受性Noddings

亦認為 (201010)同理心有可能會有另一個稱作「同理迴圈」(empathic circle)

68

問題而且特別容易發生在那些我們所熟悉的人身上因為我們對熟識的人有既

定的想法以至於我們在關注他的言詞時容易以我們熟悉的觀點來理解他最後

我們對他人產生了同理但我們也有可能從頭到尾都感受錯誤

貳同理心的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

Slote 認為我們在道德上的贊同與反對主要來自於我們的「二階同理心」是

觀察者對於行動者同理關懷的同理如果我們同理到對方的同理關懷則我們會

有一種溫暖的感覺這是我們道德贊同的基礎如果我們同理到對方冷血的行為

我們會有一種心寒的感覺這是我們道德反對的基礎而這種道德贊同與反對會

進入我們的道德判斷之中

但同理他人的同理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真的能夠從道德上正當與不正當的

行動中感受到這樣的情感嗎 Drsquo Arms(2011137)就認為當我們不贊同他人的

某種道德上失當的行為時在情感上會感到火冒三丈其情感反應是熱的比較

偏向憤怒的情感而不是如同 Slote 所言感受到一種心寒的感覺在進一步說

我們所觀察到的道德失當的行為其行動者的情感狀態或許是熱烈而不是冷酷

以一對傳統的父母對他們未婚女兒戀情所展現的苛刻態度為例父母可能對女兒

的行動感到心寒但是女兒在與男友談戀愛所表現的行動卻是火熱的如此旁觀

的父母是如何在女兒的戀情中感受到心寒呢同樣的 Baier(20106)也提到相

似的例子她認為道德上失當的行為其行動者所展現的情感狀態往往不是心寒

而是溫暖的情感一個殺人犯或者強姦犯在殺人或強姦時充滿了快樂或者熱情如

火觀察者感受到行動者對於受害者的熱情情感不見得就是道德上正當的行為

進一步說Lori Watson(2011143)認為二階同理心並不能穩當的成為我們

道德判斷的基礎假設有一個受到虐待卻沒有離開丈夫的妻子她認為自己的丈

夫並不是有意要傷害她她的丈夫還是很愛他只是因為她的丈夫在參與越南戰

爭之後患有「創傷後壓力症」(PTSD)無法控制自己的行動在這個例子中

69

一方面妻子對她丈夫展現出了同理關懷根據二階同理心我們感受到一種溫暖

的感受這是我們道德上贊同的行為但另一方面女人真的應該要按照同理心

所帶領她做出的行為繼續留下來陪伴她的丈夫而受到傷害嗎Watson 認為

(2011144)她的行動雖然受到我們的贊同但是她並沒有照顧好她自己沒

有適當的自我尊重也可能欠缺一些勇氣去做對的決定所以我們雖然會贊同行

動者因為同理心所展現的行動但我們在考量她的處境後還是會認為她作出了

錯誤的行動在進一步的分析中(2011145)Watson 認為在 Slote 的理論中同

理心是一種他人導向的情感機制不存在自我同理(self-empathy)的情感機制

缺乏對於自我的適當關心這種對於自我的關懷似乎是 Slote 的理論無法捕

捉到的觀點

Stueber 則認為(2011332)同理行動者的同理心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情感現象

因為一個觀察者不僅要感受到一個行動者在遭遇痛苦他者時所具有的感受(感人

所感)同時他也會感受到行動者對他人所表現的關懷行動這種心理機制主要

是一種能夠覺知行動者對他人同理關懷並因此而感受到溫暖反之則感受到寒

冷Stuber 雖然不質疑這種機制的存在但她認為像這種反映的溫暖感受仍然需

要足夠的經驗證據去支持同時她認為若感受寒冷是一種我們通過二階同理

心無法感受到行動者的同理心通常我們的感受是中立或無差別的(2011333)

也因此 Slote 可能必須更仔細的說明為什麼我們感受不到行動者同理心的情感

狀態是寒冷

參固定指涉理論

Slote 道德的固定指涉理論可以這樣理解(2010a61)我們可以說這樣一個

命題是先驗的也就是道德上為善(正當)的就是一個經由同理心作用引起的溫

暖感受的事物這種溫暖感受指向的對象是行動者(agent)的同理心在這裡

70

Slote 所謂的先驗是什麼意思呢Drsquo Arms(2010139)認為所謂的先驗指得應

該是基於道德概念或術語的理解就能知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分析命題

Drsquo Arms 認為 Slote 的後設倫理學實際上是一種概念分析理論根據前面的

理解他所提供的是一種道德概念的傾向分析但這種傾向分析Drsquo Arms 稱

其為「傾向主義的反應依賴理論」(a dispositionalist response-dependence theory)

在非道德語言的使用上會將特性實現的相關傾向當作有待經驗確認的問題

以顏色這種非道德的概念為例雖然紅色是任何能夠引起紅色視覺感官的東西

但要真正的理解紅色仍必須依賴我們視覺所產生的經驗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

得到指涉紅色的能力我們仍然需要擁有對紅色特性的經驗同樣的如果道德上

的贊同與反對在這套理論當中也會被當作一種開放的經驗問題也就是我們

需要經歷到道德上同理心產生的溫暖與寒冷我們才有辦法指涉道德上對或錯的

行為

總體來說Drsquo Arms 認為 Slote 情感主義理論的成敗關鍵還是在於是否有大

量的心理學的實證研究能夠說明贊同與反對是源自於行動者在行動時所展現出

的冷酷或溫情的特性如果道德贊同與反對有其他的理解可能比方說道德反對

其實是一種憤怒而非冷酷的情感則冷酷的特性引出我們同理上的反對就不是一

個先驗的答案

肆Slote的回應

針對上面學者的批判Slote 也一一寫文回應以下根據上面的探討主題加

以分類並依每一個主題介紹 Slote 的回應

一同理心概念的解釋

Slote 認為(2011149)「相同」(sameness)這個概念並不是最主要的區別

最主要的還是涉及對於另一個人的接納(receptive)在感受他人的痛苦時我們

71

吸收了他人的觀點與態度這也包含了接受他人的狀態與處境而這與同情心是

不一樣的同情主要的是涉及一個人對於另一個人所做出的回應

關於 Noddings 所提出的質疑Slote(2010d188)認為他的同理心並不是她

所定義的同理心按照 Noddings 的定義如果同理心是一種通過觀察來辨識之

後所擁有的一種情緒則虐待狂或者精神疾病患者都有能力去理解他人的感受

並做出有效傷害受害者的行為但 Slote 懷疑虐待狂與精神病患者能夠真正接納

對方的痛苦按照前面所說如果一個人具有同理心的話它所涵蓋的應該是具

有某種接納他人在所處的情境之下產生的總體情感例如受害者的痛苦或在被人

囚禁下的無助等等如果虐待狂只是知道受害者目前的心理狀態並不算是具有

同理心

二道德贊同與反對

通過 Stueber 的評論或許可以回應 Drsquoarms 和 Baier 的想法Drsquoarms 和 Baier

認為的二階同理心是一種觀察者同理心且這種同理心與行動者具有「相同」的

情感狀態但所謂的二階同理心同理他人的同理這個機制不是擁有與行動

者對行動承受者的相同情感而是一種感受到行動者是否展現出同理關懷的感受

所以興奮無比的殺人犯對他人施暴所展現出來的雖然是熱烈的情感但由於我們

沒有感受到殺人犯對他人的同理以及同理關懷也因此我們不會有暖心的感覺

針對Stueber認為我們若無法通過二階同理心「找出」(pick up)他人的同理關懷

大多時候我們的情感狀態都是中立或無差別Slote 認為(2011345)那是因為

Stueber 錯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無關同理心的行動也涵蓋到心寒的感受上我們可

能會漫不經心地沒有注意到他人的情感但道德失當的行為不只是是一種缺乏關

注他人的態度而已而是通過同理機制而感受到行動者的心寒感受

針對 Drsquoarms 所述我們在道德不當的行為中比較常感受到憤怒而非冷酷

Slote(2011150)認為我們確實有可能會對道德上失當的事情感到憤怒比方說

72

受到威脅或者傷害的人我們會為他們所受到的對待感到憤怒但 Slote 認為這

是因為情感會被另一個情感所驅逐的緣故正如同 Spinoza 在《倫理學》一書中

曾告訴過我們(1927185)「一個情感只能通過一個和它相反且強過它的情緒才

能被克制或移除」但 Slote 仍然認為憤怒這樣的情感難以回應我們對於某些行

為的道德反對對於 Slote 來說道德贊同與反對是完全對立的態度也因此只

有溫暖與冷酷的情感才能解釋這樣的對立性

針對 Watson 所做的批判Watson 認為即使我們對妻子的行動感到暖心但

妻子依舊在行動上是錯的因為她沒有學會關懷她自己Slote(2011153)認為

我們並不會認為妻子留在丈夫身邊是一件道德上錯的行為或許作為妻子的朋友

或家人我們會覺得她犧牲太多了遠遠超過一個妻子應該做的但我們不會責

難她留下來照顧丈夫的行為是錯誤的針對自我同理Slote 認為我們的同理心

中具有「人我不對稱」(self-other asymmetry)的特性同樣是不小心的傷害我

們會覺得不小心傷害到他人是錯的但如果不小心傷害到自己卻不是根據這個

特性Slote 認為同理他人要比同理自我要來得更容易理解(Slote 2010a46-47)

三固定指涉理論

針對 Drsquoarms 的批判Slote 認為 Drsquoarms 誤解了他的理論對於 Slote 而言

(2011152)道德主張不僅是先驗的也同時是客觀上真實或有效的也就是行

動者的態度或者動機按照本研究第三章第一節中對於先驗的討論或許已經回

答了 Drsquoarms 在開放經驗問題上的疑問先驗一詞對 Slote 而言是相對於把握住的

概念只要我們經驗到一次事物的特性之後我們就不會進一步去確認其真假

就如同眼睛只要經驗到紅色所具有的視覺感官特性他就必然把握住紅色在視覺

感官上的特性並獲得指涉紅色的能力而不會進一步詢問「引起紅色感官特性的

是否就是紅色」這個問題

73

Slote(2011153)在回應之中也進一步說明他的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並

沒有要提供任何道德概念意義上的分析正如同「紅色」「水」等自然類術語在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之中也並未提供任何科學意義上的定義或分析但

Kripke 卻告訴了我們「水」和「紅色」的概念在我們語詞的指涉上所具有的重要

關係使得我們能明白為什麼「紅色是某種波長的顏色」這樣的命題何以可能

既是經驗也是必然的命題也因此 Slote 在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中嘗試要做到

的也是類似的主張他沒有打算提供「道德錯誤」(morally wrong)這類道德術

語的意義分析但卻提供我們為何錯誤的道德行為這個主張需要同理心作用的感

受而這種感受又何以是我們先天所具有的能力並能夠指涉到道德上的對錯

但是 Drsquoarms 的批判在下面的涵義之下仍然具有很強的效果也就是感受對

象的什麼特性會引起人紅色的視覺感受這個問題通常是開放性經驗的問題「紅

色是能夠引起我們紅色的視覺感受」雖然是先驗的但有什麼特性會引起我們具

有紅色的感受卻常被認為是經驗的問題比方說科學家仍然會研究紅色的如是波

長(特性)會使我們具有紅色的視覺經驗類比到 Slote 的理論「道德贊同與道德

反對是行動者同理心所展現出來的特性並通過我們的同理心所能感受到的溫暖

與寒冷感受」雖然是先驗但具有什麼樣的特性能夠引起我們同理心具有溫暖與

寒冷的感受卻是個開放性問題但按照 Slote 的觀點這個問題似乎無需要經驗

研究就可以先於經驗的知道其答案

74

75

第四章 以同理心為基礎的道德教育

基於 Slote 對於同理心的論證我們知道缺乏同理心機制會使我們無法真

正的理解道德因為同理心能夠幫我們確立道德判斷的對錯同時同理心也能推

動我們去關懷他人對於需要受苦的他者提供幫助並與我們的義務產生相對應

的關係也因此 Slote 稱同理心為道德宇宙的紐帶(Slote 2010a13-14)

但如果同理心是我們本有的一種情感機制我們又何須要道德教育來培養我

們 的 小 孩 呢 我 們 年 幼 的 時 候 就 具 有 同 理 心 這 樣 的 體 驗 ( Slote

2007132010a17)在聽到其他小嬰兒的哭泣聲時小嬰兒自然就會感受到他人

的悲傷如果天性就能告訴我們如何行為才是對的我們又何必培養呢Slote

認為雖然年幼的孩童就有同理心但同理心的能力有程度之別一個孩童與成人

的同理心是不同的只有當他對於世界的探索與學習對於他人的生活與情緒的

體驗更進一步理解他才有辦法擁有成熟的同理心(Slote 2010a17)

孟子曾在《公孫醜上》曾提到「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

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他認為我們天生就有這種「不忍人之心」當我們看到一個快掉到井中的小孩子

時我們馬上就會觸動我們的「惻隱之心」這種情感不是來自於我們想要跟孩

子的父母交好也不是想要博得別人的稱讚更不是因為討厭小孩子的哭聲孟

子進一步說人如果有這樣的天性應該要「擴而充之矣」想辦法充實它才

能安定天下而如果不充實自己的天性就連父母也無法侍奉

Slote 同樣也肯定我們具有這種天生的能力但同理心本身仍然需要培養自

己的同理心以使自己能夠發展出成熟的同理心因此在道德教育領域中一個

教師該如何幫助孩童發展其同理心以及如何使用同理心來與孩童建立關係將是

我們即將碰到的問題Slote 對於這兩個問題分別給出了不同的論述本章藉由

這兩項者的探討嘗試以道德情感主義的觀點來討論道德教育的方向

76

第一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方法之啟示

本節主要闡釋 Slote 在道德教育中教學方法的探討其重點有三第一個重

點為 Slote 對於 Kohlberg 在道德教育上的觀點進行反省Slote 認為雖然 Kohlberg

曾提及道德教育中的情感角色但由於他重視認知的發展而沒有重視行為與認

知間的動機情感的作用(Slote 2010c130)第二個重點為 Slote 論述 Hoffman

在孩童的同理心發展以及如何發展孩童同理心的教育方法並接受 Hoffman 對於

孩童管教的立場他認為與其使用外部控制與懲罰的方式使孩童服從規則不如

以發展內部同理心為主的「誘導訓練」方法作為教育道德的方針(Slote

2010c138)第三Slote 對於同理心發展的觀點也有他自己的見解是從他對於

同理心的哲學觀點作為一種衍伸因此放入最後作為討論

壹對於 Kohlberg道德教育觀點的反省

Slote 認為(2010c128)對於同理心的關注不代表我們應該將理性或認知活

動排除在外因為更完善的同理心也確實需要理性和認知的發展根據 Hoffman

的研究(200091)我們對於弱勢群體的認識以及對於他們處境的了解會增加我

們同理心的作用而進一步展現我們的同理關懷但如果是這樣Slote 的觀點

又與著重道德認知發展的哲學家有何不同呢在此我們以著名的道德認知發展

論學者 Kohlberg 道德教育理論為例加以說明

受到 Kant 的理論影響Kohlberg 在道德發展理論的建構關注在認知能力的

發展上他以道德原則為行為所依循的穩定原則這些原則就像 Kant 所提出的

道德律(moral law)具有客觀性與普遍性通過發展的方法與各種不同道德原

則的層次高低Kohlberg 並將道德發展分為三階六段(蘇永明1996158)

Slote 認為Kohlberg 的道德發展理論主要考慮的是道德認知在道德原則推

理的發展他將道德發展分為三階六段道德發展的最終階段普遍倫理取向

77

(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是個人能經由邏輯思考抽象且普遍化(general)

的原則來判斷行動的對錯兒童要發展出具備能夠思維抽象以及普遍化道德原則

的能力(Noddings amp Slote 2002350 Slote 2010c129)

對於 Slote 來說(2010c129)Kohlberg 的理論更多的關注在於認知發展

而比較缺乏對於道德動機的發展與道德動機起源的解釋Kohlberg(Kohlberg amp

Hersh 197756)雖然提及到同理心可以超越道德規範的認識是一種推動他人

道德行動的可靠動機但對於同理心如何在道德發展及道德教育中發揮作用

Slote 認為 Kohlberg 著墨的不多

貳Hoffman的「誘導式訓練」

Slote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很大程度的借鑒了Hoffman在同理心心理學研究

因此這裡我們有必要先討論 Hoffman 如何善用同理心的特性來培養孩童之道

Hoffman 認為同理心所展現的道德動機與行動需要父母與師長的教導他

用一種稱為「誘導訓練」(discipline induction)或是「誘導法」的方法來培養孩

童的同理心這種方法主要與「訴諸權力」(power-asserting)的方法相對Hoffman

(2000144147)發現在親子關係中以權力結構來訓練孩子很有用是因為在親

子關係中父母在孩童生活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他們可以控制物質上的供給

他們也可以懲罰孩童這種方法利用力量或脅迫的方式來要求孩童遵守道德規

Hoffman(2000151)提出了一種通過孩童具有的同理心能力來引導孩童注

意到自己的行為造成他人的傷害對 Hoffman 而言誘導法要能夠傳遞對孩童行為

的不贊同並且讓孩童知道這種行為是錯的引導必須要達到兩個條件第一個

條件是讓孩子注意到受害者因為他的行為而感到受傷要將這個受傷在孩子面前

凸顯出來激起孩童的同理心第二誘導主要是針對孩童的行為所引起的憂傷

78

或痛苦這種感受給予孩童感受到自己錯誤的傷害他人從而對自己的行為產生

強烈的罪咎感(guilt)

Hoffman 認為(2000157-158)經過多次使用誘導式方法訓練孩童的同理心

孩童會自動連結不好的情感(罪咎感)與傷害行為並通過多次類似事件的連結慢

慢在兒童心中形成「劇本」(Scripts)劇本使孩童紀錄關於經歷與事件情感的連

結而每一次有新的經驗進入劇本也會將相關的細節整合起來此外人們不

只是通過經驗而同理感受到內疚才建成「劇本」Hoffman 認為我們可以通過想

像和思考來預想「劇本」與「劇本」有關的罪咎就連結在一起並可能阻止人

們擁有傷害行為的動機(Hoffman 2000162-163)

同時Hoffman 認為誘導式方法在教育方法上能夠幫助孩童或成人發展同

理心去關懷弱勢群體父母或是師長可以向學生展示文學影視作品來使他們進

入未知群體的情境之中並通過討論與對話的方式激起學生的想像並使他們能

夠對那些處境進行想像

參Slote對於道德教育方法之觀點

Hoffman 的誘導法雖然提供了 Slote 很多在道德教育的靈感但 Slote 認為通

過他在後設倫理學當中的假設道德判斷與同理心之間的關係也會影響學生的道

德判斷這對於學生在道德規範的學習上有重要的影響而這可以更深化的說明

一些 Hoffman 的理論以下針對此來討論

Slote 認為同理心會讓他人的情感或態度如同滲透一般進入我們之中正如

同前面幾個章節所介紹的Slote 與 Hume 同樣認為同理心所接收的情感就像是

傳染病一般由不得我們選擇會不由自主地使我們感受別人的情感(Slote

201515)當孩童的父母在誘導孩童激發他的同理心時也會對那個受害者展現

出一種同理的情感或態度而這種態度或情感通過同理心的滲透作用同樣會讓孩

童捕捉到父母的關懷動機或情感所以一般來說在父母刻意的誘導孩童關懷他

79

人福祉與感受的同時孩童也會因為同理心的滲透感受到父母對於他人的同理

關懷也就是說如果誘導式訓練成功的話孩童也會同時敏感於他人的感受或

福祉不只如此通過其他文學以及影視作品的閱聽也會同樣的讓孩童「感染」

到虛擬角色的態度或情感(Slote 2010c135)

在我們前面的章節中也提到 Slote 認為二階同理心對於同理關懷所產生溫

暖與寒冷的感受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也是我們道德判斷的基礎通過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我們必須通過這種感受才有辦法固定道德語言的使用否

則就如同色盲雖然能夠使用紅色一詞卻從不真正認識紅色一般

Slote 以這個論點來說明同理心除了前面所提到不由自主的滲透反應外它

通過感受到溫暖與寒冷會影響孩童確定道德命令與道德規則的使用也就是當某

人做出一個道德宣稱時他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與情感就會被他人的同理心感受

從而有贊同與反對的反應也因此小孩子也同樣會利用同理心來感受他人在談論

道德時的態度

即便誘導式訓練可以完全不使用任何清楚的道德命令來誘導孩童關懷他人

但如果直接使用道德斷言說他們做錯了則他們會將當時成人的情感與態度作為

固定其道德語言的根據這種由同理所產生的感覺印象(impression)根據 Slote

的說法(Slote 2010c137)即使對於道德語言完全不理解的孩童也能通過同理

心獲得這種印象以經過同理心所產生的感受為基礎孩童會學習更進一步的精

確思考道德詞語也因此對於 Slote 而言對於孩童如何學習道德規範與命令

道德教育者在道德規範和命令時所展現的態度與情感也是道德教育中重要的因

第二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中自主與尊重的啟示

80

前面我們提到了「尊重」與「自主」Slote 認為我們雖然活在關係之中但

我們也要慢慢的發展出自我的選擇與決定Slote 在他的論述裡認為尊重是適當

的同理他人他以具有成功替代症的家長來說明為什麼在這個情況之下家長沒有

尊重孩童雖然 Slote 看似回應了這個問題但仍然有幾個處於模糊地帶的問題

尚未回應對於這些問題的回應將有助於我們對於教育中尊重自主的理解

壹關懷與尊重

在前面我們論述 Slote 對於尊重他人自主的看法主要來源於同理心「一

個尊重他人自主的行為若且唯若這樣的行為是對他人適度展現同理心的行為」

以此 Slote 認為過度投射症的父母並不尊重他的小孩一個冷漠的父母也不算是

尊重他的小孩因為他們都欠缺了適度的同理心

對一個教師而言適度的展現同理心代表著什麼呢在行動上的表現是對於

他人的選擇不加以干涉還是對於對方福祉的關心而欲求對方的利益呢誠然

學生在關係中生活很多時候要做出自己的選擇但如果關係與自我產生了衝突

又應當如何抉擇呢舉例而言在學生選擇大學院校以及未來發展時常常遇到

來自關係的衝突不管是父母的願望還是師長的期待這種時候應該是尊重學

生的自主呢還是因為爸媽認定的選擇較有價值而選擇接受呢這樣的衝突是

否可以用 Slote 的同理心來理解呢如果不干涉而放任孩童自己做選擇師長真

的算是關心小孩嗎我們或許可以先從對於 Slote 的批判說起

Darwall 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2010156)Slote 的同理心與關懷其實並不相

同關懷考量的是他人的善與利益而同理心則是一種辨識他人狀態並尊重他人

的自主選擇不去干涉他人的價值與好惡Darwall 用一個例子來描寫這兩種有

何不同假設你有一個二十幾歲的女兒正打算做一件你覺得不好的事情抽菸

她知道她會有健康上的問題但她現在就是很想抽菸在你全面的考慮下你覺

得抽菸對她來說不好你會關懷自己的女兒希望她停止吸菸因為你考慮到她將

81

來的福祉而你真的覺得不要吸菸對她來說比較好但如果你認為這是她的人生

她應該要過她想過的人生不應該去干涉而要選擇尊重她的自主也就是應該讓

她自己的選擇引領她的人生自己作主或許你會認為給自己的女兒自主是很重

要的即便你可以關懷她的福祉並給她適時的幫助如此Darwall 認為 Slote

所說的同理心是尊重對方的價值與好惡不加以干涉如果是這樣的話Slote

的同理心又是如何產生關懷呢在什麼意義下他算是一種關懷呢

Slote(2010d191)認為對於他人的關懷與尊重是可以互相包容在同理心這

個概念之中我們可以在不干涉對方選擇和決定的情況下為了他福祉的緣故

嘗試去說服或影響他人改變他的想法雖然如此但在現實的情境中確實有時很

複雜難解舉例來說一些機車駕駛很不喜歡戴安全帽即使他們知道那很危險

而在這個國家中每個州對於戴安全帽的規定並不一致所以不意外的會有些人

同意或不同意戴安全帽這樣的規定假設一個兒子不打算騎摩托車戴安全帽他

的母親不贊同他這樣的做法因此他拆掉了他的引擎除非他肯戴安全帽這位

媽媽做錯了嗎她是否不夠尊重他兒子的自主

Slote 認為(2010a120)在典型的自由主義立場中母親的確是做錯了因

為她不應該干涉她兒子做的決定這樣不是一個尊重自主的行為但是如果那個

強迫兒子騎機車要戴安全帽的母親清楚了解她兒子對她干涉的感受滿滿的

失落與憤怒但是她或許仍然覺得應該要強迫兒子戴安全帽或許我們會希望或

假想兒子有一天會感謝他的母親但我們也可以想像到她的兒子堅持自己的立場

母親不能也無法假設他會改變他的想法但是她可能還是堅持自己的立場

Noddings 針對這個問題曾經這樣回答(Slote 2010d191)她認為做為一個母親

還是會繼續地與自己的兒子討論期望有一天她能夠成功說服兒子自己戴上安全

帽但她不會強制的讓兒子戴安全帽以免破壞她與兒子之間的關係

82

不論如何Slote 認為他的尊重並不像 Darwall 說的因為他認為自主不是要

求我們與他人孤立把自己當作與他人不相干的個體Kennifer Nedelsky(198912)

認為當人們自問「人如何能自主」答案絕對不是孤立而是人與人間的關

係(relationship)與家人朋友師長與愛人的關係通過這些關係提供自主

發展的必要支持與引導這樣看來關連並不站在自主的對立面而是構成自主

的先決條件這也是為什麼 Slote 認為人不可能脫離文化與社會的原因

回到尊重與關懷的探討Slote 認為尊重與關懷之間確實存在著一些在實踐

中難以區分開來的因素但通過回應 Darwall 的質疑他說明自己仍然主張應該

關愛他人為他人的福祉著想只是我們不應該過度投射自己的情感從而剝奪

他人的選擇與決定在學生選擇大學院校以及未來發展時尊重學生的自主不代

表不關懷學生的未來福祉但絕對不是以「為了你好」的名義剝奪他人選擇的機

貳尊重他人自主即同理他人的情感

尊重學生是極為重要的概念但尊重一詞並不是冷冰冰的概念根據我們前

面的討論對於他人自主的尊重是來自於我們的同理心是同理心的包容性讓我

們不由自主地去為他人著想為他人的痛苦表示我們的關懷這種由同理心所發

展出的關懷會讓我們同理學生的處境做出行動而不會讓我們不會過度得投入自

我的情感將自己的喜好與偏愛加到別人的身上

Van Manen 曾提到師生關係之間具有一種教育意象也就是教師同時要具有

尊重兒童的現況和可能的蛻變這種教育意象所關心的是兒童成長在內的兒童本

身的好而不是其他外在的目的(例如科學目的商業利益)(19911931)一些

看中比賽的勝利勝過學生身體健康發展的教練將自己的事業發展超過孩童發展

的父母等等皆不算是這種理想教育意象的展現

83

Van Manen 的看法和 Slote 的看法有些類似在過度投射父母的例子裡我

們可以看到對於自我慾望強加於孩童未來發展的可能並不具有教育的意象他

沒有同理孩童所具有的可能性而只是在考慮未來所能圖的好處

同時 Slote 認為的自主是通過成長而日漸成熟也因此這種自主這也就是前

面提到的如同 Baier 所說自我在成為自己以前仍然需要倚靠社會依賴關係

這表示自我的自主性是鑲嵌在社會脈絡之中但不代表我們將自我意識完全的否

定消融於關係中而是在關係中人們漸漸的成長並能夠發展出自我的自主

性這也是 Slote 所認為同理的關懷應該是能夠兼顧關係與自主使得人們能

夠在關係中建立起自我的自主性(Slote 2004294)

84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總結前述針對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教育以及其在同理心概念上之探

究提出討論及其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第一節 結論

壹Slote強調道德判斷需建立在同理心機制的贊同與反對始能幫助對於道德

判斷上對與錯的認識

根據本研究第三章第一節的討論中Slote 主張道德並非是通過道德理性所

認識的對象並認為不僅關懷他人的利他行為的根源是同理心對於他人道德行

為的贊同與反對是來源於同理心機制的溫暖寒冷感受這種對於溫暖與寒冷的

情感能確立道德判斷中「對」與「錯」的指涉是道德認識的必要條件有鑑於

此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同理心這樣的情感機制不僅是我們在道德實踐上有效

的推力亦作為道德判斷中的對與錯認知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貳Slote主張同理心與行為動機的必然聯繫並且能提供我們在道德義務與道

德原則上的支持

Hume 以及 Hutcheson 都同意道德義務與原則本身並不具有引起行為者行

動的自然動力就此而論Slote 強調同理心不僅在實證心理學的研究中能激起

他人道德行為的動機並且同理心的運作與我們道德的義務具有一致性的關係

誠如林建福(20064)所論教育應當把感受的培育視為重要的道德關懷之一

根據這樣的論點研究者認為同理心的培養有助於人們產生幫助他人解除痛苦與

關懷行動的道德動機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略的情感機制

參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Slote贊同 Hoffman的主張強調教師需要注意同理

心的特性以「誘導式訓練」作為教育的方法

86

Slote 肯定 Hoffman 的實證研究並認為「誘導式訓練」這種道德教育方法

能夠善用同理心的運作並使學生更深刻的認識道德同時 Slote 也認為同理心所

具有的不由自主特性將使學生不由自主地以同理心感受教育者在道德判斷時所

產生的態度就此而論教育工作者須注重同理心的特性並善用「誘導式規訓」

教育方法

肆在師生關係上Slote強調適當的同理心機制與尊重自主的相關強調尊重

學生自主的情感基礎

Slote 強調尊重自主的觀點在於尊重對方的選擇與意見同理關懷雖然同樣

注重道德實踐者在脈絡關係中做出選擇的基本假設因而對於關係中的選擇有

干涉的可能但在成熟的同理心機制運作上一個尊重他人的行為者並不會過度

的將自我情感消融於被同理的對象而成為他人以此論之尊重他人的自主與同

理他人的情感具有同樣的意涵

第二節 建議

壹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主要針對 Slote 的兩本著作《道德情感主義》以及《關懷倫理及同理

心》兩本書作為主要文本由於研究者的能力限制尚未能補全其所有關於同理

心的相關論述也未能針對其發展之德行知識論做深入的探討也因此後續研

究可針對《教育與人性的價值》第四章「情感主義的理性教育」並輔以《從啟

蒙到接受性-重新思考我們的價值》一書以探究同理心在德行知識論的相關論

述以完善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的內涵

貳有關同理心以及教育的實證資料研究

Slote 雖然常使用心理學素材作為其論證的重點但其理論的假設與研究取

徑仍然是以在哲學探討為主根據前面章節對於 Slote 的探究可以發現二階同

87

理心的感受及其運作機制仍然需要更多實證心理學的研究來佐證另外本研究

也主要偏重於哲學理論的探究對於教育實務現場的狀況或許無法直接做出回應

因此有關教育的實徵研究以及實務面向的討論也可以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88

8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方(2011)語言哲學台北市三民

王楷(譯)(2011)Michael Slote著情感主義德行倫理學 一種當代的進路道

德與文明2011(2)28-35

朱為民(20171月)從高中生扮演納粹黨談同理心的培養康健雜誌取自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2024

李家蓮(2015)論斯洛特對哈奇森rdquo道德感官rdquo的rdquo復興rdquo湖北大學學報42(6)

38-43

何享憫(2010)應用繪本實施國民小學「同理心」品格教育教學之研究新竹

縣教育研究集刊1071-108

何瑞玲(20105月)首例逼印勞吃豬肉雇主被起訴自由時報取自http

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394455

李奉儒(2014)教育哲學研究之詮釋學方法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

育哲學方法論(pp45-75)台北市 學富

沈睦庭(2013)德行倫理學觀點下的儒家倫理研究 以Michael Slote與孟子為

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台北市

林人芳(201612月 )校慶扮希特勒惹以德抗議 外交部籲國人應有同理心

今日新聞取自httpwwwnownewscomn201612262258270

林火旺(2009)基本倫理學台北市三民

林逢祺(2010)教育規準論(二版)台北市五南

林建福(2006)德行情緒與道德教育台北市學富

林建福(2009a) 同情道德與道德教育的哲學探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4)

1-26

90

林建福(2009b)德行取向的道德教育- 從亞里斯多德康德與彌爾的德行思想

到當代品格教育台北市學富

林正弘(2002)道德感覺的理論載於Robert Audi主編 劍橋哲學辭典795-796

台北市貓頭鷹出版

林雅萍(2016)對自主的再思考 關係取向應用倫理評論6137-57

吳秀瑾(2005)依靠與平等 論 Kittay 愛的勞動女學學誌 婦女與性別研究

19157-183

洪哲政(201612月)中學生全班動員變裝納粹 以色列強烈失望與譴責聯

合報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12189330

洪漢鼎(2014)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品安(20105月)印尼家務工被逼吃豬肉勞團勞雇不對等 難維文化尊

重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2104

陳真(2013)論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義哲學研究1102-110

陳豐偉張家銘(譯)(2005)Arthur P Ciaramicoki amp Katherine Ketcham著同

理心的力量(The Power of Empathy)台北市麥田出版

黄彦华(2013)斯洛特的道德情感論及其當代的德育意義哲學百家12

128-130

黃藿(2000)德行倫理學的復興與當代道德教育哲學與文化 27(6)

522-531

郭世平(2010)同感與道德話語哲學與文化41(3)153-168

張雪珠(2003)哈澈遜的道德感倫理學與康德早期的倫理學輔仁大學哲學論

集36103-132

葉丙成(201612月)葉丙成納粹事件的反思無感比無知更可怕天下雜

誌 獨 立 評 論 天 下 取 自 http

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15article5159

91

賈馥茗陳寶山黃漢昌游振鵬吳美瑤(譯)(2013)Immanuel Kant著

康德論教育台北市五南

楊深坑(1988)理論詮釋與實踐-教育學方法論論文集(甲輯)台北師大

書苑

楊韶剛萬明(譯)(2002)Martin L Hoffman著移情與道德發展 關愛和公

正的內涵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蔡佩容(2014)國小二年級生命教育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幼兒教育研究6

30-52

劉斐玟朱瑞玲(2014)導論載於劉斐玟朱瑞玲主編 同理心情感與互

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頁1-18)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

簡成熙(2000)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的辯論女性倫理學的積極意義教育資

料集刊25118-211

簡茂發單文經(1995)從心理學的觀點論現代倫理道德教育之道收於財團

法人弘揚社會道德文教基金會主編現代倫理道德的理論與實踐111-131

台北財團法人弘揚社會道德文教基金會

蘇永明(1996)郭爾堡的道德認知發展論評析教育研究所集刊37155-170

92

貳外文部分

Baier A (1985) Postures of the Mind Essays on Mind and Morals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aier A (2010) Is Empathy All We Need Abstracta 6(2) 28-41

Batson C D (2011) Altruism in Human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tson C D Duncan B D Buckley T amp Birch K (1981) Is Empathic Emotion

a Source of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0(2) 290-302

Blum L A (1988) Gilligan and Kohlberg Implications for Moral

Theory Ethics 98(3) 472-491

Darwall S (1998) Empathy Sympathy Care Philosophical Studies 89(2) 261-282

Darwall S (2002) Welfare and Rational Care Oxford U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arwall S (2010) Sentiment Care and Respect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53-162

Drsquoarms J (2011) Empathy Approaval and Disapproval in Moral Sentimentalism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1) 134-140

Eisenberg N amp Mussen P H (1989)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gley C R (2002) Compassion Fatigue Psychotherapistsrsquo Chronic Lack of Self

Care Psychotherapy in Practice 58(11) 1433-1441

Foot P (1967) The Problem of Abortion and Doctrine of the Double Effect Oxford

Review 5 5-15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93

Haste H (1996) Communitarianism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Morality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5(1) 47-56

Hoffman M L(2000)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me D (1978)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L A Selby-Bigge Ed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39)

Hutcheson F (1995) A System of Moral Philosophy 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

Jahoda G (2005) Theodor Lipps and the Shift from ldquoSympathyrdquo to ldquoEmpathyrdquo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41(2) 151-163

Kant I (1987) Fund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 (T K Abbott

trans)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85)

Kennedy J M (1987 October ) Jessica Makes It to Safety--After 58 12 Hours Los

Angeles Times from

httparticleslatimescom1987-10-17newsmn-3702_1_jessica-mcclure

Kohlberg L amp Hersh R H (1977) Moral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the theory

Theory into practice 16(2) 53-59

Kripke S A (1980) Naming and Necessity Campridge MA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Mackenzie C amp Stoljar N (2000) Relational Autonomy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Automony Agency and the Social Self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delsky J (1989) Reconceiving Autonomy Sources Thoughts and Possibilities

Yale JL amp Feminism 1(5) 7-36

Noddings N(1984) Caring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94

Noddings N amp Slote M(2002) Changing notions of the moral and of moral

education In Nigel Blake Paul Smeyers Richard Smith and Paul Standish(eds)

The blackwell guide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pp 341-354)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Noddings N (2010) Complexity in Caring and Empathy Abstracta 6(2) 6-12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01) Retrieved December 25 2015 from

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empathy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01) Retrieved December 25 2015 from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sympathy

Peters R S (2015) Ethics and Education (Routledge Revivals) New York NY

Routledge

Ryle G (1972) Can Virtue be Taught in R F Dearden P H Hirst and R S Peters

(eds)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ason LondonUK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434-447

Scheler M (1954) The nature of sympathy (P Heath Trans) London UK RKP

Slote M (2001) Morals from Motive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lote M (2004) Autonomy and Empathy Soci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Foundation

21293-309

Slote M (2007) The Ethics of Care and Empathy New York NY Routledge

Slote M (2010a) Moral Sentimentalism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lote M (2010b) Caring Empathy and Moral Education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

101093oxfordhb97801953128810030013

Slote M (2010c) Sentimentalist Mo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25-143

95

Slote M (2010d) Reply to Noddings Darwall Wren and Fullinwider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87

Slote M (2011) Reply to Justin DArms and Lori Watson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 148-155

Slote M (2015) Saucers of Muds Why Sympathy and Altruism Require Empathy

Ethica amp Politica 17 12-26

Smith A (1793)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

Spinoza B D (1927) Ethic(WH White tran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year 1677)

Stueber R S (2011) Moral Approval and The Dimensions of Empathy Comments

on Michael Slotersquos Moral Sentimentalism Analytic Philosophy 52(4) 328-336

Stevenson C L (1937) The Emotive Meaning of Ethical Terms Mind 46(181)

14-31

Stocker M (1976) The Schizophrenia of Modern Ethical Theorie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73(14) 453-466

Van Manan (1991) The Tact of Teaching The Meaning of Pedagogical

thoughtfulnes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Watson L (2011) Comments on Michael Slotersquos Moral Sentimentalism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 142-147

Wispeacute L (1986)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ympathy and Empathy To call forth a

concept a word is meed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2)

314-321

Wispeacute L (1987)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Empathy In N Eisenberg amp J

Strayer(Eds) Empathy and Its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7-37

Page 11: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6

對於 Hume 來說他認為道德是情感而非理性的事物在 Hume 的論證裡

理性只能進行「抽象關係的證明」(數學)和「經驗事物間的因果關係推論」

(Hume1978413-414)不僅無法給予我們實踐道德的動力(inert)也沒辦法

判斷道德的善惡他以故意殺人的例子來說明他的想法(Hume1978468-469)

「我們是否能從一個故意殺人的例子中找到一個事實(fact)叫作「惡行」(vice)」

Hume 認為當我們考察一個故意殺人的事件時我們只能找到行動者的激情

動機意願和想法這樣的事實這些事實不能告訴我們這個行為到底是不是惡行

只有在回到我們的內心因著愉悅所產生的「贊同」(approval)與不安所產生的

「反對」(disapproval)才能告訴我們是非善惡這些是理性無法作為道德基礎

的原因正是如此同情心在 Hume 的倫理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為人之所以

會做出有利於社會整體或對個人的品格或行為表示贊成或反對皆來源於此

因為有同情心我們可以覺察到他人心理的狀態當他人痛苦時我們可以感同

身受

因此對 Hume 來說培養同情心是道德教育的基礎然而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

的同情心對親近者有直接聯繫關係的人會有強烈的反應對歷史較近的事件

較有感對較親近與自己相同的人較能同情(Hume 1978318)這種對親近

者立即的(immediate)同情有偏私的性質是我們要避免的以免使得失去公

正因此 Hume 認為經過反省(reflection)的同情才能使人不帶偏見的關懷公

共議題(Hume1978 437-438 amp 604)

Slote 認為(200713)Hume 以同情心為主的情感理論除了缺乏了現代對同

理心心理學的實證研究也受到其他學者的攻擊(2010a32)例如 Smith 就認

為如果情感上的愉悅或痛苦是我們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那麼非生命的事物

將同樣進入道德討論的範疇中(Smith1793264)比方說颶風摧毀了許多無辜

人民的家庭與產業我們心中對颶風產生的破壞有著痛苦和不安通過前面的說

法我們可以說颶風不道德嗎 有鑑於此在 Slote 的研究中他除了通過現代

7

心理學的實證補足 Hume 理論當中需要實證研究的主張也修補 Hume 使用同情

心建立道德理論所遇到的困難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特殊之處在於他企圖通過改良 Hume 倫理學並借鑒

Saul A Kripke 的固定指涉(reference-fixing)3(2010a57)使他的道德情感主

義能得到一個形上學的先驗(a priori)基礎對於相關的論證研究者將在第三

章的第二節中會細部的處理

(二) 對於關懷倫理學的補充

在近代的倫理學領域探究中對於他者的感同身受進而幫助他者在關懷倫

理學以關懷為立論的理論中得到重現受到學界很大的迴響與討論也引發許多

學者對關懷倫理學理路的研究Carol Gilligan 首先在她的著作《不同的聲音》

(1982)(In a Different Voice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rsquos Development)裡

提出了她的觀點她認為男性和女性在道德發展上有所不同Kohlberg 在道德發

展上著重以普遍原則來做形式邏輯的推論可謂是「正義-權利導向的倫理學」

這反映了男性的認知而女性則不然女性在認知道德上注重情境的通盤考量

希望以關懷和無傷他人為優先(簡成熙2000187)

通過 Gilligan 以女性道德經驗為基礎所建構的道德倫理學Nel Noddings 延

續了她的論點並在她的著作中大力的批判過去的理性主義倫理學家他們希望

像處理數學一般期望能夠找到倫理學的抽象形式或原則並以這樣的原則進行

辯證以探討道德他不認同這樣的倫理學探究方法倫理學不是一種抽象的原則

3 Kripke 的語意固定指涉理論是一種處理語言哲學領域中解釋專有名詞與指涉之關係的問題其

著作《命名與必然性》(Naming and Necessity)特別針對此一問題進行處理粗略地來說Kripke

反對 F L G FregeB A W Russell 等人將專有名詞視為描述詞的理論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

專有名詞指得是一個嚴格指稱詞專有名詞不能被認為是與描述詞相同的意義(王文方2011

63-65)在第三章的第一節中本研究會更深入的介紹 Kripke 的理論

8

探討而是一種透過對關係的關懷(care)而開始引 Noddings4自己的話來說

(198424)

關懷意味著走出自己的個人框架(personal frame)而進入別人的框架當

我們關懷時我們參考別人的思考角度他的客觀需要以及他對我們的期望

我們的注意力全神貫注在被關懷者的身上而不是我們自己

這樣的關懷顯示對他人的同感一個能夠關懷的道德實踐者不是假想自己站在

他人的立場以理性來分析他所可能產生的反應行為情緒而是要從實際的

情境中盡可能地以他人的角度來體會他人的感受並做出回應Noddings 認為

這種現象包含兩個方面其一叫做「全神貫注」(engrossment)這是一種專注於

接受他人將他人納入自己與他人一起看和一起感覺的現象(198430)

Noddings 認為這種專注使得專注的主體雖然看和聽到事情卻像是從他人那裏

將他的聽和看借給專注主體其二通過動機轉換(motivational displacement)-

關懷者將自己的動機能量開始流向被關懷者的需求(Noddings 2002)使得他能

夠對被關懷者做出行動Noddings(198431)以母子的例子為例她認為一個

母親對於孩子就有著這種天然的關懷一個母親不會嘗試「穿小孩的尿布」後來

考慮小孩子到底發生什麼事情當小孩子開始哭的時候母親意識到孩童的不舒

服而以感覺的交流來進一步觀察孩童嘗試身體接觸孩童嘗試和孩童說說話

Noddings 以這種自然的關懷來向我們說明人類的關懷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

4 Noddings 曾在她的論著中提到(1984 30)她不認為自己在這裡所談到的「全神貫注」與「動

機轉換」是指「同理心」原因是因為同理心一詞具有投射(projective)的意義也就是假想自

己在他人的情境下會有的反應並將這樣的情感投射在他人身上但在 Slote 的看法中投射意

義的同理心只是同理心的一種這種同理心之所以令人質疑是因為他過於強調以理性的方式設身

處地去為對方設想在這種方法裡人似乎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要同理他人的感受Slote 認為在

Hoffman 的研究中關聯式同理心(associative empathy)的研究顯示同理心的自發性- 對於他人

的情感我們會無意識不由自主的同理他人這樣的觀點便有別於 AristotleKantMill 等強

調理性在道德地位的立論者(陳真2013103)並且 Slote 同樣認為同理心具有接受性

(Receptivity) 一個人的情緒能夠注入到另一個人身上或者一個人的情緒能夠以一種類似感

染的方式從一個人的擴展至另一個人(王楷201130)Slote 曾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 Noddings

也同意同理心在這個意義上的重要性 (Slote 2010a 16 17)

9

如果我們仍然想要以理智追求抽象的道德原則來作為我們的指導的話呢

Noddings 告訴我們原則雖然使我們能夠對道德給出指導但若涉及原則間的

衝突它就無法準確無誤地指導我們在那樣的衝突下我們不應輕易的把這樣

複雜的具體事件化約成某條簡單恆定不變的原則例如不應去竊取他人的財

物這樣一項原則碰上了飢餓的人或朋友的生存我們不應該簡單地躲在某個原

則後(不可偷竊生存權)而是在認真的考慮他者的需求後給予真實的回應

(Noddings19841656)

關懷倫理學同樣的在回應所謂道德判斷上的「對」與「錯」給予了不同於

道德理性主義的解釋一方面Noddings 並不贊同情緒論(emotivist)學者 Alfred

Jules Ayer 那樣將道德判斷認為只是一種表達情緒的方式因為當我們在做出道

德判斷的時候不僅是一種「好耶」的情緒表達我們不是只有對所有東西都

只表達一種主觀的感受我們會對特定的道德內容表達一種承諾比方說傷害他

人若一個人能夠感受到傷害他人本身會帶來他人的痛苦他便會知道這是錯誤

的行為在 Ayer 的分析裡面我們只是在表示一種情緒意義而這是 Noddings

不贊同的看法(Noddings 198492)

另一方面她也拒絕以理性主義的方式論證道德判斷中的對與錯首先當我

們以原則來判斷「偷竊是錯的」似乎就沒有考量到其他實際的因素對於一個

關懷倫理學者來說偷竊幾乎是錯的但在還未知道他偷竊的原因之前她不會

輕易的下道德判斷再者以道德判斷以及道德陳述來論證道德行為將會使人

遠離具體的事實原因是我們正在企圖使用語言和理性來討論道德行為而

Noddings 認為這會使我們疏於感覺去追求一個簡單而抽象的道德善(Noddings

1987 9395)

但拒絕為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的論證卻無法幫助我們了解道德情感與道德

判斷之間的關係一方面依照 Noddings 的觀點我們需要考慮個別的實際狀況

10

根據我們關懷的能力來做出判斷但另一方面我們日常生活中認為的道德判斷

應當具有一些特性舉例而言縱使我們認為「殺人是錯的」一句話不是通過

理性的規定大家就突然地能夠遵守了根據關懷倫理學的想法一個規則需要

有情感作為其推動的動機但如果我們把判斷至於每一個個別的關懷經驗的話

我們又要經驗多少次關懷經驗才能「確立」「把握」住道德行為的對與錯呢我

們能否在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之間找到一個橋樑來描述它們之間的關係呢

總的來說Slote 同意 Noddings 的論點並認為 Noddings 重申了情感在道德

中的地位且情感作為一種必要條件是我們在實際的道德生活中不可缺乏的尤

其像是「全神貫注」這樣感同身受的情緒性機制但 Slote 認為關懷同理心本

身就能夠回應我們所遇到的道德判斷與道德情感之間所產生的鴻溝呢為要能回

應這一點Slote 認為除了要能使用同理心的概念以外也要處理後設倫理學

(meta-ethic) 對道德語意的分析(Slote 2010a4)Slote 認為通過對同理

心的分析與英國道德感理論的論述能夠解決關懷倫理學在這方面所受到的限制

通過 Slote 的考察正義倫理中的重要概念是能夠在他所建構的情感主義下得到

解釋

三國內對於 Slote 道德教育相關的文獻甚少

Slote 對於道德理論探究有其特殊性但國內對其理論的探究甚少在「中

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中僅有一篇屬於哲學領域的文章5在「全國博碩

士論文網」中也僅有一篇論述其哲學的文章6對岸研究 Slote 的著述雖然較多

但多數哲學領域的探究為主僅有一篇論及教育的文章7由上述可知Slote 的

思想未受到應有的注目較多的討論也集中在哲學領域的探究在教育領域中

5 郭世平(2010)同感與道德話語哲學與文化41(3)153-168

6 沈睦庭(2013)德行倫理學觀點下的儒家倫理研究 以 Michael Slote 與孟子為主國立政治

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7 黄彦华(2013)斯洛特的道德情感論及其當代的德育意義哲學百家12128-130

11

Slote 的思想仍待開發與擴展這也是本研究以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理論對道德

教育為啟示的研究動機之一

貳研究目的

Slote 在他的著作中所建立的倫理學系統雖然是對前人的修正與補強但他

的論點仍然具有獨創性和特殊性本文試圖以哲學家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及其

對道德教育的啟示為研究主題特別是他對於同理心的見解主要的目的如下

一釐清同理心之字源與字根及其概念

在處理 Slote 的理論前本研究首要處理同理心之字源與字根及其概念以

去除同理心在論述中的可能的歧異性尤其 Slote 在研究中大量引用 Hume 的論

證因此有必要針對當代的同理心以及過去英國道德感理論的同情心概念進行概

念意義上的分析另外由於 Slote 在其論證中亦使用心理學對於同理心的實證研

究因此本文也將其與同理心在實證研究上的定義納入概念分析的理解中

二理解與分析 Slote以同理心所開展之道德情感理論

完整理解 Slote 如何通過 empathy 做為道德基礎發展出道德情感主義的理

論在這裡前部分研究者將完整呈現 Slote 在道德語言上的澄清以及在道德規

範意義上如何以情感主義的方式回應道德理性主義者同時也回應關懷倫理無法

處理的道德規範問題

三介紹 Slote道德情主義所遇到的批判與 Slote的回應

統整 Slote 立論所遇到的批判與理論困難Slote 曾撰文回應對於評論其理論

的文章分別是 NoddingsDrsquoarmsWatsonBaier 等學者本研究將介紹他們

對 Slote 論點的批判以及 Slote 對於這些論點的回答

四探究 Slote的道德情感主義同理心論述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12

在完善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後將處理其對於道德教育的啟示最後本文

將從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同理心的論述與道德教育之觀點尋求對於道德教育的啟

參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 釐清同理心之字源字根及其概念

二 Slote 如何以同理心的作為情感主義道德理論的基礎

三 Slote 所受到的理論困難與批判為何

四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理論同理心論述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及問題旨在探討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的同理心論

述並以他在理論上的討論作為探討道德教育的參考本研究採用「概念分析法」

以及「詮釋學方法」兩種方法以下分別論述本論文的兩種研究方法及其適用的

範圍

壹概念分析法

教育哲學家Richard S Peters以及 Paul Hirst為首的教育哲學家們以一種名為

概念分析的方法來做為理論的研究開創了所謂倫敦路線(London Line)的哲

學研究進路哲學家 Peters 和 Hirst 所言之概念分析是從大眾語言中探詢使用

概念的「必要條件」也就是一詞語概念的核心使用法大眾語言作為一種會隨

時空不斷改變其使用方法的概念在人文科學中難以窮盡所有的使用意義但語

言概念本身有它在使用中的核心用法並把無關或者邊陲的用法去除掉以達到

理論推論的目的這也是哲學家 Socrates 在與他人討論哲學時最常詢問的兩個問

13

題 「你是什麼意思」(What do you mean)以及「你如何知道的 」(How do

you know)孔子也曾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說得正是在探究前必須以嚴謹

的方法將語言的意義定義明確(林逢祺20103-4)

本研究以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基礎同理心為探究的重心Slote 作為以探究

並修正英國道德感理論傳統的哲學家其同理心之概念以及理論取經於此因此

本研究首先以概念分析法探求英國道德感理論對同理心概念的使用並釐清同理

心與其相近字詞同情心的不同

本研究主要在第二章第一節「同理心之字源及其字根」釐清同理心的定義

另外 Slote 也極為重視當代心理學的研究作為對傳統的補充因此本研究也將

會把心理學家 Hoffman 的同理心概念以及實驗研究一併納入討論以對其同理心

的概念內涵有更深入的探究

貳詮釋學方法

詮釋學方法希臘文 Hermeneutike其詞根主要來自於希臘神話中的信使神

Hermes作為傳達神諭的使者他有兩個必要的工作一個主要的工作是理解

諸神所要傳達的信息第二個工作是將信息傳達給凡人因為人和神的語言不同

Hermes 在傳達信息時必須要翻譯信息使人能夠理解信使神的工作正回應了

詮釋學這個方法的最基本的意義- 通過理解和解釋把一種意義關係從一個陌生

的世界轉換到我們自己所熟悉的世界(洪漢鼎20142)

本文採取溫和(moderate)詮釋學的觀點研究者認為沒有方法可以保證我

們有絕對客觀的詮釋因為每個人作為讀者都受到自我在歷史中所獨有的成見

(prejudices)這種成見並非是因為個人有其獨特的時間空間經驗而是成見

具體化在語言當中(李奉如2014 50)正如楊深坑(1988138-139)的那

句深刻的見解「理解者因而必須有一種影響史的覺識自覺到自己本身就是整個

歷史事件的一環而做為過去與現在的連結」

14

研究者作為 Martin Heidegger 意義下的「在世存有」在本研究中作為 Slote

理論的詮釋者也以自我的道德生活及生命經驗為理解的根據作為詮釋 Slote

在道德教育上給予的啟示詮釋學的研究方法除了主要處理第四章的第一節「同

理心對道德教育方法之啟示」與第二節「同理心對道德教育中尊重的啟示」外

對於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本身的理解也是這個研究方法一環研究者正視自己

所擁有的成見(prejudice)並盡所能有開展新的理解以期能更完善的詮釋 Slote

在理論上如何影響道德教育的應用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壹研究範圍

Slote 對於同理心概念的見解及其如何在道德理論中開展的主要論述在於

《道德情感主義》(Moral sentimentalism)一書中因此本文主要的探討範疇也

在本書《關懷倫理學與同理心》(The Ethics of Care and Empathy)一書主要在回

應道德的規範意義亦作為本研究在開展道德理論的補述

Slote 另有撰寫文章回應批判其理論的幾位哲學家以澄清其理論的一些概念

與想法〈回應 NoddingsDarwallWren 及 Fullinwider〉以及〈回應 Justin dArms

及 Lori Watson〉本研究亦將相關哲學家的批判論文與回應納入範圍介紹

Slote 關於道德教育的著述論文有〈關懷同理心和道德教育〉(Caring

Empathy and Moral Education)以及〈情感主義的道德教育〉(Sentimentalist Moral

Education)以及在 2012 年的專書《教育與人性的價值》(Education and Human

Values)第三章這些著述主要論及道德理性主義在教育的觀點上會遭遇的問題

以及如何用心理學的實證研究及同理心概念來補足缺乏同理心的教育

貳研究限制

一語言能力限制

15

雖然英文是研究者的第一外語但是研究者並未精通另外通過語言的翻譯

在理解上與原先意義有所出入的可能性仍舊存在因此在本研究中是一個限制

二研究處理範圍有限

Slote 在理論的研究上有一次重大的轉變在開始時他主要是以 Aristotle 的

德行論作為其理論開展的取向但在之後的理論發展受到情感主義的影響早期

的著作《源自動機的道德》(Morals from Motives)《從道德到德行》(From Moraliy

to Virtue)等觀點的轉變也是值得探究的另外 Slote 在最近的研究觸角也擴展到

德行知識論的探究上著述如《同理心的不同面向》(The Many Faces of Empathy)

《情感主義的認識論》(Sentimentalist Epistemology)礙於研究時間及能力的限

制本研究僅閱讀有關道德情感主義及教育相關的著述

16

17

第二章 同理心的內涵

同理心的概念抽象且複雜其定義並不如想像中的明確且用法多有分歧

Lauren Wispeacute(198717)就認為考察同理心概念的歷史是很困難的因為心理學

對同理心的研究進展快速約十年就更新一次而產生新的概念或是老的概念進

行了新的解釋而有了新的用法概述來說同理心源於 19 世紀末德國美學中的

德文 Einfuumlhlung在 20 世紀初被實證心理學翻譯為 empathy1930 年代被人格

心理學家廣泛的使用1950 年代以 Carl Ransom Rogers 理論為主的心理學派借用

此概念實行精神治療獲得很大的迴響1960 年代甚至條件反射理論也曾短期

使用過同理心的概念而 1970 年代則主要被社會發展心理學家用來解釋利社會

或利他行為

不僅在心理學上其發展多變在哲學領域中同理心用來解決不同主體間的

交往與理解關係也就是所謂的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在《同理心情

感與互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劉斐玟朱瑞玲20145)這本書的

導論中提到了同理心是自身與他者的遭逢在遭逢的同時既認識他者也觀照

自身而一旦自身(主體)與他者(客體)的關係由單向傳遞訊息的狀態進入

到你來我往的互動過程時便進入「互為主體」的狀態這個認識的方式與傳統

哲學主客關係的認識模式大相逕庭在這個問題上現象學之父 E G A Hussel

和他的學生 Edith Stein 兩人給予了深刻的討論

同理心不僅在各個領域中皆有討論若將焦點固定在道德領域裡同理心本

身也與其它相似的概念混雜若常接觸道德哲學的研究者會發現以十八世紀英

國道德感理論著名的哲學家如Hume以及Smith來說他們在探討倫理學理論時

使用的詞是同情心(sympathy)這些哲學家所使用的同情心是否跟 Slote 提到的

同理心在概念上是相同的呢這是本章所要討論的重點

18

本章分為兩節第一節同理心與同情心概念的比較主要針對同理心一詞之

字源並通過與相關的詞彙同情心的對照以顯示同理心概念的核心用法

研究者也將處理現代心理學研究的同理心與英國道德感理論哲學家所使用的同

情心是否在意義上有一致性的問題第二節討論同理心在倫理學中的脈絡這裡

囿於研究者的能力不能窮盡所有以同理心為核心的道德理論僅以 Slote 著墨

最深的十八世紀英國道德感理論為主要的探討同時由於 Slote 深受道德心理學

家Batson 與 Hoffman 的影響也會把這兩位心理學家對於同理心的探究一併放

入討論中

第一節 empathy與 sympathy之概念比較

此部分旨在討論同理心及其相關的詞語概念首先以本研究所關注之同理心

之字源著手接續討論同情心的字源並嘗試區分這兩者之間意義上的不同

壹empathy 之字源

同理心源於德語 Einfuumlhlung 一詞是 1858 年德國哲學家 Rudolf Lotz 將 ein

和 fuumlhlung作為希臘文 empatheia 的翻譯Theodor Lipps 以 Einfuumlhlung 建立其美

學系統英美精神分析家 Titchener 於 1909 年認為以 sympathy 一辭不能完整的

傳遞 Einfuumlhlung 之意因此以 empathy 一辭英譯之(Jahoda 2005161)在希臘

文中Empathia 為 em 和 pathos 所構成em 一詞改自 en表示進入 (in)的意

思Pathos 意思為感覺(feeling)因此 empathy 有進入他者而加以理解之意8

貳sympathy字源

sympathy源於後期拉丁語的 Sympathia意思是「共感」(community of feeling)

希臘字源 Sypatheia 衍伸自 sympathes代表感同身受(having fellow feeling)受

8 線上語源字典(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15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empathy

19

到相同感覺影響(affected by like feeling)可拆解為 sym 與 pathossym 代表一

起(together)而 pathos 為感覺(feeling)9

參empathy與 sympathy的差別

empathy10和 sympathy 是兩個容易混淆的詞語雖然兩個詞有不同的發展背

景在口語上這兩個詞似乎難以區分在理論上的討論中它們都包含覺知他

人的情感或者是辨認(identification)他人的情感當我們說對你的難過表示同

情或我同理你的難過時這兩個現象的共通點是覺知他人的感受也就是發現或

感受到他人難過的現象第二這兩者除了表示我們辨認了他人的情感它們似

乎都表示我們對於他人的情感作出行動來回應當我同情某人的難過或者是我同

理某人的難過時我們似乎都會做出某些行動來回應這種難過或者安慰某人

或者聆聽某人的訴說他的情感

這樣說來是否兩個詞根本上並無不同呢 根據一些學者的分析以及 Slote 在

理論的解釋上兩個詞在使用上還是些許的差異以下將細微的區別呈現如下

先以 Slote 所區分的同理心與同情心的說法為主並輔以其他學者的說法作為補

一是否涵蓋感同身受

Slote 認為(2010a15)在口語上可以引用美國總統 Bill Clinton 的話來區別

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區別同理心是「感受到他人的痛苦」(feeling someonersquos pain)

同情心則是「感受到某人在痛苦」(feeling for someone who is in pain)在這同理

與同情這兩個概念中我們都同樣感受到痛苦但差異在哪裡呢差別在於我們

是否能夠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在同情概念之中我們只會感受到或者辨識出一個

9 線上語源字典(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15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sympathy 10

Empathy 在中文裡有許多尚未統一的翻譯例如「移情」「神入」「同理心」「共感」「換

位思考」等等本研究採用常見的「同理心」這個翻譯

20

人在痛苦的處境之中我們並不會感覺到自己也像是在痛苦之中但當我們說我

們同理他人時通常代表我們也像是受到同樣的痛苦一般

這兩者的差別也具體的表現在同理後所產生的行動上我們或許可以以《禮

記檀弓下》的一篇故事來描述這種差異春秋時代齊國發生大饑荒有個名為

黔敖的人他在路邊放置一些食物來幫助那些飢餓的難民這時有個以衣袖遮臉

的人他跌跌撞撞的走了過來黔敖拿著食物和水便對他喊「喂過來吃東西」

那個人瞪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接受無禮的施捨才會餓到這種程度的」

在這個故事中黔敖能夠辨識飢荒中的他人所擁有的痛苦也因此他準備了

食物和水來幫助他人但如果他真正的感受到人在飢餓與尊嚴上的窘境他便不

會選擇叫喚別人來接受他的幫助如果他能同理他人的感受而行動他除了會準

備這些食物外他也會試著去攙扶他人或將食物與水遞給需要的人

同樣的Slote 也以羞辱為例(200713)來說明這兩者所有的差異一個人

如果同情被羞辱的人會感受到心中有種不好的感覺(感到被這樣對待很糟糕)

但不會覺得自己真的被羞辱但如果在同理的概念之中我們會感受到自己也像

被他人羞辱一般

在這樣的定義下同情心與同理心有兩個主要的差異在於能否真實的覺察

他人的感受如果同情只是在觀察後所擁有的不好感受而不像同理心一樣有「人

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感受時則我們很好奇有同情心的人是否真的能夠回應

對方的「需要」來幫助對方如果我們只是知道對方飢餓受苦而缺乏去感受一

個人的「飢餓感」與「尊嚴感」碰撞所產生的痛苦我們或許就會像黔敖一樣

作出自以為幫助他人的行動但事實上是在羞辱別人讓別人痛苦的行動

Slote 在〈盤中的泥巴為什麼同情心和利他主義需要同理心〉也同樣懷疑

同情心是否真的是一種「關懷他人」的動機(201519)同情心並不使人感受與

接收他人情感而主要著重在辨識並回應他人的情感上某些心理疾病患者所具

21

有的心理機制正是同情心機制例如因為心理疾病的虐待狂他們或許具有同情

心能夠辨識他人情感或者感受到某種不好感受的機制但他們卻不見得

能夠同時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也因此他們對於他人情感的回應行動常常超出我們

常人的想像例如感受到某人因虐待而有不好的感受反而繼續虐待他人

進一步的說明Slote 認為當我們在說「我同理你的痛苦」時那種感覺

就像是他人的痛苦入侵我們一般Slote 引用 Hume 的說法認為這種情感的連

結就像是感染(contagion)一般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Hume1978318)

當我看到任何人呈現在聲韻和姿態的情感效應時我的心靈會立刻從這些結

果轉移到其原因而且形成此一情感(affection)的鮮活概念並立即轉

換成感情本身同樣的當我觀察到任何一個情感的原因時我的心靈會轉

移到其結果而且也會被激起同樣的情感

也因此 Slote 認為Hume 意義下的同情心其實與現在意義上的同理心是具

有相同意義的(Slote2010a14)但是現在意義下的同情心與 Hume 意義底下的

同情心已不相同現在意義的同情心並不涵蓋這種感同身受的感覺

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差別在 Slote「是否有感同身受」這個特性被區隔開來

雖然兩者同樣能夠察覺他人的情感但同情者在覺察的層面上可以完全沒有他人

的感受而對他人的情感做出回應同理心則必須含有對他人情感的感受

二適用的情感範圍

當我們提到同情心與同理心時我們可以清楚的分出這兩者在情感的適用

範圍上是不同的同情心特別指得是覺知到他人的痛苦或困境且有舒緩他人痛

苦的衝動(Wispeacute1986314)Wispeacute 的看法與中文的使用很相近在中文裡使用

同情一詞通常也比較適用在負面的情感上當我們說我們同情某人的感受時

某人或許會認為「我不需要你的同情」或者是「你根本沒有同情心」在這個

22

情境裡面我們會假想某人是正處於負面的情感狀態如果某人正處於快樂的情

感中則某人在這裡所說的話似乎沒有辦法理解同樣在 Nancy Eisenberg 以及

Paul H Mussen 的文章中(1989130)同情心也被認為是對於他人悲痛(sorrow)

狀態的情感回應或是對他人的關心(concern)

但當我們在使用同理心時就不限於悲傷或負面情感的感同深受一般來說

「對某人的情感產生同理心」指得是對他人內在狀態的了解這裡的內在狀態包

涵思考與感受這種感受同時涵蓋了正面情感或負面情感的感受在 Batson 的

定義裡empathy 也包含為他人的好運而同理他的快樂也包含對他人痛苦難

受而伸出援手的情感像是同情(sympathy)為他人擔憂等(201111)同樣的

Hume 在論述同情心的時候所覺知的情緒同時包含了痛苦以及快樂的情感(林

建福2009a9)在這個意義上現代心理學意義的同理心與 Hume 的同情心

在適用的範圍上是相同的雖然 Slote 並沒有針對同情與同理在語言上的適用範

圍做區分但這個論點並未與 Slote 的說法有所矛盾因此做為同理心與同情心

區別的一種補充

三感受他人感受的方式

這裡所指乃是如何(How)感受他人的情感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異有好幾

種不同的解釋有些區分與 Slote 的看法不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反也因此是最

難區分的一塊各家說法不一致研究者盡可能嘗試以自己所讀之脈絡整理如下

希望盡量符合邏輯的一致性

Wispeacute(1986318)認為同情心是藉由想像的覺知或替代的體驗被同情的人

並參與感受因此主體與客體融合為一但同理心卻保有主體的意識他延伸自

己進入被同理者並把所感應到的感受以投射(Projective)的方式給被同理者

這裡或許會遇到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保有自我的主體意識呢借用 Max

Scheler 在《情感現象學》中提到的情緒認同(emotional identification)或許可以

23

幫助我們釐清相關的概念Scheler(195418-19)提到病人或者群眾或許不會認

為自己的感受屬於催眠師或領導者但因為雙方自我的合而為一使得病人或者群

眾漸漸喪失自我這種時候我們並不會認為病人或群眾是一個獨立的感受主

Stephen Darwall 認為同理心有三種形式第一種也是最原始的形式是情感感

染(emotional contagion)它通過模仿(mimicry)的方式例如面部的模仿從

而直接捕捉他人情緒和感受(Darwall 1998264-265)第二種形式如同 Wispeacute 所

言以投射的方式延伸自己進入同理對象的立場(standpoint)我們模擬(simulate)

自己在對方的情境從而想像對方會有什麼樣的感受這個敘述也與 Wispeacute

(1986318)認為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區分在於「我是某人」與「如果我是某人的」

非常相應同理心與同情心還有一個極大的不同就是這種投射式的同理心只會

針對被同理者此時此刻的情境做模擬而同情心能夠洞見未來而產生適切的情感

回應( Darwall1998269 )第三種也是最後一種同理心則是原初同情

(proto-sympathic)形式的同理心通過想像他人情境而去同理他會如何感受

這種形式的同理心已經非常接近同情但仍然與同情心不同的是因為同理者仍意

識到自己以 Wispeacute 的話說就是仍保有自我主體的意識但這個形式的同理心將

焦點放在他人身上而不是投射自己的情感給被同理者

Hoffman 在他的著作裡面雖然沒有區分所謂的同理心和同情心但在他的書

中也提到同理憂傷(empathic distress)和同情憂傷(sympathyic distress)的區

別Hoffman 認為人有三種原始自發且不自主的同理心形式(模擬條件反射

以及直接聯想)約莫一歲的孩童正在形成自我感時他們無法區分他人的意識

與自我的意識也因此他們因為不自主的同理心形式的影響使他們同理了他人

而感到憂傷但由於無法與自我區別所以他將他人的憂傷當作自己的憂傷(楊

韶剛萬明200279Hoffman200069)

24

但隨著孩童的成長漸漸的他除了能夠分辨自己的意識與客體也能分辨自

己的憂傷與他人的憂傷但他們並不會因為那是他人的痛苦而離開大多數的兒

童並不會轉身離開反而繼續同理他人而幫助他人(楊韶剛萬明2002101

Hoffman200087-88)Hoffman 認為這是因為他們慢慢從同理憂傷部分轉換成同

情憂傷的緣故即從對於減輕他人憂傷是為了解除自己因為同理而得的憂傷

部分的轉變為將焦點關注在他人的憂傷上而隨著他們的認知能力與語言能力的

提升他們也會發展出角色取替(role taking)形式的同理心模式(楊韶剛萬

明200279Hoffman 200069)尤其是以他人為焦點的角色取替形式這種

形式的角色取替將焦點直接指向他人並想像他的感受

同樣的對 Hoffman 來說真正具備高級同理心的人需要有遠見也就是不

是對於此時此刻的被同理者做出相應的反應而是作出在這個景況中更恰當的反

應(楊韶剛萬明2002104)Hoffman 雖然在理論上做出了區分但在現實

中他也發現同理憂傷與同情憂傷在成人時期也有可能交替出現也就是成人有

可能具有同理同情的雙重特性(楊韶剛萬明2002103Hoffman 200089)

從上述對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分析上來看Slote 認為同情心是一種能夠獨立

於感同身受而對他人的情感產生反應在〈盤中的泥巴為什麼同情心和利他主

義需要同理心〉他特別提到(201513)同情心並不使人感受與接收他人情感

而主要著重在回應他人的情感但同情心又是如何通過什麼樣的作用來認識到別

人的情感而做出回應Slote 並沒有細部的說明

若針對同理心的部分來看Slote 曾在他的文章中表示(王楷201130

Slote 200714)他認為同理心本身並不意味著化成他人並且具有同理心的人

對他人的同理還涵蓋一種對他人(願望熱情情感)的認同也就是說Slote

認同同理心本身並不會使同理者失去其意識而成為他人反而能夠尊重對方並認

可對方的情感(Slote 2010a110-111)

25

儘管同理心本身會以不完善的姿態出現兒童身上在前面 Hoffman 的文獻中

我們知道孩童一開始所具有的同理能力和成人所擁有的是不同的但同時隨著孩

童的成長與認識後孩童的開展與認識會使得孩童的同理能力愈發完善Slote

同意 Hoffman 的這個想法同時也說明了同理心對於他人情感的關切或關懷不

是一個純粹的情感傾向它仍然預設了某種程度的認知能力(Slote 201514)

但卻不總是屬於那種由理性深思熟慮而做出的選擇Slote 認為確實同理心中有

所謂的投射型(projective)同理心但這種同理心太過於強調認知以及理性層面

對於情感的覺知彷彿我們刻意的去知覺他人的情感或狀態這不是 Slote 所欲

關切的

他關注的是一種稱為關聯式同理心(associative empathy)這種同理心使我

們自發不由自主的去感受到他人所受到的苦樂他稱之為同理心的接受性

(Receptivity)(王楷譯201130)

當他們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或失望的時候這種同理心的發生也就常常由不得

他們來選擇當 Hume 說一個人的情緒能夠注入到另一個人身上或者一個

人的情緒能夠以一種類似感染的方式從一個人擴展至另一個人的時候他所

談論的正是這種更強的接受性或者自發的同理心類型

為了說明這一點Slote 舉了一個例子來闡釋他的想法(201514)當一個父

親感受到他女兒的一種對郵票收藏的熱愛一個父親如果有這種感受他至少要

對於諸如「郵票」「收集」「有關她女兒」有一些基本的認識否則就無法產生

類似的情感但促成他同理的不是這些認知上的東西其主要是來自於女兒的那

種熱情激起父親的情感而父親並未有意識的去控制自己「做出同理的動作」

同理心使這種熱情的情感滲透(osmosis)進我們之中使我們感覺到一種熱情

但這種熱情不是一個含糊的情感我們能夠辨認出這種情感的意向性對象

(intentional object)以前面的例子來看就是收集郵票也就是說關聯式同理

26

心能覺知到某種態度動機或者感受的意向性對象(Slote 201515)舉例而言

我的朋友喜愛打網球而我認識他也知道他打網球的習慣也知曉打網球這項

運動每一次他談到網球興奮不已的熱情與衝動我總是能在情感上捕捉到他的

熱情並產生同理也因此對於 Slote 而言同理心這種不由自主的情感機制是

一種非理性特徵的情感反應也因此 Slote 的情感主義和 AristotleKantMill

等強調理性在道德地位的立論者有所區隔他特別強調感受的作用(陳真

2013103)

在這裡可以發現 Slote的觀點與Wispeacute和Darwall對於同理心的觀點並不符應

Hoffman 的敘述在 Slote 的理論中雖佔有一定的位置但是在同理心與同情心的

區分上不盡相同在 Hoffman 的想法裡同情心和同理心同樣具有感同身受的特

質它們之間最主要的差別在於是將焦點關注於他人身上或是自己身上的區別

若將焦點關注在他人身上的是同情心而關注在自己身上的則是同理心但在

Slote 的觀點裡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別在「是否感同身受」這點上已有不同

Slote 雖然在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區分上與 Hoffman 不同但在同理心具有接受性

的觀點上仍是與 Hoffman 擁有相同的觀點

在這裡我們主要區分了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別但主要還是以 Slote 對於同

理心的特性做出區分對 Slote 來說同理心最大的特徵在於它具有感同身受的

特性這點與同情心這一種重視回應行動而非情感感受的特性有著決定性的差別

在適用的情感範圍上同理心並不像同情心特別指覺知到他人的痛苦或困境

我們不僅對痛苦或悲傷的人有同理的反應我們對於熱情快樂等等也同樣會產

生同理的現象

毫無疑問的同理心與同情心感受他人情感的方式非常難以區分不同的哲

學家心理學家因其理論的觀點與差異而有所不同在這裡Slote 的觀點比較

接近 Hoffman但又不完全類似其論點主要側重於描述擁有同理心感受他人方

27

式的特性Slote 認為同理心不是一種會使同理者失去主體的情感機制感受者

仍然能夠意識到自己而不會完全的在情感上成為「別人」也因此同理心機制

能夠認可並尊重對方的情感與願望Slote 雖然同意同理心需要具有某些特定的

認知能力但他不認為同理心是一種刻意用認知的方式去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

同理心是一種不由自主的感受能力這種強烈捕捉周遭態度或情感的傾向Slote

稱其為同理心的接受性通過這種接受性他人的感受滲透進我們當中Slote

稱其為「關聯式同理心」

28

第二節 M Slote所論同理心之哲學與心理學脈絡

同理心如前一節所論述是近代心理學對於德文「Einfuumlhlung」的翻譯前

面我們已經區分了同理心與其鄰近概念同情心的區分在這一節中要進一步通

過對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的理論背景出發對同理心做進一步的理解與闡釋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上主要受到三種理論的影響最主要且深刻的影響是

來自於Hume在同情心理論上的論述第二個理論根源是來自於哲學家Hutcheson

於道德感理論上的論證此外由於 Slote 引用 Batson 的觀點( Slote

2010a16200713-14)認為利他性是道德行為的本質而同理心在利他行為上佔

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擁有同理心能夠推動我們展現同理關懷除了引用 Batson

在同理-利他假設的心理學實證研究外Slote 也很看重 Hoffman 在心理實證研究

上的成果並認為 Hoffman 的研究成果給予他道德教育的靈感( Slot

2010a212010b 33-362010c139)因此本節在此也會將 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

理論一併討論

壹Hutcheson的道德感理論

在 Hutcheson 的倫理學中除了道德行為的推動是由情感所引起的我們如

何判斷道德善惡的根源也來自於我們的情感但這如何可能呢 Hutcheson認為

這是因為我們有「道德感」的緣故(Hutcheson 199558)這種道德感是由造物

主所賜藉由引導我們的行為使我們享有高尚的喜樂這種喜樂使我們即使行

為只為他人的好而沒有促進到自身的益處也同樣享受到快樂(張雪珠2003

107)

Hutcheson 的「道德感」有別於眼耳鼻舌等外在感官能夠使人知覺到對象

(某種行為或者是情感)並引起快樂或痛苦的感覺若感受到快樂則觀察者

會認定這個行為是善反之若我們感受到痛苦不安則觀察者認定其為惡當人

29

們感受到這種快樂與痛苦後人的心靈自然會激起渴望(desire)善並譴責惡的

意志活動而實際上若我們能趨善避惡則我們就會因我們的行為而感到喜樂

若我們沒有就會感到悲傷(Hutcheson 19954-5)這也是促成道德行為道德評

價的起源

要理解道德感之先或許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 Hutcheson 所謂的感官(sense)

為何對Hutcheson而言所謂的感官是一種接受不同知覺的能力(李家蓮2015

39)借助感官我們能夠接受對象本身的痛苦和快樂也能夠接受來自觀念的快

樂或痛苦這也就是說快樂和痛苦的對象可以是一個觀念如果以對象而產生

知覺者我們稱之為簡單知覺例如眼能看到紅色耳能聽到音樂我們僅需要

通過單一種感官我們就能產生簡單的知覺而以觀念為對象產生知覺的稱為內在

感官內在感官必須借助其他的感官知覺為前提比方說美感必須通過對所見藝

術品或所聽音樂提供的感官作為前提才能產生因此 Hutcheson 認為人的感官有

五種外在感官內在感官公共感道德感以及榮譽感

對於 Hutcheson 來說能夠吃到味道是因為我們的舌頭官能沒有產生問題

從而能感覺到味覺同樣的人若沒有了「道德感」人也無法區分道德的善與

惡道德感能夠幫助我們知覺(perceive)德行與惡德進而去贊成或譴責某行為

也因此擁有道德感的人能夠區分「受贊同的道德行為」與「受喜好的行為」例

如我們贊同敵人的德行但討厭他的作為這之中的差別便在於道德感的贊同

與否一個受喜好的行為不一定能得到道德感的贊同同樣的道理一個受贊同

的行為不一定受喜愛

Hutcheson 反對自利或自愛的道德原則在這裡他反對的是 Thomas Hobbes

的理論Hobbes 認為人所建立的社會與秩序是為了自我保存的衝動而成的人

是出於自利或自愛而推動其行為建立社會與規範(Hutcheson 199540-41)

30

Hutcheson 認為自利不會讓我們對他人有利的行為表示贊同正如同我們會因為

敵人的德行感到贊同即便他所做的事情對我們沒有好處

什麼樣的行動會引起我們道德感的贊同呢 Hutcheson 認為出於仁愛

(benevolence)動機的行動不管時空距離我們都會贊同出於高尚動機的行動

這是由於道德感使我們對於這種動機所給予的評價(Hutcheson 199544-45)相

反來說那些出於背叛殘忍等惡劣動機的行為會使得我們厭惡即便那些行為

並不影響我們的利益

Hutcheson 指出仁愛的行為能引發我們的贊同也有程度之別我們的道德

感對於平靜與穩定的情感比起激動的情感更加贊同對於越能普遍的行為原則

越是我們愛的對象因此最高的道德原則與最完美的德行是造就最大多數人的幸

福而最壞的則是最大多數的不幸也因此整體的幸福大於一個人的幸福公共

福利的經營比個人的利益更受到贊同這個道德原理也就是公共福利的追求優

先於個人並不是像 Hobbes 所主張的是自愛的產物也不是出自理性的判斷

而是純粹的來自於「道德感」(Hutcheson 199540-41)

Slote 認為Hutcheson 對於道德感一詞的解釋難以照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

概念上也較為含糊因為 Hutcheson 事實上並沒有解釋道德知識是如何發生的

但道德感的概念作為一種完整解釋道德認識的機制在情感主義中也發揮了很大

的影響(Slote 2010a29)Hutcheson 的理論給予 Slote 一個重要的概念Hutcheson

認為一個行為的善惡來自於道德感的贊同與反對這種贊同與反對直接來自於道

德行動者仁慈動機的多寡而非來自於其行為結果的效益也非理性所推導出的

原理原則Slote 肯定 Hutcheson 這一方面的努力並認為我們仍能通過對當代同

理心概念的理解重新審視 Hutcheson 道德感理論從而使道德情感主義的理論更

加堅實

貳Hume的同情心理論

31

Slote 的道德情感主義深受 Hume 理論的影響他曾在他的著作中特別強調

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使用 Hume 式的研究方法而且他也在他的著作中也

期望通過對於現代研究的成果重新建構 Hume 的道德理論(2010a68)

Hume 的同情心理論反對道德理性主義抬高理性的推理與認知認為應當從

情感出發來論述道德為了要能夠說明情感在道德理論中應佔有的重要位置

Hume 以三條路徑來否定理性在道德上的影響

第一條路徑是 Hume 認為理性不具備動力推動行動理性能夠透過概念間的

抽象關係證明真理數學或者代數的定理正顯示了理性的這個功能理性也能夠

在經驗基礎上確立事物間的因果關係科學實驗的證明便是根據這個功能但這

兩種功能都不能影響我們的行為但只能指引(directed)我們的行為而不能

推動我們的行為(林火旺2009205Hume 1978413-414)數學推理(算術)

雖然可以應用在我們生活的諸多面向上但數學推理本身卻不能影響我們的行為

因為推理本身是服務於某個已存的目的Hume 認為理性所服務的正是我們的

情感(sentiment)由於人有慾望偏好受到這些情感的推動人才產生了行

舉例而言我們進入早餐店發現價目表上蘿蔔糕 35 元而蛋餅只要 30

元以數學計算的結果來看30 元是較便宜的但如果我今天想吃蘿蔔糕推

動我做決定的就不是計算的結果而是我想要吃蘿蔔糕的情感則數學推理所計

算出來的便宜就沒有特別的用處如果我缺錢花用則我或許會選擇吃蛋餅因

為數學計算的結果可以幫助我省下 5 塊錢又或者我不想要零錢寧願選擇 35

元的蘿蔔糕把錢包裡剩下的零錢盡量付出去不管選擇如何Hume 想要論證

的是(Hume 1978458)沒有情感作為推動我們的動機單就理性本身是毫無

動力的它能夠做的是給出如何滿足情感的手段既然理性本身不能引起行動

32

它自然也不能阻止我們行動或者與任何的情感爭論誰有優先權因為能夠和情

感產生衝突的也只有相反的情感而非理性

第二條路徑是理性不僅沒有推動人去行為的動力對於合理與不合理的判斷

同樣不適用於道德(Hume 1878458)由於理性具有判斷事物真假的能力而

一個概念的真或假取決於是否和概念的真實關係或是真實存在的一致舉例來說

「台北在台南的北邊」這句話呈現一個事實如果台北確實在台南的北邊則這

句話是真的因為這句話所呈現的事實與和真實情況一致反之如果台北並沒

有在台南北邊則這一句話為假因為他所呈現的事實與真實情況不一致但對

Hume 來說(Hume 1978415)情感本身就是原始的存在(original existences)

不是任何存在或命題的對應因此不會有真假之分舉例而言我們說照片中的

某甲是某乙這個宣稱是錯的因為事實上他不是某乙他與真實的存在不一致

但某甲對某乙生氣和黃金風鈴木開花了一樣它本身就是它自己的存在不是

某種東西的呈現與替代因此沒有真假的問題因為它本身就是完整的

或許有人會質疑說一個情感還是有合理或不合理的時候當某甲因為某乙

偷東西的事情發脾氣我們會說某甲生氣是不合理的因為某乙根本就沒有偷過

東西但這個說法還是有所疑慮因為當我們說一個情感是合理或不合理我們

所指的是情感所伴隨的判斷所以我們確實在判斷上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但情

感本身卻沒有這個分別(Hume 1978416)舉例而言某人覺得房間中有蜘蛛

使他感到恐懼但事實上並沒有蜘蛛我們會說他的害怕不合理但事實上不

合理的是他對於「這個房間有蜘蛛」的判斷而這個判斷也確實有真假之分但

「恐懼」本身並無涉合理與不合理

Hume反對理性對道德影響的第三條路徑是假如思想和理解本身就可以確立

是非的界線那麼我們也會認為善或惡存在事物的關係之中(Hume 1978463)

但 Hume 認為如果我們認為在關係中可以發現德行或惡行則會得到荒謬的結果

33

因為關係同樣適用在非理性與非生命的東西這使得無生命的東西也成為道德對

錯或善惡評價的對象這顯然違反了我們對於道德的理解動物會亂倫但我們

並不會認為動物這樣做和道德有什麼關係但人若是亂倫則會是道德上錯的行為

如果有人認為人是因為理性才得以與動物不相同Hume 認為這樣的說法是犯了

循環論證原因在於理性在發現邪惡之先邪惡便已經存在(Hume 1978465)

除了不存在於關係中Hum 認為道德也不是從事實構成的他以故意殺人為例

讓我們仔細的思考是否能從這個事件中找到惡行除了激情動機意願和想法

外我們找不到其他的事實只有當我們回到內心反省而產生一種反對的情感

我們才有辦法說某事物是惡(Hume 1978468-469)

從這三個路徑Hume 強調道德不是理性發現的事實而是我們從我們的

情感而來我們會對德行有愉快的感覺而對惡行有種不快感這種道德贊同與

反對促使我們能夠對於道德進行判斷(Hume 1978574)但即便如此Hume 仍

然必須要回答我們為何會對做出有利於群體及個人的行為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情

感呢 Hume 認為這是由於我們擁有同情心的緣故由於我們有同情心的關係

我們可以覺察到他人心理狀態基於同情心當我們看到他人病痛受折磨時我

們會感同身受即便沒有處於那樣的狀態我們只要想到這樣的情境我們就會

產生身歷其境的情感同情心是一種扮演他人角色承受其經驗的能力不論在

虛擬的小說電影中或真實的歷史人物故事我們都能夠產生同情(Hume

1978575-576)

在 Hume 的看法裡同情心是一種想像力(imagination)的運作它從一個

原初印象引導到一個有關他人經驗的概念再從這個概念轉換成一個痛苦或快樂

的印象同情心同時也是一種不假思索不自主產生的情感機制它不是一種刻

意運用想像力將自己放到他人處境的結果(Hume 1978585)但同情心卻有

著偏私的特性我們容易對於陌生人與熟人有所不同容易對有著與我們有相同

34

境遇的人展現同情但這種偏私可以通過反省的同情來糾正我們的這種偏私這

使得我們得以不偏頗的關懷公共議題(Hume 1978604)

即便 Slote 認同 Hume 的許多主張但他仍認為 Hume 的哲學中有待解決的

問題(2010a32)當 Hume 在考察心靈(mind)時他發現任何具有有用(useful)

以及令人愉悅(agreeable)的品質我們都會贊同並稱其為良善(Hume 1978591)

但這種對於品質特性的考察將遭到一些批判Slote 引用 Smith 的觀點認為如

果道德贊同可以建立在有用或愉悅的特性(trait)上會使得我們將沒有生命的

東西拉入道德議題之中但這種主張顯然是荒謬的(Smith 1793264)我們並

不會因為颶風對我們的農作物以及家園所造成的傷害認定颶風是邪惡

參Batson的同理利他假設

在近代的許多心理學研究中心理學家針對同理心所做的實證研究能夠提供

我們更認識同理心概念的特性這些特性有助於我們更能理解同理心與道德活動

的關聯性也因此 Slote 利用 Batson 的心理學實證來說明同理心確實在利他和

互助活動中佔有重要的角色

在 Batson 的研究中他提出了「同理心利他假說」他假定我們的利他

傾向或者對他人的關懷取決於我們同理心發展與激發的程度某人是否在一個

人處於憂傷或需要幫助的時採取利他行為中的關鍵來自於同理心Batson 通

過 Elaine 的實驗(1981301)談到如果某人擁有同理心且他發現他人的憂傷

這時他會想方設法幫助那個憂傷的他人而不是想逃離這個憂傷的事件來解除自

己因為同理而得的憂傷在這一點上心理學家 Hoffman 也有類似的研究指出

大多數的兒童在面對處於患難的他人時並不會轉身離開反而繼續同理他人並

幫助他人(楊韶剛萬明2002101Hoffman200087-88)

Slote 的理論借助 Batson 的「同理利他假設」進一步說明同理心作為

利他行動的重要因素是道德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2010a16)同理心具有意

35

向性具有以他人為導向(other-oriented)的特性(Batson 201112)這使得擁

有同理心的人會表現以他人為導向的關愛這也使得我們能夠做出利他行為或形

成道德義務的基礎Slote 認為 Batson 的貢獻在於他使得真正的同理關懷他人

也就是為他人的利益考量而不考慮了自己的目的或好處是可能的(Slote

2010a16)

肆Hoffman的同理心發展理論

Slote 的同理心概念受 Hoffman 的道德心理學理論影響很深特別是在論述

同理心如何發展以及同理心如何影響我們的關懷能力的補充上甚至在教育領

域中Slote 也肯定 Hoffman 以同理心發展的道德教育方法(Slote 2010b2010c)

因此有必要對於 Hoffman 的理論概要的介紹

Hoffman 在《同理與道德發展-關懷和正義的內涵》的著作中將其研究的焦

點放在人為何關懷他人及人如何關懷他人上他認為同理心是人去關懷他人的起

點是社會生活可能的黏合劑(Hoffman 20003)他在書中提到心理學家主要

以兩種方式來定義同理心第一種認為同理心是對他人內在狀態的認知覺察這

種內在狀態指得是他的思想感受知覺與意圖第二種認為同理心是對他人產

生同理的情感反應對 Hoffman 來說他將同理心界定為對他人所處情境的一種

情感反應也就是當同理者所產生的感受與另一個人的情境更加一致而不是跟

同理者自己的情境一致時我們就認定某人產生了同理心(Hoffman 201030)

但這種同理心又是如何而來呢 根據 Hoffman 的研究兒童在年幼時會因為

聽到他人的哭泣聲而開始哭泣在心理學的研究Hoffman(200064)引用了

Simner 的心理學實驗說明孩子的哭聲並不是因為別人哭聲很大所造成的在

他的研究中他嘗試以人工的方式產生同樣大的哭聲而嬰兒並不會因此哭泣

通過 Hoffman 與 Sagi 在 1976 年的研究他們認為在這種並不是一種毫無情感成

分的簡單聲音模仿而是含有焦慮的情感反應但這種悲傷仍然是通過一種模擬

36

或一種傳染的方式而來的情感Hoffman(200065)認為這是由於孩童在一開始

時將他人的情感與自我聯繫起來從而認為他人與自我的情感無法區分是一個

完整的實體所以對於他人的哭泣他會自動的產生憂傷

大約一歲的時候嬰兒可以漸漸察覺到自我的意識並可以將自我與他人辨

認為兩個不同的實體但由於缺乏穩定的自我感當嬰兒在感受到他人的憂傷時

雖然他覺察了他人的情感但他認為那是他自己的憂傷所以做出了自我憂傷才

會具有的反應也因此 Hoffman 認為(200069)這是一種自我中心(egocentric)

的同理但這種同理心與前一個階段的同理心已有所不同因為這種憂傷是來自

於他人的情感只是這一階段的嬰兒沒有辦法有效的區別而做出反應

大約在二到三歲時孩童開始能夠區分自我與他人的內在狀態意識到他人

有不同的思想情感與需要(Hoffman 200071)孩童在這個時候可以精確地理

解他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感受與需求並能夠有效的幫助他人在這個時期的同理

心已經具有成熟同理心的所有基本成分(Hoffman 200072)隨著年齡的增長

對於語言的認識以及對他人經驗的認識也逐步增加我們也就越能理解他人情感

的複雜性也越能同理對方的感受

在 Hoffman 的心裡實證研究中(200082)提到人們在同理對方的痛苦時

能夠從原本對在場他人的痛苦產生悲傷進而發展到能夠在想像中對他人長期或

不愉快的生活(久病情緒剝奪經濟拮据)條件做出反應即便受傷的他人不

在現場他還是能夠同理那個受傷的人Hoffman 舉了個例子來說明一個成熟

同理的人在同理對方時是如何不僅感受他當下的感受而且感受到他人長期或不

愉快的生活條件或處境一個喪失母親的小孩他還太小不能理解發生了什麼事

情只是快樂的玩著玩具對於一個觀察到這個處境的我我感受到他未來將面對

的處境與困難這促使我想要去幫助他(Hoffman 200081-82)

37

除了對於同理心發展的研究外Hoffman 也特別致力於研究如何使兒童的同

理心機制在道德教育中發揮作用通過以同理心為基礎的誘導式訓練(induction)

使孩童能夠自己產生產生聯想同理進而制止自己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Slote

也認為這種聯想同理的理論適合於道德教育的方法也使得他在其理論中特別引

用與改良有關教育方法的介紹將於第四章教育方法的介紹

伍小節

綜上所論Slote 的同理心概念主要受到哲學家 Hume 以及心理學家 Batson

Hoffman 的影響在三位學者的主張中Hume 說明利他行動之所以可能是來自

於同理心的作用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心理實驗則補充了 Hume 的觀點並強

調同理心是我們能產生關懷以及利他行動的重要因素

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也會看到這些理論分別影響 Slote 在後設倫理學以及

規範倫理學上的主張Hutcheson 強調情感的地位並認為道德判斷的主要來在

道德感所產生的贊同與反對Hume 承繼 Hutcheson 的理念通過論證將理性與

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清楚作出區分進一步將同理心的作用放進道德判斷的

討論中並認為我們對德行的快樂與痛苦是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這兩位哲學

家影響 Slote 在後設倫理學中的主張尤其在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主張上

Batson 以及 Hoffman 的心理學實證研究則強調同理心與關懷行動的高度關

聯Slote 以此為基礎除了強調同理心能夠促成我們的道德行動也論證道德

生活中的道德義務與同理心機制的對應關係以此做為規範倫理學的主張

38

39

第三章 M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探究

通過前面章節的描述我們知道同理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情感機制它能讓

我們不由自主地感受他人的處境並讓我們產生利他的行為但同理心在道德理

論中具有什麼樣獨特的重要性呢在前面的幾個例子論者多關注在同理心如何

推動我們去幫助他人對於 Slote 而言同理心不僅是一種推動我們幫助他人的

情感機制同時也能回應後設層次(meta-ethics)的倫理問題

在 Slote 的想法中同理心之所以可以在後設層次上作為道德的基礎是因

為同理心使我們能夠對於他人的傾向動機態度上產生「道德贊同」與「道德

反對」(Moral approave and moral disaroval)這種道德贊同或道德反對是道德判

斷(moral judgement)的依據也就是當我們使用同理心感受到贊同與反對時

這種贊同與反對的情感也進入(enter into)我們道德判斷的結構之中使我們能

夠捕捉到什麼是道德上對錯的事情

同理心除了在後設層次上可以解釋同理心如何使我們擁有道德贊同與道德

判斷以外同理心本身也能夠提供我們行為的指引也就是規範層次(normative

ethics)的基礎對 Slote 來說同理心本身所具有的特質能夠回應我們在道德

生活中對於不同對象有不同的同理關懷也引起我們不同程度的義務與責任感

比如說與陌生人相比對於親人及朋友的困難我們會更加關注並覺得更應

該要幫助他

Slote 雖然對道德理性主義具有批判的態度但他不否認理性在道德生活中

具有其地位只是 Slote 認為情感因素才是深深影響我們驅動我們行動的關鍵

因素因此 Slote 認為他的主張反而可以替道德義務論者所倡議的道德原則找

到一個更好的解釋

40

以下總共分三節來介紹第一節我們先從後設層次開始談起探討同理心如

何與我們的道德判斷有關並在第二節討論同理心如何成為我們道德生活的指引

規範層次上的探討最後將介紹 Slote 的主張所遇到的批判觀點在這裡

會以主題的方式概述專家學者對於 Slote 的批判以及 Slote 關於這些問題的回

第一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後設層次

Slote 對於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的觀點主要是源於 Hume 的倫理學主張根

據 Hume 的觀點當有人說「我欣賞某人的正直誠實」或者「我厭惡某人的卑鄙

無恥」其所表達的是說話者對於某人行為態度的認同或反對的主觀看法這種

認識並不是來自於理性給予我們的判斷而是回到我們情感做出的贊同與反對

(Hume 1878486-489 Slote 2010a30)

Slote 承接了 Hume 的傳統並改良他的看法提出四個重要的論點第一

同理心是道德贊同與反對的來源在這裡 Slote 為方便解說區分了「一階同理

心」(first order empathy)及「二階同理心」(second order empathy)並認為我們

道德贊同或反對的依據來自於二階同理心第二道德贊同與反對在道德判斷之

先且道德贊同與反對進入(enter into)我們的道德判斷與理解之中他稱其為

道德判斷的「同理-理解假說」(empathy-understanding hypothesis)(Slote 2010a52)

第三通過同理心的反應所形成的觀念可以固定我們道德語詞所指涉的對象在

這裡 Slote 引入語言哲學家 Kripke 對於「語意固定指涉理論」(reference-fixing

theory) Slote 將其理論改造為半 Kripke 固定指涉取徑( semi Kripke

reference-fixing approach)來回應道德情感主義會遇到的先驗問題(Slote 2010a

71)

壹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

41

Hume 以及 Hutcheson 都把自己的道德贊同與反對建立在情感的苦樂上這

一點遭到 Slote 的反對他認為有比起痛苦快樂更適合捕捉道德贊同的情感(Slote

2010a33)他考察了我們日常生活發現當我們在看到某位行動者因同理心而

做出的道德關懷時當我們看到某甲具有發展完善的同理心對別人總是展現他

的體貼與將心比心有一天某甲在路上遇到了迷路的外國人他同理對方的感受

並主動的上前幫助帶他們前往想要去的地方一旁的行人看到這樣的情景會自

然而然的感受到一種溫暖(warmth)的感覺這種溫暖的情感使我們打從心裡認

同他的行為但這一種感覺是從何而來呢

深入探究Slote 認為這是因為當我們同理了行動者的同理關懷後產生了一

種情感在這裡我們能夠將行動者的「同理關懷」本身視為一個情感狀態(客體)

進而對行動者的同理心行為產生同理(empathy with empathy)這種反映的感受

(reflective feeling)正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這樣的觀點也並非新潮在 Hume

的文章中也曾描述到同理心的這種特質(Hume 1978604)

當友誼在極為顯著的例子中出現我的內心就會捕捉到同樣 的情感並且

因為呈現在我面前的那些溫暖情緒而感受到溫暖

Slote 認為這就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也就是當我們同理他人的同理關懷

時內心所產生的溫暖感受道德反對同樣也是通過同理心捕捉到我們看到一個

人在行為表現上缺乏同理心我們就會感受到一種寒冷(chill)的感受而這種

感受是我們道德反對的來源(Slote 2010a35-36)譬如有某乙對於前來問路

的外國人不但沒有指引反而大聲叫囂辱罵外國人要他們滾出台灣這樣的行

為不僅使外國人感到心寒這樣的舉動也讓聽到或看到的行人感到心寒這種寒

冷的感覺使我們反對這樣的行為

這種打從心底認同與反對的情感也反應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語言的使用以

上面的例子來說我們會說某乙冷酷無情(cold-heartedness or cool)來表達某乙

42

對於外國人的態度和行為(Slote 2010a37)同時我們也會用溫情溫暖或體貼

(tenderness)來形容某甲對於外國人的態度

為了使我們能夠更清楚的理解Slote 將同理心區分為「一階同理心」

(first order empathy)以及「二階同理心」(second order empathy)並進

一步說明道德贊同是根據我們對於「關懷他人的同理心」而來一階的同理心是

關懷別人處境所產生的同理感受二階同理心則是觀察者對於行動者的同理關懷

所引起的同理感受這種感受激起我們認同或反對行動者從前面的例子中我們

可以知道甲對於迷路外國人的關懷是一階同理心而外國人或路過的行人所感

受到的溫暖感受則是二階同理心從上述的說明我們不難發現二階同理心的特

點是它的第三人稱( third-personal )相較於一階同理心通過第一人稱

(first-personal)所產生的同理關懷它更像是法官使我們能夠對於行動者的

選擇以及行為做出道德贊同與反對(Slote 2010a36)

這樣說來一階同理心和二階同理心是兩種不同的同理心嗎Slote 強調

一階同理心和二階同理心在意識或者是主觀感受上並沒有辦法區別開來同樣都

是內在的心理狀態且都被體驗為一種溫暖與冷酷的感受它們之間的區別只是

因為不同的因果來源(causal source)二階同理心的因果來源涵蓋了一階同理心

以前面的例子來看某甲在他幫助該外國人的同時也能夠擁有二階同理心只是

一階同理心在那之前先產生(Slote 2010a39)

Slote 進一步認為(2010a36)缺乏同理心的人不僅無法在行為上關懷他人

也無法真誠的表達出道德贊同或道德反對他們或許能夠以語言來表達道德認同

與反對但卻不能理解它本身的意義前面的例子中某乙缺乏同理心的狀態不

僅不能讓他對別人展現出關懷也使他無法對他人的行為產生道德認同或道德反

對從而使他缺乏對於其他人的冷酷之心做出道德反對或贊同但這樣說來似乎

有些弔詭為什麼缺乏同理心的人會喪失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的能力呢

43

Slote 認為(Slote 2010a40)道德贊同與反對之所以是相反的並不只是因

為它們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情感反應(溫暖與寒冷)也涉及到它們之間一致與不

一致的關係一個能在道德上贊同與反對的某甲也具有發育成熟的同理心能力

他能夠通過同理心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與溫情當某甲贊同某人的行為時意

味著「他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與「他實際上感受到他人的溫暖」是一致的

反之某甲反對某乙對於外國人的行動意味著某乙冷酷無情的行動動機與「他

時常感受到他人的溫暖」是不一致的這種一致與不一致的關係不是 Hume 或

是 Hutcheson 所言是一般情感上愉悅或痛苦或者說同時對無生命的事物也具有

同樣的解釋能力原因是我們不能從無生命的事物中感受到如同行動者所展現的

溫暖或寒冷因此我們不能對無生命的事物進行道德贊同與反對也是合理的

貳道德判斷

如此一來Slote 便將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直接建立在同理心之上而且他

認為我們的道德贊同與反對先於道德判斷某人體貼熱心的行為使我們有溫暖

的同理心感受這讓我們對於某行為有了正面的態度(positive attitude)並激勵

我們去做這樣的行動反之某人的麻木不仁使我們心寒我們便對此行為有負

面的態度並拒絕這樣做這樣的說法無須預設道德判斷原因是道德上所謂對

或好的判斷就是我們「贊同且正面的」情感或態度相對來說那些道德上錯

的行為也就是我們「反對與負面」的情感或態度因此 Slote 認為道德判斷反

而是基於我們的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Slote 2010a46-47)

但是我們如果只是將道德判斷建立在道德態度上還不算是完全回答道德判

斷所具有的一種語言特性道德判斷是對於某種意義的道德斷言(predicates)

(Slote 2010a48)以 Hume 在前面所提的例子來說如果我們無法在「殺人事件」

中找到惡行而必須回到我的內心發現一個不贊同的情感我們才能對這個事件

作出道德判斷因此道德判斷指涉的是我們內心的某種情感也就是說我們判斷

44

所指涉的不是外在事件而是我們內在的感受但這種情感是什麼呢對於理想

觀察者理論來說「X 是對的」意思是「一位公正仁慈頭腦冷靜的理想觀察

者都會對X產生一種贊同的感受」對情緒論者(emotivist)來說「X 是對的」

意思是「X 萬歲」這些論者將原始的情感現象道德判斷之間的指涉關係以

此來解釋我們道德判斷時的語意因此 Slote 雖然確立了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來

自於我們同理心所產生的溫暖與寒冷感受但他仍然必須在更清楚的說明「X

是對的」與「道德贊同與反對」之間的關係

在前面我們雖然提到 Slote 主張道德贊同先於道德判斷但他不同意情緒論

者認為道德不具有實在性(factuality)即「所謂的道德判斷即是一種情緒的表達

(expression of emotions)不具有真假值」也就是說「殘忍是錯的行為」這個命

題只是表示我討厭殘忍行為的表達而已(Slote 2010a71)Slote 認為一個道德判

斷應該具有事實陳述的特性也就是如同道德理性主義者所假定的一個道德宣

言應該是具有真或客觀的(objective)的特性(Slote 2010a50)為了要回應這個

道德所具有的實在特性他提出了「同理-理解假說」(empathy-understanding

hypothesis)

根據Slote的「同理-理解假說」同理心不僅是道德行為和道德贊同的源頭

他也會隨著道德贊同進入我們的判斷與理解但這是什麼意思呢 Slote 認為

諸如對錯善惡等道德語言是通過我們同理行動者所產生的贊同與反對被

固定下來(Slote 2010a52-53)也就是說當我們稱一行為態度是「對的」而

且我們擁有同理行動者所產生的溫暖情感則我們就把這個道德語言的指稱固定

下來就心理狀態而言說一個人理解一個道德語詞(善或者惡)指的是一個

人通過同理心從而得到引起道德贊同的情感(溫暖或者寒冷)如果一個人沒

有通過同理心所引起的道德贊同以固定道德語言的指涉則他不算真正理解道德

但如果這麼說來何以同理心機制對於我們的道德認識這麼重要呢為了更進一

步的說明這個論點他引介了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來處理這個問題

45

參半 Kripke式固定指涉方法

Slote 認為他的道德理論可以通過對於固定指涉理論的改良使得道德語

詞獲得一個先驗的基礎但這究竟是什麼意思這時我們不得不稍微談談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theory of rigid designator)在他的《命名與必然性》

(Naming and Necessity)中Kripke 試圖反對 F L G FregeB A W Russell 等

人將專有名詞視為描述詞的理論他不僅提出了「日常語言中的專有名詞是嚴格

指稱詞」11這個觀點也同時發展出一個新的描述理論在他的描述理論中我

們是通過「固定指涉」(reference-fixing)命名者與觀察者共同知覺到了「某 N」

命名者通過稱呼其為 ldquoNrdquo 使觀察者聽到這個稱呼後獲得使用 ldquoNrdquo去指涉

「某 N」的能力這使得名詞 ldquoNrdquo與「某 N」之間的指涉關係被奠定(ground)

下來(王文方201768Kripke 198096)

Kripke 以顏色的語言作為例子來說明固定指涉要能認識到「紅色」並正

確的使用「紅色」這一客觀語詞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紅色的經驗」(the experience

of red)幫助我們固定紅色一詞的指涉所以以下這個判斷是先驗的真理「客觀

的紅色就是引起造成我們紅色視覺經驗的東西」這樣說來下面的這個判斷

也很合理如果某人是色盲則他無法充分理解什麼是紅色因為他沒有「紅色

的視覺經驗」去固定紅色一詞(Kripke 1980130 Slote 2010a57-58)

同樣的道理Slote 認為在道德上對或錯的性質可以通過 Kripke 的理論來

類比「某 N」帶入我們同理心的溫暖或冷酷的感受而 ldquoNrdquo帶入道德判斷中

的對與錯則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語句以下的這個判斷是先驗的真理「道

德上對的行為就是引起造成我們擁有溫暖感受經驗的東西」下面這個判斷

11

Kripke 認為日常語言中的專有名詞指涉的是嚴格指稱詞比方說 「2017 年的台灣總統是

蔡英文」為例按照專有名詞是描述詞的想法則 2017 年的台灣總統所指涉的是蔡英文而且

在所有可能世界中(也就是不管蔡英文是否存在於該世界)「2017 年台灣總統」這項描述都一

定會指向蔡英文但事實上很有可能當年當選的總統是宋楚瑜也有可能是朱立倫也就是說

「2017 年台灣總統」這個描述詞並不必然指涉的是「蔡英文」也因此「蔡英文」是一個嚴格指

稱詞(Kripke 1980 56)

46

也同樣的合理當一個人無法同理感受到溫暖或寒冷時他沒有辦法充分理解什

麼是道德上善或道德上惡的事情因為他沒有「同理心所產生的溫暖寒冷經驗」

幫助他固定道德語詞(Slote 2010a59)

通過這個方式我們雖然確立了同理心在道德判斷中的運作但如果我們接

受前面的主張則我們會發現「仁慈的行為是道德善的行為」以及「殘忍的行

為是道德上錯的行為」這些道德判斷如果完全按照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來理

解表示我們需要通過主觀經驗-同理心作用而有的溫暖寒冷感受-我們才能

確定道德判斷的真假但這種以經驗做為道德判斷真假的看法有一個嚴重的問題

(Slote 2010a49)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可能一生都沒有碰過忠實的朋友但我

們仍然可以認為每一段友誼都應當要有純粹的忠誠(Kant 198735)我們不需要

經歷到一件殘忍的事情才能確立殘忍是不是道德上錯誤的行為因為我們不需

要通過歸納的經驗來確立「殘忍行為是錯誤的」這樣看來道德判斷在我們

的道德生活中似乎具有一種先於經驗(a priori)的特性

為了彌補這個可能的缺陷Slote 給出了三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Slote 2010a

60-62)

首先我們需要解釋先於經驗的判斷究竟代表什麼意思所謂的先驗指的是

相關的概念已經隱含在命題之中舉例而言「黃花是黃色的花」這句話是一個

先驗的判斷在這一個語句之中的「黃花」雖然是一個需要經驗才能確立的對象

(我要知道一個物體既是花而且是黃色的)但除了這個經驗外我們不需要再有

其他的經驗也就是說Slote 認為先驗這個詞是相對於已經把握到的概念說

這個判斷是先驗的指的是我們在經驗上已經擁有關於黃花的概念所以在這個

語句之中我們就不需要再訴諸經驗了對於一個完全掌握同理心能力並且能夠

通過同理心感受到同理關懷者所展現出來的溫暖對於「仁慈行為是道德上對

47

的」這一判斷他只要經驗到仁慈行為是能夠促成感受溫暖的感受他就不需要

再額外訴諸關於溫暖的感覺經驗來進一步確認這個語句是真還是假

其二Slote 改造了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提出一「半 Kripke 式固定指涉

方法」與純粹的 Kripke 理論不同Slote 的方法「加厚」(thicken)固定指涉的基

礎(Slote 2010a60)Slote 認為會有前面關於先驗的問題主要是因為 Kripke 的

理論是單純的以主觀感受來固定語言的指涉以前面的例子來說紅色的指涉之

所以被固定下來是因為這個顏色造成我們的視覺感官同樣如果我們把溫暖與

冷酷等單純的情感經驗作為指涉「對」與「錯」時就會出現「一個主觀經驗

各自表述」的問題而這個主張正是 Slote 在前面所否定的所以 Slote 認為

我們之所以能夠固定道德判斷的指涉不是因為我們單純地感覺到「溫暖」與「寒

冷」這兩個主觀經驗而是「通過同理心機制產生溫暖寒冷的感受」的同理心

機制經驗「直接對他人感受」以及「反映(reflect)行動者同理關懷的感受」

這兩種經驗同時涵蓋在我們的同理心的作用中而我們通過同理感受的一致與不

一致來進行道德判斷

但同理心不是一種由後天學習才會有的能力嗎Slote 堅稱同理心早已經

是我們天生具有的能力這種先天的能力使我們對於他人的痛苦具有先天的反應

我們會不自主地對於他人的痛苦產生同理關懷因此我們對於將掉於水井的小朋

友便觸目心驚前去幫助我們的一階同理心先天的直覺與立即性使我們有能力

對自己應該作些什麼有了基礎的認識這也提供我們或多或少擁有同理感受「溫

暖」與「寒冷」的能力對於不立刻拯救困在礦井的礦工而想著要把錢省下來

以便幫助未來礦工不受到危險的行為我們會感到一陣心寒12這也說明了具

有先天的同理心多少已經提供我們具備對於道德贊同與反對的能力(Slote

12

在本章第二節研究者會介紹同理心所具有的四種同理心的立即性(immediacy)以說明我們

先天的同理心本身如何回應我們道德的直覺以及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48

2010a62 200722)也因此某種被理解為因果機制的同理心事實上已經是一種

先驗的能力並能夠幫助我們固定對於道德判斷的指涉

如此Slote 就確立了我們的道德語言與我們的指涉之間存在著一種必然的

關係即「一個道德判斷上為好或善的行為若且唯若(if and only if)它們展

現溫暖或反映行動者的溫暖」以及「一個先驗且在道德上指涉為善或好意義的語

詞與一個行動者通過同理心機制感受到的溫暖經驗有關」(Slote 2010a63)

肆小節

通過前面的論證Slote 便回應了道德「感受-道德贊同反對-道德判斷

宣稱」這一鏈結中同理心的作用同理心不僅是作為一種感受通過同理心機

制我們感受到某個對象的溫暖與寒冷從這種感受中我們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態度

而這種溫暖與寒冷所產生的態度能夠幫助我們固定住道德判斷的指涉構成我們

做出「幫助他人的行為是對的」和「虐待他人是錯的」的道德判斷同時 Slote

肯定我們道德判斷是取決於我們同理心機制所產生的感受如果一個人不具備同

理的能力以產生相關情感則他無法真正理解道德上的對與錯

49

第二節 道德情感主義的規範層次

在規範倫理學上與道德理性主義者的出發點不同以 Kant 為例他相信道

德的基礎在理性的法則正如同 Kant 自己曾說過的法則是以理性存有者的身

分頒布給自己的也是我們互相肯定對方的理性本性時規範我們行為的法則

(Kant 19875556)Slote 則承襲 Hume 的論點(Slote 2010a74)認為單純的

原則與判斷並不足以創造我們行動的道德動機也就是一個行為的好壞判斷本身

並不能成為我們行動的內在動機(inherently motivating)通過對同理心的實證研

究考察Slote 認為(200714-15)同理心能夠幫助我們去關懷他人作出利他行

動的主要因素是推動我們作出關懷行動的重要推力

我們的同理心除了能幫助我們真正認識道德判斷的意義和提供我們行為的

動機外也與我們的道德義務有一致性的關係因此我們通過同理心就能清楚認

識到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以 Slote 自己的話來說「同理心和對他人的同理關懷實

際上就能給我們提供一種看上去合理的道德評價標準」(Slote 2010a21)也因

此道德情感主義的道德規範可以這樣宣稱一個行為是道德的或為道德義務所

要求的若且唯若一個行為反應或顯示了行動者或對他人的成熟同理關懷(王

楷譯201121)

本節將從三個部分論證 Slote 的這個觀點首先我們需要針對同理心所具有

的特性著手Slote 認為同理心具有三種立即性使得我們對不同的時間

(temporal)感知(perceptual)以及因果(causal)有不同程度的義務感且這

三種立即性也顯示出我們同理心所具有的性質在這一部分我們也將處理動

機與道德行為之間的關聯性第二Slote 認為同理心所產生的關懷行動(以下

簡稱同理關懷)比起義務論者更能反映我們的道德義務他分別以「幫助他人

(helping others)」「傷害或殺人(harming and killing)」「承諾與誠實(promise

and trufulness)」的義務作探討本節亦將這些義務給予道德情感主義的解釋

50

第三Slote 認為不僅僅是這幾項原則可以得到同理心的解釋尊重(respect)

以及自主(autonomy)這兩個被認為是 Kant 理論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也能夠

在他的道德情感主義裡面得到解答在這一個環節我們也會說明 Slote 的解釋

壹同理心的立即性

Batson 的實驗研究也證實了具有同理心的人不管其逃離條件困難的程度

多容易都願意留下來幫助在處境中遇害的人(Batson et al 1981)但我們在面

對不同的處境或不同的個體時我們卻不一定都產生相同程度的同理心見孺子

將入於井會激起我們很強烈的同理心並馬上趕去救人但和針對在非洲挨餓的孩

童所激起的同理心相比其強烈程度就顯得不如前者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我

們會對近距離(不管是時間上的還是空間上的)的威脅或痛苦產生較多的同理

另外我們更容易同理和我們親密相處或有較多共通點的人在這裡 Slote 分析

了四種同理心所具有的立即性並說明那些引起我們強烈同理心的人會使我們有

更多的義務感去幫助他

一時間的立即性

Slote 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為什麼我們對於現存的困境比起未來的危機來

得更能激起同理心也更合乎我們的義務感如果我們知道一群礦工被困於地下

的礦井之中我們的同理心會讓我們想要立刻幫助他們能夠把他們從礦井之中

救出來而不是把拯救他們的經費省下來後安裝用於礦井的安全裝置來救助未

來可能會產生的危機礦工(Slote 2010a22)同樣的例子發生在 1987 年 10 月的

德克薩斯州一位年僅 18 個月的小女孩 Jessica McClure 不慎掉入她阿姨家後院

的一口井在事件發生後德克薩斯州在地的消防隊和警隊接到電話後立刻進行

救援行動經過 58 小時的搶救終於將小女孩從井裡救出來(Kennedy 1987)

同樣的我們並不會棄小女孩於井中不顧而將投注在救援活動上人力與時間花

在預防這件事情上

51

這種看法與我們普遍對於道德的想法是相同的我們有首要的義務去拯救被

困在礦井的礦工或是困在井底的小女孩而不是選擇把拯救他們所需要的資源節

省起來投資在未來的安全裝置上如果有人選擇這麼做也會令我們對於這種罔

顧人命的人感到「心寒」

二感知的立即性

Peter Singer 曾在他的著述中特別舉了一個例子說明我們對於遠在他鄉的

人同樣有救助的義務可是當一個小孩在我們面前快要掉到水井時我們都會直

接採取行動幫助那個小孩但同樣是救助小孩我們卻不會捐錢給樂施會(Oxfam)

幫助那些三餐不繼的孩童對 Singer 而言距離與道德義務之間是沒有關係的

不捐錢給樂施會幫助那些即將餓死的孩童和任由一個小孩掉到井裡是一樣的

因為我們在這兩件事情上有相同的義務然而 Slote 認為(王楷譯201132Slote

2010a22)這是因為我們對於直接感知(perceptive)到的事物有更強烈的同理心這

種主張跟我們的道德直覺也十分的相近同樣的 Hoffman 也曾以一個大學生的例

子來說明我們對於直接感知到的事物有強烈的義務(Hoffman 200048)

我剛剛下了公車就看到一個人滑倒頭直接撞到台階上我感到震驚一個

念頭閃過我的腦中我也滑倒在人行道上並且摔破我的頭骨我不知道我

還能怎麼辦我想也沒想就衝去前面幫忙他這多少會讓他好受一些我記

得人們喊著去打 119我一定是花了兩個多小時才確信一切都好

對於那些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痛苦與悲傷使我們的同理心產生較強烈的反應

也使我們更偏向去關懷或幫助那些眼前正在經歷傷痛的人

三因果的立即性

對於那些由我們直接造成的傷害比起我們在旁邊所看到的傷害行為所產生

的同理心更強烈對於任由他人受到傷害我們心理傾向認為直接造成他人傷害

52

是道德上更為錯誤的事情而對於主動傷害他人的行為會在情感上的退縮

(flinch)並且厭惡主動去做這些行為(Slote 2007442010a23)按照前面所

言我們會對他人的悲痛與哀傷產生同理心的關懷如果我們感受到自己是造成

他人悲傷與哀傷的原因則我們會因為對他人的傷害產生同理而有心寒的感受

進而在情感上退縮這種退縮正反映我們對於主動傷害他人比起任由事件發生

更應當受到譴責

四關係的立即性

按照 Slote 的看法(Slote 200727-28)他認為家人的關係與朋友或伴侶的

關係是不同的即使我們與朋友伴侶的關係再怎麼親密與家人的感覺仍然是

不同原因在於我們認為自己與家庭有相同的根(roots)這種相同的根源引起

我們的團結的感受舉例而言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不同於其他的關係父母與

孩童之間有天生的血緣關係並通過日常生活的交流來往共同分享某種價值觀

家族史等家庭的緊密聯繫塑造了個人的身分認同感(sense of identity)這種身

分認同感讓我們更容易辨認出自己的家人我們也更容易對於家庭的成員有更強

烈的責任感但我們的人際關係並不是只有家庭我們也會有親近的好友與工作

夥伴甚至也有共同嗜好的社群我們通過分享彼此的方式與他們熟識進而對

他們有親近之感也因為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密切關聯我們在關係上也就有親疏

遠近之別這也使得我們對那些與我們關係良好的人所產生的同理心不同於陌生

這四種立即性所產生不同強度的同理心正解釋了我們不同的道德直覺以及

道德義務Slote 認為這些同理心所擁有的反應其實就能夠解釋我們道德的判斷

與原則以此我們就能做出道德行動

53

但我們這種自然或先天的情感和感受真的就能夠直接的指引我們做出道德

行為嗎我們以同理心這樣的自然動機作為我們行為道德的來源是否總是能夠

引導我們去做對的行為或避免做出錯的行為呢

這裡顯然有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層面同理心是否有那麼穩定與可靠

總是引領我們去做應該要做的事情呢心理學的實證研究顯示(Figley

2002143)擁有同理心的人會有疲乏(fatigue)的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悲憫疲

勞(compassion fatigue)這個現象在護理人員裡面經常發現舉例來說一個

久病在床的母親兒子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照顧母親長久下來使他沒

辦法對她的母親產生強烈的同理關懷甚至對母親當下的痛苦產生不耐煩或是麻

木這樣看來同理心似乎並不夠穩固不能夠總是指引我們的道德行為面對

這樣的情況我們或許應該主張規則和原理來指引兒子做出對的事「你不應

該對你母親的痛苦這麼不耐煩」「兒子有責任照顧自己的母親」我們會這麼勸誡

兒子因為應該做的事情跟現在的感受疲乏沒有關係

第二個層面有些行為即便行動者是具有同理關懷動機的人我們仍然會

認為這是不對或者錯誤的行動舉例而言一個倒車的人粗心大意沒有遵守交通

規則在倒車的時候並沒有看後視鏡或者注意後方撞到了三歲小孩導致死亡

即便他沒有意圖要撞死一個小孩即便他是一個具有同理心的人這種應注意而

未注意的行動我們一般來說都會認為是錯的但這件事情的錯誤與有沒有同理心

似乎沒有關係一個人若是足夠重視「倒車應該注意後方」的原則則他就不會

犯下這樣的錯誤這樣看來粗心大意的錯誤跟沒有同理心所犯下的錯誤並不相

同因此即便有同理心也仍然會做出錯誤的行動

Slote 分別針對這兩個問題提出了解答針對悲憫疲勞的問題Slote 分成兩

方面來回應這個問題

54

第一Slote 認為這樣的情形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性是兒子從來沒有這

樣的經驗第二種可能性是兒子曾經有過悲憫疲勞的經驗在第一種情形中第

一次經驗到疲乏的兒子可以有「初犯免責」的機會它可以暫時讓自己脫離這種

情境進而能夠使自己不再疲乏例如休假看電影尋求專業諮商的幫助等

等因為對於一個初次經驗到的人來說他並沒有預料到自己會產生悲憫疲勞

也因此這不能算是道德上的錯誤(Slote 2010a100)但如果是第二種可能一

個曾經經歷過悲憫疲勞的人如果沒有進一步去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而是讓自

己繼續無感麻木對於他人痛苦毫無反應甚至表現得冷酷無情時我們可以說

他在道德上是錯的(Slote 2010a101)

第二對於同理心的批判認為規則或義務比起同理心更能夠說服兒子去

幫助他久病的母親Slote 認為(2010a86)這樣的道德勸說之所以能夠說服兒

子照顧母親的必要條件還是在於同理心原因在於這個例子中兒子悲憫疲乏不

會只因為道德原則或命令而被說服從而使他對母親的態度有所改變兒子可能

因為他人的道德命令繼續侍奉年老的母親但仍舊做著毫無同理關懷的行為這

對 Slote 而言仍然不是一個有道德的表現Slote 認為他人的勸說與判斷之所以

可以成功說服我們去作出有道德的行為並不是因為原則本身的緣故而在於我

們能夠使用同理心的能力

Charles Stevenson 曾提到道德語詞具有「磁性」(magnetism)他認為當一個

人認為 X 是好的那個人會照著這個事實(ipso facto)而更傾向去做利於 X 的事情

(Steavenson 193716)此外當一個人說 X 是好的時那個人能引發別人對於

X 贊同或不贊同的態度並能夠影響對方對於 X 的態度刺激他人的情感

(Steavenson 193719-20)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說「殺人是錯的」而「幫

助陷入困難的人是對的」不僅表達我對事物的贊同與反對當我們在建議

(suggest)別人應該幫助困難者或不應該殺人時通常也在激起別人對於「殺人與

助人」所具有的情感從而對這些行為產生贊同與反對的態度Slote 贊同上述

55

Stevenson 對於道德判斷具有磁性的假定但他進一步認為(Slote 2010a90)

這樣的情感吸引主要是來自於同理心的作用由於同理心所具有的接受性使我

們在聆聽對方的道德判斷或道德理由時會不由自主地接收他人在表達道德命令

及原則的態度或情感而通過二階同理心的作用感受到心寒這使得他人的道德

勸說得以有效的阻止我們去做錯的事情而去做對的事情通過上面的敘述Slote

認為道德命令者或者道德勸說者首先會展現出一種感受或態度而被我們的同理

心所捕捉接著引出我們二階同理心的寒冷與溫暖使得聽從道德命令者實行道

德命令也因此道德原則與命令的作用還是次要的同理心的作用仍然在主要

的地位因為道德原則之所以能夠有效的勸戒他人單單只靠原則和命令是不足

以推動我們的行為還仍仰賴同理心機制接收他人的情感與態度

對於粗心大意的行為一般來說會認為與同理心毫無關係但 Slote 卻認為

(2010a103)過失致死這件事情實際上是缺乏了對他人充分同理關懷所產生

的結果一個孩童相較於成人而言其對於周遭環境的注意力明顯較成人來得差

對於一個具有同理心且關心他人的人來說他會在孩童會出沒的地方謹慎開車

避免造成傷害也因此粗心大意不只是一種對於傷害原則不夠重視的問題而且

還有對於他人是否具有同理關懷的問題就 Slote 而言這樣的行為仍然是錯的

除了粗心駕駛以外Slote 也舉了粗心在大熱天將孩子留在車上而導致小孩悶死

的家長(Slote 2010a104)這個看似也與同理心無關而端看他人對於規則是

否重視的行為在 Slote 看來也是未有同理心的行為對於一個關愛自己孩子

的家長不會圖一時的方便而將小孩在大熱天時留在車子上如果他能夠同理

孩子在高溫又密閉的車子中所產生的痛苦感他就不應該將自己的孩子留在密閉

的車內而產生如此可怕的事情

Slote 認為上述的四種立即性能夠回應我們情感層面上為什麼道德義務在

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區別原因在於同理心所具有的立即性但這些立即性又如何

56

回應我們的道德原則呢以下我們根據同理心的三個直接性來回應道德義務論

的看法

貳同理心與義務論

Slote 雖然批判道德理性主義者尤其是 Kant 的道德哲學理論但這不代表

他完全否認 Kant 的道德義務論也不認為他所提倡的道德情感主義在立場上與

Kant 的主張水火不容Slote 認為他的道德理論本身可以回應義務論倫理學的種

種義務並給予其更好的解釋或者理論上的輔助為此他分別針對義務論中對

於「幫助他人」「傷害或殺人」「承諾與誠實」的義務這些義務在 Slote 的論證

中不必然是一種通過理性考量而產生的原則或規則而是一種源自情感而生的義

一助人的義務

從同理心所具有的時間立即性感知立即性以及關係的立即性來看我們通

過直接的感知時間的相近以及關係的親密程度所引起的強烈同理心激起我們

強烈的情感使我們去幫助他人

如果我們幫助他人的來源是同理心而同理心的特性(立即性以及親疏遠近

的關係)會使得我們對不同的人或群體有不同程度的同理心作用但那些不屬於

立即感知的不是家庭關係不是朋友伴侶關係的人群難道我們不應該去幫

助他們嗎我們的同理心只能對這些群體產生作用不代表它是一種有限制的情

感機制嗎Slote(200729)在此援引 Hoffman 的心理學研究認為我們的同理

心能夠通過誘發的方式來拓展我們同理的對象而使我們同理他人的能力擴而廣

之在本研究第四章中關於同理心的發展與培養會有更進一步的說明與解釋

但如果同理心機制是一種擴而廣之的能力而 Slote 又認為同理心的反應體

現我們的義務是否會面臨到以下的困難如果對於陌生人的同理心是一種有

57

待發展與教育的能力而多數人的同理心尚未發展完成他們是否可以主張由

於我們的同理心還尚未成熟根據同理心的強烈程度影響我們的義務程度所以

我們目前沒有義務對一個陌生人展現我應該有的幫助

Slote 認為(200732)這個問題涉及了「應該蘊含能夠」的原則(以下簡稱

OIT 原則)這個原則主張應該與我們的能力是相關的如果一個行動是我們的

義務則這個行動是我們能夠完成的相反的如果我們不能夠完成則我們沒

有這個義務去行動

Slote 認為這項原則事實上有兩種意義讓我們再回到前面 Singer 的例子

之中Singer 雖然主張每個人都有義務拯救陌生人但這項義務並不是每個人都

能達到的原因在於這項義務本身需要能力的培養要能夠幫助他人在 Singer

的例子中我們至少要有一份工作這包含我們需要有能夠賺錢的能力這項能

力就不是小孩子就能夠擁有的需要仰賴後天的能力培養才有辦法達成在消防

員或礦坑的例子當中要拯救落在水井裡的小孩或者困在礦坑裡的礦工也需要專

業訓練但 Slote 認為即便擁有這些能力我們也不見得會幫助他人這也是 Slote

一再強調為什麼我們需要關注我們的道德動機同理心的重要性Slote 稱上

述為廣義的 OIT 原則在這個意義下考量的是合理狀態中道德原則與人們能力

的一致與之相對的是狹義的 OIT 原則在這個意義下的 OIT 原則只要求道德

行動者有避免做壞事的能力對 Slote 而言在這個意義下我們的義務就是不

能缺乏對於他人的同理關懷換句話說我們應該避免的是完全缺乏對於他人的

同理關懷

我們假設有一位小明對於他人的痛苦有較少的同理關懷(也就是低度發展

的同理心)他或許沒有辦法像一些擁有成熟同理心的人為了痛苦的他人奉獻自

己解除他人的痛苦以 Singer 的例子來說或許有人會將自己大部分的薪水捐

獻出來但小明仍然應該對於痛苦的他人展現自己的同理關懷當他與痛苦的他

58

者相遇時他應該要展現他對痛苦他者的同理關懷在這個意義下對於任何人

不應缺乏展現他的同理心(即便是最低程度的同理心)是我們道德上的義務

二不傷害或殺人的義務

延續因果的立即性Slote 認為我們對於直接造成他人的傷害所產生的同理

反應要比任由傷害或死亡的事情發生來得強烈直接的傷害對方或甚至殺死對方

會使我們在情感上產生退縮這在同理心的作用下是極為明顯的一種是因為自

己主動行為所造成的後果而另一種則是我們被動所產生的結果我們的同理心

對於那些主動的傷害或促成他人痛苦的行動感受到畏縮Slote 認為(200744)

這解釋義務論的想法為什麼「殺人」比起「袖手旁觀」來得更糟

Slote 認為(200742-43)他的主張將比起義務論更具有彈性例如在殺一個

無辜人以拯救五個人的道德困境中13其中一種反對的理由是我們不應將無辜的

人只當作一種讓更多人活下去的手段但如果情況不是殺一救五而是殺一救千

或者殺一救萬呢如果這是唯一能夠拯救更多生命的方法呢當我們考量這些

時我們是否仍不願意殺一個無辜的人而拯救更多的生命呢Slote 認為(200744)

我們確實會在「殺害他人」以及「放任更多生命死亡」之間搖擺不定就像天秤

的兩端但強烈的同理心作用會讓我們有更強烈的義務去選擇使我們去作出決

(三)承諾與誠實的義務

13

Slote 在這裡主要引用的是 Philippa Foot 批判效益主義的著名思想實驗(1967 8)

你待在一輛失控的列車上而你發現眼前有兩條鐵軌一條鐵軌上有五個正在軌道上工作的

工人而另一條鐵軌上只有一名工人他們都專注地在工作並未注意到失控的列車電車即將駛

向那五個工人的鐵軌而你眼前有著能夠控制電車轉轍軌道的拉桿如果不操控拉桿則五個工

人將會被失控的列車輾斃若即時的轉轍軌道則只有一個工人會死亡這時候我們會如何抉擇

Foot 在這篇文章中想要談的是雙重效應原則(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這個原則主張

當我們在選擇行動時我們會同時創造一個好結果與一個壞結果這時候我們應該要去區別如

果我們將壞的結果當作手段(mean)來追求好的結果這是道德上不許可的行動但如果不好

的結果只是追求好結果時無法避免所產生的效果時這樣的行動就可以是道德上許可的(1967 5)

由於雙重效果原則並不是本論文探究之主題有興趣者可以參考 Foot 的〈The Problem of Abortion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Double Effect〉

59

Slote 認為(200746)當我們做出承諾也就是答應某個人達成某件事情的

時候其實是讓別人期望能夠通過你達成的事件而得到某種結果如果我們違背

自己所許下的承諾會使得他人的期望落空造成他人的損失這主要是來自於

同理心的作用舉例而言當甲希望獲得乙的幫助而承諾「如果你能夠幫助我

日後一定會報答你的恩情」但實際上甲沒有兌現承諾時這是很典型的錯誤行

為假如乙確實相信甲會遵守承諾而付出很大的努力來幫助甲則違背承諾將使

得乙的努力徒勞無益我們的同理心因為因果的立即性感受到這種失落與痛苦

我們將會對這種違背承諾造成他人傷害的行為較為退縮

Slote(200747)接著進一步分析了「遵守承諾」並認為它包含時間上的兩

個階段(temporal stages)在一開始承諾人會影響或引導(induce)他人相信

他的承諾以前面的例子甲會影響乙相信他的話並真的獲得了乙的幫助再

來受到幫助的甲按照約定去履行他所答應的事情在日後報答乙的恩情這兩

個階段中的行為會影響我們同理心的因果立即性從而對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判

斷如果甲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兌現承諾的意圖或認為自己絕對不可能做到只

是為了得到他人的幫助而說謊做出假承諾這種以謊話傷害他人信任的行為是我

們在同理心的作用下退避去做的事情(直接的傷害他人)也因此我們不該撒謊作

假承諾

如果甲在一開始並沒有撒謊欺騙乙但他並沒有兌現承諾呢考量到同理心

的因果立即性沒有兌現承諾並不像說謊所促成的直接傷害類比到「直接傷害

他人」以及「任由他人受到傷害」我們是否認為不主動回報引起的傷害是一種

「放任他人的傷害(被動)」呢

Slote 舉了個例子來說明他的想法(200748)假設我給 X 施打毒劑並告訴

他之後會提供他解藥而想像 Y 也同樣被另一個人施打毒劑如果我沒有為 X

提供解藥而 X 死亡則我等於是殺了 X但如果我沒有為 Y 施打解藥並不代

60

表我殺了 Y因為我並沒有為他施打毒藥並承諾要提供解藥也因此 X 中毒死

亡是我的錯誤但如果我因為疏忽而沒有提供 X 解藥呢雖然在某些狀況下沒

有提供解藥確實是失職在某些情況下或許並非疏失不過Slote認為(200749)

在這個情形下一個人會更敏感於(sensitive)自己的疏失將導致的傷害通過這

個例子可以說明我們不太可能完全因為忽略而沒有提供 X 解藥因此 Slote 認

為一個人不應該忽略自己的承諾因為他應該要敏感於別人因為自己沒有履行

的承諾而失落也因此一個有同理心的人將更反對自己打破承諾

同樣的正如同遵守承諾並不像義務論者所設想的絕對義務應該嚴格的遵

守承諾以前面的處境為例一個有同理心的人或許會比起他人更反對做出打破

承諾進而傷害他人的行為但在實際的情形下他卻不一定「僵硬的」遵守原則

而是我們對於整個情境的狀態進行同理作用考量下做出的決定如果在特定的情

境下打破承諾能夠阻止壞事的發生那麼打破承諾就是我們應該做的行為也是

道德上對的事情(Slote 200752)

在前面的例子中我們提到「說謊做假承諾」現在我們來單獨談談「說謊」

因為說謊的錯誤不見得完全等同於做假承諾的錯誤那是因為我們可以在重要的

事情上說謊而對象可能是對說謊主題完全無興趣或關係的人所以說謊這個顯

而易見的錯誤究竟如何以同理心來解釋呢Slote 認為那是因為說謊會影響到

將來他人的利益試想如果有人因為聽信了我說的謊話而把這個謊話當作真相

告訴別人這會使得相信這個謊話的人受到傷害或許有人會覺得撒謊跟打破

承諾相比沒有那麼嚴重因為打破承諾會跟他人的利益息息相關但撒謊和打破

承諾有個基本的相似之處也就是引導別人相信而使他人受損

如果某人想要爬玉山我答應會幫助他一起爬但最後我沒有兌現我的承諾

我將會使他失落因為我引導他相信我的話而進一步做出行動而未履行承諾可

能使得他錯過一個爬玉山的重要機會但如果在這個例子中我並沒有承諾要跟他

61

一起爬山而是欺騙他有某個人也要去爬玉山並說服他你可以跟他一起去在

這個例子中說謊與打破承諾是一樣糟糕的因為我同樣引導他人相信某件事情

而去做出決定而最後要承受那個沒有達成的傷害也因此雖然說謊跟打破承諾

間雖有一點不同但依照 Slote 來看(200753)我們應該要遵守承諾和我們應

該說實話是基於相同的理由

參同理心與尊重自主

Slote 認為他的道德情感主義除了可以回應義務論式的主張應具有什麼樣

的道德情感或態度他仍然能夠回應在 Kant 哲學裡最核心的兩個概念即是「尊

重」與「自主」概念在前面我們已經稍微談過 Kant 對於尊重與自主的看法

人的自主應當被尊重是來自於遵從理性所制定的普遍法則(Peters 2015209)

自主的根源亦是來自於有理性者超脫一切可能經驗制定可普遍的法則

做為反對理性主義主張的觀點關懷倫理學強調關懷與關係的重要性也因

此在尊重與自主的看法上與強調道德理性主義者相左自主一詞不僅僅是個人有

理性能力獨立做出自由選擇原因是個人是置身於社會(socially situated)或脈

絡化(contextualized)的這說明了個人不是孤島的存在而是在層層的社會關

係(家庭社會文化種族等)因素中建構出來(Mackenzie amp Stoljar 20004)也

因此人所做出的決定與抉擇是從關係中建構出來的自主必須通過人際之間的互

動與社會規範及價值產生關連才具有意義(林雅萍201646)Slote 一方面同

意關懷倫理學在「關係自主」(relational autonomy)的某些主張但卻認為他的

主張與關懷倫理學還是有些差異以下分別分析 Slote 對於「尊重」與「自主」

的主張

一同理心與尊重

關懷倫理學在論述上主要著重的是討論他人的福祉(welfare)以 Darwall

的觀點來看關懷者(the one caring)所遵守的規範就是對於他人福祉的關心

62

(Darwall 20027)而這個看法與尊重的概念有所不同原因在於關懷倫理學注

重的是對方的福祉Slote(200755)引述了 Ronald Dworkin 的說法來說明正義與

關懷倫理學彼此在考量的基礎點有何不同在 Dworkin 的想法中正義的狀態是

公平對待以及尊重每一個公民

同樣的Richard Peters 以 Kant 的觀點作出論證所謂尊重他人要從「人」

的概念開始談起Peters 認為只有當我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具有自我選擇與價值

的主體時對整個社會才是重要的只有當每個個體開始宣稱他們個體的權利

謹慎的深思熟慮並為他們自己做出抉擇時他們才算是真正的成為一個「人」

即具有自我選擇的主體而與他人的連結主要是來自於個體自願的相互分享他們

彼此的評價與選擇而不是來自制度與風俗的束縛(Peters 2015211-212)也因

此對 Peters 來說重要的是我們尊重身為有自我價值與能自我抉擇的每一個個體

而每一個行動者都應該擁有這樣能夠同等發展自己的機會

關懷倫理學的考量與理性主義的不同在於關懷倫理學對於他人福祉的考量

是建立在「關懷」這個情感的動機上而理性主義者的尊重卻不同於任何類似的

情緒這一點從 Kant 在《道德形上學》的論述便可以知道對 Kant 來說人若

通過好惡或慾望去追求就會有自我欺騙或將惡隱藏在合理化愛好的可能(林建

福2009125)也因此對於「尊重他人為一目的而非僅僅是工具」作為一項可

普遍的法則尋求的是一個公正無誤的審判者而 Kant 認為這個審判者便是理

性Slote(2010a109)因此說「尊重」的概念難以在關懷倫理學上論證但 Slote

認為他能夠以同理心的概念解釋「尊重」概念的意涵

在考慮到尊重與關懷他人的衝突時一個常見的議題是家長式領導

(paternalism)也就是那些以「為了他們好」之名做出與他人心願相違的行

為即便一個人可能完全出於關心出於為他人的福利著想但對於那些願望受

63

到阻礙的人來說他們或許會用尊重一詞來反對別人對他們的阻礙拒絕別人干

涉他們的選擇主張那些出於關心的人缺乏對人的尊重(Slote 200756)

從這個例子來看家長或老師出於好意的為學生決定他的未來應該讀什麼學

校未來應該從事什麼工作的干涉或許是為了孩子未來考量的緣故但事實上

卻壓迫到了孩子的選擇在這個例子裏面自主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夠做為自己做

決定或行動的能力缺乏尊重表示不讓別人行使他的自主能力然而 Slote

(200758)進一步指出當一個孩子身體不舒服卻又害怕看醫生時我們會不

顧孩子的願望帶著孩子去看醫生或牙醫在這個例子裏面我們一樣是考量到

孩童未來的福祉(健康)我們卻不認為我們是不尊重孩童這個差別在哪裡呢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提到同理心的特性便是保有自己的主體意識在這

裡我們需要談到的是若有人過度投入(overinvolve)的同理他人時他將無法區

分自我與他人的需要與慾望因而將自己的需要與願望當成別人的需要與願望

Slote 認為有一些親子關係便凸顯了這種情形(Slote2007572010a110-111)一

些所謂「替代成功症狀」(substitute success syndrome)的家長關心他們孩子的福

祉但事實上卻是將自己的需求和慾望投射在孩子的身上這樣的家長事實上缺

乏與他的孩子情感上的連結在這個例子我們或許會說這些家長並沒有尊重他

的孩子因為他並沒有考慮到小孩的想望或恐懼同時在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

在這個意義底下的「沒有展現尊重」其實與「沒有展現同理心」是相同的這裡

可以粗略地說「一個人沒有展現尊重若且惟若一個人沒有展現適當的同理

關懷」

因此對 Slote 來說(2004301)無視孩子的希望不代表不尊重孩童真正的

重點在於是否展現了同理的關懷這也就是說一個父母或老師沒有展現關懷(對

孩童冷淡)算不上對孩童的尊重因為他們並未展現出對他人所應具有的同理關

64

懷相反來說若他們過度的投入而失去自我全神將自己的痛苦和快樂完全的

置於他人中則他也不算是尊重他人因為他並沒有展現適度的同理關懷

二同理心與自主

女性主義者 Eva Kittay 認為依靠關係是人類的生命境況因此依靠關係是

生命的常態而非例外相較之下道德與政治理念中預設了每個孩子是即將獨立

的成人人人是獨立自存的基本假設反而並非生命的常態(吳秀瑾2005159)

這種強調置身於人際關係的互動中的主體依靠關係的相互依賴而做出決定的

「關係自主」

Slote在澄清自主概念前強調他所談論的自主至少是其中一種「關係自主」

(Slote 200759)那麼 Slote 的自主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要再次回到前面顯

現過度投射之父母的例子前面的例子顯示一個過度投射的父母因為對自己的

孩子缺乏同理心所以他並沒有展現尊重孩童更進一步的說這些家長除了沒

有同理他人的情感也沒有同理那些孩子具有自己的志向和願望如此便會剝奪

他們能夠為自己做出選擇的能力如果是以這個角度來看這個例子上的話尊重

他人的自主就不僅僅是考量到他人的福祉表示同理心本身同時涵蓋對他人自我

決定的不干涉Slote 因此認為(2004302)若我們不具有同理的能力我們也

將不能鼓勵及培養出有自主性的孩童這當然不是說只有過度投射的家長會忽略

他人的自主思考和志向擁有虔敬宗教信仰的家長對於孩童的質疑或對於性別刻

板印象的態度例如一個女孩想要成為醫生但旁邊的人卻告訴他「你還是成

為護士吧」這些情況一樣會使得人失去自主的思考和志向

但是Slote 所談的自主難道不會與關係自主有所衝突嗎 Slote 認為強調

自主主體的獨立本身並沒有否定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Slote 認為(2010a116)

Carol Gilligan 在她的著作中提到在父權社會中女性對自己的錯誤認識使女性

在社會中懷疑與否定自己的「聲音」這也使得他們將自我與自己的所思所欲分

65

離從而發展出 Gilligan 的女性道德發展三階段Slote 進一步論稱如果道德發

展階段是通過對於女性的不尊重(同理)而出現需要關注的應該是如何以同理心

作為批判父權的(patriarchal)態度與行為使得女性不會被迫以道德發展三階段作

為決定他們發展的傾向

回過頭來Slote 認為自主預設的便是為自我思考與決定(Slote 2010a117)

但這樣的主張是否代表 Slote就不重視情感與關係呢Slote認為受到他人意見的

影響和被迫接受行動之間是有差別的前者具有自我主體的自主但後者卻沒

Annette Baier 曾論述 Descartes 的意識時提到自我意識需要通過文化特

殊的語言而在獲取這些條件的期間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依靠他人也因此

Baier 認為人需要通過與他人長時間的相處以達到人格的本質部分通過他人而

成長(Baier198584)這也就是為什麼人不可能拋棄文化脈絡與關係因為

假設一個完全獨立而不受他人影響的自我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通過與他人的長

期相處而成長才能一步步成為擁有自主的人(Slote 2010a118)在這裡我們

可以發現自主是一項發展中的能力也是一個有待發展且可欲的能力

第三節 對於 Slote的批判與回應

Slote 所出版的《道德情感主義》以及《關懷倫理學與同理心》理論雖具有

新意也受到很多哲學家的挑戰Justin Drsquo ArmsLori WatsonKarsten R Sturber

等學者對 Slote 的文章批判為主將這些學者的批判統整出幾個主要觀點並以

Slote 對以上學者之回覆文章作為解答

壹同理心概念的解釋

諸多學者對於 Slote 的同理心表示質疑認為 Slote 在同理心的定義上並不

明確我們前面提過Slote 對於同理心的區別是以「感受到某人的痛苦」以及

66

「感受到某人在痛苦」的區別而同理心同時也涵蓋了不由自主的感受也就是

當某人深受痛苦折磨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喚起某些感受通過上述同理心的作

用下我們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一個人可能會看到一個正受到痛苦的人而希望對方

能夠從痛苦中脫離但他可能完全沒有感受到他的痛苦這也就是 Slote 所謂的

同理心的「接受性」同理心的接受性在我們的道德生活中是很必須的而按照

Slote 的看法我們對於道德判斷的保證也應來自於這種接受性

但不只一位學者認為 Slote 在這裡並沒有定義的明確學者 Drsquo Arms 就質疑

(2011137)同理心機制在於產生彙整(convergence)使得同理者能夠與被同理

者擁有相同的感受但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必須了解什麼是「相同的感受 (same

feeling)」我們才能理解同理心是怎麼運作

Drsquo Arms 因此分析了幾種可能性來說明同理心的機制並且對每一種可能性

提出他的質疑我們假設現在有一個人正處於飢餓的痛苦狀態這個時候如果我

們對他的狀態產生同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或許並不會贊同同理心帶給

我們的是身體狀態(飢餓所產生的生理反應)的相同感受除非我們現在真的在

肚子餓否則我們不會因為同理心而真的感受到自己的肚子正在飢餓但如果同

理心是以一種相同的方式(the same way to feel)讓我們感受到他人感受的機制

嗎這顯然也並不合理因為如果是這樣同理機制在這裡就等同於我們器官(胃)

的作用

假設所謂的同理心並不是指跟他人的生理狀況相同而是指一種心理狀態呢

這個說法似乎可行當我說我同理你飢餓的痛苦不是指我現在也感到很飢餓所

以痛苦而是我感受到你心理的一種痛苦感受不過Drsquo Arms 認為心理狀態的

說法仍然有一些令人懷疑之處考慮以下的例子瑪莉的丈夫約翰去世了她非

常的難過而我們對她產生了同理而難過在這裡如果我們說同理心是指我們跟

瑪莉一樣難過這指的是什麼意思呢首先如果我們擁有相同的心理感受那

67

麼我們所感受到的對象是否是一致的呢在這個例子當中瑪莉的悲傷對象自然

是她的丈夫約翰之死以 Slote 的看法同情這名女子的悲傷意思是我們觀察到

這名女子的難過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們要和女子有相同的心理狀

態我們所感傷的對象是否是一致的呢如果一個人從來不曾有過配偶也沒有

喪失過配偶我們有可能擁有相同的心理狀態嗎而即便我們也曾有過喪偶之痛

我們所感受到的相同感受有可能與瑪莉相同嗎對瑪莉來說約翰並不是只是約

翰她對約翰的感受是個別且獨特的這樣的感受能夠與我們對自己另一半的感

受相同嗎

Stephen Darwall 在考察 Slote 對於同理心的使用認為(2010155)Slote 的

同理心並不像 Hume是因為 Slote 的同理心當中涵蓋了覺知(awareness)他人

的動機與感受Slote 雖然認為自己和 Hume 一樣使用了傳染一詞來說明同理心

是如何捕捉他人的情感但在情感傳染這種用法中我們通過同理心所得到的感

受可能完全沒有對象而只是純然的情緒比方說在面對悲傷的情境時我們會

感到悲傷但我們卻不必然知道眼前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前面我們也提到Slote

認為同理心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認知這也說明 Slote 的同理心不完全只是一種通

過傳染而得的情感他認為同理在我們的生命成長與經驗的過程中會更加深化

但如果同理心不是 Darwall 所定義那他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學者 Noddings 則質疑同理心是否真的有接受性(20109)她認為同理心主

要還是通過我們的觀察與聆聽進而辨識出(identify)他人的情感我們經歷過這

樣的歷程後感受到了什麼而這種感受與他人所展現出來的情感正好相近我們

稱這種經驗為同理心也因此感受是在我們關注他人之後的結果Noddings 進

一步說這種經驗並非總是一路到底原因是因為當我們通過這個過程時有可

能會喚起諸如噁心懷疑警覺的情感這會阻礙我們去感受他人比方說對

於那些犯下暴行的人我們就很難產生同理除了質疑同理心的接受性Noddings

亦認為 (201010)同理心有可能會有另一個稱作「同理迴圈」(empathic circle)

68

問題而且特別容易發生在那些我們所熟悉的人身上因為我們對熟識的人有既

定的想法以至於我們在關注他的言詞時容易以我們熟悉的觀點來理解他最後

我們對他人產生了同理但我們也有可能從頭到尾都感受錯誤

貳同理心的道德贊同與道德反對

Slote 認為我們在道德上的贊同與反對主要來自於我們的「二階同理心」是

觀察者對於行動者同理關懷的同理如果我們同理到對方的同理關懷則我們會

有一種溫暖的感覺這是我們道德贊同的基礎如果我們同理到對方冷血的行為

我們會有一種心寒的感覺這是我們道德反對的基礎而這種道德贊同與反對會

進入我們的道德判斷之中

但同理他人的同理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真的能夠從道德上正當與不正當的

行動中感受到這樣的情感嗎 Drsquo Arms(2011137)就認為當我們不贊同他人的

某種道德上失當的行為時在情感上會感到火冒三丈其情感反應是熱的比較

偏向憤怒的情感而不是如同 Slote 所言感受到一種心寒的感覺在進一步說

我們所觀察到的道德失當的行為其行動者的情感狀態或許是熱烈而不是冷酷

以一對傳統的父母對他們未婚女兒戀情所展現的苛刻態度為例父母可能對女兒

的行動感到心寒但是女兒在與男友談戀愛所表現的行動卻是火熱的如此旁觀

的父母是如何在女兒的戀情中感受到心寒呢同樣的 Baier(20106)也提到相

似的例子她認為道德上失當的行為其行動者所展現的情感狀態往往不是心寒

而是溫暖的情感一個殺人犯或者強姦犯在殺人或強姦時充滿了快樂或者熱情如

火觀察者感受到行動者對於受害者的熱情情感不見得就是道德上正當的行為

進一步說Lori Watson(2011143)認為二階同理心並不能穩當的成為我們

道德判斷的基礎假設有一個受到虐待卻沒有離開丈夫的妻子她認為自己的丈

夫並不是有意要傷害她她的丈夫還是很愛他只是因為她的丈夫在參與越南戰

爭之後患有「創傷後壓力症」(PTSD)無法控制自己的行動在這個例子中

69

一方面妻子對她丈夫展現出了同理關懷根據二階同理心我們感受到一種溫暖

的感受這是我們道德上贊同的行為但另一方面女人真的應該要按照同理心

所帶領她做出的行為繼續留下來陪伴她的丈夫而受到傷害嗎Watson 認為

(2011144)她的行動雖然受到我們的贊同但是她並沒有照顧好她自己沒

有適當的自我尊重也可能欠缺一些勇氣去做對的決定所以我們雖然會贊同行

動者因為同理心所展現的行動但我們在考量她的處境後還是會認為她作出了

錯誤的行動在進一步的分析中(2011145)Watson 認為在 Slote 的理論中同

理心是一種他人導向的情感機制不存在自我同理(self-empathy)的情感機制

缺乏對於自我的適當關心這種對於自我的關懷似乎是 Slote 的理論無法捕

捉到的觀點

Stueber 則認為(2011332)同理行動者的同理心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情感現象

因為一個觀察者不僅要感受到一個行動者在遭遇痛苦他者時所具有的感受(感人

所感)同時他也會感受到行動者對他人所表現的關懷行動這種心理機制主要

是一種能夠覺知行動者對他人同理關懷並因此而感受到溫暖反之則感受到寒

冷Stuber 雖然不質疑這種機制的存在但她認為像這種反映的溫暖感受仍然需

要足夠的經驗證據去支持同時她認為若感受寒冷是一種我們通過二階同理

心無法感受到行動者的同理心通常我們的感受是中立或無差別的(2011333)

也因此 Slote 可能必須更仔細的說明為什麼我們感受不到行動者同理心的情感

狀態是寒冷

參固定指涉理論

Slote 道德的固定指涉理論可以這樣理解(2010a61)我們可以說這樣一個

命題是先驗的也就是道德上為善(正當)的就是一個經由同理心作用引起的溫

暖感受的事物這種溫暖感受指向的對象是行動者(agent)的同理心在這裡

70

Slote 所謂的先驗是什麼意思呢Drsquo Arms(2010139)認為所謂的先驗指得應

該是基於道德概念或術語的理解就能知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分析命題

Drsquo Arms 認為 Slote 的後設倫理學實際上是一種概念分析理論根據前面的

理解他所提供的是一種道德概念的傾向分析但這種傾向分析Drsquo Arms 稱

其為「傾向主義的反應依賴理論」(a dispositionalist response-dependence theory)

在非道德語言的使用上會將特性實現的相關傾向當作有待經驗確認的問題

以顏色這種非道德的概念為例雖然紅色是任何能夠引起紅色視覺感官的東西

但要真正的理解紅色仍必須依賴我們視覺所產生的經驗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

得到指涉紅色的能力我們仍然需要擁有對紅色特性的經驗同樣的如果道德上

的贊同與反對在這套理論當中也會被當作一種開放的經驗問題也就是我們

需要經歷到道德上同理心產生的溫暖與寒冷我們才有辦法指涉道德上對或錯的

行為

總體來說Drsquo Arms 認為 Slote 情感主義理論的成敗關鍵還是在於是否有大

量的心理學的實證研究能夠說明贊同與反對是源自於行動者在行動時所展現出

的冷酷或溫情的特性如果道德贊同與反對有其他的理解可能比方說道德反對

其實是一種憤怒而非冷酷的情感則冷酷的特性引出我們同理上的反對就不是一

個先驗的答案

肆Slote的回應

針對上面學者的批判Slote 也一一寫文回應以下根據上面的探討主題加

以分類並依每一個主題介紹 Slote 的回應

一同理心概念的解釋

Slote 認為(2011149)「相同」(sameness)這個概念並不是最主要的區別

最主要的還是涉及對於另一個人的接納(receptive)在感受他人的痛苦時我們

71

吸收了他人的觀點與態度這也包含了接受他人的狀態與處境而這與同情心是

不一樣的同情主要的是涉及一個人對於另一個人所做出的回應

關於 Noddings 所提出的質疑Slote(2010d188)認為他的同理心並不是她

所定義的同理心按照 Noddings 的定義如果同理心是一種通過觀察來辨識之

後所擁有的一種情緒則虐待狂或者精神疾病患者都有能力去理解他人的感受

並做出有效傷害受害者的行為但 Slote 懷疑虐待狂與精神病患者能夠真正接納

對方的痛苦按照前面所說如果一個人具有同理心的話它所涵蓋的應該是具

有某種接納他人在所處的情境之下產生的總體情感例如受害者的痛苦或在被人

囚禁下的無助等等如果虐待狂只是知道受害者目前的心理狀態並不算是具有

同理心

二道德贊同與反對

通過 Stueber 的評論或許可以回應 Drsquoarms 和 Baier 的想法Drsquoarms 和 Baier

認為的二階同理心是一種觀察者同理心且這種同理心與行動者具有「相同」的

情感狀態但所謂的二階同理心同理他人的同理這個機制不是擁有與行動

者對行動承受者的相同情感而是一種感受到行動者是否展現出同理關懷的感受

所以興奮無比的殺人犯對他人施暴所展現出來的雖然是熱烈的情感但由於我們

沒有感受到殺人犯對他人的同理以及同理關懷也因此我們不會有暖心的感覺

針對Stueber認為我們若無法通過二階同理心「找出」(pick up)他人的同理關懷

大多時候我們的情感狀態都是中立或無差別Slote 認為(2011345)那是因為

Stueber 錯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無關同理心的行動也涵蓋到心寒的感受上我們可

能會漫不經心地沒有注意到他人的情感但道德失當的行為不只是是一種缺乏關

注他人的態度而已而是通過同理機制而感受到行動者的心寒感受

針對 Drsquoarms 所述我們在道德不當的行為中比較常感受到憤怒而非冷酷

Slote(2011150)認為我們確實有可能會對道德上失當的事情感到憤怒比方說

72

受到威脅或者傷害的人我們會為他們所受到的對待感到憤怒但 Slote 認為這

是因為情感會被另一個情感所驅逐的緣故正如同 Spinoza 在《倫理學》一書中

曾告訴過我們(1927185)「一個情感只能通過一個和它相反且強過它的情緒才

能被克制或移除」但 Slote 仍然認為憤怒這樣的情感難以回應我們對於某些行

為的道德反對對於 Slote 來說道德贊同與反對是完全對立的態度也因此只

有溫暖與冷酷的情感才能解釋這樣的對立性

針對 Watson 所做的批判Watson 認為即使我們對妻子的行動感到暖心但

妻子依舊在行動上是錯的因為她沒有學會關懷她自己Slote(2011153)認為

我們並不會認為妻子留在丈夫身邊是一件道德上錯的行為或許作為妻子的朋友

或家人我們會覺得她犧牲太多了遠遠超過一個妻子應該做的但我們不會責

難她留下來照顧丈夫的行為是錯誤的針對自我同理Slote 認為我們的同理心

中具有「人我不對稱」(self-other asymmetry)的特性同樣是不小心的傷害我

們會覺得不小心傷害到他人是錯的但如果不小心傷害到自己卻不是根據這個

特性Slote 認為同理他人要比同理自我要來得更容易理解(Slote 2010a46-47)

三固定指涉理論

針對 Drsquoarms 的批判Slote 認為 Drsquoarms 誤解了他的理論對於 Slote 而言

(2011152)道德主張不僅是先驗的也同時是客觀上真實或有效的也就是行

動者的態度或者動機按照本研究第三章第一節中對於先驗的討論或許已經回

答了 Drsquoarms 在開放經驗問題上的疑問先驗一詞對 Slote 而言是相對於把握住的

概念只要我們經驗到一次事物的特性之後我們就不會進一步去確認其真假

就如同眼睛只要經驗到紅色所具有的視覺感官特性他就必然把握住紅色在視覺

感官上的特性並獲得指涉紅色的能力而不會進一步詢問「引起紅色感官特性的

是否就是紅色」這個問題

73

Slote(2011153)在回應之中也進一步說明他的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並

沒有要提供任何道德概念意義上的分析正如同「紅色」「水」等自然類術語在

Kripke 的固定指涉理論之中也並未提供任何科學意義上的定義或分析但

Kripke 卻告訴了我們「水」和「紅色」的概念在我們語詞的指涉上所具有的重要

關係使得我們能明白為什麼「紅色是某種波長的顏色」這樣的命題何以可能

既是經驗也是必然的命題也因此 Slote 在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中嘗試要做到

的也是類似的主張他沒有打算提供「道德錯誤」(morally wrong)這類道德術

語的意義分析但卻提供我們為何錯誤的道德行為這個主張需要同理心作用的感

受而這種感受又何以是我們先天所具有的能力並能夠指涉到道德上的對錯

但是 Drsquoarms 的批判在下面的涵義之下仍然具有很強的效果也就是感受對

象的什麼特性會引起人紅色的視覺感受這個問題通常是開放性經驗的問題「紅

色是能夠引起我們紅色的視覺感受」雖然是先驗的但有什麼特性會引起我們具

有紅色的感受卻常被認為是經驗的問題比方說科學家仍然會研究紅色的如是波

長(特性)會使我們具有紅色的視覺經驗類比到 Slote 的理論「道德贊同與道德

反對是行動者同理心所展現出來的特性並通過我們的同理心所能感受到的溫暖

與寒冷感受」雖然是先驗但具有什麼樣的特性能夠引起我們同理心具有溫暖與

寒冷的感受卻是個開放性問題但按照 Slote 的觀點這個問題似乎無需要經驗

研究就可以先於經驗的知道其答案

74

75

第四章 以同理心為基礎的道德教育

基於 Slote 對於同理心的論證我們知道缺乏同理心機制會使我們無法真

正的理解道德因為同理心能夠幫我們確立道德判斷的對錯同時同理心也能推

動我們去關懷他人對於需要受苦的他者提供幫助並與我們的義務產生相對應

的關係也因此 Slote 稱同理心為道德宇宙的紐帶(Slote 2010a13-14)

但如果同理心是我們本有的一種情感機制我們又何須要道德教育來培養我

們 的 小 孩 呢 我 們 年 幼 的 時 候 就 具 有 同 理 心 這 樣 的 體 驗 ( Slote

2007132010a17)在聽到其他小嬰兒的哭泣聲時小嬰兒自然就會感受到他人

的悲傷如果天性就能告訴我們如何行為才是對的我們又何必培養呢Slote

認為雖然年幼的孩童就有同理心但同理心的能力有程度之別一個孩童與成人

的同理心是不同的只有當他對於世界的探索與學習對於他人的生活與情緒的

體驗更進一步理解他才有辦法擁有成熟的同理心(Slote 2010a17)

孟子曾在《公孫醜上》曾提到「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

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他認為我們天生就有這種「不忍人之心」當我們看到一個快掉到井中的小孩子

時我們馬上就會觸動我們的「惻隱之心」這種情感不是來自於我們想要跟孩

子的父母交好也不是想要博得別人的稱讚更不是因為討厭小孩子的哭聲孟

子進一步說人如果有這樣的天性應該要「擴而充之矣」想辦法充實它才

能安定天下而如果不充實自己的天性就連父母也無法侍奉

Slote 同樣也肯定我們具有這種天生的能力但同理心本身仍然需要培養自

己的同理心以使自己能夠發展出成熟的同理心因此在道德教育領域中一個

教師該如何幫助孩童發展其同理心以及如何使用同理心來與孩童建立關係將是

我們即將碰到的問題Slote 對於這兩個問題分別給出了不同的論述本章藉由

這兩項者的探討嘗試以道德情感主義的觀點來討論道德教育的方向

76

第一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方法之啟示

本節主要闡釋 Slote 在道德教育中教學方法的探討其重點有三第一個重

點為 Slote 對於 Kohlberg 在道德教育上的觀點進行反省Slote 認為雖然 Kohlberg

曾提及道德教育中的情感角色但由於他重視認知的發展而沒有重視行為與認

知間的動機情感的作用(Slote 2010c130)第二個重點為 Slote 論述 Hoffman

在孩童的同理心發展以及如何發展孩童同理心的教育方法並接受 Hoffman 對於

孩童管教的立場他認為與其使用外部控制與懲罰的方式使孩童服從規則不如

以發展內部同理心為主的「誘導訓練」方法作為教育道德的方針(Slote

2010c138)第三Slote 對於同理心發展的觀點也有他自己的見解是從他對於

同理心的哲學觀點作為一種衍伸因此放入最後作為討論

壹對於 Kohlberg道德教育觀點的反省

Slote 認為(2010c128)對於同理心的關注不代表我們應該將理性或認知活

動排除在外因為更完善的同理心也確實需要理性和認知的發展根據 Hoffman

的研究(200091)我們對於弱勢群體的認識以及對於他們處境的了解會增加我

們同理心的作用而進一步展現我們的同理關懷但如果是這樣Slote 的觀點

又與著重道德認知發展的哲學家有何不同呢在此我們以著名的道德認知發展

論學者 Kohlberg 道德教育理論為例加以說明

受到 Kant 的理論影響Kohlberg 在道德發展理論的建構關注在認知能力的

發展上他以道德原則為行為所依循的穩定原則這些原則就像 Kant 所提出的

道德律(moral law)具有客觀性與普遍性通過發展的方法與各種不同道德原

則的層次高低Kohlberg 並將道德發展分為三階六段(蘇永明1996158)

Slote 認為Kohlberg 的道德發展理論主要考慮的是道德認知在道德原則推

理的發展他將道德發展分為三階六段道德發展的最終階段普遍倫理取向

77

(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是個人能經由邏輯思考抽象且普遍化(general)

的原則來判斷行動的對錯兒童要發展出具備能夠思維抽象以及普遍化道德原則

的能力(Noddings amp Slote 2002350 Slote 2010c129)

對於 Slote 來說(2010c129)Kohlberg 的理論更多的關注在於認知發展

而比較缺乏對於道德動機的發展與道德動機起源的解釋Kohlberg(Kohlberg amp

Hersh 197756)雖然提及到同理心可以超越道德規範的認識是一種推動他人

道德行動的可靠動機但對於同理心如何在道德發展及道德教育中發揮作用

Slote 認為 Kohlberg 著墨的不多

貳Hoffman的「誘導式訓練」

Slote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很大程度的借鑒了Hoffman在同理心心理學研究

因此這裡我們有必要先討論 Hoffman 如何善用同理心的特性來培養孩童之道

Hoffman 認為同理心所展現的道德動機與行動需要父母與師長的教導他

用一種稱為「誘導訓練」(discipline induction)或是「誘導法」的方法來培養孩

童的同理心這種方法主要與「訴諸權力」(power-asserting)的方法相對Hoffman

(2000144147)發現在親子關係中以權力結構來訓練孩子很有用是因為在親

子關係中父母在孩童生活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他們可以控制物質上的供給

他們也可以懲罰孩童這種方法利用力量或脅迫的方式來要求孩童遵守道德規

Hoffman(2000151)提出了一種通過孩童具有的同理心能力來引導孩童注

意到自己的行為造成他人的傷害對 Hoffman 而言誘導法要能夠傳遞對孩童行為

的不贊同並且讓孩童知道這種行為是錯的引導必須要達到兩個條件第一個

條件是讓孩子注意到受害者因為他的行為而感到受傷要將這個受傷在孩子面前

凸顯出來激起孩童的同理心第二誘導主要是針對孩童的行為所引起的憂傷

78

或痛苦這種感受給予孩童感受到自己錯誤的傷害他人從而對自己的行為產生

強烈的罪咎感(guilt)

Hoffman 認為(2000157-158)經過多次使用誘導式方法訓練孩童的同理心

孩童會自動連結不好的情感(罪咎感)與傷害行為並通過多次類似事件的連結慢

慢在兒童心中形成「劇本」(Scripts)劇本使孩童紀錄關於經歷與事件情感的連

結而每一次有新的經驗進入劇本也會將相關的細節整合起來此外人們不

只是通過經驗而同理感受到內疚才建成「劇本」Hoffman 認為我們可以通過想

像和思考來預想「劇本」與「劇本」有關的罪咎就連結在一起並可能阻止人

們擁有傷害行為的動機(Hoffman 2000162-163)

同時Hoffman 認為誘導式方法在教育方法上能夠幫助孩童或成人發展同

理心去關懷弱勢群體父母或是師長可以向學生展示文學影視作品來使他們進

入未知群體的情境之中並通過討論與對話的方式激起學生的想像並使他們能

夠對那些處境進行想像

參Slote對於道德教育方法之觀點

Hoffman 的誘導法雖然提供了 Slote 很多在道德教育的靈感但 Slote 認為通

過他在後設倫理學當中的假設道德判斷與同理心之間的關係也會影響學生的道

德判斷這對於學生在道德規範的學習上有重要的影響而這可以更深化的說明

一些 Hoffman 的理論以下針對此來討論

Slote 認為同理心會讓他人的情感或態度如同滲透一般進入我們之中正如

同前面幾個章節所介紹的Slote 與 Hume 同樣認為同理心所接收的情感就像是

傳染病一般由不得我們選擇會不由自主地使我們感受別人的情感(Slote

201515)當孩童的父母在誘導孩童激發他的同理心時也會對那個受害者展現

出一種同理的情感或態度而這種態度或情感通過同理心的滲透作用同樣會讓孩

童捕捉到父母的關懷動機或情感所以一般來說在父母刻意的誘導孩童關懷他

79

人福祉與感受的同時孩童也會因為同理心的滲透感受到父母對於他人的同理

關懷也就是說如果誘導式訓練成功的話孩童也會同時敏感於他人的感受或

福祉不只如此通過其他文學以及影視作品的閱聽也會同樣的讓孩童「感染」

到虛擬角色的態度或情感(Slote 2010c135)

在我們前面的章節中也提到 Slote 認為二階同理心對於同理關懷所產生溫

暖與寒冷的感受是我們道德贊同的來源也是我們道德判斷的基礎通過半

Kripke 固定指涉理論我們必須通過這種感受才有辦法固定道德語言的使用否

則就如同色盲雖然能夠使用紅色一詞卻從不真正認識紅色一般

Slote 以這個論點來說明同理心除了前面所提到不由自主的滲透反應外它

通過感受到溫暖與寒冷會影響孩童確定道德命令與道德規則的使用也就是當某

人做出一個道德宣稱時他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與情感就會被他人的同理心感受

從而有贊同與反對的反應也因此小孩子也同樣會利用同理心來感受他人在談論

道德時的態度

即便誘導式訓練可以完全不使用任何清楚的道德命令來誘導孩童關懷他人

但如果直接使用道德斷言說他們做錯了則他們會將當時成人的情感與態度作為

固定其道德語言的根據這種由同理所產生的感覺印象(impression)根據 Slote

的說法(Slote 2010c137)即使對於道德語言完全不理解的孩童也能通過同理

心獲得這種印象以經過同理心所產生的感受為基礎孩童會學習更進一步的精

確思考道德詞語也因此對於 Slote 而言對於孩童如何學習道德規範與命令

道德教育者在道德規範和命令時所展現的態度與情感也是道德教育中重要的因

第二節 同理心對道德教育中自主與尊重的啟示

80

前面我們提到了「尊重」與「自主」Slote 認為我們雖然活在關係之中但

我們也要慢慢的發展出自我的選擇與決定Slote 在他的論述裡認為尊重是適當

的同理他人他以具有成功替代症的家長來說明為什麼在這個情況之下家長沒有

尊重孩童雖然 Slote 看似回應了這個問題但仍然有幾個處於模糊地帶的問題

尚未回應對於這些問題的回應將有助於我們對於教育中尊重自主的理解

壹關懷與尊重

在前面我們論述 Slote 對於尊重他人自主的看法主要來源於同理心「一

個尊重他人自主的行為若且唯若這樣的行為是對他人適度展現同理心的行為」

以此 Slote 認為過度投射症的父母並不尊重他的小孩一個冷漠的父母也不算是

尊重他的小孩因為他們都欠缺了適度的同理心

對一個教師而言適度的展現同理心代表著什麼呢在行動上的表現是對於

他人的選擇不加以干涉還是對於對方福祉的關心而欲求對方的利益呢誠然

學生在關係中生活很多時候要做出自己的選擇但如果關係與自我產生了衝突

又應當如何抉擇呢舉例而言在學生選擇大學院校以及未來發展時常常遇到

來自關係的衝突不管是父母的願望還是師長的期待這種時候應該是尊重學

生的自主呢還是因為爸媽認定的選擇較有價值而選擇接受呢這樣的衝突是

否可以用 Slote 的同理心來理解呢如果不干涉而放任孩童自己做選擇師長真

的算是關心小孩嗎我們或許可以先從對於 Slote 的批判說起

Darwall 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2010156)Slote 的同理心與關懷其實並不相

同關懷考量的是他人的善與利益而同理心則是一種辨識他人狀態並尊重他人

的自主選擇不去干涉他人的價值與好惡Darwall 用一個例子來描寫這兩種有

何不同假設你有一個二十幾歲的女兒正打算做一件你覺得不好的事情抽菸

她知道她會有健康上的問題但她現在就是很想抽菸在你全面的考慮下你覺

得抽菸對她來說不好你會關懷自己的女兒希望她停止吸菸因為你考慮到她將

81

來的福祉而你真的覺得不要吸菸對她來說比較好但如果你認為這是她的人生

她應該要過她想過的人生不應該去干涉而要選擇尊重她的自主也就是應該讓

她自己的選擇引領她的人生自己作主或許你會認為給自己的女兒自主是很重

要的即便你可以關懷她的福祉並給她適時的幫助如此Darwall 認為 Slote

所說的同理心是尊重對方的價值與好惡不加以干涉如果是這樣的話Slote

的同理心又是如何產生關懷呢在什麼意義下他算是一種關懷呢

Slote(2010d191)認為對於他人的關懷與尊重是可以互相包容在同理心這

個概念之中我們可以在不干涉對方選擇和決定的情況下為了他福祉的緣故

嘗試去說服或影響他人改變他的想法雖然如此但在現實的情境中確實有時很

複雜難解舉例來說一些機車駕駛很不喜歡戴安全帽即使他們知道那很危險

而在這個國家中每個州對於戴安全帽的規定並不一致所以不意外的會有些人

同意或不同意戴安全帽這樣的規定假設一個兒子不打算騎摩托車戴安全帽他

的母親不贊同他這樣的做法因此他拆掉了他的引擎除非他肯戴安全帽這位

媽媽做錯了嗎她是否不夠尊重他兒子的自主

Slote 認為(2010a120)在典型的自由主義立場中母親的確是做錯了因

為她不應該干涉她兒子做的決定這樣不是一個尊重自主的行為但是如果那個

強迫兒子騎機車要戴安全帽的母親清楚了解她兒子對她干涉的感受滿滿的

失落與憤怒但是她或許仍然覺得應該要強迫兒子戴安全帽或許我們會希望或

假想兒子有一天會感謝他的母親但我們也可以想像到她的兒子堅持自己的立場

母親不能也無法假設他會改變他的想法但是她可能還是堅持自己的立場

Noddings 針對這個問題曾經這樣回答(Slote 2010d191)她認為做為一個母親

還是會繼續地與自己的兒子討論期望有一天她能夠成功說服兒子自己戴上安全

帽但她不會強制的讓兒子戴安全帽以免破壞她與兒子之間的關係

82

不論如何Slote 認為他的尊重並不像 Darwall 說的因為他認為自主不是要

求我們與他人孤立把自己當作與他人不相干的個體Kennifer Nedelsky(198912)

認為當人們自問「人如何能自主」答案絕對不是孤立而是人與人間的關

係(relationship)與家人朋友師長與愛人的關係通過這些關係提供自主

發展的必要支持與引導這樣看來關連並不站在自主的對立面而是構成自主

的先決條件這也是為什麼 Slote 認為人不可能脫離文化與社會的原因

回到尊重與關懷的探討Slote 認為尊重與關懷之間確實存在著一些在實踐

中難以區分開來的因素但通過回應 Darwall 的質疑他說明自己仍然主張應該

關愛他人為他人的福祉著想只是我們不應該過度投射自己的情感從而剝奪

他人的選擇與決定在學生選擇大學院校以及未來發展時尊重學生的自主不代

表不關懷學生的未來福祉但絕對不是以「為了你好」的名義剝奪他人選擇的機

貳尊重他人自主即同理他人的情感

尊重學生是極為重要的概念但尊重一詞並不是冷冰冰的概念根據我們前

面的討論對於他人自主的尊重是來自於我們的同理心是同理心的包容性讓我

們不由自主地去為他人著想為他人的痛苦表示我們的關懷這種由同理心所發

展出的關懷會讓我們同理學生的處境做出行動而不會讓我們不會過度得投入自

我的情感將自己的喜好與偏愛加到別人的身上

Van Manen 曾提到師生關係之間具有一種教育意象也就是教師同時要具有

尊重兒童的現況和可能的蛻變這種教育意象所關心的是兒童成長在內的兒童本

身的好而不是其他外在的目的(例如科學目的商業利益)(19911931)一些

看中比賽的勝利勝過學生身體健康發展的教練將自己的事業發展超過孩童發展

的父母等等皆不算是這種理想教育意象的展現

83

Van Manen 的看法和 Slote 的看法有些類似在過度投射父母的例子裡我

們可以看到對於自我慾望強加於孩童未來發展的可能並不具有教育的意象他

沒有同理孩童所具有的可能性而只是在考慮未來所能圖的好處

同時 Slote 認為的自主是通過成長而日漸成熟也因此這種自主這也就是前

面提到的如同 Baier 所說自我在成為自己以前仍然需要倚靠社會依賴關係

這表示自我的自主性是鑲嵌在社會脈絡之中但不代表我們將自我意識完全的否

定消融於關係中而是在關係中人們漸漸的成長並能夠發展出自我的自主

性這也是 Slote 所認為同理的關懷應該是能夠兼顧關係與自主使得人們能

夠在關係中建立起自我的自主性(Slote 2004294)

84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總結前述針對 Slote 在道德情感主義教育以及其在同理心概念上之探

究提出討論及其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第一節 結論

壹Slote強調道德判斷需建立在同理心機制的贊同與反對始能幫助對於道德

判斷上對與錯的認識

根據本研究第三章第一節的討論中Slote 主張道德並非是通過道德理性所

認識的對象並認為不僅關懷他人的利他行為的根源是同理心對於他人道德行

為的贊同與反對是來源於同理心機制的溫暖寒冷感受這種對於溫暖與寒冷的

情感能確立道德判斷中「對」與「錯」的指涉是道德認識的必要條件有鑑於

此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同理心這樣的情感機制不僅是我們在道德實踐上有效

的推力亦作為道德判斷中的對與錯認知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貳Slote主張同理心與行為動機的必然聯繫並且能提供我們在道德義務與道

德原則上的支持

Hume 以及 Hutcheson 都同意道德義務與原則本身並不具有引起行為者行

動的自然動力就此而論Slote 強調同理心不僅在實證心理學的研究中能激起

他人道德行為的動機並且同理心的運作與我們道德的義務具有一致性的關係

誠如林建福(20064)所論教育應當把感受的培育視為重要的道德關懷之一

根據這樣的論點研究者認為同理心的培養有助於人們產生幫助他人解除痛苦與

關懷行動的道德動機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略的情感機制

參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Slote贊同 Hoffman的主張強調教師需要注意同理

心的特性以「誘導式訓練」作為教育的方法

86

Slote 肯定 Hoffman 的實證研究並認為「誘導式訓練」這種道德教育方法

能夠善用同理心的運作並使學生更深刻的認識道德同時 Slote 也認為同理心所

具有的不由自主特性將使學生不由自主地以同理心感受教育者在道德判斷時所

產生的態度就此而論教育工作者須注重同理心的特性並善用「誘導式規訓」

教育方法

肆在師生關係上Slote強調適當的同理心機制與尊重自主的相關強調尊重

學生自主的情感基礎

Slote 強調尊重自主的觀點在於尊重對方的選擇與意見同理關懷雖然同樣

注重道德實踐者在脈絡關係中做出選擇的基本假設因而對於關係中的選擇有

干涉的可能但在成熟的同理心機制運作上一個尊重他人的行為者並不會過度

的將自我情感消融於被同理的對象而成為他人以此論之尊重他人的自主與同

理他人的情感具有同樣的意涵

第二節 建議

壹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主要針對 Slote 的兩本著作《道德情感主義》以及《關懷倫理及同理

心》兩本書作為主要文本由於研究者的能力限制尚未能補全其所有關於同理

心的相關論述也未能針對其發展之德行知識論做深入的探討也因此後續研

究可針對《教育與人性的價值》第四章「情感主義的理性教育」並輔以《從啟

蒙到接受性-重新思考我們的價值》一書以探究同理心在德行知識論的相關論

述以完善 Slote 道德情感主義的內涵

貳有關同理心以及教育的實證資料研究

Slote 雖然常使用心理學素材作為其論證的重點但其理論的假設與研究取

徑仍然是以在哲學探討為主根據前面章節對於 Slote 的探究可以發現二階同

87

理心的感受及其運作機制仍然需要更多實證心理學的研究來佐證另外本研究

也主要偏重於哲學理論的探究對於教育實務現場的狀況或許無法直接做出回應

因此有關教育的實徵研究以及實務面向的討論也可以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88

8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方(2011)語言哲學台北市三民

王楷(譯)(2011)Michael Slote著情感主義德行倫理學 一種當代的進路道

德與文明2011(2)28-35

朱為民(20171月)從高中生扮演納粹黨談同理心的培養康健雜誌取自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2024

李家蓮(2015)論斯洛特對哈奇森rdquo道德感官rdquo的rdquo復興rdquo湖北大學學報42(6)

38-43

何享憫(2010)應用繪本實施國民小學「同理心」品格教育教學之研究新竹

縣教育研究集刊1071-108

何瑞玲(20105月)首例逼印勞吃豬肉雇主被起訴自由時報取自http

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394455

李奉儒(2014)教育哲學研究之詮釋學方法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

育哲學方法論(pp45-75)台北市 學富

沈睦庭(2013)德行倫理學觀點下的儒家倫理研究 以Michael Slote與孟子為

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台北市

林人芳(201612月 )校慶扮希特勒惹以德抗議 外交部籲國人應有同理心

今日新聞取自httpwwwnownewscomn201612262258270

林火旺(2009)基本倫理學台北市三民

林逢祺(2010)教育規準論(二版)台北市五南

林建福(2006)德行情緒與道德教育台北市學富

林建福(2009a) 同情道德與道德教育的哲學探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4)

1-26

90

林建福(2009b)德行取向的道德教育- 從亞里斯多德康德與彌爾的德行思想

到當代品格教育台北市學富

林正弘(2002)道德感覺的理論載於Robert Audi主編 劍橋哲學辭典795-796

台北市貓頭鷹出版

林雅萍(2016)對自主的再思考 關係取向應用倫理評論6137-57

吳秀瑾(2005)依靠與平等 論 Kittay 愛的勞動女學學誌 婦女與性別研究

19157-183

洪哲政(201612月)中學生全班動員變裝納粹 以色列強烈失望與譴責聯

合報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12189330

洪漢鼎(2014)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品安(20105月)印尼家務工被逼吃豬肉勞團勞雇不對等 難維文化尊

重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2104

陳真(2013)論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義哲學研究1102-110

陳豐偉張家銘(譯)(2005)Arthur P Ciaramicoki amp Katherine Ketcham著同

理心的力量(The Power of Empathy)台北市麥田出版

黄彦华(2013)斯洛特的道德情感論及其當代的德育意義哲學百家12

128-130

黃藿(2000)德行倫理學的復興與當代道德教育哲學與文化 27(6)

522-531

郭世平(2010)同感與道德話語哲學與文化41(3)153-168

張雪珠(2003)哈澈遜的道德感倫理學與康德早期的倫理學輔仁大學哲學論

集36103-132

葉丙成(201612月)葉丙成納粹事件的反思無感比無知更可怕天下雜

誌 獨 立 評 論 天 下 取 自 http

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15article5159

91

賈馥茗陳寶山黃漢昌游振鵬吳美瑤(譯)(2013)Immanuel Kant著

康德論教育台北市五南

楊深坑(1988)理論詮釋與實踐-教育學方法論論文集(甲輯)台北師大

書苑

楊韶剛萬明(譯)(2002)Martin L Hoffman著移情與道德發展 關愛和公

正的內涵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蔡佩容(2014)國小二年級生命教育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幼兒教育研究6

30-52

劉斐玟朱瑞玲(2014)導論載於劉斐玟朱瑞玲主編 同理心情感與互

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頁1-18)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

簡成熙(2000)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的辯論女性倫理學的積極意義教育資

料集刊25118-211

簡茂發單文經(1995)從心理學的觀點論現代倫理道德教育之道收於財團

法人弘揚社會道德文教基金會主編現代倫理道德的理論與實踐111-131

台北財團法人弘揚社會道德文教基金會

蘇永明(1996)郭爾堡的道德認知發展論評析教育研究所集刊37155-170

92

貳外文部分

Baier A (1985) Postures of the Mind Essays on Mind and Morals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aier A (2010) Is Empathy All We Need Abstracta 6(2) 28-41

Batson C D (2011) Altruism in Human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tson C D Duncan B D Buckley T amp Birch K (1981) Is Empathic Emotion

a Source of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0(2) 290-302

Blum L A (1988) Gilligan and Kohlberg Implications for Moral

Theory Ethics 98(3) 472-491

Darwall S (1998) Empathy Sympathy Care Philosophical Studies 89(2) 261-282

Darwall S (2002) Welfare and Rational Care Oxford U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arwall S (2010) Sentiment Care and Respect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53-162

Drsquoarms J (2011) Empathy Approaval and Disapproval in Moral Sentimentalism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1) 134-140

Eisenberg N amp Mussen P H (1989)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gley C R (2002) Compassion Fatigue Psychotherapistsrsquo Chronic Lack of Self

Care Psychotherapy in Practice 58(11) 1433-1441

Foot P (1967) The Problem of Abortion and Doctrine of the Double Effect Oxford

Review 5 5-15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93

Haste H (1996) Communitarianism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Morality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5(1) 47-56

Hoffman M L(2000)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me D (1978)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L A Selby-Bigge Ed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39)

Hutcheson F (1995) A System of Moral Philosophy 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

Jahoda G (2005) Theodor Lipps and the Shift from ldquoSympathyrdquo to ldquoEmpathyrdquo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41(2) 151-163

Kant I (1987) Fund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 (T K Abbott

trans)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85)

Kennedy J M (1987 October ) Jessica Makes It to Safety--After 58 12 Hours Los

Angeles Times from

httparticleslatimescom1987-10-17newsmn-3702_1_jessica-mcclure

Kohlberg L amp Hersh R H (1977) Moral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the theory

Theory into practice 16(2) 53-59

Kripke S A (1980) Naming and Necessity Campridge MA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Mackenzie C amp Stoljar N (2000) Relational Autonomy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Automony Agency and the Social Self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delsky J (1989) Reconceiving Autonomy Sources Thoughts and Possibilities

Yale JL amp Feminism 1(5) 7-36

Noddings N(1984) Caring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94

Noddings N amp Slote M(2002) Changing notions of the moral and of moral

education In Nigel Blake Paul Smeyers Richard Smith and Paul Standish(eds)

The blackwell guide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pp 341-354)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Noddings N (2010) Complexity in Caring and Empathy Abstracta 6(2) 6-12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01) Retrieved December 25 2015 from

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empathy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01) Retrieved December 25 2015 from http

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ampsearch=sympathy

Peters R S (2015) Ethics and Education (Routledge Revivals) New York NY

Routledge

Ryle G (1972) Can Virtue be Taught in R F Dearden P H Hirst and R S Peters

(eds)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ason LondonUK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434-447

Scheler M (1954) The nature of sympathy (P Heath Trans) London UK RKP

Slote M (2001) Morals from Motive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lote M (2004) Autonomy and Empathy Soci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Foundation

21293-309

Slote M (2007) The Ethics of Care and Empathy New York NY Routledge

Slote M (2010a) Moral Sentimentalism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lote M (2010b) Caring Empathy and Moral Education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

101093oxfordhb97801953128810030013

Slote M (2010c) Sentimentalist Mo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25-143

95

Slote M (2010d) Reply to Noddings Darwall Wren and Fullinwider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8(2) 187

Slote M (2011) Reply to Justin DArms and Lori Watson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 148-155

Slote M (2015) Saucers of Muds Why Sympathy and Altruism Require Empathy

Ethica amp Politica 17 12-26

Smith A (1793)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

Spinoza B D (1927) Ethic(WH White tran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year 1677)

Stueber R S (2011) Moral Approval and The Dimensions of Empathy Comments

on Michael Slotersquos Moral Sentimentalism Analytic Philosophy 52(4) 328-336

Stevenson C L (1937) The Emotive Meaning of Ethical Terms Mind 46(181)

14-31

Stocker M (1976) The Schizophrenia of Modern Ethical Theorie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73(14) 453-466

Van Manan (1991) The Tact of Teaching The Meaning of Pedagogical

thoughtfulnes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Watson L (2011) Comments on Michael Slotersquos Moral Sentimentalism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 142-147

Wispeacute L (1986)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ympathy and Empathy To call forth a

concept a word is meed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2)

314-321

Wispeacute L (1987)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Empathy In N Eisenberg amp J

Strayer(Eds) Empathy and Its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7-37

Page 12: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13: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14: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15: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16: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17: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18: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19: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20: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21: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22: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23: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24: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25: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26: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27: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28: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29: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30: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31: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32: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33: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34: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35: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36: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37: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38: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39: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40: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41: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42: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43: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44: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45: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46: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47: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48: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49: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50: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51: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52: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53: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54: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55: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56: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57: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58: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59: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60: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61: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62: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63: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64: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65: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66: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67: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68: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69: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70: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71: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72: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73: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74: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75: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76: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77: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78: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79: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80: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81: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82: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83: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84: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85: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86: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87: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88: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89: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90: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91: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92: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93: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94: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95: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96: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97: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98: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99: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Page 100: Michael Slote 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 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