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孝老美德 彰显儒林风尚yqb.bjyq.gov.cn/resfile/2016-11-30/06/06.pdf ·...

1
6 2016 年 11 月 30 日 专版 责编:李姝娜 电话:69176222 相濡以沫 幸福家庭 丁玉珍,女, 75 岁,温 泉东里小区居民。十多年 前,老伴突发脑溢血,虽然 保住了性命,但失去了知 觉,需要长期治疗。丁玉 珍怕耽误孩子们工作,自 己一个人伺候老伴擦洗、 按摩、做饭、洗衣等,这一 坚持就是 17 年。当身边的 人夸她“把老伴收拾得干 净得体”时,她总是平淡地 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 我就要尽心尽力照顾他, 这个家,有他在,才完整。” 敬老爱亲 家庭温馨 杜秀芳,女, 31 岁,温 泉西里社区居民。杜秀芳 细心体贴、善良贤惠,与公 公婆婆相处和睦。公公腿 脚不好,杜秀芳每天给他做 腿部按摩、烫脚,饮食上也 格外注意。杜秀芳白天上 班,下班回家照顾公婆,主 动承担家务。为了丰富公 婆的生活,她还教公公婆 婆上网。周末还带他们出 去放松心情。说起和老人 的相处之道,杜秀芳说:孝 敬老人、真诚相待、互相体 谅就是家庭和睦、生活幸 福的秘籍。 传承孝老美德 传承孝老美德 彰显儒林风尚 彰显儒林风尚 2016 年,儒林街道举办了第四届“孝老敬亲人口文化奖评选”活动,评选出丁玉珍、王焱等 10 名道德模范。“孝老敬亲人口文化奖评选”活动,旨在发掘在生 活、家庭、情感上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典型,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传播正能量,提振精气神,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 大片,树立一个人带动一群人”的目的,他们的感人事迹也在辖区内口口相传。 通过“孝老敬亲人口文化奖评选”不但使孝老敬亲道德模范的故事在社区内广为流传,还形成了“传递身边真情,弘扬人间大爱”的良好风尚,为我区创建 全国文明城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小家大爱 孝亲动人心 李海峰,男, 29 岁,儒 林苑社区居民。他是来自 大山的 80 后,独生子。他 偷偷给父母报旅游团,买 新相机,让爸妈开阔眼界、 享受生活。爸爸意外摔伤 骨折,天天愁眉不展,他请 亲戚们来陪爸爸聊天解 闷。周末,他带着老两口 外出散心,说说笑笑。李 海峰也尽量自己带孩子, 很少让父母操心。好孝子 就是这样,不是用嘴巴说 的,而是做出来的。 身残志坚 百善孝为先 马云生,男, 50 岁,康 安小区居民。因为腰间盘 手术后遗症落下残疾,他 行动不便。为了减轻家里 的负担,他兼职两份工 作。父亲行走不便,母亲 生活不能自理,他每天回 家照顾父母,做饭、打扫屋 子、擦背、洗脚、按摩。父 亲在市里住院,他每天往 返市里和延庆,分别照顾 好父亲和母亲。马云生身 残志坚,用自己的行动诠 释着为人子女的责任与担 当,用勤劳的双手托起了 父母幸福的晚年。 90后与“90 后”的相伴 王焱,女, 26 岁,永安 社区居民。父母离异后,王 焱跟着爷爷奶奶长大。90 后小小孩长大后开始照顾 耄耋之年的“90 后”。她主 动上交工资卡,她把所有的 时间都留给了爷爷奶奶,她 练就了一手好厨艺,让二老 尽享口服。今年 2 月,奶奶 溘然长逝,她悲痛不已,但 选择了坚强,毅然挑起独自 照顾爷爷的重担。她是一 名平凡的 90 后,她用自己 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感恩养 育情,反哺孝顺心”的深刻 内涵。 老杨家的“小棉袄” 王寅,女, 24岁,永安小 区居民。90后的她,上得厅 堂下得厨房,对公公格外孝 顺。一年四季,她提前给公 公备齐衣服;一日三餐,换着 样给公公做饭、煲汤。收拾 房间,补充生活用品,出差 时,打个电话,公公住院时, 送汤送饭,还做起了公公的 专职理发师。有这么一个能 干又懂事的儿媳妇,公公老 杨见人就夸“我得了个好闺 女。”年轻的王寅用她的行动 告诉我们,孝顺是传统美德。 孝老爱亲 血脉相依 卫宏岩,男, 52 岁,温 泉南区东里社区居民。作 为长子,他主动承担起照 顾父母的责任。父亲患肺 癌做手术,他时刻陪护在 身边,喂水喂饭,洗脸擦身 ……老人生日他精心备好 礼物;每年的年夜饭他提 前半年预订饭店;老家翻 修房子,他一个人忙里忙 外。在老大哥的带动下, 弟弟妹妹们也想尽一切办 法让老人高兴。他用责任 书写了男人的担当,让我 们看到了孝老爱亲、血脉 相依的至美真情。 女婿也是儿 婿姚思林,男, 60 岁,康 安社区居民。30 年前岳父 唯一的儿子因车祸去世,那 天起,姚思林成了老人的儿 子。2004 年,老人突发脑 血栓,姚思林第一时间把岳 父送到医院手术。住院期 间,姚思林喂水喂饭、端屎 端尿,直到出院。老人脑血 栓康复后又染上了气管炎, 每年冬天必须住院吸氧,姚 思林悉心陪伴、精心照料, 一坚持就是 12 年。他说: “我只做了应该做的事,谁 都有父母和家人,我要让我 爸妈体会到女婿也是儿。” 母爱为女儿撑起天 张合平,女, 62 岁,格 兰山水二期居民。女婿突 发脑溢血,已是植物人的婆 婆去世,因脑溢血留下后遗 症的公公再度突发脑溢血, 女儿受不了接踵而来的变 故,产生轻生的念头。张合 平对女儿说:“闺女,别难 过,还有我和你爸,有爸妈 在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在她的带领下,全家人齐心 协力,终于渡过难关。她用 母亲的爱和坚毅,为女儿撑 起生命的蓝天。 用爱经营的婆媳情 张莹,女, 37 岁,胜芳 园小区居民。婆婆一辈子 省吃俭用,张莹便从衣服到 首饰、护肤品样样给婆婆备 齐;逢年过节,她都给公婆 买礼物;假期里,她拿出攒 了半年的工资带公婆出国 旅游,婆婆做心脏支架手 术,她日夜守在病床边伺 候。婆婆不爱吃水果,她就 把香蕉捣成泥鸭梨榨成汁, 哄着婆婆吃下去。这样的 日子一过就是十多年。张 莹与公婆相处的点点滴滴, 再一次告诉我们:只要用心 爱,婆婆也是妈。 本版统稿:王建新李慧敏

Upload: others

Post on 09-Jul-2020

1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6 2016年11月30日 专版责编:李姝娜 电话:69176222

相濡以沫 幸福家庭

好媳妇

丁玉珍

丁玉珍,女,75岁,温泉东里小区居民。十多年前,老伴突发脑溢血,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失去了知觉,需要长期治疗。丁玉珍怕耽误孩子们工作,自己一个人伺候老伴擦洗、

按摩、做饭、洗衣等,这一坚持就是17年。当身边的人夸她“把老伴收拾得干净得体”时,她总是平淡地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尽心尽力照顾他,这个家,有他在,才完整。”

敬老爱亲 家庭温馨

好媳妇

杜秀芳

杜秀芳,女,31岁,温泉西里社区居民。杜秀芳细心体贴、善良贤惠,与公公婆婆相处和睦。公公腿脚不好,杜秀芳每天给他做腿部按摩、烫脚,饮食上也格外注意。杜秀芳白天上班,下班回家照顾公婆,主

动承担家务。为了丰富公婆的生活,她还教公公婆婆上网。周末还带他们出去放松心情。说起和老人的相处之道,杜秀芳说:孝敬老人、真诚相待、互相体谅就是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的秘籍。

传承孝老美德传承孝老美德 彰显儒林风尚彰显儒林风尚2016年,儒林街道举办了第四届“孝老敬亲人口文化奖评选”活动,评选出丁玉珍、王焱等10名道德模范。“孝老敬亲人口文化奖评选”活动,旨在发掘在生

活、家庭、情感上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典型,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传播正能量,提振精气神,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树立一个人带动一群人”的目的,他们的感人事迹也在辖区内口口相传。

通过“孝老敬亲人口文化奖评选”不但使孝老敬亲道德模范的故事在社区内广为流传,还形成了“传递身边真情,弘扬人间大爱”的良好风尚,为我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小家大爱 孝亲动人心好儿女

李海峰

李海峰,男,29岁,儒林苑社区居民。他是来自大山的 80后,独生子。他偷偷给父母报旅游团,买新相机,让爸妈开阔眼界、享受生活。爸爸意外摔伤骨折,天天愁眉不展,他请

亲戚们来陪爸爸聊天解闷。周末,他带着老两口外出散心,说说笑笑。李海峰也尽量自己带孩子,很少让父母操心。好孝子就是这样,不是用嘴巴说的,而是做出来的。

身残志坚 百善孝为先

好儿女

马云生

马云生,男,50岁,康安小区居民。因为腰间盘手术后遗症落下残疾,他行动不便。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兼职两份工作。父亲行走不便,母亲生活不能自理,他每天回家照顾父母,做饭、打扫屋

子、擦背、洗脚、按摩。父亲在市里住院,他每天往返市里和延庆,分别照顾好父亲和母亲。马云生身残志坚,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为人子女的责任与担当,用勤劳的双手托起了父母幸福的晚年。

90后与“90后”的相伴 好儿女王焱

王焱,女,26岁,永安社区居民。父母离异后,王焱跟着爷爷奶奶长大。90后小小孩长大后开始照顾耄耋之年的“90后”。她主动上交工资卡,她把所有的时间都留给了爷爷奶奶,她练就了一手好厨艺,让二老

尽享口服。今年2月,奶奶溘然长逝,她悲痛不已,但选择了坚强,毅然挑起独自照顾爷爷的重担。她是一名平凡的 90后,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感恩养育情,反哺孝顺心”的深刻内涵。

老杨家的“小棉袄” 好媳妇王寅

王寅,女,24岁,永安小区居民。90后的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对公公格外孝顺。一年四季,她提前给公公备齐衣服;一日三餐,换着样给公公做饭、煲汤。收拾房间,补充生活用品,出差

时,打个电话,公公住院时,送汤送饭,还做起了公公的专职理发师。有这么一个能干又懂事的儿媳妇,公公老杨见人就夸“我得了个好闺女。”年轻的王寅用她的行动告诉我们,孝顺是传统美德。

孝老爱亲 血脉相依好儿女

卫宏岩

卫宏岩,男,52岁,温泉南区东里社区居民。作为长子,他主动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父亲患肺癌做手术,他时刻陪护在身边,喂水喂饭,洗脸擦身……老人生日他精心备好礼物;每年的年夜饭他提

前半年预订饭店;老家翻修房子,他一个人忙里忙外。在老大哥的带动下,弟弟妹妹们也想尽一切办法让老人高兴。他用责任书写了男人的担当,让我们看到了孝老爱亲、血脉相依的至美真情。

女婿也是儿

好女婿

姚思林

姚思林,男,60岁,康安社区居民。30年前岳父唯一的儿子因车祸去世,那天起,姚思林成了老人的儿子。2004年,老人突发脑血栓,姚思林第一时间把岳父送到医院手术。住院期间,姚思林喂水喂饭、端屎

端尿,直到出院。老人脑血栓康复后又染上了气管炎,每年冬天必须住院吸氧,姚思林悉心陪伴、精心照料,一坚持就是 12年。他说:

“我只做了应该做的事,谁都有父母和家人,我要让我爸妈体会到女婿也是儿。”

母爱为女儿撑起天

好家长

张合平

张合平,女,62岁,格兰山水二期居民。女婿突发脑溢血,已是植物人的婆婆去世,因脑溢血留下后遗症的公公再度突发脑溢血,女儿受不了接踵而来的变故,产生轻生的念头。张合

平对女儿说:“闺女,别难过,还有我和你爸,有爸妈在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在她的带领下,全家人齐心协力,终于渡过难关。她用母亲的爱和坚毅,为女儿撑起生命的蓝天。

用爱经营的婆媳情 好媳妇张莹

张莹,女,37岁,胜芳园小区居民。婆婆一辈子省吃俭用,张莹便从衣服到首饰、护肤品样样给婆婆备齐;逢年过节,她都给公婆买礼物;假期里,她拿出攒了半年的工资带公婆出国旅游,婆婆做心脏支架手

术,她日夜守在病床边伺候。婆婆不爱吃水果,她就把香蕉捣成泥鸭梨榨成汁,哄着婆婆吃下去。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多年。张莹与公婆相处的点点滴滴,再一次告诉我们:只要用心爱,婆婆也是妈。

本版统稿:王建新 李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