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诗作显狂放 江湖 -...

1
2014121日 星期一 主编陈耿 版式庄和平 海南 讲谭 B13 1229 年,中原文化大地上,发 生了一件千古谜案。一个曾经替 大宋主持国醮祭祀,被皇帝召见无 故逃避,后又伏阙言天下事而沮不 得达的道宗大师白玉蟾,不见了。 他到底去哪里了,连他的得意 弟子彭耜也茫然不知。彭耜到处 打听,听闻先生解化于盱江。 第二年,彭耜又听说有人在陇 蜀见到白先生,之后就不知道去哪 里了。 白玉蟾到底去哪儿了,他为什 么像个孩子似决绝出走江湖,从此 杳无音讯,下落不明? 要破解他这个终极谜团,又不 得不回溯从前,梳理他的前世今生 之梦。 十岁诗作显狂放 白玉蟾到底活了多少岁?其 随母到底改嫁何方?学术界有太 多的争论,暂且不表。据史载,白 玉蟾祖父葛有兴,举人出身,曾被 分配到琼州任教谕,其父葛振业, 也以读书为业,可惜未考取功名。 白玉蟾身为一个举人之后,读 书世家之人,怎么会弃儒学道? 这跟白玉蟾当年参加童子科 考试有关。据《神仙通鉴白真人事 迹三条》载,白玉蟾十岁去广州城 应童子科,主司命赋织机诗,应声 咏:“大地山河作织机,百花如锦柳 如丝,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 天外飞。”主司意其狂,弗录,遂拂 袖归。 《织机》一诗的确想象奇伟,气 势不凡,在那个诗才辈出的时代, 怎么论也是一首绝妙之诗,何况此 诗出于一个南蛮之地的童子之 手。可让我们困惑的是,如果当时 的主考官是韩世忠,那个一生传奇 附身的国之重臣,会因为白玉蟾的 这首狂傲之诗生气,故而不录,从 而让白玉蟾走上与科举诀别之路? 我以为,这不是事实与真相。 明朝晚期,海南岛定安县才子 王弘诲,五岁入私塾读书,经史过 目成诵,九岁参加童子试,被时任 琼州府郡守李慎赏识,史载“主司 异之,劝令俯就陶养。”而李慎对王 弘诲劝令静心养读,以待来日的教 育策略,让王弘诲一生都感激不 尽。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李慎对王 弘诲捧杀,极可能又多了一个“伤 仲咏”,而少了一个“三朝硕士,一 代伟人”。 所以,白玉蟾十岁应童子科不 录之事,极有可能是韩郡王对白玉 蟾“劝令俯就陶养”,让他不要过 早涉入世道,以误了读书好时 光。况且,在科举制度发达,文人 握权治国的大宋王朝,白玉蟾怎么 会轻易舍弃这个伟大而现实的儒 家梦想呢? 既然这样,我们不禁要问:如 果白玉蟾不轻易放弃科举,那么在 那些读书考试的日子里,他到底干 什么去了? “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 有人认为他从一开始就学道 去了。有诗为证:“初别家山辞骨 肉,腰下有钱三百足。思量寻师访 道难,今夜不知宿何处。 事实上,学道是隐晦的说法。 白玉蟾是逃亡去了。 据南宋学者陈振孙《群仙珠玉 集》记载:“(白玉蟾) 及长,任侠杀 人,亡命至武夷” 。或许,这才是白 玉蟾不得不弃儒入道的根本原因。 从此,白玉蟾只有告别故乡, 告别科举,告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儒家之梦,飘荡天涯,风餐露 宿,成了一个居无定所污面垢首的 江湖客。 “江湖客”,也是白玉蟾对自己 身份的一个厘定。他在《水调歌 头》曾这样写道: 一个江湖客,万里水云身。鸟 啼春去,烟光树色正黄昏。洞口寒 泉漱石,岭外孤猿啸月,四顾寂无 人。梦魂归碧落,泪眼看红尘。 烟蒙蒙,风惨惨,暗消魂。南 中诸友,而今何处问浮萍。青鸟不 来松老,黄鹤何之石烂,叹世一伤 神。回首南柯梦,静对北山云。 以水云之身,行万里江湖之 路。转眼数十年就过去了,时间来 到了嘉定十一年(1218 年)。 这一年春天,已经修炼为道宗 大师的白玉蟾初到西山,恰逢大宋 王朝要在西山玉隆万寿宫举行国 醮。不知谁告知朝廷,说白玉蟾仙 游于此,可请他来主持国醮。使者 马上来找白玉蟾,他却再三推辞, 不愿出这个风头,可使者不依不 饶,他只好受命为国升座。 西山国醮结束,使者又来请求 白玉蟾到九宫山瑞庆宫主持国 醮。让人惊奇的是,在九宫山举行 国醮的这天,天上出现了神龙。祥 瑞之现,马上惊动了皇帝,宁宗皇 帝龙颜大悦,下旨召见白玉蟾。 面对皇帝的征召,白玉蟾做了 一件自觉平常,而世人却极度不解 的事情—逃跑。 唐宋以来,多少道家名流,无 不以被皇帝召见为荣。习惯漂泊 江湖,以天地为家的白玉蟾,不留 一痕,逃避召见,足见其内心的清 高孤傲。或许,在他看来,替国主 持国醮,不过是尽道家本份之事, 皇帝见或不见,都无关紧要。 最重要的是,在茫然的天地 间,能寻到羽化登仙之路。 白玉蟾成仙何其难,而他舍弃 俗世也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 他替南宋举行国醮时,天上出 现的祥瑞神龙,仍然无法阻挡这个 孱弱而自傲的王朝衰落滑底。而 此时,西北蒙古国迅速崛起,对中 原虎视眈眈。国有外患,内有政敌 掐架不已,整个王朝乱成一锅粥。 梦魂归碧落,泪眼看红尘”。 白玉蟾乘风欲去,却放不下奄奄一 息的大宋王朝。多年以来,他以为 他了却了尘缘之事,而没想到,当 天下有危之时,他还是不忍冷眼旁 观的江湖客。在这一刻,他发现遥 远的儒家入世之念,有如深埋心底 的火种,瞬间燃烧爆发开来。 嘉 定 十 五 年(1222 年)夏 天 , 之前拒绝皇帝召见的白玉蟾,又做 了一件让世人发愣的一件事。他 带着奏折来到临安城,准备呈交给 皇帝。他想谈的当然不是求道仙 事,而是言国之兵事。 他在《日用记》里,曾这样评价 自己:“喜谈兵而不喜博弈,喜纵横 家而不喜猜博。”只要皇帝能接见, 他自信有真知灼见,奉献给国家。 然而,当白玉蟾伏在宫门,呈 书请求面谏时,只见一个宫吏来到 他面前,将他的书信收下,不客气 地将他打发走了。其弟子彭耜《海 琼玉蟾先生事实》如此记录:“伏阙 言天下事而沮不得达”。 真是莫大的讽刺。皇帝召他 时,他跑掉了。等到他想见时,却 遭到拒绝。 白玉蟾想不通,但旁人却都看 得很清。在皇帝看来,你白玉蟾不 过是个山野道人,坐而论道,扯淡 鬼神,尚且可以,而治国论兵,怎么 轮得上你发言呢? 当年,汉朝孝文帝刘恒召贾谊 进宫,自诩才满腹的贾谊以为会得 到皇帝的赏识,替国效力。结果, 君臣俩人在宣室见面,谈了一晚的 生死鬼神之事。 白玉蟾自认为能言天下事,可 南宋宁宗皇帝却认为你只配谈生 论死,这跟刘恒对贾谊之见,又有 什么分别呢? 白玉蟾抑郁难制,不得开心 颜。他来到了街上,进了一家酒 馆,自斟自饮,痛苦无言。酒醉之 后,他到街上又蹦又唱,犹若疯 子。有人报案,捕快很快就来把他 抓起来,过了一夜才把他放走。 1229 年之后,不知所踪 时间深深地驻足在绍定二年 (1229)年。 家在琼瑶万里游,此身来往 似孤舟。夜来梦趁西风去,目断家 山空泪流。 ”乡愁,是白玉蟾漂泊人 生的一个重要课题。人生如叶被 风卷,终有尘埃落定时。这个自称 “奇男子”、“闲情人”、“江湖客”、 “谪仙子” 的浊世佳公子,继承南宗 四祖陈楠衣钵的道家大师,在生命 的末梢岁月里,只有一个深沉而急 迫的愿望—回家。 事实上,回家只是后人对白玉 蟾心境的一种揣测。其实绍定二 年之后,白玉蟾彻底绝迹,无人知 道其去向。 然而,很多海南人仍然相信他 回到了故乡,来到了文笔峰。 有道家学者认为,文笔峰四周 为红色火成岩,山上岩石却呈灰黑 色。红色象征火,黑色象征水,如 此,它便形成了火下水上的格局。 在《易经》里,水的卦象为坎,火对 应离卦。坎上离下,成了既济卦 相。而这卦象,亦是道家丹法精气 神融会流的象征。 白玉蟾留下的一首著名的《酹 江月》,让人不得不相信这一说法。 因看斗柄,运周天,顿悟神仙 妙诀。一点真阳,生坎位,点却离 宫之缺。造物无声,水中起火,妙 在虚危穴。今天冬至,梅花依旧凝 雪。先圣此日闭关,不通来往,皆 为群生设。物物含生育,意正在, 子初亥末。自古乾坤,这些离坎, 日日无休歇。如今识破,金乌飞入 蟾窟。 可是事实到底如何,只有天知 晓得了。 —— \ 稿海南宋代先贤白玉蟾,身上有着太多的未解之谜。由于史料的缺失,有关 他的故事,世人大多从民间传说和野史轶事中口耳相传,致使真假莫辨。 海南本土作家王月旺( 笔名“月望东山” )在查阅史料,研读白玉蟾的诗作 之后,以轻松、诙谐的笔触,勾画出了一个“狂放”的白玉蟾形象。 —编者按 定安文笔峰据传是白玉蟾羽化 登仙的地方。 李幸璜 摄

Upload: others

Post on 31-Aug-2019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十岁诗作显狂放 江湖 - hnrb.hinews.cnhnrb.hinews.cn/resfile/2014-12-01/021/hnrb20141201021.pdf · 白玉蟾身为一个举人之后,读 书世家之人,怎么会弃儒学道?

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主编│陈耿 版式│庄和平 海南刊周 讲谭 B13

1229年,中原文化大地上,发生了一件千古谜案。一个曾经替大宋主持国醮祭祀,被皇帝召见无故逃避,后又伏阙言天下事而沮不得达的道宗大师白玉蟾,不见了。

他到底去哪里了,连他的得意弟子彭耜也茫然不知。彭耜到处打听,听闻先生解化于盱江。

第二年,彭耜又听说有人在陇蜀见到白先生,之后就不知道去哪里了。

白玉蟾到底去哪儿了,他为什么像个孩子似决绝出走江湖,从此杳无音讯,下落不明?

要破解他这个终极谜团,又不得不回溯从前,梳理他的前世今生之梦。

十岁诗作显狂放

白玉蟾到底活了多少岁?其随母到底改嫁何方?学术界有太多的争论,暂且不表。据史载,白玉蟾祖父葛有兴,举人出身,曾被分配到琼州任教谕,其父葛振业,也以读书为业,可惜未考取功名。

白玉蟾身为一个举人之后,读书世家之人,怎么会弃儒学道?

这跟白玉蟾当年参加童子科考试有关。据《神仙通鉴白真人事迹三条》载,白玉蟾十岁去广州城应童子科,主司命赋织机诗,应声咏:“大地山河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主司意其狂,弗录,遂拂袖归。

《织机》一诗的确想象奇伟,气势不凡,在那个诗才辈出的时代,怎么论也是一首绝妙之诗,何况此诗出于一个南蛮之地的童子之手。可让我们困惑的是,如果当时的主考官是韩世忠,那个一生传奇附身的国之重臣,会因为白玉蟾的这首狂傲之诗生气,故而不录,从而让白玉蟾走上与科举诀别之路?

我以为,这不是事实与真相。明朝晚期,海南岛定安县才子

王弘诲,五岁入私塾读书,经史过目成诵,九岁参加童子试,被时任

琼州府郡守李慎赏识,史载“主司异之,劝令俯就陶养。”而李慎对王弘诲劝令静心养读,以待来日的教育策略,让王弘诲一生都感激不尽。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李慎对王弘诲捧杀,极可能又多了一个“伤仲咏”,而少了一个“三朝硕士,一代伟人”。

所以,白玉蟾十岁应童子科不录之事,极有可能是韩郡王对白玉蟾“劝令俯就陶养”,让他不要过早涉入世道,以误了读书好时光。 况且,在科举制度发达,文人握权治国的大宋王朝,白玉蟾怎么会轻易舍弃这个伟大而现实的儒家梦想呢?

既然这样,我们不禁要问:如果白玉蟾不轻易放弃科举,那么在那些读书考试的日子里,他到底干什么去了?

“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

有人认为他从一开始就学道去了。有诗为证:“初别家山辞骨肉,腰下有钱三百足。思量寻师访道难,今夜不知宿何处。”

事实上,学道是隐晦的说法。白玉蟾是逃亡去了。

据南宋学者陈振孙《群仙珠玉集》记载:“(白玉蟾)及长,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或许,这才是白玉蟾不得不弃儒入道的根本原因。

从此,白玉蟾只有告别故乡,告别科举,告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之梦,飘荡天涯,风餐露宿,成了一个居无定所污面垢首的江湖客。

“江湖客”,也是白玉蟾对自己身份的一个厘定。他在《水调歌头》曾这样写道:

一个江湖客,万里水云身。鸟啼春去,烟光树色正黄昏。洞口寒泉漱石,岭外孤猿啸月,四顾寂无人。梦魂归碧落,泪眼看红尘。

烟蒙蒙,风惨惨,暗消魂。南中诸友,而今何处问浮萍。青鸟不来松老,黄鹤何之石烂,叹世一伤

神。回首南柯梦,静对北山云。以水云之身,行万里江湖之

路。转眼数十年就过去了,时间来到了嘉定十一年(1218年)。

这一年春天,已经修炼为道宗大师的白玉蟾初到西山,恰逢大宋王朝要在西山玉隆万寿宫举行国醮。不知谁告知朝廷,说白玉蟾仙游于此,可请他来主持国醮。使者马上来找白玉蟾,他却再三推辞,不愿出这个风头,可使者不依不饶,他只好受命为国升座。

西山国醮结束,使者又来请求白玉蟾到九宫山瑞庆宫主持国醮。让人惊奇的是,在九宫山举行国醮的这天,天上出现了神龙。祥瑞之现,马上惊动了皇帝,宁宗皇帝龙颜大悦,下旨召见白玉蟾。

面对皇帝的征召,白玉蟾做了

一件自觉平常,而世人却极度不解的事情——逃跑。

唐宋以来,多少道家名流,无不以被皇帝召见为荣。习惯漂泊江湖,以天地为家的白玉蟾,不留一痕,逃避召见,足见其内心的清高孤傲。或许,在他看来,替国主持国醮,不过是尽道家本份之事,皇帝见或不见,都无关紧要。

最重要的是,在茫然的天地间,能寻到羽化登仙之路。

白玉蟾成仙何其难,而他舍弃俗世也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

他替南宋举行国醮时,天上出现的祥瑞神龙,仍然无法阻挡这个孱弱而自傲的王朝衰落滑底。而此时,西北蒙古国迅速崛起,对中原虎视眈眈。国有外患,内有政敌掐架不已,整个王朝乱成一锅粥。

“梦魂归碧落,泪眼看红尘”。白玉蟾乘风欲去,却放不下奄奄一息的大宋王朝。多年以来,他以为他了却了尘缘之事,而没想到,当天下有危之时,他还是不忍冷眼旁观的江湖客。在这一刻,他发现遥远的儒家入世之念,有如深埋心底的火种,瞬间燃烧爆发开来。

嘉定十五年(1222年)夏天,之前拒绝皇帝召见的白玉蟾,又做了一件让世人发愣的一件事。他带着奏折来到临安城,准备呈交给皇帝。他想谈的当然不是求道仙事,而是言国之兵事。

他在《日用记》里,曾这样评价自己:“喜谈兵而不喜博弈,喜纵横家而不喜猜博。”只要皇帝能接见,他自信有真知灼见,奉献给国家。

然而,当白玉蟾伏在宫门,呈书请求面谏时,只见一个宫吏来到他面前,将他的书信收下,不客气地将他打发走了。其弟子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如此记录:“伏阙言天下事而沮不得达”。

真是莫大的讽刺。皇帝召他时,他跑掉了。等到他想见时,却遭到拒绝。

白玉蟾想不通,但旁人却都看得很清。在皇帝看来,你白玉蟾不过是个山野道人,坐而论道,扯淡鬼神,尚且可以,而治国论兵,怎么轮得上你发言呢?

当年,汉朝孝文帝刘恒召贾谊进宫,自诩才满腹的贾谊以为会得到皇帝的赏识,替国效力。结果,君臣俩人在宣室见面,谈了一晚的生死鬼神之事。

白玉蟾自认为能言天下事,可南宋宁宗皇帝却认为你只配谈生论死,这跟刘恒对贾谊之见,又有什么分别呢?

白玉蟾抑郁难制,不得开心颜。他来到了街上,进了一家酒馆,自斟自饮,痛苦无言。酒醉之后,他到街上又蹦又唱,犹若疯子。有人报案,捕快很快就来把他抓起来,过了一夜才把他放走。

1229年之后,不知所踪

时间深深地驻足在绍定二年(1229)年。

“家在琼瑶万里游,此身来往似孤舟。夜来梦趁西风去,目断家山空泪流。”乡愁,是白玉蟾漂泊人生的一个重要课题。人生如叶被风卷,终有尘埃落定时。这个自称

“奇男子”、“闲情人”、“江湖客”、“谪仙子”的浊世佳公子,继承南宗四祖陈楠衣钵的道家大师,在生命的末梢岁月里,只有一个深沉而急迫的愿望——回家。

事实上,回家只是后人对白玉蟾心境的一种揣测。其实绍定二年之后,白玉蟾彻底绝迹,无人知道其去向。

然而,很多海南人仍然相信他回到了故乡,来到了文笔峰。

有道家学者认为,文笔峰四周为红色火成岩,山上岩石却呈灰黑色。红色象征火,黑色象征水,如此,它便形成了火下水上的格局。在《易经》里,水的卦象为坎,火对应离卦。坎上离下,成了既济卦相。而这卦象,亦是道家丹法精气神融会流的象征。

白玉蟾留下的一首著名的《酹江月》,让人不得不相信这一说法。

因看斗柄,运周天,顿悟神仙妙诀。一点真阳,生坎位,点却离宫之缺。造物无声,水中起火,妙在虚危穴。今天冬至,梅花依旧凝雪。先圣此日闭关,不通来往,皆为群生设。物物含生育,意正在,子初亥末。自古乾坤,这些离坎,日日无休歇。如今识破,金乌飞入蟾窟。

可是事实到底如何,只有天知

晓得了。

遥远的

江湖客

——

白玉蟾与文笔峰

文\

本刊特约撰稿

王月旺

海南宋代先贤白玉蟾,身上有着太多的未解之谜。由于史料的缺失,有关他的故事,世人大多从民间传说和野史轶事中口耳相传,致使真假莫辨。

海南本土作家王月旺(笔名“月望东山”)在查阅史料,研读白玉蟾的诗作之后,以轻松、诙谐的笔触,勾画出了一个“狂放”的白玉蟾形象。 ——编者按

定安文笔峰据传是白玉蟾羽化登仙的地方。 李幸璜 摄

白玉蟾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