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 32020年9月23日 星期三 主编/发赐 美编/昊霖 组版/林立电话:88869996 邮箱:[email protected]

    要闻

    本报记者 金朝丹

    庆丰收、迎小康。9月 22日上午,在苍南县钱库镇来谊村,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温州庆丰收活动启动。

    活动现场,舞台上有暖场表演,台下有幸福车票、二十四节气节气油画展示等打卡点,还有网红直播助农、农创客展示展销、助农打卡(三服务下乡)等。农民登场,不仅好看好玩,还能提供特色农产品,让你买个够。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自 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小康年里庆丰收,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在这个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里,80后农民林上达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成了苍南县农创客发展联合会会长。当天,苍南县农创客发展联合会授牌,苍南县农商行为其授信2亿元,助农发展。

    “原来我在外打拼,经过政府招商,回到家乡创业,要把我们矾山肉燕做好,让小吃做成大生意!”2015年,林上达成立温州矾都达记食品有限公司,投资600多万元,建设肉燕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矾山达记”和“达记福宴”品牌。矾山的特色小吃肉燕,也随着林上达的市场拓展,走出苍南,售往新疆北京等地,“矾山达记”肉燕被评为“中国名小吃”。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越来越多像林上达这样的农创客,回到乡土,瓯越大地涌现出一批批创业创新的金点子。

    农林飞防植保作业、智能农田检测站、智能播撒系统……这是极飞互联网41惠农服务综合平台提供的农业服务,也是农创客郑翔创新的项目,其创立的温州极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飞防业务为着力点,助力智慧农业“起飞”,致力打造“产品 飞防 植保技术 测土配方 种植托管”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和综合性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

    当天,包括该项目在内,2020年度

    温州市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十大项目发布,包括农创客陈方伟的“一片茶叶的跨界”,黄则见的“科技助农助创”,林福荣的“育农 1314 科技助农大管家”,谢正学的“免植多肉,用好科技的力量”,唐平冬的“两山实践,科技扶贫跑步鸡”,徐成龙的“青箬山房,住进你的心房”,王枢的“基于场景化,打造乡村网红”,温才取的“大黄鱼溯源直播营销体系”,韩必强的“森活之家,品质社区生活综合体”等项目。

    乡土的创业创新,都为丰收的愿景。丰收,更在于耕耘。

    在我市,有一批人扎根土地耕耘,他们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有一技之长,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作出了显著成绩。当天,现场为他们颁发了 2020年度温州市农技推广英才“一鸣奖”。温州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表彰了 12位农业工作者,分别是黄亦丹、黄高弟、林庆祥、石福明、蔡庆贤、潘建平、吴士荣、伍思树、严立超、黄日法、邹代能、曾祥亮。

    迈入 9月,瓯越大地也在迎来丰收。根据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 1-8月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1-8月份,我市粮食播种面积 169.11万亩,早稻收获 30.88万亩,连作晚稻种植面积 31.27万亩。春粮作物受疫情影响较大,上半年春粮作物产值下降21.3%。

    生猪产能持续快速回升,8月份全市生猪存栏 44.91万头,同比增长 41.36%,环比增长2.39%;累计出栏38.89万头,同比增长21.3%,环比增长14.23%;

    全市渔业稳定增长,海洋捕捞由负转正,全市渔业产品总产量26.91万吨,同比增长5.55%。

    前两个季度,我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68.6亿元,同比增长 1.9%,其中,农业增速 2.3%、林业增速 5.5%、畜牧业增速-4.3% 、渔业增速 3.5%、服务业增速9.4%,增速比全省高 0.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 6位。第三季度,随着早稻丰收、生猪存栏加快增长,预计增加值增速将比前两个季度有所提高。

    10项政策 10亿资金 10万岗位 10项活动

    温州启动高校毕业生“510计划”攻坚行动“创业之都”一年将引12万大学生

    一年招引12万英才,稳就业促发展,更为人才“追梦圆梦在温州”

    高水平打造浙南闽北赣东人才高地,既要有高耸的塔尖,也要有坚实的塔基。面向大学生的“510计划”,向高校毕业生喊出“温州需要你”,这背后有多重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当前,温州正致力于当好“重要窗口”的建设者、维护者、展示者,正在高水平助推创新型城市建设,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大量优秀青年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而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人才流动的“窗口期”、招才引才的

    “机遇期”已经到来,高校毕业生作为“稳就业”的重要群体,亟须大量就业机会。种种机遇和需求之下,温州“510计划”应运而生。

    根据部署,“510计划”在今年9月到明年9月期间实施。全市计划开拓10万个岗位、推出10项政策、安排10亿元奖补资金、开展 10项人才活动,力争用 1年左右时间新招引12万名以上高校毕业生。

    这意味着,来温留温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享受到种类更多、力度更大的政策优惠,部分政策的享受门槛进一步降低,对象

    范围进一步扩大。丰厚的“政策红利”,不仅将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汇聚温州、扎根温州、追梦圆梦在温州,也将为温州加快打造浙南闽北赣东人才高地注入“新鲜活力”,为温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要素支撑。

    “10万+”个新岗位,打开广阔就业空间,服务人才“创新创业在温州”

    “510计划”实施期间,全市要开拓 10万多个岗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以企业为主体新招引高校毕业生将在 8 万人以上,其中,民营企业7.8万人以上、国有企业2000人以上。

    企业是人才的直接引进者、使用者和受益者。当前,大学生求职就业普遍遭遇困难,被誉为“民营经济之都”的温州,发挥企业众多的天然优势,主动扛起担当,充分调动广大企业家引才用才积极性,帮助开发用才需求,特别是推动一批龙头企业、重点企业站到

    “510计划”的前台,当好聚才纳智的主角。与此同时,全市各地各单位多渠道开

    拓用才岗位,为人才提供更多机会。根据部署,高校科研院所将进一步加大引才力度,接下来一年,高校、科研院所将新引进

    博士、硕士研究生 1500人以上,创新设立500个以上高校科研助理岗位。

    此外,银行、保险、证券、电力、邮政、通信、运输、能源、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中介机构等行业系统,将新引进高校毕业生9000人以上;中小学(幼儿园)新引进高校毕业生6000人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新引进高校毕业生 1500人以上;机关、事业单位新招录高校毕业生1000人以上,开发基层社区工作者岗位680个以上。“10万+”个岗位百花齐放,助力“百万人才聚温州”,崛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高地。

    10项专属政策,送上10亿元暖心厚礼,保障人才“此心安处在温州”

    “510计划”最具吸引力的还在于,10项专属政策带来丰厚的政策红利。据介绍,温州将对攻坚期内新招引的高校毕业生,采取就业补贴、创业补贴、社保补贴、公积金补贴、租房补贴、购房补贴、路费补贴、驿站补贴、实习补贴、引才补贴等10项组合政策,市县联动投入10亿元资金予以保障。

    这些政策从毕业见习到就业创业,从驿站到租房购房,给予人才全链条的补贴支持。就业补贴、租房补贴可按有关政策150%标准兑现,体现了温州招才引才的满满诚意。

    以一名高校毕业生来温就业创业为例,涉及就业补贴、创业补贴、社保补贴、公积金补贴、租房补贴、购房补贴等6个补贴项目。根据测算,高校本科毕业生到企业工作的,可领取 1.8万元就业补贴,最高 1万元的社保补贴和最高 3000元的公积金补贴,以及每年 10800元的租房补贴;“双一流”大学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到企业工作的,还能领取 10万元一次性购房补贴;高校毕业生来温州创业的,可以领取 1万元初创补贴,正常经营 1年以上且连续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还可以领取每人 1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

    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到温州就业创业的,累计最高可享受各类补贴6万元;

    “双一流”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到温州就业创业的,累计最高可享受各类补贴17万元。

    此外“本科生买房打七折”等多项政策,也都实打实地为人才提供更高礼遇。

    10大对接活动,高标准搭建桥梁舞台,助力人才“大可作为在温州”

    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510计划”期间,温州将聚焦本土产业实际,深挖政府和社会各类资源,高标准办好10大人才活动,打响“创业之都欢迎您,来了就是温州人”人才系列活动品牌,为各路英才提供更多施展抱负、成就梦想的舞台。

    比如,在巩固扩大前五届创业创新博览会成果的基础上,将以“双创活力激发澎湃动力”为主题,整合长三角经济圈、赣东、闽北创业创新资源,举办“长三角·温州创业创新大会”,吸引优秀创业创新项目,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在 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温州)峰会期间,将举办“中国·温州民营企业人才周”活动。主要采取“人才设摊、企业赶集”的形式,邀请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与温州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进行面对面对接洽谈,推动人才项目交流合作。

    此外,还有全球精英创新创业大赛、“千企百校”人才合作对接、全国巡回引才、“情系瓯越·扎根温州”暨“高校学子企业行”系列活动、面向“双一流”招才活动、高校毕业生“双线招聘会”“家燕归巢”系列活动、“鹿鸣计划”凝聚海外人才等多个大型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吸引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温就业创业,帮助各路英才实现“成事在温”,真正把自身事业与这座城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赢美好未来。

    大安非遗庆丰收昨天,2020“走走泰顺 一切都顺”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非”要来大安体验旅游节

    暨庆祝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在泰顺县大安乡举行。该节庆活动也是泰顺县委县政府今年重点推出的十大文旅节庆活动之一。

    作为泰顺的“非遗大乡”,大安拥有药发木偶、龙凤狮子灯、提线木偶、篾艺、米塑、手工制陶等8项国家级、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日的活动现场,除了主舞台上的歌舞表演、儿童龙凤狮子灯演绎、土陶走秀等诸多精彩节目,还有热闹的土陶村非遗集市,包括木偶头雕刻技术、土陶、米塑、竹篾、蓑衣、草鞋、车木工艺、石雕、大安茶、年糕、米面干、泰顺粮仓米、大垟莲子、古廊桥酒等琳琅满目的产品,还有大安特色的米塑大赛、画陶大赛等。图为舞台上的歌舞《望月》。

    翁卿仑 文/摄

    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温州庆丰收活动。

    本报记者 姜巽林

    昨天,温州召开高校毕业生招引“510计划”攻坚行动动员部署会,启动这项引才大计,为“百万人才聚温州”安上加速器。

    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今年以来,温州重磅推出“人才新政40条”2.0版,率先出台人才住房租售并举办法,落实首批人才住房配售认购,创新推出人才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温州版……一个个动作大力优化人才生态,加快打造“自带流量”的人才新高地。

    此次启动的“510计划”是贯彻落实中央“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和省委人才强省战略要求的具体行动,也是温州高水平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市的重要内容。温州将从政策、岗位、资金、活动等全方面对高校毕业生加强支持力度,力促形成“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

    “510计划”将从哪些方面给人才带来实打实的机会和优惠?部署会上,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等有关部门作权威解读。

    小康年里庆丰收——我市昨迎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上接第1版)

    温州日报:我听说龙港的社区书记可以直接到你这儿汇报工作,这听起来很新鲜。龙港如何在没有镇街层级情况下,做好市管社区工作,实现高效治理?

    郑:社区改革是扁平化治理的核心和重点,也是我们在改革过程中思量最多、大家议论最多的一项工作。

    龙港基层扁平化管理在改革方案中的要求是“市管社区、分片服务”,9个片区实际上是9个服务综合体,综合体里不但提供个人事项审批服务,还入驻很多志愿服务组织,让龙港百姓办事方便,就近享受城市社区的便利服务。片区的另一个功能是统筹社情民意,汇集网格信息,进行实时会商,调度处置。

    村改社区后,龙港一共有102个社区,被划分成32个大网格。网格是一种管理模式,每个网格有15名左右的公职人员,包括驻村干部、公安、市监、行政执法人员,等等。大网格长就是基层治理专员,面上的重点工作,只需要召集32个大网格长来布置任务就可以。日常巡查、网格信息系统派单等任务,都由大网格来统筹。

    我们还希望通过整体智治手段来实现扁平化管理,目前正在推进网格信息收集处置平台建设,建立城市大脑架构下的网格信息中心,做到基层的所有信息都能够在这个大脑里进行实时传送、派单解决、适时回馈,构建部门、片区平台、社区、网格“四位一体”的数字驾驶舱。

    目前,全域“村改社区”高质量完成,9个标准化片区社会服务综合体将分期启动建设,沿江片区社会服务综合体建成投用,32个基础网格实体运行。“服务综合体+模块化服务+网格化治理”的运行机制初步形成。

    温州日报:“树立部门工作适应龙港改革需要,而不是龙港改革适应部门工作”的理念,是温州市委市政府支持龙港改革的总要求,在日常工作中,你们跟上级部门磨合得怎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

    郑:省市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对龙港改革非常重视,一年来,很多部门也把线上的改革试点优先放到龙港,龙港市的改革得到各方大力支持。我迫切希望,这样宽松的环境、包容的态度能在下一个阶段继续给予龙港,这个很重要!

    举个例子。龙港是大部制,政府一共只有9大部门,要对接上级几十个部门。我们的局长往往分身乏术,这需要上级对应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传统部制运行几十年,力量和惯性都很强大,龙港在传统框架里左冲右突,想找到自己的路子,必须通过改革转移职能,走市场化的路子,大部制如果也五脏俱全,迟早走回老路。希望上级部门允许龙港机构和模式与其他市县“不一样”,允许龙港改革“试错”。

    我们要求所有部门必须把握好两条底线:一是坚持改革的初衷,不能因为事多人少就考虑增编,或以职能转移为借口,实施懒政或不作为。二是坚持安全的底线,确保龙港有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温州日报:听起来,龙港的干部很不容易。龙港改革的核心是“低成本高效率”,但目前的成效是否建立在个体或整个机体的超负荷运行上?一人多岗、一岗多责的探索是否有可持续性和复制性?

    郑:跟同类的城市县(市、区)相比,龙港机构人员大概是其40%,相当于400个人干1000个人的活。组建以来,全市上下夙兴夜寐,非常辛苦。我希望这种干事的激情持续保留,但这种超负荷状态随着改革的落地深化,会慢慢缓解。

    一方面,我们的人员面对新形势,面对现代化城市治理工作,还需要学习和适应,效率有待提升。

    另一方面,我们打破部门之间、科室之间的分工壁垒,重点工作采用团队式、模块化、专班制推进。

    还有就是针对人少事多的实际,政府要尽量瘦身、职能就要转移,实现多元共治。当然,大量的政府购买服务,需要未来龙港培育大量成熟的社会组织,包括引进外来力量。

    还有一种借力方式是通过市场化的招才引智,多方借力,共建新龙港。

    温州日报: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产业支撑,产业是龙港的短板。龙港对未来产业的发展有哪些谋划和举措?

    郑:确实是这样,龙港不管怎么改革,最终都要体现发展更快、质量更优,所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我们一项根本性目标。

    在产业方面,龙港重点对传统印刷包装产业进行重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全力打造印刷包装、新型材料、绿色纺织等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新能源装备、医药卫生材料、通用机械等三大重点新兴产业。

    平台建设方面,我们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经济开发区,龙湾龙港“双龙合作”也迈出实质性步伐,温州高新区龙港分园成功落地,还有省级印艺小镇建设、电商孵化园、海上风电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我们要努力交出产业升级、平台建设、创新驱动高分成绩单。

    温州日报:对老百姓来说,龙港成市后,他们更关注办事有没有更方便、城市环境有没有在变好、教育医疗有没有更优质……龙港如何以实际行动回答百姓的高期许?

    郑:是的,不管顶层设计如何完美,如果改革进行一两年,江山依旧,百姓没有获得感,肯定会失望。

    我们首先大力整治环境,推进片区“9+3”街区综合整治,102个社区实施环境卫生状况排名;城市拆迁我们从最硬的骨头啃起,组织专班开展新老城三条连接线、文卫路拓宽、城中村清零、下涝未来社区等四大重点项目攻坚行动,一些积压十几年的难题正在推进解决;还全面启动 4大入城口整治,228国道、甬台温高速复线芦浦互通、南联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推进。

    文教卫等民生短板正在加快补齐。与温大附一医合作,实现龙港人民医院提升,新院手术量增长21%;15所校园改造提升加快推进,3所公办幼儿园成功结顶,市文化中心即将投入使用,41家新改建文化礼堂全面完成。这一年,仅龙港教育工程项目投了2.5亿元,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审批的便捷、办事效率的提升,希望能给百姓以直观的体验。这些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项做好了,群众才能有获得感。

    温州日报:改革听起来是美好的事,但过程充满艰辛,作为龙港市的首任市委书记,你这一年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郑:各种改革的阵痛自不必说。这一年,最难的是大部制事多人少,最具挑战的是在没有镇街层级的情况下做好直管社区工作,最紧缺的是人才。不过,我最深的感受还是整个团队展现的强大凝聚力和百姓的殷殷期待。

    作为成市后的首任团队,大家都觉得使命光荣,虽然一些项目的推进没有预期的那么快,但大家不是迷茫,而是积极探索,攻坚克难。抗击新冠疫情是新生龙港市的第一场硬仗,我们当时刚刚组建,连疾控中心都没有,但大家团结一心,干事的精气神、荣誉感和团队意识,让我真切感受到所有人都在为这座城市的荣誉而战斗!

    龙港的百姓也特别让我感动。全域村改社区,我原以为会遇到难题,结果是群众给予了热切响应,顺利完成相关程序。龙港的人民对改革有着一种天然的接纳,对龙港的发展也格外有热情、有期待。

    温州日报: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龙港下一步如何围绕省委书记袁家军在省委党校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建设“重要窗口”的新征程中,交出一张亮眼的改革高分报表?

    郑:9月 16日,我们首次发布龙港城市精神、城市标志和城市口号,我们将弘扬“敢闯敢试、创新创业、重理重义、开明开放”的龙港精神,将改革进行到底,交出靓丽的龙港改革报表。在改革的总引擎下,龙港要以打造“活力创新城、高端产业城、现代智慧城、幸福宜居城和平安善治城”为支撑,朝着高质量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示范区、打造温州大都市区南部中心城市的目标阔步前进。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