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飞舞 剪花娘子传奇 -...

1
责编:张春燕 电话: (010)67112251 传真: (010)67113772 星期三 2016/05/25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E-mail:[email protected] 文化 04 本报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 邮编:100062 电话:67194786(总编室) 67127771(广告部) 发行部:67113791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工商广字第8048号 年价:390 元 月价:32.50 元 零售:每份 1.50 元 人民日报印刷厂印 库淑兰站在村边崖畔的窑洞家中,等待着乔晓光和他的 老师的到来。她的家就在深沟大山的两孔破旧土窑里,昏暗 光线中的土墙土炕和窑外天地一色的黄土高坡,似乎将生命 的颜色都涂抹得单调乏味。 然而,当乔晓光踏进昏暗低洼的土窑的瞬间,却被贴满 窑洞五颜六色瑰丽无比的彩色剪纸惊得说不出话。满墙的 生命树、鹿头花、五毒动物,满壁的剪纸人、太阳妹妹、月亮哥 哥,五彩缤纷的剪纸世界与窑洞外铺天盖地的黄土和荒芜对 比鲜明。 库淑兰孩童般唱起自编的民歌:“一把剪子撒出去,叫你 童子把花剪,把你名声往外传。人家剪哩琴棋书画八宝如 意,我剪花娘子铰哩是红纸绿圈圈。”乔晓光的眼睛湿润了, 无需多言,这满墙壁的神奇创造,撞开了他心中的生命大门, 让他陡然触碰到黄河流域最真切、最宝贵的民间艺术。 这是1989年夏天,正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研究生的乔晓 光,随民间美术系主任杨先让老师带领的“黄河沿途民间艺 术考察队”,专程赴陕西省旬邑采访拍摄库淑兰和她的剪纸 窑洞。在陕北高原上,能剪能绣的婆婆、小媳妇、大姑娘比比 皆是。而今再回想起27年前的事,乔晓光依然掩不住内心的 激动。 乔晓光总说,在绵延千里的黄土高原上,深藏着我们民 族几千年积淀沉存下来的生命真气,那是一种通天通地的大 气。他从1986年开始,年年沿着黄河走,与乡民们同吃同住 同劳动,帮他们锄草、收割,打枣。这样的田野考察与生活, 持续了十几年,年年如此。 在这样的浸润中,乔晓光更体会到民间艺术的鲜活生 机,他称之为“活态文化”,而支撑传统美丽节日的细节,那些 漂亮的剪纸刺绣,那些花花绿绿的热闹,都来自剪花娘子们 的巧手。这些千年来在乡村妇女中口手相传、延绵不息的艺 术,被乔晓光叫做“母亲河”。为“母亲河”而战,成了他至今 未改的信念。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诗经》中记述古代周民族早期 生活的地方,就在今天陕西旬邑县西南一带,也被学者考证 为周文化的发祥之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曾经,黄河流 经的这片渭北平原,多少偏僻乡野遭受着贫穷的困扰,在缺 乏资源的水土上勉强生存。一方水土艰难养育着一方贫困 人民,但除了贫穷与黄沙作伴,也传承下古老的文化与习俗。 乔晓光在走访了这些村落后发现,贫困中的人并不似外 界想像中那般抱怨和消极,他们自有其生之欢乐。这方一望 无际的黄土,反倒滋养了人们纯朴、诚实、热情的品性,反倒 促使他们让古老深厚的民间活态文化在人们心灵中长期积 淀、发芽、生长,成为一种信仰。 比如,在库淑兰的剪纸里,有一种美好的情感。她剪 出了生命的吉祥美满,剪出了人情的多姿多彩。与剪纸充 满热情地歌颂生活相反,库淑兰的现实生活却交织着太多 苦难。 乔晓光把剪纸大师库淑兰的故事写进了他的考察手记 《沿着黄河走》中。书中记叙,迎亲的驴车把这个小脚女人送 进陌生的村子,也把困苦一并送给她。她下地背谷草、扛麻 包,操持家务。男人对她凶狠地打骂、伤害,加上灾荒、疾 病,一生坎坷,生下13个娃。病魔却夺走了10个,剩下3个, 一女两男。生活的磨难难掩她的天赋和乐观。她热爱生活、 热爱生命,她剪小狗、小猫、剪马、剪女子、剪后生、剪神神、剪 天上飞的、剪星星月亮,一个热烈真切的生命总是对身旁的 事物充满着爱和关注。库淑兰在她的彩色剪纸中不厌其烦 地繁衍着她心灵的幸福。 每年,乔晓光都会沿着黄河考 察。剪纸奶奶李雨儿是他的意外发 现。县里文化部门的人曾告诉他, 枣林坪一带没人会剪纸。枣林坪, 一个紧靠黄河的村子,黄河流经这 里时拐了一个大弯,又向下流向清 涧。枣林坪,顾名思义盛产红枣。 乔晓光来到这里时,河边、坡顶、沟 底,红彤彤的大枣挂满枝头,把枣树 枝丫压得沉甸甸。一旦有风吹过, 枣子噼里啪啦落满一地。 听说枣林坪一带没人会剪纸, 乔晓光心存怀疑。他心想,在陕北, 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剪纸的。这 是他常年行走黄河的经验,也屡次 被事实所证明。 中国的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又 博大精深,有以陕西、山东为代表的 “北方派”,以江苏、浙江为代表的 “江浙派”和以广东、福建为代表的 “南方派”。其中又以陕西剪纸最有 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陕西剪纸,专家们称之为“活化 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 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身人面、狮 身人首,以及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 哲学思想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 如陕北剪纸中的“鹰踏兔”、“蛇盘 兔”、“鹭鸶衔鱼”、“鱼戏莲”、“蛙、 鹿、鱼、鸟”等。 而陕西剪纸艺术中,又首推陕 北民间剪纸。千百年来,这里交通 闭塞,地处偏僻,外来文化难以渗 入、传入。古代的文化、艺术却被农 家妇女承袭下来,代代相传。如一 些剪纸继承汉代画像石风格,外轮 廓极其简练、饱满、生动、想像力丰 富。如农家春节门上贴的《瓜子娃 娃》的身子、四肢用纸剪出,头却用 瓜子代替。 经过多方打听,有人告诉乔晓光, 前杨山有一个李雨儿,心灵手巧,全村 人家里都贴着她剪刀下的好花花。 那时,乔晓光住在枣林坪,每天 走五里山路,吃着五里路的红枣,到 前杨山坡顶李雨儿家里看她剪花。 尽管她不是出名的剪花娘子,却有 着挡也挡不住的艺术灵性。她挥舞 着剪刀,在彩纸上游龙走凤,一个个 精巧细致、朴素大方的小窗花渐渐 成形,然后巴掌大的花花贴在窗格 上排列开来,令人爱不释手。 李雨儿年轻时聪明能干,学啥 会啥,十五六岁时开始学剪纸。成 年后嫁人,第一婚嫁到了贺山定仙 墕,37岁时第一任丈夫去世,于是才 嫁到了枣林坪。她在贺山过了半辈 子,剪了半辈子,到了枣林坪这么些 年,还一直在剪。 她剪娃娃头的狮子,一个笨拙 的方形身子却有一张娃娃脸,尾巴 像个大扫帚,古朴可爱。 她剪的盆盆,并非真盆,而是石 榴、核桃等象征多子的植物。其实 这生命之根,是民间古老的“母体生 命之盆()”崇拜,隐喻的是生命繁 衍、多子多福的文化内涵。这些花 花也都是婚俗里常用的纹样。 在李雨儿家中住了几天,乔晓 光和同行的人都对这个瘦小、灵气 的老太太着了迷,“女人像月亮一样 从自我中衍生自己”,乔晓光在她身 上,看到了黄土高原民间文化的悠 远绵长,折射出乡村女人对艺术敏 感的天性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活化石”造型纹样传承着古老的哲学思想 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乔晓光 沿着黄河的流向,从一个又一个的 村子,踏上民间艺术考察的漫漫长 途。怀着难以言说的心情,他记录 下一路遇见的山水、村庄、民间艺 人,记录下在村庄里默默传承了无 数世代的民间艺术。当进入到 21世 纪后,再回望那些日渐消逝的传统 文化,不由蓦然惊觉:当初激情满怀 的礼赞,原来竟是最后的挽歌。 2001 年 5 月 18 日 ,联 合 国 教 科 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 19项人类口头 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 录,中国昆曲入选。此时,乔晓光刚 刚接任了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第三 任会长,也接过了为中国剪纸申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从此,用 乔晓光的话说,他为申请非遗做起 了志愿者,一不留神就是十年。 进入21世纪,世界全力朝工业 化时代奔跑,五花八门的艺术开始 在主流社会确立起自己的形式语言 体系。剪纸,这项充满农耕时代气 息的古老手工艺术形式,成为和农 业生活一起消失的传统。 乔晓光再清楚不过了,除了申 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他想不到 有更好的办法让剪纸艺术继续活下 去。随着剪花娘子一个个离去,申 遗的带头者除了他,再没他人能担 此重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申请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梳理出历史沿 革,普查评选一批传承人、拍摄录像 以及建立生态保护村,召开国际会 议,办一次大型展览,出版一本中英 文画册等。这是一项巨大而磨人的 系统工程,而乔晓光硬是跑了下 来。几年下来,仅文案就积攒了几 十万字。 乔晓光知道,他唯一能做的,就 是发出声音,为沉睡了千年的中国剪 纸,为了那沉默的乡村妇女,他要发 出最响亮的声音。只要他在,只要有 一面旗不倒,会有更多人看到,会有 更多的旗帜举起来。2009年9月30 日,中国剪纸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乔晓光喜极而泣。 民间文化的复兴得到了有关部 门 的 支 持 。 2015 年 7 月 ,文 化 部 正 式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希望通过培 训,扩大传承人群,振兴传统工艺, 全面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乔晓 光所在的中央美院是首批试点学校 中的一所重要高校。 2016 年 4 月 27 日 ,中 国 非 物 质 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会 议在昆明举行,来自全国57所参与 研培计划的高校项目负责人参加了 会议。作为率先实施研培计划的试 点高校,乔晓光做了大会发言和讲 授,他说:“中央美院以知情、知艺、 知 辩(简称‘三知’ )为培训原则,即 文化要知情、技艺要知艺、发展要知 辩。强调大学与社区间的互动,让 传承人作为文化的知情者和持有者 回到所在社区,促进地域性非遗的 活态文化传承。” 此外,他还提出,在面对传承人 年轻化、学历化、城市城镇化、互联 网化、功利商业化和传承方式物流 化的现状中,研培计划“不仅要出人 数,更要出人才”。 乔晓光为什么对民族的古老记 忆倾注所有呢?他充满深情地告诉 记者:村庄是一条文化的河,人是自 然的延续,也是文化的延续。村庄 里延续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文明 香火,村庄里记忆着每个民族最真 切的生活常识。我们民族文化多样 性的基因就遗存在那宛如星河的村 庄里。 一个村庄生长着一棵属于自己 的文化之树,几百万个村庄形成了 辽阔的文化丛林,这是一片文明 “物种”蕴藏丰富的文化生态之林, 是我们文明生长的背景和文化的 记忆之源。 如今这片古老的文化丛林丧失 了近半,许多村庄我们没来得及进 入就永远消失了,许多我们不曾认 识的文化物种也随之消失。但是, 村庄始终是我们生存信仰的精神洗 礼之地,村庄的苦难打开人性的启 蒙之门,让民族文化生长出坚韧,坚 守在大地千百年。 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因遗存在民间 武夷茶韵 岩骨花香 ◆洪晓雯 民间活态文化 在长期积淀中成为一种信仰 ■关于乔晓光的四个第一 乔晓光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民间文化守 望者。在民间美术田野研究的道路上,他 一 走 就 是 30 年 。 2001 年 ~2005 年 ,他 主 持 中国民间剪纸“申遗”;2002 年 5 月,创建国 内 首 家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研 究 中 心 ;2002 年 10月,策划召开了教育领域第一个非遗大 会,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 2003年1月1日,联合北京相关高校创立中 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青 年文化遗产日。 2016年世界茶叶咖啡博览 会近日在波兰克拉科夫市国际会 展中心开幕,中国福建省代表团 参加了此次博览会,并把产自福 建的多种茶叶介绍给波兰民众。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而福建又 是中国最重要的产茶省之一,其 大红袍的制茶工艺还被列入国家 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者 青梅煮酒 (本文剪纸:乔晓光) 新闻速递 本报记者刘立平 通讯员黄昌 华长沙报道 为在全社会倡导绿色 发展理念,推进环境质量改善和生 态文明建设,湖南省长沙市生态环 境保护环委会将于6月举办以“守护 蓝天碧水 共建品质长沙”为主题的 长沙市第二届环保文化节。 据悉,本届文化节开幕式将于6 月5日环境日举行,力争使市民参与 率达到 10万人次以上。文化节活动 突出亲民、益趣等特点,活动接地 气,适于全民参与。 文化节共包含十大主题活动, 分别为文化节开幕式、浏阳河生 态环保益行(环保徒步)、浏阳河 全流域环保漂流骑行、环保校园 有奖征文比赛、环保达人创意大 赛、环保公益宣传海报设计大赛、 百堂环保公益微课堂巡讲、环保户 外公益广告宣传、随手拍环保公益 摄影大赛、“啄木鸟”环保卫士有奖 举报等。 守护蓝天碧水 共建品质长沙 十大活动助力环保文化节 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会形成不一样的人文环 境。由此,人的性格、人的生活方式,人文历史也 就大不相同。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黄河 流域成就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拉开了黄河 文明的序幕。在农耕文明时代,以手工剪纸为主的 民俗活动是黄河流域人们擅长的娱乐形式,以此表 达他们对生命的崇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随着 时代变革和现代审美要求,剪纸也被赋予了新的内 涵。如何传承并发展这一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艺 术形式,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新课题。 武夷岩茶来自福建武夷山,属 于乌龙茶中的典型精制茶。大红 袍是武夷岩茶的佼佼者,每次去福 建,总有朋友会要求,带一点大红 袍回来。 武夷山坐落在福建武夷山脉 北段东南麓,它西北部的崇山峻 岭,既挡住了冬天南侵的冷空气, 又阻滞了春夏来自海洋的暖湿气 流,地质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多 悬崖绝壁,有“奇秀甲于东南”之美 誉。这里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 曲溪萦回其间,给茶叶种植提供了 绝佳的地理条件。 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 边砌筑石岸种茶,根据生长条件不 同有正岩、半岩、洲茶之分。茶树 倚山岩而植,是为岩茶。 武夷岩茶茶韵特殊。所谓 茶韵,在于品饮茶汤带来的味蕾 感受与境界。茶品不同,茶韵自 然大相径庭。铁观音讲究“音 韵”,普洱茶贵在“陈韵”,西湖龙 井妙在“雅韵”。而“臻山川精英 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 则是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吟诵,这 种品质来源于武夷山的秀美岩 壁生长的桂花、杜鹃、四季兰和 菖蒲。花香茶香,浑然天成。 武夷岩茶始于唐,盛于宋, 可见其历史之悠久。17世纪,英 国开始采购武夷岩茶在欧洲销售, 一时间风靡欧洲。武夷岩茶因生 长在武夷山特殊的土质、水分、 光照、雾罩的自然环境中,所以 色、香、味与众不同。 在武夷山岩石上,有一处岩石 尤为独特,从岩顶上潺潺顺流而下 的水流滋养着在这块岩石上生长 的大红袍母株,使得大红袍成为武 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懂茶人 评说,大红袍岩骨花香,茶水中有 骨感,饮后回甘快、余味长,喉韵明 显,香气持久浓郁,即便冷闻依然 沁人心脾。 1999年,风景旖旎的武夷山被 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而母 树大红袍既是“自然遗产景观”, 又是“文化遗产景观”。大红袍茶 香味浓,与武夷山水的清秀不无 联系。 自古文人爱品茗。唐宋文学 大家常伴丝竹悦耳品茗茶,武夷山 自然是他们的常聚之地。宋时范 仲淹、欧阳修、梅经俞、苏轼、蔡襄、 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弛名天 下。朱熹晚年自称“茶仙”,他将半 生托付于武夷山上,隐居精舍,品 茗弹琴。极目翠绿,饮入岩韵。居 于茶山之上,品茶之上品,享岩骨 花香,能不成仙么? 一道好茶远近闻名,不仅要兼 备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气候条 件,当然独特精湛的传统制作工艺 也必不可少。大红袍传统制作技 艺接近 20 道工序:采摘、萎凋、开 青、炒青、揉捻、焙火、扬簸、拣剔、 复焙、团包、补火等。而大红袍在 传统制茶工艺中,又创新出了“足 火”和“炖火”,可以去除茶叶的苦 涩,并升华为持久弥留的花香,这 使得大红袍的制茶工艺需要细致 入微地学习才能代代相承。 大红袍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 价值很高,可谓承前启后。一方 面,它继承了唐朝以来的团饼茶做 法。另一方面,它又演变创新出红 茶的制作工艺。 此外,制茶过程要求制茶人有 高超的技艺。采茶时,手工采摘的 动作要快,且不能留下新梢、散叶、 老梗等。茶青到了工厂,首先是 “开青”。师傅两手持筛子一转,茶 青就均匀散开,极为迅速。再说摇 青,师傅必须脚站稳、腰挺直,手要 灵活。只有掌握窍门才能把茶青 摇成螺旋状。有的人一辈子都学 不会“这一手”。因此,有老外看了 手工制茶的全过程后,耸耸肩膀 说:“这种做茶技艺好像表演杂技, 这个茶品应当是艺术品。” 然而,现今传统制茶工艺后继 乏人,能够真正沉入到这慢工出细 活的传统工艺上的人越来越少。 这是否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之痛呢? 本报记者张春燕北京报道“浑 然天地间—老甲大写意作品展”近 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 览展出的50件大写意作品,皆为老 甲艺术生涯中的精品之作。 老甲,本名贾浩义,为北京画院 画家。本次展览根据作品主题分为 4 个板块,分别为“浑然天地”、“人之 初”、“踏月嘶风”、“力拔千钧”。老甲 的大写意题材最为人称道的就是马、 牛、人的形象。他画的马和牛,其实 是一种精神的意象,是人类的自我写 照。它们寄托着老甲对人类命运的 沉思,以及对天地精神的美学理想。 通过对两种动物的反复写意,表达了 对自由、和谐世界的向往。 浑然天地写意画展在京开幕 ■编者按

Upload: others

Post on 02-Oct-2020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流光飞舞 剪花娘子传奇 - epaper.cenews.com.cnepaper.cenews.com.cn/html/1/2016-05/25/04B/2016052504B_pdf.pdf录,中国昆曲入选。此时,乔晓光刚 刚接任了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第三

责编:张春燕 电话: (010)67112251 传真: (010)67113772 星期三 2016/05/25

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CultureE-mail:[email protected]文化04

本报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 邮编:100062 电话:67194786(总编室) 67127771(广告部) 发行部:67113791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工商广字第8048号 年价:390元 月价:32.50元 零售:每份1.50元 人民日报印刷厂印

库淑兰站在村边崖畔的窑洞家中,等待着乔晓光和他的老师的到来。她的家就在深沟大山的两孔破旧土窑里,昏暗光线中的土墙土炕和窑外天地一色的黄土高坡,似乎将生命的颜色都涂抹得单调乏味。

然而,当乔晓光踏进昏暗低洼的土窑的瞬间,却被贴满窑洞五颜六色瑰丽无比的彩色剪纸惊得说不出话。满墙的生命树、鹿头花、五毒动物,满壁的剪纸人、太阳妹妹、月亮哥哥,五彩缤纷的剪纸世界与窑洞外铺天盖地的黄土和荒芜对比鲜明。

库淑兰孩童般唱起自编的民歌:“一把剪子撒出去,叫你童子把花剪,把你名声往外传。人家剪哩琴棋书画八宝如意,我剪花娘子铰哩是红纸绿圈圈。”乔晓光的眼睛湿润了,无需多言,这满墙壁的神奇创造,撞开了他心中的生命大门,让他陡然触碰到黄河流域最真切、最宝贵的民间艺术。

这是 1989 年夏天,正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研究生的乔晓光,随民间美术系主任杨先让老师带领的“黄河沿途民间艺术考察队”,专程赴陕西省旬邑采访拍摄库淑兰和她的剪纸窑洞。在陕北高原上,能剪能绣的婆婆、小媳妇、大姑娘比比皆是。而今再回想起 27 年前的事,乔晓光依然掩不住内心的激动。

乔晓光总说,在绵延千里的黄土高原上,深藏着我们民族几千年积淀沉存下来的生命真气,那是一种通天通地的大气。他从 1986 年开始,年年沿着黄河走,与乡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帮他们锄草、收割,打枣。这样的田野考察与生活,持续了十几年,年年如此。

在这样的浸润中,乔晓光更体会到民间艺术的鲜活生机,他称之为“活态文化”,而支撑传统美丽节日的细节,那些漂亮的剪纸刺绣,那些花花绿绿的热闹,都来自剪花娘子们的巧手。这些千年来在乡村妇女中口手相传、延绵不息的艺术,被乔晓光叫做“母亲河”。为“母亲河”而战,成了他至今未改的信念。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诗经》中记述古代周民族早期生活的地方,就在今天陕西旬邑县西南一带,也被学者考证为周文化的发祥之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曾经,黄河流经的这片渭北平原,多少偏僻乡野遭受着贫穷的困扰,在缺乏资源的水土上勉强生存。一方水土艰难养育着一方贫困人民,但除了贫穷与黄沙作伴,也传承下古老的文化与习俗。

乔晓光在走访了这些村落后发现,贫困中的人并不似外界想像中那般抱怨和消极,他们自有其生之欢乐。这方一望无际的黄土,反倒滋养了人们纯朴、诚实、热情的品性,反倒促使他们让古老深厚的民间活态文化在人们心灵中长期积淀、发芽、生长,成为一种信仰。

比如,在库淑兰的剪纸里,有一种美好的情感。她剪出了生命的吉祥美满,剪出了人情的多姿多彩。与剪纸充满热情地歌颂生活相反,库淑兰的现实生活却交织着太多苦难。

乔晓光把剪纸大师库淑兰的故事写进了他的考察手记《沿着黄河走》中。书中记叙,迎亲的驴车把这个小脚女人送进陌生的村子,也把困苦一并送给她。她下地背谷草、扛麻包,操持家务。男人对她凶狠地打骂、伤害,加上灾荒、疾病,一生坎坷,生下 13 个娃。病魔却夺走了 10 个,剩下 3 个,一女两男。生活的磨难难掩她的天赋和乐观。她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剪小狗、小猫、剪马、剪女子、剪后生、剪神神、剪天上飞的、剪星星月亮,一个热烈真切的生命总是对身旁的事物充满着爱和关注。库淑兰在她的彩色剪纸中不厌其烦地繁衍着她心灵的幸福。

每年,乔晓光都会沿着黄河考察。剪纸奶奶李雨儿是他的意外发现。县里文化部门的人曾告诉他,枣林坪一带没人会剪纸。枣林坪,一个紧靠黄河的村子,黄河流经这里时拐了一个大弯,又向下流向清涧。枣林坪,顾名思义盛产红枣。乔晓光来到这里时,河边、坡顶、沟底,红彤彤的大枣挂满枝头,把枣树枝丫压得沉甸甸。一旦有风吹过,枣子噼里啪啦落满一地。

听说枣林坪一带没人会剪纸,乔晓光心存怀疑。他心想,在陕北,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剪纸的。这是他常年行走黄河的经验,也屡次被事实所证明。

中国的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又博大精深,有以陕西、山东为代表的

“北方派”,以江苏、浙江为代表的“江浙派”和以广东、福建为代表的“南方派”。其中又以陕西剪纸最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陕西剪纸,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身人面、狮

身人首,以及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如陕北剪纸中的“鹰踏兔”、“蛇盘兔”、“鹭鸶衔鱼”、“鱼戏莲”、“蛙、鹿、鱼、鸟”等。

而陕西剪纸艺术中,又首推陕北民间剪纸。千百年来,这里交通闭塞,地处偏僻,外来文化难以渗入、传入。古代的文化、艺术却被农家妇女承袭下来,代代相传。如一些剪纸继承汉代画像石风格,外轮廓极其简练、饱满、生动、想像力丰富。如农家春节门上贴的《瓜子娃娃》的身子、四肢用纸剪出,头却用瓜子代替。

经过多方打听,有人告诉乔晓光,前杨山有一个李雨儿,心灵手巧,全村人家里都贴着她剪刀下的好花花。

那时,乔晓光住在枣林坪,每天走五里山路,吃着五里路的红枣,到前杨山坡顶李雨儿家里看她剪花。尽管她不是出名的剪花娘子,却有着挡也挡不住的艺术灵性。她挥舞着剪刀,在彩纸上游龙走凤,一个个精巧细致、朴素大方的小窗花渐渐

成形,然后巴掌大的花花贴在窗格上排列开来,令人爱不释手。

李雨儿年轻时聪明能干,学啥会啥,十五六岁时开始学剪纸。成年后嫁人,第一婚嫁到了贺山定仙墕,37 岁时第一任丈夫去世,于是才嫁到了枣林坪。她在贺山过了半辈子,剪了半辈子,到了枣林坪这么些年,还一直在剪。

她剪娃娃头的狮子,一个笨拙的方形身子却有一张娃娃脸,尾巴像个大扫帚,古朴可爱。

她剪的盆盆,并非真盆,而是石榴、核桃等象征多子的植物。其实这生命之根,是民间古老的“母体生命之盆(瓶)”崇拜,隐喻的是生命繁衍、多子多福的文化内涵。这些花花也都是婚俗里常用的纹样。

在李雨儿家中住了几天,乔晓光和同行的人都对这个瘦小、灵气的老太太着了迷,“女人像月亮一样从自我中衍生自己”,乔晓光在她身上,看到了黄土高原民间文化的悠远绵长,折射出乡村女人对艺术敏感的天性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活化石”造型纹样传承着古老的哲学思想

20 世纪的最后十几年,乔晓光沿着黄河的流向,从一个又一个的村子,踏上民间艺术考察的漫漫长途。怀着难以言说的心情,他记录下 一 路 遇 见 的 山 水 、村 庄 、民 间 艺人,记录下在村庄里默默传承了无数世代的民间艺术。当进入到 21 世纪后,再回望那些日渐消逝的传统文化,不由蓦然惊觉:当初激情满怀的礼赞,原来竟是最后的挽歌。

2001 年 5 月 18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 19 项人类口头和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代 表 作 项 目 名录,中国昆曲入选。此时,乔晓光刚刚接任了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第三任会长,也接过了为中国剪纸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从此,用乔晓光的话说,他为申请非遗做起了志愿者,一不留神就是十年。

进入 21 世纪,世界全力朝工业化时代奔跑,五花八门的艺术开始在主流社会确立起自己的形式语言体系。剪纸,这项充满农耕时代气息的古老手工艺术形式,成为和农业生活一起消失的传统。

乔晓光再清楚不过了,除了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他想不到有更好的办法让剪纸艺术继续活下去。随着剪花娘子一个个离去,申遗的带头者除了他,再没他人能担此重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梳理出历史沿革,普查评选一批传承人、拍摄录像

以及建立生态保护村,召开国际会议,办一次大型展览,出版一本中英文画册等。这是一项巨大而磨人的系 统 工 程 ,而 乔 晓 光 硬 是 跑 了 下来。几年下来,仅文案就积攒了几十万字。

乔晓光知道,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发出声音,为沉睡了千年的中国剪纸,为了那沉默的乡村妇女,他要发出最响亮的声音。只要他在,只要有一面旗不倒,会有更多人看到,会有更多的旗帜举起来。2009 年 9 月 30日,中国剪纸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乔晓光喜极而泣。

民间文化的复兴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2015 年 7 月,文化部正式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群 研 修 培 训 计 划 ”,希 望 通 过 培训,扩大传承人群,振兴传统工艺,全面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乔晓光所在的中央美院是首批试点学校中的一所重要高校。

2016 年 4 月 27 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会议在昆明举行,来自全国 57 所参与研培计划的高校项目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作为率先实施研培计划的试点高校,乔晓光做了大会发言和讲授,他说:“中央美院以知情、知艺、知辩(简称‘三知’)为培训原则,即文化要知情、技艺要知艺、发展要知辩。强调大学与社区间的互动,让传承人作为文化的知情者和持有者

回到所在社区,促进地域性非遗的活态文化传承。”

此外,他还提出,在面对传承人年轻化、学历化、城市城镇化、互联网化、功利商业化和传承方式物流化的现状中,研培计划“不仅要出人数,更要出人才”。

乔晓光为什么对民族的古老记忆倾注所有呢?他充满深情地告诉记者:村庄是一条文化的河,人是自然的延续,也是文化的延续。村庄里延续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文明香火,村庄里记忆着每个民族最真切的生活常识。我们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因就遗存在那宛如星河的村庄里。

一个村庄生长着一棵属于自己的文化之树,几百万个村庄形成了辽 阔 的 文 化 丛 林 ,这 是 一 片 文 明

“物种”蕴藏丰富的文化生态之林,是 我 们 文 明 生 长 的 背 景 和 文 化 的记忆之源。

如今这片古老的文化丛林丧失了近半,许多村庄我们没来得及进入就永远消失了,许多我们不曾认识的文化物种也随之消失。但是,村庄始终是我们生存信仰的精神洗礼之地,村庄的苦难打开人性的启蒙之门,让民族文化生长出坚韧,坚守在大地千百年。

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因遗存在民间

武夷茶韵 岩骨花香◆洪晓雯

民间活态文化在长期积淀中成为一种信仰

■关于乔晓光的四个第一

乔晓光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民间文化守望者。在民间美术田野研究的道路上,他一走就是 30 年。2001 年~2005 年,他主持中国民间剪纸“申遗”;2002 年 5 月,创建国内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02 年10 月,策划召开了教育领域第一个非遗大会,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2003 年 1 月 1 日,联合北京相关高校创立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青年文化遗产日。

剪花娘子传奇◆

张春燕

2016 年 世 界 茶 叶 咖 啡 博 览会近日在波兰克拉科夫市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中国福建省代表团参加了此次博览会,并把产自福建的多种茶叶介绍给波兰民众。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而福建又是中国最重要的产茶省之一,其大红袍的制茶工艺还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者

青梅煮酒

流光飞舞

(本文剪纸:乔晓光)

新闻速递

本报记者刘立平 通讯员黄昌华长沙报道 为在全社会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湖南省长沙市生态环境保护环委会将于 6 月举办以“守护蓝天碧水 共建品质长沙”为主题的长沙市第二届环保文化节。

据悉,本届文化节开幕式将于 6月 5 日环境日举行,力争使市民参与率达到 10 万人次以上。文化节活动突 出 亲 民 、益 趣 等 特 点 ,活 动 接 地

气,适于全民参与。文化节共包含十大主题活动,

分 别 为 文 化 节 开 幕 式 、浏 阳 河 生态 环 保 益 行(环 保 徒 步)、浏 阳 河全 流 域 环 保 漂 流 骑 行 、环 保 校 园有 奖 征 文 比 赛 、环 保 达 人 创 意 大赛 、环 保 公 益 宣 传 海 报 设 计 大 赛 、百堂环保公益微课堂巡讲、环保户外公益广告宣传、随手拍环保公益摄影大赛、“啄木鸟”环保卫士有奖举报等。

守护蓝天碧水 共建品质长沙

十大活动助力环保文化节

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会形成不一样的人文环境。由此,人的性格、人的生活方式,人文历史也就大不相同。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黄河流域成就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拉开了黄河文明的序幕。在农耕文明时代,以手工剪纸为主的民俗活动是黄河流域人们擅长的娱乐形式,以此表达他们对生命的崇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随着时代变革和现代审美要求,剪纸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如何传承并发展这一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艺术形式,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新课题。

武夷岩茶来自福建武夷山,属于乌龙茶中的典型精制茶。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佼佼者,每次去福建,总有朋友会要求,带一点大红袍回来。

武夷山坐落在福建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它西北部的崇山峻岭,既挡住了冬天南侵的冷空气,又阻滞了春夏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地质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多悬崖绝壁,有“奇秀甲于东南”之美誉。这里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萦回其间,给茶叶种植提供了绝佳的地理条件。

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种茶,根据生长条件不同有正岩、半岩、洲茶之分。茶树倚山岩而植,是为岩茶。

武 夷 岩 茶 茶 韵 特 殊 。 所 谓茶韵,在于品饮茶汤带来的味蕾感受与境界。茶品不同,茶韵自然 大 相 径 庭 。 铁 观 音 讲 究“ 音韵”,普洱茶贵在“陈韵”,西湖龙井妙在“雅韵”。而“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则是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吟诵,这种 品 质 来 源 于 武 夷 山 的 秀 美 岩壁 生 长 的 桂 花 、杜 鹃 、四 季 兰 和菖蒲。花香茶香,浑然天成。

武 夷 岩 茶 始 于 唐 ,盛 于 宋 ,可见其历史之悠久。17 世纪,英国开始采购武夷岩茶在欧洲销售,一时间风靡欧洲。武夷岩茶因生长 在 武 夷 山 特 殊 的 土 质 、水 分 、光 照 、雾 罩 的 自 然 环 境 中 ,所 以色、香、味与众不同。

在武夷山岩石上,有一处岩石尤为独特,从岩顶上潺潺顺流而下的水流滋养着在这块岩石上生长的大红袍母株,使得大红袍成为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懂茶人评说,大红袍岩骨花香,茶水中有骨感,饮后回甘快、余味长,喉韵明显,香气持久浓郁,即便冷闻依然沁人心脾。

1999年,风景旖旎的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而母

树大红袍既是“自然遗产景观”,又是“文化遗产景观”。大红袍茶香味浓,与 武 夷 山 水 的 清 秀 不 无联系。

自古文人爱品茗。唐宋文学大家常伴丝竹悦耳品茗茶,武夷山自然是他们的常聚之地。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经俞、苏轼、蔡襄、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弛名天下。朱熹晚年自称“茶仙”,他将半生托付于武夷山上,隐居精舍,品茗弹琴。极目翠绿,饮入岩韵。居于茶山之上,品茶之上品,享岩骨花香,能不成仙么?

一道好茶远近闻名,不仅要兼备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当然独特精湛的传统制作工艺也必不可少。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接近 20 道工序:采摘、萎凋、开青、炒青、揉捻、焙火、扬簸、拣剔、复焙、团包、补火等。而大红袍在传统制茶工艺中,又创新出了“足火”和“炖火”,可以去除茶叶的苦涩,并升华为持久弥留的花香,这使得大红袍的制茶工艺需要细致入微地学习才能代代相承。

大红袍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价值很高,可谓承前启后。一方面,它继承了唐朝以来的团饼茶做

法。另一方面,它又演变创新出红茶的制作工艺。

此外,制茶过程要求制茶人有高超的技艺。采茶时,手工采摘的动作要快,且不能留下新梢、散叶、老梗等。茶青到了工厂,首先是

“开青”。师傅两手持筛子一转,茶青就均匀散开,极为迅速。再说摇青,师傅必须脚站稳、腰挺直,手要灵活。只有掌握窍门才能把茶青摇成螺旋状。有的人一辈子都学不会“这一手”。因此,有老外看了手工制茶的全过程后,耸耸肩膀说:“这种做茶技艺好像表演杂技,这个茶品应当是艺术品。”

然而,现今传统制茶工艺后继乏人,能够真正沉入到这慢工出细活的传统工艺上的人越来越少。这是否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之痛呢?

本报记者张春燕北京报道“浑然天地间——老甲大写意作品展”近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展出的 50 件大写意作品,皆为老甲艺术生涯中的精品之作。

老甲,本名贾浩义,为北京画院画家。本次展览根据作品主题分为4 个板块,分别为“浑然天地”、“人之

初”、“踏月嘶风”、“力拔千钧”。老甲的大写意题材最为人称道的就是马、牛、人的形象。他画的马和牛,其实是一种精神的意象,是人类的自我写照。它们寄托着老甲对人类命运的沉思,以及对天地精神的美学理想。通过对两种动物的反复写意,表达了对自由、和谐世界的向往。

浑然天地写意画展在京开幕

■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