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裏的深睿與清幽 -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51
寺院裏的深睿與清幽 二O0八年四月城市大學 建築科技學部學生韶關考察團所見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Jul-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寺院裏的深睿與清幽 –二O0八年四月城市大學

    建築科技學部學生韶關考察團所見

  • 在鄭成光老師的策劃下,城市大學建築科技學部建築測量學師生一行八十多人,於五月二十一至二十四日,去了廣東省韶關市一帶作了四天的交流和考察。這行程其一目標,是使學生對包括寺廟在內的中國傳統建築能作點觀察,使其對這些建築的設計風格、結構和修飾等細節,增加見聞和認識,最終希望能幫助他們日後從事建築測量與相關維修的工作。

    是次行程我們參觀了多處的寺院,其中包括了著名的南華寺、雲門寺、錦石岩寺及別傳禪寺,和其他一些古建築如珠璣巷的新、舊建築群,和客家色彩極重的圍樓。

    中國古建築自有其獨特的氣紛和風格,寺廟更多帶點空靈的意境,易於使人有所感召與共嗚。行程中對中國建築和攝影略有感悟的我,在觀看上述的寺廟時自然趣味欣然,不難察看到其中很多精妙之景緻,事後亦充滿了感懷。趁意興仍新,特對是次旅程作點随想記誌,與有興趣的師生朋友分享。

  • 南華寺座落在曲江區馬壩東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距韶關市區24公里,是“南宗禪法”的發祥地。相傳六祖慧能在這里傳授佛法37年,因而南華寺有“祖庭”之稱。該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經歷代修建,现有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有放生池、寶林門、天王寶殿、鐘樓、大雄寶殿、齋堂、藏經閣、方丈室、卓錫泉(俗稱九龍泉)等景觀,寺内珍藏着六祖真身,千斤铜鐘等歷史珍貴文物。寺的周圍古樹繁茂,環境幽静,寺后多株高達四十米的古水松是世界上稀有的樹木。

  • 南華寺山門前留影

  • 一入山門,已給人一點古樸的氣紛

  • 線條優美的屋脊與飛檐

  • 牌樓與屋脊上細緻的修飾是中國建築其一的精粹

  • 化寶銅塔

  • 大雄寶殿

  • 古樸的石裝置

  • 影壁的細緻石雕

  • 綠翠盈盈的院庭

  • 雲門寺

    云門寺即門山大覺禪寺,公元923年由雲門宗始祖六祖慧能九傳弟子文偃禪師所建,位于乳源縣城北面6公里的慈雲峰下,是我國佛教禪宗五大支派之一云門宗的發祥地,也是全國重點寺廟之一。 云門寺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整座建築物莊嚴雅静,風格獨特,寺廟香火鼎盛,除放生池外,殿廳堂樓等共180余處連成一體。寺内保留着一批國家重點保護文物,較為著名的有距今1000多年的《大漢韶州云門光泰禪寺院故匡真大師實性碑铭并序》。 云門寺前有觀音山,后有桂花潭,每到金秋时節,這里桂花遍地,一派燦爛景象。

  • 雲門寺正面入口,也可算是山門吧

  • 古老的寺廟,近代的建築 – 天王殿

  • 線條尚算簡潔優雅的現代禪院

  • 焚香頂禮能勝心香一炷?

  • 從紅葉趁出的佛意紅葉趁托出的佛意

  • 近代的雄殿也可見佛相的莊嚴

  • 由現代琉璃瓦所蓋建的大殿瓦脊與重檐

  • 檐脊細部,可見濃郁的中國建築線條之古樸與優美

  • 背倚群山,遠離塵世,亦是中國寺廟的獨有氣質

  • 錦石岩寺

    丹霞山區有“三十六洞”,其中最大岩洞為“錦石岩” ,懸掛于臨江的百丈峭壁之上。北宋時僧人法去為這裡的奇洞妙景所吸引,遂將此地開闢為佛家凈土,共建庵堂18座,成為丹霞山風景建築的開端。如今,當年的修築大多不在,現存的一座尼姑庵為錦石岩寺,是1981年重修的。這次重修,除修復原有佛象外,還新塑了觀音菩薩及其三十二變化應身,其神態各異。

  • 錦石山門

  • 入寺山道

    石壁下的禪房

  • 鑿崖壁而至的大雄寶殿洞室

  • 開鑿崖壁而成的寺院通道

  • 在洞室內的大雄寶殿

  • 座落於石崖下的祭殿與禪房

  • 僧尼晚課,藉著修心而導啟佛性

  • 別傳禪寺

    別傳寺建於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為明末抗清義士、高僧澹歸和尚所建,是嶺南十大叢林之一。該層的主要景觀有傑閣晨鐘、松澗濤風、竹坡煙雨、雙池碧荷、鴛鴦樹、別有天等。山上摩崖石刻,年代最早且字體最大者為南趙汝耒所書“錦岩”二字,每字大逾五尺;字數最多者為明末李充茂所書《丹霞山記》,全文1344字。

  • 一進山門,大雄寶殿座於數十級的梯台之上,甚具氣勢。

  • 大雄寶殿之建築外觀。除了數個石碑及寺廟的部份基座,現今所見的均為混凝土結構,空有古寺的名相,令人感到無限婉惜。

  • 別傳禪寺的邊房

  • 倚山雄殿

    寺後的石壁可見部份摩崖石刻文體

  • 瓦趣 – 中國的琉璃瓦有獨特剛柔並濟的線條與質感,既簡約又帶有一份穩重,造形看似隨意但又有一定的規律,給人強烈的氣勢與天人一體的呼應。

  • 瓦趣

  • 別傳禪寺遠瞻山下的錦江

  • 僧侶的生活與起居

  • 青燈古寺人罕至的佛門境界是否不易再尋?

  • 韶關之行後記

    我第一次親臨看到中國的名剎古寺,時為一九八三年,當時去的是峨眉山。山中著名的報國寺、萬年寺、清音閣、洪樁坪等寺院,均是佛教的名剎。到了現在,其古樸蒼蒼的大殿和庭院,還是印象深刻。其中一夜宿於洪樁坪寺內,整晚下著細雨,那份壯年聽雨僧蘆下,伴著那動徹三數百年前留下來的一磚一瓦、或壇前的佛像祭器,聽著天還未亮前僧侶的早課晨鐘,時光與歷史在心中形成一種似是而非的凝聚,那種心境,令我畢生不會忘懷。當時身處的寺院仍帶著有點俗塵不染的禪佛意境。回想過來,二十多年前的我,何嘗還不是白紙一張,未受塵世的沾染。但時光流轉,近年在國內觀看過的名山古剎已不易勝數,但商業化的味兒極重,庸俗無比,真叫人有隔世之感。

    其後,我陸續還去了眾多著名的佛、道名山寺觀,如四川的青城山,山西的五台山、浙江舟山的普陀山、陜西的華山、湖北武當山,這些名山山中寺廟林立,深藏的文物古蹟不計其數。當然,寺院中還有很多較為獨立的,大多建築歷史久遠,規模宏偉,反映了中國古典建築的巔峰,如北京的雍和宮、承德的外八廟、洛陽的白馬寺、山西的懸空寺、河南的少林寺、西安的慈恩寺(大雁塔) 、青海的塔爾寺、拉薩的大昭寺和布達拉宮、杭州的靈隱寺、漢陽的歸元寺、蘇州的寒山寺、宜興的大覺寺 、上海的靜安寺、泉州的開元寺、廣州的光孝寺等…. 。最後,我還遊看了中國佛教多個著名的石窟如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洛陽龍門石刻、大同雲岡石窟及重慶大足石刻。雖然,我曾看過的也只不過是中國佛教建築的九牛一毛,每次遊歷也只算是來去怱怱,但中國佛教的建築精粹,內裏展現淵博的文化與人文氣息,也可略為一見,在心内早已萌生無限响往。

  • 八O年代中後期,中國正值改革開放前期,民風仍是頗為純樸,治安也是良好。所到之處,除了是簡陋甚至是略帶破爛殘舊的市容和建築外,反映了中國自晚清長時間以來的積弱和動亂所帶來的貧窮,但一般人以至是僧侶的生活,大都看到他們安貧樂道、直璞、真摯的心懐,叫人樂於接近。雖然,其間也不難看到一點共產主義所帶來的八股與刻板,但每個民族與國家,都有因應其文化或歷史際遇不同而帶出的特性。中國歷史淵遠流長,如果再明白多一點近代世界史,對中國的現狀與不完美,我還是心存尊重與體諒的。

    從九O年代開始,中國走上開放的道路,經濟全面市場化,一切變成商品,其中當然也包括了旅遊,以至是宗教信仰,而且市場需求也頗大。一般市民不用多説,很多僧侶披上袈裟就有如上班開工。在人口眾多的城市與省份內的寺院已幾無倖免,大都早已高度商業化,一切都向錢看。就算在深山遠離人煙之處,寺廟仍功德法事瀕繁、化緣佈施香油錢箱無處不見。純粹心香一柱似已乏人問遵,也易遭人白眼。入廟有求、功功利利,幾已明碼實價,有錢甚麼也可求吧。往日的清幽閑靜,已不易覓見。

    君不見在西藏布達拉宮,眾多喇嘛收取門票數著厚厚的鈔票不能停手;君不見上海靜安寺內善信登記為先人做法事或搞出喪事宜,豐儉隨意,照單收欵,人龍不絕;靈隱寺內購買密蠟佛串及佛器精品,討價還價,人聲濎沸;或排隊拋投錢幣許個心願,希望命中佛頂以增福添壽。在這裏也不想多說如上海城隍廟內上香求佛的汹涌人潮。有真佛智者見之無不感到噁心無奈,現今佛門難有清靜之地。抱著一探清幽佛門的心情去參看名山古剎,往往只會叫人失望。枉是千年古剎、中外聞名的寺院,絕大多數也只淪為一個旅遊熱點罷。

  • 回說佛教的寺廟建築。

    佛教建築當然是傳統中國建築的一大類,雖然比不上皇家殿院、大官府第及豪門大宅等建築的宏偉、華美與精細,但基於中國人一向尊崇佛法,加上很多時佛寺更得到帝皇的加許、賞封與御,用宗教連結政權,以收管治的果効。同一時間,民間的封建迷信傳統,也使佛教信仰無孔不入,構成為中國文化的主要一環。所以,經過長年累月的官方與民間的修修建建,遍及全國的佛教寺廟建築眾多,小的如山野鄉間的庵堂小廟,由簡陋的磚木薄瓦所建;大的如山西五台山由帝皇冊封的皇家寺廟群,或承德避暑山莊邊旁的外八廟,其雄偉的結構、建築的魁宏氣度、金雕玉砌的修飾,可與宮庭比美。

    寺廟建築可堪欣賞的除了是佈局與建築結構本身,例如是屋頂和樑架的造形、屋脊及檐架上的修飾、承托著飛檐的斗拱;或其他的細緻修飾如木石所雕的欄柵、木花板、木門、窗花、家具用品,及用磚、石或木所雕作而成的陳設裝飾。與其他一般建築不同的,佛寺中還多了很多手工精巧的佛像、供奉禮台、祭儀用品、法器、壁畫,甚至是一代一代留存下來的圍帳、牌匾、碑記,不勝枚舉。很多時這些物品可追遡數以百年之久,其歷史人文價值,不易估量。

  • 中國古建築,包括佛教建築,自古以來一直受到不同的破壞,其中最嚴重的可說是戰亂,其次便是地震與火災。但自十九世紀以來,中國古建築再經歷了一連串超乎常理的破壞。清未列強入侵,八國聯軍直搗北京做成火燒圓明園和整個北京城的掠奪,已不用多說。同時期的文物買辦,在全國四處搜購不同的古物,巧取豪奪,也舉世共知。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太平天國及義和團之亂,世紀前中期間的北伐、日本入侵及國共內戰,國土難有一片淨土,無數的人命、建築和文物受到摧毀。一九六五年為時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萬千無知的青少年人(紅衞兵) 將殘餘的珍貴文物再次破壞。現時倖存下來的古物真蹟,或在大部份寺廟中所見的器物,可能只是百中之一、二。

    拜改革開放之賜,千禧年過後,中國漸步入近二百年來的盛世,社會民生基本已達小康。很多的古建築和寺廟,都得以重修。這裏所說的重修帶有兩種意味,積極一面當然是古舊殘破的建築得到修護,回復一點舊貌古風,使歷史悠久的建築可以延續下去。可惜,大多數的例案都是「做過龍」,將舊的部份草草加工,甚至是為發展而發展,順應不絕的參拜人流(顧客)。寺院的土地是原來建築的原址,但當今所見的已是全新的。舊的建築只嫌礙手礙腳,拆去了干净利落,免阻礙了重建和擴展。這種偏重經濟考慮為主的活動,對文物級的寺院建築,其破壞力也可以想見。

  • 再說回我們是次在韶關所觀看到的寺廟建築。

    行程中各處所參觀的寺廟,包括南華寺、雲門寺及別傳禪寺等,除了南華寺小部份原結構外,其他所見的建築體大多均為現代磚石,甚至是混凝土結構所建,不過再加上琉璃瓦頂修飾以帶來視覺古舊的感覺。除了是日久失修,文革的破壞我想亦是原有的建築未能保留下來的因由罷。這些現實細節,除了是作深入的探討,我一時也不易作出定論。

    餘下一些可堪回味和思索、似是而非的歷史建築也不失為一件美事,尤其是經過有心人細緻的整理和復修,做到能知節制與進退、融匯古今的效果。我看是次我們觀看的寺院,大致亦可做到這點。其實近年,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寺院,基於香火旺盛,資金大致頗為充裕,作點重大的修葺甚至是擴展,大多不成問題。加上國內持有傳統建築工藝技術的建築師與工匠不愁缺乏,做到水平頗高的翻修工作不難。所以,在混凝土的框架上做一個可觀的琉璃瓦頂,再飾以不同的檐脊琉璃修飾,或加入一些裝飾用的斗拱與飄檐,做到遠看古雅非常,近觀亦細緻悅目,這一點實難不倒現今的工匠。

    是次韶關古建築與寺廟之行就是給了我這樣的一個印象,建築已非當年的原物,但仍有可觀之處。時代已隨歷史的流程一去而不能回復,無奈地緬懷美好的過往,不如對過去的事物多作探討以加強認識,做到真正的欣賞與承傳,最終甚至是將這種文化識見和價值發揚,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上去。從這個角度看,這次遊歷也不枉此行了。

  • 因時間所限,是次不能將近年我在中國所見的古建築與寺院,做個全面的圖片專輯,給各位作更深入的介紹。希望稍後有空,能將我的一些建築專題加以整理,再和大家分享。再見

    王煒文

    二OO八年六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