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电建 梦想远航 走在通往工地的路上 ·...

1
本版编辑 杨蕴华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2014 8 21 中国电力建设报 本报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 22 号中国电建 A 1417 邮政编码:100048 电话:58368970 58368597 传真:58382734 E-mail:[email protected] 解放军报印刷厂印刷(内部资料免费交流) 文化·生活 有一个词,叫梦想。 有一句话,叫我有一个梦想。 童年的梦想是五彩斑斓的,曾经 梦想自己能有一双翅膀,和燕子一同 在天空飞翔;曾经梦想自己能有一条 尾鳍,和鱼儿一起在大海畅游;曾经 梦想自己能有树的身躯,站在高山上 眺望远方……然而,当我们渐趋成 熟,我们不再好高骛远,而是把梦想 摆在我们头顶的地方,努努力,踮踮 脚,就能够得到。 梅含雪时,花含笑,星未眠时,夜未 央。就是这样宁静的风景,沉淀出一院 婆娑的月影。花的梦是绽放芬芳,月的 梦是静待黎明,而我的梦是成为一名优 秀的电建人。 也许是为了点亮一盏路灯,照亮 孩子回家的路;也许只是为了供一台 电脑,让遥远的彼此能够传递思念; 也许是为了供一台空调,温暖一个家 庭,无私的电建人头顶天空,脚踏大 地,肩扛希望,手托梦想,他们在平凡 的岗位上默默付出,默默奉献。 太阳总是在梦的地方升起,月亮 总是在梦的地方朦胧。奔腾不息的 小溪,诠释着志赴海洋的梦想,伟岸 傲然的古松,演绎着坚强不屈的梦 想。当夜幕降临,霓灯初亮,远处的 万家灯火点缀着城市,也照亮了我们 电建人的梦。 寒来暑往,春华秋实,电建人在 风风雨雨中上下求索,在层峦叠嶂中 奋力攀登。辛勤的汗水与梦想的光 环交辉,艰辛的步伐与梦想的翅膀同 行。 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和梦想,我 们电建人不言艰辛和苦难,既然目标 是远方,那便只有风雨兼程。当一条 条银线沿着一座座铁塔涌向城市,点 亮万家灯火,那时,我们会觉得所有 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这就是我的电建梦,梦枕千年, 刹那芳华,一路追寻,永不放弃。 作者单位:山东电建三公司 二十年、三十年、其实还久,我一 直行进在去往工地的路上;四十岁、 五十岁、或许还长,我的脚步由轻快 到稳健,但从未停止跋涉和奔波。这 是我人生的阅历和轨迹,也是我所熟 悉和亲近的水电人的阅历和轨迹。 集安青石镇,这是第一代水电人 出生地之一。成建制的水电队伍在 这里诞生,我们在这里出生,我们又 从这里出发。一段历史拉开,南下、 北上、西行、东进。启程,再启程。 “渔子溪”,一个好听的名字,给 了一座电站。它躺在映秀的怀抱。 映秀在地震中没了,它还在。通往工 地的那条盘旋的、崎岖的、青竹掩映 的小路还在吧?父辈们按照三公里、 五公里、九公里的计数,为水电人最 初的创业、也是最初的启程做了命 名。还有被称为二台山、三台山的驻 地,那是只有水电人能读得懂的符 号。多年后,和 83 岁高龄的老水电管 延忠聊起这些名字,老人一下子老泪 纵横,不能自已。 沿黄河走向,循长江足迹,听澜 沧涛声,观钱塘潮起。我的脚步停歇 在干打垒的小厦子里,棉靰鞡里的稻 草抽出来,放灶台上抗干烘暄了,第 二天脚板滚热,一路生风。油毡纸做 顶木板条搭就的简易房,盛放过青春 的誓言和激情,见证足音铿锵。放步 于察尔森工地的大草原,犁一条小 径,聆听花开的声音,回望向来风雨 处,皆是风景皆是歌。曾在窑洞驻 足,眺望一望无际的萧索枯黄,怀念 家乡满眼的绿和清波粼粼的水。尼 尔基工地对面,是错落的农舍,栅栏 围就的院落,牵牛花攀缘盛开,葡萄 架下鸡鸣狗叫。平展宽阔的庄稼地, 草甸子里有獾、雉鸡和野兔。我终究 要停留在这样一个地方,为了这样的 生活,为了夜晚降落时一盏明黄的 灯,和灯下的天伦之乐。 没有人能说得清我们去往的工 地有多少个,南疆北域地穿梭迂回, 构成纵横交错的掌纹,张开来,能覆 盖小学生地理书上的中国地图。1999 年,就在这张地图上,川籍老工人谭 福顺用红油笔画上了一个个圈,描画 最重的那个圈,是他的家乡四川资中 县。他说他要告诉孙子,那些画了圈 的,是他去过的地方。丰满电站的吉 林、索风营项目的贵州、万家寨工地 的山西,还有…… 去往桃林口工地的路有些繁琐, 下了火车坐汽车,然后搭一辆农家的 牛车。我看到牛的脊椎在一摆一摆 有节奏地扭动,老牛弯弯曲曲踩过的 路径,是一条弧线,将村庄和工地连 接。这条路是建点时抢修的,用了一 周的时间。路两边,稀稀落落却连绵 不断地开着花,波斯菊,水电人叫她 扫帚梅,工人从家乡带去的种子。低 贱卑微,撒下就生长开花,不挑土质、 风水、阳光,像水电人自己。 最难通行的,是匍匐穿行于大山 腹部的隧道。我的步伐不由自主地 慢下来,满怀敬畏。是对沉睡千年的 大自然的敬畏,也是对敢于开山凿洞 的水电人的敬畏。我参加过莲花工 地的祭山仪式,几条汉子齐齐跪倒, 眼含泪光,庄严肃穆。山神保佑了我 们,一个都没少,一个都没伤。三峡 工程有一个不起眼的隧道,叫仙人 溪。穿越仙人溪是一场艰难的战斗, 反铲司机被塌方的石渣埋了 6 小时, 挖出来时奄奄一息。我的同学柳永 升也遭遇了一次塌方,他把自己的名 字刻在掌子面的岩壁上,咆哮道:老 子把名字给你了,命我得带走!我还 有爹妈和老婆孩子。 春暖花开的时节,启程的脚步总 是匆匆。出发前吃一顿送行饺子的 习俗,和水电的历史一样久远。荠菜 鸡蛋、牛肉萝卜、酸菜猪肉拌制的馅, 无一例外都加进了不舍、牵挂和祝 福。简单的行囊里,最重的是责任, 养家糊口的责任、顶天立地的责任。 哪一个男子不是家里的一片天! 一路上,我向先行者致敬,我为 后来者铺路,无怨无悔。一代一代的 水电人,就在这更替中,完成使命的 交接和延续。 前方,没有尽头,只有一个个的 驿站,和方向。 如果我没有抵达,就是正走在通 往工地的路上。 作者单位:水电六局 走在通往工地的路上 韦淑英 几个月过去后,当我正和同事们打 成一片时,通知我回归正传——文秘与 宣传。 工作中,休息时,几乎天天都能听 到同事们说:“兄弟,你还是不要干宣传 工作了。”兄弟单位从麦洛维开始,企业 文化建设一直搞得好,那个谁的文章写 得好,那个谁在苏丹的名气大,那个谁 照相技术好,水电七局在企业文化这方 面不得行,差得远!今后你要开展的工 作不容易做好的,不如早点换个岗位。 为什么? 没有人告诉我原因,我也没有找到 答案。那我就自己去创造我的答案! 火热的“主战场”上,发现了“宝 贝”。 2010 8 31 日,“一张床板、一 个架子、 9 张打印纸打印出的激励与活 力的话语”独自建起了上阿特巴拉水利 枢纽项目的文化阵地。 盘古之处,总是艰难。个别同事对 我说,都累了一天了还不知道早点休 息,瞎倒腾,但我的心告诉自己,我必须 要从这块不起眼的“阵地”上开始,把该 肩负起的责任和使命在“非洲苏丹”这 片热土上发光、发亮、放彩。 2010 9 9 日晚,在集装箱临时 营地,我举起“同箱”室友为我祝贺生日 的清水,说出了我生平最狠的一句话 ——“我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整个水 利枢纽项目的中国人知道我是谁,我代 表谁,让业主、德国监理知道我是谁,我 代表谁,我所做的工作必将影响到其他 人和在苏的中资企业”。 如何开始呢? 从建立了“海外职业人生规划”开 始。 四年内、要用成绩说话,争当并蝉 联公司四届“标兵”; 四年内,我要成为中国电建,当年 发表稿件、数量、质量第一人; 四年内,编写各类报告、总结、材 料、事迹等“大作”不少于 150 份; 四年内,主体工程从无到有的图像 资料照全,每周最少一次全站点拍摄; 四年内,项目上任何重大的活动、 重大的事件、外事活动,我不仅要拍,还 要抓拍到代表性强、独一无二的“永恒 瞬间”…… 我有了一个伊斯兰教的名字—— 穆罕莫德·优素福·杜萨·哈森,简称:哈 森。 2010 年起,为了尽快融入非洲, 融通当地,融洽关系,与当地人融为一 体,同宿的好友孔德文常对当地人这么 介绍我。当地雇员曾经有一段时间还 真以为我是穆斯林。无论我走在项目 上的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这么亲切地叫 我,我也大声对着他们说:“阿依拉哈, 依拉拉,穆罕莫德,苏拉拉”、“苏丹尼, 米亚,米亚”。每当此时,我的心感觉到 了美,感觉到了最美…… 诚信像土,为无数幼苗提供了营 养;诚信像水,滋润着小树舒枝展叶,天 天向上;诚信像根,将魄力与智慧提供 给生长中的树干,使小苗长成大树。 “情感”的建立其实很简单,就是你“做” 他“看”,也就是“做事先做人”。 我所在的海外项目,外事活动频繁 (几乎每个月最少要来两位国家级部长 及以上的官员视察或考察)。项目初 期,为了迎接他们的到来,以示中国人 的诚意,需要在项目部大门口及周边插 旗,你的直接主管安排你去完成。你该 怎么去工作呢?比如,旗在什么地方领 到?旗杆可以是钢筋(苏丹的木材比钢 筋贵,不容易买到),钢筋的直径和长度 多少合适呢?加工好使用的钢筋后怎 么找到车拉?司机找谁?旗杆怎么打 到土石里面?打多深?谁来打旗杆? 旗杆怎么打成一条直线?……这些看 着不是问题的问题,实实在在地让我左 右为难。当我抡着铁锤,一下一下地把 钢筋打入土中,汗水滑过额头的每一个 瞬间,我用力地问自己,我一定要做到! 苏丹当地雇员看着我,大声地说:“哈 森, good!” 三天后,整齐划一的“方阵”完成 了,在完成这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我 结交了“撒迪哥”(伊斯兰语的意思是兄 弟,当地人把我当兄弟),让他们了解到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人,同时得到了 在找材料与打旗杆过程中“老海外”的 理解与信任,他们看到我一个人带着当 地临时雇员“舞动”了两天,进展很慢, 找到叉车帮助我把钢筋压入土石中。 事后,我才了解,在这群资深老海外人 的眼中,看到了我的梦想与执著,耐心 与信心。在这个过程,我也悟到了“企 业文化本身,既是理念文化,又是制度 文化,更是资源文化”。 接下来的日子里,走工区、串家 门、拉家常、谈梦想、搞活动、谋未 来等等深度注入了“沟通促效”,加深 友谊的同时,想办法、找方法,通过 理念导向,文化氛围,部门联动,共 建共创!取得了一定效果,也得到了 大家认可,对工作本身的开展,有了 非常大的促进。 时光犹如一个沙漏,没等我数清骆 驼刺上的嫩牙,它已划过我的指缝,把 所有的日子都洒落在阳光不锈的荒漠 里。四年过去了,“海外职业人生规划” 的目标全部实现并有超越。 那个谁,彻底没了。 我是谁,从我的阿语名字“哈森”开 始,已深深地烙印并植入到了非洲这片 热土上,并一直在漫无边际的扩 大…… 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战斗”,虽然收 获了“我是传奇”,但是其中的艰辛让我 真的很累,其中的烦恼让我真的很伤。 但累的背后,总会有更多的收获,我收 获到了幸福与快慰、收获到了友谊与真 情,更收获到了绝大多数人没有的收获 ——深度。 这份“深度”让我深深感悟到了: “走出去,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你在异 国他乡留下了什么,而是在你离别时, 有多少当地人喊着你的名字,含着眼泪 为你送行……” 作者单位:水电七局 非洲——梦开始的地方 (之二) 杜志明 异域生活 书法欣赏 电建人生 电建新人 2014 7 11 日将会是我漫漫人 生中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里,我 告别了学院式的求学生涯,带着同学的 祝福、老师的谆谆教诲和父母与亲人的 殷切期望来到了水电七局,踏上了人生 新的起点,开启了电建人的职业生涯。 人们常说,“相识是缘分,相知是幸 福”。我与水电行业结缘是通过一份《中 国电力建设报》,在偶然的机会里我阅读 到了它。学中文的我看不懂水电等专业 技术方面的报道,但是浸透在副刊上浓浓 的人文情怀,水电人与自然、与亲人、与恋 人、与水电事业风风雨雨、跌宕起伏的故 事深深地吸引并感动了我。他们的文章 或许没有精美华丽的语言,也没有精致 的结构包装,只用最朴实、最常用、最直 白坦率的文字来表达着自己最赤诚、最 真切的情感,而我正是被这些文字里真 情流露的点点滴滴击中了。 后来,我了解到这些文字的作者多 出自于水电建设的一线员工,他们来自 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院校,在人生最 美好的青春时光里因水电事业相聚在 人迹罕至、信息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的 高山峡谷深处,常年远离城市、与亲人 聚少离多,四海为家。他们因特殊的行 业懂得生活的不易与艰辛,所以对生活 充满感恩、对情感倍加珍惜,对磨砺乐 观从容。诗以言志,文以传情,有千锤 百炼、摸爬滚打的水电人生作为支撑, 我便能理解为什么平淡朴素的语言能 汇成涛涛江河似的铁骨柔情,畅快喷涌 而出,沁人心肺,感人至深。 于是从那时起,在不知不觉中我的 心里升起一种对水电人由衷的敬佩之 情,我盼望有一天能用自己尚待成熟的 笔墨去描绘水电生活中立足平凡、成就 非凡的人与事。当一座座雄伟壮观的 水电大坝屹立于高山峡谷之中;当蓦然 回首,眺望千里之外尽是万家灯火通 明;当一个个隧洞豁然贯通,成为连接 财富与幸福的桥梁;当一条条银色的高 压电缆横空出世,带动当地经济飞速发 展;当城市中一道道蜿蜒的地铁长龙在 与时间的赛跑中延长了生命的曲线 ……作为建设者的他们该是多么地引 以为豪。 如今,我也成为数十万名电建人中 的一员,我与电建的缘分也必将从感性 的认识逐渐过渡到深入的了解与感 知。从总局培训到分局培训,从平坦的 成都平原来到相距 300 多公里的大岗山 项目部,连日来各级领导、前辈谆谆教 诲,专业人员授课、开展员工户外拓展 训练、答疑解惑、倾心指教、现身说法, 企业用种种方式表达对新入职的我们 的欢迎与关爱,浓浓暖意流于心间。 七月短暂的相聚迎来了匆匆别离 的笙箫, 450 余名电建新人带着对似锦 前途的憧憬与奉献电建的信心奔赴水 电七局天南海北的各个项目部,开始人 生新的征程。我与其他 6 位同伴被分到 了位于雅安石棉县挖角乡的大岗山项 目部,项目部总经理办公室主任不辞辛 苦亲自带领团队来分局接我们。一路 上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风景独好。我 们满怀好奇与激动的心情争先恐后地 向主任及前辈们咨询与了解项目部的 各种情况,对于一个个应接不暇的问 题,他们都面带笑容对我们悉心解答。 经过 5 个多小时的车程,穿越 10 里长的泥巴山隧道,路过茫茫壮阔、烟 波浩渺的大渡河,浓浓的夜幕笼罩了大 岗山,与石棉县五彩斑斓的街头夜景渐 行渐远。到项目部时已接近夜晚 10 点, 主任帮我们安置了住处,面对热情接车 的同事和宿舍内已铺好的崭新床被,一 股暖流在心间荡漾,疲惫的感觉顿然消 逝,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天,项目部经理面见我们 7 新人,他向我们简要介绍大岗山项目部 的基本情况以及目前面对的形势与挑 战。要求我们在项目上要遵纪守法,持 续不间断地学习,要有自我保护的安全 意识,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要克服 浮躁的心理,加强专业知识和理论学 习,在项目上磨练自己,踏实沉浸,不断 完善自我,尽量完成角色转换,早日成 为有用之才。 后来我们参观了 714 引水发电项目 和泄洪洞项目。在师兄的引导下,我第 一次站在海拔 1000 多米处,如此近距离 地观看水电大坝,雄伟高大的引水发电 大坝屹立于大山之上,与山巅试比高, 何其壮观。抬头仰望,工人们佩戴着安 全设备正在骄阳之下紧张有序地进行 高空作业。低头俯视,大坝从大山中央 拔地而起,这凝结着水电人多少的辛劳 与智慧! 与水电相识是缘分,与水电相知是 幸福。在大岗山项目部经历磨练逐渐 成长为一名有担当、有作为的真正水电 人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跨出校园,独 自走向生活,走向工作岗位,要有像野 草一样顽强的生命力,不怕风雨,不怕 辛苦,长在哪里都能生机勃勃。生活是 一棵长满可能的大树,海阔凭鱼跃,天 高任鸟飞。沉下心来,用心去感受,用 脑去思考,用眼去发现,用笔来描绘,用 不懈的奋斗与满腔的热情活出电建人 的精彩。 作者单位:水电七局 心系电建 梦想远航 李小玲 山东电建二公司 刘向晨 作者:租赁公司 许骞 富强民主 自由平等 爱国敬业 文明和谐 公正法治 诚信友善 作者:水电基础局 孟凡辉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梦枕千年 刹那芳华 褚洪学 非洲——梦开始的地方 (之二) 杜志明

Upload: others

Post on 06-Nov-2019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心系电建 梦想远航 走在通往工地的路上 · 盖小学生地理书上的中国地图。1999 年,就在这张地图上,川籍老工人谭 福顺用红油笔画上了一个个圈,描画

本版编辑 杨蕴华 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2014 年 8 月 21 日中国电力建设报

本报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中国电建A座1417室 邮政编码:100048 电话:58368970 58368597 传真:58382734 E-mail:[email protected] 解放军报印刷厂印刷(内部资料免费交流)

文化·生活

有一个词,叫梦想。有一句话,叫我有一个梦想。童年的梦想是五彩斑斓的,曾经

梦想自己能有一双翅膀,和燕子一同在天空飞翔;曾经梦想自己能有一条尾鳍,和鱼儿一起在大海畅游;曾经梦想自己能有树的身躯,站在高山上眺望远方……然而,当我们渐趋成熟,我们不再好高骛远,而是把梦想摆在我们头顶的地方,努努力,踮踮脚,就能够得到。

梅含雪时,花含笑,星未眠时,夜未央。就是这样宁静的风景,沉淀出一院婆娑的月影。花的梦是绽放芬芳,月的梦是静待黎明,而我的梦是成为一名优秀的电建人。

也许是为了点亮一盏路灯,照亮孩子回家的路;也许只是为了供一台电脑,让遥远的彼此能够传递思念;也许是为了供一台空调,温暖一个家庭,无私的电建人头顶天空,脚踏大地,肩扛希望,手托梦想,他们在平凡

的岗位上默默付出,默默奉献。太阳总是在梦的地方升起,月亮

总是在梦的地方朦胧。奔腾不息的小溪,诠释着志赴海洋的梦想,伟岸傲然的古松,演绎着坚强不屈的梦想。当夜幕降临,霓灯初亮,远处的万家灯火点缀着城市,也照亮了我们电建人的梦。

寒来暑往,春华秋实,电建人在风风雨雨中上下求索,在层峦叠嶂中奋力攀登。辛勤的汗水与梦想的光环交辉,艰辛的步伐与梦想的翅膀同行。

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和梦想,我们电建人不言艰辛和苦难,既然目标是远方,那便只有风雨兼程。当一条条银线沿着一座座铁塔涌向城市,点亮万家灯火,那时,我们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这就是我的电建梦,梦枕千年,刹那芳华,一路追寻,永不放弃。

作者单位:山东电建三公司

二十年、三十年、其实还久,我一直行进在去往工地的路上;四十岁、五十岁、或许还长,我的脚步由轻快到稳健,但从未停止跋涉和奔波。这是我人生的阅历和轨迹,也是我所熟悉和亲近的水电人的阅历和轨迹。

集安青石镇,这是第一代水电人出生地之一。成建制的水电队伍在这里诞生,我们在这里出生,我们又从这里出发。一段历史拉开,南下、北上、西行、东进。启程,再启程。

“渔子溪”,一个好听的名字,给了一座电站。它躺在映秀的怀抱。映秀在地震中没了,它还在。通往工地的那条盘旋的、崎岖的、青竹掩映的小路还在吧?父辈们按照三公里、五公里、九公里的计数,为水电人最初的创业、也是最初的启程做了命名。还有被称为二台山、三台山的驻地,那是只有水电人能读得懂的符号。多年后,和83岁高龄的老水电管延忠聊起这些名字,老人一下子老泪纵横,不能自已。

沿黄河走向,循长江足迹,听澜沧涛声,观钱塘潮起。我的脚步停歇在干打垒的小厦子里,棉靰鞡里的稻草抽出来,放灶台上抗干烘暄了,第二天脚板滚热,一路生风。油毡纸做顶木板条搭就的简易房,盛放过青春的誓言和激情,见证足音铿锵。放步于察尔森工地的大草原,犁一条小径,聆听花开的声音,回望向来风雨处,皆是风景皆是歌。曾在窑洞驻足,眺望一望无际的萧索枯黄,怀念家乡满眼的绿和清波粼粼的水。尼尔基工地对面,是错落的农舍,栅栏围就的院落,牵牛花攀缘盛开,葡萄架下鸡鸣狗叫。平展宽阔的庄稼地,草甸子里有獾、雉鸡和野兔。我终究要停留在这样一个地方,为了这样的生活,为了夜晚降落时一盏明黄的灯,和灯下的天伦之乐。

没有人能说得清我们去往的工地有多少个,南疆北域地穿梭迂回,构成纵横交错的掌纹,张开来,能覆盖小学生地理书上的中国地图。1999年,就在这张地图上,川籍老工人谭福顺用红油笔画上了一个个圈,描画最重的那个圈,是他的家乡四川资中

县。他说他要告诉孙子,那些画了圈的,是他去过的地方。丰满电站的吉林、索风营项目的贵州、万家寨工地的山西,还有……

去往桃林口工地的路有些繁琐,下了火车坐汽车,然后搭一辆农家的牛车。我看到牛的脊椎在一摆一摆有节奏地扭动,老牛弯弯曲曲踩过的路径,是一条弧线,将村庄和工地连接。这条路是建点时抢修的,用了一周的时间。路两边,稀稀落落却连绵不断地开着花,波斯菊,水电人叫她扫帚梅,工人从家乡带去的种子。低贱卑微,撒下就生长开花,不挑土质、风水、阳光,像水电人自己。

最难通行的,是匍匐穿行于大山腹部的隧道。我的步伐不由自主地慢下来,满怀敬畏。是对沉睡千年的大自然的敬畏,也是对敢于开山凿洞的水电人的敬畏。我参加过莲花工地的祭山仪式,几条汉子齐齐跪倒,眼含泪光,庄严肃穆。山神保佑了我们,一个都没少,一个都没伤。三峡工程有一个不起眼的隧道,叫仙人溪。穿越仙人溪是一场艰难的战斗,反铲司机被塌方的石渣埋了 6小时,挖出来时奄奄一息。我的同学柳永升也遭遇了一次塌方,他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掌子面的岩壁上,咆哮道:老子把名字给你了,命我得带走!我还有爹妈和老婆孩子。

春暖花开的时节,启程的脚步总是匆匆。出发前吃一顿送行饺子的习俗,和水电的历史一样久远。荠菜鸡蛋、牛肉萝卜、酸菜猪肉拌制的馅,无一例外都加进了不舍、牵挂和祝福。简单的行囊里,最重的是责任,养家糊口的责任、顶天立地的责任。哪一个男子不是家里的一片天!

一路上,我向先行者致敬,我为后来者铺路,无怨无悔。一代一代的水电人,就在这更替中,完成使命的交接和延续。

前方,没有尽头,只有一个个的驿站,和方向。

如果我没有抵达,就是正走在通往工地的路上。

作者单位:水电六局

走在通往工地的路上韦淑英

建 梦几个月过去后,当我正和同事们打

成一片时,通知我回归正传——文秘与宣传。

工作中,休息时,几乎天天都能听到同事们说:“兄弟,你还是不要干宣传工作了。”兄弟单位从麦洛维开始,企业文化建设一直搞得好,那个谁的文章写得好,那个谁在苏丹的名气大,那个谁照相技术好,水电七局在企业文化这方面不得行,差得远!今后你要开展的工作不容易做好的,不如早点换个岗位。

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原因,我也没有找到

答案。那我就自己去创造我的答案!火热的“主战场”上,发现了“宝

贝”。 2010年 8月 31日,“一张床板、一个架子、9 张打印纸打印出的激励与活力的话语”独自建起了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项目的文化阵地。

盘古之处,总是艰难。个别同事对我说,都累了一天了还不知道早点休息,瞎倒腾,但我的心告诉自己,我必须要从这块不起眼的“阵地”上开始,把该肩负起的责任和使命在“非洲苏丹”这片热土上发光、发亮、放彩。

2010 年 9 月 9 日晚,在集装箱临时营地,我举起“同箱”室友为我祝贺生日的清水,说出了我生平最狠的一句话——“我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整个水利枢纽项目的中国人知道我是谁,我代表谁,让业主、德国监理知道我是谁,我代表谁,我所做的工作必将影响到其他

人和在苏的中资企业”。如何开始呢?从建立了“海外职业人生规划”开

始。四年内、要用成绩说话,争当并蝉

联公司四届“标兵”;四年内,我要成为中国电建,当年

发表稿件、数量、质量第一人;四年内,编写各类报告、总结、材

料、事迹等“大作”不少于150份;四年内,主体工程从无到有的图像

资料照全,每周最少一次全站点拍摄;四年内,项目上任何重大的活动、

重大的事件、外事活动,我不仅要拍,还要抓拍到代表性强、独一无二的“永恒瞬间”……

我有了一个伊斯兰教的名字——穆罕莫德·优素福·杜萨·哈森,简称:哈森。

从 2010 年起,为了尽快融入非洲,融通当地,融洽关系,与当地人融为一体,同宿的好友孔德文常对当地人这么介绍我。当地雇员曾经有一段时间还真以为我是穆斯林。无论我走在项目上的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这么亲切地叫我,我也大声对着他们说:“阿依拉哈,依拉拉,穆罕莫德,苏拉拉”、“苏丹尼,米亚,米亚”。每当此时,我的心感觉到了美,感觉到了最美……

诚信像土,为无数幼苗提供了营养;诚信像水,滋润着小树舒枝展叶,天天向上;诚信像根,将魄力与智慧提供给生长中的树干,使小苗长成大树。

“情感”的建立其实很简单,就是你“做”他“看”,也就是“做事先做人”。

我所在的海外项目,外事活动频繁(几乎每个月最少要来两位国家级部长及以上的官员视察或考察)。项目初期,为了迎接他们的到来,以示中国人的诚意,需要在项目部大门口及周边插旗,你的直接主管安排你去完成。你该怎么去工作呢?比如,旗在什么地方领到?旗杆可以是钢筋(苏丹的木材比钢筋贵,不容易买到),钢筋的直径和长度多少合适呢?加工好使用的钢筋后怎么找到车拉?司机找谁?旗杆怎么打到土石里面?打多深?谁来打旗杆?旗杆怎么打成一条直线?……这些看着不是问题的问题,实实在在地让我左右为难。当我抡着铁锤,一下一下地把钢筋打入土中,汗水滑过额头的每一个瞬间,我用力地问自己,我一定要做到!苏丹当地雇员看着我,大声地说:“哈森,good!”

三天后,整齐划一的“方阵”完成了,在完成这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我结交了“撒迪哥”(伊斯兰语的意思是兄弟,当地人把我当兄弟),让他们了解到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人,同时得到了在找材料与打旗杆过程中“老海外”的理解与信任,他们看到我一个人带着当地临时雇员“舞动”了两天,进展很慢,找到叉车帮助我把钢筋压入土石中。事后,我才了解,在这群资深老海外人的眼中,看到了我的梦想与执著,耐心与信心。在这个过程,我也悟到了“企

业文化本身,既是理念文化,又是制度文化,更是资源文化”。

接下来的日子里,走工区、串家门、拉家常、谈梦想、搞活动、谋未来等等深度注入了“沟通促效”,加深友谊的同时,想办法、找方法,通过理念导向,文化氛围,部门联动,共建共创!取得了一定效果,也得到了大家认可,对工作本身的开展,有了非常大的促进。

时光犹如一个沙漏,没等我数清骆驼刺上的嫩牙,它已划过我的指缝,把所有的日子都洒落在阳光不锈的荒漠里。四年过去了,“海外职业人生规划”的目标全部实现并有超越。

那个谁,彻底没了。我是谁,从我的阿语名字“哈森”开

始,已深深地烙印并植入到了非洲这片热 土 上 ,并 一 直 在 漫 无 边 际 的 扩大……

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战斗”,虽然收获了“我是传奇”,但是其中的艰辛让我真的很累,其中的烦恼让我真的很伤。但累的背后,总会有更多的收获,我收获到了幸福与快慰、收获到了友谊与真情,更收获到了绝大多数人没有的收获——深度。

这份“深度”让我深深感悟到了:“走出去,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你在异国他乡留下了什么,而是在你离别时,有多少当地人喊着你的名字,含着眼泪为你送行……”

作者单位:水电七局

非洲——梦开始的地方(之二)

杜志明

异域生活

书法欣赏

电建人生电建新人

2014 年 7 月 11 日将会是我漫漫人生中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里,我告别了学院式的求学生涯,带着同学的祝福、老师的谆谆教诲和父母与亲人的殷切期望来到了水电七局,踏上了人生新的起点,开启了电建人的职业生涯。

人们常说,“相识是缘分,相知是幸福”。我与水电行业结缘是通过一份《中国电力建设报》,在偶然的机会里我阅读到了它。学中文的我看不懂水电等专业技术方面的报道,但是浸透在副刊上浓浓的人文情怀,水电人与自然、与亲人、与恋人、与水电事业风风雨雨、跌宕起伏的故事深深地吸引并感动了我。他们的文章或许没有精美华丽的语言,也没有精致的结构包装,只用最朴实、最常用、最直白坦率的文字来表达着自己最赤诚、最真切的情感,而我正是被这些文字里真情流露的点点滴滴击中了。

后来,我了解到这些文字的作者多出自于水电建设的一线员工,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院校,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里因水电事业相聚在人迹罕至、信息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的高山峡谷深处,常年远离城市、与亲人聚少离多,四海为家。他们因特殊的行业懂得生活的不易与艰辛,所以对生活充满感恩、对情感倍加珍惜,对磨砺乐

观从容。诗以言志,文以传情,有千锤百炼、摸爬滚打的水电人生作为支撑,我便能理解为什么平淡朴素的语言能汇成涛涛江河似的铁骨柔情,畅快喷涌而出,沁人心肺,感人至深。

于是从那时起,在不知不觉中我的心里升起一种对水电人由衷的敬佩之情,我盼望有一天能用自己尚待成熟的笔墨去描绘水电生活中立足平凡、成就非凡的人与事。当一座座雄伟壮观的水电大坝屹立于高山峡谷之中;当蓦然回首,眺望千里之外尽是万家灯火通明;当一个个隧洞豁然贯通,成为连接财富与幸福的桥梁;当一条条银色的高压电缆横空出世,带动当地经济飞速发展;当城市中一道道蜿蜒的地铁长龙在与时间的赛跑中延长了生命的曲线……作为建设者的他们该是多么地引以为豪。

如今,我也成为数十万名电建人中的一员,我与电建的缘分也必将从感性的认识逐渐过渡到深入的了解与感知。从总局培训到分局培训,从平坦的成都平原来到相距300多公里的大岗山项目部,连日来各级领导、前辈谆谆教诲,专业人员授课、开展员工户外拓展训练、答疑解惑、倾心指教、现身说法,企业用种种方式表达对新入职的我们

的欢迎与关爱,浓浓暖意流于心间。七月短暂的相聚迎来了匆匆别离

的笙箫,450 余名电建新人带着对似锦前途的憧憬与奉献电建的信心奔赴水电七局天南海北的各个项目部,开始人生新的征程。我与其他6位同伴被分到了位于雅安石棉县挖角乡的大岗山项目部,项目部总经理办公室主任不辞辛苦亲自带领团队来分局接我们。一路上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风景独好。我们满怀好奇与激动的心情争先恐后地向主任及前辈们咨询与了解项目部的各种情况,对于一个个应接不暇的问题,他们都面带笑容对我们悉心解答。

经过 5个多小时的车程,穿越 10公里长的泥巴山隧道,路过茫茫壮阔、烟波浩渺的大渡河,浓浓的夜幕笼罩了大岗山,与石棉县五彩斑斓的街头夜景渐行渐远。到项目部时已接近夜晚10点,主任帮我们安置了住处,面对热情接车的同事和宿舍内已铺好的崭新床被,一股暖流在心间荡漾,疲惫的感觉顿然消逝,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天,项目部经理面见我们 7 位新人,他向我们简要介绍大岗山项目部的基本情况以及目前面对的形势与挑战。要求我们在项目上要遵纪守法,持续不间断地学习,要有自我保护的安全

意识,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要克服浮躁的心理,加强专业知识和理论学习,在项目上磨练自己,踏实沉浸,不断完善自我,尽量完成角色转换,早日成为有用之才。

后来我们参观了714引水发电项目和泄洪洞项目。在师兄的引导下,我第一次站在海拔1000多米处,如此近距离地观看水电大坝,雄伟高大的引水发电大坝屹立于大山之上,与山巅试比高,何其壮观。抬头仰望,工人们佩戴着安全设备正在骄阳之下紧张有序地进行高空作业。低头俯视,大坝从大山中央拔地而起,这凝结着水电人多少的辛劳与智慧!

与水电相识是缘分,与水电相知是幸福。在大岗山项目部经历磨练逐渐成长为一名有担当、有作为的真正水电人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跨出校园,独自走向生活,走向工作岗位,要有像野草一样顽强的生命力,不怕风雨,不怕辛苦,长在哪里都能生机勃勃。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的大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沉下心来,用心去感受,用脑去思考,用眼去发现,用笔来描绘,用不懈的奋斗与满腔的热情活出电建人的精彩。

作者单位:水电七局

心系电建 梦想远航李小玲

爱 山东电建二公司 刘向晨 摄

作者:租赁公司 许 骞

富强民主自由平等爱国敬业

文明和谐公正法治诚信友善作者:水电基础局 孟凡辉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梦枕千年 刹那芳华褚洪学

非洲——梦开始的地方(之二)

杜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