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32
可持续农业 2012年(第6卷)第2期 (总第22期)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CAS CENTER FOR BIODIVERSITY AND INDIGENOUS KNOWLEDGE

Upload: agricultures-network

Post on 25-Mar-2016

28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1 download

DESCRIPTION

This issue of LEISA China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importance of small-scale farming and of an agro-ecological approach to agriculture.

TRANSCRIPT

Page 1: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可持续农业

2012年(第6卷)第2期 (总第22期)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CAS

CENTER FOR BIODIVERSITY AND INDIGENOUS KNOWLEDGE

Page 2: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资 助

人们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的看法

即将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引起了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广泛

关注,其实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人的关注点。 Ann Waters-Bayer是一名农业社

会学家,长期以来她一直都在参与ILEIA Newsletter和ILEIA杂志的出版,现在是

Prolinnova的成员,Prolinnova是全球农业研究论坛的一个项目,全球农业研究论

坛旨在推进各地生态农业的创新。(第3页)

“脱离贫困”是尊严的提高、生态的改善,或仅仅是收入的增加?P.V. Satheesh

如今“绿色经济”(Green economy)成为了人们的热门话题,只是对批评却

不为人们所重视。尽管绿色经济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中,但如何确保新的

“绿色经济”不会仅成为一种新的“贪婪经济”?(第5页)

让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听到我们的声音

许多机构都在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进行积极准备,提出了

自己的议程。(第9页)

生态农业措施提高了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Clara Ines Nicholls,Miguel A. Altieri

绿色革命在气候稳定、水源充足、容易获得廉价能源的地方优势

明显,只是生产中所用的农药、化肥、机械和燃料均依赖于不断减少、

价格不断升高的化石燃料。如今,极端气候的发生越来越频繁,面对气

候变化,工业化农业的抵抗力弱、适应性差。实践证明,一些替代方法

能提高农业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确保生产高产。(第13页)

我国西南山区农业女性化、老龄化及农民生计策略的变化

宋一清、Ronnie Vernooy

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农村地区发生的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大量的

男子从农村到城市打工。这种迁移对农村家庭,特别是边远山区的贫困

家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22页)

Page 3: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1

目 录

2 来自基层的声音 《Farming Matter》编辑部寄语

3 人们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的看法

5 “脱离贫困”是尊严的提高、生态的改善,或仅仅是收入的增加?

P.V. Satheesh

9 让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听到我们的声音

11 食品安全走进了斯里兰卡的家庭菜园 Dilrukshi Hashini Galhena, Gunasingham Mikunthan and Karim Maredia

12 生态农业措施提高了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Clara Ines Nicholls,Miguel A. Altieri

16 农民组织取得的经验 Giel Ton

17 社区防洪策略 印度戈勒克布尔市环境行动小组

19 提高母牛繁殖率的综合技术措施 段玉祥,刘凤梅

22 我国西南山区农业女性化、老龄化及农民生计策略的变化 宋一清、Ronnie Vernooy

26 地球峰会二十年后我们何去何从? Marta Dabrowska

Page 4: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2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正在如火

如荼的准备之中,此次盛会将会取得怎么样的成

果现在还无从知晓,不过世界各地的民众已经可

以感受到会议的气氛,小规模农业(small-scale

family farming)、生态农业(Agro-ecology)成了热门

话题。如今,不少人已认识到小规模农业、生态

农业具有生产力高、恢复力强、可持续等优点,

不过小规模农业、生态农业的影响,与工业化农

业相比,仍很有限,前景不容乐观。如何才能

促进发展?人们把希望寄托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毕竟可持续的粮食

安全是世界的关注点,所以目前的重心不是如何

扩大可持续农业的宣传,而是如何促进化学农业

向可持续农业的转变。大家都知道时不待我、机

不可失,不过要避免陷入急功近利的范畴,例如

有的人提出只有依靠某一种技术才能在2050年解

决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

早 在 1 9 9 2 年 , 可 持 续 农 业 通 讯 ( I L E I A

Newsletter)已经就上述问题展开过讨论,讨论

涉及到了粮食主权。当时,还提出资源的系统管

理、农业和畜牧业的协同作用、加强本地种子建

设是抵御荒漠化的重要战略。另外,就化石能

源、生物能源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发表了看

法。

来自基层的声音《Farming Matter》编辑部寄语

随后的20年里,人们在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中

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遗憾的是这些经验并没

有得到广泛传播,如何扩大它们的影响一直面临

着重大挑战,这与国家政策层面倡导农业以外部

投入和外部技术为主有关。尽管如此,一些来自

生产实践中的好经验仍然得到了重视,例如水稻

强化栽培体系(the 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

上世纪八十年代诞生于马达加斯加,1999年我们

曾经对它进行了广泛报道,如今它已推广到了50

多个国家,有数百万的农户在应用它。与常规栽

培相比,该体系水稻产量可以提高两倍,而耗水

量只有一半。尽管如此,一些水稻专家对水稻强

化栽培体系仍然持怀疑态度。

在农业生产中,很多变革是无形的,只有

认真观察才能感受得到,其中不少变化是小农户

努力的结果,这些变化是农户应对化学农业带

来危机的结果。在生态农业网络(AgriCultures

Network)众多成员的努力下,这一期杂志得以

出版,希望能为那些已经或正在走向生态农业的

人提供好的经验和教训。如果你还不是我们的读

者,可以从网站上(www.agriculturenetwork.org)了

解更多的信息。

Page 5: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3

即将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引起了

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广泛关注,其实多

年来,它一直是许多人的关注点。 Ann Waters-

Bayer是一名农业社会学家,长期以来她一直都在

参与ILEIA Newsletter和ILEIA杂志的出版,现在是

Prolinnova的成员,Prolinnova是全球农业研究论

坛的一个项目,全球农业研究论坛旨在推进各地

生态农业的创新。

访谈: Laura Eggens和Marta Dabrowska

在过去的30年里,国际发展领域发生了很多

变化,这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将

可以看到。“我认为在大会上会有众多的农民组

织和社会民间团体表达他们的自身需求”,Ann

Waters-Bayera说。“自1984年以来,我们一直努

力在国家政策和实践之间建立桥梁,只是那时候

大多数农民组织力量弱小。”

人们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的看法

是什么原因使得农民组织能发挥大的影响?

我相信是ILEIA及类似机构长期不懈努力的结

果,正是他们,使得牧民、失地农户等的心声能

传播到国际舞台上去,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

小农户能有机会分享到更多来自国外的经验。过

去一些曾在LEISA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机构,如今拥

有自己的出版物。在ILEIA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

机构以小规模农业和生态农业为重点,进行相关

信息的整理,提供给广大读者。

是什么激发了信息交流的兴趣呢?

或许这可以归结于几年前“增长的限制”

(Limits to growth)报告的发布,该报告指出:如

果我们以现有模式继续发展,尤其是自然资源的

利用,那么世界将会面临很多困境,这引发了人

们的思考。其中一些人有着和农民一样的经历,

他们实施了与绿色革命相反的农业类型。“增长

的限制”报告的发布给很多人敲响了警钟,于是

开始注重和发掘当地的传统知识。1992年在Rio举

行的联合国大会,给正在做这些的人以力量和肯

定,但这并不是一转折点。

目前发出了一些警告与过去类似,二者有什

么区别吗?

过去的十多年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态农业和

世界经济绿色部分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我认为,

粮食危机、环境破坏、政治动荡不安、不平等、

发达国家粮食浪费、气候变化争论等引起人们更

大的关注。农业中的一些手段是具破坏性的,有

的则破坏性较小,更具恢复力。许多证据表明生

态农业具高产的特点。在过去的两三年里,有越

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高外部投入的集约化农业。

我认为“国际农业知识与科技促进发展评估报

告”(IAASTD)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权威报告使

Page 6: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4

得一些结果广为人知。对于很多民间人士来说,

这是他们多年前得出的一个综合结论。对于政策

制定者及政府部门来说,他们将对未来农业的发

展方向进行考虑。

你认为互联网是如何改变人们知识共享的?

最初,为简讯整理内容的时候,我们只是在

自己的网络里寻找实践方面的内容。而今,可以

通过浏览网页能找到很多来自实践的知识,当然

是否有效果,要靠读者自己来判断。相反,很多

高层决策者通常不会在网络上寻找当地的经验,

他们需要许多判断、评估。我认为像ILEIA或其

合作机构可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通过收集、验

证和分析,找出关键的政策问题,并为人们所了

解。

此外,在地方层面如何实施呢?

我认为,在地方层面上有影响力的政策应当

由当地人去实施。实践者和当地专家在搜集和整

理经验的过程中,能力建设、参与式方法可以发

挥积极作用。当整理完成后,可以思考如何影响

政策制定者。

Prolinnova在这个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全球农业研究论坛成立的目的是影响农业推

广和研究机构,通过网络提高农民开发技术、总

结经验方面的能力,而这些方面是农业研究、推

广的基础。我们希望能增进与小规模农业运动的

联系。关于农业的声明经常谈论的是应该推广哪

些类型的农业,而不是如何推进。同时,我惊讶

的是对当地的创新和支持更多的停留在口头上。

自上而下的农业推广方式已经存在很久了,不会

在一夜间消失,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

的人认识到地方经验的重要性,毕竟两种模式存

在着较大的区别。

你认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及人们观点的

改变将会导致政策的变化吗?

我认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对政策将产

生极大的影响,毕竟各种观点将汇集在大会上。

你可以通过该大会来宣传你的观点,它不仅可以

传递给相关利益群体,而且可以让世界各地的人

了解。我们一定要确保人们能听到正确的消息,

看到过去数十年在边缘地区发生的变化。国际组

织,像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或双边和多边

捐助者,都在支持更多的生态农业项目,这是小

农户及相关团体多年来努力的结果。

欢迎访问《可持续农业》中英文网站下载电子版:www.sus-farming.com

www.agriculturesnetwork.org

Page 7: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5

如今“绿色经济”(Green economy)成为了人

们的热门话题,只是批评却不为人们所重视。尽

管绿色经济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中,但该

如何确保新的“绿色经济”不会仅成为一种新的

“贪婪经济”?

2009年,应联合国的邀请,美国加利福利亚

州州长-阿诺德·施瓦辛格为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

气候峰会(the Climate Summit)作了报告。在报告

中,他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自己在抑制全球变暖

方面所作的努力,一是用太阳能代替电能来加热

家里按奥林匹克规格建造的游泳池;二是把SUV车

队更换为混合动力。对此许多参会者(包括我自

“脱离贫困”是尊严的提高、生态的改善,或仅仅是收入的增加?

P.V. Satheesh

己)感到困惑,令人吃惊的是他的发言赢得了阵

阵掌声。

在全球气候峰会上,遗憾的是就没有一个农

民或当地土著人前来发言,邀请的多是像施瓦辛

格这样的名人。在困惑之中,就没有人质疑施瓦

辛格:为什么两个人的家庭要建如此巨大的游泳

池?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能量(新能源或其他)

去加热2,500,000升的水?同样,两个人有没有必

要需要由6辆以上的车组成的车队。这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绿色、好的”不过是难为那些连公交车

费都付不起的人,更别提私车了。就我看来,老

百姓在延缓气候变化、或养活人类方面做出了贡

献。当提及“绿色经济”的概念时,我会想起数

Page 8: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6

百万仍在贫困中挣扎的人群,经济学家应该帮助

他们脱离贫困,对于贫困人们的看法也各异。

贫困的定义

贫困的定义是什么呢?记得一个小男孩在

一篇关于贫困的作文中,写到:“我很穷,我知

道什么是贫困。我的司机穷,我的厨师更穷,我

的园丁也很穷。”如果“绿色经济”的提法影响

到数百万人的生计,我们是否会忍受施瓦辛格

这样的演讲呢?贫困的定义,大部分用货币来阐

述,例如印度计划委员会提出贫困的界限为人均

收入 Rs. 27,该标准是基于个人对国民生产总值

(GDP)的贡献,但GDP本身就是一个似是而非的

东西,正如Devender Sharma所说,一棵树立在那儿

对GDP没有贡献,当它被采伐、做成木材交换时,

GPD增加了。

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国民幸福总值的概念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不丹前总理Lyonpo Jigmi Thinley提出,“我们必须

从更广泛意义上思考人类的幸福。物质丰富仅仅

是一个方面,它并不能够保证人与环境的和平共

处、和谐相处,GDP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是利用地球

上有限的资源进行无限的发展,这就是人类不负

责任、不道德和自我毁灭行为的表现。”Thinley

还说:“发展的目的是利用公共政策为全体公民

的幸福创造条件”。

“国民生产总值(GNP)本身并不能增加幸

福感”,Jeffrey Sachs讲到。Jeffrey Sachs是纽约哥

伦比亚大学优秀的发展经济学家,是世界幸福报

道的作者。“自1960年来,美国的人均GNP增长了

3倍,但幸福指数并没有改变。相比而言,一些国

Page 9: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7

家实施了非经济发展政

策,在人均收入更少的

情况下国民的幸福感更

强”。换句话说,“绿

色经济”不应当是新瓶

装旧酒。

德干发展协会的观

德干发展协会(the

Deccan Deve lopment

Society)是一个印度的

草根组织,在半干旱中

心右侧Andhra Pradesh南

部地区开展活动,25年

来我一直关注该协会的

工作。

德干发展协会与近5000个从事小规模农业

生产的农村妇女合作。这些妇女处于社会边缘,

遭受着各种歧视,在城乡结合部,作为农村人,

她们被边缘化;因为贫困,从经济区划上被边缘

化;作为贱民,在社会等级区划上被边缘化;作

为女性,在性别上面临着严重的边缘化。

25年前,我们的目标是“扶贫减困”,不

过仔细聆听和观察合作伙伴后,我们对于贫困的

看法变了,我们能从更广泛的视角去看待贫困,

从金钱观转向了主权观。脱离贫困应该是建立独

立、社区为主的食物生产系统,建立独立的医疗

系统、独立的市场,有自己的媒体。

那么这些方面与贫困有什么联系呢?其实,

这就是为什么我希望重新审视贫困内涵的原因。

在农村地区,如果一个来自贱民阶层的妇女能满

足自己对食物和健康需求;如果能成为当地自由

市场中的一员;如果能通过村里的广播站在公共

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能通过像社区视频集

体(Community Video Collective)来制作自己的电

影,那么她因为每天的收入低于标准的US $2而被

认为贫困吗?即使她每天可以赚US $3,但完全依

赖外部市场获得食物、营养和医疗,且没有地方

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她脱离贫困了吗?

基于这个观点,我认为:和我们一起工作的

部分农民已经脱离了贫困。在食物生产和消费方

面,人均有2英亩土地,采用了生物多样化的农耕

系统,能种植和生产全年所需的谷类作物、豆类

和油籽。

食品方面:如今,德干发展协会的成员家庭

人均每日消费500克谷物和50克豆类食品。根据印

度最新的经济调查,这些家庭比起印度其他地方

每天多消费20%的谷物食品和大约40%的豆类食

品。

经济消费方面:协会成员自己生产食物,于

是85%左右的家庭人均每月在食物上的花费低于

Rs.100(Andhra Pradesh农村地区每人的平均消费

为Rs.400),一个5口之家,每天可节约Rs.1500。

另外,生产的豆类产品、饲料分别有70%、60%用

于出售,增加额外的收入。

在Andhra Pradesh南部地区,由于当地的农

耕文化,粟的营养丰富,适应性好,且在当地大

Page 10: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8

面积种植。在德干发展协会的支持下,所有村子

都建立了集体的食物分配体系,通过分配,使得

缺乏劳动力、边缘化的农村家庭及村里没有土地

的人得到了照顾。另外,还为贫困农户搭建了厨

房。

当地农户在生产过程中,不依赖昂贵的农药

和杀虫剂,取而代之的是堆肥、生物肥料,及一

些从植物中提取的促进植物保护和生长的物质。

种子是自己一年一年地保存下来的。由于种子、

肥料和杀虫剂都不额外花钱,每人每亩地平均节

省Rs.2000,可见这种生产方式既不依靠外部能

源,也不产生温室效应气体,而且维持了清洁能

源平衡。

在医疗方面,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医生,

他们大多是志愿者。这些医生能基本完成村里人

小病的治疗,每个人都可以找她看病,且看病是

不要钱的,使用的是当地产的草药。过去十年,

德干发展协会的医生挽救了村里50位的村民的生

命,每年为他们节省了医疗费用Rs.7500000。另

外,村里建立了29个药用资源库,每个库有50多

种具药用功效的植物。村里人病了的时候,都可

以从药用资源库中取药。

德干发展协会社区还经营一家名为Walkouts市

场,它是由11名妇女组成的合作社共同管理。在

管理中,采用的是民主表决,包括农产品价格的

供应。每个成员为给市场提供产品时可以比外部

市场多获得10%的收益,而从市场购买产品则能获

取10%的优惠,每年合作社还分红。

大约80%的德干发展协会妇女参加了“生态

养殖场”(eco-enterprise),在那里她们可以饲

养一只山羊或一头水牛,小公牛和六只以上的家

禽。通过卖牛奶和肉,她们每月平均有Rs.2500

的收益。另外,牛是堆肥的重要来源。大部分家

庭生产生物肥料(每年达1.5吨,以每千克Rs.6

销售)。牛群生产大约6吨的堆肥:每年可节省

Rs.1500。从1990年开始,德干发展协会社区在35

个地点栽种了100多万棵树,发展成了集体林,

树的种类有80多种,从集体林里村里人可以割饲

草,采集水果、燃料和木材等。

有效的选择

在上面的介绍中,我想强调的是:德干发展

协会超越了传统的增收模式,致力于创造生态、

和谐的社区,成为了当地农业生态的绿洲,被国

家生物多样性机构认定为农业生物多样性遗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提高当地社

区的食物和营养安全,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过上了

一种有尊严、体面的生活,认识到自己在生态保

护中的作用。

尽管我们面临了一些挑战,不过仍然取得了

成功,成功可以归结于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

德干发展协会从一开始就处于协助地位,所有议

程均是按照妇女们的意愿而定的,而不是协会自

己的想法。其次,德干发展协会从来不代表合作

伙伴,合作伙伴代表自己。这使得社区有主人翁

感,能主动开展活动,赢得了自己的力量。德干

发展协会并没有挑战村里的富人和有权力的人,

只是当这些人意识到贱民的妇女有力量来反对自

己时已为时已晚,妇女们提高了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改善农村地区,消除贫困,不通

过货币来量化是可行的。正如Nagamma---一个

来自Tekur70岁的村民所说,在贫困农村,扶贫减

困就“像一条河。其他的组织像洋流一样来势凶

猛,但几个星期内就消失了。我们的河流却充满

力量而平静地流淌,把活力带到我们周围。”这

不就是“绿色经济”的真正目标吗?

作者简介:

P.V. Satheesh is the Director of the Deccan

Development Society, Andhra Pradesh, India.

E-mail: [email protected].

Page 11: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9

许 多 机 构 都 在 为 联 合 国 可 持 续 发 展 大 会

(Rio+20)进行积极准备,提出了自己的议程。

下面就这些议程内容进行介绍:

农民之友:呼吁各界人士行动起来

“农民之友” (La Via campesina)是一个国

际性的民间机构,提出的议程尽管简短,不过强

有说服力,认为当前全球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

义思维方式”(Capitalistic ways of thinking),于是

自1992年全球高峰会议之后,全球面临的问题没

有得到丝毫的解决。迄今为止,采取的一系列措

施仅仅是增强了资本制度而已。联合国可持续发

展大会筹备过程中所提出的“绿色经济”(Green

economy)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一些国家全盘否定

“绿色经济”的理念,仅考虑从粮食系统、粮食

主权及农业生态食品方面重新定义全球经济。详

细情况见http://viacampesina.org/en

Rio+20:当需要变革时,应该从哪些方面进

行变革呢?

立刻行动(time to act)

来自世界各地的30多个民间社会组织(包

括 AS-PTA 和ILEIA)共同签署一分声明,呼吁转

变全球经济体系的主要模式,建议应把农业作为

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核心议程,认为这是

让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听到我们的声音

解决我们当前所面临危机的主要方式。此声明支

持农业变革,向着以农业生态方式为基础,根植

于粮食主权的方式转变;另外,还从政策方面建

议,减少工业化农业的发展,详情见:http://www.

timetoactrio20.org。

绿色经济联盟介绍了绿色经济的美好前景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绿色经济”,绿

色经济联盟(the Green Economy Coalition)以在

线的方式进行了解释。在演示文稿的第一部分,

分析了当前全球面临的危机,其表现出来的主

要特征是世界生态系统的下降、全球不平等的加

剧。认为危机造成的原因是现有市场没有从整体

上考虑,没有从长期层面上考虑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部分提供了一个共创美好未来所需要的经济

体制。它的核心内容是基于:自然资源价值的

认识、以公平的方式分配自然资源。http://www.

greeneconomycoalition.org/big-picture

绿色和平组织:一个公正、公平的绿色经济

绿色和平组织(the Greenpeace)的议案已交

到了 UNCSD 委员会,作为Rio+20 会议成果文件的

一个草案。在开幕词中,绿色和平组织对于1992

年在里约热内卢达成的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进展

缓慢表达了不满,原因是一些政府的不作为;呼

吁摈弃不可持续的做法,如石油、煤炭及核能源

的使用;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议案:减少消费,

建立可持续发展目标。该报告赞同IIAASTD报告

的建议,并建议实施。http://www.greenpeace.org/

international/PageFiles/358991/rio2012expectations.

pdf

瑞士合作发展组织、千年研究所等:老百姓

富庶,地球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Page 12: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10

该宣言是为粮食和营养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发

展的高级别会议准备的。它阐述了工业化农业面

临的问题,并提出扩大恢复力强的农耕系统,来

作为一种解决办法。它从政策层面建议:成立世

界粮食安全委员会(主要是从战略引导农业需求

的变革),促进替代农耕系统的发展,使传统农

业的成本、主要生产系统的评价及农业可持续发

展的定义内在化,详情参见http://www.sdc.admin.

ch。

Sociedad Científica Latinoamericana de

Agroecología (SOCLA):扩大生态农业,促进粮食

主权和生产的恢复

在SOCLA提交的议案中,介绍了农业生态

学,认为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

向。文中第一部分讨论了工业化农业相关的各种

问题,提出农业生态学是“二十一世纪农业的基

础”。另外,议案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行了

解释,并提出农业生态系统设计和管理的主要原

则,认为在这个体系中自然过程将取替外部输

入。文中,还提供了农业生态项目的大量实例,

这些成果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得

到非常好的评价,因为它们增进了粮

食安全、提高了农场多样性、农民健

康及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如何才能

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作者强调

需多方面的努力才行,包括政策、体

制、研究等方面的改革,特别是不

能脱离政府的参与,每个人都可以

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详情见http://

agroeco.org/socla。

更多更好的网络(the More and

Better Network):农业转型

这个议案令人耳目一新,谈到了

工业化农业向可持续农业的转变。在

转变过程中,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

不只是其他人、机构观念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我

们自己的变化。要找到全新的解决办法是不可能

的,我们应该在世界各地现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进

行探索。议案还倡议创建一个亲农的平台,介绍

了促进小规模农民观念变化步骤,详情见http://

www.moreandbetter.org/en/。

可持续发展约定

世界各地一些民间组织,从1992年在里约

热内卢举行的全球首脑会议制定的条约中获得灵

感,发起了可持续性发展约定。这些约定,类似

于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由一系列独立

的协议构成,旨在为政府提供建议。在众多民间

社团的支持下,目前已经起草了包括公平条约、

消费生产条约、可持续经济条约、激进生态民

主条约、可持续发展管理条约、地球母亲权利条

约、可持续发展目标条约等在内的若干条约。详

情见:http://sustainabilitytreaties.org/draft-treaties。

Page 13: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11

食品安全在斯里兰卡是一个重大挑战,特别在

饱受内战摧残的北部地区。为了解决食品问题,

2007年国家启动了“发展和重建计划”,其中一

项内容就是推广家庭菜园。家庭菜园是解决吃菜

问题的有效途径。过去的两年里,有多个项目支持

战争破坏地区的弱势家庭(如资源匮乏、异地搬

迁、妇女为主的家庭)建立了300多个菜地。在斯

里兰卡,家庭菜园有着很长的历史,是很多家庭

解决食品和营养安全的基础。当家庭菜园和畜牧

业的结合时,农户全年有能力从市场上购买到粮

食,且增加了新鲜蔬菜、水果、块茎作物及牲畜

产品等家庭食物的储备。

一些农户通过卖剩余农产品积累资金后,成

功地开办了小企业。通过加工和包装,进一步提

高了菜园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家庭收入。

除了上述好处外,家庭菜园还有其他优势。

与商业相比,需要的资源少,易管理,能源利用

效率高。在家庭菜园中,生态耕作措施的采用减

少了北部地区普遍存在的健康和环境问题;好的

废物管理方法将厨房垃圾、动物粪便转变为有机

肥,能用于蔬菜的生产。在菜园管理中,引入开

花植物、药用植物及多样化的农作物等综合病虫

害管理(IPM)措施的采用,有利于减少病虫害的

发生、增进生物多样性、天敌及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

在斯里兰卡北部,旱季长、土地贫瘠,有

机肥的施用将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质量和湿

度。经过长期实践,不仅促进了粮食的可持续生

产,而且增进了生态系统健康,促进农村社区的

建设。在斯里兰卡北部,尽管长期的战乱造成

了很大的伤害,不过家庭菜园的利用,为社会和

谐、社会平等,特别是脆弱人群提供了一个好的

发展平台。

作者简介:

D. Hashini Galhena Dissanayake is a

Graduate Research Assistant (Food Production

and Food Security) at the Department of Crop

and Soil Sciences,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U.S.A. E-mail: [email protected]. Gunasingham

Mikunthan works as Professor and Head of

Agricultural Biology, Faculty of Agriculture,

University of Jaffna, Jaffna, Sri Lanka. Karim M.

Maredia is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the World

Technology Access Program (WorldTAP),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U.S.A.

食品安全走进了斯里兰卡的家庭菜园Dilrukshi Hashini Galhena, Gunasingham Mikunthan and Karim Maredia

Page 14: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12

绿色革命在气候稳定、水源充足、容易获得

廉价能源的地方优势明显,只是生产中所用的农

药、化肥、机械和燃料均依赖于不断减少、价格

不断升高的化石燃料。如今,极端气候的发生越

来越频繁,面对气候变化,工业化农业的抵抗力

弱、适应性差。实践证明,一些替代方法能提高

农业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确保生产高产。

在工业化农业生产中,面对极端气候,人

们除了依赖遗传改良来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外,别

无它法。另一方面,能否通过管理措施提高单一

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却很少有人关注。大量

的事实表明,遵循生态原则的设计和措施可以提

高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即使气候发生了变

化,作物仍能获得稳定产量,这有利于生产的可

持续发展。很多专家认为,传统的管理措施和生

态学原理结合的策略使得农业具有高产、可持续

性、恢复能力好等特点。为此,本文介绍了一些

生态农业措施提高了农户

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Clara Ines Nicholls,Miguel A. Altieri

Page 15: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13

将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的方法,供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户参考。

多样化的农业系统

针对极端气候事件下的农业生产,经过详

细分析,我们发现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与农业生

物多样性紧密相联。飓风“米奇”发生后,在美

洲中部山区的调查表明,采用多样化耕作(如覆

盖作物、间作和混农林模式)的农民所遭受的破

坏要比单一作物小。同样,在尼加拉瓜、洪都拉

斯和危地马拉,通过1800多家农户的调查,发现

采用“生态措施”和“常规措施”的邻里之间有

较大的差异。与采用常规措施的田地相比,采用

“生态措施”的田地上表土多出20%到40%,且

土壤含水量高、侵蚀少,遭受的经济损失少。

2008年,在墨西哥发生了“斯坦飓风”,植被层

次多、植物多样性丰富减少了咖啡农场的损失;

40天之后,古巴遭受了“艾克飓风”的袭击,研

究人员发现,作物多样化的农场遭受了50%损

失,而附近作物单一的农场遭受的损失高达90到

100%,且按照生态学原理管理的农场恢复能力高

于作物单一的农场。

不少案例说明,结构复杂的农业生态系统

能够适应和抵抗气候变化,特别是农林复合系统

已经被证实能够抑制作物周围小环境温度大的波

动,使作物生长接近最佳条件。种植咖啡时,建

立的遮荫体系能减少降雨少带来的风险,提高土

壤水分的利用率,因为形成的林冠可以减少土壤

蒸发,促进根系吸收水分。另外,采用间作方

式,农民能同时收获几种作物,降低了生产风

险。在干旱少雨时,混作的产量更稳定;来自纳

塔拉詹和威利(1986)的研究,更加证实间作能

带来好的收益,即使干旱发生,产量保持不变,

甚至增加,而单一种植和混作之间的生产差距随

着生产条件的恶化而加大。

集约化的林牧系统(the Intensive silvopastoral

systems, ISS)将畜牧业需要的饲料与树木、棕榈

树等结合起来,能生产人们所需的牛奶和肉。在

哥伦比亚考卡厄尼霍提柯农场,草本植物、银合

欢及大中型树冠组成的林牧体系结构上包括五个

层次。18年来,在没有使用化肥的情况下,载畜

量增加到了4.3牛/公顷,牛奶产量增幅达130%。

2009年,厄尼霍提柯农场遭遇到40年不遇的干

旱,草地生物量减少了20%,然而全年的饲料供应

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因为林牧复合体系延缓了干

旱对草地的负面影响。为了应对极端天气,农民

不得不降低载畜量,尽管如此,2009年农场的牛

奶产量创了新高,比四年前增加了10%。相比,

在全国其他地方,饥饿和干渴导致家畜体重严重

下降,造成高的死亡率。

可见,在多样化农业系统中,有效调节的水

分、有利的气候、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碳库效益

不仅为生产者提供了清洁的食物、生产服务,而

且提高了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提高土壤有机质

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含量低,极大地限

制了作物生产。由于土壤有机质具有改善土壤养

分、传输空气和水分的能力,因而其含量是衡量

半干旱地区作物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具有生态农业知识的农民会定期增加土壤有

机质。健康土壤与有机质是分不开的,充足的土

壤有机质能为土壤生物的活动、保持良好的土壤

理化性能创造条件。土壤有机质的增加能改善土

壤保持水分的能力、增强土壤抗旱性、提高渗透

性、降低暴降雨后土壤颗粒的流失,从而提高土

壤的恢复能力。另外,土壤有机质还提高了土壤

表层的团粒结构,使土壤颗粒紧密,避免暴风雨

侵蚀。

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土壤,通常分布有根瘤

菌,如丛枝菌根(arbuscular, AM),它是影响植

物生长和土壤生产力的重要微生物种群。丛枝菌

根真菌的重要性在于增进植物与水的相互作用,

从而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因而在水分短缺的地

Page 16: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14

方具有重要意义:丛枝菌根真菌增加了缺水植物

对养分的吸收,使植物更有效地利用水分。

土壤覆盖

保护土壤不受侵蚀是提高农场恢复能力的一

个基本策略,地被作物和绿肥具有很多优势:碎

秸覆盖可以保护土壤表面,抑制土壤水分蒸发。

地表覆盖还可以降低风速,减少蒸发所带来的损

失。此外,地被作物和杂草可以提高水分的渗透

率,使地表径流降低2-6倍。

在美洲中部,Vecinos Mundiales等民间组织大

力推广豆类绿肥。豆类绿肥不仅是一种廉价的有

机肥来源,而且能积累有机质。在洪都拉斯,很

多农户沿着北部海岸种植名为天鹅绒豆(Mucuna

pruriens)的绿肥,肥地效果好,其中玉米产量可

达约3000公斤/公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以

上。这些豆科植物每年积累的生物量近30吨/公

顷,可以为土壤提供约90-100公斤/公顷的氮素。

天鹅绒豆的种植能保持土壤水分,为后续作物提

供养分,从而减少干旱胁迫。

在巴西圣卡塔琳娜州,今年有超过125万的

农民种植了绿肥和地被作物。在山坡上的农户,

使用免耕方式后将植物残体保留在土壤表面。他

们发现土壤侵蚀降低,土壤湿度和温度的波动减

少。地被作物的利用,极大地改善了土壤质量,

减少了水土流失,抑制了杂草的生长,促进了作

物的生长。这些新颖的系统将夏季和冬季地被作

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后续的玉米、大豆、小麦、

洋葱或西红柿可以直接播种,在生长季节遭受杂

草的干扰非常小。2008-2009年,发生了一场严重

的旱灾,采用常规方法生产的玉米产量平均损失

Page 17: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15

50%,达到每公顷4500公斤,相比,采用免耕、

生态做法的农户只遭受了20%的损失,这充分证

实了这些系统具有更大的弹性。

增加社会适应力

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能抵抗极端的气候带来

的干扰,更适应环境波动。作物多样化是农户应

对多变的气候的一种重要策略。在农业生产系统

中,多样化的利用能极大地降低脆弱性,保护农

户的生计。农民将多样性作为一种农作物管理策

略时,通常会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保水能

力。地被作物和绿肥的使用增加了地表覆盖率,

不仅保护土壤不受侵蚀,而且增加了生物量,反

过来提高了土壤有机质。

这种策略在提高生态农业系统的适应能力上

是必不可少的,但其本身并不足以实现可持续发

展,可持续发展还与社会适应力有关。社会适应

力(social resilience)是指群体或社区适应外部的

社会、政治或环境压力,与生态恢复紧密相关。

有恢复能力的农村社会,必须具备与生态农业

方法一道来缓冲干扰。通过社会网络的延伸和巩

固,从本地和区域层面减少社会脆弱性,进一步

增加农业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农村社区的脆弱

状况与自然和社会资本的发展有关,正是其发展

使得农民及其系统能应对气候变化。这种适应能

力与社会和农业生态条件紧密相关。不同的农村

社区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能力有所差异,有时采

取的措施并不是可持续的。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

如何识别和推广可持续措施,使农民能够抵抗极

端气候,并减少生计脆弱性,而有效的社会组织

战略(互助网络、食品交换网络等)能促进农户

应对不利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作者简介:

Clara Ines Nicholls is the co-ordinator

of REDEAGRES, the Red IberoAmericana de

Agroecología para el Desarrollo de Sistemas

Agrícolas Resilientes al Cambio Climático.

E-mail: [email protected]. Miguel

A. Altieri is thepresident of SOCLA, Sociedad

Científica Latino Americana de Agroecología.

E-mail: [email protected]

欢迎访问《可持续农业》中英文网站下载电子版:www.sus-farming.com

www.agriculturesnetwork.org

Page 18: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16

2 0 1 2 是 联 合 国 “ 合 作 社 年 ” ( t h e U N

International Year of Cooperatives),在前些年

里世界各地的农民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很多人

已认识到了将农民组织起来的重要性,特别是一

家一户的农民在贸易中组织起来尤为必要。

从表面看,小农户,即意味着分散,而产

品要进入市场、进行模式化加工,只有扩大生产

规模才行。大规模的生产则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更

有效的协调。众多成功的经验表明,农民组织与

市场密切相关。当农民组织起来以后,能有效地

促进内部管理,调节组织内外矛盾。通过边做边

学,制定出规章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的机制。

为了更多地认识和探讨小农户进入市场时

面临的挑战,人们实施了更种项目,特别是“小

农户市场适应能力项目”,它为人们提供了好的

案例和经验,部分内容已经发布在网站(www.

collectivemarking.org)上了。通过网站的访问,

大家可以了解农民组织起来的过程,及开拓市场

时面临的挑战等。不过借鉴这些经验时,要注意

不要完全照搬,毕竟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也所不

同。

农民组织建立后遇到的困难

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时,面临着不少困难,

这是所有农民组织都会经历的过程。一般而言,

只有危机和变化出现时,农民组织才会意识到需

要采用必要的手段解决问题、避免更多的损失发

生;才会意识到完善内部规章制度的重要性。根

据困难的类型、出现的时间等因素,采取相应的

措施。

文中例举了农民组织及成员经常发现的八种

类型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对一个组织的生存

至关重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找到应

对危机的办法。“小农户市场适应能力项目”设

立的初衷就是为广大农户提供经验分享的平台,

目前已经有一些经验分享在了网上,如果读者朋

友有好的经验,可以发送到:[email protected]

特别适用的经验我们还会印刷出版。读者朋友提

供的经验可以不限于某一种类型,这对于网站内

容的充实尤为必要,当然我们特别欢迎关于农民

组织如何应对挑战方面的投稿,在投稿时请包含

以下内容:

●背景:介绍农民组织开展的活动、遇到的

问题等;

●机制:介绍农民组织解决集体与个人利益

发生冲突时的处理机制;

●产出:农民组织引入管理机制时,产生了

什么成果?例如,如何改变成员的习惯,或影响

小组发展活动的方式。

●评估:你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推荐给其他农

民组织了吗?若要学习你们成功的经验,需要考虑

哪些条件?或者解决类似的问题你可以提供更好

的办法。

作者简介:

Giel Ton works as senior researcher at the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LEI), Wageningen,

and is co-ordinator of the ESFIM programme

(www.esfim.org).E-mail: [email protected]

农民组织取得的经验Giel Ton

Page 19: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17

洪水这类自然灾害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而且

影响人们的生活。面对自然灾害,当地的村民有

着自己的应对方法。在长期适应自然的过程中,

人们形成了一套解决洪灾等灾害的方法。

印度北方邦(eastern Uttar Pradesh)的地理位置

决定了当地是自然灾害较为多发的地区,特别是

洪灾。当地众多河流发源于尼泊尔的山系,然后

沿着台拉(Terai)地区流淌下来。暴雨导致尼泊

尔境内水位突然升高,湍急的水流从山上冲了下

来,经过缓坡后流速才下降,最后流到地势低洼

的印度北部Purvanchal地区,于是当地到处积水,

水患严重,近些年来气候变化更进一步加剧了这

种情况的发生。

过去几十年里,洪水在Purvanchal地区的发

生频率和发生强度都增加了,每3 - 4年就发生一

次。洪灾已经成为一种经常性、定期对农户生活

造成巨大影响的自然灾害,人们将之归结于当地

的气候变化。

过去几年里,印度北方邦东部地区气候发

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夏天持续的时间很长,并

且温度时常超过45°C。气温升高,加速了冰川

融化,最终导致河流的水位上升。另外,雨季也

有显著的变化,什么时候下雨已经难以预料。以

前,洪水泛滥的时间通常是在每年8月至9月,但

现在没有规律了。2007年7月,暴雨导致洪水突然

的爆发,让人们措手不急,造成很多人员伤亡、

大量财物损失。

印度北方邦东部经常遭到洪水的侵袭,不

仅扰乱了民生,而且从心理上给当地居民造成很

大影响,特别是在洪灾高发的地区,雨季洪水来

临前,人们就感到恐慌,为此,政府和相关部门

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提出了只是短期的解决方

案,缺乏一个长效的解决机制,无法为当地带来

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积极性的应对机制和措施。

几个世纪以来,当地居民开始用自己摸索出

来的方案和措施来应对洪灾的侵袭。这些抵御自

然灾害的方案和措施都是基于当地的条件,而不

是依靠外部的力量,它们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的一

种生活方式和生存技能,是应对洪涝灾害和气候

变化的重要手段。

记录当地的适应性策略

本文介绍的对策都是当地居民开发或使用过

的。一些技术和实践在一些机构的努力下经过检

测、试验,根据当地的情况进行调整后采纳的。

另外,还有一些对策和技术则是当地居民在长期

应付洪灾过程中形成的。印度戈勒克布尔市环境

行动小组(GEAG)是该地区的一个民间组织,通

过与多个组织的合作,记录了当地应对洪灾的对

策。

记录表明,当地采取的措施,针对汛前、洪

灾发生期间和灾后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农业措

施和非农业措施。在汛前的措施:农业生产中选

择适宜的作物品种、提前播种使得人们在洪灾到

来前收获庄稼;另一种是防灾准备,即储备必要

的粮食和饲料,确保灾害期间有充足的食品和饲

料,并动员大家清理泄洪通道减轻水患的发生。

这样在洪水过后,人们又能回到正常的生活,继

续从事生产,通常需选择适应性强、短期内能收

获的农作物以弥补洪灾期间遭受的损失。

下文列出了两种情况,是当地居民如何防范

自然灾害的案例。

案例1:改善排水系统

安巴村委会由Bartia、Vishunpur、Fakisuri三

社区防洪策略印度戈勒克布尔市环境行动小组

Page 20: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18

个塔鲁族部落组成,这些村落三面都被森林和

Gairuwa河环绕着。

安巴村农业生产中的灌溉用水全部来自Orai

nallah河,然而随着雨季的来临,河水就会泛滥,

使整个地区受灾、庄稼被冲毁。如果不加以维护

的话,富含营养元素的表土就会被水冲到沟渠里

堵塞排水系统,以至于一点积水就会淹没整个地

区。每年,有1/3左右的地区都会被洪水淹没。

洪灾肆虐一段时间以后,水稻和玉米是没有收成

的,之前播种的小麦、豌豆、扁豆等作物会受到

严重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村里组织人商量应对措

施,建立应对策略。讨论的结果,是每年5月安巴

下属各村按照村子大小组织人员清理各自管辖的

沟渠。疏通水渠就能够调整水流的流向,减轻农

作物的受害面积,为6-7月提供灌溉用水。

早些时候,人们会愿意投工投劳。然而,在

过去的五年里,规定作了修改,不能参加投工投

劳的人必须交纳60卢比作为补偿,用于支付清理

沟渠的费用。当经费不足时,可以通过募捐的方

式得到补充;若公共建设费用有结余时,人们就

会拿这笔钱来开展集体活动,这样既促进了邻里

间的团结,又培养了人们自力更生的习惯。

案例2:深耕改善通透条件

Raghunathpur村与Rohin村仅隔着Basmaniya

河,两个村子都是旱涝灾害的频发地,洪水把河

里的淤泥和沙子冲到田地里,使得庄稼无法成

活。持续的积水和潮湿不仅延误了下一季播种的

时间,而且抑制了种子的萌发。

经过洪水冲刷,耕地的土壤肥力明显下降,

农作物的产量和农户的收入都受到了影响,特别

是河边30多户以农业生产为生的村民,在经历了

几次大的灾害以后,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田地,原

来富饶的耕地已杂草丛生。

在洪水泛滥的地区,改良土壤和肥水管理的

最好办法就是深耕土地,这种可以保留淤泥所含

的养分和土壤中的水分,同时把杂草犁入土壤中

增加肥力。在洪灾来临之前,把深层的干土翻转

到地表,降低耕地的湿润度,以便能及时播种下

一次的农作物。然而,风沙沉积物不可能这么容

易的耕作。

Shri Mohit在Raghunathpur村有半英亩耕地,

收成一直不是很好。2000年,根据Vikalp的建议,

Mohit5-6月进行了一次深犁;6-7月种水稻前,他

把田又犁一次。深犁非常辛苦,但是Mohit坚持下

来,多次深耕后杂草发生不严重,且收获的产量

比以前提高了1.5到2倍,至少能满足一家六口人3

个月的粮食需要。

Page 21: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19

随着牛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冻

精站的建立和发展,为牛人工授精技术的广泛应

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利用人工授精,不仅可以

提高优良公畜的利用率,而且改善牛群的品质,

降低生产成本,防止一些疾病传播,加之运输方

便、配种技术不复杂,可明显提高母牛的受胎

率。现就提高母牛受胎率谈几点意见:

1、精液的质量

精液的品质是决定母牛是否受孕的基础。在

冷冻精液制作过程中,除了按正常技术要领操作

外,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公牛的性准备:充分而有效的性准备,

可促进副性腺液分泌,在采精前可充分冲洗公牛

尿生殖道,以防止残留尿液对精液的污染;同时

增强了公牛的性刺激,促进射精时生殖器官收

缩,提高精子密度及射精量,通常公牛性准备时

间应超过5-8分钟,空爬次数应在三次以上。

(2)采精频率:冻精站通常每周二至三次采

精,每次采一回的采精频率,不过根据笔者十多

年的工作经验,采用每周二至三次采精,每次间

隔10分钟采二回的采精频率,与采一回相比,在

精子主要指标上差异不显著,但采精量却增了一

倍,能充分发挥了公牛繁殖潜能。

(3)排除影响精液品质的理化因素:主要的

影响因素有:a. 温度,防止精液温度超过37℃,

同时应防止精子冷休克及形成冰结晶;b. PH不能

过高及过低;c. 渗透压不能过高、过低;(4)光

照及辐射;(5)电解质浓度过高;(6)振动;

(7)烟、有毒有害气体、重金属;(8)药品,

甘油对精子复苏影响较大,应分二次或三次稀

释,其它的消毒,防腐洗涤剂都会杀死精子,应

提高母牛繁殖率的综合技术措施

段玉祥,刘凤梅

Page 22: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20

避免接触。

(4)冻精制作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解冻

后精液各项指标应达到要求。

(5)冻精的保存及运输应规范化管理,防止

精液温度的回升,而导致精子复苏率降低。

2、适时输精时间判断:

牛的发情持续期短,特别是奶牛及杂交牛,

肉牛发情症状不一定明显,很易错过发情期而影

响了家畜繁殖。母牛排卵时间约在发情结束后

13-14小时,因此输精时间应在发情结束后进行。

母牛适时输精时的标准特征应为:阴道粘膜为粉

红色,粘液呈透明玻棒状,子宫颈开张1-2指,卵

泡发育至第三期,精神症状逐步消退,只接受爬

跨而不再爬跨其它牛等。

3、输精方法:

3.1 冻精解冻及检查:

(1)颗粒冻精的解冻:颗粒冻精解冻,不论

采用干解冻或湿解冻,解冻试管内壁温度不应低

于38℃,因此,解冻水温应在40℃左右,试管在

温水中保持时间不应低于3分钟,然后才能解冻。

每次解冻冻精只允许解冻一粒,冻精颗粒解冻2/3

时应迅速从温水中取出解冻试管,摇动至全混

化;干解冻后加入1m解冻液温度应为36℃左右。

上述解冻过程,温度掌握至关重要,如果温度过

低,解冻颗粒在二粒及其以上,会导致精液温度

回升速度减慢,缓慢经过-15℃至-25℃的危险

温区,而降低了精子复苏率。解冻后应使精液温

度相对稳定,降低温度的影响。

(2)细管解冻:常规解冻法是将细管投入

35-40℃温水中,等细管颜色一起变化时立即取

出,只是据《当代畜牧》95年第1期董辉等报导,

采用细管冻精在未解冻情况下,将冻精直接输入

母牛子宫分叉处,让其在母牛子宫内自然解冻;

或采用搓法解冻,即从液氮中取出细管,在术者

手中进行柔搓,待冻精溶化后迅速输精。与常规

解冻方法,上述两种方法可以提高受胎率,且简

单易行,不需热源等优点。

(3)冻精品质评定:在输精前,现行冻精

品质评定指标主要有“精子活力”、“密度”及

“畸形精子率”测定,然而由于操作规范不一,

评估水平不同以及基层条件限制,使得结果存在

差异。在三项指标中“精子活力”是一项重要指

标,不过温度对精子活力的影响很大。在活力测

定时应注意下列事项,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a、解冻后精液应保存在35-36℃水浴中;b、取中

层精液检查;c、不能机械损伤精子;d、检查必须

在37℃左右的恒温箱中进行;e、正确判定直线运

动精子率;f、动作快,活率必须在0.3以上冻精才

能用于输精,否则不能保证正常受胎。

3.2 输精方法

(1)输精器械及人员的清洗、消毒:输精

器械直接进入母牛生殖道内,是否彻底而有效的

消毒,是能否传播生殖器官疾病、能否降低受胎

率的关键因素。一些基层单位对这一问题重视不

够,因而母牛生殖道疾病增多,受胎率下降。除

了器械,操作人员的手臂也是生殖道疾病传播的

主要途径。只有消除了病毒传播途径,才能使母

牛正常受胎。

(2)母牛的“公牛效应”的应用:人工授精

开始后,发情母牛几乎不再和公牛接触,而动物

行为学揭示,配前的性刺激不但公畜需要,母畜

同样需要,适当的配前性刺激,可促进体内激素

的分泌,促进受胎率的提高。困此,在输精前,

在输精台前涂少量公牛精液、尿液,引起母牛性

兴奋较为必要,可促进子宫收缩,减少精液倒

流,促进精子运行,提高受胎率。

(3)输精方法:要保证受胎率,通常只能

采用直肠把握输精法,此法在把握子宫颈时应注

意位置不能过前过后外,还应注意不能过紧,否

则会引起痛感而发生,影响输精外,还会导致精

液大量倒流。输精部位以输精管进入子宫颈“三

道皱褶”为宜,里面不得超越分叉口,保证注入

Page 23: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21

精液能均匀分到二个子宫体内,否则会降低受胎

率。注精前应先稍退输精管,注射速度应缓慢,

轻巧。注射完成后,先退出输精管,直肠内把握

子宫颈手臂应将子宫颈后方提高,并前低后高的

来回运动几下,促进精液全部进入子宫,防止精

液的倒流。

4、妊娠诊断:

配后30天左右的诊断依据有:(1)配后21

天是否发情;(2)阴道粘膜是否苍白,是否粘液

少,阴门紧闭,子宫颈是否关闭;(3)两侧子宫

角是否大小形态对称等;(4)卵巢是否有卵泡

或黄体发育。依据上述症状,可初步判断是否妊

娠。个别牛孕后有发情症状,若判断错误,会导

致流产。孕后发情牛虽有发情症状,也可能有卵

泡发育,但子宫不对称,孕角有胚泡存在,子宫

颈关闭,并有子宫栓存在。在检查时,特别注意

子宫,胚泡及子宫颈症状和正常发情牛的区别,

确属孕后发情牛,应禁止输精。

5、其它要注意的方面

5.1种公牛的科学饲养,科学制作冻精,保证

精液品质是提高母牛受胎率的先决条件。

5.2科学饲养母牛,使母牛保持中等体况,在

发情期到来之前,应增加光照,加强运动,增加

蛋白质饲料供给,适量注射维生素AD,能保证生

殖机能的旺盛,促进卵子产生及排出,防止胚胎

死亡及着床都有较大意义。妊娠早期应注意饲料

质量,后期应注意营养数量的供给。加强母牛妊

娠期及产后期(哺乳期)的饲养管理,增加饲料

中精料供给量,对提高产后情期受胎率是十分重

要的。

5.3做好保胎及接产工作。

5.4大力加强繁殖改良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

熟练而规范的掌握改良技术。同时应加强对养牛

户的技术指导,能初步懂得牛繁殖技术,也是提

高牛繁殖率的主要因素。

5.5防治生殖器官疾病,大力淘汰品质差,繁

殖性能差的母牛。

5.6加强繁殖新技术的开发应用,逐步把胚胎

移植,同期发期,超数排卵技术开发应用起来,

使牛的人工授精技术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作者简介:段玉祥,大理州家畜繁育指导站

云南省大理州 671000;

刘凤梅,云龙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云南省云龙

县 672700。

Page 24: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22

案例分析,研究由贵州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大

学、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和中国

农业政策中心共同完成。

人口和农民收入来源的变化

调查的人口变化趋势表明:1995年到2007年

研究区域总人口和劳动力几乎没有增加,在一些

偏远的农村地区甚至出现了人口的负增长,例如

广西的一个偏远山区村庄因年轻人的迁移、老人

减少而不复存在。在6个被调查的村中发现:平均

每户农村家庭的人数从1995年4.92人降低到2007年

4.36人。

在调查的3个省27个村中,每年家庭总收入均

有所增加。从1995至2007年间,大部分调查的家

庭收入翻倍,甚至有的增加了3倍,而同期全国平

均农民总收入增加了近3倍(表1)。这意味着西

南地区虽然已经取得了进步,但整个地区在全国

还是处于落后水平。

表1 调查地区年收入增加表(人民币:元)

调查地点 1995 2000 2007贵州 550 1083 1708

云南西部 592 723 1025云南东北部 1365

广西 822 1083 1552平均 1578 2253 4140

调查的农户中大约有23%的家庭收入依赖于

农产品,而60%的家庭在非农业活动中至少投入了

一半的劳动。

所有调查的27个村庄中,收入结构已经发生

了显著的变化:打工收入(往家里汇款)的比例

提高了2倍多,而农作物和畜牧业收入的比例发生

降低。2007年外出打工向家里汇钱占到家庭总收

入40~45%;1995年农作物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一

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农村地区发生的最大

的变化之一就是大量的男子从农村到城市打工。

这种迁移对农村家庭,特别是边远山区的贫困家

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了解农业女性化、老龄化及农民生计策

略的变化,作者于2007和2008年在广西、贵州和

云南进行了野外调查。本文介绍了过去二十多年

中农村男性劳动力的迁移导致农业女性化和老龄

化的情况,以及农民生计策略的变化。

通过对27个村农村家庭和社区调查,我们发

现: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妇女和老人已经成为农村

的主要劳动力,在农业生产和生计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然而他们难以支配生产中的必要资源(如

土地),很少有获得信贷、农业推广和培训的机

会(Song 和Vernooy,2010b)。采用的调查方法

包括访谈、个人和小组讨论、参与式观察和深度

我国西南山区农业女性化、老龄化

及农民生计策略的变化宋一清、Ronnie Vernooy

Page 25: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23

半,到2007年时仅占三分之一。

在上述变化中,村内部和村与村之间(同一

地区)、县与县之间(同一省份)以及三个省之

间,农户之间收入差距正在扩大。以广西县级水

平为例,对比4个县城,发现2007年最高收入是最

低收入的6到15倍,与过去相比差距变大了。在同

一个县中,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间的差异也扩大

了。2007年一个县家庭收入可能是另一个县家庭

收入的2倍,差距的主要源于外出打工、或在当地

工厂做工和从事非农业活动。一些农户和社区能

更好地利用机会,使得收入分化更为显著。

劳动力迁移导致农业女性化、老龄化

1995至2007年间,27个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数

量翻了一番,其中女性外出的人数比男性少,只

是近年来女性外出打工有所增加。青壮年农民外

出打工的主要原因是受土地和农业相关收入的限

制。

调查的数据表明,全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中

约76%是女性,其实村里看到的情况就可以证实

这一点。我们在调查途中很少在农田、森林、小

路和街道上碰到男性。2007年务农人口(男女综

合)平均年龄为45~50岁,而外出打工人口的平均

年龄比务农人口大约要少20岁。因此,已婚的妇

女和老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力。在一些调查

案例中,外出的男性在收获季节会短期内返家帮

助收割。

由于农村外出打工的女性主要是年轻和未婚

的妇女,因而农业女性化主要是针对已婚农村妇

女,当丈夫离家打工时她们呆在家里从事农业生

产,或者一些年轻女性外出打工几年工后返回家

乡,结婚之后就呆在农村。

劳动投资和决策是农业生产的两个不同的

Page 26: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24

尺度,它被用来衡量个人对生产的支配。在农业

生产中,女性比其他的家庭成员会投入更多的劳

动,在谷类作物生产、家禽和猪、牛等的饲养活

动中表现很明显,60%以上的家庭女性是主要劳动

力。在谷类作物生产中,大约70%的家庭中女性

发挥着主要作用,而男性发挥次要作用;男性主

要从事经济作物生产和山羊养殖。在作物生产和

家畜饲养中,女性的劳动投入和农业生产决策有

着很强的相关性,这意味着女性对她们的劳动和

使用的资源有一定的支配权。男性大多参与季节

性的农事活动(例如播种和收获时节),以及与

市场直接相关的生产活动,例如木薯的栽种和猪

的饲养。男性参与的往往是短期的、强度较大的

工作,而女性则每天从早到晚的劳作。尽管女性

在劳力分配和农事活动决策中的地位有所提高,

但由于性别歧视及长辈的偏见,她们在技术、贷

款、市场信息等方面仍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农户的生计模式

根据调查数据和定性研究结果(部分参考王

(2007)在广西的农村调查),我们认为在农村

出现了4种主要的生计模式,基于我们了解的情

况,认为这4种模式能广泛地代表广西农村地区的

状况。

转型中的自给自足农业模式:它是主要模

式,调查中大约70~75%农村家庭属于这种模式。

在这些家庭中,男性从事非农业活动(积极地寻

找新的增收机会),而女性承担大部分的农事活

动,维持着多样化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这些

家庭中有一些成员(包括男性和女性)计划外出

打工,还有一些在在观望。

传统的自给自足农业:调查中大约10~15%

农户采用了这个生计模式。他们呆在自己的土地

Page 27: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25

上,靠务农为生,大部分家庭都很穷。这些家庭

的成员包括病人和老人,一般很少有非农业收

入。一般的劳力分配和决策均保持传统,即男性

务农,女性负责做家务和生养小孩。

专职务农:是过去十年出现的一种模式,指

家庭在一个相对大的模式下,从亲戚和其他村民

那儿租用土地进行某一农产品(作物和家畜)的

专业化生产。基于村里的经济条件,这些专业化

的家庭占调查农户的大约5~10%,境况较好的家庭

倾向于更加专业化。在过去的十年间,越来越多

的女性带头人积极地从事这种新型农业活动。

非农业生计模式:大约5~10%的家庭,这些

家庭大多是年轻夫妇组成,他们已经外出到城里

从事着非农业工作,把土地留给亲属照看,由于

在老家他们有自己的土地、户口,仍然被认为是

农村家庭。因为外出打工的生活极不稳定,或许

把农村作为一种“保险”,他们仍依赖于土地和

村子。2008~2009年的经济萧条就迫使许多从农村

到城市打工的人员返回家乡,至少在暂时来看,

经常性的非农业务工人员未来的前途仍不清晰。

总结

本研究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发现:

中国自给自足的农业正经历着转型。通常

情况下农业收入正在减少,在家庭收入中仅占一

个很低的比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兴趣越来越

低,农业生产正变得老龄化和女性化,女性和老

人已经成为主要的农业生产者。

在这种变化下,就资源和机会而言,性别不

平等正在加剧。这种不平等受传统习俗的影响,

在全球化、商业化的影响下有加强的趋势。

性别中立政策(如土地使用权)和弱势性别

支持服务的缺乏(如推广和信贷)削弱了女性在

平等就业和从经济增长中受益的机会。

摘自ICIMON (The Internat ional Centre

for Integrated Mountain Development)《Labour

Migrati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mountain

livelihoods》

参考文献

Song, Y; Vernooy, R (eds) (2010a) Seeds and

Synergies:Innovating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Bourton-on-Dunsmore,UK: Practical Action Publishing

Song, Y; Vernooy, R (2010b) ‘Seeds o f

empowerment: action research in the context of the

feminisation of agriculture in Southwest China.’

Gender,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14(1): 25–44

Wang, X (2007) ‘Research about peasant

household livelihood vulnerability based on Changgang

community in Guangxi.’ M.Sc. dissertation,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In Chinese]

作者简介:

宋一清,高级研究员,中国农业政策中心

Ronnie Vernooy,农村贫困和环境高级项目

专家,IDRC

Page 28: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26

早在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

了第一次地球峰会(the Earth Summit)。如今,

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年,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取

得的进展及即将出现的新问题。

根据全球在可持续发展、消除贫穷方面面

临的困境,即将举行第二次地球峰会将“绿色经

济”(Green economy)作为会议主题。尽管会议

是二十年后首次召开,不过很多人考虑这次地球

峰会是否有意义,因为上次峰会上提出的很多承

诺到现在仍然没有兑现。另外,一些人担心"绿色

经济"为重点,是否意味着可持续发展的很多方面

将被忽视。这些方面使得一些人士对此次会议不

持乐观态度,相反另一些人则对会议特别乐观,

地球峰会二十年后我们何去何从?Marta Dabrowska

Page 29: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27

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认为这次峰会是"千载难逢

的机会”。

好些人对2012 年 1 月公布的会议文件草案感

到失望,认为内容含糊不清,缺乏承诺,遗漏了

一些重要问题,例如没有涉及生态农业是传统农

业可持续的替代方法。好在提案有很多积极的方

面,例如反对发达国家对工业化农业进行补贴,

在一定程度上这有利于小规模农户的开展,遗憾

的是对当前农业面临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讨论。

众多的公民社会组织一直在为会议积极准

备,不过认识到提案并不能反映自己的诉求后,

很多组织开始逐渐淡出官方的既定内容,寻求

新的议程,且发现官方会议之外的讨论能取得

成果,于是一些组织结成联盟,使得讨论的议

题能引起人们的长期关注,即使峰会结束。许

多组织希望能用可持续发展目标(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来会取代2015年之后的千年发展

目标(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绿色经济"即意味着绿色的吗?

几天前,会议就"绿色经济"的内容争论不

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绿色经济描述为与生

产、分配和消费相关的经济活动,在保护人类生

存的环境、不破坏生态的基础上能长期改善人类

福利。不过,人们对这个定义的理解不同。联合

国及部分国家倾向于支持现有经济制度上的适度

改革,通过技术革新、政策转变来促进可持续发

展。相反,众多民间团体则呼吁更大力度的改

革,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转变,倡导以环境和社

会发展为中心的新经济模式。所以,引进了人们

广泛争论:我们需要新模式吗?还是在现有基础

上进行调整?

有关未来农业的发展人们的争论与上面也

差不多。目前,人们就农业生产达成了共识,即

农业应该更具可持续性,小规模农民,特别是

农村妇女,应得到社会的认同,获得更多的支

持。然而,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生产呢?人们的

观点则截然不同,一种是"可持续的集约化农业

(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强调转基因种子的

利用、农业机械化,其支持者认为常规农业没有

必要进行转型,只需要改进即可。另一种观点是

呼吁从常规、高投入农业过渡到生态农业,希望

改变以全球的粮食系统和大规模投入为基础的农

业生产措施。这种模式不是在常规耕作系统进行

改善,而是替代模式,在生产中采用的方法更全

面。

这种想法是新的吗?

世界上大多数公民社会组织主张扩大生态农

业,赞成 IAASTD 的报告,认为他提供的解决方案

为当前世界面临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基础。

为此,世界各地众多的民间社会团体共同签署了

《行为宣言》(The Time to Act Manifesto),认为

采用生态农业方法生产的粮食能够养活数量日益

增长的人口,能促进更公平、更平等社会体系的

建立。

一些人可能会感到惊讶,因为农业向着更持

续的方向转型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二十多来,

Page 30: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28

农业网络(the AgriCultures network)成员一直在进

行可持续农业的经验搜集、分享的工作,定期出

版的《family farming》(原名LEISA)杂志,向世

界上的广大读者介绍了小农户及农村社区在向可

持续农业的转型中取得的具体经验。这些经验表

明,农业生态的优点很多: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进

行管理,不仅产量稳定,而且环境得到了保护,

农业生态系统污染少、生物多样性丰富;维持了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保护了本地资源;有助于

减少贫穷。在全世界小农户占绝大多数,是常规

农业的受害者,不过是生态农业的最大受益者。

在长期的积累中,我们越来越坚信健康的食品生

产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本期杂志关注农业实践与粮食安全、气候变

化、能源和贫穷方面的联系,这四个方面是世界

峰会上优先考虑的内容。根据二十多年来我们取

得的经验,我们试图从这四个方面介绍生态农业

体系的优点。从杂志刊登的文章可以看出探索出

常规农业的可替代模式尤为必要,这方法并不是

才提出的,现在是到了实现它的时候了!

作者简介:

M a r t a D a b r o w s k a i s a s p e c i a l i s t i n

development and rural innovation. She has co-

ordinated the Rio+20 preparatory process for

ILEIA and the AgriCultures Network. E-mail:

[email protected]

Page 31: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杂志推荐书目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for food

and agriculture: Managing systems at risk.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2011. FAO, Rome and Earthscan, London, 320 pages.

The scarcity and degradation of land and water, the population growth trends and

the changes in diets and climate, are placing the planet’s food systems at risk. This

book seeks to analyse the potential of the world’s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feeding 9 billion people in 2050. It is estimated that global

food production will need to increase by 70% by 2050, although 25% of the

world’s productiv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re already degraded and production

growth is declining as areas reach their productive capacity. The report examines

practices, such as integrated irrigation-aquaculture systems,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agro-forestry and integrated crop-livestock systems, through which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n be intensified while limiting its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The book also examines the curren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advances a

series of policy recommendations.

Pro-poor benefit distribution in REDD+:

Who gets what and why does it matter?

E.Y. Mohammed, 2011. IIED, London. 36 pages.

While the distributional issues of REDD+ have been explored at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the equity of benefit sharing at the household and community

level has been often overlooked. This IIED working paper seeks to fill this gap

by exploring whether benefits should be provided directly to individuals or to the

community as a whole; and whether payments should be made in cash or in kind.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such decisions should only be made after consultation

with the communities involved. This consultation process should involve a continuous

and interactive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REDD on the local economy,

and particularly on the livelihoods of poor households. In very unequal societies,

particular care should be taken to ensure that poor or weak claimants receive

equal benefits.

Pro-poor benefit distribution in REDD+:

Who gets what and why does it matter?

E.Y. Mohammed, 2011. IIED, London. 36 pages.

While the distributional issues of REDD+ have been explored at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the equity of benefit sharing at the household and community

level has been often overlooked. This IIED working paper seeks to fill this gap

by exploring whether benefits should be provided directly to individuals or to the

community as a whole; and whether payments should be made in cash or in kind.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such decisions should only be made after consultation

with the communities involved. This consultation process should involve a continuous

and interactive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REDD on the local economy,

and particularly on the livelihoods of poor households. In very unequal societies,

particular care should be taken to ensure that poor or weak claimants receive

equal benefits.

Page 32: From the field to the Rio+20 - 从田间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编辑委员会

顾 问 李德铢 杨永平 尹绍亭

编 委 钱 洁 王 春 王雨华

周 兵 任 健

主 编 钱 洁

责任编辑 任 健

《可持续农业》杂志简介

《可持续农业》杂志倡导利用本地资源,

按照自然规律从事农业生产;支持农户、社区采

用参与式方法进行能力建设,提高适应环境的能

力;提倡将本地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结合起来,

农户选择适宜的生态方法增产增收。

《可持续农业》杂志的出版以可持续农业

研究中心(ILEIA)出版的《Farming Matter》

为基础,为我国广大的农村发展工作者提供发表

经验、分享经验的平台,让更多的政府机构、民

间社团及广大的农户了解国内外在可持续农业方

面取得的成果,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促

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期杂志得到了社区伙伴

(PCD)的大力支持。

《可持续农业》杂志,每年出版四期,以

内部资料形式向相关单位和个人赠阅,欢迎来

信函索。编辑部提供电子杂志下载和订阅服务

(www.sus-farming.com),欢迎转载。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为所训,旨在认识植物、

利用植物、造福于民。研究所立足云南和我国西南,面向东南亚和喜马拉雅,以植

物多样性和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学科的创新和集成,为我国植物科学的发

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持续利用和生物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地 址 昆明市严家地中环大厦A座3楼

邮 编 650034

电 话 0871-4123519-205

传 真 0871-4124871

电子邮件 [email protected]

可 持 续 农 业(季刊)

2012年第2期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成立

于1995年,是一个非营利性民间学术团体。研

究会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其在云南省少

数民族生计中的可持续利用。为此,研究会与

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的少数民族社区成员合

作进行行动研究,并与相关政府、非政府以及

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研究会希望能够起到社区

和政策决策者之间的桥梁作用,从而改善影响

生物多样性和生计的政策。研究会的工作强调

了将少数民族的乡土知识和文化资源作为保护

与发展措施的基础。

研究会的宗旨为:“通过政府机构和民间

社团间和谐的伙伴合作,改善民族社区生计,

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地管

理文化和生物资源,努力实现物质文明、精神

文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