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需要科学管理时间 · 地。在《红心番薯》里,林清玄回忆小...

1
书评 8 本报地址: 阿克苏市文化路 25 号 邮编: 843000 新闻热线: (0997)2142110 编辑中心: (0997)2124683 采访中心: (0997)2152810 新媒体中心: (0997)2130583 通联电话: (0997)2133197 监督电话: (0997)2130126 发行热线: (0997)2120100 广告热线: (0997)2122100、 2135001 投稿: tougao.aksrb.cn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6529014000003 印刷:阿克苏声远彩印有限公司 期零售价: 0.8元 月定价: 21元 2019 年 12 月 13 日 星期五 说实话,我是一个不怎么爱读书 的人。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 吸引我深读下去的书不是很多,或许 是我读书太少的原因,或许是我还没 有碰到喜欢的书。但是,最近读了台 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的散文集《愿 你,归来仍是少年》,却让我感慨万 千,每篇文章我都划出了标记,算是 深深地“到此一游”了。 可能同为媒体人的缘由,兴许有 着相同的思维方式,让我与当过多年 记者的清玄君在书中邂逅,实现了跨 时空的心灵对话。在他开篇的《飞入 芒花》里,小时候的林清玄与同伴攀 比,非要母亲给钱买金啖吃( 一种糖 ),导致向来温和的母亲大动肝火, 操起竹管追打他时受了伤。当火车 开过来时,母亲不顾一切将站在轨道 上的林清玄一把拉过,紧紧搂在怀 里,从此让他懂得了母爱的伟大。那 时,林清玄家并不富裕,但他母亲从 来没有埋怨过生活,甚至一句粗野的 话都没有。这一点,天底下大多数母 亲何尝不是?“别人是别人,我们是我 们,别人做皇帝你怎么不去做皇帝!” 母亲的话影响了林清玄一生。尽管 在台湾文学界红得发紫,可他始终保 持一颗平常心,从不与人攀比,更不 会害“红眼病”,快乐如我。 在《梦的远方》中,林清玄听他母 亲讲过一个日本童话故事:有两个朋 友,一个叫阿呆,一个叫阿土,他们一 起去旅行。有一天来到海边,看到海 中有个岛,两人一起看着那座岛,因 疲累而睡着了。夜里阿土做了一个 梦,梦见对岸的岛上住了一位大富 翁,在富翁的院子里有一株白茶花, 白茶花树根下有一坛子黄金,然后阿 土就醒了。 第二天,阿土把梦告诉阿呆,然 后叹一口气说:“可惜只是个梦!”但 阿呆却信以为真,执意让阿土把梦的 权利卖给他。买到梦后的阿呆到了 岛上果然发现那里住着一个大富翁, 于是他就留下做了佣人。等了一年 又一年,许多年过去了,终于等到院 子里一棵红茶树开出了白茶花,阿呆 在树根下果然掘出了一坛子黄金。 第二天他辞工回到故乡,成为故乡最 富有的人。而卖了梦的阿土还是个 穷光蛋。 林清玄的母亲常说:“很多梦是 遥不可及的,但只要坚持,就可能实 现。”一个人能实现人生梦想,必然经 历许多曲折和磨难,大部分人选择了 放弃而原地踏步甚或颓废,唯有坚持 下来的人才能驶向理想的彼岸。 牵牛花不论在篱笆上,还是在阴 沟边,都是抬头挺胸,仿佛要探知人 世的风景;而番薯花则通常是卑微地 依着土地,好像在嗅着泥土的芳香。 可是,在夕阳西下之际,牵牛花开始 萎落,而那时的番薯花却开得正美, 淡红夕云一样的色泽,染满了整片土 地。在《红心番薯》里,林清玄回忆小 时候父亲诉说番薯的种种,认为饥荒 年代,番薯是可以饱腹的,那是父辈 的忧患意识。做人何不是如此?心 高气傲总会让人看不顺眼,好高骛远 终究寸步难行,而低调做人、高调做 事则会有另一番风景,这就是牵牛花 与番薯花最大的区别。 读罢《箩筐》后,有了更多启迪。 作为一件平凡的劳动工具,它承载着 人们的喜怒哀乐。狂风下不能下海 的渔民望着箩筐出神;海水倒灌淹没 盐田,盐民气得在家里直踢箩筐;大 旱时土地龟裂,农民挑着空箩筐不住 地摇头叹息。这就是人们总也走不 出“命运的箩筐”的怪圈。由于天候 的不能收成和没有收成固是伤心事, 倘若收成过剩而必须抛弃自己的心 血,则是最大的打击。文中作者家乡 的香蕉大丰收却无法卖出,蕉农眼睁 睁看着香蕉变成一摊烂泥。这时人 们会不会质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的天理?闻所未闻的“收成过剩”,难 道不像一根针一样刺痛人们的心 扉?人生无常,谁能知晓明天和意外 哪个先到? “情感是由过去的缘分与今世的 怜爱所产生,宛如莲花是由水和泥土 这两样东西所孕育。”是的,过去的缘 分是水,今生的怜爱是泥土,然后开 出情感的莲花。人世间的情感哪一 个不是缘来缘散?因此也就有了“随 缘”之说。事实证明,要相信缘分是 随愿而生的,有愿望就会有缘,没有 愿望就算有缘的人也会错身而过。 从偶然而观之,但愿天地间相隔千里 的心,都可以在咫尺相聚;从必然观 之,但愿前世情缘相聚的人都可以互 相珍惜。我不知道这是感性之罪,还 是理性之过?总之,该感性时一定要 感性,该理性时要始终保持清醒,切 不可稀里糊涂,让感性占据了理性的 风头。这是否印证了任何事情都是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道理?所以 说,该出手时就出手啊!犹豫彷徨, 顾忌太多,最终只能在心里痛骂自己 是何等愚不可及。 在《阿火叔与财旺伯仔》中,对于 父亲为何去经营山林,当初林清玄很 不理解,直到自己中年后才慢慢有所 领悟。父亲对森林那种专注的热爱, 常使他深深感动和向往,仿佛触及支 持父亲梦想的那内在柔软的草原。 在他成长的岁月里,有过无数次曾立 志从大城市回去经营父亲的森林,但 是年纪愈长,那梦想的牙苗就隐藏得 愈深。随着岁月推移,他愈来愈了解 父亲少年时代的梦。其实,每个人都 有过山林的梦想,只是很少人能去实 践。这便是“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 之人常立志”。镜中花水中月纵然很 美,但毕竟是假的,所以做人做事还 是脚踏实地好。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外交风 云》播出后,引起观众的热烈反响和舆论 的广泛关注。该剧描写了从 1949 年到 1976年新中国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外 交风云,记录了新中国外交领域从奠基 到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讴歌了新中国 的缔造者们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 族之林而呕心沥血、奋斗终生的丰功伟 绩,也再现了人民共和国第一代外交官 们鲜为人知的经历。这部作品为重大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提供了诸多经验。 以往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往 往采取“断代史”的书写方式,即把中国 革命分为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个阶段,绝 大多数创作集中在对新中国成立前的 书写。《外交风云》打破了对中国革命历 史在艺术书写上的“时空停顿”,一气呵 成连接起两个历史时空,将其熔铸成一 个新的艺术叙事空间。这不仅是一种 艺术构思上的创新,更是对中国革命历 程更深层面的思考和提炼。因为新中 国的建立不仅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而且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新中国在外交 领域的斗争,其实质依然是中国革命历 史的延续,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取独 立自主的又一个战场。新中国成立后, 面对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政治扼杀、经 济封锁、军事威胁和国内一穷二白的局 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革命者的 斗争胆略、勇气和智慧,冲破重重封锁, 纵横捭阖,在世界冷战的舞台上,取得 了一个个胜利,最终实现毛泽东同志代 表中国人民向世界发出的铮铮誓言: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 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 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能力。”《外交风云》正是在这一宏大立 意的基础上,将革命的主题做了历史性 延伸,让新中国的外交史和百年来中华 民族的奋斗史目标相承,精神相通,豪 气相贯,也让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具 有了世界性的叙事空间,呈现通史意义 上的风貌。 纪实性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 的基础和原则,而艺术创作又必须有想 象的空间和虚实结合的笔墨。《外交风 云》以宏大历史叙事和正史品格为作品 基调,具有坚实的历史质感,同时以其 诗性的艺术表达,对剧情、事件和人物 进行了审美意义上的开掘与提升,克服 以往同类作品中出现的“史有余而诗不 足”和以纪实性取代艺术性的通病。该 剧营造了两个叙事时空,即历史时空和 艺术时空。历史时空上演的故事,以史 为据,是历史逻辑本身所具备的戏剧逻 辑,它的精彩、曲折、神奇和雄壮,远胜 于任何艺术虚构。与此同时,作品又建 构了一个艺术空间,使其具有艺术真实 感。历史逻辑和艺术逻辑相通,呈现虚 实互映的效果。这也为历史题材创作 在历史叙事中进一步拓展艺术叙事范 围提供了参照。 这部作品还用丰富饱满的细节,再 现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音容笑貌和 内心世界。细节是最生动、最传神、最 有感染力的人物塑造方法,也是历史题 材创作中最难捕捉的精彩瞬间。《外交 风云》中的细节使作品具有更加感人的 情感温度,也在大气磅礴中增添精致和 细腻。其最成功的细节描写,体现在对 毛泽东同志的性格形象刻画和内心世 界的展示上。 老一辈革命家所开创和领导的新 中国外交,是百年中华民族奋斗史的 延续,也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主的 精彩华章。正是在英雄主义精神力量 的感召下,新中国外交才能一洗百年 屈辱,拉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的序幕。今天的中国,在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依然 会面对复杂的世界形势和各种压力, 《外交风云》所讴歌的英雄主义精神和 前辈们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将成为我们 前进的动力。 据《人民日报》 世界上最公平的就是时 间,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二十 四小时,不会多也不会少。关 于时间的重要性,陶渊明曾告 诫我们:“盛年不重来,一日难 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 人。”郭沫若则说:“时间就是生 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 量。”既然时间这么重要,那么 我们就必须学会科学管理时 间,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 做出一定的成绩来。可是在生 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抱 怨:“一天忙得脚不沾地,我哪 里还有时间?” 其实,时间就像海绵里的 水,挤挤总是有的。雷锋虽然 每天工作繁忙,但他发扬“钉子 精神”,总是挤出时间来学习, 结果他读的书越来越多,完全 超越了同龄人。如果你能利用 好自己的时间,就会发现你的 一天其实比想象中要长得多, 也可以变得充实许多。一个管 理者、领导人,如果不具备有效 的时间管理能力,那么他们怎 能完成每天浩繁的工作呢。普 通人也是这样,学会管理时间, 将使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最 终收获成功的喜悦。 畅销书作家刘志则和白杨 认为,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事情 想要去做、需要去完成,而这些 都需要时间。如果我们能做好 时间的管理和规划,让自己在 有限的人生中能做出更多更好 的事情,发挥出自己更多的价值,就能让人 生更有意义。两人最新出版的《时间管理》 包括“学会时间管理,带给你意想不到的价 值”等四辑,在介绍关于时间的一些管理原 则和方法时,更着重阐述如何管理时间,教 给我们很多很实用的方法,譬如“GTD 工作 法”“番茄工作法”等。另外,书 中还对名人的时间掌控术以及 新时代下应具备哪些时间观念 等做了分析和阐述。 关于时间管理的方法很 多,譬如重点利用备忘录、便利 贴这些辅助的物品规划和调配 自己的时间;利用日历、月历以 及日程表管理时间;将事情按 轻重缓急分类安排来管理时 间。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 限的,只有安排好、分配得当, 才能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高效 的结果。如今的时间管理研究 者认为,管理时间就是管理自 己,将时间和自身的发展融合 在一起。我们关注的不是时间 花费得多少,而是在花费的时 间中到底做出了怎样的结果。 作者认为,只有始终追随着最 新的观念,并找出最适合自己 的管理方法,我们才能在一个 舒适的区域内将自己的时间安 排好,让自己做什么事情都能 保持高效。 关于时间管理原则,作者 最推崇的是“80/20 法则”,又称 为“二八定律”。只要掌握了 “二八定律”,你就可以掌握在 时间管理当中的不平衡原理, 能够极大提升你的管理效率, 让你用最少的时间投入,得到 最多的有效回报。不过,一个 高效率的人也不是将每一件事 都做到完美,因为没有人可以 将每一件事都做好,但你可以 选择将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做好,然后尽 可能地去顺便解决其他问题。在运用“二 八定律”过程中,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三点: 在将要完成的任务中找到重要的工作;学 会扬长避短,少在不擅长的工作上花费时 间;严格压缩不必要的琐事时间。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 历史,古老的文明根脉一直 延续至今。千百年来,一代 代中国人传承着悠久的中华 文化,让文明的薪火照亮了 国人的心空,成为中华民族 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文史学界,国学大师 林语堂历来十分推崇中华文 化,除了著述《中国文化精 神》《吾国吾民》《孔子的智 慧》等国学类文集,阐述对中 华文化的独特理解外,还将 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 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 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以期 让世界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华 文化的魅力。《中国的理智》 这本散文集乃是林语堂的典 藏之作,融普及、宣介中华文 化于一体,从中西方文化的 交流互补,到中国国民对传 统文化的传承,再到对未来 中国的美好展望,林语堂在 纵横捭阖的论述中,将中华 民族的精神气质、价值取向 和人文追求逐一剖解,娓娓 道来。谈笑风生中,体现出 张弛有度的理性,显示出博 雅畅达的中华智慧。 作为学富五车的国学大咖,林语堂 不仅熟读浩如烟海的儒学经典,还常借 助留学、考察西方的机会,在纵横比对 中省察出中西方文化的诸多差异。他 从民族个性的视角,分析了欧美国家对 中华文化的认识尚存不足,幽默地指 出:“如果美国人能够学习中华文化,将 会获得深刻;英国人学习中华文化会获 得宽大;德国人将会获得单纯。”中华文 化有着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本书灵巧 地以侧面切入,聚焦中华文化的代表性 人物孔子的内心世界,力求从他的人格 魅力中去探寻中华文化的博大意义。林 语堂认为,孔子的人格魅力在于他具有 强烈的人情味和幽默感。人们只有通过 孔子的幽默感才能真正鉴赏 他的人格美。林语堂评价孔 子的幽默为:“和蔼可亲,更 具典型的中国特色。”其实,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又 何尝不是如此,丰饶的思想 意蕴之外,还以饱含地气的 亲和力,诠释着独特的中国 性情和中国智慧,历久弥新中 始终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林语堂对中华文化的探 幽,绝不止于书斋,而是广泛 联系现实生活,自觉用中华 文化的深沉思辨去考量家 国、社会和人生。他从老子 “清静无为”的阐述里,悟出 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 理。针对一个人的生命成 长,他坦言应去虚妄之心,切 切实实“尊重天地之间自然的 秩序,一切听其自然而个人融 化于这大自然的秩序”之中。 这样的提振,意在告诉我们, 不忘初心,时刻保持对天地、 对整个社会的敬畏,才是真正 的做人之道、处世之道。 林语堂对中华文化表现 出极大的热爱,书中就饶有 兴趣地记叙了他过春节的轶 事。当年,民国政府曾颁布 法令,只许过阳历新年。但社会各阶层 普遍不认可,春节一到,老百姓照常放 假歇业。与其说大众喜欢过春节,不如 说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就有割不 断的情缘。林语堂先是静观其变,但终 究抵不住周围氛围的影响,遂也加入到 欢度春节的队伍中,逛集市、购年货、挂 灯笼、贴春联、放鞭炮……在林语堂看 来,有关春节的许多习俗,既是和风惠 畅的民俗民情之体现,也是中国社会政 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的生动表达,字里 行间热切传递出一代宗师对民族文化 的坚定执守。 《中国的理智》还以动情的笔调,畅谈 了未来中国的斑斓图景。林语堂寄希望 于未来的中国:有一分安居乐业的净土, 有数百座堪称学府的大学,有广泛的民主 与法治,有发达通畅的交通网线……如 今,他的这些梦想早已变成了广阔的现 实。这既是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结果, 也是中华文化强大内驱力的有力彰显。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今日之中 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越是如此,越需要我们高举 中华文化的旌旗,用精深悠远的民族智 慧,为中国为世界贡献更多力量。以此考 量,当年林语堂对中华文化的相关诠释, 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醒世作用,这样的度 量和襟怀,称得上真正的“中国的理智”。 “远远望去,各种参天大树撑起了 一片绿荫,下面是隐隐约约的鞍间、厦 房。刚一进村,一只黑狗吠叫着窜出, 试探着做扑咬状,而只要主人一声呵 斥,又急忙转回身,悄悄地卧在门口台 阶下……”第五届柳青文学散文杂文奖 获得者、著名作家尤凌波在其新作《沟 底有人家》中,把人生丰富的经历、感悟 和对农村生活的深刻体验,化成了白描 洗练、精致鲜活的文字,让我们在一幅 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关中世象风俗里读 到了乡村的哲理。 作者通过一处处农村昔日的生活 场景—出门、坐席、分家,窑窝、地窖、 磨道,打胡基、耍社火等物景的述写,不 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呼唤, 还有穿透世事、洞彻人生的哲理。 口口相传的乡约,让村人温良恭俭 让,仁义礼智信。如《做集》中,一家人 赶集去吃红肉煮馍,男人把自己碗里的 红肉片片夹给了爹娘和娃娃,而女人又 把自己碗里的肉片分给了男人一半。 赶了一天集的男人肚子饿得咕噜叫唤 呢,却坚持赶十里路回家吃,踅摸到油 料摊前买了几个油糕,却没舍得吃一 个,要拿回去孝敬老人呢。《坐席》中,主 家虽然穷困,但哪怕借贷拉账,在算客 中也不能忘了谁,把谁落下,吃饭时还 要操心谁没来,哪位长辈下不了炕,都 要端一碗菜饭送到炕头前,不然就是 失礼,要挨骂哩!从菜蔬、米面到交 通工具自行车,甚至熬药的药罐子, 村人都是互相借用。看到《先生》干 不了重体力活,乡人宁可撂下自家的 活计,也要回报先生教书育人、治病救 人的恩德……老爱幼,家和万事兴;投 桃报李,礼尚往来;雁过留声,人过留 名,让没有多少文化的乡人却知礼仪, 懂操守,不是君子胜君子。 贫瘠的生活、苦焦的岁月,让乡 人于寒冬里抱团取暖。如《滚烫的乡 情》里“平素谁家摊了煎饼,都是先叫 娃去给你三妈家、二大家、四婆家、五 爷家……拿几张,这一拿,就是半盆子 面水不见了。隔天,你也可能收到另 几家的几牙锅盔、一碗麻食、两个油旋 子。”这一种滚烫暖心的乡情,不仅停 留在平日的琐碎里,就连盖房、娶媳 妇、葬埋老人的人生三大事,都是全村 乡党给操持。《老碗会》中,看到死了女 人的壮汉给三个娃娃做的半生不熟、薄 厚不匀且沓在了一起的面片子,村妇们 分别从自己屋里端来了麻食、油旋子递 给了娃。重情义、惜亲情、讲情分,让乡 人们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融洽,整个乡 村都呈现出一派和睦的景象。 缓慢的节奏、朴实的生活,让乡人 生活知足,人生坦然。在书中,你听 到的是蝉鸣不知疲倦,看到的是黄灿 灿的油菜花等,这一种看似无欲的慢 生活,在日复一日中演绎着不一样的 人生。即使有矛盾,也会化干戈为玉 帛,也会在《燕子归来》时洞彻,“人也 罢,雀也好,争来斗去,都图啥呢?”这 种善良、诚实、宽厚、融洽的村风民俗 值得颂扬。 —读林清玄的散文集《愿你,归来仍是少年》 □宋一凡 □李京盛 乡村的哲理 —读尤凌波的《沟底有人家》 □秦延安 每个人都有过山林的梦想 拓展重大题材作品的艺术时空 本版编辑:李义真 组版:王革惠 校对:韩桂萍 《外交风云》让新中国外交史和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史目标相承,精 神相通,豪气相贯,让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具有世界性的叙事空间。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Oct-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成功需要科学管理时间 · 地。在《红心番薯》里,林清玄回忆小 时候父亲诉说番薯的种种,认为饥荒 年代,番薯是可以饱腹的,那是父辈

书评 8

本报地址:阿克苏市文化路25号 邮编:843000 新闻热线:(0997)2142110 编辑中心:(0997)2124683 采访中心:(0997)2152810 新媒体中心:(0997)2130583 通联电话:(0997)2133197 监督电话:(0997)2130126发行热线:(0997)2120100 广告热线:(0997)2122100、2135001 投稿:tougao.aksrb.cn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529014000003 印刷:阿克苏声远彩印有限公司 期零售价:0.8元 月定价:21元

2019 年 12 月 13 日 星期五

说实话,我是一个不怎么爱读书

的人。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

吸引我深读下去的书不是很多,或许

是我读书太少的原因,或许是我还没

有碰到喜欢的书。但是,最近读了台

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的散文集《愿

你,归来仍是少年》,却让我感慨万

千,每篇文章我都划出了标记,算是

深深地“到此一游”了。

可能同为媒体人的缘由,兴许有

着相同的思维方式,让我与当过多年

记者的清玄君在书中邂逅,实现了跨

时空的心灵对话。在他开篇的《飞入

芒花》里,小时候的林清玄与同伴攀

比,非要母亲给钱买金啖吃(一种糖

果),导致向来温和的母亲大动肝火,

操起竹管追打他时受了伤。当火车

开过来时,母亲不顾一切将站在轨道

上的林清玄一把拉过,紧紧搂在怀

里,从此让他懂得了母爱的伟大。那

时,林清玄家并不富裕,但他母亲从

来没有埋怨过生活,甚至一句粗野的

话都没有。这一点,天底下大多数母

亲何尝不是?“别人是别人,我们是我

们,别人做皇帝你怎么不去做皇帝!”

母亲的话影响了林清玄一生。尽管

在台湾文学界红得发紫,可他始终保

持一颗平常心,从不与人攀比,更不

会害“红眼病”,快乐如我。

在《梦的远方》中,林清玄听他母

亲讲过一个日本童话故事:有两个朋

友,一个叫阿呆,一个叫阿土,他们一

起去旅行。有一天来到海边,看到海

中有个岛,两人一起看着那座岛,因

疲累而睡着了。夜里阿土做了一个

梦,梦见对岸的岛上住了一位大富

翁,在富翁的院子里有一株白茶花,

白茶花树根下有一坛子黄金,然后阿

土就醒了。

第二天,阿土把梦告诉阿呆,然

后叹一口气说:“可惜只是个梦!”但

阿呆却信以为真,执意让阿土把梦的

权利卖给他。买到梦后的阿呆到了

岛上果然发现那里住着一个大富翁,

于是他就留下做了佣人。等了一年

又一年,许多年过去了,终于等到院

子里一棵红茶树开出了白茶花,阿呆

在树根下果然掘出了一坛子黄金。

第二天他辞工回到故乡,成为故乡最

富有的人。而卖了梦的阿土还是个

穷光蛋。

林清玄的母亲常说:“很多梦是

遥不可及的,但只要坚持,就可能实

现。”一个人能实现人生梦想,必然经

历许多曲折和磨难,大部分人选择了

放弃而原地踏步甚或颓废,唯有坚持

下来的人才能驶向理想的彼岸。

牵牛花不论在篱笆上,还是在阴

沟边,都是抬头挺胸,仿佛要探知人

世的风景;而番薯花则通常是卑微地

依着土地,好像在嗅着泥土的芳香。

可是,在夕阳西下之际,牵牛花开始

萎落,而那时的番薯花却开得正美,

淡红夕云一样的色泽,染满了整片土

地。在《红心番薯》里,林清玄回忆小

时候父亲诉说番薯的种种,认为饥荒

年代,番薯是可以饱腹的,那是父辈

的忧患意识。做人何不是如此?心

高气傲总会让人看不顺眼,好高骛远

终究寸步难行,而低调做人、高调做

事则会有另一番风景,这就是牵牛花

与番薯花最大的区别。

读罢《箩筐》后,有了更多启迪。

作为一件平凡的劳动工具,它承载着

人们的喜怒哀乐。狂风下不能下海

的渔民望着箩筐出神;海水倒灌淹没

盐田,盐民气得在家里直踢箩筐;大

旱时土地龟裂,农民挑着空箩筐不住

地摇头叹息。这就是人们总也走不

出“命运的箩筐”的怪圈。由于天候

的不能收成和没有收成固是伤心事,

倘若收成过剩而必须抛弃自己的心

血,则是最大的打击。文中作者家乡

的香蕉大丰收却无法卖出,蕉农眼睁

睁看着香蕉变成一摊烂泥。这时人

们会不会质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的天理?闻所未闻的“收成过剩”,难

道不像一根针一样刺痛人们的心

扉?人生无常,谁能知晓明天和意外

哪个先到?

“情感是由过去的缘分与今世的

怜爱所产生,宛如莲花是由水和泥土

这两样东西所孕育。”是的,过去的缘

分是水,今生的怜爱是泥土,然后开

出情感的莲花。人世间的情感哪一

个不是缘来缘散?因此也就有了“随

缘”之说。事实证明,要相信缘分是

随愿而生的,有愿望就会有缘,没有

愿望就算有缘的人也会错身而过。

从偶然而观之,但愿天地间相隔千里

的心,都可以在咫尺相聚;从必然观

之,但愿前世情缘相聚的人都可以互

相珍惜。我不知道这是感性之罪,还

是理性之过?总之,该感性时一定要

感性,该理性时要始终保持清醒,切

不可稀里糊涂,让感性占据了理性的

风头。这是否印证了任何事情都是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道理?所以

说,该出手时就出手啊!犹豫彷徨,

顾忌太多,最终只能在心里痛骂自己

是何等愚不可及。

在《阿火叔与财旺伯仔》中,对于

父亲为何去经营山林,当初林清玄很

不理解,直到自己中年后才慢慢有所

领悟。父亲对森林那种专注的热爱,

常使他深深感动和向往,仿佛触及支

持父亲梦想的那内在柔软的草原。

在他成长的岁月里,有过无数次曾立

志从大城市回去经营父亲的森林,但

是年纪愈长,那梦想的牙苗就隐藏得

愈深。随着岁月推移,他愈来愈了解

父亲少年时代的梦。其实,每个人都

有过山林的梦想,只是很少人能去实

践。这便是“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

之人常立志”。镜中花水中月纵然很

美,但毕竟是假的,所以做人做事还

是脚踏实地好。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外交风

云》播出后,引起观众的热烈反响和舆论

的广泛关注。该剧描写了从1949年到

1976年新中国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外

交风云,记录了新中国外交领域从奠基

到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讴歌了新中国

的缔造者们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

族之林而呕心沥血、奋斗终生的丰功伟

绩,也再现了人民共和国第一代外交官

们鲜为人知的经历。这部作品为重大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提供了诸多经验。

以往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往

往采取“断代史”的书写方式,即把中国

革命分为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个阶段,绝

大多数创作集中在对新中国成立前的

书写。《外交风云》打破了对中国革命历

史在艺术书写上的“时空停顿”,一气呵

成连接起两个历史时空,将其熔铸成一

个新的艺术叙事空间。这不仅是一种

艺术构思上的创新,更是对中国革命历

程更深层面的思考和提炼。因为新中

国的建立不仅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而且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新中国在外交

领域的斗争,其实质依然是中国革命历

史的延续,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取独

立自主的又一个战场。新中国成立后,

面对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政治扼杀、经

济封锁、军事威胁和国内一穷二白的局

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革命者的

斗争胆略、勇气和智慧,冲破重重封锁,

纵横捭阖,在世界冷战的舞台上,取得

了一个个胜利,最终实现毛泽东同志代

表中国人民向世界发出的铮铮誓言: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

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

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能力。”《外交风云》正是在这一宏大立

意的基础上,将革命的主题做了历史性

延伸,让新中国的外交史和百年来中华

民族的奋斗史目标相承,精神相通,豪

气相贯,也让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具

有了世界性的叙事空间,呈现通史意义

上的风貌。

纪实性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

的基础和原则,而艺术创作又必须有想

象的空间和虚实结合的笔墨。《外交风

云》以宏大历史叙事和正史品格为作品

基调,具有坚实的历史质感,同时以其

诗性的艺术表达,对剧情、事件和人物

进行了审美意义上的开掘与提升,克服

以往同类作品中出现的“史有余而诗不

足”和以纪实性取代艺术性的通病。该

剧营造了两个叙事时空,即历史时空和

艺术时空。历史时空上演的故事,以史

为据,是历史逻辑本身所具备的戏剧逻

辑,它的精彩、曲折、神奇和雄壮,远胜

于任何艺术虚构。与此同时,作品又建

构了一个艺术空间,使其具有艺术真实

感。历史逻辑和艺术逻辑相通,呈现虚

实互映的效果。这也为历史题材创作

在历史叙事中进一步拓展艺术叙事范

围提供了参照。

这部作品还用丰富饱满的细节,再

现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音容笑貌和

内心世界。细节是最生动、最传神、最

有感染力的人物塑造方法,也是历史题

材创作中最难捕捉的精彩瞬间。《外交

风云》中的细节使作品具有更加感人的

情感温度,也在大气磅礴中增添精致和

细腻。其最成功的细节描写,体现在对

毛泽东同志的性格形象刻画和内心世

界的展示上。

老一辈革命家所开创和领导的新

中国外交,是百年中华民族奋斗史的

延续,也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主的

精彩华章。正是在英雄主义精神力量

的感召下,新中国外交才能一洗百年

屈辱,拉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的序幕。今天的中国,在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依然

会面对复杂的世界形势和各种压力,

《外交风云》所讴歌的英雄主义精神和

前辈们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将成为我们

前进的动力。

据《人民日报》

世界上最公平的就是时

间,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二十

四小时,不会多也不会少。关

于时间的重要性,陶渊明曾告

诫我们:“盛年不重来,一日难

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

人。”郭沫若则说:“时间就是生

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

量。”既然时间这么重要,那么

我们就必须学会科学管理时

间,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

做出一定的成绩来。可是在生

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抱

怨:“一天忙得脚不沾地,我哪

里还有时间?”

其实,时间就像海绵里的

水,挤挤总是有的。雷锋虽然

每天工作繁忙,但他发扬“钉子

精神”,总是挤出时间来学习,

结果他读的书越来越多,完全

超越了同龄人。如果你能利用

好自己的时间,就会发现你的

一天其实比想象中要长得多,

也可以变得充实许多。一个管

理者、领导人,如果不具备有效

的时间管理能力,那么他们怎

能完成每天浩繁的工作呢。普

通人也是这样,学会管理时间,

将使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最

终收获成功的喜悦。

畅销书作家刘志则和白杨

认为,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事情

想要去做、需要去完成,而这些

都需要时间。如果我们能做好

时间的管理和规划,让自己在

有限的人生中能做出更多更好

的事情,发挥出自己更多的价值,就能让人

生更有意义。两人最新出版的《时间管理》

包括“学会时间管理,带给你意想不到的价

值”等四辑,在介绍关于时间的一些管理原

则和方法时,更着重阐述如何管理时间,教

给我们很多很实用的方法,譬如“GTD工作

法”“番茄工作法”等。另外,书

中还对名人的时间掌控术以及

新时代下应具备哪些时间观念

等做了分析和阐述。

关于时间管理的方法很

多,譬如重点利用备忘录、便利

贴这些辅助的物品规划和调配

自己的时间;利用日历、月历以

及日程表管理时间;将事情按

轻重缓急分类安排来管理时

间。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

限的,只有安排好、分配得当,

才能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高效

的结果。如今的时间管理研究

者认为,管理时间就是管理自

己,将时间和自身的发展融合

在一起。我们关注的不是时间

花费得多少,而是在花费的时

间中到底做出了怎样的结果。

作者认为,只有始终追随着最

新的观念,并找出最适合自己

的管理方法,我们才能在一个

舒适的区域内将自己的时间安

排好,让自己做什么事情都能

保持高效。

关于时间管理原则,作者

最推崇的是“80/20法则”,又称

为“二八定律”。只要掌握了

“二八定律”,你就可以掌握在

时间管理当中的不平衡原理,

能够极大提升你的管理效率,

让你用最少的时间投入,得到

最多的有效回报。不过,一个

高效率的人也不是将每一件事

都做到完美,因为没有人可以

将每一件事都做好,但你可以

选择将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做好,然后尽

可能地去顺便解决其他问题。在运用“二

八定律”过程中,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三点:

在将要完成的任务中找到重要的工作;学

会扬长避短,少在不擅长的工作上花费时

间;严格压缩不必要的琐事时间。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

历史,古老的文明根脉一直

延续至今。千百年来,一代

代中国人传承着悠久的中华

文化,让文明的薪火照亮了

国人的心空,成为中华民族

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文史学界,国学大师

林语堂历来十分推崇中华文

化,除了著述《中国文化精

神》《吾国吾民》《孔子的智

慧》等国学类文集,阐述对中

华文化的独特理解外,还将

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

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

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以期

让世界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华

文化的魅力。《中国的理智》

这本散文集乃是林语堂的典

藏之作,融普及、宣介中华文

化于一体,从中西方文化的

交流互补,到中国国民对传

统文化的传承,再到对未来

中国的美好展望,林语堂在

纵横捭阖的论述中,将中华

民族的精神气质、价值取向

和人文追求逐一剖解,娓娓

道来。谈笑风生中,体现出

张弛有度的理性,显示出博

雅畅达的中华智慧。

作为学富五车的国学大咖,林语堂

不仅熟读浩如烟海的儒学经典,还常借

助留学、考察西方的机会,在纵横比对

中省察出中西方文化的诸多差异。他

从民族个性的视角,分析了欧美国家对

中华文化的认识尚存不足,幽默地指

出:“如果美国人能够学习中华文化,将

会获得深刻;英国人学习中华文化会获

得宽大;德国人将会获得单纯。”中华文

化有着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本书灵巧

地以侧面切入,聚焦中华文化的代表性

人物孔子的内心世界,力求从他的人格

魅力中去探寻中华文化的博大意义。林

语堂认为,孔子的人格魅力在于他具有

强烈的人情味和幽默感。人们只有通过

孔子的幽默感才能真正鉴赏

他的人格美。林语堂评价孔

子的幽默为:“和蔼可亲,更

具典型的中国特色。”其实,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又

何尝不是如此,丰饶的思想

意蕴之外,还以饱含地气的

亲和力,诠释着独特的中国

性情和中国智慧,历久弥新中

始终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林语堂对中华文化的探

幽,绝不止于书斋,而是广泛

联系现实生活,自觉用中华

文化的深沉思辨去考量家

国、社会和人生。他从老子

“清静无为”的阐述里,悟出

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

理。针对一个人的生命成

长,他坦言应去虚妄之心,切

切实实“尊重天地之间自然的

秩序,一切听其自然而个人融

化于这大自然的秩序”之中。

这样的提振,意在告诉我们,

不忘初心,时刻保持对天地、

对整个社会的敬畏,才是真正

的做人之道、处世之道。

林语堂对中华文化表现

出极大的热爱,书中就饶有

兴趣地记叙了他过春节的轶

事。当年,民国政府曾颁布

法令,只许过阳历新年。但社会各阶层

普遍不认可,春节一到,老百姓照常放

假歇业。与其说大众喜欢过春节,不如

说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就有割不

断的情缘。林语堂先是静观其变,但终

究抵不住周围氛围的影响,遂也加入到

欢度春节的队伍中,逛集市、购年货、挂

灯笼、贴春联、放鞭炮……在林语堂看

来,有关春节的许多习俗,既是和风惠

畅的民俗民情之体现,也是中国社会政

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的生动表达,字里

行间热切传递出一代宗师对民族文化

的坚定执守。

《中国的理智》还以动情的笔调,畅谈

了未来中国的斑斓图景。林语堂寄希望

于未来的中国:有一分安居乐业的净土,

有数百座堪称学府的大学,有广泛的民主

与法治,有发达通畅的交通网线……如

今,他的这些梦想早已变成了广阔的现

实。这既是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结果,

也是中华文化强大内驱力的有力彰显。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今日之中

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越是如此,越需要我们高举

中华文化的旌旗,用精深悠远的民族智

慧,为中国为世界贡献更多力量。以此考

量,当年林语堂对中华文化的相关诠释,

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醒世作用,这样的度

量和襟怀,称得上真正的“中国的理智”。

“远远望去,各种参天大树撑起了

一片绿荫,下面是隐隐约约的鞍间、厦

房。刚一进村,一只黑狗吠叫着窜出,

试探着做扑咬状,而只要主人一声呵

斥,又急忙转回身,悄悄地卧在门口台

阶下……”第五届柳青文学散文杂文奖

获得者、著名作家尤凌波在其新作《沟

底有人家》中,把人生丰富的经历、感悟

和对农村生活的深刻体验,化成了白描

洗练、精致鲜活的文字,让我们在一幅

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关中世象风俗里读

到了乡村的哲理。

作者通过一处处农村昔日的生活

场景——出门、坐席、分家,窑窝、地窖、

磨道,打胡基、耍社火等物景的述写,不

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呼唤,

还有穿透世事、洞彻人生的哲理。

口口相传的乡约,让村人温良恭俭

让,仁义礼智信。如《做集》中,一家人

赶集去吃红肉煮馍,男人把自己碗里的

红肉片片夹给了爹娘和娃娃,而女人又

把自己碗里的肉片分给了男人一半。

赶了一天集的男人肚子饿得咕噜叫唤

呢,却坚持赶十里路回家吃,踅摸到油

料摊前买了几个油糕,却没舍得吃一

个,要拿回去孝敬老人呢。《坐席》中,主

家虽然穷困,但哪怕借贷拉账,在算客

中也不能忘了谁,把谁落下,吃饭时还

要操心谁没来,哪位长辈下不了炕,都

要端一碗菜饭送到炕头前,不然就是

失礼,要挨骂哩!从菜蔬、米面到交

通工具自行车,甚至熬药的药罐子,

村人都是互相借用。看到《先生》干

不了重体力活,乡人宁可撂下自家的

活计,也要回报先生教书育人、治病救

人的恩德……老爱幼,家和万事兴;投

桃报李,礼尚往来;雁过留声,人过留

名,让没有多少文化的乡人却知礼仪,

懂操守,不是君子胜君子。

贫瘠的生活、苦焦的岁月,让乡

人于寒冬里抱团取暖。如《滚烫的乡

情》里“平素谁家摊了煎饼,都是先叫

娃去给你三妈家、二大家、四婆家、五

爷家……拿几张,这一拿,就是半盆子

面水不见了。隔天,你也可能收到另

几家的几牙锅盔、一碗麻食、两个油旋

子。”这一种滚烫暖心的乡情,不仅停

留在平日的琐碎里,就连盖房、娶媳

妇、葬埋老人的人生三大事,都是全村

乡党给操持。《老碗会》中,看到死了女

人的壮汉给三个娃娃做的半生不熟、薄

厚不匀且沓在了一起的面片子,村妇们

分别从自己屋里端来了麻食、油旋子递

给了娃。重情义、惜亲情、讲情分,让乡

人们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融洽,整个乡

村都呈现出一派和睦的景象。

缓慢的节奏、朴实的生活,让乡人

生活知足,人生坦然。在书中,你听

到的是蝉鸣不知疲倦,看到的是黄灿

灿的油菜花等,这一种看似无欲的慢

生活,在日复一日中演绎着不一样的

人生。即使有矛盾,也会化干戈为玉

帛,也会在《燕子归来》时洞彻,“人也

罢,雀也好,争来斗去,都图啥呢?”这

种善良、诚实、宽厚、融洽的村风民俗

值得颂扬。

——读林清玄的散文集《愿你,归来仍是少年》□宋一凡

中国性情和智慧的生动言说

——读林语堂《中国的理智》

□刘昌宇

成功需要科学管理时间

——读《时间管理》

邓勤

□李京盛

剧评

乡 村 的 哲 理——读尤凌波的《沟底有人家》

□秦延安

每个人都有过山林的梦想

拓展重大题材作品的艺术时空

本版编辑:李义真 组版:王革惠 校对:韩桂萍

《外交风云》让新中国外交史和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史目标相承,精

神相通,豪气相贯,让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具有世界性的叙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