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引领“堵点”疏解 - hsdaily.cn · 六棱镜 2018年4月24日 ......

1
3 六棱镜 2018 年 4 月 24 日 星期二 www.huangshannews.cn 山花烂漫时 周文静/摄 本版责任编辑 本版责任编辑 / / 胡玉琪 胡玉琪 Email:hsrbhyq@ Email:hsrbhyq@163 163.com .com 慧眼形色 大数据引领“堵点”疏解 舒圣祥 本月 19 日起,国家发展改革 委分领域分批次面向社会公开征 集群众办事的 100 个堵点难点问 题。首批“堵点”将重点围绕教 育、身份证明向社会征集。群众 可结合自身所遇到的涉及学籍、 学历、学位、身份等方面的“奇葩 证明”,以及为开证明往返多地的 经历填写问卷。所征集的信息经 大数据分析后,将选择群众反映 最强烈的 20 个“堵点”问题,推动 有关地方、部门限时解决。 要证明你妈是你妈,要证明 你没犯过罪,要证明你没结过婚, 要证明你没买过房……生活中, 我们虽然已经办了各种各样的证 件,却仍旧每每被要求开具这样 那样的证明,其中很多不仅听起 来莫名其妙,办起来更让人摸不 着头脑,动辄陷入“部门 A 说需要 部门 B 的证明,部门 B 却说开不了 部门 A 的证明”的困境。 此类“奇葩证明”被媒体关注 了很多年,与“互联网+政务服务” 的时代背景,显得格格不入。近 年来,虽然很多地方都有所好转, 但仍不时曝出类似新闻。其实, 哪里只是“奇葩证明”问题,在商 事服务、社保低保、就业创业、居 住户籍、房产登记等等很多领域, 都存在程序复杂跑断腿的现象。 哪怕只是办理个车位过户,不找 中介,你几乎无从下手。 群众办事的堵点难点问题, 说到底还是因为各职能部门之间 的信息壁垒与责任推卸。群众每 办一种证件,就意味着公民配合 相关部门完成了一次个人信息归 集;既然登记了、收集了,当然不 能登了白登、收了白收,而应该在 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此番“群众 办事百项堵点疏解行动”,就是要 进一步打通政务信息共享的“主 动脉”和“毛细血管”,促进各地 区、各部门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一 网通办”。 今年初,一条“上海不动产登 记将从 41 个自然日缩至 5 个工作 日”的新闻在朋友圈刷屏:市民只 需跑一次现场,窗口一次受理后, 即可完成全部申请手续。这得益 于上海启动的不动产登记“全网 通”服务改革,不仅市民办事时间 大大缩减,相关业务数据还将与 “互联网 + 政务服务”数据中心实 现互联互通,共享给相关部门,协 助办理业务。 上海正在深化“互联网+ 政务 服务”,加大政务服务“单一窗口” 建设力度,优化政府流程,推动跨 部门、跨层级审批事项网上协同办 理。“原先的服务更像是以‘我’为 主,而不是以用户体验为主。”曾有 上海相关部门负责人这样表示。 事实的确如此,政务服务也是要 讲用户体验的,不能为了让部门自 己方便,而让办事群众不方便。 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当你 的家庭迎来了新生命,随着宝宝 年龄的增长,家长的手机不断收 到来自政府部门的消息,提示你 如何为孩子接种疫苗、办理社保、 报名入学……政务服务之于普通 市民,不仅是我们需要时可以去 找它,它还能为我们提供主动的 公共服务。这是未来的“智慧政 府”应该能够做到的。 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让 公共信息在部门间流动起来,不 仅能提高共享信息的公共服务利 用水平,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地 方优化服务意识,还能使政府决 策更多基于数据分析,而不再是 “拍脑袋”决策,可以对公众的需 求进行精细化、智能化分析,找准 公众需求和服务盲区,主动推送 服务项目。 期待通过“群众办事百项堵 点疏解行动”,问堵点于民,找到 群众办事的堵点难点,并且督促 限时解决各个击破。让能够信息 共享的都共享,能够网上办的都 网上办,能够一次办完的都一次 办完,大力推进“互联网 + 政务服 务”,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由 此受益的将是整个社会。 世情笔谈 读一篇文章,里边引 了一段汪曾祺在《人间草 木》里的文字,反复品读, 让我心生欢喜。打开网 店,搜索该书下单付款。 无意间瞥见一行提示:该 书在文学榜排行第二百 一十一名。好奇地查看 排行榜单,榜首的一部作 品销售量已经过万。随 手点击“免费试读”,翻看 了几页之后,我就没有兴 趣了。不是说这本书写得 不好,而是不能满足我的 阅读需求。 不知道有多少想读书 而不知读何书的人,靠着 排行榜的吸引下书单。我 如果不是按图索骥,想要 凭借排行榜来找到这本 《人间草木》,肯定是要费 一番周折的。甚至,我都 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耐心翻 看到二百多本书之后。好 书会出现在排行榜里,但 排行榜并非一定都是些可 读的书,或者是适合自己 阅读的书。 这是一个充满竞争的 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下,各行各业大都有个排 行榜。临近饭时,如果没 有心仪的食物,可以看看 排行榜;想听音乐,华语经 典、欧美流行等各种排行 榜单可供人选择;外出旅 游,可以到相关网站看看 当地有哪些景点位于排行 榜前列…… 方便的同时,问题也 出来了。那些销量火爆的 食品,未必能满足你的味 蕾;那些被众人点击的音 乐,未必符合你当时的心 绪;那些排在榜首的热门 景点,各路游客扎堆前往, 结果除了看人还是看人。 尤其网络购物,很多 人都习惯了“按销量”排 序。总觉得,买的人多,质 量自然就会好。前几年 看新闻报道,很多商家刚 开网店时,都采用赔钱卖 一些不值钱的小玩意的 伎俩,等到积攒到一定的 人气,悄无声息将东西换 成价格不菲的商品。销 量就这样被刷出来了。 后来的顾客,一个接一个 的下单,从此进入滚雪球 状态。 一位热爱旅游的朋友 跟我说,自己外出旅行之 前也会看“景点排行榜”。 不过看榜的目的比较有意 思,排在前十的景点,他是 断然不会去的,而是专找 一些冷门景点,少了人挤 人的烦恼,享受着惬意安 静的深度游。 前些年,我和朋友出 游山西。结果导航出了问 题,到了地方才发现不是 我们要找的那个景点。既 来之则安之,我们相约进 去,发现这竟是一座世外 桃源。整座大山鸟语啁 啾,水流潺潺,枝缠藤绕, 穿行其中,悠然忘我。由 于是刚发掘的景点,知道 的人并不多,我们在山里 转了一天,竟然只遇到了 几位游客。我们融入山 水,山水也属于我们。后 来,我一直忘不了那种感 觉,去年再去,随着该地知 名度的提升,游人如织,摩 肩接踵,在一条瀑布前拍 个照片都得等一二十分 钟。不由兴致大减,匆匆 钻了出来。 排行榜,利弊均占。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借助 它快速了解讯息,方便做 出选择。但如果一味依赖 排行榜,多少有被绑架和 跟风的成分,自然就少了 一些个性与随心。 排行榜 人间风景 减肥蹭饭 李克红 为文之初 童年。这个标题恐怕已 经被人写过千万次。像一本旧 书,被同一双手反复地翻。书 页泛黄,边缘长出霉菌一样的 细小绒毛,风一吹就微微摇动。 高尔基的三部曲在十年 前看过,一本厚书。封面是黑 白版画,泛青灰色。当时我九 岁,全家一起住在面对树林的, 安静的平房里。那时满怀敬畏 地翻开它,这是人生中除去漫 画和课本之外的第一本书。那 么厚,一翻开就看到了死亡。 死亡是青灰色。 “我的父亲躺在 地板上,他的两脚奇怪地张开 着……”旧俄国的青灰色。 如今坐在四月的河边想 起书里的句子。时光像是被人 推进河里,漂流着,一会儿就不 见了。十一年前写过同样的读 后感。我模仿着大人的语气, 处心积虑地控诉沙皇俄国的 黑暗,小阿廖沙的悲惨。于是 我的读后感被当成了三年级小 学生的范文。十一年后再翻开 这本书,那么多青灰色从厚书 里溢出来。阿廖沙的童年,旧 俄国冬季青灰色的天空,肃 穆,庄重,一个温暖的茧。 童年的我感觉到温暖。 外祖母的打结的长发,圆鼻 子,以及各种奇怪名字的外国 酸奶。九岁的孩子是看不到 那么多黑暗统治的,只能看到 一个肤色不同的古怪男孩,看 到另一种陌生的,遥远的青灰 色童年。九岁的阅读是一场 穿越和探险,又神秘又漫长。 当然,现在我依然不想说坏沙 皇和他的劳苦民众。他们已 经被很多人说起过,不差我一 个。我只想在二十岁的春天 里好好回想一种青灰色。 冬天是最适合读旧书 的。南方的冬天又湿又冷。去 年寒假躲在羽绒服里看童年的 阿廖沙,一遍又一遍。边看边 往嘴里塞蛋糕,奶油掉进书里, 古老的青灰色就变甜了。像大 鼻子外祖母的白色花边。《在人 间》《我的大学》看得不多。阿 廖沙走出童年青灰色的茧,就 没那么温暖了。我在这个四月 被回忆包围。如今旧书不在身 边。在这种阳光强烈的四月, 它霉菌般的绒毛格格不入。 很久没写过散文,写这些 之前,我问小 a 散文怎么写。 他说,自言自语,像给你写 信。我突然就明白了。在四 月的河边给一本旧书写 信。十一年前的四月,河水也 是这样流淌。一晃,十一年就 过去了。也许闭眼睛,再过一 会儿,就要变成旧书封面上 的,黑白版画了。 去海南游玩,一直是儿子的梦 想。我的父母知道后,也想和我们一 起去。于是,我们全家一起,利用假 日,终于去了海南一趟。 从海南回家后,儿子便迫不及待 地要我把所拍的照片冲印出来,我也 兴致勃勃地期待着照片能早点出来。 那天,当我把那些照片装进精美的相 册,一遍一遍欣赏在海南的每一个镜 头,看着照片上儿子天真烂漫的笑容, 一股幸福的暖流涌遍了我的全身。 正当我沉浸在无比的兴奋当中 时,坐在一边的儿子突然若有所思地 问我:妈,相册里的这些照片,基本上 都是你、爸爸和我的,外公外婆的照片 在哪?他们不是和我们一起出去游玩 了吗? 儿子的责问,瞬间震动了我。儿 子自出生后,就成了我们全家的中心, 我的父母和我们都宠着他、护着他,凡 事都让他占据中心位置,即使是照相, 我也总是把镜头对准他。这次到海南 游玩,在照相时,虽然我也顾及到了父 母和他们的笑容,但留在相机里的镜 头,真的不多。更难以原谅的是,有关 父母的这几张照片,我也忘了把它们放 进相册。想起我的做法,我不禁喃喃自 问,我这种做法,对父母来说,究竟是怎 样一种忽略?你家的相册缺了谁? 捧着精美的相册,里面却找不到 爸妈的一张照片,我不禁更加愧疚而 自责了。爸妈都是 60 多岁的人了,还 住在农村,那个地方距离我住的城市 有一百多里,虽然我也常惦记着他们, 总想有空回家看看他们,可一次又一 次,都被我以忙为借口而推迟着。这 次带父母去海南,还是儿子坚持的。 说实话,带爸妈去海南,我还怕这两个 老人拖累我们,那天我们在谈到全家 去海南时,儿子认真地说:“外公外婆 都是 60 多岁的人了,一辈子还没出过 远门,趁他们身体还好,为什么不带他 们一起出去走动走动呢?如果有一天 他们走不动了,那时就算你想带他们 出去游玩,他们也去不了,那该多么遗 憾啊!” 从儿子当初坚持要带爸妈去海 南,再到儿子对我的追问,我想着想 着,眼泪不禁潸然而下:父母和我们一 起去游玩,可我把镜头总是对着了天 真活泼的儿子,父母和我们一起出去 游玩一趟不容易,我怎么能一次又一 次忽视他们呢? 天下和我们最亲的人,是我们的 父母,可正是最亲的父母,最容易被我 们忽略!你家的相册都有谁?这个问 题,幸亏还有儿子的及时提醒,我要感 谢儿子,正是儿子的提醒,才让我知 道,是我忽视了父母的存在,并让我重 新审视我们对父母的爱。 如何减少公务员“附加值” 张西流 备考 3 年,李小苓的笔记写满了好 几个本子。3 年里,李小苓辗转省内各 地市,甚至前往青海、重庆等地,参加了 数十次考试,国考、省考、事业单位招考 统统经历过。在她周围执着于“国家单 位”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当中还会 有人自愿失业,成为考“碗”一族。考生 李小苓, 3 年来转战各地,先后参加了几 十次公考,称其为“公考专业户”,并不 为过。 然而,在全国各地,像李小苓这样 的“公考专业户”,不乏其人;与其说是 对公务员职业的一种信仰,不如说是 对行政权力的一种过度崇拜,而且已 经到了狂热的地步。此前据媒体报 道,有的“富二代”开着豪车赴考,有的 丈母娘称“女儿非公务员不嫁”,均给 公务员职业倾注了太多的个人情感, 涂抹了太多的功利色彩,甚至将公务 员职业妖魔化了。 据媒体报道,在美国, 3%大学生愿 意报考公务员;在法国,是 5.3% ;在新 加坡,只有 2% 。在日本,就业倾向公 务员排在榜单第 53 位;在英国,公务员 甚至进入 20 大厌恶职业榜;而在中国, 76.4% 的大学生愿意报考公务员。可 见,中国大学生对公务员职业的追捧, 无人能及。这固然彰显了公务员职业 的崇高,体现了“体制内”的优越性。 然而,狂热追捧的背后,折射出了当今 社会对公务员职业的非理性解读,给 公务员职业罩上了许多不切实际的理 想光环,放大了公务员职业蕴含的附 加值。 不可否认,对公务员职业盲目追 捧,缘于人们在认知上存在误区,只看 重公务员“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却忽 略了公务员是“执行国家公务的人 员”。事实上,公务员就是为社会和群 众提供公共服务的一个普通劳动群 体。可见,公务员并非等同于官员,即 便是有的公务员通过多年的努力,成 了一名官员,有了一定的权力,其官职 和权力,也是用来为社会和公众服务 的。问题是,就因为有少数公务员“高 人一等”,对办事群众冷漠相待,或滥 用权力,以权谋私,甚至搞贪污腐败, 却反而成了一些人追捧公务员职业的 “风向标”,实在是一种社会病态,也释 放出了一个危险信号。 因此,若想消除这种社会病态,首 先必须摒弃强加在公务员职业上的附 加值,让公务员职业回归公共服务的 本位。这就要求国家和地方应该推动 公务员制度改革,关注公务员健康成 长,制定措施吸引优秀人才;精简机构 和人员,分散下放权力,强调制度的灵 活性,加强能力培训,提高公务员整体 素质;完善竞争机制,改革业绩评估制 度和考核制度,建立灵活的工资制 度。特别是,完善约束机制种退出机 制,真正打破公务员的“铁饭碗”,使公 务员职业不再“一枝独秀”、万众瞩目。 一家之言 生活小品 忽然之间 你家的相册缺了谁 鲍海英 和闺蜜们聚的时候,经常 会说起“减肥”这个话题。平时 我们经常会开玩笑说,谁减肥就 请谁吃饭,看着她们嘴馋又不敢 吃的样子,一定会非常有快感。 每次说起这个话题,我们 都哈哈大笑,好像那大快人心 的事儿就发生在了眼前一样。 近几天,我感觉身上的赘肉也 有点多了,就想适当地减减肥 吧,不过在想到减肥的同时, 我突然也想到了闺蜜们平时 的话题,你们不是成天喊着谁 减肥就请谁吃饭吗?我这就设 局等着你们来请了,哈哈! 我连忙在朋友圈里晒出那 半真不假的减肥计划,然后就 等着闺蜜们中计上钩。果然, 中午下班前,一个闺蜜打来电 话说那几个“妖精”打算晚上去 馆子里聚聚,我强压住心中的 窃喜,用平淡随意根本不在乎 的口吻问时间地点,闺蜜说: “具 体待定,反正等我通知就行了。” 哈哈,要你们请客还不简 单?姐姐我略施小计就行 了!当天中午,我连饭也没 吃,只咬了一个苹果,就准备 着腾出肚子来晚上好好吃一 顿。好不容易熬到傍晚,下班 时我的肚子已经咕咕叫了,为 了避免错过微信通知,我还特 意检查了一下手机音量,确保 已经开得最大。我想着是一下 班就能接到通知,但没想到天 都黑了,电话还没打来,我想问 问具体怎么安排,但我现在是 “正在减肥的人”,我怎么能主 动问呢?这不符合形象嘛! 等,继续等,饿着肚子继 续等!到了七点钟的时候,我 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电话 还没有打过来,我觉得我需要 主动联系一下,万一聚会取消 了我就不等了。打开微信,我 试探性地问闺蜜说:“原计划 未改变?”闺蜜回复说:“原计 划未改变!” 她复制了我的话,不过把 我的问号换成了感叹号,看来 是铁定没改变,这一餐是铁定 跑不掉了! 等,继续等,饿着肚子继续 等!强大的耐力是成功者的第 一素养,蹭饭也是一样!我在 关键的时候总喜欢这样给自己 一些力量,这对于喜欢在朋友 圈读鸡汤的我来说,根本不是 难事儿。好不容易熬到 8 点半, 这时我差不多已经饿得脚不能 移、口不能语了,不过好在闺蜜 的微信通知终于来了: “某某酒 205 号包厢。”哇,竟然是小城 最高档的饭店,环境好,菜品 好,服务好,总之一切都好。 我兴奋得一蹦两尺高,别 问我为啥不是三尺,我哪还有 力气蹦三尺?连滚带爬地下了 楼,叫了个车飞奔而去。推开 包厢门,虽然都是好闺蜜,但我 发现气氛不太对,怎么一个个 都酒足饭饱的样子,还时不时 地用纸巾抹着油嘴?再一看餐 桌,我简直傻眼,满桌的杯盘狼 藉,一桌子的菜盘就剩点菜 汤了……我眉头一皱,闺蜜们 说话了:“小红呀,我们知道你 减肥,所以聚会故意迟一点通 知你,免得你坐在这里眼巴巴 地看着我们吃,自己想吃又不 敢吃,多折磨人呀,所以我们快 吃好了再叫你过来聚一聚,来, 来喝杯饮料吧,坐下聊天。” 喝饮料?聊天?我中饭 都没吃饿到现在是为了喝饮 料聊天的吗?不,不,这不是 我的想要的!我跌跌撞撞地 一边拉椅子坐下一边情不自 禁地伸手拿起那个仅剩的、已 经发凉发硬了的窝窝头,在菜 汤里沾了沾就塞进嘴巴狼吞 虎咽起来。我一边嚼着窝窝 头一边搜集还能入肚的食物, 虽然我手忙脚乱神色异常,但 我眼睛的余光依旧能感受到 姐妹们在面面相觑,她们似乎 惊诧至极,但这有什么关系 呢?和我此刻的饥饿比起来, 这一点尴尬又算得了什么呢? 吃,继续吃,有什么吃什 么,接着吃,全吃光!我这样 心情激荡地告诉自己。 /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Oct-2019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大数据引领“堵点”疏解 - hsdaily.cn · 六棱镜 2018年4月24日 ... 画和课本之外的第一本书。那 么厚,一翻开就看到了死亡。 ... 我的读后感被当成了三年级小

第 3 版

六 棱 镜2018年 4月 24日 星期二 www.huangshannews.cn

山花烂漫时 周文静/摄

本版责任编辑本版责任编辑 //胡玉琪胡玉琪 Email:hsrbhyq@Email:[email protected]

慧眼形色

大数据引领“堵点”疏解舒圣祥

本月 19 日起,国家发展改革委分领域分批次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群众办事的 100 个堵点难点问题 。 首 批“ 堵 点 ”将 重 点 围 绕 教育、身份证明向社会征集。群众可结合自身所遇到的涉及学籍、学历、学位、身份等方面的“奇葩证明”,以及为开证明往返多地的经历填写问卷。所征集的信息经大数据分析后,将选择群众反映最强烈的 20 个“堵点”问题,推动有关地方、部门限时解决。

要证明你妈是你妈,要证明你没犯过罪,要证明你没结过婚,要证明你没买过房……生活中,我们虽然已经办了各种各样的证件,却仍旧每每被要求开具这样

那样的证明,其中很多不仅听起来莫名其妙,办起来更让人摸不着头脑,动辄陷入“部门 A 说需要部门 B 的证明,部门 B 却说开不了部门 A 的证明”的困境。

此类“奇葩证明”被媒体关注了很多年,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时代背景,显得格格不入。近年来,虽然很多地方都有所好转,但仍不时曝出类似新闻。其实,哪里只是“奇葩证明”问题,在商事服务、社保低保、就业创业、居住户籍、房产登记等等很多领域,都存在程序复杂跑断腿的现象。哪怕只是办理个车位过户,不找中介,你几乎无从下手。

群众办事的堵点难点问题,

说到底还是因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与责任推卸。群众每办一种证件,就意味着公民配合相关部门完成了一次个人信息归集;既然登记了、收集了,当然不能登了白登、收了白收,而应该在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此番“群众办事百项堵点疏解行动”,就是要进一步打通政务信息共享的“主动 脉 ”和“ 毛 细 血 管 ”,促 进 各 地区、各部门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今年初,一条“上海不动产登记将从 41 个自然日缩至 5 个工作日”的新闻在朋友圈刷屏:市民只需跑一次现场,窗口一次受理后,即可完成全部申请手续。这得益

于上海启动的不动产登记“全网通”服务改革,不仅市民办事时间大大缩减,相关业务数据还将与

“互联网+政务服务”数据中心实现互联互通,共享给相关部门,协助办理业务。

上海正在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大政务服务“单一窗口”建设力度,优化政府流程,推动跨部门、跨层级审批事项网上协同办理。“原先的服务更像是以‘我’为主,而不是以用户体验为主。”曾有上海相关部门负责人这样表示。事实的确如此,政务服务也是要讲用户体验的,不能为了让部门自己方便,而让办事群众不方便。

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当你

的家庭迎来了新生命,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家长的手机不断收到来自政府部门的消息,提示你如何为孩子接种疫苗、办理社保、报名入学……政务服务之于普通市民,不仅是我们需要时可以去找它,它还能为我们提供主动的公共服务。这是未来的“智慧政府”应该能够做到的。

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让公共信息在部门间流动起来,不仅能提高共享信息的公共服务利用水平,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地方优化服务意识,还能使政府决策更多基于数据分析,而不再是

“拍脑袋”决策,可以对公众的需求进行精细化、智能化分析,找准公众需求和服务盲区,主动推送服务项目。

期待通过“群众办事百项堵点疏解行动”,问堵点于民,找到群众办事的堵点难点,并且督促限时解决各个击破。让能够信息共享的都共享,能够网上办的都网上办,能够一次办完的都一次办完,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由此受益的将是整个社会。

世情笔谈

读一篇文章,里边引了一段汪曾祺在《人间草木》里的文字,反复品读,让 我 心 生 欢 喜 。 打 开 网店,搜索该书 下 单 付 款 。无意间瞥见一行提示:该书 在 文 学 榜 排 行 第 二 百一 十 一 名 。 好 奇 地 查 看排行榜单,榜首的一部作品 销 售 量 已 经 过 万 。 随手点击“免费试读”,翻看了几页之后,我就没有兴趣了。不是说这本书写得不好,而是不能满足我的阅读需求。

不知道有多少想读书而不知读何书的人,靠着排行榜的吸引下书单。我如果不是按图索骥,想要凭 借 排 行 榜 来 找 到 这 本

《人间草木》,肯定是要费一番周折的。甚至,我都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耐心翻看到二百多本书之后。好书会出现在排行榜里,但排行榜并非一定都是些可读的书,或者是适合自己阅读的书。

这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各行各业大都有个排行榜。临近饭时,如果没有心仪的食物,可以看看排行榜;想听音乐,华语经典、欧美流行等各种排行榜单可供人选择;外出旅游,可以到相关网站看看当地有哪些景点位于排行榜前列……

方便的同时,问题也出来了。那些销量火爆的食品,未必能满足你的味蕾;那些被众人点击的音乐,未必符合你当时的心绪;那些排在榜首的热门景点,各路游客扎堆前往,结果除了看人还是看人。

尤其网络购物,很多人 都 习 惯 了“ 按 销 量 ”排

序。总觉得,买的人多,质量 自 然 就 会 好 。 前 几 年看新闻报道,很多商家刚开网店时,都采用赔钱卖一 些 不 值 钱 的 小 玩 意 的伎俩,等到积攒到一定的人气,悄无声息将东西换成 价 格 不 菲 的 商 品 。 销量 就 这 样 被 刷 出 来 了 。后来的顾客,一个接一个的下单,从此进入滚雪球状态。

一位热爱旅游的朋友跟我说,自己外出旅行之前也会看“景点排行榜”。不过看榜的目的比较有意思,排在前十的景点,他是断然不会去的,而是专找一些冷门景点,少了人挤人的烦恼,享受着惬意安静的深度游。

前些年,我和朋友出游山西。结果导航出了问题,到了地方才发现不是我们要找的那个景点。既来之则安之,我们相约进去,发现这竟是一座世外桃 源 。 整 座 大 山 鸟 语 啁啾,水流潺潺,枝缠藤绕,穿行其中,悠然忘我。由于是刚发掘的景点,知道的人并不多,我们在山里转了一天,竟然只遇到了几 位 游 客 。 我 们 融 入 山水,山水也属于我们。后来,我一直忘不了那种感觉,去年再去,随着该地知名度的提升,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在一条瀑布前拍个 照 片 都 得 等 一 二 十 分钟。不由兴致大减,匆匆钻了出来。

排 行 榜 ,利 弊 均 占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它快速了解讯息,方便做出选择。但如果一味依赖排行榜,多少有被绑架和跟风的成分,自然就少了一些个性与随心。

排 行 榜翟 杰

人间风景

减肥蹭饭李克红

为文之初

减肥妙方

王晓东

童年。这个标题恐怕已经被人写过千万次。像一本旧书,被同一双手反复地翻。书页泛黄,边缘长出霉菌一样的细小绒毛,风一吹就微微摇动。

高尔基的三部曲在十年前看过,一本厚书。封面是黑白版画,泛青灰色。当时我九岁,全家一起住在面对树林的,安静的平房里。那时满怀敬畏地翻开它,这是人生中除去漫画和课本之外的第一本书。那么厚,一翻开就看到了死亡。死亡是青灰色。“我的父亲躺在地板上,他的两脚奇怪地张开着……”旧俄国的青灰色。

如今坐在四月的河边想起书里的句子。时光像是被人推进河里,漂流着,一会儿就不见了。十一年前写过同样的读后感。我模仿着大人的语气,处心积虑地控诉沙皇俄国的黑暗,小阿廖沙的悲惨。于是我的读后感被当成了三年级小学生的范文。十一年后再翻开这本书,那么多青灰色从厚书里溢出来。阿廖沙的童年,旧俄国冬季青灰色的天空,肃穆,庄重,一个温暖的茧。

童 年 的 我 感 觉 到 温 暖 。外祖母的打结的长发,圆鼻子,以及各种奇怪名字的外国酸奶。九岁的孩子是看不到

那么多黑暗统治的,只能看到一个肤色不同的古怪男孩,看到另一种陌生的,遥远的青灰色童年。九岁的阅读是一场穿越和探险,又神秘又漫长。当然,现在我依然不想说坏沙皇和他的劳苦民众。他们已经被很多人说起过,不差我一个。我只想在二十岁的春天里好好回想一种青灰色。

冬 天 是 最 适 合 读 旧 书的。南方的冬天又湿又冷。去年寒假躲在羽绒服里看童年的阿廖沙,一遍又一遍。边看边往嘴里塞蛋糕,奶油掉进书里,古老的青灰色就变甜了。像大鼻子外祖母的白色花边。《在人间》《我的大学》看得不多。阿廖沙走出童年青灰色的茧,就没那么温暖了。我在这个四月被回忆包围。如今旧书不在身边。在这种阳光强烈的四月,它霉菌般的绒毛格格不入。

很久没写过散文,写这些之前,我问小 a 散文怎么写。他 说 ,自 言 自 语 ,像 给 你 写信。我突然就明白了。在四月 的 河 边 给 一 本 旧 书 写信。十一年前的四月,河水也是这样流淌。一晃,十一年就过去了。也许闭眼睛,再过一会儿,就要变成旧书封面上的,黑白版画了。

去 海 南 游 玩 ,一 直 是 儿 子 的 梦想。我的父母知道后,也想和我们一起去。于是,我们全家一起,利用假日,终于去了海南一趟。

从海南回家后,儿子便迫不及待地要我把所拍的照片冲印出来,我也兴致勃勃地期待着照片能早点出来。那天,当我把那些照片装进精美的相册,一遍一遍欣赏在海南的每一个镜头,看着照片上儿子天真烂漫的笑容,一股幸福的暖流涌遍了我的全身。

正 当 我 沉 浸 在 无 比 的 兴 奋 当 中时,坐在一边的儿子突然若有所思地问我:妈,相册里的这些照片,基本上都是你、爸爸和我的,外公外婆的照片在哪?他们不是和我们一起出去游玩了吗?

儿子的责问,瞬间震动了我。儿子自出生后,就成了我们全家的中心,我的父母和我们都宠着他、护着他,凡事都让他占据中心位置,即使是照相,我也总是把镜头对准他。这次到海南游玩,在照相时,虽然我也顾及到了父母和他们的笑容,但留在相机里的镜头,真的不多。更难以原谅的是,有关父母的这几张照片,我也忘了把它们放进相册。想起我的做法,我不禁喃喃自问,我这种做法,对父母来说,究竟是怎样一种忽略?你家的相册缺了谁?

捧着精美的相册,里面却找不到爸妈的一张照片,我不禁更加愧疚而自责了。爸妈都是 60 多岁的人了,还住在农村,那个地方距离我住的城市有一百多里,虽然我也常惦记着他们,

总想有空回家看看他们,可一次又一次,都被我以忙为借口而推迟着。这次带父母去海南,还是儿子坚持的。说实话,带爸妈去海南,我还怕这两个老人拖累我们,那天我们在谈到全家去海南时,儿子认真地说:“外公外婆都是 60 多岁的人了,一辈子还没出过远门,趁他们身体还好,为什么不带他们一起出去走动走动呢?如果有一天他们走不动了,那时就算你想带他们出去游玩,他们也去不了,那该多么遗憾啊!”

从 儿 子 当 初 坚 持 要 带 爸 妈 去 海南,再到儿子对我的追问,我想着想着,眼泪不禁潸然而下:父母和我们一起去游玩,可我把镜头总是对着了天真活泼的儿子,父母和我们一起出去游玩一趟不容易,我怎么能一次又一次忽视他们呢?

天下和我们最亲的人,是我们的父母,可正是最亲的父母,最容易被我们忽略!你家的相册都有谁?这个问题,幸亏还有儿子的及时提醒,我要感谢儿子,正是儿子的提醒,才让我知道,是我忽视了父母的存在,并让我重新审视我们对父母的爱。

如何减少公务员“附加值”张西流

备考 3 年,李小苓的笔记写满了好几个本子。3 年里,李小苓辗转省内各地市,甚至前往青海、重庆等地,参加了数十次考试,国考、省考、事业单位招考统统经历过。在她周围执着于“国家单位”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当中还会有人自愿失业,成为考“碗”一族。考生李小苓,3 年来转战各地,先后参加了几十次公考,称其为“公考专业户”,并不为过。

然而,在全国各地,像李小苓这样的“公考专业户”,不乏其人;与其说是对公务员职业的一种信仰,不如说是对行政权力的一种过度崇拜,而且已经 到 了 狂 热 的 地 步 。 此 前 据 媒 体 报道,有的“富二代”开着豪车赴考,有的丈母娘称“女儿非公务员不嫁”,均给公务员职业倾注了太多的个人情感,涂抹了太多的功利色彩,甚至将公务员职业妖魔化了。

据媒体报道,在美国,3%大学生愿

意报考公务员;在法国,是 5.3%;在新加坡,只有 2%。在日本,就业倾向公务员排在榜单第 53 位;在英国,公务员甚至进入 20 大厌恶职业榜;而在中国,76.4%的大学生愿意报考公务员。可见,中国大学生对公务员职业的追捧,无人能及。这固然彰显了公务员职业的崇高,体现了“体制内”的优越性。然而,狂热追捧的背后,折射出了当今社会对公务员职业的非理性解读,给公务员职业罩上了许多不切实际的理想光环,放大了公务员职业蕴含的附加值。

不可否认,对公务员职业盲目追捧,缘于人们在认知上存在误区,只看重公务员“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却忽略 了 公 务 员 是“ 执 行 国 家 公 务 的 人员”。事实上,公务员就是为社会和群众 提 供 公 共 服 务 的 一 个 普 通 劳 动 群体。可见,公务员并非等同于官员,即便是有的公务员通过多年的努力,成

了一名官员,有了一定的权力,其官职和权力,也是用来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问题是,就因为有少数公务员“高人一等”,对办事群众冷漠相待,或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甚至搞贪污腐败,却反而成了一些人追捧公务员职业的

“风向标”,实在是一种社会病态,也释放出了一个危险信号。

因此,若想消除这种社会病态,首先必须摒弃强加在公务员职业上的附加值,让公务员职业回归公共服务的本位。这就要求国家和地方应该推动公务员制度改革,关注公务员健康成长,制定措施吸引优秀人才;精简机构和人员,分散下放权力,强调制度的灵活性,加强能力培训,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完善竞争机制,改革业绩评估制度 和 考 核 制 度 ,建 立 灵 活 的 工 资 制度。特别是,完善约束机制种退出机制,真正打破公务员的“铁饭碗”,使公务员职业不再“一枝独秀”、万众瞩目。

一家之言

生活小品

青 茧汪 艺

忽然之间

你家的相册缺了谁鲍海英

和闺蜜们聚的时候,经常会说起“减肥”这个话题。平时我们经常会开玩笑说,谁减肥就请谁吃饭,看着她们嘴馋又不敢吃的样子,一定会非常有快感。

每次说起这个话题,我们都哈哈大笑,好像那大快人心的事儿就发生在了眼前一样。近几天,我感觉身上的赘肉也有点多了,就想适当地减减肥吧,不过在想到减肥的同时,我突然也想到了闺蜜们平时的话题,你们不是成天喊着谁减肥就请谁吃饭吗?我这就设局等着你们来请了,哈哈!

我连忙在朋友圈里晒出那半真不假的减肥计划,然后就等着闺蜜们中计上钩。果然,中午下班前,一个闺蜜打来电话说那几个“妖精”打算晚上去馆子里聚聚,我强压住心中的窃喜,用平淡随意根本不在乎的口吻问时间地点,闺蜜说:“具体待定,反正等我通知就行了。”

哈哈,要你们请客还不简单 ? 姐 姐 我 略 施 小 计 就 行了!当天中午,我连饭也没吃,只咬了一个苹果,就准备着腾出肚子来晚上好好吃一顿。好不容易熬到傍晚,下班时我的肚子已经咕咕叫了,为了避免错过微信通知,我还特意检查了一下手机音量,确保已经开得最大。我想着是一下班就能接到通知,但没想到天都黑了,电话还没打来,我想问问具体怎么安排,但我现在是

“正在减肥的人”,我怎么能主动问呢?这不符合形象嘛!

等,继续等,饿着肚子继续等!到了七点钟的时候,我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电话还没有打过来,我觉得我需要主动联系一下,万一聚会取消了我就不等了。打开微信,我试探性地问闺蜜说:“原计划未改变?”闺蜜回复说:“原计划未改变!”

她复制了我的话,不过把我的问号换成了感叹号,看来是铁定没改变,这一餐是铁定

跑不掉了!等,继续等,饿着肚子继续

等!强大的耐力是成功者的第一素养,蹭饭也是一样!我在关键的时候总喜欢这样给自己一些力量,这对于喜欢在朋友圈读鸡汤的我来说,根本不是难事儿。好不容易熬到8点半,这时我差不多已经饿得脚不能移、口不能语了,不过好在闺蜜的微信通知终于来了:“某某酒店205号包厢。”哇,竟然是小城最高档的饭店,环境好,菜品好,服务好,总之一切都好。

我兴奋得一蹦两尺高,别问我为啥不是三尺,我哪还有力气蹦三尺?连滚带爬地下了楼,叫了个车飞奔而去。推开包厢门,虽然都是好闺蜜,但我发现气氛不太对,怎么一个个都酒足饭饱的样子,还时不时地用纸巾抹着油嘴?再一看餐桌,我简直傻眼,满桌的杯盘狼藉,一桌子的菜盘就剩点菜汤了……我眉头一皱,闺蜜们说话了:“小红呀,我们知道你减肥,所以聚会故意迟一点通知你,免得你坐在这里眼巴巴地看着我们吃,自己想吃又不敢吃,多折磨人呀,所以我们快吃好了再叫你过来聚一聚,来,来喝杯饮料吧,坐下聊天。”

喝饮料?聊天?我中饭都没吃饿到现在是为了喝饮料聊天的吗?不,不,这不是我的想要的!我跌跌撞撞地一边拉椅子坐下一边情不自禁地伸手拿起那个仅剩的、已经发凉发硬了的窝窝头,在菜汤里沾了沾就塞进嘴巴狼吞虎咽起来。我一边嚼着窝窝头一边搜集还能入肚的食物,虽然我手忙脚乱神色异常,但我眼睛的余光依旧能感受到姐妹们在面面相觑,她们似乎惊诧至极,但这有什么关系呢?和我此刻的饥饿比起来,这一点尴尬又算得了什么呢?

吃,继续吃,有什么吃什么,接着吃,全吃光!我这样心情激荡地告诉自己。

茹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