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人文課程:文學電影裡的生命 教育ir.lib.isu.edu.tw/retrieve/65668/16082.pdf ·...

22
1 《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二期 二○一三年六月 1-22 義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通識人文課程:文學電影裡的生命 教育 陳碧月 實踐大學博雅學部專任教授 臺灣 文學與電影雖都是藝術,但特性不同,隨著時代變化,兩種 藝術媒體,都在不斷地尋求突破與創新,也都在檢視其中所呈現 的人性、社會與文化等各個層面。讀者與觀眾藉由文學與影像的 閱讀與欣賞,得到最大的心靈滿足,也因此文學電影對於觀眾的 生命是有所啟發的。文學電影對於通識課程的人文領域可以提供相關 的教學與研究資料,特別是在生命教育方面。本論文將從生命智慧、 心靈成長、生命回顧和生死教育四個面向切入,分析共八部由文學所 改編的中外電影,期待經由本文的研究,能夠達到以下三個目的:一, 提升通識教育與身心靈全人教育的融合;二,提供「文學電影」在通 識課程上的應用;三,對於「生命教育」的研究者提供相關的研究資 料。 關鍵詞:通識、通識教育、文學電影、生命教育。 投稿日期:2012.10.19;修改日期:2013.06.13;刊登日期:2013.06.14

Upload: others

Post on 22-Sep-2020

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1

    《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二期

    二○一三年六月 頁 1-22

    義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通識人文課程:文學電影裡的生命

    教育∗ 陳碧月

    實踐大學博雅學部專任教授

    臺灣

    摘 要

    文學與電影雖都是藝術,但特性不同,隨著時代變化,兩種

    藝術媒體,都在不斷地尋求突破與創新,也都在檢視其中所呈現

    的人性、社會與文化等各個層面。讀者與觀眾藉由文學與影像的

    閱讀與欣賞,得到最大的心靈滿足,也因此文學電影對於觀眾的

    生命是有所啟發的。文學電影對於通識課程的人文領域可以提供相關

    的教學與研究資料,特別是在生命教育方面。本論文將從生命智慧、

    心靈成長、生命回顧和生死教育四個面向切入,分析共八部由文學所

    改編的中外電影,期待經由本文的研究,能夠達到以下三個目的:一,

    提升通識教育與身心靈全人教育的融合;二,提供「文學電影」在通

    識課程上的應用;三,對於「生命教育」的研究者提供相關的研究資

    料。

    關鍵詞:通識、通識教育、文學電影、生命教育。

    ∗投稿日期:2012.10.19;修改日期:2013.06.13;刊登日期:2013.06.14

  • 2

    General Knowledge Course: The Life

    Education Of Literary Movies Chen, Pi-Yueh

    Professor Shih Chien University

    Taiwan Abstract

    As we all know that literature and movies are arts; however, they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in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these

    two arts mass media are constantly searching for the ways to make a

    breakthrough and innovate something. In addition, they survey and view

    the presence of human nature, society and culture. A large readers and

    audience are filled with mental contentment by means of reading and

    appreciating the literature and movies.

    Therefore, the lives of the audience are inspired by the literary movies.

    Literary movies provide humanistic field with the relat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material, particularly in the aspect of life education.

    Eight movies which are based on literature are cut from life wisdom,

    mental growth, the memories of life and the education of life and death.

    Through the research, we expect to attain the goals:

    1. To promote general education and combine the body, mental and spiritual

    humanization education.

    2. To supply literary movies with the application to the general education

    3. To provide the researcher to the life education with some related research

    material.

    KEY WORDS: general knowledge course, general education, literary

    movie, life education

  • 通識人文課程:文學電影裡的生命教育 3

    一、 前言

    本文所言之「文學電影」指的有二:一是指經由文學作品所

    改編成的電影;二是指電影本身具有人文藝術價值。本文將探究

    的作品都屬於第一類。由以上所定義之「文學電影」可以提供讀

    者其成長歷程所涵養之生命相關教育議題,即稱為「生命教育」。

    文學是讀者藉由文字描述,引起想像而產生意象;而電影則

    是透過意象,而產生具體的視覺。文學與電影雖都是藝術,但特

    性不同,隨著時代變化,與各自的藝術發展而轉變。這兩種藝術

    媒體,都在不斷地尋求突破與創新,也都在檢視其中呈現的人

    性、社會與文化等各個層面。在這樣一種新的深度語言溝通媒介

    中,可以讓讀者與觀眾藉由文學與影像的閱讀與欣賞,得到最大

    的心靈滿足。電影提供真實視覺與聽覺的多重藝術,補足文字空

    間的不足,「電影是一種奧妙的溝通形式,是一種情感發洩或願

    望實現的媒介,是一種社會反應的依據,也是一種實質世界的外

    相表露,更是闡揚宇宙真理和說明人性的一種方式。」 1也因此

    文學電影對於觀眾的生命是有所啟發的。

    在《電影藝術面面觀》這本書裡提到:藝術活動的過程可分

    為以下三個步驟:一、藝術家的經驗或直覺(靈感)的產生。二、

    透過藝術媒介把這種經驗或直覺(靈感)表達出來。三、觀眾的

    欣賞、感受,及共鳴。 2故而,一部成功的文學電影,導演要能

    掌握原著的靈魂核心,又要堅持電影藝術,拿捏得當,才能召喚

    觀眾的生命經驗,引發共鳴。我們在欣賞一部感人肺腑的文學電

    影時,是足以召喚多層次的生命經驗的,其價值在於讓觀眾在觀

    看電影後,能夠回頭檢視自己的生活,並加以反省改進,這個意

    義是很重大的,也是文學電影相當重要的價值所在。

    羅青說:「精深的文學修養,或者是人文修養是深入欣賞電影、了

    解電影的不二法門。」3文學電影對於通識課程的人文領域可以提供相

    1 史蒂芬遜等著‧劉森堯譯《電影藝術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78 年 12 月),頁 332。 2 同註 1,頁 30。 3 羅青《羅青看電影:原型與象徵》(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95 年 8 月),

  • 4《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二期

    關的教學與研究之資料,特別是在生命教育的部分,這是本論文的研

    究動機。

    本論文將從生命智慧、心靈成長、生命回顧和生死教育等四個面

    向切入,分析以下共八部文學所改編的中外電影──《不存在的女

    兒》、《巴爾札克與小裁縫》、《少女小漁》、《為愛朗讀》(小說名為《我

    願意為你朗讀》)、《唐山大地震》(小說名為《餘震》)、《蝴蝶》(小說

    名為〈蝴蝶的記號〉)、《父後七日》和《陪妳到最後》──其中在作品

    文本與影片中所探究的生命意義與價值。

    期待經由本文的研究,能夠達到以下三個目的:一是,提升通識

    教育與身心靈全人教育的融合;二是,提供「文學電影」在通識課程

    上的應用;三是,對於「生命教育」的研究者提供相關的研究資料。

    二、生命智慧

    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考驗,樂觀曠達的人,會以積極正面的態度

    去迎接挑戰,想辦法突破重圍,面對問題,努力不造成人生的遺憾;

    而悲觀埋怨的人,總是以消極負面的思維,在黑暗中摸索卻始終無法

    突破,而造成一生的遺憾。想成為樂觀或悲觀的人,面對生活的智慧

    是很重要的,因為生命的智慧就是生命力的根本。

    親情倫理悲劇《不存在的女兒》(The Memony Keeper's Daughter),

    改編自金.愛德華茲暢銷同名小說。影片的主角醫生大衛,親自為妻

    子諾拉接生,兒子出生後,才發現諾拉懷的是雙胞胎,可是這個女兒

    卻患有唐氏症。大衛想起自己從小心臟就有問題的妹妹,在他十二歲

    那年離開人世後,他的母親就再也沒有笑過了。大衛認定女兒活不過

    幾年,因此,深愛著諾拉的他,不忍諾拉重蹈他母親的痛苦,於是,

    安排當時幫忙接生的護士卡洛琳把女嬰送到安養機構,並瞞騙諾拉:

    女兒出生就夭折了。

    然而,當暗戀著大衛的卡洛琳將小女嬰送到安養機構時,她實在

    不忍將女嬰丟棄在那樣的環境,於是她決定搬到另一個城市,獨自把

    女嬰撫養長大。

    但是,這個善意的謊言,並沒有帶給大衛一家走向幸福的生活,

    頁 13。

  • 通識人文課程:文學電影裡的生命教育 5

    反而因為這個不能言說的祕密,讓這個家庭走向疏離--獨守秘密的

    大衛定期收到卡洛琳從外地寄來的女兒的成長照片,但卻不讓他知道

    她的固定居所,身陷痛苦煎熬的大衛雖定期寄錢至來信的地址,卻彌

    補不了心中的罪過,他躲進了他所喜愛的攝影中,生活不是醫院,就

    是暗房;被欺瞞的不知情的諾拉,以為大衛有了外遇,而不再碰她,

    她試圖要與大衛再生一個孩子,卻被大衛拒絕,她開始酗酒,外出找

    工作,也不排拒外來的誘惑;而獨子保羅,雖說擁有父母,卻是失去

    關愛的孩子,大衛還把他的「非愛行為」(在心理學上指的是以愛的名

    義,對最親近的所愛之人,進行強制性的控制,讓對方按照自己的心

    意和安排去走。)企圖加諸在保羅身上,他希望保羅從醫。但熱愛音

    樂的保羅卻覺得父親不瞭解他。當保羅意外發現母親外遇時,而知情

    的父親也默許時,他開始走向叛逆。

    影片中最幸福的,卻是那個「不存在的女兒」,她被沒有血緣關係

    的卡洛琳所關愛著,卡洛琳盡力為蒙古症的弱勢孩童爭取受教權,用

    心為女兒打造溫暖的家。

    在片中卡洛琳有幾句經典的話,幾年後,當她去見正好在她居住

    的城市舉辦攝影展的大衛時,她對大衛說:「你錯過許多心痛時刻,但

    你也錯過許多喜悅的機會。」

    當最後諾拉在大衛意外死亡後,發現真相,循著地址找到卡洛琳,

    見到她的女兒後,卡洛琳勸諾拉要釋懷,原諒太愛她的大衛,卡洛琳

    說:「人都會犯錯。」影片就在卡洛琳的這句話中讓觀眾的心情得到解

    放與寬容對待。

    卡洛琳就是一個具有生命智慧的人,因為她清楚體認自我的生命

    價值,所以順其心之所嚮,無私付出、不求回報,擁有健康的生命狀

    態,進而找到心靈的安頓與快樂。

    一個能夠了解生命的珍貴,也懂得生命局限的人,會活在當下把

    握自己生命的根本,海闊天空的在自己的決定中自在翱翔,這樣的人

    往往有一種超然的生命境界。

    戴思杰在 2000 年,直接用法文寫作的自傳式小說--《巴爾札克

    與小裁縫》,才出版便造成轟動,登上法國暢銷排行榜。這部處女作已

    有 30 種語言譯本。小說裡的敘事者──馬劍鈴,就是一個具有生命智

  • 6《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二期

    慧的達者。

    作品講述著這樣一個故事:七十年代的中國文革時期,十九歲的

    知識青年羅明和馬劍鈴上山下鄉來到四川偏遠的鳳凰山,接受貧下中

    農再教育。他們遇到了一個美麗的女孩,因為跟著爺爺作裁縫,所以,

    大家都叫她「小裁縫」,可是在羅明和馬劍鈴眼中,她卻是個沒有文化

    的女孩,於是,他們從另一個叫四眼的知青那裡偷來了一箱禁書--

    歐洲文學大師的作品,他們要用那些書改變小裁縫,讓她不再是一個

    無知的女孩。他們輪流給小裁縫唸書,也教她識字。閱讀成了他們三

    人的精神寄託。最愛「巴爾札克」的小裁縫讓他們開啟了她心靈的曙

    光;而開朗活潑的小裁縫則是在他們艱難的生活中,帶給他們愛情的

    滋潤。這兩個知青都愛上了小裁縫。而小裁縫也和積極主動的羅明陷

    入愛河,也偷嘗了情慾的禁果。小裁縫懷孕了,但是,不知情的羅明

    卻在此時要回家探望生病的父親。含蓄而深情的馬劍鈴為了解決小裁

    縫未婚懷孕的麻煩,他以一本禁書和他最愛的小提琴作為交換,央求

    父親的醫師朋友為小裁縫進行非法的人工流產手術。但羅明回來後,

    小裁縫卻決定要走了,小裁縫從「巴爾札克」的世界中,打開了視野,

    激勵了她開始思考,最後,剪掉長髮的她毅然選擇離開鳳凰山,改變

    自己的命運,去見識大城市。

    電影和小說不同,最後還加入了二十七年後,長江三峽大壩即將

    築堤,大水就要淹沒鳳凰山。到法國十五年已經成為國際聞名提琴手

    的馬劍鈴,重回鳳凰山,雖然沒找到小裁縫,但他拍了一段紀錄片,

    飛到上海,和已經結婚生子,成為口腔權威的羅明教授舉杯敘舊,一

    起追憶 1971 到 1974 在鳳凰山的青春。

    在《巴爾札克與小裁縫》裡,作家安排了特殊的時空背景,時間

    設定在文革時期,地點在原始又落後的鳳凰山,於是,我們見到知識

    份子羅明與馬劍鈴為了禁忌的文學廢寢忘食、愛不釋手,文學帶給他

    們難以形容的興奮,當他們的手指碰觸到那些書籍時,像是感受到最

    真實的生命。馬劍鈴說:「我想對於高雅、追尋美好的事物也許是所

    有人類的本能,文化是我們靈性的產物,帶著我十九歲的輕浮,帶著

    我十九歲的執著,一回又一回地陷入愛河,對象是福樓拜、果戈里、

    梅爾維爾、甚至羅曼羅蘭。……即便作者在遣詞用字上多少有誇張之

  • 通識人文課程:文學電影裡的生命教育 7

    處,但似乎並未減損這部作品在我心中的美,那洶湧數百頁的文字長

    河完全把我吞沒了。」4文字的敘述之美,足以撼動在當時「求書若渴」

    的知識份子的心,知識之美在他們身上,在那樣特殊的年代,產生了

    無法想像的生命效應。

    羅明和馬劍鈴都愛著小裁縫,只是羅明外向熱情,直接主動表達

    對小裁縫的愛意;而沉穩內斂的馬劍鈴則是默默的忠心守候著小裁

    縫,兩人的性格決定了他們對感情的態度與行動。

    小裁縫對感情也是外放的,不矯揉造作。當她得知羅明的父親病

    了,羅明要回家兩個月,便跳進水裡說要抓一隻鳳凰山的鱉給羅明的

    父親補身體,她說,羅明的父親好的快,他就會越快回來。小裁縫二

    話不說跳進水裡抓到了鱉,但卻被水蛇咬了,羅明拿東西綁緊小裁縫

    的手臂,馬劍鈴則是二話不說為小裁縫把毒液吸出來,小裁縫感覺到

    馬劍鈴在發抖,便問他:「蛇又沒咬你,你發什麼抖?」小裁縫那時哪

    裡瞭解馬劍鈴是多麼為她擔心,因為當時她的眼裡心中只有羅明。

    離別前,羅明託馬劍鈴照顧小裁縫,每天去唸書給她聽;小裁縫

    交待羅明要盡快回來,等他回來有一件麻煩事要告訴他。羅明走後,

    小裁縫不得不告訴馬劍鈴她懷孕了。當時小裁縫才 18 歲,法定結婚的

    年齡是 25 歲,而法律禁止給沒有結婚證明的人做人工流產。馬劍鈴想

    方設法說服醫生答應到山裡幫小裁縫做人工流產。馬劍鈴對小裁縫的

    愛是不求回報的奉獻,他設想周到,當醫生幫小裁縫在無麻醉的狀況

    下施行手術時,他在屋外拉著小提琴把風,約定好樂音變了,就是有

    人來了。果然一個牽著牛的人路過休息,馬劍鈴正拉著《天鵝湖》,小

    裁縫在裡頭忍不住疼痛尖叫了一聲,那人懷疑地問是甚麼聲音?他馬

    上機智地回答:是琴聲尖銳的高音,表示兇惡的黑天鵝來了。體貼細

    心的馬劍鈴還事先通知老裁縫說他要帶小裁縫進城去看新電影,其實

    他一方面是怕小裁縫剛動完手術,直接回去會被爺爺看出來,另一方

    面也想慶祝一下解決了這件麻煩事。他拿了二十塊錢給小裁縫要她到

    城裡去買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讓自己快樂一點,在小裁縫逼問下,

    才知道他是把心愛的小提琴賣給了醫生作為交換。

    4 戴思杰著‧尉遲秀譯《巴爾札克與小裁縫》(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2003 年 1月),頁 124~125。

  • 8《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二期

    馬劍鈴就是盡守著對羅明的友誼的承諾,忠誠保護著小裁縫,他

    對小裁縫的愛,並沒有說出口,只是用行動證明了一切。.

    之後,羅明曾到深圳和香港去找小裁縫,但都沒找到人。羅明和

    馬劍鈴重逢後,他跟馬劍鈴說:「我想你也愛她,你哪怕不說話,我也

    曉得你也在愛她。」馬劍鈴說:「也許是吧!只不過,我們倆愛她的方

    式不一樣吧!」馬劍鈴這話說出了重點,也點出了年輕時那一段令三

    人永誌難忘的友情和愛情。

    馬劍鈴是個積極謹慎,具有生命智慧的智德圓融之人,有著一種

    拿得起、放得下的氣魄,不但保全了他和羅明的友情,也封存了他心

    中對小裁縫永恆的愛情。這種具有生命智慧的人,算是朝他人生的整

    體豐盈路上走去,也相信會獲得其潛能的最大實現。

    三、心靈成長

    一部優質的感人肺腑的文學電影,是要能夠觸動人的心靈深處,

    啟發本有的良知良能,足以召喚多層次的生命經驗,進而帶來心靈成

    長的,這是通識生命教育的目的之ㄧ,也是相當重要的文學電影的價

    值所在。

    前所提的《巴爾札克與小裁縫》除了提供我們「生命智慧」外,

    我們也能透過三位主角經由外在環境的生命撞擊的青春成長見其「心

    靈成長」。

    在嚴歌苓的《少女小漁》中我們見到了利益交換的婚姻--已在

    澳大利亞的江偉是大陸女孩小漁的男友,他幫她辦了出國手續,但她

    為了得到綠卡,最快的捷徑,就是和當地人結婚,爭取到身份後再離

    婚,於是江偉出一萬美金的代價安排小漁和需要錢還債的潦倒的老作

    家馬里奧「假結婚」。在這一場假婚姻中,我們見到江偉無法面對小漁

    和馬里奧必須一起生活的事實,再三為難一再忍耐的小漁;但是作者

    卻讓我們見到人性的良善--小漁爲買不起報紙的馬里奧去買報紙;

    在洗衣房借錢給一個比她更窮的人;在婚約期滿爭取到綠卡後,她沒

    有馬上奔向江偉,而是留下來照顧重病的馬里奧。作品中似乎傳達了

    中國人文化傳統觀念裡的照護相守,比起西方人常常掛在嘴邊的愛,

    來得珍貴難得。弱者的小漁,在艱困的環境中,不論是對江偉,還是

  • 通識人文課程:文學電影裡的生命教育 9

    馬里奧,都表現了中國母性的寬容與關愛,當小漁離開時,她已經不

    是原來的她了,心靈的成長,會讓她變得更加獨立堅毅。

    《為愛朗讀》(The Reader)改編自德國的暢銷小說《我願意為你

    朗讀》(Der Vorleser),時代背景是二次大戰。30 多歲的公車剪票員漢

    娜,意外救了生病的十五歲邁可,一個是孤單寂寞的熟女,一個是正

    值青春的少男,就這樣乾柴烈火,一發不可收拾引發了一場不倫的滿

    足情慾的母子戀。

    他們享受著共浴的樂趣,享受著魚水之歡前,邁可總是為漢娜朗

    讀。當邁可為漢娜朗讀情色經典小說--《查泰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時,漢娜皺著眉頭說:「不知羞恥!」可卻又要邁可

    繼續往下唸;在邁可繼續為她朗讀的過程中,發現了她根本不識字的

    事實。

    但邁可還是深愛著她,他帶她外出騎車旅行,一點也不在意別人

    的眼光,他告訴自己:「別害怕,我什麼都不怕,越是痛苦,我越是喜

    歡。危險,只能使我更加愛她,能讓愛情昇華,給愛帶來趣味。只有

    一件事讓靈魂完整,那就是愛!」然而,就在漢娜為了工作不告而別

    後,這段愛真的為邁可帶來傷害,他似乎喪失了與後來女友的正常親

    密關係,有的只是動物性的情慾發洩。後來,他走進了婚姻,也終究

    離開了婚姻,不知是否歸咎於他的初戀愛得太用力、太深刻、太偏執?

    幾年後,成為法學院實習生的邁可,在法庭上見到漢娜被列為替

    納粹政府執行猶太人滅族計畫的被告時,他卻沒有勇氣站出來為不願

    承認文盲的漢娜,挺身證明她根本不識字,這究竟是他尊重漢娜的選

    擇?還是他根本沒有勇氣面對年輕時的不倫戀情?於是,選擇冷眼相

    對的邁可,就在漢娜被判了終身監禁後,他重新為漢娜朗讀,把一本

    又一本書,錄成錄音帶寄給在監牢裡的漢娜,他企圖從中得到救贖。

    這帶給漢娜升起想要透過聆聽邁可的朗讀,學習文字的勇氣,她開始

    給邁可寫簡短的信,但這又教邁可怯懦了。

    監獄的人打電話請求漢娜唯一對外聯絡的邁可,安排即將出獄的

    漢娜的生活。邁可去探監時,一頭白髮,滿臉皺紋的漢娜感動地伸過

    手要去拉他,他卻將手給伸了回去。他對漢娜說明他對她的妥善安排,

    漢娜雖然口中道謝,但面對他離去前的冷漠,她最後選擇在假釋出獄

  • 10《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二期

    的前一天,踩在那些曾經陪她度過漫漫監牢生活的書本上,了斷餘生。

    這是一部很深沉的影片,講到了人性的慾望與弱點。我們是否能

    夠寬容的去看待邁可的反應,說他無情,似乎太嚴苛?他把對漢娜的

    感情全都寄託在一個個為她朗讀的錄音帶中,為愛朗讀時的記憶中的

    漢娜是年輕時的漢娜,是帶給他生理需求滿足的漢娜,而今再重逢,

    面對事過境遷的事實,再者他當時的社經地位,旁人對他倆關係的看

    待,這些都是一個平凡人會介意的。漢娜死亡的消息,讓邁可痛哭,

    也讓邁可打開心窗,開始真實面對自己,並對他唯一的女兒敞開心房。

    每個生命轉彎所遇到的人、事、物所帶給我們的生活經驗,都會

    帶來心靈的成長,需要足夠的勇氣與智慧去真誠接受、去坦然面對。

    四、生命回顧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因此難免在每個生命階段會遇上各種危

    機、挫折或傷害,有的人掩蓋傷痛,不願去整合其內在的困境,最終

    將陷入難以彌補的追悔和絕望。因此,回顧並喚醒過去生命經驗中不

    堪回首的記憶,進而解決其矛盾衝突,正面重新審視自我,以期健康

    地面對未來的人生。

    馮小剛的電影《唐山大地震》,故事講述 1976 年唐山大地震發生

    時,父親因為要拯救雙胞胎姐弟而死,母親發現姊弟還活著時,找人

    營救,卻發現兩姐弟被壓在同一塊水泥板下,撬弟弟那頭就壓到姐姐,

    撬姐姐這頭就壓到弟弟。母親先是央求救難人員兩個都要救,但他們

    表示只能救一個,若再不做決定,兩個都救不了,他們也只能趕快去

    救別人。母親最後選擇救弟弟。

    姐姐方登大難不死被一對軍人夫婦領養,但是母親當時所做的抉

    擇,一直糾纏著她:「救弟弟,這三個字就寫在我耳朵邊上,就是忘不

    掉。」方登後來考上醫學院,二十一歲意外懷了研究生學長的孩子,

    方登不願意做人工流產,念了四年即將畢業,卻選擇退學。後來,自

    食其力養大女兒,輾轉嫁到加拿大生活。2008 年卻從電視新聞得知中

    國發生汶川大地震,方登決定回國幫忙救災。

    方登在救災過程見到一位母親為了要不要鋸掉女兒的腿而猶豫,

    因為壓在女兒腿上的板子,上面有根柱子,撐著整座樓房,如果要移

  • 通識人文課程:文學電影裡的生命教育 11

    開板子保住女兒的腿,那些救援官兵可能性命難保,母親最後痛苦地

    選擇把女兒的腳鋸掉。後來,又巧遇功成名就的弟弟方達也和同鄉組

    成救難隊,她才從方達和同鄉的對話中得知:「倒了的房子,可以重蓋,

    但母親心裡的房子都蓋不起來了,三十二年守著廢墟過日子。」原來,

    母親拒絕方達給她更好條件的物質生活,心裡念著當初被她拋棄的女

    兒,她不肯搬離唐山的家,為的就是丈夫和女兒的魂回來時能找得到

    家。母親對方登說:「如果過得花紅柳綠就更對不起妳了。」方登最後

    大哭,認為相當對不起母親,不但折磨自己也折磨了母親三十二年。

    《唐山大地震》的原著,是張翎的小說〈餘震〉,主要著重在講述

    女孩──王小燈在地震浩劫過後的心靈創傷和成長。小說中有著電影

    所沒有安排的心理諮商與治療的過程。以下是沃爾佛醫生和小燈的對

    話──

    「上一次流淚,是在什麼時候?」

    這一次女人的反應很快,幾乎沒有任何遲疑和停頓,「從來沒有

    流過眼淚,七歲以前不算。」

    「小燈,現在請你繼續閉眼,做五次深呼吸。……。然後告訴

    我,你看見了什麼。」

    兩人都不再說話,屋裏只有女人先是深沉再漸漸變得細碎起來

    的呼吸聲。

    女人的鼻息如一條撥開草葉穿行的小蛇,窸窸窣窣。草很密,

    路很長,蛇蜿蜒爬行了許久,才停了下來。

    「窗戶,沃爾佛醫生,我看見了一扇窗戶。」

    「試試看,推開那扇窗戶,看見的是什麼?」

    「還是窗戶,一扇接一扇。」

    「再接著推,推到最後,看到的是什麼?」

    「最後的那扇窗戶,我推不開,怎麼也推不開。」女人歎了一

    口氣。

    「小燈,再做五次深呼吸,放鬆,再推。一直到你推開了,告

    訴我你看見了什麼。」

    女人的呼吸聲再次響起,粗重,緩慢,彷彿馱獸爬山一樣的艱

  • 12《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二期

    難。

    沃爾佛醫生撕下桌子上的處方箋,潦草地寫了兩張便條,一張

    給凱西,一張給自己。

    給凱西的那張是:立即停用一切助眠止疼藥物,改用安慰劑。

    給自己的那張是:儘量鼓勵流淚。5

    醫生這樣的心理治療,其實就是生命回顧的一種方式,希望患者

    能夠藉由訴說內心底層的想法,解開心鎖。

    小說中的小燈其「心靈餘震」不僅是感覺被母親遺棄了,還有一

    件走不過去的關卡是:在養母過世後,遭到養父的性侵犯──

    王德清脫光了小燈的衣服,將臉近近地貼了上去。小燈的身體

    魚一樣地閃著青白色的光,照見了王德清扭成一團的五官。突

    然,小燈覺得有一件東西杵了進來──是一根手指。那根手指

    如一團發著酵的麵團,在自己的體內膨脹堵塞著,生出隱隱的

    痛意來。小燈突然狠狠地伸直了腿,王德清沒防備,被一腳蹬

    到了地上。爬起來,聲音就碎得滿地都是。

    「爸,爸只是太寂寞了,你媽,很,很久,沒有……」6

    這件事嚴重影響到小燈和研究生學長婚後的性生活,以致最後婚姻走

    不下去。

    在接受心理治療的過程,安慰劑開始起作用,沃爾佛醫生要小燈

    談談她所做的夢──

    「還是那些窗,一扇套著一扇的,很多扇。其實也不完全是在

    夢裏出現有時閉上眼睛就能看見。」

    「窗是什麼顏色的?」

    「都是灰色的,上面蓋滿了土,像棉絨一樣厚的塵土。」

    「最後的那一扇,你推開了嗎?」

    5 張翎《餘震》(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10 年 8 月),頁 13~14。 6 同註 5,頁 56。

  • 通識人文課程:文學電影裡的生命教育 13

    「推不開。怎麼也推不開。」小燈的額角開始滲出細細的汗珠。

    「想一想,是為什麼?是重量嗎?是時間不夠嗎?」

    小燈想了很久,才遲疑地說:「鐵銹,好像是鏽住了。」

    沃爾佛醫生撫案而起,連說:「好極了,好極了。小燈,以後再

    見到這些窗戶,就提醒自己,除鏽。除鏽。一定要除鏽。記住,

    每一次都這樣提醒自己。每一次。」

    「這段時間,哭過嗎?」

    小燈搖了搖頭,神情如同一個做錯了事的孩子。

    「可是亨利,我試過,我真的試過。今天,我以為我今天一定

    會哭的,可是我沒有。」

    「今天發生了什麼事?」

    小燈不說話,卻一下一下地揪著圍巾上的綴子,揪得一手都是

    紅線頭。

    「亨利,有沒有一種淚腺堵塞的病?我想哭的時候太多了,可

    就是流不出眼淚來。水管,就像是水管,在出口的地方堵住了。」

    「小燈,也許堵塞的地方不在出口,而在根源。有一些事,有

    一些情緒,像常年堆積的垃圾,堵截了你正常的感覺流通管道。

    那一扇窗,記得嗎?那最後的一扇窗,堵住了你的一切感覺。

    哪一天,你把那扇窗推開了,你能夠哭了,你的病就好了。」7

    故事最後小燈終於決定回中國,當她回到家見到母親喚著弟弟的

    一雙兒女,一個叫「紀登」,一個叫「念登」,小燈的嘴唇顫抖起來,

    半天說不出一個字,只覺得臉上有些麻癢,拿手去抓,過了一會才明

    白,那是眼淚。小燈傳真給醫生,說:「我終於,推開了那扇窗。」8

    小說中隨著情節而開展的一連串的心理治療,就是一種生命的回

    顧,有些一輩子想要遺忘卻忘不掉的,不如就選擇勇敢面對。心靈的

    重創想要修復,其「止痛藥」只能自己對症下藥開給自己,勇於正視

    生命中的不完滿,正向面對脆弱,解開心靈的枷鎖。

    由香港導演麥婉婷執導的《蝴蝶》改編自台灣小說家陳雪的〈蝴

    7 同註 5,頁 40。 8 同註 5,頁 76

  • 14《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二期

    蝶的記號〉,又是一例。

    故事大要是:三十歲的小蝶,是個中學老師,有顧家的好老公阿

    明和一個女兒。她在超級市場偶遇阿葉,喚醒了她體內的多重慾望,

    在她情慾流動的搖擺掙扎時,她的學生--武皓和心眉的女同志戀情

    曝光,受到各方的壓力與阻撓,武皓的父親對去訪的小蝶表示:像心

    眉那樣的壞學生應該要淘汰,怎麼可以傳染同性戀給武皓,還拐她離

    家出走呢?後來,武皓的父母找上心眉家,還對心眉的母親罵了很多

    難聽的話。最後,父母把武皓辦了休學送到美國,第三天晚上武皓就

    割腕自殺了;心眉精神失常,誰也不認得,只會叫著武皓。於此同時

    也帶出小蝶在學生時代和同性愛人--真真的戀情,當時小蝶的母親

    發現了她倆的戀情,母親和真真在小蝶面前彼此攻擊叫罵,後來母親

    以自殺威脅,帶走了小蝶,並開始幫她介紹男朋友;而小蝶年近六十

    歲的母親年輕時盡全力想要擁有丈夫的心,卻在外遇的丈夫身上一再

    受傷失望;而在近六十歲,兒女長大成家後,堅決離婚。原來,一年

    前,母親在澳洲認識四十多歲的阿琴,阿琴在大陸有工廠。後來,母

    親在丈夫不簽字的狀況下,決定和阿琴到大陸去,兩人可以作伴到處

    旅行。經歷過這些外在的刺激,與自我內心的性別認同激盪,小蝶一

    改以往習慣放棄的性格,她要讓自己做回自己。

    阿葉是小蝶同性情慾甦醒的重要角色,在此同時,小蝶參與了武

    皓和心眉同性愛的火花爆裂的灼傷,讓她憶及年輕時被壓抑的女女情

    慾,陳雪有意利用武皓和心眉的不顧一切的勇敢私奔,甚至武皓以死

    明志的決心,去襯托出當年同樣被父母與社會不認同的真真和小蝶的

    逃避懦弱,當然這個事件也促使小蝶決定勇敢面對自我。再加上小蝶

    的母親帶著阿琴來看她和阿葉,就像武皓和心眉離家出走前去找小蝶

    幫忙,尋求認同是一樣的,彷彿有著女同志生命共同體的意味,在小

    蝶持續和社會、學校、父母、丈夫還有自己開戰的同時,有了同袍並

    肩作戰的勇氣,這是陳雪刻意安排的角色襯托,讓這些配角也能在社

    會邊緣現身說法,這是一種很好的映照。

    小蝶生命早期的階段,在生命底層就具有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衝

    動,經過長年的生命經驗的累積,她持續地與自己的內在開戰--思

    考、感情與行為方式,因為她的內在,是渇望要去做一個更徹底自由

  • 通識人文課程:文學電影裡的生命教育 15

    的人,比她所處的社會所允許的還要徹底自由。

    在小說中作家透過文字的誠實與煽情的表達,讓讀者見到小蝶的

    內心渴望與掙扎--

    我總是愛上女孩子但我從來不能這麼做。我一生都在做違背自

    己的事。我好羨慕武皓和心眉她們能勇敢相愛,我想幫助她們

    結果是害了她們。我好害怕,我覺得自己再也無法回去原來的

    世界做個讓人放心的好人了,可是我把事情做了一半放那兒,

    如果我就這樣逃走會傷害很多人的。……武皓死了,真真還在

    廟裡,心眉已經精神失常了,我該怎麼做呢?我會連阿葉都失

    去嗎?我不要再失去我愛的人了。9

    當年小蝶和真真活生生被母親拆散,真真整整失蹤了兩年,小蝶

    以為以真真的個性一定會自殺,誰知當她找到她時,她已經落髮出家

    了。小蝶常到廟裡探望真真。光著頭,穿著僧袍的真真說她失蹤的那

    兩年整個人都亂了,她在街上遊蕩,被打過搶過、強暴過,渾身是病,

    但似乎感覺不到痛苦,她覺得自己心裡是有病的,她做任何事,都無

    法平靜,包括當時和她在一起也是。後來她遇見朝山的人群,有一個

    師姐為了救她,一路背著她,三跪九叩到山頂,當她抬頭見到佛祖,

    頭一次感到平靜,方知她找到自己要走的路。真真勸小蝶放下過去,

    面對自己,尋求平靜。

    這樣的正視生命中的陰影,體認走過陰影力量的「回顧」,也出現

    在當小蝶決定要和阿葉一起分享生命後的內心一連串地對異性戀機制

    的反抗的聲音--

    是不是只要做錯一個決定就要賠上一生來償還?我不知道,是

    我自己選擇這段婚姻,難道我沒有權利選擇放棄嗎?我不想和

    媽媽一樣,痛苦了幾十年到老了才說要離婚,我不認為兩個女

    人不能撫養孩子,什麼是正常的家庭正常的小孩呢?悲劇不斷

    在我身邊上演,使我無法再輕易地順從別人的期望,滿足旁觀

    9 陳雪《蝴蝶》(台北:印刻出版公司,2005 年 1 月),頁 39~40。

  • 16《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二期

    者無聊的評斷,也許孩子會問我關於爸爸的事,也許她會因為

    別人的恥笑而受傷,但我會讓她明白,這世界不是只有一種樣

    子,別人有爸爸,但妳有兩個愛妳的媽媽,我不會編織美麗的

    謊言來騙她,我要讓她知道,即使我們跟別人不同,但我們有

    屬於自己的世界,我們需要更多勇氣才能走下去,但我們絕不

    輕易放棄自己的希望。10

    作家寫出了小蝶內心底層仙子與魔鬼的交戰,那是一種雙重矛盾

    性格的交戰,終於經過內心交戰過後,她從無限虛假和扭曲的精神裡

    破蛹而出,打破父權制的威權,故事結尾小蝶選擇和阿葉站在一起。

    以寬廣的角度接納自我,與過去的自我重修舊好的「生命回顧」,

    會讓我們放下衝突與怨恨,不但能夠重新整頓生活,回歸「本我」的

    秩序,也可以重新詮釋生命意義,啟發心靈,幫助心靈成長。

    五、生死教育

    聖嚴法師在 2009 年 2 月《康健雜誌》的專訪說:「其實人一出生,

    死亡就跟著我們了,死亡隨時在我們身邊,該如何面對呢?要想著自

    己有永遠的過去,也有永遠的未來,這是接受死亡最好的心理準備。

    生的時候人人想要有尊嚴,死的時候更要有尊嚴,尊嚴這兩個字要如

    何表達?不同的社會與文化背景各有不同做法,這些年,日本或歐洲

    在喪葬禮俗上有些改變。我看到美國、法國及德國的墓園,猶太人也

    是,找專人照顧,將墓園整理得像花園一樣,這是喪葬的尊嚴。台灣

    地狹人稠,卻又缺乏完善的土地政策,這麼多年下來,可供殯葬設施

    用地早已不足,對於喪葬應該要有不同的思維,兼顧環保與尊嚴。」11

    隨著時代的開放進步與教育宣導的功效,死亡已不再是避諱的禁

    忌話題,越來越多人可以正視生死的相關議題。因此,我們可藉由文

    學電影從通識課程切入,與時俱進地擴大「生死學」知識以及改變行

    為態度,達到死亡教育的目標。

    獲得「第二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劉梓潔的〈父後七日〉被

    10 同註 9,頁 75。 11 林芝安〈生命是無限的,我們終會再相見〉,《康健雜誌》,第 123 期,2009 年 2 月。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5065

  • 通識人文課程:文學電影裡的生命教育 17

    搬上大螢幕,引起相當廣大的迴響。作者在五十三歲的父親過世後,

    用冷靜調侃的筆調寫出了台灣民間葬禮的荒謬形式。在救護車上送父

    親回家男護士規律地一張一縮壓著父親「偽呼吸」的保特瓶,那叫做

    「最後一口氣」。到家後見到葬儀社、土公仔、道士,以及左鄰右舍,

    有人斥責,怎麼不趕快說:「爸我們到家了。」男護士取出工具,抬手

    看錶,說大家對一下時喔,17 點 35 分好不好?作者心想:「好不好?

    我們能說什麼?」隔天開始忙碌了,葬儀社部隊送來快速雷射複印的

    訃聞,作者要忙著校對,他們的名字被打在同一版面,倉促成軍,要

    布鞋沒布鞋,要長褲沒長褲,要黑衣服沒黑衣服。來往親友都有意見,

    有人說,要不要團體訂購黑色運動服?作者不以為然,難道這樣家族

    就比較有向心力嗎?作者心想如果問父親,父親一定說,不用啦。因

    為父親一向穿圓領衫或白背心。

    在文章中,我們見到台灣傳統繁瑣的葬禮習俗──

    土公仔交代,迎棺去時不能哭,回來要哭。這些照劇本上演的

    片場指令,未來幾日不斷出現,我知道好多事不是我能決定的

    了,就連,哭與不哭。總有人在旁邊說,今嘛毋駛哭,或者,

    今嘛卡緊哭。我和我妹常面面相覷,滿臉疑惑,今嘛,是欲哭

    還是不哭?(唉個兩聲哭個意思就好啦,旁邊又有人這麼說。)

    有時候我才刷牙洗臉完,或者放下飯碗,聽到擊鼓奏樂,道士

    的麥克風發出尖銳的咿呀一聲,查某囝來哭!如導演喊 action!

    我這臨時演員便手忙腳亂披上白麻布甘頭,直奔向前,連爬帶

    跪。

    神奇的是,果然每一次我都哭得出來。12

    作者認為這些照劇本上演的片場指令,讓她哭笑不得,為何她不能決

    定自己的悲傷?

    對於這一點證嚴法師也有其看法,她說:「臨終時要有尊嚴,離去

    時也可以用很莊嚴的方式送他最後一程。我在西藏、印度看到家中即

    使有人往生,也不會出現呼天搶地的畫面,親友們安安靜靜,用很莊

    12 劉梓潔《父後七日》(台北:寶瓶文化出版社,2010 年 8 月),頁 24。

  • 18《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二期

    嚴的方式告別。親人往生的時候,到底該不該哭?不哭,好像不孝順

    或違反人性,其實,哭與泣是有差別的。哭,是大聲的哭;泣,是小

    聲的哭,或者是沒有聲音,只是流眼淚,任何人都需要流淚,釋放哀

    傷。如果哭得很大聲,是為自己,但對亡者卻造成干擾與傷害,當他

    得走了,親人或愛人在旁邊大聲哭、咒罵,亡者反而捨不得走,很掙

    扎,即使捨不得走仍得走啊。所以,哭,幫不了亡者的忙,只為了自

    己情緒的發洩。有些家屬在床邊邊哭邊罵:『你怎麼這麼殘忍,竟然拋

    下我先走了。』聽起來好像感情很豐富,事實上對亡者是一種傷害,

    他已經死了還要受家人咒罵,對亡者一點尊嚴也沒有。泣,當然可以,

    透過流淚將哀傷的情緒表達出來。華人傳統習俗認為,不大哭就表示

    內心不哀痛,對親友不好交代,好像對生者一點感恩之情也沒有,這

    觀念要改變。」13

    挑選告別式的遺照時,又是一堆意見,葬儀社陳設組說,現在大

    家都喜歡生活化,要他們挑一張父親的生活照。作者和她哥哥挑了一

    張父親翹著二郎腿,怡然自得貌,然後大圖輸出。馬上有人說那天有

    很多長輩要來,這張照片太不莊重。於是,他們用繪圖軟體把腿修掉,

    又有人說,父親眼睛笑得瞇瞇,也不正式,應該要炯炯有神。最後,

    他們找到父親的身分證照,裁下頭,貼上去,終算皆大歡喜。此時大

    家圍著作者哥哥的筆記型電腦,嘖嘖稱奇說現在的電腦真是厲害。之

    後,親友送來當做門面的一層樓高的兩柱罐頭塔。既然是門面,就要

    高聳矗立在豔陽下。結果曬到爆,綠頭蒼蠅率隊占領流了滿地的黏膩

    汁液。

    第七日。送葬隊伍啟動。三拜九叩、立委致詞、家祭公祭、扶棺

    護柩。在火化場,作者說他們看著其他送葬的隊伍,將他們親人的遺

    體和棺木送入焚化爐時,然後高分貝狂喊:火來啊,緊走!火來啊,

    緊走!但是他們的道士說,那樣是不對的,那只會使你爸更慌亂更害

    怕。等一下要說:爸,火來啊,你免驚惶,隨佛去。

    喪禮結束後,作者回到工作崗位,有一天,她坐在香港飛往東京

    的班機上,看著空服員推著免稅菸酒走過,下意識提醒自己,回到台

    灣入境前要記得給父親買一條黃長壽。這個半秒鐘的念頭,讓她足足

    13 同註 11。

  • 通識人文課程:文學電影裡的生命教育 19

    哭了一個半小時。作者終於可以自己決定何時哭泣!她對父親的追

    悼,不是那些傳統的儀式可以表達,而那樣的喪禮又是不是死者所要

    的呢?這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

    電影的《父後七日》透過現實的影音效果真切地提供我們在面對

    死亡議題時,是否可以以更超然的平常心,更深層地自我探索,去面

    對死亡,甚至站在環保的立場,事先在生前去安排身後事呢?

    在電影《陪妳到最後》中,我們就能見到國外舵於死亡的安排與

    莊嚴的喪禮。

    《陪妳到最後》的原著小說作者是荷蘭作家瑞.科倫,他在妻子三

    十六歲時因為癌症離開人世後,帶著女兒搬到澳洲,為了療癒傷痛所

    寫下的作品。全球有三十種語言的翻譯本出版。

    故事裡的史丹是個樂觀的享樂主義者,他的事業有成,擁有美麗

    可愛的妻女,還有連續出軌的短暫外遇。然而,就在史丹自認生命中

    最美好的一切全都降臨在他身上時,妻子卡門得了乳癌。但是,他樂

    觀面對罹患癌症的卡門,當卡門對著來探病的朋友說起她的病況時,

    史丹還準備開香檳請大家享用,朋友有些錯愕,但史丹要大家不要那

    麼悲傷,史丹說:她又不會死。

    卡門的堅強也是令史丹佩服的。所以史丹不離不棄,每一次陪伴

    著她去作化療,看著卡門因為化療而嘔吐,還有掉落的頭髮,卡門要

    史丹幫她理光頭,然後一起挑選假髮,史丹專心陪伴著卡門到醫院檢

    查治療,可是久病床前無孝子,更何況是壓力大到無法宣洩的丈夫,

    面對手術失去一邊乳房的卡門,史丹在安撫落淚的卡門不安的情緒

    時,也在找尋自己情緒的出口,他無法克制不停向外尋歡,可是他還

    是永遠放不下卡門。而卡門從以前就知道史丹有外遇,但是,她總認

    為她可以用愛讓史丹擺脫他心中的惡魔,然而,史丹在工作與照顧妻

    女的壓力和無力感下,他還是選擇讓惡魔牽動著他,不斷地和外遇玫

    瑰偷情,找尋快樂,然後又在其中痛苦掙扎。

    後來,史丹在好友兼合夥人的勸告下,決心放棄玫瑰,於是,用

    心安排了一趟小島的旅行帶著卡門去渡假,他用行動要讓卡門知道他

    要回頭。可是就在他們飛到小島的第一天,卡門卻意外從史丹的手機

    看到玫瑰發來的說是很想念他的簡訊,卡門聽不進史丹的解釋,並提

  • 20《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二期

    出離婚。隔天,卡門也想好聚好散,充分享受假期,企圖和史丹找回

    過去的歡樂。他倆玩起真心話大冒險坦承了很多心事,卡門也坦承曾

    和一個史丹所認識的朋友短暫外遇,就在卡門決定原諒史丹時,史丹

    的手機響起,此時,史丹把手機丟向大海表示捍衛婚姻的決心。

    然而,當一切漸入佳境時,醫生又檢查出卡門的癌細胞已經轉移

    到肝臟了。影片中不僅醫生坦然地告訴卡門最多只有六個月可以活,

    卡門也平靜地詢問醫生她會如何地死去。於是,史丹帶著卡門去旅行,

    及時行樂成為他們奉行的圭臬。然而,史丹表面上裝得很快樂,骨子

    裡卻是痛苦的,他打電話給斷了聯絡的玫瑰,在她的答錄機留言痛哭

    說 : 卡門就快要死了。

    旅行回家後,卡門又開始接受治療,她愈來愈嚴重的痛苦讓史丹

    更感壓力。史丹又去找了玫瑰,企圖從玫瑰的身體和心靈去抓住一絲

    的快樂。有一次,就在史丹還要藉口外出時,卡門央求她留下來陪她,

    可是史丹卻對她大發脾氣,一口氣抱怨出種種的壓力,史丹還是丟下

    卡門走了。後來,夫妻兩人又在女兒面前起了爭執,女兒相當怨恨地

    告訴史丹,她也生氣他。史丹又跑到市中心的舞廳去跳舞發洩,但是

    她突然警覺身邊圍著他跳舞的辣妹和縱情喧鬧的音樂已經無法讓他短

    暫抽離了,他的腦子裡全是妻子和女兒。他開快車在街上奔馳,發生

    了車禍。之後,他決心面對真實的自己。

    他找了一個新的住處,要陪伴卡門最後的時光,認真地讓卡門享

    受每一個時刻。而卡門也告訴史丹,她不在意什麼女人了,只要史丹

    能夠快樂就好了。

    卡門是個樂觀的女人,當醫生到家中診視後,決定留下一些嗎啡

    減輕她的疼痛時,醫生說可能會產生一些幻覺,卡門還說那也好,它

    可以看見一些怪東西。

    在卡門這最後的生命階段她感謝史丹對她的真心陪伴,最後躺在

    床上的卡門發現自己大小便失禁的那一刻,她大哭說她覺得自己像個

    嬰兒,史丹抱著她安慰她,說他們在床上什麼事都做過了,這不算什

    麼的。

    最後,卡門在為女兒做好身後的規劃安排後,選擇安樂死,她要

    尊嚴地離開,在告別中清楚地交代一切,把該說與想說的話沒有遺憾

  • 通識人文課程:文學電影裡的生命教育 21

    地清楚交代。史丹尊重她的決定,幫她梳洗乾淨,緊緊擁抱她,最後

    再看看這個世界,她在家人和朋友的愛中離開人世。

    作者 2008 年 6 月寫於阿姆斯特丹的書序裡說他在書寫的過程:「才

    了解到,妻子的死對自己的打擊有多大,所有我們曾經經歷過的種種,

    對自己的影響有多深。……死亡是一種藝術,我的妻子證明了這一點。

    如果你都在害怕中度過你的一生,那就不算真正活過。當然,你可以

    在發現罹患癌症後,抱著好死不如歹活的心情撐到生命最後一刻;但

    是如果能在有限的人生裡,讓生命發光發熱,那麼就算死去,也感覺

    沒那麼難以接受了。這是我在親眼看見親人死去後,一個很重要的體

    會。」14

    在小說和電影裡,讓我們從文化差異出發,見到強烈的愛與背叛

    的衝突,可以讓我們看清楚人性,也能真實面對愛情與婚姻裡最不完

    美也最完美的部分,當然更提醒我們:不僅是躺在床上生病的人需

    要關注,連照顧者的身心問題以及面對死亡的壓力,也是必須獲

    得同等關懷的。

    六、結語

    文學電影的價值在於讓觀眾在觀看電影後,能夠回頭檢視自

    己昔日的生活,並加以反省改進,這個意義是很重大的。

    完成本論文,筆者得出以下三點結論:

    一、只要讀者或觀眾繼續保有聽故事的渴望,文字和影像就會繼

    續交流,那麼任何具有「故事性」的文本,就都能成為被改編的

    對象。我們也就能夠透過一部部優秀的文學電影,提升文學電影

    的美學欣賞能力,並與自身經驗做聯結,探索真實的自我,挖掘

    生命的深度,開啟生活的廣度。

    二、透過「文學電影」可以培養學生能夠獨立思考,而且對不同

    的學科、各個領域有所認識與瞭解,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

    地運用於生活中,進而成為有勇氣面對人生考驗,享受也接受人生的

    喜怒哀樂,這也正是通識全人教育的目的所在。

    三、《不存在的女兒》提示我們要有面對生命缺憾的勇氣;《巴爾

    14 瑞‧科倫《陪妳到最後》,(台北:商周出版社,2010 年 10 月),書序。

  • 22《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二期

    札克與小裁縫》讓我們肯定人們對知識的渴望以及文學閱讀的強大力

    量;從《少女小漁》確立「精神」高於「物質」的真感情;藉由《為

    愛朗讀》提供正面思考與悲天憫人的能量;《唐山大地震》讓我們學習

    原諒與理解;從《蝴蝶》認知自我發現的重要以及對性別的尊重;從

    《父後七日》裡繁瑣的喪葬習俗,提醒真誠哀悼追念死者的重要;《陪

    妳到最後》讓我們見識開放的婚姻觀以及愛情的犧牲奉獻,不離不棄。

    【參考書目】

    史蒂芬遜等著‧劉森堯(1978)。《電影藝術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

    社。

    張翎(2010)。《餘震》。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陳雪(2005)。《蝴蝶》。台北:印刻出版公司。

    瑞‧科倫(2010)。《陪妳到最後》。台北:商周出版社。

    劉梓潔(2010)。《父後七日》。台北:寶瓶文化出版社。

    戴思杰著‧尉遲秀(2003)。《巴爾札克與小裁縫》。台北:皇冠文

    化出版社。

    羅青(1995)。《羅青看電影:原型與象徵》。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