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 官方微博:@合肥晚报 合晚热线:96511 特别报道A12 2019年3月29日 星期五

    责编 朱晨 美编 王蔚 版式 鹿玉婷 责校 海朋 官方微博:@合肥晚报 合晚热线:96511

    A13特别报道

    2019年3月29日 星期五

    责编 朱晨 美编 王蔚 版式 鹿玉婷 责校 木子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振兴。在陶楼镇新丰社区新圩组,有一处占地6667㎡的联动温控大棚,这就是安徽科技学院研究生科研种植基地。

    2018年5月,安徽科技学院与陶楼镇人民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展校地共建合作,深化精准扶贫、推动乡村振兴。双方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在研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和新技术新产品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实现“校地合作、产学共赢”。

    2018年秋季,陶楼镇近万亩桃园、葡萄园进入施肥关键时期,安徽科技学院高教授带领测土配方专业教师团队在新丰经果林合作社配合下,对桃园、葡萄园进行土壤元素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为果农提供施肥指导意见,帮助果农做好秋季施肥工作,为果园的来年丰收打下了基础。

    除了农业指导,“校地共建”的优势还体现在

    景观设计方面。在陶楼镇龙门寺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由安徽科技学院李孟良教授带领的研究生团队,结合“生态观光、赏花摘果、体验农事、休闲垂钓”等特色项目,在项目区面积200余亩试验田种植油菜、小麦、二月兰及三色堇,通过试验组合,在田间自然种植出设计“大美长丰”、“笑脸桃子”、“太极图”、“生态陶楼”、“桃花节”等文字及图案,提高了桃花节景区观赏性与趣味性,为2019年中国·长丰第十三届桃花节增添一大景观亮点。

    据了解,下一步,陶楼镇与安徽科技学院还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进一步发挥高校在人才智力、技术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增强陶楼镇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等领域的示范引领能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陶楼镇群众,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灼灼桃花扮靓魅力陶楼生态产业带动乡村振兴2019中国·长丰第十三届桃花节暨乡村振兴全域游正式开幕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以花为媒,邀客而至,本届桃花节以“乡村振兴,全域旅游,高质量建设生态宜居新长丰”为主题,开幕式当天,不仅有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还有“VR全景看陶楼”、长丰特色旅游农特产品展示、陶天月艺术馆周年庆书画展览、桃源健康行暨新时代文明实践义诊等特色活动。在这里,游客们不仅可以置身如云似霞的梦幻花海,欣赏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还能品尝地方特色的长丰美食,享受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

    2006年,为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有影响力的城郊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品牌,推动长丰旅游经济快速发展,首届陶楼桃花节在长丰县陶楼乡举办。也正是从那一年起,长丰陶楼桃花节成为一代又一代合肥人关于春天的记忆。转眼间,陶楼桃花节已经走过了十二个年头。十二年来,长丰县依托陶楼镇优异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景观资源,以花为媒,将赏花踏青与观光旅游有机结合,使得陶楼桃花源成为合肥人无可替代的春日愿景,染红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

    与历届桃花节相比,本届桃花节在亮点内容上也有所突破。近年来陶楼镇不断放大“桃花节”带动作用,开展校地共建,助力乡村振兴。开幕式现场将展示自2018年以来校地共建的成果。此外乡村全域游也逐

    步成型。伴随着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原有景点的基础上,今年又增添了石集社区埝根中心村、古城社区罗郢中心村和新丰社区孙楼中心村等多个极具乡村特色的好去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漫步在万亩桃园中,随处可见陶渊明笔下的美景。近年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陶楼镇坚持以“生态观光、赏花摘果、体验农事、休闲垂钓”四项特色项目为核心,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在桃园内建起了桃花馆、农耕园、桃花潭、观景台等景观,努力发展成为合肥地区融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主题化、综合性、体验性生态旅游基地。

    在万亩桃花的基础上,陶楼还以“龙门寺水库、陶老坝水库、新丰果园”三大特色资源为主要载体,加快一产三产融合发展步伐,通过全力推进省级龙门寺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建设,打造龙门湿地、四季花海、民宿小镇等特色旅游项目。2018年10月25日,陶楼桃花源3A级旅游风景区成功通过合肥市旅游局3A级景区资源专家会评审,正式拿到3A级旅游景区创建的“门票”。现在的陶楼桃花已成为长丰重要的旅游名片之一,在省内外乃至全国已成为具有良好美誉度和较强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近年来,陶楼镇紧紧围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和“特色村镇”三项中心工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硕果累累,先后荣获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

    “生态乡镇”和“全国生态特色旅游镇”等称号,并入选2015年度“魅力中国·小康村镇”,优美的环境和富饶的物产不仅为陶楼镇赢得了江淮“果蔬之乡、踏青之地”的美誉,也吸引了一大批人才前来陶楼创业。合肥丰实果园的创始人张青华就是其中的一员。

    早春三月,丰实果园的温室大棚里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株株整齐排列的水晶油桃树生机勃勃,新绿葱茏;朵朵粉嫩的桃花竞相怒放、娇艳动人、浓香沁脾、令人陶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驻足观赏、拍照,感受春天的气息。

    今年51岁的张青华是丰实果园的负责人,2013年,女儿上了大学后,赋闲在家的张青华突然萌生了创办果园的想法。由于自小在城市长大,张青华对果树种植一窍不通,身边的不少朋友都劝她放弃创业。但“一根筋”的张青华还是决定“一条道走到黑”。张青华打听到陶楼镇素来有种植桃树的传统,并且对投资农户拥有相关的补贴政策,她从陶楼镇附近承包了几亩

    地,搞起了桃树种植。由于陶楼地处江淮分水岭,常规露天种植的桃子,一到成熟季节,就因为雨水过多而导致存放时间短,而且价格不高,收入有限。

    连续亏损了几年后,2017年,张青华开始尝试大棚种植桃子,她从郑州国家果木研究所引进的树苗,还专门从安徽砀山请了技术员,进行了种植试验,没想到第一年就取得了成功。慢慢地张青华的大棚数量也从2个变成了4个,今年更是达到了8个,总种植面积约15亩。

    看着争相吐蕊的桃花,张青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共有4个暖棚水晶油桃,目前已全部开花正在授粉,经过后期的科学管理,5月中旬即可上市,价格若和去年差不多,每公斤平均15元,少说也能多收入10万元以上。”

    张青华说,现在游客可以来赏桃花,再过一个多月,游客就可以来她的果园采摘桃子了。谈到未来的发展,张青华还有更长远的谋划,“下一步,我们将逐步扩大大棚种植面积,号召、指导、帮助更多的企业和果农开展大棚种植,形成规模化种植,为陶楼‘桃’文化增添新的活力。”

    灼灼桃花笑迎八方来客 果蔬之乡吸引创业人才

    龙门寺、迎水庵、白燕墩旧址,古城村中那些保存完好的族谱,历朝历代的珍贵文墨,以及丰富的出土文物,点点遗迹,诉说着这片土地深厚的蕴含,使陶楼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桃文化、水文化的特色文化乡镇。

    多年来,陶楼镇坚持“生态立镇,产业富民”发展思路不动摇,通过实施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拓宽群众文化活动方式、深挖文化底蕴、刺激基层文化需求,“横向”

    “纵向”双向发力,促进了文化发展,丰富了群众性文化活动,切实增强了基层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全国文明村镇长丰县陶楼镇陶西新村,除了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在村部的三层小楼里,健身房、书画室、阅览室、舞蹈室等文体设施更是一应俱全。“白天大伙在这里健健身、练习书法、打乒乓球,到了晚上再去小广场上跳舞。”提起生活上的改变,村民童胜菊直言过上了幸福好日子。

    据了解,陶西社区是个整体搬迁村,现在全社

    区1800余名居民统一居住在小区里,小区内水、电、气、网络、电视一应俱全,生活在社区里的居民享受着和城里人一样的居住环境。“原来没有搬迁时,我们农闲时的消遣方式只有打牌、唠嗑等方式,日子一长,邻里矛盾、纠纷就都出来了,但是也是无奈之举,实在没有地方能够开展文化活动啊。”陶西社区居民童胜菊说道。

    面对现状,镇党委政府狠下力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现在全镇所有的12个村居都相继建设了老年学校、多功能厅、文体广场、农家书屋、农民文化乐园等场所。居民的活动场所有了保障。“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现在的文化环境真的是太好了,有歌唱、有舞跳、有书看,还能上课学习。现在社区里打牌、唠嗑的少了很多,邻里关系更加融洽了,就连人的精神头都变好了。”童胜菊笑着说道。

    刘飞龙 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卫晓敏/文 余志刚/图

    校地共建共促乡村振兴

    春日踏青,沿着桃花园,走进陶楼镇,一条条平坦的柏油路和水泥路在各村居间延伸,鳞次栉比的房屋彰显出乡村的独特韵味,靓丽的文化广场,设施完备的学校和卫生院,功能齐全的集贸市场,林立的店铺……处处彰显着陶楼镇的新农村新面貌。

    2018年,陶楼镇以“三大革命”为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抢抓机遇,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按照总体整治行动方案,2019年,陶楼镇将结合城乡现状和发展实际,以“拆搭盖、扫垃圾、清水沟、改厕所、修裸房、多种树、美环境”为重点,开展村庄清洁行动,规整村庄面貌,营造村道美、庭院美、景观美、环境美的“四美”农村。

    在陶楼镇陶楼社区,居民陶有欢每天都要清理出好几桶垃圾,广场、道路、沿街、居民的房前屋后,一天来回清扫好几遍。从美丽乡村建设以来,陶有欢每天如此,从不间断。正是有像他这样的劳动人民辛勤地付出,才不断刷新了陶楼社区的“颜值”,使得整个村庄从“日积月累”到“日产日清”,从“街道广场”到“背街小巷”,甚至是菜地田园等村庄所有可视范围,真正做到了片屑不留。据了解,目前陶楼镇的垃圾治理执行“户集、村收、镇转运”的垃圾长效治理机制,下一步还将以外包的形式、引进运维机制、设置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进一步推动村庄环境由“一时美”迈向“久久美”。

    除了垃圾治理,陶楼镇还在集镇建成区和罗郢

    中心组两个美丽乡村建设点,建设了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点的每一个住户都连接到管网。污水处理厂由镇科学选址、县统一建设,通过生物降解排放出的水达到环保要求,可直接灌溉、重复利用。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分户处理与管网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将“黑水”、“灰水”等生活污水“一网打尽”。此外,村庄内修建了道路排水沟和雨水管网,实现了雨污分流。“污水直接排放,一直都是影响我们社区环境的源头之一,这次通过污水处理将彻底改变以往污水横流的局面,居民都十分满意和支持。”

    厕所一直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难点,几年前,“一个茅坑两块板,三尺围墙围四边”这种现象在陶楼镇还很普遍,不少农户厕所连着猪圈、鸡舍,非常不卫生。而环境整治中实施难度最大的就是改厕工作,村民的抵触情绪严重,为了引导村民进行改厕,镇村干部带着宣传资料一户户地上门宣传卫生厕所的好处,鼓励村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带头做表率,最终让村民们认识到了改厕的好处。

    从最初的不理解到后来的全力支持,改厕工作快速推进,截至目前,陶楼镇两个美丽乡村建设点已全部完成改厕工作,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真正做到了“一户不漏”。此外,陶楼镇还积极推进“厕所革命”,从2017年开始,在美丽乡村建设点之外也进行了1837户卫生厕所建设。“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力度,确保到2020年所有住户全部用上卫生厕所。”

    美丽乡村彰显新兴面貌

    文化惠民丰富业余生活

    1 2

    3

    4

    5

    春风十里辞旧岁,灼灼桃夭花枝俏。

    伴随着三月的融融春意,2019 中国·长丰第十三届桃花节暨乡村振兴全域游如约而至,3 月 29 日在龙门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正式开幕。

    作为合肥市历史最为悠久的桃花节,如今的陶楼桃花节已经成为十里八乡合肥市民赏花踏青的不二选择!


Top Related