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南中尺度对流飑线的移动路径和雷达回波特征 -...

9
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638):81 ~ 89 DOI10.7540 / j.ynu.20150077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滇西南中尺度对流飑线的移动路径和雷达回波特征 王民栋杨敬文 普洱市气象局云南 普洱 665000) 摘要2004—2014 年普洱市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到的 28 次飑线过程进行基础数据分析并对比分析雷 达产品结果表明滇西南飑线主要发生在 3—9 平均生命史约为 3.6 h,82%的初生时段集中在 14:00—22: 00;飑线路径共有 ,1 型飑线雷暴单体强度明显大于 2、3 型飑线后者单体消亡后形成宽广的层状 云降水回波8 ~ 10 km 高度层零度层亮带呈现不规则状径向速度存在模糊区逆风区中层径向幅合 (MARC)、中气旋回波墙云顶上冲穹窿和有界弱回波区(BWER) 等特征的出现有利于雷暴单体的加强和飑 线的维持飑线前新生单体强度的增减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飑线的加强或消亡飑线降雹过程主要出现在第 类型飑线中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 49 ~ 76 kg·m -2 降雹几率最大关键词多普勒天气雷达飑线雷达回波雷暴单体 中图分类号:P 412.25;P 42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8-7971(2016)01-0081-09 滇西南地处云贵高原西南边缘横断山脉南 横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孟加拉湾向我国内陆地区输送水汽的前沿通道河流平坝相间排列山地气候特点明显特殊 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该地区气象灾害 呈现繁复性日辐射量的不均匀引起局地环流加剧 致使灾害性天气频发尤其是春末夏季及秋初线冰雹雷暴和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频繁发 飑线由于局地性和突发性强来势凶猛生命史 往往伴随着雷电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甚至冰雹 等灾害性天气 [1] 破坏力大预报难度高是影响 滇西南普洱西双版纳等州市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 之一国内外气象学者很早就对飑线做了大量的研 综合其概念可定义 [1-11] 飑线是指一条长宽之 比大于 5∶1 的中尺度雷暴或积雨云带生命史一 般为 4 ~ 18 h [2-11] . Houze [2] , Zipser [3] 等提出飑线 作为一个中尺度系统应包括对流区和非对流状云区两部分.Ogura [4] ,Houze Smull [5] 分别 1976 22 日发生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 飑线热力动力结构和多普勒资料进行分析得到 了中纬度飑线的概念模式. Bluestein [6] 根据美国俄 克拉荷马州 11 a 40 次飑线总结出断线型后部 扩建型碎块型嵌入层状云区型 种飑线类型该领域具有很强代表性国内学者丁一汇等 [7] 1982 年就对我国不同区域飑线发生的天气条件进 行了研究应冬梅等 [8] 对江西暖区多次飑线的天气 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江西暖区飑线的时空 分布产生源地移动路径等特征姚叶青等 [9] 对安 徽境内出现的一次飑线过程雷暴出流边界与雷暴 的演变进行了分析汤兴芝王建国等 [10-11] 对雷达 产品在冰雹预警中的适用性分析对研究飑线降雹 有一定参考价值徐八林等 [12-14] 对云南高山雷达 探测资料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观测到的 次飑 线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低纬高原飑线的一些 特征但由于探测个例资料所限对滇西南区域性 飑线进行统计研究分析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从实 际业务出发利用普洱市多普勒天气雷达监测到的 2004—2014 28 次飑线过程通过反演雷达回波 资料统计飑线移动路径分析它们基本反射率因 基本径向速度图基本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图 (RCS)、基本径向速度图垂直剖面图(VCS)、 垂直 收稿日期:2015-03-05 基金项目云南省普洱市气象局科技创新专项(PE201502). 作者简介王民栋(1983-),云南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气象雷达探测与应用研究.E-mail:125262704@ qq.com.

Upload: others

Post on 03-Feb-2021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6,38(1):81~ 89 DOI:10.7540 / j.ynu.20150077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滇西南中尺度对流飑线的移动路径和雷达回波特征∗

    王民栋, 徐  萍, 陶  然, 杨敬文(普洱市气象局,云南 普洱  665000)

    摘要:对 2004—2014 年普洱市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到的 28 次飑线过程进行基础数据分析,并对比分析雷达产品.结果表明:滇西南飑线主要发生在 3—9 月,平均生命史约为 3.6 h,82%的初生时段集中在 14:00—22:00;飑线路径共有 5 条,1 和 4 型飑线雷暴单体强度明显大于 2、3 和 5 型飑线,后者单体消亡后形成宽广的层状云降水回波,在 8~10 km 高度层“零度层亮带”呈现不规则状;径向速度存在模糊区、逆风区、中层径向幅合(MARC)、中气旋、回波墙、云顶上冲、穹窿和有界弱回波区(BWER)等特征的出现有利于雷暴单体的加强和飑线的维持;飑线前新生单体强度的增减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飑线的加强或消亡;飑线降雹过程主要出现在第 1类型飑线中,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在 49~76 kg·m-2时,降雹几率最大.

    关键词:多普勒天气雷达;飑线;雷达回波;雷暴单体中图分类号:P 412.25;P 42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8-7971(2016)01-0081-09

        滇西南地处云贵高原西南边缘,横断山脉南段,横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是孟加拉湾向我国内陆地区输送水汽的前沿通道.山川、河流、平坝相间排列,山地气候特点明显,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该地区气象灾害

    呈现繁复性.日辐射量的不均匀引起局地环流加剧致使灾害性天气频发,尤其是春末、夏季及秋初,飑线、冰雹、雷暴和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飑线由于局地性和突发性强,来势凶猛,生命史短,往往伴随着雷电、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甚至冰雹等灾害性天气[1],破坏力大,预报难度高,是影响滇西南普洱、西双版纳等州市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

    国内外气象学者很早就对飑线做了大量的研

    究,综合其概念可定义[1-11]:飑线是指一条长宽之比大于 5 ∶ 1 的中尺度雷暴或积雨云带,生命史一般为 4 ~ 18 h[2-11] . Houze[2],Zipser[3] 等提出,飑线作为一个中尺度系统,应包括对流区和非对流(层状云)区两部分.Ogura[4],Houze 和 Smull 等[5] 分别对 1976 年 5 月 22 日发生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飑线热力、动力结构和多普勒资料进行分析,得到

    了中纬度飑线的概念模式.Bluestein[6] 根据美国俄克拉荷马州 11 a 间 40 次飑线总结出断线型、后部扩建型、碎块型、嵌入层状云区型 4 种飑线类型,在该领域具有很强代表性.国内学者丁一汇等[7] 在1982 年就对我国不同区域飑线发生的天气条件进行了研究.应冬梅等[8]对江西暖区多次飑线的天气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江西暖区飑线的时空分布、产生源地、移动路径等特征.姚叶青等[9]对安徽境内出现的一次飑线过程雷暴出流边界与雷暴

    的演变进行了分析.汤兴芝、王建国等[10-11] 对雷达产品在冰雹预警中的适用性分析,对研究飑线降雹有一定参考价值.徐八林等[12-14] 对云南高山雷达探测资料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观测到的 7 次飑线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低纬高原飑线的一些特征.但由于探测个例资料所限,对滇西南区域性飑线进行统计研究分析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从实际业务出发,利用普洱市多普勒天气雷达监测到的2004—2014 年 28 次飑线过程,通过反演雷达回波资料,统计飑线移动路径,分析它们基本反射率因子、基本径向速度图、基本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图(RCS)、基本径向速度图垂直剖面图(VCS)、垂直

    ∗ 收稿日期:2015-03-05  基金项目:云南省普洱市气象局科技创新专项(PE201502).  作者简介:王民栋(1983-),男,云南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气象雷达探测与应用研究.E-mail:125262704@ qq.com.

  • 累积液态含水量(VIL)和风廓线产品(VWP)等特征,力争揭示一点滇西南飑线特征,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选取与飑线过程概况

    新一代天气雷达站(CINRAD / CC)建立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毡帽山顶(101°1′12″E、22°49′30″N),海拔 1 900 m,体积扫描模式(VPPI)150 km 范围内,雷达天线与 VPPI 边缘数据点海拔相对高差约 1.5 km,探测范围覆盖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等大部分地区.在雷达探测范围内,选取 2004—2014 年出现的 28 次飑线天气过程,其概况详见表 1.若无特殊说明,本文采用的雷达回波资料均为雷达最佳观测仰角 1.5°、最佳探测半径 150 km 的 VPPI 资料.生消过程时间段为飑线移入雷达站范围或生成时开始到移出测站(或消亡时),基本发射率因子和径向速度资料选取特征最明显时次.为便于分析,我们定义一天中出现 1 次或多次飑线过程为 1个飑线日.

    分析表 1 可知,滇西南飑线主要发生在 3—9月,其中 4 月发生频率最高为 8 次,其次为 7、8 月

    各为 5 次.生命史最短飑线日为 2005 年 7 月 7 日0.7 h,最长飑线日为 2010 年 9 月 21 日 8.3 h,生命史在 0.7 ~ 8.3 h,平均约为 3.6 h.82%的飑线过程(23 次)初生时段集中在 14:00—22:00,这与该时段拥有一天中日最高能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2  雷达资料特征分析

    2.1  飑线的移动路径   通过反演雷达回波,根据飑线中对流雷暴带排列方向和主要移动方向影响

    滇西南的飑线路径共有 5 条(见表 2),分别为:1型飑线在雷达数据源(RAD)西北边产生,呈 W—N走向,由 NW 向 SE 移动;2 型飑线在 RAD 东北边产生,呈 E—N 走向,由 NE 向 SW 移动;3 型飑线在 RAD 东边产生,呈 S—N 走向,由 E 向W 移动;4型飑线在 RAD 西南边产生,呈 W—S 走向,由 SW向 NE 移动;5 型飑线在 RAD 东南边产生,呈 E—S走向,由 SE 向 NW 移动.其中,1 型飑线发生频率最高共有 14 次,占 50%;2 型飑线发生 9 次,占32%;3 型飑线发生 3 次,占 11%;4 和 5 型各发生 1次,占 3.5%.1 和 4 型飑线主要发生在 3—7 月份.2、3 和 5 型飑线主要发生在 7—9 月份.

    表 1  飑线过程概况表Tab.1 The general situation about the squall line process

    编号 飑线日经过雷达站的时间段 /

    历时(h)编号 飑线日

    经过雷达站的时间段 /历时(h)

    S1 20040513 18:31—20:21 / 1.8 S15 20090331 17:56—20:41 / 5.6

    S2 20050321 15:47—16:51 / 1.1 S16 20090410 15:10—18:25 / 3.3

    S3 20050402 18:45—20:03 / 1.3 S17 20100328 15:22—17:38 / 2.3

    S4 20050427 18:49—22:06 / 3.3 S18 20100420 19:39—23:32 / 3.9

    S5 20050707 18:21—19:03 / 0.7 S19 20100921 21:46—06:06 / 8.3

    S6 20060727 21:40—23:56 / 2.3 S20 20100922 17:26—00:32 / 7.1

    S7 20060729 19:34—23:05 / 3.5 S21 20110723 07:20—11:43 / 4.4

    S8 20060813 03:36—07:00 / 3.7 S22 20110904 00:31—04:28 / 4.3

    S9 20060817 00:11—03:11 / 3.0 S23 20120615 00:41—04:58 / 4.3

    S10 20070407 19:47—22:09 / 2.4 S24 20120806 02:22—09:42 / 6.3

    S11 20070408 20:37—21:59 / 1.4 S25 20120807 21:10—23:20 / 2.2

    S12 20070917 17:23—23:30 / 6.1 S26 20130416 17:02—20:53 / 3.9

    S13 20080624 17:03—20:55 / 3.9 S27 20130809 18:00—21:28 / 3.5

    S14 20080704 15:42—20:57 / 5.3 S28 20140405 14:04—17:59 / 2.9

    28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ttp: / / www.yndxxb.ynu.edu.cn                  第 38 卷

  • 表 2 雷达类型概况表Tab.2 The profile form about the type of the radar

    序号 雷暴带排列方向 /主要移动方向 飑线过程

    1 型 飑线在雷达数据源西北边生成,NW—SW 走向,由 W 向 E 移动S1、S2、S4、S5、S7、S10、S11、S13、S15、S16、S17、S18、S26、S28

    2 型 飑线在雷达数据源东北边生成,NE—ES 走向,由 NE 向 SW 移动S3、 S6、 S9、 S12、 S19、 S20、 S23、S24、S27

    3 型 飑线在雷达数据源东边生成,S—N 走向,由 E 向 W 移动 S21、S22、S25、S26

    4 型 飑线在雷达数据源西南边生成,W—S 走向,由 SW 向 NE 移动 S14

    5 型 飑线在雷达数据源东南边生成,E—S 走向,由 SE 向 NW 移动 S8

    2.2  基本反射率因子特征   选取 2007 年 4 月 7日和 2012 年 8 月 6 日飑线过程进行基本反射率因子特征对比分析,如图 1 所示.

    2007 年 4 月 7 日 17:00 开始在雷达探测范围内西北方向出现雷暴单体,向东南偏东方向移动,中心强度在 50~60 dBz.随着对流的发展,17:47 雷暴单体排列成线南北走向的对流线图 1(a),中间雷暴单体呈钩状,中心强度达到 58 dBz,飑线处于新生阶段,两侧无明显絮状降水回波,在对流线南、北边不断有新雷暴单体生成(图 1( a)圆 /方型框内).20:15 飑线移过雷达站,对流线南边雷暴单体发展成钩状回波(图 1(b)圆型框内),中心强度 56dBz,对流发展旺盛,对流线东边出现少量由雷暴单体消亡形成的絮状降水回波.20:45 对流线南边钩状雷暴单体持续发展(图 1(c)),中心强度达到 58dBz,北边新生雷暴单体与对流线相连,飑线发展到成熟阶段,絮状回波面积进一步扩大.21:53 对流线北边雷暴单体强度逐渐减弱(图 1(d)),絮状降水回波面积达到最大,飑线逐渐消亡,形成多个雷暴单体和絮状云降水回波.南边钩状回波发展成超级单体,中心强度达 60 dBz,呈“V”型缺口(图 1(d)圆型框内),资料统计表明当地出现降雹天气.这与汤兴芝等[10]等研究表明雷达回波呈“V”型缺口是降雹的特征之一相吻合.

    2012 年 8 月 6 日 02:30 有雷暴单体出现在雷达站东北方向,向西南移动,后尾随层状云降水回波.03:13 雷暴单体排列成线(图 1(e)),中心强度在 45~55 dBz,飑线生成,对流线南边有新雷暴单体生成 (图 1 ( e) 圆型框内),中心强度 52 dBz.05:15新生雷暴单体与飑线连接成线(图 1( f)),层状云降水回波面积进一步扩大,飑线发展成熟.在

    对流线南边右侧不断有新生雷暴单体生成(图 1(f)圆型框内),中心强度 48 dBz,对应位置对流线上雷暴单体强度不断减弱,新生雷暴单体取代对流线上的老单体维持飑线过程.07:07 对流线中间右侧有带状雷暴单体生成(图 1(g)圆型框内),中心强度 45 dBz,对流线前新生雷暴单体强度逐渐减弱,飑线逐渐消散成层状云降水回波.对流线前新生雷暴单体强度的不断减弱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

    飑线的消亡.在 8 ~ 10 km 高度层“零度层亮带”呈不规则状,层状云降水回波趋向稳定.徐八林等[12]

    研究表明强降水飑线过程几乎都是飑线后部稳定

    的 25~40 dBz 左右的层状云降水回波造成的,飑线前部降水量较少.

    统计其余 26 次飑线 VPPI 基本反射率因子特征表明,飑线对流线由单体、多单体、超级单体构成,呈多胞型,呈现强度梯度分明的带状或者线状组织结构[15] .其中对流线呈“人”字型的过程仅有2004 年 5 月 13 日和 2006 年 08 月 13 日 2 次.雷暴单体具有“弓”型、钩型、“V”型缺口等特征.1 和 4型飑线对流线强度在 50~60 dBz,后尾随少量单体消亡形成的絮状降水回波.2、3 和 5 型飑线对流线强度在 40~55 dBz,后尾随单体消亡形成的约 10 ~60 km 宽度不等的层状云降水回波,在 8~10 km 高度层“零度层亮带”呈不规则状.2.3  基本径向速度图特征  图 2 为对应图 1 飑线过程的基本径向速度图,2007 年 4 月 7 日 19:47 飑线处于发展初期(图 2(a)),零径向等速度线不明显,在飑线南边出现径向速度最大值 26.8 m / s(图2(a)方型框内),径向速度梯度差大,旁边有三体散射长钉(TBSS)出现.飑线北边存在多处逆风区(图 2(a)圆型框内),中层径向幅合(MARC)强烈.

    38第 1 期                      王民栋等:滇西南中尺度对流飑线的移动路径和雷达回波特征

  • 图 1  滇西南飑线基本反射率因子图Fig.1 The basic reflectivity factor of squall line in the southwest of Yunnan

    20:15 飑线移过雷达站(图 2(b)),零径向等速度线明显,两侧径向速度梯度差进一步加剧,飑线南边逆风区正径向速度回波区两侧均存在负径向速

    度回波区(图 2(b)方型框内).20:45 飑线南边负径向速度回波区面积减弱(图 2(c)方型框内),21:53 负径向速度回波区位于正径向速度回波区西南方(图 2(d)方型框内).正负径向速度区位置之间的变化表明该处出现反气旋,可能出现灾害性天气.飑线正径向速度梯度差达到最大(图 2(d)),中间出现小范围速度模糊,数值为-20.8 m / s,MARC进一步加剧.飑线北边正径向速度大值区位于飑线出流方向,飑线将逐渐消散.冯晋勤等[16] 研究表明,出现 TBSS 是冰雹存在的充分条件,在临近短时预报上可用作冰雹的预警指标之一.

    2012 年 8 月 6 日飑线过程中(图 2( e)、( f)、(g)),03:13 飑线处于初生阶段,雷暴单体形成区域存在多处逆风区(图 2( e)圆型框内),05:15 逆

    风区只在飑线东边和北边出现 (图 2( f)),07:07在逆风区位于飑线东南区域(图 2(g)).整个飑线过程飑线东南区域由于由逆风区维持,径向速度梯度差等特征表现不明显.

    统计其余 26 次飑线 VPPI 基本径向速度图表明,当飑线过雷达测站时,零径向等速度线附近等值线密集,速度梯度差大.强雷暴单体常伴随径向速度模糊、逆风区、中气旋等特征,它们的出现表明强烈的风切变和辐合,对流线上雷暴单体的加强往往是他们中 1 种或几种共同作用的结果.2.4  基本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RCS)图和基本径向速度图垂直剖面(VCS)图特征  选取 2007 年 4月 7 日 (图 3( a)、( e))、2008 年 7 月 4 日(图 3(b)、(f))、2011 年 7 月 23 日(图 3( c)、( g))和2012 年 8 月 6 日(图 3(d)、(h))4 次飑线过程中强雷暴单体垂直剖面图分析 (图 3 ( a) ~ ( d) 为RCS,图 3(e) ~ (h)为 VCS).其中前两者为 1 和 4

    48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ttp: / / www.yndxxb.ynu.edu.cn                  第 38 卷

  • 图 2  滇西南飑线基本径向速度图Fig.2 The basic radial velocity of squall line in the southwest of Yunnan

    型飑线,后两者为 2 和 3 型飑线.图 3( a)中,雷暴单体中心强度 59 dBz,云顶上冲高约 16 km,有云砧、穹窿、回波墙、BWER 等特征;对应 VCS(图 3(e))中,强中心对应逆风区,两侧速度梯度差明显,MARC 强烈,高层辐散.图 3(b)中,雷暴单体中心强度 58 dBz,云顶上冲高约 15 km,有云砧结构,多个单体共生成; VCS 中 3~7 km 高度风切变强烈(图 3(f)).图 3(c)中,雷暴单体中心强度 50 dBz,云顶上冲高约 15 km,云砧和穹窿结构明显;VCS中强中心与逆风区对应(图 3(g)).图 3(d)中,雷暴单体中心强度 52 dBz,云顶上冲高约 13 km,有庞大的云砧,多单体生成;VCS 中强中心与逆风区对应(图 3(h)).对比其余 24 次飑线发现,1、4 型飑线雷暴对流带单体强度、风切变程度比 2、3、5 型飑线大,反之后者具有庞大的云砧结构.

    统计分析 28 次飑线过程强雷暴单体 RCS 和VCS 图发现,单体中心强度均大于 45 dBz,高度约在 10 km 左右,云顶上冲顶高在 12 ~ 16 km.中高层

    悬垂状、回波墙、云顶上冲、穹窿和 BWER 等特征明显.强中心对应逆风区或径向速度模糊,径向速度梯度明显,MARC 特征显著.中层径向辐合,高层辐散的特征有利于雷暴单体的加强和飑线的维

    持[17] .2.5  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特征  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是判别冰雹、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有效工具之一.统计 28 次飑线过程中出现冰雹的飑线日,共发现 2005 年 3 月 21 日(S2)、2006 年 7 月 29 日(S7)、2007 年 4 月 7 日(S10)、2009 年 3 月 31 日(S15)、2009 年 4 月 1 日(S16)5次飑线降雹过程,计算冰雹发生前到出现时的 VIL值的变化,其结果见表 3.

    由表 2 分析可知,5 次飑线降雹过程均为第 1类型飑线.从表 3 分析降雹前 VIL 持续 1 个体扫到几个体扫不等的跃增.如 2006 年 7 月 27 日出现的降雹过程(图 4(a)、(b)、(c)),VIL 值从 19:18 的52 kg·m-2跃增到19:28的76 kg·m-2,这是测站统

    58第 1 期                      王民栋等:滇西南中尺度对流飑线的移动路径和雷达回波特征

  • 图 3  滇西南飑线垂直剖面图Fig.3 The vertical section of squall line in the southwest of Yunnan

    表 3  具有冰雹天气的飑线过程 VIL 值特征Tab.3 The VIL value of hail weather in squall line processis

    编号 跃增时间 跃增值 VIL VILmax

    S2 15:52—16:09 14 42 56

    S7 19:18—19:34 24 52 76

    S10 20:34—20:45 9 40 49

    S15 18:07—19:27 10 43 53

    S16 15:16—15:32 12 50 62

    平均 — 13.8 45.4 59.2

        5 次过程的具体时间见表 1;VIL、VILmax 分别为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平均值和最大值(单位 kg·m-2);“平均”是指 5 次过程的平均值

    计到的降雹 VIL 最大值,10 min 内 VIL 值跃增了24 kg·m-2,19:34 降到 55 kg·m-2 .2007 年 4 月 7日飑线日在 20:34VIL 值为 40 kg·m-2(图 4(d)、(e)、( f)),20:40 跃增到 49 kg·m-2,20:45 为 46

    kg·m-2 .在相应 VIL 值跃增时段内,白色圆圈对应处地面均有降雹报告.分析每次降雹过程 VIL 演变特征,发现冰雹发生前,VIL 值均有明显的跃增,冰雹过后,VIL 值减小.

    表 3 统计表明滇西南飑线过程降雹前 VIL 平均值在 40 kg·m-2以上,跃增幅度 9 kg·m-2以上,VILmax值在 49~76 kg·m

    -2时,降雹几率最大.对比江西出现冰雹的 VIL 平均值在 58 ~ 67 kg·m-2之间,最大可达 80 kg·m-2 [18],滇西北出现冰雹的VIL 平均值在 25 ~ 43 kg·m-2,最大可达 43 kg·m-2 [19] .滇西南飑线降雹过程伴随着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受地形的制约,VIL 飑线降雹阈值略高于滇西北地区.统计其余 26 次飑线过程 VIL 值在15~30 kg·m-2变化,对预报业务参考意义不大.2.6  风廓线产品(VWP)特征   垂直风廓线产品(VWP)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常用来识别水平风垂直切变及其随时间变化.

    68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ttp: / / www.yndxxb.ynu.edu.cn                  第 38 卷

  • 图 4  滇西南 2006 年 7 月 27 日和 2007 年 4 月 7 日飑线降雹过程 VIL 值变化图Fig.4 The VIL variation of squall line with hail in the southwest of Yunnan on July 27,2006 and on April 7,2007

        对 2007 年 4 月 7 日 20:29—21:24 的 VWP 产品分析(图 5(a)),在垂直高度 2 km 内为静风,2km 以上随着高度增加由西北偏西风逆时针旋转为高层西南偏西风,由暖湿气流控制.不同高度层风速差异大,最大值达 18 m / s,最小值为 2 m / s,风切变剧烈,整体风速大,对应飑线移动速度快.2013 年8 月 9 日 20:11—21:03 的 VWP 产品表明(图 5

    (b)),在垂直高度 1.8 km 以下为静风区,2 ~ 9 km由西北风控制,对应冷平流,在此高度层内存在风速性差异,最大值为 12 m / s,最小值为 4 m / s.5 ~ 8km 高度层风切变明显,有利于强对流的形成.统计其余 26 次飑线过程发现,1 和 4 型飑线以西南暖湿气流控制为主,2、3 和 5 型飑线以冷平流控制为主.

    图 5  滇西南飑线过程 VWP 图Fig.5 The VWP variation of squall line in the southwest of Yunnan

    78第 1 期                      王民栋等:滇西南中尺度对流飑线的移动路径和雷达回波特征

  • 3  结  论

    (1) 滇西南飑线主要发生在 3—9 月,其中 4月发生频率最高占 29%,其次为 7、8 月各占 18%.82%的飑线过程初生时段集中在 14:00—22:00,这与该时段拥有一天中日最高能量有很好的对应

    关系.生命史在 0.7~8.3 h,平均约为 3.6 h.(2) 主要影响滇西南的飑线路径有 5 条,其

    VWP 统计特征表明,1 和 4 型飑线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形成,主要发生在 3—7 月份.2、3 和 5 型飑线受冷平流影响,主要发生在 7—9 月份.

    (3) VPPI 基本反射率因子特征表明,飑线对流线由单体、多单体、超级单体构成,呈多胞型,呈现强度梯度分明的带状或者线状组织结构.雷暴单体具有“弓”型、钩型、“V”型缺口等特征.1 和 4 型飑线雷暴单体强度在 50~60 dBz,后尾随少量单体消亡形成的絮状降水回波.2、3 和 5 型飑线雷暴单体强度在 40~55 dBz,后尾随单体消亡形成的约 10~60 km 宽度不等的层状云降水回波,在 8 ~ 10 km高度层呈现不规则状的“零度层亮带”.前者雷暴单体强度明显大于后者,飑线前新生单体强度的增减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飑线的加强或消亡.

    (4) VPPI 基本径向速度图表明,零径向等速度线附近等值线密集,速度梯度差明显.强雷暴单体常伴随径向速度模糊、逆风区、MARC、中气旋等特征,他们的出现有利于雷暴单体的加强和飑线的维持,TBSS 的出现预示着灾害性天气的出现.

    (5) RCS 和 VCS 特征表明,中心强度大于 45dBz 以上单体,垂直高度均在 10 km 以上,云顶上冲高度在 12~ 16 km.中高层悬垂状、回波墙、云顶上冲、穹窿和 BWER 等特征明显.

    (6) 滇西南飑线降雹过程主要出现在第 1 类型飑线.降雹前 VIL 值在 40 kg·m-2以上,跃增幅度达 9 kg·m-2 以上,VILmax 值在 49 ~ 76 kg·m

    -2

    时,降雹几率最大.

    参考文献:

    [1]  寿绍文.中尺度气象学[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SHOU S W.Mesometeorology[M].Beijing: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2009.

    [2]   HOUZE R A J. Structure and dynamica of a tropicalsquall-line system.Mon[ J ].Weather Rev,1977,105:1 540⁃1 567.

    [3]   ZIPSER E J. Mesoscale and convective - scale down⁃draughts as distinct compinents of squall-line circula⁃tion.Mon[J].Weather Rev,1977,105:1 568⁃1 589.

    [4]   OGURA Y,LIOU M L. The structure of a midlatitudesquall line.a case study[ J].Atmos Sci,1980,37:553⁃567.

    [5]  SMULL B F,HOUZE R A J.Rear inflow in squall lineswith trailing - stratiform precipitation.Mon[ J].WeatherRev,1987,115:2 869⁃2 889.

    [6]  BLUESTEIN H.Dynamics of mesoscale weather systems[C].NCAR Summer Colloquium Lecture Notes,1984:497⁃516.

    [7]  丁一汇,李鸿洲,章名立,等.我国飑线发生条件的研究[J].大气科学,1982,6(1):18⁃27.DING Y H,LI H Z,ZHANG M L,et al.Chapter of highpower,the occurrence conditions of squall line in China[J].Atmospheric Science,1982,6(1):18⁃27

    [8]  应冬梅,郭艳.江西暖区飑线的天气雷达回波气候特征分析[J].江西科技,2000,23(4) :20⁃22.GUO D M,GUO Y.Characteristics of weather radar echoof Jiangxi climate warm area of squall line analysis[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Jiangxi,2000,23(4):20⁃22

    [9]  姚叶青,俞小鼎,张义军,等.一次典型飑线过程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 J].高原气象,2008,27(2):374⁃381.YAO Y Q,YU X D,ZHANG Y J,et al.Analysing a typi⁃cal squall line process Doppler weather radar data[ J].Plateau Meteorology,2008,27(2):374 - 381.

    [10]  汤兴芝,黄兴友.冰雹云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识别参量及其预警作用[ J].暴雨灾害,2009,28(3):261⁃265.TANG X Z,HUANG X Y.The identification parametersof Doppler weather radar in hail cloud and its earlywarning role[ J].Torrential Rain and Disasters,2009,28(3):261⁃265.

    [11]  王建国,汪应琼.CINRAD / SA 雷达产品在冰雹预警中的适用性分析[ J].暴雨灾害,2008,27(3):268⁃272.WANG J G,WANG Y Q.Analysis of the applicabilityof CINRAD / SA radar products in hail warning [ J].Torrential Rain and Disasters,2008,27(3):268⁃272.

    [12]  徐八林,许小勇,杨宇,等.高山雷达对低纬高原飑线的分析研究[ 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2):173⁃176.XU B L, XU X Y, YANG Y, et al. Alpine radar ofSquall Line Weather in low latitude plateau analysis[J].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Nature Sciences E⁃

    88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ttp: / / www.yndxxb.ynu.edu.cn                  第 38 卷

  • dition,2009,31(2):173⁃176.[13]  徐八林,刘黎平,许小永.高山雷达站选址对估测降

    水的影响分析 [ J]. 气象 科 技, 2006, 34 ( 3) :3402343.XU B L,LIU L P,XU X Y.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high mountain radar station location on the estimationof precipitation[ J].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34(3):3402343

    [14]  徐八林,刘黎平,徐文君,等.利用低仰角扫描改进高山雷达低层回波探测能力浅析[ J].气象,2008,34(9):61267.XU B L,LIU L P,XU W J,et al.Analysis of improvingthe low level echo detection capability of high altituderadar with low elevation angle [ J ]. Meteorological,2008,34(9):61267

    [15]  俞小鼎,姚秀萍,熊廷南,等.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YU X D,YAO X P,XIONG T N,et al.Doppler weatherradar principle and business application[M].Beijing:Meteorological Press,2006

    [16]  冯晋勤,邱赠东,聂德兴. CINRAD / SA 三体散射特征分析[J].气象科技,2007,35(S1):79⁃81.FENG J Q,QIU Z D,NIE D X,CINRAD / SA three

    body scattering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J].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35 (S1):79⁃81.

    [17]  尤红,肖子牛,王刚平,等.低纬高原两次特殊灾害性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和比较 [ J].暴雨灾害,2010,29(3):216⁃223.YOU H,XIAO Z N,WANG G P,et al. Analysis andcomparison of two special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processes in low latitude plateau[ J] . Torrential Rainand Disasters,2010,29(3):216⁃223.

    [18]  应东梅,许爱华,黄祖辉.江西冰雹、大风与短时强降水的多普勒雷达产品的对比分析 [ J]. 气象,2007,33(3):48⁃53.YING D M,XU A H,HUANG Z H,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oppler radar products of hail,gale and shorttime heavy rainfall in Jiangxi [ J ]. Meteorological,2007,33(3):48⁃53.

    [19]  张崇莉,向明堃,赖云华,等.滇西北高原冰雹、短时强降水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比较[J].暴雨灾害,2011,30(1):64⁃69.ZHANG C L,XIANG M K,LAI Y H,et al.Comparisonof echo characteristics of hail and short time heavyrainfall in Northwest Yunnan Plateau [ J]. TorrentialRain and Disasters,2011,30(1):64⁃69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vement path and radar echo aboutmesoscale convective squall line in the southwest of Yunnan

    WANG Min⁃dong, XU Ping, TAO Ran, YANG Jing⁃wen(Meleorological Bureau of Pu′er City,Pu′er 665000,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inversion of 28 squall line process observed by the doppler radar from2004—2014 in Pu 'er.By analyzing the comparison of radar products,we have several conclusions.Most of thesquall line process happens from Mar to Sep,the average life of them is about 3.6 h,82% of them generated on14:00—22:00 pm.There are five paths of the squall line process,and the type 1 and type 4 squall line thunder⁃storm cell is stronger than type 2,type 3 and type 5.When the monomer of type 2,type 3 and type 5 die out,therewill be a broad stratiform precipitation echo existing in the “zero layer bright band”at 8—10 km,and their shapeis irregular.The characteristic such as the fuzzy radial velocity of the squall line,the BWER in adverse wind area,MARC,cyclone,echo wall,genting on,groin,is conducive to the strengthening of thunderstorm cell and squallline maintenance.The intension increase or decrease of the new monomer before the squall line indicates thestrengthen or subduction of the squall line.Hail process always happens in the squall line of type 1,especiallywhen the VIL is about 49—76 kg·m-2 .

    Key words:doppler radar;squall line;radar echo;thunderstorm cell

    98第 1 期                      王民栋等:滇西南中尺度对流飑线的移动路径和雷达回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