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概論》 - pohootoong.org3 第一節佛法從有情說起...

71
1 1 二○○八年寶譽堂教育 二○○八年寶譽堂教育 推廣中心「妙雲佛學班」 推廣中心「妙雲佛學班」 佛法概論 佛法概論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Jul-2020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11

    二○○八年寶譽堂教育二○○八年寶譽堂教育

    推廣中心「妙雲佛學班」推廣中心「妙雲佛學班」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 22

    第一節

    佛法從有情說起

    有情的定義

    有情為問題的根本

    第二節

    莫辜負此人身

    人在有情界的地位

    人類的特勝

    第三章

    有情──人類為本的佛法

  • 33

    第一節 佛法從有情說起佛法以有情為中心、為根本的

    《別譯雜阿含經》T 2.100(67).397 a 9~b 2爾時波斯匿王於閑靜處作是思惟:「世有三法:一者、可憎,二、不可愛,三、不可追念。何謂可憎?所謂老也。何謂不可愛?所謂病也。何謂不可追念?所謂死也。」……佛告王曰:「如是,如是,此三種法實如王言。」佛言:「大王!世間若無此三,佛不出世,亦不說法。以有此三,故佛出世,為眾說法。」……另參T 2.99(1240).339 c 19~340 a 13、《無常經》T 17.801.745 c 15~746 a 4。

  • 44

    從宇宙或社會說起,從物質或精神說起《雜阿含經》T 2.99(408).109 a 27~b 18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論,或謂:「世間有常」,或謂:「世間無常,世間有常無常,……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如來死後有無,如來死後非有非無。」……佛告比丘:「汝等莫作如是論議。所以者何?如此論者,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非正向涅槃。汝等比丘應如

    是論議:『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 諦,此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如是論議

    ,是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

    無間等,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 55

    《中阿含經.例品.箭喻經》 T 1.26(221).804 a 21~805 c 8

    爾時尊者鬘童子獨安靖處,燕坐思惟,心作是念:「所謂此見,世尊捨置除却,不盡通說,謂世有常、世無有常……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我不欲此!我不忍此!我不可此!若世尊為我一向說世有常者,我從彼學梵行;若世尊不為我一向說世有常者,我當難詰彼,捨之而去!……」……世尊問曰:「鬘童子!我本頗為汝如是說『世有常,汝來從我學梵行』耶?」鬘童子答曰:「不也,世尊!」……

  • 66

    「鬘童子!汝本頗向我說『若世尊為我一向說世有常者,我當從世尊學梵行』耶?」

    鬘童子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鬘童子!我本不向汝有所說,汝本亦不向我有所說。汝愚癡人!何故虛妄誣謗我耶?」於是尊者鬘童子為世尊面訶責數,內懷憂慼,低頭默然,失辯無言,如有所伺。於是世尊面訶鬘童子已,告諸比丘:「若有愚癡人作如是念:『若世尊不為我一向說世有常者,我不從世尊學梵行!』彼愚癡人竟不得知,於其中間而命終也。……

  • 77

    猶如有人,身被毒箭。因毒箭故,受極重苦。彼見親族憐念愍傷,為求利義、饒益安隱,便求箭醫,然彼人者方作是念:『未可拔箭!我應先知彼人如是姓、如是名、如是生;為長、短、麤、細;為黑、白、不黑不白;為剎利族、梵志、居士、工師族;為東方、南方、西方、北方耶?未可拔箭!我應先知彼弓為柘,為桑……未可拔箭!我應先知弓色為黑,為白……未可拔箭!我應先知弓弦為筋,為絲……未可拔箭!我應先知箭羽為飄隝毛,為鵰鷲毛,為鵾鷄毛,為鶴毛耶? ……未可拔箭!我應先知作箭鏑師如是姓、如是名、如是生……西方、北方耶?』彼人竟不得知,於其中間而命終也。

  • 88

    若有愚癡人作如是念:『若世尊不為我一向說世有常者,我不從世尊學梵行!』彼愚癡人竟不得知,於其中間而命終也…………世有常,我不一向說此。以何等故我不一向說此?此非義相應、非法相應、非梵行本,不趣智、不趣覺、不趣涅槃,是故我不一向說此。……何等法我一向說耶?此義我一向說──苦、苦習、苦滅、苦滅道跡,我一向說。以

    何等故我一向說此?此是義相應,是法相 應,是梵行本,趣智、趣覺、趣於涅槃, 是故我一向說此。是為不可說者則不說, 可說者則說,當如是持,當如是學。」

  • 99

    《雜阿含經》 T 2.99(1307).359 a 10~b 21

    時彼赤馬天子白佛言:「世尊!頗有能行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處不?」佛告赤馬:「無有能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處者。」赤馬天子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說斯義。如世尊說言:『無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處者。』所以者何?世尊!我自憶宿命,名曰赤馬,作外道仙人,得神通,離諸愛欲。我時作是念:『我有如是揵疾神足,如健士夫,以利箭橫射過多羅樹影之頃,能登一須彌,至一須彌,足躡東海,越至西海。』我時作是念:『我今成就如是揵疾神力。今日寧可求世界邊!』作是念已,即便發行,唯除食、息、便利,減節睡眠,常

    行百歲。於彼命終,竟不能得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之處。」

  • 1010

    佛告赤馬:「我今但以一尋之身,說於世界、世界集、世界滅、世界滅道跡。赤馬天子!何等為世間?謂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是名世間。何等為色集?謂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世間集。云何為世間滅?若彼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無餘斷捨……,息沒,是名世間滅。何等為世間滅道跡?謂八聖道:正見……,正定,是名世間滅道跡。赤馬!了知世間,斷世間;了知世間集,斷世間集;了知世間滅,證世間滅;了知世間滅道跡,修彼滅道跡。赤馬!若比丘於世間苦若知、若斷;世間集若知、若斷;世間滅若知、若

    證;世間滅道跡若知、若修──赤馬!──, 是名『得世界邊,度世間愛』。」

  • 1111

    《雜阿含經》 T 2.99(411).109 c 7~21

    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論,或論:「王事、賊事、鬪戰事、錢財事、衣被事、飲食事、男女事、世間言語事、事業事、諸海中事。」……佛告比丘:「汝等莫作是論:『論說王事、……』乃至不向涅槃。若論說者,應當

    論說:『此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此四聖諦

    以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 覺、正向涅槃。」

  • 1212

    《華雨集》vol.1 p.98「如談到世界上物質與精神的存在問題,有人強調根本上只有物質,沒有精神;又有人強調本質是精神,沒有物質,如此爭論不休。但在事實上,二者都是各自見到了某些片面,都有他們的一點道理,錯就錯在他們的偏執。」

    《佛法概論.有情──人類為本的佛法》p.48 「有情為物質與精神的和合,所以佛法不偏於物質,也不應偏於精神;不從形而上學或認識論出發,而應以現實經驗的有情為本。」

  • 1313

    梵語 sattva,巴利語 satta,音譯「薩埵」,義譯「有情、眾生、群生、含識」。

    真諦《金七十論》 T 54.2137.1247 c 15~17「三德者:一、薩埵 satta,二、羅闍 rajas,三、多磨 tama。喜(勇健)為薩埵體,羅闍憂(塵垢)為體,闇癡多磨體。」

    心理──情感薩埵

    動靜──活動

    熱情奔放之生命者

    明闇──光明

    《雜阿含經》 T 2.99(122).40 a 6~8「佛告羅陀:於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於

    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

  • 1414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T 8.223.243b11~14、b18~c23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以故名為摩訶薩(mahAsattva, mahAsatta)?」佛告須菩提:「是菩薩於必定眾中為上首,是故名摩訶薩。……菩薩摩訶薩於是中生大心,不可壞如金剛,……菩薩摩訶薩應生如是心:『我當於無量生死中大誓莊嚴!我應當捨一切所有!我應當等心於一切眾生!……我應當了達乃至無量相智門! 』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生大心,不可壞如金剛。是菩薩摩訶薩住是心中,於諸必定眾而為上首。」

    佛言:「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染心、瞋恚心、愚癡心,不生慢心,不生聲聞、辟支佛心。是名菩薩摩訶薩大快心,住是心中為必定眾作上首,亦不念有是心。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生不動心。」須菩提白佛言:「云何名不動心?」佛言:「常念一切種智心,亦不念有是心,是名不動心。」

  • 1515

    唐窺基《〈說無垢稱經〉疏》卷三 《顯不思議方便善巧品》第二

    T 38.1782.1039 a 22~b 10經「為苦所惱(至)變壞之法」。

    贊曰:「……苦乃八苦、三苦之所惱故。八苦者:一、生苦,此有二種:一、眾苦所逼故,二、餘苦所

    依故。於母胎中生熟藏間具受種種極不淨物所逼迫故。正出胎時,後受支體逼切大苦。自後復有老、病、

    死等眾苦隨遂。二、老苦,時分變壞苦故。三、病苦,大種變易苦故。四、死苦,壽命變壞苦故。五、怨

    憎會苦,合會生苦故。六、愛別離苦,別離生苦故。 七、求不得苦,所希不果生苦故。如有頌言:『趣求 諸欲人,常起於希望;諸欲若不隨,惱壞如箭中。』 八、略攝一切五取蘊苦,麁重不安生苦故。」

  • 1616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三四 《雜蘊.愛敬納息》

    T 27.1545.175 c 24~176 b 7

    昔有王,名曰多求,稟性兇暴,貪求無厭,劫奪國人所有財寶。於是臣佐議共退之,以其次弟紹繼王位。時多求王至國邊邑,編草作屨以自存活。如是多時,弟王忽憶,問諸臣曰:「大兄何在?」諸臣答言:「聞在邊邑作屨自活。」王聞憂惱,作是思惟:「兄既如是,我今何用居王位耶?」即時召來,封以一邑。人多附彼,食便不供。如是更封二邑、三邑乃至半國。猶故無厭,遂復興兵,殺弟自立。

  • 1717

    時天帝釋知已,念言:「今此惡王不識恩義。我今應往,誑而惱之。」遂自化作婆羅門像,戴帽披苫,執缾持杖,至彼王所,作吉祥言,讚歎呪願,在一面立。王言:「梵志!從何所來?」婆羅門言:「從大海外。」王言:「海外有何事耶?」答言:「我見有一國土,安隱豐樂,多諸人眾,奇珍異寶,充滿其國。」王言:「我力可得彼不?」婆羅門言:「往,必可得。」王復問言:「誰相導引?」答言:「我能。」王言:「幾日當可進途?」婆羅門言:「却後七日。」言已,便去。

  • 1818

    時多求王招集兵眾,辦諸資具。至第七日,嚴駕將行,覓婆羅門,竟不能得。王遂憂惱,作是念言:「彼若來者,當得大利!」坐失彼故,所期不獲,遂入憂室,煩冤而坐。舉國無人解其愁毒。時釋迦菩薩生彼國中,大婆羅門村,少因緣故,來至王都。聞如是事,心生悲愍,謂諸臣曰:「吾能解王心中愁結。」諸臣歡喜,引至王前。以吉祥言,讚歎呪願,在一面立,為王宣說《義品》伽他:

    「趣求諸欲人

    常起於悕望所欲若稱遂

    心便大歡喜

    趣求諸欲人

    常起於悕望所欲若不遂

    惱壞如箭中」

    如是次第為王盡說彼《義品》中呵欲頌已,即時菩薩自離欲染。王聞,遂解心中憂毒。

  • 1919

    《義足經.桀貪王經》 T 4.198.174 b 8~175 c 25

    時有一梵志(brAhmaNa),祇樹間有大稻田,已熟,在朝暮當收穫。梵志晨起,往到田上,遙見禾穟,心內歡喜,自謂得願,視禾不能捨去。佛是時從諸比丘,入城求食,遙見梵志喜樂如是,便謂諸比丘:「汝曹見是梵志不?」皆對言:「見。」佛默然入城,食後各還精舍。即日夜天雨大雹,皆殺田中禾。梵志有一女,亦以夜死。梵志以是故,愁憒憂煩,啼哭無能止者。明日眾比丘持應器,入城求食,便聞梵志有是災害,啼

    哭甚悲,非沙門、梵志及國人所能解 其憂者。比丘食竟,還到佛所,作禮

    ,白:「梵志意狀如是。」

  • 2020

    言適竟,梵志啼哭,來到佛所。勞佛竟,便坐佛邊。佛知其本憂所念,即謂梵志言:「世有五事,不可得避,亦無脫者。何等為五?當耗減法,欲使不耗減,是不可得;當亡棄法,欲使不亡棄,是不可得;當病瘦法,欲使不病瘦,是不可得;當老朽法,欲使不老朽,是不可得;當死去法,欲使不死去,是不可得。凡人無道、無慧計,見耗減、亡棄、老、病、死法來,即生憂憒、悲哀。拍髀熱自,耗身無益。何以故?坐不聞知諦。當如是──梵志!──我聞有抱諦者,見耗減法、亡棄、老、病、死法來,不以為憂。何以故?已聞知諦。

  • 2121

    當如是:『不是獨我家耗,世悉亦爾。世與耗俱生,我何從獨得離?』慧意諦計:『我今已耗,至使憂之,坐羸不食,面目委色,與我怨者,快喜;與我厚者,代憂。慘慼家事,不修計耗,不可復得。』已諦如是,見耗減、亡棄、老、病、死法來,終不復憂也。」佛以是因

    緣為梵志說偈:……眾比丘便白佛言:「快哉!解洗梵志意,乃如是至便喜笑而去。」佛語諸比丘:「不但是返解是梵志憂,過去久遠,是閻浮利地有五王。其一王,名曰桀貪,治國不正。……。」cf. Khuddaka ñikAya ßuttanipAta åTThakavaggaKAmasutta & Comt.

  • 2222

    《中阿含經.因品.苦陰經》 T 1.26(99).584 c 8~586 a 29、(100).586 b 2~588 a 1

    佛言:「云何欲味?謂因五欲功德生樂,生喜,極是欲味。無復過是,所患甚多。云何欲患?族姓子(kulaputta)者,隨其伎術以自存活……作如是業,求圖錢財。彼族姓子如是方便作如是行,作如是求,若不得錢財者,便生憂苦、愁慼、懊惱。心則生癡,作如是

    說:『唐作,唐苦!所求無果。』;彼族姓子 如是方便作如是行,作如是求,若得錢財者, 彼便愛惜,守護密藏。所以者何?『我此財物

    ,莫令王奪、賊劫、火燒、腐壞、亡失……』 彼作如是守護密藏。若有王奪、賊劫、火燒、 腐壞、亡失,便生憂苦、愁慼、懊惱。……是 謂現法苦陰。因欲緣欲,以欲為本。

  • 2323

    復次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故,母共子諍,子共母諍;父子、兄弟、姉妹、親族展轉共諍。彼既如是共鬪諍已,母說子惡,子說母惡;父子、兄弟、姉妹、親族更相說惡,況復

    他人。是謂現法苦陰,因欲緣 欲,以欲為本。

    復次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故,王王共諍,梵志梵志共諍,居士居士共諍,民民共諍,

    國國共諍。彼因鬪諍共相憎故,以種種器仗轉相加害,或以

    拳扠、石擲,或以杖打、刀斫。彼當鬪時,或死,或怖,受

    極重苦。是謂現法苦陰,因欲 緣欲,以欲為本。……

  • 2424

    復次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故,著鎧被袍,持矟弓箭,或執刀楯往奪他國。攻城破塢,共相格戰。打鼓吹角,高聲喚呼,或以槌打,或以鉾戟,或以利輪,或以箭

    射,或亂下石,或以 大弩,或以融銅珠子 灑之。彼當鬪時,或 死,或怖,受極重苦

    。是謂現法苦陰,因 欲緣欲,以欲為本。

    2008年3月20日

  • 2525

    rUpa 色(變礙)

    ──

    色法

    paJca

    khandhA vedana

    受/痛(領納)

    五蘊/五陰 saJJA

    想(取像)

    心法

    saGkhAra

    行(造作)

    viJJANa

    識(識別)

    《漢語大詞典》「哲學」源出希臘語 philosophia,意即愛智慧。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

    係問題,根據對這個問題的不同解釋而形成兩大 對立派別:唯心主義哲學和唯物主義哲學。

  • 2626

    印度的順世論《佛法概論.有情與有情的身心》p.66「當時,有一分斷見的順世論者,雖在有意

    無意中,為實在的自我見所奴使,一切以自 我為中心而企圖主宰一切。但他們以為我即 是身,身體為無常的,可壞的,所以我也就 一死完事,無所謂後世。」

    中國的五行說《漢語大詞典》「五行」水、火、木、金、土。我國古代稱構成各種

    物質的五種元素,古人常以此說明宇宙萬物 的起源和變化。

    順世論=唯物論;中國五行=神秘的客觀實在論

  • 2727

    重視內心,以此為一切的根本《勝鬘經講記》p.231「唯心論者,執有精神的常住;他們以為眼等諸根壞了,心是相續常住而不斷的。不知道心──意識是剎那剎那生滅的相續,如火焰一樣,流水一樣,是前後相續不斷的,但並不是常住。於心相續所起的常見,是由於『妄想見』而生起。」

    重視認識,想從認識問題的解決中把握真理《唯識學探源》p.200「我們所認識的一切,即是識的影象,這是認識論上的唯識。至於宇宙人生的本體,是否唯識,卻還有問題。」

    佛法離(哲學)二邊(唯物論、神秘的客觀實在論;唯心論、認識論)說中道,有情為物質與精神的緣成體。

  • 2828

    佛法以為一切是為有情而存在,應首先對於有情為徹底的體認,觀察他來自何處(集諦),去向何方(滅諦)?有情到底是什麼?他的特性與活動的形態又如何(苦諦)?不但體認有情是什麼,還要從體認中知道應該如何建立正確的人生觀(道諦)。

    苦 業

  • 2929

    《《我之宗教觀我之宗教觀》》p.18-21五、宗教的類別:自然宗教、社會宗教、自我宗教

    自然宗教,大體同於多神教;以自然現象,自然界的事物為信仰對象,而認為是神,或有神主宰這些事物。如日神,月神,雷神,風神,水神,火神,山神,地神,泉源之神……;牛神,猴神,蛇神……;花神,樹神,穀神……;酒神,灶神等等。總

    之,以自然界的具體事物為信仰的,都可名為自然 宗教。

    社會宗教,如我國的祭祀祖先。祭祖,本為種族繁 衍的意欲表現。一般人都希望兒女眾多,家族繁衍

    ;祖父兒孫的相續不絕,表現為祖先的崇拜。…… 中國的祭祖教,是祭近不祭遠的,最多也不過七代

    。而猶太教,基督教的崇拜耶和華,論理也通於祭 祖的宗教,不過他們是祭遠不祭近的。他們崇拜的 耶和華,是人類的父──老祖宗。……

  • 3030

    宗教進步到自我宗教時,必有偉大的宗教家,出來創新,而使宗教成為全世界的。如印度有釋迦,猶太有耶穌,阿拉伯有謨罕默德等。……自我宗教:人類是要求自我生命的永恆,福樂,平等,自由,智慧,慈悲的。耶教,回教,佛教,印度教中的吠檀多派等,都著重於自我的淨化、完成,都屬於此類。在高級宗教中的人類意欲,不但是心靈的淨化,

    而且還是自身的圓滿。如佛教,不但是法身的悲 智莊嚴,而還是色身的相好圓滿。

    佛教是無我的宗教,但緣起如幻的我,不但不否 定,而且還依此以成立生命之流。自我,不但是 心的,是心色的總和。所以稱為自我宗教,該括 得更完備些。

  • 3131

    自然宗教,為人類意欲表現於自然界的,顯示了人類對於自然的態度。

    社會宗教,為人類意欲表現於社會界,顯示了人類的社會性。

    自我宗教,為人類意欲表現於自己身心,而顯示了怎樣的傾向於身心淨化,自我完成。自我宗教是最高的

    ,如傾向於個人自由與唯心,會逐漸漠視社會的意義

    。色無色界的梵我教與自心教,明顯的說明了此點。 所以佛教的人間性,人間成佛,才從自我宗教的立場

    ,含攝得社會宗教的特性。原始佛教的僧團組合,便 是絕好的例證。由於佛教是無神論的,所以社會觀是 平等的,民主的,自由的。

  • 3232

    有情為問題的根本

    生、老、病、死──對於身心的苦人生是苦

    愛別離、怨憎會──對於社會的苦

    五蘊熾盛苦

    所求不得─────對於自然的苦

    社會:學理、制度、發展技術─枝末的唯物論、客觀實在論──偏物質

    世間

    哲學

    不能解決問題唯心論、認識論────偏精神

    宗教:依賴外在的神靈

    ──

    幻想、他力

    著重有情自身的反省、體察──根本的佛教

    以現實經驗的有情為本────中道的

    徹底解決問題

    重視自力的淨化───真實的、自力的

  • 3333

    第二節 莫辜負此人身

    gati 趣、行paJca gatiyo 五趣、五道,即:1. niraya

    音譯「泥梨、捺落迦、那落迦」,

    義譯「地獄」。2. peta

    音譯「薜荔多」,義譯「鬼、

    鬼」。3. tiracchAna

    音譯「底栗車」,義譯「傍

    生、畜生」。4. manussa

    人。

    5. deva

    音譯「提婆」,義譯「天」。cha gatiyo 六趣、六道,即:6. asura

    音譯「阿修羅、阿須倫、阿素

    洛」,義譯為「非天」。

  • 3434

    傍生、畜生《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T 27.1545.866 c 15~17問:何故彼趣名傍生?答:其形傍故,行亦傍。以行傍故,形亦傍,是

    故名傍生。

    鬼《正法念處經.餓鬼品》 T 17.721.92 a 15~20餓鬼略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人中住,二者、住於餓鬼世界。是人中鬼,若人夜行,則有見

    者;餓鬼世界者,住於閻浮提下五百由旬,長三 萬六千由旬,及餘餓鬼惡道眷屬,其數無量。惡 業甚多,住閻浮提,有近有遠。

  • 3535

    《佛在人間》p.50有人問佛:祭祀祖先有沒有用?佛答:如父母死了,墮在餓鬼道中,祭祀他,可使他暫免飢餓的苦迫。若生到人間或天上,畜生或地獄,就用不著祭祀。因為,如人及畜生,都是不依祭祀而生活的。佛這樣回答,真耐人尋味。但聽者又問:如父母不墮在餓鬼中,即不要祭祀嗎?佛又答:也可以,因為過去生中的父母,不能說沒有墮在餓鬼中的。佛不反對祭祖,一、為使餓鬼得食;二、免與印度的習俗發生嚴重的糾紛。要生人天,要具足人天的正行。有了人天正行,現法得樂,未來也得樂果。相反的,如殺生、偷盜等邪行,未來墮惡道受苦,現法也受

    種種苦果。另參《雜阿含經》T 2.99(1041).272 b 8~c 17、帕奧禪師《菩提資糧》p.159, 193。

  • 3636

    餓 畜

    鬼 生

    獄極苦

    極樂

  • 3737

    《成佛之道.五乘共法》p.83-86 另參《正法念處經.地獄品》T 17.721.27 a 17~91 a 19

    大地獄極熱,近邊遍遊歷,八寒及孤獨,是諸苦中極地獄分四類,共為十八地獄。一、主要而根本的,是八「大地獄」;由於猛火的燒

    然,受著「極熱」的苦迫,所以也叫八熱地獄。依經 論說:八大地獄,在此地層底下;地球中心,確是充 滿烈火的。如有時火山裂口,就會噴出火來。佛經與 基督教的舊約,都有大地裂開,陷身地獄的記載,所 以八熱地獄,決在地下──地球中心無疑。

    有人懷疑:這樣的火熱,怎會有生命存在呢?不知道,眾生業力不可思議!有的入水而死,有的卻要在水

    裡才能生活。有的埋在土裡會死,有的一直生長在土 裡。眾生不可思議,切勿專憑自己的生理情形去推想 一切。八大地獄是:等活,黑繩,眾合,號叫,大號 叫,炎熱,極熱,無間。

  • 3838

    這些地獄,有二種特點:一、都受著猛火的焚燒,及為烈火燒熱了銅鐵(近

    於岩漿)所迫害。鐵地,鐵室,鐵魘,鐵槽,鐵山,鐵繩,鐵刀,鐵鍱,鐵椎,鐵串,鐵炭,鐵釘,鐵鉗,鐵丸,這些火熱的銅鐵,種種方式來苦迫罪人。

    二、身體又大,壽命又長(無間地獄壽長一中劫),所以地獄的最苦痛事,不是求生不得,而是求死不能,在業力沒有盡以前,怎麼也死不了,燒成灰也要活轉來。地心深處的無間(梵語阿鼻)地獄,猛火燒然,苦痛的迫身,連一絲毫的間斷都沒有,這是罪大惡極的受報處。

    二、「近邊」地獄,也叫遊增地獄。這在八大地獄的附近邊緣,是熱地獄的流類。每一大地獄,都有四門;從每一門出來,又都有同樣的四種地獄。這樣,每一地獄有四門,每門有四地獄,就共有十六地獄;八大地獄都如此,就總有一百二十八地獄。

  • 3939

    八大地獄的眾生,受苦完了,從每一門出來,就又必然的周「偏遊歷」這四地獄,從一處到一處,增受苦迫,所以也叫做遊增。四地獄是:一、煻煨,這是火熱的灰坑。二、屍糞是糞泥坑,坑中有類似糞蛆的利荁蟲。三、鋒刃,這又有三處:1. 刀刃路;2. 劍葉林,

    這裡有惡狗;3. 荁鐵刺林,這裡有鐵荁的大烏 ──這三處,同受刀箭的苦害。

    四、無極河,這是沸熱的灰水,落在裡面如油鑊 中煎豆一樣。

    三、「八寒地獄」:或說從八大地獄──地球中 心橫去到外邊;或說在鐵圍山的那邊。鐵圍山, 為這一世界──地球的邊緣,據說是日月所不易 照到,寒冷無比。所以推斷寒地獄在南北極,大 概是不會錯的。八寒地獄是:皰,皰裂,跫哳吒

    ,郝郝凡,虎虎凡(這三處,依寒冷的呼號聲得 名);青蓮,紅蓮,大紅蓮(這三處,依膚色及 破裂情形得名)。

  • 4040

    壽命也極長,所以也苦痛不堪。如說:「無比嚴寒侵骨力,遍身戰慄而縮屈,百皰起裂生諸蟲,嚼抓脂髓水淋滴,寒迫齒戰毛髮豎,眼耳喉等悉塞逼,身心中間極蒙蔽,住寒地獄苦最極」 。

    四、「孤獨」地獄:這可說是人間地獄,或在深山,或在海島,或在曠野,或在深林,到處都有。這不是眾多和集一處,而是少數,或一或二的

    眾生,由於個別的業力,感到這地獄一般的苦報,所以叫孤獨。…….這四類十八地獄,「是諸」受「苦」的一

    切眾生「中」,最「極」苦痛的地方。在沒有解 脫生死以前,人人有此墮落可能性的,應該生大 怖畏,勿作惡業。

  • 4141

    《成佛之道.五乘共法》p.86-88

    傍生種種異,吞噉驅使苦傍生,或作畜生,實包括了人類以外,近代人所說的一切動物。……從一般來說,這是非常苦痛的惡趣。……傍生趣的苦迫,主要是互相殘殺,互相「吞噉」。大魚吃了小魚,大蟲吃小蟲,這是到處可見的

    事。蜘蛛布網在屋角,就為了捕殺飛蟲。青蛙與 鳥類的吞食昆蟲,食量都相當驚人。躲在樹心的 小蟲,也有啄木鳥來吃他。螞蟻平時好吃別的昆 蟲,就有穿山甲,以螞蟻為唯一食品。

    人類對於傍生,也有殘殺吞噉的惡習。有的為了 他們的皮毛牙角,大量捕殺,還美其名為生產。

  • 4242

    傍生界,實在是無時無刻,都是相互殘殺的屠 場!還有,如牛馬等,為人類所繫縛,鞭策他

    ,「驅使」奴役他,絲毫不得自在。

    傍生界的「苦」迫,是僅次於地獄的。從前, 釋迦佛為太子時,一天去田裡察看農耕,見農 夫辛苦得很。農夫又鞭策犁田的牛,身上出血

    ,血流到地上,很快的生出蟲來;犁過了田, 地下的蟲類,也被暴露到上面,天上的鳥,就 飛來噉食小蟲。

    太子見到傍生界的殘殺吞噉,因而悲憫眾生, 發起出家修行的大願。一般人不但沒有警覺, 沒有同情,還吞噉他們,這與傍生有什麼差別 呢!

  • 4343

  • 4444

  • 4545

  • 4646

    餓鬼常饑渴,不淨以為食三惡趣中的「餓鬼」,依字面而說,就可知道是受著「常」患「饑渴」苦迫的眾生。餓鬼是五趣之一,與我國俗說的人死為鬼不同。佛法中說:餓鬼有三大類:無財的,少財的,多財的。無財鬼也有三類:1.炬口(就是燄口),飲食入口就化為火燄。2.針口,咽喉細小如針,飲食無法咽下去。3.臭口,滿口腐爛發臭,不能飲食。

    《成佛之道.五乘共法》p.88-89 另參《阿毘達磨順正理論》T 29.1562.517 b 11~518 a 7

  • 4747

    少財鬼,是多少可以飲食的,也有三類:1. 針毛,2. 臭毛,3. 癭,都因身體的特徵得

    名。有的遇到飲食,就化為膿血不淨;或專 食痰唾尿屎等不淨。依這一類說,所以是吞 瞰「不淨以為食」物的。

    多財鬼,享受得相當豐富的,也有三類:1. 棄者,專受人類祭祀而生活的;這與我國傳說的神道相近。

    2. 失者,是以人間遺失的物品為生的。這二類,有時也還要遭遇饑渴的苦迫。

    3. 大勢,那是夜叉、羅剎等大力鬼王,享受與天福相近。

    雖有這種種,而多數的無財、少財鬼,都是 患著極度饑餓的,因此總名為餓鬼。

  • 4848

    《成佛之道.五乘共法》p.93-95

    天趣初欲界,色及無色界。身勝壽亦勝,樂勝定亦勝「天趣」,為生死流轉中的善趣,比人間更為勝妙。

    欲界六天:地居二天(四大王、忉利)

    ;空居四天(夜摩、兜率、化樂、他化 自在天)。欲界六天,都有君臣男女的 國家形態,與人間差不多,只是福樂勝 妙而已。

  • 4949

    色界十八天: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天,這是有心識的,有物質(色)的

    身體與住處,可是沒有欲樂。初禪雖沒有男女 的差別,但還有君臣人民的國家形態。二禪以 上,都是離群獨居的;世界就是自己的宮殿, 不像人間有一共同的器世界。

    無色界四天,這是連物質(色)的身體與住處都沒有,僅有心識,眾生就為這心心法而繫著。由於沒有物質,不佔空間,所以不能說在那

    裡。但依禪定(生天的因業)來說,這是比色 界四禪更高上的。

    三界諸天,共有二十八。

  • 5050

    天趣,是五趣中最福樂的,現在以四事來說。一、「身勝」:身體非常高大,最下的四王天,身長四分之一俱盧舍──合九十丈。八俱盧

    舍為一踰繕那,依佛教說,一踰繕那即合華里 十六里。色究竟天,身長一萬六千踰繕那,也 就是身長二十五萬六千里了。不但身材高大, 身體的端嚴,也是人間所不及的。

    二、「壽勝」:天趣的壽命極長,最下的四大王眾天,壽長五百歲,合人間九百萬歲。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壽長八萬大劫。在他的一生中,我們這個世界,大破壞而又成立,成立又破壞,就是八萬次了。這樣的長壽,真是求長生與永生的所不曾夢想的。

  • 5151

    三、「樂勝」:欲天有種種的欲樂;色界從初禪到三禪,不再有憂愁苦惱,都有微妙的禪樂。四禪以上,心境平和而安定,比起欲界的煩囂動亂,初禪到三禪的喜樂衝動,真是幸福極了!四、「定勝」:空居的欲界天,也有些微定力。初禪以上,就是修四禪及四無色定的果報。一生天上,就長在報得的定中;定力盡了,他的壽命也盡了。從他的壽命悠久,可知色無色天的報得定果,是怎樣的殊勝了。總之,在三界生死中,天趣實在是最福樂的!

  • 5252

    《雜阿含經》 T 2.99(406).108 c 6~20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 海。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 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 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不?」

    阿難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 盲龜若至海東,浮木隨風,或至海西。南、北

    、四維圍遶亦爾,不必相得。」佛告阿難:「盲龜浮木,雖復差違,或復

    相得。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 彼。所以者何?彼諸眾生不行其義、不行法、 不行善、不行真實,展轉殺害,強者陵弱,造 無量惡故。是故──比丘!──於四聖諦當未 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 5353

    《雜阿含經》 T 2.99(442).114 a 21~c 19T 2.99(442).114 a 21~c 19

    爾時世尊以爪甲擎土已,告諸比丘:「於意云何:我爪甲上土為多,此大地土多?」諸比丘白佛言:「世尊!甲上土甚少、少耳;此大地土甚多、無量,乃至算數譬類不可

    為比!」佛告比丘:「如甲上土者,若諸眾生形可見者,亦復如是;其形微細,不可見者,如大地土。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學無間等。」 ……如甲上土,如是眾生人道者,亦復如是;如大地土,如是非人亦爾。如甲上土,如是生中國者亦爾;如大地土,如是生邊地者亦爾。……

  • 5454

    如甲上土,如是眾生知有父母亦爾;如大地土,如是眾生不知有父母亦爾。如甲上土,如是知有沙門、婆羅門家之尊長,作所應作作福,此世他世畏罪行施,受齋

    持戒亦爾;如大地土,不知有沙門、婆羅門 家之尊長……受齋持戒亦如是說。……

    如甲上土,如是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如大地土,如是不持五戒者亦爾。……如甲上土,如是眾生人道中沒,還生人道中者亦如是;如大地土,其諸眾生從人道中沒,生地獄中者亦如是。如地獄,如是畜生、

    餓鬼亦爾。如甲上土,其諸眾生從天命終,還生天上者亦如是;如大地土,諸眾生天上沒,生地獄中者亦如是。如地獄、畜生、餓鬼亦如是。

  • 5555

    《增壹阿含經.四意斷品》 T 2.125.637 a 18~638 a 1

    爾時尊者阿難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斯須復以兩手摩如來足已,復以口鳴如來足上,而作是說:「天尊之體,何故乃爾,身極緩爾?如來之身不如本故!」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汝所言:今如來身皮肉已緩。今日之體不如本故。所以然者?夫受形體,為病所逼。若應病眾生,為病所困;應死眾生,為死所逼。今日如來年已衰微,年過八十。」是時阿難聞此語已,悲泣哽噎,不能自勝,並作是語:「咄嗟!老至,乃至於斯。」

  • 5656

    是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是時世尊漸漸乞食,至王波斯匿舍。當於爾時波斯匿門前有故壞車數十乘,捨在一面。是時尊者阿難以見車棄在一面,見已,白世尊曰:「此車──王波斯匿車──昔日作時極為精妙,如今日觀之,與瓦石同色。」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汝所言:如今觀所有車,昔日之時極為精妙,金、銀所造,今日壞敗,不可復用。如是外物尚壞敗,

    況復內者。」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咄此老病死

    壞人極盛色初時甚悅意

    今為死使逼

    雖當壽百歲

    皆當歸於死無免此患苦

    盡當歸此道……

    是故求無死

    唯有涅槃耳彼無死無生

    都無此諸行」

  • 5757

    爾時世尊即就波斯匿王坐。是時王波斯匿與世尊辦種種飲食,觀世尊食竟,王更取一小座,在如來前坐,白世尊曰:「云何──世尊!──諸佛形體皆金剛數,亦當有老、病、死乎?」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語:如來亦當有此生、老、病、死。我今亦是人數,父名真淨,母名摩耶,出轉輪聖王種。」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諸佛出於人

    父名曰真淨母名極清妙

    豪族剎利種

    死徑為極困

    都不觀尊卑諸佛尚不免

    況復餘凡俗」

    爾時世尊與波斯匿王而說此偈:「祠祀火為上

    詩書頌為尊

    人中王為貴

    眾流海為首……天及世人民

    如來最為尊

    其欲求福祿

    當供養三佛」

  • 5858

    是時世尊說此偈已,便從座起而去,還祇洹精舍,就座而坐。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法,在

    世間人所愛敬。云何為四?少壯之年,世間人民 之所愛敬;無有病痛,人所愛敬;壽命,人所愛 敬;恩愛集聚,人所愛敬。是謂──比丘!── 有此四法,世間人民之所愛敬。

    復次──比丘!──復有四法,世間人民所不愛敬。云何為四?比丘!當知少壯之年,若時老、病,世人所不喜;若無病者,後便得病,世人所不喜;若有得壽命,後便命終,世人所不喜;恩愛得集,後復別離,是世人所不喜。是謂──比丘!──有此四法,與世迴轉。諸天、世人乃至轉輪聖王、諸佛.世尊共有此法,是為──比丘!──世間有此四法,與世迴轉。若不覺此四法

    時,便流轉生死,周旋五道。

  • 5959

    云何為四?聖賢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賢聖解脫。是為──比丘!──有此四法,而不覺知者,則受上四法。我今及汝等以覺知此賢聖四法,斷生死根,不復受有。如今如來形體衰老,當受此衰耗之報。是故──諸比丘!──當求此永寂涅槃、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恩愛別離,常念無常之變。如是──比丘!──當作是念。」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另參《別譯雜阿含經》T 2.100(67).397 a 9~b 2、《雜阿含經》 T 2.99(1240).339 c 19~340 a 13、《無常經》T 17.801.745 c 15~746 a 4。

  • 6060

    《雜阿含經》 T 2.99(505).133 b 24~134 a 6

    時尊者大目揵連在耆闍崛山中獨一靜處禪思,作是念:「昔有時釋提桓因於界隔山石窟中問世尊,愛盡、解脫之義。世尊為說,聞已隨喜,似欲

    更有所問義?我今當往,問其喜意。」作是念已,如力士屈申臂頃,於耆闍崛山沒,至三十三天,去一分陀利池不遠而住。時天帝釋與五百婇女遊戲浴池。有諸天女,音聲美妙。爾時帝釋遙見尊者大目揵連,語諸天女言:「莫歌!莫歌!」時諸天女即便默然。天帝釋

    即詣尊者大目犍連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尊者大目揵連問帝釋言:「汝先於界隔山中問世尊,愛盡、解脫義,聞已隨喜。汝意云何:為聞說隨喜,為更欲有所問,故隨喜耶?」

  • 6161

    天帝釋語尊者大目揵連:「我三十三天多著放逸樂,或憶先事,或時不憶。世尊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尊者欲知我先界隔山中所問事者,今可往問世尊。如世尊說,汝當受持。然我此處有好堂觀,新成未久,可入觀看!」時尊者大目揵連默然受請,即與天帝釋共入堂觀。彼諸天女遙見帝釋來,皆作天樂,或歌或舞。諸天女輩著身瓔珞莊嚴之具,出妙音聲,合於五樂,如善作樂,音聲不異。諸天女輩既見尊者大目揵連,悉皆慚愧,入室藏隱。時天帝釋語尊者大目揵連:「觀此堂觀地好平正。其壁、柱、梁、重閣、牕牖、羅網、簾障,悉皆嚴好。」

  • 6262

    尊者大目揵連語帝釋言:「憍尸迦!先修善法,福德因緣,成此妙果。」如是帝釋三自稱歎,問尊者大目揵連。尊者大目揵連亦再三答。時尊者大目揵連作是念:「今此帝釋極自放逸,著界神住,歎此堂觀。我當令彼心生厭離。」即入三昧,以神通力,以一足指撇其堂觀,

    悉令震動。時尊者大目揵連即沒不現。諸天女眾見此堂觀震掉動搖,顛沛恐怖,東西馳走,白帝釋言:「此是──憍尸迦! ──大師?有此大功德力耶!」時天帝釋語諸天女:「此非我師。是大師弟子大目揵連,梵行清淨,大德大力者。」諸天女言:「善哉!憍尸迦!乃有如此梵行大德大力同學。大師德力當復如何?」

  • 6363

    《增壹阿含經.慚愧品》 T 2.125.587 b 6~15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妙法,擁護世間。云何為二法?所謂有慚、有愧也。諸比丘!若無此二法,世間則不別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妻子、知識、尊長、大小,便當與猪、雞、狗、牛、羊六畜之類而同一等。以其世間有此二法,擁護世間,則別有父母、兄弟、妻子、尊長、大小,亦不與六畜共同。是故──諸比丘!──當習有慚,有愧。」另參T 2.99(1243).340 c 22~341 a 5

  • 6464

    人在有情界的地位

    無色界天

    陶醉精神定樂高級世間

    色界天

    太樂

    欲界天──

    享受物質欲樂有情

    ───

    苦樂參半

    ────

    上升下墮的機紐

    畜生────

    有殘殺苦低級世間

    餓鬼────

    有饑渴苦

    太苦

    地獄────

    有寒熱苦

    五趣唯人能實行佛法

    ──

    太樂

    ───

    容易墮落人

    ──

    苦樂參半

    ──

    知苦厭苦,體悟與實現真理

    五趣

    畜生餓鬼

    太苦

    ────

    無力追求真理與自由

    地獄

  • 6565

    人的特性

    印順 婆沙論

    起世經

    慚愧──止息意──梵行勝

    智慧──末那沙──憶念勝

    堅忍──忍────勇猛勝

  • 6666

    《增壹阿含經.八難品》 T 2.125.747 a 3~c 4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凡夫之人不聞、不知說法時節。比丘!當知有八不聞時節,人不得修行。云何為八?若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得至涅槃,如來之所行,然此眾生在地獄中,不聞、不覩。是謂初一難也。

    若復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然此眾生在畜生中,不聞、不覩。是謂第二之難。

    復次如來出現世時,廣說法教,然此眾生在餓鬼中,不聞、不覩。是謂此第三之難也。

    復次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然此眾生在長壽天上,不聞、不覩。是謂第四之難也。

  • 6767

    復次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然此眾生在邊地生,誹謗賢聖,造諸邪業,是謂第五之難。

    復次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眾生生於中國,又且六情不完具,亦復不別善惡之法。是謂第六之難也。

    若復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眾生在於中國,雖復六情完具,無所缺漏,然彼眾生心識邪見──無人、無施,亦無受者,亦無善惡之報;無今世、後世,亦無父母,世無沙門、婆羅門等成就得阿羅漢者,自身作證,而自遊樂。是謂第七之難也。

  • 6868

    復次如來不出現世,亦復不說法,使至涅槃者。又此眾生生在中國,六情完具,堪任受法,

    聰明高才,聞法則解,修行正見,便有物,有 施,有受者,有善惡之報;有今世、後世,世 有沙門、婆羅門等修正見,取證得阿羅漢者。 是謂第八之難。非梵行所修行。是謂──比丘

    !──有此八難,非梵行所修行。於是──比丘!──有一時節法,梵行人所修行。云何為一?於是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人生在中國,世智辯聰,觸

    物皆明,修行正見,亦能分別善惡之法,有今 世、後世,世有沙門、婆羅門等修正見,取證 得阿羅漢者。是謂梵行人修行一法,得至涅槃

    。」……另參《中阿含經.大品.八難經》T 1.26(124).613 a 27~614 a 11、《八無暇有暇經》T 17.756.590 b 11~591 c 6

  • 6969

    第一節 佛法從有情說起

    有情的定義

    佛法以有情為中心、為根本的,如不從有情著眼,而從宇宙或社會說起,從物質或精神說起,都不能把握佛法的真義。

    有情即有情愛或情識者。

    由於衝動的非理性及對環境與自我的愛好,故不容易解脫繫縛而實現無累的自在。

    有情為問題的根本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對於身心的苦

    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對於社會的苦

    所求不得苦────────對於自然的苦

    重點

  • 7070

    釋尊總結七苦為「略說五蘊熾盛苦」。要解除痛苦,必須對此五蘊和合的有情,給予合理的解脫才行。佛法離二邊(唯物論、神秘的客觀實在論;唯心論、認識論),有情為物質與精神的和合。有情的一切,由有情的思想行為而決定。佛教的歸依向上、向究竟,即憑有情自己合法則的思想與行為,從契合一切法的因果事理中,淨化自己,圓成自己。佛法與一般宗教的不同,即否定外在的神,重視自力的淨化,這所以非從有情自己說起不可。

  • 7171

    第二節 莫辜負此人身人在有情界的地位五趣各是有情的一類,上有快樂的天堂,下是極苦的地獄;兩旁是畜生(殘殺苦逼)與餓鬼(饑渴苦逼)。人為五趣的中心,為有情上升下墮的機紐。人類的特勝人間四特勝(環境與特性):一、環境:苦樂參半的人間,知苦而能厭苦,才是

    體悟真理與實現自由的道場。二、慚愧:這是道德的向上心,能息除煩惱眾惡的

    動力。三、智慧:人卻能從經驗的記憶中,啟發抉擇、量

    度等慧力,能設法解決問題。四、堅忍:世間的人,能忍受極大的苦難,為了達

    到某一目的,犧牲在所不惜,非達到目的不可。難得生在人間,又遇到佛法,應盡量發揮人的特長,依佛陀開示方法前進,切莫辜負人身,入寶山空手歸!

    Slide Number 1Slide Number 2Slide Number 3Slide Number 4《中阿含經.例品.箭喻經》�T 1.26(221).804 a 21~805 c 8 Slide Number 6Slide Number 7Slide Number 8《雜阿含經》�T 2.99(1307).359 a 10~b 21 Slide Number 10《雜阿含經》�T 2.99(411).109 c 7~21 Slide Number 12Slide Number 13Slide Number 14唐窺基《〈說無垢稱經〉疏》卷三�《顯不思議方便善巧品》第二� T 38.1782.1039 a 22~b 1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三四�《雜蘊.愛敬納息》� T 27.1545.175 c 24~176 b 7 Slide Number 17Slide Number 18《義足經.桀貪王經》 �T 4.198.174 b 8~175 c 25 Slide Number 20Slide Number 21《中阿含經.因品.苦陰經》�T 1.26(99).584 c 8~586 a 29、(100).586 b 2~588 a 1 Slide Number 23Slide Number 24Slide Number 25Slide Number 26Slide Number 27Slide Number 28《我之宗教觀》p.18-21 Slide Number 30Slide Number 31Slide Number 32Slide Number 33Slide Number 34《佛在人間》p.50 Slide Number 36《成佛之道.五乘共法》p.83-86�另參《正法念處經.地獄品》T 17.721.27 a 17~91 a 19Slide Number 38Slide Number 39Slide Number 40《成佛之道.五乘共法》p.86-88 Slide Number 42Slide Number 43Slide Number 44Slide Number 45《成佛之道.五乘共法》p.88-89�另參《阿毘達磨順正理論》T 29.1562.517 b 11~518 a 7 Slide Number 47《成佛之道.五乘共法》p.93-95Slide Number 49Slide Number 50Slide Number 51《雜阿含經》�T 2.99(406).108 c 6~20 《雜阿含經》�T 2.99(442).114 a 21~c 19 Slide Number 54《增壹阿含經.四意斷品》�T 2.125.637 a 18~638 a 1 Slide Number 56Slide Number 57Slide Number 58Slide Number 59《雜阿含經》�T 2.99(505).133 b 24~134 a 6 Slide Number 61Slide Number 62《增壹阿含經.慚愧品》�T 2.125.587 b 6~15 Slide Number 64Slide Number 65《增壹阿含經.八難品》�T 2.125.747 a 3~c 4 Slide Number 67Slide Number 68Slide Number 69Slide Number 70Slide Number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