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2012.11.01 馬來西亞千人遇見禪 - ddm.org.tw ·...

6
四眾佛子共勉語 庚午年季春釋聖嚴撰 信佛學法敬僧.三寶萬世明燈 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知恩報恩為先.利人便是利己 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 為了廣種福田.那怕任怨任勞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 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 處處觀音菩薩.聲聲阿彌陀佛 PERIODICAUSI 雜誌紙類 ◆法鼓山建設基金劃撥專戶 帳號:19078983 戶名: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 TAIPEI TAIWAN R.O.C. POSTAGE PAID LICENCE NO.1890 心靈環保小辭典 1 要聞 ◆導師:聖嚴師父 ◆發行人:果東法師 ◆社長:陳嘉男 ◆發行所: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 ◆地址︰臺北市112北投區公館路186號 ◆網址:www.ddm.org.tw E-mail:[email protected] 變更地址索取取消雜誌請電:(02)2893-9966 轉 63586349 2012.11.01 出刊 275 法鼓山園區地址變更 配合新北市政府戶政門號更新, 正式將法鼓山園區所在道路命名為 「法鼓路」,法鼓山園區與法鼓佛 教學院的地址自10 12 日起變更如 下:法鼓山園區:20842新北市金山 區三界里7 鄰法鼓路555 號。法鼓佛 教學院:20842新北市金山區西湖里 法鼓路620號。佛教學院教職員生宿 舍:20842新北市金山區西湖里法鼓 650號。 (編輯室) 臺港生死教育團隊參訪生命園區 102日,四十多位參與臺灣安寧 照顧基金會主辦「生死教育團隊── 臺灣學習之旅」的香港醫護人員, 前往法鼓山上的「金山環保生命園 區」參訪,了解聖嚴師父提倡的四 環理念,以及積極推動的環保自然 葬「植存」。關懷院常捷法師為參 訪團說明植存的理念以及佛教的生 死觀,而團員們對於聖嚴師父以身 示範面對生命、接受無常、處理死 亡、放下身後的做法,都感到十分 敬佩。 (編輯室) 【新聞簡訊】 馬來西亞 千人遇見禪 西西西滿方丈和尚北美關懷行啟程 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邀請繼程法師 帶領千位民眾一 日禪共修 與李心潔心靈對談分享禪修利益 沿滿殿殿▲在常遠法師的帶領下,施振榮與「王道薪傳班」的兩岸企業家到禪堂外的 步道體驗戶外經行。 (李東陽 攝) ○○ 使真華長老、明哲長老示寂 方丈和尚親往緬懷致意 穿T 西滿穿T Bukit Kiara Equestrian and Country Resort 西西西調── ○○ 便西便滿西便T ▲繼程法師(左)與李心潔(右)展開對談,分享禪修 對生命的提昇與轉化。 (馬來西亞道場 提供)

Upload: others

Post on 20-Sep-2019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要聞 2012.11.01 馬來西亞千人遇見禪 - ddm.org.tw · 方丈和尚與現場貴賓和讀者分享﹁心念轉為 文化的協助,而促成此次出書因緣。 過的事,因有許悔之總編輯多次的邀請、法鼓無論是擔任方丈,或是出書,都是自己從沒想自己在僧團學習成長的歷程。

︻本刊訊︼東初

老人創刊、聖嚴

師父復刊,走過

六十三年歷史的

︽人生︾雜誌,十

月十三日受邀參與

伽耶山基金會、香

光尼眾佛學院圖書

館舉辦的﹁佛教期

刊發展研討會﹂,

︽人生︾雜誌主編

梁金滿以﹁︽人

生︾一甲子回顧與

展望﹂為題,分享

︽人生︾經歷創

刊、停刊、復刊、

改版的歷程和階段

特色,並和與會人

士交流編輯和發

行經驗。

研討會在臺北

行,與會期刊除

了︽人生︾,還包括︽慧炬︾、︽慈濟月刊︾、

︽香光莊嚴︾、︽明倫︾、︽慈雲︾等,都是創

刊逾三十年且持續發行的佛教刊物。回顧雜誌歷

年內容,梁金滿指出︽人生︾在思想弘傳上,可

看出從﹁人生佛教﹂到﹁人間淨土﹂的推展脈

絡。在教界大德、法鼓山教團支持下,︽人生︾

一路蛻變成長,回應讀者需求,如今雜誌內容更

聚焦在漢傳佛教的修行生活上,並朝清淨、實

用、多元的專業佛教雜誌邁進。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自衍法師,整理

一九四九年至今的臺灣佛教期刊,共三百四十八

種,目前仍在臺發行的,以一九二○

年創刊的

︽海潮音︾最悠久,︽人生︾則為戰後在臺首創

的佛教期刊,其他超過三十年且仍發行中的有

十二種。

法鼓佛教學院兼任助理教授闞正宗,探討日據

時期羅妙吉創辦的︽亞光新報︾、林秋梧的︽赤

道報︾,一窺日本殖民時期臺灣佛教的改革派理

念。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陳玉女,則肯定非學術

期刊保存佛教歷史的功能,她認為掌握發聲權的

佛教期刊,是研究佛教歷史的第一手資料,也是

教界與學界的溝通媒介。

大千出版社發行人梁崇明從市場的角度,提出

佛教期刊應滿足多元議題的訴求,例如佛教如何

面對高齡化社會、如何透過禪修幫助學生培養專

注力、提昇職場績效等;在發行流通上,還要透

過多樣的閱讀載體,讓不同的閱聽人得到佛教智

慧的力量。

4 教育文化275期 2012.11

︻黃佳卿/北投報導︼十月六日,中華

佛學研究所與法鼓佛教學院合辦校友會

專題講座,呼應法鼓山推動心靈環保二十

週年,特別以﹁心靈環保的運用實例﹂為

題,分別由佛研所首屆校友果祥法師、第

十八屆選修校友許書訓擔任報告人。在佛

研所三十週年校慶主題曲︿回家﹀的樂聲

中,兩校師長及校友共聚在新北投美代飯

店四樓佛堂,溫馨相見歡。

上午的講座,首先由許書訓主講﹁寬恕

是唯一的解藥﹂。許書訓將佛學與心理學

結合,探討寬恕與否,將對於心理健康及

人生產生關鍵影響,在寬恕的學習中若能

了知﹁我心自空,罪福無主﹂,在累世生

命裡懺悔往昔過錯,寬恕甚至可以是開悟

的解藥。

講座同時邀請佛研所榮譽所長李志夫教

授、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擔任回應人。

惠敏法師對於將寬恕與實相懺悔進行連

結,讚歎是頗有新意的討論;並且回應在

座信眾問及親子相處問題,表示應相信眾

生心,在尊重信任中,自然產生善意,也

是心靈環保的實踐。

中午餐敘過後,由第十七屆校友、佛

寺建築師許育鳴,帶領全體與會者參訪

位於北投公園

旁的于右任故

居﹁梅庭﹂,

運用﹁三分景

像﹂的方式,

用心觀覽小品

建築之美。下

午則由果祥法

師報告﹁臺灣

農人保衛生態

的成效﹂,分

享經年走訪各

地農園獲得的

歷,比較臺灣

目前運作中的

慣行、安心、

健康、有機、

自然、清淨農

法的利弊,並透過多幅生態照片,提醒物

種與土壤保護的重要性;法師也呼籲,養

生也就是養一切眾生,在農業上即是落實

佛教不殺生的護生精神,祈願眾生離苦得

樂,與大自然萬物共構人間淨土。

把心靈環保傳出去

︻邱惠敏/臺北報導︼如何將﹁心靈環保﹂

化為奉獻的願力?怎樣以智慧豐富人生?十月

三日,出版首本著作︽抱願,不抱怨︾的方丈

和尚果東法師,與︽活出增值人生:二十位名

人通往幸福的大路︾書中四位主角陳榮基、劉

君祖、黃平璋、李建復,共同出席在法鼓德貴

學苑舉行的新書發表會,在有鹿出版社總編輯

許悔之的主持下,分享成書過程點滴與心得。

發表會當天,法務部長曾勇夫、前中央選委會

主委黃石城、︽人間福報︾副總編輯妙熙法師、

台積電志工社社長張淑芬、國立教育廣播電臺臺

長陳克允,以及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祕書長李

伸一、法行會會長張昌邦都到場祝福。

方丈和尚與現場貴賓和讀者分享﹁心念轉為

正念,希望光明無限﹂、﹁生命轉個彎,前景

無限寬﹂等法語,與眾人互勉抱﹁願﹂不抱

﹁怨﹂,人生就會﹁真大吉祥﹂。方丈和尚並

說明,︽抱願︾一書的出版,純粹期望展現法

鼓山團體歡喜和合的精神,並與社會大眾分享

自己在僧團學習成長的歷程。方丈和尚表示,

無論是擔任方丈,或是出書,都是自己從沒想

過的事,因有許悔之總編輯多次的邀請、法鼓

文化的協助,而促成此次出書因緣。

張淑芬社長也分享,一如︽抱願,不抱怨︾

的書名,方丈和尚不論頭銜如何變化,不變的

是他平易近人、親切關懷溫暖人心的特質,因

此書如其人,篇篇精彩,值得讀者細細體會。

另一本新書︽活出增值人生︾則匯集了二十

位名人精彩的生命故事,由法鼓山人基會與教

育廣播電臺策畫,有阿基師、鄭石岩、吳克

群等不同領域的人士,分享通往幸福之路的體

悟。書中主角之一的李建復,也在現場分享他

不按牌理出牌的前半生,而目前他最想做的是

奉獻自己,多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

《人生》主編出席佛教期刊研討會

發表論文並交流編輯經驗

十月份出版的《抱願,不抱怨》、《活出增值人生》舉行聯合新書發表會,作者與各界貴賓雲集。左起依序

為:陳克允、李建復、黃石城、李伸一、方丈和尚、張淑芬、曾勇夫、黃平璋、劉君祖。 (許朝益 攝)

教育文化新聞集錦

︽抱願,不抱怨︾︽活出增值人生︾聯合新書發表會

隆迅法師講﹁科學發展與佛法﹂

︻陳慧蓉/金山報導︼十月十七日,法

鼓佛教學院邀請前華梵大學校長隆迅法師

演講﹁科學發展與佛法﹂。身為化學博士

的隆迅法師表示,佛法兼具宗教、教育、

哲學與科學的特性,卻又超越這些學科,

不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科學

也可當成現代社會度眾的一種善巧方便。

隆迅法師分別介紹了科學與佛教的宇宙

觀,並以牛頓力學來解釋業力與因果:

﹁業是造作或行為,人造業如同物體運動

作功,也就是作﹃因﹄;功會產生為能

量,也就是結﹃果﹄。﹂法師說,所有業

的根源都是意念,具有波與能量。我們要

時常檢視自己的心念,將頻率調整到﹁菩

佛研所與佛教學院 合辦心靈環保講座

薩的電臺﹂,才能跟菩薩相應。

最後,隆迅法師引用愛因斯坦的一段

話:﹁如果有一個宗教涵蓋現代科學需求

的話,那這個宗教就是佛教。﹂說明佛教

的殊勝與歷久彌新。法師融合了科學專業

與修習佛法的體驗,詼諧風趣地講解科學

與佛法相應之處,讓人透過科普的視野對

佛法生起信心。

僧大︽法鼓文苑︾第四期出版

︻本刊訊︼

由法鼓山僧大

學僧企畫、採

訪、編輯、攝

影、插圖的學

僧刊物︽法鼓

文苑︾,第

四期在十月出版了。一改前三期專題的形

式,本期以﹁心‧

遊記─

─○

三六○

度的

旅程﹂為主題,透過如同唐三藏西方取經

的歷程,呈現出學僧們從初出家的覺醒、

學習承擔的過程、修學與互相勉勵的喜

悅,到從大師行儀中體會大悲心的意義與

實踐,呈現了從青澀蛻變為承擔如來家業

的修行歷程。

本期︽文苑︾內容除了散文,還包含新

詩、插畫、漫畫、素描,學僧們在這方天

地中充分發揮創意,讓修學過程充滿溫馨

和趣味。第四期︽法鼓文苑︾編輯小組召

集人、僧大三年級學僧演道法師分享,

︽文苑︾編輯的過程,讓他想到玄奘法師

譯經時的盛況,大家齊聚一堂,同心同願

努力。編輯成員演燈法師也分享,這是一

段藉境鍊心的歷程,完成這期刊物,編輯

群也共同成就了屬於自己的﹁心遊記﹂。

佛研所校友許育鳴︵右一︶

帶領榮譽所長李志夫教授

︵右三︶與歷屆校友,參訪于右

任故居﹁梅庭﹂,用心觀覽小品

建築之美。

︵張曜鐘

攝︶

梁金滿主編︵中︶在研討會上分享

︽人生︾經歷創刊、停刊、復

刊、改版的歷程。

︵許朝益

攝︶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351期11月號

妙音傳法音──來聽佛教音樂 梵唄與佛曲有何不同?弘揚佛法為何需要音樂?本期專

題從歷史來看梵唄與佛曲的發展,透過Q&A來解答大眾對佛教音樂的疑惑,還介紹臺灣佛教音樂的創新與發展,

以及佛教教團發展出的梵唄讚誦團、音樂手語劇、中西合璧讚唄,並邀請創作

人奕睆、歌手孟庭葦、音樂製作人戴維雄,分享他們與佛教音樂結緣的故事。

佛教徒可以養寵物嗎?本期「學佛新手Q&A」為您解惑。對視障者來說,生命充斥著有形與無形的障礙,「電影與人生」介紹《逆光飛翔》,看一個視障

青年與愛跳舞女孩,如何相伴跨越無形與有形的障礙,朝夢想前進。

(每本150元,訂閱一年144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洽詢電話:(02)2896-1600◎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www.ddc.com.tw

【主題內容】 以「自己」為出發點,涵蓋家庭、生活、校園、自然、族群等不同倫

理面向,可包括:自我認識、家庭角色、生活態度、生活禮儀、校園

學習、同學相處、師長應對、節能減碳、環境保護、文化信仰等。

【主辦單位】聖嚴教育基金會、法鼓山教師聯誼會

【參加對象】全國各公私立小學、幼兒園學生

【收件日期】 即日起,11月30日止【比賽簡章】 請至聖基會網站下載http://www.shengyen.org.tw【洽詢電話】(02)2397-9300分機13∼14

10月 1 2日上午,美國長島大學(L o n g I s l a n d University)師生一行二十人抵達法鼓山園區,展

開三天二夜的宗教文化課程。今年的行程中,特別安排

學生和法鼓山僧伽大學學僧進行互動交流,雙方青年就

環境保護、全球暖化等問題,提出東西方青年的觀點;

分組對談中,法師們並引導西方學生認識法鼓山心靈環

保理念,進而思考如何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長島大學環球學院比較宗教及文化學程,每年都會安

排師生到海外參訪寺院,法鼓山園區是認識並體驗漢傳

佛教必到之處。負責籌備參訪課程的國際發展處監院果

見法師表示,課程安排包括:介紹禪修觀念、七支坐

法、法鼓八式動禪、經行、托水缽,以及園區境教體驗

等活動,讓西方學生次第接觸漢傳禪法。

(文/黃佳卿‧圖/李東陽)

交流青年觀點法鼓山僧大學僧

長 島 大 學 學 生

「兒童生活教育」作文及繪畫比賽徵稿

分享一甲子 人生》《

275期-4版-Q2.indd 1 2012/10/24 9:01:26 PM

四眾佛子共勉語 庚午年季春釋聖嚴撰信佛學法敬僧.三寶萬世明燈

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知恩報恩為先.利人便是利己

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

為了廣種福田.那怕任怨任勞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

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

處處觀音菩薩.聲聲阿彌陀佛

PERIODICAUSI雜誌紙類

◆法鼓山建設基金劃撥專戶 帳號:19078983 戶名: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

非經本刊同意,不得轉載本報圖文。

本刊編印費用為十方信施,閱後請轉贈親

友,功德無量。

TAIPEI TAIWAN

R.O.C.

POSTAGE PAID

LICENCE NO.1890

心靈環保小辭典

建設人間淨土的主軸

法鼓山推動﹁建設人間淨土﹂的社會運動,是

以﹁心靈環保﹂為主軸,以﹁安心、安身、安

家、安業﹂的四安為行動;又以提倡禮儀環保、

生活環保、自然環保,來配合心靈環保,成為四

環運動,以促進人間社會的平安快樂。

摘錄自聖嚴師父︽平安的人間︾

1 要聞 ◆導師:聖嚴師父 ◆發行人:果東法師 ◆社長:陳嘉男 ◆發行所: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 ◆地址︰臺北市112北投區公館路186號

◆網址:www.ddm.org.tw ◆E-mail:[email protected] ◆變更地址、索取、取消雜誌請電:(02)2893-9966 轉 6358、63492012.11.01出刊 275

法鼓山園區地址變更配合新北市政府戶政門號更新,

正式將法鼓山園區所在道路命名為

「法鼓路」,法鼓山園區與法鼓佛

教學院的地址自10月12日起變更如下:法鼓山園區:20842新北市金山區三界里7鄰法鼓路555號。法鼓佛教學院:20842新北市金山區西湖里法鼓路620號。佛教學院教職員生宿舍:20842新北市金山區西湖里法鼓路650號。 (編輯室)

臺港生死教育團隊參訪生命園區10月2日,四十多位參與臺灣安寧照顧基金會主辦「生死教育團隊──

臺灣學習之旅」的香港醫護人員,

前往法鼓山上的「金山環保生命園

區」參訪,了解聖嚴師父提倡的四

環理念,以及積極推動的環保自然

葬「植存」。關懷院常捷法師為參

訪團說明植存的理念以及佛教的生

死觀,而團員們對於聖嚴師父以身

示範面對生命、接受無常、處理死

亡、放下身後的做法,都感到十分

敬佩。 (編輯室)

【新聞簡訊】

馬來西亞千人遇見禪

︻本刊訊︼方丈和尚果東法師

十月十八日啟程前往加拿大多倫

多、美國紐約、舊金山三地,展

開為期兩週的北美巡迴關懷。方

丈和尚此行首站為多倫多,十月

二十日主持多倫多分會為購置新

道場舉辦的﹁心靈饗宴:牽心牽

緣、燈燈無盡﹂募款活動,十月

二十一日則帶領多倫多信眾進行

一天的念佛共修。

十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九日,方

丈和尚於紐約東初禪寺、新澤西

分會關懷護法信眾,二十七日並

為新澤西分會主持﹁心靈饗宴﹂

募款活動。二十八日則於東初禪

寺週日講經上分享如何﹁抱願,

不抱怨﹂,並主持一場皈依典

禮。十

月三十日方丈和尚飛往西岸

的舊金山,接續巡迴關懷行程。

十一月三日的信眾關懷活動,方

丈和尚將以﹁帶著禪心去上班﹂

為題,分享如何在工作壓力大的

現代社會中,運用佛法觀念、禪

修方法來放鬆身心、紓解壓力。

十一月四日,方丈和尚將會出席

舊金山分會舉行、由少年鋼琴家

﹁牛牛﹂張勝量擔綱演奏的﹁琴

心法韻音樂饗宴﹂,隔日十一月

五日搭機返臺,圓滿此趟弘法關

懷行。

方丈和尚北美關懷行啟程

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邀請繼程法師 帶領千位民眾一日禪共修 與李心潔心靈對談分享禪修利益

︻許翠谷/金山報導︼十月五日上午,

智榮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帶領十二位

﹁王道薪傳班﹂的兩岸企業家,在參學義

工引導下,沿著法鼓山園區的臨溪步道經

行上山,展開一日心靈淨化之旅。

﹁今天帶學員來法鼓山,是來學習如何

靜下來與自己好好相處。﹂與方丈和尚果

東法師茶敘時,施振榮表示,有別於一般

企業經理人的培訓,﹁王道薪傳班﹂著重

將中華文化融入企業經營,今年首度規畫

體驗課程,期許企業主深入宗教、人文、

藝術內涵,而法鼓山是他們學習的第一

站。方

丈和尚回應企業﹁王道精神﹂表示,

佛教談﹁心王﹂,是認識心的分別作用,

從而轉化、淨化,是心的覺醒之道。﹁面

對外境波動,心如何保持平靜安定?方法

就是回到呼吸。﹂方丈和尚分享,念頭也

是生住異滅、變化無常,如果起了煩惱就

練習轉化,﹁從一念清淨開始,把每一念

都當做新的開始,每一念都是現成的、每

一念都是圓滿的。﹂

與會企業家也把握機會向方丈和尚請

益,包括:禪的本質、企業如何在﹁趨利

避害﹂與﹁放下利害﹂之間抉擇?在追求

物質生活的大環境下,如何持續修行?方

丈和尚一一回應並殷切提醒:取之於社

會、用之於社會,﹁諸惡莫作,眾善奉

行﹂才是人生一貫的價值基礎。

茶敘後,眾人在法師的帶領下,展開一

連串禪修體驗。從法鼓八式動禪開始,依

序練習立禪、打坐、吃飯禪、戶外經行與

大休息,體驗禪法就在平常日用中。施振

榮一行也參觀大殿和祈願觀音殿等建築,

來自青島的陳岩松讚歎,法鼓山的建築群

回歸自然,與佛法相互呼應,而﹁本來面

目﹂的牌匾則點醒她隨時安住當下、從心

出發。

擁有十多年禪坐經驗的常州天合光能公

司董事長高紀凡說,這次受用最多的是將

禪法用在走路上,﹁原來走一步、走一

天、走一年是一樣的,都只有當下那一

步。﹂臨下山前,這些企業家學員紛紛表

示,﹁下次要上法鼓山來打禪七!﹂

▲ 在常遠法師的帶領下,施振榮與「王道薪傳班」的兩岸企業家到禪堂外的

步道體驗戶外經行。 (李東陽 攝)

施振榮率兩岸企業家

園區體驗禪

︻本刊訊︼聖嚴師父的法

門師友、埔里中道學苑開山

方丈暨前福嚴佛學院院長真

華長老,十月五日在四眾弟

子念佛聲中,於中道學苑安

詳捨報,世壽九十一歲,僧

臘七十八。

十月六日下午,方丈和尚

果東法師即代表法鼓山僧俗

四眾,前往中道學苑追悼致

意,並出席十月十六日舉行

的真華長老追思讚誦會。

﹁長老一生為佛教教育奉獻

許多,也對法鼓山大學院教

育極為肯定,曾數次親送其

弟子到法鼓山參學,愛護弟

子之心由此可見。﹂方丈和

尚感念說道。

青年時期,真華長老曾參

學中國大陸南方各大道場,

閱歷一九四○

年代部分佛教

寺院寂落式微的景象,蔚成

長老日後發表︽參學瑣談︾

一書的題材,至今仍為關心

大陸佛教發展的讀者奉為殷

鑑。聖嚴師父當年受邀為此

書作序時,曾寫道:﹁真華

法師是一位直心直口人,所

以他的文章,也是直來直去

地專說直話,﹃直心是道

場﹄,正是佛教徒的本色。

所以,本書的價值,應該是

在於﹃真實﹄二字。﹂

長老一生重視佛學教育,

對聖嚴師父的興學理念極為

肯定,曾多次陪同弟子至法

鼓山與聖嚴師父晤談,並且

重話咐囑弟子:﹁學業如

果沒有完成,就不必回來

了。﹂方丈和尚表示,從中

華佛學研究所時期到現今的

法鼓佛教學院,始終都有長

老的弟子參與共學,法鼓山

很感恩也很珍惜能夠為佛教

教育奉獻。

︻本刊訊︼中國佛協會副

會長、山東省佛教協會會長

明哲長老,九月十六日捨報

示寂,當時正在中國大陸訪

問的方丈和尚果東法師,九

月二十一日特地前往青島湛

山寺表達追思緬懷。

明哲長老與法鼓山的因

緣,可回溯至二○

二年

十二月,當時聖嚴師父率四

眾弟子將阿閦佛首送回山東

神通寺四門塔,使佛首復歸

佛身,並為此辦了一場灑淨

開光儀式,明哲長老是當時

三位主法長老之一。此後,

明哲長老曾三度光照法鼓

山,每次來訪總不忘應機開

示說法,慈悲關懷之情溢於

言表。

真華長老、明哲長老示寂 方丈和尚親往緬懷致意

十月七日,近千位身穿﹁遇見禪﹂T

恤的禪眾,在吉隆坡郊區參與一日禪

共修,展開心靈淨化的禪修體驗。

︵馬來西亞道場

提供︶

︻本刊訊︼什麼是禪?與千餘人一起打

坐共修又是怎樣的滋味?十月七日清晨,

帶著滿心的期待與歡喜,一千多位穿著

﹁遇見禪﹂T恤的民眾,魚貫步入位於吉

隆坡郊區武吉嘉拉馬術俱樂部︵Bukit Kiara

Equestrian and Country Resort

︶。簡單質樸的

會場內,擺放一方方的菩提道場,與會禪

眾各各安然端坐,與舞臺背板上繼程法師

的墨寶﹁遇見禪﹂相互呼應,準備展開一

場心靈的深度探索。

這場由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主辦、馬來

西亞佛教青年總會協辦的﹁遇見禪﹂一日

禪修活動,是法鼓山繼﹁五一三萬人禪

修﹂後,再次向社會大眾推廣漢傳禪法,

也是馬來西亞相當難得的千人禪修。當天

活動分兩部分,首先由聖嚴師父的法子繼

程法師指導禪修基礎,並帶領禪坐共修,

晚間則為繼程法師與金馬影后李心潔的心

靈對談,由大馬知名主持人林忠彪主持。

著眼於現代人身心緊繃,加上絕大多數

學員都是初次接觸禪修者,因此繼程法師

除了指導基礎禪坐方法,特別著重﹁放

鬆﹂的體驗,並輔以瑜伽運動,帶領大眾

進一步認識身與心調和的重要性。﹁禪修

就像喝茶,第一口總是苦的,如果因為第

一口的苦而吐出來,就沒有機會體驗茶最

美的味道─

回甘。﹂法師也以茶的譬喻

叮嚀大眾,珍惜難得的禪修因緣,返回日

常生活後定時定量地用功,滋養心靈。

從二○

八年隨繼程法師禪修後便養成

禪坐習慣的李心潔,在晚間對談時,分享

一路走來的喜悅。李心潔說,禪修改變了

她的人生,讓她學會放下、活在當下,不

但找回內心的平靜,也改變了她對家人和

朋友的態度。深深體會禪法的好,李心潔

這次還帶了親朋好友全程參與,隨眾、自

在的態度,讓在場每個人都感受到李心潔

的親切,而繼程法師幽默慧黠的回應,在

在讓人領受禪法﹁回甘﹂的好滋味。

馬來西亞道場監院常慧法師表示,曾參

加繼程法師主持的﹁默照禪十﹂,看到李

心潔與繼程法師互動的身影,當時便邀請

他們進行一場對談,向年輕人及社會大眾

分享學習禪法的心路歷程,後來又從兩小

時的對談延伸為一日禪修,他說:﹁感恩

十方助緣,讓千人共修得以順利圓滿,同

時接引這麼多人認識禪法、學習禪法。﹂

這次參與的學員從十來歲到七十多歲,

其中又以大學生占了多數。千人禪修的成

功,不僅為馬來西亞佛教史寫下新頁,也

帶動鄰近國家修習禪法的興趣,例如,新

加坡佛教界便計畫於明年舉辦千人禪修

營,活絡了東南亞地區的禪修活動。

雙十國慶

市民體驗八式動禪

今年的雙十國慶,臺北市政府前廣場除了旗

海飄揚,還有修行禪味!十月十日上午六

點多,一支身著禪T的動禪義工隊伍,在資深動

禪講師、前農委會主委陳武雄的帶領下,秩序井

然地進入市民廣場。六點四十分,十六位動禪義

工在臺上、臺下排開,在陳武雄的口頭引導下,

帶領現場參與升旗典禮、慢跑活動的民眾,學習

法鼓八式動禪,體驗﹁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

楚放鬆、全身放鬆﹂的動禪心法。

現場許多民眾依著引導與義工的示範,跟著扭

腰甩手、擎天觸地、轉腰畫圈、左右伸展,在藍

天、旗海、晨光映照中,逐漸收攝浮躁的心念,

專注感受全身的緊與鬆,享受當下每一個動作。

這次受邀在國慶升旗典禮教授法鼓八式動禪,

緣於五月十三日舉辦的萬人禪修,當時民政局黃

呂錦茹局長也在場體驗,被大眾整齊安定力量所

攝受,後來還邀請中山精舍動禪義工講師到市府

大廳示範八式動禪。這次雙十國慶,民政局再度

邀請法鼓山教授動禪,希望讓更多市民體驗有益

身心的動中禪。

︵文‧

編輯室/圖‧

李東陽︶

▲ 繼程法師(左)與李心潔(右)展開對談,分享禪修

對生命的提昇與轉化。 (馬來西亞道場 提供)

275期-1版-Q2.indd 1 2012/10/24 8:47:49 PM

CMYK

Page 2: 要聞 2012.11.01 馬來西亞千人遇見禪 - ddm.org.tw · 方丈和尚與現場貴賓和讀者分享﹁心念轉為 文化的協助,而促成此次出書因緣。 過的事,因有許悔之總編輯多次的邀請、法鼓無論是擔任方丈,或是出書,都是自己從沒想自己在僧團學習成長的歷程。

【北投中華文化館】9月29日上午,在持誦《心經》、「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聲中,文化館展開了佛化

聯合祝壽,許多老菩薩把握難得因緣,在文

化館住持、高齡90歲的鑑心長老尼祝福下,歡喜地皈依三寶,祈願在「夕陽無限好」的

人生階段,踏上「前程美似錦」學佛大道。

︻本刊訊︼接續九月份北區、南區授證

典禮後,中區勸募會員的授證典禮十月六

日上午於臺中寶雲別苑舉行,由方丈和尚

果東法師主持授證儀式,關懷中心副都監

果器法師、護法總會副總會長黃楚琪都到

場關懷。在眾人祝福下,新鼓手們凝聚願

力,願走在募人募心、利人利己的菩提道

上。當天下午,方丈和尚則進行﹁中部地

區悅眾關懷﹂活動,與悅眾們齊聚一堂,

分享中部各地一年來的活動成果及展望。

上午的勸募會員授證典禮上,方丈和尚

期勉新進勸募會員,募人貴在募心,自己

學佛受用,也要將佛法與人分享,讓他人

也能夠安心,而勸募正是以心傳心,讓人

人真心自在、社會安定吉祥的工作。典禮

中,臺中合唱團演唱多曲清涼法音;黃楚

琪副總會長分享了聖嚴師父︿一○

八自在

語﹀中的幸福人生﹁三Q﹂;遠從羅東來

的劉淑貞師姊則分享二十年的勸募心得;

而當天在國外弘法的臺中分院監院果理法

師,則藉由致贈方丈和尚新書︽抱願,不

抱怨︾來關懷新進勸募會員,表達對大家

的鼓勵和期勉。

下午的中部地區悅眾關懷活動,由話頭

班樂團的演唱揭開序幕,活力十足的氣氛

中,中部地區的成果報告登場,各地辦事

處悅眾們個個﹁有備而來﹂,運用精要的

數據、豐富的活動照片,將地區的護法弘

法概況,一一呈現大家面前,其中,豐原

地區還結合方丈和尚的新書,表演一段隊

呼:﹁好願在人間,抱願不抱怨,同心同

願在豐原敲響法鼓︙︙﹂,活潑與創意讓

大家印象深刻。

中部悅眾們的用心和願力,令人感動。

方丈和尚用感恩的心,感謝殊勝的善緣與

法緣,讓大家能在聖嚴師父創辦的法鼓山

大家庭中,發揮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力

量,彼此互相扶持和學習。透過方丈和尚

的關懷,悅眾們蓄積了更多學法、護法、

弘法的能量,願攜手同行菩薩道,為﹁提

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共同努力。

第十四梯次四川醫療團,九

月二十五日再度抵達汶川

大地震災區北川縣陳家壩,展

開為期五天的義診活動,地點

在法鼓山援建的陳家壩衛生院

金鼓村門診部。

義診期間,醫療團成員盡力

在有限時間中提供服務,遇到

特殊案例,即著手尋求醫療轉

介與後續醫療協助,並提供自

願加入的四川醫護人員許多資

訊和接續服務,例如為腦性麻

痺和瘖啞孩童安排專業醫療與

復健,不但在醫病之間建立了

更友善的關係,也帶動當地醫

療從業人員主動替病人設想的

熱忱。

陳家壩的村民們說,法鼓山

醫療團不只醫治了他們的病

痛,更帶來心靈的慰藉,甚至

影響他們對待人與環境的態

度。現在陳家壩比過去更整潔

乾淨,人與人之間更有禮貌、

更常微笑,點點滴滴的改變,

像秋日陽光般,在法鼓山醫療

團與陳家壩居民之間,注入了

一道暖流。

︵圖‧

文/慈基會

提供︶

募人募心

中區勸募新鼓手 接力

【新莊辦事處】10月7日國慶日前夕,八十多位老菩薩及家屬齊聚新莊辦事處,關懷院常捷法師帶領

壽星、家屬與義工們一同進行「祈福延壽法

會」。在「生日快樂」弦樂聲中,常捷法師

陪同93歲的黃粉老菩薩,代表所有壽星切壽糕,歡度充滿感恩和祝福的佛化祝壽。

【臺北安和分院】9月9日這一天,安和分院特別於《地藏

經》共修期間,舉行「長者祈願與祝福暨

聯合祝壽」活動,由果舫法師帶領近五百

位老菩薩和家屬一同精進共修。方丈和尚

果東法師到場關懷時,勉勵老菩薩們多培

福、常存歡喜心,還要珍惜身體,人生必

然少煩少惱,圓滿自在。

▲方丈和尚與中部地區悅眾齊聚一堂,期勉大家在法鼓

山大家庭中,攜手同行菩薩道。 (臺中分院 提供)

︻本刊訊︼經歷三年醞釀,法鼓

山人文社會基金會心劇團的﹁轉

動幸福﹂巡演計畫,十月十七日在

臺東縣大王國中啟動囉!團員們以

繽紛的造型,展開一場充滿熱情、

趣味的演出,與全校近三百五十名

師生分享生命教育的意涵。除了表

演,心劇團並在該校舉辦生根活

動,以繪畫、攝影等方式,引導孩

子重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係。

心劇團團長蔡旻霓表示,﹁校園

巡演﹂與﹁生根活動﹂是﹁轉動幸

福﹂計畫的兩大元素,希望以﹁心

靈環保﹂教育為核心,藉由接觸表

演藝術的機會,帶給學生知福、惜

福、培福、種福的觀念。﹁轉動幸

福﹂以行動為主軸,前者為融合戲

劇、舞蹈與音樂形式的戲劇演出,

後者則為分組進行戲劇教育活動。

心劇團﹁轉動幸福﹂計畫將深入

臺東、屏東與高雄等風災重建地

區,進行九場校園演出、三場戶外

公演,除了為學生帶來演出,也和

地區居民展開體驗交流。戶外公演

為自由入場,歡迎民眾相約欣賞。

︻心劇團戶外公演︼

十一月三日晚上七點‧

臺東市南京

路廣場

十二月一日晚上七點‧

高雄縣旗山

區公共體育場

▲心劇團「轉動幸福」計畫在臺東大王國中啟動校園巡演,與師

生分享生命教育的意涵。 (心劇團 提供)

心劇團「轉動幸福」 巡演計畫臺東啟動!

2012寶雲講談「遇見完全幸福」

【講題】「建設」人間淨土 ——企業界的行動菩薩【主講人】吳春山

(臺灣行動菩薩助學協會理 事長、麗明營造董事長)

【日期】11月18日(日) 09:20∼12:30【網路報名】請上臺中分院網站

http://taichung.ddm.org.tw/

2012臺南分院人文講談

【講題】保險舵手

──談最保險的人生【主講人】賴清祺 董事長 (財團法人保險事業 發展中心)

【日期】11月17日(六) 19:00∼21:00【地點】臺南分院

【洽詢電話】(06)220-6329

【活動看板】

無量祝福

感恩家中寶

﹁法鼓山二○

一二年佛化聯合祝壽﹂,九月從安和分院開跑囉!

在各地分寺院、辦事處中,子女們把握一年一度的機會,

向老菩薩們獻上感恩與祝福,本期一同來分享溫馨的祝壽活動。

文/編輯室‧

圖/各地分寺院、辦事處

提供

2 護法關懷275期 2012.11

【文山辦事處】10月14日上午,文山辦事處舉辦佛化聯合祝壽活動,共有近四十位壽星由家屬、義工陪同

出席。關懷中心副都監果器法師不僅到場祝

福,並主持感恩誦經祈福法會。感恩孝親奉茶

儀式中,晚輩們為家中長輩奉茶,表達平日心

中的感恩,場面溫馨感人。

【臺南雲集寺】嘉南地區聯合佛化祝壽9月30日在雲集寺舉行,110位七十歲以上老菩薩在家屬陪同下前來參加,適逢中秋節,老菩薩過生日也歡度

佳節。臺南長青讀經班老菩薩們代表大眾燃

燈供佛,並帶來〈延命十句觀音經〉手語表

演,獲得滿堂「安可」聲。

四川醫療團陳家壩溫馨義診

方丈和尚關懷中區悅眾

勉眾人互相扶持學習

發揮淨化人心力量

275期-2版-Q2.indd 1 2012/10/24 9:16:12 PM

︻香港訊︼十月一日晚上,

香港南丫島附近海面發生嚴重

的撞船事故,造成三十九人死

亡、一百多人受傷,是香港自

一九九六年嘉利大廈大火後,傷

亡最慘重的意外事件。一夜之

間,數十個家庭失去親人,港人

莫不感到震驚和傷痛,情緒久久

不能平復。

香港分會自十月二日起,於晚

課及共修活動中,迴向給事故中

的受難者及其家屬,並於十月六

日晚上舉行法會,誦念︽阿彌陀

經︾、稱念﹁阿彌陀佛﹂聖號。

消息公布後,預先安排的二百多

個座位很快滿額。法會當晚,還

有八十多位信眾到場報名,不僅

兩個佛堂坐滿了信眾,連走廊通

道上也有許多人站著默念佛號。

在主法的常空法師帶領下,

三百多位信眾、義工一同以虔誠

心念佛迴向,希望仰仗阿彌陀佛

的大悲願力,祈願事故中的罹難

者往生西方淨土,同時也為受難

者及其親人祝福,讓他們身心安

定,心安平安;並共同祈願香港

社會人心安定,災難永離,社會

和諧。

禪是修行,也是生活。齋

明寺於九月十五、十六

日舉辦初級禪訓密集班,共

有一百四十多位學員報到。

午齋前,總護果澔法師解說

﹁龍含珠﹂、﹁鳳點頭﹂的

用齋禮儀,並說明吃飯禪的

方法:清楚挾菜、咀嚼、吞

嚥等每個動作,清楚食物緩

緩嚼成糊狀、吞嚥下去的感

覺;吃飯時,心就在每一個

動作上。

下午托水缽體驗,因雨改

在廊道進行,學員托著盛滿

水的碗,走上階梯再到禪堂

外,將碗依序放下,學員們

開始清楚、明白每個動作,

一位學員放下水碗時,虔誠

恭敬、雙手合十說:﹁終於

放下了。﹂

禪訓班課程圓滿後,對學

員們而言,禪修之旅才剛開

始,將兩天所學的禪法落實

在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改

變自己,進而影響周遭環

境。

︵文/葉金花‧

圖/齋明寺

提供︶

︻翁蕙洵、萬果傳/新澤西報導︼新澤

西州分會十月七日舉行一日禪修活動,由

紐約東初禪寺住持果醒法師進行禪修指

導、生活禪講座。

上午的禪修,果醒法師帶領大眾練習法

鼓八式動禪,並在一炷香的禪坐後,與大

家分享打坐心得。法師提到自己尚未出家

前,曾經一天打坐六小時,雖然精進,但

一與外境接觸,仍大受考驗。一直到練習

運用無我的觀念,不以﹁如如不動﹂為目

標,而是以﹁無我﹂為目標,才漸漸坐出

工夫來。法師勉勵大家不要只有禪坐時才

用方法,下了蒲團後,仍要將心安住方法

上,不管發生任何狀況,都要學習接受,

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不取相、不執

著。下

午果醒法師以﹁生活禪﹂為題進行開

示。法師提醒大家,不要讓心隨著外境而

流轉,得到了追求的東西固然快樂,但一

時的興奮感總會消失;另一方面,當遇到

挫折時,心往往隨之產生生氣、暴躁、憂

慮等負面情緒。法師表示,在日常生活

中,我們要練習把心從外境拉回來,時時

覺察心中的情緒,而情緒的波動,通常可

從身體肌肉緊張、呼吸短促來觀察。如果

我們能當下覺察,然後放鬆肌肉、做深呼

吸,負面的情緒自然可以減緩,這就是將

禪法應用在生活中。簡單的道理雖然人人

能懂,但遇上事情時,能真正用上並不容

易,因此法師再次叮嚀大家修行的重要,

平時一定要多多練習。

3 各地報導 275期 2012.11

︻新聞短波︼

方丈和尚北美

弘法行(一)

︻加拿大多倫多訊︼方丈和尚北美巡迴關懷行,北

美時間十月十九日抵達首站加拿大安省多倫多分會,

方丈和尚與護法總會副總會長黃楚琪等一行先前往分

會新會址關懷分會運作,了解信眾需求。二十日中午

並參加於大多倫多中華文化中心舉行的﹁心靈饗宴:

牽心牽緣‧

燈燈無盡﹂勸募活動,期盼圓滿分會信眾購

置新道場,在西方推廣漢傳佛教的心願。

﹁心靈饗宴﹂勸募活動日,適逢臺北時間十月

二十一日子夜,正是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開山七

週年。方丈和尚親自擊響法鼓後,以﹁大悲心起﹂為

題,說明法鼓山建設道場的目的,在於開啟人人心中

的寶山,提供大眾獲得幫助自他平安幸福的慈悲與智

慧。方丈和尚勸請現場二百五十多位東西方信眾,共

同祈願以﹁大悲心起﹂來還願,學觀音、做觀音,發

揮菩薩精神。

方丈和尚表示,為了帶給浮動不安的現代人心一份

希望與光明,讓人們在不景氣時仍能感到幸福,多倫

多分會需要一座能夠凝聚向心力、展現生命力的道

場,期望全球信眾共同來護持成就。

多倫多分會會長林顯峰與北美護法會會長張允雄

等,為讓與會的北美信眾熟悉法鼓山的精神理念,不

僅貼心為西方信眾安排翻譯,現場也規畫聖嚴師父墨

寶展、慈善義賣,並有鋼琴及古箏表演,全場充滿溫

馨喜悅的氛圍,活動中更安排象徵道場建置的﹁我願

無窮拼圖﹂,在方丈和尚與眾人齊心協力下圓滿拼

圖。活動最後,方丈和尚並為信眾點燈,讓彼此的心

燈相互輝映,映照出法鼓山大悲心起的精神。

在勸募活動前一日,方丈和尚接受︽世界日報︾專

訪,從全球倫理的角度,說明多倫多分會的未來方

向,將會為西方帶來禪修的觀念和方法,以關懷社

會、服務人類為目的,期能消弭人心的恐懼與不安,

並共同在西方推動

法鼓山的理念,完

成淨化人心、淨化

社會的使命。

二十一日當天,

紐約東初禪寺果解

法師、常華法師等

於北約克市政中心

︵North York Civic

Centre

︶帶領﹁福

慧念佛會佛一共

修﹂,方丈和尚也

前往關懷、開示。

安省多倫多分會

會址:

1027 McNicoll Ave.,

ON, M1W

2L8

地下一樓

▲ 多倫多分會十月二十日舉行「心靈饗宴」活

動,當天正是法鼓山落成開山七週年,方丈

和尚親自擊響法鼓,並以「大悲心起」為

題,分享法鼓山建設道場的目的,在於開啟

人人心中的寶山。 (隨行小組 提供)

參與多倫多﹁心靈饗宴﹂

的西方信眾,藉由方丈和

尚的關懷與多倫多分會安

排的活動,對法鼓山有了

更多認識。

︵多倫多分會

提供︶

香港分會為南丫島撞船事故舉行法會,兩個佛

堂坐滿了三百多位信眾、義工,一同以虔誠心

念佛,迴向受難者及其家屬。

︵香港分會

提供︶

芝加哥分會

參與防止自殺慈善步行

齋明寺禪訓班

學員放鬆身心

多倫多心靈饗宴 開啟大悲心 法鼓山落成開山七週年 方丈和尚擊響法鼓 勸請東西方信眾一起學做觀音 發揮菩薩精神

舊金山邀林富元分享﹁職場倫理﹂

由舊金山分會舉辦的﹁心六倫系列講座﹂,九月八日

邀請矽谷地區知名創投家林富元分享﹁職場倫理﹂,共

有六十多位聽眾參加。林富元以﹁快樂職場人,成功事

業家﹂為主題,分享職場上要成功,有三個里程碑要達

成:Creditability

︵誠信︶、Reputation

︵聲譽︶、Brand

︵品

牌︶,這三項都需要經年的累積,包括:把每一件事情

做好、時時注意自己對他人是否造成困擾、有沒有讓人

感受到你的分享和幫助等。

林富元表示,從由小而大、逐漸累積的過程中,去了

解和定位一個自己的品牌,一個發自於內心、又受到

公司與社會肯定的自我,就是成功的象徵。由於行動發

自內心,所以能夠持續不懈;而時時心繫公司與社會整

體,則必須放下自我中心,如此在工作上的成就,也是

佛法的修行實踐。

︵編輯室︶

泰國舉行地藏法會

響應捐血活動

泰國護法會於九月十五日舉行地藏法會,由僧團常峪

法師、常受法師前往帶領大眾共修。常峪法師深入淺

出講說︽地藏經︾的精神,讓與會信眾了解持誦︽地藏

經︾的功德;常受法師以宏亮音聲帶領大眾持誦︽地藏

經︾,現場氣氛攝受莊嚴,有不少人感動落淚。當天法

會殊勝而圓滿,會長蘇林妙芬除了感謝信眾參加共修,

更感謝兩位法師蒞泰主法,還有義工團隊連日的辛勞。

義工們也感恩有機會從﹁做中學﹂,體驗奉獻的喜悅。

九月十六日法會圓滿隔天,常峪、常受兩位法師在蘇

林妙芬會長陪同下,前往泰國紅十字會,參與﹁慶祝泰

皇八十五聖壽千人捐血活動﹂現場,挽袖響應捐血。當

日捐血人當中,有數百位來自臺灣,大家對於法鼓山僧

眾法師的善行義舉,深感敬佩。

︵編輯室︶

香港分會舉行法會

迴向南丫島受難者

各地活動視窗

▓例行共修活動請洽各共修地點,電話請見各版中間通訊欄。

將慈悲心帶出禪堂、帶

進社會,利益更多的

眾生,芝加哥分會近二十

位會員,九月二十六日首

次參加芝加哥地區﹁走出

黑暗﹂慈善步行活動,協

助美國防止自殺基金會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

︶籌募善款,推動

防止自殺活動、關懷精神障

礙患者以及因親友自殺而受

影響的人。

成立於二○

三年的芝加

哥分會,秉承﹁心靈環保﹂

理念和聖嚴師父的悲願,舉

辦各種弘法、共修課程及活

動,來達到教育及關懷大眾

的目的。歡迎您前來參加分

會活動,更多內容請上芝加

哥分會網站查詢:

http://www.ddmbachicago.org

︵圖‧文/芝加哥分會

提供︶

◎北投文化館/觀音法會11月2日、11月17日/ 藥師法會11月11日/歲末關懷12月9日◎ 北投農禪寺/輕鬆走‧遇見禪11月6日、12月4日/大悲懺法會11月2日、12月7日/歲末關懷12月8日◎ 臺北安和分院/《地藏經》精進共修‧第六期

11月4日∼10日/大悲懺法講座11月4、11日/地藏法會11月4日、12月9日/義工日(上法鼓山)11月11日、12月9日/多媒體製作班11月15日開課/微電影製作班12月8日開課/大悲懺法會12月21日/藥師法會12月23日/菩薩戒誦戒會暨念佛共修12月25日◎ 三峽天南寺/念佛禪共修11月5日、12月17日/青年禪修護法種子培訓營12月14∼16日◎ 桃園齋明寺/菩薩戒誦戒會11月8日、12月13日/大悲懺法會11月11日、12月9日/桃園法青歲末感恩聯誼會12月15日◎ 臺中分院/戶外禪、法青英文讀書會11月4日/兒童故事花園11月17日、12月15日/地藏法會11月18日◎ 南投德華寺/地藏法會11月11日/大悲懺法會

11月15日/藥師法會12月9日◎ 臺南分院/菩薩戒誦戒會暨念佛共修11月1日、12月6日/大悲懺法會11月1∼3日、12月15日/佛一暨八關戒齋12月9日◎ 臺南雲集寺/觀音法會11月2日/藥師法會11月3日/大悲懺法會12月8日

◎ 高雄紫雲寺/《八大人覺經》講座11月2、9日/智能氣功11月2日/觀音法會11月4日/數位攝影研習班11月5月/傻瓜相機基礎班11月6日/健康講座──醫療保健11月24日◎ 臺東信行寺/地藏法會11月3日/景觀維護日

11月4日、12月2日/大悲懺法會11月17日、12月15日/環保清潔日11月18日/菩薩戒誦戒會11月28日◎ 臺北中山精舍/菩薩戒誦戒會暨念佛共修11月

1日、12月6日/心靈茶會11月5、19日/「銀向菩提」水陸法會佛國巡禮11月20日/「銀向菩提」長者關懷安心講座12月15日/地藏法會12月16月◎ 臺南安平精舍/地藏法會12月29日◎ 高雄三民精舍/大悲懺法會11月10日、12月8日/菩薩戒誦戒會11月17日、12月15日◎ 中山辦事處/水陸法會佛國巡禮暨頒發百年樹

人獎助學金11月18月◎ 嘉義辦事處/人文講談「旅行‧禪:一個文化

旅者的寺院探索」11月10日/大悲懺法會11月10日、12月15日/《金剛經》導讀(果謙法師主講)11月17日、12月22日◎ 屏東辦事處/菩薩戒誦戒會11月6日、12月4日/屏東合唱團練唱11月13、27日/大悲懺法會11月17日/地藏共修會11月20日◎ 花蓮辦事處/大事關懷課程11月11日

新州一日禪修

果醒法師講生活禪

法鼓山體系暨各地分院聯絡網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Tel: (02)2498-7171雲來寺/法鼓山基金會Tel: (02)2893-9966法鼓山世界青年會Tel: (02)8978-2081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Tel: (02)8978-1996法鼓大學籌備處Tel: (02)8978-2110聖嚴教育基金會Tel: (02)2397-9300

■北部農禪寺Tel: (02)2893-3161中華佛教文化館Tel: (02)2891-2550安和分院Tel: (02)2778-5007天南寺Tel: (02)8676-2556齋明寺Tel: (03)380-1426基隆精舍/基隆辦事處Tel: (02)2426-1677 0921-105-733中山精舍/中山辦事處Tel: (02)2591-1008松山辦事處Tel: 0933-896-399 0916-527-940士林辦事處Tel: (02)2881-7898內湖辦事處Tel: (02)2793-8809天母共修處Tel: (02)2893-9966轉9社子辦事處Tel: (02)2816-9619石牌辦事處Tel: (02)2832-3746劍潭共修處Tel: (02)2885-1792 0928-083-192大同辦事處Tel: (02)2599-2571北投辦事處Tel: (02)2892-7138同德共修處Tel: (02)2872-2627淡水辦事處Tel: (02)2629-2458中正.萬華辦事處Tel: (02)2305-2283大安.信義.南港辦事處Tel: (02)2778-5007∼9轉180 (02)2736-7589

0973-072-736 文山辦事處Tel: (02)2236-4380三芝.石門辦事處Tel: (02)2636-7752金山.萬里辦事處Tel: (02)2408-1844中永和辦事處Tel: (02)2231-2654三重.蘆洲辦事處Tel: (02)2986-0168新店辦事處Tel: (02)8911-3242深坑共修處Tel: (02)2662-5854屈尺共修處Tel: (02)2666-7983樹林共修處Tel: (02)2681-0286土城共修處Tel: (02)2265-6960海山辦事處Tel: (02)8951-3341林口辦事處Tel: (02)2603-0390Tel: 0935-577-785蘆洲共修處Tel: (02)2282-6934新莊辦事處Tel: (02)2994-6176泰山共修處Tel: (02)2909-7987 0937-527-248

桃園辦事處Tel: (03)302-4761中壢辦事處Tel: (03)2813-127新竹辦事處Tel: (03)5258-246竹科禪修園Tel: (03)562-7542 (03)578-9459觀音共修處Tel: (03)483-0989

■中部臺中分院(寶雲寺)Tel: (04)2255-0665臺中寶雲別苑Tel: (04)2465-6899三義DIY心靈環保教育中心Tel: (04)2223-1055苗栗辦事處Tel: (037)362-881豐原辦事處Tel: (04)2524-5569海線辦事處Tel: (04)2662-5072苑裡共修處Tel: (037)866-548(白天) (037)861-507(夜間)

彰化辦事處Tel: (04)711-6052員林辦事處Tel: (04)837-2601南投德華寺Tel: (049)242-3025南投辦事處Tel: (049)239-2363Tel: (049)239-2365竹山共修處Tel: (049)264-5456東勢共修處Tel: (04)2588-1337 (04)2577-2923

■南部臺南分院Tel: (06)220-6329高雄紫雲寺Tel: (07)732-1380佳里雲集寺Tel: (06)721-1295臺南安平精舍Tel: (06)298-9050高雄三民精舍Tel: (07)380-0848嘉義辦事處Tel: (05)276-0071朴子共修處Tel: (05)370-8758白河共修處Tel: (06)683-2919高雄北區辦事處Tel: (07)380-0848高雄南區辦事處Tel: (07)241-4513屏東辦事處Tel: (08)738-0001潮洲辦事處Tel: (08)789-8596六龜安心服務站Tel: (07)689-5871甲仙安心服務站Tel: (07)675-3656林邊安心服務站Tel: (08)875-0085

■東部臺東信行寺Tel: (089)225-199瑞穗共修處Tel: (038)871-897宜蘭辦事處Tel: (039)332-125羅東辦事處Tel: (039)571-160花蓮辦事處Tel: (038)342-758

275期-3版-Q2.indd 1 2012/10/24 9:12:22 PM

CMYK

Page 3: 要聞 2012.11.01 馬來西亞千人遇見禪 - ddm.org.tw · 方丈和尚與現場貴賓和讀者分享﹁心念轉為 文化的協助,而促成此次出書因緣。 過的事,因有許悔之總編輯多次的邀請、法鼓無論是擔任方丈,或是出書,都是自己從沒想自己在僧團學習成長的歷程。

︻本刊訊︼東初

老人創刊、聖嚴

師父復刊,走過

六十三年歷史的

︽人生︾雜誌,十

月十三日受邀參與

伽耶山基金會、香

光尼眾佛學院圖書

館舉辦的﹁佛教期

刊發展研討會﹂,

︽人生︾雜誌主編

梁金滿以﹁︽人

生︾一甲子回顧與

展望﹂為題,分享

︽人生︾經歷創

刊、停刊、復刊、

改版的歷程和階段

特色,並和與會人

士交流編輯和發

行經驗。

研討會在臺北

行,與會期刊除

了︽人生︾,還包括︽慧炬︾、︽慈濟月刊︾、

︽香光莊嚴︾、︽明倫︾、︽慈雲︾等,都是創

刊逾三十年且持續發行的佛教刊物。回顧雜誌歷

年內容,梁金滿指出︽人生︾在思想弘傳上,可

看出從﹁人生佛教﹂到﹁人間淨土﹂的推展脈

絡。在教界大德、法鼓山教團支持下,︽人生︾

一路蛻變成長,回應讀者需求,如今雜誌內容更

聚焦在漢傳佛教的修行生活上,並朝清淨、實

用、多元的專業佛教雜誌邁進。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自衍法師,整理

一九四九年至今的臺灣佛教期刊,共三百四十八

種,目前仍在臺發行的,以一九二○

年創刊的

︽海潮音︾最悠久,︽人生︾則為戰後在臺首創

的佛教期刊,其他超過三十年且仍發行中的有

十二種。

法鼓佛教學院兼任助理教授闞正宗,探討日據

時期羅妙吉創辦的︽亞光新報︾、林秋梧的︽赤

道報︾,一窺日本殖民時期臺灣佛教的改革派理

念。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陳玉女,則肯定非學術

期刊保存佛教歷史的功能,她認為掌握發聲權的

佛教期刊,是研究佛教歷史的第一手資料,也是

教界與學界的溝通媒介。

大千出版社發行人梁崇明從市場的角度,提出

佛教期刊應滿足多元議題的訴求,例如佛教如何

面對高齡化社會、如何透過禪修幫助學生培養專

注力、提昇職場績效等;在發行流通上,還要透

過多樣的閱讀載體,讓不同的閱聽人得到佛教智

慧的力量。

4 教育文化275期 2012.11

︻黃佳卿/北投報導︼十月六日,中華

佛學研究所與法鼓佛教學院合辦校友會

專題講座,呼應法鼓山推動心靈環保二十

週年,特別以﹁心靈環保的運用實例﹂為

題,分別由佛研所首屆校友果祥法師、第

十八屆選修校友許書訓擔任報告人。在佛

研所三十週年校慶主題曲︿回家﹀的樂聲

中,兩校師長及校友共聚在新北投美代飯

店四樓佛堂,溫馨相見歡。

上午的講座,首先由許書訓主講﹁寬恕

是唯一的解藥﹂。許書訓將佛學與心理學

結合,探討寬恕與否,將對於心理健康及

人生產生關鍵影響,在寬恕的學習中若能

了知﹁我心自空,罪福無主﹂,在累世生

命裡懺悔往昔過錯,寬恕甚至可以是開悟

的解藥。

講座同時邀請佛研所榮譽所長李志夫教

授、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擔任回應人。

惠敏法師對於將寬恕與實相懺悔進行連

結,讚歎是頗有新意的討論;並且回應在

座信眾問及親子相處問題,表示應相信眾

生心,在尊重信任中,自然產生善意,也

是心靈環保的實踐。

中午餐敘過後,由第十七屆校友、佛

寺建築師許育鳴,帶領全體與會者參訪

位於北投公園

旁的于右任故

居﹁梅庭﹂,

運用﹁三分景

像﹂的方式,

用心觀覽小品

建築之美。下

午則由果祥法

師報告﹁臺灣

農人保衛生態

的成效﹂,分

享經年走訪各

地農園獲得的

歷,比較臺灣

目前運作中的

慣行、安心、

健康、有機、

自然、清淨農

法的利弊,並透過多幅生態照片,提醒物

種與土壤保護的重要性;法師也呼籲,養

生也就是養一切眾生,在農業上即是落實

佛教不殺生的護生精神,祈願眾生離苦得

樂,與大自然萬物共構人間淨土。

把心靈環保傳出去

︻邱惠敏/臺北報導︼如何將﹁心靈環保﹂

化為奉獻的願力?怎樣以智慧豐富人生?十月

三日,出版首本著作︽抱願,不抱怨︾的方丈

和尚果東法師,與︽活出增值人生:二十位名

人通往幸福的大路︾書中四位主角陳榮基、劉

君祖、黃平璋、李建復,共同出席在法鼓德貴

學苑舉行的新書發表會,在有鹿出版社總編輯

許悔之的主持下,分享成書過程點滴與心得。

發表會當天,法務部長曾勇夫、前中央選委會

主委黃石城、︽人間福報︾副總編輯妙熙法師、

台積電志工社社長張淑芬、國立教育廣播電臺臺

長陳克允,以及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祕書長李

伸一、法行會會長張昌邦都到場祝福。

方丈和尚與現場貴賓和讀者分享﹁心念轉為

正念,希望光明無限﹂、﹁生命轉個彎,前景

無限寬﹂等法語,與眾人互勉抱﹁願﹂不抱

﹁怨﹂,人生就會﹁真大吉祥﹂。方丈和尚並

說明,︽抱願︾一書的出版,純粹期望展現法

鼓山團體歡喜和合的精神,並與社會大眾分享

自己在僧團學習成長的歷程。方丈和尚表示,

無論是擔任方丈,或是出書,都是自己從沒想

過的事,因有許悔之總編輯多次的邀請、法鼓

文化的協助,而促成此次出書因緣。

張淑芬社長也分享,一如︽抱願,不抱怨︾

的書名,方丈和尚不論頭銜如何變化,不變的

是他平易近人、親切關懷溫暖人心的特質,因

此書如其人,篇篇精彩,值得讀者細細體會。

另一本新書︽活出增值人生︾則匯集了二十

位名人精彩的生命故事,由法鼓山人基會與教

育廣播電臺策畫,有阿基師、鄭石岩、吳克

群等不同領域的人士,分享通往幸福之路的體

悟。書中主角之一的李建復,也在現場分享他

不按牌理出牌的前半生,而目前他最想做的是

奉獻自己,多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

《人生》主編出席佛教期刊研討會

發表論文並交流編輯經驗

十月份出版的《抱願,不抱怨》、《活出增值人生》舉行聯合新書發表會,作者與各界貴賓雲集。左起依序

為:陳克允、李建復、黃石城、李伸一、方丈和尚、張淑芬、曾勇夫、黃平璋、劉君祖。 (許朝益 攝)

教育文化新聞集錦

︽抱願,不抱怨︾︽活出增值人生︾聯合新書發表會

隆迅法師講﹁科學發展與佛法﹂

︻陳慧蓉/金山報導︼十月十七日,法

鼓佛教學院邀請前華梵大學校長隆迅法師

演講﹁科學發展與佛法﹂。身為化學博士

的隆迅法師表示,佛法兼具宗教、教育、

哲學與科學的特性,卻又超越這些學科,

不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科學

也可當成現代社會度眾的一種善巧方便。

隆迅法師分別介紹了科學與佛教的宇宙

觀,並以牛頓力學來解釋業力與因果:

﹁業是造作或行為,人造業如同物體運動

作功,也就是作﹃因﹄;功會產生為能

量,也就是結﹃果﹄。﹂法師說,所有業

的根源都是意念,具有波與能量。我們要

時常檢視自己的心念,將頻率調整到﹁菩

佛研所與佛教學院 合辦心靈環保講座

薩的電臺﹂,才能跟菩薩相應。

最後,隆迅法師引用愛因斯坦的一段

話:﹁如果有一個宗教涵蓋現代科學需求

的話,那這個宗教就是佛教。﹂說明佛教

的殊勝與歷久彌新。法師融合了科學專業

與修習佛法的體驗,詼諧風趣地講解科學

與佛法相應之處,讓人透過科普的視野對

佛法生起信心。

僧大︽法鼓文苑︾第四期出版

︻本刊訊︼

由法鼓山僧大

學僧企畫、採

訪、編輯、攝

影、插圖的學

僧刊物︽法鼓

文苑︾,第

四期在十月出版了。一改前三期專題的形

式,本期以﹁心‧

遊記─

─○

三六○

度的

旅程﹂為主題,透過如同唐三藏西方取經

的歷程,呈現出學僧們從初出家的覺醒、

學習承擔的過程、修學與互相勉勵的喜

悅,到從大師行儀中體會大悲心的意義與

實踐,呈現了從青澀蛻變為承擔如來家業

的修行歷程。

本期︽文苑︾內容除了散文,還包含新

詩、插畫、漫畫、素描,學僧們在這方天

地中充分發揮創意,讓修學過程充滿溫馨

和趣味。第四期︽法鼓文苑︾編輯小組召

集人、僧大三年級學僧演道法師分享,

︽文苑︾編輯的過程,讓他想到玄奘法師

譯經時的盛況,大家齊聚一堂,同心同願

努力。編輯成員演燈法師也分享,這是一

段藉境鍊心的歷程,完成這期刊物,編輯

群也共同成就了屬於自己的﹁心遊記﹂。

佛研所校友許育鳴︵右一︶

帶領榮譽所長李志夫教授

︵右三︶與歷屆校友,參訪于右

任故居﹁梅庭﹂,用心觀覽小品

建築之美。

︵張曜鐘

攝︶

梁金滿主編︵中︶在研討會上分享

︽人生︾經歷創刊、停刊、復

刊、改版的歷程。

︵許朝益

攝︶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351期11月號

妙音傳法音──來聽佛教音樂 梵唄與佛曲有何不同?弘揚佛法為何需要音樂?本期專

題從歷史來看梵唄與佛曲的發展,透過Q&A來解答大眾對佛教音樂的疑惑,還介紹臺灣佛教音樂的創新與發展,

以及佛教教團發展出的梵唄讚誦團、音樂手語劇、中西合璧讚唄,並邀請創作

人奕睆、歌手孟庭葦、音樂製作人戴維雄,分享他們與佛教音樂結緣的故事。

佛教徒可以養寵物嗎?本期「學佛新手Q&A」為您解惑。對視障者來說,生命充斥著有形與無形的障礙,「電影與人生」介紹《逆光飛翔》,看一個視障

青年與愛跳舞女孩,如何相伴跨越無形與有形的障礙,朝夢想前進。

(每本150元,訂閱一年144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洽詢電話:(02)2896-1600◎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www.ddc.com.tw

【主題內容】 以「自己」為出發點,涵蓋家庭、生活、校園、自然、族群等不同倫

理面向,可包括:自我認識、家庭角色、生活態度、生活禮儀、校園

學習、同學相處、師長應對、節能減碳、環境保護、文化信仰等。

【主辦單位】聖嚴教育基金會、法鼓山教師聯誼會

【參加對象】全國各公私立小學、幼兒園學生

【收件日期】 即日起,11月30日止【比賽簡章】 請至聖基會網站下載http://www.shengyen.org.tw【洽詢電話】(02)2397-9300分機13∼14

10月1 2日上午,美國長島大學(L o n g I s l a n d University)師生一行二十人抵達法鼓山園區,展

開三天二夜的宗教文化課程。今年的行程中,特別安排

學生和法鼓山僧伽大學學僧進行互動交流,雙方青年就

環境保護、全球暖化等問題,提出東西方青年的觀點;

分組對談中,法師們並引導西方學生認識法鼓山心靈環

保理念,進而思考如何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長島大學環球學院比較宗教及文化學程,每年都會安

排師生到海外參訪寺院,法鼓山園區是認識並體驗漢傳

佛教必到之處。負責籌備參訪課程的國際發展處監院果

見法師表示,課程安排包括:介紹禪修觀念、七支坐

法、法鼓八式動禪、經行、托水缽,以及園區境教體驗

等活動,讓西方學生次第接觸漢傳禪法。

(文/黃佳卿‧圖/李東陽)

交流青年觀點法鼓山僧大學僧

長 島 大 學 學 生

「兒童生活教育」作文及繪畫比賽徵稿

分享一甲子 人生》《

275期-4版-Q2.indd 1 2012/10/24 9:01:26 PM

Page 4: 要聞 2012.11.01 馬來西亞千人遇見禪 - ddm.org.tw · 方丈和尚與現場貴賓和讀者分享﹁心念轉為 文化的協助,而促成此次出書因緣。 過的事,因有許悔之總編輯多次的邀請、法鼓無論是擔任方丈,或是出書,都是自己從沒想自己在僧團學習成長的歷程。

CMYK

︶成佛的意思是

①開創了新世界②成

為造物主③升為神格④覺悟的人

︶佛陀生病了

①應該看醫生②等梵天

送藥③用神通解決④等弟子服侍

︶四聖諦是

①佛陀創造發明的②佛陀

體驗發現的③佛和弟子討論出來的

④梵天告訴佛陀的

以上﹁法青哈佛夜﹂的課後腦力激

盪,這些問題的答案,你都知道

嗎?﹁

法青哈佛夜﹂是法鼓山世界青年會

課程中相當受歡迎的一門課,今年九月

起改版為學佛系列課程。負責課程設計

5 心靈成長 275期 2012.11

信行寺福田班班長許慶貴,從科技業轉到臺東

種鳳梨、耕福田。他希望用自己的故事,鼓

勵更多人出來奉獻。

︵普化中心

提供︶

年輕人下了班哪兒去?

今年法鼓山世界青年會規畫各式佛學、禪修課

程,邀請年輕的你,用小小的時間儲值人生大

智慧。本期帶你一起哈佛去!

聖嚴書院美國佛學初階第一

班,在洛杉磯開課了!

其實剛開始,很擔心這堂課今

年開不成,因為大家有各種反應

:﹁三年的課,有沒有聽錯?那

麼長!﹂﹁臺灣、大陸、美國,

常常跑來跑去,不敢報名。﹂﹁

剛搬新道場,要不要先休息一下

啊!﹂﹁例行活動已經很多,哪

來的﹃美國時間﹄啊!﹂

眼看開課日近,可是菩薩人在

哪裡?召集人開始著急,而果明

法師依然專心教大家練法器、梵

唄,正式啟動新道場的晚課。由

於道場剛落成,常有許多新菩薩

來參訪,知客處見一個招一個,

從個位數增到二十五人,但仍沒

達到開班人數。

為了爭取時間招生,常諦法師

著手和臺灣連線舉行課程說明會

。雖然連線時,電腦常常斷訊,

果毅法師仍耐心鼓勵大家:﹁這

是一套有系統、循序漸進的課程

,學過的菩薩可藉此溫故知新,

看看法師們如何把這些耳熟能詳

的名詞,設計成有趣的教材,將

來可跟更多人分享。﹂

慢慢地,資深菩薩們加入了,

人數達六十五位,新菩薩終於可

以和好多善知識共學了。九月

三十日正式開學,常諦法師將一

些朗朗上口的佛學名詞,次第分

明地重新解說,加上精彩的故事

,同學聽得笑聲不斷;果乘法師

更鼓勵大家:﹁不找藉口不來,

確定不能來也要來,一定要來,

一口氣喘不過來,才能不來。﹂

許多當天旁聽的菩薩,紛紛填

了報名表,人數超過九十位!課

堂討論中,許多初學者分享對佛

學使不上力的例子,資深的菩薩

便主動分享心得,一往一返的互

動中,看著菩薩慢慢深化過去所

學,彷彿也是新學;初學菩薩覺

得這樣的學習環境很溫馨、很踏

實,學佛路上一點兒也不孤單。

這次的佛學班,是美國西岸洛

杉磯道場啟用後,肩負弘揚漢傳

佛法使命所踏出的第一步。無論

您是新學或老參,竭誠歡迎來新

道場,大家一起重新、從心聽聞

佛法、練習佛法,再把法喜分享

給家人和朋友,讓每個人心中灑

下美好的種子。

喂!我是阿貴,我現在在田裡!﹂

電話那端的許慶貴,被大家暱稱

為﹁阿貴﹂,是在臺東種有機鳳梨的科

技農夫,每天早上,他都在田裡照顧鳳

梨,不過,阿貴還有另一畝田,是他在

法鼓山奉獻、為大眾服務的﹁福田﹂。

阿貴說,十一年前,他就讀研究所

時,家庭、論文與愛情相繼遇到瓶頸,

幸好有善知識建議他參加聖嚴師父在月

一九九○

年,為了安排孩子的學習

環境,帶著兩個髫齡小童,來到

地球的南端─

澳洲雪梨。

每天清晨送

孩子上學後,就開始一天的工作:讀書

和教書。寂寞思鄉之餘,唯一可慰藉心

靈的是佛學經典。有一天,朋友帶來聖

嚴師父的書籍,打破從前認為禪與俗世

毫無交集的觀念,漸漸也能將體驗到的

佛法融於生活中,藉以提昇自己。

常盼望能親聆聖嚴師父的教誨,然而

礙於孩子的課業、自己的工作,以及推

諉因循的習性,返臺只是蜻蜓點水。直

到二○

九年,臺灣傳來師父圓寂的消

息,頓時震驚、傷痛、錯愕湧上心頭。

佛法不是告訴我們世間無常,為什麼以

前不懂把握當下的因緣呢?

清晨五點鐘,喀、喀、喀的打板聲,

敲醒沉睡中的我們,開始在天南寺學習

的美好一天。在浸漬露珠的草地上,開

始法鼓八式動禪、打坐、誦經、戶外經

行。托著水缽,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

當心逐漸沉靜後,裝滿了水的缽,亦如

一灘靜止的水,經過層層考驗,不再溢

出點滴。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我托的不

是水缽,是自己浮躁的心。

當楊蓓老師談到,慈悲必須從對自己

開始,每刻覺知自己的舉動、自己的

心,掌握自己的心。透徹的慈悲,必須

用智慧去貫徹,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

是慈悲的體現,例如:把垃圾放在口

袋,絕對不隨意亂丟;搭乘手扶梯,一

定從容不迫,因為對自己慈悲,就是對

眾生慈悲。楊蓓老師見微知著的智慧,

給予一向好高騖遠的我,當頭一棒。

離別前夕,是常乘法師主持的﹁無盡

燈之夜﹂。夜靜人散後,我沒有離去,

獨自走到庭中,坐在石頭上,看著山

下燈火明滅,忽有不想歸去的念頭。這

裡的每一個人、每一株草、每一棵樹

木,好像和我相識很久。今生沒能拜見

聖嚴師父,但在這天地中,何處沒有師

父呢?每個人都繼續師父生生世世的慧

命,師父的精神其實無所不在啊!霎時

間,貪執依戀的心緒,杳然無蹤。

踏著一彎月色,靜靜回到房中,心中

不再有憾。

【法青會近期課程資訊】活動名稱 時間 地點

法青哈佛夜 學佛系列三(佛法生活應用‧修心篇) 11/8、11/15、12/6、12/13

臺北法鼓

德貴學苑

一日心靈茶禪 11/11

身心SPA 12/4、12/18

一日心靈漫行(原「城市漫/慢行人」培訓課程) 12/9

◎詳情與報名請上法青布拉格:http://ddyp.pixnet.net/blog

青年們,

把握當下 心中不再有憾 ◎葉秋紅

福田班年度壓軸班─

內湖福田班,

十月七日在臺北市內湖高工開學

囉!﹁從法鼓山開辦福田班,我就想參

加了,現在離家這麼近、這麼方便,一

定要參加!﹂、﹁感謝法師和義工,讓

我們吃飽吃好,腦袋也裝滿滿﹂、﹁今

天的課程讓我對法鼓山和聖嚴師父有更

深刻的了解,期待下次相聚﹂,才上完

第一堂課,法鼓山心靈環保學習中心的

臉書︵Facebook

︶上,寫滿了學員的留

言,內心的感動與學習樂趣不言而喻。

這是聖嚴書院首度就近在臺北都會區

的社區開辦福田班,二百四十位內湖、

汐止、南港學員都覺得好有福氣。普化

中心副都監果毅法師感謝地區團隊的護

持,期許未來相同的模式可以開展到各

地,讓福田班在地區深耕,接引社會大

眾認識佛法、認識法鼓山。

︵文/編輯室‧

圖/普化中心

提供︶

有你真好!

◎洛杉磯佛學班行政小組

重新學習 從心成長

眉山主持的青年禪七,讓他找到生命難

題的解答。後來這位善知識成了他的同

修,並支持他放棄科技業的工作,來到

臺東種鳳梨,夫妻倆成了信行寺最年輕

有力的義工。當信行寺福田班開辦時,

阿貴也成了最佳的班長人選。

在法師口中,阿貴﹁什麼都能做﹂,

幾乎信行寺大小活動都能見到他的身

影。但在積極投入義工工作的過程中,

阿貴發現臺東缺乏系統性的佛學課程,

義工們要是沒有佛法的正知見,當身心

疲累、煩惱生起時,容易起退心,所以

當普化中心在臺東推動福田班課程時,

他便主動承擔起班長的工作,希望和更

多人一起種福田、結善緣。

擔任班長期間,阿貴最樂於幫助學員

自我成長。有一回,原本的課程主持人

生病請假,他善巧地鼓勵年輕熱忱的

關懷員上臺代班,不但課程順利進行,

也分攤原主持人的工作,讓新人得以發

揮。阿貴說:﹁當班長沒有什麼壓力,

就是要照顧大家的道心,讓大家願意持

續來當義工。﹂

而福田班﹁分享生命故事﹂的課堂也

讓阿貴開發不少潛力,﹁我其實不喜歡

公開講自己的故事,因為自己還有很

多不懂與不足的地方。﹂不過在法師的

鼓勵下,阿貴改變想法,練習把自我的

執著放下,分享踏實成長的心路歷程,

希望自己的故事可以鼓勵更多人發心奉

獻,不要妄自菲薄。

看到福田班帶動臺東菩薩的學習熱

忱,大家在課程結束後,又﹁續攤﹂報

名其他課程,讓阿貴感到很欣慰,現在

他繼續擔任佛學班班長,陪伴學員一起

成長。他衷心期盼著將來能在信行寺看

到更多年輕面孔,一起修學佛法、當義

工,用心耕耘利益眾生的﹁福田﹂。

的青年院常灃法師表示,以往的活動為

單堂課,各別探討學業、職場、兩性關

係等生活議題,改版後的課程,從佛法

基礎觀念到生活應用,更能幫助青年學

員對佛教有正確完整的認識。

﹁法青哈佛夜﹂有三個系列,共九堂

課,每次上課兩小時,內容依序介紹佛

陀的一生、四聖諦、三法印、因果因

緣觀、十二因緣等。乍看之下像老生常

談,其實每堂課都融入了現代創意,例

如,將十二因緣與年輕人熱衷討論的

十二星座運勢做連結,介紹性格養成、

生死流轉等觀念,讓青年朋友了解扭轉

人生的力量,便掌握在自己手中。

此外,觀看影片、腦力激盪、隨堂演

出等內容,釐清年輕人對於佛教似是

而非的觀念,每每引起熱烈的討論與

回響。﹁我很訝異,原來佛教不談靈

魂。﹂學員陳常韶分享,儘管皈依三寶

有一段時日,卻是透過課堂問答,才重

新建立正信的觀點;而在法師引導下,

練習觀察自己被主管或父母責備時的身

心狀態,層層追問探索,也讓﹁四聖

諦﹂變成她隨時可以應用的方法。

除了﹁法青哈佛夜﹂,還有城市漫

/慢行人培訓、一日心靈茶禪、身心

SPA、邁向奇跡等課程。常灃法師

說,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習慣向外攀

緣,透過走路、喝茶等平易近人的方

式,幫助學員練習放鬆、清楚、專注,

並將這分安定延續到生活中。其中已推

廣半年的慢行人培訓,更

是深獲好評,雖然學員聽

到練習走路的第一個反應往

往是:﹁走路這麼簡單,還要

練習?﹂但從慢步經行、快走、

帶著眼罩走、退步走等各式走法中,覺

察自己的身心,不少學員回應:﹁沒想

到走路大有學問!﹂

哈﹁佛﹂趣味真不少,年輕的你,趕

快加入哈佛青年的行列吧!

腦力激盪答案:④ ① ②

【洛杉磯佛學班,開課囉!】

許慶貴

一邊種鳳梨

一邊耕福田

教師心靈環保成長營心得

美國佛學初階第一班,在洛杉磯開課了

!在常諦法師的課堂上,同學聽得津

津有味,笑聲不斷。

︵洛杉磯道場

提供︶

新改版的法青會學佛課程融入了現代創意,釐清年輕人對佛

教似是而非的觀念,每每引起熱烈討論。 (青年院 提供)

(青年院 提供)

佛 種

陳慧蓉

法鼓德貴學苑 16 ∼ 35 歲海內外青年 報名請洽法青布拉格 ddyp .pixnet .net /blog

9:30~16:3012月場12/9 (日 )

一日心靈漫行 踏出安定的奇跡,成為傳動心靈公益的種子

許翠谷

一起來哈

走入社區

內湖班福氣啦!

275期-5版-Q2.indd 2 2012/10/24 8:30:36 PM

Page 5: 要聞 2012.11.01 馬來西亞千人遇見禪 - ddm.org.tw · 方丈和尚與現場貴賓和讀者分享﹁心念轉為 文化的協助,而促成此次出書因緣。 過的事,因有許悔之總編輯多次的邀請、法鼓無論是擔任方丈,或是出書,都是自己從沒想自己在僧團學習成長的歷程。

7 樂在修行 275期 2012.11 法鼓山全球護法會【北美】東初禪寺Tel: 718-592-6593E-mail: [email protected]

象岡道場Tel: 845-744-8114E-mail: [email protected]

【美國護法會】紐約州分會召集人:方毓明Tel: 646-919-6626E-mail: [email protected]

紐約州長島聯絡處召集人:李海蒂Tel: 631-689-8548E-mail: [email protected]

康州南部聯絡處召集人:彭明美Tel: 203-972-3406E-mail: [email protected]

康州哈特福聯絡處召集人:王泠芸Tel: 860-805-3588E-mail: [email protected]

佛蒙特州伯靈頓聯絡處召集人:李瑞莒Tel: 802-658-3413E-mail: [email protected]

新澤西州分會召集人:王九令Tel: 732-549-7134E-mail: [email protected]

紐約羅徹斯特聯絡點聯絡人:洪其安Tel: 585-249-0617 E-mail: [email protected]

賓州州大大學城聯絡處召集人:余坤彰Tel: 814-867-9253E-mail: [email protected]

賓州費城聯絡點聯絡人:江錫銘 Tel: 610-254-5028E-mail: [email protected]

首都華盛頓聯絡處聯絡人:張傑雄Tel: 301-982-2552E-mail: [email protected]

德州達拉斯聯絡處召集人:陳忻民Tel: 817-226-6888 E-mail: [email protected]

佛州奧蘭多聯絡處召集人:張智惠Tel: 407-671-6250 E-mail: [email protected]

佛州天柏聯絡處召集人:鍾維馨Tel: 727-393-9588E-mail: [email protected]

佛州塔拉哈西聯絡處召集人:果谷(俞永峰)Tel: 850-274-3996E-mail: [email protected]

德州休士頓聯絡點聯絡人:丁鳳英Tel: 281-589-0718E-mail: [email protected]

佛州邁阿密聯絡點聯絡人:李美賢Tel: 954-432-8683

佛州甘市聯絡點聯絡人:陳蘭蕙 Tel: 352-336-5301E-mail: [email protected]

北卡州聯絡點聯絡人:王翠莉Tel: 919-852-4860E-mail: [email protected]

田納西州曼菲斯聯絡點 聯絡人:涂丹Tel: 732-777-9618E-mail: [email protected]

伊利諾州芝加哥分會召集人:Susan LinckeTel: 847-824-6882 / 708-453-2069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密西根州蘭辛聯絡處召集人:李麗華Tel: 517-332-0003E-mail: [email protected]

密蘇里州聖路易聯絡點聯絡人:李台玲Tel: 636-529-0085E-mail: [email protected]

科羅拉多州丹佛聯絡點聯絡人:朱元東Tel: 732-754-8984E-mail: [email protected]

加州洛杉磯分會召集人:江秀鳳Tel: 626-350-4388 / 626-428-5337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加州舊金山分會召集人:張洪中Tel: 650-988-6928 / 408-272-9380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加州省會聯絡處召集人:蔡維馨 Tel: 916-681-2416E-mail: [email protected]

華盛頓州西雅圖分會召集人:何畔晴Tel: 452-957-4597 / 414-403-4034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聯絡點 聯絡人:林玉華 Tel: 702-896-4108E-mail: [email protected]

猶他州鹽湖城聯絡點聯絡人:范弘青 Tel: 801-947-9019E-mail: [email protected]

【加拿大護法會】溫哥華道場/溫哥華分會召集人: 林美惠Tel: 604-277-1357Fax: 604-277-1352E-mail: [email protected]

安省多倫多分會召集人:林顯峰(Kevin Lin)Tel: 416-774-8873E-mail: [email protected]

【香港護法會】召集人:黃庭德Tel: 852-2865-3110Fax: 852-2591-4810E-mail: [email protected]

【馬來西亞護法會】馬來西亞道場Tel: 60-3-7960-0841Fax: 60-3-7960-0842E-mail: [email protected]

【新加坡護法會】召集人:謝世裕Tel: 65-6735-5900Fax: 65-6224-2655E-mail: [email protected]

【泰國護法會】召集人:蘇林妙芬Tel: 662-713-7815∼16Fax: 662-713-7638E-mail: [email protected]

【澳洲護法會】雪梨分會聯絡人:莫靄瑜Tel: 61-4-1318-5603Fax: 61-2-9283-3168

【歐洲】盧森堡聯絡點聯絡人:林麗娟Tel: 352-400-080Fax: 352-290-311

英國里茲聯絡點聯絡人:王昭雯Tel: 44-7787-502-686

6 生活佛法275期 2012.11

大家一起來禪修

總本山義工室訊息

Fun鬆一日禪 體驗禪滋味【時間‧地點】11月3日(六)臺北中山精舍

11月4日(日)北投雲來寺

【對象】16歲以上一般社會大眾

【報名】請上禪修中心網站http://chan.ddm.org.tw

或洽詢各舉辦地點報名

【洽詢電話】(02)8676-2518分機2108傳燈院

2013教師心靈環保進階研習營(禪七)【時間】2013年1月21∼28日

【地點】三峽天南寺

【對象】具禪一以上禪修經驗的教職員暨退休教師

【報名】11月21日起,額滿截止。

請上網報名http://ft.ddm.org.tw

【洽詢】(02)2893-9966分機6132教聯會

邀您加入萬行菩薩行列■召募水陸法會「圓滿普請義工」

邀您以法會期間的精進修

行,藉由法會後的出坡,練

習將慈悲與智慧運用在日常

作務中,共同來圓滿水陸法

會盛筵「圓滿普請」。

‧日期:12月2日(日)

【景觀維護‧環保清潔】

■景觀維護日:11月11日(日)

‧報名對象:對花草維護有興趣,請自行攜帶雨衣、

工作手套、飲用水、帽子及替換衣物。

■環保清潔日:11月11日(日)

‧報名對象:對環境清潔維護有興趣,請自行攜帶飲

用水及替換衣物。

◎以上資訊詳情請洽:

‧電話:(02)2498-7171轉2661∼2663

‧E-mail:[email protected]

‧線上報名: http://fagushan.ddm.org.tw點選義工資訊

修行活動看板

專注放鬆 洗出幸福

林演寧

禪在生活日用中,生活中就要練習。依據印度佛教的傳統,

離開社會是為了可以修行、禪坐,然後漸漸證悟得大解

脫。而禪宗,修行是在任何環境中進行,不需要遠離社會。如

果我們能夠做到如黃檗禪師所形容的,達到一種完全從糾纏與

困擾中解脫的境界,我們才是真正的實證開悟。

你或許會問:﹁證悟以後我還會有煩惱嗎?我還需要修行

嗎?﹂開悟讓我們看到,我們生活在毫無來由的憂慮與煩惱

中,即使開悟之後,如果沒有繼續修行,還是脫離不了痛苦,

為此我們應該繼續修行。

許多人對頓悟有興趣,前來請教,他們以為﹁頓﹂表示

﹁快﹂、﹁容易﹂,一點小技巧就可以幫他們解決問題。其實

不是那麼簡單的,當某些人顯示出這樣的態度時,我會告訴他

們:﹁如果真的有這麼快速又容易的方法,與其教你,我早就

自己練習了。﹂

北美一直有禪

北美需要禪嗎?我想東方與西方人基本上是相同的。在六祖

的時代,北方人視南方人為蠻夷。可是惠能本身來自南方,當

他第一次見到弘忍,行禮之後,惠能便說:﹁唯求作佛。﹂

弘忍回答:﹁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惠能回答:﹁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聽了這回答之

後,弘忍便派遣惠能到廚房工作,也就表示他已接受惠能成為

他的弟子。

唐朝有位出家人問藥山惟儼禪師:﹁達摩來到此土,此土有

祖師意否?﹂

禪師說:﹁有了。﹂那位出家人再問:﹁既已有祖師意,又

來作什麼?﹂

藥山回答說:﹁只為有,所以來了。﹂

北美也不例外。只因為這裡一直有禪,所以我有很充足的理

由來這裡說禪。北美的人如何學習和練習禪修呢?我有幾項建

議:第一、你已經來聽聞禪法了。二、選用一種禪修方法。你

可以決定是選擇傳統的禪修方法,或是頓悟的方法。如果你要

用傳統的方法,有很多選擇,譬如:數息、隨息或觀身不淨。

如果你要用頓悟的方法,那就更容易了。

依循漢傳禪法教禪

這些方法在宋朝的時候就已被系統化,最普遍使用的頓悟法

門是參公案,最受歡迎的公案就是﹁無﹂。另外一個普遍又有

效的方法是問話頭:﹁我是誰?﹂如果你嘗試用觀念去回答這

個問題,你會變得很懊惱和困惑:﹁我是誰?這太簡單了。或

許我不是﹃我﹄,那我又是誰呢?﹂諸如此類的答案。不過,

只要有正確的引導,這個話頭仍將會是個有效的方法。終究來

說,最好的方法是沒有方法,是不可思議的。如果這是不可思

議、無法言喻的,那我也無法用言語來教導你,禪是超越語言

文字的。

現在讓我以一個之前問到的問題,來作為結語。為了適應北

美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我是否在教導佛法上,有改變方式?作

為一位漢傳佛教的法師,我以我所傳承到的禪法來教導你們。

而你們西方眾,當有一天你們成為佛法的老師時,也會隨著

你們自己的修行背景與經驗,形塑出你們自己的方法與技巧。

︵全文完︶

︵原文刊登於一九八八年六月份︽禪通訊︾Chan Newsletter

關心是祝福,擔心是煩惱 ◎隨行小組

跟著友人同來法鼓山拜會方丈和尚的女

士,席間很少開口,也許正在尋找一

個適當時機。終於開口,語氣卻是顫抖的,

她掉入自己的情緒之中,紅了眼眶。

﹁以前媽媽給我們很多很多的愛,只是那

樣的愛,後來變成一種操心,凡事放不下。

所以我告訴自己,將來結婚以後,絕對不可

像母親那樣。現在到了這年紀,孩子都已成

家立業,而我發現自己對孩子種種不捨、放

不下,就像當年我的母親一樣。﹂請法的菩

薩談起自己的故事,無奈中帶著自嘲。

﹁這是天下父母心,母愛是一種天性。﹂

方丈和尚以理解的口吻說道,一般父母很難

放下對子女的愛,即使子女已長大,甚至已

經為人父母,但在父母眼中,始終是孩子。

﹁最近我才遇到一位九十多歲的﹃阿祖﹄,

當眾數落七十多歲的﹃阿公﹄,說你從小不

聽我的話,到現在還是一樣。﹂話才落下,

全場會心一笑,請法的菩薩也開啟了笑顏。

方丈和尚進而說道:﹁父母對子女的愛,最

好是關心而不要操心,放下而不是放棄。﹂

﹁我也知道要放下、要喜捨,可是境界一

來,就是做不到。孩子如果在身邊,我不會

擔心;他們一離開,我就開始牽掛,有各種

擔心。﹂菩薩繼續道出心中的困惑。

﹁人往往不在其位,不知其境;不在其

境,不知其味。現在你已體會你母親當年的

心境,可是你並不想那樣,那就要從你開

始,學習放下。﹂方丈和尚勉勵,要學習放

下對子女的執著、罣礙,兒孫自有兒孫福,

關心是一種祝福,擔心、操心則是煩惱,不

僅自己煩惱,也造成子女的心理負擔。

隨著年齡成長,空巢期是現代父母必經的

階段,方丈和尚建議,最好能以﹁四它﹂觀

念來因應。已經成年的子女,不可能永遠與

父母同住一起,甚至有許多子女因學業

或工作,身在他鄉異國,與父母相聚,

少則一年一會。因此,必須面對的事實

無法逃避,但可用關心來祝福,便是在

接受、處理,處理之後則要放下。﹁只

要家人彼此關心,互相祝福,距離不是

問題,平安健康便是幸福。﹂

修行是在任何環境中進行,不需要遠離社會。如果我們能夠從

糾纏與困擾中解脫,才是真正的實證開悟。 (李東陽 攝)

帶著一顆輕鬆愉悅的心來到法

鼓山,不僅來做義工,也是

趁著剛開學的空檔來放鬆充電。掛

單一宿,第二天起了大早,撐著小

傘從居士寮上祈願觀音殿,等到所

有義工到齊,大家套上雨衣,戴上

斗笠與手套,便開始在祈願池畔洗

石頭了。

我負責洗石頭的最後一道程序,

但一開始時,卻差點打了退堂鼓。

我的手不大,常因無法負荷石頭的

重量、擔心手腕受傷,嘗試了很多

姿勢,仍無法放鬆,於是生起了煩

惱。後來索性不去在意手痛,意外

地,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洗石頭的

節奏,悄悄在心中響起:正面、側

面、背面。當專注清洗,肩頸、手

臂、背部到雙腿,竟不自覺地放

鬆,也找到了省力的方式。

接著我練習以禪修的方法洗石

頭,不替自己預設﹁要洗多少﹂、

﹁要洗多快﹂,就只是專注地盡力

而為。午齋後,和煦陽光普照大

地,山上薄霧漸漸褪去,再戴著斗

笠上工,心更加平靜自在。看著一

顆顆露出﹁本來面目﹂的石頭,慵

懶地做著日光浴,映入眼簾的一

切:陽光、徐風、青山,所有師

兄、師姊認真的背影,一雙雙菩薩

的手,細心呵護池內每顆石頭,發

心護持法鼓山,著實令人動容。

有人說洗石頭是﹁培福﹂的行

動,也有人說,洗石頭可以清淨內

心的塵垢煩惱。對我而言,﹁培

福﹂不是因為付出而有福報,而是

因為有福報而上山,將心靜下來,

看看石頭,也看看自己。

有時候我們因石頭外表而給予不

同評價,從外形、平滑程度、節

理、紋路,尤其當遇到有坑洞、須

費力刷洗的石頭時,總難免抱怨幾

句。河水將石頭沖刷成不同面貌,

對石頭而言,似乎被動地接受河水

侵蝕,不同的石頭順著自己的因

緣,成就不同的面貌,它們一樣是

自己,是自在的石頭。如果能了解

石頭的故事,也許更能珍惜與石頭

的緣分,以欣賞的角度,面對每顆

石頭的獨特面貌。如果我能從石頭

身上,學習不用在意旁人的眼光,

便能更自在地做自己了。

兩個月前初次來到法鼓山後,便

一直期待這個活動,如今又成長了

一些,心中縈繞的感動,久久無法

褪去,也許這就是法喜吧。感恩自

己的福報、感恩法鼓山,我會永遠

記住這幸福的感覺。

曾聽法師說,打禪七的目的愈

簡單愈好,但參加這次禪

一,自己卻抱著很高的期待,期望

再次體驗輕安的感受、期望可以悟

得一些什麼。由於抱著這些念頭,

加上前一天太晚睡,結果一踏進禪

堂便陷入昏沉,與聖嚴師父精闢實

用的開示錯身而過。

開始打坐後,情況還是一樣。整

個上午都在昏沉中,睡睡醒醒,內

心生起煩惱躁動,想用功更是談不

覺察妄念

看見自己

劉宛儒

常常看到聖嚴師父和弟子出門

時,見到路邊商店的招牌、店

名、商品等,都會問弟子:﹁為什麼

他們這麼取名?﹂當師父聽到沒聽過

的新流行用語,也會問:﹁那是什麼

意思?﹂如果師父聽到現在的流行用

語﹁淡定﹂,一定很快就會知道它的

意思,乃至也會使用了。但是,師父

並不是所有新的流行語都使用,他告

誡法鼓山四眾弟子:不能用粗俗、低

俗、流俗的語言。

經常,聖嚴師父和弟子們一起上

課,之後會很高興表示今天學到什麼

東西。師父晚年生了重病,為了就醫

方便,住在位於臺北市區的中正精

舍,有一次在電梯中,遇到大樓管理

委員會的主任委員。當師父聽到對方

自我介紹,立刻回應說:﹁你是主任

委員,那我要好好跟你學習!﹂師父

的話,使這位主任委員很感動:﹁這

麼德高望重的老法師,竟然說要好好

跟我學習!﹂

學習對於師父來說,似乎永遠存有

無限的樂趣,不管是大事情,還是小

事情。這麼好學的師父,難怪能夠成

就那麼多不同領域的事。

隨時學習新事物

方丈和尚會客室

開悟讓我們看到,我們生活在毫無來由的憂慮與煩惱中,

開悟之後,如果沒有繼續修行,還是脫離不了痛苦。開悟後北美的禪佛教 6

德華寺

禪一心得

祈願池

洗石心得

聖嚴師父小故事

◎文/聖嚴師父‧中譯/法鼓山國際編譯組 ◎釋果祥

初級禪訓班(四堂課)開課資訊開課地點 開課日期 上課時段

臺北安和分院 12/5(三) 14:00∼15:50

臺北安和分院 12/5(三)19:00∼21:00

臺北中山精舍 12/4(二)

近期各地禪修活動活動 日期 主辦分寺院

禪修指引 12/15 臺北安和分院

初級禪訓班

(密集班)

11/10∼11 臺東信行寺

12/8、12/15嘉義辦事處

溫哥華道場

初級禪訓班

(二日營)

11/9∼11

三峽天南寺12/7∼9

12/21∼23

禪一

11/4 三峽天南寺

12/9 臺東信行寺

12/16北投農禪寺

花蓮辦事處

精進禪一 11/10 桃園齋明寺

禪二

11/2∼4三義DIY心靈環保教

育中心

12/8∼9 臺中分院

12/14∼16 三峽天南寺

禪悅營 12/29∼2013/1/1 臺東信行寺

中級1禪訓班

11/9∼11 臺南雲集寺

12/14∼16三義DIY心靈環保教

育中心

禪三 12/29∼2013/1/1 臺南雲集寺

精進禪三 11/9∼12 溫哥華道場

楞嚴教理研習營 12/19∼23三義DIY心靈環保教

育中心

義工禪七 12/7∼14

法鼓山園區默照禪七 12/15∼22

話頭禪七 12/22∼29

■無禪修經驗者 ■有禪修基礎者方可參加

接觸法鼓山七年多,總以有幼子須照顧

為由,未積極學習佛法。同修參加社

會菁英禪修營後,分享總本山的莊嚴,希望

我有機會一定要去。暑假到總本山參訪,

首先映入眼簾的來迎觀音,彷彿慈母般告

訴遊子:﹁回來吧,孩子!﹂走在步道上,

由衷說了一句:﹁這應該是朝山步道,很讚

啊!﹂同修鼓勵我:﹁既然說了,就要行

動。﹂種種因緣,讓我發願今年來朝山。

十月六日啟程途中,巴士發生故障,幸運

的是未上高速公路前及時發現。車長告訴我

們要安心、靜靜等待另一輛車。我們很有福

報,在朝山前先上了一門課,遇到事情要以

平常心對待,以智慧心來處理。

隔日天未亮,天空飄著細雨,朝山過程中

脊椎舊疾、血糖偏低一度發生,此刻,腦海

浮現法師說的一句話:﹁要把每一步,當做

是你的第一步!﹂於是全神貫注念﹁南無觀

世音菩薩﹂。當額頭觸碰大地,透過雨水洗

滌,懺悔心、柔軟心、慈悲心漸漸生起,此

時,已分不清是汗水、淚水還是雨水。

其實朝山之前,孩子因病住院、母親脊椎

炎復發,讓我心力交瘁。雖將內心的無助不

安寄託在念佛上,想起聖嚴師父說的﹁四

它﹂,但自知常常想很多又不易放下,所以

朝山前一刻,還帶著煩躁不安的情緒出發。

兩天的朝山之旅,給了我很多感動和反省,

身心彷彿被洗滌般,放下原本的煩惱。回家

後不覺得疲憊,反而心生法喜跟同修及孩子

今夏,很榮幸參加三六○

度禪修營。由

於對佛法、禪坐所知有限,不曾有

過半日或一日禪,第一次就參加三天的禪

修,真是一項挑戰,卻也收益良多,為我

的身體和心靈,帶來難以忘懷的震撼和感

動。以

前被人稱呼﹁菩薩﹂,總是不明所

以,總護果醒法師開門見山便解說﹁菩

薩﹂二字,乃是對有智慧、有慈悲之人

的稱呼,讓我恍然明白且心生歡喜。三天

中,法師介紹基本的禪修理念與方法,包

括:數息、隨息、默照、話頭等,還教導

法鼓八式動禪。看法師做八式動禪輕鬆優

雅,自己卻像沒上潤滑油的機器人。法師

細心漸進地引導,對初學者很有幫助,即

便多日打坐下來,還是腰痠腳痛,卻也掌

握了一些打坐基礎和心得。

無緣親見聖嚴師父,但心中敬仰已久。

這次是第一次觀看師父一系列的禪修開示

影片,師父的講解簡單幽默,將難懂的佛

法說到人人能懂,輕軟冷靜的語調,充滿

了智慧和說服力,真是難得的智者和禪修

老師。若能學到師父教導的一招半式,並

應用於生活和職場上,一定能受用一生。

最感動的是第二天下午進行懺悔禮拜。

懺悔不是後悔,而是負責任、有擔當的行

每一拜

都是全新開始

遠處隱隱約約傳來︿叩鐘偈﹀清唱聲,

拿起眼鏡,從窗外一片漆黑中找尋是

否下雨的蛛絲馬跡。﹁沒有下雨,今天朝山

的因緣真好!﹂

約三百位從臺南、嘉義踏上﹁歸程﹂的信

眾,集合在法鼓山上祈願觀音殿前廣場,法

師們已在晨曦中迎接大家。聆聽開示之際,

零星的雨絲開始飄下,平靜期待的心情受到

波動,﹁真的要穿雨衣嗎?﹂

雨滴持續忽大忽小,來到朝山起點三門,

終於還是穿上雨衣。﹁南無大悲觀世音菩

薩﹂聖號繚繞微亮的法鼓山,第一拜跪下,

雙膝一陣沁涼,雨水濕透褲管;額頭磕地,

好似過去種種悲傷愁苦,皆由大地吸納無

餘。第二拜跪下,感動莫名,感恩所有順

境逆境,鋪陳了這條回家的路。一拜接著一

拜,果真領略到法師的叮嚀:﹁每一拜,都

是第一拜。﹂每次起身,都充滿了迎向全新

開始的澎湃。心境從震懾、激動,又漸漸地

回復平穩、明白。

八位領眾朝山的法師們全程帶領,不知不

覺抵達終點,褪下雨衣才發現全身早已濕

透,原來穿或不穿雨衣,結果是一樣的,雨

水、汗水、淚水,在朝山過程中似乎沒有分

別,也無須計較,這才驚覺這場短暫的小

雨,其實是圓滿朝山的最好安排,細雨讓人

深刻體會果謙法師開示朝山的目的,在於懺

除罪業、放下自我傲慢和執著。

當朝山車隊緩緩駛離,大家頻頻回首仰望

來迎觀音。我們必定曾在哪一世約好,這一

天回到這裡共修,或許每個人因緣不同,不

變的是歷經人世浮沉,累了、時候到了,自

然而然想回家,尋找慈祥的父母依靠。而更

莊嚴的許諾,是我們以五體投地的印記,刻

印在朝山路徑上的每寸土地,宣示永不退轉

的決心。明年回來續約的念頭,在心中油然

生起,此刻,我們都默默許下共踏歸程的約

定。

刻印永不退轉的決心

帶煩躁出發 帶安定回家

們分享心得。

女兒好奇地說:﹁媽媽,您變得不一樣

喔!﹂我回答:﹁是啊,非常感謝爸爸幫媽

媽照顧你們,讓我無後顧之憂去朝山。﹂家

裡的氣氛,因一人改變而變得祥和,讓我體

悟﹁心安定於是心靜,心靜也就心淨﹂。想

到聖嚴師父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我們應同

行同願,更努力精進才是!

上了。所幸中午休息一會兒,下午

開始練習用方法,但心依舊散亂,

想著學生、想著家人︙︙,驚覺自

己妄念如流,思緒瀠洄之際,趕緊

將心拉回方法上,雖能暫時止住妄

念,但不久妄念又起。

聖嚴師父曾說,把心找回來,如

同用扇子把羽毛輕輕接回來。或許

對我而言,溫柔慈悲地對待妄念,

才是降伏自心的最好方法。於是試

著用一個呼吸,讓妄念過去,心,

似乎平穩了一些,但內心隱約仍有

失落,我知道,自己仍執著於輕安

的境界。

下午,德華寺果弘法師帶領我們

拜佛。慚愧禮拜時,覺察自己整天

的妄念,看見過去對身邊的人多麼

不慈悲,常用一顆剛強的心對待關

愛的人;進了禪堂,打著期待身心

統一的妄念;遇到妄念,處理的方

法又不夠柔軟。

﹁我們要心生慚愧,過去沒有用

柔軟的心對待眾生。﹂法師輕輕提

醒。過

去的我,隱約知道自己的習

氣,但從未像此刻好好地面對它、

接受它。感恩禪法讓我提起定力與

勇氣,去修正自己的習性和行為,

願更多人一起來禪修,在佛法中受

益。

繼續修行

朝山的目的,在於懺除罪業、放下自我傲慢和執著。

十月六日至七日,近三百位臺南、嘉義的菩薩在綿綿細雨中,

體驗洗滌身心的朝山之行,本期與您分享這趟朝山心得。

︻三六○

度禪修營心得︼

郭振銘

何雨真

朝山的每一拜,都是第一拜,每次起身,都是

迎向全新的開始。 (臺南分院 提供)

◎Andy T

ai

︵美國‧

舊金山︶

願從提昇自我做起

動。平常沒做壞事,有時無心卻可能得罪

人、說錯話,其中親人最容易受傷害,想

到自己曾讓最親近的人傷心,懺悔禮拜

時,不由自主地心生慚愧,每拜皆流淚不

止。在

禪修營裡,不開手機、不看E-m

ail

不閱讀、不講話、不想工作與家人,時時

練習身在哪裡,心就在哪裡。在矽谷忙碌

地生活和工作,未曾想過平常是否身心合

一,這三天禪修,我真的是﹁什麼事都沒

做,也沒事可做﹂︵Do nothing, and nothing

to do)

。在生活緊張的矽谷,我們何曾有

過這種境界?禪修營讓我們學習並體會心

靜、心淨。但回到現實生活呢?

禪修營以法鼓山的理念結尾,聖嚴師父

推動﹁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期勉人人從自己的身、口、心儀做起。我

會謹記師父教誨,在生活中、家庭裡、職

場上,常常提醒自己,做好個人品質的提

昇。

275期-6+7版-Q2.indd 1-2 2012/10/24 9:48:04 PM

CMYK

Page 6: 要聞 2012.11.01 馬來西亞千人遇見禪 - ddm.org.tw · 方丈和尚與現場貴賓和讀者分享﹁心念轉為 文化的協助,而促成此次出書因緣。 過的事,因有許悔之總編輯多次的邀請、法鼓無論是擔任方丈,或是出書,都是自己從沒想自己在僧團學習成長的歷程。

8 焦點報導275期 2012.11

法鼓山2012大悲心水陸法會【 4】

迎水月

好心願

大悲心水陸法會啟建在即,法鼓山園區在十月六日至十一月九日

期間舉辦﹁水陸季﹂,結合參訪與六度波羅蜜修行體驗,帶領

民眾感受水陸法會的大悲精神與修行利益,透過參學導覽與水陸季卡

的設計,不少民眾在親身體驗後分享,原來一個微笑也是布施,把修

行功德迴向祝福別人,就是行菩薩道。

六度之中,﹁持戒﹂為無上菩提根本,其中又以﹁布施﹂為首。水

陸季體驗之旅首站來到來迎觀音前,大眾繞佛、禮佛、發願後,齊整

的參學隊伍沿著法鼓路上山,帶著朝聖的虔敬心,或三步一拜,或放

鬆步行,大眾收攝身心,清淨身、口、意三業,進入接下來的體驗。

參學隊伍接著走進園區第二大樓,在偌大的水陸法會主題牆前,心

靈導覽員提醒大眾面帶微笑,把歡喜傳送給身旁親友,由於今年是心

靈環保二十週年,水陸季特別安排﹁心靈環保全民宣言﹂簽署發願。

來自新北市新莊區的老菩薩帶著孫子們拜訪法鼓山,聽著小孫子清楚

地念出﹁心靈環保全民宣言﹂,也跟著微笑發願。

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落成系列報導

2

【水陸法會體驗課程&各地水陸共修】

請參閱臉書行事曆

【水陸季】10月6日∼11月9日

【佛國巡禮】11月11日∼11月23日

洽詢電話(02)2498-7171分機1350∼1355

【水陸法會】11月24∼12月1日

(9月22日起開始報名)

洽詢電話(02)2498-7171分機3314、3367

◎大悲心水陸法會專題網站

http://shuilu.ddm.org.tw

◎法鼓山心靈環保學習網

http://www.dharmaschool.com

◎大悲心水陸法會臉書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igoddm

中秋迎水月,農禪好心願!九月三十日中秋節

當晚,農禪寺在大業路巷口廣場,舉辦﹁二

一二農禪好心願中秋晚會﹂,邀請信眾、義工、

社區居民一起﹁低碳﹂過中秋。羅東法鼓隊、農禪

小鼓隊、話頭班樂團,以及農禪寺日文班、聖嚴書

院學員帶來精彩的音樂、舞蹈等表演節目,還有深

受闔家歡迎的柚子彩繪、溫情品茗、祈願寶樹等活

動,希望人人用好心成就好願。

在樂音悠揚的晚會中,方丈和尚果東法師也到場

關懷,祝福大家月圓心團圓,還特別感謝和讚歎義

工、表演團體的奉獻精神。藉著月圓時刻,方丈和

尚也做了一席開示,﹁皎潔的明月不會因雲雨而消

失,如同佛性本來具足。﹂方丈和尚提醒眾人藉

景觀心,覺察心中的無明煩惱。中秋是團圓的日

子,但有些人無法回家團聚,方丈和尚表示,只要

﹁心﹂在一起,常保聯繫,才是﹁家﹂與﹁團圓﹂

的義涵,而農禪寺水月道場即將落成,不僅是﹁新

家﹂,更是﹁心家﹂,也就是如來的家,歡迎大家

時常回來團圓。

當天晚會並頒發農禪寺︿水月頌﹀主題詞曲徵選

紀念獎,由方丈和尚頒給創作得獎人康吉良。康吉

良創作的︿水月頌﹀,旋律優雅易於傳唱,文詞饒

富宗教情懷,歌詞中﹁千古月映落千江水﹂、﹁心

如水寂映照空月﹂,點出﹁水﹂、﹁月﹂引導世人

參透生命的究竟,也呈現農禪寺未來的景觀氛圍。

這首︿水月頌﹀將於農禪寺落成啟用大典時正式發

表。

﹁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啟用大典﹂網站:

http://icd.ddm.org.tw

到農禪寺打禪七,是許多人學

習禪修、進而成為聖嚴師父

弟子的重要因緣。農禪寺是法鼓山

在臺灣推廣漢傳禪法的根源地,從

一九七八年起,師父便開始在農禪

寺主持禪七。

當年跟師父打七的學員們,體驗

禪修法益,向師父表達希望能持續

共修,一九七九年,農禪寺成立了

﹁般若禪坐會﹂,自此之後每逢週

日,農禪寺便有了定期的禪坐共

修。圖為一九八六年農禪寺正在進

行的禪七,手持香板的聖嚴師父在

當中巡香,隨時提點大家:收攝身

心、放鬆身心。

跟著師父學禪坐

除了禪修,念佛同樣是農禪寺

重要的修行活動。一九八二

年農禪寺成立﹁福慧念佛會﹂,

每週六是固定共修時間,今年已

經邁入第三十年了。

固定共修外,念佛會還設立了

福田組、助念組。圖為一九八四

年聖嚴師父在農禪寺﹁念佛會聯

誼會﹂上,向念佛會成員表達關

懷勉勵。福田組投入慰問貧病急

難等慈善活動,二○

一年成立的

﹁法鼓山慈善基金會﹂,便是由

福田組擴增而來。而助念組則在

一九九三擴大為﹁助念團﹂,是

法鼓山推動臨終關懷、往生助念

相當重要的護法會團。

念佛共修培福慧

到農禪寺參加中秋晚會,是大臺北地區信眾

每年重要的活動之一。雖然出家僧眾是

不過民俗節慶的,不過聖嚴師父秉持入世化眾

的善巧方便,都會與信眾們一同過節,表達感

恩與祝福。每逢中秋,護法信眾們闔家在農禪

寺團聚,一起品嘗月餅、柚子,當然還有會團

的精彩表演。圖為一九八九年農禪寺的中秋晚

會,信眾們闔家跟隨手語唱和的歡喜畫面。

中秋團圓夜,是否真的團圓了呢?一九八四

年中秋前夕,聖嚴師父邀請信眾回寺過中秋,

談到我們在未出生死之前,是沒辦法真正團圓

的。﹁我們沒有辦法跟十方的現在諸佛團圓,

沒有辦法跟過去無量生死以來的父母、兒女、

親戚、朋友團圓,我們只能跟現在這一生之中

少數的幾個人團圓。﹂所以,師父鼓勵大家多

多念佛,願自己早日跟佛菩薩團圓,早日跟無

量生死以來,包括這一生的父母、六親團圓。

匯聚一方禪林淨土

邱惠敏

諸法空相,不生不滅⋯⋯」,10月15日在農禪寺新建大殿裡,工程人員正專注鏤刻《心經》中的

每個文字,並逐字裝入大殿西側上方的窗格。未來進

入大殿,將可看到窗外透射進來的光線,將整部《心

經》映照在殿堂中。

隨著時間移動,光影隨之交錯變化,經文在虛虛實

實之間,生滅變幻,也令人對《心經》中的文句,另

有一番體會。 (文/陳玫娟‧圖/李東陽)

農禪寺的中秋團圓夜

【老照片‧心故事】4 ◎文/陳玫娟‧圖/本刊資料

六度法門

水陸季全體驗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水陸季的體驗,讓人感受修行六度法門的力量,歡迎廣邀親友一起參加。 ◎黃佳卿

參學員為民眾介紹水陸季「六度體驗」的行

程,引導大、小朋友認識六度波羅蜜的修行

內容。 (李東陽 攝)

民眾在園區活動大廳展開法會體驗,恭誦「南

無觀世音菩薩」聖號並進行繞佛,體驗共修

的安定力量。 (李東陽 攝)

2012大悲心水陸法會時程

﹁原來法會共修的氣氛是這麼攝

受、安定!﹂每年水陸法會期間忙著

疏導交通的義工曹惠國,少有機會進

壇場共修,藉著水陸季的因緣,利用

勤務空檔進活動大廳參與共修,在身

心放鬆與清楚的方法當中,與大眾念

佛、繞佛、發願,把共修一刻鐘的功

德迴向眾生,體驗﹁忍辱﹂、﹁精

進﹂與﹁禪定﹂的殊勝。

參學室室主常統法師表示,六度精

神最能展現菩薩道的大悲願心,也是

自利利他的修行法門。﹁透過水陸季

各項活動,期望民眾把六度波羅蜜融

入日常生活中,開啟生命的智慧。﹂

來自臺北市的劉同學,手中的水陸季

卡已蓋上五個﹁大悲心﹂印章,行程

圓滿前,他來到祈願觀音殿請心靈處

方籤,滿心歡喜地帶回聖嚴師父的法

語,學習把佛法活用在生活中。

緊接在水陸季之後,十一月十一日

至二十三日將展開佛國巡禮,屆時水

陸法會各壇壇場將陸續布置完成,透

過壇場境教、參學導覽解說,以及戶

外修行體驗,感受如同置身佛國淨土

的莊嚴,歡迎大眾預約參訪。

275期-8版-Q2.indd 1 2012/10/24 8:26:58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