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33 - daoist.org · 弘道2007年第4期 /總第33期 醫 生養學 黃永鋒...

5
51 弘道 2007 年第 4 期 / 總第 3 3 期 生養學 黃永鋒 廈門大學哲學系講師 食物選擇以及食物搭配等方面之 講究,是道教飲食養生的重要內容,關 於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已有不少。而 道教徒在飲食過程中的一整套科學合理 的保健方法,卻少有學者關注。這些飲 食保健措施有益健康,於今仍有借鑒價 值,本文細緻發掘《道藏》有關記 載,擬從食前養護、進食保養、食後健 身三個步驟詳加闡述。 一、食前養護 飲食當先饑而食、先渴而飲,如 南朝陶弘景言:「食不欲過飽,故道 士先饑而食也。飲不欲過多,故道士先 渴而飲。」 1 約成書於中晚唐的會稽道 士范修然所撰之《至言總‧養生》重 複陶隱居的這一飲食觀:「善養性 者,先饑乃食,先渴後飲。」 2 為甚麼 飲食不能極饑而食、極渴而飲呢?因為 在道醫看來,「極饑而食且過飽,結 積聚。極渴而飲且過多,成痰癖」 3 《彭祖攝生養性論》也強調這一點: 「不欲甚饑,饑則敗氣,食誡過多。勿 極渴而飲,飲誡過深。食過則症塊成 疾,飲過則痰癖結聚氣風。」 4 餓到極 端,容易過食,渴到極端,容易過飲, 正如《養性延命錄‧食誡篇》所言: 「養性者,先饑乃食,先渴而飲。恐覺 饑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飲,飲必 過。」 5 過食、過飲會造成疾患,所以 我們應當先饑而食、先渴而飲。 道門認為食前最好先咽氣:「凡 食,欲得先微吸取氣,咽一兩咽乃食, 主無病。」 6 又如《太清道林攝生論》 記載:「每旦初起,面向午,展兩手 於膝上,心眼觀氣入頂,下達湧泉。旦 旦如此,名曰送氣。常以鼻引氣,口吐 氣,小微吐之,不得開口,復欲得出氣 道教 方法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Sep-2019

1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弘道33 - daoist.org · 弘道2007年第4期 /總第33期 醫 生養學 黃永鋒 廈門大學哲學系講師 食物選擇以及食物搭配等方面之 講究,是道教飲食養生的

51弘道 2007 年第 4 期 / 總第 33 期

醫生養學

黃永鋒 廈門大學哲學系講師

食物選擇以及食物搭配等方面之

講究,是道教飲食養生的重要內容,關

於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已有不少。而

道教徒在飲食過程中的一整套科學合理

的保健方法,卻少有學者關注。這些飲

食保健措施有益健康,於今仍有借鑒價

值 , 本 文 細 緻 發 掘 《 道 藏 》 有 關 記

載,擬從食前養護、進食保養、食後健

身三個步驟詳加闡述。

一、食前養護

飲食當先饑而食、先渴而飲,如

南朝陶弘景言:「食不欲過飽,故道

士先饑而食也。飲不欲過多,故道士先

渴而飲。」1 約成書於中晚唐的會稽道

士范修然所撰之《至言總‧養生》重

複 陶 隱 居 的 這 一 飲 食 觀 : 「 善 養 性

者,先饑乃食,先渴後飲。」2 為甚麼

飲食不能極饑而食、極渴而飲呢?因為

在道醫看來,「極饑而食且過飽,結

積聚。極渴而飲且過多,成痰癖」3 。

《彭祖攝生養性論》也強調這一點:

「不欲甚饑,饑則敗氣,食誡過多。勿

極渴而飲,飲誡過深。食過則症塊成

疾,飲過則痰癖結聚氣風。」4 餓到極

端,容易過食,渴到極端,容易過飲,

正如《養性延命錄‧食誡篇》所言:

「養性者,先饑乃食,先渴而飲。恐覺

饑 乃 食 , 食 必 多 ; 盛 渴 乃 飲 , 飲 必

過。」5 過食、過飲會造成疾患,所以

我們應當先饑而食、先渴而飲。

道門認為食前最好先咽氣:「凡

食,欲得先微吸取氣,咽一兩咽乃食,

主無病。」6 又如《太清道林攝生論》

記載:「每旦初起,面向午,展兩手

於膝上,心眼觀氣入頂,下達湧泉。旦

旦如此,名曰送氣。常以鼻引氣,口吐

氣,小微吐之,不得開口,復欲得出氣

道教 方法

Page 2: 弘道33 - daoist.org · 弘道2007年第4期 /總第33期 醫 生養學 黃永鋒 廈門大學哲學系講師 食物選擇以及食物搭配等方面之 講究,是道教飲食養生的

弘道 2007 年第 4 期 / 總第 33 期52

少,入氣多。每欲食,先須送入腹。」7

明初道士洪自誠編撰之《長生詮經》

也援引《太上日用經》,揭示了一種

飲食之前服氣存神的方法:「日用飲

食,禁口端坐,莫起一念,萬慮俱忘,

存神定意,眼不視物,耳不聽聲,一心

內守,調息綿綿,漸漸呼出,莫教間

斷,似有若無,自然心火下降,腎水上

升 , 口 裏 津 生 , 靈 真 附 體 , 得 至 長

生。」8 飲食前調息定神,有利於促進

腸胃血液循環,加強腸胃的納運功能。

對於將食之物,須要衛生,提倡

熟 食 。 《 太 清 道 林 攝 生 論 》 主 張 :

「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陳臭,勿飲

濁酒食面,則塞氣死人」;「茅屋漏

水墮諸脯肉上,食之成癥結病。凡作脯

不肯乾者,害人也。祭神肉無故自動,

食之害人。飲食上有蜂行住,食中必有

毒害也」;「食生肉傷胃,一切肉唯

須爛煮,停冷食之」。 9《三元延壽參

贊書‧人元之壽飲食有度者得之》引

經 書 云 : 「 酒 漿 照 人 無 影 , 不 可

飲」;「陰池流泉,六月行路勿飲,

發虐」;「食茅屋漏水墮

脯 肉 , 成 症 瘕 , 生 惡

瘡」;「人汗入肉,食之

作丁瘡」;「食諸獸自死

肉,生丁瘡。」1 0……秋

夏果落地,惡蟲緣,食之

患九漏。生果停留多日,

有損處,食之傷人。 11 人

之腸胃功能不宜生食,陳

腐之食對腸胃更是有害,

脯肉受潮、人汗入肉、蜜

蜂等蟲行住叮咬之物、獸

自死肉等都是不衛生的。飲品也一樣,

酒 漿 混 濁 、 陰 池 流 泉 不 能 喝 , 還 有

「勿飲深陰地冷水,作痎瘧。……山水

烏土中有泉者,不可久居,常食作癭

疾,動氣增患,病人不可食,多發卒

瘡」12 ,就是死水、受污染的水不可飲

用。食物中毒還有一種重要情況是毒蟲

侵擾,「飲食於露天,飛絲墮其中,

食之,咽喉生泡。……飲食收器中,宜

下小而上大,若覆之不密,蟲鼠欲盜食

而不可,環器墮涎,食者得黃病……飲

食 上 蜂 行 住 , 或 貓 犬 吮 破 之 水 , 生

病 」 。 1 3 為 了 避 免 蟲 物 侵 害 使 人 中

毒,道經提出注意使用可以試毒之飲食

器具,「食物以象牙、金銅為匙箸,

可以試毒。……食物以魚器盛之,有

蠱毒,輒裂破」1 4 。該句後注文曰:

「入閩者,宜審之。」說明古代福建

一帶蟲害多行,人們飲食時都不得不小

心謹慎。在飲食器具方面,道門要求

「當修饌時,尤須潔淨果具,並令豐

新」15 。為了衛生起見,道經還主張分

器而食,「道士各立齋器,巾挾當清

《太清道林攝生論》部份內容(載於《正統道藏》第57 冊,〔台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發行)

Page 3: 弘道33 - daoist.org · 弘道2007年第4期 /總第33期 醫 生養學 黃永鋒 廈門大學哲學系講師 食物選擇以及食物搭配等方面之 講究,是道教飲食養生的

53弘道 2007 年第 4 期 / 總第 33 期

醫生養學

淨,日供所需,不得於人同器共食,及

給他用,穢混雜」1 6 。飲食新鮮潔

淨,既保持了食物中的營養成份,也利

於食物被人體吸收。所以,道教徒注意

食物衛生是十分合理的。

二、進食保養

進 食 之 時 首 先 要 注 意 冷 熱 食 順

序,如《養性延命錄》指出:「凡食,

先欲得食熱食,次食溫暖食,次冷食。

食熱暖食訖,如無冷食者,即吃冷水一

兩咽,甚妙。若能恆記,即是養性之要

法也。……熱食傷骨,冷食傷藏;熱食

灼唇,冷物痛齒。」17 這是說先食熱食

以暖胃。茅山處士劉詞所集之《混俗頤

生錄》卷上〈飲食消息〉中有段話是很

好的注腳:「夫人當以飲食先吃暖物,

後吃冷物為妙。何者?以腎藏屬水,水

性常冷,故以暖物先暖之。不問四時,

常此消息彌佳。就中夏月偏宜暖之,為

伏陰在內耳。」18 熱食後不可乍冷,這

樣食道會受到損傷,「諸熱食咸物竟,

不得飲冷漿水,致失聲成尸咽」19 。一

般 來 說 , 食 物 溫 度 適 中 為 好 , 「凡

食,太熱則傷骨,太冷則傷筋,雖熱不

得灼唇,雖冷不可凍齒」20 ,「熱食傷

骨 , 冷 食 傷 藏 , 熱 物 灼 膚 , 冷 物 痛

齒。……凡食,欲得恆溫暖,宜入易

消,勝於習冷」21 。總之,食物溫度不

宜過高,溫暖食比冷食好。不過烤肉要

停冷再吃,而且不宜多食「凡吃炙肉,

若乘熱食之多患風疳、齒或黃黯,漸

至脫落,亦令人血脈不行」22 。不說致

癌,單單古人總結這幾條就足以告誡我

們要對烤肉等燒烤食品「愛而遠之」。

進食的時候不宜講話,所謂「食上

不得語,語而食者,常患胸背疼痛」23。

「食不語」是《論語》中提倡的,《太清

道林攝生論》引此句,說明其認同態

度。食不語不僅可以防止食物進入氣

管,也避免了講話不小心食物灑落出

口。看電視節目其實食後,也要注意言

語,《養性延命錄‧食誡篇》說:「飽

食勿大語。」24 飲食不語,實則飲食要

專心致志。飲食時心不在

焉,不僅會影響食欲,還

不利於消化,久而久之會

導致胃病。這就告誡我們

飲食時不要不讀書看報,

看電視節目,或者思考問

題。

道門提倡進餐時保持

樂 觀 舒 暢 的 心 情 , 所 謂

「人當食勿煩惱,如食五

味,必不得暴瞋,則令人

神驚,夜夢飛揚」2 5 。有《混俗頤生錄‧飲食消息》部份內容(載於《正統道藏》第31 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發行)

Page 4: 弘道33 - daoist.org · 弘道2007年第4期 /總第33期 醫 生養學 黃永鋒 廈門大學哲學系講師 食物選擇以及食物搭配等方面之 講究,是道教飲食養生的

弘道 2007 年第 4 期 / 總第 33 期54

條件的還可以「侑食以樂」,如《混

俗頤生錄》說「脾好音樂,絲竹才聞

脾磨,即《周禮》云樂以侑食」2 6 。

進食時聽優美的音樂,有利於保持愉悅

的進食心情,使人食慾大增,並促進胃

液分泌,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實

踐表明,人在憂愁、悲傷、憤怒等不良

情緒下進食,會出現食慾不振,甚至引

起脘腹脹滿疼痛。

食物要細嚼慢嚥才有利腸胃消化

吸 收 , 如 《 太 清 道 林 攝 生 論 》 說 :

「美食須熟嚼,生食不粗吞」,「當

熟嚼食,使米脂入腸」2 7 。細嚼慢嚥

有甚麼好處?《混俗頤生錄》說得很

清楚:「食不欲粗及速,速即損氣,

粗即損脾,脾損即為食勞。男子五勞,

此為一勞之數也。」2 8 從養生學的角

度分析,細嚼慢嚥很有好處。一方面,

細嚼可以充分磨碎食物,減輕胃的負

擔;慢咽可以減少吞噎、嗆逆等現象。

另一方面,細嚼慢嚥會促進唾液的大量

分泌,幫助胃消化食物。

三、食後健身

食後保健功夫也是很重要的。一

般熱食後,人體容易出汗,這時匆忙脫

衣容易著涼,道醫提醒我們勿吹風:

「凡熱食汗出勿蕩風,發頭痛,令人

目澀饒睡。」2 9 食後大汗洗臉、洗髮

也會導致疾患,《養性延命錄‧食誡

篇 》 說 : 「 酒 熱 未 解 , 勿 以 冷 水 洗

面,令人面發瘡。飽食勿沐發,沐髮令

人作頭風。」3 0 五代蒲虔貫《保生要

錄‧論飲食門》沿襲陶弘景的思想,

以為「凡食,熱汗出勿洗面,令人失顏

色,面上如蟲行。食飽沐髮作頭風」31。

食畢當漱口,這是道教徒很注意

的一件事,多種道經記載了漱口事項,

表明了他們的飲食衛生意識。如《太

清道林攝生論》說:「食畢當漱口數

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3 2 《三元

延 壽 參 贊 書 》 則 說 : 「 食 畢 漱 口 數

過,齒不蛀,口不臭。」3 3 同書又引

蘇 東 坡 《 茶 說 》 教 人 用 茶 水 漱 口 :

「除煩去膩,世固不可無茶,然暗中損

人不少。吾有一法,常自修之,輒以濃

茶漱口於食後,煩膩既去而脾胃不知。

凡肉之在齒者,得茶漱滌,乃不覺脫

去,不煩挑剔也。」3 4 陶弘景告誡人

們:「食熱食訖,勿以醋漿漱口,令

人口臭及血齒。」3 5 《太清道林攝生

論》也說:「勿以漿水漱口,令人口

臭。」3 6 飯後嗽口可以去除口臭,預

防齲齒,保持口腔健康。那怎麼樣漱口

有哪些注意事項呢?茅山處士劉詞提

出:「食熱食後不以冷水漱口,食冷

食後不以熱水漱口。冷熱相擊,是以多

患牙齒疼痛、齒根宣露。」3 7 劉道長

的話是有生活實踐根據的。

道教還提倡食後摩面腹、呵氣和

散步。「食後以手摩面腹,令津液流

通」3 8 ,「人食畢,當行步躊躇,有

所修為為快也。故流水不腐,戶樞不

蠹,以其勞動數故也」39 , 「食了,

先以手摩肚數十下,兼仰面呵氣二十

下,甚消毒食。……食了,必須沖融少

時,行三、五十步,使食消化。……食

飽不欲速步、走馬、登高、涉險,必傷

Page 5: 弘道33 - daoist.org · 弘道2007年第4期 /總第33期 醫 生養學 黃永鋒 廈門大學哲學系講師 食物選擇以及食物搭配等方面之 講究,是道教飲食養生的

55弘道 2007 年第 4 期 / 總第 33 期

醫生養學

內 室 」4 0 。 食 後 不 宜 進 行 劇 烈 的 運

動,飽食後激烈運動會造成腸胃炎症。

那麼怎麼辦呢?《太清道林攝生論》

說:「飽須行,行作鵝王步。」4 1 這

種鵝王步可說是閒庭信步。摩腹的次數

與散步的步數,沒有定數,以舒適為

宜。孫思邈《保生銘》說:「食了行

百步 , 數 將 手摩 腹 。」4 2 《至 言總 》

對摩腹還有一些講究:「善養性者,

先饑乃食,先渴後飲,食畢當行,行畢

令人以粉摩腹上數百遍,易消大益人,

令人能食無病。」4 3 為甚麼要以紛摩

腹上呢?經常摩腹的人肯定心知肚明其

中的緣由。因為散步後人體出汗,摩腹

手澀,撒粉於腹上是個方便。其實手摩

腹部時間長了,特別在夏天,手心出

汗,需要用些粉使之暢快。食後摩腹和

散步,有利於胃腸血液循環,有利於胃

腸氣機流通,從而增強胃腸消化吸收功

能,使人體更好攝取食物營養。

飽食過後還有幾件事也應當引起

養生愛好者注意,一是飽食後不宜即

臥,尤其忌諱仰臥。《養性延命錄‧

食誡篇》說:「飽食即臥生百病,不

消成積聚也。……飽食訖即臥,成病,

背痛。」4 4 《至言總‧養生》表達的

是 同 一 個 意 思 : 「 飽 食 即 臥 , 生 百

病,不消散,久成積聚。」4 5 《混俗

頤生錄‧飲食消息》則說:「飲食所

以助氣,食飽氣不行。食了尤忌仰臥,

多成氣痞兼頭風。」4 6 那麼甚麼情況

下可以寢臥呢?「食了,必須沖融少

時,行三五十步,使食消化,心腑空懸

乃可寢臥」4 7 。二是,飽食後宜站立

小便,這樣可以保護膀胱。《混俗頤

生錄‧飲食消息》說:「人若飽食後

宜立小便。」4 8 那反過來說,如果饑

餓時應當如何小便呢?同書也有說法,

「饑即 小便最 為妙」4 9 。饑時應 當

蹲著小便為好。三是,飽食過後,不得

行房,這不僅影響消化,也不利身心健

康 , 「 醉 飽 交 接 , 小 者 令 人 面 皯 咳

嗽,不幸傷絕藏脈,損命」50 。

總之,道教經典認為,「安身之

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

生」5 1 ,並提倡「稍能於飲食奢慾間

消 息 之 , 則 無 枉 橫 之 虞 也 」5 2 。 為

此,歷代道教徒不斷總結飲食保健寶貴

措施,積極吸納各個時期中國飲食保健

先進經驗,摸索出一套比較完整的食

前、進食、食後保健規程。這套規程經

實踐證明,其中許多方面是相當有益健

康的,仍然值得現今人們取資。

1 - 14 、 17 - 52 張繼禹:《中華道藏》(北京:華夏

出版社, 2004 年),第 23 冊,頁 646 、頁

278 、頁 750 、頁 656 、頁 646 、頁 646 、頁

63 2 、頁 32 8 、頁 63 3 - 6 3 4 、頁 7 51 、頁

753 、頁 636 、頁 720 、頁 751 、頁 647 、頁

720 、頁 634 、頁 710 、頁 647 、頁 720 、頁

634 、頁 647 、頁 633 、頁 720 、頁 63 2-

633 、頁 720 、頁 635 、頁 647 、頁 710 、頁

631 、頁 751 、頁 751 、頁 647 、頁 631 、頁

720 、頁 633 、頁 646 、頁 720 、頁 632 、頁

66 8 、頁 27 8 、頁 64 6 - 6 4 7 、頁 2 78 、頁

720 、頁 720 、頁 720 、頁 720 、頁 647 、頁

749 、頁 719 。15 - 1 6 張繼禹:《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

社, 2004 年),第 42 冊,頁 51 、頁 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