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alumni.tic.edu.hkalumni.tic.edu.hk/attachments/015_tisu_post_01.pdf ·...

12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Oct-2020

1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專題 - alumni.tic.edu.hkalumni.tic.edu.hk/attachments/015_TISU_post_01.pdf · 學生的思想,使之成為將來的加害者,繼續以性別偏見壓 抑女性。教育,還是反教育,就是個問題。
Page 2: 專題 - alumni.tic.edu.hkalumni.tic.edu.hk/attachments/015_TISU_post_01.pdf · 學生的思想,使之成為將來的加害者,繼續以性別偏見壓 抑女性。教育,還是反教育,就是個問題。

編者的話

  學生報,聽來是個頗陌生的名字,是報紙?有波經刨?有八卦娛樂新聞?如果你心目中的學生報是這樣的,Daisy的學生報恐怕會令你大失所望。一直以來,體藝也沒有一份由同學主編、主要持同學觀點的報刊,究竟同學之間有沒有足夠的交流呢?Daisy創立學生報正是為了同學間有更多交流和討論,無論是生活感受,還是校政問題,甚至社會問題,也可以在學生報盡情抒發。   除了同學之間的交流外,學生報還有一個目標,就是協助同學接觸和了解社會。現時的主流媒體大多跟隨官方觀點,而官方觀點又多不是整體事實,於是,大眾接觸的資訊多是有利政府的,如此麻醉人民,我們可以知道真相嗎?如去年「六四屠城二十周年」,親政府的媒體皆抱持「發展論」,認為發展即可蓋過政府屠殺無辜平民的錯誤,還嘗試淡化這段歷史。這樣同學可以正確了解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嗎?本刊不敢自詡教育同學,只是期望體藝同學間能有更多不同討論,從中思考更多問題。   出版學生報的工作毫不簡單,有賴學生會內閣各成員的努力,以及三位負責老師:傅紹康老師、黃宇靈老師和胡美紅老師的幫忙。謹此向他們道謝,希望日後工作順利。

「頻頻回頭看甚麼?」

  學期初的時候,別人都問:「為甚麼常常說起以前多好? 停滯不前不要得,要向前看、向前走。」其實我們步伐一直沒有停下來,只是走的路歪了。一路上拋下目標和理想,跟著人群走去,然後彷彿看見「有前景的將來」。我們有些不停回頭望,望以前的好時光,望以前的自由,望以前的光輝;雙腳已因不斷的追趕而發軟,也漸漸記不起自己的名字。   對,我是說體藝。   這是我們有目共睹的事,然而卻不斷有人嘗試說服我們,這是大勢所趨,為了將來沒法子。以前,慶幸自己是體藝的一員,因為外人一聽體藝這名字,大多會表現出羨慕的神情,然後說「你一定是很擅長體藝或藝術的呀!」,我暗暗把「引以為傲說體藝」這句話記在心中;現在,外面風聲鶴唳,不少人提及體藝變質這回事,校友紛紛提筆書寫對母校之感,同學亦說「體藝不再體藝」,每當我看見那些有關體藝已變的文章,都十分痛心,痛心學校之變。當初,體藝成立的目的,是為了培育在體育或藝術有潛能的學生,讓他們能在這裡好好發展。如今,廿年過去,我看見的是學校走向同化,在學校群中站不住腳,因為沒有了自己的特色,變成「兩頭唔到岸」。投放在體、藝的資源少了,另一方面又吸引不到成績優良的學生入讀。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為了什麼入讀體藝,我可以肯定地說,我為了對體育的興趣。那,你呢? 學校之變,其實我們不能置身事外。我曾親眼看見不少現在的學生,逃避校隊練習,或在練習時馬虎了事。我亦看見學校在學界的體育成績不斷下跌,以往的聲威漸漸被洗刷掉,不禁說感慨。感慨的是,我們學校青黃不接。不接的是,以前體藝人的拼搏精神。埋怨學校不重視體和藝,那我們有沒有做好本份,有沒有尊重自己體藝人的身份?   現在好像一切如斯美好,風平浪靜,門面工作做得很好。最怕的是,體藝在安逸中,無聲無色地消失了,成為一所普通學校。或者這一切都是我們的猜測,但我真的希望學校在社會重視學術的大方向中,仍能堅持學校的創校宗旨,保留體藝的特色,讓有特殊潛能的學生在這裡好好發展。我相信,有很多學生都很關心體藝的發展;我相信,大部分的學生都有自己對體或藝的堅持。學生與校方在這話題上不是敵人,而是要坦誠相對,一起解決問題。   所以,請您們想一想,有什麼可為體藝而做。其實我們是責無旁貸的。我在呼籲,關心體藝的發展。我們不是無能為力的,只要有勇氣說出自己的感覺和意見,靠我們去傳承體藝精神,「請你留低一起作見證」。  「本年的練習節數由五十多減至三十多」、「沒有錢請教練」、「追求卓越的學業成績」、「削減資源在體育及藝術」、「體藝王朝聲威不再」、「體藝中學已變質」、「體藝中學棄體藝」、「如果唔係體藝既失敗,都唔會有創意書院既出現」─我不是激進,而是心痛。

  喜愛體藝生活,  你去運動,我繪畫,  皆愛讀書,可動可靜,  願把體仁藝智發揚光大,  攜手共創,新的風氣引以為傲說體藝。 學生會會長 何宛兒

目錄

專題 - - - - - - - - - P,1

學界戰報 - - - - - - - P,3

藝誌 - - - - - - - - - P,4

感言 - - - - - - - - - P,6

敢言 - - - - - - - - - P,8

師想 - - - - - - - - - P,8

我們是這樣在體藝長大的 P.9

編輯: 戴梓軒 溫曉涂排版: 張雋熙校對: 何宛兒體育記者: 黎智敏 鍾承軒 何浚寰藝術記者: 張雋熙 戴梓軒 徐韻彤顧問老師: 傅紹康老師 黃宇靈老師 胡美紅老師承印:先達印刷公司

Page 3: 專題 - alumni.tic.edu.hkalumni.tic.edu.hk/attachments/015_TISU_post_01.pdf · 學生的思想,使之成為將來的加害者,繼續以性別偏見壓 抑女性。教育,還是反教育,就是個問題。

專題  現時校規列明「若天氣寒冷(攝氏12度或以下) 女生可穿著肉色絲襪或海軍藍色西褲」,否則在校內女生就必須穿裙。本文旨在以「性別平等」的角度探討相關校規的廢存。討論前,必先釐清「刻版印象(Stereotype)」、「性別角色(Gender role)」以及「性別歧視(Sex discrimination)」等關鍵字眼的意義,再以這些槪念分析相關校規。

校方甚至同學通常提出的反駁理據是,既然是女生,那當然要穿裙。這無疑是一種刻板印象所造成對女同學性別角色的期望,但這其實無助解釋他們的要求,而只是一種循環論證(Circular Reasoning),與說「因為她們應該這樣穿,所以她們應該這樣穿」無異。有一說這是「配合社會的傳統女性形象」,但這種「傳統形象」是由社會觀念所造成的,即上述的刻板印象。價值觀本無高下之分,可是,假若將價值觀強加於他人身上,那就影響了對方的權利,造成不公。

男生穿裙又如何?

  說到這一點,不少人都會反駁:難道禁止男生穿著裙子的規範,也是一種性別歧視?若根據上述定義,答案很簡單:是。只不過,一般社會對男生穿裙的容忍度比對女生穿褲的為低,「男生穿裙」更被認為離經叛道。然而,這同樣是僅因性別差異的差別待遇。以「男生穿裙同樣不被允許」來合理化「禁止女生穿褲」,是犯了「Two wrongs make a right」的邏輯謬誤。

學校的角色

  以性別角度審視相關校規後,來到關鍵的一點:學校的角色 ── 跟隨潮流繼續強化有害的性別刻板印象,抑或基於機會平等的原則更改相關規定?學校以傳統、社會大勢及保障收生為理據,但正如上文所說,「傳統」在此難以成為一個道德上站得住腳的理由 ── 在中國古代,紮腳也是傳統的女性形象,我相信,校方不會堅持要女同學紮腳吧。又涉及到教育的本質:學校應該只是一個迎合市場的商業機構,還是一所導人向善、宣揚正確價值觀、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而非盲從的教育機構?教育不只是課本知識,不只是某個課程;教育就是生活。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也會影響我們的想法,正如老師的一言一行、校規的每個字,也在影響學生甚至整個社會的想法。當學校在實行充滿性別偏見的政策,這種錯誤價值觀很容易深深植入學生的思想,使之成為將來的加害者,繼續以性別偏見壓抑女性。教育,還是反教育,就是個問題。

總結

  性別刻版印象滲透社會每個角落,我們卻往往不自覺。這些性別偏見衍生出來的行為,大多都是壓迫性的,當中不少甚至被制度化,成為了不可逆的規條。為了社會的機會平等,我們應捨棄這些刻板印象,並多關注社會上不平等的事情。本文所述的校規就是一例,看見女生因被迫穿裙而諸多不便甚至挨凍,感到不忍,本是出於人類最基本的同理心,然而,基於社會潮流的灌輸,以及制度的不便,甚至因不公義的事情太多而麻木(「君子遠庖廚」的道理),我們常視而不見。這些難道是「飽讀聖賢書」之人應有的態度?而校方傾向商業原則的取態,也值得我們警愓 ── 校方同樣可以以「社會大勢」為理由,淹沒體藝的獨特性。乍看兩者並無關係,但世事總是環環相扣,希望各位也能以一顆赤子之心看清全局,認清不公義,從而基於同理心,為受壓的一群發聲。

女生穿褲、性別平等與學校的角色 溫曉涂, 梁傑城(校友)

何謂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個社會學的名詞,指人對某些事物特定的槪括看法。據牛津字典定義為「定型、形式化及標準化(所以或許為錯)的語句、觀念或信仰」。刻版印象亦分很多種,有基於國家民族、性傾向、性別、社會階層等等。看似遙不可及,但我們卻或多或少受其影響,如我們不時會認為俄羅斯人及北歐人終日沉迷伏特加,北美原住民茹毛飲血(地區或種族;男同性戀者易得愛滋病(性傾向);地盤工人粗魯而沒教養,流浪漢都懶惰的人甚至是精神病患者(社會經濟)等等。本文要強調的是「性別刻板印象」:男孩喜歡機械人玩具、喜歡藍色;女孩偏愛洋娃娃,偏愛粉紅色等等。有時統計數據告訴我們,某些刻版印象有事實基礎,但要留意當中的因果關係:是性別差異導致刻版印象,抑或相反?很多時是性別刻板印象使父母刻意據性別裁培子女(自我實現)。若將這種刻版印象作為判斷不同人、給予不同人不同期望的指標,甚至將之制度化,定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女生穿裙的性別角色

  而女生穿裙與這種刻板印象之間的關係,就廣泛存在於社會中-包括學校-不少人被「社教化」(Socialization),學習固有的社會規範及價值觀。我們不期然會認為「女生就要穿裙子」。也許我們並不自覺,但這種刻板印象經過長期的社教化,已經深深烙在我們的腦海中。有時這些刻板印象是有實際數據支持的,例如,一般而言,男生跑步比女孩跑得快(基於生理結構),所以老師在課堂時要找跑腿的話,多數會找男生。然而,若我們細心留意,兩性之間相同的地方,比相異的實在多得多;我們卻常常僅因為性別的不同,而給予不同人不同的期望,這套以性別刻板印象為基礎的種種期望與社會規範,就是「性別角色」(Gender role),現實的例子亦多的是:男生「應該」進行具剛陽氣質(Masculinity)的活動,如武術或劇烈運動;女生「應該」進行具陰柔氣質(Femininity)的活動,如芭蕾舞;「男主外,女主內」;男當醫生,女當護士等等。「女生該穿裙子」的規範,某程度上是這種性別角色的產物:穿裙子意味著行動較為不便(「婀娜多姿」的陰柔氣態)、須「處處提防」(女生「被動性」的性別角色)。

性別歧視?

  最具爭議的一點,該是「性別歧視」(Sex dis-crimination),皆因此為頗嚴重的指控。故此我們必先有一個明確定義:如果一種差別待遇,並非因為她們的優缺點,而僅僅是因為她們的性別差異而造成,那便是一種「性別歧視」。分辨好三個概念之後,就可審視相關校規是否一種性別歧視。被迫穿裙的待遇,顯然非基於女生的優缺點、並非因為先天的性別差異。顯然易見,上述校規,基於性別、不相關地予女生不同待遇,就是一種「性別歧視」。

P,1

Page 4: 專題 - alumni.tic.edu.hkalumni.tic.edu.hk/attachments/015_TISU_post_01.pdf · 學生的思想,使之成為將來的加害者,繼續以性別偏見壓 抑女性。教育,還是反教育,就是個問題。

再為雙腿發聲 鄭家榆(零五至零六年度學生會會長)

  如果沒有記錯,校方在我中五時修改校規,女生要等到氣溫降至十二度以下方可以穿長褲(原本界線為十八度)。

  身為男生,我關注此議題的根本原因是我認為規定女生「正常情況下」必須穿裙是性別歧視。而當年希望從最基本的同理心出發,先說服校方修改十二度之界線,從而取消此規定。然而,我不得不承認自己失敗了,現在學生會再度就此議題表達意見,我僅能做的不過是寫篇文章支持,希望各位同學能夠參與討論。

  最近重讀自己的舊文章《為雙腿發聲》,此文寫於零五年十二月五日,刊於《家校脈搏》第九期(零五年十二月號)。文中提到當日氣溫十五度,而本人即使穿上長褲雙腳仍覺頗冷,於是在早會中觀察老師衣著。結果發現只有前校長及一位穿絲襪的老師跟全校女生一樣,在十五度的早上穿裙。

  四年過去,我不清楚校方態度是否依舊,規則未改卻是事實。在此引《為》文其中一段(欲重溫舊文者可上網搜尋):

  「最後,容我再一次陳述我認為十二度並非一恰當界線的原因:一,在十三甚至十五度時也有同學表示雙腿感到凍;二,由於每個人對寒冷的感覺都有所不同,而且感覺會受到濕度高低影響,並非單由溫度所決定;三,體藝的同學並非全都住在沙田,而學校是以沙田區氣溫作為標準,若某天沙田區氣溫為十三、四度的話,有些同學在回校途中的氣溫可能是低於十二度的,故我認為,溫度之界線宜鬆不宜緊。」

  這是再簡單不過的問題,而校方並非未聽過這些意見,卻似乎無意跟進。還記得在修改規定時,有老師指出原因是「若界線訂為十八度,很多女同學會在冬天穿褲,並不整齊統一」。「整齊統一」是當時更改/收緊校服儀容規定的主調,四年過去,我希望校方不再堅持這論點(且別論「整齊」跟「統一」本來就是兩個不同概念)。

  教協報零一年五月二十八日的一篇報導中提到,「大多數的回應者都支持改革現有制度,並贊成准許女教師和女學生穿著長褲上學」,這可是近九年前的文字。

  同一篇報導指出,「一名女學生的家長對校方進行性別歧視的法律程序,反對校方禁止其女兒穿著長褲上學。其後,校方承諾摒棄此帶有歧視性的服裝守則,雙方因而庭外和解。本會和平機會希望學校能就教師和學生的服裝守則所出現的性別歧視作出更改,推動在學校的平等機會」。

  記得當年學校的主題為「尊重」,我在《為》文末如此寫道:「教人尊重,不是口說了算的」。由始至終,我不明白到底有甚麼重要理由,可以讓人容忍校規繼續令女生雙腿在冬天得抵受寒冷,繼續強化性別定型。這算是甚麼教育?如果老師都認為自己正確,請先說服同學此規定合情合理吧,要是說服不了,請從善如流修改校規。

注:文中提到之報導為《限制女教師穿長褲上班 可構成性別歧視(教師和學生服裝守則意見調查結果公佈)》,網址如下:http://www.hkptu.org.hk/ptu/director/pubdep/optunews/418/112.htm

專題

P.2

Page 5: 專題 - alumni.tic.edu.hkalumni.tic.edu.hk/attachments/015_TISU_post_01.pdf · 學生的思想,使之成為將來的加害者,繼續以性別偏見壓 抑女性。教育,還是反教育,就是個問題。

學界戰報女甲籃球隊

奪沙西四連冠  體藝的女子甲組籃球隊於十二月一日與沙田書院(Shatin College)比賽,沙田書院以35:26勝出。由於特別原因,該場比賽於沙田書院舉行。體藝的球員認為他們狀態不是太好,尚有改善空間,而且體能也不是太好。雖然敗北,但在單循環分組賽制下,體藝仍可連續四年奪冠!   比賽一開始,沙田書院隨即展開全場緊迫,體藝熱身未足因而稍微落後,但她們沉住氣應付比賽,最後力追至16:18完半場,僅落後兩分。下半場體藝全力以赴,積極搶分,但體藝受制於嚴密防守,無法發揮正常表現,最後以26:35敗給沙田書院。

  賽後檢討後,前女排主力林綺莎語重心長地勉勵一眾師妹,希望她們將這場比賽深深地印在心裏,並直言體藝從未在全港比賽遭人「大炒」,今次的慘敗,是一個恥辱。

  體藝教練楊朝旭在賽後表示,體藝與新法的球技相差不遠,但球員的心理質素和臨場發揮皆比預期差,而且缺乏經驗及不懂處理壓力,因而非常緊張,以致表現欠佳。另一方面,他又認為球隊的心態未夠強硬,付出的時間比從前的排球隊更少,例如會在一星期的兩課操練以外自發加入體能訓練,但他不擔心來年隊長林綺亭離開體藝後女排會青黃不接,認為球隊主力仍留在體藝,但還要看球員努力與否。

  隊長林綺亭則認為由去年開始,女排表現已開始下滑,但不知如何幫助球隊,感覺難受。她又感到領隊陳乃富老師似乎已放棄他們,坦言無從帶起球隊。最後她寄語師妹「加油!不要放棄每一場比賽,要延續體藝的不死精神!」

  以沙田及西貢區冠軍姿態殺入精英賽的體藝女排,在精英賽首輪意外慘敗予新法書院,新法書院以直落兩局25:17及25:7淘汰體藝。

  今年的女排精英賽於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廿七日開始假青衣室內體育館舉行,由於體藝女排為種子球隊,因而可直接晉身十六強,於十二月廿八號迎戰新法書院。兩隊開局平分秋色,新法憑着較少失誤及出色的防守於中段開始領先16:13,其後新法開始加強攻勢,以連番殺球拉開比數,加上體藝的防守頻頻失誤,新法最後以25:17先取一局。

  第二局開始後,新法的龍子泓連發五球得分,立刻將比數拉開至7:2,新法乘勝追擊,一度領先十分。比賽中段,體藝隊長林綺亭曾打出一球絕殺,可惜未能帶起士氣,但未有再被拉開,一直維持十分距離至17:7。尾段新法再發動一輪攻勢,結果體藝再無分數進賬,新法以25:7擊敗體藝。

衛冕沙西後未能乘勝追擊

女排不敵新法 精英賽首圈止步

P.3

Page 6: 專題 - alumni.tic.edu.hkalumni.tic.edu.hk/attachments/015_TISU_post_01.pdf · 學生的思想,使之成為將來的加害者,繼續以性別偏見壓 抑女性。教育,還是反教育,就是個問題。

在二零一零年一月十六、十七、廿三和廿四日,「伙炭」及「香港藝術」舉行了「伙炭藝術工作室開放計劃」,五十九個工作室中,總共有二百四十四位藝術家展示平日的創作環境及多年成果。除此之外,還有八個活動,包括「藝術家對談」、座談會和放映會,令參觀者可與眾多藝術家交流、更了解本地藝術。

他們的藝術工作室分佈在各工廠大廈,主要集中在華聯工業中心,共有三十六間工作室,亦是人流最密集的地方,大部分的工作室也擠滿參觀者,甚至出現「擠塞」的情況。

云云工作室當中,其中幾個別具特色,如「古老十八代飲食茶具故事館」、「松風畫苑」、「零伍貳零工作室」和「山寨廠」。

「古老十八代飲食茶具故事館」收藏了大量古今飲食器具,藏品相當豐富。觀賞茶具後,當然不能不品茗,收藏家梁國鴻先生樂意隨時泡茶供參觀者品嘗,參觀者可一邊細味,一邊聽梁先生如數家珍般說出各種器具的歷史。 「松風畫苑」由陳紹綿先生主理,其風格具象真實,喜歡表現現實,如一連七十幅記錄一

個地盤建築過程的油畫及以街邊栗子檔為題材的 作品。雖然畫風較傳統,但陳先生仍樂於在創作中試驗不同的風格。

「零伍貳零工作室」是年輕藝術家黃進曦的創作空間,他的作品大多是風景寫生,表面看來沒甚特別,但其作品的風景竟是電子遊戲中的風景!黃先生認為打機時,人是被動,受着遊戲規則限制,甚至已經麻木,因此他嘗試以其他角度介入電子遊戲,探討介入虛擬世界的可能及擴展寫生的範圍,他如此形容自己:「別人在選擇玩甚麼遊戲,我在選擇如何玩那遊戲。」。讀者可登入以下網址,http://www.wongchunhei.com,一看我們平日在風馳電掣的賽車中,遺忘了的各種風景。

「山寨廠」的「廠長」王天仁擅長用廢木製作雕塑,另外兩位成員伍寶琪和黃頌怡則愛藉攝影和繪畫來表達其生活感受。「廠長」多年來皆喜以廢木砌出不同動物,甚至包括怪獸,其作品形態趣怪、生動活潑,如 欲欣賞其作品,可到www.wongtinyan.com。

雖然各工作室只開放四日,但這活動年年舉辦,錯過了今年的讀者,明年可留意學校、火炭火車站等地方的宣傳海報,盡用所有開放時間參觀各個工作室。「古老十八代飲食茶具故事館」中的茶壺

「山寨廠」中的「大鵬與學鳩」

「藝屬吾」—2009-10 中七視覺藝術畢業展   繼「曝光」展覽和於香港文化中心舉辦的畢業展後,這是中七同學第三次公開展示他們的作品,地點為灣仔藝林畫廊,於1月23日開幕。之所以把展覽命名為「藝屬吾」,是因為他們認為這名字既有「藝術是屬於大家的」之意思,又能帶出視藝X、Y、Z三組的同學就好如古時魏國、蜀國和吳國般「三國鼎立」。他們還邀請了江康泉先生(體藝舊生及著名漫畫家)擔任開幕禮嘉賓,與這位師兄分享他們的創作成果。  馬子然同學認為,這次展覽跟以往兩次最大的分別是,他們只能選擇展出一件作品,但其實大多數同學都希望跟別人分享所有自己滿意的作品。另外,他認為參與三次展覽帶給他們學習與同學溝通和合作的機會:「要做足夠的準備工夫, 展覽才可順利完成,大家要經常交換意見才可以好好合作」。

江康泉(左)和馬子然(右)

伙炭藝術工作室開放計劃

P.4

Page 7: 專題 - alumni.tic.edu.hkalumni.tic.edu.hk/attachments/015_TISU_post_01.pdf · 學生的思想,使之成為將來的加害者,繼續以性別偏見壓 抑女性。教育,還是反教育,就是個問題。

經過的,還在嗎? KC 每一個上學天,同學都會經過天橋底、停車場和時光隧道。然而,大家有否察覺到這些熟悉的風景,其實存在著一些的微細或周期性的變化?

掩蓋 同學每天走過的天橋底有一面長方形的石屎牆,現被一大片白油漆覆蓋著。筆者相信,每一個體藝人都會看過被這片白色所隱藏的東西──色彩班駁的塗鴉。記得開學初校長曾於星期四的早會跟我們談論”Civility”,提及校門外的塗鴉是不恰當及不應存在的,而數天過後它們就被活埋了。在體藝生活了一段長時間的人也會知道,那些作品從來難逃被消除的命運──政府一次又一次以白色油漆停止那面牆的外觀繼續「受損」,然後塗鴉者一次又一次視那片白色為他們的畫紙,鍥而不捨地進行創作。 究竟一面空白的牆還是佈滿塗鴉的牆較美觀? 政府所做的能否達到它禁絕塗鴉之目的? 同學不妨想一想。

取代 一直以來,從停車場走進校舍,總會跟泳池邊懸掛著的三件雕塑擦身而過。相信看過那三件雕塑的同學,也會被其栩栩如生的形態所吸引﹔以藝術創作呈現運動員充滿力量的姿態,是一種體育與藝術的融合,設置於體藝中學的校門實在適合不過。可是,現在這三件藝術品已被校方移除,換來一條印有宣傳字句的橫額。取而代之的橫額寫著”Dedicate to High Perfomance in Academics, Sports and Visual Arts.”,猶如一面閃閃發亮的金漆招牌,以一句英文標語向各位體藝人及以後會經過校門的校外人展示創立體藝中學的美好宗旨。

“Time” –A Photography Competition cum Exhibition

Entry Requirements: - entries should be photographic work with the theme “Time”- entries should be the original work by the participants - entries should be the size of A4 (297 x 210mm) or 8R (203.2 x 254mm), and be printed on photographic papers.- each participants should not submit more eme is interpreted and presented.- no frames and mounting are requiredPrizes: 5 Grand Prizes:book coupon at $1000 and a Certificate 10 Honourable Mentions: Book coupon at $100 and a Certificate Deadline: 24-26 February 2010 (please hand in your work to Mrs Ng in sculpture room before 22/2)

For more details and the admission forms, please refer to : http://www.edb.gov.hk/UtilityManager/circular/upload/EDBCM/EDBCM09157E.pdf

「信心存摺」國際文化交流(香港)之2009-2010繪畫比賽

主辦: 國際文化交流(香港)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Culture Exchange (Hong Kong)

「存摺」,是我們擁有財富的記錄。現今新一代,不單需要一本銀行存摺,還須要一本「信心存摺」。「信心存摺」對我們的孩子而言來得更有意義和更具價值。今次ICEHK有幸和美國著名印刷商 【Lotus Printing Inc.】及出版商【Linda Publishing Ltd. 蓮泰出版有限公司】攜手合作,為您們的孩子打造一本屬於他們的「信心存摺」,入選作品可以連同他們的個人創作心得,與其他來自不同疆界的朋友一起畫出美麗彩虹。

參賽組別: A組-幼兒組:5歲或以下B組-兒童組:6–12歲 C組-少年組:13–19歲作品主題: 繪畫–自信、信心、大同世界、彩虹天地等 (能配合大會主題為佳) 每人只可投稿一幅,尺寸不超過45 x 45厘米(cm);參賽作品請盡量避免折疊;所有參賽作品必須填妥參賽表格,參賽表格裡的「參賽者標籤」須填妥並剪下,貼於作品背面,其他一切個人資料不可書寫在作品上;否則,將被取消參賽資格截稿日期:2010年3月15日 (請將作品於3月9日前交到雕塑室吳小姐)作品媒介: 各種形式的繪畫媒介創作均可。如:中國畫、水粉畫、水彩畫、素描、速寫、蠟筆畫、版畫、鋼筆畫、漫畫等個人獎項:各組別分別設立冠、亞、季軍;另設一、二、三等及優異獎。各得獎者將獲頒發獎狀以示獎勵-冠軍禮物: i-Pod Touch一部-亞軍禮物: Wireless Keyboard & Optical Mouse一套-季軍禮物:名筆一枝

其他詳情請瀏覽:www.icehk.com.hk 報名表格可於網上下載: http://icehk.com.hk/Form.pdf

評審團 散文組: 陸灝、劉再復、劉克襄 小說組: 李銳、張大春、遲子建 新詩組: 北島、楊澤、鄭愁予 文化與藝術評論: 林沛理、許子東、楊照

比賽資訊

城市文學創作獎「城市文學創作獎」旨在推動華文創作。徵稿對象為香港及澳門地區的青年,以鼓勵港澳地區青年從事寫作,並促進兩地的文學交流。題目以 「人與自然」為主題,寫實或虛構皆可。題目可以自定。組別散文、小說、新詩、文化與藝術評論獎項每組設冠軍 (港幣五千元)、亞軍 (港幣三千元)、季軍 (港幣一千元)及優異獎參賽資格* 香港及澳門特區的青年(15至24歲) 或* 香港及澳門特區的大專生 (包括全日制或兼讀課程的本科生、專上學院和副學士課程的學生及研究生)。

截止日期延至2010年2月26日 (星期五,以郵戳日期為準)

其他詳情及報名表格:http://www.cityu.edu.hk/ctspc/literature/award.html

P. 5

Page 8: 專題 - alumni.tic.edu.hkalumni.tic.edu.hk/attachments/015_TISU_post_01.pdf · 學生的思想,使之成為將來的加害者,繼續以性別偏見壓 抑女性。教育,還是反教育,就是個問題。

P.6

無題(一) 一個 龐然巨物甦醒的時候一切不屬於我的溫暖都逐漸褪色我小心翼翼地把含蓄的情感一個個吐出 在光點組成的畫面前堆砌

我那冰冷的手 重覆按著某個方格我固執以為 再一次整理就能看到那個 微笑著的你我該任由自己體溫一點一點的失去讓心房裡的笑顏 取代整個我

我嘗試從過於真實的幻想裡將自己抽離然而已經成癮 我貪婪地吸食你的所有最後 屬於愛情的痛根 蔓延全身直到那天我 連呼吸心跳起伏都必須追隨你

                           

夢睡眼惺忪的造夢者帶著軟弱的翅膀飛翔天空沒有路 但都已含糊的飛過/竟含糊的飛過夢沒有引言 但身在其中已無法 抽離

望塵莫及的紅旗 偶爾實在的飄逸 又偶爾 虛無縹緲的遠離飛行者的徬徨 墮落煙霧瀰漫的幽谷中迷茫 凌亂的迷茫

我獨自著地又依戀夕陽餘暉 當天涯海角浸染成妒忌的顏色那一瞬間 我們竟無法辨認對方 甚至自己

我們只能緊緊的擁抱自己 然後放空身體 不能自控的迷戀墮落/竟迷戀墮落 只是在重覆 一直一直慣性的重覆重覆犯某種不可挽回的錯誤

夢 在哪裡?我懷疑自己醒過來了嗎為何一切又歸於起初或

結束的顏色

無題(二)我們站在鐵路的中央 努力辨清風的順逆頭髮無法優美的飛往同一方向

我們偶爾回頭,嘗試遷就對方然而最美的一剎過後我們的愛情變得醜陋夢著地 從此不懂飛翔

火車刷過雙肩 回憶讓我們矛盾該拯救著地的夢 還是受傷的愛情

然後火車的聲音漸漸遙遠回憶的燈光不再曬在我們身上風又回歸自然 頭髮卻不再隨風飄逸。

奧卡

  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牧場。在這牧場內,飼養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綿羊,牠們全都披著一團團白雲般的外衣。    一天,牧場主人忽發奇想,希望為這牧場帶來一些轉變。於是他購入了一頭灰色的綿羊,放在他的牧場裏,牠的名字叫作體藝。    由於牠披著的是灰矇曚的羊毛,是白紙上的點子,所以十分特出,牠對牠那獨特的灰手引以為傲。    縱使灰毛的市場並不廣大,牧場主人卻仍收購了這只灰色的羊,因為他深和道「灰毛」真正的價值。這種價值是非金錢所能量度的。可惜,其他人並不瞭解。    縱使灰羊的成本較白羊的高,牧場主人卻仍收養了這只灰羊,因為他知道牠是無價的!可惜其他白羊並不理解。    當時的灰羊,燃亮了這死寂的牧場。    非常不幸,這位牧場主人英年早逝,就此拋棄了這只灰羊。而繼任的主人根本不「真正」明瞭灰羊的價值。失去重視的灰羊漸漸失卻了昔日的風采。    此刻,灰羊忽然感到害怕,害怕自己異於同類,懼怕自己會因此而不能繼續生存於這牧場中。於是,牠以石灰塗抹身體,摒棄那曾引以為傲的灰毛,希望成為白羊的一份子。    灰羊終究是一只灰羊,戴著面具,難道就可以完全抹去了自己的過去,自己的本性嗎?

羊 洛生

感         

Page 9: 專題 - alumni.tic.edu.hkalumni.tic.edu.hk/attachments/015_TISU_post_01.pdf · 學生的思想,使之成為將來的加害者,繼續以性別偏見壓 抑女性。教育,還是反教育,就是個問題。

《香港人,乾杯》

  香港是一個變態的社會。

  變態,是因為一個只有1,104平方公里的地方,住了700萬人;比整個芬蘭的總人口還要多了200萬人,但芬蘭卻擁有338,424平方公里的面積。香港的人口密度是全球排名第三的(注1)﹔變態,也是因為每年有多於100,000名中五會考生,卻只有不足30,000個中六學位(注2);變態,亦因為每天有350萬人奔走在港鐵月台之間擠上那只有360個座位的車廂(注3);變態,同樣因為1個人在公眾場合被拍下短片上載,會吸引300多萬人點擊觀看該片段。

  沒錯朋友們,這就是你正身處的香港;可悲的香港。悲情「城市」並不該是指天水圍,而是整個香港。據說,香港許多學生吸毒;聽聞,FACEBOOK裡有人開了一個自殺群組。早陣子,有人投擲漒水濺傷途人;早前,一個母親抱著女兒一起燒炭自殺了.......我說,人家都在討論香港學生為何吸毒,我倒問:「為何香港學生不吸毒?」當社會在說為何青年要創立自殺群組,我倒問:「為何不會創立自殺群組?」這,是一個畸型﹑不健康﹑不尋常的社會;這,是一個變態的社會。單是這點,以足夠衍生出以上的種種社會問題。試問在給予香港學生這種條件下,他們怎會不吸毒?

香港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呢?請先容筆者逐步描述閣下每天的日常經歷。太陽剛出來,你萬分不情願地從床上打滾起來,再數算著何時才到周末。只要愈近星期五,心情愈輕快。外出上班﹑上學。一出門就是建築﹑棚架﹑車輛﹑人﹑人﹑人和人。你在街道中穿插,走到既定的乘車地點。無論那是什麼交通工具,你也得站在人群中排隊﹑等侯,然後再徐徐擠進車廂裡。你很想睡,偶然看看車上的人,低頭發現他們也很想睡;坐下來的那些,早已睡了。但是你很不幸,你要抓著扶手﹑貼近玻璃,費神地站穩,歇力地呼吸,祈求著到站下車的那刻。

  回到學校﹑回到公司,新來的刺激的是一疊的功課﹑一整棟大廈的文件要處理。你坐在那狹窄的位子上,把自己縮進去,坐下來,然後就坐上一天。你時不時想睡,但你的空間很小,只有腳下的數格地磚。你在等侯著午飯的時間;午飯完了,你在等侯放工﹑放學的時間。歸家的鐘聲終於響起,你在猶豫該留下趕功,還是趕快回家。學生未必有回家的選擇,他們要補習﹑要學樂器﹑要練校隊。你穿著那雙鞋子,背著那些新增的工作,走到補習社﹑興趣班去,然後再將自己擠進那小小的空間﹑那不舒適的座位中。然後心中唸唸想著何時回家,何時吃飯。又一次,你擠進公共交通工具的戰場裡,你明明已經筋疲力盡,乘車卻繼續消磨你的精力。人群很煩厭﹑車廂也很迫人,這根本就是精神的折磨。有的人乘搭巴士,等了三四架車以後總算擠了上去,幸運的找到位子;目光一掃,發現整架車的人都睡了,剩下的人坐在一旁,成為了偉大的哲學家。

 回到家中,換個衣服,總算能吃個晚飯,原來那時已是晚上七時﹑八時。突然發現自己今天沒見過太陽﹑沒聽過鳥嗚,只記得那大叔在港鐵閘口中大叫大罵的情境。吃完了飯,有的總能看看電視;但更多的要讀書﹑要OT。抬頭看看牆上那鐘,駭然發現轉眼就是十時,原來你晚上只有幾小時可用。

 終於你把自己的時間伸延了,你十二時﹑一時才睡,臨睡前還要看看到底是星期幾。突然間鬧鐘又響了,你以為鬧鐘壞了,因為你好像剛剛才睡。但細心一看,原來已是早上六時,你睡的六小時已經過去。然後你再痛苦地爬起床,再數著何時星期五,然後再睡意昏昏地走到車站,再擠上車廂上親吻著玻璃,然後蠕動到工作的地方,坐上一個下午,然後回家吃飯......周而復此。

 你被告知讀書是世間最重要的事,你被告知不工作會餓死街頭,所以你沒有自己的生活。跟友人外出看看電影,得先預早一星期查看日程表,苦苦的擠出那一天的時間,前去看電影。但歸根究柢你還是沒見過太陽﹑沒看過樹木;然後,你就倒頭大睡。

 我倒知道為何香港人如此,如此暴燥﹑如此悲觀。香港這個社會是變態的。生活在這變態的社會當中感覺如此,不必多講,大家土生土長倒總會明白。教育制度最變態,生活環境其次,再來是社會問題。每天每天被灌著要讀書讀書讀書的言論,扼殺了所有所有的興趣自由﹑享受生活的機會。離開學校後被告知要不停工作工作工作,扼殺了戀愛發展的機會﹑享受人生的機會。

 每天上班放學在擠得不能涉水的車廂裡掙扎著,期盼到下車的一刻。下車後街上全都是人﹑建築物﹑車輛,前後左右的人在吸煙﹑車輛在吐出廢氣。然後在太陽暴曬下,回到學校或公司,開始著勞勞碌碌的程序。到了下班本想歇息一下,無奈又要在公車上迫個你死我活。回到家中已是夜晚,不知雀鳥的歌聲﹑不知樹葉的外觀。吃完晚飯後就只幾個小時,然後再睡幾個小時,就又要踏進這嘈雜煩憂的世界當中。

 這樣,香港人怎能樂觀?香港社會是變態的,這沒有錯。香港人仍未瘋,實在要佩服其堅韌毅力。

香港人,乾杯。

#1 - http://en.wikipedia.org/wiki/Hong_Kong#2 - <<Fooled by School>>, by Sir Mark Mihorean (2009)#3 - http://en.wikipedia.org/wiki/MTR

小飛俠

P.7

Page 10: 專題 - alumni.tic.edu.hkalumni.tic.edu.hk/attachments/015_TISU_post_01.pdf · 學生的思想,使之成為將來的加害者,繼續以性別偏見壓 抑女性。教育,還是反教育,就是個問題。

a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但所謂的法規只在他所管轄的地方有效。例如近日在中國因運毒而處死英國公民沙伊克 ,英方表達強烈不滿,不過沙伊克的罪行在中國境內的確足以判決死刑,無疑,中方是公正處理的。英方無權把沙伊克引渡回國受審,因他不是在英國境內犯事。   近日校內中四學生之間有一股討論校方介入Facebook一事的熱潮。據我所知,事緣有某位老師看到一位同學的相片被放上Facebook並被人留下不少評擊的言語,有兩位同學就此事被校方以說粗話為由書面警告。我未曾看過入面的內容,亦不能分辨出其真偽。但是,學校真的能把網上言論也管?他們在學校發佈那些言語?不是。為何學校還有能力管?要是他們在學校說粗話、發佈有粗話成份的文章,他們絕對要受到學校處罰。如學生在Facebook說粗口,老師有甚麼權力處罰他們?老師的職責只在於學校,校規的規範只在學校範圍。老師在facebook只是一位用者的身份,學生在facebook也只是一位用者的身份,並無師生關系。所以,學校並無理由管Facebook上的言論。   而且,相中的同學在老師發現前亳不知情,因為這些事相中人亦備受壓力,相中人與同學更添怨恨。學校在此事處理得並不恰當,懲罰不能把同學怨氣壓抑,反而令大家想做出一些更激烈的行為。這樣對大家都有好處嗎?   以我推測,學校在此事願意犧牲師生間的信任,及令相中人受到同學加以排斥,很可能學校怕外間知悉此事有損校譽。然而,校譽真的最重要嗎?   在一月十一號,我收到消息,某位老師(老師A)打電話給其中一位被書面警告的同學(A同學)的家長,而老師A向A同學的家長說,相中人曾要求兩位同學刪除其留言。不幸的是,不但兩位未曾被相中人要求刪除其留言。為求真相,我也曾問相中人是否有要求刪除留言,相中人表示,他在學校告知前全不知情,又何來要求別人刪除留言呢?   在一月十二號,有老師告訴我,是相中人向校方投訴有人把有他樣子的相片放上Facebook,更有人留下令人不悅的言語。以致校方對於此事十分關注,並書面警告其中兩位同學。然而,同日相中人向我表明是校方告知他有人放其相片到Facebook,並有人留下令人不悅的言語。 此事引伸出不少問題: 1. 校方是否有權干預網上學生網上的言論? 2. 校方在此事的做法是否恰當?做法是為哪方面著想? 3. 為何有老師因要求家長簽書面警告而說出一些全無根據的事件? 4. 為何同一件事,校方與相中人和學生有兩個不同的版本?

黃盛楓缺席「謝師宴」有感 傅玉麟老師   自執教鞭以來,幾乎在每年六、七月期間,都會被畢業生誠邀出席「謝師宴」;可是,這十數年來,我總是缺席「謝師宴」。

  對上一次出席這種宴會,已經是十九年前的事了;多年來使用不同的方法及理由懇辭赴會,似乎反映了我的冷酷無情,其實卻是另有情由的。    說來也奇怪,「謝師宴」實在不一定很有多謝老師的氣氛,很多時只是一班畢業生藉以「柴娃娃」的晚宴 (這說法可能有些不公平,但據一些出席謝師宴的同事的描述,也真有如此的感受);英文 Graduation Dinner (可譯作畢業晚宴) 則來得老實得多了。始終,中國人都有尊師重道的文化傳統,籌辦「謝師宴」就是實踐此一文化精神的具體行動。

  我心底裏倒有另一個想法,就是來個「謝生宴」。試想想,在今天的社會風氣下,老師能否保住教席,關鍵之一就是任教的學校是否有足夠的學生人數,沒有學生,老師便教席不保了。然而,老師出資宴請學生,未免於禮不合,所以,多謝學生之說,亦只可以是一些不太認真的想法。

  出席宴會,有時亦難免有一種處身於群眾中的疏離感,這亦是我多年來缺席「謝師宴」的重要原因之一。每當處身於宴會的場合,人際交往往往流於表面及匆忙,很多人都只是三言兩語、擦身而過,鮮有促膝而談、誠摯交流之情。

  我珍惜及享受誠摯而不過於拘執於形式的師生關係,這種關係往往是淡薄如水卻又是細水長流的。為師多年,見過不少學生在畢業多年後,仍與老師保持聯絡,間中會與昔日同窗相約老師進膳敘舊,這樣的情懷較諸「謝師宴」來得更有意義。

  我不選擇缺席「謝師宴」的另一原因,是因為整體的學生未有表現出足以令本人心動的情懷。我所指的,不是學生在邀請老師出席「謝師宴」時所表現出來的熱誠,而是 我對該屆畢業同學整體上的主觀感覺。能夠打動我的,都是一些正面的生命素質,這包括成長的喜悅、學習的熱情、生命的盼望及人生的理想等等。多年以來,是否從來沒有心動赴會的時刻嗎?答案是否定的,但這只停留在稍微心動的階段,而後又被各種的考慮否定了。

  或許,有一天,我會忽然心動起來。期望這天不會十分遙遠……              

敢言 師想

P.8

Page 11: 專題 - alumni.tic.edu.hkalumni.tic.edu.hk/attachments/015_TISU_post_01.pdf · 學生的思想,使之成為將來的加害者,繼續以性別偏見壓 抑女性。教育,還是反教育,就是個問題。

P.9

(按:本人是李卓峰(花名阿膞),2000年入學,於2 007年 體藝畢業,現正就讀科大三年級數學系)

 三個籃球場、三個網球場加一個泳池,「體藝很大」是我第一次踏進校園的感覺。還記得當年考入學試,即將離任的張校長以「成績一般,但中文略為差了一點」形容,差點兒連筆試也過不了,幸好求情下給了我體育測試的機會,才有幸成為體藝的一分子。

 初中,作為PE男生,我們是這樣長大的──每天一上課便等小息,然後同學們歡天喜地衝進籃球場,那怕在大熱天時穿著長褲皮鞋,也非要爭著射籃和鬥波不可,然後「埋齋」才願意滿足的衣衫不整地挾著汗水回到課室。那時候,每cycle有六堂體育課(3,3),阿sir要求每次也先跑三個大圈再熱身(時光隧道>學生會辦事處>English corner>排球場那道牆後面),我們總是頑皮地躲在排球場後面休息慢行,但過不了多久便給老師發現,故意站在那裏喊: run run run!如果上體育課的時間編在最後三節,我們更會下課後留在球場上,這邊打籃球,那邊踢足球,直至天色轉暗方才罷休,「涼都唔沖」便去「十八番」(一間約有三四張枱的小食店)談天說地,一手拿著二元的菠蘿冰一手拿著薯條和飲料,玩無聊的遊戲,說無聊的笑話,談無聊的八卦,笑嘻嘻的總是六點過後才捨得回家。

 是的,我們很喜歡留在校園。體藝不會因放課鐘聲響起而轉歸沉寂,相反,學會的討論、校隊的練習、朋友的相聚,體藝的蓬勃朝氣在下課後才能呈現出來。還記得中一時,學校規定下課後的一段時間,必須留在學校練習社際啦啦隊,回家還要自制啦啦球(其實他們會派發),坦白說,起初真的會反感,不知做來幹什麼,但後來傻傻的跟著跳舞,唱著社歌,原來在不知不覺間已經培養了對社的歸屬感,開始學會為「社」出力而不是為「自己」出力的責任心。放學後,誰會趕著回家溫習?

 除了小息、放學外,我們當然不會放過中午,那是校內大型運動比賽的黃金時段。我們最期待的,是中午時看3 on 3籃球比賽、臨別秋波盃和社際足球比賽,那天會特別不外出用膳,耐心地在小賣部排隊,然後靜靜地坐在籃球場旁的位置,看著高高大大的師兄/姐們激烈的爭鬥。那一天,全校的情緒也特別高漲,即使午後上課時間遲了,也不會被怪責,而坐在窗邊的同學們更會呆呆的看著窗外,回味剛才的熱鬧氣氛。

 我很好奇現在的初中生是怎樣過日子的,「十八番」沒有了,放學後在哪裏聚腳?籃球場和網球場範圍縮小了,你們有足夠地方做運動嗎?抑或連運動的興致都沒有?放學不用練啦啦隊了,你們對社有沒有強烈的歸屬感?對社的付出夠多嗎?社際足球轉了3年一次,是不是很多學生根本沒有機會參與?不知怎的,初中最高興的事情現在的學生感受不了,心裏總是酸溜溜。

 到了高中,考試的關係、興建新校舍導致空氣污濁的關係和一個cycle只轉為三堂practical體育課(其餘5堂pe課是theory)等等因素,運動量確實大減,個人跑1609的最高紀錄竟然是在中二。雖然運動氣氛減少了,但高中的生活帶來另一番樂趣。教育局宣傳「愉快學習」,它的意思(大約)應該是科目的本身帶來樂趣,使你願意愉快地學習那些科目,上課氣氛亦是輕鬆愉快。但我們的定義 是愉快地上學找東西玩,然後學習請自生自滅(衰左唔好怪人地),我們水運會後留在學校bbq(現在不行了)然後偷偷地從天台潛入即將清拆的舊圖書館影相;我們中六考試期間,談的話題不是考試的科目,而是昨夜凌晨的世界盃;我們放學後留在課室或common room,拿著報紙大談時事;做了社幹事

後放學開會談論社際活動問題…高中,是思想啟蒙的開始,是付出貢獻的時候,是個性發展的關鍵時刻,同時亦是最搗蛋的校園生活。   我們學校有一塊思想寶地──民主牆。沒有包容的校園,容不得一塊小小的牆給學生表達相反意見。沒有胸襟的教職員,絕不能接受別人的批評。沒有尊重的校園,學生的說話不會受到重視,亦懶得花五分鐘看你說什麼。沒有信心的校園,更是希望醜事不會傳半里,只期望每天在報紙上有體藝得獎的新聞,然後貼在校園。民主牆的存在,正是包容、胸襟、尊重、自信的體現。年少輕狂,我們一群膽粗粗的高中生曾在民主牆上留下我們的意見、我們的感受、我們的憤怒。

 這就是我印象中的校園生活了,你問我上課的事情嗎?我只能答你,體藝學生的記憶和吸收能力真的很強──除了上課的內容,對上課的印象只剩下老師的笑話了。至於課堂以外嘛,我們的男校服,由初中的baleno深藍西褲+深啡色鞋+體藝獨有的衛衣轉變高中的黑鞋+不能穿baleno+新設計的多功能外套(我們戲稱為看更外衣)。我們的班主任課從自由時間(同學多用來做功課和睡覺) 演變成半小時的閱讀課或閱讀分享。我們的泳池由最高兩米水深變成去到胸口而已。我們任何時候也想踢足球的熱誠,變成在空堂時規定只能溫習不能踢球,在中午的微雨天下踢球亦會給人阻止,原因聽說是危險(在18歲和踢慣街場的人眼中,這是多麼的可笑)。我們由放學後在「十八番」過時間變成common room裏閒談,但現在連common room也不見了,變身做藍色的自修室。我們的老師,曾經能用中文講課加上幽默的笑話吸引學生專心上課,現在只能用英語教書,笑話消失了,上課氣氛更加沉靜。

  我們的歸屬感,是由跟朋友一起運動、參與社際活動、良好的師生關系、觀看全校的足球/籃球比賽、校隊的訓練、放學後有地方給我們吹水等等培養起來。但現在運動的地方縮小了,社際活動的機會減少了,英文教學使學生對老師產生疏離感,不知那個天才投訴啦啦隊訓練使學生不能回家溫習而取消了,學校能給學生聚腳閒談的地方少了,大型校內運動比賽少了,校內各方的自由度收緊了(太多例子,無從說起),換言之,我們從小對體藝產生感情的原因,正在一步一步消失。

 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學校要十年如一日,一成不變(這是絕不應該,亦絕不可能)。但基建可變,校政可改,我們創校的精神能換嗎?體藝二十年來傳承的學生文化──包括對體育或藝術的熱誠、獨立個性的發展、引以為傲說體藝等等──在校方眼中認為重要嗎?它對學校的發展方針有一定的影響力嗎?我質疑,我好奇,我疑惑,現在的學生有沒有我們對體藝的歸屬感?有沒有我們對體育或藝術的熱誠?每位學生的思想和性格上的獨特性還存在嗎?對學校的付出夠多嗎?現在的體藝給學生的印象是什麼?或者問,現在的體藝,希望給它的學生留下什麼樣的記憶?使學生產生什麼樣的感情?對學生作出什麼樣的影響? 在香港大環境的過份重視學生成績氣氛下,作為體藝的一份子,很懷念舊日體藝快樂的時光,更深感體藝創校理念的重要,亦希望能把它薪火相傳。

  無疑,我非常熱愛體藝。因為,我們,是這樣在體藝長大的。

2009年10月

《我們是這樣在體藝長大的》李卓峰

Page 12: 專題 - alumni.tic.edu.hkalumni.tic.edu.hk/attachments/015_TISU_post_01.pdf · 學生的思想,使之成為將來的加害者,繼續以性別偏見壓 抑女性。教育,還是反教育,就是個問題。

徵稿啟事本刊歡迎所有同學、老師和校友投稿,體裁媒介不拘。

同學投稿:

如是文藝創作,請投至《感言》(下期主題為「初體驗」),評論文章則請投至《敢言》。文字作品字數不限,而藝術作品的大小則視乎排版情況,如有特定面積,請在投稿時註明。

老師投稿:形式題材不限,惟因版面有限,來稿請少於一千字

校友投稿:本刊設三個專欄,分別是《回顧》、《笑話當年》及《論盡體藝》。第一個專欄的題材為體藝生活的回顧;《笑話當年》則是當年在體藝生活的趣事;最後《論盡體藝》則是有關體藝的評論。

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附上真實姓名、班別(學生適用)、聯絡方法(如電話、電郵地址、Facebook等)。請勿一稿兩投,如來稿於兩期內不獲刑登,作者可自行處理稿件。

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魯迅

賽馬會體藝中學學生會Daisy地址:香港火炭樂景街5-7號電話:26917429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