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七月廿七 农历八月初六秋分 26017 荩...2020/09/13  · 需 求 这 栋 小 楼...

1
9 12 2020 9 26017 14 · JIEFANGDAILY www.jfdaily.com 021-63523600 021-22899999 3-1 D124 28233-4 27243-4 ”, 16%40%”, ”, ”, ,“ ”, 、“ ”, ”, 6 ”“ 1039 2458 16 6 1946 80 40 3 1997 ”。 ”、 5 6 TOD ”, 40 。“ 。” 1600 ,“ 14%TOD ”, 。“ TOD ,“ 150 TOD ,“ 2015 2018 11.2%50.5%2015 。“TOD 。” ”, 5 9 18 18 3 ,“ ”, ”, ”。 20 ”。“ 20172035 )》 15 ”, 669 6 27 2 3 3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Sep-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庚子年七月廿七 农历八月初六秋分 26017 荩...2020/09/13  · 需 求 这 栋 小 楼 里 都 有 了 长 宁 区 虹 桥 街 道 虹 一 小 区 居 民 范 根 娣 本报记者舒抒采访整理

9? 12日,南京路步行街东拓段开街,放大了“近在咫尺”的滨江天际线。 本报记者 蒋迪雯 摄

2020年9月 日 星期一庚子年七月廿七 农历八月初六秋分

第26017号 今日十六版

14

上海报业集团·解放日报社出版JIEFANGDAILY www.jfdaily.com

新闻热线:021-63523600

广告热线:021-22899999 转解放日报广告中心今日 国内邮发代号:3-1

国外发行代号:D124

上观客户端

明日多云到阴,午后有短时阵雨或雷雨,早晨前后局部地区有雾温度:?高 28℃,?低 23℃ 风向:偏东 风力:3-4级

阴有阵雨或雷雨 温度:?高 27℃,?低 24℃

风向:偏东转偏南 风力:3-4级

以更强功能做更强﹃龙头﹄

︱︱︱论辩证把握当前上海面临的﹃变与不变﹄④

本报评论员

作为国家的一步“先手棋”,长三角一体化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意义持续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后,三省一市间又有不少新举措,一体化进程持续提速。 而对上海来说,

如何在一体化进程中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也面临新的考验。

把上海发展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看,上海的龙头地位没有变,且有了更高要求。三周前的座谈会上,总书记曾使用 “上海和长三角区域”的提法,并专门阐述推动浦东高水平开发开放、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强调其对长三角和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表达了对上海更好担纲 “龙头”

责任使命的殷切嘱托。

同时,上海发挥龙头作用的机理,已经发生深刻变化。 曾几何时,上海与周边城市之间相对独立,上海的经济体量和综合实力也明显超出周边,是长三角的核心增长极,相应的区域合作,也更多呈现出上海对外输出辐射、 ?向带动的格局。

而在快速发展数十年后,长三角已成为中国最大、最具实力的城市群,已经愈发显出同城效应;周边省市的经济总量和功能日益提升,

区域发展格局也越来越转向相互影响、相互赋能。

从目前看,上海的经济总量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占比约 16%,而东京、纽约在各自城市群中的占比,均接近甚至超过 40%。?从体量上来说,长三角城市群的实力配置正在趋于均衡,换言之,上海周围没有“弱邻居”,

没有“穷邻居”,要担当使命、做好“龙头”,也就不能复制多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模式, 而要找到新的路径、

构筑新的优势,从而将已经处于较高台阶的区域发展水平,抬升到更高层次。

各扬其长、优势互补、共同锻长板,是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遵循。各地都在变强,“一体化”的目标是形成正向合力、实现强上加强,这就要研判各自所长,瞄准长远相互赋能,而不能陷于同质化竞争。上海作为“龙头”,要带头贡献长板、主动赋能、积极推动分工合作。重中之重,是不断做强功能,

进而做优服务、做好样板。

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等四大功能,是总书记对上海的明确要求,亦是上海当好“龙头”的关键所在。功能是超越数量规模甚至高于质量效益的特质, 是在要素资源高度集聚、 产业集群充分孕育、 市场主体深度互动、发展生态不断优化的基础上,演化成的独特竞争优势。对上海而言,今天只有强化四大功能,才能站上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构筑起不可替代、难以超越的战略优势, 并用战略优势实现更高层级的引领带动、

服务赋能。

浦东进一步开发开放、临港新片区建设、“五个中心”建设等上海肩负的一系列战略任务,都指向城市功能的持续跃升。上海有重要的机遇、重要的平台和重要的通道。充分打好这些“王牌”的意义,超出上海本身。新发展格局中,上海要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其中相当重要的一层内涵,就是为连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搭建桥梁, 辐射带动长三角乃至更大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并为长三角和全国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参与全球价值分配,构建更多更大的平台、网络和通道。当好“龙头”,要在这些方面重点发力,真正实现“用能量辐射、

用能力带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商、共建、共享、共赢。

开展一系列历史建筑保护活化工程 吸引游客“走进”建筑

文旅融合,上海“建筑可阅读”

■本报记者李宝花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小陆家嘴高楼群变身浮雕出现在酒瓶上,中西合璧

的石库门图案被设计成色块艳丽的方巾,草婴书房、夏衍旧居冰箱贴令人爱不释手……

昨天在静安嘉里中心南广场举办的第二届“建筑可阅读”文创市集上,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令市集人气一度超过旁边的安义夜巷,

手持手绘静安老建筑系列明信片等候画家签名的市民游客排起了长队。

历史建筑变身文创产品建筑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不仅承载

着历史,更体现着一座城市的内涵和特色。今年,上海“建筑可阅读”文旅融合工作,从原来6个中心城区向全市全面推广, 开展了一系列历史建筑保护活化工程, 吸引更多市民游客“走近”“走进”建筑。目前,上海全市开放建筑共 1039处,设置二维码共 2458处。

经过近两年推进,如今的上海“建筑可阅读” 已从最初的扫二维码呈现建筑人文历史, 逐步向根据资源特色开发的文创产品发展,让市民游客更立体地了解历史、品味文化。昨天举办的“建筑可阅读”文创市集上,上海 16 个区文旅局和上海文物交流中心都带来了各区与“建筑可阅读”相关的文创产品。 下转荩6版

虹桥敬老院升级成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阿姨爷叔﹄有了无微不至的照顾

养老基本需求这栋小楼里都有了

长宁区虹桥街道虹一小区居民

范根娣

■本报记者 舒抒 采访整理

我叫范根娣, 出生于 1946

年, 是土生土长的上海长宁人。

上世纪 80年代初, 我从长宁香花桥搬到了虹桥街道,在虹一小区一住就是 40年。 从刚搬来小区时周边空荡荡,到如今交通四通八达,任何东西都能在家门口买到,看病、办事都只要走两条马路,这样舒适、安宁的生活体验,不就是小康生活吗?

去年 3月,我们小区新开设了虹桥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从老年助餐到卫生健康服务,甚至认知症的筛查都一应俱全。这下更好了,我们老年人不仅有了自己的活动空间,还有无微不至的为老服务。

为老服务项目丰富多样1997年,我从强生旅游公司

退休,投入社区工作,成为了虹东居委一名社区干部。当时我就注意到, 老人能去的地方很少,

退休后大家几乎都待在家里,除了买菜、看病,不太喜欢出门活动,社交空间也很有限。

两年前, 我的老伴去世,女儿出嫁, 我一下子变成了一名“独居老人”。一开始我缺乏心理准备,好在女儿、女婿都非常孝顺,加上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比较多, 就这样我逐渐调整了心态,

开始慢慢适应独居的老年生活。

去年,小区里原来虹桥敬老院的位置,升级换代成了虹桥街道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说实话,一开始我也不知道“为老服务”是什么,当我走进这栋三层高的小楼时,我明白了,政府专门打造了一座我们老年人的活动空间。

为老服务中心的外墙和内部装潢都用了暖色调,三层楼的空间功能分布非常清晰,很方便老人记忆:一楼是综合养老服务点,有助餐点、卫生服务站、护理站、居家养老服务站,还有虹桥街道的“市民美好生活服务站”、

养老顾问站、 智慧养老微展厅;

二楼是虹桥敬老院,有保基本的养老床位;三楼是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 有日间照护服务,

能做康复运动、 认知症康复训练,还能体验科技助老、助浴护理项目。

从老年人最基础的需求, 到丰富多样的服务项目,这栋小楼里都有了。

吃上“机器人烧的饭”

今年 5月,为老服务中心的助餐服务从原先只提供午餐,变为提供一日三餐。 下转荩6版

本市体量最大的 TOD小区“天空之城”受到年轻群体青睐

打造“垂直城市”,腾出公共空间上海万科探索集约开发与公共空间塑造并举,还通过优化小区规划、老小区微更新等方式,激发社区公共空间活力

■本报记者 戚颖璞

供职于张江某金融科技公司的杜鹏展,

把第一个家,安在位于青浦的“天空之城”小区。小区与公司之间的距离是 40多公里,横跨六个区。“虽然离公司远, 但胜在生活、工作都便利。下楼就是地铁站,通勤快捷,要是出差,坐两站地铁就到虹桥枢纽。”

相似的购房者不在少数。 一项数据显示: 在 “天空之城”1600户购房者中,“张江男”占比达 14%。往常,远郊小区很难吸引这类购房者。 如今,TOD模式 (地铁上盖综合体)小区受到越来越多热爱公交出行的年轻群体的青睐。

上海面临建设用地“紧约束”, 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则与日俱增,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住宅如何把集约式开发与游憩空间塑造并举, 被不少开发主体视作地产主业转型的机遇。“天空之城”的开发单位上海万科,

正探索通过空间重塑, 让住宅小区向集约紧凑、功能复合、职住平衡转变,激发区域活力。

住宅小区探索集约化开发作为上海体量最大的 TOD小区,“天空

之城”把房子都盖在地铁上盖。项目第三期

最远的一座住宅,距离地铁站也只有 150米远。这是 TOD最显著的优势:在规划住宅片区时,让公共交通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如今,“天空之城”的开发理念已被市场接受。但在项目形成雏形的 2015年,这类项目在上海并不多见。2018年, 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已达到世界第一,但和全球一流城市相比,开发建设效率、商业价值实现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数据显示,上海的轨道交通场站上盖物业开发覆盖率仅 11.2%,而香港则达 50.5%。

2015年参与地铁上盖项目的综合开发,

正是上海万科从单一房企向“城乡建设和生活服务商”转型的一个突破口。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上海区域本部首席执行官张海表示,随着时代变化,住宅产品开发更需面向未来、面向新需求。“TOD模式是探索空间重塑、提升城市功能的最佳应用场景。”

“天空之城”一改住宅在平面上扩张的传统思路,在纵向上要空间,通过打造“垂直城市”,把生活半径缩小到在家门口。小区从下往上分为 5个功能区,底层为地铁车辆停

车场, 地面是地铁车站,9到 18米空间是住宅车库、商业办公以及部分住宅。在 18米之上还有住宅楼。除了居住区,其它功能区均对外开放, 如在小区红线之外建造人行天桥,开辟 3条市政道路。目前,“天空之城”模式已向杭州、南昌、成都等城市推广。

“让路”激活区域活力“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上海正千方百计把更多公共空间留给人。对于开发主体而言,创造公共空间,提升居民体验,不仅靠“加法”,还能用“减法”。

正在加紧建设中的静安 “中兴路一号”

小区。自启动销售以来,售楼处迎来送往,不少参观者是地产界和规划界的专业人士,他们关心的正是小区独辟蹊径的规划理念。

传统住宅开发注重小区内部建设,让建筑无限靠近地块红线, 把小区面积最大化。

“中兴路一号”反其道而行之,小区不仅没有围墙,而且向内收缩,主动为市政道路让出人行步道。靠近中兴路的裙楼部位,退界 20

米,让出一处可供游憩的小型广场。

上海万科设计负责人张伟星说,住宅小区看似减少了空间,却实现“双赢”。“让”让城市多了公共空间,有助于提升区域活力,反过来也能提升住宅区整体价值。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

提出 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要求充分营造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在居民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

紧跟规划定位, 上海万科从今年开始,聚焦中兴路、乔高两大板块,调整区域内的业态和空间布局,加快区域复兴。沉睡多年的徐汇漕河泾“乔高地块”,探索通过职住平衡优化空间布局。漕河泾开发区内部科研、办公用地占比较高,集聚人才效应明显。但住宅用地相对不足,生活配套也较为缺乏。由华鑫置业、上海万科、香港置地、徐汇城新共同打造的鑫耀中城,将注入科技、艺术、生活和居住功能,实现地块间联动。

老小区“量体裁衣”补短板新华路 669弄新风村居民何嘉,曾是一名

大型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师。 凭着专业敏感,他发现,小区没有可供居民交际的有效空间。居民们常常站在车道旁聊天,空间狭窄又危险。 下转荩6版

育新机开新局 走企业访一线

变化就在我身边

精准治理,给市场主体一定的容错空间上海推出 27条创新生态环保举措,腾挪出更大发展空间和

环境容量,支持高质量发展 刊 2版荩

在“建筑可阅读”市集里,随处可见多种多样的建筑呈现方式。 本报记者 董天晔 摄

让越来越多创新成果迸发涌流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科技工作者提供

强大精神动力 刊 3版荩

改善科技创新生态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

重要讲话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刊 3版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