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以诗画像 中寻动 - 1news.ccepaper.1news.cc/ccrb/pc/paper/att/201901/24/aafa8584-bd...近日,华语科幻星云奖、银河奖得主,著 名科幻作家陈楸帆新作《人生算法》由中信出

07 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 责编 郑春生 常立志 版式 王曜宇 美编 聂丹 审读 孙国栋

副刊·书香

本版本版组稿组稿

李丽李丽

投稿邮箱

投稿邮箱::cc crbfk@

crbfk@126126 .com

.com

罗马尼亚哲学家齐奥朗在《解体概要》中说:“孤独的人没有必要跟宇宙开战,他是向他自己发出最后通牒;他也并不指望永远存在,因为他以一种无可比拟的行为,已经绝对地做了自己。他斥拒天地,有如斥拒他自己一样。至少,他已经达到了一种那些只在未来当中寻求自由的人永远也无法得到的饱满。”

有人渴望热闹,但也有人拒绝喧嚣,而诗人往往是孤独的。

小红北,男,现居长春。著有诗集《纸上的池塘》《我把月亮换成你》,散文随笔集

《不安排快乐》《把世界揣兜》《睡在城市的心脏里》。作品见于《作家》《诗选刊》《中国作家》《绿风诗刊》《鸭绿江》《文学港》

《扬子江诗刊》《草堂》《中国最佳诗歌》等刊物和选本。近日,他的诗集 《静的逻辑论》由时代文艺出版社推出。

我想我不能再退了,退到天边见到庄子多不好意思眼前的这些事物,比如曲别针它们因重复而变得抽象如果有任务,它们依然生动用它们最后的一点弹性履行使命还能找到这种内外交融的时刻么窗里窗外,各有一个黄昏是的是的我已经退到路边,和树站在一

起和自己平庸矮小的部分站在一起生活啊,把我教育成一个旁观者我是宿命的一道缺口我把我的清白之身还给清白我和我,界线模糊、互致歉意我已经一退再退不能再退了我对臃肿的生活束手无策,我是它身旁那个单立的偏旁,一根战败的旗幡内心的滂沱大雨,把我浇成一块沉重的

石头我成了一个搬不动自己的人谁来搭把手,把我扔出这个失魂落魄的

自己——《我想我不能再退了》

通常诗歌以词句为线条,能勾勒出诗人的原貌,就像在为诗人画像。可小红北的诗很奇妙,初读时,你感觉自己似乎已经掌握绘就诗人面貌的那支画笔,但掩卷静思,诗人的面貌却愈发模糊。仿佛没有人能走入他的内心,即便是落纸成字,想要从他的诗句间寻到蛛丝马迹也是不能的。

小红北不愿在诗歌中恣意洒脱地放飞自我,即便是有一丝暴露的可能都要被他消灭。他冷静而自持,敏锐地观察着周遭的人和事。在他的描述中,一切好像都已定格成静态并距他很遥远,这种遥远不是空间上的,而是思想和灵魂的距离。但在静态的表象下,一切美好都在慢慢萌动,任何事物都遮挡不住诗人想要透过诗歌发散出来的那缕阳光,给人以希望。

岁月是沃土把值钱的东西埋在里面有时是一本书,翻开它总有几行字是尖锐明亮的如果翻出来的是几张熟悉的脸会有透明的眼泪滴落

则岁月也跟着一起亮了有时很厚,如黑夜包成的茧一层层剥开还是黑夜如噩梦,一遍遍地醒不来如朽铁,如锈刀,不磨不亮如石沉默,用力击打才说话如钻木取火,古老的生活被点燃如雪如寒冰在心底燃烧如长河如瀚海如心旌如昨天今天明天,无止息的摇动起伏的悲伤与明亮有时如窄缝里的挣脱有时如蝶翼里的尖叫有时如秋水如思念有时如浮云一眼看穿有时仅仅是一层浮灰轻轻一拂就亮了如新路于山重水复如近村于柳暗花明也有时,是一块遮光板打开它才知道自己在飞

——《埋在岁月里的阳光》他的诗寂静而饱满,朴素而真诚,充满

辩证和哲思,同时又有历尽沧桑后对生命的洞彻和体悟。诗人在内心世界独辟一隅,绘就乌托邦似的所在,在那里认清世界,反观自己,此刻的他是安静而充满逻辑的。而另一面,他又把自己藏起来,斥拒世界,斥拒现实,模糊掉自己,这时他又是变化而充满感性的。

1我坐在窗前打理此刻,几片残雪在对面的楼顶余下瓦的形状终于看到某个季节的终点我闭上眼睛,灰头雀把翅膀收回尘世静,持续而抽象2时间狂喜老祖母坐在另一个窗前她的腿盘缠在炕上像一团风干的藤蔓已经伸不直了,吱嘎,滴答时间重叠,静,浮着静3少年在山坡上奔跑脚步里塞满阳光山风的颜色肥如夏天泪水如雨水同天空一起掉落眼睛是天堂的伤口滴答,吱嘎,椅子发出声响万木寂然,时间隐逸,一阵轻微的疼痛静里听出静,像从一场病里脱身4我再一次闭上眼睛城市的喧嚣在眼前的暗影里集聚重复的永恒的静的连续音越积越厚,像一层层夯实的地基结实、严密、深邃时间的重量无限叠加静,打入静的内部5两个人影停在公园的长椅上一整天不准备挪动的样子一个静从另一个静出来,静,挨着静静的细部越来越清晰好像我已经藏好了似的6多么安静的一个早晨我睁开眼睛,像打开一扇新窗人世安泰,静,在静里开花我感到十分羞愧因为竟不知羞愧什么

——《静的逻辑论》诗集共分七辑,收录了诗人最新创作的

共六十三首诗。让人印象最深的当属诗集的最后一辑,辑录了诗人以父亲为主角创作的九首诗歌。诗人也终于在严防死守间为读者撬开了一条缝隙,透过缝隙,那些触及灵魂而又十分日常的表达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此刻的他是面目清晰的,是有血有肉的,只是在以无声的方式与自己血肉相连的至亲表达着。或许那并不是交流,而是单方面的倾诉,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灵魂的抵达真的比执手倾诉来得无力吗?我想未必。有时候,“我懂你”比“我爱你”表达的爱更深沉。

每个人都可以活到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活到老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的鬓角里竟长出

黑发一双翅膀正从我的想法里起飞他却突然说,不想活了说完这句话,他马上自嘲地笑了走廊里空空荡荡,他还在张望父亲真的老了,老到只剩逻辑和等待任何一点念想都足以喂养他的余生他的瘦里只剩真相,他正用缩减自己的

方式给身边这个世界腾出更多的地方他直一直身板,生活又矮了一截他应该不欠谁什么了命运也不再对他动手动脚他动一动,命运又往边界里收了收

——《父亲真的老了》感性与理性相统一,构成了小红北的诗

意空间,诗歌是他生命的延伸——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双重延伸。在静的意象里,用动态表达着。没有人能走进他,但他已经顺着笔下的诗句走进了别人的心里。

近日,华语科幻星云奖、银河奖得主,著名科幻作家陈楸帆新作《人生算法》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这部“科幻现实主义”作品,直面当代人对科技发展的核心焦虑,实验性地试探“潘多拉魔盒”背后的东西,并展开了文学性的表达与哲学性的探讨。

《人生算法》收录了作者《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美丽新世界的孤儿》《云爱人》《造像者》《人生算法》《恐惧机器》 6 部短篇作品。6篇小说涉及了6个概念、6种未来:男性代孕、冬眠技术、爱情图灵测试、记忆删除、意识上传、恐惧机器……这些看似新奇的概念,在或远或近的未来或终成现实,而到那时,人类将面临怎样的生存秩序与伦理挑战?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陈楸帆,是不折不扣的高材生,同时也是不折不扣的互联网精英。16岁发表作品 《诱饵》 就获得了少年凡尔纳奖(校园科幻大奖) 的一等奖;高考时,陈楸帆以汕头市文科状元的身份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基于对互联网的敏锐嗅觉,他先后入职百度与谷歌中国,然后就在工作之余,写出了《丽江的鱼儿们》《鼠年》《霾》等一批获奖作品。

陈楸帆已经获得了9次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3次中国科幻银河奖,1次世界科幻奇幻翻译奖。他是第一个打入美国科幻杂志圈的中国作家,其作品很早就进入了英语市场。

(本报综合整理)

潘多拉魔盒的背后

由时代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精品书系”,是一套汇集了国内一流学者编选的经典古典文学选本,分别为:《诗经与楚辞精品》(韦凤娟 韩传达 主编),《唐诗精品 附历代诗精品》(霍松林 霍有明 主编),《宋词精品附历代词精品》(吴熊和主编 肖瑞峰 沈松勤副主编),《元曲精品 附明杂剧精品》(王季思 董上德主编),《明清小说精品 附历代文言小说精品》(邓绍基主编 李玫副主编)。

在编者的选择上,本书汇聚了国内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元曲卷的王季思先生,是《全元散曲》的编纂者,著名词学大师吴梅先生的高足;唐诗卷的主编霍松林先生是唐代文学久

负盛名的专家;宋词卷的吴熊和先生则师承民国三大词学家之一的夏承焘先生,也是“夏门”最优秀的学者之一,他的《唐宋词通论》是词学研究的必读书目;小说卷的主编邓绍基先生,是中国社科院古典文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所著的《元代文学史》获1992年中国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奖;诗经卷主编之一韦凤娟是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的学生。这些前辈的老学者在编注这套丛书时,对作者小传、作品赏析、注释等方面都做了精辟的解读和严谨的阐释,对其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事件、寄意等都给予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说明其用典和源流,梳理大意。 (本报综合整理)

古典文学精品荟萃

《朗读者》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大型文化类节目,以主题词架构,邀请各行各业的嘉宾,讲述有温度的人生故事,朗读有生命力的经典文本。2017年第一季播出后,收获了庞大的社会关注,让人们看到了文学电视化的力量。人民文学出版社基于第一季节目编撰的

《朗读者》图书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仅一年多的时间,总销售册数已突破200万。对于一本电视节目改编图书来说,这个数字是惊人的。

2018年5月,《朗读者》第二季开播。历时三个月,于 8 月 4 日收官。第二季节目在豆瓣上超越第一季获得9.2分的高分。《朗读者》第二季节目的巨大成功,给这一季图书的出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第一季合作的基础上,人民文学出版社此次与《朗读者 II》节目团队密切沟通,自录制阶段就深度参与,实现了图书与节目的紧密联动。

《朗读者 II》图书由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和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作序。图书以节目为基础,用12个主题词架构全书。这一季的主题词融合温情与思辨,更具当下性、社会性和时代

性。既有“初心”“父亲”“谢谢”这样以情感为主的主题词,也有“路”

“城市”这样比较中性的主题词。每个主题词都被赋予了深刻的延展,比如“想念”中的故事加深了我们对器官捐献领域的了解;“生命”这个主题则涵盖了环境保护的讨论;“痛”自然而然地延伸出女童保护的话题。不同的主题词道出了无数平凡而伟大的故事,传递了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全书共收录62位朗读者的深度访谈,这些朗读者比第一季更具稀缺性和代表性。董卿说:“当张(弥曼)院士走的时候握着我的手说‘董卿这个过程太愉快了’,那时我觉得这一切很值得。这像什么呢?就像你弯腰屈膝弓背很长时间,脸朝土地背朝天,手脚发软,终于抬起头看到一片秧苗绿油油时的那种喜悦。你觉得它们活了,未来观众就有的吃了。可能也是因为这份诚恳、勤奋和踏实,我们的确邀请到很多平时几乎在其他文艺节目当中难得一见的面孔,很多被媒体评论为是中国各个领域金字塔尖的‘无价’面孔来到我们的节目当中。”这些朗读者中,有三类人群格外引人瞩目:以贾平凹、余

华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强化了图书的文学属性;以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物理学家潘建伟为代表的科学家群;以96岁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代表的老人群。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各领域颇具代表性的普通人作为朗读者出现,他们的故事也格外动人。图书以人物小传精炼概括了每位朗读者的人生故事,记录了他们的珍贵访谈。

第二季节目的朗读读本加大了国学经典的比重,更具经典性和丰富性。71篇朗读读本,从《礼记·大学》到《在细雨中呼喊》,从《哈姆莱特》到《追风筝的人》,既有文言文,也有当代读物;既有中外经典,也有畅销杰作。第二季图书深化了《朗读者》的阅读引领性,它以最能打动人的古今中外读本,带领读者亲近文学之美。人民文学出版社对读本内容加以扩充,同时甄别版本,确保权威性和包容性。同时,为读本增补名家点评,譬如弗吉尼亚·吴尔夫点评《简·爱》、朱光潜点评丰子恺的散文《渐》、铁凝点评杨绛的《我们仨》等,提升了解读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朗读亭一直是《朗读者》节目

的一大特色,在600天内,近5万人次走进朗读亭,留下了4000小时的朗读素材。朗读亭真真切切掀起了一股文艺风潮,成为书香中国的一个鲜明符号。《朗读者 II》图书中,“走进朗读亭”版块收入了朗读亭中普通人的真情朗读,句句感人。“导演手记”展现了台前幕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为我们更深入、更直接地了解朗读者提供了很好的阅读补充。图书主编董卿专为本书拍摄了更具故事性的独家封面及主题照片,整个拍摄由国内顶尖的摄影团队完成。此外,董卿还特别为本书读者录制了“为你朗读”,并在后记中倾吐幕后心声,揭秘制作人的心路历程。

AR技术的使用是《朗读者》图书的一大特色,《朗读者》第一季的图书就已经全面使用,它革命性地改变了电视图书的呈现方式,创造了崭新的、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朗读者II》图书中共有149张图片,链接了1400分钟视频。只需用手机对准图片扫一扫,便可以让《朗读者II》图书中的所有图片神奇地动起来。此次,图书还新增了“朗读亭”的视频片段及封面照片拍摄花絮等,均可扫描图片观看。

朗读依旧 初心不改

原文: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唐·高适《塞上听吹笛》

解读:

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人们归家的心也变得越来越急切。

“您到家了吗?”“您买到回家的票了吗?”成为了这几天最热的话题。中国人对“家”总是有着特殊的眷恋,在“春运大潮”中,一切努力只是为了一个方向——家。

而在古代那种交通和通信都不是很便利的条件下,对于家的思念更是经常萦绕在人们的心间。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首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就表达了深深的思乡情怀。

提到笛声,我们很容易就会想

起李白的那首《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当时李白来到洛阳,一个春天

夜里,不知是从谁家的庭院,飘来了幽隐的笛声。笛声融入春风中,好像整个洛城都被笼罩在笛声中。而此时的诗人又恰好在这笛声中听到了一曲《折杨柳》,笛声是那样的婉转缠绵、凄清动人,撩起了诗人对家的眷恋,也拨动着身在他乡的游子的心弦。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让我们感受到笛声的巨大魅力。

笛声我们今天也会经常听到,那么为什么这笛声会有如此大的魅力?根据《乐府杂录》的记载:

“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梅花落》《折杨柳》(《塞上听吹笛》的曲调即为《梅花落》)。”是说,古代的笛子有《折杨柳》和《梅花落》两支曲子。

《折杨柳》的曲子在古诗中非常的常见,比如李白的这首《春夜洛城闻笛》,其实,不仅仅李白,杜甫也写过“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吹笛诗》)王之涣

也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的名句,这些说的都是《折杨柳》的曲子,由此可见,《折杨柳》这首曲子非常哀婉动人,容易勾起人们的思乡之情。

《梅花落》这支古代的笛曲也是这样。可见,这些优秀的作品为笛声与思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以至于到了现代,台湾诗人席慕蓉依然这样动情地写道:“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会老去。”

高适的这首《塞上听吹笛》,写的也是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听到了凄婉动人的笛声。那么他是怎么把笛声和乡愁联系在一起的呢?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此时的边塞已经渐渐进入了春天,冰雪消融,牧马归还,可以看出此时的边塞应该还算安宁。当夜晚到来的时候,明月高悬,皎洁的月光照在戍楼间。李白的《静夜思》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明亮的月光常常会引发人们对于故乡的思念,而恰好此时又传来一阵笛声。

恶劣的条件,强悍的敌人都从未动摇过将士们誓死坚守在边关的誓言,但在明亮的夜光下,在凄婉的笛声里,那一颗颗早已离家多时的将士的心动摇了,一股强烈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而这凄婉的笛声又是来自何处呢?于是诗人又写道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一曲《梅花落》,牵动万颗心。

诗人别出心裁地将“梅花落”拆分,嵌入“何处”二字,让人感觉诗人不是在写笛声,而是在写梅花,那笛声化作一片片梅花,随风飘落,一夜之中洒满关山,而这每一瓣梅花似乎都承载着每一位思乡将士的心。整首诗虚实结合,不仅有雪净月明的实景,又有梅花纷飞的虚景,共同为我们营造出了一种优美的意境。

而这也让我们想到今天戍边的战士们,当许多人已经踏上归家的路途时,他们仍然坚守在祖国的边疆,就让我们借着这首诗,将敬意献给他们。

家,总是充满着温馨,充满着爱。读完这首《塞上听吹笛》,您想家了吗?不要忘了,家也在想您。(作者系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一曲《梅花落》牵动万颗心□ 李 静

以诗画像

以诗画像

中寻动

中寻动

朗读依旧朗读依旧朗读依旧 初心不改初心不改初心不改□ 木 兰

□闫松莹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