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朱子文化》2016年第3期目录 - mbrb.greatwuyi.commbrb.greatwuyi.com/page/1/2016-08/04/6/201608046_pdf.pdf · 抢”——插秧和割稻。 5月初,种田人把稻谷种子浸湿、保

MINBEIDAILY2016.8.4 星期四

06 责任校对:赖秀清

电话:8827770责任编辑:王筱莹

副刊部主办读 书DUSHU【 】

首届“佛子山论坛�中华紫薇文化研讨会”在政和召开,研讨会主题——共赏紫薇盛景、品鉴政和白茶、感悟朱子文化。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张启翔、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福建省生态文化协会秘书长王梅松、福州植物园教授级高工庄莉彬以及省、市、县有关领导共计100余人参

与研讨会。会上,专家学者们以政和

县百年紫薇文化、白茶文化、朱子理学等政和特色为依托,就打造集观光旅游、度假养生、影视拍摄、文学交流为一体的紫薇文化旅游基地进行深入浅出的研讨,为政和县紫薇产业发展描绘出一幅壮丽的蓝图。(翁瑞来汤鲤龙文/摄)

“中华紫薇文化研讨会”在政和召开

耕田、备种、催芽、播种,到插秧、灌溉、除草、抽穗、扬花,再到成熟、收割。我想只有种田人才最能感受“粒粒皆辛苦”。而周华诚这本《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恰是用最朴素的方式,记录了传统农耕,让读者回归稻田,感同身受。

书中从“犁田佬”,这个快要消失的农活“手艺人”开始介绍。“犁田佬”以田

为纸,以犁为笔,以水为墨,一牛一人来来回回,在田中完成他们的作品。

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我,并没有多少乡村生活体验。但总听父辈说起,乡村长大的孩子,很小就要开始帮家里干农活。种两季稻的盛夏时光,是最难捱的,因为要在白晃晃的阳光下“双抢”——插秧和割稻。

5月初,种田人把稻谷种子浸湿、保温、催芽,等谷种冒出了白色的乳芽,就播种到秧田,一个月后,秧苗长齐了,就开始插秧。插秧的时节,一般在秧龄三十天左右。把在小田里育的秧苗,移到大田里去。插下的秧苗不能太疏,不能太密,不能太深,不能太浅。所以说下田、干农活是孩子们最不愿意做的事。于是父母长辈便可借机说教了:“不好好读书,将来就一辈子耕田。”这样一来,孩子们也就更努力读书了些。

因为从事记者这个职业,我也常与农人们接触。而听他们感叹最多的一句,就是“我们农人和老天的关系密切,看天吃饭”。那些种田人,荷着锄头,走过田埂,常常仰头望天,就好像在与天空对话。与他们接触一段时间,会发现他们常把“谢天谢地”这种话挂嘴边。作者说,这大概是种了田才知道,天与地对他们而言,有多么重要。

秧、稻、谷、米,在稻子上,我们看到了光阴的痕迹,也看到时代的变迁。过去的山里人,多么珍视一块田,哪怕只有巴掌那么大的一小块,也勤勉地耕种它。山里常见的梯田,就是最好的见证:依山就势,层层叠叠,人们不舍荒弃。现在,村里好多田,却成为野草的聚集地了。难道是因为土地上的劳作不再有价值?还是因为人都变了衡量价值的量尺?

前些日子,看到新闻报道中说早已功成名就的袁隆平,每天都下田间,86岁的他说要在稻田里干到90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农村的孩子,在村里读小学,在乡镇、小城镇里读中学,后来,再到大城市里去读大学。

他们长大的过程,是离乡村生活越来越远的过程,也使传统农耕一步步走向消亡。“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

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农耕生活里来的禅意,还能令多少人向往?

我明白,本书的作者,有一个远大的梦想。于是他发起了这个叫“父亲的水稻田”的众筹项目。产自“父亲水稻田”里的大米卖到了30元一斤,一开始大家觉得不可思议,但随着项目进行深入,参与者们都开始意识到,这30元一斤的大米,它不仅仅是大米本身的价值,而更多的,是出于对传统农耕的敬畏,它包含了对农人劳作价值的守护。

价值的量尺——读《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后感

□吴建琼

《朱子文化》2016年第3期目录(总第六十一期)

我是喜欢张爱玲的,我喜欢她对生活的真,喜欢她将文学过成另一种生活的方式。

在民国乱世中,她可以不顾钟鸣鼎食的富贵,带着一身白云出岫的苍茫,于十里洋场中,不忘初衷,一颗心绮面如初。晚年的她,将自

己比作一座孤岛,离群索居。在经历了人世的生离死别之后,依然可以淡然地说出“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可以神悟“人老了大都是时间的俘虏,被圈禁禁足”的哲理。只就是她对生活的真,生活也回报给了她无尽的“真”。这,便是她华丽辞藻的源头。

她写上海滩的风情,香港城的旖旎,妯娌间的琐细,男女间的梦呓,当读者沉浸在她的文字中时,她却被炽热的爱情烘焙着,就像她带给读者的作品:那么真实,那么炽热。可是卑微到尘埃里的她并没有开出花。“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她终究只能在文字中找到自己的另一种生活:《倾城之恋》里没有前途的范柳原和白流苏,一场战争,便成全了他们。《少帅》里的四小姐和少帅之间不可能过一生的一段情,一场事变,亦成全了他们。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半生缘》里曼桢对世钧说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这些不也是张爱玲内心的流露,对前尘如

梦的解脱么?人说那些民国女子,她们的一

生都不如意:命运悲苦的萧红;凄凉遗世的陆小曼;昙花一现的石评梅;黯然收场的苏青……可她们留给世间的是无尽的感动和惊艳,张爱玲亦是如此,纵观现在社会,有多少人能活出张爱玲的“真”?又有多少人能将生命活得如民国女子般出彩?又有哪些作家能将自己的漫漫人生路与作品相融合?生当如夏花般绚烂,死亦如秋叶之静美。我们应当静下来品读人生的曼妙,体味生活的真善美。

张爱玲虽命途多舛,可她带着一身诗意,挥舞着酣畅淋漓的笔,绽放着惊世不凡的才情。她在传统和新派的生活中抉择,她在纷乱战争和安稳生活中徘徊。她那极富传奇的倾城往事,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仰慕。“张爱玲”这三个字仿佛蕴含了整个人间。它的背后:是旗袍、是烟火、是文学、是漂泊、是孤寂、是市井、是情欲、是禅意、是传奇、是浓墨重彩的民国。

她是属于时代的传奇缩影。红尘一梦千古忧,世间曾有张爱玲,世间唯有张爱玲。

我眼中的张爱玲——读王臣的《愿此生岁月静好》

□白秀文

《群山之巅》获2015年《当代》长篇小说论坛年度最佳长篇小说奖。它讲述了雪域北疆龙盏镇上发生的故事,它向读者展示了一群小人物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众生相。迟子建在一个个故事中挖掘人性中善良与邪恶的交织,在现实中回忆历史,如辛开溜的名字、辛欣来的身世等,正是他们撑起了巍巍群山。人类个体与群体、群体与时代的关系,一直是作家所探求的。

结构是小说的骨架,迟子建的小人物群像单个可成故事,但又互相关联,通过一个可知一群。如:作者写辛开溜,就可以看辛七杂、辛欣来、陈金谷、安雪儿。从《斩马刀》到《土地祠》一共十七章,每一章都由一个人物担纲,而众多人物组织成大故

事,这样的构思既宏阔又有序。让你觉得他们正一排排地站在北国雪疆的群山之巅上。开放式的结局仿佛走远了的他们在山巅给我们留下背影,这些背影越走越远直到消失,只剩下安雪儿和单夏,“一世界的鹅毛大雪,谁又能听见谁的呼唤?”

我第一次读迟子建的作品是散文,那是指导学生做一份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是她的《月亮,在半梦半醒之间》。“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笑。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这样的句子吸引着我。迟子建将这种文笔也用于她的小说,她将现实生活用文字技艺呈现出来,对人物生活场景的展示,对自然环境的描摹,对丰富内心世界的刻画,无不体现了迟子建文字的纯熟。正如“书香江苏”2015年12本好书推荐投票活动中介绍“全书笔触如史诗般波澜壮阔,却又诗意而抒情。”“这部作品中,每一颗卑微的心都想努力活出人

的样子。”作家们以写人的故事展现人物性格为自己的天职,迟子建则是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和智慧直面小人物的人生:辛开溜,背着逃兵和汉奸的骂名;辛欣来以性格孤僻出场,以邪恶收场;唐眉始终的矛盾的,纠缠着她的是心灵的罪与赎;李素珍在道义和情感之间苦闷彷徨,最后要求接受法律的审判;安玉顺身上的国仇家恨,单尔冬寻求一份内心的良知……迟子建所展现的人物,来自于生活,似乎就活在我们的身边,仿佛一不小心就会遇到。这是文学作品的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也正是文学长廊里许多人物能永久活着的原因。《群山之巅》没有主角,迟子建所绘的是一幅众

生相。这部大作品中的每个小人物虽然不是主角,但正是他们构成了人类历史。也正是他们,站在了历史的巍巍群山之巅。

他们,站在巍巍群山之上

——读迟子建的《群山之巅》

看此书时,未看作者名,看到尾声,就想到一个人。急忙一翻惊叹道,噢,原来真是麦克�莫波格。

很多人熟悉他,大多是因为斯皮尔伯格改编了他的作品《战马》,而后就是《柑橘与柠檬啊》,作为公认的大师级作者,他曾获过英国童书最高奖“桂冠童书作家”奖,他的故事里能看到真实,就像《柑橘与柠檬啊》中,那沉重的成人礼,甚至是战争的悲鸣,就像《半面人》中对老兵的另一番解读,甚至是《第94只风筝》中涉及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问题。所以在一部人的眼中,他是不一样的作者,是能“用一个‘现在’来牵稳读者的手,带领他们走入过去。”

而这本《蝴蝶狮》也是如此,用一个现在,带入过去,再转入现实的一个故事。全书讲述了一个想要逃学的孩子,在逃离学校的途中,遇见了老婆婆,她给他讲述了一个久远的往事……

麦克�莫波格的作品很多基于真实,而这部作品的灵感也是来源于一个逃学孩子的回忆,甚至是在电梯遇见弗吉尼亚�麦肯娜,他也是保护狮子的创办人,在这些零碎的素材中,他融合成了《蝴蝶狮》,而这个故事在他的串联下,更为饱满、真情,甚至是牵动人心。

在作者的文字里,透着对自然

的向往,对和谐的美好,为了遇见小白狮,他一天天等,遇见了,他不顾一切地冲出去,这个冲出去是他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与之前小男孩渴望逃出校门的情境是一致的。而他也遭遇了各种动物的围攻,而这时母亲救了他和小白狮,他们一同生活。直到贝迪八岁要去英国读书,父亲把小白狮卖给了马戏团的老板,贝迪听后放走小白狮,奈何小白狮爱贝迪,依旧回来,悲剧地成为马戏团的一分子。

而后贝迪开始了英国的新生活,但他依旧没有忘记小白狮,甚至感叹自己“就算我真的找到了它,我再也不能带它回到非洲的家了”。因为母亲已去世,父亲也再婚了。他也遇见了爱情,他们因为战争而分开,因为医院而遇见,甚至一同找寻到了那只在外多年的小白狮,而那个女子就是老婆婆。

作者的架构是美好的,如果贝迪是个一无是处的人,他可能就带不走小白狮,而作者恰恰设定他是一个获得维多利亚勋章的士兵,他的请求可以被认同。他带走小白狮,也串联了讲故事的婆婆,甚至铺垫了小白狮去世,贝迪的去世。

故事是很清简的,不拖沓,反而把孤独和爱的两种张力,拿捏得很到位,他把孩子和一只小白狮的友情,那种萌动的善意,描写得非常暖,狮子不再是恐怖的存在,而是温馨的,让人内心牵动,而这内容更多的深意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甚至鼓舞孩子应该保有最纯的童真。

我喜欢这本书的,它没有那么多的黑暗色彩,它让我们看到了最美的善意,还有微微的宁静荡漾其中。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评《蝴蝶狮》

□陈冰倩

卷首语

1 最美的名片是文明 罗小平武夷论坛

4 全球朱子学研究新进展——“朱熹及其复兴努力:创新、社会改革、认识论”会议综述 王凯立

理学研究

7 从“复卦见天地之心”答问看李侗对朱熹的影响 丘山石

13 从朱子之理看“天佑我民”的合理性 叶梦婷 风 叔文献研究

17 勉斋先生黄文肃公年谱(一) (点校)袁咏年

22 民国时期(1912-1949)朱子学研究学术编年(四) 乐爱国闽台文化

29 走近雾社 文 之考亭文苑

32 蔡元定:西山浮云自卷舒 胡昌明

34 吾道付沧洲——朱熹《水调歌头�题沧洲》赏析 李加林

49 谒李纲祠 姚金生

53 朱熹故里情 炉 火书院文化

35 试论武夷精舍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周 靖海外寻踪

40 东亚朱子学的特点(下) 张 芸 张品端

46 朱子学在泰国 程利田国学札记

50 从朱熹《论语集注》看孔子对人的认识及人的修养祝美红

54 朱子“命”思想研究述评 许春伟朱子之路

59 再遇朱熹 王春英

63 谒朱熹墓 姚晓峰朱子学讯

16 朱子后裔:清明敬祀先祖陵 朱燕涛

45 读者来信62 朱清莅临福州理工学院朱子文化研究所指导工作 王 煜

64 成语典故:如坐春风 敏 北

封面图片:朱熹与考亭书院 国 风

封 二:南平市地方专家学者考察伊川理学剪影罗小平 崔鲁平

封 三:崇安县学田记 尔 雅

本报讯 近日,由南平市图书馆、新华书店、闽北日报小记者团共同举办的“心系乡村小学�图书爱心义卖”活动,在南平市图书馆内举行。当天活动共吸引了100多位家长和小学生的参与,募集到爱心资金936元,图书、期刊500多本(册)。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市图书馆暑期系列活动之一,活动当天义卖义捐的资金和物品,将以献爱心的方式捐助给贫困乡村的学生以及留守儿童。 (王筱莹文/摄)

与爱心同行 让书香四溢“心系乡村小学图书义卖”活动在市图书馆举行

佳作品读 好书快读 信息快递

新书快评

墨香书韵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讲文明 树新风”公益广告

闽北日报宣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