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 bureau | 教育局 - 面對苦難、挺過困境€¦ ·...

33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1 面對苦難、挺過困境 1. 預期學習成果 1.1 學生透過學習本單元,能夠: a. 體會世間「苦」的事實。 b. 了解「無明」和「渴愛」是痛苦的成因;接受不能改變的痛苦,以樂觀積極的心態 c. 處理問題。 d. 明白「苦」的滅除是有可能的,體會解脫後的自在人生。 e. 修行「八正道」能幫助我們滅除煩惱,獲得幸福快樂的人生。 f. 修學「四聖諦」能幫助我們理解人生,學習如何面對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種種苦和問 題;「四聖諦」亦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可以將之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以應 付不同的挑戰和困難,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1.2 學生在本單元中,能學習以下的價值觀、態度和共通能力: 堅毅、尊重他人、關愛、明辨性思考能力、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 2. 課程設計參照資料 《正覺的道路》中二 第二課:「苦諦──世間的現實」、第三課:「集諦──問題的根源」、 第四課:「滅諦──幸福的可能」、第五課:「道諦──解決的方法」。 《古智今用》中三 第一課:「認識壓力」、第二課:「壓力管理」、 第三課:「逆境商數」、第四課:「提升抗逆力」。 3. 導言 每個人都會追求幸福快樂,並希望能夠遠離痛苦,可是,一般人儘管不斷地為自己的幸福作出努 力,不如意的事還是常常會出現,例如:生病、失戀、天災、人禍,以至死亡等,往往令我們感 到焦慮、痛苦、不安、壓力。是甚麼原因導致這些痛苦的出現呢?面對這些無奈的痛苦和逆境, 世上是否有真正可行的方法,讓我們能夠滅除這些痛苦和逆境,得到安樂和自在呢? 在本課題中,學生將對「苦的出現」、「苦的成因」、「苦滅後的快樂」及「滅苦的方法」(「四聖諦」中的「苦」、「集」、「滅」、「道」)有一個深入的認識及理解;並能將之應用於日 常生活中,以應付不同的挑戰和困難,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保持身心靈健康,活出積極及有意 義的人生。每堂均有堂課及家課,鞏固學生學習 4. 課程概覽 教節 教學大綱 第一堂 讓學生明白及認識世間「苦」的真實。(苦諦) 第二堂 讓學生理解導致苦出現的原因。(集諦) 第三堂 讓學生明白痛苦息滅的可能及滅除後的快樂。(滅諦) 第四堂 讓學生明白滅苦的方法。(道諦)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Jul-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1

    面對苦難、挺過困境

    1. 預期學習成果

    1.1 學生透過學習本單元,能夠:

    a. 體會世間「苦」的事實。

    b. 了解「無明」和「渴愛」是痛苦的成因;接受不能改變的痛苦,以樂觀積極的心態

    c. 處理問題。

    d. 明白「苦」的滅除是有可能的,體會解脫後的自在人生。

    e. 修行「八正道」能幫助我們滅除煩惱,獲得幸福快樂的人生。

    f. 修學「四聖諦」能幫助我們理解人生,學習如何面對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種種苦和問

    題;「四聖諦」亦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可以將之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以應

    付不同的挑戰和困難,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1.2 學生在本單元中,能學習以下的價值觀、態度和共通能力:

    堅毅、尊重他人、關愛、明辨性思考能力、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

    2. 課程設計參照資料

    《正覺的道路》中二

    第二課:「苦諦──世間的現實」、第三課:「集諦──問題的根源」、

    第四課:「滅諦──幸福的可能」、第五課:「道諦──解決的方法」。

    《古智今用》中三

    第一課:「認識壓力」、第二課:「壓力管理」、

    第三課:「逆境商數」、第四課:「提升抗逆力」。

    3. 導言

    每個人都會追求幸福快樂,並希望能夠遠離痛苦,可是,一般人儘管不斷地為自己的幸福作出努

    力,不如意的事還是常常會出現,例如:生病、失戀、天災、人禍,以至死亡等,往往令我們感

    到焦慮、痛苦、不安、壓力。是甚麼原因導致這些痛苦的出現呢?面對這些無奈的痛苦和逆境,

    世上是否有真正可行的方法,讓我們能夠滅除這些痛苦和逆境,得到安樂和自在呢?

    在本課題中,學生將對「苦的出現」、「苦的成因」、「苦滅後的快樂」及「滅苦的方法」(即

    「四聖諦」中的「苦」、「集」、「滅」、「道」)有一個深入的認識及理解;並能將之應用於日

    常生活中,以應付不同的挑戰和困難,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保持身心靈健康,活出積極及有意

    義的人生。每堂均有堂課及家課,鞏固學生學習

    4. 課程概覽

    教節 教學大綱

    第一堂 讓學生明白及認識世間「苦」的真實。(苦諦)

    第二堂 讓學生理解導致苦出現的原因。(集諦)

    第三堂 讓學生明白痛苦息滅的可能及滅除後的快樂。(滅諦)

    第四堂 讓學生明白滅苦的方法。(道諦)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2

    建議教時:四節課堂

    第一節課堂

    (一) 教學重點

    讓學生認識及探索人生的「苦」及「壓力」的現象及真實性,反思其與自身的關係,探索人生真

    諦。

    (二) 教學目的

    甲、教授學生以下概念和知識:

    苦諦的定義

    人生面對的苦和壓力是必然和無可避免的

    四聖諦是幫助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

    乙、培養學生以下技能:

    溝通能力

    明辨性思考能力

    解決問題能力

    協作能力

    丙、培養學生以下價值觀和態度:

    尊重他人

    理性及積極處理痛苦和壓力

    丁、參考課本

    佛教學校:

    《古智今用》中三 第一課:「認識壓力」

    《正覺的道路》中二 第一課:「四聖諦--佛法的根本」、第二課:「苦諦──世間的

    現實」

    非佛教學校:

    《古智今用》中三 第一課:「認識壓力」

    筆記:「苦──世間的現實」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3

    教學及學習過程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具/老師注意事項

    切入/

    引起動機

    1. 播放和苦有關的新聞圖片,引起學生共鳴。

    2. 讓學生抒發對有關新聞的感受,讓學生明白及體會到

    世界苦的真實。

    簡報(未完成)

    探索 1. 將學生分組,每組派發一份剪報,引導學生完成以下

    工作紙討論:

    新聞中,苦主是誰?

    他/她有甚麼感受和想法?

    他/她的苦屬於心靈上還是肉體上的苦?

    他/她的苦可以避免嗎?

    你會如何安慰苦主?

    2. 老師邀請每組學生發表討論結果。

    附件一:課堂工作

    紙「世間真實事─

    ─他和她的苦」

    (共有四則不同新

    聞,老師可因應情

    況選取適合的新聞

    內容)

    老師可因應同學程

    度及反應,由老師

    提問並作全班討論

    認識 1. 老師向學生講解:佛教以客觀的眼光看待世間一切事

    物。苦是世間的真實事,有些苦可以避免,有些卻不

    能。不論我們喜歡與否,也需要面對和處理。

    2. 簡單講解佛教中的「八苦」。從認識其內容,到思考當

    中的苦「能否避免」,從而帶出「苦的真實」及「不能

    避免」,繼而坦然面對;面對「可以避免」的話,我們

    便應找出它的成因,並想出可行的方法避免/解決。

    3. 和學生討論「中學生十大壓力事件」,讓學生反思自己

    現正經歷的苦 / 壓力。

    (如時間充裕,可統計全班的苦/壓力事件,然後聚焦地

    作出討論)

    佛教學校:

    中二《正覺的道

    路》第一課:「四

    聖諦--佛法的

    根」、第二課:苦

    諦──世間的現實

    非佛教學校:

    附件二:筆記「苦

    ──世間的現實」

    「中學生十大壓力

    事件」工作紙

    總結、

    反思

    總結:

    四聖諦中的「苦聖諦」讓我們明白到,生命充滿各種可以

    避免和不可避免的痛苦/壓力,我們應該以甚麼態度去面對

    和處理?繼續在苦海/壓力中浮沉,還是會下決心找出脫離

    痛苦/壓力的方法?

    當明白到「苦」的真義,我們便明白到,有些苦及壓力,

    是不可避免的,心中便不再生起畏懼恐怖,也沒有煩惱憂

    愁,便不會因種種無常變化而輕易發怒或沮喪,而是更加

    珍惜自己所擁有,以安詳滿足的心態活好當下,以積極樂

    觀的心態面對人生問題。

    反思 1. 家課:每位同學寫出一件發生在他們身上最痛苦/最感

    壓力的事/經歷。(只需完成「1」即可,其餘部分留待

    第二、三節完成)

    附件三:課後工作紙─

    ─你知道我的痛苦/壓

    力嗎?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4

    *由於工作紙牽涉學生一些較深入/隱藏的感受/回憶,

    老師在講解有關練習時宜多作鋪墊。

    教師宜小心照顧學生的情緒,提供鼓勵和希望,及/或

    制止部分學生的嬉笑/不認真表現及態度。(參閱「教師

    參考資料二」)

    為營製造開放的討論氣氛,教師可先與學生分享自己

    的經驗。

    此工作紙將會延伸

    至往後的數節課堂

    內,老師可以設計

    不同的色紙、圖案

    紙,增加學生的興

    趣、投入及重視程

    度。

    老師亦可因應班本

    情況,以記名/不

    記名的方式,讓學

    生完成。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5

    附件一:課堂工作紙

    世間真實事──他和她的苦

    細閱以下新聞內容,並完成討論:

    1. 新聞中,誰是苦主?(如有多於一個苦主,請選出其中一位「苦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意外/事件發生後,你認為他/她有甚麼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他/她的苦屬於心靈上還是肉體上的苦?

    心靈 / 肉體 。

    4. 他/她的苦可以避免嗎?為甚麼?

    可以 / 不可以 避免。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你會如何安慰苦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印尼獅航客機起飛後墜毀 機上 189 人恐全罹難

    印尼廉航獅子航空(Lion Air)一架內陸客機,於當地時間周一早上在首都雅加達起

    飛十多分鐘後失聯,其後證實墜毀。據悉,機上共載有 189 人,或恐全部罹難。

    根據外媒報導,涉事的航班為 JT610,機型是波音 737 Max-8 客機,原定在當地時

    間早上 6 點 20 預定從蘇加諾-哈達國際機場(Soekarno-Hatta)起飛,由印尼首都

    雅加達飛往邦加檳港,不過卻在起飛十多分鐘後失去聯繫,隨後被確認墜毀。

    據悉,這架 JT610 航班的駕駛稍早與機場塔台人員聯繫時稱,飛機出了一些技術上

    的問題,並提出返回機場的要求。印尼官方其後證實涉事客機已經墜毀海中,機上

    共載有 189 人,包括 178 名成年乘客、1 名小孩、2 名嬰兒及 8 名機組人員。

    【報載:《星島日報》:2018 年 10 月 29 日】

    http://std.stheadline.com/instant/articles/detail/851161-%E5%9C%8B%E9%9A%9B-

    %E5%8D%B0%E5%B0%BC%E7%8D%85%E8%88%AA%E5%AE%A2%E6%A9%9F%E8%B5%B7%E9%A3%9B%

    E5%BE%8C%E5%A2%9C%E6%AF%80+%E6%A9%9F%E4%B8%8A189%E4%BA%BA%E6%81%90%E5%85%A8

    %E7%BD%B9%E9%9B%A3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6

    附件二:學生筆記內容(非佛教中學)

    第一課:苦──世間的現實1

    每個人都會追幸福快樂,並希望能夠遠離痛苦。可是,一般人儘管不斷地為自己的幸福作出努

    力,不如意的事還是常常會出現,例如:生病、失戀、天災、人禍,死亡等,往往令我們感到焦

    慮、痛苦和不安。面對這些無奈苦,我們應當如何面對和處理呢?

    佛教的「四聖諦」是一套有效的滅苦方法,教導我們認識「苦的事實」、「苦的成因」、「苦的

    息滅」及「滅苦的方法」。若我們能夠明白四聖諦的內容,並依照其內容實踐,就可以滅除痛

    苦,得到究竟的解脫和自在。

    課堂活動一:猜一猜、寫一寫──寫下以下每種苦的名目:

    提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瞋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織盛苦

    (圖片)

    出生時,因肢體

    受到壓逼,生存

    環境急劇改變。

    (圖片)

    人到老年,頭髮

    變白,眼睛老

    花,行動緩慢,

    身體各種器官的

    機能漸漸衰退。

    _________苦:

    可以避免 / 不能避免

    _________苦:

    可以避免 / 不能避免

    (圖片)

    小病如傷風,大

    病如癌症等。

    (圖片)

    死亡的過程中不

    免會經歷痛苦,

    心靈上亦難免會

    感到害怕和恐

    懼。

    _________苦:

    可以避免 / 不能避免

    _________苦:

    可以避免 / 不能避免

    1 中二《正覺的道路》第一課:四聖諦──佛法的根本、第二課:苦諦──世間的現實、中三《古智今用》第一課:

    認識壓力

    生理上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7

    (圖片)

    喜愛的人或事

    物離我們而去

    時引生的苦。

    (圖片)

    失去喜愛的人

    或事物

    (圖片)

    遇上不喜歡的

    人或事物而引

    生的苦。

    _______________苦:

    可以避免 / 不能避免

    ______________苦:

    可以避免 / 不能避免

    _______________苦:

    可以避免 / 不能避免

    ______________苦:(可以避免 / 不能避免)身體和心靈恒常變化不定,

    不能自主。例如:天氣很炎熱,沒有風扇和冷氣,感覺很不舒服。

    和朋友吵架,大家各不相讓,結果互不理睬。

    世間的「八苦」

    總括來說,人世間的苦可分為八種,包括「生苦」(出生時的苦)、「老苦」(年老體弱的苦)、「病

    苦」(疾病纏身的苦)、「臨終死亡的苦」,「與所愛生離死別的苦」,「與仇人冤家路窄的

    苦」,「所求不遂的苦」及「身心不能自主的苦」。

    佛教所指的「苦」,除了包含痛苦的意思外,還包含了逼迫、壓力,以及無法滿足

    及焦慮不安的意思。以上提到的八苦,統攝了人生之中種種不能避免的壓力和痛

    苦。生、老、病、死屬於生理上的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屬於心理上的苦。

    而五蘊熾盛苦是指身體和心靈恆常變化不定,不能自主,始終無法得到真正安樂的

    壓力和痛苦。

    青少年常見的「苦」

    佛教所指的「苦」,除了包含痛苦的意思外,還包含了逼迫、壓力,以及無法滿足及焦慮不安的

    意思。

    青少年在青春期會遇到不同的壓力、焦慮與不安,例如正處於成長期的青少年,身體隨著生理發

    育而不斷變化,很多時會感到身體不適,因而焦躁不安;而在建立自我認同的過程中,青少年的

    思想不斷變化,有時候會覺得自己無所適從,情緒起伏不定,感受到不能自主的壓力。

    心理上

    (圖片)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8

    課堂活動二:中學生十大痛苦/壓力事件

    圈出你認為最「苦」/最感「壓力」的三件事情。

    1. 樣貌外表不出

    眾、自卑

    (圖片)

    2. 對將來感到徬

    徨、無助

    (圖片)

    3. 未能達到家人

    的期望/覺得

    父母不明白、

    不體諒自己

    (圖片)

    4. 與家人關係不

    和諧

    (圖片)

    5. 學業成績不理

    (圖片)

    6. 沉重的功課及

    考試

    (圖片)

    7. 被同學欺凌 (圖片)

    8. 與同學 / 朋友

    相處欠佳 / 找

    不到知心好友

    (圖片)

    9. 對愛情的期望

    / 未能妥善處

    理與男女朋友

    的關係

    (圖片)

    10. 社會環境壓力 (圖片)

    覺知苦的重要性

    以上談及的苦和壓力,有些較為顯而易見,有些則較為隱蔽、並不明顯;有些是不能避免,有些

    卻是有方法可以避免的。無論如何,苦和壓力是世間的真實,亦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不論我們

    相信與否、喜歡與否,我們都要面對和處理身心所感招到的各種痛苦和壓力。

    當我們覺知世間有痛苦和壓力的事實,就應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生起面對和解除痛苦的決心,

    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人生的問題和尋找解脫的方法,以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安樂。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9

    附件三:課後工作紙

    「你知道我的痛苦/壓力嗎?」

    我最感到痛苦/壓力的一件事

    出現痛苦/壓力的原因 我想和你說……(解決方法)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10

    教師參考資料一:八苦的定義2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一般而言,每個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並體驗其帶來的痛苦。

    當我們出生之時,因肢體受到壓逼,生存環境急劇改變,會感覺到極為痛苦,這就是生苦;人到

    老年,頭髮變白,眼睛老花,牙齒脫落,皮膚鬆弛,行動遲緩,身體各種器官的機能漸漸衰退,

    這就是老苦;每個人都有機會經歷病苦,小病如傷風感冒,大病如癌症等等,這就是病苦;正如

    人會衰老一樣,每個人最終都會步向死亡,死亡的過程中不免會經歷痛苦,而心靈上亦難免感到

    害怕和恐懼,這就是死苦。

    這些由生理所產生和帶來的種種痛苦,所有人皆難以逃避。也正因如此,我們更應珍惜生命、重

    視健康,更要把握人生的機會,活得充實和有意義。

    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

    當喜愛的人或事離我們而去時引生的苦,是愛別離苦。例如:我們至愛的親人、朋友或寵物的離

    世。

    遇上不喜歡的人或事而引生的苦,是怨憎會苦。例如:合不來的同學剛好與自己是同桌;相鄰國

    家彼此政見不同或涉及利益分歧,因此發動戰爭。

    得不到所渴求的人或事而引生的苦,是求不得苦。例如失戀。

    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這三種苦,是心理上的痛苦。有時,心理上的痛苦甚至會超越生

    理上的痛苦。當我們了知人生是不完美及有缺憾的,便應更加珍惜與關懷父母家人,結交善友,

    廣結善緣,學習以感恩的心好好地生活。

    五蘊熾盛苦

    亦稱作「五取蘊苦」。人的身心是由屬於物質的色蘊,和屬於精神範疇的受蘊、想蘊、行蘊、識

    蘊五蘊和合而成,假稱為「人」或「我」。這和合而成的五蘊,是無常和不穩定的,不斷需要種

    種條件的配合和支持。例如,身體不斷要有食物的滋養,內心有無盡的渴望和失望。人生大部分

    時間都是為了滿足這些索求而忙碌、焦慮和擔憂,沒有真正寧靜下來的機會。所以,五蘊的不穩

    定,以及為了滿足五蘊不斷的索求而引生的繁忙、焦慮和無奈,就是五蘊熾盛苦。

    2 中二《正覺的道路》第二課:苦諦──世間的真實(頁 23-24)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11

    教師參考資料二

    對於一些不能避免的現象,如親人去世及疾病,我們感到痛苦是自然的。但若果我們未能抽離自

    己,過份沉溺於痛苦之中,例如當親人去世時,我們因為執迷而不能理解死亡是人生必經的階

    段,不肯接受現實,過份抑鬱,堅執哀悼親人的痛苦以懲罰自己;又或者在患病時,過份焦慮擔

    憂,不能接受病痛,都會在原來正常的痛苦上加上第二支箭, 為自己製造額外的痛苦。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12

    建議教時:四節課堂

    第二節課堂

    (一) 教學重點

    讓學生認識「集諦」的內容(苦的原因),以及反思「無明」、「渴愛」、「依戀」和「貪瞋癡」

    與痛苦的關係。(參閱「教師參考資料一」))

    (二) 教學目的

    甲、教授學生以下概念和知識:

    集諦的定義

    苦因:無明、渴愛、依戀、貪瞋癡

    明白有「苦因」就必然會出現「苦果」,若能滅除「無明、渴愛、依戀和貪瞋癡」之

    心,就可以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乙、培養學生以下技能:

    溝通能力

    明辨性思考能力

    解決問題能力

    協作能力

    丙、培養學生以下價值觀和態度:

    尊重他人

    勇於面對逆境

    接受不能改變的痛苦,以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和處理痛苦

    丁、參考課本

    佛教學校:

    《古智今用》中三 第一課:「認識壓力」、第二課:「壓力管理」

    《正覺的道路》中二 第三課:「集諦──問題的根源」

    非佛教學校:

    《古智今用》中三 第一課:「認識壓力」、第二課:「壓力管理」

    筆記:「苦的根源」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13

    教學及學習過程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具/老師注意事項

    切入/

    引起動機

    1. 播放簡報,與學生溫習苦的類別。

    2. 帶出生命中有些苦/壓力是可以避免,有些是不能避免

    的。

    3. 老師預先收集上一節課堂的家課工作紙:「你知道我的

    痛苦/壓力嗎?」並隨機將工作紙派給不同的同學,讓

    他們針對有關的痛苦及壓力,寫出「導致痛苦或壓力

    出現的原因」。

    簡報

    提醒學生尊重他人

    私隱,把內容保密

    小心照顧學生的情

    教師可先與學生分

    享自己的經驗

    認識

    探索

    1. 請學生將有關的苦/壓力分為「可以避免」及「不可避

    免」,並將之貼在黑板上。

    2. 練習的重點是讓學生看清楚我們面對的苦和壓力大致

    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可以避免」,第二類是「不能

    避免」。透過提問及引導,讓學生初步理解前者可以透

    過不同的方法解決及處理;而面對「不能避免」的苦

    及壓力,則要「明白、理解和接受」,不要沉溺於無奈

    的苦受中,讓自己「苦上加苦」。

    3. 教師可因應學生需要或時間,完成工作紙一:生命中

    之不能再。

    學生需就一個親身經驗的苦痛或壓力,分別從理

    解、處理和意義三方面,完成工作紙

    學生完成後,可與小組成員分享,或由老師邀請

    同學分享

    分享的重點是讓學生看清楚無常的運作,不要沉

    溺於無奈和不可避免的苦受中

    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白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還

    是要」面對和處理問題(參閱「教師參考資料一」)

    附件一:課堂工作

    紙一「生命中之不

    能再」

    教師可先與學生分

    享自身經歷

    教師宜小心照顧學

    生的情緒,提供鼓

    勵和希望

    1. 講解無明、渴愛、依戀的意義。

    2. 講解三毒:貪、瞋、癡的意義。

    3. 帶出「無明、渴愛、依戀、貪瞋癡」和苦的關係。

    佛教學校:

    中二《正覺的道

    路》第三課:「集

    諦--問題的根

    源」

    非佛教學校:

    附件二:筆記「苦

    的根源」

    1. 將學生分組,每組派發一份工作紙,完成工作紙的討

    論。

    附件三:課堂工作

    紙二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14

    2. 老師邀請每組學生發表討論結果。

    3. 討論的重點是:煩惱和痛苦是苦果,無明和渴愛是苦

    因,當一個人有無明和渴愛時,內心便會生起貪瞋

    癡,繼而做出錯誤的行為,引致最終的苦果。

    4. 以「那個賣腎換 iPhone 的年輕人,後來怎麼樣了?」

    為例作分析:

    無明:作為一個學生,沒有購買能力的情況下,

    仍執意要得到 iPhone

    渴愛:對 iPhone 的渴愛

    貪:貪求得到最新款的科技產品

    癡:不明白家庭的經濟背景(經濟拮据,未能負擔

    高昂的手機)、自己的身份(學生不應用崇尚明

    牌及高科技產品)、實際的需要(電話的真正功

    能)、賣腎的後果(一生的後遺症)等真實情

    況,不惜賣腎買 iPhone

    「苦果為何有?」

    共有四則不同的新

    聞,老師因應情況

    選取合適的新聞作

    分組討論

    總結、

    反思

    總結:集應斷

    1. 讓學生明白苦和壓力的普遍性。

    2. 覺知自己和其他同學同樣要處理由無常引申出來的痛

    苦和壓力。(不能避免的苦)

    3. 明白痛苦和壓力是由無明、渴愛、依戀和貪瞋癡而

    成,若能把苦因斷除,便能從痛苦和壓力中得到徹底

    的解脫。

    反思 家課:護蛋行動

    1. 請學生預備一隻生雞蛋,帶回學校讓教師蓋印。

    2. 學生需要每天把蓋了印的雞蛋帶回學校讓教師檢查。

    3. 學生需要用各種方法全力保護雞蛋,免其破損,直到

    下一節的課堂交給教師。

    此活動與下一課節「滅諦:幸福的可能」有引申關

    係。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15

    附件一:課堂工作紙一

    「生命中之不能再……」

    生命中之不能再,但我還是要……

    以前我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在我己經不能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我還是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中之不能再,但我還是要……(範例)

    以前我可以……向外婆撒嬌,摟著她睡覺。

    現在我己經不能再……向外婆撒嬌,拖著她的手,擁著她睡覺,吃她炒的菜。

    但我還是要……繼續生活,完成我的人生,無論多想念她,都要繼續面對生活,面對困難。

    因為……過去的事情不能改變,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現實,我只有珍惜現在的一切,

    努力進步,完成外婆對我的期望。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16

    附件二:學生筆記內容(非佛教中學)

    第二課:苦的根源3

    醫生治病,先要了解病因,才能對症下藥。當我們希望滅除苦,就應該探討甚麼是造成苦的,這

    樣,才可以運用正確方法離苦得樂。

    「集諦」是四聖諦的第二聖諦。「集」是苦的成因。我們因為「無明」、「渴愛」與「依戀」,

    內心生起「貪、瞋、癡」的煩惱,繼而造出偏差的行為,沉輪及流轉於痛苦與壓力之中。

    課堂活動一:清一清、寫一寫──試將以下詞語的名目和其解釋作出配對

    無明 渴愛 依戀 貪 瞋 癡

    (渴愛)

    對喜愛的人、事、物生起了

    依戀和渴求的心

    (瞋)

    對痛苦的感受及/或討厭的事

    物生起過分的抗拒、仇恨和憎

    (執著)

    對事物的堅執而失去靈活和

    正見

    (貪)

    對快樂的感受及/或歡喜之事

    物生起過份的執著、渴求和非

    分之想

    (無明)

    煩惱的別稱,有「沒有光

    明」之意,就好像身處黑暗

    和混沌,以致不能清楚了解

    事物的真相。

    (癡)

    不明事理,不知事物的「前

    因」和「後果」,從而產生各

    種錯誤的見解、煩惱和做出種

    種錯誤的抉擇

    苦的成因──無明與渴愛

    佛教認為,無明和渴愛就是苦的成因。一般人因為無明和愚癡,不了解事物的真相,因而對事物

    生起「渴愛」和「執著」,例如:執取所愛的事物長存不變、長命百歲;渴望生活沒有任何壓力

    和困難、不用考試、沒有功課;執迷於已失去的親情、友情、愛情。這些不切實際的祈望、貪愛

    和依戀,令我們長養貪、瞋、癡,造出與煩惱相應的行為,最後令自己陷入相應的痛苦與壓力之

    中。

    3 中二《正覺的道路》第三課:集諦──問題的根源、中三《古智今用》第一課:認識壓力、第二課:壓力管理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17

    集應斷──斷除積集痛苦的因

    當我們了知苦,就要明白到,面對「不能避免」的苦及壓力,要明白、理解和接受,不要沉溺於

    無奈的苦受中,令自己苦上加苦。

    此外,我們不應該怨天尤人,抱怨不斷,而不去除無明和渴愛。苦因不斷,苦果是不能避免的。

    因此我們應該清楚認識和了解自己心中的渴愛和依戀,以及因之而引生的煩惱和束縛。

    在苦和壓力面前,我們要積極面對,或是消極逃避,只在我們的一念之間,因此我們要放下負面

    及消極的心情,清楚辨識苦和壓力的源頭,斷除渴愛和依戀,培養正面及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和處

    理,壓力自然再不會使我們感到困惑,並可以從痛苦中得到徹底的解脫。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18

    附件三:課堂工作紙二

    「苦果為何有?」 無明和癡,會令我們生起不切實際的執取、貪愛和依戀,令我們內心生起貪、瞋、癡煩惱,繼而

    造出偏差的行為,於因緣成熟時,便招感相應的苦果。細閱以下個案,並完成相關討論。

    1. 小王失去一個腎,令身體每況愈下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假如我是……小王

    雖然我很喜歡/很想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我清楚知道我不應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了避免這事件發生,我會這樣想 / 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個賣腎換 iPhone 的年輕人,後來怎麼樣了?

    2012 年 8 月,為了實現買到一部蘋果手機的夢想,17 歲的高中生小王慌稱自己年

    滿 23 歲,最後賣得一腎,得到 2.2 萬元。當時一部蘋果 4s 要 4000 多元。

    當時 17 歲的小王身高一米九,但是切掉一腎後,小王的體重急劇下降到 120 斤(約

    130 磅)。

    賣腎後,小王的身體機能大不如前,不能做劇烈運動,身體嚴重不適,最後只能臥

    病在床!診斷為三級殘廢,一生離不開藥物維生!

    他的家人隨後將 5 名黑仲介和醫務人員告上法庭,最後,被告人自願賠償小王經濟

    損害 147 萬。

    但是,小王的後半生,已不能自理生活,後半生都要臥病在床、每天需要父母 24

    小時的照顧。

    【報載:《新浪網》:2018 年 2 月 24 日】

    https://t.cj.sina.com.cn/articles/view/5752614292/156e1ed940200041p3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19

    教師參考資料一:

    對於一些不能避免的現象,如親人去世及疾病,我們感到痛苦是自然的。但是如果我們因為貪、

    瞋、癡而離開了中道,例如當親人去世時,我們因為執迷而不能理解死亡是人生必經的階段,不

    肯接受現實,過份抑鬱,堅執哀悼親人的痛苦以懲罰自己;又或者在患病時,過份焦慮擔憂,不

    能接受病痛;又或者面對功課及考試時,過份抗拒及焦慮,作出逃避,都會在原來正常的痛苦及

    壓力上, 為自己製造額外的痛苦和壓力。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20

    建議教時:四節課堂

    第三節課堂

    (一) 教學重點

    讓學生認識和了解「苦滅「的可能性,繼而引發滅苦的決心。

    (二) 教學目的

    甲、教授學生以下概念和知識:

    滅諦的定義

    痛苦息滅的可能

    乙、培養學生以下技能:

    溝通能力

    明辨性思考能力

    解決問題能力

    丙、培養學生以下價值觀和態度:

    尊重他人

    勇於面對逆境

    探索不再被痛苦、煩惱、壓力支配的真正自由

    丁、參考課本

    佛教學校:

    《古智今用》中三 第三課:「逆境商數:在逆境中成功」

    《正覺的道路》中二 第四課:「滅諦──幸福的可能」

    非佛教學校:

    《古智今用》中三 第三課:「逆境商數:在逆境中成功」

    筆記:「幸福的可能」

    教學及學習過程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21

    教學及學習過程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具/老師注意事項

    切入/

    引起動機

    1. 請學生交出保存了(約)一星期的雞蛋。

    2. 老師邀請幾位學生分享保護雞蛋的過程與感受。

    3. 請學生分享堅持護雞蛋的原因。

    4. 成功交回雞蛋的感受。

    5. 護蛋失敗的感受。

    6. 兩者的分別:

    活動重點是帶出因執著而產生的牽掛與患得患

    失,以及放下牽掛的解脫與快樂

    老師可帶出「牽掛」、「苦」、「壓力」、「責任」的

    「可以避免」及「不可避免」。「苦」和「壓力」

    的出現,與其「責任」有關。重點在於:如何在

    過程中抱持希望,以「智慧」處理「執著」及

    「放下」,並且在「放下」後的解脫自在及快樂

    認識/

    探索

    1. 老師與同學重溫上一課節提及的「那個賣腎買 iPhone

    的年輕人,後來怎麼樣了?」的新聞,與學生討論:

    小王經歷是次事件後造成身心痛苦,你認為他快

    樂嗎?

    你認為小王為自己及家人帶來的痛苦,是否可以

    避免?

    若小王的痛苦得以消滅,他和家人的未來會怎麼

    樣?

    試比較小王及其家人的痛苦在消滅前後的狀態,

    你認為哪一種狀態,令人較為感到快樂和幸福

    呢?

    2. 討論重點在於:

    有些苦和壓力,是可以在事前作出避免,達至安

    樂和幸福

    有些苦和壓力,是「不能避免」(例如:死亡),或

    「已經發生」(例如:「小王」事件)

    以「小王」事件為例,他和家人的苦已是不能避

    免的,但透過正向的心念、思維和態度,便能接

    受生命的無常,放下不必要的執著,止息貪瞋

    癡,最後達致心靈上的安樂、解脫和自在

    1. 佛教學校:

    中二《正覺的道

    路》第四課:「滅

    諦--幸福的可

    能」

    2. 非佛教學校:

    附件一:筆記「幸

    福的可能」

    1. 教導學生如何在「不能避免」的痛苦、壓力、逆境中

    自處。

    2. 以「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突破困

    境,解決難題。

    3. 老師和學生完成課堂/後工作紙:我的苦集滅道

    此工作紙是第一、二堂「你知道我的痛苦/壓力

    嗎?」的延伸,目的在於鼓勵學生表達他們的內

    附件二:課堂/後工作

    紙──我的苦集滅道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22

    心感受及情緒,並提供途徑及機會讓他們明白痛

    苦、壓力、焦慮等消滅的自在快樂,以及嘗試以

    自身可行的方法作出處理

    總結

    反思

    總結:

    1. 從「因果」的角度來看,當我們造了引致苦的因,苦

    果是會出現的。

    2. 無明和渴愛是指我們不了解事物真相,產生出執著和

    渴望擁有的心態,繼而出現苦果;相反,當無明和渴

    愛消散時,煩惱和痛苦自然息滅,因此,痛苦的息滅

    是有可能的。

    3. 明白苦是可以熄滅,與及幸福與安樂是可能的,我們

    應下定決心去熄滅身心的痛苦,建造幸福的人生。

    4. 具體可行的滅苦方法,將會在下一課「道諦──幸福

    的方法」詳細介紹。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23

    附件一:學生筆記內容(非佛教中學)

    第三課:幸福的可能4

    我們都希望離苦得樂,但是大部分人都因為「無明」和「渴愛」,不斷地種下苦因,承受苦果,

    而不知道有離苦的可能。然而,佛教認為,苦海是有出路和希望的,「四聖諦」中的第三聖諦─

    ─滅諦,就是說明人生的苦、煩惱和壓力,是可以滅除的。

    滅諦──生死苦的止息

    「滅」是指苦的息滅,當煩惱和痛苦斷除,再沒有任何擔憂、困擾或牽掛,心靈處於寧靜安祥的

    自在境界,便是滅諦了!由於他們能坦然面對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問題,因此,可以說是世間最

    幸福的人

    以患病為例,若一個人因為感染細菌(苦因)而患病(苦果),當細菌被滅除,身體自然康復。這個康

    復後的狀態,便是「滅諦」了。

    「苦」和「壓力」有不同的種類,以不同的方法處理,會引申最後不同的結果。以下介紹不同種

    類的苦和壓力:

    苦/壓力的種類 例子 方法 最終結果

    可以事先避免 成績差,希望在下一

    次考試及格。

    專心上課、認真做功課、考試

    前努力複習。

    在考試中及格。

    不能避免 親人離世。 容讓自己有短暫的傷痛,但亦

    要明白世間無常和不能避免的

    真實。將對親人的思念轉化,

    學會善待自己、愛惜自己和身

    邊的人,勇敢面對將來生活。

    接受傷痛,慢慢放

    下。

    已經發生 與友人不和,發生爭

    執,雙方關係惡化。

    平復自己的心情,以積極、樂

    觀的態度面對,理性地想出解

    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尋求別

    人的幫助,並主動與友人傾

    訴,重修雙方和諧融洽的友

    誼。

    避免重蹈覆轍,能夠

    和朋友建立一個和諧

    友愛的關係。

    以正向思維面對痛苦、壓力和逆境

    透過正向的心念、思維和態度,我們便能接受生命的無常,放下不必要的執著,止息貪瞋癡,最

    後達致心靈上的安樂、解脫和自在。

    4 中二《正覺的道路》第四課:滅諦──幸福的可能、中三《古智今用》第三課:逆境商數:在逆境中成功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24

    幸福的可能性

    當我們認識到生命是有出路和希望、人人都有有離苦的可能,就應該奮發向上,積極面對生命的

    種種挑戰,用智慧和慈悲化解困難,心中自然不會再有煩惱、恐懼和擔憂,達至真正的解脫自

    在。

    因此,我們應該滅除「苦因」,培養「樂因」,並培養覺醒和正見,為未來幸福種下良好的種

    子。

    四它

    面對它:正視困境存在,不逃避不畏懼

    接受它:接受困境磨鍊,不怨天不尤人

    處理它: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

    放下它:盡心盡力就好,不計成敗得失

    放下一分執著,

    就少一分煩惱,

    多一分安樂自在。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25

    附件二:課堂/後工作紙──我的苦集滅道

    任務一:請將第一、二堂完成的工作紙:「你知道我的痛苦/壓力嗎?」貼在下列空白地方內。

    我最感到痛苦/壓力的一件事

    出現痛苦/壓力的原因 我想和你說……(解決方法)

    任務二:

    嘗試在空框內以文字或圖畫方式

    想像問題得以解決的景象或心情

    任務三:解決方案

    以「四它」的方法,以文字或圖畫表達出解決痛苦/壓力的方法

    1、面對它

    2、接受它

    3、處理它

    4、放下它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26

    建議教時:四節課堂

    第四節課堂

    (一) 教學重點

    讓學生認識和了解滅苦的方法,並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二) 教學目的

    甲、教授學生以下概念和知識:

    道諦的定義

    滅苦的方法(戒、定、慧)

    乙、培養學生以下技能:

    溝通能力

    明辨性思考能力

    解決問題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

    自學能力

    丙、培養學生以下價值觀和態度:

    依據滅苦的方法,正確規劃人生,學習苦離苦得樂的方法以積極面對生活上遇到的種種

    問題,學習自省、自決,提高自信

    丁、參考課本

    佛教學校:

    《古智今用》中三 第四課:「提升抗逆力:在逆境中成長」

    《正覺的道路》中二 第五課:「道諦──解脫的方法」

    非佛教學校:

    《古智今用》中三 第四課:「提升抗逆力:在逆境中成長」

    筆記:「幸福的可能」

    教學及學習過程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27

    教學及學習過程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具/老師注意事項

    切入/

    引起動機

    1. 老師與學生重看「那個賣腎換 iPhone 的年輕人,

    後來怎麼樣了?」的新聞,和學生討論:

    假設時光回到 2012 年,你遇到那個準備賣腎

    買 iPhone 的少年,你會怎樣游說及幫助他,

    令他不要賣腎呢?

    認識、

    探索

    1. 從學生的答案中,歸納及引導學生臚列出「戒」、

    「定」、「慧」三方面的方法:

    戒:警醒少年賣腎是違法的行為

    定:減低少年對外境的影響,培養定力,不

    輕易受到社會上一面倒對 iPhone 的不理性佔

    有慾

    慧:幫助少年明白賣腎後有極嚴重的後遺症

    2. 向同學解釋「戒」、「定」、「慧」是幫助我們達致

    離苦得樂的方法。

    3. 與學生完成筆記的堂課工作紙:如何以「戒定

    慧」滅除痛苦。

    4. 討論如何以「戒、定、慧」滅除男童的痛苦。

    1. 佛教學校:

    中二《正覺的道路》第

    五課:「道諦--解脫的

    方法」

    2. 非佛教學校:

    附件一:筆記「離苦得

    樂的方法」

    老師參考資料:戒定慧三無

    漏學

    1. 播放影片:〈謝坤山 心靈好手〉,和學生討論影片

    中的主角(謝坤山)所面對的「苦、集、滅、道」。

    2. 工作紙的目的是讓學生對四聖諦有一個整全的認

    識,明白到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苦、壓力、困

    境,大多有其出現的原因,但只要我們懂得以適

    當的方法處理,是可以徹底地解決問題、突破困

    境的。

    影片時長 23:37

    https://youtu.be/Lqr8pD3URX8

    附件二:工作紙〈謝坤山 心

    靈好手〉

    總結 1. 道諦能夠幫助我們滅除痛苦和煩惱,當中的

    「戒」、「定」、「慧」是具體的滅苦方法。

    2. 佛陀以四聖諦為我們解說了苦的現象和苦的成

    因,亦說了苦滅和滅苦的方法;然而我們能否離

    苦得樂,還是要看自己能否有決心步上滅苦之

    道。

    https://youtu.be/Lqr8pD3URX8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28

    附件一:學生筆記內容(非佛教中學)

    第四課:離苦得樂的方法5

    四聖諦中的「道諦」,就是教導我們滅苦的方法。若我們能依照這些方法去修行,就能夠滅除苦

    因及苦果,得到真正的安樂、自在與幸福。

    甚麼是「道諦」?

    道諦,是通往滅苦之道,如果我們希望滅除痛苦、煩惱、壓力,並獲得真正的安樂、自在及幸

    福,便要修習「戒、定、慧」。戒、定、慧能幫助我們徹底滅除痛苦,是一個可行的滅苦方法。

    甚麼是戒、定、慧?

    戒(持戒) 定(禪定) 慧(智慧)

    規範行為的規條

    守持規條有「止惡」和

    「行善」的含意

    即不作會導致苦果的行

    為;或一切會導致善果的

    行為

    例如:社會上有「法

    律」、學校有「校規」、家

    庭有「家規」

    專心、專注、有定力

    使心專注於一處、不迷

    失、不散亂。不會隨著在

    的環境而改變

    平息思慮,不被外境騷擾

    例如:禪修、靜觀等方法

    智慧

    有一顆明辨是非的心作出

    恰當的抉擇,徹底解決問

    解決問題,離苦得樂

    佛教認為持戒、禪定和智慧的修習,能夠幫助我們斷除貪執、瞋恨和愚癡等煩惱,讓我們從痛苦

    中解脫。把這三門學問應用於日常生活中,能提升處理能力,幫助我們面對和轉化逆境。

    5 中二《正覺的道路》第五課:道諦──解脫的方法、中三《古智今用》第四課:提升逆境力:在逆境中成長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29

    堂課討論:如何以「戒定慧」滅除痛苦

    細閱以下故事,討論如何以「戒」、「定」、「慧」的方法,幫助男孩熄滅其痛苦。

    本年 3 月初,觀塘一名就讀中二的 13 歲男童。因玩手機遊戲致不願上

    學,被母親責罵,兩母子發生爭吵,男童發脾氣並反鎖自己在房間,期

    後更瘋狂將房間百多件東西拋擲落街,小如文具、書本,大如電腦、椅

    子,散滿大廈地下及平台。

    警方接報到場後派出警員戒備,母親多番勸告男孩均拒絕開門,最後警

    方破門入房間,將男孩制服並送院,兩小時的驚心動魄高空擲物事件才

    告結束。

    定:

    戒:

    慧: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30

    附件二:〈謝坤山 心靈好手〉工作紙

    同學們,想一想…… 如果你只剩一隻眼睛,會不會哭泣? 如果你少了一隻腳,會不會悲傷? 如果你失去兩隻手,會不會痛不欲生? 如果你同時喪失了一隻眼睛、一隻腳、兩隻手,你會……

    1、觀看影片〈謝坤山 心靈好手〉,然後以四聖諦的內容,完成橫線上的答案:

    2、以文字或圖畫寫/畫出影片中你最感動

    的一番話/一個情景,並略作解釋。

    3、試說出一件曾經令你煩惱的事情,回想一下

    ,當時你如何面對與處理?若現在你遇到同樣

    的問題,會否找到可以解決/更好的方法?

    四聖諦 苦諦 集諦 滅諦 道諦

    應用:

    解決問題

    的過程

    覺知問題所

    找出造成問

    題的成因

    明白解決問題的可能

    性,及問題解決後的

    好處

    解決問題的方法

    案例:

    謝坤山

    的故事

    身體的殘

    缺:

    失去

    __________

    __________,

    右眼

    _______。

    生活上有很

    多_______。

    ______歲時

    發生

    _________。

    認識到自己所面對的

    困難和問題,是可以

    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的,從而

    快樂地生活下去。

    ______________地面對困難,

    尋找解決問題的__________。

    如:

    1、發明輔助工具,包括發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裝義肢。

    3、精進學習,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服務社會,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從不想我失去了甚麼,只想自己還擁有甚麼。」謝坤山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31

    老師參考資料:戒定慧三無漏學

    我們需要憑藉修行戒定慧的力量,才能淨化身口意三業,把我們從有漏、有煩惱的生命,帶進無

    煩惱、解脫自在的涅槃。

    戒——有防非止惡的含義,是佛陀軌範我們三業的指引。既有止惡行善的作用,亦是一切修行的

    基礎。經中常有譬喻,若人修行不持戒,便沒有辦法成功,猶如一個漏水的瓶,是不可能載滿

    的。持戒以後,身口不再作惡,心中放下作惡的念頭,則身心自然清涼,所以戒亦有清涼的含

    意。佛教的戒條,有為居而制定的五戒,為出家眾而制定的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和比

    丘尼戒,以及為菩薩而制定的三聚淨戒(亦即菩薩戒)。

    定——即心念集中專注於一個目標的狀態。一個無定力的心,是很難達成理想和培養出智慧的。

    猶如一個人欲觀看山洞牆壁上的文字,手持火把,如有大風吹動,火把的光明也是難以發揮作

    用;同樣地,一個隨境而轉、無專注力的心,時常受到外境的牽動,亦很難清晰地、微細地去了

    解事情而引發智慧。

    慧——是推理、判斷和抉擇的心靈活動。一般來說,智慧的培養可分三個層次:聞所成慧、思所

    成慧和修所成慧。聞所成慧是從聽聞正法或閱讀經典後,心中有所領悟而生起的智慧。思所成慧

    是在聞所成慧的基礎上,內心推敲思考,深化了解,如理作意而生起的智慧。修所成慧是在聞思

    的理解上,隨法理 而如實觀照世間,繼而把所理解到的,實踐到現實生活的智慧。智慧的作用

    猶如火把的光明,讓我們能清晰明確地了解事物的本來面目,繼而作出正確的抉擇。

    古德時常把煩惱譬喻為野草,執持草的手為定力,而智慧就如能斷除草根的鐮刀。無執持的手,

    鐮刀難以發揮作用;無智慧鐮刀,也不能斷除煩惱的根。所 以定慧二者同樣重要。

    (釋衍空。《正覺的道路》上卷,68-69 頁。香港佛教聯合會,2003)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32

    堂課討論:如何以「戒定慧」滅除痛苦 參考答案

    戒:

    幫助男童認知上網打機的慾望及禍害

    幫助男童建立有規律和有尺度的生活習慣

    警醒男童拋擲物件落街是違法的行為

    定:

    幫助男童建立定力,堅持不受打機的誘惑

    減低男童受外境的影響,培養較為穩定的情緒

    幫助男童培養更建康的興趣作為其集中和專注的對象

    慧:

    男童明白自己對打機的渴愛會引致痛苦和惡果

    男童理解讀書對個人前途的重要,明白無故上學缺席是不可以接受的行為

    男童了解母親責罵他的苦心

    幫助男童理解拋擲物件有機會傷害途人,會為他人帶來痛苦

    〈謝坤山 心靈好手〉工作紙 參考答案

    四聖諦 苦諦 集諦 滅諦 道諦

    應用:

    解決問題

    的過程

    覺知問題所

    找出造成問

    題的成因

    明白解決問題的可能

    性,及問題解決後的

    好處

    解決問題的方法

    案例:

    謝坤山

    的故事

    身體的殘

    缺:

    失去

    雙手及右腳

    ,右眼失

    明。

    生活上有很

    多不便。

    16歲時發生

    意外。

    認識到自己所面對的

    困難和問題,是可以

    解決和處理的,從而

    快樂地生活下去。

    勇敢樂觀地面對困難,尋找解

    決問題的方法。如:

    1、發明輔助工具。包括發明

    不用雙手就能吃飯的器

    具。

    2、安裝義肢。

    3、精進學習。包括:

    i拜師學畫

    ii用嘴咬住筆桿畫畫

    4、服務社會。包括:

    到台灣及各地學校、機構

    分享

  • 初中佛學教案:面對苦難,挺過逆境/頁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