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花万枝 -...

1
转眼,母亲已离开三年多了。但我对她的思念 却随时间的流逝而与日俱增,常常半夜醒来眼角噙 满泪水。 母亲出生时,正赶上打土豪、分田地的日子,因 家庭成分不好只上了半年私塾。母亲十九岁那年, 嫁给了家徒四壁、忠厚老实的父亲,一口木箱就是 她的所有嫁妆。自小从未沾过农活的母亲,不仅要 学干每一样农活,还要照顾又聋又瞎的祖母。 母亲的能干与贤惠在我们那十里八乡是出了 名的。提起母亲,乡亲们都伸出“大拇指”,说她是 个“难得的好人、能人”。婚后没多久,母亲就成了 做家务和农活的“好把式”。耕田、插秧、割稻…… 地里农活事事在行,洗衣、做饭、缝衣、做鞋……家 务事样样精通。 母亲一生坚韧勤劳,时常背负着常人难以想象 的重担,也因此落下一身病根。但她却从未被压垮 过,也从没放弃过。在大集体时,她早早赶到田里 挣工分,在泥泞的稻田里与男劳力一样挑担子。因 为长期的劳累,母亲很早就落下了严重的支气管 炎、皮肤病、高血压等,常年忍受着病痛的折磨。靠 着母亲布满老茧、伤痕累累的双手,努力把我们5 个兄弟姐妹拉扯大。尽管家里缺人干活,但她仍然 坚持送我们上学读书,并不惜舍下面子四处借钱筹 集学费。农忙时,她勤扒苦做,让田里收成更好;农 闲时,她总会挑灯夜战,为一家老小纳鞋底、缝缝补 补;快要过年时,她总不停歇,打年糕、做豆腐、熬麦 芽糖、炸薯条,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小吃,为我们每人 收拾一身新衣服。 母亲乐于助人。母亲人缘极好,虽多次搬 家,但处处受欢迎。“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要永远记得别人的好”“哪家还没点难处,能帮 就帮点”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只要别人找到 她,她总会有求必应、尽其所能;只要哪家吵架或 邻里起点争执,她总会主动去劝解调和。母亲烧 得一手好菜,是乡邻有名的“大厨”。尽管早年家 里穷,但只要家里来了客人,她总会很快操持三、 五个像样的菜。一年冬天,村里好几个乡邻摆酒 席找她主厨,尽管累得直不起腰,嗓子嘶哑,但她 不好推却,在十多天里连续办了二十多场酒席, 后来大病一场,挂了十多天点滴才慢慢恢复,我 们嗔怪,她却说“谁家还没个难处,能帮就帮着 点”。 我们兄弟姊妹每次回老家,她都提前忙上一 阵子,看着儿孙们围坐在桌边边吃边聊,看得出 她内心的高兴劲儿。每次返程时,她都拉着我们 问下次什么时候再回来,并目送我们老远,眼里 满是不舍和牵挂。2014年的腊月二十五日,我 照例电话问候母亲,她反复问我哪天回去?话语 之中掩饰不住她急盼我们回家的喜悦,哪知这竟 成了最后的诀别。第二天,凄风冷雨,我突然接 到大哥电话,说母亲突发脑溢血。待我连夜赶回 家时,我怎么也不敢相信,好好的她怎么就突然 离开了我们。母亲走得太匆忙,甚至连一句话都 没有留下。听父亲说,母亲去世前,因准备我们 回家团聚的各种食材,一刻也没有消停过。 时值清明,我在母亲墓碑前久久伫立,忆起 母亲的点点滴滴,任泪水模糊双眼,不忍离去,我 知道再也抓不到母亲温暖而沧桑的手,我们只有 在梦中泪眼相见。愿操劳一生的母亲在天有灵、 含笑九泉! 怀念我的母亲 □ 宋世智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岁岁清 明,今又清明,打开尘封的记忆,婆婆勤劳朴素的身 影顿时历历在目。 婆婆一生默默无闻,平淡而简单。从未见她抱 怨过什么,也没见她与谁斗过嘴、吵过架,总是心平 气和、快快乐乐地生活。 婆婆的一手针线活闻名“十里八乡”。听父亲 说,小时候一年四季都有新鞋穿,一家人的鞋子都 是婆婆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她纳的鞋子不仅花样 多,而且穿着好看又舒服。当时年轻人结婚流行做 “喜鞋”,附近人家有喜事都会提前接婆婆去做鞋 子,还会绣上寓意喜庆吉祥的牡丹等花卉,有时候 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婆婆说,做鞋子就像做人,不仅要真材实料,还 要精益求精,一针一线严丝缝合,更不能缺针少 线。婆婆虽大字不识一个,但她朴实的话语中却蕴 藏着大道理,让我受益终生。 婆婆一生节俭,与人为善。 刚踏入小学的时候,她就经常给我讲古人勤俭 持家的故事。至今还记得开国皇帝朱元璋生活简 朴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 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婆 婆还经常对我说,“攒钱好比针挑土,花钱就像浪冲 沙。”潜移默化中,让我从小就知道了节约可贵、挥 霍可耻。 参加工作后,难免会与同事出现一些磕磕 碰碰,有时得不到妥善处理,就会一直处于“冷 战”状态。婆婆知晓后,谆谆告诫:“千万要记住 啊,离群的羊就是狼的‘饭’!” 顿时“化干戈为 玉帛”。 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良言“家训”。“人活八十 八,不要笑话人家聋和瞎。”成为我人际关系的一剂 良药;“行路能张口,天下随便走。”嘱咐我多与领 导、同事沟通;“假如你是一个白菜,就要长成最好 的一颗。”告诉我要努力成才…… 受婆婆语言的影响,爱好写作的我,常能出现 “神来之笔”,给文章增添了许多灵气和活气。先 后在《人民日报》《诗刊》《散文》等各级报刊杂志发 表小说、散文、随笔、诗歌及新闻和理论文章 100 万余字。 婆婆的这些“妙语”,就像高度浓缩的精神食 粮,不断给予我营养和智慧,让我在徐徐拔节的成 长过程中,成为她所希望的“大的样子”。 婆婆留给我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指 引并激励我砥砺前行、奋发有为。 清明忆婆婆 □ 陈白云 07 责任编辑:柳红霞 美术编辑:陕璇 2018.4.4 星期三 2018 年第 8 总第74期 桃花盛开 春光旖旎 荆州奥塔玛酒窖 协办 地址:荆州市沙市区大庆路10号 电话:0716-826818018627287789 春风十里花万枝 春天对所有草木而言,都是最好的时光。因 为,就连那些长在最不起眼角落里的细小生命,也 都无法掩饰她们独属于这个季节的俊俏模样。哪 怕只是一缕跌跌撞撞的稍显和煦的暖风,一丝朦朦 胧胧若有若无的细雨,或者一抹不经意走错路而误 入角落的微弱春光,是的,只需要一星半点春的消 息,这些自然界的精灵们便会得到暗示:春天来了, 我们的好年华来了! 的确,春风像是有种神奇的魔力,她可以让各 种花树黑黢黢的枝条,一夜之间泛起淡绿色的光 泽,也可以让不计其数柔嫩的叶芽,争先恐后地露 出脑袋……那满树的花苞则更经不住春风的耳鬓 厮磨,不消几日,便“噗嗤”一声笑出声来,紧接着云 蒸霞蔚、次第盛开,千朵万朵压枝低。 西郊桃花陌上开,暗香盈袖春满怀。荆州古城 西郊的桃花村,是赏桃花的好去处。周末带家人去 赏花,上千株桃树正在热烈地盛开着,那满树娇艳 欲滴的花,正在肆无忌惮地“斗艳”,一朵朵风情万 种,像极了一首首朝气蓬勃而又妙趣横生的诗。 我不知道是谁唤醒了这一树一树的花朵,也许 是她们禁不住几阵脾气稍微温和的风儿在耳边的 絮语,或者是受不了春光中几只打情骂俏麻雀的聒 噪,她们便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把那些藏了 一冬的“话语”和盘托出,沸沸扬扬、滔滔不绝,像一 个十分健谈的人遇到了多年不见的老友,有道不完 的离情别绪,可以秉烛夜谈到天明…… 粉红轻浅靓妆新,一支红樱半城春。若把桃花 比作小家碧玉,樱花应该算上大家闺秀了。古城老 南门外的樱花,很值得你去静静守候,她们学名叫日 本晚樱,花瓣丰腴而艳丽,像雍容华贵的贵妇,尽管 花期十分短暂,但每一年,她们都会用不同的风韵和 神采,悄悄打动你,让如织的游人沉醉不知归路。 这些准时赴约的精灵,都是美人胚子,她们先 对着护城河里的天光云影精心梳妆,再款款登台。 这是一场盛大的花事,以古朴斑驳的古城墙为幕 布,以绿草如茵的城墙根为舞台。帷幕刚一拉开, 便争先恐后涌上舞台,粉嘟嘟花瓣缀满了一树又一 树的枝头,微风拂来,像极了千万只粉色的蝴蝶在 轻轻舞动着翅膀,那随风而来的馥郁花香,沁人心 脾,让人流连忘返。 当然,春天绝不独属于这些艳丽的花朵,春天 的舞台从不拒绝平庸和渺小。因为在这美好的季 节,所有的生命都懂得如何保持自己的美丽和优 雅。 苔花如小米,也学牡丹开。我相信苔花一定是 位开朗的女孩,她不会因为生在阴暗潮湿的角落, 就站在阴影里自怨自艾,尽管仅有一身并不鲜艳衣 裳,她也可以从容不迫地登上这个美轮美奂的舞 台,不卑不亢地用细小花朵,诠释自己的独特风采。 在每一个春天,在同样毫不起眼的角落,还有 许多微不足道的野花,也会像苔花一样顽强地存在 着,倔强地盛开着,努力地把星星点点绚丽的色彩, 填充到每一个孤寂的角落,悄悄生动这个世界。 在这些野花中,最打动我的是一种学名叫紫花 地丁的小花。北方的早春,春寒料峭,在我们正对 迟来的春天怅然若失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她们 早已来过,在田埂边、在水塘边、在树丛里……她们 让单调而萧瑟的原野,瞬时变得丰富又明媚起来, 她们那在春寒中摇曳着的紫色的花瓣,一下子就俘 虏了我年幼的心,让离乡多年的我,至今依旧深深 怀念。 又一年的春天来了,这些花儿一定会愈发明艳 动人了吧。 □ 朱朝阳 又是一年清明至,又是一年怀念季!《垄上诗 荟》“清明特辑”新鲜出炉,其中的每首诗都寄托着 诗人们对亲人的哀思,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在这个特 殊节令对生命的珍惜,对未来的张望。 被哀悼的主要是诗人各自的亲人,也有先烈, 他们是我们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却被时间与命运无 情地带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虽然人到中年,生死面 对难以避免,但再淡然的人,也难以承受亲人不断 逝去的疼痛。 杨章池在《一样的》里,便展示出一个于他非 同寻常的年度,“分别在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 在念亲堂,思亲堂,尊亲堂和/现在的怀亲堂”与同 一班唱经人相遇,一年之中竟然分别送走姨父、大 姑、叔叔和哥哥,这该是怎样的一份人生之痛?对 诸多“一样的”那貌似舒缓从容的呈现里,其实有 着巨大的痛感,只是这份痛感并非由诗人直接表 白,而是潜藏于“怎么又是你”与“和平桥今年抖了 四次……”之中。另外,我相信在那么多“一样的” 里,一定也会有着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来自亲人不 断逝去所带来的凄惶,更来自于逝者不同的身份, 比如他哥哥的离世,一定会给他带来了更大的震 撼与冲击。 本期诗人善用不同细节来展示各自不同的痛 感,寄托各自不同的哀思,尤其让人觉得珍贵的是, 他们在细节中并非只有现实呈现,而是添加了不少 想象的成分;这样的想象虽让细节显得不太真实, 但在情感上读者却愿意相信。比如“父亲己经等不 及了/他会扛着积劳成疾的老寒腿/从一小口土里 跑出来/推开我,又一把抱紧我”(《清明》舒和平), 埋在土中的父亲怎么还可能跑出来?又怎么可能 “推开我/又一把抱紧我”?然而作为儿子,我却与 舒和平有着同样的期待!再比如“我们不燃鞭炮、 纸钱/一炷香的工夫和你好好聊一聊/再把你碑上 的每一个字/描成原汁原味,带回去”(《清明》郑海 潮),就在这短暂的一“聊”一“描”,诗人对亲人的依 恋溢于言表,而之前的那些想象也因这一“聊”一 “描”而有了凭借。这首诗里最初的猜测,与此刻良 好的远景,都绝不可能变成现实,但作为逝者的亲 人,除了在想象里带给自己一份慰藉,又还能怎样 呢?面对此刻诗人的呢喃,又会有哪位读者忍心说 出这一切全不可能呢? 在李栋的《小黄瓜》里,我则读出来一份火辣辣 的痛,这痛来自诗人对当年少不更事的忏悔,即使 三十年过去,他依然“一次又一次从梦中醒来/那些 小黄瓜一次又一次渍得我双眼生疼/涕泪横流”,由 此不难感受诗人对父亲情感的真切。这种真切以 细节呈现作为基础,而细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 方面是诗人当年的冷酷(或许也有自卑在其中作 祟),另一方面则是父亲当年的慈爱;诗人用一系列 的“看不见”,不断对自身的冷酷与父亲的慈爱进行 对比与强化,终于让“涕泪横流”不再是一种做作的 表白。李栋在《小黄瓜》中所呈现的细节及由这些 细节所表达出的情感,让清明哀思更加真切也更加 厚重。 蓝雪飞洋的《剥橘子》也充分利用了对比,让橘 子、扫墓人、墓中人两两相对,并让对比层层递进, 橘子剥开后所呈现的暖与消逝者面颊的冰冷形成 反差,给予读者巨大的通感冲击。李斌平的《清明 祭母》则仿佛绝句,一声“姆妈”便给人带来无限亲 切,“点燃”“打开”与“星光下,那堆低矮的土丘“对 比分明,有这些作为基础,“一只鹧鸪,替我忍住哭 声”便极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陵少《清明书》另辟蹊径,“在湘鄂西革命根 据地怀柳直荀”,但与以往同样题材不同的是,诗 人并非一味缅怀烈士功绩,而是站在逝者恋人的 角度,着重凸显她对逝者的怀念以及她自身生命 里的悲切,由那诸多的“再也吹不动”到“吹得动 也许只有一个”,读者不难感受烈士作为平凡人 的那一面。 诚如陵少在主持语中所道:“我们在清明到来 之际,借助各种仪式祭奠长者和故人,寄托哀思,更 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这种仪式里面,感受这来之 不易的美好,珍惜未来。”我以为“清明特辑”基本遵 循了这样的宗旨,的确,我们唯有好好地活着,每天 都力争开心幸福,才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 清明给我们的痛,是一样的 —赏析《荆州晚报》第 190 期《垄上诗荟》清明特辑 □ 吕本怀 “一人一车”坚守奉献精神 □ 特约评论员 罗定坤 据澎拜新闻报道,曾令成自 2009年开始成为594路公交车司 机,也是该线路唯一的司机,基本 全年无休。曾令成说:到退休的年 龄还有一两年,如果身体允许,想 再干两年。 有一种敬意叫感动。之所以 这则暖新闻让众多网友感动,是因 为本新闻中主人公曾令成师傅是 一位平凡而普通的公交司机,“一 人一车”每天工作 12 个小时,全年 基本无休,默默无闻地工作了9 年,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只要一 提起他,就让人产生一种敬意。 有一种力量叫奉献。9 年来, 无论寒暑,还是雨雪天,曾师傅每 天早上5点钟左右起床,晚上6点 20 分收班,一年 365 天,天天如 此。如果没有一种毅力,如果没有 一种力量,如果没有一种奉献精 神,是难以坚持的,这叫一般人也 是难得做到的。 有一种美好叫守护。曾师傅 这个人实事求是,不尚空谈;不说 大话,任劳任怨,总是把方便让给 别人,把麻烦留给自己。他苦在人 先,乐在人后。他究竟多少次为乘 客帮忙提货上车,多少次搀扶老人 和体弱病残的乘客下车,只有天上 的太阳月亮星星知道,只有那些受 到曾师傅帮助的乘客心里知道。 每当一些老乘客提及此事,一种美 好的情感油然而生;每当曾师傅回 想这些“小事”,也有一种美好守护 在内心。 有一种信念叫坚守。当别人 从内心里感激曾师傅时,他总是 说,平凡小事,不足挂齿。是啊,人 生更多的是平凡,生活更多的是平 淡,曾师傅正是以平凡之心,执着 地去做分内分外的平凡之事。整 整9年3200多天,他天天驾着公交 车穿梭在城市郊区中,来来回回不 厌其烦,以服务乘客为己任,乐此 不疲。以不忘初心的信念,始终坚 守“公交服务、天天进步”。 有一种精神叫崇高。人是要 有一点精神的,人的精神百事可 为。即使穷困潦倒,走路也会挺胸 抬头,步伐铿锵有力;即使目标高 远,也不会半途而废,失掉应有的 自信。曾师傅就是这样有一种崇 高精神的人、充满自信的人、非常 乐观的人。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积极传递浓浓正能 量。这一点,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有一种记忆叫永远。曾师傅 “一人一车”坚守的是一种奉献精 神,甘当一辈子公交司机是为了更 好地服务市民,认真把握好方向盘 是为了让每一个乘客安全回家。 他不仅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 记忆,而且人们都会把他这种奉献 精神传承到永远! 荆楚时评 《荆州晚报》4 月 2 日报道:上 周末荆州城区10余万人次祭扫, 本周四将迎新一轮清明祭扫客流 高峰。 清明祭祀,不仅仅只是磕头、 作揖、装香、发蜡、烧纸钱、放鞭炮 等这些传统礼节或程序;更重要的 是感恩,传承好家风。 春秋晋国国君重耳快饿晕过 去了,介子推“割股奉君”,把腿 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 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后来重耳 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 隐入绵山,便亲带众人马前往寻 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 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 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 言,下令三面烧山,逼他下山。 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抱 树而死,柳树洞里衣襟上题了一 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 主公常清明”。晋文公为哀悼介 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日为 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 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 的“寒食节”。宗懔《荆楚岁时 记》对“寒食节”有很多记载。第 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 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 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 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如此看来,清明节其实就是感 恩节。然而,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 为习惯,只把它停留在祭祖扫墓的 程序形式上,更多是踏青,春游。 趁着春光明媚,个个春风得意,嬉 戏而乐;三五成群,拖儿带女,策出 一张张靓影,飞出一串串笑声,淡 化了甚至遗忘了清明节的原始意 —感恩。 扫墓时,有人接受采访说,亲 人已不在,好家风仍传承。父母都 是党员,家庭教育也非常严谨。从 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对得起社 会,对得起国家。还有人说,老老 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是老 人的口头禅,也是我们平时生活中 的指明灯…… 现在央视有个节目《谢谢了, 我的家》。那是全国少量的有代表 性的典型人物,感恩家庭。倘若在 清明那天,肃立在祖宗坟前,讲家 风,传承美好家风;感恩,许愿,那 该有多么庄严的仪式感啊。 祭扫形式更应注重感恩 □ 特约评论员 肖炎方 刊头书法:庄传端 清明节那天,和爱人回老家扫 墓。一路上,我们都没有说话,心 情有些凝重。天空没有了前几日 的晴朗,凉风渐起,空气里氤氲着 挥散不去的湿气。道路两旁的祭 品店里摆满了冥币、蜡烛、香、纸 花、鞭炮和彩幡,陌生的人们匆匆 来去。 半路上,天空下起了小雨,淅 淅沥沥的雨点打在脸上,冰凉到 心。买好了祭品,我们在荒凉的山 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着,一只 野鸡受惊了,大叫着从不远处飞 过。我四下里张望,附近竟没有一 户人家,只有身旁的油菜花明艳地 开着,脚下还有许多野菜正在生机 勃勃地生长。爱人在前面探路,我 紧跟在他身后,艰难地走软绵绵的 黄土上,好几次都走到了沟壑前。 多番辗转,他终于寻到了一条小 路,拉着他的衣襟,我慢慢地挪着 步子,终于到了亲人的墓地。偌大 的天地间,三座坟头孤独地耸立 着,坟上长满了青草,也插了几支 彩色的纸花。此刻,两个人的裤腿 已经湿透,我在风里用力地撑着 伞,他蹲下身来,点蜡、烧纸、插花、 敬香、磕头。我们虔诚地完成这些 细节,在心里祷告:愿亲人安息,也 保佑后人平平安安。 雨越下越大,像是流不断的眼 泪。清明的雨啊,感受着你带来的 凉意,有多少人又要在亲人的坟前 痛哭一场,有多少人又要魂断几 回。我们无声地行走在泥泞的山 路上,没有牧童骑牛的天真,没有 杏花烟雨的浪漫,也没有芬芳扑鼻 的酒香。那一行行凄美的诗句在 脑海里浮现,又落下。此刻,荒野 里弥漫着一股无名的气氛,我说不 上是诡异还是忧伤。这片熟悉的 天地,留下了先人们丰富的故事。 如今,风声树影里,只有一堆黄土 印证着他们曾经的存在。 磕过头,我们在雨中启程了。 时光真是个刽子手,一转眼,天地 间又多了多少坟头;我们的心里, 又留下了多少伤痛。可生命不就 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着么?死 去的人肉身腐化,却留给后人无尽 的精神财富,一辈又一辈的人们就 在怀念和奋斗中坚守着希望,开创 着新的生活。 下吧,清明的雨。和你一起流 下思念的泪水,再擦干眼泪,走向 明天。那一份哀思和怀念,还有那 些深入骨髓的名字,将伴随我前行 的脚步,在天地间永久地停留。 雨落清明 □ 陈春霞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Sep-2020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春风十里花万枝 - news.cnchu.comnews.cnchu.com/jzrb/images/2018-04/04/A006/RB7B7BLMC0404.pdf · 嫁给了家徒四壁、忠厚老实的父亲,一口木箱就是 她的所有嫁妆。自小从未沾过农活的母亲,不仅要

转眼,母亲已离开三年多了。但我对她的思念却随时间的流逝而与日俱增,常常半夜醒来眼角噙满泪水。

母亲出生时,正赶上打土豪、分田地的日子,因家庭成分不好只上了半年私塾。母亲十九岁那年,嫁给了家徒四壁、忠厚老实的父亲,一口木箱就是她的所有嫁妆。自小从未沾过农活的母亲,不仅要学干每一样农活,还要照顾又聋又瞎的祖母。

母亲的能干与贤惠在我们那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提起母亲,乡亲们都伸出“大拇指”,说她是个“难得的好人、能人”。婚后没多久,母亲就成了做家务和农活的“好把式”。耕田、插秧、割稻……地里农活事事在行,洗衣、做饭、缝衣、做鞋……家务事样样精通。

母亲一生坚韧勤劳,时常背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重担,也因此落下一身病根。但她却从未被压垮过,也从没放弃过。在大集体时,她早早赶到田里挣工分,在泥泞的稻田里与男劳力一样挑担子。因为长期的劳累,母亲很早就落下了严重的支气管炎、皮肤病、高血压等,常年忍受着病痛的折磨。靠

着母亲布满老茧、伤痕累累的双手,努力把我们5个兄弟姐妹拉扯大。尽管家里缺人干活,但她仍然坚持送我们上学读书,并不惜舍下面子四处借钱筹集学费。农忙时,她勤扒苦做,让田里收成更好;农闲时,她总会挑灯夜战,为一家老小纳鞋底、缝缝补补;快要过年时,她总不停歇,打年糕、做豆腐、熬麦芽糖、炸薯条,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小吃,为我们每人收拾一身新衣服。

母亲乐于助人。母亲人缘极好,虽多次搬家,但处处受欢迎。“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要永远记得别人的好”“哪家还没点难处,能帮就帮点”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只要别人找到她,她总会有求必应、尽其所能;只要哪家吵架或邻里起点争执,她总会主动去劝解调和。母亲烧得一手好菜,是乡邻有名的“大厨”。尽管早年家里穷,但只要家里来了客人,她总会很快操持三、五个像样的菜。一年冬天,村里好几个乡邻摆酒席找她主厨,尽管累得直不起腰,嗓子嘶哑,但她不好推却,在十多天里连续办了二十多场酒席,后来大病一场,挂了十多天点滴才慢慢恢复,我

们嗔怪,她却说“谁家还没个难处,能帮就帮着点”。

我们兄弟姊妹每次回老家,她都提前忙上一阵子,看着儿孙们围坐在桌边边吃边聊,看得出她内心的高兴劲儿。每次返程时,她都拉着我们问下次什么时候再回来,并目送我们老远,眼里满是不舍和牵挂。2014年的腊月二十五日,我照例电话问候母亲,她反复问我哪天回去?话语之中掩饰不住她急盼我们回家的喜悦,哪知这竟成了最后的诀别。第二天,凄风冷雨,我突然接到大哥电话,说母亲突发脑溢血。待我连夜赶回家时,我怎么也不敢相信,好好的她怎么就突然离开了我们。母亲走得太匆忙,甚至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下。听父亲说,母亲去世前,因准备我们回家团聚的各种食材,一刻也没有消停过。

时值清明,我在母亲墓碑前久久伫立,忆起母亲的点点滴滴,任泪水模糊双眼,不忍离去,我知道再也抓不到母亲温暖而沧桑的手,我们只有在梦中泪眼相见。愿操劳一生的母亲在天有灵、含笑九泉!

怀念我的母亲□ 宋世智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打开尘封的记忆,婆婆勤劳朴素的身影顿时历历在目。

婆婆一生默默无闻,平淡而简单。从未见她抱怨过什么,也没见她与谁斗过嘴、吵过架,总是心平气和、快快乐乐地生活。

婆婆的一手针线活闻名“十里八乡”。听父亲说,小时候一年四季都有新鞋穿,一家人的鞋子都是婆婆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她纳的鞋子不仅花样多,而且穿着好看又舒服。当时年轻人结婚流行做

“喜鞋”,附近人家有喜事都会提前接婆婆去做鞋子,还会绣上寓意喜庆吉祥的牡丹等花卉,有时候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婆婆说,做鞋子就像做人,不仅要真材实料,还要精益求精,一针一线严丝缝合,更不能缺针少

线。婆婆虽大字不识一个,但她朴实的话语中却蕴藏着大道理,让我受益终生。

婆婆一生节俭,与人为善。刚踏入小学的时候,她就经常给我讲古人勤俭

持家的故事。至今还记得开国皇帝朱元璋生活简朴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婆婆还经常对我说,“攒钱好比针挑土,花钱就像浪冲沙。”潜移默化中,让我从小就知道了节约可贵、挥霍可耻。

参加工作后,难免会与同事出现一些磕磕碰碰,有时得不到妥善处理,就会一直处于“冷战”状态。婆婆知晓后,谆谆告诫:“千万要记住啊,离群的羊就是狼的‘饭’!”顿时“化干戈为玉帛”。

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良言“家训”。“人活八十八,不要笑话人家聋和瞎。”成为我人际关系的一剂良药;“行路能张口,天下随便走。”嘱咐我多与领导、同事沟通;“假如你是一个白菜,就要长成最好的一颗。”告诉我要努力成才……

受婆婆语言的影响,爱好写作的我,常能出现“神来之笔”,给文章增添了许多灵气和活气。先后在《人民日报》《诗刊》《散文》等各级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随笔、诗歌及新闻和理论文章100万余字。

婆婆的这些“妙语”,就像高度浓缩的精神食粮,不断给予我营养和智慧,让我在徐徐拔节的成长过程中,成为她所希望的“大的样子”。

婆婆留给我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指引并激励我砥砺前行、奋发有为。

清明忆婆婆□ 陈白云

07责任编辑:柳红霞 美术编辑:陕 璇 2018.4.4 星期三

2018年第8期 总第74期

桃花盛开 春光旖旎

荆州奥塔玛酒窖 协办

地址:荆州市沙市区大庆路10号电话:0716-8268180 18627287789

春风十里花万枝春天对所有草木而言,都是最好的时光。因

为,就连那些长在最不起眼角落里的细小生命,也都无法掩饰她们独属于这个季节的俊俏模样。哪怕只是一缕跌跌撞撞的稍显和煦的暖风,一丝朦朦胧胧若有若无的细雨,或者一抹不经意走错路而误入角落的微弱春光,是的,只需要一星半点春的消息,这些自然界的精灵们便会得到暗示:春天来了,我们的好年华来了!

的确,春风像是有种神奇的魔力,她可以让各种花树黑黢黢的枝条,一夜之间泛起淡绿色的光泽,也可以让不计其数柔嫩的叶芽,争先恐后地露出脑袋……那满树的花苞则更经不住春风的耳鬓厮磨,不消几日,便“噗嗤”一声笑出声来,紧接着云蒸霞蔚、次第盛开,千朵万朵压枝低。

西郊桃花陌上开,暗香盈袖春满怀。荆州古城西郊的桃花村,是赏桃花的好去处。周末带家人去赏花,上千株桃树正在热烈地盛开着,那满树娇艳欲滴的花,正在肆无忌惮地“斗艳”,一朵朵风情万种,像极了一首首朝气蓬勃而又妙趣横生的诗。

我不知道是谁唤醒了这一树一树的花朵,也许是她们禁不住几阵脾气稍微温和的风儿在耳边的

絮语,或者是受不了春光中几只打情骂俏麻雀的聒噪,她们便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把那些藏了一冬的“话语”和盘托出,沸沸扬扬、滔滔不绝,像一个十分健谈的人遇到了多年不见的老友,有道不完的离情别绪,可以秉烛夜谈到天明……

粉红轻浅靓妆新,一支红樱半城春。若把桃花比作小家碧玉,樱花应该算上大家闺秀了。古城老南门外的樱花,很值得你去静静守候,她们学名叫日本晚樱,花瓣丰腴而艳丽,像雍容华贵的贵妇,尽管花期十分短暂,但每一年,她们都会用不同的风韵和神采,悄悄打动你,让如织的游人沉醉不知归路。

这些准时赴约的精灵,都是美人胚子,她们先对着护城河里的天光云影精心梳妆,再款款登台。这是一场盛大的花事,以古朴斑驳的古城墙为幕布,以绿草如茵的城墙根为舞台。帷幕刚一拉开,便争先恐后涌上舞台,粉嘟嘟花瓣缀满了一树又一树的枝头,微风拂来,像极了千万只粉色的蝴蝶在轻轻舞动着翅膀,那随风而来的馥郁花香,沁人心脾,让人流连忘返。

当然,春天绝不独属于这些艳丽的花朵,春天的舞台从不拒绝平庸和渺小。因为在这美好的季

节,所有的生命都懂得如何保持自己的美丽和优雅。

苔花如小米,也学牡丹开。我相信苔花一定是位开朗的女孩,她不会因为生在阴暗潮湿的角落,就站在阴影里自怨自艾,尽管仅有一身并不鲜艳衣裳,她也可以从容不迫地登上这个美轮美奂的舞台,不卑不亢地用细小花朵,诠释自己的独特风采。

在每一个春天,在同样毫不起眼的角落,还有许多微不足道的野花,也会像苔花一样顽强地存在着,倔强地盛开着,努力地把星星点点绚丽的色彩,填充到每一个孤寂的角落,悄悄生动这个世界。

在这些野花中,最打动我的是一种学名叫紫花地丁的小花。北方的早春,春寒料峭,在我们正对迟来的春天怅然若失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她们早已来过,在田埂边、在水塘边、在树丛里……她们让单调而萧瑟的原野,瞬时变得丰富又明媚起来,她们那在春寒中摇曳着的紫色的花瓣,一下子就俘虏了我年幼的心,让离乡多年的我,至今依旧深深怀念。

又一年的春天来了,这些花儿一定会愈发明艳动人了吧。

□ 朱朝阳

又是一年清明至,又是一年怀念季!《垄上诗荟》“清明特辑”新鲜出炉,其中的每首诗都寄托着诗人们对亲人的哀思,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在这个特殊节令对生命的珍惜,对未来的张望。

被哀悼的主要是诗人各自的亲人,也有先烈,他们是我们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却被时间与命运无情地带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虽然人到中年,生死面对难以避免,但再淡然的人,也难以承受亲人不断逝去的疼痛。

杨章池在《一样的》里,便展示出一个于他非同寻常的年度,“分别在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在念亲堂,思亲堂,尊亲堂和/现在的怀亲堂”与同一班唱经人相遇,一年之中竟然分别送走姨父、大姑、叔叔和哥哥,这该是怎样的一份人生之痛?对诸多“一样的”那貌似舒缓从容的呈现里,其实有着巨大的痛感,只是这份痛感并非由诗人直接表白,而是潜藏于“怎么又是你”与“和平桥今年抖了四次……”之中。另外,我相信在那么多“一样的”里,一定也会有着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来自亲人不断逝去所带来的凄惶,更来自于逝者不同的身份,比如他哥哥的离世,一定会给他带来了更大的震撼与冲击。

本期诗人善用不同细节来展示各自不同的痛感,寄托各自不同的哀思,尤其让人觉得珍贵的是,他们在细节中并非只有现实呈现,而是添加了不少

想象的成分;这样的想象虽让细节显得不太真实,但在情感上读者却愿意相信。比如“父亲己经等不及了/他会扛着积劳成疾的老寒腿/从一小口土里跑出来/推开我,又一把抱紧我”(《清明》舒和平),埋在土中的父亲怎么还可能跑出来?又怎么可能

“推开我/又一把抱紧我”?然而作为儿子,我却与舒和平有着同样的期待!再比如“我们不燃鞭炮、纸钱/一炷香的工夫和你好好聊一聊/再把你碑上的每一个字/描成原汁原味,带回去”(《清明》郑海潮),就在这短暂的一“聊”一“描”,诗人对亲人的依恋溢于言表,而之前的那些想象也因这一“聊”一

“描”而有了凭借。这首诗里最初的猜测,与此刻良好的远景,都绝不可能变成现实,但作为逝者的亲人,除了在想象里带给自己一份慰藉,又还能怎样呢?面对此刻诗人的呢喃,又会有哪位读者忍心说出这一切全不可能呢?

在李栋的《小黄瓜》里,我则读出来一份火辣辣的痛,这痛来自诗人对当年少不更事的忏悔,即使三十年过去,他依然“一次又一次从梦中醒来/那些小黄瓜一次又一次渍得我双眼生疼/涕泪横流”,由此不难感受诗人对父亲情感的真切。这种真切以细节呈现作为基础,而细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诗人当年的冷酷(或许也有自卑在其中作祟),另一方面则是父亲当年的慈爱;诗人用一系列的“看不见”,不断对自身的冷酷与父亲的慈爱进行

对比与强化,终于让“涕泪横流”不再是一种做作的表白。李栋在《小黄瓜》中所呈现的细节及由这些细节所表达出的情感,让清明哀思更加真切也更加厚重。

蓝雪飞洋的《剥橘子》也充分利用了对比,让橘子、扫墓人、墓中人两两相对,并让对比层层递进,橘子剥开后所呈现的暖与消逝者面颊的冰冷形成反差,给予读者巨大的通感冲击。李斌平的《清明祭母》则仿佛绝句,一声“姆妈”便给人带来无限亲切,“点燃”“打开”与“星光下,那堆低矮的土丘“对比分明,有这些作为基础,“一只鹧鸪,替我忍住哭声”便极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陵少《清明书》另辟蹊径,“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怀柳直荀”,但与以往同样题材不同的是,诗人并非一味缅怀烈士功绩,而是站在逝者恋人的角度,着重凸显她对逝者的怀念以及她自身生命里的悲切,由那诸多的“再也吹不动”到“吹得动也许只有一个”,读者不难感受烈士作为平凡人的那一面。

诚如陵少在主持语中所道:“我们在清明到来之际,借助各种仪式祭奠长者和故人,寄托哀思,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这种仪式里面,感受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珍惜未来。”我以为“清明特辑”基本遵循了这样的宗旨,的确,我们唯有好好地活着,每天都力争开心幸福,才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

清明给我们的痛,是一样的——赏析《荆州晚报》第190期《垄上诗荟》清明特辑

□ 吕本怀

“一人一车”坚守奉献精神□ 特约评论员 罗定坤

据澎拜新闻报道,曾令成自2009 年开始成为 594 路公交车司机,也是该线路唯一的司机,基本全年无休。曾令成说:到退休的年龄还有一两年,如果身体允许,想再干两年。

有一种敬意叫感动。之所以这则暖新闻让众多网友感动,是因为本新闻中主人公曾令成师傅是一位平凡而普通的公交司机,“一人一车”每天工作12个小时,全年基本无休,默默无闻地工作了 9年,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只要一提起他,就让人产生一种敬意。

有一种力量叫奉献。9年来,无论寒暑,还是雨雪天,曾师傅每天早上5点钟左右起床,晚上6点20 分收班,一年 365 天,天天如此。如果没有一种毅力,如果没有一种力量,如果没有一种奉献精神,是难以坚持的,这叫一般人也是难得做到的。

有一种美好叫守护。曾师傅这个人实事求是,不尚空谈;不说大话,任劳任怨,总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把麻烦留给自己。他苦在人先,乐在人后。他究竟多少次为乘客帮忙提货上车,多少次搀扶老人和体弱病残的乘客下车,只有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知道,只有那些受到曾师傅帮助的乘客心里知道。每当一些老乘客提及此事,一种美

好的情感油然而生;每当曾师傅回想这些“小事”,也有一种美好守护在内心。

有一种信念叫坚守。当别人从内心里感激曾师傅时,他总是说,平凡小事,不足挂齿。是啊,人生更多的是平凡,生活更多的是平淡,曾师傅正是以平凡之心,执着地去做分内分外的平凡之事。整整9年3200多天,他天天驾着公交车穿梭在城市郊区中,来来回回不厌其烦,以服务乘客为己任,乐此不疲。以不忘初心的信念,始终坚守“公交服务、天天进步”。

有一种精神叫崇高。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的精神百事可为。即使穷困潦倒,走路也会挺胸抬头,步伐铿锵有力;即使目标高远,也不会半途而废,失掉应有的自信。曾师傅就是这样有一种崇高精神的人、充满自信的人、非常乐观的人。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传递浓浓正能量。这一点,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有一种记忆叫永远。曾师傅“一人一车”坚守的是一种奉献精神,甘当一辈子公交司机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市民,认真把握好方向盘是为了让每一个乘客安全回家。他不仅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而且人们都会把他这种奉献精神传承到永远!

荆楚时评

《荆州晚报》4 月 2 日报道:上周末荆州城区 10 余万人次祭扫,本周四将迎新一轮清明祭扫客流高峰。

清明祭祀,不仅仅只是磕头、作揖、装香、发蜡、烧纸钱、放鞭炮等这些传统礼节或程序;更重要的是感恩,传承好家风。

春秋晋国国君重耳快饿晕过去了,介子推“割股奉君”,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后来重耳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便亲带众人马前往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 叠 嶂 ,谷 深 林 密 ,竟 无 法 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逼他下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抱树而死,柳树洞里衣襟上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寒食节”。宗懔《荆楚岁时记》对“寒食节”有很多记载。第

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如此看来,清明节其实就是感恩节。然而,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只把它停留在祭祖扫墓的程序形式上,更多是踏青,春游。趁着春光明媚,个个春风得意,嬉戏而乐;三五成群,拖儿带女,策出一张张靓影,飞出一串串笑声,淡化了甚至遗忘了清明节的原始意义——感恩。

扫墓时,有人接受采访说,亲人已不在,好家风仍传承。父母都是党员,家庭教育也非常严谨。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国家。还有人说,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是老人的口头禅,也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的指明灯……

现在央视有个节目《谢谢了,我的家》。那是全国少量的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感恩家庭。倘若在清明那天,肃立在祖宗坟前,讲家风,传承美好家风;感恩,许愿,那该有多么庄严的仪式感啊。

祭扫形式更应注重感恩□ 特约评论员 肖炎方

刊头书法:庄传端

清明节那天,和爱人回老家扫墓。一路上,我们都没有说话,心情有些凝重。天空没有了前几日的晴朗,凉风渐起,空气里氤氲着挥散不去的湿气。道路两旁的祭品店里摆满了冥币、蜡烛、香、纸花、鞭炮和彩幡,陌生的人们匆匆来去。

半路上,天空下起了小雨,淅淅沥沥的雨点打在脸上,冰凉到心。买好了祭品,我们在荒凉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着,一只野鸡受惊了,大叫着从不远处飞过。我四下里张望,附近竟没有一户人家,只有身旁的油菜花明艳地开着,脚下还有许多野菜正在生机勃勃地生长。爱人在前面探路,我紧跟在他身后,艰难地走软绵绵的黄土上,好几次都走到了沟壑前。多番辗转,他终于寻到了一条小路,拉着他的衣襟,我慢慢地挪着步子,终于到了亲人的墓地。偌大的天地间,三座坟头孤独地耸立着,坟上长满了青草,也插了几支彩色的纸花。此刻,两个人的裤腿已经湿透,我在风里用力地撑着伞,他蹲下身来,点蜡、烧纸、插花、敬香、磕头。我们虔诚地完成这些细节,在心里祷告:愿亲人安息,也

保佑后人平平安安。雨越下越大,像是流不断的眼

泪。清明的雨啊,感受着你带来的凉意,有多少人又要在亲人的坟前痛哭一场,有多少人又要魂断几回。我们无声地行走在泥泞的山路上,没有牧童骑牛的天真,没有杏花烟雨的浪漫,也没有芬芳扑鼻的酒香。那一行行凄美的诗句在脑海里浮现,又落下。此刻,荒野里弥漫着一股无名的气氛,我说不上是诡异还是忧伤。这片熟悉的天地,留下了先人们丰富的故事。如今,风声树影里,只有一堆黄土印证着他们曾经的存在。

磕过头,我们在雨中启程了。时光真是个刽子手,一转眼,天地间又多了多少坟头;我们的心里,又留下了多少伤痛。可生命不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着么?死去的人肉身腐化,却留给后人无尽的精神财富,一辈又一辈的人们就在怀念和奋斗中坚守着希望,开创着新的生活。

下吧,清明的雨。和你一起流下思念的泪水,再擦干眼泪,走向明天。那一份哀思和怀念,还有那些深入骨髓的名字,将伴随我前行的脚步,在天地间永久地停留。

雨落清明□ 陈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