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宋慶齡基金會持續支持...

1
September 14 2020 Monday Page14 Chinese Commercial News t 商報 海韻文藝副刊 二○二○年九月十四日(星期一) 投稿郵箱: 在蜀道, 傾聽花朵的聲音 許星 在蜀道 我聽見花朵的聲音 與候鳥婉柔的歌喉壹樣美麗 那些衝動的陽光 開滿春天的枝頭 穿越我身體的每壹個部位 讓每壹根神經都呼吸急促並感動 面對無盡的春色 我再也 無法找到 曾經憂傷的黑夜以及 與這條生命之路有關詩句 的千年嘆息和淒涼 我看見 不幸的苦難 已被昨夜溫暖的晚風 悄悄拿走 歷史的淚滴 在手中盛開 琴聲悠揚 月光很甜蜜 那個祥和的姐姐正以微醉的舞姿 與黃昏壹起 歌唱終生不朽的生命與愛情 南來北往的人流 把蜀道晴朗的天空 壹點點踩低 踩成幸福的底色 蜀道 只有被媚娘酒打濕的翅膀 如風吹楊柳 美麗的桂花 成為 嘉陵江永開不敗的子孫 在蜀道 每壹粒塵埃都色彩斑斕 每壹滴露珠都是微笑的花朵 每壹片雨水都生長春天或者秋天 每壹縷鄉愁都流淌著女皇故裏 與壹個遠方遊子 最溫暖和抒情的詩歌…… 我家門前 有一片稻田 金文 要想找一個家 就去找一片稻田 我家就在閩南茶鄉, 除了茶還有土牆瓦屋, 還有一片稻田 綠油油的,黃澄澄的 給每個季節寫上不同的色彩 找到那一片稻田 就等于找到上世紀的小學、中學 甚至找到我的師範學校 畢業了,我回村裡與學生一起 下田插秧,多熟悉的彎腰,移步 對準秧苗的左邊行數、 右邊行數 每一行都滴著我的汗水 和最樸實的文字 找到那一片稻田 就會找到 為什麼我的眼裡 常含淚水的答案 我從田埂上走過 從風雨中走過 而今,仍然帶著學生 從田埂上走過 走過寫滿鄉愁的歲月 因為我對這片土地 愛得深沉 秧苗綠了,稻穗彎腰了 十里稻香,一片蛙鳴 一撥一撥的風雨 刮過我的家鄉 刮過我的心田 最美遇見是讀書 劉貴鋒 我是一個十足的「書蟲」。從小到大, 最喜歡的事就是找個安靜的角落看書。拿起 一本有意思的書,經常是非得一口氣讀完才 心滿意足。書,是我最好的朋友;讀書,是 我最美的遇見。 對書的喜愛源于父親的「古經」。「古 經」就是故事,講故事我們那地方叫說「古 經」。小時候,家裡經濟困難,大人們常 常白天地裡幹活,晚上還要編草辮補貼家 用。夜晚來臨,一盞昏黃的煤油燈下,一家 人坐在土炕上編草辮的情景填滿了我童年的 記憶。父親上過高中,看過很多書,知道很 多「古經」。每當這個時候,我總嚷著他說 「古經」,聽了一個還想聽,沒完沒了地纏 著父親。那無數個令人沉醉的夜晚,父親的 「古經」在我幼小的心中埋下了讀書的種 子。那時候,課外書是極少見的,偶爾一本 小人書需要排好長時間才能看上。上了初中 才零零星星能借到一兩本故事書。每借到 書,我總是欣喜若狂,那真是比吃一頓肉還 要高興。母親不允許我看「閒書」,她不識 字,但可以從書的新舊與薄厚上分辨出來。 我只好把那些書夾在課本中,或者直接包個 新書皮看,但很快都被母親識破了。後來, 我終于找到一個絕佳的看書去處——院子背 後一孔破舊的窯洞。窯洞低矮,用來裝冬天 燒炕用的「填炕」,就是一些枯枝敗葉和曬 乾的驢糞。往後每借到書,我就躲進窯洞, 坐在「填炕」上偷偷地看。那真是妙不可言 的時光。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就是坐在一孔 窯洞裡的「填炕」上,通過手中的書瞭解著 窯洞外面的世界。 初中畢業,我到離家很遠的縣城上高 中,一年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沒有母親的 監管,終于可以由著自己的喜好看書了。我 是租書店的常客,每到週末,我和同樣喜 好看書的同學相約去租書店租書。挑了書, 往往就是一個通宵,看完自己租的書,再交 換著看,用租一本書的錢看兩本書。盜版書 攤也是我經常光顧的地方。盜版書紙質差, 錯別字多,而且有缺頁,但比正版書要便宜 很多,所以仍然不影響我對它的喜愛。每一 學期我總從父母給的生活費中擠出一點買幾 本。在艱難和枯燥的歲月裡,那些舊書和盜 版書充實了我,豐富了我,逐漸完善了我的 人生坐標。 上了大學,再不會為沒有書讀而發愁。 學校圖書館的書浩瀚如海,汗牛充棟,而且 可以免費閱讀。對我來說,是天上掉下了餡 餅。只要沒有課,我總去圖書館,整日和書 廝磨。從中國的到外國的,從古代的到近現 代的,從一個作者到另一個作者,一本本讀 過去,讀書筆記寫了好幾本,為自己積累了 無價的精神財富。 大學畢業後,我到農村做了一名教師。 很慶幸又回到了校園。校園遠離喧囂,沒有 那麼多繁瑣的事務和種種應酬,在教學之 餘,可以繼續靜心地讀書。對一個愛讀書的 人而言,這是特別幸福的事。曾看到這樣一 段話:「在黑夜裡,書是燭火;在孤獨中, 書是朋友;在喧囂中,書使人沉靜;在困慵 時,書給人激情。讀書使平淡的生活波濤起 伏,讀書也使灰暗的人生螢光四溢」。我覺 得,這話真是說在了我的心坎上。 爺爺漁網裡的秘密 艾 文 父親打來電話,說老屋進水,怕是熬 不過連日暴雨,正在清理一些陳年雜物,問 我掛在山牆上的漁網還要麼。那張網是爺爺 留下來的,掛在牆上十來年,終究抵擋不過 時間的洗刷,黑褐色網面早已褪去昔日的光 亮,一根根梭形網錠爬上層層暗黃色的銹 跡,歲月便從那疏密有致的網眼悄悄溜走。 「蒼江魚子清晨集,設網提綱萬魚急」。 小時候,最愛在下雨天跟爺爺去河邊撒網打 魚。煙雨朦朧的田埂上,爺爺頭戴斗笠,身 披蓑衣,肩背漁網,而我則穿著雨衣,拎著 空魚簍,戴一頂草帽,任憑雨點敲打我的帽 簷,時而伸伸舌頭品咂夏雨的滋味。來到河 邊,爺爺將漁網細細捋好,左手挽綱繩,右 手滿握,提起沉澱澱的漁網下端,稍向左後 引身,隨即奮力轉體,網便在空中舒展開 來,被掄成喇叭狀的大圓,瞬間沒入河面, 在雨花氾濫中靜待片刻,緩緩收網,幾條 「喜頭」魚便在網底蹦噠不停。 接著,爺爺攢足勁又掄一網,飛散的 網錠猶如萬箭齊發,迸出清脆而短促的「叮 呤」聲,帶著網面倏地飛入河面,網錠的落 點再次圈起河面一塊大圓,待水花消失,爺 爺拉綱收網,便又見魚兒活蹦亂跳;翻開網 底,幾隻河蝦趴住網眼,正晃動著細長的觸 鬚。在那貧瘠的年代,憑借掄圓網的功夫, 爺爺每次都滿簍而歸,給生活增添一絲亮 色。他設法躲過人們的視線,偷偷將足斤的 草魚、鯉魚,送往橋頭菜市賣錢,一點點積 攢著孩子們的學費。等到爺爺回來時,奶奶 已將飯菜做好。一碗豆腐魚湯,奶白濃醇, 清香四溢,孩子們圍攏在矮桌旁,拚命吮吸 著瀰漫在空氣中的味道,見誰也捨不得先動 一勺,爺爺便笑著給每個人的碗裡各舀一 勺。孩子們舔完碗壁,精神頭更足了,爭先 恐後去幫爺爺曬網。 一天下午,晾曬在門前竹篙上的漁網突 然不見了,爺爺挨家挨戶打聽都沒有消息。 奇怪的是,漁網丟失後第二天,家裡的花貓 也不見蹤影。大約一周後,貓又回來了,見 此情景,爺爺好像明白了什麼,他知道花貓 最愛窩在網上酣睡。于是,暗自跟在它後 面,尋到了光棍漢三叔爺家附近。爺爺歎 道:你這人啊,住了兩次「學習班」也改不 了這順手牽羊的紅眼病,想學,就得勤快! 後來,爺爺將網補好,每次打魚時喊起三叔 爺,手把手教他掄圓網,學會撒網打魚的三 叔爺從此擺脫了頹廢,重新燃起生活的希 望。我問爺爺為什麼不責怪三叔爺,反而幫 他,爺爺笑而不語。 如今,爺爺的漁網漸漸消失在歲月風 塵中,而我早已解開心中疑惑:人生百味, 世事紛紜,我們何嘗不需時時錘煉生活中的 圓。那張漁網,見證了爺爺的苦難年華,傳 遞著他的智慧與仁愛;我囑咐父親收好爺爺 的漁網。 ID Rm. 104 SOLEX Ⅱ CONDOMINIUM, 1144 SOLER ST., MANILA 耀CHUSUEY TIN LAM 滿綿菲宋慶齡基金會持續支持 菲律濱作家聯盟頒獎年會 本市訊:菲律濱宋慶齡基金會自二零零八年開始支持菲律濱最具代 表性的文學組織之一的菲律濱作家聯盟Unyon ng mga Manunulat sa Pilipinas (UMPIL) ,參與資助其舉辦的全國年會暨詩聖獎頒獎大會,藉此支持菲律 濱文學與作家。 今年雖然受疫情嚴重影響,該聯盟的四十六屆年會延期並通過線上 舉行,菲宋慶齡會仍照舊資助其開辦活動。 九月十一日下午,施超權稽查主任代表菲宋慶齡會向菲律濱作家聯 盟代表、秘書長JOHN IREMIL TEODORO移交了捐款。據悉,本屆的聯盟 年會獲得了菲律濱國家文化藝術委員會(NCCA)、菲華商聯總會與菲律濱 宋慶齡基金會三機構的支持。 菲律濱作家聯盟(UMPIL)成立于一九七四年,是目前最大的菲律濱寫 作組織,以鼓勵菲律濱文學創作為宗旨。 時常在全菲各地舉辦講座、文學營、寫作班等等各種活動,在菲律 濱主流文化界頗具影響。 圖片說明:左為施超權稽查主任代表菲宋慶齡會向菲律濱作家聯盟 JOHN IREMIL TEODORO秘書長移交了捐款,支持聯盟舉辦第四十六屆年 會。 右為菲律濱作家聯盟年會海報局部。本屆年會獲得了菲律濱國家文 化藝術委員會(NCCA)、菲華商聯總會與菲律濱宋慶齡基金會三機構的支 持。

Upload: others

Post on 10-Oct-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菲宋慶齡基金會持續支持 菲律濱作家聯盟頒獎年會...窯洞外面的世界。初中畢業,我到離家很遠的縣城上高 中,一年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沒有母親的

September 14 2020 Monday Page14Chinese Commercial News

t 商報海韻文藝副刊

二○二○年九月十四日(星期一)

投稿郵箱:

在蜀道,傾聽花朵的聲音

許星

在蜀道 我聽見花朵的聲音 與候鳥婉柔的歌喉壹樣美麗 那些衝動的陽光 開滿春天的枝頭 穿越我身體的每壹個部位 讓每壹根神經都呼吸急促並感動

面對無盡的春色 我再也 無法找到 曾經憂傷的黑夜以及 與這條生命之路有關詩句 的千年嘆息和淒涼 我看見 不幸的苦難 已被昨夜溫暖的晚風 悄悄拿走 歷史的淚滴 在手中盛開 琴聲悠揚 月光很甜蜜 那個祥和的姐姐正以微醉的舞姿 與黃昏壹起 歌唱終生不朽的生命與愛情 南來北往的人流 把蜀道晴朗的天空 壹點點踩低 踩成幸福的底色 蜀道 只有被媚娘酒打濕的翅膀 如風吹楊柳 美麗的桂花 成為 嘉陵江永開不敗的子孫

在蜀道 每壹粒塵埃都色彩斑斕 每壹滴露珠都是微笑的花朵 每壹片雨水都生長春天或者秋天 每壹縷鄉愁都流淌著女皇故裏 與壹個遠方遊子 最溫暖和抒情的詩歌……

我家門前有一片稻田

金文

要想找一個家 就去找一片稻田 我家就在閩南茶鄉, 除了茶還有土牆瓦屋, 還有一片稻田 綠油油的,黃澄澄的 給每個季節寫上不同的色彩

找到那一片稻田 就等于找到上世紀的小學、中學 甚至找到我的師範學校 畢業了,我回村裡與學生一起 下田插秧,多熟悉的彎腰,移步 對準秧苗的左邊行數、 右邊行數 每一行都滴著我的汗水 和最樸實的文字

找到那一片稻田 就會找到 為什麼我的眼裡 常含淚水的答案 我從田埂上走過 從風雨中走過 而今,仍然帶著學生 從田埂上走過 走過寫滿鄉愁的歲月

因為我對這片土地 愛得深沉 秧苗綠了,稻穗彎腰了 十里稻香,一片蛙鳴 一撥一撥的風雨 刮過我的家鄉 刮過我的心田

最美遇見是讀書劉貴鋒

我是一個十足的「書蟲」。從小到大,最喜歡的事就是找個安靜的角落看書。拿起一本有意思的書,經常是非得一口氣讀完才心滿意足。書,是我最好的朋友;讀書,是我最美的遇見。

對書的喜愛源于父親的「古經」。「古經」就是故事,講故事我們那地方叫說「古經」。小時候,家裡經濟困難,大人們常常白天地裡幹活,晚上還要編草辮補貼家用。夜晚來臨,一盞昏黃的煤油燈下,一家人坐在土炕上編草辮的情景填滿了我童年的記憶。父親上過高中,看過很多書,知道很多「古經」。每當這個時候,我總嚷著他說「古經」,聽了一個還想聽,沒完沒了地纏著父親。那無數個令人沉醉的夜晚,父親的「古經」在我幼小的心中埋下了讀書的種子。那時候,課外書是極少見的,偶爾一本小人書需要排好長時間才能看上。上了初中才零零星星能借到一兩本故事書。每借到書,我總是欣喜若狂,那真是比吃一頓肉還要高興。母親不允許我看「閒書」,她不識

字,但可以從書的新舊與薄厚上分辨出來。我只好把那些書夾在課本中,或者直接包個新書皮看,但很快都被母親識破了。後來,我終于找到一個絕佳的看書去處——院子背後一孔破舊的窯洞。窯洞低矮,用來裝冬天燒炕用的「填炕」,就是一些枯枝敗葉和曬乾的驢糞。往後每借到書,我就躲進窯洞,坐在「填炕」上偷偷地看。那真是妙不可言的時光。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就是坐在一孔窯洞裡的「填炕」上,通過手中的書瞭解著窯洞外面的世界。

初中畢業,我到離家很遠的縣城上高中,一年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沒有母親的監管,終于可以由著自己的喜好看書了。我是租書店的常客,每到週末,我和同樣喜好看書的同學相約去租書店租書。挑了書,往往就是一個通宵,看完自己租的書,再交換著看,用租一本書的錢看兩本書。盜版書攤也是我經常光顧的地方。盜版書紙質差,錯別字多,而且有缺頁,但比正版書要便宜很多,所以仍然不影響我對它的喜愛。每一學期我總從父母給的生活費中擠出一點買幾本。在艱難和枯燥的歲月裡,那些舊書和盜版書充實了我,豐富了我,逐漸完善了我的人生坐標。

上了大學,再不會為沒有書讀而發愁。學校圖書館的書浩瀚如海,汗牛充棟,而且可以免費閱讀。對我來說,是天上掉下了餡餅。只要沒有課,我總去圖書館,整日和書廝磨。從中國的到外國的,從古代的到近現代的,從一個作者到另一個作者,一本本讀過去,讀書筆記寫了好幾本,為自己積累了無價的精神財富。

大學畢業後,我到農村做了一名教師。很慶幸又回到了校園。校園遠離喧囂,沒有那麼多繁瑣的事務和種種應酬,在教學之餘,可以繼續靜心地讀書。對一個愛讀書的人而言,這是特別幸福的事。曾看到這樣一段話:「在黑夜裡,書是燭火;在孤獨中,書是朋友;在喧囂中,書使人沉靜;在困慵時,書給人激情。讀書使平淡的生活波濤起伏,讀書也使灰暗的人生螢光四溢」。我覺得,這話真是說在了我的心坎上。

爺爺漁網裡的秘密艾 文

父親打來電話,說老屋進水,怕是熬不過連日暴雨,正在清理一些陳年雜物,問我掛在山牆上的漁網還要麼。那張網是爺爺留下來的,掛在牆上十來年,終究抵擋不過時間的洗刷,黑褐色網面早已褪去昔日的光亮,一根根梭形網錠爬上層層暗黃色的銹跡,歲月便從那疏密有致的網眼悄悄溜走。

「蒼江魚子清晨集,設網提綱萬魚急」。小時候,最愛在下雨天跟爺爺去河邊撒網打魚。煙雨朦朧的田埂上,爺爺頭戴斗笠,身披蓑衣,肩背漁網,而我則穿著雨衣,拎著空魚簍,戴一頂草帽,任憑雨點敲打我的帽簷,時而伸伸舌頭品咂夏雨的滋味。來到河邊,爺爺將漁網細細捋好,左手挽綱繩,右手滿握,提起沉澱澱的漁網下端,稍向左後引身,隨即奮力轉體,網便在空中舒展開來,被掄成喇叭狀的大圓,瞬間沒入河面,在雨花氾濫中靜待片刻,緩緩收網,幾條「喜頭」魚便在網底蹦噠不停。

接著,爺爺攢足勁又掄一網,飛散的網錠猶如萬箭齊發,迸出清脆而短促的「叮呤」聲,帶著網面倏地飛入河面,網錠的落點再次圈起河面一塊大圓,待水花消失,爺爺拉綱收網,便又見魚兒活蹦亂跳;翻開網底,幾隻河蝦趴住網眼,正晃動著細長的觸鬚。在那貧瘠的年代,憑借掄圓網的功夫,

爺爺每次都滿簍而歸,給生活增添一絲亮色。他設法躲過人們的視線,偷偷將足斤的草魚、鯉魚,送往橋頭菜市賣錢,一點點積攢著孩子們的學費。等到爺爺回來時,奶奶已將飯菜做好。一碗豆腐魚湯,奶白濃醇,清香四溢,孩子們圍攏在矮桌旁,拚命吮吸著瀰漫在空氣中的味道,見誰也捨不得先動一勺,爺爺便笑著給每個人的碗裡各舀一勺。孩子們舔完碗壁,精神頭更足了,爭先恐後去幫爺爺曬網。

一天下午,晾曬在門前竹篙上的漁網突然不見了,爺爺挨家挨戶打聽都沒有消息。奇怪的是,漁網丟失後第二天,家裡的花貓也不見蹤影。大約一周後,貓又回來了,見此情景,爺爺好像明白了什麼,他知道花貓最愛窩在網上酣睡。于是,暗自跟在它後面,尋到了光棍漢三叔爺家附近。爺爺歎道:你這人啊,住了兩次「學習班」也改不了這順手牽羊的紅眼病,想學,就得勤快!後來,爺爺將網補好,每次打魚時喊起三叔爺,手把手教他掄圓網,學會撒網打魚的三叔爺從此擺脫了頹廢,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我問爺爺為什麼不責怪三叔爺,反而幫他,爺爺笑而不語。

如今,爺爺的漁網漸漸消失在歲月風塵中,而我早已解開心中疑惑:人生百味,世事紛紜,我們何嘗不需時時錘煉生活中的圓。那張漁網,見證了爺爺的苦難年華,傳遞著他的智慧與仁愛;我囑咐父親收好爺爺的漁網。

菲律濱朱倪宗親會主辦教師獎勵金

通告

優秀族生獎學金及貧寒族生助學金

  

為通告事:

一、本會對華文教育十分重視,對薪傳中華文化不辭

  勞苦的教師設立教師獎勵金予以獎勵。

二、為激勵族親子女勤勉向學,培養社會人才,又為

  輔助家境清寒族親子女求學,循例舉辦本年度之

  獎、助學金。

三、自即日起教師獎勵金及貧寒族生助學金受惠者,

  可攜帶ID

在辦公時間內移玉本會︵R

m. 104 S

OLE

X Ⅱ

  

CO

ND

OM

INIU

M, 1

14

4 S

OL

ER

ST

., MA

NIL

A

  領取。

四、此次獎助學金及教師獎勵金係由下列教育基金孽

  息支付:

故朱耀星紀念教育基金

故朱泉貴紀念教育基金

故朱天送紀念教育基金

故朱鎮南紀念教育基金C

HU

SU

EY

TIN

LAM

故朱新助紀念教育基金

故朱共和李美英賢伉儷紀念教育基金

故倪永輝紀念教育基金

永遠榮譽理事長新富律師教育基金

故朱棟宇紀念教育基金

故朱松竹李烏妙賢伉儷紀念教育基金

故朱蓮池紀念教育基金

故倪靜安家屬紀念教育基金

故朱水珍許蕓琴賢伉儷紀念教育基金

故朱金滿紀念教育基金

故陳秀綿女士教育基金

朱施金點宗嫂為紀念令先夫本會創會會長

 朱其 設立教育基金

朱培榮賢昆玉設立朱水岩、朱蔡愛治伉儷紀念教育基金

今年大專獎學仍由常務顧問朱春圃負責支付

  右通告

本會全體職會員

  族生暨家長

二0一九年九月十四日

理 事 長:朱民輝

副理事長:倪煌煜

      朱瑞聰

      朱克民

      朱新永

      朱志偉

      朱文章

文教主任:朱恩賜

副文教主任:朱松岱

秘 書 長:朱遠東

副秘書長:朱錦章

州口

菲宋慶齡基金會持續支持 菲律濱作家聯盟頒獎年會本市訊:菲律濱宋慶齡基金會自二零零八年開始支持菲律濱最具代

表性的文學組織之一的菲律濱作家聯盟Unyon ng mga Manunulat sa Pilipinas

(UMPIL) ,參與資助其舉辦的全國年會暨詩聖獎頒獎大會,藉此支持菲律

濱文學與作家。

今年雖然受疫情嚴重影響,該聯盟的四十六屆年會延期並通過線上

舉行,菲宋慶齡會仍照舊資助其開辦活動。

九月十一日下午,施超權稽查主任代表菲宋慶齡會向菲律濱作家聯

盟代表、秘書長JOHN IREMIL TEODORO移交了捐款。據悉,本屆的聯盟

年會獲得了菲律濱國家文化藝術委員會(NCCA)、菲華商聯總會與菲律濱

宋慶齡基金會三機構的支持。

菲律濱作家聯盟(UMPIL)成立于一九七四年,是目前最大的菲律濱寫

作組織,以鼓勵菲律濱文學創作為宗旨。

時常在全菲各地舉辦講座、文學營、寫作班等等各種活動,在菲律

濱主流文化界頗具影響。

圖片說明:左為施超權稽查主任代表菲宋慶齡會向菲律濱作家聯盟JOHN IREMIL TEODORO秘書長移交了捐款,支持聯盟舉辦第四十六屆年會。

右為菲律濱作家聯盟年會海報局部。本屆年會獲得了菲律濱國家文化藝術委員會(NCCA)、菲華商聯總會與菲律濱宋慶齡基金會三機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