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fengshuxunno. 374

96
1 季风书园 NO.374 Black & White 黑白

Upload: jifeng-books

Post on 06-Apr-2016

34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00 download

DESCRIPTION

Made by 上海季风书园 Shanghai Jifeng Books Co.Ltd

TRANSCRIPT

Page 1: jifengshuxunno. 374

1

季风书园NO.374

Black & White黑白

Page 2: jifengshuxunno. 374

编后小记

2

编后小记今天是写编后的日子,将本期推荐的新书选了几本,带回家细细读,有意思的是,

这几本书竟构成了一个历史的也是逻辑的链条。

第一本是尼尔.哈丁的《列宁主义》,接下来,是费吉

斯的《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然后,是金

冲及《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腰封上有一行简单的大字“中共是如何建构自己历史的”,

最后一本是《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

谈冷战后从欧洲到阿拉伯的天鹅绒革命和茉莉花革命。

无论 1956 年以后欧洲的左翼知识分子们如何试图从列宁、斯大林手中拯救马克思主

义,他们最终还是承认,列宁主义确是在马克思思想的延长线上的,苏联的十月革命,

无论在多大的意义上违背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论断,但它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一

个逻辑的结果。同样的情况也是,斯大林并未从列宁再往前走任何的一步,所有的先锋

队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在列宁那里就已经终结,斯大林,只是将其付诸实践而已。

包括 30 年代的大清洗、遍布苏联的劳改营,等等。

列宁主义的理论核心,尽管有黑格尔辩证法作为其哲学起点,但这些哲学思想只在

判断 “突变”发生,“革命形势到来”上起作用,在日常执政的政治实践中,主要的内

容就是先锋队理论和专政理论。在列宁的论述中,先锋队-党是决不能与工人阶级混为一

Page 3: jifengshuxunno. 374

编后小记

3

谈的,落后的工人需要党的教育,所以党和工人阶级的关系就是教育和被教育、领导和

被领导的关系。同样,无产阶级专政也必须由党来执行,这个理论的前提是先锋队组织

只是少数人,革命高潮时期的群众运动是暂时的,只是为了破坏旧世界,而夺取政权以

后的苏维埃,面临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即必须对广大的敌对者、落后者实行专政。党

对这些落后的工农进行的再教育将不得不诉诸于高压的政治手段,包括增加政治警察、

惩罚性处死,等等。

这一切,构成了第二本书《耳语者》中描述的斯大林时代人们的私人生活。说“私

人生活”其实并不准确,因为那几乎也是斯大林时期苏联人唯一真正的公共生活:悄悄

地说话,以及相互告密。这形成了极为可怕的社会关系,无人敢说真话,普遍的线人和

告密者,这个时期竟长达三十年,此后,虽经过赫鲁晓夫的反斯大林和解冻时期,但据

前几年出版的两大卷苏联刑事案卷记载(我们书讯介绍过),仍有数以千记的思想犯、

言论犯以极为荒唐的理由被捕入狱,这段时间包括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又长

Page 4: jifengshuxunno. 374

编后小记

4

达三十多年。

接下来一本是反观我们自己的。这本《一本书的历史》

的腰封讲得很明白,就是“中共是如何建构自己历史的”,

建构历史,核心在于通过历史进行意识形态叙述,所以,

了解这个历史是如何建构的就很重要。此书是金冲及对薄

一波、胡乔木、胡绳谈话的记录,相当于原始资料,虽然

我们不知道有无删减,但已经相当可贵。

最后一本记录的都是冷战之后的“继续革命”,大部分在欧美之外,写的非常好看,

可惜,我们还处于前制宪时期,那些地区的问题与我们还相差甚大。

2014.10.29

上海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Page 5: jifengshuxunno. 374

目录

5

目录

编后小记

目录

季风本周推荐

第一部分

《列宁主义》

《自发秩序的理据:哈耶克理性观研究》

《思想与方法:全球化时代中西对话的可

能》

《中国和犹太民族:新时代中的古文明

(战略报告)》

《政治多元论:当代政治理论研究》

《以赛亚·柏林与当代中国:自由与多元

之间》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导读》

《经济奇迹的另一面——生产率缺失的中

国市区县经济增长》

第二部分

《耳语者》

《苏联的最后一天》

《事实即颠覆》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

产党的七十年>》

《中国国民党职名录(1894-1994)》

《青年对话录:我的教育生涯》

《献给孤独的挽歌:从不同的方向看“诺

贝尔文学奖”》

《唤醒沉睡的文字》

季风本周排行

非学术类

学术类

声音

雾霾时代的景观政治

阎克文:中国的资本主义有精神吗?

知识人面对人间情怀总手足无措

谈谈我的老领导何家成的落马

阎连科:我是那个命定感受黑暗的人

评论

吴冠军谈齐泽克和他的论敌

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

福山:民主依然挺立在“历史的终结”处

本周最新到货

文学类

社科类

经管类

人文类

艺术类

三辉链接

为人与学问——再读《胡适之先生晚年谈

话录》

制作者 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 上海季风书

园读书俱乐部

Page 6: jifengshuxunno. 374

季风本周推荐

6

季风本周推荐

第一部分

《列宁主义》

《自发秩序的理据:哈耶克理性观研究》

《思想与方法:全球化时代中西对话的可能》

《中国和犹太民族:新时代中的古文明(战略报告)》

《政治多元论:当代政治理论研究》

《以赛亚·柏林与当代中国:自由与多元之间》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导读》

《经济奇迹的另一面——生产率缺失的中国市区县经济增长》

Page 7: jifengshuxunno. 374

季风本周推荐

7

《列宁主义》尼尔·哈丁 / 张传平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4-8 / 48.00 / 列宁主义研究

本书是第一部重新全面解读列宁主义的

意识形态的著作,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理论

成果。对于列宁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列宁主义

的内容以及作为一种具有感召力的思想体系

所具有的优点与缺点的原因等诸多问题,它向

传统的学术判断发起了多方面的挑战。 尼尔·

哈丁揭示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列宁主义是

如何作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回应而脱颖而

出的,并且社会民主党支持本国战争努力的这

种背叛,在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又意味着

什么。他提出,列宁主义的经济、政治甚至哲

学在 1914-1917 年间都迅速地理论化了,并

因而具有战争经历特点的深远影响。列宁主义

对资本主义文明的确清楚地表达了一种复杂

而连贯的批判,对各种选民都具有强大的吸引

力,但列宁主义本身深受时代的束缚,这注定

会制约它的适应能力。与列宁主义相辅相成的

历史形而上学和科学形而上学对于其行动的

信心和自信来说是内在的,如同它内在地轻视

民主实践和宽容一样。 本书既是对列宁主义

的一种阐释,也是对当代共产主义政治的重要

性的一种批判。

尼尔·哈丁,威尔士斯旺西大学政府和晓

台理论系主任,政治学教授。他的代表作有两

卷本的《列宁的政治思想》,该书 1983 年获

得了艾萨克·多伊彻纪念奖。

目录

致谢

导言

第一章列宁主义之前的列宁

第二章 1905 年革命

第三章社会民主党的瓦解和列宁主义的产生

第四章俄国革命

第五章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垂死挣扎

第六章政治与国家

第七章政党,阶级和意识

第八章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

第九章确定性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第十章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

……

丛书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这套丛书还有 《世界风险社会》,《主体的退

隐》,《全球化与文化》,《文化地理学》,《通

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 等。

Page 8: jifengshuxunno. 374

季风本周推荐

8

《自发秩序的理据:哈耶克理性观研究》张世明 / 人民出版社 / 2014-9 / 59.00 / 哈耶克

社会秩序存在以自发互动的方式形成的

自发秩序和以理性建构的方式形成的人为秩

序。人类是否拥有建构出科学合理、能给我们

带来更大自由的人为秩序的理性能力,是我们

选择人为秩序抑或自发秩序的根本依据。哈耶

克将坚信人类具有此能力的理性主义称作建

构论理性主义,将坚持人类不具有此能力、社

会运动是一个自发演进过程的理性主义称作

演进论理性主义。哈耶克本人奉行演进论理性

主义,否定建构论理性主义。书稿对哈耶克理

性观进行专题式的系统阐述和剖析。,从哈耶

克的“心智论”、“复杂现象论”、“知识论”、

“文化演进论”等多个理论维度,对其政治哲

学的核心主张——自发秩序的哲学基础——

理性观进行阐述,对学术界在哈耶克理性观及

相关学说的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澄清。

张世明,汉族,1973 年生,宁夏彭阳人。

1999 年毕业于宁夏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

2011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99 年至 2008 年,在唐山师范学院任教,2011

年至今,在淮北师范大学任教。参撰《中国伊

斯兰教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近代伊斯兰思

潮》、《伊斯兰法哲学》等著作三部,发表《苏

格拉底哲学启蒙述评》、《论哈耶克文化演进

论》、《审议民主解析》等论文十余篇。目前

主要从事政治理论课教学和西方哲学、伦理学

研究。

目录

导言

第一章基本脉络和关键命题

第一节基本脉络:演进论理性主义与建构论理

性主义

一、两种理性主义的提出、基本观点和分歧

二、两种理性主义的不同思想源流

三、两种理性主义的不同社会影响

第二节关键命题

一、“人之行动而非人之设计的结果”

二、“抽象的首位性”

第二章理性的功能与挑战

第一节理性的功能

一、抽象思维:把握一般规则

一、一般规则:型构自发秩序

三、自发秩序:维系人类自由

第二节理性的挑战

一、理性面临的挑战:理性自负

一、理性最艰巨的任务:理解自身的局限

第三章理性的受限与出路

第一节理性的受限:心智论向度

一、心智结构具有超意识性

二、心智分类具有复杂性

三、心智特性具有整体性

四、心智自我解释的困境

五、心智——理性——秩序

第二节理性的受限:文化演进论向度

一、心智(理性)——抽象关系——行为规则

二、行为规则——文化——心智(理性)

三、心智(理性)的演进越来越取决于文化的

演进

四、文化——心智(理性)——秩序

……

Page 9: jifengshuxunno. 374

季风本周推荐

9

《思想与方法:全球化时代中西对话的可能》方维规 主编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4-8 / 88.00 / 比较哲学

思想的对话在全球化时代是否可能,如何可能,乃是一个

具有世界意义的当代命题。该书为 2012 年由北京师范大学举办

的"思想与方法——全球化时代中西对话的可能"国际高端对话

暨学术论坛会议文集。对话人为法国哲学家、当代欧洲最著名

的中国研究专家朱利安与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中英;

论坛参加者为二十余位中外著名学者。会议围绕相关论题共同

研讨了中西对话的思想与方法。

方维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

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德国埃尔

朗根-纽伦堡大学哲学院兼职教授。

节选

人们常说中国“如此不同”:它如此不同,乃因为它很遥

远。可是我认为西方汉学家所遇到的难题,并不在于远东思想

与欧洲思想很不一样,而在于他们传统上互不相干、彼此漠然。

最初时,他们互不转向对方,他们彼此不看对方,漠然不言一

一他们忽略对方。虽然每一次要做的拼凑 T作从未完成过,然

而每一次首先要做的是,成功地使双方面对面,把他们从漠然

不相干的情形里拉出来;以至于其中的一方得以注视另一方,

而且同时审视自己。白一方到另一方,框架(cadre)改变了,

从此之后,该变化本身就会引人思考。这点让人回头白问:假

如走出印欧语系这个庞大体系之后,我们就立刻换了语境而同

语言断了关系,我们无法再依

靠语义,也无法上溯我们语言

的源头,我们跟我们欧洲的思

维所赖以成形的语法一一我

们的思维于其中流动的语法

——脱节了,思想会发生什么

事?或者说,假若走出“我们

的”历史(“西方”历史),

冈此而与哲学史断了关系,我

们不能再把概念或教义建立

在我们的精神据以建立的传

承上的时候,思想会发生什么

事?又或者,假如我们与“我

们 ” 重 大 的 哲 学 元 素

(philosopheme)断了关系,

我们很容易就从外在看到这

些哲学元素之间心照不宣的

默契:诸如“上帝”“存有”

“真理”“自由”等,思想会

发生什么事?

目录

叙言:我和你

中西的本体差异与融通:本体

互释与反思真理

(美)成中英

间距与之间:如何在当代全球

化之下思考中欧之间的文化

他者性

(法)朱利安(Francois

Jullien),卓立译

太虚中的本体之间:异而他、

他而异、异而化

——对朱利安教授的回应

(美)成中英

“面对面”之前的几点反思:

与朱利安教授的对话

……

Page 10: jifengshuxunno. 374

季风本周推荐

10

《中国和犹太民族:新时代中的古文明(战略报告)》沙洛姆·所罗门·瓦尔德 / 大象出版社 / 2014-6 / 28.00 / 研究报告

本书是隶属于犹太事务局的耶路撒冷犹

太民族政策规划研究所(JPPPI)2004 年发表

的针对中国问题的战略报告。该书以历史和现

实为切入点,从战略层面论述了进一步密切中

国和犹太民族之间共赢关系的重要意义,并以

犹太人独特的思维视角提出了一系列有前瞻

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思路举措,力图构建

两个古老民族之间心灵互通、智慧相融的桥

梁。该中译本由中国著名犹太学领域的专家、

郑州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张倩红领衔翻

译。

沙洛姆•所罗门•瓦尔德,法国犹太人,

1936 年生于意大利米兰,成长于瑞士巴塞尔。

1962 年获得经济学、社会学和宗教史的博士学

位。1964 年,加入位于巴黎的经济合作和开发

组织(OECD)并在那儿一直工作到 2001 年。

其间,曾研究了希腊和奥地利的教育政策;调

查了欧洲、美国和加拿大在技术革新以及工业

部门和大学之间的联系;探讨了生物科技在经

济、农业、食物、水和环境方面的应用,以及

这项新技术所需的知识财产的必要条件,写了

很多有关 OECD 的文章和报告,其中一大部分

已经出版。此外,他还就以色列科学政策研究

方面撰写文章,其中一篇《以色列的工业、科

学和大学:一个新成立的国家的机遇和问题》

于 1972 年被附属于以色列总理办公室负责研

究和开发的国家研究委员会出版。瓦尔德于

2002 年犹太民族政策计划协会(JPPPI)创建之

初就加入该组织并就如何增强中华民族和犹

太民族的关系进行考察,收集大量资料,并到

中国、以色列、美国等国家进行实地调查与走

访,该书是他的考察与研究成果。

目录

译序

中文版序言

前言

综合报告

1.中国的崛起

2.中国与犹太人:评价当前状况

3.新的挑战

4.犹太政策回应

政策推介

第 1章背景和目标

1.本报告的缘起和目的

2.犹太民族政策的目标

3.文化政策——一种加强联系的手段

第 2章新篇章:中国作为大国的重新崛起

1.中国悠久历史中的文化力量

2.保持大国地位的长效条件:知识经济

第 3章 21 世纪中国政策所面临的挑战影响着

犹太民族

1.中国能源安全及中东石油

2.中国穆斯林

3.中美之间日益增强的相互依赖性

4.中以两国关系的演变

第 4章中国人初识犹太民族

1.概述:犹太人与中国不期而遇

2.19 世纪到 20 世纪初中国对犹太民族的认识

第 5章当前中国犹太学术研究及其影响

1.学术基础薄弱,但前景广阔

2.为中国领导人建言献策的人

……

Page 11: jifengshuxunno. 374

季风本周推荐

11

《政治多元论:当代政治理论研究》萧公权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4-6 / 48.00 / 政治理论研究

本书首先回顾了作为政治理论的政治一

元论的历史,将政治多元论作为反题提出,然

后分别从法、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侧面

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和研讨,最后论定政

治多元论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本书围

绕着政治多元论与政治一元论的关系,不仅横

向地考察了与其相关的各种主义与思潮及其

相互关系,而且追溯其思想史上的脉络,对西

方政治思想进行了纵向的把握。

萧公权(1897—1981),20世纪享誉海内

外的著名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曾执教于中美

各大学。1926 年在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后回国,

先后在南开大学、东北大学、燕京大学、清华

大学等名校任教。1949 年底赴美出任西雅图华

盛顿大学教授直至退休,讲授“中国政治思

想”、“中国社会制度”以及“中国政治思想

与制度”等课程。萧公权毕生从事政治学、历

史学和哲学研究,其学以政治思想为主,兼及

文、史、哲、艺术、诗词等方面,学贯中西,

卓然有成,其学术思想之博厚与精深,行文之

细密与笃实,对史料的钩沉及其鞭辟入里的分

析,在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上是罕见的,因

而被誉为“融合中西两大学统菁华之学人”。

目录

弁言

导论

第一章 多元论与法律

一、法律理论

第二章 多元论与法律(续)

一、法律理论(续)

二、宪法

三、国际法

第三章 多元论与代议制政府:功能代表制

一、选民

二、议会

三、政党制度

第四章 行政的去中心化

第五章 多元论之为对经济与政治之关系问题

的一种解决方案

一、政治一元论:哲学的解决方法

二、经济一元论:社会主义的解决方法

三、多元论: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解决方法

第六章 多元论之为一种政治理论

……

丛书

萧公权文集

这套丛书还有 《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

权文集)》,《小桐阴馆诗词》,《康有为思想

研究》,《中国乡村》。

Page 12: jifengshuxunno. 374

季风本周推荐

12

《以赛亚·柏林与当代中国:自由与多元之间》刘东,徐向东主编 / 译林出版社 / 2014-7 / 58.00 / 哲学思想

本书是“以赛亚•伯林与当代中国国际研

讨会”论文集,汇集了国内外著名学者伯林研

究的最新成果,从伯林语境下自由与多元的关

系出发,探讨了伯林思想对当代中国的经验与

智慧有着怎样的启迪意义。

刘东,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早岁师从思想家李泽厚,曾先后任教于浙大、

南大、中国社科院、北大,讲学足迹则遍及美、

欧、亚、澳各洲;除国学领域外,所治学科依

次为美学、比较文学、国际汉学、政治哲学、

教育学,晚近又进入艺术社会学。

徐向东,北大哲学教授,博导,哥伦比亚

大学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伦理学、

政治哲学、道德心理学、早期现代哲学以及当

代分析哲学方面。

目录

以赛亚·伯林的政治哲学:价值多元主义、人

的合宜性与个体自由 乔纳森·莱利

扎卡拉斯评议

莱利回应

多元主义、自由主义与历史的教训 乔治·克

劳德

惠春寿评议

以赛亚·伯林、马克斯·韦伯与辩护自由主义

史蒂芬·卢克斯

诺顿评议

一种自由多元主义:伯林与约翰·斯图尔特·

密尔 亚力克斯·扎卡拉斯

坎贝尔评议

伯林:跨文化的狐狸 刘 东

彭刚评议

以赛亚·伯林与随笔政治 简森·费雷尔

凯利评议

以赛亚·伯林的思想史 罗伯特·诺顿

费雷尔评议

……

节选

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过去以后,正是鉴于

来自欧陆的历史决定论和价值一元论已给当

代中国造成了空前的灾难,也是鉴于这场“空

前”却未必“绝后”的灾难的浓重阴影,人们

便不能不向一个勇敢的先觉者表示他们迟到

的敬意,而这位思想的英雄就是顾准,——他

当年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最早领悟到了英美

经验主义思想的魅力:

这就可以谈谈终极目的了。1789 年、1917

年,这股力量所以强有力,一方面因为它抓住

了时代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它设定终极目

的。而终极目的,则是基督教的传统:基督教

的宗教部分,相信耶稣基督降生后 1000 年,

基督要复活,地上要建立起千年的王国——一

句话,要在地上建立天国。基督教的哲学部分,

设定了一个“至善”的目标。共产主义是这种

“至善”的实现。要使运动强大有力,这种终

极目的是需要的,所以,当伯恩施坦回到康德,

即回到经验主义,说“运动就是一切,终极目

的是无所谓的”时候,他破坏了这面飘扬的旗

帜,理所当然地要成为修正主义。……

Page 13: jifengshuxunno. 374

季风本周推荐

13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导读》沈渭滨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4-9 / 29.00 / 近代史研究

本书是近代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为全国各高校近代史研究

必读书之一。

导读部分,沈渭滨介绍了蒋廷黻其人,并论述了其书的学

术价值和学术影响。然后从近代通史体系的发展变化角度,进

一步说明了蒋著《中国近代史》的学术地位和近代通史的研究

现状,以加深对蒋廷黻学术成就的理解;正文部分,蒋廷黻从

世界大势,以全球眼光讲述中国现代化的发生、发展的历史。

他分析了中国自古以来的贸易制度,提出了中国人能否近代化

将关系国家兴亡的观点。

沈渭滨,1937 年生,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现任复旦大学

历史系教授。专著有《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晚清女主——

细说慈禧》、《困厄中的近代化》、《曾经沧海》等十余种,

论文近二百篇。蒋廷黻(1895-1965),男,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国历史学家,外交家。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代史》、《蒋廷

黻回忆录》(未完成)、《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蒋

廷黻选集》,译著有海斯著《族国主义论丛》。

节选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不仅奠定了他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

地位,而且因其折射出他那一代受过西方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

的学人,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时的普遍心态

而受世人瞩目。

蒋廷黻有过长期的从政

经历,他的历史观不可避免受

到他的政治倾向影响。所以这

本著作在解放后曾多遭非议。

但是,学术与政治毕竟是两回

事。诚如陈旭麓师在此书被湖

南岳麓书社辑入《旧籍新刊》

时写的《重印前言》里所说:

重印的宗旨在于"存史存文",

"存其文而原其人,不以其人

的政治立场而抹杀其学术的

成就,也不因今天的需要而去

涂改前人的文字"[2]。现在,

"存其文"已经做到,"原其人"

则有待努力。考虑到大家对蒋

廷黻知之不多,这篇"导读"

就多写点蒋廷黻其人;进而论

蒋廷黻其书的学术价值和学

术影响,以有助于大家"知人

论世";第三部分,从近代通

史体系的发展变化角度,进一

步说明蒋著《中国近代史》的

学术地位和近代通史的研究

现状,以加深对蒋廷黻学术成

就的理解。

目录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导读—

—兼论近代通史体系的推陈

出新

附录: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

总论

第一章剿夷与抚夷

第一节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第二节英国人作鸦片买卖

第三节东西对打

第四节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

第五节不平等条约开始

第六节剿夷派又抬头

……

Page 14: jifengshuxunno. 374

季风本周推荐

14

《经济奇迹的另一面——

生产率缺失的中国市区县经济增长》金飞 /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 / 2014-10 / 68.00 / 经济增长

鉴于全要素生产率(TFP)在工业化国家

的经济增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长期以

来,围绕这个主题在经济学界曾出现过各式各

样的讨论,甚至演变为争论。但误解也好,争

议也罢,这些所反映出的其实都是全球经济学

家在密切地关注全要素生产率。一个理论概念

和分析工具能够吸引到如此多的目光,正是在

于它反映并蕴含着一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

源泉,地位极其重要,可持续的增长只能依靠

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提升来实现。

经济学家之所以如此关注全要素生产率,

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概念本身有多么独特,更

重要的原因是,在 20世纪的人类发展进程中,

全要素生产率确实从一个相当独特的角度操

纵了主要工业国家的兴衰。因此,任何人都不

能贸然否定全要素生产率的历史地位和重要

价值。

当代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

转型期,“中国经济奇迹”将面临严峻挑战。

任何人都无法清晰地预测,如果继续当前发展

道路,等待中国的未来将是什么样,但刚刚从

历史舞台谢幕不久的剧目足以警醒后人。因

此,笔者撰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在当代

这样一个历史转折期的独特背景下,帮助国人

切实注意到全要素生产率这个重要经济概念,

从而认识它,理解它,最终能够提升它。

金飞,1984 年 5月生于陕西省西安市,祖

籍山东省定陶县。分别于 2006 年与 2009 年获

得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和化学的学士及硕

士学位,2013 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

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和国

外经济史,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数量经济技

术经济研究》、《俄罗斯研究》等著名学术刊

物上。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改委和国

务院扶贫办等部委委托的多个科研项目,以及

数本地区发展书籍教材的编撰。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经济增长

一、经济

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三、衡量经济增长

第二节 为什么要研究全要素生产率

一、经济增长理论概要

二、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

三、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

第三节 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演进

一、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诞生

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技术的发展

三、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的新动向

第四节 全要素生产率到底在研究什么

一、新古典主义分析框架的指标选择

二、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区别

三、全要素生产率——当代经济学认知的边界

……

Page 15: jifengshuxunno. 374

季风本周推荐

15

第二部分

《耳语者》

《苏联的最后一天》

《事实即颠覆》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中国国民党职名录(1894-1994)》

《青年对话录:我的教育生涯》

《献给孤独的挽歌:从不同的方向看“诺贝尔文学奖”》

《唤醒沉睡的文字》

Page 16: jifengshuxunno. 374

季风本周排行

16

《耳语者》Orlando Figes / 毛俊杰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4-8 / 108.00 / 社会生活

本书所关注的正是最为广泛的普通人的

生存状态和内在心灵,是第一部深入探索斯大

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尽管

在书中几乎每一页都能感受到斯大林的存在,

但是《耳语者》并不讲述斯大林本人,讲的是,

斯大林主义如何渗入普通人的思想和情感,如

何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本书也并不

试图解说恐怖的起源,或描述古拉格的兴衰;

只想解释警察国家如何在苏维埃社会扎根,让

数百万普通百姓卷入恐怖制度,或是沉默旁观

者,或为积极合作者。正如俄罗斯历史学家米

哈伊尔• 格夫特所说,斯大林制度的真正力

量和持久遗产,既不在于国家结构,也不在于

领袖崇拜,而在于“潜入我们内心的斯大林主

义”。

奥兰多•费吉斯(Orlando Figes,1959

— ),英国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现

为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历史学教授。他的

一系列解读沙俄及苏联历史的著作——《耳语

者》、《娜塔莎之舞》等,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是当今英语世界俄罗斯研究的一流大家。作品

曾获沃尔夫森奖、NCR 图书奖等,入围萨缪尔

•约翰逊奖、达夫•库珀奖等,并已被翻译成

20多种文字出版。

目录

【导读:沉默的记忆】/许知远

【家族树】

【斯大林时期苏联相关地图】

【引言】

第一章:1917 年的孩子(1917—1928)

第二章:大转变(1928—1932)

第三章:对幸福的追求(1932—1936)

第四章:大恐怖(1937—1938)

第五章:大恐怖的余波(1938—1941)

第六章:“等着我吧”(1941—1945)

……

名家推荐

斯大林 1953 年去世的时候,留下的是整

个被他成功改造了的新人民,“斯大林统治留

下的沉默而顺从的人民延绵不绝”。塑造一国

人民的国民性就像培育一个新物种,只要一次

性成功就足够了,剩下的便是它的自动延续,

除非环境因素的剧变为它的再度变化提供了

条件。正是这个沉默而顺从的“斯大林的人民”

成为费吉斯口述史想要从中寻找隐秘声音的

对象。

——徐贲

奥兰多·费吉斯收集到数百份家庭档案,

它们既包括信件、日记、回忆录,也有照片、

实物,作者还对经历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它们

构造出了一个惊心动魄的道德与心理故事,它

可能比任何理论都更好地解释了极权主义的

运转,与人们面对悲剧时活下去的欲望。奥兰

多·费吉斯将焦点集中于斯大林时代,它既是

一个全面控制时代的开端,也是它的高潮时

刻。通过这许多的个人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这

台庞大的苏维埃机器,如何一步步地改造社

会、家庭、个人,让人们抛弃所有熟悉的思维

与习惯,让原本的多元丰富变得单一、匮乏。

——许知远

Page 17: jifengshuxunno. 374

季风本周排行

17

《苏联的最后一天》[爱尔兰]奥克莱利著 / 沈力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4-9 / 68.00 / 苏联历史研究

苏联是在枪林弹雨中建立起来的,却是通

过政令解散的。

爱尔兰记者奥克莱里是苏联解体的见证

者,在本书中,他以 1991 年 12 月 25 日这一

天为框架,围绕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斗

争,将苏联最后六年的政治混乱、经济衰败、

人心向背,用细致可靠的描写,表现得清晰而

传神。

苏联陷入泥潭难以自拔,整个国家的命运

和走向,最集中地体现在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

两个人身上。每个人都看着他们,“就像狼群

等着最强壮的两头狼对峙”,看谁会成为领导

者。卑微不是戈尔巴乔夫的脾性,宽宏大量也

不是叶利钦的风格。两人从最初的联手合作,

到后来的冲突不断,终于变得势同水火,各不

相让。最终,戈尔巴乔夫不能很好地判断他的

人民,在自我认识上更加糟糕,而叶利钦则在

动物般的直觉下,听到了远处历史车轮的轰隆

声。

康纳•奥克莱利(Conor O’Clery),曾

为《爱尔兰时报》驻莫斯科、伦敦、北京、纽

约、华盛顿通讯记者。因报道苏联解体和九一

一事件,两次获选为爱尔兰年度最佳记者。另

著有 The Billionaire Who Wasn’t。

目录

理想国译丛序

导读:帝国末日的回忆/梁文道

序言

俄罗斯/苏联主要人物表

导论

第 1章 12月 25 日:破晓之前

第 2章 12月 25 日:黎明 15

第 3 章雇佣摧枯拉朽的“推土机”

第 4章 12月 25 日:早晨

第 5章莫斯科的“暴风雨”

第 6章 12月 25 日:上午

第 7章一身脏水

第 8章 12月 25 日:临近午时

第 9章东山再起

第 10 章 12 月 25 日:正午

第 11 章“煤油过膝”

第 12 章 12 月 25 日:正午过后

第 13 章专政采取攻势

……

节选

理想国译丛

这套丛书还有 《事实即颠覆》,《没有宽

恕就没有未来》,《耳语者》,《断臂上的花朵》,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等。

Page 18: jifengshuxunno. 374

季风本周排行

18

《事实即颠覆》[英] 蒂莫西·加顿艾什 / 于金权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4-8 / 78.00 / 国际形势研究

本书是蒂莫西•加顿艾什最新一本融历史

研究与新闻报道于一体的文集,收入作者 2000

—2009年发表在《纽约书评》、《卫报》等媒

体上的文章。作者追踪世界大事,从东欧的“橙

色革命”、英国与欧洲及欧盟关系的演变,到

伊斯兰主义的兴起、“9•11”、美国大选及反

恐,再到缅甸、伊朗等非西方国家的新动向,

其足迹几乎遍及全球,深度挖掘各种事件的来

龙去脉,给当下事件的报道以历史的深度,并

赋予它们文学化的表达,同时探讨作家与事实

的关系。本书集中体现了加顿艾什这种独特的

写作风格。

蒂莫西•加顿艾什(Timothy Garton Ash):

英国牛津大学欧洲研究教授,圣安东尼学院以

赛亚•伯林教授研究员,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

所高级研究员。为《卫报》、《泰晤士报》、

《纽约书评》等报刊撰稿,并出版多本著作。

代表作有 We the People、 The File : A

Personal History、Facts are Subversive等。

节选

在我们这个时代,主要可以在政治和媒体

之间的边缘地带找到采集事实的资源。政客创

造了日益成熟的方法,通过媒体来强加主流的

报道。伦敦和华盛顿编故事大师的作品系统地

模糊了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界线,俄罗斯

“政治技师”的作品更是如此。如果有足够多

的人相信这种报道,相信的时间又足够长,你

就将继续掌权。其他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与此同时,信息和通信的新技术及其带来

的商业影响正在改变媒体。我同时在大学和报

社工作。在今后十年间,大学依然是大学。谁

知道报社将怎么样呢?对于寻找事实的人来

说,这就带来了风险和机遇。

“评论是自由的,但事实是神圣的”,这

是《卫报》传奇编辑斯科特(C.P.Scott)最

著名的话。在当今的新闻界中,这话变成了“评

论是自由的,但事实是昂贵的”。由于新闻采

集的经济原理发生了变化,许多新闻领域—体

育、商业、娱乐、各种特殊的兴趣—都找到了

新的收入模式,但编辑仍在努力想办法维持涉

外报道和严肃调查性新闻报道的昂贵业务。与

此同时,著名报纸的驻外机构正在关闭,如同

值夜班的门卫正在关办公室的电灯。

目录

导读老英国自由派的犹豫/梁文道

序言

第一章天鹅绒革命,绵延不绝

米洛舍维奇的奇怪倒台

国家召唤我

乌克兰的橙色革命

这不是革命

1968 和 1989

第二章欧洲和其他令人头痛的问题

机器中的鬼魂

英国属于欧洲吗?

欧洲实力有道德基础吗?

孪生兄弟的新波兰

……

Page 19: jifengshuxunno. 374

季风本周排行

19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金冲及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2014-10 / 38.00 / 党史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一部党史诞生的过程。

大到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如何评价和定

性,小到一字一词如何使用的斟酌——一次次

的讨论,整个过程都收录其中。另外还有主要

参与者的日记,以及本书作者所作的旁注等。

这是一本绝对忠于原貌的、极具现场感

的、第一手的珍贵记录材料,也是一本佐证文

章和注释丰富的综合性著作。

金冲及,原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共中央文

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

士。主要著作有《辛亥革命史稿》《二十世纪

中国史纲》《转折年代——中国的 1947 年 》

《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

的?》。主编图书有《毛泽东传》《刘少奇传》

《周恩来传》《朱德传》《陈云传》《邓小平

传略》。

目录

前言

一编写任务的提出

二编写大纲的拟订

三上玉泉山修改初稿(上)

四上玉泉山修改初稿(下)

五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本书出版

六举行出版座谈会

附录

附录一胡乔木:写党史要有三个新的态度

胡乔木:从大革命到抗战时期党史的若干问题

胡乔木:关于《毛泽东思想概论》

附录二胡绳:在毛泽东研究述评会上的讲话

附录三金冲及:忆胡绳同志

丛书

汉唐阳光人文图书

这套丛书还有《不必读书目》,《我这九十年》,

《“中间地带”的革命》,《超越左右激进主

义》,《自由的款式》 等。

Page 20: jifengshuxunno. 374

季风本周推荐

20

《中国国民党职名录(1894-1994)》刘维开 / 中华书局 / 2014-6 / 58.00 / 中国国民党

本书内容分为甲、乙两编,甲编辑录兴中

会、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及中国

国民党(民国十三年改组前)之职名;乙编自民

国十三年第一届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起,按

届辑录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监察委员、候补中

央执行委员、候补中央监察委员、中央评议委

员、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暨中央党部各

单位正、副主管姓名,并附注相关任免资料。

本书内容于甲、乙两编中,每一时期前,均有

一概述,以明此一时期的重要人事变革及机构

之增置或裁撤。本书引用资料,以本会库藏史

料及会议纪录为主,中国国民党工作纪实、大

事年表及相关著作为辅。

目录

中国国民党党史会一九九四年初版编辑例言

甲编

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

国民党

中华革命党

中国国民党

乙编

第一届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

第二届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

附:上海中央执行委员会(民国十四年十二月

十四日——十六年九月十五日)

第三届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

第四届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

第五届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

第六届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

三民主义青年团

中央改造委员会

第七届中央委员会

第八届中央委员会

第九届中央委员会

第十届中央委员会

附:革命实践研究院(一九四九年七月——一

九七五年九月)

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

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

……

节选

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于民国二十四年十二

月二日至七日,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中

央执行委员会组织大纲》,于常务委员会增设

正、副主席,并推选胡汉民、蒋中正担任,以

期树立领导中心,充实干部力量。中央执行委

员会下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民众训练

部、海外党务计画委员会、地方自治计画委员

会、国民经济计画委员会、国民军事训练计画

委员会、文化事业计画委员会、财务委员会、

抚恤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及其他各

特种委员会(如华侨捐款保管委员会、革命债

务调查委员会、革命勋绩审查委员会等)、各

附属单位。秘书处设秘书长一人,各部设部长

一人、副部长一人,综揽各该处部事宜。各部

于必要时,得设委员若干人,担任设计工作。

各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二人、

委员若干人,掌理各委员会事宜。

Page 21: jifengshuxunno. 374

季风本周推荐

21

《青年对话录:我的教育生涯》汪丁丁 / 东方出版社 / 2014-10 / 48.00 / 传记

与信孚教育信力建的相识,点亮了汪丁丁

心中那盏教育之灯,自此他走出象牙塔,开始

了艰难的办学生涯。东财跨学科研究中心的组

建过程伴随着汪丁丁无休止、不明原因的呕

吐,用丁丁的说法:那是对教育官僚化的生理

反应。因此,在东财跨学科研究中心这块辛苦

得来的“试验田”里,汪丁丁努力践行着他的

教育实验:用“批判性思考—问题导向的知识

路径—社会责任感”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培

养有“相与之情、向上之心、独立之精神与自

由之思想”的有“灵魂”的专家。这是与当下

的应试教育有本质差异的。

汪丁丁,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当代深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经济学博士。研究

与教授: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领域。出

版《经济学思想史讲义》《行为经济学讲义:

演化的视角》等数十部书籍。曾在《读书》《财

经》等重要媒体就“中国问题”“人生问题”

不断发言,近年身体力行主持“跨学科教育”

实验,知行合一,直面“教育问题”。长期关

注“个体生命的自由”,倡导批判性思维,尤

其关心青年人的思想成长,与读者互动的搜狐

博客被誉为网上的“柏拉图学园”。

节选

康德意义上的批判性思考,是为任一理论

或观念划出适用的界限。越出了适用性的界

限,真理就成为谬误。所以,批判性思考的任

务是建立理论或观念的反例,因为每一反例都

是一根界桩。常识以及由常识构成的历史(思

想的和行动的),往往成为真理与谬误的最佳

参照系统。历史是一些已经发生了的情境,并

且这些历史情境的幸存者已将他们的实践智

慧留给后代。因此,当我们从事批判性思考时,

我们从历史学习实践智慧并逐渐对历史有了

敬畏感。历史从不重复,历史是开放的,从任

一历史情境,只要改变问题求解的路径,就可

能改写历史。也因此,历史是一连串偶然,历

史是一连串“黑天鹅事件”。这里,黑天鹅事

件通常被定义为“罕见但致命的事件”(rare

and vital events)。注意,这一定义里再次

出现了“生命攸关”这一语词,它意味着关于

黑天鹅事件的知识,必须从人们的短期记忆转

入长期记忆。生活就是这样的一连串生命攸关

问题的求解过程,值得回味的生活,是一连串

黑天鹅事件——偶然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却改

变着生活的路径。

目录

缘起 教育生涯的新起点

第一篇什么是跨学科教育

主旨:培养有灵魂的专家

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差异

实验初目标:培养跨学科教师

跨学科教育实验的四大创新

跨学科教学方法

评价维度

改造教室

招生办法

悲剧与创新:新课程设计

我与学生们的互动

跨学科俱乐部

第二篇 传统教育的思与变

……

Page 22: jifengshuxunno. 374

季风本周推荐

22

《献给孤独的挽歌:从不同的方向看“诺贝尔文学奖”》薛忆沩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4-10 / 24.80 / 文学评论

本书是薛忆沩近年所著的与“诺贝尔文学奖”相关的作品

结集,作者用严苛的文字对这一热门话题发出了“另外的声音”。

其中收录了缅怀马尔克斯的同名长文《献给孤独的挽歌》,并

对赛珍珠、黑塞、海明威、加缪、帕斯捷尔纳克等著名作家的

得奖轶事娓娓道来;作者迷人的文字令其对这些得奖作家代表

作品的评价剖析具有了与逸闻趣事同等程度的可读性。

薛忆沩,生于郴州,长于长沙,现居蒙特利尔。从北京航

空航天大学获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从蒙特利尔大学获

英美文学硕士学位,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获语言学与应用语言

学博士学位。1996—2002年任教于深圳大学文学院。2006—2007

年为《南方周末》及《随笔》杂志撰写读书专栏。2009—2010

年受聘为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2013 年受聘为中山大学高等

人文研究院驻院学人。1991 年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主要

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遗弃》、《白求恩的孩子们》、《一

个影子的告别》。

节选

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二十世纪中期东西方冷战开始之后

的写作者,都会知道自己的同行里有一类被称为“诺贝尔文学

奖获得者”的特殊人物,也都会知道一个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

岛上十分谦卑又非常祥和的国家与当代世界文学之间的特殊关

系。写作是孤独的精神探险,

是一种神圣的事业,而形形色

色的“文学奖”只不过是与这

种孤独和探险关系暧昧的世

俗的光环。这种世俗的光环当

然不可能影响任何一位将事

业当成宗教的写作者对文学

的情感和判断。但是,同行中

的这些特殊人物和文学版图

上的这种特殊关系不可能不

引起每一个写作者的注意和

思索。毫无疑问,这些特殊人

物和这种特殊关系为二十世

纪(尤其是二十世纪中期)之

后的写作者打开了一个观看

文学与时代以及个人与历史

相互冲撞的特殊窗口。

目录

自序

“大地”的回报

其父与其女

“一个时代的灵魂”

“普通的古巴人”

加缪的“百年孤独”

致命的殊荣

冷战中的热点

亲爱的“赫索格”先生

献给孤独的挽歌

“圣经”的第二自然段

那一次没有终点的旅行

“变节”者的辩解

从语言的“裂口”看中国与世

界之间的距离

用记忆画下的“黑玫瑰”

“暴跌”的略萨

门罗的诺贝尔

Page 23: jifengshuxunno. 374

季风本周推荐

23

《唤醒沉睡的文字》[英]安德鲁•罗宾逊 / 杨小麟、张志清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4-10 / 69.00 / 文字

没有文字就没有历史和文明。但是,文字

是何时,何地,又是怎样发展出来的呢?安德

鲁•罗宾逊借用大量的图片和文献资料,用简

洁有趣的语言解释了语音、符号和文字之间的

内在联系。他逐一描述了各种古代文字(楔形

文字、埃及和玛雅的象形文字、线形文字等)

的发现、认识及解读过程,展现了这些文字记

录的古代文明的灿烂成就;关于至今尚未破解

的古文字,作者带领读者一起思考:这些沉睡

的文字有没有可能被唤醒?对于当今世界仍

在使用的主要文字(字母、汉字、日文等),

作者则详细讲述了它们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趋

势。

安德鲁•罗宾逊(Andrew Robinson),

英国伊顿公学国王学者(King’s Scholar of

Eton College),已在英国和美国出版二十多

部著作,并译成多种语言,其中一些被英美大

学列为通识课程的参考图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书写是如何进行的

第一节解读罗赛塔石碑

古典时期的人们对于埃及的印象

象形文字的智慧

发现罗赛塔石碑

解读初始

商博良破解埃及文字之谜

埃及象形文字的本质

……

Page 24: jifengshuxunno. 374

季风本周排行

24

季风本周排行

1 2 3

非学术类

序号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单价

1 爱的新发现 上海译文 [德]威廉·施密德 35

2 地平线 上海译文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26

3 故宫日历 2015 年 故宫出版社 华胥 66

4 夜半撞车-

21 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2003 人民文学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20

5 (第九十六辑)老照片 山东画报出版社 冯克力 15

6 走在别人的路上:阎连科语思录 上海人民 阎连科 26

7 自然的历史 重庆大学 [美]汤姆·拜恩 78

8 800 常用繁体字:简繁对照习字帖 上海人美 卢国联 书写 英秀林 编 18

9 (全 2 册)光明与磊落 湖南文艺 韩寒 10

10 文字的力与美 京华出版社 [日]杉浦康平 49.8

Page 25: jifengshuxunno. 374

季风本周排行

25

1 2 3

学术类序号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单价

1 21 世纪资本论 中信 [法]托马斯·皮凯蒂 98

2 页岩革命:

新能源亿万富豪背后的惊人故事 人民大学 [美]格雷戈里·祖克曼 49

3 第二哲学宣言-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南京大学 [法]阿兰·巴迪欧 32

4 城市的迷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薛涌 39

5 西方将主宰多久:

东方为什么会落后,西方为什么能崛起 中信 [美]伊恩 莫里斯 69

6 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山西人民 [美]周锡瑞 58

7 视觉机器-当代激进思想译丛 南京大学 [法]保罗·维利里奥 32

8 2 日常生活实践:居住与烹饪 南京大学 [法]米歇尔·德·塞托/吕斯·

贾尔/皮埃尔·梅约尔 48

9 身披法袍的正义 北京大学 [美]罗纳德·德沃金 49.8

10 M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理想国译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弗朗西斯·福山 78

Page 26: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26

声音雾霾时代的景观政治

阎克文:中国的资本主义有精神吗?

知识人面对人间情怀总手足无措

谈谈我的老领导何家成的落马

阎连科:我是那个命定感受黑暗的人

雾霾时代的景观政治吴强 大家(2014-10-26)

10 月 25 日,游人在雾霾笼罩的北京景山上眺望故宫

在 34年的北马历史上,大概没有哪届像今年这么荒诞的。重度雾霾的蓝色警报中,3万多人如人肉吸尘器一般上路了,包括我自己。戴着口罩、各式防尘面具、甚至军用级别防毒面具的队

伍,慢慢穿越雾霾笼罩的街道,构成了一个也许最为荒诞的城市图像。在几个小时的赛程中,“口

罩马拉松”的图片传遍新媒体和国际媒体,但国内媒体和门户网站的“口罩照片”后来被删除,

一个雾霾时代的景观政治就此定格,意义深远。

Page 27: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27

以北马为代表,国内马拉松热本来是各地争相打造城市形象、彰显大众体育政绩的“城市名

片”,并无多大的公众关注。还在 2004、05年,北马就发生过多起选手猝死事件,冷漠和混乱的救护场景历历在目,不难想见官僚化的赛事组织是多么僵化、不友好。而近年来,每一届比赛

的组织都有进步,受到大众特别是跑友越来越多的欢迎和肯定,都应归于城市化进程和新中产阶

级的长跑热潮,他们纷纷参与、推动,才改变了马拉松赛事的公共定位,提高了赛事的商业化程

度,也不断促进着组委会每年都在做出改进。

其中,最引为公共话题的,莫过于“尿红墙”。多亏了新媒体和新加入北马赛事的跑友,这

个北马传统自 2009年后逐渐成为网上热题,北马几乎一夜间改变了北京的城市景观,也第一次赋予了新兴的长跑者以近乎游击战的个人化联结的集体行为,改造城市景观,进而挑战权威,令

组织者极为头痛。

所谓景观社会,按照最初提出这一概念的法国社会学家居伊·德波的解释,最生动不过体现

了城市治理者如何控制并分割城市空间,在牟取垄断地租的同时控制人的消费和行为,将一切资

本主义和权力关系的不平等化约为视觉接受的表象。最典型的,譬如芝加哥和纽约的摩天大厦群,

形成于 19世纪末的这一新城市天际线,代表着产业和金融资本主义的繁荣,所谓“镀金时代”,如 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的盛况。这种高楼大厦的资本主义大都市景观,吸引着后来的发展中国家仿效,赶英超美,也吸引了多少年轻人一代一代地投身 CBD,在奇奇怪怪的现代和后现代建筑群中迷失。

另一种城市的景观社会,是巴黎的改造。在 1848年革命之前的巴黎市区,街道狭窄,从一米到五米不等,拥挤不堪,时常瘟疫流行,也是革命的温床,从 1830到 1848年间就爆发了七次起义。拿破仑三世上台后,豪斯曼从 1853年起开始主持巴黎改造,以塞纳河为轴心修建了若干条林荫大道,重新划分了巴黎街区。改造之后,一个适应资产阶级马车通勤、以 5-6层宽敞公寓大厦为主、以巴黎歌剧院和迪欧饭店为城市中心也同时服务上层社会消费中心的近代城市景观浮

现出来。豪斯曼打破了以往旧巴黎的有机街道社区,代之以宽敞至 70米的林荫大道,梧桐树的林荫和道旁的奢侈商店也掩盖了城市改造背后的军事目的。豪斯曼晚年也不否认,如此高大上、

充满新资产阶级对宽敞、阳光、便捷要求的规划,就是为了消灭底层阶级筑街垒的可能,便于军

队沿大道从郊区兵营随时调动,扑灭城内的任何起义。

类似的景观改造思想同样贯穿于 1950年代初北京长安街的兴建和 1999年平安大道的拓宽。前者与十大建筑一道,构成了一个权力象征无所不在的城市景观,如布加勒斯特的人民宮一般。

新的社会主义大道也分割、遮蔽了大院与胡同两个生活世界,嗣后各处牌坊、箭楼、城墙的拆除

更让传统北京内城老百姓生活在无可遮蔽之中,对城市生活的集体记忆也就此抹除,犹如爪哇等

地的东南亚传统,臣民不被允许用砖瓦建房,只为了便于国王军队随时破门而入。

这些胡同里的原住民,总是最先插上旗子欢迎各种占领军,也曾阻拦道路和军车,甚至在文

化大革命的高歌中占领四合院然后变成大杂院,令当局头痛,也令新权贵厌恶,因为他们的存在

本身,有机街道和街坊关系,如同老巴黎,似乎就是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而平安大道的拓宽,

彻底拆解了旧的胡同城区,让这片十年前曾经孕育反抗的迷宫曝露在新的城市快速路面前,没有

搬走的原住民址似乎剩下博物馆的价值。可是,他们在车流、旅游者和餐馆酒吧的背后继续顽强

地苟延,与 CBD、四合院私宅会所,还有旅游者向往的小清新风格那么不协调,那么的让“人”不舒服。对公共视觉的侵入,或者只是“不舒服的存在”本身,似乎就成为一种、也是最后的“弱

者的武器”。

Page 28: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28

以致于,有关部门不懈地使用权力进行城市拆迁改造,还有许多公知加入响应清理街头的乞

丐、流浪儿童,更多南锣鼓式的新景观,从旧城区保留改造计划到新农村建设的“穿衣戴帽”工

程,继续遮掩小巷深处、街道背后的阶级差异,满足旅游者和当道的视觉需要,这或许才是和谐

主旨所在。还有更大范围的城市网格化治理进程将一切城市景观变成看不见的控制,如法国社会

学家朗西埃所说,将每个人分隔、固化在既有的城市区间和身份中,形成所谓常态化,也就是景

观社会的实质,今天“新常态”政策的保守指向。

只是,新兴的占压倒优势的门式单元和小区并不像这些社区结构固有的保守性那样,反而成

为业主维权运动的温床。毕竟,有限产权和粗暴的物业管理模式根本上难以满足新兴中产阶级的

安全感。而且,这些新兴中产阶级们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身体的主导权,随财富的增加和认知的觉

醒,一天一天在扩大,近年来大城市兴起的长跑热潮便是这样一种时间和身体支配权的实践。

与有钱之后到处旅游形同蝗虫一般的景观不同,跑步热潮形成的城市流动景观改变的是城市

的常态化景观:以自主的个人身体、却是集体的流动穿越或者占领公共空间。其中,既有对个体

时间支配权的显示,这在一个资本和权力逻辑主宰的社会恐怕是最为困难的,也是多少追求财务

自由的中产们真正想要的;也有身体对分隔的公共空间的抗议,表明跑者或者新中产们不再满足

家居、办公室和商业化空间的分隔,他们需要真正属于全体公民的去商业化的公共空间,对身体

的支配导致城市空间的解放。

在这个意义上,紧邻北马出发地的海边红墙,作为历届比赛的第一个尿点,简直再精确不过

体现了这种身体的反抗,以及仅仅是身体反抗就能带来的对公共视觉产生的不舒服,不啻为一种

对景观秩序的挑战。这种挑战,更多的是在主流视觉中产生一种不适感、系统出错的混乱感、甚

至失控的感觉。类似北京唐家岭、二里沟等蚁族聚居区、城中村、或者小区地下室、群租房的北

漂居民产生的不适,在官方眼中仿佛城市癌症一般,必欲除之而后快。只是,城市新中产阶级往

往也是铲除这些所谓城市癌症的受益者,他们的新小区往往就建在这些城中村拆迁后的土地上,

旧小区的大妈们也会在群租房、地下室清理后得瑟一阵,似乎如此以来,她们的安全感就增加了。

Page 29: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29

当然,在那些大妈之外,新富新贵们,尤其那些从贫寒之家新升入中产行列、依附体制过上

小康生活的人们,最是所谓社会秩序失控的敏感体,他们几乎无法容忍一切景观被介入、被破坏

的行动,从街头小广告到涂鸦到访民群体的权利主张甚至微信朋友圈的异议,无不担忧愤慨,以

为是对法治和秩序的破坏,其实只是内心惶恐害怕被权贵资本主义方舟抛弃从而失去锁链带来的

安全感。或者说,这种仿佛与生俱来就有的对社会秩序的洁癖和安全感,毋宁是奴隶们早已习惯

的依附感,如同南北战争后被解放的黑奴,竟不知如何独立谋生而陷入惶恐。

在这个意义上,“尿红墙”,原本或许只是无奈无心之举,一旦被发现它与公共视觉的反差

和不和谐、不适感,便生产出荒诞的意义,经由口口相传和新媒体的传播,便具有了反抗的价值,

尽管这只是强大体系下最为温和的反抗,一个利用和打破官方仪式化的大众体育的身体涂鸦。

以致于,为了解决这个令人不舒服的尿点,北马组织者在赛前便造势阻止尿红墙,将尿墙等

同不文明,警告若违反将取消比赛资格,甚至设置了长达两个月的报名审查期一一审查所有参赛

者的身份,防止可能故意的尿墙者。同时,组委会不惜工本地在广场准备了 160位移动厕所,出发广场的流动厕所车紧挨着出发人群,蔚为壮观。红墙沿线,除了例行警察戒备,新增了摄像监

控和流动厕所,还有来自北京化工大学的学生“志愿者”,以拉拉队名义每隔三米一组专门守卫

红墙,随时准备劝回越过隔离线的跑友。

不过,当这一切努力和投入遇到当天的重度雾霾,霎那间便失去了意义。无孔不入弥漫一切

的雾霾,如玩笑一般,让所有特权、差异和各种优越感消失在无形中,消解了组织者的精心准备。

没有人尿红墙了,更多的跑友戴上了口罩甚至各色防尘、防毒面具,把北马变成了口罩马拉松。

雾霾,一个原本需要被问责、事关民生的重大治理失败的问题,虽经百般处理,却与北京马拉松

不期而遇,在无数口罩面前无比尴尬。一个几万人的跑者洪流,间杂着无数口罩和防毒面具,种

种画面就在比赛进程中,占领了互联网、社交媒体和海外报纸的头版,形成了一个最富挑战意味

的流动景观,那是怎样的一群不再听话的新公民,成长在跑步和雾霾之中。■

Page 30: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30

阎克文:中国的资本主义有精神吗?

阎克文 华语演讲(2014-10-25)

马克斯·韦伯的经典之处,并不在于他如何看待观念因素和经济因素各自的相对重要性,而

在于他分析社会行为系统的方法。无疑,在这个领域,是韦伯首先将价值观在决定人类社会行为

时的作用问题提到了理论高度。

一、现代资本主义的观念源头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是这个理论高度的首要标志——新教有一种“伦理”而资本

主义有一种“精神”,正是这种新教“伦理”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精神”,而现代资本主义

空前的文明成就与这种“精神”的巨大内驱力是密不可分的。显然,韦伯这里着眼的是现代性问

题,其核心是现代西方特有的资本主义现象,它不可能自发地产生于任何其他地方、其他时代。

也许,我们今天可以毫不费力地指出这个“韦伯命题”的不完善性,比如日本、印度、拉美

甚至中国的现代性发展过程或可为证。但这几乎无损于该命题的方法论生命力,因为这个里程碑

式的命题具有高度的扩展潜力和启示价值,恕本文不赘。

有现代性,逻辑上说就有前现代性。对此,韦伯最终作出了一个著名区分,即“传统型”和

“现代型”资本主义的区分,这个区分非同寻常,因为它颠覆了以往对资本主义的一切基本阐释,

并第一次为全面理解现代性和谨慎预见未来提出了一套结构分析方法,而且至今仍然富有解释

力。

Page 31: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31

按照我们在知识与思想的高度荒诞和封闭状态

下形成的一般理解,是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生产者

诸要素的经济合成作用在从根本上推动着历史的发

展,发展达到了一定程度,历史便会挣脱现存制度形

态和观念体系的约束而跃上一个新台阶,工业革命时

期的英国以及随后的整个西欧则登峰造极地证明了

这个诸阶段论的发展模式,其中,除了经济环境、资

本积累、科学技术等等物质力量以外,资产阶级的获

利冲动和贪婪欲望被认为是一种超常的驱动力。

但在韦伯看来,这与历史真相相去甚远。从韦伯

对历史的经验观察中不难看出,同样的甚至更优越的

物质力量,在其他地方、其他时代也都不乏其例(比

如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但都没有发展出同样的

乃至更优越的现代资本主义,一直散见于世界各地的

只是传统型资本主义,这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至于

把追逐利润的发财本能作为一种历史解释,就更加不

着边际,因为,恐怕谁都毫无把握找出现代人和前现

代人之间在发财本能上有什么重大区别,相信也不可

能找到公认的“科学”依据证明英国人在发动工业革

命时这种本能已经进化得无与伦比,韦伯概括道:“资

本主义的获利活动,作为一种投机活动,一直通行于

所有类型的经济社会中,……投机者那种嘲笑一切道

德约束的心态也一直是放之四海而皆然”,“中国的官吏、古罗马的贵族、现代的农民,他们的

贪欲和任何人相比都毫不逊色,……如果置身同样的情境,……这些人的财迷心窍要比一个英国

人更加强烈,特别是,要更加无耻。”毫无疑问,这在今天的中国能够信手拈来更加丰富的经验

证据。

韦伯指出了这里面的一条因果链。宗教改革决不意味着宗教本身的衰落,恰恰相反,新教的

出现进一步深化了宗教信仰的强烈程度和社会化程度。新教主张惟有《圣经》才是最高权威,不

必通过有形的教会,每个信徒都有权利直接从《圣经》领悟上帝的启示和真理,那是一种凌驾于

任何世俗权威之上、不可动摇、不容侵犯的永恒权威,不会陷入道德破产的危机。流变无常的世

俗权威本来就没有资格代表和冒充上帝,新教主义则进一步否定了教会的这种资格,等于是承认

并鼓励个人有权独立于《圣经》之外的一切权威,承认并鼓励个人自由,但更重要的是,这意味

着每个普通的新教徒都要变成宗教精英,不同之处在于,过去的精英是少数修道院中的遁世僧侣,

新教徒则要把整个尘世当作无形的修道院、成为入世的僧侣。惟其如此,才能有望获得上帝的恩

宠而得救赎、免遭万劫不复的地狱之苦。加尔文教的得救预定论则进一步告诉基督徒,能够蒙恩

得救的永远只是上帝预定的少数人,只有上帝知道他们是谁,其他人注定要永远罚入地狱。因此,

新教教义的大规模传播,在激励个人独自进取走向上帝的同时,也由于断言得救的高度不确定性

而在每个信徒的内心深处掀起了终生都无法平息的焦虑感。即使像我们几无宗教共鸣感的中国

人,单凭经验大概也不难体会到,人在面对一个事关重大但又不确定的前景时将会多么焦虑,更

何况新教徒必须终生面对一个事关终极归宿而又不那么确定的前景。那么,他们是怎么找到出路

的呢?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德]马克斯·韦伯

阎克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年 8 月

45.00

Page 32: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32

二、新教伦理的经济后果与世俗伦理背景下的中国传统资本主义

严格地说,他们找到的并不是一条标准答案性质的出路,而是一条可以提供心理安慰的羊肠

小道:每天都在每个方面、每一时刻虔诚地生活,随时遏制一切轻浮享乐的冲动,毕生都在日常

生活中刻苦修行,不懈实践一切合乎上帝意愿的尘世活动,尤其是把条理化的劳动及财富创造过

程当作一种增加上帝荣耀的“天职”,直至最终体会到一种安全感。这是一种“神圣”的境界,

是由虔诚的灵魂感知的,不是靠铺排宏大场面、端着统一发放般的阴沉面孔、以暴力为后盾再加

上虚妄飘忽的大言阔论就能营造出来的,重要的是,它虽然“神圣”,但决非遥不可及,这样的

一生走下来,实际上就有可能获得救赎的确定性,从而成为上帝特选子民的一员。这种焦虑-苦修反应形成了新教徒特有的生活方式,由此,条理化的劳动和创造财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罪恶的

赢利问题,而是成了一种神圣的道德义务,一种改造尘世的必要手段,一种附属于宗教美德的经

济美德。至此,新教伦理的经济后果也就呼之欲出了。

实际上,新教徒的发家致富乃是新教伦理的意外结果,韦伯指出,它的直接结果是激发释放

出了一种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和平的理性主义。它对经济变革的影响在于,它最终把无数自由个

人的分散努力整合成了一种自由的制度以实现持续的正当赢利目标。这是现代西方特有的资本主

义经济活动有别于其他所有时代、所有地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关键所在。

因此,韦伯定义的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便清晰可见了,即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大

规模有效整合。一般来说,人的价值理性程度越高,他就越不怎么顾及代价与后果,从工具理性

的角度来看也就越不理性;同样,工具理性的程度越高,他就越不怎么顾及观念与价值,从价值

理性的角度来看也就越不理性。新教徒决心要在尘世建立天国,决不容许自己、更不容许他人讨

价还价,这种价值理性与以往的基督徒并无本质区别,强度甚至有过之无不及。但是,他们对社

会的态度却发生了根本变化,他们要驾驭宗教动力去改造尘世,而不是逃到尘世之外修炼宗教虔

诚;他们也敌视一切贪欲和享乐,但他们勤奋、节俭、冷静、审慎,条理化地利用一切资源刻苦

工作、积极进取,这个过程意外地锤炼出了新教徒发达的工商业头脑,工具理性的潜力在他们那

里发挥了史无前例的手段作用,证据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工商业成就,而他

们认为这是博得了上帝的青睐,也增加了上帝的荣耀,然后,他们不是消费更不是挥霍利润,而

是不断地积累、再投资、进而扩大稳定可靠的生产销售以期获得持续的经济成功,目的还是为了

证明上帝的恩宠!结果是,他们引领发展出了大规模的现代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以及私人与公共

财富空前的、基本上持续不断的稳定增长。更重要的是,原先势单力薄但却团结壮大成为一支有

纪律的力量并掌握了资本能源的新教徒群体,毫不妥协地抗拒了世俗权威和教会当局两个方面对

工商业活动的不正当干预,有力地推动了自由市场的发育和成长。

相比之下,中国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形。由于宗教从来没有成为一种全民性的观念整合力量,

因而无从产生出一种超验的最高权威,虽然也有“天”、“天道”或“天理”直至晚近泊来的“历

史规律”

等等类似观念,但都没有永恒的性质,与其说它们凌驾于世俗权威之上,不如说只是世俗权

威的影子,故而也像世俗权威一样总是摆脱不了如影随形的信誉危机、直至大规模道德破产的危

机。因此,从“止于至善”到“先天下”如何如何,直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始终都是形

而下的、纯世俗的价值追求,虽然高不可攀,但却毫不“神圣”,关键是,它们没有指出假如人

达不到“至善”、做不起“先天下”、无心或无力“奋斗终生”时该怎么思考和追求生存的意义。

尽管历来的主流价值体系也都高度理性地给出了种种根本途径,比如“慎独”、“自省”、“养

Page 33: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33

浩然之气”的修身功夫,比如“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修养要求,

但一般来说,无视这些途径的个人不会成为戴罪(原罪)之人,更不会让个人产生内在的自我强

制力和驱动力进行毕生的道德努力、洗涤罪孽以成全自己。总之,这些“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

观不可能成为普世的终极价值观,更有甚者,它们并不允许、更不鼓励个人独立于世俗权威、个

人对人格理想的追求以及对权利的主张,这时个人的生存意义就没有什么选择余地,可能仅限于

充当草民,甚至贱民,甚至不是民,极端情况下甚至不是人而是猪狗草芥,结果,世俗生活本身

往往就成了目的,而不是追求超世俗价值目标的手段。

诚然,中国文化也吸收了外来宗教的信仰成分,同时也在血缘共同体的“家国”扩展秩序中

提炼出了一套世俗伦理。比如“因果报应”说,就长期发挥了相当普遍的社会心理调节功能,使

抑恶扬善的行为规范有了准信仰的价值;比如“诚信”观念,无论沧桑如何变化,它作为一种道

德要求却是永恒的,“童叟无欺”一直就是工商业者的自我标榜和社会对他们的普遍期待。但问

题在于,纯世俗的伦理在本质上都是实用伦理,其功利性甚至可以把神祗崇拜、祖先崇拜和偶像

崇拜也变成祈利避害的交易关系,因而一旦它的实用性遭到怀疑,人就很容易丧失任何道德底线,

不仅工商业资产者,其他人等也很难例外。

按照中国的传统伦理,超出谋生糊口传宗接代缴粮纳贡这个限度的劳动所得,在道德上就很

可疑。但尽管如此,劳动却从来没有“神圣”的苦修性质,总的来说只是尘世的苦役,更无法想

象苦役被当作“天职”;相应地,对个人追求利润的社会评价,也就始终是出于实用主义的功利

性考虑给予纯世俗的道德定位。从根本上说,在我们这个文化共同体的“家天下”传统中,所有

的经济活动都不过是给世俗权威提供的家务劳动,因而始终与新教徒那样的价值追求无涉。与宗

教改革同一时期的明代嘉靖年间,虽非“盛世”,但据说 GDP仍占了全球的一半左右,问题在于,“革尽人欲”的观念这时更为变本加厉,“复尽天理”的要求却没有形成新教徒那样的信仰

共同体,更不可能产生新教徒资本家那样秉持新的伦理标准并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社会阶

层,这种状况至今仍无实质性变化,表明中国的传统型资本主义首先在精神上就不可能自发进入

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1864-1920)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

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

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

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对于当时德

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

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

计。是同泰勒和法约尔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对西

方古典管理理论的确立做出杰出贡献,是公认的

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

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Page 34: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34

现代性过程,只能自发地将传统进行到底——它是一种先天就没有信仰、后天仍没有信仰的资本

主义。

当然,中国传统上有个“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古老愿望,但它强调的是财富的功能而不是正

当性,如果我们把“礼节”扩展定义为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那么立刻就能发现,新教徒恰恰是

反其道而行之,这不仅赋予了他们的财富以正当性,而且使这种性质的财富有效参与实现了一个

普世的终极价值——人的自由、独立和尊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韦伯才说,对利润的贪得无厌根

本就不是现代资本主义,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精神,倒不如说,现代资本主义遏制了、至少也

是理性地缓解了这种非理性欲望。

总之,“韦伯命题”的重大意义在于,它第一次系统地提示了一个简单的事实:自从脱离了

动物世界以来,人的进化史就不再是生物进化史、而是思想进化史了。

三、政治-法律制度的简要比较以及韦伯理论的启示

作为开制度主义分析之先河的思想大师,韦伯的巨著《经济与社会》则系统地审视了现代西

方资本主义的另一个前提:游戏规则的理性化,而政治-法律制度就是一套最重要的理性化游戏规则。它有两个主要来源,一是既往的法律制度,一是中世纪的封建制度。西欧的法律体系发轫

之时就重视契约,最初大概是为了规范经济行为,后来则覆盖了越来越多的生活领域,其核心是

划分权利的边界和义务的限度,尤其是通过法理契约确定世俗权威的政治权力界限,这个前现代

时期的文明成果在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中达到了颠峰状态,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称为“准宪政”,韦

伯认为英国是当之无愧的楷模,结果是任何世俗统治者都没有为所欲为的权利,平民不可剥夺的

财产权和自由权得到了理性的司法保障,国王非法作为也有可能在世俗法庭上败诉,更何况还有

宗教权威、宗教法庭道德监督与审判的巨大压力。理性的游戏规则自然会令人产生理性的预期和

安全感,这在经济上的积极意义十分显著。新教徒能毫不妥协地抗拒政教两方面对工商业活动的

不正当干预,自然也就有理有据,现代公民权制度、市场经济制度直至自由主义民主的宪政制度,

都可以从这样的理性搏弈中找到历史渊源。

在这方面,中国的情况同样相反。秦代以后形成的传统政治-法律制度保证了统治者拥有无限制的法定权力却不承担相应的法定义务,被统治者承担了无限制的法定义务却不拥有相应的法

定权利,这在私人财产权问题上尤为突出,统治者处置平民财产的高度专断性和随意性,使任何

理性的经济活动——特别是资本投资——都无法得到理性的制度规则的保障,即便历史上时有所

见的重商主义、自由放任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也因此而常常难以为继,或者使工商业活动

常常面临不确定的政治风险,只有在专制权力的指缝中依靠和国家及其代理人进行代价高昂的无

序交易才有可能实现资本积累,这就是韦伯所说的典型的“政治资本主义”,显然,这绝对不是

现代资本主义所需的制度条件。

韦伯理论无可置疑地说明,现代性不等于经济层面上的、更不是物质主义的“现代化”,因

为它不单是一种经济形态,更是一种文明形态,而没有价值追求的“现代化”则是舍本逐末,很

可能还是缘木求鱼。自从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来,为了寻找数千年未有之大对策,我们这

个共同体已经支付了过于高昂的代价,却至今仍在浑水里摸石头。也许,历史上唯一可与新教徒

勉强类比的一支力量,就是 1949年以来的意识形态原教旨主义者,然而,除了价值理性的坚定程度令人尊重以外,他们与新教徒却只有根本性的差异:他们不是一个独立的信仰共同体,更不

打算通过坚定的尘世苦修走向上帝获得自身的救赎,而是坚定地要自己充当上帝、让别人通过尘

Page 35: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35

世的苦役被他们救赎;他们始终把整个社会都看作自己的财产,根本不需要也不容许存在私人财

产权;所以,他们不会变成私人资本家,只能变成“国家资本家”,虽然是抽象的集体人格资本

家,但却是唯一的资本家,其他人全都无处可逃,只能任由他们生杀予夺;他们的“国家资本主

义”可谓有计划的“无政府”经济,因为他们可以完全不计成本——从货币成本直到别人的生命

成本,更可以完全不顾规则——从公平交易规则直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规则,更何况他们还热

衷于为了自身的非理性利益而不顾一切地和一切人类文明为敌。终于,作为对现代性过程做出的

被动反应,经济意义上的“富强”成了主流价值,随后模仿来的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卸载了

一切道德理想,权力越来越没有心肝,经济也越来越没有廉耻,虽然“国家资本家”分解成了越

来越多具象的、多元竞争的个体人格资本家,给不甘任由它生杀予夺的人们提供了夺路求存的机

会,但传统的政治资本主义却变得更加老练,一个显著标志就是正义和良知随时随地都可能遭到

老练的嘲弄、唾弃和践踏。应该说,这是中国大大小小的“政治资本家”理应自我涤荡的原罪,

权且谓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不言而喻,现实更需要制度安排与设计上的自我涤荡,因为

只有以其正当性而提供预期安全感的制度,本身的安全乃至文明的进步才是可能的,所以今天更

应该说的是,“匹夫兴亡,天下有责”,庶几,中国的资本主义才能有望精神新生、民族的胸腔

里不光有冷血的钞票而且还有不是冷血的灵魂?

阎克文:好读书不求甚解

日前顺手翻了翻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管士滨译,商务,1964),发现我记录在扉页上的首次阅读时间竟然是 1976年 5月。那个年头一个接受了一通半吊子教育的高中毕业生由此开始西方思想的启蒙,其结果大概只能是激发出一种半吊子“愤青”心态。不过,很快又读到

了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商务,1959)和《劝学篇》(群力译,商务,1958),尽管是“二道贩子”舶来的思想观念,但放在今天想想,它们确实让我的启蒙过程明显开始有了

中庸的趋势。说不清是什么原因,30年来我再也没有认真读过《自然的体系》。但是,尽管我对作者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一点却好象终生难忘了:是他让我第一次刻骨铭心地意识

到,应该换一套话语去看待和思考“不自然”的体系,否则脑浆恐怕将永远也开不了窍,最终只

有拿自己的心智为某个谵妄的意识形态植物人殉葬了。

去年读了马克·布洛赫的《封建社会》(张绪山译,商务,2004),然后又重读了柳宗元的《封建论》,于是有了一个肯定是一劳永逸的感觉,就是说,特逗。咱这里反了七、八十年“封

建”,究竟指的是哪门子“封建”呢?西方的封建大体上说的是在统治阶级内部(捎带着也免不

了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划分权利义务界限,不用多说,以这种法理契约关系为基础的

社会形态,在我们的整个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存在过;而柳宗元说的中国“封建”社会早在公元前

221年就彻底结束了,此后 2200多年间再也没有像模像样地复活过,那么,郑重其事地反一个根本不存在或者早就不存在的目标,是不是类似于侯宝林先生的名段子《关公战秦琼》?其实,

无论作为严肃的学术研究概念还是通俗的大众宣传符号,乃至作为人人都觉着不言而喻的一个口

头禅,把我们这里日常用语中的“封建”改称为“专制”,显然会更加准确,也更加上口,再看

看米涅的《法国革命史》(北京编译社译,商务,1977)、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1992),肯定就会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反“封建”了,如果这一点变成了我们这里的常识,许多问题大概就容易理解得多。不过至关重要的是,反封建可能或者理应给历史带来什

么?如今我已经很固执地认为,是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

商务,1999;上海人民,2003)给了我基本的答案,由于亲手翻译并通读大样的缘故,我等于把此书先后精读了四遍,结果是最终让我产生了一种不易之见:它集中体现了反封建——而本质是

反专制——应有的核心思想成就与制度成就,同时,就文本本身来说,完全可以称之为汹涌的激

Page 36: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36

情、冷峻的理性、严谨的逻辑和高贵的政治智慧水乳交融的经典范例,这在同类大师们的同类著

作中似乎并不多见。

好读书不求甚解已是我的痼疾,为此常觉无奈。但总有些书吸引我感到必须、应该并喜欢反

复阅读,比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是(于晓等译,三联,1987;帕森斯英译本,纽约,1958)。韦伯的体系巨大、深厚而又精细自不待言,尤其是,他把无比庞杂的知识与思想素材有效整合为一个体系的成就,更是没有多少人能够望其项背。但是,也许只有《新教伦理》这个比

小册子大不了多少的文本,才能让读者感到大师韦伯的平易近人,以及面对一个体系而产生的阅

读快感,大概正因为如此,兰德尔·科林斯(RandallCollins)才说,我们可以把《新教伦理》看成是学术畅销书的写作指南。韦伯之前还从没有人提出,新教徒有一种“伦理”,现代资本主义

有一种“精神”,而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出自新教伦理,韦伯认为这就是西欧和

北美独一无二的现代性最关键的来源之一,也是任何其他地方和时代不可能自发走向这种现代性

的最关键原因之一。他的自由主义信念和民族主义情结使他深为德意志民族新教传统十分薄弱而

焦虑,始终都在担忧这个民族会因为只是积攒了一堆来历不明或不雅的银子但缺少象样的精神本

钱而随时在政治上被现代盎格鲁撒克逊人一笔勾销。从这个角度来看,《新教伦理》无疑具有了

现代启示录的巨大价值。当然,按照我的经验,如果静下心来,研读《经济与社会》这样的巨著

也同样能够产生阅读快感(顺便说说,我指的是那个著名的英译本[加利福尼亚大学,1978],不是现有的商务版中译本,恕我直言,这个中译本即使让天才读者来读,到最后恐怕也会读成候补

傻瓜)。韦伯不是世界史和史学理论、政治史和政治理论、宗教史和宗教理论、经济史和经济理

论、法律史和法学理论等等任何一个专业研究领域或应用领域的“职业人”,但他对整个历史现

实及其精神的融会贯通和精深凝炼,却超越了任何讲坛畛域及门户之见,这可以说是《经济与社

会》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壮丽景象。有人说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毫无疑问,这决非恭维它

像一部超级字典,而是说,它使读者随时都有可能体验到一种理性化思想的强大冲击力,这种不

动声色但又充满逻辑激情的力量几可谓无法逃避,并且总是在逼迫一个人不由得自问,面对“经

济与社会”,或者说,面对历史与现实,我是谁?我的意义何在?不知这其间有没有内在联系,

但我认为,从客观上说,韦伯通过《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三联,1998)给出了解答问题的一个途径。韦伯终生都在企盼德意志民族能够成为世界精英之一,但在他那个时代的德国,盘踞

或企图盘踞在政治支配地位上的,一如他在《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甘阳等译,三联,1997)中描绘的那样,除了“经济上的没落阶级”(容克地主)就是远未成熟的“政治侏儒”(资产阶

级),要么就是“一群没有政治意识的市侩”(工人阶级),急功近利的庸俗经济学通过国家的

阎克文,1956 年 1 月 7 日生,北京市人,曾在山东

省总工会、新华社任职 16 年。2000 年从新华社辞职,

为自由撰稿人。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兼职教授。

Page 37: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37

经济政策而泛滥成灾,以致“德国的任何一个角落现在都是丑态百出,让我们觉着无地自容”,

指望这样一堆坯子凝聚成精英民族?韦伯在有生之年好象不再抱有希望了,他把希望寄托在了未

来的精英身上,于是我们看到了《学术与政治》的超凡魅力所在——他在呼吁他们去填补价值真

空。他的结论是,在价值观混乱乃至缺失的时代,真正的精英不是表现为花里胡哨、信口雌黄地

冒充前锋、领袖甚或先知,而是严肃地为自己的价值抉择承担责任,正视当下的历史真相,冷静

地追求切实可行的现世理想。不幸的是,这个民族却是在两次歇斯底里大发作又经历了两次灭顶

之灾以后,才被迫走上了自己这位先知所预言的道路。假如韦伯再多活 30年,没准儿真的会痛惜而低沉地为这代价怒吼一声:活该!

说来值得纪念的是,当年为了打磨自己的英文阅读和笔译能力,我曾对照《共产党宣言》中

译本(人民,1992)逐字逐句通读了两遍,先是五体投地惊叹译文的绝对准确,然后又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文本本身。作者以那么高度洗练而又激越飞扬的文字完整概括了一个庞大意识形态体

系的核心内容,当然只有大师才能这样举重若轻。至关重要的是,不论 150多年来各色人等对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学说如何各取所需,《共产党宣言》的道义感召力和经典性的理想主义情怀

大概仍将使任何读者都不可能无动于衷,因为它毫不犹豫地断定,那个取代了以往旧社会的终极

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当然,

话说回来,至于大师播下了龙种却不料也产出了一堆跳蚤,这肯定不能全赖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头上,不管这些跳蚤已经发育得多么巨大。■

Page 38: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38

知识人面对人间情怀总手足无措

周哲 澎湃(2014-10-25)

一、为什么是“人间”?

10月 23日,活动策划人之一、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高士明自河北十里店村赶回北京,接受了澎湃思想记者采访。他这样描述自己此前十天在这个村庄中进行田野调查的感受:

"这个因克鲁格夫妇 1959年在伦敦出版的《十里店: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革命》而广为人知的村庄,今天的生活与景象已与成千上万个在城市化进程中失败的华北农村没有多大差别,令人怀

疑当年的‘土改’是否真地发生过?

我希望去理解的,是‘中国革命中的一个村庄’。革命反复,但村庄永在。除了当年的几个

孩童,今天已是八旬老人,克鲁格照片中的乡民大都过世,他的摄影现场也已为陈迹。现实生活

就像一张层层累积又反复涂抹的画布,而且是唯一的一张,历史一次性发生,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唯有在此刻的画面前踯躅或继续。

这次到十里店,适逢村里娶亲红事,年青人或许会惊叹今天这个农民婚礼中的种种土气与滑

稽——古今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墙上的毛泽东与卡通小爱神,十几名健壮村妇组成的军乐

团……。但是无论如何,我羡慕乡民们土土的小幸福,因为我自己营营碌碌、千疮百孔的生活,

连仅有的假幸福都日益流散。在写给贺照田兄的短信中,我说:面对平常的人间情味,知识人常

感手足无措。人间思想的事业不是写出来的,可是感同身受又谈何容易!"

Page 39: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39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高士明。

我们可以从高士明此一番感慨中,看出他的关切点:历史在当下的呈现,以及切身的人间幸

福感。这或许正构成他启动“人间思想”这一学术项目的驱动力。

“国际上的左翼思想家在其现实处境中解决问题,而我们有自己的现实处境。我希望‘人间

思想’这个学术项目能够深耕当下,而不是直接去谈历史。当下是历史的后果,当下的社会现实,

你循着此刻的现实,就能够打开一条条通往历史的道路。这是我的基本信念。”对于这一位在国

际上长期活跃于艺术-思想领域的著名策展人来说,这一学术计划,寄托着他数年来众多思想疑惑的出路所在。

作为“告别后殖民”等重要美术展的策展人,高士明认为,面对如今世界占主流的新自由主

义论述,如今我们应该重新启动一种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它的根基不能是传统的古典-现代的进步二元论,而应该自描述我们身边的状况以始。

“后殖民论述谈文化、历史、身份、认同、表述,但是从来不谈资本。于是我重新开始读《资

本论》,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我感到,马克思作为一个记者的身份出现了,他展示了很多互相

矛盾的材料,众声喧哗的感觉。这接近我所想要的一种描述的政治经济学:他首先描述出了现实

的复杂性。知识人、艺术人面对社会时,你首先要去描述它,描述资本、符号、价值、观念的构

成。”

将高士明这一工作方法实现的契机,则源于他对于台湾左翼文学家陈映真的一次阅读,他意

外发现,在上世纪 90年代的中国台湾,陈映真曾经办过一本叫做《人间》的杂志。这份杂志的理念与工作方式,与他的思考不谋而合。

Page 40: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40

《人间》杂志封面。

彼时的台湾,正面临着一些和今日大陆颇为类似的思想状况: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相当的成

就,但人们也对于新的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变化,产生了相当的焦虑与不适应。这反映在陈映真为

《人间》刊物所写的发刊词《因为我们相信,我们希望,我们爱……》中:

“二十多年来,由于整个社会的勤勉工作,我们已经在台湾创造出一个中国历史上前未曾有

的、富裕、饱食的社会。这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成就,也使我们付出了一些代价。那就是因为社

会高度的分工组织化,造成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之间、一个生产部门与另一个生产部门之间、一个

市场与另一个市场之间的陌生与隔阂。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往日深切的、休戚相关的连带感,和相

互间血肉相连的热情与关怀。此外,在一个大众消费社会的时代里,人,仅仅成为琳琅满目之商

Page 41: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41

品的消费工具。于是生活失去了意义,生命丧失了目标。我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庸俗、肤浅;我

们的精神文明一天比一天荒废、枯索。《人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杂志呢?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明,

《人间》是以图片和文字从事报告、发现、记录、见证和评论的杂志。透过我们的报告、发现、

记录、见证和评论,让我们的关心甦醒;让我们的希望重新带领我们的脚步;让爱再度丰润我们

的生活。如果您还问:为什么在这荒枯的时代,要办《人间》这样一种杂志?我们的回答是,我们抵死不肯相信:有能力创造当前台湾这样一个丰厚物质生活的中国人,他们的精神面貌一定要

平庸、低俗。我们也抵死不肯相信:今天在台湾的中国人,心灵已经堆满了永不饱足的物质欲望,

甚至使我们的关心、希望和爱,再也没有立足的余地。不,我们不信!

因此,我们盼望透过《人间》,使彼此陌生的人重新热络起来;使彼此冷漠的社会,重新互

相关怀;使相互生疏的人,重新建立对彼此生活与情感的理解;使尘封的心,能够重新去相信、

希望、爱和感动,共同为了重新建造更适合人所居住的世界,为了再造一个新的、优美的、崇高

的精神文明,和睦团结,热情地生活。”

这一向物质主义发起诘问,并充满着热情的发刊词,在“人间思想”学术计划的另外一位发

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贺照田看来,它代表着现代社会建设的一种可能进路。

陈映真与他的《人间》杂志,其实处理的是在社会主义理想遭遇重大挫折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

理想主义,应该如何再度找到介入现实的办法,让社会向着更为人性和正义的方向前进。

“七十年代末之前的陈映真对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实践有着充分信仰,认为台湾的出路就

在尽早进行一场同样的革命。但 70年代末 80年代初,这一信仰遭遇了打击。于是陈映真开始思考,当通过一次性革命来根本重置一社会以解决这社会问题的路径遭遇挫折,是否意味着人们在

一看起来已经现代化或已在现代化路途上的社会中只能随波逐流地活着?对此,陈映真的回答

是:决不!”

陈映真清楚地看到,爱的付出与意义感的获得不仅为人性所需要,而且一个即使看起来已经

很有成绩的现代社会,若不经过这个社会润泽、敏感、跳动的人心的充分剔发、批判与检证,绝

不会自动成为一个更为人性和正义的社会。

这时的陈映真的思想探索所处理的问题实际上是:十九世纪以来和社会主义信念、实践紧密

相关的理想主义,在社会主义理念、实践遭遇挫折时,应该如何在思想和实践上对此理想主义重

新加以安置,以在思想和实践上最大限度顺承和转化此理想主义;而这时《人间》的编辑和出版,

则根本涉及:如何让有着更展开人性关怀、更展开正义关怀的理想主义,在陈映真原本欲用革命

超越、并已在现代化方面取得相当成就的当时台湾社会,找到它具根本建设性意义的介入形式,

以让这一社会中人们的生命更饱满、发舒,这一社会本身更人性、更正义、更实质而非表面上充

实、丰富。”贺照田如是说。

近年来,贺照田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带着一个由年轻人组成的读书会,对新中国历史进行细

读。在目前的历史叙述中,“1949年”往往被看做是一个独立和宣告性的事件。但在每一个人的具体生命史中,它是一个连续性事件。贺照田及其读书小组将 1949年后的十年拆解为四段进行细读,希望能够展现出其中的丰富性,并唤起读者感同身受的现实感。这些工作的初步成果展

现在《人间思想(简体版)》第一辑中的“作为主体、文化、生活、观念契机的 1949”系列文章与此次“人间思想论坛”第六场“革命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从如何理解现代中国革命说起”

Page 42: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42

之中。

二、为什么是亚洲?

本次“人间思想”论坛主题为:亚洲思想运动报告。这反应在论坛一部分主题的设置中,例

如论坛第一天的两场活动,分别梳理了台湾、香港两地的左翼运动脉络;活动第四场则邀请了日

本民间戏剧作家樱井大造讲述他的戏剧历程。

为什么是亚洲?这源于“人间思想”的发起组织“亚际书院”,亚际书院是一个个国际性的

民间组织,旨在为亚洲思想界创造新的互动空间、寻找新的知识方式,克服殖民、战争与冷战在

区域内造成的沟通障碍与思想困境,推动亚洲思想界在知识生产层次上的连带与合作。其背后的

问题意识在于,进入 21世纪,亚洲正在从全球经济的热点转变为全球政治的焦点。可以说,这是世界进程的历史之光聚焦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是亚洲自身历史内在驱力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

亚洲作为“西方”在思想上的对立面,既具有一致的共性,也各自具有内部的独特性。

正如同“人间思想”活动另一位组织者、亚际书院理事长、台湾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

教授陈光兴在对台湾左翼运动的梳理中指出的:左翼在台湾意味着什么,与在大陆意味着什么,

是不一样的问题。以韩国为参照,韩国的左翼在地方选举这个层次有很强的力量,而在台湾的政

党政治中,左翼的力量趋近于零。但另一方面,在台湾的语境里面,左翼思想不能孤立起来理解,

而要和中国大陆的状态一起看。这对于理解今天台湾人对于大陆的态度,有很重要的帮助。

而在高士明看来,殖民历史让亚洲所有国家的国家认同,都被分割成了印度-西方、日本-西方、韩国-西方这一的破碎框架,所有国家都在以西方为参照对象,根据抽象的自我认同来自我组织。“全球化时代,你以为你的本土故事是来自于你自己的本土意识的,其实它早就在全球化

中被分割好了。我们应该如何将这些拼图拼成一幅完整的图景,并让所有每个国家的“本土性”

被重新连接起来?”高士明发问。因此,亚洲内部的交流和对话就显得特别迫切,因为它代表着

一种超越当下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化论述的可能性。

在论坛期间发布的《人间思想》丛书出版计划中,首批出版物包括两本书:《陈映真的第三

世界:五十年代左翼分子的昨日今生》(陈光兴著)与《在历史中寻找中国:关于区域史研究认

识论的对话》(刘志伟、孙歌著)。由这两本书的选题,同样可看出“人间思想”出版的旨趣所

在:把自身紧密地镶嵌在亚洲与第三世界内在之中,重新链接并挖掘亚洲区域内批判性的思想资

源。

三、新力量:历史人类学与区域研究

这一次论坛中的新生力量,是历史学家刘志伟、郑振满与中国华南区域史研究。邀请刘志伟、

郑振满来到论坛现场的思想史学者孙歌认为,从“人间思想”的某些问题意识出发,相较许多国

内外的思想史学者,她与刘志伟在许多问题意识上反而是最为接近的。

孙歌认为,在刘志伟的华南研究中,他所追问的不是国家、社会、民间、官方体制这样一套

话语系统带来的固定感觉,而是破除掉这些东西,去追问人们在他的现实生活中是如何经营自己

的生活、如何与过去的普通人,他们如何把国家机能作为生活的需要而引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来。

Page 43: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43

人们一般都会认为,做思想史、政治史研究的,主要的关注点是精英的历史;而社会史研究,

则眼光向下,做民众的历史。但在刘志伟看来,研究领域或研究取向的同或异,并不是以研究民

众的历史还是精英的历史来区分的。最根本的差别还是在于方法论的差别,就是是否以“人”为

历史的主体,以人的行为作为历史解释的逻辑出发点。这是孙歌的思想史和刘志伟的华南研究,

与传统历史学以王朝国家为历史主体的研究方法的根本区别所在。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志伟

“人们常常认为,新史学与旧史学的分途,在于着眼点在民众还是精英,但我相信,执着于

精英和民众的区分,仍然是在一个国家历史的框架下的讨论。把社会成员分为精英和民众,本身

就是一个国家的架构。历史学同其他近代发展起来的社会科学的最根本的一个区别,就是史学有

着久远的传统,它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国家机制,史书本质上是一种“国家记事书”。由此形成了

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历史是一种关于国家活动的叙事,无论皇帝、国王、臣民、盗贼,他们的

历史活动,都是在国家历史的框架下的,人的行为也只有在国家历史的逻辑下才有意义。现代史

学虽然受近代以来的社会科学很大影响,但在基本的范式上,并没有走出以国家作为历史主体的

套路。虽然五四以后的知识分子热切地走向民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坚称人民群众是创造历

史的主人,近年方兴未艾的社会史研究把眼光转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历史,但我觉得仍然没有

真正走出从国家出发演绎或解释历史的逻辑。把精英与民众、上层与下层、王朝国家与基层社会

对立起来,讨论王朝制度和国家政治,视基层社会民众为国家教化的对象,研究民间社会文化,

则不离其反抗或逃离国家的角度,种种取向的历史视野,都仍然在国家历史的框架下展开。”刘

志伟在一次与孙歌的对谈中如是说。

Page 44: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44

而刘志伟认为,如果我们的历史认知是从人出发,那么国家也好,社会也好,政府机构也好,

民间组织也好,都不过是由人的行为在人的交往过程中形构出来的组织化、制度化单元,这些制

度化的组织,当然影响并规限着人的行为和交往方式,但在根本上来说都是人的历史活动的产物

和工具。在我们的研究对象中,国家体系与民间社会,精英与民众,高雅的思想和卑劣的欲望,

都一样是人们历史活动的存在和表现形式。

这一以人为主体的历史观,或许正是刘志伟的研究与“人间思想”学术计划的互通所在。不

过正如高士明所说,作为一种方法的“人间思想”尚在形成之中,他说:“人间思想不是已经有

人这样在写作,我们刊登出来就行;而是我们要从每一个人的写作中,提炼出这种东西。比如,

在鲁迅的写作之中,在当代的韩少功、陈嘉映的写作中都有这种东西。”■

Page 45: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45

谈谈我的老领导何家成的落马感悟生活 经济观察报书评(2014-10-26)

10月 11日下午,中纪委网站发布消息,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何家成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何家成是十八大后落马的第 6位正部级官员。作为他曾经的直接下属,我听到这个消息后不胜唏嘘。

我在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企业工作 10多年,其中 8年与家成先生在同一单位工作,差不多有 4年时间是他的直接下属,有一年多时间担任他的主要助手。尽管在我不再是他的直接下属后即基本断绝了与他的直接联系,在我落难时并没有得到他的任何帮助,但我对他一直抱着十分崇

敬的心情,偶尔也在与北京熟人的聚会中得知一些他的公开活动信息,始终真诚祝福他在仕途上

步步高升。在他年仅 58岁、离副国级党和国家领导人仅一步之遥的今天突然落马,我不能不感叹命运难测,造化弄人。

虽然中央尚未公布何家成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的事实,但显然中央做出这样的决定一定掌握了

足够的证据与事实。我不会猜测他究竟犯了怎样的错误,不会为他的错误做任何辩解,当然也绝

不会对曾经的老领导落井下石,只是作为一名老部下,谈点对体制内官员命运无常的感想,并透

过一些具体的事实,让大家对中国官场文化有一个近距离的观察。

与一些不学无术的土豪官员相比,何家成成名极早,并在经济领域确有真才实学。何家成先

生 198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经济系,之后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后任该院比较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发展经济学研究室主任,期间还攻读中国科学院的在职经济学博士,并在

Page 46: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46

1985年获“孙冶方经济学奖”。1986年进入中办工作,1987年-1989年,在中办下属副部级智囊机构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任综合局副局长,时年仅 31岁!1989年后这个智囊机构被撤销,当年同伴精英华生、冯仑、田源、张少杰等人或弃政从教,或下海经商。与一直在政坛极为

低调的何家成先生相比,他这些过去的同事们现在大多已是国内家喻户晓的亦商亦文的成功人

士。10多年前,冯仑先生好几次跟我开玩笑说:“我是你老板的入党介绍人呢。” 言下之意我也是他的下属或学生。

外界仅凭何家成先生的简历,均认定他是学者型官员,其实在认识他的所有人看来,他是真

正天生的搞政治人才。他对拓展自身政坛发展舞台的用心,娴熟的政治斗争手腕,极端低调的行

事作风和严于律已的精神,都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与一些飞扬跋扈的官员完全不可同日而

语!在我认识的所有同事和领导眼中,提到家成先生,都认为他是天生的政治人物。他自己也一直把政坛作为自己的发展舞台,即使曾经短暂担任过大型央企的领导,但那只不过是国家部门机

构撤并中无奈的临时跳板。

何家成先生很早就表现出天生的政治才干。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医生家庭,刚进大学的时候,

第一次团委书记的选举,他就通过自己的游说,成功拉下官方指定的候选人,让自己顺利当选。

考取中科院研究生后,依靠他的聪明、勤奋和出色的政治才干,很快崭露头角,一毕业即跻身社

科院经研所中层干部。1984年 9月,一批当年知名青年经济学者、如今个个如雷贯耳的人物张维迎、田源、华生、何家成、蒋跃、高梁、张少杰等,在莫干山召开经济体制改革座谈会,华生、

何家成等人提出的价格双轨制论受到与会多数人赞成,随后得到中央肯定和采纳,进而启动了中

国市场化改革。后来这批人中的绝大多数调入中办政改研究室工作,成为中央经济和政治改革的

智囊,也奠定了这批人一生的事业基础。

中办政改研究室撤销之后,许多人被打入另册,仕途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家成先生深谙体制

内生存之道,又有出色的才干,在政坛上的发展似乎并没有受到 1989年政治事件的多大影响,从国家物资部、国内贸易部到国家贸易局,家成同志始终得到几任主要领导的充分信任,作为部

里第一笔杆的地位始终无人憾动,几乎所有重要文件均由其牵头组织起草,且每次都是他亲力亲

为,并于 1992年升为正厅局级。

对何家成仕途最大的影响,在于 800多人的国家物资部与 600多人商业部合并为国内贸易部,剩下只有区区 300人的机关编制,很快国内贸易部又撤销,变为只有 70人编制的国家内贸局!在机关大撤并过程中,僧多粥少,人心惶惶,何家成先生挣扎在这个十分狭小、日薄西山的舞台中,

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继续在政坛上发展的努力,1996年争取到了上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一年的机会,1998年被中央任命为国内贸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虽然级别仍是正厅局级,但已经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干部。2000年国家内贸局撤销并入商务部,何家成被任命为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时年 44岁,虽然级别升为副部级,但实际上是一个无所事事的闲职,专为安置那些被销并的部委副部级领导干部设立。在这个闲职上何家成呆了差不多 10年,主要就是读书、访领导、写文章,直至 2009年 9月任命为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10年冷板凳,终于修成正果。2013年 3月,中央宣布何家成为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主持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级别为正部级。

许多普通网友不清楚一所学校的副校长为何是正部级,其实国家行政学院不是一所普通的学

校,而是专门培训副省、部级以上领导及其候备干部的学校,级别相当于副国级,正职领导由副

总理或国务委员担任。比国家行政学院级别更高的是中央党校,校长通常由常委担任。另外,军

Page 47: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47

队系统也有一所国防大学和军事科学院,级别也很高,都是大军区级别。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

院与社科院、中央政策研究室是高层重大决策在体制内的主要智囊。担任党、政、军这三所最高

学府常务工作的领导,因为有机会经常接触党和国家的核心决策领导层,又能结识各地方、各部

门大员,通常会有很好的晋升机会。

家成先生政治上的精明和小心,一是行事低调,二是尽量不树政敌,三是尽量不接触、不得

罪任何无关的部属,四是注意与过去的下属和利益无关者完全切割,五是特别注重按程序办事,

六是法律风险意识极强。以几个具体实例来说明他的为人作风。

家成先生对外极为低调,比如他总是穿着没有任何商标的衣服,即使在正式公开场合也喜欢

穿着一双普通布鞋,绝不抽价格高得离谱的香烟,办公室和家里没有任何值钱的摆设,但在能影

响领导决策和对自己的仕途发展可能会有帮助的机会时,总是非常积极地去争取一切可能的表现

机会,有时甚至不经意地表现出咄咄逼人的霸道。比如,若领导事先让其他人起草了一份重要文

件,然后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总是在认真审阅过他人起草的文件草稿后,提出一大堆意见,把他

人起草的文件草稿说得一无是处、一钱不值。然后他会答应领导在最快时间内拿出一份新的文件

草稿,对他人起草的东西完全弃之不用。

家成先生深知体制内的干部,尤其是那些与他平级的干部人人都有一定的能量,所以在任何

公开场合,他从来不得罪任何人。相反,他会牺牲自己的得力助手,来赢得那些被他得罪的竞争

者的谅解和信任。比如他任国内贸易部政体司司长时,有位副司长是当时一位国务院领导的夫人,

因为经常找不到家成汇报工作,所以非常生气。真实的原因是家成先生通常晚上工作很晚,一般

早上 11点后才上班。矛盾公开后,家成先生就把责任推到那位亲信助手的身上,说是他谎报行踪,没有沟通好。这位副司长明知道家成没说真话,就不依不饶穷追到底,结果这位助手被迫说

了家成一般上午 11点后才来上班的真话。家成听了非常气愤,从此对这位助手不再使用,使这位复旦大学新闻专业的高材生、一位非常厚道的年轻人,也是我的好朋友,大约有两三年时间无

所事事,入党、提拔、住房、分流安置等问题都受到影响。

家成先生的低调和精明,不但表现在穿着和待人上,在廉洁问题上也非常小心。现在宋丹丹

的老公赵玉吉先生曾经是他的下属,赵先生原是首钢集团最年轻的总经理,也是大有来头的人物,

与周冠五关系闹僵后,临时屈就于何家成手下,但两人级别均为正厅局级,赵先生曾经作为全国

政协副秘书长人选,中组部来部里进行考察,玉吉人长得特别帅,特别有女人缘,为人也比较高

调、讲排场,考察中有不少的告状者,但最后都查无实据,只一样把他的副部升迁梦打碎了,那

就是违纪多分了一套住房。家成先生有次拿这个事开玩笑地对我说,铺张浪费、泡妞是不是问题,

当然是问题,但没有证据就上不了台面,但任何违纪的小事,像分房这类的问题,把柄一抓一个

准,任何辩解都没用,你要从中吸取教训。

10多年前,我在他管理的一家下属单位先后担任常务副总和总经理,董事长是一位副局级干部,此人可算官二代出身,初中文化,不学无术,但跟当时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交情甚好,当时

我单位正建设一个大型工程,我强调所有采购和工程项目必须严格公开招标、货比三家,但董事

长私下指定供应商和承包商,并且狂妄地跟我说,我为何到这个破单位任董事长,还不是有这个

大工程可以照顾一下各方面的朋友。我将这个情况向家成先生汇报后,他表示支持我的公开招标,

但让我处理好与这位董事长的关系,不要给他添麻烦。这位董事长先以帮助我仕途升迁为诱饵,

见我无动于衷后又跟我公开决裂、当众给我脸色看。我求助家成先生,请求他主持公道,他说你

必须跟自己的直接领导搞好关系,不要老给我找麻烦,最终我只好被迫违心地做出了一些让步,

Page 48: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48

让这位董事长介绍的朋友捞了一笔好处。

此后不久,我调任一家规模更大的央企驻上海的副局级单位担任一把手。当时正是国家由计

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转折关头,一批原先靠倒卖计划指标过日子的国有企业迅速陷入困境。我

到任后,为救活这家企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尤其是上任开始清退干部多占住房问题,得罪

了大批干部,结果无数匿名信飞向北京中纪委和部纪检组。家成先生对此十分愤怒,专门把我招

到办公室严厉批评。我至今记得他批评我的一段话:你要讲究工作方法,不要得罪人太多。你就

是赚 10个亿、100个亿,每一分钱都是国家的;但是,中纪委和部纪检组收到的每一封告状信,都让你和我政治上失分,政治上不但你自己被动,而且因为大家都知道是我重用了你,已经严重

影响到我的声誉。客观地讲,他的话完全是为我好,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的告诫是十分中肯的。

这足以说明他不是一个书呆子,而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有大局观,且深谙妥协的艺术。

何家成,汉族,1956 年 5 月生,江苏南京人,1975 年参加工作,1981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济

学博士学位(在职),曾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学者”称号。

2013 年 3月任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委员、常务副院长(正部长级)。2014 年 10 月,因涉嫌严重违

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2014 年 10 月 13 日,中央决定免去其领导职务。

2000年秋,我被人通过《解放日报》内参举报涉嫌多项重大犯罪,上海市委分管政法工作的主要领导严厉批示查处。经历了漫长的初查之后,2001年 6月 4日我被上海市检察院羁押,在经历了司法机关差不多三年的审查之后获释,虽然司法机关为了自身面子给我强行安了一个贪污

5000元的免于刑事处分(从单位小金库里面给领导班子发了 5万元奖金,最低 5000元,最高 1.5万元,我自己主动拿了最低的 5000元),但党组织按实际情况没有给予我任何党纪处分。出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找工作。此时,家成先生已经不是我原先单位的主管领导,已经调任国务

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原单位领导对我说:你是被共产党的司法机关收审了 3年,不是国民党关了你 3年,政治上我们已经非常被动,安排工作得慢慢来。反反复复去求助于原单位

Page 49: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49

领导,拖了半年多,受尽原上级单位一帮领导、同事们的白眼之后,我终于明白原上级单位不可

能再为我提供任何帮助——除了我已经成为他们政治上的包袱,还因为单位业务萎缩,人事矛盾

尖锐。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请一位同事帮我向家成先生求助,半个月后家成先生回复,请我

写封信给原先那位我得罪过的董事长,说是他那里有副总职位可安排。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就没有尊严可言,我明知道这是一个屈辱的选择,希望十分渺茫,但我还是按照家成先生的要求,

分别给他和那位我得罪过的董事长写了求职信。自然,如泥牛入海,没有回音。一个月后,我不

再对原先的上级单位和上级领导抱任何幻想,痛下决心,在网上挂出了自己的求职简历,很快找

了一份工作,从此开始了真正完全靠市场吃饭的职业经理人打拼。

家成先生特别注意遵守组织程序和避免法律风险。我在他身边工作期间,任何涉及人财物的

处置事项,都要开会集体研究,并形成书面的会议决议。当然,对于重大决策,家成先生都会跟

可信赖的班子成员事先打好招呼,领导班子开会时,都是他主导会议进程,求同存异,避免争议,

最主要的是会议纪要未必完全反映会议讨论的结果,最终印发的文件都由他反复审改、仔细酌定。

重大合同,都由律师认真把关。在严格按程序办事方面,家成先生绝对做到了表面上让任何人挑

不出毛病,而实质性、关键性的决策都在会前做好了部署,会议讨论只是完成走程序的形式。

家成先生对任何人没有官架子,对上级领导他按照在中办养成的习惯直呼其名、以同志称呼,

对下属他直接叫名字;他的生活圈子只对极少数我们这些他信赖的人有限开放,对领导和非身边亲信下属则完全保密。他身边的亲信和朋友,从来不超过 5、6个人。对这些身边人以及那些政治上有求于人的对象,家成先生非常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用他的话说,就是找准每个人的需求,

然后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一旦这些人与他的工作和仕途不再发生关系,则完全断绝与他们的往

来。这与一般讲感情的官员也很不相同。

依我多年来近距离对家成先生的观察,他绝对不是一个贪财的人,为了追求政治前途他已经

超脱了对物质的追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一直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相反他是一个私底下非

常风趣、很懂生活情趣的人,不排除他身边有几个长期支持他事业发展的、十分低调的商界朋友。

这些早在十几年前至少就是十几亿身家的神秘商人,主要从事海外期货、证券、股权投资和房地

产业务,一向十分低调,且精明过人,向来严格依法经营,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甚至不能

百度出任何与他们姓名相关的信息,可见这些人是多么低调而神秘。家成先生出事,很可能与这

几个神秘商人无意中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有关,也可能受到了查处江苏官场腐败案的牵连,

两种情况都不能排除,且后一种可能性更大。至于媒体根据他的简历,推测他在任职国有企业领

导和监事会主席期间出了问题,或者是涉及国家行政学院的腐败,则完全是局外人按照习惯性思

维所做的没有根据的揣测。

家成先生出事也不是政治上出了什么问题。他在离开中办之后,一改当年意气风发、激扬文

字的求真态度,虽然他一如既往地对中国经济问题洞若观火,非常清楚现行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弊

端,但政治立场转向传统和保守。像所有体制内的官员一样,他的公开讲话都与党内主流意见保

持了高度一致,比如他在与我们私下闲聊中可以坦率地指出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离

开政府的特殊保护是死路一条,但在公开讲话中则坚持宣称国有企业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只要

抓好企业党建工作,选好企业一把手,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从来不提政治体制改

革的主张,相反,对毛泽东那套政治斗争哲学津津乐道。他曾经以非常严肃的口吻教导我领会毛

泽东思想的一些精髓,比如“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要

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等等。他认真学习了一些马列著作,

并写了一些长篇文章,试图从马列原著中找到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方法。因为他出色的才华,这

Page 50: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50

类文章看上去非常华丽,但在我看来这样的官样文章只是迎合党内保守的主流价值观,做一种政

治上的表态,没有多少实际的指导意义。

家成先生没有什么强硬的政治后台,但以他的精明能干,一向深得领导的喜欢,据我所知,

他与李克强、王岐山两位高层领导的私交,就至少在 10年以上。当然,这种私交完全建立在正常的工作之上,没有任何的物质利益交换。以我 10多年官场工作的经验,与一般百姓理解的官官相护不同,高层领导对待犯有严重违法违纪错误的私交,一旦证据比较确凿,不但不会袒护,

而且会主动切割,秉公处理,特别是一旦纪委立案调查或司法机关立案侦查,通常都会按既定程

序一条龙办到底,办案机关会让受审查对象在政治上绝无翻身机会。这也是我当初被人通过《解

放日报》内参举报后,因为有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要求严厉查处的批示,上海人民检察院

立案抓人后,明知错抓也不得不硬着头皮把我关着不放,最后在全国人大严令限制清理超期羁押

问题后,给我胡乱安了一个贪污 5000元的罪名——一个掌管几十亿资产的央企领导、以涉嫌 8项重罪侦查了三年,最后认定贪污了 5000元,然后给予免于刑事处分,虽然是不符合法理、人情的笑话,但法律上就不能追究任何人制造冤假错案的责任了。相反,普通民众如果被司法机关

错抓,因为后遗症较少,在证据不足时或真相大白后更容易获释。

我写作此文,是感叹现行体制下官场险恶,无论一个人多么能干,多么小心翼翼,因为有太

多的诱惑和陷阱,可能一不小心就身败名裂,不得善终。正如家成先生一直千方百计地希望留在

官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也确实在职务上一度超越了他同时期的精英伙伴如华生、冯仑、田源

等,我相信他精神上一定得到了事业成功的极大满足,但他在公开场合那样小心翼翼地隐藏真我

的生活,未必就是所有人的追求,如今突然落马,则更是无情地宣布了其政治生命的完结。客观

地讲,因为家成先生选择了一条错误的人生道路,其一生事业上的成就和最终结局,现在肯定是

无法与当年那些断然决然选择远离官场,而立志做一名学者和商人的华生、冯仑、田源相提并论

了。

我相信,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何家成先生这样的悲剧。因此,何先生的悲剧,注定也是

所有体制内平民出身的能干官员的悲剧——越是能干、权力就可能越大,诱惑也越多,因为没有

强大政治后台,一不小心就可能身败名裂,所谓荣华富贵到头来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不如老

老实实地做学问、做生意,或者跟我一样靠打工养家糊口,老婆孩子热炕头,活出真我,过得踏

实。■

Page 51: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51

阎连科:我是那个命定感受黑暗的人阎连科 思想潮(2014-10-23)

上天和生活选定那个感受黑暗的人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和我尊敬的评委:

从某个角度说,作家是为人和人类的记忆与感受而活着。因此,记忆与感受,使我们成了热

爱写作的人。

也因此,当我站在这儿的时候,我想起了 50多年前的 1960到 1962年间,出现的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就在那次举世震惊的“人祸”后的一个黄昏,夕阳、秋风和我家那个在中国中部、

偏穷而又寂寥的村庄,还有,因为战争而围着村庄夯打起来的如城墙样的寨墙。那时候,我只有

几岁,随着母亲去寨墙下面倒垃圾,母亲拉着我的手,指着寨墙上呈着瓣状的观音土和散粒状的

黄土说:“孩子,你要记住,这种观音土和榆树皮,在人饥饿煎熬到快要死的时候,是可以吃的,

而那种黄土和别的树皮,人一吃就会更快的死掉。”

说完,母亲回家烧饭去了。她走去的身影,如同随风而去的一片枯叶。而我,站在那可以吃

的粘土前,望着落日、村舍、田野和暮色,眼前慢慢走来巨大一片——幕布般的黑暗。

从此,我成了一个最能感受黑暗的人。

从此,我过早的记住了一个词汇:熬煎——它的意思是,在黑暗中承受苦难的折磨。

Page 52: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52

那时候,每每因为饥饿,我拉着母亲的手讨要吃的时候,只要母亲说出这两个字来:熬煎。

我就会看到眼前一片模糊的黑暗。

那时候,中国的春节,是所有儿童的盛日,而我的父亲和许多父亲一样,每每看到我们兄弟

姐妹,因为春节将至,而愈发欢笑的脸庞时,也会低语出这两个字来:熬煎。而这时,我就会悄

悄地离开父亲,躲到无人的荒冷和内心模糊的黑暗里,不再为春节将至而高兴。

那时候,生存与活着,不是中国人的第一要事;而革命,才是惟一国家之大事。可在革命中,

革命需要我的父亲、母亲都举着红旗,到街上高呼“毛主席万岁!”时,我的父母和村人,大都

会从革命中扭回头来,无奈自语地念出这两个字:熬煎。而我,当听到这两个字的时候,眼前必

就会有一道黑幕的降临,如同白日里黑夜的到来。

于是,我也过早地懂得了黑暗,不仅是一种颜色,而且就是生活的本身。是中国人无可逃避

的命运和承受命运的方法。之后,我当兵走了,离开了那一隅偏穷的村落,离开了生我养我的那

块土地,无论生活中发生怎样的事情,我的眼前都会有一道黑幕的降临。而我,就在那一道幕布

的后边,用承受黑暗,来对抗黑暗,如同用承受苦难的力量,来对抗人的苦难。

当然,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昨天的中国,它变得富裕,并咄咄有力,因为解决了 13亿人口的温饱与零用,便像一道突来的强光,闪耀在了世界的东方。可在这道强光之下,如同光线愈

强,阴影愈浓;阴影愈浓,黑暗也随之产生并深厚一样,有人在这光芒里感受温暖、明亮和美好,

有人因为天然的忧郁、焦虑和不安,而感受到了光芒下的阴影、寒凉和雾缠丝绕的灰暗。

而我,是那个命定感受黑暗的人。于是,我看到了当代的中国,它蓬勃而又扭曲,发展而又

变异,腐败、荒谬,混乱、无序,每天、每天所发生的事情,都超出人类的常情与常理。人类用

数千年建立起来的情感秩序、道德秩序和人的尊严的尺度,正在那阔大、古老的土地上,解体、

崩溃和消散,一如法律的准绳,正沦为孩童游戏中的跳绳和皮筋。今天,以一个作家的目光,去

讨论一个国家的现实,都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然对于那个作家言,因为这些本无好转,却

又不断恶化、加剧的无数无数——人们最具体的饮、食、住、行和医、育、生、老的新的生存困

境,使得那里芸芸众生者的人心、情感、灵魂,在那个作家眼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焦虑和不

安,恐惧而兴奋。他们等待着什么,又惧怕着什么,如同一个垂危的病人,对一剂虚幻良药的期

待,既渴望良药的尽快到来,又担心在它到来之后,虚幻期待的最后破灭,而随之是死亡的降临。

这样期待的不安和恐惧,构成了一个民族前所未有的焦虑心。这颗民族的焦虑心,在那个作家那

儿,成了最为光明处的阴影;成了光明之下的一道巨大幕布的另一面——

没有人告诉那个作家,国家那列高速发展的经济列车,会把人们带到哪儿去。

也没人告诉那个作家,直至今天,百年来从未停止过的各种各样的革命和运动,在每个人的

头顶,酝酿的是乌云、惊雷、还是一片可能撕开乌云的闪电。

更是没人能够告诉那个作家,当金钱与权力取代了共产主义、资本主义,民主的理想之后,

人心、人性、人的尊严,应该用怎样的价格去兑换。

我记起了十余年前,我反复去过的那个艾滋病村。那个村庄一共有八百多口人,却有二百余

口都是艾滋病患者;而且在当年,他们大都是三十至四十五岁之间的劳动力。他们之所以大批的

Page 53: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53

感染艾滋病,是因为想要在改革中致富,过上美好的生活而有组织的去集体卖血所致。在那个村

庄,死亡像日落一样,必然和必定,黑暗就像太阳从天空永远消失了一样,长久而永恒。而我在

那儿的经历,每当回忆起来,每当我在现实中看到刺眼的光芒和亮色,都会成为巨大的让我无法

逃离的阴影和黑暗,把我笼罩其中,无处逃遁。

我知道,在那一片广袤而充满混乱和生机的土地上,我是一个多余的人。

我明白,在那一片广袤而充满混乱和生机的土地上,我是一个多余的作家。

但我也坚信,在那一片广袤而充满混乱和生机的土地上,我和我的写作,或多或少,将会有

它无可替代的意义。因为,在那儿——生活、命运和上天,选定了我是那个生来只会、也只能感

受黑暗的人——我像那个看见了皇帝没有穿衣的孩子,在阳光之下,我总是会发现大树的影子;

在欢乐颂的戏剧中,我总是站在幕布的另一边。人们都说温暖的时候,我感到了寒冷;人们都说

光明的时候,我看到了黑暗;人们在为幸福载歌载舞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在他们脚下系绳,正要

把人们集体绊倒并捆束。我看到了人的灵魂中有不可思议的丑恶;看到了知识分子为了挺直脊梁

和独立思考的屈辱与努力;看到了更多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正在金钱和歌声中被权力掏空和瓦

解。

我想到了我们村庄那个活了 70岁的盲人,每天太阳出来的时候,他都会面对东山,望着朝日,默默自语地说出这样一句话来:“日光原来是黑色的——倒也好!”

更为奇异的事情是,这位我同村的盲人,他从年轻的时候起,就有几个不同的手电筒,每走

夜路,都要在手里拿着打开的手电筒,天色愈黑,他手里的手电筒愈长,灯光也愈发明亮。于是,

他在夜晚漆黑的村街上走着,人们很远就看见了他,就不会撞在他的身上。而且,在我们与他擦

肩而过时,他还会用手电筒照着你前边的道路,让你顺利地走出很远、很远。为了感念这位盲人

和他手里的灯光,在他死去之后,他的家人和我们村人,去为他致哀送礼时,都给他送了装满电

池的各种手电筒。在他入殓下葬的棺材里,几乎全部都是人们送的可以发光的手电筒。

从这位盲人的身上,我感悟到了一种写作——它愈是黑暗,也愈为光明;愈是寒凉,也愈为

温暖。它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了让人们躲避它的存在。而我和我的写作,就是那个在黑暗中

打开手电筒的盲人,行走在黑暗之中,用那有限的光亮,照着黑暗,尽量让人们看见黑暗而有目

标和目的闪开和躲避。

今天,在世界文学中,作为亚洲文学主要一片生态的中国文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相遇

过如此充满希望又充满绝望的现实和世界;从来没有相遇过,在如此丰富、荒谬、怪异的现实中,

有如此之多的传奇和故事——超现实的最日常;最真实的最灰暗。没有一个历史阶段,东方的中

国,能像当下这样,在无限的光明中,同时又有着无处不在的遮蔽、阴影和模糊。今天的中国,

似乎是整个世界的太阳和光明,可也有着让世界巨大的忧虑和暗影。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每天,

每时,都莫名的激情,莫名的不安,无由来的胆怯和无来由的莽撞。

对历史回眸的恐惧和遗忘,对未来的憧憬和担忧,对现实——每天每时都惊心动魄、违背常

理、不合逻辑而又存在着一般人们看不到的内真实、内逻辑、神实主义的荒诞、复杂、无序的真

实和发生,构成了今日中国最为阳光下的阴影,最为明亮处的黑暗。而作家、文学,在今日中国

的历史和现实中,看到伟大的光明,那是一种真实;听到悠扬的歌声,也是一种真实;虚无、唯

Page 54: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54

美,也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中国的真实,是一片巨大的森林,阳光、茂绿、花草、鸟雀、溪水,

一切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存在,几十上百的优秀作家,都在这森林中感受着丰富而又扭曲、矛盾

而又复杂、蓬勃而又撕裂的中国,演义着自己真实的写作。而我,则因为是那个上天和生活选定

的黑暗感受者,也注定我看到的真实,和别人的不同。我看到了森林深处的雾障,感受到了雾障

内部的混乱、毒素和惊惧。或者说,很多人看到了白日的森林之美,而我,看到的是深夜中森林

的黑暗和恐惧。

阎连科,生于 1958 年,河南洛阳人,被文学界普遍认为是莫言之后最有希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

中国作家之一,被誉为“荒诞现实主义大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其作品曾获军内

外奖 20余次,包括两次鲁迅文学奖,一次老舍文学奖。2014 年获卡夫卡文学奖。作品已经被翻

译成二十几种文字。代表作有《日光流年》《受活》《丁庄梦》《风雅颂》《四书》等。2014

年 10 月 22 日,阎连科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被授予弗朗茨—卡夫卡文学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首位

中国作家。

我知道,黑暗不仅是时间、地点和事件,而且还是水、空气、人、人心和人们最日常的存在

和呼吸。如果仅仅把黑暗当做前者,那是巨大的狭隘,而真正幽深、无边的黑暗,是所有的人,

都看到了黑暗,却都说明亮而温暖。最大的黑暗,是人们对黑暗的适应;最可怕的黑暗,是人们

在黑暗中对光明的冷漠和淡忘。因此,文学在这儿就有了它的伟大。因为只有文学,在黑暗中才

能发现最微弱的光、美、温暖和诚实的爱。所以,我竭尽全力,都试图从这黑暗中感受人的生命

和呼吸,感受光、美和那种伟大的温暖与悲悯;感受心灵饥饿的冷热与饱暖。

因为这样,穿过“时间、地点和事件”,我看见了今天现实中最为日常的黑暗——在有数千

年文明的中国,今天的人们,大都可以做到一个又一个老人倒在街上时,大家担心讹诈而都不去

搀扶,可那老人流出的血,原来也是红的和热点。

Page 55: jifengshuxunno. 374

声音

55

因为这样,一个产妇在医院死在手术台上,而所有的医务人员怕承担责任都逃之夭夭后,留

下的只有人性和灵魂在现实中最微弱的喘息与尖叫。

因为这样,在我自己家里遭遇强拆之后,我感受到了更为日常、普遍,也更为激烈的黑暗。

而我,当面对这些时,那些关于人、活着、现实和世界驱赶不散的黑暗,就会大雾一般弥漫在我

的内心、生活和我写作的笔端——我以我自己的方式感知那个世界——我也只能用我自己最个人

的方式,感知和书写那个世界。我没有能力推开窗子看到世界的光明,没有能力从混乱、荒谬的

现实和历史中,感受到秩序和人的存在的力量。我总是被混乱的黑暗所包围,也只能从黑暗中感

受世界的明亮与人的微弱的存在和未来。

甚至说,我就是一个黑暗的人。一个独立而黑暗的写作者和被光明讨厌并四处驱赶的写作的

幽灵。

到这儿,我想到了《旧约》中的约伯,他在经受了无数的苦难之后,对诅咒他的妻子说:“难

道我们从神的手里得福,不也受祸吗?”这最简单的一句答问,说明了约伯深知他的苦难,是神

对他试炼的一种选定;说明了光明与黑暗同在的一种必然。而我,不是如约伯一样,是神选定的

惟一试炼苦难的人。但我知道,我是上天和生活选定的那个特定感受黑暗的人。我躲在光明边缘

的灰暗之中。我在灰暗和黑暗里,感受世界,握笔写作,并从这灰暗、黑暗里寻找亮光、月色和

温暖,寻找爱、善和永远跳动的心灵;并试图透过写作,走出黑暗,获求光明。

我——那个把文学作为最高理想和信仰的作家,无论是作为一个人的活着,还是作为一个写

作者的存在,都为自己天生注定在光明中感受黑暗而不安。也因此,我感谢我的血脉祖国,感谢

它允许一个注定只能感受黑暗的人的存在和写作;允许一个人,总是站在大幕的背面来感知现实、

历史和人与灵魂的存在。也因此,更加感谢卡夫卡文学奖的评委们,今年把这个素洁、纯粹的文

学奖授予了我。你们授予我的这个奖项,不是约伯在历尽黑暗和苦难之后获得的光明和财富,而

是送给了那个感受了苦难而惟一逃出来报信的仆人——那个行走夜路的盲人——的一束灯光。因

为这束灯光的存在,那个生来就是为了感受黑暗的人就相信,他的前面是明亮的;因为这片儿明

亮,人们就能看见黑暗的存在,就可以更加有效地躲开黑暗与苦难。而那位仆人或盲人,也可以

在他报信的夜路上,人们与他擦肩而过时,去照亮前行者的一段——哪怕是短暂的路程。■

Page 56: jifengshuxunno. 374

评论

56

评论吴冠军谈齐泽克和他的论敌

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

福山:民主依然挺立在“历史的终结”处

吴冠军谈齐泽克和他的论敌上海书评(2014-10-26)

吴冠军:齐泽克这个学术个案,我认为对汉语学界有着相当大的启示性意义。

齐泽克来自一个第三世界小国,在他成名之前,主流英语学界几乎就没有关注过斯洛文尼亚

学界(或原南斯拉夫学界)。齐氏在 1989 年第一部英语著作出版之前,也基本没有用英语来写

作与发表。齐泽克今天所取得的这份学术影响,实际上尖锐地刺破了汉语学界这几十年来对“可

能 / 不可能”所默成的那套共识性框架:来自第三世界的学人只能靠捍卫“地方性知识”、阐

释“本土文化 / 文明”、分析“区域性问题”、立足“特殊主义话语”来取得国际影响;而在

Page 57: jifengshuxunno. 374

评论

57

思想 / 学理层面直接介入(engage in)当前国际学界最焦点的论题或最一流思想家(已逝或在

世)的作品,则是一个“不可能”——除非头脑坏掉或年轻气盛,“成熟”的学者纷纷对此自动

绕道而行。

中国的学者如果在国际上不谈“中国”,还能谈什么呢?一位前辈学人曾跟我说,如果直接

去讨论“后结构主义”、德里达的“differance”、德勒兹的“becoming”,人家谁听你呢?但

你谈“后结构主义与中国古典思想”、“德里达与东亚思想”、“当代中国思想语境下的德勒兹”

等等,自然就会激起一些国际同行的兴趣,写出来的论文就容易被期刊发表、被收入相关论文集

或纳入高端国际学术会议中。再以另一位在当前国际学界已颇具名望的学者——汪晖为例,他谈

论的话题不超出中国与亚洲——《中国的新秩序:转型中的社会、政治与经济》《革命的终结:

中国与现代性的局限》《想象亚洲的政治》《从帝国到民族国家的中国》。

齐泽克如果满足于谈论“当代斯洛文尼亚语境下的拉康”、“精神分析与巴尔干半岛”、“马

克思主义在前南斯拉夫”或“巴尔干的新秩序”、“想象斯拉夫主义的政治”……那么可以确定

的是,今天我们汉语学界就基本上不会知晓此人的大名与作品。

关于齐泽克,我同意,你说的“写作风格”、“时代需求”、“美国学界助推”或许都有那

么一点沾边。然而,我们似乎恰恰不肯直面的是:齐泽克的成功,就是他在学术上拿出了过硬的

东西。就是那么简单。

确实,齐氏的写作风格独树一帜,但是这份独树一帜实则是延缓而不是增快他被国际学界接

受的速度(说他本人为此付出过很大代价亦不为过);确实,他的第一本英语著作推出时间(1989

年)恰逢其时,然而这个节点前后,像他这样背景也恰好出书的学界新面孔多了去了;确实,齐

泽克学术地位的上升得到英语世界一部分左翼学术圈的“助推”,但是倘若他拿出的东西本身不

过硬,这些助推最后只是浮云。

我们为什么不能坦荡荡地直视:齐泽克能够奠定他自身在国际学界今天的地位,就是因为他

拿出了真东西。仔细去读一下《意识形态崇高对象》这本“处女作”吧,此著实际上是积齐氏十

余年功力。如果你能一出手便奉上这样的作品,不管你来自中国或斯洛文尼亚或埃塞俄比亚,想

不被人关注也不行。

上海书评:齐泽克作品的部分魅力在于,他擅长结合精神分析和哲学概念来分析流行文化和

日常经验,他常将黑格尔、马克思、拉康与希区柯克、大卫·林奇和他标志性的荤段子融为一炉。

您如何理解这种风格?这是一种话语策略,还是一种新型的哲学?

吴冠军:我的理解是:这种“风格”既不是“话语策略”,也不是“新型哲学”。它实是治

学的本来面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齐泽克尚未在国际学界出名时,他在他们国内小报纸的一个

访谈中谈到:为什么他如此喜爱拉康主义精神分析,因为“it can do wonders”(可以创造奇

迹)。再奥妙高深的理论或学问,当你在看希区柯克或《功夫熊猫》时、当你迷上瓦格纳或《江

南 style》时、当你在“双十一血拼”或“抵制日货从我做起”时、当你失恋或深恋或议论“文

章式出轨”“王菲式离婚”时……若完全不能把它关联进来,那么这样的理论就是一堆没有生气

的符号,不管“来头”多大。我经常引用老齐如下这句话:“当你在自己日常生活体验中都能看

到某个哲学家诸概念的痕迹,那个时候,你才能确认你对那个哲学家的真爱。”这,才是做学问

的原生态。

Page 58: jifengshuxunno. 374

评论

58

齐泽克喜欢听和传播荤段子,我们这边学界也一样。区别在于,前者笑得前俯后仰后用三页

学理分析来传播,后者笑得前俯后仰后用微信“不明觉厉”地继续散播。齐泽克结婚离婚好几回,

他在自己的著述、影片、讲座中对爱、欲望、婚姻做出了一次又一次深入的学理分析;我们这边

很多学者也是结婚离婚 N回,但仅仅就是结了离、离了再结而已。

所以齐泽克的“风格”,实是甄别“专家”与“学问人”的验孕棒:没有怀上学问之胎的专

家,可以大做同其生活毫无关联的“研究”;而齐泽克这样的人,这样的“研究”却是一天也做

不下去:如果齐泽克去研究量子物理学,他也必得要能够把这套理论时时关联到下一部看到的电

影或下一个听到的黄段子中时,才能意兴风发地做下去。

古希腊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发源地,正因为满大街都是齐泽克这样的人——从苏格拉底到第欧

根尼,个个都是怀着孕的学问人。苏格拉底不但自己怀孕,还坚持当整个城邦的公益助产婆,是

以被海德格尔等赞誉为纯之又纯的哲人。看看柏拉图《会饮篇》里记录的各路高手论“爱”,就

知道齐泽克的这种“风格”既不是“话语策略”也不是“新型哲学”;相反,如果不这样做就不

是学问人,而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没有灵魂”(无孕)的专家。成名后的齐泽克被赞誉为“leaves

nothing untheorized(不留任何事物未理论化)”,其实这本不应是对学者的赞誉,而实是治

学的根本状态:因为恰恰惟有这样,才能使理论本身具有存在性的意义,使它成为“学问”而不

只是“知识”。

而更致命的问题是:做齐泽克这样的学问人,风险很大。这里的风险首先还不是指此种“风

格”不为既有学术共同体所容,而是当你把学问真正指向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后,你就无法藏身于

“专家”、“教授”等各种头衔之后,你就无法躲在用“术语”、“黑话”构建起来的理论小圈

子里。你有没有真的识见,你有没有真的分析能力,就完全赤裸裸地暴露了出来。试想,如果你

谈论《黑客帝国》或《盗梦空间》,还不如一个普通豆瓣用户的帖子分析得有力度……这是很多

大学者最恐惧的梦魇:你确实不行!

做齐泽克式的学者,是一个风险很大的事,是一个通过展示学理之真正力度而呈现思想真诚

的智识实践。今天诸多大学者、院士甚至诺奖得主,实际上早就丧失进行研究的能力,他们唯一

的能力,就是躲在头衔后面保持“装逼”的能力,并吸血鬼式地通过学生、梯队来保持发表。所

以回到你的问题,齐泽克的“部分魅力”,便在于他成了名后仍一如既往地继续他这种风险极大

的治学“风格”(并且乐此不疲到不愿“分精力”带学生)。他不是傻,而是那种同生活无法关

联的“学术研究”,他一天也做不了。

上海书评:身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的先锋人物,齐泽克在思想进路和写作风格上有

何突破性的贡献,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有何推进?

吴冠军:齐泽克崛起的思想史背景,是对后结构主义的突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思想界的格局是:在政治上,福山提出的“历史终结论”,宣告了全球资本主义秩序的到来;而

在哲学上,后结构主义将西方欧陆思想的发展推到了它自身发展的一个逻辑极致,标识了“哲学

的终结”。而恰恰正是在这个双重“终结”的状况下,齐泽克以其独特的思想诊断与惊人的学术

分析能力走到学术前台:后结构主义,就是全球资本主义秩序下的哲学。后结构主义所强调的诸

种私密的 / 局部的 / 多元主义的 / 特殊主义的 / 审美式的……反抗形态,正是为全球资本主

义所欢迎,乃至拥抱。各类“小叙事”与“边缘话语”的繁荣、更多的宽容与“多元歧见”、向

“他者”之激进偶然性“敞开”,等等,几乎已然成为当下全球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主流价值。

Page 59: jifengshuxunno. 374

评论

59

对德里达与哈贝马斯 2003 年联合发表“新欧洲”政治宣言,齐泽克曾评论到:此事并非说

明了不同哲学立场的哲人可以共享相同政治立场,而是反过来,他们的政治共识恰恰说明了其哲

学立场实质上并不是真的不可通约,两者构成了全球资本主义矩阵内彼此互补的立场,一种“离

散性的综合”。齐泽克对欧陆思想的首要贡献,就在于其著述冲破了哈贝马斯(代表法兰克福学

派第二代)与德里达(代表后结构主义)所建立起的思想坐标,从而打开了“后结构主义之后”

的全新思想开端。

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Zizek)(1949.3.21~),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社会和哲学高级研

究员,拉康传统最重要的继承人,他长期致力于沟通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精

神分析、主体性、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熔于一炉,形成了极为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立场,成为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最为耀眼的国际学术明星之一,被一些学者称为黑格尔式的思想家。现任教

于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担任伯贝克学院人文研究所所长。

上海书评:齐泽克理解的“左翼”有何特殊性?您能否介绍一下齐泽克在左翼阵营中的“盟

友”和“敌人”,以及他在右翼阵营中的主要论敌?

吴冠军:这组问题很好,我倒过来回答。“右翼”阵营其实不用多说,齐泽克在那里只有“论

敌”,区别只在于话不投机的论敌抑或惺惺相惜的论敌。

然而在当代“左翼”思想阵营里,齐泽克却也是“对手”远远多过“盟友”,并且在论争的

激烈程度上,他同其左翼对手之间的交恶丝毫不亚于(往往更甚于)其右翼论敌。首先,所有“比

民主主义中间派更左上那么一点点”的“中左”,如哈贝马斯、罗蒂等等,都是他坚定的反对对

象。其次,后结构主义一脉的左翼,从德里达、福柯到当代还活着的巴特勒、克里奇利、克里斯

蒂娃、卡普托等等,他也全部反对。

并且我们看到,因为第一个原因,齐泽克同其昔日恩师雅克-阿兰·米勒(拉康的女婿)反

目;而因为第二个原因,齐氏同对其有提携之恩的拉克劳也彻底分道扬镳。民主左派与后结构左

派这两块加起来,几乎就涵盖了当代欧陆学院左翼阵营里的百分之九十,所以,今天国际大腕级

Page 60: jifengshuxunno. 374

评论

60

别学者里真正算得上齐泽克忠实“盟友”的,实际上也只有巴迪欧一人而已。

齐泽克“左翼”之特殊性,归根结底就是坚持那种与后结构主义格格不入的普遍主义的反抗,

坚持整体性的改变而非零敲碎打式的抵抗——后者在齐氏看来,实质上只是在帮全球资本主义

“打补丁”、帮助它“升级”。他和巴迪欧都呼唤左翼不要放弃对一种真正的全新秩序的政治想

象(齐氏晚近遵从巴迪欧而重新启用“共产主义”这个旧名称来指代那从未到来,甚至无人敢去

想象的全新政治秩序)。

齐泽克所担心的,便是“资本主义的自然化”——资本主义的社会组织形态被默认为人类群

处模式的最后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指责今天绝大多数左翼比福山本人更“福山主义”:

福山本人都已“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否定了自己的历史终结论!齐泽克对晚近皮克迪《二十一世

纪资本论》的不满,也恰恰在于皮氏仍只在资本主义框架内去想象一种全球范围超高累进税,而

没有能力彻底越出该框架去激进设想一种全新的政治-社会组织形态。皮氏的天真就在于他没有

看到,在资本主义框架中他的方案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被实现的乌托邦。

上海书评:近十年来,齐泽克早期纯理论写作的色彩日渐淡化,开始更多地关注现实政治,

以一种革命家的姿态出现在公众视野。您如何评价这种变化?

吴冠军:对于齐泽克而言,学术研究从来就没有“纯理论写作”这回事,故而绝对谈不上“色

彩日渐淡化”。对于作为日常生活世界核心面向之一的现实政治的介入性分析,始终是齐氏著述

的一个主要部分,贯穿其“早期”与“晚近”的写作。不那样,对于他就不是做学问。他欣赏巴

迪欧,正因为这位老大哥也是这么干的。

上海书评:齐泽克让哲学变得好玩,他以煽动性的语言、具有娱乐色彩的姿态频频引发一些

爆炸性的议题,这使得他像一个哲学界的摇滚明星。但是,也有人指出,齐泽克这只是向外界刻

意释放的一种幻象。是这样吗?

吴冠军:齐泽克曾说,他这个人不值得关注,如果对他感兴趣,读他的书就可以,他整个人

全部在那里。这是一个真实的、不掺水分的广告。齐泽克本人和他的书一样风趣、一样睿智,也

一样“黄”(那些“低级趣味”时不时会不受控制地冒出来)。

国内学界有不少成名人物很看不起齐泽克,动辄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口气,称齐氏为一个搞杂

耍的、表演性的“小丑”。但这些人中的很多人,说到表演性,他们是真正的专家,揭开其日常

生活,他们是真正的小丑,并且最后,他们还根本就不具备涵泳在学问海洋里“杂耍”的能力。

在我看来,这是齐泽克这个个案可以给与汉语学界的一个生活性的启示:齐泽克的“另一面”,

一样的有趣一样的黄(如其书里的文字那样,他会兴高采烈地告诉你前一阵他看了哪一部黄片)。

Page 61: jifengshuxunno. 374

评论

61

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东方历史评论(2014-10-25)

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

A Failed Empire:The Soviet Union in The Cold War From Stalin to Gorbatschov

作者: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克

翻译:李晓江

出版时间:2014 年 6月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57857

处于战争与和平之间的苏联人民和斯大林,1945

当时,罗斯福相信俄国人会点头哈腰地向美国乞讨,因为俄国是个穷国,没有工业,没有面

包。但我们不这么看。我们的人民已经为牺牲和斗争做好了准备。

——莫洛托夫,1976 年 6 月

我们不是被情绪牵着走,而是遵从理性、分析和计算。

——斯大林,1945 年 1 月 9 日

1945 年 6 月 24 日早晨,红场上大雨如注,但数万名苏军精锐部队的士兵对此几乎浑然不觉。

他们军容整肃,准备列队通过广场,庆祝对德意志第三帝国的胜利。十点整,骑着一匹白色牡马

的格奥尔吉·朱可夫(Georgy Zhukov)元帅出现在克里姆林宫门口,发出胜利阅兵开始的信号。

在庆祝活动的高潮,佩戴军功章的军官们把缴获的两百多面德军军旗掼在列宁陵墓的基座上。阅

兵的盛况让人印象深刻,但也会让人产生误解。实际上,尽管胜利了,但苏维埃巨人已是精疲力

Page 62: jifengshuxunno. 374

评论

62

竭。“斯大林的帝国是靠无数苏联人的流血牺牲赢得的,”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奥弗里(Richard

Overy)认为。究竟流了多少血,军事历史学家和人口学家还在争论。与西方通常的看法相反,

苏联的人力储备并不是取之不竭的;到二战的尾声,苏军的人力资源跟德军的一样极为紧张。难

怪苏联的领导层和专家对纳粹入侵给苏联造成的财产损失锱铢必较,却害怕公开人员伤亡的真实

数字。1946 年 2 月,斯大林说苏联损失了 700 万人。1961 年,尼基塔·赫鲁晓夫把该数字“升

级”到 2000 万。1990 年以来,经过官方调查,人员损失的数量已经上升到 2660 万,其中穿制

服的人员有 866.84 万。但即便是这个数字,现在仍有争议。一些俄罗斯学者声称该统计并不完

整。事后看来,苏联对纳粹德国赢得的真是一场皮洛士式的胜利。

巨大的战斗损失和平民损失既是由于纳粹的入侵与暴行,也是由于苏联的政治和军事领导层

采取的总体战策略。苏联在进行这场战争时从头至尾都表现出对人的生命的惊人漠视。相形之下,

美国在欧洲和太平洋这两个战场上的总的人员损失也不超过 29.3 万人。

苏联解体后得到的证据证实了美国情报机构早先认为苏联经济薄弱的估计。当时官方估计的

总损失为 6790 亿卢布。按照这一估计,该数字“超过了英国或德国的国民财富,是美国总的国

民财富的 1/3”。与对人员损失的估计一样,对物资损失的估计也同样巨大。苏联后来的测算估

计战争的代价是 2.6 万亿卢布。

新的证据表明,当时绝大多数苏联官员和人民并不想与西方对抗,而是更愿意集中精力进行

和平重建。然而,就像我们知道的那样,二战结束后,苏联在东欧的行为是蛮横的。在中东和远

东,苏联也竭力想获得军事基地、石油特许权和势力范围。所有这一切,连同意识形态的说辞,

逐渐使莫斯科与美、英两国发生对抗。一个元气大伤、满目疮痍的国家怎么可能对抗得了西方呢?

苏联的国际行为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国内外因素呢?斯大林的目标与战略又是什么呢?

胜利与宿醉

对苏联的公众来说,抗击纳粹的战争有一种解放作用。在 20世纪 30年代,不问青红皂白的

国家恐怖常常模糊了善恶的界限。一个人可能今天是“苏维埃儿女”,明天就成了“人民的敌人”。

这种大恐怖给社会造成的麻木不仁在战争的煎熬中消失了,许多人又开始了独立思考与行动。人

们在战壕中再次建立起了同志友爱和彼此的信任。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就跟一战时的欧洲各

国一样,苏联也出现了“前线的一代”或者说“胜利的一代”。这些人属于这样一个群体:他们

满足了在国内难以得到满足的对友谊、团结、合作的需要。对有些人来说,这是他们一生最重要

的体验。

战争还有其他深刻的影响。在苏联 1941~1942 年的大后退期间,官方的无能、失误、自私和

谎言,削弱了党政机构以及许多官员的权威性。东欧的解放让许多人摆脱了苏联那种患有恐外症

的环境,第一次看到了别样的世界。战争的牺牲证明了在志愿参军的青年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代表

中的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价值。反抗纳粹主义的正义之战的精神以及国外的经历,使他们梦想

着政治与文化的自由化。苏联与西方民主国家的结盟似乎让人看到了开始注重公民自由与人权的

希望。即便是那些头脑冷静的名人,也有了相同的梦想。在与记者伊利亚·爱伦堡(Ilya

Ehrenburg)的交谈中,作家阿列克谢·托尔斯泰(Alexei Tolstoy)想知道:“战后会怎样?

因为人民已今非昔比。”曾经属于斯大林小圈子的阿纳斯塔斯·米高扬(Anastas Mikoyan)在

20 世纪 60 年代回忆说,许多从西方归来的苏联人都 “变得不一样了,眼界开阔了,要求也不

同了”。当时到处洋溢着一种新的感觉:觉得应该得到当局更好的对待。

Page 63: jifengshuxunno. 374

评论

63

1945 年,苏军中有一些受过教育、思想高尚的军官,感觉就像“十二月党人”一样(从对拿

破仑的战争中回国的、受政治自由主义思想浸染的优秀的俄罗斯青年军官,后来成了 “十二月

党人”,即反抗独裁统治的武装叛乱的组织者)。他们中的一个人回忆说:“当时在我看来,就

跟 1812 年战争后一样,继伟大的卫国战争之后,必然也是社会与文学的活泼泼的复兴,而我迫

不及待地想要参与到这场复兴之中。”这位年青的战争老兵期望国家“不只是用免费的乘车券,

而是用更大的信任和更多的参与权”来回报他们的苦难和牺牲。在他们当中就有未来的自由思想

者——他们将参与斯大林死后社会文化的“解冻”,并将最终成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

支持者。

战争的体验对于塑造苏联人国家认同的影响,超过了自俄国革命以来的任何事件,而这对于

俄罗斯族人来说尤其如此——他们的国家意识相对于苏联的其他族群而言,一向相当淡漠。在

20世纪 30年代中期以后,俄罗斯人成了党政官僚系统中新成员的主体,俄罗斯的历史也成了官

方新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支柱。电影、小说和历史书籍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描写成俄罗斯

帝国的继承者。大公与沙皇,也就是这个大帝国的“聚拢者”,取代了英雄万神殿中“国际无产

阶级”的位置。但是,正是德国的入侵让俄罗斯人对国家团结有了新的认识。尼古拉·伊诺泽姆

采夫(Nikolai Inozemtsev),炮兵情报军士和莫斯科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学院未来的院长,1944

年 7 月在日记中写道:“俄罗斯人前途无量,他们属于世界上最有才能、最有天赋的民族。俄罗

斯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尽管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离经叛道的行为。”在胜利日这一天,他

写道:“我们所有人的心中都洋溢着自豪与喜悦:‘我们俄罗斯人无所不能!’现在,全世界都

知道这一点。而这是我们未来安全的最好保证。”

战争也暴露了苏军各种丑陋和被压抑的方面。斯大林主义不仅使苏联人民深受其害,还令他

们的体面与正派荡然无存。苏军的许多新兵都曾经是街头的小混混和贫民窟的儿童,从来没有养

成文明的城市生活习惯。在数百万苏军官兵越过匈牙利、罗马尼亚和德意志第三帝国的边界时,

其中有些人就丧失了自己的道德意识,疯狂地抢劫、酗酒、破坏财物、杀害平民和强奸。在德国

和奥地利的其他地方,这支军队针对平民和财产的暴行也是一再发生。在战争行将结束的时候,

“经历过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的战火的那些英雄们的丑行”,让苏联军事记者格里戈里·波梅兰

茨 Grigory Pomerants(1918~2013),出生于立陶宛维尔纽斯的犹太人,早年毕业于莫斯科哲

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参加过卫国战争,后被开除苏共党籍并被捕入狱,斯大林死后因大赦而被

释放。他在 20 世纪 50年代末开始成为著名的异见人士,其哲学著作作为地下出版物被广为传阅。

——译者注深感震惊。要是俄罗斯人民在争取公民权利时也表现出同样的干劲就好了。

带有俄罗斯中心论色彩的新的爱国主义,养成了一种优越感和自以为是的残暴。柏林战役奠

定了俄罗斯人这种新的伟大感的基础。战无不胜的新神话压抑了对刚刚过去的浴血厮杀的记忆

(从军事角度来看,这种记忆没有必要),压抑了对针对平民的暴行的记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

拜是许多人心甘情愿的——俄罗斯人和非俄罗斯人都一样。战争老兵、作家维克托·涅克拉索夫

(Viktor Nekrasov)回忆说:“胜利者不受审判。我们当时原谅了斯大林的所有罪行!”几十

年来,许多战争老兵一直把胜利日当作国家的节日来庆祝,他们中有许多人都是把斯大林当作领

导他们取得战争胜利的人为他干杯。

在现实生活中,战争造成的种种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都混杂在一起,很难把它们分开。从欧洲

带回家的小饰物、衣服、手表等战利品,与租借法案提供的美国产品有着相同的效果。它们让俄

罗斯军人、工人及其家属进一步意识到:与国家的宣传相反,他们并不是生活在可能生活得最好

的世界中。同样还是这些公开抢掠和骚扰欧洲平民的战争老兵,对内务部和 “间谍死神”这两

Page 64: jifengshuxunno. 374

评论

64

个令人生畏的秘密警察机构的官员也开始不放在眼里。他们中有人当众质疑官方的宣传人员,而

且在党的会议上也不愿再保持沉默。大量的报告提到:官兵与地方当局发生冲突,甚至散发传单,

号召“推翻不公正的政权”。“间谍死神”的报告说,有些军官发牢骚,“要把社会主义妓院炸

上天”。在驻奥地利、东德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军中,这种情绪特别明显。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这种反叛的情绪从来没有变成反叛的行动。在竭尽全力打赢了战争之后,多数老兵在社会中

又陷入了麻木,并试图让自己适应日常的生活。波梅兰茨回忆说,“1946 年秋,许多复员的官

兵都丧失了他们的意志力,变得懦弱了”。在战后生活中,他认为,“我们所有人,连同我们的

军功章、奖章和嘉奖,都变得一文不值”。在农村,在小镇,以及在城市的贫民区,许多人变成

了酒鬼、懒汉和窃贼。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大城市,那些未来会成为领导人的年轻老兵们发现,

参加党的工作是他们在社会和政治上实现自己抱负的唯一出路。有些人选择了这条路。另外也有

许多人通过紧张的教育以及青年人喜欢做的事情即恋爱和娱乐找到了逃路。

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消沉是由于许多老兵在回家后感受到的震撼与疲惫。刚从军队复员不久

的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Alexander Yakovlev),未来苏共统治机器中的一分子和戈尔巴乔夫

的支持者,站在自己家乡的火车站,看着把苏联人的战俘从德国运往西伯利亚的一节节车厢,突

然开始意识到苏联生活中其他残酷的现实:挨饿的儿童、把农民的粮食充公、稍有违法就要坐牢。

“越来越明显的是,所有人都撒了谎,”他回忆道——这指的是有关民众在战后的优越感和必胜

信念的宣传。另一位老兵、未来的哲学家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Alexander Zinoviev)回忆说,

“事实证明,国内的情况要比我们根据道听途说想象的差多了,[与国外的苏联占领军在一起的]

生活太舒服了。战争把国家完全给吸干了”。战争给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农村带来的灾

难尤为深重,有些地区失去了过半数的“集体农庄的农民”,而且大多是男人。

当时,美国的退伍军人一般都能找到较好的出路并重新融入国内的家庭生活。与他们不同,

Page 65: jifengshuxunno. 374

评论

65

苏联的战争老兵回去后要面对的是被毁掉的生活中的无数的悲剧、伤残者的痛苦和许许多多的孤

儿寡妇的破碎的生活。官方承认的有生理或心理障碍的“伤残退伍军人”就有近两百万。就连表

面上很健康的老兵,也由于莫名其妙的疾病而垮掉了。医院里挤满了年轻的病人。

战后的苏联人民渴望和平与稳定。在苏联的城市和农村,人们普遍厌倦战争和军人的价值观。

20世纪 30年代后期曾经激励过年轻人尤其是受过教育的年轻人的那种沙文主义和浪漫的爱国主

义不见了。与此同时,患有恐外症的文化与有关受到敌对势力包围的斯大林主义神话,在群众中

依然根深蒂固。普通公民往往会相信官方的宣传,认为当前的生活之所以没有得到改善,战争的

结果之所以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在于西方盟国。最重要的是,要想把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就已

经开始的“悄悄的去斯大林化”继续下去,苏联人民既没有精力,也没有这样的习惯。他们中有

许多人对伟大领袖斯大林的敬畏要比以往更甚。特别是俄罗斯人,他们未能把自己在战争期间表

现出的惊人的国家意识,转变为一种关于个体自尊和公民自主行动的文化。对俄罗斯社会中的许

多人来说,二战的胜利与大国观念、集体荣耀以及对死者的仪式化的悼念活动是永远联系在一起

的。当冷战开始的时候,民众的这些情绪就可以为斯大林所用。它们有助于他推行自己的对外政

策并在国内消除潜在的不满与异议。

“社会主义的帝国主义”的诱惑

苏联的精英们觉得,这场胜利是他们共同奋斗的结果,而不只是由于斯大林的领导。194

5年5月24日,在为红军指挥官举行的盛大宴会上,这种情绪可以说十分明显,而斯大林似乎

也默认了。内务部特工和战时游击运动的组织者巴维尔·苏多普拉托夫(Pavel Sudoplatov)回

忆说:“他看着我们这些年轻的将军,就像是他抚养大的一代,像是他的孩子和他的继承人。”

斯大林会不会像他在战争中学会去依靠他们那样,同意与这个新的统治阶层(这些由党任命的高

级干部)一起去治理国家呢?

与此同时,这场胜利以及苏联向欧洲心脏地带史无前例的推进,也使得精英们与斯大林之间

的纽带变得更加牢固。米高扬回想起自己因战时在斯大林周围再次出现的同志般的合作关系而感

到的喜悦。他当时相信,不会再发生 20 世纪 30 年代那种血腥的清洗了。他回忆说,那些与斯大

林一起共事的人,“又一次”对他有了好感并信任他的判断力了。军界、政界和经济界的其他许

多官员也有同样的感觉。作为军政官员中的多数,俄罗斯人和俄罗斯化的人,不仅把斯大林当作

战争领袖,也把他当作国家领袖来尊崇。在战争期间,“大国”(derzhava)这个字眼进入了官

方的词汇。电影和小说颂扬那些面对内忧外患建立了强大的俄罗斯国家的俄罗斯大公和沙皇。就

在同一次宴会上,苏多普拉托夫写道,斯大林提议“为俄罗斯人民的健康”干杯。斯大林赞扬了

俄罗斯人对其政权的无与伦比的坚忍与忠诚。俄罗斯人用他们“清醒的头脑、坚定与忍耐”做出

了伟大的牺牲,因而成为“确保这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胜利的决定力量”。所以,斯大林首先

提拔的不是所有苏联官员,而是俄罗斯人。

当时在苏联新的边境地区,尤其是波罗的海地区和乌克兰,开展了俄罗斯化运动。这不仅意

味着文化上的压力,实际上,还有几十万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爱沙尼亚人和西乌克兰人被强

制流放到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数万名来自俄罗斯、白俄罗斯和讲俄语的东乌克兰的移民占据

了他们的房屋。秘密警察以及卷土重来的、牧首由国家控制的东正教,采取措施争夺信奉天主教

的边境地区以及乌克兰的服从教皇权威、受梵蒂冈控制的东仪天主教的牧区。

俄罗斯人取代非俄罗斯人,尤其是犹太人,被提拔进国家机器中最关键最敏感的部门。在战

Page 66: jifengshuxunno. 374

评论

66

争期间,斯大林的统治机器发现,就如同尤里·斯列兹金(Yuri Slezkine)说的那样,“作为

苏联民族之一的犹太人,现在成了一个异族族群”,他们在国外的亲属太多。这也就意味着,以

犹太人居多的苏联知识分子,“并不是真正的俄罗斯人,因而也不完全是苏联人”。甚至在苏军

在波兰发现纳粹的灭绝营之前,苏联主管宣传的亚历山大·谢尔巴科夫(Alexander Scherbakov)

就按照斯大林的命令,发动了一场秘密的运动,为的是从党和政府中“清除”犹太人。犹太人在

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和纳粹屠杀犹太人的骇人听闻的证据,都被禁止公开。许多苏联公民都开始把

犹太人看作懦夫,向后撤退时跑在最前面,到前线去就落在最后面。由于得到了官方的怂恿和支

持,基层的反犹情绪便像火一般蔓延开来。战后对国家机器中犹太人的有计划的清洗,迅速蔓延

至整个苏联的公共机构。

从长远来看,对传统的象征与习俗的操纵以及官方反犹主义的兴起,对斯大林主义的国家来

说有很大的风险。俄罗斯人歌颂伟大领袖,但乌克兰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就会觉得受到轻视,甚至

可以说受到冒犯。许多官员和公众人物,不管是不是犹太人,都觉得这个国家的反犹主义对自己

的共产主义的“国际主义”信念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斯大林对民族主义情绪的操纵将导致苏

联官僚系统核心部分的分裂,只是那要到很久以后才会看出来。

大国沙文主义和扩张主义倾向构成了克里姆林宫的领袖与苏联精英之间的另一条共同的纽

带。在取得斯大林格勒的胜利之后,苏联在各大国的同盟中唱起了主角,这让苏联许多高级干部

都有点忘乎所以。就连伊万·麦斯基(Ivan Maisky)和马克西姆·李维诺夫(Maxim Litvinov)

这样的老布尔什维克,也开始用帝国主义扩张的腔调说话了。他们计划建立苏联的势力范围,并

获取海上战略通道。1944 年 1 月,麦斯基写信给斯大林和外交部部长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

(Vyacheslav Molotov),认为苏联在战后必须把自己摆在这样一个位置:要让欧亚国家无论怎

么联合都“不可能”对苏联的安全构成威胁。麦斯基建议从日本那里吞并南萨哈林岛和千岛群岛。

他还提出,苏联在芬兰和罗马尼亚要有“足够的陆、海、空军事基地”,而且要拥有经伊朗进入

波斯湾的战略通道。1944 年 11 月,李维诺夫交给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一份备忘录,认为苏联战后

在欧洲的势力范围(没有说明“势力”的性质)应当包括芬兰、瑞典、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

伐克、罗马尼亚、“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国家以及土耳其”。在 1945 年的 6月和 7月,李维诺

夫提出,苏联应该向英国传统的势力范围渗透,如苏伊士运河地区、叙利亚、利比亚和巴勒斯坦。

前第三国际总书记、如今负责苏共国际情报部的格奥尔吉·季米特洛夫(Georgy Dimitrov)

认为,苏联红军是比革命运动更重要的历史工具。1945 年 7 月底,当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在波茨

坦与西方领导人谈判的时候,季米特洛夫和他的副手亚历山大·帕纽什金(Alexander

Panyushkin)写信给他们说:“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东国家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因而迫切需

要我们的密切关注。我们应当主动研究这些国家的状况,并采取一定的措施维护我国的利益。”

苏联官员中的“社会主义的帝国主义”倾向与斯大林的意图及野心有重叠之处。克里姆林宫

的领导人将利用这种倾向,因为他在战后要把苏联继续建设成军事超级大国。

对于多数苏联官员来说,斯大林关于所有斯拉夫人必须团结起来、防止将来德国威胁卷土重

来的那一套冠冕堂皇的话,是很有吸引力的。当坦克工业部部长维亚切斯拉夫·马雷舍夫

(Vyacheslav Malyshev)听到斯大林在 1945 年 3 月讲到“新的斯拉夫主义和列宁主义者”的时

候,他在自己的日记中激动地写下了“未来几年的完整的纲要”。革命前的泛斯拉夫主义的新版

本在莫斯科的官员当中迅速流传。由国家赞助的泛斯拉夫人委员会主席、俄罗斯人亚历山大·古

德罗夫将军(Alexander Gundorov),计划在 1946 年初召开首次斯拉夫人代表大会。他向政治

Page 67: jifengshuxunno. 374

评论

67

局保证说,群众性的“新的斯拉夫人运动”已经开始了。苏共中央机构中负责监督泛斯拉夫人委

员会的列昂尼德·巴拉诺夫(Leonid Baranov),把俄罗斯人说成是波兰人的老大哥。莫洛托夫

一直到死都把俄罗斯人看作唯一“内心里”想干“大事”的民族。许多俄罗斯官员逐渐模糊了苏

联出于意识形态和安全原因而进行的开疆拓土和扩张势力与俄罗斯传统的大国沙文主义之间的

区别。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在被占领的欧洲,对于苏联许多军事指挥官和其他高级官员来说,帝国主义就是谋取私利。

他们把布尔什维克提倡的谦逊和对财产的厌恶抛诸脑后,像 16 世纪的西班牙征服者那样聚敛战

利品。格奥尔吉·朱可夫元帅把他在俄罗斯的几个家都变成了博物馆,里面有珍贵的瓷器、皮毛、

绘画、天鹅绒、黄金和丝绸。空军元帅亚历山大·戈洛瓦诺夫(Alexander Golovanov)把约瑟

夫·戈培尔(Joseph Goebbel)家的乡间别墅给拆了并空运到俄罗斯。“间谍死神”的伊万·谢

罗夫(Ivan Serov)将军私吞了无主的金银财宝,里面据说有比利时国王的王冠。苏联的其他元

帅、将军和秘密警察的头头脑脑们,也都往家里成飞机地运送女人的内衣、餐具和家具,还有黄

金、古董和绘画。苏联人——主要是指挥官和官员——在占领之初浑水摸鱼,从德国运走了 10

万车皮的各式各样的“建材”和“家居用品”,其中包括 6万架钢琴、45.9 万台收音机、18.8

万张地毯、将近 100 万件“家具”、26.4 万架壁钟和立钟、6000 节车皮的纸质材料、588 节车

皮的瓷器和其他餐具、330 万双鞋、120 万件大衣、100 万顶帽子,以及 710 万件外套、外衣、

衬衫和内衣。对苏联人来说,德国就是个他们在那里无须付账的大卖场。

战争给苏联人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和巨大的伤亡,所以,即便是不怎么贪财的官员也认为,战

后从德国及其卫星国获得赔偿是理所当然的。处理战争赔偿问题的苏联特别工作小组的负责人伊

万·麦斯基,1945 年 2 月在途经俄罗斯和乌克兰前去参加雅尔塔会议时,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

“一路上到处都是战争的痕迹:两旁的残垣断壁、东倒西歪的围栏、烧毁的村庄、破裂的水管、

砖头瓦砾和被炸毁的桥梁。”麦斯基认为,由于苏联人民遭受的苦难,所以有理由要求获得更高

Page 68: jifengshuxunno. 374

评论

68

的战争赔偿并把德国的工业设备运往苏联。还有一种看法是,由于苏联的巨大损失,所以它在战

后的帝国主义和扩张主义行为也是合理的。在列宁格勒,秘密警察的线人报告说:有一位哲学教

授讲,“我不是个沙文主义者,但在我们受了那么大的伤亡后,波兰的领土问题,以及我们与邻

国的关系问题,我就很关心了”。后来,人们最喜欢摆出这条理由,以证明苏联在东欧的统治地

位和对邻国的领土要求是合理的。

历史学家尤里·斯列兹金把斯大林的苏联比作一套“共有的公寓房”,所有的主要民族(“资

格”)都拥有单独的“房间”,但包括军队、安全及对外政策在内,都属于“共享设施”。然而,

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苏联的公寓居民都会在他们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口头忠诚背后隐藏着自己的特

殊利益一样,各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也是如此。实际上,他们都把二战的胜利看作通过损害邻

国来扩张自己疆界的契机。在苏联官员中,那些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

拜疆人,也滋生了一种夹杂着民族主义目的的帝国主义渴望。苏共高级干部中乌克兰人的数量与

地位仅次于俄罗斯人。1939 年,在苏德条约签订之后,西乌克兰成了苏联的一部分,他们对此

欢欣鼓舞。1945 年,斯大林吞并了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鲁塞尼亚(Ruthenia)和布科维纳

(Bukovina),并把它们也划给了乌克兰。共产党政权对乌克兰人民犯下了许多可怕的罪行,尽

管如此,乌克兰的共产党官员此时仍对斯大林感恩戴德,因为他把乌克兰的各片领土拢在了一起。

斯大林也有意助长这种倾向。有一次,当着俄罗斯和非俄罗斯官员的面,他看着战后的苏联地图

满意地说,他把一度在外国统治下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的“自古以来的领土”收回给他们了。

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的官员,可能没有扮演民族主义游说团体的角色,但也主张

自己的议程,以作为建设伟大苏联的一部分。当苏军打到苏联西部边境地区并完成了乌克兰和白

俄罗斯的“统一”时,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官员就开始说,该从土耳其和伊朗收回

“祖辈的土地”,并与居住在那里的同种同源的兄弟团聚。莫洛托夫在 20 世纪 70 年代回忆说,

1945 年,苏联阿塞拜疆共和国的各位领导人“想用从伊朗那里得到的土地让自己共和国的领土

翻一番。我们还准备对巴图姆(Batum)南边的地区提出主权要求,因为土耳其的那个地方曾经

是格鲁吉亚人居住的。阿塞拜疆人想要得到属于阿塞拜疆的部分,格鲁吉亚人要求得到属于格鲁

吉亚的部分。而我们想把亚拉腊地区(Ararat)还给亚美尼亚人”。档案的证据显示,当斯大林

的战略目标与来自南高加索的苏共官员的民族主义野心协同作用的时候,就产生了更大的效应

(参见第 2章)。

新的领土与势力范围让苏联官员——不管是不是俄罗斯人——心中滋生了扩张主义和民族

主义邪念,这为战后斯大林的在苏联强权之下的世界和平工程提供了它所需要的能量。只要党和

国家的精英觊觎邻国的领土并参与对德国的掠夺,斯大林就能比较容易地控制住他们。那些力量

若不被帝国的事业所吸收,也许就会起来反抗斯大林主义政权。

苏联与美国

希特勒在 1941年 6月 22 日对苏联发动进攻,日本人也在 1941 年 12月 7日对美国发动进攻,

这让这两个国家第一次走到了一起。苏联得到了一个强大且资源丰富的盟友。富兰克林·德拉诺·

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及新政的支持者,成了斯大林在反对轴心国的伟大同盟

中的战略伙伴,很可能还是他曾经有过的最慷慨的伙伴。即便当纳粹向伏尔加河两岸推进的时候,

罗斯福还邀请苏联成为战后安全共同体的共同组织者。1942 年 5 月底,美国总统在华盛顿的谈

判中告诉莫洛托夫,“必须建立一支国际警察力量”,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 25~30 年内”防止

战争。罗斯福继续说,在战后,“美、英、苏这些战胜国必须保持它们的军事力量”,德国以及

Page 69: jifengshuxunno. 374

评论

69

它的那些卫星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必须解除武装”。

罗斯福的“四大警察”——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将用武力来维持和平”。这个不同寻

常的提议让莫洛托夫非常意外,但两天后,斯大林指示他“立即向罗斯福声明”:总统的提议绝

对正确。在总结 1942 年的苏美谈判时,斯大林特别强调,“就战后成立国际军事力量和防止侵

略的问题与罗斯福达成了一致”。

为了避开反苏保守派的宣扬与批评,罗斯福和自己的亲信哈里·霍普金斯(Harry Hopkins)

以及其他新政支持者,与克里姆林宫保持了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后来,由于他们表现得特

别坦诚,以至于有人声称在新政支持者当中,有人(也许甚至是霍普金斯)实际上就是苏联的代

理人。美国政府的这种“透明”以及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1943 年 11 月 28 日~12 月 1 日)特别

是雅尔塔会议(1945 年 2月 4~12 日)上对苏联人显而易见的友好态度,似乎表明他非常想在战

后保持长久的伙伴关系。

作为政府部门形形色色的精英中的代表,苏联官员对美国这个盟友的态度是复杂而且往往是

矛盾的。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让有技术头脑的苏联精英心怀敬意。他们从 20 世纪 20 年代起,就

立志要把俄罗斯变成“一个更美好的新美国”。苏联的工业管理者和工程师经常把泰勒主义和福

特主义[得名于弗里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和亨利·福特(Henry Ford),他们是

有组织的生产技术的最重要的理论家和实践者]挂在嘴上。斯大林本人在 20世纪 20年代中期还

提倡苏联的干部把“俄罗斯人的革命标准”与“美国人的做事方式”结合起来。在 1928~1936 年

的工业化浪潮中,几百名红色主管和工程师,其中包括政治局委员阿纳斯塔斯·米高扬,到美国

学习机器制造、冶金、肉类加工、乳品业等现代工业的大规模生产和管理知识。苏联大批引进美

国的技术,例如冰淇淋、热狗、软性饮料和大型百货公司[模仿美国的梅西公司(Macy’s)]

的整套技术。

战时的交往,尤其是租借法案提供的物资,证实了一个广泛流传的看法:美国是个具有超常

的经济与技术力量的国家。甚至斯大林也对自己身边的人坦言,在 1941~1942 年,如果美国人和

英国人“没有提供租借物资帮助我们,我们就对付不了德国,因为我们的损失太大了”。本来打

算给平民的衣服和其他消费品,大部分都被官员私吞了。所剩无几的一点点让领到的人千恩万谢。

战时的宣传节目和租借物资还使美国的文化影响力有机会渗透到苏联社会。高级官员及其家人可

以看到包括《卡萨布兰卡》在内的好莱坞电影。在美国大使馆,对于西方有能力影响俄罗斯持怀

疑态度的乔治·凯南(George Kennan)承认,“不能低估”放映的电影所产生的善意。在 1941~1945

年间,数千名苏联军方的官员、贸易代表和情报人员奔波于美国各地。美国生活方式的活力与标

准让来访者心中五味杂陈:迷恋、困惑、嫉妒,再加上意识形态上的敌意。在此后的几十年,苏

联访问者都对自己的美国之行无法忘怀,而且还跟子女和亲戚一起分享他们的印象。

不过,苏联精英对美国和美国人的看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己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

成见。苏联官员当中很少有人清楚美国政府和社会的运转方式,连那些高级官员也是如此。苏联

驻美大使亚历山大·特罗扬诺夫斯基(Alexander Troyanovsky)——他也曾担任过驻日本大使

——表达过他的困惑:“如果说可以把日本比作钢琴的话,那美国就是个完整的交响乐团。”苏

联官员绝大多数都是在一种排外而恐外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说的是没有办法翻译成其他语言的

苏联的“新话”。有些苏联官员觉得,美国的上层社会对待他们——往好里说——有一种屈尊俯

就的意味,一种物质与文化上的优越感。率领苏联军事代表团访问美国的总参情报总局(GRU)

局长费奥多尔·戈利科夫(Fedor Golikov)元帅对哈里·霍普金斯很生气。后者是罗斯福的助

手,也是美苏伙伴关系最坚定的支持者。戈利科夫在自己的日记中把霍普金斯说成是“无耻的伪

Page 70: jifengshuxunno. 374

评论

70

君子”:“这位大人物的小听差”觉得,“我们这些苏联人在他面前就该像乞丐一样,对主人桌

上的残羹剩饭必须耐心等待,千恩万谢”。很久以后,莫洛托夫也表达了他对罗斯福本人的类似

的感觉:“当时,罗斯福相信俄国人会低三下四、点头哈腰地向美国乞讨,因为[俄国]是个穷

国,没有工业,没有面包——所以他们没有别的办法。但我们不这么看。我们的人民已经为牺牲

和斗争做好了准备。”

尽管有了从北冰洋运来的援助,但苏联官员和军方中仍然有许多人认为,美国是在有意拖延,

要等到俄国人消灭了大部分德军之后,或者也许是德国人消灭了大部分苏军之后,自己才会在欧

洲发动攻势。在苏联精英看来,苏联为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美援乃是对它的回报;因此,他们

从未觉得有必要表示感谢并对自己的美国盟友礼尚往来。这也是让与他们打交道的美国人十分不

满的原因之一。1945 年 1 月,莫洛托夫正式向美国提出贷款请求,只是它听起来更像是要求而

非有求于人的请求。这让一些美国人很是反感,也让其他美国人愤愤不平。结果,莫洛托夫又一

次拒绝了“讨要主人桌上的残羹剩饭”。在苏联高层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给苏联贷款符合美国的

利益,因为这样可以预防美国经济在战后不可避免的衰落。在一群理想主义同情者的帮助下,苏

联情报人员刺探到了美国的工业和技术秘密。苏联人就像是这样一群客人——他们得到了主人的

慷慨帮助和热情招待,但即便这样还是无礼地偷走了主人作为奖品得到的宝贝。

罗斯福把苏联当作平等的伙伴和大国来对待的政策,骄纵了苏联官僚。1944 年底,斯大林要

罗斯福同意恢复“被日本在 1904 年的背信弃义的进攻所侵犯的俄国以前的权利”。罗斯福同意

了,甚至都没有坚持要仔细考虑一下。斯大林对苏联驻美大使安德烈·葛罗米柯(Andrei Gromyko)

满意地说:“美国采取了正确的立场。从我们与美国未来的关系来看,这一点很重要。”莫斯科

有许多人指望苏联在东欧的计划也会得到类似的迁就。1944 年底,苏联情报部门的首脑们认为:

“对于这些(东欧)国家战后的前途,无论是美国人还是英国人,都没有清晰的政策。”

大部分苏联官员都相信,美苏之间的合作在战后还会继续,尽管这其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波折。

1944 年 7 月,葛罗米柯认为,“在我们与美国的交往中,虽然有可能会时不时地出现这样那样

的困难,但两国之间战后继续合作的条件肯定是存在的”。李维诺夫把“防止英美结成反苏集团”

视为苏联对外政策的主要任务。他期待在美国退出欧洲之后,伦敦与莫斯科之间有可能达成“友

好协议”。而莫洛托夫本人当时也这么想:“与美国保持同盟关系对我们是有利的。这一点很重

要。”

无数的苏联精英与普通公民当时是怎么想的,这方面只有一些零星的资料。不过,苏联报纸

和中央当局在 1945 年收到的许多来信中都问到一个问题:“美国在战后还会帮助我们吗?”

在罗斯福的帮助下,雅尔塔会议成了斯大林在政治上最辉煌的胜利。苏联官方从上到下都显

得信心满满。外交人民委员部在驻外苏联外交官中传阅的雅尔塔会议成果备忘录中写道:“在有

争议的问题上谋求妥协的倾向明显。我们认为此次会议是非常积极的,尤其是在波兰和南斯拉夫

问题上,以及在战争赔偿问题上。” 1945 年 4 月,美国人甚至也没有与苏联人争着攻打柏林。

斯大林为此还私下里夸奖了欧洲盟军司令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将军的“骑

士风度”。

事实上,就在罗斯福对苏方意图的怀疑开始与他想在战后继续合作的愿望发生冲突的时候,

他去世了。罗斯福在听说了苏联人在东欧的占领手段后十分愤慨。他气愤地与斯大林就所谓的柏

林事件交换了意见。总统在 1945 年 4 月 12 日的突然辞世,也让克里姆林宫非常意外。莫洛托夫

Page 71: jifengshuxunno. 374

评论

71

到美国人在莫斯科的驻地斯帕索宫(Spaso House)吊唁时,“看上去深感悲痛和不安”。斯大

林的传记作者之一表示,就连斯大林对于罗斯福的去世也是心绪烦乱。这位战时的伟大而熟悉的

伙伴,并且在和平时期也有可能如此的伙伴走了。新总统哈里·杜鲁门(Harry S.Truman)怎么

样,还是个未知数。这位密苏里州的政治家有些话让苏联人听起来很刺耳。莫洛托夫对于自己

1945 年 4月 23 日与杜鲁门第一次打交道就发生激烈冲突所做出的反应,正是出于这种担心。杜

鲁门当时指责苏联人违反了在雅尔塔就波兰问题达成的协议,而且甚至没等到莫洛托夫的抗辩就

中止了会谈。震惊不安的莫洛托夫在华盛顿的苏联大使馆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给斯大林写了一

封电报,汇报此次会谈的情况。当时也参加会谈的葛罗米柯觉得莫洛托夫“担心斯大林在这件事

上会拿他当替罪羊”。最后,莫洛托夫决定让这件事过去:在他的与杜鲁门会谈的记录上,对于

总统的咄咄逼人的态度和莫洛托夫的灰溜溜的离开只字未提。

很快,在美国的苏联情报人员就开始报告说,华盛顿对苏联的态度发生了危险的转变。他们

了解到那里有许多集团,尤其是天主教组织和劳工组织,再加上两大政党中大批反对新政的组织,

在美苏结成伟大同盟期间,骨子里仍然反共反苏。这些集团一心想断绝与苏联的任何联系。一些

军队指挥官[柯蒂斯·勒梅少将(Curtis Le May)和乔治·巴顿将军(George Patton)等人]

公开说,打败了“德国佬”和“日本人”之后,就“干掉红军”。

1945 年 4 月底,在莫斯科响起了最初的警报:杜鲁门政府事先没有通知就突然停止了给苏联

的租借物资的供应。由此造成的总计达 3.81 亿美元的物资损失,对本已极度紧张的苏联经济来

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国防委员会(GKO)——战争期间取代苏共政治局的国家机构——决定从

黄金储备中拿出 1.13 亿美元来弥补损失的部分物资。在莫斯科提出抗议后,美国恢复了租借物

资的供应,说是有关部门搞错了;但这并没有打消苏联方面的怀疑。驻美的苏联代表和莫斯科的

许多官员,有节制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慨;他们全都把此事看作企图在政治上向苏联施压。莫洛托

夫没有隐瞒他的愤怒,而是严令苏联大使:“不要去求他们。如果美国想切断物资供应,那对他

们来说会更糟。”这件事在感情上助长了单边主义政策,克里姆林宫决心依靠它自己的力量。

Page 72: jifengshuxunno. 374

评论

72

5 月底,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NKGB,前身是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纽约情报站站长打

电报给莫斯科说,以前对罗斯福的对外政策没有影响力的“经济圈中的人”,正在进行“有组织

的活动,以改变[美国]对苏政策”。从在美国的“朋友”、共产党人和同情者那里,国家安全

人民委员部得知,杜鲁门与美国参议院中的“极端反动派”,如参议员罗伯特·塔夫脱(Robert

Taft)、伯顿·惠勒(Burton K.Wheeler)、阿尔本·巴克利(Alben Barkley)等人,保持着

友好关系。电报还说,“反动派特别寄希望于有可能把[美国]对外政策的方向完全掌握在他们

自己手中,这部分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杜鲁门]在这些事情上没有经验,也不了解情况”。电报

最后说:“[杜鲁门]接任总统预计会给[美国]对外政策带来相当大的变化,首当其冲的是对

苏关系。”

驻英国的苏联情报官员和外交官员也向莫斯科报告说,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

对苏联在东欧尤其是波兰的行动又开始挑事了。驻伦敦的苏联大使费奥多尔·古谢夫(Fedor

Gusev)向斯大林报告说:“丘吉尔在提到迪里雅斯特(Trieste)和波兰问题时非常恼火,透着

明显的恶意。我们现在在跟一个不讲原则的冒险家打交道——因为与和平相比,他更喜欢战争。”

与此同时,总参情报总局也截获了丘吉尔给伯纳德·蒙哥马利(Bernard Montgomery)陆军元帅

的命令——收存缴获的德军武器,有可能要重新武装向西方盟国投降的德军。据总参情报总局高

级官员米哈伊尔·米尔斯坦(Mikhail Milstein)说,这份报告加重了克里姆林宫的怀疑。

到 1945 年 7 月,乌云似乎要散去了。杜鲁门想让苏联加入对日战争并想让所有人都相信他

在继续奉行罗斯福的对苏政策。哈里·霍普金斯作为杜鲁门的特使去了一趟莫斯科——这是他最

后一次去莫斯科,与斯大林会谈了数小时,返回时自认为在波兰等让伟大同盟开始出现分裂的问

题上达成了妥协。克里姆林宫和外交及情报圈中的警报声逐渐平息下来。然而,波茨坦会议(1945

年 7 月 17 日~8 月 2 日)的头几天乃是这种自鸣得意的最后时光。美苏伙伴关系就要到头了,战

后同盟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即将升级。

……■

Page 73: jifengshuxunno. 374

评论

73

福山:民主依然挺立在“历史的终结”处福山 思想潮(2014-10-27)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日裔美籍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美国斯坦福

大学弗里曼·斯伯格里国际问题研究所奥利弗·诺梅里尼高级研究员,曾任美国国务院政策企划

局副局长、兰德公司研究员。著有《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信任》、《十字路口上的美国》、

《政治秩序的起源》等。

二十五年前,我为《国家利益》这个小杂志撰写了“历史的终结?”一文。那是 1989 年春,

对于我们这些陷在冷战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大论争中的人而言,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时刻。这篇

文章恰好发表在柏林墙倒塌前几个月,那时,民主转型的浪潮正在东欧、拉美、亚洲和撒哈拉以

南的非洲进行得如火如荼。

当时我认为,历史(从宏大的哲学意义上来说)展现出了完全不同于左派思想家所设想的结

局。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的过程,并没有像马克思主义者断言和苏联宣称的那样,通向共产

主义,而是走向了各种形式的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我写道,历史在自由中达到顶峰:民选政府、

个人权利,以及劳资流通只需适度政府监管的经济体制。

现在回头再来看这篇文章,首先很明确的一点是:2014 年的情形与 1989 年完全不同。

俄罗斯是一个以石油美元支撑的险恶的选举型威权政体,对邻国咄咄逼人,试图收回 1991

年苏联解体时失去的领土。中国仍是个威权政体,如今更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并对南海和东

海的领土高度关注。正如外交政策分析家沃尔特·拉塞尔·米德(Walter Russell Mead)最近

写道的那样,老式的地缘政治重又兴起,全球稳定在欧亚两端都面临着威胁。

Page 74: jifengshuxunno. 374

评论

74

当今世界的问题不仅在于威权政府在发展,还在于许多现存的民主国家运转不良。以泰国为

例,其不稳定的政治结构在上个月(2014 年 5 月)导致了军事政变,再来看孟加拉,其体制仍

受到两股腐败政治力量的控制。许多看似成功完成民主转型的国家—土耳其、斯里兰卡、尼加拉

瓜—已退回到威权体制。其他还有一些国家,包括最近加入欧盟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仍受腐

败困扰。

然后就是发达民主国家的情形。在过去十年里,美国和欧盟都遭受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这意

味着增长乏力和高失业率,尤其是年轻人的失业。尽管美国经济现在重又开始发展,但是利益没

有得到共享,而且,美国派性明显的两极化政治体制也很难说是其他民主国家的卓越典范。

那么,我的历史终结论因此就被证明是错了吗?或者退一步说,即使不是错的,也需要进行

重大修正吗?我认为,我的根本思想仍然是基本正确的,不过,在 1989 年那段令人兴奋的日子

里,我对政治发展的本性尚是雾里看花,如今则有了更多的理解。

当我们去观察广泛的历史潮流时,重要的是不要被短期的发展牵着鼻子走。持久的政治体制

的标志是它的长期稳定性,而不是它在特定十年里的表现。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过去两代人的时间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发生的剧烈变化。在经济

方面,世界经济在产出上有了大幅度提升,1970 年代早期与 2007—2008 年金融危机之间大概有

四倍的差距。尽管危机是个大挫折,但整个世界的繁荣水平在各大洲仍有大幅度增长。之所以会

出现这种情形,是因为世界通过一种自由的贸易和投资体系牢牢地连在一起。甚至在中国和越南

等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也是市场法则和市场竞争占支配地位。

政治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斯坦福大学民主问题专家拉里·戴蒙德(Larry Diamond)

的数据,1974 年整个世界只有 35个选举式民主国家,不到整个世界国家数量的 30%。到 2013 年,

选举式民主国家已增加到近 120 个,占世界国家总数的 60%还要多。1989 年只是那股突然加速的

广泛潮流的一个标志而已,哈佛大学的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把这股潮流标记为民主化的“第

三波”,它始于大约十五年前南欧和拉美的民主转型,后来又波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亚洲。

以市场为基础的全球经济秩序的出现与民主的传播有着显然的联系。民主向来依赖于广泛的

中产阶级,而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各行各业富裕的、拥有财产的公民在各处猛增。无疑,更加富

裕、受过更好教育的人对他们的政府要求更多—而且由于他们纳税,他们觉得自己有权利对公职

人员问责。世界上最顽固的威权主义堡垒,许多都是盛产石油的国家,比如俄罗斯、委内瑞拉或

者波斯湾的政权,在这些地方,所谓的“资源诅咒”可以让政府从资源中而不是从人民那里获得

巨额税收。

即使认可盛产石油的独裁者有抵制变化的能力,我们还是从 2005 年起见证了戴蒙德博士所

谓的全球性“民主衰退”。根据自由之家(其发布的政治自由和公民自由指标被广泛采用)的统

计,在过去的八年里,民主国家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选举的完整性、新闻自由等等)

都有所下降。

不过,还是让我们来透视一下这个民主衰退:我们虽然可能对俄罗斯、泰国或尼加拉瓜的威

权趋势感到担忧,但我们也清楚,所有这些国家在 1970 年代都毫不含糊是独裁政体。尽管也有

2011 年开罗解放广场那些令人兴奋的革命日子,但是除了在其发源地突尼斯之外,“阿拉伯之

Page 75: jifengshuxunno. 374

评论

75

春”似乎在别的地方尚不会产生真正的民主。然而,这可能意味着阿拉伯政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会变得更具回应性。因此,以为民主会很快实现是极其不现实的。我们不要忘记,在 1848 年革

命—欧洲的“人民之春”—之后,民主制度又花了七十年的时间才得以巩固。

此外,在观念领域,自由民主仍没有真正的对手。比如,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和阿亚图拉领

导下的伊朗尽管在实践中无视自由民主,但也重视民主理想。为什么还要费心在乌克兰东部就“民

族自决”举行假公投?中东的一些极端分子可能梦想恢复一个伊斯兰教政权,但是,这不是生活

在穆斯林国家的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唯一确实可与自由民主制度进行竞争的体制是所谓的“中国

模式”,它是威权政府、不完全市场经济以及高水平技术官僚和科技能力的混合体。

可是,如果要我猜测一下,五十年后,是美国和欧洲在政治上更像中国,还是中国在政治上

更像美国和欧洲,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有很多理由表明,中国模式是难以持续的。它依赖

于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然而,随着中国设法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转型,这样一种高速

增长不会再出现。中国因土地污染和空气污染而积累了大量的隐性负担,虽然政府仍比绝大多数

威权体制更具有回应性,但是,一旦日子变得艰难,中国日益增多的中产阶级不可能会接受现行

的家长主义体制。中国不再像毛泽东所处的革命时期那样,展现一种超出自己边界的普遍主义理

想。……

然而,这绝不是说我们可以满足于过去二十年取得的民主成就。我的历史终结论从来不是一

种决定论,或者只是简单地预测自由民主制度势必在全世界取得胜利。民主国家还继续存在并获

得成功,只是因为人民愿意为法治、人权和政治问责制奋斗。这样的社会既取决于领袖、组织能

力,也取决于纯粹的好运。

那些渴望民主化的社会,唯一的大问题就是,它们未能提供人民想从政府得到的实质性内容:

个人安全、共享的经济增长以及获得个人机遇所必需的基本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卫生保健和

基础设施)。由于可理解的原因,民主的支持者关注的是如何限制专制国家或掠夺型国家的权力。

但是,他们并没有花多少时间去思考如何有效地进行统治。用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

的话说,他们更感兴趣的是“控制政府,而不是使政府充满活力”。

这就是 2004 年乌克兰“橙色革命”失败的原因所在。这次革命第一次推翻了维克托·亚努

科维奇(Viktor Yanukovych),可是那些通过抵抗上台掌权的领导人—维克托·尤先科(Viktor

Yushchenko)和尤利娅·季莫申科(Yulia Tymoshenko)—却把经历浪费在内斗和黑幕交易上。

要是有一个有效的民主政府掌权,整顿基辅的腐败、让国家机构更值得信任,政府就能够在整个

乌克兰确立它的合法性,包括在说俄语的乌克兰东部,而不会等着普京有足够的强力来进行干预。

相反,民主力量自己败坏了自己的信誉,从而为亚努科维奇在 2010 年重掌政权大开方便之门,

进而导致了最近几个月紧张的、流血的僵局。

与威权体制的中国相比,印度也因类似的差距而受阻。印度在 1947 年建国之际,就团结在

一起确立了民主制度,这一点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印度的民主就像香肠的制作,只可远观,不

可近赏。在这个体制里,腐败和寻租盛行;根据印度民主改革协会的统计,印度近来选举 34%的

胜选者,有针对着他们的刑事起诉,其中还包括一些严重的指控,比如谋杀、绑架和性侵犯。

印度也有法治,但是非常迟缓和低效,甚至许多情形是被告都死了,案件还没有开庭。根据

《印度斯坦时报》的报道,印度最高法院积压了 6万多个案件。与威权的中国相比,这个世界上

Page 76: jifengshuxunno. 374

评论

76

最大的民主国家在提供现代基础设施或基本服务方面,显得完全无能为力,比如为居民提供干净

用水、电或基本教育。

乌克兰"橙色革命"

根据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让·德雷兹(Jean Drèze)统计,在印度的一些邦,有 50%的教

师不会上班。纳伦德拉·莫迪 (Narendra Modi)是一位印度民族主义者,他过去曾因纵容反穆

斯林暴力而麻烦缠身,却以绝大多数的选票当选为总理,人们希望他会一扫印度政治中充斥着的

废话,做些实事。

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人常常更加不能理解有效政府的必要性,而只是集中于限制当权者。

在 2003 年,布什政府似乎相信,只要剪除萨达姆的独裁统治,民主政府和市场经济就会自然地

出现在伊拉克。它不明白,民主政府和市场经济源于复杂机构—包括政党、法庭、财产权、共有

的民族认同—的相互作用,这些机构就是在发达的民主国家,也是经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演进的

结果。

不幸的是,有效统治能力的缺乏扩展到了美国自身。我们的麦迪逊宪法,有意通过各级政府

的大量制衡来阻止暴政,如今却成了一种否决政治(vetocracy)。在今天华盛顿两极化—实际

上是有害的—政治氛围中,政府实际上既不能有效地前进,也不能有效地后退。

与双方那些狂热分子的想法不同,美国所面临的极其严重的、长期的财政问题,是可以通过

合理的政治妥协来解决的。但是,国会根据自己的规则,好几年没有通过一项预算,而且在去年

秋天,共和党关闭了整个政府,因为它不同意支付过去欠下的债务。因此,尽管美国经济仍是不

可思议的创新之源,但美国政府很难再说是当前世界的灵感之源。

二十五年之后,历史终结论最严重的威胁,不在于出现了一个更高级、更好的模式,有一天

将取代自由民主制度;无论是伊斯兰的神权政治,还是中国模式,都无法对它造成损害。无论什

么样的社会,只要登上了工业化这部上升的电梯,它们的社会结构就会发生变化,政治参与的要

Page 77: jifengshuxunno. 374

评论

77

求就会增加。如果政治精英接纳这些要求,那我们就获得了某种民主。

问题在于,是否所有国家都必然会登上这部电梯。政治与经济相互缠绕在一起。经济增长在

起飞之前,需要一些最低限度的制度,比如可强制执行的合同和可靠的公共服务,但是,这些基

本制度很难在极度贫穷和政治分裂的处境下创建起来。历史地来看,社会通常是通过历史事件摆

脱这一“陷阱”,借此,坏事(如战争)常常造就了好事(如现代政府)。然而,是否每个人都

必然有这样的好运,目前尚不清楚。

第二个问题我在二十五年前确实没有阐述,即政治衰退问题,它是一部下降的电梯。长期来

看,一切制度都会衰退。它们常常会变得僵化和保守;那些与某一段历史时期的需要相符的规则,

在外部境况发生改变之际,不一定还是正确的。

此外,现代制度的非人格性是设计出来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常常被强势的政治行动者

把持。回报亲友是人的自然倾向,这一点在任何政治体制中都起作用,从而导致自由退化为特权。

无论是在威权体制的国家还是在民主国家(看看当前美国的税法),这种情形都一样。在这种环

境下,并非像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认为的那样,富人越富是因为资

本的高收益,而是因为他们能更好地进入政治体制,从而运用他们的关系去提升自己的利益。

至于技术的进步,它在利益的分配上并无定数。比如,信息技术的革新分散了权力,因为它

们让信息变得又便宜又易于接近,但是,它们也损害了低技能的工作,对一个广泛的中产阶级的

存在造成了威胁。

那些生活在稳固的民主国家的人,不应对自己国家幸好是民主体制而自鸣得意。但是,尽管

世界政治有短期的起伏兴衰,民主理想仍具有巨大无比的力量。我们看到,大众抵抗运动仍继续

在突尼斯、基辅和伊斯坦布尔意外爆发,在这些地方,普通民众要求政府承认自己作为人的平等

尊严。我们也看到,每年有数百万的穷人不顾一切地从危地马拉或卡拉奇这样的地方流向洛杉矶

或伦敦。

纵然我们会质疑要多久之后全人类才能抵达那个终点,但我们不应怀疑某种社会形态就挺立

在历史的终结处。■

Page 78: jifengshuxunno. 374

本周最新到货

78

本周最新到货

文学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走在别人的路上:阎连科语思录 作家作品集 阎连科 上海人民 26

2 上梁 作家作品集 韩怡星 学林出版社 40

3 大师的国民理想 作家作品集梁漱溟/胡乱/季

羡林

国际文化出

版公司32

4 万古雲霄 中国散文 陈之藩 中华书局 46

5 奇来后书 中国散文 杨牧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48

6 奇来前书 中国散文 杨牧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49

7 欢未央 中国散文 雪小禅 江苏文艺 32

8 刹那记 中国散文 雪小禅 江苏文艺 32

9 漫画雅思:当豆豆遇上阅卷官 阅读赏析 周超 人民大学 27

10 新编语文实用手册 语言文字 中华书局编辑部 中华书局 39

11 (全二册)新编古代汉语 语言文字周及徐/李恕豪/

袁雪梅中华书局 80

12 (上下 第三版)古代汉语 语言文字 胡安顺/郭芹纳 中华书局 50

13 汉语"介词框架"研究 语言文字 陈昌来 商务 68

14 赵元任 李方桂卷 语言文字 王洪君/麦耘 中西书局 25

15 小鼓女 悬疑、科幻 英/约翰·勒卡雷 上海译文 55

16 亚特兰蒂斯之心 悬疑、科幻 美/斯蒂芬·金 上海文艺 39

17 宠物公墓 悬疑、科幻 美/斯蒂芬·金 上海文艺 35

18 南北皮黄戏史述 戏剧、戏曲 于质彬 中华书局 68

19 戏史何以需辨-=中华戏剧学丛刊 戏剧、戏曲 陈多 中华书局 48

20 富连成三十年史 戏剧、戏曲 唐伯弢 中华书局 28

21 梨园趣闻录 戏剧、戏曲 王向阳 浙江大学 32

22 粤曲:一种文化的生成与记忆 戏剧、戏曲 李静 广东人民 53

23东亚戏剧互动史-中华戏剧史论

丛书戏剧、戏曲 翁敏华/回达强 上海古籍 48

24 跨文化视域下的爱默生思想研究 文学评论 龙云 人民大学 35

25拉伯雷与赫尔墨斯秘学-经典与

解释 41文学评论 娄林 华夏 39

26(1898-1911)晚清日语小说译介

研究文学评论 李艳丽

上海社会科

学院45

27(1912-1923)民初"兴味派"五大

名家论文学评论 孙超

上海社会科

学院49.8

Page 79: jifengshuxunno. 374

本周最新到货

79

28"国家"与"国民":井上夏的文学

世界文学评论 张立波

上海社会科

学院35

29献给孤独的挽歌:从不同的方向

看"诺贝尔文学奖"文学评论 薛忆伪 华东师大 24.8

30 (全五十一册)中华经典藏书 文学 中华书局编 中华书局 1480

31 三朝筹办夷务始末(全二十四册) 文学齐思和、李书源等

整理中华书局 1120

32 (全十一册)十二经古注 文学 中华书局编 中华书局 490

33 灯塔船 外国文学德/西格弗里德·伦

茨上海文艺 26

34 奥瑟罗-莎翁戏剧经典 外国文学 英/威廉·莎士比亚 商务 30

35夜半撞车-21 世纪年度最佳外国

小说.2003外国文学

帕特里克.莫迪亚

诺人民文学 20

36 在面包与运动 外国文学德/西格弗里德·伦

茨上海文艺 28

37 麦克白-莎翁戏剧经典 外国文学 英/威廉·莎士比亚 商务 25

38 皆大欢喜-莎翁戏剧经典 外国文学 英/威廉·莎士比亚 商务 23

39 李尔王-莎翁戏剧经典 外国文学 英/威廉·莎士比亚 商务 28

40 暴风雨-莎翁戏剧经典 外国文学 英/威廉·莎士比亚 商务 22

41 亨利五世-莎翁戏剧经典 外国文学 英/威廉·莎士比亚 商务 29

42 一个鲍米涅人 外国文学 法/让·吉奥诺 上海文艺 20

43 海上朝香客 外国文学瑞典/佩尔·拉格奎

斯特上海文艺 20

44 无事生非-莎翁戏剧经典 外国文学 英/威廉·莎士比亚 商务 24

45 威尼斯商人-莎翁戏剧经典 外国文学 英/威廉·莎士比亚 商务 26

46 哈姆莱特-莎翁戏剧经典 外国文学 英/威廉·莎士比亚 商务 29

47 罗密欧与朱丽叶-莎翁戏剧经典 外国文学 英/威廉·莎士比亚 商务 28

48 第十二夜-莎翁戏剧经典 外国文学 英/威廉·莎士比亚 商务 22

49一部真正的小说:回忆录-精典文

库外国文学

法/菲利普·索莱尔

斯南京大学 36

50 歌剧魁影 外国文学 法/卡斯顿·勒胡 京华出版社 39.5

51 爱因斯坦的梦 外国文学 美/阿兰·莱特曼 上海文艺 25

52 时光的味道:往年专栏文章汇编 外国文学 法/让·端木松 南京大学 46

53 收藏家 外国文学 英/约翰·福尔斯 南海 35

54 十一字杀人 外国散文 日/东野圭吾 上海译文 35

55 一碗清汤荞麦面 外国散文日/栗良平/竹本

幸之佑山西人民 18

56 大萝卜与难挑的鳄梨 外国散文 村上春树 南海 39

57 男人这东西 外国散文 日/渡边淳一 九州出版社 39.8

58 天晓得 随笔 邱小石/王晓天 中华书局 26

59 剪纸 随笔 也斯 浙江大学 29

60 桂林人 随笔 沙地黑人 沈东子 南京大学 38

61 一个人的乡村 随笔 郭正一 中信 39

62 晏殊词-中华传统诗词经典 诗、词、赋 刘扬忠 中华书局 28

Page 80: jifengshuxunno. 374

本周最新到货

80

63 欧阳修诗词-中华传统诗词经典 诗、词、赋 刘扬忠 中华书局 24

64 李商隐诗-中华传统诗词经典 诗、词、赋 余恕诚/陈婷婷 中华书局 24

65 汉唐边塞诗研究-中华文史新刊 诗、词、赋 阎福玲 中华书局 65

66中国古代才女诗词-中华传统诗

词经典诗、词、赋 刘冬颖 中华书局 25

67 读词常识-中华传统诗词经典 诗、词、赋 夏承焘/吴熊和 中华书局 20

68明编词总集丛刻述评-文史哲研

究丛刊诗、词、赋 凌天松 上海古籍 49

69 1 王立群智解成语 诗、词、赋 王立群河南教育(大

象)25

70 (修订版)蒋勋说宋词 诗、词、赋 蒋勋 中信 39.8

71 (修订版)蒋勋说唐诗 诗、词、赋 蒋勋 中信 39.8

72 蒙求-中华蒙学经典 青少年读物 乔天一 译注 中华书局 25

73 格言联壁-中华蒙学经典 青少年读物 马天祥 中华书局 35

74 笠翁对韵-中华蒙学经典 青少年读物 李鸣 中华书局 24

75几人相忆在江楼:丰子恺的抒情

漫画青少年读物 陈一星/朱晓江

山东画报出

版社28

76 小儿语续儿语 0中华蒙学经典 青少年读物 吴洋 中华书局 17

77 急就篇-中华蒙学经典 青少年读物 杨月英 中华书局 26

78(全三册)卡普与卡普(初来乍到

破坏王卡普 训练营)青少年读物 夏无双 人民大学 48

795 亨利王子:百年祭典-夏洛克与

亨利王子冒险系列青少年读物 嘉士佳影 京华出版社 15

80很久很久以前:韩国经典民音故

事青少年读物 韩/徐正五

山东画报出

版社48

81 登陆思密达星 青少年读物 小麦咖啡 天津人民 29.8

826 亨利王子:绿宝石吊坠-夏洛克

与亨利王子冒险系列青少年读物 嘉士佳影 京华出版社 15

83 (下)老师,求下课 青少年读物 FEFE 编绘 天津人民 24.8

84(最终篇)黑背启示录:上天的孩

子青少年读物 黑背 29.8

85 (上)老师,求下课 青少年读物 FEFE 编绘 天津人民 24.8

86 课堂练习的 99 个小贴士 青少年读物

德/温克尔·索伦提

诺/汉斯·尤尔根·

林舍尔/丽阿娜·帕

拉迪斯

华东师大 21

87 文具手贴:夏之记忆 青少年读物 叶子菲 九州出版社 45

88 妈妈是最好的艺术创意老师 青少年读物韩国 The Ham 美术

研究所南海 32.8

89 妈妈,我把心都画在纸上了 青少年读物 韩/金善贤 北方妇女 39.8

90 3 大生意人 流行、畅销 赵之羽 江苏文艺 36

91慢…慢…来,谁不是跋山涉水去

相爱流行、畅销 吴淡如

国际文化出

版公司29.8

92 杀人车 流行、畅销 此梦 吉林出版 32

Page 81: jifengshuxunno. 374

本周最新到货

81

93 美妇清 流行、畅销 雷平/朱江 重庆出版社 39

94 青春是一首跑调的歌儿 流行、畅销 丁志阔 吉林出版 32

95 华阳公主红学、历史小

说孙自筠 华夏 32

96 年羹尧红学、历史小

说于平 华夏 30

97 太平公主红学、历史小

说孙自筠 华夏 32

98 安乐公主红学、历史小

说孙自筠 华夏 32

99 万寿公主红学、历史小

说孙自筠 华夏 33.6

100 上官婉儿红学、历史小

宁业高/宁业龙/

宁耘华夏 32

101 唐宋传奇集红学、历史小

说鲁迅 上海古籍 28

102 精忠录红学、历史小

说涂秀虹 上海古籍 39

103怎样学习古文-文史知识文库典

藏本国学 周振甫 中华书局 29

104 (含 CD)杨晨念《道德经》 国学 杨晨 中华书局 26

105 武林旧事.插图本-中华经典随笔 国学 周密 中华书局 35

106 孙膑后法校理-新编诸子集成 国学 张震澤 中华书局 28

107 论语心读 国学 柳恩铭 中华书局 38

108 陶庵梦忆.插图本-中华经典随笔 国学 张岱 中华书局 24

109(外二种)商子校本 温州古甓记-

孙诒让全集国学 许嘉璐 中华书局 24

110 读史丛考 国学 吴荣曾 中华书局 32

111 庄学管窥-王叔岷著作集 国学 王叔岷 中华书局 65

112 围炉夜话.插图本-中华经典随笔 国学 王永彬 中华书局 25

113 孟子与万章-南怀瑾作品 国学 南怀瑾 东方 36

114 孟子与离娄-南怀瑾作品 国学 南怀瑾 东方 55

115 孟子与公孙丑-南怀瑾作品 国学 南怀瑾 东方 49

116 体育古文 国学 赵逹夫 华东师大 49.8

117 论语全解 国学 朱振家 上海古籍 29

118 2 王立群智解成语 国学 王立群河南教育(大

象)30

119 (第五辑)孔子学刊 国学 杨朝明 上海古籍 68

120 (全四册)汉书人物全传 国学 东汉/班固北京时代华

文书局196

121 五经异义疏证 驳五经异义疏证 古籍清/陈寿祺/皮锡

瑞中华书局 68

122 启颜录箋注 古籍 舊题/隋 侯白 中华书局 28

123 明史讲义-孟森著作集 古籍 孟森 中华书局 36

Page 82: jifengshuxunno. 374

本周最新到货

82

124(上下)述学校箋-中国历史文集

丛刊古籍 李金松 中华书局 98

125(全三册)文史通义校注-中国史

学基本典籍丛刊古籍 章学诚 中华书局 98

126 (第一版 全二册)古文鉴赏辞典 古籍 上海辞书 上海辞书 148

127 史记-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古籍 司马迁 中华书局 39

128苏轼选集-中国古典文学名家选

集古籍 王永照 上海古籍 58

129 唐代文学隅论古代文学研

究趙睿才 上海古籍 68

130 汉代骚体诗赋研究古代文学研

究李慧芳 浙江大学 52

131 清代《文选》学研究古代文学研

究王小婷 上海古籍 38

132唐代的私学与文学-文史哲研究

丛刊

古代文学研

究童岳敏 上海古籍 52

133走向经典之路:以中国古典小说

为例

古代文学研

究翁再红 南京大学 28

134元代杂剧艺术-中华戏剧史论丛

古代文学研

究徐扶明 上海古籍 36

135 (增订本)古籍整理释例 工具 许逸民 中华书局 32

136 新国标标点符号使用手册 工具 兰宾汉 中华书局 30

137 吴川音字典 工具 钟德 广东人民 150

138 秋籁居闲话 读书生活 成公亮 中华书局 36

139 编剧的策略:如何打动好莱坞 电影美/亚历克斯·爱泼

斯坦上海世图 38

140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关于「卷

福」的一切电影 英/里内特·波特

百花洲文艺

出版社38

141(附 CD)国际导演大师班 2013 德

国卷电影 卢昂 上海文化 80

社科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景德传灯录》研究-浙江大学古

籍研究所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丛

历史研究 冯国栋 中华书局 58

2南部新书-唐宋史料笔记-历代史

料笔记丛刊

史料笔记、万

有文库薛有红 中华书局 19

3 马伯乐汉学论著选译海外中国研

究法/马伯乐 中华书局 68

4 阿垅致胡风书信全编 思想人物 阿垅 中华书局 48

5 移位东西-复旦文史讲堂之六思想文化研

复旦大学文史研

究院中华书局 45

Page 83: jifengshuxunno. 374

本周最新到货

83

6 唐代家庭与社会 历史研究 张国刚 中华书局 88

7丞相世家: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

究历史研究 戴仁柱 中华书局 78

8 黄兴年谱长编 思想人物 毛注青 中华书局 68

9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历史研究 孙机 中华书局 98

10 后汉四分日历表 历史研究 朱桂昌 中华书局 115

11 宋代城市研究-中国学术文库 历史研究 包伟民 中华书局 56

12近代日本政军外交人员职名录-

民国研究丛书中国近代史 陈鹏仁 中华书局 76

13(1894-1994)中国国民党职名录-

民国研究丛书中国近代史 刘维开 中华书局 58

14 靖康缃素杂记-唐宋史料笔记史料笔记、万

有文库黄朝英 中华书局 15

15 明清时期太原府场考论 历史研究 牛白琳 中华书局 76

16 石室賸言 历史研究 辛德勇 中华书局 86

17

中国崛起背景下的周边安全与周

边外交-复旦大学中国周边外交

研究丛书

中国政治 祁怀高 等 中华书局 68

18 沙畹汉学论著选译海外中国研

究法/沙畹 中华书局 48

19顾炎武研究文集:纪念顾炎武诞

辰四百周年思想人物

昆山市文化发展

研究中心上海人民 58

20(第十四辑)国际秩序与国际秩序

观政治学 陈玉刚 上海人民 45

21 先秦儒家哲学知识论体系研究 哲学 崔宜明 上海人民 55

22 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世纪文库 社科大台 7 蒋维乔 上海古籍 18

23 中国史学通论-世纪文库 社科大台 7 朱希祖 上海古籍 22

24 清代思想史纲-世纪文库 社科大台 7 谭丕模 上海古籍 22

25 中国古代哲学史-世纪文库 社科大台 7 胡适 上海古籍 32

26 中国史学史-世纪文库 社科大台 7 金毓黻 上海古籍 42

27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世纪文库 社科大台 7 梁启超 上海古籍 38

28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世纪文库 社科大台 7 杨樹逹 上海古籍 42

29 古典新义-世纪文库 社科大台 7 闻一多 上海古籍 49

30 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世纪文库 社科大台 7 余嘉锡 上海古籍 32

31 先秦政治思想史-世纪文库 社科大台 7 梁启超 上海古籍 29

32 史学要论-世纪文库 社科大台 7 李大钊 上海古籍 24

33 日本论 日本人-世纪文库 社科大台 7 戴季陶/蒋百里 上海古籍 22

34 戴东原的哲学-世纪文库 社科大台 7 胡适 上海古籍 24

35 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世纪文库 社科大台 7 胡适 上海古籍 32

36 国粹与国学-世纪文库 社科大台 7 许地山 上海古籍 19

37 府谷县志两种 历史研究陕西省府谷县史

志办公室整理上海古籍 148

38以赛亚·伯林与当代中国:自由与

多元之间哲学 刘东/徐向东 译林出版社 58

Page 84: jifengshuxunno. 374

本周最新到货

84

39

驾驭矛盾的技艺:毛泽东《关于正

解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如

是读-经典悦读

哲学丛书 梁道刚 广东人民 15

40

社会主义的哲思:恩格斯《社会主

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如是读-

经典悦读

哲学丛书 陈培永 广东人民 15

41共产党人的使命: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学宣言》如是说-经典悦读哲学丛书 周峰 广东人民 10

42认识的智慧:毛泽东《实践论》如

是读-经典悦读哲学丛书 陈培永 广东人民 11

43

读懂社会的方法:马克思《政治经

济学批判·序言》如是读-经典悦

哲学丛书 陈培永 广东人民 13

44资本的秘密:马克思《资本论》(第

一卷)如是读-经典悦读哲学丛书 陈培永 广东人民 20

45辩证法的真谛:列宁《谈谈辩证法

问题》如是读-经典悦读哲学丛书 田明/陈培永 广东人民 11

46

历史真相的探索: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如

是读-经典悦读

哲学丛书 周峰 广东人民 11

47思维的法则:毛泽东《矛盾论》如

是读-经典悦读哲学丛书 陈培永 广东人民 13

48

形而上学的命运:恩格斯《路德维

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

终结》如是读-经典悦读

哲学丛书 周峰 广东人民 11

49 伍朝枢与民国外交 中国近代史 张金超 广东人民 48

50 浴火重生:灾难、重建与社会变迁 当代中国题 夏少琼 广东人民 52

51 (上下)梁士治年谱 思想人物 凤岡及门弟子 广东人民 230

52 1 葛剑雄文集:普天之下 学者文丛 葛剑雄 广东人民 88

53(修订版)3葛剑雄文集:悠悠长

水:谭其骧传学者文丛 葛剑雄 广东人民 98

54 4 葛剑雄文集:南北西东 学者文丛 葛剑雄 广东人民 98

55族群社会发展与变迁:朝鲜族社

会调查研究民族、区域 安成浩 浙江大学 36

56奥特弗利德·赫费的道德哲学研

究哲学 沈国琴 浙江大学 42

57 希腊的回声 政治文明美/依迪丝·汉密

尔顿华夏 35

58 罗马精神 政治文明美/依迪丝·汉密

尔顿华夏 42

59 情敌 社科丛书 古希腊/柏拉图 华夏 29

60 迹园文录-萧公权文集 社科大台 5 萧公权 人民大学 78

61政治多元论:当代政治理论研究-

萧公权文集社科大台 5 萧公权 人民大学 48

Page 85: jifengshuxunno. 374

本周最新到货

85

62 问学谏往录-萧公权文集 社科大台 5 萧公权 人民大学 42

63 宪政与民主-萧公权文集 社科大台 5 萧公权 人民大学 36

64 翁同龢与戊戌维新-萧公权文集 社科大台 5 萧公权 人民大学 32

65 小桐阴馆诗词-萧公权文集 社科大台 5 萧公权 人民大学 128

66 康有为思想研究-萧公权文集 社科大台 5 萧公权 人民大学 108

67 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文集 社科大台 5 萧公权 人民大学 158

68中国乡村:论十九世纪的帝国控

制-萧公权文集社科大台 5 萧公权 人民大学 158

69 儒家实意伦理学 哲学 温海明 人民大学 49.8

70 (上)艾伦教授论证据法 法学 美/罗纳德·J·艾伦 人民大学 79

71 中国近代的财与兵 中国近代史 刘刚/李冬君 山西人民 38

72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 金冲及 中央文献 38

73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社会学、人类

学王学泰 山西人民 78

74 明治维新的国度 政治文明 宗泽亚 京华出版社 78

75 自由的阶梯:美国文明札记 政治文明 钱满素 东方 46

76论语言的起源-汉译世界学术名

著丛书商务 德/J.G.赫尔德 商务 15

77 欧游心影录 思想人物 梁启超 商务 36

78 新大陆游记 思想人物 梁启超 商务 35

79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中华

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社科丛书 冀朝鼎 商务 20

80 社会保障基本原理 当代中国题比/丹尼·皮特尔

斯商务 38

81 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 中共党史 蒋云鹏 其他 50

82m断臂上的花朵:人生与法律的奇

幻炼金术-理想国译丛政治学

南非/奥比·萨克

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58

83M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理想国

译丛政治学

美/弗朗西斯·福

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78

84М漫漫自由路:曼德拉自传-理想

国译丛政治学

南非/纳尔逊·曼

德拉

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98

85М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

人生活政治学

英/奥兰多·费吉

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108

86M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

政治写作-理想国译丛政治学

英/蒂莫西·加顿

艾什

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78

87Μ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理想国

译丛政治学

南非/德斯蒙德·

图图

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58

88m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

到法国大革命-理想国译丛政治学

美/弗朗西斯·福

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88

89M 苏联的最后一天:莫斯科,1991

年 12 月 25 日-理想国译丛政治学

爱尔兰/康纳·奥

克莱利

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68

90普罗米修斯的束缚:马克思科学

思想的神话结构社科丛书 英/维塞尔 华东师大 48

Page 86: jifengshuxunno. 374

本周最新到货

86

91 自由与责任四论 中国政治 谢文郁 华东师大 28

92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导读 中国近代史 沈渭滨 华东师大 29

93告别思辨本体论:论历史唯物主

义的存在范畴哲学 罗骞 华东师大 46

94 列宁主义 哲学丛书 英/尼尔·哈丁 南京大学 48

95(第 1〜2 卷)匈牙利新《刑法典》

述评法学 珀尔特·彼得博士

上海社会科学

院60

96

从参与到维权:业主行动的变迁

与行动策略-复旦青年社会学家

丛书

当代中国题 黄荣贵上海社会科学

院39.8

97 晚清国家与社会关系论例 历史研究 周育民/侯鹏上海社会科学

院59.8

98 2014 年 上海陈云研究 中共党史 陈云纪念馆上海社会科学

院68

99古代上海:海洋文学与海洋社会-

古代上海海洋社会发展史研究历史研究 毕旭玲

上海社会科学

院30

100 平台经济与上海的转型发展 当代中国题 王玉梅/徐炳胜上海社会科学

院39.8

101 清史大纲-百年经典学术丛刊 历史研究 萧一山 上海古籍 32

102 中国法史导论 法学 黄源盛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68

103 抗战大后方金融研究 中国近代史 刘志英/张朝晖 重庆出版社 74.5

104 感悟文化改革发展思想文化研

究高书生 中信 39

105 (全四册)战后欧洲史 政治文明 美/托尼·朱特 中信 168

经管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总经理的决策:揭秘 24 大知名品

牌的经营秘决企业史 日本日经设计 北美摄影 49

2个人文明与文明的多元辩证-当

代学人文库经济大台 1 杨尚懂 华夏 32

32013-2014 中国长三角区域发展

报告报告年鉴 刘志彪/吴福象 人民大学 68

4页岩苦命:新能源亿万富豪背后

的惊人故事企业史

美/格雷戈里·祖

克曼人民大学 49

5 2014 中国危机管理报告 报告年鉴 胡百精 人民大学 45

6经济奇迹的另一面:生产率缺失

的中国市区县经济增长中国经济 金飞 山西人民 68

7 经济学的常识理性 一般经济学 王则柯 商务 28

8套利的常识-八年套利实践 独立

思考之作

金融投资理

论章文

上海社会科学

院55

9 (2014)上海金融发展报告 报告年鉴 杨建文/潘正彦 上海社会科学 45

Page 87: jifengshuxunno. 374

本周最新到货

87

10无主货币:2014 年中国数字货币

研究报告报告年鉴 沙钱/姬明佳

上海社会科学

院35

11 李嘉诚传 企业史 李忠海国际文化出版

公司39.8

12决策的智慧:我们何时应该相信

专家,何时不能?

求职培训、市

场营销英/诺瑞纳·赫兹 中信 42

13 轻足迹管理:变革时代的领导力 企业史法/常博逸 中/

刘文波中信 48

14中国巨债:经济奇迹的根源与未

来中国经济 刘海影 中信 58

15 一分钟经理人:实践篇求职培训、市

场营销

美/肯·布兰佳/罗

伯特·洛伯中信 25

16 上班路上的沟通进修课求职培训、市

场营销美/莎丽·哈莉 新世界出版社 35

17集客行动营销:快速聚集人气,低

成本引爆高销量

求职培训、市

场营销美/戴维·纽曼 四川人民 38

18智慧政府:大数据治国时代的来

临经济管理

徐继华/梁启娜/

陈贞汝中信 42

19 世界上最神奇的 24堂课求职培训、市

场营销美/奥里森·马使

北京时代华文

书局28

20 软财富@ 一般经济学 滕泰北京时代华文

书局42

21 我的成功哲学 企业史 青田北京时代华文

书局36.8

人文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立尽梧桐影:丰子恺传 人物传记 汪家明 中华书局 28

2家山何处-岭南水库移民迁徙实

录社会纪实 朱千华 中华书局 42

3

病榻上的龙:现代医学破解千年

历史疑案 从晋景公到清嘉庆 25

位帝王病历首度揭秘

保健、养生 谭健锹 中华书局 36

4童蒙止观校释-中国佛教典籍选

刊宗教文化 (隋)智颛 中华书局 10

5 葡萄酒品鉴指南 流行、时尚 郭征 上海科学技术 98

6 2 家庭日记:森友治家的故事 两性、婚姻 日/森友治 北美摄影 69

7 雨果传:奥林匹欧或雨果的一生 人物传记法/安德烈·莫洛

亚浙江大学 79

8 (全三册)阮刻周易兼义 宗教文化 阮元 浙江大学 150

9 中国古代女科学家 人物传记 沈雨梧 浙江大学 45

Page 88: jifengshuxunno. 374

本周最新到货

88

10 葛吉夫:生活中的大师 人物传记波兰/柴斯劳·契

科维奇华夏 39

11 当爱到来时:此生遇见灵魂伴侣 两性、婚姻 美/保罗·费里尼 华夏 29

12地板时光:如何帮助孤独症及相

关障碍儿童沟通与思考家庭教育

美/斯坦利·格林

斯潘/塞蕾娜·维

尔德

华夏 49

13特殊需要儿童智力和情绪发展指

南家庭教育

美/斯坦利·格林

斯潘/塞蕾娜·维

尔德/罗宾·西蒙

华夏 59

14谈钱不伤感情:影响夫妻关系的5

分钟金钱人格两性、婚姻

美/斯科特·帕尔

默/宝芬妮·帕尔

人民大学 35

15 救赎政治:奥巴马的总统历程 人物传记 美/斯坦利·A·任尚 人民大学 48

16(修订版)《周易》经传与易学史

新论宗教文化 廖名春 人民大学 59

17 美丽福建 旅游、地理 美丽中国编辑部 中国旅游 32

18 西藏旅游紧急避险手册 游记、印象 李澎晔/刘燕华 中国旅游 28

19 安徽攻略 旅游、地理 全球攻略编写组 中国旅游 49.8

20 不一样的江南小城 游记、印象 谷声图书 中国旅游 42

21 (第九十六辑)老照片 记忆珍藏 冯克力山东画报出版

社15

22 (珍藏版)老照片:贰拾 记忆珍藏 冯克力山东画报出版

社60

23 温暖的晨粥夜饭:妈妈的味道 饮食文化 梅依旧山东画报出版

社39

24 茶悦奇茗 30品 饮食文化 陈勇光山东画报出版

社39

25 (上下)世界鱼雷艇战史 军事战争 刘致山东画报出版

社75

26 民国广告与民国名人 记忆珍藏 由国庆山东画报出版

社39

27 姑苏食话 饮食文化 王稼句山东画报出版

社68

28 罗布泊归来 游记、印象 叶永烈 东方 33

29 青年对话录:我的教育生涯 人物传记 汪丁丁 东方 48

30 我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 心理励志 日/方喰正彰 东方 26

31 太平洋战争 军事战争英/道格拉斯·福

特京华出版社 42

32 人体经络穴位速查手册 保健、养生 王达亮 上海科技文献 25

33 百病简易取穴速查手册 保健、养生 王达亮 上海科技文献 25

34(2015 第十四版 全新升级版)中

国古镇游旅游、地理

中国古镇游编辑

部光明日报 45

35 学禅方便谭(佛学入门四书) 宗教文化 白圣大师 东方 19.8

Page 89: jifengshuxunno. 374

本周最新到货

89

36麻辣鲜香:经典川菜一学就会-爱

上回家吃饭饮食文化 瑞雅

中国人口出版

社19.9

37跟大厨学做秘制调味料-爱上回

家吃饭饮食文化 瑞雅

中国人口出版

社19.9

38舌尖上的中国味:在家吃遍八大

菜系-爱上回家吃饭饮食文化 瑞雅

中国人口出版

社19.9

39食材相宜搭配做好菜-爱上回家

吃饭饮食文化 瑞雅

中国人口出版

社19.9

40学做家常菜分步看图入门-爱上

回家吃饭饮食文化 瑞雅

中国人口出版

社19.9

41简单好吃的家常素菜-爱上回家

吃饭饮食文化 瑞雅

中国人口出版

社19.9

42从菜鸟到厨神:7天学会地道家常

菜-爱上回家吃饭饮食文化 瑞雅

中国人口出版

社19.9

43主食耍花样:超人气主食分步详

解-爱上回家吃饭饮食文化 瑞雅

中国人口出版

社19.9

44 吃货最爱的小炒-爱上回家吃饭 饮食文化 瑞雅中国人口出版

社19.9

45榨汁机耍花样:豆浆米糊果蔬汁

一本全-爱上回家吃饭饮食文化 瑞雅

中国人口出版

社19.9

46舌尖上的秘诀:在家做菜厨艺必

学 180 招-爱上回家吃饭饮食文化 瑞雅

中国人口出版

社19.9

47吃货必备好吃到爆的喷香肉菜-

爱上回家吃饭饮食文化 瑞雅

中国人口出版

社19.9

48 凉菜好吃不停筷-爱上回家吃饭 饮食文化 瑞雅中国人口出版

社19.9

49 这样炖汤才滋养-爱上回家吃饭 饮食文化 瑞雅中国人口出版

社19.9

50温暖烘焙:甜香西点-爱上回家吃

饭饮食文化 瑞雅

中国人口出版

社19.9

51 妈妈精选家常菜-爱上回家吃饭 饮食文化 瑞雅中国人口出版

社19.9

52家常好粥道:五谷杂粮养生经-爱

上回家吃饭饮食文化 瑞雅

中国人口出版

社19.9

53补养全家的家常保健菜-爱上回

家吃饭饮食文化 瑞雅

中国人口出版

社19.9

54 (上下)中国通史简编 历史文化 范文澜 华东师大 88

55 香奈儿的态度 人物传记法/保罗·莫朗/卡

尔·拉格斐南京大学 38

56

两周封国论衡:陕西韩城出土芮

国文物暨周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

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考古研究陕西省考古研究

院上海古籍 240

572 阮义忠的微博生活:一步一天

地游记、印象 阮义忠 九州出版社 36.8

Page 90: jifengshuxunno. 374

本周最新到货

90

58 全世界给我勇气 游记、印象 刘笑嘉 中国华侨 36.8

59微疗愈:遇见不完美但最好的自

己心理励志 杨心宥/陈默安

中国画报出版

社32

60我们如何捍卫私人生活:外包,便

捷背后的破坏心理励志

美/阿利·拉塞尔·

霍克希尔德中信 48

61 (上下)中国通史 历史文化 傅乐成 中信 78

62 优势说服力 心理励志 美/罗伯特·迈耶 新世界出版社 39.8

63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军事战争美/大卫·哈伯斯

塔姆重庆出版社 78

64别被情绪算计了:赢回内心的平

和心理励志 林建雄

北京时代华文

书局29.8

65 挪威慢生活:北欧人极简生活 游记、印象 李豪仲北京时代华文

书局39.8

66 大师的背影:文学大师流年碎影 人物传记 邹士方北京时代华文

书局36

67大师的背影:艺术大师的流年碎

影人物传记 邹士方

北京时代华文

书局39.8

艺术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无尽心艺术人物、

理论冷冰川 中华书局 120

2 (含 CD)琴上月令 书法篆刻 丁承运 中华书局 68

3 中国武术实用大全 音乐、体育 康戈武 中华书局 98

4金紫银青:金银钱币的研究与

收藏收藏鉴赏 金德平 中华书局 168

5 翰墨风流 书法篆刻 葉掦 中华书局 96

6 肌力训练圣经 音乐、体育 英国 DK 出版 北美摄影 80

7 镜头活用知识大百科 摄影工艺日本摄影师编辑

部北美摄影 68

8 创意之代码:感性图像 设计 刘肖健 浙江大学 49

9(第三版)世上最经典的365道

逻辑思维名题音乐、体育 周建武/杨斯谨 人民大学 49

10Fire Bible 2014(有范儿

2014)摄影工艺 韩火火 中国旅游 89.8

11 三峡旧影 摄影工艺 陈池春 中国旅游 39.8

12线条·色彩·形式:艺术和设

计的语言设计 美/杰西·戴

山东画报出

版社35

13 艺术诸定义艺术人物、

理论

新西兰/斯蒂芬·

戴维斯南京大学 56

14(全二册)戴郭邦画谱·中国戏

曲画

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戴郭邦 上海辞书 428

15 行动中的绘画:刘小东笔记 艺术史 巫鸿 上海人民 69

Page 91: jifengshuxunno. 374

本周最新到货

91

(1998-2014)

16 静海楼藏珍贵古籍图录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陈亮 上海古籍 298

17围棋初级教程(附中国围棋史

话及三国演弈)音乐、体育 倪林强/唐少波 中西书局 48

18摄影教程:从放门到精通(东

京摄影学院)摄影工艺 日/日比野宏 南海 39

19 我的第一本思维导图:入门书 音乐、体育 胡雅茹北京时代华

文书局36

Page 92: jifengshuxunno. 374

三辉链接

92

三辉链接为人与学问——再读《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杨惠琪

1962 年 2 月 24 日, 在“中央研究院”(Academia Sinica)院士会议的酒会上,胡适之

先生在众多学人的注目之下发表他人生最后一次讲演。在他人生的谢幕讲演中,他讲道:“我挨

了 40 年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因为这是代表了自由中国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

崇尚“容忍”、追求“自由中国”的胡适之先生一生以“学人”自居,但最后他还是“误入歧途”,

成了中国 20 世纪影响力最大的思想家。或许他的“学问简陋”、“思想浅薄”,但是胡适之先

生无论从其个人自身的修为,还是对当下中国现实来讲,胡适都是极为重要、极为有意义的。

如今,再读胡适的晚年谈话,散布其间的妙语令人如沐春风,而其中所贯穿的其对“自由、

民主、容忍”等普世价值的追求则深深令人敬仰。毛子水在为《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后文

均简化为《谈话录》)所做的序中指出“无疑的从颂平所记的谈话录,亦可以看出胡先生老年时

的智慧。”的确,谈话录展示胡先生老年时的智慧无疑,但这智慧却不是“老年”可以限制的,

这些智慧可以说是胡先生一生智慧的积淀,既与时代贴近,又有历史的厚重。好好倾听“老人言”,

或许是我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可以为自己微薄的阅历、浅薄的知识增加厚重感的某种较好的途

径。

《谈话录》记录胡先生的言行始于 1958 年底,止于 1962 年胡先生逝世,前后跨度达五年,

Page 93: jifengshuxunno. 374

三辉链接

93

基本涵盖了胡先生的最后岁月。记录者胡颂平虽不是日日不辍,其记录虽亦不是如会议记录或录

音般真实还原,但是其真实性自当不容置疑。当然,作为胡先生的门徒,即使记录中存在去恶存

好的情况,笔者认为这亦在情理之中,实在不用苛求。整体来说,《谈话录》对于了解胡适晚年

的确是一本好书,唯一遗憾的是新星版的该书“按照惯例,本书出版时仅对少数不适的话语作了

删节”。与其说读《谈话录》,不如说是在倾听一位老者的谆谆教诲,既有人生的感悟,又有学

问的理解,更有思想的深邃。

一、人生的感悟

余英时先生曾言,“胡适从早年起便有许多学敌和政敌,骂他已成风气……大陆上更是骂得

轰轰烈烈。好在他毫不在乎,心理似乎未受太大的干扰。”余先生说适之先生对骂他的话或人“毫

不在乎”一语点出他的心胸与气度,适之先生自己也说:“人家骂我的话,我统统都记不起了,

并且要把它忘记得更快更好!”对别人骂自己的话,不耿耿于怀而是忘记得更快更好,不论其学

术高下,此点堪为我等为人做事上的楷模。这样的风范气度到底是天赋还是个人的修为,适之先

生强调“都是从修养而来”。适之先生一代,大师辈出,其中大多都是兼收中西文化的一代宗师,

适之先生自然亦不例外,他既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又留洋多年(抗战时又任驻美大使),

实可谓学贯中西。气度靠修养,这正合儒家之“修身”要旨。无怪乎,蒋介石在为适之先生盖棺

定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平时的为人处世中,适之先生亦有诸多值得学习之处,例如谈到守时的问题,他说:“凡是

到一个地方去,终要先到的好。留好充分的时间,以免途中可能发生的阻碍。如果时间算得太紧,

一有意外的事情就来不及了。”适之先生这样守时,一方面,出于其良好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体

现了适之先生尊重他人,有约总要先到,作为主人,这是对客人的礼貌,作为客人,则是客人对

主人的尊重。谈到尊重,适之先生从不以其崇高的学术地位或“中研院”院长之位压制或瞧不起

后学或属下,如有一人想请适之先生代为介绍工作,先生婉言谢绝:“我现在的地位不能随便写

信介绍工作的。我写一封信给人家,等于压人家,将使人家感到不方便。”如今社会,写信代为

介绍工作怕是很多位居高位的人瞧不上眼的,吃喝送礼亦不在话下,如适之先生这样谢绝,怕是

早已绝迹了。

“听惯夸奖的话的人是不会接受人家批评的。”所谓“夸奖”,可能更多是他人的谄媚,“一

个人到了某一种阶段,没有人肯和他说实话,那是最危险的。”身居高位,难免有人阿谀奉承,

想必如适之先生这样的一代宗师更是少不了,但是关键是如何处理,如果经常被这些人或话语弄

得飘飘然,自然是有辱宗师盛名,而适之先生知道这是“最危险”的,心里有了这样的盾牌,人

自然可以保持谦和的态度。适之先生 1961 年住院期间,护士曹小姐的先生王某某赞誉他“学问

道德比什么人都要崇高呢!”适之先生笑着说:“他说这样的话,该打屁股。”这是适之先生风

趣的表现,但他谦和的态度则更是流露无遗。

二、学问的理解

做学问,适之先生提出“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这是他经历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洗礼之

后的悟道;至于做学问的方法,适之先生则更言简意赅:“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随着胡

适研究的深入及阅读胡适的人的增多,适之先生这些学问道理已然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对于诸

多学人、学子十分有教益。

Page 94: jifengshuxunno. 374

三辉链接

94

在《谈话录》中,适之先生也多次讲到学问之法。朱子《小学》讲“勤谨和缓”为古人教人

做官的方法,而在适之先生看来则可“拿来作为治学的方法”。所谓勤,即为不偷懒,“凡有大

成功的人,都是有绝顶聪明而肯作笨工夫的人,才有大成就”。适之先生长期致力于整理国故,

古稀之年亦不松懈,可堪为“勤”之典范。所谓谨,则是谨慎、精密、客观,“做学问切不可动

感情,一动感情,只看见人家的错,就看不见自己的错处”。所谓和,即为不生气,要虚心、平

实,适之先生很重视写文章,“我的文章改了又改,我是要为读者着想的”。大师作文,似乎皆

为倚马而就,而适之先生常常告诫后学、提醒自己“写文章的态度要严正,切不可流于轻薄”。

所谓缓,则是不要忙,要从容做好,不可贪快出错,适之先生在其文章中“引用别人的句子,一

定要查过原书才可靠”。查原书是件费时的事情,这的确要保持从容之态才可以坚持做下来。适

之先生对“勤谨和缓”的新解,对笔者启发颇大,真坚持如此做下来,可以期待学问与文章皆可

达到较高的水准。

三、思想的深邃

作为一位毕生为“自由中国”而奋斗的自由主义者,胡适十分强调自由对于个人及国家的重

要性,而容忍作为一切自由的根本,则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范畴。

在《谈话录》中,胡适先生多次强调容忍与自由,他说:“‘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Toleranc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freedom)’。其实容忍就是自由: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我自己也

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感想。”这里,胡适将容忍作为了自由的前提条件,

若没有容忍,则自由亦不可能。按字面理解,容忍即是对他人不适当行为的容忍、对人类之间争

斗的不容忍。1961 年韩国发生军事政变,适之先生说:“我不主张革命,我只主张不流血的转

移政权的;但不流血的转移政权之后用‘反国家组织’来取缔人民的自由,我是不赞成的。”这

正如余英时先生所言,“他坚持民主制度因为这是和平转移政权的唯一方式。如果不民主,每一

次政权的更换都要流血。”联想到五四期间,适之先生与李大钊先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其

Page 95: jifengshuxunno. 374

三辉链接

95

实质是革命与改良之争,适之先生不忍看到革命所带来的血雨腥风、人与人之间的深度对立,终

其一生,他都反对革命,是著名的“反共人士”。如今,告别革命成为我们时代对革命的反思,

而要真正告别革命,还在于将适之先生提出的现代价值或普世价值,如自由、民主、容忍等融于

我们的国民性中、并使之成为我们国家政治制度的价值追求;唯如此,我们才能够真正告别革命,

走向自由民主,实现我们民族的复兴,而适之先生在世纪初所提倡的这些价值正是其今日的最重

要贡献,正因为如此,适之先生在“在政治上还没有被人超过”。

听罢《谈话录》中适之先生的言说,笔者是越发敬佩适之先生,这样的敬佩甚至不是因为他

的治学为人,而是笔者从《谈话录》中看到了一个拥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真正的人,而不是

一个高大全的完美之人。把一切“神人”拖回人间,悬在空中或天顶的“神人”永远难以关照人

世。我们这个时代依然是个祛魅的时代:反对人造的神,拥护真正的人;还原人的本来面目是我

们这个时代或许比事功政绩更为重要的工作。胡适并非神人,在《谈话录》中只看到一位老者在

耳畔述说他人生的最后岁月。

1962 年 6 月 27 日,适之先生去世四个多月后,蒋介石为先生颁布褒扬令:“中央研究院

院长胡适,沈潜道义,浚瀹新知。学识宏通,令闻卓著。首倡国语文学,对于普及教育,发扬民

智,收次甚宏。嗣讲学于寇深患急之地,团结学人,危身明志,正气凛然。抗战军兴,特膺驻美

大使之命,竭虑殚精,折冲坛坫,勋猷懋着,诚信孔昭。胜利还都以后,仍以治学育才为职志,

并膺选国民大会代表,弼成宪政,献替良多。近年受命出掌中央研究院,鞠躬尽瘁,罔自顾惜。

遽闻溘逝,震悼殊深!综其平生,忠于谋国,孝以事亲,恕以待人,严以律己,诚以治学,恺悌

劳谦,贞坚不拔,洵为新文化中旧道德之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之师表。应予明令褒扬,用示政

府笃念耆硕之至意。此令。”蒋介石的这一番褒扬未必是对适之先生的盖棺定论,但是也的确表

明了适之先生一生的功绩,作为先生的敬佩者,以此作为再读《谈话录》感想的尾声是再恰当不

过了。■

Page 96: jifengshuxunno. 374

制作者

96

制作者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

上海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Email:[email protected]

【季风书讯】网站:http://www.jifengshuyuan.com

季风书园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jifengts

季风书园淘宝商城店:http://jifengts.tmall.com

QQ群 1:328386406(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QQ群 2:85186717(季风志愿者之家)

联系电话:021-5382 1942 021-6415 2843

季风微信公众平台:jifengshuyuan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