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编辑 史蒂芬:因为遇见,所以快乐 ·...

1
……11 5 6 · · ”。 。“ 。” ”, ”, 》。 。“ 。” ”, ”。 :“ 。” :“ !” 。“ 。” 18 2019 11 11 11 3 360 · ”—— ”“ ”“ 1740 · 30 ”…… 。《 。《 ”。《 3 2015 9 2015 2016 。“ 。” ,“ 。” ”“ ”, ,“ ”, 。” —— · · 。” ”。 11 :“ 。” :“ ?” ?”“ ……” 。” ,“ 。” ”, 2000 15 》, 9 。“ 。” ”。 —— 》, ”, 2014 ”, 》, ”“ ”, …… 2017 ”《 》, —— 。” · · ·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Oct-2020

2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执行编辑 史蒂芬:因为遇见,所以快乐 · 的那份“灿烂的快乐”。《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虽毫无意外地把听者一步步拉入沉思,但史蒂芬

身着白衣,拨动琴弦,共同奏响一曲中西合璧……11月 5日、6日晚, 作为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邀项目的上海民族乐团原创音乐现场《共同家园》两度上演。舞台上,由中国琵琶演奏家俞冰和西班牙吉他演奏家大卫·胡尔贝·贾斯贡共同演绎的《踏浪》格外引人注目。

对于激情洋溢的西班牙弗拉明戈音乐,观众们其实并不陌生。不过,与中国传统乐器琵琶合奏的“混搭”版本,许多人还是头一回听。和其他的演出曲目相比,这首仅由一把琵琶加上一把吉他演奏的乐曲,在体量、规模上并不占优势。但凭借着演奏家高超的技法和高昂的情绪感染力, 它不但牢牢地吸引着全场观众的注意,还引得不少观众一边听一边跟着节奏律动。

看着两位演奏家在台上的无间配合,人们也许很难想象,在来到中国之前,从小接受西方音乐教育的大卫对东方传统乐器几乎一无所知。

大卫告诉记者,在西班牙特鲁埃尔的音乐学校学习古典吉他时,他就对中国种类丰富的民族乐器有着“朦胧的好奇感”。曾经,通过一些电影和电视剧的配乐, 他能听到一些东方的乐曲,但对于不同音色和不同曲调所对应的演奏乐器还是毫无概念。“那时, 我连琵琶的名称都叫不出来,更没想过有一天会与之合奏。”大卫坦言。

直到上海民族乐团递来了演出邀约,大卫感觉到,与中国音乐和中国音乐同行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来了。

当时,上海民族乐团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构想创作一台将世界五大洲的艺术之声与中国民族音乐融合的音乐会,探索民乐的国际新表达。于是,演出中除了中国观众所熟知的二胡、竹笛、琵琶、笙等民族乐器之外,还加入了许多重量级“外援”,比如源自非洲的金贝鼓、非洲笛、邦加鼓、康加鼓,来自南亚的塔布拉鼓,来自俄罗斯的三角琴、古斯里琴、多姆拉琴,来自丝绸之路的萨塔尔、艾捷克、陶布秀尔,以及来自西班牙的弗拉明戈吉他等等。其中,代表着西方弹拨乐器的吉他与代表着东方弹拨乐器的琵琶在第三篇章“和合相谐”中“单打斗琴”,共同演奏由作曲家黄磊专门为演出谱写的曲目《踏浪》。

当中国琵琶与西班牙吉他相遇,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对于这个问题,俞冰和大卫一开始都没有确定的答案。在他们看来,弗拉明戈音乐有着浓烈的感情色彩,在弹奏技巧上自成体系,而琵琶是一种音域广阔、音色多变、表现力丰富、感染力强的乐器。两种极具个性的乐器强强相遇,如何在不“打架”的情况下发挥各自所长,考验着演奏家对音乐的理解,更考验着彼此的配合。

为了把最好的演出献给艺术节的观众,俞冰和大卫用了半年时间进行磨合,努力从对方的角度揣摩演奏力度和情感的表达,力求让弗拉明戈音乐之魂的激情与古老东方乐器的深情完美融合。

俞冰告诉记者, 自己和搭档大卫一致认为,

融合了中西音乐元素的跨界音乐应该是更加自在逍遥的,所以两人不会过分追求每次排练时的快慢、 轻响都要完全一致。“如果今天兴致特别好,那我们就会演奏得快一些,如果今天感觉情绪比较懒散, 那我们就会松弛一点。” 大卫解释说。

松弛不等于松懈。大卫坦言,自己来上海的时间虽然不长, 但早就听闻这里的观众 “不简单”,聆听艺术节演出的观众更是“藏龙卧虎”。他说:“我知道上海的夜生活非常丰富,不但有高水平的演奏家, 还有很高音乐鉴赏水平的观众。就像我的故乡西班牙一样,这里的人们对于音乐的热情非常高。”为此,大卫铆足了劲,想让这些专程来看演出的观众们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超越语言、国籍的快乐。

令大卫兴奋的是, 连续两晚在上音歌剧院的演出都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其中还不乏一些来自自己的外国朋友的赞叹。 大卫用中英文夹杂着对记者说:“我的老外朋友都觉得非常震撼,原来中国乐器种类这么丰富,演奏起来这么动听!”

艺术节的演出虽已落幕,但对大卫来说,这只是个开始。“和琵琶的合作给了我信心, 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机会与中国的民乐演奏家们合作,

呈现更多元的音乐内容。” 大卫的话语中满是坚定。

18 特刊 2019年 11月 11日 星期一执行编辑:柳友娟

史蒂芬:因为遇见,所以快乐■ 本报记者 柳森

大卫:中西混搭,我们“踏浪”■ 本报记者 吴越

11月 3日傍晚的上音歌剧院,空气里充满了期待。人们大都用心装扮过一番,以期与这座盛装开幕不久的歌剧院相称。全新的剧院由内而外透出与时俱进的质感,引观众在入座后依然忍不住 360 度环顾、看了又看。剧场顶部布设的繁星灯阵投下静谧的光,提醒仰望“星空”的人们,一场音乐盛宴即将到来。

期待的另一层来自人们对当晚演奏主角的好奇。慕尼黑室内乐团盛名在外,属当今乐坛最受乐迷青睐的名团之一。此番与该团合作的英国大提琴独奏家史蒂芬·伊瑟利斯, 则格外令人期待。

由于史蒂芬在中国露面的机会不多,很多国内观众对他的了解尚且停留在互联网上可查的那一连串“盛誉”———“留声机名人堂名单中‘唯二’在世的大提琴家”“在当今活跃于世界音乐舞台的著名大提琴家中与马友友、麦斯基齐名”“使用着一把诞生于 1740年、 由意大利著名制琴师多米尼克·蒙塔尼亚那制作的稀世名琴,世上仅剩不到 30把”……

当晚的演奏曲目《海顿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是海顿最经典的大提琴协奏曲之一,专为当时的皇家而写。《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曾让文学巨匠托尔斯泰闻之落泪。 这样的搭配,

演奏家想和乐团一起传递出怎样的心意,令很多资深乐迷十分好奇。

演出结束,一切悬念落地。《海顿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演绎出史蒂芬心目中独属于海顿

的那份“灿烂的快乐”。《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虽毫无意外地把听者一步步拉入沉思,但史蒂芬返场时一曲即兴而来的拨弦独奏技惊四座,由此释放出大提琴充满激情与摩登感的一面,令全场观众大呼过瘾。

这是一场史蒂芬期待了 3 年之久的演出。

2015年, 史蒂芬曾与亚洲青年管弦乐团来沪演出。演出结束后,他欣然接受了来自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的邀请, 准备于次年艺术节期间,为上海乐迷奉上自己在中国的首场独奏音乐会。然而,不可预料的是,离演出正式开始还有 9

天,因家人突发重症需要手术,史蒂芬再三考虑后不得不取消演出。

时至今日,史蒂芬依然记得这个艰难决定带给自己的痛苦。史蒂芬告诉记者,作为一名职业演奏家,自己即便身体非常不适,也不会轻易取消演出。正如 2015年那次上海之行,严重的高烧曾让他在演出当日两度失去意识, 但当晚的演出,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后来,2016年演出取消后的退票事宜迅速得到了妥善安排。来自上海方面的友善、包容与同情心令史蒂芬感激,也让他对未来能再度来上海演出充满了期待。

完成此番演出后的第二天,史蒂芬对上音歌剧院、上海的听众、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特地向记者解释为何在演奏完毕收到鲜花后,第一时间就把它转赠给了前排的一个孩子。“他们专注聆听的神情令人感动。我希

望他们能够因为收到花, 深深记得这一幸福时刻,记得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史蒂芬说,“技艺锤炼固然很重要,但没有什么比享受音乐更重要的了。”

“快乐”“享受”是史蒂芬谈论音乐时用得最多的词。很多观众表示,此番演出让自己领略到了海顿音乐“快乐的一面”,对大提琴也有了新的认识。史蒂芬则认为,“演出现场”和“面对面的接触”

始终是艺术节无可取代的核心优势。 因为只有去现场,听众才有可能真正接触到艺术家的“本我”,

“接触越多, 人们对艺术家的了解就会越深入,从艺术家那里得到的也越多。 我的每一次演奏都会略有不同,每一次演奏都是一次全新的创造。”

史蒂芬也因本届艺术节收获了一份 “惊喜”

———

当晚演奏结束后,史蒂芬奔赴与上音歌剧院一街之隔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许久未见的胞妹正随安德烈亚·巴尔卡室内乐团访沪演出。而自己的好友、 钢琴大师安德拉什·席夫则担纲当晚的钢琴演奏兼指挥。为了这“不可思议”的相聚,艺术家们在演出结束后举杯共庆了一番。

“这是一座迷人的城市。”史蒂芬说,这里所说的“迷人”之处,不仅来自同一个夜晚、同一个街区有两场以上高级别音乐会上演,更来自他发现这里的青少年爱乐者数量“十分可观”。在史蒂芬看来,只要艺术节坚持将好的艺术家、好的作品推荐给公众,它的影响力一定能够拥有“无可限量”的未来。

11月的上海, 和绚丽深秋一同如约而至的,是一年一度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城市主干道两旁的彩旗上,艺术节的广告提醒着城市里的每一个人,一场又一场的艺术盛宴正在此举行,也提醒着上海歌舞团首席舞蹈演员朱洁静:“属于艺术的时间又到了。”

几天前,在本届艺术节一场艺术家进社区的活动结束后,朱洁静被四面八方涌来的舞蹈爱好者们团团围住,受到了流行偶像一般的追捧和礼遇:“朱老师,您是怎么跳这个动作的?”

“朱老师,您看看,我这样对吗?”“朱老师,朱老师……”甚至有一位老阿姨,直拉着朱洁静的手不放开,哪怕多留她一秒。

对于多数时间待在练功房和剧场的朱洁静来说,这样的机会总是难得,她也格外珍惜。

“因为只有在那一刻,你才会真正明白,什么叫作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来源于人民。”朱洁静说,“那些爱舞人的热切目光,总会让我找到舞蹈的初心。”

在朱洁静的艺术生涯中, 像这样与艺术“心有灵犀”的“对望”,曾无数次发生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

2000年, 年仅 15岁的朱洁静因参演大型原创舞剧《野斑马》,第一次走进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走进了她梦想中的上海大剧院。自从 9岁时从嘉兴老家独自来到上海学舞,上海

大剧院就成了朱洁静心中最神圣的艺术殿堂,

她幻想着自己将来有一天也能去那里,作为一名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发光发热。多年后,朱洁静终于梦想成真,而正是这次演出经历,对她产生了影响。“那次表演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舞蹈这门艺术是如此被认可、被尊重。”朱洁静说,正是这样的经历奠定了她对艺术精神的不懈追求。这一切,是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开始的,而它见证朱洁静的重要时刻还有很多。

三年后,在同一个舞台上,第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压轴大戏 《霸王别姬》倾情上演, 这是朱洁静第一次担纲大型舞剧的主演。她排练了近两年,只为找到以现代肢体语言诠释两千年前的一代美人虞姬的 “最优解”。为了虞姬,她戒掉零食、刻苦训练,这才有了舞台上虞姬一个侧旋亮相, 她把两千年前美人的身段、姿态呈现得淋漓尽致;乌江刎颈时,又把虞姬的缠绵、凄然、痛悔表现得令人动容。

演出结束后, 人们纷纷打听女主角是谁。

从此,她成为一部又一部舞剧的女主角———

由她领衔主演的舞剧《朱鹮》,被誉为“东方天鹅湖”,继 2014 年首演以来,感动了数十万中外观众, 曾获得舞蹈领域的至高荣誉“荷花奖”, 被认为是近年来中国舞剧的翘

楚。同样由她担纲主演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演后便一鸣惊人,不仅获得了“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更赢得了市场的青睐,全国巡演数月,几乎场场爆满,多次加演仍一票难求……

从青涩学生到歌舞团首席演员、上海舞协副主席,从群舞演员到“荷花奖”得主,二十多年来,

朱洁静用时间和努力来证明自己的舞蹈。对她来说,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就像她的一位恩师,包容、鼓励、支持着她一路成长。

2017年,在经历病痛,整整两个月没有演出后,朱洁静开始了从舞者到创作者的转型,她强烈地渴望通过一个作品去发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又给了她一个舞台。在那一年的艺术节中,朱洁静自制自导自演、讲述自己和舞者故事的“处女作”《红幕》,作为特邀演出与观众见面。在更加宽广的舞台上,更多人看到了朱洁静的可能性。

“艺术节就像一盏灯,一路照着我———这座城市哺育、滋养的女儿,给我勇气和希望。”朱洁静感慨道。在她看来,每年深秋如约而至的这场“约会”汇聚了世界顶级的艺术资源,她希望,更多像她一样的上海艺术家和本土艺术作品,能够受到全球的关注和青睐; 而上海的艺术创作者们,则当勇于试错,更加轻松、勇敢、有活力地进行创作。

朱洁静:上海出发 照亮艺途■ 本报记者 雷册渊

英国大提琴家史蒂芬·伊瑟利斯 资料图片

上海歌舞团首席舞蹈演员朱洁静 受访者提供

大卫·胡尔贝·贾斯贡(前排左一)与俞冰(前排右一)演绎《踏浪》 祖忠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