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產業策略與發展 -...

14
運動產業策略與發展 張佩婷 1 Chang Pei Ting 助理教授、德霖技術學院 Assistant ProfessorDe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劉浩雲 2 Liu, Hao Yun 學生、德霖技術學院 StudentDe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林佩芬 3 Lin, Pei Fen 學生、德霖技術學院 StudentDe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郭均薇 4 GUO,JYUN-WEI 學生、德霖技術學院 StudentDe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潘季芊 5 PAN,JI-CIAN 學生、德霖技術學院 StudentDe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摘要 運動產業為全球發展快速之重要產業,包括運動製造業(運動用品和運動設施營造)參與性運動服務業、觀賞性運動服務及運動賽會服務等,其含蓋範圍廣、產業關聯大、 附加價值高,發展一套能合理解釋運動產業發展現象的模式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旨在建 構運動產業發展模式,以文獻回顧法和次級資料分析法,由 Porter(1990)鑽石理論和運 動休閒發展相關模式而來,經美國、日本和中國大陸運動產業發展歷程,以及台灣運動 產業發展歷程、現況、文獻、數據和多元策略之長期廣度和微觀深度雙軌印證,最後再 經討論與修訂成最後的模式。 經各國印證後模式,除了機會的單向影響力,及取消生產要素與需求條件的相關假 設外,各因素間有著環環相扣的相互關係。如美國與日本之各因素間呈現正向成長關係, 但日本政府涉入明顯較多;中國大陸待生產要素、運動產業、政府及輔助支援者的內部 整合提升競爭力;台灣因社會需求、政府資源及與運動製造業較強水平關聯下,參與性 運動服務業發展佳。反之,某個或某些子因素沒有具備好的條件,也會抑制運動產業的 成長,如北京奧運的負面賽會遺產和台灣職棒的不振。另外,模式又能預測未來發展, 如全球化與知識經濟助長運動產業生產要素的創新。 建構及修正而成之模式各因素與子因素為需求條件(所得成長、休閒需求和健康價 )、生產要素(技術、表演、資金和場地設備)、運動產業(核心產業和周邊產業)、政府 (政策、管理機制、基礎建設和軟體資源) 、輔助支援者(大學、民間團體、贊助/投資者 和外圍支援產業) 、機會(全球化、知識經濟和大型賽會) ,以及最終消費者。各國可依其 各項條件掌握運動產業發展脈絡、關鍵因素及產業網路,進而擬訂重要發展方針與執行 策略,以提升產業競爭力,成為真正推動社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關鍵詞:運動產業、運動策略、運動發展。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Oct-2019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運動產業策略與發展 - b007.w2.dlit.edu.twb007.w2.dlit.edu.tw/ezfiles/7/1007/img/108/249.pdf · 附加價值高,發展一套能合理解釋運動產業發展現象的模式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旨在建

運動產業策略與發展

張佩婷 1 Chang Pei Ting

助理教授、德霖技術學院

Assistant Professor、De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劉浩雲 2 Liu, Hao Yun

學生、德霖技術學院

Student、De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林佩芬 3 Lin, Pei Fen

學生、德霖技術學院

Student、De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郭均薇 4 GUO,JYUN-WEI

學生、德霖技術學院

Student、De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潘季芊 5 PAN,JI-CIAN

學生、德霖技術學院

Student、De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摘要

運動產業為全球發展快速之重要產業,包括運動製造業(運動用品和運動設施營造)、

參與性運動服務業、觀賞性運動服務及運動賽會服務等,其含蓋範圍廣、產業關聯大、

附加價值高,發展一套能合理解釋運動產業發展現象的模式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旨在建

構運動產業發展模式,以文獻回顧法和次級資料分析法,由 Porter(1990)鑽石理論和運

動休閒發展相關模式而來,經美國、日本和中國大陸運動產業發展歷程,以及台灣運動

產業發展歷程、現況、文獻、數據和多元策略之長期廣度和微觀深度雙軌印證,最後再

經討論與修訂成最後的模式。

經各國印證後模式,除了機會的單向影響力,及取消生產要素與需求條件的相關假

設外,各因素間有著環環相扣的相互關係。如美國與日本之各因素間呈現正向成長關係,

但日本政府涉入明顯較多;中國大陸待生產要素、運動產業、政府及輔助支援者的內部

整合提升競爭力;台灣因社會需求、政府資源及與運動製造業較強水平關聯下,參與性

運動服務業發展佳。反之,某個或某些子因素沒有具備好的條件,也會抑制運動產業的

成長,如北京奧運的負面賽會遺產和台灣職棒的不振。另外,模式又能預測未來發展,

如全球化與知識經濟助長運動產業生產要素的創新。

建構及修正而成之模式各因素與子因素為需求條件(所得成長、休閒需求和健康價

值)、生產要素(技術、表演、資金和場地設備)、運動產業(核心產業和周邊產業)、政府

(政策、管理機制、基礎建設和軟體資源)、輔助支援者(大學、民間團體、贊助/投資者

和外圍支援產業)、機會(全球化、知識經濟和大型賽會),以及最終消費者。各國可依其

各項條件掌握運動產業發展脈絡、關鍵因素及產業網路,進而擬訂重要發展方針與執行

策略,以提升產業競爭力,成為真正推動社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關鍵詞:運動產業、運動策略、運動發展。

Page 2: 運動產業策略與發展 - b007.w2.dlit.edu.twb007.w2.dlit.edu.tw/ezfiles/7/1007/img/108/249.pdf · 附加價值高,發展一套能合理解釋運動產業發展現象的模式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旨在建

Sports Industry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Abstract

Sport industry (SI) developed fast globally as an important industry in economic and

society growth, and it often included sports manufacture in dustries (SMI ) (sports

goods and sport facility construction industry) , participant sports services (PSS) ,and

spectator sports services (SSS) . With wide categories , great industrial relationship (IR)

and high added value , it was essential to build up a model to reasonably explain the SI

development . This study aimed to construct the model , according to ‘Diamond

Theory’(Porter,1990) and relevant sport and recreation models by integrating research

review and secondary research . With macro/long- term and micro/thorough viewpoints ,

the model would beverified by SI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USA, Japan, and China ,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 status , literature , qualitative dataand strategies in

Taiwan .

Keywords: sports industry, sports policy, sports development.

通訊作者:劉浩雲, 電話:0939879422; E-mail:[email protected]

Corresponding author: Hao Yun Liou, Tel:+ 886 939879422; E-mail:[email protected]

Page 3: 運動產業策略與發展 - b007.w2.dlit.edu.twb007.w2.dlit.edu.tw/ezfiles/7/1007/img/108/249.pdf · 附加價值高,發展一套能合理解釋運動產業發展現象的模式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旨在建

第一章前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休閒產業是廿一世紀新興產業,先進國家不以休閒產業作為產業轉型和提升人民生

活品質的重點發展產業,而運動產業也是休閒產業主要內容之一。由於新興運動、體適

能及休閒活動增加,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與促銷,職業運動熱潮、企業贊助運動以及運

動全球化等因素促使運動產業在 1980 年快速成長 ( Pitts&Stotlar,1996/2000)。2003 年全

球運動產業產值約 4,500 億美元,占世界貿易總額 2.5%,每年以 6%至 10%速度快速成

長;全球運動市場在歐美已開發國家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2%左右(俞琳,2003)。

在美國運動產已躍升為全美 6 位產業(Broughton,Lee,&Nethery,1999),2000 年即占

GDP 之 3.35 %(Kim,2000),2008 年美國運動用品和服務產值約 2,500 至 5,600 億美元,

而其他與運動相關產值亦達 2,000 億美元(Humphreys,&Howard,2008);在英國,1990 年

產值已突破 131.52 億美金,在各行業排第 5 位( 鮑明曉,2000),且為準 2012 年倫敦奧

運,據 Pricewaterhouse Coopers 公司統計,英國為目前世界擁有最高運動產業成長率的

國家,在 2006 至 2007 年即成長了 23%,並預估倫敦奧運將有 32 億美金的收益

(USATODAY.com,2009)在日本,1997 年產值為 528 億美元,占 GDP3 .8 9%,為第 6 位

支柱性產業(王良炬,2003),推估未來在 2010 年的成長趨勢,將達到約 869.15 億美元(程

紹同,2009);其中2008年的運動用品產值為136億美元,每年約成長5.4 %(Yano Research

Institute,2009);在韓國,1999 年的運動產業產值為 109 億美元,且平均以約 8.7% 的成

長速度持續發展中,預測 2010 年在成長趨勢,應會達到約 236 億美元(程紹同,2009);

在中國大陸,1997 年產值約 22.88 億美元,1998 年約 26.86 億美金,占 GDP0.2 %,按

此一趨勢到 2010 年至少可達 41.19 億美元占 GDP 約 0.3% (梁香青,2004),尤其在 2002

年爭取主辦北京奧運後,運動產業更得到全面發展契機。在台灣產值據估也約有 36 億

美元(葉公鼎,2004)。

運動產業(sport industry)是一個市場,提供給消費者產品包括運動、體適能、娛樂

或休閒之相關活動、貨品、服務、人、場地及觀念( Pitt s&Stotlar,1996/2000),包括核心

運動產業群( 參與式運動服務業、觀賞性運動服務業、運動用品製造業、運動用品銷售

業和運動設施營造業),以及周邊運動產業群(如運動傳播媒體業、運動旅遊業、運動管

理顧問業、運動博奕業、運動出版業和運動行政組織業等)(鄭志富,2002)。除運動用品

製造業和運動設施營造業外,大部份屬服務業,如運動轉播、運動廣告、運動比賽,或

實體性商品如運動公仔等皆擁有較高附加價值。高俊雄(2002)認為運動休閒產業間有向

前、向後以及水平關聯三類。體育產業是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廣泛滲透到各行各業,吸

引眾多部門參與,進而決定體育產業可帶動相關社會活動的不斷深化和發展,這種高度

關聯帶動功能,使體育產業無可取代地占據一個產業群核心地位(傅京燕,2002)。體育

運動比宗教、文化或政治等更具世界性與影響性,運動為世界性共同語言,無國界的運

動產業發展快速,許多子產業都是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業,如運動觀光、運動彩券和運動

傳播等,加上範圍廣泛的子產業,透過運動產品價值傳遞,產業內有向前、向後與水平

關聯,除將運動產業本身緊緊相連外,並擴大連繫其他產業,產生巨大關聯效果,在一

Page 4: 運動產業策略與發展 - b007.w2.dlit.edu.twb007.w2.dlit.edu.tw/ezfiles/7/1007/img/108/249.pdf · 附加價值高,發展一套能合理解釋運動產業發展現象的模式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旨在建

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有其重要性。因此,從社會經濟發展角度,建構一個能合理解釋運動

產業/子產業發展脈絡、驅動情形及以外部環境關係的運動產業發展模式有其必要性。

許多學者曾針對運動發展或產業發展以模式方式來說明其發展脈絡。例如 Li(2006)

之「運動發展金字塔」,說明運動發展(含產業)投入與產出的過程;雷選沛與何濤(2007)

提出「體育產業產業鏈」,說明運動產業乃由政府、主體產業、關聯產業到消費者由上

游至下游的產業價值傳遞過程並闡釋了政府、運動企業與消費者的相互關係。唐曉彤與

叢湖平(2006) 提出「大型運動賽事與其前、後向直接波及產業部門關聯模型」說明了大

型賽事向前與向後關聯。而高俊雄(2002,2006,2008)也曾提出「運動產業基本結構」與

「運動用品與服務傳遞結構」,認為運動產業係從上游到下游包括製造業、營造業,以

及傳遞流通和服務業。在「運動休閒產業發展條件與過程」中,認為所得成長和健康價

值觀會促進人民願意運用自由時間參與運動,進而帶動運動休閒服務事業的多元發展

(高俊雄,2005)。以上模式可發現針對特殊主題,統合來看已具備運動產業本身產業鏈、

產業本身與外部關聯,及社會面的發展條件構面,一個可解釋運動產業內外環境的發展

模式呼之欲出,正待整合建構 。

體育產業是一個特殊產業,運動產品既有公共產品屬性,又有私人物品屬性。這種

運動產品特殊性,須要政府介入,才能使體育產業健康發展(`雷選沛、何濤,2007)。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及動機,透過本研究來探討「運動產業發展基本概念」以及「運

動產業發展模式之策略」具體而言,本研究目的為:

1. 運動產業的定義與形成

2. 運動產業的範疇

3. 運動產業內部關聯

4. 運動休閒發展相關模式

5. 運動產業發展策略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針對研究所需之相關文獻進行探討,共分為五節,第一節運動產業的定義

與形成;第二節運動產業的範疇;第三節運動產業內部關聯;第四節運動休閒發展相關

模式;第五節運動產業發展策略,各節內容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運動產業的定義與形成

由於各國文化風俗、政治理念及經濟發展條件等狀況有所差異,因此各學者對於產

業定義有所不同,例如 Kotler(1976)認為產業是由一群提供類似且可相互代替的產品或

服務之公司所組成的。Porter(1985) 認為產業就是一群生產相同、或類似產品,而且具

有高度替代性產品,來銷售給顧客廠商。而國內學者吳思華(1988)認為產業通常指從事

製造的產業,也就是指從事經濟活動的獨立部門單位,而且是以場所為單位以作為產業

分類的基礎。林建山(1991)認為依需求面而言,產業乃指一群生產具有相互密切競爭關

係的企業群。若依供給面而言,凡是採用類似生產技術之廠商群稱之。余朝權(1994)認

為產業是指正在從事類似經營活動的一群企業總稱。

西方學者認為運動作為一項產業起源於英國,乃因運動可以作為產業經營的絕大部

Page 5: 運動產業策略與發展 - b007.w2.dlit.edu.twb007.w2.dlit.edu.tw/ezfiles/7/1007/img/108/249.pdf · 附加價值高,發展一套能合理解釋運動產業發展現象的模式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旨在建

份運動項目,基本上皆源於英國創立並竭力推崇的「戶外運動」如足球、拳擊、橄欖球、

高爾夫球、保齡球以及部份水上和冰上運動項目。尤是英國強大殖民擴張,又把英國貴

族們熱衷的戶外運動傳給了殖民地新貴,從而使戶外運動逐漸傳播到美國和歐亞等許多

國家。就客觀上為運動在全球職業化與商業化做了經營內容上的準備,現代體育產業基

礎由此開始奠定。另外,運動作為產業除需要可以發展經營的內容之外,還必需有發展

經營所不可或缺的組織形式,即是俱樂部制(club systems),而俱樂部最早也始於英國。

此外,美國是當今世界上一些最成功的商業化運動經營項目的創始國,如籃球與排球等,

加上引進英國俱樂部制基礎上,創立現代運動職業化、商業化不可缺少的另一個組織形

式—聯盟制 (league systems) ,因而美國在確立現代運動的產業地位發揮了極重要作

用。

第二節 運動產業的範疇

Stotlar(2002) 指出對運動產業規模與範疇,在過去 10 年來,學者與實務界一直未有

具信效度的共識,但仍有一些指標可尋。先進國家如美國、日本和英國等,對其運動產

業皆有其界定範圍與估算方式,用以評估產值、產業規模或 GDP 等。具體而言,運動

產業範疇界定不僅攸關業輔導策略,亦會影響未來相關統計結果的正確性,更是建構本

研究運動產業發展模式之核心概念。

第三節 運動產業內部關聯

從上一節運動產業的範疇,可發現運動產業實為一群以「運動」為核心價值所開展

出多元產業,運動產業本身是一複合式概念,各產業彼此因為運動核心價值而相互產生

關聯。所謂「產業關聯」(industrial relationship)係由經濟學家 Wassily Leontief 於 1973

年所著「1919-1939 年美國經濟之結構」一書提出一套以量化之「投入產出法」計算產

業關聯,並有所謂「產業關聯表」(IO table),以了解產業結構及產業部門間之相互依

存關係,並以此分析整體國民經濟之結構(楊宗翰,2006) 。

第四節 運動休閒發展相關模式

學者 Li(2006)以中國大陸舉辦奧運為例,Green(2005)「運動發展金字塔理論」

(The pyramid analogy of sport development theory)為基礎,如圖 3-3,認為運動發展是由

全民運動到競技運動,以參與程度和競技程度為構念,由底座大量的參與人口到頂瑞競

技運動之金字塔型發展,進一步發展出運動發展系統概念模式(運動發展金字塔),以「投

入—過程—產出」系統概念,說明一個國家運動要得到良好發展,須有政府政策、私人

企業投資、硬體設備、大眾傳媒、組織行政及人力資源由下而上、由基層至政府的資源

投入,對照出中間過程亦由全民運動往競技方向向上發展,呈現在承辦大型賽會、國際

競賽成績及運動生產事業等由基層到高層的發展成果;亦即運動發展由上至政府政策與

規定,下到民間服務業和人力資源系統等網路建構下,厚植全國運動生產基本面,到國

際競賽成績提升以及奧會的成果。因此,運動產業的發展屬國家本身整體運動發展一環,

須從基礎厚實的運動發展基本面與往競技與國際方發展,亦即由下而上、由基層至政府

的資源投入等相關條件因素配合,方能使運動產業能向上增上,擴大規模與競技程度。

Page 6: 運動產業策略與發展 - b007.w2.dlit.edu.twb007.w2.dlit.edu.tw/ezfiles/7/1007/img/108/249.pdf · 附加價值高,發展一套能合理解釋運動產業發展現象的模式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旨在建

圖 3-3 運動發展金字塔

資料來源:Li, M.(2006).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 in Asia. ASSM 2006(p.78) .Tokyo: ASSM 2 0 0 6 Committee.

第五節 運動產業發展策略

本研究所要探討是運動產業發展策略,再依據本章第四節運動休閒發展相關模式予

以修正所建構出主因素,而子因素係由第二章基礎理論、上節運動休閒發展相關模式及

相關文獻發展出。闡釋新模式與運動休閒相關模式發展緣由與異同之處。

圖 3-12 運動產業發展模式之主因素

本研究所發展出新模式主因素情形,如圖 3-12,原有六大因素之生產要素、需求條

件、機會和政府名稱維持不變。因素名稱修改較大為「企業策略、企業結構及同業競爭」

直接以運動產業稱之;政府則成為產業發展基本因素。此外,「相關以及支援性產業」

則根據高俊雄(2002,2006,2008)重新命名為輔助支援者,並增列最終消費者,各項發展

緣由說明如下:

(一)運動產業

「企業策略、企業結構及同業競爭」在本研究以核心產業與周邊產業組成的運動產業稱

Page 7: 運動產業策略與發展 - b007.w2.dlit.edu.twb007.w2.dlit.edu.tw/ezfiles/7/1007/img/108/249.pdf · 附加價值高,發展一套能合理解釋運動產業發展現象的模式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旨在建

之。原來鑽石理論主要強調個別企業須針對不同產業環節、市場縱深程度和產業關聯等

條件,選擇一個和競爭者不同規模加以區隔。因此,此因素主要著重企業所在之內部 產

業因素。而本研究直接以運動產業稱之,再以核心與周邊,區分其層次發展特性, 如

研究限制所述,本研究旨在呈現運動產業此一複合概念,亦可說是一個產業群聚的效果,

個別企業仍可依其所在子產業去細究或增修子因素。

(二)政府

原先「政府」與「機會」是在國家建立優勢過程中,極其重要的影響外部因素,張

金橋與史兵(2006)則將政府代表的制度供給列作體育產業的生產要素,而 Lietal . (2001/

2005)也認為運動與休閒服務的供給者包括政府、社區和私人企業,其中政府的哲理為

全民提供運動,為公民和地區的健全而貢獻,通常以公園與休閒中心提供服務; 而私

人企業的哲理在滿足公共需求、創造利潤,目標在利潤極大化,例如以運動俱樂部、職

業運動球隊、保齡球館和運動商品的方式提供服務。在美國,運動相關服務是民營標的,

政府將運動場館委託給民營企業經營已行之有年。因此,在鑽石理論政府是變數,在新

模式基於運動的公共性質及有時是生產因素的提供者,納入產業發展基本因素,如周良

君和周西寬(2006)、雷選沛與何濤(2007)和 Li (2006)之模式皆如此。

(三 )輔助支援者

原始鑽石理論之「相關以及支援性產業」指的是產業本身相關產業和上游產業是否

具國際競爭力。但由於運動產業具公共利益及產業聚落性質,產生連繫的不只為上游產

業而已,社會上營利與非營利組織,都有可能攸關運動產業發展,例如單項協會或運動

贊助者等,故以輔助支援者稱之,高俊雄(2002,2006,2008)即以此稱之,而高俊雄(2005)、

劉榮等(2006)和唐曉彤與叢湖平(2006)及 Li (2006)等模式皆有提及此概念。

(四)最終消費者

雷選沛與何濤(2007)指出價值是連接企業與消費者唯一紐帶,產業組織價值活動核

心在於為顧客創造價值。企業應該以顧客需求為導向,決定如何提供服務,由提供服務

的量來決定企業內部資源配置、功能創新,就要使企業在滿足用戶需求上創造新的功效

能力,不斷挖掘運動潛在特性去滿足顧客需求。雖然在原始模式中沒有將「最終消費者」

列作一變項,但在本模式圖中增列為一角色,乃根據高俊雄(2002,2006,2008)、雷選沛

與何濤(2007)使整體模式更清楚其整個動態流程與相互關係;而唐曉彤與叢湖平(2006)

亦提及社會居民消費主體。而「最終消費者」的強調,主要是讓整個模式更有動態系統

「投入、過程及產出」,而產出又牽動未來投入,再加上運動休閒的公共性質,亦即最

終消費者會回應需求情形,而需求又會影響供給(產業本身與政府)。

第三章研究方法

一、研究架構

從圖 1-1 可看出本研究研究目的在建構運動產業發展模式,以文獻回顧法從研究背

景與動機,包括全球運動產業發展快速、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產業關聯廣、運動休閒發

展相關模式待整合及鑽石理論強調國家環境對產業的重要等論點,建構並印證運動產業

發展模式之必要性。再探討運動產業之定義、形成、範疇、產業關聯、與社會發展、與

經濟發展關係、與產業與外部環境之間關係,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再以鑽石理論為

Page 8: 運動產業策略與發展 - b007.w2.dlit.edu.twb007.w2.dlit.edu.tw/ezfiles/7/1007/img/108/249.pdf · 附加價值高,發展一套能合理解釋運動產業發展現象的模式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旨在建

主, 配合運動休閒發展相關模式建構新模式,演繹出運動產業發展概念律則,推導新

模式, 並發展子因素。以國家競爭力為基礎的新模式主要依文獻而來,尚須與實際一

國運動產業發展相謀合印證,故以美國、日本和中國大陸發展歷程,以長時間角度,進

行模式的廣度印證。再以台灣運動產業發展歷程、現況、文獻、相關數據(次級資料分

析法)及多元策略等一個國家多元向度的深度印證,作為適度歸納討論,最後為本研究

結論與建議。

圖 1-1 本研究架構圖

一、研究流程

圖 1-2 本研究流程圖

第四章運動產業發展模式之印證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三章研究方法

第四章運動產業發展模式之印證

第五章結論

第六章建議

Page 9: 運動產業策略與發展 - b007.w2.dlit.edu.twb007.w2.dlit.edu.tw/ezfiles/7/1007/img/108/249.pdf · 附加價值高,發展一套能合理解釋運動產業發展現象的模式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旨在建

本章一至三節為美國、日本及中國大陸三個國家的發展歷程為探討對象。第四節為

台灣運動產業發展情形之模式印證,含歷程、現況、文獻、次級資料數據及多元策略等

五面向,同時兼顧廣度與深度的考量。第五節則為模式綜合討論。

第一節美國運動產業發展情形之模式印證

美國是當前發展運動產業最耀眼的國家,美國運動產業發展過程與模式,幾乎已經

成為全球運動產業參考典範(許秉翔、吳仁泰,2006),其無論在職業運動或運動健身事

業都有穩定與寬廣人潮(鄭志富,2002),其中運動產品占全球運動用品市場份額 1/3(趙

芳,2 003)。美國體育產業發展最為世人所稱道,在運動企業雜誌(Sports Inc.)與華爾頓

經濟預測事務所(Wharton Econometrics Forecasting Associates)所作研究報告中指出,

1985 年與 1986 年美國運動產業產值分別為 440 及 472 億美元(黃煜,2003)。而 1988 年

美國運動產業生產毛額為 631 億美元,為全美產業排名第 22 位(Comet & Stogel ,1990)。

到了 1995 年,則已大幅提升至 1,520 億美元,位居全美產業排名第 11 位(Meek,1997)。

根據運動商業週刊(Street &Smith ’s Journal of Sport Business)推估,1999 年美國運動產業

產值高達 2,130億美元,排名更一躍成為全美第 6大產業,占GDP2.4%(Broughton & Neth

ery,1999)。2001 年產值則約為 1,946 億美元(King,2002),約占 GDP2.0%。可見在 1985

年後短短 15 年間,其產值成長近 4 倍。根據產業研究機構 Plun kett Research 估計,200

6 年美國整體運動產業創造 4,000 至 4,250 億美元產值,提供就業機會達 140 萬個(林御

翔,2007)。

第二節日本運動產業發展情形之模式印證

日本為海洋型國家,二次戰後隨著國力整頓、經濟快速成長,佐伯年詩雄(2001)指

出日本運動產業市場規模從 1982 年 2.95 兆日元、1990 年 4.2 兆日元到 1993 年 6.14 兆

日元, 就日本國際工貿部(Ministry of Inter 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y)在 1994 年預測,

2000 年將達 22 兆日元(鮑明曉,2005)。王良炬(2003)也指出日本在 1997 年產值即達 528

億美元,占 GDP3.89%,為第 6 位支柱產業。2003 年以運動用品、運動場地設備、運動

賽會、運動觀光、運動教育和運動媒體等子產業所合計之運動產業,產值已約達 800 億

美金 (Matsuoka ,2007)。

第三節中國大陸運動產業發展情形之模式印證

1997 年中國大陸運動產業產值約 156.37 億人民幣,1998 年 183.56 億,占 GDP 的

0.2%, 若按此一趨勢,到了 2010 年至少可達到 281.5 億,占 GDP 約 0. 3%(梁香青,

2004)。據估自 2002 至 2008 年間,北京奧運每年可為中國大陸 GDP 增加 0.3%。北京

申奧成功可帶來包含政府擴大公共投資、創造就業機會、吸引外資投資、帶動都市成長、

提升國際形象、促進運動觀光與消費、振奮民族精神、化解社會衝突與矛盾,以及促進

人民團結等利益(蘇維杉,2003)。

第四節台灣運動產業發展情形之模式印證

全球經濟近年來已轉型為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系,約占 6 0%貢獻度。從台灣製造業

產業外移現象,以及全球經濟轉型趨勢來看,轉而對服務業倚重,成為台灣經濟轉型極

為關鍵議題(何文雄,2008)。台灣服務業附加價值占 GDP 比重日漸上升,由 2001 年 70 .

53%增加至 2008 年 75.43%,顯示台灣如同先進國家一樣,顯示一國於產業發展階段中,

Page 10: 運動產業策略與發展 - b007.w2.dlit.edu.twb007.w2.dlit.edu.tw/ezfiles/7/1007/img/108/249.pdf · 附加價值高,發展一套能合理解釋運動產業發展現象的模式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旨在建

經濟成長倚重服務業程度愈來愈重要,朝知識密集型發展。蘇維杉(2003)指出台灣社會

在歷經了以發展農業,促進工作為目標時期,到產業型態轉變為服務業及知識經濟為主

產業型態過程,帶動了各項產業蓬勃發展,運動產業發展也隨著台灣經濟成長,逐漸朝

向多元化與系統化發展。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結論

(一)運動產業基本概念與外部環境關係

運動產業指提供最終消費者包括體適能、運動、娛樂或休閒相關經營活動的事業體

總稱。以技術、表演、資金或場地設備為主要生產要素前提下,範疇包括核心產業-觀

賞性運動服務業、參與性運動服務業及運動製造業,以及周邊產業—運動用品服務業、

運動傳播業、運動經紀業、運動觀光業、運動彩券業及其他等。

運動產業是人民積極休閒生活的一部份,對促進個人與社會之生理、心理及社交健

康發展助益良多。由核心產業和周邊產業組成之產業聚落現象,核心產業和周邊產業各

自之間存在水平關聯。其中核心產業的運動製造業和參與性運動服務業對運動用品服務

業有直接的向前關聯;觀賞性運動服務業(含大型賽會),則對所有周邊產業有向後關聯。

運動產業的發展在因應全球化及知識經濟之趨勢,須與官學研及民間團體緊密合作,並

有民間企業贊助及投資創造雙贏,讓運動產業產生較強的牽引力,則關聯性就愈大,進

而帶動其他外圍支援產業,成為更大產業關聯。

(二)運動產業發展模式之建構與印證

本研究之運動產業發展模式主要經鑽石理論演繹和運動休閒發展相關模式而來,經

美國、日本及中國大陸較長期廣度的發展歷程印證,以及台灣部份較深度微觀個案, 再

以學者文獻方式、客觀數據雙軌進行印證,最後進行綜合討論。

經印證後模式,除機會的單向影響力以及取消生產要素與需求條件的相關假設外,

彼此之間有環環相扣的相互關係,如美國與日本各因素間呈現正向成長關係,但日本政

府涉入明顯較多;中國大陸模式間邏輯性合理存在,其外部條件佳(機會、需求條件及

最終消費者),待內部整合提升競爭力(生產要素、運動產業、政府及輔助支援者);台灣

因社會需求帶動下(所得、健康和休閒),加上政府的積極政策投入,並與運動製造業較

強水平關聯下,參與性運動服務業較觀賞性運動服務業發展佳。

不同時間、不同國家,有不同的驅動力,有時是需求的改變、有時是供給產生變化、

有時是學校、有時是政府、有時又是消費者,有時則是產業本身,形成模式的動態系統。

以美國為例,市場導向全球化是美國運動產業擴展全球版圖的關鍵;日本早期較由政府

主導從學校教育著手,並從競技體育走向全民運動,近年因老年化社會背景來休閒需求

和健康價值,又為 1980 年代的重要驅動力。中國大陸是世界重要經濟體,便是以大型

賽會和政府因素來驅動整體運動產業發展。台灣 1970 年代由政府支持興建場館,則是

生產要素(場地設備)和基礎建設所驅動,近年需求條件的帶動(所得、健康和休閒)參與

性運動服務業成長快速;而運動用品製造業則是在早期 OEM 代工基礎下,由生產要素

驅 動帶來的技術創新與品牌的建立。反之,某個或某些子因素沒有具足好的條件,也

會抑制運動產業的成長。如北京奧運是中國大陸運動產業升級指標,也會帶來負面的賽

Page 11: 運動產業策略與發展 - b007.w2.dlit.edu.twb007.w2.dlit.edu.tw/ezfiles/7/1007/img/108/249.pdf · 附加價值高,發展一套能合理解釋運動產業發展現象的模式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旨在建

會遺產;以及台灣對棒球的社會需求,卻因產業本身經營不善,抑制了職棒的健全發展。

而模式又能預測未來發展,如全球化與知識經濟,可助長運動產業生產要素的創新,朝

向知識密集高附加價值方向發展;大型賽會的爭辦成功,可預期帶動周邊產業的發展及

生 產要素的再升級。未來他國在應用時,可依其各項條件掌握運動產業發展脈絡、關

鍵因素及產業網路,進而擬訂重要發展方針與執行策略。

經討論與修正後,各因素與子因素對照如表 5-1,其主要修改內容包括生產要素和

需求條件兩者的相對位置改為上下,並取消關係線、各核心子產業背後趨動的生產要素

及對周邊產業的向前關聯情形,以及增加或修正的子因素—大型賽會、資金、民間團體

及贊助/投資者;另因本研究僅以運動用品服務業等五個較普遍的周邊子產業為代表,

故仍保留其他周邊子產業核心子產業相關的可能性。其中核心產業的運動製造業對運動

用品服務業有向前關聯;參與性運動服務業對運動用品服務業、運動經紀業及運動觀光

業有向前關聯;觀賞性運動服務業(含大型賽會),則對所有周邊產業有向前關聯。

主因素 子因素

需求條件 1.所得成長 2.休閒需求 3.健康價值

生產要素 1.技術 2.表演 3.資金 4.場地設備

運動產業 核心產業

◎參與性運動服務業◎觀賞性運動服務業◎運動製造業

周邊產業

◎運動用品服務業◎運動經紀◎運動傳播◎運動觀光◎運動彩券

政府 1.政策 2.管理機制 3.基礎建設 4.軟體資源

輔助支援者 1.大學 2.民間團體 3.贊助/投資者 4.外圍支援產業

機會 1.全球化 2.知識經濟 3.大型賽會

表 5-1 運動產業模式各因素與子因素彙總表

第二節建議

本研究即在提升國家競爭力為出發點,運動產業攸關人民身心健康、休閒生活與社

會活力,處在置高點的政府,政策的引導即是驅動軸心,透過政府全方位與跨單位資源

整合,進行研擬指標性政策與法規規範、輔導扶植產業發展、改革稅制、建構基礎建設、

開發人力資源、輔導民間運動組織、鼓勵研發能量、鼓勵企業贊助與民間投資等,創造

具優勢的整體運動產業環境,都會比產業本身孤軍奮鬥來得有力。

李宗浩與曲天敏(2000)指出運動經濟學研究內容包含體育產業與國民經濟發展關

係;體育產業含義與分類;運動市場特點與運行機制;運動消費特點、方式、結構和水

平;運動資金、運動投資與運動資產;體育產業內部權利與收益分配制度和格局;體育

產業宏觀發展計畫與產業發展政策。

Page 12: 運動產業策略與發展 - b007.w2.dlit.edu.twb007.w2.dlit.edu.tw/ezfiles/7/1007/img/108/249.pdf · 附加價值高,發展一套能合理解釋運動產業發展現象的模式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旨在建

參考文獻

中華徵信所(2002):台灣運動產業產值評估與經濟效益評估。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華職棒大聯盟(2009 年 6 月 20 日):球迷成長數。中華職棒大聯盟。

資料引自 http://test.cpbl.com.tw/html/numeration.asp

王宗吉(1992):體育運動社會學。台北市:銀禾文化事業公司。

王良炬(2003):我國現代體育產業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天津市,天津大學企

業管理研究所。

王俊強(2000):知識經濟時代對台灣運動產業的影響與對策。

SIQ 運動資訊季刊,2 期,31-57 頁。

王書錚(2003):中共籌辦二○○八年奧運對北京市發展可能影響—北京奧運經濟個案分

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王畔領、李忠華(2006)。論休閒體育產業的發展趨勢及時代特徵。體育文化導刊,9 期,

53-54 頁。

王進(2005):論休閒經濟時代中休閒體育的價值。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4 卷 2 期,71

-73 頁。

李翔群(2007)。運動明星的形成與反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王鳳生、陳思慎(2006):經 濟學—生活世界之讀解(二版)。台北市:滄海書局。

王毅、李臻(2005):和諧社會與體育。科技資訊,1 期,259-261 頁。

王慶堂(2008):台灣運動休閒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2 卷 1 期,1

31-148 頁。

王艷瓊、于亦傑(2007):我國體育體制與體育產業的發展。宜春學院學報,29 卷 2 期,

188-189 頁。

方怡淳、林文郎(2007):從籃海策略觀點探討台灣運動休閒產業之發展趨勢。論文發表

於 TAS SM 2007 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中正運動中心。

毛豔華(2004):波特簇群理論的主要觀點及其啟示。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0 期,

41-47 頁。

田慧、周虹(2006):休閒、休閒體育及其在中國的發展趨勢。體育科學,26 卷 4 期,67-70

頁。

田慶華、楊遠波、石岩(2006):政府職能定位與體育產業發展。中國體育科技,4 卷 3

期,7-10 頁。

石立江(2005):體驗經濟時代的體育消費需求及營銷策略。山東體育科技,27 卷 3 期,

58-62 頁。

朱維娜(2004):我國體育產業結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重慶市,西南師範大學。

伍忠賢(2004):知識經濟。台北市:全華科技圖書公司。

吳仁宇(2000):提升學生體適能發展政策。教育部提升大專校院學生體適能策略研討會

手冊,17~18 頁。

Page 13: 運動產業策略與發展 - b007.w2.dlit.edu.twb007.w2.dlit.edu.tw/ezfiles/7/1007/img/108/249.pdf · 附加價值高,發展一套能合理解釋運動產業發展現象的模式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旨在建

吳仁泰(2005):台灣運動產業產值估算與產業關聯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市,

立德管理學院休閒管理研究所。

吳思華(1988):產業政策與企業策略。台北市:中華經濟研究所。

吳奕賢(2003):台灣地區報紙體育運動新聞。運 動管理季刊,4 期,16-23 頁。

吳浩(2007):充份發揮體育事業在構建社會主義中的作用。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

期,79-80 頁。

吳崇旗、周靈山(2002):淺析全球化潮流中運動傳播媒體的發展。大專體育,60 期,

104-110 頁。

吳禮釧(2004):全球化潮流下美國國家籃球協會(NBA)發展及其在台灣影響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研究所。

李建設、童瑩娟(2006):體育產業的關聯效應與產業特性研究。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1

卷 5 期,378-380 頁。

李向東(2007):經濟全球化對我國體育產業的影響。集團經濟研究,19 期,288-290 頁。

李林(2004):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及其對策。山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2 卷 4 期,

32-34 頁。

李明(1998):體育產業學導論。北京市: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李宗浩、曲天敏(2000):體育管理學、體育經濟學。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國維(2003):體育政策對大型企業贊助運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李雪莉(2002):運動行銷火燒全世界。天下雜誌,259 期,92-97 頁。

李繼宇(2007):為台灣運動產業把脈—專訪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葉公鼎教授。

台灣經濟月刊,0358 期,28-31 頁。

何文雄(2008):以創新及科技應用提升我國服務業國際競爭力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

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何冰、周良君、陳小英、辛利(2007):中國體育用品業國際競爭力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體育科學,27 卷 7 期,14-22 頁。

何育民(2007):休閒娛樂體育的經濟學解釋。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7 卷 1 期,64-67

頁。

何瓊、韋曙林(2003):體育產業發展的經濟學思考。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

卷 3 期,89-92 頁。

宋永平(2004):我國體育服務業的現狀與發展政策。體育與科學,25 卷 6 期,50-52 頁。

宋冬梅(2003):體育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與價值。安順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5 卷 4 期,52-54 頁。

汪元榜、鮑明曉(2003):政府與體育產業。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8 卷 3 期,79-80 頁。

余朝權(1994):產業競爭分析專論。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佐伯年詩雄(2001):日本運動產業的現況和問題。論文發表於 2001 年運動產業政策國

際研討會,台北市,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杜錦豐、李志峰、邱智麟( 2 0 0 3 ): 論運動贊助與贊助效益的評量。政大體育研究,1

Page 14: 運動產業策略與發展 - b007.w2.dlit.edu.twb007.w2.dlit.edu.tw/ezfiles/7/1007/img/108/249.pdf · 附加價值高,發展一套能合理解釋運動產業發展現象的模式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旨在建

5 期,121-134 頁。

林世澤(2002):世界各國體能政策之比較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林妍伶(2007):美英兩國之運動產業概況。台灣經濟月刊,0358 期,52-61 頁。

林房儹(2003):運動產業分類與 4P 模式之探討。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2 期,1-12

頁。

林房儹(2004):我國運動休閒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行政院體育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

告。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