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航行自由的 - cssn.cn ·...

25
海洋航行自由的 体系化解析 马得懿 内容提要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表明作为海洋自由首要内容的海洋航行自由 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变迁1982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体系化认知海洋航行自由提 供了基本框架和依据同时亦可推论出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分别构成公约的 主线索与主题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权海上安全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资源开 发具有密切关联并且具有多样态的属性考察 1982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 资源开发体系和海洋争端解决实践可以发现从某种意义上看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 资源开发的冲突属于终极意义上的冲突而协调两者关系对于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具有重要价值在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海洋法公约的整体性解释需求以及 海洋资源在海洋划界中处于核心地位等不同进路之上解决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 开发之间的冲突对海洋航行自由进行体系化解读是必要的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 模式是对航行自由限制与资源开发限制的融合中国应该及早为完善海洋航行自由 制度形成国内法机制”、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以及敢于在敏感海域 强化资源开发与管理立法并且善于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关键词海洋航行自由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法海洋争端海上安全 作者简介马得懿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华东政法大学交通海权战略法治研究 所所长。( 上海 邮编200042中图分类号D815 D993.5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6-9550 201507-0126-25 本文受到上海市社科规划一般项目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读”( 项目编号:2015BFX003) 和东北财经大 学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 项目编号DUFE2014J28) 的资助感谢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但文责自负· · 世界政治

Upload: others

Post on 10-Sep-2019

1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海洋航行自由的

体系化解析lowast

马得懿

    【内容提要】   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表明作为海洋自由首要内容的海洋航行自由

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变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体系化认知海洋航行自由提

供了基本框架和依据同时亦可推论出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分别构成公约的

主线索与主题 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权海上安全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资源开

发具有密切关联并且具有多样态的属性 考察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

资源开发体系和海洋争端解决实践可以发现从某种意义上看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

资源开发的冲突属于终极意义上的冲突而协调两者关系对于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具有重要价值 在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海洋法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需求以及

海洋资源在海洋划界中处于核心地位等不同进路之上解决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

开发之间的冲突对海洋航行自由进行体系化解读是必要的 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

模式是对航行自由限制与资源开发限制的融合 中国应该及早为完善海洋航行自由

制度形成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以及敢于在敏感海域

强化资源开发与管理立法并且善于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关键词】   海洋航行自由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法海洋争端海上安全

【作者简介】   马得懿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华东政法大学交通海权战略法治研究

所所长 (上海  邮编200042)【中图分类号】   D815  D99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50

(2015)07-0126-25

lowast 本文受到上海市社科规划一般项目ldquo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读rdquo(项目编号2015BFX003)和东北财经大

学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ldquo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rdquo (项目编号DUFE2014J28)的资助 感谢《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但文责自负

middot621middot

  世界政治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2015 年第 7 期

    17 世纪初荷兰人格劳秀斯(Hugo Grotius)为荷兰开辟海上贸易提供法律依据而

满怀激情倡导ldquo海洋自由论rdquo海洋史证明了ldquo海洋自由论rdquo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横贯

人类开发与利用海洋历史及其立法史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并终究演变为ldquo海洋航

行自由rdquo成为其首要的范畴 海洋航行自由经过数个世纪的理论与实践流变终于发

展并构建了以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通过与生效为标志

和历史契机的新时期开发利用海洋的制度之一 然而海洋航行自由这一古老的海洋

法理论与实践不时受到某些国家各式各样的解读其含义与边界变得扑朔迷离 作为

1982 年《公约》主线索的海洋航行自由其被赋予历史性的正解是当前国际海洋法的

重要课题之一

一  海洋航行自由的复杂性相关事件与判例解析

海洋在富有浪漫情怀的诗人笔下或许是静谧而多情的然而人类海洋史却表明

海洋充满了纷争和冲突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降中国经历了数起关涉 1982 年《公

约》框架下航行(飞越)自由的事件诸如ldquo银河rdquo号事件中美南海ldquo撞机事件rdquoldquo无

暇rdquo号事件以及近期美国指责中国开发与管理南海资源活动严重ldquo威胁rdquo南海航行自

由事件等 随着中国依法加强开发和管理南海海洋资源引发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

非法干扰南海局势一度复杂化 与此同时美国等国指责中国ldquo干扰rdquo南海航行自

由并且要求ldquo中国尊重南海航行自由rdquo① 海洋法理论与实践的变迁彰显了海洋航行

自由的多样态属性衍生了极为复杂的海洋问题并且与其他海洋问题交织在一起

如何解读海洋航行自由这一古老海洋法制度成为当今的新课题

国际法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海洋航行自由方面的判例 1958 年的沙特阿拉伯诉阿

美石油公司案(Saudi Arabia v Aramco)强化了ldquo港口准入权rdquo作为习惯国际法的稳定

性和合理性②而该案之前很早便由ldquo双桅船交易号rdquo案(The Schooner Exchange v

M1049011Faddon Others)确立了港口国对外国船舶实行管辖权的垄断性和权威性③ 然

而鉴于船旗国管辖常常ldquo失灵rdquo的现状越来越多的沿海国开始寻求利用港口国国际

法上的剩余管辖权利来突破国际海洋法对沿海国船舶管辖权的限制实现本国严格的

middot72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②③

参见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middot克林顿于 2010 年 7 月 23 日在越南河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http wwwstategov secretary 20092013clinton rm 2010 07 145095htm登录时间2015 年 4 月 24 日

参见 Saudi Arabia v Arabian American Oil Company (Aramco) (1958) 27 ILR p17 p212参见 The Schooner Exchange v M1049011Faddon Others II US (7 Cranch) 116 144 (1812) para144-

146

船舶环境和安全标准的扩张适用 由此也对航行自由原则构成了侵蚀① 海洋航行

自由始终与其他海洋问题互为影响与制约

显然《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问题具有复杂性 国际法理论与实践表明

海洋航行自由是一个与国家主权海上安全海洋环境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等系列问题

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的问题 上文提及的事件实质是关于《公约》中ldquo航行自由rdquo的理

解问题是《公约》制定之时国家管辖权与海洋自由较量的延续背后是国际政治和战

略利益的较量② 海洋航行自由问题呈现出复杂化和类型化的趋向根源在于一些国

家基于自身目的任意解读海洋航行自由赋予其模糊不清的含义而且海洋航行自由

的边界难以确定与其他各类海洋问题互为关联 作为ldquo海洋法宪章rdquo的《公约》天生

具有病垢③ 不仅如此从立法技术角度看《公约》具有内容繁多系统庞大的特点

ldquo一揽子协议(a package of deal)rdquo是《公约》的最终选择导致《公约》诸多制度包括

海洋航行自由具有模糊性为某些国家任意解释提供了空间④ 各国对ldquo航行自由rdquo的

解释宽严不一通常有ldquo包容性解释( inclusive interpretation)rdquo和ldquo非包容性解释( ex

clusive interpretation)rdquo两种不同的派别⑤ 海洋争端不仅是资源之争也是航道之争

人类早已认识到海洋的两种基本功能一是国际贸易的交通媒介二是蕴藏着丰富的

资源 海洋的基本功能催生了海洋航行自由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⑥ 海洋争端表

明体系化梳理海洋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探究其与其他海洋因素的关联度通过对

《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以期形成体系化认知海洋航行自由问题不仅是理解和完善

《公约》的重要路径而且也能够为中国开发和管理敏感海域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与智

力支撑

middot82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参见胡斌《论ldquo港口准入权rdquo滥用对船舶管辖权法律制度的冲击》载《中国海商法研究》2014 年第 4期第 93 页

余敏友雷筱璐《评美国指责中国在南海的权利主张妨碍航行自由的无理性》载《江西社会科学》2011 年第 9 期第 16-17 页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至少在历史性权利岛屿与岩礁制定群岛制度专属经济区的军事活动海盗问题以及海域划界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参见杨泽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第 57 页

另外《公约》所蕴含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比较浓厚为第三世界国家ldquo跑马圈地rdquo提供了依据某种程度

上限制了中国依据《公约》适当行使海洋航行自由权 参见罗国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立法特点及其对中国

的影响》载《云南社会科学》2014 年第 1 期第 128 页参见牟文富《互动背景下中国对专属经济区内军事活动的政策选择》载《太平洋学报》2013 年第 11

期第 46 页Edward D Brown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 Sudbury Dartmouth Publishing Co Ltd 1994 p

234

  2015 年第 7 期

二  海洋航行自由的多维度审视

海洋自由是《公约》重要的内容也是海洋秩序的关键支柱之一在某种程度上是

海洋法最根本和最本质的内容 海洋法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是海洋自由理论的兴

衰史① 随着各国对海洋权益诉求的日益增加和开发海洋资源活动日益活跃各个海

洋利益主体基于自身的海洋利益诉求而对海洋航行自由有不同的理解

(一)作为海洋自由首要内容的海洋航行自由

ldquo这里有几近无垠的空间没有丝毫障碍这里有远离大陆的海洋它们是大自然

的伟大沟通媒介这里没有山脉的阻挡没有灼热的沙漠道路宽阔空旷rdquo②为了实现

荷兰发展海外贸易的诉求400 多年前荷兰人格劳秀斯匿名发表《海洋自由论》(Mare

liberum)极力提倡海洋自由影响深远 在海洋法编纂的历史长河中海洋自由的理

念恰似一条主线索一直贯穿于海洋法立法实践之中 格劳秀斯的原始表达是ldquo海

洋不能被占有因为航行与捕鱼都不能使海洋罄竭rdquo③他认为海洋自由并非是永恒

的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证明其不断被修正的命运与归宿 其实与格劳秀斯同一时

期的英国学者约翰middot塞尔登(John Selden)便极力反对格氏的海洋自由理论其在《闭

海论》(Mare Clausum Sire De Dominio Maris)中坚信海洋并不是到处都是共有的海

洋应该为国家所使用强调ldquo英国君主有权领有围绕英国四周的海洋rdquo④ 格劳秀斯的

思想与塞尔登的观点如今已经被海洋法所吸收分别发展成为ldquo公海自由rdquo与ldquo领海主

权rdquo原则⑤ 17 世纪英国与荷兰实现联盟进而英国与荷兰之间的矛盾偃旗息鼓 公

海自由原则在欧洲大陆不断发展日渐成熟海洋对于每个民族而言是开放的和可以

航行的 18 世纪以降作为公海自由首要内容的海洋航行自由原则得到广泛认同⑥

middot92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P Ram Anand ldquoFreedom of the Sea Past Present Futurerdquo in Hugo Caminos ed Law of the SeaSudbury Dartmouth Publishing Co Ltd 2001 p215

William Macneile Dixon The Fleets Behind the Fleet The Work of the Merchant Seaman and Fishermenin the War London Hodder Stoughton 1917 pp94-95

Hugo Grotius The Freedom of the Seas Or the Right Which Belongs to the Dutch to Take Part in theEast Indian Trad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16 p7

Edgar Gold Maritime Transportmdash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ne Policy and Shipping Law Lexington Lexington Books 1981 pp121-124

Percy Thomas Fenn The Origin of the Right of Fishery in Territorial Water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6 p85 pp150-152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mdashIts Legal History and Its Normative Basisrdquo Journal of MaritimeLaw and Commerce Vol6 No2 1975 p8

在国际法中没有任何一项规则如公海自由那样得到广泛认可特别是海洋航行自由事实上航行自由的思想早在 17 世纪便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成为国际法中排他性规则被

引用①

在西方法理学与政治哲学史上格劳秀斯的《海洋自由论》是第一份以ldquo海洋rdquo为主题的严肃思考 远离人类世界的海洋拥有神一样的孤独它无所追忆因而没有历

史 它保留着原始的自然状态和力量从来不曾被驯服也无人能够驯服 上帝赋予

海洋的自然状态必须被恢复自然状态所保证的海洋自由必须得到认可和尊重②

《公约》更是巩固了海洋法的基本原则即国际交通原则公平利用海洋及其资源原则

以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原则 海洋自由不仅指海洋本身还包括海洋里蕴

含的丰富资源对所有国家开放即航行自由捕鱼自由和平使用海上通道与和平解决

国际争端思想③ 显然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变迁表征了海洋自由内涵的变动不居19 世纪末人类对公海的利用仅限于航行自由和捕鱼自由此后增加了ldquo铺设海底电

缆和管道的自由rdquo和ldquo公海上空飞行自由rdquo两项接着又增加了ldquo建设国际法所容许的

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rdquo和ldquo科学研究的自由rdquo两项④ 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海洋

航行自由始终处于海洋自由的核心与首要地位(二)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权

海洋曾经一度昭示着国家的主权 海洋航行制度是《公约》贯穿始终的基本制

度形成了许可航行无害通过过境通行群岛海道通过航行和飞越自由等制度 17世纪葡萄牙人凭借其强大的航海能力而主张其管辖的海洋范围扩展到公海 然而葡

萄牙人的欲望深深地刺激了主张海洋自由论的格劳秀斯 格劳秀斯所坚持的海洋自

由论之所以得到北欧国家的鼎力支持主要缘由在于当时北欧国家依赖于该理论以便

与东方国家开展国际贸易⑤ 之后的海洋法实践更是彰显了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

权的密不可分 历史上瑞典和丹麦分别在波罗的海和挪威海主张主权威尼斯城邦

在亚得里亚海主张主权英国在大不列颠海主张主权等 从理论上看每个国家有权

在专属经济区内行使航行和飞越的权利这与公海上的航行自由是相同的 当然

middot0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②③

④⑤

Michael R Deddish ldquo The Right of Passage by Warships Through International Straitsrdquo JAG JournalVol24 No4 1969 pp79-85

林国华《海洋自由论与现代新秩序》载《上海文化》2010 年第 6 期第 92 页参见马忠法《海洋自由论与格劳修斯国际法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载《比较法研究》2006 年第 4 期第

142 页参见陈德恭《现代国际海洋法》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39 页Nkeiru Scotcher ldquoThe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tility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Discourserdquo USChina Law Review Vol7 No8 2010 pp54-55

  2015 年第 7 期

《公约》规定的航行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受到ldquo本公约有关规定的限制rdquo①

根据《公约》领海并不享有完全的与公海同样的航行自由 海洋法的历史演变

一直是以公海与领海之间的划分为中心议题之一而展开的 沿海国可以享受的权利

逐渐向所谓的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延伸② 海洋法的发展显示沿海国对

海洋权益的诉求日益增大 这必然导致海洋航行自由受到国家主权的种种限制与制

约 即便是《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相对成熟和稳定海洋法实践中

的各种争议还是经常发生由此可以推断出海洋航行自由受到国家主权的影响而具有

不确定性 在加拿大渔业仲裁案(FracoCanadian Fisheries Arbitration)中法国mdash加

拿大仲裁庭于 1986 年裁决时指出对在专属经济区所捕获的鱼进行加工的船只不受

沿海国的管辖因为此类行为不在该沿海国可以行使管辖权的事项范围之内 根据

《公约》第 73 条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也有广泛的执法权 沿海国可以采取为确保其

依照《公约》制定的法律和规章得到遵守所必要的措施 而 1977 年圭亚那在其专属

经济区内扣押了ldquo赛加(The M V Saiga)rdquo号油轮圭亚那认为它有权这么做因为ldquo赛

加rdquo号在专属经济区为其他渔船补给汽油逃避关税 在法庭看来《公约》并未授权

沿海国把它的海关法适用于其专属经济区的任何其他部分 因此国际法院判决圭亚

那违反了《公约》在阻止及扣押ldquo赛加rdquo号时使用武力是一种过分的行为③ 相当多的

判例和国际事件表明海洋航行自由受到各种以国家主权名义实施的限制 即使在公

海上海洋航行自由亦受到限制 在《公约》框架下每个国家无论是沿海国还是内陆

国均有权悬挂其旗帜在公海上航行 然而为了适当顾及乘客船员和其他国家的利

益公海上航行的船舶需要遵守有关规定④

海洋航行自由受制于国家主权因素还在于即便是在《公约》框架下如何认定

ldquo无害rdquo是棘手的问题 决定外国船只通过领海在性质上属于ldquo无害rdquo是否完全取决于

沿海国并非完全明确 在科孚海峡(Corfu Channel)案中国际法院于 1949 年指出希

望有关的评估是客观的沿海国的意见不是决定性的 有学者提出外国船只违反了

沿海国法律本身不足以证明沿海国已经遭受损害 作为一个政策问题无害通过权是

middot1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参见张海文主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释义集》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09 页El Salvador Honduras (Nicaragua Intervening) ICJ Reports 1990 p92 p126安东尼奥middot卡塞斯著蔡从燕等译《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19-120 页参见 1958 年《公海公约》第 4 条http wwwchinalawedu com news 1200 23155 23156 23159 2006 4

zh10733930171024600215522-0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20 日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90 条http newsxinhuanetcom ziliao 2005-04 04 content_2784208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20 日

海洋交通必要性和沿海国利益之间融合的一种合理形式①

(三)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

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的融合主要集中体现在沿海国港口国与船旗国对航运

管辖权之间的冲突上 在海洋法发展历程中历来存在两种视角来审视公海 一种是

历史的视角秉承ldquo海洋为人类所共有rdquo的传统观念认为目前的海洋体制是不断削弱

海洋强国对沿海国管辖权的侵犯 正如美国前总统里根所言ldquo我们在陆地上巡逻必

须遵循很多规则但是一旦到公海上你就可以随心所欲rdquo②海洋航行自由被默认为习

惯国际法被高度认可 另一种视角秉承实用主义哲学遵循ldquo陆地统治海洋rdquo的观念

缅因州海湾案表达了ldquo法律应该服务于人类而人类毕竟是陆地生物而不是海洋生

物rdquo的基调 在《公约》框架下公海的势力范围有愈发缩小的趋势即便是支持ldquo公海

可以随心所欲rdquo的人亦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不是绝对的 在《公约》框架之外的立法诸

如国际海事组织(IMO)为应对海上航行安全危险而实施的各类安全立法制定了大量

限制海洋航行自由的制度

事实上海洋法立法背景资料显示出海洋航行自由根深蒂固其缘由主要是早期

人们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与捕鱼自由不同因为海洋中的鱼类是ldquo取之不竭rdquo的观点被

证明是荒谬的然而海洋航行自由由于其所依赖的海洋ldquo空间rdquo商品非常丰富而且航

行对于海洋没有任何损害③因此逐渐形成了海洋航行自由的合理性认知 但是人

类利用海洋的实践证明特定的海洋区域由于交通拥塞导致船舶碰撞风险剧增是一种

常态 如今海洋航行自由受到海上安全因素的限制早已是一种共识 在海洋航行自

由与海上安全互为制约的关系中有两种互为对应的学说或者观点一是出口商诉海

事安全检查官案(Sellers v Maritime Safety Inspector)④所确定的ldquo从海洋到陆地的绝

对主义(absolutism looking from sea to land)rdquo二是ldquo路易莎(The M V Louisa)rdquo号案

所彰显的ldquo从陆地到海洋的相对主义(relativism looking from land to sea)rdquo 前者由

于法官坚持公海自由的绝对性进而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也是绝对的故此案涉案船舶

middot2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参见 ICJ Reports 1949 pp30-32Lou Cannon ldquoRepublic Perception Seems Split in Its Perception of Reaganrdquo The Washington Post July

12 1982David Anderson ldquoFreedom of the High Seas in the Modern Law of the Seardquo in David Freestone Rich

ard Barnes and David Ong eds The Law of the Sea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p327 p332

Sellers vs Maritime Safety Inspector ( The ldquoNimbusrdquo) -Court of Appeal (Richardson P and Keith andBlanchard JJ) November 5 1998 (1998) 509 Lloyd1049011s Maritime Law Newsletter http wwwlmlncom conflictoflaws article20555ece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

  2015 年第 7 期

ldquo光环(The M V Nimbus)rdquo号由于没有装备无线电应急指示标( radio and emergencylocator beacon)而被认为违反了港口国的法律是不对的 只要船舶符合船旗国的法律

即可没有必要完全遵循港口国的法律任何其他国家没有权力去阻止① 该判决具

有强烈的公海航行自由的绝对性和完全依附于船旗国法律的色彩 后者涉案船舶

ldquo路易莎rdquo号悬挂圣文森特旗帜为开采石油资源移除了西班牙领海海域的水下文化

遗产 就该案而言法官坚持认为海洋航行自由是相对的 如果该船舶从事违背港口

国或者沿海国法律的活动进而造成主权危害或者主权权利的损害那么沿海国或者

港口国有权对船舶采取限制性措施② 该案与出口商诉海事安全检察官案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安全的关联还远不止上述情况 海洋不法行为亦是危害海

洋航行自由的另类重要因素 海洋日益成为犯罪活动的通道 海上暴力抢劫等海盗

犯罪日益增长以及海上毒品走私日益猖獗导致海洋航行自由不断受到考验特别是

索马里海盗活动构成了对国际社会的直接挑战 直到ldquo阿奇劳罗(The M V AchilleLauro)rdquo号案后国际社会才真正开始重视海上恐怖主义鉴于该案的恶劣影响国际海

事组织通过了《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为公约》以打击海上恐怖主义③ 此公

约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顾及海洋航行自由不要因为采取打击危害海上安全活动而

受到过度约束(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护

如何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管辖权之间的冲突已经成为海洋法发展的重

要议题并逐渐形成两种协调机制mdashmdashmdash基于法律拟制区域的协调机制和基于生态系统

的协调机制④ 作为基于生态系统的协调机制的制度基础海洋保护区(MPA)的发展

掀起了一轮海洋环境管辖权向领海以外扩张的热潮尤其是在东北大西洋和地中海一

带 《公约》亦非常重视海洋保护区制度在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

功效特别是在渔业管理生物保存和海洋生物方面 《公约》规定了一个缔约国在特

middot3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②③

Andrew Serdy ldquoChanging Perspectives on the High Seas Freedom of Navigationrdquo in Malcolm Clarkeed Maritime Law Evolving Thirty Years at Southampton Oxford and Portland Hart Publishing 2013 p23

Paul Myburgh ldquoShipping Lawrdquo New Zealand Law Review 1999 pp749-771参见张湘兰郑雷《论海上恐怖主义对国际法的挑战与应对》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2 期第 152 页基于法律拟制区域的协调机制以法律拟制的海洋区域为制度基础该协调机制的优势体现在适用范围

较广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海洋环境管辖权 基于生态系统的协调机制其理念源自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它打破

了以往环境保护中行政区划和部门分割的环境管理措施将人类视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管理目标是维持

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见管松《航行权与海洋环境管辖权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mdashmdashmdash兼论建立南海协调机制

的构想》载《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2013 年第 3 卷第 123 页

定海域可以行使的权力范围第 211 条第 6 款赋予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实施法律和规

则以避免遭受来自船舶的污染此种协调机制流行于各类国际组织和相关区域 国际海事组织在海洋生态保护

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区域或者排放控制区在 1978 年《国际防止

船舶造成污染公约》体系之下在特定海域实施法定措施以免遭受船源污染(见表 1)另外1975 年实施的地中海行动计划(Mediterranean Action Plan)囊括了海洋资源的

开发与管理污染监控和研究合作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的合作等事项① 总之国际海

事组织和相关区域性议程或者行动计划在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护关系方

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立法与实践经验

表 1  世界范围内建立的特殊区域

特殊区域 通过日期 生效日期 起始日期

地中海 1973 年 11 月 1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黑海 1973 年 11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红海 1973 年 11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无

海湾 1973 年 11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2008 年 8 月 1 日

亚丁湾 1987 年 12 月 1 日 1989 年 4 月 1 日 无

南极地区 1990 年 11 月 16 日 1992 年 3 月 17 日 1992 年 3 月 17 日

欧洲西北水域 1997 年 12 月 25 日 1999 年 2 月 1 日 1999 年 8 月 1 日

阿拉伯海 2004 年 10 月 15 日 2007 年 1 月 1 日 无

非洲南部水域 2006 年 10 月 16 日 2008 年 3 月 1 日 2008 年 8 月 1 日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国际海事组织官网有关资料编制http www imo org OurWork Environment PollutionPrevention SpecialAreasUnderMARPOL Pages Defaultaspx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2 日

(五)相关评析

尽管航行自由被普遍认同但其具体适用或许是复杂的 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具有

了以往难以想象的开发海洋的能力 航运业自身也在不断发展中海上交通不断出现

堵塞和大型船舶的投入使用这些发展造成了航运业相当多的功能性难题 另外法律上和政治上的障碍导致航运业国家不断扩展其管辖权因此形成了适用航行自由原

则的公海缩小②

middot4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Vu Hai Dang Marine Protection Areas Network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oston Martius Nijhoff Publishers 2014 pp193-195

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of Intelligence and Research Office of the Geographer Limits in theSea No36 1974 p34

  2015 年第 7 期

毫无疑问海洋航行自由绝非绝对的自由随着人类利用海洋实践的多元化其受

到的限制因素也是多元的 海洋航行自由的多维度审视为体系化认知海洋航行自由

奠定了基础 然而海洋事务的复杂性决定了海洋航行自由的边界界定极为复杂 但

是从探索《公约》立法背景和整体框架而言海洋航行自由与另一重要的海洋要

素mdashmdashmdash海洋资源开发具有极为密切的关联度因此探索二者的关系是海洋航行自由

的自由度和边界问题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看关涉海洋的法律制度一

直以来是私法与公法的交替发展 在中世纪作为私法体系的海商法在地中海城邦国

家发展新的商业利益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这些海洋私法给我们带来了海商

法的基础 格劳秀斯对海洋自由慷慨激昂的呼吁推动了海洋航行自由理论的日益成

熟① 人类征服海洋的能力越强越是需要新的海洋规则来适应这种变化 而后一些

海洋大国制定新的海洋政策和法律致使海洋私法逐渐作壁上观而海洋公法成为重

要的领域② 在此背景之下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只是将公法范畴集中来关注没有机会将传统的ldquo航运事务rdquo列入日程③ 而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内在

关系问题被《公约》的轻描淡写隐含了

三  《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

《公约》的立法技术无法挽救因国际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而产生

的《公约》的缺陷而《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含义的模糊性正是《公约》的诸多

不足之一 《公约》实施的实践无不表明海洋航行自由面临被各国基于某种目的而

赋予各种诠释的尴尬 笔者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内在关系问题被

《公约》轻描淡写的错误必须得到纠正因为其触及《公约》无法回避的基本课题即《公约》的主线索与主题

(一)理解《公约》的基本进路主线索与主题

海洋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交通媒介与海洋资源一直是海洋法发展的基础与内在推

动力量 在海洋自由内涵与体系不断变化的历程中虽然海洋自由的内涵不断发生修

middot5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Edgar Gold Maritime Transportmdash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Policy and Shipping Law p78p102

R Michael M1049011Gonigle and Mark W Zacher Pollution Polities and International Law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pp23-28

Edgar Gold and Douglas M Johnston ldquoShipGenerated Pollution The Creator of Regulation Navigation inthe Law of the Sea State Practice in Zones of Special Jurisdictionrdquo Thomas A Clingan ed Proceedings of theLaw of the Sea Institut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Mexico 1979 p156

正或者变异但是海洋航行自由仍然属于海洋自由的首要部分 审视《公约》其最大

的成就莫过于以庞大的体系确立了九大海域制度 然而有一个制度贯穿于《公约》的九大海域之中好似一条主线索将其框架下的不同海域连接起来这就是海洋航行

自由 笔者以为从某种角度看《公约》实质上是由一个线索和一个主题合并而成

的其中线索是海洋航行自由及其不同海区的自由度与边界问题主题则是海洋资源

的开发问题显然海洋航行自由对于海洋强国与弱国而言其意义和利益是不同的 历史上

海洋弱国不得不通过军事外交和学术论争等手段与海洋强国进行斗争以便实现自

己的海洋利益 由于每个国家不得不依赖于国际贸易海洋航行自由能够在国际社会

得到普遍认可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 在海洋航行自由与其他海洋合法权益之间产生

不可协调的冲突时海洋航行自由应该是被优先考虑的① 同时虽然《公约》没有花

费大篇幅来描述海洋资源开发但是从《公约》的制度框架设计与安排看海洋资源开

发问题无疑是无法忽视的核心问题之一构成了《公约》的主题 《公约》的立法背景

深刻地印上了以ldquo海洋资源开发rdquo为主题的印迹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美国政府

恢复了对海洋资源的兴趣成为海洋资源立法的积极推手 1966 年 6 月美国国会颁

布《海洋资源与工程开发法》该法宣布ldquo为人类的利益在海洋科学方面制定鼓励和

维持一个协调综合与长期的国家计划rdquo是美国的政策其目标是促进海洋资源开发扩大人类对海洋的认识鼓励私人展开海洋资源勘探和开发海洋商业以及经济投资航海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开发公海的渔业资源在海洋洋底也有望开发矿藏资

源② 上述观点构建了《公约》的主线索与主题的框架特征亦印证了海洋的交通媒介

与海洋资源两种基本属性催生海洋法不断发展的必然性(二)《公约》下的海洋航行自由

作为海洋法重要的推动力量和因素海洋自由早在数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成熟并自

成体系 正如有学者所意识到的不论是 1958 年《公海公约》还是 1982 年《公约》在其英文文本中均以ldquointer aliardquo一词对公海自由权利进行不完全列举这也体现了海洋

自由的动态属性为新的海洋实践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留白③ 各国对《公约》框架下

的海洋权益趋之若鹜催生了国家海上管辖权的膨胀进而又导致国家对海上资源争

夺日益加剧 公海自由的含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

middot6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mdashIts Legal History and Its Normative Basisrdquo p24安东尼奥middot卡塞斯《国际法》第 112 页张湘兰张芃凡《论海洋自由与航行自由权利的边界》载《法学评论》2013 年第 2 期第 77 页

  2015 年第 7 期

及人类对海洋的广泛利用不断演进① 比如《公约》第 87 条第 2 款规定ldquo这些自由

应由所有国家行使但须适当顾及其他国家行使公海自由的利益并适当顾及本公约

所规定的同lsquo区域rsquo内活动有关的权利rdquo②可见《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关涉不

同主体的利益属于相对复杂的海洋问题 海洋航行自由意味着穿越海洋③ 事实

上海洋航行自由的自由度不断变更 不同性质水域的航行自由程度不同 属于内海

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最低所有外国的船舶未经许可不得在一国的内

海航行 属于领海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较低 外国船舶在领海虽然不

能自由航行但是可以享有ldquo无害通过权rdquo即在不损害沿海国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

的原则下通过该国领海的权利④ 毗连区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略低

外国船舶在毗连区一般可以自由航行但一般在财政等事项上接受沿海国的法律和规

章的制约 群岛水域不同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对于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略高 作为

《公约》的创新制度群岛水域实行ldquo群岛海域海岛通过权rdquo而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

行的是ldquo过境通行制rdquo 专属经济区的航行自由容忍度较高 公海自由乃是海洋法的

一项基本自由尽管在名义上公海自由是有限制的⑤ 由此观之海洋航行自由的内

涵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由于《公约》框架下的ldquo和平目的rdquo和ldquo适当顾及rdquo具有模糊性因此导致在具体个

案中解释何谓ldquo和平目的rdquo和ldquo适当顾及rdquo显得漫漶不定 虽然《公约》框架下规定了

海洋航行自由及其界限而且也明确了航行自由在不同性质海域的受限程度但是由

于各个海洋国家攫取海洋资源的热情与航行自由之间产生的冲突往往不可调和特别

是在世界上一些敏感海域或者主权争端程度异常剧烈的海域有些利益相关方通常

故意曲解海洋航行自由对其任意解读通常以损害航行自由为借口来干涉或者指责

他国正常的海洋资源开发活动⑥ 海洋法下的航行自由贯穿了海洋法发展的不同历

史阶段可谓亘古长青一枝独秀

(三)《公约》框架下的资源开发

《公约》直接或者间接对于资源或者资源开发的规定并非尚付阙如 《公约》第一

middot7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④⑤

赵理海《海洋法的新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133 页参见李文华主编《交通海权》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65 页Nkeiru Scotcher ldquoThe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tility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Discourserdquo USChina Review Vol7 No8 2010 pp54-64参见王铁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67-269 页参见罗国强《理解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新思路mdashmdashmdash基于国际法视角看南海争端的解决思

路》载《当代亚太》2012 年第 3 期第 70-72 页近期美国等国以干扰ldquo航行自由rdquo为由对中国在南海的正常的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进行指责

部分ldquo用语和范围rdquo第 1 条在界定ldquo区域rdquoldquo区域内的活动rdquo等术语时其实质都是以海

洋资源及其开发为主要范畴展开的隐含着浓厚的重视海洋资源利益分配的色彩①

而《公约》第十一部分ldquo区域rdquo则在第 133 条项下直接规定了ldquo资源rdquo的含义② 除此以

外纵观《公约》整体框架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界定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以明确海洋

资源开发或者通过规定管辖权主权性权利和控制权来实现海洋资源开发的立法从立法技术上看关涉海洋资源开发的立法主要是通过界定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来明

确资源开发问题或者是通过界定国家可以行使的管辖权和主权性权利的范围来界定

海洋资源的开发而且《公约》非常重视海洋资源开发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度例如

《公约》第 1 条第 1 款(d)和(e)项是有联系的 它们与《公约》第五部分和第七部分

中养护和管理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的生物资源有关 在领海内对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实

际是对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生物资源保护的起点 就生物资源的养护与利用而言该问

题是沿海国之所以要建立专属经济区的主要考虑之一也是它们在其专属经济区内的

主要活动 《公约》除了在第 56 条宣告沿海国对其专属经济区内生物资源的养护和

管理享有主权权利外还专门设立第 61 条和第 62 条对生物资源的养护和生物资源的

利用做了规定明确沿海国和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③

此外《公约》第 74 条和第 83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在达成第 1 款规定的协议以前有关各国应基于谅解和合作的精神尽一切努力作出实际性的临时安排并在此过渡期

间内不危害或阻碍最后协议的达成 这种安排应不妨碍最后界限的划定rdquo④在 1978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主张中间线原则的国家提出修正案强调争端各方应

避免在中间线或等距离线义务行使管辖权除非它们就彼此克制的临时安排另有协

议⑤ 特别是临时安排应能保证航行安全与防范海盗贩毒污染等非法行为并保障

内陆国与地理上无优势国家的权益⑥ 作为《公约》的主题海洋资源开发在不同法律

地位的海域都得到关注 《公约》第 77 条第 1 款规定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

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是属于沿海国所固有的 公海资源的法律地

middot8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⑤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1 条下的(1) ldquo区域rdquo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3)ldquo区域内的活动rdquo是指勘探和开发ldquo区域rdquo的资源的一切活动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133 条下的ldquo资源rdquo是指ldquo区域rdquo内在海床及其下原来位置的一切固体液体或气体矿物资源包括多金属结核

参见张海文主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释义集》第 112 页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陈德恭《共同开发的国际法原则和国际实践》载《清华法律评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222 页Edward D Brown SeaBed Energy and Minerals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Regime Leiden Martius Nijhoff

Publishers Press 1992 p347

  2015 年第 7 期

位一向为国际法和国际法学者所认同 公海法律地位的确立是以各国普遍承认的国

际法一般原则及各国在这方面的实践为基础的 1958 年《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

公约》第 6 条第 1 款认为ldquo沿海国应对邻接其领海的公海任何区域内生物资源生产

力的维持具有特殊利益rdquo①

(四)海洋共同开发的实证分析

尽管《公约》对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采取了淡化处理的模式但是海洋共同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的确会产生某种微妙的关联这为理解《公约》框架

下的主线索与主题提供了实证分析对象 海洋共同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为人们反思海

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协调机制奠定了基础 就南海资源开发而言共同

开发具有其特殊性 南海特有的海洋地理特点使其成为大国和利益集团为确保各自

的战略利益而争相控制的海域 由于相关国家对南海航行自由原则有严重的歧义有学者建议应该增加信任措施诸如强调专属经济区既不同于公海也不同于领海的特殊

地位修改中国相关涉海法律法规与争议国家之间订立协议以防不测②

中国与越南等国之间尝试过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实践 但是近些年来中国倡导

的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不但在理论上陷于困境在实践方面也面临严峻的挑

战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难以付诸实践的原因主要有政治意愿缺乏现实需要

不强争议海域模糊以及外部势力干扰等③ 有学者主张在南海建立特别敏感海域充分利用《公约》的ldquo相关保护措施rdquo中的航行措施加强对该海域的管理和控制建议

特别敏感海域的设立需要相关国家共同合作中国应积极发挥其在南海区域中的科学

技术优势在特别敏感海域的申请和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④ 自 2010 年以来航行自

由成为美国向亚太地区进行战略转移的号角频频利用航行自由侵犯其他沿海国海洋

权益 殊不知1982 年《公约》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已经发展成为以公海航行自由和国

middot9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同时该条第 7 款将特殊利益规定如下ldquo1任何沿海国为维持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力起见均得在邻接

其领海的公海的任何区域内采取适合于任何一种鱼类或其他海洋资源的单方养护措施但是以与其他有关国家

在这方面的谈判在 6 个月内未达成协议为限 2沿海国依据前款采取的措施应对其他国家有效但是以满足下

列要求为条件第一参照目前对渔业的知识有紧急适用养护措施的需要第二所采取的措施是以适当的科学结

论为依据的第三这些措施在形式上和事实上对外国渔民均不歧视rdquo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著曾令良余敏友译《国际公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29 页

参见季国兴《南海航行自由原则的歧义及增进互信措施》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 年

第 4 期第 13 页参见杨泽伟《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的困境与出路》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3 期第 72-73 页参见管松《航行权与海洋环境管辖权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mdashmdashmdash兼论建立南海协调机制的构想》载《国

际关系与国际法年刊》2013 年第 3 卷第 125 页

家管辖水域中航行自由为内容的综合性制度① 美国动辄故意模糊海洋航行自由与

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攫取利益而故意玩弄文字游戏

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明确与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海洋权益以及南

海的未来法律秩序 尽管泰国湾地区的共同开发经验能够为中国提供借鉴但南海情

况与之有很大区别 虽然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南海争端最终妥善解决的唯一途径是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②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必要反思ldquo共同开发rdquo这一方略

的可实施性 当然就南海局部区域的资源开发实践而言的确有比较成功的共同开

发的案例 有学者统计了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的诸多案例涉及南海争端国的案例有

泰国mdash马来西亚协定马来西亚mdash越南协定以及澳大利亚mdash印度尼西亚协定下的共同

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其中一些共同开发的合作并没有善始善终③ 事实上

南海资源共同开发的前景并不乐观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合作开发案即表明了这

一点 2012 年菲律宾基于安全和资金的考虑提议与中国ldquo共同开发rdquo礼乐滩但是

菲律宾坚持在合同中增加联合ldquo开垦协议rdquo要求中国承认菲律宾对礼乐滩ldquo拥有主

权rdquo而遭到中国的拒绝④ 这导致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的共同开发前景暗淡

笔者以为某些共同开发合作基础之所以不坚固原因在于合作当事国都固守

ldquo主权在我rdquo一旦合作的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自然会产生变数 因此在海洋资源共

同开发实践中应该积极探索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内在关联度尝试构建

作为《公约》主题与主线索的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协调机制 否则将导

致各国为了本国利益而曲解海洋航行自由的本来含义 南海共同开发协定中几乎没

有资源开发中航行自由和航行安全的专门安排 这也为某些国家动辄指责对方干扰

海洋航行自由提供了便利和口实

四  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正视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国家主权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

起而彰显出的多样态属性是正确诠释其在《公约》框架下原本含义的基础 人类开发

middot0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张小奕《试论航行自由的历史演进》载《国际法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2 页参见徐浩《南海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实现困境与博弈破解》载《东南亚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6 页比如 1982 年越南和柬埔寨订立的《关于历史性水域的协定》 参见 Zou Keyuan ldquo Implementing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Sea in East Asia Issues and Trendsrdquo Singapore 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5 pp7-8

李金明《中菲礼乐滩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的前景分析》载《太平洋学报》2015 年第 5 期第 78 页

  2015 年第 7 期

和利用海洋的实践与海洋法理论的变迁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必须建立在《公约》及其相关资源基础之上否则海洋航行自由必然沦为没有ldquo边界rdquo而

漂泊不定① 在无法彻底修改《公约》的背景与前提下运用国际法原理探究《公约》所

隐含的立法目的特别是深入挖掘有关国际组织与《公约》的内在关联性是构建海洋航

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公约》作为海洋法之ldquo宪章rdquo涵

盖了海洋事务的方方面面而作为航运领域重要的国际组织mdashmdashmdash国际海事组织通常是依

据《公约》制定其规则与标准 由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海上立法实践远远早于《公约》在

《公约》制定过程中国际海事组织一直与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保持着密切合作为《公约》

的制定并使之与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公约之间保持一致做出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公

约》吸收了国际海事组织诸多公约中所创立和发展的原则和海洋治理理念如油污损害

民事责任分道通航以及特别敏感区等② 故此笔者以为探究国际海事组织与《公

约》之间的合作法律机制也是理解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公约》框架下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具有终极意义

海洋法实践和国际法院判例无不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与诸多海洋因素密不可分

的属性进而产生了其与国家主权海上安全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

与协调问题 如果按照一定脉络将这些冲突展开梳理则某些类型的冲突将成为伪命

题另一些冲突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而得以化解 国际

事件和国际判例显示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权的冲突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

洋环境保护的冲突以及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的冲突都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

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得以化解③ 这是因为大部分冲突的实质在于各国争

夺海洋资源开发权所致而某些争端主体往往以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海洋环境以及保

障海上安全为借口或者理由根本目的则是攫取海洋资源的开发权

因此笔者以为从该角度看完全可以将海洋航行自由与其他海洋因素的冲突分

为特殊的冲突与普遍的冲突而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属于一种普遍的

冲突即便是在不存在海洋争端的非敏感海域海洋航行自由亦受到海洋资源开发的

影响反之亦然 因而此种冲突具有普遍意义 进而笔者推论出在《公约》框架下

middot1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rdquo Israel Law Review Vol10 No4 1975 p458

参见唐国梅编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际海事组织工作的关系》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版第 1 页Dinah Shelton and Gary Rose ldquo Freedom of Navigation The Emerging International Regimerdquo Santa

Clara Law Review Vol17 No3 1997 p551

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冲突不仅仅对于存在主权争端情境的海域

资源开发即便是对于不存在主权争端的海域资源开发而言同样存在积极的价值

故此从上述视角审视问题笔者认为《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

的关系对于理解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具有终极意义

(二)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

1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

如果没有国内法律制度坚定的帮助合作与支持多数国际法规则无从实施

《公约》的义务性质和习惯法实践表明国内法具有遵循国际法的普通义务 但是国

内法与国际法的冲突并不构成对国际法的直接违反 国际法院的实践表明法庭在处

理国际法问题时经常不得不参照诸多国家的国内法这是一种常态① 事实上国际

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或者色彩可以从国际法对于一般法律原则的高度依赖得以

洞察 对一般法律原则为国际法渊源的承认使一些法律规制能弥补国际习惯法和国

际条约的运行所可能留下的法律缺陷或弱点并且提供一种在适用国际习惯和国际条

约时予以参照的法律原则的背景② 在理解国际法的财产权逻辑日渐成熟和被接受

的情境下理解国际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即从国际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国际

法体系中作为ldquo事实rdquo的国内法以及国际法院的司法中证据规则三个角度来诠释国际

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进路将为理性理解国际法问题提供另一种绵长的动力③ 由

此在探讨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这一课题时不仅要着重考察

《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的关系而且可以从国内法的角度来考察海洋

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 就《公约》的历史发展脉络而言作为主线

索的海洋航行自由与作为主题的海洋资源开发两者的内在关联度虽然密切但是立

法上并没有认真考察两者的关系 一般认为海洋国家关涉海洋的立法比较丰富和健

全从国内海洋法律体系角度优化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进而实现海洋

航行自由体系化认知的目的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性的路径 强化与《公约》相关的国

内法立法是当务之急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减《公约》的模糊性

2《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提供的路径

《公约》采纳的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模式要求对其进行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就显得格外重要

middot2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Jenks Clarence Wilfred The Prospects of International Adjudication London Stevens 1964 pp547-600参见詹宁斯middot瓦茨著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 (第一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

版第 23-24 页参见马得懿《海岛主权争端适用有效控制规则的国内法逻辑》载《法律科学》2014 年第 6 期第 88-

89 页

  2015 年第 7 期

各国意识到ldquo各海洋区域的种种问题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

以考虑rdquo① 从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上看虽然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方法并不构成 1969 年《维

也纳条约法公约》(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y)下独立的解释手段但是

国际法实践通常将公约的序言正文以及公约附件视为整体加以解释甚至也考虑到

因缔结公约而起草的与公约有关的任何协定或文件② 显然《公约》是个完整的文

件不得为权宜之计将《公约》体系人为地割裂开来 在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公约》之际自

然不能遗忘ldquo目的性rdquo解释的重要性 国际法委员会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对约文解

释方法进行了以下谨慎的限制如果约文解释方法ldquo所获得结果依据公约的目的和宗

旨显然是荒谬或不合理的rdquo则允许诉诸补充的解释方法③ 上述理论与实践为海洋

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提供了依据

不同经济社会制度的 150 多个国家参与了史无前例的《公约》谈判无论立法技

术如何高超和费尽心机但是其不足亦为人们所共知 《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

由与资源开发的融合机制便是其中之一 因此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重要路径

之一在于《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强化 事实上在海洋法理论体系的不断变迁和

发展进程中不断将海洋法体系中的不同理论予以ldquo整合rdquo和ldquo融合rdquo就可以实现体系

化 一般来看海洋法演变进程中存在两个理论其一海洋是属于人类的公有物因

此海洋是自由的而海洋航行自由是海洋自由的首要和基本的要义(mantra) 其二

海洋所有者或者控制者在行使其海洋权利的同时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两种理论

交错发展不断形成了海洋法理论体系④ 另外《公约》的通过是世界上众多国家和

国际组织互相博弈和妥协的结果而且这一过程融入了各种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 发

展中国家通过建立专属经济区的制度和理念来控制深海和公海以阻止海洋发达国家

在没有任何政治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开发深海和公海的资源而西方国家则希望维持在

公海和深海的航行自由并且能够自由地开发深海和公海的海洋资源而不付任何代

价内陆国群岛国以及海岸线劣势国家则希望保障其特定的海洋利益 世界各国对

middot3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序言部分 更为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indexshtml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2 日

参见 1969 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 31 条http www un org chinese law ilc treaty htm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3 日

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第 552 页William K Agyebeng ldquoTheory in Search of Practice The Right of Innocent Passage in the Territorial

Seardquo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39 2006 p371

于海洋利益的诉求各具特色《公约》最终以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的模式收官① 《公约》演

进的背景和基础留下了其十分注重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传统和文化这实则为海洋航行

自由的体系化解读提供了根基和文化氛围

3资源在海洋划界中的核心地位

由于《公约》以建立海洋资源分配秩序为宗旨海洋资源及其开发自然就是《公

约》的重要内容这也迎合了海洋资源及其开发作为《公约》主题的内在逻辑性 当我

们试图寻找海洋划界方法时就会失望地发现《公约》除了要求海洋划界应当实现公

平解决分歧外几乎没有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引 这样的法律不但无助于国家实现划界

而且可能引发它们之间的争端② 关于划界是否应当受资源位置的影响有学者持否

定态度认为资源并非划界关键因素③ 虽然 1985 年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案中强调划

界ldquo只能考虑现时的估价rdquo然而勘探和开发资源是大陆架渔区和经济区观念的基

础④而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划界问题真正的核心 首先开发资源是促进有关划界

谈判并达成协议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1942 年英国和委内瑞拉划界的目的就是为了

开发近海石油资源 其次对于有关海域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安排是划界谈判中的焦

点之一 如果不能就有关海域中的资源达成适当安排往往就会妨碍划界协议的达

成⑤ 例如在划界地区新发现的天然气田导致葡萄牙拒不批准 1976 年同西班牙达

成的划界条约 最后国家实践中存在大量考虑资源因素的证据⑥ 在权衡有关因素

时应该考虑该地区存在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已经确定的法律规则⑦

国家划界实践中对资源的考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资源的位置直接影响划界的

结果二是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成某种安排但资源的位置并不直接影响界限的划

定 2000 年中国和越南在北部湾划界就深受渔业资源的影响 北部湾是中国广西

middot4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Hugo Caminos and Michael R Molitor ldquo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ackageDealrdquo The Amer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79 No4 1985 p871

Dorinda G Dallmeger and Louis De Vorsry eds Rights to Ocean1049011s Resources Deciding and Drawing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itinus Nijihoff Pubishers 1889 p42

Douglas M Johnston and Phillip M Saunders et al Ocean Boundary Making Regional Issues and Developments London Croom Helm 1988 p26

Prosper Weil Geographical Consideration in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tinus Nijihoff Publishers p115

Douglas M Johnston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Ocean BoundaryMaking Montreal McGillQueen1049011s University Press 1988 p5

Serard J Tanja The Legal Deter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Deventer Kluwer Law andTaxation Publishers 1990 p301

Surya P Sharma Delimitation of Land and Sea Boundaries Between Neighboring Countries London Lancers Books 1989 p127

  2015 年第 7 期

广东和海南三省区渔民的传统作业渔场划界直接关系到渔业资源的分配利用和广大

渔民的切身利益① 从司法实践看国际法院自始就将资源看成海洋划界应当考虑的

有关情形② 很明显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划界之间产生了重要的内在关联性而海

洋划界是《公约》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课题其与海洋航行自由海上安全以及海洋环

境保护息息相关 按此逻辑推理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海洋划界资源ldquo核心

论rdquo路径具有其合理性 因为海洋航行自由通过ldquo划界rdquo这个媒介与资源开发形成某

种程度的关联而海洋划界形成的不同法律地位的海域自然导致不同的海洋航行自

由度 由此观之此路径之下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具有关联性(三)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模式

1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

一个现实的国际法制度必须既顾及国际社会各政治实体的ldquo社会性rdquo也考虑到

这些实体的ldquo非社会性rdquo 用ldquo结构平衡论rdquo解释国际组织的出现符合现代国际社会

发展潮流 现代国际法发展的新动向既有ldquo软法rdquo的传统又有ldquo硬法rdquo的属性而国

际组织的准造法功能是决定性的③ 《公约》和国际海事组织相关指南文件在探索限

制海洋航行自由以实现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关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

尝试第一建立安全地带(safety zone) 依照《公约》第 60 条沿海国可于必要时在近

海石油设施和结构的周围设置合理的安全地带 安全地带的宽度应由沿海国参照适

用的国际标准加以确定 这种地带的设置应确保其与石油设施或结构的性质和功能

有合理的关联 无论石油设施是设置在专属经济区内还是大陆架上无论石油设施是

永久性勘探开发平台还是浮动式勘探开发平台甚至是辅助平台以上规则均适用 安

全地带的设置构成了对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安全地带设立之后沿海国可以在该地带中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航行以及石油设

施和结构的安全 一切船舶都必须尊重这些安全地带并应遵守关于在石油设施和安

全地带附近航行的国际标准 虽然《公约》第 60 条并没有明确禁止船舶在安全地带

内的通行但既然沿海国有权采取ldquo适当措施rdquo那么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措施就可

middot5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参见高建军《国际海洋划界论mdashmdashmdash有关等距离 特殊情况规则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版第 153 页这些案例包括 1982 年突尼斯 利比亚案1984 年缅因湾案1985 年利比亚 马耳他案以及 1992 年加拿

大 法国划界案等参见梁西《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33 页

能包括禁航措施① 为了保证石油设施的安全减少船舶侵犯安全地带事件的发生

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关于在近海勘探区域建立安全地带的决议》《关于防止侵犯近

海设施或结构周围安全地带的措施的决议》 这些决议要求船舶遵守谨慎航行的标

准并建议沿海国采取更合理的程序和安全措施 在中国现行法中有以设立安全地带

的方式对海洋航行自由进行限制的内容②但对于安全地带的范围未做规定③ 为了

消除因设立安全地带而给航运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相关法律条文已经尽可能地

减少对航行权的限制④

第二实行分道通航(traffic separation schemes) 分道通航制是国际海事组织于

1967 年正式建议使用的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 10 条对其做出了规定 随

着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生效分道通航制已经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所采纳并有效地减少了碰撞事故的发生⑤ 承袭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

约》第 22 条和第 41 条分别规定沿海国或海峡沿岸国考虑到航行安全认为必要时

可在其领海或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行分道通航制过境通行的船舶必须尊重该分

道通航制 沿海国在指定航道和规定分道航行时应该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的建

议⑥ 《公约》中分道通航的规定限制了航行自由但是这种限制的目的在于确保航

行安全而且沿海国不得借分道通航制实质性地排除船舶所享有的航行自由 鉴于

分道通航所具有的防范船舶事故功能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海事组织建议在必要海

域实行ldquo分道通航制临时调整rdquo的措施以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

冲突

middot6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⑤⑥

英国 1987 年《石油法》第 21 条规定船舶未经允许进入安全地带是违法的澳大利亚《石油法》亦规定除了专业船舶或特种船舶以外的其他所有船舶禁止驶入安全地带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

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9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 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有权在专属经济区和

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周围设置安全地带并可以在该地带采取适当措施确保航行安全以及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安全 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 20 条经主管机关核准公告如系在沿海水域

进行水上水下施工需要可划定相应的安全作业区无关的船舶不得进入安全作业区 该法第 14 条第 15 条还

允许设立禁航区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船舶不得进入或者穿越禁航区通过交通

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也必须遵守主管机关的特别规定 参见 http wwwgovcn ziliao flfg 2005-09 12 content_31086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8 日

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0 页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管理规定》第 5 条和第 8 条更详细的内容参见 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9253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参见周忠海《国际海洋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97 页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24 条更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

时间2015 年 4 月 24 日

  2015 年第 7 期

2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

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为从私法视角限制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法理基础

私法视角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通过立法使海洋资源开发者受到法律束缚① 此种

限制主要有权利滥用的禁止与容忍义务的强化 在立法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

交通安全法》第 22 条规定ldquo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在航道通航密集区以及主管机

关公布的航路内进行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rdquo②此属于权利滥用禁止的明证 这一点

具有成熟的私法法理的支持 因为现代私法中一切私权均具有社会性权利的行使

不得违反公共利益或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否则将构成权利滥用而遭到法律禁止

海洋资源开发主体在行使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时必须遵循权利的设定宗旨也不得

侵害他人之利益 同时传统私法上容忍义务是对所有权的一项必要限制系指所有

权人依照法律规定负有容忍他人干涉或侵害之义务其典型是私法上的相邻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 23 条规定ldquo海域使用权人对不妨害其依法使

用海域的非排他性用海活动不得阻挠rdquo③一般而言航行活动属于ldquo非排他性用海活

动rdquo因此只要船舶的通过不会危及钻井平台等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安全海洋资源

开发主体即负有容忍义务应当容许船舶通过其支配的海域

不仅如此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在海洋资源开发限制上具有成熟性 《公约》主

要在废弃石油设施的撤除与处置禁止不正当干扰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且深刻地影

响了国内法 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另一个限制体现在权利的抛弃方面也就是当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结束或者油田不再具有经济可采性之后权利人不得任意弃置

钻井平台和其他石油设施 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中由于钻井平台等设施构成航

行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如果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的期限尚未届满权利人不得将钻

井平台随意弃置 从国际法层面考察对于抛弃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限制主要体现

在《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④ 而较早的 1958 年《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5 款则规定

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装置必须全部撤除rdquo⑤《公约》第 60 条所提及的撤除的

国际标准是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关于撤除在大陆架上或专属经济区内的近海设施

middot7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从私法体系角度看海洋资源开发实际上是由海域使用权探矿权以及采矿权等构成的权利群http wwwgovcn banshi 2005-08 23 content_25604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0 日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16434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2 日《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设施或结构应予以撤销以确保航行安全同

时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制定的任何为一般所接受的国际标准 这种撤销也应适当地考察到捕鱼海洋

环境的保护和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7 日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11 日

及结构的指南和标准》① 撤除下来的海洋石油设施的处置问题被当作与撤除相区别

的一个问题单独处理②

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不得对航行等其他海洋正当用途造成ldquo不正当干扰rdquo原则是由

1958 年《大陆架公约》首先确立的③ 因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行使包括为勘探

开发石油而设置钻井平台等设施不能给航行造成不正当干扰这是国际法对海洋石

油勘探开发权做出的最主要限制④ 国际法委员会认为ldquo不正当干扰的标准显然是

一个平衡所涉利益相对重要性的问题 在有些情形下对航行及捕鱼的干扰即使很严

重也可能是正当的 相反如果干扰与可合理预见的勘探和开发大陆架的条件毫无

关联即使这种干扰很小也会是不正当的rdquo⑤ 在评介干扰是否正当时必须充分考

虑各方的利益包括沿海国的安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进而考虑是否存在给航

行造成最小干扰的合理替代方法⑥

五  结论与对策

中国正处在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关键历史窗口 为了维护中国合法的海

洋权益汲取历史上由于缺乏海洋航行自由理论与实践而导致海权权益丧失的历史教

训强化海洋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十分必要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读特

别是厘清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界限与冲突为中国在特定海域的执法

活动和资源开发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奠定了软实力基础

(一)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

毫无疑问完善《公约》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理论的感召力 显然《公约》的框架

middot8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⑤⑥

Rob McLaughlin ldquoCoastal State Discretion US Policy and the New IMO Guidelines for the Disposal ofOffshore Structures Has Article 5(5) of the 1958 Continental Shelf Convention Been lsquoEntirely Removedrsquordquo Territory Sea Journal No1 1991 p245

处置行为受到 1982 年《公约》1972 年《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即《伦敦公约》)以及 1972 年《防止船舶与飞行器倾倒废物污染海洋的公约》(即《奥斯陆公约》)的规定

《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1 款规定ldquo勘探开发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不应使航行受到任何不当的干

涉rdquo第 5 条第 2 款规定ldquo在大陆架上建造和维持或经营为勘探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所必要的装置或其他设

施受到第 5 条第 1 款的限制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78 条第 2 款规定ldquo沿海国对大陆架权利的行使绝不得对航行和本公约规定的

其他国家的其他权利和自由有所侵害或造成不当的干扰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问题》第 179 页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3 页

  2015 年第 7 期

范畴政治敏锐性以及立法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完善《公约》绝非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

学者主张应该将《公约》的完善和修订提到日程诸如分别通过订立专门的补充协定缔结区域性协定召开审议《公约》会议以及用扩大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事实上的修

订① 然而笔者以为上述措施只是理论上的探讨与展望其可行性可能会面临重重

阻力 建议中国立法机构积极针对《公约》框架下的ldquo模糊地带rdquo展开专门和细化立

法增强其可操作性 海洋法立法资料显示《公约》的巨大努力并没有很好地将最传

统的海洋权利mdashmdashmdash海洋运输囊括进来最终使得《公约》没有形成成熟的海洋航行自

由的体系化机制其似乎将焦点集中于船舶从 A 点到 B 点的航行通过而无视海洋航

行自由的经济活动基础导致航运的商业可行性问题很少被提出来② 由于海洋航行

自由的边界难以界定因此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探索海洋航行自由边界的立法实践以形成健全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为完善《公约》积累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资源 ldquo国内法

机制rdquo专门针对《公约》框架下的模糊内容根据国家海洋主权原则展开法律解释学立法学以及比较法学等不同角度运作而强化旨在增强《公约》可操作性的国内立法

活动 这是由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而决定的(二)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作为海洋秩序ldquo大宪章rdquo的 1982 年《公约》面临着通过实施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实

现其目标和宗旨的历史重任 各国实施《公约》的理论与实践并不雷同通常而言不断强化国家的海权能力的同时强化国内立法以实现《公约》的实施机制是比较流行

的实践 这需要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为此笔者建议从ldquo整体性rdquo角度来理解和完善《公约》形成体系化解读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理念与机

制 这是因为《公约》明确了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资源开发管辖权及其主权性权利

等事项但是对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规定是独立独行的没有将两者作为ldquo整体rdquo予以规定 如何整合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和协调并形成体系化

的制度机制是《公约》的软肋③ 尽管海洋利用和海洋开发的规则是互相关联的但是

《公约》下的国际航行规则由另外一套法律来决定而这些法律规则可能漠视船舶和

海洋的商业功能 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提升中国海上维权力量和海上执法力量

middot9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杨泽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第 62-63 页Edgar Gold ldquoOcean Shipping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 Toward a More Regulatory Regimerdquo Ocean

Shipping Vol6 No1 1986 p85通篇考察 1982 年《公约》严格地讲《公约》没有规定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但是公约却在

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全和保护方面做出比较多的规定 诸如《公约》第 123 条规定ldquo无论某海域的法律地位

如何还要符合一定条件其沿岸国在行使和履行 1982 年《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时就应该互相合作并应

尽力直接或通过适当区域组织协调行使和履行沿岸国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rdquo

(三)加强在敏感海域展开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

基于《公约》中海洋航行自由边界模糊与难以操作的缺憾本文建议通过强化国

内立法的方式消解这些不足以明确和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法律依据 从地缘政治角

度看南海周边地区不仅是海权和陆权对抗的前沿mdashmdashmdashldquo边缘地带rdquo而且东南亚地区

是没有权力中心的ldquo破碎地带rdquo① 由于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积极介入南海海域事务

导致制约南海海洋航行自由的因素更加复杂 因此中国应该以国内法明确东沙中

沙和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从而确定其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起

始线进而建立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制度 作为历史上的传统国际航道考虑到南

海断续线内海域的海洋属性和特点②中国应考虑开放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内水的外国

商船无害通过权③ 在此基础上中国立法机构要及时加强在南海海域展开南海资源

开发管理立法活动 这不仅是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需要而且此种海洋资源开发

管理立法容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

(四)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根据《公约》的程序性规定启动修订程序必然是艰难和复杂的会受到政治经

济以及地缘性因素的影响 《公约》的制定与一些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专业性国

际组织存在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囊括了《公约》制定中的提案建议案审议以及通过

等方面 其中国际海事组织与《公约》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 例如上文论及的禁止不

当干扰原则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设立和行使构成了限制类似的具体措施都来

源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指南和建议 为此中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与之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向该组织提案来改进海洋航行自由制度④ 依此种方式完

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不仅具有节约立法成本的优势而且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接

受度

(截稿2015 年 5 月  责任编辑主父笑飞)

middot05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③④

朱华友鞠海龙《南海航行安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南洋问题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18 页根据有关海洋资料南海断续线内海域面积约 200 万平方公里而高潮时露出海面的岛礁面积约 14 平方

公里参见邹立刚王崇敏《适用于南海航行和飞越制度研究》载《当代法学》2013 年第 6 期第 139 页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 A 类理事国在该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提

案等方式来强化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进而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2015 年第 7 期

    17 世纪初荷兰人格劳秀斯(Hugo Grotius)为荷兰开辟海上贸易提供法律依据而

满怀激情倡导ldquo海洋自由论rdquo海洋史证明了ldquo海洋自由论rdquo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横贯

人类开发与利用海洋历史及其立法史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并终究演变为ldquo海洋航

行自由rdquo成为其首要的范畴 海洋航行自由经过数个世纪的理论与实践流变终于发

展并构建了以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通过与生效为标志

和历史契机的新时期开发利用海洋的制度之一 然而海洋航行自由这一古老的海洋

法理论与实践不时受到某些国家各式各样的解读其含义与边界变得扑朔迷离 作为

1982 年《公约》主线索的海洋航行自由其被赋予历史性的正解是当前国际海洋法的

重要课题之一

一  海洋航行自由的复杂性相关事件与判例解析

海洋在富有浪漫情怀的诗人笔下或许是静谧而多情的然而人类海洋史却表明

海洋充满了纷争和冲突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降中国经历了数起关涉 1982 年《公

约》框架下航行(飞越)自由的事件诸如ldquo银河rdquo号事件中美南海ldquo撞机事件rdquoldquo无

暇rdquo号事件以及近期美国指责中国开发与管理南海资源活动严重ldquo威胁rdquo南海航行自

由事件等 随着中国依法加强开发和管理南海海洋资源引发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

非法干扰南海局势一度复杂化 与此同时美国等国指责中国ldquo干扰rdquo南海航行自

由并且要求ldquo中国尊重南海航行自由rdquo① 海洋法理论与实践的变迁彰显了海洋航行

自由的多样态属性衍生了极为复杂的海洋问题并且与其他海洋问题交织在一起

如何解读海洋航行自由这一古老海洋法制度成为当今的新课题

国际法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海洋航行自由方面的判例 1958 年的沙特阿拉伯诉阿

美石油公司案(Saudi Arabia v Aramco)强化了ldquo港口准入权rdquo作为习惯国际法的稳定

性和合理性②而该案之前很早便由ldquo双桅船交易号rdquo案(The Schooner Exchange v

M1049011Faddon Others)确立了港口国对外国船舶实行管辖权的垄断性和权威性③ 然

而鉴于船旗国管辖常常ldquo失灵rdquo的现状越来越多的沿海国开始寻求利用港口国国际

法上的剩余管辖权利来突破国际海洋法对沿海国船舶管辖权的限制实现本国严格的

middot72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②③

参见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middot克林顿于 2010 年 7 月 23 日在越南河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http wwwstategov secretary 20092013clinton rm 2010 07 145095htm登录时间2015 年 4 月 24 日

参见 Saudi Arabia v Arabian American Oil Company (Aramco) (1958) 27 ILR p17 p212参见 The Schooner Exchange v M1049011Faddon Others II US (7 Cranch) 116 144 (1812) para144-

146

船舶环境和安全标准的扩张适用 由此也对航行自由原则构成了侵蚀① 海洋航行

自由始终与其他海洋问题互为影响与制约

显然《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问题具有复杂性 国际法理论与实践表明

海洋航行自由是一个与国家主权海上安全海洋环境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等系列问题

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的问题 上文提及的事件实质是关于《公约》中ldquo航行自由rdquo的理

解问题是《公约》制定之时国家管辖权与海洋自由较量的延续背后是国际政治和战

略利益的较量② 海洋航行自由问题呈现出复杂化和类型化的趋向根源在于一些国

家基于自身目的任意解读海洋航行自由赋予其模糊不清的含义而且海洋航行自由

的边界难以确定与其他各类海洋问题互为关联 作为ldquo海洋法宪章rdquo的《公约》天生

具有病垢③ 不仅如此从立法技术角度看《公约》具有内容繁多系统庞大的特点

ldquo一揽子协议(a package of deal)rdquo是《公约》的最终选择导致《公约》诸多制度包括

海洋航行自由具有模糊性为某些国家任意解释提供了空间④ 各国对ldquo航行自由rdquo的

解释宽严不一通常有ldquo包容性解释( inclusive interpretation)rdquo和ldquo非包容性解释( ex

clusive interpretation)rdquo两种不同的派别⑤ 海洋争端不仅是资源之争也是航道之争

人类早已认识到海洋的两种基本功能一是国际贸易的交通媒介二是蕴藏着丰富的

资源 海洋的基本功能催生了海洋航行自由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⑥ 海洋争端表

明体系化梳理海洋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探究其与其他海洋因素的关联度通过对

《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以期形成体系化认知海洋航行自由问题不仅是理解和完善

《公约》的重要路径而且也能够为中国开发和管理敏感海域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与智

力支撑

middot82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参见胡斌《论ldquo港口准入权rdquo滥用对船舶管辖权法律制度的冲击》载《中国海商法研究》2014 年第 4期第 93 页

余敏友雷筱璐《评美国指责中国在南海的权利主张妨碍航行自由的无理性》载《江西社会科学》2011 年第 9 期第 16-17 页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至少在历史性权利岛屿与岩礁制定群岛制度专属经济区的军事活动海盗问题以及海域划界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参见杨泽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第 57 页

另外《公约》所蕴含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比较浓厚为第三世界国家ldquo跑马圈地rdquo提供了依据某种程度

上限制了中国依据《公约》适当行使海洋航行自由权 参见罗国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立法特点及其对中国

的影响》载《云南社会科学》2014 年第 1 期第 128 页参见牟文富《互动背景下中国对专属经济区内军事活动的政策选择》载《太平洋学报》2013 年第 11

期第 46 页Edward D Brown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 Sudbury Dartmouth Publishing Co Ltd 1994 p

234

  2015 年第 7 期

二  海洋航行自由的多维度审视

海洋自由是《公约》重要的内容也是海洋秩序的关键支柱之一在某种程度上是

海洋法最根本和最本质的内容 海洋法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是海洋自由理论的兴

衰史① 随着各国对海洋权益诉求的日益增加和开发海洋资源活动日益活跃各个海

洋利益主体基于自身的海洋利益诉求而对海洋航行自由有不同的理解

(一)作为海洋自由首要内容的海洋航行自由

ldquo这里有几近无垠的空间没有丝毫障碍这里有远离大陆的海洋它们是大自然

的伟大沟通媒介这里没有山脉的阻挡没有灼热的沙漠道路宽阔空旷rdquo②为了实现

荷兰发展海外贸易的诉求400 多年前荷兰人格劳秀斯匿名发表《海洋自由论》(Mare

liberum)极力提倡海洋自由影响深远 在海洋法编纂的历史长河中海洋自由的理

念恰似一条主线索一直贯穿于海洋法立法实践之中 格劳秀斯的原始表达是ldquo海

洋不能被占有因为航行与捕鱼都不能使海洋罄竭rdquo③他认为海洋自由并非是永恒

的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证明其不断被修正的命运与归宿 其实与格劳秀斯同一时

期的英国学者约翰middot塞尔登(John Selden)便极力反对格氏的海洋自由理论其在《闭

海论》(Mare Clausum Sire De Dominio Maris)中坚信海洋并不是到处都是共有的海

洋应该为国家所使用强调ldquo英国君主有权领有围绕英国四周的海洋rdquo④ 格劳秀斯的

思想与塞尔登的观点如今已经被海洋法所吸收分别发展成为ldquo公海自由rdquo与ldquo领海主

权rdquo原则⑤ 17 世纪英国与荷兰实现联盟进而英国与荷兰之间的矛盾偃旗息鼓 公

海自由原则在欧洲大陆不断发展日渐成熟海洋对于每个民族而言是开放的和可以

航行的 18 世纪以降作为公海自由首要内容的海洋航行自由原则得到广泛认同⑥

middot92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P Ram Anand ldquoFreedom of the Sea Past Present Futurerdquo in Hugo Caminos ed Law of the SeaSudbury Dartmouth Publishing Co Ltd 2001 p215

William Macneile Dixon The Fleets Behind the Fleet The Work of the Merchant Seaman and Fishermenin the War London Hodder Stoughton 1917 pp94-95

Hugo Grotius The Freedom of the Seas Or the Right Which Belongs to the Dutch to Take Part in theEast Indian Trad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16 p7

Edgar Gold Maritime Transportmdash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ne Policy and Shipping Law Lexington Lexington Books 1981 pp121-124

Percy Thomas Fenn The Origin of the Right of Fishery in Territorial Water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6 p85 pp150-152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mdashIts Legal History and Its Normative Basisrdquo Journal of MaritimeLaw and Commerce Vol6 No2 1975 p8

在国际法中没有任何一项规则如公海自由那样得到广泛认可特别是海洋航行自由事实上航行自由的思想早在 17 世纪便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成为国际法中排他性规则被

引用①

在西方法理学与政治哲学史上格劳秀斯的《海洋自由论》是第一份以ldquo海洋rdquo为主题的严肃思考 远离人类世界的海洋拥有神一样的孤独它无所追忆因而没有历

史 它保留着原始的自然状态和力量从来不曾被驯服也无人能够驯服 上帝赋予

海洋的自然状态必须被恢复自然状态所保证的海洋自由必须得到认可和尊重②

《公约》更是巩固了海洋法的基本原则即国际交通原则公平利用海洋及其资源原则

以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原则 海洋自由不仅指海洋本身还包括海洋里蕴

含的丰富资源对所有国家开放即航行自由捕鱼自由和平使用海上通道与和平解决

国际争端思想③ 显然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变迁表征了海洋自由内涵的变动不居19 世纪末人类对公海的利用仅限于航行自由和捕鱼自由此后增加了ldquo铺设海底电

缆和管道的自由rdquo和ldquo公海上空飞行自由rdquo两项接着又增加了ldquo建设国际法所容许的

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rdquo和ldquo科学研究的自由rdquo两项④ 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海洋

航行自由始终处于海洋自由的核心与首要地位(二)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权

海洋曾经一度昭示着国家的主权 海洋航行制度是《公约》贯穿始终的基本制

度形成了许可航行无害通过过境通行群岛海道通过航行和飞越自由等制度 17世纪葡萄牙人凭借其强大的航海能力而主张其管辖的海洋范围扩展到公海 然而葡

萄牙人的欲望深深地刺激了主张海洋自由论的格劳秀斯 格劳秀斯所坚持的海洋自

由论之所以得到北欧国家的鼎力支持主要缘由在于当时北欧国家依赖于该理论以便

与东方国家开展国际贸易⑤ 之后的海洋法实践更是彰显了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

权的密不可分 历史上瑞典和丹麦分别在波罗的海和挪威海主张主权威尼斯城邦

在亚得里亚海主张主权英国在大不列颠海主张主权等 从理论上看每个国家有权

在专属经济区内行使航行和飞越的权利这与公海上的航行自由是相同的 当然

middot0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②③

④⑤

Michael R Deddish ldquo The Right of Passage by Warships Through International Straitsrdquo JAG JournalVol24 No4 1969 pp79-85

林国华《海洋自由论与现代新秩序》载《上海文化》2010 年第 6 期第 92 页参见马忠法《海洋自由论与格劳修斯国际法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载《比较法研究》2006 年第 4 期第

142 页参见陈德恭《现代国际海洋法》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39 页Nkeiru Scotcher ldquoThe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tility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Discourserdquo USChina Law Review Vol7 No8 2010 pp54-55

  2015 年第 7 期

《公约》规定的航行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受到ldquo本公约有关规定的限制rdquo①

根据《公约》领海并不享有完全的与公海同样的航行自由 海洋法的历史演变

一直是以公海与领海之间的划分为中心议题之一而展开的 沿海国可以享受的权利

逐渐向所谓的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延伸② 海洋法的发展显示沿海国对

海洋权益的诉求日益增大 这必然导致海洋航行自由受到国家主权的种种限制与制

约 即便是《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相对成熟和稳定海洋法实践中

的各种争议还是经常发生由此可以推断出海洋航行自由受到国家主权的影响而具有

不确定性 在加拿大渔业仲裁案(FracoCanadian Fisheries Arbitration)中法国mdash加

拿大仲裁庭于 1986 年裁决时指出对在专属经济区所捕获的鱼进行加工的船只不受

沿海国的管辖因为此类行为不在该沿海国可以行使管辖权的事项范围之内 根据

《公约》第 73 条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也有广泛的执法权 沿海国可以采取为确保其

依照《公约》制定的法律和规章得到遵守所必要的措施 而 1977 年圭亚那在其专属

经济区内扣押了ldquo赛加(The M V Saiga)rdquo号油轮圭亚那认为它有权这么做因为ldquo赛

加rdquo号在专属经济区为其他渔船补给汽油逃避关税 在法庭看来《公约》并未授权

沿海国把它的海关法适用于其专属经济区的任何其他部分 因此国际法院判决圭亚

那违反了《公约》在阻止及扣押ldquo赛加rdquo号时使用武力是一种过分的行为③ 相当多的

判例和国际事件表明海洋航行自由受到各种以国家主权名义实施的限制 即使在公

海上海洋航行自由亦受到限制 在《公约》框架下每个国家无论是沿海国还是内陆

国均有权悬挂其旗帜在公海上航行 然而为了适当顾及乘客船员和其他国家的利

益公海上航行的船舶需要遵守有关规定④

海洋航行自由受制于国家主权因素还在于即便是在《公约》框架下如何认定

ldquo无害rdquo是棘手的问题 决定外国船只通过领海在性质上属于ldquo无害rdquo是否完全取决于

沿海国并非完全明确 在科孚海峡(Corfu Channel)案中国际法院于 1949 年指出希

望有关的评估是客观的沿海国的意见不是决定性的 有学者提出外国船只违反了

沿海国法律本身不足以证明沿海国已经遭受损害 作为一个政策问题无害通过权是

middot1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参见张海文主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释义集》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09 页El Salvador Honduras (Nicaragua Intervening) ICJ Reports 1990 p92 p126安东尼奥middot卡塞斯著蔡从燕等译《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19-120 页参见 1958 年《公海公约》第 4 条http wwwchinalawedu com news 1200 23155 23156 23159 2006 4

zh10733930171024600215522-0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20 日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90 条http newsxinhuanetcom ziliao 2005-04 04 content_2784208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20 日

海洋交通必要性和沿海国利益之间融合的一种合理形式①

(三)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

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的融合主要集中体现在沿海国港口国与船旗国对航运

管辖权之间的冲突上 在海洋法发展历程中历来存在两种视角来审视公海 一种是

历史的视角秉承ldquo海洋为人类所共有rdquo的传统观念认为目前的海洋体制是不断削弱

海洋强国对沿海国管辖权的侵犯 正如美国前总统里根所言ldquo我们在陆地上巡逻必

须遵循很多规则但是一旦到公海上你就可以随心所欲rdquo②海洋航行自由被默认为习

惯国际法被高度认可 另一种视角秉承实用主义哲学遵循ldquo陆地统治海洋rdquo的观念

缅因州海湾案表达了ldquo法律应该服务于人类而人类毕竟是陆地生物而不是海洋生

物rdquo的基调 在《公约》框架下公海的势力范围有愈发缩小的趋势即便是支持ldquo公海

可以随心所欲rdquo的人亦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不是绝对的 在《公约》框架之外的立法诸

如国际海事组织(IMO)为应对海上航行安全危险而实施的各类安全立法制定了大量

限制海洋航行自由的制度

事实上海洋法立法背景资料显示出海洋航行自由根深蒂固其缘由主要是早期

人们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与捕鱼自由不同因为海洋中的鱼类是ldquo取之不竭rdquo的观点被

证明是荒谬的然而海洋航行自由由于其所依赖的海洋ldquo空间rdquo商品非常丰富而且航

行对于海洋没有任何损害③因此逐渐形成了海洋航行自由的合理性认知 但是人

类利用海洋的实践证明特定的海洋区域由于交通拥塞导致船舶碰撞风险剧增是一种

常态 如今海洋航行自由受到海上安全因素的限制早已是一种共识 在海洋航行自

由与海上安全互为制约的关系中有两种互为对应的学说或者观点一是出口商诉海

事安全检查官案(Sellers v Maritime Safety Inspector)④所确定的ldquo从海洋到陆地的绝

对主义(absolutism looking from sea to land)rdquo二是ldquo路易莎(The M V Louisa)rdquo号案

所彰显的ldquo从陆地到海洋的相对主义(relativism looking from land to sea)rdquo 前者由

于法官坚持公海自由的绝对性进而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也是绝对的故此案涉案船舶

middot2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参见 ICJ Reports 1949 pp30-32Lou Cannon ldquoRepublic Perception Seems Split in Its Perception of Reaganrdquo The Washington Post July

12 1982David Anderson ldquoFreedom of the High Seas in the Modern Law of the Seardquo in David Freestone Rich

ard Barnes and David Ong eds The Law of the Sea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p327 p332

Sellers vs Maritime Safety Inspector ( The ldquoNimbusrdquo) -Court of Appeal (Richardson P and Keith andBlanchard JJ) November 5 1998 (1998) 509 Lloyd1049011s Maritime Law Newsletter http wwwlmlncom conflictoflaws article20555ece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

  2015 年第 7 期

ldquo光环(The M V Nimbus)rdquo号由于没有装备无线电应急指示标( radio and emergencylocator beacon)而被认为违反了港口国的法律是不对的 只要船舶符合船旗国的法律

即可没有必要完全遵循港口国的法律任何其他国家没有权力去阻止① 该判决具

有强烈的公海航行自由的绝对性和完全依附于船旗国法律的色彩 后者涉案船舶

ldquo路易莎rdquo号悬挂圣文森特旗帜为开采石油资源移除了西班牙领海海域的水下文化

遗产 就该案而言法官坚持认为海洋航行自由是相对的 如果该船舶从事违背港口

国或者沿海国法律的活动进而造成主权危害或者主权权利的损害那么沿海国或者

港口国有权对船舶采取限制性措施② 该案与出口商诉海事安全检察官案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安全的关联还远不止上述情况 海洋不法行为亦是危害海

洋航行自由的另类重要因素 海洋日益成为犯罪活动的通道 海上暴力抢劫等海盗

犯罪日益增长以及海上毒品走私日益猖獗导致海洋航行自由不断受到考验特别是

索马里海盗活动构成了对国际社会的直接挑战 直到ldquo阿奇劳罗(The M V AchilleLauro)rdquo号案后国际社会才真正开始重视海上恐怖主义鉴于该案的恶劣影响国际海

事组织通过了《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为公约》以打击海上恐怖主义③ 此公

约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顾及海洋航行自由不要因为采取打击危害海上安全活动而

受到过度约束(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护

如何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管辖权之间的冲突已经成为海洋法发展的重

要议题并逐渐形成两种协调机制mdashmdashmdash基于法律拟制区域的协调机制和基于生态系统

的协调机制④ 作为基于生态系统的协调机制的制度基础海洋保护区(MPA)的发展

掀起了一轮海洋环境管辖权向领海以外扩张的热潮尤其是在东北大西洋和地中海一

带 《公约》亦非常重视海洋保护区制度在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

功效特别是在渔业管理生物保存和海洋生物方面 《公约》规定了一个缔约国在特

middot3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②③

Andrew Serdy ldquoChanging Perspectives on the High Seas Freedom of Navigationrdquo in Malcolm Clarkeed Maritime Law Evolving Thirty Years at Southampton Oxford and Portland Hart Publishing 2013 p23

Paul Myburgh ldquoShipping Lawrdquo New Zealand Law Review 1999 pp749-771参见张湘兰郑雷《论海上恐怖主义对国际法的挑战与应对》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2 期第 152 页基于法律拟制区域的协调机制以法律拟制的海洋区域为制度基础该协调机制的优势体现在适用范围

较广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海洋环境管辖权 基于生态系统的协调机制其理念源自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它打破

了以往环境保护中行政区划和部门分割的环境管理措施将人类视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管理目标是维持

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见管松《航行权与海洋环境管辖权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mdashmdashmdash兼论建立南海协调机制

的构想》载《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2013 年第 3 卷第 123 页

定海域可以行使的权力范围第 211 条第 6 款赋予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实施法律和规

则以避免遭受来自船舶的污染此种协调机制流行于各类国际组织和相关区域 国际海事组织在海洋生态保护

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区域或者排放控制区在 1978 年《国际防止

船舶造成污染公约》体系之下在特定海域实施法定措施以免遭受船源污染(见表 1)另外1975 年实施的地中海行动计划(Mediterranean Action Plan)囊括了海洋资源的

开发与管理污染监控和研究合作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的合作等事项① 总之国际海

事组织和相关区域性议程或者行动计划在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护关系方

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立法与实践经验

表 1  世界范围内建立的特殊区域

特殊区域 通过日期 生效日期 起始日期

地中海 1973 年 11 月 1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黑海 1973 年 11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红海 1973 年 11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无

海湾 1973 年 11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2008 年 8 月 1 日

亚丁湾 1987 年 12 月 1 日 1989 年 4 月 1 日 无

南极地区 1990 年 11 月 16 日 1992 年 3 月 17 日 1992 年 3 月 17 日

欧洲西北水域 1997 年 12 月 25 日 1999 年 2 月 1 日 1999 年 8 月 1 日

阿拉伯海 2004 年 10 月 15 日 2007 年 1 月 1 日 无

非洲南部水域 2006 年 10 月 16 日 2008 年 3 月 1 日 2008 年 8 月 1 日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国际海事组织官网有关资料编制http www imo org OurWork Environment PollutionPrevention SpecialAreasUnderMARPOL Pages Defaultaspx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2 日

(五)相关评析

尽管航行自由被普遍认同但其具体适用或许是复杂的 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具有

了以往难以想象的开发海洋的能力 航运业自身也在不断发展中海上交通不断出现

堵塞和大型船舶的投入使用这些发展造成了航运业相当多的功能性难题 另外法律上和政治上的障碍导致航运业国家不断扩展其管辖权因此形成了适用航行自由原

则的公海缩小②

middot4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Vu Hai Dang Marine Protection Areas Network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oston Martius Nijhoff Publishers 2014 pp193-195

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of Intelligence and Research Office of the Geographer Limits in theSea No36 1974 p34

  2015 年第 7 期

毫无疑问海洋航行自由绝非绝对的自由随着人类利用海洋实践的多元化其受

到的限制因素也是多元的 海洋航行自由的多维度审视为体系化认知海洋航行自由

奠定了基础 然而海洋事务的复杂性决定了海洋航行自由的边界界定极为复杂 但

是从探索《公约》立法背景和整体框架而言海洋航行自由与另一重要的海洋要

素mdashmdashmdash海洋资源开发具有极为密切的关联度因此探索二者的关系是海洋航行自由

的自由度和边界问题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看关涉海洋的法律制度一

直以来是私法与公法的交替发展 在中世纪作为私法体系的海商法在地中海城邦国

家发展新的商业利益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这些海洋私法给我们带来了海商

法的基础 格劳秀斯对海洋自由慷慨激昂的呼吁推动了海洋航行自由理论的日益成

熟① 人类征服海洋的能力越强越是需要新的海洋规则来适应这种变化 而后一些

海洋大国制定新的海洋政策和法律致使海洋私法逐渐作壁上观而海洋公法成为重

要的领域② 在此背景之下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只是将公法范畴集中来关注没有机会将传统的ldquo航运事务rdquo列入日程③ 而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内在

关系问题被《公约》的轻描淡写隐含了

三  《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

《公约》的立法技术无法挽救因国际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而产生

的《公约》的缺陷而《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含义的模糊性正是《公约》的诸多

不足之一 《公约》实施的实践无不表明海洋航行自由面临被各国基于某种目的而

赋予各种诠释的尴尬 笔者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内在关系问题被

《公约》轻描淡写的错误必须得到纠正因为其触及《公约》无法回避的基本课题即《公约》的主线索与主题

(一)理解《公约》的基本进路主线索与主题

海洋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交通媒介与海洋资源一直是海洋法发展的基础与内在推

动力量 在海洋自由内涵与体系不断变化的历程中虽然海洋自由的内涵不断发生修

middot5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Edgar Gold Maritime Transportmdash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Policy and Shipping Law p78p102

R Michael M1049011Gonigle and Mark W Zacher Pollution Polities and International Law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pp23-28

Edgar Gold and Douglas M Johnston ldquoShipGenerated Pollution The Creator of Regulation Navigation inthe Law of the Sea State Practice in Zones of Special Jurisdictionrdquo Thomas A Clingan ed Proceedings of theLaw of the Sea Institut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Mexico 1979 p156

正或者变异但是海洋航行自由仍然属于海洋自由的首要部分 审视《公约》其最大

的成就莫过于以庞大的体系确立了九大海域制度 然而有一个制度贯穿于《公约》的九大海域之中好似一条主线索将其框架下的不同海域连接起来这就是海洋航行

自由 笔者以为从某种角度看《公约》实质上是由一个线索和一个主题合并而成

的其中线索是海洋航行自由及其不同海区的自由度与边界问题主题则是海洋资源

的开发问题显然海洋航行自由对于海洋强国与弱国而言其意义和利益是不同的 历史上

海洋弱国不得不通过军事外交和学术论争等手段与海洋强国进行斗争以便实现自

己的海洋利益 由于每个国家不得不依赖于国际贸易海洋航行自由能够在国际社会

得到普遍认可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 在海洋航行自由与其他海洋合法权益之间产生

不可协调的冲突时海洋航行自由应该是被优先考虑的① 同时虽然《公约》没有花

费大篇幅来描述海洋资源开发但是从《公约》的制度框架设计与安排看海洋资源开

发问题无疑是无法忽视的核心问题之一构成了《公约》的主题 《公约》的立法背景

深刻地印上了以ldquo海洋资源开发rdquo为主题的印迹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美国政府

恢复了对海洋资源的兴趣成为海洋资源立法的积极推手 1966 年 6 月美国国会颁

布《海洋资源与工程开发法》该法宣布ldquo为人类的利益在海洋科学方面制定鼓励和

维持一个协调综合与长期的国家计划rdquo是美国的政策其目标是促进海洋资源开发扩大人类对海洋的认识鼓励私人展开海洋资源勘探和开发海洋商业以及经济投资航海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开发公海的渔业资源在海洋洋底也有望开发矿藏资

源② 上述观点构建了《公约》的主线索与主题的框架特征亦印证了海洋的交通媒介

与海洋资源两种基本属性催生海洋法不断发展的必然性(二)《公约》下的海洋航行自由

作为海洋法重要的推动力量和因素海洋自由早在数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成熟并自

成体系 正如有学者所意识到的不论是 1958 年《公海公约》还是 1982 年《公约》在其英文文本中均以ldquointer aliardquo一词对公海自由权利进行不完全列举这也体现了海洋

自由的动态属性为新的海洋实践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留白③ 各国对《公约》框架下

的海洋权益趋之若鹜催生了国家海上管辖权的膨胀进而又导致国家对海上资源争

夺日益加剧 公海自由的含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

middot6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mdashIts Legal History and Its Normative Basisrdquo p24安东尼奥middot卡塞斯《国际法》第 112 页张湘兰张芃凡《论海洋自由与航行自由权利的边界》载《法学评论》2013 年第 2 期第 77 页

  2015 年第 7 期

及人类对海洋的广泛利用不断演进① 比如《公约》第 87 条第 2 款规定ldquo这些自由

应由所有国家行使但须适当顾及其他国家行使公海自由的利益并适当顾及本公约

所规定的同lsquo区域rsquo内活动有关的权利rdquo②可见《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关涉不

同主体的利益属于相对复杂的海洋问题 海洋航行自由意味着穿越海洋③ 事实

上海洋航行自由的自由度不断变更 不同性质水域的航行自由程度不同 属于内海

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最低所有外国的船舶未经许可不得在一国的内

海航行 属于领海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较低 外国船舶在领海虽然不

能自由航行但是可以享有ldquo无害通过权rdquo即在不损害沿海国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

的原则下通过该国领海的权利④ 毗连区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略低

外国船舶在毗连区一般可以自由航行但一般在财政等事项上接受沿海国的法律和规

章的制约 群岛水域不同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对于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略高 作为

《公约》的创新制度群岛水域实行ldquo群岛海域海岛通过权rdquo而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

行的是ldquo过境通行制rdquo 专属经济区的航行自由容忍度较高 公海自由乃是海洋法的

一项基本自由尽管在名义上公海自由是有限制的⑤ 由此观之海洋航行自由的内

涵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由于《公约》框架下的ldquo和平目的rdquo和ldquo适当顾及rdquo具有模糊性因此导致在具体个

案中解释何谓ldquo和平目的rdquo和ldquo适当顾及rdquo显得漫漶不定 虽然《公约》框架下规定了

海洋航行自由及其界限而且也明确了航行自由在不同性质海域的受限程度但是由

于各个海洋国家攫取海洋资源的热情与航行自由之间产生的冲突往往不可调和特别

是在世界上一些敏感海域或者主权争端程度异常剧烈的海域有些利益相关方通常

故意曲解海洋航行自由对其任意解读通常以损害航行自由为借口来干涉或者指责

他国正常的海洋资源开发活动⑥ 海洋法下的航行自由贯穿了海洋法发展的不同历

史阶段可谓亘古长青一枝独秀

(三)《公约》框架下的资源开发

《公约》直接或者间接对于资源或者资源开发的规定并非尚付阙如 《公约》第一

middot7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④⑤

赵理海《海洋法的新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133 页参见李文华主编《交通海权》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65 页Nkeiru Scotcher ldquoThe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tility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Discourserdquo USChina Review Vol7 No8 2010 pp54-64参见王铁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67-269 页参见罗国强《理解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新思路mdashmdashmdash基于国际法视角看南海争端的解决思

路》载《当代亚太》2012 年第 3 期第 70-72 页近期美国等国以干扰ldquo航行自由rdquo为由对中国在南海的正常的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进行指责

部分ldquo用语和范围rdquo第 1 条在界定ldquo区域rdquoldquo区域内的活动rdquo等术语时其实质都是以海

洋资源及其开发为主要范畴展开的隐含着浓厚的重视海洋资源利益分配的色彩①

而《公约》第十一部分ldquo区域rdquo则在第 133 条项下直接规定了ldquo资源rdquo的含义② 除此以

外纵观《公约》整体框架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界定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以明确海洋

资源开发或者通过规定管辖权主权性权利和控制权来实现海洋资源开发的立法从立法技术上看关涉海洋资源开发的立法主要是通过界定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来明

确资源开发问题或者是通过界定国家可以行使的管辖权和主权性权利的范围来界定

海洋资源的开发而且《公约》非常重视海洋资源开发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度例如

《公约》第 1 条第 1 款(d)和(e)项是有联系的 它们与《公约》第五部分和第七部分

中养护和管理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的生物资源有关 在领海内对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实

际是对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生物资源保护的起点 就生物资源的养护与利用而言该问

题是沿海国之所以要建立专属经济区的主要考虑之一也是它们在其专属经济区内的

主要活动 《公约》除了在第 56 条宣告沿海国对其专属经济区内生物资源的养护和

管理享有主权权利外还专门设立第 61 条和第 62 条对生物资源的养护和生物资源的

利用做了规定明确沿海国和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③

此外《公约》第 74 条和第 83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在达成第 1 款规定的协议以前有关各国应基于谅解和合作的精神尽一切努力作出实际性的临时安排并在此过渡期

间内不危害或阻碍最后协议的达成 这种安排应不妨碍最后界限的划定rdquo④在 1978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主张中间线原则的国家提出修正案强调争端各方应

避免在中间线或等距离线义务行使管辖权除非它们就彼此克制的临时安排另有协

议⑤ 特别是临时安排应能保证航行安全与防范海盗贩毒污染等非法行为并保障

内陆国与地理上无优势国家的权益⑥ 作为《公约》的主题海洋资源开发在不同法律

地位的海域都得到关注 《公约》第 77 条第 1 款规定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

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是属于沿海国所固有的 公海资源的法律地

middot8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⑤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1 条下的(1) ldquo区域rdquo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3)ldquo区域内的活动rdquo是指勘探和开发ldquo区域rdquo的资源的一切活动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133 条下的ldquo资源rdquo是指ldquo区域rdquo内在海床及其下原来位置的一切固体液体或气体矿物资源包括多金属结核

参见张海文主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释义集》第 112 页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陈德恭《共同开发的国际法原则和国际实践》载《清华法律评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222 页Edward D Brown SeaBed Energy and Minerals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Regime Leiden Martius Nijhoff

Publishers Press 1992 p347

  2015 年第 7 期

位一向为国际法和国际法学者所认同 公海法律地位的确立是以各国普遍承认的国

际法一般原则及各国在这方面的实践为基础的 1958 年《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

公约》第 6 条第 1 款认为ldquo沿海国应对邻接其领海的公海任何区域内生物资源生产

力的维持具有特殊利益rdquo①

(四)海洋共同开发的实证分析

尽管《公约》对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采取了淡化处理的模式但是海洋共同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的确会产生某种微妙的关联这为理解《公约》框架

下的主线索与主题提供了实证分析对象 海洋共同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为人们反思海

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协调机制奠定了基础 就南海资源开发而言共同

开发具有其特殊性 南海特有的海洋地理特点使其成为大国和利益集团为确保各自

的战略利益而争相控制的海域 由于相关国家对南海航行自由原则有严重的歧义有学者建议应该增加信任措施诸如强调专属经济区既不同于公海也不同于领海的特殊

地位修改中国相关涉海法律法规与争议国家之间订立协议以防不测②

中国与越南等国之间尝试过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实践 但是近些年来中国倡导

的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不但在理论上陷于困境在实践方面也面临严峻的挑

战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难以付诸实践的原因主要有政治意愿缺乏现实需要

不强争议海域模糊以及外部势力干扰等③ 有学者主张在南海建立特别敏感海域充分利用《公约》的ldquo相关保护措施rdquo中的航行措施加强对该海域的管理和控制建议

特别敏感海域的设立需要相关国家共同合作中国应积极发挥其在南海区域中的科学

技术优势在特别敏感海域的申请和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④ 自 2010 年以来航行自

由成为美国向亚太地区进行战略转移的号角频频利用航行自由侵犯其他沿海国海洋

权益 殊不知1982 年《公约》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已经发展成为以公海航行自由和国

middot9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同时该条第 7 款将特殊利益规定如下ldquo1任何沿海国为维持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力起见均得在邻接

其领海的公海的任何区域内采取适合于任何一种鱼类或其他海洋资源的单方养护措施但是以与其他有关国家

在这方面的谈判在 6 个月内未达成协议为限 2沿海国依据前款采取的措施应对其他国家有效但是以满足下

列要求为条件第一参照目前对渔业的知识有紧急适用养护措施的需要第二所采取的措施是以适当的科学结

论为依据的第三这些措施在形式上和事实上对外国渔民均不歧视rdquo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著曾令良余敏友译《国际公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29 页

参见季国兴《南海航行自由原则的歧义及增进互信措施》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 年

第 4 期第 13 页参见杨泽伟《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的困境与出路》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3 期第 72-73 页参见管松《航行权与海洋环境管辖权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mdashmdashmdash兼论建立南海协调机制的构想》载《国

际关系与国际法年刊》2013 年第 3 卷第 125 页

家管辖水域中航行自由为内容的综合性制度① 美国动辄故意模糊海洋航行自由与

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攫取利益而故意玩弄文字游戏

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明确与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海洋权益以及南

海的未来法律秩序 尽管泰国湾地区的共同开发经验能够为中国提供借鉴但南海情

况与之有很大区别 虽然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南海争端最终妥善解决的唯一途径是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②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必要反思ldquo共同开发rdquo这一方略

的可实施性 当然就南海局部区域的资源开发实践而言的确有比较成功的共同开

发的案例 有学者统计了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的诸多案例涉及南海争端国的案例有

泰国mdash马来西亚协定马来西亚mdash越南协定以及澳大利亚mdash印度尼西亚协定下的共同

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其中一些共同开发的合作并没有善始善终③ 事实上

南海资源共同开发的前景并不乐观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合作开发案即表明了这

一点 2012 年菲律宾基于安全和资金的考虑提议与中国ldquo共同开发rdquo礼乐滩但是

菲律宾坚持在合同中增加联合ldquo开垦协议rdquo要求中国承认菲律宾对礼乐滩ldquo拥有主

权rdquo而遭到中国的拒绝④ 这导致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的共同开发前景暗淡

笔者以为某些共同开发合作基础之所以不坚固原因在于合作当事国都固守

ldquo主权在我rdquo一旦合作的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自然会产生变数 因此在海洋资源共

同开发实践中应该积极探索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内在关联度尝试构建

作为《公约》主题与主线索的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协调机制 否则将导

致各国为了本国利益而曲解海洋航行自由的本来含义 南海共同开发协定中几乎没

有资源开发中航行自由和航行安全的专门安排 这也为某些国家动辄指责对方干扰

海洋航行自由提供了便利和口实

四  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正视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国家主权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

起而彰显出的多样态属性是正确诠释其在《公约》框架下原本含义的基础 人类开发

middot0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张小奕《试论航行自由的历史演进》载《国际法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2 页参见徐浩《南海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实现困境与博弈破解》载《东南亚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6 页比如 1982 年越南和柬埔寨订立的《关于历史性水域的协定》 参见 Zou Keyuan ldquo Implementing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Sea in East Asia Issues and Trendsrdquo Singapore 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5 pp7-8

李金明《中菲礼乐滩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的前景分析》载《太平洋学报》2015 年第 5 期第 78 页

  2015 年第 7 期

和利用海洋的实践与海洋法理论的变迁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必须建立在《公约》及其相关资源基础之上否则海洋航行自由必然沦为没有ldquo边界rdquo而

漂泊不定① 在无法彻底修改《公约》的背景与前提下运用国际法原理探究《公约》所

隐含的立法目的特别是深入挖掘有关国际组织与《公约》的内在关联性是构建海洋航

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公约》作为海洋法之ldquo宪章rdquo涵

盖了海洋事务的方方面面而作为航运领域重要的国际组织mdashmdashmdash国际海事组织通常是依

据《公约》制定其规则与标准 由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海上立法实践远远早于《公约》在

《公约》制定过程中国际海事组织一直与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保持着密切合作为《公约》

的制定并使之与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公约之间保持一致做出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公

约》吸收了国际海事组织诸多公约中所创立和发展的原则和海洋治理理念如油污损害

民事责任分道通航以及特别敏感区等② 故此笔者以为探究国际海事组织与《公

约》之间的合作法律机制也是理解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公约》框架下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具有终极意义

海洋法实践和国际法院判例无不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与诸多海洋因素密不可分

的属性进而产生了其与国家主权海上安全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

与协调问题 如果按照一定脉络将这些冲突展开梳理则某些类型的冲突将成为伪命

题另一些冲突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而得以化解 国际

事件和国际判例显示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权的冲突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

洋环境保护的冲突以及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的冲突都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

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得以化解③ 这是因为大部分冲突的实质在于各国争

夺海洋资源开发权所致而某些争端主体往往以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海洋环境以及保

障海上安全为借口或者理由根本目的则是攫取海洋资源的开发权

因此笔者以为从该角度看完全可以将海洋航行自由与其他海洋因素的冲突分

为特殊的冲突与普遍的冲突而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属于一种普遍的

冲突即便是在不存在海洋争端的非敏感海域海洋航行自由亦受到海洋资源开发的

影响反之亦然 因而此种冲突具有普遍意义 进而笔者推论出在《公约》框架下

middot1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rdquo Israel Law Review Vol10 No4 1975 p458

参见唐国梅编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际海事组织工作的关系》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版第 1 页Dinah Shelton and Gary Rose ldquo Freedom of Navigation The Emerging International Regimerdquo Santa

Clara Law Review Vol17 No3 1997 p551

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冲突不仅仅对于存在主权争端情境的海域

资源开发即便是对于不存在主权争端的海域资源开发而言同样存在积极的价值

故此从上述视角审视问题笔者认为《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

的关系对于理解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具有终极意义

(二)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

1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

如果没有国内法律制度坚定的帮助合作与支持多数国际法规则无从实施

《公约》的义务性质和习惯法实践表明国内法具有遵循国际法的普通义务 但是国

内法与国际法的冲突并不构成对国际法的直接违反 国际法院的实践表明法庭在处

理国际法问题时经常不得不参照诸多国家的国内法这是一种常态① 事实上国际

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或者色彩可以从国际法对于一般法律原则的高度依赖得以

洞察 对一般法律原则为国际法渊源的承认使一些法律规制能弥补国际习惯法和国

际条约的运行所可能留下的法律缺陷或弱点并且提供一种在适用国际习惯和国际条

约时予以参照的法律原则的背景② 在理解国际法的财产权逻辑日渐成熟和被接受

的情境下理解国际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即从国际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国际

法体系中作为ldquo事实rdquo的国内法以及国际法院的司法中证据规则三个角度来诠释国际

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进路将为理性理解国际法问题提供另一种绵长的动力③ 由

此在探讨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这一课题时不仅要着重考察

《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的关系而且可以从国内法的角度来考察海洋

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 就《公约》的历史发展脉络而言作为主线

索的海洋航行自由与作为主题的海洋资源开发两者的内在关联度虽然密切但是立

法上并没有认真考察两者的关系 一般认为海洋国家关涉海洋的立法比较丰富和健

全从国内海洋法律体系角度优化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进而实现海洋

航行自由体系化认知的目的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性的路径 强化与《公约》相关的国

内法立法是当务之急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减《公约》的模糊性

2《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提供的路径

《公约》采纳的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模式要求对其进行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就显得格外重要

middot2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Jenks Clarence Wilfred The Prospects of International Adjudication London Stevens 1964 pp547-600参见詹宁斯middot瓦茨著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 (第一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

版第 23-24 页参见马得懿《海岛主权争端适用有效控制规则的国内法逻辑》载《法律科学》2014 年第 6 期第 88-

89 页

  2015 年第 7 期

各国意识到ldquo各海洋区域的种种问题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

以考虑rdquo① 从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上看虽然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方法并不构成 1969 年《维

也纳条约法公约》(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y)下独立的解释手段但是

国际法实践通常将公约的序言正文以及公约附件视为整体加以解释甚至也考虑到

因缔结公约而起草的与公约有关的任何协定或文件② 显然《公约》是个完整的文

件不得为权宜之计将《公约》体系人为地割裂开来 在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公约》之际自

然不能遗忘ldquo目的性rdquo解释的重要性 国际法委员会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对约文解

释方法进行了以下谨慎的限制如果约文解释方法ldquo所获得结果依据公约的目的和宗

旨显然是荒谬或不合理的rdquo则允许诉诸补充的解释方法③ 上述理论与实践为海洋

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提供了依据

不同经济社会制度的 150 多个国家参与了史无前例的《公约》谈判无论立法技

术如何高超和费尽心机但是其不足亦为人们所共知 《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

由与资源开发的融合机制便是其中之一 因此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重要路径

之一在于《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强化 事实上在海洋法理论体系的不断变迁和

发展进程中不断将海洋法体系中的不同理论予以ldquo整合rdquo和ldquo融合rdquo就可以实现体系

化 一般来看海洋法演变进程中存在两个理论其一海洋是属于人类的公有物因

此海洋是自由的而海洋航行自由是海洋自由的首要和基本的要义(mantra) 其二

海洋所有者或者控制者在行使其海洋权利的同时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两种理论

交错发展不断形成了海洋法理论体系④ 另外《公约》的通过是世界上众多国家和

国际组织互相博弈和妥协的结果而且这一过程融入了各种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 发

展中国家通过建立专属经济区的制度和理念来控制深海和公海以阻止海洋发达国家

在没有任何政治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开发深海和公海的资源而西方国家则希望维持在

公海和深海的航行自由并且能够自由地开发深海和公海的海洋资源而不付任何代

价内陆国群岛国以及海岸线劣势国家则希望保障其特定的海洋利益 世界各国对

middot3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序言部分 更为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indexshtml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2 日

参见 1969 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 31 条http www un org chinese law ilc treaty htm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3 日

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第 552 页William K Agyebeng ldquoTheory in Search of Practice The Right of Innocent Passage in the Territorial

Seardquo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39 2006 p371

于海洋利益的诉求各具特色《公约》最终以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的模式收官① 《公约》演

进的背景和基础留下了其十分注重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传统和文化这实则为海洋航行

自由的体系化解读提供了根基和文化氛围

3资源在海洋划界中的核心地位

由于《公约》以建立海洋资源分配秩序为宗旨海洋资源及其开发自然就是《公

约》的重要内容这也迎合了海洋资源及其开发作为《公约》主题的内在逻辑性 当我

们试图寻找海洋划界方法时就会失望地发现《公约》除了要求海洋划界应当实现公

平解决分歧外几乎没有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引 这样的法律不但无助于国家实现划界

而且可能引发它们之间的争端② 关于划界是否应当受资源位置的影响有学者持否

定态度认为资源并非划界关键因素③ 虽然 1985 年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案中强调划

界ldquo只能考虑现时的估价rdquo然而勘探和开发资源是大陆架渔区和经济区观念的基

础④而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划界问题真正的核心 首先开发资源是促进有关划界

谈判并达成协议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1942 年英国和委内瑞拉划界的目的就是为了

开发近海石油资源 其次对于有关海域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安排是划界谈判中的焦

点之一 如果不能就有关海域中的资源达成适当安排往往就会妨碍划界协议的达

成⑤ 例如在划界地区新发现的天然气田导致葡萄牙拒不批准 1976 年同西班牙达

成的划界条约 最后国家实践中存在大量考虑资源因素的证据⑥ 在权衡有关因素

时应该考虑该地区存在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已经确定的法律规则⑦

国家划界实践中对资源的考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资源的位置直接影响划界的

结果二是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成某种安排但资源的位置并不直接影响界限的划

定 2000 年中国和越南在北部湾划界就深受渔业资源的影响 北部湾是中国广西

middot4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Hugo Caminos and Michael R Molitor ldquo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ackageDealrdquo The Amer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79 No4 1985 p871

Dorinda G Dallmeger and Louis De Vorsry eds Rights to Ocean1049011s Resources Deciding and Drawing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itinus Nijihoff Pubishers 1889 p42

Douglas M Johnston and Phillip M Saunders et al Ocean Boundary Making Regional Issues and Developments London Croom Helm 1988 p26

Prosper Weil Geographical Consideration in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tinus Nijihoff Publishers p115

Douglas M Johnston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Ocean BoundaryMaking Montreal McGillQueen1049011s University Press 1988 p5

Serard J Tanja The Legal Deter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Deventer Kluwer Law andTaxation Publishers 1990 p301

Surya P Sharma Delimitation of Land and Sea Boundaries Between Neighboring Countries London Lancers Books 1989 p127

  2015 年第 7 期

广东和海南三省区渔民的传统作业渔场划界直接关系到渔业资源的分配利用和广大

渔民的切身利益① 从司法实践看国际法院自始就将资源看成海洋划界应当考虑的

有关情形② 很明显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划界之间产生了重要的内在关联性而海

洋划界是《公约》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课题其与海洋航行自由海上安全以及海洋环

境保护息息相关 按此逻辑推理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海洋划界资源ldquo核心

论rdquo路径具有其合理性 因为海洋航行自由通过ldquo划界rdquo这个媒介与资源开发形成某

种程度的关联而海洋划界形成的不同法律地位的海域自然导致不同的海洋航行自

由度 由此观之此路径之下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具有关联性(三)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模式

1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

一个现实的国际法制度必须既顾及国际社会各政治实体的ldquo社会性rdquo也考虑到

这些实体的ldquo非社会性rdquo 用ldquo结构平衡论rdquo解释国际组织的出现符合现代国际社会

发展潮流 现代国际法发展的新动向既有ldquo软法rdquo的传统又有ldquo硬法rdquo的属性而国

际组织的准造法功能是决定性的③ 《公约》和国际海事组织相关指南文件在探索限

制海洋航行自由以实现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关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

尝试第一建立安全地带(safety zone) 依照《公约》第 60 条沿海国可于必要时在近

海石油设施和结构的周围设置合理的安全地带 安全地带的宽度应由沿海国参照适

用的国际标准加以确定 这种地带的设置应确保其与石油设施或结构的性质和功能

有合理的关联 无论石油设施是设置在专属经济区内还是大陆架上无论石油设施是

永久性勘探开发平台还是浮动式勘探开发平台甚至是辅助平台以上规则均适用 安

全地带的设置构成了对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安全地带设立之后沿海国可以在该地带中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航行以及石油设

施和结构的安全 一切船舶都必须尊重这些安全地带并应遵守关于在石油设施和安

全地带附近航行的国际标准 虽然《公约》第 60 条并没有明确禁止船舶在安全地带

内的通行但既然沿海国有权采取ldquo适当措施rdquo那么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措施就可

middot5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参见高建军《国际海洋划界论mdashmdashmdash有关等距离 特殊情况规则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版第 153 页这些案例包括 1982 年突尼斯 利比亚案1984 年缅因湾案1985 年利比亚 马耳他案以及 1992 年加拿

大 法国划界案等参见梁西《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33 页

能包括禁航措施① 为了保证石油设施的安全减少船舶侵犯安全地带事件的发生

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关于在近海勘探区域建立安全地带的决议》《关于防止侵犯近

海设施或结构周围安全地带的措施的决议》 这些决议要求船舶遵守谨慎航行的标

准并建议沿海国采取更合理的程序和安全措施 在中国现行法中有以设立安全地带

的方式对海洋航行自由进行限制的内容②但对于安全地带的范围未做规定③ 为了

消除因设立安全地带而给航运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相关法律条文已经尽可能地

减少对航行权的限制④

第二实行分道通航(traffic separation schemes) 分道通航制是国际海事组织于

1967 年正式建议使用的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 10 条对其做出了规定 随

着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生效分道通航制已经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所采纳并有效地减少了碰撞事故的发生⑤ 承袭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

约》第 22 条和第 41 条分别规定沿海国或海峡沿岸国考虑到航行安全认为必要时

可在其领海或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行分道通航制过境通行的船舶必须尊重该分

道通航制 沿海国在指定航道和规定分道航行时应该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的建

议⑥ 《公约》中分道通航的规定限制了航行自由但是这种限制的目的在于确保航

行安全而且沿海国不得借分道通航制实质性地排除船舶所享有的航行自由 鉴于

分道通航所具有的防范船舶事故功能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海事组织建议在必要海

域实行ldquo分道通航制临时调整rdquo的措施以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

冲突

middot6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⑤⑥

英国 1987 年《石油法》第 21 条规定船舶未经允许进入安全地带是违法的澳大利亚《石油法》亦规定除了专业船舶或特种船舶以外的其他所有船舶禁止驶入安全地带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

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9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 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有权在专属经济区和

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周围设置安全地带并可以在该地带采取适当措施确保航行安全以及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安全 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 20 条经主管机关核准公告如系在沿海水域

进行水上水下施工需要可划定相应的安全作业区无关的船舶不得进入安全作业区 该法第 14 条第 15 条还

允许设立禁航区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船舶不得进入或者穿越禁航区通过交通

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也必须遵守主管机关的特别规定 参见 http wwwgovcn ziliao flfg 2005-09 12 content_31086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8 日

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0 页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管理规定》第 5 条和第 8 条更详细的内容参见 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9253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参见周忠海《国际海洋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97 页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24 条更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

时间2015 年 4 月 24 日

  2015 年第 7 期

2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

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为从私法视角限制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法理基础

私法视角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通过立法使海洋资源开发者受到法律束缚① 此种

限制主要有权利滥用的禁止与容忍义务的强化 在立法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

交通安全法》第 22 条规定ldquo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在航道通航密集区以及主管机

关公布的航路内进行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rdquo②此属于权利滥用禁止的明证 这一点

具有成熟的私法法理的支持 因为现代私法中一切私权均具有社会性权利的行使

不得违反公共利益或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否则将构成权利滥用而遭到法律禁止

海洋资源开发主体在行使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时必须遵循权利的设定宗旨也不得

侵害他人之利益 同时传统私法上容忍义务是对所有权的一项必要限制系指所有

权人依照法律规定负有容忍他人干涉或侵害之义务其典型是私法上的相邻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 23 条规定ldquo海域使用权人对不妨害其依法使

用海域的非排他性用海活动不得阻挠rdquo③一般而言航行活动属于ldquo非排他性用海活

动rdquo因此只要船舶的通过不会危及钻井平台等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安全海洋资源

开发主体即负有容忍义务应当容许船舶通过其支配的海域

不仅如此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在海洋资源开发限制上具有成熟性 《公约》主

要在废弃石油设施的撤除与处置禁止不正当干扰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且深刻地影

响了国内法 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另一个限制体现在权利的抛弃方面也就是当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结束或者油田不再具有经济可采性之后权利人不得任意弃置

钻井平台和其他石油设施 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中由于钻井平台等设施构成航

行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如果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的期限尚未届满权利人不得将钻

井平台随意弃置 从国际法层面考察对于抛弃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限制主要体现

在《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④ 而较早的 1958 年《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5 款则规定

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装置必须全部撤除rdquo⑤《公约》第 60 条所提及的撤除的

国际标准是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关于撤除在大陆架上或专属经济区内的近海设施

middot7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从私法体系角度看海洋资源开发实际上是由海域使用权探矿权以及采矿权等构成的权利群http wwwgovcn banshi 2005-08 23 content_25604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0 日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16434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2 日《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设施或结构应予以撤销以确保航行安全同

时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制定的任何为一般所接受的国际标准 这种撤销也应适当地考察到捕鱼海洋

环境的保护和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7 日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11 日

及结构的指南和标准》① 撤除下来的海洋石油设施的处置问题被当作与撤除相区别

的一个问题单独处理②

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不得对航行等其他海洋正当用途造成ldquo不正当干扰rdquo原则是由

1958 年《大陆架公约》首先确立的③ 因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行使包括为勘探

开发石油而设置钻井平台等设施不能给航行造成不正当干扰这是国际法对海洋石

油勘探开发权做出的最主要限制④ 国际法委员会认为ldquo不正当干扰的标准显然是

一个平衡所涉利益相对重要性的问题 在有些情形下对航行及捕鱼的干扰即使很严

重也可能是正当的 相反如果干扰与可合理预见的勘探和开发大陆架的条件毫无

关联即使这种干扰很小也会是不正当的rdquo⑤ 在评介干扰是否正当时必须充分考

虑各方的利益包括沿海国的安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进而考虑是否存在给航

行造成最小干扰的合理替代方法⑥

五  结论与对策

中国正处在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关键历史窗口 为了维护中国合法的海

洋权益汲取历史上由于缺乏海洋航行自由理论与实践而导致海权权益丧失的历史教

训强化海洋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十分必要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读特

别是厘清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界限与冲突为中国在特定海域的执法

活动和资源开发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奠定了软实力基础

(一)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

毫无疑问完善《公约》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理论的感召力 显然《公约》的框架

middot8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⑤⑥

Rob McLaughlin ldquoCoastal State Discretion US Policy and the New IMO Guidelines for the Disposal ofOffshore Structures Has Article 5(5) of the 1958 Continental Shelf Convention Been lsquoEntirely Removedrsquordquo Territory Sea Journal No1 1991 p245

处置行为受到 1982 年《公约》1972 年《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即《伦敦公约》)以及 1972 年《防止船舶与飞行器倾倒废物污染海洋的公约》(即《奥斯陆公约》)的规定

《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1 款规定ldquo勘探开发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不应使航行受到任何不当的干

涉rdquo第 5 条第 2 款规定ldquo在大陆架上建造和维持或经营为勘探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所必要的装置或其他设

施受到第 5 条第 1 款的限制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78 条第 2 款规定ldquo沿海国对大陆架权利的行使绝不得对航行和本公约规定的

其他国家的其他权利和自由有所侵害或造成不当的干扰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问题》第 179 页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3 页

  2015 年第 7 期

范畴政治敏锐性以及立法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完善《公约》绝非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

学者主张应该将《公约》的完善和修订提到日程诸如分别通过订立专门的补充协定缔结区域性协定召开审议《公约》会议以及用扩大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事实上的修

订① 然而笔者以为上述措施只是理论上的探讨与展望其可行性可能会面临重重

阻力 建议中国立法机构积极针对《公约》框架下的ldquo模糊地带rdquo展开专门和细化立

法增强其可操作性 海洋法立法资料显示《公约》的巨大努力并没有很好地将最传

统的海洋权利mdashmdashmdash海洋运输囊括进来最终使得《公约》没有形成成熟的海洋航行自

由的体系化机制其似乎将焦点集中于船舶从 A 点到 B 点的航行通过而无视海洋航

行自由的经济活动基础导致航运的商业可行性问题很少被提出来② 由于海洋航行

自由的边界难以界定因此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探索海洋航行自由边界的立法实践以形成健全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为完善《公约》积累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资源 ldquo国内法

机制rdquo专门针对《公约》框架下的模糊内容根据国家海洋主权原则展开法律解释学立法学以及比较法学等不同角度运作而强化旨在增强《公约》可操作性的国内立法

活动 这是由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而决定的(二)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作为海洋秩序ldquo大宪章rdquo的 1982 年《公约》面临着通过实施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实

现其目标和宗旨的历史重任 各国实施《公约》的理论与实践并不雷同通常而言不断强化国家的海权能力的同时强化国内立法以实现《公约》的实施机制是比较流行

的实践 这需要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为此笔者建议从ldquo整体性rdquo角度来理解和完善《公约》形成体系化解读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理念与机

制 这是因为《公约》明确了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资源开发管辖权及其主权性权利

等事项但是对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规定是独立独行的没有将两者作为ldquo整体rdquo予以规定 如何整合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和协调并形成体系化

的制度机制是《公约》的软肋③ 尽管海洋利用和海洋开发的规则是互相关联的但是

《公约》下的国际航行规则由另外一套法律来决定而这些法律规则可能漠视船舶和

海洋的商业功能 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提升中国海上维权力量和海上执法力量

middot9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杨泽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第 62-63 页Edgar Gold ldquoOcean Shipping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 Toward a More Regulatory Regimerdquo Ocean

Shipping Vol6 No1 1986 p85通篇考察 1982 年《公约》严格地讲《公约》没有规定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但是公约却在

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全和保护方面做出比较多的规定 诸如《公约》第 123 条规定ldquo无论某海域的法律地位

如何还要符合一定条件其沿岸国在行使和履行 1982 年《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时就应该互相合作并应

尽力直接或通过适当区域组织协调行使和履行沿岸国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rdquo

(三)加强在敏感海域展开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

基于《公约》中海洋航行自由边界模糊与难以操作的缺憾本文建议通过强化国

内立法的方式消解这些不足以明确和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法律依据 从地缘政治角

度看南海周边地区不仅是海权和陆权对抗的前沿mdashmdashmdashldquo边缘地带rdquo而且东南亚地区

是没有权力中心的ldquo破碎地带rdquo① 由于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积极介入南海海域事务

导致制约南海海洋航行自由的因素更加复杂 因此中国应该以国内法明确东沙中

沙和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从而确定其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起

始线进而建立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制度 作为历史上的传统国际航道考虑到南

海断续线内海域的海洋属性和特点②中国应考虑开放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内水的外国

商船无害通过权③ 在此基础上中国立法机构要及时加强在南海海域展开南海资源

开发管理立法活动 这不仅是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需要而且此种海洋资源开发

管理立法容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

(四)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根据《公约》的程序性规定启动修订程序必然是艰难和复杂的会受到政治经

济以及地缘性因素的影响 《公约》的制定与一些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专业性国

际组织存在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囊括了《公约》制定中的提案建议案审议以及通过

等方面 其中国际海事组织与《公约》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 例如上文论及的禁止不

当干扰原则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设立和行使构成了限制类似的具体措施都来

源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指南和建议 为此中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与之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向该组织提案来改进海洋航行自由制度④ 依此种方式完

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不仅具有节约立法成本的优势而且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接

受度

(截稿2015 年 5 月  责任编辑主父笑飞)

middot05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③④

朱华友鞠海龙《南海航行安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南洋问题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18 页根据有关海洋资料南海断续线内海域面积约 200 万平方公里而高潮时露出海面的岛礁面积约 14 平方

公里参见邹立刚王崇敏《适用于南海航行和飞越制度研究》载《当代法学》2013 年第 6 期第 139 页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 A 类理事国在该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提

案等方式来强化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进而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船舶环境和安全标准的扩张适用 由此也对航行自由原则构成了侵蚀① 海洋航行

自由始终与其他海洋问题互为影响与制约

显然《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问题具有复杂性 国际法理论与实践表明

海洋航行自由是一个与国家主权海上安全海洋环境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等系列问题

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的问题 上文提及的事件实质是关于《公约》中ldquo航行自由rdquo的理

解问题是《公约》制定之时国家管辖权与海洋自由较量的延续背后是国际政治和战

略利益的较量② 海洋航行自由问题呈现出复杂化和类型化的趋向根源在于一些国

家基于自身目的任意解读海洋航行自由赋予其模糊不清的含义而且海洋航行自由

的边界难以确定与其他各类海洋问题互为关联 作为ldquo海洋法宪章rdquo的《公约》天生

具有病垢③ 不仅如此从立法技术角度看《公约》具有内容繁多系统庞大的特点

ldquo一揽子协议(a package of deal)rdquo是《公约》的最终选择导致《公约》诸多制度包括

海洋航行自由具有模糊性为某些国家任意解释提供了空间④ 各国对ldquo航行自由rdquo的

解释宽严不一通常有ldquo包容性解释( inclusive interpretation)rdquo和ldquo非包容性解释( ex

clusive interpretation)rdquo两种不同的派别⑤ 海洋争端不仅是资源之争也是航道之争

人类早已认识到海洋的两种基本功能一是国际贸易的交通媒介二是蕴藏着丰富的

资源 海洋的基本功能催生了海洋航行自由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⑥ 海洋争端表

明体系化梳理海洋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探究其与其他海洋因素的关联度通过对

《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以期形成体系化认知海洋航行自由问题不仅是理解和完善

《公约》的重要路径而且也能够为中国开发和管理敏感海域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与智

力支撑

middot82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参见胡斌《论ldquo港口准入权rdquo滥用对船舶管辖权法律制度的冲击》载《中国海商法研究》2014 年第 4期第 93 页

余敏友雷筱璐《评美国指责中国在南海的权利主张妨碍航行自由的无理性》载《江西社会科学》2011 年第 9 期第 16-17 页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至少在历史性权利岛屿与岩礁制定群岛制度专属经济区的军事活动海盗问题以及海域划界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参见杨泽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第 57 页

另外《公约》所蕴含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比较浓厚为第三世界国家ldquo跑马圈地rdquo提供了依据某种程度

上限制了中国依据《公约》适当行使海洋航行自由权 参见罗国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立法特点及其对中国

的影响》载《云南社会科学》2014 年第 1 期第 128 页参见牟文富《互动背景下中国对专属经济区内军事活动的政策选择》载《太平洋学报》2013 年第 11

期第 46 页Edward D Brown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 Sudbury Dartmouth Publishing Co Ltd 1994 p

234

  2015 年第 7 期

二  海洋航行自由的多维度审视

海洋自由是《公约》重要的内容也是海洋秩序的关键支柱之一在某种程度上是

海洋法最根本和最本质的内容 海洋法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是海洋自由理论的兴

衰史① 随着各国对海洋权益诉求的日益增加和开发海洋资源活动日益活跃各个海

洋利益主体基于自身的海洋利益诉求而对海洋航行自由有不同的理解

(一)作为海洋自由首要内容的海洋航行自由

ldquo这里有几近无垠的空间没有丝毫障碍这里有远离大陆的海洋它们是大自然

的伟大沟通媒介这里没有山脉的阻挡没有灼热的沙漠道路宽阔空旷rdquo②为了实现

荷兰发展海外贸易的诉求400 多年前荷兰人格劳秀斯匿名发表《海洋自由论》(Mare

liberum)极力提倡海洋自由影响深远 在海洋法编纂的历史长河中海洋自由的理

念恰似一条主线索一直贯穿于海洋法立法实践之中 格劳秀斯的原始表达是ldquo海

洋不能被占有因为航行与捕鱼都不能使海洋罄竭rdquo③他认为海洋自由并非是永恒

的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证明其不断被修正的命运与归宿 其实与格劳秀斯同一时

期的英国学者约翰middot塞尔登(John Selden)便极力反对格氏的海洋自由理论其在《闭

海论》(Mare Clausum Sire De Dominio Maris)中坚信海洋并不是到处都是共有的海

洋应该为国家所使用强调ldquo英国君主有权领有围绕英国四周的海洋rdquo④ 格劳秀斯的

思想与塞尔登的观点如今已经被海洋法所吸收分别发展成为ldquo公海自由rdquo与ldquo领海主

权rdquo原则⑤ 17 世纪英国与荷兰实现联盟进而英国与荷兰之间的矛盾偃旗息鼓 公

海自由原则在欧洲大陆不断发展日渐成熟海洋对于每个民族而言是开放的和可以

航行的 18 世纪以降作为公海自由首要内容的海洋航行自由原则得到广泛认同⑥

middot92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P Ram Anand ldquoFreedom of the Sea Past Present Futurerdquo in Hugo Caminos ed Law of the SeaSudbury Dartmouth Publishing Co Ltd 2001 p215

William Macneile Dixon The Fleets Behind the Fleet The Work of the Merchant Seaman and Fishermenin the War London Hodder Stoughton 1917 pp94-95

Hugo Grotius The Freedom of the Seas Or the Right Which Belongs to the Dutch to Take Part in theEast Indian Trad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16 p7

Edgar Gold Maritime Transportmdash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ne Policy and Shipping Law Lexington Lexington Books 1981 pp121-124

Percy Thomas Fenn The Origin of the Right of Fishery in Territorial Water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6 p85 pp150-152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mdashIts Legal History and Its Normative Basisrdquo Journal of MaritimeLaw and Commerce Vol6 No2 1975 p8

在国际法中没有任何一项规则如公海自由那样得到广泛认可特别是海洋航行自由事实上航行自由的思想早在 17 世纪便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成为国际法中排他性规则被

引用①

在西方法理学与政治哲学史上格劳秀斯的《海洋自由论》是第一份以ldquo海洋rdquo为主题的严肃思考 远离人类世界的海洋拥有神一样的孤独它无所追忆因而没有历

史 它保留着原始的自然状态和力量从来不曾被驯服也无人能够驯服 上帝赋予

海洋的自然状态必须被恢复自然状态所保证的海洋自由必须得到认可和尊重②

《公约》更是巩固了海洋法的基本原则即国际交通原则公平利用海洋及其资源原则

以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原则 海洋自由不仅指海洋本身还包括海洋里蕴

含的丰富资源对所有国家开放即航行自由捕鱼自由和平使用海上通道与和平解决

国际争端思想③ 显然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变迁表征了海洋自由内涵的变动不居19 世纪末人类对公海的利用仅限于航行自由和捕鱼自由此后增加了ldquo铺设海底电

缆和管道的自由rdquo和ldquo公海上空飞行自由rdquo两项接着又增加了ldquo建设国际法所容许的

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rdquo和ldquo科学研究的自由rdquo两项④ 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海洋

航行自由始终处于海洋自由的核心与首要地位(二)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权

海洋曾经一度昭示着国家的主权 海洋航行制度是《公约》贯穿始终的基本制

度形成了许可航行无害通过过境通行群岛海道通过航行和飞越自由等制度 17世纪葡萄牙人凭借其强大的航海能力而主张其管辖的海洋范围扩展到公海 然而葡

萄牙人的欲望深深地刺激了主张海洋自由论的格劳秀斯 格劳秀斯所坚持的海洋自

由论之所以得到北欧国家的鼎力支持主要缘由在于当时北欧国家依赖于该理论以便

与东方国家开展国际贸易⑤ 之后的海洋法实践更是彰显了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

权的密不可分 历史上瑞典和丹麦分别在波罗的海和挪威海主张主权威尼斯城邦

在亚得里亚海主张主权英国在大不列颠海主张主权等 从理论上看每个国家有权

在专属经济区内行使航行和飞越的权利这与公海上的航行自由是相同的 当然

middot0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②③

④⑤

Michael R Deddish ldquo The Right of Passage by Warships Through International Straitsrdquo JAG JournalVol24 No4 1969 pp79-85

林国华《海洋自由论与现代新秩序》载《上海文化》2010 年第 6 期第 92 页参见马忠法《海洋自由论与格劳修斯国际法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载《比较法研究》2006 年第 4 期第

142 页参见陈德恭《现代国际海洋法》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39 页Nkeiru Scotcher ldquoThe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tility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Discourserdquo USChina Law Review Vol7 No8 2010 pp54-55

  2015 年第 7 期

《公约》规定的航行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受到ldquo本公约有关规定的限制rdquo①

根据《公约》领海并不享有完全的与公海同样的航行自由 海洋法的历史演变

一直是以公海与领海之间的划分为中心议题之一而展开的 沿海国可以享受的权利

逐渐向所谓的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延伸② 海洋法的发展显示沿海国对

海洋权益的诉求日益增大 这必然导致海洋航行自由受到国家主权的种种限制与制

约 即便是《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相对成熟和稳定海洋法实践中

的各种争议还是经常发生由此可以推断出海洋航行自由受到国家主权的影响而具有

不确定性 在加拿大渔业仲裁案(FracoCanadian Fisheries Arbitration)中法国mdash加

拿大仲裁庭于 1986 年裁决时指出对在专属经济区所捕获的鱼进行加工的船只不受

沿海国的管辖因为此类行为不在该沿海国可以行使管辖权的事项范围之内 根据

《公约》第 73 条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也有广泛的执法权 沿海国可以采取为确保其

依照《公约》制定的法律和规章得到遵守所必要的措施 而 1977 年圭亚那在其专属

经济区内扣押了ldquo赛加(The M V Saiga)rdquo号油轮圭亚那认为它有权这么做因为ldquo赛

加rdquo号在专属经济区为其他渔船补给汽油逃避关税 在法庭看来《公约》并未授权

沿海国把它的海关法适用于其专属经济区的任何其他部分 因此国际法院判决圭亚

那违反了《公约》在阻止及扣押ldquo赛加rdquo号时使用武力是一种过分的行为③ 相当多的

判例和国际事件表明海洋航行自由受到各种以国家主权名义实施的限制 即使在公

海上海洋航行自由亦受到限制 在《公约》框架下每个国家无论是沿海国还是内陆

国均有权悬挂其旗帜在公海上航行 然而为了适当顾及乘客船员和其他国家的利

益公海上航行的船舶需要遵守有关规定④

海洋航行自由受制于国家主权因素还在于即便是在《公约》框架下如何认定

ldquo无害rdquo是棘手的问题 决定外国船只通过领海在性质上属于ldquo无害rdquo是否完全取决于

沿海国并非完全明确 在科孚海峡(Corfu Channel)案中国际法院于 1949 年指出希

望有关的评估是客观的沿海国的意见不是决定性的 有学者提出外国船只违反了

沿海国法律本身不足以证明沿海国已经遭受损害 作为一个政策问题无害通过权是

middot1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参见张海文主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释义集》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09 页El Salvador Honduras (Nicaragua Intervening) ICJ Reports 1990 p92 p126安东尼奥middot卡塞斯著蔡从燕等译《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19-120 页参见 1958 年《公海公约》第 4 条http wwwchinalawedu com news 1200 23155 23156 23159 2006 4

zh10733930171024600215522-0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20 日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90 条http newsxinhuanetcom ziliao 2005-04 04 content_2784208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20 日

海洋交通必要性和沿海国利益之间融合的一种合理形式①

(三)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

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的融合主要集中体现在沿海国港口国与船旗国对航运

管辖权之间的冲突上 在海洋法发展历程中历来存在两种视角来审视公海 一种是

历史的视角秉承ldquo海洋为人类所共有rdquo的传统观念认为目前的海洋体制是不断削弱

海洋强国对沿海国管辖权的侵犯 正如美国前总统里根所言ldquo我们在陆地上巡逻必

须遵循很多规则但是一旦到公海上你就可以随心所欲rdquo②海洋航行自由被默认为习

惯国际法被高度认可 另一种视角秉承实用主义哲学遵循ldquo陆地统治海洋rdquo的观念

缅因州海湾案表达了ldquo法律应该服务于人类而人类毕竟是陆地生物而不是海洋生

物rdquo的基调 在《公约》框架下公海的势力范围有愈发缩小的趋势即便是支持ldquo公海

可以随心所欲rdquo的人亦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不是绝对的 在《公约》框架之外的立法诸

如国际海事组织(IMO)为应对海上航行安全危险而实施的各类安全立法制定了大量

限制海洋航行自由的制度

事实上海洋法立法背景资料显示出海洋航行自由根深蒂固其缘由主要是早期

人们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与捕鱼自由不同因为海洋中的鱼类是ldquo取之不竭rdquo的观点被

证明是荒谬的然而海洋航行自由由于其所依赖的海洋ldquo空间rdquo商品非常丰富而且航

行对于海洋没有任何损害③因此逐渐形成了海洋航行自由的合理性认知 但是人

类利用海洋的实践证明特定的海洋区域由于交通拥塞导致船舶碰撞风险剧增是一种

常态 如今海洋航行自由受到海上安全因素的限制早已是一种共识 在海洋航行自

由与海上安全互为制约的关系中有两种互为对应的学说或者观点一是出口商诉海

事安全检查官案(Sellers v Maritime Safety Inspector)④所确定的ldquo从海洋到陆地的绝

对主义(absolutism looking from sea to land)rdquo二是ldquo路易莎(The M V Louisa)rdquo号案

所彰显的ldquo从陆地到海洋的相对主义(relativism looking from land to sea)rdquo 前者由

于法官坚持公海自由的绝对性进而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也是绝对的故此案涉案船舶

middot2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参见 ICJ Reports 1949 pp30-32Lou Cannon ldquoRepublic Perception Seems Split in Its Perception of Reaganrdquo The Washington Post July

12 1982David Anderson ldquoFreedom of the High Seas in the Modern Law of the Seardquo in David Freestone Rich

ard Barnes and David Ong eds The Law of the Sea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p327 p332

Sellers vs Maritime Safety Inspector ( The ldquoNimbusrdquo) -Court of Appeal (Richardson P and Keith andBlanchard JJ) November 5 1998 (1998) 509 Lloyd1049011s Maritime Law Newsletter http wwwlmlncom conflictoflaws article20555ece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

  2015 年第 7 期

ldquo光环(The M V Nimbus)rdquo号由于没有装备无线电应急指示标( radio and emergencylocator beacon)而被认为违反了港口国的法律是不对的 只要船舶符合船旗国的法律

即可没有必要完全遵循港口国的法律任何其他国家没有权力去阻止① 该判决具

有强烈的公海航行自由的绝对性和完全依附于船旗国法律的色彩 后者涉案船舶

ldquo路易莎rdquo号悬挂圣文森特旗帜为开采石油资源移除了西班牙领海海域的水下文化

遗产 就该案而言法官坚持认为海洋航行自由是相对的 如果该船舶从事违背港口

国或者沿海国法律的活动进而造成主权危害或者主权权利的损害那么沿海国或者

港口国有权对船舶采取限制性措施② 该案与出口商诉海事安全检察官案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安全的关联还远不止上述情况 海洋不法行为亦是危害海

洋航行自由的另类重要因素 海洋日益成为犯罪活动的通道 海上暴力抢劫等海盗

犯罪日益增长以及海上毒品走私日益猖獗导致海洋航行自由不断受到考验特别是

索马里海盗活动构成了对国际社会的直接挑战 直到ldquo阿奇劳罗(The M V AchilleLauro)rdquo号案后国际社会才真正开始重视海上恐怖主义鉴于该案的恶劣影响国际海

事组织通过了《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为公约》以打击海上恐怖主义③ 此公

约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顾及海洋航行自由不要因为采取打击危害海上安全活动而

受到过度约束(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护

如何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管辖权之间的冲突已经成为海洋法发展的重

要议题并逐渐形成两种协调机制mdashmdashmdash基于法律拟制区域的协调机制和基于生态系统

的协调机制④ 作为基于生态系统的协调机制的制度基础海洋保护区(MPA)的发展

掀起了一轮海洋环境管辖权向领海以外扩张的热潮尤其是在东北大西洋和地中海一

带 《公约》亦非常重视海洋保护区制度在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

功效特别是在渔业管理生物保存和海洋生物方面 《公约》规定了一个缔约国在特

middot3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②③

Andrew Serdy ldquoChanging Perspectives on the High Seas Freedom of Navigationrdquo in Malcolm Clarkeed Maritime Law Evolving Thirty Years at Southampton Oxford and Portland Hart Publishing 2013 p23

Paul Myburgh ldquoShipping Lawrdquo New Zealand Law Review 1999 pp749-771参见张湘兰郑雷《论海上恐怖主义对国际法的挑战与应对》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2 期第 152 页基于法律拟制区域的协调机制以法律拟制的海洋区域为制度基础该协调机制的优势体现在适用范围

较广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海洋环境管辖权 基于生态系统的协调机制其理念源自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它打破

了以往环境保护中行政区划和部门分割的环境管理措施将人类视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管理目标是维持

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见管松《航行权与海洋环境管辖权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mdashmdashmdash兼论建立南海协调机制

的构想》载《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2013 年第 3 卷第 123 页

定海域可以行使的权力范围第 211 条第 6 款赋予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实施法律和规

则以避免遭受来自船舶的污染此种协调机制流行于各类国际组织和相关区域 国际海事组织在海洋生态保护

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区域或者排放控制区在 1978 年《国际防止

船舶造成污染公约》体系之下在特定海域实施法定措施以免遭受船源污染(见表 1)另外1975 年实施的地中海行动计划(Mediterranean Action Plan)囊括了海洋资源的

开发与管理污染监控和研究合作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的合作等事项① 总之国际海

事组织和相关区域性议程或者行动计划在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护关系方

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立法与实践经验

表 1  世界范围内建立的特殊区域

特殊区域 通过日期 生效日期 起始日期

地中海 1973 年 11 月 1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黑海 1973 年 11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红海 1973 年 11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无

海湾 1973 年 11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2008 年 8 月 1 日

亚丁湾 1987 年 12 月 1 日 1989 年 4 月 1 日 无

南极地区 1990 年 11 月 16 日 1992 年 3 月 17 日 1992 年 3 月 17 日

欧洲西北水域 1997 年 12 月 25 日 1999 年 2 月 1 日 1999 年 8 月 1 日

阿拉伯海 2004 年 10 月 15 日 2007 年 1 月 1 日 无

非洲南部水域 2006 年 10 月 16 日 2008 年 3 月 1 日 2008 年 8 月 1 日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国际海事组织官网有关资料编制http www imo org OurWork Environment PollutionPrevention SpecialAreasUnderMARPOL Pages Defaultaspx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2 日

(五)相关评析

尽管航行自由被普遍认同但其具体适用或许是复杂的 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具有

了以往难以想象的开发海洋的能力 航运业自身也在不断发展中海上交通不断出现

堵塞和大型船舶的投入使用这些发展造成了航运业相当多的功能性难题 另外法律上和政治上的障碍导致航运业国家不断扩展其管辖权因此形成了适用航行自由原

则的公海缩小②

middot4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Vu Hai Dang Marine Protection Areas Network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oston Martius Nijhoff Publishers 2014 pp193-195

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of Intelligence and Research Office of the Geographer Limits in theSea No36 1974 p34

  2015 年第 7 期

毫无疑问海洋航行自由绝非绝对的自由随着人类利用海洋实践的多元化其受

到的限制因素也是多元的 海洋航行自由的多维度审视为体系化认知海洋航行自由

奠定了基础 然而海洋事务的复杂性决定了海洋航行自由的边界界定极为复杂 但

是从探索《公约》立法背景和整体框架而言海洋航行自由与另一重要的海洋要

素mdashmdashmdash海洋资源开发具有极为密切的关联度因此探索二者的关系是海洋航行自由

的自由度和边界问题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看关涉海洋的法律制度一

直以来是私法与公法的交替发展 在中世纪作为私法体系的海商法在地中海城邦国

家发展新的商业利益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这些海洋私法给我们带来了海商

法的基础 格劳秀斯对海洋自由慷慨激昂的呼吁推动了海洋航行自由理论的日益成

熟① 人类征服海洋的能力越强越是需要新的海洋规则来适应这种变化 而后一些

海洋大国制定新的海洋政策和法律致使海洋私法逐渐作壁上观而海洋公法成为重

要的领域② 在此背景之下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只是将公法范畴集中来关注没有机会将传统的ldquo航运事务rdquo列入日程③ 而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内在

关系问题被《公约》的轻描淡写隐含了

三  《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

《公约》的立法技术无法挽救因国际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而产生

的《公约》的缺陷而《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含义的模糊性正是《公约》的诸多

不足之一 《公约》实施的实践无不表明海洋航行自由面临被各国基于某种目的而

赋予各种诠释的尴尬 笔者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内在关系问题被

《公约》轻描淡写的错误必须得到纠正因为其触及《公约》无法回避的基本课题即《公约》的主线索与主题

(一)理解《公约》的基本进路主线索与主题

海洋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交通媒介与海洋资源一直是海洋法发展的基础与内在推

动力量 在海洋自由内涵与体系不断变化的历程中虽然海洋自由的内涵不断发生修

middot5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Edgar Gold Maritime Transportmdash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Policy and Shipping Law p78p102

R Michael M1049011Gonigle and Mark W Zacher Pollution Polities and International Law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pp23-28

Edgar Gold and Douglas M Johnston ldquoShipGenerated Pollution The Creator of Regulation Navigation inthe Law of the Sea State Practice in Zones of Special Jurisdictionrdquo Thomas A Clingan ed Proceedings of theLaw of the Sea Institut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Mexico 1979 p156

正或者变异但是海洋航行自由仍然属于海洋自由的首要部分 审视《公约》其最大

的成就莫过于以庞大的体系确立了九大海域制度 然而有一个制度贯穿于《公约》的九大海域之中好似一条主线索将其框架下的不同海域连接起来这就是海洋航行

自由 笔者以为从某种角度看《公约》实质上是由一个线索和一个主题合并而成

的其中线索是海洋航行自由及其不同海区的自由度与边界问题主题则是海洋资源

的开发问题显然海洋航行自由对于海洋强国与弱国而言其意义和利益是不同的 历史上

海洋弱国不得不通过军事外交和学术论争等手段与海洋强国进行斗争以便实现自

己的海洋利益 由于每个国家不得不依赖于国际贸易海洋航行自由能够在国际社会

得到普遍认可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 在海洋航行自由与其他海洋合法权益之间产生

不可协调的冲突时海洋航行自由应该是被优先考虑的① 同时虽然《公约》没有花

费大篇幅来描述海洋资源开发但是从《公约》的制度框架设计与安排看海洋资源开

发问题无疑是无法忽视的核心问题之一构成了《公约》的主题 《公约》的立法背景

深刻地印上了以ldquo海洋资源开发rdquo为主题的印迹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美国政府

恢复了对海洋资源的兴趣成为海洋资源立法的积极推手 1966 年 6 月美国国会颁

布《海洋资源与工程开发法》该法宣布ldquo为人类的利益在海洋科学方面制定鼓励和

维持一个协调综合与长期的国家计划rdquo是美国的政策其目标是促进海洋资源开发扩大人类对海洋的认识鼓励私人展开海洋资源勘探和开发海洋商业以及经济投资航海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开发公海的渔业资源在海洋洋底也有望开发矿藏资

源② 上述观点构建了《公约》的主线索与主题的框架特征亦印证了海洋的交通媒介

与海洋资源两种基本属性催生海洋法不断发展的必然性(二)《公约》下的海洋航行自由

作为海洋法重要的推动力量和因素海洋自由早在数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成熟并自

成体系 正如有学者所意识到的不论是 1958 年《公海公约》还是 1982 年《公约》在其英文文本中均以ldquointer aliardquo一词对公海自由权利进行不完全列举这也体现了海洋

自由的动态属性为新的海洋实践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留白③ 各国对《公约》框架下

的海洋权益趋之若鹜催生了国家海上管辖权的膨胀进而又导致国家对海上资源争

夺日益加剧 公海自由的含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

middot6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mdashIts Legal History and Its Normative Basisrdquo p24安东尼奥middot卡塞斯《国际法》第 112 页张湘兰张芃凡《论海洋自由与航行自由权利的边界》载《法学评论》2013 年第 2 期第 77 页

  2015 年第 7 期

及人类对海洋的广泛利用不断演进① 比如《公约》第 87 条第 2 款规定ldquo这些自由

应由所有国家行使但须适当顾及其他国家行使公海自由的利益并适当顾及本公约

所规定的同lsquo区域rsquo内活动有关的权利rdquo②可见《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关涉不

同主体的利益属于相对复杂的海洋问题 海洋航行自由意味着穿越海洋③ 事实

上海洋航行自由的自由度不断变更 不同性质水域的航行自由程度不同 属于内海

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最低所有外国的船舶未经许可不得在一国的内

海航行 属于领海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较低 外国船舶在领海虽然不

能自由航行但是可以享有ldquo无害通过权rdquo即在不损害沿海国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

的原则下通过该国领海的权利④ 毗连区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略低

外国船舶在毗连区一般可以自由航行但一般在财政等事项上接受沿海国的法律和规

章的制约 群岛水域不同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对于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略高 作为

《公约》的创新制度群岛水域实行ldquo群岛海域海岛通过权rdquo而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

行的是ldquo过境通行制rdquo 专属经济区的航行自由容忍度较高 公海自由乃是海洋法的

一项基本自由尽管在名义上公海自由是有限制的⑤ 由此观之海洋航行自由的内

涵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由于《公约》框架下的ldquo和平目的rdquo和ldquo适当顾及rdquo具有模糊性因此导致在具体个

案中解释何谓ldquo和平目的rdquo和ldquo适当顾及rdquo显得漫漶不定 虽然《公约》框架下规定了

海洋航行自由及其界限而且也明确了航行自由在不同性质海域的受限程度但是由

于各个海洋国家攫取海洋资源的热情与航行自由之间产生的冲突往往不可调和特别

是在世界上一些敏感海域或者主权争端程度异常剧烈的海域有些利益相关方通常

故意曲解海洋航行自由对其任意解读通常以损害航行自由为借口来干涉或者指责

他国正常的海洋资源开发活动⑥ 海洋法下的航行自由贯穿了海洋法发展的不同历

史阶段可谓亘古长青一枝独秀

(三)《公约》框架下的资源开发

《公约》直接或者间接对于资源或者资源开发的规定并非尚付阙如 《公约》第一

middot7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④⑤

赵理海《海洋法的新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133 页参见李文华主编《交通海权》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65 页Nkeiru Scotcher ldquoThe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tility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Discourserdquo USChina Review Vol7 No8 2010 pp54-64参见王铁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67-269 页参见罗国强《理解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新思路mdashmdashmdash基于国际法视角看南海争端的解决思

路》载《当代亚太》2012 年第 3 期第 70-72 页近期美国等国以干扰ldquo航行自由rdquo为由对中国在南海的正常的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进行指责

部分ldquo用语和范围rdquo第 1 条在界定ldquo区域rdquoldquo区域内的活动rdquo等术语时其实质都是以海

洋资源及其开发为主要范畴展开的隐含着浓厚的重视海洋资源利益分配的色彩①

而《公约》第十一部分ldquo区域rdquo则在第 133 条项下直接规定了ldquo资源rdquo的含义② 除此以

外纵观《公约》整体框架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界定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以明确海洋

资源开发或者通过规定管辖权主权性权利和控制权来实现海洋资源开发的立法从立法技术上看关涉海洋资源开发的立法主要是通过界定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来明

确资源开发问题或者是通过界定国家可以行使的管辖权和主权性权利的范围来界定

海洋资源的开发而且《公约》非常重视海洋资源开发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度例如

《公约》第 1 条第 1 款(d)和(e)项是有联系的 它们与《公约》第五部分和第七部分

中养护和管理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的生物资源有关 在领海内对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实

际是对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生物资源保护的起点 就生物资源的养护与利用而言该问

题是沿海国之所以要建立专属经济区的主要考虑之一也是它们在其专属经济区内的

主要活动 《公约》除了在第 56 条宣告沿海国对其专属经济区内生物资源的养护和

管理享有主权权利外还专门设立第 61 条和第 62 条对生物资源的养护和生物资源的

利用做了规定明确沿海国和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③

此外《公约》第 74 条和第 83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在达成第 1 款规定的协议以前有关各国应基于谅解和合作的精神尽一切努力作出实际性的临时安排并在此过渡期

间内不危害或阻碍最后协议的达成 这种安排应不妨碍最后界限的划定rdquo④在 1978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主张中间线原则的国家提出修正案强调争端各方应

避免在中间线或等距离线义务行使管辖权除非它们就彼此克制的临时安排另有协

议⑤ 特别是临时安排应能保证航行安全与防范海盗贩毒污染等非法行为并保障

内陆国与地理上无优势国家的权益⑥ 作为《公约》的主题海洋资源开发在不同法律

地位的海域都得到关注 《公约》第 77 条第 1 款规定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

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是属于沿海国所固有的 公海资源的法律地

middot8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⑤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1 条下的(1) ldquo区域rdquo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3)ldquo区域内的活动rdquo是指勘探和开发ldquo区域rdquo的资源的一切活动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133 条下的ldquo资源rdquo是指ldquo区域rdquo内在海床及其下原来位置的一切固体液体或气体矿物资源包括多金属结核

参见张海文主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释义集》第 112 页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陈德恭《共同开发的国际法原则和国际实践》载《清华法律评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222 页Edward D Brown SeaBed Energy and Minerals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Regime Leiden Martius Nijhoff

Publishers Press 1992 p347

  2015 年第 7 期

位一向为国际法和国际法学者所认同 公海法律地位的确立是以各国普遍承认的国

际法一般原则及各国在这方面的实践为基础的 1958 年《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

公约》第 6 条第 1 款认为ldquo沿海国应对邻接其领海的公海任何区域内生物资源生产

力的维持具有特殊利益rdquo①

(四)海洋共同开发的实证分析

尽管《公约》对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采取了淡化处理的模式但是海洋共同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的确会产生某种微妙的关联这为理解《公约》框架

下的主线索与主题提供了实证分析对象 海洋共同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为人们反思海

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协调机制奠定了基础 就南海资源开发而言共同

开发具有其特殊性 南海特有的海洋地理特点使其成为大国和利益集团为确保各自

的战略利益而争相控制的海域 由于相关国家对南海航行自由原则有严重的歧义有学者建议应该增加信任措施诸如强调专属经济区既不同于公海也不同于领海的特殊

地位修改中国相关涉海法律法规与争议国家之间订立协议以防不测②

中国与越南等国之间尝试过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实践 但是近些年来中国倡导

的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不但在理论上陷于困境在实践方面也面临严峻的挑

战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难以付诸实践的原因主要有政治意愿缺乏现实需要

不强争议海域模糊以及外部势力干扰等③ 有学者主张在南海建立特别敏感海域充分利用《公约》的ldquo相关保护措施rdquo中的航行措施加强对该海域的管理和控制建议

特别敏感海域的设立需要相关国家共同合作中国应积极发挥其在南海区域中的科学

技术优势在特别敏感海域的申请和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④ 自 2010 年以来航行自

由成为美国向亚太地区进行战略转移的号角频频利用航行自由侵犯其他沿海国海洋

权益 殊不知1982 年《公约》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已经发展成为以公海航行自由和国

middot9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同时该条第 7 款将特殊利益规定如下ldquo1任何沿海国为维持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力起见均得在邻接

其领海的公海的任何区域内采取适合于任何一种鱼类或其他海洋资源的单方养护措施但是以与其他有关国家

在这方面的谈判在 6 个月内未达成协议为限 2沿海国依据前款采取的措施应对其他国家有效但是以满足下

列要求为条件第一参照目前对渔业的知识有紧急适用养护措施的需要第二所采取的措施是以适当的科学结

论为依据的第三这些措施在形式上和事实上对外国渔民均不歧视rdquo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著曾令良余敏友译《国际公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29 页

参见季国兴《南海航行自由原则的歧义及增进互信措施》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 年

第 4 期第 13 页参见杨泽伟《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的困境与出路》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3 期第 72-73 页参见管松《航行权与海洋环境管辖权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mdashmdashmdash兼论建立南海协调机制的构想》载《国

际关系与国际法年刊》2013 年第 3 卷第 125 页

家管辖水域中航行自由为内容的综合性制度① 美国动辄故意模糊海洋航行自由与

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攫取利益而故意玩弄文字游戏

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明确与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海洋权益以及南

海的未来法律秩序 尽管泰国湾地区的共同开发经验能够为中国提供借鉴但南海情

况与之有很大区别 虽然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南海争端最终妥善解决的唯一途径是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②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必要反思ldquo共同开发rdquo这一方略

的可实施性 当然就南海局部区域的资源开发实践而言的确有比较成功的共同开

发的案例 有学者统计了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的诸多案例涉及南海争端国的案例有

泰国mdash马来西亚协定马来西亚mdash越南协定以及澳大利亚mdash印度尼西亚协定下的共同

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其中一些共同开发的合作并没有善始善终③ 事实上

南海资源共同开发的前景并不乐观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合作开发案即表明了这

一点 2012 年菲律宾基于安全和资金的考虑提议与中国ldquo共同开发rdquo礼乐滩但是

菲律宾坚持在合同中增加联合ldquo开垦协议rdquo要求中国承认菲律宾对礼乐滩ldquo拥有主

权rdquo而遭到中国的拒绝④ 这导致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的共同开发前景暗淡

笔者以为某些共同开发合作基础之所以不坚固原因在于合作当事国都固守

ldquo主权在我rdquo一旦合作的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自然会产生变数 因此在海洋资源共

同开发实践中应该积极探索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内在关联度尝试构建

作为《公约》主题与主线索的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协调机制 否则将导

致各国为了本国利益而曲解海洋航行自由的本来含义 南海共同开发协定中几乎没

有资源开发中航行自由和航行安全的专门安排 这也为某些国家动辄指责对方干扰

海洋航行自由提供了便利和口实

四  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正视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国家主权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

起而彰显出的多样态属性是正确诠释其在《公约》框架下原本含义的基础 人类开发

middot0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张小奕《试论航行自由的历史演进》载《国际法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2 页参见徐浩《南海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实现困境与博弈破解》载《东南亚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6 页比如 1982 年越南和柬埔寨订立的《关于历史性水域的协定》 参见 Zou Keyuan ldquo Implementing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Sea in East Asia Issues and Trendsrdquo Singapore 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5 pp7-8

李金明《中菲礼乐滩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的前景分析》载《太平洋学报》2015 年第 5 期第 78 页

  2015 年第 7 期

和利用海洋的实践与海洋法理论的变迁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必须建立在《公约》及其相关资源基础之上否则海洋航行自由必然沦为没有ldquo边界rdquo而

漂泊不定① 在无法彻底修改《公约》的背景与前提下运用国际法原理探究《公约》所

隐含的立法目的特别是深入挖掘有关国际组织与《公约》的内在关联性是构建海洋航

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公约》作为海洋法之ldquo宪章rdquo涵

盖了海洋事务的方方面面而作为航运领域重要的国际组织mdashmdashmdash国际海事组织通常是依

据《公约》制定其规则与标准 由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海上立法实践远远早于《公约》在

《公约》制定过程中国际海事组织一直与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保持着密切合作为《公约》

的制定并使之与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公约之间保持一致做出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公

约》吸收了国际海事组织诸多公约中所创立和发展的原则和海洋治理理念如油污损害

民事责任分道通航以及特别敏感区等② 故此笔者以为探究国际海事组织与《公

约》之间的合作法律机制也是理解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公约》框架下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具有终极意义

海洋法实践和国际法院判例无不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与诸多海洋因素密不可分

的属性进而产生了其与国家主权海上安全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

与协调问题 如果按照一定脉络将这些冲突展开梳理则某些类型的冲突将成为伪命

题另一些冲突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而得以化解 国际

事件和国际判例显示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权的冲突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

洋环境保护的冲突以及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的冲突都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

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得以化解③ 这是因为大部分冲突的实质在于各国争

夺海洋资源开发权所致而某些争端主体往往以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海洋环境以及保

障海上安全为借口或者理由根本目的则是攫取海洋资源的开发权

因此笔者以为从该角度看完全可以将海洋航行自由与其他海洋因素的冲突分

为特殊的冲突与普遍的冲突而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属于一种普遍的

冲突即便是在不存在海洋争端的非敏感海域海洋航行自由亦受到海洋资源开发的

影响反之亦然 因而此种冲突具有普遍意义 进而笔者推论出在《公约》框架下

middot1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rdquo Israel Law Review Vol10 No4 1975 p458

参见唐国梅编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际海事组织工作的关系》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版第 1 页Dinah Shelton and Gary Rose ldquo Freedom of Navigation The Emerging International Regimerdquo Santa

Clara Law Review Vol17 No3 1997 p551

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冲突不仅仅对于存在主权争端情境的海域

资源开发即便是对于不存在主权争端的海域资源开发而言同样存在积极的价值

故此从上述视角审视问题笔者认为《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

的关系对于理解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具有终极意义

(二)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

1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

如果没有国内法律制度坚定的帮助合作与支持多数国际法规则无从实施

《公约》的义务性质和习惯法实践表明国内法具有遵循国际法的普通义务 但是国

内法与国际法的冲突并不构成对国际法的直接违反 国际法院的实践表明法庭在处

理国际法问题时经常不得不参照诸多国家的国内法这是一种常态① 事实上国际

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或者色彩可以从国际法对于一般法律原则的高度依赖得以

洞察 对一般法律原则为国际法渊源的承认使一些法律规制能弥补国际习惯法和国

际条约的运行所可能留下的法律缺陷或弱点并且提供一种在适用国际习惯和国际条

约时予以参照的法律原则的背景② 在理解国际法的财产权逻辑日渐成熟和被接受

的情境下理解国际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即从国际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国际

法体系中作为ldquo事实rdquo的国内法以及国际法院的司法中证据规则三个角度来诠释国际

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进路将为理性理解国际法问题提供另一种绵长的动力③ 由

此在探讨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这一课题时不仅要着重考察

《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的关系而且可以从国内法的角度来考察海洋

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 就《公约》的历史发展脉络而言作为主线

索的海洋航行自由与作为主题的海洋资源开发两者的内在关联度虽然密切但是立

法上并没有认真考察两者的关系 一般认为海洋国家关涉海洋的立法比较丰富和健

全从国内海洋法律体系角度优化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进而实现海洋

航行自由体系化认知的目的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性的路径 强化与《公约》相关的国

内法立法是当务之急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减《公约》的模糊性

2《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提供的路径

《公约》采纳的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模式要求对其进行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就显得格外重要

middot2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Jenks Clarence Wilfred The Prospects of International Adjudication London Stevens 1964 pp547-600参见詹宁斯middot瓦茨著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 (第一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

版第 23-24 页参见马得懿《海岛主权争端适用有效控制规则的国内法逻辑》载《法律科学》2014 年第 6 期第 88-

89 页

  2015 年第 7 期

各国意识到ldquo各海洋区域的种种问题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

以考虑rdquo① 从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上看虽然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方法并不构成 1969 年《维

也纳条约法公约》(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y)下独立的解释手段但是

国际法实践通常将公约的序言正文以及公约附件视为整体加以解释甚至也考虑到

因缔结公约而起草的与公约有关的任何协定或文件② 显然《公约》是个完整的文

件不得为权宜之计将《公约》体系人为地割裂开来 在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公约》之际自

然不能遗忘ldquo目的性rdquo解释的重要性 国际法委员会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对约文解

释方法进行了以下谨慎的限制如果约文解释方法ldquo所获得结果依据公约的目的和宗

旨显然是荒谬或不合理的rdquo则允许诉诸补充的解释方法③ 上述理论与实践为海洋

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提供了依据

不同经济社会制度的 150 多个国家参与了史无前例的《公约》谈判无论立法技

术如何高超和费尽心机但是其不足亦为人们所共知 《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

由与资源开发的融合机制便是其中之一 因此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重要路径

之一在于《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强化 事实上在海洋法理论体系的不断变迁和

发展进程中不断将海洋法体系中的不同理论予以ldquo整合rdquo和ldquo融合rdquo就可以实现体系

化 一般来看海洋法演变进程中存在两个理论其一海洋是属于人类的公有物因

此海洋是自由的而海洋航行自由是海洋自由的首要和基本的要义(mantra) 其二

海洋所有者或者控制者在行使其海洋权利的同时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两种理论

交错发展不断形成了海洋法理论体系④ 另外《公约》的通过是世界上众多国家和

国际组织互相博弈和妥协的结果而且这一过程融入了各种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 发

展中国家通过建立专属经济区的制度和理念来控制深海和公海以阻止海洋发达国家

在没有任何政治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开发深海和公海的资源而西方国家则希望维持在

公海和深海的航行自由并且能够自由地开发深海和公海的海洋资源而不付任何代

价内陆国群岛国以及海岸线劣势国家则希望保障其特定的海洋利益 世界各国对

middot3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序言部分 更为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indexshtml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2 日

参见 1969 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 31 条http www un org chinese law ilc treaty htm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3 日

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第 552 页William K Agyebeng ldquoTheory in Search of Practice The Right of Innocent Passage in the Territorial

Seardquo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39 2006 p371

于海洋利益的诉求各具特色《公约》最终以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的模式收官① 《公约》演

进的背景和基础留下了其十分注重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传统和文化这实则为海洋航行

自由的体系化解读提供了根基和文化氛围

3资源在海洋划界中的核心地位

由于《公约》以建立海洋资源分配秩序为宗旨海洋资源及其开发自然就是《公

约》的重要内容这也迎合了海洋资源及其开发作为《公约》主题的内在逻辑性 当我

们试图寻找海洋划界方法时就会失望地发现《公约》除了要求海洋划界应当实现公

平解决分歧外几乎没有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引 这样的法律不但无助于国家实现划界

而且可能引发它们之间的争端② 关于划界是否应当受资源位置的影响有学者持否

定态度认为资源并非划界关键因素③ 虽然 1985 年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案中强调划

界ldquo只能考虑现时的估价rdquo然而勘探和开发资源是大陆架渔区和经济区观念的基

础④而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划界问题真正的核心 首先开发资源是促进有关划界

谈判并达成协议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1942 年英国和委内瑞拉划界的目的就是为了

开发近海石油资源 其次对于有关海域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安排是划界谈判中的焦

点之一 如果不能就有关海域中的资源达成适当安排往往就会妨碍划界协议的达

成⑤ 例如在划界地区新发现的天然气田导致葡萄牙拒不批准 1976 年同西班牙达

成的划界条约 最后国家实践中存在大量考虑资源因素的证据⑥ 在权衡有关因素

时应该考虑该地区存在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已经确定的法律规则⑦

国家划界实践中对资源的考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资源的位置直接影响划界的

结果二是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成某种安排但资源的位置并不直接影响界限的划

定 2000 年中国和越南在北部湾划界就深受渔业资源的影响 北部湾是中国广西

middot4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Hugo Caminos and Michael R Molitor ldquo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ackageDealrdquo The Amer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79 No4 1985 p871

Dorinda G Dallmeger and Louis De Vorsry eds Rights to Ocean1049011s Resources Deciding and Drawing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itinus Nijihoff Pubishers 1889 p42

Douglas M Johnston and Phillip M Saunders et al Ocean Boundary Making Regional Issues and Developments London Croom Helm 1988 p26

Prosper Weil Geographical Consideration in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tinus Nijihoff Publishers p115

Douglas M Johnston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Ocean BoundaryMaking Montreal McGillQueen1049011s University Press 1988 p5

Serard J Tanja The Legal Deter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Deventer Kluwer Law andTaxation Publishers 1990 p301

Surya P Sharma Delimitation of Land and Sea Boundaries Between Neighboring Countries London Lancers Books 1989 p127

  2015 年第 7 期

广东和海南三省区渔民的传统作业渔场划界直接关系到渔业资源的分配利用和广大

渔民的切身利益① 从司法实践看国际法院自始就将资源看成海洋划界应当考虑的

有关情形② 很明显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划界之间产生了重要的内在关联性而海

洋划界是《公约》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课题其与海洋航行自由海上安全以及海洋环

境保护息息相关 按此逻辑推理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海洋划界资源ldquo核心

论rdquo路径具有其合理性 因为海洋航行自由通过ldquo划界rdquo这个媒介与资源开发形成某

种程度的关联而海洋划界形成的不同法律地位的海域自然导致不同的海洋航行自

由度 由此观之此路径之下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具有关联性(三)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模式

1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

一个现实的国际法制度必须既顾及国际社会各政治实体的ldquo社会性rdquo也考虑到

这些实体的ldquo非社会性rdquo 用ldquo结构平衡论rdquo解释国际组织的出现符合现代国际社会

发展潮流 现代国际法发展的新动向既有ldquo软法rdquo的传统又有ldquo硬法rdquo的属性而国

际组织的准造法功能是决定性的③ 《公约》和国际海事组织相关指南文件在探索限

制海洋航行自由以实现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关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

尝试第一建立安全地带(safety zone) 依照《公约》第 60 条沿海国可于必要时在近

海石油设施和结构的周围设置合理的安全地带 安全地带的宽度应由沿海国参照适

用的国际标准加以确定 这种地带的设置应确保其与石油设施或结构的性质和功能

有合理的关联 无论石油设施是设置在专属经济区内还是大陆架上无论石油设施是

永久性勘探开发平台还是浮动式勘探开发平台甚至是辅助平台以上规则均适用 安

全地带的设置构成了对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安全地带设立之后沿海国可以在该地带中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航行以及石油设

施和结构的安全 一切船舶都必须尊重这些安全地带并应遵守关于在石油设施和安

全地带附近航行的国际标准 虽然《公约》第 60 条并没有明确禁止船舶在安全地带

内的通行但既然沿海国有权采取ldquo适当措施rdquo那么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措施就可

middot5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参见高建军《国际海洋划界论mdashmdashmdash有关等距离 特殊情况规则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版第 153 页这些案例包括 1982 年突尼斯 利比亚案1984 年缅因湾案1985 年利比亚 马耳他案以及 1992 年加拿

大 法国划界案等参见梁西《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33 页

能包括禁航措施① 为了保证石油设施的安全减少船舶侵犯安全地带事件的发生

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关于在近海勘探区域建立安全地带的决议》《关于防止侵犯近

海设施或结构周围安全地带的措施的决议》 这些决议要求船舶遵守谨慎航行的标

准并建议沿海国采取更合理的程序和安全措施 在中国现行法中有以设立安全地带

的方式对海洋航行自由进行限制的内容②但对于安全地带的范围未做规定③ 为了

消除因设立安全地带而给航运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相关法律条文已经尽可能地

减少对航行权的限制④

第二实行分道通航(traffic separation schemes) 分道通航制是国际海事组织于

1967 年正式建议使用的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 10 条对其做出了规定 随

着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生效分道通航制已经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所采纳并有效地减少了碰撞事故的发生⑤ 承袭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

约》第 22 条和第 41 条分别规定沿海国或海峡沿岸国考虑到航行安全认为必要时

可在其领海或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行分道通航制过境通行的船舶必须尊重该分

道通航制 沿海国在指定航道和规定分道航行时应该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的建

议⑥ 《公约》中分道通航的规定限制了航行自由但是这种限制的目的在于确保航

行安全而且沿海国不得借分道通航制实质性地排除船舶所享有的航行自由 鉴于

分道通航所具有的防范船舶事故功能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海事组织建议在必要海

域实行ldquo分道通航制临时调整rdquo的措施以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

冲突

middot6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⑤⑥

英国 1987 年《石油法》第 21 条规定船舶未经允许进入安全地带是违法的澳大利亚《石油法》亦规定除了专业船舶或特种船舶以外的其他所有船舶禁止驶入安全地带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

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9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 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有权在专属经济区和

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周围设置安全地带并可以在该地带采取适当措施确保航行安全以及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安全 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 20 条经主管机关核准公告如系在沿海水域

进行水上水下施工需要可划定相应的安全作业区无关的船舶不得进入安全作业区 该法第 14 条第 15 条还

允许设立禁航区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船舶不得进入或者穿越禁航区通过交通

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也必须遵守主管机关的特别规定 参见 http wwwgovcn ziliao flfg 2005-09 12 content_31086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8 日

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0 页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管理规定》第 5 条和第 8 条更详细的内容参见 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9253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参见周忠海《国际海洋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97 页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24 条更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

时间2015 年 4 月 24 日

  2015 年第 7 期

2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

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为从私法视角限制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法理基础

私法视角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通过立法使海洋资源开发者受到法律束缚① 此种

限制主要有权利滥用的禁止与容忍义务的强化 在立法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

交通安全法》第 22 条规定ldquo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在航道通航密集区以及主管机

关公布的航路内进行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rdquo②此属于权利滥用禁止的明证 这一点

具有成熟的私法法理的支持 因为现代私法中一切私权均具有社会性权利的行使

不得违反公共利益或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否则将构成权利滥用而遭到法律禁止

海洋资源开发主体在行使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时必须遵循权利的设定宗旨也不得

侵害他人之利益 同时传统私法上容忍义务是对所有权的一项必要限制系指所有

权人依照法律规定负有容忍他人干涉或侵害之义务其典型是私法上的相邻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 23 条规定ldquo海域使用权人对不妨害其依法使

用海域的非排他性用海活动不得阻挠rdquo③一般而言航行活动属于ldquo非排他性用海活

动rdquo因此只要船舶的通过不会危及钻井平台等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安全海洋资源

开发主体即负有容忍义务应当容许船舶通过其支配的海域

不仅如此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在海洋资源开发限制上具有成熟性 《公约》主

要在废弃石油设施的撤除与处置禁止不正当干扰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且深刻地影

响了国内法 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另一个限制体现在权利的抛弃方面也就是当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结束或者油田不再具有经济可采性之后权利人不得任意弃置

钻井平台和其他石油设施 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中由于钻井平台等设施构成航

行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如果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的期限尚未届满权利人不得将钻

井平台随意弃置 从国际法层面考察对于抛弃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限制主要体现

在《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④ 而较早的 1958 年《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5 款则规定

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装置必须全部撤除rdquo⑤《公约》第 60 条所提及的撤除的

国际标准是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关于撤除在大陆架上或专属经济区内的近海设施

middot7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从私法体系角度看海洋资源开发实际上是由海域使用权探矿权以及采矿权等构成的权利群http wwwgovcn banshi 2005-08 23 content_25604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0 日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16434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2 日《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设施或结构应予以撤销以确保航行安全同

时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制定的任何为一般所接受的国际标准 这种撤销也应适当地考察到捕鱼海洋

环境的保护和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7 日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11 日

及结构的指南和标准》① 撤除下来的海洋石油设施的处置问题被当作与撤除相区别

的一个问题单独处理②

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不得对航行等其他海洋正当用途造成ldquo不正当干扰rdquo原则是由

1958 年《大陆架公约》首先确立的③ 因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行使包括为勘探

开发石油而设置钻井平台等设施不能给航行造成不正当干扰这是国际法对海洋石

油勘探开发权做出的最主要限制④ 国际法委员会认为ldquo不正当干扰的标准显然是

一个平衡所涉利益相对重要性的问题 在有些情形下对航行及捕鱼的干扰即使很严

重也可能是正当的 相反如果干扰与可合理预见的勘探和开发大陆架的条件毫无

关联即使这种干扰很小也会是不正当的rdquo⑤ 在评介干扰是否正当时必须充分考

虑各方的利益包括沿海国的安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进而考虑是否存在给航

行造成最小干扰的合理替代方法⑥

五  结论与对策

中国正处在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关键历史窗口 为了维护中国合法的海

洋权益汲取历史上由于缺乏海洋航行自由理论与实践而导致海权权益丧失的历史教

训强化海洋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十分必要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读特

别是厘清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界限与冲突为中国在特定海域的执法

活动和资源开发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奠定了软实力基础

(一)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

毫无疑问完善《公约》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理论的感召力 显然《公约》的框架

middot8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⑤⑥

Rob McLaughlin ldquoCoastal State Discretion US Policy and the New IMO Guidelines for the Disposal ofOffshore Structures Has Article 5(5) of the 1958 Continental Shelf Convention Been lsquoEntirely Removedrsquordquo Territory Sea Journal No1 1991 p245

处置行为受到 1982 年《公约》1972 年《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即《伦敦公约》)以及 1972 年《防止船舶与飞行器倾倒废物污染海洋的公约》(即《奥斯陆公约》)的规定

《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1 款规定ldquo勘探开发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不应使航行受到任何不当的干

涉rdquo第 5 条第 2 款规定ldquo在大陆架上建造和维持或经营为勘探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所必要的装置或其他设

施受到第 5 条第 1 款的限制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78 条第 2 款规定ldquo沿海国对大陆架权利的行使绝不得对航行和本公约规定的

其他国家的其他权利和自由有所侵害或造成不当的干扰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问题》第 179 页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3 页

  2015 年第 7 期

范畴政治敏锐性以及立法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完善《公约》绝非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

学者主张应该将《公约》的完善和修订提到日程诸如分别通过订立专门的补充协定缔结区域性协定召开审议《公约》会议以及用扩大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事实上的修

订① 然而笔者以为上述措施只是理论上的探讨与展望其可行性可能会面临重重

阻力 建议中国立法机构积极针对《公约》框架下的ldquo模糊地带rdquo展开专门和细化立

法增强其可操作性 海洋法立法资料显示《公约》的巨大努力并没有很好地将最传

统的海洋权利mdashmdashmdash海洋运输囊括进来最终使得《公约》没有形成成熟的海洋航行自

由的体系化机制其似乎将焦点集中于船舶从 A 点到 B 点的航行通过而无视海洋航

行自由的经济活动基础导致航运的商业可行性问题很少被提出来② 由于海洋航行

自由的边界难以界定因此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探索海洋航行自由边界的立法实践以形成健全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为完善《公约》积累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资源 ldquo国内法

机制rdquo专门针对《公约》框架下的模糊内容根据国家海洋主权原则展开法律解释学立法学以及比较法学等不同角度运作而强化旨在增强《公约》可操作性的国内立法

活动 这是由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而决定的(二)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作为海洋秩序ldquo大宪章rdquo的 1982 年《公约》面临着通过实施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实

现其目标和宗旨的历史重任 各国实施《公约》的理论与实践并不雷同通常而言不断强化国家的海权能力的同时强化国内立法以实现《公约》的实施机制是比较流行

的实践 这需要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为此笔者建议从ldquo整体性rdquo角度来理解和完善《公约》形成体系化解读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理念与机

制 这是因为《公约》明确了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资源开发管辖权及其主权性权利

等事项但是对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规定是独立独行的没有将两者作为ldquo整体rdquo予以规定 如何整合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和协调并形成体系化

的制度机制是《公约》的软肋③ 尽管海洋利用和海洋开发的规则是互相关联的但是

《公约》下的国际航行规则由另外一套法律来决定而这些法律规则可能漠视船舶和

海洋的商业功能 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提升中国海上维权力量和海上执法力量

middot9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杨泽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第 62-63 页Edgar Gold ldquoOcean Shipping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 Toward a More Regulatory Regimerdquo Ocean

Shipping Vol6 No1 1986 p85通篇考察 1982 年《公约》严格地讲《公约》没有规定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但是公约却在

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全和保护方面做出比较多的规定 诸如《公约》第 123 条规定ldquo无论某海域的法律地位

如何还要符合一定条件其沿岸国在行使和履行 1982 年《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时就应该互相合作并应

尽力直接或通过适当区域组织协调行使和履行沿岸国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rdquo

(三)加强在敏感海域展开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

基于《公约》中海洋航行自由边界模糊与难以操作的缺憾本文建议通过强化国

内立法的方式消解这些不足以明确和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法律依据 从地缘政治角

度看南海周边地区不仅是海权和陆权对抗的前沿mdashmdashmdashldquo边缘地带rdquo而且东南亚地区

是没有权力中心的ldquo破碎地带rdquo① 由于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积极介入南海海域事务

导致制约南海海洋航行自由的因素更加复杂 因此中国应该以国内法明确东沙中

沙和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从而确定其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起

始线进而建立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制度 作为历史上的传统国际航道考虑到南

海断续线内海域的海洋属性和特点②中国应考虑开放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内水的外国

商船无害通过权③ 在此基础上中国立法机构要及时加强在南海海域展开南海资源

开发管理立法活动 这不仅是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需要而且此种海洋资源开发

管理立法容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

(四)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根据《公约》的程序性规定启动修订程序必然是艰难和复杂的会受到政治经

济以及地缘性因素的影响 《公约》的制定与一些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专业性国

际组织存在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囊括了《公约》制定中的提案建议案审议以及通过

等方面 其中国际海事组织与《公约》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 例如上文论及的禁止不

当干扰原则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设立和行使构成了限制类似的具体措施都来

源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指南和建议 为此中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与之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向该组织提案来改进海洋航行自由制度④ 依此种方式完

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不仅具有节约立法成本的优势而且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接

受度

(截稿2015 年 5 月  责任编辑主父笑飞)

middot05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③④

朱华友鞠海龙《南海航行安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南洋问题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18 页根据有关海洋资料南海断续线内海域面积约 200 万平方公里而高潮时露出海面的岛礁面积约 14 平方

公里参见邹立刚王崇敏《适用于南海航行和飞越制度研究》载《当代法学》2013 年第 6 期第 139 页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 A 类理事国在该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提

案等方式来强化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进而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2015 年第 7 期

二  海洋航行自由的多维度审视

海洋自由是《公约》重要的内容也是海洋秩序的关键支柱之一在某种程度上是

海洋法最根本和最本质的内容 海洋法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是海洋自由理论的兴

衰史① 随着各国对海洋权益诉求的日益增加和开发海洋资源活动日益活跃各个海

洋利益主体基于自身的海洋利益诉求而对海洋航行自由有不同的理解

(一)作为海洋自由首要内容的海洋航行自由

ldquo这里有几近无垠的空间没有丝毫障碍这里有远离大陆的海洋它们是大自然

的伟大沟通媒介这里没有山脉的阻挡没有灼热的沙漠道路宽阔空旷rdquo②为了实现

荷兰发展海外贸易的诉求400 多年前荷兰人格劳秀斯匿名发表《海洋自由论》(Mare

liberum)极力提倡海洋自由影响深远 在海洋法编纂的历史长河中海洋自由的理

念恰似一条主线索一直贯穿于海洋法立法实践之中 格劳秀斯的原始表达是ldquo海

洋不能被占有因为航行与捕鱼都不能使海洋罄竭rdquo③他认为海洋自由并非是永恒

的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证明其不断被修正的命运与归宿 其实与格劳秀斯同一时

期的英国学者约翰middot塞尔登(John Selden)便极力反对格氏的海洋自由理论其在《闭

海论》(Mare Clausum Sire De Dominio Maris)中坚信海洋并不是到处都是共有的海

洋应该为国家所使用强调ldquo英国君主有权领有围绕英国四周的海洋rdquo④ 格劳秀斯的

思想与塞尔登的观点如今已经被海洋法所吸收分别发展成为ldquo公海自由rdquo与ldquo领海主

权rdquo原则⑤ 17 世纪英国与荷兰实现联盟进而英国与荷兰之间的矛盾偃旗息鼓 公

海自由原则在欧洲大陆不断发展日渐成熟海洋对于每个民族而言是开放的和可以

航行的 18 世纪以降作为公海自由首要内容的海洋航行自由原则得到广泛认同⑥

middot92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P Ram Anand ldquoFreedom of the Sea Past Present Futurerdquo in Hugo Caminos ed Law of the SeaSudbury Dartmouth Publishing Co Ltd 2001 p215

William Macneile Dixon The Fleets Behind the Fleet The Work of the Merchant Seaman and Fishermenin the War London Hodder Stoughton 1917 pp94-95

Hugo Grotius The Freedom of the Seas Or the Right Which Belongs to the Dutch to Take Part in theEast Indian Trad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16 p7

Edgar Gold Maritime Transportmdash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ne Policy and Shipping Law Lexington Lexington Books 1981 pp121-124

Percy Thomas Fenn The Origin of the Right of Fishery in Territorial Water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6 p85 pp150-152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mdashIts Legal History and Its Normative Basisrdquo Journal of MaritimeLaw and Commerce Vol6 No2 1975 p8

在国际法中没有任何一项规则如公海自由那样得到广泛认可特别是海洋航行自由事实上航行自由的思想早在 17 世纪便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成为国际法中排他性规则被

引用①

在西方法理学与政治哲学史上格劳秀斯的《海洋自由论》是第一份以ldquo海洋rdquo为主题的严肃思考 远离人类世界的海洋拥有神一样的孤独它无所追忆因而没有历

史 它保留着原始的自然状态和力量从来不曾被驯服也无人能够驯服 上帝赋予

海洋的自然状态必须被恢复自然状态所保证的海洋自由必须得到认可和尊重②

《公约》更是巩固了海洋法的基本原则即国际交通原则公平利用海洋及其资源原则

以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原则 海洋自由不仅指海洋本身还包括海洋里蕴

含的丰富资源对所有国家开放即航行自由捕鱼自由和平使用海上通道与和平解决

国际争端思想③ 显然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变迁表征了海洋自由内涵的变动不居19 世纪末人类对公海的利用仅限于航行自由和捕鱼自由此后增加了ldquo铺设海底电

缆和管道的自由rdquo和ldquo公海上空飞行自由rdquo两项接着又增加了ldquo建设国际法所容许的

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rdquo和ldquo科学研究的自由rdquo两项④ 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海洋

航行自由始终处于海洋自由的核心与首要地位(二)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权

海洋曾经一度昭示着国家的主权 海洋航行制度是《公约》贯穿始终的基本制

度形成了许可航行无害通过过境通行群岛海道通过航行和飞越自由等制度 17世纪葡萄牙人凭借其强大的航海能力而主张其管辖的海洋范围扩展到公海 然而葡

萄牙人的欲望深深地刺激了主张海洋自由论的格劳秀斯 格劳秀斯所坚持的海洋自

由论之所以得到北欧国家的鼎力支持主要缘由在于当时北欧国家依赖于该理论以便

与东方国家开展国际贸易⑤ 之后的海洋法实践更是彰显了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

权的密不可分 历史上瑞典和丹麦分别在波罗的海和挪威海主张主权威尼斯城邦

在亚得里亚海主张主权英国在大不列颠海主张主权等 从理论上看每个国家有权

在专属经济区内行使航行和飞越的权利这与公海上的航行自由是相同的 当然

middot0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②③

④⑤

Michael R Deddish ldquo The Right of Passage by Warships Through International Straitsrdquo JAG JournalVol24 No4 1969 pp79-85

林国华《海洋自由论与现代新秩序》载《上海文化》2010 年第 6 期第 92 页参见马忠法《海洋自由论与格劳修斯国际法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载《比较法研究》2006 年第 4 期第

142 页参见陈德恭《现代国际海洋法》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39 页Nkeiru Scotcher ldquoThe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tility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Discourserdquo USChina Law Review Vol7 No8 2010 pp54-55

  2015 年第 7 期

《公约》规定的航行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受到ldquo本公约有关规定的限制rdquo①

根据《公约》领海并不享有完全的与公海同样的航行自由 海洋法的历史演变

一直是以公海与领海之间的划分为中心议题之一而展开的 沿海国可以享受的权利

逐渐向所谓的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延伸② 海洋法的发展显示沿海国对

海洋权益的诉求日益增大 这必然导致海洋航行自由受到国家主权的种种限制与制

约 即便是《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相对成熟和稳定海洋法实践中

的各种争议还是经常发生由此可以推断出海洋航行自由受到国家主权的影响而具有

不确定性 在加拿大渔业仲裁案(FracoCanadian Fisheries Arbitration)中法国mdash加

拿大仲裁庭于 1986 年裁决时指出对在专属经济区所捕获的鱼进行加工的船只不受

沿海国的管辖因为此类行为不在该沿海国可以行使管辖权的事项范围之内 根据

《公约》第 73 条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也有广泛的执法权 沿海国可以采取为确保其

依照《公约》制定的法律和规章得到遵守所必要的措施 而 1977 年圭亚那在其专属

经济区内扣押了ldquo赛加(The M V Saiga)rdquo号油轮圭亚那认为它有权这么做因为ldquo赛

加rdquo号在专属经济区为其他渔船补给汽油逃避关税 在法庭看来《公约》并未授权

沿海国把它的海关法适用于其专属经济区的任何其他部分 因此国际法院判决圭亚

那违反了《公约》在阻止及扣押ldquo赛加rdquo号时使用武力是一种过分的行为③ 相当多的

判例和国际事件表明海洋航行自由受到各种以国家主权名义实施的限制 即使在公

海上海洋航行自由亦受到限制 在《公约》框架下每个国家无论是沿海国还是内陆

国均有权悬挂其旗帜在公海上航行 然而为了适当顾及乘客船员和其他国家的利

益公海上航行的船舶需要遵守有关规定④

海洋航行自由受制于国家主权因素还在于即便是在《公约》框架下如何认定

ldquo无害rdquo是棘手的问题 决定外国船只通过领海在性质上属于ldquo无害rdquo是否完全取决于

沿海国并非完全明确 在科孚海峡(Corfu Channel)案中国际法院于 1949 年指出希

望有关的评估是客观的沿海国的意见不是决定性的 有学者提出外国船只违反了

沿海国法律本身不足以证明沿海国已经遭受损害 作为一个政策问题无害通过权是

middot1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参见张海文主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释义集》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09 页El Salvador Honduras (Nicaragua Intervening) ICJ Reports 1990 p92 p126安东尼奥middot卡塞斯著蔡从燕等译《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19-120 页参见 1958 年《公海公约》第 4 条http wwwchinalawedu com news 1200 23155 23156 23159 2006 4

zh10733930171024600215522-0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20 日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90 条http newsxinhuanetcom ziliao 2005-04 04 content_2784208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20 日

海洋交通必要性和沿海国利益之间融合的一种合理形式①

(三)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

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的融合主要集中体现在沿海国港口国与船旗国对航运

管辖权之间的冲突上 在海洋法发展历程中历来存在两种视角来审视公海 一种是

历史的视角秉承ldquo海洋为人类所共有rdquo的传统观念认为目前的海洋体制是不断削弱

海洋强国对沿海国管辖权的侵犯 正如美国前总统里根所言ldquo我们在陆地上巡逻必

须遵循很多规则但是一旦到公海上你就可以随心所欲rdquo②海洋航行自由被默认为习

惯国际法被高度认可 另一种视角秉承实用主义哲学遵循ldquo陆地统治海洋rdquo的观念

缅因州海湾案表达了ldquo法律应该服务于人类而人类毕竟是陆地生物而不是海洋生

物rdquo的基调 在《公约》框架下公海的势力范围有愈发缩小的趋势即便是支持ldquo公海

可以随心所欲rdquo的人亦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不是绝对的 在《公约》框架之外的立法诸

如国际海事组织(IMO)为应对海上航行安全危险而实施的各类安全立法制定了大量

限制海洋航行自由的制度

事实上海洋法立法背景资料显示出海洋航行自由根深蒂固其缘由主要是早期

人们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与捕鱼自由不同因为海洋中的鱼类是ldquo取之不竭rdquo的观点被

证明是荒谬的然而海洋航行自由由于其所依赖的海洋ldquo空间rdquo商品非常丰富而且航

行对于海洋没有任何损害③因此逐渐形成了海洋航行自由的合理性认知 但是人

类利用海洋的实践证明特定的海洋区域由于交通拥塞导致船舶碰撞风险剧增是一种

常态 如今海洋航行自由受到海上安全因素的限制早已是一种共识 在海洋航行自

由与海上安全互为制约的关系中有两种互为对应的学说或者观点一是出口商诉海

事安全检查官案(Sellers v Maritime Safety Inspector)④所确定的ldquo从海洋到陆地的绝

对主义(absolutism looking from sea to land)rdquo二是ldquo路易莎(The M V Louisa)rdquo号案

所彰显的ldquo从陆地到海洋的相对主义(relativism looking from land to sea)rdquo 前者由

于法官坚持公海自由的绝对性进而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也是绝对的故此案涉案船舶

middot2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参见 ICJ Reports 1949 pp30-32Lou Cannon ldquoRepublic Perception Seems Split in Its Perception of Reaganrdquo The Washington Post July

12 1982David Anderson ldquoFreedom of the High Seas in the Modern Law of the Seardquo in David Freestone Rich

ard Barnes and David Ong eds The Law of the Sea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p327 p332

Sellers vs Maritime Safety Inspector ( The ldquoNimbusrdquo) -Court of Appeal (Richardson P and Keith andBlanchard JJ) November 5 1998 (1998) 509 Lloyd1049011s Maritime Law Newsletter http wwwlmlncom conflictoflaws article20555ece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

  2015 年第 7 期

ldquo光环(The M V Nimbus)rdquo号由于没有装备无线电应急指示标( radio and emergencylocator beacon)而被认为违反了港口国的法律是不对的 只要船舶符合船旗国的法律

即可没有必要完全遵循港口国的法律任何其他国家没有权力去阻止① 该判决具

有强烈的公海航行自由的绝对性和完全依附于船旗国法律的色彩 后者涉案船舶

ldquo路易莎rdquo号悬挂圣文森特旗帜为开采石油资源移除了西班牙领海海域的水下文化

遗产 就该案而言法官坚持认为海洋航行自由是相对的 如果该船舶从事违背港口

国或者沿海国法律的活动进而造成主权危害或者主权权利的损害那么沿海国或者

港口国有权对船舶采取限制性措施② 该案与出口商诉海事安全检察官案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安全的关联还远不止上述情况 海洋不法行为亦是危害海

洋航行自由的另类重要因素 海洋日益成为犯罪活动的通道 海上暴力抢劫等海盗

犯罪日益增长以及海上毒品走私日益猖獗导致海洋航行自由不断受到考验特别是

索马里海盗活动构成了对国际社会的直接挑战 直到ldquo阿奇劳罗(The M V AchilleLauro)rdquo号案后国际社会才真正开始重视海上恐怖主义鉴于该案的恶劣影响国际海

事组织通过了《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为公约》以打击海上恐怖主义③ 此公

约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顾及海洋航行自由不要因为采取打击危害海上安全活动而

受到过度约束(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护

如何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管辖权之间的冲突已经成为海洋法发展的重

要议题并逐渐形成两种协调机制mdashmdashmdash基于法律拟制区域的协调机制和基于生态系统

的协调机制④ 作为基于生态系统的协调机制的制度基础海洋保护区(MPA)的发展

掀起了一轮海洋环境管辖权向领海以外扩张的热潮尤其是在东北大西洋和地中海一

带 《公约》亦非常重视海洋保护区制度在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

功效特别是在渔业管理生物保存和海洋生物方面 《公约》规定了一个缔约国在特

middot3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②③

Andrew Serdy ldquoChanging Perspectives on the High Seas Freedom of Navigationrdquo in Malcolm Clarkeed Maritime Law Evolving Thirty Years at Southampton Oxford and Portland Hart Publishing 2013 p23

Paul Myburgh ldquoShipping Lawrdquo New Zealand Law Review 1999 pp749-771参见张湘兰郑雷《论海上恐怖主义对国际法的挑战与应对》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2 期第 152 页基于法律拟制区域的协调机制以法律拟制的海洋区域为制度基础该协调机制的优势体现在适用范围

较广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海洋环境管辖权 基于生态系统的协调机制其理念源自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它打破

了以往环境保护中行政区划和部门分割的环境管理措施将人类视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管理目标是维持

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见管松《航行权与海洋环境管辖权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mdashmdashmdash兼论建立南海协调机制

的构想》载《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2013 年第 3 卷第 123 页

定海域可以行使的权力范围第 211 条第 6 款赋予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实施法律和规

则以避免遭受来自船舶的污染此种协调机制流行于各类国际组织和相关区域 国际海事组织在海洋生态保护

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区域或者排放控制区在 1978 年《国际防止

船舶造成污染公约》体系之下在特定海域实施法定措施以免遭受船源污染(见表 1)另外1975 年实施的地中海行动计划(Mediterranean Action Plan)囊括了海洋资源的

开发与管理污染监控和研究合作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的合作等事项① 总之国际海

事组织和相关区域性议程或者行动计划在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护关系方

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立法与实践经验

表 1  世界范围内建立的特殊区域

特殊区域 通过日期 生效日期 起始日期

地中海 1973 年 11 月 1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黑海 1973 年 11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红海 1973 年 11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无

海湾 1973 年 11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2008 年 8 月 1 日

亚丁湾 1987 年 12 月 1 日 1989 年 4 月 1 日 无

南极地区 1990 年 11 月 16 日 1992 年 3 月 17 日 1992 年 3 月 17 日

欧洲西北水域 1997 年 12 月 25 日 1999 年 2 月 1 日 1999 年 8 月 1 日

阿拉伯海 2004 年 10 月 15 日 2007 年 1 月 1 日 无

非洲南部水域 2006 年 10 月 16 日 2008 年 3 月 1 日 2008 年 8 月 1 日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国际海事组织官网有关资料编制http www imo org OurWork Environment PollutionPrevention SpecialAreasUnderMARPOL Pages Defaultaspx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2 日

(五)相关评析

尽管航行自由被普遍认同但其具体适用或许是复杂的 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具有

了以往难以想象的开发海洋的能力 航运业自身也在不断发展中海上交通不断出现

堵塞和大型船舶的投入使用这些发展造成了航运业相当多的功能性难题 另外法律上和政治上的障碍导致航运业国家不断扩展其管辖权因此形成了适用航行自由原

则的公海缩小②

middot4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Vu Hai Dang Marine Protection Areas Network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oston Martius Nijhoff Publishers 2014 pp193-195

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of Intelligence and Research Office of the Geographer Limits in theSea No36 1974 p34

  2015 年第 7 期

毫无疑问海洋航行自由绝非绝对的自由随着人类利用海洋实践的多元化其受

到的限制因素也是多元的 海洋航行自由的多维度审视为体系化认知海洋航行自由

奠定了基础 然而海洋事务的复杂性决定了海洋航行自由的边界界定极为复杂 但

是从探索《公约》立法背景和整体框架而言海洋航行自由与另一重要的海洋要

素mdashmdashmdash海洋资源开发具有极为密切的关联度因此探索二者的关系是海洋航行自由

的自由度和边界问题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看关涉海洋的法律制度一

直以来是私法与公法的交替发展 在中世纪作为私法体系的海商法在地中海城邦国

家发展新的商业利益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这些海洋私法给我们带来了海商

法的基础 格劳秀斯对海洋自由慷慨激昂的呼吁推动了海洋航行自由理论的日益成

熟① 人类征服海洋的能力越强越是需要新的海洋规则来适应这种变化 而后一些

海洋大国制定新的海洋政策和法律致使海洋私法逐渐作壁上观而海洋公法成为重

要的领域② 在此背景之下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只是将公法范畴集中来关注没有机会将传统的ldquo航运事务rdquo列入日程③ 而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内在

关系问题被《公约》的轻描淡写隐含了

三  《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

《公约》的立法技术无法挽救因国际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而产生

的《公约》的缺陷而《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含义的模糊性正是《公约》的诸多

不足之一 《公约》实施的实践无不表明海洋航行自由面临被各国基于某种目的而

赋予各种诠释的尴尬 笔者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内在关系问题被

《公约》轻描淡写的错误必须得到纠正因为其触及《公约》无法回避的基本课题即《公约》的主线索与主题

(一)理解《公约》的基本进路主线索与主题

海洋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交通媒介与海洋资源一直是海洋法发展的基础与内在推

动力量 在海洋自由内涵与体系不断变化的历程中虽然海洋自由的内涵不断发生修

middot5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Edgar Gold Maritime Transportmdash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Policy and Shipping Law p78p102

R Michael M1049011Gonigle and Mark W Zacher Pollution Polities and International Law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pp23-28

Edgar Gold and Douglas M Johnston ldquoShipGenerated Pollution The Creator of Regulation Navigation inthe Law of the Sea State Practice in Zones of Special Jurisdictionrdquo Thomas A Clingan ed Proceedings of theLaw of the Sea Institut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Mexico 1979 p156

正或者变异但是海洋航行自由仍然属于海洋自由的首要部分 审视《公约》其最大

的成就莫过于以庞大的体系确立了九大海域制度 然而有一个制度贯穿于《公约》的九大海域之中好似一条主线索将其框架下的不同海域连接起来这就是海洋航行

自由 笔者以为从某种角度看《公约》实质上是由一个线索和一个主题合并而成

的其中线索是海洋航行自由及其不同海区的自由度与边界问题主题则是海洋资源

的开发问题显然海洋航行自由对于海洋强国与弱国而言其意义和利益是不同的 历史上

海洋弱国不得不通过军事外交和学术论争等手段与海洋强国进行斗争以便实现自

己的海洋利益 由于每个国家不得不依赖于国际贸易海洋航行自由能够在国际社会

得到普遍认可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 在海洋航行自由与其他海洋合法权益之间产生

不可协调的冲突时海洋航行自由应该是被优先考虑的① 同时虽然《公约》没有花

费大篇幅来描述海洋资源开发但是从《公约》的制度框架设计与安排看海洋资源开

发问题无疑是无法忽视的核心问题之一构成了《公约》的主题 《公约》的立法背景

深刻地印上了以ldquo海洋资源开发rdquo为主题的印迹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美国政府

恢复了对海洋资源的兴趣成为海洋资源立法的积极推手 1966 年 6 月美国国会颁

布《海洋资源与工程开发法》该法宣布ldquo为人类的利益在海洋科学方面制定鼓励和

维持一个协调综合与长期的国家计划rdquo是美国的政策其目标是促进海洋资源开发扩大人类对海洋的认识鼓励私人展开海洋资源勘探和开发海洋商业以及经济投资航海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开发公海的渔业资源在海洋洋底也有望开发矿藏资

源② 上述观点构建了《公约》的主线索与主题的框架特征亦印证了海洋的交通媒介

与海洋资源两种基本属性催生海洋法不断发展的必然性(二)《公约》下的海洋航行自由

作为海洋法重要的推动力量和因素海洋自由早在数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成熟并自

成体系 正如有学者所意识到的不论是 1958 年《公海公约》还是 1982 年《公约》在其英文文本中均以ldquointer aliardquo一词对公海自由权利进行不完全列举这也体现了海洋

自由的动态属性为新的海洋实践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留白③ 各国对《公约》框架下

的海洋权益趋之若鹜催生了国家海上管辖权的膨胀进而又导致国家对海上资源争

夺日益加剧 公海自由的含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

middot6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mdashIts Legal History and Its Normative Basisrdquo p24安东尼奥middot卡塞斯《国际法》第 112 页张湘兰张芃凡《论海洋自由与航行自由权利的边界》载《法学评论》2013 年第 2 期第 77 页

  2015 年第 7 期

及人类对海洋的广泛利用不断演进① 比如《公约》第 87 条第 2 款规定ldquo这些自由

应由所有国家行使但须适当顾及其他国家行使公海自由的利益并适当顾及本公约

所规定的同lsquo区域rsquo内活动有关的权利rdquo②可见《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关涉不

同主体的利益属于相对复杂的海洋问题 海洋航行自由意味着穿越海洋③ 事实

上海洋航行自由的自由度不断变更 不同性质水域的航行自由程度不同 属于内海

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最低所有外国的船舶未经许可不得在一国的内

海航行 属于领海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较低 外国船舶在领海虽然不

能自由航行但是可以享有ldquo无害通过权rdquo即在不损害沿海国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

的原则下通过该国领海的权利④ 毗连区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略低

外国船舶在毗连区一般可以自由航行但一般在财政等事项上接受沿海国的法律和规

章的制约 群岛水域不同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对于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略高 作为

《公约》的创新制度群岛水域实行ldquo群岛海域海岛通过权rdquo而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

行的是ldquo过境通行制rdquo 专属经济区的航行自由容忍度较高 公海自由乃是海洋法的

一项基本自由尽管在名义上公海自由是有限制的⑤ 由此观之海洋航行自由的内

涵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由于《公约》框架下的ldquo和平目的rdquo和ldquo适当顾及rdquo具有模糊性因此导致在具体个

案中解释何谓ldquo和平目的rdquo和ldquo适当顾及rdquo显得漫漶不定 虽然《公约》框架下规定了

海洋航行自由及其界限而且也明确了航行自由在不同性质海域的受限程度但是由

于各个海洋国家攫取海洋资源的热情与航行自由之间产生的冲突往往不可调和特别

是在世界上一些敏感海域或者主权争端程度异常剧烈的海域有些利益相关方通常

故意曲解海洋航行自由对其任意解读通常以损害航行自由为借口来干涉或者指责

他国正常的海洋资源开发活动⑥ 海洋法下的航行自由贯穿了海洋法发展的不同历

史阶段可谓亘古长青一枝独秀

(三)《公约》框架下的资源开发

《公约》直接或者间接对于资源或者资源开发的规定并非尚付阙如 《公约》第一

middot7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④⑤

赵理海《海洋法的新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133 页参见李文华主编《交通海权》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65 页Nkeiru Scotcher ldquoThe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tility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Discourserdquo USChina Review Vol7 No8 2010 pp54-64参见王铁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67-269 页参见罗国强《理解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新思路mdashmdashmdash基于国际法视角看南海争端的解决思

路》载《当代亚太》2012 年第 3 期第 70-72 页近期美国等国以干扰ldquo航行自由rdquo为由对中国在南海的正常的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进行指责

部分ldquo用语和范围rdquo第 1 条在界定ldquo区域rdquoldquo区域内的活动rdquo等术语时其实质都是以海

洋资源及其开发为主要范畴展开的隐含着浓厚的重视海洋资源利益分配的色彩①

而《公约》第十一部分ldquo区域rdquo则在第 133 条项下直接规定了ldquo资源rdquo的含义② 除此以

外纵观《公约》整体框架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界定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以明确海洋

资源开发或者通过规定管辖权主权性权利和控制权来实现海洋资源开发的立法从立法技术上看关涉海洋资源开发的立法主要是通过界定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来明

确资源开发问题或者是通过界定国家可以行使的管辖权和主权性权利的范围来界定

海洋资源的开发而且《公约》非常重视海洋资源开发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度例如

《公约》第 1 条第 1 款(d)和(e)项是有联系的 它们与《公约》第五部分和第七部分

中养护和管理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的生物资源有关 在领海内对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实

际是对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生物资源保护的起点 就生物资源的养护与利用而言该问

题是沿海国之所以要建立专属经济区的主要考虑之一也是它们在其专属经济区内的

主要活动 《公约》除了在第 56 条宣告沿海国对其专属经济区内生物资源的养护和

管理享有主权权利外还专门设立第 61 条和第 62 条对生物资源的养护和生物资源的

利用做了规定明确沿海国和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③

此外《公约》第 74 条和第 83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在达成第 1 款规定的协议以前有关各国应基于谅解和合作的精神尽一切努力作出实际性的临时安排并在此过渡期

间内不危害或阻碍最后协议的达成 这种安排应不妨碍最后界限的划定rdquo④在 1978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主张中间线原则的国家提出修正案强调争端各方应

避免在中间线或等距离线义务行使管辖权除非它们就彼此克制的临时安排另有协

议⑤ 特别是临时安排应能保证航行安全与防范海盗贩毒污染等非法行为并保障

内陆国与地理上无优势国家的权益⑥ 作为《公约》的主题海洋资源开发在不同法律

地位的海域都得到关注 《公约》第 77 条第 1 款规定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

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是属于沿海国所固有的 公海资源的法律地

middot8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⑤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1 条下的(1) ldquo区域rdquo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3)ldquo区域内的活动rdquo是指勘探和开发ldquo区域rdquo的资源的一切活动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133 条下的ldquo资源rdquo是指ldquo区域rdquo内在海床及其下原来位置的一切固体液体或气体矿物资源包括多金属结核

参见张海文主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释义集》第 112 页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陈德恭《共同开发的国际法原则和国际实践》载《清华法律评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222 页Edward D Brown SeaBed Energy and Minerals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Regime Leiden Martius Nijhoff

Publishers Press 1992 p347

  2015 年第 7 期

位一向为国际法和国际法学者所认同 公海法律地位的确立是以各国普遍承认的国

际法一般原则及各国在这方面的实践为基础的 1958 年《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

公约》第 6 条第 1 款认为ldquo沿海国应对邻接其领海的公海任何区域内生物资源生产

力的维持具有特殊利益rdquo①

(四)海洋共同开发的实证分析

尽管《公约》对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采取了淡化处理的模式但是海洋共同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的确会产生某种微妙的关联这为理解《公约》框架

下的主线索与主题提供了实证分析对象 海洋共同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为人们反思海

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协调机制奠定了基础 就南海资源开发而言共同

开发具有其特殊性 南海特有的海洋地理特点使其成为大国和利益集团为确保各自

的战略利益而争相控制的海域 由于相关国家对南海航行自由原则有严重的歧义有学者建议应该增加信任措施诸如强调专属经济区既不同于公海也不同于领海的特殊

地位修改中国相关涉海法律法规与争议国家之间订立协议以防不测②

中国与越南等国之间尝试过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实践 但是近些年来中国倡导

的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不但在理论上陷于困境在实践方面也面临严峻的挑

战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难以付诸实践的原因主要有政治意愿缺乏现实需要

不强争议海域模糊以及外部势力干扰等③ 有学者主张在南海建立特别敏感海域充分利用《公约》的ldquo相关保护措施rdquo中的航行措施加强对该海域的管理和控制建议

特别敏感海域的设立需要相关国家共同合作中国应积极发挥其在南海区域中的科学

技术优势在特别敏感海域的申请和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④ 自 2010 年以来航行自

由成为美国向亚太地区进行战略转移的号角频频利用航行自由侵犯其他沿海国海洋

权益 殊不知1982 年《公约》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已经发展成为以公海航行自由和国

middot9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同时该条第 7 款将特殊利益规定如下ldquo1任何沿海国为维持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力起见均得在邻接

其领海的公海的任何区域内采取适合于任何一种鱼类或其他海洋资源的单方养护措施但是以与其他有关国家

在这方面的谈判在 6 个月内未达成协议为限 2沿海国依据前款采取的措施应对其他国家有效但是以满足下

列要求为条件第一参照目前对渔业的知识有紧急适用养护措施的需要第二所采取的措施是以适当的科学结

论为依据的第三这些措施在形式上和事实上对外国渔民均不歧视rdquo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著曾令良余敏友译《国际公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29 页

参见季国兴《南海航行自由原则的歧义及增进互信措施》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 年

第 4 期第 13 页参见杨泽伟《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的困境与出路》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3 期第 72-73 页参见管松《航行权与海洋环境管辖权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mdashmdashmdash兼论建立南海协调机制的构想》载《国

际关系与国际法年刊》2013 年第 3 卷第 125 页

家管辖水域中航行自由为内容的综合性制度① 美国动辄故意模糊海洋航行自由与

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攫取利益而故意玩弄文字游戏

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明确与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海洋权益以及南

海的未来法律秩序 尽管泰国湾地区的共同开发经验能够为中国提供借鉴但南海情

况与之有很大区别 虽然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南海争端最终妥善解决的唯一途径是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②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必要反思ldquo共同开发rdquo这一方略

的可实施性 当然就南海局部区域的资源开发实践而言的确有比较成功的共同开

发的案例 有学者统计了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的诸多案例涉及南海争端国的案例有

泰国mdash马来西亚协定马来西亚mdash越南协定以及澳大利亚mdash印度尼西亚协定下的共同

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其中一些共同开发的合作并没有善始善终③ 事实上

南海资源共同开发的前景并不乐观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合作开发案即表明了这

一点 2012 年菲律宾基于安全和资金的考虑提议与中国ldquo共同开发rdquo礼乐滩但是

菲律宾坚持在合同中增加联合ldquo开垦协议rdquo要求中国承认菲律宾对礼乐滩ldquo拥有主

权rdquo而遭到中国的拒绝④ 这导致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的共同开发前景暗淡

笔者以为某些共同开发合作基础之所以不坚固原因在于合作当事国都固守

ldquo主权在我rdquo一旦合作的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自然会产生变数 因此在海洋资源共

同开发实践中应该积极探索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内在关联度尝试构建

作为《公约》主题与主线索的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协调机制 否则将导

致各国为了本国利益而曲解海洋航行自由的本来含义 南海共同开发协定中几乎没

有资源开发中航行自由和航行安全的专门安排 这也为某些国家动辄指责对方干扰

海洋航行自由提供了便利和口实

四  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正视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国家主权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

起而彰显出的多样态属性是正确诠释其在《公约》框架下原本含义的基础 人类开发

middot0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张小奕《试论航行自由的历史演进》载《国际法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2 页参见徐浩《南海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实现困境与博弈破解》载《东南亚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6 页比如 1982 年越南和柬埔寨订立的《关于历史性水域的协定》 参见 Zou Keyuan ldquo Implementing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Sea in East Asia Issues and Trendsrdquo Singapore 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5 pp7-8

李金明《中菲礼乐滩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的前景分析》载《太平洋学报》2015 年第 5 期第 78 页

  2015 年第 7 期

和利用海洋的实践与海洋法理论的变迁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必须建立在《公约》及其相关资源基础之上否则海洋航行自由必然沦为没有ldquo边界rdquo而

漂泊不定① 在无法彻底修改《公约》的背景与前提下运用国际法原理探究《公约》所

隐含的立法目的特别是深入挖掘有关国际组织与《公约》的内在关联性是构建海洋航

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公约》作为海洋法之ldquo宪章rdquo涵

盖了海洋事务的方方面面而作为航运领域重要的国际组织mdashmdashmdash国际海事组织通常是依

据《公约》制定其规则与标准 由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海上立法实践远远早于《公约》在

《公约》制定过程中国际海事组织一直与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保持着密切合作为《公约》

的制定并使之与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公约之间保持一致做出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公

约》吸收了国际海事组织诸多公约中所创立和发展的原则和海洋治理理念如油污损害

民事责任分道通航以及特别敏感区等② 故此笔者以为探究国际海事组织与《公

约》之间的合作法律机制也是理解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公约》框架下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具有终极意义

海洋法实践和国际法院判例无不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与诸多海洋因素密不可分

的属性进而产生了其与国家主权海上安全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

与协调问题 如果按照一定脉络将这些冲突展开梳理则某些类型的冲突将成为伪命

题另一些冲突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而得以化解 国际

事件和国际判例显示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权的冲突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

洋环境保护的冲突以及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的冲突都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

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得以化解③ 这是因为大部分冲突的实质在于各国争

夺海洋资源开发权所致而某些争端主体往往以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海洋环境以及保

障海上安全为借口或者理由根本目的则是攫取海洋资源的开发权

因此笔者以为从该角度看完全可以将海洋航行自由与其他海洋因素的冲突分

为特殊的冲突与普遍的冲突而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属于一种普遍的

冲突即便是在不存在海洋争端的非敏感海域海洋航行自由亦受到海洋资源开发的

影响反之亦然 因而此种冲突具有普遍意义 进而笔者推论出在《公约》框架下

middot1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rdquo Israel Law Review Vol10 No4 1975 p458

参见唐国梅编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际海事组织工作的关系》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版第 1 页Dinah Shelton and Gary Rose ldquo Freedom of Navigation The Emerging International Regimerdquo Santa

Clara Law Review Vol17 No3 1997 p551

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冲突不仅仅对于存在主权争端情境的海域

资源开发即便是对于不存在主权争端的海域资源开发而言同样存在积极的价值

故此从上述视角审视问题笔者认为《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

的关系对于理解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具有终极意义

(二)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

1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

如果没有国内法律制度坚定的帮助合作与支持多数国际法规则无从实施

《公约》的义务性质和习惯法实践表明国内法具有遵循国际法的普通义务 但是国

内法与国际法的冲突并不构成对国际法的直接违反 国际法院的实践表明法庭在处

理国际法问题时经常不得不参照诸多国家的国内法这是一种常态① 事实上国际

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或者色彩可以从国际法对于一般法律原则的高度依赖得以

洞察 对一般法律原则为国际法渊源的承认使一些法律规制能弥补国际习惯法和国

际条约的运行所可能留下的法律缺陷或弱点并且提供一种在适用国际习惯和国际条

约时予以参照的法律原则的背景② 在理解国际法的财产权逻辑日渐成熟和被接受

的情境下理解国际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即从国际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国际

法体系中作为ldquo事实rdquo的国内法以及国际法院的司法中证据规则三个角度来诠释国际

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进路将为理性理解国际法问题提供另一种绵长的动力③ 由

此在探讨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这一课题时不仅要着重考察

《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的关系而且可以从国内法的角度来考察海洋

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 就《公约》的历史发展脉络而言作为主线

索的海洋航行自由与作为主题的海洋资源开发两者的内在关联度虽然密切但是立

法上并没有认真考察两者的关系 一般认为海洋国家关涉海洋的立法比较丰富和健

全从国内海洋法律体系角度优化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进而实现海洋

航行自由体系化认知的目的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性的路径 强化与《公约》相关的国

内法立法是当务之急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减《公约》的模糊性

2《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提供的路径

《公约》采纳的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模式要求对其进行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就显得格外重要

middot2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Jenks Clarence Wilfred The Prospects of International Adjudication London Stevens 1964 pp547-600参见詹宁斯middot瓦茨著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 (第一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

版第 23-24 页参见马得懿《海岛主权争端适用有效控制规则的国内法逻辑》载《法律科学》2014 年第 6 期第 88-

89 页

  2015 年第 7 期

各国意识到ldquo各海洋区域的种种问题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

以考虑rdquo① 从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上看虽然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方法并不构成 1969 年《维

也纳条约法公约》(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y)下独立的解释手段但是

国际法实践通常将公约的序言正文以及公约附件视为整体加以解释甚至也考虑到

因缔结公约而起草的与公约有关的任何协定或文件② 显然《公约》是个完整的文

件不得为权宜之计将《公约》体系人为地割裂开来 在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公约》之际自

然不能遗忘ldquo目的性rdquo解释的重要性 国际法委员会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对约文解

释方法进行了以下谨慎的限制如果约文解释方法ldquo所获得结果依据公约的目的和宗

旨显然是荒谬或不合理的rdquo则允许诉诸补充的解释方法③ 上述理论与实践为海洋

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提供了依据

不同经济社会制度的 150 多个国家参与了史无前例的《公约》谈判无论立法技

术如何高超和费尽心机但是其不足亦为人们所共知 《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

由与资源开发的融合机制便是其中之一 因此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重要路径

之一在于《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强化 事实上在海洋法理论体系的不断变迁和

发展进程中不断将海洋法体系中的不同理论予以ldquo整合rdquo和ldquo融合rdquo就可以实现体系

化 一般来看海洋法演变进程中存在两个理论其一海洋是属于人类的公有物因

此海洋是自由的而海洋航行自由是海洋自由的首要和基本的要义(mantra) 其二

海洋所有者或者控制者在行使其海洋权利的同时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两种理论

交错发展不断形成了海洋法理论体系④ 另外《公约》的通过是世界上众多国家和

国际组织互相博弈和妥协的结果而且这一过程融入了各种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 发

展中国家通过建立专属经济区的制度和理念来控制深海和公海以阻止海洋发达国家

在没有任何政治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开发深海和公海的资源而西方国家则希望维持在

公海和深海的航行自由并且能够自由地开发深海和公海的海洋资源而不付任何代

价内陆国群岛国以及海岸线劣势国家则希望保障其特定的海洋利益 世界各国对

middot3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序言部分 更为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indexshtml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2 日

参见 1969 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 31 条http www un org chinese law ilc treaty htm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3 日

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第 552 页William K Agyebeng ldquoTheory in Search of Practice The Right of Innocent Passage in the Territorial

Seardquo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39 2006 p371

于海洋利益的诉求各具特色《公约》最终以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的模式收官① 《公约》演

进的背景和基础留下了其十分注重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传统和文化这实则为海洋航行

自由的体系化解读提供了根基和文化氛围

3资源在海洋划界中的核心地位

由于《公约》以建立海洋资源分配秩序为宗旨海洋资源及其开发自然就是《公

约》的重要内容这也迎合了海洋资源及其开发作为《公约》主题的内在逻辑性 当我

们试图寻找海洋划界方法时就会失望地发现《公约》除了要求海洋划界应当实现公

平解决分歧外几乎没有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引 这样的法律不但无助于国家实现划界

而且可能引发它们之间的争端② 关于划界是否应当受资源位置的影响有学者持否

定态度认为资源并非划界关键因素③ 虽然 1985 年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案中强调划

界ldquo只能考虑现时的估价rdquo然而勘探和开发资源是大陆架渔区和经济区观念的基

础④而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划界问题真正的核心 首先开发资源是促进有关划界

谈判并达成协议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1942 年英国和委内瑞拉划界的目的就是为了

开发近海石油资源 其次对于有关海域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安排是划界谈判中的焦

点之一 如果不能就有关海域中的资源达成适当安排往往就会妨碍划界协议的达

成⑤ 例如在划界地区新发现的天然气田导致葡萄牙拒不批准 1976 年同西班牙达

成的划界条约 最后国家实践中存在大量考虑资源因素的证据⑥ 在权衡有关因素

时应该考虑该地区存在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已经确定的法律规则⑦

国家划界实践中对资源的考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资源的位置直接影响划界的

结果二是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成某种安排但资源的位置并不直接影响界限的划

定 2000 年中国和越南在北部湾划界就深受渔业资源的影响 北部湾是中国广西

middot4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Hugo Caminos and Michael R Molitor ldquo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ackageDealrdquo The Amer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79 No4 1985 p871

Dorinda G Dallmeger and Louis De Vorsry eds Rights to Ocean1049011s Resources Deciding and Drawing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itinus Nijihoff Pubishers 1889 p42

Douglas M Johnston and Phillip M Saunders et al Ocean Boundary Making Regional Issues and Developments London Croom Helm 1988 p26

Prosper Weil Geographical Consideration in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tinus Nijihoff Publishers p115

Douglas M Johnston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Ocean BoundaryMaking Montreal McGillQueen1049011s University Press 1988 p5

Serard J Tanja The Legal Deter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Deventer Kluwer Law andTaxation Publishers 1990 p301

Surya P Sharma Delimitation of Land and Sea Boundaries Between Neighboring Countries London Lancers Books 1989 p127

  2015 年第 7 期

广东和海南三省区渔民的传统作业渔场划界直接关系到渔业资源的分配利用和广大

渔民的切身利益① 从司法实践看国际法院自始就将资源看成海洋划界应当考虑的

有关情形② 很明显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划界之间产生了重要的内在关联性而海

洋划界是《公约》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课题其与海洋航行自由海上安全以及海洋环

境保护息息相关 按此逻辑推理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海洋划界资源ldquo核心

论rdquo路径具有其合理性 因为海洋航行自由通过ldquo划界rdquo这个媒介与资源开发形成某

种程度的关联而海洋划界形成的不同法律地位的海域自然导致不同的海洋航行自

由度 由此观之此路径之下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具有关联性(三)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模式

1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

一个现实的国际法制度必须既顾及国际社会各政治实体的ldquo社会性rdquo也考虑到

这些实体的ldquo非社会性rdquo 用ldquo结构平衡论rdquo解释国际组织的出现符合现代国际社会

发展潮流 现代国际法发展的新动向既有ldquo软法rdquo的传统又有ldquo硬法rdquo的属性而国

际组织的准造法功能是决定性的③ 《公约》和国际海事组织相关指南文件在探索限

制海洋航行自由以实现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关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

尝试第一建立安全地带(safety zone) 依照《公约》第 60 条沿海国可于必要时在近

海石油设施和结构的周围设置合理的安全地带 安全地带的宽度应由沿海国参照适

用的国际标准加以确定 这种地带的设置应确保其与石油设施或结构的性质和功能

有合理的关联 无论石油设施是设置在专属经济区内还是大陆架上无论石油设施是

永久性勘探开发平台还是浮动式勘探开发平台甚至是辅助平台以上规则均适用 安

全地带的设置构成了对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安全地带设立之后沿海国可以在该地带中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航行以及石油设

施和结构的安全 一切船舶都必须尊重这些安全地带并应遵守关于在石油设施和安

全地带附近航行的国际标准 虽然《公约》第 60 条并没有明确禁止船舶在安全地带

内的通行但既然沿海国有权采取ldquo适当措施rdquo那么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措施就可

middot5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参见高建军《国际海洋划界论mdashmdashmdash有关等距离 特殊情况规则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版第 153 页这些案例包括 1982 年突尼斯 利比亚案1984 年缅因湾案1985 年利比亚 马耳他案以及 1992 年加拿

大 法国划界案等参见梁西《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33 页

能包括禁航措施① 为了保证石油设施的安全减少船舶侵犯安全地带事件的发生

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关于在近海勘探区域建立安全地带的决议》《关于防止侵犯近

海设施或结构周围安全地带的措施的决议》 这些决议要求船舶遵守谨慎航行的标

准并建议沿海国采取更合理的程序和安全措施 在中国现行法中有以设立安全地带

的方式对海洋航行自由进行限制的内容②但对于安全地带的范围未做规定③ 为了

消除因设立安全地带而给航运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相关法律条文已经尽可能地

减少对航行权的限制④

第二实行分道通航(traffic separation schemes) 分道通航制是国际海事组织于

1967 年正式建议使用的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 10 条对其做出了规定 随

着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生效分道通航制已经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所采纳并有效地减少了碰撞事故的发生⑤ 承袭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

约》第 22 条和第 41 条分别规定沿海国或海峡沿岸国考虑到航行安全认为必要时

可在其领海或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行分道通航制过境通行的船舶必须尊重该分

道通航制 沿海国在指定航道和规定分道航行时应该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的建

议⑥ 《公约》中分道通航的规定限制了航行自由但是这种限制的目的在于确保航

行安全而且沿海国不得借分道通航制实质性地排除船舶所享有的航行自由 鉴于

分道通航所具有的防范船舶事故功能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海事组织建议在必要海

域实行ldquo分道通航制临时调整rdquo的措施以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

冲突

middot6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⑤⑥

英国 1987 年《石油法》第 21 条规定船舶未经允许进入安全地带是违法的澳大利亚《石油法》亦规定除了专业船舶或特种船舶以外的其他所有船舶禁止驶入安全地带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

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9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 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有权在专属经济区和

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周围设置安全地带并可以在该地带采取适当措施确保航行安全以及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安全 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 20 条经主管机关核准公告如系在沿海水域

进行水上水下施工需要可划定相应的安全作业区无关的船舶不得进入安全作业区 该法第 14 条第 15 条还

允许设立禁航区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船舶不得进入或者穿越禁航区通过交通

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也必须遵守主管机关的特别规定 参见 http wwwgovcn ziliao flfg 2005-09 12 content_31086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8 日

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0 页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管理规定》第 5 条和第 8 条更详细的内容参见 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9253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参见周忠海《国际海洋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97 页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24 条更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

时间2015 年 4 月 24 日

  2015 年第 7 期

2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

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为从私法视角限制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法理基础

私法视角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通过立法使海洋资源开发者受到法律束缚① 此种

限制主要有权利滥用的禁止与容忍义务的强化 在立法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

交通安全法》第 22 条规定ldquo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在航道通航密集区以及主管机

关公布的航路内进行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rdquo②此属于权利滥用禁止的明证 这一点

具有成熟的私法法理的支持 因为现代私法中一切私权均具有社会性权利的行使

不得违反公共利益或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否则将构成权利滥用而遭到法律禁止

海洋资源开发主体在行使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时必须遵循权利的设定宗旨也不得

侵害他人之利益 同时传统私法上容忍义务是对所有权的一项必要限制系指所有

权人依照法律规定负有容忍他人干涉或侵害之义务其典型是私法上的相邻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 23 条规定ldquo海域使用权人对不妨害其依法使

用海域的非排他性用海活动不得阻挠rdquo③一般而言航行活动属于ldquo非排他性用海活

动rdquo因此只要船舶的通过不会危及钻井平台等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安全海洋资源

开发主体即负有容忍义务应当容许船舶通过其支配的海域

不仅如此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在海洋资源开发限制上具有成熟性 《公约》主

要在废弃石油设施的撤除与处置禁止不正当干扰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且深刻地影

响了国内法 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另一个限制体现在权利的抛弃方面也就是当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结束或者油田不再具有经济可采性之后权利人不得任意弃置

钻井平台和其他石油设施 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中由于钻井平台等设施构成航

行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如果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的期限尚未届满权利人不得将钻

井平台随意弃置 从国际法层面考察对于抛弃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限制主要体现

在《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④ 而较早的 1958 年《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5 款则规定

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装置必须全部撤除rdquo⑤《公约》第 60 条所提及的撤除的

国际标准是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关于撤除在大陆架上或专属经济区内的近海设施

middot7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从私法体系角度看海洋资源开发实际上是由海域使用权探矿权以及采矿权等构成的权利群http wwwgovcn banshi 2005-08 23 content_25604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0 日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16434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2 日《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设施或结构应予以撤销以确保航行安全同

时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制定的任何为一般所接受的国际标准 这种撤销也应适当地考察到捕鱼海洋

环境的保护和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7 日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11 日

及结构的指南和标准》① 撤除下来的海洋石油设施的处置问题被当作与撤除相区别

的一个问题单独处理②

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不得对航行等其他海洋正当用途造成ldquo不正当干扰rdquo原则是由

1958 年《大陆架公约》首先确立的③ 因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行使包括为勘探

开发石油而设置钻井平台等设施不能给航行造成不正当干扰这是国际法对海洋石

油勘探开发权做出的最主要限制④ 国际法委员会认为ldquo不正当干扰的标准显然是

一个平衡所涉利益相对重要性的问题 在有些情形下对航行及捕鱼的干扰即使很严

重也可能是正当的 相反如果干扰与可合理预见的勘探和开发大陆架的条件毫无

关联即使这种干扰很小也会是不正当的rdquo⑤ 在评介干扰是否正当时必须充分考

虑各方的利益包括沿海国的安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进而考虑是否存在给航

行造成最小干扰的合理替代方法⑥

五  结论与对策

中国正处在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关键历史窗口 为了维护中国合法的海

洋权益汲取历史上由于缺乏海洋航行自由理论与实践而导致海权权益丧失的历史教

训强化海洋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十分必要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读特

别是厘清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界限与冲突为中国在特定海域的执法

活动和资源开发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奠定了软实力基础

(一)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

毫无疑问完善《公约》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理论的感召力 显然《公约》的框架

middot8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⑤⑥

Rob McLaughlin ldquoCoastal State Discretion US Policy and the New IMO Guidelines for the Disposal ofOffshore Structures Has Article 5(5) of the 1958 Continental Shelf Convention Been lsquoEntirely Removedrsquordquo Territory Sea Journal No1 1991 p245

处置行为受到 1982 年《公约》1972 年《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即《伦敦公约》)以及 1972 年《防止船舶与飞行器倾倒废物污染海洋的公约》(即《奥斯陆公约》)的规定

《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1 款规定ldquo勘探开发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不应使航行受到任何不当的干

涉rdquo第 5 条第 2 款规定ldquo在大陆架上建造和维持或经营为勘探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所必要的装置或其他设

施受到第 5 条第 1 款的限制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78 条第 2 款规定ldquo沿海国对大陆架权利的行使绝不得对航行和本公约规定的

其他国家的其他权利和自由有所侵害或造成不当的干扰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问题》第 179 页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3 页

  2015 年第 7 期

范畴政治敏锐性以及立法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完善《公约》绝非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

学者主张应该将《公约》的完善和修订提到日程诸如分别通过订立专门的补充协定缔结区域性协定召开审议《公约》会议以及用扩大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事实上的修

订① 然而笔者以为上述措施只是理论上的探讨与展望其可行性可能会面临重重

阻力 建议中国立法机构积极针对《公约》框架下的ldquo模糊地带rdquo展开专门和细化立

法增强其可操作性 海洋法立法资料显示《公约》的巨大努力并没有很好地将最传

统的海洋权利mdashmdashmdash海洋运输囊括进来最终使得《公约》没有形成成熟的海洋航行自

由的体系化机制其似乎将焦点集中于船舶从 A 点到 B 点的航行通过而无视海洋航

行自由的经济活动基础导致航运的商业可行性问题很少被提出来② 由于海洋航行

自由的边界难以界定因此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探索海洋航行自由边界的立法实践以形成健全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为完善《公约》积累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资源 ldquo国内法

机制rdquo专门针对《公约》框架下的模糊内容根据国家海洋主权原则展开法律解释学立法学以及比较法学等不同角度运作而强化旨在增强《公约》可操作性的国内立法

活动 这是由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而决定的(二)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作为海洋秩序ldquo大宪章rdquo的 1982 年《公约》面临着通过实施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实

现其目标和宗旨的历史重任 各国实施《公约》的理论与实践并不雷同通常而言不断强化国家的海权能力的同时强化国内立法以实现《公约》的实施机制是比较流行

的实践 这需要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为此笔者建议从ldquo整体性rdquo角度来理解和完善《公约》形成体系化解读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理念与机

制 这是因为《公约》明确了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资源开发管辖权及其主权性权利

等事项但是对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规定是独立独行的没有将两者作为ldquo整体rdquo予以规定 如何整合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和协调并形成体系化

的制度机制是《公约》的软肋③ 尽管海洋利用和海洋开发的规则是互相关联的但是

《公约》下的国际航行规则由另外一套法律来决定而这些法律规则可能漠视船舶和

海洋的商业功能 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提升中国海上维权力量和海上执法力量

middot9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杨泽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第 62-63 页Edgar Gold ldquoOcean Shipping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 Toward a More Regulatory Regimerdquo Ocean

Shipping Vol6 No1 1986 p85通篇考察 1982 年《公约》严格地讲《公约》没有规定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但是公约却在

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全和保护方面做出比较多的规定 诸如《公约》第 123 条规定ldquo无论某海域的法律地位

如何还要符合一定条件其沿岸国在行使和履行 1982 年《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时就应该互相合作并应

尽力直接或通过适当区域组织协调行使和履行沿岸国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rdquo

(三)加强在敏感海域展开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

基于《公约》中海洋航行自由边界模糊与难以操作的缺憾本文建议通过强化国

内立法的方式消解这些不足以明确和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法律依据 从地缘政治角

度看南海周边地区不仅是海权和陆权对抗的前沿mdashmdashmdashldquo边缘地带rdquo而且东南亚地区

是没有权力中心的ldquo破碎地带rdquo① 由于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积极介入南海海域事务

导致制约南海海洋航行自由的因素更加复杂 因此中国应该以国内法明确东沙中

沙和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从而确定其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起

始线进而建立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制度 作为历史上的传统国际航道考虑到南

海断续线内海域的海洋属性和特点②中国应考虑开放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内水的外国

商船无害通过权③ 在此基础上中国立法机构要及时加强在南海海域展开南海资源

开发管理立法活动 这不仅是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需要而且此种海洋资源开发

管理立法容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

(四)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根据《公约》的程序性规定启动修订程序必然是艰难和复杂的会受到政治经

济以及地缘性因素的影响 《公约》的制定与一些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专业性国

际组织存在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囊括了《公约》制定中的提案建议案审议以及通过

等方面 其中国际海事组织与《公约》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 例如上文论及的禁止不

当干扰原则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设立和行使构成了限制类似的具体措施都来

源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指南和建议 为此中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与之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向该组织提案来改进海洋航行自由制度④ 依此种方式完

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不仅具有节约立法成本的优势而且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接

受度

(截稿2015 年 5 月  责任编辑主父笑飞)

middot05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③④

朱华友鞠海龙《南海航行安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南洋问题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18 页根据有关海洋资料南海断续线内海域面积约 200 万平方公里而高潮时露出海面的岛礁面积约 14 平方

公里参见邹立刚王崇敏《适用于南海航行和飞越制度研究》载《当代法学》2013 年第 6 期第 139 页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 A 类理事国在该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提

案等方式来强化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进而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在国际法中没有任何一项规则如公海自由那样得到广泛认可特别是海洋航行自由事实上航行自由的思想早在 17 世纪便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成为国际法中排他性规则被

引用①

在西方法理学与政治哲学史上格劳秀斯的《海洋自由论》是第一份以ldquo海洋rdquo为主题的严肃思考 远离人类世界的海洋拥有神一样的孤独它无所追忆因而没有历

史 它保留着原始的自然状态和力量从来不曾被驯服也无人能够驯服 上帝赋予

海洋的自然状态必须被恢复自然状态所保证的海洋自由必须得到认可和尊重②

《公约》更是巩固了海洋法的基本原则即国际交通原则公平利用海洋及其资源原则

以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原则 海洋自由不仅指海洋本身还包括海洋里蕴

含的丰富资源对所有国家开放即航行自由捕鱼自由和平使用海上通道与和平解决

国际争端思想③ 显然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变迁表征了海洋自由内涵的变动不居19 世纪末人类对公海的利用仅限于航行自由和捕鱼自由此后增加了ldquo铺设海底电

缆和管道的自由rdquo和ldquo公海上空飞行自由rdquo两项接着又增加了ldquo建设国际法所容许的

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rdquo和ldquo科学研究的自由rdquo两项④ 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海洋

航行自由始终处于海洋自由的核心与首要地位(二)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权

海洋曾经一度昭示着国家的主权 海洋航行制度是《公约》贯穿始终的基本制

度形成了许可航行无害通过过境通行群岛海道通过航行和飞越自由等制度 17世纪葡萄牙人凭借其强大的航海能力而主张其管辖的海洋范围扩展到公海 然而葡

萄牙人的欲望深深地刺激了主张海洋自由论的格劳秀斯 格劳秀斯所坚持的海洋自

由论之所以得到北欧国家的鼎力支持主要缘由在于当时北欧国家依赖于该理论以便

与东方国家开展国际贸易⑤ 之后的海洋法实践更是彰显了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

权的密不可分 历史上瑞典和丹麦分别在波罗的海和挪威海主张主权威尼斯城邦

在亚得里亚海主张主权英国在大不列颠海主张主权等 从理论上看每个国家有权

在专属经济区内行使航行和飞越的权利这与公海上的航行自由是相同的 当然

middot0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②③

④⑤

Michael R Deddish ldquo The Right of Passage by Warships Through International Straitsrdquo JAG JournalVol24 No4 1969 pp79-85

林国华《海洋自由论与现代新秩序》载《上海文化》2010 年第 6 期第 92 页参见马忠法《海洋自由论与格劳修斯国际法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载《比较法研究》2006 年第 4 期第

142 页参见陈德恭《现代国际海洋法》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39 页Nkeiru Scotcher ldquoThe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tility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Discourserdquo USChina Law Review Vol7 No8 2010 pp54-55

  2015 年第 7 期

《公约》规定的航行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受到ldquo本公约有关规定的限制rdquo①

根据《公约》领海并不享有完全的与公海同样的航行自由 海洋法的历史演变

一直是以公海与领海之间的划分为中心议题之一而展开的 沿海国可以享受的权利

逐渐向所谓的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延伸② 海洋法的发展显示沿海国对

海洋权益的诉求日益增大 这必然导致海洋航行自由受到国家主权的种种限制与制

约 即便是《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相对成熟和稳定海洋法实践中

的各种争议还是经常发生由此可以推断出海洋航行自由受到国家主权的影响而具有

不确定性 在加拿大渔业仲裁案(FracoCanadian Fisheries Arbitration)中法国mdash加

拿大仲裁庭于 1986 年裁决时指出对在专属经济区所捕获的鱼进行加工的船只不受

沿海国的管辖因为此类行为不在该沿海国可以行使管辖权的事项范围之内 根据

《公约》第 73 条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也有广泛的执法权 沿海国可以采取为确保其

依照《公约》制定的法律和规章得到遵守所必要的措施 而 1977 年圭亚那在其专属

经济区内扣押了ldquo赛加(The M V Saiga)rdquo号油轮圭亚那认为它有权这么做因为ldquo赛

加rdquo号在专属经济区为其他渔船补给汽油逃避关税 在法庭看来《公约》并未授权

沿海国把它的海关法适用于其专属经济区的任何其他部分 因此国际法院判决圭亚

那违反了《公约》在阻止及扣押ldquo赛加rdquo号时使用武力是一种过分的行为③ 相当多的

判例和国际事件表明海洋航行自由受到各种以国家主权名义实施的限制 即使在公

海上海洋航行自由亦受到限制 在《公约》框架下每个国家无论是沿海国还是内陆

国均有权悬挂其旗帜在公海上航行 然而为了适当顾及乘客船员和其他国家的利

益公海上航行的船舶需要遵守有关规定④

海洋航行自由受制于国家主权因素还在于即便是在《公约》框架下如何认定

ldquo无害rdquo是棘手的问题 决定外国船只通过领海在性质上属于ldquo无害rdquo是否完全取决于

沿海国并非完全明确 在科孚海峡(Corfu Channel)案中国际法院于 1949 年指出希

望有关的评估是客观的沿海国的意见不是决定性的 有学者提出外国船只违反了

沿海国法律本身不足以证明沿海国已经遭受损害 作为一个政策问题无害通过权是

middot1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参见张海文主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释义集》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09 页El Salvador Honduras (Nicaragua Intervening) ICJ Reports 1990 p92 p126安东尼奥middot卡塞斯著蔡从燕等译《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19-120 页参见 1958 年《公海公约》第 4 条http wwwchinalawedu com news 1200 23155 23156 23159 2006 4

zh10733930171024600215522-0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20 日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90 条http newsxinhuanetcom ziliao 2005-04 04 content_2784208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20 日

海洋交通必要性和沿海国利益之间融合的一种合理形式①

(三)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

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的融合主要集中体现在沿海国港口国与船旗国对航运

管辖权之间的冲突上 在海洋法发展历程中历来存在两种视角来审视公海 一种是

历史的视角秉承ldquo海洋为人类所共有rdquo的传统观念认为目前的海洋体制是不断削弱

海洋强国对沿海国管辖权的侵犯 正如美国前总统里根所言ldquo我们在陆地上巡逻必

须遵循很多规则但是一旦到公海上你就可以随心所欲rdquo②海洋航行自由被默认为习

惯国际法被高度认可 另一种视角秉承实用主义哲学遵循ldquo陆地统治海洋rdquo的观念

缅因州海湾案表达了ldquo法律应该服务于人类而人类毕竟是陆地生物而不是海洋生

物rdquo的基调 在《公约》框架下公海的势力范围有愈发缩小的趋势即便是支持ldquo公海

可以随心所欲rdquo的人亦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不是绝对的 在《公约》框架之外的立法诸

如国际海事组织(IMO)为应对海上航行安全危险而实施的各类安全立法制定了大量

限制海洋航行自由的制度

事实上海洋法立法背景资料显示出海洋航行自由根深蒂固其缘由主要是早期

人们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与捕鱼自由不同因为海洋中的鱼类是ldquo取之不竭rdquo的观点被

证明是荒谬的然而海洋航行自由由于其所依赖的海洋ldquo空间rdquo商品非常丰富而且航

行对于海洋没有任何损害③因此逐渐形成了海洋航行自由的合理性认知 但是人

类利用海洋的实践证明特定的海洋区域由于交通拥塞导致船舶碰撞风险剧增是一种

常态 如今海洋航行自由受到海上安全因素的限制早已是一种共识 在海洋航行自

由与海上安全互为制约的关系中有两种互为对应的学说或者观点一是出口商诉海

事安全检查官案(Sellers v Maritime Safety Inspector)④所确定的ldquo从海洋到陆地的绝

对主义(absolutism looking from sea to land)rdquo二是ldquo路易莎(The M V Louisa)rdquo号案

所彰显的ldquo从陆地到海洋的相对主义(relativism looking from land to sea)rdquo 前者由

于法官坚持公海自由的绝对性进而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也是绝对的故此案涉案船舶

middot2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参见 ICJ Reports 1949 pp30-32Lou Cannon ldquoRepublic Perception Seems Split in Its Perception of Reaganrdquo The Washington Post July

12 1982David Anderson ldquoFreedom of the High Seas in the Modern Law of the Seardquo in David Freestone Rich

ard Barnes and David Ong eds The Law of the Sea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p327 p332

Sellers vs Maritime Safety Inspector ( The ldquoNimbusrdquo) -Court of Appeal (Richardson P and Keith andBlanchard JJ) November 5 1998 (1998) 509 Lloyd1049011s Maritime Law Newsletter http wwwlmlncom conflictoflaws article20555ece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

  2015 年第 7 期

ldquo光环(The M V Nimbus)rdquo号由于没有装备无线电应急指示标( radio and emergencylocator beacon)而被认为违反了港口国的法律是不对的 只要船舶符合船旗国的法律

即可没有必要完全遵循港口国的法律任何其他国家没有权力去阻止① 该判决具

有强烈的公海航行自由的绝对性和完全依附于船旗国法律的色彩 后者涉案船舶

ldquo路易莎rdquo号悬挂圣文森特旗帜为开采石油资源移除了西班牙领海海域的水下文化

遗产 就该案而言法官坚持认为海洋航行自由是相对的 如果该船舶从事违背港口

国或者沿海国法律的活动进而造成主权危害或者主权权利的损害那么沿海国或者

港口国有权对船舶采取限制性措施② 该案与出口商诉海事安全检察官案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安全的关联还远不止上述情况 海洋不法行为亦是危害海

洋航行自由的另类重要因素 海洋日益成为犯罪活动的通道 海上暴力抢劫等海盗

犯罪日益增长以及海上毒品走私日益猖獗导致海洋航行自由不断受到考验特别是

索马里海盗活动构成了对国际社会的直接挑战 直到ldquo阿奇劳罗(The M V AchilleLauro)rdquo号案后国际社会才真正开始重视海上恐怖主义鉴于该案的恶劣影响国际海

事组织通过了《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为公约》以打击海上恐怖主义③ 此公

约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顾及海洋航行自由不要因为采取打击危害海上安全活动而

受到过度约束(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护

如何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管辖权之间的冲突已经成为海洋法发展的重

要议题并逐渐形成两种协调机制mdashmdashmdash基于法律拟制区域的协调机制和基于生态系统

的协调机制④ 作为基于生态系统的协调机制的制度基础海洋保护区(MPA)的发展

掀起了一轮海洋环境管辖权向领海以外扩张的热潮尤其是在东北大西洋和地中海一

带 《公约》亦非常重视海洋保护区制度在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

功效特别是在渔业管理生物保存和海洋生物方面 《公约》规定了一个缔约国在特

middot3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②③

Andrew Serdy ldquoChanging Perspectives on the High Seas Freedom of Navigationrdquo in Malcolm Clarkeed Maritime Law Evolving Thirty Years at Southampton Oxford and Portland Hart Publishing 2013 p23

Paul Myburgh ldquoShipping Lawrdquo New Zealand Law Review 1999 pp749-771参见张湘兰郑雷《论海上恐怖主义对国际法的挑战与应对》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2 期第 152 页基于法律拟制区域的协调机制以法律拟制的海洋区域为制度基础该协调机制的优势体现在适用范围

较广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海洋环境管辖权 基于生态系统的协调机制其理念源自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它打破

了以往环境保护中行政区划和部门分割的环境管理措施将人类视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管理目标是维持

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见管松《航行权与海洋环境管辖权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mdashmdashmdash兼论建立南海协调机制

的构想》载《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2013 年第 3 卷第 123 页

定海域可以行使的权力范围第 211 条第 6 款赋予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实施法律和规

则以避免遭受来自船舶的污染此种协调机制流行于各类国际组织和相关区域 国际海事组织在海洋生态保护

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区域或者排放控制区在 1978 年《国际防止

船舶造成污染公约》体系之下在特定海域实施法定措施以免遭受船源污染(见表 1)另外1975 年实施的地中海行动计划(Mediterranean Action Plan)囊括了海洋资源的

开发与管理污染监控和研究合作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的合作等事项① 总之国际海

事组织和相关区域性议程或者行动计划在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护关系方

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立法与实践经验

表 1  世界范围内建立的特殊区域

特殊区域 通过日期 生效日期 起始日期

地中海 1973 年 11 月 1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黑海 1973 年 11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红海 1973 年 11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无

海湾 1973 年 11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2008 年 8 月 1 日

亚丁湾 1987 年 12 月 1 日 1989 年 4 月 1 日 无

南极地区 1990 年 11 月 16 日 1992 年 3 月 17 日 1992 年 3 月 17 日

欧洲西北水域 1997 年 12 月 25 日 1999 年 2 月 1 日 1999 年 8 月 1 日

阿拉伯海 2004 年 10 月 15 日 2007 年 1 月 1 日 无

非洲南部水域 2006 年 10 月 16 日 2008 年 3 月 1 日 2008 年 8 月 1 日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国际海事组织官网有关资料编制http www imo org OurWork Environment PollutionPrevention SpecialAreasUnderMARPOL Pages Defaultaspx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2 日

(五)相关评析

尽管航行自由被普遍认同但其具体适用或许是复杂的 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具有

了以往难以想象的开发海洋的能力 航运业自身也在不断发展中海上交通不断出现

堵塞和大型船舶的投入使用这些发展造成了航运业相当多的功能性难题 另外法律上和政治上的障碍导致航运业国家不断扩展其管辖权因此形成了适用航行自由原

则的公海缩小②

middot4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Vu Hai Dang Marine Protection Areas Network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oston Martius Nijhoff Publishers 2014 pp193-195

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of Intelligence and Research Office of the Geographer Limits in theSea No36 1974 p34

  2015 年第 7 期

毫无疑问海洋航行自由绝非绝对的自由随着人类利用海洋实践的多元化其受

到的限制因素也是多元的 海洋航行自由的多维度审视为体系化认知海洋航行自由

奠定了基础 然而海洋事务的复杂性决定了海洋航行自由的边界界定极为复杂 但

是从探索《公约》立法背景和整体框架而言海洋航行自由与另一重要的海洋要

素mdashmdashmdash海洋资源开发具有极为密切的关联度因此探索二者的关系是海洋航行自由

的自由度和边界问题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看关涉海洋的法律制度一

直以来是私法与公法的交替发展 在中世纪作为私法体系的海商法在地中海城邦国

家发展新的商业利益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这些海洋私法给我们带来了海商

法的基础 格劳秀斯对海洋自由慷慨激昂的呼吁推动了海洋航行自由理论的日益成

熟① 人类征服海洋的能力越强越是需要新的海洋规则来适应这种变化 而后一些

海洋大国制定新的海洋政策和法律致使海洋私法逐渐作壁上观而海洋公法成为重

要的领域② 在此背景之下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只是将公法范畴集中来关注没有机会将传统的ldquo航运事务rdquo列入日程③ 而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内在

关系问题被《公约》的轻描淡写隐含了

三  《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

《公约》的立法技术无法挽救因国际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而产生

的《公约》的缺陷而《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含义的模糊性正是《公约》的诸多

不足之一 《公约》实施的实践无不表明海洋航行自由面临被各国基于某种目的而

赋予各种诠释的尴尬 笔者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内在关系问题被

《公约》轻描淡写的错误必须得到纠正因为其触及《公约》无法回避的基本课题即《公约》的主线索与主题

(一)理解《公约》的基本进路主线索与主题

海洋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交通媒介与海洋资源一直是海洋法发展的基础与内在推

动力量 在海洋自由内涵与体系不断变化的历程中虽然海洋自由的内涵不断发生修

middot5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Edgar Gold Maritime Transportmdash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Policy and Shipping Law p78p102

R Michael M1049011Gonigle and Mark W Zacher Pollution Polities and International Law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pp23-28

Edgar Gold and Douglas M Johnston ldquoShipGenerated Pollution The Creator of Regulation Navigation inthe Law of the Sea State Practice in Zones of Special Jurisdictionrdquo Thomas A Clingan ed Proceedings of theLaw of the Sea Institut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Mexico 1979 p156

正或者变异但是海洋航行自由仍然属于海洋自由的首要部分 审视《公约》其最大

的成就莫过于以庞大的体系确立了九大海域制度 然而有一个制度贯穿于《公约》的九大海域之中好似一条主线索将其框架下的不同海域连接起来这就是海洋航行

自由 笔者以为从某种角度看《公约》实质上是由一个线索和一个主题合并而成

的其中线索是海洋航行自由及其不同海区的自由度与边界问题主题则是海洋资源

的开发问题显然海洋航行自由对于海洋强国与弱国而言其意义和利益是不同的 历史上

海洋弱国不得不通过军事外交和学术论争等手段与海洋强国进行斗争以便实现自

己的海洋利益 由于每个国家不得不依赖于国际贸易海洋航行自由能够在国际社会

得到普遍认可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 在海洋航行自由与其他海洋合法权益之间产生

不可协调的冲突时海洋航行自由应该是被优先考虑的① 同时虽然《公约》没有花

费大篇幅来描述海洋资源开发但是从《公约》的制度框架设计与安排看海洋资源开

发问题无疑是无法忽视的核心问题之一构成了《公约》的主题 《公约》的立法背景

深刻地印上了以ldquo海洋资源开发rdquo为主题的印迹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美国政府

恢复了对海洋资源的兴趣成为海洋资源立法的积极推手 1966 年 6 月美国国会颁

布《海洋资源与工程开发法》该法宣布ldquo为人类的利益在海洋科学方面制定鼓励和

维持一个协调综合与长期的国家计划rdquo是美国的政策其目标是促进海洋资源开发扩大人类对海洋的认识鼓励私人展开海洋资源勘探和开发海洋商业以及经济投资航海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开发公海的渔业资源在海洋洋底也有望开发矿藏资

源② 上述观点构建了《公约》的主线索与主题的框架特征亦印证了海洋的交通媒介

与海洋资源两种基本属性催生海洋法不断发展的必然性(二)《公约》下的海洋航行自由

作为海洋法重要的推动力量和因素海洋自由早在数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成熟并自

成体系 正如有学者所意识到的不论是 1958 年《公海公约》还是 1982 年《公约》在其英文文本中均以ldquointer aliardquo一词对公海自由权利进行不完全列举这也体现了海洋

自由的动态属性为新的海洋实践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留白③ 各国对《公约》框架下

的海洋权益趋之若鹜催生了国家海上管辖权的膨胀进而又导致国家对海上资源争

夺日益加剧 公海自由的含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

middot6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mdashIts Legal History and Its Normative Basisrdquo p24安东尼奥middot卡塞斯《国际法》第 112 页张湘兰张芃凡《论海洋自由与航行自由权利的边界》载《法学评论》2013 年第 2 期第 77 页

  2015 年第 7 期

及人类对海洋的广泛利用不断演进① 比如《公约》第 87 条第 2 款规定ldquo这些自由

应由所有国家行使但须适当顾及其他国家行使公海自由的利益并适当顾及本公约

所规定的同lsquo区域rsquo内活动有关的权利rdquo②可见《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关涉不

同主体的利益属于相对复杂的海洋问题 海洋航行自由意味着穿越海洋③ 事实

上海洋航行自由的自由度不断变更 不同性质水域的航行自由程度不同 属于内海

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最低所有外国的船舶未经许可不得在一国的内

海航行 属于领海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较低 外国船舶在领海虽然不

能自由航行但是可以享有ldquo无害通过权rdquo即在不损害沿海国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

的原则下通过该国领海的权利④ 毗连区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略低

外国船舶在毗连区一般可以自由航行但一般在财政等事项上接受沿海国的法律和规

章的制约 群岛水域不同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对于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略高 作为

《公约》的创新制度群岛水域实行ldquo群岛海域海岛通过权rdquo而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

行的是ldquo过境通行制rdquo 专属经济区的航行自由容忍度较高 公海自由乃是海洋法的

一项基本自由尽管在名义上公海自由是有限制的⑤ 由此观之海洋航行自由的内

涵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由于《公约》框架下的ldquo和平目的rdquo和ldquo适当顾及rdquo具有模糊性因此导致在具体个

案中解释何谓ldquo和平目的rdquo和ldquo适当顾及rdquo显得漫漶不定 虽然《公约》框架下规定了

海洋航行自由及其界限而且也明确了航行自由在不同性质海域的受限程度但是由

于各个海洋国家攫取海洋资源的热情与航行自由之间产生的冲突往往不可调和特别

是在世界上一些敏感海域或者主权争端程度异常剧烈的海域有些利益相关方通常

故意曲解海洋航行自由对其任意解读通常以损害航行自由为借口来干涉或者指责

他国正常的海洋资源开发活动⑥ 海洋法下的航行自由贯穿了海洋法发展的不同历

史阶段可谓亘古长青一枝独秀

(三)《公约》框架下的资源开发

《公约》直接或者间接对于资源或者资源开发的规定并非尚付阙如 《公约》第一

middot7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④⑤

赵理海《海洋法的新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133 页参见李文华主编《交通海权》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65 页Nkeiru Scotcher ldquoThe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tility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Discourserdquo USChina Review Vol7 No8 2010 pp54-64参见王铁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67-269 页参见罗国强《理解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新思路mdashmdashmdash基于国际法视角看南海争端的解决思

路》载《当代亚太》2012 年第 3 期第 70-72 页近期美国等国以干扰ldquo航行自由rdquo为由对中国在南海的正常的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进行指责

部分ldquo用语和范围rdquo第 1 条在界定ldquo区域rdquoldquo区域内的活动rdquo等术语时其实质都是以海

洋资源及其开发为主要范畴展开的隐含着浓厚的重视海洋资源利益分配的色彩①

而《公约》第十一部分ldquo区域rdquo则在第 133 条项下直接规定了ldquo资源rdquo的含义② 除此以

外纵观《公约》整体框架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界定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以明确海洋

资源开发或者通过规定管辖权主权性权利和控制权来实现海洋资源开发的立法从立法技术上看关涉海洋资源开发的立法主要是通过界定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来明

确资源开发问题或者是通过界定国家可以行使的管辖权和主权性权利的范围来界定

海洋资源的开发而且《公约》非常重视海洋资源开发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度例如

《公约》第 1 条第 1 款(d)和(e)项是有联系的 它们与《公约》第五部分和第七部分

中养护和管理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的生物资源有关 在领海内对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实

际是对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生物资源保护的起点 就生物资源的养护与利用而言该问

题是沿海国之所以要建立专属经济区的主要考虑之一也是它们在其专属经济区内的

主要活动 《公约》除了在第 56 条宣告沿海国对其专属经济区内生物资源的养护和

管理享有主权权利外还专门设立第 61 条和第 62 条对生物资源的养护和生物资源的

利用做了规定明确沿海国和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③

此外《公约》第 74 条和第 83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在达成第 1 款规定的协议以前有关各国应基于谅解和合作的精神尽一切努力作出实际性的临时安排并在此过渡期

间内不危害或阻碍最后协议的达成 这种安排应不妨碍最后界限的划定rdquo④在 1978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主张中间线原则的国家提出修正案强调争端各方应

避免在中间线或等距离线义务行使管辖权除非它们就彼此克制的临时安排另有协

议⑤ 特别是临时安排应能保证航行安全与防范海盗贩毒污染等非法行为并保障

内陆国与地理上无优势国家的权益⑥ 作为《公约》的主题海洋资源开发在不同法律

地位的海域都得到关注 《公约》第 77 条第 1 款规定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

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是属于沿海国所固有的 公海资源的法律地

middot8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⑤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1 条下的(1) ldquo区域rdquo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3)ldquo区域内的活动rdquo是指勘探和开发ldquo区域rdquo的资源的一切活动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133 条下的ldquo资源rdquo是指ldquo区域rdquo内在海床及其下原来位置的一切固体液体或气体矿物资源包括多金属结核

参见张海文主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释义集》第 112 页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陈德恭《共同开发的国际法原则和国际实践》载《清华法律评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222 页Edward D Brown SeaBed Energy and Minerals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Regime Leiden Martius Nijhoff

Publishers Press 1992 p347

  2015 年第 7 期

位一向为国际法和国际法学者所认同 公海法律地位的确立是以各国普遍承认的国

际法一般原则及各国在这方面的实践为基础的 1958 年《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

公约》第 6 条第 1 款认为ldquo沿海国应对邻接其领海的公海任何区域内生物资源生产

力的维持具有特殊利益rdquo①

(四)海洋共同开发的实证分析

尽管《公约》对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采取了淡化处理的模式但是海洋共同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的确会产生某种微妙的关联这为理解《公约》框架

下的主线索与主题提供了实证分析对象 海洋共同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为人们反思海

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协调机制奠定了基础 就南海资源开发而言共同

开发具有其特殊性 南海特有的海洋地理特点使其成为大国和利益集团为确保各自

的战略利益而争相控制的海域 由于相关国家对南海航行自由原则有严重的歧义有学者建议应该增加信任措施诸如强调专属经济区既不同于公海也不同于领海的特殊

地位修改中国相关涉海法律法规与争议国家之间订立协议以防不测②

中国与越南等国之间尝试过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实践 但是近些年来中国倡导

的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不但在理论上陷于困境在实践方面也面临严峻的挑

战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难以付诸实践的原因主要有政治意愿缺乏现实需要

不强争议海域模糊以及外部势力干扰等③ 有学者主张在南海建立特别敏感海域充分利用《公约》的ldquo相关保护措施rdquo中的航行措施加强对该海域的管理和控制建议

特别敏感海域的设立需要相关国家共同合作中国应积极发挥其在南海区域中的科学

技术优势在特别敏感海域的申请和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④ 自 2010 年以来航行自

由成为美国向亚太地区进行战略转移的号角频频利用航行自由侵犯其他沿海国海洋

权益 殊不知1982 年《公约》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已经发展成为以公海航行自由和国

middot9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同时该条第 7 款将特殊利益规定如下ldquo1任何沿海国为维持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力起见均得在邻接

其领海的公海的任何区域内采取适合于任何一种鱼类或其他海洋资源的单方养护措施但是以与其他有关国家

在这方面的谈判在 6 个月内未达成协议为限 2沿海国依据前款采取的措施应对其他国家有效但是以满足下

列要求为条件第一参照目前对渔业的知识有紧急适用养护措施的需要第二所采取的措施是以适当的科学结

论为依据的第三这些措施在形式上和事实上对外国渔民均不歧视rdquo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著曾令良余敏友译《国际公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29 页

参见季国兴《南海航行自由原则的歧义及增进互信措施》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 年

第 4 期第 13 页参见杨泽伟《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的困境与出路》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3 期第 72-73 页参见管松《航行权与海洋环境管辖权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mdashmdashmdash兼论建立南海协调机制的构想》载《国

际关系与国际法年刊》2013 年第 3 卷第 125 页

家管辖水域中航行自由为内容的综合性制度① 美国动辄故意模糊海洋航行自由与

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攫取利益而故意玩弄文字游戏

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明确与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海洋权益以及南

海的未来法律秩序 尽管泰国湾地区的共同开发经验能够为中国提供借鉴但南海情

况与之有很大区别 虽然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南海争端最终妥善解决的唯一途径是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②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必要反思ldquo共同开发rdquo这一方略

的可实施性 当然就南海局部区域的资源开发实践而言的确有比较成功的共同开

发的案例 有学者统计了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的诸多案例涉及南海争端国的案例有

泰国mdash马来西亚协定马来西亚mdash越南协定以及澳大利亚mdash印度尼西亚协定下的共同

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其中一些共同开发的合作并没有善始善终③ 事实上

南海资源共同开发的前景并不乐观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合作开发案即表明了这

一点 2012 年菲律宾基于安全和资金的考虑提议与中国ldquo共同开发rdquo礼乐滩但是

菲律宾坚持在合同中增加联合ldquo开垦协议rdquo要求中国承认菲律宾对礼乐滩ldquo拥有主

权rdquo而遭到中国的拒绝④ 这导致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的共同开发前景暗淡

笔者以为某些共同开发合作基础之所以不坚固原因在于合作当事国都固守

ldquo主权在我rdquo一旦合作的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自然会产生变数 因此在海洋资源共

同开发实践中应该积极探索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内在关联度尝试构建

作为《公约》主题与主线索的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协调机制 否则将导

致各国为了本国利益而曲解海洋航行自由的本来含义 南海共同开发协定中几乎没

有资源开发中航行自由和航行安全的专门安排 这也为某些国家动辄指责对方干扰

海洋航行自由提供了便利和口实

四  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正视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国家主权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

起而彰显出的多样态属性是正确诠释其在《公约》框架下原本含义的基础 人类开发

middot0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张小奕《试论航行自由的历史演进》载《国际法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2 页参见徐浩《南海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实现困境与博弈破解》载《东南亚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6 页比如 1982 年越南和柬埔寨订立的《关于历史性水域的协定》 参见 Zou Keyuan ldquo Implementing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Sea in East Asia Issues and Trendsrdquo Singapore 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5 pp7-8

李金明《中菲礼乐滩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的前景分析》载《太平洋学报》2015 年第 5 期第 78 页

  2015 年第 7 期

和利用海洋的实践与海洋法理论的变迁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必须建立在《公约》及其相关资源基础之上否则海洋航行自由必然沦为没有ldquo边界rdquo而

漂泊不定① 在无法彻底修改《公约》的背景与前提下运用国际法原理探究《公约》所

隐含的立法目的特别是深入挖掘有关国际组织与《公约》的内在关联性是构建海洋航

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公约》作为海洋法之ldquo宪章rdquo涵

盖了海洋事务的方方面面而作为航运领域重要的国际组织mdashmdashmdash国际海事组织通常是依

据《公约》制定其规则与标准 由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海上立法实践远远早于《公约》在

《公约》制定过程中国际海事组织一直与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保持着密切合作为《公约》

的制定并使之与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公约之间保持一致做出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公

约》吸收了国际海事组织诸多公约中所创立和发展的原则和海洋治理理念如油污损害

民事责任分道通航以及特别敏感区等② 故此笔者以为探究国际海事组织与《公

约》之间的合作法律机制也是理解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公约》框架下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具有终极意义

海洋法实践和国际法院判例无不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与诸多海洋因素密不可分

的属性进而产生了其与国家主权海上安全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

与协调问题 如果按照一定脉络将这些冲突展开梳理则某些类型的冲突将成为伪命

题另一些冲突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而得以化解 国际

事件和国际判例显示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权的冲突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

洋环境保护的冲突以及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的冲突都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

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得以化解③ 这是因为大部分冲突的实质在于各国争

夺海洋资源开发权所致而某些争端主体往往以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海洋环境以及保

障海上安全为借口或者理由根本目的则是攫取海洋资源的开发权

因此笔者以为从该角度看完全可以将海洋航行自由与其他海洋因素的冲突分

为特殊的冲突与普遍的冲突而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属于一种普遍的

冲突即便是在不存在海洋争端的非敏感海域海洋航行自由亦受到海洋资源开发的

影响反之亦然 因而此种冲突具有普遍意义 进而笔者推论出在《公约》框架下

middot1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rdquo Israel Law Review Vol10 No4 1975 p458

参见唐国梅编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际海事组织工作的关系》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版第 1 页Dinah Shelton and Gary Rose ldquo Freedom of Navigation The Emerging International Regimerdquo Santa

Clara Law Review Vol17 No3 1997 p551

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冲突不仅仅对于存在主权争端情境的海域

资源开发即便是对于不存在主权争端的海域资源开发而言同样存在积极的价值

故此从上述视角审视问题笔者认为《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

的关系对于理解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具有终极意义

(二)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

1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

如果没有国内法律制度坚定的帮助合作与支持多数国际法规则无从实施

《公约》的义务性质和习惯法实践表明国内法具有遵循国际法的普通义务 但是国

内法与国际法的冲突并不构成对国际法的直接违反 国际法院的实践表明法庭在处

理国际法问题时经常不得不参照诸多国家的国内法这是一种常态① 事实上国际

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或者色彩可以从国际法对于一般法律原则的高度依赖得以

洞察 对一般法律原则为国际法渊源的承认使一些法律规制能弥补国际习惯法和国

际条约的运行所可能留下的法律缺陷或弱点并且提供一种在适用国际习惯和国际条

约时予以参照的法律原则的背景② 在理解国际法的财产权逻辑日渐成熟和被接受

的情境下理解国际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即从国际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国际

法体系中作为ldquo事实rdquo的国内法以及国际法院的司法中证据规则三个角度来诠释国际

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进路将为理性理解国际法问题提供另一种绵长的动力③ 由

此在探讨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这一课题时不仅要着重考察

《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的关系而且可以从国内法的角度来考察海洋

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 就《公约》的历史发展脉络而言作为主线

索的海洋航行自由与作为主题的海洋资源开发两者的内在关联度虽然密切但是立

法上并没有认真考察两者的关系 一般认为海洋国家关涉海洋的立法比较丰富和健

全从国内海洋法律体系角度优化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进而实现海洋

航行自由体系化认知的目的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性的路径 强化与《公约》相关的国

内法立法是当务之急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减《公约》的模糊性

2《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提供的路径

《公约》采纳的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模式要求对其进行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就显得格外重要

middot2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Jenks Clarence Wilfred The Prospects of International Adjudication London Stevens 1964 pp547-600参见詹宁斯middot瓦茨著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 (第一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

版第 23-24 页参见马得懿《海岛主权争端适用有效控制规则的国内法逻辑》载《法律科学》2014 年第 6 期第 88-

89 页

  2015 年第 7 期

各国意识到ldquo各海洋区域的种种问题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

以考虑rdquo① 从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上看虽然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方法并不构成 1969 年《维

也纳条约法公约》(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y)下独立的解释手段但是

国际法实践通常将公约的序言正文以及公约附件视为整体加以解释甚至也考虑到

因缔结公约而起草的与公约有关的任何协定或文件② 显然《公约》是个完整的文

件不得为权宜之计将《公约》体系人为地割裂开来 在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公约》之际自

然不能遗忘ldquo目的性rdquo解释的重要性 国际法委员会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对约文解

释方法进行了以下谨慎的限制如果约文解释方法ldquo所获得结果依据公约的目的和宗

旨显然是荒谬或不合理的rdquo则允许诉诸补充的解释方法③ 上述理论与实践为海洋

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提供了依据

不同经济社会制度的 150 多个国家参与了史无前例的《公约》谈判无论立法技

术如何高超和费尽心机但是其不足亦为人们所共知 《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

由与资源开发的融合机制便是其中之一 因此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重要路径

之一在于《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强化 事实上在海洋法理论体系的不断变迁和

发展进程中不断将海洋法体系中的不同理论予以ldquo整合rdquo和ldquo融合rdquo就可以实现体系

化 一般来看海洋法演变进程中存在两个理论其一海洋是属于人类的公有物因

此海洋是自由的而海洋航行自由是海洋自由的首要和基本的要义(mantra) 其二

海洋所有者或者控制者在行使其海洋权利的同时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两种理论

交错发展不断形成了海洋法理论体系④ 另外《公约》的通过是世界上众多国家和

国际组织互相博弈和妥协的结果而且这一过程融入了各种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 发

展中国家通过建立专属经济区的制度和理念来控制深海和公海以阻止海洋发达国家

在没有任何政治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开发深海和公海的资源而西方国家则希望维持在

公海和深海的航行自由并且能够自由地开发深海和公海的海洋资源而不付任何代

价内陆国群岛国以及海岸线劣势国家则希望保障其特定的海洋利益 世界各国对

middot3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序言部分 更为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indexshtml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2 日

参见 1969 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 31 条http www un org chinese law ilc treaty htm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3 日

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第 552 页William K Agyebeng ldquoTheory in Search of Practice The Right of Innocent Passage in the Territorial

Seardquo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39 2006 p371

于海洋利益的诉求各具特色《公约》最终以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的模式收官① 《公约》演

进的背景和基础留下了其十分注重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传统和文化这实则为海洋航行

自由的体系化解读提供了根基和文化氛围

3资源在海洋划界中的核心地位

由于《公约》以建立海洋资源分配秩序为宗旨海洋资源及其开发自然就是《公

约》的重要内容这也迎合了海洋资源及其开发作为《公约》主题的内在逻辑性 当我

们试图寻找海洋划界方法时就会失望地发现《公约》除了要求海洋划界应当实现公

平解决分歧外几乎没有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引 这样的法律不但无助于国家实现划界

而且可能引发它们之间的争端② 关于划界是否应当受资源位置的影响有学者持否

定态度认为资源并非划界关键因素③ 虽然 1985 年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案中强调划

界ldquo只能考虑现时的估价rdquo然而勘探和开发资源是大陆架渔区和经济区观念的基

础④而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划界问题真正的核心 首先开发资源是促进有关划界

谈判并达成协议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1942 年英国和委内瑞拉划界的目的就是为了

开发近海石油资源 其次对于有关海域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安排是划界谈判中的焦

点之一 如果不能就有关海域中的资源达成适当安排往往就会妨碍划界协议的达

成⑤ 例如在划界地区新发现的天然气田导致葡萄牙拒不批准 1976 年同西班牙达

成的划界条约 最后国家实践中存在大量考虑资源因素的证据⑥ 在权衡有关因素

时应该考虑该地区存在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已经确定的法律规则⑦

国家划界实践中对资源的考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资源的位置直接影响划界的

结果二是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成某种安排但资源的位置并不直接影响界限的划

定 2000 年中国和越南在北部湾划界就深受渔业资源的影响 北部湾是中国广西

middot4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Hugo Caminos and Michael R Molitor ldquo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ackageDealrdquo The Amer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79 No4 1985 p871

Dorinda G Dallmeger and Louis De Vorsry eds Rights to Ocean1049011s Resources Deciding and Drawing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itinus Nijihoff Pubishers 1889 p42

Douglas M Johnston and Phillip M Saunders et al Ocean Boundary Making Regional Issues and Developments London Croom Helm 1988 p26

Prosper Weil Geographical Consideration in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tinus Nijihoff Publishers p115

Douglas M Johnston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Ocean BoundaryMaking Montreal McGillQueen1049011s University Press 1988 p5

Serard J Tanja The Legal Deter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Deventer Kluwer Law andTaxation Publishers 1990 p301

Surya P Sharma Delimitation of Land and Sea Boundaries Between Neighboring Countries London Lancers Books 1989 p127

  2015 年第 7 期

广东和海南三省区渔民的传统作业渔场划界直接关系到渔业资源的分配利用和广大

渔民的切身利益① 从司法实践看国际法院自始就将资源看成海洋划界应当考虑的

有关情形② 很明显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划界之间产生了重要的内在关联性而海

洋划界是《公约》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课题其与海洋航行自由海上安全以及海洋环

境保护息息相关 按此逻辑推理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海洋划界资源ldquo核心

论rdquo路径具有其合理性 因为海洋航行自由通过ldquo划界rdquo这个媒介与资源开发形成某

种程度的关联而海洋划界形成的不同法律地位的海域自然导致不同的海洋航行自

由度 由此观之此路径之下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具有关联性(三)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模式

1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

一个现实的国际法制度必须既顾及国际社会各政治实体的ldquo社会性rdquo也考虑到

这些实体的ldquo非社会性rdquo 用ldquo结构平衡论rdquo解释国际组织的出现符合现代国际社会

发展潮流 现代国际法发展的新动向既有ldquo软法rdquo的传统又有ldquo硬法rdquo的属性而国

际组织的准造法功能是决定性的③ 《公约》和国际海事组织相关指南文件在探索限

制海洋航行自由以实现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关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

尝试第一建立安全地带(safety zone) 依照《公约》第 60 条沿海国可于必要时在近

海石油设施和结构的周围设置合理的安全地带 安全地带的宽度应由沿海国参照适

用的国际标准加以确定 这种地带的设置应确保其与石油设施或结构的性质和功能

有合理的关联 无论石油设施是设置在专属经济区内还是大陆架上无论石油设施是

永久性勘探开发平台还是浮动式勘探开发平台甚至是辅助平台以上规则均适用 安

全地带的设置构成了对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安全地带设立之后沿海国可以在该地带中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航行以及石油设

施和结构的安全 一切船舶都必须尊重这些安全地带并应遵守关于在石油设施和安

全地带附近航行的国际标准 虽然《公约》第 60 条并没有明确禁止船舶在安全地带

内的通行但既然沿海国有权采取ldquo适当措施rdquo那么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措施就可

middot5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参见高建军《国际海洋划界论mdashmdashmdash有关等距离 特殊情况规则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版第 153 页这些案例包括 1982 年突尼斯 利比亚案1984 年缅因湾案1985 年利比亚 马耳他案以及 1992 年加拿

大 法国划界案等参见梁西《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33 页

能包括禁航措施① 为了保证石油设施的安全减少船舶侵犯安全地带事件的发生

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关于在近海勘探区域建立安全地带的决议》《关于防止侵犯近

海设施或结构周围安全地带的措施的决议》 这些决议要求船舶遵守谨慎航行的标

准并建议沿海国采取更合理的程序和安全措施 在中国现行法中有以设立安全地带

的方式对海洋航行自由进行限制的内容②但对于安全地带的范围未做规定③ 为了

消除因设立安全地带而给航运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相关法律条文已经尽可能地

减少对航行权的限制④

第二实行分道通航(traffic separation schemes) 分道通航制是国际海事组织于

1967 年正式建议使用的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 10 条对其做出了规定 随

着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生效分道通航制已经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所采纳并有效地减少了碰撞事故的发生⑤ 承袭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

约》第 22 条和第 41 条分别规定沿海国或海峡沿岸国考虑到航行安全认为必要时

可在其领海或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行分道通航制过境通行的船舶必须尊重该分

道通航制 沿海国在指定航道和规定分道航行时应该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的建

议⑥ 《公约》中分道通航的规定限制了航行自由但是这种限制的目的在于确保航

行安全而且沿海国不得借分道通航制实质性地排除船舶所享有的航行自由 鉴于

分道通航所具有的防范船舶事故功能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海事组织建议在必要海

域实行ldquo分道通航制临时调整rdquo的措施以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

冲突

middot6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⑤⑥

英国 1987 年《石油法》第 21 条规定船舶未经允许进入安全地带是违法的澳大利亚《石油法》亦规定除了专业船舶或特种船舶以外的其他所有船舶禁止驶入安全地带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

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9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 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有权在专属经济区和

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周围设置安全地带并可以在该地带采取适当措施确保航行安全以及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安全 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 20 条经主管机关核准公告如系在沿海水域

进行水上水下施工需要可划定相应的安全作业区无关的船舶不得进入安全作业区 该法第 14 条第 15 条还

允许设立禁航区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船舶不得进入或者穿越禁航区通过交通

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也必须遵守主管机关的特别规定 参见 http wwwgovcn ziliao flfg 2005-09 12 content_31086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8 日

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0 页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管理规定》第 5 条和第 8 条更详细的内容参见 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9253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参见周忠海《国际海洋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97 页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24 条更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

时间2015 年 4 月 24 日

  2015 年第 7 期

2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

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为从私法视角限制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法理基础

私法视角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通过立法使海洋资源开发者受到法律束缚① 此种

限制主要有权利滥用的禁止与容忍义务的强化 在立法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

交通安全法》第 22 条规定ldquo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在航道通航密集区以及主管机

关公布的航路内进行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rdquo②此属于权利滥用禁止的明证 这一点

具有成熟的私法法理的支持 因为现代私法中一切私权均具有社会性权利的行使

不得违反公共利益或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否则将构成权利滥用而遭到法律禁止

海洋资源开发主体在行使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时必须遵循权利的设定宗旨也不得

侵害他人之利益 同时传统私法上容忍义务是对所有权的一项必要限制系指所有

权人依照法律规定负有容忍他人干涉或侵害之义务其典型是私法上的相邻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 23 条规定ldquo海域使用权人对不妨害其依法使

用海域的非排他性用海活动不得阻挠rdquo③一般而言航行活动属于ldquo非排他性用海活

动rdquo因此只要船舶的通过不会危及钻井平台等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安全海洋资源

开发主体即负有容忍义务应当容许船舶通过其支配的海域

不仅如此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在海洋资源开发限制上具有成熟性 《公约》主

要在废弃石油设施的撤除与处置禁止不正当干扰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且深刻地影

响了国内法 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另一个限制体现在权利的抛弃方面也就是当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结束或者油田不再具有经济可采性之后权利人不得任意弃置

钻井平台和其他石油设施 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中由于钻井平台等设施构成航

行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如果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的期限尚未届满权利人不得将钻

井平台随意弃置 从国际法层面考察对于抛弃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限制主要体现

在《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④ 而较早的 1958 年《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5 款则规定

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装置必须全部撤除rdquo⑤《公约》第 60 条所提及的撤除的

国际标准是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关于撤除在大陆架上或专属经济区内的近海设施

middot7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从私法体系角度看海洋资源开发实际上是由海域使用权探矿权以及采矿权等构成的权利群http wwwgovcn banshi 2005-08 23 content_25604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0 日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16434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2 日《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设施或结构应予以撤销以确保航行安全同

时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制定的任何为一般所接受的国际标准 这种撤销也应适当地考察到捕鱼海洋

环境的保护和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7 日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11 日

及结构的指南和标准》① 撤除下来的海洋石油设施的处置问题被当作与撤除相区别

的一个问题单独处理②

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不得对航行等其他海洋正当用途造成ldquo不正当干扰rdquo原则是由

1958 年《大陆架公约》首先确立的③ 因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行使包括为勘探

开发石油而设置钻井平台等设施不能给航行造成不正当干扰这是国际法对海洋石

油勘探开发权做出的最主要限制④ 国际法委员会认为ldquo不正当干扰的标准显然是

一个平衡所涉利益相对重要性的问题 在有些情形下对航行及捕鱼的干扰即使很严

重也可能是正当的 相反如果干扰与可合理预见的勘探和开发大陆架的条件毫无

关联即使这种干扰很小也会是不正当的rdquo⑤ 在评介干扰是否正当时必须充分考

虑各方的利益包括沿海国的安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进而考虑是否存在给航

行造成最小干扰的合理替代方法⑥

五  结论与对策

中国正处在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关键历史窗口 为了维护中国合法的海

洋权益汲取历史上由于缺乏海洋航行自由理论与实践而导致海权权益丧失的历史教

训强化海洋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十分必要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读特

别是厘清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界限与冲突为中国在特定海域的执法

活动和资源开发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奠定了软实力基础

(一)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

毫无疑问完善《公约》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理论的感召力 显然《公约》的框架

middot8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⑤⑥

Rob McLaughlin ldquoCoastal State Discretion US Policy and the New IMO Guidelines for the Disposal ofOffshore Structures Has Article 5(5) of the 1958 Continental Shelf Convention Been lsquoEntirely Removedrsquordquo Territory Sea Journal No1 1991 p245

处置行为受到 1982 年《公约》1972 年《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即《伦敦公约》)以及 1972 年《防止船舶与飞行器倾倒废物污染海洋的公约》(即《奥斯陆公约》)的规定

《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1 款规定ldquo勘探开发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不应使航行受到任何不当的干

涉rdquo第 5 条第 2 款规定ldquo在大陆架上建造和维持或经营为勘探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所必要的装置或其他设

施受到第 5 条第 1 款的限制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78 条第 2 款规定ldquo沿海国对大陆架权利的行使绝不得对航行和本公约规定的

其他国家的其他权利和自由有所侵害或造成不当的干扰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问题》第 179 页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3 页

  2015 年第 7 期

范畴政治敏锐性以及立法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完善《公约》绝非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

学者主张应该将《公约》的完善和修订提到日程诸如分别通过订立专门的补充协定缔结区域性协定召开审议《公约》会议以及用扩大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事实上的修

订① 然而笔者以为上述措施只是理论上的探讨与展望其可行性可能会面临重重

阻力 建议中国立法机构积极针对《公约》框架下的ldquo模糊地带rdquo展开专门和细化立

法增强其可操作性 海洋法立法资料显示《公约》的巨大努力并没有很好地将最传

统的海洋权利mdashmdashmdash海洋运输囊括进来最终使得《公约》没有形成成熟的海洋航行自

由的体系化机制其似乎将焦点集中于船舶从 A 点到 B 点的航行通过而无视海洋航

行自由的经济活动基础导致航运的商业可行性问题很少被提出来② 由于海洋航行

自由的边界难以界定因此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探索海洋航行自由边界的立法实践以形成健全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为完善《公约》积累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资源 ldquo国内法

机制rdquo专门针对《公约》框架下的模糊内容根据国家海洋主权原则展开法律解释学立法学以及比较法学等不同角度运作而强化旨在增强《公约》可操作性的国内立法

活动 这是由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而决定的(二)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作为海洋秩序ldquo大宪章rdquo的 1982 年《公约》面临着通过实施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实

现其目标和宗旨的历史重任 各国实施《公约》的理论与实践并不雷同通常而言不断强化国家的海权能力的同时强化国内立法以实现《公约》的实施机制是比较流行

的实践 这需要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为此笔者建议从ldquo整体性rdquo角度来理解和完善《公约》形成体系化解读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理念与机

制 这是因为《公约》明确了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资源开发管辖权及其主权性权利

等事项但是对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规定是独立独行的没有将两者作为ldquo整体rdquo予以规定 如何整合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和协调并形成体系化

的制度机制是《公约》的软肋③ 尽管海洋利用和海洋开发的规则是互相关联的但是

《公约》下的国际航行规则由另外一套法律来决定而这些法律规则可能漠视船舶和

海洋的商业功能 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提升中国海上维权力量和海上执法力量

middot9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杨泽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第 62-63 页Edgar Gold ldquoOcean Shipping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 Toward a More Regulatory Regimerdquo Ocean

Shipping Vol6 No1 1986 p85通篇考察 1982 年《公约》严格地讲《公约》没有规定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但是公约却在

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全和保护方面做出比较多的规定 诸如《公约》第 123 条规定ldquo无论某海域的法律地位

如何还要符合一定条件其沿岸国在行使和履行 1982 年《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时就应该互相合作并应

尽力直接或通过适当区域组织协调行使和履行沿岸国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rdquo

(三)加强在敏感海域展开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

基于《公约》中海洋航行自由边界模糊与难以操作的缺憾本文建议通过强化国

内立法的方式消解这些不足以明确和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法律依据 从地缘政治角

度看南海周边地区不仅是海权和陆权对抗的前沿mdashmdashmdashldquo边缘地带rdquo而且东南亚地区

是没有权力中心的ldquo破碎地带rdquo① 由于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积极介入南海海域事务

导致制约南海海洋航行自由的因素更加复杂 因此中国应该以国内法明确东沙中

沙和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从而确定其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起

始线进而建立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制度 作为历史上的传统国际航道考虑到南

海断续线内海域的海洋属性和特点②中国应考虑开放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内水的外国

商船无害通过权③ 在此基础上中国立法机构要及时加强在南海海域展开南海资源

开发管理立法活动 这不仅是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需要而且此种海洋资源开发

管理立法容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

(四)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根据《公约》的程序性规定启动修订程序必然是艰难和复杂的会受到政治经

济以及地缘性因素的影响 《公约》的制定与一些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专业性国

际组织存在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囊括了《公约》制定中的提案建议案审议以及通过

等方面 其中国际海事组织与《公约》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 例如上文论及的禁止不

当干扰原则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设立和行使构成了限制类似的具体措施都来

源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指南和建议 为此中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与之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向该组织提案来改进海洋航行自由制度④ 依此种方式完

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不仅具有节约立法成本的优势而且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接

受度

(截稿2015 年 5 月  责任编辑主父笑飞)

middot05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③④

朱华友鞠海龙《南海航行安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南洋问题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18 页根据有关海洋资料南海断续线内海域面积约 200 万平方公里而高潮时露出海面的岛礁面积约 14 平方

公里参见邹立刚王崇敏《适用于南海航行和飞越制度研究》载《当代法学》2013 年第 6 期第 139 页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 A 类理事国在该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提

案等方式来强化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进而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2015 年第 7 期

《公约》规定的航行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受到ldquo本公约有关规定的限制rdquo①

根据《公约》领海并不享有完全的与公海同样的航行自由 海洋法的历史演变

一直是以公海与领海之间的划分为中心议题之一而展开的 沿海国可以享受的权利

逐渐向所谓的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延伸② 海洋法的发展显示沿海国对

海洋权益的诉求日益增大 这必然导致海洋航行自由受到国家主权的种种限制与制

约 即便是《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相对成熟和稳定海洋法实践中

的各种争议还是经常发生由此可以推断出海洋航行自由受到国家主权的影响而具有

不确定性 在加拿大渔业仲裁案(FracoCanadian Fisheries Arbitration)中法国mdash加

拿大仲裁庭于 1986 年裁决时指出对在专属经济区所捕获的鱼进行加工的船只不受

沿海国的管辖因为此类行为不在该沿海国可以行使管辖权的事项范围之内 根据

《公约》第 73 条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也有广泛的执法权 沿海国可以采取为确保其

依照《公约》制定的法律和规章得到遵守所必要的措施 而 1977 年圭亚那在其专属

经济区内扣押了ldquo赛加(The M V Saiga)rdquo号油轮圭亚那认为它有权这么做因为ldquo赛

加rdquo号在专属经济区为其他渔船补给汽油逃避关税 在法庭看来《公约》并未授权

沿海国把它的海关法适用于其专属经济区的任何其他部分 因此国际法院判决圭亚

那违反了《公约》在阻止及扣押ldquo赛加rdquo号时使用武力是一种过分的行为③ 相当多的

判例和国际事件表明海洋航行自由受到各种以国家主权名义实施的限制 即使在公

海上海洋航行自由亦受到限制 在《公约》框架下每个国家无论是沿海国还是内陆

国均有权悬挂其旗帜在公海上航行 然而为了适当顾及乘客船员和其他国家的利

益公海上航行的船舶需要遵守有关规定④

海洋航行自由受制于国家主权因素还在于即便是在《公约》框架下如何认定

ldquo无害rdquo是棘手的问题 决定外国船只通过领海在性质上属于ldquo无害rdquo是否完全取决于

沿海国并非完全明确 在科孚海峡(Corfu Channel)案中国际法院于 1949 年指出希

望有关的评估是客观的沿海国的意见不是决定性的 有学者提出外国船只违反了

沿海国法律本身不足以证明沿海国已经遭受损害 作为一个政策问题无害通过权是

middot1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参见张海文主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释义集》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09 页El Salvador Honduras (Nicaragua Intervening) ICJ Reports 1990 p92 p126安东尼奥middot卡塞斯著蔡从燕等译《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19-120 页参见 1958 年《公海公约》第 4 条http wwwchinalawedu com news 1200 23155 23156 23159 2006 4

zh10733930171024600215522-0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20 日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90 条http newsxinhuanetcom ziliao 2005-04 04 content_2784208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20 日

海洋交通必要性和沿海国利益之间融合的一种合理形式①

(三)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

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的融合主要集中体现在沿海国港口国与船旗国对航运

管辖权之间的冲突上 在海洋法发展历程中历来存在两种视角来审视公海 一种是

历史的视角秉承ldquo海洋为人类所共有rdquo的传统观念认为目前的海洋体制是不断削弱

海洋强国对沿海国管辖权的侵犯 正如美国前总统里根所言ldquo我们在陆地上巡逻必

须遵循很多规则但是一旦到公海上你就可以随心所欲rdquo②海洋航行自由被默认为习

惯国际法被高度认可 另一种视角秉承实用主义哲学遵循ldquo陆地统治海洋rdquo的观念

缅因州海湾案表达了ldquo法律应该服务于人类而人类毕竟是陆地生物而不是海洋生

物rdquo的基调 在《公约》框架下公海的势力范围有愈发缩小的趋势即便是支持ldquo公海

可以随心所欲rdquo的人亦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不是绝对的 在《公约》框架之外的立法诸

如国际海事组织(IMO)为应对海上航行安全危险而实施的各类安全立法制定了大量

限制海洋航行自由的制度

事实上海洋法立法背景资料显示出海洋航行自由根深蒂固其缘由主要是早期

人们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与捕鱼自由不同因为海洋中的鱼类是ldquo取之不竭rdquo的观点被

证明是荒谬的然而海洋航行自由由于其所依赖的海洋ldquo空间rdquo商品非常丰富而且航

行对于海洋没有任何损害③因此逐渐形成了海洋航行自由的合理性认知 但是人

类利用海洋的实践证明特定的海洋区域由于交通拥塞导致船舶碰撞风险剧增是一种

常态 如今海洋航行自由受到海上安全因素的限制早已是一种共识 在海洋航行自

由与海上安全互为制约的关系中有两种互为对应的学说或者观点一是出口商诉海

事安全检查官案(Sellers v Maritime Safety Inspector)④所确定的ldquo从海洋到陆地的绝

对主义(absolutism looking from sea to land)rdquo二是ldquo路易莎(The M V Louisa)rdquo号案

所彰显的ldquo从陆地到海洋的相对主义(relativism looking from land to sea)rdquo 前者由

于法官坚持公海自由的绝对性进而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也是绝对的故此案涉案船舶

middot2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参见 ICJ Reports 1949 pp30-32Lou Cannon ldquoRepublic Perception Seems Split in Its Perception of Reaganrdquo The Washington Post July

12 1982David Anderson ldquoFreedom of the High Seas in the Modern Law of the Seardquo in David Freestone Rich

ard Barnes and David Ong eds The Law of the Sea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p327 p332

Sellers vs Maritime Safety Inspector ( The ldquoNimbusrdquo) -Court of Appeal (Richardson P and Keith andBlanchard JJ) November 5 1998 (1998) 509 Lloyd1049011s Maritime Law Newsletter http wwwlmlncom conflictoflaws article20555ece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

  2015 年第 7 期

ldquo光环(The M V Nimbus)rdquo号由于没有装备无线电应急指示标( radio and emergencylocator beacon)而被认为违反了港口国的法律是不对的 只要船舶符合船旗国的法律

即可没有必要完全遵循港口国的法律任何其他国家没有权力去阻止① 该判决具

有强烈的公海航行自由的绝对性和完全依附于船旗国法律的色彩 后者涉案船舶

ldquo路易莎rdquo号悬挂圣文森特旗帜为开采石油资源移除了西班牙领海海域的水下文化

遗产 就该案而言法官坚持认为海洋航行自由是相对的 如果该船舶从事违背港口

国或者沿海国法律的活动进而造成主权危害或者主权权利的损害那么沿海国或者

港口国有权对船舶采取限制性措施② 该案与出口商诉海事安全检察官案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安全的关联还远不止上述情况 海洋不法行为亦是危害海

洋航行自由的另类重要因素 海洋日益成为犯罪活动的通道 海上暴力抢劫等海盗

犯罪日益增长以及海上毒品走私日益猖獗导致海洋航行自由不断受到考验特别是

索马里海盗活动构成了对国际社会的直接挑战 直到ldquo阿奇劳罗(The M V AchilleLauro)rdquo号案后国际社会才真正开始重视海上恐怖主义鉴于该案的恶劣影响国际海

事组织通过了《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为公约》以打击海上恐怖主义③ 此公

约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顾及海洋航行自由不要因为采取打击危害海上安全活动而

受到过度约束(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护

如何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管辖权之间的冲突已经成为海洋法发展的重

要议题并逐渐形成两种协调机制mdashmdashmdash基于法律拟制区域的协调机制和基于生态系统

的协调机制④ 作为基于生态系统的协调机制的制度基础海洋保护区(MPA)的发展

掀起了一轮海洋环境管辖权向领海以外扩张的热潮尤其是在东北大西洋和地中海一

带 《公约》亦非常重视海洋保护区制度在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

功效特别是在渔业管理生物保存和海洋生物方面 《公约》规定了一个缔约国在特

middot3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②③

Andrew Serdy ldquoChanging Perspectives on the High Seas Freedom of Navigationrdquo in Malcolm Clarkeed Maritime Law Evolving Thirty Years at Southampton Oxford and Portland Hart Publishing 2013 p23

Paul Myburgh ldquoShipping Lawrdquo New Zealand Law Review 1999 pp749-771参见张湘兰郑雷《论海上恐怖主义对国际法的挑战与应对》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2 期第 152 页基于法律拟制区域的协调机制以法律拟制的海洋区域为制度基础该协调机制的优势体现在适用范围

较广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海洋环境管辖权 基于生态系统的协调机制其理念源自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它打破

了以往环境保护中行政区划和部门分割的环境管理措施将人类视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管理目标是维持

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见管松《航行权与海洋环境管辖权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mdashmdashmdash兼论建立南海协调机制

的构想》载《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2013 年第 3 卷第 123 页

定海域可以行使的权力范围第 211 条第 6 款赋予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实施法律和规

则以避免遭受来自船舶的污染此种协调机制流行于各类国际组织和相关区域 国际海事组织在海洋生态保护

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区域或者排放控制区在 1978 年《国际防止

船舶造成污染公约》体系之下在特定海域实施法定措施以免遭受船源污染(见表 1)另外1975 年实施的地中海行动计划(Mediterranean Action Plan)囊括了海洋资源的

开发与管理污染监控和研究合作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的合作等事项① 总之国际海

事组织和相关区域性议程或者行动计划在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护关系方

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立法与实践经验

表 1  世界范围内建立的特殊区域

特殊区域 通过日期 生效日期 起始日期

地中海 1973 年 11 月 1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黑海 1973 年 11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红海 1973 年 11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无

海湾 1973 年 11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2008 年 8 月 1 日

亚丁湾 1987 年 12 月 1 日 1989 年 4 月 1 日 无

南极地区 1990 年 11 月 16 日 1992 年 3 月 17 日 1992 年 3 月 17 日

欧洲西北水域 1997 年 12 月 25 日 1999 年 2 月 1 日 1999 年 8 月 1 日

阿拉伯海 2004 年 10 月 15 日 2007 年 1 月 1 日 无

非洲南部水域 2006 年 10 月 16 日 2008 年 3 月 1 日 2008 年 8 月 1 日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国际海事组织官网有关资料编制http www imo org OurWork Environment PollutionPrevention SpecialAreasUnderMARPOL Pages Defaultaspx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2 日

(五)相关评析

尽管航行自由被普遍认同但其具体适用或许是复杂的 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具有

了以往难以想象的开发海洋的能力 航运业自身也在不断发展中海上交通不断出现

堵塞和大型船舶的投入使用这些发展造成了航运业相当多的功能性难题 另外法律上和政治上的障碍导致航运业国家不断扩展其管辖权因此形成了适用航行自由原

则的公海缩小②

middot4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Vu Hai Dang Marine Protection Areas Network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oston Martius Nijhoff Publishers 2014 pp193-195

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of Intelligence and Research Office of the Geographer Limits in theSea No36 1974 p34

  2015 年第 7 期

毫无疑问海洋航行自由绝非绝对的自由随着人类利用海洋实践的多元化其受

到的限制因素也是多元的 海洋航行自由的多维度审视为体系化认知海洋航行自由

奠定了基础 然而海洋事务的复杂性决定了海洋航行自由的边界界定极为复杂 但

是从探索《公约》立法背景和整体框架而言海洋航行自由与另一重要的海洋要

素mdashmdashmdash海洋资源开发具有极为密切的关联度因此探索二者的关系是海洋航行自由

的自由度和边界问题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看关涉海洋的法律制度一

直以来是私法与公法的交替发展 在中世纪作为私法体系的海商法在地中海城邦国

家发展新的商业利益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这些海洋私法给我们带来了海商

法的基础 格劳秀斯对海洋自由慷慨激昂的呼吁推动了海洋航行自由理论的日益成

熟① 人类征服海洋的能力越强越是需要新的海洋规则来适应这种变化 而后一些

海洋大国制定新的海洋政策和法律致使海洋私法逐渐作壁上观而海洋公法成为重

要的领域② 在此背景之下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只是将公法范畴集中来关注没有机会将传统的ldquo航运事务rdquo列入日程③ 而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内在

关系问题被《公约》的轻描淡写隐含了

三  《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

《公约》的立法技术无法挽救因国际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而产生

的《公约》的缺陷而《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含义的模糊性正是《公约》的诸多

不足之一 《公约》实施的实践无不表明海洋航行自由面临被各国基于某种目的而

赋予各种诠释的尴尬 笔者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内在关系问题被

《公约》轻描淡写的错误必须得到纠正因为其触及《公约》无法回避的基本课题即《公约》的主线索与主题

(一)理解《公约》的基本进路主线索与主题

海洋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交通媒介与海洋资源一直是海洋法发展的基础与内在推

动力量 在海洋自由内涵与体系不断变化的历程中虽然海洋自由的内涵不断发生修

middot5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Edgar Gold Maritime Transportmdash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Policy and Shipping Law p78p102

R Michael M1049011Gonigle and Mark W Zacher Pollution Polities and International Law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pp23-28

Edgar Gold and Douglas M Johnston ldquoShipGenerated Pollution The Creator of Regulation Navigation inthe Law of the Sea State Practice in Zones of Special Jurisdictionrdquo Thomas A Clingan ed Proceedings of theLaw of the Sea Institut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Mexico 1979 p156

正或者变异但是海洋航行自由仍然属于海洋自由的首要部分 审视《公约》其最大

的成就莫过于以庞大的体系确立了九大海域制度 然而有一个制度贯穿于《公约》的九大海域之中好似一条主线索将其框架下的不同海域连接起来这就是海洋航行

自由 笔者以为从某种角度看《公约》实质上是由一个线索和一个主题合并而成

的其中线索是海洋航行自由及其不同海区的自由度与边界问题主题则是海洋资源

的开发问题显然海洋航行自由对于海洋强国与弱国而言其意义和利益是不同的 历史上

海洋弱国不得不通过军事外交和学术论争等手段与海洋强国进行斗争以便实现自

己的海洋利益 由于每个国家不得不依赖于国际贸易海洋航行自由能够在国际社会

得到普遍认可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 在海洋航行自由与其他海洋合法权益之间产生

不可协调的冲突时海洋航行自由应该是被优先考虑的① 同时虽然《公约》没有花

费大篇幅来描述海洋资源开发但是从《公约》的制度框架设计与安排看海洋资源开

发问题无疑是无法忽视的核心问题之一构成了《公约》的主题 《公约》的立法背景

深刻地印上了以ldquo海洋资源开发rdquo为主题的印迹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美国政府

恢复了对海洋资源的兴趣成为海洋资源立法的积极推手 1966 年 6 月美国国会颁

布《海洋资源与工程开发法》该法宣布ldquo为人类的利益在海洋科学方面制定鼓励和

维持一个协调综合与长期的国家计划rdquo是美国的政策其目标是促进海洋资源开发扩大人类对海洋的认识鼓励私人展开海洋资源勘探和开发海洋商业以及经济投资航海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开发公海的渔业资源在海洋洋底也有望开发矿藏资

源② 上述观点构建了《公约》的主线索与主题的框架特征亦印证了海洋的交通媒介

与海洋资源两种基本属性催生海洋法不断发展的必然性(二)《公约》下的海洋航行自由

作为海洋法重要的推动力量和因素海洋自由早在数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成熟并自

成体系 正如有学者所意识到的不论是 1958 年《公海公约》还是 1982 年《公约》在其英文文本中均以ldquointer aliardquo一词对公海自由权利进行不完全列举这也体现了海洋

自由的动态属性为新的海洋实践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留白③ 各国对《公约》框架下

的海洋权益趋之若鹜催生了国家海上管辖权的膨胀进而又导致国家对海上资源争

夺日益加剧 公海自由的含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

middot6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mdashIts Legal History and Its Normative Basisrdquo p24安东尼奥middot卡塞斯《国际法》第 112 页张湘兰张芃凡《论海洋自由与航行自由权利的边界》载《法学评论》2013 年第 2 期第 77 页

  2015 年第 7 期

及人类对海洋的广泛利用不断演进① 比如《公约》第 87 条第 2 款规定ldquo这些自由

应由所有国家行使但须适当顾及其他国家行使公海自由的利益并适当顾及本公约

所规定的同lsquo区域rsquo内活动有关的权利rdquo②可见《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关涉不

同主体的利益属于相对复杂的海洋问题 海洋航行自由意味着穿越海洋③ 事实

上海洋航行自由的自由度不断变更 不同性质水域的航行自由程度不同 属于内海

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最低所有外国的船舶未经许可不得在一国的内

海航行 属于领海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较低 外国船舶在领海虽然不

能自由航行但是可以享有ldquo无害通过权rdquo即在不损害沿海国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

的原则下通过该国领海的权利④ 毗连区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略低

外国船舶在毗连区一般可以自由航行但一般在财政等事项上接受沿海国的法律和规

章的制约 群岛水域不同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对于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略高 作为

《公约》的创新制度群岛水域实行ldquo群岛海域海岛通过权rdquo而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

行的是ldquo过境通行制rdquo 专属经济区的航行自由容忍度较高 公海自由乃是海洋法的

一项基本自由尽管在名义上公海自由是有限制的⑤ 由此观之海洋航行自由的内

涵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由于《公约》框架下的ldquo和平目的rdquo和ldquo适当顾及rdquo具有模糊性因此导致在具体个

案中解释何谓ldquo和平目的rdquo和ldquo适当顾及rdquo显得漫漶不定 虽然《公约》框架下规定了

海洋航行自由及其界限而且也明确了航行自由在不同性质海域的受限程度但是由

于各个海洋国家攫取海洋资源的热情与航行自由之间产生的冲突往往不可调和特别

是在世界上一些敏感海域或者主权争端程度异常剧烈的海域有些利益相关方通常

故意曲解海洋航行自由对其任意解读通常以损害航行自由为借口来干涉或者指责

他国正常的海洋资源开发活动⑥ 海洋法下的航行自由贯穿了海洋法发展的不同历

史阶段可谓亘古长青一枝独秀

(三)《公约》框架下的资源开发

《公约》直接或者间接对于资源或者资源开发的规定并非尚付阙如 《公约》第一

middot7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④⑤

赵理海《海洋法的新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133 页参见李文华主编《交通海权》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65 页Nkeiru Scotcher ldquoThe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tility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Discourserdquo USChina Review Vol7 No8 2010 pp54-64参见王铁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67-269 页参见罗国强《理解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新思路mdashmdashmdash基于国际法视角看南海争端的解决思

路》载《当代亚太》2012 年第 3 期第 70-72 页近期美国等国以干扰ldquo航行自由rdquo为由对中国在南海的正常的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进行指责

部分ldquo用语和范围rdquo第 1 条在界定ldquo区域rdquoldquo区域内的活动rdquo等术语时其实质都是以海

洋资源及其开发为主要范畴展开的隐含着浓厚的重视海洋资源利益分配的色彩①

而《公约》第十一部分ldquo区域rdquo则在第 133 条项下直接规定了ldquo资源rdquo的含义② 除此以

外纵观《公约》整体框架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界定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以明确海洋

资源开发或者通过规定管辖权主权性权利和控制权来实现海洋资源开发的立法从立法技术上看关涉海洋资源开发的立法主要是通过界定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来明

确资源开发问题或者是通过界定国家可以行使的管辖权和主权性权利的范围来界定

海洋资源的开发而且《公约》非常重视海洋资源开发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度例如

《公约》第 1 条第 1 款(d)和(e)项是有联系的 它们与《公约》第五部分和第七部分

中养护和管理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的生物资源有关 在领海内对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实

际是对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生物资源保护的起点 就生物资源的养护与利用而言该问

题是沿海国之所以要建立专属经济区的主要考虑之一也是它们在其专属经济区内的

主要活动 《公约》除了在第 56 条宣告沿海国对其专属经济区内生物资源的养护和

管理享有主权权利外还专门设立第 61 条和第 62 条对生物资源的养护和生物资源的

利用做了规定明确沿海国和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③

此外《公约》第 74 条和第 83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在达成第 1 款规定的协议以前有关各国应基于谅解和合作的精神尽一切努力作出实际性的临时安排并在此过渡期

间内不危害或阻碍最后协议的达成 这种安排应不妨碍最后界限的划定rdquo④在 1978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主张中间线原则的国家提出修正案强调争端各方应

避免在中间线或等距离线义务行使管辖权除非它们就彼此克制的临时安排另有协

议⑤ 特别是临时安排应能保证航行安全与防范海盗贩毒污染等非法行为并保障

内陆国与地理上无优势国家的权益⑥ 作为《公约》的主题海洋资源开发在不同法律

地位的海域都得到关注 《公约》第 77 条第 1 款规定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

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是属于沿海国所固有的 公海资源的法律地

middot8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⑤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1 条下的(1) ldquo区域rdquo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3)ldquo区域内的活动rdquo是指勘探和开发ldquo区域rdquo的资源的一切活动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133 条下的ldquo资源rdquo是指ldquo区域rdquo内在海床及其下原来位置的一切固体液体或气体矿物资源包括多金属结核

参见张海文主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释义集》第 112 页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陈德恭《共同开发的国际法原则和国际实践》载《清华法律评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222 页Edward D Brown SeaBed Energy and Minerals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Regime Leiden Martius Nijhoff

Publishers Press 1992 p347

  2015 年第 7 期

位一向为国际法和国际法学者所认同 公海法律地位的确立是以各国普遍承认的国

际法一般原则及各国在这方面的实践为基础的 1958 年《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

公约》第 6 条第 1 款认为ldquo沿海国应对邻接其领海的公海任何区域内生物资源生产

力的维持具有特殊利益rdquo①

(四)海洋共同开发的实证分析

尽管《公约》对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采取了淡化处理的模式但是海洋共同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的确会产生某种微妙的关联这为理解《公约》框架

下的主线索与主题提供了实证分析对象 海洋共同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为人们反思海

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协调机制奠定了基础 就南海资源开发而言共同

开发具有其特殊性 南海特有的海洋地理特点使其成为大国和利益集团为确保各自

的战略利益而争相控制的海域 由于相关国家对南海航行自由原则有严重的歧义有学者建议应该增加信任措施诸如强调专属经济区既不同于公海也不同于领海的特殊

地位修改中国相关涉海法律法规与争议国家之间订立协议以防不测②

中国与越南等国之间尝试过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实践 但是近些年来中国倡导

的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不但在理论上陷于困境在实践方面也面临严峻的挑

战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难以付诸实践的原因主要有政治意愿缺乏现实需要

不强争议海域模糊以及外部势力干扰等③ 有学者主张在南海建立特别敏感海域充分利用《公约》的ldquo相关保护措施rdquo中的航行措施加强对该海域的管理和控制建议

特别敏感海域的设立需要相关国家共同合作中国应积极发挥其在南海区域中的科学

技术优势在特别敏感海域的申请和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④ 自 2010 年以来航行自

由成为美国向亚太地区进行战略转移的号角频频利用航行自由侵犯其他沿海国海洋

权益 殊不知1982 年《公约》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已经发展成为以公海航行自由和国

middot9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同时该条第 7 款将特殊利益规定如下ldquo1任何沿海国为维持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力起见均得在邻接

其领海的公海的任何区域内采取适合于任何一种鱼类或其他海洋资源的单方养护措施但是以与其他有关国家

在这方面的谈判在 6 个月内未达成协议为限 2沿海国依据前款采取的措施应对其他国家有效但是以满足下

列要求为条件第一参照目前对渔业的知识有紧急适用养护措施的需要第二所采取的措施是以适当的科学结

论为依据的第三这些措施在形式上和事实上对外国渔民均不歧视rdquo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著曾令良余敏友译《国际公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29 页

参见季国兴《南海航行自由原则的歧义及增进互信措施》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 年

第 4 期第 13 页参见杨泽伟《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的困境与出路》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3 期第 72-73 页参见管松《航行权与海洋环境管辖权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mdashmdashmdash兼论建立南海协调机制的构想》载《国

际关系与国际法年刊》2013 年第 3 卷第 125 页

家管辖水域中航行自由为内容的综合性制度① 美国动辄故意模糊海洋航行自由与

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攫取利益而故意玩弄文字游戏

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明确与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海洋权益以及南

海的未来法律秩序 尽管泰国湾地区的共同开发经验能够为中国提供借鉴但南海情

况与之有很大区别 虽然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南海争端最终妥善解决的唯一途径是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②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必要反思ldquo共同开发rdquo这一方略

的可实施性 当然就南海局部区域的资源开发实践而言的确有比较成功的共同开

发的案例 有学者统计了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的诸多案例涉及南海争端国的案例有

泰国mdash马来西亚协定马来西亚mdash越南协定以及澳大利亚mdash印度尼西亚协定下的共同

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其中一些共同开发的合作并没有善始善终③ 事实上

南海资源共同开发的前景并不乐观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合作开发案即表明了这

一点 2012 年菲律宾基于安全和资金的考虑提议与中国ldquo共同开发rdquo礼乐滩但是

菲律宾坚持在合同中增加联合ldquo开垦协议rdquo要求中国承认菲律宾对礼乐滩ldquo拥有主

权rdquo而遭到中国的拒绝④ 这导致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的共同开发前景暗淡

笔者以为某些共同开发合作基础之所以不坚固原因在于合作当事国都固守

ldquo主权在我rdquo一旦合作的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自然会产生变数 因此在海洋资源共

同开发实践中应该积极探索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内在关联度尝试构建

作为《公约》主题与主线索的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协调机制 否则将导

致各国为了本国利益而曲解海洋航行自由的本来含义 南海共同开发协定中几乎没

有资源开发中航行自由和航行安全的专门安排 这也为某些国家动辄指责对方干扰

海洋航行自由提供了便利和口实

四  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正视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国家主权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

起而彰显出的多样态属性是正确诠释其在《公约》框架下原本含义的基础 人类开发

middot0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张小奕《试论航行自由的历史演进》载《国际法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2 页参见徐浩《南海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实现困境与博弈破解》载《东南亚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6 页比如 1982 年越南和柬埔寨订立的《关于历史性水域的协定》 参见 Zou Keyuan ldquo Implementing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Sea in East Asia Issues and Trendsrdquo Singapore 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5 pp7-8

李金明《中菲礼乐滩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的前景分析》载《太平洋学报》2015 年第 5 期第 78 页

  2015 年第 7 期

和利用海洋的实践与海洋法理论的变迁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必须建立在《公约》及其相关资源基础之上否则海洋航行自由必然沦为没有ldquo边界rdquo而

漂泊不定① 在无法彻底修改《公约》的背景与前提下运用国际法原理探究《公约》所

隐含的立法目的特别是深入挖掘有关国际组织与《公约》的内在关联性是构建海洋航

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公约》作为海洋法之ldquo宪章rdquo涵

盖了海洋事务的方方面面而作为航运领域重要的国际组织mdashmdashmdash国际海事组织通常是依

据《公约》制定其规则与标准 由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海上立法实践远远早于《公约》在

《公约》制定过程中国际海事组织一直与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保持着密切合作为《公约》

的制定并使之与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公约之间保持一致做出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公

约》吸收了国际海事组织诸多公约中所创立和发展的原则和海洋治理理念如油污损害

民事责任分道通航以及特别敏感区等② 故此笔者以为探究国际海事组织与《公

约》之间的合作法律机制也是理解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公约》框架下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具有终极意义

海洋法实践和国际法院判例无不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与诸多海洋因素密不可分

的属性进而产生了其与国家主权海上安全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

与协调问题 如果按照一定脉络将这些冲突展开梳理则某些类型的冲突将成为伪命

题另一些冲突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而得以化解 国际

事件和国际判例显示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权的冲突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

洋环境保护的冲突以及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的冲突都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

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得以化解③ 这是因为大部分冲突的实质在于各国争

夺海洋资源开发权所致而某些争端主体往往以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海洋环境以及保

障海上安全为借口或者理由根本目的则是攫取海洋资源的开发权

因此笔者以为从该角度看完全可以将海洋航行自由与其他海洋因素的冲突分

为特殊的冲突与普遍的冲突而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属于一种普遍的

冲突即便是在不存在海洋争端的非敏感海域海洋航行自由亦受到海洋资源开发的

影响反之亦然 因而此种冲突具有普遍意义 进而笔者推论出在《公约》框架下

middot1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rdquo Israel Law Review Vol10 No4 1975 p458

参见唐国梅编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际海事组织工作的关系》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版第 1 页Dinah Shelton and Gary Rose ldquo Freedom of Navigation The Emerging International Regimerdquo Santa

Clara Law Review Vol17 No3 1997 p551

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冲突不仅仅对于存在主权争端情境的海域

资源开发即便是对于不存在主权争端的海域资源开发而言同样存在积极的价值

故此从上述视角审视问题笔者认为《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

的关系对于理解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具有终极意义

(二)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

1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

如果没有国内法律制度坚定的帮助合作与支持多数国际法规则无从实施

《公约》的义务性质和习惯法实践表明国内法具有遵循国际法的普通义务 但是国

内法与国际法的冲突并不构成对国际法的直接违反 国际法院的实践表明法庭在处

理国际法问题时经常不得不参照诸多国家的国内法这是一种常态① 事实上国际

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或者色彩可以从国际法对于一般法律原则的高度依赖得以

洞察 对一般法律原则为国际法渊源的承认使一些法律规制能弥补国际习惯法和国

际条约的运行所可能留下的法律缺陷或弱点并且提供一种在适用国际习惯和国际条

约时予以参照的法律原则的背景② 在理解国际法的财产权逻辑日渐成熟和被接受

的情境下理解国际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即从国际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国际

法体系中作为ldquo事实rdquo的国内法以及国际法院的司法中证据规则三个角度来诠释国际

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进路将为理性理解国际法问题提供另一种绵长的动力③ 由

此在探讨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这一课题时不仅要着重考察

《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的关系而且可以从国内法的角度来考察海洋

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 就《公约》的历史发展脉络而言作为主线

索的海洋航行自由与作为主题的海洋资源开发两者的内在关联度虽然密切但是立

法上并没有认真考察两者的关系 一般认为海洋国家关涉海洋的立法比较丰富和健

全从国内海洋法律体系角度优化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进而实现海洋

航行自由体系化认知的目的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性的路径 强化与《公约》相关的国

内法立法是当务之急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减《公约》的模糊性

2《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提供的路径

《公约》采纳的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模式要求对其进行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就显得格外重要

middot2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Jenks Clarence Wilfred The Prospects of International Adjudication London Stevens 1964 pp547-600参见詹宁斯middot瓦茨著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 (第一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

版第 23-24 页参见马得懿《海岛主权争端适用有效控制规则的国内法逻辑》载《法律科学》2014 年第 6 期第 88-

89 页

  2015 年第 7 期

各国意识到ldquo各海洋区域的种种问题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

以考虑rdquo① 从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上看虽然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方法并不构成 1969 年《维

也纳条约法公约》(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y)下独立的解释手段但是

国际法实践通常将公约的序言正文以及公约附件视为整体加以解释甚至也考虑到

因缔结公约而起草的与公约有关的任何协定或文件② 显然《公约》是个完整的文

件不得为权宜之计将《公约》体系人为地割裂开来 在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公约》之际自

然不能遗忘ldquo目的性rdquo解释的重要性 国际法委员会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对约文解

释方法进行了以下谨慎的限制如果约文解释方法ldquo所获得结果依据公约的目的和宗

旨显然是荒谬或不合理的rdquo则允许诉诸补充的解释方法③ 上述理论与实践为海洋

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提供了依据

不同经济社会制度的 150 多个国家参与了史无前例的《公约》谈判无论立法技

术如何高超和费尽心机但是其不足亦为人们所共知 《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

由与资源开发的融合机制便是其中之一 因此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重要路径

之一在于《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强化 事实上在海洋法理论体系的不断变迁和

发展进程中不断将海洋法体系中的不同理论予以ldquo整合rdquo和ldquo融合rdquo就可以实现体系

化 一般来看海洋法演变进程中存在两个理论其一海洋是属于人类的公有物因

此海洋是自由的而海洋航行自由是海洋自由的首要和基本的要义(mantra) 其二

海洋所有者或者控制者在行使其海洋权利的同时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两种理论

交错发展不断形成了海洋法理论体系④ 另外《公约》的通过是世界上众多国家和

国际组织互相博弈和妥协的结果而且这一过程融入了各种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 发

展中国家通过建立专属经济区的制度和理念来控制深海和公海以阻止海洋发达国家

在没有任何政治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开发深海和公海的资源而西方国家则希望维持在

公海和深海的航行自由并且能够自由地开发深海和公海的海洋资源而不付任何代

价内陆国群岛国以及海岸线劣势国家则希望保障其特定的海洋利益 世界各国对

middot3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序言部分 更为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indexshtml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2 日

参见 1969 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 31 条http www un org chinese law ilc treaty htm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3 日

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第 552 页William K Agyebeng ldquoTheory in Search of Practice The Right of Innocent Passage in the Territorial

Seardquo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39 2006 p371

于海洋利益的诉求各具特色《公约》最终以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的模式收官① 《公约》演

进的背景和基础留下了其十分注重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传统和文化这实则为海洋航行

自由的体系化解读提供了根基和文化氛围

3资源在海洋划界中的核心地位

由于《公约》以建立海洋资源分配秩序为宗旨海洋资源及其开发自然就是《公

约》的重要内容这也迎合了海洋资源及其开发作为《公约》主题的内在逻辑性 当我

们试图寻找海洋划界方法时就会失望地发现《公约》除了要求海洋划界应当实现公

平解决分歧外几乎没有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引 这样的法律不但无助于国家实现划界

而且可能引发它们之间的争端② 关于划界是否应当受资源位置的影响有学者持否

定态度认为资源并非划界关键因素③ 虽然 1985 年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案中强调划

界ldquo只能考虑现时的估价rdquo然而勘探和开发资源是大陆架渔区和经济区观念的基

础④而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划界问题真正的核心 首先开发资源是促进有关划界

谈判并达成协议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1942 年英国和委内瑞拉划界的目的就是为了

开发近海石油资源 其次对于有关海域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安排是划界谈判中的焦

点之一 如果不能就有关海域中的资源达成适当安排往往就会妨碍划界协议的达

成⑤ 例如在划界地区新发现的天然气田导致葡萄牙拒不批准 1976 年同西班牙达

成的划界条约 最后国家实践中存在大量考虑资源因素的证据⑥ 在权衡有关因素

时应该考虑该地区存在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已经确定的法律规则⑦

国家划界实践中对资源的考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资源的位置直接影响划界的

结果二是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成某种安排但资源的位置并不直接影响界限的划

定 2000 年中国和越南在北部湾划界就深受渔业资源的影响 北部湾是中国广西

middot4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Hugo Caminos and Michael R Molitor ldquo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ackageDealrdquo The Amer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79 No4 1985 p871

Dorinda G Dallmeger and Louis De Vorsry eds Rights to Ocean1049011s Resources Deciding and Drawing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itinus Nijihoff Pubishers 1889 p42

Douglas M Johnston and Phillip M Saunders et al Ocean Boundary Making Regional Issues and Developments London Croom Helm 1988 p26

Prosper Weil Geographical Consideration in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tinus Nijihoff Publishers p115

Douglas M Johnston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Ocean BoundaryMaking Montreal McGillQueen1049011s University Press 1988 p5

Serard J Tanja The Legal Deter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Deventer Kluwer Law andTaxation Publishers 1990 p301

Surya P Sharma Delimitation of Land and Sea Boundaries Between Neighboring Countries London Lancers Books 1989 p127

  2015 年第 7 期

广东和海南三省区渔民的传统作业渔场划界直接关系到渔业资源的分配利用和广大

渔民的切身利益① 从司法实践看国际法院自始就将资源看成海洋划界应当考虑的

有关情形② 很明显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划界之间产生了重要的内在关联性而海

洋划界是《公约》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课题其与海洋航行自由海上安全以及海洋环

境保护息息相关 按此逻辑推理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海洋划界资源ldquo核心

论rdquo路径具有其合理性 因为海洋航行自由通过ldquo划界rdquo这个媒介与资源开发形成某

种程度的关联而海洋划界形成的不同法律地位的海域自然导致不同的海洋航行自

由度 由此观之此路径之下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具有关联性(三)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模式

1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

一个现实的国际法制度必须既顾及国际社会各政治实体的ldquo社会性rdquo也考虑到

这些实体的ldquo非社会性rdquo 用ldquo结构平衡论rdquo解释国际组织的出现符合现代国际社会

发展潮流 现代国际法发展的新动向既有ldquo软法rdquo的传统又有ldquo硬法rdquo的属性而国

际组织的准造法功能是决定性的③ 《公约》和国际海事组织相关指南文件在探索限

制海洋航行自由以实现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关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

尝试第一建立安全地带(safety zone) 依照《公约》第 60 条沿海国可于必要时在近

海石油设施和结构的周围设置合理的安全地带 安全地带的宽度应由沿海国参照适

用的国际标准加以确定 这种地带的设置应确保其与石油设施或结构的性质和功能

有合理的关联 无论石油设施是设置在专属经济区内还是大陆架上无论石油设施是

永久性勘探开发平台还是浮动式勘探开发平台甚至是辅助平台以上规则均适用 安

全地带的设置构成了对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安全地带设立之后沿海国可以在该地带中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航行以及石油设

施和结构的安全 一切船舶都必须尊重这些安全地带并应遵守关于在石油设施和安

全地带附近航行的国际标准 虽然《公约》第 60 条并没有明确禁止船舶在安全地带

内的通行但既然沿海国有权采取ldquo适当措施rdquo那么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措施就可

middot5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参见高建军《国际海洋划界论mdashmdashmdash有关等距离 特殊情况规则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版第 153 页这些案例包括 1982 年突尼斯 利比亚案1984 年缅因湾案1985 年利比亚 马耳他案以及 1992 年加拿

大 法国划界案等参见梁西《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33 页

能包括禁航措施① 为了保证石油设施的安全减少船舶侵犯安全地带事件的发生

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关于在近海勘探区域建立安全地带的决议》《关于防止侵犯近

海设施或结构周围安全地带的措施的决议》 这些决议要求船舶遵守谨慎航行的标

准并建议沿海国采取更合理的程序和安全措施 在中国现行法中有以设立安全地带

的方式对海洋航行自由进行限制的内容②但对于安全地带的范围未做规定③ 为了

消除因设立安全地带而给航运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相关法律条文已经尽可能地

减少对航行权的限制④

第二实行分道通航(traffic separation schemes) 分道通航制是国际海事组织于

1967 年正式建议使用的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 10 条对其做出了规定 随

着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生效分道通航制已经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所采纳并有效地减少了碰撞事故的发生⑤ 承袭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

约》第 22 条和第 41 条分别规定沿海国或海峡沿岸国考虑到航行安全认为必要时

可在其领海或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行分道通航制过境通行的船舶必须尊重该分

道通航制 沿海国在指定航道和规定分道航行时应该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的建

议⑥ 《公约》中分道通航的规定限制了航行自由但是这种限制的目的在于确保航

行安全而且沿海国不得借分道通航制实质性地排除船舶所享有的航行自由 鉴于

分道通航所具有的防范船舶事故功能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海事组织建议在必要海

域实行ldquo分道通航制临时调整rdquo的措施以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

冲突

middot6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⑤⑥

英国 1987 年《石油法》第 21 条规定船舶未经允许进入安全地带是违法的澳大利亚《石油法》亦规定除了专业船舶或特种船舶以外的其他所有船舶禁止驶入安全地带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

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9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 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有权在专属经济区和

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周围设置安全地带并可以在该地带采取适当措施确保航行安全以及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安全 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 20 条经主管机关核准公告如系在沿海水域

进行水上水下施工需要可划定相应的安全作业区无关的船舶不得进入安全作业区 该法第 14 条第 15 条还

允许设立禁航区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船舶不得进入或者穿越禁航区通过交通

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也必须遵守主管机关的特别规定 参见 http wwwgovcn ziliao flfg 2005-09 12 content_31086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8 日

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0 页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管理规定》第 5 条和第 8 条更详细的内容参见 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9253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参见周忠海《国际海洋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97 页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24 条更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

时间2015 年 4 月 24 日

  2015 年第 7 期

2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

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为从私法视角限制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法理基础

私法视角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通过立法使海洋资源开发者受到法律束缚① 此种

限制主要有权利滥用的禁止与容忍义务的强化 在立法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

交通安全法》第 22 条规定ldquo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在航道通航密集区以及主管机

关公布的航路内进行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rdquo②此属于权利滥用禁止的明证 这一点

具有成熟的私法法理的支持 因为现代私法中一切私权均具有社会性权利的行使

不得违反公共利益或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否则将构成权利滥用而遭到法律禁止

海洋资源开发主体在行使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时必须遵循权利的设定宗旨也不得

侵害他人之利益 同时传统私法上容忍义务是对所有权的一项必要限制系指所有

权人依照法律规定负有容忍他人干涉或侵害之义务其典型是私法上的相邻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 23 条规定ldquo海域使用权人对不妨害其依法使

用海域的非排他性用海活动不得阻挠rdquo③一般而言航行活动属于ldquo非排他性用海活

动rdquo因此只要船舶的通过不会危及钻井平台等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安全海洋资源

开发主体即负有容忍义务应当容许船舶通过其支配的海域

不仅如此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在海洋资源开发限制上具有成熟性 《公约》主

要在废弃石油设施的撤除与处置禁止不正当干扰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且深刻地影

响了国内法 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另一个限制体现在权利的抛弃方面也就是当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结束或者油田不再具有经济可采性之后权利人不得任意弃置

钻井平台和其他石油设施 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中由于钻井平台等设施构成航

行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如果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的期限尚未届满权利人不得将钻

井平台随意弃置 从国际法层面考察对于抛弃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限制主要体现

在《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④ 而较早的 1958 年《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5 款则规定

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装置必须全部撤除rdquo⑤《公约》第 60 条所提及的撤除的

国际标准是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关于撤除在大陆架上或专属经济区内的近海设施

middot7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从私法体系角度看海洋资源开发实际上是由海域使用权探矿权以及采矿权等构成的权利群http wwwgovcn banshi 2005-08 23 content_25604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0 日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16434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2 日《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设施或结构应予以撤销以确保航行安全同

时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制定的任何为一般所接受的国际标准 这种撤销也应适当地考察到捕鱼海洋

环境的保护和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7 日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11 日

及结构的指南和标准》① 撤除下来的海洋石油设施的处置问题被当作与撤除相区别

的一个问题单独处理②

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不得对航行等其他海洋正当用途造成ldquo不正当干扰rdquo原则是由

1958 年《大陆架公约》首先确立的③ 因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行使包括为勘探

开发石油而设置钻井平台等设施不能给航行造成不正当干扰这是国际法对海洋石

油勘探开发权做出的最主要限制④ 国际法委员会认为ldquo不正当干扰的标准显然是

一个平衡所涉利益相对重要性的问题 在有些情形下对航行及捕鱼的干扰即使很严

重也可能是正当的 相反如果干扰与可合理预见的勘探和开发大陆架的条件毫无

关联即使这种干扰很小也会是不正当的rdquo⑤ 在评介干扰是否正当时必须充分考

虑各方的利益包括沿海国的安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进而考虑是否存在给航

行造成最小干扰的合理替代方法⑥

五  结论与对策

中国正处在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关键历史窗口 为了维护中国合法的海

洋权益汲取历史上由于缺乏海洋航行自由理论与实践而导致海权权益丧失的历史教

训强化海洋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十分必要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读特

别是厘清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界限与冲突为中国在特定海域的执法

活动和资源开发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奠定了软实力基础

(一)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

毫无疑问完善《公约》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理论的感召力 显然《公约》的框架

middot8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⑤⑥

Rob McLaughlin ldquoCoastal State Discretion US Policy and the New IMO Guidelines for the Disposal ofOffshore Structures Has Article 5(5) of the 1958 Continental Shelf Convention Been lsquoEntirely Removedrsquordquo Territory Sea Journal No1 1991 p245

处置行为受到 1982 年《公约》1972 年《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即《伦敦公约》)以及 1972 年《防止船舶与飞行器倾倒废物污染海洋的公约》(即《奥斯陆公约》)的规定

《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1 款规定ldquo勘探开发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不应使航行受到任何不当的干

涉rdquo第 5 条第 2 款规定ldquo在大陆架上建造和维持或经营为勘探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所必要的装置或其他设

施受到第 5 条第 1 款的限制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78 条第 2 款规定ldquo沿海国对大陆架权利的行使绝不得对航行和本公约规定的

其他国家的其他权利和自由有所侵害或造成不当的干扰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问题》第 179 页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3 页

  2015 年第 7 期

范畴政治敏锐性以及立法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完善《公约》绝非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

学者主张应该将《公约》的完善和修订提到日程诸如分别通过订立专门的补充协定缔结区域性协定召开审议《公约》会议以及用扩大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事实上的修

订① 然而笔者以为上述措施只是理论上的探讨与展望其可行性可能会面临重重

阻力 建议中国立法机构积极针对《公约》框架下的ldquo模糊地带rdquo展开专门和细化立

法增强其可操作性 海洋法立法资料显示《公约》的巨大努力并没有很好地将最传

统的海洋权利mdashmdashmdash海洋运输囊括进来最终使得《公约》没有形成成熟的海洋航行自

由的体系化机制其似乎将焦点集中于船舶从 A 点到 B 点的航行通过而无视海洋航

行自由的经济活动基础导致航运的商业可行性问题很少被提出来② 由于海洋航行

自由的边界难以界定因此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探索海洋航行自由边界的立法实践以形成健全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为完善《公约》积累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资源 ldquo国内法

机制rdquo专门针对《公约》框架下的模糊内容根据国家海洋主权原则展开法律解释学立法学以及比较法学等不同角度运作而强化旨在增强《公约》可操作性的国内立法

活动 这是由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而决定的(二)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作为海洋秩序ldquo大宪章rdquo的 1982 年《公约》面临着通过实施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实

现其目标和宗旨的历史重任 各国实施《公约》的理论与实践并不雷同通常而言不断强化国家的海权能力的同时强化国内立法以实现《公约》的实施机制是比较流行

的实践 这需要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为此笔者建议从ldquo整体性rdquo角度来理解和完善《公约》形成体系化解读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理念与机

制 这是因为《公约》明确了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资源开发管辖权及其主权性权利

等事项但是对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规定是独立独行的没有将两者作为ldquo整体rdquo予以规定 如何整合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和协调并形成体系化

的制度机制是《公约》的软肋③ 尽管海洋利用和海洋开发的规则是互相关联的但是

《公约》下的国际航行规则由另外一套法律来决定而这些法律规则可能漠视船舶和

海洋的商业功能 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提升中国海上维权力量和海上执法力量

middot9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杨泽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第 62-63 页Edgar Gold ldquoOcean Shipping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 Toward a More Regulatory Regimerdquo Ocean

Shipping Vol6 No1 1986 p85通篇考察 1982 年《公约》严格地讲《公约》没有规定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但是公约却在

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全和保护方面做出比较多的规定 诸如《公约》第 123 条规定ldquo无论某海域的法律地位

如何还要符合一定条件其沿岸国在行使和履行 1982 年《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时就应该互相合作并应

尽力直接或通过适当区域组织协调行使和履行沿岸国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rdquo

(三)加强在敏感海域展开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

基于《公约》中海洋航行自由边界模糊与难以操作的缺憾本文建议通过强化国

内立法的方式消解这些不足以明确和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法律依据 从地缘政治角

度看南海周边地区不仅是海权和陆权对抗的前沿mdashmdashmdashldquo边缘地带rdquo而且东南亚地区

是没有权力中心的ldquo破碎地带rdquo① 由于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积极介入南海海域事务

导致制约南海海洋航行自由的因素更加复杂 因此中国应该以国内法明确东沙中

沙和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从而确定其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起

始线进而建立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制度 作为历史上的传统国际航道考虑到南

海断续线内海域的海洋属性和特点②中国应考虑开放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内水的外国

商船无害通过权③ 在此基础上中国立法机构要及时加强在南海海域展开南海资源

开发管理立法活动 这不仅是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需要而且此种海洋资源开发

管理立法容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

(四)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根据《公约》的程序性规定启动修订程序必然是艰难和复杂的会受到政治经

济以及地缘性因素的影响 《公约》的制定与一些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专业性国

际组织存在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囊括了《公约》制定中的提案建议案审议以及通过

等方面 其中国际海事组织与《公约》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 例如上文论及的禁止不

当干扰原则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设立和行使构成了限制类似的具体措施都来

源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指南和建议 为此中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与之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向该组织提案来改进海洋航行自由制度④ 依此种方式完

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不仅具有节约立法成本的优势而且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接

受度

(截稿2015 年 5 月  责任编辑主父笑飞)

middot05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③④

朱华友鞠海龙《南海航行安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南洋问题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18 页根据有关海洋资料南海断续线内海域面积约 200 万平方公里而高潮时露出海面的岛礁面积约 14 平方

公里参见邹立刚王崇敏《适用于南海航行和飞越制度研究》载《当代法学》2013 年第 6 期第 139 页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 A 类理事国在该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提

案等方式来强化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进而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海洋交通必要性和沿海国利益之间融合的一种合理形式①

(三)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

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的融合主要集中体现在沿海国港口国与船旗国对航运

管辖权之间的冲突上 在海洋法发展历程中历来存在两种视角来审视公海 一种是

历史的视角秉承ldquo海洋为人类所共有rdquo的传统观念认为目前的海洋体制是不断削弱

海洋强国对沿海国管辖权的侵犯 正如美国前总统里根所言ldquo我们在陆地上巡逻必

须遵循很多规则但是一旦到公海上你就可以随心所欲rdquo②海洋航行自由被默认为习

惯国际法被高度认可 另一种视角秉承实用主义哲学遵循ldquo陆地统治海洋rdquo的观念

缅因州海湾案表达了ldquo法律应该服务于人类而人类毕竟是陆地生物而不是海洋生

物rdquo的基调 在《公约》框架下公海的势力范围有愈发缩小的趋势即便是支持ldquo公海

可以随心所欲rdquo的人亦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不是绝对的 在《公约》框架之外的立法诸

如国际海事组织(IMO)为应对海上航行安全危险而实施的各类安全立法制定了大量

限制海洋航行自由的制度

事实上海洋法立法背景资料显示出海洋航行自由根深蒂固其缘由主要是早期

人们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与捕鱼自由不同因为海洋中的鱼类是ldquo取之不竭rdquo的观点被

证明是荒谬的然而海洋航行自由由于其所依赖的海洋ldquo空间rdquo商品非常丰富而且航

行对于海洋没有任何损害③因此逐渐形成了海洋航行自由的合理性认知 但是人

类利用海洋的实践证明特定的海洋区域由于交通拥塞导致船舶碰撞风险剧增是一种

常态 如今海洋航行自由受到海上安全因素的限制早已是一种共识 在海洋航行自

由与海上安全互为制约的关系中有两种互为对应的学说或者观点一是出口商诉海

事安全检查官案(Sellers v Maritime Safety Inspector)④所确定的ldquo从海洋到陆地的绝

对主义(absolutism looking from sea to land)rdquo二是ldquo路易莎(The M V Louisa)rdquo号案

所彰显的ldquo从陆地到海洋的相对主义(relativism looking from land to sea)rdquo 前者由

于法官坚持公海自由的绝对性进而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也是绝对的故此案涉案船舶

middot2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参见 ICJ Reports 1949 pp30-32Lou Cannon ldquoRepublic Perception Seems Split in Its Perception of Reaganrdquo The Washington Post July

12 1982David Anderson ldquoFreedom of the High Seas in the Modern Law of the Seardquo in David Freestone Rich

ard Barnes and David Ong eds The Law of the Sea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p327 p332

Sellers vs Maritime Safety Inspector ( The ldquoNimbusrdquo) -Court of Appeal (Richardson P and Keith andBlanchard JJ) November 5 1998 (1998) 509 Lloyd1049011s Maritime Law Newsletter http wwwlmlncom conflictoflaws article20555ece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

  2015 年第 7 期

ldquo光环(The M V Nimbus)rdquo号由于没有装备无线电应急指示标( radio and emergencylocator beacon)而被认为违反了港口国的法律是不对的 只要船舶符合船旗国的法律

即可没有必要完全遵循港口国的法律任何其他国家没有权力去阻止① 该判决具

有强烈的公海航行自由的绝对性和完全依附于船旗国法律的色彩 后者涉案船舶

ldquo路易莎rdquo号悬挂圣文森特旗帜为开采石油资源移除了西班牙领海海域的水下文化

遗产 就该案而言法官坚持认为海洋航行自由是相对的 如果该船舶从事违背港口

国或者沿海国法律的活动进而造成主权危害或者主权权利的损害那么沿海国或者

港口国有权对船舶采取限制性措施② 该案与出口商诉海事安全检察官案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安全的关联还远不止上述情况 海洋不法行为亦是危害海

洋航行自由的另类重要因素 海洋日益成为犯罪活动的通道 海上暴力抢劫等海盗

犯罪日益增长以及海上毒品走私日益猖獗导致海洋航行自由不断受到考验特别是

索马里海盗活动构成了对国际社会的直接挑战 直到ldquo阿奇劳罗(The M V AchilleLauro)rdquo号案后国际社会才真正开始重视海上恐怖主义鉴于该案的恶劣影响国际海

事组织通过了《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为公约》以打击海上恐怖主义③ 此公

约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顾及海洋航行自由不要因为采取打击危害海上安全活动而

受到过度约束(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护

如何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管辖权之间的冲突已经成为海洋法发展的重

要议题并逐渐形成两种协调机制mdashmdashmdash基于法律拟制区域的协调机制和基于生态系统

的协调机制④ 作为基于生态系统的协调机制的制度基础海洋保护区(MPA)的发展

掀起了一轮海洋环境管辖权向领海以外扩张的热潮尤其是在东北大西洋和地中海一

带 《公约》亦非常重视海洋保护区制度在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

功效特别是在渔业管理生物保存和海洋生物方面 《公约》规定了一个缔约国在特

middot3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②③

Andrew Serdy ldquoChanging Perspectives on the High Seas Freedom of Navigationrdquo in Malcolm Clarkeed Maritime Law Evolving Thirty Years at Southampton Oxford and Portland Hart Publishing 2013 p23

Paul Myburgh ldquoShipping Lawrdquo New Zealand Law Review 1999 pp749-771参见张湘兰郑雷《论海上恐怖主义对国际法的挑战与应对》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2 期第 152 页基于法律拟制区域的协调机制以法律拟制的海洋区域为制度基础该协调机制的优势体现在适用范围

较广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海洋环境管辖权 基于生态系统的协调机制其理念源自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它打破

了以往环境保护中行政区划和部门分割的环境管理措施将人类视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管理目标是维持

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见管松《航行权与海洋环境管辖权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mdashmdashmdash兼论建立南海协调机制

的构想》载《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2013 年第 3 卷第 123 页

定海域可以行使的权力范围第 211 条第 6 款赋予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实施法律和规

则以避免遭受来自船舶的污染此种协调机制流行于各类国际组织和相关区域 国际海事组织在海洋生态保护

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区域或者排放控制区在 1978 年《国际防止

船舶造成污染公约》体系之下在特定海域实施法定措施以免遭受船源污染(见表 1)另外1975 年实施的地中海行动计划(Mediterranean Action Plan)囊括了海洋资源的

开发与管理污染监控和研究合作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的合作等事项① 总之国际海

事组织和相关区域性议程或者行动计划在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护关系方

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立法与实践经验

表 1  世界范围内建立的特殊区域

特殊区域 通过日期 生效日期 起始日期

地中海 1973 年 11 月 1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黑海 1973 年 11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红海 1973 年 11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无

海湾 1973 年 11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2008 年 8 月 1 日

亚丁湾 1987 年 12 月 1 日 1989 年 4 月 1 日 无

南极地区 1990 年 11 月 16 日 1992 年 3 月 17 日 1992 年 3 月 17 日

欧洲西北水域 1997 年 12 月 25 日 1999 年 2 月 1 日 1999 年 8 月 1 日

阿拉伯海 2004 年 10 月 15 日 2007 年 1 月 1 日 无

非洲南部水域 2006 年 10 月 16 日 2008 年 3 月 1 日 2008 年 8 月 1 日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国际海事组织官网有关资料编制http www imo org OurWork Environment PollutionPrevention SpecialAreasUnderMARPOL Pages Defaultaspx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2 日

(五)相关评析

尽管航行自由被普遍认同但其具体适用或许是复杂的 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具有

了以往难以想象的开发海洋的能力 航运业自身也在不断发展中海上交通不断出现

堵塞和大型船舶的投入使用这些发展造成了航运业相当多的功能性难题 另外法律上和政治上的障碍导致航运业国家不断扩展其管辖权因此形成了适用航行自由原

则的公海缩小②

middot4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Vu Hai Dang Marine Protection Areas Network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oston Martius Nijhoff Publishers 2014 pp193-195

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of Intelligence and Research Office of the Geographer Limits in theSea No36 1974 p34

  2015 年第 7 期

毫无疑问海洋航行自由绝非绝对的自由随着人类利用海洋实践的多元化其受

到的限制因素也是多元的 海洋航行自由的多维度审视为体系化认知海洋航行自由

奠定了基础 然而海洋事务的复杂性决定了海洋航行自由的边界界定极为复杂 但

是从探索《公约》立法背景和整体框架而言海洋航行自由与另一重要的海洋要

素mdashmdashmdash海洋资源开发具有极为密切的关联度因此探索二者的关系是海洋航行自由

的自由度和边界问题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看关涉海洋的法律制度一

直以来是私法与公法的交替发展 在中世纪作为私法体系的海商法在地中海城邦国

家发展新的商业利益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这些海洋私法给我们带来了海商

法的基础 格劳秀斯对海洋自由慷慨激昂的呼吁推动了海洋航行自由理论的日益成

熟① 人类征服海洋的能力越强越是需要新的海洋规则来适应这种变化 而后一些

海洋大国制定新的海洋政策和法律致使海洋私法逐渐作壁上观而海洋公法成为重

要的领域② 在此背景之下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只是将公法范畴集中来关注没有机会将传统的ldquo航运事务rdquo列入日程③ 而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内在

关系问题被《公约》的轻描淡写隐含了

三  《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

《公约》的立法技术无法挽救因国际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而产生

的《公约》的缺陷而《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含义的模糊性正是《公约》的诸多

不足之一 《公约》实施的实践无不表明海洋航行自由面临被各国基于某种目的而

赋予各种诠释的尴尬 笔者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内在关系问题被

《公约》轻描淡写的错误必须得到纠正因为其触及《公约》无法回避的基本课题即《公约》的主线索与主题

(一)理解《公约》的基本进路主线索与主题

海洋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交通媒介与海洋资源一直是海洋法发展的基础与内在推

动力量 在海洋自由内涵与体系不断变化的历程中虽然海洋自由的内涵不断发生修

middot5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Edgar Gold Maritime Transportmdash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Policy and Shipping Law p78p102

R Michael M1049011Gonigle and Mark W Zacher Pollution Polities and International Law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pp23-28

Edgar Gold and Douglas M Johnston ldquoShipGenerated Pollution The Creator of Regulation Navigation inthe Law of the Sea State Practice in Zones of Special Jurisdictionrdquo Thomas A Clingan ed Proceedings of theLaw of the Sea Institut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Mexico 1979 p156

正或者变异但是海洋航行自由仍然属于海洋自由的首要部分 审视《公约》其最大

的成就莫过于以庞大的体系确立了九大海域制度 然而有一个制度贯穿于《公约》的九大海域之中好似一条主线索将其框架下的不同海域连接起来这就是海洋航行

自由 笔者以为从某种角度看《公约》实质上是由一个线索和一个主题合并而成

的其中线索是海洋航行自由及其不同海区的自由度与边界问题主题则是海洋资源

的开发问题显然海洋航行自由对于海洋强国与弱国而言其意义和利益是不同的 历史上

海洋弱国不得不通过军事外交和学术论争等手段与海洋强国进行斗争以便实现自

己的海洋利益 由于每个国家不得不依赖于国际贸易海洋航行自由能够在国际社会

得到普遍认可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 在海洋航行自由与其他海洋合法权益之间产生

不可协调的冲突时海洋航行自由应该是被优先考虑的① 同时虽然《公约》没有花

费大篇幅来描述海洋资源开发但是从《公约》的制度框架设计与安排看海洋资源开

发问题无疑是无法忽视的核心问题之一构成了《公约》的主题 《公约》的立法背景

深刻地印上了以ldquo海洋资源开发rdquo为主题的印迹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美国政府

恢复了对海洋资源的兴趣成为海洋资源立法的积极推手 1966 年 6 月美国国会颁

布《海洋资源与工程开发法》该法宣布ldquo为人类的利益在海洋科学方面制定鼓励和

维持一个协调综合与长期的国家计划rdquo是美国的政策其目标是促进海洋资源开发扩大人类对海洋的认识鼓励私人展开海洋资源勘探和开发海洋商业以及经济投资航海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开发公海的渔业资源在海洋洋底也有望开发矿藏资

源② 上述观点构建了《公约》的主线索与主题的框架特征亦印证了海洋的交通媒介

与海洋资源两种基本属性催生海洋法不断发展的必然性(二)《公约》下的海洋航行自由

作为海洋法重要的推动力量和因素海洋自由早在数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成熟并自

成体系 正如有学者所意识到的不论是 1958 年《公海公约》还是 1982 年《公约》在其英文文本中均以ldquointer aliardquo一词对公海自由权利进行不完全列举这也体现了海洋

自由的动态属性为新的海洋实践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留白③ 各国对《公约》框架下

的海洋权益趋之若鹜催生了国家海上管辖权的膨胀进而又导致国家对海上资源争

夺日益加剧 公海自由的含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

middot6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mdashIts Legal History and Its Normative Basisrdquo p24安东尼奥middot卡塞斯《国际法》第 112 页张湘兰张芃凡《论海洋自由与航行自由权利的边界》载《法学评论》2013 年第 2 期第 77 页

  2015 年第 7 期

及人类对海洋的广泛利用不断演进① 比如《公约》第 87 条第 2 款规定ldquo这些自由

应由所有国家行使但须适当顾及其他国家行使公海自由的利益并适当顾及本公约

所规定的同lsquo区域rsquo内活动有关的权利rdquo②可见《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关涉不

同主体的利益属于相对复杂的海洋问题 海洋航行自由意味着穿越海洋③ 事实

上海洋航行自由的自由度不断变更 不同性质水域的航行自由程度不同 属于内海

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最低所有外国的船舶未经许可不得在一国的内

海航行 属于领海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较低 外国船舶在领海虽然不

能自由航行但是可以享有ldquo无害通过权rdquo即在不损害沿海国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

的原则下通过该国领海的权利④ 毗连区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略低

外国船舶在毗连区一般可以自由航行但一般在财政等事项上接受沿海国的法律和规

章的制约 群岛水域不同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对于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略高 作为

《公约》的创新制度群岛水域实行ldquo群岛海域海岛通过权rdquo而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

行的是ldquo过境通行制rdquo 专属经济区的航行自由容忍度较高 公海自由乃是海洋法的

一项基本自由尽管在名义上公海自由是有限制的⑤ 由此观之海洋航行自由的内

涵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由于《公约》框架下的ldquo和平目的rdquo和ldquo适当顾及rdquo具有模糊性因此导致在具体个

案中解释何谓ldquo和平目的rdquo和ldquo适当顾及rdquo显得漫漶不定 虽然《公约》框架下规定了

海洋航行自由及其界限而且也明确了航行自由在不同性质海域的受限程度但是由

于各个海洋国家攫取海洋资源的热情与航行自由之间产生的冲突往往不可调和特别

是在世界上一些敏感海域或者主权争端程度异常剧烈的海域有些利益相关方通常

故意曲解海洋航行自由对其任意解读通常以损害航行自由为借口来干涉或者指责

他国正常的海洋资源开发活动⑥ 海洋法下的航行自由贯穿了海洋法发展的不同历

史阶段可谓亘古长青一枝独秀

(三)《公约》框架下的资源开发

《公约》直接或者间接对于资源或者资源开发的规定并非尚付阙如 《公约》第一

middot7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④⑤

赵理海《海洋法的新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133 页参见李文华主编《交通海权》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65 页Nkeiru Scotcher ldquoThe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tility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Discourserdquo USChina Review Vol7 No8 2010 pp54-64参见王铁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67-269 页参见罗国强《理解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新思路mdashmdashmdash基于国际法视角看南海争端的解决思

路》载《当代亚太》2012 年第 3 期第 70-72 页近期美国等国以干扰ldquo航行自由rdquo为由对中国在南海的正常的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进行指责

部分ldquo用语和范围rdquo第 1 条在界定ldquo区域rdquoldquo区域内的活动rdquo等术语时其实质都是以海

洋资源及其开发为主要范畴展开的隐含着浓厚的重视海洋资源利益分配的色彩①

而《公约》第十一部分ldquo区域rdquo则在第 133 条项下直接规定了ldquo资源rdquo的含义② 除此以

外纵观《公约》整体框架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界定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以明确海洋

资源开发或者通过规定管辖权主权性权利和控制权来实现海洋资源开发的立法从立法技术上看关涉海洋资源开发的立法主要是通过界定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来明

确资源开发问题或者是通过界定国家可以行使的管辖权和主权性权利的范围来界定

海洋资源的开发而且《公约》非常重视海洋资源开发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度例如

《公约》第 1 条第 1 款(d)和(e)项是有联系的 它们与《公约》第五部分和第七部分

中养护和管理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的生物资源有关 在领海内对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实

际是对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生物资源保护的起点 就生物资源的养护与利用而言该问

题是沿海国之所以要建立专属经济区的主要考虑之一也是它们在其专属经济区内的

主要活动 《公约》除了在第 56 条宣告沿海国对其专属经济区内生物资源的养护和

管理享有主权权利外还专门设立第 61 条和第 62 条对生物资源的养护和生物资源的

利用做了规定明确沿海国和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③

此外《公约》第 74 条和第 83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在达成第 1 款规定的协议以前有关各国应基于谅解和合作的精神尽一切努力作出实际性的临时安排并在此过渡期

间内不危害或阻碍最后协议的达成 这种安排应不妨碍最后界限的划定rdquo④在 1978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主张中间线原则的国家提出修正案强调争端各方应

避免在中间线或等距离线义务行使管辖权除非它们就彼此克制的临时安排另有协

议⑤ 特别是临时安排应能保证航行安全与防范海盗贩毒污染等非法行为并保障

内陆国与地理上无优势国家的权益⑥ 作为《公约》的主题海洋资源开发在不同法律

地位的海域都得到关注 《公约》第 77 条第 1 款规定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

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是属于沿海国所固有的 公海资源的法律地

middot8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⑤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1 条下的(1) ldquo区域rdquo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3)ldquo区域内的活动rdquo是指勘探和开发ldquo区域rdquo的资源的一切活动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133 条下的ldquo资源rdquo是指ldquo区域rdquo内在海床及其下原来位置的一切固体液体或气体矿物资源包括多金属结核

参见张海文主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释义集》第 112 页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陈德恭《共同开发的国际法原则和国际实践》载《清华法律评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222 页Edward D Brown SeaBed Energy and Minerals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Regime Leiden Martius Nijhoff

Publishers Press 1992 p347

  2015 年第 7 期

位一向为国际法和国际法学者所认同 公海法律地位的确立是以各国普遍承认的国

际法一般原则及各国在这方面的实践为基础的 1958 年《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

公约》第 6 条第 1 款认为ldquo沿海国应对邻接其领海的公海任何区域内生物资源生产

力的维持具有特殊利益rdquo①

(四)海洋共同开发的实证分析

尽管《公约》对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采取了淡化处理的模式但是海洋共同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的确会产生某种微妙的关联这为理解《公约》框架

下的主线索与主题提供了实证分析对象 海洋共同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为人们反思海

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协调机制奠定了基础 就南海资源开发而言共同

开发具有其特殊性 南海特有的海洋地理特点使其成为大国和利益集团为确保各自

的战略利益而争相控制的海域 由于相关国家对南海航行自由原则有严重的歧义有学者建议应该增加信任措施诸如强调专属经济区既不同于公海也不同于领海的特殊

地位修改中国相关涉海法律法规与争议国家之间订立协议以防不测②

中国与越南等国之间尝试过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实践 但是近些年来中国倡导

的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不但在理论上陷于困境在实践方面也面临严峻的挑

战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难以付诸实践的原因主要有政治意愿缺乏现实需要

不强争议海域模糊以及外部势力干扰等③ 有学者主张在南海建立特别敏感海域充分利用《公约》的ldquo相关保护措施rdquo中的航行措施加强对该海域的管理和控制建议

特别敏感海域的设立需要相关国家共同合作中国应积极发挥其在南海区域中的科学

技术优势在特别敏感海域的申请和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④ 自 2010 年以来航行自

由成为美国向亚太地区进行战略转移的号角频频利用航行自由侵犯其他沿海国海洋

权益 殊不知1982 年《公约》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已经发展成为以公海航行自由和国

middot9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同时该条第 7 款将特殊利益规定如下ldquo1任何沿海国为维持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力起见均得在邻接

其领海的公海的任何区域内采取适合于任何一种鱼类或其他海洋资源的单方养护措施但是以与其他有关国家

在这方面的谈判在 6 个月内未达成协议为限 2沿海国依据前款采取的措施应对其他国家有效但是以满足下

列要求为条件第一参照目前对渔业的知识有紧急适用养护措施的需要第二所采取的措施是以适当的科学结

论为依据的第三这些措施在形式上和事实上对外国渔民均不歧视rdquo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著曾令良余敏友译《国际公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29 页

参见季国兴《南海航行自由原则的歧义及增进互信措施》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 年

第 4 期第 13 页参见杨泽伟《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的困境与出路》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3 期第 72-73 页参见管松《航行权与海洋环境管辖权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mdashmdashmdash兼论建立南海协调机制的构想》载《国

际关系与国际法年刊》2013 年第 3 卷第 125 页

家管辖水域中航行自由为内容的综合性制度① 美国动辄故意模糊海洋航行自由与

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攫取利益而故意玩弄文字游戏

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明确与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海洋权益以及南

海的未来法律秩序 尽管泰国湾地区的共同开发经验能够为中国提供借鉴但南海情

况与之有很大区别 虽然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南海争端最终妥善解决的唯一途径是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②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必要反思ldquo共同开发rdquo这一方略

的可实施性 当然就南海局部区域的资源开发实践而言的确有比较成功的共同开

发的案例 有学者统计了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的诸多案例涉及南海争端国的案例有

泰国mdash马来西亚协定马来西亚mdash越南协定以及澳大利亚mdash印度尼西亚协定下的共同

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其中一些共同开发的合作并没有善始善终③ 事实上

南海资源共同开发的前景并不乐观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合作开发案即表明了这

一点 2012 年菲律宾基于安全和资金的考虑提议与中国ldquo共同开发rdquo礼乐滩但是

菲律宾坚持在合同中增加联合ldquo开垦协议rdquo要求中国承认菲律宾对礼乐滩ldquo拥有主

权rdquo而遭到中国的拒绝④ 这导致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的共同开发前景暗淡

笔者以为某些共同开发合作基础之所以不坚固原因在于合作当事国都固守

ldquo主权在我rdquo一旦合作的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自然会产生变数 因此在海洋资源共

同开发实践中应该积极探索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内在关联度尝试构建

作为《公约》主题与主线索的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协调机制 否则将导

致各国为了本国利益而曲解海洋航行自由的本来含义 南海共同开发协定中几乎没

有资源开发中航行自由和航行安全的专门安排 这也为某些国家动辄指责对方干扰

海洋航行自由提供了便利和口实

四  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正视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国家主权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

起而彰显出的多样态属性是正确诠释其在《公约》框架下原本含义的基础 人类开发

middot0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张小奕《试论航行自由的历史演进》载《国际法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2 页参见徐浩《南海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实现困境与博弈破解》载《东南亚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6 页比如 1982 年越南和柬埔寨订立的《关于历史性水域的协定》 参见 Zou Keyuan ldquo Implementing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Sea in East Asia Issues and Trendsrdquo Singapore 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5 pp7-8

李金明《中菲礼乐滩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的前景分析》载《太平洋学报》2015 年第 5 期第 78 页

  2015 年第 7 期

和利用海洋的实践与海洋法理论的变迁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必须建立在《公约》及其相关资源基础之上否则海洋航行自由必然沦为没有ldquo边界rdquo而

漂泊不定① 在无法彻底修改《公约》的背景与前提下运用国际法原理探究《公约》所

隐含的立法目的特别是深入挖掘有关国际组织与《公约》的内在关联性是构建海洋航

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公约》作为海洋法之ldquo宪章rdquo涵

盖了海洋事务的方方面面而作为航运领域重要的国际组织mdashmdashmdash国际海事组织通常是依

据《公约》制定其规则与标准 由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海上立法实践远远早于《公约》在

《公约》制定过程中国际海事组织一直与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保持着密切合作为《公约》

的制定并使之与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公约之间保持一致做出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公

约》吸收了国际海事组织诸多公约中所创立和发展的原则和海洋治理理念如油污损害

民事责任分道通航以及特别敏感区等② 故此笔者以为探究国际海事组织与《公

约》之间的合作法律机制也是理解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公约》框架下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具有终极意义

海洋法实践和国际法院判例无不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与诸多海洋因素密不可分

的属性进而产生了其与国家主权海上安全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

与协调问题 如果按照一定脉络将这些冲突展开梳理则某些类型的冲突将成为伪命

题另一些冲突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而得以化解 国际

事件和国际判例显示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权的冲突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

洋环境保护的冲突以及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的冲突都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

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得以化解③ 这是因为大部分冲突的实质在于各国争

夺海洋资源开发权所致而某些争端主体往往以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海洋环境以及保

障海上安全为借口或者理由根本目的则是攫取海洋资源的开发权

因此笔者以为从该角度看完全可以将海洋航行自由与其他海洋因素的冲突分

为特殊的冲突与普遍的冲突而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属于一种普遍的

冲突即便是在不存在海洋争端的非敏感海域海洋航行自由亦受到海洋资源开发的

影响反之亦然 因而此种冲突具有普遍意义 进而笔者推论出在《公约》框架下

middot1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rdquo Israel Law Review Vol10 No4 1975 p458

参见唐国梅编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际海事组织工作的关系》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版第 1 页Dinah Shelton and Gary Rose ldquo Freedom of Navigation The Emerging International Regimerdquo Santa

Clara Law Review Vol17 No3 1997 p551

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冲突不仅仅对于存在主权争端情境的海域

资源开发即便是对于不存在主权争端的海域资源开发而言同样存在积极的价值

故此从上述视角审视问题笔者认为《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

的关系对于理解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具有终极意义

(二)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

1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

如果没有国内法律制度坚定的帮助合作与支持多数国际法规则无从实施

《公约》的义务性质和习惯法实践表明国内法具有遵循国际法的普通义务 但是国

内法与国际法的冲突并不构成对国际法的直接违反 国际法院的实践表明法庭在处

理国际法问题时经常不得不参照诸多国家的国内法这是一种常态① 事实上国际

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或者色彩可以从国际法对于一般法律原则的高度依赖得以

洞察 对一般法律原则为国际法渊源的承认使一些法律规制能弥补国际习惯法和国

际条约的运行所可能留下的法律缺陷或弱点并且提供一种在适用国际习惯和国际条

约时予以参照的法律原则的背景② 在理解国际法的财产权逻辑日渐成熟和被接受

的情境下理解国际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即从国际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国际

法体系中作为ldquo事实rdquo的国内法以及国际法院的司法中证据规则三个角度来诠释国际

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进路将为理性理解国际法问题提供另一种绵长的动力③ 由

此在探讨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这一课题时不仅要着重考察

《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的关系而且可以从国内法的角度来考察海洋

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 就《公约》的历史发展脉络而言作为主线

索的海洋航行自由与作为主题的海洋资源开发两者的内在关联度虽然密切但是立

法上并没有认真考察两者的关系 一般认为海洋国家关涉海洋的立法比较丰富和健

全从国内海洋法律体系角度优化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进而实现海洋

航行自由体系化认知的目的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性的路径 强化与《公约》相关的国

内法立法是当务之急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减《公约》的模糊性

2《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提供的路径

《公约》采纳的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模式要求对其进行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就显得格外重要

middot2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Jenks Clarence Wilfred The Prospects of International Adjudication London Stevens 1964 pp547-600参见詹宁斯middot瓦茨著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 (第一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

版第 23-24 页参见马得懿《海岛主权争端适用有效控制规则的国内法逻辑》载《法律科学》2014 年第 6 期第 88-

89 页

  2015 年第 7 期

各国意识到ldquo各海洋区域的种种问题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

以考虑rdquo① 从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上看虽然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方法并不构成 1969 年《维

也纳条约法公约》(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y)下独立的解释手段但是

国际法实践通常将公约的序言正文以及公约附件视为整体加以解释甚至也考虑到

因缔结公约而起草的与公约有关的任何协定或文件② 显然《公约》是个完整的文

件不得为权宜之计将《公约》体系人为地割裂开来 在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公约》之际自

然不能遗忘ldquo目的性rdquo解释的重要性 国际法委员会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对约文解

释方法进行了以下谨慎的限制如果约文解释方法ldquo所获得结果依据公约的目的和宗

旨显然是荒谬或不合理的rdquo则允许诉诸补充的解释方法③ 上述理论与实践为海洋

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提供了依据

不同经济社会制度的 150 多个国家参与了史无前例的《公约》谈判无论立法技

术如何高超和费尽心机但是其不足亦为人们所共知 《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

由与资源开发的融合机制便是其中之一 因此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重要路径

之一在于《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强化 事实上在海洋法理论体系的不断变迁和

发展进程中不断将海洋法体系中的不同理论予以ldquo整合rdquo和ldquo融合rdquo就可以实现体系

化 一般来看海洋法演变进程中存在两个理论其一海洋是属于人类的公有物因

此海洋是自由的而海洋航行自由是海洋自由的首要和基本的要义(mantra) 其二

海洋所有者或者控制者在行使其海洋权利的同时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两种理论

交错发展不断形成了海洋法理论体系④ 另外《公约》的通过是世界上众多国家和

国际组织互相博弈和妥协的结果而且这一过程融入了各种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 发

展中国家通过建立专属经济区的制度和理念来控制深海和公海以阻止海洋发达国家

在没有任何政治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开发深海和公海的资源而西方国家则希望维持在

公海和深海的航行自由并且能够自由地开发深海和公海的海洋资源而不付任何代

价内陆国群岛国以及海岸线劣势国家则希望保障其特定的海洋利益 世界各国对

middot3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序言部分 更为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indexshtml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2 日

参见 1969 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 31 条http www un org chinese law ilc treaty htm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3 日

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第 552 页William K Agyebeng ldquoTheory in Search of Practice The Right of Innocent Passage in the Territorial

Seardquo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39 2006 p371

于海洋利益的诉求各具特色《公约》最终以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的模式收官① 《公约》演

进的背景和基础留下了其十分注重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传统和文化这实则为海洋航行

自由的体系化解读提供了根基和文化氛围

3资源在海洋划界中的核心地位

由于《公约》以建立海洋资源分配秩序为宗旨海洋资源及其开发自然就是《公

约》的重要内容这也迎合了海洋资源及其开发作为《公约》主题的内在逻辑性 当我

们试图寻找海洋划界方法时就会失望地发现《公约》除了要求海洋划界应当实现公

平解决分歧外几乎没有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引 这样的法律不但无助于国家实现划界

而且可能引发它们之间的争端② 关于划界是否应当受资源位置的影响有学者持否

定态度认为资源并非划界关键因素③ 虽然 1985 年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案中强调划

界ldquo只能考虑现时的估价rdquo然而勘探和开发资源是大陆架渔区和经济区观念的基

础④而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划界问题真正的核心 首先开发资源是促进有关划界

谈判并达成协议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1942 年英国和委内瑞拉划界的目的就是为了

开发近海石油资源 其次对于有关海域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安排是划界谈判中的焦

点之一 如果不能就有关海域中的资源达成适当安排往往就会妨碍划界协议的达

成⑤ 例如在划界地区新发现的天然气田导致葡萄牙拒不批准 1976 年同西班牙达

成的划界条约 最后国家实践中存在大量考虑资源因素的证据⑥ 在权衡有关因素

时应该考虑该地区存在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已经确定的法律规则⑦

国家划界实践中对资源的考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资源的位置直接影响划界的

结果二是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成某种安排但资源的位置并不直接影响界限的划

定 2000 年中国和越南在北部湾划界就深受渔业资源的影响 北部湾是中国广西

middot4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Hugo Caminos and Michael R Molitor ldquo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ackageDealrdquo The Amer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79 No4 1985 p871

Dorinda G Dallmeger and Louis De Vorsry eds Rights to Ocean1049011s Resources Deciding and Drawing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itinus Nijihoff Pubishers 1889 p42

Douglas M Johnston and Phillip M Saunders et al Ocean Boundary Making Regional Issues and Developments London Croom Helm 1988 p26

Prosper Weil Geographical Consideration in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tinus Nijihoff Publishers p115

Douglas M Johnston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Ocean BoundaryMaking Montreal McGillQueen1049011s University Press 1988 p5

Serard J Tanja The Legal Deter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Deventer Kluwer Law andTaxation Publishers 1990 p301

Surya P Sharma Delimitation of Land and Sea Boundaries Between Neighboring Countries London Lancers Books 1989 p127

  2015 年第 7 期

广东和海南三省区渔民的传统作业渔场划界直接关系到渔业资源的分配利用和广大

渔民的切身利益① 从司法实践看国际法院自始就将资源看成海洋划界应当考虑的

有关情形② 很明显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划界之间产生了重要的内在关联性而海

洋划界是《公约》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课题其与海洋航行自由海上安全以及海洋环

境保护息息相关 按此逻辑推理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海洋划界资源ldquo核心

论rdquo路径具有其合理性 因为海洋航行自由通过ldquo划界rdquo这个媒介与资源开发形成某

种程度的关联而海洋划界形成的不同法律地位的海域自然导致不同的海洋航行自

由度 由此观之此路径之下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具有关联性(三)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模式

1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

一个现实的国际法制度必须既顾及国际社会各政治实体的ldquo社会性rdquo也考虑到

这些实体的ldquo非社会性rdquo 用ldquo结构平衡论rdquo解释国际组织的出现符合现代国际社会

发展潮流 现代国际法发展的新动向既有ldquo软法rdquo的传统又有ldquo硬法rdquo的属性而国

际组织的准造法功能是决定性的③ 《公约》和国际海事组织相关指南文件在探索限

制海洋航行自由以实现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关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

尝试第一建立安全地带(safety zone) 依照《公约》第 60 条沿海国可于必要时在近

海石油设施和结构的周围设置合理的安全地带 安全地带的宽度应由沿海国参照适

用的国际标准加以确定 这种地带的设置应确保其与石油设施或结构的性质和功能

有合理的关联 无论石油设施是设置在专属经济区内还是大陆架上无论石油设施是

永久性勘探开发平台还是浮动式勘探开发平台甚至是辅助平台以上规则均适用 安

全地带的设置构成了对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安全地带设立之后沿海国可以在该地带中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航行以及石油设

施和结构的安全 一切船舶都必须尊重这些安全地带并应遵守关于在石油设施和安

全地带附近航行的国际标准 虽然《公约》第 60 条并没有明确禁止船舶在安全地带

内的通行但既然沿海国有权采取ldquo适当措施rdquo那么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措施就可

middot5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参见高建军《国际海洋划界论mdashmdashmdash有关等距离 特殊情况规则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版第 153 页这些案例包括 1982 年突尼斯 利比亚案1984 年缅因湾案1985 年利比亚 马耳他案以及 1992 年加拿

大 法国划界案等参见梁西《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33 页

能包括禁航措施① 为了保证石油设施的安全减少船舶侵犯安全地带事件的发生

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关于在近海勘探区域建立安全地带的决议》《关于防止侵犯近

海设施或结构周围安全地带的措施的决议》 这些决议要求船舶遵守谨慎航行的标

准并建议沿海国采取更合理的程序和安全措施 在中国现行法中有以设立安全地带

的方式对海洋航行自由进行限制的内容②但对于安全地带的范围未做规定③ 为了

消除因设立安全地带而给航运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相关法律条文已经尽可能地

减少对航行权的限制④

第二实行分道通航(traffic separation schemes) 分道通航制是国际海事组织于

1967 年正式建议使用的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 10 条对其做出了规定 随

着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生效分道通航制已经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所采纳并有效地减少了碰撞事故的发生⑤ 承袭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

约》第 22 条和第 41 条分别规定沿海国或海峡沿岸国考虑到航行安全认为必要时

可在其领海或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行分道通航制过境通行的船舶必须尊重该分

道通航制 沿海国在指定航道和规定分道航行时应该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的建

议⑥ 《公约》中分道通航的规定限制了航行自由但是这种限制的目的在于确保航

行安全而且沿海国不得借分道通航制实质性地排除船舶所享有的航行自由 鉴于

分道通航所具有的防范船舶事故功能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海事组织建议在必要海

域实行ldquo分道通航制临时调整rdquo的措施以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

冲突

middot6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⑤⑥

英国 1987 年《石油法》第 21 条规定船舶未经允许进入安全地带是违法的澳大利亚《石油法》亦规定除了专业船舶或特种船舶以外的其他所有船舶禁止驶入安全地带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

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9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 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有权在专属经济区和

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周围设置安全地带并可以在该地带采取适当措施确保航行安全以及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安全 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 20 条经主管机关核准公告如系在沿海水域

进行水上水下施工需要可划定相应的安全作业区无关的船舶不得进入安全作业区 该法第 14 条第 15 条还

允许设立禁航区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船舶不得进入或者穿越禁航区通过交通

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也必须遵守主管机关的特别规定 参见 http wwwgovcn ziliao flfg 2005-09 12 content_31086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8 日

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0 页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管理规定》第 5 条和第 8 条更详细的内容参见 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9253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参见周忠海《国际海洋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97 页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24 条更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

时间2015 年 4 月 24 日

  2015 年第 7 期

2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

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为从私法视角限制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法理基础

私法视角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通过立法使海洋资源开发者受到法律束缚① 此种

限制主要有权利滥用的禁止与容忍义务的强化 在立法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

交通安全法》第 22 条规定ldquo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在航道通航密集区以及主管机

关公布的航路内进行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rdquo②此属于权利滥用禁止的明证 这一点

具有成熟的私法法理的支持 因为现代私法中一切私权均具有社会性权利的行使

不得违反公共利益或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否则将构成权利滥用而遭到法律禁止

海洋资源开发主体在行使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时必须遵循权利的设定宗旨也不得

侵害他人之利益 同时传统私法上容忍义务是对所有权的一项必要限制系指所有

权人依照法律规定负有容忍他人干涉或侵害之义务其典型是私法上的相邻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 23 条规定ldquo海域使用权人对不妨害其依法使

用海域的非排他性用海活动不得阻挠rdquo③一般而言航行活动属于ldquo非排他性用海活

动rdquo因此只要船舶的通过不会危及钻井平台等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安全海洋资源

开发主体即负有容忍义务应当容许船舶通过其支配的海域

不仅如此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在海洋资源开发限制上具有成熟性 《公约》主

要在废弃石油设施的撤除与处置禁止不正当干扰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且深刻地影

响了国内法 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另一个限制体现在权利的抛弃方面也就是当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结束或者油田不再具有经济可采性之后权利人不得任意弃置

钻井平台和其他石油设施 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中由于钻井平台等设施构成航

行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如果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的期限尚未届满权利人不得将钻

井平台随意弃置 从国际法层面考察对于抛弃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限制主要体现

在《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④ 而较早的 1958 年《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5 款则规定

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装置必须全部撤除rdquo⑤《公约》第 60 条所提及的撤除的

国际标准是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关于撤除在大陆架上或专属经济区内的近海设施

middot7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从私法体系角度看海洋资源开发实际上是由海域使用权探矿权以及采矿权等构成的权利群http wwwgovcn banshi 2005-08 23 content_25604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0 日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16434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2 日《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设施或结构应予以撤销以确保航行安全同

时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制定的任何为一般所接受的国际标准 这种撤销也应适当地考察到捕鱼海洋

环境的保护和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7 日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11 日

及结构的指南和标准》① 撤除下来的海洋石油设施的处置问题被当作与撤除相区别

的一个问题单独处理②

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不得对航行等其他海洋正当用途造成ldquo不正当干扰rdquo原则是由

1958 年《大陆架公约》首先确立的③ 因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行使包括为勘探

开发石油而设置钻井平台等设施不能给航行造成不正当干扰这是国际法对海洋石

油勘探开发权做出的最主要限制④ 国际法委员会认为ldquo不正当干扰的标准显然是

一个平衡所涉利益相对重要性的问题 在有些情形下对航行及捕鱼的干扰即使很严

重也可能是正当的 相反如果干扰与可合理预见的勘探和开发大陆架的条件毫无

关联即使这种干扰很小也会是不正当的rdquo⑤ 在评介干扰是否正当时必须充分考

虑各方的利益包括沿海国的安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进而考虑是否存在给航

行造成最小干扰的合理替代方法⑥

五  结论与对策

中国正处在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关键历史窗口 为了维护中国合法的海

洋权益汲取历史上由于缺乏海洋航行自由理论与实践而导致海权权益丧失的历史教

训强化海洋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十分必要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读特

别是厘清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界限与冲突为中国在特定海域的执法

活动和资源开发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奠定了软实力基础

(一)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

毫无疑问完善《公约》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理论的感召力 显然《公约》的框架

middot8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⑤⑥

Rob McLaughlin ldquoCoastal State Discretion US Policy and the New IMO Guidelines for the Disposal ofOffshore Structures Has Article 5(5) of the 1958 Continental Shelf Convention Been lsquoEntirely Removedrsquordquo Territory Sea Journal No1 1991 p245

处置行为受到 1982 年《公约》1972 年《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即《伦敦公约》)以及 1972 年《防止船舶与飞行器倾倒废物污染海洋的公约》(即《奥斯陆公约》)的规定

《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1 款规定ldquo勘探开发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不应使航行受到任何不当的干

涉rdquo第 5 条第 2 款规定ldquo在大陆架上建造和维持或经营为勘探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所必要的装置或其他设

施受到第 5 条第 1 款的限制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78 条第 2 款规定ldquo沿海国对大陆架权利的行使绝不得对航行和本公约规定的

其他国家的其他权利和自由有所侵害或造成不当的干扰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问题》第 179 页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3 页

  2015 年第 7 期

范畴政治敏锐性以及立法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完善《公约》绝非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

学者主张应该将《公约》的完善和修订提到日程诸如分别通过订立专门的补充协定缔结区域性协定召开审议《公约》会议以及用扩大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事实上的修

订① 然而笔者以为上述措施只是理论上的探讨与展望其可行性可能会面临重重

阻力 建议中国立法机构积极针对《公约》框架下的ldquo模糊地带rdquo展开专门和细化立

法增强其可操作性 海洋法立法资料显示《公约》的巨大努力并没有很好地将最传

统的海洋权利mdashmdashmdash海洋运输囊括进来最终使得《公约》没有形成成熟的海洋航行自

由的体系化机制其似乎将焦点集中于船舶从 A 点到 B 点的航行通过而无视海洋航

行自由的经济活动基础导致航运的商业可行性问题很少被提出来② 由于海洋航行

自由的边界难以界定因此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探索海洋航行自由边界的立法实践以形成健全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为完善《公约》积累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资源 ldquo国内法

机制rdquo专门针对《公约》框架下的模糊内容根据国家海洋主权原则展开法律解释学立法学以及比较法学等不同角度运作而强化旨在增强《公约》可操作性的国内立法

活动 这是由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而决定的(二)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作为海洋秩序ldquo大宪章rdquo的 1982 年《公约》面临着通过实施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实

现其目标和宗旨的历史重任 各国实施《公约》的理论与实践并不雷同通常而言不断强化国家的海权能力的同时强化国内立法以实现《公约》的实施机制是比较流行

的实践 这需要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为此笔者建议从ldquo整体性rdquo角度来理解和完善《公约》形成体系化解读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理念与机

制 这是因为《公约》明确了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资源开发管辖权及其主权性权利

等事项但是对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规定是独立独行的没有将两者作为ldquo整体rdquo予以规定 如何整合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和协调并形成体系化

的制度机制是《公约》的软肋③ 尽管海洋利用和海洋开发的规则是互相关联的但是

《公约》下的国际航行规则由另外一套法律来决定而这些法律规则可能漠视船舶和

海洋的商业功能 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提升中国海上维权力量和海上执法力量

middot9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杨泽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第 62-63 页Edgar Gold ldquoOcean Shipping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 Toward a More Regulatory Regimerdquo Ocean

Shipping Vol6 No1 1986 p85通篇考察 1982 年《公约》严格地讲《公约》没有规定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但是公约却在

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全和保护方面做出比较多的规定 诸如《公约》第 123 条规定ldquo无论某海域的法律地位

如何还要符合一定条件其沿岸国在行使和履行 1982 年《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时就应该互相合作并应

尽力直接或通过适当区域组织协调行使和履行沿岸国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rdquo

(三)加强在敏感海域展开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

基于《公约》中海洋航行自由边界模糊与难以操作的缺憾本文建议通过强化国

内立法的方式消解这些不足以明确和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法律依据 从地缘政治角

度看南海周边地区不仅是海权和陆权对抗的前沿mdashmdashmdashldquo边缘地带rdquo而且东南亚地区

是没有权力中心的ldquo破碎地带rdquo① 由于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积极介入南海海域事务

导致制约南海海洋航行自由的因素更加复杂 因此中国应该以国内法明确东沙中

沙和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从而确定其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起

始线进而建立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制度 作为历史上的传统国际航道考虑到南

海断续线内海域的海洋属性和特点②中国应考虑开放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内水的外国

商船无害通过权③ 在此基础上中国立法机构要及时加强在南海海域展开南海资源

开发管理立法活动 这不仅是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需要而且此种海洋资源开发

管理立法容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

(四)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根据《公约》的程序性规定启动修订程序必然是艰难和复杂的会受到政治经

济以及地缘性因素的影响 《公约》的制定与一些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专业性国

际组织存在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囊括了《公约》制定中的提案建议案审议以及通过

等方面 其中国际海事组织与《公约》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 例如上文论及的禁止不

当干扰原则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设立和行使构成了限制类似的具体措施都来

源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指南和建议 为此中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与之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向该组织提案来改进海洋航行自由制度④ 依此种方式完

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不仅具有节约立法成本的优势而且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接

受度

(截稿2015 年 5 月  责任编辑主父笑飞)

middot05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③④

朱华友鞠海龙《南海航行安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南洋问题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18 页根据有关海洋资料南海断续线内海域面积约 200 万平方公里而高潮时露出海面的岛礁面积约 14 平方

公里参见邹立刚王崇敏《适用于南海航行和飞越制度研究》载《当代法学》2013 年第 6 期第 139 页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 A 类理事国在该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提

案等方式来强化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进而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2015 年第 7 期

ldquo光环(The M V Nimbus)rdquo号由于没有装备无线电应急指示标( radio and emergencylocator beacon)而被认为违反了港口国的法律是不对的 只要船舶符合船旗国的法律

即可没有必要完全遵循港口国的法律任何其他国家没有权力去阻止① 该判决具

有强烈的公海航行自由的绝对性和完全依附于船旗国法律的色彩 后者涉案船舶

ldquo路易莎rdquo号悬挂圣文森特旗帜为开采石油资源移除了西班牙领海海域的水下文化

遗产 就该案而言法官坚持认为海洋航行自由是相对的 如果该船舶从事违背港口

国或者沿海国法律的活动进而造成主权危害或者主权权利的损害那么沿海国或者

港口国有权对船舶采取限制性措施② 该案与出口商诉海事安全检察官案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安全的关联还远不止上述情况 海洋不法行为亦是危害海

洋航行自由的另类重要因素 海洋日益成为犯罪活动的通道 海上暴力抢劫等海盗

犯罪日益增长以及海上毒品走私日益猖獗导致海洋航行自由不断受到考验特别是

索马里海盗活动构成了对国际社会的直接挑战 直到ldquo阿奇劳罗(The M V AchilleLauro)rdquo号案后国际社会才真正开始重视海上恐怖主义鉴于该案的恶劣影响国际海

事组织通过了《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为公约》以打击海上恐怖主义③ 此公

约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顾及海洋航行自由不要因为采取打击危害海上安全活动而

受到过度约束(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护

如何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管辖权之间的冲突已经成为海洋法发展的重

要议题并逐渐形成两种协调机制mdashmdashmdash基于法律拟制区域的协调机制和基于生态系统

的协调机制④ 作为基于生态系统的协调机制的制度基础海洋保护区(MPA)的发展

掀起了一轮海洋环境管辖权向领海以外扩张的热潮尤其是在东北大西洋和地中海一

带 《公约》亦非常重视海洋保护区制度在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

功效特别是在渔业管理生物保存和海洋生物方面 《公约》规定了一个缔约国在特

middot3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②③

Andrew Serdy ldquoChanging Perspectives on the High Seas Freedom of Navigationrdquo in Malcolm Clarkeed Maritime Law Evolving Thirty Years at Southampton Oxford and Portland Hart Publishing 2013 p23

Paul Myburgh ldquoShipping Lawrdquo New Zealand Law Review 1999 pp749-771参见张湘兰郑雷《论海上恐怖主义对国际法的挑战与应对》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2 期第 152 页基于法律拟制区域的协调机制以法律拟制的海洋区域为制度基础该协调机制的优势体现在适用范围

较广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海洋环境管辖权 基于生态系统的协调机制其理念源自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它打破

了以往环境保护中行政区划和部门分割的环境管理措施将人类视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管理目标是维持

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见管松《航行权与海洋环境管辖权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mdashmdashmdash兼论建立南海协调机制

的构想》载《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2013 年第 3 卷第 123 页

定海域可以行使的权力范围第 211 条第 6 款赋予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实施法律和规

则以避免遭受来自船舶的污染此种协调机制流行于各类国际组织和相关区域 国际海事组织在海洋生态保护

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区域或者排放控制区在 1978 年《国际防止

船舶造成污染公约》体系之下在特定海域实施法定措施以免遭受船源污染(见表 1)另外1975 年实施的地中海行动计划(Mediterranean Action Plan)囊括了海洋资源的

开发与管理污染监控和研究合作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的合作等事项① 总之国际海

事组织和相关区域性议程或者行动计划在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护关系方

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立法与实践经验

表 1  世界范围内建立的特殊区域

特殊区域 通过日期 生效日期 起始日期

地中海 1973 年 11 月 1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黑海 1973 年 11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红海 1973 年 11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无

海湾 1973 年 11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2008 年 8 月 1 日

亚丁湾 1987 年 12 月 1 日 1989 年 4 月 1 日 无

南极地区 1990 年 11 月 16 日 1992 年 3 月 17 日 1992 年 3 月 17 日

欧洲西北水域 1997 年 12 月 25 日 1999 年 2 月 1 日 1999 年 8 月 1 日

阿拉伯海 2004 年 10 月 15 日 2007 年 1 月 1 日 无

非洲南部水域 2006 年 10 月 16 日 2008 年 3 月 1 日 2008 年 8 月 1 日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国际海事组织官网有关资料编制http www imo org OurWork Environment PollutionPrevention SpecialAreasUnderMARPOL Pages Defaultaspx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2 日

(五)相关评析

尽管航行自由被普遍认同但其具体适用或许是复杂的 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具有

了以往难以想象的开发海洋的能力 航运业自身也在不断发展中海上交通不断出现

堵塞和大型船舶的投入使用这些发展造成了航运业相当多的功能性难题 另外法律上和政治上的障碍导致航运业国家不断扩展其管辖权因此形成了适用航行自由原

则的公海缩小②

middot4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Vu Hai Dang Marine Protection Areas Network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oston Martius Nijhoff Publishers 2014 pp193-195

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of Intelligence and Research Office of the Geographer Limits in theSea No36 1974 p34

  2015 年第 7 期

毫无疑问海洋航行自由绝非绝对的自由随着人类利用海洋实践的多元化其受

到的限制因素也是多元的 海洋航行自由的多维度审视为体系化认知海洋航行自由

奠定了基础 然而海洋事务的复杂性决定了海洋航行自由的边界界定极为复杂 但

是从探索《公约》立法背景和整体框架而言海洋航行自由与另一重要的海洋要

素mdashmdashmdash海洋资源开发具有极为密切的关联度因此探索二者的关系是海洋航行自由

的自由度和边界问题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看关涉海洋的法律制度一

直以来是私法与公法的交替发展 在中世纪作为私法体系的海商法在地中海城邦国

家发展新的商业利益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这些海洋私法给我们带来了海商

法的基础 格劳秀斯对海洋自由慷慨激昂的呼吁推动了海洋航行自由理论的日益成

熟① 人类征服海洋的能力越强越是需要新的海洋规则来适应这种变化 而后一些

海洋大国制定新的海洋政策和法律致使海洋私法逐渐作壁上观而海洋公法成为重

要的领域② 在此背景之下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只是将公法范畴集中来关注没有机会将传统的ldquo航运事务rdquo列入日程③ 而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内在

关系问题被《公约》的轻描淡写隐含了

三  《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

《公约》的立法技术无法挽救因国际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而产生

的《公约》的缺陷而《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含义的模糊性正是《公约》的诸多

不足之一 《公约》实施的实践无不表明海洋航行自由面临被各国基于某种目的而

赋予各种诠释的尴尬 笔者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内在关系问题被

《公约》轻描淡写的错误必须得到纠正因为其触及《公约》无法回避的基本课题即《公约》的主线索与主题

(一)理解《公约》的基本进路主线索与主题

海洋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交通媒介与海洋资源一直是海洋法发展的基础与内在推

动力量 在海洋自由内涵与体系不断变化的历程中虽然海洋自由的内涵不断发生修

middot5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Edgar Gold Maritime Transportmdash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Policy and Shipping Law p78p102

R Michael M1049011Gonigle and Mark W Zacher Pollution Polities and International Law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pp23-28

Edgar Gold and Douglas M Johnston ldquoShipGenerated Pollution The Creator of Regulation Navigation inthe Law of the Sea State Practice in Zones of Special Jurisdictionrdquo Thomas A Clingan ed Proceedings of theLaw of the Sea Institut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Mexico 1979 p156

正或者变异但是海洋航行自由仍然属于海洋自由的首要部分 审视《公约》其最大

的成就莫过于以庞大的体系确立了九大海域制度 然而有一个制度贯穿于《公约》的九大海域之中好似一条主线索将其框架下的不同海域连接起来这就是海洋航行

自由 笔者以为从某种角度看《公约》实质上是由一个线索和一个主题合并而成

的其中线索是海洋航行自由及其不同海区的自由度与边界问题主题则是海洋资源

的开发问题显然海洋航行自由对于海洋强国与弱国而言其意义和利益是不同的 历史上

海洋弱国不得不通过军事外交和学术论争等手段与海洋强国进行斗争以便实现自

己的海洋利益 由于每个国家不得不依赖于国际贸易海洋航行自由能够在国际社会

得到普遍认可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 在海洋航行自由与其他海洋合法权益之间产生

不可协调的冲突时海洋航行自由应该是被优先考虑的① 同时虽然《公约》没有花

费大篇幅来描述海洋资源开发但是从《公约》的制度框架设计与安排看海洋资源开

发问题无疑是无法忽视的核心问题之一构成了《公约》的主题 《公约》的立法背景

深刻地印上了以ldquo海洋资源开发rdquo为主题的印迹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美国政府

恢复了对海洋资源的兴趣成为海洋资源立法的积极推手 1966 年 6 月美国国会颁

布《海洋资源与工程开发法》该法宣布ldquo为人类的利益在海洋科学方面制定鼓励和

维持一个协调综合与长期的国家计划rdquo是美国的政策其目标是促进海洋资源开发扩大人类对海洋的认识鼓励私人展开海洋资源勘探和开发海洋商业以及经济投资航海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开发公海的渔业资源在海洋洋底也有望开发矿藏资

源② 上述观点构建了《公约》的主线索与主题的框架特征亦印证了海洋的交通媒介

与海洋资源两种基本属性催生海洋法不断发展的必然性(二)《公约》下的海洋航行自由

作为海洋法重要的推动力量和因素海洋自由早在数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成熟并自

成体系 正如有学者所意识到的不论是 1958 年《公海公约》还是 1982 年《公约》在其英文文本中均以ldquointer aliardquo一词对公海自由权利进行不完全列举这也体现了海洋

自由的动态属性为新的海洋实践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留白③ 各国对《公约》框架下

的海洋权益趋之若鹜催生了国家海上管辖权的膨胀进而又导致国家对海上资源争

夺日益加剧 公海自由的含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

middot6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mdashIts Legal History and Its Normative Basisrdquo p24安东尼奥middot卡塞斯《国际法》第 112 页张湘兰张芃凡《论海洋自由与航行自由权利的边界》载《法学评论》2013 年第 2 期第 77 页

  2015 年第 7 期

及人类对海洋的广泛利用不断演进① 比如《公约》第 87 条第 2 款规定ldquo这些自由

应由所有国家行使但须适当顾及其他国家行使公海自由的利益并适当顾及本公约

所规定的同lsquo区域rsquo内活动有关的权利rdquo②可见《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关涉不

同主体的利益属于相对复杂的海洋问题 海洋航行自由意味着穿越海洋③ 事实

上海洋航行自由的自由度不断变更 不同性质水域的航行自由程度不同 属于内海

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最低所有外国的船舶未经许可不得在一国的内

海航行 属于领海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较低 外国船舶在领海虽然不

能自由航行但是可以享有ldquo无害通过权rdquo即在不损害沿海国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

的原则下通过该国领海的权利④ 毗连区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略低

外国船舶在毗连区一般可以自由航行但一般在财政等事项上接受沿海国的法律和规

章的制约 群岛水域不同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对于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略高 作为

《公约》的创新制度群岛水域实行ldquo群岛海域海岛通过权rdquo而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

行的是ldquo过境通行制rdquo 专属经济区的航行自由容忍度较高 公海自由乃是海洋法的

一项基本自由尽管在名义上公海自由是有限制的⑤ 由此观之海洋航行自由的内

涵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由于《公约》框架下的ldquo和平目的rdquo和ldquo适当顾及rdquo具有模糊性因此导致在具体个

案中解释何谓ldquo和平目的rdquo和ldquo适当顾及rdquo显得漫漶不定 虽然《公约》框架下规定了

海洋航行自由及其界限而且也明确了航行自由在不同性质海域的受限程度但是由

于各个海洋国家攫取海洋资源的热情与航行自由之间产生的冲突往往不可调和特别

是在世界上一些敏感海域或者主权争端程度异常剧烈的海域有些利益相关方通常

故意曲解海洋航行自由对其任意解读通常以损害航行自由为借口来干涉或者指责

他国正常的海洋资源开发活动⑥ 海洋法下的航行自由贯穿了海洋法发展的不同历

史阶段可谓亘古长青一枝独秀

(三)《公约》框架下的资源开发

《公约》直接或者间接对于资源或者资源开发的规定并非尚付阙如 《公约》第一

middot7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④⑤

赵理海《海洋法的新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133 页参见李文华主编《交通海权》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65 页Nkeiru Scotcher ldquoThe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tility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Discourserdquo USChina Review Vol7 No8 2010 pp54-64参见王铁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67-269 页参见罗国强《理解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新思路mdashmdashmdash基于国际法视角看南海争端的解决思

路》载《当代亚太》2012 年第 3 期第 70-72 页近期美国等国以干扰ldquo航行自由rdquo为由对中国在南海的正常的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进行指责

部分ldquo用语和范围rdquo第 1 条在界定ldquo区域rdquoldquo区域内的活动rdquo等术语时其实质都是以海

洋资源及其开发为主要范畴展开的隐含着浓厚的重视海洋资源利益分配的色彩①

而《公约》第十一部分ldquo区域rdquo则在第 133 条项下直接规定了ldquo资源rdquo的含义② 除此以

外纵观《公约》整体框架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界定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以明确海洋

资源开发或者通过规定管辖权主权性权利和控制权来实现海洋资源开发的立法从立法技术上看关涉海洋资源开发的立法主要是通过界定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来明

确资源开发问题或者是通过界定国家可以行使的管辖权和主权性权利的范围来界定

海洋资源的开发而且《公约》非常重视海洋资源开发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度例如

《公约》第 1 条第 1 款(d)和(e)项是有联系的 它们与《公约》第五部分和第七部分

中养护和管理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的生物资源有关 在领海内对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实

际是对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生物资源保护的起点 就生物资源的养护与利用而言该问

题是沿海国之所以要建立专属经济区的主要考虑之一也是它们在其专属经济区内的

主要活动 《公约》除了在第 56 条宣告沿海国对其专属经济区内生物资源的养护和

管理享有主权权利外还专门设立第 61 条和第 62 条对生物资源的养护和生物资源的

利用做了规定明确沿海国和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③

此外《公约》第 74 条和第 83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在达成第 1 款规定的协议以前有关各国应基于谅解和合作的精神尽一切努力作出实际性的临时安排并在此过渡期

间内不危害或阻碍最后协议的达成 这种安排应不妨碍最后界限的划定rdquo④在 1978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主张中间线原则的国家提出修正案强调争端各方应

避免在中间线或等距离线义务行使管辖权除非它们就彼此克制的临时安排另有协

议⑤ 特别是临时安排应能保证航行安全与防范海盗贩毒污染等非法行为并保障

内陆国与地理上无优势国家的权益⑥ 作为《公约》的主题海洋资源开发在不同法律

地位的海域都得到关注 《公约》第 77 条第 1 款规定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

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是属于沿海国所固有的 公海资源的法律地

middot8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⑤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1 条下的(1) ldquo区域rdquo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3)ldquo区域内的活动rdquo是指勘探和开发ldquo区域rdquo的资源的一切活动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133 条下的ldquo资源rdquo是指ldquo区域rdquo内在海床及其下原来位置的一切固体液体或气体矿物资源包括多金属结核

参见张海文主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释义集》第 112 页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陈德恭《共同开发的国际法原则和国际实践》载《清华法律评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222 页Edward D Brown SeaBed Energy and Minerals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Regime Leiden Martius Nijhoff

Publishers Press 1992 p347

  2015 年第 7 期

位一向为国际法和国际法学者所认同 公海法律地位的确立是以各国普遍承认的国

际法一般原则及各国在这方面的实践为基础的 1958 年《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

公约》第 6 条第 1 款认为ldquo沿海国应对邻接其领海的公海任何区域内生物资源生产

力的维持具有特殊利益rdquo①

(四)海洋共同开发的实证分析

尽管《公约》对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采取了淡化处理的模式但是海洋共同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的确会产生某种微妙的关联这为理解《公约》框架

下的主线索与主题提供了实证分析对象 海洋共同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为人们反思海

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协调机制奠定了基础 就南海资源开发而言共同

开发具有其特殊性 南海特有的海洋地理特点使其成为大国和利益集团为确保各自

的战略利益而争相控制的海域 由于相关国家对南海航行自由原则有严重的歧义有学者建议应该增加信任措施诸如强调专属经济区既不同于公海也不同于领海的特殊

地位修改中国相关涉海法律法规与争议国家之间订立协议以防不测②

中国与越南等国之间尝试过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实践 但是近些年来中国倡导

的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不但在理论上陷于困境在实践方面也面临严峻的挑

战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难以付诸实践的原因主要有政治意愿缺乏现实需要

不强争议海域模糊以及外部势力干扰等③ 有学者主张在南海建立特别敏感海域充分利用《公约》的ldquo相关保护措施rdquo中的航行措施加强对该海域的管理和控制建议

特别敏感海域的设立需要相关国家共同合作中国应积极发挥其在南海区域中的科学

技术优势在特别敏感海域的申请和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④ 自 2010 年以来航行自

由成为美国向亚太地区进行战略转移的号角频频利用航行自由侵犯其他沿海国海洋

权益 殊不知1982 年《公约》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已经发展成为以公海航行自由和国

middot9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同时该条第 7 款将特殊利益规定如下ldquo1任何沿海国为维持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力起见均得在邻接

其领海的公海的任何区域内采取适合于任何一种鱼类或其他海洋资源的单方养护措施但是以与其他有关国家

在这方面的谈判在 6 个月内未达成协议为限 2沿海国依据前款采取的措施应对其他国家有效但是以满足下

列要求为条件第一参照目前对渔业的知识有紧急适用养护措施的需要第二所采取的措施是以适当的科学结

论为依据的第三这些措施在形式上和事实上对外国渔民均不歧视rdquo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著曾令良余敏友译《国际公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29 页

参见季国兴《南海航行自由原则的歧义及增进互信措施》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 年

第 4 期第 13 页参见杨泽伟《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的困境与出路》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3 期第 72-73 页参见管松《航行权与海洋环境管辖权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mdashmdashmdash兼论建立南海协调机制的构想》载《国

际关系与国际法年刊》2013 年第 3 卷第 125 页

家管辖水域中航行自由为内容的综合性制度① 美国动辄故意模糊海洋航行自由与

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攫取利益而故意玩弄文字游戏

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明确与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海洋权益以及南

海的未来法律秩序 尽管泰国湾地区的共同开发经验能够为中国提供借鉴但南海情

况与之有很大区别 虽然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南海争端最终妥善解决的唯一途径是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②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必要反思ldquo共同开发rdquo这一方略

的可实施性 当然就南海局部区域的资源开发实践而言的确有比较成功的共同开

发的案例 有学者统计了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的诸多案例涉及南海争端国的案例有

泰国mdash马来西亚协定马来西亚mdash越南协定以及澳大利亚mdash印度尼西亚协定下的共同

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其中一些共同开发的合作并没有善始善终③ 事实上

南海资源共同开发的前景并不乐观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合作开发案即表明了这

一点 2012 年菲律宾基于安全和资金的考虑提议与中国ldquo共同开发rdquo礼乐滩但是

菲律宾坚持在合同中增加联合ldquo开垦协议rdquo要求中国承认菲律宾对礼乐滩ldquo拥有主

权rdquo而遭到中国的拒绝④ 这导致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的共同开发前景暗淡

笔者以为某些共同开发合作基础之所以不坚固原因在于合作当事国都固守

ldquo主权在我rdquo一旦合作的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自然会产生变数 因此在海洋资源共

同开发实践中应该积极探索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内在关联度尝试构建

作为《公约》主题与主线索的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协调机制 否则将导

致各国为了本国利益而曲解海洋航行自由的本来含义 南海共同开发协定中几乎没

有资源开发中航行自由和航行安全的专门安排 这也为某些国家动辄指责对方干扰

海洋航行自由提供了便利和口实

四  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正视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国家主权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

起而彰显出的多样态属性是正确诠释其在《公约》框架下原本含义的基础 人类开发

middot0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张小奕《试论航行自由的历史演进》载《国际法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2 页参见徐浩《南海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实现困境与博弈破解》载《东南亚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6 页比如 1982 年越南和柬埔寨订立的《关于历史性水域的协定》 参见 Zou Keyuan ldquo Implementing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Sea in East Asia Issues and Trendsrdquo Singapore 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5 pp7-8

李金明《中菲礼乐滩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的前景分析》载《太平洋学报》2015 年第 5 期第 78 页

  2015 年第 7 期

和利用海洋的实践与海洋法理论的变迁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必须建立在《公约》及其相关资源基础之上否则海洋航行自由必然沦为没有ldquo边界rdquo而

漂泊不定① 在无法彻底修改《公约》的背景与前提下运用国际法原理探究《公约》所

隐含的立法目的特别是深入挖掘有关国际组织与《公约》的内在关联性是构建海洋航

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公约》作为海洋法之ldquo宪章rdquo涵

盖了海洋事务的方方面面而作为航运领域重要的国际组织mdashmdashmdash国际海事组织通常是依

据《公约》制定其规则与标准 由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海上立法实践远远早于《公约》在

《公约》制定过程中国际海事组织一直与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保持着密切合作为《公约》

的制定并使之与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公约之间保持一致做出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公

约》吸收了国际海事组织诸多公约中所创立和发展的原则和海洋治理理念如油污损害

民事责任分道通航以及特别敏感区等② 故此笔者以为探究国际海事组织与《公

约》之间的合作法律机制也是理解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公约》框架下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具有终极意义

海洋法实践和国际法院判例无不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与诸多海洋因素密不可分

的属性进而产生了其与国家主权海上安全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

与协调问题 如果按照一定脉络将这些冲突展开梳理则某些类型的冲突将成为伪命

题另一些冲突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而得以化解 国际

事件和国际判例显示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权的冲突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

洋环境保护的冲突以及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的冲突都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

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得以化解③ 这是因为大部分冲突的实质在于各国争

夺海洋资源开发权所致而某些争端主体往往以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海洋环境以及保

障海上安全为借口或者理由根本目的则是攫取海洋资源的开发权

因此笔者以为从该角度看完全可以将海洋航行自由与其他海洋因素的冲突分

为特殊的冲突与普遍的冲突而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属于一种普遍的

冲突即便是在不存在海洋争端的非敏感海域海洋航行自由亦受到海洋资源开发的

影响反之亦然 因而此种冲突具有普遍意义 进而笔者推论出在《公约》框架下

middot1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rdquo Israel Law Review Vol10 No4 1975 p458

参见唐国梅编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际海事组织工作的关系》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版第 1 页Dinah Shelton and Gary Rose ldquo Freedom of Navigation The Emerging International Regimerdquo Santa

Clara Law Review Vol17 No3 1997 p551

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冲突不仅仅对于存在主权争端情境的海域

资源开发即便是对于不存在主权争端的海域资源开发而言同样存在积极的价值

故此从上述视角审视问题笔者认为《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

的关系对于理解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具有终极意义

(二)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

1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

如果没有国内法律制度坚定的帮助合作与支持多数国际法规则无从实施

《公约》的义务性质和习惯法实践表明国内法具有遵循国际法的普通义务 但是国

内法与国际法的冲突并不构成对国际法的直接违反 国际法院的实践表明法庭在处

理国际法问题时经常不得不参照诸多国家的国内法这是一种常态① 事实上国际

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或者色彩可以从国际法对于一般法律原则的高度依赖得以

洞察 对一般法律原则为国际法渊源的承认使一些法律规制能弥补国际习惯法和国

际条约的运行所可能留下的法律缺陷或弱点并且提供一种在适用国际习惯和国际条

约时予以参照的法律原则的背景② 在理解国际法的财产权逻辑日渐成熟和被接受

的情境下理解国际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即从国际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国际

法体系中作为ldquo事实rdquo的国内法以及国际法院的司法中证据规则三个角度来诠释国际

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进路将为理性理解国际法问题提供另一种绵长的动力③ 由

此在探讨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这一课题时不仅要着重考察

《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的关系而且可以从国内法的角度来考察海洋

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 就《公约》的历史发展脉络而言作为主线

索的海洋航行自由与作为主题的海洋资源开发两者的内在关联度虽然密切但是立

法上并没有认真考察两者的关系 一般认为海洋国家关涉海洋的立法比较丰富和健

全从国内海洋法律体系角度优化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进而实现海洋

航行自由体系化认知的目的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性的路径 强化与《公约》相关的国

内法立法是当务之急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减《公约》的模糊性

2《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提供的路径

《公约》采纳的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模式要求对其进行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就显得格外重要

middot2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Jenks Clarence Wilfred The Prospects of International Adjudication London Stevens 1964 pp547-600参见詹宁斯middot瓦茨著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 (第一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

版第 23-24 页参见马得懿《海岛主权争端适用有效控制规则的国内法逻辑》载《法律科学》2014 年第 6 期第 88-

89 页

  2015 年第 7 期

各国意识到ldquo各海洋区域的种种问题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

以考虑rdquo① 从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上看虽然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方法并不构成 1969 年《维

也纳条约法公约》(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y)下独立的解释手段但是

国际法实践通常将公约的序言正文以及公约附件视为整体加以解释甚至也考虑到

因缔结公约而起草的与公约有关的任何协定或文件② 显然《公约》是个完整的文

件不得为权宜之计将《公约》体系人为地割裂开来 在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公约》之际自

然不能遗忘ldquo目的性rdquo解释的重要性 国际法委员会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对约文解

释方法进行了以下谨慎的限制如果约文解释方法ldquo所获得结果依据公约的目的和宗

旨显然是荒谬或不合理的rdquo则允许诉诸补充的解释方法③ 上述理论与实践为海洋

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提供了依据

不同经济社会制度的 150 多个国家参与了史无前例的《公约》谈判无论立法技

术如何高超和费尽心机但是其不足亦为人们所共知 《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

由与资源开发的融合机制便是其中之一 因此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重要路径

之一在于《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强化 事实上在海洋法理论体系的不断变迁和

发展进程中不断将海洋法体系中的不同理论予以ldquo整合rdquo和ldquo融合rdquo就可以实现体系

化 一般来看海洋法演变进程中存在两个理论其一海洋是属于人类的公有物因

此海洋是自由的而海洋航行自由是海洋自由的首要和基本的要义(mantra) 其二

海洋所有者或者控制者在行使其海洋权利的同时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两种理论

交错发展不断形成了海洋法理论体系④ 另外《公约》的通过是世界上众多国家和

国际组织互相博弈和妥协的结果而且这一过程融入了各种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 发

展中国家通过建立专属经济区的制度和理念来控制深海和公海以阻止海洋发达国家

在没有任何政治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开发深海和公海的资源而西方国家则希望维持在

公海和深海的航行自由并且能够自由地开发深海和公海的海洋资源而不付任何代

价内陆国群岛国以及海岸线劣势国家则希望保障其特定的海洋利益 世界各国对

middot3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序言部分 更为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indexshtml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2 日

参见 1969 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 31 条http www un org chinese law ilc treaty htm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3 日

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第 552 页William K Agyebeng ldquoTheory in Search of Practice The Right of Innocent Passage in the Territorial

Seardquo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39 2006 p371

于海洋利益的诉求各具特色《公约》最终以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的模式收官① 《公约》演

进的背景和基础留下了其十分注重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传统和文化这实则为海洋航行

自由的体系化解读提供了根基和文化氛围

3资源在海洋划界中的核心地位

由于《公约》以建立海洋资源分配秩序为宗旨海洋资源及其开发自然就是《公

约》的重要内容这也迎合了海洋资源及其开发作为《公约》主题的内在逻辑性 当我

们试图寻找海洋划界方法时就会失望地发现《公约》除了要求海洋划界应当实现公

平解决分歧外几乎没有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引 这样的法律不但无助于国家实现划界

而且可能引发它们之间的争端② 关于划界是否应当受资源位置的影响有学者持否

定态度认为资源并非划界关键因素③ 虽然 1985 年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案中强调划

界ldquo只能考虑现时的估价rdquo然而勘探和开发资源是大陆架渔区和经济区观念的基

础④而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划界问题真正的核心 首先开发资源是促进有关划界

谈判并达成协议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1942 年英国和委内瑞拉划界的目的就是为了

开发近海石油资源 其次对于有关海域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安排是划界谈判中的焦

点之一 如果不能就有关海域中的资源达成适当安排往往就会妨碍划界协议的达

成⑤ 例如在划界地区新发现的天然气田导致葡萄牙拒不批准 1976 年同西班牙达

成的划界条约 最后国家实践中存在大量考虑资源因素的证据⑥ 在权衡有关因素

时应该考虑该地区存在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已经确定的法律规则⑦

国家划界实践中对资源的考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资源的位置直接影响划界的

结果二是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成某种安排但资源的位置并不直接影响界限的划

定 2000 年中国和越南在北部湾划界就深受渔业资源的影响 北部湾是中国广西

middot4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Hugo Caminos and Michael R Molitor ldquo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ackageDealrdquo The Amer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79 No4 1985 p871

Dorinda G Dallmeger and Louis De Vorsry eds Rights to Ocean1049011s Resources Deciding and Drawing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itinus Nijihoff Pubishers 1889 p42

Douglas M Johnston and Phillip M Saunders et al Ocean Boundary Making Regional Issues and Developments London Croom Helm 1988 p26

Prosper Weil Geographical Consideration in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tinus Nijihoff Publishers p115

Douglas M Johnston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Ocean BoundaryMaking Montreal McGillQueen1049011s University Press 1988 p5

Serard J Tanja The Legal Deter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Deventer Kluwer Law andTaxation Publishers 1990 p301

Surya P Sharma Delimitation of Land and Sea Boundaries Between Neighboring Countries London Lancers Books 1989 p127

  2015 年第 7 期

广东和海南三省区渔民的传统作业渔场划界直接关系到渔业资源的分配利用和广大

渔民的切身利益① 从司法实践看国际法院自始就将资源看成海洋划界应当考虑的

有关情形② 很明显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划界之间产生了重要的内在关联性而海

洋划界是《公约》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课题其与海洋航行自由海上安全以及海洋环

境保护息息相关 按此逻辑推理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海洋划界资源ldquo核心

论rdquo路径具有其合理性 因为海洋航行自由通过ldquo划界rdquo这个媒介与资源开发形成某

种程度的关联而海洋划界形成的不同法律地位的海域自然导致不同的海洋航行自

由度 由此观之此路径之下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具有关联性(三)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模式

1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

一个现实的国际法制度必须既顾及国际社会各政治实体的ldquo社会性rdquo也考虑到

这些实体的ldquo非社会性rdquo 用ldquo结构平衡论rdquo解释国际组织的出现符合现代国际社会

发展潮流 现代国际法发展的新动向既有ldquo软法rdquo的传统又有ldquo硬法rdquo的属性而国

际组织的准造法功能是决定性的③ 《公约》和国际海事组织相关指南文件在探索限

制海洋航行自由以实现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关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

尝试第一建立安全地带(safety zone) 依照《公约》第 60 条沿海国可于必要时在近

海石油设施和结构的周围设置合理的安全地带 安全地带的宽度应由沿海国参照适

用的国际标准加以确定 这种地带的设置应确保其与石油设施或结构的性质和功能

有合理的关联 无论石油设施是设置在专属经济区内还是大陆架上无论石油设施是

永久性勘探开发平台还是浮动式勘探开发平台甚至是辅助平台以上规则均适用 安

全地带的设置构成了对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安全地带设立之后沿海国可以在该地带中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航行以及石油设

施和结构的安全 一切船舶都必须尊重这些安全地带并应遵守关于在石油设施和安

全地带附近航行的国际标准 虽然《公约》第 60 条并没有明确禁止船舶在安全地带

内的通行但既然沿海国有权采取ldquo适当措施rdquo那么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措施就可

middot5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参见高建军《国际海洋划界论mdashmdashmdash有关等距离 特殊情况规则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版第 153 页这些案例包括 1982 年突尼斯 利比亚案1984 年缅因湾案1985 年利比亚 马耳他案以及 1992 年加拿

大 法国划界案等参见梁西《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33 页

能包括禁航措施① 为了保证石油设施的安全减少船舶侵犯安全地带事件的发生

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关于在近海勘探区域建立安全地带的决议》《关于防止侵犯近

海设施或结构周围安全地带的措施的决议》 这些决议要求船舶遵守谨慎航行的标

准并建议沿海国采取更合理的程序和安全措施 在中国现行法中有以设立安全地带

的方式对海洋航行自由进行限制的内容②但对于安全地带的范围未做规定③ 为了

消除因设立安全地带而给航运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相关法律条文已经尽可能地

减少对航行权的限制④

第二实行分道通航(traffic separation schemes) 分道通航制是国际海事组织于

1967 年正式建议使用的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 10 条对其做出了规定 随

着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生效分道通航制已经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所采纳并有效地减少了碰撞事故的发生⑤ 承袭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

约》第 22 条和第 41 条分别规定沿海国或海峡沿岸国考虑到航行安全认为必要时

可在其领海或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行分道通航制过境通行的船舶必须尊重该分

道通航制 沿海国在指定航道和规定分道航行时应该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的建

议⑥ 《公约》中分道通航的规定限制了航行自由但是这种限制的目的在于确保航

行安全而且沿海国不得借分道通航制实质性地排除船舶所享有的航行自由 鉴于

分道通航所具有的防范船舶事故功能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海事组织建议在必要海

域实行ldquo分道通航制临时调整rdquo的措施以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

冲突

middot6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⑤⑥

英国 1987 年《石油法》第 21 条规定船舶未经允许进入安全地带是违法的澳大利亚《石油法》亦规定除了专业船舶或特种船舶以外的其他所有船舶禁止驶入安全地带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

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9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 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有权在专属经济区和

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周围设置安全地带并可以在该地带采取适当措施确保航行安全以及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安全 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 20 条经主管机关核准公告如系在沿海水域

进行水上水下施工需要可划定相应的安全作业区无关的船舶不得进入安全作业区 该法第 14 条第 15 条还

允许设立禁航区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船舶不得进入或者穿越禁航区通过交通

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也必须遵守主管机关的特别规定 参见 http wwwgovcn ziliao flfg 2005-09 12 content_31086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8 日

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0 页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管理规定》第 5 条和第 8 条更详细的内容参见 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9253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参见周忠海《国际海洋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97 页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24 条更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

时间2015 年 4 月 24 日

  2015 年第 7 期

2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

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为从私法视角限制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法理基础

私法视角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通过立法使海洋资源开发者受到法律束缚① 此种

限制主要有权利滥用的禁止与容忍义务的强化 在立法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

交通安全法》第 22 条规定ldquo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在航道通航密集区以及主管机

关公布的航路内进行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rdquo②此属于权利滥用禁止的明证 这一点

具有成熟的私法法理的支持 因为现代私法中一切私权均具有社会性权利的行使

不得违反公共利益或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否则将构成权利滥用而遭到法律禁止

海洋资源开发主体在行使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时必须遵循权利的设定宗旨也不得

侵害他人之利益 同时传统私法上容忍义务是对所有权的一项必要限制系指所有

权人依照法律规定负有容忍他人干涉或侵害之义务其典型是私法上的相邻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 23 条规定ldquo海域使用权人对不妨害其依法使

用海域的非排他性用海活动不得阻挠rdquo③一般而言航行活动属于ldquo非排他性用海活

动rdquo因此只要船舶的通过不会危及钻井平台等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安全海洋资源

开发主体即负有容忍义务应当容许船舶通过其支配的海域

不仅如此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在海洋资源开发限制上具有成熟性 《公约》主

要在废弃石油设施的撤除与处置禁止不正当干扰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且深刻地影

响了国内法 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另一个限制体现在权利的抛弃方面也就是当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结束或者油田不再具有经济可采性之后权利人不得任意弃置

钻井平台和其他石油设施 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中由于钻井平台等设施构成航

行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如果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的期限尚未届满权利人不得将钻

井平台随意弃置 从国际法层面考察对于抛弃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限制主要体现

在《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④ 而较早的 1958 年《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5 款则规定

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装置必须全部撤除rdquo⑤《公约》第 60 条所提及的撤除的

国际标准是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关于撤除在大陆架上或专属经济区内的近海设施

middot7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从私法体系角度看海洋资源开发实际上是由海域使用权探矿权以及采矿权等构成的权利群http wwwgovcn banshi 2005-08 23 content_25604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0 日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16434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2 日《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设施或结构应予以撤销以确保航行安全同

时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制定的任何为一般所接受的国际标准 这种撤销也应适当地考察到捕鱼海洋

环境的保护和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7 日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11 日

及结构的指南和标准》① 撤除下来的海洋石油设施的处置问题被当作与撤除相区别

的一个问题单独处理②

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不得对航行等其他海洋正当用途造成ldquo不正当干扰rdquo原则是由

1958 年《大陆架公约》首先确立的③ 因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行使包括为勘探

开发石油而设置钻井平台等设施不能给航行造成不正当干扰这是国际法对海洋石

油勘探开发权做出的最主要限制④ 国际法委员会认为ldquo不正当干扰的标准显然是

一个平衡所涉利益相对重要性的问题 在有些情形下对航行及捕鱼的干扰即使很严

重也可能是正当的 相反如果干扰与可合理预见的勘探和开发大陆架的条件毫无

关联即使这种干扰很小也会是不正当的rdquo⑤ 在评介干扰是否正当时必须充分考

虑各方的利益包括沿海国的安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进而考虑是否存在给航

行造成最小干扰的合理替代方法⑥

五  结论与对策

中国正处在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关键历史窗口 为了维护中国合法的海

洋权益汲取历史上由于缺乏海洋航行自由理论与实践而导致海权权益丧失的历史教

训强化海洋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十分必要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读特

别是厘清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界限与冲突为中国在特定海域的执法

活动和资源开发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奠定了软实力基础

(一)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

毫无疑问完善《公约》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理论的感召力 显然《公约》的框架

middot8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⑤⑥

Rob McLaughlin ldquoCoastal State Discretion US Policy and the New IMO Guidelines for the Disposal ofOffshore Structures Has Article 5(5) of the 1958 Continental Shelf Convention Been lsquoEntirely Removedrsquordquo Territory Sea Journal No1 1991 p245

处置行为受到 1982 年《公约》1972 年《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即《伦敦公约》)以及 1972 年《防止船舶与飞行器倾倒废物污染海洋的公约》(即《奥斯陆公约》)的规定

《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1 款规定ldquo勘探开发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不应使航行受到任何不当的干

涉rdquo第 5 条第 2 款规定ldquo在大陆架上建造和维持或经营为勘探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所必要的装置或其他设

施受到第 5 条第 1 款的限制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78 条第 2 款规定ldquo沿海国对大陆架权利的行使绝不得对航行和本公约规定的

其他国家的其他权利和自由有所侵害或造成不当的干扰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问题》第 179 页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3 页

  2015 年第 7 期

范畴政治敏锐性以及立法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完善《公约》绝非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

学者主张应该将《公约》的完善和修订提到日程诸如分别通过订立专门的补充协定缔结区域性协定召开审议《公约》会议以及用扩大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事实上的修

订① 然而笔者以为上述措施只是理论上的探讨与展望其可行性可能会面临重重

阻力 建议中国立法机构积极针对《公约》框架下的ldquo模糊地带rdquo展开专门和细化立

法增强其可操作性 海洋法立法资料显示《公约》的巨大努力并没有很好地将最传

统的海洋权利mdashmdashmdash海洋运输囊括进来最终使得《公约》没有形成成熟的海洋航行自

由的体系化机制其似乎将焦点集中于船舶从 A 点到 B 点的航行通过而无视海洋航

行自由的经济活动基础导致航运的商业可行性问题很少被提出来② 由于海洋航行

自由的边界难以界定因此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探索海洋航行自由边界的立法实践以形成健全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为完善《公约》积累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资源 ldquo国内法

机制rdquo专门针对《公约》框架下的模糊内容根据国家海洋主权原则展开法律解释学立法学以及比较法学等不同角度运作而强化旨在增强《公约》可操作性的国内立法

活动 这是由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而决定的(二)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作为海洋秩序ldquo大宪章rdquo的 1982 年《公约》面临着通过实施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实

现其目标和宗旨的历史重任 各国实施《公约》的理论与实践并不雷同通常而言不断强化国家的海权能力的同时强化国内立法以实现《公约》的实施机制是比较流行

的实践 这需要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为此笔者建议从ldquo整体性rdquo角度来理解和完善《公约》形成体系化解读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理念与机

制 这是因为《公约》明确了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资源开发管辖权及其主权性权利

等事项但是对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规定是独立独行的没有将两者作为ldquo整体rdquo予以规定 如何整合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和协调并形成体系化

的制度机制是《公约》的软肋③ 尽管海洋利用和海洋开发的规则是互相关联的但是

《公约》下的国际航行规则由另外一套法律来决定而这些法律规则可能漠视船舶和

海洋的商业功能 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提升中国海上维权力量和海上执法力量

middot9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杨泽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第 62-63 页Edgar Gold ldquoOcean Shipping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 Toward a More Regulatory Regimerdquo Ocean

Shipping Vol6 No1 1986 p85通篇考察 1982 年《公约》严格地讲《公约》没有规定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但是公约却在

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全和保护方面做出比较多的规定 诸如《公约》第 123 条规定ldquo无论某海域的法律地位

如何还要符合一定条件其沿岸国在行使和履行 1982 年《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时就应该互相合作并应

尽力直接或通过适当区域组织协调行使和履行沿岸国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rdquo

(三)加强在敏感海域展开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

基于《公约》中海洋航行自由边界模糊与难以操作的缺憾本文建议通过强化国

内立法的方式消解这些不足以明确和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法律依据 从地缘政治角

度看南海周边地区不仅是海权和陆权对抗的前沿mdashmdashmdashldquo边缘地带rdquo而且东南亚地区

是没有权力中心的ldquo破碎地带rdquo① 由于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积极介入南海海域事务

导致制约南海海洋航行自由的因素更加复杂 因此中国应该以国内法明确东沙中

沙和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从而确定其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起

始线进而建立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制度 作为历史上的传统国际航道考虑到南

海断续线内海域的海洋属性和特点②中国应考虑开放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内水的外国

商船无害通过权③ 在此基础上中国立法机构要及时加强在南海海域展开南海资源

开发管理立法活动 这不仅是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需要而且此种海洋资源开发

管理立法容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

(四)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根据《公约》的程序性规定启动修订程序必然是艰难和复杂的会受到政治经

济以及地缘性因素的影响 《公约》的制定与一些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专业性国

际组织存在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囊括了《公约》制定中的提案建议案审议以及通过

等方面 其中国际海事组织与《公约》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 例如上文论及的禁止不

当干扰原则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设立和行使构成了限制类似的具体措施都来

源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指南和建议 为此中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与之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向该组织提案来改进海洋航行自由制度④ 依此种方式完

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不仅具有节约立法成本的优势而且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接

受度

(截稿2015 年 5 月  责任编辑主父笑飞)

middot05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③④

朱华友鞠海龙《南海航行安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南洋问题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18 页根据有关海洋资料南海断续线内海域面积约 200 万平方公里而高潮时露出海面的岛礁面积约 14 平方

公里参见邹立刚王崇敏《适用于南海航行和飞越制度研究》载《当代法学》2013 年第 6 期第 139 页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 A 类理事国在该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提

案等方式来强化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进而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定海域可以行使的权力范围第 211 条第 6 款赋予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实施法律和规

则以避免遭受来自船舶的污染此种协调机制流行于各类国际组织和相关区域 国际海事组织在海洋生态保护

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区域或者排放控制区在 1978 年《国际防止

船舶造成污染公约》体系之下在特定海域实施法定措施以免遭受船源污染(见表 1)另外1975 年实施的地中海行动计划(Mediterranean Action Plan)囊括了海洋资源的

开发与管理污染监控和研究合作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的合作等事项① 总之国际海

事组织和相关区域性议程或者行动计划在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护关系方

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立法与实践经验

表 1  世界范围内建立的特殊区域

特殊区域 通过日期 生效日期 起始日期

地中海 1973 年 11 月 1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黑海 1973 年 11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红海 1973 年 11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无

海湾 1973 年 11 月 2 日 1983 年 10 月 2 日 2008 年 8 月 1 日

亚丁湾 1987 年 12 月 1 日 1989 年 4 月 1 日 无

南极地区 1990 年 11 月 16 日 1992 年 3 月 17 日 1992 年 3 月 17 日

欧洲西北水域 1997 年 12 月 25 日 1999 年 2 月 1 日 1999 年 8 月 1 日

阿拉伯海 2004 年 10 月 15 日 2007 年 1 月 1 日 无

非洲南部水域 2006 年 10 月 16 日 2008 年 3 月 1 日 2008 年 8 月 1 日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国际海事组织官网有关资料编制http www imo org OurWork Environment PollutionPrevention SpecialAreasUnderMARPOL Pages Defaultaspx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2 日

(五)相关评析

尽管航行自由被普遍认同但其具体适用或许是复杂的 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具有

了以往难以想象的开发海洋的能力 航运业自身也在不断发展中海上交通不断出现

堵塞和大型船舶的投入使用这些发展造成了航运业相当多的功能性难题 另外法律上和政治上的障碍导致航运业国家不断扩展其管辖权因此形成了适用航行自由原

则的公海缩小②

middot4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Vu Hai Dang Marine Protection Areas Network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oston Martius Nijhoff Publishers 2014 pp193-195

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of Intelligence and Research Office of the Geographer Limits in theSea No36 1974 p34

  2015 年第 7 期

毫无疑问海洋航行自由绝非绝对的自由随着人类利用海洋实践的多元化其受

到的限制因素也是多元的 海洋航行自由的多维度审视为体系化认知海洋航行自由

奠定了基础 然而海洋事务的复杂性决定了海洋航行自由的边界界定极为复杂 但

是从探索《公约》立法背景和整体框架而言海洋航行自由与另一重要的海洋要

素mdashmdashmdash海洋资源开发具有极为密切的关联度因此探索二者的关系是海洋航行自由

的自由度和边界问题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看关涉海洋的法律制度一

直以来是私法与公法的交替发展 在中世纪作为私法体系的海商法在地中海城邦国

家发展新的商业利益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这些海洋私法给我们带来了海商

法的基础 格劳秀斯对海洋自由慷慨激昂的呼吁推动了海洋航行自由理论的日益成

熟① 人类征服海洋的能力越强越是需要新的海洋规则来适应这种变化 而后一些

海洋大国制定新的海洋政策和法律致使海洋私法逐渐作壁上观而海洋公法成为重

要的领域② 在此背景之下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只是将公法范畴集中来关注没有机会将传统的ldquo航运事务rdquo列入日程③ 而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内在

关系问题被《公约》的轻描淡写隐含了

三  《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

《公约》的立法技术无法挽救因国际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而产生

的《公约》的缺陷而《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含义的模糊性正是《公约》的诸多

不足之一 《公约》实施的实践无不表明海洋航行自由面临被各国基于某种目的而

赋予各种诠释的尴尬 笔者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内在关系问题被

《公约》轻描淡写的错误必须得到纠正因为其触及《公约》无法回避的基本课题即《公约》的主线索与主题

(一)理解《公约》的基本进路主线索与主题

海洋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交通媒介与海洋资源一直是海洋法发展的基础与内在推

动力量 在海洋自由内涵与体系不断变化的历程中虽然海洋自由的内涵不断发生修

middot5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Edgar Gold Maritime Transportmdash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Policy and Shipping Law p78p102

R Michael M1049011Gonigle and Mark W Zacher Pollution Polities and International Law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pp23-28

Edgar Gold and Douglas M Johnston ldquoShipGenerated Pollution The Creator of Regulation Navigation inthe Law of the Sea State Practice in Zones of Special Jurisdictionrdquo Thomas A Clingan ed Proceedings of theLaw of the Sea Institut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Mexico 1979 p156

正或者变异但是海洋航行自由仍然属于海洋自由的首要部分 审视《公约》其最大

的成就莫过于以庞大的体系确立了九大海域制度 然而有一个制度贯穿于《公约》的九大海域之中好似一条主线索将其框架下的不同海域连接起来这就是海洋航行

自由 笔者以为从某种角度看《公约》实质上是由一个线索和一个主题合并而成

的其中线索是海洋航行自由及其不同海区的自由度与边界问题主题则是海洋资源

的开发问题显然海洋航行自由对于海洋强国与弱国而言其意义和利益是不同的 历史上

海洋弱国不得不通过军事外交和学术论争等手段与海洋强国进行斗争以便实现自

己的海洋利益 由于每个国家不得不依赖于国际贸易海洋航行自由能够在国际社会

得到普遍认可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 在海洋航行自由与其他海洋合法权益之间产生

不可协调的冲突时海洋航行自由应该是被优先考虑的① 同时虽然《公约》没有花

费大篇幅来描述海洋资源开发但是从《公约》的制度框架设计与安排看海洋资源开

发问题无疑是无法忽视的核心问题之一构成了《公约》的主题 《公约》的立法背景

深刻地印上了以ldquo海洋资源开发rdquo为主题的印迹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美国政府

恢复了对海洋资源的兴趣成为海洋资源立法的积极推手 1966 年 6 月美国国会颁

布《海洋资源与工程开发法》该法宣布ldquo为人类的利益在海洋科学方面制定鼓励和

维持一个协调综合与长期的国家计划rdquo是美国的政策其目标是促进海洋资源开发扩大人类对海洋的认识鼓励私人展开海洋资源勘探和开发海洋商业以及经济投资航海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开发公海的渔业资源在海洋洋底也有望开发矿藏资

源② 上述观点构建了《公约》的主线索与主题的框架特征亦印证了海洋的交通媒介

与海洋资源两种基本属性催生海洋法不断发展的必然性(二)《公约》下的海洋航行自由

作为海洋法重要的推动力量和因素海洋自由早在数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成熟并自

成体系 正如有学者所意识到的不论是 1958 年《公海公约》还是 1982 年《公约》在其英文文本中均以ldquointer aliardquo一词对公海自由权利进行不完全列举这也体现了海洋

自由的动态属性为新的海洋实践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留白③ 各国对《公约》框架下

的海洋权益趋之若鹜催生了国家海上管辖权的膨胀进而又导致国家对海上资源争

夺日益加剧 公海自由的含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

middot6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mdashIts Legal History and Its Normative Basisrdquo p24安东尼奥middot卡塞斯《国际法》第 112 页张湘兰张芃凡《论海洋自由与航行自由权利的边界》载《法学评论》2013 年第 2 期第 77 页

  2015 年第 7 期

及人类对海洋的广泛利用不断演进① 比如《公约》第 87 条第 2 款规定ldquo这些自由

应由所有国家行使但须适当顾及其他国家行使公海自由的利益并适当顾及本公约

所规定的同lsquo区域rsquo内活动有关的权利rdquo②可见《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关涉不

同主体的利益属于相对复杂的海洋问题 海洋航行自由意味着穿越海洋③ 事实

上海洋航行自由的自由度不断变更 不同性质水域的航行自由程度不同 属于内海

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最低所有外国的船舶未经许可不得在一国的内

海航行 属于领海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较低 外国船舶在领海虽然不

能自由航行但是可以享有ldquo无害通过权rdquo即在不损害沿海国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

的原则下通过该国领海的权利④ 毗连区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略低

外国船舶在毗连区一般可以自由航行但一般在财政等事项上接受沿海国的法律和规

章的制约 群岛水域不同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对于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略高 作为

《公约》的创新制度群岛水域实行ldquo群岛海域海岛通过权rdquo而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

行的是ldquo过境通行制rdquo 专属经济区的航行自由容忍度较高 公海自由乃是海洋法的

一项基本自由尽管在名义上公海自由是有限制的⑤ 由此观之海洋航行自由的内

涵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由于《公约》框架下的ldquo和平目的rdquo和ldquo适当顾及rdquo具有模糊性因此导致在具体个

案中解释何谓ldquo和平目的rdquo和ldquo适当顾及rdquo显得漫漶不定 虽然《公约》框架下规定了

海洋航行自由及其界限而且也明确了航行自由在不同性质海域的受限程度但是由

于各个海洋国家攫取海洋资源的热情与航行自由之间产生的冲突往往不可调和特别

是在世界上一些敏感海域或者主权争端程度异常剧烈的海域有些利益相关方通常

故意曲解海洋航行自由对其任意解读通常以损害航行自由为借口来干涉或者指责

他国正常的海洋资源开发活动⑥ 海洋法下的航行自由贯穿了海洋法发展的不同历

史阶段可谓亘古长青一枝独秀

(三)《公约》框架下的资源开发

《公约》直接或者间接对于资源或者资源开发的规定并非尚付阙如 《公约》第一

middot7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④⑤

赵理海《海洋法的新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133 页参见李文华主编《交通海权》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65 页Nkeiru Scotcher ldquoThe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tility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Discourserdquo USChina Review Vol7 No8 2010 pp54-64参见王铁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67-269 页参见罗国强《理解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新思路mdashmdashmdash基于国际法视角看南海争端的解决思

路》载《当代亚太》2012 年第 3 期第 70-72 页近期美国等国以干扰ldquo航行自由rdquo为由对中国在南海的正常的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进行指责

部分ldquo用语和范围rdquo第 1 条在界定ldquo区域rdquoldquo区域内的活动rdquo等术语时其实质都是以海

洋资源及其开发为主要范畴展开的隐含着浓厚的重视海洋资源利益分配的色彩①

而《公约》第十一部分ldquo区域rdquo则在第 133 条项下直接规定了ldquo资源rdquo的含义② 除此以

外纵观《公约》整体框架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界定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以明确海洋

资源开发或者通过规定管辖权主权性权利和控制权来实现海洋资源开发的立法从立法技术上看关涉海洋资源开发的立法主要是通过界定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来明

确资源开发问题或者是通过界定国家可以行使的管辖权和主权性权利的范围来界定

海洋资源的开发而且《公约》非常重视海洋资源开发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度例如

《公约》第 1 条第 1 款(d)和(e)项是有联系的 它们与《公约》第五部分和第七部分

中养护和管理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的生物资源有关 在领海内对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实

际是对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生物资源保护的起点 就生物资源的养护与利用而言该问

题是沿海国之所以要建立专属经济区的主要考虑之一也是它们在其专属经济区内的

主要活动 《公约》除了在第 56 条宣告沿海国对其专属经济区内生物资源的养护和

管理享有主权权利外还专门设立第 61 条和第 62 条对生物资源的养护和生物资源的

利用做了规定明确沿海国和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③

此外《公约》第 74 条和第 83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在达成第 1 款规定的协议以前有关各国应基于谅解和合作的精神尽一切努力作出实际性的临时安排并在此过渡期

间内不危害或阻碍最后协议的达成 这种安排应不妨碍最后界限的划定rdquo④在 1978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主张中间线原则的国家提出修正案强调争端各方应

避免在中间线或等距离线义务行使管辖权除非它们就彼此克制的临时安排另有协

议⑤ 特别是临时安排应能保证航行安全与防范海盗贩毒污染等非法行为并保障

内陆国与地理上无优势国家的权益⑥ 作为《公约》的主题海洋资源开发在不同法律

地位的海域都得到关注 《公约》第 77 条第 1 款规定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

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是属于沿海国所固有的 公海资源的法律地

middot8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⑤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1 条下的(1) ldquo区域rdquo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3)ldquo区域内的活动rdquo是指勘探和开发ldquo区域rdquo的资源的一切活动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133 条下的ldquo资源rdquo是指ldquo区域rdquo内在海床及其下原来位置的一切固体液体或气体矿物资源包括多金属结核

参见张海文主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释义集》第 112 页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陈德恭《共同开发的国际法原则和国际实践》载《清华法律评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222 页Edward D Brown SeaBed Energy and Minerals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Regime Leiden Martius Nijhoff

Publishers Press 1992 p347

  2015 年第 7 期

位一向为国际法和国际法学者所认同 公海法律地位的确立是以各国普遍承认的国

际法一般原则及各国在这方面的实践为基础的 1958 年《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

公约》第 6 条第 1 款认为ldquo沿海国应对邻接其领海的公海任何区域内生物资源生产

力的维持具有特殊利益rdquo①

(四)海洋共同开发的实证分析

尽管《公约》对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采取了淡化处理的模式但是海洋共同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的确会产生某种微妙的关联这为理解《公约》框架

下的主线索与主题提供了实证分析对象 海洋共同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为人们反思海

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协调机制奠定了基础 就南海资源开发而言共同

开发具有其特殊性 南海特有的海洋地理特点使其成为大国和利益集团为确保各自

的战略利益而争相控制的海域 由于相关国家对南海航行自由原则有严重的歧义有学者建议应该增加信任措施诸如强调专属经济区既不同于公海也不同于领海的特殊

地位修改中国相关涉海法律法规与争议国家之间订立协议以防不测②

中国与越南等国之间尝试过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实践 但是近些年来中国倡导

的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不但在理论上陷于困境在实践方面也面临严峻的挑

战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难以付诸实践的原因主要有政治意愿缺乏现实需要

不强争议海域模糊以及外部势力干扰等③ 有学者主张在南海建立特别敏感海域充分利用《公约》的ldquo相关保护措施rdquo中的航行措施加强对该海域的管理和控制建议

特别敏感海域的设立需要相关国家共同合作中国应积极发挥其在南海区域中的科学

技术优势在特别敏感海域的申请和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④ 自 2010 年以来航行自

由成为美国向亚太地区进行战略转移的号角频频利用航行自由侵犯其他沿海国海洋

权益 殊不知1982 年《公约》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已经发展成为以公海航行自由和国

middot9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同时该条第 7 款将特殊利益规定如下ldquo1任何沿海国为维持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力起见均得在邻接

其领海的公海的任何区域内采取适合于任何一种鱼类或其他海洋资源的单方养护措施但是以与其他有关国家

在这方面的谈判在 6 个月内未达成协议为限 2沿海国依据前款采取的措施应对其他国家有效但是以满足下

列要求为条件第一参照目前对渔业的知识有紧急适用养护措施的需要第二所采取的措施是以适当的科学结

论为依据的第三这些措施在形式上和事实上对外国渔民均不歧视rdquo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著曾令良余敏友译《国际公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29 页

参见季国兴《南海航行自由原则的歧义及增进互信措施》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 年

第 4 期第 13 页参见杨泽伟《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的困境与出路》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3 期第 72-73 页参见管松《航行权与海洋环境管辖权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mdashmdashmdash兼论建立南海协调机制的构想》载《国

际关系与国际法年刊》2013 年第 3 卷第 125 页

家管辖水域中航行自由为内容的综合性制度① 美国动辄故意模糊海洋航行自由与

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攫取利益而故意玩弄文字游戏

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明确与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海洋权益以及南

海的未来法律秩序 尽管泰国湾地区的共同开发经验能够为中国提供借鉴但南海情

况与之有很大区别 虽然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南海争端最终妥善解决的唯一途径是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②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必要反思ldquo共同开发rdquo这一方略

的可实施性 当然就南海局部区域的资源开发实践而言的确有比较成功的共同开

发的案例 有学者统计了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的诸多案例涉及南海争端国的案例有

泰国mdash马来西亚协定马来西亚mdash越南协定以及澳大利亚mdash印度尼西亚协定下的共同

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其中一些共同开发的合作并没有善始善终③ 事实上

南海资源共同开发的前景并不乐观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合作开发案即表明了这

一点 2012 年菲律宾基于安全和资金的考虑提议与中国ldquo共同开发rdquo礼乐滩但是

菲律宾坚持在合同中增加联合ldquo开垦协议rdquo要求中国承认菲律宾对礼乐滩ldquo拥有主

权rdquo而遭到中国的拒绝④ 这导致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的共同开发前景暗淡

笔者以为某些共同开发合作基础之所以不坚固原因在于合作当事国都固守

ldquo主权在我rdquo一旦合作的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自然会产生变数 因此在海洋资源共

同开发实践中应该积极探索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内在关联度尝试构建

作为《公约》主题与主线索的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协调机制 否则将导

致各国为了本国利益而曲解海洋航行自由的本来含义 南海共同开发协定中几乎没

有资源开发中航行自由和航行安全的专门安排 这也为某些国家动辄指责对方干扰

海洋航行自由提供了便利和口实

四  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正视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国家主权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

起而彰显出的多样态属性是正确诠释其在《公约》框架下原本含义的基础 人类开发

middot0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张小奕《试论航行自由的历史演进》载《国际法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2 页参见徐浩《南海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实现困境与博弈破解》载《东南亚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6 页比如 1982 年越南和柬埔寨订立的《关于历史性水域的协定》 参见 Zou Keyuan ldquo Implementing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Sea in East Asia Issues and Trendsrdquo Singapore 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5 pp7-8

李金明《中菲礼乐滩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的前景分析》载《太平洋学报》2015 年第 5 期第 78 页

  2015 年第 7 期

和利用海洋的实践与海洋法理论的变迁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必须建立在《公约》及其相关资源基础之上否则海洋航行自由必然沦为没有ldquo边界rdquo而

漂泊不定① 在无法彻底修改《公约》的背景与前提下运用国际法原理探究《公约》所

隐含的立法目的特别是深入挖掘有关国际组织与《公约》的内在关联性是构建海洋航

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公约》作为海洋法之ldquo宪章rdquo涵

盖了海洋事务的方方面面而作为航运领域重要的国际组织mdashmdashmdash国际海事组织通常是依

据《公约》制定其规则与标准 由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海上立法实践远远早于《公约》在

《公约》制定过程中国际海事组织一直与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保持着密切合作为《公约》

的制定并使之与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公约之间保持一致做出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公

约》吸收了国际海事组织诸多公约中所创立和发展的原则和海洋治理理念如油污损害

民事责任分道通航以及特别敏感区等② 故此笔者以为探究国际海事组织与《公

约》之间的合作法律机制也是理解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公约》框架下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具有终极意义

海洋法实践和国际法院判例无不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与诸多海洋因素密不可分

的属性进而产生了其与国家主权海上安全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

与协调问题 如果按照一定脉络将这些冲突展开梳理则某些类型的冲突将成为伪命

题另一些冲突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而得以化解 国际

事件和国际判例显示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权的冲突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

洋环境保护的冲突以及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的冲突都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

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得以化解③ 这是因为大部分冲突的实质在于各国争

夺海洋资源开发权所致而某些争端主体往往以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海洋环境以及保

障海上安全为借口或者理由根本目的则是攫取海洋资源的开发权

因此笔者以为从该角度看完全可以将海洋航行自由与其他海洋因素的冲突分

为特殊的冲突与普遍的冲突而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属于一种普遍的

冲突即便是在不存在海洋争端的非敏感海域海洋航行自由亦受到海洋资源开发的

影响反之亦然 因而此种冲突具有普遍意义 进而笔者推论出在《公约》框架下

middot1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rdquo Israel Law Review Vol10 No4 1975 p458

参见唐国梅编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际海事组织工作的关系》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版第 1 页Dinah Shelton and Gary Rose ldquo Freedom of Navigation The Emerging International Regimerdquo Santa

Clara Law Review Vol17 No3 1997 p551

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冲突不仅仅对于存在主权争端情境的海域

资源开发即便是对于不存在主权争端的海域资源开发而言同样存在积极的价值

故此从上述视角审视问题笔者认为《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

的关系对于理解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具有终极意义

(二)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

1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

如果没有国内法律制度坚定的帮助合作与支持多数国际法规则无从实施

《公约》的义务性质和习惯法实践表明国内法具有遵循国际法的普通义务 但是国

内法与国际法的冲突并不构成对国际法的直接违反 国际法院的实践表明法庭在处

理国际法问题时经常不得不参照诸多国家的国内法这是一种常态① 事实上国际

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或者色彩可以从国际法对于一般法律原则的高度依赖得以

洞察 对一般法律原则为国际法渊源的承认使一些法律规制能弥补国际习惯法和国

际条约的运行所可能留下的法律缺陷或弱点并且提供一种在适用国际习惯和国际条

约时予以参照的法律原则的背景② 在理解国际法的财产权逻辑日渐成熟和被接受

的情境下理解国际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即从国际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国际

法体系中作为ldquo事实rdquo的国内法以及国际法院的司法中证据规则三个角度来诠释国际

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进路将为理性理解国际法问题提供另一种绵长的动力③ 由

此在探讨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这一课题时不仅要着重考察

《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的关系而且可以从国内法的角度来考察海洋

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 就《公约》的历史发展脉络而言作为主线

索的海洋航行自由与作为主题的海洋资源开发两者的内在关联度虽然密切但是立

法上并没有认真考察两者的关系 一般认为海洋国家关涉海洋的立法比较丰富和健

全从国内海洋法律体系角度优化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进而实现海洋

航行自由体系化认知的目的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性的路径 强化与《公约》相关的国

内法立法是当务之急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减《公约》的模糊性

2《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提供的路径

《公约》采纳的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模式要求对其进行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就显得格外重要

middot2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Jenks Clarence Wilfred The Prospects of International Adjudication London Stevens 1964 pp547-600参见詹宁斯middot瓦茨著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 (第一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

版第 23-24 页参见马得懿《海岛主权争端适用有效控制规则的国内法逻辑》载《法律科学》2014 年第 6 期第 88-

89 页

  2015 年第 7 期

各国意识到ldquo各海洋区域的种种问题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

以考虑rdquo① 从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上看虽然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方法并不构成 1969 年《维

也纳条约法公约》(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y)下独立的解释手段但是

国际法实践通常将公约的序言正文以及公约附件视为整体加以解释甚至也考虑到

因缔结公约而起草的与公约有关的任何协定或文件② 显然《公约》是个完整的文

件不得为权宜之计将《公约》体系人为地割裂开来 在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公约》之际自

然不能遗忘ldquo目的性rdquo解释的重要性 国际法委员会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对约文解

释方法进行了以下谨慎的限制如果约文解释方法ldquo所获得结果依据公约的目的和宗

旨显然是荒谬或不合理的rdquo则允许诉诸补充的解释方法③ 上述理论与实践为海洋

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提供了依据

不同经济社会制度的 150 多个国家参与了史无前例的《公约》谈判无论立法技

术如何高超和费尽心机但是其不足亦为人们所共知 《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

由与资源开发的融合机制便是其中之一 因此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重要路径

之一在于《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强化 事实上在海洋法理论体系的不断变迁和

发展进程中不断将海洋法体系中的不同理论予以ldquo整合rdquo和ldquo融合rdquo就可以实现体系

化 一般来看海洋法演变进程中存在两个理论其一海洋是属于人类的公有物因

此海洋是自由的而海洋航行自由是海洋自由的首要和基本的要义(mantra) 其二

海洋所有者或者控制者在行使其海洋权利的同时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两种理论

交错发展不断形成了海洋法理论体系④ 另外《公约》的通过是世界上众多国家和

国际组织互相博弈和妥协的结果而且这一过程融入了各种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 发

展中国家通过建立专属经济区的制度和理念来控制深海和公海以阻止海洋发达国家

在没有任何政治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开发深海和公海的资源而西方国家则希望维持在

公海和深海的航行自由并且能够自由地开发深海和公海的海洋资源而不付任何代

价内陆国群岛国以及海岸线劣势国家则希望保障其特定的海洋利益 世界各国对

middot3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序言部分 更为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indexshtml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2 日

参见 1969 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 31 条http www un org chinese law ilc treaty htm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3 日

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第 552 页William K Agyebeng ldquoTheory in Search of Practice The Right of Innocent Passage in the Territorial

Seardquo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39 2006 p371

于海洋利益的诉求各具特色《公约》最终以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的模式收官① 《公约》演

进的背景和基础留下了其十分注重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传统和文化这实则为海洋航行

自由的体系化解读提供了根基和文化氛围

3资源在海洋划界中的核心地位

由于《公约》以建立海洋资源分配秩序为宗旨海洋资源及其开发自然就是《公

约》的重要内容这也迎合了海洋资源及其开发作为《公约》主题的内在逻辑性 当我

们试图寻找海洋划界方法时就会失望地发现《公约》除了要求海洋划界应当实现公

平解决分歧外几乎没有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引 这样的法律不但无助于国家实现划界

而且可能引发它们之间的争端② 关于划界是否应当受资源位置的影响有学者持否

定态度认为资源并非划界关键因素③ 虽然 1985 年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案中强调划

界ldquo只能考虑现时的估价rdquo然而勘探和开发资源是大陆架渔区和经济区观念的基

础④而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划界问题真正的核心 首先开发资源是促进有关划界

谈判并达成协议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1942 年英国和委内瑞拉划界的目的就是为了

开发近海石油资源 其次对于有关海域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安排是划界谈判中的焦

点之一 如果不能就有关海域中的资源达成适当安排往往就会妨碍划界协议的达

成⑤ 例如在划界地区新发现的天然气田导致葡萄牙拒不批准 1976 年同西班牙达

成的划界条约 最后国家实践中存在大量考虑资源因素的证据⑥ 在权衡有关因素

时应该考虑该地区存在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已经确定的法律规则⑦

国家划界实践中对资源的考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资源的位置直接影响划界的

结果二是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成某种安排但资源的位置并不直接影响界限的划

定 2000 年中国和越南在北部湾划界就深受渔业资源的影响 北部湾是中国广西

middot4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Hugo Caminos and Michael R Molitor ldquo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ackageDealrdquo The Amer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79 No4 1985 p871

Dorinda G Dallmeger and Louis De Vorsry eds Rights to Ocean1049011s Resources Deciding and Drawing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itinus Nijihoff Pubishers 1889 p42

Douglas M Johnston and Phillip M Saunders et al Ocean Boundary Making Regional Issues and Developments London Croom Helm 1988 p26

Prosper Weil Geographical Consideration in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tinus Nijihoff Publishers p115

Douglas M Johnston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Ocean BoundaryMaking Montreal McGillQueen1049011s University Press 1988 p5

Serard J Tanja The Legal Deter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Deventer Kluwer Law andTaxation Publishers 1990 p301

Surya P Sharma Delimitation of Land and Sea Boundaries Between Neighboring Countries London Lancers Books 1989 p127

  2015 年第 7 期

广东和海南三省区渔民的传统作业渔场划界直接关系到渔业资源的分配利用和广大

渔民的切身利益① 从司法实践看国际法院自始就将资源看成海洋划界应当考虑的

有关情形② 很明显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划界之间产生了重要的内在关联性而海

洋划界是《公约》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课题其与海洋航行自由海上安全以及海洋环

境保护息息相关 按此逻辑推理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海洋划界资源ldquo核心

论rdquo路径具有其合理性 因为海洋航行自由通过ldquo划界rdquo这个媒介与资源开发形成某

种程度的关联而海洋划界形成的不同法律地位的海域自然导致不同的海洋航行自

由度 由此观之此路径之下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具有关联性(三)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模式

1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

一个现实的国际法制度必须既顾及国际社会各政治实体的ldquo社会性rdquo也考虑到

这些实体的ldquo非社会性rdquo 用ldquo结构平衡论rdquo解释国际组织的出现符合现代国际社会

发展潮流 现代国际法发展的新动向既有ldquo软法rdquo的传统又有ldquo硬法rdquo的属性而国

际组织的准造法功能是决定性的③ 《公约》和国际海事组织相关指南文件在探索限

制海洋航行自由以实现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关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

尝试第一建立安全地带(safety zone) 依照《公约》第 60 条沿海国可于必要时在近

海石油设施和结构的周围设置合理的安全地带 安全地带的宽度应由沿海国参照适

用的国际标准加以确定 这种地带的设置应确保其与石油设施或结构的性质和功能

有合理的关联 无论石油设施是设置在专属经济区内还是大陆架上无论石油设施是

永久性勘探开发平台还是浮动式勘探开发平台甚至是辅助平台以上规则均适用 安

全地带的设置构成了对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安全地带设立之后沿海国可以在该地带中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航行以及石油设

施和结构的安全 一切船舶都必须尊重这些安全地带并应遵守关于在石油设施和安

全地带附近航行的国际标准 虽然《公约》第 60 条并没有明确禁止船舶在安全地带

内的通行但既然沿海国有权采取ldquo适当措施rdquo那么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措施就可

middot5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参见高建军《国际海洋划界论mdashmdashmdash有关等距离 特殊情况规则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版第 153 页这些案例包括 1982 年突尼斯 利比亚案1984 年缅因湾案1985 年利比亚 马耳他案以及 1992 年加拿

大 法国划界案等参见梁西《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33 页

能包括禁航措施① 为了保证石油设施的安全减少船舶侵犯安全地带事件的发生

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关于在近海勘探区域建立安全地带的决议》《关于防止侵犯近

海设施或结构周围安全地带的措施的决议》 这些决议要求船舶遵守谨慎航行的标

准并建议沿海国采取更合理的程序和安全措施 在中国现行法中有以设立安全地带

的方式对海洋航行自由进行限制的内容②但对于安全地带的范围未做规定③ 为了

消除因设立安全地带而给航运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相关法律条文已经尽可能地

减少对航行权的限制④

第二实行分道通航(traffic separation schemes) 分道通航制是国际海事组织于

1967 年正式建议使用的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 10 条对其做出了规定 随

着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生效分道通航制已经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所采纳并有效地减少了碰撞事故的发生⑤ 承袭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

约》第 22 条和第 41 条分别规定沿海国或海峡沿岸国考虑到航行安全认为必要时

可在其领海或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行分道通航制过境通行的船舶必须尊重该分

道通航制 沿海国在指定航道和规定分道航行时应该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的建

议⑥ 《公约》中分道通航的规定限制了航行自由但是这种限制的目的在于确保航

行安全而且沿海国不得借分道通航制实质性地排除船舶所享有的航行自由 鉴于

分道通航所具有的防范船舶事故功能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海事组织建议在必要海

域实行ldquo分道通航制临时调整rdquo的措施以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

冲突

middot6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⑤⑥

英国 1987 年《石油法》第 21 条规定船舶未经允许进入安全地带是违法的澳大利亚《石油法》亦规定除了专业船舶或特种船舶以外的其他所有船舶禁止驶入安全地带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

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9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 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有权在专属经济区和

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周围设置安全地带并可以在该地带采取适当措施确保航行安全以及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安全 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 20 条经主管机关核准公告如系在沿海水域

进行水上水下施工需要可划定相应的安全作业区无关的船舶不得进入安全作业区 该法第 14 条第 15 条还

允许设立禁航区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船舶不得进入或者穿越禁航区通过交通

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也必须遵守主管机关的特别规定 参见 http wwwgovcn ziliao flfg 2005-09 12 content_31086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8 日

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0 页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管理规定》第 5 条和第 8 条更详细的内容参见 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9253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参见周忠海《国际海洋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97 页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24 条更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

时间2015 年 4 月 24 日

  2015 年第 7 期

2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

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为从私法视角限制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法理基础

私法视角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通过立法使海洋资源开发者受到法律束缚① 此种

限制主要有权利滥用的禁止与容忍义务的强化 在立法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

交通安全法》第 22 条规定ldquo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在航道通航密集区以及主管机

关公布的航路内进行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rdquo②此属于权利滥用禁止的明证 这一点

具有成熟的私法法理的支持 因为现代私法中一切私权均具有社会性权利的行使

不得违反公共利益或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否则将构成权利滥用而遭到法律禁止

海洋资源开发主体在行使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时必须遵循权利的设定宗旨也不得

侵害他人之利益 同时传统私法上容忍义务是对所有权的一项必要限制系指所有

权人依照法律规定负有容忍他人干涉或侵害之义务其典型是私法上的相邻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 23 条规定ldquo海域使用权人对不妨害其依法使

用海域的非排他性用海活动不得阻挠rdquo③一般而言航行活动属于ldquo非排他性用海活

动rdquo因此只要船舶的通过不会危及钻井平台等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安全海洋资源

开发主体即负有容忍义务应当容许船舶通过其支配的海域

不仅如此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在海洋资源开发限制上具有成熟性 《公约》主

要在废弃石油设施的撤除与处置禁止不正当干扰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且深刻地影

响了国内法 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另一个限制体现在权利的抛弃方面也就是当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结束或者油田不再具有经济可采性之后权利人不得任意弃置

钻井平台和其他石油设施 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中由于钻井平台等设施构成航

行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如果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的期限尚未届满权利人不得将钻

井平台随意弃置 从国际法层面考察对于抛弃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限制主要体现

在《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④ 而较早的 1958 年《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5 款则规定

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装置必须全部撤除rdquo⑤《公约》第 60 条所提及的撤除的

国际标准是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关于撤除在大陆架上或专属经济区内的近海设施

middot7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从私法体系角度看海洋资源开发实际上是由海域使用权探矿权以及采矿权等构成的权利群http wwwgovcn banshi 2005-08 23 content_25604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0 日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16434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2 日《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设施或结构应予以撤销以确保航行安全同

时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制定的任何为一般所接受的国际标准 这种撤销也应适当地考察到捕鱼海洋

环境的保护和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7 日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11 日

及结构的指南和标准》① 撤除下来的海洋石油设施的处置问题被当作与撤除相区别

的一个问题单独处理②

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不得对航行等其他海洋正当用途造成ldquo不正当干扰rdquo原则是由

1958 年《大陆架公约》首先确立的③ 因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行使包括为勘探

开发石油而设置钻井平台等设施不能给航行造成不正当干扰这是国际法对海洋石

油勘探开发权做出的最主要限制④ 国际法委员会认为ldquo不正当干扰的标准显然是

一个平衡所涉利益相对重要性的问题 在有些情形下对航行及捕鱼的干扰即使很严

重也可能是正当的 相反如果干扰与可合理预见的勘探和开发大陆架的条件毫无

关联即使这种干扰很小也会是不正当的rdquo⑤ 在评介干扰是否正当时必须充分考

虑各方的利益包括沿海国的安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进而考虑是否存在给航

行造成最小干扰的合理替代方法⑥

五  结论与对策

中国正处在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关键历史窗口 为了维护中国合法的海

洋权益汲取历史上由于缺乏海洋航行自由理论与实践而导致海权权益丧失的历史教

训强化海洋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十分必要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读特

别是厘清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界限与冲突为中国在特定海域的执法

活动和资源开发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奠定了软实力基础

(一)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

毫无疑问完善《公约》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理论的感召力 显然《公约》的框架

middot8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⑤⑥

Rob McLaughlin ldquoCoastal State Discretion US Policy and the New IMO Guidelines for the Disposal ofOffshore Structures Has Article 5(5) of the 1958 Continental Shelf Convention Been lsquoEntirely Removedrsquordquo Territory Sea Journal No1 1991 p245

处置行为受到 1982 年《公约》1972 年《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即《伦敦公约》)以及 1972 年《防止船舶与飞行器倾倒废物污染海洋的公约》(即《奥斯陆公约》)的规定

《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1 款规定ldquo勘探开发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不应使航行受到任何不当的干

涉rdquo第 5 条第 2 款规定ldquo在大陆架上建造和维持或经营为勘探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所必要的装置或其他设

施受到第 5 条第 1 款的限制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78 条第 2 款规定ldquo沿海国对大陆架权利的行使绝不得对航行和本公约规定的

其他国家的其他权利和自由有所侵害或造成不当的干扰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问题》第 179 页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3 页

  2015 年第 7 期

范畴政治敏锐性以及立法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完善《公约》绝非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

学者主张应该将《公约》的完善和修订提到日程诸如分别通过订立专门的补充协定缔结区域性协定召开审议《公约》会议以及用扩大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事实上的修

订① 然而笔者以为上述措施只是理论上的探讨与展望其可行性可能会面临重重

阻力 建议中国立法机构积极针对《公约》框架下的ldquo模糊地带rdquo展开专门和细化立

法增强其可操作性 海洋法立法资料显示《公约》的巨大努力并没有很好地将最传

统的海洋权利mdashmdashmdash海洋运输囊括进来最终使得《公约》没有形成成熟的海洋航行自

由的体系化机制其似乎将焦点集中于船舶从 A 点到 B 点的航行通过而无视海洋航

行自由的经济活动基础导致航运的商业可行性问题很少被提出来② 由于海洋航行

自由的边界难以界定因此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探索海洋航行自由边界的立法实践以形成健全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为完善《公约》积累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资源 ldquo国内法

机制rdquo专门针对《公约》框架下的模糊内容根据国家海洋主权原则展开法律解释学立法学以及比较法学等不同角度运作而强化旨在增强《公约》可操作性的国内立法

活动 这是由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而决定的(二)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作为海洋秩序ldquo大宪章rdquo的 1982 年《公约》面临着通过实施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实

现其目标和宗旨的历史重任 各国实施《公约》的理论与实践并不雷同通常而言不断强化国家的海权能力的同时强化国内立法以实现《公约》的实施机制是比较流行

的实践 这需要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为此笔者建议从ldquo整体性rdquo角度来理解和完善《公约》形成体系化解读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理念与机

制 这是因为《公约》明确了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资源开发管辖权及其主权性权利

等事项但是对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规定是独立独行的没有将两者作为ldquo整体rdquo予以规定 如何整合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和协调并形成体系化

的制度机制是《公约》的软肋③ 尽管海洋利用和海洋开发的规则是互相关联的但是

《公约》下的国际航行规则由另外一套法律来决定而这些法律规则可能漠视船舶和

海洋的商业功能 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提升中国海上维权力量和海上执法力量

middot9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杨泽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第 62-63 页Edgar Gold ldquoOcean Shipping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 Toward a More Regulatory Regimerdquo Ocean

Shipping Vol6 No1 1986 p85通篇考察 1982 年《公约》严格地讲《公约》没有规定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但是公约却在

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全和保护方面做出比较多的规定 诸如《公约》第 123 条规定ldquo无论某海域的法律地位

如何还要符合一定条件其沿岸国在行使和履行 1982 年《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时就应该互相合作并应

尽力直接或通过适当区域组织协调行使和履行沿岸国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rdquo

(三)加强在敏感海域展开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

基于《公约》中海洋航行自由边界模糊与难以操作的缺憾本文建议通过强化国

内立法的方式消解这些不足以明确和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法律依据 从地缘政治角

度看南海周边地区不仅是海权和陆权对抗的前沿mdashmdashmdashldquo边缘地带rdquo而且东南亚地区

是没有权力中心的ldquo破碎地带rdquo① 由于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积极介入南海海域事务

导致制约南海海洋航行自由的因素更加复杂 因此中国应该以国内法明确东沙中

沙和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从而确定其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起

始线进而建立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制度 作为历史上的传统国际航道考虑到南

海断续线内海域的海洋属性和特点②中国应考虑开放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内水的外国

商船无害通过权③ 在此基础上中国立法机构要及时加强在南海海域展开南海资源

开发管理立法活动 这不仅是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需要而且此种海洋资源开发

管理立法容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

(四)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根据《公约》的程序性规定启动修订程序必然是艰难和复杂的会受到政治经

济以及地缘性因素的影响 《公约》的制定与一些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专业性国

际组织存在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囊括了《公约》制定中的提案建议案审议以及通过

等方面 其中国际海事组织与《公约》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 例如上文论及的禁止不

当干扰原则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设立和行使构成了限制类似的具体措施都来

源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指南和建议 为此中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与之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向该组织提案来改进海洋航行自由制度④ 依此种方式完

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不仅具有节约立法成本的优势而且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接

受度

(截稿2015 年 5 月  责任编辑主父笑飞)

middot05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③④

朱华友鞠海龙《南海航行安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南洋问题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18 页根据有关海洋资料南海断续线内海域面积约 200 万平方公里而高潮时露出海面的岛礁面积约 14 平方

公里参见邹立刚王崇敏《适用于南海航行和飞越制度研究》载《当代法学》2013 年第 6 期第 139 页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 A 类理事国在该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提

案等方式来强化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进而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2015 年第 7 期

毫无疑问海洋航行自由绝非绝对的自由随着人类利用海洋实践的多元化其受

到的限制因素也是多元的 海洋航行自由的多维度审视为体系化认知海洋航行自由

奠定了基础 然而海洋事务的复杂性决定了海洋航行自由的边界界定极为复杂 但

是从探索《公约》立法背景和整体框架而言海洋航行自由与另一重要的海洋要

素mdashmdashmdash海洋资源开发具有极为密切的关联度因此探索二者的关系是海洋航行自由

的自由度和边界问题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看关涉海洋的法律制度一

直以来是私法与公法的交替发展 在中世纪作为私法体系的海商法在地中海城邦国

家发展新的商业利益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这些海洋私法给我们带来了海商

法的基础 格劳秀斯对海洋自由慷慨激昂的呼吁推动了海洋航行自由理论的日益成

熟① 人类征服海洋的能力越强越是需要新的海洋规则来适应这种变化 而后一些

海洋大国制定新的海洋政策和法律致使海洋私法逐渐作壁上观而海洋公法成为重

要的领域② 在此背景之下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只是将公法范畴集中来关注没有机会将传统的ldquo航运事务rdquo列入日程③ 而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内在

关系问题被《公约》的轻描淡写隐含了

三  《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

《公约》的立法技术无法挽救因国际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而产生

的《公约》的缺陷而《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含义的模糊性正是《公约》的诸多

不足之一 《公约》实施的实践无不表明海洋航行自由面临被各国基于某种目的而

赋予各种诠释的尴尬 笔者认为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内在关系问题被

《公约》轻描淡写的错误必须得到纠正因为其触及《公约》无法回避的基本课题即《公约》的主线索与主题

(一)理解《公约》的基本进路主线索与主题

海洋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交通媒介与海洋资源一直是海洋法发展的基础与内在推

动力量 在海洋自由内涵与体系不断变化的历程中虽然海洋自由的内涵不断发生修

middot5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Edgar Gold Maritime Transportmdash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Policy and Shipping Law p78p102

R Michael M1049011Gonigle and Mark W Zacher Pollution Polities and International Law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pp23-28

Edgar Gold and Douglas M Johnston ldquoShipGenerated Pollution The Creator of Regulation Navigation inthe Law of the Sea State Practice in Zones of Special Jurisdictionrdquo Thomas A Clingan ed Proceedings of theLaw of the Sea Institut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Mexico 1979 p156

正或者变异但是海洋航行自由仍然属于海洋自由的首要部分 审视《公约》其最大

的成就莫过于以庞大的体系确立了九大海域制度 然而有一个制度贯穿于《公约》的九大海域之中好似一条主线索将其框架下的不同海域连接起来这就是海洋航行

自由 笔者以为从某种角度看《公约》实质上是由一个线索和一个主题合并而成

的其中线索是海洋航行自由及其不同海区的自由度与边界问题主题则是海洋资源

的开发问题显然海洋航行自由对于海洋强国与弱国而言其意义和利益是不同的 历史上

海洋弱国不得不通过军事外交和学术论争等手段与海洋强国进行斗争以便实现自

己的海洋利益 由于每个国家不得不依赖于国际贸易海洋航行自由能够在国际社会

得到普遍认可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 在海洋航行自由与其他海洋合法权益之间产生

不可协调的冲突时海洋航行自由应该是被优先考虑的① 同时虽然《公约》没有花

费大篇幅来描述海洋资源开发但是从《公约》的制度框架设计与安排看海洋资源开

发问题无疑是无法忽视的核心问题之一构成了《公约》的主题 《公约》的立法背景

深刻地印上了以ldquo海洋资源开发rdquo为主题的印迹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美国政府

恢复了对海洋资源的兴趣成为海洋资源立法的积极推手 1966 年 6 月美国国会颁

布《海洋资源与工程开发法》该法宣布ldquo为人类的利益在海洋科学方面制定鼓励和

维持一个协调综合与长期的国家计划rdquo是美国的政策其目标是促进海洋资源开发扩大人类对海洋的认识鼓励私人展开海洋资源勘探和开发海洋商业以及经济投资航海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开发公海的渔业资源在海洋洋底也有望开发矿藏资

源② 上述观点构建了《公约》的主线索与主题的框架特征亦印证了海洋的交通媒介

与海洋资源两种基本属性催生海洋法不断发展的必然性(二)《公约》下的海洋航行自由

作为海洋法重要的推动力量和因素海洋自由早在数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成熟并自

成体系 正如有学者所意识到的不论是 1958 年《公海公约》还是 1982 年《公约》在其英文文本中均以ldquointer aliardquo一词对公海自由权利进行不完全列举这也体现了海洋

自由的动态属性为新的海洋实践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留白③ 各国对《公约》框架下

的海洋权益趋之若鹜催生了国家海上管辖权的膨胀进而又导致国家对海上资源争

夺日益加剧 公海自由的含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

middot6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mdashIts Legal History and Its Normative Basisrdquo p24安东尼奥middot卡塞斯《国际法》第 112 页张湘兰张芃凡《论海洋自由与航行自由权利的边界》载《法学评论》2013 年第 2 期第 77 页

  2015 年第 7 期

及人类对海洋的广泛利用不断演进① 比如《公约》第 87 条第 2 款规定ldquo这些自由

应由所有国家行使但须适当顾及其他国家行使公海自由的利益并适当顾及本公约

所规定的同lsquo区域rsquo内活动有关的权利rdquo②可见《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关涉不

同主体的利益属于相对复杂的海洋问题 海洋航行自由意味着穿越海洋③ 事实

上海洋航行自由的自由度不断变更 不同性质水域的航行自由程度不同 属于内海

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最低所有外国的船舶未经许可不得在一国的内

海航行 属于领海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较低 外国船舶在领海虽然不

能自由航行但是可以享有ldquo无害通过权rdquo即在不损害沿海国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

的原则下通过该国领海的权利④ 毗连区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略低

外国船舶在毗连区一般可以自由航行但一般在财政等事项上接受沿海国的法律和规

章的制约 群岛水域不同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对于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略高 作为

《公约》的创新制度群岛水域实行ldquo群岛海域海岛通过权rdquo而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

行的是ldquo过境通行制rdquo 专属经济区的航行自由容忍度较高 公海自由乃是海洋法的

一项基本自由尽管在名义上公海自由是有限制的⑤ 由此观之海洋航行自由的内

涵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由于《公约》框架下的ldquo和平目的rdquo和ldquo适当顾及rdquo具有模糊性因此导致在具体个

案中解释何谓ldquo和平目的rdquo和ldquo适当顾及rdquo显得漫漶不定 虽然《公约》框架下规定了

海洋航行自由及其界限而且也明确了航行自由在不同性质海域的受限程度但是由

于各个海洋国家攫取海洋资源的热情与航行自由之间产生的冲突往往不可调和特别

是在世界上一些敏感海域或者主权争端程度异常剧烈的海域有些利益相关方通常

故意曲解海洋航行自由对其任意解读通常以损害航行自由为借口来干涉或者指责

他国正常的海洋资源开发活动⑥ 海洋法下的航行自由贯穿了海洋法发展的不同历

史阶段可谓亘古长青一枝独秀

(三)《公约》框架下的资源开发

《公约》直接或者间接对于资源或者资源开发的规定并非尚付阙如 《公约》第一

middot7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④⑤

赵理海《海洋法的新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133 页参见李文华主编《交通海权》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65 页Nkeiru Scotcher ldquoThe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tility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Discourserdquo USChina Review Vol7 No8 2010 pp54-64参见王铁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67-269 页参见罗国强《理解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新思路mdashmdashmdash基于国际法视角看南海争端的解决思

路》载《当代亚太》2012 年第 3 期第 70-72 页近期美国等国以干扰ldquo航行自由rdquo为由对中国在南海的正常的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进行指责

部分ldquo用语和范围rdquo第 1 条在界定ldquo区域rdquoldquo区域内的活动rdquo等术语时其实质都是以海

洋资源及其开发为主要范畴展开的隐含着浓厚的重视海洋资源利益分配的色彩①

而《公约》第十一部分ldquo区域rdquo则在第 133 条项下直接规定了ldquo资源rdquo的含义② 除此以

外纵观《公约》整体框架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界定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以明确海洋

资源开发或者通过规定管辖权主权性权利和控制权来实现海洋资源开发的立法从立法技术上看关涉海洋资源开发的立法主要是通过界定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来明

确资源开发问题或者是通过界定国家可以行使的管辖权和主权性权利的范围来界定

海洋资源的开发而且《公约》非常重视海洋资源开发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度例如

《公约》第 1 条第 1 款(d)和(e)项是有联系的 它们与《公约》第五部分和第七部分

中养护和管理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的生物资源有关 在领海内对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实

际是对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生物资源保护的起点 就生物资源的养护与利用而言该问

题是沿海国之所以要建立专属经济区的主要考虑之一也是它们在其专属经济区内的

主要活动 《公约》除了在第 56 条宣告沿海国对其专属经济区内生物资源的养护和

管理享有主权权利外还专门设立第 61 条和第 62 条对生物资源的养护和生物资源的

利用做了规定明确沿海国和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③

此外《公约》第 74 条和第 83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在达成第 1 款规定的协议以前有关各国应基于谅解和合作的精神尽一切努力作出实际性的临时安排并在此过渡期

间内不危害或阻碍最后协议的达成 这种安排应不妨碍最后界限的划定rdquo④在 1978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主张中间线原则的国家提出修正案强调争端各方应

避免在中间线或等距离线义务行使管辖权除非它们就彼此克制的临时安排另有协

议⑤ 特别是临时安排应能保证航行安全与防范海盗贩毒污染等非法行为并保障

内陆国与地理上无优势国家的权益⑥ 作为《公约》的主题海洋资源开发在不同法律

地位的海域都得到关注 《公约》第 77 条第 1 款规定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

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是属于沿海国所固有的 公海资源的法律地

middot8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⑤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1 条下的(1) ldquo区域rdquo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3)ldquo区域内的活动rdquo是指勘探和开发ldquo区域rdquo的资源的一切活动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133 条下的ldquo资源rdquo是指ldquo区域rdquo内在海床及其下原来位置的一切固体液体或气体矿物资源包括多金属结核

参见张海文主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释义集》第 112 页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陈德恭《共同开发的国际法原则和国际实践》载《清华法律评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222 页Edward D Brown SeaBed Energy and Minerals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Regime Leiden Martius Nijhoff

Publishers Press 1992 p347

  2015 年第 7 期

位一向为国际法和国际法学者所认同 公海法律地位的确立是以各国普遍承认的国

际法一般原则及各国在这方面的实践为基础的 1958 年《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

公约》第 6 条第 1 款认为ldquo沿海国应对邻接其领海的公海任何区域内生物资源生产

力的维持具有特殊利益rdquo①

(四)海洋共同开发的实证分析

尽管《公约》对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采取了淡化处理的模式但是海洋共同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的确会产生某种微妙的关联这为理解《公约》框架

下的主线索与主题提供了实证分析对象 海洋共同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为人们反思海

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协调机制奠定了基础 就南海资源开发而言共同

开发具有其特殊性 南海特有的海洋地理特点使其成为大国和利益集团为确保各自

的战略利益而争相控制的海域 由于相关国家对南海航行自由原则有严重的歧义有学者建议应该增加信任措施诸如强调专属经济区既不同于公海也不同于领海的特殊

地位修改中国相关涉海法律法规与争议国家之间订立协议以防不测②

中国与越南等国之间尝试过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实践 但是近些年来中国倡导

的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不但在理论上陷于困境在实践方面也面临严峻的挑

战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难以付诸实践的原因主要有政治意愿缺乏现实需要

不强争议海域模糊以及外部势力干扰等③ 有学者主张在南海建立特别敏感海域充分利用《公约》的ldquo相关保护措施rdquo中的航行措施加强对该海域的管理和控制建议

特别敏感海域的设立需要相关国家共同合作中国应积极发挥其在南海区域中的科学

技术优势在特别敏感海域的申请和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④ 自 2010 年以来航行自

由成为美国向亚太地区进行战略转移的号角频频利用航行自由侵犯其他沿海国海洋

权益 殊不知1982 年《公约》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已经发展成为以公海航行自由和国

middot9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同时该条第 7 款将特殊利益规定如下ldquo1任何沿海国为维持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力起见均得在邻接

其领海的公海的任何区域内采取适合于任何一种鱼类或其他海洋资源的单方养护措施但是以与其他有关国家

在这方面的谈判在 6 个月内未达成协议为限 2沿海国依据前款采取的措施应对其他国家有效但是以满足下

列要求为条件第一参照目前对渔业的知识有紧急适用养护措施的需要第二所采取的措施是以适当的科学结

论为依据的第三这些措施在形式上和事实上对外国渔民均不歧视rdquo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著曾令良余敏友译《国际公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29 页

参见季国兴《南海航行自由原则的歧义及增进互信措施》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 年

第 4 期第 13 页参见杨泽伟《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的困境与出路》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3 期第 72-73 页参见管松《航行权与海洋环境管辖权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mdashmdashmdash兼论建立南海协调机制的构想》载《国

际关系与国际法年刊》2013 年第 3 卷第 125 页

家管辖水域中航行自由为内容的综合性制度① 美国动辄故意模糊海洋航行自由与

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攫取利益而故意玩弄文字游戏

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明确与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海洋权益以及南

海的未来法律秩序 尽管泰国湾地区的共同开发经验能够为中国提供借鉴但南海情

况与之有很大区别 虽然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南海争端最终妥善解决的唯一途径是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②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必要反思ldquo共同开发rdquo这一方略

的可实施性 当然就南海局部区域的资源开发实践而言的确有比较成功的共同开

发的案例 有学者统计了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的诸多案例涉及南海争端国的案例有

泰国mdash马来西亚协定马来西亚mdash越南协定以及澳大利亚mdash印度尼西亚协定下的共同

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其中一些共同开发的合作并没有善始善终③ 事实上

南海资源共同开发的前景并不乐观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合作开发案即表明了这

一点 2012 年菲律宾基于安全和资金的考虑提议与中国ldquo共同开发rdquo礼乐滩但是

菲律宾坚持在合同中增加联合ldquo开垦协议rdquo要求中国承认菲律宾对礼乐滩ldquo拥有主

权rdquo而遭到中国的拒绝④ 这导致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的共同开发前景暗淡

笔者以为某些共同开发合作基础之所以不坚固原因在于合作当事国都固守

ldquo主权在我rdquo一旦合作的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自然会产生变数 因此在海洋资源共

同开发实践中应该积极探索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内在关联度尝试构建

作为《公约》主题与主线索的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协调机制 否则将导

致各国为了本国利益而曲解海洋航行自由的本来含义 南海共同开发协定中几乎没

有资源开发中航行自由和航行安全的专门安排 这也为某些国家动辄指责对方干扰

海洋航行自由提供了便利和口实

四  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正视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国家主权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

起而彰显出的多样态属性是正确诠释其在《公约》框架下原本含义的基础 人类开发

middot0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张小奕《试论航行自由的历史演进》载《国际法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2 页参见徐浩《南海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实现困境与博弈破解》载《东南亚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6 页比如 1982 年越南和柬埔寨订立的《关于历史性水域的协定》 参见 Zou Keyuan ldquo Implementing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Sea in East Asia Issues and Trendsrdquo Singapore 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5 pp7-8

李金明《中菲礼乐滩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的前景分析》载《太平洋学报》2015 年第 5 期第 78 页

  2015 年第 7 期

和利用海洋的实践与海洋法理论的变迁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必须建立在《公约》及其相关资源基础之上否则海洋航行自由必然沦为没有ldquo边界rdquo而

漂泊不定① 在无法彻底修改《公约》的背景与前提下运用国际法原理探究《公约》所

隐含的立法目的特别是深入挖掘有关国际组织与《公约》的内在关联性是构建海洋航

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公约》作为海洋法之ldquo宪章rdquo涵

盖了海洋事务的方方面面而作为航运领域重要的国际组织mdashmdashmdash国际海事组织通常是依

据《公约》制定其规则与标准 由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海上立法实践远远早于《公约》在

《公约》制定过程中国际海事组织一直与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保持着密切合作为《公约》

的制定并使之与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公约之间保持一致做出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公

约》吸收了国际海事组织诸多公约中所创立和发展的原则和海洋治理理念如油污损害

民事责任分道通航以及特别敏感区等② 故此笔者以为探究国际海事组织与《公

约》之间的合作法律机制也是理解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公约》框架下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具有终极意义

海洋法实践和国际法院判例无不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与诸多海洋因素密不可分

的属性进而产生了其与国家主权海上安全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

与协调问题 如果按照一定脉络将这些冲突展开梳理则某些类型的冲突将成为伪命

题另一些冲突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而得以化解 国际

事件和国际判例显示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权的冲突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

洋环境保护的冲突以及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的冲突都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

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得以化解③ 这是因为大部分冲突的实质在于各国争

夺海洋资源开发权所致而某些争端主体往往以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海洋环境以及保

障海上安全为借口或者理由根本目的则是攫取海洋资源的开发权

因此笔者以为从该角度看完全可以将海洋航行自由与其他海洋因素的冲突分

为特殊的冲突与普遍的冲突而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属于一种普遍的

冲突即便是在不存在海洋争端的非敏感海域海洋航行自由亦受到海洋资源开发的

影响反之亦然 因而此种冲突具有普遍意义 进而笔者推论出在《公约》框架下

middot1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rdquo Israel Law Review Vol10 No4 1975 p458

参见唐国梅编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际海事组织工作的关系》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版第 1 页Dinah Shelton and Gary Rose ldquo Freedom of Navigation The Emerging International Regimerdquo Santa

Clara Law Review Vol17 No3 1997 p551

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冲突不仅仅对于存在主权争端情境的海域

资源开发即便是对于不存在主权争端的海域资源开发而言同样存在积极的价值

故此从上述视角审视问题笔者认为《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

的关系对于理解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具有终极意义

(二)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

1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

如果没有国内法律制度坚定的帮助合作与支持多数国际法规则无从实施

《公约》的义务性质和习惯法实践表明国内法具有遵循国际法的普通义务 但是国

内法与国际法的冲突并不构成对国际法的直接违反 国际法院的实践表明法庭在处

理国际法问题时经常不得不参照诸多国家的国内法这是一种常态① 事实上国际

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或者色彩可以从国际法对于一般法律原则的高度依赖得以

洞察 对一般法律原则为国际法渊源的承认使一些法律规制能弥补国际习惯法和国

际条约的运行所可能留下的法律缺陷或弱点并且提供一种在适用国际习惯和国际条

约时予以参照的法律原则的背景② 在理解国际法的财产权逻辑日渐成熟和被接受

的情境下理解国际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即从国际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国际

法体系中作为ldquo事实rdquo的国内法以及国际法院的司法中证据规则三个角度来诠释国际

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进路将为理性理解国际法问题提供另一种绵长的动力③ 由

此在探讨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这一课题时不仅要着重考察

《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的关系而且可以从国内法的角度来考察海洋

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 就《公约》的历史发展脉络而言作为主线

索的海洋航行自由与作为主题的海洋资源开发两者的内在关联度虽然密切但是立

法上并没有认真考察两者的关系 一般认为海洋国家关涉海洋的立法比较丰富和健

全从国内海洋法律体系角度优化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进而实现海洋

航行自由体系化认知的目的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性的路径 强化与《公约》相关的国

内法立法是当务之急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减《公约》的模糊性

2《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提供的路径

《公约》采纳的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模式要求对其进行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就显得格外重要

middot2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Jenks Clarence Wilfred The Prospects of International Adjudication London Stevens 1964 pp547-600参见詹宁斯middot瓦茨著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 (第一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

版第 23-24 页参见马得懿《海岛主权争端适用有效控制规则的国内法逻辑》载《法律科学》2014 年第 6 期第 88-

89 页

  2015 年第 7 期

各国意识到ldquo各海洋区域的种种问题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

以考虑rdquo① 从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上看虽然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方法并不构成 1969 年《维

也纳条约法公约》(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y)下独立的解释手段但是

国际法实践通常将公约的序言正文以及公约附件视为整体加以解释甚至也考虑到

因缔结公约而起草的与公约有关的任何协定或文件② 显然《公约》是个完整的文

件不得为权宜之计将《公约》体系人为地割裂开来 在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公约》之际自

然不能遗忘ldquo目的性rdquo解释的重要性 国际法委员会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对约文解

释方法进行了以下谨慎的限制如果约文解释方法ldquo所获得结果依据公约的目的和宗

旨显然是荒谬或不合理的rdquo则允许诉诸补充的解释方法③ 上述理论与实践为海洋

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提供了依据

不同经济社会制度的 150 多个国家参与了史无前例的《公约》谈判无论立法技

术如何高超和费尽心机但是其不足亦为人们所共知 《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

由与资源开发的融合机制便是其中之一 因此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重要路径

之一在于《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强化 事实上在海洋法理论体系的不断变迁和

发展进程中不断将海洋法体系中的不同理论予以ldquo整合rdquo和ldquo融合rdquo就可以实现体系

化 一般来看海洋法演变进程中存在两个理论其一海洋是属于人类的公有物因

此海洋是自由的而海洋航行自由是海洋自由的首要和基本的要义(mantra) 其二

海洋所有者或者控制者在行使其海洋权利的同时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两种理论

交错发展不断形成了海洋法理论体系④ 另外《公约》的通过是世界上众多国家和

国际组织互相博弈和妥协的结果而且这一过程融入了各种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 发

展中国家通过建立专属经济区的制度和理念来控制深海和公海以阻止海洋发达国家

在没有任何政治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开发深海和公海的资源而西方国家则希望维持在

公海和深海的航行自由并且能够自由地开发深海和公海的海洋资源而不付任何代

价内陆国群岛国以及海岸线劣势国家则希望保障其特定的海洋利益 世界各国对

middot3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序言部分 更为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indexshtml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2 日

参见 1969 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 31 条http www un org chinese law ilc treaty htm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3 日

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第 552 页William K Agyebeng ldquoTheory in Search of Practice The Right of Innocent Passage in the Territorial

Seardquo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39 2006 p371

于海洋利益的诉求各具特色《公约》最终以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的模式收官① 《公约》演

进的背景和基础留下了其十分注重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传统和文化这实则为海洋航行

自由的体系化解读提供了根基和文化氛围

3资源在海洋划界中的核心地位

由于《公约》以建立海洋资源分配秩序为宗旨海洋资源及其开发自然就是《公

约》的重要内容这也迎合了海洋资源及其开发作为《公约》主题的内在逻辑性 当我

们试图寻找海洋划界方法时就会失望地发现《公约》除了要求海洋划界应当实现公

平解决分歧外几乎没有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引 这样的法律不但无助于国家实现划界

而且可能引发它们之间的争端② 关于划界是否应当受资源位置的影响有学者持否

定态度认为资源并非划界关键因素③ 虽然 1985 年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案中强调划

界ldquo只能考虑现时的估价rdquo然而勘探和开发资源是大陆架渔区和经济区观念的基

础④而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划界问题真正的核心 首先开发资源是促进有关划界

谈判并达成协议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1942 年英国和委内瑞拉划界的目的就是为了

开发近海石油资源 其次对于有关海域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安排是划界谈判中的焦

点之一 如果不能就有关海域中的资源达成适当安排往往就会妨碍划界协议的达

成⑤ 例如在划界地区新发现的天然气田导致葡萄牙拒不批准 1976 年同西班牙达

成的划界条约 最后国家实践中存在大量考虑资源因素的证据⑥ 在权衡有关因素

时应该考虑该地区存在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已经确定的法律规则⑦

国家划界实践中对资源的考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资源的位置直接影响划界的

结果二是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成某种安排但资源的位置并不直接影响界限的划

定 2000 年中国和越南在北部湾划界就深受渔业资源的影响 北部湾是中国广西

middot4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Hugo Caminos and Michael R Molitor ldquo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ackageDealrdquo The Amer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79 No4 1985 p871

Dorinda G Dallmeger and Louis De Vorsry eds Rights to Ocean1049011s Resources Deciding and Drawing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itinus Nijihoff Pubishers 1889 p42

Douglas M Johnston and Phillip M Saunders et al Ocean Boundary Making Regional Issues and Developments London Croom Helm 1988 p26

Prosper Weil Geographical Consideration in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tinus Nijihoff Publishers p115

Douglas M Johnston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Ocean BoundaryMaking Montreal McGillQueen1049011s University Press 1988 p5

Serard J Tanja The Legal Deter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Deventer Kluwer Law andTaxation Publishers 1990 p301

Surya P Sharma Delimitation of Land and Sea Boundaries Between Neighboring Countries London Lancers Books 1989 p127

  2015 年第 7 期

广东和海南三省区渔民的传统作业渔场划界直接关系到渔业资源的分配利用和广大

渔民的切身利益① 从司法实践看国际法院自始就将资源看成海洋划界应当考虑的

有关情形② 很明显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划界之间产生了重要的内在关联性而海

洋划界是《公约》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课题其与海洋航行自由海上安全以及海洋环

境保护息息相关 按此逻辑推理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海洋划界资源ldquo核心

论rdquo路径具有其合理性 因为海洋航行自由通过ldquo划界rdquo这个媒介与资源开发形成某

种程度的关联而海洋划界形成的不同法律地位的海域自然导致不同的海洋航行自

由度 由此观之此路径之下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具有关联性(三)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模式

1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

一个现实的国际法制度必须既顾及国际社会各政治实体的ldquo社会性rdquo也考虑到

这些实体的ldquo非社会性rdquo 用ldquo结构平衡论rdquo解释国际组织的出现符合现代国际社会

发展潮流 现代国际法发展的新动向既有ldquo软法rdquo的传统又有ldquo硬法rdquo的属性而国

际组织的准造法功能是决定性的③ 《公约》和国际海事组织相关指南文件在探索限

制海洋航行自由以实现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关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

尝试第一建立安全地带(safety zone) 依照《公约》第 60 条沿海国可于必要时在近

海石油设施和结构的周围设置合理的安全地带 安全地带的宽度应由沿海国参照适

用的国际标准加以确定 这种地带的设置应确保其与石油设施或结构的性质和功能

有合理的关联 无论石油设施是设置在专属经济区内还是大陆架上无论石油设施是

永久性勘探开发平台还是浮动式勘探开发平台甚至是辅助平台以上规则均适用 安

全地带的设置构成了对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安全地带设立之后沿海国可以在该地带中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航行以及石油设

施和结构的安全 一切船舶都必须尊重这些安全地带并应遵守关于在石油设施和安

全地带附近航行的国际标准 虽然《公约》第 60 条并没有明确禁止船舶在安全地带

内的通行但既然沿海国有权采取ldquo适当措施rdquo那么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措施就可

middot5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参见高建军《国际海洋划界论mdashmdashmdash有关等距离 特殊情况规则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版第 153 页这些案例包括 1982 年突尼斯 利比亚案1984 年缅因湾案1985 年利比亚 马耳他案以及 1992 年加拿

大 法国划界案等参见梁西《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33 页

能包括禁航措施① 为了保证石油设施的安全减少船舶侵犯安全地带事件的发生

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关于在近海勘探区域建立安全地带的决议》《关于防止侵犯近

海设施或结构周围安全地带的措施的决议》 这些决议要求船舶遵守谨慎航行的标

准并建议沿海国采取更合理的程序和安全措施 在中国现行法中有以设立安全地带

的方式对海洋航行自由进行限制的内容②但对于安全地带的范围未做规定③ 为了

消除因设立安全地带而给航运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相关法律条文已经尽可能地

减少对航行权的限制④

第二实行分道通航(traffic separation schemes) 分道通航制是国际海事组织于

1967 年正式建议使用的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 10 条对其做出了规定 随

着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生效分道通航制已经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所采纳并有效地减少了碰撞事故的发生⑤ 承袭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

约》第 22 条和第 41 条分别规定沿海国或海峡沿岸国考虑到航行安全认为必要时

可在其领海或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行分道通航制过境通行的船舶必须尊重该分

道通航制 沿海国在指定航道和规定分道航行时应该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的建

议⑥ 《公约》中分道通航的规定限制了航行自由但是这种限制的目的在于确保航

行安全而且沿海国不得借分道通航制实质性地排除船舶所享有的航行自由 鉴于

分道通航所具有的防范船舶事故功能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海事组织建议在必要海

域实行ldquo分道通航制临时调整rdquo的措施以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

冲突

middot6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⑤⑥

英国 1987 年《石油法》第 21 条规定船舶未经允许进入安全地带是违法的澳大利亚《石油法》亦规定除了专业船舶或特种船舶以外的其他所有船舶禁止驶入安全地带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

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9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 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有权在专属经济区和

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周围设置安全地带并可以在该地带采取适当措施确保航行安全以及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安全 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 20 条经主管机关核准公告如系在沿海水域

进行水上水下施工需要可划定相应的安全作业区无关的船舶不得进入安全作业区 该法第 14 条第 15 条还

允许设立禁航区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船舶不得进入或者穿越禁航区通过交通

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也必须遵守主管机关的特别规定 参见 http wwwgovcn ziliao flfg 2005-09 12 content_31086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8 日

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0 页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管理规定》第 5 条和第 8 条更详细的内容参见 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9253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参见周忠海《国际海洋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97 页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24 条更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

时间2015 年 4 月 24 日

  2015 年第 7 期

2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

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为从私法视角限制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法理基础

私法视角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通过立法使海洋资源开发者受到法律束缚① 此种

限制主要有权利滥用的禁止与容忍义务的强化 在立法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

交通安全法》第 22 条规定ldquo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在航道通航密集区以及主管机

关公布的航路内进行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rdquo②此属于权利滥用禁止的明证 这一点

具有成熟的私法法理的支持 因为现代私法中一切私权均具有社会性权利的行使

不得违反公共利益或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否则将构成权利滥用而遭到法律禁止

海洋资源开发主体在行使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时必须遵循权利的设定宗旨也不得

侵害他人之利益 同时传统私法上容忍义务是对所有权的一项必要限制系指所有

权人依照法律规定负有容忍他人干涉或侵害之义务其典型是私法上的相邻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 23 条规定ldquo海域使用权人对不妨害其依法使

用海域的非排他性用海活动不得阻挠rdquo③一般而言航行活动属于ldquo非排他性用海活

动rdquo因此只要船舶的通过不会危及钻井平台等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安全海洋资源

开发主体即负有容忍义务应当容许船舶通过其支配的海域

不仅如此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在海洋资源开发限制上具有成熟性 《公约》主

要在废弃石油设施的撤除与处置禁止不正当干扰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且深刻地影

响了国内法 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另一个限制体现在权利的抛弃方面也就是当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结束或者油田不再具有经济可采性之后权利人不得任意弃置

钻井平台和其他石油设施 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中由于钻井平台等设施构成航

行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如果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的期限尚未届满权利人不得将钻

井平台随意弃置 从国际法层面考察对于抛弃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限制主要体现

在《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④ 而较早的 1958 年《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5 款则规定

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装置必须全部撤除rdquo⑤《公约》第 60 条所提及的撤除的

国际标准是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关于撤除在大陆架上或专属经济区内的近海设施

middot7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从私法体系角度看海洋资源开发实际上是由海域使用权探矿权以及采矿权等构成的权利群http wwwgovcn banshi 2005-08 23 content_25604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0 日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16434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2 日《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设施或结构应予以撤销以确保航行安全同

时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制定的任何为一般所接受的国际标准 这种撤销也应适当地考察到捕鱼海洋

环境的保护和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7 日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11 日

及结构的指南和标准》① 撤除下来的海洋石油设施的处置问题被当作与撤除相区别

的一个问题单独处理②

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不得对航行等其他海洋正当用途造成ldquo不正当干扰rdquo原则是由

1958 年《大陆架公约》首先确立的③ 因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行使包括为勘探

开发石油而设置钻井平台等设施不能给航行造成不正当干扰这是国际法对海洋石

油勘探开发权做出的最主要限制④ 国际法委员会认为ldquo不正当干扰的标准显然是

一个平衡所涉利益相对重要性的问题 在有些情形下对航行及捕鱼的干扰即使很严

重也可能是正当的 相反如果干扰与可合理预见的勘探和开发大陆架的条件毫无

关联即使这种干扰很小也会是不正当的rdquo⑤ 在评介干扰是否正当时必须充分考

虑各方的利益包括沿海国的安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进而考虑是否存在给航

行造成最小干扰的合理替代方法⑥

五  结论与对策

中国正处在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关键历史窗口 为了维护中国合法的海

洋权益汲取历史上由于缺乏海洋航行自由理论与实践而导致海权权益丧失的历史教

训强化海洋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十分必要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读特

别是厘清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界限与冲突为中国在特定海域的执法

活动和资源开发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奠定了软实力基础

(一)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

毫无疑问完善《公约》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理论的感召力 显然《公约》的框架

middot8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⑤⑥

Rob McLaughlin ldquoCoastal State Discretion US Policy and the New IMO Guidelines for the Disposal ofOffshore Structures Has Article 5(5) of the 1958 Continental Shelf Convention Been lsquoEntirely Removedrsquordquo Territory Sea Journal No1 1991 p245

处置行为受到 1982 年《公约》1972 年《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即《伦敦公约》)以及 1972 年《防止船舶与飞行器倾倒废物污染海洋的公约》(即《奥斯陆公约》)的规定

《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1 款规定ldquo勘探开发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不应使航行受到任何不当的干

涉rdquo第 5 条第 2 款规定ldquo在大陆架上建造和维持或经营为勘探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所必要的装置或其他设

施受到第 5 条第 1 款的限制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78 条第 2 款规定ldquo沿海国对大陆架权利的行使绝不得对航行和本公约规定的

其他国家的其他权利和自由有所侵害或造成不当的干扰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问题》第 179 页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3 页

  2015 年第 7 期

范畴政治敏锐性以及立法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完善《公约》绝非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

学者主张应该将《公约》的完善和修订提到日程诸如分别通过订立专门的补充协定缔结区域性协定召开审议《公约》会议以及用扩大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事实上的修

订① 然而笔者以为上述措施只是理论上的探讨与展望其可行性可能会面临重重

阻力 建议中国立法机构积极针对《公约》框架下的ldquo模糊地带rdquo展开专门和细化立

法增强其可操作性 海洋法立法资料显示《公约》的巨大努力并没有很好地将最传

统的海洋权利mdashmdashmdash海洋运输囊括进来最终使得《公约》没有形成成熟的海洋航行自

由的体系化机制其似乎将焦点集中于船舶从 A 点到 B 点的航行通过而无视海洋航

行自由的经济活动基础导致航运的商业可行性问题很少被提出来② 由于海洋航行

自由的边界难以界定因此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探索海洋航行自由边界的立法实践以形成健全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为完善《公约》积累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资源 ldquo国内法

机制rdquo专门针对《公约》框架下的模糊内容根据国家海洋主权原则展开法律解释学立法学以及比较法学等不同角度运作而强化旨在增强《公约》可操作性的国内立法

活动 这是由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而决定的(二)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作为海洋秩序ldquo大宪章rdquo的 1982 年《公约》面临着通过实施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实

现其目标和宗旨的历史重任 各国实施《公约》的理论与实践并不雷同通常而言不断强化国家的海权能力的同时强化国内立法以实现《公约》的实施机制是比较流行

的实践 这需要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为此笔者建议从ldquo整体性rdquo角度来理解和完善《公约》形成体系化解读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理念与机

制 这是因为《公约》明确了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资源开发管辖权及其主权性权利

等事项但是对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规定是独立独行的没有将两者作为ldquo整体rdquo予以规定 如何整合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和协调并形成体系化

的制度机制是《公约》的软肋③ 尽管海洋利用和海洋开发的规则是互相关联的但是

《公约》下的国际航行规则由另外一套法律来决定而这些法律规则可能漠视船舶和

海洋的商业功能 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提升中国海上维权力量和海上执法力量

middot9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杨泽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第 62-63 页Edgar Gold ldquoOcean Shipping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 Toward a More Regulatory Regimerdquo Ocean

Shipping Vol6 No1 1986 p85通篇考察 1982 年《公约》严格地讲《公约》没有规定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但是公约却在

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全和保护方面做出比较多的规定 诸如《公约》第 123 条规定ldquo无论某海域的法律地位

如何还要符合一定条件其沿岸国在行使和履行 1982 年《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时就应该互相合作并应

尽力直接或通过适当区域组织协调行使和履行沿岸国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rdquo

(三)加强在敏感海域展开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

基于《公约》中海洋航行自由边界模糊与难以操作的缺憾本文建议通过强化国

内立法的方式消解这些不足以明确和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法律依据 从地缘政治角

度看南海周边地区不仅是海权和陆权对抗的前沿mdashmdashmdashldquo边缘地带rdquo而且东南亚地区

是没有权力中心的ldquo破碎地带rdquo① 由于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积极介入南海海域事务

导致制约南海海洋航行自由的因素更加复杂 因此中国应该以国内法明确东沙中

沙和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从而确定其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起

始线进而建立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制度 作为历史上的传统国际航道考虑到南

海断续线内海域的海洋属性和特点②中国应考虑开放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内水的外国

商船无害通过权③ 在此基础上中国立法机构要及时加强在南海海域展开南海资源

开发管理立法活动 这不仅是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需要而且此种海洋资源开发

管理立法容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

(四)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根据《公约》的程序性规定启动修订程序必然是艰难和复杂的会受到政治经

济以及地缘性因素的影响 《公约》的制定与一些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专业性国

际组织存在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囊括了《公约》制定中的提案建议案审议以及通过

等方面 其中国际海事组织与《公约》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 例如上文论及的禁止不

当干扰原则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设立和行使构成了限制类似的具体措施都来

源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指南和建议 为此中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与之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向该组织提案来改进海洋航行自由制度④ 依此种方式完

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不仅具有节约立法成本的优势而且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接

受度

(截稿2015 年 5 月  责任编辑主父笑飞)

middot05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③④

朱华友鞠海龙《南海航行安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南洋问题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18 页根据有关海洋资料南海断续线内海域面积约 200 万平方公里而高潮时露出海面的岛礁面积约 14 平方

公里参见邹立刚王崇敏《适用于南海航行和飞越制度研究》载《当代法学》2013 年第 6 期第 139 页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 A 类理事国在该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提

案等方式来强化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进而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正或者变异但是海洋航行自由仍然属于海洋自由的首要部分 审视《公约》其最大

的成就莫过于以庞大的体系确立了九大海域制度 然而有一个制度贯穿于《公约》的九大海域之中好似一条主线索将其框架下的不同海域连接起来这就是海洋航行

自由 笔者以为从某种角度看《公约》实质上是由一个线索和一个主题合并而成

的其中线索是海洋航行自由及其不同海区的自由度与边界问题主题则是海洋资源

的开发问题显然海洋航行自由对于海洋强国与弱国而言其意义和利益是不同的 历史上

海洋弱国不得不通过军事外交和学术论争等手段与海洋强国进行斗争以便实现自

己的海洋利益 由于每个国家不得不依赖于国际贸易海洋航行自由能够在国际社会

得到普遍认可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 在海洋航行自由与其他海洋合法权益之间产生

不可协调的冲突时海洋航行自由应该是被优先考虑的① 同时虽然《公约》没有花

费大篇幅来描述海洋资源开发但是从《公约》的制度框架设计与安排看海洋资源开

发问题无疑是无法忽视的核心问题之一构成了《公约》的主题 《公约》的立法背景

深刻地印上了以ldquo海洋资源开发rdquo为主题的印迹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美国政府

恢复了对海洋资源的兴趣成为海洋资源立法的积极推手 1966 年 6 月美国国会颁

布《海洋资源与工程开发法》该法宣布ldquo为人类的利益在海洋科学方面制定鼓励和

维持一个协调综合与长期的国家计划rdquo是美国的政策其目标是促进海洋资源开发扩大人类对海洋的认识鼓励私人展开海洋资源勘探和开发海洋商业以及经济投资航海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开发公海的渔业资源在海洋洋底也有望开发矿藏资

源② 上述观点构建了《公约》的主线索与主题的框架特征亦印证了海洋的交通媒介

与海洋资源两种基本属性催生海洋法不断发展的必然性(二)《公约》下的海洋航行自由

作为海洋法重要的推动力量和因素海洋自由早在数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成熟并自

成体系 正如有学者所意识到的不论是 1958 年《公海公约》还是 1982 年《公约》在其英文文本中均以ldquointer aliardquo一词对公海自由权利进行不完全列举这也体现了海洋

自由的动态属性为新的海洋实践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留白③ 各国对《公约》框架下

的海洋权益趋之若鹜催生了国家海上管辖权的膨胀进而又导致国家对海上资源争

夺日益加剧 公海自由的含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

middot6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mdashIts Legal History and Its Normative Basisrdquo p24安东尼奥middot卡塞斯《国际法》第 112 页张湘兰张芃凡《论海洋自由与航行自由权利的边界》载《法学评论》2013 年第 2 期第 77 页

  2015 年第 7 期

及人类对海洋的广泛利用不断演进① 比如《公约》第 87 条第 2 款规定ldquo这些自由

应由所有国家行使但须适当顾及其他国家行使公海自由的利益并适当顾及本公约

所规定的同lsquo区域rsquo内活动有关的权利rdquo②可见《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关涉不

同主体的利益属于相对复杂的海洋问题 海洋航行自由意味着穿越海洋③ 事实

上海洋航行自由的自由度不断变更 不同性质水域的航行自由程度不同 属于内海

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最低所有外国的船舶未经许可不得在一国的内

海航行 属于领海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较低 外国船舶在领海虽然不

能自由航行但是可以享有ldquo无害通过权rdquo即在不损害沿海国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

的原则下通过该国领海的权利④ 毗连区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略低

外国船舶在毗连区一般可以自由航行但一般在财政等事项上接受沿海国的法律和规

章的制约 群岛水域不同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对于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略高 作为

《公约》的创新制度群岛水域实行ldquo群岛海域海岛通过权rdquo而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

行的是ldquo过境通行制rdquo 专属经济区的航行自由容忍度较高 公海自由乃是海洋法的

一项基本自由尽管在名义上公海自由是有限制的⑤ 由此观之海洋航行自由的内

涵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由于《公约》框架下的ldquo和平目的rdquo和ldquo适当顾及rdquo具有模糊性因此导致在具体个

案中解释何谓ldquo和平目的rdquo和ldquo适当顾及rdquo显得漫漶不定 虽然《公约》框架下规定了

海洋航行自由及其界限而且也明确了航行自由在不同性质海域的受限程度但是由

于各个海洋国家攫取海洋资源的热情与航行自由之间产生的冲突往往不可调和特别

是在世界上一些敏感海域或者主权争端程度异常剧烈的海域有些利益相关方通常

故意曲解海洋航行自由对其任意解读通常以损害航行自由为借口来干涉或者指责

他国正常的海洋资源开发活动⑥ 海洋法下的航行自由贯穿了海洋法发展的不同历

史阶段可谓亘古长青一枝独秀

(三)《公约》框架下的资源开发

《公约》直接或者间接对于资源或者资源开发的规定并非尚付阙如 《公约》第一

middot7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④⑤

赵理海《海洋法的新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133 页参见李文华主编《交通海权》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65 页Nkeiru Scotcher ldquoThe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tility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Discourserdquo USChina Review Vol7 No8 2010 pp54-64参见王铁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67-269 页参见罗国强《理解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新思路mdashmdashmdash基于国际法视角看南海争端的解决思

路》载《当代亚太》2012 年第 3 期第 70-72 页近期美国等国以干扰ldquo航行自由rdquo为由对中国在南海的正常的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进行指责

部分ldquo用语和范围rdquo第 1 条在界定ldquo区域rdquoldquo区域内的活动rdquo等术语时其实质都是以海

洋资源及其开发为主要范畴展开的隐含着浓厚的重视海洋资源利益分配的色彩①

而《公约》第十一部分ldquo区域rdquo则在第 133 条项下直接规定了ldquo资源rdquo的含义② 除此以

外纵观《公约》整体框架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界定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以明确海洋

资源开发或者通过规定管辖权主权性权利和控制权来实现海洋资源开发的立法从立法技术上看关涉海洋资源开发的立法主要是通过界定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来明

确资源开发问题或者是通过界定国家可以行使的管辖权和主权性权利的范围来界定

海洋资源的开发而且《公约》非常重视海洋资源开发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度例如

《公约》第 1 条第 1 款(d)和(e)项是有联系的 它们与《公约》第五部分和第七部分

中养护和管理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的生物资源有关 在领海内对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实

际是对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生物资源保护的起点 就生物资源的养护与利用而言该问

题是沿海国之所以要建立专属经济区的主要考虑之一也是它们在其专属经济区内的

主要活动 《公约》除了在第 56 条宣告沿海国对其专属经济区内生物资源的养护和

管理享有主权权利外还专门设立第 61 条和第 62 条对生物资源的养护和生物资源的

利用做了规定明确沿海国和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③

此外《公约》第 74 条和第 83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在达成第 1 款规定的协议以前有关各国应基于谅解和合作的精神尽一切努力作出实际性的临时安排并在此过渡期

间内不危害或阻碍最后协议的达成 这种安排应不妨碍最后界限的划定rdquo④在 1978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主张中间线原则的国家提出修正案强调争端各方应

避免在中间线或等距离线义务行使管辖权除非它们就彼此克制的临时安排另有协

议⑤ 特别是临时安排应能保证航行安全与防范海盗贩毒污染等非法行为并保障

内陆国与地理上无优势国家的权益⑥ 作为《公约》的主题海洋资源开发在不同法律

地位的海域都得到关注 《公约》第 77 条第 1 款规定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

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是属于沿海国所固有的 公海资源的法律地

middot8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⑤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1 条下的(1) ldquo区域rdquo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3)ldquo区域内的活动rdquo是指勘探和开发ldquo区域rdquo的资源的一切活动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133 条下的ldquo资源rdquo是指ldquo区域rdquo内在海床及其下原来位置的一切固体液体或气体矿物资源包括多金属结核

参见张海文主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释义集》第 112 页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陈德恭《共同开发的国际法原则和国际实践》载《清华法律评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222 页Edward D Brown SeaBed Energy and Minerals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Regime Leiden Martius Nijhoff

Publishers Press 1992 p347

  2015 年第 7 期

位一向为国际法和国际法学者所认同 公海法律地位的确立是以各国普遍承认的国

际法一般原则及各国在这方面的实践为基础的 1958 年《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

公约》第 6 条第 1 款认为ldquo沿海国应对邻接其领海的公海任何区域内生物资源生产

力的维持具有特殊利益rdquo①

(四)海洋共同开发的实证分析

尽管《公约》对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采取了淡化处理的模式但是海洋共同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的确会产生某种微妙的关联这为理解《公约》框架

下的主线索与主题提供了实证分析对象 海洋共同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为人们反思海

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协调机制奠定了基础 就南海资源开发而言共同

开发具有其特殊性 南海特有的海洋地理特点使其成为大国和利益集团为确保各自

的战略利益而争相控制的海域 由于相关国家对南海航行自由原则有严重的歧义有学者建议应该增加信任措施诸如强调专属经济区既不同于公海也不同于领海的特殊

地位修改中国相关涉海法律法规与争议国家之间订立协议以防不测②

中国与越南等国之间尝试过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实践 但是近些年来中国倡导

的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不但在理论上陷于困境在实践方面也面临严峻的挑

战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难以付诸实践的原因主要有政治意愿缺乏现实需要

不强争议海域模糊以及外部势力干扰等③ 有学者主张在南海建立特别敏感海域充分利用《公约》的ldquo相关保护措施rdquo中的航行措施加强对该海域的管理和控制建议

特别敏感海域的设立需要相关国家共同合作中国应积极发挥其在南海区域中的科学

技术优势在特别敏感海域的申请和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④ 自 2010 年以来航行自

由成为美国向亚太地区进行战略转移的号角频频利用航行自由侵犯其他沿海国海洋

权益 殊不知1982 年《公约》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已经发展成为以公海航行自由和国

middot9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同时该条第 7 款将特殊利益规定如下ldquo1任何沿海国为维持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力起见均得在邻接

其领海的公海的任何区域内采取适合于任何一种鱼类或其他海洋资源的单方养护措施但是以与其他有关国家

在这方面的谈判在 6 个月内未达成协议为限 2沿海国依据前款采取的措施应对其他国家有效但是以满足下

列要求为条件第一参照目前对渔业的知识有紧急适用养护措施的需要第二所采取的措施是以适当的科学结

论为依据的第三这些措施在形式上和事实上对外国渔民均不歧视rdquo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著曾令良余敏友译《国际公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29 页

参见季国兴《南海航行自由原则的歧义及增进互信措施》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 年

第 4 期第 13 页参见杨泽伟《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的困境与出路》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3 期第 72-73 页参见管松《航行权与海洋环境管辖权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mdashmdashmdash兼论建立南海协调机制的构想》载《国

际关系与国际法年刊》2013 年第 3 卷第 125 页

家管辖水域中航行自由为内容的综合性制度① 美国动辄故意模糊海洋航行自由与

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攫取利益而故意玩弄文字游戏

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明确与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海洋权益以及南

海的未来法律秩序 尽管泰国湾地区的共同开发经验能够为中国提供借鉴但南海情

况与之有很大区别 虽然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南海争端最终妥善解决的唯一途径是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②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必要反思ldquo共同开发rdquo这一方略

的可实施性 当然就南海局部区域的资源开发实践而言的确有比较成功的共同开

发的案例 有学者统计了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的诸多案例涉及南海争端国的案例有

泰国mdash马来西亚协定马来西亚mdash越南协定以及澳大利亚mdash印度尼西亚协定下的共同

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其中一些共同开发的合作并没有善始善终③ 事实上

南海资源共同开发的前景并不乐观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合作开发案即表明了这

一点 2012 年菲律宾基于安全和资金的考虑提议与中国ldquo共同开发rdquo礼乐滩但是

菲律宾坚持在合同中增加联合ldquo开垦协议rdquo要求中国承认菲律宾对礼乐滩ldquo拥有主

权rdquo而遭到中国的拒绝④ 这导致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的共同开发前景暗淡

笔者以为某些共同开发合作基础之所以不坚固原因在于合作当事国都固守

ldquo主权在我rdquo一旦合作的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自然会产生变数 因此在海洋资源共

同开发实践中应该积极探索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内在关联度尝试构建

作为《公约》主题与主线索的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协调机制 否则将导

致各国为了本国利益而曲解海洋航行自由的本来含义 南海共同开发协定中几乎没

有资源开发中航行自由和航行安全的专门安排 这也为某些国家动辄指责对方干扰

海洋航行自由提供了便利和口实

四  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正视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国家主权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

起而彰显出的多样态属性是正确诠释其在《公约》框架下原本含义的基础 人类开发

middot0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张小奕《试论航行自由的历史演进》载《国际法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2 页参见徐浩《南海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实现困境与博弈破解》载《东南亚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6 页比如 1982 年越南和柬埔寨订立的《关于历史性水域的协定》 参见 Zou Keyuan ldquo Implementing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Sea in East Asia Issues and Trendsrdquo Singapore 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5 pp7-8

李金明《中菲礼乐滩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的前景分析》载《太平洋学报》2015 年第 5 期第 78 页

  2015 年第 7 期

和利用海洋的实践与海洋法理论的变迁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必须建立在《公约》及其相关资源基础之上否则海洋航行自由必然沦为没有ldquo边界rdquo而

漂泊不定① 在无法彻底修改《公约》的背景与前提下运用国际法原理探究《公约》所

隐含的立法目的特别是深入挖掘有关国际组织与《公约》的内在关联性是构建海洋航

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公约》作为海洋法之ldquo宪章rdquo涵

盖了海洋事务的方方面面而作为航运领域重要的国际组织mdashmdashmdash国际海事组织通常是依

据《公约》制定其规则与标准 由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海上立法实践远远早于《公约》在

《公约》制定过程中国际海事组织一直与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保持着密切合作为《公约》

的制定并使之与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公约之间保持一致做出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公

约》吸收了国际海事组织诸多公约中所创立和发展的原则和海洋治理理念如油污损害

民事责任分道通航以及特别敏感区等② 故此笔者以为探究国际海事组织与《公

约》之间的合作法律机制也是理解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公约》框架下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具有终极意义

海洋法实践和国际法院判例无不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与诸多海洋因素密不可分

的属性进而产生了其与国家主权海上安全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

与协调问题 如果按照一定脉络将这些冲突展开梳理则某些类型的冲突将成为伪命

题另一些冲突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而得以化解 国际

事件和国际判例显示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权的冲突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

洋环境保护的冲突以及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的冲突都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

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得以化解③ 这是因为大部分冲突的实质在于各国争

夺海洋资源开发权所致而某些争端主体往往以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海洋环境以及保

障海上安全为借口或者理由根本目的则是攫取海洋资源的开发权

因此笔者以为从该角度看完全可以将海洋航行自由与其他海洋因素的冲突分

为特殊的冲突与普遍的冲突而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属于一种普遍的

冲突即便是在不存在海洋争端的非敏感海域海洋航行自由亦受到海洋资源开发的

影响反之亦然 因而此种冲突具有普遍意义 进而笔者推论出在《公约》框架下

middot1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rdquo Israel Law Review Vol10 No4 1975 p458

参见唐国梅编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际海事组织工作的关系》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版第 1 页Dinah Shelton and Gary Rose ldquo Freedom of Navigation The Emerging International Regimerdquo Santa

Clara Law Review Vol17 No3 1997 p551

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冲突不仅仅对于存在主权争端情境的海域

资源开发即便是对于不存在主权争端的海域资源开发而言同样存在积极的价值

故此从上述视角审视问题笔者认为《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

的关系对于理解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具有终极意义

(二)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

1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

如果没有国内法律制度坚定的帮助合作与支持多数国际法规则无从实施

《公约》的义务性质和习惯法实践表明国内法具有遵循国际法的普通义务 但是国

内法与国际法的冲突并不构成对国际法的直接违反 国际法院的实践表明法庭在处

理国际法问题时经常不得不参照诸多国家的国内法这是一种常态① 事实上国际

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或者色彩可以从国际法对于一般法律原则的高度依赖得以

洞察 对一般法律原则为国际法渊源的承认使一些法律规制能弥补国际习惯法和国

际条约的运行所可能留下的法律缺陷或弱点并且提供一种在适用国际习惯和国际条

约时予以参照的法律原则的背景② 在理解国际法的财产权逻辑日渐成熟和被接受

的情境下理解国际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即从国际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国际

法体系中作为ldquo事实rdquo的国内法以及国际法院的司法中证据规则三个角度来诠释国际

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进路将为理性理解国际法问题提供另一种绵长的动力③ 由

此在探讨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这一课题时不仅要着重考察

《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的关系而且可以从国内法的角度来考察海洋

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 就《公约》的历史发展脉络而言作为主线

索的海洋航行自由与作为主题的海洋资源开发两者的内在关联度虽然密切但是立

法上并没有认真考察两者的关系 一般认为海洋国家关涉海洋的立法比较丰富和健

全从国内海洋法律体系角度优化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进而实现海洋

航行自由体系化认知的目的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性的路径 强化与《公约》相关的国

内法立法是当务之急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减《公约》的模糊性

2《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提供的路径

《公约》采纳的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模式要求对其进行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就显得格外重要

middot2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Jenks Clarence Wilfred The Prospects of International Adjudication London Stevens 1964 pp547-600参见詹宁斯middot瓦茨著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 (第一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

版第 23-24 页参见马得懿《海岛主权争端适用有效控制规则的国内法逻辑》载《法律科学》2014 年第 6 期第 88-

89 页

  2015 年第 7 期

各国意识到ldquo各海洋区域的种种问题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

以考虑rdquo① 从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上看虽然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方法并不构成 1969 年《维

也纳条约法公约》(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y)下独立的解释手段但是

国际法实践通常将公约的序言正文以及公约附件视为整体加以解释甚至也考虑到

因缔结公约而起草的与公约有关的任何协定或文件② 显然《公约》是个完整的文

件不得为权宜之计将《公约》体系人为地割裂开来 在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公约》之际自

然不能遗忘ldquo目的性rdquo解释的重要性 国际法委员会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对约文解

释方法进行了以下谨慎的限制如果约文解释方法ldquo所获得结果依据公约的目的和宗

旨显然是荒谬或不合理的rdquo则允许诉诸补充的解释方法③ 上述理论与实践为海洋

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提供了依据

不同经济社会制度的 150 多个国家参与了史无前例的《公约》谈判无论立法技

术如何高超和费尽心机但是其不足亦为人们所共知 《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

由与资源开发的融合机制便是其中之一 因此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重要路径

之一在于《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强化 事实上在海洋法理论体系的不断变迁和

发展进程中不断将海洋法体系中的不同理论予以ldquo整合rdquo和ldquo融合rdquo就可以实现体系

化 一般来看海洋法演变进程中存在两个理论其一海洋是属于人类的公有物因

此海洋是自由的而海洋航行自由是海洋自由的首要和基本的要义(mantra) 其二

海洋所有者或者控制者在行使其海洋权利的同时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两种理论

交错发展不断形成了海洋法理论体系④ 另外《公约》的通过是世界上众多国家和

国际组织互相博弈和妥协的结果而且这一过程融入了各种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 发

展中国家通过建立专属经济区的制度和理念来控制深海和公海以阻止海洋发达国家

在没有任何政治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开发深海和公海的资源而西方国家则希望维持在

公海和深海的航行自由并且能够自由地开发深海和公海的海洋资源而不付任何代

价内陆国群岛国以及海岸线劣势国家则希望保障其特定的海洋利益 世界各国对

middot3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序言部分 更为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indexshtml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2 日

参见 1969 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 31 条http www un org chinese law ilc treaty htm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3 日

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第 552 页William K Agyebeng ldquoTheory in Search of Practice The Right of Innocent Passage in the Territorial

Seardquo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39 2006 p371

于海洋利益的诉求各具特色《公约》最终以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的模式收官① 《公约》演

进的背景和基础留下了其十分注重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传统和文化这实则为海洋航行

自由的体系化解读提供了根基和文化氛围

3资源在海洋划界中的核心地位

由于《公约》以建立海洋资源分配秩序为宗旨海洋资源及其开发自然就是《公

约》的重要内容这也迎合了海洋资源及其开发作为《公约》主题的内在逻辑性 当我

们试图寻找海洋划界方法时就会失望地发现《公约》除了要求海洋划界应当实现公

平解决分歧外几乎没有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引 这样的法律不但无助于国家实现划界

而且可能引发它们之间的争端② 关于划界是否应当受资源位置的影响有学者持否

定态度认为资源并非划界关键因素③ 虽然 1985 年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案中强调划

界ldquo只能考虑现时的估价rdquo然而勘探和开发资源是大陆架渔区和经济区观念的基

础④而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划界问题真正的核心 首先开发资源是促进有关划界

谈判并达成协议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1942 年英国和委内瑞拉划界的目的就是为了

开发近海石油资源 其次对于有关海域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安排是划界谈判中的焦

点之一 如果不能就有关海域中的资源达成适当安排往往就会妨碍划界协议的达

成⑤ 例如在划界地区新发现的天然气田导致葡萄牙拒不批准 1976 年同西班牙达

成的划界条约 最后国家实践中存在大量考虑资源因素的证据⑥ 在权衡有关因素

时应该考虑该地区存在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已经确定的法律规则⑦

国家划界实践中对资源的考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资源的位置直接影响划界的

结果二是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成某种安排但资源的位置并不直接影响界限的划

定 2000 年中国和越南在北部湾划界就深受渔业资源的影响 北部湾是中国广西

middot4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Hugo Caminos and Michael R Molitor ldquo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ackageDealrdquo The Amer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79 No4 1985 p871

Dorinda G Dallmeger and Louis De Vorsry eds Rights to Ocean1049011s Resources Deciding and Drawing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itinus Nijihoff Pubishers 1889 p42

Douglas M Johnston and Phillip M Saunders et al Ocean Boundary Making Regional Issues and Developments London Croom Helm 1988 p26

Prosper Weil Geographical Consideration in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tinus Nijihoff Publishers p115

Douglas M Johnston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Ocean BoundaryMaking Montreal McGillQueen1049011s University Press 1988 p5

Serard J Tanja The Legal Deter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Deventer Kluwer Law andTaxation Publishers 1990 p301

Surya P Sharma Delimitation of Land and Sea Boundaries Between Neighboring Countries London Lancers Books 1989 p127

  2015 年第 7 期

广东和海南三省区渔民的传统作业渔场划界直接关系到渔业资源的分配利用和广大

渔民的切身利益① 从司法实践看国际法院自始就将资源看成海洋划界应当考虑的

有关情形② 很明显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划界之间产生了重要的内在关联性而海

洋划界是《公约》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课题其与海洋航行自由海上安全以及海洋环

境保护息息相关 按此逻辑推理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海洋划界资源ldquo核心

论rdquo路径具有其合理性 因为海洋航行自由通过ldquo划界rdquo这个媒介与资源开发形成某

种程度的关联而海洋划界形成的不同法律地位的海域自然导致不同的海洋航行自

由度 由此观之此路径之下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具有关联性(三)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模式

1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

一个现实的国际法制度必须既顾及国际社会各政治实体的ldquo社会性rdquo也考虑到

这些实体的ldquo非社会性rdquo 用ldquo结构平衡论rdquo解释国际组织的出现符合现代国际社会

发展潮流 现代国际法发展的新动向既有ldquo软法rdquo的传统又有ldquo硬法rdquo的属性而国

际组织的准造法功能是决定性的③ 《公约》和国际海事组织相关指南文件在探索限

制海洋航行自由以实现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关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

尝试第一建立安全地带(safety zone) 依照《公约》第 60 条沿海国可于必要时在近

海石油设施和结构的周围设置合理的安全地带 安全地带的宽度应由沿海国参照适

用的国际标准加以确定 这种地带的设置应确保其与石油设施或结构的性质和功能

有合理的关联 无论石油设施是设置在专属经济区内还是大陆架上无论石油设施是

永久性勘探开发平台还是浮动式勘探开发平台甚至是辅助平台以上规则均适用 安

全地带的设置构成了对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安全地带设立之后沿海国可以在该地带中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航行以及石油设

施和结构的安全 一切船舶都必须尊重这些安全地带并应遵守关于在石油设施和安

全地带附近航行的国际标准 虽然《公约》第 60 条并没有明确禁止船舶在安全地带

内的通行但既然沿海国有权采取ldquo适当措施rdquo那么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措施就可

middot5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参见高建军《国际海洋划界论mdashmdashmdash有关等距离 特殊情况规则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版第 153 页这些案例包括 1982 年突尼斯 利比亚案1984 年缅因湾案1985 年利比亚 马耳他案以及 1992 年加拿

大 法国划界案等参见梁西《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33 页

能包括禁航措施① 为了保证石油设施的安全减少船舶侵犯安全地带事件的发生

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关于在近海勘探区域建立安全地带的决议》《关于防止侵犯近

海设施或结构周围安全地带的措施的决议》 这些决议要求船舶遵守谨慎航行的标

准并建议沿海国采取更合理的程序和安全措施 在中国现行法中有以设立安全地带

的方式对海洋航行自由进行限制的内容②但对于安全地带的范围未做规定③ 为了

消除因设立安全地带而给航运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相关法律条文已经尽可能地

减少对航行权的限制④

第二实行分道通航(traffic separation schemes) 分道通航制是国际海事组织于

1967 年正式建议使用的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 10 条对其做出了规定 随

着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生效分道通航制已经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所采纳并有效地减少了碰撞事故的发生⑤ 承袭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

约》第 22 条和第 41 条分别规定沿海国或海峡沿岸国考虑到航行安全认为必要时

可在其领海或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行分道通航制过境通行的船舶必须尊重该分

道通航制 沿海国在指定航道和规定分道航行时应该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的建

议⑥ 《公约》中分道通航的规定限制了航行自由但是这种限制的目的在于确保航

行安全而且沿海国不得借分道通航制实质性地排除船舶所享有的航行自由 鉴于

分道通航所具有的防范船舶事故功能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海事组织建议在必要海

域实行ldquo分道通航制临时调整rdquo的措施以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

冲突

middot6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⑤⑥

英国 1987 年《石油法》第 21 条规定船舶未经允许进入安全地带是违法的澳大利亚《石油法》亦规定除了专业船舶或特种船舶以外的其他所有船舶禁止驶入安全地带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

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9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 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有权在专属经济区和

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周围设置安全地带并可以在该地带采取适当措施确保航行安全以及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安全 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 20 条经主管机关核准公告如系在沿海水域

进行水上水下施工需要可划定相应的安全作业区无关的船舶不得进入安全作业区 该法第 14 条第 15 条还

允许设立禁航区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船舶不得进入或者穿越禁航区通过交通

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也必须遵守主管机关的特别规定 参见 http wwwgovcn ziliao flfg 2005-09 12 content_31086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8 日

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0 页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管理规定》第 5 条和第 8 条更详细的内容参见 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9253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参见周忠海《国际海洋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97 页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24 条更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

时间2015 年 4 月 24 日

  2015 年第 7 期

2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

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为从私法视角限制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法理基础

私法视角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通过立法使海洋资源开发者受到法律束缚① 此种

限制主要有权利滥用的禁止与容忍义务的强化 在立法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

交通安全法》第 22 条规定ldquo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在航道通航密集区以及主管机

关公布的航路内进行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rdquo②此属于权利滥用禁止的明证 这一点

具有成熟的私法法理的支持 因为现代私法中一切私权均具有社会性权利的行使

不得违反公共利益或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否则将构成权利滥用而遭到法律禁止

海洋资源开发主体在行使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时必须遵循权利的设定宗旨也不得

侵害他人之利益 同时传统私法上容忍义务是对所有权的一项必要限制系指所有

权人依照法律规定负有容忍他人干涉或侵害之义务其典型是私法上的相邻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 23 条规定ldquo海域使用权人对不妨害其依法使

用海域的非排他性用海活动不得阻挠rdquo③一般而言航行活动属于ldquo非排他性用海活

动rdquo因此只要船舶的通过不会危及钻井平台等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安全海洋资源

开发主体即负有容忍义务应当容许船舶通过其支配的海域

不仅如此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在海洋资源开发限制上具有成熟性 《公约》主

要在废弃石油设施的撤除与处置禁止不正当干扰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且深刻地影

响了国内法 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另一个限制体现在权利的抛弃方面也就是当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结束或者油田不再具有经济可采性之后权利人不得任意弃置

钻井平台和其他石油设施 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中由于钻井平台等设施构成航

行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如果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的期限尚未届满权利人不得将钻

井平台随意弃置 从国际法层面考察对于抛弃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限制主要体现

在《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④ 而较早的 1958 年《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5 款则规定

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装置必须全部撤除rdquo⑤《公约》第 60 条所提及的撤除的

国际标准是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关于撤除在大陆架上或专属经济区内的近海设施

middot7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从私法体系角度看海洋资源开发实际上是由海域使用权探矿权以及采矿权等构成的权利群http wwwgovcn banshi 2005-08 23 content_25604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0 日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16434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2 日《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设施或结构应予以撤销以确保航行安全同

时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制定的任何为一般所接受的国际标准 这种撤销也应适当地考察到捕鱼海洋

环境的保护和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7 日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11 日

及结构的指南和标准》① 撤除下来的海洋石油设施的处置问题被当作与撤除相区别

的一个问题单独处理②

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不得对航行等其他海洋正当用途造成ldquo不正当干扰rdquo原则是由

1958 年《大陆架公约》首先确立的③ 因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行使包括为勘探

开发石油而设置钻井平台等设施不能给航行造成不正当干扰这是国际法对海洋石

油勘探开发权做出的最主要限制④ 国际法委员会认为ldquo不正当干扰的标准显然是

一个平衡所涉利益相对重要性的问题 在有些情形下对航行及捕鱼的干扰即使很严

重也可能是正当的 相反如果干扰与可合理预见的勘探和开发大陆架的条件毫无

关联即使这种干扰很小也会是不正当的rdquo⑤ 在评介干扰是否正当时必须充分考

虑各方的利益包括沿海国的安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进而考虑是否存在给航

行造成最小干扰的合理替代方法⑥

五  结论与对策

中国正处在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关键历史窗口 为了维护中国合法的海

洋权益汲取历史上由于缺乏海洋航行自由理论与实践而导致海权权益丧失的历史教

训强化海洋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十分必要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读特

别是厘清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界限与冲突为中国在特定海域的执法

活动和资源开发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奠定了软实力基础

(一)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

毫无疑问完善《公约》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理论的感召力 显然《公约》的框架

middot8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⑤⑥

Rob McLaughlin ldquoCoastal State Discretion US Policy and the New IMO Guidelines for the Disposal ofOffshore Structures Has Article 5(5) of the 1958 Continental Shelf Convention Been lsquoEntirely Removedrsquordquo Territory Sea Journal No1 1991 p245

处置行为受到 1982 年《公约》1972 年《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即《伦敦公约》)以及 1972 年《防止船舶与飞行器倾倒废物污染海洋的公约》(即《奥斯陆公约》)的规定

《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1 款规定ldquo勘探开发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不应使航行受到任何不当的干

涉rdquo第 5 条第 2 款规定ldquo在大陆架上建造和维持或经营为勘探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所必要的装置或其他设

施受到第 5 条第 1 款的限制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78 条第 2 款规定ldquo沿海国对大陆架权利的行使绝不得对航行和本公约规定的

其他国家的其他权利和自由有所侵害或造成不当的干扰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问题》第 179 页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3 页

  2015 年第 7 期

范畴政治敏锐性以及立法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完善《公约》绝非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

学者主张应该将《公约》的完善和修订提到日程诸如分别通过订立专门的补充协定缔结区域性协定召开审议《公约》会议以及用扩大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事实上的修

订① 然而笔者以为上述措施只是理论上的探讨与展望其可行性可能会面临重重

阻力 建议中国立法机构积极针对《公约》框架下的ldquo模糊地带rdquo展开专门和细化立

法增强其可操作性 海洋法立法资料显示《公约》的巨大努力并没有很好地将最传

统的海洋权利mdashmdashmdash海洋运输囊括进来最终使得《公约》没有形成成熟的海洋航行自

由的体系化机制其似乎将焦点集中于船舶从 A 点到 B 点的航行通过而无视海洋航

行自由的经济活动基础导致航运的商业可行性问题很少被提出来② 由于海洋航行

自由的边界难以界定因此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探索海洋航行自由边界的立法实践以形成健全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为完善《公约》积累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资源 ldquo国内法

机制rdquo专门针对《公约》框架下的模糊内容根据国家海洋主权原则展开法律解释学立法学以及比较法学等不同角度运作而强化旨在增强《公约》可操作性的国内立法

活动 这是由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而决定的(二)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作为海洋秩序ldquo大宪章rdquo的 1982 年《公约》面临着通过实施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实

现其目标和宗旨的历史重任 各国实施《公约》的理论与实践并不雷同通常而言不断强化国家的海权能力的同时强化国内立法以实现《公约》的实施机制是比较流行

的实践 这需要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为此笔者建议从ldquo整体性rdquo角度来理解和完善《公约》形成体系化解读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理念与机

制 这是因为《公约》明确了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资源开发管辖权及其主权性权利

等事项但是对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规定是独立独行的没有将两者作为ldquo整体rdquo予以规定 如何整合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和协调并形成体系化

的制度机制是《公约》的软肋③ 尽管海洋利用和海洋开发的规则是互相关联的但是

《公约》下的国际航行规则由另外一套法律来决定而这些法律规则可能漠视船舶和

海洋的商业功能 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提升中国海上维权力量和海上执法力量

middot9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杨泽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第 62-63 页Edgar Gold ldquoOcean Shipping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 Toward a More Regulatory Regimerdquo Ocean

Shipping Vol6 No1 1986 p85通篇考察 1982 年《公约》严格地讲《公约》没有规定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但是公约却在

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全和保护方面做出比较多的规定 诸如《公约》第 123 条规定ldquo无论某海域的法律地位

如何还要符合一定条件其沿岸国在行使和履行 1982 年《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时就应该互相合作并应

尽力直接或通过适当区域组织协调行使和履行沿岸国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rdquo

(三)加强在敏感海域展开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

基于《公约》中海洋航行自由边界模糊与难以操作的缺憾本文建议通过强化国

内立法的方式消解这些不足以明确和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法律依据 从地缘政治角

度看南海周边地区不仅是海权和陆权对抗的前沿mdashmdashmdashldquo边缘地带rdquo而且东南亚地区

是没有权力中心的ldquo破碎地带rdquo① 由于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积极介入南海海域事务

导致制约南海海洋航行自由的因素更加复杂 因此中国应该以国内法明确东沙中

沙和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从而确定其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起

始线进而建立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制度 作为历史上的传统国际航道考虑到南

海断续线内海域的海洋属性和特点②中国应考虑开放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内水的外国

商船无害通过权③ 在此基础上中国立法机构要及时加强在南海海域展开南海资源

开发管理立法活动 这不仅是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需要而且此种海洋资源开发

管理立法容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

(四)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根据《公约》的程序性规定启动修订程序必然是艰难和复杂的会受到政治经

济以及地缘性因素的影响 《公约》的制定与一些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专业性国

际组织存在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囊括了《公约》制定中的提案建议案审议以及通过

等方面 其中国际海事组织与《公约》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 例如上文论及的禁止不

当干扰原则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设立和行使构成了限制类似的具体措施都来

源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指南和建议 为此中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与之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向该组织提案来改进海洋航行自由制度④ 依此种方式完

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不仅具有节约立法成本的优势而且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接

受度

(截稿2015 年 5 月  责任编辑主父笑飞)

middot05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③④

朱华友鞠海龙《南海航行安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南洋问题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18 页根据有关海洋资料南海断续线内海域面积约 200 万平方公里而高潮时露出海面的岛礁面积约 14 平方

公里参见邹立刚王崇敏《适用于南海航行和飞越制度研究》载《当代法学》2013 年第 6 期第 139 页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 A 类理事国在该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提

案等方式来强化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进而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2015 年第 7 期

及人类对海洋的广泛利用不断演进① 比如《公约》第 87 条第 2 款规定ldquo这些自由

应由所有国家行使但须适当顾及其他国家行使公海自由的利益并适当顾及本公约

所规定的同lsquo区域rsquo内活动有关的权利rdquo②可见《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关涉不

同主体的利益属于相对复杂的海洋问题 海洋航行自由意味着穿越海洋③ 事实

上海洋航行自由的自由度不断变更 不同性质水域的航行自由程度不同 属于内海

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最低所有外国的船舶未经许可不得在一国的内

海航行 属于领海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较低 外国船舶在领海虽然不

能自由航行但是可以享有ldquo无害通过权rdquo即在不损害沿海国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

的原则下通过该国领海的权利④ 毗连区性质的水域对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略低

外国船舶在毗连区一般可以自由航行但一般在财政等事项上接受沿海国的法律和规

章的制约 群岛水域不同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对于航行自由的容忍程度略高 作为

《公约》的创新制度群岛水域实行ldquo群岛海域海岛通过权rdquo而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

行的是ldquo过境通行制rdquo 专属经济区的航行自由容忍度较高 公海自由乃是海洋法的

一项基本自由尽管在名义上公海自由是有限制的⑤ 由此观之海洋航行自由的内

涵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由于《公约》框架下的ldquo和平目的rdquo和ldquo适当顾及rdquo具有模糊性因此导致在具体个

案中解释何谓ldquo和平目的rdquo和ldquo适当顾及rdquo显得漫漶不定 虽然《公约》框架下规定了

海洋航行自由及其界限而且也明确了航行自由在不同性质海域的受限程度但是由

于各个海洋国家攫取海洋资源的热情与航行自由之间产生的冲突往往不可调和特别

是在世界上一些敏感海域或者主权争端程度异常剧烈的海域有些利益相关方通常

故意曲解海洋航行自由对其任意解读通常以损害航行自由为借口来干涉或者指责

他国正常的海洋资源开发活动⑥ 海洋法下的航行自由贯穿了海洋法发展的不同历

史阶段可谓亘古长青一枝独秀

(三)《公约》框架下的资源开发

《公约》直接或者间接对于资源或者资源开发的规定并非尚付阙如 《公约》第一

middot7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④⑤

赵理海《海洋法的新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133 页参见李文华主编《交通海权》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65 页Nkeiru Scotcher ldquoThe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tility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Discourserdquo USChina Review Vol7 No8 2010 pp54-64参见王铁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67-269 页参见罗国强《理解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新思路mdashmdashmdash基于国际法视角看南海争端的解决思

路》载《当代亚太》2012 年第 3 期第 70-72 页近期美国等国以干扰ldquo航行自由rdquo为由对中国在南海的正常的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进行指责

部分ldquo用语和范围rdquo第 1 条在界定ldquo区域rdquoldquo区域内的活动rdquo等术语时其实质都是以海

洋资源及其开发为主要范畴展开的隐含着浓厚的重视海洋资源利益分配的色彩①

而《公约》第十一部分ldquo区域rdquo则在第 133 条项下直接规定了ldquo资源rdquo的含义② 除此以

外纵观《公约》整体框架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界定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以明确海洋

资源开发或者通过规定管辖权主权性权利和控制权来实现海洋资源开发的立法从立法技术上看关涉海洋资源开发的立法主要是通过界定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来明

确资源开发问题或者是通过界定国家可以行使的管辖权和主权性权利的范围来界定

海洋资源的开发而且《公约》非常重视海洋资源开发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度例如

《公约》第 1 条第 1 款(d)和(e)项是有联系的 它们与《公约》第五部分和第七部分

中养护和管理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的生物资源有关 在领海内对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实

际是对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生物资源保护的起点 就生物资源的养护与利用而言该问

题是沿海国之所以要建立专属经济区的主要考虑之一也是它们在其专属经济区内的

主要活动 《公约》除了在第 56 条宣告沿海国对其专属经济区内生物资源的养护和

管理享有主权权利外还专门设立第 61 条和第 62 条对生物资源的养护和生物资源的

利用做了规定明确沿海国和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③

此外《公约》第 74 条和第 83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在达成第 1 款规定的协议以前有关各国应基于谅解和合作的精神尽一切努力作出实际性的临时安排并在此过渡期

间内不危害或阻碍最后协议的达成 这种安排应不妨碍最后界限的划定rdquo④在 1978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主张中间线原则的国家提出修正案强调争端各方应

避免在中间线或等距离线义务行使管辖权除非它们就彼此克制的临时安排另有协

议⑤ 特别是临时安排应能保证航行安全与防范海盗贩毒污染等非法行为并保障

内陆国与地理上无优势国家的权益⑥ 作为《公约》的主题海洋资源开发在不同法律

地位的海域都得到关注 《公约》第 77 条第 1 款规定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

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是属于沿海国所固有的 公海资源的法律地

middot8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⑤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1 条下的(1) ldquo区域rdquo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3)ldquo区域内的活动rdquo是指勘探和开发ldquo区域rdquo的资源的一切活动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133 条下的ldquo资源rdquo是指ldquo区域rdquo内在海床及其下原来位置的一切固体液体或气体矿物资源包括多金属结核

参见张海文主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释义集》第 112 页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陈德恭《共同开发的国际法原则和国际实践》载《清华法律评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222 页Edward D Brown SeaBed Energy and Minerals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Regime Leiden Martius Nijhoff

Publishers Press 1992 p347

  2015 年第 7 期

位一向为国际法和国际法学者所认同 公海法律地位的确立是以各国普遍承认的国

际法一般原则及各国在这方面的实践为基础的 1958 年《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

公约》第 6 条第 1 款认为ldquo沿海国应对邻接其领海的公海任何区域内生物资源生产

力的维持具有特殊利益rdquo①

(四)海洋共同开发的实证分析

尽管《公约》对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采取了淡化处理的模式但是海洋共同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的确会产生某种微妙的关联这为理解《公约》框架

下的主线索与主题提供了实证分析对象 海洋共同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为人们反思海

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协调机制奠定了基础 就南海资源开发而言共同

开发具有其特殊性 南海特有的海洋地理特点使其成为大国和利益集团为确保各自

的战略利益而争相控制的海域 由于相关国家对南海航行自由原则有严重的歧义有学者建议应该增加信任措施诸如强调专属经济区既不同于公海也不同于领海的特殊

地位修改中国相关涉海法律法规与争议国家之间订立协议以防不测②

中国与越南等国之间尝试过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实践 但是近些年来中国倡导

的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不但在理论上陷于困境在实践方面也面临严峻的挑

战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难以付诸实践的原因主要有政治意愿缺乏现实需要

不强争议海域模糊以及外部势力干扰等③ 有学者主张在南海建立特别敏感海域充分利用《公约》的ldquo相关保护措施rdquo中的航行措施加强对该海域的管理和控制建议

特别敏感海域的设立需要相关国家共同合作中国应积极发挥其在南海区域中的科学

技术优势在特别敏感海域的申请和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④ 自 2010 年以来航行自

由成为美国向亚太地区进行战略转移的号角频频利用航行自由侵犯其他沿海国海洋

权益 殊不知1982 年《公约》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已经发展成为以公海航行自由和国

middot9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同时该条第 7 款将特殊利益规定如下ldquo1任何沿海国为维持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力起见均得在邻接

其领海的公海的任何区域内采取适合于任何一种鱼类或其他海洋资源的单方养护措施但是以与其他有关国家

在这方面的谈判在 6 个月内未达成协议为限 2沿海国依据前款采取的措施应对其他国家有效但是以满足下

列要求为条件第一参照目前对渔业的知识有紧急适用养护措施的需要第二所采取的措施是以适当的科学结

论为依据的第三这些措施在形式上和事实上对外国渔民均不歧视rdquo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著曾令良余敏友译《国际公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29 页

参见季国兴《南海航行自由原则的歧义及增进互信措施》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 年

第 4 期第 13 页参见杨泽伟《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的困境与出路》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3 期第 72-73 页参见管松《航行权与海洋环境管辖权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mdashmdashmdash兼论建立南海协调机制的构想》载《国

际关系与国际法年刊》2013 年第 3 卷第 125 页

家管辖水域中航行自由为内容的综合性制度① 美国动辄故意模糊海洋航行自由与

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攫取利益而故意玩弄文字游戏

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明确与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海洋权益以及南

海的未来法律秩序 尽管泰国湾地区的共同开发经验能够为中国提供借鉴但南海情

况与之有很大区别 虽然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南海争端最终妥善解决的唯一途径是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②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必要反思ldquo共同开发rdquo这一方略

的可实施性 当然就南海局部区域的资源开发实践而言的确有比较成功的共同开

发的案例 有学者统计了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的诸多案例涉及南海争端国的案例有

泰国mdash马来西亚协定马来西亚mdash越南协定以及澳大利亚mdash印度尼西亚协定下的共同

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其中一些共同开发的合作并没有善始善终③ 事实上

南海资源共同开发的前景并不乐观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合作开发案即表明了这

一点 2012 年菲律宾基于安全和资金的考虑提议与中国ldquo共同开发rdquo礼乐滩但是

菲律宾坚持在合同中增加联合ldquo开垦协议rdquo要求中国承认菲律宾对礼乐滩ldquo拥有主

权rdquo而遭到中国的拒绝④ 这导致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的共同开发前景暗淡

笔者以为某些共同开发合作基础之所以不坚固原因在于合作当事国都固守

ldquo主权在我rdquo一旦合作的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自然会产生变数 因此在海洋资源共

同开发实践中应该积极探索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内在关联度尝试构建

作为《公约》主题与主线索的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协调机制 否则将导

致各国为了本国利益而曲解海洋航行自由的本来含义 南海共同开发协定中几乎没

有资源开发中航行自由和航行安全的专门安排 这也为某些国家动辄指责对方干扰

海洋航行自由提供了便利和口实

四  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正视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国家主权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

起而彰显出的多样态属性是正确诠释其在《公约》框架下原本含义的基础 人类开发

middot0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张小奕《试论航行自由的历史演进》载《国际法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2 页参见徐浩《南海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实现困境与博弈破解》载《东南亚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6 页比如 1982 年越南和柬埔寨订立的《关于历史性水域的协定》 参见 Zou Keyuan ldquo Implementing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Sea in East Asia Issues and Trendsrdquo Singapore 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5 pp7-8

李金明《中菲礼乐滩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的前景分析》载《太平洋学报》2015 年第 5 期第 78 页

  2015 年第 7 期

和利用海洋的实践与海洋法理论的变迁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必须建立在《公约》及其相关资源基础之上否则海洋航行自由必然沦为没有ldquo边界rdquo而

漂泊不定① 在无法彻底修改《公约》的背景与前提下运用国际法原理探究《公约》所

隐含的立法目的特别是深入挖掘有关国际组织与《公约》的内在关联性是构建海洋航

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公约》作为海洋法之ldquo宪章rdquo涵

盖了海洋事务的方方面面而作为航运领域重要的国际组织mdashmdashmdash国际海事组织通常是依

据《公约》制定其规则与标准 由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海上立法实践远远早于《公约》在

《公约》制定过程中国际海事组织一直与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保持着密切合作为《公约》

的制定并使之与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公约之间保持一致做出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公

约》吸收了国际海事组织诸多公约中所创立和发展的原则和海洋治理理念如油污损害

民事责任分道通航以及特别敏感区等② 故此笔者以为探究国际海事组织与《公

约》之间的合作法律机制也是理解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公约》框架下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具有终极意义

海洋法实践和国际法院判例无不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与诸多海洋因素密不可分

的属性进而产生了其与国家主权海上安全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

与协调问题 如果按照一定脉络将这些冲突展开梳理则某些类型的冲突将成为伪命

题另一些冲突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而得以化解 国际

事件和国际判例显示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权的冲突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

洋环境保护的冲突以及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的冲突都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

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得以化解③ 这是因为大部分冲突的实质在于各国争

夺海洋资源开发权所致而某些争端主体往往以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海洋环境以及保

障海上安全为借口或者理由根本目的则是攫取海洋资源的开发权

因此笔者以为从该角度看完全可以将海洋航行自由与其他海洋因素的冲突分

为特殊的冲突与普遍的冲突而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属于一种普遍的

冲突即便是在不存在海洋争端的非敏感海域海洋航行自由亦受到海洋资源开发的

影响反之亦然 因而此种冲突具有普遍意义 进而笔者推论出在《公约》框架下

middot1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rdquo Israel Law Review Vol10 No4 1975 p458

参见唐国梅编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际海事组织工作的关系》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版第 1 页Dinah Shelton and Gary Rose ldquo Freedom of Navigation The Emerging International Regimerdquo Santa

Clara Law Review Vol17 No3 1997 p551

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冲突不仅仅对于存在主权争端情境的海域

资源开发即便是对于不存在主权争端的海域资源开发而言同样存在积极的价值

故此从上述视角审视问题笔者认为《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

的关系对于理解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具有终极意义

(二)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

1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

如果没有国内法律制度坚定的帮助合作与支持多数国际法规则无从实施

《公约》的义务性质和习惯法实践表明国内法具有遵循国际法的普通义务 但是国

内法与国际法的冲突并不构成对国际法的直接违反 国际法院的实践表明法庭在处

理国际法问题时经常不得不参照诸多国家的国内法这是一种常态① 事实上国际

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或者色彩可以从国际法对于一般法律原则的高度依赖得以

洞察 对一般法律原则为国际法渊源的承认使一些法律规制能弥补国际习惯法和国

际条约的运行所可能留下的法律缺陷或弱点并且提供一种在适用国际习惯和国际条

约时予以参照的法律原则的背景② 在理解国际法的财产权逻辑日渐成熟和被接受

的情境下理解国际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即从国际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国际

法体系中作为ldquo事实rdquo的国内法以及国际法院的司法中证据规则三个角度来诠释国际

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进路将为理性理解国际法问题提供另一种绵长的动力③ 由

此在探讨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这一课题时不仅要着重考察

《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的关系而且可以从国内法的角度来考察海洋

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 就《公约》的历史发展脉络而言作为主线

索的海洋航行自由与作为主题的海洋资源开发两者的内在关联度虽然密切但是立

法上并没有认真考察两者的关系 一般认为海洋国家关涉海洋的立法比较丰富和健

全从国内海洋法律体系角度优化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进而实现海洋

航行自由体系化认知的目的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性的路径 强化与《公约》相关的国

内法立法是当务之急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减《公约》的模糊性

2《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提供的路径

《公约》采纳的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模式要求对其进行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就显得格外重要

middot2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Jenks Clarence Wilfred The Prospects of International Adjudication London Stevens 1964 pp547-600参见詹宁斯middot瓦茨著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 (第一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

版第 23-24 页参见马得懿《海岛主权争端适用有效控制规则的国内法逻辑》载《法律科学》2014 年第 6 期第 88-

89 页

  2015 年第 7 期

各国意识到ldquo各海洋区域的种种问题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

以考虑rdquo① 从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上看虽然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方法并不构成 1969 年《维

也纳条约法公约》(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y)下独立的解释手段但是

国际法实践通常将公约的序言正文以及公约附件视为整体加以解释甚至也考虑到

因缔结公约而起草的与公约有关的任何协定或文件② 显然《公约》是个完整的文

件不得为权宜之计将《公约》体系人为地割裂开来 在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公约》之际自

然不能遗忘ldquo目的性rdquo解释的重要性 国际法委员会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对约文解

释方法进行了以下谨慎的限制如果约文解释方法ldquo所获得结果依据公约的目的和宗

旨显然是荒谬或不合理的rdquo则允许诉诸补充的解释方法③ 上述理论与实践为海洋

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提供了依据

不同经济社会制度的 150 多个国家参与了史无前例的《公约》谈判无论立法技

术如何高超和费尽心机但是其不足亦为人们所共知 《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

由与资源开发的融合机制便是其中之一 因此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重要路径

之一在于《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强化 事实上在海洋法理论体系的不断变迁和

发展进程中不断将海洋法体系中的不同理论予以ldquo整合rdquo和ldquo融合rdquo就可以实现体系

化 一般来看海洋法演变进程中存在两个理论其一海洋是属于人类的公有物因

此海洋是自由的而海洋航行自由是海洋自由的首要和基本的要义(mantra) 其二

海洋所有者或者控制者在行使其海洋权利的同时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两种理论

交错发展不断形成了海洋法理论体系④ 另外《公约》的通过是世界上众多国家和

国际组织互相博弈和妥协的结果而且这一过程融入了各种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 发

展中国家通过建立专属经济区的制度和理念来控制深海和公海以阻止海洋发达国家

在没有任何政治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开发深海和公海的资源而西方国家则希望维持在

公海和深海的航行自由并且能够自由地开发深海和公海的海洋资源而不付任何代

价内陆国群岛国以及海岸线劣势国家则希望保障其特定的海洋利益 世界各国对

middot3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序言部分 更为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indexshtml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2 日

参见 1969 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 31 条http www un org chinese law ilc treaty htm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3 日

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第 552 页William K Agyebeng ldquoTheory in Search of Practice The Right of Innocent Passage in the Territorial

Seardquo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39 2006 p371

于海洋利益的诉求各具特色《公约》最终以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的模式收官① 《公约》演

进的背景和基础留下了其十分注重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传统和文化这实则为海洋航行

自由的体系化解读提供了根基和文化氛围

3资源在海洋划界中的核心地位

由于《公约》以建立海洋资源分配秩序为宗旨海洋资源及其开发自然就是《公

约》的重要内容这也迎合了海洋资源及其开发作为《公约》主题的内在逻辑性 当我

们试图寻找海洋划界方法时就会失望地发现《公约》除了要求海洋划界应当实现公

平解决分歧外几乎没有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引 这样的法律不但无助于国家实现划界

而且可能引发它们之间的争端② 关于划界是否应当受资源位置的影响有学者持否

定态度认为资源并非划界关键因素③ 虽然 1985 年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案中强调划

界ldquo只能考虑现时的估价rdquo然而勘探和开发资源是大陆架渔区和经济区观念的基

础④而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划界问题真正的核心 首先开发资源是促进有关划界

谈判并达成协议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1942 年英国和委内瑞拉划界的目的就是为了

开发近海石油资源 其次对于有关海域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安排是划界谈判中的焦

点之一 如果不能就有关海域中的资源达成适当安排往往就会妨碍划界协议的达

成⑤ 例如在划界地区新发现的天然气田导致葡萄牙拒不批准 1976 年同西班牙达

成的划界条约 最后国家实践中存在大量考虑资源因素的证据⑥ 在权衡有关因素

时应该考虑该地区存在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已经确定的法律规则⑦

国家划界实践中对资源的考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资源的位置直接影响划界的

结果二是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成某种安排但资源的位置并不直接影响界限的划

定 2000 年中国和越南在北部湾划界就深受渔业资源的影响 北部湾是中国广西

middot4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Hugo Caminos and Michael R Molitor ldquo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ackageDealrdquo The Amer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79 No4 1985 p871

Dorinda G Dallmeger and Louis De Vorsry eds Rights to Ocean1049011s Resources Deciding and Drawing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itinus Nijihoff Pubishers 1889 p42

Douglas M Johnston and Phillip M Saunders et al Ocean Boundary Making Regional Issues and Developments London Croom Helm 1988 p26

Prosper Weil Geographical Consideration in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tinus Nijihoff Publishers p115

Douglas M Johnston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Ocean BoundaryMaking Montreal McGillQueen1049011s University Press 1988 p5

Serard J Tanja The Legal Deter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Deventer Kluwer Law andTaxation Publishers 1990 p301

Surya P Sharma Delimitation of Land and Sea Boundaries Between Neighboring Countries London Lancers Books 1989 p127

  2015 年第 7 期

广东和海南三省区渔民的传统作业渔场划界直接关系到渔业资源的分配利用和广大

渔民的切身利益① 从司法实践看国际法院自始就将资源看成海洋划界应当考虑的

有关情形② 很明显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划界之间产生了重要的内在关联性而海

洋划界是《公约》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课题其与海洋航行自由海上安全以及海洋环

境保护息息相关 按此逻辑推理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海洋划界资源ldquo核心

论rdquo路径具有其合理性 因为海洋航行自由通过ldquo划界rdquo这个媒介与资源开发形成某

种程度的关联而海洋划界形成的不同法律地位的海域自然导致不同的海洋航行自

由度 由此观之此路径之下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具有关联性(三)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模式

1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

一个现实的国际法制度必须既顾及国际社会各政治实体的ldquo社会性rdquo也考虑到

这些实体的ldquo非社会性rdquo 用ldquo结构平衡论rdquo解释国际组织的出现符合现代国际社会

发展潮流 现代国际法发展的新动向既有ldquo软法rdquo的传统又有ldquo硬法rdquo的属性而国

际组织的准造法功能是决定性的③ 《公约》和国际海事组织相关指南文件在探索限

制海洋航行自由以实现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关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

尝试第一建立安全地带(safety zone) 依照《公约》第 60 条沿海国可于必要时在近

海石油设施和结构的周围设置合理的安全地带 安全地带的宽度应由沿海国参照适

用的国际标准加以确定 这种地带的设置应确保其与石油设施或结构的性质和功能

有合理的关联 无论石油设施是设置在专属经济区内还是大陆架上无论石油设施是

永久性勘探开发平台还是浮动式勘探开发平台甚至是辅助平台以上规则均适用 安

全地带的设置构成了对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安全地带设立之后沿海国可以在该地带中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航行以及石油设

施和结构的安全 一切船舶都必须尊重这些安全地带并应遵守关于在石油设施和安

全地带附近航行的国际标准 虽然《公约》第 60 条并没有明确禁止船舶在安全地带

内的通行但既然沿海国有权采取ldquo适当措施rdquo那么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措施就可

middot5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参见高建军《国际海洋划界论mdashmdashmdash有关等距离 特殊情况规则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版第 153 页这些案例包括 1982 年突尼斯 利比亚案1984 年缅因湾案1985 年利比亚 马耳他案以及 1992 年加拿

大 法国划界案等参见梁西《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33 页

能包括禁航措施① 为了保证石油设施的安全减少船舶侵犯安全地带事件的发生

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关于在近海勘探区域建立安全地带的决议》《关于防止侵犯近

海设施或结构周围安全地带的措施的决议》 这些决议要求船舶遵守谨慎航行的标

准并建议沿海国采取更合理的程序和安全措施 在中国现行法中有以设立安全地带

的方式对海洋航行自由进行限制的内容②但对于安全地带的范围未做规定③ 为了

消除因设立安全地带而给航运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相关法律条文已经尽可能地

减少对航行权的限制④

第二实行分道通航(traffic separation schemes) 分道通航制是国际海事组织于

1967 年正式建议使用的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 10 条对其做出了规定 随

着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生效分道通航制已经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所采纳并有效地减少了碰撞事故的发生⑤ 承袭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

约》第 22 条和第 41 条分别规定沿海国或海峡沿岸国考虑到航行安全认为必要时

可在其领海或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行分道通航制过境通行的船舶必须尊重该分

道通航制 沿海国在指定航道和规定分道航行时应该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的建

议⑥ 《公约》中分道通航的规定限制了航行自由但是这种限制的目的在于确保航

行安全而且沿海国不得借分道通航制实质性地排除船舶所享有的航行自由 鉴于

分道通航所具有的防范船舶事故功能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海事组织建议在必要海

域实行ldquo分道通航制临时调整rdquo的措施以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

冲突

middot6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⑤⑥

英国 1987 年《石油法》第 21 条规定船舶未经允许进入安全地带是违法的澳大利亚《石油法》亦规定除了专业船舶或特种船舶以外的其他所有船舶禁止驶入安全地带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

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9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 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有权在专属经济区和

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周围设置安全地带并可以在该地带采取适当措施确保航行安全以及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安全 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 20 条经主管机关核准公告如系在沿海水域

进行水上水下施工需要可划定相应的安全作业区无关的船舶不得进入安全作业区 该法第 14 条第 15 条还

允许设立禁航区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船舶不得进入或者穿越禁航区通过交通

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也必须遵守主管机关的特别规定 参见 http wwwgovcn ziliao flfg 2005-09 12 content_31086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8 日

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0 页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管理规定》第 5 条和第 8 条更详细的内容参见 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9253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参见周忠海《国际海洋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97 页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24 条更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

时间2015 年 4 月 24 日

  2015 年第 7 期

2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

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为从私法视角限制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法理基础

私法视角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通过立法使海洋资源开发者受到法律束缚① 此种

限制主要有权利滥用的禁止与容忍义务的强化 在立法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

交通安全法》第 22 条规定ldquo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在航道通航密集区以及主管机

关公布的航路内进行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rdquo②此属于权利滥用禁止的明证 这一点

具有成熟的私法法理的支持 因为现代私法中一切私权均具有社会性权利的行使

不得违反公共利益或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否则将构成权利滥用而遭到法律禁止

海洋资源开发主体在行使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时必须遵循权利的设定宗旨也不得

侵害他人之利益 同时传统私法上容忍义务是对所有权的一项必要限制系指所有

权人依照法律规定负有容忍他人干涉或侵害之义务其典型是私法上的相邻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 23 条规定ldquo海域使用权人对不妨害其依法使

用海域的非排他性用海活动不得阻挠rdquo③一般而言航行活动属于ldquo非排他性用海活

动rdquo因此只要船舶的通过不会危及钻井平台等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安全海洋资源

开发主体即负有容忍义务应当容许船舶通过其支配的海域

不仅如此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在海洋资源开发限制上具有成熟性 《公约》主

要在废弃石油设施的撤除与处置禁止不正当干扰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且深刻地影

响了国内法 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另一个限制体现在权利的抛弃方面也就是当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结束或者油田不再具有经济可采性之后权利人不得任意弃置

钻井平台和其他石油设施 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中由于钻井平台等设施构成航

行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如果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的期限尚未届满权利人不得将钻

井平台随意弃置 从国际法层面考察对于抛弃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限制主要体现

在《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④ 而较早的 1958 年《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5 款则规定

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装置必须全部撤除rdquo⑤《公约》第 60 条所提及的撤除的

国际标准是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关于撤除在大陆架上或专属经济区内的近海设施

middot7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从私法体系角度看海洋资源开发实际上是由海域使用权探矿权以及采矿权等构成的权利群http wwwgovcn banshi 2005-08 23 content_25604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0 日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16434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2 日《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设施或结构应予以撤销以确保航行安全同

时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制定的任何为一般所接受的国际标准 这种撤销也应适当地考察到捕鱼海洋

环境的保护和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7 日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11 日

及结构的指南和标准》① 撤除下来的海洋石油设施的处置问题被当作与撤除相区别

的一个问题单独处理②

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不得对航行等其他海洋正当用途造成ldquo不正当干扰rdquo原则是由

1958 年《大陆架公约》首先确立的③ 因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行使包括为勘探

开发石油而设置钻井平台等设施不能给航行造成不正当干扰这是国际法对海洋石

油勘探开发权做出的最主要限制④ 国际法委员会认为ldquo不正当干扰的标准显然是

一个平衡所涉利益相对重要性的问题 在有些情形下对航行及捕鱼的干扰即使很严

重也可能是正当的 相反如果干扰与可合理预见的勘探和开发大陆架的条件毫无

关联即使这种干扰很小也会是不正当的rdquo⑤ 在评介干扰是否正当时必须充分考

虑各方的利益包括沿海国的安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进而考虑是否存在给航

行造成最小干扰的合理替代方法⑥

五  结论与对策

中国正处在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关键历史窗口 为了维护中国合法的海

洋权益汲取历史上由于缺乏海洋航行自由理论与实践而导致海权权益丧失的历史教

训强化海洋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十分必要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读特

别是厘清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界限与冲突为中国在特定海域的执法

活动和资源开发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奠定了软实力基础

(一)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

毫无疑问完善《公约》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理论的感召力 显然《公约》的框架

middot8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⑤⑥

Rob McLaughlin ldquoCoastal State Discretion US Policy and the New IMO Guidelines for the Disposal ofOffshore Structures Has Article 5(5) of the 1958 Continental Shelf Convention Been lsquoEntirely Removedrsquordquo Territory Sea Journal No1 1991 p245

处置行为受到 1982 年《公约》1972 年《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即《伦敦公约》)以及 1972 年《防止船舶与飞行器倾倒废物污染海洋的公约》(即《奥斯陆公约》)的规定

《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1 款规定ldquo勘探开发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不应使航行受到任何不当的干

涉rdquo第 5 条第 2 款规定ldquo在大陆架上建造和维持或经营为勘探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所必要的装置或其他设

施受到第 5 条第 1 款的限制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78 条第 2 款规定ldquo沿海国对大陆架权利的行使绝不得对航行和本公约规定的

其他国家的其他权利和自由有所侵害或造成不当的干扰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问题》第 179 页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3 页

  2015 年第 7 期

范畴政治敏锐性以及立法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完善《公约》绝非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

学者主张应该将《公约》的完善和修订提到日程诸如分别通过订立专门的补充协定缔结区域性协定召开审议《公约》会议以及用扩大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事实上的修

订① 然而笔者以为上述措施只是理论上的探讨与展望其可行性可能会面临重重

阻力 建议中国立法机构积极针对《公约》框架下的ldquo模糊地带rdquo展开专门和细化立

法增强其可操作性 海洋法立法资料显示《公约》的巨大努力并没有很好地将最传

统的海洋权利mdashmdashmdash海洋运输囊括进来最终使得《公约》没有形成成熟的海洋航行自

由的体系化机制其似乎将焦点集中于船舶从 A 点到 B 点的航行通过而无视海洋航

行自由的经济活动基础导致航运的商业可行性问题很少被提出来② 由于海洋航行

自由的边界难以界定因此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探索海洋航行自由边界的立法实践以形成健全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为完善《公约》积累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资源 ldquo国内法

机制rdquo专门针对《公约》框架下的模糊内容根据国家海洋主权原则展开法律解释学立法学以及比较法学等不同角度运作而强化旨在增强《公约》可操作性的国内立法

活动 这是由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而决定的(二)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作为海洋秩序ldquo大宪章rdquo的 1982 年《公约》面临着通过实施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实

现其目标和宗旨的历史重任 各国实施《公约》的理论与实践并不雷同通常而言不断强化国家的海权能力的同时强化国内立法以实现《公约》的实施机制是比较流行

的实践 这需要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为此笔者建议从ldquo整体性rdquo角度来理解和完善《公约》形成体系化解读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理念与机

制 这是因为《公约》明确了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资源开发管辖权及其主权性权利

等事项但是对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规定是独立独行的没有将两者作为ldquo整体rdquo予以规定 如何整合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和协调并形成体系化

的制度机制是《公约》的软肋③ 尽管海洋利用和海洋开发的规则是互相关联的但是

《公约》下的国际航行规则由另外一套法律来决定而这些法律规则可能漠视船舶和

海洋的商业功能 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提升中国海上维权力量和海上执法力量

middot9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杨泽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第 62-63 页Edgar Gold ldquoOcean Shipping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 Toward a More Regulatory Regimerdquo Ocean

Shipping Vol6 No1 1986 p85通篇考察 1982 年《公约》严格地讲《公约》没有规定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但是公约却在

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全和保护方面做出比较多的规定 诸如《公约》第 123 条规定ldquo无论某海域的法律地位

如何还要符合一定条件其沿岸国在行使和履行 1982 年《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时就应该互相合作并应

尽力直接或通过适当区域组织协调行使和履行沿岸国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rdquo

(三)加强在敏感海域展开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

基于《公约》中海洋航行自由边界模糊与难以操作的缺憾本文建议通过强化国

内立法的方式消解这些不足以明确和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法律依据 从地缘政治角

度看南海周边地区不仅是海权和陆权对抗的前沿mdashmdashmdashldquo边缘地带rdquo而且东南亚地区

是没有权力中心的ldquo破碎地带rdquo① 由于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积极介入南海海域事务

导致制约南海海洋航行自由的因素更加复杂 因此中国应该以国内法明确东沙中

沙和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从而确定其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起

始线进而建立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制度 作为历史上的传统国际航道考虑到南

海断续线内海域的海洋属性和特点②中国应考虑开放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内水的外国

商船无害通过权③ 在此基础上中国立法机构要及时加强在南海海域展开南海资源

开发管理立法活动 这不仅是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需要而且此种海洋资源开发

管理立法容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

(四)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根据《公约》的程序性规定启动修订程序必然是艰难和复杂的会受到政治经

济以及地缘性因素的影响 《公约》的制定与一些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专业性国

际组织存在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囊括了《公约》制定中的提案建议案审议以及通过

等方面 其中国际海事组织与《公约》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 例如上文论及的禁止不

当干扰原则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设立和行使构成了限制类似的具体措施都来

源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指南和建议 为此中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与之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向该组织提案来改进海洋航行自由制度④ 依此种方式完

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不仅具有节约立法成本的优势而且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接

受度

(截稿2015 年 5 月  责任编辑主父笑飞)

middot05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③④

朱华友鞠海龙《南海航行安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南洋问题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18 页根据有关海洋资料南海断续线内海域面积约 200 万平方公里而高潮时露出海面的岛礁面积约 14 平方

公里参见邹立刚王崇敏《适用于南海航行和飞越制度研究》载《当代法学》2013 年第 6 期第 139 页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 A 类理事国在该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提

案等方式来强化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进而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部分ldquo用语和范围rdquo第 1 条在界定ldquo区域rdquoldquo区域内的活动rdquo等术语时其实质都是以海

洋资源及其开发为主要范畴展开的隐含着浓厚的重视海洋资源利益分配的色彩①

而《公约》第十一部分ldquo区域rdquo则在第 133 条项下直接规定了ldquo资源rdquo的含义② 除此以

外纵观《公约》整体框架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界定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以明确海洋

资源开发或者通过规定管辖权主权性权利和控制权来实现海洋资源开发的立法从立法技术上看关涉海洋资源开发的立法主要是通过界定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来明

确资源开发问题或者是通过界定国家可以行使的管辖权和主权性权利的范围来界定

海洋资源的开发而且《公约》非常重视海洋资源开发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度例如

《公约》第 1 条第 1 款(d)和(e)项是有联系的 它们与《公约》第五部分和第七部分

中养护和管理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的生物资源有关 在领海内对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实

际是对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生物资源保护的起点 就生物资源的养护与利用而言该问

题是沿海国之所以要建立专属经济区的主要考虑之一也是它们在其专属经济区内的

主要活动 《公约》除了在第 56 条宣告沿海国对其专属经济区内生物资源的养护和

管理享有主权权利外还专门设立第 61 条和第 62 条对生物资源的养护和生物资源的

利用做了规定明确沿海国和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③

此外《公约》第 74 条和第 83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在达成第 1 款规定的协议以前有关各国应基于谅解和合作的精神尽一切努力作出实际性的临时安排并在此过渡期

间内不危害或阻碍最后协议的达成 这种安排应不妨碍最后界限的划定rdquo④在 1978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主张中间线原则的国家提出修正案强调争端各方应

避免在中间线或等距离线义务行使管辖权除非它们就彼此克制的临时安排另有协

议⑤ 特别是临时安排应能保证航行安全与防范海盗贩毒污染等非法行为并保障

内陆国与地理上无优势国家的权益⑥ 作为《公约》的主题海洋资源开发在不同法律

地位的海域都得到关注 《公约》第 77 条第 1 款规定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

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是属于沿海国所固有的 公海资源的法律地

middot83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⑤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1 条下的(1) ldquo区域rdquo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3)ldquo区域内的活动rdquo是指勘探和开发ldquo区域rdquo的资源的一切活动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133 条下的ldquo资源rdquo是指ldquo区域rdquo内在海床及其下原来位置的一切固体液体或气体矿物资源包括多金属结核

参见张海文主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释义集》第 112 页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陈德恭《共同开发的国际法原则和国际实践》载《清华法律评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222 页Edward D Brown SeaBed Energy and Minerals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Regime Leiden Martius Nijhoff

Publishers Press 1992 p347

  2015 年第 7 期

位一向为国际法和国际法学者所认同 公海法律地位的确立是以各国普遍承认的国

际法一般原则及各国在这方面的实践为基础的 1958 年《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

公约》第 6 条第 1 款认为ldquo沿海国应对邻接其领海的公海任何区域内生物资源生产

力的维持具有特殊利益rdquo①

(四)海洋共同开发的实证分析

尽管《公约》对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采取了淡化处理的模式但是海洋共同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的确会产生某种微妙的关联这为理解《公约》框架

下的主线索与主题提供了实证分析对象 海洋共同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为人们反思海

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协调机制奠定了基础 就南海资源开发而言共同

开发具有其特殊性 南海特有的海洋地理特点使其成为大国和利益集团为确保各自

的战略利益而争相控制的海域 由于相关国家对南海航行自由原则有严重的歧义有学者建议应该增加信任措施诸如强调专属经济区既不同于公海也不同于领海的特殊

地位修改中国相关涉海法律法规与争议国家之间订立协议以防不测②

中国与越南等国之间尝试过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实践 但是近些年来中国倡导

的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不但在理论上陷于困境在实践方面也面临严峻的挑

战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难以付诸实践的原因主要有政治意愿缺乏现实需要

不强争议海域模糊以及外部势力干扰等③ 有学者主张在南海建立特别敏感海域充分利用《公约》的ldquo相关保护措施rdquo中的航行措施加强对该海域的管理和控制建议

特别敏感海域的设立需要相关国家共同合作中国应积极发挥其在南海区域中的科学

技术优势在特别敏感海域的申请和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④ 自 2010 年以来航行自

由成为美国向亚太地区进行战略转移的号角频频利用航行自由侵犯其他沿海国海洋

权益 殊不知1982 年《公约》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已经发展成为以公海航行自由和国

middot9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同时该条第 7 款将特殊利益规定如下ldquo1任何沿海国为维持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力起见均得在邻接

其领海的公海的任何区域内采取适合于任何一种鱼类或其他海洋资源的单方养护措施但是以与其他有关国家

在这方面的谈判在 6 个月内未达成协议为限 2沿海国依据前款采取的措施应对其他国家有效但是以满足下

列要求为条件第一参照目前对渔业的知识有紧急适用养护措施的需要第二所采取的措施是以适当的科学结

论为依据的第三这些措施在形式上和事实上对外国渔民均不歧视rdquo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著曾令良余敏友译《国际公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29 页

参见季国兴《南海航行自由原则的歧义及增进互信措施》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 年

第 4 期第 13 页参见杨泽伟《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的困境与出路》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3 期第 72-73 页参见管松《航行权与海洋环境管辖权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mdashmdashmdash兼论建立南海协调机制的构想》载《国

际关系与国际法年刊》2013 年第 3 卷第 125 页

家管辖水域中航行自由为内容的综合性制度① 美国动辄故意模糊海洋航行自由与

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攫取利益而故意玩弄文字游戏

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明确与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海洋权益以及南

海的未来法律秩序 尽管泰国湾地区的共同开发经验能够为中国提供借鉴但南海情

况与之有很大区别 虽然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南海争端最终妥善解决的唯一途径是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②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必要反思ldquo共同开发rdquo这一方略

的可实施性 当然就南海局部区域的资源开发实践而言的确有比较成功的共同开

发的案例 有学者统计了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的诸多案例涉及南海争端国的案例有

泰国mdash马来西亚协定马来西亚mdash越南协定以及澳大利亚mdash印度尼西亚协定下的共同

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其中一些共同开发的合作并没有善始善终③ 事实上

南海资源共同开发的前景并不乐观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合作开发案即表明了这

一点 2012 年菲律宾基于安全和资金的考虑提议与中国ldquo共同开发rdquo礼乐滩但是

菲律宾坚持在合同中增加联合ldquo开垦协议rdquo要求中国承认菲律宾对礼乐滩ldquo拥有主

权rdquo而遭到中国的拒绝④ 这导致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的共同开发前景暗淡

笔者以为某些共同开发合作基础之所以不坚固原因在于合作当事国都固守

ldquo主权在我rdquo一旦合作的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自然会产生变数 因此在海洋资源共

同开发实践中应该积极探索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内在关联度尝试构建

作为《公约》主题与主线索的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协调机制 否则将导

致各国为了本国利益而曲解海洋航行自由的本来含义 南海共同开发协定中几乎没

有资源开发中航行自由和航行安全的专门安排 这也为某些国家动辄指责对方干扰

海洋航行自由提供了便利和口实

四  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正视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国家主权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

起而彰显出的多样态属性是正确诠释其在《公约》框架下原本含义的基础 人类开发

middot0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张小奕《试论航行自由的历史演进》载《国际法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2 页参见徐浩《南海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实现困境与博弈破解》载《东南亚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6 页比如 1982 年越南和柬埔寨订立的《关于历史性水域的协定》 参见 Zou Keyuan ldquo Implementing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Sea in East Asia Issues and Trendsrdquo Singapore 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5 pp7-8

李金明《中菲礼乐滩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的前景分析》载《太平洋学报》2015 年第 5 期第 78 页

  2015 年第 7 期

和利用海洋的实践与海洋法理论的变迁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必须建立在《公约》及其相关资源基础之上否则海洋航行自由必然沦为没有ldquo边界rdquo而

漂泊不定① 在无法彻底修改《公约》的背景与前提下运用国际法原理探究《公约》所

隐含的立法目的特别是深入挖掘有关国际组织与《公约》的内在关联性是构建海洋航

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公约》作为海洋法之ldquo宪章rdquo涵

盖了海洋事务的方方面面而作为航运领域重要的国际组织mdashmdashmdash国际海事组织通常是依

据《公约》制定其规则与标准 由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海上立法实践远远早于《公约》在

《公约》制定过程中国际海事组织一直与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保持着密切合作为《公约》

的制定并使之与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公约之间保持一致做出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公

约》吸收了国际海事组织诸多公约中所创立和发展的原则和海洋治理理念如油污损害

民事责任分道通航以及特别敏感区等② 故此笔者以为探究国际海事组织与《公

约》之间的合作法律机制也是理解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公约》框架下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具有终极意义

海洋法实践和国际法院判例无不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与诸多海洋因素密不可分

的属性进而产生了其与国家主权海上安全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

与协调问题 如果按照一定脉络将这些冲突展开梳理则某些类型的冲突将成为伪命

题另一些冲突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而得以化解 国际

事件和国际判例显示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权的冲突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

洋环境保护的冲突以及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的冲突都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

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得以化解③ 这是因为大部分冲突的实质在于各国争

夺海洋资源开发权所致而某些争端主体往往以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海洋环境以及保

障海上安全为借口或者理由根本目的则是攫取海洋资源的开发权

因此笔者以为从该角度看完全可以将海洋航行自由与其他海洋因素的冲突分

为特殊的冲突与普遍的冲突而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属于一种普遍的

冲突即便是在不存在海洋争端的非敏感海域海洋航行自由亦受到海洋资源开发的

影响反之亦然 因而此种冲突具有普遍意义 进而笔者推论出在《公约》框架下

middot1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rdquo Israel Law Review Vol10 No4 1975 p458

参见唐国梅编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际海事组织工作的关系》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版第 1 页Dinah Shelton and Gary Rose ldquo Freedom of Navigation The Emerging International Regimerdquo Santa

Clara Law Review Vol17 No3 1997 p551

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冲突不仅仅对于存在主权争端情境的海域

资源开发即便是对于不存在主权争端的海域资源开发而言同样存在积极的价值

故此从上述视角审视问题笔者认为《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

的关系对于理解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具有终极意义

(二)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

1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

如果没有国内法律制度坚定的帮助合作与支持多数国际法规则无从实施

《公约》的义务性质和习惯法实践表明国内法具有遵循国际法的普通义务 但是国

内法与国际法的冲突并不构成对国际法的直接违反 国际法院的实践表明法庭在处

理国际法问题时经常不得不参照诸多国家的国内法这是一种常态① 事实上国际

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或者色彩可以从国际法对于一般法律原则的高度依赖得以

洞察 对一般法律原则为国际法渊源的承认使一些法律规制能弥补国际习惯法和国

际条约的运行所可能留下的法律缺陷或弱点并且提供一种在适用国际习惯和国际条

约时予以参照的法律原则的背景② 在理解国际法的财产权逻辑日渐成熟和被接受

的情境下理解国际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即从国际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国际

法体系中作为ldquo事实rdquo的国内法以及国际法院的司法中证据规则三个角度来诠释国际

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进路将为理性理解国际法问题提供另一种绵长的动力③ 由

此在探讨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这一课题时不仅要着重考察

《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的关系而且可以从国内法的角度来考察海洋

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 就《公约》的历史发展脉络而言作为主线

索的海洋航行自由与作为主题的海洋资源开发两者的内在关联度虽然密切但是立

法上并没有认真考察两者的关系 一般认为海洋国家关涉海洋的立法比较丰富和健

全从国内海洋法律体系角度优化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进而实现海洋

航行自由体系化认知的目的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性的路径 强化与《公约》相关的国

内法立法是当务之急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减《公约》的模糊性

2《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提供的路径

《公约》采纳的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模式要求对其进行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就显得格外重要

middot2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Jenks Clarence Wilfred The Prospects of International Adjudication London Stevens 1964 pp547-600参见詹宁斯middot瓦茨著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 (第一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

版第 23-24 页参见马得懿《海岛主权争端适用有效控制规则的国内法逻辑》载《法律科学》2014 年第 6 期第 88-

89 页

  2015 年第 7 期

各国意识到ldquo各海洋区域的种种问题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

以考虑rdquo① 从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上看虽然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方法并不构成 1969 年《维

也纳条约法公约》(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y)下独立的解释手段但是

国际法实践通常将公约的序言正文以及公约附件视为整体加以解释甚至也考虑到

因缔结公约而起草的与公约有关的任何协定或文件② 显然《公约》是个完整的文

件不得为权宜之计将《公约》体系人为地割裂开来 在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公约》之际自

然不能遗忘ldquo目的性rdquo解释的重要性 国际法委员会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对约文解

释方法进行了以下谨慎的限制如果约文解释方法ldquo所获得结果依据公约的目的和宗

旨显然是荒谬或不合理的rdquo则允许诉诸补充的解释方法③ 上述理论与实践为海洋

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提供了依据

不同经济社会制度的 150 多个国家参与了史无前例的《公约》谈判无论立法技

术如何高超和费尽心机但是其不足亦为人们所共知 《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

由与资源开发的融合机制便是其中之一 因此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重要路径

之一在于《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强化 事实上在海洋法理论体系的不断变迁和

发展进程中不断将海洋法体系中的不同理论予以ldquo整合rdquo和ldquo融合rdquo就可以实现体系

化 一般来看海洋法演变进程中存在两个理论其一海洋是属于人类的公有物因

此海洋是自由的而海洋航行自由是海洋自由的首要和基本的要义(mantra) 其二

海洋所有者或者控制者在行使其海洋权利的同时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两种理论

交错发展不断形成了海洋法理论体系④ 另外《公约》的通过是世界上众多国家和

国际组织互相博弈和妥协的结果而且这一过程融入了各种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 发

展中国家通过建立专属经济区的制度和理念来控制深海和公海以阻止海洋发达国家

在没有任何政治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开发深海和公海的资源而西方国家则希望维持在

公海和深海的航行自由并且能够自由地开发深海和公海的海洋资源而不付任何代

价内陆国群岛国以及海岸线劣势国家则希望保障其特定的海洋利益 世界各国对

middot3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序言部分 更为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indexshtml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2 日

参见 1969 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 31 条http www un org chinese law ilc treaty htm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3 日

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第 552 页William K Agyebeng ldquoTheory in Search of Practice The Right of Innocent Passage in the Territorial

Seardquo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39 2006 p371

于海洋利益的诉求各具特色《公约》最终以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的模式收官① 《公约》演

进的背景和基础留下了其十分注重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传统和文化这实则为海洋航行

自由的体系化解读提供了根基和文化氛围

3资源在海洋划界中的核心地位

由于《公约》以建立海洋资源分配秩序为宗旨海洋资源及其开发自然就是《公

约》的重要内容这也迎合了海洋资源及其开发作为《公约》主题的内在逻辑性 当我

们试图寻找海洋划界方法时就会失望地发现《公约》除了要求海洋划界应当实现公

平解决分歧外几乎没有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引 这样的法律不但无助于国家实现划界

而且可能引发它们之间的争端② 关于划界是否应当受资源位置的影响有学者持否

定态度认为资源并非划界关键因素③ 虽然 1985 年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案中强调划

界ldquo只能考虑现时的估价rdquo然而勘探和开发资源是大陆架渔区和经济区观念的基

础④而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划界问题真正的核心 首先开发资源是促进有关划界

谈判并达成协议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1942 年英国和委内瑞拉划界的目的就是为了

开发近海石油资源 其次对于有关海域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安排是划界谈判中的焦

点之一 如果不能就有关海域中的资源达成适当安排往往就会妨碍划界协议的达

成⑤ 例如在划界地区新发现的天然气田导致葡萄牙拒不批准 1976 年同西班牙达

成的划界条约 最后国家实践中存在大量考虑资源因素的证据⑥ 在权衡有关因素

时应该考虑该地区存在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已经确定的法律规则⑦

国家划界实践中对资源的考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资源的位置直接影响划界的

结果二是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成某种安排但资源的位置并不直接影响界限的划

定 2000 年中国和越南在北部湾划界就深受渔业资源的影响 北部湾是中国广西

middot4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Hugo Caminos and Michael R Molitor ldquo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ackageDealrdquo The Amer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79 No4 1985 p871

Dorinda G Dallmeger and Louis De Vorsry eds Rights to Ocean1049011s Resources Deciding and Drawing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itinus Nijihoff Pubishers 1889 p42

Douglas M Johnston and Phillip M Saunders et al Ocean Boundary Making Regional Issues and Developments London Croom Helm 1988 p26

Prosper Weil Geographical Consideration in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tinus Nijihoff Publishers p115

Douglas M Johnston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Ocean BoundaryMaking Montreal McGillQueen1049011s University Press 1988 p5

Serard J Tanja The Legal Deter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Deventer Kluwer Law andTaxation Publishers 1990 p301

Surya P Sharma Delimitation of Land and Sea Boundaries Between Neighboring Countries London Lancers Books 1989 p127

  2015 年第 7 期

广东和海南三省区渔民的传统作业渔场划界直接关系到渔业资源的分配利用和广大

渔民的切身利益① 从司法实践看国际法院自始就将资源看成海洋划界应当考虑的

有关情形② 很明显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划界之间产生了重要的内在关联性而海

洋划界是《公约》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课题其与海洋航行自由海上安全以及海洋环

境保护息息相关 按此逻辑推理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海洋划界资源ldquo核心

论rdquo路径具有其合理性 因为海洋航行自由通过ldquo划界rdquo这个媒介与资源开发形成某

种程度的关联而海洋划界形成的不同法律地位的海域自然导致不同的海洋航行自

由度 由此观之此路径之下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具有关联性(三)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模式

1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

一个现实的国际法制度必须既顾及国际社会各政治实体的ldquo社会性rdquo也考虑到

这些实体的ldquo非社会性rdquo 用ldquo结构平衡论rdquo解释国际组织的出现符合现代国际社会

发展潮流 现代国际法发展的新动向既有ldquo软法rdquo的传统又有ldquo硬法rdquo的属性而国

际组织的准造法功能是决定性的③ 《公约》和国际海事组织相关指南文件在探索限

制海洋航行自由以实现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关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

尝试第一建立安全地带(safety zone) 依照《公约》第 60 条沿海国可于必要时在近

海石油设施和结构的周围设置合理的安全地带 安全地带的宽度应由沿海国参照适

用的国际标准加以确定 这种地带的设置应确保其与石油设施或结构的性质和功能

有合理的关联 无论石油设施是设置在专属经济区内还是大陆架上无论石油设施是

永久性勘探开发平台还是浮动式勘探开发平台甚至是辅助平台以上规则均适用 安

全地带的设置构成了对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安全地带设立之后沿海国可以在该地带中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航行以及石油设

施和结构的安全 一切船舶都必须尊重这些安全地带并应遵守关于在石油设施和安

全地带附近航行的国际标准 虽然《公约》第 60 条并没有明确禁止船舶在安全地带

内的通行但既然沿海国有权采取ldquo适当措施rdquo那么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措施就可

middot5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参见高建军《国际海洋划界论mdashmdashmdash有关等距离 特殊情况规则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版第 153 页这些案例包括 1982 年突尼斯 利比亚案1984 年缅因湾案1985 年利比亚 马耳他案以及 1992 年加拿

大 法国划界案等参见梁西《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33 页

能包括禁航措施① 为了保证石油设施的安全减少船舶侵犯安全地带事件的发生

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关于在近海勘探区域建立安全地带的决议》《关于防止侵犯近

海设施或结构周围安全地带的措施的决议》 这些决议要求船舶遵守谨慎航行的标

准并建议沿海国采取更合理的程序和安全措施 在中国现行法中有以设立安全地带

的方式对海洋航行自由进行限制的内容②但对于安全地带的范围未做规定③ 为了

消除因设立安全地带而给航运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相关法律条文已经尽可能地

减少对航行权的限制④

第二实行分道通航(traffic separation schemes) 分道通航制是国际海事组织于

1967 年正式建议使用的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 10 条对其做出了规定 随

着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生效分道通航制已经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所采纳并有效地减少了碰撞事故的发生⑤ 承袭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

约》第 22 条和第 41 条分别规定沿海国或海峡沿岸国考虑到航行安全认为必要时

可在其领海或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行分道通航制过境通行的船舶必须尊重该分

道通航制 沿海国在指定航道和规定分道航行时应该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的建

议⑥ 《公约》中分道通航的规定限制了航行自由但是这种限制的目的在于确保航

行安全而且沿海国不得借分道通航制实质性地排除船舶所享有的航行自由 鉴于

分道通航所具有的防范船舶事故功能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海事组织建议在必要海

域实行ldquo分道通航制临时调整rdquo的措施以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

冲突

middot6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⑤⑥

英国 1987 年《石油法》第 21 条规定船舶未经允许进入安全地带是违法的澳大利亚《石油法》亦规定除了专业船舶或特种船舶以外的其他所有船舶禁止驶入安全地带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

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9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 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有权在专属经济区和

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周围设置安全地带并可以在该地带采取适当措施确保航行安全以及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安全 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 20 条经主管机关核准公告如系在沿海水域

进行水上水下施工需要可划定相应的安全作业区无关的船舶不得进入安全作业区 该法第 14 条第 15 条还

允许设立禁航区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船舶不得进入或者穿越禁航区通过交通

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也必须遵守主管机关的特别规定 参见 http wwwgovcn ziliao flfg 2005-09 12 content_31086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8 日

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0 页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管理规定》第 5 条和第 8 条更详细的内容参见 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9253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参见周忠海《国际海洋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97 页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24 条更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

时间2015 年 4 月 24 日

  2015 年第 7 期

2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

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为从私法视角限制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法理基础

私法视角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通过立法使海洋资源开发者受到法律束缚① 此种

限制主要有权利滥用的禁止与容忍义务的强化 在立法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

交通安全法》第 22 条规定ldquo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在航道通航密集区以及主管机

关公布的航路内进行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rdquo②此属于权利滥用禁止的明证 这一点

具有成熟的私法法理的支持 因为现代私法中一切私权均具有社会性权利的行使

不得违反公共利益或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否则将构成权利滥用而遭到法律禁止

海洋资源开发主体在行使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时必须遵循权利的设定宗旨也不得

侵害他人之利益 同时传统私法上容忍义务是对所有权的一项必要限制系指所有

权人依照法律规定负有容忍他人干涉或侵害之义务其典型是私法上的相邻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 23 条规定ldquo海域使用权人对不妨害其依法使

用海域的非排他性用海活动不得阻挠rdquo③一般而言航行活动属于ldquo非排他性用海活

动rdquo因此只要船舶的通过不会危及钻井平台等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安全海洋资源

开发主体即负有容忍义务应当容许船舶通过其支配的海域

不仅如此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在海洋资源开发限制上具有成熟性 《公约》主

要在废弃石油设施的撤除与处置禁止不正当干扰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且深刻地影

响了国内法 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另一个限制体现在权利的抛弃方面也就是当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结束或者油田不再具有经济可采性之后权利人不得任意弃置

钻井平台和其他石油设施 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中由于钻井平台等设施构成航

行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如果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的期限尚未届满权利人不得将钻

井平台随意弃置 从国际法层面考察对于抛弃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限制主要体现

在《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④ 而较早的 1958 年《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5 款则规定

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装置必须全部撤除rdquo⑤《公约》第 60 条所提及的撤除的

国际标准是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关于撤除在大陆架上或专属经济区内的近海设施

middot7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从私法体系角度看海洋资源开发实际上是由海域使用权探矿权以及采矿权等构成的权利群http wwwgovcn banshi 2005-08 23 content_25604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0 日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16434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2 日《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设施或结构应予以撤销以确保航行安全同

时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制定的任何为一般所接受的国际标准 这种撤销也应适当地考察到捕鱼海洋

环境的保护和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7 日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11 日

及结构的指南和标准》① 撤除下来的海洋石油设施的处置问题被当作与撤除相区别

的一个问题单独处理②

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不得对航行等其他海洋正当用途造成ldquo不正当干扰rdquo原则是由

1958 年《大陆架公约》首先确立的③ 因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行使包括为勘探

开发石油而设置钻井平台等设施不能给航行造成不正当干扰这是国际法对海洋石

油勘探开发权做出的最主要限制④ 国际法委员会认为ldquo不正当干扰的标准显然是

一个平衡所涉利益相对重要性的问题 在有些情形下对航行及捕鱼的干扰即使很严

重也可能是正当的 相反如果干扰与可合理预见的勘探和开发大陆架的条件毫无

关联即使这种干扰很小也会是不正当的rdquo⑤ 在评介干扰是否正当时必须充分考

虑各方的利益包括沿海国的安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进而考虑是否存在给航

行造成最小干扰的合理替代方法⑥

五  结论与对策

中国正处在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关键历史窗口 为了维护中国合法的海

洋权益汲取历史上由于缺乏海洋航行自由理论与实践而导致海权权益丧失的历史教

训强化海洋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十分必要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读特

别是厘清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界限与冲突为中国在特定海域的执法

活动和资源开发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奠定了软实力基础

(一)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

毫无疑问完善《公约》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理论的感召力 显然《公约》的框架

middot8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⑤⑥

Rob McLaughlin ldquoCoastal State Discretion US Policy and the New IMO Guidelines for the Disposal ofOffshore Structures Has Article 5(5) of the 1958 Continental Shelf Convention Been lsquoEntirely Removedrsquordquo Territory Sea Journal No1 1991 p245

处置行为受到 1982 年《公约》1972 年《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即《伦敦公约》)以及 1972 年《防止船舶与飞行器倾倒废物污染海洋的公约》(即《奥斯陆公约》)的规定

《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1 款规定ldquo勘探开发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不应使航行受到任何不当的干

涉rdquo第 5 条第 2 款规定ldquo在大陆架上建造和维持或经营为勘探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所必要的装置或其他设

施受到第 5 条第 1 款的限制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78 条第 2 款规定ldquo沿海国对大陆架权利的行使绝不得对航行和本公约规定的

其他国家的其他权利和自由有所侵害或造成不当的干扰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问题》第 179 页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3 页

  2015 年第 7 期

范畴政治敏锐性以及立法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完善《公约》绝非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

学者主张应该将《公约》的完善和修订提到日程诸如分别通过订立专门的补充协定缔结区域性协定召开审议《公约》会议以及用扩大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事实上的修

订① 然而笔者以为上述措施只是理论上的探讨与展望其可行性可能会面临重重

阻力 建议中国立法机构积极针对《公约》框架下的ldquo模糊地带rdquo展开专门和细化立

法增强其可操作性 海洋法立法资料显示《公约》的巨大努力并没有很好地将最传

统的海洋权利mdashmdashmdash海洋运输囊括进来最终使得《公约》没有形成成熟的海洋航行自

由的体系化机制其似乎将焦点集中于船舶从 A 点到 B 点的航行通过而无视海洋航

行自由的经济活动基础导致航运的商业可行性问题很少被提出来② 由于海洋航行

自由的边界难以界定因此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探索海洋航行自由边界的立法实践以形成健全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为完善《公约》积累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资源 ldquo国内法

机制rdquo专门针对《公约》框架下的模糊内容根据国家海洋主权原则展开法律解释学立法学以及比较法学等不同角度运作而强化旨在增强《公约》可操作性的国内立法

活动 这是由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而决定的(二)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作为海洋秩序ldquo大宪章rdquo的 1982 年《公约》面临着通过实施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实

现其目标和宗旨的历史重任 各国实施《公约》的理论与实践并不雷同通常而言不断强化国家的海权能力的同时强化国内立法以实现《公约》的实施机制是比较流行

的实践 这需要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为此笔者建议从ldquo整体性rdquo角度来理解和完善《公约》形成体系化解读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理念与机

制 这是因为《公约》明确了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资源开发管辖权及其主权性权利

等事项但是对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规定是独立独行的没有将两者作为ldquo整体rdquo予以规定 如何整合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和协调并形成体系化

的制度机制是《公约》的软肋③ 尽管海洋利用和海洋开发的规则是互相关联的但是

《公约》下的国际航行规则由另外一套法律来决定而这些法律规则可能漠视船舶和

海洋的商业功能 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提升中国海上维权力量和海上执法力量

middot9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杨泽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第 62-63 页Edgar Gold ldquoOcean Shipping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 Toward a More Regulatory Regimerdquo Ocean

Shipping Vol6 No1 1986 p85通篇考察 1982 年《公约》严格地讲《公约》没有规定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但是公约却在

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全和保护方面做出比较多的规定 诸如《公约》第 123 条规定ldquo无论某海域的法律地位

如何还要符合一定条件其沿岸国在行使和履行 1982 年《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时就应该互相合作并应

尽力直接或通过适当区域组织协调行使和履行沿岸国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rdquo

(三)加强在敏感海域展开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

基于《公约》中海洋航行自由边界模糊与难以操作的缺憾本文建议通过强化国

内立法的方式消解这些不足以明确和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法律依据 从地缘政治角

度看南海周边地区不仅是海权和陆权对抗的前沿mdashmdashmdashldquo边缘地带rdquo而且东南亚地区

是没有权力中心的ldquo破碎地带rdquo① 由于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积极介入南海海域事务

导致制约南海海洋航行自由的因素更加复杂 因此中国应该以国内法明确东沙中

沙和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从而确定其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起

始线进而建立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制度 作为历史上的传统国际航道考虑到南

海断续线内海域的海洋属性和特点②中国应考虑开放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内水的外国

商船无害通过权③ 在此基础上中国立法机构要及时加强在南海海域展开南海资源

开发管理立法活动 这不仅是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需要而且此种海洋资源开发

管理立法容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

(四)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根据《公约》的程序性规定启动修订程序必然是艰难和复杂的会受到政治经

济以及地缘性因素的影响 《公约》的制定与一些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专业性国

际组织存在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囊括了《公约》制定中的提案建议案审议以及通过

等方面 其中国际海事组织与《公约》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 例如上文论及的禁止不

当干扰原则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设立和行使构成了限制类似的具体措施都来

源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指南和建议 为此中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与之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向该组织提案来改进海洋航行自由制度④ 依此种方式完

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不仅具有节约立法成本的优势而且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接

受度

(截稿2015 年 5 月  责任编辑主父笑飞)

middot05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③④

朱华友鞠海龙《南海航行安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南洋问题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18 页根据有关海洋资料南海断续线内海域面积约 200 万平方公里而高潮时露出海面的岛礁面积约 14 平方

公里参见邹立刚王崇敏《适用于南海航行和飞越制度研究》载《当代法学》2013 年第 6 期第 139 页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 A 类理事国在该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提

案等方式来强化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进而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2015 年第 7 期

位一向为国际法和国际法学者所认同 公海法律地位的确立是以各国普遍承认的国

际法一般原则及各国在这方面的实践为基础的 1958 年《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

公约》第 6 条第 1 款认为ldquo沿海国应对邻接其领海的公海任何区域内生物资源生产

力的维持具有特殊利益rdquo①

(四)海洋共同开发的实证分析

尽管《公约》对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采取了淡化处理的模式但是海洋共同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的确会产生某种微妙的关联这为理解《公约》框架

下的主线索与主题提供了实证分析对象 海洋共同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为人们反思海

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协调机制奠定了基础 就南海资源开发而言共同

开发具有其特殊性 南海特有的海洋地理特点使其成为大国和利益集团为确保各自

的战略利益而争相控制的海域 由于相关国家对南海航行自由原则有严重的歧义有学者建议应该增加信任措施诸如强调专属经济区既不同于公海也不同于领海的特殊

地位修改中国相关涉海法律法规与争议国家之间订立协议以防不测②

中国与越南等国之间尝试过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实践 但是近些年来中国倡导

的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不但在理论上陷于困境在实践方面也面临严峻的挑

战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难以付诸实践的原因主要有政治意愿缺乏现实需要

不强争议海域模糊以及外部势力干扰等③ 有学者主张在南海建立特别敏感海域充分利用《公约》的ldquo相关保护措施rdquo中的航行措施加强对该海域的管理和控制建议

特别敏感海域的设立需要相关国家共同合作中国应积极发挥其在南海区域中的科学

技术优势在特别敏感海域的申请和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④ 自 2010 年以来航行自

由成为美国向亚太地区进行战略转移的号角频频利用航行自由侵犯其他沿海国海洋

权益 殊不知1982 年《公约》下的海洋航行自由已经发展成为以公海航行自由和国

middot93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同时该条第 7 款将特殊利益规定如下ldquo1任何沿海国为维持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力起见均得在邻接

其领海的公海的任何区域内采取适合于任何一种鱼类或其他海洋资源的单方养护措施但是以与其他有关国家

在这方面的谈判在 6 个月内未达成协议为限 2沿海国依据前款采取的措施应对其他国家有效但是以满足下

列要求为条件第一参照目前对渔业的知识有紧急适用养护措施的需要第二所采取的措施是以适当的科学结

论为依据的第三这些措施在形式上和事实上对外国渔民均不歧视rdquo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著曾令良余敏友译《国际公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29 页

参见季国兴《南海航行自由原则的歧义及增进互信措施》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 年

第 4 期第 13 页参见杨泽伟《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原则的困境与出路》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3 期第 72-73 页参见管松《航行权与海洋环境管辖权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mdashmdashmdash兼论建立南海协调机制的构想》载《国

际关系与国际法年刊》2013 年第 3 卷第 125 页

家管辖水域中航行自由为内容的综合性制度① 美国动辄故意模糊海洋航行自由与

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攫取利益而故意玩弄文字游戏

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明确与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海洋权益以及南

海的未来法律秩序 尽管泰国湾地区的共同开发经验能够为中国提供借鉴但南海情

况与之有很大区别 虽然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南海争端最终妥善解决的唯一途径是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②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必要反思ldquo共同开发rdquo这一方略

的可实施性 当然就南海局部区域的资源开发实践而言的确有比较成功的共同开

发的案例 有学者统计了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的诸多案例涉及南海争端国的案例有

泰国mdash马来西亚协定马来西亚mdash越南协定以及澳大利亚mdash印度尼西亚协定下的共同

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其中一些共同开发的合作并没有善始善终③ 事实上

南海资源共同开发的前景并不乐观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合作开发案即表明了这

一点 2012 年菲律宾基于安全和资金的考虑提议与中国ldquo共同开发rdquo礼乐滩但是

菲律宾坚持在合同中增加联合ldquo开垦协议rdquo要求中国承认菲律宾对礼乐滩ldquo拥有主

权rdquo而遭到中国的拒绝④ 这导致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的共同开发前景暗淡

笔者以为某些共同开发合作基础之所以不坚固原因在于合作当事国都固守

ldquo主权在我rdquo一旦合作的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自然会产生变数 因此在海洋资源共

同开发实践中应该积极探索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内在关联度尝试构建

作为《公约》主题与主线索的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协调机制 否则将导

致各国为了本国利益而曲解海洋航行自由的本来含义 南海共同开发协定中几乎没

有资源开发中航行自由和航行安全的专门安排 这也为某些国家动辄指责对方干扰

海洋航行自由提供了便利和口实

四  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正视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国家主权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

起而彰显出的多样态属性是正确诠释其在《公约》框架下原本含义的基础 人类开发

middot0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张小奕《试论航行自由的历史演进》载《国际法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2 页参见徐浩《南海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实现困境与博弈破解》载《东南亚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6 页比如 1982 年越南和柬埔寨订立的《关于历史性水域的协定》 参见 Zou Keyuan ldquo Implementing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Sea in East Asia Issues and Trendsrdquo Singapore 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5 pp7-8

李金明《中菲礼乐滩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的前景分析》载《太平洋学报》2015 年第 5 期第 78 页

  2015 年第 7 期

和利用海洋的实践与海洋法理论的变迁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必须建立在《公约》及其相关资源基础之上否则海洋航行自由必然沦为没有ldquo边界rdquo而

漂泊不定① 在无法彻底修改《公约》的背景与前提下运用国际法原理探究《公约》所

隐含的立法目的特别是深入挖掘有关国际组织与《公约》的内在关联性是构建海洋航

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公约》作为海洋法之ldquo宪章rdquo涵

盖了海洋事务的方方面面而作为航运领域重要的国际组织mdashmdashmdash国际海事组织通常是依

据《公约》制定其规则与标准 由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海上立法实践远远早于《公约》在

《公约》制定过程中国际海事组织一直与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保持着密切合作为《公约》

的制定并使之与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公约之间保持一致做出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公

约》吸收了国际海事组织诸多公约中所创立和发展的原则和海洋治理理念如油污损害

民事责任分道通航以及特别敏感区等② 故此笔者以为探究国际海事组织与《公

约》之间的合作法律机制也是理解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公约》框架下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具有终极意义

海洋法实践和国际法院判例无不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与诸多海洋因素密不可分

的属性进而产生了其与国家主权海上安全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

与协调问题 如果按照一定脉络将这些冲突展开梳理则某些类型的冲突将成为伪命

题另一些冲突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而得以化解 国际

事件和国际判例显示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权的冲突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

洋环境保护的冲突以及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的冲突都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

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得以化解③ 这是因为大部分冲突的实质在于各国争

夺海洋资源开发权所致而某些争端主体往往以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海洋环境以及保

障海上安全为借口或者理由根本目的则是攫取海洋资源的开发权

因此笔者以为从该角度看完全可以将海洋航行自由与其他海洋因素的冲突分

为特殊的冲突与普遍的冲突而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属于一种普遍的

冲突即便是在不存在海洋争端的非敏感海域海洋航行自由亦受到海洋资源开发的

影响反之亦然 因而此种冲突具有普遍意义 进而笔者推论出在《公约》框架下

middot1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rdquo Israel Law Review Vol10 No4 1975 p458

参见唐国梅编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际海事组织工作的关系》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版第 1 页Dinah Shelton and Gary Rose ldquo Freedom of Navigation The Emerging International Regimerdquo Santa

Clara Law Review Vol17 No3 1997 p551

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冲突不仅仅对于存在主权争端情境的海域

资源开发即便是对于不存在主权争端的海域资源开发而言同样存在积极的价值

故此从上述视角审视问题笔者认为《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

的关系对于理解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具有终极意义

(二)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

1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

如果没有国内法律制度坚定的帮助合作与支持多数国际法规则无从实施

《公约》的义务性质和习惯法实践表明国内法具有遵循国际法的普通义务 但是国

内法与国际法的冲突并不构成对国际法的直接违反 国际法院的实践表明法庭在处

理国际法问题时经常不得不参照诸多国家的国内法这是一种常态① 事实上国际

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或者色彩可以从国际法对于一般法律原则的高度依赖得以

洞察 对一般法律原则为国际法渊源的承认使一些法律规制能弥补国际习惯法和国

际条约的运行所可能留下的法律缺陷或弱点并且提供一种在适用国际习惯和国际条

约时予以参照的法律原则的背景② 在理解国际法的财产权逻辑日渐成熟和被接受

的情境下理解国际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即从国际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国际

法体系中作为ldquo事实rdquo的国内法以及国际法院的司法中证据规则三个角度来诠释国际

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进路将为理性理解国际法问题提供另一种绵长的动力③ 由

此在探讨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这一课题时不仅要着重考察

《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的关系而且可以从国内法的角度来考察海洋

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 就《公约》的历史发展脉络而言作为主线

索的海洋航行自由与作为主题的海洋资源开发两者的内在关联度虽然密切但是立

法上并没有认真考察两者的关系 一般认为海洋国家关涉海洋的立法比较丰富和健

全从国内海洋法律体系角度优化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进而实现海洋

航行自由体系化认知的目的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性的路径 强化与《公约》相关的国

内法立法是当务之急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减《公约》的模糊性

2《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提供的路径

《公约》采纳的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模式要求对其进行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就显得格外重要

middot2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Jenks Clarence Wilfred The Prospects of International Adjudication London Stevens 1964 pp547-600参见詹宁斯middot瓦茨著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 (第一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

版第 23-24 页参见马得懿《海岛主权争端适用有效控制规则的国内法逻辑》载《法律科学》2014 年第 6 期第 88-

89 页

  2015 年第 7 期

各国意识到ldquo各海洋区域的种种问题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

以考虑rdquo① 从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上看虽然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方法并不构成 1969 年《维

也纳条约法公约》(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y)下独立的解释手段但是

国际法实践通常将公约的序言正文以及公约附件视为整体加以解释甚至也考虑到

因缔结公约而起草的与公约有关的任何协定或文件② 显然《公约》是个完整的文

件不得为权宜之计将《公约》体系人为地割裂开来 在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公约》之际自

然不能遗忘ldquo目的性rdquo解释的重要性 国际法委员会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对约文解

释方法进行了以下谨慎的限制如果约文解释方法ldquo所获得结果依据公约的目的和宗

旨显然是荒谬或不合理的rdquo则允许诉诸补充的解释方法③ 上述理论与实践为海洋

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提供了依据

不同经济社会制度的 150 多个国家参与了史无前例的《公约》谈判无论立法技

术如何高超和费尽心机但是其不足亦为人们所共知 《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

由与资源开发的融合机制便是其中之一 因此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重要路径

之一在于《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强化 事实上在海洋法理论体系的不断变迁和

发展进程中不断将海洋法体系中的不同理论予以ldquo整合rdquo和ldquo融合rdquo就可以实现体系

化 一般来看海洋法演变进程中存在两个理论其一海洋是属于人类的公有物因

此海洋是自由的而海洋航行自由是海洋自由的首要和基本的要义(mantra) 其二

海洋所有者或者控制者在行使其海洋权利的同时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两种理论

交错发展不断形成了海洋法理论体系④ 另外《公约》的通过是世界上众多国家和

国际组织互相博弈和妥协的结果而且这一过程融入了各种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 发

展中国家通过建立专属经济区的制度和理念来控制深海和公海以阻止海洋发达国家

在没有任何政治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开发深海和公海的资源而西方国家则希望维持在

公海和深海的航行自由并且能够自由地开发深海和公海的海洋资源而不付任何代

价内陆国群岛国以及海岸线劣势国家则希望保障其特定的海洋利益 世界各国对

middot3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序言部分 更为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indexshtml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2 日

参见 1969 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 31 条http www un org chinese law ilc treaty htm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3 日

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第 552 页William K Agyebeng ldquoTheory in Search of Practice The Right of Innocent Passage in the Territorial

Seardquo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39 2006 p371

于海洋利益的诉求各具特色《公约》最终以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的模式收官① 《公约》演

进的背景和基础留下了其十分注重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传统和文化这实则为海洋航行

自由的体系化解读提供了根基和文化氛围

3资源在海洋划界中的核心地位

由于《公约》以建立海洋资源分配秩序为宗旨海洋资源及其开发自然就是《公

约》的重要内容这也迎合了海洋资源及其开发作为《公约》主题的内在逻辑性 当我

们试图寻找海洋划界方法时就会失望地发现《公约》除了要求海洋划界应当实现公

平解决分歧外几乎没有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引 这样的法律不但无助于国家实现划界

而且可能引发它们之间的争端② 关于划界是否应当受资源位置的影响有学者持否

定态度认为资源并非划界关键因素③ 虽然 1985 年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案中强调划

界ldquo只能考虑现时的估价rdquo然而勘探和开发资源是大陆架渔区和经济区观念的基

础④而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划界问题真正的核心 首先开发资源是促进有关划界

谈判并达成协议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1942 年英国和委内瑞拉划界的目的就是为了

开发近海石油资源 其次对于有关海域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安排是划界谈判中的焦

点之一 如果不能就有关海域中的资源达成适当安排往往就会妨碍划界协议的达

成⑤ 例如在划界地区新发现的天然气田导致葡萄牙拒不批准 1976 年同西班牙达

成的划界条约 最后国家实践中存在大量考虑资源因素的证据⑥ 在权衡有关因素

时应该考虑该地区存在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已经确定的法律规则⑦

国家划界实践中对资源的考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资源的位置直接影响划界的

结果二是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成某种安排但资源的位置并不直接影响界限的划

定 2000 年中国和越南在北部湾划界就深受渔业资源的影响 北部湾是中国广西

middot4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Hugo Caminos and Michael R Molitor ldquo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ackageDealrdquo The Amer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79 No4 1985 p871

Dorinda G Dallmeger and Louis De Vorsry eds Rights to Ocean1049011s Resources Deciding and Drawing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itinus Nijihoff Pubishers 1889 p42

Douglas M Johnston and Phillip M Saunders et al Ocean Boundary Making Regional Issues and Developments London Croom Helm 1988 p26

Prosper Weil Geographical Consideration in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tinus Nijihoff Publishers p115

Douglas M Johnston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Ocean BoundaryMaking Montreal McGillQueen1049011s University Press 1988 p5

Serard J Tanja The Legal Deter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Deventer Kluwer Law andTaxation Publishers 1990 p301

Surya P Sharma Delimitation of Land and Sea Boundaries Between Neighboring Countries London Lancers Books 1989 p127

  2015 年第 7 期

广东和海南三省区渔民的传统作业渔场划界直接关系到渔业资源的分配利用和广大

渔民的切身利益① 从司法实践看国际法院自始就将资源看成海洋划界应当考虑的

有关情形② 很明显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划界之间产生了重要的内在关联性而海

洋划界是《公约》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课题其与海洋航行自由海上安全以及海洋环

境保护息息相关 按此逻辑推理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海洋划界资源ldquo核心

论rdquo路径具有其合理性 因为海洋航行自由通过ldquo划界rdquo这个媒介与资源开发形成某

种程度的关联而海洋划界形成的不同法律地位的海域自然导致不同的海洋航行自

由度 由此观之此路径之下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具有关联性(三)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模式

1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

一个现实的国际法制度必须既顾及国际社会各政治实体的ldquo社会性rdquo也考虑到

这些实体的ldquo非社会性rdquo 用ldquo结构平衡论rdquo解释国际组织的出现符合现代国际社会

发展潮流 现代国际法发展的新动向既有ldquo软法rdquo的传统又有ldquo硬法rdquo的属性而国

际组织的准造法功能是决定性的③ 《公约》和国际海事组织相关指南文件在探索限

制海洋航行自由以实现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关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

尝试第一建立安全地带(safety zone) 依照《公约》第 60 条沿海国可于必要时在近

海石油设施和结构的周围设置合理的安全地带 安全地带的宽度应由沿海国参照适

用的国际标准加以确定 这种地带的设置应确保其与石油设施或结构的性质和功能

有合理的关联 无论石油设施是设置在专属经济区内还是大陆架上无论石油设施是

永久性勘探开发平台还是浮动式勘探开发平台甚至是辅助平台以上规则均适用 安

全地带的设置构成了对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安全地带设立之后沿海国可以在该地带中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航行以及石油设

施和结构的安全 一切船舶都必须尊重这些安全地带并应遵守关于在石油设施和安

全地带附近航行的国际标准 虽然《公约》第 60 条并没有明确禁止船舶在安全地带

内的通行但既然沿海国有权采取ldquo适当措施rdquo那么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措施就可

middot5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参见高建军《国际海洋划界论mdashmdashmdash有关等距离 特殊情况规则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版第 153 页这些案例包括 1982 年突尼斯 利比亚案1984 年缅因湾案1985 年利比亚 马耳他案以及 1992 年加拿

大 法国划界案等参见梁西《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33 页

能包括禁航措施① 为了保证石油设施的安全减少船舶侵犯安全地带事件的发生

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关于在近海勘探区域建立安全地带的决议》《关于防止侵犯近

海设施或结构周围安全地带的措施的决议》 这些决议要求船舶遵守谨慎航行的标

准并建议沿海国采取更合理的程序和安全措施 在中国现行法中有以设立安全地带

的方式对海洋航行自由进行限制的内容②但对于安全地带的范围未做规定③ 为了

消除因设立安全地带而给航运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相关法律条文已经尽可能地

减少对航行权的限制④

第二实行分道通航(traffic separation schemes) 分道通航制是国际海事组织于

1967 年正式建议使用的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 10 条对其做出了规定 随

着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生效分道通航制已经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所采纳并有效地减少了碰撞事故的发生⑤ 承袭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

约》第 22 条和第 41 条分别规定沿海国或海峡沿岸国考虑到航行安全认为必要时

可在其领海或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行分道通航制过境通行的船舶必须尊重该分

道通航制 沿海国在指定航道和规定分道航行时应该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的建

议⑥ 《公约》中分道通航的规定限制了航行自由但是这种限制的目的在于确保航

行安全而且沿海国不得借分道通航制实质性地排除船舶所享有的航行自由 鉴于

分道通航所具有的防范船舶事故功能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海事组织建议在必要海

域实行ldquo分道通航制临时调整rdquo的措施以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

冲突

middot6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⑤⑥

英国 1987 年《石油法》第 21 条规定船舶未经允许进入安全地带是违法的澳大利亚《石油法》亦规定除了专业船舶或特种船舶以外的其他所有船舶禁止驶入安全地带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

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9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 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有权在专属经济区和

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周围设置安全地带并可以在该地带采取适当措施确保航行安全以及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安全 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 20 条经主管机关核准公告如系在沿海水域

进行水上水下施工需要可划定相应的安全作业区无关的船舶不得进入安全作业区 该法第 14 条第 15 条还

允许设立禁航区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船舶不得进入或者穿越禁航区通过交通

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也必须遵守主管机关的特别规定 参见 http wwwgovcn ziliao flfg 2005-09 12 content_31086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8 日

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0 页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管理规定》第 5 条和第 8 条更详细的内容参见 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9253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参见周忠海《国际海洋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97 页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24 条更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

时间2015 年 4 月 24 日

  2015 年第 7 期

2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

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为从私法视角限制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法理基础

私法视角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通过立法使海洋资源开发者受到法律束缚① 此种

限制主要有权利滥用的禁止与容忍义务的强化 在立法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

交通安全法》第 22 条规定ldquo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在航道通航密集区以及主管机

关公布的航路内进行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rdquo②此属于权利滥用禁止的明证 这一点

具有成熟的私法法理的支持 因为现代私法中一切私权均具有社会性权利的行使

不得违反公共利益或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否则将构成权利滥用而遭到法律禁止

海洋资源开发主体在行使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时必须遵循权利的设定宗旨也不得

侵害他人之利益 同时传统私法上容忍义务是对所有权的一项必要限制系指所有

权人依照法律规定负有容忍他人干涉或侵害之义务其典型是私法上的相邻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 23 条规定ldquo海域使用权人对不妨害其依法使

用海域的非排他性用海活动不得阻挠rdquo③一般而言航行活动属于ldquo非排他性用海活

动rdquo因此只要船舶的通过不会危及钻井平台等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安全海洋资源

开发主体即负有容忍义务应当容许船舶通过其支配的海域

不仅如此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在海洋资源开发限制上具有成熟性 《公约》主

要在废弃石油设施的撤除与处置禁止不正当干扰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且深刻地影

响了国内法 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另一个限制体现在权利的抛弃方面也就是当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结束或者油田不再具有经济可采性之后权利人不得任意弃置

钻井平台和其他石油设施 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中由于钻井平台等设施构成航

行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如果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的期限尚未届满权利人不得将钻

井平台随意弃置 从国际法层面考察对于抛弃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限制主要体现

在《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④ 而较早的 1958 年《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5 款则规定

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装置必须全部撤除rdquo⑤《公约》第 60 条所提及的撤除的

国际标准是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关于撤除在大陆架上或专属经济区内的近海设施

middot7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从私法体系角度看海洋资源开发实际上是由海域使用权探矿权以及采矿权等构成的权利群http wwwgovcn banshi 2005-08 23 content_25604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0 日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16434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2 日《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设施或结构应予以撤销以确保航行安全同

时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制定的任何为一般所接受的国际标准 这种撤销也应适当地考察到捕鱼海洋

环境的保护和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7 日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11 日

及结构的指南和标准》① 撤除下来的海洋石油设施的处置问题被当作与撤除相区别

的一个问题单独处理②

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不得对航行等其他海洋正当用途造成ldquo不正当干扰rdquo原则是由

1958 年《大陆架公约》首先确立的③ 因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行使包括为勘探

开发石油而设置钻井平台等设施不能给航行造成不正当干扰这是国际法对海洋石

油勘探开发权做出的最主要限制④ 国际法委员会认为ldquo不正当干扰的标准显然是

一个平衡所涉利益相对重要性的问题 在有些情形下对航行及捕鱼的干扰即使很严

重也可能是正当的 相反如果干扰与可合理预见的勘探和开发大陆架的条件毫无

关联即使这种干扰很小也会是不正当的rdquo⑤ 在评介干扰是否正当时必须充分考

虑各方的利益包括沿海国的安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进而考虑是否存在给航

行造成最小干扰的合理替代方法⑥

五  结论与对策

中国正处在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关键历史窗口 为了维护中国合法的海

洋权益汲取历史上由于缺乏海洋航行自由理论与实践而导致海权权益丧失的历史教

训强化海洋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十分必要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读特

别是厘清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界限与冲突为中国在特定海域的执法

活动和资源开发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奠定了软实力基础

(一)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

毫无疑问完善《公约》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理论的感召力 显然《公约》的框架

middot8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⑤⑥

Rob McLaughlin ldquoCoastal State Discretion US Policy and the New IMO Guidelines for the Disposal ofOffshore Structures Has Article 5(5) of the 1958 Continental Shelf Convention Been lsquoEntirely Removedrsquordquo Territory Sea Journal No1 1991 p245

处置行为受到 1982 年《公约》1972 年《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即《伦敦公约》)以及 1972 年《防止船舶与飞行器倾倒废物污染海洋的公约》(即《奥斯陆公约》)的规定

《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1 款规定ldquo勘探开发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不应使航行受到任何不当的干

涉rdquo第 5 条第 2 款规定ldquo在大陆架上建造和维持或经营为勘探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所必要的装置或其他设

施受到第 5 条第 1 款的限制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78 条第 2 款规定ldquo沿海国对大陆架权利的行使绝不得对航行和本公约规定的

其他国家的其他权利和自由有所侵害或造成不当的干扰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问题》第 179 页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3 页

  2015 年第 7 期

范畴政治敏锐性以及立法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完善《公约》绝非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

学者主张应该将《公约》的完善和修订提到日程诸如分别通过订立专门的补充协定缔结区域性协定召开审议《公约》会议以及用扩大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事实上的修

订① 然而笔者以为上述措施只是理论上的探讨与展望其可行性可能会面临重重

阻力 建议中国立法机构积极针对《公约》框架下的ldquo模糊地带rdquo展开专门和细化立

法增强其可操作性 海洋法立法资料显示《公约》的巨大努力并没有很好地将最传

统的海洋权利mdashmdashmdash海洋运输囊括进来最终使得《公约》没有形成成熟的海洋航行自

由的体系化机制其似乎将焦点集中于船舶从 A 点到 B 点的航行通过而无视海洋航

行自由的经济活动基础导致航运的商业可行性问题很少被提出来② 由于海洋航行

自由的边界难以界定因此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探索海洋航行自由边界的立法实践以形成健全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为完善《公约》积累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资源 ldquo国内法

机制rdquo专门针对《公约》框架下的模糊内容根据国家海洋主权原则展开法律解释学立法学以及比较法学等不同角度运作而强化旨在增强《公约》可操作性的国内立法

活动 这是由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而决定的(二)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作为海洋秩序ldquo大宪章rdquo的 1982 年《公约》面临着通过实施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实

现其目标和宗旨的历史重任 各国实施《公约》的理论与实践并不雷同通常而言不断强化国家的海权能力的同时强化国内立法以实现《公约》的实施机制是比较流行

的实践 这需要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为此笔者建议从ldquo整体性rdquo角度来理解和完善《公约》形成体系化解读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理念与机

制 这是因为《公约》明确了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资源开发管辖权及其主权性权利

等事项但是对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规定是独立独行的没有将两者作为ldquo整体rdquo予以规定 如何整合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和协调并形成体系化

的制度机制是《公约》的软肋③ 尽管海洋利用和海洋开发的规则是互相关联的但是

《公约》下的国际航行规则由另外一套法律来决定而这些法律规则可能漠视船舶和

海洋的商业功能 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提升中国海上维权力量和海上执法力量

middot9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杨泽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第 62-63 页Edgar Gold ldquoOcean Shipping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 Toward a More Regulatory Regimerdquo Ocean

Shipping Vol6 No1 1986 p85通篇考察 1982 年《公约》严格地讲《公约》没有规定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但是公约却在

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全和保护方面做出比较多的规定 诸如《公约》第 123 条规定ldquo无论某海域的法律地位

如何还要符合一定条件其沿岸国在行使和履行 1982 年《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时就应该互相合作并应

尽力直接或通过适当区域组织协调行使和履行沿岸国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rdquo

(三)加强在敏感海域展开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

基于《公约》中海洋航行自由边界模糊与难以操作的缺憾本文建议通过强化国

内立法的方式消解这些不足以明确和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法律依据 从地缘政治角

度看南海周边地区不仅是海权和陆权对抗的前沿mdashmdashmdashldquo边缘地带rdquo而且东南亚地区

是没有权力中心的ldquo破碎地带rdquo① 由于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积极介入南海海域事务

导致制约南海海洋航行自由的因素更加复杂 因此中国应该以国内法明确东沙中

沙和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从而确定其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起

始线进而建立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制度 作为历史上的传统国际航道考虑到南

海断续线内海域的海洋属性和特点②中国应考虑开放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内水的外国

商船无害通过权③ 在此基础上中国立法机构要及时加强在南海海域展开南海资源

开发管理立法活动 这不仅是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需要而且此种海洋资源开发

管理立法容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

(四)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根据《公约》的程序性规定启动修订程序必然是艰难和复杂的会受到政治经

济以及地缘性因素的影响 《公约》的制定与一些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专业性国

际组织存在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囊括了《公约》制定中的提案建议案审议以及通过

等方面 其中国际海事组织与《公约》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 例如上文论及的禁止不

当干扰原则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设立和行使构成了限制类似的具体措施都来

源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指南和建议 为此中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与之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向该组织提案来改进海洋航行自由制度④ 依此种方式完

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不仅具有节约立法成本的优势而且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接

受度

(截稿2015 年 5 月  责任编辑主父笑飞)

middot05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③④

朱华友鞠海龙《南海航行安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南洋问题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18 页根据有关海洋资料南海断续线内海域面积约 200 万平方公里而高潮时露出海面的岛礁面积约 14 平方

公里参见邹立刚王崇敏《适用于南海航行和飞越制度研究》载《当代法学》2013 年第 6 期第 139 页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 A 类理事国在该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提

案等方式来强化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进而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家管辖水域中航行自由为内容的综合性制度① 美国动辄故意模糊海洋航行自由与

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攫取利益而故意玩弄文字游戏

南海共同开发与航行自由问题的明确与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海洋权益以及南

海的未来法律秩序 尽管泰国湾地区的共同开发经验能够为中国提供借鉴但南海情

况与之有很大区别 虽然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南海争端最终妥善解决的唯一途径是

ldquo搁置争议共同开发rdquo②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必要反思ldquo共同开发rdquo这一方略

的可实施性 当然就南海局部区域的资源开发实践而言的确有比较成功的共同开

发的案例 有学者统计了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的诸多案例涉及南海争端国的案例有

泰国mdash马来西亚协定马来西亚mdash越南协定以及澳大利亚mdash印度尼西亚协定下的共同

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其中一些共同开发的合作并没有善始善终③ 事实上

南海资源共同开发的前景并不乐观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合作开发案即表明了这

一点 2012 年菲律宾基于安全和资金的考虑提议与中国ldquo共同开发rdquo礼乐滩但是

菲律宾坚持在合同中增加联合ldquo开垦协议rdquo要求中国承认菲律宾对礼乐滩ldquo拥有主

权rdquo而遭到中国的拒绝④ 这导致中国与菲律宾关于礼乐滩的共同开发前景暗淡

笔者以为某些共同开发合作基础之所以不坚固原因在于合作当事国都固守

ldquo主权在我rdquo一旦合作的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自然会产生变数 因此在海洋资源共

同开发实践中应该积极探索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内在关联度尝试构建

作为《公约》主题与主线索的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协调机制 否则将导

致各国为了本国利益而曲解海洋航行自由的本来含义 南海共同开发协定中几乎没

有资源开发中航行自由和航行安全的专门安排 这也为某些国家动辄指责对方干扰

海洋航行自由提供了便利和口实

四  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正视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国家主权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

起而彰显出的多样态属性是正确诠释其在《公约》框架下原本含义的基础 人类开发

middot0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

张小奕《试论航行自由的历史演进》载《国际法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2 页参见徐浩《南海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实现困境与博弈破解》载《东南亚研究》2014 年第 4 期第 26 页比如 1982 年越南和柬埔寨订立的《关于历史性水域的协定》 参见 Zou Keyuan ldquo Implementing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Sea in East Asia Issues and Trendsrdquo Singapore 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5 pp7-8

李金明《中菲礼乐滩油气资源ldquo共同开发rdquo的前景分析》载《太平洋学报》2015 年第 5 期第 78 页

  2015 年第 7 期

和利用海洋的实践与海洋法理论的变迁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必须建立在《公约》及其相关资源基础之上否则海洋航行自由必然沦为没有ldquo边界rdquo而

漂泊不定① 在无法彻底修改《公约》的背景与前提下运用国际法原理探究《公约》所

隐含的立法目的特别是深入挖掘有关国际组织与《公约》的内在关联性是构建海洋航

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公约》作为海洋法之ldquo宪章rdquo涵

盖了海洋事务的方方面面而作为航运领域重要的国际组织mdashmdashmdash国际海事组织通常是依

据《公约》制定其规则与标准 由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海上立法实践远远早于《公约》在

《公约》制定过程中国际海事组织一直与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保持着密切合作为《公约》

的制定并使之与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公约之间保持一致做出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公

约》吸收了国际海事组织诸多公约中所创立和发展的原则和海洋治理理念如油污损害

民事责任分道通航以及特别敏感区等② 故此笔者以为探究国际海事组织与《公

约》之间的合作法律机制也是理解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公约》框架下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具有终极意义

海洋法实践和国际法院判例无不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与诸多海洋因素密不可分

的属性进而产生了其与国家主权海上安全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

与协调问题 如果按照一定脉络将这些冲突展开梳理则某些类型的冲突将成为伪命

题另一些冲突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而得以化解 国际

事件和国际判例显示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权的冲突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

洋环境保护的冲突以及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的冲突都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

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得以化解③ 这是因为大部分冲突的实质在于各国争

夺海洋资源开发权所致而某些争端主体往往以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海洋环境以及保

障海上安全为借口或者理由根本目的则是攫取海洋资源的开发权

因此笔者以为从该角度看完全可以将海洋航行自由与其他海洋因素的冲突分

为特殊的冲突与普遍的冲突而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属于一种普遍的

冲突即便是在不存在海洋争端的非敏感海域海洋航行自由亦受到海洋资源开发的

影响反之亦然 因而此种冲突具有普遍意义 进而笔者推论出在《公约》框架下

middot1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rdquo Israel Law Review Vol10 No4 1975 p458

参见唐国梅编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际海事组织工作的关系》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版第 1 页Dinah Shelton and Gary Rose ldquo Freedom of Navigation The Emerging International Regimerdquo Santa

Clara Law Review Vol17 No3 1997 p551

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冲突不仅仅对于存在主权争端情境的海域

资源开发即便是对于不存在主权争端的海域资源开发而言同样存在积极的价值

故此从上述视角审视问题笔者认为《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

的关系对于理解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具有终极意义

(二)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

1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

如果没有国内法律制度坚定的帮助合作与支持多数国际法规则无从实施

《公约》的义务性质和习惯法实践表明国内法具有遵循国际法的普通义务 但是国

内法与国际法的冲突并不构成对国际法的直接违反 国际法院的实践表明法庭在处

理国际法问题时经常不得不参照诸多国家的国内法这是一种常态① 事实上国际

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或者色彩可以从国际法对于一般法律原则的高度依赖得以

洞察 对一般法律原则为国际法渊源的承认使一些法律规制能弥补国际习惯法和国

际条约的运行所可能留下的法律缺陷或弱点并且提供一种在适用国际习惯和国际条

约时予以参照的法律原则的背景② 在理解国际法的财产权逻辑日渐成熟和被接受

的情境下理解国际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即从国际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国际

法体系中作为ldquo事实rdquo的国内法以及国际法院的司法中证据规则三个角度来诠释国际

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进路将为理性理解国际法问题提供另一种绵长的动力③ 由

此在探讨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这一课题时不仅要着重考察

《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的关系而且可以从国内法的角度来考察海洋

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 就《公约》的历史发展脉络而言作为主线

索的海洋航行自由与作为主题的海洋资源开发两者的内在关联度虽然密切但是立

法上并没有认真考察两者的关系 一般认为海洋国家关涉海洋的立法比较丰富和健

全从国内海洋法律体系角度优化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进而实现海洋

航行自由体系化认知的目的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性的路径 强化与《公约》相关的国

内法立法是当务之急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减《公约》的模糊性

2《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提供的路径

《公约》采纳的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模式要求对其进行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就显得格外重要

middot2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Jenks Clarence Wilfred The Prospects of International Adjudication London Stevens 1964 pp547-600参见詹宁斯middot瓦茨著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 (第一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

版第 23-24 页参见马得懿《海岛主权争端适用有效控制规则的国内法逻辑》载《法律科学》2014 年第 6 期第 88-

89 页

  2015 年第 7 期

各国意识到ldquo各海洋区域的种种问题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

以考虑rdquo① 从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上看虽然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方法并不构成 1969 年《维

也纳条约法公约》(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y)下独立的解释手段但是

国际法实践通常将公约的序言正文以及公约附件视为整体加以解释甚至也考虑到

因缔结公约而起草的与公约有关的任何协定或文件② 显然《公约》是个完整的文

件不得为权宜之计将《公约》体系人为地割裂开来 在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公约》之际自

然不能遗忘ldquo目的性rdquo解释的重要性 国际法委员会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对约文解

释方法进行了以下谨慎的限制如果约文解释方法ldquo所获得结果依据公约的目的和宗

旨显然是荒谬或不合理的rdquo则允许诉诸补充的解释方法③ 上述理论与实践为海洋

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提供了依据

不同经济社会制度的 150 多个国家参与了史无前例的《公约》谈判无论立法技

术如何高超和费尽心机但是其不足亦为人们所共知 《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

由与资源开发的融合机制便是其中之一 因此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重要路径

之一在于《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强化 事实上在海洋法理论体系的不断变迁和

发展进程中不断将海洋法体系中的不同理论予以ldquo整合rdquo和ldquo融合rdquo就可以实现体系

化 一般来看海洋法演变进程中存在两个理论其一海洋是属于人类的公有物因

此海洋是自由的而海洋航行自由是海洋自由的首要和基本的要义(mantra) 其二

海洋所有者或者控制者在行使其海洋权利的同时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两种理论

交错发展不断形成了海洋法理论体系④ 另外《公约》的通过是世界上众多国家和

国际组织互相博弈和妥协的结果而且这一过程融入了各种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 发

展中国家通过建立专属经济区的制度和理念来控制深海和公海以阻止海洋发达国家

在没有任何政治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开发深海和公海的资源而西方国家则希望维持在

公海和深海的航行自由并且能够自由地开发深海和公海的海洋资源而不付任何代

价内陆国群岛国以及海岸线劣势国家则希望保障其特定的海洋利益 世界各国对

middot3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序言部分 更为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indexshtml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2 日

参见 1969 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 31 条http www un org chinese law ilc treaty htm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3 日

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第 552 页William K Agyebeng ldquoTheory in Search of Practice The Right of Innocent Passage in the Territorial

Seardquo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39 2006 p371

于海洋利益的诉求各具特色《公约》最终以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的模式收官① 《公约》演

进的背景和基础留下了其十分注重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传统和文化这实则为海洋航行

自由的体系化解读提供了根基和文化氛围

3资源在海洋划界中的核心地位

由于《公约》以建立海洋资源分配秩序为宗旨海洋资源及其开发自然就是《公

约》的重要内容这也迎合了海洋资源及其开发作为《公约》主题的内在逻辑性 当我

们试图寻找海洋划界方法时就会失望地发现《公约》除了要求海洋划界应当实现公

平解决分歧外几乎没有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引 这样的法律不但无助于国家实现划界

而且可能引发它们之间的争端② 关于划界是否应当受资源位置的影响有学者持否

定态度认为资源并非划界关键因素③ 虽然 1985 年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案中强调划

界ldquo只能考虑现时的估价rdquo然而勘探和开发资源是大陆架渔区和经济区观念的基

础④而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划界问题真正的核心 首先开发资源是促进有关划界

谈判并达成协议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1942 年英国和委内瑞拉划界的目的就是为了

开发近海石油资源 其次对于有关海域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安排是划界谈判中的焦

点之一 如果不能就有关海域中的资源达成适当安排往往就会妨碍划界协议的达

成⑤ 例如在划界地区新发现的天然气田导致葡萄牙拒不批准 1976 年同西班牙达

成的划界条约 最后国家实践中存在大量考虑资源因素的证据⑥ 在权衡有关因素

时应该考虑该地区存在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已经确定的法律规则⑦

国家划界实践中对资源的考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资源的位置直接影响划界的

结果二是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成某种安排但资源的位置并不直接影响界限的划

定 2000 年中国和越南在北部湾划界就深受渔业资源的影响 北部湾是中国广西

middot4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Hugo Caminos and Michael R Molitor ldquo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ackageDealrdquo The Amer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79 No4 1985 p871

Dorinda G Dallmeger and Louis De Vorsry eds Rights to Ocean1049011s Resources Deciding and Drawing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itinus Nijihoff Pubishers 1889 p42

Douglas M Johnston and Phillip M Saunders et al Ocean Boundary Making Regional Issues and Developments London Croom Helm 1988 p26

Prosper Weil Geographical Consideration in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tinus Nijihoff Publishers p115

Douglas M Johnston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Ocean BoundaryMaking Montreal McGillQueen1049011s University Press 1988 p5

Serard J Tanja The Legal Deter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Deventer Kluwer Law andTaxation Publishers 1990 p301

Surya P Sharma Delimitation of Land and Sea Boundaries Between Neighboring Countries London Lancers Books 1989 p127

  2015 年第 7 期

广东和海南三省区渔民的传统作业渔场划界直接关系到渔业资源的分配利用和广大

渔民的切身利益① 从司法实践看国际法院自始就将资源看成海洋划界应当考虑的

有关情形② 很明显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划界之间产生了重要的内在关联性而海

洋划界是《公约》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课题其与海洋航行自由海上安全以及海洋环

境保护息息相关 按此逻辑推理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海洋划界资源ldquo核心

论rdquo路径具有其合理性 因为海洋航行自由通过ldquo划界rdquo这个媒介与资源开发形成某

种程度的关联而海洋划界形成的不同法律地位的海域自然导致不同的海洋航行自

由度 由此观之此路径之下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具有关联性(三)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模式

1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

一个现实的国际法制度必须既顾及国际社会各政治实体的ldquo社会性rdquo也考虑到

这些实体的ldquo非社会性rdquo 用ldquo结构平衡论rdquo解释国际组织的出现符合现代国际社会

发展潮流 现代国际法发展的新动向既有ldquo软法rdquo的传统又有ldquo硬法rdquo的属性而国

际组织的准造法功能是决定性的③ 《公约》和国际海事组织相关指南文件在探索限

制海洋航行自由以实现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关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

尝试第一建立安全地带(safety zone) 依照《公约》第 60 条沿海国可于必要时在近

海石油设施和结构的周围设置合理的安全地带 安全地带的宽度应由沿海国参照适

用的国际标准加以确定 这种地带的设置应确保其与石油设施或结构的性质和功能

有合理的关联 无论石油设施是设置在专属经济区内还是大陆架上无论石油设施是

永久性勘探开发平台还是浮动式勘探开发平台甚至是辅助平台以上规则均适用 安

全地带的设置构成了对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安全地带设立之后沿海国可以在该地带中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航行以及石油设

施和结构的安全 一切船舶都必须尊重这些安全地带并应遵守关于在石油设施和安

全地带附近航行的国际标准 虽然《公约》第 60 条并没有明确禁止船舶在安全地带

内的通行但既然沿海国有权采取ldquo适当措施rdquo那么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措施就可

middot5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参见高建军《国际海洋划界论mdashmdashmdash有关等距离 特殊情况规则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版第 153 页这些案例包括 1982 年突尼斯 利比亚案1984 年缅因湾案1985 年利比亚 马耳他案以及 1992 年加拿

大 法国划界案等参见梁西《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33 页

能包括禁航措施① 为了保证石油设施的安全减少船舶侵犯安全地带事件的发生

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关于在近海勘探区域建立安全地带的决议》《关于防止侵犯近

海设施或结构周围安全地带的措施的决议》 这些决议要求船舶遵守谨慎航行的标

准并建议沿海国采取更合理的程序和安全措施 在中国现行法中有以设立安全地带

的方式对海洋航行自由进行限制的内容②但对于安全地带的范围未做规定③ 为了

消除因设立安全地带而给航运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相关法律条文已经尽可能地

减少对航行权的限制④

第二实行分道通航(traffic separation schemes) 分道通航制是国际海事组织于

1967 年正式建议使用的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 10 条对其做出了规定 随

着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生效分道通航制已经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所采纳并有效地减少了碰撞事故的发生⑤ 承袭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

约》第 22 条和第 41 条分别规定沿海国或海峡沿岸国考虑到航行安全认为必要时

可在其领海或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行分道通航制过境通行的船舶必须尊重该分

道通航制 沿海国在指定航道和规定分道航行时应该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的建

议⑥ 《公约》中分道通航的规定限制了航行自由但是这种限制的目的在于确保航

行安全而且沿海国不得借分道通航制实质性地排除船舶所享有的航行自由 鉴于

分道通航所具有的防范船舶事故功能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海事组织建议在必要海

域实行ldquo分道通航制临时调整rdquo的措施以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

冲突

middot6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⑤⑥

英国 1987 年《石油法》第 21 条规定船舶未经允许进入安全地带是违法的澳大利亚《石油法》亦规定除了专业船舶或特种船舶以外的其他所有船舶禁止驶入安全地带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

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9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 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有权在专属经济区和

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周围设置安全地带并可以在该地带采取适当措施确保航行安全以及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安全 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 20 条经主管机关核准公告如系在沿海水域

进行水上水下施工需要可划定相应的安全作业区无关的船舶不得进入安全作业区 该法第 14 条第 15 条还

允许设立禁航区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船舶不得进入或者穿越禁航区通过交通

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也必须遵守主管机关的特别规定 参见 http wwwgovcn ziliao flfg 2005-09 12 content_31086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8 日

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0 页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管理规定》第 5 条和第 8 条更详细的内容参见 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9253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参见周忠海《国际海洋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97 页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24 条更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

时间2015 年 4 月 24 日

  2015 年第 7 期

2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

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为从私法视角限制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法理基础

私法视角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通过立法使海洋资源开发者受到法律束缚① 此种

限制主要有权利滥用的禁止与容忍义务的强化 在立法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

交通安全法》第 22 条规定ldquo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在航道通航密集区以及主管机

关公布的航路内进行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rdquo②此属于权利滥用禁止的明证 这一点

具有成熟的私法法理的支持 因为现代私法中一切私权均具有社会性权利的行使

不得违反公共利益或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否则将构成权利滥用而遭到法律禁止

海洋资源开发主体在行使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时必须遵循权利的设定宗旨也不得

侵害他人之利益 同时传统私法上容忍义务是对所有权的一项必要限制系指所有

权人依照法律规定负有容忍他人干涉或侵害之义务其典型是私法上的相邻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 23 条规定ldquo海域使用权人对不妨害其依法使

用海域的非排他性用海活动不得阻挠rdquo③一般而言航行活动属于ldquo非排他性用海活

动rdquo因此只要船舶的通过不会危及钻井平台等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安全海洋资源

开发主体即负有容忍义务应当容许船舶通过其支配的海域

不仅如此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在海洋资源开发限制上具有成熟性 《公约》主

要在废弃石油设施的撤除与处置禁止不正当干扰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且深刻地影

响了国内法 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另一个限制体现在权利的抛弃方面也就是当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结束或者油田不再具有经济可采性之后权利人不得任意弃置

钻井平台和其他石油设施 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中由于钻井平台等设施构成航

行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如果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的期限尚未届满权利人不得将钻

井平台随意弃置 从国际法层面考察对于抛弃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限制主要体现

在《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④ 而较早的 1958 年《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5 款则规定

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装置必须全部撤除rdquo⑤《公约》第 60 条所提及的撤除的

国际标准是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关于撤除在大陆架上或专属经济区内的近海设施

middot7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从私法体系角度看海洋资源开发实际上是由海域使用权探矿权以及采矿权等构成的权利群http wwwgovcn banshi 2005-08 23 content_25604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0 日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16434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2 日《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设施或结构应予以撤销以确保航行安全同

时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制定的任何为一般所接受的国际标准 这种撤销也应适当地考察到捕鱼海洋

环境的保护和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7 日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11 日

及结构的指南和标准》① 撤除下来的海洋石油设施的处置问题被当作与撤除相区别

的一个问题单独处理②

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不得对航行等其他海洋正当用途造成ldquo不正当干扰rdquo原则是由

1958 年《大陆架公约》首先确立的③ 因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行使包括为勘探

开发石油而设置钻井平台等设施不能给航行造成不正当干扰这是国际法对海洋石

油勘探开发权做出的最主要限制④ 国际法委员会认为ldquo不正当干扰的标准显然是

一个平衡所涉利益相对重要性的问题 在有些情形下对航行及捕鱼的干扰即使很严

重也可能是正当的 相反如果干扰与可合理预见的勘探和开发大陆架的条件毫无

关联即使这种干扰很小也会是不正当的rdquo⑤ 在评介干扰是否正当时必须充分考

虑各方的利益包括沿海国的安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进而考虑是否存在给航

行造成最小干扰的合理替代方法⑥

五  结论与对策

中国正处在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关键历史窗口 为了维护中国合法的海

洋权益汲取历史上由于缺乏海洋航行自由理论与实践而导致海权权益丧失的历史教

训强化海洋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十分必要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读特

别是厘清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界限与冲突为中国在特定海域的执法

活动和资源开发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奠定了软实力基础

(一)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

毫无疑问完善《公约》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理论的感召力 显然《公约》的框架

middot8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⑤⑥

Rob McLaughlin ldquoCoastal State Discretion US Policy and the New IMO Guidelines for the Disposal ofOffshore Structures Has Article 5(5) of the 1958 Continental Shelf Convention Been lsquoEntirely Removedrsquordquo Territory Sea Journal No1 1991 p245

处置行为受到 1982 年《公约》1972 年《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即《伦敦公约》)以及 1972 年《防止船舶与飞行器倾倒废物污染海洋的公约》(即《奥斯陆公约》)的规定

《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1 款规定ldquo勘探开发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不应使航行受到任何不当的干

涉rdquo第 5 条第 2 款规定ldquo在大陆架上建造和维持或经营为勘探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所必要的装置或其他设

施受到第 5 条第 1 款的限制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78 条第 2 款规定ldquo沿海国对大陆架权利的行使绝不得对航行和本公约规定的

其他国家的其他权利和自由有所侵害或造成不当的干扰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问题》第 179 页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3 页

  2015 年第 7 期

范畴政治敏锐性以及立法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完善《公约》绝非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

学者主张应该将《公约》的完善和修订提到日程诸如分别通过订立专门的补充协定缔结区域性协定召开审议《公约》会议以及用扩大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事实上的修

订① 然而笔者以为上述措施只是理论上的探讨与展望其可行性可能会面临重重

阻力 建议中国立法机构积极针对《公约》框架下的ldquo模糊地带rdquo展开专门和细化立

法增强其可操作性 海洋法立法资料显示《公约》的巨大努力并没有很好地将最传

统的海洋权利mdashmdashmdash海洋运输囊括进来最终使得《公约》没有形成成熟的海洋航行自

由的体系化机制其似乎将焦点集中于船舶从 A 点到 B 点的航行通过而无视海洋航

行自由的经济活动基础导致航运的商业可行性问题很少被提出来② 由于海洋航行

自由的边界难以界定因此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探索海洋航行自由边界的立法实践以形成健全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为完善《公约》积累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资源 ldquo国内法

机制rdquo专门针对《公约》框架下的模糊内容根据国家海洋主权原则展开法律解释学立法学以及比较法学等不同角度运作而强化旨在增强《公约》可操作性的国内立法

活动 这是由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而决定的(二)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作为海洋秩序ldquo大宪章rdquo的 1982 年《公约》面临着通过实施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实

现其目标和宗旨的历史重任 各国实施《公约》的理论与实践并不雷同通常而言不断强化国家的海权能力的同时强化国内立法以实现《公约》的实施机制是比较流行

的实践 这需要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为此笔者建议从ldquo整体性rdquo角度来理解和完善《公约》形成体系化解读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理念与机

制 这是因为《公约》明确了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资源开发管辖权及其主权性权利

等事项但是对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规定是独立独行的没有将两者作为ldquo整体rdquo予以规定 如何整合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和协调并形成体系化

的制度机制是《公约》的软肋③ 尽管海洋利用和海洋开发的规则是互相关联的但是

《公约》下的国际航行规则由另外一套法律来决定而这些法律规则可能漠视船舶和

海洋的商业功能 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提升中国海上维权力量和海上执法力量

middot9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杨泽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第 62-63 页Edgar Gold ldquoOcean Shipping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 Toward a More Regulatory Regimerdquo Ocean

Shipping Vol6 No1 1986 p85通篇考察 1982 年《公约》严格地讲《公约》没有规定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但是公约却在

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全和保护方面做出比较多的规定 诸如《公约》第 123 条规定ldquo无论某海域的法律地位

如何还要符合一定条件其沿岸国在行使和履行 1982 年《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时就应该互相合作并应

尽力直接或通过适当区域组织协调行使和履行沿岸国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rdquo

(三)加强在敏感海域展开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

基于《公约》中海洋航行自由边界模糊与难以操作的缺憾本文建议通过强化国

内立法的方式消解这些不足以明确和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法律依据 从地缘政治角

度看南海周边地区不仅是海权和陆权对抗的前沿mdashmdashmdashldquo边缘地带rdquo而且东南亚地区

是没有权力中心的ldquo破碎地带rdquo① 由于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积极介入南海海域事务

导致制约南海海洋航行自由的因素更加复杂 因此中国应该以国内法明确东沙中

沙和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从而确定其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起

始线进而建立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制度 作为历史上的传统国际航道考虑到南

海断续线内海域的海洋属性和特点②中国应考虑开放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内水的外国

商船无害通过权③ 在此基础上中国立法机构要及时加强在南海海域展开南海资源

开发管理立法活动 这不仅是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需要而且此种海洋资源开发

管理立法容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

(四)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根据《公约》的程序性规定启动修订程序必然是艰难和复杂的会受到政治经

济以及地缘性因素的影响 《公约》的制定与一些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专业性国

际组织存在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囊括了《公约》制定中的提案建议案审议以及通过

等方面 其中国际海事组织与《公约》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 例如上文论及的禁止不

当干扰原则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设立和行使构成了限制类似的具体措施都来

源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指南和建议 为此中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与之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向该组织提案来改进海洋航行自由制度④ 依此种方式完

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不仅具有节约立法成本的优势而且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接

受度

(截稿2015 年 5 月  责任编辑主父笑飞)

middot05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③④

朱华友鞠海龙《南海航行安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南洋问题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18 页根据有关海洋资料南海断续线内海域面积约 200 万平方公里而高潮时露出海面的岛礁面积约 14 平方

公里参见邹立刚王崇敏《适用于南海航行和飞越制度研究》载《当代法学》2013 年第 6 期第 139 页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 A 类理事国在该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提

案等方式来强化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进而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2015 年第 7 期

和利用海洋的实践与海洋法理论的变迁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

必须建立在《公约》及其相关资源基础之上否则海洋航行自由必然沦为没有ldquo边界rdquo而

漂泊不定① 在无法彻底修改《公约》的背景与前提下运用国际法原理探究《公约》所

隐含的立法目的特别是深入挖掘有关国际组织与《公约》的内在关联性是构建海洋航

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与模式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公约》作为海洋法之ldquo宪章rdquo涵

盖了海洋事务的方方面面而作为航运领域重要的国际组织mdashmdashmdash国际海事组织通常是依

据《公约》制定其规则与标准 由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海上立法实践远远早于《公约》在

《公约》制定过程中国际海事组织一直与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保持着密切合作为《公约》

的制定并使之与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公约之间保持一致做出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公

约》吸收了国际海事组织诸多公约中所创立和发展的原则和海洋治理理念如油污损害

民事责任分道通航以及特别敏感区等② 故此笔者以为探究国际海事组织与《公

约》之间的合作法律机制也是理解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公约》框架下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具有终极意义

海洋法实践和国际法院判例无不昭示着海洋航行自由与诸多海洋因素密不可分

的属性进而产生了其与国家主权海上安全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

与协调问题 如果按照一定脉络将这些冲突展开梳理则某些类型的冲突将成为伪命

题另一些冲突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而得以化解 国际

事件和国际判例显示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权的冲突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

洋环境保护的冲突以及某些海洋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的冲突都可以通过协调海洋航

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得以化解③ 这是因为大部分冲突的实质在于各国争

夺海洋资源开发权所致而某些争端主体往往以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海洋环境以及保

障海上安全为借口或者理由根本目的则是攫取海洋资源的开发权

因此笔者以为从该角度看完全可以将海洋航行自由与其他海洋因素的冲突分

为特殊的冲突与普遍的冲突而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属于一种普遍的

冲突即便是在不存在海洋争端的非敏感海域海洋航行自由亦受到海洋资源开发的

影响反之亦然 因而此种冲突具有普遍意义 进而笔者推论出在《公约》框架下

middot1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Ruth Lapidoth ldquoFreedom of Navigation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rdquo Israel Law Review Vol10 No4 1975 p458

参见唐国梅编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际海事组织工作的关系》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版第 1 页Dinah Shelton and Gary Rose ldquo Freedom of Navigation The Emerging International Regimerdquo Santa

Clara Law Review Vol17 No3 1997 p551

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冲突不仅仅对于存在主权争端情境的海域

资源开发即便是对于不存在主权争端的海域资源开发而言同样存在积极的价值

故此从上述视角审视问题笔者认为《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

的关系对于理解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具有终极意义

(二)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

1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

如果没有国内法律制度坚定的帮助合作与支持多数国际法规则无从实施

《公约》的义务性质和习惯法实践表明国内法具有遵循国际法的普通义务 但是国

内法与国际法的冲突并不构成对国际法的直接违反 国际法院的实践表明法庭在处

理国际法问题时经常不得不参照诸多国家的国内法这是一种常态① 事实上国际

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或者色彩可以从国际法对于一般法律原则的高度依赖得以

洞察 对一般法律原则为国际法渊源的承认使一些法律规制能弥补国际习惯法和国

际条约的运行所可能留下的法律缺陷或弱点并且提供一种在适用国际习惯和国际条

约时予以参照的法律原则的背景② 在理解国际法的财产权逻辑日渐成熟和被接受

的情境下理解国际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即从国际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国际

法体系中作为ldquo事实rdquo的国内法以及国际法院的司法中证据规则三个角度来诠释国际

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进路将为理性理解国际法问题提供另一种绵长的动力③ 由

此在探讨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这一课题时不仅要着重考察

《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的关系而且可以从国内法的角度来考察海洋

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 就《公约》的历史发展脉络而言作为主线

索的海洋航行自由与作为主题的海洋资源开发两者的内在关联度虽然密切但是立

法上并没有认真考察两者的关系 一般认为海洋国家关涉海洋的立法比较丰富和健

全从国内海洋法律体系角度优化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进而实现海洋

航行自由体系化认知的目的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性的路径 强化与《公约》相关的国

内法立法是当务之急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减《公约》的模糊性

2《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提供的路径

《公约》采纳的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模式要求对其进行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就显得格外重要

middot2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Jenks Clarence Wilfred The Prospects of International Adjudication London Stevens 1964 pp547-600参见詹宁斯middot瓦茨著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 (第一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

版第 23-24 页参见马得懿《海岛主权争端适用有效控制规则的国内法逻辑》载《法律科学》2014 年第 6 期第 88-

89 页

  2015 年第 7 期

各国意识到ldquo各海洋区域的种种问题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

以考虑rdquo① 从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上看虽然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方法并不构成 1969 年《维

也纳条约法公约》(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y)下独立的解释手段但是

国际法实践通常将公约的序言正文以及公约附件视为整体加以解释甚至也考虑到

因缔结公约而起草的与公约有关的任何协定或文件② 显然《公约》是个完整的文

件不得为权宜之计将《公约》体系人为地割裂开来 在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公约》之际自

然不能遗忘ldquo目的性rdquo解释的重要性 国际法委员会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对约文解

释方法进行了以下谨慎的限制如果约文解释方法ldquo所获得结果依据公约的目的和宗

旨显然是荒谬或不合理的rdquo则允许诉诸补充的解释方法③ 上述理论与实践为海洋

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提供了依据

不同经济社会制度的 150 多个国家参与了史无前例的《公约》谈判无论立法技

术如何高超和费尽心机但是其不足亦为人们所共知 《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

由与资源开发的融合机制便是其中之一 因此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重要路径

之一在于《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强化 事实上在海洋法理论体系的不断变迁和

发展进程中不断将海洋法体系中的不同理论予以ldquo整合rdquo和ldquo融合rdquo就可以实现体系

化 一般来看海洋法演变进程中存在两个理论其一海洋是属于人类的公有物因

此海洋是自由的而海洋航行自由是海洋自由的首要和基本的要义(mantra) 其二

海洋所有者或者控制者在行使其海洋权利的同时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两种理论

交错发展不断形成了海洋法理论体系④ 另外《公约》的通过是世界上众多国家和

国际组织互相博弈和妥协的结果而且这一过程融入了各种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 发

展中国家通过建立专属经济区的制度和理念来控制深海和公海以阻止海洋发达国家

在没有任何政治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开发深海和公海的资源而西方国家则希望维持在

公海和深海的航行自由并且能够自由地开发深海和公海的海洋资源而不付任何代

价内陆国群岛国以及海岸线劣势国家则希望保障其特定的海洋利益 世界各国对

middot3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序言部分 更为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indexshtml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2 日

参见 1969 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 31 条http www un org chinese law ilc treaty htm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3 日

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第 552 页William K Agyebeng ldquoTheory in Search of Practice The Right of Innocent Passage in the Territorial

Seardquo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39 2006 p371

于海洋利益的诉求各具特色《公约》最终以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的模式收官① 《公约》演

进的背景和基础留下了其十分注重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传统和文化这实则为海洋航行

自由的体系化解读提供了根基和文化氛围

3资源在海洋划界中的核心地位

由于《公约》以建立海洋资源分配秩序为宗旨海洋资源及其开发自然就是《公

约》的重要内容这也迎合了海洋资源及其开发作为《公约》主题的内在逻辑性 当我

们试图寻找海洋划界方法时就会失望地发现《公约》除了要求海洋划界应当实现公

平解决分歧外几乎没有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引 这样的法律不但无助于国家实现划界

而且可能引发它们之间的争端② 关于划界是否应当受资源位置的影响有学者持否

定态度认为资源并非划界关键因素③ 虽然 1985 年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案中强调划

界ldquo只能考虑现时的估价rdquo然而勘探和开发资源是大陆架渔区和经济区观念的基

础④而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划界问题真正的核心 首先开发资源是促进有关划界

谈判并达成协议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1942 年英国和委内瑞拉划界的目的就是为了

开发近海石油资源 其次对于有关海域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安排是划界谈判中的焦

点之一 如果不能就有关海域中的资源达成适当安排往往就会妨碍划界协议的达

成⑤ 例如在划界地区新发现的天然气田导致葡萄牙拒不批准 1976 年同西班牙达

成的划界条约 最后国家实践中存在大量考虑资源因素的证据⑥ 在权衡有关因素

时应该考虑该地区存在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已经确定的法律规则⑦

国家划界实践中对资源的考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资源的位置直接影响划界的

结果二是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成某种安排但资源的位置并不直接影响界限的划

定 2000 年中国和越南在北部湾划界就深受渔业资源的影响 北部湾是中国广西

middot4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Hugo Caminos and Michael R Molitor ldquo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ackageDealrdquo The Amer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79 No4 1985 p871

Dorinda G Dallmeger and Louis De Vorsry eds Rights to Ocean1049011s Resources Deciding and Drawing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itinus Nijihoff Pubishers 1889 p42

Douglas M Johnston and Phillip M Saunders et al Ocean Boundary Making Regional Issues and Developments London Croom Helm 1988 p26

Prosper Weil Geographical Consideration in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tinus Nijihoff Publishers p115

Douglas M Johnston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Ocean BoundaryMaking Montreal McGillQueen1049011s University Press 1988 p5

Serard J Tanja The Legal Deter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Deventer Kluwer Law andTaxation Publishers 1990 p301

Surya P Sharma Delimitation of Land and Sea Boundaries Between Neighboring Countries London Lancers Books 1989 p127

  2015 年第 7 期

广东和海南三省区渔民的传统作业渔场划界直接关系到渔业资源的分配利用和广大

渔民的切身利益① 从司法实践看国际法院自始就将资源看成海洋划界应当考虑的

有关情形② 很明显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划界之间产生了重要的内在关联性而海

洋划界是《公约》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课题其与海洋航行自由海上安全以及海洋环

境保护息息相关 按此逻辑推理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海洋划界资源ldquo核心

论rdquo路径具有其合理性 因为海洋航行自由通过ldquo划界rdquo这个媒介与资源开发形成某

种程度的关联而海洋划界形成的不同法律地位的海域自然导致不同的海洋航行自

由度 由此观之此路径之下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具有关联性(三)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模式

1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

一个现实的国际法制度必须既顾及国际社会各政治实体的ldquo社会性rdquo也考虑到

这些实体的ldquo非社会性rdquo 用ldquo结构平衡论rdquo解释国际组织的出现符合现代国际社会

发展潮流 现代国际法发展的新动向既有ldquo软法rdquo的传统又有ldquo硬法rdquo的属性而国

际组织的准造法功能是决定性的③ 《公约》和国际海事组织相关指南文件在探索限

制海洋航行自由以实现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关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

尝试第一建立安全地带(safety zone) 依照《公约》第 60 条沿海国可于必要时在近

海石油设施和结构的周围设置合理的安全地带 安全地带的宽度应由沿海国参照适

用的国际标准加以确定 这种地带的设置应确保其与石油设施或结构的性质和功能

有合理的关联 无论石油设施是设置在专属经济区内还是大陆架上无论石油设施是

永久性勘探开发平台还是浮动式勘探开发平台甚至是辅助平台以上规则均适用 安

全地带的设置构成了对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安全地带设立之后沿海国可以在该地带中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航行以及石油设

施和结构的安全 一切船舶都必须尊重这些安全地带并应遵守关于在石油设施和安

全地带附近航行的国际标准 虽然《公约》第 60 条并没有明确禁止船舶在安全地带

内的通行但既然沿海国有权采取ldquo适当措施rdquo那么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措施就可

middot5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参见高建军《国际海洋划界论mdashmdashmdash有关等距离 特殊情况规则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版第 153 页这些案例包括 1982 年突尼斯 利比亚案1984 年缅因湾案1985 年利比亚 马耳他案以及 1992 年加拿

大 法国划界案等参见梁西《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33 页

能包括禁航措施① 为了保证石油设施的安全减少船舶侵犯安全地带事件的发生

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关于在近海勘探区域建立安全地带的决议》《关于防止侵犯近

海设施或结构周围安全地带的措施的决议》 这些决议要求船舶遵守谨慎航行的标

准并建议沿海国采取更合理的程序和安全措施 在中国现行法中有以设立安全地带

的方式对海洋航行自由进行限制的内容②但对于安全地带的范围未做规定③ 为了

消除因设立安全地带而给航运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相关法律条文已经尽可能地

减少对航行权的限制④

第二实行分道通航(traffic separation schemes) 分道通航制是国际海事组织于

1967 年正式建议使用的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 10 条对其做出了规定 随

着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生效分道通航制已经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所采纳并有效地减少了碰撞事故的发生⑤ 承袭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

约》第 22 条和第 41 条分别规定沿海国或海峡沿岸国考虑到航行安全认为必要时

可在其领海或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行分道通航制过境通行的船舶必须尊重该分

道通航制 沿海国在指定航道和规定分道航行时应该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的建

议⑥ 《公约》中分道通航的规定限制了航行自由但是这种限制的目的在于确保航

行安全而且沿海国不得借分道通航制实质性地排除船舶所享有的航行自由 鉴于

分道通航所具有的防范船舶事故功能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海事组织建议在必要海

域实行ldquo分道通航制临时调整rdquo的措施以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

冲突

middot6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⑤⑥

英国 1987 年《石油法》第 21 条规定船舶未经允许进入安全地带是违法的澳大利亚《石油法》亦规定除了专业船舶或特种船舶以外的其他所有船舶禁止驶入安全地带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

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9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 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有权在专属经济区和

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周围设置安全地带并可以在该地带采取适当措施确保航行安全以及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安全 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 20 条经主管机关核准公告如系在沿海水域

进行水上水下施工需要可划定相应的安全作业区无关的船舶不得进入安全作业区 该法第 14 条第 15 条还

允许设立禁航区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船舶不得进入或者穿越禁航区通过交通

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也必须遵守主管机关的特别规定 参见 http wwwgovcn ziliao flfg 2005-09 12 content_31086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8 日

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0 页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管理规定》第 5 条和第 8 条更详细的内容参见 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9253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参见周忠海《国际海洋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97 页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24 条更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

时间2015 年 4 月 24 日

  2015 年第 7 期

2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

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为从私法视角限制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法理基础

私法视角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通过立法使海洋资源开发者受到法律束缚① 此种

限制主要有权利滥用的禁止与容忍义务的强化 在立法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

交通安全法》第 22 条规定ldquo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在航道通航密集区以及主管机

关公布的航路内进行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rdquo②此属于权利滥用禁止的明证 这一点

具有成熟的私法法理的支持 因为现代私法中一切私权均具有社会性权利的行使

不得违反公共利益或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否则将构成权利滥用而遭到法律禁止

海洋资源开发主体在行使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时必须遵循权利的设定宗旨也不得

侵害他人之利益 同时传统私法上容忍义务是对所有权的一项必要限制系指所有

权人依照法律规定负有容忍他人干涉或侵害之义务其典型是私法上的相邻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 23 条规定ldquo海域使用权人对不妨害其依法使

用海域的非排他性用海活动不得阻挠rdquo③一般而言航行活动属于ldquo非排他性用海活

动rdquo因此只要船舶的通过不会危及钻井平台等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安全海洋资源

开发主体即负有容忍义务应当容许船舶通过其支配的海域

不仅如此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在海洋资源开发限制上具有成熟性 《公约》主

要在废弃石油设施的撤除与处置禁止不正当干扰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且深刻地影

响了国内法 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另一个限制体现在权利的抛弃方面也就是当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结束或者油田不再具有经济可采性之后权利人不得任意弃置

钻井平台和其他石油设施 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中由于钻井平台等设施构成航

行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如果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的期限尚未届满权利人不得将钻

井平台随意弃置 从国际法层面考察对于抛弃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限制主要体现

在《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④ 而较早的 1958 年《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5 款则规定

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装置必须全部撤除rdquo⑤《公约》第 60 条所提及的撤除的

国际标准是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关于撤除在大陆架上或专属经济区内的近海设施

middot7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从私法体系角度看海洋资源开发实际上是由海域使用权探矿权以及采矿权等构成的权利群http wwwgovcn banshi 2005-08 23 content_25604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0 日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16434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2 日《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设施或结构应予以撤销以确保航行安全同

时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制定的任何为一般所接受的国际标准 这种撤销也应适当地考察到捕鱼海洋

环境的保护和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7 日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11 日

及结构的指南和标准》① 撤除下来的海洋石油设施的处置问题被当作与撤除相区别

的一个问题单独处理②

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不得对航行等其他海洋正当用途造成ldquo不正当干扰rdquo原则是由

1958 年《大陆架公约》首先确立的③ 因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行使包括为勘探

开发石油而设置钻井平台等设施不能给航行造成不正当干扰这是国际法对海洋石

油勘探开发权做出的最主要限制④ 国际法委员会认为ldquo不正当干扰的标准显然是

一个平衡所涉利益相对重要性的问题 在有些情形下对航行及捕鱼的干扰即使很严

重也可能是正当的 相反如果干扰与可合理预见的勘探和开发大陆架的条件毫无

关联即使这种干扰很小也会是不正当的rdquo⑤ 在评介干扰是否正当时必须充分考

虑各方的利益包括沿海国的安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进而考虑是否存在给航

行造成最小干扰的合理替代方法⑥

五  结论与对策

中国正处在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关键历史窗口 为了维护中国合法的海

洋权益汲取历史上由于缺乏海洋航行自由理论与实践而导致海权权益丧失的历史教

训强化海洋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十分必要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读特

别是厘清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界限与冲突为中国在特定海域的执法

活动和资源开发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奠定了软实力基础

(一)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

毫无疑问完善《公约》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理论的感召力 显然《公约》的框架

middot8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⑤⑥

Rob McLaughlin ldquoCoastal State Discretion US Policy and the New IMO Guidelines for the Disposal ofOffshore Structures Has Article 5(5) of the 1958 Continental Shelf Convention Been lsquoEntirely Removedrsquordquo Territory Sea Journal No1 1991 p245

处置行为受到 1982 年《公约》1972 年《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即《伦敦公约》)以及 1972 年《防止船舶与飞行器倾倒废物污染海洋的公约》(即《奥斯陆公约》)的规定

《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1 款规定ldquo勘探开发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不应使航行受到任何不当的干

涉rdquo第 5 条第 2 款规定ldquo在大陆架上建造和维持或经营为勘探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所必要的装置或其他设

施受到第 5 条第 1 款的限制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78 条第 2 款规定ldquo沿海国对大陆架权利的行使绝不得对航行和本公约规定的

其他国家的其他权利和自由有所侵害或造成不当的干扰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问题》第 179 页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3 页

  2015 年第 7 期

范畴政治敏锐性以及立法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完善《公约》绝非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

学者主张应该将《公约》的完善和修订提到日程诸如分别通过订立专门的补充协定缔结区域性协定召开审议《公约》会议以及用扩大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事实上的修

订① 然而笔者以为上述措施只是理论上的探讨与展望其可行性可能会面临重重

阻力 建议中国立法机构积极针对《公约》框架下的ldquo模糊地带rdquo展开专门和细化立

法增强其可操作性 海洋法立法资料显示《公约》的巨大努力并没有很好地将最传

统的海洋权利mdashmdashmdash海洋运输囊括进来最终使得《公约》没有形成成熟的海洋航行自

由的体系化机制其似乎将焦点集中于船舶从 A 点到 B 点的航行通过而无视海洋航

行自由的经济活动基础导致航运的商业可行性问题很少被提出来② 由于海洋航行

自由的边界难以界定因此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探索海洋航行自由边界的立法实践以形成健全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为完善《公约》积累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资源 ldquo国内法

机制rdquo专门针对《公约》框架下的模糊内容根据国家海洋主权原则展开法律解释学立法学以及比较法学等不同角度运作而强化旨在增强《公约》可操作性的国内立法

活动 这是由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而决定的(二)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作为海洋秩序ldquo大宪章rdquo的 1982 年《公约》面临着通过实施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实

现其目标和宗旨的历史重任 各国实施《公约》的理论与实践并不雷同通常而言不断强化国家的海权能力的同时强化国内立法以实现《公约》的实施机制是比较流行

的实践 这需要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为此笔者建议从ldquo整体性rdquo角度来理解和完善《公约》形成体系化解读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理念与机

制 这是因为《公约》明确了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资源开发管辖权及其主权性权利

等事项但是对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规定是独立独行的没有将两者作为ldquo整体rdquo予以规定 如何整合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和协调并形成体系化

的制度机制是《公约》的软肋③ 尽管海洋利用和海洋开发的规则是互相关联的但是

《公约》下的国际航行规则由另外一套法律来决定而这些法律规则可能漠视船舶和

海洋的商业功能 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提升中国海上维权力量和海上执法力量

middot9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杨泽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第 62-63 页Edgar Gold ldquoOcean Shipping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 Toward a More Regulatory Regimerdquo Ocean

Shipping Vol6 No1 1986 p85通篇考察 1982 年《公约》严格地讲《公约》没有规定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但是公约却在

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全和保护方面做出比较多的规定 诸如《公约》第 123 条规定ldquo无论某海域的法律地位

如何还要符合一定条件其沿岸国在行使和履行 1982 年《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时就应该互相合作并应

尽力直接或通过适当区域组织协调行使和履行沿岸国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rdquo

(三)加强在敏感海域展开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

基于《公约》中海洋航行自由边界模糊与难以操作的缺憾本文建议通过强化国

内立法的方式消解这些不足以明确和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法律依据 从地缘政治角

度看南海周边地区不仅是海权和陆权对抗的前沿mdashmdashmdashldquo边缘地带rdquo而且东南亚地区

是没有权力中心的ldquo破碎地带rdquo① 由于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积极介入南海海域事务

导致制约南海海洋航行自由的因素更加复杂 因此中国应该以国内法明确东沙中

沙和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从而确定其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起

始线进而建立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制度 作为历史上的传统国际航道考虑到南

海断续线内海域的海洋属性和特点②中国应考虑开放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内水的外国

商船无害通过权③ 在此基础上中国立法机构要及时加强在南海海域展开南海资源

开发管理立法活动 这不仅是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需要而且此种海洋资源开发

管理立法容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

(四)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根据《公约》的程序性规定启动修订程序必然是艰难和复杂的会受到政治经

济以及地缘性因素的影响 《公约》的制定与一些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专业性国

际组织存在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囊括了《公约》制定中的提案建议案审议以及通过

等方面 其中国际海事组织与《公约》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 例如上文论及的禁止不

当干扰原则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设立和行使构成了限制类似的具体措施都来

源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指南和建议 为此中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与之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向该组织提案来改进海洋航行自由制度④ 依此种方式完

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不仅具有节约立法成本的优势而且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接

受度

(截稿2015 年 5 月  责任编辑主父笑飞)

middot05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③④

朱华友鞠海龙《南海航行安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南洋问题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18 页根据有关海洋资料南海断续线内海域面积约 200 万平方公里而高潮时露出海面的岛礁面积约 14 平方

公里参见邹立刚王崇敏《适用于南海航行和飞越制度研究》载《当代法学》2013 年第 6 期第 139 页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 A 类理事国在该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提

案等方式来强化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进而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冲突不仅仅对于存在主权争端情境的海域

资源开发即便是对于不存在主权争端的海域资源开发而言同样存在积极的价值

故此从上述视角审视问题笔者认为《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

的关系对于理解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具有终极意义

(二)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路径

1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

如果没有国内法律制度坚定的帮助合作与支持多数国际法规则无从实施

《公约》的义务性质和习惯法实践表明国内法具有遵循国际法的普通义务 但是国

内法与国际法的冲突并不构成对国际法的直接违反 国际法院的实践表明法庭在处

理国际法问题时经常不得不参照诸多国家的国内法这是一种常态① 事实上国际

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或者色彩可以从国际法对于一般法律原则的高度依赖得以

洞察 对一般法律原则为国际法渊源的承认使一些法律规制能弥补国际习惯法和国

际条约的运行所可能留下的法律缺陷或弱点并且提供一种在适用国际习惯和国际条

约时予以参照的法律原则的背景② 在理解国际法的财产权逻辑日渐成熟和被接受

的情境下理解国际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即从国际法体系中的ldquo国内法rdquo因素国际

法体系中作为ldquo事实rdquo的国内法以及国际法院的司法中证据规则三个角度来诠释国际

法问题的国内法逻辑进路将为理性理解国际法问题提供另一种绵长的动力③ 由

此在探讨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这一课题时不仅要着重考察

《公约》框架下的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的关系而且可以从国内法的角度来考察海洋

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与协调 就《公约》的历史发展脉络而言作为主线

索的海洋航行自由与作为主题的海洋资源开发两者的内在关联度虽然密切但是立

法上并没有认真考察两者的关系 一般认为海洋国家关涉海洋的立法比较丰富和健

全从国内海洋法律体系角度优化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进而实现海洋

航行自由体系化认知的目的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性的路径 强化与《公约》相关的国

内法立法是当务之急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减《公约》的模糊性

2《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提供的路径

《公约》采纳的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模式要求对其进行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就显得格外重要

middot2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Jenks Clarence Wilfred The Prospects of International Adjudication London Stevens 1964 pp547-600参见詹宁斯middot瓦茨著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 (第一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

版第 23-24 页参见马得懿《海岛主权争端适用有效控制规则的国内法逻辑》载《法律科学》2014 年第 6 期第 88-

89 页

  2015 年第 7 期

各国意识到ldquo各海洋区域的种种问题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

以考虑rdquo① 从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上看虽然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方法并不构成 1969 年《维

也纳条约法公约》(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y)下独立的解释手段但是

国际法实践通常将公约的序言正文以及公约附件视为整体加以解释甚至也考虑到

因缔结公约而起草的与公约有关的任何协定或文件② 显然《公约》是个完整的文

件不得为权宜之计将《公约》体系人为地割裂开来 在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公约》之际自

然不能遗忘ldquo目的性rdquo解释的重要性 国际法委员会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对约文解

释方法进行了以下谨慎的限制如果约文解释方法ldquo所获得结果依据公约的目的和宗

旨显然是荒谬或不合理的rdquo则允许诉诸补充的解释方法③ 上述理论与实践为海洋

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提供了依据

不同经济社会制度的 150 多个国家参与了史无前例的《公约》谈判无论立法技

术如何高超和费尽心机但是其不足亦为人们所共知 《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

由与资源开发的融合机制便是其中之一 因此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重要路径

之一在于《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强化 事实上在海洋法理论体系的不断变迁和

发展进程中不断将海洋法体系中的不同理论予以ldquo整合rdquo和ldquo融合rdquo就可以实现体系

化 一般来看海洋法演变进程中存在两个理论其一海洋是属于人类的公有物因

此海洋是自由的而海洋航行自由是海洋自由的首要和基本的要义(mantra) 其二

海洋所有者或者控制者在行使其海洋权利的同时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两种理论

交错发展不断形成了海洋法理论体系④ 另外《公约》的通过是世界上众多国家和

国际组织互相博弈和妥协的结果而且这一过程融入了各种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 发

展中国家通过建立专属经济区的制度和理念来控制深海和公海以阻止海洋发达国家

在没有任何政治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开发深海和公海的资源而西方国家则希望维持在

公海和深海的航行自由并且能够自由地开发深海和公海的海洋资源而不付任何代

价内陆国群岛国以及海岸线劣势国家则希望保障其特定的海洋利益 世界各国对

middot3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序言部分 更为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indexshtml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2 日

参见 1969 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 31 条http www un org chinese law ilc treaty htm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3 日

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第 552 页William K Agyebeng ldquoTheory in Search of Practice The Right of Innocent Passage in the Territorial

Seardquo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39 2006 p371

于海洋利益的诉求各具特色《公约》最终以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的模式收官① 《公约》演

进的背景和基础留下了其十分注重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传统和文化这实则为海洋航行

自由的体系化解读提供了根基和文化氛围

3资源在海洋划界中的核心地位

由于《公约》以建立海洋资源分配秩序为宗旨海洋资源及其开发自然就是《公

约》的重要内容这也迎合了海洋资源及其开发作为《公约》主题的内在逻辑性 当我

们试图寻找海洋划界方法时就会失望地发现《公约》除了要求海洋划界应当实现公

平解决分歧外几乎没有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引 这样的法律不但无助于国家实现划界

而且可能引发它们之间的争端② 关于划界是否应当受资源位置的影响有学者持否

定态度认为资源并非划界关键因素③ 虽然 1985 年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案中强调划

界ldquo只能考虑现时的估价rdquo然而勘探和开发资源是大陆架渔区和经济区观念的基

础④而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划界问题真正的核心 首先开发资源是促进有关划界

谈判并达成协议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1942 年英国和委内瑞拉划界的目的就是为了

开发近海石油资源 其次对于有关海域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安排是划界谈判中的焦

点之一 如果不能就有关海域中的资源达成适当安排往往就会妨碍划界协议的达

成⑤ 例如在划界地区新发现的天然气田导致葡萄牙拒不批准 1976 年同西班牙达

成的划界条约 最后国家实践中存在大量考虑资源因素的证据⑥ 在权衡有关因素

时应该考虑该地区存在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已经确定的法律规则⑦

国家划界实践中对资源的考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资源的位置直接影响划界的

结果二是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成某种安排但资源的位置并不直接影响界限的划

定 2000 年中国和越南在北部湾划界就深受渔业资源的影响 北部湾是中国广西

middot4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Hugo Caminos and Michael R Molitor ldquo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ackageDealrdquo The Amer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79 No4 1985 p871

Dorinda G Dallmeger and Louis De Vorsry eds Rights to Ocean1049011s Resources Deciding and Drawing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itinus Nijihoff Pubishers 1889 p42

Douglas M Johnston and Phillip M Saunders et al Ocean Boundary Making Regional Issues and Developments London Croom Helm 1988 p26

Prosper Weil Geographical Consideration in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tinus Nijihoff Publishers p115

Douglas M Johnston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Ocean BoundaryMaking Montreal McGillQueen1049011s University Press 1988 p5

Serard J Tanja The Legal Deter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Deventer Kluwer Law andTaxation Publishers 1990 p301

Surya P Sharma Delimitation of Land and Sea Boundaries Between Neighboring Countries London Lancers Books 1989 p127

  2015 年第 7 期

广东和海南三省区渔民的传统作业渔场划界直接关系到渔业资源的分配利用和广大

渔民的切身利益① 从司法实践看国际法院自始就将资源看成海洋划界应当考虑的

有关情形② 很明显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划界之间产生了重要的内在关联性而海

洋划界是《公约》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课题其与海洋航行自由海上安全以及海洋环

境保护息息相关 按此逻辑推理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海洋划界资源ldquo核心

论rdquo路径具有其合理性 因为海洋航行自由通过ldquo划界rdquo这个媒介与资源开发形成某

种程度的关联而海洋划界形成的不同法律地位的海域自然导致不同的海洋航行自

由度 由此观之此路径之下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具有关联性(三)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模式

1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

一个现实的国际法制度必须既顾及国际社会各政治实体的ldquo社会性rdquo也考虑到

这些实体的ldquo非社会性rdquo 用ldquo结构平衡论rdquo解释国际组织的出现符合现代国际社会

发展潮流 现代国际法发展的新动向既有ldquo软法rdquo的传统又有ldquo硬法rdquo的属性而国

际组织的准造法功能是决定性的③ 《公约》和国际海事组织相关指南文件在探索限

制海洋航行自由以实现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关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

尝试第一建立安全地带(safety zone) 依照《公约》第 60 条沿海国可于必要时在近

海石油设施和结构的周围设置合理的安全地带 安全地带的宽度应由沿海国参照适

用的国际标准加以确定 这种地带的设置应确保其与石油设施或结构的性质和功能

有合理的关联 无论石油设施是设置在专属经济区内还是大陆架上无论石油设施是

永久性勘探开发平台还是浮动式勘探开发平台甚至是辅助平台以上规则均适用 安

全地带的设置构成了对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安全地带设立之后沿海国可以在该地带中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航行以及石油设

施和结构的安全 一切船舶都必须尊重这些安全地带并应遵守关于在石油设施和安

全地带附近航行的国际标准 虽然《公约》第 60 条并没有明确禁止船舶在安全地带

内的通行但既然沿海国有权采取ldquo适当措施rdquo那么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措施就可

middot5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参见高建军《国际海洋划界论mdashmdashmdash有关等距离 特殊情况规则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版第 153 页这些案例包括 1982 年突尼斯 利比亚案1984 年缅因湾案1985 年利比亚 马耳他案以及 1992 年加拿

大 法国划界案等参见梁西《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33 页

能包括禁航措施① 为了保证石油设施的安全减少船舶侵犯安全地带事件的发生

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关于在近海勘探区域建立安全地带的决议》《关于防止侵犯近

海设施或结构周围安全地带的措施的决议》 这些决议要求船舶遵守谨慎航行的标

准并建议沿海国采取更合理的程序和安全措施 在中国现行法中有以设立安全地带

的方式对海洋航行自由进行限制的内容②但对于安全地带的范围未做规定③ 为了

消除因设立安全地带而给航运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相关法律条文已经尽可能地

减少对航行权的限制④

第二实行分道通航(traffic separation schemes) 分道通航制是国际海事组织于

1967 年正式建议使用的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 10 条对其做出了规定 随

着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生效分道通航制已经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所采纳并有效地减少了碰撞事故的发生⑤ 承袭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

约》第 22 条和第 41 条分别规定沿海国或海峡沿岸国考虑到航行安全认为必要时

可在其领海或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行分道通航制过境通行的船舶必须尊重该分

道通航制 沿海国在指定航道和规定分道航行时应该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的建

议⑥ 《公约》中分道通航的规定限制了航行自由但是这种限制的目的在于确保航

行安全而且沿海国不得借分道通航制实质性地排除船舶所享有的航行自由 鉴于

分道通航所具有的防范船舶事故功能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海事组织建议在必要海

域实行ldquo分道通航制临时调整rdquo的措施以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

冲突

middot6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⑤⑥

英国 1987 年《石油法》第 21 条规定船舶未经允许进入安全地带是违法的澳大利亚《石油法》亦规定除了专业船舶或特种船舶以外的其他所有船舶禁止驶入安全地带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

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9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 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有权在专属经济区和

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周围设置安全地带并可以在该地带采取适当措施确保航行安全以及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安全 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 20 条经主管机关核准公告如系在沿海水域

进行水上水下施工需要可划定相应的安全作业区无关的船舶不得进入安全作业区 该法第 14 条第 15 条还

允许设立禁航区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船舶不得进入或者穿越禁航区通过交通

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也必须遵守主管机关的特别规定 参见 http wwwgovcn ziliao flfg 2005-09 12 content_31086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8 日

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0 页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管理规定》第 5 条和第 8 条更详细的内容参见 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9253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参见周忠海《国际海洋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97 页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24 条更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

时间2015 年 4 月 24 日

  2015 年第 7 期

2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

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为从私法视角限制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法理基础

私法视角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通过立法使海洋资源开发者受到法律束缚① 此种

限制主要有权利滥用的禁止与容忍义务的强化 在立法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

交通安全法》第 22 条规定ldquo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在航道通航密集区以及主管机

关公布的航路内进行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rdquo②此属于权利滥用禁止的明证 这一点

具有成熟的私法法理的支持 因为现代私法中一切私权均具有社会性权利的行使

不得违反公共利益或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否则将构成权利滥用而遭到法律禁止

海洋资源开发主体在行使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时必须遵循权利的设定宗旨也不得

侵害他人之利益 同时传统私法上容忍义务是对所有权的一项必要限制系指所有

权人依照法律规定负有容忍他人干涉或侵害之义务其典型是私法上的相邻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 23 条规定ldquo海域使用权人对不妨害其依法使

用海域的非排他性用海活动不得阻挠rdquo③一般而言航行活动属于ldquo非排他性用海活

动rdquo因此只要船舶的通过不会危及钻井平台等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安全海洋资源

开发主体即负有容忍义务应当容许船舶通过其支配的海域

不仅如此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在海洋资源开发限制上具有成熟性 《公约》主

要在废弃石油设施的撤除与处置禁止不正当干扰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且深刻地影

响了国内法 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另一个限制体现在权利的抛弃方面也就是当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结束或者油田不再具有经济可采性之后权利人不得任意弃置

钻井平台和其他石油设施 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中由于钻井平台等设施构成航

行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如果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的期限尚未届满权利人不得将钻

井平台随意弃置 从国际法层面考察对于抛弃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限制主要体现

在《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④ 而较早的 1958 年《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5 款则规定

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装置必须全部撤除rdquo⑤《公约》第 60 条所提及的撤除的

国际标准是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关于撤除在大陆架上或专属经济区内的近海设施

middot7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从私法体系角度看海洋资源开发实际上是由海域使用权探矿权以及采矿权等构成的权利群http wwwgovcn banshi 2005-08 23 content_25604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0 日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16434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2 日《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设施或结构应予以撤销以确保航行安全同

时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制定的任何为一般所接受的国际标准 这种撤销也应适当地考察到捕鱼海洋

环境的保护和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7 日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11 日

及结构的指南和标准》① 撤除下来的海洋石油设施的处置问题被当作与撤除相区别

的一个问题单独处理②

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不得对航行等其他海洋正当用途造成ldquo不正当干扰rdquo原则是由

1958 年《大陆架公约》首先确立的③ 因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行使包括为勘探

开发石油而设置钻井平台等设施不能给航行造成不正当干扰这是国际法对海洋石

油勘探开发权做出的最主要限制④ 国际法委员会认为ldquo不正当干扰的标准显然是

一个平衡所涉利益相对重要性的问题 在有些情形下对航行及捕鱼的干扰即使很严

重也可能是正当的 相反如果干扰与可合理预见的勘探和开发大陆架的条件毫无

关联即使这种干扰很小也会是不正当的rdquo⑤ 在评介干扰是否正当时必须充分考

虑各方的利益包括沿海国的安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进而考虑是否存在给航

行造成最小干扰的合理替代方法⑥

五  结论与对策

中国正处在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关键历史窗口 为了维护中国合法的海

洋权益汲取历史上由于缺乏海洋航行自由理论与实践而导致海权权益丧失的历史教

训强化海洋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十分必要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读特

别是厘清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界限与冲突为中国在特定海域的执法

活动和资源开发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奠定了软实力基础

(一)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

毫无疑问完善《公约》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理论的感召力 显然《公约》的框架

middot8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⑤⑥

Rob McLaughlin ldquoCoastal State Discretion US Policy and the New IMO Guidelines for the Disposal ofOffshore Structures Has Article 5(5) of the 1958 Continental Shelf Convention Been lsquoEntirely Removedrsquordquo Territory Sea Journal No1 1991 p245

处置行为受到 1982 年《公约》1972 年《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即《伦敦公约》)以及 1972 年《防止船舶与飞行器倾倒废物污染海洋的公约》(即《奥斯陆公约》)的规定

《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1 款规定ldquo勘探开发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不应使航行受到任何不当的干

涉rdquo第 5 条第 2 款规定ldquo在大陆架上建造和维持或经营为勘探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所必要的装置或其他设

施受到第 5 条第 1 款的限制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78 条第 2 款规定ldquo沿海国对大陆架权利的行使绝不得对航行和本公约规定的

其他国家的其他权利和自由有所侵害或造成不当的干扰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问题》第 179 页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3 页

  2015 年第 7 期

范畴政治敏锐性以及立法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完善《公约》绝非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

学者主张应该将《公约》的完善和修订提到日程诸如分别通过订立专门的补充协定缔结区域性协定召开审议《公约》会议以及用扩大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事实上的修

订① 然而笔者以为上述措施只是理论上的探讨与展望其可行性可能会面临重重

阻力 建议中国立法机构积极针对《公约》框架下的ldquo模糊地带rdquo展开专门和细化立

法增强其可操作性 海洋法立法资料显示《公约》的巨大努力并没有很好地将最传

统的海洋权利mdashmdashmdash海洋运输囊括进来最终使得《公约》没有形成成熟的海洋航行自

由的体系化机制其似乎将焦点集中于船舶从 A 点到 B 点的航行通过而无视海洋航

行自由的经济活动基础导致航运的商业可行性问题很少被提出来② 由于海洋航行

自由的边界难以界定因此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探索海洋航行自由边界的立法实践以形成健全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为完善《公约》积累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资源 ldquo国内法

机制rdquo专门针对《公约》框架下的模糊内容根据国家海洋主权原则展开法律解释学立法学以及比较法学等不同角度运作而强化旨在增强《公约》可操作性的国内立法

活动 这是由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而决定的(二)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作为海洋秩序ldquo大宪章rdquo的 1982 年《公约》面临着通过实施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实

现其目标和宗旨的历史重任 各国实施《公约》的理论与实践并不雷同通常而言不断强化国家的海权能力的同时强化国内立法以实现《公约》的实施机制是比较流行

的实践 这需要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为此笔者建议从ldquo整体性rdquo角度来理解和完善《公约》形成体系化解读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理念与机

制 这是因为《公约》明确了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资源开发管辖权及其主权性权利

等事项但是对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规定是独立独行的没有将两者作为ldquo整体rdquo予以规定 如何整合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和协调并形成体系化

的制度机制是《公约》的软肋③ 尽管海洋利用和海洋开发的规则是互相关联的但是

《公约》下的国际航行规则由另外一套法律来决定而这些法律规则可能漠视船舶和

海洋的商业功能 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提升中国海上维权力量和海上执法力量

middot9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杨泽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第 62-63 页Edgar Gold ldquoOcean Shipping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 Toward a More Regulatory Regimerdquo Ocean

Shipping Vol6 No1 1986 p85通篇考察 1982 年《公约》严格地讲《公约》没有规定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但是公约却在

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全和保护方面做出比较多的规定 诸如《公约》第 123 条规定ldquo无论某海域的法律地位

如何还要符合一定条件其沿岸国在行使和履行 1982 年《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时就应该互相合作并应

尽力直接或通过适当区域组织协调行使和履行沿岸国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rdquo

(三)加强在敏感海域展开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

基于《公约》中海洋航行自由边界模糊与难以操作的缺憾本文建议通过强化国

内立法的方式消解这些不足以明确和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法律依据 从地缘政治角

度看南海周边地区不仅是海权和陆权对抗的前沿mdashmdashmdashldquo边缘地带rdquo而且东南亚地区

是没有权力中心的ldquo破碎地带rdquo① 由于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积极介入南海海域事务

导致制约南海海洋航行自由的因素更加复杂 因此中国应该以国内法明确东沙中

沙和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从而确定其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起

始线进而建立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制度 作为历史上的传统国际航道考虑到南

海断续线内海域的海洋属性和特点②中国应考虑开放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内水的外国

商船无害通过权③ 在此基础上中国立法机构要及时加强在南海海域展开南海资源

开发管理立法活动 这不仅是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需要而且此种海洋资源开发

管理立法容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

(四)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根据《公约》的程序性规定启动修订程序必然是艰难和复杂的会受到政治经

济以及地缘性因素的影响 《公约》的制定与一些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专业性国

际组织存在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囊括了《公约》制定中的提案建议案审议以及通过

等方面 其中国际海事组织与《公约》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 例如上文论及的禁止不

当干扰原则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设立和行使构成了限制类似的具体措施都来

源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指南和建议 为此中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与之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向该组织提案来改进海洋航行自由制度④ 依此种方式完

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不仅具有节约立法成本的优势而且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接

受度

(截稿2015 年 5 月  责任编辑主父笑飞)

middot05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③④

朱华友鞠海龙《南海航行安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南洋问题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18 页根据有关海洋资料南海断续线内海域面积约 200 万平方公里而高潮时露出海面的岛礁面积约 14 平方

公里参见邹立刚王崇敏《适用于南海航行和飞越制度研究》载《当代法学》2013 年第 6 期第 139 页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 A 类理事国在该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提

案等方式来强化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进而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2015 年第 7 期

各国意识到ldquo各海洋区域的种种问题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

以考虑rdquo① 从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上看虽然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方法并不构成 1969 年《维

也纳条约法公约》(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y)下独立的解释手段但是

国际法实践通常将公约的序言正文以及公约附件视为整体加以解释甚至也考虑到

因缔结公约而起草的与公约有关的任何协定或文件② 显然《公约》是个完整的文

件不得为权宜之计将《公约》体系人为地割裂开来 在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公约》之际自

然不能遗忘ldquo目的性rdquo解释的重要性 国际法委员会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对约文解

释方法进行了以下谨慎的限制如果约文解释方法ldquo所获得结果依据公约的目的和宗

旨显然是荒谬或不合理的rdquo则允许诉诸补充的解释方法③ 上述理论与实践为海洋

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提供了依据

不同经济社会制度的 150 多个国家参与了史无前例的《公约》谈判无论立法技

术如何高超和费尽心机但是其不足亦为人们所共知 《公约》框架下的海洋航行自

由与资源开发的融合机制便是其中之一 因此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重要路径

之一在于《公约》的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强化 事实上在海洋法理论体系的不断变迁和

发展进程中不断将海洋法体系中的不同理论予以ldquo整合rdquo和ldquo融合rdquo就可以实现体系

化 一般来看海洋法演变进程中存在两个理论其一海洋是属于人类的公有物因

此海洋是自由的而海洋航行自由是海洋自由的首要和基本的要义(mantra) 其二

海洋所有者或者控制者在行使其海洋权利的同时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两种理论

交错发展不断形成了海洋法理论体系④ 另外《公约》的通过是世界上众多国家和

国际组织互相博弈和妥协的结果而且这一过程融入了各种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 发

展中国家通过建立专属经济区的制度和理念来控制深海和公海以阻止海洋发达国家

在没有任何政治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开发深海和公海的资源而西方国家则希望维持在

公海和深海的航行自由并且能够自由地开发深海和公海的海洋资源而不付任何代

价内陆国群岛国以及海岸线劣势国家则希望保障其特定的海洋利益 世界各国对

middot3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序言部分 更为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indexshtml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2 日

参见 1969 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 31 条http www un org chinese law ilc treaty htm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3 日

参见伊恩middot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第 552 页William K Agyebeng ldquoTheory in Search of Practice The Right of Innocent Passage in the Territorial

Seardquo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39 2006 p371

于海洋利益的诉求各具特色《公约》最终以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的模式收官① 《公约》演

进的背景和基础留下了其十分注重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传统和文化这实则为海洋航行

自由的体系化解读提供了根基和文化氛围

3资源在海洋划界中的核心地位

由于《公约》以建立海洋资源分配秩序为宗旨海洋资源及其开发自然就是《公

约》的重要内容这也迎合了海洋资源及其开发作为《公约》主题的内在逻辑性 当我

们试图寻找海洋划界方法时就会失望地发现《公约》除了要求海洋划界应当实现公

平解决分歧外几乎没有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引 这样的法律不但无助于国家实现划界

而且可能引发它们之间的争端② 关于划界是否应当受资源位置的影响有学者持否

定态度认为资源并非划界关键因素③ 虽然 1985 年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案中强调划

界ldquo只能考虑现时的估价rdquo然而勘探和开发资源是大陆架渔区和经济区观念的基

础④而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划界问题真正的核心 首先开发资源是促进有关划界

谈判并达成协议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1942 年英国和委内瑞拉划界的目的就是为了

开发近海石油资源 其次对于有关海域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安排是划界谈判中的焦

点之一 如果不能就有关海域中的资源达成适当安排往往就会妨碍划界协议的达

成⑤ 例如在划界地区新发现的天然气田导致葡萄牙拒不批准 1976 年同西班牙达

成的划界条约 最后国家实践中存在大量考虑资源因素的证据⑥ 在权衡有关因素

时应该考虑该地区存在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已经确定的法律规则⑦

国家划界实践中对资源的考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资源的位置直接影响划界的

结果二是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成某种安排但资源的位置并不直接影响界限的划

定 2000 年中国和越南在北部湾划界就深受渔业资源的影响 北部湾是中国广西

middot4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Hugo Caminos and Michael R Molitor ldquo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ackageDealrdquo The Amer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79 No4 1985 p871

Dorinda G Dallmeger and Louis De Vorsry eds Rights to Ocean1049011s Resources Deciding and Drawing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itinus Nijihoff Pubishers 1889 p42

Douglas M Johnston and Phillip M Saunders et al Ocean Boundary Making Regional Issues and Developments London Croom Helm 1988 p26

Prosper Weil Geographical Consideration in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tinus Nijihoff Publishers p115

Douglas M Johnston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Ocean BoundaryMaking Montreal McGillQueen1049011s University Press 1988 p5

Serard J Tanja The Legal Deter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Deventer Kluwer Law andTaxation Publishers 1990 p301

Surya P Sharma Delimitation of Land and Sea Boundaries Between Neighboring Countries London Lancers Books 1989 p127

  2015 年第 7 期

广东和海南三省区渔民的传统作业渔场划界直接关系到渔业资源的分配利用和广大

渔民的切身利益① 从司法实践看国际法院自始就将资源看成海洋划界应当考虑的

有关情形② 很明显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划界之间产生了重要的内在关联性而海

洋划界是《公约》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课题其与海洋航行自由海上安全以及海洋环

境保护息息相关 按此逻辑推理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海洋划界资源ldquo核心

论rdquo路径具有其合理性 因为海洋航行自由通过ldquo划界rdquo这个媒介与资源开发形成某

种程度的关联而海洋划界形成的不同法律地位的海域自然导致不同的海洋航行自

由度 由此观之此路径之下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具有关联性(三)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模式

1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

一个现实的国际法制度必须既顾及国际社会各政治实体的ldquo社会性rdquo也考虑到

这些实体的ldquo非社会性rdquo 用ldquo结构平衡论rdquo解释国际组织的出现符合现代国际社会

发展潮流 现代国际法发展的新动向既有ldquo软法rdquo的传统又有ldquo硬法rdquo的属性而国

际组织的准造法功能是决定性的③ 《公约》和国际海事组织相关指南文件在探索限

制海洋航行自由以实现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关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

尝试第一建立安全地带(safety zone) 依照《公约》第 60 条沿海国可于必要时在近

海石油设施和结构的周围设置合理的安全地带 安全地带的宽度应由沿海国参照适

用的国际标准加以确定 这种地带的设置应确保其与石油设施或结构的性质和功能

有合理的关联 无论石油设施是设置在专属经济区内还是大陆架上无论石油设施是

永久性勘探开发平台还是浮动式勘探开发平台甚至是辅助平台以上规则均适用 安

全地带的设置构成了对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安全地带设立之后沿海国可以在该地带中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航行以及石油设

施和结构的安全 一切船舶都必须尊重这些安全地带并应遵守关于在石油设施和安

全地带附近航行的国际标准 虽然《公约》第 60 条并没有明确禁止船舶在安全地带

内的通行但既然沿海国有权采取ldquo适当措施rdquo那么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措施就可

middot5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参见高建军《国际海洋划界论mdashmdashmdash有关等距离 特殊情况规则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版第 153 页这些案例包括 1982 年突尼斯 利比亚案1984 年缅因湾案1985 年利比亚 马耳他案以及 1992 年加拿

大 法国划界案等参见梁西《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33 页

能包括禁航措施① 为了保证石油设施的安全减少船舶侵犯安全地带事件的发生

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关于在近海勘探区域建立安全地带的决议》《关于防止侵犯近

海设施或结构周围安全地带的措施的决议》 这些决议要求船舶遵守谨慎航行的标

准并建议沿海国采取更合理的程序和安全措施 在中国现行法中有以设立安全地带

的方式对海洋航行自由进行限制的内容②但对于安全地带的范围未做规定③ 为了

消除因设立安全地带而给航运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相关法律条文已经尽可能地

减少对航行权的限制④

第二实行分道通航(traffic separation schemes) 分道通航制是国际海事组织于

1967 年正式建议使用的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 10 条对其做出了规定 随

着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生效分道通航制已经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所采纳并有效地减少了碰撞事故的发生⑤ 承袭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

约》第 22 条和第 41 条分别规定沿海国或海峡沿岸国考虑到航行安全认为必要时

可在其领海或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行分道通航制过境通行的船舶必须尊重该分

道通航制 沿海国在指定航道和规定分道航行时应该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的建

议⑥ 《公约》中分道通航的规定限制了航行自由但是这种限制的目的在于确保航

行安全而且沿海国不得借分道通航制实质性地排除船舶所享有的航行自由 鉴于

分道通航所具有的防范船舶事故功能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海事组织建议在必要海

域实行ldquo分道通航制临时调整rdquo的措施以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

冲突

middot6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⑤⑥

英国 1987 年《石油法》第 21 条规定船舶未经允许进入安全地带是违法的澳大利亚《石油法》亦规定除了专业船舶或特种船舶以外的其他所有船舶禁止驶入安全地带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

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9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 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有权在专属经济区和

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周围设置安全地带并可以在该地带采取适当措施确保航行安全以及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安全 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 20 条经主管机关核准公告如系在沿海水域

进行水上水下施工需要可划定相应的安全作业区无关的船舶不得进入安全作业区 该法第 14 条第 15 条还

允许设立禁航区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船舶不得进入或者穿越禁航区通过交通

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也必须遵守主管机关的特别规定 参见 http wwwgovcn ziliao flfg 2005-09 12 content_31086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8 日

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0 页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管理规定》第 5 条和第 8 条更详细的内容参见 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9253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参见周忠海《国际海洋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97 页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24 条更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

时间2015 年 4 月 24 日

  2015 年第 7 期

2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

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为从私法视角限制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法理基础

私法视角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通过立法使海洋资源开发者受到法律束缚① 此种

限制主要有权利滥用的禁止与容忍义务的强化 在立法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

交通安全法》第 22 条规定ldquo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在航道通航密集区以及主管机

关公布的航路内进行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rdquo②此属于权利滥用禁止的明证 这一点

具有成熟的私法法理的支持 因为现代私法中一切私权均具有社会性权利的行使

不得违反公共利益或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否则将构成权利滥用而遭到法律禁止

海洋资源开发主体在行使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时必须遵循权利的设定宗旨也不得

侵害他人之利益 同时传统私法上容忍义务是对所有权的一项必要限制系指所有

权人依照法律规定负有容忍他人干涉或侵害之义务其典型是私法上的相邻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 23 条规定ldquo海域使用权人对不妨害其依法使

用海域的非排他性用海活动不得阻挠rdquo③一般而言航行活动属于ldquo非排他性用海活

动rdquo因此只要船舶的通过不会危及钻井平台等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安全海洋资源

开发主体即负有容忍义务应当容许船舶通过其支配的海域

不仅如此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在海洋资源开发限制上具有成熟性 《公约》主

要在废弃石油设施的撤除与处置禁止不正当干扰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且深刻地影

响了国内法 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另一个限制体现在权利的抛弃方面也就是当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结束或者油田不再具有经济可采性之后权利人不得任意弃置

钻井平台和其他石油设施 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中由于钻井平台等设施构成航

行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如果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的期限尚未届满权利人不得将钻

井平台随意弃置 从国际法层面考察对于抛弃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限制主要体现

在《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④ 而较早的 1958 年《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5 款则规定

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装置必须全部撤除rdquo⑤《公约》第 60 条所提及的撤除的

国际标准是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关于撤除在大陆架上或专属经济区内的近海设施

middot7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从私法体系角度看海洋资源开发实际上是由海域使用权探矿权以及采矿权等构成的权利群http wwwgovcn banshi 2005-08 23 content_25604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0 日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16434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2 日《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设施或结构应予以撤销以确保航行安全同

时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制定的任何为一般所接受的国际标准 这种撤销也应适当地考察到捕鱼海洋

环境的保护和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7 日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11 日

及结构的指南和标准》① 撤除下来的海洋石油设施的处置问题被当作与撤除相区别

的一个问题单独处理②

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不得对航行等其他海洋正当用途造成ldquo不正当干扰rdquo原则是由

1958 年《大陆架公约》首先确立的③ 因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行使包括为勘探

开发石油而设置钻井平台等设施不能给航行造成不正当干扰这是国际法对海洋石

油勘探开发权做出的最主要限制④ 国际法委员会认为ldquo不正当干扰的标准显然是

一个平衡所涉利益相对重要性的问题 在有些情形下对航行及捕鱼的干扰即使很严

重也可能是正当的 相反如果干扰与可合理预见的勘探和开发大陆架的条件毫无

关联即使这种干扰很小也会是不正当的rdquo⑤ 在评介干扰是否正当时必须充分考

虑各方的利益包括沿海国的安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进而考虑是否存在给航

行造成最小干扰的合理替代方法⑥

五  结论与对策

中国正处在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关键历史窗口 为了维护中国合法的海

洋权益汲取历史上由于缺乏海洋航行自由理论与实践而导致海权权益丧失的历史教

训强化海洋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十分必要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读特

别是厘清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界限与冲突为中国在特定海域的执法

活动和资源开发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奠定了软实力基础

(一)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

毫无疑问完善《公约》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理论的感召力 显然《公约》的框架

middot8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⑤⑥

Rob McLaughlin ldquoCoastal State Discretion US Policy and the New IMO Guidelines for the Disposal ofOffshore Structures Has Article 5(5) of the 1958 Continental Shelf Convention Been lsquoEntirely Removedrsquordquo Territory Sea Journal No1 1991 p245

处置行为受到 1982 年《公约》1972 年《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即《伦敦公约》)以及 1972 年《防止船舶与飞行器倾倒废物污染海洋的公约》(即《奥斯陆公约》)的规定

《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1 款规定ldquo勘探开发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不应使航行受到任何不当的干

涉rdquo第 5 条第 2 款规定ldquo在大陆架上建造和维持或经营为勘探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所必要的装置或其他设

施受到第 5 条第 1 款的限制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78 条第 2 款规定ldquo沿海国对大陆架权利的行使绝不得对航行和本公约规定的

其他国家的其他权利和自由有所侵害或造成不当的干扰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问题》第 179 页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3 页

  2015 年第 7 期

范畴政治敏锐性以及立法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完善《公约》绝非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

学者主张应该将《公约》的完善和修订提到日程诸如分别通过订立专门的补充协定缔结区域性协定召开审议《公约》会议以及用扩大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事实上的修

订① 然而笔者以为上述措施只是理论上的探讨与展望其可行性可能会面临重重

阻力 建议中国立法机构积极针对《公约》框架下的ldquo模糊地带rdquo展开专门和细化立

法增强其可操作性 海洋法立法资料显示《公约》的巨大努力并没有很好地将最传

统的海洋权利mdashmdashmdash海洋运输囊括进来最终使得《公约》没有形成成熟的海洋航行自

由的体系化机制其似乎将焦点集中于船舶从 A 点到 B 点的航行通过而无视海洋航

行自由的经济活动基础导致航运的商业可行性问题很少被提出来② 由于海洋航行

自由的边界难以界定因此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探索海洋航行自由边界的立法实践以形成健全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为完善《公约》积累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资源 ldquo国内法

机制rdquo专门针对《公约》框架下的模糊内容根据国家海洋主权原则展开法律解释学立法学以及比较法学等不同角度运作而强化旨在增强《公约》可操作性的国内立法

活动 这是由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而决定的(二)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作为海洋秩序ldquo大宪章rdquo的 1982 年《公约》面临着通过实施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实

现其目标和宗旨的历史重任 各国实施《公约》的理论与实践并不雷同通常而言不断强化国家的海权能力的同时强化国内立法以实现《公约》的实施机制是比较流行

的实践 这需要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为此笔者建议从ldquo整体性rdquo角度来理解和完善《公约》形成体系化解读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理念与机

制 这是因为《公约》明确了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资源开发管辖权及其主权性权利

等事项但是对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规定是独立独行的没有将两者作为ldquo整体rdquo予以规定 如何整合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和协调并形成体系化

的制度机制是《公约》的软肋③ 尽管海洋利用和海洋开发的规则是互相关联的但是

《公约》下的国际航行规则由另外一套法律来决定而这些法律规则可能漠视船舶和

海洋的商业功能 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提升中国海上维权力量和海上执法力量

middot9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杨泽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第 62-63 页Edgar Gold ldquoOcean Shipping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 Toward a More Regulatory Regimerdquo Ocean

Shipping Vol6 No1 1986 p85通篇考察 1982 年《公约》严格地讲《公约》没有规定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但是公约却在

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全和保护方面做出比较多的规定 诸如《公约》第 123 条规定ldquo无论某海域的法律地位

如何还要符合一定条件其沿岸国在行使和履行 1982 年《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时就应该互相合作并应

尽力直接或通过适当区域组织协调行使和履行沿岸国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rdquo

(三)加强在敏感海域展开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

基于《公约》中海洋航行自由边界模糊与难以操作的缺憾本文建议通过强化国

内立法的方式消解这些不足以明确和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法律依据 从地缘政治角

度看南海周边地区不仅是海权和陆权对抗的前沿mdashmdashmdashldquo边缘地带rdquo而且东南亚地区

是没有权力中心的ldquo破碎地带rdquo① 由于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积极介入南海海域事务

导致制约南海海洋航行自由的因素更加复杂 因此中国应该以国内法明确东沙中

沙和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从而确定其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起

始线进而建立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制度 作为历史上的传统国际航道考虑到南

海断续线内海域的海洋属性和特点②中国应考虑开放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内水的外国

商船无害通过权③ 在此基础上中国立法机构要及时加强在南海海域展开南海资源

开发管理立法活动 这不仅是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需要而且此种海洋资源开发

管理立法容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

(四)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根据《公约》的程序性规定启动修订程序必然是艰难和复杂的会受到政治经

济以及地缘性因素的影响 《公约》的制定与一些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专业性国

际组织存在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囊括了《公约》制定中的提案建议案审议以及通过

等方面 其中国际海事组织与《公约》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 例如上文论及的禁止不

当干扰原则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设立和行使构成了限制类似的具体措施都来

源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指南和建议 为此中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与之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向该组织提案来改进海洋航行自由制度④ 依此种方式完

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不仅具有节约立法成本的优势而且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接

受度

(截稿2015 年 5 月  责任编辑主父笑飞)

middot05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③④

朱华友鞠海龙《南海航行安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南洋问题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18 页根据有关海洋资料南海断续线内海域面积约 200 万平方公里而高潮时露出海面的岛礁面积约 14 平方

公里参见邹立刚王崇敏《适用于南海航行和飞越制度研究》载《当代法学》2013 年第 6 期第 139 页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 A 类理事国在该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提

案等方式来强化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进而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于海洋利益的诉求各具特色《公约》最终以ldquo一揽子协议rdquo的模式收官① 《公约》演

进的背景和基础留下了其十分注重ldquo整体性rdquo解释的传统和文化这实则为海洋航行

自由的体系化解读提供了根基和文化氛围

3资源在海洋划界中的核心地位

由于《公约》以建立海洋资源分配秩序为宗旨海洋资源及其开发自然就是《公

约》的重要内容这也迎合了海洋资源及其开发作为《公约》主题的内在逻辑性 当我

们试图寻找海洋划界方法时就会失望地发现《公约》除了要求海洋划界应当实现公

平解决分歧外几乎没有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引 这样的法律不但无助于国家实现划界

而且可能引发它们之间的争端② 关于划界是否应当受资源位置的影响有学者持否

定态度认为资源并非划界关键因素③ 虽然 1985 年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案中强调划

界ldquo只能考虑现时的估价rdquo然而勘探和开发资源是大陆架渔区和经济区观念的基

础④而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划界问题真正的核心 首先开发资源是促进有关划界

谈判并达成协议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1942 年英国和委内瑞拉划界的目的就是为了

开发近海石油资源 其次对于有关海域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安排是划界谈判中的焦

点之一 如果不能就有关海域中的资源达成适当安排往往就会妨碍划界协议的达

成⑤ 例如在划界地区新发现的天然气田导致葡萄牙拒不批准 1976 年同西班牙达

成的划界条约 最后国家实践中存在大量考虑资源因素的证据⑥ 在权衡有关因素

时应该考虑该地区存在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已经确定的法律规则⑦

国家划界实践中对资源的考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资源的位置直接影响划界的

结果二是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成某种安排但资源的位置并不直接影响界限的划

定 2000 年中国和越南在北部湾划界就深受渔业资源的影响 北部湾是中国广西

middot4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Hugo Caminos and Michael R Molitor ldquo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ackageDealrdquo The Amer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79 No4 1985 p871

Dorinda G Dallmeger and Louis De Vorsry eds Rights to Ocean1049011s Resources Deciding and Drawing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itinus Nijihoff Pubishers 1889 p42

Douglas M Johnston and Phillip M Saunders et al Ocean Boundary Making Regional Issues and Developments London Croom Helm 1988 p26

Prosper Weil Geographical Consideration in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Leiden Martinus Nijihoff Publishers p115

Douglas M Johnston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Ocean BoundaryMaking Montreal McGillQueen1049011s University Press 1988 p5

Serard J Tanja The Legal Deter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ies Deventer Kluwer Law andTaxation Publishers 1990 p301

Surya P Sharma Delimitation of Land and Sea Boundaries Between Neighboring Countries London Lancers Books 1989 p127

  2015 年第 7 期

广东和海南三省区渔民的传统作业渔场划界直接关系到渔业资源的分配利用和广大

渔民的切身利益① 从司法实践看国际法院自始就将资源看成海洋划界应当考虑的

有关情形② 很明显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划界之间产生了重要的内在关联性而海

洋划界是《公约》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课题其与海洋航行自由海上安全以及海洋环

境保护息息相关 按此逻辑推理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海洋划界资源ldquo核心

论rdquo路径具有其合理性 因为海洋航行自由通过ldquo划界rdquo这个媒介与资源开发形成某

种程度的关联而海洋划界形成的不同法律地位的海域自然导致不同的海洋航行自

由度 由此观之此路径之下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具有关联性(三)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模式

1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

一个现实的国际法制度必须既顾及国际社会各政治实体的ldquo社会性rdquo也考虑到

这些实体的ldquo非社会性rdquo 用ldquo结构平衡论rdquo解释国际组织的出现符合现代国际社会

发展潮流 现代国际法发展的新动向既有ldquo软法rdquo的传统又有ldquo硬法rdquo的属性而国

际组织的准造法功能是决定性的③ 《公约》和国际海事组织相关指南文件在探索限

制海洋航行自由以实现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关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

尝试第一建立安全地带(safety zone) 依照《公约》第 60 条沿海国可于必要时在近

海石油设施和结构的周围设置合理的安全地带 安全地带的宽度应由沿海国参照适

用的国际标准加以确定 这种地带的设置应确保其与石油设施或结构的性质和功能

有合理的关联 无论石油设施是设置在专属经济区内还是大陆架上无论石油设施是

永久性勘探开发平台还是浮动式勘探开发平台甚至是辅助平台以上规则均适用 安

全地带的设置构成了对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安全地带设立之后沿海国可以在该地带中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航行以及石油设

施和结构的安全 一切船舶都必须尊重这些安全地带并应遵守关于在石油设施和安

全地带附近航行的国际标准 虽然《公约》第 60 条并没有明确禁止船舶在安全地带

内的通行但既然沿海国有权采取ldquo适当措施rdquo那么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措施就可

middot5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参见高建军《国际海洋划界论mdashmdashmdash有关等距离 特殊情况规则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版第 153 页这些案例包括 1982 年突尼斯 利比亚案1984 年缅因湾案1985 年利比亚 马耳他案以及 1992 年加拿

大 法国划界案等参见梁西《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33 页

能包括禁航措施① 为了保证石油设施的安全减少船舶侵犯安全地带事件的发生

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关于在近海勘探区域建立安全地带的决议》《关于防止侵犯近

海设施或结构周围安全地带的措施的决议》 这些决议要求船舶遵守谨慎航行的标

准并建议沿海国采取更合理的程序和安全措施 在中国现行法中有以设立安全地带

的方式对海洋航行自由进行限制的内容②但对于安全地带的范围未做规定③ 为了

消除因设立安全地带而给航运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相关法律条文已经尽可能地

减少对航行权的限制④

第二实行分道通航(traffic separation schemes) 分道通航制是国际海事组织于

1967 年正式建议使用的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 10 条对其做出了规定 随

着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生效分道通航制已经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所采纳并有效地减少了碰撞事故的发生⑤ 承袭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

约》第 22 条和第 41 条分别规定沿海国或海峡沿岸国考虑到航行安全认为必要时

可在其领海或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行分道通航制过境通行的船舶必须尊重该分

道通航制 沿海国在指定航道和规定分道航行时应该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的建

议⑥ 《公约》中分道通航的规定限制了航行自由但是这种限制的目的在于确保航

行安全而且沿海国不得借分道通航制实质性地排除船舶所享有的航行自由 鉴于

分道通航所具有的防范船舶事故功能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海事组织建议在必要海

域实行ldquo分道通航制临时调整rdquo的措施以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

冲突

middot6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⑤⑥

英国 1987 年《石油法》第 21 条规定船舶未经允许进入安全地带是违法的澳大利亚《石油法》亦规定除了专业船舶或特种船舶以外的其他所有船舶禁止驶入安全地带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

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9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 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有权在专属经济区和

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周围设置安全地带并可以在该地带采取适当措施确保航行安全以及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安全 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 20 条经主管机关核准公告如系在沿海水域

进行水上水下施工需要可划定相应的安全作业区无关的船舶不得进入安全作业区 该法第 14 条第 15 条还

允许设立禁航区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船舶不得进入或者穿越禁航区通过交通

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也必须遵守主管机关的特别规定 参见 http wwwgovcn ziliao flfg 2005-09 12 content_31086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8 日

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0 页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管理规定》第 5 条和第 8 条更详细的内容参见 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9253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参见周忠海《国际海洋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97 页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24 条更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

时间2015 年 4 月 24 日

  2015 年第 7 期

2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

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为从私法视角限制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法理基础

私法视角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通过立法使海洋资源开发者受到法律束缚① 此种

限制主要有权利滥用的禁止与容忍义务的强化 在立法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

交通安全法》第 22 条规定ldquo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在航道通航密集区以及主管机

关公布的航路内进行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rdquo②此属于权利滥用禁止的明证 这一点

具有成熟的私法法理的支持 因为现代私法中一切私权均具有社会性权利的行使

不得违反公共利益或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否则将构成权利滥用而遭到法律禁止

海洋资源开发主体在行使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时必须遵循权利的设定宗旨也不得

侵害他人之利益 同时传统私法上容忍义务是对所有权的一项必要限制系指所有

权人依照法律规定负有容忍他人干涉或侵害之义务其典型是私法上的相邻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 23 条规定ldquo海域使用权人对不妨害其依法使

用海域的非排他性用海活动不得阻挠rdquo③一般而言航行活动属于ldquo非排他性用海活

动rdquo因此只要船舶的通过不会危及钻井平台等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安全海洋资源

开发主体即负有容忍义务应当容许船舶通过其支配的海域

不仅如此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在海洋资源开发限制上具有成熟性 《公约》主

要在废弃石油设施的撤除与处置禁止不正当干扰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且深刻地影

响了国内法 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另一个限制体现在权利的抛弃方面也就是当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结束或者油田不再具有经济可采性之后权利人不得任意弃置

钻井平台和其他石油设施 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中由于钻井平台等设施构成航

行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如果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的期限尚未届满权利人不得将钻

井平台随意弃置 从国际法层面考察对于抛弃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限制主要体现

在《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④ 而较早的 1958 年《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5 款则规定

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装置必须全部撤除rdquo⑤《公约》第 60 条所提及的撤除的

国际标准是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关于撤除在大陆架上或专属经济区内的近海设施

middot7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从私法体系角度看海洋资源开发实际上是由海域使用权探矿权以及采矿权等构成的权利群http wwwgovcn banshi 2005-08 23 content_25604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0 日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16434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2 日《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设施或结构应予以撤销以确保航行安全同

时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制定的任何为一般所接受的国际标准 这种撤销也应适当地考察到捕鱼海洋

环境的保护和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7 日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11 日

及结构的指南和标准》① 撤除下来的海洋石油设施的处置问题被当作与撤除相区别

的一个问题单独处理②

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不得对航行等其他海洋正当用途造成ldquo不正当干扰rdquo原则是由

1958 年《大陆架公约》首先确立的③ 因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行使包括为勘探

开发石油而设置钻井平台等设施不能给航行造成不正当干扰这是国际法对海洋石

油勘探开发权做出的最主要限制④ 国际法委员会认为ldquo不正当干扰的标准显然是

一个平衡所涉利益相对重要性的问题 在有些情形下对航行及捕鱼的干扰即使很严

重也可能是正当的 相反如果干扰与可合理预见的勘探和开发大陆架的条件毫无

关联即使这种干扰很小也会是不正当的rdquo⑤ 在评介干扰是否正当时必须充分考

虑各方的利益包括沿海国的安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进而考虑是否存在给航

行造成最小干扰的合理替代方法⑥

五  结论与对策

中国正处在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关键历史窗口 为了维护中国合法的海

洋权益汲取历史上由于缺乏海洋航行自由理论与实践而导致海权权益丧失的历史教

训强化海洋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十分必要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读特

别是厘清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界限与冲突为中国在特定海域的执法

活动和资源开发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奠定了软实力基础

(一)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

毫无疑问完善《公约》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理论的感召力 显然《公约》的框架

middot8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⑤⑥

Rob McLaughlin ldquoCoastal State Discretion US Policy and the New IMO Guidelines for the Disposal ofOffshore Structures Has Article 5(5) of the 1958 Continental Shelf Convention Been lsquoEntirely Removedrsquordquo Territory Sea Journal No1 1991 p245

处置行为受到 1982 年《公约》1972 年《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即《伦敦公约》)以及 1972 年《防止船舶与飞行器倾倒废物污染海洋的公约》(即《奥斯陆公约》)的规定

《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1 款规定ldquo勘探开发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不应使航行受到任何不当的干

涉rdquo第 5 条第 2 款规定ldquo在大陆架上建造和维持或经营为勘探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所必要的装置或其他设

施受到第 5 条第 1 款的限制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78 条第 2 款规定ldquo沿海国对大陆架权利的行使绝不得对航行和本公约规定的

其他国家的其他权利和自由有所侵害或造成不当的干扰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问题》第 179 页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3 页

  2015 年第 7 期

范畴政治敏锐性以及立法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完善《公约》绝非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

学者主张应该将《公约》的完善和修订提到日程诸如分别通过订立专门的补充协定缔结区域性协定召开审议《公约》会议以及用扩大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事实上的修

订① 然而笔者以为上述措施只是理论上的探讨与展望其可行性可能会面临重重

阻力 建议中国立法机构积极针对《公约》框架下的ldquo模糊地带rdquo展开专门和细化立

法增强其可操作性 海洋法立法资料显示《公约》的巨大努力并没有很好地将最传

统的海洋权利mdashmdashmdash海洋运输囊括进来最终使得《公约》没有形成成熟的海洋航行自

由的体系化机制其似乎将焦点集中于船舶从 A 点到 B 点的航行通过而无视海洋航

行自由的经济活动基础导致航运的商业可行性问题很少被提出来② 由于海洋航行

自由的边界难以界定因此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探索海洋航行自由边界的立法实践以形成健全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为完善《公约》积累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资源 ldquo国内法

机制rdquo专门针对《公约》框架下的模糊内容根据国家海洋主权原则展开法律解释学立法学以及比较法学等不同角度运作而强化旨在增强《公约》可操作性的国内立法

活动 这是由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而决定的(二)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作为海洋秩序ldquo大宪章rdquo的 1982 年《公约》面临着通过实施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实

现其目标和宗旨的历史重任 各国实施《公约》的理论与实践并不雷同通常而言不断强化国家的海权能力的同时强化国内立法以实现《公约》的实施机制是比较流行

的实践 这需要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为此笔者建议从ldquo整体性rdquo角度来理解和完善《公约》形成体系化解读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理念与机

制 这是因为《公约》明确了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资源开发管辖权及其主权性权利

等事项但是对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规定是独立独行的没有将两者作为ldquo整体rdquo予以规定 如何整合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和协调并形成体系化

的制度机制是《公约》的软肋③ 尽管海洋利用和海洋开发的规则是互相关联的但是

《公约》下的国际航行规则由另外一套法律来决定而这些法律规则可能漠视船舶和

海洋的商业功能 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提升中国海上维权力量和海上执法力量

middot9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杨泽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第 62-63 页Edgar Gold ldquoOcean Shipping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 Toward a More Regulatory Regimerdquo Ocean

Shipping Vol6 No1 1986 p85通篇考察 1982 年《公约》严格地讲《公约》没有规定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但是公约却在

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全和保护方面做出比较多的规定 诸如《公约》第 123 条规定ldquo无论某海域的法律地位

如何还要符合一定条件其沿岸国在行使和履行 1982 年《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时就应该互相合作并应

尽力直接或通过适当区域组织协调行使和履行沿岸国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rdquo

(三)加强在敏感海域展开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

基于《公约》中海洋航行自由边界模糊与难以操作的缺憾本文建议通过强化国

内立法的方式消解这些不足以明确和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法律依据 从地缘政治角

度看南海周边地区不仅是海权和陆权对抗的前沿mdashmdashmdashldquo边缘地带rdquo而且东南亚地区

是没有权力中心的ldquo破碎地带rdquo① 由于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积极介入南海海域事务

导致制约南海海洋航行自由的因素更加复杂 因此中国应该以国内法明确东沙中

沙和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从而确定其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起

始线进而建立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制度 作为历史上的传统国际航道考虑到南

海断续线内海域的海洋属性和特点②中国应考虑开放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内水的外国

商船无害通过权③ 在此基础上中国立法机构要及时加强在南海海域展开南海资源

开发管理立法活动 这不仅是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需要而且此种海洋资源开发

管理立法容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

(四)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根据《公约》的程序性规定启动修订程序必然是艰难和复杂的会受到政治经

济以及地缘性因素的影响 《公约》的制定与一些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专业性国

际组织存在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囊括了《公约》制定中的提案建议案审议以及通过

等方面 其中国际海事组织与《公约》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 例如上文论及的禁止不

当干扰原则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设立和行使构成了限制类似的具体措施都来

源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指南和建议 为此中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与之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向该组织提案来改进海洋航行自由制度④ 依此种方式完

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不仅具有节约立法成本的优势而且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接

受度

(截稿2015 年 5 月  责任编辑主父笑飞)

middot05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③④

朱华友鞠海龙《南海航行安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南洋问题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18 页根据有关海洋资料南海断续线内海域面积约 200 万平方公里而高潮时露出海面的岛礁面积约 14 平方

公里参见邹立刚王崇敏《适用于南海航行和飞越制度研究》载《当代法学》2013 年第 6 期第 139 页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 A 类理事国在该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提

案等方式来强化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进而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2015 年第 7 期

广东和海南三省区渔民的传统作业渔场划界直接关系到渔业资源的分配利用和广大

渔民的切身利益① 从司法实践看国际法院自始就将资源看成海洋划界应当考虑的

有关情形② 很明显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划界之间产生了重要的内在关联性而海

洋划界是《公约》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课题其与海洋航行自由海上安全以及海洋环

境保护息息相关 按此逻辑推理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海洋划界资源ldquo核心

论rdquo路径具有其合理性 因为海洋航行自由通过ldquo划界rdquo这个媒介与资源开发形成某

种程度的关联而海洋划界形成的不同法律地位的海域自然导致不同的海洋航行自

由度 由此观之此路径之下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具有关联性(三)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解读的模式

1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

一个现实的国际法制度必须既顾及国际社会各政治实体的ldquo社会性rdquo也考虑到

这些实体的ldquo非社会性rdquo 用ldquo结构平衡论rdquo解释国际组织的出现符合现代国际社会

发展潮流 现代国际法发展的新动向既有ldquo软法rdquo的传统又有ldquo硬法rdquo的属性而国

际组织的准造法功能是决定性的③ 《公约》和国际海事组织相关指南文件在探索限

制海洋航行自由以实现协调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关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

尝试第一建立安全地带(safety zone) 依照《公约》第 60 条沿海国可于必要时在近

海石油设施和结构的周围设置合理的安全地带 安全地带的宽度应由沿海国参照适

用的国际标准加以确定 这种地带的设置应确保其与石油设施或结构的性质和功能

有合理的关联 无论石油设施是设置在专属经济区内还是大陆架上无论石油设施是

永久性勘探开发平台还是浮动式勘探开发平台甚至是辅助平台以上规则均适用 安

全地带的设置构成了对海洋航行自由的限制安全地带设立之后沿海国可以在该地带中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航行以及石油设

施和结构的安全 一切船舶都必须尊重这些安全地带并应遵守关于在石油设施和安

全地带附近航行的国际标准 虽然《公约》第 60 条并没有明确禁止船舶在安全地带

内的通行但既然沿海国有权采取ldquo适当措施rdquo那么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措施就可

middot5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参见高建军《国际海洋划界论mdashmdashmdash有关等距离 特殊情况规则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版第 153 页这些案例包括 1982 年突尼斯 利比亚案1984 年缅因湾案1985 年利比亚 马耳他案以及 1992 年加拿

大 法国划界案等参见梁西《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33 页

能包括禁航措施① 为了保证石油设施的安全减少船舶侵犯安全地带事件的发生

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关于在近海勘探区域建立安全地带的决议》《关于防止侵犯近

海设施或结构周围安全地带的措施的决议》 这些决议要求船舶遵守谨慎航行的标

准并建议沿海国采取更合理的程序和安全措施 在中国现行法中有以设立安全地带

的方式对海洋航行自由进行限制的内容②但对于安全地带的范围未做规定③ 为了

消除因设立安全地带而给航运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相关法律条文已经尽可能地

减少对航行权的限制④

第二实行分道通航(traffic separation schemes) 分道通航制是国际海事组织于

1967 年正式建议使用的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 10 条对其做出了规定 随

着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生效分道通航制已经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所采纳并有效地减少了碰撞事故的发生⑤ 承袭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

约》第 22 条和第 41 条分别规定沿海国或海峡沿岸国考虑到航行安全认为必要时

可在其领海或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行分道通航制过境通行的船舶必须尊重该分

道通航制 沿海国在指定航道和规定分道航行时应该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的建

议⑥ 《公约》中分道通航的规定限制了航行自由但是这种限制的目的在于确保航

行安全而且沿海国不得借分道通航制实质性地排除船舶所享有的航行自由 鉴于

分道通航所具有的防范船舶事故功能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海事组织建议在必要海

域实行ldquo分道通航制临时调整rdquo的措施以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

冲突

middot6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⑤⑥

英国 1987 年《石油法》第 21 条规定船舶未经允许进入安全地带是违法的澳大利亚《石油法》亦规定除了专业船舶或特种船舶以外的其他所有船舶禁止驶入安全地带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

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9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 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有权在专属经济区和

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周围设置安全地带并可以在该地带采取适当措施确保航行安全以及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安全 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 20 条经主管机关核准公告如系在沿海水域

进行水上水下施工需要可划定相应的安全作业区无关的船舶不得进入安全作业区 该法第 14 条第 15 条还

允许设立禁航区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船舶不得进入或者穿越禁航区通过交通

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也必须遵守主管机关的特别规定 参见 http wwwgovcn ziliao flfg 2005-09 12 content_31086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8 日

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0 页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管理规定》第 5 条和第 8 条更详细的内容参见 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9253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参见周忠海《国际海洋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97 页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24 条更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

时间2015 年 4 月 24 日

  2015 年第 7 期

2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

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为从私法视角限制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法理基础

私法视角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通过立法使海洋资源开发者受到法律束缚① 此种

限制主要有权利滥用的禁止与容忍义务的强化 在立法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

交通安全法》第 22 条规定ldquo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在航道通航密集区以及主管机

关公布的航路内进行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rdquo②此属于权利滥用禁止的明证 这一点

具有成熟的私法法理的支持 因为现代私法中一切私权均具有社会性权利的行使

不得违反公共利益或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否则将构成权利滥用而遭到法律禁止

海洋资源开发主体在行使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时必须遵循权利的设定宗旨也不得

侵害他人之利益 同时传统私法上容忍义务是对所有权的一项必要限制系指所有

权人依照法律规定负有容忍他人干涉或侵害之义务其典型是私法上的相邻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 23 条规定ldquo海域使用权人对不妨害其依法使

用海域的非排他性用海活动不得阻挠rdquo③一般而言航行活动属于ldquo非排他性用海活

动rdquo因此只要船舶的通过不会危及钻井平台等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安全海洋资源

开发主体即负有容忍义务应当容许船舶通过其支配的海域

不仅如此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在海洋资源开发限制上具有成熟性 《公约》主

要在废弃石油设施的撤除与处置禁止不正当干扰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且深刻地影

响了国内法 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另一个限制体现在权利的抛弃方面也就是当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结束或者油田不再具有经济可采性之后权利人不得任意弃置

钻井平台和其他石油设施 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中由于钻井平台等设施构成航

行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如果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的期限尚未届满权利人不得将钻

井平台随意弃置 从国际法层面考察对于抛弃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限制主要体现

在《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④ 而较早的 1958 年《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5 款则规定

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装置必须全部撤除rdquo⑤《公约》第 60 条所提及的撤除的

国际标准是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关于撤除在大陆架上或专属经济区内的近海设施

middot7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从私法体系角度看海洋资源开发实际上是由海域使用权探矿权以及采矿权等构成的权利群http wwwgovcn banshi 2005-08 23 content_25604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0 日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16434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2 日《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设施或结构应予以撤销以确保航行安全同

时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制定的任何为一般所接受的国际标准 这种撤销也应适当地考察到捕鱼海洋

环境的保护和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7 日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11 日

及结构的指南和标准》① 撤除下来的海洋石油设施的处置问题被当作与撤除相区别

的一个问题单独处理②

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不得对航行等其他海洋正当用途造成ldquo不正当干扰rdquo原则是由

1958 年《大陆架公约》首先确立的③ 因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行使包括为勘探

开发石油而设置钻井平台等设施不能给航行造成不正当干扰这是国际法对海洋石

油勘探开发权做出的最主要限制④ 国际法委员会认为ldquo不正当干扰的标准显然是

一个平衡所涉利益相对重要性的问题 在有些情形下对航行及捕鱼的干扰即使很严

重也可能是正当的 相反如果干扰与可合理预见的勘探和开发大陆架的条件毫无

关联即使这种干扰很小也会是不正当的rdquo⑤ 在评介干扰是否正当时必须充分考

虑各方的利益包括沿海国的安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进而考虑是否存在给航

行造成最小干扰的合理替代方法⑥

五  结论与对策

中国正处在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关键历史窗口 为了维护中国合法的海

洋权益汲取历史上由于缺乏海洋航行自由理论与实践而导致海权权益丧失的历史教

训强化海洋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十分必要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读特

别是厘清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界限与冲突为中国在特定海域的执法

活动和资源开发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奠定了软实力基础

(一)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

毫无疑问完善《公约》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理论的感召力 显然《公约》的框架

middot8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⑤⑥

Rob McLaughlin ldquoCoastal State Discretion US Policy and the New IMO Guidelines for the Disposal ofOffshore Structures Has Article 5(5) of the 1958 Continental Shelf Convention Been lsquoEntirely Removedrsquordquo Territory Sea Journal No1 1991 p245

处置行为受到 1982 年《公约》1972 年《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即《伦敦公约》)以及 1972 年《防止船舶与飞行器倾倒废物污染海洋的公约》(即《奥斯陆公约》)的规定

《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1 款规定ldquo勘探开发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不应使航行受到任何不当的干

涉rdquo第 5 条第 2 款规定ldquo在大陆架上建造和维持或经营为勘探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所必要的装置或其他设

施受到第 5 条第 1 款的限制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78 条第 2 款规定ldquo沿海国对大陆架权利的行使绝不得对航行和本公约规定的

其他国家的其他权利和自由有所侵害或造成不当的干扰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问题》第 179 页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3 页

  2015 年第 7 期

范畴政治敏锐性以及立法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完善《公约》绝非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

学者主张应该将《公约》的完善和修订提到日程诸如分别通过订立专门的补充协定缔结区域性协定召开审议《公约》会议以及用扩大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事实上的修

订① 然而笔者以为上述措施只是理论上的探讨与展望其可行性可能会面临重重

阻力 建议中国立法机构积极针对《公约》框架下的ldquo模糊地带rdquo展开专门和细化立

法增强其可操作性 海洋法立法资料显示《公约》的巨大努力并没有很好地将最传

统的海洋权利mdashmdashmdash海洋运输囊括进来最终使得《公约》没有形成成熟的海洋航行自

由的体系化机制其似乎将焦点集中于船舶从 A 点到 B 点的航行通过而无视海洋航

行自由的经济活动基础导致航运的商业可行性问题很少被提出来② 由于海洋航行

自由的边界难以界定因此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探索海洋航行自由边界的立法实践以形成健全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为完善《公约》积累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资源 ldquo国内法

机制rdquo专门针对《公约》框架下的模糊内容根据国家海洋主权原则展开法律解释学立法学以及比较法学等不同角度运作而强化旨在增强《公约》可操作性的国内立法

活动 这是由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而决定的(二)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作为海洋秩序ldquo大宪章rdquo的 1982 年《公约》面临着通过实施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实

现其目标和宗旨的历史重任 各国实施《公约》的理论与实践并不雷同通常而言不断强化国家的海权能力的同时强化国内立法以实现《公约》的实施机制是比较流行

的实践 这需要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为此笔者建议从ldquo整体性rdquo角度来理解和完善《公约》形成体系化解读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理念与机

制 这是因为《公约》明确了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资源开发管辖权及其主权性权利

等事项但是对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规定是独立独行的没有将两者作为ldquo整体rdquo予以规定 如何整合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和协调并形成体系化

的制度机制是《公约》的软肋③ 尽管海洋利用和海洋开发的规则是互相关联的但是

《公约》下的国际航行规则由另外一套法律来决定而这些法律规则可能漠视船舶和

海洋的商业功能 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提升中国海上维权力量和海上执法力量

middot9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杨泽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第 62-63 页Edgar Gold ldquoOcean Shipping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 Toward a More Regulatory Regimerdquo Ocean

Shipping Vol6 No1 1986 p85通篇考察 1982 年《公约》严格地讲《公约》没有规定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但是公约却在

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全和保护方面做出比较多的规定 诸如《公约》第 123 条规定ldquo无论某海域的法律地位

如何还要符合一定条件其沿岸国在行使和履行 1982 年《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时就应该互相合作并应

尽力直接或通过适当区域组织协调行使和履行沿岸国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rdquo

(三)加强在敏感海域展开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

基于《公约》中海洋航行自由边界模糊与难以操作的缺憾本文建议通过强化国

内立法的方式消解这些不足以明确和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法律依据 从地缘政治角

度看南海周边地区不仅是海权和陆权对抗的前沿mdashmdashmdashldquo边缘地带rdquo而且东南亚地区

是没有权力中心的ldquo破碎地带rdquo① 由于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积极介入南海海域事务

导致制约南海海洋航行自由的因素更加复杂 因此中国应该以国内法明确东沙中

沙和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从而确定其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起

始线进而建立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制度 作为历史上的传统国际航道考虑到南

海断续线内海域的海洋属性和特点②中国应考虑开放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内水的外国

商船无害通过权③ 在此基础上中国立法机构要及时加强在南海海域展开南海资源

开发管理立法活动 这不仅是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需要而且此种海洋资源开发

管理立法容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

(四)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根据《公约》的程序性规定启动修订程序必然是艰难和复杂的会受到政治经

济以及地缘性因素的影响 《公约》的制定与一些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专业性国

际组织存在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囊括了《公约》制定中的提案建议案审议以及通过

等方面 其中国际海事组织与《公约》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 例如上文论及的禁止不

当干扰原则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设立和行使构成了限制类似的具体措施都来

源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指南和建议 为此中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与之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向该组织提案来改进海洋航行自由制度④ 依此种方式完

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不仅具有节约立法成本的优势而且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接

受度

(截稿2015 年 5 月  责任编辑主父笑飞)

middot05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③④

朱华友鞠海龙《南海航行安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南洋问题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18 页根据有关海洋资料南海断续线内海域面积约 200 万平方公里而高潮时露出海面的岛礁面积约 14 平方

公里参见邹立刚王崇敏《适用于南海航行和飞越制度研究》载《当代法学》2013 年第 6 期第 139 页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 A 类理事国在该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提

案等方式来强化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进而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能包括禁航措施① 为了保证石油设施的安全减少船舶侵犯安全地带事件的发生

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关于在近海勘探区域建立安全地带的决议》《关于防止侵犯近

海设施或结构周围安全地带的措施的决议》 这些决议要求船舶遵守谨慎航行的标

准并建议沿海国采取更合理的程序和安全措施 在中国现行法中有以设立安全地带

的方式对海洋航行自由进行限制的内容②但对于安全地带的范围未做规定③ 为了

消除因设立安全地带而给航运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相关法律条文已经尽可能地

减少对航行权的限制④

第二实行分道通航(traffic separation schemes) 分道通航制是国际海事组织于

1967 年正式建议使用的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 10 条对其做出了规定 随

着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生效分道通航制已经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所采纳并有效地减少了碰撞事故的发生⑤ 承袭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

约》第 22 条和第 41 条分别规定沿海国或海峡沿岸国考虑到航行安全认为必要时

可在其领海或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行分道通航制过境通行的船舶必须尊重该分

道通航制 沿海国在指定航道和规定分道航行时应该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的建

议⑥ 《公约》中分道通航的规定限制了航行自由但是这种限制的目的在于确保航

行安全而且沿海国不得借分道通航制实质性地排除船舶所享有的航行自由 鉴于

分道通航所具有的防范船舶事故功能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海事组织建议在必要海

域实行ldquo分道通航制临时调整rdquo的措施以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航行自由之间的

冲突

middot6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③④

⑤⑥

英国 1987 年《石油法》第 21 条规定船舶未经允许进入安全地带是违法的澳大利亚《石油法》亦规定除了专业船舶或特种船舶以外的其他所有船舶禁止驶入安全地带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

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9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 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有权在专属经济区和

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周围设置安全地带并可以在该地带采取适当措施确保航行安全以及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安全 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 20 条经主管机关核准公告如系在沿海水域

进行水上水下施工需要可划定相应的安全作业区无关的船舶不得进入安全作业区 该法第 14 条第 15 条还

允许设立禁航区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船舶不得进入或者穿越禁航区通过交通

管制区通航密集区和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也必须遵守主管机关的特别规定 参见 http wwwgovcn ziliao flfg 2005-09 12 content_31086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8 日

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0 页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管理规定》第 5 条和第 8 条更详细的内容参见 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9253登录时间2015 年 7 月 1 日参见周忠海《国际海洋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97 页参见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24 条更详细的资料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

时间2015 年 4 月 24 日

  2015 年第 7 期

2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

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为从私法视角限制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法理基础

私法视角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通过立法使海洋资源开发者受到法律束缚① 此种

限制主要有权利滥用的禁止与容忍义务的强化 在立法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

交通安全法》第 22 条规定ldquo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在航道通航密集区以及主管机

关公布的航路内进行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rdquo②此属于权利滥用禁止的明证 这一点

具有成熟的私法法理的支持 因为现代私法中一切私权均具有社会性权利的行使

不得违反公共利益或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否则将构成权利滥用而遭到法律禁止

海洋资源开发主体在行使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时必须遵循权利的设定宗旨也不得

侵害他人之利益 同时传统私法上容忍义务是对所有权的一项必要限制系指所有

权人依照法律规定负有容忍他人干涉或侵害之义务其典型是私法上的相邻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 23 条规定ldquo海域使用权人对不妨害其依法使

用海域的非排他性用海活动不得阻挠rdquo③一般而言航行活动属于ldquo非排他性用海活

动rdquo因此只要船舶的通过不会危及钻井平台等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安全海洋资源

开发主体即负有容忍义务应当容许船舶通过其支配的海域

不仅如此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在海洋资源开发限制上具有成熟性 《公约》主

要在废弃石油设施的撤除与处置禁止不正当干扰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且深刻地影

响了国内法 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另一个限制体现在权利的抛弃方面也就是当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结束或者油田不再具有经济可采性之后权利人不得任意弃置

钻井平台和其他石油设施 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中由于钻井平台等设施构成航

行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如果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的期限尚未届满权利人不得将钻

井平台随意弃置 从国际法层面考察对于抛弃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限制主要体现

在《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④ 而较早的 1958 年《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5 款则规定

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装置必须全部撤除rdquo⑤《公约》第 60 条所提及的撤除的

国际标准是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关于撤除在大陆架上或专属经济区内的近海设施

middot7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从私法体系角度看海洋资源开发实际上是由海域使用权探矿权以及采矿权等构成的权利群http wwwgovcn banshi 2005-08 23 content_25604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0 日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16434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2 日《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设施或结构应予以撤销以确保航行安全同

时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制定的任何为一般所接受的国际标准 这种撤销也应适当地考察到捕鱼海洋

环境的保护和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7 日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11 日

及结构的指南和标准》① 撤除下来的海洋石油设施的处置问题被当作与撤除相区别

的一个问题单独处理②

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不得对航行等其他海洋正当用途造成ldquo不正当干扰rdquo原则是由

1958 年《大陆架公约》首先确立的③ 因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行使包括为勘探

开发石油而设置钻井平台等设施不能给航行造成不正当干扰这是国际法对海洋石

油勘探开发权做出的最主要限制④ 国际法委员会认为ldquo不正当干扰的标准显然是

一个平衡所涉利益相对重要性的问题 在有些情形下对航行及捕鱼的干扰即使很严

重也可能是正当的 相反如果干扰与可合理预见的勘探和开发大陆架的条件毫无

关联即使这种干扰很小也会是不正当的rdquo⑤ 在评介干扰是否正当时必须充分考

虑各方的利益包括沿海国的安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进而考虑是否存在给航

行造成最小干扰的合理替代方法⑥

五  结论与对策

中国正处在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关键历史窗口 为了维护中国合法的海

洋权益汲取历史上由于缺乏海洋航行自由理论与实践而导致海权权益丧失的历史教

训强化海洋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十分必要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读特

别是厘清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界限与冲突为中国在特定海域的执法

活动和资源开发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奠定了软实力基础

(一)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

毫无疑问完善《公约》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理论的感召力 显然《公约》的框架

middot8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⑤⑥

Rob McLaughlin ldquoCoastal State Discretion US Policy and the New IMO Guidelines for the Disposal ofOffshore Structures Has Article 5(5) of the 1958 Continental Shelf Convention Been lsquoEntirely Removedrsquordquo Territory Sea Journal No1 1991 p245

处置行为受到 1982 年《公约》1972 年《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即《伦敦公约》)以及 1972 年《防止船舶与飞行器倾倒废物污染海洋的公约》(即《奥斯陆公约》)的规定

《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1 款规定ldquo勘探开发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不应使航行受到任何不当的干

涉rdquo第 5 条第 2 款规定ldquo在大陆架上建造和维持或经营为勘探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所必要的装置或其他设

施受到第 5 条第 1 款的限制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78 条第 2 款规定ldquo沿海国对大陆架权利的行使绝不得对航行和本公约规定的

其他国家的其他权利和自由有所侵害或造成不当的干扰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问题》第 179 页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3 页

  2015 年第 7 期

范畴政治敏锐性以及立法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完善《公约》绝非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

学者主张应该将《公约》的完善和修订提到日程诸如分别通过订立专门的补充协定缔结区域性协定召开审议《公约》会议以及用扩大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事实上的修

订① 然而笔者以为上述措施只是理论上的探讨与展望其可行性可能会面临重重

阻力 建议中国立法机构积极针对《公约》框架下的ldquo模糊地带rdquo展开专门和细化立

法增强其可操作性 海洋法立法资料显示《公约》的巨大努力并没有很好地将最传

统的海洋权利mdashmdashmdash海洋运输囊括进来最终使得《公约》没有形成成熟的海洋航行自

由的体系化机制其似乎将焦点集中于船舶从 A 点到 B 点的航行通过而无视海洋航

行自由的经济活动基础导致航运的商业可行性问题很少被提出来② 由于海洋航行

自由的边界难以界定因此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探索海洋航行自由边界的立法实践以形成健全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为完善《公约》积累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资源 ldquo国内法

机制rdquo专门针对《公约》框架下的模糊内容根据国家海洋主权原则展开法律解释学立法学以及比较法学等不同角度运作而强化旨在增强《公约》可操作性的国内立法

活动 这是由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而决定的(二)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作为海洋秩序ldquo大宪章rdquo的 1982 年《公约》面临着通过实施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实

现其目标和宗旨的历史重任 各国实施《公约》的理论与实践并不雷同通常而言不断强化国家的海权能力的同时强化国内立法以实现《公约》的实施机制是比较流行

的实践 这需要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为此笔者建议从ldquo整体性rdquo角度来理解和完善《公约》形成体系化解读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理念与机

制 这是因为《公约》明确了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资源开发管辖权及其主权性权利

等事项但是对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规定是独立独行的没有将两者作为ldquo整体rdquo予以规定 如何整合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和协调并形成体系化

的制度机制是《公约》的软肋③ 尽管海洋利用和海洋开发的规则是互相关联的但是

《公约》下的国际航行规则由另外一套法律来决定而这些法律规则可能漠视船舶和

海洋的商业功能 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提升中国海上维权力量和海上执法力量

middot9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杨泽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第 62-63 页Edgar Gold ldquoOcean Shipping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 Toward a More Regulatory Regimerdquo Ocean

Shipping Vol6 No1 1986 p85通篇考察 1982 年《公约》严格地讲《公约》没有规定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但是公约却在

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全和保护方面做出比较多的规定 诸如《公约》第 123 条规定ldquo无论某海域的法律地位

如何还要符合一定条件其沿岸国在行使和履行 1982 年《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时就应该互相合作并应

尽力直接或通过适当区域组织协调行使和履行沿岸国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rdquo

(三)加强在敏感海域展开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

基于《公约》中海洋航行自由边界模糊与难以操作的缺憾本文建议通过强化国

内立法的方式消解这些不足以明确和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法律依据 从地缘政治角

度看南海周边地区不仅是海权和陆权对抗的前沿mdashmdashmdashldquo边缘地带rdquo而且东南亚地区

是没有权力中心的ldquo破碎地带rdquo① 由于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积极介入南海海域事务

导致制约南海海洋航行自由的因素更加复杂 因此中国应该以国内法明确东沙中

沙和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从而确定其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起

始线进而建立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制度 作为历史上的传统国际航道考虑到南

海断续线内海域的海洋属性和特点②中国应考虑开放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内水的外国

商船无害通过权③ 在此基础上中国立法机构要及时加强在南海海域展开南海资源

开发管理立法活动 这不仅是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需要而且此种海洋资源开发

管理立法容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

(四)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根据《公约》的程序性规定启动修订程序必然是艰难和复杂的会受到政治经

济以及地缘性因素的影响 《公约》的制定与一些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专业性国

际组织存在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囊括了《公约》制定中的提案建议案审议以及通过

等方面 其中国际海事组织与《公约》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 例如上文论及的禁止不

当干扰原则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设立和行使构成了限制类似的具体措施都来

源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指南和建议 为此中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与之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向该组织提案来改进海洋航行自由制度④ 依此种方式完

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不仅具有节约立法成本的优势而且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接

受度

(截稿2015 年 5 月  责任编辑主父笑飞)

middot05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③④

朱华友鞠海龙《南海航行安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南洋问题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18 页根据有关海洋资料南海断续线内海域面积约 200 万平方公里而高潮时露出海面的岛礁面积约 14 平方

公里参见邹立刚王崇敏《适用于南海航行和飞越制度研究》载《当代法学》2013 年第 6 期第 139 页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 A 类理事国在该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提

案等方式来强化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进而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2015 年第 7 期

2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

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为从私法视角限制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法理基础

私法视角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通过立法使海洋资源开发者受到法律束缚① 此种

限制主要有权利滥用的禁止与容忍义务的强化 在立法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

交通安全法》第 22 条规定ldquo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在航道通航密集区以及主管机

关公布的航路内进行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rdquo②此属于权利滥用禁止的明证 这一点

具有成熟的私法法理的支持 因为现代私法中一切私权均具有社会性权利的行使

不得违反公共利益或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否则将构成权利滥用而遭到法律禁止

海洋资源开发主体在行使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时必须遵循权利的设定宗旨也不得

侵害他人之利益 同时传统私法上容忍义务是对所有权的一项必要限制系指所有

权人依照法律规定负有容忍他人干涉或侵害之义务其典型是私法上的相邻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 23 条规定ldquo海域使用权人对不妨害其依法使

用海域的非排他性用海活动不得阻挠rdquo③一般而言航行活动属于ldquo非排他性用海活

动rdquo因此只要船舶的通过不会危及钻井平台等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安全海洋资源

开发主体即负有容忍义务应当容许船舶通过其支配的海域

不仅如此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在海洋资源开发限制上具有成熟性 《公约》主

要在废弃石油设施的撤除与处置禁止不正当干扰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且深刻地影

响了国内法 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另一个限制体现在权利的抛弃方面也就是当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结束或者油田不再具有经济可采性之后权利人不得任意弃置

钻井平台和其他石油设施 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中由于钻井平台等设施构成航

行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如果海域使用权和矿业权的期限尚未届满权利人不得将钻

井平台随意弃置 从国际法层面考察对于抛弃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限制主要体现

在《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④ 而较早的 1958 年《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5 款则规定

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装置必须全部撤除rdquo⑤《公约》第 60 条所提及的撤除的

国际标准是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关于撤除在大陆架上或专属经济区内的近海设施

middot7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③④

从私法体系角度看海洋资源开发实际上是由海域使用权探矿权以及采矿权等构成的权利群http wwwgovcn banshi 2005-08 23 content_25604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0 日http wwwlawlibcom law law_viewasp id = 16434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22 日《公约》第 60 条第 3 款规定ldquo已被放弃或不再使用的任何设施或结构应予以撤销以确保航行安全同

时考虑到主管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制定的任何为一般所接受的国际标准 这种撤销也应适当地考察到捕鱼海洋

环境的保护和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7 日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5 月 11 日

及结构的指南和标准》① 撤除下来的海洋石油设施的处置问题被当作与撤除相区别

的一个问题单独处理②

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不得对航行等其他海洋正当用途造成ldquo不正当干扰rdquo原则是由

1958 年《大陆架公约》首先确立的③ 因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行使包括为勘探

开发石油而设置钻井平台等设施不能给航行造成不正当干扰这是国际法对海洋石

油勘探开发权做出的最主要限制④ 国际法委员会认为ldquo不正当干扰的标准显然是

一个平衡所涉利益相对重要性的问题 在有些情形下对航行及捕鱼的干扰即使很严

重也可能是正当的 相反如果干扰与可合理预见的勘探和开发大陆架的条件毫无

关联即使这种干扰很小也会是不正当的rdquo⑤ 在评介干扰是否正当时必须充分考

虑各方的利益包括沿海国的安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进而考虑是否存在给航

行造成最小干扰的合理替代方法⑥

五  结论与对策

中国正处在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关键历史窗口 为了维护中国合法的海

洋权益汲取历史上由于缺乏海洋航行自由理论与实践而导致海权权益丧失的历史教

训强化海洋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十分必要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读特

别是厘清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界限与冲突为中国在特定海域的执法

活动和资源开发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奠定了软实力基础

(一)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

毫无疑问完善《公约》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理论的感召力 显然《公约》的框架

middot8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⑤⑥

Rob McLaughlin ldquoCoastal State Discretion US Policy and the New IMO Guidelines for the Disposal ofOffshore Structures Has Article 5(5) of the 1958 Continental Shelf Convention Been lsquoEntirely Removedrsquordquo Territory Sea Journal No1 1991 p245

处置行为受到 1982 年《公约》1972 年《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即《伦敦公约》)以及 1972 年《防止船舶与飞行器倾倒废物污染海洋的公约》(即《奥斯陆公约》)的规定

《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1 款规定ldquo勘探开发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不应使航行受到任何不当的干

涉rdquo第 5 条第 2 款规定ldquo在大陆架上建造和维持或经营为勘探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所必要的装置或其他设

施受到第 5 条第 1 款的限制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78 条第 2 款规定ldquo沿海国对大陆架权利的行使绝不得对航行和本公约规定的

其他国家的其他权利和自由有所侵害或造成不当的干扰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问题》第 179 页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3 页

  2015 年第 7 期

范畴政治敏锐性以及立法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完善《公约》绝非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

学者主张应该将《公约》的完善和修订提到日程诸如分别通过订立专门的补充协定缔结区域性协定召开审议《公约》会议以及用扩大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事实上的修

订① 然而笔者以为上述措施只是理论上的探讨与展望其可行性可能会面临重重

阻力 建议中国立法机构积极针对《公约》框架下的ldquo模糊地带rdquo展开专门和细化立

法增强其可操作性 海洋法立法资料显示《公约》的巨大努力并没有很好地将最传

统的海洋权利mdashmdashmdash海洋运输囊括进来最终使得《公约》没有形成成熟的海洋航行自

由的体系化机制其似乎将焦点集中于船舶从 A 点到 B 点的航行通过而无视海洋航

行自由的经济活动基础导致航运的商业可行性问题很少被提出来② 由于海洋航行

自由的边界难以界定因此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探索海洋航行自由边界的立法实践以形成健全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为完善《公约》积累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资源 ldquo国内法

机制rdquo专门针对《公约》框架下的模糊内容根据国家海洋主权原则展开法律解释学立法学以及比较法学等不同角度运作而强化旨在增强《公约》可操作性的国内立法

活动 这是由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而决定的(二)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作为海洋秩序ldquo大宪章rdquo的 1982 年《公约》面临着通过实施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实

现其目标和宗旨的历史重任 各国实施《公约》的理论与实践并不雷同通常而言不断强化国家的海权能力的同时强化国内立法以实现《公约》的实施机制是比较流行

的实践 这需要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为此笔者建议从ldquo整体性rdquo角度来理解和完善《公约》形成体系化解读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理念与机

制 这是因为《公约》明确了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资源开发管辖权及其主权性权利

等事项但是对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规定是独立独行的没有将两者作为ldquo整体rdquo予以规定 如何整合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和协调并形成体系化

的制度机制是《公约》的软肋③ 尽管海洋利用和海洋开发的规则是互相关联的但是

《公约》下的国际航行规则由另外一套法律来决定而这些法律规则可能漠视船舶和

海洋的商业功能 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提升中国海上维权力量和海上执法力量

middot9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杨泽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第 62-63 页Edgar Gold ldquoOcean Shipping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 Toward a More Regulatory Regimerdquo Ocean

Shipping Vol6 No1 1986 p85通篇考察 1982 年《公约》严格地讲《公约》没有规定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但是公约却在

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全和保护方面做出比较多的规定 诸如《公约》第 123 条规定ldquo无论某海域的法律地位

如何还要符合一定条件其沿岸国在行使和履行 1982 年《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时就应该互相合作并应

尽力直接或通过适当区域组织协调行使和履行沿岸国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rdquo

(三)加强在敏感海域展开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

基于《公约》中海洋航行自由边界模糊与难以操作的缺憾本文建议通过强化国

内立法的方式消解这些不足以明确和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法律依据 从地缘政治角

度看南海周边地区不仅是海权和陆权对抗的前沿mdashmdashmdashldquo边缘地带rdquo而且东南亚地区

是没有权力中心的ldquo破碎地带rdquo① 由于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积极介入南海海域事务

导致制约南海海洋航行自由的因素更加复杂 因此中国应该以国内法明确东沙中

沙和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从而确定其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起

始线进而建立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制度 作为历史上的传统国际航道考虑到南

海断续线内海域的海洋属性和特点②中国应考虑开放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内水的外国

商船无害通过权③ 在此基础上中国立法机构要及时加强在南海海域展开南海资源

开发管理立法活动 这不仅是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需要而且此种海洋资源开发

管理立法容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

(四)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根据《公约》的程序性规定启动修订程序必然是艰难和复杂的会受到政治经

济以及地缘性因素的影响 《公约》的制定与一些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专业性国

际组织存在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囊括了《公约》制定中的提案建议案审议以及通过

等方面 其中国际海事组织与《公约》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 例如上文论及的禁止不

当干扰原则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设立和行使构成了限制类似的具体措施都来

源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指南和建议 为此中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与之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向该组织提案来改进海洋航行自由制度④ 依此种方式完

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不仅具有节约立法成本的优势而且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接

受度

(截稿2015 年 5 月  责任编辑主父笑飞)

middot05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③④

朱华友鞠海龙《南海航行安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南洋问题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18 页根据有关海洋资料南海断续线内海域面积约 200 万平方公里而高潮时露出海面的岛礁面积约 14 平方

公里参见邹立刚王崇敏《适用于南海航行和飞越制度研究》载《当代法学》2013 年第 6 期第 139 页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 A 类理事国在该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提

案等方式来强化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进而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及结构的指南和标准》① 撤除下来的海洋石油设施的处置问题被当作与撤除相区别

的一个问题单独处理②

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不得对航行等其他海洋正当用途造成ldquo不正当干扰rdquo原则是由

1958 年《大陆架公约》首先确立的③ 因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行使包括为勘探

开发石油而设置钻井平台等设施不能给航行造成不正当干扰这是国际法对海洋石

油勘探开发权做出的最主要限制④ 国际法委员会认为ldquo不正当干扰的标准显然是

一个平衡所涉利益相对重要性的问题 在有些情形下对航行及捕鱼的干扰即使很严

重也可能是正当的 相反如果干扰与可合理预见的勘探和开发大陆架的条件毫无

关联即使这种干扰很小也会是不正当的rdquo⑤ 在评介干扰是否正当时必须充分考

虑各方的利益包括沿海国的安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进而考虑是否存在给航

行造成最小干扰的合理替代方法⑥

五  结论与对策

中国正处在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关键历史窗口 为了维护中国合法的海

洋权益汲取历史上由于缺乏海洋航行自由理论与实践而导致海权权益丧失的历史教

训强化海洋航行自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十分必要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读特

别是厘清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界限与冲突为中国在特定海域的执法

活动和资源开发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奠定了软实力基础

(一)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

毫无疑问完善《公约》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理论的感召力 显然《公约》的框架

middot84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⑤⑥

Rob McLaughlin ldquoCoastal State Discretion US Policy and the New IMO Guidelines for the Disposal ofOffshore Structures Has Article 5(5) of the 1958 Continental Shelf Convention Been lsquoEntirely Removedrsquordquo Territory Sea Journal No1 1991 p245

处置行为受到 1982 年《公约》1972 年《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即《伦敦公约》)以及 1972 年《防止船舶与飞行器倾倒废物污染海洋的公约》(即《奥斯陆公约》)的规定

《大陆架公约》第 5 条第 1 款规定ldquo勘探开发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不应使航行受到任何不当的干

涉rdquo第 5 条第 2 款规定ldquo在大陆架上建造和维持或经营为勘探大陆架和开采其自然资源所必要的装置或其他设

施受到第 5 条第 1 款的限制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chinese law ilc continhtm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78 条第 2 款规定ldquo沿海国对大陆架权利的行使绝不得对航行和本公约规定的

其他国家的其他权利和自由有所侵害或造成不当的干扰rdquo参见 http wwwunorg zh law sea los 登录时间2015 年 6 月 12 日

参见余民才《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法律问题》第 179 页参见吴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及其与航行权的协调》载《海商法研究》2006 年第 12 辑第 153 页

  2015 年第 7 期

范畴政治敏锐性以及立法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完善《公约》绝非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

学者主张应该将《公约》的完善和修订提到日程诸如分别通过订立专门的补充协定缔结区域性协定召开审议《公约》会议以及用扩大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事实上的修

订① 然而笔者以为上述措施只是理论上的探讨与展望其可行性可能会面临重重

阻力 建议中国立法机构积极针对《公约》框架下的ldquo模糊地带rdquo展开专门和细化立

法增强其可操作性 海洋法立法资料显示《公约》的巨大努力并没有很好地将最传

统的海洋权利mdashmdashmdash海洋运输囊括进来最终使得《公约》没有形成成熟的海洋航行自

由的体系化机制其似乎将焦点集中于船舶从 A 点到 B 点的航行通过而无视海洋航

行自由的经济活动基础导致航运的商业可行性问题很少被提出来② 由于海洋航行

自由的边界难以界定因此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探索海洋航行自由边界的立法实践以形成健全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为完善《公约》积累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资源 ldquo国内法

机制rdquo专门针对《公约》框架下的模糊内容根据国家海洋主权原则展开法律解释学立法学以及比较法学等不同角度运作而强化旨在增强《公约》可操作性的国内立法

活动 这是由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而决定的(二)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作为海洋秩序ldquo大宪章rdquo的 1982 年《公约》面临着通过实施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实

现其目标和宗旨的历史重任 各国实施《公约》的理论与实践并不雷同通常而言不断强化国家的海权能力的同时强化国内立法以实现《公约》的实施机制是比较流行

的实践 这需要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为此笔者建议从ldquo整体性rdquo角度来理解和完善《公约》形成体系化解读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理念与机

制 这是因为《公约》明确了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资源开发管辖权及其主权性权利

等事项但是对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规定是独立独行的没有将两者作为ldquo整体rdquo予以规定 如何整合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和协调并形成体系化

的制度机制是《公约》的软肋③ 尽管海洋利用和海洋开发的规则是互相关联的但是

《公约》下的国际航行规则由另外一套法律来决定而这些法律规则可能漠视船舶和

海洋的商业功能 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提升中国海上维权力量和海上执法力量

middot9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杨泽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第 62-63 页Edgar Gold ldquoOcean Shipping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 Toward a More Regulatory Regimerdquo Ocean

Shipping Vol6 No1 1986 p85通篇考察 1982 年《公约》严格地讲《公约》没有规定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但是公约却在

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全和保护方面做出比较多的规定 诸如《公约》第 123 条规定ldquo无论某海域的法律地位

如何还要符合一定条件其沿岸国在行使和履行 1982 年《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时就应该互相合作并应

尽力直接或通过适当区域组织协调行使和履行沿岸国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rdquo

(三)加强在敏感海域展开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

基于《公约》中海洋航行自由边界模糊与难以操作的缺憾本文建议通过强化国

内立法的方式消解这些不足以明确和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法律依据 从地缘政治角

度看南海周边地区不仅是海权和陆权对抗的前沿mdashmdashmdashldquo边缘地带rdquo而且东南亚地区

是没有权力中心的ldquo破碎地带rdquo① 由于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积极介入南海海域事务

导致制约南海海洋航行自由的因素更加复杂 因此中国应该以国内法明确东沙中

沙和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从而确定其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起

始线进而建立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制度 作为历史上的传统国际航道考虑到南

海断续线内海域的海洋属性和特点②中国应考虑开放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内水的外国

商船无害通过权③ 在此基础上中国立法机构要及时加强在南海海域展开南海资源

开发管理立法活动 这不仅是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需要而且此种海洋资源开发

管理立法容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

(四)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根据《公约》的程序性规定启动修订程序必然是艰难和复杂的会受到政治经

济以及地缘性因素的影响 《公约》的制定与一些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专业性国

际组织存在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囊括了《公约》制定中的提案建议案审议以及通过

等方面 其中国际海事组织与《公约》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 例如上文论及的禁止不

当干扰原则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设立和行使构成了限制类似的具体措施都来

源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指南和建议 为此中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与之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向该组织提案来改进海洋航行自由制度④ 依此种方式完

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不仅具有节约立法成本的优势而且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接

受度

(截稿2015 年 5 月  责任编辑主父笑飞)

middot05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③④

朱华友鞠海龙《南海航行安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南洋问题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18 页根据有关海洋资料南海断续线内海域面积约 200 万平方公里而高潮时露出海面的岛礁面积约 14 平方

公里参见邹立刚王崇敏《适用于南海航行和飞越制度研究》载《当代法学》2013 年第 6 期第 139 页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 A 类理事国在该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提

案等方式来强化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进而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2015 年第 7 期

范畴政治敏锐性以及立法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完善《公约》绝非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

学者主张应该将《公约》的完善和修订提到日程诸如分别通过订立专门的补充协定缔结区域性协定召开审议《公约》会议以及用扩大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事实上的修

订① 然而笔者以为上述措施只是理论上的探讨与展望其可行性可能会面临重重

阻力 建议中国立法机构积极针对《公约》框架下的ldquo模糊地带rdquo展开专门和细化立

法增强其可操作性 海洋法立法资料显示《公约》的巨大努力并没有很好地将最传

统的海洋权利mdashmdashmdash海洋运输囊括进来最终使得《公约》没有形成成熟的海洋航行自

由的体系化机制其似乎将焦点集中于船舶从 A 点到 B 点的航行通过而无视海洋航

行自由的经济活动基础导致航运的商业可行性问题很少被提出来② 由于海洋航行

自由的边界难以界定因此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探索海洋航行自由边界的立法实践以形成健全的ldquo国内法机制rdquo为完善《公约》积累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资源 ldquo国内法

机制rdquo专门针对《公约》框架下的模糊内容根据国家海洋主权原则展开法律解释学立法学以及比较法学等不同角度运作而强化旨在增强《公约》可操作性的国内立法

活动 这是由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进路而决定的(二)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作为海洋秩序ldquo大宪章rdquo的 1982 年《公约》面临着通过实施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实

现其目标和宗旨的历史重任 各国实施《公约》的理论与实践并不雷同通常而言不断强化国家的海权能力的同时强化国内立法以实现《公约》的实施机制是比较流行

的实践 这需要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与机制 为此笔者建议从ldquo整体性rdquo角度来理解和完善《公约》形成体系化解读海洋航行自由的国内法理念与机

制 这是因为《公约》明确了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资源开发管辖权及其主权性权利

等事项但是对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规定是独立独行的没有将两者作为ldquo整体rdquo予以规定 如何整合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和协调并形成体系化

的制度机制是《公约》的软肋③ 尽管海洋利用和海洋开发的规则是互相关联的但是

《公约》下的国际航行规则由另外一套法律来决定而这些法律规则可能漠视船舶和

海洋的商业功能 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提升中国海上维权力量和海上执法力量

middot941middot

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杨泽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第 62-63 页Edgar Gold ldquoOcean Shipping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 Toward a More Regulatory Regimerdquo Ocean

Shipping Vol6 No1 1986 p85通篇考察 1982 年《公约》严格地讲《公约》没有规定航行自由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但是公约却在

航行自由与海洋环境保全和保护方面做出比较多的规定 诸如《公约》第 123 条规定ldquo无论某海域的法律地位

如何还要符合一定条件其沿岸国在行使和履行 1982 年《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时就应该互相合作并应

尽力直接或通过适当区域组织协调行使和履行沿岸国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rdquo

(三)加强在敏感海域展开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

基于《公约》中海洋航行自由边界模糊与难以操作的缺憾本文建议通过强化国

内立法的方式消解这些不足以明确和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法律依据 从地缘政治角

度看南海周边地区不仅是海权和陆权对抗的前沿mdashmdashmdashldquo边缘地带rdquo而且东南亚地区

是没有权力中心的ldquo破碎地带rdquo① 由于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积极介入南海海域事务

导致制约南海海洋航行自由的因素更加复杂 因此中国应该以国内法明确东沙中

沙和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从而确定其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起

始线进而建立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制度 作为历史上的传统国际航道考虑到南

海断续线内海域的海洋属性和特点②中国应考虑开放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内水的外国

商船无害通过权③ 在此基础上中国立法机构要及时加强在南海海域展开南海资源

开发管理立法活动 这不仅是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需要而且此种海洋资源开发

管理立法容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

(四)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根据《公约》的程序性规定启动修订程序必然是艰难和复杂的会受到政治经

济以及地缘性因素的影响 《公约》的制定与一些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专业性国

际组织存在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囊括了《公约》制定中的提案建议案审议以及通过

等方面 其中国际海事组织与《公约》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 例如上文论及的禁止不

当干扰原则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设立和行使构成了限制类似的具体措施都来

源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指南和建议 为此中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与之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向该组织提案来改进海洋航行自由制度④ 依此种方式完

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不仅具有节约立法成本的优势而且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接

受度

(截稿2015 年 5 月  责任编辑主父笑飞)

middot05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③④

朱华友鞠海龙《南海航行安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南洋问题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18 页根据有关海洋资料南海断续线内海域面积约 200 万平方公里而高潮时露出海面的岛礁面积约 14 平方

公里参见邹立刚王崇敏《适用于南海航行和飞越制度研究》载《当代法学》2013 年第 6 期第 139 页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 A 类理事国在该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提

案等方式来强化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进而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三)加强在敏感海域展开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

基于《公约》中海洋航行自由边界模糊与难以操作的缺憾本文建议通过强化国

内立法的方式消解这些不足以明确和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法律依据 从地缘政治角

度看南海周边地区不仅是海权和陆权对抗的前沿mdashmdashmdashldquo边缘地带rdquo而且东南亚地区

是没有权力中心的ldquo破碎地带rdquo① 由于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积极介入南海海域事务

导致制约南海海洋航行自由的因素更加复杂 因此中国应该以国内法明确东沙中

沙和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从而确定其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起

始线进而建立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制度 作为历史上的传统国际航道考虑到南

海断续线内海域的海洋属性和特点②中国应考虑开放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内水的外国

商船无害通过权③ 在此基础上中国立法机构要及时加强在南海海域展开南海资源

开发管理立法活动 这不仅是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的需要而且此种海洋资源开发

管理立法容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

(四)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根据《公约》的程序性规定启动修订程序必然是艰难和复杂的会受到政治经

济以及地缘性因素的影响 《公约》的制定与一些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专业性国

际组织存在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囊括了《公约》制定中的提案建议案审议以及通过

等方面 其中国际海事组织与《公约》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 例如上文论及的禁止不

当干扰原则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权的设立和行使构成了限制类似的具体措施都来

源于国际海事组织的指南和建议 为此中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与之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向该组织提案来改进海洋航行自由制度④ 依此种方式完

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不仅具有节约立法成本的优势而且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接

受度

(截稿2015 年 5 月  责任编辑主父笑飞)

middot051middot

  海洋航行自由的体系化解析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1051271

①②

③④

朱华友鞠海龙《南海航行安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载《南洋问题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18 页根据有关海洋资料南海断续线内海域面积约 200 万平方公里而高潮时露出海面的岛礁面积约 14 平方

公里参见邹立刚王崇敏《适用于南海航行和飞越制度研究》载《当代法学》2013 年第 6 期第 139 页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 A 类理事国在该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提

案等方式来强化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进而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