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青海 文明华章 - epaper.tibet3.com · 人类走出非洲后,在世界各地创...

1
4 4 古人类的丰富食材 远古青海 文明华章 7 7 青海是现代中华民族的族源之一 6 6 彩陶上的符号系统 开讲人 侯光良 侯光良,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 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人类 演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 学会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 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领军人才, 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主 要研究方向是全球变化与人类适应,重点为 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关系的研 究。荣获第九次(2011 年)和第十一次(2015 年)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青 海省自然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11年 度青海省高校优秀教师“小岛奖”。参加由国 家测绘局、青海省政府、武汉大学联合组织的 “三江源头科学考察”地理等多次野外考察。 A 12 96369 96369 8457123 8457123 责编:贾忠英 赵越 值班主任:李皓 责校:卓玛 热线: 2020-09-07 星期一 2020-09-07 星期一 1 1 青海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 说起青海古人类文明,彩陶无疑是最 具代表性的符号,彩陶年代久远、形态多 样、信息庞杂,我们很难用三言两语将彩 陶丰富的文化内涵说清楚,于是我就选择 了彩陶上出现的符号作为了研究青海史 前文化的一个突破口。 学者们在彩陶纹饰中发现了一百多 种类似文字的符号,符号内容之丰富,文 化价值之高,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我 们知道,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殷商时 期,文字诞生之初的功能主要用于祭 祀。人和人的交流有语言就够了,文字 的发明是在国家出现之后的事,它是为 祭祀活动和国家事务服务的,比如说在 祭祀中担当了与神灵沟通的工具,比如 记录世俗约定和法律法规。 祭祀的雏形出现得很早,山顶人就 将亡者埋葬在火塘附近,并在墓穴周围 撒上红色的铁矿石粉末,这样的做法,或 许正是一种原始祭祀活动,所以有学者 认为,祭祀最初是传达人类感情的。 祭祀在青海古人类族群中广泛存 在,以陶罐为例,我们已知的最早的陶器 发现于距今 2 万年前的江西万年仙人洞 遗址,那是一件煮食器,青海境内出土的 陶罐,有很多也都是煮食器,可是在距今 4300 年前的马厂类型中,出现了带有人 头造型的陶罐,这种陶罐显然不是实用 的,几乎在同一时期,类似于文字的符 号,在彩陶上出现了,多种现象表明这些 符号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也导致了 这些符号没有流传开来,所以它还不是 真正意义上的文字,仅仅是一种“符号系 统”。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青海古人类文 明曾经创造过属于自己的文明高度,可 是齐家文化之后,青海古人类文明逐渐 走向衰落,这是因为大禹治水之后,国家 在中原地区产生了,国家是生产力高度 发达,社会组织逐渐庞大的产物,国家的 产生,不仅催生了文字,同时也吸纳了周 边地区各种类型的文明,这使得地处“边 缘地区”的青海古人类文明,逐渐向中原 优势文化靠拢、融汇。文明的形态有从 低级向高级靠拢的规律,正是这个规律 导致了彩陶上的符号系统的进化戛然而 止,至于这样的符号,是不是导致了甲骨 文的产生,我们还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 客观地说,彩陶上的符号系统只是青海 史前文明发育程度的一个标志。 我是做史前文化研究的,主攻方 向是古人类活动和环境演变。学术 界将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称为史 前文明,中国文字出现在殷商时期, 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1982 年,由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 所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生物地理与 地貌系组成的联合考察组,在柴达木 盆地小柴旦湖湖滨阶地上采集到了 一些打制石器,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 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黄慰文先生确认 这个遗址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因为受到技术条件的制约,当年黄慰 文先生没有条件对小柴旦湖遗址发 现的石器作出科学的年代监测,但他 根据小柴旦湖遗址发现的石器特征 和制作工艺,用类型学的方法,将小 柴旦湖遗址的年代断代为距今 3 万年 4 万年前。 因为没有作科学测试分析,黄慰 文先生的这个判断,曾遭到了很多学 者的质疑,大家都觉得像柴达木盆地 这样自然条件恶劣的“苦寒”“高寒” 之地,怎么会出现年代这样久远的人 类早期活动呢?直到另一个遗址的 发现,才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黄慰 文先生的观点,这个遗址就是发现于 西藏自治区境内的色林措遗址。 色林措位于藏北高原,湖面海拔 4500 米,色林措遗址是一处旧石器 时代的古人类遗址,距今 3 万年至 4 万年,也就是说,这一时期,人类已 经开始在青藏高原活动了。去年,甘 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又发现 了一处古人类遗址,古人类学家对这 处遗址出土的一块古人类下颌骨化 石检测认定,早在 16 万年前,人类已 经开始在青藏高原活动,所以,学术 界认为, 3 万年至 4 万年前,青海出现 古人类活动是完全有可能的。小柴 旦湖遗址,是青海迄今发现的最早的 古人类文化遗址。 人类走出非洲后,在世界各地创 造了不同的文明类型,我们通过考 察、对比后发现,诞生在青海境内的 古人类文化与中国其他地区古人类 文化基本上是同步发育的。距今 3 年至 4 万年前,生活在青海的古人类 进入了旧石器时代;距今 15000 年至 6000 年前,青海地区的古人类文明进 入了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 代;距今 6000 年至 4000 年前,青海古 人类文明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距今 4000 年至 2500 年左右,青海古人类进 入了青铜时代,随后又进入了封建社 会时期。 大约在 4000 年前,东西方文化交 流曾出现过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 产生于中亚、西亚地区的青铜冶炼技 术和小麦种植技术、马、羊的养殖技 术传到了青海,并通过青海传播到了 东亚地区。 1977 年,文物工作者在海南藏族 自治州贵南县拉乙亥乡昂索村龙羊 峡水库东岸尕马台发现了一面属于 齐家文化的青铜镜,这是我国发现的 年代最早的铜镜。 青铜冶炼技术出现于两河流域, 一千多年后,才逐渐传入东亚地区, 尕马台青铜镜带有明显的西亚风格。 齐家文化距今 4000 年,这一时期 发现的大量青铜器多为青铜实用器, 比如小刀,这样的器具体积普遍偏 小,因为没有发现冶炼遗迹,有学者 怀疑这些器具有可能是从西亚、中亚 地区输入的。 位于西宁市毛胜寺附近的距今 3500 年左右的沈那遗址,也曾出土过 一件圆銎宽叶倒钩铜矛,这件青铜矛 带有很明显的中亚风格,这说明,早 4000 年前,青海境内就存在过一条 商贸、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因为地理 位置的优势,青海因此成为了东西方 文明交流的中转站。诞生在两河流 域的青铜冶炼技术,通过齐家文化的 “中转”到达中原地区后,迅速创造 出了世界青铜文化的高峰,这就是商 代的青铜文化。 为什么齐家文化没有产生青铜文 化的高峰,这样的高峰出现在了商 代?我想,可能的原因是,这一时期, 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国家,生产力水 平高度发达,生产方式产生了集约 化,文明进步到了较高水平,吸纳和 培养了一大批专事青铜生产的能工 巧匠,这些因素为青铜器的高峰产生 出现在中原地区创造了条件,可以 说,是社会的进步促进了青铜器的发 展。 青海作为东西方文化的大通道的 作用,在此后的历史中,一直没有减 弱,并相继创造了多次高峰。比如汉 朝,比如魏晋,可以认定,历史上青海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转站的显著地 位一直存在。 我在梳理青海远古时期人类文明发展的 脉络时,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是,远古时期诞生 在青海地区的人类文明真是太辉煌了,太灿 烂了,这一点不仅体现在青海的彩陶制作工 艺中,也体现在了青海玉石的使用和加工工 艺上。 青海古人类最早大规模用玉的历史可以 追溯到距今 4000 年前的齐家文化,当然这并 不是说,青海古人类用玉的历史只有 4000 年。 《说文解字》中将玉定义为“石之美者”, 也就是说,古人认为,所有漂亮的石头都可以 称为玉。以这样的定义判断,生活在青海的 古人类使用“玉”的历史十分悠久,广义上的 玉,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新石器应 用就较为广泛,比如说,距今 5000 年的马家 窑文化就出现过来自海边的贝币,贝币不是 青海特产,这说明,马家窑文化时代的古人 类,很有可能已经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 贸易。 无独有偶,在距今 8000 年至 6000 年左 右的青海湖江西沟遗址中,也发现了黑曜 石,青海湖湖域并不生产黑曜石,青藏高原 在羌塘高原有黑曜石,江西沟人使用的黑曜 石来自哪里,它们又是怎样出现在江西沟遗 址中的?这一切还有待研究。 齐家文化在青海最为知名的遗址就是 喇家文化遗址,喇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 量的玉璧、玉琮和玉石的半成品,不少学 者都注意到,齐家文化玉制品的形制和制 作工艺,与距今 4600 年前,诞生于黄河下 游的龙山文化十分相似,甚至有着明显的 传承关系,学者们因此断定,对于青海来 说,齐家文化应该是一种东来的外来文 化。 学者们还发现,齐家文化玉石制品的形 制与在陕北榆林石峁遗址发现的玉石制品几 乎一模一样。石峁遗址是诞生于夏朝早期的 一处城址,石峁遗址附近并不产玉,不少学者 认为,石峁遗址发现的大量玉石制品,可能是 分布在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中输送过去的,这 说明,在河湟谷地和中原地区很早就存在着一 条文化和商贸通道。 这条通道向西延伸。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者们在位于甘肃省 酒泉市境内的马鬃山附近找到了数处古代玉 石矿遗址,学者们根据玉石矿上发现的陶片 等文物判断,这处玉石矿也开采于史前时期, 经过对比,喇家遗址中部分优质玉石制品的 原材料,应该来自马鬃山,根据喇家遗址中出 现的玉石制品的半成品分析,齐家文化有可 能不仅是沟通河西走廊和中原大地的商贸、 文化中转站,而且还有可能是玉石制品的加 工地。 生活在青海的古人类是怎样生活的,是 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这也是我研究的一个 课题,可是这个话题太过复杂,它包括生产方 式、丧葬习俗、生活方式等多项内容,这个话 题一旦展开,恐怕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借此机 会,我就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青海古人类 的饮食结构吧。 在小柴旦湖遗址中,学者们采集到了不 少打制的石核、石片,这说明,当时的人类, 以狩猎为生。到了 15000 年至 6000 年前,青 海古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 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青海古人类依旧以 狩猎为生,出土的动物遗骨表明,这一时期, 青海古人类主要捕获的猎物是鹿、羚羊等中 小型哺乳动物。在拉乙亥遗址中,我们发现 当时的古人类的食材变得丰富起来,遗址中 除了发现鹿和羚羊的遗骨外,还出现了旱 獭、鼠兔等小型动物的遗骨,甚至考古工作 者还在拉乙亥遗址中发现了鸟蛋壳,这说明 鸟蛋曾经也是这一时期青海古人类的食材。 拉乙亥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石磨盘棒,我 们提取了残留在石磨上的食物残存,发现当年 “拉乙亥人”食用的主要农作物有野生豆类和 黍、粟等。 黍就是今天的黄米,粟就是今天的小米。 有证据表明,距今九千多年前,古人类已经开 始种植这两种农作物,必须强调,虽然黍和粟 出现在了拉乙亥遗址中,我们依然不能断定 “拉乙亥人”已经开始了农业种植,因为这两种 植物有可能是外来的。 同时,石磨上还发现了百合类植物的残 渣,这说明“拉乙亥人”是杂食的,他们的食物 结构是多样的。 至于豆类的出现,很好解释。我在社会 调查中发现,青海不少地方都生产野生豆类, 老人们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前,每遇到灾荒饥 馑年景,河湟地区的老百姓还会采摘野生豆 类勉强果腹。 另外,在江西沟遗址中我们还发现了 鱼骨,可见湟鱼也是当时古人类的食材之 一。 到了马家窑文化时期,植物性食物在生 活于青海地区的古人类的食谱中,所占比例 越来越大了,当时生活在河湟谷地的古人类, 主要以种植旱地作物为主,这一点从柳湾出 土的彩陶罐中发现的大量植物种子可以得到 印证,黍和粟依旧是这一时期青海古人类的 主要农作物。 随后,羊和马被人们从西亚引进青海,本 地的牛也逐渐被驯化,畜牧业产生,牛和羊成 为了青海古人类的主要肉食来源。 气候是影响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因 素。我们通过孢粉技术测定,早在 3 年至 4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河湟谷地 和青海湖地区的气候要比现在温润,适 合人类生存。 植物的孢粉会保留在不同时代的地 层中,不同的孢粉是所在时间段气候的 佐证,四万年前,草本植物在河湟谷地和 环湖草原上广为分布。 距今两万年前,大冰河期降临,青海 被大面积的冰雪、冻土所覆盖,以西宁周 边地区为例,今天的西宁地区是季节性 冻土地带,两万年前却是永久性冻土地 带,西宁周边的拉脊山和娘娘山常年都 被冰雪堆积,河谷地带荒漠化严重,严格 意义上说,这一时期的青海并不适合人 类生存,不知道是不是受到这样的影响, 青海境内至今没有找到距今两万年左右 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是生活在青海的古 人类受到气候的压迫远走他乡了,还是 我们没有发现这一时期的青海古人类遗 址,至今仍没有定论。 从整体上看,青海的人类史从 3 年至 4 万年前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从未 中断,缺失的细节,就是两万年前的这一 环。 冰河期结束后,青海大地再一次焕 发出了盎然生机,孢粉分析表明当时青 海地区的气温至少要比现在高两三摄氏 度,河湟谷地内森林、草原交错、植被丰 饶,环湖草原被森林环抱,这一时期,人 类活动十分活跃,当然一万多年来,青海 地区的气候,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质变, 我揣测,是人类的活动使得河湟谷地的 森林逐渐消失,耕地增加,自然景观逐渐 变成了今天的模样。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Qinghai Culture&Tourism 青海文旅 特刊 特刊 河湟 河湟 A 13 大约在数百万年前 大约在数百万年前直立人从非洲草原出发 直立人从非洲草原出发开始了生 开始了生 命的远征 命的远征距今 距今 20 20 万年前 万年前智人重复了直立人的命运 智人重复了直立人的命运他们与直立 他们与直立 人的后裔相遇 人的后裔相遇诞生了现代人的生命基因 诞生了现代人的生命基因人类的迁徙和繁衍有着史诗般的悲壮 人类的迁徙和繁衍有着史诗般的悲壮人类是什么时 人类是什么时 候达到青海 候达到青海他们又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怎样的文明 他们又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怎样的文明本报记者 李皓 王十梅 2 2 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中转站 青海古人类文明是华夏族的族源之 一的论断,受到史学界普遍的认同,早在 元朝,一个名叫杨仲弘的进士就曾写下 过“多少鱼龙争变化,总归西北会风云”, 就是说,古人也认为,西北是华夏族的族 源之一。 考古学认定,发现于西藏自治区昌 都市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卡若文化遗 址,就明显地带有马家窑文化遗址的特 征,马家窑文化的诞生地就是甘青地 区。历史文献也记录生活在川西高原的 彝族、羌族等少数民族都是生活在青海 地区的古人类的后裔。可以说,青海古 人类文明曾经以河湟谷地和环湖草原为 中心向四方散布,在不同地域创造、演绎 出了不同类型的文明形态。 追究起青海古人类远走高原的原因, 不外乎有这几种,一是人口的增加,使得世 居青海高原上的古人类面临生存压力,他 们不得不向更高、更远的地方迁徙,以扩展 新的生存空间。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当青海 古人类创造的文明形态相对落后时,青海 古人类主动向中原优势文化迈进、融合。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战争所迫。据史料记 载,早在商代,就有羌人在商王朝任职,春 秋时期,秦国的强大,也对甘青两地的羌人 造成威胁,从而使得羌人向高原腹地等区 域扩散,迈入了民族融合的洪流之中,新疆 塔里木盆地边缘就有个“若羌”的地名,诉 说着羌人曾经踏足过这里。诞生于高原东 北部的羌人足迹遍布中华大地,成为今天 中华民族的重要族源。 5 5 极端气候条件下的考古空白 2019 年 9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 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 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挖掘黄 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 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 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青海是黄河发源地,这里地貌 丰富,文化多元,历史悠久,诞生在 青海境内的河湟文化是中华文明 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整理河湟 文化的渊薮内涵,对提振民族精 神,提高文化自信有着不可或缺的 作用。 即日起,本报特推出《河湟大 讲堂》栏目,邀请我省著名学者、专 家以口述体的方式,讲述河湟地区 的历史演变、地理构成、自然风物、 民俗民情,同时还将利用本报融媒 体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为您呈 现出一个丰富、立体、多元、神奇的 “大河湟”。 关注西 海人文地理 微信公众号 观看专家讲 解视频片段 3 3 沟通东西方文明的商贸走廊 侯光良 侯光良 左一 左一和学生在考察现场 和学生在考察现场 96369 96369 8457123 8457123 责编 责编: :贾忠英 贾忠英 赵越 赵越 值班主任 值班主任: :李皓 李皓 责校 责校: :卓玛 卓玛 热线 热线: :

Upload: others

Post on 12-Oct-2020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远古青海 文明华章 - epaper.tibet3.com · 人类走出非洲后,在世界各地创 造了不同的文明类型,我们通过考 察、对比后发现,诞生在青海境内的

44 古人类的丰富食材

远古青海 文明华章

77 青海是现代中华民族的族源之一

66 彩陶上的符号系统

开讲人 侯光良

侯光良,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人类演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领军人才,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是全球变化与人类适应,重点为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关系的研究。荣获第九次(2011年)和第十一次(2015年)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11年度青海省高校优秀教师“小岛奖”。参加由国家测绘局、青海省政府、武汉大学联合组织的“三江源头科学考察”地理等多次野外考察。

A12 9636996369 84571238457123责编:贾忠英 赵越 值班主任:李皓 责校:卓玛 热线:2020-09-07 星期一2020-09-07 星期一

11 青海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

说起青海古人类文明,彩陶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彩陶年代久远、形态多样、信息庞杂,我们很难用三言两语将彩陶丰富的文化内涵说清楚,于是我就选择了彩陶上出现的符号作为了研究青海史前文化的一个突破口。

学者们在彩陶纹饰中发现了一百多种类似文字的符号,符号内容之丰富,文化价值之高,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我们知道,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殷商时期,文字诞生之初的功能主要用于祭祀。人和人的交流有语言就够了,文字的发明是在国家出现之后的事,它是为祭祀活动和国家事务服务的,比如说在祭祀中担当了与神灵沟通的工具,比如记录世俗约定和法律法规。

祭祀的雏形出现得很早,山顶人就将亡者埋葬在火塘附近,并在墓穴周围撒上红色的铁矿石粉末,这样的做法,或许正是一种原始祭祀活动,所以有学者认为,祭祀最初是传达人类感情的。

祭祀在青海古人类族群中广泛存在,以陶罐为例,我们已知的最早的陶器发现于距今 2 万年前的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那是一件煮食器,青海境内出土的

陶罐,有很多也都是煮食器,可是在距今4300 年前的马厂类型中,出现了带有人头造型的陶罐,这种陶罐显然不是实用的,几乎在同一时期,类似于文字的符号,在彩陶上出现了,多种现象表明这些符号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也导致了这些符号没有流传开来,所以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青海古人类文明曾经创造过属于自己的文明高度,可是齐家文化之后,青海古人类文明逐渐走向衰落,这是因为大禹治水之后,国家在中原地区产生了,国家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组织逐渐庞大的产物,国家的产生,不仅催生了文字,同时也吸纳了周边地区各种类型的文明,这使得地处“边缘地区”的青海古人类文明,逐渐向中原优势文化靠拢、融汇。文明的形态有从低级向高级靠拢的规律,正是这个规律导致了彩陶上的符号系统的进化戛然而止,至于这样的符号,是不是导致了甲骨文的产生,我们还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客观地说,彩陶上的符号系统只是青海史前文明发育程度的一个标志。

我是做史前文化研究的,主攻方向是古人类活动和环境演变。学术界将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称为史前文明,中国文字出现在殷商时期,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1982 年,由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生物地理与地貌系组成的联合考察组,在柴达木盆地小柴旦湖湖滨阶地上采集到了一些打制石器,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黄慰文先生确认这个遗址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因为受到技术条件的制约,当年黄慰文先生没有条件对小柴旦湖遗址发现的石器作出科学的年代监测,但他根据小柴旦湖遗址发现的石器特征和制作工艺,用类型学的方法,将小柴旦湖遗址的年代断代为距今 3万年至 4万年前。

因为没有作科学测试分析,黄慰文先生的这个判断,曾遭到了很多学

者的质疑,大家都觉得像柴达木盆地这样自然条件恶劣的“苦寒”“高寒”之地,怎么会出现年代这样久远的人类早期活动呢?直到另一个遗址的发现,才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黄慰文先生的观点,这个遗址就是发现于西藏自治区境内的色林措遗址。

色林措位于藏北高原,湖面海拔4500 米,色林措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距今 3 万年至 4万年,也就是说,这一时期,人类已经开始在青藏高原活动了。去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又发现了一处古人类遗址,古人类学家对这处遗址出土的一块古人类下颌骨化石检测认定,早在 16 万年前,人类已经开始在青藏高原活动,所以,学术界认为,3 万年至 4 万年前,青海出现古人类活动是完全有可能的。小柴旦湖遗址,是青海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址。

人类走出非洲后,在世界各地创造了不同的文明类型,我们通过考察、对比后发现,诞生在青海境内的古人类文化与中国其他地区古人类文化基本上是同步发育的。距今 3万年至 4 万年前,生活在青海的古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时代;距今 15000 年至6000年前,青海地区的古人类文明进入了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代;距今 6000 年至 4000 年前,青海古人类文明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距今4000年至 2500年左右,青海古人类进入了青铜时代,随后又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大约在 4000 年前,东西方文化交流曾出现过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产生于中亚、西亚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和小麦种植技术、马、羊的养殖技术传到了青海,并通过青海传播到了东亚地区。

1977 年,文物工作者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拉乙亥乡昂索村龙羊峡水库东岸尕马台发现了一面属于齐家文化的青铜镜,这是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铜镜。

青铜冶炼技术出现于两河流域,一千多年后,才逐渐传入东亚地区,尕马台青铜镜带有明显的西亚风格。

齐家文化距今 4000 年,这一时期发现的大量青铜器多为青铜实用器,比如小刀,这样的器具体积普遍偏小,因为没有发现冶炼遗迹,有学者

怀疑这些器具有可能是从西亚、中亚地区输入的。

位于西宁市毛胜寺附近的距今3500年左右的沈那遗址,也曾出土过一件圆銎宽叶倒钩铜矛,这件青铜矛带有很明显的中亚风格,这说明,早在 4000年前,青海境内就存在过一条商贸、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青海因此成为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中转站。诞生在两河流域的青铜冶炼技术,通过齐家文化的

“中转”到达中原地区后,迅速创造出了世界青铜文化的高峰,这就是商代的青铜文化。

为什么齐家文化没有产生青铜文化的高峰,这样的高峰出现在了商代?我想,可能的原因是,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国家,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生产方式产生了集约化,文明进步到了较高水平,吸纳和培养了一大批专事青铜生产的能工巧匠,这些因素为青铜器的高峰产生出现在中原地区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是社会的进步促进了青铜器的发展。

青海作为东西方文化的大通道的作用,在此后的历史中,一直没有减弱,并相继创造了多次高峰。比如汉朝,比如魏晋,可以认定,历史上青海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转站的显著地位一直存在。

我在梳理青海远古时期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时,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是,远古时期诞生在青海地区的人类文明真是太辉煌了,太灿烂了,这一点不仅体现在青海的彩陶制作工艺中,也体现在了青海玉石的使用和加工工艺上。

青海古人类最早大规模用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 4000 年前的齐家文化,当然这并不是说,青海古人类用玉的历史只有 4000年。

《说文解字》中将玉定义为“石之美者”,也就是说,古人认为,所有漂亮的石头都可以称为玉。以这样的定义判断,生活在青海的古人类使用“玉”的历史十分悠久,广义上的玉,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新石器应用就较为广泛,比如说,距今 5000 年的马家窑文化就出现过来自海边的贝币,贝币不是青海特产,这说明,马家窑文化时代的古人

类,很有可能已经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贸易。

无独有偶,在距今 8000 年至 6000 年左右的青海湖江西沟遗址中,也发现了黑曜石,青海湖湖域并不生产黑曜石,青藏高原在羌塘高原有黑曜石,江西沟人使用的黑曜石来自哪里,它们又是怎样出现在江西沟遗址中的?这一切还有待研究。

齐家文化在青海最为知名的遗址就是喇家文化遗址,喇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 的 玉 璧 、玉 琮 和 玉 石 的 半 成 品 ,不 少 学者都注意到,齐家文化玉制品的形制和制作工艺 ,与距今 4600 年前 ,诞生于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十分相似,甚至有着明显的传 承 关 系 ,学 者 们 因 此 断 定 ,对 于 青 海 来说 ,齐 家 文 化 应 该 是 一 种 东 来 的 外 来 文化。

学者们还发现,齐家文化玉石制品的形

制与在陕北榆林石峁遗址发现的玉石制品几乎一模一样。石峁遗址是诞生于夏朝早期的一处城址,石峁遗址附近并不产玉,不少学者认为,石峁遗址发现的大量玉石制品,可能是分布在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中输送过去的,这说明,在河湟谷地和中原地区很早就存在着一条文化和商贸通道。

这条通道向西延伸。经过多年的努力,学者们在位于甘肃省

酒泉市境内的马鬃山附近找到了数处古代玉石矿遗址,学者们根据玉石矿上发现的陶片等文物判断,这处玉石矿也开采于史前时期,经过对比,喇家遗址中部分优质玉石制品的原材料,应该来自马鬃山,根据喇家遗址中出现的玉石制品的半成品分析,齐家文化有可能不仅是沟通河西走廊和中原大地的商贸、文化中转站,而且还有可能是玉石制品的加工地。

生活在青海的古人类是怎样生活的,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这也是我研究的一个课题,可是这个话题太过复杂,它包括生产方式、丧葬习俗、生活方式等多项内容,这个话题一旦展开,恐怕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借此机会,我就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青海古人类的饮食结构吧。

在小柴旦湖遗址中,学者们采集到了不少打制的石核、石片,这说明,当时的人类,以狩猎为生。到了 15000 年至 6000 年前,青海古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青海古人类依旧以狩猎为生,出土的动物遗骨表明,这一时期,青海古人类主要捕获的猎物是鹿、羚羊等中小型哺乳动物。在拉乙亥遗址中,我们发现当时的古人类的食材变得丰富起来,遗址中除了发现鹿和羚羊的遗骨外,还出现了旱

獭、鼠兔等小型动物的遗骨,甚至考古工作者还在拉乙亥遗址中发现了鸟蛋壳,这说明鸟蛋曾经也是这一时期青海古人类的食材。

拉乙亥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石磨盘棒,我们提取了残留在石磨上的食物残存,发现当年

“拉乙亥人”食用的主要农作物有野生豆类和黍、粟等。

黍就是今天的黄米,粟就是今天的小米。有证据表明,距今九千多年前,古人类已经开始种植这两种农作物,必须强调,虽然黍和粟出现在了拉乙亥遗址中,我们依然不能断定

“拉乙亥人”已经开始了农业种植,因为这两种植物有可能是外来的。

同时,石磨上还发现了百合类植物的残渣,这说明“拉乙亥人”是杂食的,他们的食物结构是多样的。

至于豆类的出现,很好解释。我在社会

调查中发现,青海不少地方都生产野生豆类,老人们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前,每遇到灾荒饥馑年景,河湟地区的老百姓还会采摘野生豆类勉强果腹。

另外,在江西沟遗址中我们还发现了鱼骨,可见湟鱼也是当时古人类的食材之一。

到了马家窑文化时期,植物性食物在生活于青海地区的古人类的食谱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了,当时生活在河湟谷地的古人类,主要以种植旱地作物为主,这一点从柳湾出土的彩陶罐中发现的大量植物种子可以得到印证,黍和粟依旧是这一时期青海古人类的主要农作物。

随后,羊和马被人们从西亚引进青海,本地的牛也逐渐被驯化,畜牧业产生,牛和羊成为了青海古人类的主要肉食来源。

气候是影响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我们通过孢粉技术测定,早在 3 万年至 4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河湟谷地和青海湖地区的气候要比现在温润,适合人类生存。

植物的孢粉会保留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中,不同的孢粉是所在时间段气候的佐证,四万年前,草本植物在河湟谷地和环湖草原上广为分布。

距今两万年前,大冰河期降临,青海被大面积的冰雪、冻土所覆盖,以西宁周边地区为例,今天的西宁地区是季节性冻土地带,两万年前却是永久性冻土地带,西宁周边的拉脊山和娘娘山常年都被冰雪堆积,河谷地带荒漠化严重,严格意义上说,这一时期的青海并不适合人类生存,不知道是不是受到这样的影响,青海境内至今没有找到距今两万年左右

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是生活在青海的古人类受到气候的压迫远走他乡了,还是我们没有发现这一时期的青海古人类遗址,至今仍没有定论。

从整体上看,青海的人类史从 3 万年至 4 万年前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缺失的细节,就是两万年前的这一环。

冰河期结束后,青海大地再一次焕发出了盎然生机,孢粉分析表明当时青海地区的气温至少要比现在高两三摄氏度,河湟谷地内森林、草原交错、植被丰饶,环湖草原被森林环抱,这一时期,人类活动十分活跃,当然一万多年来,青海地区的气候,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质变,我揣测,是人类的活动使得河湟谷地的森林逐渐消失,耕地增加,自然景观逐渐变成了今天的模样。

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Qinghai Culture&Tourism

青海文旅 特刊特刊

大大讲堂

河湟河湟

A13

大约在数百万年前大约在数百万年前,,直立人从非洲草原出发直立人从非洲草原出发,,开始了生开始了生命的远征命的远征。。

距今距今 2020 万年前万年前,,智人重复了直立人的命运智人重复了直立人的命运,,他们与直立他们与直立人的后裔相遇人的后裔相遇,,诞生了现代人的生命基因诞生了现代人的生命基因。。

人类的迁徙和繁衍有着史诗般的悲壮人类的迁徙和繁衍有着史诗般的悲壮。。人类是什么时人类是什么时候达到青海候达到青海,,他们又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怎样的文明他们又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怎样的文明??

本报记者 李皓 王十梅

22 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中转站

青海古人类文明是华夏族的族源之一的论断,受到史学界普遍的认同,早在元朝,一个名叫杨仲弘的进士就曾写下过“多少鱼龙争变化,总归西北会风云”,就是说,古人也认为,西北是华夏族的族源之一。

考古学认定,发现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卡若文化遗址,就明显地带有马家窑文化遗址的特征,马家窑文化的诞生地就是甘青地区。历史文献也记录生活在川西高原的彝族、羌族等少数民族都是生活在青海地区的古人类的后裔。可以说,青海古人类文明曾经以河湟谷地和环湖草原为中心向四方散布,在不同地域创造、演绎出了不同类型的文明形态。

追究起青海古人类远走高原的原因,不外乎有这几种,一是人口的增加,使得世居青海高原上的古人类面临生存压力,他们不得不向更高、更远的地方迁徙,以扩展新的生存空间。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当青海古人类创造的文明形态相对落后时,青海古人类主动向中原优势文化迈进、融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战争所迫。据史料记载,早在商代,就有羌人在商王朝任职,春秋时期,秦国的强大,也对甘青两地的羌人造成威胁,从而使得羌人向高原腹地等区域扩散,迈入了民族融合的洪流之中,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就有个“若羌”的地名,诉说着羌人曾经踏足过这里。诞生于高原东北部的羌人足迹遍布中华大地,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重要族源。

55 极端气候条件下的考古空白

2019 年 9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青海是黄河发源地,这里地貌丰富,文化多元,历史悠久,诞生在青海境内的河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整理河湟文化的渊薮内涵,对提振民族精神,提高文化自信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即日起,本报特推出《河湟大讲堂》栏目,邀请我省著名学者、专家以口述体的方式,讲述河湟地区的历史演变、地理构成、自然风物、民俗民情,同时还将利用本报融媒体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为您呈现出一个丰富、立体、多元、神奇的

“大河湟”。

关 注 西海 人 文 地 理微 信 公 众 号观 看 专 家 讲解视频片段

33 沟通东西方文明的商贸走廊

侯光良侯光良((左一左一))和学生在考察现场和学生在考察现场

9636996369 84571238457123责编责编::贾忠英贾忠英 赵越赵越 值班主任值班主任::李皓李皓 责校责校::卓玛卓玛 热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