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禦系統(i) 非專一性免疫力microbiology.scu.edu.tw/mib/lifescience/sung/單元三.pdf ·...

15
防禦系統(I)非專一性免疫力 單元三 3-1 白血球細胞的分類和作用 報章延伸閱讀 3-2 天生的免疫力 (innate immunity) 3-2-1 解剖上的防禦 (Anatomic defense) 3-2-2 生理性的防禦 3-2-3 吞噬作用 (Phagocytosis) 3-2-4 發炎反應 (Inflammation) 3-2-5 補體系統 (Complement system) 3-2-6 干擾素 (Interferon)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Feb-2020

1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防禦系統(I)—非專一性免疫力

    單元三

    3-1 白血球細胞的分類和作用

    報章延伸閱讀

    3-2 天生的免疫力

    (innate immunity)

    3-2-1 解剖上的防禦

    (Anatomic defense)

    3-2-2 生理性的防禦

    3-2-3 吞噬作用 (Phagocytosis)

    3-2-4 發炎反應 (Inflammation)

    3-2-5 補體系統 (Complement system)

    3-2-6 干擾素 (Interferon)

  • 不論何種生物,從分化上簡單如細菌到複雜如人

    類均具有保護自身免於消滅的生理反應—即防禦反

    應;依據參與防禦的「部隊」是否具有鎖定特定「敵

    人」的能力,防禦反應可以分成專一性(specific)和非

    專一性(nonspecific)防禦力兩大類。在動物界中,所

    有的生物都具有簡單至複雜不一的非專一性防禦力;

    然而目前所知,專一性反應主要存在於含魚類以上的

    所有脊椎動物。由第三~第五單元,主要以人為例,

    將分別介紹組成防禦系統的成員(包括分子及細

    胞)、它們之間互相作用的機制、以及如何共同合作

    抵抗「敵人」病原體。

    非專一性防禦力為生物體最基本抵抗疾病的能

    力,又稱為天生的免疫力(innate immunity)。此種免

    疫力可以分成四種防禦性屏障(barriers),分別為物理

    性及結構性(anatomic) 屏障、生理性屏障、吞噬性屏

    障及發炎反應。在介紹上述四種屏障前,我們應先對

    參與所有防禦反應的成員有所認識。

    3-1 白血球細胞的分類和作用

    人類的血液主要是由血漿和血球組成。血漿中含

    有許多與調節滲透壓、生理反應、及防禦作用有關的

    物質,包括凝血蛋白、白蛋白、礦物質、鹽類及賀爾

    蒙等物質;血球的組成中,除了負責運送氧氣的紅血

    球及幫助凝血的血小板外,其他就是大家熟知具有防

    禦能力的白血球(leukocytes)。事實上,依據細胞的形

    狀、大小和胞內含有顆粒的情形,白血球細胞可以分

    3-2

    防禦系統(I)—

    非專一性免疫力

  • 類為五種且功能各異(圖一)。如果根據胞內顆粒

    的有無,可以先將白血球分為顆粒性(granular)和無

    顆粒性(non-granular)兩大群,下述的嗜中性球、嗜

    酸性球及嗜鹼性球都屬於顆粒性血球。

    3-2-1 嗜中性球 (neutrophils)

    人體血液內含量最多的一種白血球即嗜中性球

    (約佔60-70%),它也是主要的非專一性作用細胞

    (nonspecific effector cells),具有高度的吞噬能力與

    移動性;通常此種細胞能在一發現入侵者時,立即進

    行消滅;它也能離開血液,進入被感染的部位以進行

    防禦。除巨噬細胞外,它為人體受到細菌感染後最重

    要的吞噬細胞;細菌感染通常會使骨髓中的嗜中性球

    產量增加。當醫生對病患抽血檢查後,如果發現病患

    血液中嗜中性球的數量增加,初步可以診斷此病患受

    到細菌感染。

    圖一、人類各種型態的白血球

    3-3

    防禦系統(I)—

    非專一性免疫力

  • 3-1-2 嗜酸性球 (eosinophils)

    目前已知此種血球約佔白血球的2-4%,有時具

    有吞噬能力,也能夠離開血液。其最主要的功能是

    可以產生毒性物質,殺死感染人體的寄生蟲,尤其

    是蠕蟲(helminthes);當人體受到寄生蟲感染時,此

    種血球在血液中的數量會增加。此外,嗜酸性球也

    具有幫助調節變態反應(即俗稱的過敏反應)嚴重

    程度的功能。

    3-1-3 嗜鹼性球 (basophils)

    在人體白血球中含量最少的一種,約佔0.5- 1%。目前僅知,此種血球與「肥大細胞 (mast cell)」家族是親戚,它們都含有組織銨(histamine),

    而此化學物不但參與發炎反應,也和引發過敏反應

    有關。當人體暴露在過敏原

    (即能引起過敏反應的物

    質如花粉、灰塵等)時,此兩種細胞會被激活而釋放

    出組織銨。

    3-1-4 單核球與巨噬細胞:

    單核球

    (monocytes) 在骨髓內成長非常快速,

    成熟後先送入血液,約佔3-8%;此時它不具有吞噬

    活性。但是當單核球離開血液,移至身體各組織深

    處。在移動期間,它會進一步的成長與分化;在進

    入組織後,它已轉化成另一種吞噬力很強的白血

    球,稱為巨噬細胞

    (macrophages)。巨噬細胞體積

    龐大,”食量”驚人。它們在非專一性免疫力中扮演吞

    噬與殺死那些經過組織的細菌,同時它們也能吃掉

    組織中壞死及老化無用的細胞。此外,巨噬細胞在

    專一性免疫作用中也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即

    「呈現抗原」於細胞表面,對人類的專一性抗病力

    的表現極為重要(詳述於第四單元)。

    3-4

    防禦系統(I)—

    非專一性免疫力

  • 3-1-5 淋巴球 (lymphocytes)

    此種白血球約佔總白血球的20-25%;又其中的

    90-95%淋巴球主要參與專一性防禦反應,可以分成

    B及T細胞二類。在骨髓中,B細胞由幹細胞(stem cell)分化而來;待成熟後,才離開骨髓,送至脾臟與

    淋巴結處,等待”行動命令”;當B細胞接到命令並被

    激活後,它會先行增生,再產生大量的抗體

    (antibody),參與體液性反應。至於T細胞,其也是

    由骨髓中的幹細胞分化而來,但卻是在胸腺中成熟

    的,因此以胸腺(thymus)的第一個英文字母”T”命名

    之。成熟後的T細胞離開胸線,分配到脾臟或淋巴結

    處;依據分化成不同防禦功能的細胞,T細胞可再細

    分之(詳述於第四單元),但是它們主要參與細胞性防

    禦。另外約有5-10%的淋巴球稱為自然殺手(natural killer; NK)細胞;此種細胞是B與T細胞的親戚,但它

    們參與的是非專一性防禦反應,主要攻擊的目標是

    癌細胞和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在人體,NK細胞被認

    為是一群重要的監控疾病的成員。

    所有的白血球細胞都具有三個共同的特點:第

    一,每種細胞均具有一個核;第二,每種細胞都具

    有一個免疫作用;第三,所有的細胞都來自同一個” 母親”,即位於骨髓中的幹細胞(stem cell)。此外,

    不論各種白血球的特異功能為何,絕大部分的白血

    球(非所有)可歸納出三個基本作用:第一,吞噬及殺

    死外來入侵者;第二,釋放出對免疫功能非常重要

    的化學物質;第三,各細胞之間能相互控制。

    3-5

    防禦系統(I)—

    非專一性免疫力

  • 3-2 天生的免疫力 (innate immunity)

    生物體除了予生具有的結構、生理與防禦系統

    等所提供的屏障外,有些其它的因素(例如種族、

    遺傳、年齡、營養等)也會影響該生物體的抵抗力

    之好壞。分述如下:

    1. 宿主免疫:某些特殊病原體對不同「種」的動物

    所引起疾病的能力差異很大。對特定疾病具有免

    疫力,或是易受某特定疾病感染的特性,均與生

    物體天生的性質有關,可能由許多複雜且互相依

    賴的不同因素所影響。物「種」間在生理的表現

    和營養的需求的差異、在解剖上的差異、以及組

    織表面受器的差異等,均對免疫力的表現非常重

    要。

    2. 年齡:此因素對宿主遭受疾病侵犯非常重要。一

    般而言,幼小孩童的防禦系統發育未盡完善,老

    年人則因防禦力逐漸減退;所以此兩族群的人發

    生疾病的機率比較普遍。在公共衛生上,這兩個

    族群人的疾病防禦尤其重要。

    3. 壓力:壓力會使正常的健康人易於罹患疾病,雖

    然對其原因尚未完全了解,但已有許多小鼠和大

    鼠實驗證明,疲勞、努力過度、飲食不良、脫水

    或劇烈的溫度變化等都會提高疾病的發生率。目

    前已有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明,激素(或稱賀爾蒙) 和免疫系統間的相互作用,可能在壓力緊張所引

    起的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3-6

    防禦系統(I)—

    非專一性免疫力

  • 4. 飲食:幾世紀以來,人類一直知道飲食與疾病有

    著非常密切的關係,例如飲食會改變正常菌叢、

    造成的疾病有脹氣、或蛀牙等。目前台灣已有許

    多有關生機飲食與提高人類免疫力以預防疾病的

    研究正在進行中,也已經有些不錯的臨床結果。

    3-2-1 解剖上的防禦 (anatomic defense)

    人體予生具有的身體結構成為防止病原體進入而

    造成感染的第一道防線。主要包括:

    1. 皮膚:組成分為表皮層、真皮層和皮脂腺。皮脂

    腺會分泌脂肪酸和乳酸,使皮膚呈酸性而抑制或

    減緩細菌生長的速度。

    2. 黏膜層:位於生殖泌尿道及呼吸道等處,不僅覆

    蓋一層乾性具有保護作用的皮膚,且具有黏膜

    層,組成表皮的外層及結締組織的基層。此黏膜

    層具有許多防止病原體進入生物體的機制,例

    如:唾液、眼淚及黏液分泌物能將潛伏性侵入體

    (invaders)沖洗掉,這些液體中也含有殺菌或殺病

    毒物質。此外,表皮層細胞會分泌一種液體稱之

    黏液(mucus),會捕捉外來微生物。在下呼吸道及

    腸胃道的黏膜層覆蓋有纖毛(cilia),會同時擺動而

    將被黏液捕捉的微生物由這些通道中移除。但

    是,有些病原體會演化出一些方式來逃脫宿主的

    此種防禦力,例如:感冒流行病毒的表面具有一

    種分子,能幫助病毒有力地吸附在黏膜細胞,不

    易被去除。

    3-7

    防禦系統(I)—

    非專一性免疫力

  • 3-2-2 生理性的防禦

    除身體的結構外,人體正常的生理條件亦可以

    成為防止病原體感染的防線之一,例如:

    1. 發燒:當人被感染時,感染部位的組織或微生物

    會產生的一些致熱分子,造成局部甚至全身性的

    發燒。稍許體高的體溫不但能提高吞噬活性等防

    禦力,有時會影響某些病原菌的生長,達到抑制

    的目的。

    2. 酸鹼度(pH值):消化道不同部位的酸鹼度變化,

    對許多病原體的感染或生長是不利的,例如進入

    胃部的許多微生物會因胃酸死亡。

    3. 氧壓:不同微生物的生長或產毒時之需氧情形不

    同。由於人體的微小環境中的氧壓並不完全相

    同,因而對需氧程度不同的病原體影響也不一。

    4. 體液或血液中含有的各種可溶性因子,例如溶解

    酵素 (lysozyme)、干擾素 (interferons)、及補體

    (complements)等;這些因子對病原體具有不同

    程度的殺傷力(詳見以下章節)。

    3-2-3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吞噬作用是指微生物或顆粒性物質被細胞吞吃

    和消化。人類的防禦系統中的主要吞噬細胞為血液

    中的嗜中性球和各個組織中的巨噬細胞。當感染發

    生時,顆粒性血球(尤其是嗜中性球)和單核球會

    由血液中移走到受感染的部位;移動期間,單核球

    進一步分化並長大成為具有吞噬活性的巨噬細胞。

    3-8

    防禦系統(I)—

    非專一性免疫力

  • 此外,有一些巨噬細胞是來自其他組織(稱為漫遊

    式巨噬細胞;wandering macrophages)和一些原

    本就存在於該組織中的巨噬細胞(稱為固著式巨噬

    細胞;fixed macrophages);所有的細胞都會聚集

    至感染部位。人體中,由各種巨噬細胞所構成的一

    道有利的非專一防禦網絡,稱為單核吞噬細胞的系

    統(mo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em)。

    在細菌感染初期時,主要擔任防禦進行吞吃的

    細胞是血液中的顆粒性細胞;此時可以在病患血液

    中測到不同白血球的數目有增加的現象,尤其是嗜

    中性球。當感染持續進行時,主要的防禦性細胞由

    巨噬細胞取代之,它們會清除和吞吃殘留的或死亡

    的細菌;此時病患血液中的單核球數目明顯增加。

    如果人體遭受病毒或真菌感染時,整個防禦反應時

    期的防衛工作,主要以巨噬細胞擔任之。

    至於吞噬細胞是如何進行吞吃與消化作用以殺

    死微生物的過程,大致可以分成四個步驟,包括趨

    化 作 用 (chemotaxis) 、 附 著 (adherence) 、攝取

    (ingestion)、以及消化(digestion) (圖二),分述

    如下:

    1. 趨化作用:感染部位的微生物和受傷的組織細胞

    會釋出一些能吸引防禦性細胞移走至感染部位的

    化學物質,稱為趨化物;而此現象則稱為趨化作

    用。

    2. 附著:吞吃發生前,吞噬細胞必需與吞吃的目標

    物質接近,甚至接觸,才能誘使細胞伸出偽足

    (如圖二-及),進行吞吃。附著的步驟可以

    3-9

    防禦系統(I)—

    非專一性免疫力

  • 因感染部位中一些物質的出現和參與,而變的更

    加容易發生,這些物質稱為調理素(opsonins),

    例如補體分子和抗體等;這種被促進的現象則稱

    為調理作用(opsonization)。

    3. 攝取:如圖二-及所示,此步驟包括伸出偽

    足 、 包 圍 目 標 物 、 及 形 成 吞 噬 小 體

    (phagosome)。

    4. 消化:吞噬小體形成後,此小體會與細胞內的溶

    解小體(lysosome;內含各種消化酵素)融合成

    吞噬溶解小體 (phagolysosome) (圖二 -及

    )。約10-30分鐘內,包裹其中的大部分細菌

    即被殺死。消化後,細菌死亡的碎片或廢物會被

    送出細胞外(圖二-及)

    圖二、嗜中性白血球吞噬細菌的過程作用

    3-10

    防禦系統(I)—

    非專一性免疫力

  • 事實上,許多人類的病原體會發展出一種或多

    種策略以破壞上述任何一個步驟,使其能逃脫人類

    吞噬細胞的攻擊,以幫助它達到進攻的目的。

    3-2-4 發炎反應 (inflammation):

    當組織受傷且外來生物侵入人體組織後,受傷的

    組織細胞或侵入的微生物細胞會產生一些化學物質

    (包括趨化物、前列線素、組織銨及各種細胞激素

    等),在感染部位引起一連串複雜的反應,通稱為發

    炎反應。反應發生過程主要包括三項主要步驟與作

    用(圖三):

    1. 血管擴張使感染部位血流減緩,利於防禦性細胞

    (單核球和嗜中性球)附著在血管壁上,造成感

    染部位發「熱」的現象。

    圖三、發炎反應發生過程的示意圖

    3-11

    防禦系統(I)—

    非專一性免疫力

  • 2. 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permeability)利於防禦性細胞

    穿過血管,離開血液。

    3. 吞噬細胞由血管中移走到感染部位,稱為血球的滲

    出。同時也會造成感染部位充血而呈現「紅」和

    「腫」的現象。最後,吞噬細胞會聚集在感染處

    吞吃侵入的細菌,並放出溶解酵素,會傷害附近

    的健康細胞,進而造成組織的損傷,嚴重時會有

    「痛」的感覺。所以,發炎處的典型癥兆為”紅、

    腫、熱、痛”。

    3-2-5 補體系統 (complement system):

    在人類,此系統是由存在於血液中的許多蛋白分

    子(超過30種)所組成的一個天生的非專一性防禦

    工具,其能透過不同的方式,辨識外來生物細胞並

    進行攻擊。此系統的防禦功能是用由其組成的蛋白

    子之間共同合作而完成(圖四),包括:

    1. 溶解細胞的作用:當細菌感染人體後,血液中的

    一些補體分子可以藉由抗體依賴型或非抗體依賴

    型路徑而結合到細菌表面;接著,引起一連串的

    活化反應;最後,許多的C9補體分子會插入細菌

    的質膜中,在細胞表面形成許多孔洞,使細菌解

    體而死亡。

    2. 殺死微生物的作用:除了使微生物溶解外,有一

    些補體分子(例如C3b等)也可以黏附在微生物

    表面,吸引一些防禦性細胞靠近,吞吃目標細

    胞,或是釋出毒殺性物質,將目標細胞殺死。

    3-12

    防禦系統(I)—

    非專一性免疫力

  • 3. 進行調理作用:有些補體分子(例如C3b或C5b)

    稱為調理素,它們會黏附在微生物的表面,使吞

    噬作用更加容易的發生,這種促進吞噬作用的現

    象稱為調理作用。

    4. 促進吞噬作用:有些補體分子會使吞噬細胞更容

    易的發現目標細胞,使其更容易發生吞吃並消滅

    這些目標細胞。

    5. 幫助發炎反應的進行:有些補體分子出現在感染

    部位時,會增強發炎反應。

    圖四、補體系統的防禦功能

    3-13

    防禦系統(I)—

    非專一性免疫力

  • 3-2-6 干擾素

    干擾素是一群對抗病毒感染的重要防禦性分子,

    通常在病毒感染後,由被感染的細胞產生並釋出胞

    外,主要功能是干擾病毒在其他細胞內的繁殖,所

    以有抑制病毒在人體內增生的效力,以達到消除病

    毒對細胞的後續感染和破壞(作用機制詳見單元五的

    圖二)。研究顯示,干擾素的效果具有「種」的專一

    性,並無病毒專一性;也就是說,來自人類的干擾

    素對大多數感染到人類的不同病毒都具有抑制的作

    用,而純化自豬或其動物的干擾素,對人類抵抗病

    毒則無效。臨床上曾使用干擾素來增強老人的抵抗

    力,或是對感染流行性感冒的老人施打干擾素,以

    提高其對抗病毒的能力。

    3-14

    攝取核酸食品 強化免疫(中時2002/10/25)

    ☉孫安迪(台大主治醫師、台大微生物免疫學博士)

    1868年米歇爾(F.Miescher)在外科繃帶上膿細胞的核

    中發現了核素(nuclein),1889年奧爾特曼(Altmann)因

    其為酸性物質,首先以核酸(nucleic acid)命名核素。現

    知,核酸不但是一切生物細胞的基本成分,還對生物體的生

    長、發育、繁殖、遺傳及變異等重大生命現象發揮主宰作

    用,沒有核酸就沒有生命。

    核酸可根據其分子中核糖結構的不同,分為去氧核糖核

    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兩大類,是與蛋白質、脂

    肪、糖類一樣存在於體內的生物大分子物質。構成核酸的三

    大元件,即含氮鹼基、核糖和磷酸。一個鹼基加上一個核

    糖,就成為核

    (nucleoside),再加上一個磷酸就構成核

    酸(nucleotide)。核

    酸是構成核酸的基本結構單位。

    防禦系統(I)—

    非專一性免疫力

  • 條件必需營養素

    由於核酸在體內合成,因此廿世紀70年代前不認為是必

    需營養素。其後,人們發現,當體內核酸的量不能滿足正常

    生理需求時,或內源性核酸合成能力下降時,核酸就成為必

    需的營養物質。因此,目前被稱為「條件必需營養素」。

    從核酸對機體各系統的影響來看,免疫系統是最敏感,

    也是最直接受影響的系統。

    維持免疫功能生長與代謝

    V.Buren等1985年就證實無核

    酸飲食或低核酸飲食飼

    養的實驗動物,其細胞免疫功能低下。對胎鼠和斷乳鼠的研

    究顯示,無核酸飲食導致T淋巴細胞發育障礙、功能低下,

    而沒有細胞免疫反應的發生,同時影響T細胞依賴的體液免

    疫的產生;補充核酸營養後,可恢復免疫系統的發育和免疫

    功能。可以明確的說,核酸是維持機體正常免疫功能和免疫

    系統生長代謝的必需營養素。

    Tzu-Hsiu Chen等報告,老齡及輕齡但有記憶缺陷的大

    鼠,補充核

    和核

    酸混合物,有顯著改善記憶的作用。推

    測記憶功能的降低及缺陷,可能與飲食核酸不足有關。

    可延緩衰老

    飲食核酸作為使遺傳物質活潑代謝的原料,具有極強的

    抗生物氧化、消除體內自由基,和全面增強免疫功能及性激

    素分泌的作用,因此在延緩衰老方面,有顯著優勢。

    如果飲食中核酸含量嚴重不足,20歲後,機體表現出最

    明顯的變化,就是皮膚肌肉的老化。核酸合成緩慢時,表皮

    代謝遲緩,便會引起角蛋白合成不足、皮脂減少和色素異

    常,而出現皮膚皺紋、乾枯無華和色斑。

    動物內臟、海鮮類、豆類中核酸含量較高。如不願吃內

    臟,可多吃海鮮類中的鯡類、蚌類、鯖類、鮭鱒類、沙丁

    魚、墨魚等,或是豆類中的菜豆、豌豆、扁豆、豇豆等,以

    增加核酸營養。

    3-15

    防禦系統(I)—

    非專一性免疫力

    投影片編號 1投影片編號 2投影片編號 3投影片編號 4投影片編號 5投影片編號 6投影片編號 7投影片編號 8投影片編號 9投影片編號 10投影片編號 11投影片編號 12投影片編號 13投影片編號 14投影片編號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