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臺灣味:陳明章臺語歌謠的創 作歷程與特色 -...

30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龍廷 博士 聽見臺灣味:陳明章臺語歌謠的創 作歷程與特色 研究生:陳恆堅 2012 年 6 月

Upload: others

Post on 21-Aug-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龍廷 博士

    聽見臺灣味:陳明章臺語歌謠的創

    作歷程與特色

    研究生:陳恆堅 撰

    2012年 6月

  • I

    摘 要

    陳明章具強烈地方色彩與豐富人文關懷的創作,在新臺語歌謠運動的浪潮中

    扮演了開啟與推動的角色。1987 年解嚴,臺語歌曲進入 1990 年代,開始興起一

    波新臺語歌謠運動。回顧臺語歌曲的發展史,從 1932 年第一首臺語創作流行歌

    曲出現,1950 年代臺語電影搭配臺語歌曲兩者互相拉台、相輔相成,直到 1970

    年代臺語歌曲在獨尊華語的單一語言政策下校園民歌與西洋歌曲風行,臺語歌曲

    漸有了低層次歌曲的刻板印象。1980 年代社會劇烈變動,臺語歌曲在被壓抑的

    時代背景下蓄勢待發。

    本論文研究主題即是以陳明章臺語歌謠的創作歷程與特色為主。第一部份探

    討陳明章臺語歌謠的創作歷程,第二部份分析他臺語歌謠的特色。經由新臺語歌

    謠運動的洗禮、人生的歷練與來自土地的傳統音樂涵養,陳明章的創作形塑出再

    現老臺灣、環保意識、弱勢關懷與土地認同四個特色。

    藉本論文的探析,確立陳明章在臺語歌謠發展史上的位置與價值。

    關鍵字:臺語歌謠、流行音樂、月琴、走唱、認同。

  • II

    Abstract

    The creation is full of strong local color and rich humanistic care by Chen

    Ming-chang, plays the role of opening and promoting the wave of the movement of

    Taiwanese songs. With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in 1987, Taiwanese songs stepped

    into the 1990’s with the rise of the movement of a wave of new Taiwanese songs.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songs has changed throughout history. The first

    creative Taiwanese pop song appeared in 1932. During the 1950’s, Taiwanese films

    and songs complimented each other. Campus folk songs and Western songs were

    popular until the 1970’s. Taiwanese songs gradually got the stereotype of the

    low-level songs under the policy of the mono-language of Mandarin (Mandarin only).

    Because of dramatic social changes in the 1980’s, Taiwanese songs had waited for

    action after having accumulated power 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theme of 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the creative proces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iwanese songs by Chen Ming-chang. The creative process of

    the Taiwanese songs by Chen Ming-chang will be explored in this paper.

    Characteristics of his Taiwanese songs will be analyzed and studied in the second

    part.

    Through the immersion of the New Taiwanese Music movement, the experience

    of life and traditional music from the land connotation, creations of Chen Ming-chang

    shape four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the reproduction of old Taiwan,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care of vulnerable and territorial identity.

    The position and value of Chen Ming-chang in the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songs will be defined in the analysis of this paper.

    Keyword:Taiwanese ballades、pop music、Yueh-Chyn、minstrel、identity

  • III

    謝 誌

    要寫謝誌了,這一刻心中滿是感恩!感謝臺師大臺文所提供了這樣一個學習

    的機會與環境,我有幸能進到這個學術殿堂,重拾書本讓自己有了再次充電的感

    覺。當別人時興聽英文歌曲,流行唱國語歌曲時,我對臺語歌曲卻情有獨鍾,一

    直都沒有想過這個興趣能讓我以此作為研究的主題撰寫論文,如今論文完成了,

    真的要感謝很多的人這一路上的指導、提攜、加油、打氣、支持與付出。

    首先要感謝的當然是我的論文指導教授陳龍廷老師,在我對論文書寫完全漫

    無頭緒,茫然不知所措時及時指引我明確的方向,完成論文的研究計畫。接下來

    的論文撰寫過程,老師不厭其煩指正缺失、提供意見、修正方向,讓我的論文得

    以按部就班完成,不夠機靈的學生多虧有老師您用心的指導。另外還有師母經常

    不忘給我們關懷與打氣,為我們安排最妥適的論文指導時間與空間,在這裡也要

    一併致上我的感謝之意。論文計畫與學位的口試,我有幸能請到國立台北教育大

    學台文所的向陽(林淇瀁)教授以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館長蘇桂枝教

    授擔任口試委員,針對我的論文非常精準的指出論述上的缺失,並提供修正的建

    議,讓我的論文能有更加嚴謹的面貌呈現,感謝兩位教授的指導。

    還有最要感謝的是陳明章老師接受我的採訪,提供好多創作上的一手資料及

    王思穎小姐一路幫忙我聯繫、安排訪問,讓我有充足的材料來豐富我的論述內

    容。另外我玉成國小的好同事蕭淑芬、邱煙嵐、江信億老師給予的幫忙與鼓勵。

    臺文所的同學們忠義大哥、古大哥、桂珠班長、文星、阿福、春綢、芳足姐,大

    家互相加油打氣,在論文碰到瓶頸時是最好的能量加油站,有你們當同學真好。

    最後滿滿的感謝給我的牽手孟珊,與我同時間考上研究所進修,她放棄兩年

    的夜間班選擇了需要四年時間的暑期碩士班,讓我能安心的進修,修業期間家中

    瑣事,兩個寶貝兒子的課業都交給她煩惱,經常深夜 11 點還要下山接我下課回

    家,箇中辛苦,難為妳了!謝謝妳的付出。

  • IV

    目 錄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謝 誌 ..................................................................................................................................................... III

    目 錄 ..................................................................................................................................................... IV

    圖目錄 .................................................................................................................................................. VII

    表目錄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3

    一、研究範圍 ................................................................................................................................ 3

    二、研究方法 .............................................................................................................................. 10

    第四節 文獻回顧 .............................................................................................................................. 11

    一、臺灣歌謠史的探索 ............................................................................................................... 12

    二、解嚴後的臺灣音樂現象探索 ............................................................................................... 14

    三、歷史現場的雜誌報導 ........................................................................................................... 17

    第五節 論文架構 .............................................................................................................................. 18

    第二章 陳明章的創作歷程 .................................................................................................................. 19

    第一節 成長的背景 .......................................................................................................................... 19

    第二節 傳統的涵養 .......................................................................................................................... 21

    一、那卡西 .................................................................................................................................. 21

    二、土地的呼喚........................................................................................................................... 23

    三、傳統戲曲 .............................................................................................................................. 27

    四、月琴 ...................................................................................................................................... 32

    第三節 新臺語歌謠運動的啟發 ...................................................................................................... 36

    一、 新臺語歌謠運動的發展脈絡 .............................................................................................. 36

    二、黑名單工作室與《抓狂歌》 ............................................................................................... 45

    三、新臺語歌謠運動對陳明章的影響 ....................................................................................... 49

    第四節 走向跨界的創作 .................................................................................................................. 51

    一、電影配樂 .............................................................................................................................. 52

    二、劇場配樂 .............................................................................................................................. 56

    三、廣告配樂 .............................................................................................................................. 58

    四、公益活動配樂....................................................................................................................... 61

  • V

    第五節 創作的歷史分期 .................................................................................................................. 63

    一、醞釀期(1977~1988)....................................................................................................... 63

    二、狂飆期(1989~1996) ...................................................................................................... 65

    三、成熟期(1997~) ............................................................................................................... 77

    第六節 小結 ...................................................................................................................................... 91

    第三章 特色一:再現老臺灣 .............................................................................................................. 93

    第一節 傳統臺灣的共同記憶 .......................................................................................................... 93

    一、傳統的節慶........................................................................................................................... 93

    二、懷舊的街景........................................................................................................................... 96

    三、兒時的記憶........................................................................................................................... 98

    四、農業的生活........................................................................................................................... 99

    第二節 廟口與戲曲 ........................................................................................................................ 100

    第三節 北投舊風情 ........................................................................................................................ 104

    第四節 經典臺語老歌再現與創新 ................................................................................................ 107

    第五節 小結 .................................................................................................................................... 111

    第四章 特色二:環保意識 ................................................................................................................ 113

    第一節 對發展經濟而改變花東的異議 ........................................................................................ 113

    第二節 抒發珍愛鄉土的情懷 ........................................................................................................ 117

    第三節 為環保請命 ........................................................................................................................ 119

    第四節 小結 .................................................................................................................................... 123

    第五章 特色三:弱勢關懷 ................................................................................................................ 125

    第一節 社會底層邊緣人物 ............................................................................................................ 125

    第二節 視障者 ................................................................................................................................ 130

    第三節 兒童 .................................................................................................................................... 133

    第四節 政治受難者 ........................................................................................................................ 136

    第五節 小結 .................................................................................................................................... 141

    第六章 特色四:土地認同 ................................................................................................................ 144

    第一節 從臺灣歷史的視角出發 .................................................................................................... 145

    第二節 書寫臺灣土地情感 ............................................................................................................ 148

    第三節 對傳統藝師的感懷 ............................................................................................................ 151

    第四節 來自原住民文化之聲 ........................................................................................................ 155

    第五節 小結 .................................................................................................................................... 159

    第七章 結論 ........................................................................................................................................ 161

    參考文獻 .............................................................................................................................................. 164

    一、書籍 ......................................................................................................................................... 164

  • VI

    二、報章、雜誌、期刊論文 ......................................................................................................... 166

    三、學位論文 ................................................................................................................................. 171

    四、唱片資料 ................................................................................................................................. 173

    五、網路資源 ................................................................................................................................. 175

    附錄一 陳明章生平年表 .................................................................................................................... 177

    附錄二 陳明章專輯彙整表 ................................................................................................................ 180

    附錄三 陳明章創作作品彙整表 ........................................................................................................ 186

    附錄四 專訪陳明章文字稿 ................................................................................................................ 198

    (一)陳恆堅專訪稿 ..................................................................................................................... 198

    (二)聶琳專訪稿 A ...................................................................................................................... 213

    (三)聶琳專訪稿 B ...................................................................................................................... 232

    (四)胡婉玲專訪稿 ..................................................................................................................... 248

    (五)李文媛、殷正洋專訪稿 ..................................................................................................... 258

    (六)尹涵專訪稿 ......................................................................................................................... 263

    (七)重回現場演唱會談話文字稿.............................................................................................. 273

    (八)陳明章演講文字稿 ............................................................................................................. 274

    附錄五 引用歌詞 ................................................................................................................................ 279

  • VII

    圖目錄

    圖 1-1:筆者與陳明章老師於關渡家中訪問後合影。 ...................................................................... 11

    圖 1-2:陳明章老師所贈親著之《陳明章的二音和弦與調弦吉他理論》一書。 .......................... 11

    圖 2-1:《民族樂手─陳達和他的歌》唱片封面。 ............................................................................ 26

    圖 2-2:《卜聽民謠來阮兜》專輯封面 ................................................................................................ 34

    圖 2-3:臺灣月琴民謠大賽宣傳海報,陳明章音樂工作室協辦、八頭里仁協會承辦 .................. 35

    圖 2-4:《現場作品Ι》(CD 版)。 ..................................................................................................... 66

    圖 2-5:《現場作品Π》(CD 版)。 ..................................................................................................... 66

    圖 2-6:《辦桌》合輯。 ........................................................................................................................ 68

    圖 2-7:廖峻《異鄉人》專輯。 .......................................................................................................... 69

    圖 2-8:廖峻《異鄉人》專輯歌詞內頁背面 。 ................................................................................ 70

    圖 2-9:陳明章《下午的一齣戲》專輯。 .......................................................................................... 70

    圖 2-10:黃乙玲《出去走走》專輯唱片封面。 ................................................................................ 71

    圖 2-11:《鵝媽媽出嫁》楊逵紀念專輯唱片。 .................................................................................. 73

    圖 2-12:《SONY MUSIC 第一屆新力金曲亞洲大選》合輯唱片。 ................................................ 74

    圖 2-13:《鯨魚的歌聲》合輯唱片封面。 .......................................................................................... 75

    圖 2-14:《流浪到淡水》專輯。 .......................................................................................................... 79

    圖 2-15:《黃妃》專輯。 ...................................................................................................................... 81

    圖 2-16 .......................................................................................................... 83

    圖 2-17:《蘇澳來ㄟ尾班車》專輯。 .................................................................................................. 83

    圖 2-18:《手護臺灣》專輯。 .............................................................................................................. 84

    圖 2-19:《心愛的老車站車》專輯。 .................................................................................................. 85

    圖 2-20:《海尪〔油桐花新娘〕》專輯。 ............................................................................................ 85

    圖 2-21:《陳明章 E 臺灣囡仔歌》專輯。 ......................................................................................... 87

    圖 6-1:陳明章臺語歌謠創作示意地圖 ............................................................................................ 151

  • VIII

    表目錄

    表 1-1:陳明章個人專輯唱片表 ............................................................................................................ 4

    表 1-2:陳明章與其他歌手合輯唱片表 ................................................................................................ 5

    表 1-3:陳明章為電影紀、錄片、劇場配樂作品表 ............................................................................ 6

    表 1-4:陳明章為商業產品廣告配樂作品表 ........................................................................................ 7

    表 1-5:陳明章為公益團體公益活動配樂作品表 ................................................................................ 8

    表 1-6:陳明章擔任其他歌手唱片製作人專輯表 ................................................................................ 9

    表 2-1:90 年臺語歌謠簡史 ................................................................................................................. 44

    表 2-2:《抓狂歌》專輯曲目資料 ........................................................................................................ 47

    表 2-3:陳明章的電影、紀錄片、動畫配樂作品 .............................................................................. 56

    表 2-4:陳明章的劇場配樂作品 .......................................................................................................... 57

    表 2-5:陳明章的商業產品廣告配樂作品 .......................................................................................... 60

    表 2-6:陳明章為弱勢、公益團體與活動廣告配樂作品 .................................................................. 62

    表 2-7:醞釀期(1977~1989)陳明章相關唱片專輯 ........................................................................ 64

    表 2-8:狂飆期(1989~1996)陳明章相關唱片專輯 ........................................................................ 75

    表 2-9:陳明章作品收錄於黃妃個人專輯之歌曲一覽表 .................................................................. 82

    表 2-10:成熟期(1997~)陳明章相關唱片專輯 ............................................................................ 89

    表 3-1:陳明章相關專輯中選用之臺語老歌一覽表 ........................................................................ 110

    表 6-1:陳明章臺語歌謠地方書寫類歌曲彙整表 ............................................................................ 148

  •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臺語」是筆者的母語,從小就是說臺語長大,即便入學接受教育之後,學

    校因「國語」的政策要求,在校的空間與時間裏,有一段時間臺語變成不能說的

    語言,但是與家人朋友的交談、互動的情境中,心中始終覺得臺語還是我比較自

    在的語言。但是在獨尊華語的單一「國語」政策下,臺語長期以來受到這樣外部

    環境的壓抑,臺語歌曲也有意或無意的被誤解醜化甚至禁唱,導致一度年輕一輩

    的人認為臺語是鄉下人講的話,臺語歌是中下階層人聽的歌。實際上臺語歌謠有

    其文學的價值與興味,在本土意識抬頭的現在,方得以漸漸引起學術、知識界人

    士的重視。

    小時候爸爸愛聽歌,也只聽臺語流行歌曲。家裡有很多「曲盤」,我看著一

    片片的黑膠唱片在電唱機上轉動,一首首的臺語流行歌曲就跟著這樣深刻入我的

    腦海中。〈望春風〉、〈河邊春夢〉、〈青春悲喜曲〉、〈望你早歸〉、〈為了十萬元〉,

    在年輕人不時興聽臺語歌的時代裏,這些歌謠卻從來不曾從我的耳邊消失,也不

    曾從我的興趣中去除,反而不斷加深我想去了解、體會與研究的熱情。

    〈流浪到淡水〉是一首唱遍全臺,不論男、女、老、幼只要聽到就能跟著哼

    上幾句的歌,這樣的平易近人,這樣貼近我們的語言,我們的生活文化。陳明章

    是〈流浪到淡水〉詞曲的創作者,而演唱的是兩位眼盲走唱各地的歌手,不需憑

    藉美貌與俊俏,只要這一句句帶有濃濃臺灣味的聲音與歌詞就足以牽動人心。日

    本一番榨麒麟啤酒廣告,由陳明章所創作出的幾句簡潔傳神的語言,是我注意到

    臺語歌曲的在地文化氣息竟可如此鮮明與觸動人心的開始。透過這首具濃厚臺灣

  • 2

    人情味的歌,筆者開始注意到有這樣的臺語歌曲不必煙酒加眼淚,也不是非要黑

    道浪子或舞女,卻總是能感動人心,他是陳明章的臺語歌謠。

    不同時期的臺語歌曲總能牽動那個時代臺灣人的心。我看見很多朋友聽不懂

    臺語卻愛聽臺語歌,不會講臺語卻愛唱臺語歌,歌詞中所描寫的人、事、時、地、

    物成為學習語言最無壓力的材料。臺語流行歌曲歌詞內涵,尤其是臺灣各地方的

    風土民情、秀麗景觀、歷史痕跡往往都能透過歌謠的詞作與曲調巧妙傳唱於民

    間。陳明章可說是解嚴後臺灣最具地方、人文特色與個人風格的創作者。濃濃的

    臺灣味在他的臺灣歌謠中不斷的流露,聽完一首歌就如同聽完一個屬於自己家鄉

    土地的歷史故事,自然流露出他對這片土地上人、事、物的情感,毫不做作,同

    時關切環保議題,愛惜這片土地的一切,這是非常貼近臺灣本土的聲音。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在臺灣不斷民主化的過程中,本土的文化逐漸受到重視,臺語歌曲漸漸能走

    出長久以來一般人的刻板印象,大眾逐漸不再認為臺語歌只是悲歎、自憐的「哭

    調仔」,也不再認為它只是年紀大的長輩用來懷念過去的「老歌」。1987 年臺灣

    宣布解除戒嚴之後,臺灣政治上鬆綁了,當然也帶來文化、藝術創作上的限制相

    對解除許多,臺語歌壇在這樣的氛圍下,開始有一些特別的作品。從「黑名單工

    作室」的《抓狂歌》專輯(1989)、陳明章的《下午的一齣戲》專輯(1990)、林

    強的《向前走》專輯(1990)、《豬頭皮的笑魁念歌》專輯(1994)、伍佰的《樹

    枝孤鳥》專輯(1998),這些新型態的臺語專輯歌曲漸漸帶出新一代臺語文化的

    風潮,社會大眾也漸漸注意到了臺語歌曲的改變。

    在 1990 年代前後這一股新臺語歌風潮-臺語搖滾(如:林強)、臺語 RAP(如:

    豬頭皮)、臺語藍調(如:伍佰),陳明章融合臺灣傳統文化的新民謠風格,歌詞

    意涵尤其具有地方感與人文關懷的精神。他早期演唱會現場錄音作品《現場作品

  • 3

    Ι》、《現場作品Π》即已呈現此濃厚臺灣味。樂評人翁嘉銘有此評論:

    《現場作品Π》和第一輯的風味並無大異,陳明章仍以臺灣民

    謠、歌仔調、北管和走唱的形式,敘述和懷念他心中舊臺灣的

    人事,以及城市工業文明「進出」邊緣市鎮所造成的蛻變,給

    與人文式的感嘆」。1

    之後陸續發行的個人專輯中例如:〈相逢臺北橋〉、〈蘇澳來ㄟ尾班車〉、

    〈黑面撩撥的故鄉-鹽埕所在〉、電影《天馬茶房》的配樂歌曲〈幸福進行曲〉、

    〈再會吧北投〉,我們聽見他所傳達的來自地方的感動是鮮明的。2003 年臺北

    縣政府甚至將〈流浪到淡水〉這首代表淡水特色的歌曲刻成歌碑,豎立在淡水漁

    人碼頭情人橋旁,由此也看出他的臺語創作歌謠在地方特質書寫上的成功。

    本文探究陳明章的創作歷程及其創作特色,希望探析出陳明章的臺語歌曲中

    臺灣傳統文化,如何透過陳明章之手,融鑄出臺灣民謠的新生命,如何與人民對

    話,喚醒臺灣人民的本土情感,如何替弱勢階層發聲,給閱聽大眾提供反省等課

    題。這些課題的釐清,也將導向最後將陳明章放在臺語歌謠發展史上做一個定位

    與評價。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一、研究範圍

    本論文主要討論的是「陳明章的臺語歌曲」,即陳明章作詞作曲之臺語歌曲。

    而陳明章與其他作詞人合作之臺語歌曲、少數陳明章所創作之華語歌曲、以及陳

    1 翁嘉銘,1992,〈真實感的現場錄音-陳明章「作品」吐屬舊臺灣〉,《從羅大佑到崔健-當代

    流行音樂的軌跡》,臺北:時報出版公司,頁 64-65。

  • 4

    明章發行的個人專輯中收錄演唱之臺語老歌歌曲,則作為輔助論述。

    陳明章相關的影音資料,雖然部分專輯作品已絕版,市面上已無法購得,但

    仍能從有心的收藏者提供分享的圖檔與影音資料中獲得資訊。目前筆者所收集、

    整理陳明章相關已發行於視聽媒體中的作品,計有個人專輯唱片14張(表1-1);

    與他人合輯唱片7張(表1-2);由陳明章配樂之電影、紀錄片、劇場劇目共13部

    (表1-3),其配樂作品均分別收錄於陳明章陸續出版之音樂專輯唱片中;商業

    廣告配樂作品曲目21首(表1-4),除4首未另收錄發行專輯,其餘均收錄於1995

    《生活會微笑[廣告配樂選]》、1997《流浪到淡水》、2006《一堆吉他》、2006

    《海尪〔油桐花新娘〕》、2009《臺灣囡仔歌》等6張專輯中;為公益團體、活

    動配樂曲目共5首(表1-5);為其他歌手擔任製作人之臺語專輯唱片12張(表1-6)。

    (一)個人專輯唱片

    表1-1:陳明章個人專輯唱片表

    編號 發行年代 專輯名稱 發行/出版/製作

    1 1990.01 《現場作品Ι》 水晶發行/搖滾客月刊監製

    2 1990 《現場作品Π》 水晶發行/搖滾客月刊監製

    3 1990.08 《下午的一齣戲 》 滾石發行/陳明章音樂製作

    4 1995.08 《生活會微笑[廣告配樂選] 》 新力發行/陳明章音樂製作

    5 1995.08 《聽故事的人[映像音樂輯] 》 新力發行/陳明章音樂製作

    6 1995.09 《阮嘸是一介無感情的人 》 新力發行/陳明章音樂製作

    7 1999.05 問阮的名》 魔岩發行/陳明章音樂製作

    8 2001 《蘇澳來ㄟ尾班車》 魔岩發行/陳明章音樂製作

    9 2004 《 陳明章新北投紀念輯-心

    愛ㄟ老車站》

    陳明章音樂發行.製作/喜馬

    拉雅音樂總經銷

    10 2004.10 《伊是咱的寶貝》[精選首部曲] 陳明章音樂發行.製作/滾石

    http://tw.mojim.com/tw100107x2.htmhttp://tw.mojim.com/tw100107x3.htmhttp://tw.mojim.com/tw100107x4.htmhttp://tw.mojim.com/tw100107x5.htmhttp://tw.mojim.com/tw100107x1.htmhttp://tw.mojim.com/tw100107x7.htm

  • 5

    國際總經銷

    11 2006 《一堆吉他》 陳明章吉他演奏

    專輯

    陳明章音樂發行.製作/畢格

    爾總經銷

    12 2006.01 《海尪[油桐花新娘]》 陳明章音樂發行.製作/畢格

    爾總經銷

    13 2009.07 《臺灣囡仔歌》 陳明章音樂發行製作/喜馬

    拉雅音樂總經銷

    14 2010.07 《青春》 陳明章音樂發行製作

    資料來源:筆者於市面收集、購買之專輯唱片。

    製表人:陳恒堅

    (二)合輯唱片

    表1-2:陳明章與其他歌手合輯唱片表

    編號 發行年代 專輯名稱 合輯中其他歌手

    1 1989 《抓狂歌》 林暐哲、王明輝、葉樹茵

    2 1991出版

    1994再版

    《辦桌》

    《辦桌壹》

    朱約信、陳淳杰、潘麗麗、

    黃靜雅、伍佰

    3 1993 《鵝媽媽出嫁》楊逵紀念專輯 朱約信、陳淳杰、蕭福德、

    林美滿、黃靜雅、林心智

    4 1995 SONY Music sampler《中西日合

    輯》

    日本歌手:松田勝子

    美國歌手:麥可傑克森

    瑪麗亞凱力

    5 1996 Sony Music《第一屆新力金曲亞

    洲大選》

    日本樂團:THE BOOM

    美夢成真 Dream Come True

    華語歌手:瘐澄慶、李玟

    http://tw.mojim.com/tw100107x8.htmhttp://tw.mojim.com/tw100107x10.htm

  • 6

    孟庭葦、林志炫、藍心湄、

    柯以敏、張智霖

    6 1996 《鯨魚的歌聲》臺灣首屆民選

    總統紀念專輯

    陳淳杰、李俊廣、詹宏達、

    邱世芳、朱約信、8位各族

    原住民族歌手

    7 2004 2004.2.28 2:28PM

    《手護臺灣》手護臺灣大聯盟

    大支

    資料來源:市面收集、購買之專輯唱片。

    製表人:陳恒堅

    (三)電影、紀錄片、劇場配樂作品

    表1-3:陳明章為電影紀、錄片、劇場配樂作品表

    編號 年代 電影.紀錄片.劇場名稱 備註

    1 1986 侯孝賢《戀戀風塵》 電影

    2 1990 蘭陵劇場《戲螞蟻》 劇場

    3 1991 陶馥蘭舞蹈劇場《看海》 劇場

    4 1993 陶馥蘭舞蹈劇場《北管驚奇》 劇場

    5 1993 侯孝賢《戲夢人生》 電影

    6 1993 黃玉珊《牡丹鳥》 電影

    7 1994 吳乙峰《生活映像》 紀錄片

    8 1995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幻之光》 電影

    9 1998 林正盛《天馬茶坊》 電影

    10 2004 林正盛《月光下 我記得》 電影

    11 2005 顏蘭權.莊益增《無米樂》 紀錄片

    12 2010 林正盛《一閃一閃亮晶晶》 紀錄片

  • 7

    13 2010 金枝演社《臺灣大國民進行曲》 音樂劇

    資料來源:市面收集、購買之專輯唱片,陳明章音樂工作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製表人:陳恒堅

    (四)商業產品廣告配樂作品

    表1-4:陳明章為商業產品廣告配樂作品表

    編號 收錄專輯.發行年代 配樂歌曲名 產品名稱

    1 1995《生活會微笑

    [廣告配樂選]》 〈紅目達仔〉 麥斯威爾咖啡禮盒廣告

    2 1995《生活會微笑

    [廣告配樂選]》 〈新莊街〉 孔雀餅乾傀儡篇

    3 1995《生活會微笑

    [廣告配樂選]》

    〈餘暉下午的一齣

    戲〉 郭元益囍餅

    4 1995《生活會微笑

    [廣告配樂選]》 〈童謠〉 義美冰粽篇慶端陽

    5 1995《生活會微笑

    [廣告配樂選]》 〈午後慶端陽〉 孔雀餅乾吉祥篇

    6 1995《生活會微笑

    [廣告配樂選]》 〈真情〉 中華汽車廣告

    7 1995《生活會微笑

    [廣告配樂選]》

    〈1994 初春 某夜很

    孤單〉

    MITSUBISH LANCER 三菱

    汽車 2

    8 1995《生活會微笑

    [廣告配樂選]》 〈初醒誕生〉

    MITSUBISH LANCER 三菱

    汽車 1

    9 1997《流浪到淡水》 〈流浪到淡水〉 麒麟啤酒

    10 2006《一堆吉他》 〈蕃薯粥〉 統一-蕃薯粥

  • 8

    11 2006《一堆吉他》 〈採茶篇〉 麒麟碑酒

    12 2006《一堆吉他》 〈瀑布-2 篇〉 麒麟碑酒

    13 2006《一堆吉他》 〈瀑布-1 篇〉 麒麟碑酒

    14 2006《一堆吉他》 〈門神篇〉 麒麟碑酒

    15 2006《一堆吉他》 〈誕生〉 中華汽車廣告

    16 2006《海尪〔油桐花

    新娘〕》 〈牽一條線〉

    中華電信司馬庫斯水蜜桃

    篇 9

    17 未收錄於音樂專輯 〈友情〉 中國信託廣告-幫我顧好篇

    18 未見收錄於專輯 〈蚵仔煎〉 華原食品-蚵仔餅干

    19 未見收錄於專輯 〈登山篇〉 麒麟碑酒

    20 未見收錄於專輯 〈原創篇〉 麒麟碑酒

    21 2009.06《臺灣囡仔

    歌》 〈土地篇-脫赤腳〉 宏廣建設

    資料來源:市面收集、購買之專輯唱片,陳明章音樂工作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製表人:陳恒堅

    (五)公益團體、公益活動配樂作品

    表1-5:陳明章為公益團體公益活動配樂作品表

    編號 收錄專輯.發行年代 歌曲名稱 公益團體.活動名稱

    1 1995《生活會微笑

    [廣告配樂選]》 〈流浪的鞋〉 關懷雛妓公益廣告

    2 1995《生活會微笑

    [廣告配樂選]》 〈疼惜〉

    成長經驗之美-文化總

    會公益廣告奧運馬拉

    松選手篇

    3 1995《生活會微笑 〈酸雨〉 日本觸媒株式會社公

  • 9

    [廣告配樂選]》 益廣告酸雨篇

    4 1995《阮毋是一个無

    感情的人》 〈伊是咱的寶貝〉 2004 牽手護臺灣

    1995《阮毋是一个無

    感情的人》 〈伊是咱的寶貝〉 勵馨基金會

    5 2010(陳明章2010高

    雄演唱會中播放林

    正盛導演記錄片配

    樂)

    〈濁水溪的日頭覕佇咧哮〉

    〈濁水溪的月娘覕佇咧哮〉

    反國光石化

    (六)擔任製作人之臺語專輯唱片

    表1-6:陳明章擔任其他歌手唱片製作人專輯表

    編號 出版(發行)年代 專輯名稱 專輯歌手

    1 1992 《異鄉人》 廖峻

    2 1992 《春雨》 潘麗麗

    3 1993 《出去走走》 黃乙玲

    4 1995 《因為我愛你》 李嘉

    5 1997 《流浪到淡水》 金門王與李炳輝

    6 1999 《相見太晚 新歌+精選》 趙詠華

    7 2000 臺灣歌姬之非常女 《黃妃》 黃妃

    8 2000 《追追追》VCD 黃妃

    9 2001 走唱傳奇-金門王與李炳輝

    《FORMOSA 2000》

    金門王與李炳輝

    10 2004 《慾望人生之歌》2004 民 黃乙玲 方文琳 陳明

  • 10

    視年度大戲主題曲 章 王俊傑 李炳輝

    阿勇

    11 2004 黃妃《非常妃》 黃妃

    12 2005 黃妃《紅》 黃妃

    表格資料來源:市面收集、購買之專輯唱片,陳明章音樂工作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製表人:陳恒堅

    交叉整理所收集陳明章的專輯曲目,由陳明章創作(作詞或作曲)或演唱的

    曲目共有(113)首2,這113首歌曲(內有6首為華語歌曲),將是本論文研究的主

    要取材文本。歌詞與曲調能反映創作者的意念與企圖,也是本論文主要論述陳明

    章臺語歌曲謠創作特色與價值的依據所在。

    二、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

    因為所欲研究之對象為「陳明章的臺語歌」,當然也針對其歌曲的歌詞做分

    析,這也是研究法指稱的文本分析。

    本論文將針對研究範圍中所收集到的文本材料,進行論述分析,瞭解陳明章

    的臺語歌,創作的過程、理念、特色與風格,並將蒐集的資料,置入1980年代之

    後(解嚴前後新臺語歌運動時期)臺灣的歷史背景脈絡,以解讀陳明章的臺語歌

    在地方與人文的意義建構過程。

    (二)田野口述資料

    陳明章崛起於解嚴前後所興起的新臺語歌運動時期,在這個對臺語歌謠發展

    有重大影響的時期,有許多的文化、音樂工作者,甚至政治社會運動人士均參與

    2 見附錄三,陳明章創作作品整理表。

  • 11

    了臺語歌曲的創作與改變。這些人士對當時臺語歌謠的看法,是重要的見證資

    料。因此對於口述資料的收集,主要將對陳明章本人做訪談。另各傳播媒體對陳

    明章所做不同主題的專訪及陳明章的演講亦做為輔助資料,包括網路廣播主持人

    聶琳、電視節目主持人胡婉玲、李文媛、殷正洋、中廣主持人尹涵的專訪,筆者

    均將之整理成文字檔(附錄四)。

    本論文將以訪談、收集所得口述資料,再佐以從報章、期刊、書籍、論文等

    文獻中,對有關1980年代末期逐漸興起的新臺語歌運動中的臺語歌曲,對照陳明

    章生命與創作歷程的相關資料作有系統性的整理。特別將針對陳明章的臺語歌謠

    以再現老臺灣、環保意識、弱勢關懷與土地認同四大創作特色做分析與論述。

    圖1-1:筆者與陳明章老師於關渡家中訪問後合影。

    圖1-2:陳明章老師所贈親著之《陳明章的二音和弦與調弦吉他理論》一書。

    第四節 文獻回顧

    陳明章的臺語歌曲,最早出現在正式出版發行的專輯,是 1989 年的《抓狂

    歌》中收錄的〈慶端陽〉、〈新莊街〉、〈播種〉三首作品。在時間上正好接續到

    1990 年代初新臺語歌謠運動興起,一直到 2000 年之後陳明章仍陸續有臺語歌曲

    與音樂的創作發行、出版,相關研究文獻探討,將集中焦點在 1980 年代末期到

    1990 年代初期的新臺語歌謠運動,以及直接論及陳明章個人與音樂創作的研究

    為主,另再加上在臺語歌謠發展史上有時間接續性的研究論文整理回顧,以便了

    解臺語歌曲的歷史發展脈絡。

  • 12

    早期以臺語歌曲為主要對象的相關研究論述不少3,有依照臺語歌曲發展歷

    史年代來區分做為研究範圍,也有依照臺語流行歌曲不同主題、性質所做的研

    究。1990 年代之後,在本土意識受到重視的時代轉變下,有關臺語歌曲的研究

    獲得較多學術的關懷,研究的面向也更為多元,此時也開始看到有針對臺語歌曲

    發展過程中具有特殊意義的人物,詞、曲作家著手所做的研究4。這些研究文獻

    成果,對筆者同樣以臺語歌曲創作人為研究主題的論文研究方向、架構與方法提

    供很好的參考價值。

    以下從三方面分別回顧相關的研究成果:

    一、臺灣歌謠史的探索

    (一)黃詩茜(2005)《三0年代臺語流行歌曲研究》

    將三0年代臺語流行歌曲發展的時代背景與歌詞意涵相結合,藉以說明三0

    年代臺語流行歌曲中所蘊含的社會價值與歷史意義。

    (二)黃曉君(2008)《1930至1960年代臺語流行歌曲與臺語電影之互動探討》

    以1930年代開始由電影宣傳曲所帶動的臺語歌曲的流行風潮,接續後來1950

    到1960年代臺語歌曲成為臺語電影臺語創作的重要元素,從流行歌曲與臺語電影

    兩者近四十年的互動過程,凸顯臺語歌曲對臺灣娛樂事業發展的意義與價值。論

    文分析討論重點雖在與臺語電影的交叉互動上,但也相對說明的這個年代臺語歌

    曲發展的背景因素與其特色。

    (三)黃裕元(2000)《戰後臺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

    本論文主要將1945年至1971年間的臺語流行歌曲,從背景環境、發展實況與

    3例如,臧汀生,1979 年《臺灣民間歌謠研究》、1989 年《臺灣閩南語民間歌謠初探》。王家元,

    1993 年《二、三○年代臺灣與大陸通俗歌曲研究》。盧佑俞,1993 年《臺灣閩南歌謠與民俗研

    究》。楊克隆,1998 年《臺語流行歌曲與文化環境變遷之研究》。 4例如:余蕙慈,1999 年《呂泉生的音樂創作與其本土性與流傳性探討》。蕭恬媛,2003 年《鄧

    雨賢作品研究》。簡玉綢,2007 年《陳達儒臺語歌詞研究》。吳俊鳳,2007 年《楊三郎音樂創

    作之研究》。張純華,2008 年《簡上仁臺語創作歌曲及其創作理念研究》。王真如,2009 年《葉

    俊麟及其歌詩研究》。蔡佩吟,2009,《kau2-kuai3 的歌聲—郭大誠臺語歌詞研究》。廖秀齡,

    2010 年〈葉俊麟臺語歌謠創作研究〉。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87NTNU0248005%22.&searchmode=basic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87NTNU0248005%22.&searchmode=basic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1NTPTC576069%22.&searchmode=basic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1NTPTC576069%22.&searchmode=basic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LLBfQ8/search?q=auc=%22%E5%90%B3%E4%BF%8A%E9%B3%B3%22.&searchmode=basic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LLBfQ8/search?q=auc=%22%E8%94%A1%E4%BD%A9%E5%90%9F%22.&searchmode=basic

  • 13

    內容變遷三個層面做分析論述。其中對於幾個重要年代的發展論述,包括,1957

    年臺南亞洲唱片崛起,將唱片販售的商業行為轉變為文化工業雛形,臺語歌壇進

    入穩定的歌曲產製與發展;1968年之後臺語歌曲市場迅速流失,進入衰退沉寂

    期;70年代之後臺語歌曲僅能依附在其他流行文化中發展。黃裕元認為若就臺語

    歌唱文化的內涵來看,臺語歌曲戰後二十年間最明顯的是受日本歌唱音樂的影

    響,翻唱日本歌的現象在戰後風氣大開,尤其在以商業考量為主的歌唱活動中更

    是明顯,在作曲人才與成本等各種因素考量下,作曲成為純粹業餘的工作,取之

    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舊日本歌曲及其他外語歌,全成為臺語歌壇恣意取用的歌曲來

    源,戰後流行歌曲的不重視原創與藝術價值情況嚴重。

    (四)鶴田純(2007)《1950、60年代日本曲臺語歌研究》

    本論文解讀1950、60年代臺語流行歌壇出現的大量所謂「混血歌」的現象,

    歌詞內容從「日本詞直譯」式歌詞,到「日本直譯詞改臺灣背景」,再發展演變

    至「日本曲加完全臺語創作詞」。在臺灣文學史上1950、60年代是獨尊國語書寫

    的時代,本論文的研究給了混血歌曲在保存臺灣母語書寫歷史上價值的肯定。鶴

    田純論文補充了前述,黃裕元(2000)《戰後臺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

    對1950、60年代臺語歌曲與日本歌曲之間的互動關係所產生的另一種價值上的看

    法。

    (五)林森仁(2003)《解嚴以來(1987~2002)臺語流行歌曲研究--歷史探索與

    語文研究》

    針對解嚴以來(1987~2002)的臺語流行歌曲作多面向的觀察,從歷史文化、

    語言文字、文學美學的三個方面呈現臺語流行歌曲不同的風貌。文中,第二章、

    第二節〈七O到八O年代的臺語流行歌曲〉,從政治情勢、電視媒體發展、到現

    代民歌揭竿而起的時代背景下,述說臺語流行歌曲的創作卻依然受到媒體的限

    制,在夾縫中掙扎地延續其命脈。這部分的論說正好承接了上述研究從日治的

    1930年代到戰後的1970年代,全篇論述一舉將臺語歌曲研究記錄的時代再推進到

    臺語歌曲的二十一世紀,2000年代。第二章、第三節〈臺語流行歌壇的現況〉中

  • 14

    1989年部分,以黑名單工作室《抓狂歌》為年度代表紀事,將此專輯的出版視為

    臺灣「新歌謠」崛起的先端。其中特別論及陳明章與陳明瑜合作的三首歌,為專

    輯注入人文的精神。肯定此專輯承繼臺灣文學的寫實精神與本土關懷,為臺語歌

    謠走向新境界。

    二、解嚴後的臺灣音樂現象探索

    (一)簡妙如,2001,《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 0 年代臺灣流行音

    樂的歷史重構為例》,國立政治大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文中論及1990年代上半期的非主流音樂及新臺語歌運動,其主要推手-水晶

    唱片公司,自我期許要推動「臺灣新音樂運動」──強調「非主流音樂特質、本

    土認同與意識形態顛覆」。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陸續出版被稱為「非主流」

    的本土新音樂作品。包括所發掘的音樂創作人合輯(如《完全走調》、《辦桌I、

    II》),或少數的樂團及個人專輯(如《Double X -白痴的謊言》、《陳明章-

    現場作品I》、《下午的一齣戲》、《朱約信-現場作品II》),以及概念專輯(如

    《戲螞蟻》、《鵝媽媽出嫁-楊逵文學作品紀念專輯》)5。簡妙如認為這些專

    輯主要創作者,如陳明章、吳俊霖(伍佰)、葉樹茵、朱約信(豬頭皮)等人創

    造出當時臺語歌謠的新型態-少了悲情、多了嘲諷與戲謔、加入了人文的關懷,

    融合西方與本土音樂元素。「新臺語歌」記錄了臺灣政治情勢及社會變遷,具有

    時代意義。從這個述說中看到陳明章在這一波「臺灣新音樂運動」中的角色與意

    義。

    (二)吳長育,2009,《本土之聲:臺灣流行音樂中的「鄉土」與「本土」》,私

    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本論文研究文本為1970年代至今的流行音樂,歌曲包含國語、臺語歌曲。探

    5簡妙如,2001,《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 0 年代臺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

    國立政治大新聞學系博士論文,頁 183。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VuEutr/record?r1=1&h1=0

  • 15

    討 臺灣流行音樂中「鄉土」與「本土」因每個時期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氛圍

    的特殊性而有意義上的流動。從1970年代因「回歸鄉土」的文化熱潮而反映在民

    歌運動、陳達與羅大佑的作品中的濃厚的「鄉土意識」,到1980年代因黨外政治

    運動的興起,出現有著「悲情的」、「抗議的」與「懷舊的」特色且具政治意涵

    的「本土音樂」,再論至1990年代之後因社會的多元文化興起,展現在流行音樂

    上的是關懷臺灣社會各個層面內涵豐富的「本土音樂」。

    其第参部分第二節 〈新一波的民歌運動:「抗議的」新臺語歌運動〉,及

    第三節 〈從陳明章談起:「紀念陳達」與懷舊的商品化〉,以兩張具有抗議色

    彩的臺語專輯《抓狂歌》、《朱約信的音樂》從中去拼湊出解嚴之初「本土歌曲」

    的特色與樣貌。另以陳明章的音樂裡所牽涉到的「懷舊」主題的操作,顯示陳明

    章意欲漸與陳達的形象重疊,而成為臺灣「素人歌手」的代表,其創作有從城鄉

    意識的角度切入,批評政府當局的意涵,亦成為1990年代初期「本土音樂」的代

    表,藉此對照出與1970年代的「鄉土音樂」在內涵上的差異。此處因論文旨在1990

    年代初期的「本土」意識的討論,因此對陳明章臺語歌曲的討論僅限於《抓狂歌》

    裡的作品及1990年所發行《下午的一齣戲》專輯,尚不夠全面,難以檢視陳明章

    創作之全貌。

    (三)方美蓉,2008,《臺灣搖滾樂的在地化歷程》,南華大學傳播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本論文研究者透過四個時期的社會脈絡分析,來說明臺灣搖滾樂的在地化轉

    變歷程,分別為1954-1982 美國化象徵與反思,1982-1989 社會批判之音驟起與

    消失,1989-1998 本土意識覺醒與蔓延,1998-2008 新世代避世青年。

    其中1989-1998 階段,研究者以「黑名單工作室」《抓狂歌》專輯及其之後

    所帶動的「新臺語歌運動」,視為本土意識崛起的顯現,且具有翻轉臺語位階的

    社會意義。本研究清楚呈現出即便是以臺灣搖滾樂發展史的角度來看,臺語歌曲

    仍扮演了極具時代意義的角色。

    (四)楊鎮吉,2008,《論臺客搖滾的後殖民與次帝國意涵》,國立中正大學電訊

  • 16

    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本研究認為「臺客搖滾」為臺灣流行音樂史上自1990年代以來,最能呈現「臺

    灣性」的一個最新、最具規模的方案。以「臺客搖滾嘉年華」演唱會節目內容而

    言,「臺客搖滾」以「去本質」、「實驗性」、「精緻化」與「當代化」幾個作

    法來塑造其「臺灣性」,且具有後殖民文化的特質。

    就臺語歌曲與所謂「臺客」文化的關係來看,從「新臺語歌」運動到「新臺

    客」文化,兩者間具有延續關係但也並非是原封不動的。楊鎮吉針對其異同之處

    有以下幾點的論說:6

    1.「新臺語歌」或「臺客搖滾」,都在某種程度上將自己定位在邊緣立場,而展

    現出「反抗」的姿態。「新臺語歌」在文化上抗拒「國語」、「西洋」流行歌曲

    的文化霸權,在政治上對政權嘲諷。至於「臺客搖滾」,雖產生在「本土意識」

    為主流的年代,但也因為以「臺客」為名,依舊站上顛覆「臺客」「主流」負面

    意涵的邊緣發聲位置。

    2.「臺客搖滾」欲排除(或存而不論)過去外省幫眼中的「臺客」形象;「新臺

    語歌」要嘲諷「解嚴後的政府」。對象同為殖民時期的遺毒,在一定的程度上,

    兩者皆具有後殖民的「反抗意識」。

    3. 「新臺語歌」標榜社會批判性、使用母語唱自己的歌,音樂風格創新而非抄

    襲。然而到了「臺客搖滾」時期,音樂文化已趨於多元,對於「唱臺語歌」,國

    家機器的態度從消極限制到積極迎合7,「新臺語歌」的反主流社會的意識已淡,

    甚至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

    從以上的說法顯示,「新臺語歌」運動對後來的「臺客搖滾」所凸顯出來的

    「臺語文化」有相當的啟發作用。

    6楊鎮吉,2008,《論臺客搖滾的後殖民與次帝國意涵》,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36-38。 7 所謂積極迎合,指「臺客搖滾」從第二屆開始和胡志強當時擔任市長的臺中市政府合作(他卻也是廣電法中「方言限制條款」的「末代執行者」,廣電法第二十條有關電視廣播媒體播放語言的限制,於 1993 年 7 月 14 日刪除。胡志強當時為行政院新聞局長。),國民黨主席馬英九也連續出席兩屆的「臺客搖滾嘉年華」。楊鎮吉,2008,《論臺客搖滾的後殖民與次帝國意涵》,頁 38。

  • 17

    三、歷史現場的雜誌報導

    因為陳明章特出的音樂風格與其臺語歌曲濃厚的地方色彩,隨著解嚴後雜誌

    媒體的蓬勃發展而有相當廣泛的談論與訪談記錄。至少包括:陳順德,〈不朽的

    本土化傳奇-陳明章的臺語音樂藝術(上)〉,《百世教育雜誌》;陳順德,〈不朽的

    本土化傳奇-陳明章的臺語音樂藝術(下)〉,《百世教育雜誌》。戴秀芬,〈重現北

    投藝術風華-陳明章的美麗夢想〉,《北投社雜誌季刊》。陳玲芳,〈月琴詩人-陳明

    章的音樂行旅〉,《傳藝》。陳建仲,〈文學心鏡〉,《聯合文學》。丘慧薇,〈陳明章

    -五線譜出璀璨音樂之路:重回安靜自然裡尋回靈魂〉,《家庭月刊》。卡菲爾,〈臺

    灣非流行音樂珍品館(3):流浪人間的庶民歌者陳明章-從《現場作品》到《

    問阮的名》〉,《新觀念》。田芳麗,〈自然音樂來自自然生活-陳明章〉,《雅砌》。

    鍾仁嫻,〈陳明章譜唱庶民生活的悲喜調〉,《拾穗》。吳知惠,〈陳明章-感懷那生

    命的起落〉,《家庭月刊》。世界電影編輯部,〈大地的生命,世界的音樂-陳明章

    的「新臺灣歌」〉,《世界電影》。許碧純,〈用生命做音樂的陳明章〉,《新觀念》。

    謝淑芬,〈唱歌章仔-陳明章〉,《光華》。江文瑜整理,陳明章口述,〈從「戀戀風

    塵」到「戲夢人生」--陳明章談歌曲創作〉。廖炳惠,〈九 0 年代流行歌曲的城鄉

    意識—以陳明章和朱約信為例〉,《聯合文學》。

    另於慈林教育基金會典藏臺灣社運史料資料庫中收集有豐富的臺灣近

    60 年來自戒嚴時期至解嚴之後的各種國家、政治、社會、環境、人權等方

    面的相關事件之報導與評論資料,內亦有部分與陳明章創作之臺語歌曲之

    論述,是解讀解嚴前、後陳明章作品相當重要參考資料。例如:知音,〈九

    十年代臺灣史詩-陳明章與陳明瑜歌謠評介〉,《臺灣學生》。凡者,〈陳明章臺灣

    歌謠的震撼〉,《臺灣學生》。嗜菌體,〈有關音樂論述的巧巧抓狂〉,《新文化》雜

    誌。翁嘉銘,〈永不遺忘的民間歌聲〉,《新文化》雜誌。冥冥,〈流行策略中的政

    治意涵包裝-戲碼蟻與完全走調〉,《新文化》雜誌。梁新華,〈民眾歌謠運動與民

    眾音樂論〉,《新文化》雜誌。邱垂真,〈民眾歌謠運動與民眾音樂論〉,《新文化》

  • 18

    雜誌。邱垂貞,〈從臺灣民俗歌謠的演變看臺灣社會的變遷〉,《生根週刊》。王墨

    林,〈臺語搖滾-訪黑名單〉,《人間》。莫里士,〈水晶球裡的夢與理想-訪水晶有

    聲出版社任將達〉,《新文化》雜誌。

    這些歷史現場的評析資料有助於我們重建陳明章創作的歷史社會脈絡。

    第五節 論文架構

    本論文共分兩部份:陳明章臺灣歌謠的創作歷程與特色。第一部分創作歷程

    見本論文第二章,內容包括陳明章的成長背景、環境與生命的歷練,影響了他的

    創作風格,也形塑出他的創作特色。尤其解嚴後的 1980 年代末期至 1990 年代初

    期,是臺語歌曲轉變的關鍵期。陳明章在這一波新臺語歌謠運動中積極參、表達

    理念、推出專輯,發表了不少引起討論與關注的歌曲,他的創作在這個時代具有

    一定程度的意義。

    陳明章的創作包括再現老臺灣、環保意識、弱勢關懷與土地認同四個主要特

    色,第二部份將針對陳明章的臺語歌曲作分析討論,希望能為陳明章的創作在臺

    語歌謠的發展史上找出定位與價值。第三章將從創作中所呈現的傳統節慶、懷舊

    街景、兒時記憶,與純樸農業生活,討論其再現老臺灣的特色,這也是歌曲中臺

    灣味的主要來源。第四章就其創作中所表達對臺灣山川、海洋污染現狀,地方自

    然與人文景觀破壞的關切,討論陳明章臺語歌謠中環保意識的特色。第五章從多

    層面的關懷對象,討論陳明章臺語歌曲中對弱勢關懷的特色。第六章以歌曲的歷

    史觀、地方觀與對臺灣傳統音樂、原住民音樂的重視,討論陳明章臺語歌謠中土

    地認同的特色。第七章為結論,藉由對陳明章個人及臺語歌謠創作上的評價,確

    立他在整個臺語歌謠發展歷程上的位置。

  • 19

    第二章 陳明章的創作歷程

    陳明章在音樂上身份多元,臺語歌曲詞、曲創作人、唱片製作人、歌手與電

    影、劇場、廣告音樂工作者,同時也是吉他及月琴的演奏高手。什麼樣的成長環

    境與生活歷練造就出陳明章豐富的音樂人生?什麼樣的學習經驗塑造出陳明章

    臺語歌謠的文化價值與音樂的世界觀?本章節將透過對陳明章個人生命歷程的

    紀錄與音樂創作作品的整理分析,嘗試呈現陳明章臺語歌謠的特色所在。

    第一節 成長的背景

    陳明章 1956 年 7 月 4 日生,父母經營銀樓,育有二女四子,陳明章為次子,

    排行第四,在六個孩子中祖父對他格外疼愛,四歲起便常帶著他到處看戲。成長

    於臺北北投,深受當地豐富的臺灣傳統音樂及戲劇表演之影響。因為從小喜歡跟

    著他的阿公看戲,週遭幾乎每天出現的廟會、歌仔戲,布袋戲、南北管、就像是

    生活的一部份。

    中元普渡的時候,差不多有三場、四場在拼台,有歌仔戲、有

    布袋戲,甚至還有京劇、平劇你知道嗎?還有南管戲,常常在

    拼臺。而且我喜歡看後場,就是前面布袋戲在演,我都跑到後

    場看他們怎麼打鼓?怎麼拉弦?怎麼彈琴?8

    我細漢囡仔時就對這些真好奇真有興趣,看著我就問,啊會曉

    你就教我啊,我很愛看人彈、看人唱。9

    8 參閱,附錄四(四)胡婉玲專訪稿。

    9 參閱,附錄四(一)陳恆堅專訪稿

  • 20

    小小年紀的陳明章,總是被台上人物的身段、唱腔,及後台打鼓、拉弦的樂

    師演奏吸引,因此奠定了他創作中本土文化元素的基礎,也促成他後來學習傳統

    音樂的助力。從未接受過正規音樂教育的陳明章,在這種臺灣傳統戲曲的耳濡目

    染之下,啟蒙了陳明章的音樂細胞。

    除了本土傳統戲曲外,北投發達的特種行業中盛行的特有文化--「溫泉鄉的

    那卡西」,日後也成為陳明章音樂中特有的風格10,「野台戲」與「那卡西」都成

    了他的音樂學習源頭。陳明章真正學習吉他是從國中二年級開始,因為哥哥要考

    高中,從他手中接收了媽媽和姊姊買送他的古典吉他,從此開始和音樂結緣。因

    為同學的哥哥正好是那卡西的吉他高手,因而開始吉他的學習之路。陳明章發現

    自己對音律非常敏感,他天生具有絕對音感,「人家是過目不忘,我是過耳不忘,

    這是天生的,但是後面的努力更重要。11」。高中時參加吉他社更是苦練吉他技巧,

    甚至將自己關進廁所,每從晚上 9 點直到半夜 3、4 點,每天用 6 到 8 小時的時

    間苦練。1976 年入伍當兵,抽中外島馬祖,但是就連當兵的三年時間陳明章也

    沒放過練習,精湛的吉他技巧就在這 6 年的時間磨練出來。外島當兵期間還結識

    了他日後很重要的創作伙伴陳明瑜,二人合作寫出了不少很經典的臺語歌曲。除

    了精湛的吉他技巧,陳明章日後更從傳統樂器月琴、三弦月琴、臺灣南、北管、

    原住民音樂中找出了新的吉他調弦理論移植於吉他彈奏,開創了另一個與西方音

    樂不同的合聲理論,他很自信的說「它是屬於臺灣的,也是屬於地球的」12。

    1970 年代臺灣興起一股校園民歌的風潮,受到李雙澤、楊祖君、楊弦…的

    影響,讓陳明章的音樂創作也開始萌芽。因為與李宗盛是鄰居的關係,他們一起

    玩音樂,還與江丙輝、鄭文魁、胡昭與、陳永裕等朋友組成了木吉他合唱團,1978

    年,陳明章還參加金韻獎創作組的比賽。金韻獎是當時校園民歌手主要的發表園

    地,陳明章以自己創作的國語歌曲〈雨絲〉、〈柳絮〉參加第二屆金韻獎創作組的

    10

    蘇稚蘋,〈陳明章與蔡振南的臺語歌曲創作中之臺灣意識手法比較〉,《遠東學報》,第二

    十七卷第四期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出版,頁 414。 11 附錄四(二)、聶琳專訪稿 A。 12

    陳明章,《豐收 陳明章 臺灣巡迴音樂會 2010.11.6》,高雄國立中山大學逸仙館,文宣歌詞

    本。

  • 21

    比賽。當時的他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演唱自己的作品,平時雖然彈吉他像吃甘蔗那

    樣容易的手,此時卻緊張得抖個不停。結果當然是落選了,挫敗並未澆熄他創作

    的熱情,此後陳明章仍持續創作隨著在傳統音樂上的學習追尋及時代的發展,在

    政治、經濟、社會運動各方面議題的參與,展開幾個不同階段的音樂創作生涯。

    陳明章最後是從傳統的泥土涵養出發,進而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第二節 傳統的涵養

    陳明章的創作一向帶有濃厚臺灣傳統文化的氣息,這一股道地臺灣味源自他

    成長的北投那卡西13及小時候即樂在其中的廟口傳統戲曲。開始音樂創作後的人

    生經歷則改變了他的創作風格,接觸到陳達讓他決定捨棄西洋音樂理論,「整個

    從西方回到臺灣土地來」14,從月琴的學習中找到屬於本土的音樂理論,追隨四

    個國寶傳統音樂大師追尋出百年來的台灣音樂地圖。

    一、那卡西

    陳明章的故鄉北投是臺灣的溫泉之鄉。臺灣第一家的溫泉浴場即是在北投出

    現的15。北投溫泉的出現開啟了臺灣溫泉文化的發展,日本治臺的後期,北投已

    發展成非常繁榮的溫柔之鄉,各式溫泉旅館、料理屋、俱樂部聚集北投公園附近,

    達六、七十家之多。而這些旅館經營的方式,日本人與臺灣人是有所不同。日本

    人經營的旅館顧客主要是日本人居多,旅館內藝旦所表演的節目都是純日本風

    味,如三味線、能樂等。臺灣人旅館則以臺灣人為主要顧客,特別是有很多中南

    部大商戶慕名而來,旅館內的表演節目則以符合臺灣人口味的南管樂曲和臺灣歌

    13

    那卡西,日文「流(なが)し」(nagashi) 流動之意,意思是有如水流動般的行業,走唱於各旅

    館、酒店間。參見王秀鳳,2011,《以那卡西為核心看北投溫泉文化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

    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參閱附錄四(六)尹涵專訪稿。 15 1983 年 3 月,臺灣第一家溫泉旅館,也就是平田氏(大阪人平田源吾)的「天狗庵」,創立於北投溪畔,這是北投溫泉浴場的濫觴,也正式開啟了北投和臺灣溫泉文化的發展。參閱洪德仁,〈為溫泉浴場的濫觴「天狗庵」〉,《戀戀北投溫泉》,1997,臺北市:玉山社,頁 14。

  • 22

    謠為主16。在台灣那卡西是一種非常隨性的表演形式,樂師在溫泉旅館或酒家裡

    頭不停的移動,從這個房間穿梭到另一個房間,在日本客人或臺灣本島顧客之

    間,不論是日本歌謠或臺灣民謠,他們都能稱職的扮演助興者的角色,配合現場

    的飲酒情緒和氣氛,以非常自在的方式詮釋樂曲,來愉悅不同身份的酒客。這種

    走唱娛樂的特殊表演方式,久而久之與溫泉業緊密結合,那卡西成為溫泉產業的

    衍生品,也成為北投溫泉的特色。17

    隨著地底溫泉的熱氣,冉冉升起:北投的溫泉、日式建築風格

    的浴池、旅社的那卡西、阿公的收音機。西洋老歌的黑膠唱片、

    日本演歌的櫻花吹雪、孩提時的童謠、楊麗花的歌仔戲,交織

    在同一時空,瀰漫在北投的空氣裡。18

    陳明章成長時代的北投,這種特殊的音樂文化背景,給了他很好的音樂學習

    起點。

    陳明章自國二開始,因接收了媽媽和姊姊買送給哥哥的古典吉他,開始和音

    樂結緣。他跟著同學的哥哥學吉他,同學的哥哥就是那卡西的電吉他高手。他說

    自己或許是幸運吧!出生在北投,每天有聽不完的那卡西走唱,從日本歌、美國

    排行榜、臺灣民謠、流行歌曲…19。就是這樣很自然的那卡西音樂風格、表演的

    形式成了陳明章演唱與創作上的重要啟蒙。在〈雲遊四海〉中我們就看到走唱江

    湖的表演型態。

    一生漂泊四界去,

    16

    洪德仁,〈溫泉鄉變溫柔鄉〉,《戀戀北投溫泉》,1997,臺北市:玉山社,頁 16。 17

    王秀鳳,2011,《以那卡西為核心看北投溫泉文化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4。 18

    郭麗娟,2005,〈疼惜未開的花蕊 臺語新曲風 陳明章〉,《寶島歌聲之貳》,臺北市,玉

    山社,頁 99。 19

    陳明章音樂出版品,2010,〈主唱:陳明章〉《二 0 一 0 豐收 陳明章臺灣巡迴音樂會》,文案曲目歌詞本。

  • 23

    行過半世人少年時 。

    夜市仔來去擺一攤,

    聽阮來唸歌,聽阮的歌。20

    四處走唱賣藝的江湖藝人,走道哪裡唱到哪裡是他們工作的型態,從「基隆

    頭到枋寮尾」、從「夜市到廟口」,與穿梭在北投各個旅館、餐廳、俱樂部間的那

    卡西樂團有著一樣的走唱賣藝生涯。1995 年陳明章為金門王與李炳輝寫〈流浪

    到淡水〉,眼盲的兩人以鮮明的走唱歌手形象,唱著「人客若叫阮,風雨嘛著行,

    為伊唱出留戀的情歌」。1996 年陳明章甚至自己組成了「淡水走唱團」21,多年來

    帶著他的團員在臺灣各地演出。1997 年,為已是「淡水走唱團」成員的金門王

    與李炳輝製作發行《流浪到淡水》,整張專輯更是那卡西文化的重現之作。從這

    些創作與表演的痕跡中,我們不難看出那卡西的走唱風格已是陳明章的一大特色

    標記。

    二、土地的呼喚

    1970 年代臺灣的音樂界正處在校園民歌的風潮中,陳明章的音樂創作熱情

    自是隨著熱血沸騰,他說:「那時候聽到楊祖珺、李雙澤的〈美麗島〉22,受到這

    些很土地的音樂影響,便開始創作」23。隨著這股風潮陳明章的創作也是以國語

    歌曲開始,但比賽卻落選了。他二十歲到二十六歲校園民歌風靡全臺的這幾年

    20 歌詞節錄,陳明章,《現場作品Ι》,水晶有聲出版社發行,1990,專輯歌詞本第 1 首。 21

    陳明章「淡水走唱團」成立於 1996 年秋天,名稱緣於臺灣北部有淡水河,南部有下淡水河(即

    今高屏溪),東部也有淡水溪。參考,陳明章音樂出版品,2010,〈關於福爾摩沙淡水走唱團〉

    《二 0 一 0 豐收 陳明章臺灣巡迴音樂會》,文案曲目歌詞本。「淡水走唱團」於 2009 年更名

    為「福爾摩莎淡水走唱團」 22

    1976 年,陳秀喜作詞、梁景峰改寫、李雙澤作曲。歌詞如下:「我們搖籃的美麗島/是母親溫

    暖的懷抱/驕傲的祖先正視著/正視著我們的腳步/他們一再重覆地叮嚀/不要忘記/不要忘記/他們

    一再重覆地叮嚀/蓽路藍縷以啟山林/婆娑無邊的太平洋/懷報著自由的土地/溫暖的陽光照耀著/照

    耀著高山和田園/我們這裡有勇敢的人民/蓽路藍縷以啟山林/我們這裡有無窮的生命/水牛/稻米/

    香蕉/玉蘭花」。參考黃裕元,2005,《臺灣阿哥哥:歌唱王國的心情點播》,臺北縣新店市,

    向陽文化出版,頁 235。 23

    郭麗娟,2005,〈疼惜未開的花蕊 臺語新曲風 陳明章〉,《寶島歌聲之貳》,臺北市,玉山社,頁 100。

  • 24

    間,仍寫了三十多首國語歌曲,如趙詠華的〈嘿!聽我唱這首歌〉24、許景淳的

    〈流星〉25。1979 年退伍後的陳明章已經寫了四、五年的民歌,有一次軍中好友

    陳明瑜給了他一卷雲門舞集的錄音帶,當時他第一次聽到陳達的歌聲26,內心受

    到很大的衝擊,而開始思考他現在所做的校園民歌是否就是他所要。

    整個大概一小時多的說唱,我聽到陳達整個故事跟月琴以後,

    我整個就每天喝酒喝醉,然後都掉眼淚。有這麼厲害,有這麼

    感動的東西。因為他把整個臺灣歷史跟鄉土跟文學,根本就是

    像荷馬史詩一樣呈現。所以被他感動,我說創作應該就是這個

    東西,不是只有民歌。27

    民歌崛起的 1970 年代,也正是鄉土文學重新躍登歷史舞臺,成為臺灣文學

    主流的年代。葉石濤在其著作《臺灣文學史綱》中提到 70 年代作家最大的特徵

    是回歸鄉土,回歸鄉土的意念帶動許多領域的藝術活動重新發,再度肯定藝術必

    須紮根於人生和社會,特別是關懷低收入階層痛苦的生活。28在這種時代文化氛

    圍下,林懷民將陳達的歌聲帶到臺北,陳達被塑造成鄉土文化的標記,而啟發了

    陳明章的創作。

    那時候要感謝那個林懷民他們,林懷民那個《薪傳》的舞劇,

    把陳達的音樂帶到臺北來,所以開始去瞭解他的音樂,才發覺

    臺灣的月琴真的太重要了。月琴那味道,就把土地彈唱出來,

    24

    〈嘿!聽我唱這首歌〉曾是 1988 年臺視連續劇「金粉世家」片尾曲。後收錄在 1989,趙詠華,《多說一些話》專輯中出版。 25〈流星〉收錄在許景淳 1984 年由四海唱片發行的《流星》專輯,製作人王明輝。當時王明輝是

    四海唱片製作人,陳明章擔任助理製作,許景淳是四海唱片簽約的歌手。參閱附錄四(一)陳恆堅專訪稿。 26 此處陳明章聽到的陳達歌聲,是雲門舞集 1978 年最具重量的劃時代名作《薪傳》的音樂〈間

    奏曲〉,由陳達所唱的〈思想起〉歌詞共有三段。參考,雲門舞集數位典藏計畫/雲門舞作/薪傳(http://cloudgate.e-lib.nctu.edu.tw/works.asp?workNameEng=Legacy)。 27

    參閱附錄四(四)胡婉玲專訪稿。 28

    葉石濤,1987,《臺灣文學史綱》,臺北,文學界雜誌社,頁 150。

    http://cloudgate.e-lib.nctu.edu.tw/works.asp?workNameEng=Legacy

  • 25

    那種吟唱詩人「思啊!想啊枝」, 撥琴好快!好好聽! 那個

    是世界級的大師陳達。從此以後我就開始探討月琴,他只有兩

    條弦嘛,我從那裏開始,找到我們很重要的叫「兩音和弦」理

    論。29

    陳達,對臺灣民謠傳唱史來說確實是個傳奇,而他的一生也是另一個悲情的

    傳奇。

    陳達,1905 年四月十六日出生在大光里砂尾路。十二歲左右就遠離家鄉父

    母,投靠臺東卑南的二姐,十七歲左右回家鄉跟鄰人學月琴,二十歲開始他的遊

    唱生涯。平時月夜常在恆春各地,月琴彈唱恆春民謠,得些獎賞過著清苦生活。

    二十九歲時,生了一場重病,左眼瞎了,嘴巴歪了,半身行動不便。晚年窮病困

    苦的他,眼瞎耳聾又患有精神分裂症,1981 年因車禍不幸過世。

    1960 年代,史惟亮與許常惠等音樂學者共同發起「民歌採集運動」30。當時

    許常惠率領的西隊,到過楓港、車城、恆春、滿州採集恆春民謠。1967 年 7 月

    28 日,採集西隊人馬在恆春鎮大光里發現六十二歲的民間說唱藝人陳達。史惟

    亮獲悉之後,立刻迫不及待隻身前往訪問陳達,聽到陳達歌聲也驚嘆說「陳達正

    是中國音樂最後時期暢遊詩人的一種典型」31。

    在音樂家許常惠、史惟亮發掘下,透過媒體走紅民間的陳達,曾在臺北的著

    名「稻草人」民歌西餐廳演唱,然而當時臺北人們對他人的好奇是多過對他的歌。

    為了保存陳達的曲藝,史惟亮邀請陳達赴臺北錄音,1977 年 5 月由洪建全教育文

    化基金會出版《民族樂手─陳達和他的歌》,翌年得到 1978 年度的【唱片出版

    金鼎獎】。

    29 參閱附錄四(六)尹涵專訪稿。

    30 廖珮如,〈民歌採集運動〉,《台灣大百科全書》,文建會。取材網址: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1206)。 31 史惟亮,1977,《民族樂手-陳達和他的歌》,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頁 6。

  • 26

    圖2-1:《民族樂手─陳達和他的歌》唱片封面。

    1978 年底,「雲門舞集」 成立五周年推出《薪傳》,陳達應邀為《薪傳》

    的間奏曲錄音。1979 年 9 月由許常惠與邱坤良發行、第一唱片公司出版《陳達與

    恆春調說唱》。行政院文建會肯定陳達在鄉土文化上的價值,認為陳達的歌聲為

    1960 年代開始一連串的文化自覺運動,增添了動人的樂章。也讓其後 1970 年代

    的鄉土文學論戰、校園民歌風潮,乃至美術、電影創作根植土地的浪潮,戒嚴時

    期與殖民文化下被禁錮的能量一夕間迸發,鮮活地躍上舞臺,傳達出一種來自生

    命底層的旺盛力量。32

    當雲門舞集的《薪傳》將陳達的歌聲帶進臺北的藝文圈,呈現於藝術殿堂之

    上,陳達的〈思想起〉讓陳明章感受到它確實是鄉土音樂之寶,陳明章對自己的

    音樂創作有了不同的省思

    陳達的歌聲直指人心,我終於發現自己所缺少的,就是對土地

    的情感,對本土文化的反省,回首自己過去的華語作品,霎時

    驚心不已。33

    從此每個夜裡酒和陳達的歌,伴著我的眼淚,找到了創作的方

    向,我知道民謠來自土地,來自母語。34

    32 《陳達傳記與歌謠出版 文建會推出紀念音樂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新聞稿,2006.11.15。

    新聞稿資料參閱自「從臺灣聽世界」網頁轉載(http://tw.myblog.yahoo.com/jw!hRdMULmWGhZTD5R3iZmc.AA-/article?mid=79) 33 郭麗娟,2005,〈疼惜未開的花蕊 臺語新曲風 陳明章〉,《寶島歌聲之貳》,臺北市,玉山

    社,頁 101。

  • 27

    透過陳達的歌聲,陳明章聽到來自土地的自然呼喚,他摒棄了自己以前所熟

    悉的西洋音樂,開始利用「兩音合聲」、「五聲音階」的觀念創作臺語歌,同時改

    變他創作的語言選擇,而開始從母語出發。

    陳明章發表在正式出版品中的創作歌曲,華語的作品僅有六首:1.〈雲下的

    日子〉(1984 年,《舊緣難了》,麥瑋婷專輯)、2.〈流星〉(1984 年,《流星》,許

    景淳專輯)、3.〈嘿!聽我唱這首歌〉(1989 年,《多說一些話》,趙詠華專輯)、

    4.〈讓我為你唱一首古老的搖籃曲〉(1995 年,《阮毋是一个無感情的人》,陳明

    章個人專輯)、5.〈還鄉〉(1995 年,《阮毋是一个無感情的人》,陳明章個人專輯)、

    6.〈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2011 年,《青春》,陳明章個人專輯)。陳明章創作由

    華語轉而為臺語的重大轉折點就是陳達。

    陳達甚至影響了他的演唱形式與唱腔。《現場作品壹》中的〈賣魚賣肉〉,就

    是一首很典型源至陳達式的唱法,而陳明章一人分飾男與兩個角色的表演方式也

    像戲班在戲臺上的演出。林正盛導演《反國光石化》紀錄片中所搭配的背景歌曲

    〈濁水溪的月娘覕佇咧哮〉,同樣取材至恆春古調思想起,陳明章以近乎悲鳴式

    的吶喊唱著石化工業汙染河川的悲痛,更是濃濃的陳達式唱腔。

    三、傳統戲曲

    陳明章的音樂創作總能讓人聽見濃厚的「臺灣味」,這樣的臺灣味從何而來?

    小時候的陳明章曾與阿公四處趕廟會看歌仔戲、布袋戲、還喜歡看後臺師父演奏

    南、北管樂器與前臺的演員、戲偶搭配演出。

    小時候,北投附近的市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當中,大概有三

    百六十天在演戲。從小天天看北管、南管、歌仔戲、布袋戲、

    34 陳明章音樂出版品,2010,〈主唱:陳明章〉《二 0 一 0 豐收 陳明章臺灣巡迴音樂會》,文

    案曲目歌詞本。

  • 28

    新劇,所以我對本土文化的認識是從生活裡來的,根本不用學

    ,最高紀錄曾經一天看四場戲。35

    這一個孩提階段的「看戲人生」,小小年紀的陳明章總是被臺上戲偶的動

    作、身段唱腔深深吸引,在這樣耳濡目染的環境中,臺灣傳統戲曲與音樂的種子

    灑入了他的心靈。歌仔戲班的生活、演出的情景,因此常成了陳明章創作的為素

    材。1990 年《現場作品壹》專輯中的〈家族〉就是典型的作品。

    除了兒時浸淫在廟口傳統戲曲陳明章一直不斷在探詢臺灣傳統音樂的基本

    元素、學習傳統樂器的演奏技巧,進而融合在他的創作歌曲中。在臺灣各地除了

    尋找創作靈感與累積創作能量,陳明章也尋訪臺灣各地傳統藝師向他們學習與請

    益,包括積極的追尋臺灣最頂尖的藝師,布袋戲的李天祿、北管歌仔戲的莊進才、

    車鼓唸歌台灣的吳天羅、月琴彈唱的朱丁順36。他自己主動拜師,跟隨這些國寶

    級藝師的學習,使得陳明章更能體會出臺灣傳統音樂的精髓,而能轉化進入他的

    音樂中。

    我的北管歌仔戲的老師是宜蘭的國寶,叫莊進才,大概 80 歲

    了。我 30 歲就跟他拜師了,我跟他學歌仔戲、學北管。然後

    我的北管布袋戲37的老師,是李天祿家族。我從小就看李天祿

    家族的亦宛然在我們北投表演,李天祿老師那個時候他們後場

    是邱火榮老師。真的好漂亮整個那個後場音樂,所以從小耳濡

    目染。然後我在南管方面,臺灣南管38我的老師是吳天羅,是

    35

    郭麗娟,2005,《寶島歌聲之貳》,臺北市,玉山社,頁 99。 36

    陳明章音樂出版品,2010,〈主唱:陳明章〉《二 0 一 0 豐收 陳明章臺灣巡迴音樂會》,文

    案曲目歌詞本。〈陳明章的臺灣音樂〉,《2010 國立聯合大學校園創意領袖講座》,主講人:

    陳明章,2010.4.7,講座現場影音檔。 37

    此處所稱北管布袋戲應是「外江布袋戲」即京戲後場布袋戲。日治時期北管分新路與舊路,

    新路即西皮,較接近戰後的京戲音樂。參見陳龍廷《臺灣布袋戲發展史》、《發現布袋戲》。 38

    南管分為正南管與臺灣俗稱的九甲、車鼓。正南管如鹿港聚英社,九甲與車鼓民間常稱自己

    是「南仔」。

  • 29

    雲林的吳天羅。他也是薪傳獎,他的臺灣南管的解釋跟詮釋,

    那個東西,都是精髓。39

    李天祿40,大稻埕「亦宛然」的創始者。自小繼承家學,李天祿的父親許金

    木也是一位布袋戲演師,而許金木的師父則是泉州南管布袋戲老師傅。李天祿七

    歲時進入「同文齋」修讀漢文,一直到十二歲進入第二公學校就讀為止,這段期

    間,李天祿白天勤讀三字經、千家詩等古冊典籍,午後則跟隨父親學尪仔步、跑

    野臺戲。十四歲離家,孤身一人跟隨文山郡當地戲班在文山、石碇及深坑一帶跑

    山搬戲。十八歲離開石碇山區重回臺北城一心想在競爭激烈的臺北戲班裡揚名立

    萬,重回臺北城後,在南管布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