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英国——一个重要而有趣的国家€英国】课堂笔记.pdf ·...

59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陈震坤 1 导论 英国——一个重要而有趣的国家 一、英国:西方大国中最具有创新意识、冲劲和个性的国家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 历史上一段时期,整个爱尔兰都属于英国,但后来中南部爱尔兰从英国独立。(Q:北爱 尔兰为何还留在英国?) 1707 年苏格兰王国与英格兰王国合并,此后长久以来,英国国内政治最重要的问题就 是苏格兰是否会脱离的问题。 英国四地都在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上,那么英伦三岛的名称从何而来? *维多利亚时期至今的英国君主* 二、英国在历史上曾经具有显赫地位 1、英国:头号贸易和金融强国 伦敦证券交易所和英格兰中央银行是贸易金融的象征。 伦敦最重要的四个区域:威斯敏斯特(宫殿与行政区,包括唐宁街 10 号、西敏寺、白 金汉宫等)、苏荷区(牛津街、摄政街)、文教区(高档住宅区、企业公司)、中央商务区(塔 桥之北即伦敦 CBD,伦敦证券交易所和英格兰中央银行均在此地) 2、英国:工业革命的始发地和头号工业强国 塞文河上铁桥(人类历史上第一座全金属桥梁,希罗普郡,1779 年);福斯河上福斯桥 (爱丁堡,1890 年前后) 3、英国:世界头号殖民强国 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一天 24 小时,太阳都能照耀在大英帝国的土地上。 4、英国:头号海军强国 1805 年特拉法尔加海战击败法西联合舰队,奠定大英帝国的海上强国的基础,缔造者 是霍雷肖·纳尔逊勋爵。 5、英国:世界近代史上全球化进程的首要推动者 6、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领导角色 卡斯尔雷(维也纳体系最重要的缔造者)、帕麦斯顿(19 世纪中期英国最重要的政治家、 外交家,发动鸦片战争)、格拉斯顿(19 世纪 70 年代英国政治家、外交家)、迪士累利(19 世纪 80 年代英国政治家、外交家)、萨里斯伯里(19 世纪 90 年代英国政治家、外交家)、 维多利亚女王 爱德华八世 乔治五世 爱德华七世 乔治六世 伊丽莎白二世

Upload: others

Post on 09-Jan-2020

5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1

导论 英国——一个重要而有趣的国家

一、英国:西方大国中最具有创新意识、冲劲和个性的国家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

历史上一段时期,整个爱尔兰都属于英国,但后来中南部爱尔兰从英国独立。(Q:北爱

尔兰为何还留在英国?)

1707 年苏格兰王国与英格兰王国合并,此后长久以来,英国国内政治最重要的问题就

是苏格兰是否会脱离的问题。

英国四地都在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上,那么英伦三岛的名称从何而来?

*维多利亚时期至今的英国君主*

二、英国在历史上曾经具有显赫地位

1、英国:头号贸易和金融强国

伦敦证券交易所和英格兰中央银行是贸易金融的象征。

伦敦最重要的四个区域:威斯敏斯特(宫殿与行政区,包括唐宁街 10 号、西敏寺、白

金汉宫等)、苏荷区(牛津街、摄政街)、文教区(高档住宅区、企业公司)、中央商务区(塔

桥之北即伦敦 CBD,伦敦证券交易所和英格兰中央银行均在此地)

2、英国:工业革命的始发地和头号工业强国

塞文河上铁桥(人类历史上第一座全金属桥梁,希罗普郡,1779 年);福斯河上福斯桥

(爱丁堡,1890 年前后)

3、英国:世界头号殖民强国

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一天 24 小时,太阳都能照耀在大英帝国的土地上。

4、英国:头号海军强国

1805 年特拉法尔加海战击败法西联合舰队,奠定大英帝国的海上强国的基础,缔造者

是霍雷肖·纳尔逊勋爵。

5、英国:世界近代史上全球化进程的首要推动者

6、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领导角色

卡斯尔雷(维也纳体系最重要的缔造者)、帕麦斯顿(19 世纪中期英国最重要的政治家、

外交家,发动鸦片战争)、格拉斯顿(19 世纪 70 年代英国政治家、外交家)、迪士累利(19

世纪 80 年代英国政治家、外交家)、萨里斯伯里(19 世纪 90 年代英国政治家、外交家)、

维多利亚女王

爱德华八世

乔治五世

爱德华七世

乔治六世

伊丽莎白二世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2

劳合·乔治(一战间英国首相)

7、英国:现代议会民主制的发源地(“议会之母”)

1830s 开始重建议会大厦,1850s 完工,东楼的钟楼最为著名,即大本钟(现称伊丽莎

白塔)

8、英国:现代自由主义政治和经济哲学的首要发祥地

约翰·洛克、托马斯·霍布斯、大卫·休谟、亚当·斯密、埃德蒙·伯克、大卫·李嘉

图、约翰·穆勒、约翰·阿克顿……

英国至今仍然是自由主义思想最重要的领军人物【“即便我放弃自己的权力,你们依然

拥抱我的思想”】

9、英国:和平渐进的改良主义的国内发展道路的典范

在和平的环境中实现社会变革和国家现代化,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相比法国、德国、俄

国、日本甚至于美国,英国的和平是相当突出的。用和平的方式实现政治现代化,是英国对

世界最大的贡献之一。【一个将星灿烂的国家,往往是一个悲剧式的国家】

10、英国:杰出的科技、文化成就

艾萨克·牛顿、达尔文、迈克尔·法拉第、亚历山大·弗莱明(青霉素的发明者)、阿

兰·图灵(计算机之父、二战期间破译德军的“埃尼格马”)、欧内斯特·卢瑟福(发现质子,

提出中子概念)、约瑟夫·汤姆逊(发现电子)……

莎士比亚、丹尼尔·笛福、乔纳森·斯威夫特、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阿瑟·柯南

道尔、查尔斯·狄更斯……

11、英国:现代体育的主要发祥地

众多体育项目是在英国得到“新生”的,包括田径、游泳、足球、橄榄球、网球、乒乓

球、羽毛球、板球、曲棍球、马球、赛艇、帆船、拳击、射箭、花样滑冰、高尔夫等等。

三、英国在当今世界的影响

1、国际政治和经济中的重要角色

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欧盟的主要成员国(呃…)、重要的经济体、英美特殊关系(不仅

是国家层面上,更是领导人间的私交上,比如丘吉尔和罗斯福、麦克米伦和肯尼迪、撒切尔

夫人和里根、布莱尔和小布什等)

2、伦敦:欧洲头号大都市

两大顶级世界性大都市之一(另一个是纽约),拥有众多知名景点和文化景观,金融业、

服务业、创意产业发达,文化多元,适宜工作与生活。

3、首屈一指的文化大国

教育:牛津、剑桥、伦敦政经……

科学:斯蒂芬·霍金

流行文化:披头士、滚石、《哈利波特》、英超

英语: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广泛的语言,最多人选习的第二外语

四、教学内容

1、欧洲的崛起:

从 15 到 18 世纪,欧洲为何能够崛起,成为最先进最有权势的文明?欧洲的政治分裂状

态如何促进了欧洲的崛起?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3

2、英国的变迁:从史前到伊丽莎白一世时代

英国人的的祖先是谁?1066 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的入侵对英国历史有何重要影响?

议会制度为何在英国出现?英国的王朝世系的演变有何特点?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对英国

日后的进程有何重大意义?伊丽莎白时代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3、动荡中的嬗变:英国内战与光荣革命

英国内战和光荣革命的首要动因是宗教斗争还是阶级斗争?光荣革命为何促成了《权利

法案》的出台和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初步建立?威廉三世为何愿意接受议会对王权的限制?

4、平稳中的演进:18 世纪的英国政治

1701 年《继承法案》为何出台?它对英国政治演进有何重要影响?英格兰和苏格兰为

何能在 1707 年实现统一?内阁的影响力为何在 18 世纪明显上升?

5、变革与超越:19 世纪的英国政治

19 世纪英国为何发生重大的议会改革?议会改革有何重大影响?虚君制为何在英国最

终形成?如何评价维多利亚女王的历史地位?

6、战争与海权:英国为何赢得第二次百年战争的胜利?

为何英国在 18-19 世纪能赢得一系列对法战争的胜利?为何英国皇家海军战无不胜?

英国为何能首先创立革命性的公共信贷制度?

7、崛起、辉煌与挑战:维多利亚时代

英国为何能最终崛起?为何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而非中国发生?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

主要成就是什么?又面临着哪些重要挑战?

8、英国为何衰落?“英国病”与“英国人”

英国相对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由于英国的贵族文化吗?英国人国民性格中有哪

些值得肯定的品质?什么是“绅士风度”?

9、未止步的变革:20 世纪以来的英国政治

为何英国自由党骤然衰落而工党兴起?战后英国两党政治的大致轨迹是什么?当代英

国政党政治有何特点?英国议会制度在当代又有何发生重大变化?虚君制下英国君主的政

治作用是什么?英国会抛弃君主制而变成共和国么?英国会分裂么?

核心问题:

1、英国的政治是如何演变的?尤其是,君主立宪制度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2、3、

4、5、9 讲)

2、英国为什么能够崛起?为何是英国或欧洲而非中国能够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首先脱

颖而出?(1、6、7 讲)

3、英国的文化和国民性格(8 讲)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4

第一讲 欧洲(西欧)的崛起

一、英国与欧洲

英国是欧洲的英国。历史上,英国与欧洲的其他地区紧密相关。因而认识和理解英国,

必须将英国放在欧洲的大背景中考察。

英国的发展历程,与欧洲崛起的大背景是息息相关的。

二、相关概念

1、欧洲崛起

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16-18 世纪),欧洲在经济和技术领域对其他高级文明的尤其是

中国文明的总体超越,以及欧洲开始通过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而成为世界体系的主宰者。

【关于欧洲何时取得领先地位,很多人认为出现在工革之后,但在 18 世纪,欧洲在实际上

已经超越了,工革只是进一步拉开了欧洲超越后与其他文明的距离。自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

国灭亡到 16 世纪,近千年的时间内,中华文明始终是一种代表性的、领先的文明;但在之

后逐渐被赶超。】

2、欧洲:广义上的西欧(东欧之外的欧洲地区,即地理意义上的中西欧地区)

3、研究欧洲崛起的意义

1)欧洲崛起造就了一个迄今一直由西方主导的地位,因而欧洲崛起的原因是世界历史上

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2)英国是欧洲的一部分,英国崛起是欧洲崛起的代表与象征。理解欧洲的崛起,很大程

度上能够理解英国为何崛起。【英国的崛起是欧洲崛起的一部分,欧洲各国的崛起有其各自

特点和不同的发展程度,但也存在共性。】

3)研讨欧洲的崛起有助于我们从比较的角度理解中国文明:通过与欧洲崛起的比较,可

以更好地理解哪些因素阻碍了中国文明的持续进步?通过中欧比较去研究欧洲为何崛起或

中国为何停滞,也是研究这类问题的一个传统和标准路径。【欧洲是一面镜子,了解欧洲崛

起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能够反照中国落后的原因。】

中欧间的三大比较性问题:

①欧洲为何崛起?中国为何停滞?

②为何欧洲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而中国却能长期保持大一统?

③为何欧洲在罗马时代后长期处于分封制度之下的君权弱小局面,而中国早早就建

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并能长期维持?

三、为什么欧洲能够崛起?(16-18 世纪)

英国人为什么喜欢谈论天气:一方面,英国天气多变,谈论天气是一个比较适宜的

话题;另一方面,英国人性格比较害羞内敛,初次见面或是不太熟悉时往往会以天气作

为一个重要的 ice-breaking 话题。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5

1、一系列与希腊罗马时代文化、蛮族文化(日耳曼文化)、中世纪欧洲文化相关的独特文化

因素:例如自由和法治观念、人文主义、科学精神等等。

1)封建制度(Feudalism)下,国王并没有直辖全国的权力,而只在自己的领地范围内行使

职权。11 世纪的法兰西,法王只占有巴黎及其郊区一带,法国实力最强大的是诺曼底公爵

2)欧洲议会制最早起源的一大原因,在于遇到特定事务时,君主需要与地方封臣(诸侯)

商议。到后期,纳贡者除了诸侯外,还包括普通平民,于是出现两院,即贵族院和平民院。

这成为近现代议会的雏形。

3)最早的议会形成后,国王想要征税必须征得议会同意,因而自由法治观念开始盛行。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兰德斯,他在作品《国富国穷》中特别强调欧洲特有的文化促

成了欧洲的崛起。】

2、基督教的影响

1)基督教对私有财产和工匠或手艺人尊重。

2)新教的积极作用: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学说,认为新教带来了包

括勤劳、勇敢等诸多因素在内的资本主义精神;新教提倡一切解释需归于《圣经》,要求人

们自己阅读,促进了欧洲世界(尤其是新教地区)识字水平的提高和基础教育的发展。

3、婚姻与家庭制度

1)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开销相对少,更多财富可以用于扩大经营和再生产。【私生子没

有王位继承权。】

2)晚婚晚育:有利于人口规模的控制,使得人口和资源的比例能够较好的保持。

3)长子继承:中上层阶级盛行长子继承,目的是要通过保全家产,保持家族的影响力。

长子继承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竞争意识。无法获得继承权的家族成员从小就有自我奋斗的意

识,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创业,强化了欧洲世界内部的多元性与活力。在英国,贵族中的长

子,其任务是守业,除此之外还需要竞选议员,扩大家族影响【中国在皇位继承方面实行严

格的嫡长子继承制,但在皇位之下基本是分家制。】

4、欧洲的海洋性特征

海洋性有利于推动欧洲内部的海上贸易,尤其是海上长途贸易的发展。这对于欧洲的崛

起有很大意义。

1)促进了欧洲内部的贸易发展和经济繁荣,为欧洲的崛起埋下伏笔(长途海上贸易比长

途陆上贸易更利于贸易发展)

2)促进了欧洲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日后的海外殖民和贸易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

技术支持。

5、有利于普遍提高生产率的“革命性”技术突破

1)钟表:方便时间管理与控制

2)眼镜:延长工作寿命

3)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术:方便了书籍的印刷,促进了知识的传播

6、欧洲人的军事技术优势和扩张的暴力性

7、“欧洲的幸运”论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6

一部分人认为欧洲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在于借鉴了东方文明的很多先进之处,再将其欧化。

代表人物是著有《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的英国历史学家约翰·霍布森。

8、受侵犯较少

罗马帝国灭亡后,入侵欧洲的主要有匈奴人、维京人、阿拉伯人、蒙古人和土耳其人。

但除了 800-1000 年间的维京人入侵之外,其他外族的入侵基本上止于欧洲的边缘地区。【为

什么欧洲人在遭受外族入侵时,相比中国总是幸运的?】

9、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以 14-15 世纪的鼠疫黑死病为例)

1)使得欧洲的人口在几十年间减少近 1/4,这一方面缓解了欧洲的人地矛盾;

2)由于人口和劳动力急剧减少,原有的封建庄园主经济开始崩溃;

3)黑死病使得拉丁文的使用率大大下降,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语言的形成和民族国家意

识的形成。

10、海外殖民和贸易扩张

1)更广阔的贸易和投资空间

2)来自异域的农产品:土豆等粮食作物的传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欧洲的粮食供应问题,

进而很多的农业劳动者可以转而从事其他事业;其他的如玉米、番茄、红薯和辣椒等。

四、现代国家体系下的分裂与欧洲的崛起

1、中世纪欧洲的分裂:从中世纪到现代,欧洲一直处于政治分裂状态。

1)“封建性分裂”

①时间:封建制形成后的大部分时间中(大概到 16 世纪左右)

②状态:欧洲虽然有多个王国或帝国,但其属地处于封建分裂状态(英国除外),

属地内有大大小小的封建领地,大多处于半独立地位,国王或皇帝不拥有有效的行政和军事

机器,对地方难以施加有力的控制。同时罗马教会拥有凌驾于世俗君主的精神权力和政治影

响。

2)“现代国家体系”下的分裂

①变化:到了中世纪晚期(16-18 世纪),欧洲的封建性分裂局面有了很大改变:欧

洲形成了一批“现代国家”,准确地说是具有现代国家雏形的国家(15 世纪末,法国、西班

牙、葡萄牙和英国)。

②“现代国家”的定义

i)国家有着较强的中央权力,有着官僚制的中央政府,对国境之内可实施有效

管理;

ii)国家之上没有更高的精神或世俗权威,即国家拥有最高主权;

iii)国内的主要人口有着共同的“民族”或“国家”认同

iv)国家有着大体明确的边界

③“现代国家”产生的原因:战争是 16-18 世纪欧洲产生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原因。

由于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的要求巨大,为了战争,加强中央集权是很有必要的。中央集权的

加强,就意味着君权的加强,世俗权力逐渐高于宗教权力。

3)两种分裂的重叠:由于 15 世纪后欧洲已经存在着一批“现代国家”,而且它们是欧洲

政治的主导者,从此时起,欧洲的分裂可称为“现代国家体系”下的分裂。但 15 世纪后,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7

虽然现代国家已经成为欧洲政治的主导者,但欧洲在很长时期内依然有不少地区处于封建性

分裂下。直到 19 世纪,欧洲才彻底完成向“现代国家”的演变。

2、欧洲的分裂与崛起的关系

1)分裂状况下的军事竞争促进欧洲的崛起

①分裂状况下的军事竞争促进了军事进步的创新和进步,这既有利于欧洲抵抗外敌

(主要是奥斯曼土耳其),也有利于为欧洲的海外扩张提供强有力的军事工具。

【15-16 世纪,欧洲战场上出现了“火药革命”,欧洲步枪迅速发展。】

i)火绳枪:15 世纪出现,16 世纪广泛运用在欧洲战场上。但火绳枪比较笨重,

发射间隔往往很长;

ii)燧发枪:17 世纪出现,18 世纪主导欧洲战场,一直到 19 世纪早期拿破仑战

争时期,燧发枪都是陆军的标准配置。

②分裂局面下的军事竞争所刺激的对军事物资等的溢出效应。

③分裂局面下的军事竞争不仅推动了欧洲各国的技术创新,也推动了军事、经济、

政治等领域的制度创新。

i)官僚体制加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ii)海外扩张开启:战争对财富的需求很大

iii)公共信贷制度(国债制度)建立:筹措资金的重要举措。英国在 17 世纪末

-18 世纪率先建立起大规模公共信贷体系,既提升了英国的战争能力(对法国),也促进了英

国的经济发展。

2)欧洲在分裂局面下的“多头竞争”有利于欧洲的成长

①竞争主体的多元有利于加强竞争的活力,有利于造就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面,

从而使欧洲的进步和力量能够体现在更多领域和层面。【英国在与荷兰进行香料贸易的竞争

时失利,被迫从印尼撤出,转向印度,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欧洲人势力圈的扩大;荷兰重视香

料贸易,西班牙重视金银矿产,因而英国只能向北美开拓。竞争的结果是欧洲影响区域的扩

大。】

②竞争的多元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衰落通常意味着竞争终结,不会导致其他国家或是

所有国家的衰落。这样,即使某个欧洲国家衰落,其他国家仍然可以将竞争局面与欧洲崛起

的势头保持下去。【16 世纪西班牙,17 世纪尼德兰,18-19 世纪英国】

3)分裂有利于为欧洲的民间工商业力量提供相对自由安全的空间

欧洲的分裂使民间工商业力量可以进行跨国运动,寻找更自由和安全的生存空间;这反

过来又可能促使有关国家的君主政府按照市场化而非巧取豪夺的方式与民间力量打交道。

【17 世纪西班牙境内的犹太人在欧洲及其周边范围内广泛迁徙;17 世纪末路易十四时期法

国的新教徒(胡格诺派)因受迫害大量涌入英国】

4)分裂局面下的资源动员模式对欧洲崛起具有积极意义

①优势:大一统的国家可以进行全区域范围内的资源调配,而分裂性的政治体系就

无法做到。因而,各个政治单位可以相对独立地支配自身资源。当奥斯曼土耳其威胁到欧洲

时,奥地利和西班牙帝国(包括意大利中南部地区和马耳他)成为欧洲的最前线,独自承担

抵抗奥斯曼土耳其的成本;与此同时,欧洲的后方国家,包括法国、英国、尼德兰等,在不

用付出的情况下享受了安全(“搭便车”),因而能将大部分资源用于海外扩张和工商业发展

上。而这种模式对于大一统帝国是几乎不可能的。

Q:16 世纪,欧洲的火枪已经传到亚洲的中国和日本,但为什么在这两个国家并未普及?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8

②弱点:外敌当前的情况下,欧洲的分裂性资源动员局面不利于欧洲最大限度调动

自身力量对付外敌,从而使欧洲面临被外敌征服的危险。【但从历史事实的角度来看,这种

弱点并未发展成致命性的打击。而且这不是欧洲的第一次运气。公元 732 年,阿拉伯帝国跨

国比利牛斯山脉,一路进犯法兰克王国。法军在普瓦提埃(poitiers)以少胜多取得大捷,阿

拉伯军队此后再未进犯。公元 1241 年,蒙古大局压境,一度打到多瑙河畔和莱茵河畔。但

因窝阔台突然逝世,须推举新的大汗,因而蒙古军队一夜间撤出。】

3、欧洲分裂的不利一面与分析

1)分裂带来暴力战争

反驳:

①16-18 世纪欧洲战争虽频繁,但暴力程度相对“有限”,尤其是与中国相比(欧洲

战争中参战人数和伤亡数量相对有限;较少大规模对于平民的暴力行为;城市较少被摧毁;

几乎不存在大规模的杀俘行为等)。这是由于这一时期国家动员能力比较弱,基督教倡导和

平宽容,欧洲人的骑士风度等等;

②低地地区、意大利、英国和法国是这一时期欧洲经济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但

它们在大多数时期中都没有成为战场,或说没有同时成为战场。

2)统一带来和平

反驳:

①欧洲的统一必然要通过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实现,而这可能导致最高的破坏性;

②建立在军事基础上的统一往往是不稳固的。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9

第二讲 英国的变迁——从史前到 16 世纪

今天英国主要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构成。在 11-17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

中,在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上,存在着两个独立国家,英格兰王国和苏格兰王国,威尔士

和整个爱尔兰岛都由英格兰王国控制。1707 年,英格兰王国和苏格兰王国合并为大不列颠

王国,现代英国才正式诞生。英格兰王国一直远比苏格兰王国强大,也是现代英国的主要前

身,11-17 世纪的英国主要指英格兰王国。

一、英国——从史前到近现代

1、史前时代

1)巨石阵:英国南部威尔特郡索尔斯伯里平原,距今 4300 年左右,是英国史前文明的

重要象征

2)麦田怪圈

2、凯尔特人时期:英国的原住民

3、罗马人时期(公元 1 世纪-409 年)

1)开端:公元一世纪左右,罗马在五贤帝时期达到鼎盛时期。罗马人越洋征服了不列颠

岛南部地区。

2)重要遗迹:用于抵御北方苏格兰人骚扰进犯的哈德良长城(今英格兰和苏格兰边界)

和安东尼长城(今爱丁堡附近);巴斯(Bath)的澡堂

3)结束:公元 5 世纪初,罗马帝国衰落,面临日耳曼蛮族进犯的威胁,需要把大部分精

力集中在对本土意大利半岛的保护上,因而从英格兰地区撤军。

4)影响:给英国带来了古典文明。

4、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公元 5-7 世纪)

1)开端:日耳曼蛮族灭亡西罗马帝国后,其中的一支盎格鲁-撒克逊人西渡,征服了不列

颠。

2)七王国时期:公元 660 年左右,盎格鲁-撒克逊人在自己所征服的地区建立起七个国

家,即威塞克斯(Wessex)、苏塞克斯(Sussex)、肯特(Kent)、埃塞克斯(Essex)、东安格利亚(East

Anglia)、麦西亚(Mercia)和诺森布里亚(Northumbria),史称七王国时期。

3)亚瑟王(King Arthur):传说中公元 5 世纪左右领导凯尔特人抵抗盎格鲁-撒克逊人侵犯

的凯尔特王。

1066 年黑斯廷斯之战,诺曼底公爵登陆后征服英国

1805 年特拉法加海战: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海战胜利

1415 年阿金库尔战役(英法百年战争时期):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陆战胜利

弗朗西斯·德雷克船长:第一个实现环球航行的航海家(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 哈德良长城:苏格兰和英格兰边界上的古罗马遗迹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10

4)影响: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将不列颠岛的传统居民凯尔特人排挤至偏远地区,主要

是苏格兰、爱尔兰和威尔士。在今天的这些地区,还能够发现凯尔特的大量种族、语言、文

化遗产。

5、基督教在英国的传播(公元 6-7 世纪)

1)背景:公元 6 世纪末,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派遣奥古斯丁去不列颠地区传教。

2)起源:奥古斯丁在肯特郡登陆后,在该地开始传教,建立起肯特大教堂,即坎特伯雷

大教堂的前身。奥古斯丁被公认为第一任坎特伯雷大主教。

3)发展:两条路线

①奥古斯丁路线:从肯特开始,从南向北的线路;

②圣帕特里克路线:圣帕特里克在爱尔兰开始传教后,早期爱尔兰基督徒将天主教

传播到苏格兰地区,又自北向南传入英格兰

6、维京征服与统一英格兰的出现(公元 8-11 世纪初)

1)维京征服:公元 8 世纪,北欧的维京部落(维京海盗)从北方入侵不列颠岛,原有的

七王国几乎全部灭亡,维京人成为了不列颠的新主人。

2)统一的英格兰国家出现

①背景:9 世纪末,在南部的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的领导下,英国本土民众反

抗维金人的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②时间:927 年

③人物:阿尔弗雷德大帝的孙子阿瑟斯坦(Athelstan)

④影响

i)统一的英格兰国家出现后,维京人在英国的入侵和干涉活动并未完全结束,

但强度大不如前。

ii)在维京人入侵英国的过程中,有大量人移居英国并生活繁衍,他们并未随着

维京人入侵浪潮的过去而离开英国,而成为如今英国人的祖先。【英国人的祖先是盎格鲁-撒

克逊人、凯尔特人和维京人的混合】

7、诺曼征服(The Conquest of Norman)

1)背景:公元 1066 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去世,死后没有子嗣,哈罗德继位。但爱德

华早年避难诺曼底时,曾受威廉照顾,允诺若自己死后无子嗣,则由威廉继位。威廉因此前

往英格兰争夺王位。

2)黑斯廷斯之战(The Battle of Hastings):公元 1066 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登陆英格兰。

此时在北方作战的哈罗德率兵南下,与威廉在黑斯廷斯进行决战。决战中哈罗德被流矢射中

眼睛,英军大乱,威廉取得胜利,征服英格兰。

3)贝叶挂毯(Bayeux Tapestry):记录诺曼征服的最重要史料,70 米长,50 厘米宽,现藏

于法国贝叶。

8、诺曼底王朝(House of Normandy, 1066-1154)

1)威廉一世(King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1028-1087, 1066-1087 在位):诺曼底公爵,征服

英国。

2)威廉二世(William II Rufus, 1056-1100, 1087-1100 在位):威廉一世之子,打猎时被箭射

中去世(一般怀疑是其弟亨利一世觊觎王位而暗杀兄长)。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11

3)亨利一世(Henry I, 1068-1135, 1100-1135 在位):威廉一世之子,威廉二世之弟,死后

无男性继承人。

4)斯蒂芬(Stephen, 1096-1154, 1135-1154 在位):抢了亨利一世之女马蒂尔达的王位。斯

蒂芬与玛蒂尔达争夺王位,达成的协议是斯蒂芬死后由玛蒂尔达之子继位。

9、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 /House of Anjo, 1154-1400)

1)亨利二世(Henry II Curmantle, 1133-1189, 1154-1189 在位):亨利一世之女马蒂尔达与第

二任丈夫、法国安茹公爵戈德弗鲁瓦五世之子,被认为是英国司法体系(普通法体系)之父,

陪审团制度同样由他发明。【普通法体系指的是根据习惯和先例来判案,而非采用明确的法

律条文。】

2)理查一世(Richard I <the Lionheart>, 1157-1199, 1189-1199 在位):亨利二世之子,一

辈子几乎在马背上度过,参加过十字军东征,特别具有骑士风范和侠义精神,因而被时人

称为“狮心王”,后在战役中伤重而死。

3)约翰(John, 1166-1216, 1199-1216 在位):亨利二世之子,理查一世之弟,在英国历史

上评价很低。在位期间横征暴敛,众叛亲离。约翰在位期间与贵族达成妥协,签署《大宪章》,

成为议会制度出现的基础。

4)亨利三世(Henry III, 1207-1272, 1217-1272 在位):约翰之子,在位时间颇长,却是英国

历史上最籍籍无名的国王之一。

5)爱德华一世(Edward I, 1239-1307, 1272-1307 在位):亨利三世之子,协助其父稳定王位,

亨利二世后英国最有作为的君主。在他在位期间,英格兰征服了威尔士,他把自己刚刚出生

的儿子封为威尔士亲王。此后这成为惯例,即男性王储出生后封为威尔士亲王。他在位期间

还发起了对于苏格兰的大规模进攻(反映在《勇敢的心》中)。爱德华一世在位期间,英国

议会制度的雏形出现。爱德华一世外号“长腿爱德华”,对王后埃莉诺十分忠心。王后之死

成为其政治生涯的转折点,爱德华没有再娶,且此后其基本没有太大作为。

6)爱德华二世(Edward II, 1284-1327, 1307-1327 在位):爱德华一世之子,宠幸佞臣,被王

后伊莎贝拉及其情夫扳倒。

7)爱德华三世(Edward III, 1312-1377, 1327-1377 在位):爱德华二世之子,其父被杀后继

位为王。爱德华三世发动了英法百年战争。(理由:英法之间的领土之争;爱德华二世的皇

后伊莎贝拉是法国公主,爱德华三世理论上有继承权,但法国人不认)爱德华三世的儿子非

常多,主要是兰开斯特家族(红玫瑰)和约克家族(白玫瑰)两支,后来在他们之间爆发了

玫瑰战争。

8)理查二世(Richard II, 1367-1400, 1377-1400 在位):爱德华三世之孙,其父“黑太子”爱

德华早逝,爱德华三世死后传位给他(类似建文帝朱允炆)

10、兰开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 1400-1461)

1)亨利四世(Henry IV, 1367-1413, 1400-1413 在位):其父兰开斯特公爵约翰是爱德华三世

之子,亨利四世与理查二世是堂兄弟。由于理查二世资质平庸,亨利四世在议会支持下抢夺

其王位。

2)亨利五世(Henry V, 1387-1422, 1413-1422 在位):亨利四世之子。中世纪取得最辉煌战

绩的英格兰国王,英国历史上陆军的最大胜利阿金库尔战役即发生在他在位期间。

3)亨利六世(Henry VI, 1421-1471, 1422-1461 在位):亨利五世独子,几无才干,他在位期

间英国陷入玫瑰战争,最终被爱德华四世所杀。

11、约克王朝(House of York, 1461-1485)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12

1)爱德华四世(Edward IV, 1442-1483, 1461-1483 在位):约克公爵理查之子,起兵击败亨

利六世,结束兰开斯特王朝的统治。

2)爱德华五世(Edward V, 1470-1483, 1483 在位):即位时仅 12 岁,在位只有八个月,相

传被其叔摄政王格洛斯特公爵关入伦敦塔中杀害。

3)理查三世(Richard III, 1452-1485, 1483-1485 在位):爱德华四世之弟,相传谋杀其侄而

继位。即位后因失去约克党人支持,在与亨利·都铎的交战中兵败被杀。

12、都铎王朝(House of Tudor, 1485-1603)

1)亨利七世(Henry VII, 1457-1509, 1485-1509 在位):亨利六世的同母异父弟弟艾德蒙

德·都铎之子,博斯沃思之战击败理查三世继位。亨利七世后来迎娶了爱德华四世之女,约

克家族的伊丽莎白公主,从而化解了兰开斯特家族与约克家族之间的矛盾。

2)亨利八世(Henry VIII, 1491-1547, 1509-1547 在位):亨利七世之子,中世纪英国最重要

的君主。在位期间与罗马教廷决裂,推行宗教改革。在他在位期间,威尔士正式并入英格兰。

3)爱德华六世(Edward VI, 1537-1553, 1547-1553 在位):亨利八世之子,年幼继位,在位

仅 6 年就去世。死后无子嗣,故由亨利七世的外曾孙女简·格雷继位。

4)玛丽一世(Mary I, 1516-1558, 1553-1558 在位):亨利八世之女,爱德华六世之姊,虔诚

的天主教徒。玛丽一世在议会支持下废黜了坚持亨利八世宗教政策的简·格雷,使天主教重

新在英国复辟,并大肆迫害新教徒,被称为“血腥玛丽”。

5)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 1533-1603, 1558-1603 在位):亨利八世之女,玛丽一世之妹,

终生未嫁。她在位时期是英国的“黄金时代”。

13、斯图亚特王朝(House of Stuart, 1603-1714)

1)詹姆士一世(James I, 1566-1625, 1603-1625 在位):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苏格

兰的玛丽一世)之子,其父死后,其母苏格兰的玛丽一世被驱逐,他成为苏格兰国王,史称

苏格兰的詹姆士六世。伊丽莎白一世死后无嗣,他以苏格兰国王身份继承英格兰王位,称英

格兰的詹姆士一世。

2)查理一世(Charles I, 1600-1649, 1625-1649 在位):詹姆士一世之子,在位期间与国会发

生两次内战,全部以失败告终。查理一世成为英国历史上唯一被送上断头台的国王,因而也

称“无头查理”。他死后,英国进入克伦威尔独裁统治的共和国时期。

3)查理二世(Charles II, 1630-1685, 1660-1685 在位):查理一世之子,1660 年推翻理查·克

伦威尔统治,实现复辟。

4)詹姆士二世(James II, 1633-1701, 1685-1689 在位):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之弟。在

位期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他被推翻,流亡法国。

5)玛丽二世(Queen Mary II, 1662-1694, 1689-1694 在位)和威廉三世(King William III, 1650-

1702, 1689-1702 在位):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和女婿,光荣革命后被议会请来继任王位。这一

时期是英国历史上唯一有两位最高统治者同时统治的时期。

6)安妮女王(Queen Ann, 1665-1714, 1702-1714 在位):詹姆士二世之女,玛丽二世之妹。

在位期间对法国发动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并占领直布罗陀。安妮女王死后无嗣,斯图亚

特王朝结束。

14、汉诺威王朝(House of Hanover, 1714-1901)

1)乔治一世(George I, 1660-1727, 1714-1727 在位):汉诺威选帝侯,其母索菲亚为詹姆士

一世外孙女。1714 年安妮女王驾崩,死后无嗣,议会根据《王位继承法》请他继承王位。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13

2)乔治二世(George II, 1683-1760, 1727-1760 在位):乔治一世之子,在位期间参与奥地利

王位继承战争。

3)乔治三世(George III, 1738-1820, 1760-1820 在位):乔治二世之孙,其父弗雷德里克早

逝后,他成为威尔士亲王。在位期间,他组织欧洲反法同盟、击败拿破仑一世;并在七年战

争中击败法国,夺取加拿大。

4)乔治四世(George IV, 1762-1830, 1820-1830 在位):乔治三世长子,1811 年其父精神失

常后任摄政王,1820 年正式加冕。

5)威廉四世(William IV, 1765-1837, 1830-1837 在位):乔治三世第三子,乔治四世之弟。

6)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 1819-1901, 1837-1901 在位):乔治三世孙女,其父爱德

华为乔治三世第四子。她在位时英国达到鼎盛时期,被称作“日不落帝国”。

15、萨克斯-哥堡王朝(House of Saxe-Coburg and Gotha, 1901-1910)

1)爱德华七世:维多利亚女王和其夫阿尔伯特亲王之子,在位期间短暂恢复英国君主立

宪制的辉煌。

16、温莎王朝(House of Windsor, 1910-)

1)乔治五世(King George IV, 1865-1936, 1910-1936 在位):其父为爱德华七世,其母为丹

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之女亚历山德拉。一战期间英国与德国为敌,因而乔治五世决定改变

德国式的朝代名,改以王室最著名的温莎城堡为皇室之姓。

2)爱德华八世(King Edward VIII, 1894-1972, 1936 在位):乔治五世长子,因与辛普森夫人

的婚姻问题引起巨大危机,主动要求逊位。他是英国和英联邦历史上唯一自动退位的国王,

退位后称温莎公爵。

3)乔治六世(King George IV, 1895-1952, 1936-1952 在位):乔治五世次子,爱德华八世之

弟,其兄退位后继任英国国王。他是最后一位印度皇帝和爱尔兰国王。

4)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 1926-, 1952-在位):现英国女王,英国历史上在位时

间最长的君主。

二、11-16 世纪英国的王权

1、总体概述

11-15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欧洲大陆国家的王权比较弱小,地方诸侯相对更具强势。

相比之,该时期英国的王权要更强大些:王室拥有更完善的行政和司法制度,能够对地方行

使更有力的控制;贵族对中央政府的独立性和在地方上的权威相对有限。但这只是总体而言,

王室与贵族矛盾的激化、贵族暴动和王权的暂时性衰退也时而存在。

2、加强王权的举措

1)威廉一世加强王权的举措

英国历代君主重名率高的原因

1、历史上成就很高或是广受爱戴的君主,往往成为命名的首选(如亨利、爱德华、威廉);

而名声较差的君主,后来的君主基本不会以此命名自己的王储(如约翰、理查)

2、一些王储先于现任国王而死,他们的名字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后来的君主基本也不会

以此命名自己的王储。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14

①实行封建分封制,但将 1/7 的耕地和 1/3 的林地归于王室,以保证王室的经济实

力。其他土地分给 1400 多名封臣,但不让封地较多的高级贵族的封地连成一片,并限制高

级贵族的数量。

②将封臣的封地和王室领地交错在一起,以加强对封臣的监督。

③与欧洲大陆不同,宣扬“我的附庸的附庸是我的附庸”,要求各级封臣都宣誓效

忠国王,而不仅仅效忠自己的上级封主。

④沿用并发展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郡-百户区-村镇”三级地方行政体制,以限

制地方封臣的权力。

⑤禁止私人擅自修建城堡,而开始修建王室自己的城堡。【温莎城堡和伦敦塔都是

在威廉一世时期始建的,一开始是木制建筑。】

2)亨利二世的为政举措

①行政:加强常设性行政部门的建设;加强王室的财政管理;注重从中小贵族甚至

平民中选拔郡长等重要职务的人选。

②军事:允许封臣用代役税取代亲自出征,更多地以平民和职业雇佣军作为兵员的

来源,这有利于削弱贵族的军事能力。

③司法:建立了巡回法庭制度,陪审团制度等,确立了统一的基于既往判例和传统

习惯的普通法体系,强化了自上而下的司法权威。

3)地理因素对英国王权加强的影响

①英格兰面积不大,多为平原,有利于控制地方。

②海峡的存在有利于防止外部势力的干涉。

4)王室政治重心转移对英国王权加强的影响

11-12 世纪,由于英国君主依然视诺曼底为主要的根据地,而且他们在法国有其他的大

片领地(通常是通过联姻关系而获得),他们很多时间待在法国。13 世纪起,由于法国国王

不断排挤英国国王在法国的势力,以及其他原因,英国君主不得不将政治重心转向英格兰,

后者开始成为他们的常驻地,伦敦也因此真正成为王国的首都。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英国本

土的控制。

5)玫瑰战争与王权加强

1455 年-1485 年期间,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发生断

续的内战。在 30 年间,由于频发的战争,不少贵族世家人口凋零甚至绝后,或失去封号和

财产。王室旁支的衰落凋零使得其对于王室主要一支的威胁大大减小,王权得以加强。

6)亨利七世加强王权的举措

①严厉镇压威胁都铎家族统治权的贵族(尤其是约克家族),限制分封新贵族。“在

过去 20 年中,有 3 位具有王族血统的王子、4 位公爵、40 位伯爵和 300 多位其他人死于暴

力。”

②禁止贵族拥有私人武装和修建城堡,甚至限制贵族之间的社交活动。

③大力增加王室财产,对贵族的没收和罚款、各种封建税赋、来自议会的新税收。

④强化行政和司法体制。

⑤大力任用平民和中产阶级人士担任各级官员。

⑥亨利七世是典型的“马基雅维利式”君主,对于王权的控制和把持相当严格到位。

其为都铎王权的强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后继君主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上述做法。

3、限制王权的举措

1)总体概述:中世纪的英国君主虽然总体而言拥有较大权力,但绝非专制君主,即便在

王权最盛的都铎时代也是如此,王权依然受限。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15

2)中央集权相对较弱

①国王掌握的军事官僚机器依然不强大

②没有强大的常备军

③官僚体系有所发展,但只集中在中央层面,直属于国王的地方层面的官僚系统依

然孱弱。【在当时的英国,地方层面主要是治安法官(Justice of peace)负责。他们基本上

是本地的乡绅贵族,不仅管理司法事务,一定程度上也负责行政方面的事务。治安法官的任

职一方面是为了向国王表忠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扩大自己家族在地方的影响力。由于治安

法官不从国王那儿领取俸禄,因而在执行职务时更加独立自主,一般也较为公正客观。】

3)法律对王权的制约:普通法体系意味着判决必须以传统风俗习惯和前人判例,而非以

专门制定的法律条文作为审判依据。法律规范独立于国王的意志而存在,使得国王无法随意

调整法律,因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

4)议会对王权的制约

三、中世纪英格兰议会的产生和发展

1、发展历程

1)13 世纪中后期:议会产生

2)14 世纪:平民阶层进入议会,形成贵族院(House of Lords,由贵族和高级教士组成)和

平民院(House of Commons)两院制。贵族院成员由国王征召,平民代表由地方选派。

【14 世纪的英格兰等级森严,贵族不屑于与平民坐在一起开会,因而逐渐分离成两个

院。】

【与此同时,在欧洲大陆的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也形成了类似议会的机构,但大

多为三院制(贵族、教士与平民,例如法国的三级会议),但英国的教士基层并未单独分离

出一个院,而是与贵族共同合成贵族院。这样出现贵族联合教士和平民分庭抗礼的情况,实

际上对于议会制度的完善和英国自由主义的发展是有益的。】

3)14-16 世纪,议会已获得一些重要(但不稳定)的权力和权利,例如

①征税权:征税须得议会同意,征税法案须首先在下院提出并通过。

②立法权:上院和下院均可提出立法动议;任何法案若要通过,须获两院同意,并

经国王批准(国王可以否决议会法案)

③弹劾权:

④议员在议会中言论自由的权利、与会期间不受逮捕的权利。

2、中世纪英格兰议会产生的原因

1)封建制度为议会的出现提供了政治基础

①在欧洲的封建制度下,君主和封臣之间是契约式的“权利—义务”关系。君主在

分封臣属时,会规定后者作为回报,应该对己履行哪些义务。但在这些规定的义务之外,君

主不能在未征求封臣同意的情况下要求他承担新的义务。这样一来,如果君主希望封臣承担

新的义务,通常就需要和后者协商,达成新的契约,而议会可成为双方协商的一个政治平台。

②君主和封臣的力量对比和政治需要也推动了议会的产生。在封建制度下,贵族阶

层作为一个整体拥有强大的政治力量,君主的权威则达不到专制主义王权的地步,君主通常

不愿与贵族阶层发生大规模对抗;贵族也不可能抛弃君主制度,后者毕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

政治秩序,如果国王(即便国王权力有限)不存在,国家更可能陷入无政府状态。这种状况

也导致君主和封臣之间在很多问题上都不希望对抗,都倾向于沟通和协调,议会正是履行这

一政治功能的工具。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16

2)贵族议政的传统为议会的出现提供了经验基础

①在威廉入侵英国之前,英格兰的各王国就有着“贤人会议”的设置;威廉入侵英

国后也曾举行“大会议”。这些“会议”都是国王和臣属共同商议国事的机构,可看成议会

制度的前身。

②贤人会议和大会议还不能说是真正的议会:它们召开的频率很有限;参与者也有

限,通常平民都无权参加;而且,其主要功能只是为君主提供咨询,没有独立的权威,没有

征税权和立法权(这种权力可看成后世议会的最重要特征)。

3)相关法律文件的出现(法理基础)

①主要文件:《大宪章》(Magna Carta, 1215)和《牛津条例》(Provisions of Oxford, 1258)

②性质:英国贵族与国王之间斗争的产物,体现了前者对于王权的限制

③主要内容

i)除了规定的赋税外,国王不得征收任何捐税,除非得到王国内的一致同意;

ii)在就征收某一捐税进行讨论时,国王应召集僧俗贵族开会;

iii)不经合法裁决和审判,不得将任何自由人逮捕监禁、处死和剥夺财产;

④意义

i)强化了君权有限观念和臣民拥有“自由权利”的观念;

ii)确认了议会的征税权,间接表达了臣民拥有参政议政的权利;

iii)成为英国人捍卫议会权利的法律文献。

4)欧洲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

①随着货币的普遍使用,货币而非实物开始成为交纳给君主的税赋的主要形式。税

赋的货币化意味着,税收的征取和使用的“交易成本”降低了,更加容易了,这本身就会刺

激君主对税收的兴趣。

②在欧洲贸易发展的背景下,君主可以通过使用货币交换来获得所需要的物资(奢

侈品、军备),这也扩大了君主对货币财富的需求,加强了君主增收赋税的动机。

③在欧洲经济发展和贸易走向繁荣的背景下,君主通过军事征服来获得财富的动机

也加强了(单位土地上的农业和商业财富的产量增加,征服带来的财富用于交换)。战争的

频率加大。君主获得更多赋税以加强军事力量和进行战争的动机增强。

④这样,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君主获得更多税收的欲望,加剧了

君主和贵族、平民之间在税赋问题上的矛盾,促成了议会的出现。从欧洲的早期议会的产生

历史来看,解决征税问题带来的矛盾是议会出现的主要原因。

3、中世纪议会与现代英国议会的比较

中世纪英国议会是封建王权之下的议会,与现代英国议会或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议会有

着明显不同。

1)现代的英国议会是不依附王权的独立机构(召开与否不由国王决定),并且对王权构

成了强大制约;

2)中世纪英国议会虽然对王权也具有制约作用,但在两者的关系中,君主具有更大的主

动权,议会则更多地具有依附性。主要表现是:

①议会不是定期召开,且是否召开须由国王决定;【例如:亨利七世在位 24 年,召

开七届议会,共 60 周;亨利八世在位 37 年,召开九届议会,共 183周;伊丽莎白一世在位

45 年,召开十届议会,共 136 周】

②议会的权力和权利常常得不到国王的尊重;

③国王可借助种种手段控制议会(游说与收买议员;直接解散议会)。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17

3)英国议会如何演变成现代议会?英国政治体制如何从封建君主制演变为以议会和内

阁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这两个问题也是考察英国政治演变的重要议题。

四、亨利八世的婚姻问题与宗教改革

1、亨利八世的婚姻背景

1501 年,亨利七世长子阿瑟与西班牙公主凯瑟琳联姻。次年,阿瑟和凯瑟琳前往封地

威尔士,但不幸双双染病,阿瑟病逝而凯瑟琳幸存。根据两人结婚时的英国与西班牙两国的

约定,若凯瑟琳守寡,可以选择带着自己的嫁妆回到西班牙。但亨利七世出于维系两国王室

联姻的目的,希望让凯瑟琳留在英国。由于亨利七世的王后伊丽莎白已经去世,亨利七世甚

至计划自己迎娶儿媳妇,但遭到西班牙王室的严正拒绝。亨利七世因而计划让凯瑟琳改嫁亨

利八世。

凯瑟琳和亨利八世的婚姻有一个阻碍,就是天主教会。天主教会规定小叔子不能娶寡嫂,

但亨利七世利用天主教会的另一规定(即夫妻未行房事则不算真正结婚),由凯瑟琳证明而

使得两人能够结婚。但两人婚姻仍有危机,即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证明两人婚姻的绝对合法,

可能会动摇其后代的统治合法性。为此,亨利七世想到联合西班牙王室,向教皇朱利叶斯二

世提出由教皇特批(根据当时规定,教皇特批的婚姻不受任何质疑和挑战)。取得教皇特批

后,两人的婚姻因此定下。

守寡期间,凯瑟琳住在英国,在事实上成为西班牙驻英国的大使。凯瑟琳也被认为是世

界上第一位享受大使待遇的女性外交官。

1509 年亨利八世继位后正式迎娶凯瑟琳,但婚后两人关系逐渐出现裂痕(最主要原因

是亨利八世一直想要一位男性继承人,但凯瑟琳为亨利八世生下六个孩子,只有公主玛丽一

人活下来<即为后来的玛丽一世>)。亨利八世正值壮年,但凯瑟琳已入中年,体弱多病。在

这种情况下,安妮·博林(Anne Boleyn)闯进亨利八世的生活中。

亨利八世希望与凯瑟琳离婚,但不被教皇克莱门特七世同意(理由:怕得罪西班牙;经

过教皇特批成立的婚姻牢不可破,不能被否决;亨利八世提出的离婚理由太过牵强)。亨利

八世于是单方面解除与凯瑟琳的婚约,迎娶安妮·博林。

2、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

1)原因

①因婚姻问题与罗马教会产生矛盾,为了泄愤,也为了给自行解决婚约创造合法性

②通过剥夺罗马教皇在英国的权威和限制教会权威,增强自己的政治和经济权力

(加强王权)。

2)主要措施

①1532 年《限制上诉法案》:禁止就宗教事务向教皇上诉,强调英国国内的世俗和

宗教事务都须遵从英国君主的管辖。

②1534 年《教职任命与禁止进奉法案》:禁止教皇参与英国教会职务的任命,禁止

教士向教皇进奉金钱。

③1534 年《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国教会在尘世间的最高首脑。

④1536 年《禁绝教皇权威法案》:禁止任何旨在维护教皇权威的行为,任何官员都

须宣誓否认教皇的权威。

⑤1536 和 1539 年《解散修道院法案》:解散英国的修道院,没收其财产。

3)核心:废除罗马教会对于英国的一切权力,禁止英国教士以罗马教皇为最高权威 ,

以英国君主作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18

4)评价:亨利八世的改革只是切断了英国教会和罗马教皇的联系,使英国国王成为了英

国教会的最高权威,但基本上没有涉及对教义的修改。所以,它没有使英国立即成为新教国

家。但是,宗教改革为新教在英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

3、爱德华六世与英国初步的新教化

1)背景:爱德华六世年少执政,当时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克兰默和摄政爱德华·西

摩都是新教徒,因而爱德华六世时期的宗教政策受这两人影响很大。

2)评价:爱德华六世时期英国的新教改革是很不彻底的,而新教的传播在英国也造就了

突出的宗教矛盾(国教、清教、天主教之间的矛盾,但首先是新教<包括英国国教安立甘教

和清教>与天主教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的冲突决定了日后英国政治发展的走向。

4、新教与天主教的主要区别

1)信仰的基本依据

①天主教:不太严格,来自教皇、圣徒和神学家的很多主张也被认为具有权威性;

②新教:强调基督教的教义和礼仪制度应严格以圣经为本。

2)教会制度

①天主教认为,基于教阶制度的等级制教会是上帝在世间的唯一代言人,信徒需要

通过它来履行信仰,只有它才有资格解释圣经;

②新教认为,所有信徒都是平等的,每个信徒都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可以自行阅

读和理解圣经,教阶制度应予废除,教徒有权参与对教会的管理。

3)信仰真诚的依据

①天主教:强调因功称义。认为若要得到救赎,只有对上帝的信仰还不够,必须多

做善事,包括多向教会捐献钱财;

②新教:强调因信称义,认为只有那些真正信仰上帝的人才能得救。新教也支持信

徒做好事,并认为真正信仰上帝的人必定会去做好事,但一个人是否信仰上帝和能够得救,

与其事功没有关系。【加尔文宗还提出“得救预定”,即认为只有部分人才会成为上帝的真正

信徒并得到拯救(“选民”),上帝甚至在这些人出生之前就预知或预定了他们能够得救。】

4)宗教仪式:对于弥撒、圣餐和洗礼等很多仪式的宗教内涵和程式,天主教和新教有着

不同立场。

①天主教:程序繁琐

②新教:简化程序

五、伊丽莎白一世的“黄金时代”(1558-1603)及其历史意义

1、爱德华六世死后的王位继承危机

爱德华六世死后,亨利八世与西班牙的凯瑟琳的大女儿玛丽(玛丽一世)按道理应当继

承王位。但因亨利八世已经与凯瑟琳离婚,且两人的婚姻被质疑并非合法,因而很多人拥立

简·格雷(亨利七世的女儿玛丽的外孙女)继位。简·格雷和玛丽一世的支持者发生冲突,

后者取胜。简·格雷还未登基就遭废黜,玛丽一世登位。

2、玛丽一世在位期间

玛丽一世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因而继位后在宗教方面采取了和亨利八世与爱德华六

世完全相反的政策。玛丽一世为复辟天主教势力,采取了很多血腥的镇压手段,史称“血腥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19

玛丽”。玛丽一世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合法的女王,死后由其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一世

即位。

3、伊丽莎白一世时期

1)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的举措

①伊丽莎白时期是英国中世纪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文化最昌盛的时代;

②英国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入侵,维护了国家利益,也促进了国民的爱国主义

精神和民族认同;

③英国迈出了海外扩张的步伐,这使英国成为海洋强国,也是英国成为殖民强国的

起点(1577-1580 年德雷克环游世界)

2)伊丽莎白的个人因素

①个人品质:坚忍、睿智、勤政、有上进心

②成长环境:伊丽莎白一世是亨利八世和安妮·博林之女。伊丽莎白一世三岁之时,

安妮·博林因触怒亨利八世被杀,伊丽莎白一世被赶出皇宫,带着几个仆人住在乡间。伊丽

莎白一世 20 岁左右,正值玛丽一世执政时期。玛丽一世的恐怖政策引发民间不满,有谣言

传出将推翻玛丽一世,拥立伊丽莎白一世。因而玛丽一世将伊丽莎白一世收押在伦敦塔,但

最终将她放出。

③良好教育:伊丽莎白一世尽管被亨利八世赶出皇宫,但依然受到比较良好的教育,

这对她将来的执政大有帮助。

④女王身份:因简·格雷和玛丽一世不受人待见,因而伊丽莎白一世的执政受到质

疑。伊丽莎白一世一生也一直试图证明,女性执政同样能有巨大成就。【“我知道我只有一

个女人的孱弱躯体,但我有一位国王、一位英格兰国王的心怀和毅力!”——1588 年英西

海战前伊丽莎白一世动员演讲】

⑤终身未婚:没有家庭的拖累,且也避免受到家庭成员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影响。

【伊丽莎白登基后,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向她示爱。腓力二世是伊丽莎白一世的姐夫,即玛

丽一世的丈夫。腓力二世希望通过迎娶伊丽莎白一世,影响英国重新回到天主教阵营中。但

伊丽莎白一世本人是新教徒,英国也已经是一个新教国家,因而为了稳固自己对权力的控制,

伊丽莎白一世并没有答应这一婚约。】

3)成就与评价

①促进了英国工商业的快速发展;

②英国的议会制度发展,但议会依然受控于王权;

③英国的王权空前强大,但没有发展出庞大的军事官僚机器;

i)有利于防止英国成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为日后成为君主立宪国家提

供更多便利;

ii)有利于防止贵族和工商业阶级强化与王权的共同利益纽带,从而保持前者身

上限制王权的倾向。【由于没有巨大的军事官僚机器,因而在政府中任职的机会并不多,这

就保证了贵族和工商业阶级必须通过其他方式来谋生】

iii)促进英国社会的商业化

④在伊丽莎白时期,新教(英国国教)在英国的主流宗教地位最终确立。

英国的继承制:基本上是父死子(女)继,且第一继承人一定是长子。在有男性继承人

的情况下,首先由男性继承人继承;没有男性继承人时,女性继承人也可以继承。因为

英国是一夫一妻制,很少会出现因母亲之间的争宠影响到王位继承人间关系的情况。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20

第三讲 动荡中的嬗变——英国内战与光荣革命

一、斯图亚特(Stuart)王朝的建立

1、背景:1603 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斯图亚特家族)继承英格

兰王位,称为英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建立。斯图亚特家族入主英

格兰后,并未放弃对苏格兰王国的统治权。在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英格兰期间,苏格兰仍处于

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之下。但在很长时间中,两地并未实现真正统一,在法律上仍是两个相

互独立的王国,只不过是以同一个人作为君主。两个王国的合并是在 1707 年(安妮女王在

位期间)完成的。

2、斯图亚特王朝的谱系

1)詹姆士一世(James I, 1566-1625, 1603-1625 在位)

2)查理一世(Charles I, 1600-1649, 1625-1649 在位)

3)查理二世(Charles II, 1630-1685, 1660-1685 在位)

4)詹姆士二世(James II, 1633-1701, 1685-1689 在位)

5)玛丽二世(Queen Mary II, 1662-1694, 1689-1694 在位)和威廉三世(King William III, 1650-

1702, 1689-1702 在位)

6)安妮女王(Queen Ann, 1665-1714, 1702-1714 在位)

二、英国内战

1、主要背景:英国的宗教斗争

1)英国新教的主要派别

①国教(Anglicanism):又称安立甘教,是新教传入英国后形成的一个变种,在伊丽

莎白一世初期形成。英国国教由国王属下的英国教会对新教(加尔文教派)加以改造而成,

故译“国教”。大体上采纳了新教的教义,但保留了天主教的某些残余,比如主教制度、某

些仪式和祈祷词。因而安立甘教被视为是“新教的核,天主教的外衣”。英国国教是英国新

教徒中的主流教派。

②清教(Puritanism):更激进的新教徒,要求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

2)英国国教保留天主教残余的原因

①减少国内宗教对抗的危险,通过减少教派之间的摩擦来维持统治稳定【由于英国

的新教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因而改革的同时还存在维护稳定的需要;相比之下,德国地

区的新教改革更多是自下而上的,因而更加激进彻底。】

②减少外来威胁。此时欧陆的西班牙和法国还是天主教势力十分强大的地区,英国

为自身安全考量,不便于将教会做彻底的改变。

17 世纪是英国一个较动荡、政权更迭较频繁的时代。1640 年后,英国相继发生了国王和

议会之间的内战、克伦威尔专制政权的建立、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和“光荣革命”。但作

为这一系列事件的结果,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初步成形,英国再未遭遇到重大的政治动荡。

所以,该时期是英国政治史上的一个转折性时代。本讲主要分析英国内战和光荣革命发

生的原因,并论述君主立宪制为何能初步建立。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21

③英国教会的教士尤其是高级教士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因而保留了主教与教阶制度。

另一方面,教会在中世纪对于维系国家的团结甚至是稳定都具有特殊作用,因而教会有部分

制度需要加以保留,不能彻底废除。

3)强调“天主教复辟”危险的原因

①维护新教信仰的需要:担心天主教复辟导致新教被打压、被禁止。

②新教徒自身的经济利益:比如,在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中,大量原属听命于教皇

的修道院的地产被官方没收,然后又被转卖给农民和乡绅,而购有土地的这些人担心,如果

天主教复辟,会收回这些土地。

③国教的“不彻底”性质:国教保留了很多天主教残余,从而提供了让天主教势力

以国教为外衣而复辟天主教统治地位的机会。

④对天主教的“妖魔化”:天主教是血腥、暴力、专制等的代名词。【16 世纪时西班

牙的宗教裁判所残酷地打压、迫害异教徒。】

⑤周边天主教强国的威胁:担心法国、西班牙等天主教国家与英国国内天主教徒里

应外合,在英国实现天主教复辟。

2、原因

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的专制行径(主要是横征暴敛及其对议会权利的侵犯)引发了民众的

广泛反对,双方矛盾的升级导致了内战的发生。这是对英国内战最基本、最简单的解释。

1)阶级斗争解释:国王的横征暴敛和对议会权利的无视侵犯了资产阶级(投身工商业的

贵族、乡绅、城市中的商人和手工业主)的利益,威胁到了后者的“财产”和“自由”。为

此,资产阶级要求限制王权。

①在议会内外,查理一世的横征暴敛和对议会权利的侵犯的确引发了广泛不满,包

括来自上述“资产阶级”的不满;

②当时议会下院中,主要成员有很多属于上述所谓的“资产阶级”,他们的确要求

国王停止上述非法行径。

2)宗教斗争解释:英国国内的新教教徒怀疑查理一世是一个隐藏的天主教徒,并担心他

将会在英国复辟天主教,从而损害到新教教徒的利益。

①英国新教徒对查理一世的宗教立场存在着广泛怀疑

i)查理一世的婚姻状况:查理一世的王后是法国公主昂莉埃塔·玛利亚

(Henrietta Maria),而法国在当时又是天主教的大本营。王后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这使得英国

人很担心。

ii)王后本人的所作所为:婚礼上拒绝国教主教给自己戴上后冠;在宫廷中传播

天主教;公开为被迫害的天主教徒祈祷。

iii)查理一世的宗教政策:任命保守派的新教徒威廉·劳德(William Laud)为坎特

伯雷大主教,劳德恢复了一些天主教的措施,被新教徒视为“倒行逆施”。

②当时的议会具有明显的捍卫新教的色彩:大多数议员是新教徒;文件和议员发言

都能体现出捍卫新教的要求。

3)两种解释的解释力比较——宗教斗争解释胜出

①理由一:内战的导火索实际上是宗教问题

i)1640 年苏格兰新教徒起义,反抗查理一世在苏格兰恢复天主教举措的行为。

查理一世召开议会寻求拨款,被议会拒绝。英国议会拒绝拨款,体现出他们对苏格兰的新教

徒的同情。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22

ii)1641 年爱尔兰天主教徒暴动,查理一世再次召开议会寻求拨款。议会质疑爱

尔兰的天主教徒暴动是由查理一世暗中策划怂恿的,因而再次拒绝国王的要求,并且以微弱

优势通过《大抗议书》,将国家面临的内外危机归结于天主教徒的阴谋

②理由二:斗争双方在宗教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

i)当议会下院通过《大抗议书》时,赞成票比反对票仅多 11 票(159-148);当

查理一世从伦敦出走时,下院 506 名议员中有 236 名跟随。支持《大抗议书》和不追随国王

的议员主要是清教徒和反天主教立场强硬的国教徒,不支持抗议书和追随查理一世出走的议

员则主要是不怀疑国王宗教立场或由于忠君观念而不主张与国王决裂的国教徒。

ii)从阶级角度分析,则两个阵营的构成则没有明显区别。支持查理一世的人中,

有贵族、工商业者、地主,而反对查理一世的人中同样存在这些成分。

③总结:英国内战首先是一场宗教战争,其次才是一场阶级的斗争。

3、内战后的英国

1)掌权者:克伦威尔

2)主要政策

①政治上专制:克伦威尔依仗自己在内战中的战功,大权独揽,比查理一世甚至有

过之而无不及。议会在这一时期成为摆设。

②宗教上专制:推行极端的清教政策,引发包括国教徒和天主教徒在内众多人的不

满。【在克伦威尔执政时期,连过圣诞节都被认为是“撒旦的”非法行为。】

3)结果:1658 年克伦威尔去世,英国政治重新陷入混乱,逃往法国的斯图亚特王朝被重

新迎回英国。1660 年查理二世登基,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三、宗教问题与光荣革命的发生

1、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英国宗教问题的继续

1)1661 年英国议会选举

①选举结果:国教徒在下院中占据绝对优势,清教徒的力量急剧萎缩。

②新议会的宗教立场:反天主教复辟立场依旧,但对清教的防范意识也明显上升。

③实质:英国的宗教斗争由新教与天主教的斗争演变为国教同时对抗天主教和新教

的斗争。

2)克拉伦顿法典(Clarendon Code)

①概念:克拉伦顿法典指的是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议会在四年间通过的一系列具

有宗教压迫性质的法案的总称。

②主要内容:限制异教徒或“不服从英国国教者”(nonconformist,指天主教徒和清

教徒)开展宗教活动和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③相关条目

i)所有市政官员都必须宣誓遵守英国国教的礼仪,否则不能任职。

ii)禁止五个或五个以上不是来自同一家庭的人在国教教堂之外进行宗教集会。

iii)任何不愿信奉国教的神父或牧师都必须从先前居住和工作的城镇中驱逐出

去,而且不能进入该城镇的方圆五英里之内。

3)1673 年宣誓法:所有的国家公职人员都必须宣誓承认国教的至尊地位,宣誓将遵守国

教的礼仪。

4)1678 年宣誓法:议会上院和下院议员都必须宣誓反对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否则不能任

职。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23

5)宗教矛盾与王位继承问题

①查理二世的统治时代

i)英国历史上最风流花心,最喜欢享乐的国王,因而得名“快活王”。查理二世

至少有七个情妇,至少有十二个私生子。

ii)性格外向活泼,不拘小节有幽默感,不喜欢摆国王的架子。

iii)治国理政方面,他在大问题上守底线,有主见;在国内矛盾激烈的问题上,

他善于大事化小,以柔克刚,避免硬碰硬;善于用人。

iv)查理二世时代是伊丽莎白一世执政之后,英国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社

会最有活力、科学文化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英国皇家学会和格林尼治天文台都是在查理二世

时期成立的】

v)1666 年 9 月份的伦敦大火(鼠疫绝迹;伦敦迎来重建的机会;刺激了英国工

商业的发展,“内需效应”长达数十年)

②查理二世身后的问题

i)查理二世的王后是葡萄牙公主凯瑟琳,一位来自天主教国家的王后引来了英

国民众的众多质疑。

ii)查理二世和凯瑟琳两人性格不合,缺少性生活,二人婚后没有合法的子嗣。

ii)根据“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原则,其继承人应当首推弟弟——约克公爵

詹姆士(James),但他被怀疑是天主教徒。

③约克公爵成为天主教徒的原因

i)查理一世之妻,约克公爵之母玛利亚是天主教徒,对于子女的宗教传统有影

响。

ii)约克公爵的第一任妻子,是克拉伦顿法典的主要起草人克拉伦顿伯爵爱德

华·海德的女儿安妮·海德(Anne Hyde)。安妮·海德秘密皈依天主教,又成功将约克公爵转

变为天主教徒。

④英国人怀疑约克公爵是天主教徒的原因

i)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约克公爵拒绝根据 1673 年的《宣誓法》进行宣誓

ii)约克公爵的第二任妻子是意大利摩德纳公国的公主玛丽,而她是天主教徒

⑤《排斥法案》

i)背景:英国国内的宗教斗争

ii)直接原因:英国议会希望阻止约克公爵成为未来国王

iii)核心内容:要求英国未来的君主必须是新教徒。

iv)结果:尽管排斥法案在议会下院中被多次提出,但查理二世在 1679 年 7 月、

1680 年底和 1681 年 3 月三次解散议会,以防止排斥法案在议会上下两院通过。

v)查理二世阻挠排斥法案通过的原因

a)查理二世与约克公爵兄弟情深,共同经历父亲死后在法国流亡的日子

b)查理二世本人也是天主教徒,或至少极端亲天主教

为什么查理二世对排斥法案的阻挠没有引发国教徒普遍而激烈的反对?

1、没有明确证据证明约克公爵就是天主教徒;

2、约克公爵的年龄已经偏大(将近 50 岁),身体也不好,可能死于查理二世之前;

3、约克公爵之后的王位继承人分别是他的女儿玛丽公主和安妮公主,她们都是新教徒;

【约克公爵本希望让两个女儿也受天主教教育,但查理二世出于大局考虑劝阻了他】

4、英国人普遍认为干涉王位继承缺乏政治合法性;

5、对内战和克伦威尔专制时代的深刻记忆。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24

2、詹姆斯二世执政时期(1685-1688)

1)主要政策

①在英国国教中增加了一些亲天主教的内容。

②迫使法院裁定国王有权中止议会通过的法案,随后发表《宽容宣言》,宣布中止

实行打压宗教信仰自由的法案,比如克拉伦顿法典和 1673 年宣誓法。

③将在宗教问题上反对国王的大量官员和人士免职、逮捕、没收财产甚至处死。

④任命大量天主教徒或亲天主教人士担任各种职务。

⑤操纵议会选举,以求选举出一个顺从国王的议会。

⑥大力扩充军队,并让不少天主教徒充当将领。

⑦不经议会同意就擅自征税,或将某些税收据为己有。

⑧重视与欧洲头号天主教强国法国保持友好关系。

2)目的:在英国国内营造一个宗教平等与宽容的氛围。

3)结果:詹姆斯二世的一系列政策激化了新教徒对天主教复辟的担忧。

3、光荣革命的爆发

1)光荣革命的定义:从威廉出兵英国,到詹姆士二世出走法国,再到威廉和玛丽继承英

国王位,这一政治变革过程被统称为“光荣革命”。

2)背景:詹姆斯二世的一系列政策激化了新教徒对天主教复辟的担忧;国际政治的变化

3)导火线:1688 年 6 月 10 日,詹姆斯二世与玛丽的儿子出生。

4)过程

①七位政界和宗教界要人邀请尼德兰执政、詹姆士二世的女婿、新教徒威廉率军干

涉英国内政,维护英国的“宗教、自由和财产”,消除天主教复辟的危险。

②1688 年 11 月 5 日,威廉率军在英国西南部登陆,光荣革命正式开始。随着威廉

登陆英国,安妮公主和约翰·丘吉尔(时任英国军队高官,相当于现在的英国陆军总司令)

两个重要人物来投。

【约翰·丘吉尔是温斯顿·丘吉尔的祖先,其妻是安妮女王的少时密友萨拉·詹宁

斯。詹宁斯和丘吉尔极受安妮女王宠幸。安妮女王在位期间,约翰·丘吉尔作为主要将领,

率领英国军队参加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因战功赫赫,被分封为马尔波罗公爵。1705 年,

马尔波罗公爵率军以少胜多,在德国布伦海姆取得了对法国的大捷。安妮女王将牛津附近王

室的一块土地奖赏给马尔波罗公爵夫妇,并且劝说议会拿出一笔钱供他们建造一座宫殿,即

布伦海姆宫。布伦海姆宫是英国唯一一座非王室成员居住,却享有“宫殿”级别称号的建筑。】

③1688 年 12 月,詹姆士二世逃亡。英国召开“协商会议”,同意由威廉和玛丽共

同执掌王权。【协商会议实际上就是议会的原班人马,但由于议会严格意义上只能由国王召

开,因此称为协商会议。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执政后,在协商议会的基础上重新恢复了议会。】

④1689 年 4 月 11 日,威廉和玛丽加冕为英国君主,共同执掌王权,史称威廉三世

和玛丽二世。

四、君主立宪制的初立

1、立法限制王权

1)相关法案:在光荣革命期间和之后,英国议会通过了一系列重要法案,从而在英国初

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①《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 1689 年 2 月)

i)没有议会的同意,国王不能中止、废除和执行法律;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25

ii)国王不能超出议会的授权征税;

iii)没有议会的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

iv)新教徒可根据自身情况和法律而拥有武器;【只要国王有成为天主教徒的倾

向,新教徒就可以群起而攻之】

v)国民有权向国王请愿,并且不应因此而遭逮捕或迫害;

vi)议员在议会中的言论不应在任何法庭上或议会外受到弹劾和质询;

vii)不经审判,不得对任何人罚款或没收财产;

viii)天主教徒不能成为英国君主。

②《三年法案》(1694):议会至少三年召开一届,每届议会不能维持三年以上。

③《兵变法》(1689)

④《叛国法》(1696)

2)光荣革命后立法限制王权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宗教斗争。詹姆斯二世“复辟天主

教的危险”增加了新教民众对天主教借助王权复辟的担忧。他们希望通过限制王权来消除天

主教复辟的危险。《权利法案》等文件体现了上述考虑。

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虚君制度

1)概念

①君主立宪制:议会的存在不取决于君主意志、君权受到议会和内阁明显制约的政

治体制。

②虚君制:君主受制约程度最高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制度下,君主统而不治,只

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立法权和行政权等由独立于君主的议会、内阁等机构控制,君主不干

预这些机构的运行。在有些情况下,君主的权力虽然受到不少制约,但尚未达到“虚君”的

地步。

2)虚君制度尚未建立的原因

《权利法案》等法案对英国君主的权力作了明确的有力限制,而且规定了议会必须定期

召开;但是,还远未使英国君主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①国王依然拥有行政权,还是最高行政首脑。

②国王还拥有部分的立法权,即议会法案须经国王批准才可成为法律,国王也有权

否决议会的法案。

③国王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对议会施加影响。

《权利法案》等文件使议会的存在不再取决于君主的意志,也对君主的其他权力有所制

约,但尚未使君主成为“虚君”。所以,光荣革命后,君主立宪制虽然已在英国出现,但还

未发展为君主立宪制的最高或现代形态。

3、威廉三世在光荣革命前后的政治抉择

1)为什么威廉要向玛丽求婚?

★查理一世之女玛丽远嫁尼德兰,生下威廉三世。威廉三世和玛丽公主是表兄妹,詹姆

斯二世是他的舅舅。詹姆斯二世原本打算将玛丽公主嫁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但被查理二世

劝阻。法国在路易十四期间进入全胜,将扩张矛头对准了周边地区。紧挨着法国北部的尼德

兰面临法国的威胁,因而尼德兰执政威廉希望通过迎娶玛丽公主,争取将英国纳入反法的阵

营。

2)为什么威廉在 1688 年愿意出兵英国?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26

★威廉三世在 1688 年出兵英国时,最初想法只是要争取改变詹姆斯二世的对外政策。

这一想法同样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改变詹姆斯二世亲近以法国为代表的天主教国家的政

策,而保障尼德兰的安全。

3)詹姆斯被推翻后,为什么威廉想成为英国国王?

★理由同上,成为英国国王之后,能更好地控制英国的权力,使得英国的对外政策为反

法服务。

4)为什么威廉三世愿意接受对王权的种种限制?

★一方面,接受了权利法案,才可能成为英国国王,从而才能更好地推动英国推行反法

政策。另一方面,想要有效地反法,就必须与掌控财政权的议会合作,因而不得不进一步在

限制王权的议题上与议会妥协。

5)总结:威廉三世在光荣革命前后的政治抉择,与国际政治因素是息息相关的。威廉三

世对法国的威胁荷兰和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忧心忡忡。他强烈希望英国成为反法同盟的坚定成

员和骨干。为此,他迎娶了玛丽公主,在 1688 年出兵干涉英国内政,并希望英国议会支持

他成为国王。在成为国王后,他又要求议会支持反法政策,尤其是提供财政方面的支持。正

因如此,他不得不做出妥协,接受由议会提出的一系列限制王权的法案。从这一角度,也更

能理解光荣革命的爆发除了英国内部的原因,还受到当时欧洲国际关系变化的影响。正如英

国历史学家马莱特在《詹姆斯二世与英国政治》中所说:“詹姆斯的命运并不是在英国被决

定,而是在巴黎和海牙,在莱茵河和多瑙河上被决定的。”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27

第四讲 平稳中的演进——光荣革命后至 18 世纪的英国政治

一、王位继承问题与朝代的更迭

1、1689 年权利法案对于王位继承的规定

【注:权利法案相当于英国的宪法之一。由于英国遵循习惯法体系,因此英国有许多文

件有宪法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权利法案】

1)天主教徒不能继承英国王位。

2)威廉和玛丽共同成为英国国王,其后由他们共同的子嗣或玛丽再婚后的子嗣(前提是

威廉先于玛丽去世而玛丽再婚)继承英国王位。

3)假如威廉和玛丽没有共同子嗣,玛丽也没有再婚后的子嗣,则由玛丽之妹安妮公主继

承王位,接下来再由安妮公主的子嗣继承。

4)假如安妮公主继承了王位但依然没有子嗣,且威廉在玛丽死后再婚并育有儿女,则由

后者在安妮之后继承王位。(换言之,假如威廉在玛丽死后再婚并育有子女,后者的王位继

承权排在安妮公主及其子嗣之后)

特点:十分详细而近乎繁琐

2、详细规定王位继承顺序的原因

1)首要原因:詹姆斯二世在王位问题上的主张。逃亡法国的詹姆斯二世声称自己及其后

代才是英国的合法君主,支持该主张者被称为詹姆斯党人(Jacobite),而且此时詹姆士二世已

经有了一位小王子,认为应当是这位小王子继承英国的王位。人们对此不得不担心,如果詹

姆斯二世及其后代卷土重来,天主教复辟就可能成为现实,因此需要对未来二至三代的英国

王位继承进行详细的规定。

2)威廉和玛丽的子嗣问题。威廉和玛丽于 1677 年结婚,婚后二人感情不错。玛丽曾经

怀孕过但是流产,从此不孕。到 1689 年,两人依然没有孩子,因此英国人对于他们的子嗣

问题是有担心的。

3)安妮公主的子嗣问题。安妮公主 1683 年结婚,生过一些孩子但都没活下来,英国人

认为这仍然会给詹姆斯二世及其后代可乘之机。

4)一开始英国人依然对此有乐观的心态,后来 1694 年玛丽得了天花去世。威廉 1702 年

去世,没有再娶,没有子嗣。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安妮公主身上。但是安妮公主的生育问题

越来越严重,身体特别不好(后来的人们研究是得了红斑狼疮)。安妮公主一生中怀孕 15 次,

一个都没保住。当时举国上下都认为安妮公主不可能再有子女了,1689 年制定权利法案时

的担心一一应验。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继承法案十分必要。

3、1701 年继承法案(Act of Settlement)

1)规定:如果现任国王威廉以及作为其继任者的安妮公主都没有后代,英国王位由詹姆

斯一世的外孙女、汉诺威选帝侯的夫人 Sophie 及其子孙继承,但这些子孙必须是新教徒,

而且未与天主教徒结婚。

“18 世纪”:这里的 18 世纪并非指确切的 1700-1800 这一百年,而是指 1689 年光

荣革命后,一直到 1815 年拿破仑战争结束,或是到 1820 年乔治三世逝世。18 世纪夹在

17 和 19 世纪之间,尽管显得波澜不惊,但实际上具有很大的过渡意义。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28

【詹姆斯一世的女儿伊丽莎白公主嫁到了德国,这个 Sophie 就是伊丽莎白公主的后代。

考虑到血缘、宗教背景,英国议会认为他们是继承王位的合适人选。并且考虑到历史上的教

训,在继承法案中添加了“未与天主教徒结婚”这一条。这是因为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两

人的王后都是天主教徒,都对国王造成影响。也正是因此,继承法案被认为确定了英国政治

体制的重要原则,所以继承法案也是有宪法意义的重要文件,是不成文宪法的组成部分。】

2)结果:安妮女王去世后,由于 Sophie 已死,因而其子乔治一世入主英国,开启汉诺威

王朝。

3)除继承权外的其他规定——进一步限制王权

①如果法官行为不端,议会可将其免职;只有议会才有权罢免法官。

②君主无权赦免任何遭议会弹劾的人。

③任何人若从国王那里获得行政职务或薪酬,都不得担任下院议员。(1707 年的《任

职法案》对此条进行修改:任何已是下院议员的人若在任议员期间从国王那里获得了行政职

务或薪酬,都必须从下院辞职;但辞职后,若能重新当选下院议员,即便此时仍保留有原先

从国王那里得到的官职或薪酬,但只要未从国王那里获得新的官职或薪酬,则可担任议员。

换言之:任何议员在任议员期间不得从国王那里接受官职或薪酬,否则必须辞职,但若在任

议员前就已从国王那里获得官职或薪酬,则不受该条款的制约,毋须从议会辞职。)

4、汉诺威王朝历任君主

1)乔治一世(George I, 1660-1727, 1714-1727 在位):汉诺威选帝侯,其母索菲亚为詹姆士

一世外孙女。1701 年安妮女王驾崩,死后无嗣,议会根据《王位继承法》请他继承王位。

2)乔治二世(George II, 1683-1760, 1727-1760 在位):乔治一世之子,在位期间参与奥地利

王位继承战争。

3)乔治三世(George III, 1738-1820, 1760-1820 在位):乔治二世之孙,其父弗雷德里克早

逝后,他成为威尔士亲王。乔治三世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男性国王,在位期间,他组织欧

洲反法同盟、击败拿破仑一世;并在七年战争中击败法国,夺取加拿大。但他的一些政策也

颇受争议,比如对北美的高压政策间接导致了北美的独立。但就个人品质,尤其在家庭和婚

姻生活方面而言,他洁身自爱,广受赞誉。乔治三世共有 15 个子女。

4)乔治四世(George IV, 1762-1830, 1820-1830 在位):乔治三世长子,1811 年其父精神失

常后任摄政王,1820 年正式加冕。乔治四世只有一个女儿,且 17 岁时就早逝。

5)威廉四世(William IV, 1765-1837, 1830-1837 在位):乔治三世第三子,乔治四世之弟,

无合法子女。

6)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 1819-1901, 1837-1901 在位):威廉四世侄女,乔治三世

孙女,其父肯特公爵爱德华为乔治三世第四子。她在位时英国达到鼎盛时期,被称作“日不

落帝国”。

二、大不列颠王国的诞生

1、大不列颠王国形成前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关系发展

为什么一边邀请汉诺威王室继承王位,一边限制王权?

一方面是因为担心作为德国人的汉诺威家族,对于英国的政治生活不了解;另一方

面是因为当时的德意志有专制的名声,担心他们来了之后把英国的政治风气搞坏。基于此,议会为汉诺威王室“量身定做”了王权限制的条例。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29

随着斯图亚特家族的詹姆斯一世在 1603 年入主英国,英格兰和苏格兰进入了由同一位

君主或同一个家族统治的时代。1689 年权利法案(英格兰王国)对王位继承问题的规定也

得到了苏格兰议会的认可。【这个王位继承安排同样适用于苏格兰,不过这个统一意见的过

程并不和平。苏格兰也有支持詹姆斯二世的人,当时的威廉也动用了武力去镇压苏格兰地方

对权利法案的抵制,过程中是有流血冲突的。】

但在 100 年左右的时间中,两个国家基本上没有实现真正统一,在法律上仍是相互独立

的。尽管在克伦威尔统治时期,曾凭借武力短暂实现了统一,但该统一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后结束。

在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期间,两国间也在不同程度上有着统一意愿,也有几次围绕统一问

题的谈判(主要是由双方议会委派代表进行),但由于各种原因(宗教:苏格兰是否可以实

行宗教高度自治的争议,经济:苏格兰的农产品可否免税进入英格兰市场的争论)没有成功。

2、1701 年继承法案与英格兰苏格兰的联合

1)背景:1701 年的继承法案其实是英格兰议会通过的,当时的威廉和安妮都认为苏格兰

人应该接受该法案,维持两国的联合关系。但是事与愿违,苏格兰议会宣称不愿意接受英格

兰的继承法案。

2)苏格兰人对于继承法案的看法

①不高兴:苏格兰认为这以法案在制定和通过的过程中,英格兰没有和苏格兰商量

就单方通过,是先斩后奏,是英格兰对苏格兰的傲慢专横的体现。

②不认可:苏格兰不认可由汉诺威家族继承王位,认为汉诺威王朝是典型德国人,

不讲英语,从来不了解苏格兰,没有亲切感可言,不能接受这样的苏格兰国王。

③不满足:其实苏格兰当权派也不是真的一定反对,只是觉得简单就通过了有点太

便宜英格兰人,想借机要价,趁机逼英格兰让步

3)1704 年苏格兰议会法案

①内容:如果安妮女王没有子嗣继承,苏格兰将单独选择自己的王位继承人,除非

英格兰满足苏格兰在商业、宗教等领域的要求。

②影响:英格兰对于英格兰和苏格兰的联盟解体的破裂的忧心达到顶点。英格兰得

出结论,要维持英苏的同盟关系,最好走向统一,变成铁板一块。因此英格兰方面积极地做

苏格兰的动作。私下里派出大量间谍人员上门找苏格兰议员,说服苏格兰议员投票统一。

为什么英格兰人担心同盟破裂?

核心是英格兰人对“国家安全”的恐惧。

1、首先是出于宗教考虑。英格兰人担心詹姆斯二世及其支持者卷土重来,如果苏格

兰人自由选择国王,可能就会选择詹姆斯二世及其后代,这本来就是苏格兰的国王(斯

图亚特王朝本来就统治苏格兰)。一旦成真,这对他们重新威胁英格兰王位会提供很大的

便利

2、分开意味着同盟关系解体,原先被同盟压制下来的双方的矛盾会浮出水面,两边

关系会出现紧张,甚至战争,挑战英格兰的国家安全。

3、这一时期,英格兰的主要政治敌人是法国,如果英苏解体,且对立关系加剧,那

么英格兰就会陷入南北夹击的困局。更有甚者,不仅仅同时面对着苏格兰和法国的对立,

可能两者还会结成战略同盟。原本抵御法国的屏障是英吉利海峡,如果两国结成同盟,

就会直接去苏格兰,从北向南,以陆军横扫英格兰。再加之之前为了抵御法国,海事是

重点,而英苏交界基本没有防御工事,一旦结成法苏同盟就基本没有抵御能力。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30

3、大不列颠王国的形成

1)《联盟法案》(Act of Union,1706-1707)

①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②英格兰议会和苏格兰议会合并为大不列颠议会(Parliament of Great Britain),共设

立 558 个议席,其中 489 席属于英格兰,剩下的 69 个议席属于苏格兰。这实际上相当于取

消了苏格兰议会。

③双方都承认 1701 年英格兰继承法案对王位问题的安排。

④苏格兰可以保留自己既定的教会制度以及原有的法律,苏格兰与英格兰属于同一

关税区,英格兰向苏格兰提供贷款援助。

2)1800 年联盟法案(Act of Union,1800):大不列颠王国和爱尔兰合并为大不列颠及爱尔

兰联合王国。

3)1927 年,成了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现代意义上的大不列颠联合王国诞生

了。

4、旗帜与统一

1)英国国旗(米字旗)=圣乔治旗(白底红十字,代表英格兰)+ 圣安德鲁旗(蓝底斜白

十字,代表苏格兰)+ 圣帕特里克旗(白底斜红十字,代表北爱尔兰)

2)爱尔兰国旗:绿白橙三色旗。绿色代表天主教(三叶草),橙色代表新教(威廉三世来

自尼德兰的 Orange 家族),白色代表天主教和新教的和谐共处。

5、当代的苏格兰独立运动

在 20 世纪,苏格兰独立运动有了极大发展,苏格兰民族党(Scottish National Party)的宗

旨就是要争取独立。1979 年,在该党的推动下,英国议会被迫同意在苏格兰进行全民公投,

投票是否同意重建一个具有高度自治权的苏格兰议会,当时没有达到三分之二多数。在 1997

年的第二次公投中,达到了多数(多少受到了前一年《勇敢的心》的影响),因此有了 1998

年苏格案法案,重建高度自治的苏格兰议会(该议会在 1707 年的联合法案中被取消了)。

2014 年的全民公投中是否支持苏格兰独立,没有成功。而现在的英格兰脱欧也对苏格兰非

常有影响。

三、政党政治的产生和发展

17 世纪末,英国议会中形成了辉格党(Whig)和托利党(Tory)两个党派。它们是 19 世纪中

期至 20 世纪初期英国两大政党自由党和保守党的前身(一战结束后,自由党衰落,工党和

保守党成为英国两大政党)。

1、两党政治的产生背景:查理二世时代围绕排斥法案的争执

1706-1707 的《联盟法案》对苏格兰人是否公平?

其实是严重的不公平。新的议会中英格兰占了近 90%,苏格兰才只有十分之一,真

正表决时根本没有用。新的议会实际上是原来英格兰议会的翻版,体现的依然是英格兰

对苏格兰的专制。因此法案出台后,在苏格兰出现了大量的暴力反对。但因为在爱丁堡

的苏格兰议员被收买了,因而该法案最终得到通过。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31

1)议会中支持该法案的议员被对手贬称为“辉格党人”(Whig),这些议员都是比较激进

的、对天主教复辟高度警惕的新教徒。【辉格党是英国内战期间苏格兰一个崇尚暴力的极端

主义新教团体的蔑称,whig 一词意为“赶牲口的”。】

2)反对该法案的议员被对手贬称为“托利党人”(Tory),这些议员主要是国教徒,但反对

排斥法案不意味着他们同情天主教。【托利党是英国内战期间爱尔兰的天主教武装团体的蔑

称,tory 一词意为“不法之徒”、“强盗”。】

2、两党的基本区别(就 18 世纪中前期而言)

1)宗教方面

①辉格党人由国教徒和清教徒组成,对天主教的复辟充满戒心,要求严厉限制天主

教,坚决反对詹姆斯党人继承英国王位,主张放宽对清教的管制;

②托利党人主要是国教徒,也反对天主教复辟,但认为清教也是对社会稳定和国教

的主导地位的威胁,不少人对詹姆斯党人有同情之心,或者就是詹姆斯党人。

2)组成阶级

①在辉格党和托利党中,中坚力量都是“土地阶级”,即拥有土地、从事资本主义

农业经营的贵族和乡绅;

②但城市工商业阶级的利益在辉格党身上有更多体现。原因在于当时的法案规定的

进入议会必须要宣誓效忠国教,清教徒不愿意宣誓,因此没有进入议会,而更多地会从事工

商业。

3)对外政策

①辉格党人更关注对外事务,更强调打击法国有助于维护英国的安全、稳定和经济

利益;【法国是天主教大国,法国胜利对新教在英国的地位是一个威胁】

②托利党人对于卷入外部冲突更为谨慎,更在乎战争带来的财政负担。

4)对待王室

①辉格党人更倾向于限制王权,以防止天主教通过王权复辟;

②托利党人则具有更多的忠君色彩(相比于辉格党人而言)。

3、政党政治出现和发展的原因

1)宗教斗争导致了两党的出现,塑造了两党的基本立场及差异

2)议会权威的上升。光荣革命后,建立了初步的君主立宪制,议会开始发挥巨大的自主

性的影响。由此,各利益集团都希望能够借助议会的平台渠道维护集团的利益,扩大集团影

响力。议会政治越来越重要,而要参与议会政治,不能单打独斗,要抱团。政党就是抱团的

结果。

4、18 世纪两党的竞争与发展

1)产生初期:到安妮女王时代,双方的势力差不多

2)光荣革命后至 18 世纪中期:在多数时间中,辉格党在议会和内阁中大体占据优势。

【原因在于汉诺威家族入主之后,乔治一世希望能够得到外界力量的支持。由于辉格党

对于詹姆斯党人的戒备,有更强的反詹姆斯、反天主教色彩。因此在这一方面,乔治一世和

辉格党一拍即合。】

3)18 世纪中期至 19 世纪 30 年代:托利党人逐渐占据优势。

5、18 世纪英国政党政治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32

1)18 世纪的辉格党和托利党都不是现代政党,英国也没有进入现代政党政治时代(关键

词是“现代”)

2)党派的组织化的程度有限:缺乏较严密的组织和较明确的纲领,也无公认的某位最高

领导人,是松散的和多派系的政治群体。

3)议会的党派化的程度有限:很多议员不具有明确或坚定的党派身份,不是比较固定地

属于某个党派。

四、内阁制的发展

1、光荣革命后的王权

1)特点: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初级形态的建立,虚君式的君主立宪制在 19

世纪中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才成形。在此之前,或者说在光荣革命后直至 18 世纪,英国君主

虽然受到议会的有力制约,但还不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①国王还是最高行政首长,还拥有行政权;

②国王还拥有立法权,即议会通过的法案须经国王批准才可成为法律,国王也有权

否决议会法案;

③国王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对议会施加影响。

2)发展趋势:虽然这一时期的英国君主具有上述权力或影响力,但王权的衰弱过程总体

上仍在继续,这首先表现在最重要的权力,即行政权的削弱上。其首要表现是在行政事务上,

内阁的自主性和影响力明显上升。

2、内阁(cabinet)

1)概念:内阁是指由国家的主要行政官员组成的中央行政班子。

2)地位:内阁制是君主立宪制的重要内容。

3)英国“虚君制”下的现代内阁制

①行政权在于内阁,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内阁对议

会而非君主负责;换言之,内阁的延续取决于能否在议会中得到多数成员的支持。

②在新议会经选举产生后,内阁由议会中处于多数的党派来组织,以保证内阁能得

到议会的支持。

③若内阁丧失了议会中多数成员的支持,则下野或重新举行议会选举。

3、18 世纪内阁制度的发展

在 18 世纪,英国内阁还谈不上是现代内阁,但内阁制度在这一时期还是有了一些重要

发展,现代内阁制的某些雏形已经出现。

1)内阁自主性上升

虽然国王仍有行政权,但在行政过程中,国王的角色趋于弱化,内阁则体现了越来越多

的自主性,并成为了事实上的首要责任者。在多数时间中,具体措施主要由内阁来议定,君

主主要负责最后表态,或给出一些粗泛的指示;很多时候,即便君主不赞成内阁的主张,也

常常不得不接受。

2)首相产生

由于内阁自主性上升,而且君主通常不是内阁日常事务的实际主持者,需要由某大臣主

管内阁,于是“首相”(Prime Minister)职位产生了。首相一职的产生既是内阁自主性上升的

结果,也促进了内阁自主性或行政权威的进一步加强。首位首相一般被认为是乔治一世到乔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33

治二世之间(1721 年左右)的沃波尔(Robert Walpole),现在的唐宁街十号也是当年他把乔治

二世的赏赐捐赠出来作为公用的。

【首相(Prime Minister)不是正式职位/称呼,正式头衔是首席财政大臣(First Lord

of Treasury)。这是因为在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时代,当考虑内阁主持人人选时,通常选择

首席财政大臣,日后就成了这样的惯例:被任命为首席财政大臣的部长,就是内阁的领导,

即为首相。现在英国的财政大臣叫做国库大臣(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

3)多数党组阁的习惯出现

在议会权力上升的背景下,内阁的政策需要得到议会的支持。相应地,由议会中“多数

党”组阁的做法也产生了。但 18 世纪的“多数党”概念与现代不同,不少议员没有明确的

党派身份。当时的“多数党”指能对这些议员施加影响从而控制议会的党派,并非今天所说

的议会“多数党”(一半以上议会议员为本党党员的政党)。同时,“多数党”组阁还没有成

为“铁律”,由“少数党”或无党派人士组阁的情况仍有发生。【原因:议会的党派化程度和

政党的组织化程度有限,“少数党”或无党派人士上台后,国王或首相也可能通过对议员尤

其是无党派议员施加影响,使其支持内阁。】

4)不信任案下野

内阁在失去议会信任时下野或解散议会并重新进行议会选举的做法在 18 世纪也已产生,

但尚未成为惯例。【原因:议会的党派化程度和政党的组织化程度有限;即便内阁失去议会

信任,但国王或首相也可能通过对议员施加影响,来使议会重新支持内阁。】

为什么英国内阁的自主性能够不断上升?

这一问题可以从君主本身来分析。

1、安妮女王。由于患有红斑狼疮,安妮女王的身体状况不好,精力不佳。而且她个

人才能平庸,政治领导力不足,没有主见。【Sarah Churchill 对于安妮女王的评价就不高。

她们之所以会成为闺蜜,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性格的互补性。Sarah 很聪明,给了女王很多

建议,女王因此非常依赖 Sarah。但后来两人闹崩,Sarah 对女王态度蛮横、多加干涉。】

因此碰到重要问题时必须要权力下放,内阁成了事实上的决策者。

2、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这两位国王都是外国人,他们是在 1714 年同时来的英国。

1)不习惯。他们来自不太强大的汉诺威,国内没有太复杂的内政外交,因而他们

基本不干活。但英国作为欧洲大国,事情特别多,国王作为行政首长,还要听取内阁汇

报、拿主意,这一方面他们并不擅长。况且两位国王已经三五十岁了,人生习惯态度很

难改变,面对强大的工作压力不习惯,只能权力下放。

2)不顺畅。尤其是乔治一世,根本不会说英语。乔治二世相对年轻还好一些,但

和英国大臣交流依然只能基本靠法语,沟通仍然不畅,因此权力下放。

3)不开心。两位国王总觉得英国人对自己是表面的客套,骨子里瞧不起自己。事

实上,他们的感觉也没有错。当时英国国内很多詹姆斯党人认为詹姆斯二世及其后代更

有资格继承王位,因而对两位国王有抵触。汉诺威地处德国中北部,且不是什么大城镇,

所以普通的英国人对汉诺威根本没概念,觉得是一个穷乡僻壤,所以认为两位国王不是

来帮助英国人解决王位继承问题,而是乡下的穷亲戚捡了漏,一夜暴富,是英国人抬举

他们的。

4)个人习惯。一是爱吃,二是风流成性。【英国人嫌弃乔治一世的情妇太丑,觉

得乔治一世的审美不过关。】此外,乔治一世还有一个污点:他自己寻花问柳,还要求自

己的太太必须是贤妻良母,双标严重。

两位国王在英国不习惯、不顺畅、不开心,且屡遭嫌弃,因此隔三差五就往德国跑,

而且一回就是几个月,英国方面的事务完全交给内阁。长此以往,内阁的作用就上升了。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34

4、内阁与君主的关系

尽管这一时期内阁的权力迅速膨胀,但君主依然具有明显的行政权力,内阁依然存在于

君主的阴影之下。

1)君主依然有权过问行政事务,并可能作出与内阁意见不一致但体现个人意愿的决策。

如果某个君主对国务有较大兴趣,他对行政事务或内阁就可以行使较强控制,就可以在一定

程度上遏制君主行政权的衰落过程。

2)内阁大臣和首相的人选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王的意愿。由于党派政治的不成熟

(主要表现在议会的党派化和党派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这导致很少有在议会中“众望所归”、

即便国王不喜欢也必须任用的政治家。

英国的内阁与中国明朝的内阁有何区别?

五、18 世纪对于英国的历史意义

1、君主立宪制巩固

英国的初步意义上的君主立宪制得以维持和发展(两党制、内阁制),这是 19 世纪虚君

制度在英国确立的最大铺垫与前提。

2、王位平稳过渡

英国王位平稳完成了从斯图亚特王朝向汉诺威家族的交接,这对于英国的长治久安有重

要意义。【18 世纪的君主无论男女、无论才干,基本上都像乔治一世和二世一样无为而治】

3、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

4、对外战争

英国进行了一系列对外战争,大部分是以赢家姿态告终。这一系列战争使得英国的工商

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得以向海外迅速扩张,强化了自身利益。

1)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

2)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

18 世纪英国君主与美国总统的异同比较

1、相同点

1)双方都是最高行政首脑,内阁都是在其执掌下运行的。

2)双方都拥有部分立法权,英国议会或美国国会通过的法案都需要得到君主或总

统的批准,后者都可以予以否决。

3)双方获得执政地位都不取决于议会或国会中的党派构成:英国王位的继承是按

照王室血缘关系;美国是单独选举产生。

4)双方都可以利用自身威望和掌握的行政资源去影响议员,使议会支持自己的政

策。

2、不同点

1)美国总统能一直牢固掌控和积极行使所掌握的权力,尤其是行政权,内阁完全

处于其掌握之下。

2)英国国王的行政权力在 18 世纪呈现弱化趋势,内阁自主性上升。随着虚君制

在 19 世纪中后期最终形成,内阁完全控制了行政权。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35

3)七年战争(1756-1763)

4)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1775-1783):尽管战争上输了,但一方面甩掉了维持对北美殖民

地统治的包袱,另一方面还发展了英国与北美的贸易。相反,作为获胜方的法国反而因借钱

给美国人导致财政近乎崩溃。

5)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5、工业革命起步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36

第五讲 变革与超越——19 世纪的英国政治

一、议会(下院)改革

1、议会改革的背景

1)议会改革前英国议会制度的重大弊端

①议席分配(选区划分)严重不合理

当时的英国的议会分为两种选区,分别是 borough(选邑,城镇选区)和 county(郡

选区,农村选区)。议会改革前,英国议会有 658 个席位,其中英格兰有 489 个,从 202 个

选邑和 40 个郡选区选出。但是,这些选区的划分是在中世纪确定的,到 1832 年议会改革前

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很多选区人口大量减少,但仍然拥有 2 个议席。19 世纪初,英格

兰的 202 个选邑中,将近 100 个人口不到 200 人,其中一半不超过 100 人,甚至有一个选

邑实际上没有常住人口。【这一选邑就是 Old Sarum,只需要在此地有土地,就可以被视为

是此地居民。而老萨勒姆的所有土地属于皮特家族】这种选邑因人数少,易滋生腐败,被称

为“腐烂选邑”(rotten boroughs)。

一些新兴城镇虽然人口增长很快,但是由于旧有的议席分配格局没有改变,它们的

议席数量没有相应增加,甚至连一个议席都没有(例如曼彻斯特),这在工业革命中兴起的

工业城市身上尤其明显。

②获得选举权的条件苛刻,选民的数量非常有限。

i)财产限制:需要到达一定的收入标准

ii)身份限制:经济上非自立者无参选资格、妇女儿童无参选资格

议会改革前,英国选民占人口数量的 2.5%。

③选举腐败严重,行贿、施压和投票计票中的舞弊大量存在。

2)工业革命壮大了要求议会改革的强大力量。

3)在当时英国社会最有权势的阶级土地阶级中,支持或不反对议会改革的声音逐渐占据

上风。

①土地阶级(landed class)的定义:拥有土地的乡绅和贵族,但未必完全局限于土地

经营。

②土地阶级对于议会改革的基本态度:土地阶级是旧的议会制度的主要受益者。所

以,很多土地阶级成员反对把更多议席从旧选区转给新兴地区和工业城市。但在土地阶级中,

也明显存在着支持或不反对改革的力量。

③原因

i)议会制的弊端确实严重,不具备基本的公正性

ii)不改革可能引发革命【1815 年左右,法国大革命余波未散;1830 年法国的

七月革命更是给英国的既得利益者敲响了警钟。这一时期,英国的各大城市出现大规模的游

行集会示威,甚至是暴力流血骚乱,政治气氛相当紧张。】

iii)改革是渐进的

2、1832 年议会改革

1)改革前的风波

①下院多数党(当时为辉格党)党魁格雷提出下院改革法案,由贵族控制的上院两

次驳回。格雷向威廉四世请求分封改革派为贵族,以期改变上院中的力量对比,被威廉四世

拒绝。格雷因此辞职。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37

②格雷辞职后,托利党党魁威灵顿公爵继任。但由于没有重新进行议会选举,威灵

顿公爵事实上领导的是一个少数党政府。

③格雷辞职后,威廉四世对改革派可能的措施感到恐惧,因而打算做出让步。

④上院议员出于维持上院政治平衡的考虑,加上威灵顿公爵的劝说,决定在国王正

式分封改革派人士之前,通过议会改革法案。

2)改革成果

①重新设置选区:人口不足 2000 的 56 个城镇被取消了议席,人口在 2000-4000 之

间的 31 个城镇只保留一个议席,空出的席位分配给人口较多的郡选区和新兴工业城市。新

兴工业城市总共得到 65 个席位。

②修改关于选举权的规定:降低对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1832 年,英国大约有

16%的成年男子得到选举权。

3、1832 年后英国的其他议会改革

1)1867、1885 年改革

①议席分配更加合理,腐烂选邑被取消,郡选区和新兴城市获得了绝大多数议席;

②大体按照每 5.4 万人分配一个席位的标准,将全国统一划分为 617 个选区,每个

选区通常有一个席位;

③选举权扩大,所有年收入 10 镑以上的成年男子均有选举权。

2)1872 年《秘密投票法案》;

3)1883 年《取缔选举舞弊和非法行为法案》;

4)1918 年,英国所有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

5)1928 年,所有成年女子获得普选权。

4、议会改革的意义

1)英国向现代大众民主政治时代过渡;

2)现代政党制度和虚君制在英国建立;

3)城市工商阶级的政治权威上升,官方政策越来越多地体现其利益诉求;

4)议会改革(连同《谷物法》的废除)加快了贵族阶级在英国的政治和经济权威的沦落

二、现代政党制度形成

1、18 世纪的英国政党政治

1)概括:18 世纪,辉格党和托利党都不是现代政党,英国也没有进入现代政党政治时代。

《谷物法》及其废除

1、颁布时间:1815 年

2、内容:可以根据国内粮食价格的变化来增减国外粮食进口关税

3、性质:对于农民阶级与土地阶级利益的保护。

4、废除:1846 年

5、推动者:罗伯特·皮尔。尽管皮尔是保守党人,但他属于保守党中偏向支持改革

的一派,此后这一派议员从保守党中逐渐分离,称为皮尔党人(Peelite),并最终加入自由

党。

6、废除的意义:《谷物法》的废除,标志着自由主义贸易时代来临。英国在工业制成

品上的比较优势大大领先于其他国家,因而《谷物法》废除意味着双向低关税将给英国带来的无限的贸易优势与利益。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38

2)表现

①缺乏组织和纲领,也无公认的某位最高领导人,是松散的和多派系的政治群体。

②不少议员不具有明确的党派身份,不是比较固定地属于某个党派【再次强调:议

会中的“多数党”与今天的概念不同:不是指本党议员占据议会多数的党派,而是指能够对

没有明确党派身份的议员施加影响,从而控制议会的党派。】

2、19 世纪英国现代政党政治的形成

1)概括:19 世纪中后期,辉格党和托利党都成为现代政党

2)表现

①党的组织建设程度得到了明显加强:中央到地方的组织机构建设更加完善,更明

确地提出自己的政策纲领。

②议会的党派化程度也有了明显上升:大多数议员都在自由党和保守党间作出了选

择,议会日益呈现两党政治色彩。

3)原因

①议会改革促使政党加强组织建设以进行宣传动员(名称的改变:辉格党→自由党

<1839 年更名>、托利党→保守党<1834 年更名>);

【辉格党:对内给予民众更多政治权利,对外实行自由贸易;托利党:更好地处理改革

与稳定的关系。注意两党的“更名”并非正式,而是开始有人以此称呼两党】

②工业革命背景下交通通讯手段的进步,促进党在全国范围内的活动开展。

i)蒸汽机车的发明(斯蒂文森)。1820s 英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铁路网,30

年后基本上实现铁路网覆盖。19 世纪 20 年代第一条投入运营的铁路(斯托克顿—达灵顿)

1830 年第一条城际铁路(利物浦—曼彻斯特)

ii)有线电报的发明(莫尔斯)

iii)现代邮政系统的建立(罗兰·希尔)【世界上最早的邮票是希尔爵士发明的

“黑便士”,寄信后盖上红邮戳;后为防止重复使用,改为红邮票黑邮戳。】

③议会改革及该背景下的政党组织建设

4)总结:两党向现代政党转变的过程在议会改革之前就已开始,议会改革只是起到了强

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虚君制(现代议会内阁制)的最终确立

1、光荣革命后到 19 世纪初期的王权

1)概括:光荣革命后,英国只是初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君主还不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2)君主的权力

①行政权:议会的行政权依然受到国王的制约

i)国王仍是最高行政首脑,掌握对于内阁大臣甚至是首相的任命权;

ii)君主仍有权过问行政事务,仍能作出与内阁意见不一致但体现个人意愿的决

策;

iii)若某个君主对国务有较大兴趣,他对行政事务或内阁就能行使更强的控制。

②立法权(部分):议会法案需要经国王批准才能成为法律,国王有权否决议会的

法案。

2、虚君制的最终确立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39

1)时间:19 世纪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19 世纪后半叶),君主立宪制的最高形态“虚

君制”在英国最终形成。

2)表现

①行政权:君主对内阁首相的选择权基本丧失,只能任命多数党领袖组阁;首相组

阁后,处理行政事务的最高权力由内阁掌握,君主不再是最高行政权威所在,难以对内阁决

策发号施令。

②立法权:君主难以否决议会通过的法案,基本上丧失否决法案的权力。

3)原因

①工业革命和议会改革背景下,英国已经进入现代政党政治时代,尤其是议会真正

实现党派化。绝大多数议员都已成为某个政党的明确成员,在议会中开始出现现代意义上的

多数党。议会一半甚至更多为本党党员,他们对于本党有着牢固的忠诚度。【多数党领袖通

过控制多数党来控制议会,因而可以和君主分庭抗礼。由于绝对多数的存在,国王无法像从

前一样随性地进行任命。】

②在议会改革扩大选民基础,以及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普及的背景下,议会和内

阁所有预期产生是基于大众选举,被看做比世袭君主具有更强的政治合法性。因而,君主否

决议会法案和干预内阁事务被广泛看成政治上的不当之举,君主超然于政治之外则被视为美

德。

③维多利亚女王个人因素

i)对于君权的下降,女王并未极力抗争,而是大体采取默认和息事宁人的态度。

ii)1861 年阿尔伯特亲王去世,此后女王长期退隐于政务之外。

维多利亚继位

乔治四世是乔治三世长子,比较懒,爱好时尚,而且有英国国王花心的通病。他唯

一的子女夏洛特公主因难产而死,故乔治四世没有合法子嗣。

威廉四世是乔治三世三子,他年轻时认为王位不会落到自己身上,又因其两位兄长

与妻子关系都不好,因此不结婚。等到夏洛特公主和自己的二哥弗雷德里克去世后,威

廉四世急忙结婚,但是婚后唯一的子嗣早夭,因而也没有合法子嗣。

1818 年,乔治三世四子肯特公爵爱德华与德国的萨克斯-哥堡公国公主维多利亚结

婚,次年生下维多利亚。维多利亚刚出生时,其父欲给其起名为伊丽莎白,但乔治四世

不满,认为这是暗示将来要当国王,故改名维多利亚。

1820 年,乔治三世去世,乔治四世登基。1830 年,乔治四世去世,因其死后无嗣,

且二弟弗雷德里克去世,由其三弟威廉四世继位。1837 年威廉四世去世,维多利亚继位。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40

四、维多利亚女王及其时代在英国的历史地位

1、维多利亚时代(中期)是英国的巅峰时期与黄金时代

1)工业革命和自由贸易奠定了英国的头号工业和经济强国地位

2)海外殖民和商业活动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3)虚君制/现代议会内阁制的出现使得政治民主化,成为了民主的样版

4)文化、科技和大众生活水平提高

2、政治体制彻底转变

对于君主权威的下降,使得维多利亚女王大体上采取了默认和顺应时局的态度,这使英

国能够平稳地从君主制过渡到虚君制,最终实现从封建君主制向现代君主立宪制的转变。

3、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国民对于君主制的好感,加强了国民对君主制

度的拥护

1)少女君主带来的清新之风(尤其是和乔治四世与威廉四世相比较而言)

2)君主制和民主制可以并行不悖

3)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最强盛的时代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重要首相

1、罗伯特·皮尔(Robert Peel):托利党人,两次出任首相(1834-1835;1841-1846),

在任期内将托利党改造为保守党,被广泛认为是首位能与英国君主分庭抗礼的“真正”

首相。一般认为皮尔第二次出任英国首相标志着虚君时代的来临。皮尔第二次胜选时,

维多利亚女王是比较偏向于辉格党人的。但由于皮尔是议会多数党党首,因而女王不得

不让步。英国的现代警察制度是皮尔出任内政大臣期间一手打造的;《谷物法》是在皮尔

出任期间通过的。

2、阿伯丁伯爵(Earl Aberdeen):皮尔党人,皮尔的拥护者,19 世纪 50 年代出任首相。

3、德比伯爵(Earl Derby):托利党人,亲自将希腊文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翻

译为英文,被认为是最好的英文译本之一。

4、迪士累利(Disraeli):托利党人,多次出任英国首相。19 世纪 80 年代,迪士累利购

买苏伊士运河股权,进而控制埃及。迪士累利是罗伯特·皮尔之后第一位对于保守党作

出改革的首相,使得保守党进入了新时期。1867 年的议会改革就是由迪士累利领导的。

5、萨里斯伯里侯爵(Marquess Salisbury):托利党人,19 世纪 80-90 年代多次出任英

国首相。萨里斯伯里侯爵在任期间,对英国的外交作出巨大贡献,“光荣孤立”政策是在

他任内提出支持的。萨里斯伯里侯爵是英国历史上对于自然科学最感兴趣的首相,也是

最后一位保有贵族头衔的首相。

6、墨尔本子爵(Viscount Melbourne):自由党人,维多利亚女王的政治导师(1837 年

维多利亚登基时,时任首相就是墨尔本子爵),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就是以他而命名的。

7、罗素伯爵(Earl Russell)

8、帕默斯顿子爵(Viscount Palmerston):以政治作风强硬闻名,是“炮舰外交”政策

的代表人物。在他任鸦片战争

9、格拉斯顿(Gladstone):19 世纪后期自由党最伟大的政治家,1885 年议会改革是在

他的任上实现的。格拉斯顿的主要政绩在内政方面,主张给予民众更广泛的权力、爱尔

兰自治、尊重南非布尔人权利等。格拉斯顿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41

4、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为英国的科学、文化和公益等事业做出了诸多贡献。

1)1851 年伦敦世博会

2)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1881 年由不列颠博物馆独立而出)

3)1882 年成立的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爱德华七世)

4)1851 年落成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世界上最大的装饰类艺术博物馆)

5、由盛转衰

但维多利亚时期也是英国逐渐由强盛走向衰落的时代,外来的政治和军事挑战增加。这

一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济和国力的相对下降。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42

第六讲 第二次百年战争——海军与金融革命

一、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

1、概念:17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英国和法国在多数时间中处于敌对状态,双方之间发生

了频繁的战事。后世将这些战事统称为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以与中世纪时期的英法百年战

争相区分。

2、主要战事

1)九年战争(1688-1697)

2)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0-1714)

3)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

4)七年战争(1756-1763)

5)北美独立战争(1775-1783)

6)法国大革命之后的反法同盟战争(1789-1815)

3、英法战争的主要原因

1)英国防止法国称霸欧陆

2)法国对英国的复仇:七年战争中法国惨败,因而在北美独立战争中,法国向北美殖民

地人民提供了大量支持。

4、结果与评价

这些战争大多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除北美独立战争之外)通过这些战争,英国不仅

捍卫了自身的安全和独立,还极大地扩展了自己在海外的殖民和贸易利益。到反法同盟战争

结束之时,英国已牢固确立了头号殖民强国、贸易强国、金融强国、海军强国地位,并成为

了第一个迈入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能够拥有这样的地位,与第二次百年战争的胜利密不可

分。

北美独立战争中尽管英国失利,但英国借此甩掉了北美殖民地这一包袱,并且还保持住

了和北美殖民地的经贸往来;相反,法国几乎是耗尽全部身家性命才打赢了这场仗,然而战

后的财政亏空直接激化了法国国内的巨大矛盾,法国大革命就此爆发。

二、英国赢得第二次百年战争的主要原因

1、英国的岛国地位

英吉利海峡是英国的天然安全屏障,大大加强了英国的生存能力,使英国更有条件与法

国长期抗衡。

2、均势战略和结盟政策

英国为什么能够赢得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的胜利?主要从海军和财政两个角度解

释。关于英国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英国如何实现政治现代化(由绝对君主走向虚君

共和),二是英国如何崛起。本讲就涉及第二个问题。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43

1)概念:英国对于欧洲大陆的目标不在于进行领土扩张,而是维护均势(防止其他某个

强国获得欧洲霸权)。均势政策使英国易于在大陆找到盟国或合作伙伴。

2)盟国的作用

①帮助英国在欧洲大陆牵制和打击法国;

②有助于防止法国夺取欧洲霸权;

③减弱法国入侵英国的危险;

④使法国难以集中力量与英国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竞争;

⑤总而言之,盟国对于英国击败法国和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3、 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

在对法战争中,皇家海军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不仅可以守卫英吉利海峡,维护英国本土

安全,还可以打击敌人的海外殖民和商业利益,同时扩展英国的海外利益,从而既维护英国

的生存,壮大英国的力量,也削弱了敌国的实力。

4、英国的金融革命和长期国债制度

17 世纪末至 18 世纪,英国发生了著名的“金融革命”,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长期国债制

度的建立(第一个现代公共信贷体系)。该制度使英国政府可以从民间筹集大量资金,用于

支持战争,它使英国的对外战争建立在坚实的财力基础之上。【18 世纪的“军事财政国家”

(Military-fiscal state)概念】

三、英国皇家海军

1、皇家海军的战斗力

1)从 1700 年至 1789 前,英国舰队与法国舰队或法西联合舰队的 15 次分出胜负的大规

模海战中,英国赢下 11 场,只输掉 4 场;在击沉舰艇数量上,英国舰队共击沉 42 艘敌舰,

只损失 3 艘。

2)从 1793-1805 年,英国与法国及其盟国进行了六次大海战。英国伤亡 5749 人,法国

及其盟国伤亡 22657 人,伤亡比接近 1:4。

3)从 1793-1815 年,英国有 166 艘各种类型的军舰被敌人击毁或俘获,其中只有 5 艘是

主力舰;敌人有 1201 艘被击毁或俘获,其中主力舰 159 艘(比例分别为 1:7.2 和 1:32)。

2、特拉法尔加海战

1)时间:1805 年 10 月 21 日

2)交战方:英国 vs 法西联合舰队

3)地点:西班牙南部临近直布罗陀海峡的特拉法尔加角

4)兵力对比:战舰(主力舰):27-33;火炮:2148-2626;人员:16820-21580,英国全面

占下风。

5)伤亡比:英方伤亡 1663 人,军舰无一损失;法西伤亡 6933 人,被俘约 7000 人,战

舰被俘 15 艘、损毁 8 艘。(人员死伤/被俘和军舰损毁/被俘比例分别为 1:7 和 0:23)

6)后世纪念

①伦敦市中心的最大空地被命名为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广场中央竖立

着纳尔逊勋爵的雕像。

②纳尔逊勋爵的旗舰胜利号(HMS Victory)停留在朴茨茅斯(Portsmouth)的英国皇家

海军军港之内。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44

3、英国皇家海军能取得卓越战绩的原因

1)可能原因及分析

①数量优势说:认为英国的优势在于更多的战舰。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一时期英国

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帝国,因而很多时候英国的战舰散布于世界各地。在某一地区,英

国的舰队在数量上很难形成优势。但在一对一对决中,英国的舰艇往往具有优势。

②技术优势说:认为英国胜在更先进的战舰或装备。但如果对比此时英国的硬件,

就可以发现这一解释同样有一定问题。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英国舰队的旗舰“胜利号”长 57

米,排水量 3500 吨,拥有三层火炮甲板、104 门火炮;而西班牙舰队的旗舰“至圣三位一

体号”长约 64 米,排水量 4950 吨,拥有四层火炮甲板和 140 门火炮。从双方旗舰的对比

上,就可以看出英国的技术并非处于完全的优势。

2)决定性因素:人员素质优势

英国海军官兵具有更强的进攻精神,舰长具有更好的指挥能力,水兵具有更好的专业技

能。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英国皇家海军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增强官兵的进攻精神、有

利于促使官兵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制度。

①弘扬进攻精神和“进攻至上”的作战法则,强化进攻精神,提高官兵作战能力。

i)在敌我力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敌方力量不超过本方的1.5倍),遇敌必攻击;

ii)上风处攻击。平行战列战术要求战列舰(battleships)需要与风向垂直,以最大

限度地减少风对于战舰稳定性的影响。一般而言,舰队会选择在下风处攻击,以最大限度地

发挥火炮的火力(上风处的战舰因风的作用形成倾角,使得最底层夹板的火炮失去火力)。

另一方面,下风处的军舰在战斗不利时可以利用风力,方便撤退。但英国皇家海军恰恰反其

道而行之,要求所有舰队都要在上风处攻击,以激发出海军战士破釜沉舟的斗志。这一作战

法则,一定程度上也刺激英国海军将士在日常重视训练,提高作战能力。

iii)以近战与混战取代平行战列战术,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发挥两侧火炮的作用,

另一方面能够有效限制敌人的撤退。但这种战术一方面使得指挥混乱,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舰

队暴露在对方的火力之下。

②严格的纪律规定和监督措施

《战斗条例》(Articles of War)规定每位舰长或指挥官收到战斗指示,或是发现自己

有义务迎战敌舰时,若未做出必要战斗准备,都要被处以死刑;同样的,任何在展示撤退、

止步不前、避战或未尽全力迎战敌舰者,也将被处以死刑。【七年战争中英国的舰长彬格(Byng)

在打了胜仗后,因战舰受损没有选择追击,结果被告发,后被处死。】

③物质奖励制度

i)工资:英国海军舰队的分队舰长年薪可达 3000 英镑(当时皇家造币局局长的

年薪也不过 500 磅)

ii)奖金:缴获敌军帆船后,英国政府按照市场价收购。其中 1/4 归舰长所有,

1/4 归其他军官所有,剩下的 1/2 则由其他的水兵和士兵平分。

④舰长竞争上岗制

具有担任舰长资格的军官数量大于实际担任舰长职务的军官数量。如果有资格担任

舰长的军管处于赋闲状态,则只能拿工资的一半(同时也自动失去获得奖金的机会);已担

当人舰长职务的军官被罢免,从“人才库”中选择舰长补缺。这一制度对舰长起到督促作用。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45

四、金融革命:英国的长期国债制度

1、概述

17 世纪末至 18 世纪,英国发生了著名的“金融革命”,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长期国债制

度的建立(第一个现代公共信贷体系)。该制度使英国政府可以从民间筹集大量资金,用于支

持战争,它使英国的对外战争建立在坚实的财力基础之上。

2、长期国债制度建立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国内政治体制的变革。随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初步建立,议会的权威明显

上升,它牢固地把持了征收税赋的权力。

这样,国王或者说国王为首的内阁很难凭借擅自征税来偿还大宗贷款。政府要获得大宗

贷款,只有一条路:去获得议会的同意,并由议会提供财政担保(议会承诺用征收某些赋税

来偿还贷款)。这样一来,在光荣革命后,英国政府的大宗贷款都是得到议会担保的,而议

会的担保能明显提高政府的财政信用。

3、议会担保与政府财政信用的提高

1)议会有合法的征税权,债权人有理由对议会的担保能力有信心。

2)对于政府的大宗借款请求,议会是在经过仔细审议和辩论后才表示是否同意和提供担

保。这意味着,如果议会同意提供担保,这个决定是建立在对偿还能力的理性考虑之上的。

3)议会对贷款的审议和批准是公开的,这本身就具有“公示”作用。

4、政府财政信用与长期国债制度的建立

由于信用有保证,英国政府能够以相对宽松的条件获得贷款:还贷期通常在 10 年以上,

利息也较低。而且这些贷款被看成是给予“国家”而非“私人”(先前国王的借贷由于未与

议会发生联系,常被视为“私人”性质的),所以被称为 national debt 或 public debt。这样,

长期性国债制度在英国逐渐建立起来。

5、国债类型

1)公司性国债(corporate bonds):政府用利息和商业特权换取贷款,债权方是公司或者是

根据与政府的协议有权组建特权公司的个人;凭借商业特权,公司股东可通过商业利润和股

票的升值而获利;是否归还本金由政府决定(归还本金须至少提前一年通知);政府若归还本

金,则停付利息,并收回特权。

为何英国能够推行这一套制度,而法国人很难做到?

1、作为一个岛国且以来海外贸易的国家,海洋安全对英国生死攸关。这促使英国注

重海军建设,并认为直接摧毁敌方海军力量是维护自身海洋安全的最佳途径。相比之下,

法国是以大陆战略为重点的路上强国,不依赖海外贸易,因而也较少关注海洋安全,并

认为打击敌方商船与为本方商船护航是对海军更保险的使用方式。

2、光荣革命后直到 19 世纪,议会的权力和影响力明显上升,工商业阶层在议会中

有强大的话语权,而他们也要求海军能够以最有利的方式保护海外贸易。这也有利于增

强英国政府和海军当局建设海军的积极性。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46

2)年金式国债(annuities):政府发行由个人购买的年金式债券;在持有人的有生之年或某

个长久年限内(通常是 99 年),政府须一直向受益人支付利息,并在上述期限到期后偿还本

金。

3)彩票式国债(lotteries):政府发行大量彩票,极少数中大奖者可在十几年中每年领取数

额较大的奖金,余者可领取一次性低额奖金。

6、总结

国债持有者既可享用从中产生的利息等收益,也可将国债转卖他人。因此,国债制度不

仅使英国政府得到了大量用于支持战争的资金,也促进了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和金融市场的

发展,后两者被统称为“金融革命”。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47

第七讲 跃进与没落——英国的崛起、兴衰与国民性格

一、为什么英国能够崛起?

1、英国崛起与欧洲的共性——作为整体的欧洲崛起(见第一讲)

2、英国崛起的个性化因素(Britain)

1)B—孩子(Baby):英国历史上两大事件的导火索,都与孩子有关

①宗教改革的导火索是亨利八世希望得到男性继承人;

②光荣革命的导火索是詹姆斯二世得子,英国社会恐惧天主教复辟的危险。

【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2)R—宗教(Religion)

①宗教各派别的促成了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初步建立;

②新教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3)I—岛国(Island)

①海峡是英国的天然屏障,有利于维护英国安全;

②促使英国人走向海洋,从而有利于海外贸易与殖民的开展。

4)T—变革(Transformation/Transition)

①通过和平渐进变革方式实现政治现代化,建立并完善了议会主导下的君主立宪;

②和平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和平;

③通过变革,英国走上议会政治道路,有利于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声音,一定程度上

消解社会矛盾;

④由民选产生议会,这种政体有利于加强国家内外政策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5)A—距离感(Aloof)

①对欧陆“保持适当距离”的外交政策;

②无意夺取欧陆领土,只要求保持欧洲大陆的军事与和平。一方面避免在欧陆争夺

中浪费国家资源,另一方面也不会卷入欧陆的复杂纠纷。

6)I—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经济领域的革命性变革,使得英国拥有了长期的产

业优势和国力优势,有利于资本与贸易的全球扩张。

7)N—海军(Navy)

①保护了英国的本土安全

②有利于殖民、贸易扩张和经济发展

3、工业革命为何在英国兴起?

1)欧洲/英国崛起的原因,都可以用于解释工业革命的原因(见前述)

2)18 世纪英国偏高的劳动力价格和偏低的煤炭价格,使得企业家寻求用化石能源来代

替人力资源,寻找更有效利用化石能源的生产方式。

3)中英对比(彭慕兰观点)

①英国煤矿积水多,抽水需要诱发了蒸汽机的发明;中国的煤矿基本分布在干旱的

北方

②英国不仅煤炭资源丰富,而且煤矿的分布地点便于运输和使用,从而便于蒸汽机

的广泛运用;中国这一时期的经济中心是江南地区,距离煤炭资源丰富的北方远,运输不便。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48

③殖民地提供了大量农业原料(例如廉价棉花),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支撑;中国则

不具备这一优势

4)近现代专利制度的出现

5)17 世纪“实验科学”概念出现,要求用试验或者实物直观表现或验证科学理论。

二、为什么英国衰落?

1、“英国病”的病根

1)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采用先进技术不如新兴国家积极便利。

2)英国有着广阔殖民地,这为英国产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市场,但削弱了英国企业通过

革新以提高竞争力的动力。

3)在他国进行工业化时,英国作为头号经济强国已积聚了大量资本,它自己又有着广阔

的海外领地,这使英国资本大量投向海外牟利,削弱了英国本土工业发展的后劲。

4)家族式经营和管理在英国企业中比较盛行,这影响了英国企业的发展。

5)19 世纪 40 年代后,英国长期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其他国家则不时或长期推行保护主

义,这给英国造成了贸易环境的不公平。

2、文化角度解释“英国病”

1)概述:至 20 世纪初,贵族总体上依然是英国经济上最富有、政治上最有权势的群体,

是英国社会最上层的精英。贵族文化对英国的平民产生了强烈影响,贵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了

崇尚对象,而这抑制了英国社会中企业家精神的成长(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热情)。

2)具体表现

①对贵族生活的向往诱使很多平民企业家将大量时间、金钱用在非生产性领域。【从

政是企业家取得一定财富后的一种选择,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议员一贯由贵族担任。】

②对贵族生活的向往诱使很多英国人的教育取向和职业选择呈现较多的“贵族气

息”,与企业经营无关系或关系不大。【贵族子弟大多选择文学、历史、哲学、神学、考古、

法律、历史和自然科学等专业,其目的包括求得公职、满足个人兴趣追求与社交需要。但这

些目的都不是为赚钱养家或是从事企业生产】

3)对该解释的质疑

①缺少足够材料证明,对贵族文化的推崇明显削弱了英国人的企业家精神。

②难以解释为什么 19 世纪后英国的经济衰落主要表现为工业竞争力的下降,而非

金融和贸易领域的衰落。

③即便英国贵族文化中有着与企业家精神相背的因素,但贵族文化不是英国文化的

全部,英国文化或民族性格中也有不少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因此,不能简单断言英国文

化是对经济发展来说是消极的。

三、英国国民性格中的积极因素

1、对礼节(人际交往中所应遵循的礼仪规范)的重视

1)对礼貌用语的高频使用

2)“道歉文化”

3)内敛

4)委婉

5)克制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49

6)诚信

2、幽默感

1)丘吉尔为代表的英式黑色幽默

2)对自嘲的频繁使用

3、逆境中的坚忍和乐观

1)沙克尔顿的南极探险

2)二战中英国的顽强抵抗【1802 年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英国曾经与法国签订《亚眠和

约》,以赢得喘息机会;但二战时英国并未与德国议和,而是选择对抗到底。】

4、严谨、理性的工作作风

1)《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牛津英语词典》等的编撰

2)在科学领域的巨大成就(牛顿、达尔文、法拉第、图灵、霍金、查德威克、汤姆孙、

卢瑟福等)

3)在技术领域的巨大成就(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惠特尔发明喷气发动机、蒂姆·博尔纳

斯·李发明互联网、莫格里奇发明笔记本电脑、沃特森·瓦特发明雷达、约翰·谢泼德·巴

伦发明自动取款机)

4)在制造业部分下属门类中的成就(汽车制造业、航空发动机制造业……)

5、温和的政治心态

1)激进的左翼(共产主义等)和右翼(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等)思潮不利于经济发展

和社会稳定。这些思潮在某些西方国家身上曾经十分突出,但在英国从未获得显赫地位。在

英国现代史上,温和的自由主义或改良主义一直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2)在英国著名的思想家中,激进的左翼或右翼思想家难得一见。如洛克、霍布斯、休谟、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密尔、阿克顿等思想家,尽管其具体主张不同,但从本质上都

是自由主义思想家。

3)在经济最萧条的时候,英国的极左和极右势力都没有得势;历史上英国共产党只产生

了 4 名议员,极右翼政党则从未出现在议会中。

4)英国温和政治心态成因的一种解释:从 17 世纪末-20 世纪,英国走的一直是偏向自由

主义和改良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并在其中实现了经济现代化。这极大地影响了整个英国的

民族心理,使自由主义和改良主义在英国,尤其在精英阶层中深入人心。同时,英国人对礼

仪规范的遵循、坚忍乐观的心态与严谨求实的作风,也有利于他们远离激进主义或极端主义

的意识形态。

四、英国人的“绅士风度”

1、绅士风度的发展

到 18 世纪中后期,英国……

2、英国人绅士风度的具体体现

1)礼节:以对他人表示尊重的得体方式去待人接物。

2)适当的矜持与情感控制:在谦恭和傲气之间、性格外露和喜怒不形于色之间掌握一种

平衡,从而既不呆板,又能体现一丝尊严和冷峻。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50

3)荣誉感:一位绅士应该是注重自身名誉甚至视名誉为生命

4)勇气:面对困难和危境时的坚韧、自信和乐观。

5)精英意识:认为自己属于国家的优秀分子,在服务社会和遵守道德规范方面应具有更

高的责任感,应该起到表率作用。【一战中英国有 600 万男性参战,阵亡率为 1/8,其中贵

族军人的阵亡率达到 1/5。曾经就读于伊顿公学的英国贵族军人中,伤亡率高达 45%。在一

战中,英国有 20 位拥有贵族爵位的贵族阵亡,有 49 位贵族爵位的第一继承人阵亡。一战开

始后的 16 个月中,有 800 贵族子弟在战争中受伤或阵亡。】

6)温和稳健的变革理念:不主张激进变革,主张在传统与现代、变革与稳定之间寻求恰

当的平衡,肯定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积极意义的传统习俗或价值观。

7)体育精神(运动家精神):热爱体育,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身体,也不仅是为了个人的荣

誉,也是因为体育竞赛也是彰显美德、信仰和价值观的过程。英国是现代体育的发祥地,现

代体育在英国的兴起主要是在维多利亚时期。【其原因包括:①工业化对健康的影响促使人

们通过体育运动强身健体;②自由主义思想带来了自由竞争理念;③社会达尔文主义对体育

的强调;④不少人士著书立说,强调体育对塑造人格的重要性;⑤英国人对体育项目的改良】

英国绅士阶级是英国现代体育和体育精神的首要实践者。

8)适当的幽默感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51

第八讲 未止步的变革——20 世纪以来的英国政治

一、自由党的衰落和工党的兴起

1、19 世纪中后期保守党和自由党在基本立场上的区别

1)自由党总体上更具有自由主义理念,保守党则更强调传统和秩序:自由党的主流派更

倾向于自由贸易和经济放任主义,更强调给予大众政治权利;在保守党身上,贸易保护主义、

经济干预理念和对传统政治秩序的维护则有更多体现。

2)两党都是由有产阶级主导,但自由党对普通民众的要求有更多考虑,保守党则更倾向

中上阶层的利益。

3)对于殖民帝国的价值,自由党内的质疑声音更强,保守党内的“帝国主义分子”则更

多。

4)在爱尔兰问题上,自由党内同意给予爱尔兰自治或独立地位的人士更多,保守党的多

数成员则坚持将爱尔兰合并于英国。

5)对于增加国防开支,自由党内的消极声音强于保守党。

3、自由党由兴转衰

1)前后变化

①1860s(维多利亚早期)的议会改革,使自由党在英国政治舞台上占据优势地位。

②1886 年后,自由党经历了长达 20 年的沉寂期,只在 1892-1895 年间在议会选举

中获得相对多数,组建联合政府短暂执政。

2)原因

①自由党本身的意识形态困境,或者说“不改革”:自由党虽然对普通大众的权益

有更多关注,但其意识形态的一大基础是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主义,即主张减少甚至避免国家

对企业经营的干预。或者说,自由党人只愿意在不违背自由放任主义的前提下去改善大众的

境遇,这使他们难以积极应对下层广大民众要求通过国家干预来改善自身待遇的呼声。

②保守党的改革

3)自由党的改革与成效

①背景:自由党在 19 世纪后期的沉寂,使改革势在必行。

②主要表现:“新自由主义”的出现【与 1970 年代起兴起并影响至今的“新自由主

义”是两个概念】

③“新自由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的差异:古典自由主义推崇个人政治自由和经济

放任,新自由主义在肯定政治和经济自由的基本价值的同时,也强调国家干预的意义。

i)个体自由有赖于社会整体的正义与和谐。如果后者受到破坏,个体自由也得

不到保障。

ii)任何自由都不应导致对他人正当权益的破坏。如果某些人的“自由”导致他

人不得不接受对己有害的契约,这种“自由”就是不公正的,就要受到制约。

④成效:1905 年大选,自由党胜出。此后,在自由党政府推动下,许多有利于下层

民众的立法获得通过

i)1906 年《工伤赔偿法》、《劳资争端法》

ii)1908 年《养老金法》

iii)1909 年《劳工交流法》、《行业委员会法》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52

iv)1911 年《国民保险法》:工人享有健康保险和失业保险,所需费用由企业、

工人和纳税人共同缴纳

4、一战后自由党的衰落的表现

1)1918 年大选:保守党 335 席、自由党 161 席、工党 56 席;

2)1923 年大选:保守党 259 席、自由党 158 席、工党 191 席;

3)1924 年大选:保守党 419 席、自由党 40 席、工党 151 席。

5、一战后自由党的衰落的原因

1)一战中自由党政府的党内斗争导致自由党分裂

①直接原因

i)观点分歧:是否应该为满足战争需要而推行大规模的战时经济管制?是否应

该推行义务兵役制?

a)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为首的派别认为经济管制是对企业经营自由的侵

犯;而义务兵役制是对个人自由的侵犯,甚至会使民主政体面临更多危险。【义务兵役制可

能导致军国主义思想的蔓延】

b)财务大臣劳合·乔治为首的派别与阿斯奎斯的想法正好相反,支持战时

经济管制和义务兵役制。(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也在此派中)

ii)炮弹丑闻:英国报章指责政府指导战争不利,没能为前线提供足够的弹药。

iii)加利波利战役:1915 年 2-12 月对土耳其作战的失败令自由党政府备受批评。

②根本原因

i)自由党内意识形态分歧:自由党虽大体接受了新自由主义,但对于应该多大

程度上实现国家干预,党内依然有着重大分歧,这在一战初期就已经明显暴露。阿斯奎斯派

和劳合·乔治派在经济管制问题上严重对立。

ii)劳合·乔治和阿斯奎斯的个人权力之争

③自由党的应对:在上述事件影响下,自由党遭遇国内外政治危机,因此选择与保

守党等党派建立联合政府。在联合政府中,阿斯奎斯一开始仍是首相,但受到劳合·乔治和

保守党人的排挤。1916 年 12 月,阿斯奎斯下台,劳合·乔治就任首相。

2)工党与自由党由合作走向分裂

①早期工党与自由党合作关系的建立

工党在 19 世纪末兴起,而且很快形成了与自由党的合作关系,主要体现在:在议

会选举中,双方互相支持(比如,工党在很多选区中不参选,而要求本党支持者支持自由党

的候选人;作为交换,自由党也在某些选区中支持工党候选人当选)。

②早期工党与自由党建立合作的原因

i)新生的工党难以在议会选举中赢得下层民众大力支持,希望借助自由党来多

少赢得一些议席。【建党初期的工党财力有限,也缺乏成熟的组织架构,无力开展高强度的

竞选宣传。而且,工党虽然主要代表工人和下层民众的利益,但改革后的自由党也能够在相

当程度上做到这点,何况自由党作为老牌政党根基深厚,且长期执政。这样,很多下层选民

还是更愿意投票给自由党。这样,工党觉得,如果想获得议席,与其自己单干,不如与自由

党合作。】

ii)自由党对于工党合作也有一定的兴趣。【工党党员主要来自基层,贴近大众。

若有工党辅助,这有利于自由党更好地获得下层选民的支持。即便作为回报把某些选区让给

工党,也是利大于弊。】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53

③两党合作破裂:1917 年 8 月,工党领导人未经劳合·乔治允许,赴德国参加宣

传和平的活动,引来劳合·乔治不满。当他前往唐宁街 10 号拜访劳合·乔治时,吃了闭门

羹,站在门口的擦鞋垫上等了几十分钟,史称“擦鞋垫事件”。这一事件被工党视为奇耻大

辱,两党合作由此破裂。此后,工党真正作为一支独立力量活跃于英国政坛,自由党则失去

了一个重要的臂膀。

3)自由党和爱尔兰议会党团合作的终结

1800 年爱尔兰被合并于英国后,爱尔兰在英国议会中获得了 100 个议席。由此,英国

议会中也出现了一个由来自爱尔兰的议员组成的群体,就是所谓的“爱尔兰议会党团(I rish

Parliamentary Party)”,他们大多支持爱尔兰获得自治地位。

由于自由党长期以来对爱尔兰获得自治有同情态度,它与爱尔兰议会党团也逐渐形成了

在议会中的合作关系。自由党在议会中对爱尔兰自治给予支持,爱尔兰议会党团则在其他议

题上支持自由党。

一战发生前夕,自由党在议会中提出爱尔兰自治法案。但是,迫于保守派的压力,自由

党对该法案又有所修改,同意将北爱尔兰地区划在自治范围之外,这令爱尔兰议员十分不满。

1916 年,爱尔兰发生反英的复活节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但起义将爱尔兰的民族主义情绪

推向高峰。事后,激进的民族主义党派新芬党(Sinn Fein)的势力大大发展。1918 年英国议会

选举中,新芬党在爱尔兰地区获得大胜,但当选的议员拒绝前往伦敦,而是在都柏林召开独

立的爱尔兰议会。这是爱尔兰与英国分裂的开始。这样,英国议会中也不存在所谓的爱尔兰

议会党团了,自由党在议会中也失去了一个重要盟友。

6、小结:为什么自由党衰落?

1)自由党在一战中分裂

①自由党内的意识形态分歧:自由党虽然大体接受了新自由主义,但对于应该在多

大程度上实施国家干预,党内依然有着重大分歧,这在一战初期明显暴露:阿斯奎斯派和劳

合·乔治派在经济管制等问题上的对立。

②阿斯奎斯和劳合·乔治的个人权力之争。

2)自由党与工党以及爱尔兰议会党团的分手:长期以来,工党和爱尔兰议会党团都是自

由党在议会中的主要盟友,这有利于加强自由党在议会中的优势。但在一战前夕以及一战期

间,自由党人的做法令工党和爱尔兰议员甚为不满。

3)工党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的崛起

4)1924 年“季诺维也夫信件”事件。在当年大选前,有人杜撰了一封苏联要人季诺维也

夫给工党的来信,并在报纸上公开,其中鼓励工党在英国发动革命。这令英国的很多选民尤

其是有产阶级大为恐慌。结果,很多本来愿意支持自由党的人都投票给了更为保守和反共的

保守党。保守党大胜,自由党大败。

二、一战后政党政治的演变及其当代特点

1、一战后至今英国的历任政府

1)一战后至二战前——保守党的优势时代

①劳合·乔治(Lloyd George):保守党政治家,1916-1922 年出任英国首相。

②博纳·劳(Bonar Law):保守党政治家,1922-1923 年出任英国首相。

③斯坦利·鲍德温(Stanley Baldwin):保守党政治家,三次出任英国首相(1923 年

5 月-1924 年 1 月,1924 年 11 月-1929 年 6 月,1935 年 5 月-1937 年 5 月)。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54

④拉姆齐·麦克唐纳(Ramsay MacDonald):工党政治家,1924 年 1 月至 11 月、1929-

1935 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麦克唐纳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工党首相,但他的两个任期内工

党都没能在议会获得绝对多数,因而只是联合执政的悬挂议会(Hung Parliament)。

⑤内维尔·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保守党政治家,1937 -1940 年任英国首相,

任期内推出臭名昭著的绥靖政策,也因此引咎辞职。

2)二战前至二战结束前夕——从保守党到工党领导的福利国家道路

①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首相,1940 年

5 月接替张伯伦出任首相,带领英国人赢得了二战胜利。

②克莱门特·艾德礼(Clement Attlee):二战结束前期(1945 年 7 月)抓住人民厌战

而渴望平等发展的心理,采纳《贝弗里奇报告》,以“福利国家”为纲领,率领工党大胜。

艾德礼是率领英国走上福利国家道路的重要人物。

3)二战结束后到 60 年代——两党的主张趋同

①两党的共同之处

i)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经济的广泛国家干预,尤其是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或货

币政策去刺激需求

ii)广泛、大规模的社会福利

iii)国有经济与私营经济相结合的混合经济

iv)与西方国家的密切合作以及英美特殊关系

v)这种趋同性被称为“巴茨克尔主义” 【取保守党政府财政大臣巴特勒(Butler)

及其前任工党政府财政大臣盖茨克尔(Gaitskell)的姓氏缩写】

②该时期历任首相

i)克莱门特·艾德礼(Clement Attlee)

ii)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1951-1955 年再度出任首相

iii)安东尼·艾登(Anthony Eden):保守党政治家,1955-1957 年任英国首相。

iv)哈罗德·麦克米兰(Harold McMillan):保守党政治家,1957-1963 年任英国

首相。

v)道格拉斯·霍姆(Douglas-Home):保守党政治家,最后一位上院背景的首相,

为当选放弃伯爵称号,1963-1964 年出任英国首相。

vi)哈罗德·威尔逊(Harold Wilson):工党政治家,1964-1970 年第一次出任首相。

4)70 年代——经济低迷

①严峻挑战:财政赤字、通货膨胀、高税收、国家干预、福利国家导致的勤劳精神

消退、石油危机

②该时期历任首相

i)爱德华·希斯(Edward Heath):保守党政治家,1970-1974 年出任英国首相。

ii)哈罗德·威尔逊(Harold Wilson):工党政治家,1974-1976 年第二次出任首相。

iii)詹姆斯·卡拉汉(James Callaghan):工党政治家,1976-1979 年出任首相。

5)80 年代-90 年代——“撒切尔主义”及其余声

①主张:倡导自由主义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强调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尽可能减少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刺激企业和个人的工作、创新和投资的积极性。强调个人应该首先凭借

勤劳和才智获得幸福生活,而不是依赖救济和福利。

②该时期历任首相

i)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保守党政治家,1979-1990 年出任英国

首相,英国历史上首位女首相,号称铁娘子。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55

ii)约翰·梅杰(John Major):保守党政治家,撒切尔的政治继承人,1990-1997

年出任英国首相。

6)工党重新崛起与“B 时代”的到来

①主张:对撒切尔主义的吸收,继续进行改革

②该时期历任首相

i)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工党领导人,1997-2007 年任英国首相,因在伊拉

克战争中的政策备受质疑而下台。

ii)戈登·布朗(Golden Brown):工党领导人,2007-2010 年任英国首相。

7)保守党执政

①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保守党领导人,2010-2016 年任英国首相。

②特蕾莎·梅(Theresa May):保守党领导人,2016 年起出任英国首相。

2、当代英国政党政治的若干特点

1)多个政党并存,但两大超级政党(工党、保守党)鹤立鸡群。【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

尔兰基本上都有分离主义的政党。英国的第三大党是自由民主党,但和工党与保守党完全无

法相提并论。】

2)主要政党都有着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严密组织架构,都有类似的精英层和领导层。

①议会党团:指某党在议会中所有议员构成的团体

②议会党团核心成员

i)执政党:首相+大臣

ii)在野党:党首+影子内阁

③“党鞭”(Whip):管议会党团的纪律,负责投票时的监督

3)英国之所以长期维持两大政党格局,通常有一个大党在下院中处于“多数党”地位。

这与下院选举实行“简单多数制”有关:在某选区中,即便所获选票未过半数,获最多选票

的候选人也将胜选。

比例代表制 公平 政府的不稳定,小党容易控制大党 推诿责任

简单多数制 不公平 稳定的“多数党”政府 “负责的政府”

4)当前两大政党的基本政策纲领其实没有重大或本质性的区别,所谓的区别主要是程度

性而非本质性区别。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英国社会的结构是典型的“橄榄球”型,

中产阶级占了绝大多数,因此两党的主要竞争也是集中在对于中产阶级的满足方面。

5)左右选举结果的是“基本原则”之外的因素,例如政党的执政地位与成果、竞选方式、

“细节上的亮点”(针对特定群体具有吸引力的政策主张)等等

6)主要政党仍有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或“基本盘”,即某一政党拥有某种传统优势、

更容易在选举中胜出的地区。一般而言,工党与制造业从业者联系紧密,其基本盘在英格兰

中北部(利物浦、曼彻斯特、利兹、设菲尔德、伯明翰等);保守党历来和贵族、金融贸易

从业者较为接近,其基本盘在英格兰中南部(大伦敦地区)

7)主要政党内部,既存在激进派,也存在保守派;既有理想派,也有现实派。

三、议会(上院)的新变革

1、上院的立法权——创议权(拟定和提出新议案的权力)

1)含义:上院有权对于下院的法案进行审议和否决。

2)发展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56

①虽然上院具有创议权,但自 19 世纪以来,绝大多数议案首先在下院中提出,上

院很少主动提出议案。因此,议案首先在下院提出已经成为一个通行惯例。

②19 世纪后期开始,在自由主义的民主政治愈发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上院审议和

否决下院议案的权力也受到明显质疑。

3)原因:上下院议员构成的不同

①参政议政能力不同:在 1999 年议会改革前,上院的主体是世袭贵族,此外还有

部分宗教界人士(坎特伯雷大主教、约克大主教等)。相比于将从政作为职业的下院议员,

这些世袭贵族的参政议政能力显然较弱。

②“政治合法性”不同:民选的下院议员更能代表选民要求和意愿,而上院议员是

凭借血缘、出身、门第获得议席的。非民选机构对民选机构提出的法案进行否决,很难服人。

③上院长期以来亲保守党的倾向

2、对上院否决权进行限制

1)《1911 年法案》:对于财政(预算、税收)法案,若上院在下院通过后的一个月内仍

不认可,可直接送交国王批准;对于非财政类法案,即便上院反对,只要下院在两年内三次

通过之,即可直接送交国王。【二十世纪以来英国议会通过的对政治制度进行变革的最重要

法案。在《1911 年法案》通过的过程中,同样遇到了 1832 年议会改革一样的状况:自由党

要求国王乔治五世分封自由派贵族,以期改变上院实力对比,上院只能接受这一事实。】

2)《1949 年法案》:对于非财政类法案,即便上院反对,只要下院在一年内两次通过之,

即可直接送交国王。

3、终身贵族(life peerage)制度

1)时间:1958 年《终身贵族法案》,建立“终身贵族”制度。

2)分封对象:“政治精英”(退出政坛的前任首相、大臣、政党领袖和资深下院议员)和

“专业精英”(科学、文教等领域)

3)不世袭

①男爵身份

②自动成为上院成员(世袭贵族仍是上院成员)

③由专门委员会提名

4)对上院改革的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上院成员的参政议政能力

②有利于解决上院的政治合法性问题

③有利于减弱上院亲保守党的倾向

④在传统与变革间寻求平衡的渐进改良主义的体现

5)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上院中世袭贵族的问题

4、1999 年上院改革

1)内容

①上院保留 92 名世袭贵族,其余 600 余名世袭贵族退出。这 92 位世袭贵族基本

上由所有贵族选举产生。

②世袭贵族可以参加下院竞选【非常重要!!!!!打破了贵族不能参与下院选举的先

例,体现了英国政治参与的平衡】

③终身贵族依然是上院成员

2)结果:1999 年上院改革后,世袭贵族 92 人,高级僧侣 26 人,终身贵族 595 人。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57

3)意义:上院的参政议政、上院政治合法性问题、保守党在上院的优势问题等都进一步

得到妥善解决。

5、上院改革的前景

1)世袭贵族将会完全退出上院。1999 年法案是工党与贵族的妥协,带有过渡性。

2)上院议员在未来将像下院议员一样,全部或大部分经选举产生。【优点在于能够更好

地限制内阁的作用,以防首相所在的多数党操控下院】

3)上院在未来将不会消失,英国也不会成为一院制国家。改革后的上院将在英国的议会

政治中起到独特的作用。

四、虚君制下英国君主的政治作用

1、虚君制度的最终确立

1)时间:19 世纪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君主立宪制的最高形态“虚君制”在英国最终

形成。

2)权力限制

①行政权:君主对内阁首相和大臣的选择权基本丧失,只能任命议会多数党领袖组

阁;内阁掌握处理行政事务的最高权力,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君主不再是最高行政权威所

在,难以对内阁发号施令。

②立法权:君主难以否决议会通过的法案,实际上丧失了否决法案的权力。

3)特点:这些内容在英国的法律或宪法中从未得到书面规定,只作为宪法性惯例存在。

4)英国的“不成文宪法”及其两大来源

①具有宪法意义的多个议会法案(《权利法案》、《英格兰苏格兰合并法案》、《议会

改革法案》等)

②宪法性惯例(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s):在各项法案中未得到明确规定,但依然

能够作为惯例而得到广泛认同和遵守、不太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宪法原则。

③上述原则大多深深扎根于英国的政治结构和政治现实之中,即便不作书面规定,

也不易或难以变更。虚君制的内容大体是作为宪法性惯例存在的。

2、英国君主的作用

1)礼仪作用

作为国家元首,在国事活动中扮演礼仪性角色。

2)名义上的权力行使者

作为国家元首,是很多权力名义上的行使者(实际由首相与内阁掌握)。这些权力

主要包括:任命大臣;任命外交官员;任命武装部队军官;决定授勋人选;解散议会和宣布

进行议会选举;对外宣战和缔约;承认他国或与他国建交;发放或剥夺英国公民护照。在英

国,这些权力被称作“皇家特权”(Royal Prerogative)。

3)国家象征

作为联合王国的人格化象征,促进国民对国家的认同。一般而言,国家象征具有两

种要素,一是需要体现国家和民族的优秀品质,从而弘扬民族认同感;二是最好能够政治中

立,以免因特定的政治或意识形态而引发分歧与争议。英国的国王是符合这两个要素的。一

方面,英国君主是虚君,在政治上严格保持中立,不会在公开场合对国家的内政外交发表任

何看法。另一方面,君主制在英国源远流长,代表了英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4)国务建议权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58

首相与女王每周会有一次密会,在其间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但这种建议权的

行使,同时要遵守政治中立原则。因此,这种密会一般是完全私密的,且密会后首相不能对

外泄露任何内容。

5)特殊情形下影响首相人选

议会大选时没有任何党派过半数,甚至两大党议席相当接近时,君主本人在指定组

阁人选时,具有一定的灵活度。但这一现象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出现过,因而这种权力只是一

种理论上的假设。

五、君主制与共和主义

1、共和派对君主制度的反对

1)基本观点:英国的君主制是不好的,甚至邪恶的。

2)理由

①君主或王室对国家的所谓“作用”或“贡献”都不重要

②政府每年提供大笔金钱为一个家族的奢华享受“买单”极不合理。

i)Civil list:由英国政府出钱的君主“公务支出”清单,包括出访他国和进行其

他公务活动的开支、君主身边的服务人员工资、餐饮与招待费、君主配偶的年金等。从 2001-

2010 年,每年 790 万。

ii)Grant-in-aid:特别津贴,指英国政府每年为君主提供的额外补贴、交通和宫

殿维修等。

iii)2011 年 10 月,英国议会通过《君主拨款法案》(Sovereign Grant Act) ,规定

每年给王室的拨款为“王产(Crown Estate)”的 15%,比例固定而具体数额可能逐年上升。

③由一个家族世袭国家元首的职位没有政治合法性。

④王室享有自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但明显不合时宜的特权。例如免税、效忠、礼

节、信息(信息不公开、不对称)等。

⑤王室成员的道德操守难以起到起码的道德表率作用。

⑥君主制破坏了应通过个人的辛勤工作和道德操守获得荣誉、地位与财富的准则。

⑦君主制具有宗教和性别歧视色彩。

⑧君主制也会给王室成员带来不少“不幸”。

2、对君主制变革的基本思路

1)通过广泛宣传,使更多的国民认识到君主制的不合理。

2)在取消世袭君主制的条件未完全成熟之前,先对君主制的弊端进行修正。

3)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就废除世袭君主制和实现共和制拿出切实可行的宪政方案,以

总统或选举制君主替代世袭君主作为英国国家元首(实权总统)

4)对宪政方案进行通过全民公决。

3、英国王室发展的前景

4、英国王室的变革——2013 年王室继承法案

六、英国政治体制的若干特征

1、英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是和平渐进道路的典范。

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课堂笔记 国关 15 本 陈震坤

59

2、英国政治体制是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良好融合。

3、英国是君主立宪制(虚君制)的代表。

4、英国是不成文宪法国家的代表。

5、英国是两党制国家的代表,也是“多数选举制”的代表。

6、英国是议会内阁制国家的代表:议会拥有最高立法权,国家元首难以否决议会法案;内

阁执掌行政权,但其存在取决于议会中的党派构成。

7、在拥有议会的西方国家中,英国又是“议会至上”的代表。

1)议会不仅具有最高立法权,而且可以凭借多数票通过任何法案;

2)议会之外不存在“宪法法院”,一经议会通过,法案自动生效;

3)议会权力集中于下院,上院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趋于无足轻重。

8、在西方国家中,就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而言,英国是中央集权的代表。

从法律上讲,英国任何地方政府的权力都属于位于伦敦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

国议会”,是议会权力下放(devolution)的结果。英国议会可以对地方政府随时收回或下放权

力,英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而非联邦制国家。

9、在西方国家中,就国内权力而言,英国首相是比美国总统权力更大的最高领导人。

英国首相是多数党领袖,可以控制议会、内阁和军队,还能够通过议会控制地方政府。

10、英国看似“集权”或缺乏权力制约,但不存在民主体制被颠覆的现实危险。

1)英国选举体现人民的制约

2)首相作为党的领袖,还受到党内制衡

3)英国人民和政治家有着值得放心的基本政治道德

4)英国人理性、成熟、平和的政治心态

七、未来内政外交面临的重要议题

1、苏格兰甚至威尔士是否会走向独立?【不好说,从前景来说,可能性会越来越大】

2、上院是否会进一步变革?【肯定回答】

3、比例选举制会取代得到实行吗?【不好说】

4、真正的第三大党会出现吗?【不好说,但从目前来看可能性不大】

5、君主制是否会被放弃?【否定回答,现实性不大】

6、随着外来移民增加,英国如何应对多元文化带来的挑战?【现实问题】

7、英国与欧盟:英国将如何退出欧盟?脱欧对未来英国会有怎样的影响?【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