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长 安 大 学...

19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1 3 次课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技能课□ 其它□ 主要教学内容(注明:* 重点 # 难点 ): §2-0 数学模型概述 §2-1 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时间函数描述(*一、建立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时间描述函数 二、建立输入—输出时间函数描述的方法 三、线性元件的微分方程 四、描述线性定常系统输入—输出关系的微分方程一般形式 五、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求解 §2-2 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传递函数描述(*一、传递函数 二、传递函数的求取方法 三、电气网络传递函数的求取 四、脉冲响应与传递函数 教学目的要求: 一、掌握数学模型的概念,以及控制理论中数学模型描述方法; 二、掌握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时间函数描述方法; 三、掌握用机理分析法(解析法)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与步骤; 四、掌握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局限性和求解方法; 五、掌握用复阻抗法求电网络的传递函数。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 讨论、思考题、作业: 习题:2-12-3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Mar-2020

3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1

长 安 大 学 教 案 第 3 次课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技能课□ 其它□

主要教学内容(注明:* 重点 # 难点 ):

§2-0数学模型概述

§2-1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时间函数描述(*)

一、建立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时间描述函数

二、建立输入—输出时间函数描述的方法

三、线性元件的微分方程

四、描述线性定常系统输入—输出关系的微分方程一般形式

五、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求解

§2-2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传递函数描述(*)

一、传递函数

二、传递函数的求取方法

三、电气网络传递函数的求取

四、脉冲响应与传递函数

教学目的要求:

一、掌握数学模型的概念,以及控制理论中数学模型描述方法;

二、掌握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时间函数描述方法;

三、掌握用机理分析法(解析法)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与步骤;

四、掌握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局限性和求解方法;

五、掌握用复阻抗法求电网络的传递函数。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

讨论、思考题、作业:

习题:2-1,2-3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2

参考资料:

①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 第 5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② 邹伯敏 .自动控制理论 : 第 3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③ (美)R. C. Dorf, (美)R. H. Bishop. Modern Control Systems: Tenth Edition. 英

文影印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④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集: 第 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注:教师讲稿附后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2-0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概述

2-1 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时间函数描述

2-2 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传递函数描述

2-3 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2-4 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

2-5 建立数学模型的实验方法简介

2-6 框图及化简方法

2-7 信号流程图

2-8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9 用 Matlab 处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主要内容

1、数学模型的概念及种类。

2、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与求解。

3、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4、传递函数的概念及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5、动态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

6、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及其应用。

7、用 Matlab处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重 点

1、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2

2、传递函数的概念及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3、由动态结构图或信号流图求传递函数。

4、用梅逊公式求传递函数。

难 点

微分方程的列写与求各种传递函数

§2-0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概述

为了使所设计的自动控制系统能满足性能指标要求,须对系统的过度过程在理论上进行

分析,掌握其内在规律。为此将系统的过度过程用一个反映其运动状态的方程式表达出来,

再加以分析和计算,即为建模。它是分析、设计控制系统的第一步。

模型—客观实际物体的代表。如电机模型,机械零件模型等。

几何模型—几何尺寸放大或缩小。(如建筑物预先做的模型)

模拟模型—物质相似的量间的模拟。如电气模拟机械,也叫物理模型。

数学模型—用数学表达式描述系统的一种模型。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

量之间的关系的代数方程。

静态数学模型—在静态条件下(即变量各阶导数为 0),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代数方程。

动态数学模型—描述诸变量动态关系得数学表达式。

常用的动态数学模型: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状态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信号

流图、脉冲响应函数、频率特性等。

用数学表达式描述自控系统,首先须建立一个合理的数学模型,准确性和简化性之间应

全面考虑,在误差允许的条件下,尽量简化数学模型。

一、控制理论中控制系统模型的描述方法

• 时域: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状态方程

• 复域: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

• 频域:频率特性

微分方程是输入输出描述,又称端部或外部描述;

差分方程用来描述采样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3

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等也是端部或外部描述,由微分方程导出;

频域特性是传递函数为基础的又一图解法;

状态方程是内部描述,不仅描述输入输出关系,还描述内部特性;

二、为什么要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是定量分析、计算机仿真、系统设计的需要;

2、是寻找一个较好的控制规律的需要

三、什么是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描述控制系统中各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四、如何建立数学模型?

1、提出合理的假设,忽略次要因数,抓住本质。

2、建立恰当的数学描述

3、非线性环节的处理

五、实际工程应用中建立模型的一般步骤:

1、把各部件尽可能地作线性化处理;

2、建立线性化的系统模型(近似模型);

3、求系统的近似特性;

4、建立更复杂的模型,得到更精确的特性。

六、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

1、机理分析法:对系统各部分的运动机理进行分析,按 照它们遵循的物理规律、化学

规律列出各物理量之间的数学表达式,建立起系统的数学模型。

2、实验辩识法:对系统施加某种测试信号(如阶跃、脉冲、正弦等),记录基本输出响

应(时间响应、频率响应),估算系统的传递函数。

§2-1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时间函数描述

一、建立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时间描述函数

建立的目的:确定被控制量与给定输入或扰动之间的关系,为分析和设计创造条件。

二、建立输入—输出时间函数描述的方法

(1)确定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2)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作合理的假设;

(3)根据物理或化学定律例写描述系统运动的方程;

(常用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牛顿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4

(4)消去中间变量求出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关系的微分方程;

三、线性元件的微分方程

列写方法:

(1)确定元件的输入、输出变量。

(2)从输入端开始,根据物理、化学基本定律写出原始方程式。

(3)消去中间变量,写出只含输入、输出变量的微分方程。

(4)标准化——将与输入有关的各项放在等号的右边,与输出有关的各项放在等号左

边,各阶导数按降幂排列。

例 2-1-1:弹簧阻尼系统,图中质量为 m 的物体受到外力 F 的作用,产生位移 y,求该

系统的输入-输出

解:(1)分析物体 m的受力情况,假设 k为常数、f为常数;

(2)输入量为 F,输出量为 y;

(3)根据牛顿定律列写方程

, ,k f k f

dyF F F F ma F ky F f

dt

(4)消去中间变量求出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关系的微分方程

2

2

d y d ym f k y F

d t d t

例 2-1-2:如图为两个形式相同的 RC电路串联组成的滤波电路,建立输入电压为 u,求电

容 C2两端电压 uc为输出的微分方程

解:(1)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假设电阻是理想电阻器,电容也是理想的电容器;

(2)输入量为 u,输出量为 uc;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5

(3)根据基尔霍夫定理列写方程

节点方程:

11 2 1

dui i C

dt

1 1 1u i R u

回路方程:

1 2 2 Cu i R u

2 2cdu

i Cdt

(4)消去中间变量求出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关系的微分方程

2

1 1 2 2 1 1 2 2 1 22( )c c

c

d u d uR C R C R C R C R C u u

d t d t

例 2-1-3:下图为弹簧、质量、阻尼器机械旋转运动单元,试写出在输入转矩 M(t)作用

下转惯量为 J的物体的运动方程,输出量为角位移

u(t)

k

M(t)

f

r

R

u(t)C c

F(t)

fx(t)

m

k

J

1

1

i(t)

θ

解:弹簧的阻力与角位移成正比,阻尼器的阻力与角速度成正比

2

1 1 2

( ) ( )( ) ( )

d t d tM t k t f J

d t d t

即:

2

1 12

( ) ( )( ) ( )

d t d tJ f k t M t

d t d t

例 2-1-4:下图为一台直流他励电动机,L、R 分别为电枢回路的总电感和总电阻。假设

励磁电流恒定不变,试建立在 机转轴的运动方程 ru (t)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6

解:反电动势

( ) ( )a eE t C t

eC --电动势常数

控制回路方程

( )( ) ( ) ( )a

a a r

di tL Ri t E t u t

dt

电机输出扭矩

( ) ( )m aM t C i t

mC --转矩常数

转矩方程

( )( ) C

d tM t M J

dt

2

1 12

( )( ) ( )( ) ( ) ( )c

m m u r m c

dM td t d tTT T t K u t K T M t

dt dt dt

式中:

1

1 mm u m

e m e

TL JRT T K K

R C C C J

恒转矩负载时有:

2

1 2

( ) ( )( ) ( ) ( )m m u r m c

d t d tTT T t K u t K M t

dt dt

例 2-1-5:速度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7

1.运放Ⅰ: )()( 1

1

21

2

1

11

fgfg

fguuKuu

R

Ru

R

u

R

u

R

u

2.运放Ⅱ: )()( 11

211

3

3

42

4

21

3

1 udt

duKu

dt

ducR

R

Ru

R

u

dt

duc

R

u

3.功放: 23uKua

4.电机: )(2

2

c

c

amaumma Mdt

dMTKUK

dt

dT

dt

dTT

5.测速机: ff Ku

最后合并上述方程有:

dt

dT

dt

dTT mma 2

2

)()()( 123123 cc

amfug

g

u Mdt

dMTK

dt

dKKKKKu

dt

duKKKK

令 ffuu KKKKKKKKKKKKK 1230123 ,

则有:

dt

d

K

KT

dt

d

K

TT mma

0

0

2

2

0 11 )(

1)(

1 00

c

c

a

m

g

gM

dt

dMT

K

Ku

dt

du

K

K

可见:既与 gu 有关又与 cM 有关。

(1)当 gu 为变化量,系统实现转速跟踪时,为速度随动系统, cM 一般不变:

)(111 00

0

2

2

0

g

gmma udt

du

k

K

dt

d

K

KT

dt

d

K

TT

(2)当 gu 为常值, cM 为变化量,系统为恒值调速系统:

_

+ uf

+

ug

功率

放大

T

G

G

负载 R1

R2

R3 R3

R4

_ _ +

ua

_ M

R1

u1

C

u2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8

四、描述线性定常系统输入—输出关系的微分方程一般形式

先列写各元件的微方,再合并,消去中间变量。

五、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求解

建立微分方程的目的之一是用数学方法定量研究系统的工作特性,给出 r(t),分析 c(t),

也就是解微分方程。可用经典法、拉氏变化法或计算机求解。其中拉氏变化法可将微积分运

算代数运算,且可查表,简单实用。

步骤:

(1)将系统微方进行拉氏变换,得到以 s 为变量的代数方程,其初始值取系统 t = 0时

的对应值。

(2)解代数方程,求出 c(s)表达式。

(3)将 c(s)展开成部分分式。

(4)进行拉氏反变换,即得微方的全解 c(t)。

例 2-1-6:RC 网络,K 闭合前 C上有 )(0 UU ,求 K 闭合后的 )(tU c 。

UC

R

i cu

K

解:K 闭和瞬间, )(1 tUui

)(1 tUudt

duRC c

c ,

则:

s

UsURCUsRCsU cc )()( 0

则:

1

1 11

1

0 1 11

( ) ( ) ( ) ( )

( ) ( ) ( ) ( )

n n

n nn n

m m

m mm m

d d dc t a c t a c t a c t

d t d t d t

d d db r t b r t b r t b r t

d t d t d t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9

RCs

U

RCs

U

s

UU

RCs

RC

RCss

UsU c 111)1()( 0

0

RC

t

RC

t

c eUUeUtu

0)(

稳态解 零状态解 零输入解 暂态解

§2-2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传递函数描述

用拉氏变换求解微方,虽思路明确,简单实用。但如果系统参数改变,特征方程及其解

都会随之改变。要了解参数变化对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就必须多次计算,方程阶次愈高,

计算工作量越大,故引入另一种数模—传递函数。它是控制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和工具,也是

经典理论中两大分支—根轨迹和频率响应的基础。利用传递函数不必求解微方就可研究初始

条件为零的系统在输入信号作用下的动态过程。

一、传递函数

1、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

定义: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为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

量的拉氏变换之比。零初使条件是指当 t≤0时,系统 r(t)、c(t)以及它们的各阶导数均为零。

G(s)R(s) C(s)

则 ( )

( )( )

C sG s

R s

以下图所示的RC 网络为例,列些系统的传递函数。

由基尔霍夫定理有:

rc

c uudt

duRC

设 0)0( cu ,则有

)()()1()()()( sUsURCssUsUsRCsU rcrcc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10

)(1

1)( sU

RCssU rc

,其中 )(sU r 随 )(tur 形式而变,而

1

1

RCs完全由网络的结构及

参数确定。

1

1

)(

)()(

RCssU

sUsG

r

c

则有

).()()( sUsGsU rc

若 )(sU r 不变,则 )(sU c 不变,所以 )(sU c 的特性完全由 )(sG 的形式与数值来决定,且 )(sG

将 )(sU r 传到了 )().( sGsUc 反映了系统自身的动态本质,表达了传递信号的性质和能力,

故称它为 RC 网络的传递函数。

2、传递函数的一般形式

设线性定常系统的微方一般形式为:

1 1

0 1 1 0 1 11 1

( ) ( ) ( ) ( ) ( ) ( )( ) ( )

n n m m

n n m mn n m m

d c t d c t dc t d r t d r t dr ta a a a c t b b b b r t

dt dt dt dt dt dt

当初始条件为零时有:

)(][)(][ 1

1

101

1

10 sRbsbsbsbscasasasa mm

mm

nn

nn

则:

nn

nn

mm

mm

asasasa

bsbsbsb

sR

sCsG

1

1

10

1

1

10

)(

)()(

js 为复数, )(sG 是复变量 s 的函数,故称为复放大系数。

可见:有了微分方程,可以直接写出其传递函数,与 c(t)有关的项为分母,与 )(tr 有

关的项为分子。

①零、极点表示法:

' 1 ' '10 1 1 1 2

1 1' 1 ' '

0 1 1 1 2

1

( )( )( ) ( )

( )( )( ) ( )

( )

m

jm mjm m m

nn n

n n ni

i

s zb s b s b s b s z s z s z

G s K Ka s a s a s a s p s p s p

s p

其中,当 jzs 时,G(s)=0. jz 为传函的零点;当 ips 时,G(s)= , ip 为传函的极点;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11

而0

0

1a

bK ——传递系数。(根轨迹中叫根轨迹增益)。

②时间常数表示法:

111 1 1 2

1

1 1 1 2

1

( 1)1 ( 1)( 1) ( 1)

( )1 ( 1)( 1) ( 1)

( 1)

m

jm mjm m m m

nn n

n n n ni

i

sb d s d s d s s s s

G s K Ka c s c s c s T s T s T s

T s

其中,n

m

a

bK ――放大系数。且

n

i

i

m

j

j

p

z

KK

1

1

1

)(

,有i

i

j

jp

Tz

1,

1 。

③二项式表示法:

如 21.pp 为一对共轭复数,则有

2221 2

1

))((

1

nnsspsps

12

1

)1)(1(

122

21

TssTsTsT

④一般表示法:

系统可能还会有零值极点,若为个,则有:

21

21

1

22

1

1

22

11

)2()(

)2()(

)(m

l

lll

n

i

i

m

k

kkk

m

j

j

ssps

sszs

s

KsG

21

21

1

22

1

1

22

1

)12()1(

)12()1(

n

l

lll

n

i

i

m

k

kkk

m

j

j

sTsTsT

sss

s

K

在此: .2,2 2121 nnnmmm

3、性质与说明:

(1)传递函数是复变量 s 的有理真分式,具有复变函数的所有性质, nm 且所有系数均为

实数。

(2)传递函数是一种用系统参数表示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关系的表达式,它只取决于系统

或元件的结构和参数,而与 r(t)的形式无关,也不反映系统内部的任何信息。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12

(3)传递函数是描述线性系统动态特性的一种数学模型,而形式上和系统的动态微方一一

对应。但只适用于线性系统且初始条件为零的情况下,原则上不能反映系统在非零初始条件

下的全部运动规律。

(4)传递函数是系统的数学描述,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系统可以具有相同的传函。在同一

系统中,当取不同的物理量作输入或输出时,其 G(s)一般也不相同,但却具有不同的分母。

该分母多项式称为特征多项式。(形成的方程叫特征方程)。

(5)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定义的,控制系统的零初始条件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指 r(t)是在 0t 时才作用于系统,在 t=0-时,r(t)及其各阶导数均为零。

②指 r(t)加于系统之前,系统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即 c(t)及其各阶导数在 0t 时的

值也为零。

4、传递函数的局限性

(1)原则上不反映非零初始条件时系统响应的全部信息;

(2)适合于描述单输入/单输出系统;

(3)只能用于表示线性定常系统。

二、传递函数的求取方法

例 2-2-1:求例 2-1-2 系统的传递函数

2

1 1 2 2 1 1 2 2 1 22(c c

c

d u d uR C R C R C R C R C u u

d t d t

设初始状态为零,对方程两边求拉氏变换,得

2

1 1 2 2 1 1 2 2 1 2( ) ( ) ( ) ( ) ( )c c cRC R C s U s RC R C RC sU s U s U s

2

1 1 2 2 1 1 2 2 1 2( ) 1 ( ) ( )cRC R C s RC R C RC s U s U s

2

1 2 1 2 1 1 1 2 2 2

( ) 1( )

( ) ( ) 1

cU sG s

U s R R C C s R C R C R C s

例 2-2-2:求例 2-1-5 速度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1)运放 :微分方程 )(111 fg uuKuKu ,传函 11

1)(

)()( K

sU

sUsG

2)运放Ⅱ:微分方程 2u )( 11

2 udt

duK ,传函 )1(

)(

)()( 2

1

22 sK

sU

sUsG

3)功放:微分方程: 23uKua , 传函: 33 )( KsG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13

4)电机:微分方程 )(2

2

c

c

amaumma Mdt

dmTKUK

dt

dT

dt

dTT

由于传递函数多用于单输入-单输出情况

1

)1(

)(

)(0

1)(

)()(0

2

2

sTsTT

sTK

sM

sGu

sTsTT

K

su

ssGM

mma

am

c

ma

mma

u

a

uc

迭加原理有: )()()()()( sMsGsUsGs cMau

5)测速机:微分方程 ff Ku ,传函 f

f

f Ks

sUsG

)(

)()(

6)系统总的微分方程:

2

0

2

0 0 0 0

( ) ( )1 1 1 1

ga m m m cg a c

duT T T K K dMd d Ku T M

K dt K dt K dt K dt

7)传递函数为:

111

)1(

)(

)()(0

111

)1(1

)(

)()(0

0

02

0

0

02

0

0

sK

KTs

K

TT

sTK

sM

ssu

sK

KTs

K

TT

sK

K

su

ssM

mma

am

c

Mg

mmag

uc

三、电气网络传递函数的求取

对于由电阻 R、电容 C 和电感 L 组成的电气网络,可以应用复数阻抗的概念直接写出

相应的传递函数。

(1)无源网络电路

1 2 2

( )( ) crU sU s

IZ Z Z

2

1 2

( )( )

( )

c

r

U s ZG s

U s Z Z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14

例 2-2-3:求下图所示电路的传递函数。

1 1 11

1 1 1 11 1

R C s RZ

R C s R C s

2 22 2

2 2

11 R CZ R

C s C s

2 2

2 2 2 2 1 1

22 2 11 2 1 2 1 2 2 2 1 1 1 2

2 1 1

1

( ) ( 1)( 1)

1( ) ( ) 1

1

c

r

R C

U s Z C s R C s R C

R C RU s Z Z R R C C s R C R C R C s

C s R C s

(2)有源网络电路

上图中Z1、Z2、Z3、Z4均为复数阻抗,且设 ,并略去流入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电

流,则由上图得

1 2

( )( ) crU sU s

Z Z

2

1

( )( )

( )

c

r

U s ZG s

U s Z

0AU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15

1 2I I , 2 3 4I I I ,1

1

rUI

Z ,

2

2

BUI

Z

3

3

BUI

Z ,

4

4

B cU UI

Z

消去上式中的中间变量1I 、

2I 、3I 、

4I 和BU ,求得

3 4 2 4 2 3

1 3

( )( )

( )

c

r

U s Z Z Z Z Z ZG s

U s Z Z

例 2-2-4:求下图所示电路的传递函数。

1 1Z R , 22 2

11 R CsZ R

Cs Cs

则得:

2 2 2 2

1 1 1 1 1 2

( ) 1 1 1( ) 1

( )

c

r

U s Z R Cs R RG s

U s Z R Cs R R Cs R R Cs

例 2-2-5:求下图所示电路的传递函数。

1 1Z R , 2 2Z R , 3 1/Z Cs , 4 3Z R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16

则得:

32 2 3

2 3 2 3

1 1

/( ) ( )

( )( ) /

c

r

RR Cs R R

U s R R R R CsCsG sU s R Cs R

四、脉冲响应与传递函数

1、脉冲函数

0( )

0 0,

At

r t

t t

2、单位脉函数

0

0( ) lim ( )

0 0

tt t

t

( ) 1t dt

3、延迟单位脉冲函数

( )0

tt

t

( ) 1t dt

4、系统的单位脉冲函数响应

设系统是线性定常系统,且 t=0时系统的响应及其各阶导数均为零,则其响应与输入之

间齐次性和线性关系,即满足:

1 ), 0

)

A t

t

当脉冲强度 ,记为 ( 如令 并求极限,

则称为单位脉冲函数,记为( 。显然有: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17

如果以单位脉冲函数作为输入函数,则系统输出为 称为单位脉冲

响应

单位脉冲信号:

)0(

1

)0(0

)(t

tt

t

及 11

)(

dtt

当 0 时,

0

00)()()(

t

tttt 及 1)(

dtt

1)面积为 A,出现在 时刻的理想脉冲:

AdttAt

ttA

)(

0)(

2)脉冲响应函数:

设线性系统的传函为 )(sG ,则有 )()()( sRsGsC

)()(1)()()( sGsCsRttr ,

则 )]([)( 1 sGLtg 线性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

根据拉氏变换的唯一性定理, )()( sGtg 与 一一对应,故 )(tg 也是一种数模。

3)脉冲响应与传递函数应用:由 )(tg 求 )(sG :

例 2-2-6:已知 24 35)(

tt

eetg

,求其 )(sG 。

( ) ( ) ( )

( ) ( ) ( )

c t H t r t

r t c t H t

输入函数 输出函数 算子

( ) ( ) ( ) ( )g t c t H t t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18

解:168

2664

)12)(14(

2664

12

6

14

20

2

1

3

4

1

5)]([)(

2

ss

s

ss

s

ssss

tgLsG

)()( sGtg 与 一一对应,

就系统动特而言,他们包含相同的信息,故若以脉冲信号作用于系统,并测定其输出

响应,则可获得有关系统动特的全部信息。对于那些难以写出其传函的系统,无疑是一种简

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